首頁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其他內容:
 
 
古代高僧事略

無標題文件

到印度取經的玄奘大師
幼年出家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零二年〉﹐卒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人。自幼家貧﹐但聰穎好學。
  隋煬帝大業八年〈西元六一二年〉﹐皇帝下詔度僧。當時玄奘只有十一歲﹐年齡不合規定﹐但他深受哥哥長捷法師的薰陶﹐抱有弘法利生的志願﹐於是也去應徵﹐終於得到主考的賞識而破格取錄。

印度取經
玄奘研讀佛經時﹐發覺經文中常有文義未周全的地方﹐產生很多疑問﹐不能解決﹐於是發願要到印度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當時玄奘二十八歲﹐約了幾個同道﹐從陸路出發途中備極艱苦﹐同行的人先後離去。他獨自來到戈壁沙漠﹐只見遍地砂礫﹐四周渺無人煙﹐但仍然冒險前進。
玄奘越過伊吾國境﹐到了高昌﹐國王麴文泰也是信佛的﹐對玄奘很恭敬﹐除贈送很多禮品外﹐並護送他到邊境﹐又給他介紹信﹐請沿途各國的國王照應和保護他。

折服外道
玄奘在旅途中﹐每當遇到知名的學者﹐必定追隨他們學習。最後到達全印度最著名的那爛陀寺﹐跟當時的佛學權威戒賢論師及其他名師學習大、小乘經典﹐經五年之久﹐精通經、律 、論三藏。每次跟外道辯論﹐玄奘都能把對方折服。因此﹐威名震撼全印度﹐許多國王、大臣和百姓都紛紛向他皈依。

學成返國
玄奘後來走遍全印度﹐朝禮佛陀聖蹟﹐在印度一共逗留十五年﹐沿途經過五十六個國家。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他帶了許多經典、舍利和佛像等物回國。在抵達國門時﹐先寫了一道奏章呈給皇帝。
唐太宗看了﹐非常高興﹐派大臣前去迎接他。當他回到長安時﹐百姓沿途歡呼﹐香花遍地﹐法幢飄揚熱鬧非常。

翻譯佛典
玄奘在弘福寺開始翻譯的工作﹐前後十九年﹐共譯出了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由弟子筆錄『大唐西域記』,叙述取經的的經過。唐太宗還寫了一篇『聖教序』來頌揚他。
玄奘在六十三歲時去世﹐高宗罷朝三日以表示哀悼﹐舉行國葬那天﹐從全國各地前來參加喪禮的官、民、僧、俗達百多萬人﹐可見大家對他的崇敬。

影響深遠
玄奘精通梵文﹐所譯的經典﹐文字貫串精鍊﹐矯正舊譯的錯誤﹐開闢了中國譯經史的一個新紀元﹐對我國研究佛教義理方面﹐貢獻很大。甚至對後世的文學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其次﹐他往返中 、印 ,對兩地的文化﹐交通也起了溝通的作用。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出身貧苦
慧能大師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年〉﹐卒於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俗姓盧﹐河北范陽人﹐父親貶官嶺南﹐便落籍廣東。他三歲時﹐父親去世了﹐由母親撫養成人。自幼家貧﹐靠賣柴奉養母親。

聞經即悟
有一天﹐慧能挑柴販賣完畢﹐經過客棧﹐聽到有人誦『金剛經』﹐他由於宿慧深厚﹐心中豁然省悟,便上前詢問﹐那人答道﹕
「『這是金剛經』﹐是從黃梅東禪寺弘忍大師處學來的。」
他聽後﹐心生歡喜﹐便立志出家﹐得到母親的同意後﹐把她安頓妥當﹐就往見弘忍大師了。

東禪受學
慧能來到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問︰「你是從哪裏來的呢?」
他回答說︰「我是從嶺南來的。」
五祖又問︰「你到來想要些甚麼呢?」
答道︰「我並不想要些甚麼﹐只是希望成佛吧了!」
五祖故意試探他說︰「嶺南的蠻子也能成佛嗎?」
他立刻回答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彼此的佛性又有甚麼差別呢?」這番對話詞鋒銳利﹐契理透徹。
五祖雖然心中讚賞﹐但恐怕慧能給人妒忌﹐便吩咐他暫時隨僧眾去做寺務。
這時東禪寺有七百多位僧人﹐首座神秀大師是教授師﹐極受大眾尊崇。剛好五祖要找法嗣﹐令僧眾各作一首佛偈﹐看誰能夠見性﹐便傳給他衣缽。神秀便在廊壁上寫了一首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勸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看了﹐知是神秀作的。神秀雖然還未見性﹐但所說的道理﹐也適合中、下根性的人修持﹐於是讚嘆道︰
「後人依着這樣修行﹐必能漸漸修得聖果!」
慧能當日在碓坊舂米﹐聽到一個小沙彌念誦神秀的偈語﹐心裏知道這偈語的作者尚未見性﹐自己也想了一首偈﹐但由於不識字﹐只好央求別人代寫﹐就在神秀偈語的右側寫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了﹐知道慧能已經見性﹐心中暗喜﹐但見僧眾很驚訝﹐恐怕別人妒害他﹐於是假意說︰
「這首偈是誰作的?他也未見性啊!」隨即用鞋把偈語擦掉。
圍觀的僧眾也就不以為意了。

得傳衣鉢
隔了一天﹐五祖避開眾人﹐走進碓坊﹐看見慧能在舂米﹐問道︰「慧能﹐米舂好了沒有?」慧能立即會意﹐答道︰「米早就舂好了﹐只欠篩吧!」
五祖用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暗示要他當晚三更前來見面。慧能會意﹐便依時去見五祖。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的道理﹐慧能聽後便豁然大悟。五祖於是傳給他頓悟的法門﹐並付給他衣缽。
寺內的僧眾全不知道這件事。

弘法廣東
慧能成為六祖﹐帶了衣缽﹐當晚便起程返回廣東﹐其後在大梵寺講經說法﹐皈依的有數千人之多﹐門人記下他的事蹟和法語﹐就是著名的『六祖壇經』。
六祖七十六歲圓寂﹐肉身歷久不壞﹐現仍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中。波闍波提比丘尼

撫育佛陀
  波闍波提比丘尼本是淨飯王的妃子﹐也是佛陀的姨母。
  摩耶夫人誕下悉達多太子後的第七日便去世了。撫育太子的責任﹐便落在波闍波提夫人的身上。她既愛護自己所生的難陀王子﹐也愛護悉達多太子﹐就像自己親生的一樣。
  太子長大以後﹐立志出家﹐使波闍波提感到非常痛心﹐經常不眠不食﹐終日以淚洗面。

請求出家
  佛陀成道後數年﹐回故鄉迦毗羅衛城說法﹐藉此看望父王﹐於是王宮裏又引起了一陣歡欣的熱潮。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給大家留下深的印象﹐連淨飯王也皈依了三寶﹐很多王族子弟也紛紛出家。波闍波提夫人看在眼裏﹐也生起了出家的念頭﹐並且立刻得到五百位婦女的響應。
  兩年以後﹐當佛陀重回迦毗羅衛城說法﹐波闍波提帶著五百位婦女去見佛陀﹐她們禮佛以後﹐便恭敬地合掌請求說︰
  「佛陀啊!請你慈悲﹐也讓我們婦女出家吧!」
  但是佛陀顧慮到婦女出家以後﹐也要像比丘那樣過著漂泊托缽的生活﹐實在有很多危險和不便﹐便斷然拒絕她們說︰
  「只要努力修道﹐不論在家或出家﹐同樣可以解脫生死的。妳們還是留在家中修道吧!這樣對於妳們﹐乃至整個佛教都是更為有利的。」
  雖然佛陀不答允她們的請求﹐但是波闍波提要求出家的心意卻非常真切﹐她和五百位婦女先行剃去了頭髮﹐換上了袈裟﹐待一切都準備妥當以後﹐再去求見佛陀。
  然而﹐這時佛陀已經去了別的地方弘法。夫人只好率領五百位婦女趕去。她們經過多天的長途跋涉﹐終於趕上佛陀﹐可是已經疲乏不堪了。
  佛陀被她們的誠意所感動﹐只要她們答允接受比丘僧團的領導﹐便准許她們出家。
  從此佛教便有了比丘尼﹐具足四眾弟子。

統領尼眾
日後﹐凡有女性要出家﹐佛陀便請波波提為她們剃度。因此﹐比丘尼僧團在原則上雖然是由佛陀統領﹐而實際上卻是以波闍波提為中心的。
波闍波提出家以後﹐一方面努力修道﹐一方面以謙卑、熱誠的態度去協助佛陀從事教化的工作。對於貧病的人﹐她總要前去慰問;各地若然發生天災人禍﹐她立 刻率領女眾前去救援﹐在她的影響之下﹐很多家庭都遵從佛陀的教化。因此﹐不但女性願意接受她的領導﹐就是很多大比丘也很敬仰她。

入大涅槃
波闍波提活到一百二十多歲才進入涅槃。佛陀在葬禮時向大眾稱讚她說︰
「你們不可以把波闍波提比丘尼當作一般的女性看待﹐她實在是一位女中丈夫呢!她崇高的品德和偉大的行為﹐可以作為僧團的良範啊!」

智首比丘尼
精通戒律

智首比丘尼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人﹐籍貫、生卒不詳。出家後住在藤州的通善寺﹐由於她精通戒律﹐很多僧尼和居士都因她的教化而獲得啟悟。

東渡日本
當時日本人非常仰慕中國的文化﹐所以派了普照和榮睿兩位僧人來求佛法﹐懇請揚州大明寺的鑑真律師前往日本傳授律藏。鑑真見他們誠意求法﹐雖然知道海路有很多險阻﹐也毅然答應了。
可是先後六次啟航前往日本﹐都遇着種種的挫折﹐未能成功。到了唐玄宗天寶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鑑真帶了四十一人﹐不屈不撓地進行第七次東渡傳法。
智首比丘尼聽到這個消息﹐便向鑑真要求讓她同行。鑑真顧慮到航海既危險﹐又辛苦﹐婦女不容易抵受﹐本想加以拒絕﹐後來受到她的誠意所感動﹐終於答應了。
智首比丘尼抵達日本後﹐協助鑑真傳法﹐專責教化日本的婦女﹐貢獻甚大。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