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98期
2001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出版《香港佛教》文庫
論  述
中國佛教面臨的挑戰與現代化之路 ◎陳星橋
專  訪
從一位科學家到一位佛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訪談錄 ◎覺 真
名人名山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果 藏
唐代詩人
詩人白居易與佛教因緣 ◎楊曉玫
隨筆禪話
何謂「靈魂」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多走一步 ◎楊 釗
冥陽兩利
功德無量的水陸勝會 ◎明 智
外國名僧
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下) ◎覺 真
談因說果
如何看待美國這場大災難 ◎寬 運
世紀話題
略說克隆人 ◎賢 達
弘法道場
星洲雙林 後繼有人 ◎釋覺光
禪  話
酌爽齋禪話四則 ◎企 愚
佛教動態
寶蓮禪寺啟建辛巳年水陸息災法會通啟
寶蓮禪寺助建山區希望學校 ◎演 慧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出版《香港佛教》文庫
  光大師為振興香港佛教,真正做到了:「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在他晚年時 期三大弘願:一、實現「香港佛誕公眾假日」;(已實現了)二、創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即將實現);三、出版《香港佛教文庫》五十巨冊(正在籌劃中)。 這三大弘願事業,體現了「佛、法、僧」根本大業,這是佛弟子都會衷心擁護和支持的佛教偉大事業!

  實現「香港佛教公眾假日」,是為香港佛教八十萬信眾爭光!香港雖有七百多萬人口,信仰佛教的人相當多,可是在港英統治時期,佛教不能享有「宗教節日」 的權益。在覺光大師和八十萬佛弟子共同努力下,終於在特區政府英明領導下,「佛誕公眾假日」於一九九九年四月初八日予以實現了,為香港佛教爭取劃時代傑出 殊榮。

  為了「續佛慧命」的需求,覺光大師廢寢忘食積極籌建「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這是香港佛教最根本性的需要,沒有僧人主持的佛教,是「斷佛慧命」的佛教, 就好像無油的燈,不會發光,它意味著甚麼呢?為了「普渡眾生」,創建僧伽學院,培育僧材,是佛教本身饒益有情的需要。在覺光大師不懈努力下,各地學僧不日 即將抵達入學了;只需數年的光景,香港佛教弘法事業將有很大的起色和巨大變化!

  出版《香港佛教文庫》,是弘法事業中最根本的大業,它能遍一切處,供給香港各大寺院、精舍、社團、佛教各中學,佛學院及各大學圖書館等等;不僅香港佛 教本身有迫切需要,甚至中國大陸各省市佛教寺院、佛學院……都渴望能擁有一套完整的《香港佛教文庫》(五十巨冊),在台灣各大寺院、佛學院,以及東南亞各 國華僧寺院,甚至美加華僧寺院等等,海外有位弘法高僧說:「香港佛教文庫出版,宛如出版一套『香港佛教通俗大藏經!』它具有時代性的弘法特徵。……」這句 話說得非常透徹而形象化,這套《香港佛教文庫》,是將《香港佛教》四十年來出版至今的刊物再度結集的合訂本,在香港讀者群中要找一套完整的《香港佛教》合 訂本,是不易找得到的。據知,覺光大師在觀宗寺和正覺蓮社擁有二套完整的合訂本;數年前,台灣玄奘學院了中法師曾向編者表示索求一套《香港佛教》合訂本, 至今未能滿足對方要求,頗感遺憾!

  如今,覺光大師向編者談及此一大心願,亟需出版《香港佛教文庫》,看來時機成熟了,到二○○二年一月,《香港佛教》出版五百期了,正好裝訂五十巨冊,巍巍大觀,就宛似一套《香港佛教通俗大藏經》,能夠盡早出版,反映出香港佛教為「新世紀佛教文化」作出珍貴的貢獻!
 
 
中國佛教面臨的挑戰與現代化之路
<<陳星橋>>
  然說佛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積極的作用,大陸佛教欣逢盛世,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但如果佛教界不能更新觀念,努力適應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并切實加強自身建設,那麼隨時可能喪失良好的發展機遇,無法發揮出佛教應有的積極作用。當前來 說,大陸佛教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下文幾個方面:

1、佛教四眾弟子的整體素質不高,佛教團體和寺院的弘法與利生工作嚴重滯後,以致多數人對佛教教理教義缺乏必要的學習與了解,迷信與功利色彩濃厚。

2、各級佛學院的規模不大,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模式單一,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局限性很大,而且至今也沒有佛教大學和佛教師範學院,因而佛教團體和寺院高級管理人才及佛學研究人才、弘法人才嚴重匱乏,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寺院中信仰淡化,戒規鬆弛、追名逐利,貪圖享受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嚴重影響了佛教的形象,制約了佛教的發展。

4、由於種種原因,國家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非宗教部門或外來勢力的不法侵害。佛教團體和寺院的管理多數比較鬆散,面臨著其它宗教的競爭和各種封建迷信及邪教對佛教的侵蝕。

  我們知道,弘揚佛法最講究的是遵循兩大原則,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要使古老的佛教在新時代能重新煥發青春,必須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開拓出一條中 國佛教的現代化之路。我認為在廿一世紀,中國佛教必須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更多地關注民眾的信仰和精神生活,積極開展弘法利生工作,扶 正祛邪。

1、提倡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是即世而出世、以人為本、即人成佛的一種思想與修行體系,反映了佛陀的出世本懷,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精神。自二十世紀初葉由太虛法師提出 人生佛教的理念,以後又由其學生、當代佛學泰斗印順法師詳加論證、弘揚,以及大陸德高望重的趙樸初居士的大力提倡與推動,人間佛教思想因而逐步深入人心, 成為海峽兩岸佛教界的共識。

  人間佛教關注現實人生,強調人心的凈化與人格完成,而對宋元以來重視鬼神,過於關注死亡與來世的現象持批判的態度,可以說是最適合於世界現代化潮流的 一種佛教思想體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的報告中指出:「我以為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於自己信奉的佛 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於我們擔當新的歷史時期的人間使命;應當發揚中國佛教農禪并重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應當 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以利於我們積極參加增進同各國 人民友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趙樸初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這一指導思想,對於佛教的恢復與健康發展,對於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 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

  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執行這一必不可缺的外緣具足的情況下,佛教自身建設的好壞是決定中國佛教興衰存亡的根本內因。自身建設的重點是以戒為師, 大力加強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根基上的道風建設;自身建設的關鍵在於培養佛教人才,提高四眾素質。只有這樣,佛教才能保持健康的肌體和活力,續佛慧 命,弘法利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已故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週年的報告中指出:當今中國佛教從自身建設來說,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央關於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腐朽思想的泛起難以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界有相當一 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個別寺院的極少數僧人甚至有違法亂紀、刑事犯罪的行為。這種腐敗 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肌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

  為此,趙樸初居士提出:「根據當前的形勢和我國佛教的實際情況,著眼佛教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未來,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 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眾素質上來。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這五個方面,信仰建設是核心, 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制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

  我以為,強身固本是佛教興盛之道。在廿一世紀,佛教界依然應加強自身建設,在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乃至文化建設上大做文章,尤其是要多方面培養人才,千方百計地提高四眾弟子的整體素質。

3、弘法利生,扶正袪邪

  中國是一個大乘思想盛行的國度,因而歷代高僧大德無不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自勉,這既符合佛陀的出世本懷,也是廣大佛教徒的神聖職責。由於近 百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破壞,加上多年來極左思潮的影響,社會上對佛教充滿了誤解,即使在佛教內部,四眾弟子的佛教知識也非常匱乏。「法輪功」邪教 剽竊、篡改了大量的佛教名詞術語,雖然錯誤百出,卻能魚目混珠,肆虐一時,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弘揚佛法已是佛教界 的當務之急。弘法當然要弘揚正法,從全體佛教或根本佛教立場出發,樹立正知正見,不能拘蔽於宗派門戶之見。至於弘法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手段或工具要力求 先進,要不斷開拓新的弘法渠道。在台灣,印順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等開展的弘法事業堪稱典範。

  其次,應本著菩薩四無量心和四攝的精神,廣泛開展慈善公益事業。這既是學佛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弘法工作的一種增上緣,是佛教界服務於現代化事業的一條重要途徑,社會各界和民眾對此充滿了期待與信任。在台灣,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事業堪稱典範。

  佛教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了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三大語系佛教。其中,漢 語系和藏語系佛教形成於中國,巴利語系佛教在我國雲南也有傳承。因此中國可說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在世界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的今 天,如何繼承與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與時并進,海峽兩岸佛教界應當就此進行廣泛的交流,可以合作做很多事情。
 
 
從一位科學家到一位佛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訪談錄

<<覺 真>>
  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是香港盛大的文化節日。在書展廣場中的「佛教坊」蓮花綻放,讀者踴 躍,尤為引人注目。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佛教坊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原來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出席書展,在這裏為他的兩部佛學著作《佛教與人生》和 《心經與生活智慧》舉行簽名售書——潘教授將所售書款,悉數捐贈與弘揚佛教及慈善之用,這一善心已讓我讚嘆不已,而潘教授這兩部佛學著作,供不應求,深受 讀者喜愛,此刻發行的是增添版,就更令我驚奇了。因之,引發了我採訪潘宗光先生的強烈願望。

  潘宗光教授,祖籍廣東番禺。自一九九一年至今,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已十年之久。他早年從香港大學畢業後,先後再入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及 南加州大學深造,獲倫敦大學化學科哲學博士學位,後因其著作及研究成果卓著,再獲倫敦大學頒授科學博士的資深博士學銜。一九九一年之前,潘先生歷任香港大 學理學院院長、香港立法局議員,一九八五年至今歷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員會創會主席、多間中外大學之名譽教授、多所中外社會團體之會長。一九七九年獲「香港十 大傑出青年」稱號,並屢獲勛銜殊榮。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一年兩次應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為諾貝爾化學獎提名適當候選人。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時,曾任香港特 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副主席。他的工作之忙,時間之緊,訪談之不易,都是我意料之中的。我請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處行政主任李怡 慧小姐,為我與潘校長秘書取得聯繫後,終於約定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在香港理工大學鍾士元樓7/F相晤。

  多謝李怡慧小姐的陪同和兼作翻譯,是日在校長室,我受到了潘宗光教授的親切接見,訪談十分融洽。以下便是當時的訪談實錄(問者簡稱「覺」,潘宗光教授簡稱「潘」)。

  覺:你是香港著名的理工大學校長,是理學博士,是名符其實的自然科學家。在一般人看來,科學與宗教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對立的。似乎一講科學,就不能認同宗教,請問,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您是不是也碰到過這樣的問題?

  潘:我在學佛以後,確實碰到過這樣的問題。也有人問過我:作為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是否會與學佛有抵觸呢?我的回答 是不會。我想引用孫中山先生和愛因斯坦對佛教的看法來簡略地回應一下。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愛因斯 坦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揚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宗教理論,涵蓋著整個自然與精神,它應該是建基於對萬有的體會而生起 的宗教意識,將自然與精神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佛教就正符合這些條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在我看來,這兩個範疇雖然不同,但兩者的背後 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與學習。或者說,佛教和科學兩者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別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 度,來解釋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重要概念,又以科學的推論,來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並非迷信之說。

  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切的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僅僅空談信佛還不夠,還需要多方面而恒久的實踐,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深入學習。

  覺:最近,先生有兩部佛學專著《佛教與人生》及《心經與生活智慧》先後問世,很受讀者歡迎,也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一版再版,供不應求。您以一位理學專業的著名人士,是怎樣接觸到佛學,而又對佛學產生了研究的興趣,料想也必有一大事因緣,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這一思想歷程?

  潘:對這一問題,有點說來話長。在我小時候見到長輩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也經常焚香燭和設供還願,那時候,我還以為這就是佛教。當 然,現在才知道,這只是民間習俗,而不是佛教。不過,從小我對佛教已有了一種模糊的印象,只不過沒有時間去了解它,接近它,但從我的家庭來看,以往卻是一 個天主教的家庭。我走近佛教、認識佛教是十多年前的事。說出來,也是與科學有關係的。那是一九八八年,我應邀到一家佛學會去主講《科學與宗教》,從此,我 就定期收到這家佛學會寄來的「佛學講座」預告單張。終於有一天晚上,我無意中得悉翌晚有個佛學初級班開班,剛巧我也有空,便去參加。那是陳嘉寶醫生講的佛 學講座,聽完以後,覺得內容很適合自己,便繼續聽了下去。從此對佛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可以說真是一種緣份。於是,先後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的課 程,到普明佛學會,聽系統的佛學講座,逐漸對佛教有了認識。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這本是宇宙的自然規律,這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而是佛陀悟到了這 一自然真理。所以,「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是的的確確的眾生的導師。

  但是研究佛學,僅僅懂得一些佛教義理,是遠遠不夠的,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得到證悟。所以我除了聽經,主動閱讀有關佛教的書籍 以外,我亦嘗試過體驗修行的生活。一九九五年,我到台灣佛光山參加了「七日短期出家」。當時參加的兩眾弟子,按規定本須剃頭。但我任職理工大學,是一校之 長,如果光頭返校,別人不理解短期出家之義,豈不要誤會我發生了甚麼事?那就不妥了。因此,得到星雲大師的諒解和同意,我是唯一留髮的。在那一個星期內, 暮鼓晨鐘,青磬紅魚,三百多位短期出家人,無論各人的背景怎麼不同,社會地位有何區別,全都平等,依教奉行,過著同一莊嚴、樸素、守戒的清淨生活,給了我 至今難忘的深刻體驗。後來,我又利用餘暇到緬甸的宣隆寺,台灣的法鼓山接受禪修集訓。通過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我又獲得了更深一層的心靈體驗。因此,這幾 年來,我亦養成了早起打坐的習慣。透過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逐漸擴大視野,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舉例說吧,早前 我曾請來百多名師生,對我這個校長的工作進行評核,最後獲得八點一分的總評分。別人評為成績不俗,在我來說,我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的。也許我是第一個主動 請師生評核我的大學校長,原因是我學佛以後,已不太重視個人的得失,評價好,固然好,不好,就要改善,目的還是為了改善。不斷改善,才能做好工作,有利社 會。由於學佛有了更深的體驗,所以,我在去年(二○○○年六月)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巿柏林禪寺,皈依淨慧法師(柏林禪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法音》 月刊主編),成了淨慧法師的皈依弟子,這也是我的學佛因緣吧!

  覺:我們當今的科學研究,大都著重於經驗世界,而對於超驗世界不是排斥,就是否認,甚至簡單化以「迷信」視之,這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嗎?請問先生,您是怎麼看的呢?

  潘:我從事科學研究數十年,對於佛學也有一點膚淺的認識,從我個人的體會,佛教和科學兩者範疇不同,但兩者並無衝突。我試以科學的推 論,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並非迷信之說。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裏,是一個有長、寬、高的三度空間。我們的科學也是以這三度空間為準則發展出來的,我們的思惟 因此也被這三度空間所控制著。我們可以認為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但無論怎樣,在同一時間裏,衹有長、寬、高這三度空間。在此三度空間裏,我們便只能看見「人 界」及「畜牲界」。那麼,佛、菩薩及其它四道眾生是否會存在於其它的三度空間,或者在我們超驗的四度、五度空間裏而不為我們所察覺呢?我嘗試用推理探討一 下其可能性,並利用簡單的空間例子來說明科學的限制。

  最簡單的空間是一度空間,它只有長度,沒有寬度和高度。對於生活在一度空間的生物,它們所面對的科學是很有趣又簡單的。假如,兩個生物同時在一度空間 的線上生活,它們只有一個跟一個的向前走。它們知道,在一度空間裏,由於沒有寬度和高度,在它們的科學領域中,後面的生物根本不可能超越前者。但假如後面 的生物能夠掌握寬度,要超越前者,便不困難了。它只要利用寬度繞過去,便可以超越前者。但對前面的生物來說,因為它完全不了解有二度空間的存在,當後面的 生物突然出現在它面前,它會覺得這是個奇蹟,是特異功能,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其實在有長度和寬度的二度空間裏,可以容納許多直線同時存在,也就是可 以有很多一度空間存在。但生活在某一個一度空間裏的生物,就未必了解到有第二個一度空間的存在。它們總以為自己的空間是唯一的一度空間。但是生活在兩個一 度空間(兩條直線)交叉點上的生物,便或許會輕微感覺到有二度空間的存在。它們可能就會擁有看來是奇蹟的能力,就有可能穿梭於這兩個不同的一度空間。我們 再把這空間的概念放大一點來看,在只有長度、高度而無寬度(或只有長度、寬度而無高度)的二度空間裏,假如有兩個生物,一個頭向左方,另一個頭向右方,如 果要它們改變頭的方向,在二度空間裏是不可能的,在這裏的生物,無論怎樣活動,都不可以改變頭的方向,如果要改變,就只有四腳朝天,顛倒過來。但是,倘若 它們了解並能掌握到第三度空間(即寬或高),要改變頭的方向,便很簡單,只要利用寬(或高),就可以改變方向了。但在二度空間的科學領域中,這個動作是不 可能的。如果發生了,對這些生物來說,又成了奇蹟、神蹟和特異功能。其實,在三度空間裏,是可以容納很多平面,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二度空間的存在的,但生活 在任何一個二度空間裏的生物,未必了解到有另外一個二度空間的存在,它們只以為自己的空間,是唯一的二度空間。在同一個三度空間裏的任何兩個二度空間(兩 個平面),它們不一定是平行的,在科學上,兩個平面的會合處,是一條直線,而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會合處的生物,便有可能感覺到或掌握到部分第三度空 間的特性,它們就可能會擁有看來是奇蹟的能力,可以穿梭於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

  我們現今的科學,以及人的思維,常被三度空間的概念局限了。到底有沒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呢?我們不知道。在我們自身存在的三度空間之外,還有沒有其 它的三度空間呢?我們也不知道。正如前面所述生活在二度空間的生物一樣,它們不知道有沒有其它的二度空間,或者有沒有三度空間的存在。我們只是不知道,但 不知道不等於肯定它不存在。

  我們的科學是在三度空間裏探索,但其實宇宙裏面是否只有一個三度空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看,活在深海裏的生物,海是它們的生活空間,它卻不了 解,還有另一個陸地上的三度空間,也不可能了解到陸地三度空間裏動物走獸的情況。它只以為海是唯一的三度空間了。同樣,陸地上的動物,也無法知道深海裏這 個另外的三度空間的存在。但我們人類可以透過科學和聰明才智,穿梭於海的空間、陸的空間和天的空間,所以我們擁有一個包括海、陸、空在內的三度空間。對於 魚類來說,海是它們的三度空間;陸地動物,就擁有陸地這個三度空間;但在海陸交界處也有兩棲動物的存在,它就會享有兩個三度空間。那麼,在我們這個宇宙 裏,已知的就已經有好幾個三度空間的存在了。

  佛教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相信有三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術語解釋,一個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相等於一千的三次方(10003,相等於十億)的小世界(太陽系),所以亦叫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三千大千 世界為一佛剎國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離開我們很遠的太空裏,有 另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我們目前的科學只知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陽系和星雲,我們既無法知道其它太陽系與星雲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 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納諸佛、菩薩與六道眾生的理念。此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三度空間與我們的世界並存於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四度空間裏。假如真有 一個另外的三度空間裏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三度空間與我們所生活的三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據科學,這個會合處是一個平面。佛、菩薩便可以透過這 個平面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裏來,在不知者看來便又是奇蹟了。這樣的推論與科學並無衝突,因為我們目前的科學不能否定(或確認)其它三度空間或四度、五度空 間的存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並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 的水裏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覺: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教的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和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對此,您有甚麼看法?

  人的內心世界有多複雜,佛教的理論也就有多複雜。現在已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深刻認識,同愛因斯坦、馬克斯. 韋柏(Max. Weber)、海德格爾(Heidegger)、榮格(Carl Gustev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證的。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 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

  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在我們的世界裏,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認為,任何可 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準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 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在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也譯作「測不準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裏,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再看另一極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 裏,我們也可體會到無常、無我。例如,我們坐宇宙飛船,作太空旅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超過 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了。這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宇宙空間也因為有物質的存在而產生變化。既然微觀的、宏 觀的兩端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恒常不變的。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是可以互相轉變的(E= 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為能量、質量的互變而產生出來的(核能發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 事物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並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零」好像甚麼都 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一百的後面加一個「0」位,馬上增大,變為一千;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 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為無限大。「0」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干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 「零」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為西方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為西方社會有現實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的質素,二要善於與當地的區域文 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中亞,再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能成為佛學世紀,依然要 看上述兩個條件。

  覺:不久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香港的「世紀論壇」上作了一次「物理學與美」的學術演講。他最後的結語說:「物理學研究 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請問先生,您對此有何感想?聯系您的學佛體驗,請談一談您的看法。

  潘:現代社會發展一日千里,資訊科技空前發達,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處身在疾風般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如何使心靈平靜自在,不受困擾,從而 提高心智效率,就成為現代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佛教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旗幡在疾風中飄動,幡下的人在爭論,到底是風動呢還是幡動呢?答案說:不是幡 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這個故事並非否定風動或幡動的外在變化,而是告訴我們:佛教不是以外物作為探討的對象,它是以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研究的重要對 象。佛教無疑是心靈的啟示與教育。佛教的義理是心靈的智慧結晶。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 走向。所以領略佛教智慧,並應用於理解現實人生問題,就能為我們從諸多的煩惱和困惑中找到實際出路。由此看來,佛教文化就是心靈文化。心靈的高尚,才會有 人格的高尚,人的高尚。楊振寧博士說:「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我想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因而是很正確的。

  覺: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句名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他的本意是不執著於文字的、書面的、理論的這些東西,而是強調親證親悟,自證自 悟。其實,這正是佛家最可寶貴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在佛家,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把這種強調自身證悟的方法,引入學生、特別是大學 生的學習中去,那麼,其學習效果一定會產生質的變化,對育才成才是很有幫助的。您認為這說法對嗎?你會這樣做嗎?

  潘: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都潛藏著本有的力量及智慧,只是未經開發而已。譬如我們用手不能把 木頭砍斷,但是空手道高手,能夠將自己的潛力集中在手掌上,在剎那間集中意志力,把木頭甚至石頭都砍斷。這不是特異功能,只是他有方法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而 已。人的智慧也一樣,我們本來有很多潛能和潛在的智慧,但就被無明煩惱和六塵所遮蔽了,被各種干擾蒙蔽了思維,就如同一顆蒙塵的明珠一樣。但我們又可以透 過修行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斷絕外界的干擾,便能夠把層層塵埃抹去,讓明珠重新煥發光輝。這就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了,而是一切人,也包括大學生 和一切學習者,都能親證親悟,自證自悟,那肯定會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人生也將產生質的變化,我是深信不疑的。

  覺:佛教的本質是眾生關懷,亦即關懷人生,關懷人的生命,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自我解脫。在今天,不信佛、不理解佛教的人,依然是多數,在您看來,佛教應當怎樣走向人間,怎樣才能為廣大的人士所接受所理解?

  潘:近年來,很多大德致力於推廣人間佛教,對於普及佛教,影響深遠。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很認同佛教應該繼續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近它,認識它,並藉著領悟佛法智慧,提昇生活品質,讓每個人都活得更充實更快樂。

  現在資訊很發達,我希望透過不同媒體能夠引起大家對佛教的興趣,能鼓勵大家了解佛學,研究佛學,多讀經文,多聽大德的開示及精進修行,也就是說,信、 修、行(或信、解、行、證)缺一不可。儘管我在十年前才開始接觸佛教,學佛的日子尚淺,但也深切理解,弘揚佛法,不僅是高僧大德的畢世功業,也是每一位學 佛者的責任。所以我也不執著於效果,於一九九八年底出版了《心經與生活智慧》一書,希望盡一己之力,利用簡單的語言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幫助初學者去理解和 掌握《心經》的大義。拙作出版後,得到各方的支持,短短時間,第一版即已售罄。後來又再版,再作修訂,增補。去年二月,我接受香港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 的邀請,以「佛教與人生」為題,在理大主持講座,受到在座一千多位朋友的熱情支持,又把此講座編輯成書,並且兩本書都配了錄像光碟,與單行本同時發行。光 碟輯錄了講座的整個過程,除了原來的廣東話聲帶外,還請專人配上普通話聲帶,就是為了適應不同人士的需要。我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的人學佛,讓佛教走向人 間,走進生活。

  覺:您對香港佛教的未來,有何展望?

  潘:香港佛教歷史悠久,六百萬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覺光大師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以來,佛教又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四月 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通過立法成為香港公眾假日,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覺光大師功不可沒。現在覺光大師高瞻遠矚,為香港佛教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創辦香港佛 教僧伽學院,這又是一項創舉,一項續佛慧命、燈傳有人的大事,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新時代僧伽具有健康的理念,弘法利生的時代使命感,透過現代人的法 治、組織、制度觀念,並配合高新科技與社會通識來提昇當代僧伽教育的學術層面,使僧伽教育在香港得到完善,這是功德無量、澤及後世的大事好事。香港佛教僧 伽學院在覺光大師領導下,人才輩出之日,將是香港佛教繁榮發展,正法久住之時。我衷心祝願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培育僧才,多出僧才,住持三寶,弘傳正法,利益 眾生,同成佛道。

  覺:衷心感謝。阿彌陀佛!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果 藏>>
蕭統編譯《金剛經》

  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502年),被立為太 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生性聰睿,三歲開始讀《孝經》、《論語》,五歲就遍讀五經,而且都能背誦,可見他的天份極高。九歲時,他就 在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完以後,又親自在宮裏舉行「釋奠禮」。十二歲學判案。十五歲加冠禮後,每遇游宴,賦詩立就。成年後,他即隨父王省理萬 機。

  蕭統不僅在早年就顯示出文學和政冶才華,而且性寬和,能容眾,喜怒不形於色。他在生活上也和當時貴族的侈糜風尚大相異趣、不露聲色,寄情山水,還在宮 中設立學館,廣招賢士。對所引納的才學之士,如大文學家劉勰等入,則賞愛無倦。又如庾信也常常和他泛舟後池。蕭統或與他們討論典籍,或與他們商榷古今,繼 以文章著述。當時,蕭統宮中的藏書多達三萬卷,名才俱集,其盛況是魏晉以來所沒有的。

  蕭統著述繁富,有文集二十卷,可惜均已散佚。他編纂的《文選》三十卷,是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書中選取了秦漢至梁的詩文七百多篇。由於選集質量上乘, 唐以後的文人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並形成研究《文選》的專門學問「選學」,可見這部傳世之作的影響之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據說這部對後世影響 頗大的《文選》,就是蕭統在天目山編成的。

  梁武帝時,大興佛學,蕭統亦素信三宗,遍覽佛經,招引名僧,縱論佛學。蕭統生性極為孝順,母親丁貴妃患病,他早晚伺侯,衣不解帶,人瘦了一半。母親去 世,令他萬分悲痛。因葬母隆重了些,不合皇家規矩,被宮監告到武帝那裏,武帝責難他,在父皇的盛怒之下,一時不能辯白,蕭統便慚憤不見帝。於是同近臣崔、 張二人,游歷天下名勝,然後在天目山築舍隱居研讀。

  天目山瀑飛泉流,巨杉幽篁,幾所草庵掩映其間,令人神爽氣清。一次,天色漸晚,蕭統走進一間草庵,見一老僧正在誦經,蕭統便詢問他,老僧誦而未答。當 時佛教傳人中國不久,佛經未曾盡譯,因這老僧不通梵文,所以不辨章節,難以停頓。蕭統只得在旁邊一面靜候,一面靜聽,直到天明,原來老僧誦的是《金剛 經》。蕭統見他誦經如此困難,便決意分章譯述。經過努力,蕭統終於將《金剛經》分編為三十二節,接著又將經文內容全部譯出。由於分經用神過度,使他雙冒翳 障,漸漸失明。老僧便帶他到東天目,以清泉洗眼,左眼復明,復回西天目以清泉再洗,右眼復明。東西天目尚存洗眼池古蹟。

  幾年後,梁武帝遣人將蕭統迎回宮中,蕭統又在宮內營建「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他身穿佛衣,膳不兼肉,招集名僧,窮經未已。三十一歲那年,他在後池蕩舟,不慎落水,由此得病,經月薨逝。出喪那天,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大家都為這位曠世奇才的英年早逝而悲傷不已。


竺法曠——開山祖師

  自古名山多寺廟,從來高僧出名山。天目山不僅是最早的道教發蹟之地,也是佛教的發祥之地,曾一度成為東南佛教聖地之一。西天目禪源寺系 江南名剎,建築雄偉,鼎盛時佔地四十多畝,有屋五百餘間,寺僧達一千餘人,寺內藏經一萬三千卷。當然,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自東晉以來,經元、 明、清數代高僧經營,才聞名遐邇,成為佛教聖地。東晉高僧竺法曠,可謂是天目山的開山祖師。

  竺法曠俗姓皋,江蘇邳縣人。曾寓居於西天目山南麓的一個名叫南莊的小山村,他的家境十分貧寒,母親過早地離開了他,父親續娶不久,也去世了。他視後母如生母,極為孝順,受到鄉里稱頌。後母去世後,他即轉而潛心研讀佛經,把佛教帶進天目山,成為酉天目山的開山祖師。

  竺法曠曾拜沙門竺曇印為師。竺曇印是個高僧,他曾給竺法曠當過助手,翻譯佛經。竺法曠原籍月支,魏晉之交,住在當時通往酉域的交通要道敦煌。因困於般 若經典的佛經不容易讀懂,因此決心宏法,拜竺高座(即印度的大德宗師)為師,隨師西行。他原以「支」為姓,後從師改姓名為竺法曠。竺法曠博學強記,通曉酉 域三十六種語言,回長安後,他幾乎花去畢生的時間,在助手的協助下,譯出一百七十五部經論,計三百五十四卷。這些經論多屬大乘經典,如《光贊般若波羅蜜 經》、《法華經》等。因他原居敦煌,又精通佛經,時人稱之為「敦煌菩薩」。

  竺法曠師從竺曇印後,即辭家遠行,雲游天下,廣尋經教,使自己的佛學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後來他回到天目山,居於青山石室,繼續研習佛經,成為名重 一時的高僧。竺法曠出名後,晉簡文帝遣派堂邑(復姓)太守曲安召見了他,問起居情況,並拿「妖星」的事來咨詢他,請他解釋。竺法曠回奏中,有「天下任重, 萬機事殷,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惟當勤德政以塞天譴,貧道自當盡誠」等語,規勸皇上勤政行德。後來孝武帝欽承德風,將他請到京師,以師禮相待,住持於長千 寺,以便就近請教。竺法曠,這位天目山的開山祖師,卒於公元四○二年,享年七十六歲。


錢鏐撰《西天目山祭》

  在與天目山有關的眾多人物中,赫赫有名的吳越王錢鏐可是地地道道的本鄉本土人,這位創建吳越國的王者,不僅生於斯,長於斯,他發蹟後還幾次衣錦還鄉, 榮歸故里,死後又歸葬於故里太廟山。錢謬可說是天目山和苕溪水孕育哺養的一代驕子,他與天目山的關係自然最為密切。錢繆,字具美,出身貧寒。據傳,錢繆出 生那天。他父親錢寬曾見一四腳龍盤於屋頂,紅光如焰,兵甲之聲繞樑。錢謬生有異端,黯面烏髮,啼哭之聲嘹亮;錢寬怕這個孩子不吉利,就想把他丟入井中溺 死。多虧祖母從他父親手中奪下,連夜用竹籃拎著過溪,送到外婆家收養,這才得以保全這條小生命,因此錢謬得了個小名叫「婆留」。

  錢繆年少時喜拳勇任俠,膂力超人。他曾以販賣私鹽為生,後從軍,驍勇過人,屢建奇功。官至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據兩浙十三州之地。受封吳越王,建割 據政權吳越國,都抗州,行保境安民之策,傳三世五主,享國近百年。當年,他要從軍之時,曾被昭宗賜號「法濟大師」的天目山主持和尚洪湮召入寺中,法濟禪師 握住他的雙手,示意寺中左右出去。他至誠地對錢繆說;「好自愛,他日貴極,當以佛法為主」錢繆富貴發達後,並沒有忘記洪湮禪師所囑,他在位四十一年,保境 安民,發展生產,修建錢塘海堤,疏浚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為人民辦過不少好事。他篤信佛教,廣建寺院,對洪湮禪師尤尊敬備至,還在他做杭州刺史時,即奏請洪 湮禪師為「法濟大師」號,見洪湮必跪拜,執弟子禮,饋施也甚豐厚。乾化五年(915年),他還奏請梁末帝封西天目山神,。撰《西天目山祭》。


袁宏道讚天目「七絕」

  在歷代到過天目山的文人中,留下詩文比較多的要數明代文學家袁宏道了,袁宏道在西天目不僅留下《西天目山》、《登天目絕頂》和《天目道 中和陶石簣韻》詩三首,其中《西天目山》一首,寫了詩人高攀天目西峰的所見所聞;萬壑雷鳴,堪比廬山,松生玉柱,根進石裂,給人以動態氣勢、奇崛險怪之 感。他還寫了一篇《游記》,文中確切地總結了天目山的「七絕」,對西天目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概括。

  那是一個久雨初霽的暮春,袁宏道攜陶石簣諸好友來天目山,在山腳下的雙清莊留宿。山溪的水流聲,伴著他登臨名山的企盼和激動,竟使他徹夜無眠。第二日 一早,他便急急地登山了。正如名作要有一定修養的人來讀,名酒要有善飲者來品嘗一樣,名山亦需識知己者。袁宏道這樣酷愛名山大川的大文學家來游山,自有一 番深切的感受,體會到天目山獨特的魅力,於是他總結出「天目七絕」:其一絕是,山高而壑深,有飛泉淙淙;二絕是石色蒼潤,無論是蜿蜒曲折的石徑,還是高聳 的石壁,都顯出奇偉幽奧;三絕是座落在幽谷懸岩上的那些寺院庵廟,座座精巧;四絕是天目雷聲嚶嚶細語,聽之若嬰兒語;五絕是曉起看雲,潔白的雲彩像綿羊, 像浪花一般在山際奔涌,山便如浮萍一般飄浮於白雲之上;六絕是山中大樹華蓋,大者可四五圍,嘆為觀止;七絕是天目山出產的茶葉、筍干,頭茶香如杭州龍井而 遠勝龍井,筍干鮮如紹興破塘而勝過破塘。畢竟是訪山名流,文章高手,他對天目七絕釣總結讚美不僅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且今日的游山者仍然可以一一感受 到。

  袁宏道生於明代隆慶三年(1568年),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萬曆進士;官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 者。在袁氏三兄弟中,以袁宏道的聲名最隆,文學成就最高,袁宏道性好游覽山川名勝,他自稱,「無一日不游,無一游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而且因 游歷名山大川使他「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洞」,如此縱情游覽,天目山自然要使他徹夜不眠,樂而忘返了。


李時珍天目採藥

  李時珍,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出身於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父親李言聞對草藥還很有研究。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常常跟小伙伴一 起上山採集各種草藥,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還能知道甚麼草藥治甚麼病。但他父親不願他做個和自己一樣沒有社會地位的「郎中」,督促他讀書應 試,李時珍雖然十四歲上就考了個秀才,但他志不在此,而是窮研醫術,所讀的全是古代的醫書。在讀書行醫過程中,他發現了前人書中不少謬誤,為了考察藥物, 他便一面行醫,一面周游國內的名山大川。

  天目山是一座藥物寶庫。當時山中佛事極盛,山林均歸寺院所有,僧眾對山林保護得極好,生長著品種繁多的亞熱帶花草植物,李時珍來到這裏,正如一個淘金 者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金礦,欣喜若狂。他一頭扎進山中,流連在原始叢林中,越深澗,攀絕壁,一邊採擷一邊記錄,一邊思索……。李時珍在天目山採藥蹤蹟甚廣, 在天目山腳不遠的齊農村,至今仍留有據傳為李時珍當年採過藥材的藥樹。

  李時珍歷時三十年,遍採各種藥物,參閱前代醫書、藥書八百余家,幾易其稿,終於寫成《本草綱目》,這本書一共記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收集了一萬 多個藥方,為祖國的醫學科學作出了偉大貢獻,在世界醫藥界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這部輝煌的著作裏,有大量天目山藥物的記載,其中僅收自天目山的養生之藥就 達數百種。

  這位在我國醫學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人,他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獻身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所懷念。為了紀念他,學習他,一九五六年由上 海電影制片廠攝制故事片《李時珍》。主人公李時珍由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飾演。該片的主要外景在西天目山拍攝,「採藥者」在倒挂蓮花千仞峭壁間攀援,在齊農 村的藥樹上懸木採藥,成功地塑造了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藥物大師李時珍的形象。


郁達夫兩宿禪源寺

  一九三四年春,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有一次浙西之行,爾後分別寫下了《游臨安縣玲瓏山及錢王墓》、《游西天目山》、《游東天目山》三篇日記及《宿西天目禪源寺》等四首詩,詳細記載了他這次浙西之行的見聞和感受。

  郁達夫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這次浙西之行,同行的還有潘光旦、林語堂等文化界名流。他們由杭城西 行,游了玲瓏山及錢王墓,然後到藻溪乘轎前往西天目。當郁達夫一行越交口嶺,過白鶴橋,入大有村時,天色將晚,大樹高聳的山中,夜晚顯得特別的陰暗,遠處 的天目山寺傳來了幾聲鐘鼓梵音,一種惊畏的、寂滅的、皈依的感覺,陣陣向他們襲來,這真是還未入得靈山,先已受著仙氣了,當晚,他們宿於禪源寺。次日清 晨,林語堂因為受了風寒不想動彈,便在僧榻上讀書消閑,另外幾個便開始登山了。沿著蜿蜒小徑,從樹梢頭繞,從山嘴裏穿,郁達夫一邊翻閱著手中的《天目祖山 志》。一邊與一路的那些景觀一一對證,意興盎然。來到了開山老殿,南望一片飄渺,巨石小阜,湮樹雲溪,盡在腳下,禪源寺已縮成了小小的一點。山茶清釅,山 氣透寒,山僧的談吐,更是閑逸別致;真叫人樂而忘返。他們出獅子口,過大樹王,到了「倒挂蓮花」如「四面峰」,在那裏遠眺溪谷、小山、田地,像一把折扇, 次第展開,炊煙人家,白李紅桃,山色樹木一抹青青,真是一幅極妙極巧的工筆畫。郁達夫不禁為到了西天目而沒有上山來享受游山之樂的林語堂大為叫屈。

  在老殿吃過中飯,郁達夫等人便下山去了,他們折入東塢坪,參拜了玉林國師的塔院,在五里亭回到了上山時的原路。盡管山中積雪尚存,早春的午後,太陽巳 有些熱力了,行到三里亭,那小石潭的一池清水,飛花濺玉,晶瑩清澈,使他們神氣清爽。郁達夫捧起一掬清泉,一飲而盡,疲憊頓消。多麼令人迷戀的天目山水! 當晚,郁達夫賦就五絕一首:

  三月春寒雪滿山,高峰遙望皖東關。
  西來兩宿禪源寺,為戀人間水一灣。

  郁達夫於一九三八年應邀去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副刊,他的浙西之行文字曾以《屐痕處處》為總題刊出,這些詩文為天目山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詩人白居易與佛教因緣
<<楊曉玫>>
(上接第四九六期)

(三)白居易與淨土

1 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

到淨土思想,南北朝時代即已十分盛行。東晉慧遠大師結白蓮社念佛,形成彌陀信仰的中心:而彌勒信仰似乎與北朝較有因緣,迄至唐朝,則彌陀信仰較為契機。茲就兩種淨土列表比較〔圖一〕。

名稱    彌勒淨土       彌陀淨土
方位    兜率天、娑婆本土   西方、十萬億佛土
壽命    仍有終盡仍在三界中  出離六道、解脫  斷生死輪迴
之欲界天
往生地點  彌勒內苑       西方極樂世界
往生方式  發願所感,自力往生  發願往生、持彌陀 往生 發願所感, 名號,
臨命終若能 方式 自力往生 一心不亂,彌陀
聖 眾接引。

唐開元之初,慧日大師大力破斥當時禪宗大德,把淨土認為係引導愚人的「方便虛妄說」的見解,提倡禪淨雙修、念佛往生。中唐以後,承遠、法照大師繼承此 說,主張戒律並行、教禪一致。白居易《醉吟先生傳》中有「與嵩山僧如滿,為空門友」20之語,如滿本為南宗禪馬祖門下弟子,白居易與之結蓮社念佛,顯見亦 是受當代襌淨雙修風氣的影響。


2 兜率天—彌勒淨土

白居易六十九歲於東都長壽寺受八關齋戒,發願往生彌勒淨上,他說「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21並作《畫彌勒上生禎贊》贊文 序言如是:「曲躬合掌,焚香作禮,發大誓望,願生內宮,劫劫生生,清靜供養」。22又云:「有彌勒弟子白樂天,同誓願遇是緣,爾時稽守當來下生慈氏世尊足 下,致敬無量,而說贊曰:『百四十心,合唯一誠,百四十口,發同一聲,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生』。」23


3 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

白居易信仰彌勒同時,也深信彌陀,在他發願求生兜率淨土的同年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作《畫西方禎記》云:「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 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言,白豪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縱見在身,盡未來際,常得清靜而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贊云:『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老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24。

對於一個真正發願往生淨土的佛法歸命者而言,要往生哪一個淨土,絕對是明確清楚的,不可能游移含糊地認為「彌勒淨土不錯,西方淨土也可」。從宗教信仰 的堅定性與虔誠度來看,白居易同時發願往生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的確令人費解,而有某些方面的矛盾,但若從白居易的性格分析,就不足為奇了。在他的觀念 裏,儒、釋、道三家思想皆可兼容並蓄,那彌勒與彌陀信仰亦不妨同時並存,所謂:「佛佛道同,法法相通」,所以,是否解脫生死,斷除煩惱,那是宗教境、行、 果之問題,涉及佛法教義之探討,我們在這裡不擬多論。我們須注意的是,當時白居易以垂暮之年發大菩提心,願一切眾生,有如其老者、病者,皆能離苦得樂,斷 惡修善,永離生死流,護念悲憫眾生之心,表露無遺。是故,在白居易的邏輯下,能成無上佛道之地,他都願意前往,所以,我們似乎不須再對白居易之淨土信仰有 過多的臆測。


三、白居易對佛教的實踐

在白居易詩文中有很多關於讀誦佛經的資料,如「案上謾鋪龍樹論」25。「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佛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 慧花。」26並曾和元積、劉禹錫及錢徽研討經義,有詩句云:「法句與心王,期君日三復」;又曰:「予早歲與錢君同習讀《金剛三昧經》」。27另外,白居易 在《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說:「夫開士悟入諸佛知見,已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妙法蓮華經》……。正無生忍,造十二門,住不可思議解 脫,莫極於《維摩詰經》……。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罪集福,淨一切惡道,莫極於《佛頂尊勝陀羅尼 經》……。應念順願,願生極樂土,莫極於《阿彌陀經》……。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觀音普賢菩薩法行經》……。詮自性,認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 經》……。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8可見其深入經藏,對於大乘教理已得其精髓意旨。這是白居易研讀佛經的心得,並巳將大乘 佛教幾部代表性經典的特色,言簡意賅地做了重點式的提示。

  也由於白居易廣泛涉獵佛教經典,留有對經典疑惑,進而請法師開示的記錄,如《與濟法師 書》云:「……若應病與藥,是有高下,是有雜味,即反《法王》等三經義。豈徒反其義,又獲如上所說之罪報矣。若同一病一藥為說,必當說大乘,大乘及佛乘 也。若讚佛乘,且不隨應心,且不救病,即反《維摩》等三經之義。豈徒反其義,又使眾生沒在罪苦矣。……」。29白居易對於到底是法水一味,還是隨眾生根器 而施化,在不同的經典就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感到困惑,無所適從,進而求教於法師。

又其《傳法堂碑》記載他和惟寬上人的一段法緣30。白居易也定期的持齋守戒,「香火多相對,葷腥不久嘗」、31「葷腥每斷齋居月,香火常親晏坐 時」,32而達到虔信、奉行佛法之最高峰。在其齋戒期間,除了吃素斷葷腥,更於基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之外,嚴守不歌舞觀聽, 不眠臥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之戒,徹底地與外界隔絕,過著清淨、嚴謹的居士生活。對於白居易這樣長年活躍於官場聲色犬馬之中,宴樂交遊不斷,且終生詩、酒成 癖的人,如果不是夙世佛緣及信仰的推動力為依止,持齋守戒,恐怕不是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白居易一生與佛教結下極深的因緣,晚年更自號香山,矢志做一個皈命三寶,護持佛法的居士。他說自己:「吾學空門非學仙」、33「身不出家心出家」、 34「千藥醫方治不得,唯應必目學頭陀」、35「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門不去欲何之」、36「自從苦學空門後,銷盡平生種種心」、37「賴學禪門非想定,千 愁萬念一時空」、38「棲心釋氏,通學小大乘法,與嵩山僧如滿為空門友」、39「借問空門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煩惱生」、40「我聞浮圖教, 中有解脫門,置心為止水,視身如浮雲;斗藪垢穢衣,度脫生死輪。……迴念發弘願,願此見在身,但受過去報,不結將來因。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41又 云:「內宗梵行者有日矣,而今而後,非覺路之返也,非空門之歸也,將安返乎?將安歸乎?」。42晚年更作《六讚偈》43,跪唱於佛法僧前,足證白居易已將 佛法統攝入生命深層的領域中,絕非浮泛地將之當作精神的寄託或心靈的撫慰劑,而是一種尋找真諦、堅定的向道之心。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
我今盡知,無如佛者,
堂堂巍巍,為天人師,
故我禮足,讚嘆皈依。 《讚佛偈》

過見當來,千萬億佛,
皆因法成,法從經出。
是大法輪,是大寶藏,
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讚法偈》

緣覺聲聞,諸大沙門,
漏盡果滿,眾中之尊。
假和合力,求無上道,
故我稽首,和南僧寶。 《讚僧偈》

毛道凡夫,火宅眾生,
胎卵濕化,一切有情。
善根苟種,佛果終成,
我不輕汝,汝無自輕。 《眾生偈》

無始劫來,所造諸罪,
若輕若重,無大無小。
我求其相,中間內外,
了不可得,是名懺悔。 《懺悔偈》

煩惱願去,涅槃願住,
十地願登,四生願度。
佛去世時,願我得親。
最先勸請,請轉法輪。
佛滅度時,願我得值,
最後供養,受菩提記。 《發願偈》


四、結語

「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確實是白居易一生的寫照,他早年性格較為積進強硬,耿介不屈,洋溢著兼善天下的熱情,貶江州司馬,三年的謫 居生活,是他人生的大轉折,雖不是從此甘於平淡,郤也改變了四十四歲以後的人生方向,處世態度,如其曰:「然而求名得名,求祿得祿,人皆以為能,僕獨以為 命,……所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者,實如此也。今且安時順命,用遣歲月,或免罷之後。得以自由,浩然江湖,從此長往。……」,44的確,明哲保身、知足隨 緣、安時順命成為白居易中年以後的指導原則,在政壇上,他沒有明顯的黨派傾向,不捲入政治核心,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權限範圍內,直接造福百姓;而在內在 的修持上,佛教思想開始敲擊他的心窗,菩提種子逐漸發芽,茁壯,信仰的因緣已然具足。此後他便一直以儒釋道三家思想,貫穿其一生,葉夢得《避暑錄話》云: 「……處世者如是人(白樂天),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於進,而志在於退,是以能安於去就愛憎之際,每裕然有餘也……雍容無事,順適其意,……」 45

白居易晚年自編文集,除家藏外,別錄數本,分藏於盧山東林寺、東都聖善寺、蘇州南禪院、龍門香山寺。記中說:「願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綺語之因,轉為 將來世世讚佛乘,轉法輪之緣也。」46他願以詩文和寺院、眾生結來世之緣。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當代佛教之盛況,他個人學佛的心得,並深刻的體會到白 居易的菩薩心地,關懷眾生,不遺餘力。斯人已遠,但白居易的「法布施」將歷久彌新,讓芸芸眾生細細品嚐!


注 釋
20《白氏長慶集》卷六十一,頁343。
21《答客說》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三十七,頁497。
22《白氏長慶集》卷六十一,頁341。
23同註22。
24《白氏長慶集》卷七十,頁390。
25《眼病二首﹀之二,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二十七,頁374。
26《僧院花》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二十九,頁399。
27《錢虢州以三堂絕句見寄因以本韻和之》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八,頁259。
28《白氏長慶集》卷六,頁33一。
29《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八,頁145。
30《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四,頁127。
31《齋居》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三十,頁415。
32《齋月靜居》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二十九,頁392。
33《答客說》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三十七,頁497。
34《早服雲母散》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三十二,頁437。
35《眼暗》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四,頁205。
36《自題》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七,頁239。
37《閒吟》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六,頁236。
38《晏坐閒吟》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五,頁220。
39《醉吟先生傳》收入《白氏長慶集》卷六十一,頁343。
40《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收入《白香山詩集》卷九,頁一43。
41《自覺二首》之二,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頁153。
42《和夢遊春詩一百韻》收入《白香山詩集》卷十二,頁181。
43《白氏長慶集》卷七十,頁391。
44《與楊虞卿書》收入《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七,《四庫叢刊》初編集部,第四十一冊,頁137。
45中國學術名著叢刊社編輯《白居易研究》收入《中國學術名著叢刊》台北,成偉出版社,頁53。
46《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收入《白氏長慶集》卷六十一,頁344。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何謂「靈魂」

據我多年研究佛學的心得,欲想知道「靈魂」是甚麼,唯有從「法相宗」「唯識學」去探求。

唯識學說,人的存在,它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組成的;簡單地說,當一個人看到外界的東西,是「眼識」在起了作用;這東西 「美」或「醜」,是「意識」起分別作用,你「要」或「不要」,是「末那識」起抉擇作用;不管「要」與「不要」,這一行為的表現,叫作「種子」,它落在「阿 賴耶」八識田中(亦稱含藏識)了。世間上的人,不管做「善事」或「惡事」,只要出現過自己造作的行為,這就成為「種子」,一定落在「八識」田中,等待時機 成熟了,「種子」一定會破土而出。佛經說,「業力流轉不滅!」一個人死了,前七識都會停止任何作用,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皆失去功能,唯有「第八識」 它受「業力」牽引,繼續發揮作用。佛經說:「來先去後作主翁!」所謂「來先」是投胎,「去後」是指死後,它承受自己所作的一切,它無法擺脫自己所作的 「善」、「惡」的纏縛,必須清還一切業債,它就是「靈魂」面目呀!


珍惜生命

佛家稱「第八識」是「心王」,它是「來先」(投胎)「去後」(死亡)作主翁的實體。它到底是甚麼呢?俗話說,是「靈魂體」。一個人具有 「八識」,一個動物也具有「八識」,一隻雞,同樣也有「八識」,所以說,動物同人一樣,軀體有別,靈魂則一。不過人類以「主人」身份自居,不承認與「人」 以外的動物是平等的,就等於奴隸社會的「奴隸」地位怎能與「主人」地位平等呢?一個宗教家與世俗學者,在觀點上是不一樣的。他們矢口否認「人」與其他「動 物」具有同等地位的,認為「人」是「上帝」的兒女,而其他動物是供人需要的食物,人吃動物是自然的事,已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了,叫人「戒殺」「放生」是件 極不習慣的事。但佛家「慈悲為懷」,從愛護一切生命為出發點,人怕殺怕死,怕痛苦,其他有生命的動物,也是怕殺、怕死、怕痛苦。連中國孟子也說,「聞其 聲,而不忍食其肉,君子遠庖廚也!」而今不少人都主張「素食主義」,堅決「戒殺」。佛家洞察宇宙人生真諦,了知因果循環的道理,「殺牠,必被牠所殺」!所 以「戒殺」。


「心」與「魔」

各大宗教的信徒,經常說到「魔」的干擾!但「魔」究竟是何物?看來,誰也說不清楚。似懂非懂,饒有興味。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要得「天魔」的 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如釋迦,耶穌),除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種魔,都屬於人為的。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也可以克服。不會修行 的,或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五蘊魔的意思,是指色、蘊、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 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所謂「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表現在自私心重。只有智慧的力量,不迷戀自我慾望,煩惱魔便無 法得逞了。

至於「天魔」,各大宗教都講,它在天上,具有無限的大力,形象多變化,其目的,使人捨正道而行邪法。

如果懂得這層道理,無論哪一類的魔現前,不足畏懼,關鍵是自己堅定信心,不貪不瞋,就能制伏魔障了。



魔子魔孫

有宗教信仰的入,都相儐有魔的存在;在基督教《聖經》裏,在《創世紀》敘述上帝創造人類,始祖亞當(男)和夏娃(女)在伊甸過著天堂的 生活;上帝指示夏娃不可吃樹上的「禁果」。可是,躲在陰暗角落的「撒旦」(魔)卻誘惑夏娃吃樹上的果子。她違犯了上帝的旨意,被逐出了天堂!

印度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參禪時,有一日,四周來了不少魔罩威脅他!不為所動;隨後又出現了妖嬈的魔女歌唱跳舞,又不被所迷,結果無影無蹤逃 遁了。東、西方各大宗教的經典上,都說有「魔」,而且力量很大,幾乎無處不在,施展形形色色的迷惑手段,妄圖拉人下水,為魔所驅使,成了所謂「魔子魔 孫」,延綿不絕!《聖經》上、《佛經》上都指出魔的猖獗,能否定「魔」的存在嗎?那麼這些「魔王」「魔鬼」、「魔子」「魔孫」……到底在那裏呢?在天上, 還是在人間,抑或在地獄呢?

在各大宗教經典上,皆未具體指出「居何處」。是不是居無定所,在虛空飄蕩呢?很多、很多信徒都感到迷惑不解,疑念重重。事實上,所謂魔並不在外界,而是活動在各人的「內心世界」中,魔由心起,佛也是由心生起;佛與魔只是一線之隔;心正,便能成佛;心邪,墮入魔道!


色不迷人

「信仰宗教要正信,萬勿迷信」!

俗話說:「色不迷人,人自迷。」許多事,本來無事,而是庸人自擾」!沒有事,找事!為何如此行徑?許多人也說不清楚。佛經說」「眾生有始以來:被無明 煩惱驅使!」人的思想、意識……佛家叫做「心所」,而第八識「阿賴耶」叫做「心王」!由「心王」統率「心所」有所作為,善念做好事,惡念做壞事,而「心 王」另一稱呼是「無明」。這顆「心」受物欲驅使,蒙上層層污垢,故「無明」,而有種種煩惱!女色、賭博、嗜酒等等,往往不能把握自己本性,墮入「迷途」而 不能自拔。有些人對宗教信奉也是如此,盲目追求,要求神佛賜予「榮華富貴」或「神通法力」!這與宗教的宗旨格格不入!這就是「迷信」而非「正信」。唯有 「正信」,才能獲益無窮、,若是「迷信」,殆害甚大!對世間一切事物,無論是「金錢」、「權力」、「地位」都不要著迷,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操守,否則「自 作孽,不可活」!信奉任何宗教,同樣要頭腦清醒。


「人為財死」

不時聽到一些人說某某宗派有很多人信奉,那處的佛法很靈驗,求甚麼有甚麼。這種宗派值不值得相信?佛法中亦有所謂「以慾鹇牽」,亦即是 於不損他人情況下先給予些好處,以博取其信任,然後才引入正途。但若那宗派最大力推崇的只是求甚麼有甚麼,而不教人去除貪瞋痴的話,那只會增加人們許多許 多的煩惱,這些絕不是「正法」,而是所謂誘人的「邪法」!人世間,人人想發財,所謂「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為了財,甚至六親不認,不擇手段,謀財害命! 這種現象古今中外皆有,非常普遍,這是「人心不正」的反映,是可怕的!一個宗教給人類的幫助,就是糾正人心,去除貪瞋痴三毒!凡是教導人「不貪」、「不 瞋」、「不痴」的宗教,是「正法」的,是值得信奉的宗教,若是教人如何「發財」的宗教,舉辦甚麼「黃金大法會」,甚麼「財神灌頂法會」,諸如此類的宗派, 無論它擁有多少萬信徙,都是不得信奉的,凡是跟「財神」掛鹇的宗派,最好遠離它!它是有毒的,誰沾染它,禍害無窮。真正的宗派是清淨無染的。


六字真言

由於,我經常跟「密宗」喇嘛、上師吐登尼瑪在一起。有不少「顯宗」居士們見了我,問道:「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到底是甚麼意思呀?」不少人都知道這「六字真言」有種神秘力量,就是說不上來。

藏密高僧解釋說:「唵」字表示佛部心。唸此字時,必須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也就是說要身、口、意相應,與佛成為一體,這樣才能得成就。

「嘛呢」二字是梵文,意思是如意寶,表示寶部心,這個寶又叫嘛呢寶。據說它隱藏在深海中,如果能得到這個寶,入海就會有各種寶貝前來會聚,進山則各種 珍寶也能無所不得,所以又叫「聚寶」。「叭咪」二字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永遠純潔。「吽」字表示金剛部心,是祈願成 就的意思,即必須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渡眾生,最後達到佛的境界。藏傳佛教又將這六字真言視為一切佛教經典的根源,循環往復不斷唸 誦,即能消災積德,保證你平安無事。前不久,這位吐登尼瑪活佛由美國蒞港弘法,他雖沒有舉辦甚麼灌頂法會,卻跟不少信徒講述密法,他是位世界知名的密教學 者,在國際藏學界享有盛名。


談談卍字

剛信仰佛教的人,對佛像胸前呈現卍字形,不了解是甚麼意思;從佛典上查考起來,「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卍;有向左旋卍。因此,有不少人提出疑問來,有的說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德國納粹黨,也 使用卍字相作為旗子的標誌,於是爭論更多,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如果認真細查一下,希特勒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則是正方形的 卍。

在古代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笨教則用左旋。根據日本一位學者光島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宇,公元 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奴的胸毛,是稱為Vatsa的記號而非文字,至公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 於胸前。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卍字均係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四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基於這樣的原因,無須執看卍字是左旋或右旋的分別了。

 
 
世出世法
<<楊 釗>>
多走一步

  們推行全面優質管理,學習「旭日文化」,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每人多走一步」。要明白 道理不難,但要行動則難;要多行一步不難,要長期堅持多走一步則難;要一人多行一步不難,要每一個人都多行一步則難。企業的成功與否,全在這裡。如果每人 能多走一步,並且能堅持有恆、日積月累,成功就會在其中。

  為甚麼我們不能多走一步呢?其一是沒有危機感。反應是工作照做,效果如何則不管,沒有目標,對於是否能達到目標認為不重要,工作就是這麼平平淡淡。這 種的得過且過思想,實在與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節拍不太相稱。大家都應感受到,香港的轉型速度驚人,內地的發展速度也驚人,加上全球經濟的形成,每個企業 進步稍慢,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其次是責任感。一個人如果有責任感,認為拿了工資,就應把工作搞好,把責任完成,做事就會有一種緊迫感,想辦法把目標完成。沒有機會的就會去找機會,一有機會就會抓住不放,千方百計把它得到。失去了責任感,自然不會多走一步。

  再次是懶惰,沒有上進心。當然懶惰是人的天性,如果不刻意去克服它,就會被它牽著鼻子走,就會對工作感到辛苦、無奈,這樣,很容易一事無成。

  尚有的是怕錯。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它不知道我們每天要食飯,要穿衣,要住房子,如果我們不做,那來的飯食,那來的衣穿,那來的房子住。因此,不做或少做的宗旨,是不適用於現代企業的。

  怎樣才能每人多走一步呢?首先我們要克服以上所指出的問題。

  其次是做事要訂立目標。規定時限,每月、每星期要完成多少的數目,並且目標要高一點,時間要早一點。再次是坐言起行,每天緊緊記著要完成的目標,想辦法去完成,務必提早完成任務。

  最後是定期檢討。每天放工時抽五分鐘到十分鐘檢討一下,又或在下班的車上檢討一下當天的工作有那些不足,那些要補充,用日記簿記著,明天上班時第一時間把它完成。如果能培養每天計劃一下工作,每天檢討一下工作的習慣,日子有功,一定會做出成績。

  不要怕吃虧,多做一點又何妨!多替別人想想,只有你願意幫助別人,別人才有機會願意幫助你。多想別人的優點,沒有別人的合作是不能把事情辦好的。少挑 別人的缺點,因為每人都有缺點;如果自己老挑別人的缺點,而別人又老挑自己的缺點,那麼將會互相指責,那裡能把工作做好呢?

  互相體諒,互相幫助;既分工,又合作;這樣才能體現團隊精神,這樣的企業才有力量,才能在國際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認真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名句都是告訴人們,工作不認真的結果。在家的時候,有朋友來訪,自己不好好招待客人,或者敷衍了事。有一天當你去到朋友的城市,你就會發現沒有主人好好的招待你了。

  目前在美國非常成功的服裝零售店「GAP」,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靠「認真」二字。它售的主要是大眾化牛仔褲,但是它在基本的和平常的工作做得非常到 家,整件服裝注重外觀,看上去舒服,「沒有多餘的線頭,熨到整齊,嘜頭公正,沒有搏線。洗水顏色畫一」就是這麼簡單,為了真正達到這一目標,GAP商店非 常嚴格挑選布料製造廠和成衣製造廠,肯定它們能貫徹它這一「認真」宗旨才放心下訂單。而GAP公司的人工作也在乎「認真」二字,絕沒有討價還價的作風。結 果在幾年間,GAP名聲大震,超越全部百貨公司,成績一枝獨秀。全美的百貨公司開始研究及模仿「GAP」的經驗。

  另一個例子是某大公司的老板胡先生,在一假日中乘公司的電梯時,電梯的門關了二、三次尚不能升降,胡先生見此蹲下用自己的手把電梯地下軌道中的細沙石 及垃圾清理掉,結果電梯合攏馬上能動,乘電梯的顧客們都被胡先生的「認真」態度所感動。本集團的地產部,在幾年前寫字樓的空置率是百分之八至十,而市場的 空置率也是百分之八至十,後來地產部負責人到一次現場巡視,發現空置的單位滿地是廣告紙,亂七八糟,有些單位又沒有燈光,又或牆壁不乾淨,影響視覺,結果 認為工作沒有做到家,必須改正,從基本入手,要令空置的辦公室打掃得乾淨,安上光亮的燈光,每天要清理廣告公司亂派的廣告紙,就是這樣,三個月內空置率下 降至百分之一以下,直至現在。說到底還是「認真」二字。

  日常工作中不認真的例子常見如下:
‧ 只聽匯報,未經調查,甚至未經思考,隨便下結論,落命令。
‧ 做事但求交差,不講效果,馬虎了事。
‧ 做事有頭無尾,沒有責任感。
‧ 做事拖拖拉拉,毫無結果。
‧ 做事只講形式主義,不講效益。
‧ 做事陽奉陰違,欺上瞞下。
‧ 做事滿口謊言,不肯面對現實。
‧ 做事口沫橫飛,不切實際,更談不上實事求是。
‧ 做事只從本位出發,沒有大局觀念。
‧ 做事主觀太強,從不考慮別人意思。
‧ 做事上推下諉,不願承擔責任。
‧ 做事依賴別人,毫無主見。

  世上大凡做事能認真的人,事業總有或大或小的成績。而馬虎了事、怕負責任的人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主管,而大部份的人則有時認真有時馬虎,當他們認真的時候,工作會幹到較有成績;而馬虎的時候,工作又會走下坡;而這些人是不能肩負重任的。

  在工作中要想達到自己目標,必須培養「認真」態度,並要「持之有恆」「一貫到底」,你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同事和屬下的信賴,朋友們的認可,到時要辦起事來,就容易得多了。
 
 
功德無量的水陸勝會
香港天童精舍修建冥陽兩利普度大齋法會紀實

<<明 智>>
  童精舍的住持堅明長老,道平法師和會首包居士等大德,每年都有虔誠啟建水陸大法會。今年的法會更是大莊嚴、大功德、大圓滿。

  九月十六日上午,敦請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為首,以及永惺長老、紹根長老、修智大和尚、照誠大和尚、堅明長老光臨主禮法會。覺光長老等依次鳴鑼,迎迓 天龍八部到場護持,繼而舉行凈壇儀式,四眾弟子虔誦經咒,諸位長老楊枝凈水,遍洒壇場,悉皆清凈,恭請諸佛菩薩慈光普照,護佑道場。隨後隆重舉行地藏王菩 薩開光盛典,覺光長老說法開光,願地藏王菩薩護持天童精舍,其護法善信之祖先,必蒙慈恩接引度往佛國。

  接著舉行頒獎、表彰為宏揚佛法護持道場作出貢獻者。繼而有覺光長老、照誠大和尚、王永平居士致詞。贊揚天童精舍創建十年來的成績,既有佛教文化事業的 創造性貢獻,如電子大藏經等,又有歷年舉辦水陸法會及每月的誦經修持,還有關懷社會老年人的溫暖,天童精舍的工作充滿了佛陀的慈悲精神,所以贏得了四眾的 擁護。

  本次法會設七個壇場,都很莊嚴,齋主恭敬,法師虔誠,如法如儀。五大師焰口,唱頌觀想。叢林模式嘆為希有。用齋過堂,主法和尚上堂開示,法供養和齋供 養並舉,四眾喜悅。此次法會為數年來逐步完善的最佳勝會,這反映了道平法師對事業的虔誠心,對三寶的恭敬心,對眾生的慈悲心。與會信眾,現在者增福延壽, 過往者超生極樂,功德無量,皆大歡喜,覺光長老和明暘長老的法子。上海龍華古寺照誠大和尚嚴持凈戒,通達教理。,有大智慧,具慈悲心,被信徒們稱譽為佛門 龍象,此次特來天童精舍主持勝會,虔誠修法開示法語。他的多次上堂法語皆為啟迪入佛知見,如第一天偈語。「天童精舍法筵開,凡聖齊來受妙齋,人天歡喜佛歡 喜,當於此處見真詮……」。又云:當知諸佛甚深法海,惟信能入。古德云:依信方可起解,由解方能起修,由修方可證人諸佛如來智慧性海,方可悟得第一義 諦……。如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第二次上堂法語:「一念悲心現,萬緣法門開,齊登解脫路,諸佛笑滿腮」。一乘妙法,絕言語,絕商量。真如性海,本來如如,本自圓明。諸上座,經云: 「若有言說,都無實義」。今期高樹法幢,擊大法鼓,出廣長舌,演微妙音,卻道為個甚麼?無非以大慈悲力,權巧方便,利益眾生,攝化群機耳,我佛大慈悲度 世,不離權巧方便之門,諸祖列聖慈心廣運,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皆意在此矣!……自性清凈本無垢染,自性圓明本無醫幻。當知如來藏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 如不動,故心經云:「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本自具足,本自圓明,只因眾生一念無明妄想,不識自家主人,不知自家珍寶,故流浪死生,枉自沉浮,如若一念回 光,見本心源,諸佛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本來一如,本自具足。「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又一次上堂法語:「無相布施福無 邊,平等供養勝三賢,今日勝福皆迴向,永證無生體自圓」。……如來者即是真如本體,各各不無,人人本具,只因虛妄執著,不能證得,故今離一切相,絕一切 非,一念不生,法性圓明,於此體上無自他之形相,絕生佛之假名,何有能施之相也。故無相布施功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功德最為殊勝也。「普施供眾齋戒 傳,福慧兼修利人天,普渡水陸萬德具,盡種西方上品蓮」。

  天童精舍的法師和居士們,對發生在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暴行,深惡痛絕,堅決反對恐怖主義,對在恐怖劫難中無辜犧牲的美國人民沉痛哀悼。堅明長老、 道平法師帶領四眾弟子舉行超荐法會。敬具香花素果,諷誦大乘經咒。恭請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天童精舍的佛學導師照誠大和尚主法,並開示法語:仰仗佛力,引渡 無辜犧牲的亡魂,超生佛國,永離苦海。同時借佛陀慈光,普照世界,消匿兵戈,全球和平,人民幸福。新聞界人士聞迅赶來採訪,香港華文報紙報道了消息。英文 的「南華早報」登載照誠大和尚主持法會為恐怖遇難者祈禱的照片,法相莊嚴。美國衛星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也播放了照誠大和尚主法的超度美國恐怖劫難中死難者 的大法會,這加深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此乃天童精舍水陸大法會的殊勝功德。在此以照誠大和尚的法語作為超荐遇難者法會的小結:「悲世事之無常, 哀人性之泯滅,祈亡靈以超昇,禱和平以常駐」。

  我們大家有幸參與了天童精舍的這次水陸勝會,深感是一次最為難得的勝會,是符合水陸儀軌標準的勝會。是無邊功德皆迴向的勝會,是一次大莊嚴,大功德,大圓滿的勝會。
 
 
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下)
<<覺 真>>
(接上期)
轉 世
---西藏佛教的特殊經驗

  在跟隨恩師茗公上人轉徙江浙粵各地講經的歷程中,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 「迄今為止,人類的一切文化,包括宗教,都是人類的已經驗。佛教的思想體系,是釋迦牟尼的已經驗,也是釋迦牟尼以來特別是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無數祖 師大德的已經驗。要讓我這個「未經驗」,來介紹佛菩薩的「已經驗」,而且要讓更多的「未經驗」的受眾來理解佛菩薩的「已經驗」,這該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所以我在讀一位著名學者所著《禪宗與中國文化》這本已印刷九次的暢銷書時,不知怎麼寫下了這麼一句讀書筆記:「釋迦牟尼用智慧的眼睛看人,而作者用人的眼 睛看釋迦牟尼,這就是一種未經驗的誤差吧。」我這裡沒有絲毫對作者不敬的意思,我仍然只是意圖說明,以世間的「未經驗」去對出世間的「已經驗」作出譏評, 恐怕要出笑話了。

  我的這一思考想不到在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的身上也遇到了。

  馬蒂厄跟隨他的師父赫延采仁波切生活了十五年。一九九一年赫延采仁波切圓寂了。

  一九九六年父子來到加德滿都的一所寺院,這裏要為一個三歲兒童舉行坐床儀式,確認他為赫延采仁波切的轉世靈童。可是哲學家的父親把這看成為迷信,而且還認為佛教不是講涅槃,根本不須要轉生到另一個存在的嗎?

  兒子回答父的問題很巧妙,他分三個層次來告訴他的父親:

  「第一,西藏佛教所說的轉世(Rein-carnation)並不是實體的遷移(trans-migration)也不是靈魂的轉生(Metemp- sgcose),而是一種「功能」(Fonction)的「連續」(Continuite)。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靈魂或一個人的本體在從事轉世的行為,這 可看作脫離了肉體的意識流的調節。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的狀態,並不限於現在的生命。比如,我們已經認識了出生之前的存在狀態,那麼,我們還可以認識死亡之後 的存在狀態。我們是否可以研究一下:是不是存在一個與肉體相分離的非物質的意識?既然生存狀態是連續不斷的,那麼又是甚麼將這些連續的生存狀態連接在一起 呢?這是一種連續(continuum),一種永久進行的意識之流,但沒有任何一種獨立實體在其中通過。說白了,這是一種功能的連續。」

  「第二,許多西藏的佛教大師們,同在山洞中隱居修煉了十七年的赫延采仁波切一樣,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靜觀(禪定)了,在他們之中,不少人達到了一種 對精神的非凡控制。實際上,我在他們身邊總共生活了二十年。他們能證明存在著一種非物質的意識,而且還能感知另一個存在者的意識之流(注:俗稱為他心 通)。這些人,我從沒有聽見他們說謊,他們從沒有欺騙過任何人,在他們身上我從沒有發現絲毫對他人有害的思想、言語和行動。我認為合乎情理的是對他們給予 信任,而不是輕率的說這是迷信。同樣,佛陀說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意識在死亡之後依然延續。我們雖未親身感知這個意識,但鑒於佛陀一切可證實的教化, 都是真實的,合理的,因而我能相信他表達了真理而非相反。佛陀的目的是為眾生照路而不是使他們迷路,是幫助他離開苦難而不是將他們推入苦難。根據佛教有三 個標准允許人們將一種斷定視為效的,即:由直接經驗所證的真實,不可否定的推斷和值得信賴的證據。現在,我就要說到我自己的直接經驗了。」

  「第三,我的導師赫延采仁波切去世後,他最親近的弟子和同伴之一,給我寄來了一封信,他說在夢裏,接受到了赫延采仁波切轉世靈童的父母的名字,以及我 們應去尋找的地點。我完全清楚他,他要尋找這個世界上他最尊敬的人的轉世化身,其目的不是去找一個寺院的住持,而是要確認一位哲人的精神的延續,希望找到 這位後來者,仍葆有像前任一樣能夠救渡別人的崇高品質。現在惟一能最終證明有一種非物質意識的實在性的,就是西藏佛教中轉世的存在了。和他們相處的二十年 中,我多次驗證到他們確實知道我本人的剛剛產生的思想。舉個例子吧:當我有一天在靜觀中沉思時,我忽然想到我在年輕時殺死過不少動物,有一次還用槍向一只 兔子射擊,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對生命的傷害,我決定去找當時的第一個師父康玉爾仁波切,向他懺悔。我來到他的面前,不等我開口,他就通過他的兒子(當時我不 能說藏語)翻成英語對我說:「你一生中殺死了多少動物?」我微笑了,只此一次,就足以開放精神。我還應該說,這些西藏大師總有一種謙遜的態度,他們一直在 進行這種體驗,但他們很少讓它顯露出來,他們不喜歡炫耀自己,也不願讓別人留下印象。正是這些大師根據他們的體驗,常常談到意識在死亡之後的一種狀態。我 這才明白,如果人們將信仰定義為一種由經驗而產生的確認,那麼怎能降低他的虔誠呢?可惜要讓一個未經驗的人,去分享別人的經驗,那的確是很困難的。偏偏佛 教的信仰是反對教條的非理性的盲從的。現在要接續到前面的故事,由我自身的親歷作證了。我在接到前面所說的那封信後,我親自參加了尋找恩師轉世靈童的工 作。經歷了說不盡的種種困難,終於找到了那個兒童,他生於一九九三年,當時才三歲。一發現這個孩子,我們決定在一個山洞中為他舉行長命儀式。主持儀式的大 師要給每一個參加者分發一點紀念品(聖物),那個三歲的孩子從主持者手中搶過聖物,一定要由他自己來頒給。儘管他當時實際上才兩歲半。他清清楚楚地喊出了 許多人的名字,包括赫延采仁波切的孫子。最驚人的還不是這個,在當時一百多個出席者中,有一個已故赫延采仁波切的老僕人,他從幾百里之外的不丹王國趕來。 當這個兩歲半的孩子祝福完了靠近的一些人之後,主持人問他「現在……完了嗎?」孩子說:「不,不。」他用小手指了很遠地方的一個人。一個和尚跑過去,指點 著那一群人中的某個人,「這男人,這女人……」都不是。一直點到了那個不丹來的老僕人,孩子才說:「對,是他!」人們把老人讓到前面來,孩子立起來給他祝 福,那老人淚如雨下。…………」

  在聽了兒子三個層次的陳述後,父親終於說:「這個特殊的孩子身上有一種特殊的現象記憶(memorire phenomenale):我不懷疑這些內在的實驗證明對那些體驗到它們的人所具有的真實性。你說到的這種親證的經驗,只有有過它的人才是完全有說服力 的。」馬蒂厄又告訴他的爸爸說:「兩千五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努力使形而上學理性化,使形而上學像數學一樣嚴密,但是人們從來沒有辦到。因為,從本質上說, 形而上學不屬於這個親證系統。親證系統屬於精神實現,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實在性。肯定的是,我在親自見證了思想傳遞之前,我當然不會相信它。那個兩歲半的 兒童從眾人中認出那位老人並使之走近他的這件事實中,我有幸親眼看到了。但我在精神道路上的最深刻的確信,並不是來自這類事件,而是來自我對靜觀(禪定) 真理的每時每刻的確認。指責別人錯了的往往總是在科學領域,可惜人們不能將靜觀(禪定)研究的結果強加給那些沒有向這些結果敞開心靈的人。」


結 束
---探討不會結束,人類仍將不斷認識自身

  為了印證兒子的精神實現,哲學家父親跟隨做了和尚的兒子,從巴黎來到印度、不丹、尼泊爾,還走到了喜馬拉雅山,他們一路傾心交談,通過 對話,互相探討。從精神科學、佛教心理學、靜觀(禪定)科學一直到格式塔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從羯磨(karma)、輪迴(samsara)、涅槃 (nirvana)、中陰期到聞思修、自度度人;從佛教到其它宗教;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從哲學、歷史、科學與政治一直到當今的社會現實…………,他們 都有精彩的深入的探討。一個從佛教的義理、出家後的體悟,侃侃而談;一個從思想家的襟懷、哲學家的廣博知識和對兒子的理解,不偏不激,實事求是。限於此文 篇幅,我不能不結束此文了。但他們的探討不會結束,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東方和西方、科學家和佛學家總還會把這樣的探討繼續下去,人類仍將不斷認識自 身,不斷開發人自身的內宇宙。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是佛教的種子落入西方土地後盛開的無數鮮花中的一朵。

  這位父親——哲學家讓.弗朗索瓦有一段話既幽默又值得深思。他說:『雖然近來在巴黎出現了「咖啡館哲學家」,他們舉行自由參與的公開會議,但是他們所 激起的爭論的水平,幾乎不超過櫃台的水平。近來在西方表現出來的對於佛教的驚人的好奇心,是不是由於這一空白,由於沒有值得人們感興趣的爭論?這使我想到 英國歷史學家阿爾諾德.湯因比的一句話,他說:「二十世紀最有意議的事件之一,也許是佛教到達了西方。」』他的兒子從科學研究的權威機構跑到東方來出家 了;許多中國僧侶、西藏喇嘛走上了西方各國高等院校的講台和歐洲著名修道院的演講廳;甚至許多西方的基督徒,對佛教也都形成了一種高度的見解。如美國著名 的苦修會教士托馬斯.梅爾東也為他到一些佛教師父身邊居住了一段時間,增進了了解「而感到幸福」,說:「佛教徒中有眾多的達到了冥想和靜修的非凡高度的 人。」

  東西方長期的隔離,今天已被打破了。隔離的溝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絕交流就是制造隔離。而隔離和隔膜,都是很可怕的。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說得好: 「經歷了許多世紀的互相無知之後,在最近的二十年,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間的一場真正對話,已經開始建立,佛教就這樣取得了它在哲學史和科學史 上應有的位置。我們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道,這個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產生巨大 的影響。」……

(本文資料取自陸元昶先生譯《和尚與哲學家》一書江蘇人民出版社)
 
 
如何看待美國這場大災難
<<寬 運>>
  月十一日團際和平日當天,紐約發生驚天浩劫,成為美國國殤日。十九個肇事分子騎劫四架美國民航機,自殺式撞毀一對雙子高塔的世貿中心及五角大樓,成千上萬無辜生命隨著摩天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

  紐約是個種族大熔爐,在這樁世紀大災難裡,罹難者不單是美國人,還有中國、台灣、南韓、日本、英國等各地不同人種,恐怖分子要打擊的本來是美國政府。 因目標錯誤無故摧毀那領導世界經濟又是美國代表的姊妹樓,摧毀華爾街第一流的金融商貿專家、五角大樓最優秀的軍事技術官僚,知識軟件的犧牲及精神意志的陷 落,人才及錢財的損失無可估計。濫殺這許多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生命,直接間接造成金融混亂及加劇經濟衰退,暴徒變成人類公敵遭受全球遣責,怨氣沸騰。 美國經此突變,正厲兵秣馬,準備雷霆一擊、矢誓不惜戰爭,都要緝兇歸案,軍事報復勢在必行。

  這刻骨銘心的「世貿濃煙」中,揭開了沒完沒了鬥爭的序幕,更難預計多少生命將會被牽連而無辜犧牲。

  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是何因緣產生如此大悲劇,但深信事非偶然,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的血債、代代相傳的恩怨情仇,當中的錯綜複雜,豈是 兩語三言能表達,又豈是「耶穌」與「穆罕默得」所願目睹。可憐的是寰宇蒼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一個愚昧的時代殉葬。

  為避免以上不幸的災劫,茲為大眾提供以下佛說的方法,作為趨吉避凶的參考。

  古人云:「和氣致祥,戾氣致殃」,和是吉,戾是殃。世人每欲趨吉避凶,消災延壽,卻不審其中奧蘊底細,天地又何以降祥賜福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天地人 三才,一脈相通。即是說:人心即天地心,人心好,天心亦善,人心凶惡,天心亦會變得凶惡,人好天地好,就是吉祥,人惡天地惡,就變成災殃。吉祥是由和氣而 來,災殃乃乖戾所致,堯舜之年,天地清寧,唐虞之世,喜慶洽融,何有災劫何有殃?此非天地偏私,實是眾生自作、自受。自作、自受者即佛家所說:如是因,如 是果也。明乎此,不做惡因,則無惡果。然既做又何以處之?趁果未成熟前,趕緊懺悔,一念慚愧懺悔心,能超越所作惡業,使其不起作用,否則因緣成熟,變成定 業。那時候,佛都無法轉變。試舉例以證之。

  釋迦佛住世時,生在迦昆羅衛國,因宿怨關係,琉璃王要出兵攻打迦國,佛陀多方說項,都無法令其改變主意。戰亂中迦國很多無辜百姓被屠殺,最後三千多族 人被困城中,枕藉待旦。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見義勇為往拯救,將佛陀三千親族攝入砵內,投上天上,並以為全部已被救出。等到戰爭停止以後,目犍連尊者, 想把砵內生還者放出來,怎料砵中人全部變成血水。尊者遂向佛陀請問因由,世尊無奈地說:「定業難轉!」並說出此事的因緣。

  原來在過去多生以前,迦毘羅衛城附近有一個漁村,村內有一大魚池,村中人把池內的魚全部網來吃完,最後的一條大魚也被吃掉,只有一個孩子從來沒吃過魚 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魚的頭三下。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小魚們就是現今的軍隊,吃漁的村民就是現代被殺的釋迦族人,那個沒有吃過魚肉的小孩是佛陀, 因為當時敲了三下魚頭,所以,亦為這屠城事件頭痛了三天。

  這引證了萬法皆空,困果不空的定律,誠然,因果還是可以轉變的。既然因果定律不能消滅,那因果又如何轉變呢?這豈非違反了佛法嗎?

  佛經有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這說明各人所做的業是不會消滅,果報還是要自受,但請細看這因與果中間有「因緣會逢 時」,知道因,要斷緣,可轉果,亦即是法不孤起,仗緣而生。這個緣若不起,業報就可以永遠被埋藏。是故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創立淨土,允許眾生帶業往生極樂 世界。

  之前說過的「法滅盡經」曾云:滅法之後,眾生還要經歷饑饉劫、災病劫、刀兵劫三種劫,為何佛會這樣說,因眾生累劫惡業相續是因,但這種惡果現今尚未成 熟,還有補救機會,怎麼補救呢?斷緣!以前有位大德曾作比喻:「因固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那位大德教人在東西兩邊種蒺藜草,(蒺藜好比 是惡果)東邊種的蒺藜天天澆水,(水是增上緣)不多久生長茂盛,腳一踏就被刺得破皮流血,西邊種的蒺藜灑石灰,不澆水,也就生長不了,並不能結成蒺藜,走 在上面也沒有甚麼殺傷力。這就說明了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因果可以轉變的道理。

  斷緣又分有「下等容易行」、「中等較難行」、「上等互難易」三種。下等斷緣方法要從戒殺做起,常聽人現:「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比喻說不能持素 要吃肉的人,最好吃三淨肉,並隨緣地吃,沒有肉就算,不要強求。大藏經中有一部婆娑論說:「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於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持一日一 夜的戒都有這樣大的功德,何況長持不殺呢?那末這善報是否要來世才能享用呢?卻又不然,因現在是末法時期,戒殺放生現世即得善報的例子也很多。從前有一個 人搭船出門,在船內看見船主桶中有兩條活魚,可能是佐膳用的。這個人看見兩條魚在桶內游來游去,動了慈悲一念,就用高價要求船主把魚賣給他,當船主提議要 煮給他吃的時候,他因不忍殺之裹腹,就訛稱吃觀音齋,其實這個人並無吃齋習慣,最後還是把魚放到江裡去。過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駛,忽然間狂風大作,波 浪滔天,滿船的人都是驚恐萬分,在混亂中這個人聽到叫「假齋」兩個字,心想一定是自己不吃齋訛稱吃齋,觸犯了天條,招致罪衍,若再隱瞞,豈非害累了大眾、 於是就挺身而出,高聲回答:「是我,是我!」這樣,眾人就把他推下水去,說也奇怪,不知何處漂來一塊木板,這個人抓住木板,被一陣大風把他颳到岸邊,被人 救了起來。再看那隻船,卻經不起那陣狂急的風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全都沉入江底餵魚了。那個「假齋」的人,一念慈心,就救了自己一命,現世報啊!這 是真實的例證。是共業中的別業,正如是次美國大災難中不少僥倖免於難的人,也是有緣因的」。

  「中等較難行」不但戒殺,且要持長素。要眾生斷肉行起來比較難,當想吃肉時,可作以下觀想:

1「恐怖刀兵劫的來臨」。這碗肉放在前面,應觀想這個畜牲被宰殺的時候所受的痛苦及仇恨,我不應吃這碗肉。

2「恐怖賊寇來的時候被執」。觀想如果發生戰亂,被賊人捆縛將要被屠殺,是多麼可怕,正如這碗畜牲肉,被人買去把牠捆縛起來的時候,是何等可憐,我不吃這碗肉」。

3「恐怖家人的離散」。第三步觀想我們的家人,若被賊人捆縛去了,眷屬分散是何等悲哀。動物也有靈性,牠的眷屬悲鳴哀號時又是何等的可憐,這碗肉我不吃。

4「恐怖自身的被殺」。第四步觀想我們這個身體被殺的時候,是願意還是不願意的呢?當畜牲被宰殺時的流血,以及在刀砧上切剁鍋子裡烹炸煎煮的痛苦,為求自身避免被人殺,這碗肉我不敢吃了。更進一步的就會發露懺悔過去所作不對的行為,並且以後永遠斷除肉食。

  「上等互難易」。上等功德除戒殺斷緣之外,必須兼行放生。所謂「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是七層寶塔,救一條眾生的命就等同報答佛恩。為甚 麼畜牲也可以和人相比呢,因為六道裡頭皆有我們過去的六親眷屬,在此六道中,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圓明潔淨的,因為無始染了無明,就迷惑顛倒。生而死,死 而生,無量劫來,眷屬之多,是無法可以算出來的。很多現在的畜牲,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眷屬,因為凡夫有隔陰之迷,自己看不出來,佛是大徹大悟的大聖人, 佛眼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為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信佛學佛就能夠成佛,一切眾生不但有可能是過去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你若是放牠的性命,你就是菩 薩,菩薩是成佛的必經階段。以下列舉一公案,以增諸君信心。

  宋朝時候有位永明大師,俗家姓王,未出家時作關卡官,住在江邊,生性樂善慈悲,每天看見漁夫捕魚,於心不忍,就用每月的薪金買魚放生,薪金很微薄,被 捕的魚又很多,總是買不完,放不完。於是他就將稅庫的錢,暫且拿出來買魚放生。此事被調查發覺後被判處死刑。雖然大家都很同情他,但因觸犯國法,也是愛莫 能助。而王先生卻絲毫沒有懼畏,因為他覺得已經救出了數百萬億的生命,就是拿自己的命來填,也是死而無憾,行刑時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午時三刻一 到,監官就命令劊子手開刀斬首,但當刀至王先生頭上時,只聽得鐺的一聲,真奇怪,大刀已經斷為三節。就這樣被赦免了死刑,並恢復官職。王先生被釋之後,看 破世情,不願再作官,即時出家學佛,勤修戒定慧,後來被人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永明大師是也。

  為免災劫臨頭,大家趕快學佛,趕快轉變因果,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略說克隆人
<<賢 達>>
  過《西遊記》的人對孫悟空都不會陌生,他能夠拔根毫毛吹一吹就變出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 出來,有時變出許多小猴子來,有時搖身一變就是一個桃樹梢上大桃子,有時搖身一變就是在妖洞門縫裏自由鑽進鑽出的小蜜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一個跟斗翻出 八萬四千里,和火眼金睛等,如果把《西遊記》當作一本世界大預言的書來讀,這些就非常的意味深遠。如果說《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預見的「一個跟斗翻出八萬四 千里」就是今天的超音速飛機和火箭,他預見的「火眼金睛」就是今天的人造衛星太空攝相,他預見的「拔根毫毛吹一吹就變出一個另一個孫悟空」就是克隆人,比 起西方的大預言家說些令人似懂非懂莫名其妙的話,吳承恩說的不是更加明確?今天的科學已經肯定了用一點皮毛就可以得到造克隆人所需要的含脫氧核糖核酸 (DNA)的細胞原子核的可能。吳承恩說《西遊記》豈止是說一些童話而已?在可預見的不久將來,克隆人就會成為現實生活社會的一部分。科學的進步是沒有剎 車的機會,不論是持反對的態度,還是對未知的恐懼,還是因為宗教的原因只能選擇反對人造人的立場,堅決反對人類邁出造克隆人的這一步,還是不能接受隨克隆 人而來的倫理新秩序,克隆人都會像電視機、飛機、人造衛星等一樣成為現實,所以,就讓我們坦然面對吧!有人說,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國家,因為信仰天主教或基 督教所以才很興盛,而信仰佛教的國家卻很落後。這種說法真是是非顛倒,無知之極!西方國家的進步並不是因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而是因為不斷地反對和推翻 一個個天主教或基督教所宣傳的教義。比如天主教和基督教原本主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冒著生命的危險反對這個教義,提出了太陽為宇宙中心 的說法。因為反對和推翻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這一教義,西方社會的科學就因此進了一大步。天主教和基督教主張人是上帝創造的,達爾文推翻這一教義,提出了人 是由猿猴進化來的,結果西方的人類科學又向前進了一步。所謂的西方民主,西方的選舉制度和法制,其實也是推翻神權統治的結果。在西方幾乎每一個有時代意義 的科學進步社會進步都是因為推翻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主張。西方這幾百年來的進步應該說是推翻天主教和基督教教義的努力總和。佛教國家的落後並不是因為他們 的人民天生不如西方人,而是因為在過去幾百年間,他們之中,特別是那些為官的人,那些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人,與洋人相處親密,結果在身體上受到西方鴉片 等毒品的蠱毒,在精神上又受到西方信仰的蠱惑,此為外因,內因則是崇洋媚外,以為洋人的東西都好,對本土先進的思想,有才華的人,不怎麼看重,對本土的佛 救也信仰不堅定,就這樣從外,只學到人家自己都不要的東西,從內,信心不足又不能用人唯賢,把自已好的東西丟到一邊,把別人的廢物毒藥當寶貝,國家就被這 些人給坑了。所以,佛教國家的落後不是因為信仰佛教而是因為不信佛教所說的教理,西方國家的進步不是因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而是因為反對天主教和基督教 的教理。克隆造人,從宗教的角度,是對「神創造人」的教義的又一次公然挑釁。我們是在歷史書裏讀到那位提出了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的科學家被羅馬宗教法庭 裁判監禁八年的事,但我們即將親眼看到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如何批評那位發明第一個克隆人的科學家,第一個用事實證明「人不是神創造的」的科學家(因為把人釘 上十字架的規矩,已經被有人性的人佔多數的社會所否定和廢除,教堂只剩下批評這一招了。我真的很為這位發明第一個克隆人的科學家不是生在那位提出太陽為宇 宙中心的科學家的年代而感到高興)。我們也即將親眼看到隨著推翻「神創造人」的教義之後的種種具有時代意義的科學進步和因這些科學進步帶來的社會進步。

  克隆人並不與佛教教義相衝突,與「化生」的有情相比,克隆人其實也不是甚麼特別令人惊異的。克隆人的人生也是在三界中輪迴的人生。所有眾生的一期生命 的開始都是因為各種因緣具足時開始的。從現有克隆(cloning)羊的技術來說,其實,是從羊的身體上的一個含有DNA的細胞核開始,科學家把一個含有 DNA的細胞核植入一個已經除去細胞核的羊卵。除去了羊卵裏的原細胞核是使那羊卵沒有了原有的DNA的特征,這樣才可以把一個含有DNA的細胞核植入。這 植入過程裏,最為關鍵的,其實也是整個克隆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效仿一個平常的卵與細胞核之間在細胞核分裂時所必須發生的同步的周期性活動現象,給已經植 入含有DNA的細胞核的卵子人為地制造一個同樣的同步周期性活動現象。所以,科學家們在把細胞核植入羊卵之前,就把細胞核與其營養素分離,使細胞核不能產 生周期性活動現象,由此人為地使細胞核暫時停止分裂。這樣,把含有DNA的細胞核植入羊卵並吻合之後,再用電流來效仿卵子受精時產生的脈衝,人為地制造細 胞核分裂期間所必須發生的同步的周期性活動現象,這個含有DNA的細胞核就會根據細胞核所帶有的對原羊身上的DNA記錄開始裂變衍演,形成胚胎。然後把胚 胎植入另外一只母羊的子宮。這樣出生的羊與提供原始細胞羊有基本相同的基因。比克隆一只羊,要真的克隆一個人,在技術上肯定是更為復雜,但道理將是一樣 的。從出生的方式來看,把克隆人分到佛教所說的四生中「胎生」的一類,我個人以為是妥當的。因為,如果是卵生的,不論是體內受精還是體外受精,都是先把卵 排出母體外,「生」是從已經排出母體外的「卵」生出來的。「胎生」則是在母體內成熟,是直接從母體身上生下來。從克隆的方法來看,克隆的關鍵是:(1)把 含有DNA的細胞核植入卵子,(2)效仿一個平常的卵與細胞核產生分裂時所必須發生的同步的周期性活動現象,用電流來人為地效仿卵子受精時產生的脈衝。這 兩點是克隆與正常受精的不同之處。也只有這兩點,才是克隆技術最為突出的成就。其實,對普通人來說,其道理有點象不使用電池點亮燈泡,而是用幾片金屬片插 入馬鈴薯來點亮燈泡的道理。

  從佛教的業識投胎的立場來說,業識與正常父精母血的結合,是因為業力的驅動,也是業力的選擇,也就是說投胎是隨業力去選擇與業力相應的父母和人生的環 境。克隆人的業識投胎,道理並無不同,也是因為其業力的驅動和業力的選擇,雖然它選擇的是一個含有DNA的細胞核與一個已經除去原細胞核的卵子的人工結 合,雖然他的一期生命的開始是因為科學家人為地用電流效仿卵子受精時產生的脈衝而開始裂變衍演的。而克隆科學家真正提供的只是一個能令業識投胎的條件而 已。其實對業識本身而言,克隆科學的發達也是其業力所感召的果報,因為克隆生命科學的發達只有對它的投胎有真實作用,而其他業識的投胎仍然必須通過與其相 應的正常父精母血的結合。其實這道理,與那個業識會受用到這個特定的細胞核,是一樣道理。至於克隆人的業識為甚麼會選擇完全沒有父母的人生環境,這還是因 為業力的原故。有的人即使是由業識與父精母血結合的方式投胎,也有一出世就因為母親難產而只有父親卻沒有母親,有的出世前父親就去世的,所以只有母親而沒 有父親,所以克隆人天生沒有父母,只是沒有父母業緣而已。有人會說,平常人的生命開始是因為父母的精血,而克隆人的第一個生命細胞核是從原始細胞的本人那 裏來的。其實,在現代醫學裏的移植器官,把一個人的腦移到另外一個入的身體,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人呢?從法律上從醫學上還是從社會倫理上,我們都是把 這個人看作腦的本人,身體是屬於腦的。同樣的,克隆人無疑是另一個生命體,是一個在原始細胞本人外完全獨立的生命相續,有自已的前生,有自已的此生,也有 他自已的來生,所以對他來說,原始細胞核本人的細胞只是一個克隆人這一期生命得以開始的緣而已。是因為克隆人和提供原始細胞核的本人有相似的業力,故感同 樣的報身。又因為有不同的業力,使克隆人的出生與原始細胞本人的出生方式和人生環境有這樣大的分別,之後的人生遭遇更加不同。也因為不相同的業力,即使所 感報身相似,但人生的苦樂感受也是不同的。在佛教的立場上,克隆人與平常人一樣的是緣生與緣滅的。克隆人的三世輪迴也是從無明開始,因為無明,行、識、名 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相緣而起。從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來說,克隆人是一樣有佛性,只要他能夠理解佛法,依教修行,是與所有的人 一樣,可以從無名煩惱中得到解脫。從戒律的角度來說,只要沒有遮難的問題,克隆人也可以出家並受具足戒,成為一個真正的比丘。在「十三難」裏,只有非人或 畜生才不可以受戒,但克隆人就像人工受精所生的孩子,只是受胎的方式不同而巳,所以,不成「非人難」或「畜生難」。如果克隆人不可以受戒,那麼人工受精所 生的孩子長大或試管嬰兒長大成人也不可以受戒,對他們來說,公平嗎?從社會倫理的角度來看,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到底是甚麼關係?是父子?是孿生兄弟?到 底是甚麼關係?還是沒有關係?克隆人如何與原始細胞本人相處?從投胎的過程和投胎的方式來看,其實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是有相似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因為 單有一些基因數據而沒有具體的帶有DNA的細胞核,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是無法憑空造出一個克隆人。但是從血緣上講,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是一模一樣,與父 母跟孩子之間的那種血緣關係,是完全不同。從他獨立的人格來說,他與原始細胞本人的關係不是正本和副本之間的關係,因為他有與一個普通人一樣完整的人格和 自尊。我認為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的關係應該看作不但是雙胞胎而且是一個捐贈身體器官的人和受恩的人之間的特殊關係。因為,孿生的兄弟或姐妹,或雙胞胎經 常是從同一個細胞分裂,從血緣關係來說,與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的血緣關係很相似,而且,克隆人與原始細胞本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捐贈原始細胞的關係。

  從一個法律的角度來說,有的人願意捐贈精子和卵子,社會對這些精子和卵子的保護,對由這樣精子和卵子結合產生的生命,對孩子與撫養的父母和血緣的父毌 的關係,在法律上的義務、權力等等可能遇到的間題,已經有法律上的明文規定和社會的共識。對人的基因,隱私權等,在法律上相應地也必須有更加嚴格認真的保 護措施。克隆人,與一個正常胎生的孩子一樣,他本人對要不要出世和在甚麼時間在哪裏出世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對克隆人和對一個正常胎生的孩子一樣,在未達 到成熟之前應該受到一個正常胎兒一樣的法律保護,出生之後也應該受到與一個初生嬰兒程度一樣而方式可能不同的法律保護。他應該像所有的人一樣,在社會中受 到尊董,受到與所有的人同樣的待遇。他也應該一樣地有受教育的權力。當然,作為社會的一員,他也必須與所有的杜會成員一樣,遵守法律,為社會服務。在不能 遵守法律的時候,也要受到與普通人一樣的法律處分。換句話說,除了他特殊的出生經過之外,克隆人與一個普通的人應該沒有兩樣。人們對「克隆造人」時代的到 來最大的問題是人類的感情和人生價值觀的問題。人類的傳宗接代是個人的特權,是人類兩性間關係的大事,是我們本身才應該生育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可以接受克 隆造人嗎?誰有權力造克隆人?甚麼人的細胞才應該被拿來克隆?現在,基因科學家還找到基因的密碼(goneticcodos),而且能夠對細胞核的基因數 據進行改變。那些從已經改動過基因的細胞核形成的生命,與正常人類有多少關係?還能說他們是人嗎?父母兒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最深沉的感情,是家庭生活最深 沉最有意義的關係,如果以克隆造人,那麼人類將停留在這一代,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意義嗎?對人類的男女兩性的存在和兩性的感情又會有甚麼暗示或會產生甚麼 作用呢?除了法律將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外,由克隆人帶來的新的父母與兒女或與克隆人之間的家庭關係和家庭倫理,將會對一個人的生活,人的人格,人的人生的 意義,對家庭存在的意義,對社會的道德和人類社會已有的各種標准和共識等等,會有甚麼樣的影響?還有一個問題也一樣重要,就是克隆人可以結婚嗎?特別是那 些從巳經改動過基因的細胞核形成的克隆人,可以和一個普通人結婚嗎?如果說克隆人不可以結婚,那麼就是說克隆人將不能享受與一個正常人一樣的家庭生活,那 麼對克隆人來說,基本的人權應不應該有?還要不要把他當作正常人?如果說克隆人可以結婚,即使也有人願意和克隆人結婚,克隆人的下一代將會怎樣?要怎麼 辦?會不會有混亂人倫的一天?這些向題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程度如何以及對問題的反應如何,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而答案是我們只能想像的。

  當然,「克隆造人」不可能真的替代人類的生育,就像試管嬰兒的試驗成功不會真的替代人類的生育一樣,也許將來只有極少極少的克隆人,少得對人類社會根 本就不會有任何的影響,而人類社會也根本就不需要作任何的改變去適應克隆造人時代的到來。可能人類有一天將用「克隆造人」的方法,對人類基因作些改變,造 出能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宇宙人類,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已來設計他們社會的標準,家庭關係,人生的價值觀。甚至,我們可以把他們作為一個新的部落,給他們自 已去設計他們社會的標准、家庭關係、以及人生的價值觀。其實,至今為止,有誰知道,我們現在人類的祖先,曾經屬於不同部落不同社會結構和不同文化背景而且 有不同人生價值觀的祖先,是不是就是人家用「克隆造人」的方法、不同的配方造出來的?
 
 
星洲雙林 後繼有人
<<釋覺光>>
  年來,我一直很關心新加坡雙林寺修復進展情況,多位來自新加坡的法師和居士也不時向我談起雙林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工程進度概況,故在我心上對雙林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雙林禪寺已超過百年歷史,在東南亞一帶具有北傳佛教色彩的寺院當首推雙林禪寺,它在海外各寺院中亦享有盛名。我個人對南洋佛教歷史有個基本概念,對個 別寺院卻祇有個含糊不清的印象,這大概是因為我久住香港的緣故吧。但說起新加坡雙林禪寺來,我卻一點也不含糊,能說它一清二楚。

  從近因說起,雙林禪寺能有今日輝煌成就,各個殿堂修復重建,主要依靠兩位大德:一是方丈談禪法師,一是監院惟儼法師。沒有這兩位大德發大菩提心,說不 定雙林禪寺同樹一樣枯萎了,早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曾發出公函,宣布寺院某些樓殿為危樓,將之圍隔,禁止公眾參觀,是寺院僧人發現殿宇樑柱遭到白蟻侵 蝕,必須關閉,以策安全。

  雙林禪寺面臨被拆毀的命運,這與雙林「娑羅樹」的命運相似,是枯萎?抑是向榮呢?兩條道理如何抉擇呢?古德云:「愛護常住,猶如愛護眼珠」,談禪、惟 儼二位法師盡一切努力保護寺院存在。就在這關鍵時刻,雙林寺得到國家古跡保存局及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並獲各地善信捐款修復這座名聞遐邇的古剎,充分體現 了新加坡政府維護古跡的政策是英明的,受到世人普遍欽佩和贊揚。可以說,寺院僧人是內因。而善信護法資助是外因,這都叫做因緣,或者說:「因緣殊勝」, 「得天獨厚」,更確切地說:「仰靠如來護佑!」

  佛教在唐、宋年間就傳入香港了,杯渡禪師卓錫青山興建道場。新加坡遠隔重洋,沒有香港地緣之便,在時間上就晚得多了,但因緣相似不可思議。據寺誌記 載:創建雙林禪寺是位閩南華僑,巨商劉金榜居士,他是在當地開設藥材店而致富的佛教徒,約在一八九八年某夜,他夢見金人西來,剛好這一年賢慧禪師一家十二 人從斯里蘭卡朝聖回國,他們一行雲游檳城,途經新加坡,劉金榜認為這一家人就是夢中的金人,以禮恭迎,跟他們商量興建一座雙林禪寺,並發心捐出土地面積五 十英畝,在他影響下,不少善信紛紛捐獻達五十多萬元,於一八九八年動工,一九○七年完作大殿,一九○九年才陸續完成大部分殿堂工程。

  首任住持是賢慧禪師,說起這位賢慧禪師一家也有來歷,他們俗姓蕭,家道富有,卻不追求物質享受,反而全家人集體出家,創立清音寺和清德庵。賢慧禪師早 年已拜福州怡山西禪寺微妙禪師為師。雙林禪寺是屬禪宗臨濟派,是福州西禪寺的下院,道風好,香火旺,燈燈相繼,慧命長存。自開山祖師賢慧禪師圓寂後,繼承 衣缽的有:性慧、明光、敬亮、興輝、福慧、證明、碧輝、增慧、普亮、松輝、高參、談禪等,共有十三位禪師先後任住持,在海外各大寺院能保持香火不絕。後繼 有人,算得上獨此一家了,堪稱典範光輝寺院。

  惟儼法師曾在香港求法多年,不時往中國內地名山古剎參訪,見識廣博,道心堅固;有緣相識,其為人誠厚,慈悲為懷、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普渡眾生,法緣 殊勝,今發大心修復雙林禪寺,廢寢忘食,任勞任怨,終於完成修復道場的艱巨任務,為星洲佛教譜寫光輝篇章,將永載佛教史冊矣。
 
 
酌爽齋禪話四則
<<企 愚>>
從痛處下針砭

  行貴在從痛處下針砭。依通常人情,即於人之所難行處而能行之,於人之所難捨處而能捨 之,只有這樣,纔能找到修為的用功之處。依佛法的十二緣起法,若欲斷根本無明,只有從斷愛緣入手,則無明之陽焰自熄。古代聖賢講進德修業,要求人們有一種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的心態。在禪家看來,「好色」不必近,「惡臭」也不必違,它要求見者與聞者不著色相與香相,方不觸不背,契於中道。原夫人情,未有 不喜樂厭哀者。

  然而,人若在哀境、貧境、毀境中磨礪自己的道行,則逆境便成了大好修行的道場。當今中國大陸,分房、評級、調資、評優、出國……皆是人情所欣羡者,若 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只有將這些當作「閑家具」,一一摒棄,方能觸境而不生心。更有甚者,於一切「好色」,尤其是女色,尤須摒棄之,方是修行人的真正有功 之處。《首楞嚴經》卷六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圓覺經》在講修持時,也是從最根本的斷愛緣入手的。宋代曹洞宗大德芙蓉道楷在規誡其門人時說:「見 名見利,如眼中著色;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至此境界,即便會得了「大好修行」一語的底蘊。

  誠然,名利聲色諸塵,非但一般凡夫不易看破,就連披緇茹素多年的修行人也須切實有功,方能破得此關。要是我們在名利聲色門頭將要失去「主人公」時,最 好是用「般若」智慧去觀照,《金剛經》上不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麼?我們何苦將這些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般的 無常之物,當作恒常的實在之物呢?其實,待到幻相一破,即「一簇破三關」,實相乃顯,自然用得上功,這也是古德所諄諄告誡後人「直須絕得滲漏始得」的深意 所在。

  所謂從痛處下針砭,就是要求我們不祗是在口頭與意根門頭作文章,而要從實際裏地著力。這樣纔有一個真修行的受用,它同時也是禪門頓法的切實有功之處。


生死祗能生前了

  有些淨土宗人片面地認為只要生前稱念佛號,則死後必然會生在極樂世界。這原本也沒有很大的錯誤,但仔細一想,我們依照佛陀的行為作為規 範,要悟便生前悟,絕無死後去悟的道理;要了便生前了,也絕無死後去了的道理。同理,要墮也是在生前墮落的,絕無死後墮的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 懂得了修行只有放在生前的十二時中,不是簡單地將全部希望傾注在臨終的一句上。須知:初祖慧遠法師修行念佛三昧,曾在定中三次見到佛,他這纔去得了西方。 誠然,淨宗十分講究臨終的那一念,如果那一念能清淨念佛,此人決定往生無疑;如果臨終的那一念顛倒,自然也將會墮落。那麼,我們要能保持臨終那一念的清 淨,也須平時孜孜不倦的努力,纔能實現;因而,簡單地將希望傾注在臨終時的那一句,只怕是靠不住的。倘若不是正信正行,一味地強調他力,甚至生前還造下無 量的罪業,而將希望傾注在臨終的那一句上,那恐怕他還坐不上阿彌陀佛的救生艇,最終會要墮落下去的。須知:臨終的那一句,是與生俱來的善果,絕不是投機取 巧可以獲得的。

  而今,我們所處的環境,時時可能造孽,稍不留心,便會受到妄念的侵襲,犯下重罪。我們時時稱名念佛,也祗是為了降服那時時興風作浪的心魔;待到念而無 念時,那魔王也便降服得好生生如露地白牛了。唐代的雲巖禪師曾問禪眾:「世間何物最苦?」門人答:「地獄最苦。」雲巖說:「地獄未是苦,今世作這個相貌失 去人身最苦,無苦於此苦。」這裏便更能看出「墮是生前墮,而無死後墮」的道理:「作這個相貌」即長著人的模樣(活在世間);「失去人身」,則指生前已經墮 落了。因而,有位禪門大德十分痛心地告誡他的門人:「在此衲衣線下不明大事,是為最苦。」

  宋元以降,禪淨不二,佛門禪淨雙修者也很多。若站在參禪的角度上講,「直須絕得滲漏始得」;若站在念佛的角度上講,則須在生前念得一心不亂,纔能了得。切記:生死只能生前了,莫待臨終已惘然。


切忌有功

  有位急功近利的同參,他發了誓持《金剛經》,限期三月開悟。修行人如果能發一個勇猛的善念,一心精進不已,自然可以增長道行,有裨於禪 悟。但限期三月一事,似乎不大可取。因為,古德用功參禪,「四十年來方打成一片」,三月何其太速!同理,有許多學人發心參禪,一進禪堂,便想立即開悟。他 們雖然很用功,但一個禪七之後,仍然未悟。打禪七,祗是一種禪門強化訓練的方式,若對那些「只欠點眼」的學人來說,一個禪七的強化訓練,或許成了他們開悟 的增上緣;若對那些「十里行程較一程」的學人,一個禪七的訓練,是絕不可能使他們開悟的。更有甚者,少數急功近利的行者,在他們用功而不得開悟時,便生 疑、掉悔,如此用功,實在是適得其反。個別行者因急功近利而入魔境時,則其「用功」反而成了障緣。

  古德們的禪悟往往是各自因緣不同,如茶陵郁和尚,因過橋遭跌而悟;志勤禪師因見桃花而開悟;香嚴禪師因芟草擊竹而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修行經歷: 那就是從初見道得個入處便用功不停,善自護持,方纔迎來「春來雪自消」的大悟。因而,對於急功近利者,我想勸誡他們「切忌用功」。記得唐代的藥山和尚在上 堂時曾說:「祖師只教保護,若貪、瞋、癡起來,切須防禁,莫教悵觸。」這也就是說出了用功的實際著力之處。

  當然,我這裏說「切忌用功」,更有一分意思是教那些執著用功的人連「用功」二字也要忘記,將一切雜念都放下,將心調伏得好生生的(「不犯人苗稼」), 方能將「用功」落在實處。古德云:「喫溈山飯,屙溈山屎,就是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須知:那牛也不十分好看呀!我們平時若起「用功」的念頭,則 如古德所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那牛又犯人苗稼了。如果這樣,還是無心用功的好,因為,那正是用功之處。


法無高下

  近來休閒,常聽一些大德的闡教錄音,其內容大多是宣揚淨土的。我深深地佩服那些大德無礙的辯才,聽罷不得不為之折服。然而,在頗受教益之餘,我對某些大德所採取的詆毀或打倒其他宗門從而達到弘揚自己宗門的這一做法,似仍有一些保留意見。

  佛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能說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哪一個法門最能廣攝群機嗎?我看,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為了弘揚自己所學的宗門,自然會強調自己宗門 的殊勝之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了弘揚自己宗門竟然不顧貶損甚至誹謗他宗,這種做法恐怕是不可取的。廣為流通的《法華經》,在《普門品》中,主要是 講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方便」,因而無論何種行業的眾生稱名皆能得度;而且,觀世音菩薩還視為根機,應以何種身得度的眾生他就現何種身而為他說法。對 於佛門中的各種法門,觀世音菩薩尚且不捨一法,更不用說廢除一法了。我輩凡愚,豈能分出高下!須知法門廣大,佛法平等無礙,果真悟了,則三界六道皆囊胸次 而等一真如法界,又何須褒貶諸宗,橫生差別呢?胸襟如此狹窄,容不得他宗,又何能弘揚好自己的宗門呢?再從佛門的證道來看,果真修行,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可 以得道;祗是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需要付出艱難的努力纔行。

  那麼,佛門中為何要立八萬四千法門呢?只緣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真正得道的大德,就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因眾生根機之異而以善巧方便將之引導到佛門 中去,並且使之得道。至此,我又想起了寺院中常見的壁畫八百羅漢(有的是五百羅漢圖,有的是塑像),若從造像藝術上講,每個羅漢都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 止。那些羅漢都是得道的大德,所以他們都具有出塵的瀟灑氣質;但他們在具有這一共性的基礎上,又各不相同,各具個性,這就十分有力地說明了他們證道的途徑 各不相同。可見,佛門中的任何一個佛門都殊勝,只要與所度的那個眾生根機相契,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使他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廣大的法門,乃是佛 陀當年無礙的慈悲所致,我等豈可輕慢哪一個法門?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因此,《金剛經》上說:「修一切善法,即是佛法。」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筆者誠心希望佛門中的任何一個法門都昌盛,以利各種根機的眾生都有一個入道之門。更祈大德們廣開方便之門,息法門高下之爭,廣攝群機於無礙,使三根普獲法益。
 
 
寶蓮禪寺啟建辛巳年
水陸息災法會通啟
  蓮禪寺為祈求融戾氣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世界和平,社會安定。謹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廿六日至二零零二年一月二日在大嶼山本寺啟建辛巳年冥陽兩利水陸大齋息災法會。禮請中國上海佛教法務團,龍華古寺及本港和海外百位大德高僧,蒞臨主持法 事。廣集勝因,端申迴向,世界和平,護法檀那消災納福,附薦先靈俱登極樂。

  法會開幕及灑淨儀式將於首日下午一時正,在本寺大會堂舉行,屆時特區政府官員及多位地方首長與護法將主持開幕剪綵;多位大德高僧率領海內外十方僧伽, 為各莊嚴壇場主持灑淨儀式,隆重高陞水陸九蓮燈。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加,共結法緣。是次法會所得善款,將一如以往,悉數撥充天壇大佛維修基金、寶蓮教育、 社區福利及環保基金。

  本寺自七十年代,得蒙政府批地,由筏可大和尚主持,籌建大雄寶殿;八十年代擴建大殿東西兩翼;九十年代興建天壇大佛及為國內貧困山區捐資助建希望學 校,現已啟用及興建中的學校遍及全國各個省份,共一百四十二所,雖已超出原定助建百所學校的目標。今後,本寺仍抱著以利益群生為己任,將繼續為貧困山區隨 緣助建希望學校,以實踐莊嚴國土,利樂人群之旨。

  本寺正積極籌建萬佛寶殿,樓高三層且具有中國色彩之巍峨殿宇,將為海內外善信嚮往朝拜聖地及旅遊景點。由於工程浩大,需費不菲,殿內一磚一瓦,一柱一石、供奉萬尊佛陀聖像,在在需財,故冀望十方善信大解慳囊,隨緣樂助,使萬佛寶殿早日完成。

法會期間,歡迎各界人士發虔誠之心蒞臨本寺,拈香禮佛,共結勝緣,同植福祉。

法會地點:大嶼山昂平寶蓮禪寺
法會日期: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廿六日(星期三)至二零零二年一月二日(星期三) (即農曆辛巳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查詢電話:二九八五五二四八 或 二九八五五六六九
內壇護法: (送延生及往生位各一個)
大爐主:伍萬元
二爐主:三萬元
三爐主:捌仟元

外壇護法:
梁皇壇:緣首每位 壹仟元
延生壇:福字祿位 三佰元
    壽字祿位 壹佰元
附薦壇:正蓮位  三佰元
    副蓮位  壹佰元

供 齋:
上堂大齋  :三萬元
通山如意大齋:壹萬元
羅漢大齋  :伍仟元
豆腐大齋  :三仟元
隨喜供齋
隨喜供花

萬佛寶殿贊助功德:
贊助一瓦 :壹佰元
贊助一磚 :貳佰元
刻名紀念 :壹仟元
供佛像一尊:捌仟元
龍柱一條 :伍拾萬元
 
 
寶蓮禪寺助建山區希望學校
<<演 慧>>
  建省處於沿海地帶,乃屬於富庶之鄉,但深入山區,學校仍然較為落後,所以去年四月期間,寶蓮禪寺組團,由中央駐港聯絡辦事處高閩處長陪同前赴福建山區考察校舍,即時應允捐資助建三中二小共五所學校,今年初已全部建築完成,且已啟用。

  上月十日寶蓮寺組團前往驗收校舍和舉行剪綵慶典,筆者有幸被邀隨團出發,得已了解山區居民的生活。該五所新校分別在清流縣清涼中學、賴坊法華小學、了見中學、清涼小學、明溪覺能中學。

  據悉,清涼中小二所學校,乃香港青山清涼法苑佛弟子所捐建,法華希望小學乃大嶼山法華苑眾佛弟子憫念山區求學兒童的苦況,因此發心把多年來積蓄捐助興 建。了見中學也是寶蓮禪寺為紀念了見法師其一生行持,以利益眾生為首選,把上求佛道為次要,這是大乘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無我精神。據說 這所了見學校已是第二間,去年在湛江市開幕之寶蓮中心小學,也是紀念了見法師而捐建。覺能希望中學,乃覺妙精舍眾弟子為紀念其師而捐建。

  覺能法師住世期間,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其貢獻社會造福人群不遺餘力,今有弟子繼承先師慈護眾生大願以覺妙精舍名義捐出淨資,為國內山區求學兒童 排憂解困,安心讀書,這是澤及下一代的善業,若他日學有所成,能回饋祖國,為國家而建設,為鄉梓謀幸福,這功德真是無可限量。

  學校開幕期間,縣政府、黨委書記各級領導紛紛發表談話:山區居民資源貧乏,交通閉塞﹐經濟比較落後,辦學條件較為艱苦,因此教育相對落後,近幾年來在 縣委、縣政府和教育局的關心努力支持下,更得到香港寶蓮寺法師們去年通過考察,及時解決了五所學校重建的諸多困難,當地人士亦了解到佛門出家人的金錢積儲 不易;都是節衣宿食,得來不易;所以在縣、鎮兩級政府及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下,鄉民投工投勞,工程得以如期完成,大大改善了學校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的環 境……。並讚揚香港寶蓮禪寺各法師們關懷祖國山區的求學兒童﹐提高文化素質,為山區興學育才的善舉,全體師生感激大師們的恩德,將永遠銘碑當地史冊上。

  紹根法師鼓勵各學童,今後得到環境幽美的校園,務必勤奮學習,力求上進,不可辜負捐校善長的期望……。

  是次參加閩南五所中小學校剪綵團,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高閩處長、智慧法師、健釗法師、紹根法師、心慧法師、妙慈法師等連筆者一行七人,所到之處得到縣、市黨委、宗教局、佛協各領導熱烈款待及陪同剪綵,六天行程,圓滿結束。
 
 
佛教動態

西天目山禪源寺華嚴法會通啟

  目重輝,華嚴緣應。國運昌盛,世界和平為祝禱是緣起。

華嚴經者,諸經中王,乃我佛如來,菩提樹下證無上道,首以「三七」日,於禪定中稱其法界量,為諸大菩薩所說自性因果本妙莊嚴至頓至圓之大總持法門:示 以人人本具之一真法界心量也。五時設教,喻為日出照高山;佛說法四十九年,歸宗於「法華」,喻為日照正午,首尾兩經,照示一代聖教之圓頓綱宗,故云:「二 華」之經,乃一經也。要言其玄義,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吾人念念之生滅心,當體性空;此性空愈空愈靈,俱萬法而離萬法,此即 理法界也;念念生滅之緣起,緣起脫緣縛,不為現塵所轉,此即事法界也;緣起不礙性空、性空又何礙於緣起,此即理事無礙法界也;非一事一理互不為礙,則事事 皆與理理無礙也;事事即化空之理理,雖在化空中,仍在開物成務之事事之相用中。此即事事無礙法界也。祖師從而演出「十玄門」法意,益彰事事互為融攝之妙義 也。是以學佛者,不悟入泯性相而歸華嚴純真法界,則何以得入諸佛座位中耶?是經玄綱浩瀚,妙旨精微,經義不可思議,功德果報亦不可思議也。善財五十三參而 成佛,至頓也;普賢十大願王而歸常寂光土,至圓也。此其功德果報之大者;至若迷道而得悟者。魏朝並州僧靈辯,專以華嚴為課業,苦扣玄旨而不得,於是頂藏華 嚴,晝夜行道六載,夜夢感文殊現身,而入微定,昔所未了,夢醒無不通矣。造華嚴論百卷。病而復泰者,釋弘寶,居淄州鄒縣弘真寺,幼時患坧,年長轉劇。忽遇 一僧教讀華嚴經,寶乃精誠讀誦,夜夢有人,割坧而去,遂得康復焉。死而復生者,唐朝有一王明幹,出家而未修行,忽被無常鬼提去,緣遇地藏王大士教他一首華 嚴經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見閻王時念出此偈,因而被釋。然則讀誦受持華嚴經之功德,胡可蚩之哉!

本山乃禪門臨濟中興祖庭,韋馱菩薩應跡道場。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元、承於清,歷代高僧倍出,香火鼎盛。清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由玉琳國師主持 增建殿堂,僧舍八百餘間,住僧達一千三百餘人。是中國東南首剎。不料,一九四一年被侵華日軍炸毀殆盡。今逢盛世,拙衲月照於庚辰歲次應臨安市政府、市佛協 之邀,忝主禪源寺丈席,重興韋馱道場。在各級領導、諸山長老、四眾弟子的大力支持和鼎力護持下,第一期大雄寶殿工程,將於十一月十八日落成,屆時將應四眾 弟子之請,延請戒德長老、大德比丘,於是日啟建華嚴盛會,至誠頂禮恭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廿一天(農曆十月初四至廿五日),祈禱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合家 歡樂、福壽康寧。同時超度古往今來水陸空一切有祀無祀孤魂及「九一一」美國受到恐怖主義襲擊的事件中,所有各國遇難者亡靈永脫三途八難之苦。誠望廣大善 信,四眾弟子,躍然蒞臨盛會,勿失此至善之機緣也!是為啟。

天目山禪源寺住持月照啟 辛巳八月初八


2001年秋季天目山禪源寺華嚴盛會道場期間功德項目

華嚴法會總會首  一位   功德金人民幣二十萬元
華嚴法會會首   五位   每位功德金人民幣八萬元
華嚴法會副會首  五十位  每位功德金人民幣一萬元

上品祿位:人民幣五千元   上品蓮位:人民幣五千元
福字祿位:人民幣三千元   福字蓮位:人民幣三千元
祿字祿位:人民幣一千元   祿字蓮位:人民幣一千元
壽字祿位:人民幣八百元   壽字蓮位:人民幣八百元
金字祿位:人民幣五百元   金字蓮位:人民幣五百元
萬字祿位:人民幣三百元   萬字蓮位:人民幣三百元
善字祿位:人民幣二百元   善字蓮位:人民幣二百元
緣字祿位:人民幣一百元   緣字蓮位:人民幣一百元

平安吉祥燈(點21晝夜)八百元/盞 佛前長命延壽琉璃燈(點21晝夜)一千元/盞
點百斤大蠟燭(配1.2米高香)八八八元/套 智慧光明燈籠(點21晝夜)三百元/盞
鮮花供佛(花籃)一百元/籃
鮮花供佛(花束)五十元/束


靈鷲山香港佛學會講堂開光大典

  於台灣東北角的靈鷲山鍾靈毓琇,山形宛如大鵬展翅,面對太平洋,振振欲飛,以靈氣十足的禪風和獨特的宗教文化著名於世。

一九八五年,開山和尚上心下道法師覓地苦行,輾轉來到靈鷲山的山洞中進行兩年斷食閉關。一九八五年出關後,體悟到「修行離不開生活與人群,唯有行菩薩道才能成就究竟佛果」,便創建「靈鷲山無生道場」,悲心度眾,以別樹一幟的「生活禪」弘法利生。

上心下道法師秉持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倡導「生活即是福田、工作即是修行」的生活禪念,先後在尼泊爾、緬甸、加拿大等國家建立修行道場,帶領大眾行菩薩道度眾生,累積生生世世學佛修行的善緣福報。

十月四日,靈鷲山在香港設立的「靈鷲山香港佛學會講堂」開光啟用,繼續弘法利生,開光大典由上心下道法師主持,在大典儀式上,上心下道法師給大眾開 示,希望講堂的啟用能給大眾一個禪修和互相學習的地方,讓大家藉由自我身心啟發,進而關愛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同時能讓每個人有機會接觸佛教,接受佛 法薰陶,啟發當下覺性,成就智慧的生命。


佛教徒靜修之地——蓮池寺

  教信眾、香港市民不會不認識大嶼山的天壇大佛和寶蓮禪寺。至於同樣座落於大嶼山的蓮池寺其知名度可能較遜。

蓮池寺建寺約八十年,位於大嶼山昂平,在寶蓮寺的西面,面向天壇大佛,她沒有遊客穿梭參觀的景點,也沒有香火旺盛的情景;有的只是四周鳥語花香的幽靜 環境,是香港一個難得的清靜道場。在這裡,不少都市人暫時忘記俗世的煩惱,擺下雜務,專事修行。蓮池寺除了供善信拜佛靜修外,亦經常是宗教團體或個別修行 者借寺靜修的地方,諸如閉關、八關齋戒、火供或煙供法會都曾在此舉辦過。好像九月份便有殊利大手印佛學會在此舉辦了一連三天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八關齋戒 法會。參加者逾一百四十人,包括駐港的達師喇嘛、天靖喇嘛等,在殊利寧波車的帶領下,進行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閉關是讓參加者能從中體會六道眾生中餓鬼的 苦,克服自身心障,增加自己的慈悲心。今次殊利選址蓮池寺,最大的考慮點是環境清靜。須知清靜的環境對修行有極大幫助,對修行者的精神靈修,心靈的淨化提 升,更有莫大的裨益。


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 (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1年11月24日星期六早晨至11 月25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1年11月24日早晨七點半至八點半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 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 具、平底布鞋、蚊怕水、枕頭 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 鑼灣高士威道36號灣景樓C座四 樓香港菩提學會辦公室。信封 寫「索齋戒表」。上午九點至下 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 息。不接受傳真報名。

查詢電話:25772298
費  用: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 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及 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代辦團體 香港菩提學會
200l年10月29日


湛山寺重修工程緣起

  山寺位於九龍清水灣大澳 門,背山面海,風景秀麗,如詩如畫。一九六三年,由本寺開山宗長上寶下燈老和尚及眾位法師辟地創建,初時一片荒涼,而後在寶公上人及眾位法師、檀信居士熱 心推建下,已變得草木蔥翠,鳥語花香,近聽溪水潺潺作嚮,遠視煙波浩渺之相思海灣,環境清雅幽靜,殿宇宏大莊嚴,實為最佳選佛修行聖地。一九九七年初寶公 上人圓寂,而湛山寺歷經三十多年漫長歲月,也變得極為殘舊。大雄寶殿(香港佔地面積最大之寺院殿堂)破損更為嚴重,頂部通天,風雨侵蝕,已無法提供給大眾 共修佛法。為使此山明水秀之寶剎重現昔日清靜莊嚴的面貌,更好地弘法利生,普渡有緣人。本寺決定進行一系列重修工程。但寺宇規模宏大,建設費頗巨,寺方獨 立難支。因此,敬請社會各界善長仁翁發菩薩心,隨緣樂助,共襄勝舉,以此功德莊嚴佛土,各位善信福壽廣增,事業順隆,如意吉祥。捐助一千元以上者,本寺將 立銘碑以垂永念。

工程項目:
1、重修大雄寶殿
2、籌建寶燈上人舍利塔
3、維修倓虛大師舍利塔
4、迎請諸佛菩薩聖像

如蒙發心樂助,請將善款交予或郵寄下列地點,以便本寺發出正式免稅收據。本寺為港府核準之慈善非牟利免稅團體。

1、請將善款存入恒生銀行戶名「湛山寺有限公 司」賬號:285-6-127234
2、請以劃線支票抬頭寫「湛山寺有限公司」郵 寄至「九龍清水灣大澳門湛山寺」收
3、如有任何查詢請電:27196424
或傳真:27198527


妙法寺重建工程

  法寺乃政府認可非牟利慈 善團體,本寺院內除萬佛寶殿外,其餘院舍及設施均破舊湫隘。於一九九一年茲授權蔣匡文建築師代表本寺向政府當局申辦重建工程手續,一九九七年獲批准進行該 工程重建計劃,一九九九年二月舉行灑淨動土儀式,二○○一年六月已圓成打樁工程,現正進行地基地帽工程,繼而進行上蓋招標及建築工程,預計於二○○二年十 一月可圓工啟用。

每個時代因應當時環境及文化而有其建築特色,現乃科技資訊時代,應有新世紀之建築設計,該重建工程以實用環保為主要設計概念,摒棄傳統不合時宜之佈 局,所有裝修不求花巧,便於日後維修保養,以免浪費十方善信之淨施。設計概念揉合傳統及現代化之設施,去蕪存菁,乃宗教建築之創意改革,起承先啟後之默 化,為香港宗教界及建築界作出貢獻。

該重建工程包括宗教場所、文教福利設施、安老院及物理治療中心。綜合大樓設計新穎,集佛殿、圖書館、大會堂、辦事處及文教福利等設施於一身。頂層大雄 寶殿以水晶蓮花造型,殿內無柱,可進行大型佛事,長者及傷殘人士可乘電梯直達佛殿,人人皆得禮佛聞法,同登覺岸。圖書館收藏佛教及文史哲等書籍,閱覽研究 者皆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大會堂可作講堂、展覽及多項文教福利之活動。安老院之舒適居住環境,可為長者提供安老及適量之護理服務,務使長者得以安享晚 年。物理治療中心可為安老院內長者及區內居民提供適當物理康復治療。

是項工程須費甚殷,特此懇請護法善信發菩提心,社會賢達植福培德,隨緣樂助,使工程早日圓成,福利群生,功德無量。

妙法寺住持釋修智暨董事會仝人謹啟
二○○一年九月


揚州高旻寺上德下林大和尚為
上仁下德大和尚封缸法語

此時此地此中緣 風悲雲樹九華山
痛我教中頻折羽 星移斗轉映人間

  維 大九華山全山方丈仁德大和尚,兼任全國政協委員、中佛協常務理事、中佛協咨議委員會主席、省佛協會長、九華山佛協會長、祗園寺方丈仁德大和尚,江蘇省泰縣 白馬鄉前港村,於氏子。幼而異秉,長契神情宿願所迫,在塵而思離塵,往因不墜,入世而求出世。童幼之年毅然捨家,於一九三八年六月初三日,在泰縣太慰庵禮 松琴師剃髮披緇。既入佛門,益精道業,一肩雲水,尋求正教,於無量法門中特於禪宗一法情有獨鍾。早年出家伊始,即投身揚州高旻禪寺道海堂中,萬緣放下,專 究向上一著,自是英姿煥發,深入堂奧。爾後,賴以自利利他,為法為人,一生受用,俱基於此,所以念茲在茲,終其身而不忘者,良有以也,仁德大和尚乃法門龍 象,教誨津梁。

悲智雙運,誓願弘深,拯一生之躬踐,畢一役而豐收,仁德大和尚享年七十六歲,戒腊五十三秋,法腊十六夏,仁德大和尚的逝世是佛教的一大損失,我們要學習仁德大和尚的愛國愛教嚴以律已的高貴品質,際茲功行圓滿捨報安詳,山僧遵囑為之封缸一句,又做麼生!

世人無智喚封缸,連累山僧跟著忙。
本是一座玲瓏塔,佛與中坐放毫光。
赤灑灑,露堂堂,皮膚脫落盡,
唯露一真實,無限風光,隨緣共清賞。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