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99期
2001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有力推動港滬兩地佛教
本期特稿
第四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
在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 圓滿宴會前的致詞 ◎葉小文
香港佛教代表團團長覺光法師致詞
會慶獻辭
佛聯會五十六週年會慶獻辭 ◎黎時煖
佛教文庫
功在當代 德垂百世
——祝賀《香港佛教》文庫即將出版
◎乘 幻
宗教座談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會議
——停止殺戮,共建和平
佛教高僧
傳統文化中綻放的一朵高原奇葩
——介紹《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了塵和尚事蹟》
◎張 暢
正覺蓮社
願正覺蓮風吹遍香江
——敬祝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六週年
◎耿 凌
千年古剎
中國第一古剎——慈雲寺 ◎宗 谷
古城泉州
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 ◎石柱國
名人名山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果 藏
隨筆禪話
包涵一切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登上第一峰 ◎楊 釗
宗教思想
佛陀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覺 真
名人名作
談《一輪明月》作者——武華 ◎思 緣
佛教動態
普陀山「佛教與環保」演講會
禪源寺復修週年暨《天目重輝》大型紀念集首發
志蓮淨苑思親報恩水陸法會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有力推動港滬兩地佛教
  前港滬兩地佛教界友誼往來,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肯定地說,港、滬兩地佛教攜手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國內外佛教文化事業。

  本會會長覺光大師多次奉函邀請上海市「民宗委」楊奇慶主任訪港;楊主任還擔任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身兼多職,政務繁忙,幾經安排,終於在十月三十日成行 抵港,隨團前來的還有辦公室王新華副主任,佛道處朱耀國副處長、寶山區宗教辦嚴貴生主任、嘉定區宗教辦王茂芬主任。還有上海佛教訪問團覺醒(團長)、王永 平、妙靈、慧明、照誠、周富根等。抵港後,當天下午香港佛聯會舉行歡迎會,會長覺光大師致熱情洋溢的歡迎詞,歷述十多年來港、滬兩地佛教人士互訪、互學、 互相支持,友誼深厚。楊主任的講話,充滿激情盛讚佛聯會在覺光大師卓越領導下,為香港社會人群作出巨大貢獻!

  香港佛教各大寺院,熱烈歡迎楊部長一行的訪問,先後訪問有大嶼山寶蓮禪寺、志蓮淨苑、西方寺、觀宗寺、還參觀佛教醫院、普光學校、李莊明月護養院、寶 靜安老院等。客人們對香港佛教教育事業和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留下至深至美的印象,充分體現了香港實踐了「人間佛教」精神,楊主任深有體會地說道,內地佛教應 向香港佛教人士學習,多做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多多關心人們疾苦,發揚大乘濟世精神!

  客人們參訪大嶼山寶蓮禪寺時,初慧方丈、智慧監院率領兩序僧眾,鳴鐘擊鼓歡迎,智慧法師由頭至尾陪同楊部長參觀講解,素宴精美,禮品為當場照片裝鏡 框,令客人驚喜!天壇大佛,造像莊嚴,工藝超群,嘆為觀止。寶蓮寺近幾年來,贊助內地辦希望學校已有一百四十餘所,愛國熱忱令客人感動!參訪志蓮淨苑,客 人受到宏勳法師熱忱接待,這座唐式寺院建築,被列為香港百年優秀建築的第五名,該苑是當今世界唐式寺院之冠,客人驚嘆不已!各殿佛像,精美絕倫;圖書館藏 書極多,文化氣息濃郁,老人安養院設備先進,護理周到,確是老人樂園。當來至西方寺參訪時,永惺長老、寬運法師陪同,殿堂正在建築,寶塔雄偉,受到客人們 稱讚。最後參訪觀宗寺,覺光大師、果德法師豐盛素宴接待,主賓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彼此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助於推動兩地佛教的事業。編者本人常來 往於港、滬之間活動,對上海佛教發展甚為熟悉。上海四大寺院能有今日輝煌成就!與歷屆宗教局領導分不開的。尤其在楊主任卓越領導下,發展更為迅速。我們都 知道,上海這個繁華大都市,依然還存在某些「人為」的障礙,所謂「習氣毛病」,相信在「民宗委」英明領導下會逐漸予以克服的。我們衷心希望上海佛教起著 「火車頭」的作用,有力地推動內地佛教向前邁進!
 
 
覺光長老率香港佛教代表團
出席北京「第四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
  北京中國佛教協會之邀,香港佛教聯合會派出以會長覺光長老為團長的香港佛教代表團一行 九人,於十月廿五日上午抵北京,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團員有顧問中聯辦高閩處長、區潔名居士、道平法師、果德法師、 永常法師、覺真法師、秘書蘇展鴻居士、助理司徒基昌居士。到機場迎接的有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倪強先生、教務部副主任妙華法師、廣濟寺監院演覺法師、性妙 法師。代表團下榻於北京天倫王朝飯店。

  按照會議安排,廿五日下午,香港佛教代表團覺光長老、區潔名居士、道平法師、果德法師、永常法師出席了兩岸三地佛教交流座談會。

  廿五日晚,北京廣濟寺監院演覺法師設晚宴招待香港代表團。覺光長老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向中國佛教協會、北京廣濟寺贈送了禮品。

  十月廿六日上午八時,香港佛教代表團全體前往中共中央統戰部,拜會中央統戰部領導。在會見廳,受到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德洙先生、中央統戰部副秘書長朱 曉明先生的親切接見。陪同接見的有中央統戰部二局局長常榮軍先生,二局副局長蔣堅永先生。中央統戰部領導贊揚佛教在保衛世界和平、加強國際友好交往和與社 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高度評價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在覺光長老領導下,迎接佛牙舍利,爭取佛誕成為公眾假日,建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等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香港回歸和香港社會的穩定繁榮作出了顯著貢獻。覺光長老對中央領導一貫重視和支持香港佛教表示感謝,並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向中央統戰 部領導贈送了紀念品。

  廿六日上午十時,代表團全體前往國家宗教事務局拜會,受到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副局長楊同祥先生的親切接見。陪同接見的有國家宗教事務局一司司 長帥峰先生、外事司司長郭偉女士、一司王哲一處長、外事司劉金光處長。帥峰司長並主持座談會,向代表團詳細介紹了選派二十名學僧前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習 的遴選經過。由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妙華法師、教務部負責院校工作的性妙法師和國家宗教事務局政法司院校處李革處長三人組成招生工作小組,從北京中國 佛學院遴選了五人,從中國佛學院南京棲霞山分院、蘇州靈巖山分院各遴選了三人、從廈門閩南佛學院、福建省佛學院、浙江普陀山佛學院各遴選了三人,總共為二 十人,年齡在二十七周歲以下,道風好,僧相端正,身體健康,有一定學習基礎,經過推薦、考查、面試,保証了生源的質量,二十名學僧將集中北京,進行三天培 訓。估計十一月中旬可以辦好有關手續,通知我們前往見面,接受新生。我們聽後,都深為感動。覺光長老對此表示衷心感謝。道平法師在發言中提出,希望與國家 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共同組成一個聯合機制,以便共同處理今後有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這也得到了帥峰司長的贊同。

  中午,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設宴招待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一行。覺光長老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贈送了紀念品。

  廿六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中南海接見參加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的主要負責人。覺光長老、道平法師參加了會見。

  廿六日晚,中國佛教協會在天倫王朝飯店頤和廳,舉行歡迎宴會,由常務董事、副秘書長區潔名居士代表覺光長老致賀詞。並用韓語、日語分別作了翻譯,表達了香港佛教界對這次北京會議的高度評價和良好祝願。

  廿七日上午,中國、韓國、日本佛教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在北京八大處香山靈光寺佛牙舍利塔前隆重舉行。法會主持人:聖輝法師。三國按各自的佛教儀軌,誦 唱祈禱。中國主法為一誠法師。上海龍華寺方丈照誠法師誦白祈禱文。場面十分壯觀,山上山下,人海沸騰,氣氛熱烈。接著舉行「僧侶鏡頭中的佛教與環保」大型 攝影展,由中韓日三國佛教首席代表和國家宗教事務局楊同祥副局長剪彩。

  廿七日下午,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會見中韓日三國佛教界主要代表。接著,在天倫王朝飯店二樓會議大廳 隆重舉行「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暨佛教與環保演講會」。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 長、楊同祥副局長、覺光長老和中國首席代表聖輝法師、韓國首席代表鄭陽山長老、日本首席代表小林隆彰長老等在主席台就座。大會主持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淨慧法師。

  首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刀述仁居士代表主辦國致歡迎詞。他在致詞中特別指出「本次會議榮幸地邀請到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三地佛教界嘉賓 們。他們的光臨,使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大會錦上添花,海峽兩岸三地以及內地三大語系、四大名山和部分著名寺院住持方丈的共同蒞臨,使中國佛教界第一次以空 前團結統一的新面貌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接著,中韓日三國代表分別在會上就「佛教與環保」這一主題作了各自精彩紛呈的演講。中國首席代表聖輝法師在基調發言中精辟地指出:「佛教歷來主張反對 貪嗔痴,但是,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使今天的人類無暇顧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而是極大限度地追求物質享受而一味地加速破壞環境。」他提出忠告說: 「如果我們不再按照佛祖的教誨,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那麼,我們破壞自然環境之因,將會帶來人類毀滅之果報。」在接下來的韓國代表、日本代表基調發言、 各國的補充發言中,都十分豐富地論述了佛教思想中環保理念和環保實踐。不僅從自然環保、社會環保,還論及了最為核心的心靈環保。許多發言者,都把「環境即 自己」,「人境一如,身土不二」的佛教思想融匯到當今人的精神改革的層面上。

  廿七日晚上,大會圓滿結束。在天倫王朝飯店三樓天倫廣場舉行了圓滿宴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致詞。他再一次代表國家宗教事務 局,對這次盛會表示祝賀,向來自韓國、日本的會議代表和應邀前來與會的香港、澳門、台灣的佛教界人士表示親切的問候和熱烈的歡迎。他強調指出:「中國台 灣、香港和澳門同胞與大陸同胞,同宗同祖,血濃於水,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佛教與大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脈。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兩地佛教界與內地佛 教界在一國兩制、三互原則之下,實現了空前的法誼交流。尋根訪祖,日盛一日,呈現兩岸佛教交流之瑞相。這次兩岸三地佛教界同時參加中韓日佛教大會,是佛教 之光,同胞之幸,民族之福。」為了將大德先賢和老一輩中韓日佛教友好人士開創的事業紮紮實實地推向新的階段,葉小文局長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認真研究並落實中韓日佛教「黃金紐帶」的具體活動內容,根據三國佛教各自的特點,結合三國佛教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確立切實可行的活動項目,鼓勵三國佛教界進行各種交流,使「黃金紐帶」在新的世紀放射出更加輝煌的光彩。

  2、積極弘揚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掘佛教的文化內涵,根據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以佛教慈悲、智慧、平等、和平的思想,喚起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 信仰的人們的良知與自信,消除戰爭因素,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創造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建設人間淨土,使有情眾生真正安 居樂業。

  3、立足正信,弘揚正法,堅持正見,宣傳正知,倡導正行,反對邪教。用慈悲之心,感化冥頑,拯救迷者。以正義之舉,除惡反邪,去偽匡正。

  葉小文局長的講話,道出了我們佛教徒的心聲,贏得了全場的熱烈反響和經久不息的掌聲。

  由於第二天(十月廿八日)要出席上海留雲寺大殿落成佛像開光盛典,下午會議結束,覺光長老即率部分團員離京,飛赴上海。晚上圓滿宴會由覺真法師、蘇展鴻居士代表出席,並在主席就座。

  總之,這次北京會議,時間緊湊,內容豐富,氣氛熱烈,成效極大。香港佛教聯合會派團出席是次會議,有以下主要收獲和體會:

  1、香港佛教,是大中華佛教的一個組成部分,依報莊嚴,同根同祖。這次會議兩岸三地共同參與,體現了中華佛教的整體性和全國佛教的統一局面,有開創性 意義,為今後兩岸三地佛教界的交流合作,共同發展,開了一個好頭。在今後兩岸三地的佛教界合作事業中,香港更可以起到獨特的作用,發揮特殊的影響力。

  2、通過這次會議,與中韓日「黃金紐帶」結成了友好聯繫,香港也成為這一黃金紐帶上的一顆明珠,對加深今後三國間的友好交往,交流合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通過拜訪中央領導機構,加強了聯絡,溝通了信息,展現了香港佛教的新貌,也進一步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人的關懷與支持。從覺光長老和代表團所受的禮遇和重視,更証明了香港和大陸佛教是一個整體,互相支持,才能共同發展。

  4、對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辦,是一次直接的推動,有利於今後進一步聯絡和不斷的合作,因此,香港佛教代表團此行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本刊記者報導)
 
 
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
在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圓滿宴會前的致詞
各位代表、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高氣爽,中韓日三國佛教交流會已在北京圓滿結束。請允許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對這次盛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來自韓國、日本的會議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應邀前來出席會議的我國香港、台灣的佛教界人士表示親切的問候和熱烈的歡迎。

  佛法起於西天,東傳華夏,建寶剎於青山綠水,播聖教於大江南北,並以其般若智慧之光和慈悲和平之聲,由中國向毗鄰各國傳播,而我友好鄰邦也不斷將佛法 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中國、韓國和日本是山水相逢、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佛教的交往為三國人民友好往來起著重要作用。無數先輩越嶺航海,歷盡千辛萬苦,譯 經傳道,教化眾生,青燈古佛,功德無量。今天,看到來自三個國家的高僧大德雲集一堂,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百折不撓,東渡扶桑的鑒真和尚;想起了甘泉為食、九 華成道的金喬覺王子;想起了入唐求法、回國立宗的弘法大師;更讓我們深切懷念提出「黃金紐帶」構想、促進三國友好交往的趙樸初先生。他們開創的事業饒益現 世,他們建立的業績名垂青史。

  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同胞與大陸同胞同宗同祖,血濃於水,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佛教與大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脈。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兩地佛教界 與內地佛教界在「一國兩制」,「三互」原則之下,實現了空前的法誼交流。尋根訪祖,日盛一日;呈現兩岸佛教交流之瑞相。這次兩岸三地佛教界同時參加中韓日 佛教大會,是佛教之光,同胞之幸,民族之福。

  各位代表,各位朋友:這次會議的主題——「和平與環保」很有意義。世紀之交,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天下並不太平,威骀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各種 因素依然存在,因種族、宗教、領上爭端等引起的地區沖突有增無減,妨礙各國共同發展的矛盾問題錯綜複雜,恐怖主義的活動更使世人震驚。佛教是追求和平的宗 教,佛教「愛人如己,勿相殘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以和為貴」,眾生平等的和平思想,有獨特的優勢和實際感召力。談到環保,環境污染,生態惡化 的問題已嚴重威骀著人類。一個地球,一塊地;一個星球,一片天。海水沒有邊界地來回流動,空氣不用簽證地進進出出。環境不僅需要各國自己的努力,還需要加 強國際合作,靠大家共同努力來解決。佛教中有許多保護環境的寶貴思想,主張山川草木悉有佛性,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節儉生活,植樹造林,報國土恩,報眾 生恩。禪宗更是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這些環保思想,值得人類繼承和宏揚。

  按照佛教思想,保護環境方面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保護心靈免遭污染。邪教就是污染心靈、殘害眾生的毒瘤。邪教「法輪功」竟敢盜佛教「法輪」以為其名號, 竊佛祖誕辰以作其教主李洪志之「生日」,篡佛教術語名相以充其邪說。「法輪功」每每欺誆世人,世人遂因談「法輪」而色變;「法輪大法」屢屢禍害天下,佛子 竟因言「佛法」而蒙羞。這是佛教古未有的大恥辱,佛法萬劫難容的大邪惡。「法輪功」是「附佛外道」,是反科學、反人類、反社會,破壞人類的和諧與安寧, 迷惑人們心性的邪教。佛法不容,天理不容。

  各位代表,為了將古德先賢和老一輩中韓日佛教友好人士開創的事業扎扎實實推向新的階段,我謹提出如下建議:

  一、認真研究並落實中韓日佛教「黃金紐帶」的具體活動內容,根據三國佛教各自的特點,結合三國佛教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確立切實可行的活動項目,鼓勵三國佛教多進行各種交流,使「黃金紐帶」在新的世紀放射出更加輝煌的光彩。

  二、積極弘揚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掘佛教的文化內涵,根據人類社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以佛教慈悲、智慧、平等、和平的思想,喚起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 同信仰的人們的良知與自信,消除戰爭因素,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創造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建設人間淨土,使有情眾生真正 安居樂業。

  三、立足正信,弘揚正法,堅持正見,宣傳正知,倡導正行,反對邪教。用慈悲之心,感化冥頑,拯救迷者;以正義之舉,除惡反邪,去偽匡正。

  「圓滿宴會」說「圓滿」,祝各位健康長壽,功德圓滿!

(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第四屆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大會
香港佛教代表團團長覺光法師致詞
大會主席、各位領導、各位大德:

  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大會,今天在北京舉行,本人以十分喜悅的心情,代表香港壹佰多萬佛教信徒率團前來參加,躬逢盛會,謹向大會主辦者、領導者和與會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大會,在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倡起之下,於亞洲佛教史上是莫大的盛舉。它使大家體現了佛陀最初創設僧團的六和敬精 神。不僅具有學術層面的意義,而且對弘傳佛教義理,推動佛教事業,加強佛教的國際合作,保衛世界和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從第一屆中韓日三國佛教 友好交流會議以來,就受到教界的廣泛歡迎並被贊嘆為「黃金紐帶」。在過去的第一、二、三屆會議,我們香港佛教界雖未參加,但信息共享,我們看到了新世紀佛 教的繁榮,看到了三國佛教界合作的美好前景,每一屆會議,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卓越成果。我們尤其不能忘記曾親自領導了多屆,對中韓日三國佛教交流付出了不 懈努力、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今天我們相聚一堂,大家都很自然地要對趙樸初老居士,表達無限的緬懷。

  佛教傳來中華大地,已經兩千多年。兩千年間,佛教不僅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且又從中國,傳到了韓國、日本;同樣也在韓國、日本生 根、發芽、開花、結果。佛教文化,不僅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成了韓國、日本的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學家看來,中 國實際上成了韓、日佛教的祖庭。當然,我們還看到,佛教不但在東亞、東南亞有普遍的傳播和發展,在近一百年來,由於中韓日三國佛教界的共同努力,又把佛教 推向了歐洲、美洲、大洋洲。今天,佛教僧伽出家眾已經有了美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乃至南斯拉夫人,佛教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有目共睹,不容 忽視的。

  今次第四屆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港澳地區雖是首次組團參加,但港澳地區的佛教,素有深厚的社會基礎,不僅在歷史上一脈相承,八宗共祖,而且, 自回歸以來,我們香港佛教一直得到祖國內地佛教界的大力支持和熱心關注,我們同樣也與日本、韓國佛教界有許多交往。在香港,佛教與其它宗教,并稱為六大宗 教,各宗教領袖也定期舉行各種交流對話,對香港的穩定繁榮,作出了各自的奉獻。尤其於一九九九年,香港成功實現四月初八日佛誕成為公眾假日,使佛教的影響 力更加深入人心。我們可以說香港也是「黃金紐帶」上的一顆明珠。通過今次會議,我們已經緊密團結在一起,並且今後還會進一步推動友好往來。現在常聽到「全 球經濟一體化」的說法,其實,佛陀倡導的眾生平等,慈航普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早就揭示了人類是一個整體,一切眾生是一個整體。我們中韓日三國的佛教 事業,也是一個整體。放下分別、執著,才能清淨、平等、正覺。我們香港佛教界重視世界佛教的團結和發展、支持世界佛教的弘傳和發揚光大。讓我們大力推動五 戒十善,提昇人類的心智質素,對世界和平,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最後,本人再三致以衷誠,歡迎大家到香港來參觀訪問,把佛法的種子,佛教徒的友好情誼帶來香港,以致轉播到全世界。謹祝諸位吉祥如意,法喜充滿。並祝大會圓滿成功,國富民強,繁榮昌盛,世界和平,眾生幸福。
 
 
佛聯會五十六週年會慶獻辭
<<黎時煖>>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各位會屬機構同仁:

  日本會慶祝創會五十六週年聯歡敘會,會長覺光法師因遠行旅途勞頓,須稍事休息,未能出 席今日敘會,本人承會長之命,歡迎各位踴躍出席及多謝各位對佛聯會大力支持。光陰如箭,本會成立瞬經五十六寒暑,仰賴佛力加庇,護法善信,財力兼施,會務 發展得以與時并進,成為最具領導性之佛教團體,致力弘揚佛教及發展利益眾生之各項慈善事業。

  在弘法方面,每年舉辦清明思親法會、浴佛節、傳戒法會、佛學講座及研討會、佛學書展、弘法展覽、組織弘法使者,並接辦已有三十多年之「香港佛教」月 刊、創辦「佛聯匯訊」及編印佛學課本。醫療服務方面,香港佛教醫院現為醫院管理局轄下成員之一,設有三百五十六張病床,設備先進,院方為末期癌症病人提供 身心及精神的照顧,創立安養(善終)服務。還設有家居探訪提供出院後延續的服務,協助病人享受家居生活。

  教育方面,辦有政府津貼中學十三間,津貼小學八間,非牟利幼稚園七間及一所幼兒園為幼兒提供日托服務。青少年服務工作方面,經常舉辦有益身心之活動, 例如:球類比賽、徵文比賽及佛學常識問答比賽等。還辦有佛教青年康樂營。香港佛教聯合會青少年中心,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有益身心之教育及文娛活動。

  安老服務方面,辦有政府津貼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另本會現時辦有四間祗供日間開放之老人中心,為區內耆英提供康樂活動及休憩地方。慈善福利服務方面,每年舉辦農曆歲晚慰問,探訪港九新界護理院及安老院,由本會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委員會及婦女聯絡委員會主理。

  葬殮服務方面,辦有香港佛教墳場,供本會會員及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

  國際事務方面,經常與其他地區之佛教國際性團體緊密聯繫,經常派出代表團前往其他地區參加會議,而外地佛教團體亦經常來港訪問,交流工作經驗。

  香港佛教聯合會為培育僧伽人才,以期佛教傳續接班有人,發起興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經在沙田設立院址,選拔具有優秀學行的青年學僧,接受三年學院 高才訓練,還配合現代科技資訊、外語、專藝等科目培訓,以達至具有大學學歷資格。現僧伽學院各項工作籌備就緒,月內可正式開學。

  就上述一切的會務活動而言,總算是可喜的成果,惟是瞻望將來,仍須共同努力維持此一龐大佛教善業之運作,保持以往良好的成績,加強今後發展,責任重 大,實有待我佛教四眾同人,一同付出力量,通力合作支持,使其不斷邁進,共為弘揚佛教啟導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世代受益而努力。

  最後謹祝佛恩廣被,會務興隆,在座各位身心康泰,法喜無量。
 
 
功在當代 德垂百世
祝賀《香港佛教》文庫即將出版 

<<乘 幻>>
  上一期(二○○一年十一月)《香港佛教》卷首語中傳來喜訊:《香港佛教》文庫五十巨冊,即將出版。時節因緣,躬逢盛世,我們迎來了二零零二年的元旦,也迎來了《香港佛教》的第五百期。把四十年《香港佛教》(五百期)完備地結集整合,將是一項工程,也是一座佛教化寶庫的落成。功在當代,德垂百世,難怪海外學人贊之為這是一套香港佛教的通俗「大藏經」了。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自公元前六世紀,釋迦世尊在古印度創設了佛教,迄今二 千五百多年間,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深入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中國傳播了兩千年,已融合并植根於中國的整個歷史,影響遍及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 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法」的內涵,已不只是釋迦牟尼一人所說。而且,也不僅指佛所說的言教,還包括眾多經典、歷朝歷代所形成的論釋、教義教法、儀軌制度、 僧團典章規範。用「經、律、論」三藏來概括,經過早期佛教的多次「結集」,「就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古代文獻寶庫。僅就漢文系統的大藏經而言:《開元釋教 錄》收入五千零四十八卷,清代龍藏收入七千一百六十八卷,日本《大正藏》收入九千零六卷,新編《中華大藏經》收入一萬多卷。」(據李明權居士《佛門典故》 自序)。若再計入巴利文、藏文等系統的經藏,那就更是浩如煙海了。如此龐大的佛教文化體系,可謂學術成果燦爛輝煌。回顧歷史,我們驚歎於佛教的義學大師 們,深研外典,精通內學,他們幾乎都是達到了他們那個時代的高度的思想家。但是,遺憾的是,佛教自明清延續到近代以還,卻漸漸衰微了。眾所周知的原因,佛 教在上世紀中期的三十年間,在大陸,幾近斷層,這是無須諱言的。然在香港,以覺光法師為代表的諸位高僧大德,蓽路藍縷,以開荒荊,以啟山林,弘法香江,薪 火獨傳。特別是創辦「香港佛教聯合會」,於四十年前,創辦《香港佛教》月刊,香港佛教形成了規模,有了一支以《香港佛教》為凝聚力的團隊,續佛慧命,把佛 教發揚光大,把佛陀的慈悲喜捨、普濟群生的智光灑播於香港大地。那天,在慶祝佛誕——紅磡香港體育館萬人傳燈法會上我的一分鐘發言中說:「香港是福地,參 與今天傳燈盛會的都是有福之人。」是有根據的。香港在五十年代起,六十年代騰飛,七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成為偉大祖國溝通世界的窗口和橋樑,成為文化交 流、物資輸出與輸入的通道和走廊,丸泥雖小,作用極大,這不是福地是甚麼?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得聞,這寧非有福之人?所以,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香 港的騰飛與崛起,佛教的教化和勞績,未可低估。走過香港佛教的半個世紀,親見親證香港佛教的風雨兼程,披露香港佛教不平凡的歷史事實,留下歷史軌跡的生動 見證,這正是《香港佛教》五百期毋庸置疑的偉大價值所在。把以覺光長老為領袖的香港佛教界在世界名埠——香港大地上辛勤弘法,開拓淨土的全部紀錄,內化為 我們智慧生命的薪火,再留傳與後人,這又是將《香港佛教》五百期結集為《香港佛教》文庫的更為巨大的意義所在。

  實事求是地說,一本刊物,翻開封面封底,48個P,翻來不費功夫,然而,多少人默默耕耘,多少人揮灑汗水,編者的勞苦與艱辛,幾人諗知?自古把編輯稱 為「無名英雄」,贊為「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他不僅僅需要知識,需要才能,需要毅力,需要苦行,更需一種精神,一種人格情操——不忍聖教 衰,不忍眾生苦,要把佛陀教化弘揚在人間,這就是無私奉獻。我想,主編《香港佛教》四十年的秦孟瀟居士,正是這樣的佛學家和奉獻者。

  《香港佛教》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本重要佛學期刊。論文之多,信息量之大,內容之豐富,難以盡述。綜觀五百期,洋洋大觀,串珠成塔。既涉及傳統 的佛教史、基本教義、經論詮釋;又擴大到宗門深入、人物評價、佛家掌故。舉凡佛教教育、佛教文學藝術、佛教慈善事業、佛教社會活動,七眾修持聖跡,無不有 所記載與圖文並茂的展示。既有學術專題的深,又有普及佛學知識的廣。特別是改革開放、大陸落實宗教政策、兩岸三地加強溝通與合作以來,《香港佛教》更以廣 闊的胸懷,推動民族的團結,祖國的統一,展現出朝氣蓬勃的新貌。誠如陳兵、鄧子美二居士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一書中所指出的:「八十年代後期以來,大陸 佛學研究出現一股『文化熱』,將佛教看做一種文化,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港台和大陸的各種佛刊上,這 方面文章逐漸增多。」今後研究香港佛教的發展史,研究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香港佛教》文庫的資料價值、學術性價值和可提供思考素材的考據學、文獻學價值 都是不言而喻的。

  往事如煙,懶尋舊夢,那是時代沒落與沒落紈潄子弟的可卑心態。妄人昧昧,不能讓歷史失誤。作為一個讀者、一個佛學研究者和一個佛教教育的實踐者,我歡 呼贊歎《香港佛教》文庫的出版,並以感恩之心寫下本文——感恩三寶,感恩香港大地,感恩領導香港佛教事業的覺光長老,感恩護持香港佛教的諸上善人,感恩為 我們留下這一巨大資源的《香港佛教》文庫的主持者、編輯者、出版者。

  南無阿彌陀佛!
 
 
六宗教領袖 座談會會議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本年度第二次會議已於十一月八日(星期四)假香港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香 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圓滿舉行。是次會議六宗教領袖就議程環繞來年新年文告、新春團賀、宗教互訪等各個範疇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充份體現了各宗教團體之間 衷誠合作、不分你我的精神。就美國「九一一」事件,香港佛教聯合會黎時煖副會長擬訂了一份「停止殺戮、共建和平」的中英文聯合聲明,以反映六宗教領袖對事 件的關注及祈求世界和平的共同心聲。


停止殺戮,共建和平

  恐怖份子採用滅絕人性方法,發動「九一一」事件,摧殘人 類文明,使全體人類安全,感受嚴重威脅,恐怖份子此種狂妄行為,使世界永無寧日,實天理之不容,和平之公敵。期望世界團結一致,各國領袖集合智慧,溯本尋 源,克制私心,消除敵意、化解宿怨,力求處事公正持平,停止人類互相對抗,避免互相毀滅,但願各國人民和平友愛,建立幸福世界,共享昇平,誠心所願!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天主教香港教區
香港道教聯合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香港孔教學院


No More Wars, But Peace!

The September 11 atrocities left the entire world deeply shocked as we witnessed the barbarous acts committed by terrorists. These attacks threatened the security of people everywhere and aimed at destroying our very civilization, making these terrorists enemies of World Peace.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civilized world unite together an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and wisdom of world leaders try to find the root cause behind these terrible acts of terrorism. For the sake of our very existence, we must put an end to discrimination, hatred and distrust among peoples. We must overcome our selfishness and prejudice in the interest of the common good. We all share the Good Earth, let us not destroy it.

Tragically, human history has taught us that wars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settl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So, let there be no more wars in this World, but let us strive to live in harmony, mutual understanding, love, fraternity and lasting peace.


The Colloquium of Six Religious Leaders
The Chinese Muslim Cultural & Fraternal Association Catholic Bishop o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Taoist Association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The Confucian Academy

 
 
傳統文化中綻放的一朵高原奇葩 
介紹《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了塵和尚事蹟》

<<張 暢>>
  《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了塵和尚事蹟》屬於黔靈叢書之三、之四、之五。黔靈叢書是由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和黔靈山弘福寺聯合編輯的大型佛教叢 書。整套叢書近四百萬字,除已出版的《黔靈山志》、《錦江禪燈黔南會燈錄》外,今又推出《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和《了塵和尚事蹟》三本專著。五月廿 五日,貴州省歷史文獻研究會,貴陽黔靈山弘福寺為此聯合舉行了三本書捐贈首發式,到會者除了文史界,宗教界的專家學者外,貴州省黨政領導和新聞媒體也出席 了首發式。

  上述三本專著的出版,不僅為研究貴州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而且對充滿魅力的貴州傳統佛教文化,起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推介展示作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國內外文史界和宗教界學者一致認為,這是一項極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文化工程。

  佛教之傳入貴州,至遲可溯至唐代。明清兩代,隨著中原文化大量進入,貴州佛教日益興盛,尤其明清遞嬗之際,遺民為保全氣節,紛紛遁隱逃禪,以示愛國之 情操,不仕之決心,一時文人薈萃,高僧輩出,弘教開宗,盛況空前,為華夏正氣之所在,貴州儼然成為精神文化之中心。明代以來,貴州佛教名僧多,語錄多,他 們活躍於西南崇山峻嶺之中,影響卻遍及海內外,僅《嘉興續藏》台灣《中華大藏經》,日本《 續藏經》,就收入黔僧語錄數十種之多。此次收入《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的,就有二十餘種,大部分都屬全國範圍內一流禪師的語錄或詩偈。這些禪師語 錄,多為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匯輯出版將是大乘佛教特別是禪文化的一大寶藏。反映西南佛教不但師資燈傳支派繁多,同時在宗教哲學及禪思智慧方面也貢獻 巨大。透過《黔僧語錄》或《續黔僧語錄》,我們不難窺見川黔佛教聯成一體,相互旁助、密切關聯的文化圖景。正是川黔佛教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群星璀璨的禪 門宗師,代代相承的傳法世系,活潑生動的機緣妙語,直接促動了大批禪宗語錄的出現。

  《黔僧語錄》收錄七家禪師語錄,另附僧人詩文兩種,均屬中國禪宗史重要著述,為研究中國思想史者所必讀。語錄撰作時間都在明末至康熙年間,一部分曾收 入《嘉興續藏》或《中華大藏經》,一部分則為長期鮮為人知的孤本或善本。如《語嵩語錄》即是著名學者陳坦先生多方搜求而未見者,可補其所撰《明秀滇黔佛教 考》資料不足之闕失。《雪齋詩存》則為罕見之孤本,無論史料價值或文獻價值都彌足珍貴。

  七家禪師分別為敏樹、赤松、瞿脈、燕居、雲腹、語嵩,其中赤松、瞿脈乃貴州省貴陽市黔靈山弘福寺開山始祖。其語錄不僅代表了當時學術思想界的最高水 平,而且也反映了西南地區臨濟禪宗空前繁榮盛況。全書雖以「黔僧」二字冠名,實則多為蜀籍禪師,說法地點亦不限於黔省一隅,可視為西南地區禪學典籍之薈 萃。

  該書由學術界專家學者共同點校。每一語錄前均撰有點校前言,概說其禪學思想大要,以及版本校勘情況,以求其有裨閱讀理解。作為古籍整理的一項重要成果,其出版問世必將有深遠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

  《續黔僧語錄》為《黔僧語錄》的續編,匯輯了明末清初八家禪師語錄。其中不少是國內久已亡佚,而鮮為人知者,由日本群馬大學教授石田肇多方搜求,無償影印贈送,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收入該書的蓮月、丈雪、月幢、善權、善一、廠石、梅溪、山暉等八位禪師,都是當時活躍於西南地區的著名人物。該書收錄了他們的說法、勘驗、問答機緣語 句和書信、詩偈等,集中反映了他們的禪道活潑智慧和深遽哲學思想,從嚴格的思想史和哲學史立場看,即使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不僅撰寫中國禪學思想史 有必要對他們進行研究,甚至編纂完整的中國哲學史也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和貢獻。透過八位禪師的說法語錄或機緣語句,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禪是中國文化的精 華,代表了東方人的特殊精神氣質和生命智慧。

  該書由貴州歷史文獻會組織專家學者共同整理點校,並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關心和支持。對有關工作進展情況,《貴州日報》等多家媒體都作過專門報道。同《黔僧語錄》一樣,也是西南地區禪林要籍之薈萃,重新點校出版,當是古籍整理的又一重要成果。

  了塵和尚是清末民初的一代著名高僧,早年曾雲游大江南北,遍交名宿碩學。尤與「現代中國佛教之父」(美國學者唯慈語)楊仁山相知最深,論學最契,一生 以深遽的生命體驗,卓絕的宏法能力,主動配合時代的轉型,謀求佛教的內部改革,開拓佛教義理與現代社會勾通的新境域,推動了現代佛學的開新與發展。其一生 思想及科研智慧,多發為詩文創作,並由門人弟子匯為《了塵和尚事蹟》十卷。

  《了塵和尚事蹟》分贊佛、贊法、闡法、憤激詩、山居詩等類,內容主要為說法偈語,詩詞韻文,兼有少量論說雜文,範圍極為豐富龐雜,體例與語錄大體相類,故書名又或作《了塵語錄》。本書依據民國年刊本標點整理,故仍從其舊,題作《了塵和尚事蹟》。

  此書大量詩作,模山範水,任運而化,空廓灑脫,奇氣浩磊,吐納自如,無所羈絆,突出表現了禪道的活潑智慧,以及與老莊融合後的特殊生命氣象。同時又收 入不少憤世嫉俗之作,表明出世關懷的背後,尚有強烈的世間關懷,暗與當時社會思潮相通,可視為時代的音聲回響。故其詩偈詞曲,非僅止宏宣禪法,有助於佛教 內部改革,實亦關係到國家地方之掌故,代表一時之文化方向,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思想價值。

  貴陽文通書局曾於民國五年刊行過本書,惜印數少,發行範圍窄,今已搜訪不易,難以滿足國內外廣大讀者需求。故由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標點整理,並收入《黔靈叢書》重新發行。同《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一樣,此書也是國內古籍文獻整理的一項重要成果。

  佛教對開發貴州乃至整個西南,貢獻巨大,影響深遠。一方面與儒、道傳統文化融合,培養了一批擅長儒、道學說,兼通釋氏禪理,具備很高理論思辨能力的學 者,如不少僧人在詩文方面的成就,在文學史上就佔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各種方式熔入地方小傳統文化結構,對鄉邦人才的培養和興起,士民倫理道德觀念 的形成與轉變,發揮了或潛或顯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以節日習俗文化,建築造像藝術影響為最大。有人說「西部沉淀著中國最多姿多彩也是最厚重的文化資本」,而 僧人往往成為維系法脈的文化依托人,寺廟亦多成為讀書講學的文化傳播場。貴州佛教在發展過程中雖有受地方原生文化的影響,適應普通庶民百姓的精神需要而逐 漸「巫化」的現象,但從其對地方經濟文化的開展及貢獻來看,仍大體具備關懷一切眾生的大慈悲溫暖之心的特點。《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了塵和尚事 蹟》的出版,正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認識大乘佛教及禪學,並進一步挖掘、整理、利用、轉化地方文化綜合體系的智慧資源,探討、理解、詮釋、闡析現代性與傳統 文化的關係問題。

  近年來,弘福寺在佛教傳統文化的整理研究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一九九五年,他們與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合作,成立了「黔靈叢書」編纂委員會,組織黔 省文史界、佛教界著名學者專家,為挖掘研究和發展貴州佛教文化,保存文獻,使貴州佛教典籍傳播流通海內外獻計獻策,搜集整理貴州佛教典籍文獻及高僧語錄, 並結集為叢書分批出版。一九九六年六月叢書之一《黔靈山志》付梓,被堪稱是我國佛教名山志書編纂的一部精品之作,中國佛教界重要文獻。一九九八年八月叢書 之二《錦江禪燈。黔南會燈錄》出版,這兩部書是西部記載禪宗傳承世系及機緣語句的區域性著作,也是全國罕見的兼顧禪師學說及學派歷史發展的地方性學術史要 籍,無論研究西南佛教源流,抑或稽考一方文化史蹟,都離不開這兩部重要的僧家典籍。今天,《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了塵和尚事蹟》又擺上了我們的 文化餐桌。該三本專著,從搜訪、輯錄、點校、整理、編纂到出版,歷時數年,受到省內外文史界、佛教界人士的關注和支持,有關人士稱,如此規模的區域性文史 哲綜合性叢書,目前在國內尚屬少見,實為貴州在世紀之交完成的一項極有價值、有意義的重要文化積累工程。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如同中土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地方佛教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搜訪、輯錄、點校、整理貴州佛教典籍, 結集為叢書分批出版是一件具有長久學術價值的文化積累工程,為今後相關的現代化研究課題作了基礎性的資料准備,值得花費精力,認真投入,隨著今後工作的開 展,還可能不斷擴大叢書的規模。當年陳垣先生撰《明季滇黔佛教考》,以語錄入史,以詩証史,不僅發明貴州佛教史蹟,而且有功於民族歷史文化,即說明了佛教 典籍學術價值的重要。前人將生命精神和文化精神貫注於典籍著述中,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黔僧撰作的訪求歷來都極為不易,即使博學如陳先生,其研究黔省佛教文 化時,也常有文獻難征之慨嘆,此次收入《黔僧語錄》出版的如「語嵩語錄」,「山暉語錄」等,就是《明季滇黔佛教考》未曾采及的重要典籍。文化史蹟的記載, 必須依賴典籍文獻加以保存,否則典籍文獻湮沒無存、文化史蹟何處可以寄放?因此,整理出版包括佛教在內的古籍,川滇黔三省與其他各省相較更顯得艱難與急 迫,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深入扎實的高水准研究也顯得特別重要。這一具有開拓性意義上的事業,將會受到文史界、佛教界以及中外有關人士的歡迎和肯定。我想,這 朵燦然的高原奇葩,將會綻放得更加絢麗。
 
 
願正覺蓮風吹遍香江
敬祝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六週年

<<耿 凌>>
  土思想淵源於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讖首譯《無量清淨平等覺 經》、《般舟三昧經》等,以後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又譯《大阿彌陀經》,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於是我國出現淨 土崇拜。最初分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東晉道安首創,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尚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為始於道安弟子慧 遠,他精般若性空之學。東晉太元六年(公元三八一年)因避戰亂率僧團入江西廬山,太元十五年(三九○)在東林寺建立蓮社(亦稱白蓮社,是我國有蓮社之 始),參加的有僧人,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他們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當時慧遠提倡的是觀想念佛,還不是持名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淨土, 並由劉遺民著文刻碑,以明所誓。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外緣、他力),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 (自力),內外相應,自他結合,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仗佛願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曇鸞之後有道綽,他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念佛近二百遍,連環不 斷,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聖號,著《安樂集》二卷,立聖道、淨土二門,認為祇有淨土一門是唯一出離之路。中國淨土宗實際創始人是唐善導(六一三—六八一),他 師事道綽,依《觀無量壽經》專心念佛,修十六觀,後住陝西終南山專修念佛三昧多年,歸信者甚眾。他提出正行與雜行,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 供養等五種,其中特別將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列為助業,顯出持名最為重要。善導先往山西玄中寺聽道綽講述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兩寺弘揚淨土教 義三十餘年,律行精嚴,自奉甚儉,受施淨資,用以書寫《阿彌陀經》十餘萬卷,他又善畫藝,曾彩繪淨土變相三百餘壁,修葺營造寺塔多處。著有《觀無量壽經 疏》(即《觀經四帖疏》)四卷。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歷代名師輩出,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 由於天台、賢首、禪、律各宗祖師的提倡「教演台賢、行歸淨土」、「禪淨雙修」,淨土宗逐漸成為「共宗」,更綿延不衰。五代末有杭州永明禪院(今淨慈寺), 倡導禪淨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發揮淨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極一時,出現了白蓮社、淨業會、淨土會等。專弘淨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 代弘傳淨土著名的有:袾宏(蓮池)、智旭(澫益)等。清初則有普仁行策、梵天實賢、資福際醒等。近代靈巖印光(聖量,號常慚愧僧)創弘化社,大量出版淨土 書刊,創辦靈巖淨土道場,使淨土宗風又告勁吹,為近代弘揚淨土的楷模。

  由於淨土宗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所以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洽。其他如律宗、天台宗、賢首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被稱為「教內別 傳」,所以有「家家念彌陀」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八世紀時,善導的《觀經四帖疏》傳入日本。十二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 揚淨土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的弟子親鸞又開創淨土真宗。淨土宗還傳至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


一、香海正覺蓮社的創立和發展

  香海正覺蓮社成立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抗日戰爭勝利的一九四五年,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最初僅有數十位蓮友,每星期六下午七時至八時,聚眾念佛,風雨 無阻。每逢農曆初一與十五,則舉行大悲寶懺法會。以後社務日益興旺發達。購置了現社址,並增辦了講經念佛法會和青年佛學班,創設佛教正覺學校、寶靜安老院 等社會教育和福利事業,發揚大乘佛教以大悲為首、慈悲喜捨的傳統和精神。一九七○年又創建了香港佛教醫院,這是一座擁有三百多張病床,又具有現代化醫療設 備的大型醫院。佛教醫院不但堅持救死扶傷、濟世度人的佛教教旨,而且特別為佛教徒素食、助念等宗教生活提供方便,這在佛教世界中是最初的先軀,作為正覺蓮 社社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在醫院建立以來一直擔任監督,他的功德不可思議,是菩薩再來的當代高僧。

  覺光大師原籍中國遼寧省,俗姓谷,一九一九年出生,因他慈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幼受陶治教育,早植慧根。十一歲時出家,並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向大德善知 識參學,先後在浙江寧波觀宗寺戒律學院、研究學院、弘法學院及香港弘法精舍佛學院就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他嗣法於寶靜長老,嫡傳的顯明大師,為天台正 宗第四十六世。寶靜長老(一八九九—一九四○)俗姓王,字今德,別號鐵峰,浙江上虞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因讀《高僧傳》,遂萌出世離俗思想。十八 歲大學畢業後於奉化靈隱寺出家。翌年於天台山上方廣寺受具足戒。從此日誦《法華經》,精進修持。二十多歲潛修於象山雙峰頂,在人跡罕至之處結茅安居,習頭 陀行。旋赴寧波觀宗寺,入觀宗學社,學天台教觀,聽諦閑大師講《始終心要》、《教觀綱宗》及《十不二門指要鈔》等,頗有領悟。自此發大道心,以弘法利生為 職志。觀宗學社改為弘法研究社後,任督學。一九二一年起在餘姚等地講經弘法。一九二三年起朝禮諸大名山,遍參善知識。一九二六年應廣州南華佛學院之請到廣 東傳教,期間曾至中山大學講《佛教與革命之關係》等。一九二七年到香港弘法,先後在青山寺、香港講經會、清涼法苑、利園等處宣講《梵綱經》、《彌陀疏鈔》 等。以後又去泰國、緬甸及南洋等地弘法。一九三一年應虛雲和尚之邀,入雲南講經說法。一九三二年奉諦閑大師命回寧波觀宗寺。途經香港,在香港佛學會,佛山 萬壽堂、快樂精舍谷等處弘法。回寺後,得諦閑大師傳法,為天台正宗第四十四世,同時接任觀宗寺住持,兼弘法研究社主講。晚年在香海蓮社、弘法精舍、粉嶺靜 廬講經次數最多,後移居上海,一九四○圓寂於滬玉佛寺。名師出高徒,寶公傳顯公,覺光大師繼承祖志,創立正覺蓮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慘淡經營,已成為香港 佛教的中流砥柱,使香港淨土宗大興,蓮風勁吹,象徵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並成為全世界佛教振興重要的動力。這是人天讚嘆,令十方諸佛歡喜的大事。


二、天台宗與淨土宗的聯繫

  中國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俗稱智者大師,俗姓陳,家居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十七歲時因梁末兵 亂,家庭分散,顛沛流離,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次年依湘州(今長沙市)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陳文帝天嘉元年(五六○)他到光州(今 河南光山縣)聽慧思講四安樂行,於是日夜勤習,造詣甚深。他除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法華三大部」外,還撰有《觀無量壽佛經 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會通天台、淨土宗義。入宋以後,修淨土的各宗大德確實不少。《佛祖統記》卷二十七《淨土立教誌》卷二載《往生高僧傳》的 宋代僧人有七十五位,實際上把當時各宗的領袖人物差不多都列進去了。這並非志磐信筆濫寫,而是如實反映一個歷史情況。就是說到了宋代修淨土的已不限於淨土 宗人。禪、教、律各宗大德亦都「歸心」淨土了。例如知名禪師延壽,督修六和塔,奉詔住持杭州永明禪院(今淨慈寺),據宋天台宗人宗曉編纂的《樂邦文集》卷 三《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載:「徒眾二千,日課一百八事」,而每天「日暮」,還要「往別峰行道念佛」,以致吳越王錢俶非常嘆服地說:「自古求西方者,未有 如此之切也。」正是由於延壽如此專心持名念佛、求生淨土,後世尊奉為中國淨土宗第七祖。「中興」天台宗的知禮於宋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亦創設念佛施戒 會,集合僧俗男女一萬人,同修念佛,發菩提以求生淨土。次年,撰《觀經融心解》。天禧七年(一○二一)又著《觀無壽經疏妙宗鈔》,弘揚十六觀法。《樂邦文 集》卷四「知禮傳」讚他「心心繫念,日日要期,誓取往生,唯勤念佛。」《樂邦文類》卷四「遵式傳」稱天台宗宗師之一遵式,立《晨朝十念法》,規定每天清晨 必須專心念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以後寧波延慶寺內也建立 「十六觀堂」,「十有六室,座無虛席。(見《樂邦文類》卷三「延慶寺淨土院記》),由此可見天台宗與淨土宗有密切聯繫。近代諦閑大師亦是傑出有代表性的宗 師。

  覺光大師繼承並完成了祖輩遺願,不僅在香港建立正覺蓮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正業與助行業均日益發展,而且還於一九八○在粉嶺創建香港觀宗寺,使祖庭在香江如月映現,讓佛光照耀這一島嶼。

  謹祝,正覺蓮風吹遍香江。極樂淨土,光壽無量!
 
 
中國第一古剎--慈雲寺
<<宗 谷>>

  雲寺位於鞏義市大峪溝鎮 民權村南部的青龍山中,是一處文化底蘊豐富而風光又十分幽美的地方。多年來,由於山深路險,交通極為不便,致使它深藏不露,成為大自然的「隱私」而一直少 為人知。最近幾年,民權村依靠黨的政策,利用資源優勢,發展企業,發展多種經營,民眾生活、集體積累有了很大提高,道路得以修復,文化受到重視,使慈雲寺 風景區這一寶貴自然人文景觀得以重新展示社會,為鞏義市文物旅游增加了新的景點,為歷史文化增加了新的內容。為了揭開她的面紗,民權村委和鞏義市文物管理 所曾作了大量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已引起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群眾的重視。


一、探索雲寺的意義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通觀中國歷史,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智慧線和外國智慧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佛教進入中國以 後,經過潛移默化、融通匯合。已經成為中國式的宗教,且門派眾多,各具特色,對華廈傳統文化藝術以至政治、哲學、倫理、建築、雕塑、文學、音樂、繪畫等都 產生過很大影響,它留下的建築、雕塑、文學、繪畫等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重要一部分。據國務院最近公佈。我國各種宗教一億信徒中,佛教佔據比例相當大。 僅職業從教僧尼就有二十萬人之多。居於首位。目前,佛教在增進國家友好往來。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事業等方面仍發揮著作用。因面;探討佛教發展史無疑 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有益國家有益社會的項目之一。慈雲寺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源遠流長,資料豐富;因而探索它的歷史。就有著更深層的意 義。


二、慈雲寺是「中州第一寺」嗎?

這要從中國佛教發展史談起,自公元前五世紀東亞產生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大思想家之後,儒、道、佛教就逐漸產生,在政權的作用 下,儒、佛率先步出國境,而道教也相繼發展,並互相影響。據資料記載,佛教已於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只不過是民間形式罷了。正式由官方接 持,大約以漢明帝時為最早。最旱受到皇帝禮遇的就是白馬寺與慈雲寺的奠基者摩騰與竺法蘭。

古中印度僧人摩騰、竺法蘭最初在洛陽(今偃師境內漢魏洛陽城翻譯《四十二章經》,這已無庸置疑,但「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院」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從年代上講,二高僧來到洛陽,住的是國家接待外國賓客的官邸鴻臚寺,並非伽藍,更非白馬寺。因為當時中國尚沒有寺院。「寺」還是官府機構的名字。 為使僧人專心翻譯經卷,宮府後來為二僧修了「精舍」,一望而知,「精舍」之意也與「伽藍」相去甚遠。「白馬寺」是為了紀念二僧在此處譯經,後來才由「封建 國家創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洛陽志》第十五卷七頁)。據東魏(534-550年)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載:「初創的寺位於雍門外,或因其建築式樣 和梵文音譯而稱「塔寺」,或因其教而稱「佛寺」,並無白馬寺之名稱。據考証,大約在西晉時。才有白馬寺之名」(參看《洛陽志》十五卷第二節:寺院創立)。 而位於漢代洛陽(今偃師境內)東不遠處的慈雲寺,則是「漢、唐、宋、元敕建重修」「古剎慈雲寺號釋源……法竺蘭、摩騰、三藏宣。後顯大唐並宋帝,重修至 正、至元年,大明建立如來殿。」(見景泰元年三月,慈雲寺住持僧覺順撰《重修青龍山慈雲寺》碑)。其它古碑也多有記載,如「漢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騰、竺法 蘭……雲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開慈雲禪寺,故其山滿月之形,水曲銀河之派……有祖師(指二僧)降蛛之處,二老(指摩、竺)談經之所……至於唐三藏法 師,奉敕重修莊嚴寶地,自茲以往,或興或廢修置不一……少林同祖,白馬同鄉」(見天順四年。賜進士第中順大夫河南知府,漢中虞廷璽撰,朝議大夫、廣東左參 議、洛陽楊銘書之《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碑》銘。)青龍山間有古剎名曰慈雲大寺「(見大明正德三年《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記》),可見慈雲寺建寺開始即以「慈 雲」為名,比「白馬」寺之名字早二百餘年。另外,「白馬寺」也並非僅指洛陽白馬寺,據慧皎《高僧傳.攝摩騰傳》載,「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 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難怪在慈雲寺的古代碑文中,就有「白馬西來故號慈雲之 德」,或甘脆稱「古剎慈雲寺乃釋源白馬寺,茲寺古道場自漢、唐、宋、元敕建重修。」也許慈雲寺就是白馬寺的前身。


三、慈雲寺的發展史

唐宋以前的慈雲寺發展史,文字資料不多,只能根據當時佛教發展的總趨勢及慈雲寺周圍的重大歷史事件,結合碑文資料,簡作闡述。

東漢時期(碑文載漢明帝永平七年),摩騰、竺法蘭草修慈雲寺。幽靜環境中,二僧結跏跌座。靜修悟禪,相互談經說法,商討譯經中存在的問題和宣揚佛法的辦法。並招收信徒宣揚佛教宗義;還斬除了寺院附近結網傷人的大妖蛛。

東漢末年。慈雲寺以西的洛陽成為戰亂中心,鞏縣是洛陽的門戶,慈雲寺附近的虎牢關、旋門關、小關、鞏密關、轅轅關等戰事頻繁,董卓毀滅洛陽後自巳也披刺,埋在慈雲寺附近(今董陵村)。數百里內荒無人煙,慈雲寺毀滅殆盡。

魏晉時期,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在洛陽稱帝後。重新營造宮殿,魏明帝時,崇信佛教,在洛陽及縣周圍修建伽藍浮屠。西晉初期又在鞏洛一帶修建寺廟,慈雲寺煙火又盛。但好景不常;「八王之亂」不僅禍及洛陽,慈雲寺近處的關隘、小道,也爭戰頻紛。

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及其母胡後皆崇佛,在洛陽龍門、鞏縣大力山下鑿窟、造像、修復寺院,洛陽內外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處,慈雲寺日趨興隆。少 林寺也於此時建立起來。因二寺鄰近,慈雲寺又系祖庭,僧眾來往頻繁,續焰排字,相互支持,因而至今慈雲寺的古碑上仍記有「祖風是務,佛日增光,少林共祖, 白馬同鄉」的銘語。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亂」,洛陽毀滅幾盡,史書記載;洛陽內外的宮寺民居,「存者什二三」,慈雲寺位居深山,當時名士又多藏山區,可能僥 幸存下來。

隋文帝楊堅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他出生於尼姑庵,在庵中生活了十三年,在尼姑智仙撫育下。對佛教產生了非同一般的感情。統一天下後,詔告臣民「任聽出 家」,並令各地按人口出錢建寺造像。家住鞏、偃交界處的官宦子弟陳褘(後來的唐三藏,法名玄奘)就隨其兄出家在鞏縣凈土寺(今石窟寺)。在隋煬帝遷都洛陽 後舉辦的大型佛事活動——無遮大會上,經過挑選,「度男女一百二十人為僧尼」,唐三藏被選中後仍在凈土寺隨師誦經,學業大進。一直到他十九歲,瓦崗軍起義 攻陷慈雲寺附近的洛口侖,才與仲兄陳長捷奔洛陽,又到長安。此時的唐玄奘,對慈雲寺已很了解,並十分敬慕,為他後來重修慈雲寺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是慈雲寺最興盛時期。由於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都重視佛教,尤其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唐玄奘自印度取經回來後,把佛教推向了高 潮,唐太宗,唐高宗都為其寫了《聖教序》。唐三藏成了皇帝的座上客。唐三藏在洛陽期間,曾奉旨重修慈雲寺。並親自到慈雲寺「開演大法,廣度迷津」慈雲寺名 聲大振。一直到唐武宗「會昌滅佛」,香火才漸次冷落下來。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後,即在鞏縣選建皇陵。「昔宋祖因山而陵,遠取諸象,故葬於青龍山之陽」宋代佛、道並重,曾在宋陵內外建了許多寺院,如羅漢 寺、定香寺、寧神寺、十方院、會聖宮等,請僧人頌經念佛,以超度和庇佑其先人,青龍山是其陵墓的重要龍脈,因而皇帝下令對慈雲寺重新修裝,使其成為受國家 保護的重要寺院。這與碑文中宋代「敕建」相符。金兵入侵,對宋陵大肆盜掘,陵區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元兵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崇奉喇嘛教(中國佛教的一支),禪宗中的臨濟,曹洞二宗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漢族大量逃逸,有的躲入寺院,「後顯大唐並宋 帝,重修至正、至元年」、「至正年間宗主廣慧清辯大師續後重興」,可見慈雲寺在元代的近百年中,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曾兩次敕修,仍然燈燈相續,焚唄不 斷。並於至正、至元(1355——1340)作了重修,至今存有兩方元代塔銘和部分石刻。元代對出家僧尼採取本寺住持及耆老等保舉、即給披度的政策在慈雲 寺保留了很長時間,現存碑文中屢有記載。

明朝是慈雲寺的鼎盛時期。朱元璋十七歲出家於覺寺,建國開始就舉辦法會扶持佛教,以安定人心。朱元璋以後的明代諸帝大都對佛教採取扶持利用的態度。據 慈雲寺碑文載,大明正統九年(1455)二月,英宗朱祁鈺皇帝曾下令天下重修梵剎。在施主李普信與雲水五德禪師等率領下當年就對慈雲寺進行了重修,於「正 統(l448)十一年成造」。第一次重修為後來的大修奠定了基礎。第二次由長沙太守之子、國家最高佛院北京大能仁寺國師弘善妙智的高徒覺順(號南宗)從北 京尋訪祖庭於此,經過籌措,進行了一次大修,在朝廷和河南府的支持下。此次大修所籌資金甚巨。幾乎牽涉到河南府各州、縣、衛,鞏縣的各個村落,全國的十個 省府。從明代宗景泰六年秋(1455)至明英宗天順二年夏(1458)。歷時三年多。奠定了慈雲寺的基礎和規模。

第三次由主持僧德安於明孝宗弘治庚(壬)子(1492)至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進行重修,又增建了伽藍殿、祖師殿、兩角門、鐘樓、方丈、廚庫、客舍、僧房和寺周圍牆。

第四次重修由寺中主持道科、道增、道悟、道重等四人與歸鄉耆老杜德仁、趙景春、楊景等負責。全面重修的基礎上,又增建了金剛殿、閏羅殿、官亭、齋廚。此次修建時間在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之前。

第五次修建也在嘉靖中興時期,由主持道科發動全寺僧眾十方募化,在寺後峰巒上始建地藏十王殿,「棟宇隆起,神像煥赫,凡登游瞻拜者,莫不以為此寺之奇觀也。」

第六次重修於明神宗萬歷六年四月(1578)至萬歷九年(1581)十月,因寺內經常出事,以為風水有礙,將地藏十王殿拆除改建在天王殿東之隙地上。

第七次由僧人永隨率領,於萬歷三十九年(1611)重修千佛大殿。

第八次由施主郝小泉及侄郝石重出資,於萬歷四十七年(1611)重修齋堂五間。

第九次由僧人遠逢、永修、福田於崇禎四年(1631)對水陸殿之三十六軸神像作了彩繪。

第十次由主持僧遠逢於崇禎十年(1637年)創建白衣閣。東西房、格扇門、木梯,修建台階三十六級,石欄杆廿八根,月台。

慈雲寺自正統九年(1444)至崇禎十年(1637)的192年中,經過大小無數次的創建、增建、重修,已達到「遠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未逾此也。」

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及當地起義軍萬餘人「潛避」慈雲寺及其屬區內,「營踏遍野,飛鳥難入其中。樹木僧房燒毀一空,甚至人馬作穢。糞有尺餘,其殘破景象大不堪觀矣!」

清代是佛道衰落期,但在官、僧、俗的努力下,順治至乾隆時,又進行了十多次修補。其中以乾隆四十八(1783)年動工時間延續達十多年,工程較大。光 緒三十一年(1905)在黑石關建高級小學,附設建成師範科,提慈雲寺資產(香火地七頃)作為經費(此校後改為蚕桑中學、縣立中學等)。但寺院尚有一定資 產。佛寺香火一直延續到清末。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次修補與最後一塊塔銘。第一次是大清立國後的第一個年頭,(順治三年1646年),按院承差李胤蘭招募 慈雲寺僧人時,正殿前面忽然傾倒,後由僧眾捐錢若干買草數十擔對大殿進行了補茸,「不數日而成焉。」就在紀念這一次《草修正殿記》中,卻對慈去寺自東漢至 明末的發展作了一次全面總結。最後一塊宣統元年(l909)的「上自下彥和尚塔銘」,通過一個歸俗和尚牛護蘭之筆,將慈雲寺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銘文所記 「光緒丙午(1906),朝廷變法。寺產歸學堂十分之七,並迫身歸俗。遺師獨苦,口異常在,光緒戊申(1980)乃圓寂焉。身廑為殮殯並泐緒石,以志半僧 師徒之情,雲是為序。」其情至深,其意極明,不僅是慈雲寺夕照中的最後一筆,恐怕也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最終總結。

傳說牛護蘭之後,慈雲寺還有一個叫了太的僧人,民國初年去十方院存身。從此,慈雲寺漸趨荒蕪。民國十七年(1939)提倡破除迷信,寺中許多佛像被搗 毀;民國二十年(1931)以後,原由歸黑石關蚕桑學校的慈雲寺廟產權交歸新心中學。民國二十三年(1934)。國民黨鞏縣縣政府下令拆寺建學,寺院殿堂 的磚瓦木料被拆運至北山口建新心中學用,尤為可惜的是,寺中一棵與慈雲寺同年的、大有十圈、遮蔭數畝的大白果樹,也被伐掉,運往北官莊學校,建了一座三層 高每層八間的教學樓。使這棵華北之最從此泯滅。

 
 
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
<<石柱國>>
  九八七年,有一位到泉州考察的外國友人曾說過這樣的話:「研究中國歷史,第一要去西安,第二要去泉州。」這話卻道出了泉州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

  綜觀泉州的宗教石刻,最富藝術價值的莫過於佛教。早在公元三世紀,佛教便傳到泉州。西郊南安豐州的延福寺,始建於西晉太康九年(公元二八八年)為泉州 第一座,福建省第二座佛寺,宋元時代,泉州市區有「僧侶六千」,全市佛寺庵堂比比皆是,當時有寺名可考的有四百餘座,現尚有二、三百座。故泉州又有「宗教 勝地」和「泉南佛國」之稱。宋代朱熹曾作一聯讚曰:「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泉州的名剎古寺聲名遠播,東南亞寺名相同的佛寺大多是其支院,目前東南亞著名僧尼的祖籍多在泉州。幾年來,到泉州的海內外朝山進香團絡繹不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大最佳風景區之一。位於市區西隅,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六八六年),佔地面積八萬 平方米。相傳建寺之前這裏是大桑園。有一天,園主夢見一位和尚要他捨園建寺,園主說要等到桑樹開白蓮花時再建。誰知夢過三天,桑樹真的盛開白蓮花,園主於 是獻地建寺。初名叫蓮花寺,唐玄宗時又改名為開元寺,雅稱「桑蓮法界」。現在寺裏還有一棵據說曾開過蓮花的老桑樹,雖被雷電一劈為三,依然生機旺盛,蒼勁 挺拔,四季常青,被列為「世界之奇樹」。佛教極盛時期,建有一百二十所支院,僧侶達一千多人。在眾多建築物中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寶殿,面積達一千三百八十七 平方米。殿中因有八十六根兩人合抱的大石柱,又稱「百柱殿」。殿中供奉我國少見的五尊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橫樑斗拱上嵌有二十四尊妙音鳥(俗稱「飛天樂 伎」),人面鳥身,袒胸露臂,雕飾華麗,形態生動,分別捧著文房四寶,瓜果樂器,仿佛是群天仙飛舞在殿宇之上,這在全國實屬少見。

  在開元寺大雄寶殿前面一座一百二十平方米月台,東、西、南三面的束腰部份,嵌著七十二方輝綠石,浮雕著獅身人面像。有的鬣毛蓬松,有的髮結旋螺,有的雙耳垂肩,有的昂首産牙,有的回頭顧盼……姿態各異,風格別緻,栩栩如生,堪稱奇觀。

  矗立在開元寺兩側的雙塔,東叫「鎮國塔」高四八.二七米;西叫「仁壽塔」,高四五.○六米,均係我國最高最大的花崗岩石塔。此雙塔建於南宋時期,據說 用了二十二年時間方才建成。兩塔共雕有兩米大的佛像一百六十尊,四十方描述著釋迦牟尼出家成佛和其他佛教故事,都是高二米,寬一米左右的浮雕,加上塔神, 侏儒,佛教人物,花鳥獅龍等雕刻,總計三百八十四尊(方)。其中一方猴行者,日本有位學者看到它後,高興得流下了眼淚,他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取 材於此。又有一方「薩訶朝塔」的故事,據考證薩訶名慧遠,是跟隨法顯去印度取經的人物。這些浮雕,繼承了唐代石刻造像技術,又糅和了宋代繪畫技術,形神兼 備,堪與敦煌、雲崗、龍門等石窟藝術媲美,成為泉州的標誌和象徵。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近代的弘一法師曾經駐鍚於此,現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珍藏著法師大量書法、金石、文稿和遺物。寺中藏經閣有許多珍貴的貝葉經、血經、金銀經等。到開元寺參觀的遊客每年達一百多萬人次。

  一九八五年,柬浦寨西哈努克親王,日本前首相田中等都曾專程來開元寺參拜。

  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西峰頂巔還有一尊大石佛,高四.五米,寬一.五米,袒胸盤坐在蓮花座上,雕工精美,是一尊有千年歷史的藝術珍品,係五代節使陳洪進所創刻。石佛近旁,還有一塊公元六世紀印度僧人拘羅陀在九日山上翻譯佛經的「翻經石」,供游人憑吊。

  此外,南天寺石佛、龍山寺石佛、碧霄岩石佛……等,都是已有千年歷史的不可多得的瑰寶。


道教

  道教於西晉初年傳到泉州、市區玄妙觀建於西晉太康年間。歷代泉州有不少著名的道士,如唐代的蔡如金,五代的譚峭,明代的董 伯華等等,均有著作傳世。泉州的道士屬正乙派。城鄉各地建有許多供奉歷代賢哲的廟宇,成了崇拜對象,習慣也把這類宮廟列入道教範疇。現尚存有許多宮廟,最 為著名的有市區的東岳行宮、媽祖宮、花橋宮、富美宮,市郊的真武廟、雙髻山的大仙公,晉江的虎岫寺,石棲的城隍廟,南安的鳳山寺,安溪的清水岩等等。這些 宮廟歷來遊客,香客絡繹不絕,每年來朝拜的都有三四十萬人次。這些宮廟在台灣及東南亞等地都有許多支派廟宇,信徒極多。近年來,人要尋根,神要認祖,台灣 各地的信徒,紛紛組團前來謁祖進香,摩肩接踵於途。

  來到泉州,必然要上風景秀麗,韻味無窮的清源山一遊。山麓有一尊用天然石雕琢而成的老君造像。「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這尊道教始祖老君, 高為五米,寬、厚各七米多,左手扶膝,右手憑几,和靄可親,極具超凡脫俗,仙風道骨之神韻,整座石像形態逼真、技藝精妙,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這座石像 歷經四個朝代的風雨戰亂而保存完好,在國內石雕藝術史上實乃罕見。來客不分老少,男女和外國友人,老君均滿面微笑以禮相迎,無怪乎攬勝清源者,必慕名前來 同這位「千年不老人」作伴合影留念。


伊斯蘭教

  早在伊斯蘭教草創初期,穆罕默德的兩個門徒在唐朝初年便隨著阿拉伯商人從海上來到泉州傳教。這兩位傳教士,《閩書》稱他們 為三賢、四賢,死後葬在市區東郊靈山,被稱為「聖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宋元時代,是伊斯蘭教在泉州的黃金時代,市區有清真寺 七座。現存伊斯蘭教石刻三百方,佔全國現存的此類石刻三分之二以上。這些石刻紀錄了泉州伊斯蘭教的歷史,中世紀阿拉伯人民與泉州友好往來的情況,具有很高 的史料價值,被稱為「罕見的瑰寶」。目前,泉州尚有阿拉伯後裔三萬多人。

  聳立在市區門塗街的泉州清淨寺,建於公元一○○九年,巍峨雄偉,具有古代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風格,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在是泉州穆斯林禮拜,聚會之所。

  清淨寺內雕有很多古樸精美的阿拉伯文字石刻。泉州伊斯蘭教文化史跡,馳名海內外。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到此瞻仰。僅一九八九年,就有八十七個國家駐華使 節特地從北京專程來到泉州參觀,有一位阿拉伯國家大使驚嘆地說:「這是阿中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感謝中國政府對伊斯蘭文物的保護。」


基督教/天主教

  從泉州現存的古基督教三十多方石刻看,古基督教的兩大派系——景教(聶斯脫里派)和天主教(聖方濟各會)在十四世紀前後, 便已傳入泉州。一九五六年,泉州發現「剌桐十字架」石刻,曾經轟動歐洲。這些石刻,有敘利亞文、拉丁文、八思巴文、中文,還刻有十字架,手捧聖物的飛天以 及蓮花、蓮台等等。這些,都是中世紀基督教徒死後的墓碑和擋垛石。一九八五年發現的一方輝綠岩石刻十四行楷書:「於我明門,非佛後身,亦佛弟子,無憾死 生,升天堂矣……」此碑說明,至遲元代大德十年(一三○六年)泉州已有一座基督教堂——興明寺。當時泉州路的主教還「管領江南諸路」的基督教教務。

  還有一方天主教聖方濟各會派駐泉州主教意大利人安德肋,貝魯亞墓碑石,碑面刻古拉丁文。說明他是泉州主教區第三任主教。一三二六年死於泉州。現在,巴黎國立圖書館還保存著這位主教寫的信件。

  近代的基督教、天主教傳入泉州是在鴉片戰爭以後,位於市區南街基督教堂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係西班牙傳教士任道甫於一八九○年創建的,在國內外頗有影響。此外還有其他近百座教堂,是海內外來泉州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必到之處。

  泉州的古基督教石刻,無論是數量,式樣、還是雕刻藝術的高超,都位居全國之首。


摩尼教

  元代時期,摩尼教在泉州極為興盛,還設有管領江南諸路的教務總管。在泉州南郊華表山,那裏有一座聞名遐邇,全國獨一無二的 摩尼教遺址。在山坳一塊平台上,樹木掩映著一座稱為「草庵」的古寺。寺內摩尼光佛是由天然岩石雕成,高一.五二米、寬○.八三米,環繞石佛刻著一個直徑 一.九八米的環形佛龕。環內摩尼光佛端坐在蓮花壇上,頭頂射出一道道毫光,神態莊嚴,與常見的佛像迥然不同。更為奇特的是,佛像的臉、身、手三部份的岩石 不同,更增添了神異色彩。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雜糅佛教基督教祅教而創立的。崇拜光明,反對黑暗,又稱「明教」,七世紀傳入中國,曾風靡一時,到明代逐漸衰落。


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民間稱為嘉禮戲,是福建省古老而珍奇的劇種。以驚人的藝術魅力聞名中外。

  一些二尺左右的木雕「小人」,身穿各式手铟絲織衣服,武打時,劍拔弩張,左右開弓,騰躍身飛,靈巧機敏;溫和時,並肩攜手、含情脈脈,情深意濃。或荷鋤耕耘播種,或撫琴引吭高歌,各種不同性格人物,無不形肖神似。

  提線木偶與掌中木偶,杖頭木偶不同,掌中木偶和杖頭木偶屬下弄上,演員在下面操縱,而提線木偶是上弄下,演員站在舞台上端,通過一丈多長的細線,來操 縱木偶的動作。一尊木偶,一般有十六條基本提線,另外,要根據不同角色的表演需要,增加或變動線位,如醜角增加肚臍線,笑生增屁股線,官生增角帶線,三花 增肩頭線,因揮扇增扇線,因持杖增拐杖線,因彈琴增手指線……等等。

  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在繼承傳統劇目的基礎上,編排了許多反映現實的新劇目。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在國內外演出五千多場,獲得極高的評價。特別是在歐、美、亞太一些國際木偶盛會中,屢獲金獎,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一枝奇花」。

  自一九八○年泉州提線木偶戲《火焰戲》赴北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後,屢演不衰,至今在全國各地已演出三千一百多場,日本有位教授觀看後,對 演員精采的表演和高超的技藝表示由衷的讚賞說:「可以和西方的星球大戰媲美」,這位教授稱讚是「人巧奪天功」,「世界第一流木偶藝術中的珍品」。

  木偶戲《火焰山》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孫悟空有時縮起一腳,有時挖耳撓腮眨眨眼皮;有時手放眉端,睜眼眺望,騰雲駕霧,翻滾跳躍,把猴子的動作神態表現 得活靈活現。鐵扇公主舞扇又舞劍,動作乾淨利索、潑辣有力,急如旋風,快似轉輪,當鐵扇公主迎戰孫悟空時,將劍擲出,劍從行者身旁呯掠而過,直插巨岩,噹 啷一聲,巨石繃裂,流星四濺,場面驚險而神奇,真是死木頭揪住了活人心。

  被譽為「中國木偶城」的泉州,一九八六年中秋佳節舉辦了中國泉州首屆國際木偶節,來自歐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木偶劇團前來競技獻藝,切磋交流。「宗教勝地」泉州的這枝奇花,成為友誼和藝術的天使,為發展中外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果 藏>>
悲鴻寫生天目秋

  目山不僅得到詩人、作家的青睞,也是畫家彩筆繪畫的好題材,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曾帶領學生來此寫生作畫,北京「畫家徐悲鴻紀念館」至今仍珍藏著徐悲鴻的油畫《天目山風景》和國畫《西天目老殿》兩幅作品。

  徐悲鴻率領學生到西天目寫生時在一九三四年十月金秋抗戰之前的西天目山,香火頗盛,山麓僧寮數百間,僧侶數百名,禪源寺建築恢宏,氣象森嚴。徐悲鴻率 領學生到達西天目那天,梵音悠揚,「香煙繚繞,正為某施主做佛事。住持最懂「借花獻佛」,以施主的豐盛素筵,款待悲鴻師生一行。悲鴻大師飯後,曾在方丈室 揮毫畫馬相贈。住持奉此傑作,喜不自勝。

  寫生隊理財的楊柳同學,機靈識趣趁此機會遞上師生食宿酬金,住持當然謝卻,事後大師笑稱:「和尚吃十方,我們吃和尚,吃十一方了!」「吃十一方」一時在師生中傳為趣談。

  徐悲鴻師生在天目山寫生,主要住於半山上的開山老殿。因為佛事重心早已移至山下禪源寺,故老殿規模較小,寺宇也比較舊破,國內外已享盛譽的徐悲鴻,依 然艱苦樸素,平易近人,與男生們同臥樓板地鋪。南京小籽花生,皮紅脆香,可和四川磁器口花生媲美,徐悲鴻平時十分愛吃。由吃花生悟了畫理,並以此告戒同 學;食一壞籽,出一敗筆,同樣會破壞全味;留下好籽最後一口吃,留下「點晴」之筆最後一筆畫,就會餘味無窮。那次上山,他也帶了一罐花生,放在床頭當宵 夜,不料被同學暗中分食,當他晚上發覺罐內空空,便故意當當叩響空罐,說;「山上老鼠真多,不知是四只腳還是兩只腳的!」惹得「兩腳老鼠」們竊竊而笑,師 生關係之融洽可見一斑。

  山中食儉居陋,然而情豐趣足。天目山猶如鄉野姑娘,粗獷中有細膩,淳樸中有撫媚,幽靜中能發人情思,她以其特有的豐腴軀體,孕育著金色的秋季。參天巨 木,樹葉經霜,色彩絢麗,美比春花。黃的銀杏,澄的,紅的楓,紫的柏,柳杉則巨幹巍巍,細葉森森,浴寒風而綠如墨,如此秋風、秋色,熏得師生們陶醉在大自 然的懷抱裏。悲鴻大師忽地年輕了一二十歲,仿佛回到少年。一天深夜,秋月皎皎,清光似水,大師突然喊起同學,踏月登頂,飽覽秋夜山景。他還叫最小的一個男 生,佯裝被山豹咬傷,嚇唬一個賴被窩未曾參加登頂的女生,第二天真的過來慰問「傷員」。

  那女生名叫孫多慈,出身書香門第,以繪畫滿分考入中大藝術系。畫壇才女,不可多得,深受大師青睞。得寵的學生,可愛的女性。人總是有感情的,何況藝術 大師!師生情深,或許更深幾層,在天目山的大自然中更其洋溢了。天目的秋充滿魅力,銀杏、核桃、山楂、茱萸,金果累累,紅光灼灼。萬綠叢中,數不清的星星 點點,孫多慈憑女性獨有的敏銳目光,在斑爛的眾星之中,尋覓到幾顆稱作「相思子」的紅豆。即使「老天目」也極少發現過!此物只應南國有,焉知天目亦多情! 孫多慈選了一顆最成熟最大的,小心翼翼地採擷下來,其形其色,無異是一顆心。她把這顆「心」,呈獻給摯愛的老師,莊重地放在他的手心。她的臉頰也被映得緋 紅了。……

  徐悲鴻師生天目山居留月餘,然後經杭返寧。這次天目山金秋寫生,收獲頗豐,謹如前說,姑且不論。單是那幅油畫《天目山風景︾,畫面上秋山紅葉,曠野寥天,氣勢磅礡,手法嫻熟,實乃不可多得的油畫珍品!


胡適老殿題對聯

  胡適,安徽績溪人。績溪與臨安毗鄰,胡適年輕時早就聽說天目山這座名山,竊心向往之,但直到一九三五年,他才得嘗宿念,有 機會登臨天目山。這次登山,他攀援危崖路,穿行於大樹流泉間,興致非常高。到了開山老殿,他還應和尚之邀,寫了一副對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做一天和 尚撞一天鐘」。

  胡適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近代以來推行白話文運動的第一人,也是新詩嘗試的第一人,他自己也自稱是「新詩老祖宗」。不僅如此,他在 許多領域都有所建樹,他的自傳中有三個標題是這樣寫的:「從文學革命到文藝復興」、「從整理國故到研究和尚」、「從舊小說到新紅學」,這也正說明了他涉獵 之廣。他原是杜威的門生,池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實驗主義方法也師承杜威,這可以用他自己當時頗為著名的一句話來說明,這就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即 使來天目山登臨,他也似乎難以忘記他的這套理論,你看他在老殿手書的對聯,還念念不忘「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呢。


蔣介石求佛韋馱殿

  民國時期,天目山也曾熱鬧非凡,一時政界顯要,墨客騷人,佛徒居士,社會名流,絡繹於道,香火不絕。特別是國民黨的政界要 員,許多人都上過西天目,如立法院院長于佑任,交通部部長陳銘樞和被「安福國會」選為大總統的徐世昌等人,都曾慕名來過。不過其中最顯赫的,還要算國民黨 和國民政府的最高首腦蔣介石了。

  蔣介石曾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偕夫人宋美齡及韓復䘏將軍等三十二人同游西天目。那一日,天目山寺院僧房被修葺一新,和尚居士也都神采煥然,在 嚴密的保安措施下;僧俗數百莊嚴肅穆地迎接這位委員長的到來。蔣介石穿一襲馬褂,目光炯炯,頗有幾分勃勃英氣。那位相隨其側的蔣夫人宋美齡更是雍容華貴, 風韻灼人。人們都競相一睹這位當時最高統治者的風采。蔣介石的母親毛氏信佛,蔣來天目山時,他母親曾囑咐他代為拜佛還願。當時天目山寺中的住持方丈妙定尾 隨左右。蔣介石、宋美齡一行在禪源寺大殿拜過大佛,又折入韋馱殿,在韋馱菩薩身上加了一塊大紅披,隨後命侍從取出六十塊大洋,捐茶水費,叮叮當當地交與妙 定。


周恩來會晤黃紹竑

  一九三九年,中國革命的傑出領袖,深受人們愛戴的周恩來曾專程來到西天目山,給這座古老名山,增添了輝煌的色彩。周恩來這次天目山之行,可不是來賞景養性,而是為了民族存亡,抗日大計而來的。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得從當時抗戰的局勢說起。

  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在國民黨戰場,繼北平、天津撒退後,廣州、武漢又連連失守,華北、華中與東南沿海各省大片國土淪於敵手,中 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了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中央於一九三八年秋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為了貫徹這次會議精神,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 委員會副主席、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身份,來到烽火彌漫的東南前哨視察。

  周恩來是一九三九年二月從重慶出發的,二月廿三日到達安徽涇縣茂林的新四軍軍部,向項英傳達了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確定了新四軍的戰略方針。當時杭州已 淪陷,浙江省政府已遷至金華。周恩來又輾轉來到金華。這次周恩來的東南之行,在桂林逗留時,曾在白崇禧公館中與當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黃紹竑會過一面;由 桂林入浙,又與黃同乘一列火車來的,同行的還有新四軍軍長葉挺。在與黃紹竑的交往中,他了解到黃紹竑是有抗戰的激情和收復國土的決心的,但心中尚存疑慮。 他本患到金華與黃紹竑作更進一步的商討,黃恰在此時赴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會議,。周恩來就決定去天目山。他不辭勞頓,不畏敵寇,穿越封鎖線,於 三月廿一日到達於潛,翌日扺西天目山,受到各界人士二千多人的隆重歡迎。他於「留椿屋」會晤了黃紹竑,向他解釋我黨的政策,宣傳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共議國難當頭,大敵當前,國共兩黨更需要精誠合作,團結抗戰。他的話,使黃紹竑打消了疑慮。周恩來又在第二天與黃紹竑登臨天目絕頂,東望錢塘,西指黃山, 又進一步慷慨陳言;你看,這東南形勝,山河錦繡,此處地靈人傑,自古便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報仇雪恥的歷史,我們豈能容忍日本侵略者蹂躪;炎黃子孫理當團 結一致,共禦外侮!周恩來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話,那種堅毅的神情;深深地感染著黃紹竑,使他為之心動,為之激昂,寫下了《滿江紅》詞一首,以表明他抗戰的決 心。

  周恩來天目山之行歷時五天,逗留期間,他除了與黃紹竑共商國事外;還廣泛地接觸了轎夫、茶客、僧侶、農民和學生;他到浙西行署干訓班宣傳抗日,對學員 的學習、生活情況一一詢問,還親自指揮學生唱抗曰歌曲。他走到哪裏,哪裏就帶來活力和生機。三月廿四日,周恩來應邀,到設在禪源寺百子堂的浙西臨時中學的 開學典禮上作了演講。浙西臨時中學是省府和行署為「搶救淪陷青年」而創辦的一所完全中學,淪陷區的有志青年繞過敵軍封鎖線,長途跋涉,蜂涌而至,學校有學 生一千四五百人,租用寺房一百多間,禪源寺左側的「百子堂」是一個能容千餘人的大殿,為學校的膳廳兼禮堂。那天,百子堂佈置一新,臨時中學的全體師生、行 署幹部訓練班學員、政工隊員共一千五百余人,整齊地集中於堂內,連門外走廊也坐滿了人。周恩來一身戎裝,顯得十分英武,在黃紹竑的陪同下進入會場,作了一 個多小時的講演。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包涵一切

  港社會各宗教人士之 間有個特色,「相互禮讓」,「彼此謙和」。這個狀況,打破了千百年來「門戶之見」的觀念,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的宗教典範。在如今英國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劃分 「區域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宗教之間水火不相容。看到這一切紊亂現象,真令人難以理解。我想,這與種族及文化背景有一定的關係。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 有著優良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寬厚的氣度,對外來的文化,能夠容納、吸收,甚至能夠「改造過來」,好像吃東西一樣,把食物吃下肚變為自己的營養物,壯實自 己。如此看來,中國人的「胃」很大很強,甚麼食物都能消化掉;至於外來的文化,同樣能夠把它融化在自己文化體內成為一個組成部分。古代的印度佛教傳來中國 之後,漸漸形成「中國式的佛教」,不同於原來的印度佛教了。當今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發展一段時期以來,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這與 原有的馬克思主義也不相同了。這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特性:「包涵一切」。


神甫讚《六祖壇經》

  香港有個「六大宗教聯誼會」組織,其參加成員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該會成立至今約廿年之久,每年不 定期舉行「碰頭」聚會,相亙交換意見,坦率相處,彼此尊重對方不同信仰,為促進世界和平事業攜手合作,為香港社會穩定繁榮不懈努力。各大宗教在各自教會內 對信徒在思想上、情緒上、工作上均採取了積極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香港「六大宗教」團結合作,可以說,為世界各大宗教在同一社會裏共同合作,破除門 戶之見,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形象。這是香港宗教的最大的特色。

天主教有位康神甫,是大主教胡振中的左右手,經常在教堂內主持彌撒、講道。他對教義有湛深研究。平時博覽群書,博通古今,才華絕倫。凡是聽過他講道的 教友,由衷地欽佩,讚不絕口!有一天,他在教堂裏對百多位教友講聖經時,突然間,他引用了佛教《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使在座的教友聽得津津有味,如 痴如醉、歎為觀止!康神甫說:「我研究《六祖壇經》很多年了,越看越有勁,六祖大師教誨句句入心坎,它是智慧的泉源,能深入體會,智慧就源源不絕流露出 來,你想要智慧嗎?不妨多看看人間最珍貴的《六祖壇經》。」神甫如此說,了不起。


神甫喜聞「焚音」

  香港天主教有位年老的意大利籍神甫,有一天,他跟覺光大師在一起,彼此誠摯地交談起宗教話題來了,各說各的教義,倒也融洽,各取所長,不失為宗教家怏怏大度。

這位年老的神甫談起昔日的往事,他說:「有一年獨自前往中國安徽九華山渡假,在祇園禪寺「掛單」,體驗一下中國僧人的清修生活。至今都難以忘懷,有時還在夢中出現哩!」

覺光大師聽到這裡臉上露出喜悅的神情,似乎想探問個究竟,忙問道:「在當時,您體驗的感受怎樣呢?」

神甫微笑著說:「山上那些和尚大概沒有看見過我這樣的人,看我滿臉大鬍子,長長的頭髮,黑袍子、高鼻子、藍眼珠、手臂上又是毛茸茸的,非常稀奇。有個 年輕的和尚自作聰明,沒有同我說過一句話,他悄悄地對方丈和尚說,這位是天竺來的僧人,您看他不是跟達摩祖師一樣嗎?老方丈似乎眼睛有點花了,信以為真。 馬上跟我合掌致意。我聽了這番話後,心中大喜!」老神甫說得眉飛色舞。

覺光大師也聽得興緻勃勃,又問:「您最大的感受是甚麼?」

神甫說:「清晨四點起床,我隨僧眾上早殿,僧人唱的梵音很獨特,越聽越著迷!我走遍天涯海角。也沒有聽到過;多少年來,我依然到各寺院裡去,目的想聽聽梵音,百聽不厭啊!」


正覺蓮社不平凡

  香海正覺蓮社是覺光大師創建的,它在本港列為佛教界最具悠久歷史的社團了,早在一九四五年成立,距今半個多世紀;看來它只 是一個很平常的佛教社團組織,設在跑馬地愉園大廈三樓,一座清淨的佛堂,供奉西方三聖法相,紅漆雕花金色長方形供桌,香爐、燭台、鮮花、水果,紅魚、銅 罄……。佛龕可擺放著數十隻拜佛的蒲團,澄黃色的布套,四周牆璧、石柱上掛著幾幅佛像鏡框,一進佛堂給人的印象是:「佛門聖地,清淨莊嚴。」

正覺蓮社不是宏偉的寺院,周圍約有二千多呎。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類似香海正覺蓮社的佛堂面積,比比皆是,關鍵在於誰任住持;若是一個平凡的出家人來任住持,則顯得平凡而無作為;若是由一位道行的高僧來任住持,則顯得極其不平凡,大轉法輪,前往求法的信徙絡繹不絕,可凝聚巨大的慈善力量。

覺光大師不是一位平凡的出家人,他幼年出家,得益於近代高僧圓瑛大師的教誨,而後又追隨於天台宗大德寶靜大師多年,可謂「因緣殊勝」。繼承衣缽,弘演 「天台」教義,進而發揚淨土「唸佛」法門,契機教化,開創一代新風尚。香海正覺蓮社信眾之多,實有賴於覺光大師的引導,為本港最具權威性的佛教社團,其影 響非同小可也。


傳奇式的高僧——慈航

  佛教界一提起慈航老法師時,幾乎無人不肅然起敬!早在五十年前,他老人家在新加坡弘法時,曾創辦《人間佛教》刊物,提倡佛 教在人間,要為現實社會多做善事;他專門弘揚「唯識學」(佛教心理學)、「因明學」(佛教邏輯學),不談虛無縹緲的「玄學」。在東南亞一帶的高級知識分子 跟隨他學習佛法。而他穿的僧裝是南傳佛教僧侶穿的金黃色的露肩的袈裟,即泰國、斯里蘭卡僧人穿的僧服。單就這一外形來說,與中國僧人形態不一樣了。這位老 法師被視為「革新派」領袖,他主張廢除千多年來不合理的陋習,尤其反對和尚替死人唸經懺!在海內外的那些「保守派」的諸山長老,幾乎沒有一個不對他切齒痛 恨!認為他的做法是對傳統佛教嚴重挑㳑和破壞行為!

約在一九五○年前後,他由南洋轉往台灣去弘法了。在那時節,台灣當局領導人及其追隨者,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眼看這個南洋僧人到處走動,引起 有關部門的懷疑,不問青紅皂白,就將這位老法師逮捕了。關在監獄裏,不少囚犯大吵大鬧,叫喊冤枉。這位老法師在獄中很平靜、很安詳、很慈悲。他對犯人說: 「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能逢凶化吉啊!」果然,不到半月被冤枉的人紛紛出獄了。


永遠懷念慈老

  我與慈航老法師有「神交」之緣,卻無「晤面」之緣,使我感到終身遺憾!當年,我曾在四川縉雲山漢藏教理院攻讀佛學時,就與 慈老相互通訊了。並在他老主持的《人間佛教》刊物上撰稿了。就在這期間,我又相識了梁漱溟老先生,在山腳下。梁老創辦了勉仁書院,而且他研究佛學多年,著 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常常對人說:「我前世是和尚,與佛門因緣殊勝。」他與太虛大師、法尊法師來往密切。並不時上山(教理院)對 年輕法師講佛學、哲學及時勢發展等情況。

慈航老人與我有千絲萬縷的緣分;他的弟子浩霖、唯慈、了中、寬裕……與我見面時,很自然地談到慈老話題上來;我雖欠缺「親近」緣分,但對慈老在台灣弘法的點滴卻知之甚多,猶如清涼甘露灑在心坎上滋潤我的「慧命」。

慈老雖然「圓寂」︿逝世)很多年了。說起他辭世時,也是非常奇特的勝事,他在遺囑中寫道:「三年後,開缸,肉身不壞,可貼金供奉。」不少弟子們認為, 老法師身體肥胖,能經得住三年寒暑嗎?萬一腐化了呢?結果還是遵照遺囑辦,開缸一看,老法師依然完好無缺,實是人間一大奇蹟,如今供奉在汐止彌勒院,盼日 後有緣赴台瞻仰參拜。


關心僧伽教育

  凡是信佛的人,都非常關心佛教的事業。 最關鍵的關鍵,就是僧伽教育事業。一個出家人沒有經過佛學院研習三藏(經、律、論)的深造,他是不能「講經」、「說法」的。當然,自修而成者例外。在佛教 立場而言,知識是屬次要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一個出家人修行「正道」或「邪道」,取決於是否「正知正見」,稍有偏離,便滑入邪道泥坑中去了。如何謂之 「正」呢?這就要依靠佛學院教導了。在斯里蘭卡、尼泊爾、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都設有佛學院,或著名大學有佛學系課程,有博士學位等。在中國大陸 各地以及台灣等地,都有佛學院(還有尼眾佛學院)。香港比較差些。本來在荃灣弘法精舍設有華南佛學院,是一代高僧倓虛法師創建的。早在抗日戰爭前,寶靜法 師主持教務,覺光法師是首屆畢業生。隨後有寶燈、大光、暢懷、永惺……諸位法師們,都是該院的學僧。由此可見,凡是進過佛學院造就過的法師,畢業後都是 「講經說法」的能手,多數是名剎住持。


高瞻遠矚話太虛

  興辦佛學院之事,對佛教人士而言,是極端重要的,佛教興亡全繫於有無佛學院的存在,沒有佛學院,佛教猶如無水之源,無木之 本,徒有外具形貌而已。僧人將成為「盲僧」。佛教中有識之士,歷來都是關注佛學院的成長。過去的歷史不去談它,單從近代來說,興辦佛教教育事業的有楊仁山 老居士,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培育了不少傑出的僧才,太虛大師就是在該院修讀的,曼殊大師任教席。至於在家居士有歐陽竟無、汪恩洋、呂澂、熊十力……都 是近代學術界著名人物。太虛大師思想新穎,倡導佛教革教新派的領袖,在新思潮時代影響下,他決心要改變佛教落後的面貌,他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一書,對 佛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於是他號召辦佛學院,有武昌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以及四川漢藏教理院等。培育了不少優異僧才,如法尊法師、法航法師、印順法 師、竺摩法師……幾乎遍及全國及東南亞一帶,凡是有學問的法師,多數是太虛大師的學生。


青年畫家馮鵬飛

  前不久,寧夏有一位知名的畫家馮鵬飛,他繪了一幅近代高憎弘一大師,送給我紀念。人像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本港不少大法師看了這幅畫,讚不絕口。

馮鵬飛與我從末有緣見過面,只是神交慕名而已。有一日,他來函簡介自己一番,說在「文革」期間遭受諸多折磨,意志消沉,把精神寄托在丹青上,摹臨古代 畫家的名畫,可謂無師自通,意境高超,別具一格。又說,在一偶然的場合接觸到一位懂得佛學的居士,並獲得對方贈送幾本書。他越看越符合自己的心願,終於皈 依佛門了,因此他計劃繪一百位古、近代高僧法相。在談到他自身種種境遇後,有一處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心愛的妻子,為人非常賢淑。他說。。「我的妻子是位高 級知識分子,目前在社會科學院工作。」又說:「她是回教徒,而我信奉佛教,她從不反對我的信仰,還處處在支持我,我畫佛教高僧法相時,她在一旁協助我工 作,裁紙、磨墨、洗筆……任勞任怨,滿臉喜悅。你看,我倆的結合姻緣,是多麼奇妙啊!」

我看了他的來信,深受感動!這對年輕的患難與共的夫妻,顯示了彼此「真心」相愛,不因旨趣、信仰、籍貫、種族、習慣……等等差異的影響,只要真心相愛,其他的一切算不得甚麼了。

 
 
世出世法
<<楊 釗>>
登上第三峰楊釗

  旭日之聲出版至今已經是二百期了。在這裡我們用筆耕耘了二百個月,也就是十六年八個月,在這二百個月中,我們堅持每月互相交流心聲一次,共同經歷風風 雨雨,共享朝陽晚霞,箇中甜酸苦辣,相信旭日集團的員工之中,或多或少都曾經嚐過。俗語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說實 話,「旭日之聲」是我們的一個知已,最低限度是我的一個知己,我每一個月都有一次機會與它「把筆談心」,閒話家常,它是我的一個誠實的朋友,雖是平淡,但 沒離開過我。箇中,我明白了「平常心是道」的真諦;箇中,我發現了「最好的朋友是自己」,自已要成為自己的敵人還是朋友,全在自己,自己若當自己是朋友, 就會自重、自尊,永不放棄;自己若自怨、自棄,自己都會失去了一個最親近的朋友。一個人,只有自重,才能重視別人;只有自尊,才能尊敬別人;自誠,才能誠 心對人。如果自怨,自然會怨他人、怨社會、怨政府,如果自棄,自我的放棄,那甚麼不能放棄的呢?家庭、兒女、朋友,你說,他會不放棄嗎?所以說,在社會中 最怕的是「放棄」。人生在世,都有責任,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但是,由於不負責任,令我們世界出現許多問題:因此,到處都有家不似家、國不似國的現象。所 以,活著的人應該負起責任,要負起責任,就應永不言棄。當然,這當中,我們有些人是想負責任,但無法擔當的,所以旭日文化中提倡的是「盡力而為,問心無 愧」。

  過去的二百個月,我們能走過來,屈指一算,已是我們攀登的第三個高峰。點算一下,可稱幸運,在香港製衣行業中,至今尚存並能活躍的企業有幾家?「旭日 集團」由一九七四年至今已經二十七年,在褲類製造廠中,能生存至今的有幾家?至今尚經營良好的有幾家?能發展壯大的又有幾家?所以我們說,在這自由競爭的 市場之中,我們稱之為「九死一生」,實不言過,說「幸運」,實不言過。沒有旭日文化的滋養、沒有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沒有「謙虛、謹慎、 戒驕戒躁」的作風,沒有「量力而為、平衡發展」的策略,沒有「.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沒有「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踐」,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 唯一標準」,沒有「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原則,我相信,旭日不會有今天的成果,旭日不會有今天的環境,旭日不能為我們擋風擋雨。我們的尊嚴,會大 打折扣。我們謀生會失去了安定的場所,「安居樂業」自然成為泡影,「離苦得樂」將無從談論。所以說:「今天的成果不容易,今天的安逸不要等閒視之」。

  展望將來,擺在我們前面的是全球經濟、世界貿易,在這一望無際的經濟大海之中,何處是我們的歸宿?何處有「香格里拉」般的綠洲?鄧小平先生說得好: 「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勇往直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只有不斷進步,才是我們的歸宿。只有創造和積累我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找到「香格里 拉」般的綠洲。

  在香港的我們,應何去何從呢?這裏引用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上任後送給香港人的獻言:「擁抱轉變,發揮優勢,依靠內地,立志全球」。

  由於全球經濟、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香港的高昂成本,令香港必須由靠人力、拼搏型的經濟轉為靠知識、靠頭腦的經濟型態。這樣,香港必須急速轉變才能適 應,要適應,不只架構要適應,人也要適應。因此,轉變是不爭的現實,不轉變,就不能生存,要生存,就要適應形勢的需求、社會的需要,要適應,就要轉變自已 去適應社會、適應市場,而不是叫市場去適應自已。既然轉變是不爭的現實,所以我們不能逃避它,而要面對它、接受它,這才是積極的態度。更主動的,就是歡迎 它,所以最佳方法是與它擁抱,這就是「擁抱轉變」。

  在這轉變的年代,除了我們要不怕轉變,還要注意的是怎樣才能在轉變中取得成功,而不是越轉越差,這就要明確方向,找到位置,在這大時代中不能靠力,只 能靠智;不能只靠「苦幹」,必須懂得「巧幹」。而巧幹的方向是「科技與創新」。按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誰首先掌握「科技」,誰懂得「創新」,誰就能獲 取成功。要科技與創新,務必靠知識和經驗。所以我們必須成為知識型和擁有成功模式的人才。要這樣,就必須實行「終身學習」和勇於嚐試。只有通過學習外國及 別人的優點,結合自已所處市場,才能創出一個成功的生意模式、才能具有優勢、才能在轉變的年代中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說:「要有自已的『位置』,並能站 得住腳,一定要『發揮優勢』。」

  環顧左右,中國內地在過去的廿三年中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未來的發展也會是高速度,這是在全球經濟陷入緩慢和衰退中唯一高增長的地區。作為最接近中國內地的香港能放棄這個機會嗎?所以,在我們制定策略時,必須好好地利用這個優勢,曰:「依靠內地」。

  現在是一個全球經濟、世界貿易的格局,要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必須考慮盡量的擴大市場份額,資金的高度集中,人才和策略的充分利用,這就必須具備全球化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所以說要「立志全球」。

  只有我們能認識和確立「擁抱轉變,發揮優勢,依靠內地,立志全球」的策略,並能運用在我們的工作中,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仍然會在劇烈的全球競爭中取得勝利。
 
 
佛陀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覺 真>>
  個全國性的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來到著名古剎參觀。我被指定去接待。走進大雄寶殿,忽然一位長者向我問道:「法師,能不能請你講一講,佛和菩薩區別在哪裡?」

  我說:「自利利他,是菩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佛。」他先是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他會心地笑了。

  是的:佛陀的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請讓我介紹佛陀《本生經》中一個著名的「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尸毗王時,帝釋天為了考驗尸毗王,是不是真正行布施波羅蜜,他化作了一隻鷹,並派遣毗首羯摩天化作了一隻鴿。鷹追鴿,鴿飛到尸毗王 懷中請求救護。鷹請尸毗王還鴿,以救它的飢餓之軀。尸毗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既要保護鴿,又要布施鷹,於是,同鷹達成協議,以自身的肉,秤好與鴿等量(等 重),來換取鴿的生命。他自剜盡了腿肉、臂肉,仍然不足鴿的份量,就想以自己的整個身體上秤,結果昏倒在地。醒來後,他責怪自己為身所累,為了一切有情眾 生,布施自己,正是時候,豈可懈怠?此時,大地出現了六種震動,諸天神祗,讚嘆不已。帝釋天使尸毗王恢復原形後,再探詢尸毗王的本心之願,尸毗王說,我割 肉流血時,既沒有嗔心,沒有煩惱,也沒有一點點悔恨之心,我只有為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所發之大願。

  這則佛陀的故事,讓我們驚心動魄。為了慈悲救鴿(生命),為了施捨救鷹(飢餓),甘願忍受巨痛,無畏佈施其身,無怨無悔,心無執著,這不正是佛教「四 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高度概括麼?這不正是佛教六度(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的高度實踐麼?這不正是佛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典型體現麼?

  值得我們探討的是,佛教的這種精神來源於何處?

  我們的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但他捨棄了王位,捨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 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於獲得証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 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我們,救渡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証真),獲得智慧的解脫。所 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於覺行圓滿——這就是佛。可見,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渡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 以來說明,佛教的本質,就是眾生關懷,關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渡眾生;佛教的本質——眾生關懷。為了關懷眾生,救度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

  在這裡,我不能不提到著名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先生,他在他的名著《信仰的原動力》(Dynamics of Faith)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終極關懷」的概念。他用「終極關懷」來詮釋宗教信仰的真諦。我感謝他的是,用人類的「終極關懷」來說明佛教,那是最為確 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尸毗王的懷中,尸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尸毗王說,我受飢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飢。尸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 飢,這正是終極關懷的最好証明。尸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鴿」的協議,是終極承諾(Ultimate Commitment),達於完滿度脫眾生之悲願是終極目標(Ultimate goal),最終實現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Ultimate realitytruth),田立克所提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証。我認為,哲學家傅偉勳教授生前在談到田立克時說過一段十分中肯的話:「田立克的「終極關 懷」說,反而變成足以推動世界宗教之間相互對談(dialogue)、相互交流(mutual exchange of ideas)甚至相互沖擊(mutual challenge)的重要契機或橋樑,極有後設宗教學的學理意義。」(傅偉勳《生命的學問》P.7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天,我們聚會一堂,探討「非以役 人,乃役於人」的宗教服務精神,既是佛教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精神,也正是所有宗教都具備的「終極關懷」精神。而這一探討、交流、似 乎又印証了傅偉勳先生所作的上述評騭。

  最後,我想引用我在最近所發表的《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一文中所寫過的一段話來作為我本文的結束語:「東西方長期的隔離,今天已被打破了。隔離的溝 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絕交流就是製造隔離。而隔離和隔膜,都是不幸的。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說得好:「經歷了許多世紀的互相無知之後,在最近的二十年 裡,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間的一場真正對話,已經開始建立,佛教就這樣取得了它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我們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 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道,這個精神的最微小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產生巨大的影響」。願我們發揚宗教的「終極關懷」精神, 亦即「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關懷人、關懷一切有情眾生,讓人類走向善良、正義、和平,利樂有情,莊嚴國土。阿彌陀佛!
 
 
談《一輪明月》作者——武華
<<思 緣>>
  文壇正有跡象表明要變成「罵壇」的時候,許多死了的和還活著的文化名人都被罵過了,連魯迅、老舍也未能幸免。但沒有人敢碰李叔同——弘一法師。可見即便是當今罵壇高手也有心存敬畏的時候,並不是全無顧忌。

  在商品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凡有「賣點」的人物,無論古今必遭致一窩蜂地去寫去拍。比如幾個作家可以同時寫武則天,有數不清的人不厭其煩地把康熙、乾隆 等皇帝一次又一次地搬上熒屏……弘一法師又是一個例外,賺錢賺紅了眼的人們也不敢拿弘一法師那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去換取高票房。

  數年前,南懷的幾位弟子來華非常誠摯地向中國佛教協會的李呈鈞先生表達了一種意願,希望能將弘一法師的影象搬上銀幕。環顧當今中國文壇。有才子美女、 鬼手怪傑,派別繁多,種類齊全,文壇現狀似乎跟地球上的物種狀態正相反ぉ每二十分鐘地球上就有一個物種消亡,惟獨作家,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多為珍稀門類。 無論你想挑選甚麼樣的人物都不怕你挑不著,只怕你挑花眼。幸好李呈鈞先生有很好的定力,法眼獨具。根本不看文壇。不事張揚,不挑不選,也是機緣湊巧正赶上 承德的女作家武華進京看望趙樸初老先生,他就便提議請她寫弘一法師。武華答應了,後來李呈鈞先生在武華的長篇電影散文《一輪明月——李叔同.弘一大師》的 序言中寫道:「一個年輕的女作家,沒有一點報酬、用自己的工資做路費,背著小包就出發了,先後去了天津,上海、南京、九華山、杭州,普陀山、廈門、泉州、 福州、峨眉山、成都等多家寺院。」

  我看到這一消息後不能不感佩佛法無邊,由武華來寫弘一法師再合適不過了。至少她不會嘩眾取寵,褻瀆聖賢,能真實地寫出一個讓世人和佛教界都認可的弘一法師。

  在我未認識武華之前就聽我的鄰居李霽野先生講過她。記得李老還問過我現在年輕的作家中佛教徒多不多?我在腦子裏急速地將所認識的作家排了一番隊之後才 說,在我的視野裏不是多不多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霽野老搖著頭說,武華就是虔誠的佛門中人,而且不是一般的佛教徒。她先後被八位大和尚收為弟子,這八位 大和尚都是當今中國佛教界數得著的得道高僧。

  我不禁對武華產生了好奇心和敬重之情——一個作家有著怎樣一番情由才會成為一個佛教徒呢?成為佛門中人對她的寫作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武華和李霽野老 先生同為民進會員,她來看望霽野老的時候自然就跟我認識了。此後便斷斷續續地讀過她兩三本散文集子。總的印象是在這個繁複喧囂的人的精神容易失衡的生活現 實中,她是抗震的,有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善良。她的靈魂的實體坦誠得仿彿能觸摸得到,卻又不失女性的豐富感和變化感。

  她的文字清新質樸。看似很單純,卻常有玄妙之語,似有天啟式的智慧,能包容萬事萬物。不知她寫作時處於一種甚麼樣的境界才會從筆端流淌出這樣的文字? 她寫趙樸初腰挺直,胸微含,雙手合十還禮。「就在趙樸老起身的一剎那,我的目前倏地聳起一個光明團。」「不論老少不論男女不論尊卑不論智愚都為佛法所攝 受。這就是佛法人類的平等精神啊!老人家搬過一個方方正正光光亮亮的世界少見的紫檀小凳與我促膝。」「像一個返樸歸真的充滿著喜樂和光明憧憬的孩童。復, 最初之本體。還,無極之造化。」

  那一刻趙樸老身上確實出現過光明團。還是在武華的心裏有一團光明?她當時的情感和表達情感的方式跟所描寫的對象顯得和諧統一,並不讓人覺得生硬和突兀。

  ——令入惊奇的是武華的散文作品中常有這種「神」來之筆。李笠翁有言:「幻境之妙,十倍於真。」有一年夏天我去承德參加《人民文學》雜誌社舉辦的一個 活動,找了個機會便和程樹榛一起去看望武華,很想看看她的家庭是甚麼樣的,在她的生活中有甚麼特別的經歷促使她皈依佛門?

  她住在一個偏單元裏。屋裏簡單而整潔,最醒目的是一個佛龕,佛像前香煙繚繞,擺著供果。她就用供果招待我們、她的丈夫在話劇院從事舞台美術設計,相當 優秀,兩個兒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高中,機靈而頑皮,這是一個和諧且充滿快樂的家庭。她卻說老覺得這裏不是自己的家。每年都要出去雲游幾個月。從這個寺院到 那個寺院,一走進寺院她才能感到真正的自在,全身心舒泰並有了歸屬感。每當清晨三更時分左右,窗外雲板一響,她隨著僧尼們一齊起床。凈手凈面後穿上黑色海 青袍進殿禮佛——誦佛號、念佛經,繞佛……紅燭搖曳,香煙繚繞,這時候她「每每是無法解釋的淚水潸然,心裏只有一個聲音反復說給自己聽,就留在這裏吧,這 兒才是你的家園,’僧尼們看到她淚流滿面會很高興地說:「這很好,這是佛性在上發。」

  可她每次雲游之後又都能回到自己的家。

  我真想問問她既如此為甚麼不徹底出家呢?卻不敢問,生怕有甚麼不敬或不真地起到激她出家的作用。老實說見到她的家庭之後。如果再知道她離開這樣的丈夫 和孩子會深深為之惋惜的。為她也為她的家人。我佛慈悲,是解除人間痛苦的,不是增加人們的痛苦。看樣子武華的家人即便沒有正式皈依佛門,也是心中有佛的。 留在這樣的家裏跟住到寺院裏又能有多大的差別?梵文「僧」的意思不就是靜思嘛,靜坐無為,不從頭腦裏推出甚麼念頭,也不吸進甚麼念頭,就可以察看自己的思 想,更容易看清自己。或許是因為孩子尚小,武華知道自己還對這個家庭負有責任,所以才沒有選擇徹底出家這條路。

  ——這都是我站在一個俗人的立場上胡亂猜測,但願沒有褻瀆神靈。

  通過詳細地詢問,才知道武華的人生經歷中並沒有發生過大起大落大悲大苦的事件誘發她「看破紅塵」,相反,她的性格爽朗,熱情隨和,樂於表達,廣結善 緣,給人以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感覺,跟我想象中的清肅、寡言的教徒形象相差甚遠,她只不過對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自小就看著「奶奶敲著木魚一年年老 了、可觀音菩薩卻青春永駐,滿身滿面都沐浴著玫瑰紅光暈,她每天都要到灶堂裏挑一塊灰炭給觀音描眉,撕一角寫春聯的紅紙給觀音涂唇……佛緣可能就是這樣結 下的。

  「世間諸事皆由因緣和合而定」,人跟人有緣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何況是跟佛有緣?

  武華第一次雲游九華山的時候就正巧赶上了地藏王菩薩成道日的廟會,還參加了地藏菩薩肉身大殿的上樑典禮。住持把她安排在一位九十歲高齡的老師太的房間 裏,她欣喜異常,極想了解這位老師太的生命之謎、卻又無法聽懂她地道的安慶口音。唯一能聽懂的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洗後「阿彌陀佛」,漱口「阿彌陀 佛」,坐下「阿彌陀佛」,走路「阿彌陀佛」……武華好奇,在心裏計數,短短幾分鐘裏就聽到老師太說了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她寫道:「大概是離生西的時 間近了故而渴望去極樂的心情愈切,西下的夕陽把溫暖的光芒留在老師太笑咪味多皺的臉上久久不去。因為甚麼呢?因為她們都有一個堅定的共同的不太遠的目標 ——朝西方走去……」

  她赶到上海玉佛寺的時候,又赶上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寺外跪倒一大片善男信女。慶祝活動結束後,她回到上客堂閉目打坐想休息一會兒,很快又被玉佛寺方 丈真禪大和尚的秘書喊醒,說真禪法師請她去一趟,法師要出國,很快就得去虹橋機場,只給她留了十分鐘。武華急忙赶到方丈室,見身材高大,年近八旬的真禪大 和尚著一身明黃新袈裟。已經莊嚴地坐在佛像前,慈眉善目間滿儲喜氣和笑意:「通常我收皈依弟子都要幾十人一起舉行儀式,今天我忙著走,你又來自遠方,破例 就為你一人舉行儀式吧。」

  她跪倒在師父面前,隨師父念三皈依誓詞。然後接受了師父贈送的禮物:一套十二本的玉佛禪寺叢書,三大本真禪法師的著作《玉佛丈室集》,一串精美的瑪瑙手鐲。武華卻拿不出可回贈師父的東西,甚至連隨喜錢都沒帶在身上,幸好大和尚全不掛意,根本不在乎這些瑣事。

  並不是武華失禮,事先她實在是沒有想到會有過樣幸運的場面,在此之前她沒有表示過想皈依真禪法師的意願。即使有這種心願也不敢說出口。真禪大和尚是中 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十幾年來領導上海佛教於百廢之中恢復叢林體制、流通經書法物、創辦上海佛學院,舉辦講經法會……總是風塵僕僕於海 內外,她怎敢冒昧。可是,真禪大和尚沒有得到她的請求或別人替她請求、是絕不會收她為弟子的。總之是一定有她想皈依真禪的信息傳遞到大和尚那裏,才會有這 難得的機緣。

  以後她上了普陀山,又被普濟寺八十二歲的大方丈妙善法師收為弟子。到了泉州大開元寺,又被弘一法師唯一健在的弟子妙蓮法師收為弟子。她的師父裏還有九華山的大方丈仁德、身穿白衲衣的得道高僧宏成、成都昭覺寺的大方丈清定、新疆菩提寺的方丈慈心……共八位大和尚。

  一個師傅可以收八個徒弟,一個徒弟也可以皈依八位師父,也正是這一點,既成全了武華的「佛夢」,又成全了她的文學夢。佛——是她精神上的陽光,而文學則豐富著她的生命。

  信仰催發了她的想象,也給了她靜思的智慧和平靜的自信,讓她的創作不缺少道德力量的支持以及宗教般的情緒涵養。佛的博大精深促使她必須不懈地追求,激發思想洞見。唯追求才能卓越。

  她的《一輪明月》出版後,不僅得到了世人和佛教界的認可,還受到從事研究弘一法師的專家、權威的讚賞。將法師的智慧具象化並不容易,還要完全真實,完 全自然,讓人們信服地看到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的精神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再現了這一奇特的歷史進程和個人生活進程。難怪連國內外研究李叔同——弘一大師的最 高成就者,九十歲高齡的林子青先生以及楚莊,李呈鈞先生等都親筆著文推荐這本書。隨後便又有人約她寫《趙樸初傳》、《趙州和尚傳》……

  因之,武華在當今中國文壇上就有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她寫佛,又通過佛感知現實,了解蒼生,從佛到人,從人到佛、融會貫通,得天獨厚。

  真該為她高誦:阿彌陀佛!
 
 
普陀山「佛教與環保」演講會
  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普陀山佛教協會承辦的「佛教與環保」演講會,日前在「海天佛國」普陀山普濟禪寺大齋堂舉行,來自全國四百多名諸山長老、專家學者和法師參加了本次演講會。

  演講會就佛教與環保等關乎廿一世紀全人類生存面臨的話題進行演講。演講法會開幕式主持人、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惟航法師宣布:中國佛教協會 「佛教與環保」演講會開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致開幕詞。致詞中他代表中佛協對各位專家學者、法師及來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普陀山佛教協會為籌 備這次會議,進行了精心準備,做了大量工作,表示深深的謝意!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法師代表演講法會全體評委講話,浙江舟山市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劉 達忠代表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對演講會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並發表講話。嗣後,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戒忍法師代表省、本 山佛協講話。「尊敬的聖輝大和尚,各位領導,各位教授,各位法師、居士:今天普陀山迎來「佛教與環保」佛教青年演講比賽盛會,在此,我盡寺方之宜對大家不 遠千里光臨觀音道場,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謝意!」「眾所周知,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因生態與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嚴峻,迫使我們不得不傾注人力和物力來謀 求改善這些問題。中國佛教協會的領導高瞻遠矚;籌備和發起這次「佛教與環保」演講比賽,這是我們佛教界寄希望於青年一代,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踐的一 部分……最後,預祝比賽盛會獲得圓滿成功,祝各位法師演講取得優異的成績!」

  本著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歷時二天半時間共組織了四場演講,來自全國各地佛教界廿一位青年法師參加了比賽。

  「佛教與環保」演講會閉幕式由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倪強居士主持。首先,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法師代表專家評委進行講評,復旦大學教授王雷泉先生代表本 次演講法會作演講小結。中佛協副秘書長倪強居士宣讀獲獎名單,中佛協領導、諸山長老、專家學者為獲獎法師頒獎。嗣後,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惟航法 師講話。「為期兩天半的演講會即將莊嚴地落下帷幕。在廿一世紀來臨後的第一年,我們普陀山佛教協會十分榮幸地承辦了此次演講會,在此,我謹代表普陀山佛教 協會,對中國佛教協會、諸山長老及各位法師學者所給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各位獲獎的法師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對在承辦演講法會過程中由於諸 方面尚欠周詳,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希望中國佛教協會以後有這樣類似的會議能再次選擇觀音道場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刀述仁居士致閉幕詞,他 在向各位獲獎法師表示祝賀,向諸山長老、專家學者的辛勤勞動和普陀山佛協對法會的人力物力支持,表示由衷地感謝後,做了語重心長的講話。由這次演講會,重 點講了「佛教的社會適應性與佛教教育」等問題。他最後說:「我相信,我國佛教界在黨的領導下一定能在新的世紀裏把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歷史使命圓滿 完成,讓古老的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新世紀中國佛教出版界又一大貢獻
禪源寺復修週年暨《天目重輝》大型紀念集首發
  ○○一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三樓會議廳,舉行了「天目山禪源寺復建週年聯 誼筆會暨《天目重輝》大型紀念集首發式」活動。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王光英、鐵木爾.達瓦賣提,布赫、吳階平、何魯麗、經叔平、 許嘉璐,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萬國權、錢偉長、趙南起、楊汝岱、任建新、張思卿等領導同志,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金鑒、副主任刀述仁、洛桑赤 耐,全國政協副秘書長齊續春,文懷沙、史樹青、王朝聞、啟功、歐陽中石、秦嶺雲、劉炳森、韓美林、李鐸、王成喜等六十餘位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書畫家、戲 劇家,二十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諸山長老,以及天目山禪源寺方丈月照法師等共二百餘人參加了這次活動。此次活動由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辦公室與天目山禪 源寺聯合主辦。西天目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網絡成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禪宗臨濟中興祖庭、韋馱菩薩應跡道場,開山於晉、興於唐、承於清,歷 代高僧輩出,曾出過慧忠、中峰和玉琳三位國師。興盛時,住僧達一千三百餘人,堂舍八百餘間,香火鼎盛。一九三九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在禪源寺百子堂作抗 日戰爭動員演講,一九四一年被侵華日軍炸毀殆盡。

  元朝「兩峰」時期為天目山佛教最輝煌的時代,一度成為中、日、高麗三國佛教重鎮,日本、高麗僧伽前來求法者不絕,往來常百余眾,而日本僅鐮倉時代就有 二百二十多位僧伽入天目山問法。日本僧人學成歸國後,仿效天目山規制,在日本也建了天目山,造了永源寺,其中的覺明孤峰、元光寂室等人被尊為「國師」。高 麗除了德海等僧伽前來留學外,還有駙馬太尉沈王王璋專程入天目山皈依中峰國師,並在天目山獅子岩畔建造了一座「真際亭」 以謝恩師,為中韓兩國以佛教文化為紐帶的友好交往留下了可貴的見証。直到現在,日本、韓國僧人每年來天目山尋宗禮祖者仍絡繹不絕。

  天目山為我國動植物物種保護基地,有兩千多種高等植物,獸類、鳥類等動物兩千多種。為保護和挖掘西天目山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提高臨安佛教文化的 知名度,促進臨安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臨安市政府、市佛協聘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九華山衹園寺首座月照法師出任天目山禪源寺方丈,主持復建工 作。復建西天目山禪源寺已先後報國家林業局、浙江省和臨安市人民政府等有關部門批准,於二○○○年七月四日奠基,十一月十七日破土動工。一年來,在各級領 導、諸山長老和四眾弟子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復建工作進展順利,大雄寶殿已於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落成。

  天目山禪源寺的復建,標誌著中華民族國力的強盛,體現了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確性,是浙江佛教界乃至全國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它對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對外開放,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旅游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紀念在這世紀之交的殊勝因緣,由天目山禪源寺編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天目山禪源寺復建暨月照大和尚晉院週年大型紀念集《天目重輝》,全方位 地介紹了天目山禪源寺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它標誌著復建工作在硬件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雙豐收,對弘揚天目山佛教文化,促進兩個文明建設,使世人了解天目 山,並為天目山走向世界,必將作出應有的貢獻。
 
 
志蓮淨苑 思親報恩水陸法會
  蓮淨苑秉承中國大乘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菩薩精神,致力宗教、文化、教育和社 會服務。莊嚴宏偉的唐式佛寺圓成後,積極開展宗教活動,經常性的有每日大悲懺法會、周末念佛及開示晚會,講經法會;定期舉行的佛菩薩聖誕法會,如浴佛節、 觀音誕等;另每年更舉行盂蘭思親法會、楞嚴七、及年底一連七天晝夜的大型水陸法會,供住眾和信眾共同薰修。

  在推廣佛教和中國文化方面,包括出版書刊、舉辦研討會、中西哲學和佛學課程、中國傳統藝術工作坊、學術研究乃交流、襄助各地的建寺及弘法活動等,提高 香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促進香港與外地,特別是國內的文化交流。此外,還有一個藏書五萬多冊的佛學圖館,供廣大讀者和學者研究之用。

  教育服務有幼稚園、小學、特殊技能訓練中學以及專上課程夜書院,從學前教育至專上教育,全面照顧下一代的成長,德智並重。社會服務方面,主要為多元化 的安老服務,計有護理安老院日間中心、老人痴呆症照護中心、老人牙科診所等,照料長者安享晚晴,發展不同性質的安老服務。上述服務,皆為體現佛教慈悲喜捨 之本懷,建設人間淨土。

  為祝願世界和平,籌措各項弘法活動基金,謹訂於本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禮請國內及本港高僧大德,主持一連七日「十方法界聖凡水陸大齋勝會」迴向 世界和平,國運昌隆,人民安泰,正法久住。善信隨喜參加,亦可藉此功德迴向先靈超生淨土,現前眷屬增福延壽。水陸法會,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由梁武帝創建,按 三藏經典輯成儀文,歷代相傳,並經高僧大德刪增補訂,佛教大乘顯密要義,以梵唄清音,盡於法會諷誦演揚。憑藉諸佛菩薩大悲願力加持,與會者虔敬參與」身口 意三業清淨相應,其功德不可思議,更普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化戾氣為祥和。

  是次法會所得善款,悉數撥作弘法基全。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加,共結善緣。

志蓮淨苑祈求世界和平 謹啟
水陸法會籌備委員會
 
 
世界佛教動態

古剎慈雲寺舉行
修復開放慶典法會

  四月三十日(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座落在鞏義市青龍山風景區的千年古剎慈雲寺舉行了修復開放慶典法會。

喜逢五一「黃金旅遊周」,青龍山遊客如織,慈雲寺充滿歡喜。上午十時,慈雲寺佛號宏宣,鐘鼓聲悠,慶典法會隆重開始。

在慶典法會上,鞏義市宗教局有關領導將慈雲寺的寺產等有關證件移交給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並對永信法師住持慈雲寺表示衷心地祝賀。

釋永信法師代表河南省佛協和少林寺在法會上發表了講話,他說,「慈雲寺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歷史上,慈雲寺與白馬寺和少林寺關係非常密切,僧眾來往 頻繁,故有上寺下寺、南寺北寺之稱」。永信法師又說:「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規模盛大的開放儀式,使這座千年古寺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新的作用,這充分體現出 了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英明和偉大」。永信法師對鞏義市加大開發青龍山風景區的步伐,大力支持慈雲寺的復修工作表示讚揚,永信法師表示將盡最大努力對慈雲寺 「精心維護,使文物得到良好的保管,環境得到充分保護,使之成為清潔幽靜,環境優美的遊覽勝地」。

隨後,少林寺、慈雲寺兩序大眾在華嚴閣舉行了佛像開光法會。開封大相國寺住持心廣法師,少林寺印松法師,省佛協副秘書長印樂法師以及省內二十多位高僧大德參加了慶典法會,鄭州、鞏義、登封等地千餘名佛教居士也前來朝山、禮拜佛像。


星際文化集團主辦《擁抱古祥—西藏珍寶展》

時間:二○○一年十二月十日(星期一)至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Hall 1B)
面積:二千平方米
內容:從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借出的珍貴文物八十件。
包括首次出國的佛像、唐卡、法器、首飾、經文等。
目的:為慶祝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五十週年,響應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號召,藉香港向海外宣傳我國對西藏文化的良 好保護和支持。由於此次展覽是為了慶祝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五十週年和宣傳國家對西藏文物的良好保護,並非以牟利為目的的活動。同時在開幕儀式時所邀請的嘉 賓也可幫助和加強西藏自治區與警港商界的交流,以文化來吸引外界的注意,引伸至對西藏的投資興趣。因此,國家文物局特地批准十件在殿堂裏供奉並從未搬動過 的佛像到港參展。所以,社會各界人士都對此次展覽表示非常卓越和支持。由於得到國家文化部、國家對外宣傳部、國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區、中聯辦(前新華社) 的全力支持,此次展覽於十二月十日的大型開幕儀式將邀請香港特首董建華,中聯辦主任姜恩柱、西藏自治區主席列確、國家交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領導、特區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其中部分人已經答應了邀請,國內官員也在報批國務院過程中)。同時也會邀請活佛在場為眾人念平安經,為香港經濟及世界和平祈福。邀請 名單中的所有嘉賓都是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界的名人,務求達到最好的宣傳和文化交流。


華岩寺僧人及重慶佛學院師生
被重慶萬邦物業發展有限公司毒打致傷

諸山長老、各位大德:

二○○一年十月廿七日上午,華岩寺二知客朗康法師與三知客玄祥法師二人前去「七佛塔苑」與重慶萬邦物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邦公司)交涉其拖欠已 久的管理費(已拖欠多年)。中午時分,在萬邦公司主管業務的一麻臉經理親自帶領和唆使下,由原民宗委退休幹部,現七佛塔苑副總經理莫開文率先行凶帶領二十 多人,將毫無戒備的二知客朗康法師,用石頭、鐵棍、花盆等凶器砸成重傷,甚至前去勸解的佛學院教師隆藏法師和學僧照道、心本三人也慘遭毒打,造成二人重傷 三人內傷。

在整個過程中,當地派出所兩名幹警在現場目擊全部情況,竟然視若無睹!萬邦公司的眾多女職工,一直高聲穢言辱罵、喊打,保安並揚言,以後在「七佛塔 苑」附近見到和尚就打。警察竟威脅僧人如果靠近「七佛塔苑」附近,見出家人就抓。由於重慶佛學院全體師生上課、上早晚殿、過堂用餐都必經七佛塔苑,因而人 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以至於整個佛學院的日常教學和宗教生活無法正常進行。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重點佛寺。華岩寺僧人和佛學院師生,整日擔驚受怕,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合法的權益受到嚴重的侵 犯。為了維護正常開展宗教活動及佛學院能恢復正常教學,望有關部門能高度重視「民族宗教無小事」嚴肅國家法律,嚴懲凶手!對峻使行凶的萬邦公司依法嚴懲!

重慶市華岩寺寺務委員會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暨上海佛教界訪問寶蓮禪寺

  上海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楊奇慶暨王新華副主任、朱耀國副處長、寶山區民族宗教辦主任 嚴貴生、嘉定區民族宗教辦主任王茂芬及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王永平居士、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上海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周富根一行十人,由 中央駐港聯絡辦高閩處長及香港佛聯會工作人員陪同訪問大嶼山寶蓮禪寺。

該寺方丈初慧法師及監院智慧法師、知客紹根法師兩序熱烈歡迎。方丈初慧法師致歡迎辭中,談及祖國改革開放初期,寶蓮寺最早踏足祖國探訪國內各大小道 場。自此之後,上海佛教界與寶蓮寺交往密切,親如一家。今日共聚,彼此不必拘束,如閒話家常,希望大眾賓至如歸,留下美好的回憶……


普陀山隱秀庵重建工程完工對外開放

  位於古樹索圍,環境幽靜的普陀山白華山西南麓雨花喬內的隱秀庵(現改稱隱秀講院),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近日正式完工對外開放,接待海內外八方來賓。

隱秀庵建於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三次重建擴建,時稱普陀山「前山六大房」之一。解放後曾居有少數出家人,六十年代時由當地居民居住,時有殿宇六十七間,建築面積2225.34平方米。

一九九五年,隱秀庵劃歸佛協管理後,因年久失修,殿宇已破舊不堪。一九九七年,普陀山佛教協會花巨資組織施工隊伍對隱秀庵進行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隱秀 庵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及附屬用房一百一十二間,佔地面積四千二百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五百一十五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高十五 米,僅低於普濟寺圓通殿和法雨寺的九龍殿,屬全山諸多寺庵中第三高大殿。此殿不僅雄偉壯觀,而且主奉有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金那佛和應身釋迦牟尼佛,兩 側供奉仿宋「十二圓覺」象後供奉4X4米大型極樂世界唐卡像:「藏經樓」三字系當代著名國畫家張大千所題,內供奉銅質五方五佛,並掛有康熙皇帝所題的「龍 宮海藏」額:大悲殿奉有仿北京香山法海寺明代宮庭壁畫「水月觀音圖」、山門「隱秀講院」四字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所題。現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也設在此 庵。


敏智老和尚紀念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申請辦法

一、名 額: 大專院校每年十名,研究院每年四名,佛學院每年十名。

二、金 額: 大學每名最多二千美元,研究院每名最多三千美元,佛學院獎金,根據論文成績而定,最多 二千美元。

三、資 格: 凡在普通大專院校,或研究院攻讀與佛學相關科目(如宗教、哲學、文學、教育等)的僧青 年,或家境清貧的學生,以及在高級佛學院,研究佛學的出家眾,由院長推薦成績優異者, 皆可提出申請。

四、手 續: 在普通院校攻讀者,填寫由本會發給的申請表(申請表可到本 會辦事處索取,或函索及附回 郵信封即寄,或在網絡上列印),第一次申請者,連同二千字自傳,與入學通知書各一份; 非第一次申請者,附上學期成績單,與學費收據各一份(副本)。佛學院研究生,除填寫申 請表、院長推薦書、與二千字自傳外,還請交八千字或以上的佛學論文一篇。

五、時 間: 每年一月份開始接受申請,三月底截止,四月審核,五月底發放獎金支票。

六、地 址: 東岸辦事處: Youth Buddhism Communications, Inc.Mailing Address: 39 Bowery, Box 738 New York, NY 10002 U.S.A. Office Address: 11 East Broadway, Suite 8B New York,NY 10038 U.S.A.

西岸辦事處: Western American Buddhist Association 2451 Workman Street , Los Angeles, CA 90031 U.S.A.  網  站: www.wabala.org

附注:有意申請本獎學金者,可向美國東西兩岸辦事處索取,或函索、或在網絡上列印申請表。必須在三月底之前,將申請表與附件,及回郵信封,寄本會西部辦事處,文珠法師收,越期恕不受理;及不接受電話索取申請表,或自己設計的申請表,及隨時提出申請。


普陀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戒忍法師當選為會長

  十月廿五日普陀山佛教協會第三屆二次代表大會在普陀山普濟寺隆重舉行,大會在佛協副 會長道生法師主持下嚴格按照其章程,經過與會全體代表的認真醞釀,鄭重增選戒忍常務副會長為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本次代表大會應到代表六十八名,實到代表 六十一名,戒忍法師以六十一名額高票當選。

普陀山佛教協會走過一段輝煌的歷程,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來,在以故妙善會長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奉公守法,經過不 懈努力,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妙善會長已於二○○○年三月份在普濟寺圓寂。妙老圓寂這一年半時間,普陀山佛協全山僧俗在以戒忍法師為首的佛協領導 下,愛國愛教,努力秉承妙公遺願,堅決奉行「三統一」管理原則,為弘揚普陀山佛教、傳播觀世音文化,發展旅遊業以及為國家的兩個文明建設事業,作出了新的 貢獻。

此次新一任會長的產生,必將使普陀山佛教在新的歷史時期裏,進一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普陀山佛教面迎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出席代表大會的舟山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傅文良部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劉達忠先生,以及本山管理局領導和本會戒忍會長皆作了重要講話。


漳州南山寺建寺一二六五週年暨佛像開光慶典的講話
<<聖 輝>>

各位領導、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在這新世紀新千年起始之年的金秋歲月,於這桂花飄香的良辰吉日中,在黨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海內外諸山長老及護法居士,各界朋友的 護持和關心下,經過一年多緊張有序的籌備,漳州南山寺今天迎來了建寺一二六五週年暨佛像開光慶典,實在是因緣殊勝,得未曾有,身逢盛會,我謹代表中國佛教 協會,向慶典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南山寺是「文革」後,福建省第一座開放的漢傳佛教寺院,是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文革」中雖然遭受了嚴重衝擊,可自中共十 一屆三中全會後,整座寺院在當地歷屆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心下,經過近二十年的恢復性建設,尤其在普法法師晉院南山寺以來,勞心勞力,在漳州市區兩級政府先 後出資兩百餘萬巨款的重視下,在海內外有緣之士的贊助下,主持了南山寺的大修因緣。經過修復後的南山寺,不但殿堂巍巍,金碧輝煌,佛像慈悲,端坐蓮台,而 且得神州建築之精華,古香古色,光彩奪目,氣勢非凡,讓見聞者莫不肅然起敬,法喜充滿,實在是可喜可賀,值得大家贊嘆。

南山寺作為千年古剎,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蘊深厚,高僧輩出,許多墨客文人在此留有清麗詩篇。特別近代以來,南山寺喝雲派系統的法師,居士先後在 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地創建寺院,弘揚傳統文化,傳播佛法,使南山寺在海內外聲名遠播,受到國內外佛教界的注目。

已故趙樸初會長說過:大凡國運昌隆之日,亦是佛法昌明之時。如今我們國家欣欣向榮,佛教事業興旺發達。

送走舊千年、舊世紀,我們已近步在新世紀、新千年的光明大道上,於這盛世明時中,我們衷心希望漳州南山寺在當地黨政領導的關心愛護下,在普法住持的領 導下,在大家的護持下,全寺僧眾同心同德,齊心合力把南山寺建設成為一個注重實修的道場,一個弘法利生的基地,一個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場所,一個愛國愛教 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典範,一個聯繫海內外信徒,促進對外友好交往的窗口。為世界和平,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為二十一世紀佛教事業的更加輝煌作出應有 的貢獻。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吉祥如意!謝謝。


佛教律儀淨苑主辦第十五屆八關齋戒

宗 旨: 為使有興趣人士體嘗僧團生活, 以八關齋戒的修學達到奉行正 法,清淨守意,解脫煩惱,離苦 得樂。

日 期: 2001年12月25及26日(古曆十一 月十一及十二日)星期二、三 (兩日一夜)。

地 點: 佛教律儀淨苑

報名地址: 九龍彌敦道二四二號立信大廈E-F 座四字樓本苑。

查詢電話: 23673091


《新編觀音菩薩靈跡瑞應頌》倡印人告海內外仁者大德書

  觀音菩薩本為正法明如來示現菩薩身,大慈大悲之心憫眾生諸苦煎熬,示現三十二種化 身,尋聲救苦,悲心無盡,慈善無窮,凡求消災、解厄、病愈、賜子、益壽、生計等,無不有求必應,我等眾生無不身歷親聞,普受深恩。菩薩恩德浩蕩如皓月中 天,千江影麗,無邊佛力,無時無事不在護持,救苦救難,逢凶化吉,況大士為西方三聖,彌陀右骀,淨土後補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音庵為有千年悠久歷史,清淨莊嚴的觀音大士道場,靈跡瑞應,久有盛名,圓通寶殿供奉千手千眼觀音大士莊嚴無比,十分靈驗。本市十方大眾皆感應大士巍 巍功德,普受深恩,欲極之德,昊天罔極!故由本庵釋緒蓮法師倡導,本市十方居士共同支持,擬徵集倡印《新編觀音菩薩靈跡瑞應頌》。懇請海內外仁者大德慈悲 指導並提供觀音大士靈感事跡,廣昭大士千處祈求千處應,尋聲救苦的悲願與功德。令現在與未來一切眾生,得聞大士靈感事跡,皈信三寶,往生淨土。《普賢行願 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以此法布施供養眾生,既度於當代,亦可丞傳後代千秋,功德無量無邊矣!

同時《新編地藏菩薩靈跡瑞應頌》也在編撰中,祈求不吝共賜下述內容之稿:

一、觀菩菩薩靈感事跡

二、地藏菩薩靈感事跡

倡印人:安徽阜陽市觀音庵釋緒蓮法師及阜陽市眾居士

編撰人:姜勝芝

稿賜寄:236015中國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西關三叉路口「向北觀音庵法物流通處」


歐美各國人士往普陀山朝聖觀光
<<張明華>>

  九月廿二日,美國豪華輪「奧德賽」載著近二百名歐美客人抵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進行為期一天的游覽觀光和朝聖活動。自一九九七年普陀山推出國際朝聖觀光旅遊線後,已有二十艘國際遊輪載著歐美和韓國、日本及香港、台灣等地客人抵普陀山朝聖和遊覽觀光。

九月廿四日,來自英、法、美、比利時、荷蘭、新西蘭等六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以及上海、廣東等省市的三十五名攝影家抵普陀山進行為期一天的采風拍攝 活動,這次世界攝影家來山采風拍攝,將對宣傳普陀山的人文、自然景觀、提高知名度,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