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01期
2002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奇哉,妙哉
本期特稿
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約晤佛聯會代表談話擇要
佛教文學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方 融
佛道兩教
漫談佛教與道教 ◎耿 林
藝壇人物
弘一大師在藝術界永放光芒 ◎沉 香
專  論
死亡的藝術 ◎達 亮
隨筆禪話
漫談佛國九華山 ◎秦孟瀟
寺院制度
漫談寺院職事制度 ◎潘明權
世出世法
穩健前進 ◎楊 釗
身心健康
笑口常開永葆青春 ◎果 藏
藏傳佛教
藏密氣功初探 ◎鄭 洪
佛教名剎
寶蓮寺——花果滿寺,蘭桂飄香 ◎朱鈞珍
佛教動態
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會
在七塔寺召開記實
◎沈 蘋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召開院董會
議決:設立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奇哉,妙哉
  春節前夕,本港星際文化公司主持人葉靜子小姐主辦:《擁抱吉祥——西藏珍寶展》(在會 展中心),特地從西藏請來八十件珍稀文物,其中有些文物見證歷史:如聖旨、國師印等,有些是經典的唐卡、服飾;最具震憾力的應是那些長年供奉在深深寺院殿 堂的佛像,也被請來香港面世。可以這樣說,即使您到了西藏,進了廟堂,也未必有緣得見,如今能在香港可以親目所睹國寶級「聖物」,真是因緣殊勝!編者有幸 承蒙葉靜子小姐邀請仔細觀賞珍貴文物,真是目不遐給,歎為觀止!當時在會場上頓生奇想:西藏多「活佛」,有「神通力」!恐怕也無法將這些寶物搬來香港供善 信來觀賞,即使西藏主管部門的領導人也自嘆無能為力!這是國家規定:「未經特許不得出境展出。」怎麼會給一位年輕姑娘得以運往境外展出呢?她有甚麼「神 通」「法力」呢?

  深思熟慮不得其解,只好用佛家一句話來說:她是位「三獨俱全」的人!即:「獨具慧根」、「獨具慧眼」、「獨具福報」。在芸芸高幹子弟當中,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了!她雖不是生在帝王家,恰生在元帥「府」,也算得是一種「天生福報」因緣啊!

  葉靜子為了廣大善信的需求,特地出版了《擁抱吉祥——西藏珍寶展》精美畫冊,她在書中寫道:「我將這本書送給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感謝您們這麼多年來 對我的教育、容忍和支持。謝謝您們在我身邊默默的擔心我、理解我。有時候我知道您們的沈默,意味著不想增加我的壓力。這裏我祗能以簡單幾句話來形容我的心 情,能夠成為您們的女兒永遠都是我的驕傲」。讀了這段發自肺腑的心底話,是令人感動的!她有智慧、魄力和毅力終於做出了別人所不能做到的事!這是在敏感的 時刻,這是件敏感的事,誰也不願做的,誰也不能做,誰也不敢做!只有葉靜子願做、能做、敢做!豈不是奇哉,妙哉!

  且不說別的,就拿展覽開幕第一日來說,海外的著名佛教大德:覺光、淨空都被邀請來參加神聖莊嚴的剪綵儀式,更為難得的是三位「財星」有梁錦松、李嘉誠、何鴻燊也光臨了,這不就是「擁抱吉祥」象徵嗎?誰不喜悅財星高照呢?

  這顆「吉祥」之星,在蒼穹自由運轉,它已來過香港,目前在羊城展出,接著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陸續展出,據說,還要到台灣及東南亞等地展出,如有可能還會到西方世界各大城市展出,這名符其實地叫做「佛法無邊,廣結善緣」。

  編者想起在北京有位王麗娜女士,最近也出版一部《布達拉宮壁畫源流》畫冊,她算得上是「西藏通」。兩位果能合作的話,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必將藏傳佛教文化播揚全球,淨化人心,功德無量。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約晤香港佛教聯合會代表談話擇要
  1、港佛教逾百萬人士,對董建華先生公佈參選連任特區行政長官,感到極大歡欣鼓舞,一致表示擁護支持,並在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由本會及各佛教選舉委員專函響應外,今天晉見謹代表轉達眾意,預祝成功。

  2、董先生在公開宣佈大會上,揭示參選及將來獲選連任後,將施行四項新政重點。佛教人士認為高瞻遠矚,切中當前香港所需。


施政與時並進

  這是摒除以往殖民地政府的墨守成規陋習,靈活適應需要,有利於民,而於高級官員採行問責制度,避免互相推諉,貽果要機,顯示勵精圖治,開明進步,正是可喜的前景;而我們更希望,主政官員更能抱有愛祖國、愛香港、愛人民的職志心,上下一致,替香港造出美好前景。

強化優勢推動經濟轉型

  香港在國際經濟關係,透過政府與民眾經濟專家加強研究和建立,與內地相互攜手合作,開創兩利資源,對外發展使香港能堅穩立足於世界巿場,這應是穩健香港方法,我們佛教界在各行各業人士也非常贊同,各盡其力,一致支持。

為巿民創更多就業機會

  由於世界經濟低微,香港受到沖激,近年工商業較衰退,致令失業人數日增,如何挽救這當前問題,董先生提出為巿民創更多就業機會,正是一 語中的。安定社會,解決民生,宜應列為首要,我們認為創造就業機會,要顧及高、中、低三個階層的職位提供,其中以中、低級職位更為普羅大眾需要,低級人員 入息要維持其起碼生活所需必要。為迎合轉型,在職業上廣設培訓,培訓期中可以考慮給以生活費借貸支持,使能達進就業。

珍惜優良傳統,自強不息,團結向上

  中華文化有著五六千年優良傳統,應以此作為基礎,在香港提倡公民教育。香港回歸祖國,港人應要回復具有國民自尊自信的團結精 神,不要再崇洋,再奴化的殖民地作風。在這裡,我們有一點感慨,就是香港人在百多年殖民地統治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國家觀念,到現在回歸祖國,仍然以為「中 國」是另外一個國家,與自己痛癢無關,甚至崇拜英美,眷戀前政府,更有人每事必反,亂港亂國,這都是過去教育後遺症所致。我們希望從今而起,加強學生國家 思想,明瞭公民責任,國家民族自尊自強,真正地做一個「中國人」。面臨目前不景氣期中,大家共同克難求新,佛教人士一向愛國愛港,當會本此信念,在董先生 領導之下,同步前進。


3、有關宗教近況

  最後,本人再說到宗教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宗教信仰問題已有明文詳列。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宗教享受到充份尊重和自由,尤其是佛教在過去殖民地時期所受到冷落和阻礙,已大為改善。

  我們更很喜歡,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在北京最近之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席上所說的,促請全國做好宗教工作,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同意江主席所說嚴防邪教產生,因為異端邪說可引致個人、社會、甚至國家受到極大傷害,遺禍至下一代或永遠,絕不能掉以輕心。

  對付邪教問題,最佳莫如增進正統宗教的弘揚,多令人們有機會接觸正念、正信、正見,知所分辨善惡真偽,

  我們佛教多年以來,都朝著這方面做功夫。在青年方面,我們加強推廣佛化教育,全港佛教中、小、幼各級學校已辦有近百間,學生逾十多廿萬名,大多都養成 學生有良好品德。而在社會服務,我們有規模宏大之佛教醫院與及逾六七十間老人中心、安老院、護理院,都是以佛教慈悲精神,啟導佛化。

  由於需要加強佛教弘揚,接班有人,最近籌立佛教僧伽學院,專門培訓高知識的年青僧人。得到國務院國家宗教事務局、港澳辦、統戰部、中聯辦的贊同,以及 香港特區教育署、民政事務局、入境處的協助,學院經已籌備就緒,將於本年三、四月間正式開課。該學院學僧係從內地六個省巿中甄選出來,每位都具有大學資 歷,在香港深造三至四年,將來可為香港及內地增加不少傳教人才,希望董先生多賜協助和指導。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方 融>>
一、 佛教經典有很多就是典雅的文學作品

  教對中國文化有極為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佛教傳入我國近二千年, 思想體系發展成十多個派別,可說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對我國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隨著佛典的翻譯和流傳。僧侶與文人名士交往的增多,寺院講經說 法的普及,佛教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各方面起著廣泛的作用。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文學的各國領域,無論是詩歌、散文,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小說、戲曲,都可看到與 先秦、兩漢經學的不同面貌,這就是受佛教經典的文體和佛教理論的各種觀念、、佛教宣傳方法直接的感染和影響。

  從對我國文學發展的影響來看,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其中一部份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 人所喜愛,被人們視為文學作品來研讀。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曾施資委托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佛教文學作品《百喻經》,當時原彫版已作為珍貴文物,保存在上海魯 迅紀念館內,供眾瞻仰。《百喻經》末頁,有這樣的「附記」:

  「會稽周樹人施銀六十元敬刻此經,連圈計字二萬一千零八十一個,印送功德書一百本,餘資撥刻《地藏十輪經》。」

  《百喻經》是印度求那毗地法師於南朝永明年間來我國傳教時,根據印度高僧僧伽斯那集撰的一部佛經翻譯成漢文的。它以故事形式宣揚佛教教義。那些詼諧而 生動的寓言,今天讀來仍饒有興味。魯迅不僅自己刻印,而且還贊助王品青校點《百喻經》,用《痴華鬘》的書名交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他親自為此書作序。全文 如下:

  「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佛經中,亦隨處可見。明徐大元輯《喻林》,頗有蒐錄,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 佛藏經以譬喻為名,也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其書原名《百句譬喻經》,《出三藏記集》云:天竺僧伽斯那從修多羅藏十二部經抄出譬喻,聚為一部, 凡一百事,為新學者撰說此經。蕭齊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以譬喻說法者,本經云:『如何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 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王君品青愛其設喻之妙,因除去教誨,獨留寓言。又緣經末有『尊者僧伽斯那作《痴華鬘》竟』語,即據以恢復原名,仍印兩卷。實缺 二者,疑舉成數,或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為二事也。尊者造論,雖以正法為心,譬故事於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今則已無阿伽陀藥,更何得有藥裏?出離 界域,內外洞然,智者所見,蓋惟佛說正義而已矣。中華民國十五年五月十二日。」(載《魯迅全集.集外集》)

  一九八一年,魯迅誕辰一百週年時,南京金陵刻經處曾重刻《百喻經》,卷首還加印了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撰寫的《金陵刻經處重印經書因緣記》。燙金的 《百喻經》三字,也是出於趙樸老的手筆。此經在近代報紙刊物上均有「淺釋」、「圖解」、「選編」等刊載,風靡一時。記得上海《覺訊月刊》曾出版過史天行譯 述的《百喻經故事》,後由香港佛教流通處翻印。據統計,各種《百喻經》「淺釋」、「圖解」、「選編」達二十多種,可見其深入民間,影響深廣。

  佛教還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使中國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發生重要大的變化。在內容方面,主要增添兩種新成份, 如:一、中國文學的《詩經》等原重人事,莊子散文富於玄思,順應自然;漢賦著重描繪山川風物。而佛教則不同,提倡就人生、世界而觀苦、空、無常、無我,主 張四遷流相,對自然人事多作深入細緻的觀察,從而得到契悟。二、中國文學原來很少對超時空、超現實有想像力,偏重於寫實,顯得簡單拘謹,但佛教則不同。如 《維摩詰經》描述維摩居士身居丈室,而有神通變化,與文殊師利等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思想,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境 界;認為「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 為不二法門的極致。這些都是中國文學所從未涉及的,由於佛經的傳譯受到了衝擊和滲透,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傾向。在形式方面,佛教對於詩歌和俗文學等發生直接 的影響和作用。《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三國吳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等書裏講凡間的業報,把形形色色的故事嫁接在 一起的例子可資佐證。《黃樑夢》和《南柯太守傳》等膾灸人口的名篇,其原型也遠植於佛經中的「幻夢」和「魂游」一類故事,後來又進一步演化為蒲松齡著《聊 齋誌異》裏的若干篇章。再從佛教對我國文體變化來看,可從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各種變文、俗講看出後來的平話、小說、戲曲的淵源所自。此外,歷代禪師們的開示 和法語的記錄所產生的樸素、活潑、自由的「語錄體」,後來也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產生各種語錄。以下試就分類作簡要介紹。


二、 佛教翻譯文學的形式與影響

  據《高僧傳.安世高傳》載,安世高原為安息國太子,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來洛陽,從事譯經,到靈帝建寧三年(一七 ○)二十多年間共譯出佛經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他所譯諸經,重在上座部禪法,如《安般守意》、《陰持入》等經,著重傳佈數息、止觀的坐禪方法,譯筆 「辯而不華,質而不野。」與他同時代的支婁迦讖,是月氏國沙門,桓帝末年(一六七)前來洛陽,自靈帝光和元年至中平年間(一七八—一八九),先後譯出《道 行般若》、《般舟三昧》、《無量清淨平等覺》、《雜譬喻》等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最初介紹般若學於中國,為後世玄學思想的先導; 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為《無量壽經》的異譯,實是淨土經典翻譯的先驅。此後佛經翻譯家逐漸創造了一種融洽華梵的翻譯文學,為中國文學史開闢了新園地。姚 秦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後秦弘始三年(四○一)受秦主姚興的迎請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和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組織 譯場,譯出《妙法蓮華》、《維摩詰》、《金剛般若波羅密》、《阿彌陀》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 卷。他與南北朝真諦和唐玄奘並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西行求法歸來,謝絕了唐太宗「還俗為官」的提議,組織了規模完備的譯場,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集 各地名僧二十餘人相助,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自貞觀十九年(六四五)至麟德元年(六六四)十九年間共譯出《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俱 舍論》、《大毗婆沙論》等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數量超過羅什、真諦、不空諸師,譯出經籍的總和。他還將《大乘起信論》和《老子》譯成梵文,傳 去印度,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玄奘所譯經論,因為他對梵文造詣精深,又親自主譯,所以名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莫不精確異常,而且矯正舊譯的訛 謬,為中國佛教翻譯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後人通稱他的譯籍為「新譯」。他的翻譯不但以量勝,而且以質勝。近代學者研究佛經的翻譯,特別推崇玄奘,稱讚他 譯文形式上的種種優點,但這並不足以盡其實在。他翻譯最擅勝的地方,在於學力的深厚,和對華梵語文的通徹,所以能夠運用文字來融化原本所說的義理,藉以發 揮他自己信奉的一家之言。換句話說,就是他能熟練而巧妙地奪一家之言來貫通原本,甚至於改動原本。這樣事實在從前沒有梵文原本的對照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僅 從文字的形式上以文質或以直譯、意譯等區別來看,不會認識他翻譯的真相。他譯文形式比較羅什那樣修飾自由的文體似覺太質,但比較法護、義淨那樣的樸拙作品 又覺很文,可見文質是難有一定的標準的。同樣,玄奘的翻譯比羅什的只存大意可說是直譯,但較義淨那樣的黠曲聱牙倒又近於意譯,所以意譯與直譯也難作明細區 別。他的譯文做到達意,很為成功。他還利用六代以來那種偶正奇變的文體,參酌梵文鹇鎖連環的方式,創立一種精嚴凝重的風格,用來表達著重結構的瑜伽學說, 恰到好處。佛教翻譯家以樸實平易的語體文譯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這種新文體對於改變當時我國文學的文體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並深刻影響後世文學的發 展。
 
 
漫談佛教與道教
<<耿 林>>
  教傳入中國之初,一度被視為黃老神仙術的一種,佛教也自附於黃帝、老子,以與中國傳統 信仰結合,得到流傳。東漢後期,社會上出現了「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化胡成佛的傳說,宣揚佛道同源論或老子轉生論。魏陳思王曹植著《辨道論》,對神仙術質 疑。兩晉和尚帛遠與道士王浮之間進行佛道論戰。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經》,鋪敘老子西入天竺變身為佛,教化胡人為浮屠,佛教由此而起,此經原為一卷,後人 陸續增廣改編為十卷。在歷代佛道的鬥爭中,此經又成為道教徒抬高道教地位,貶低和排斥佛教的論據;但當時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定影響,較早的佛教理論著作《牟 子理惑論》反對化胡說,認為道不如佛。近代日本學者鎌田茂雄在他所著《簡明中國佛教史》中說:「我認為老子變成釋迦和老子教化釋迦,也許都是為使中國社會 接受佛教才提出的權宜之說,或者說,最初是佛教方面提出來的。」



  自兩晉南北朝開始的「老子化胡之爭」,曠日持久。既互相責難,又互相融攝。南朝劉宋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佛教是夷狄之教傳 入華夏,此說影響很大。為此,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撰《與顧道士析夷夏論》,朱昭寫《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論諍。影響所 及,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論述,皆有牽涉。北魏孝明帝時,僧曇無最曾與道士姜斌在宮殿中辯論。結果姜斌被崇信佛教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隋唐時,化胡之爭仍 在繼續。沙門彥宗作《辨教論》一卷,共廿五條,斥老子化胡說。唐顯慶五年(六六○),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在洛宮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武則天天冊 萬歲二年(六九六),福光寺僧慧澄請毀《老子化胡經》未成。唐神龍元年(七○五),詔僧道集內殿定《老子化胡經》,沙門明法據理力爭。九月,下詔禁毀,違 者治罪。洛京大怛觀觀主掹道彥等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此經仍 有流傳。元代憲宗、世祖二朝,僧道曾多次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敕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盡行焚毀。《老子化胡經》列 焚毀之首。佛道化胡之爭遂告一段落。

  北魏太武帝時,道士寇謙之在禮儀方面採用佛教,同時卻開創了新天師道。道教不僅以皇帝為保護人,而且因皇帝的崇信,取得了國教的地位。南北朝時,在江 南,宋出了個陸修靜,梁出了個陶弘景,完善了道教理論並整編經典。陶弘景還開創了茅山道。這樣道教勢力的增強必然與當時新興的佛教發生對抗,出現幾次反 復,但卻又互相融通,爭取共存。據《弘明集》卷六載:和顧歡同時代的張融寫了《門律》,提倡佛道二臈同一論,但他把道看做「本地」,佛是「垂跡」,顯然是 站在道教一邊的。《三論宗》的作者周顒對張融寫的《門律》加以反駁,提出儒佛一致論。孟景翼撰《正一論》也提倡佛道二教合流。梁劉勰作《滅惑論》對張融後 來寫《三破論》進行駁斥。

  三國東吳支謙譯《瑞應本起經》中所說的本生談,引起了當時的化現思想。與王浮的《老子化胡經》相反,佛教經典《清淨法行經》也出現了「三聖化現說」。 這經雖失佚,但僧順的《答道士假稱張融三破論十九條》中曾加引證,道安的《二教論》也有述及。據說當佛陀派遣三個弟子來教化震旦時,稱儒童菩薩為孔丘,光 淨菩薩為顏淵,摩訶迦葉為老子。在僧祐的《失傳雜經》中也記載著《清淨法行經》中也記載著《清淨法行經》,隋彥悰則把它列為疑經。關於佛道二教爭論而又互 融的資料收錄於北周甄鸞的《笑道論》、道安的《二教論》、僧祐的《弘明集》、道宣的《廣弘明集》和《集古今佛道論衡》、法琳的《破邪論》、神清的《北山 論》等,請參閱。



  三世紀中葉,西域僧康僧鎧譯的《佛說無量壽經》中曾將佛教稱為「道教」。漢譯經典況也常把「菩提」譯成「道」,「四諦」有道諦,「八正道」為八大正 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稱「三十七道品」。《雜阿含經》第二百八十七經說:「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謂八正道。」《國清百錄》卷三載:楊廣(隋煬帝)為 晉王時曾撰《敬靈龕文》說:「菩薩戒弟子楊廣早承道教,身戒心慧。」這所說的「道教」,就是佛教。學習佛法,通常稱為「修道」。禪宗的《臨濟錄》中也 說:「真學道人,並不取佛。」可見佛教的教義和思想給予道教的教義和思想影響很大。梁陶弘景編的《真誥》中也有:「入增城山中學道」、「學道得仙」等記 載。在道教形成後,不僅引進了佛教教義,而且採取了佛教儀規和稱謂。如道教徒奉為常課的《清靜經》說人的心神本常「清靜」,但為外欲牽擾。並說「心無其 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無無亦無」、「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等道理與佛教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淨則土淨」、「不識 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觀點如出一轍。道教全真派引進了佛教百丈清規的「十方叢林制」,稱主持人的靜室為「方丈」,宮觀執事職稱為住持、監 院,齋壇為「道場」,器具為「法器」,拜橙為「蒲團」,在家道士為「居士」等,給人的印象是道教已逐漸在佛教化。

佛教對道教的影響,大致可分這樣三個方面:

  (一)接受三世因果與六道輪迴的思想。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中國士大夫由於傳統思想的支配,對外來宗教的教義感到驚奇,他們有抵觸的是:1、認為一 切萬物不存在自己實體的「空」(自性空);2、認為人不僅現世存在,而且與前世以及後世相連,即因果相續通三世;3、認為現世所造善惡業因,決定來世的果 報,在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中輪迴流轉。但在長期的論諍中被融化攝服了。茅山道創始人陶弘景在他著的《真浩.闡幽第二》引進了因果輪迴 思想,他寫道:

  「天地間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而尋之,此幽顯中都有三部,皆相關類也。上則仙,中則人,下則鬼。人善者得為仙,仙之謫者更為人,人惡者更為鬼,鬼福者復為人。鬼法人,人法仙,循環往來,觸類相同。正是隱顯小小之隔耳。」
在《真誥錄》中,陶弘景又寫道:

  「道經《上清上品》,事極高真之業;佛經《妙法蓮華》,理會一乘之致;仙書《莊子內篇》,義窮玄任之鏡。此三道唷以包括萬象,體顝玄明。」說明他對 《妙法蓮華經》備極讚揚,上引的「人善者得為仙,仙之謫者更為人,人惡者更為鬼,鬼福者復為人。::循環往來,觸類相同。」表明他接受了佛教三世因果、六 道輪迴的思想。

  (二)容納佛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教義。道教最初是以「道」為信仰,沿襲方仙道、黃老道等某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認為人經過一定修 煉有可能成為長生不死,化為神仙。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練。」如《莊子》中所說返俗全真的「真人」,具有 「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這實際上是一種清高獨善其身非政治的人格的特徵。傳入中國的北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批評道教只顧自利,不講利他。為了 彌補這一缺點,道教引用基本經典《道德真經》中《老子第二十七章》中說:「聖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以及《南華真經》中《莊子》的:「聖人之治也,治外 乎?」「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等論點,來強調道教「兼濟利他」的宗旨。現行本《道藏》收有《原始無量度人經》、《救苦經》、《業報因緣經》等經,那些 「度人」、「救苦」、「業報因緣」等名詞都是從佛教中引進的。大乘佛教強調行「菩薩行」,其內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尤其「廣度眾生」是「一生補 處」最後身菩薩必需成就的。以上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道教經典,置於《三洞四輔》五千餘卷組成的大部《道藏》的頭談部份,顯示了重要性,可說是容納佛教「上 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基本教義的見證。淵源之深,不言而喻。

  (三)繼承佛教「荐度亡者」的形式。道教原是以求長生不死、羽化成仙為目標的,不太講究死後境界。如魏晉時代天師道信徒王羲之在《法書要錄》中說: 「有始有卒,自古而然。」「其時已至,死不可以智力救。」道教認為「羽化登仙」與「屍解仙」是表明修道者要進入神仙世界,必須以「屍解」即肉體生命為條 件。而佛教則主張「生者必滅」、「唯識不滅」。提倡「中陰身救度法」,後來梁武市時,沙門寶誌編成「水懺」、「大悲懺」、「水陸法會」等儀規,以修行、誦 經、拜懺的功德,荐度亡者。陶弘景最先接受這一思想與內容。他在「真誥.闡幽微第二」中寫道:

  「夫有蕭邈之才,有絕眾生之望,養其浩然,不營富貴者,既終,受三官書為善爽之鬼,四百年乃得為地下主者,從此以進,以三百年為一階。」把佛教死後的 世界、因果報應的道理,死者的濟度與生者的供養供德相結合,全部繼承下來。陶弘景死於五三六年,四十年後即北齊後主武平七年(五七六年),有《孟阿妃造像 記》碑文記載:
「清信弟子孟阿妃,敬為亡夫朱元洪及息子敖、息子推、媳白石、媳康奴、息女夏姬等,敬造老君像一軀,今得成就。願亡者得離三途,永超八難,上升天堂,為侍道君。」
這的三途,就是指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八難就是指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八難處,除上述三惡道外,還有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三惡道眾生,因業障深重,難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佛法,不能了生脫死。盲聾瘖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就是有「小聰敏」的人,自 以為得計,不肯虛心踏實學道,甚至還毀謗佛法。佛前佛後都見聞不到佛法。「三途」、「八難」、「生天」、「荐亡」都是佛教用詞,被道教所繼承,從此碑可得 見證。齋醮中的禮懺、念誦、祈福、消災等內容儀規,相當部份是從佛教引進。

至於佛教受道教影響,大致也有這樣二方面:

  (一)影響佛教「神」化。原始佛教破除神權與階級制,祭祀與咒法,把人類的合理生活,確立於社會關係,彼此應盡的義務上,顯示了「人間佛教」的特色。 佛是人,不是神。佛教不是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學問的。但佛教傳入中國就被「神化」了。晉袁宏《後漢記》卷十載:「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 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六《四十二章經序》中也把佛稱為「神」,還把天上的「神」描繪成管理「下界」的「天神」。這是受 道教影響的產物。道教認為,神仙有不同的品位,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無所不能的神力。在中國傳統神權思想支配下,佛教就把佛神化了,形成神佛不分。

  (二)關於「佛性論」的融化。印度的佛性論據《大般侫槃經.迦葉菩薩品》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說:「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緤壁瓦石無情之 物。離如是無情之物,是名佛性。」但道教《南華真經.莊子》《知北游篇》中卻提出「道無所不在。」就是說根源的真理寄托在一切物之中,也包括植物和無機物 當中。被奉為中國天台宗九祖的湛然在他所著《金剛錍》中提出了「無情有性」的宗教世界觀,曾引起當時佛教界的震驚。他也引《侫槃經》說:「眾生佛性,猶如 虛空,非內非外。」既然「虛空非內非外,一切處有。」就不能區別或分隔為「有情之物」與「無情之物」,應當包括緤壁瓦石等。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性論可說 是受道教「道無所不在」的影響。反映了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有著明顯不同之處。



  綜上所述,可見佛教和道教在長期論諍中得到互相融攝、互相促進。在中國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兩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晉時期,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 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以後,佛教各宗派各自對佛典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並且相互彌補和貫通,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理論體系。道教徒為尋求「道 法自然」,在探索方術中,客觀上對醫學、化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真元妙道要略》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火藥試驗。道教對中藥理論、氣功、養生之道等做 了成就,都是值得重視的。在此,衷心祝願兩教團結合作,為度人利生的共同事業,繼續獻出智慧和力量!
 
 
弘一大師在藝術界永放光芒 
<<沉 香>>

李叔同——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學堂歌運動的先驅,他 寫了很多富於愛國思想和憂患意識的樂歌,對當時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產生過教育和鼓舞作用。一九一八年作詞的《送別》一歌,就曾風行全國,解放後又被電影 《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充分顯示出它的藝術魅力。

  他是一位多才多藝,學貫中西的傑出藝術家,音樂、美術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精通日、英、意三國文字,對音樂、詩詞、繪畫、書法、篆刻、戲劇都有很深的造詣;出家後仍不忘救國,又精研佛教律宗,被譽為我國近代德高望重的佛教律宗高僧。

紀念他在藝術界的貢獻,現已重新編輯、出版了《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全集》,經編者認真蒐集、校訂、考證,從原來已出版過的三、四十首,增補為七十四首,這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一份重要文獻資料,對於我們了解前人的業績,學習前人的經驗都是很有益處的。

歌集編者在「前言」中指出:

「李叔同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愛國歌曲,二、抒情歌曲,三、哲理歌曲。」關於愛國歌曲,李叔同在「辛亥革命前所作有兩種類 型:第一類以《祖國歌》和《我的國》為代表,內容表現了對祖國光榮歷史和大好河山的讚美,並表達了發奮圖強的雄心壯志,字裏行間充滿民族自豪感;第二類以 《國學唱歌集》中的歌曲為代表,都是憂國憂民的慷慨悲歌,字裏行間充滿了憂傷和悲憤的情緒。……正如李先生在按語中所說:『作者別有悵觸,走筆成之,吭聲 發響,其音蒼涼,如聞山陽之笛。』」

「李叔同的抒情歌曲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表現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的,如《幽居》和《幽人》;二是寓情於景,抒寫大自然中的感受的,如《春 游》、《早秋》和《西湖》;三是描寫游子思鄉,懷舊憶往的,如《送別》、《憶兒時》和《夢》。這些抒情歌曲不僅意境幽遠,還常常有深刻的寓意。如《送別》 一歌寫的是離情別意,但最後一句『夕陽山外山』卻耐人尋味。李叔同自幼愛讀李商隱的名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因名白馬湖庵居為『晚晴院』,並自號 『晚晴老人』。『夕陽山外山』一句就含有『晚晴』的意思,這同他一九三八年寫給豐子愷的信中所說『猶如夕陽,殷紅絢彩,隨即西沉』有同樣的意思。同年十一 月十四日,他在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同學會席上講話,最後向同學們贈詩一絕,有『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難免餘情遶』之句,可見『夕陽山外山』並不是單純 的寫景。」

「哲理歌曲如《落花》和《悲秋》,雖有寫景和抒情的內容,但前者的中心思想是:『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後者的中心 思想是:『鏡裏朱顏,愁邊白髮,光陰催人老,蹤有千金,千金難買少。』實際上是要警愓青年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用意是積極的。《月》和《晚 鐘》則進入另一種精神境界——『惟願靈光普萬方,蕩滌垢滓揚芬芳』;『莊嚴七寶迷氤氳,瑤華翠羽垂繽紛』。但仍未指明是佛的境界。」

弘一大師在出家後創作了《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等五首佛教歌曲,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清涼歌集》。他還與太虛大師合作, 為《三寶歌》譜曲,曾在當時《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刊載過,在佛教界廣泛傳誦。後由法尊法師譯成藏文歌詞,傳入西藏地區,塵空法師特為此歌寫了緣起和廣 釋,此外,他為豐子愷創作的《護生畫集》配詩三首:《知恩念恩》、《生離歟?死別歟?》、《囚鳥之歌》亦被配成德國、俄羅斯民歌等曲調,收入上海佛教協會 出版的《音聲佛事》,也被採錄進《歌曲全集》。


弘一大師書法展覽

  在舉行紀念音樂會的同時,發行了《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集》和《李叔同——弘一法師佛教歌曲集》錄音磁帶兩種。並於龍華賓館展覽廳展出「弘一大師書法展覽」。

弘一大師出家後幾乎放棄了他所有的特長,諸如音樂、繪畫、戲劇、金石等,獨保留書法。豐子愷在《為青年說弘一法師》一文中說:「他的字,功夫很深,早 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魏碑,得力於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勤寫佛經,脫胎換骨,自成一家,毫無煙火氣。」點出大師的書法,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葉聖陶曾著專文 讚揚說:

「弘一法師對於書法是用過苦功的。在夏丏尊先生那裏見到他許多習字的成績。各體的碑刻他都臨摹,寫甚麼像甚麼。這大概因為他學過西洋畫的緣故。西洋畫 的基本練習是木炭素描,一條線條,一筆烘托,都得和擺在面前的實物不差分毫。經過這樣訓練的手腕和眼力運用起來自然能夠十分準確,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於 是寫甚麼像甚麼了。……

弘一法師後期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那一家呢?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歡喜他的字。若問我他的字為甚麼使我歡喜?我只能直覺地回 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許多字是互相親和的,好比一堂謙恭溫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裏從容論道。就一個字看,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 嫌其密,只覺得每一劃都茖在適當位置,移動一絲一毫不得。再就一筆一劃看,無不教人起充實之感、立體之感。有時有點像小孩所寫的那麼天真,但一邊是原始 的,一邊是純熟的,這分別又顯然可見。……」

葉聖陶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又是個書法行家,寫得一手筆力遒勁的好字。他的評語是中肯的。弘一大師的書法之所以受到崇敬與歡迎,也就很自然的了。

弘一大師晚年喜寫佛號與《華嚴經》章句,廣贈有緣。凡向他請求墨寶,一般都能滿願。他的真跡,保留在他的學生劉質平處最多。質平逝世後,由其哲嗣雪陽 歷盡艱險,將這些具有文物價值的墨寶保存完好,一九八○年在北京法源寺為紀念大師一百週年誕辰而舉辦的金石、書法展覽會中展出。這次又在龍華賓館的書法展 中陳列一部份真跡。其中楷書屏條《佛說阿彌陀經》十六幅,據說曾有某名人出重金要求轉讓,卻為質平所拒絕。

關於弘一大師的書法,還有這樣兩則動人的故事:

其一是,大師的南社好友馬敘倫先生曾賦詩一首,托夏丏尊轉達,請求惠賜墨跡。詩云:

「天然初祖妙書詩,智永千文八百篇;

我也乞師書一紙,藝林珍重比前賢。」

詩意是懇切的,可惜詩還未傳到,而大師已在泉州圓寂。馬老大為嘆息說:「求一字不能得,何緣之慳耶?」

另一是,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的魯迅遺物中,有一寬六十八點六厘米、高二十六點二厘米的白色宣紙條幅,正中橫書蒼勁有力的「戒定慧」三字,左邊豎寫了二 行小字:「支那沙門曇昉書」。下方一枚紅色印章「弘一」。右上方係坐佛印章一枚。整個條幅布局協調、嚴謹。條幅上簽署「曇昉」就是大師的別號。正中寫的 「戒定慧」即佛教三無漏學,大師在另一著作中曾注釋說:「戒者防身之惡,定者靜心之散亂,慧者去惑證理也。」《魯迅日記》一九三一年三月一日作了這樣的記 載:「從內山君乞得弘一上人書紙。」內心君就是日本人內山完造。

上海開明書店曾出版《李息翁臨古法書》,大師作自序說:

「居俗之日,嘗好臨寫碑帖,積久盈尺,藏於丏尊居士小覥華屋。十數年矣。今者居士選輯一帙,將以鋟版示諸學者,請余為文,冠之卷首。夫耽樂書術,增長 放逸,佛所深誡,然研習之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傳於世,令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無益矣。後之覽者,咸會斯旨,乃不負居士倡布之善 意耳。」

這就是弘一大師保留書法,廣結法緣的悲心所在。

 
 
死亡的藝術
<<達 亮>>
  花生大士說:「人類面臨兩種死亡的原因:過早的死亡和自然壽命耗盡的死亡。過早的死 亡,可以透過修持延壽的法門加以改變。但如果死亡的原因是自然壽命耗盡時,你就像枯竭的油燈一殷,沒有方法可以改變。你必須準備走。」由於我們的業,大家 都有一定壽命;當它耗盡時,很難延長。不過,修行極高的人。可以克服這個限制,而延長他的生命。因為我們所做的任何修行功夫,部是在累積「功德」,所以都 有助於延長壽命,帶來健康。一位好的修行人;透過修行的啟發和力量,可以延長壽命。另外,也有特殊的「延壽法門」,可以透過禪定和觀想的力量,吸收地、 水、火、風四大和宇宙的氣。當我們的能量虛弱和不平衡時,這些法門就可以加強與調和我們的氣,產生延長壽命的效果。

  頂果欽哲仁曾提到一位上師的故事:

  這位上師已經精通了脈、氣、明點的瑜伽行。有一天他告訴侍者:「現在我就要死了,請你看看日曆哪一天是吉日。」侍者嚇了一跳,卻不助違背上師的意思。 他查了一下日曆,告訴上師下個星期一是吉星高照的日子,上師說:「星期一離今天還有三天。嗯,我想我辦得到。」幾分鐘後。他的侍者回到房間,發現他以瑜伽 禪定的姿勢,坐得挺直,好像己經過世。上師不再有呼吸,只有微弱的脈搏。侍者決定不做任何事,只是等待。到了中午,侍者突然聽到很深的呼氣聲。上師又回到 平常的情況,高興地跟侍者講話,還津津有味地吃完午餐。上師在整個上午的靜坐中,一直屏氣不呼。為甚麼他這麼做呢?因為我們的壽命是以一定的呼吸次數來計 算的,上師知道他的呼吸次數己經快完了,所以就屏住氣,要把最後的呼吸留到吉日良辰。午餐過後,上師又深深吸了一口氣,屏住氣一直到晚上才呼,第二、第三 天他還是這麼做。當星期一來到時,他就問:「今天是吉日嗎?」「是的。」侍者回答。「好,我今天就走了。」設有任何明顯的疾病或困難,上師就在禪定中去 世。

  宋朝有一位性空禪師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傳奇性。當時有賊人徐明叛亂,使生靈涂炭,殺伐甚慘,性空禪師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難逃,還是冒死相見徐明,想 感化他。他在吃飯的時候做了一首倡自祭:「劫數即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何正好乘時,請便一刀兩段」,因此感化了盜賊,解救了大眾的災難。後來禪師年紀 大了,就當眾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坐盆中,盆底留下一個洞,口中吹著橫笛,在悠揚的笛聲中,隨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門佳話。他留下一首詩: 「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開壙。撤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原來過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歡這種水葬方式,性空禪師因此特意又 作了一首曲子來歌頌:「船子當年返故鄉,沒有蹤蹟好商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教坊。」性空禪師和船子和尚這種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也很有詩情畫意 嗎?

  有詩情畫意且頗具死亡藝術當推唐朝永嘉大師的「半句偈」,是為女弟子(妹妹)玄機大師圓寂時頌的。玄機大師於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五月初八,倒立而化,推之不倒,永嘉大師為其作「半句偈」:「生也顛例、死也顛倒」。誦後乃仆。

  永嘉大師的「半句偈」「生也顛倒,死也顛倒」,曾有人對此作過解釋:人在母親的肚子裏,未生時顛倒著長大,又是顛倒著生出來。死的時候,又顛倒著離開 世界,所以稱之「生也顛倒、死也顛倒」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稍微靜思一下,你就會覺得這樣的解釋太俗氣,太滑稽,甚至有點荒唐。其實,「生也顛倒」中的 「生」字,是說人出現在世間;生活在社會裏,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娑婆世界裏,一定要了解人生、發現人生、分析人生、奉獻人生、人生活在器世間和有情世 問,耍以正知正見去分析、去判斷、去理解,不要以顛倒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顛倒」的感受去接觸事物。

  永嘉大師說的「顛倒」是說:妹妹!您已經懂得這個道理了,我很佩服您,您現在是在開示眾生,說世間的人都是顛倒著看問題、顛倒著做人、顛倒著認識世 界;把世間丑的說是美的、臭的說是香的、短的說是長的、假的說是真的、空的說成有的。正因為這樣,您現在通過用瑞相,明白地表演出了這個精彩節目,告訴大 家……

  很多禪師死的姿態千奇百怪,像丹霞天然禪師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禪法師是手棒著佛經跪化的;唐朝的良仿禪師來去自如,要延長七日就延長七日而死;遇安禪 師自入棺木三日猶能死而復生;古靈神贊禪師問弟子說:你們知道甚麼叫做「無聲三昧」?」弟子們答不知道,神贊禪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而龐蘊居士一家四 口的死法尤其各有千秋:先是女兒靈照搶先坐在父親的寶座上化逝,龐公只好臥著死;兒子在田裏鋤地,一聽父親去世了就丟下鋤頭立化;龐夫人見他們個個都去 了,也撥開石頭縫隙,隨口留下一偈而去:「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蹟與人知!」像這些禪師、居士們的死法,既輕鬆瀟洒, 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有詩情畫意的;他們用各式各樣的舒舒服服的姿態通向死亡,站著、坐著、躺著、跪化、說偈而死……由於他們具有勘破生死的智 慧,才能這樣無掛礙地撒手而去。人有生死心,對死亡應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有更高一階段的領悟,不要以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懼哀號,而應將死亡視為一件美好 自然的事。

  杜尚以為「人生沒有甚麼事是重要的」。古希腊的蘇格拉底也曾表達過相似的意思,他說:「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他在獄中臨死前 還從容地和獄友談論「靈魂不死」的哲理,他說:「我何必畏死?因為死,我可以回到智慧之神那裏,回到已去的朋友身邊。」也許有了這種對生命的從容,才能使 人生真正地瀟洒起來,才會使生命穿越生死的界限,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臨難不迷」。據說古羅馬有個皇帝,常派人觀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技場與猛獸空手搏 斗的死刑犯,看他們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樣的表現。如果發現惶惶凄凄的犯人中,居然有能呼呼大睡,且面不改色的人,便偷愉在第二天早上將他釋放,訓練成帶 軍的猛將。還有,宋明帝時有位圍棋手叫王 ,因名與明帝(劉 )諱同,得罪了皇帝。一天,他在家中與客人下棋,正在為一個「劫」打的難分勝負時,皇帝派人 送他一瓶毒酒,一道聖旨令其自盡。他看完聖旨,面不改色,如沒事一般繼續下棋,直到打完劫、終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裏。他才把聖旨給客人看,告訴客人皇帝 讓他死。他把毒酒倒入杯中,對客人說「這杯酒就不勸你喝了。」一仰脖子,就喝光了杯中的毒酒。清代著名文學家陳維崧吟了「山鳥山花是故人」一句即溘然長 逝……他們怎會如此坦然面對死亡呢?我想,具有「涅槃」觀念的修行者、得道高僧及尼姑們,他(她)之所以對死亡沒有焦慮與恐懼,是因為對他(她)們而言, 此生之「死」意味著進入佛國的「新生」,意味著永恆地、無生死地生活於「極樂世界」,如此,「死」又算甚麼呢?他們甚至還能欣喜於「死」的降臨,這就是為 甚麼得道高僧多能坦然而欣喜地面對「死」,並具備無所畏懼、勇於赴死的信念與實踐。

  世間何物最珍貴?當然是生命珍貴。但是人作為一種有精神世界、能創造出許多文化價值的動物,卻應該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下,勇於獻出這世間最寶貴之物, 這恰恰是人之所以偉大的集中體現。人們為某種崇高的信念、偉大的目標獻身之時,決不會有半點一般人所面臨死亡時必定涌現出的死亡恐懼,相反,能心境坦然、 無所畏懼地走向死亡。如「田橫之五百人,勾踐之罪人三千人,屬劍於頸,亦皆以身殉國……」(《自殺的真相》「序一」)又如,公元前二一二年,當羅馬人攻入 敘拉古城時,數學家阿基米德正在沙灘上解算一道幾何題,一個羅馬士兵走了過來。阿基米德對他說,「請別弄亂了我的幾何題。」羅馬兵舉刀向他揮去,面對刀 刃,阿基米德說:「請等一下,讓我做完這道題。」據說。羅馬的大兵並沒讓他算完那道題,就讓他的腦袋轉移了。還有為南宋政權披肝瀝膽、歷盡艱險的文天祥, 身圍著上寫「孔曰成仁,孟巳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衣帶。昂首走向刑場……誰說他們的死不是一種藝術,一 種震撼生命的藝術,一種覺醒人生的藝術。

  在大沉默中圓寂也是一種藝術,柏拉圖的死就是一個印證,威爾。杜蘭在《西洋哲學史話》中記載他的死:「有一天他應邀參加一個學生的婚禮,夾在賓客中間 暢飲;筵席開到一半,偉大的哲學家悄悄離席而去」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默默躺下,呼呼睡去。第二天清晨,疲倦的客人在狂歡後發覺,他已由小睡進入長眠。」 柏拉圖在死前用勇敢的鎮靜應付了命運,保持了面對死亡的尊嚴,這完全是了悟生命之始終後所表現出來的——沉默。這種死亡,誰說不是藝術?在自然界裏,所有 堅韌的動、植物,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走向死亡。你看年年秋天飄零的葉子,在樹下鋪積成厚厚的一層,靜靜地美麗著。我常常不相信這也是一種死亡。但我相 信這是一種「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最佩服的還是藏族人對死亡充滿敬意,以仰望的心態為之送行的超然。想想「天葬」——鷲鷹帶著死者的靈魂,藉此而升天,融入天宇,歸於大自然永恆的輪迴;以鷲鷹為承載的葬禮是莊重的,也是聖潔的。天葬,是體現了宗教精神。也使我明白了生之複雜與死之簡單……。

  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人是怕死的,然而,以人類萬物之靈的聰慧,既已知道死亡避無可避,懼也無益,為甚麼還要害怕?在走得離死亡那麼 近的今天,我才恍然大悟,人類懼怕的並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往往與死亡如影相伴的傷痛和病苦;人類痛苦的不是對死亡後的世界一無所知或告別人間繁華,而是 很少有人在以死亡為題的考試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打一個高分,大部分人都是帶著沒活夠、沒活好、沒活暢的痛苦一步三回頭的離開這個世界的。陸幼青的《死亡日 記》和米奇。阿爾博拇的《相約星期二》,這些作品不僅讓我們通過作者的眼睛審視死神,也讓我們由死亡更進一步思考生存;由死亡更進一步思考道德底線和真正 的人道主義精神。

  莊子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 (huan)為潰,死亡便儼然成了投合生命的美麗旅行。「我認為我死不了,因為一個人死要死得是時候,人要笑著死,笑要人 死的時候是必不可少的。死亡的藝術是悄悄地玩捉迷藏的藝術,這是一種人們之間的微妙的藝術,也是一種人們之間的微笑的藝術。」墨西哥著名詩人、散文家,一 九九○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帕斯如是說。「不管留給這世上的是甚麼樣的文字,它都是:我的、真的,因沒有修改的機會而遺憾的文字。」「全部的文字 會在一個適當的時候發表,比如,對我來說,太陽不再升起的某個早晨。」陸幼青也如是說。是的,我們不僅需要建構一種科學且合意的人生觀,還必須擁有正確的 死亡觀,以獲得某種生死大智慧,從而既提高生命的質量,同時也能夠消解對死亡的心理恐懼,最終超越死亡。
 
 
隨筆禪話
<<秦孟瀟>>
漫談佛國九華山

  年前,我曾朝禮佛國九華山奇景風光,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九華 山在漢代叫「陵陽山」,梁代稱「幘山」,唐以前稱「九子山」。據《九華山錄》云:「此山奇秀,高出雪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唐天寶年間, 我國大詩人李白遊秋浦時,望九峰如蓮花。詩云:「昔在九江山,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從此,九子山改名為九華山。唐、宋以來,歌頌九華山的詩文不下五百餘篇,對九華山的景色推崇備至;李白寫詩頌揚,使九華名聲大振。一時僧、尼雲集,寺廟林 立;晚唐詩人杜甫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篇,就是反映了江南包括九華山在內的佛教興旺發達的情景。九華山的寺廟至今保存的唐、宋、 元、明、清歷代帝王御賜的金印、聖旨、親筆聖諭等就是證明。崇禎皇帝還親筆給九華山百歲宮無瑕和尚題封了「應身菩薩」的匾額;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一七○ 五年巡遊江南時,特派內侍專程來九華山進香,然後又送來親筆御書「九華聖境」的匾額給化城寺。乾隆皇帝在公元一七六六年也寫有「芬陀普教」四字賜給化城 寺。在清代,九華山寺廟又發展到三百多座,擁有僧、尼五千餘名。九華四大叢林,有三大叢林是在清代興建的;直至今日香火旺盛。


晨鐘暮鼓

  在長江中游,安徽省南部,有一條南北走向,雲霧繚繞的九華山區,與另一著名風景區黃山同出一脈,經太平、石埭,蜿蜒入青陽縣 境,周圍百餘公里。水有五溪,山有九十九峰,以十王峰最高,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既有高山,也有峽谷。高山擋住了寒風襲擊,冬無嚴 寒;夏日,極少酷暑,這是因為陽光為高山所阻,日照時分,加上溪水、瀑布、林木蔥郁等均可調節氣候;朝禮九華山最佳時節,是每年的三月至十一月。在這九個 月中,不僅氣候溫和,而且風景宜人。春天,有時山上下著濛濛細雨,雨過天晴,山巒之間,浮雲滾滾,頃刻間滿山滿谷。這就是九華山有名的雲海。有時,隨著山 風。塊雲如獸,躍然穿過樹林,不見綜跡。有時,片雲如巾,還會飄然入僧舍,倏然而逝。就在你乘興欣賞雲海之際,瞬息間,天空出現驕陽,霞光萬道,透過雲 海,使遍山明澈,遠遠望去如同一幅浮動著的水墨畫,這種變幻莫測的景色,頓使人感到洗滌塵垢,心胸舒暢。當楓葉如紅的秋季來臨,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艷麗 景色,光彩奪目;冬至以後,大雪紛飛,蔥翠的山峰,逐漸變成了玻璃世界。僧人很少出山,只聽到晨鐘暮鼓聲敲醒夢中客,塵垢滌盡,是為修行勝地。


「天台曉日」

  凡是有機緣朝禮九華山聖蹟的信徒、香客都渴望能遊覽「九華十景」,飽嘗眼福,看為人生最大的幸運!

  九華山的分水嶺在金剛尖。從那裏開始,向北走五公里,過大嶺頭分為兩條山脈。東邊的山脈皆是花崗岩石,中間天台一峰,突兀雲表,為九華主峰,海拔一千三百餘米。白天,站在天台上,環顧九十九峰;五更觀日出,不亞於泰山日觀峰。故稱天台曉日,為九華十景之一。

  有人說,太陽的初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樣,在它萌芽的瞬間,都不易被人們看到;天台日出也是如此,必須在晴朗的五更天才能看到瞬息變化的旭日。因 此,看日出的遊人頭天都宿在古拜經台,翌日天還未亮摸黑來到天台絕頂之上,遠遠地看到天際啟明星眨著眼睛。一會兒,東方盡處游動著一線微明,它像一條暗紅 色的長帶,慢慢地擴大,如同一塊紅雲,山峰由黑變青、變黃、變紅,顯露出半明半暗的瑰麗景象。陡然,一隻拳頭大小的火球從東方跳出來,不一會,這火球越變 越大,閃動著金光,一下冒出了地平線,染紅了重重疊疊的山巒,也染紅了在天台觀日出的僧人、香客的面龐。這美景,使人感到清新、幸福。九華山僧人往往長 壽,與大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啊!


桃岩瀑布

  走過三聖殿山路,來到永豐橋,這裡是有名的碧桃岩。傳說,唐人趙知微種桃岩下,花開綠色而得名。岩下有一飛瀑,大而長,從危岩飛落而下,是九華山第一大瀑布,有懸水之名,故總稱桃岩瀑布,為九華山十景之一。

  在山上一直流傳著迷人的故事,說趙知微在唐朝乾寧年間,來到桃岩附近的鳳凰嶺,建延華觀修道煉丹。皇帝屢詔不出,「乃賜碧雲星冠,青霞羽衣。有一年, 他率領道徒在這岩下栽了桃樹千棵,第二年桃花盛開,顏色碧綠晶亮,使整個山坡都變得更加絢麗多采。桃花隨風飄落在山澗流水之上,把洞水也染綠了。附近老鄉 就把這條流向龍溪的洞水叫浮桃洞。

  現在,這綠色的桃花旱已沒有了,但瀑布仍在,它超過天柱峰的百尺箭和九子岩的七布泉,百尺箭長而小,七布泉大而短,桃岩卻兼而有之,大而且長,每當春 夏之交,可以看到數十丈長的瀑布從岩頭直瀉而下。因為水勢來得猛,湍流噴湧,嘩嘩有聲,落在巨石之上,濺起了許多飛珠,在陽光照射下,如同五彩繽紛的水 露,遠遠望去卻像是從天河落下的一條又寬又大的懸水。有詩人寫道:「翠屏橫截萬里天,懸水落成千丈玉」,寫的就是這裡的景色。


舒潭印月

  相傳在很久之前,有一美麗的少女,名叫舒姑。自小愛好音樂,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她總要對著九華山翠蓋峰下的清泉引吭高歌。由於歌聲婉轉動聽,只唱得百鳥停飛,百花盛開,游魚昂首……

  有一天,舒姑與父親從山上砍柴歸來,剛走到這翠蓋峰下,只見許多飛鳥繞身而鳴,舒姑知道這又是鳥兒在歡迎她歌唱。這時,她雖然感到很疲勞了,但是推不 過鳥兒的盛情,就坐在泉邊一塊石頭上唱了起來,歌兒換了一支又一支,唱得起勁了,連她父親拉都拉不走;舒姑父親只好回家告訴老伴,叫老伴勸她回家。不料等 到老夫妻倆來到泉邊,卻不見了心愛的女兒。兩位老人家百喊不應,只見泉水波動,有一條鯉魚游到岸邊向他們點首。舒姑的母親說:「吾女性好音樂,乃弦歌而湧 回流,此鯉必吾女所化」(《宣城縣誌》語)。

  此後,每當泉邊有弦歌之聲,舒姑即化作鯉魚出聽。有時在夜深人靜時,人們彷彿聽到舒姑的歌聲。但舒潭印月的景色令人神往,上游叫上習潭,中間的叫下習 潭,下游的叫瓔珞潭;在晴朗的月夜,一月印水,三潭皆明。那種變幻無窮的景色,如登仙境。偶然在某日夜靜時,會出現老僧人在泉邊跌伽而坐,默默冥思苦索參 禪。


九子泉聲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此山雖因李白詩而改名,但九子岩仍習舊稱,這座山岩在小天柱山東邊,山頂上立有九塊巨石,遠望如同九子,回 環向背,有團聚而嬉戲之感。下有一泉,冰裂七條,雪飛十尺,聲震山谷,兩景合一,故稱九子泉聲。這個風景點離九華街很遠,即是站在東峰之巔亦難看到它的真 面目。因此,遊人在下山以後,從青陽城往南,翻過拾寶岩,然後沿著濂溪往東南走,越走越感到風光綺麗,景色迷人。

  在九子岩旁的綺麗峰巒,在雲霧中忽隱忽現,瞬息之間變化萬端的景致,更使人神往。要是在春夏之交時節,遠遠就可以聽到嘩嘩的流水聲,看到七瀑飛流的壯 麗景色。走到近處細看,九子岩頂峰平凹,四周矗立著許多黑色岩石,大者有九,小者不計其數。正像古詩上寫的:「大者嶙峋若虎兕,小者崔嵬如嬰兒。」據說, 九子岩在幾千萬年以前也是錐形山峰,後來經過無數次的風雨侵蝕,把這山峰吹平洗凹,四邊比較堅固的岩石被留了下來,成為奇形怪狀的頑石。再往山裏走,就是 三斧岩,可以看到一塊巨大的岩石上留有三個斧頭劈過的刀痕。傳說是大禹治水時,為了疏通這一帶的流水渠道,劈山導水而留下的遺蹟。


蓮峰雲海

  迷霧經常籠罩著翠綠的山巒。有人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裏,約有三分之一時間處於雲霧之中,特別是在春夏兩季,時晴時雨的天氣是 觀看雲海的黃金季節;如棉絮般的白霧,似煙非煙,似雲非雲,隨風飄蕩,頃刻之間,彌漫了整個山林,遠眺雲霧中的寺院,隱約可辨的飛檐殿角,似進入仙境,有 時,雲霧卻像波濤滾滾的海洋,一團逐一團,一浪逐一浪,互相追逐,循環不息的變化著,時而伸手不見五指,時而冒出形狀各異的峰巒。這變化不定的雲海,正如 有位詩人寫道:「不識九華真面目,只覺身在雲霧中。」可是,當雲霧連成一片雲海不久,一陣清風過後,剎那間,雲消霧散,陽光又從雲霧中露了出來,碧空如 洗,萬木蔥綠;到處是紅花綠葉,山青水秀的宜人景色。

  在九華山看雲海最佳的地方是在蓮花峰下,東邊的一座叫上蓮峰,中間的叫中蓮峰,兩邊的叫下蓮峰;這三座山峰在九華諸峰中並不算高,但由於它地體圓曠, 人臨其上,每覺高於天台。從下朝上望去,蓮峰畢肖,抽蕊折瓣,如天功琢成的蓮花,置於雲海之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態。在秋季,上空卻是藍天白雲,陽光燦爛, 有「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秋天景色,使人感到精神爽快。


平崗積雪

  對於雪景,人人喜愛,不過各人的感受不同;香港雖無雪景欣賞,不少人卻非常嚮往這潔白的銀色世界,故有人組團前往哈爾濱等地遊覽,尤其看到冰雕奇異景致,留下美好難忘的印象。

  九華山的雪景與眾不同,它不像北方風雪漫天,堅冰封地,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就連平時奔騰不息的江河也結冰塊,失去了往日那種水勢滔滔的生氣。

  而九華山的風雪是慢慢來臨的,只是微微的寒風帶來層層白霜。直到元旦前後方有雪花,在萬樹枝頭凝結成的晶瑩透明的銀花。特別是翠綠的青松,經過霧水冰結成的晶亮松條,配上山旁的紅牆古剎,還有存不住冰雪的奇特山峰,更形成一幅與眾不同的九華雪景。

  在九華山看雪景是不容易的,因為九華街地處山頂平地,舉目四望如同面壁,到天台去,雪路遠長難行。據傳宋朝相國程篁為了便於遊人觀賞雪景,特地僱用民 伕在大嶺頭至回香閣之間推土成墩,名其「平田崗」。這樣一來,九華遊客可免去雪地爬山之苦,出九華街,順著砌好的石板小道,就可以登上海拔一千米高的平崗 觀雪景了。「平崗積雪」由此得名。南觀十王諸峰,一片瓊山玉峰,回眺化城,祇園禪寺,但見紅梅盛開,倍感山河壯麗多姿。(待續)
 
 
漫談寺院職事制度
<<潘明權>>
  海的各大寺院,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的「請職」(或稱為「請執」)儀式,是繼春 節後的最繁忙的時候,也是寺院人事變動最重要的時候。所謂「請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擔任職事的儀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 七月十五進行兩次請職。現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請職」,有的寺院考慮新年期間活動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後,寺 院內活動相對少一些的時候進行請職。

  佛教寺院的管理,尤其是大叢林,管理都有一整套嚴格的制度,除清規戒律,宗教法務,佛教儀規外,寺院的內部行政管理機構,組織形式、人事制度,職責分工上大致也有一套嚴密的制度。

  寺院的「職事」、也叫「執事」。寺院內部猶如一個小社會一樣;大叢林裏的各種事務繁多,從工作性質來講,有行政管理,宗教法務;經濟活動。教學研究和生產勞動等。

  從工作內容來講,有人事、財務、物資、生產服務;宗教活動、接待、安全,後勤保障等。

  從職務分工層次來講,有行政領導、部門負責人、基層管理人員,有文書人員、技術專業、生產勞動、後勤服務等多種崗位和分工。

  我們在看小說、電影、電視中,常常可以看到有方丈、當家、知客、維那等叫法。如《水滸傳》第六回,講到魯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推荐到開封大相國 寺後,魯智深對大相國寺方丈智清長老說,要討個「都監、監院」做做。相國寺的首座、知客就對魯智深講了一番話,把寺院的職事分工,工作性質,作了概要的介 紹,就可知道一個大概:「你聽我說與你: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個知客,只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眾。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 職,不容易做得。都監、監院,提點、院主,這個都是掌管常住財物。你才到的清眾(廟裏來),怎便得(到)上等職事。還有那管藏的,喚作藏主;管殿的,喚作 殿主;管閣的,喚作閣主;管化緣的,喚作緣主;管浴堂的,喚作浴主。這個都是主事人員,中等職事。還有那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東廁的凈 頭,與這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院。」

  這裏講的是宋元時代的寺院職事分工。據元至元二年(1265)江西百丈山大智聖壽禪寺德輝禪師,奉元代皇帝旨意敕修了《百丈清規》,以及明代幾個皇帝又重刊元《敕修百丈清規》中,有關寺院職事的分工,已有了一些變化,但大致仍差不多。

  佛教寺院中的分工很細,專業化也很強,按《百丈清規》的規定,將寺院的職事,分為序職和列職兩大類。《百丈清規》中,把序職人員稱為西序頭首,把列職 人員稱為東序知事,前者主要是負責宗教本身的事務,後者則側重於行政管理事務。序職是負責寺院活動,佛教儀式,修持活動,人事安排,組織紀律、接待聯繫和 文件書信等行政、宗教性工作的;列職,則是負責物資財務、後勤保障,生產服務,伙食供應等事務性工作的。所謂「序」,是指寺院僧人在大殿上站位的次序,如 同朝庭中文東武西,左右兩班分開站立,站在西邊的稱為西序,主要是由德高望重,品學兼優的僧人擔任;站在東邊的稱為東序,是由熟悉僧俗事宜,工作能力較強 的僧人擔任。列職則是寺院中管理比較具體事情執事僧人的分工。

  序職(序執)分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列職(列執)分為: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鐘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不過,現在寺院的職務已經不再分得那麼仔細了,有些執事的名稱也很少聽到了,甚至在寺院裏有的人也弄不清楚了。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在漢族地區已經沒 有古代那種擁有幾百甚至上千僧人的大叢林,像上海玉佛寺、龍華寺這樣上百僧人的寺院也不多了;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寺院的許多職務分工,在寺院裏已不存在 了;三是現代寺院的管理職能、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分工形式不再適用。

  下面根據現在的的情況作一介紹。其他所謂「四十八單執事,分工職責如下(以今年上海幾個大寺院的「請職」情況為例,有些職務分工,各寺略有不同);

  佛教叢林裏,有「四大寮口,八大執事(有的說是八大頭首)、四十八單執事」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指寺院中四個主要部門,八種主要崗位和四十八種工作的人員分工。其實,各地寺院,由於體制、規模和管理形式的不同,也都不盡相同的。

  四大寮口,即寺院的四大部門,即庫房、客堂、寮房,衣缽寮:

  庫房,是掌管寺院的經濟、財務、物資大權的重要部門;

  客堂,是負責寺院人事、內外交流、接待來往政府官員、僧俗人員、及重要賓客的部門;

  禪堂,是保證寺院宗教活動、督促僧人修持、培養和提高僧人佛教素養的部門;

  寮房(雲水堂),是管理僧人日常生活,作息制度,使寺院能進行有序的生活,生產、宗教、工作的部門。

  寺院的總負責人為住持(方丈),一般由都監(都寺)和首座分別協助住持主管行政和法務方面的事務,寺院的都監和首座,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分別為幾個人擔任。

  八大執事(寺院裏八個方面的主要負責人):

  監院(監寺)是在住持(或都監分管)領導下,負責全寺行政工作;并主管財務)相當於企業的行政經理兼財務經理,管理寺院,掌管庫房(庫房負責人是副寺),因此又稱做「當家」。現在許多大寺院,監院都不止一人,而是有幾個監院,分別協助住持分管有關部門。

  知客「職典賓客。凡官員檀越尊宿諸方名德之士相過者」由知客負責接待。他是寺院客堂的總負責人,因此相當於人事部的經理或公關主任。諸如對外來的僧人是否允許掛單和遷單(開除)都由知客決定,同時又負責對來寺官員,施主,齋主的接待。現在寺院中的知客,則側重於後一類工作了。

  維那「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在唐代為寺院「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三個主要負責人 之一,地位僅次於住持。以後是寺院中管理人事(僧人的組織紀律)和宗教事務的主要負責人,管理僧人,調解矛盾,在寺院內負責擔任主持宗教儀式的司儀,上殿 和宗教活動的領誦,唱念的起梵腔定調人。現代寺院中,也偏重於後者。

  僧值,是寺院僧人禮儀、制度,紀律、行為規範的監察人,是禪堂的負責人之一,也常常是寺院宗教活動的人員調度員,除了在禪堂執法外,在全山(即寺院)也有監察執法的權力,《百丈清規》中也稱之為「糾察」。
 
 
世出世法
<<楊 釗>>
穩健前進

  ○○二年本集團的大方向是「穩健前進」。旭日集團屬下所有公司和部門都應該參考這一主題,制訂本身的目標和計劃。

  綜觀當今世界形勢,國際貨幣基金會估計二○○二年美國GDP增長為0.7%,也就是經濟陷入衰退。雖然,聯邦儲備局由去年一月至十二月連續十一次減息 共4.75厘,這只能令美國房地產避免了衰退,但亦未復甦。原因是這次經濟衰退的理由不是利率過高,而是投資過剩、生產過剩,科網股過度投資而爆破成為這 次衰退的觸發點。因此,需要時問去消化過度的投資,所以,復甦未必那麼快出現。最近美國財長估計美國經濟復甦,已經由原來的今年第二季改為下半年。

  歐洲今年一月推出歐羅紙幣及硬幣,期望扭轉過去三年來拾級而下、下跌了五分之一的弱勢。雖然歐洲人對歐羅寄予厚望,期望歐羅能減少成員國之間的跨境交 易成本和風險、消除貨幣波動,使企業和消費者能直接比較價格;令物美價廉的廠商生意興隆、質劣價昂的廠商受到壓力,迎頭趕上,但這種情形的出現仍然需要時 間。國基會估計,二○○二年歐羅區GDP增長為1.2%,而英國是1.8%,也就是主要成員德國、法國等正在掙扎,希望GDP仍有增長。唯獨英國經濟仍有 苗頭,在七大工業國中連續第二年成為表現最好的國家。

  日本方面,根據國基會較早前發表的二○○一年世界經濟預測報告,認為日本經濟將連續二年至三年出現負增長,由衰退邁向蕭條。開出的藥方是向銀行等金融 機構注入資金,限期處理不良債務;其次是銀行擴大貨幣供應量,言下之意就是日圓貶值。預測報告公佈後數天,日本隨即決定進一步擴大貨幣供應量、回收長期債 券,人為地「逼使」日圓貶值。雖然日圓貶值刺激出口,或者會短期見效,但其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則是很難甚至是無法解決。

  中國內地由於加入WTO的刺激,加上中央將持續發行大量國債以刺激經濟和內需,經濟增長維持百分之七至八將無問題。這也是世界上極少數經濟高增長的地區。所有與中國有往來或關係的企業都將受惠。

  香港的經濟由於受外圍的影響較大,經濟轉型尚未完成。因此,出口、轉口服務會繼續下滑,零售業會依然不景氣,失業率會上升。野村國際證券認為失業率會 升至6.4%,並估計去年GDP為負增長0.2%,二○○二年則為增長0.9%。而特區政府正不斷設法解決其中問題,其中一月取消內地來港人數香港遊的配 額限制將會是一大幫助;另外正積極籌備中、港、澳成立自由貿易區,將會為香港的經濟注入一支強心針。

  審時度勢,本集團認為二○○二年的大方針應為「穩健前進」。

  「穩健」就是平穩與健康。其要點是專注核心業務、鞏固和充實原有工作、繼續學習和實踐旭日文化、四大支柱和七大範疇。「四大支柱」為:卓越領導、聆聽 內外聲音、不斷改善和全員參與。「七大範疇」是:一、領導才能。二、長遠策略。三、顧客和市場焦點。四、資料處理和分析。五、人力資源管理及發展。六、流 程重整。七、業績。「旭日文化」中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策略。

  作為龍頭業務的中國零售,經過三年來的調整與鞏固,今年應該是積極擴展業務的一年,其目標是擴大市場佔有率。在此同時,吸取以往經驗,在擴展業務的同 時,務必注意原有業務的健康運轉。因此,特別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健全制度。必須制訂合乎實際的計劃和目標、令其能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以達到上下 齊心的效果。二、自我學習和培訓人才。為了適應劇烈的競爭,各級負責人務必認真地學習,達到自我的提昇,同時要積極加速地培訓人才,以應付需要。三、認真 執行獎勵制度。經過三年的調整,我們已建立起一套經營零售的平台軟件,現在必須依照這一標準,認真落實、切實執行,才能挖掘及培養出經營零售的精英隊伍。

  只有我們今天多出一分力,在明天就會十分回報。這樣,我們就能有更多的優勢,在發展快速的社會之中不至落伍。


集中兵力解決主要問題

  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集中力量包括集中可以調動的人力、物力、智力、時問去面對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切實去解決問題。「殲滅戰」就是務必把問題完全解決。

  如何才能調動更多的人力、物力、智力和時間呢?

  首先要認真學習「時問管理」,其要點在於:

  一、積極培養助手,下放權力,下放雜務。

  二、切實執行「計劃、落實、檢討」的最基本管理步驟。

  三、分輕、重、緊、緩解決問題。

  四、務必每星期、每月留有足夠空餘時間,以作不時之需。

  其次是分工合作。我們在正常情形下,往往是層層管理,層層匯報。但發生問題時,只是諸多原因。然後議論一些方法,其中有些有效,有些無效;又開會議 論。在這期間,又出現新的問題,又討論如何解決。結果是問題多多,會議多多,疲於奔命,永無了期。原因何在?在於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沒有落實責任制,沒有 做到賞罰分明。在非常時期,必須採取非常的方法,認清形勢,列出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案,然後必須文字化,列明誰人負責,要達到甚麼效果,甚麼時候完成,在 下一次會議中切實檢討工作的進展。若進展良好,證明負責人是稱職的;若進展不好,或舊問題沒有解決好,新問題又出現,在效果管理的標準來說,則是不稱職。 再三不稱職,只能是換人,否則,一個部門就會拖垮全公司。所以實戰中有一招是,與其十個人同時應付十個問題,倒不如十個人分開應付十個問題,結果由每個人 都面對十個問題變成每個人只應付一個問題。這就是化整為零的戰術。

  歷史上,集中兵力解決主要矛盾在戰爭中和政務中往往被用上。今天,在企業中,也一樣管用。
 
 
笑口常開永葆青春
<<果 藏>>

笑口彌勒佛的啟示

我們在名山寺院裏,常可見到笑口彌勒的塑像,他笑容可掬的神態,十分逗人喜愛,他坦腹跌坐;腰肢粗大,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佛堂在供奉彌勒佛像兩側,掛著一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
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彌勒佛喜笑顏開,使人一進寺門就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感覺,人們會被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如果我們再仔細注意,還會發現他 一手持著一串佛珠,另一手按著一個大口袋,相信這口袋是用來盛「氣」的,他在生氣時就打開口袋,將「氣」裝進出。所以彌勒佛生性慈和安祥,他最著名的功法 就是「慈心三昧」,這使他在人世間播道時,總'能笑嘻嘻的,令人好不快樂。

笑是身心健康的法寶,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這句話揭示了笑與長壽之間的密切聯繫。「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笑口常開,永葆青春。」笑使 人永葆青春,樂觀消愁。佛教雖然宣傳人生是苦海無邊,但並非讓人們整日愁眉苦臉,相反,它在莊嚴肅穆的佛堂裏,豎上一尊神情溫和可愛的笑口彌勒,讓人們也 能笑口常開!

醫學家們研究,笑是一種有益的特殊的人體運動。笑使人體的膈肌、胸腔、腹部、心臟、肺臟,甚至肝臟都能得到,短暫的鍛煉,笑使肺臟擴張,胸肌的活動得 到加強,可以清除呼吸道的異物,並能加快血液循環和心臟的搏動,大笑使面部、臂部和腳部的肌肉都能得到鬆弛,從而解除了人們的厭煩、內疚、抑郁、緊張的心 理狀態;笑使胃部運動,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加快腸胃蠕動……因此,我們不妨學學彌勒佛,讓笑伴隨我們健康長壽。


趣味笑療法

  一九七九年美國醫生穆迪出版了一本《笑,有助於血液》的書。他介紹說,美國《星期六評論》雜誌編輯卡曾斯患了「脊髓性感覺缺乏 症」,這種病幸存的機會僅有五百分之一,卡曾斯在絕望中找到了一種自我治療法——笑療法。他每天有條不紊地閱讀幽默書籍,觀看滑稽可笑的電影,常使他捧腹 大笑。幾年後,他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這便是「笑療」。早在七十年代;英國某大學也創立了「幽默教室」,利用各種發笑手段,使人在笑療中預防身心疾病。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看彌勒佛像 也是一種趣味笑療法。笑口彌勒佛像本身就富於幽默,他頭上光溜,雙耳垂肩,身穿袈裟,袒胸露腹,給人一種幽默可笑之感:當我們觀看彌勒佛像時,就會情不自 禁地呵呵大笑。

笑療有多種方法,如看幽默書畫,觀看滑稽影視,與人談笑風生,照一照哈哈鏡,進行其他娛樂,等等,這些都是笑療的手段。


佛門的慈悲觀

  《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救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給予眾生未來之歡 樂,故名「大慈」;它為救度眾生解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準則不但體現於對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還貫穿在人與人、人與眾生之間的關係上, 並希望和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希望和幫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為人生觀,講究施與恩惠,救除患難。

佛教宣揚「大慈大悲」!佛陀則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驅。話說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要穿針縫衣都很困難。作為偉大的聖人,佛陀主動去幫助這位失明的比丘, 並一針一線地為弟子縫衣。有病的弟子口渴了,佛陀會去親自倒茶。有時他還親自服侍重病的弟子,為他們清理污穢的糞屎和血膿。他說: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貴 賤、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閣世王與越祗國發生糾紛而準備戰爭,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祗國回來的佛陀,打探敵情。佛陀知道他的來意,故意不正面回 答,而是同弟子阿難大談越祗國的政治民豐、上慈下孝,並用很嚴肅而慈悲的神情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風,這個國家必然強大……」雨 舍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見,「慈悲」戰勝了一場戰爭!

佛教還以「緣起論」來解釋慈悲和人生一切現象,「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一切事物的產生和消除,都是由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所決定的。人與人、 人與社會也互相依存,形成一個社會人際網絡。因此,佛教要求:「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一個人想成佛,必須以眾生為緣,依賴眾生的幫助;同樣,眾生也需要你 的幫助。

這種善惡慈悲觀的具體實踐就是「自我犧牲」。在佛教的「六度」中表現得最為完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成為佛教徒道德責任和奉獻精 神之戒律,尤其是它的「布施」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體力去救助受苦受難的人,為了眾生應不愛惜自己的財產甚至生命;「忍辱」就是對於一切有損於自己的言 行,都要不動心,忍氣吞聲。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確能觸發人的善良動機,激勵人的自我犧牲熱情,對人際關係均和諧具有指導作用。

不難理解,即使在現代社會裏,我們更應當有自我犧牲精神,以平等、博愛之心來待人處世,這不僅有利於良好社會道德風範的形成,而且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心理健康發展。


從奉獻中健全人格

  利他、平等、博愛、布施、忍辱這是佛教慈悲觀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能做到這樣,胸襟自然會開朗,於人於己都不失為健康之舉。

然而,在我們周圍總不乏這樣的人:待人處事,總以為自己吃了虧,一心想著要「撈回來」;有的人總認為提工資、分房子、評職稱只有自己優先才行,他人不 能超越自己;有的人以自己的少許「奉獻」去追求升官、名譽、利益……於是,他們心理產生諸多不平衡,患得患失,其結果不僅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而且內心抑 郁,工作消極,精神萎靡;有的甚至吵鬧,爭斗,嚴重者輕生自殺……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大敵!

要保持心理健康就應當有開闊的襟懷,敢於奉獻,敢於吃苦,敢於忍辱。要知道,金錢、地位、名譽等等,都是身外之物。「奉獻就是快樂之本」,更何況,奉 獻會使人心靈得到升華從而使心理健康得到根本保證。這樣的人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人生態度也會由消極變為積極。以下便是奉獻給你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 「想一想,我為別人作了甚麼?」2、以自己的熱情投入工作。3、為素不相識的人提供必要的幫助。4、坦誠地與同事們交談自己的心事。5、記住愛因斯坦的 話:「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甚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甚麼!」


忍辱波羅密多法門

  十八羅漢中的第十一名羅漢叫羅冸羅,他本是釋迦牟尼的兒子,後來出家修道,成為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相傳羅冸羅以忍辱而著名,在舍衛國時,他曾被一些輕薄者打得頭破血流,但他慈心能忍,因而受到佛的贊揚。

《壇經》說:「讓則尊卑和睦,忍則不惡無喧。」佛教把修行方法歸為「六度」,「忍辱」就是「六度」之一,它要求對於所有有損於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動心,忍辱負重,忍氣吞聲。「忍」成為佛教的行為準則。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說苑叢談》曰:「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增廣賢文》則告誡人們:「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頤更說得深刻:「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忍——成了中國人的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深刻的道德準則。

清代何紹基在外地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裏來信,得知家中因一牆基與鄰人爭吵,要打官司,請何紹基相助。何紹基立即修書一封云:「萬里家書只為牆,讓人 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讀罷家書,立即讓人三尺,對方深受感動,也讓了三尺,一場官司在「忍讓」中化解講和。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人發生各種矛盾、爭執。有的人視「橫蠻」為「英勇」,在矛盾和爭執中總愛誓死爭高低,使小事釀成大禍。有的人則視「忍讓」為美德, 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這兩種人際關係的善惡,人們一眼即明,但要見之於行動則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雙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 重、相互諒解。


學會忍讓

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在牆壁上懸掛一幅書法作品,上書一個「忍」字,以此來告誡自己:「忍!」在現實生活中,「忍」確是「化干戈為玉帛」的 有效方法。從功利上來說,「忍可以免災」,「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不忍,不可不謹。」古人要求人們能忍則忍,把「忍」看成是法力無邊的法寶,能使人逢凶化 吉,遇難呈祥。佛教也極度宣揚「忍」,使之成為自我犧牲的精神。

確實,「忍」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倘若每個人都「忍讓」些;生活將減少許多矛盾和爭斗,社會也變得和平與安詳。「忍」也有利於我們自身的健康,「忍 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面對矛盾和紛爭,退避三舍,禮讓謙恭,自己會心理舒坦;同時,對方也會因你的寬容大度而受到感動。

然而「忍」並不是要求毫無原則地忍讓;不善「忍讓」者或與人爭執,或虛偽退舍而求伺機報復,這實際上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容易導致偏執型,分裂型、自 戀型、反社會型、強迫型或被動攻擊型等人格障礙。善「忍」者則不然,他講究靈活處理,講究氣度讓人,「得忍且忍」就是這個道理;倘若你的「忍」只是為了表 現自己求得贊賞,倘若你的「忍」只是為了來日報復,這將貽害無窮!

因此,佛教所倡導的「忍」,是從根本意義上的「忍」,是一種徹底地自我犧牲和利他主義,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忍」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佛教「不氣歌」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的心中有主意。
君子量大同天地,好壞事物包在裏;
小人量小不容人,常常氣人氣自己。
世間事物般般有,豈能盡如我的意?
彌勒菩薩笑哈哈,大著肚子裝天地。
他人若罵我,當著小兒戲;
高罵上了天,低罵入了地。
我若真該罵;給我好教意;
我若無那事,他是罵自己!
吃虧天賜福,讓人懂道理。
若不學忍讓,氣上又加氣;
因氣得了病,罪苦無人替。
多少英雄漢,因氣亡了命,
想到死亡時,其事過得去。
他人來氣我,我偏不生氣,
一句阿彌陀,萬病皆化去。


人與人之間需要和諧

  人是社會化的高級動物,是一定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不僅對自己、而且對他人甚至對整個社會 都十分重要。保持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既保證了個人心理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保證了社會氣氛的和諧。佛教把人際關係也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佛教教義都貫穿著濃厚的人際關係學內容。

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認為人是依情和愛而生活,一個人的愛心越廣,就越能顯示出自己的道德崇高和生命價值重大。佛陀曾有一個堂兄弟叫提婆達多,他 本為佛陀的弟子,但後來心存不軌,背叛佛陀,多次暗害佛陀,如派人行刺;驅遣惡象踐踏,推下巨石壓輾,企圖置佛陀於死地。但佛陀不去計較,反而告誡弟子們 要尊重提婆達多。佛陀以言傳身教宣傳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際精神,並把慈悲的對象推及到仇敵。

為了和諧的人際關係,佛教以戒律調伏信徒的身心。在「五戒」中就有「不偷盜」,戒禁侵犯和取得他人的財產和權利,「不邪淫」,禁止不正當的性關係; 「不妄語」,避免虛偽,鼓勵個人和群體的相互信任。可見戒律並不是束縳信徒行動自由的枷鎖,而是人際關係和諧的潤滑劑,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減少樹 敵,使人們和善友好,相互信任。

我們從佛教中可以領悟到許多人際關係的和諧之道。有這樣一則佛經故事;有一天,佛陀對弟子阿難說:「阿難,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寶。 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人。」可見,佛教宣揚「一切皆苦」,並不是要人們只管吃苦,而是要解脫 苦海,追尋常樂,那些希望借淡薄物欲來磨煉修行的人,也只是走向涅槃的手段。它不僅要求人們忠、孝、誠、善,而且認為信徒應當有正當的謀生手段,遵守公平 無欺的原則。但佛教呵斥物欲,反對沉溺於物欲享受。佛經就有七種不當之財的記載,竊取他物,扺賴債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吞佔;借勢茍得;非法經營 等,這七種不義之財不可茍得。這是人際關係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基本準則。

在早期漢譯佛典中;對於人際關係尤其是男女關係、家庭關係、主僕關係、倫理道德、政治生活等內容不僅相當重視,而且在翻譯過程中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在 很大程度上更適應了中國儒教思想,使儒教倫理道德與佛教融為一體。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中國人際關係與佛教相融和相仿。《無量壽經》說,「父子兄弟夫婦,家 室內外親屬,當相敬相愛,不能相憎相嫉;有無相通,我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如來佛還身體力行,一心普度眾生,入慈三昧,身體發出閃閃金光,遍照 大千世界,使眾生息止貪嗔痴三毒,興生仁愛慈悲之心,於是眾生平等相愛,如父如母,如兄如弟。這是何等祥和的人際關係的真實寫照,它也反映了佛教對人際關 係所寄予的良好願望。

現代社會裏,人際關係不僅是人類高尚情感的需要,而且也是信息傳播和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現代人際關係更應講究其和諧和廣博。人人都應真誠地參與人際關係的交流,彼此結成人際信息網絡,而佛教的人際關係之道或許可以給人們以啟迪?


無際大師心藥方

  雲南昆明華亭寺內,存有一奇特藥方,它是唐朝無際石頭和尚所開,是佛教和諧人際關係、消除內心煩惱、保持身心安康的妙方。大師諭世曰:「凡欲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先須服我十味妙藥,方可成就。」其方劑如下: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陟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用寬心鍋回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菠蘿蜜為丸,如善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裏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須速戒之。

偈曰:

此方絕妙合天機,不用盧師扁鵲醫。
普勸善男並信女,急須對治莫狐疑。

 
 
藏密氣功初探
<<鄭 洪>>
  貝爾獎金獲得者爵斯勞森實踐了藏密功,認為頓悟是意識場不受干擾,讓固有智能閃現的結 果。長期以來人腦到底為甚麼會思維的這一根本問題,遠遠尚未解決,至於頓悟的研究,更提不到日程上來,我國有藏密內功「頓悟」的體驗,可能闖出一條研究思 維和頓悟的新途徑。藏密內功很深時,神經系統處於最小激發態,意識場好像一個真空。這樣的存在會給科學家和哲學家帶來甚麼樣的啟迪呢?實踐藏密功的人都有 這樣的感受,在經絡之間,從心臟梵穴到腦頂梵穴有一條垂直的中脈,其中有明點運行。藏密寧瑪心髓派尤其重視明點。有一功法,叫「大圓滿心髓」。此法有澈 卻、脫噶兩步。澈卻即「立斷」屬於修定。脫噶即頓超,屬修光。近年來國內出現練光功,取得殊勝成效就屬這一流效。寧瑪派認為有了定功,才能於定中得見微觀 世界的秘密,乃見宇宙空間有各種不同的「明點」都會行走,上下左右都很自如,其中有固定不動的明點,大圓圈內有小圓圈等,其行走的明點,形態多樣。有如鳥 在空中翱翔,有的如鎖鏈。最初看時很微小,捉摸不定,定功漸深時則點亦漸漸放大,其中明點有如彩虹,顏色排列次第有一定的格式,明點的中間一個明點,以白 色居多,其它紅、黃、藍色較少,而以綠色的為最少。明點的亮度一般如電燈泡,有的全是金光燦爛,這些都是太陽光下見到的。

  事實證明,宇宙中有無窮無盡的「生態量子場」,它們以一定的頻率不停地在波動而輻射能量。人體明點同樣是「生態量子場」人體本來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 須從外界吸取能量與信息,由於平時控制失去平衡,神經系統經常被激發而耗費能量,以致人體明點的光能受到干擾,耗散而不明。任何人要想得到藏密內功的殊勝 成就,都必須從宇宙中取得有關能量的支持。懂得身語意三密的練功者,能讓神經系統處於最小激發態,以致耗能量減少,代謝率降低,明點不受干擾而復明。形成 一個生物光量子場,運行於中脈之間。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預測。中脈及明點將可能使神話與現代科學接軌。如果明點的波動頻率與宇宙生態量子場的輻射頻率相 同,而且梵穴真正打開,那麼生態量子場的輻射就自然而然地通過梵穴進入中脈,疊加在明點的光能之上而共振,從而獲得超常功能。

  大手印——藏密的高級氣功。手印又名「印契」,為雙手一指結盛,藉以表示各種意願的種種手姿。在手印語言中,五指從小指到大拇指,依次表示為地、水、 風、火、空「五大」。小指名地、無名為水,中指為火,食指為風,大指為空。又以左手小指為「施」無名為「戒」,中指為「思」,食指為「進」,大指為 「定」,右手小指為「智」,無名為「力」,中指為「願」,食指為「方便」,大指為「慧」,一般情況下,亦有以左手印表示禪定,右手印表示方便。大手印練功 方法分三步:

  1、身寂;2、語寂;3、意寂;

  身寂:相當於入靜,所謂「身寂者,身依七支坐法,使脈結解開,以淨氣息灌注菩提甘露,易生輕安喜樂,顯現明體,或足相架,身支隨其自然。」無論坐臥偏 正均可。七支坐法系大日如來七支坐法。手持定印置臍下,脊皤直豎、兩肩平張、頸曲頷壓、舌抵上顎、通則識隨根轉。因眼根易轉,故須不動,不瞬、不顧、視幅 量約二尺許。

  七支坐法的好處。可以引左右二脈之氣進入中脈,可以引地水火風空五氣進入中脈。可以引命根氣入中脈。

  語寂:又稱口寂,主要是修氣。口吐濁氣。乃至禁語、名口寂,口寂者。謂修九節佛風,氣息出入自然,不急不緩,或持中氣。

  語寂有四個步驟:①

  1、依九節佛風,吸人清氣、呼出濁氣。②

  2、依金剛誦。使氣周流全身。

  3、依寶瓶氣,使氣引人中脈。④

  4、依金剛亥母拳,誦喉輪心輪臍輪之脈,檢點周身脈絡是否通暢。

  意寂。氣與意念的高度結合。

  意寂持有二:①

  1、依明點、在上的白明點。如甘露下滴至丹田、在下的紅明點、生火向上、至丹田相會。②

  2、依柔和氣。柔和並氣,呼吸,微細自然。

  意寂的最後階段。偏重於意念的修持,歷代祖師都有重要的口訣和開示。達到這種境地。自然產生特異功能。顯現各種神通。

  修大手印次第,由淺入深,分四種瑜珈:

  一、專一瑜珈

  以攝意念。專注於一。或專注呼吸;及修寶瓶氣功;或專注本尊佛象,旨在令心專一,而漸達寂定。

  二、離戲瑜珈

  修專一瑜珈達心空念寂定後。反觀內心。從而得入空寂定境,「明心見性」。

  三、一味瑜珈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前所得,定心不亂,觀所見一切如夢如幻。漸達動靜不二。心境不三之妙境。

  四、無修瑜珈

  福慧圓滿,成就三身。臻乎動靜不二之地步,則無須觀想、不起任何攝心之念。

  有上根的人,也不必依上面次序,所謂一通百通也。

  大手印是大圓滿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精華的一部分。大圓滿的風部就是練氣,空部就是觀空。大手印功法以練氣觀空來解決思維問題。如空與有、色與空、妄與 空,真與妄,因與緣。因與果,是與非,取與舍,增與減,生與滅。常與斷。垢與凈。六根與六塵。慧與疾。用否定之否定方法來修習。使初級階段能進到中級階 段。使中級階段推進到高級階段。大手印練得差。至少可以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修得好的,可以產生特異功能。顯現各種神通。修得最好的,可以了卻生死,明心 見性。

  手印在瑜珈修煉中無疑有它現實的作用。手印作為手勢語言,表示一定含義,可以輔助真言,起自我暗示作用。手印配合五大的組合法則。往往符合中醫經絡陰 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於氣血的交流。開合,抗衡,從而可能產生輔助入定或調動內氣的作用。對禪功有素者來說,手印作為一種表示一定願意。又與自身 經絡相應的發功信號,有助於內氣的發放及意念作用的成功。


觀音咒

  藏密氣功的另一種獨特的功法是——發聲法。這種功法能夠驅病強身、延年益壽,具有特殊的功效。這種法在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積累起來的精華,有著簡單易學,不受場地局限的優點。修煉得當,有增智、開發特殊功能之功效。

  大自然中最微妙的是聲音,速現瞬逝。威力強大。聲音強弱。各顯其妙,春雷一震,春回大地,鼓舞萬物,復蘇更新;燕歌鶯轉妙趣橫生,浸入肺腑、賞心悅 目;蟬鳴蟲啼,如泣如訴,感人情懷、懮思更重。聲音運用得當,能鼓舞人的斗志,能助人排憂解煩,消除疲勞。能陶治情操,抒發情懷;啟迪智慧,還能為人治 病。但聲音運用失當就能使人心煩意亂,血壓升高。脈膊加快,兩耳失聰,百病滋生。

  中國古代醫學理論曾經系統地闡述了聲音與人體各部位的關係,以及各種聲波對人體所起作用迥異。認為人從口舌中發出的聲音,是與人的感情、情緒、意識傾 向密切相關。因此通過聲音來了解病情,通過聲音來調理身體內部的陰陽,中醫還認為講員登台宣講有傷中氣,然讀詩文,日夜高聲朗誦,未聞有傷氣者,蓋讀書必 有聲調,當其呼氣外出之時,必心力下降以助其氣。而後其聲悠長,又必然丹田上升以助其氣,而後其聲高遠,此際一升一降而心腎交矣。是讀書之於元氣,旋傷而 旋能補之,此所以不傷氣也。至於宣講則用胸中之氣,其心氣不降,腎氣不升,有傷損而無補助,此所以多傷氣也,自然呼吸心降腎升,時暗耗,息息補助,此造化 之妙,純為天機之自然。聲音的運用,抑揚頓挫、宣泄,對身體陰陽的影響攸關重要。此可運用於排病、治病、增強智慧。藏密氣功的發聲法就是將聲音從臟腑內發 出,以取得可喜的效果。

  由於人們耳朵所能聽到的頻率範圍是,20—2000赫茲,在此基礎上根據聲音的性質,把聲音分為噪音和樂音兩種。聲波的震動可產生共鳴、發生音諧,無 論是噪音或是樂音都會發生音諧。噪音和樂音的音諧,作用於人體是大不相同的。噪音與人體的節律不合諧,使人聽起來很不舒服,往往使人精神緊張,血壓升高, 聽覺受損;甚至出現心理變態,引起病變。樂音是和人體的節律協調,聽起來使人心曠神怡、神經鬆弛,賞心悅耳,可以治療心理上的諸多疾病。所以現代醫學上出 現了音樂療法。超級學習法也以輕松的音樂誘使人們入靜,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

  藏密功的發聲法是利用聲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帶動同氣行走而達到意到、氣到、聲到,以意領氣,以氣催聲,聲氣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混合氣流,這種混合氣流有很高的超聲頻率、氣流速度較快、穿透性較強、氣流由低溫向高溫轉移,氣流的流動性增強了,有利於疾病治療。

  混合氣流密度較大,聲氣結合有利於濁氣的排除,清氣、氧氣的吸收和保持。

  發聲法的基礎是精、氣、神。發聲的內容是六字真言。是由六個藏文字母組成,也是西藏佛教的一種咒語。在康、藏高原的很多地區都能看見這六個藏文字母, 在高山之巔,深都谷、峽勾可以看到。在藏民的屋頂上、牆壁上,他們把這六個字母加工在上面,它成為留在人們心裏的意念。他們還將這個真言用紙條或布條寫 上,藏在滾筒中,叫作轉經輪。一些白髮皤然的老太婆。就圍在喇嘛寺前。不斷地轉動著這些經輪。據說轉動一遍,就等於念經十遍或二十遍。同時口念真言不已, 就能延年益壽。

  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吽,這六個字屬於佛教密宗蓮花部、緣起即蓮花生菩薩祈往極樂世界所唱的六字。「唵」表示佛心,念此字必須身、口、意相應,「嘛呢」系梵文,表示意室,「叭」意為蓮花,「吽」表示金剛部心,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

  這「六字真言」盛行在西藏社會之中,不論是僧侶還是俗人,不管是勞動還是休息,甚至在睡覺前都誦念不已,於是產生不可思議的巨大精神力量。

  人身有三寶、精、氣、神。代表精、氣、神的三聲,就是「吽」「哈」「嘿」。「吽」代表精,「哈」代表氣,「嘿」代表神。經常地鍛煉這三聲,能達到精神充沛,內氣順達,而後發聲有力,於是再做其他發聲,就感到從容有餘了。

  發音有順、逆之分。順者為正音,逆者為變音,六字真言都是正音。正音比較溫和、補瀉皆宜。這奇特的六字真言各有不同的功效,

  1、「唵」為六字之始,為智慧快樂的本源,其聲音自氣海穴,沿任脈上升至喉部,張口微聚,出鼻腔,有嗡嗡之聲,這聲上升到頭部,在口內回旋。充於七 竅,如有目疾,則睜眼出氣,如有耳背。則震耳祛聾;如有鼻炎可掩一鼻孔出氣;至於頭昏腦脹,頭痛,偏頭痛,則引氣上頭,再向下出氣。常練此聲,可使人耳聰 目明、增強功能。

  2、「嘛」起音時,唇先接後開,聲振喉部,天突發麻,波及兩臂。以至兩掌心都發麻。可洽療喉炎;咳嗽、肩胛炎、兩臂酸痛等。

  3、「呢」字注於心。心地光明。發此音時,兩臂環抱對胸部,聲震於胸,反射到手心。兩勞宮穴發麻。此功法修煉得當,可治療心悸、胸悶、肺病、高血壓及橫膈以上的內臟疾患。常練此聲,心胸開闊,雜念易消,有增智開慧的作用。

  4、「叭」先閉口,後開口,兩手心對腹前,內氣自前丹田入,後丹田去。命門及脊背均有溫暖之感,可治腰痛,腎炎、脊椎炎。常練此聲,可強筋固髓、精力充沛,可養精安神,啟迪特異功能的開發。

  5、「」字,發音時口微開,舌下音、聲向下、內氣沿帶脈轉動,小腹有振動感。主治下焦之病,肝炎、腸炎、腹痛、腹瀉、肝氣郁結等。'

  6、「吽敕」發此聲是走足少陰腎經、起自涌泉、上發自氣穴、貫肝膈、入肺中,經喉嚨、自口腔出,主要是引氣上行,扺達喉部即轉向下發「敕」聲,口微開,氣沿兩腿下行、直扺涌泉,兩膝微屈,主治腿痛,關節炎等,也作為收音及下瀉之用。

  發音由正音轉為逆音為變音。變音多系吐音,變音所發的氣是涼氣,凡病有亢熱炎上之勢,則以變音發涼氣去其火,實踐證明,效果甚佳。變音有,烏,姆,鹵、補,譜、敕。

  1、「烏」即唔的變音,從原有口形,加深聚口,似閉非閉,口只留一線發聲。當肝火旺盛,目赤眼紅、火氣郁結於內時,可以用這種發音方法消除,此法對口舌生瘡亦有效。

  2、「姆」是嘛的變音。由原開口聲轉為閉口唇音,如因煩熱咳嗽不已,發此音一般即時可愈。

  3、「鹵」是呢的變音,鹵、呢兩字都能治療心肺之病,呢字為舌尖音,鹵字為撮口音,呢字有向下降之勢,而鹵字有上升之勢。呢字降心火,鹵字清肺熱。

  4、「補」是「叭」的變音,口形為閉口唇音,能解脾胃之熱。

  5、「譜」是的變音,口形為閉口唇音,有治療便秘的作用。

  6、「敕」同前正音,所不同之處,發正音時,是舌中音,發變音時,是舌尖音。功用是降三焦之游邪,通天徹地、排一切病邪。

  六字真言是一字一音,各有所屬,針對人體相應的部位,從頭至腳。層次分明。特別在治病時,須注意的是,弄清病灶的反應區,如病反應在兩個病區的,就采 用兩個字發聲,如為三個病區,就採用三個字發聲,如為多種疾病,可全面治療,如頭痛、腹瀉、腿痛,就取用唵、、敕三聲。另外,還須注意的是。發聲之大小, 也有所不同,如精、氣、神之聲,可大一點。六字真言」一般要柔和,可取中等發音,有時可默念或小聲念。一般發聲時間長,效果就好。

  六字真言也叫觀音咒,觀音正是觀察其音而修成正果的。佛家的《性命主旨》上說:「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心印。若人書寫六字大明咒者,即同書寫三藏法室。 若人得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諷誦七軸靈文,又能開智慧門,能解百難苦,三世業寬悉皆清凈,一切罪障盡得消除,解脫生死,安樂法身。然而念咒亦有秘訣,故第 一聲中而唵之乃以呼吾身毘盧遮那佛也;第二聲東而嘛之乃以呼吾身不動尊佛也;第三聲南而呢之乃以呼吾身寶生佛也;第四聲西而叭之乃以呼吾無量壽佛也;第五 聲北而之乃以呼吾身不空成就佛也;第六聲復止返於喉而作吽音者,以呼吾身大勢至金剛也,久則五氣歸元即成就不思議功德而證圓通也。」

  在這段話中。說明了六字真言的功效,對開發特異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說,書寫這六個字就如同書寫三藏法寶,這六字真言能開智慧門,能解脫生死。這裏 要特別注意的是念這六字真言的秘決,始則自上而下至於臍中。始字須到臍,終則自下而上至於喉內,字在臍之下。唵音在臍,吽音在頭部,呢音在膻中部位,在臍 下。

  據資料記載藏密功中,出高功能,特異者層出不窮,由於藏民中文化水平較低、普遍認為這種特異功能和高功能是神、佛的魔力。盡管他們也修煉此功法,一般 只把它作為防病、洽病、延年益壽的功法。很少人系統地用此法開發特異功能。大家只要打破傳統的「常」的觀念,在「無我」「無常」的境界中修煉、定會收到惊 人的效果。
 
 
寶蓮寺——花果滿寺,蘭桂飄香
<<朱鈞珍>>
  蓮寺位於大嶼山的昂平高原。大嶼山是香港二百多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昂平高原則是 其中的一塊山峽平原,面積約○.五平方英里,海拔高度達二千三百三十餘呎,是香港境內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四面有蓮花山、彌勒山、獅子頭山和木魚峰環繞。 鳳凰山是全港的第二高峰,寶蓮寺就位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

  寶蓮寺最早稱為大茅蓬,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是由大悅、頓修、悅明三位志同道合的禪師從江蘇鎮江金山寺南來香港後,見此處高山平地,為建立道場之最佳場所,乃決意開發,先築小石室,再搭大茅蓬而成十方道場。

  以後十方雲水僧眾,聞風而至,同耕同修,草創了禪寺的規範,開起了香港佛教的農禪生活,並由此道接千載,匯契中原佛教主流、百丈叢林的精神。至一九二四年,紀修和尚亦從金山寺來港,應大茅蓬三禪師之請,出任大茅蓬第一代住持,並正式改名為寶蓮寺。

  以後歷年添建各種殿堂樓館,規模逐步擴大。特別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策劃在木魚峰頂籌建天壇大佛,於一九八六年正式簽署建造合約後開始動工,歷時三年多,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全部安裝完畢,再加以外部環境的整修,終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九日舉行了開光典禮。

  天壇大佛巍然屹立於海拔四百八十二米的木魚峰上,大佛身高廿三米,(連基座高三十四米),重二百○二噸,造像是參照龍門石窟及敦煌石窟佛像,兼備隋唐 佛教全盛時期的造像特色而成,大佛的每一個細緻造型,皆有其象徵意義,面部表情慈顏微笑,青蓮花眼,手掌纖長圓潤,柔中帶剛。大佛的基座面積為二千二百三 十九平方米,內有三層堂宇,而在大佛對面的地壇廣場上,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又添置了一座中西結合的銅鼎,鼎高四.一米,重二萬三千公 斤,鼎身有香港區徽紫荊花浮雕,上有雲彩,下有海濤,寓意香港回歸後如春回大地,欣欣向榮,故特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題寫「香島春暖」四個大字。

  天壇大佛的建成,不僅使寶蓮寺成為香港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名寺。而大嶼山也由於境內密布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類寺、觀、祠、廟、精舍等群落,故前 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將之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相提並論,且稱之為「一佛四菩薩」的第五大名山,亦不為過。

  在昂平地區由於山勢之形勝,早已有「鳳凰觀日」、「雲霧茶場」、「蓮花石景」、「環山塔景」、「鼓響大石」、「魚山夕照」等景觀,由於寶蓮寺的規模不 斷擴大,所行善事遠及祖國大陸各省及東南亞地區,天壇大佛的建造,更使寶蓮寺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名剎之一;而天壇大佛本身,也是世界少有的大佛之一,集宗 教文化與雕塑藝術於一體,趙樸初先生曾寫《卜算子》一詞贊曰:「百二十年來,幾見蓬萊淺,奮翼衝天破九霄,閶闔開宮殿,威德保和平,工巧觀神變,兵氣銷為 日月光,妙相莊嚴現」。足見大佛是祈求世界和平的象徵,故將「寶蓮禪寺」、「天壇大佛」與上述六景合稱為「昂平八景」。

  就寶蓮寺本身的園林來看,除穿插於佛寺各種建築群落中的亭橋池石,樹木花草之外,目前已有三塊集中成片的園林。一是靠近山門的紫荊園,這是香港回歸祖 國時,為展示香港市花而建;二是寺院東部的蘭花圃,此處不僅盆花數量多,品種豐富,養護管理也較為細緻,蘭花盆景,更是蔚然大觀;三是後花園內以紅楠(香 港楠)為主的次生林,為自然森林的野趣。

  十一月廿三日,筆者專程拜訪了數十年來對寶蓮寺園林綠化悉心關注,並親自經營實踐的智慧法師。法師在百忙之中高興地接待了我,並帶我遊遍了寶蓮寺的一 草一木,詳加指導,介紹了他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計劃,聆聽之餘,深感法師對寶蓮寺的園林綠化,不僅具有深刻的生態、環保的認識,而且也具有「古寺深林」那種 中國傳統的宗教叢林藝術的觀念,現將法師所述匯總如下,作為寶蓮寺園林綠化現狀與未來的概略綜述。

寺院建築群中軸線上的「森林」景觀

  首先,在進入山門後是一片紫荊林,將目前面積較小的紫荊園擴大至中軸線以東,紫荊是香港市花,也是香港特區的標徽,在林中設甬道,向寺內層引伸,起著「引導林」的作用,也具有「寺在香港」的寓意。

  其次是大雄寶殿前庭的榕樹林,今年四月已在前庭栽植有十株近百年的大榕樹,大榕樹之旁,以高低盆花如筋杜鵑,大紅花等環繞,將大前庭分隔成「綠色的小庭院」,林中設置坐椅供休憩。榕樹是華南一帶的鄉土樹種,常綠,生長較快,適應性強,以大樹苗栽植,可較快成林。

  再次,是擬建中的萬佛殿前庭,擬在此設桂花林,現已購備了卅餘株數十至百齡的大桂花樹。桂花係慢長樹,初種時,可稍稍密植,使樹冠較快成蔭後,則在樹 林下栽植喜陰的各色蘭花,可以做到蘭桂相配,四季飄香,此處也正是參拜的主要殿堂,花香四溢,可加強參禪時的淨化,神聖之感。

  最後是中軸線結尾的後花園,地勢逐步上升,這裡已有寶蓮寺的第一、二代住持紀修和尚、筏可和尚的墳墓,將來擬發展為碑林或塔林。此處面積較大,現在已 是一片以紅楠為主的次生天然林,近年在其中加種了常綠的羅漢松,計劃大量栽種銀杏樹,逐步更新一些雜樹。銀杏是一種壽命長、樹形美而果可食的落葉大喬木, 在長江流域或以北地區,秋季經霜而葉呈金黃色,葉形也很美觀,是一種十分優良的色葉木,在後花園栽植銀杏樹,既可豐富秋景,也寓意佛教精神永久流傳不息。

  從上述構想已將寺院中軸線上的四塊綠地形成了一個系列的片林,由紫荊林—榕樹林—桂花林—銀杏、紅楠的落葉與常綠的混合林,必將形成「蒼翠馥郁,鳥語 花香」的景觀,這是自然山林與人工造林的互補結合,也是建築物與植物的相互交融,它不僅是良好的生態、環保之所必需,也是體現「深山藏古寺」的寺觀藝術形 態之所必備。


花、果、香齊備的庭院景觀

  在寶蓮寺內,可看到各種花木和盆花,點綴著屋旁,樹基、台階、欄杆、徑路、坐椅等等之旁,其中尤以蘭花和寶巾花(即筋杜鵑)最 盛。蘭花中既有碧葉修長,花蕊含薰的國蘭如素心蘭、墨蘭、竹節蘭、君子蘭等等;也有色澤艷麗,花展瓣舞的各色洋蘭(如蝴蝶蘭等),而且能逐步做到「四季有 花香」。而筋杜鵑花則或沿牆壁直上,或於盆中直立,或並列攜手用作花屏,以分隔空間,或修剪成樹狀,層層如雲,這兩種盆花已成為寶蓮寺近萬盆花中的主角, 點綴於庭院各處,使寺院空間生機勃勃。

  而寺院的果樹,已有年桔、沙田柚、木瓜、蒲桃、龍眼、荔枝、芒果等,猶以年桔最多,成片栽植,可作供果。秋深果熟,橙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沉甸甸地如金 蛋般逗人喜愛,增加了寺院的秋景,也具有食用價值。果樹之多,在香港寺觀中或為首屈一指,故寶蓮寺的園林綠化堪可稱:「花果滿寺,蘭桂飄香」也。


寶蓮池景觀

  現在的寶蓮池位於聿馱殿的左側,中心的圓形魚池直徑約六.一米,圓心有蓮花瓣噴泉,池周有路環繞,可細賞池中蓮花,並形成小 島,島外環水,小橋通入,外池也種滿了荷花與睡蓮,但從寶蓮寺的整體規模來看,此處頗嫌侷促。故計劃在倡建的佛教藝術工程中於中軸線,天壇大佛的腳底,修 建一個規模較大的「七寶蓮池」,擬採用金色的玻璃幕牆,砌成蓮花外形,內藏舍利子,池中則種蓮。

  「七寶蓮池」之名,取自《阿彌陀經》,據稱在極樂世界內,有「七寶蓮池」,七寶者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及玫瑰等七種寶物構成蓮花池,其中 有「八功德水」,是蘊含著八種功能的淨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壽善根等,池中可藉功德水的淙淙流水聲來演繹苦、空、無 常、無我的真貌。這實際上是藉七寶蓮池的具體形相作為比喻,而將極樂世界的美與善,用世人的想像表達出來,是極具佛教特色的一種設施。因此,也可將數十個 蓮花品種,接七寶八德的內容,分植池中而成為寺院「寶蓮」含義的標誌性園林。

  後花園的面積較大,地勢逐步升高而略有起伏,是一處次生的自然山林,除前述增加銀杏,羅漢松大樹或更新雜木之外,可在林中開闢不同植物的小山徑,形成 「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的徑路植物景觀,適當增添休憩涼亭、坐椅、石桌、路燈、果皮箱等建築小品,使之成為一處可遊、可憩、可參拜的小小山地公園。

  法師的以上構想實現後,則寶蓮寺不僅是一座香港的著名佛寺,也將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宗教旅遊勝地。
 
 
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會
在七塔寺召開記實

<<沈 蘋>>
  風送爽、丹桂飄香,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會於二○○一年十月卅一日至十一 月二日在七塔寺隆重舉行。會場設在裝潢一新、擁有國內寺院一流的硬件設備的「報恩講堂」,在柔和燈光中,翠枝、鮮花環繞的會場顯得更為寧靜而典雅。來自省 統戰部、省民宗委、省佛協負責人、相關市地的宗教局領導,以及全省十三所重點寺院的負責人共八十四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共商新世紀浙江省佛教規範化管理大 計。此次會議的宗旨在於推動與加強我省佛教在規範化管理上的進程,並討論省佛協提出的三個規定草案。

  卅一日,上午八時,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正式拉開帷幕,會議由省佛協副會長、天童寺退居方丈廣修大和尚主持。寧波市統戰部卓祥來部長代表 市委蒞會致辭,他首先向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並對各方與會嘉賓蒞臨我市表示熱烈歡迎。隨後詳細介紹了寧波當前的發展慨況, 並結合寧波的具體情況,談了寧波寺院今後的發展思路的看法,在講話中他肯定了寧波七塔寺在新形勢下對寺院管理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從而取得的顯著成績。 最後他希望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認真學習、借鑒七塔的管理經驗。

  接著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宗委主任鍾小毛也在會上講了話,他首先對七塔寺能在新形勢下取得成績表示祝賀,隨後回顧了浙江佛教的二十年發展歷程, 他說「二十多年前,我們許多寺院從落實政策時歸還的殿殘庵中起步,如今早已是『舊貌換新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省十三所全國重點寺院已有建築面積廿 四.六六萬平方米,共有常住七百五十人。這些寺院不僅是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早已成為國內外眾多游客領略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講話中,他讚揚 了寺院在重視人才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並強調了重視佛教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我省佛教界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特別是在今年全省宗教界情系西部獻愛心活 動中的義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在充分肯定寺院建設和管理所取得成績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寺院規範化管理的某些不足和問題。並提出了:整體形象;制度建設;僧眾團結;僧才培養;內部監 控五個建設性問題。最後他講道「實現規範化管理的目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探索,堅持不懈的努力。讓我們共同在寺院的規範化管理實踐中不斷研究、不斷總 結、不斷提高,為推動我省寺院的規範化管理再上新台階做出新貢獻。」國家宗教事務局、一司佛道教處處長王哲一在隨後的講話中對浙江佛教的工作成績給予了很 高評價,並提出了兩點希望;希望浙江佛教界認真落實趙樸老所提出的「五個建設」,作好中國佛教規範化管理的楷模。希望浙江政府部門積極配合、熱情服務為浙 江進行佛教規範化管理的實施作出更大的貢獻。

  上午會議結束後,代表們會聚在圓通寶殿合影。隨後,在七塔寺監院可祥法師的帶領下,代表們參觀了七塔寺各處先進的管理配套設施。在參觀中代表們對七塔 寺的利用網絡監控、消防、辦公、弘法的技術手段,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提問咨詢。在「栖心一欖」七塔寺文物陳列館,代表們仔細瀏覽了開山史料、歷代主要主 持人物介紹、寺志、古董文物與原七塔報恩佛學院文化出版書籍等,他們對寺院以詳實的數據、圖片展示佛教歷史文化深表濃厚興趣,在迴廊上代表們對懸掛刻有歷 代古德、高僧法語名言的木匾也表示贊許,認為各寺可以推廣這種新穎的弘法方式。

  卅一日下午,在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俞昶熙作《關於制定「三個規定」的說明後。十三個重點寺院進行了經驗交流。舟山市普陀山戒忍法師介紹了科學合理的「三 統一」、「五化」管理模式;鄞縣天童寺德雲法師介紹了傳燈續焰、堅持坐的禪道風;溫州靜福寺萬如法師談了以戒為本,促進道風建設的經驗等。最後可祥法師介 紹七塔寺的管理方法。在講話中他首先向蒞會嘉賓光臨七塔寺表示熱烈的歡迎與衷心的感謝。接著就在科技時代和信息時代,寺院如何發展,如何適應社會,如何適 應寧波港城文明的需要。把寺院建設成為清凈莊嚴的禪宗道場,所取得的成績作了簡要的報告。隨後他著重介紹了寺院的四個注重即:1、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僧人 素質;2、注重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水平;3、注重僧職形象,加強道風建設;4、注重服務社會,加強對外交流。在教育上;寺院多年來高度重視政治理論和時事 政策學習,堅持不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習教育極大地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促進了寺院的建設。在自身建設上,寺院一貫堅持民主管理,通過建立健全寺 院制度體系,規範財務和物資管理、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在加強道風上;以人治、德治、法治為標準管好僧人。繼承傳統美德,在生活上善待老年 僧眾,在用人制度上靈活,不論資排輩、唯才唯賢是用,使人人安心辦道,各盡其職,以及嚴格規範做好各種佛事工作,閑時組織念佛自修。在注重服務社會。加強 對外交流上;積極發揚愛國愛教的精神,和佛教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大力賑災扶貧、助殘助教。十年來,累計捐款達五百多萬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並 通過迎進來,走出去不斷加強我寺對外友好往來和聯誼,從而促進了寺院的管理和建設,也提高了寺院的知名度。最後,可祥法師亦提到寺院所面臨的困難與不足、 挑戰與機遇。並對中國加入「WTO」後,中國佛教對世界格局將產生的積極影響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提出寺院要認真開拓進取,扎實工作,進一步強化管理,做到 與時俱進,爭取在數年內徹底改變七塔寺形象,與國際宗教接軌,在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舞台上展現中國佛教獨特風采。」可祥法師的發言,與會代表熱烈鼓掌。

  十一月一日上午,會議就省佛協所提出的三個規定進行分組討論。全體與會人員在認真閱讀了文件後,就三個規定中有關的佛教切身利益的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熱 烈的討論,代表們認為三個文件草案集中反映了當前佛教現狀,和教制建設的需要,是具體落實中國佛協提出的加強自身建設的實際步驟,是抓住機遇、振興佛教、 續佛慧命的大事,對今後我省佛教的面貌和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大家原則同意三個規定草案,並提出了五十五條修改補充意見。在座談討論中,代表們提 出,要從自身素質、外部條件和組織保障三個方面抓好關係。並對當前浙江佛教在大部分地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的主流表示欣慰,對少數地區存在一些 問題提出了質疑。例如一些部門佔據屬於落實政策範圍內的寺院不予歸還,個別地區濫建寺廟、借佛斂財、侵犯佛,教界合法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希望能引起政 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著手解決。

  十一月一日下午,與會寧波領導組織代表們先後參觀了:寧波市的名企雅戈爾服裝公司的國際流水作業線;鄞縣天童寺的莊嚴恢宏殿宇及清凈禪堂;不斷進步的 鄞縣阿育王寺。在參觀後代表們深有感觸,普陀山的代表在參觀天童寺後,對該寺的禪風贊嘆不已,並表示將認真學習、借鑒,努力辦好普陀山的第一個禪堂。

  十一月二日上午,各討論組的代表發言,在經過兩天緊張的學習討論後,與會代表就本次會議中心議題——在加強我省佛教寺院規範化管理的問題上統一了思 想,提高了認識,達成了共識。與會代表在充分肯定了省佛教協會在各方面工作的同時,就佛教自身素質、外部條件和組織保障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中肯 的建設性意見。

  省民宗委邢越生副主任在閉幕會上作總結發言。他說,此次會議,雖然只有短短的幾日,但是收獲很大,首先我們對浙江佛教規範化管理有了一個客觀、清醒的 認識,為進一步貫徹實施三個規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通過彼此交流、溝通,解決了一些爭議的問題,減少了將來工作中不必要的扯皮和麻煩。最近,國家宗教 局正與法制部門一起積極制定有關宗教法規和條例,加快宗教立法步伐。我們要抓住機遇,轉變觀念;積極探索,進一步拓寬管理思路,優化管理途徑。完善管理方 法,各宗教部門要在實踐中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希望全省重點寺院發揮大寺院的積極作用’改善自身形象,影響周邊的小廟、小庵,為 我省規範化管理的實施開一個好頭。最後,他代表大會組織感謝,為此次會議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財力、人力的七塔寺與寧波民宗局。寧波七塔寺當家可祥法師隨後應 邀致答謝辭。

  最後,浙江省、首屆重點寺院規範化管理現場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閉會。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召開院董會
議決:設立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
  (本刊記者報導)月十七日下午,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第一屆院董會第二次會議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議室召開。會議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院長覺光法師主持。會議莊嚴通過並一致確認第一屆學院董為:

   覺 光法師  永 惺法師  智 慧法師  道 平法師  淨 因法師
   果 德法師  演 慈法師  永 常法師
   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區潔名居士  何德心居士  楊 釗居士
   崔常祥居士  沈張婉居士  楊錦珍居士

  經多月來的招聘及遴選工作,學院已聘得學歷及經驗俱佳之課程統籌主任及導師,教授中文、英文、電腦及通識教育等科目,使學生在研修佛學之餘,並能學好兩文三語及掌握資訊科技發展。

  現在,學院電腦與多媒體語言教學室,已高質量建成。電腦硬件安裝工程結束,互聯網線路接駁後,全院電腦均可連接寬頻上網。老師和同學皆有電腦同時使 用,每名學生有一台電腦。師生之電腦皆網絡聯繫,老師可透過多媒體語言學習系統控制全班學生之電腦,並播放聲音及影像,學生亦可利用該系統作自學與複習之 用。電腦教室和課室,皆設有實物投射機及投射屏幕,並備有錄影機及錄音系統,可拍攝及錄影整個課程的教學全程,全院教學都將實現電子化。

  學院圖書館現已購置有關教學參考用書。閱覽室除有海內外報刊外,並設置電腦及印表機,便於學生課餘自修及閱覽時使用。佛學院大雄寶殿現已裝修一新。教務處辦公設施及院務生活設施,都已齊全,只等擇期開學與國內學僧的到來。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在覺光法師的倡議下,全體院董一致通過,設立「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向以熱心贊助佛教教育事業著名於海內外的楊釗博士,亦將撥 出專款,共襄善舉。香港凌雲寺慧皆法師聞訊,已送來伍萬元,贊助該項基金。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是香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我們深願十方善信,共發菩提心,聚沙成塔,積壤成丘,使「香港佛教僧伽教育基金」不斷充實,香港佛教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正法久住,燈燈相續。
 
 
世界佛教動態

湖北省宜昌市「古慈寺」緣啟

各寺廟高僧大德,「三寶弟子」,十方信眾:

宜昌市原「古佛寺」、「慈雲寺」始建於明清年間,文革期間被毀,寺址改作他用。自三中全會宗教政策得以全面落實後,經省市部門批準,決定移地重建,擴大規模,由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大師親自選址,定於宜昌市小溪塔之森林公園,並題名為「古慈寺」。

「古慈寺」交通方便,環境清幽。距繁華市中心僅五公里,乘車去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祗需三十分鐘;其寺三面環山,林木蒼翠,寺前有河,碧水長流,鐘三峽山水之靈秀,集城鄉風物之精華,是僧家用功辦道,弘揚佛法的理想之地。

「古慈寺」是宜昌市城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它佔地一百畝,其建築按清代仿古建築風格設計。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殿、禪堂、方丈室、齋堂、寮房等布局合理,建成之後將是川東鄂西之最大叢林。

「古慈寺」於一九九六年破土動工,由於資金匱乏,至今僅建成一座天王殿,大雄寶殿、僧寮建到一半被迫停工。幾年來風吹雨打,鋼筋在銹蝕,框架在風化, 如不趕緊完工,定會前功盡棄。今有果吉法師受省、市「佛協」之托,毅然擔負續建重任,發願使寶剎莊嚴,寺宇輝煌。但「古慈寺」的修建工程浩大,需用資金三 千多萬,靠一人之力實無法完成此千秋偉業。為此特敬請海內外高僧、大德、「三寶」弟子、十方信眾、企業各界大力資助。凡願捐獻功德者,本寺將為之樹功德 碑,鐫刻芳名以昭百世。   阿彌陀佛

聯繫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古慈寺
聯繫電話:139725655411 13972034821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三峽分行夷陵支行
雙虹分理處
帳  號:05584608095001


籌建荷石精舍大雄寶殿

  年前,釋則信師慨然把他的荷石精舍贈與本會導師暢懷法師發展,暢懷法師藉此機緣計劃在原址興建一座大雄寶殿,作弘法利生之場所,但由於該地段之水壓不足,難以安裝合規格之消防設備,計劃被逼擱置。

佛力加庇,經多月奔走籌謀,最終在青山村村口,村公所旁覓得一幅面積二萬多平方呎土地、並於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正式成交。

暢懷法師與佛青仝人,深知工程浩大,預計需費港幣千萬元以上,自感獨力難支,敬盼各界善長仁翁,大德師友,善信居士,鼎力支持,解囊襄助,多多益善,少少不拘,冀能聚沙成塔,成就此一殊勝善業,種善因,得善果,功無虛棄,福有攸歸。

如發心捐助者,請駕臨佛教青年協會交付現金,或用劃線支票寄:香港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抬頭請寫「佛教青年協會有限公司」,信封背面註明:興建青山荷石精舍大雄寶殿,並請附回郵地址,以便寄上免稅收條。

凡每名捐助二千元或以上者,刻石留名,永昭其功。


佛教愍生講堂主辦

● 子夜禮佛 獻香迎新歲普佛迎歲,大眾雲集,獻點新年頭柱香,迎春接福賀馬年。
時 間:大除夕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年初一)

● 正月初一 禮懺賀新春
頂禮《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中午佛前大供,隨後供齋結緣。
時 間:上午九時半至十二時半 

● 歲首懺摩 消障增福慧
時 間:晚上七時半至九時

*以上各時段,皆有新年齋點結緣
*法會設新春懺主位及延生位,歡迎預早登記。

● 新春祈福供天法會
日 期:2月17日(農曆正月初六星期日)
時 間: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內 容:禮供三寶諸天一堂。中午佛前大供,隨後供齋結緣。法會期間特設祈福延生位,新春祈福許願,祝願增福延壽、合家康寧、諸事吉祥、所求如意,歡迎預早登記。
法會地址: 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一字樓
歡迎查詢: 2808-2373
東涌羅漢寺 壬午年初三供天祈福法會
日  期: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三星期四)
集合地點:東涌新市鎮34號大嶼山巴士總站
(會旗為誌)
集合時間:早上八時三十分(逾時不候)
功德贊助:供天祈福延生位:每名$100,宣疏$200
車  費:每張$20(單程)大小同價


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 (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2年2月23日星期六早晨至2月 24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2年2月23日早晨七點半至八點半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 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 具、平底布鞋、蚊怕水、枕頭 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 鑼灣高士威道36號灣景樓C座四 樓香港菩提學會辦公室。信封 寫「索齋戒表」。上午九點至下 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 息。不接受傳真報名。

查詢電話:25772298

費 用: 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 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及 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代辦團體
香港菩提學會
2002年1月31日


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2年度(選課生)招生簡章

一、宗旨:為充分善用本所教學資源,培植高 級佛學研究人才。

二、申請資格:凡中華民國國民
1、已獲博士學位,且對佛學研究有興趣者
2、已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為研究佛學者
3、博、碩士班肄業,且在佛學相關領域工作 三年以上經驗者,或曾選修佛學相關課
程者。 均得依本辦法,申請選修本所佛學語文與佛學 專題課程。

三、選修年限:首次申請以兩年為限,可續申請兩 次,最長以六年計。

四、申請時間、地點及方式:
一律採用通信申請方式:申請時間自二○○二年六月十二日至六月二十五日止
請將相關資料以掛號信函,寄至208台北縣三界村半嶺14-5 號(法鼓山中華佛學
研究所教務組收)。申請表 備索,請附回郵信封。

五、申請手續:
1、填寫申請表,請貼兩吋近照一張。
2、繳交最高學歷證明書影印本一份。
3、繳交最高學歷修業成績單正本一份
4、具碩士學位者,繳交碩士論文;具博士學 位者,繳交佛學論文一篇以上。
5、碩士班肄業者,繳交相關工作證明及佛學 論文一篇以上。
6、繳交審查費一千元整(請購買郵政匯票抬頭 請寫: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
7、繳交簡歷自傳。(內含申請就讀本所的動 機、目的及自己的研究方向)。
8、繳交三個月內公立醫院體檢證明(含X光胸 部檢查)。

六、面談:申請日截止後五日舉行。

七、錄取通知:錄取通知單於申請日期截止後十日 內通知。

八、選課辦法:
1、各項課程之選修,應依每週所選課程時 數,以每小時五百元計
(例如:若該課程每週二小時,則每學期一千元整)。
2、為配合本所上課教室,各項課程之選修, 應經授課老師與教務主管同意。

九、上課與作業:選修課程,應按時上課,並依規 定繳交作業。

十、學科成績證明:選修及格(七十分以上),由本所 發給學科成績證明。
TEL:(02)2498-7171#2372 FAX:(02)2408-2492
e-mail:jwt@chibs.edu.tw


佛教青年協會主辦
越南、柬埔寨、吳哥窟供僧參訪團

  本會於2002年春節期間舉辦越南、柬埔寨、吳哥窟參訪團,禮請本會導師暢懷法師領隊,遍遊河內、下龍灣、吳哥窟、胡志明市、湄公河等地;除拜訪當地寺院外,並於胡志明市舉行供僧法會。直航機來回越南及柬埔寨,各地住宿觀光酒店(二人一房,男女分房),全程素食。

團 費:成人每位HK$7,900;
十二歲以下 小童每位HK$6,100
另簽證費HK$800(領事館收, 任何原因均不會退還)
行 程: 2002年2月14日(正月初三,星 期四)至2月23日(正月十二, 星期六)
共十天,報名從速, 會員優先。

越南、柬埔寨為佛教國家,僧侶眾多,歡迎隨喜供養,功德無量。發心供僧者,請親臨本會或以抬頭為「佛教青年協會有限公司」之支票寄交本會會址:香港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信封面註明越南、柬埔寨供僧,並請附回郵地址,以便寄上收據。(捐款滿一百元可申請免稅額)。


焦山定慧寺
籌建紀念茗山法師「四項工程」緣啟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老法師,慟於二○○一年六月一日舍報示寂,往生西方。茗山老法師一生清淨,戒德香嚴。學貫古今,博涉三藏。苦志篤修,解精行實。廣育僧才,禪講不輟,公務法業,鞠躬盡瘁。上品上生,高德仰止。

為弘揚和緬懷茗山老法師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的大德風範,順應海內外緇素大德,護法居士和若山法師海內外法弟子的要求,江蘇省、鎮江市宗教部門、佛教協 會、焦山定慧寺,發起成立「江蘇鎮江茗山法師生平事蹟收集整理工作籌備委員會」,專事編纂出版;茗山傳記、茗山年譜、茗山日記選、茗山書法集、茗山詩詞 集、茗山手書佛經、茗山法師愛國愛教風範錄、和平使者——茗山法師、緬懷茗山法師紀念文集、茗山紀念畫冊、紀念茗山法師光盤等系列叢書。籌建「茗山紀念 堂」、「茗山老法師塔院」敬造「茗山法師銅像」等四項紀念工程。以重現茗山法師一生愛國愛教的突出業績和大德風範。成就廣大佛教徒和十方善信的熱望和無量 功德。

預計出版費用約需三百萬元,籌建「茗山法師塔院」建築費用約需一百萬元,籌建「茗山紀念堂」建築費用約需三百萬元;敬造「茗山法師銅像」鑄造費用約需,二十萬元。

為此,仰盼海內外緇素大德、茗山老法師的法弟子、社會賢達、十方善信隨緣贊助,共襄善舉,以期旱日功德圓滿,不勝企禱之至。


茗山法師生平事蹟收集整理工作情況介紹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老法師,一生清凈,戒 德香嚴。苦志篤修,解精行實。上品上生,十方敬仰。為弘揚茗山老法師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的大德風範。順應海內外緇素大德,護法居士和茗山法師海內外法弟子 的要求,江蘇省、鎮江市宗教部門、佛教協會、焦山定慧寺,發起成立「江蘇鎮江茗山法師生平事蹟收集整理工作籌備委員會」。專事茗山法師生前遺物、遺蹟、遺 作的收集、整理、出版事項,籌建「茗山紀念堂」、「茗山老法師塔院」、敬造「茗山法師銅像」等紀念工程。

整個工作大致分為收集、整理、布展三個階段;

收集工作:我們將通過與茗山法師生前生活、學習、工作、活動過的地方及對其生平事蹟親見親歷的海內外緇素大德、護法居士和法弟子,盡可能完整地收集茗 山法師生煎的遺物、手蹟、書法、文稿、書籍、圖片、音像及活動情況資料。並於二○○二年六月一日舉辦茗山法師圓寂一週年紀念法會和組織「茗山紀念堂」奠基 儀式。整理工作:我們將禮請專業人士,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研究整理,編輯出版《茗山日記》、《茗山年譜》、《茗山自傳》、《茗山傳記》、《茗山講經 錄》《茗山手書楞嚴經》、《茗山手書金剛經》、《茗山書法選》、《茗山詩詞楹聯集》、《茗山書信集》、《茗山紀念文集》、《茗山紀念畫冊》和制作紀念光 盤。

布展工作:在紀念堂角文字、圖片、實物布展茗山法師的生平事蹟。於二○○三年農歷二月二十日(茗山法師九十誕辰),舉行「茗山紀念堂」落成典禮。

目前,此項工作已有組織地開展,今後各地組織有關紀念茗山法師的活動和印制出版相關紀念書籍,請主動與我們取得聯繫。

為成就廣大佛教徒和十方善信的熱望和無量功德,仰盼海內外緇索大德、茗山老法師的法弟子、社會賢達、十方善信隨緣贊助,共襄善舉,以期早日功德圓滿。

籌委會辦公室:
電話(傳真)0511-5295185、4421608
郵編:212001
地址:鎮江市解放路21號、丁開明

焦山定慧寺:電話(傳真)0511-8831732郵編:212003
地址:鎮江市焦山定慧寺、覺空
帳號:312101040000563
開戶行:中國農業銀行鎮焦路分理處

順祝吉祥如意!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