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97期
2001年10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擔子不輕 責任不小
世紀呼聲
歷史的使命,時代的召喚! ◎釋覺光
僧伽學院
支持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辦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一行蒞港
中國佛教
現代化進程中的大陸佛教 ◎陳星橋
天然大佛
中國的天然大佛 ◎果 藏
佛教高僧
我家的弘一大師墨寶 ◎陳無瑕
佛教文物
敦煌經卷在國內的散失 ◎呂沛銘
論  述
盲人摸象 如此指迷 ◎釋乘幻
概  論
佛教與中國印刷 ◎石柱國
專  論
對真理的趨近法——佛教與科學的兩種路向 ◎岑展傑
佛學與科學
從佛教的觀點略談培育胚胎主杆細胞 ◎賢 達
隨筆禪話
談「毒菜」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旭日精神 ◎楊 釗
法國僧人
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 ◎覺 真
學佛初機
初機信佛要有正確觀念 ◎果 律
佛教動態
美國911受恐怖襲擊罹難人士超薦法會
香港佛教醫院普通科門診改善措施 ◎卓贊醫生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擔子不輕 責任不小

  內、 國外不少人關心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何時開學?本刊曾多次報道,說在今年九月期間招僧入學。快到十月份了,到底有甚麼動靜呢?不少人曾詢問過編者實際情況如 何?據此,編者有責任進一步透露真實進度情況。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按進度來說,確實在九月間可以開學的,為何獱延下來呢?這與中國佛協領導人趙樸初會長逝世 有一定關連的;樸老生前是非常支持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興辦的。這是佛教「續佛慧命」的大業,是香港佛教「接班人」的大問題。就在這關鍵時刻,樸老撒手西歸 了,對中國各地佛教有直接影響,對海外佛教也有一定的影響!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延誤開學就是一個具體的事例。直至今日,中國佛協召開新一屆會議,遲遲未能舉 行,對會務展開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特殊環境背景下,出現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雖然如此,明知困難重重,本會會長覺光大師依靠佛力加被,毅然決定組團上京拜會有關國家領導人, 陳述創辦佛教僧伽學院重大意義。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港澳辦、特區駐京辦、中國佛協等各位領導人聽取了會長覺光大師的匯報後,紛紛表示予以鼎 力相助,也充分顯示了覺光大師愛國愛教的具體表現。

會長覺光大師北京一行,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鼓舞,信心十足。返港後,向佛聯會董事會匯報了情況,各位董事知悉國家領導人大力支持,受到巨大鼓舞和鞭 策。各位董事在會長卓越領導下,同心同德,力求早日實現這一偉大事業。院址在沙田(明論佛堂),加速粉飾裝修,課室宿舍增添設備(電腦、圖書館……等 等)。並有兩位副院長(覺真、道平)日夜督促工作,各負責任;聘請各級講師暨督學人員即將到任,開學日期指日可待。

在開學前夕,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親自蒞港會晤覺光大師,轉達中共中央統戰部領導人有關指示。眾所周知的一個大原因,申請師生出境手續需要一定的時日,可以說,這是特殊而特殊的事例,用佛家語言說,「這是殊勝因緣!」

師生出境入學不成問題了。擺在佛聯會各位董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辦好「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了。國家領導人,和香港八十萬信眾,以及全世界各 地佛教善信目光焦點都集中在「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身上。擔子不輕,責任不小!但願:「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眾緣和合而成的事業,相信這座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一定會辦得很好。

 
 
歷史的使命,時代的召喚!
台灣召開「世界宗教人士合作會議」之管見
<<釋覺光>>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佛教會會長 宏船長老高瞻遠矚,特地組織一次國際性的宗教會議,邀請了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宗教界人士,香港地區有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代 表出席會議,本人是香港佛教唯一代表人士。大會主席團恭請了政府總理李光耀先生主禮盛典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儀式隆重,意義重大,給世界人類予以深遠的影 響,有助於世界和平事業。

  各宗教代表人士在大會上發表了相關的卓越宏論,富有建設性的見解,有助於減少世界紛爭,發揮宗教慈悲主義精神,大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會議期間,各 代表進行了交談,增強了友誼,也存在著語言上的障礙,不能暢所欲言,雖然如此,但氣氛非常和諧而協調,彼此語言不通,從各自表惰上看來,個個臉上呈現含笑 喜悅神態,所謂「盡在不言」中,這或許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悟性吧!當然大會的精神和意義,每位代表都有深刻體會和感受。

  本人在大會期間深受啟發,從而有所感悟!當我剛踏入會場時,被一特殊現象牢牢吸引住,視線集中在佛教代表群中,其中有北傳佛教代表,也有南傳佛教、藏 傳佛教代表們,見到出家人儀態莊嚴,惑到分外親切;尤其南傳佛教代表們身著黃色僧服,左袒右肩,光頂赤足,保持著佛陀時代的風貌,時光倒流,似跨入靈山會 場,天龍八部會聚一堂,予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的宗教氣氛,展示了諸上善人會聚一處,人人未來皆能成佛!

  因此,我想到佛教需要有一強大組織系統運作,在國際上才能發揮巨大的「濟世利群」的作用。在亞洲各國信仰佛教的非常多,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有些國家 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尼泊爾……等等,是全民族信仰的唯一宗教,或稱謂「國教」!就是缺乏國際性的統一領導機構,阻礙了佛教事業有力的發展,當前首先 需要理念上統一,有了共識,才能建立國際統一組織機構。大概沒有多年吧!在各方努力下,終於實現了「世界佛教僧伽會」,繼而有「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 華僧會」……等等,增強了世界佛教團結力量,顯示了佛教在國際間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世界各地佛教組織需要通力合作,為了全球人類的利益,世界各宗教也需要通力合作。一切宗教都有不同的教義,但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人為善」為依 歸。佛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一攝一切,一切攝一」,基於這個觀點,相信各個宗教在利益人類基礎上能夠一統,能夠協調,能夠合作,只要從「愛」,從 「慈悲」為出發點。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能把人類連結起來,這條路是漫長的,只要走下去,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地!淨心法師本著佛陀的教誨精神, 召開世界宗教人士合作會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唯有宗教界人士才能挑起這個重擔,一切政治家都顯得軟弱無力!我們知道:一切政治都是「足不出戶」的,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實施,不能強加他國身上的,所謂不得干涉他國內政,這是國際政治遊戲規則,誰也不敢冒犯。可是,在人類一切遊戲規則中,只有宗 教是所謂超然的,超國界的,超民族的,超政治的。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了,許多、許多國家的王朝經歷一段時 間後無有不毀滅的,只有宗教屹立不倒,充分顯示了宗教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人們有個普遍想法:政治是短暫的,宗教是永恆的。因此,信仰宗教的人越來越多,唯有宗教的力量才能把人們連結在一起,而且是無條件的,是絕對信奉的。

  在這裡無須深談政治與宗教的關係,有一點可以說,在每一國家內,政治對宗教有一定的影響,它能起保護作用,也能起破壞作用。順民意的政治,一定會保護宗教,中外古今歷史上,有不少事例(如「三武一宗」),政治興旺與否,且看其對待宗教態度如何了。

  說到香港佛教方面來,它有一段漫長悠久的歷史,早在唐、宋年間,就由內地傳入香港了。千百年來,香港是海島魚村,人口稀少,信佛者寥寥可數,香火不 旺。直至十九世紀英帝侵華,割讓香港,在殖民統治下,洋教盛行,而佛教人士獨善其身,茹素念佛,與世隔絕。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香港佛教發生了巨大變 化,猶如睡獅甦醒了,精神振奮!不少高僧大德紛紛南下,講經說法,興建梵剎,精舍林立,雨後春筍,大有扭轉乾坤之勢。一九四六年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吸收 了廣大四眾弟子,調動了積極因素,發大菩提心,興學校,辦慈善福利事業,有佛教醫院、佛教墳場、老人院、護理院、青年活動中心、佛教書籍、刊物,氣象一 新,香港佛教面貌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堪與先進的「洋教」並駕齊驅了,為香港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國內外贏得了不少美譽,讚揚聲不絕。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了,就在這五十多年間所取得的各方面巨大成就!遠遠超過了前幾個世紀的業績,更確切地說,是從「零」開始的。不得不令人讚歎!直至今日:還有不少外地佛弟子來香港「取經」哩!

  在我擔任「佛聯會」會長期間,確實做了不少事,備嚐了辛酸苦辣的滋味,且不論功過如何,我牢牢抱著一個宗旨:「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至 於個人毀譽得失,皆是過眼雲煙,算不得甚麼!予人以記憶的一件大事,個人和廣大佛弟子感到自豪的,就是爭取到「佛誕公眾假日」(每年四月初八日),在港英 統治時代,我們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爭取「佛誕假日」,都不能成功。到了特區政府時代,我們用了不到三年的光景,積極爭取,終於在一九九九年爭取到了「佛誕公 眾假日」,並通過立法會以「立法程序」而實施的,佛弟子無一不感到揚眉吐氣,皆大歡喜。

  從個人來說,我有不少宏願,靠諸佛菩薩加被,多個願望皆能實現,內心感到欣慰和踏實。香港佛教擁有很好的物質基礎,但出家人太少了,為了「紹隆佛 種」、「續佛慧命」,計劃辦個「香港僧伽學院」,目前已在進行中,助緣不少。「未見開學,內心不安」!為了佛教事業常常寢夜難眠;個人事易放下,佛教事難 放下。老之將至未能休,豈不苦哉!

  想到淨心法師為了佛教事業,為了人類和平事業,不辭辛勞籌辦世界宗教人士合作會議,理所當然前來參加,這是歷史的使命,時代的召喚!
 
 
支持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辦
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一行蒞
  〔本刊記者報道〕本港佛教領袖覺光大師倡導、並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香港佛教僧伽學 院,得到中央領導部門的深切關懷和極大的重視。在僧伽學院抓緊籌建、即將擇期開學的前夕,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於八月廿三日蒞港,就委托北京中國佛教 協會,從內地選送學僧來香港僧伽學院深造一事與覺光長老及香港佛聯諸同仁達成共識,順利解決了首期招生與入學的關鍵問題。隨同葉小文局長蒞港的還有中央統 戰部二局蔣堅永副局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外事司帥峰司長、郭偉司長和秘書劉巍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假座富麗華酒店貴賓廳,舉行了歡迎儀式。陪同會見的還有中 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協調部高閩處長、楊建章副處長,以及佛聯副會長永惺法師、香港人大代表、佛聯總務主任智慧法師、佛聯常務董事和有關執事。大家深切感受到 了葉小文局長深入實踐、關心香港佛教事業的博大胸襟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本港佛教界人士無不歡欣鼓舞。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刀述仁居士於九月七日致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告知中國佛協已委托專人會同國家宗教事務局院校處的負責人士, 共同分赴蘇浙閩等地甄選信仰純正、戒行清淨、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僧相莊嚴的學僧,推薦來港學習,估計在十月底或十一月中,即可辦好手續,前來香港報到。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首期開學典禮,亦已指日可待。

  九月四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在粉嶺觀宗寺召集覺真法師、道平法師、魏世波先生,座談佛教僧伽學院開學的前期準備工作,並布署開學典禮的準備事項。

  九月七日,道平法師率佛聯會秘書處諸負責執事:魏世波、蘇展鴻、鍾劉倩儀、張文演、吳冠強、梁美晶、張毅平等至沙田明論佛堂院址,逐一察看了院部課 室、電腦室、圖書室、齋堂、僧寮等維修翻新改建工程,並就教學設備、室內佈置、物資添置等事項,作了討論研究,覺真法師也參加了這次工作會議。

  創立規範化、標準化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是香港佛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覺光長老主持香港佛教聯合會以來的一大夙願。這對香港佛教事業的承先啟後, 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弘傳教化,面對廿一世紀的濟世度生,都將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意義。有鑒於此,是以早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二日第四十四屆第四次香港佛教 聯合會董事會會議上,就作出了籌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決議,並選定沙田明論佛堂作為院址,展開了一系列的籌備工作。

  為使明論佛堂改建為適應現代教學需要的一所院校,維修與翻建工程,量大而艱巨,位置又在下禾輋村山坡之上,更增添了材料搬運的艱難。目前,環境工程已 完成山門牌坊翻新,斜坡鞏固,清理四周雜樹亂草,平整地面與通道,重建公廁,加設洗浴設備,添設道路防雨頂蓬,沿山坡添置護欄,重修登山石梯,教學樓、生 活樓均加安避雷裝置。教學大樓內,整修教室,安裝空調,加設紗窗,防晒簷蓬。對教務處、院長室、圖書館,安裝電話與照明系統,鋪設膠地板。對學僧僧寮,更 換門窗,加設紗窗,安裝空調、改裝照明、新造衣櫥、儲物櫃、添置床具。對佛殿、香積廚,都按叢林制度二時課誦上殿、過堂要求,重新翻造與添置設備。為了確 保教學質量,適應新的時代發展,不僅將為每位學僧配置一台手提電腦,而且還添置語音系統,教學錄相、電視設備。

  在中央的支持、關懷和覺光大師的直接領導下,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將依照佛教的根本教義作育僧青年,使學僧入學後,得到系統的正規教 育,尤其重視與國際接軌,面對二十一世紀,並且堅持學院宗旨,提倡健康的理念,引導學僧,透過新的現代社會的法治、組織、制度觀念,掌握新的科技與社會知 識來提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六和合精神,學修並重,完善當代僧侶教育,培養新時代的弘法利生的使命感,造就新一代僧才。可以預期,在香港大地上,必將建成 一所新時代的規範化標準化的佛教僧伽學院。
 
 
現代化進程中的大陸佛教
<<陳星橋>>

  國全面走向現代化是從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一九七九年開始的。當時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劃時代的轉變,給包括宗教界在內的大陸各行各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即是這一系列變化的見証者和受益者。作為一個佛教徒,在這 裏我想著重介紹一下大陸佛教的劫後復興,并就佛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來的發展作一番探討。

一、當代大陸佛教發展概況

清末民初,受西學東漸和廟產興學的刺激,中國佛教出現了復興的勢頭,不僅教內高僧大德輩出,而且許多社會精英紛紛從中國化了的佛教中尋找思想武器來扺 禦西學東漸帶來的衝擊,從而促成了佛教在變革中復興,如佛教團體的紛紛建立、各類佛學院的創辦、近百種佛教報刊的發行等等,都是中國佛教前所未有的。如今 大陸佛教與台港澳地區的佛教無不是這一時期佛教的繼承與發展。

新中國的建立為佛教的發展帶來契機。如一九五三年成立了由國內各民族的三大語系的佛教徒組成的中國佛教協會,一九五六年創辦了中國佛學院和《現代佛 學》月刊,中國佛教協會組織發掘、整理房山石經,開展了一些必要的宗教法事活動和佛教文化活動,并在更大範圍內進行了中國佛教與國際佛教界的交往。然而由 於極左思潮的影響與不斷的政治運動,尤其是經過「文革」浩劫,大陸佛教幾乎走到了滅絕的邊緣。

或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一九七九年國家推行改革開放,并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猶如春風吹拂,使大陸佛教得到全面復興。國內的大德長老無 不為之歡欣鼓舞,認為這二十年是數百年來中國佛教發展的最好時期。我們從以下幾方面的介紹可知,上速判斷不是沒有根據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級各類佛教團體相繼建立或恢復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三千多個宗教團體,其中佛教團體是比較多的。除了三十個省市 自治區及其省會城市建立有佛教協會以外,佛教徒較多的市縣也大多建立有佛教協會。此外各地還建立有不少居士團體和佛教文化研究機構`慈善功德基金會等組 織。

(二)全國恢復和新建了一大批寺院,其中許多寺院建得金碧輝煌,規模極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級開放寺院一萬三千多所,其中藏傳佛教寺院三千多所,雲南巴利語系佛寺一千六百多所。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未登記或未開放的小廟和佛教活動點,估計當有數萬處。

(三)全國佛教文化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一九八○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同時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一九八二年創辦了中國佛學院栖霞山分院,一 九八七年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創立。此外各地創辦有三十多所佛學院,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廈門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廣東嶺東佛學院、四川佛學院、四川尼眾 佛學院、廣東尼眾佛學院、九華山佛學院、普陀山佛學院、重慶佛學院、江西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湖南佛學院、河北佛學院等,至於一些寺院辦的僧伽培訓班就更 多。各地創辦的佛教期刊雜誌不少,全國多達三十幾種,著名的有《法音》、《佛教文化》、《佛學研究》、《台州佛教》、《禪》、《廣東佛教》、《人海燈》、 《甘露》、《閩南佛學院學報》、《法源》、《佛學文摘》、《叢林》、《普陀山佛教》、《菩提心》、《上海佛教》、《寧波佛教》、《覺群》、《弘化》等等。 創辦的佛教文化研究機構也不少,如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佛教圖文館、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普陀山佛教研究所、河北禪學研究所等等。此外各地還建立有編 印、出版流通佛教書籍的機構,如南京金陵刻經處、上海佛學書局等。而且幾乎所有寺院都建立有佛經流通處或法物流通處。

(四)佛教信徒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僧尼二十多萬,其中漢族僧尼約八萬人,藏傳佛教的喇嘛、尼姑約十二萬人,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 老近萬入。居士人數無法統計,估計有近億人。佛教界大德長老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有近一萬七千名宗教界人士擔任代 表、委員,其中佛教界人士所占比例較大。他們代表佛教界參政議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見、建議、批評或議案、提案。

(五)隨著對外開放和國力的增強,佛教界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活動更加廣泛而頻繁。如中韓日三國佛教界定期召開會議,交流活動不斷深入,使三國的 「黃金紐帶」關係不斷加強。佛教界恢復與發展了與東南亞各國佛教界的傳統友誼,與歐美各國佛教界也建立了聯繫,尤其是與台港澳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佛教界的 關係進一步密切。

(六)與佛教界的發展相對應,社會各界對佛教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一些省市社會科學院及部分大專院校都建立了佛學研究機構,開設有佛學課 程,培養了不少佛教研究人才,也發表和出版了許多有份量的佛學論文和專著。學術界與佛教界常聯合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佛教的 發展。從上述事實可以看出,當代大陸佛教的確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佛教界過去那種一盤散沙、各民族各語系佛教不大溝通往來、政教學三界之間充滿隔閡、與 國外佛教界交往少的局面有了較大的改變。應該說,國家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使佛教獲益良多。


二、 佛教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大家知道,佛教傳入我國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它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與民俗相融合,亦 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人類社會不斷走向現代化、「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的最近一百多年的進程中,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卻經受了嚴峻的 考驗。尤其在大陸,佛教還經受了無神論的馬列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考驗。在這樣復雜、嚴峻的環境下,佛教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還有新的發展,這一 事實自然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表明佛教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有著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和積極作用。對此,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簡要的闡述。

1、 佛教能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對於宗教,我們應從其實在整體上來把握。宗教通常由三大要素構成:一是宗教思想信仰體系,普列漢諾夫給宗教所下的定義中講的宗教觀念、情緒和 活動可歸為這一大要素中的諸因素;二是宗教文化,它幾乎涉及社會意識形態各個門類;三是宗教實體,即由同一信仰的人們結成的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社會實體。 我認為,宗教包含的這三大方面,都可以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就佛教來說,佛教的思想信仰形態,是佛教的核心,是廣大佛教徒精神所寄,佛教的教理、教義、教規中包含有許多積極因素,特別是其中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 範,對於提高國民素質,對於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億萬佛教徒在參加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實踐中,愛國愛教,奉公守法,誠實勞動, 積極工作,講文明,講道德,守紀律,行善事,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是把其佛教信念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的。如今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要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這將在 一定程度上凸顯佛教理念及其道德規範在國家各項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至於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泛,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它依然可作為一種無盡的源泉,大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雖然大陸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但宗教只要有人信仰,就會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同樣可以發揮其特有的影響。何況經過民主改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 禮,經過幾十年間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實踐,大陸宗教從整體和主流看,從發展趨向上看,已不再被看作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殘餘,它日益與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擴大開放的重要渠道,因而日益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築 的構成部分,并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積極的影響。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陸佛教界和學術界即已就這方面的問題作了比較詳盡的論証,它 正逐步成為大陸政、教、學三界的共識。

2、 佛教能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發展科技與現代化是個兩面刃,它在給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與富足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如環境污染、社會失衡、道德失範等,這時就 特別需要宗教隨時予以糾偏除弊,維繫世道人心。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其宗教也往往很興盛,這可能是人類及社會的一種自然選擇和需要,說明宗教的 確能服務於人類的現代化事業。

佛教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信徒眾多、影響廣泛的宗教,它對我國物質文明建設的貢獻更是多方面的。從由佛教徒構成的社會實體來說,中國 佛教徒有著農禪并重的優良傳統,由於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廣大佛教徒的宗教需求得到滿足,勢必對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這樣一來, 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對國家的物質文明建設自然就會產生積極影響。從佛教的信仰形態來說,佛教的教理教義有維繫世道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而 社會穩定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石。佛教能堅定人們的道德信念,其修行方法能舒緩人們緊張、失衡的心態。在佛教徒中,犯罪現象是極為稀少的,這無形中減少了現代 化建設的成本,這種作用是不可以金錢來計算的。其次,佛教的緣起思想、依正不二的理念及戒律的精神,對於人們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 具有啟導意義;佛教的圓融精神和慈悲教義及非暴力的主張,對於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以及人類的和平事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這些都是現代化事業所必不 可少的。從佛教的文化形態來說,佛教文化本身就是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常言道;「世上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祖國的許多山川由於僧人的營建與綠化 妝點,蔚然成為名山勝地,其環境寧靜整潔幽雅,集建築、繪畫、書法、音樂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人們競相朝拜、觀瞻的旅游勝地,客觀上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

3、宗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証

如果僅從世俗的層面來分析,有時很難讓人認識宗教的特殊價值。其實宗教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在於,它是人類良心的保証。一個多世紀以來,科 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擁有的知識、技能及生活的富有、便利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伴隨而來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核戰爭威脅、貧富差距加大、人們精神空虛、 社會道德失範、犯罪增多的現象也達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往往使人們的貪欲、傲慢、我執極度膨脹,從而凸顯出人類認識與規範 自我的能力嚴重不足。盡管許多政黨和社會精英提出了這個主義、那種目標,但由於其主張和目標的有限性、無常性與人類自我和私欲的無限膨脹的矛盾,總是一而 再三地讓人失望。在大陸,由於「文革」浩劫帶來的信仰危機,以及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等帶來的精神空虛、道德失範,使許 多人亟於從宗教中尋找寄托,或從形形色色的氣功門派中修心養性以安頓身心,這種現象多少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和心中蘊藏著強烈的宗教需求。像荒誕不經的 「法輪功」居然能在短短的七年間吸引數百萬人,正是利用了人們在宗教上的無知和信仰上的飢渴。

宗教的最高信仰及目標一般具有神聖性、超越性、普遍性,雖然遙不可及,難於驗証,反倒使其歷千年而不衰,能為不同時空的各民族、各階層的人們所仰信, 作為精神寄托。從佛教來說,更不局限於此,如佛教的緣起理論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佛教的業感理論教導人對自己的思想與言行負起責任;佛、菩薩的高尚人格及 覺証的彼岸世界足以引發人們的無限崇敬,而畢生去追求。佛教對世法的洞察與批判可以使人幡然醒悟而自覺自律。我個人認為,佛教是一種崇尚智慧、具有慈悲與 包容精神,重實踐、非暴力的宗教,是最適合當今時代和全人類的宗教。

當然,宗教并非處於真空之中,它自身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何況還有種種迷信與邪教的魚目混珠!國家主席江澤民有句名言:「民族、宗教無小事」, 正是看到了宗教具有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所以,我們全社會都應正視宗教,好好地研究宗教,給予宗教必要的扶持與引導,使之真正成為人 類良心的保証。

 
 
中國的天然大佛
<<果 藏>>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
形成於石窟的開鑿

  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逐漸的適應,緩慢地流傳,到東晉十六國時趨向繁榮,南北朝時 出現各種學派,隋唐時代更形成大乘佛教八個宗派,進入鼎盛階段,並實現中國化。在西藏地區又出現藏傳佛教,它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在雲南地區,從緬甸,泰國 傳入上座部佛教,屬於南傳佛教。在佛教的長期流傳、演變和發展過程中,中國高僧和佛教學者從事譯經、注釋和創造學說體系的佛教理論活動,並積極開展建寺造 像,坐禪修定等佛教實踐活動。近二千年來,佛教不僅擴大了中國思想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且還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

  中國佛教造像、石窟、建塔,最初都從印度傳來。從印度現存佛教遺跡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魯特、桑奇都無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跡,以表示 佛的存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彫刻的佛像與佛足跡,兩者同時存在。第四期阿旃陀、犍陀羅只有佛像而無佛足跡,並刻有佛傳。犍陀羅為當時中國西背氏移民 所建貴霜王朝的都城,取希臘所遺文化而光大之,所以月氏佛教文化獨具特色。沿絲綢之路,東來而至甘肅的,有敦煌鳴沙山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 石窟,祗有安西榆林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川廣元石窟以及南京攝山石窟等。中國西部佛教造像藝術,以于闐、龜茲所保存者最多。敦 煌、雲崗馳名世界,其餘如日本、朝鮮等地皆學中國,而印度本土佛教造像於九世紀後為印度教和穆斯林所毀,僅佛教幾個大石窟較完整地保存至今。

  中國佛教石窟造像藝術,初期雖曾受印度的影響,但同一題材,內容和表現方法都已不同,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如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 靈窟、天水麥積山窟造像等。再東進有山西大同雲崗、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河北邯鄲響堂山、河南鞏縣石窟寺、山東雲門山、江西連雲港、遼寧義縣萬 佛堂大小石窟,蔚為盛觀。在四川有廣元、大足以及巴中、通江等石窟造像,分佈既廣,數量亦多。樂山大佛,尤呈偉觀。其他木彫、泥塑(敦煌、麥積山由於石質 是礫石,不便彫刻,工人匠心獨運,改用彩塑)。唐塑在莫高窟中煥發光彩。江南楊惠之成為泥塑名家,江蘇吳縣紫金庵的南宋羅漢塑像就是彩塑的精品。總的說 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雖然曾受印度的影響,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風格也傳到印度犍陀羅等地區,對印度佛教美術的發展也曾有過一定的影響,這是兩國佛教文化交 流的歷史見證。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教人工造像的情況。近幾年來,由於旅游和佛教事業的迅猛發展,各地陸續發現天然大佛,這裏匯總向本刊廣大讀者作一介紹,以供朝禮參拜的參考。所謂天然大佛,主要是自然形成,有些略有人工修理調整的痕跡,其特點是既大且奇,令人感受大自然的特色。


四川樂山大睡佛

  廣東老農潘鴻忠於一九八九年五月在游四川樂山時偶然發現在號稱「世界之最」的樂山大佛外圍又有一尊奇大無比,由幾座山體構成的隱形睡 佛。經四川省文化廳於一九九○年九月派出專門考察組實地探察證實這尊全身長達四千米的巨型睡佛確為四肢齊全,體態勻稱,面目清秀、栩栩如生的仰臥睡佛。它 躺水面天,頭南足北,佛頭、佛身、佛足分別由烏尤、凌雲、龜城三山連襟組成。根據僧人估測,這尊巨佛平睡於此已有二千年左右了。

  新華通訊社為這一新發現令人稱絕的奇景發了專電,向全世界作了報道。驚嘆凌雲大佛(即樂山大佛)不偏不倚剛好端坐於巨佛的心胸部位,彷彿緊緊依偎在 「祖先」懷中一般。這正好應證佛教中的「心中有佛」 與「心即是佛」的古老聖寓。報道還說,巨佛的形成是古人匠心所建還是一個疑竇叢生,眾說紛紜的謎。若說人工所造,如此浩大工程為何竟無絲毫歷史記載乃至民 間傳說。若說純屬天然,為何巨佛身上人工刀跡斧痕比比皆是,為何唐人劈山、鑿樂山大佛剛好選址於佛心之處?以後國內報刊還發表了各種探測,談得神乎其神, 玄乎其玄,如說二千年前形成「離堆」便已造就佛頭,「烏尤」二字取於唐代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面然」之名,說明佛門前輩對烏尤山是佛頭早有所悟。如此等等, 看似樸朔迷離,其實荒乎其唐。今據照片和文獻資料,以及到樂山訪問,所得見聞,試作澄清。

  首先是巨佛的形成,純屬因緣巧合。烏尤山古名漍巖,本與凌雲山相連。戰國秦昭王時(公元前三五六—前二五一),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將它鑿開, 故名「離堆」。當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李冰不知有佛,怎會想到二山分離形成麻浩河頭,造就「佛頭」、「佛身」。因此這完全是不顧歷史的瞎扯!至於烏尤山古 名烏牛山,北宋詩人黃庭堅更名為烏尤山,烏尤寺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山易名後以山名為寺。寺中有二米高的銅「烏尤」大士像。《樂山縣誌》謂觀音大士蒞 此,見兩河沙岸,鬼魅啾啾,乃化為鬼王,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應以何種身得度者即現何種身為其說法,化鬼王也有可能。但「面然」卻與觀音無 關,此名出於唐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經》。「面然」即「焰口」,為餓鬼名。經中說佛弟子阿難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請示佛陀,佛因而教以此施食之 法。可見所謂佛門前輩對烏尤山是佛頭早有所悟,「面然」是佛面使然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無稽之談,純屬牽強附會。

  其次是所謂「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聖寓,也是張冠李戴的曲解。禪宗六祖在《壇經》中說:「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又 說:「不識本心,學佛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只有除卻妄念,撥去雲霧,自識,直見本性,即可見性成佛,所以六祖要求人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並 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這位記者把自心和自性,搞成心臟的心,認為「樂山大佛」剛好鑿在巨佛的心胸部 位,應了「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寓言,確是南轅北轍,相差太遠了。至於巨佛如何形成?它既是大自然造物,又是人工創建,可說是「因緣所生法」的體 現。細觀以烏尤山為佛頭,凌雲山為佛身的形象。那頭部特別逼真彎曲的髮髻,隆起的眉眼、鼻尖和下頷,還有一撇漂亮的眼睫,令人嘆服其維妙維肖,極為傳神。 原來烏尤山林茂密,濃綠蓋地,這是歷代寺僧慘淡經營,劈山造林的結果。如今巨佛上的髮髻、前額、鼻樑、嘴唇和下頷,一望而知是山上茂林所組成,眼瞼和睫 毛,是本世紀七十年代所營建的景雲亭的翹角。這些林木和建築物高低有序、互相錯落,神奇地變成巨佛的五官,才使巨佛面目傳神。但烏尤寺僧眾們為保護山林付 出辛勤的勞動,是否為了保障佛頭完整無損,那就要看今後全面規劃。倒是如來殿的一副楹聯引人深思。上聯是:「大智慧所居,看他翠竹黃花,頓明佛性;」下聯 是:「小蓬萊在望,羨此洞天佛地,好悟禪機。」可見歷代寺僧苦心保護山林的「禪機」與造就「佛面」並無關係。一切法因緣所生,如果山林有了變化,那呈現的 巨佛面容也會有所變異,甚至面目全非。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巨佛是大自然的造化,又是人工精製。但歸根到底,還須因緣巧合,否則怎麼會躺睡二千年左右,迄今 始被發現呢?緣不成熟,睡佛就不成其為睡佛了。


山東青州發現
神秘山體巨佛

  無獨有偶,據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上海《解放日報》報道:來自全國各地學術界的二十多位地質、考古、歷史學專家、學者匯集在有「海岱明珠」之稱古城 山東省青州市,就該市發現的奇觀山體巨佛及佛教造像進行考察探討後得出初步結論:這一種神秘的山體巨佛乃是人力借山勢彫鑿而成。

  專家、學者們先到駝山觀佛台察看和領略了山體巨佛的整體神韻之後,復又登上巨佛台,實地詳察了整個山體巨佛。確定位於山東省青州市駝山的巨佛頭像由幾 座山體組成,仰面橫長達二千五百餘米。巨佛的額、鼻、嘴、頷諸佛比例適當,眉、眼、顴骨清晰可辨,隨著視角的轉換,巨佛的雙唇會呈或開或閉的奇景,形象 生動,令人拍案叫絕。專家、學者們認真觀察了山體巨佛的前額、眼睛、下唇、下頷等部位,發現均有人工修鑿的痕跡。他們就巨佛天成還是人為這疑問,從歷史、 考古、地質、佛學和政治的不同角度,旁徵博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對於山體巨佛的修鑿時間、修鑿起因、修鑿者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討。神秘山體 巨佛的面紗揭開後,將為山東這古老省區增添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附近的巨型睡佛

  甘肅敦煌縣城東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俗名千佛洞,是中國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寶庫」。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 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一千六百多米,建造年代據武周聖曆元年(六九八),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 (三六六)至唐代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現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 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窟最大者高四十餘米、三十餘米見方。最小的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以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 身,多則十一身,最大者三十三米,最小者僅十厘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的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 圖案。最古的地圖《五台山圖》大四十多平方米。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壁畫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二十五公里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 富的藝術寶庫。

  就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經敦煌藝術院院長發現一天然巨型睡佛。它位於敦煌市西郊的黨河山。睡佛呈仰臥狀,全長二.二公里。佛首以黨河水庫大壩為枕。其 髮、髻眉骨、鼻、口、頸、胸、腹、下肢、腳部輪廓清晰,比例適度,堪稱大自然傑作。睡佛最高處比附近地面高出一百五十米。晴日高溫時,只見遠處海市辰樓, 水波渺渺,近則雲氣繞繞,瑞光萬點。睡佛安臥雲間,儀態萬方,堪稱一絕。到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既可瞻仰佛像、菩薩像、壁畫、經變等藝術珍品,又能欣賞巨型睡 佛和自然景觀,一舉數得,美不勝收。


浙江建德大慈巖的
天然巨佛

  以上介紹的都是巨型睡佛。浙江建德縣城南二十七公里處,有大慈巖,山形詭怪,五峰如指弓曲成一拳。近經勘察發現整座山巖是一個巨型天然 大佛,高約六百米,直沖雲表,四面玲瓏,白雲繚繞,堪稱奇觀。南麓有石階千級,盤旋而上,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寺殿僧房傍巖而築,一半入巖, 一半凌架懸崖,有長廊相接,石欄連續,因勢佈局,與山峰混為一體。這裏還有羅浮仙境、一線天、玉池、雲亭等勝跡。

  與四川樂山大佛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氣勢磅礡,規模宏偉。不同的是樂山大佛依凌雲山棲鸞峰斷崖用人工鑿成。據《嘉州凌雲寺 大佛像》記載:大佛為唐開元元年(七一三)由名僧海通創建,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於貞元十九年(八○三)完成,前後工程進行了約九十年的時間。大佛頭與山 齊,腳踏大江,通高七十一米,頭高十四.七米,頭寬十米,肩寬二十八米,眼長三.三米,耳長八米。耳朵中間可並立兩人,頭頂上可置一大圓桌,。赤腳上可圍 坐一百餘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慈巖大佛高六百米,是大自然的造物,當然還須人工修鑿,使其更加完善、逼真。據報道,有關部門整在研究 規劃中。


遼寧鞍山市千山
天然大佛

  遼寧省鞍山市東二十公里,遼陽東南三十公里處有千山,原名千華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華山,為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佔地面積約三百平 方公里,海拔七百多米。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棋布,共有峰巒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最高峰為仙人台,第二高峰為五佛頂,有「無峰不奇,無石不 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座奇峰,或如獅虎雄躆,或如映象盤龍,因此古人有詩讚曰:「一石一泉皆化育,千華千頂孰彫鎪?」山中除有峰巒奇秀著稱外,尚有建於 唐朝,而在明代馳名的「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禪林。清人姚元之詩云:「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障重,欲向青天花數 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詠者有身歷其境之感。有報紙曾報道,千山發現天然大佛,酷似彌勒造像,其髮髻、眉、目、鼻、唇、頷清晰可辨,肢體輪廊明顯,並刊載 照片。這又為千山勝跡增添一自然景觀,堪稱盛世奇事。
 
 
我家的弘一大師墨寶
<<陳無瑕>>
  一大師由儒入佛,是位才華絕世的文藝先驅,琴棋書畫,戲劇篆刻無所不精。出家後更是位 自利利他,持律精嚴的高僧泰斗。他上求佛道,下渡眾生的菩提心,永為學佛僧俗的敬仰膜拜。他的一生給後世留下了許多金石墨寶歌曲詞作,為後人傳頌。盡管經 歷了種種磨難,但人們還在吟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些墨寶遺物在紅衛兵掃蕩之後也有幸免於難的,我家便有二幅弘一大師的墨寶,逃脫劫難被珍 藏著。一九九五年上海的家從淮海中路嵩山路的康福里拆遷到梅隴,竟使二件湮沒了四十年的弘一大師墨寶重現了莊嚴風儀。

  一九二九年我的父親陳海量在閩南皈依弘一大師。執弟子禮。大師言傳身教,耳提面命,我父親從此深研佛教教理,勇猛精進。與大師結下的情誼,奠定了他一 生的道路。父親與大師分袂後,雖關山險阻,但鴻雁不絕,情誼甚篤。其間大師曾有多幅手書寄贈。一九四一年父親在上海主編《覺有情》月刊,大師應他的請求, 撰寫了我祖父的傳記,並寫成橫幅。父親視為至寶,裝裱供養。大師圓寂後,父親於一九四三年主編了《弘一大師永懷錄》一書,緬懷大師,並在自己創辦的大雄書 店出版(該書現被收入《民國叢書》第三編歷史,地理類第75冊中)。文革後的一九七八年,父親蒙趙樸初先生的關注,從青海南歸,但已遍尋大師墨寶不著了。 全家都認為已失落在文革之中,父親無時不扼腕痛惜。一九八○年父親應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先生的邀請,赴北京參加舉辦「弘一大師書畫金石音樂展」,他還為 自己沒有大師墨寶參展而深感遺憾。

  我記得弘一大師的墨寶與另外一些字畫,原先都掛在故居三樓的北面墻上。一九五五至五六年間康福里房屋大修,要拆掉北面的危牆重砌。那時我還在南洋中學 讀高中,對牆上字畫的價值不甚了解,於是便把他們收起來,放到樓下原大雄書店書間的閣樓上。五八年我便去了湖北,母親說文革中,紅衛兵掃四舊,家中的字畫 文物全部清出,裝了滿滿兩部三輪車,交給上海電瓷廠的造反隊,以後便泥牛入海,音訊全無了。大家估計,弘一大師的橫幅大概也在劫難之中了。九五年康福里拆 遷,搬家時妹夫在閣樓上與鄰家相接的橫樑夾縫中,發現了一卷原先掛在三樓北墻上的字畫,弘一大師的墨寶竟也在其中,而且是二幅,現在我回憶起,當時閣樓上 已雜物堆滿,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放字畫,正好有個橫樑之間的空隙,便隨手塞了進去。日子長了,也就遺忘了,誰知這隨手一塞,倒讓這兩幅墨寶渡過了浩劫。盡管 上面留有水痕鼠跡,卻更顯得其珍貴了。全家莫不喜出望外,額手稱慶了。

  寫著「陳復初居士傳」的橫幅,用的是四尺宣。連兩頭裝裱約一百四十厘米長,寬三十厘米。祖父傳計廿五行,二百五十七字,字形約為1.5x2厘米的長方 體。記敘著祖父的身世才學,道德品行,語言暢達誠摯。內容具體生動,以「俾示子孫,世知奉佛。」後面略低附有,「立鈞童子生西事略」,立鈞是我的四叔,十 五歲病故。全文計十七行,一百二十三字,字形略小,為1x1.2厘米的長方體形。二段文字均有朱筆圈點斷句。落款為「於時三十年歲集鶉尾,大慈沙門一音撰 並書。」上有印章三枚。卷首一枚,左邊為陰文「南無阿彌陀佛」,右邊為阿彌陀佛坐像。卷尾印章二枚,其一為「弘一六十以後所作」;其二為「名字性空」。均 為陰文小篆。大師出家後曾留下眾多墨寶,多為楹聯詩詞,佛經集句,為人作傳並不多見。把傳記寫成書法作品,這似乎是唯一的了。這一幅作品在林子青先生的 《弘一法師年譜》中有全文記錄(該書第三百頁)。全文如下:

  《陳復初居士傳》:「居士諱克賢,浙江天台人,世業儒,父榜山公,德學卓著,矜式鄉里。居士少讀儒書,工文詞,天性仁厚,樂為人排難解紛。嘗入市拾巨 金,訪其遺者還之。賈於仙居,受厚俸。值母許氏小疾,遂辭返,不復遠游,其孝思純篤如此。天台質肆,昔有陋規,苦逼貧民。居士恫其弊,乃私撰狀,告於有 司。規廢,人無知其為者。晚歲覽《安士全書》歸信佛法。二十八年夏季示疾,遺誡諸子,勖以樂貧敦品,隱惡慎言,迨疾篤,安祥舍報,如入禪定,春秋六十又 二。配芧氏,勤儉治家,長齋奉佛,族黨稱其賢。子曰:立鰲立超、立鼎、立均,女一,立鰲字海量,別字普悲。囊居南閩,從余修學。邇以書來,述居士懿德,並 立均童子生西瑞相,請為之記。俾示子孫,世知奉佛。因書共概,委如別記云。」

附:立鈞童子生西事略

  居士四子立鈞,童年信佛。在學堂勸人學佛,從者綦眾。偶小妄言,立鰲哂之,童子大慚不自容,宿慧蓋有在也。二十九年夏,病肺亡。先自云見觀世音菩薩放 白光,將導之往,因起坐,復曰:「我乘白光去。」口念佛不輟,遂爾坐化。歷時久,頂門猶溫,往生極樂,蓋無可疑。世壽十五齡。為附記傳來,以示來哲焉。

  於時三十年歲集鶉尾,大慈沙門一音撰並書。

  傳記中所記的幾件事,我從祖母、母親口中經常聽見,謘得比較清楚、詳細。「嘗入市,拾巨金,訪其遺者還之。」記了我祖父拾巨金不昧的事。那時祖父還年 輕,成家不久,一次路過一個路廊(浙東舊時道路邊常有類似長亭一類的建築,供行人歇腳,有石凳可休息,稱之為路廊),見一藍色褳褡放在石凳上,四下無人。 祖父翻開褳褡,見一包得整齊而沉甸甸的東西估計是銀洋。祖父想這麼多錢丟了,失主不知會急成甚麼樣子,便坐在那裏等候失主,但半天也未見有人來尋。祖父便 把褳褡拿回家,又回到路廊等候失主。天快黑時,來了一個三十光景的漢子,急忽忽走進路廊。只見他臉發白,眼發直,呆呆地坐在石凳上流淚。祖父問他做啥流 淚。那人道:「我說給你聽也沒有用。」邊上人說:「你說說看,說不定有用。」他說,把收賬的錢丟了。祖父便問他,用甚麼包裝。包裝是甚麼顏色,那人一一回 答了。祖父說:「你跟我來。」那人道:「錢都丟了,我也活不成了,跟你去也無用。」邊上人說:「叫你跟著去總有道理的。」那人才醒悟過來,跟祖父回家。問 他內裝多少銀洋,他說有一百一十八元。祖父打開褳褡,拿出紙包,整齊的一百一十八塊銀洋一個不少。那人頓時跪在地上磕嚮頭,說你救了我一家人的命,並取出 十八銀洋要送給祖父,祖父謝絕了饋贈。那個人說他是台州府人,是替主人去新昌收賬的伙計。收賬回來路經天台,因旅途困頓,在路廊歇息,睡醒後把褳褡遺落在 路廊裏了。如果找不到這一百一十八元銀洋,真的活不成了。那伙計千恩萬謝地走了。他與主人過年時還特地從台州趕來送禮,道謝。當時祖父在一家當店當會計, 月薪二塊銀洋,年薪二十四元,便能養家活口過日子。一百一十八塊銀洋當時的確可稱得上是巨款了。

  祖父訴訟廢陋規一事是母親講給我們聽的,祖父曾在當鋪當會計,天台的當鋪有個自古沿續下來的先付利息的習慣。若一物到當鋪典當,定價十元,那麼要先付 三分利息,當戶只能拿到七元,取當時卻要付十元,另付利息,雙重盤剝。祖父認為來典當的絕大部分是家無隔夜糧的窮人,已是走投無路了,才拿東西來典當救命 渡日,這種規矩是外地當鋪所沒有的。於是他便寫了一份訴狀,告到縣政府。政府接到狀子後,實地調查確實,便下令廢除了這一苦逼貧民的陋規。同行的業主失去 了重利,對此事恨之入骨,揚言找到告狀的人要打斷他的腳骨,挖掉他的眼睛,不久,祖父便離開了當鋪到仙居經商去了。祖父這一大膽的義舉,得益的是許多窮困 潦倒的人,但人們始終不知是何人所為。

  我的四叔立鈞受家庭影響,從小信佛。但十餘歲便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結核,臨終前幾天,在病榻上忽然大叫:「媽媽,大嫂,快點把門關上,把燈籠點 起,有好幾個解差拿著鐵鏈,要拉我去!」說得我母親和祖母毛骨悚然,便對他說你快點唸觀世音菩薩,她們也在邊上幫著唸,這樣才平平安安過了三天。臨終前, 他對祖母和母親說:「觀世音菩薩坐在蓮花上來了,放出白光,要我坐白光去。」於是要人扶他起來,盤腿合什,口唸觀音菩薩不止,直到停止呼吸。停屍一天多, 頭頂還是溫熱的。弘一大師也把此事寫在祖父傳後,「以示來哲焉」。

  家中發現的另一幅弘一大師墨寶為二尺條幅。有約4x5厘米的長方體大字十四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落款為「歲次鶉火春仲華嚴經句亡 言」。閑章二枚,卷首同為「南無阿彌陀佛」及佛像,卷末則為「弘一」陽文印章。大師晚年把《華嚴經》的偈句集成楹聯三百,有人請他寫字,總是寫這些聯語偈 句,其目的為「明昌佛法,潛挽世風」,這幅作品大約作於一九四二年二月,離大師圓寂只有幾個月時間了,是他最後留在人間的墨寶之一,顯得格外的珍貴。這兩 幅作品相隔僅一年,字體斂神藏鋒,拙樸平整,筆力堅秀,布局妥貼,達到了出塵絕俗,不染人間煙火的精嚴淨妙境界,折射出大師無我的心態,超脫的神情和空靈 的意境,作品沖淡靜遠的韻致完全是大師崇高人格的表抒。它們是弘一大師書法藝術中的極品。

  弘一大師贈我父親的手書應該不止上面二幅,據《弘一法師年譜》記載,還有一幅,「四月自靈應寺重過水雲洞,手書古德偈句贈陳海量」,「手書贈陳海量偈 句跋」:「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古德偈句,辛巳四月十九日,第二次居南浦水雲,明朝將復之福林。書此以奉海量居士,晚晴老人,時年六十又二, 未御目魚書,(目魚,眼鏡也)(見該書第292-295頁)此幅墨寶大概已和那輛三輪車的「四舊」一起落到了造反派手中,不知下落了。

  弘一大師的這兩件墨寶從隱湮到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間已有四十年的漫長歲月了,雖然不能說經磨歷劫,但也意外地躲過了極左思潮的血洗。有人告訴我 們,光從文物角度來說可值多少錢,我母親當即表示,這兩件大師墨寶日後若出現在拍賣行裏,那即是陳門的悲哀和恥辱。我們決定將尋覓一合適的場所,捐獻墨 寶,讓人瞻仰頂禮,永久供養。以啟迪智慧,淨化人生,這符合弘一大師的初衷,也是父親的遺願。

  我們繼承父輩的遺願準備捐贈弘一大師墨寶的訊息傳出後,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未找到滿意的地方。後來有位居士推荐台灣南投靈岩寺方丈妙蓮法師,他曾多 次著文對我父親的為人品德表示十分敬仰,對父親的著作也大加讚頌。我們便有意將大師墨寶贈予靈岩寺。但屢次設法,都未聯繫上,過不久便有九九年的台灣大地 震,地震中心就在南投。墨寶未行,倒又躲過了一劫,真是佛力不可思議。
 
 
敦煌經卷在國內的散失
<<呂沛銘>>
  所周知,掠奪經卷的外人主要是英國的斯坦因及法國的伯希和,其次是俄國的鄂登堡及日本的桔瑞超等。然而,本國的不肖份子也是掠奪者,這是不為一般人所注意。

  一九○○年五月,藏經洞為道士王圓籙無意間發現,初時他以為洞內經卷是祭神物品,於是拿一些送給敦煌縣令汪宗翰。汪檢看後知是古物,乃問王圓籙怎樣得 來,王詐稱在莫高窟內偶然拾獲,汪於是請王拾多些給他,王隨後繼續贈送,汪亦將所得一部份轉送他人,這是經卷流散的開始,後來經卷輾轉相送,有幾卷為當時 甘肅省學政(今稱教育部長)葉昌熾所得,葉是一考古學者,見這些經卷,知是唐代遺物,乃建議省府藩台衙門派人到敦煌搜尋,並將所得運至蘭州保管,但衙門卻 無動於中,當時王圓籙仍未公開他發現藏經洞的消息。

  一九○七年首位外國掠奪者斯坦因到敦煌,以重金引誘王圓籙,使他說出藏經洞的真相,並向他購得八千餘經卷;次年伯希和亦到敦煌向王圓籙購得六千餘卷, 內有不少藏文及古西域文寫本。其後俄人及日本人亦來掠奪,當時昏庸腐敗的滿清政府卻懵然不知。一九○九年伯希和從法國再到北京,並攜帶一些經卷,出示給京 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教授羅振玉,同時公佈敦煌發現藏經洞。羅振玉是考古學家,一見經卷知是無價之寶,即建議學部(即教育部)速派人往敦煌收購所餘經 卷,惟學部竟以節省開支為理由而拒絕。羅氏記此事云:「往者伯君希和告予,石室卷軸,尚有存者。予亟言之學部,移書甘隴,乃當道惜金,濡滯未決。予時備官 太學,護陝甘總督者,適為毛實方伯,予之姻舊,總監督劉幼雲京卿,與同鄉里,與議購存太學,既有成說,學部爭之。比既運京,復經盜竊,然其所存,尚六七千 卷,歸之京師圖書館。」[1] 為甚麼學部初時「惜金」隨後又「爭之」?原因是後來估計購經及運費僅三千兩而非初時萬餘兩。至於經卷被盜情況,近代敦煌學者謝稚柳記云:「宣統元年(一九 ○九),北京學部始令甘肅省將餘經盡繳北京,則僅八千卷而已。初學部委新疆巡撫何彥昇代表接收此項經卷,以大車裝運北京。當車至北京打磨廠時,何彥昇子何 震彝先將大車接至其家,約同其岳父李盛鐸、劉廷琛及方爾謙等,就其家選經卷中之精好者,悉行竊取,而將卷之較長者,一拆為二,以充八千之數,事為學部侍郎 滿人寶熙所悉,謀上章參奏,會武昌起義,事遂寢。」[2] 羅振玉復記經卷被竊後情況云:「遺書竊取,頗留都市,然或行剪字析,以易升斗;其佳者或挾持以要高價,或匿藏不以示人。」[3] 被竊經卷有多少,無從統計,傳說以李盛鐸所竊最多,他在一九三五年將部分四百餘卷售與日本人。

  王圓籙自從揭露藏經洞被發現的消息後,恐怕經卷被人奪取,乃將一部分密藏於其他洞窟,並繼續出售。一九一四年斯坦因第二次到敦煌,又向王圓籙購得六百 餘卷。一九四二年向達往敦煌查訪經卷,事後記云:「民初張廣建長甘,以石室寫經為買官之券,民間所藏幾為一空。民二十二(一九三三)任美鍔漫遊西北,…… 曾在敦煌一人家見到寫經近二百卷,則敦煌私人所藏因未盡也。民二十七知敦煌縣事某君於石室寫經有特好,因此迭興大獄,鎖琅璫者不絕於途,匹夫無罪,懷璧其 罪,此之謂也。自是而後,敦煌人遂視此為禍水,凡藏有石室寫經者,幾無不諱莫如深,動色相告。余於三十一年十月抵敦,以之詢人,輒不之應。三十二年二月以 後,始輾轉獲見二十餘卷。世變方殷,則此區區者將來或亦不免為有力者負之而趨,以致蕩為雲煙,化作劫灰!」[4]後數句尤為語重心長,蓋出於感經卷散失之 悲。史學家陳垣於其《敦煌劫餘錄》序文亦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二○○○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在此百年間,國人每譴責外人的掠取,而忽略評論本國人的竊奪。若不是當時滿清政府的昏庸無能,敦煌文物當不會遭 受如此厄運。北京圖書館所藏的經卷,及英法兩國所掠的,已公開發表,最近台灣新文豐公司將這三處所藏的影印出版,名《敦煌寶藏》,藉此可窺這三處藏經的真 面目。俄國及日本所藏的尚未全部公開。早期在國內流失者,估計有數千卷,部分已流出國外,詳情無法知悉了。

注釋:
[1] 引自羅振玉《鳴沙石室佚書序》,收於東亞圖書公司影印《貞松堂選集》,一九四六,上海,一六頁。
[2] 引自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古典文學出版社,上海,一九五七,四頁。
[3] 同注1
[4] 引自向達《西征小記》,收於向氏所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北京,一九五七,三六七至三六八頁。
 
 
盲人摸象 如此指迷
<<釋乘幻>>
  ○○一年九月二日(星期日)香港《明報》D7版「指點迷津」專欄,發表了署名「吳宗文牧師」的《農曆七月鬼節時》一文。文中指稱:

鬼的問題其實預設了不必要的信仰:

1、現實世界以外存在著一個鬼魂世界;

2、人死後會以鬼的形式存在;

3、人鬼存在著溝通及互相影響的途徑。

  上述原都是佛教東漸後,將印度業報輪迴世界觀帶入中國之後果。

  作者指「鬼的問題」是人類所預設的「不必要的信仰」。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他把鬼的信仰,概括為三點表現或三種存在,也很有見地。但是,他把鬼的信 仰的成因,歸結為「上述原都是佛教東漸後,將印度業報輪迴世界觀帶入中國之後果」。這一說法,只要稍具中國文化史知識的人,恐怕都要譏之為無知妄說了。

  佛教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一說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起初只傳於宮庭之中,目的也就是以求長壽祈福。傳向民間,並在民間建寺造像,據史載,在漢末 與三國之際。若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那也是公元五世紀蕭梁以後的事了。中國人原始先民中神鬼的觀念、中國自有文字記載的神鬼諸說、用吳 宗文牧師原文亦即「預設了不必要的信仰」的「鬼的問題」,難道是「佛教東漸後」才出現的嗎?中國人對鬼的批判,比吳宗文牧師早了二千五百多年,請看《左 傳》定公元年:仲幾說「薛徵於人,宋徵於鬼,宋罪大矣。」這樣的記載,証明了中國人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具有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傾向,而正面指斥鬼的迷信為 「罪」。生於春秋晚期的墨子,在他的《墨子》一書中,有著名的《天志》《明鬼》二論,對鬼神作了系統的論述,似乎這是「預設了不必要的信仰」吧!然而,馮 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卻明確指出:「因為墨子要證明鬼神存在,本來是為了給他的兼愛學說設立宗教的制裁,並不是對於超自然的實體有任何真正的興 趣。所以他把天下大亂歸咎於「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並且接著問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 下豈亂哉?」(墨子《明鬼》下)所以他的「天志」、「明鬼」之說都不過是誘導人們相信:實行兼愛則受賞,不實行兼愛則受罰。在人心之中有這樣的一種信仰, 也許是有用的,因此墨子需要它。」(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第五十一頁,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版)子墨子對「鬼」的信仰,還有如此妙用,恐怕要 出乎吳宗文牧師的意料之外了。子墨子何時人?《墨子》一書成於何時?佛教何時傳入中國?這恐怕是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常識性問題吧。

  著名佛學家、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法師在《佛教與中國》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

  「儒之起也,約在殷商之間。以前可以說是鬼神術數或者鬼治主義的時代。殷墟甲骨的數量之多,就是一個明証。因為殷人無論甚麼大小事情,都要用龜甲和牛 骨占卜,一卜總是連問多次,用過以後,即便毀棄。所卜的日期和事件都記在兆璺旁邊,有時連卜的人和所在地也記上,由此可以知道殷人是如何的迷信了。從卜辭 看來,殷人所崇拜的天帝,是有意志的一種人格神,一切天時上的風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禍福,如年歲豐嗇,戰爭勝敗,城邑建築,官吏黜陟,都由天帝所主持。 在天帝下面,又有許多神輔佐他,所以有人說是等級多神教。一到西周,祭祀更繁,鬼神分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物魅四類(考《周禮.大宗伯》)……所以有人 說,春秋以前,鬼神術數之外無他學。」

  我也不必再多徵引了。殷商及其以前,被稱為「鬼治主義的時代」,這是誰「預設」的「信仰」呢?殷商在何年代?《周禮》是甚麼時候的文獻?中國人的鬼神 信仰起於何時?這些是否「原都是佛教東漸後,將印度業報輪迴世界觀常入中國之後果」呢?讀者一看,便了了分明,若再解釋,已成為多餘。

  話又說回來,吳文在一開始就說:「農曆七月被稱之為鬼月,乃因佛教的盂蘭節和道教的中元節都在農曆七月中,並舉行一連串打齋超度亡靈的活動,這兩個節日,堪稱為中國人的萬聖節。」作者也許會說,我是從盂蘭節來說「鬼」的信仰的呀。我看這也不能成為該說立論的根據。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佛教中的「盂蘭盆會」是怎麼一回事?盂蘭盆,即Ullambana,原本譯為烏藍婆拏。盂蘭盆是另一音譯。中文意為「倒懸」,言苦 之甚者。盂蘭盆會,出於目連救母故事。目犍連尊者見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問救度之法於佛。佛告其於每年七月十五日(僧安居竟之日)以百種供物,供奉三 寶,請其威,得救七世之父母。《盂蘭盆經》曰:「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 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可見,這裏絲毫也無涉於鬼,提倡的是對父母的一片孝慈之心;舉行的供品供物,是供奉三寶;救度七世父母,是靠的三寶之威; 舉行盂蘭盆,是以「施佛及僧」的形式,達到「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的目的。於「鬼」何有哉?實事求是地說:「盂蘭盆會」,實際上是一個孝親節,思親節。 正因為有了「孝」的主題,西晉時《佛說盂蘭盆經》一經翻譯,傳到中國,立刻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和歡迎。所以《佛學大辭典》中,「盂蘭盆供」條目下寫著:「當 日調百味之飲食及百神之器具,供養安居告終之眾僧也。供祖先之亡靈及施於餓鬼,非本意也。」這裏明明白白指出,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與供亡靈、施餓鬼無 關。明代雲棲(蓮池)大師在他的《正訛集》中也曾指出:「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為盂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盂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 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日。」這裏就把為甚麼要在七月十五日供僧的原由,說得最明白 無誤了。在佛教僧團中,每年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定居一寺,專心修道,不可隨意他住,叫作「安居」,又叫「結夏」、「坐腊」。七月十五日,安居日 滿,僧眾聚集一堂,任憑他人對自己檢舉一切過錯,自行懺悔,這叫「自恣」。經自恣,戒腊增長一歲。所以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這與「施鬼」當然毫不相干。漢 地設盂蘭盆齋以供僧,起自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同佛教東傳,已相隔五百多年,可見在「鬼的問題」上「預設了不必要的信仰」同佛教的盂蘭盆會, 絲毫也是沾不上邊的。吳宗文牧師對佛學常識一竅不通,是可以原諒的。但他只憑世俗傳說,不知諸法實相,就妄作結論,說「鬼」的信仰「原都是佛教東漸後,將 印度業報輪迴世界觀帶入中國之後果」,公然在新聞媒體上強作解人,謬矣。

  佛,是人,不是神。他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 人。佛,是佛陀Buddha的音譯,中文意為覺悟的人,智慧的人。可知佛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救世主,他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緣起性 空。離開了因和緣(相互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產生。因果相續,生滅無常,所以無我(物無自性),連「我」都不存在了,何來宇宙萬有之主宰?因 此,在西方學術界中有人認為佛教是唯一的「無神論」宗教,這種看法,似乎不易理解,其實,佛教的義理正是如此。佛教既講「諸法皆空」,當然神鬼也是空的。 可是佛教還講「業果不空」,業,是人的行為,也包括意識和行動,既有行為,就必然要產生後果。佛教強調的是自性覺悟,是為了把人的精神與心靈提昇到一個新 的境界。實際上佛教以其極深的智慧,幫助我們解脫,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是對人類自身的內省與昇華。

  著名哲學家湯用彤教授在他的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一九三八年初版的「跋」中說得很好:「中國佛教史未易言也。佛法,亦宗教,亦哲學。宗教 情緒,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須有之史實為象徵,發揮神妙之作用。故如僅憑陳跡之蒐討,而無同情之默應,必不能得其真。哲學精徵,悟入實相。古哲慧發天真,慎 思明辨。往往言約旨遠,取譬雖近,而見道深弘。故如徒於文字考証上尋求,而乏心性之體會,則所獲者其糟粕而已。」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偉大的宗教,香港六 大宗教,都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發展,作出過各自的貢獻。他們都講止惡修善,博愛和平,在根本教義上都是互通相融的。盲人摸象,執其「糟粕」便妄作論斷,我 看只是屬於個人行為。倘以佛教為的,放此一箭,那麼,這也只能是盲童丘必特的一箭罷了。
 
 
佛教與中國印刷
<<石柱國>>

  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給中華民族增加一份堅強無比的活力。這在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皆表現得異常明顯,而對於印刷術,尤其彰著。

古代印度的佛經,開始只是師徒相承、口口相授,並無見諸文字。直到公元前一世紀第四次結集時,才把經文和注疏紀錄在棕櫚葉上,成為卷帙浩繁的三藏經 典。梵文稱樹葉或葉片為"pattra",音譯為「貝多羅」,因此便把這種紀錄在棕櫚葉上的佛經簡稱為「貝葉經」。它的裝幀,類似我國古代的竹簡,用細繩 一片片串成。用棕櫚葉製成一部經書,要經過採葉、水煮、晾乾、磨光、裁割、打洞、劃線、刻寫、上色、裝釘等十幾道工序,十分麻煩費力。

佛教傳入中國時,我國尚無印刷術的發明,但已有紙張出現。到二世紀初,蔡倫改進造紙術,用樹皮、破布、廢網等造紙、紙質堅韌,造價便宜,於是「天下咸 稱蔡候紙」。所以,我國翻譯的佛經就可以抄寫在紙上,這比刻寫在棕櫚葉上方便多了。但抄寫佛經亦非易事,特別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 展,上至貴族,下至平民,信仰佛教的人很多,需要的佛經數量很大,僅靠抄寫不利於佛教的傳播。我國商代刻甲骨,先秦雕印璽,秦襄公刻石鼓,秦始皇封禪勒 石,漢蔡邕令學生摹拓經文,魏晉道家製符籙,晉代反寫陽文磚誌,南朝梁反刻陰文神道石柱,以及陶瓷的印花,絲織的鏤板印花,都表明人們刻學技術的不斷提 高。而創自東漢,發展於魏晉的松煙製墨,以其不會模糊漫漶而成為印刷技術產生的必要條件。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也繼承了我國古代的石刻技術,六世紀中 葉北齊高氏王朝統治時期已有石刻佛經,其代表作有山東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山西太原風峪的《華嚴經》、河北武安北嚮堂山的《維摩詰經》等。到了隋代, 石刻佛經大發展,沙門靜琬開始在幽州大房山石刻佛經,以後歷代繼續增刻,成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經。另外,寺院和佛教徒還用捺印的方法製作小塊佛 像,供人作為崇拜敬奉的對象。以後又刻印一些大張佛像和律疏。相傳唐代玄奘法師曾以回鋒印普賢菩薩像,布施四方。正是在這諸多因素影響之下,我國在隋唐時 代終於發明了雕板印刷術。迄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印刷品實物,大都同佛教有關。如韓國發現的《陀羅尼經》,它譯印於武周最末一年的長安。唐末司空圖為洛 陽敬愛寺僧惠確寫的雕刻律疏文,曾說印本共八百紙,可見那時寺院已有施捨用的律疏印本了。敦煌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出資雕刻的《金剛經》卷 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部標年木刻印書。此經用紙七張綴合成卷,全長四千八百七十七米,高○.三三米。第一張扉頁印釋迦牟尼佛說法圖。釋迦牟尼佛坐於 祗樹給孤獨園的經筵上說法,長老須菩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面佛而言。佛的左右前後,圍站著兩員護法天神以及許多貴人施主和僧眾。經筵的前面, 臥著兩頭勇猛的獅子,說明佛法無邊足以降服猛獸。圖的上部,在微風飄動的幡幢上,兩位仙女駕著祥雲而來。畫面純用線刻,刀法遒勁,流暢嚴謹。由於處理得巧 妙,自有虛實關係。畫刻者為使畫面燦爛完整,還在地面上施以四方連接圖案的鼦紋樣。整幅畫的佈局結構和人物線描的技巧風格,與唐代佛畫的手法大致相同。圖 片左面,是《金剛經》文,字體勁拔,體兼顏(真卿)柳(公權)。經文後面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題記。這件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品, 反映了我國當時印刷技術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可惜這卷舉世聞名的唐代雕版印刷的佛經,為斯坦因劫去,現存英國博物館中。一九五四年,四川成都唐墓中又出土了 一張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的梵文《陀羅尼經》,大約一尺見方,中央刻有佛像一尊座於蓮花座上,環繞佛像印有梵文經咒,咒文外四邊又刻印各種小佛像。這 件珍貴的雕版印刷品是目前國內僅存的最古的唐刻本。

五代時期,我國的雕版印刷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已能刻印整部書籍,而且多是佛經和通俗書。我國最早期的雕版印刷品,一般都不留刻工姓名。敦煌石窟 藏經洞發現的刻於後晉開運四年(947年)的《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像,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留有刻工姓名的雕板印刷品,在世界上也屬於最早。這件雕版 印刷品縱卅二.一厘米,橫廿三.七厘米。白麻紙,有帘紋。正中刊印觀世音立像一軀,約佔全幅的三分之二。觀世音頭戴寶冠,腳踏蓮台,右手提花籃,左手二指 相扣,三指上升作說法印。項間披帛飄舞,胸前垂有瓔珞,背光圓圈上綴以華蓋,墨線流暢生動。左側懸功德幡,文曰:「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曹元忠造」;右側 方柱標題:「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施印者曹元忠為曹義金之子,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開寶七年(974年)詔贈「敦煌郡王」。這是歸義軍統治 者受到中原朝廷最高的殊勳。曹氏五代統治瓜、沙二州一百四十多年,曹氏祖父子孫的升官進爵,在敦煌石窟的畫像上都有反映,其中以曹元忠執政時間最長,留下 的遺物也最多。據《敦煌學概要》(蘇塋輝著,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一九六四年出版)所收插圖三之四,倫敦大英博物館藏「觀音立像」印本,下部有造像記十 三行,記文曰:「弟子歸義軍節度使州沙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等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開國候曹元忠,雕此印板,奉為城隍安泰,闔郡康寧。東西之道路開 通,南北之兇雜順化。厲疾消散,刁斗藏音。隨喜見聞,俱沾福祐。於時大晉開運四年丁未歲七月十五日記。匠人雷延美。」經核對,這二件印本係出自同一板本。 由此可知,此件印本的年代亦應為後晉開運四年。刻工姓名能在印本中留存,是我國印刷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說明當時雕板印刷術的發展和刻工地位的提高,這對 後世印刷術的影響是很大的。

另一件五代雕印的《聖觀自在菩薩》像,縱廿六.二厘米,橫十八.二厘米,楮紙。此印本畫幡,上欄雕印觀自在菩薩像,作結跏趺坐於蓮台座上,左手執蓮 花,右手作說法手印。菩薩身被環繞於墨線同心圓圈中,天空撒有鮮花、菩薩身下有海浪,本尊左右兩旁置有蓮花供養字牌,左邊字牌題「聖觀自在菩薩」大字一 行:右旁字牌題「普施受持供養」大字一行。下欄雕印,「發願文」十四行。此幡墨印填彩,施以紅、黃、綠三色繪,天地頭裱有寶藍四瓣花錦文圖案,格調極為鮮 明典雅。雕板印畫線條清晰,字跡渾古,反映了五代時雕印技術的精良。

隨著雕板印刷技術的發明和進步,北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北宋政府派人到益州(今成都)雕造藏經五千餘卷,稱《開寶藏》。這是一次規模巨大的雕 版印刷工作,開雕板印刷大型業書之先河。「蜀本」也由此而知名。開寶八年(975年)吳越國王錢俶倡刻的《陀羅尼經》(雷峰塔內藏經),是現存最早的「浙 本」,字體工整,和後來杭州刻的小學佛經相似。近年浙江龍泉塔下發現的北宋初年刻的佛經殘葉,字體寬博,和南宋官板書相似。可見杭州和浙江其他地區從五代 末年起,已有大批刻板技術熟練的工人。這就無怪北宋監本多數都是浙本了。

自北宋木刻印刷《開寶藏》之後,遼興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1031年)始刻的《契丹藏》,北宋末葉刻的《崇寧藏》,兩宋之際刻的《毗盧藏》,南宋初刻 的《圓覺藏》,南宋中葉刻的《資福藏》,金代刻的《趙城藏》,南宋末始刻而完成於元代的《磧砂藏》,元初刻的《普寧藏》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印刷,反 映了宋元時期我國印刷事業的興旺。

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無聞和尚《金剛經注解》,卷首靈芝圖和經注都用朱墨兩色套印,這是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印本,對後世影響很大,到十六世紀末,吳興、杭州、南京等地書肆也用朱墨和多色套印各種書籍,使我國的印刷術顯得更加絢麗奪目。

明清兩代的南北二京,是全國刻印佛經的中心。《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和《龍藏》、紙墨之精,雕刻之工,裝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見的。 另外,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創建的德格印經院,則是藏區規模最大的印刷中心。該院藏有各種藏文典籍的書板多達二十餘萬塊,所印書籍流傳很廣,清代刻 本藏文大藏經,校字精細,刻工優美,見稱於世,稱德格版藏文大藏經,與那塘版,北京版、拉薩版齊名。

刻版印刷雖是特殊的文化藝術之一,但畢竟太費時費力。自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便開始用活字排版印刷。近代漢文大藏經的流通就多採用排印板本了。

總之,佛教在我國歷史上長期流傳中,對我國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至今各地寺院中保存的大量古代刊刻的佛經和圖書,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份,而且也是研究我國印刷史的珍貴的實物,這是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

 
 
對真理的趨近法
佛教與科學的兩種路向

<<岑展傑>>

  看起來,這個題目有點風 馬牛不相及。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各種物質現象的規律法則,佛教是——修養,通過個人的修練而達至解脫的一種法門。那麼他們之間有甚麼共通點呢?表面上兩者 有所不同,但其實他們都是想透過對表象的探索而進入實相世界。科學家建立了一套方法,系統去研究探索客觀世界,他們是希望藉此挖掘到存在基底,也就是究極 真理。而這種方法在近代在物質世界得到豐碩的成果。近二百年來各種器用發明,物質生活的改善進步,是我們先輩夢想莫及的。但距離宇宙實相,還是很遠。在物 理世界,科學家把物質分析成元素、分子、原子、中子……一路分析下去,仍然掌握不了物質構成的基礎。而海德格的「測不定原理」更使這種研究進路打上了一個 問號。另方面,理性和邏輯也解決不了生存的焦慮,生命的歸宿和死亡的恐懼。究竟宇宙實相是否可被探知呢?人類是否生存在一個不可知之中呢?造物主是否和人 類開玩笑?人類的處境是否就像實驗室中老鼠箱中的老鼠,在與「實相」及「自然母體」的隔絕下,渡過他們短短的一生呢?

另一方面,佛教雖然是一個講求解脫的宗教,但解脫的基礎,是在對真理的徹底了悟上。佛陀十號之一是「正遍知」,就是表示他是一位「正確、普遍、圓滿」 理解宇宙一切法則的人。那麼,佛教所了解的真理是否和科學家所了解的有所不同?佛教宣稱已經掌握了「第一義」,也就是究極真理,而科學家仍是看不到這個地 平線,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覺得原因出在最根本的研究方法上。我們試試從圖一看看科學家的研究方法。

[圖一]中的心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惟心,物是指自然世界,究極真理是指本體,心物的來源。

科學家把外在的物質世界作為研究對象,建立起一套嚴謹精密的程序和方法以進行這種研究。

(一)觀察、搜集數據。
(二)建立理論來解釋這數據。
(三)根據理論,預測可能做成的觀察。
(四)找尋這些預測的事實。公理是由實驗中獲得。

這種實事求是的方法,比起中世紀的以「教條、祖訓、傳統、風俗習慣」作為真理的化身,已經是人類追求真理史上一大進步,但以之作為探求究極真理,我覺 得還是遠遠未夠。當科學家把物質世界當作研究對象去研究,並希望達至究極真理時,他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究極真理——一個包涵了心物二分,又超越了 心物二分的東西,拼命拉到與心靈相對的層面裏,去供他研究審察,以及了解。但由於從始至終,這個東西不是屬於與心靈相對的二分法裏,科學家越努力,這個東 西就距離得越遠。這就像是人追逐著自己的影子一樣,徒勞無功。科學家就是困陷在這個窘境裏,進退不得。所有佛經都不斷警告,用這種方法去追求究極真理,是 徒勞無功的,《圓覺經》說:「以思惟心,遊圓覺大海,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三祖信心銘說:「非思量處,識情難測。」《六祖壇經》說:「諸三乘 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曾對此作了一個生動的譬喻。他說:「科學家以攀緣心,去探求真理,等於趺坐 椅上,欲自舉其椅,勢不可能,佛則離言絕慮,以智慧覺照宇宙萬事萬物,如下座舉椅,故任運如如。」見虛雲和尚年譜——《答蔣公問法書》。那麼,佛家是如何 下座舉椅呢?我們試從〔圖二〕來看

所有佛教各宗派,他們的修行方法,都是從自心做起。無論是止觀、持咒、唸佛,都是使妄念止息,真心「究極真理」呈現。禪宗則直接要問:「這個『心』, 這個要知道一切的『我』,究竟是甚麼?所謂『未生之時誰是我?既生之後我是誰?』為甚麼在這個宇宙,這個時空,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我』?這個『我』究竟 是誰?是誰?是誰?……」

  馳名天下的趙州祖師,每逢學人來參,都道:「喫茶去!」祖師的深意,就是要學人當下體取:「喫茶者是誰?」到最後,當無明的殼子被打破,這個「我」被參透,我們就會明白,「心」是甚麼,「物」是甚麼,「究極真理」是甚麼了。

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人以為佛教所覺悟到的「真理」,如「涅槃」「空性」等,祗是屬於一些哲學的、形上學的玄思妙辯,與現實生活了無交涉。作如是解 者則是大錯!《六祖壇經》云:「說則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真理從來祗是一個,科學家所追求的真理和佛家所追求的真理都是同一的真理。先師圓行法師曾說 過:「一個徹底開悟之人,不但通曉出世間法,而且世間法也無不曉了,甚至連製造原子彈也懂得,不過不屑為之罷了。」

覺悟意味著突破與飛躍,是一個層面向另一個層面的突破與飛躍。這和知不同,知是有知者與被知者,所以佛教是一個講求覺悟的宗教。不是講求知的宗教,明白這點,就可以知道真理的指歸了。

最後,且以一偈作結: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從佛教的觀點略談培育胚胎主杆細胞
<<賢 達>>
  的卵子受精後形成的胚胎,在剛開始的兩三天內會分裂成許多基因相同的細胞,到了第四 天,這些細胞會形成胚泡。這胚泡的表層就是後來的胎膜和胎盤,這胚泡的裏面就是可以發育成一個人所有的二百二十種器官組織的主杆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基因科學家們能夠對主杆細胞的基因數據有選擇地修改,比如他可以只讓發育成心臟的主杆細胞基因有正常作用,而不讓主杆細胞中可能發育成其他 器官的基因發生作用。這樣基因被修改過的胎泡如果被放到母體中,就不會發育成人形,而是發育成一個心臟而已。用這樣的技術,科學家可以培育出人體的任何一 個器官。對許多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來說,這是一項令人振奮的發明。科學家還可以從胎泡裏把主杆細胞分離出來,在皮氏培養皿中讓這些主杆細胞大量繁殖,然 後根據需要去修改主杆細胞的基因,如果給心臟病的人植入可以發育成心臟肌肉組織的主杆細胞,那麼這些主杆細胞就可以修復心臟的毛病,使心臟恢復正常;如果 給皮膚燒傷的人植入可以發育成皮膚的主杆細胞,那麼這些主杆細胞就會修復皮膚燒傷的部分。

  這項技術的本身,毫無疑問,這是人類科學的一大進步,是令人振奮的。隨著這項技術而來的道德問題是當前人們最關切的,問題的重點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胚胎」和應不應該從胎泡裏把主杆細胞分離出來?也就是說「胚胎」是不是應該與一個人的生命同樣地被看待?修改主杆細胞的基因使之不能發育成人而發育成一 個器官,或從胚胎裏分離主杆細胞,從胚胎的立場,是不是殺害人的生命?還有,如果可以用主杆細胞治療人的一切疾病,使身體的器官永遠是處於正常的狀態,有 些人說,至少在原理上講,可以使人無限期活下去,這應該嗎?一個人應該活到幾歲才讓他死?

  佛教的立場對一期生命開始的定義是非常清楚的。在佛教裏,人的一期生命的開始不是以是否已經發育成形為標准,根據十二因緣法,生命的升始是從業識與父 精母血的結合那一剎那開始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從業識精子卵子結合的那一剎那開始。所以,單就生命來說,不論是由人工受精還是從正常父母的結合開始的, 是一天還是四天的胚胎,與母體內的胎兒,出生後的嬰兒,乃至小孩子,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生命都是一樣的圓滿具足,是應該被平等看待的。修改胚胎主 杆細胞的基因,或從胚胎裏分離主杆細胞來培育成各種人體器官的細胞,對胚胎來說,其生命已經被破壞,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但是,從佛教的立場,這是不 是殺生呢?是否有惡業?

  有些人以為犯戒就會有惡業,這是一種誤會。單就犯戒本身,與有沒有業力和果報,其實是兩回事,戒律是佛教的標准,有佛教特殊的意義。比如,比丘不手捉 金銀戒,不非時食等,這是佛教裏對一個比丘的要求,當僧團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裏是有特殊的意義,而且在修行上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個比丘犯了這些戒,在僧 團裏他是應受呵責的,但這只是因為他不能履行一個比丘對僧團的存在和僧團的形象所應該承擔的基本責任。如果是單從手捉金銀和非時食等的本身來說,這并不是 惡的或善的行為,所以也就無所謂業力的感果。可是,如果一個即使是沒有受比丘戒的普通人去殺生,雖然他不是犯戒,但是一定會有惡業和苦報的。只是,對受過 戒的人來說,除了有殺生的惡業,還要承擔破戒的責任。

  在佛教裏的「殺生」罪其實不是從被殺的立場來成立的,而是針對能殺的人來說有殺罪。也就是說,要看一個人是否有殺生的心,如果是以殺害眾生的心去做, 那麼殺生就成「殺罪」。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對胚胎主杆細胞的一切研究都是以人類的進步為出發點,是為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病苦而作的努力,對他來說,在他 修改胚胎主杆細胞的基因時或在從胚胎裏分離主杆細胞時,他從來不以為自己要殺生,或自己在殺生,他沒有殺生的心,所以,對這樣的科學家來說,他沒有「殺 罪」。這就象我們每天喝水也把水裏的微生物都喝進去,我們每天走路會踩到許多小動物,我們喝水或走路并沒有要傷害他們生命的心,所以,對能殺的人來說。是 不能成立殺生罪的。可是,從被傷害的生命的立場,生命被破壞這是事實,與能殺的人不能說是沒有關係,至少是因為能殺的人的行為才會有生命被殺的結果,因此 能殺的人其實是被殺失去生命的因緣。從業力的道理來說,雖然他沒有殺生的罪業,但他作為使胚胎失去生命的因緣是一定有相應的罪業,從能殺的立場這是一種業 因。我們不能完全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但我們可以努力減少自己成為這些生命被傷害的因緣,比如,喝過濾的水,盡量避免在有許多有小蟲的路上走來走去,只要 處處小心,是可以把傷害的可能性減到最低的程度。人類歷史已經証明了,要在科學方面有所進步,限制於凡夫的能力,對少數生命的傷害都是在所難免,不論是用 人的胚胎還是用老鼠(如果可能的話)來做主杆細胞的研究,從佛教的立場,都是對生命的傷害。在接受人類進步的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的同時,佛教主張盡量減少對 生命傷害的可能。我們的這種立場是因為我們堅信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是人類尋找生命真相的一個過程,是人類科學發展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經過了這個過 程,科學家們將可以了解許多生命的原理,而且之後將可以減少甚至不必再用人類胚胎或老鼠等來做科學實驗和醫療用途。

  從被殺的這一層來說,佛教認為胚胎的生命會被破壞,根本的原因是他因為自已業力所感的,所以這只是一種業報而已。與這些胚胎有相似業力和果報的其實有 很多,比如用墮胎方法被打下來或自然流產的胚胎,也是在剛剛開始的頭幾天或幾個星期失去生命的,與被用來做主杆細胞研究的胚胎一樣,是業力所感召的。對於 傷害被用來做主杆細胞研究的胚胎,人們有許多同情,所以有許多抗議,可是對於自然流產的胚胎,人們有同樣的同情,但又有甚麼辦法留住漸漸失去的生命呢?如 果那些被用來做主杆細胞研究的胚胎是他自己的業力所感,那麼人為的抗議也是無法使他生存。從胚胎的主杆細胞被培育成器官組織或器官組織細胞,并被用來治療 其他病人的疾病,從這一層來說,也許在過去人們是不能接受的,但現代許多人都願意把自己的器官捐贈出來給其他病人治病,比如把其中一個腎臟捐給兩個腎臟都 不能工作的病人,還有許多人都自願在死後把身上還可以用的器官捐給醫院去治療病人,並把遺體都捐給醫學研究機構做研究,他們是為了人類醫學的進步和為了其 他人的生命而作出的奉獻,對他們本人來說這是奉獻而不是犧牲。在現代社會裏他們的行為是全人類所一致稱頌的。被用來做主杆細胞研究的胚胎與一個在死後捐贈 身體和器官的人實際上有許多相同之處。當然,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自願在死後捐贈身體和器官的人是自願的,而被用來做主杆細胞研究的胚胎沒有自己的表態。目 前在許多西方國家,是否願意把胚胎捐贈出來做醫學研究和給其他的病人治病,是以胚胎父母的意見為合法的標准。這不是說胚胎父母的意見是最接近或可以代表胚 胎的意見,而是在一個胚胎不可能為自己表態的情況下,又沒有任何更好的依據可以作為選擇的參考,就只能以誰對胚胎的擁有最多權力誰就可以代表胚胎的利益說 話,所以這是從擁有者的立場表態的。至於一個人可否「擁有」另一個人的「生命」則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在西方杜會,從擁有的立場表態在法律上似乎是 唯一的選擇,對胚胎的生命是如此,對一個不可能醒來的植物人的生命要在甚麼時候被結束也是如此。從大乘佛教的菩薩思想來說,當眾生被病死等苦所逼迫時,大 菩薩往往可以為了多數眾生的利益和安樂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科學家和被他們用來作試驗的胚胎,對一個在生命邊緣掙扎中的病人來說,其實就是菩薩的化身。 因為,從目前的科學發展的方向來看,用胚胎的主杆細胞作研究是人類醫學和生命科學進步所無法回避的一個過程,我們實際上沒有能力阻止。當一個科學家明白并 願意承當因為進行這項科學研究所必須承擔的因果責任,并且他的目的只是為了人類能夠從病苦中脫離出來,在選擇胚胎中(不論是克隆的胚胎,還是人工受精的胚 胎)能夠完全沒有任何的個人成見,那麼他的行為就是菩薩奉獻自已利益眾生的行為,從佛教的立場,他這種研究的本身是應該鼓勵的。從整個人類的利益來說,還 應該幫助他的研究早日成功,使他能夠盡量減少研究的麻煩和不必要的傷害,早日使他的研究在解除眾生的病苦上有實際用處。

  至於有人說,如果可以培育胚胎主杆細胞來治療人的一切疾病,使身體的器官永遠是處於最佳狀態,就可以使人無限期活下去。有這種認識的人是因為不了解生 命的道理,其實擔心是多餘的;有這種奢望的人是因為太貪生,事實的最終証明會令他大失所望。佛教說,生命的可能是完全因為因緣具足,生命的相續轉變也是因 為人的業力的牽引,人生的本質是無我的、無常的、和會有生老病死的。基因科學,包括克隆人和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等,都只是些正面的例子,以這個時代的凡夫 知識能夠理解的事實,再說明了佛教的教義而已。培育胚胎主杆細胞來治療人的一切疾病,在原理上是可能,但事實上并不可能,因為這只是對肉體的疾病的治療, 這種治療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研究報告証實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可能。而且,這種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對治慢性疾病上才有效用,對於因為細菌感染的致命急症是 沒有用處的。其實,即使醫學技術發達到了真的可以修補甚至更換任何新的器官,也只能是延長壽命,我們現有的例子都可以証明永恆的活下去是不可能的。比如 說,我們的汽車,任何零件壞了,都是可以修理或更換的。修理或更換零件,甚至更換整個引擎和外殼,最多也只能使汽車的使用壽命延長一些,最終還是不得不作 廢。我們的電視機、手表、電腦,衣服等等,都是可以修理或更換零件的,甚至到了原來的整個零件都被換掉了,但還是只能延長其使用壽命,電視機手表電腦等修 了又修,總有再也修不好的一天,衣服補了又補,最後還是會補到不能再補的。所以,培育胚胎的主杆細胞,治療人類的疾病,還是不能夠使人無限期地活下去。至 於延長生命,那就不是甚麼希奇的事,從古至今人類發現許多可以延長生命的生活方法、藥草、藥方、和養生之道」等等。培育胚胎的主杆細胞來治療疾病希望達到 延長生命的目的,這只是現代人對延長生命的一個辦法而已。生命的意義應該是看他一生的成就,壽命的長短本身除了個人感覺之外并沒有任何意義。

  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真正帶來的是一個「公平或不公平」的問題,比如說,一個貧和一個富的,兩個人都是六十歲,一樣的身體狀況,同時因為犯法被判了十年 坐牢,兩個人十年後被釋放都剩下只有三個月的壽命,那個富的人可以用錢去做基因治療又延長十年壽命,而那個窮的人沒有錢所以出來後不久就死掉了,這樣的 話,那個富的人披判了十年,結果用錢又買回十年的壽命,而窮的人被判了十年後出來不久就死掉,等於是死刑,這樣公平嗎?還是判刑的標準也應該以壽命的長短 為根據?如果判刑的標准是以壽命的長短為根據,那麼年輕人與老年人犯同樣的罪又如何公平地判決?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對一般的人來說,個別人用錢買壽命是 不公平的。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對致命疾病的治療,這項研究是全人類的科學成就,其利益是屬於所有人類的,應該為所有的人類服務,不應該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也不應該成為某些人以為可以用暴力好奪的戰利品。我們不能完全避免貧富強弱之間遭到的不同待遇,但在對待生命問題時,我們有一切理由堅持公平地對待一切的 人類,就象對待基本人權一樣,不能因為貧富而不同。

  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就是佛教的根本目的。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是為了使眾生從一些病苦中解脫出來,從發心來說,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沒有與 佛教入世的精神相違的。從佛教的立場,在胚胎主杆細胞的研究中最為至關重要的是對胚胎主杆細胞的使用上,即使是事關生死的疾病也應該盡量減少和避免使用從 胚胎主杆細胞培養的器官和器官組織細胞。如果是為求延長壽命,不殺生和多護生才能真正延長壽命。傷害眾生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貪生欲望,只會加重已有的業 障,與延長壽命的希望不啻於南轅北轍。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毒菜」

葷的人怕殺生害命,吃素的人怕遺害自己生命!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一直困惱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近幾年來,香港市民備受毒菜的困擾,所謂食餐憂餐,擔心不知哪一天被送往醫院洗胃;連掌管我們命運的衛生部門亦公開表示礙於人手關係,只能抽樣查驗每 天數以噸計從大陸入口的蔬菜;升斗市民只能遵從官方的指示:「要把菜洗透及煮熟才可進食。」否則,唯有各安天命,中毒與否,須視乎各自的命運了。

目前,有不少團體鼓吹「綠色革命」,提倡有機自然種植,但礙於這個彈丸之地,面積細小,加上技術落後,或因成本過高而無法普及,唯有望菜興嘆,徒喚奈 何!據專家研究指出,時下多種常見的都市病,跟我們日常飲食習慣有著極密切的關係,癌症的發生25%和食物有關。據統計,每三人中便有一人得癌症,你說可 不可怕呢?

最近,有兩位友人從台灣來,在談話中透露說,台灣在農業上有了大突破,說甚麼「無污染栽培法」農產品上市,講了一大套科技上的新鮮事物,聽來津津有味,吃了這些無農藥的果品蔬菜,既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保證健康和安全。這對素食者是個最佳的福音。


反樸歸真

  有位年輕人對莊、老哲學很有興趣,也看了不少書。有一天約我飲下午茶,他選的地點別有情調,在海濱,既有青山景色,又有海傦天空,一望無際氣勢壯觀。

在茶座上漫不經心地閒聊了起來,他說:「人有慾望,是好事?還是壞事呀?」一個愛莊、老哲學的人,往往會出現一些古怪的念頭。在道家看來,最高的境界是:「返樸歸真」。有了這個最根本的宗旨,對人的慾望,自然而然被否定了。

正由於我知道他的心理狀態,所以我回答說:

人的「慾望」不能看為「好」或「壞」,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既有好的一面,也伴隨著壞的一面;關鍵是在適度、適中而已,超越了適度的話,本來是件好 事,也會變為壞事了;而壞事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轉化為好事。一個壞人殺多了人,受到良心譴責,寐食不安,須高人指點,痛改前非,放下屠力,積極做好事, 以續前衍,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所以說,不能徹底否定人的慾望,人沒有慾望,一切都變得靜止了,一切歸於自然,沒有人間煙火氣了,對「修道」「成仙」的人 最適宜,對凡人來說:「此路不通。」


「人為」是「偽」

  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肯定了「人的慾望」有存在的必要,當然,不是無限度地擴張人的慾望,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權力的慾 望、金錢的慾望、地位的慾望……為了實現個人的私慾得逞,往往不擇手段,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如果是屬於知識領域向大自然探索的,具有這方面的慾望,應該肯 定說: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這位青年學者補充說:我有一種切身感受的經驗,譬如說,我想要一輛新式的轎車,這是我的慾望,為了實現這一慾望,我找錢、隨後如願所償了。但是,我滿 足了自己的慾望之後,並不是一種興奮的情緒,而是一種惆悵、空虛的感覺:「不過如此!」我有許多、許多的慾望,經自己多方努力的結果,幾乎都能實現了所想 要的東西,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感覺——不過如此!為甚麼這樣想呢?

他的這番話,令我反覆思考,終於想到了他的思想根源的癥結所在,這與他平時潛修莊、老哲學所致。這就是「返樸歸真」,越簡單、越樸實、越好!不受外境 「物欲」所迷惑,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而「道」沒有任何掩飾,一切自然,凡是人為的,即所謂「偽」也,看穿、看透,不過如此。

他是「得手」之後才看穿,若是「不想得」才是真正看透世間相。

為何說「假話」

  最近,我相識一位年輕人,在多次交往中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他的談吐中,察覺到他的 世故之深與其年齡很不相稱;他的年紀只有廿多歲,而他的思想境界似乎到達了四十多歲的階段,所謂「相當成熟」。非時下一般年輕人可相提並論。據說,他沒有 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對社會的認識、領悟、剖析可謂「入木三分」,異常「精闢」獨特。

這位年輕人在商界活躍多年,經常來往於大陸和香港之間,相識的人不在少數,幾乎遍及上、中、下各階層人士,博得別人的好感和稱讚。在生意上也很成功。

一天,他約我在長沙灣道潮濠城大酒家晚宴,彼此興緻勃勃,從生活瑣事以至談到香港前途、國際間各項紛爭等等。雖然與我的見解相異,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偏向而已,並不能說誰「是」誰「非」,誰「贏」誰「輸」啦。

最後,他說的一番話,使我深思良久。他說,「我很喜歡廣交朋友,既是交上了朋友,彼此應該肝膽相照,以誠待人。可是,我是做生意的人,為了在生意上的競爭,又不能坦率。如果對朋友說假話,對我精神上是極大的負擔。凡是跟我有生意來往的人,都不是我的真正朋友!」


嫉惡如仇

  在人群中常常出現「不公平」、「不合理」的紛爭。最為突出的是善良的易於被人欺侮,而惡狠的人到處佔便宜,人見人怕!這個問題在中、外、古、今始終未能得到徹底解決,甚至國家法律亦被對方鑽了空隙。

如果碰上了諸如此類的問題,該怎麼辦呢?首先要頭腦清醒,情緒要穩定,不要見來勢洶洶嚇破了膽!頭腦清醒時,尋找對方破綻,情緒穩定時,才能腳跟站 穩!這些尋事挑刜的「惡人」,來勢凶煞惡煞的樣子,色厲內荏,只是隻「紙老虎」而已!經不得時間一磨,很快就軟了下來。所謂「正能克邪」是也。自古至今只 有「改惡從善」。凡是作惡多端的人「必自斃」,「死有餘辜」,這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我們經常看電影、電視,看到劇中的那些惡人,無論怎樣凶殘、密謀、狡詐……到頭來,哪個有好下場?在美國、日本那些黑幫人物,誰有好結局呢?這不是「算盡機關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樣事例還少嗎?

總之,要把「惡人」、「惡勢力」,看成一堆臭狗屎,只有掩鼻而過,唯恐避之不及,哪有「找上去」之理!懂得這一點哲理,天下「惡人」並不可怕!怕就怕在自己「膽怯」罷了。


借貸後患不絕

  人與人交往中,時常會發生相互借貸的事情,所謂朋友之間有「通財」之義;如果對方拒絕借貸,就會被看為不夠「義氣」的行為!說不上是個「好朋友!」還會被看為「吝嗇鬼。」

但是,有些人借別人的錢,到期不還,不見蹤影,逃之夭夭。這樣的情況,借錢的一方又被看為「不夠義氣」了。在朋友圈子裏發生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毫不足奇。

在當今社會裏,如果急需要錢用的話,可以不須向親戚朋友借貸了;只要有條件,憑銀行的「儲蓄紅簿仔」、或「稅單」一類的東西,可以直接向銀行借貸所需的錢了,甚至還可以向私人財務公司借款;在今日,借錢並不難,「難」在到期無法歸還!這個後果是不堪設想了。

在我周圍時常發生借錢的糾紛,以致造成「自我毀滅」的悲劇!有男的,也有女的;年老的人較少見,最常見的是一些年輕人,他(她)只顧眼前的享樂,為了 表現自己傦綽,一個晚上花掉數萬元,臉不紅,心不跳;到沒有錢使用時,厚著臉皮到處借貸,不惜跟「大耳窿」借錢,雖解救了燃眉之需,但在歸還時力不從心, 而「利息」越滾越大!追爛賬收尾數的彪形大漢,活似怒目黑金剛殺氣騰騰,不少人被逼得家破人亡!不知連累了多少親人擔驚受怕。後患不絕,能不慎哉?


急中生智

  說話是門藝術,也可說是智商高低的具體反映。

有的人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富有迷惑力!使人聽了感到喜悅和興奮。可是,有的人很不講究這些,隨便說說,即是口不擇言,得罪對方也蠻不在乎。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不是言過其實,往往恰是如此。

由此可見,語言所起到的效果,不能淡然視之。記得若干年前,有一個人到帽店想買頂自己喜愛的帽子。他就東看西找,弄了好一陣時間,也沒有看中一頂喜愛的帽子,準備離去時,他轉身問站在身旁的店員:「店裏還有沒有其它帽子呀?」

這個店員看他翻成這副模樣,早已怒火昇起,氣沖沖地說道:「還有頂綠帽子,你要不要買下來?」

這句話是相當侮辱人的尊嚴,豈不令人反感?這個僱客同樣忿怒,責問道:「好,請將那綠帽子拿來,我不用看了,一定要買下那頂綠帽子。」

這一下,把那個售貨員嚇呆了,知道自己說錯了話,眼看要發生事件了,說不定要來個「打」、「砸」、「搶」的粗暴行為呢!老闆娘忙走了出來解圍,連聲說道:「對不起,店中一頂綠帽子被我老公帶了出去啦!」僱客聽了這話笑了起來。


追求「貌美」的悲哀

人人愛美,唯有女人更愛美。有位神父說,「上帝知道女人愛美,在創造時特別給予她一個漂亮的臉龐,五官做得秀麗;可是女人的心永不滿足上帝的傑作,她千方百計在自己的臉上塗脂撲粉,不惜將上帝創造的眉毛也要剃光,重新描繪一番,細長的彎彎的眉毛自以為很美哩!」

正由於這個緣故,各地的「整容醫生」紛紛出現,生意興隆,一枝獨秀。在日本、台灣、香港一些「整容醫生」最吃香:單眼皮,可以改為雙眼皮;塌鼻子,可 以改為高鼻樑;厚嘴唇,可以改為薄嘴唇……有些女人眼看自己年華逝去,心有不甘,尤其看到自己臉上出現皺紋,這比甚麼都痛苦,絕不能忍受,一定要設法徹底 「改造」一番不可!不少中年婦人為了追求青春面貌,不惜花掉巨額金錢也要做,沒有錢到處借貸,有的人寧可節省一切開銷,飯少吃,衣少穿,一定要達到「整 容」的目的。在台灣影藝界的女人,不少經過整容過來的,看她們的容貌幾乎一個樣子,變成一個模子裏鑄出來的,但她們個個心中有數,誰也不叫「屈」,一副似 笑非笑的面孔,她們依然擔心不知哪一天出秕漏,臉變醜陋了,見不得人時,只好跳海,無顏見江東父老了。

我相識一位「整容」醫生,他妻子不美,而他從不為她整容,為甚麼?想想看。

 
 
世出世法
<<楊 釗>>

旭日精神

  過差不多廿年的奮鬥,旭日集團總算建立了自己堅固的基業, 我們擁有了一個謀生的好場所,積累了較豐富的財產,包括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令我們解決了「生存問題」和「安全感」問題。我們在本行業中和社會上建立了良 好的信用和地位,集團的成員應成家的大部份都建立了家庭,因此,也解決了「自我肯定、自我價值」和「家庭」問題。我們的經濟目標可以說是完成了,因此,用 一句政治術語,可以說:「經濟革命基本完成」。那麼,下一步應該往何處走呢?旭日集團應該何去何從呢?所以,有必要總結過去、檢討現在、展示將來。

旭日的成長可以分為四階段:入世階段、創業階段、守業階段和成熟階段。


一、入世階段:

  旭日的創業者們大都具有以下特性:勤奮、肯吃虧、樂於助人、有責任心,也就是辦事有頭有尾,而加入旭日的成員有部份是受這種精神所影響,特別是:「樂於助人」的精神,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創業階段:

  當我們各自謀生,替人幹活時,我們努力工作,希望幫助別人創立事業中得到進升,但往往失望,「世上有大志者,鮮矣」,「良 禽擇木而棲」,既然沒有參天之木,唯有自創地盤,自建事業,這就是旭日創業的宗旨,「團結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為建立自己的謀生基地,為 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共同奮鬥」。

在創業過程中,我們發揮了六大優點:

(1)衝勁、肯拼搏、忘我

創業時期,我們的衝勁可說是無以倫比,日以繼夜不在話下,星期日、公眾假期仍然工作是常事,甚至七級颱風也繼續趕貨,因此旭日的職員和工人們都自豪地 稱「我們是九日公司」。一星期是七天,我們幹的是九天,因為「旭」字是由九日組成的,別人一星期只有七天,我們卻有九天的時間,這種的投入,這種的以工作 為樂,這種的氣概,我們那有不成功之理。

為了創立我們的事業,我們犧牲了娛樂,我們犧牲了家庭生活,其至有些犧牲了愛情,但是,這是我們的抉擇,我們樂於承擔箇中得與失,「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確實也影響了創業時期的旭日集團。

(2)講信用、建立內外的威信

對外,我們不輕易答允一件事。不能依期完成的定單,絕不隨便接受,答應的事,一定要赴湯蹈火,把它完成。雖然在開始時有部份客人不理解,認為我們不順 他們的意,不夠圓滑。但終於他們卻明白了「商場如戰場」,不能隨便「信口開河」「胡來」「亂幹」,這樣我們的信譽便建立起來了,「下給旭日的定單,我們可 以放心睡覺」,這是大部份客人的感覺,也是旭日與其他公司最大的分別之處。

對內我們奉行的「身教勝於言教」,一切事情應以身作則,自己辦不到的事,絕不能強壓下屬去辦,另外,為了培養職員的「安全感」「歸屬感」,旭日絕不輕 易辭退員工,就是在勞工充裕的時期也奉行這一政策,甚至有些職員表現大失水準,完全不合基本要求。公司為了建立形象,因此定立底線,「只要他們不破壞,能 幹多少事,便幹多少吧」,從而容忍了一、二個失準的職員,由於公司絕大部份都是勤勞上進的職員,所以這一措施沒起不良影響,而是建立了公司的形象——具安 全感。

(3)注意建軍、組織核心、培養骨幹,不斷找尋共同的奮鬥目標。

要成就一件事,必須靠力量,而「團結就是力量」。集團之初,就是靠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同鄉、同學為建立自己的謀生基地共同奮鬥而成的,這一批人為了 共同理想,默契性極強,不用思想教育,心靈卻是相通,「為生存而努力」,工作條件很差,但為理想奮鬥的熱情掩蓋了一切的辛勞和煩惱。那時候,有的是克服困 難的決心,接受挑戰的熱情,參與創業大戰鬥的喜悅,解決問題是我們份內工作,隨時準備與困難搏鬥,鍥而不捨,不竣不休。就是這批創業者,各自形成核心, 「格仔褲」時代的「格仔戰役」不是出現了赫赫有名的「環球集團」嗎?跟著「查貨部」便是我們培訓班的前身,為了配合發展,應付突發問題,落實特別任務,我 們成立了公司的「神風特警隊」,蓋名曰「查貨部」執行一切特別任務,現在集團和各分公司的許多負責人都是出身於查貨部的,而我們的訓練方法是「在工作中學 會工作,在工作中培養人才,在工作中發現人才」。

(4)照顧下屬:注意下屬的需要,特別要做到能「雪中送炭」。

  七十年代初,勞工充裕,「炒魷魚」事件是普遍情形,職員們希望有個安定環境工作,公司便刻意營造「安全感」,絕少辭退職員。隨著公司的發 展,職員的工資水平提高了,比同行中都要高。跟著的是社會地位,曾經一段時期,人們都希望在大公司工作,因此我們不斷擴充,並建立良好的聲譽,再跟著的是 提供學習機會、升遷機會、住屋以及一系列的福利制度,包括:免費午膳、住院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應急基金……等。

(5)面對現實,實事求是。

  從不逃避問題,逃避困難,逃避現實。隨時接受困難的挑戰,接受命運的挑戰。在我們記錄中,絕少陣前逃將和逃兵,是一支扎扎實實的企業隊伍。

創業初期,我們第一次大問題是忽然遇到配額限制,我們初入製衣行,當時配額是不用錢或不值錢的,後來製衣行業興旺了,我們才發現「配額制度」原來是「世襲」的,你現在擁有,你便永世擁有。我們唯有面對現實,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因為「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

其次是由於擴展過速,忽然配額制度造成的壟斷局面,令我們一下子轉不了彎,唯有收縮,把一部份工廠關掉,當時有骨幹們就形容我們的收縮行動是伸出去的 五指,收縮回來,形成有力的拳頭,為未來的出擊保持實力。事實的確如此,收縮行動雖然令我們失去光彩,但是卻為我們保持了實力,而不致滅亡。

在遇到問題中,創業者們都具有親力親為以身作則,一定到問題第一線的作風,其中的例子數之不盡。

(6)形成一種戰鬥到最後一人的作風,因此也造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決心和氣魄。


三、守業階段:

  經過不斷實踐、不斷檢討,我們已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系統的企業文化,其中包括集團的發展史,集團的宗旨、目標、組織、管理、人事、工作方法、修養等,這套文化正在不斷普及、推廣、充實和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入世基本功」、「幹部的標準」和「領袖風格」。

「入世基本功」為:勤奮、肯吃虧和做事有頭有尾。普通的職工,只要能實踐這一基本功,可以說謀生能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選拔和培養幹部的標準是:

(一)誠實,忠於公司。
(二)主動,力求上進。
(三)有責任心,辦事有始有終。
(四)團隊精神:能與別人或其他部門很好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五)尊重和照顧下屬。
(六)果斷,命令不忘教育。應該決定的時候則不能猶豫不決,馬上要行動,但是沒有時間則應該向有關同事和下屬事後清楚。

領袖風格:也就是企業領袖的作風和人格。其心態為,正心、虛心、決心和恒心,其條件是:
(一)立志
(二)不說謊
(三)勤奮
(四)責任心
(五)團隊精神
(六)講信用
(七)具衝勁,肯拼搏
(八)掌握一套辦事的方法
(九)掌握一套管理自己和領導別人的方法
(十)具備智慧

旭日三招便是智慧的入門:分輕重、隨機應變、事緩則圓。也即是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處世變通的能力。

集團在守業中應不斷創新和發展,經過不斷的探討、實踐和總結,集團現在和將來應趨成熟,這就是成熟階段:

人生在世,不只是工作、生存、金錢、名譽,還包括家庭、責任、感情、理想和人生的意義。

因此,我們在成熟階段的目標是:

學習工作,學習生活,要懂得工作,懂得生活。

學習工作就是學會如何把工作搞好,把自己本份工作搞好、把本部門工作搞好、把本公司工作搞好、把集團工作搞好、把社會的工作搞好。不只能成功地建立一個企業,並能成功地管理好一個企業。

學習生活是學習如何能做自己的主宰,自己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的奴隸。要做人生的主人,首先要管好自己,消除一切不良的嗜好、不良的習慣、培養和 保持良好的興趣和習慣,,不只能管好自己,並能影響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社會人群,這樣的生活就會充實,這樣的人生就會有意義,這樣的人生也最快 樂。

最終目的在於安身立命:安頓自己的身心、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

這種的人生取向,最終會把自己融入社會、融入大自然,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宇宙的一份子,所作所為以社會為依歸,以大自然為依歸,為社會服務,為人 群服務中而幾乎可達至「忘我」境界,間中亦有「我」亦有「私」但很快又被「真」與「善」、「大我」與「大公」所融化,這樣,再次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服務 大自然。由近至遠,由親至疏。

他們的宏願和行為是: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則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為天地之德,為生民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願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養的方法。」

「解行相輔」和「事上用功」是應走的道路,也就是說不只懂得理論,並要在行為中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且注意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言、行、舉止、以及意識,都要刻意修煉直至完美。」

日日用功,時時用功,簷前滴水,階石為穿,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

人生致此,可說「無悔」。

「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只要盡了自己最大努力,成功與失敗,都能以較平常的心去接受,所以說:「平常心是道」也。

 
 
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上)
<<覺 真>>

  馬蒂厄.里卡爾,這是我們的主人公——一個法國和尚出家前的原名。

  馬蒂厄出生在巴黎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讓——弗朗索瓦.勒維爾是法國當代思 想大師、法蘭西院士、著名哲學家。母親雅娜.勒圖穆蘭,是一位畫家。(這位母親後來在兒子的影響下也皈依佛門,成了法國最早的比丘尼之一)。舅父雅克—— 伊夫.勒圖穆蘭,則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出身這樣的家族,不用說,馬蒂厄從小受到良好的教養有素的系統教育。他生於一九四六年,二十二歲時就獲得了巴黎理 工學院的理學博士學位,並且是一九六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弗朗索瓦.雅科布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又在巴斯德學院任研究員,從事生物學方面的高等科學研究。說 這位「和尚」,出家前已系統地接受了歐洲的也就是西方的最高水平的現代科學教育,我想是並不為過的。


旅行—— 走向東方,第一個師父

  一九六六年,二十歲的馬蒂厄,還在巴黎理工學院讀書。有一天,他看了自己的朋友阿爾諾.戴雅爾丹攝制的一部關於西藏佛教大 師的電影,其後又看了他的另一位朋友勒布瓦耶博士從印度大吉嶺帶回來的錄像,還聽了他們在喜馬拉雅山所遇的一些描述,馬蒂厄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感受,受到了 那些精神大師的吸引。最感到震動的,是他把西藏的佛教修持者,看作是「最符合我們理想的聖者、完人、哲人」。這些人,是智慧的活的榜樣。於是,他在內心對 自己說:「如果有可能,在人類方面達到完善,那一定就是如此。」儘管這時他對佛教沒有任何概念,僅僅從電影、錄像中所感受到的,他已預感到佛教有一種深刻 的啟發,一種通過對比而看到了希望的源泉。

是一種甚麼對比呢?我們不會忘記,由於他的家庭的原因,他從小就接觸到了許多當時的哲學家、思想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科學家……可是,在他看 來,儘管他們有才華、有知識、有技藝、有成就,但總覺缺了一種東西,十分重要的東西——人的完善(perfection humaine)。越是與他們對比,就越是讓他更傾向於那些西藏的佛教大師。於是,他從巴黎動身,走向東方。

在他出發之時,給他看佛教錄像的那位朋友——勒布瓦耶博士,托他帶一筆錢,轉交給印度的一位耶穌會神父,由神父供給一位西藏大師康玉爾仁波切。這位大 師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之中。馬蒂厄到達的第二天,無巧不成書遇上了康玉爾仁波切,七十多歲的西藏喇嘛——他的第一位師父。他在師父的身邊整整三個星期,語言 也不通,除了靜坐、冥想,別的甚麼也沒有。然而,馬蒂厄後來回憶說:「是他的人身、他的存在,給我以印象:深沉、力量、寧靜,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並開啟我 的心靈。」

三個星期後,他又旅遊了喀什米爾、大馬士革、伊斯坦布爾,最後因為得了傷寒,不得不返回巴黎。回到他工作的巴斯德學院之後,他不斷回憶著他那西藏師父的品質,他終於認識到了與這位師父相會的重要性。


出家—— 為了生命的意義,為了改造自己

記得上海的著名女作家戴厚英說過:「只有佛教是真正改造自己的。」她說這句話是在他生命的晚期,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然而,巴黎的馬蒂厄在七十年代就說過相同的話了。

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二年,馬蒂厄在雅科布教授的身邊從事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已達五年,取得了不凡的成績。這時,雅科布派他到美國去開辟一個新的研究主 題。但是,他的心在喜馬拉雅山,他要把他的科學精神用在完成一項「真正的內心改造的極有生命力的研究上」,他沒有去美國,為了重新會見他的師父,馬蒂厄又 回到了印度。這一次,他在他師父康玉爾仁波切的身邊一直生活到一九七五年他去世。接著,他又到師父所住的寺院上方一個小隱修院中去繼續修行。就在此時,他 遇到了他的第二個師父——狄爾戈.赫延采仁波切。赫延采仁波切是來為已故康玉爾仁波切主持荼毘(火化)儀式的。當時馬蒂厄原準備同他的幾位朋友一起按照傳 統掩關三年。他問赫延采仁波切,赫回答說:「只要我活著,你就一直在我身邊學習。」就這樣馬蒂厄在他的第二位師父身邊又生活了十二年。聽他的教海,侍候 他,陪同他旅行。其間,於一九七九年,按藏傳佛教的儀式披剃,馬蒂厄做了和尚。正如他的哲學家的爸爸所說,他的兒子皈依佛教,「既不是為了從中找到一種生 存的補充,也不是為了一種將按西方的標準正常地進行下去的生涯,找到一種精神添加物。而是放棄這個生涯,完全投身於佛教實踐。」兒子在回答爸爸的提問「為 甚麼你萌生出家做和尚的這個決定」時,說得更直率:「我確實有過科學生涯,可是我的出家做和尚,絲毫也不構成對於科學研究的否決。科學研究,即驗證科學研 究卻不能解決生存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科學儘管本身非常有趣的,並不足以給予我的生命以一種意義。」他還告訴他的哲學家的爸爸:「我對佛教的認識,對現 象世界(monde phenomenal)的本質和對精神本質的澄清(elucidation),這是內心改造的結果。」

哲學家的爸爸也有點弄不懂了:「你的父親和母親原都出身於天主教家庭,你又在一個科學的環境中接受了一種世俗的理性主義的教育。你與那位哲人的第一次 交往,他雖然沒有對你說話——因為你們那時實際上不能以任何語言進行交流,卻對你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你究竟是屬於宗教意義上的皈依,還是純粹哲學意義上 的感悟呢?」這一回,真的輪到兒子來給爸爸上課了。馬蒂厄說:「我覺得我是帶著天真未開的心靈來到了佛門,這對於我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幸運。正是與一位精神 大師的相遇啟發了我的精神道路上的真正獻身。這位哲人康玉爾仁波切,他代表一種完善。賦予他的價值的,不是一種抽象的思辨,而是一種直接的經驗,一種驗證 ——得自於我自己的感悟。我怎麼領會佛教呢?它被宗教人士排斥,他們說它是一種無神論哲學,一種精神科學。而哲學家們又不把佛教歸於哲學,說他是宗教。所 以佛教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公民權。但也許這正是一個優勢,它使佛教在宗教與哲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如果人們所說的宗教是指對一種教義(dogme)的贊同, 人們出於盲目的虔誠而接受它,根本不用去親自證悟,那麼,佛教確實不是宗教。如果人們所說的信仰,是指對於真理的發現而產生的一種內心的不可動搖的確信的 話,那佛教決不排斥信仰,信仰也就是面對這種內心改造的驚歎。佛陀一再教導我們,要考察他的教導,思索,求證,不應當僅僅出於尊重而接受它們。就本質而 言,佛教是一種存在於一切時、一切環境都適用的智慧。佛陀的教導就像人生的指南,使人走上到達覺醒、到達對於精神世界和現象世界本質的最終認識的道路。所 以人們尊敬佛陀,不是作為上帝,作為一位聖徒那樣被尊敬,而是作為最終的哲人,作為覺醒的人格化身被尊敬的。」我不知道這個法國和尚有沒有幫助他的哲學家 的父親弄明白佛家真諦,但我們的確被他的理解所感動了。(續下期)

(本文資料取自陸元昶先生譯《和尚與哲學家》一書江蘇人民出版社)

 
 
初機信佛要有正確觀念
<<果 律>>
  願、慈悲、智慧,為菩薩行的宗要。無量法門的種種修習,即等於三要的進修。這是非常廣的,現在且說初學者的初方便。念佛、吃素、誦經,幾乎是中國佛教徒的主要行持,而實是菩薩行的初方便之一。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願。菩薩信願,是發菩提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於無上菩提起信願,並不容易。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的, 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的崇仰佛, 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三寶)為皈敬處,以佛為我們的理想模範。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為有力。大乘經廣說 念佛,讚歎發菩提心,都是著重於此。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讚佛,供養佛,於佛 前懺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為此 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 等深法。《起信論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義,在乎策發信願,未生的 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念佛為心念——緣佛的功德而專念不捨,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應正名為不食肉,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美德。學佛,本不一定是不食肉的。如錫蘭等南方佛教徒,西藏、日本佛教徒,都是肉食的。中國的一些佛教徒, 以為吃素是小乘,大乘是不在乎的,這是根本錯誤!不食肉,大乘佛教——《楞伽經》、《涅槃經》、《央掘摩羅經》等所特別主張的。不食肉的意義與力用,當然 也有種種,但主要為長養慈悲。如說:「食肉斷大悲種」。菩薩應利濟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苦,而現在竟忍心去殺害他,吞食他,試問慈悲心何在?菩薩行以慈悲 為本,所以大乘法中,不食肉為當然的結論。消極的不食肉,積極的放生——救護眾生命,實為長養悲心的方便行。

  誦經,不求甚解的誦經,驀直地誦下去,也是修行方便。這雖有別種功用,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智慧的修學(真般若是現證),有聞、思、修三慧,這又 開為十正法行:書寫,(經典的)供養,流傳,聽受,轉讀,教他,習誦,解說,思擇,修習。前八行,都是聞慧與聞慧的方便。如從前的私塾,起初熟讀熟背,其 後才為他講解,明了養理。不求甚解的誦經,如初學的熟讀熟背,也可為進求義解的——聞慧的方便。

  中國佛教徒所修的一般法門,念佛,吃素(放生),誦經,確為菩薩行的初方便。這是初方便,為了增長大乘的信願,慈悲,智慧而修學。然修學者,每以誦經 為功德,反輕視義理的研究。這就失去了慧學方便的作用。素食放生的,儘管吃素放生,於現實人間的種種苦迫,少有能本著慈悲而起來救護。著重了愛護眾生,忽 略了愛護人類,本末顛倒,實由於不知意義,沒有能長養慈悲。比較的說,念佛還多少能培養信心,但一般的流於迷信,少數的急求自了,真能由此而策發起上求佛 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信願,引出自利利他,為法為人的大願精進,也就太難得了!念佛,吃素,誦經是菩薩行的勝方便,但由於不求智慧,慈悲薄弱,偏於信仰,弄 得善巧的方便法門,都不曾能盡到方便的功用。這真是中國佛教的悲哀,衰落的根源!這是不成菩薩行(難得入門)的,不能實現佛法大用的。還不夠救自己,更說 不上救世了。學佛學菩薩行,必須從這些妙方便中,認清目的。我們不是為念佛而念佛,為吃素而吃素,為誦經而誦經,我們是為了策發信願而念佛,長養慈悲而吃 素,為了引生智慧而誦經。這是方法,目的在信願、慈悲、智慧的進修。所以真心學佛,學修菩薩行的,要從念佛中策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精進。從吃素放 生中,長養慈悲,去做種種有益人世的福利事業。從誦經中,進一步的研求義理,引發智慧。這樣,才盡到了初方便的力用,奠定了菩薩學的初基。這還不過是「千 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開步走,無邊的深廣法門,應從此邁步而向前直進!
 
 
佛教動態
美國911受恐怖襲擊罹難人士超薦法會

  鑑於 美國九月十一日受到恐怖襲擊摧毀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人口傷亡慘重。本會秉承佛陀悲愍眾生,拯厄扶危之精神,定於九月十五日星期六(農曆七月二十八日)下午 二時半,假座香港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啟建美國受到恐怖襲擊罹難人士超薦法會,虔誠祈求佛力加庇,使災難早日消除。懇請全港佛教四眾 同人及各界人士屆時蒞臨參加,同襄功德。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 長 釋覺光
副會長 釋永惺 林漢強 黎時煖 謹啟



會長覺光法師致悼詞

驚見美國紐約於九月十一日晨被恐怖分子劫持當地民航客機,衝擊世貿中心夷為平地,並衝擊五角大樓造成慘重傷亡。手段兇殘,舉世震驚,我佛教人士對死難 者深切痛悼,謹訂於九月十五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東院道香港佛教文化中心舉行超薦法會,祈求佛力加被眾亡靈得以往生極樂,同仁等謹對死難者家眷致以深切慰 問,並祝願世人維護人類文明,放棄暴力,促進人類福祉,共建和諧世界。


祭 文

維 公元二○○一年九月十五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親率香港佛教聯合會諸同仁暨本港佛教四眾善信,恭就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謹以悲憫至誠,並具三德六味,香花清供,遙祭於

美國國難罹難諸亡靈之靈前,奠曰:

嗚呼世運,紛亂不寧。
貪嗔痴毒,威脅人群。
極端分子,泯滅理性。
哀哉紐約,天旋日昏。
恐怖襲擊,荼毒生靈。
世貿慘劇,萬人犧牲。
噩耗傳來,大地震驚。
全球哀悼,親人失聲。
父母失子,恩愛離分。
家破人亡,頓作冤魂。
平民何辜?剝奪生命。
弱小何罪?呼天不應。
死傷枕藉,哀號悲鳴。
損人害己,良知何存?
浩劫天降,世紀陰影。
戰端既啟,報復不停。
人類多難,禍延子孫。
世界大戰,危險日增。
凡我佛子,呼籲和平。
國泰民安,家和事興。
業海狂瀾,息除邪心。
求佛哀佑,悲憫眾生。
大悲拔苦,大慈接引。
爾等冤死,孤苦亡靈。
今遙祭奠,來格來歆。
如法普薦,皈依三聖。
利樂頓沾,淨土同登。
平等法筵,各悟自性。
法水真常,功德迴向。
一瓣心香,伏維尚饗。

 
 
香港佛教醫院
普通科門診改善措拖

<<香港佛教醫院行政總監卓贊醫生>>

  院普通科門診自開院以 來,皆以派籌形式予求診人仕。每天上、下午各派籌一次。隨著街坊口碑,門診部求診人數日增,許多市民一早(甚至凌晨三至四時)便到本院輪候派籌。鑑於區內 人口老化,而求診者亦以老人為多,每天早上要長者輪候派籌的方法極須改善,以達到「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的目標。

本院普通科門診部自今年二月開始,逐步推行改善措施,目的為:

一、 減少病人早上輪候派籌時間。


二、 推行預約覆診制度,免除排隊輪籌之苦。


三、 分時段登記及看症,一方面方便病人,免候症室內等候人數過多,甚 至要他們在候症室外忍受日晒雨淋、炎夏寒冬氣候之苦,令病情惡 化;另一方面減輕門診部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減少員工與病人間誤 會和投訴。


四、 減輕候症室(大堂)擠迫情況有下述成果:
(1)使病人有更舒適的環境及提高本院的服務水準。
(2)有寬敞之輪候地方可減少病人與病人間之磨擦及誤會。
(3)空氣較流通可減低傳染率。


五、避免病人過早在門診部輪候而發生爭執或意外,而令本院負上不必要的責任。

一、 推行預約制度

方法:鑑於大部份病人皆為舊症覆診者,門診部於今年二月開始,為覆診病人提供預約,以免除他們(大部份為長期病患長者)早上輪籌之苦。門診部每天會列出當天派籌數目。門診部亦貼出區內附近普通科診所及有關區內急症室的資料。

意見調查:門診部於預約制度推行三個月後進行病人對該制度的意見調查。調查由五月十四日至十九日進行。共訪問了三百一十五位病人。98.7%病人對新預約方法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並反映了意見:

「病人不用清早到醫院排隊輪籌」
「病人不用擔心在斷藥前趕不及覆診」

二、 診症電腦化

門診部於二○○一年七月在診症室設立資訊系統,將病人資料、病歷紀錄全面電腦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三、 門診有以下服務

(1)內科專科診所
由二至三位醫生負責為上午預約病人診症。現每日診症名額為60-80名,較有彈性。

(2)家庭醫學診所
今年七月,家庭醫學專科診所於門診部成立,由兩位家庭醫生全日負責為「預約」及「有籌」的病人診症,全日診症名額為120-140人。


四、 派籌的安排

  以往分上、下午派籌的方式,確令一部份未能輪到上午籌的病者須等候至下午一時第二次派籌時間。門診部於本年六月起將上、下午派籌時間合而為一,安排在上午十一時派籌。

安排十一時派籌的原因是:

(1) 上午九時至十一時的診症時間已被安排給予預約病人,病人只要在預約時間前到來而無須久候,更可盡快離開醫院,減輕病情惡化及感染機會。

(2)順應區內居民意見,過去一些居民早上覺得不適,九時後來到本院已輪不到籌。

(3)居民如覺得其病情等不及十一時的開診時間的話,可到區內其他診所,免擔誤醫治的時間。

(4)其他區內診所均於九時派籌,故居民可作另一選擇。病人是應盡快看醫生的,如半夜不適就應盡快往有「夜診」的醫院去,如覺嚴重則應即時前往急症室就醫,以免拖誤求診時間而至病情惡化。

(5)改善病人的習慣,病人不須清早到本院輪侯,減少病人在輪侯期間發生爭執或意外而增加本院的風險。


成 果

(1)因大部份求診病人已轉為預約,早上輪侯人數已大大減少,由過去的百多人減少至二、三十人。

(2)門診部在辦公前輪候人數比以往少,減低本院的風險及人力的消耗。a

(3)從八月十三日至廿二日的調查中,病人在中午十二時前來到門診部也可以輪到籌。在八月二十日及廿一日,最後一個籌是派給下午一時四十五分到來的病人,情況比以往改善。

(4)預約覆診的病人非常滿意,因他們可省卻「輪籌」之苦及縮短了輪診的時間。

(5)院方工作人員包括醫生可在更好的工作環境及制度下工作及減少了壓力。

特別安排
醫院會依照以往慣例為佛聯會董事及法師會員提供診症的特別安排。屆時佛聯會法師會員請向院方人員出示會員証或告之其會員証編號以資識別、查核、登記及執行津貼會員法師的門診醫藥費(全部)及住院費(20%)這規條。

 
 
世界佛教動態

佛教愍生講堂主辦
美國911受恐怖襲擊罹難者
超薦法會

目的: 美國911事件死傷無數,人心憤慨 哀傷,恐怖浪潮引致世界恐慌, 本講堂特別舉行超薦法會,為死 難者迴向,亦籍此法會祈求世界 和平,民心安樂。
內容: 大蒙山施食
日期: 2001年9月25日(星期二)
時間: 晚上七時至九時半
地點: 北角英皇道355-361號一樓
(甘露齋樓上)

歡迎各界人仕蒞臨參加
查詢電話:2808-2373


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 (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1年10月27日星期六早晨至10 月28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1年10月27日早晨七點半至八點半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 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 具、平底布鞋、蚊怕水、枕頭 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 鑼灣高士威道36號灣景樓C座四 樓香港菩提學會辦公室。信封 寫「索齋戒表」。上午九點至下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 息。不接受傳真報名。
查詢電話:25772298
費  用: 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 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及 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代辦團體
香港菩提學會
200l年9月30日


佛教律儀淨苑
衍慈法師教授

第十九屆靜坐班

課程宗旨:為了有興趣靜坐人士,能以正確方法修習止觀而能以定發慧,以智能體察宇宙人生真理與及佛法妙用,自得禪悅。
開課日期:2001年12月8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六晚上7時30分至9時

第十九屆儀規班

課程宗旨:為使佛弟子對佛門一般基本常識有一定認識,本苑特設此項課程,內容包括講解及示範禮佛,拈香,穿袍搭衣,以及行、住、坐、臥等各種儀規。
開課日期:2001年12月7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五晚上7時30分至9時
上課地址: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裕華國貨斜對面)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電  話: 23673091
報名辦法: 請親臨或來信律儀淨苑(附回郵信封)索取報名表格以上課程,歡迎信眾隨喜參加,額滿即止


真實版《西遊記》故事
舞台劇《唐三藏》正式登陸香港

  金色蓮花表演坊將正式於二○○一年十月五月起假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公演舞台劇《唐三藏》,將一代冒險家、外交家與譯經師的傳奇故事活現於觀眾眼前。此乃世界上首次將歷史中真實的唐三藏以舞台劇形式公演。

《唐三藏》舞台劇自二○○○年九月以來,已先後巡迴多國演出,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洲及紐西蘭。《唐三藏》舞台劇於各地獲得前所未有的肯定及支持,並獲各國知名人士及報紙佳評如潮,可說為台灣專業劇團刷出新的國度。

金色蓮花表演坊導演周玉卿表示:「《西遊記》的故事可說是家喻戶曉,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唐三藏卻鮮為人知,他的一生相較《西遊記》中的故事更曲折精彩, 而其排除萬難、不屈不懈以及目光遠大的精神更值得後人學習。我們因而決定將唐三藏的一生搬上舞台,並加入了先進的電腦科技,令到整個劇目以舞台劇演出,卻 同時彌漫著電影的演出手法及效果。」

《唐三藏》舞台劇於二○○一年十月五日至十二日假香港演藝學院公演七場。票價方面為港元$380、$280及$180。另設少量貴賓票,票價為港元$480,長者及全日制學生享有八折優惠。該劇以國語演出,配以中、英語同步字幕。

金色蓮花表演坊聯絡電話:2781-1372


普陀山將舉辦
首屆「觀音文化節」
張明華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首屆「觀音文化節」,將於今年農曆九月二十九(公曆十一月十四日)藥師佛誕辰日期間舉行,屆時將有數千名台灣、香港和日本、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及四川、山西、安徽、北京、上海、福建等海內外香、游客蒞臨普陀山。

首屆「觀音文化節」由普陀山旅游總公司和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台資企業上海華笙文化服務有限公司承辦,舟山市旅游局協辦。

為成功舉辦好首屆「觀音文化節」進一步弘揚佛教文化,促使冬季旅游淡季普陀山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五月卅一日,主辦、承辦和協辦三方在普陀山白華 樓召開了首次「觀音文化節」組委會會議。「觀音文化節」組委會由浙江省和舟山市有關領導及台灣華視董事長等任榮譽主任委員,主、承辦方負責人任主任和副主 任委員。組委會下設辦公室和行政、宗教、執行、旅游事務等組織,具體負責行政指導、組織協調、安全保衛、宗教事務、資料信息、旅游組織等方面工作。承辦方 上海華笙文化服務公司董事金冶向組委會匯報了前階段對舉辦「觀音文化節」的籌辦、策劃、外宣等方面的情況。該節期間活動內容有:觀海、觀景、影視界慈善活 動、開幕瞻禮發源地會、祈福法會、高僧弘法、禪座、齋戒、佛教音樂會、觀音書畫文物(攝影)展、游園義賣、祈福放天燈和參觀中日佛教聯合舉行的三十七尊唐 式觀音佛像開光法會等。組委會還對「觀音文化節」期間的客源、接待、交通、安全和開發新旅游產品等方面問題作了認真的研討,還將組織有關人員到台灣進行為 期十天的中華兩岸經貿文化發展考察活動。

普陀山自南宋嘉定年間起,就被定為「觀音文化節」。但在海外知道「觀音文化節」的香、游客並不多。據承辦台資企業上海華笙文化服務公司介紹,該公司承 辦此次活動,主要是受到福建湄州「媽祖文化節」的啟示,湄州通過組織「媽祖文化節」活動,大大提高了其在海外旳知名度,以至帶動了整個湄州經濟的發展。普 陀山舉辦「觀音文化節」,定能提高其知名度,促使旅游經濟的大發展。

浙江省和舟山市領導對舉辦首屆「觀音文化節」十分重視和關注,要求主辦、承辦和協辦方認真策劃,嚴密組織,辦出特色。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