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急劇發展
雅利安人統治下的印度社會,是從西北逐漸向東發展的。初時在印度河、閻牟那河和恆河上游一帶活動,以後漸次南下至恆河下游的地方。西元前六世紀至前五 世紀,由於經濟急刻發展,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發展商品經濟,出現了比較大的城市。當時沿恆河流域,還建立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十六城邦,其中最強大的 是南岸以王舍城為中心的摩揭陀國和它西北面以舍衛城為中心的憍薩羅國。
社會制度
結構改變
這時,隨着君力的發展,剎帝利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婆羅門階級的特權,日益表示不滿,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利,便支持各種反吠陀思潮。工業家和富商隨着手工業的發達,對政治權力也產生了強烈的要求。而當時的奴隸也通 過逃亡、破壞水利和謀殺主人等種種方式作出反抗。這種錯綜的政治情況,推動了不同思潮的產生和流行。當時出現了過百種不同的見解。總的來說,主要是正統的吠陀派,和反吠陀思想的沙門團兩大陣營。
時代思潮
吠陀教派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典籍,因此對它的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的學派,在思想上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響。佛陀在世時,《吠陀》的信仰情況大略如下:
一、婆羅門教傳統思想 婆羅門教有『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及『婆羅門階級至上』的三大主張。這種思想經過一千年的流傳,至佛陀在世時,仍保持着它的影響力,但是這樣頑固專制的思想,以及婆羅門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終於使它 走上窮途末路。
二、民間信仰對象的蛻變 婆羅門教屬多神教,祭禮極為繁複,使人逐漸感到煩厭,於是在諸神中選擇一位為信仰中心。當時,最多人信仰的是梵天、毘濕奴和三大主神。信仰對象有由多神轉向一神的趨勢。
三、《奧義書》哲學的研究 《奧義書》雖然附屬於《吠陀》經典,它的主要精神不在於祭祀儀式,而在於窮究宇宙人生的奧秘,有『梵即我,我即梵』的梵我合一思想,使印度思想界進入新的時代。後來的六派哲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開展出來的。
反吠陀派
隨着政治、經濟及社會結構等各方面的轉變,不同的學說紛紛湧現。其中反婆羅門教信仰的,除了佛教之外,還有下列六師:
一、阿耆多 是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生命和世界,都是由獨立常存的四大所構成的;否定有靈魂的存在,認為人死後復歸四大,因此生存的目的,只為求得快樂。這種學說,即後來順世派旳先驅。
二、散惹夷 他對有沒有來世、有沒有果報等問題,都沒有自己的主張,祇以駁斥他人為目的,因此別人把他比喻為難以捉摸的泥鰍。佛弟子中的目犍連和舍利佛都曾跟隨他學習 過。這學派對婆羅門教所說的業報、輪迴以及梵天創造宇宙等學說,都採取不信任的態度。
三、末伽梨 是定命論者。他認為沒有業報,生命是有一定歷程的,只要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到時不管智愚,都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修行是沒有意義的。這情況正如拋絲球一樣,到了縷盡絲完便不滾動了。
四、不蘭迦葉 他和末伽梨的學說頗為相似,也否定業報和反對婆羅門教;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都是偶然的,努力並沒有作用。由於他對一切宗教、道德都表示懷疑和否定,因此主張縱慾。
五、波浮陀 他認為各種生命個體都是由地、水、火、風、苦、樂和命七種元素所構成,這七種元素是本然存在,永不毀滅的。我們的肉體不過是這些元素聚合的假體,這七種元素一旦離散,人便會死亡,因此否定業報的存在。
六、尼乾子 他把事物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兩大類。凡有生命的,都有靈魂,靈魂本性是清淨的,但由於有物慾而作善惡業,於是形成物質性的『業粒子』,今生的都是由前生的『業』所決定,如果要擺脫『業』的束縛,就必須修持苦行,消除業粒子。這種思想後來發展成耆那教。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