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舉辦思想交談會
分享宗教信仰如何助人解決情緒的困擾
日期: 2019年12月7日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舉辦思想交談會
分享宗教信仰如何助人解決情緒的困擾

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共同成立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於2019年12月7日假黃大仙嗇色園鳳鳴樓舉辦一年一度的思想交談會,並以「宗教信仰如何助人解決情緒的困擾」為主題,冀透過交談會中的分享,幫助大眾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有助解決情緒困擾,尋覓融和。

出席今年思想交談會的六宗教領袖代表包括天主教何家怡修女、孔教學院高百鳴副院長、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劉文亮牧師博士、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衍空法師、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部樊惟證道長。

天主教何家怡修女分享對「善」的追尋,不同宗教信仰都是導人向善的,幫助人重拾其心靈的渴望,好得到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上結出美果。參加社會運動的每一個人,對自身、對社會都有不同的夢想及渴望,相信他們每人的出發點也是出於一份「善」。由於不同人對「善」有不同理解,加上不同背景,從而激發行動的動機。宗教信仰陪伴人在各種迷失及困擾中尋回方向。了解人的行為、背後動機以及人所抱有的渴望的源頭,有助提升對人的同理心及聆聽的能力,從而陪伴人走過他們面對的困擾。

孔教學院高百鳴副院長代表院長湯恩佳博士分享其文稿,指出產生情緒困擾原因有兩方面:(一) 外因方面,當今世界,在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氛圍下,人際衝突普遍存在;(二)內因方面 - 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孔教儒學為解決情緒困擾提供了答案,包括「修身養性」、「保持心靈自由」、「存天理,致良知」、「進入善的生命境界」、「身心同治」,以及「用儒家經典滋養心靈」。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劉文亮牧師博士分享,基督教的道是歷練出來的生命之道,早期教會就充滿各式苦難,故相信今天的香港社會,靠主也必定能夠撐過來,但人們須有「心理預備」去面對信心危機,堅強自己的信與愛,隨時接受苦難的挑戰,無懼患難。因為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經歷深了,就有足夠心力安慰他人。

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衍空法師表示,連月來社會上衝突,香港人不分年齡、不分政治立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佛教認為,種種煩惱的產成根本在於「心」,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通過「找心」(認識自己的心)、「安心」(不任由心生種種妄念)、「淨心」(去除妄念還本心清淨)可去除煩惱。而面對紛爭,佛法中的無私、無我精神尤為重要,放下「我執」才有溝通商議的空間。

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認為,「怨氣」、「怒氣」積累久了會轉化為「戾氣」,一旦爆發出來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伊斯蘭信仰的道德核心能給「三氣」對症下藥:「怨、怒、忍、恕」皆出於心;「恕」是對待「怨」的最高境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平和的心對待「怨」,心平氣和的調高自己的容忍度,降低期望值,有利於自身平衡,也有助於人際平衡。

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部樊惟證道長指出,信仰力量可以與醫學互補不足,道教教理的特點是一方面以宗教力量解決問題,一方面是以煉靜養氣來提昇自己的正能量。因此,面對情緒的不穩定,一方面是可以透過禮懺祈禱來加持力量,賜予信念及正能量,另一方面更重要是以「清靜」的宗旨來面對情緒的不安。遇上情緒困擾,身邊的人也需要提供心靈上的關懷、鼓勵與安慰,以及適當的醫療照護。如受困擾者有宗教信仰,在治療期間可獲得更大的身心安適。此外,道門有「靜則生智」之語,只有身、心、神達到常清常靜,智慧才會顯現。有了智慧,便會懂得管理情緒。

是次思想交談會書刊「宗教信仰如何助人解決情緒的困擾」編者天主教周景勳神父歸納指,六宗教都相信真正的和平與共融在於人與人,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互相信任與交談。因此,只要人人能決心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生存的種種權利和財物,更尊重各民族、各邦國、各家庭的存在尊嚴,在生活中實踐博施濟眾的仁愛,致力推動人與人互助互愛的精神,人的社會才能建立和平。



背景資料:
成立於1978年6月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舉行兩次會議,就共同關心的社會、民生及宗教問題交換意見,並藉著每年共同發表新年文告、舉行新春團賀、舉辦宗教思想交談會、慶祝國慶和組織宗教互訪等,呼籲政府和各界人士關注社會發展,改善社會風氣,令社會各界對各宗教理念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