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93期
2001年6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再談寧波觀宗講寺
香港佛教聯合會慶祝佛曆2545年佛誕弘法大會
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致賀辭
覺光法師獻辭
永惺法師獻辭
建立大嶼山昂平為佛教人間樂 ◎釋智慧
莊嚴隆重 世紀風采 ◎覺 真
特  稿
要關心寧波觀宗寺重建 ◎覺 靈
延慶、觀宗兩大古剎火險重重 ◎智 明
佛教大德
正法久住——紀念趙樸初會長示寂一週年 ◎蕭秉權
論  述
虹化與火光三味 ◎于東輝
佛典精選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閱讀佛經
如何閱讀漢譯佛典 ◎劉 曦
隨筆禪話
佛誕假日 ◎秦孟瀟
囚犯懺悔
一個死刑犯的懺悔 ◎靜 禪
世出世法
經商之道、修行 ◎楊 釗
大千世界
雖坐微塵裏 毫端懷大千——記普陀山惟國法師 ◎釋正進
僧人生活
普陀山老僧人的生活 ◎張明華
佛教散文
麵緣 ◎沈滬林
高僧長壽
高僧長壽說 ◎蓮 寶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學生園地
佛誕徵文比賽優秀作品選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再談寧波觀宗講寺
  內有兩位熱心讀者寄來兩篇文章:一、《要關心寧波觀宗寺重建》;二《延慶、觀宗兩大古 剎火險重重》。讀了這兩篇文章之後,使人感到痛心疾首,不忍卒讀下去。第一篇文章賦有建設性地詳述了寧波延慶觀宗講寺面臨擴建的逼迫性和必要性,從中央到 地方政府各級領導人都非常關心這件事的進度如何?毫無疑問這座寺院在海內外佛教界特別引人注目,因它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和發祥地,在日本、台灣、香港、 東南亞、美國、加拿大……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凡是天台宗法脈繼承的弟子們都非常關心延慶觀宗講寺的修復,有他們諸多力量的支持做後盾,相信不需三、五年 時間,一座美侖美奐的古剎自會迄立在世人面前,對國家、對人民都有益處。第二篇文章報導了延慶寺這座古剎面臨著極大的危險性,有關單位在佛殿裏堆滿了燃爆 的石油氣罐,稍不謹慎,會發生嚴重的火災事故,殃及周圍附近居民,肇成巨大的傷亡。更為奇怪的是,這座延慶寺已被政府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當地負責部門領 導人玩弄職守,無視國家財物及人民生命攸關!難道說,等待發生重大傷亡事故之後,再找出肇禍的原因嗎?據說,這種藐視人民性命的行為,已拖延好多年了,如 此擱人民性命不顧的幹部,於心何忍?!

  誰都知道,香港佛教領袖覺光大師是出身於寧波觀宗講寺的天台宗傳人,他與觀宗寺法脈最為密切;他在香港新界創建的道場——觀宗寺,是寧波觀宗寺的衍 生,就好似母子系列關係;看到香港觀宗寺,就會聯想到寧波觀宗寺,看到寧波觀宗寺,就會聯想到香港觀宗寺;如今兩者對比之下,一個寬裕,一個寒傖;一個金 壁輝煌,一個殘垣敗壁;一個生命旺盛,一個枯萎乾癟……相比之下,怎不令人傷感呢?回想當年寧波觀宗寺,在諦閑、寶靜兩位長老支持下,道風、學風名聞寰 宇,授業弟子成千上萬,高僧大德輩出,成為廿世紀初業典範道場,享譽中外。

  為了恢復寧波觀宗講寺,近廿多年來,覺光大師廢寢忘食,四處奔波,積極爭取,努力不懈,香港商界巨子陳延驊居士願為家鄉名剎而奉獻修建資金……。

  明明希望在即,為何又不能如期實現呢?究其因,客觀因素太多了,用佛家語言來說,因緣尚未成熟。而今在各方努力爭取下,因緣成熟了,但阻力依然也不 少。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在地方政府各級領導重視不夠,能拖則拖,能推則推。一句話,未能真正落實宗教政策的反映,認真檢查起來,有少數領導恐怕推卻不了 責任吧!同是浙江省,在餘姚地區的幹部在落實宗教政策方面是較為出色的,受到表揚!海外信眾衷心希望寧波市認真落實宗教政策,這是抵制邪教「法輪功」最有 效的措施,所謂「邪不勝正」是也。
 
 
香港佛教聯合會慶祝佛曆2545年佛誕弘法大會
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致賀辭
  人今日承蒙邀請出席「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弘法大會」並主持開幕儀式,感到非常榮幸。

  今天是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紀念日,也是本港實施佛誕公眾假期的第三年。政府把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訂為公眾假期,充分體現特區貫徹落實《基本法》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精神。

  佛教教人探索內心世界,追求真理和智慧,明白生存的意義,發揮自身的潛能,在體會生、老、病、死之苦的同時,啟發大家的慈悲、容忍、寬恕、廉潔、和平 的人性,教人珍惜自己,愛護他人,建立積極的人生觀。除自我修養外,佛教本著慈悲為懷,用入世的方式,宣揚佛法,舉辦各類慈善事業,造福社會,為人類服 務,增進大眾福祉。

  香港佛教歷史悠久,隨著歲月流逝發展到今天,一方面弘揚佛法,一方面致力各項善業,發展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分,對人類文明建設、淨化心靈、啟迪智慧,發揮積極作用,將在新世紀多元文化中,解決人類自身建設問題上,作出輝煌的獨特貢獻。

  謹祝大會圓滿成功,並希望香港佛教界在進入新世紀年代,繼續與社會大眾,為未來獻出力量,創造美好天地,使香港社會更加和諧友好,從而有更好的基礎,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謹祝各位身心康泰,事事如意,多謝各位。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獻辭
  天是佛曆二千五百四十五年釋尊誕辰,荷蒙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太平紳士親臨主禮,官紳使領,各界賢達,諸山長老、四眾同人,光臨參加,濟濟一堂,同致慶賀,本人深受感動,謹代表大會和本港佛教界同人,向各位致以歡迎敬意。

  今年的佛誕,有著特殊的歷史性意義:因為今天既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佛誕日,又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以立法的崇高形式,頒布公眾假期,施行第三週年的紀念 日,因緣殊勝,功德無量。回顧歷史,香港佛教已走過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軌跡。近代史上,香港佛教進入普及與全面發展時期,自一九四五年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 以來,在本港諸山大德的共同努力,和十方善信的共同護持下,佛教深入社會,致力多元化的教有、醫療、安老、青少年關懷、慈濟善業,為社會各界所認同,聲望 日上,影響日鉅。在「九七」回歸,實現順利過渡,積極參與磋商,制訂香港基本法,繼續保持香港安定繁榮,肩負新時代之使命,香港佛教界都通力合作,傾心以 赴,發揮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重要作用。

  一九九九年,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指引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貫徹落實基本法宗教平等、信仰自由之精神,通過立法,終於實施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為全民公眾假期,這在中華佛教史上開了先河,也揭開了香港佛教發展史上的嶄新一頁,而香港佛教弘法利生工作日益蓬勃。

  今天,我們已跨進二十一世紀,我們在慶祝佛誕公眾假日、歡度佛誕公眾假期的同時,不能不重溫並牢記釋迦世尊慈悲濟世、化度眾生的言教身教。身為佛子, 就應當肩負如來家業,以弘法利生為職志,盡形壽嚴持戒行,精進興教,並要培養新時代的佛教人才,使香港佛教,薪火相傳,燈燈相續,在新世紀有更輝煌的發 展。我們感謝本港各界人士,對香港佛教事業的一貫支持,和友好人士對我們的種種幫助,使香港佛教有多方面的成就。希望繼續支持,使我們能再進一步為社會服 務。

  正法久住,佛光遍照。我們衷心祝願祖國富強,人民幸福,世界和平。視願梁司長和各位嘉賓,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增長福慧,一切無礙。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永惺法師獻辭
  光匆促,眨眼間,二五四五年的佛誕節又降臨大地,善信們都懷著滿腔熱誠和歡欣鼓舞的情懷來迎接這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佛誕節」。誠然,慶祝不一定在乎豐富節目的安排,而是知恩報德,念念不念佛陀的慈悲濟世精神,心靈信仰的充實,品質的提昇。

  現世紀人類文化對科技的認識和使用,時給眾生帶來傷殘而多於裨益,形成煩惱之濁世,行見大地像陸沉之隱憂,世界確無安寧之日。我們如想尋求解脫之良 方,轉危為安,那就必須研究佛法,修持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之迷惘;以四弘誓願、大波羅密的增進勇猛之心,宣揚佛化,揭開宇宙之靈明,劃破 有情之幻夢,洗滌愚人的夢想,那麼,有賴清淨僧眾扶持,負起如來之使命,發揚佛陀的本懷—慈悲喜捨的精神,喚醒愚昧,指點迷津,奉獻自我,普種善根,從事 濟世益人的功能,建設人間的樂園。如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各位同參們,大家都是佛陀弟子,必須秉承釋迦 明訓:(一)謀求信眾團結,奮發精進,由佛學進而學佛;(二)研究佛法真諦,抱知行合一的精神,由研究進而實修,解決人生苦惱:(三)弘宣教法,所謂: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深信因果,趨向菩提大道;(四)以慈悲的願力,誠懇的態度,作種種有益社會的事業,化戾氣為祥和,創造人間淨土。

  最後,祈求各位出家同參,奕葉相承,燈燈相傳,知因識果,安住忍辱,恒念無常,發菩提願,勤求精進,願同共勉!
 
 
建立大嶼山昂平為佛教人間樂
二○○一年佛誕節紀念

釋智慧
尊敬的消防處處長許競平太平紳士、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高祀仁副主任、民政事務總署副署長呂孝端太平紳士、離島區議會主席林偉強BBS太平紳士、離島 民政事務專員陳念德太平紳士、中央駐港聯絡辦新界工作部楊英強部長、大嶼山警區指揮官嘉宏禮高級警司、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黎時煖太平紳士、蓋鳴暉小姐、 各位嘉賓、各位法師、護法和善信:

  日慶祝佛誕良辰,願世尊慈悲喜捨的精神,滋潤眾生心田;與樂拔苦的願力,讓大眾同沐於祥和福祉之中。本人藉著今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普天同慶的日子,祝願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

  一九七○年本寺建成大雄寶殿,八十年代在大嶼山建立第一所佛教筏可紀念中學及筏可療養院;八十至九十年代初完成天壇大佛,九十年代後期完成為祖國建設 百所希望學校的光榮任務。去年本寺開始新的十年計劃,就是籌建「萬佛寶殿」,所謂「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希望各位護法檀樾,繼續支持本寺,期使大嶼山 增添聖境,把昂平八景展現於世。

  作為社會的公民,本寺仝人極力支持政府大力推廣旅遊事業。自政府宣佈發展昂平吊車系統後,本人一直保持緘默,直至電視轉播立法會議員質詢旅遊專員,為 何投入如此巨大的資源去發展寶蓮禪寺這片私人地方,在專員回應各議員,曾表示會在昂平發展一系列配套設施,以增加經濟效益。

  當局這項構思,立刻便引起全港佛教人士反對,本人在區議會作出回應:殖民政府時代的南約理民府高志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提及,應把昂平建立成佛教僧侶清修 的地方,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趙老亦曾列昂平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同時寶蓮禪寺景觀被美國國家旅遊地理雜誌,列為香港十大旅遊之首,而天壇大佛亦被香港工程師 學會,評為香港十大建築工程之一。

  因此,本人絕不希望有關建設,打擾昂平這片清幽寧靜的佛教修行地方,影響寶蓮禪寺和蓮池寺,這顯密雙修的道場,但本人希望當局把這些配套設施,建立在 其他的地點,例如:由東涌至昂平沙螺灣後的中途站、東涌、大澳、大嶼南或梅窩等地區,繁榮當地居民,若政府把這些配套設施,放在這些地區發展,正是造福大 嶼山的居民,造福香港社會,也同樣福祉寶蓮禪寺。

  本人在此要感謝民政事務總署李麗娟署長答允,向有關部門反映意見。亦藉此感謝各界護持寶蓮禪寺,及昂平這片清幽的樂土。

  香港已是一個煩囂的地方,人多車多、到處喧鬧不停。正好相反的是,大嶼山地大而人少,在這兒僻出一塊人間淨土,建立一個洗滌心塵的地方,讓市民有一個可以拋開紅塵欲望的空間,尋找一處寧靜身心的樂土,得而重建和諧的生活。這些都是本人與香港佛教人士的心願。

  本人謹代表本寺仝人向各位主禮嘉賓、各位來賓、各位法師及護法,於百忙中抽空蒞臨出席,參予是次浴佛盛會;特別鳴謝楊永明醫生的好朋友盧凱珊小姐及黃 瑋鴻先生送出「千禧紀念寶蓮燈」四百九十五盞,凡贊助萬佛殿供養佛像一尊,送寶蓮燈一盞以作紀念,送完即止;此外本寺亦向韋忠輝博士致謝,送出《香港抗日 游擊隊》一書二百多本,介紹本寺參與抗日戰事的歷史事蹟;又特別鳴謝大會嘉賓司儀粵劇名伶阮兆輝先生,與及主禮嘉賓蓋鳴暉小姐為本大會主持雙輝耀寶蓮粵曲 助慶,同時感謝本寺屬下學校學生們的歌舞助慶及大會所有義工及工作人員,亦特別感謝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先生及小姐們,遠道而來報導是次盛會。

  最後本人藉此浴佛之時,讓佛陀之法水,洗滌在座每一位內心的塵垢煩惱,祈願各位得到身心清涼自在。
 
 
莊嚴隆重 世紀風采
香港慶祝佛誕盛況與聯想

覺 真
  零零一年,我們迎來了本世紀第一個浴佛節。這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以立法的崇高形式頒布公眾假期施行第三週年的紀念日。意義非凡,因緣殊勝。香港佛教的生命力和利濟度生的弘法水平,讓我有了最深切的感受。

  佛誕,是農曆四月初八日,但慶祝佛誕的活動早從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即在全港展開了。

  香港佛教聯合會詳盡地編印了「2001年香港佛教界十二分區慶祝佛誕大會」場刊。把十二個分區會場的活動內容、地點、主禮嘉賓、主席團、主持人、各參 與團體,一一介紹分明。浴佛典禮、嘉年華會、祈福巡遊、文藝表演、佛教文化展覽、各種競賽評獎頒禮、攤位游戲、佛誕植樹、為國內希望工程捐贈籌款、齋供等 等,豐富多采,生動活潑,遍及全港各地。我分身無術,不能前去學習觀摩,這裏所記僅是主會場紅磡香港體育館的側影,我想也足以一斑而窺全豹了。

  紅磡體育館,是香港最大的文體兩用館,設施先進,音響錄影鐳射齊全,自動化程度極高,觀眾席可容萬人入座,世界聞名。演藝界都以到紅館獻演為榮為盛。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佛誕慶典自公曆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一日,一連三日在此舉行主會場的大型活動。紅館地處港九中心,又是九廣鐵路的總站,「車如流水馬如 龍」。三日中紅館成了人的海洋,梵音繚繞的海洋,法喜充滿的海洋。

  首日,即佛誕前一日,以「佛音同頌結善緣」為主題的一台大型綜合文藝演出,在紅館揭開了慶祝佛曆二五四五年佛誕法會的序幕。舞台上以燈光和黃色絲緞相 映的大背光,髣彿自天而降。七佛端坐正中,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層層供養。兩側巨大的盛開蓮花,造型典雅,性相一如,組成一個完整的舞台設計,烘托出 依報莊嚴——一片清淨澄明的佛國勝境。任誰到此,也要屏氣凝息,拒惡向善,獲得精神的淨化了。在梵唄聲中灑淨儀式之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副會 長永惺法師、黎時煖居士、林漢強居士陪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登上主席台,由主禮嘉賓范徐麗泰撞鐘。「鐘聲傳三千界內,佛號揚億萬國 中」。佛誕本是世界性節日,今次大型文藝演出就是最生動的證明。

  司儀由著名節目主持人曾志偉先生、梅小惠小姐、伍詠薇小姐擔任。先後出場表演的歌手有鄭少秋、小雪、呂珊和陳小春等人。今次秋官已不是「戲說乾隆」中 那個一扇在手萬事逍遙的皇帝形象了,變得瀟灑而又本色。陳小春也不是「韋小寶」的那副尷尬面孔了,變得一襲長衫,老成持重,儼然紳士風度。中間還穿插了許 多名藝人傾吐自己的感人的心路歷程,老一輩武打明星汪禹談自己與可卡因的艱難摶斗,以飾演警司著名的曹達華告誡不可沉迷於嗜賭,身患絕症的王天麗鼓勵大家 要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讓每一天都活得更有意義。特別是香港各佛教中學、小學共同演出的大型歌舞,融合了古印度的犍陀羅藝術,南傳佛教斯里蘭卡、泰國的舞 蹈藝術和富有西藏民族風情的雪域歌舞藝術,更把整個演出推向高潮。場內掌聲不斷,觀眾歡呼連連,在喜慶氣氛中,八千多善男信女共同度過了淨心向善,皈命頂 禮的清淨祥和之旅。

  第二天,佛陀誕辰。上午,浴佛大會開幕典禮。由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太平紳士主禮,出席大會的有各國駐港使節、其它五大宗教的領袖、著名社會 賢達、包括中央駐港聯絡辦、特區政府各部門官員、各新聞媒體等等各界人士,紅館座無虛席。佛聯會會屬單位旗隊進場,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向釋迦世尊行三 問訊禮,唱佛寶歌。首先,大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詞,他概述了香港佛教的發展歷程和佛誕公眾假期的崇高意義,向與會大眾表達衷心祝願,感謝各界對佛教事業的一 貫支持,重溫佛陀的言教身教,展望香港佛教的未來發展,言簡意賅,語語感人。梁愛詩司長在賀辭中,對香港佛教舉辦各類慈善事業,造福社會,為眾生服務,增 進人類福祉,給予了肯定和讚嘆,她強調指出,政府把佛誕列為公眾假期,是體現了特區徹底落實「基本法」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法治精神。她祝香港佛教在新的 世紀更加功德成就,使香港社會更加美好。然後在覺光法師、梁愛詩司長帶領下,全場人士一一列隊浴佛,秩序井然,法喜無量。令我十分感動的是:整個浴佛大 典、拈香禮佛、上供大典,歷時近三個小時,年事已八十多高齡的覺光法師、永惺法師和年逾半百的梁愛詩司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都始終虔誠如一,堅持至禮成, 無一退席。而紅館外廣場,許多巿民也都紛紛加入進來,攜兒帶女,列隊整齊,參與浴佛。真正達成「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 來淨法身。」廣結十方善緣、與眾普天同慶之意了。

  下午,是萬人皈依法會,場面極其感人。萬名男女善信,齊集紅館內,雙手合十,稱念佛號,自報弟子法名,如法如儀,皈依三寶。授證師恭請北傳覺光長老、 永惺長老、融靈長老、暢懷長老、智慧長老、紹根長老、南傳泰國Phra Mana Atulo 長老、藏傳密宗大德仁千寧波車、亞丁朋措寧波車主持皈依,各按其法門承傳唱誦,說法,真正體現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教的包容和合,各宗文化的和諧 圓滿,於是可證。晚上,我帶著一顆懺悔之心,仍來紅館參加了懺摩淨心法會,和館內萬名信眾分東西兩單拜願,歷時兩個小時,聲傳宏宇。從上午的浴佛大典,到 下午的萬人皈依盛況、晚上的萬人拜願,我深為香港佛教的普及、弘法的廣度和深度所震撼。若沒有香港佛教界諸山長老歷年累月的慈悲濟世,若沒有香港佛教聯合 會的統籌引領,若沒有香港佛教界的社會影響力,怎麼可能有如此規模、如此慶典盛況、如此百千萬眾?特別是從政府官員到社會賢達、各界人士,抒誠參與,人心 歸向,願力何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香港佛教界人的因素——人的善心、人的才華、人的能力、人的勝緣,於茲可見矣。據說,香港佛教界已在祖國內地義 捐興建希望工程小學八十餘所。目前,還在繼續籌款,要達到百所希望工程,這不也是香港佛教社會溝通力、慈悲濟世的社會影響力的又一明證麼!

  第三天,全港一百餘所佛教中學、小學、幼稚園及各青少年團體的慶祝佛誕各學藝比賽的頒獎典禮,由覺光法師主持,特區政府教育署署長張建宗先生為主禮嘉 賓。下午,舉行「佛陀甘露祈福法會」,數千人在紅館大廳繞佛,壯觀空前。晚上,舉行萬人傳燈法會,更是把佛誕慶典推向了最高潮。我是生平第一次參加這樣盛 大的傳燈法會,也是第一次見識這樣動人心魄的傳燈盛況,第一次感受傳燈與心傳的心靈震撼。紅館內,萬人雲集。拈香禮佛,唱讚誦經,至持名稱佛時,傳燈開 始。首由覺光長老舉起手中蓮華燈(由開關控制,自動放光)向左右分別傳舉,一燈傳一燈,一行傳一行,燈燈相傳,直至大廳、全館,逐排逐層,每人一燈,燈燈 亮起,霎時間,有如夏夜繁星,紛落人間,銀河重組,天地相連,明燈映徹,燭照自心。非親歷其境,不足與言其盛也。本港佛教領導人、慶典大會會長覺光法師以 他的智慧,提出由主法傳燈的九位長老,每人一分鐘向全場作傳燈祝福。這是禮成前謝幕的點晴之筆。覺光長老首先祝福,他聲情並茂地讚頌佛陀誕生,給人類啟以 光明,請佛住世,佛光普照,南無佛陀耶。永惺長老,接著以《金剛經》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四句偈,開示大眾,空有都是法相,妙在自悟。初慧長老、智 慧長老、了知長老、紹根長老,他們都以嫻熟而又精采的粵語祝福,充滿智慧和風趣,深得禪意,以心印心,深契信眾。智開長老、暢懷長老,或頌偈,或作吉祥祝 願,語近粵音,也很親切。獨有我,叨陪末座,進場時,羅傘下走在最前,若不是紹根長老提醒,差一點跟隨傳爐走向西單;祝福時,我又成了最後一個。這最後一 個,頗使我犯難:好比吃花生仁,滿咀生香,就怕最後一個吃了「走油」的,變味的,責任重大,內心慚愧,幸好這時我想到一位前輩法師所說:五個手指,最後一 個是小指,若是合掌向佛,小指與佛最近。我心中頓時充滿光明。說甚麼也就想好了。走到麥克風前,我講了此刻的內心感受:「香港是福地,今天參加傳燈法會的 都是有福之人。祝賀——諸上善人:得到了燈傳,得到了佛法的心傳。增長福慧,心中的佛燈長明。」我的國語並不標準,也許大家還沒有聽清。但是,我的分貝很 高,有激情,是自己的心聲。我想決沒有超過一分鐘。難忘傳燈今宵,難忘紅磡三曰,難忘香光殊勝的香港佛誕莊嚴慶典!

  側記至此,我還有兩點想說:一件好事要想做好,很不容易。最起碼的是:你要有做好事的能力,還要有一個允許你、成就你做好事的環境。這一點,從今年香 港佛誕慶典活動的巨大成功,莊嚴殊勝,世紀風采,走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前列,由此我看到了香港佛教界的能力、智慧和魄力。能力來自香港佛教聯合會有人才; 智慧來自香港佛教界的團結和齊心合力;魄力來自香港佛教界領導人的多謀善斷。有辦好事的心願,有辦好事的能力,佛菩薩一定加持,環境還是靠自己創造的。紅 館佛誕慶典的內環境、香港佛教爭取佛誕公眾假期的外環境,還不是香港佛教界人士團結一心的創造嗎?第二點想說的是:「台上三分鐘,台下百日功」。佛誕慶典 紅館三日,籌備者諸執事,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費盡多少心血,克服多少艱難,想了多少主意,考慮得多麼詳盡周到啊!有了他們的細緻準備,精心的組 織安排,方得如此井然有序,各各到位。真不簡單呢!當然使我學習到不少極為可貴的知識。我要向香港佛聯會全體成員,道一聲:謝謝。
 
 
要關心寧波觀宗寺重建
覺 靈
  有千餘年歷史的浙江省寧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慶(觀宗)寺在歷史上曾輝煌一時,被譽 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在美、日、韓等國及港、台等地也頗有影響,曾為中國與海外的文化交流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是,如今卻淹沒於嘈雜俗世之中,四周是一 派雜亂景象,並被人們逐漸淡忘。為此,海內外眾多宗教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為保護、開放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而四處奔走呼籲!然而,他們卻無力讓它重放異 彩……

  兩古寺開放難,原因何在?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興寧橋西側的延慶(觀宗)寺,系歷史上的延慶寺和觀宗寺兩寺合稱,兩寺總佔地面積達二萬多平方米,於一九八一年被列為寧波市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延慶寺,始建於公元九五三年(唐末五代後周廣順三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該寺雖歷經兵火興廢,但現存的主體結構建築系明代所建,至今尚較 完整,整個寺院佔地面積一萬二千餘平方米,其中主大殿(吉祥殿)佔地九百七十多平方米,其規模為江南寺院之最;觀宗寺,是在延慶寺十六觀堂的基礎上於宋元 豐年間建立起來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曾是佛教天台宗的中興道場,也是天台宗佛教的傳播中心,明朝時被公推為我國佛教第二山。該寺還開創了我國佛教教育 的先河,成為培養佛教僧才的搖籃,在海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至今國內外尚健在的該寺學僧有如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國務院港事顧問覺光法師、台灣佛教天台佛 學研究所所長慧岳法師、美國佛教總會會長、紐約大莊嚴寺住持顯明法師等世界級的佛教領袖和知名人士,在國內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

  然而,這座在海內外影響極大,且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寺至今不但沒有對外開放,而且其周圍環境還在不斷惡化:寺內先後建起了歌舞廳、彈子房、游 戲機房、保齡球館、酒家、煙雜店以及變電所等;規模江南最大的大殿(吉祥殿)卻成了某糧油公司的倉庫,殿內堆放著上萬箱的金龍魚油:寺內許多房屋被一些單 位和居民強行長期佔用著……。這些使得寺院的整體格局不但遭到了嚴重破壞,而且還火險重重,在近年中曾先後發生過多次火災事故。

  對此古寺保護,眾多佛教界、文化界人士、人大政協代表及各有關方面人士連年來曾四處奔走呼籲。在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迫切呼籲下,終於引起了當地黨政領導 的高度重視,一九九三年寧波市政府正式將觀宗寺作為保留宗教場所批准修復,並成立了修復管理委員會。不料就在各界人士為該寺批准修復而慶幸時,卻遇到了一 些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有的佔用寺院房產的單位以產權人自居與其它單位和個人簽訂了房屋轉讓或租借協議;有的單位雖已租賃到期,卻拒不交出房子;有些居民 住戶對佔用寺院房屋是不理不睬。僅二○○○年一年,寺院與居民就連打了七場官司。寺院負責此事的王江榮先生無可奈何地說,去年七場官司雖說全勝訴,但現在 仍需搬走的住戶還有一百多戶,倘若這樣一場場打下去,收回寺院房屋何時才有個了結?

  當年出身於觀宗講寺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八十多高齡的覺光法師目睹祖庭的衰落景象,痛心疾首,潸然淚下。他先後多次直接向中央和有關地方領導反映情 況,並曾致信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會長,爭取早日恢復祖庭。二○○○年十一月,中國佛協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聖輝法師在視察兩寺後感慨地說:「寧波改革開放 至今,已恢復了許多重點寺廟,值得稱慰。但作為在佛教史上有光輝一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弟子遍佈海內外的延慶、觀宗寺不但沒有開放恢復,而且還遭到破 壞,很是傷感!特別是在一九九三年以後對千年古剎的整體格局的破壞更讓人心痛!這是發生在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十餘年後的事,這就嚴重有違黨的政策和政治大針 方向。」他又說:「延慶、觀宗寺的開放不光關係到寧波的問題,也是全國佛教界的大事和國際佛教界關注的事情,要從國家大局出發,晚開放不如早開放!」

  就延慶、觀宗寺對外開放問題的重要性,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浙江省宗教局等部門及團體曾多次發文給當地黨政機關。二○○○年五月八日,中 國佛教協會在會教字(2000)第083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寧波市觀宗寺是天台宗一座著名寺院,曾培育了一大批高僧,故此韓國、日本佛教界尤其是港台佛 教界極其關注觀宗講寺的現狀」。「二十多年來,寧波佛教界四眾弟子不斷信訪上訪國家宗教局及我會,請求恢復觀宗寺,但由於諸多方面的原因,恢復事宜步履維 艱,曾一度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現經過各級政府的支持和關懷,佛教界的努力,該寺建設及設施已經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我會認為應盡快批准開放觀宗講寺。」

  一九九九年夏,寧波市主要黨政領導就延慶、觀宗寺問題提出了「兩寺合一、一寺兩用、兩個功能、一次了斷」的十六字處理方針意見。但由於種種原因而至今無法得以落實。

  在今年二月份召開的寧波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眾多人大代表就開放延慶、觀宗寺問題在提案中陳述:「在全社會普遍重視旅游經濟的今天, 不少城市因為沒有歷史文化景點而在煞費苦心營造新景點,而我們寧波人竟然把這一歷史遺留下來的、現成的、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景點棄之不用,那實在是太可惜 了。」「今天,我們對延慶觀宗寺的重視和保護,則無疑將會成為我市保護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又一點睛之筆。」為此,呼籲政府盡快開放兩古寺。

  人們猜測,當地政府考慮的未能開放延慶、觀宗寺是否涉及到資金問題?也不是。據該寺院初步測算,恢復、開放延慶觀宗寺的所需資金(除去政府已確實改造部分外),幾乎全部可由寺院向國外籌款解決,基本上不需要政府的投入。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古寺遲遲不能對外開放呢?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延慶、觀宗兩大古剎火險重重
智 明
  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寧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延慶寺,寺內有著規模為全省之最的主大殿,而殿內卻堆放著近萬箱的金龍魚油;與之相鄰的近千年的古剎觀宗寺,則陷入眾多破舊的違章搭建危房包圍之中,一派雜亂景象。

  延慶寺,位於海曙區南門永寧橋側,始建於五代,曾是名人流寓和學者講學之處,著名思想家黃梨洲曾一度在寺後殿設「証人講會」成為甬上的學術重地。觀宗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在日本等國頗有影響,曾為中國與海外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曾是「四明古剎」的延慶、觀宗寺,歷史上曾輝煌一時,如今卻淹沒於嘈雜俗世之中正被人們逐漸淡忘。然而,海內外眾多宗教界、文化界人士,仍然關注著它們,為保護文化遺產而四處奔走、呼籲。

  今年四月五日,雲淡風輕的一天,記者與有關人士走進了延慶寺。

  興寧橋南大路東側,一幢大廈底部,鋼管、腳手架林立,許多工人正叮咚作響地敲打著進行修建作業。順著腳手架下的巷口進去,有人指點著告訴:前面就是延 慶寺的天王殿了。天王殿灰墻黑瓦,明朝重建保存至今,雖經幾朝風雨,風貌依舊,現在則是某公司的辦公室。辦公室內坐著的職工,看見記者一行人來,似乎習以 為常,因為近年來不斷有人慕名前來探訪。

  天王殿往後,現為一幢建於七十年代末的居民樓房。據介紹,延慶寺、觀宗寺歷經戰亂及文革,整體格局早被嚴重破壞,其間擁塞著眾多單位和居民住宅,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

  再往裏走就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座殿堂:吉祥殿。據介紹,該殿佔地970多平方米,而如今卻成為某糧油公司的倉庫。整個殿被分隔成兩部分,門口掛著該公司 經營部的招牌,門上有「倉庫重地、嚴禁煙火」之類的防火標記。記者欲進殿拍攝,不想遭到攔阻,幸好有一工人推著小車來裝貨,門才被打開。分成兩部分的殿 內,整齊地堆放著上萬箱的金龍魚油,而依然顯得空蕩。該殿的外觀雖歷經幾百年歲月而顯滄桑,但古樸雄偉的氣勢猶在,仔細看,屋檐一角及部分梁架已霉爛,如 不及時修復,坍塌之日為期不遠。

  據介紹,按有關政策和協議,某糧油公司應限期搬遷;海曙區文保所對這個屬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也非常重視,接市民來電反映「延慶寺內蓄藏金龍魚油, 存在嚴重火險隱患」後,立即與海曙區公安分局消防大隊聯繫。消防大隊於今年三月八日發出關於要求對延慶寺糧油倉庫火災隱患限期整改的通知,提出了殿內不得 存放可燃物品,清除地面油污等幾項整改措施,要求於三月二十日前整改完成。

  但某糧油公司似乎對來自文保、消防等單位的通知無動於衷。既不騰退,也不搬走可燃物品。

  從延慶寺出來!沿解放南路走,至蓮香巷口,已能隱約見到陷於破爛的違章建築包圍的觀宗寺。在宋朝,觀宗寺是和延慶寺連為一體的,前面完成宗教事務,後 面則是修習、講學之用,中有河塘、小橋相嵌。是月湖的重要文化景觀,也和月湖的亭台樓榭遙相呼應,構成明州古城美麗優雅的風情。

  今日的觀宗寺,是民國元年重建,近一千平方米木結構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式,翹角飛檐,古樸莊重。小巷口,觀宗寺的前殿,底下開設煙雜店等小店鋪和幾戶 民宅。往裏走,是兩座巳於一九九四年修繕的大殿,連結兩座大殿的又是一溜民宅。靠著殿牆的那一排都是廚房,這個重點文保單位就這麼被十幾個煤氣瓶包圍。而 這片倚殿而建的房屋早被宣布為危房;有幾處屋梁已倒塌過。幸好沒砸傷人。

  据有關人士介紹,宗教局為落實房產政策,自一九九八年十月起由專人負責此事。至今經多方協調工作,已搬遷了三十多戶居民,僅去年一年就連打了七場官 司,全部勝訴。通過法律途徑五戶居民只得搬走。據統計,延慶、觀宗寺前後需搬走的住戶還有一百多家。負責此事的王江榮表示:為了搶救文化遺產,及早保護、 修復這片古建築。他相信經過多方努力。延慶、觀宗寺定會重放異彩。

  沿著已見裂縫的木質樓梯,登上觀宗寺的大雄寶殿。下面雜亂無章的破舊房屋一目了然,眾多電線如蛛網從大殿這頭纏到那頭。據記載,延慶(觀宗)寺與天童 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并稱為「浙東四大叢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蹟遺存,極有價值的文物精品(文革期間有良知的文物工作者冒著危險把某些文物轉移、保 護起來),使我市廣大的文物工作者、業餘文保員和一批有識之士對兩寺目前的現狀痛心疾首。保護兩寺文物,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增輝的話題也成為近年來政協、 人大一些委員和代表們議論的熱點。

  湖光碧水,古剎名寺,學者書香,延慶、觀宗寺的昔時風光已渺若雲煙,而現存的文物遺留卻陷入金龍魚油和違章搭建的尷尬中;不能不令人痛心和遺憾。
 
 
正法久住
紀念趙樸初會長示寂一週年

蕭秉權
  十世紀最後一年的五月廿一日十七時,敬愛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與世長辭。我 們失去了一位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品格高尚的老領導、好師長,一直在悲痛、回憶之中。他的光輝形象不時地在我的眼前或睡夢中出現。時光如梭,樸老離開我們 一週年了,此時此刻,我想把我所接觸到的,樸老對於佛教自身建設方面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寫出來,作為我對樸老的深切懷念。

  我在趙樸老直接領導下工作是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的,樸老已年過八十高齡,但他始終精神飽滿,思維敏捷,積極努力,契而不捨地工作著。樸老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他為國家、為人民、為中國佛教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趙樸老在領導和指揮全國佛教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勇於實踐,努力推動佛教自身建設,實施人間佛教,促進佛教同社會相適應,功績昭著,令人欽佩。


提倡人間佛教思想


  趙樸老一貫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他在許多講話或文章裏都曾指出:中國的佛教徒,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於我們擔當新的歷史時期的人間使命。他說; 「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他引用《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 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他在總結佛教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歷史時說:「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薩應以五明(指: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為修 學的主要內容以來,佛教巳由避世潛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學轉而向世間的學術、文藝、理論科學、生產工藝的領域邁進。我們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驗証明,佛教在中 國大地上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沿著這一人間佛教的方向發展,取得了極其巨大的成功」。他號召佛教徒要「以更加精進勇猛的精神,深入學習五明,廣行利他事 業,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的光輝遠景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宣傳佛教是正信,反對迷信

  趙樸老積極推動佛教的正信建設,反對迷信活動。他說:佛教從不認為有一個主宰世界的神,釋迦牟尼是一個人,是一個受人尊敬和崇拜的聖人,佛教是以他的 思想和言行去教育人。他自己寫的《佛教常識答問》一書,通俗易懂,深受廣大信眾和關心佛教的人們的歡迎,為宣傳佛教正信起了重大作用。樸老在許多講話中說 到:「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事物都有發生、變異、消滅的過程。這個「無常」的道理是正信。相信有一個常住,不變地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或者叫靈 魂)的是迷信。佛教講緣起,緣起論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認為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和條件。相信緣起論的是正信,相信神創造世界的是迷信。」他還 說:「人家為什麼要說佛教是迷信?這裏我們佛教徒也要負一部分責任。群眾的一些迷信活動我們不應當遷就。比如,算命、卜卦、燒紙人紙馬,甚至有燒紙電視 機、紙冰箱、拜財神等。這些都是荒謬的迷信活動,我們應當反對。不要遷就那些本來不是佛教的東西。」

  他要求寺院多安排一些講經說法活動,宣傳佛教正信正行,讓人們正確認識佛教。

  他曾在一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會議上嚴肅地指出:現在還有人說佛教是封建迷信。這個問題,我們要自己檢查一下,我們的教義上並沒有什麼封建迷信,而是外 面的封建迷信的東西影響了我們,我們有的寺廟裏燒紙人紙馬,甚至燒紙收音機、電視機之類的東西,這些外面的封建的、民間的習俗玷污了我們佛教。他提醒大 家,不要把這些迷信的東西搞進廟裏來。

  他還提出在寺廟建設中佛像、菩薩像要少而精,主張不建天王殿、不立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將,不要使人一進廟感到有一種恐懼壓力,也不要使人產生佛教是多神教的錯覺。


積極弘揚佛教文化

  樸老曾再三強調佛教的文化性。他說宗教的「五性」(群眾性、民族性、長期性、國際性和複雜性)佛教都有,佛教還有豐富的文化,多一個文化性。

  他還從中國的語言文字、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建築藝術以及哲學、倫理學等多方面論述佛教的文化性。他指出;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 親自組建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組織力量開展佛教文化的研究工作,籌集資金編緝出版了不少大部頭、多卷集的佛教經典、著作和畫冊,指導籌辦了多次內容豐富 的佛教文化展覽。他還要求各地寺院加強佛教文化建設,要有圖書館、閱覽室、展覽室,多做些佛教文化活動,多搞一些佛學研究和交流,提高文化氛圍。


推動寺廟建設,要求「廟像廟,僧像僧」

  趙樸老對於佛教寺院的建設非常重視,他堅持由僧人管理寺廟的原則,推行叢林制度,提倡在方丈(住持)領導下實行民主管理寺務, 要求住寺僧眾如法如律地過宗教生活、學習政治時事、學習佛學、學習文化知識,有序地安排佛事活動。他在視察一些寺院時,強調提出:加強寺廟建設,要嚴格清 規戒律,樹立純正的道風,要做到「廟像廟、僧像僧」。出家人要以戒為師,堅持食素、僧裝、獨身,要重視世間法的學習,提高知識水平,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他要求寺廟逐漸減少經仟活動,要防止和克服佛教的商品化。他提醒我們;中國佛教不要在赶經懺的「敲敲打打中完結。」


抓緊院校建設,培養僧才

  趙樸老一直非常重視對佛教人材的培養和教育,對佛教教育工作有強烈的緊迫感。他認為,中國佛教的恢復和發展,需要有大批在思 想、宗教、文化素養和工作能力方面稱職、合格的佛教人才,佛教的自身建設,僧才建設是關鍵。一九八六年他在全國漢語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要求重視和加強佛教院校建設,提出了佛教教育高中初三級相銜接的規劃。他在一九九二年親自去上海召開了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他指出:佛教人才奇 缺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的主要矛盾,所以佛教工作中最重要、最緊迫的是培養人才。這次會議對佛教教育事業的重視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 影響。他親自領導了中國佛學院的恢復和建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專畢業生、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在趙樸老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許多地方佛教協會和寺院相 繼設立了不同層次的佛教院校,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僧才。在這些中青年學僧中有相當一部分已在佛教界成為中堅力量,有的巳擔任了各級佛教協會和重要寺院的領導 職務,有的已成為有較高水平的佛教教學人才和佛學研究人才。


加強各級佛教協會建設

  佛教的組織建設,除了加強寺院的建設之外,各級佛教協會的建設是佛教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証。趙樸老在「文革」之後,佛教百廢待興,首先抓了中國佛教 協會這一全國性佛教組織的恢復工作,充實力量,並具體指導和敦促各地恢復了省、市、自治區一級的佛教協會。各級佛教協會,在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團結各民族佛教徒愛國愛教共同建設祖國方面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在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推動佛教事業發展方面起了組織領導和協調的作用。在一九九三年 中央領導人召開的宗教界人士迎春座談會上,樸老首次提出了中國佛教協會不僅是「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而且應該是佛教的「教務組織」,使之成為 「佛教方面的中樞宗教實體」。他說:這是「標誌著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總結四十年的經驗,中國佛教事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當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佛教 代表會議上,對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作了重要修改,明確規定:「中國佛教協會是全國各民族佛教徒聯合的愛國團體和教務組織。」其宗旨是:「協助人民政府貫徹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弘揚佛教教義,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加強佛教自身建設,興辦佛教事業;團結各民族佛教徒參加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設,為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各級佛教協會作為佛教的教務組織,在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組織保証作用。

  當今國家富強,社會安定,政通人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貫徹,中國佛教事業日益發展,中國佛教如何適應新世紀現代化、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社會?須要研 究和解決這個課題;同時,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現代社會的花花世界裏,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沉碴泛起,佛教界也有一部 分人信仰淡化,戒律鬆馳,道風不正,甚至腐化墮落,違法亂紀,嚴重侵蝕著佛教的肌體,損害了佛教的形象和聲譽,如果任其蔓延,勢必將葬送佛教事業。這也提 出了中國佛教如何適應當今社會保持佛教的清凈莊嚴和佛教的正信正行的問題。正是從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佛教自身存在的時弊出發,趙樸老高瞻遠矚,高度重視抓佛 教的自身建設。他認為,只有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才能保持佛教自身有健康的肌體和活力,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繼承和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佛教的積極 作用。趙樸老在總結中國佛教四十年時指出:「佛教自身建設的好壞是決定中國佛教興衰存亡的根本內因。「他要求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 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眾素質上來」。

  趙樸老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前途,堅持不懈,嘔心瀝血,以他的構想和實踐,在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方面創造和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給我們留下了極 為寶貴的財富。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須要各方面的重視和努力去實施。佛教界要遵循趙樸老的教導和實踐經驗,不遺餘力,切切實實地加強自身建 設,使中國佛教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護國佑民,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出新貢獻。這是我們紀念樸老、學習樸老的一種最好的實際行動。樸老永遠活 在我們心中!
 
 
虹化與火光三味
于東輝
  這近百年間,藏密大圓滿的流傳,可謂風起雲涌,貢嗄上師等藏族高僧,先後在漢地傳法,而根造上師等漢人,也不斷到藏地學習大圓滿法。尤其是臺港等地,也有不少大德在弘傳大圓滿法,使這一佛法之瑰寶,得以為更多的漢人所知曉。

  而在大圓滿法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許就要算得上虹化了。

  只是一直以來,對於虹化現象,大都視為修習大圓滿法,尤其是心髓後的奇跡,而對於虹化之由來,則缺乏相應的討論。

  而事實上,只要我們對佛教史作一系統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與虹化現象極其類似的火光三昧,實際上早存在佛法之中,並曾成為禪宗西土諸祖的主要修法。

  所以,將二者作一個對比,就更有助於能夠了解虹化現象的實質了。

  在此,先來看看虹化現象的主要特徵。


一、虹化釋義

  無垢光尊者曾在《句義寶藏論》中,指出過學密宗的上等瑜伽士,應有的四種成就相,即:

(1):無餘微塵而成就。
(2):為度化他眾以滿天彩虹之光身而成就。
(3):光身消于虛空而成就。
(4):肉身直接消於虛空而成就。

  而這幾種成就,實際上就是虹化了。在《金剛薩綞意鏡續》中,也曾說道:「修密法者所得涅槃有二種,一為正等覺,二為現前覺。所謂正等覺,即是以無餘肉 身而成佛;所謂現前覺分有數種,即修密者圓寂時出現彩光、妙音、堅固舍利、大地震動等瑞相。彩光有二種:光環如虹幕相、光線如梯形相。若現光環相者,五日 後安穩得現前成佛;若現光線如梯形相者,七日後現前成佛。妙音有二種:若轟然作響,七日後現前成佛;若有物體相碰聲者,十四日後即現前成佛。」

  綜上所述,虹化成就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如下二大類:


(1):正等虹化。
    即在圓寂虹化時,肉身直接成就虹身,飛入清淨剎土。

(2):現前虹化。
    即在圓寂虹化時,以智慧火焚燒異熟肉身,成就光蘊虹身。並出現了虹光、地動,彩雲等等瑞相,身體縮小,或僅剩下頭髮、指甲,甚至完全也沒有剩下。

    在西藏歷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其中最驚人的記載,出自於《前譯光明史》中,據說從噶丹巴德協修建白玉噶托寺,而形成寧瑪派中噶托法系後的七百年間,竟然共有十萬人獲大圓滿虹化光明身成就。

  而既使到現代,西藏本土上虹化的事例,仍屢次出現。足可以證明虹化成就確實存在,決非虛妄之言。

  那麼,在大圓滿法,尤其是密宗之外,佛法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虹化的成就呢?

  這對於了解虹化成就的由來,和了解其實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大園滿法出現之前,印度本土上也曾出現過一種類似的成就法,足可以證明大圓滿法的虹化成就,在佛法中確有源流可以追溯。

  這也是下面所要談到的火光三昧。


二、火光三味與虹化

  在佛教中,類似於虹化這種身體發光與自然焚燒的成就,並非只有大圓滿法所獨有。早在佛祖當年圓寂時,就已經出現。在《五燈會元》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載。

  「爾時全棺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

  而在後分涅槃經中,就更詳細的記載,即:「爾時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湧棺外,漸漸荼毗。」

  可見這種火光三昧的成就,是從心胸中,自放火光,而火焰也非常猛烈,甚至可以涌出棺外。這一點也與後世的虹化,非常相似。

  而這種火光三昧的成就,並非佛祖所獨有,也流傳禪門之中,成為了一門歷經數十代傳承的法要。例如西土禪門的二祖——阿難尊者在圓寂時,也顯示出相似的火光定成就。在《大唐西域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即升虛空,入火光定,身出煙焰,而入寂滅。」

  從那以後,禪門的西土祖師身上,屢次出現這種火光三昧的成就。在此,就可以根據《五燈會元》中的記載,先作一個資料上的列舉。

(1):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尊者乃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羅山。」

(2):五祖提多迦尊者。
   「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養。即莊王五年己丑歲也。」

(3):六祖彌遮迦尊者。
   「入師子奮迅三昧,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卻復本座,化火自焚。婆須蜜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置于上級。即襄王十五年甲申歲也。」

(4):十祖脅尊者。
   「祖付法已,即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

(5):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焉。」

(6):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祖說偈已,入奮迅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眾興塔而供養之。」

(7):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祖付法已,踴身虛空,現十八種神變,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8):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

(9):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

(10):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瘞之。」

(11):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

  由於禪門西土初祖摩訶迦葉尊者是隱修於雞足山中,所以,在其餘的二十六位祖師身上,竟然有至少十二位祖師是證得火光三昧成就的。

  從這麼多的事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印度禪門的流傳中,肯定有類似於大圓滿心髓法的修煉功夫注1,只是到了東士之後,或因傳承之斷絕,或由機緣之不 合,使這一成就法門,漸漸不為人所知注2,而只能夠隱秘於極少數禪師之手。而相反,卻在大圓滿法中獲得重現,並結合密法之修行,終成一大要法。

  所以,虹化之成就,實際上是從火光三昧所漸漸發展而來,見下表:

             佛祖------火光三昧-------虹化

  而從火光三昧的成就中,我們就更能夠深入了解虹化之實質,並為禪法與大圓滿法之間,尋找到一條共通之途。

注釋:
注1
由於禪法在印度與中國的流傳歷史,肯定要比大圓滿法要早,而且,大圓滿法的早期流傳中,也曾出現過來自中原的漢人。所以,大圓滿法的某些主要方法,很可能是來自於禪法,只不過關於這段歷史的相關資料十分缺乏,再加上西藏曾經禁絕中華禪法的流傳,現在已經很難弄得清楚了。

注2
在中華禪門的歷史上,也曾有過少數禪師在圓寂時,顯現出這種火光三昧的成就。例如獎山元模禪師等人。即使在現代的民國十三年間,也曾有具行禪師證得火光三昧而自焚的例子,可見這種成就仍然可以透過禪法而獲得。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健 康

貪欲、憎恨和無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疾病有兩種,哪兩種呢?身體的疾病和心靈的疾病。有的人身體似乎可以長年不生病。可是在這世界上。除了心智沒有污垢的聖者以外,心靈能夠片刻不生病的人。實在太少了。

情緒不穩定,不能被人信賴又不善待朋友的入,健康情況將大打折扣。

好人不貪執任何事物。他只談論高尚的事,而不追求愛欲和享受。無論他遇到快樂或痛苦,智者是不過於得意或哀傷。

聰明的人,無論快樂或痛苦,都不會過度地表現他的感受。

智者應清除自已心靈的污垢。捨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沒有挂礙。

假如手上沒有傷口,你就可以用手來拿有毒的東西,毒素不會侵入沒有傷口的手;同樣的道理。沒做壞事的人。不受惡報。

有活力,常思考,行為清凈,明辨是非,自我約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覺而不放逸的人,必定會更健康。

預防勝於治療。

醫生在開藥方或進行治療以前,必須先確定病症。

假使有人說你的壞話,你不需要心懷惡意、憤恨、輕視或者對他們不滿。

假如你心存怨恨,那麼它不但會阻礙你心智的發展,而且使你無法判斷那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

同時。假若別入給我戴高帽子,過於贊美我的教法和僧侶,你也不要太得意。因為這樣也會損害你內在的(心智)發展,你應該接受事實的部份,而且向他們表明實際的情況。

蓮花生在被人遺棄的廢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不是從令天才開始,早在古代就已經這樣傳說了,沉默的人受到毀謗,話太多的人會受到毀謗,話太少的人也受到毀謗,世界上沒有不被毀謗的人。

不要期望不正當的成就。

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過著粗衣淡飯的生活。節制你的欲望。減少你的需要,在這種沒有煩慮的適度生活裏,你將可以發現滿足。

縱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滿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沒什麼快樂可言,只有痛苦。

人們總是隨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捨。嫉妒別人的飲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寧。

愚笨的人說:「我有兒子,我有財產。」這是有煩惱的。因為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屬於他的,何況他的兒子或財產呢?

擁有很多財產,大量的黃金和食物,而卻只貪圖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導致墮落的一大因素。

財富會毀滅愚笨的人,但不能毀滅想斷除煩惱的人;當愚笨的人渴愛財富時,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時也損了別人。

在家人應該把財產分為四分;一份供日常使用,兩份做為儲蓄或施捨之用。另一份留做緊急備用。

一個人用錢應該合理,並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費也不可吝嗇。不可處心積慮貪圖財富,也不可揮霍奢侈。

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 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 生貪欲識。

《雜阿含經》


修 行


從今天開始,一個人應當努力改進他的心智,因為我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亡。

不背誦是讀經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懶惰是皮膚的污垢,放蕩是啟發心智者的污垢。

工作努力、精勤不懶,不怕危難的人,會有好報。

愚笨無知的人毫無忌憚地恣情放逸,但總是明白的人卻保持努力不懶,視勤奮為無上珍寶。

自己是自已的保護者,自已是自已的依靠者。所以你們要好好調御自已;宛如馬商調御良馬。

你自己應當好好努力為善,因為完美的聖者只能告訴你該走的道路。

甚至像這見解這麼完美而沒有負擔,如果你貪執了它,那就是你沒有了解。所以有的教誡都是像一條木筏,是用來渡過河流。而不是供人執取的。

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這就是達到自由和解脫的途徑-幫助別人而不貪求名利和果報,不存傷害別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就如同棕櫚樹被連根拔起一樣,永遠不會再生長;當一個人的行為(包括思想和言語)沒有絲毫的貪愛、憎恨和無知時;他將來也就不會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可以導致寧靜和智慧的途徑:

1、正當的了解
2、正當的思考
3、正當的言語
4、正當的行為
5、正當的職業
6、正當的努力
7、正當的意念
8、正當的禪定

禪定不生於缺乏智慧的入,智慧也不生於沒有禪定的人。

同時有了禪定和智慧就接近沒有煩惱的境界了。

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痴。
病不越怨家。大怖無過死,
《無常經》

待死如愛客,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捨命時無畏。
《無常經》

諸樂速遷滅,莫行於放逸;
勿於臨終時,而生於悔心。
《正法念處經》

學道之人: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侵。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法句經》

父母師僧宜應贊嘆軟語,當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
《大方便佛報恩經》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已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斗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憨山大師醒世歌》

如是我聞。一時佛至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到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
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
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
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古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
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
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
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
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制凈生活,領悟八正道,
實証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
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
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吉祥經》

 
 
如何閱讀漢譯佛典
劉 曦
  國佛教典籍的豐富在全世界當可算第一,漢譯佛典數量相當龐大,一般讀者不知從何讀起。讀書先要定目的。若從文化發展著眼,不是專門研究而只是想直接從漢譯佛典了解中國漢族佛教的一些要領和印度佛教的一斑,有沒有比較方便途徑?以下提出一點意見以供參考。

  漢譯佛典只是中國佛教文獻中漢、藏等語言譯本中的一部分,我們又只能讀其中的一小部分。豈不會以偏概全?對於專門研究者當然要避免這樣,但對於著眼於 了解文化的入卻又不同。這些人讀書既要「胸有成竹」,又要「目無全牛」,還要能「小中見大」。考察、了解、研究一種文化以至一種文獻本來有兩種方式,「讀 天下書未遍,不敢妄下只字」,那只是在古代書很少的時侯可以說說。如果只有掌握了對象的全部情況才能研究,那麼天文、歷史、人類等都無法研究了。事實上, 宇宙或人類是一大系統。其中又可分層次,又是由各部分組成。最後可以分解為基本粒子之類。科學研究總是割裂進行的,是在原子論和系統論的哲學思想指導下又 分析又綜合的。這是一種方式。另有一種方式是我們用得最多而習以為常不覺得可以也是科學方法的。我們從來不可能同時僅由感覺知道一件東西或一個人的全面、 全部。一間屋子、一個人,我看到這面就看不到那面。我們又不是將裏裏外外四方八面都考察到了,然後綜合起來才認識這間房子或這個人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 房子和人的認識。以偏概全固然不可,由偏知全卻是我們天天在做的。打仗要知己知彼,但若要對敵人一切都知道了再綜合起來下結論然後打仗,只怕只能永遠挨打 了。何況情況還在不斷變化?許多科學結論所根據的也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天文、生物是不可能全部知道的。這樣會有錯誤,因此科學由不斷修正錯誤彌補不 足而發展。所以分析一個全體的部分是科學方法,由部分而知全體也是科學方法。不過前一方式已經大大發展,後一方式雖然在我們日常取得知識中應用,卻沒有照 前一方式那樣發展,所以找們不以為它是科學方式,不注意科學中也在應用這種方式。我們往往注意結構而忽略程序,注意系統而忽略整體。其實上速兩種方式都有 哲學思想指導;都可以用數學表示,都是科學。都可以發現其理,。也都可以產生錯誤。讀文獻也可以應用這兩種方式。前一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現在試試後一方 式。

  提起中國佛教,首先就踫見了「佛」。無論是和尚或不是和尚,信佛或不信佛,一句「阿彌陀佛」是誰都知道的。一直到小說、戲曲和電影、電視劇中都會出 現。其次,「菩薩」是最普遍為人知道的。觀世音菩薩或則觀音是最有名的菩薩。通俗文學如《西遊記》等小說、戲曲都為觀音作了大量宣傳。傳說他(或她)定居 在浙江的普陀山。觀世音和大勢至是阿彌陀佛塑像左右的兩位菩薩「侍者」。再其次,特別是在知識分子中,「禪」是最流行的佛教用語。《紅樓夢》裏賈寶玉就談 過禪。「口頭禪」、「野狐禪」、「參禪」之類成了流行語。許多大廟裏有「禪堂」。匴額上的「禪」字早已簡化了。右邊的「單」字本來上面是兩個「口」字,但 不能寫「口」,只能點兩點,因為「參禪」「打坐」是不能開口說話的。可是另一種「禪」卻又相反,專用口頭語言講怪話。說是「禪機」。這個「禪」字本來是 「禪讓」、「封禪」,讀音不同,後來成了佛教的「禪」,是個譯音的外來語。「禪」如此通行。究竟是怎麼來的,本是什麼樣的?再有、沒有出家的佛教徒稱為 「居士」。在古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有一位印度居士名氣很大。唐朝著名詩人王維,號叫摩詰。「維摩詰」就是這位印度居士的名字。中國這位詩入用來作自己的名號 「病維摩」和「天女散花。「是很著名的典故。這又是從哪裏來的?

  我們追溯一下這一座佛、一尊菩薩。一位居士、一個術語的文獻來源。就可發現這些和中國最流行的幾個佛教宗派大有關系。阿彌陀佛(意譯是無量壽佛或無量 光佛)出於《阿彌陀經》這是凈土宗的主要經典。觀世音菩薩出於《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這是天台宗的主要經典,也是讀的人最多的一部長篇佛經。禪宗 幾乎是同凈土宗相等的中國佛教大宗派。這一派的主要經典是《金剛經》。同時還有一些講「禪定」修行法門的經典。至於那位著名的居士維摩詰則出於《維摩詰所 說經》(簡稱《維摩詰經》)。這是許多不出家當和尚的知識分子最喜歡讀的佛經。這四部最流行的佛經的譯者竟是一個人。鳩摩羅什(公元344-4l3)。

  鳩摩羅什(意譯是「童壽」)的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當時龜茲國的公主。龜茲國在今天新疆的庫車一帶。漢時就屬於中國所謂西域,統治者曾由漢朝廷封王並 和漢王室聯姻。因此鳩靡羅什是兼有中印雙方血統的人。不過不屬漢族。他幼年時曾回到當時印度西北方現在的克什米爾一帶求學。在公元前後幾百年間,這個地 區,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蘇聯、中國邊界鄰近一帶,曾經是古印度文化的一個發達中心。公元後,受希腊影響的佛教犍陀羅雕塑藝術在這裏繁榮。佛教 文化從理論到實踐也在這裏的貴霜王國(大月氏人)中有大發展。這個王國在二世紀時統治了從中亞直到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在古代印度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鳩 摩羅什當四世紀時在這裏學習以後回到中國。他七歲從母出家,九歲隨母到印度。十二歲隨母離印度回中國,又在沙勒(現在新疆的疏附、疏勒)學習。他母親再去 印度時他自願留下。這時氏族的苻堅建立前秦、勢力強大。南打東晉(淝水之戰)西滅龜茲,要延請鳩摩羅什東來。羌族的姚萇、姚興滅前秦,建後秦,打敗後涼, 將鳩摩羅什迎到了長安。這是公元402年。從此他開始了講學和翻譯的時期。也公元413年去世,七十歲。他在長安工作不過十二年,卻譯了七十四部佛典。共 384卷。因為他名氣很大,有少數書是失去譯者名字掛在他的名下的。有些經典前後有幾個譯本,他的譯本最為流行。

  鳩摩羅什不但自己通曉印度古文(梵文〉、漢文和中亞語、具有廣博的學識。從事翻譯。而且組成了一個學術集團。他有著名的道生、僧肇、僧叡、僧融四大弟 子。他建立的譯場組織中參加者據說有時達到幾百人之多。中國和古代印度的佛教形式下的文化交往,即使從東漢算起,到這時已有四百年之久。海上及西南通道不 算。單是西北的「絲綢之路」上已是交通頻繁,文化接觸密切,翻譯佛典已有初步成績,五世紀初正好達到了一個需要並可能總結並發展的階段。鳩摩羅什在此時此 地成為中國佛教開始大發展時期最有貢獻的人物並非偶然,

  在中國和印度的整個文化史上,四五世紀(中國南北朝,印度笈多王朝)是一個關鍵時期。在佛教方面也同樣。鳩摩羅什的翻譯工作同時是總結和傳播兩國當時的文化。他和他所領導下的集團或學派是研究文化史的人不可不注意的。

  單就翻譯本身說、唐朝的玄奘勝過了鳩摩羅什。前面提到了《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詰所說經》都有玄奘的新譯。改名為《稱贊凈土佛攝受經》、 《大般若經.第九會》(或獨立成書)《說無垢稱經》(無垢稱是維摩詰的意譯)。可是奘譯未能取代什譯。一直流行下來的仍然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妙法蓮華 經》有較早的西晉另一譯本《正法華經》,也不通行。這種情況主要應從文化參展歷史來作解說,不能只論譯本優劣。

  鳩摩羅什是了解他當時印度佛教文獻情況作有系統的翻譯的。一個人不能超越時代。在他以後才發展起來成為「顯學」的文獻他不可能見到。這由唐朝的玄奘和 不空補上了。再以後的發展:在漢譯中不全,又由藏譯補上了。所以中國的佛教翻譯文獻比較全面反映了佛教文獻的發展。加上向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流傳的 巴利語佛典,再加上已發現的許多原本和其他語言譯本,可以大致包括古印度佛教文獻發展的全部。讀鳩摩羅什的翻譯可以知道他所學習的當時佛典的大略。若用 「小中見大」的方式可以從讀他譯的那四部在中國最流行的佛經入手。

  若要從這四部書再進一步,可以續讀鳩摩羅什所譯的另幾部重要的書。一是《彌勒下生經》和《彌勒成佛經》。彌勒是未來佛,好象猶太人宣傳的彌賽亞和公元 初基督教的基督(救世主),南北朝時曾在民間很有勢力,後來又成為玄奘所譯一些重要哲學典籍的作者之名。二是《十誦律》。當時印度西北最有勢力的佛教宗派 是「一切有部」。這是他們的戒律。不過這不全是鳩摩羅什一人所譯。若想略知佛教僧團(僧)組織和生活戒律的梗概,可以先略讀此書。三是《大莊嚴論經》和 《雜譬喻經》。這是宣傳佛教的故事集。前者署名是古印度大詩人馬鳴,實是一個集子,四是幾部重要的哲學著作,最著名的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這些產生了所謂「三論宗」。這些書比較難讀,需要有現代解說。同類的還有《成實論》。曾產生了所謂一「成實宗」。《大智度論》和大小兩部《般若波羅密 經》,前者是後者的注解,有一百卷。

  鳩摩羅什譯的講修「禪」的書有:《坐禪三味經》、《禪秘要法經》、《禪法要解》。他的門徒道生是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頓悟」並且能「說法」使 「頑石點頭」的人,實際上開創了禪宗中「頓」派的先聲。鳩摩羅什譯的是正規的禪法,是所謂「漸」派的。他大講「般若」,講「空」。門徒僧肇建立一個哲學體 系,著有《肇論》。他譯《阿彌陀經》,和廬山創立「蓮社」的凈土宗祖師慧遠的通信。由此可見鳩摩羅什是個不拘宗派門戶之見而胸有佛教大系統的人。由此也可 探尋佛教的所謂宗派和哲學體系究竟是怎麼回事。最好是先明事實,再作評價。

  鳩摩羅什還譯了佛教學者馬鳴、龍樹、提婆(聖天)的傳記,其中傳說多於事實。這三人是大約公元前後時期的重要人物,在文學、哲學領域很有貢獻,當然都 和宗教宣傳有關。這種傳記不是經典,未必是鳩摩羅什照原文忠實翻譯的;但印度文風猶在,讀起來也比較容易。鳩摩羅什介紹的可以說主要是龍樹、聖天學派。

  要講到究竟怎樣讀這種譯文,那就不能不略說對翻譯的看法。從文化觀點說,翻譯是兩種文化在文獻中以語言交鋒的前沿陣地。巴利語佛經傳到幾國都沒有翻 譯,二次大戰後才有譯本。只有傳到中國的佛典立即有漢文、藏文等譯本。為什麼要翻譯?為什麼能翻譯?怎樣一步步發展了翻譯?這不是僅僅語音(譯音)、語 法、詞匯的改變代碼的問題,也不僅是內容的間題,其中還有個文體(包括文風)的問題。語言各要素都是在文體中才顯現出來的。文體的發展是和文化發展密切有 關的。鳩摩羅什不僅通曉梵、漢語言,還了解當時雙方文體的秘密,因此水到渠成,由他和他的門徒發展了漢語中書面語言的一種文體,起了很長遠的影響。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佛誕假日

  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跟中國文化非常融洽,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 的色彩,影響到中國文化獨特的風格,而有了中國化的佛教。佛教有它的特殊性,它很容易與各民族文化相融洽,用俗話說:「隨緣」!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 度化眾生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要契機、契理;這叫做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佛教在各國各民族間配合運用得很好,而佛教不主張排斥性,具有容納 性,在佛經上叫做「圓融無礙」法門。佛教傳入香港也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在唐、宋年間,香港佛教就盛行了,由於海島民稀的緣故,佛教逐漸衰微了,直至英帝殖 民入侵後,香港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文化、宗教、生活受到衝擊,洋人統治起主導作用,洋教亦具壟斷地位,近半個世紀以來,佛教徒覺醒了,要發揚大乘佛教 濟世精神,扭轉了「自了漢」消極思想,在這方面佛聯會在覺光大師卓越領導下發揮了積極作用,敢教日月換新天!恢復了佛教的尊嚴和崇高地位。實現佛誕公眾假 期,是全港八十萬佛教弟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帶頭人覺光大師功不可沒!


有益人群

  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融入中國文化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可具代表東方宗教的異同意 識,而且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為世人所尊敬。在中國漢唐朝代以來,佛誕日已流傳為民間節日,它含有洗滌身心,去惡向善,移風易俗的教育意義。早在一九五○年佛 教大會在可倫坡開會通過後,亞洲地區很多個國家或地區已在實行佛誕日為假日,除了佛教盛行的國家,如泰國、韓國、日本、緬甸、斯里蘭卡、越南等國之外、宗 教多元化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也都尊重世界宗教偉人的佛陀,認同其教化益世,均明令頒定佛誕日為公眾假期。每年佛誕浴佛,目的是 讓世人在這天反思一下,淨心省身,滌除障業,自修福慧,如果能夠廣為提倡,以佛理相濡,當會令到奸歹不起,殺怨息恨,社會淨化,安定繁榮,是對社會人群有 絕大益處的。佛教鼓勵人類和平、博愛、容忍、互助,對導人向善的任何宗教,一向抱持尊重、不分種族、不分領域,親善合作的態度,故不應視這只是一個佛教假 期,而作為共同向善的宗教假日。


度化眾生

  經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度化眾生也就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煩惱之處,就 是每一覺悟之門。佛說:「煩惱即是菩提。」即是由「迷」至「覺」的大轉變,便是由眾生跨入「佛境」。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其他宗教不承認「神」與 「人」乃平等的,「人」(眾生)是被創造的,而「神」則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佛經常說「眾生」二宇,在佛經中,有很多的解釋,現在簡單的來說,「生」是生 命的出生,一個生命的出生,不是一樣、兩樣東西完成的,而是由眾多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通常所謂「眾緣和合而生」,謂之「眾生」,就是指此。其次,一個生 命的出現,不是現在突然而有的,而是從無始以來,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延續下來,而成為無限生命之流的,所以稱為「眾生」。既然眾 生如斯多,現在我們倒要問一句:眾生與眾生之間的「心意」、「想念」究竟同不同?佛經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的「心想」,是各之差別不同的。由於眾生「心想」 的千差萬別,所以所造「行業」亦有千差萬別。


心念、業力

  經常講:「業」。「業」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的行為活動。一個人在世間,不但身體、語 言的活動,有看種種的不同,就是內心的活動,亦是各有差別的。三業(身、口、意)活動所造的「業」,通常有分別為「善業」、「思業」、「無記業」三類。眾 生所造的業是什麼?就看心中所想的是什麼!如心想在好的方面,想要利人濟世,所造的「業」,自然是「善」的,可見內心中的「想念」,對於造業有很大的關 係。佛經說:「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的確如是。因此,佛法要世人在「起心」、「動念」時,務須特別注惹,看看「心想」究竟是趨向於哪一方面,如動念是好 的,不妨隨著自己的心念去做,如果動念是不好的,不單不可隨著所想去做,並且要遏止這涸「惡念」,不要讓它繼績想下去,若任其胡思亂想下去,必然就要造出 很多「惡業」,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緊的在於「起心」、「動念」。佛教講「心」好與壞,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便是「因果」、「輪迴」之說。這個道理必須要搞 清楚。


自作自受

  沒有「因果報應」、有沒有「輪迴六道」?對一個不信佛教的人來說,關係不大。因為他根 本不信。不在乎「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也不在乎「上天堂」、「下地獄」!人死了,一切都完了,抱著「人死如燈滅」的信念,既無憂,亦無慮。倒也乾脆 利落,無牽無掛。佛家稱之謂「斷滅空」!一切「空空」如也。這樣的觀念,佛家是反對的,它承認「因果報應」、「六道輪迥」之說。人的生命是流轉的,也是永 恆的。否定「靈魂」的存在,是非常危險的。既無靈魂存在,也就不畏懼「因果報應」,於是敢作壞事了,胡作非為,一點也不怕了。這是不信「因果」、「輪迴」 必然的現象,壞人壞事,應運而生,人的道德敗壞,無法無天!喪盡天良,滅絕人性!而相信「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人,他知道「善因」必有「善報」, 「惡因」必有「惡報」,因果絲毫不爽,下敢胡作非為。人死了,必流向「六道輪迴」,承受自己所作所為的「果報」,任何「神仙」都無法改變「業力」所作的命 運。俗語說,「自作自受」。佛教的教義,就是宣揚這個真理。


因果不爽

  人認為因果的現象不可盡信,主要原因乃是因為這種事情是偶然的湊巧,而不是必然的肯 定。這種說法表面看來似乎很有道埋,不過只要仔細觀察並注意求證,便可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知道,所謂「巧合」或「偶然」都可說是一時的、短暫的現象; 但因果報應則不然,它能夠持續十年、八年不等,甚至還有更長的期間。此外許許多多屬於「善報」的奇蹟,也發生在一般公認的「積善人家」,這種明顯的現象難 道可以使用「偶然」或「湊巧」來解釋?科學最重視證據,面對這些活生生的證據,又將如何說明?此外我們知道,由於各人的因緣際遇有所不同,因此各種報應的 時間,自然也無法相同。正如農夫播種,有些種子(比如蔬菜豆類)往往在短期內便能長大收穫,而有些種子(比如果樹木材),則必須等待五年、十年,或更長的 期間才能開花結果,即使同類的種子,在播下後,也常常因為地質、水分、肥料、日光、氣候或其他環境因素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生長狀況。因此可知各種報應, 「不是不報,而是時間未到」。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誤認各種報應只是偶然的現象。


趣談羅漢

  四九一期中簡略地介紹了第一尊羅漢的情況,以下是第二迦諾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 惡法的聲聞弟子,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迦諾迦跋厘惰闇尊者,住在東勝身洲。第四蘇頻陀尊者,住在北俱盧洲。第五諾巨羅尊者,住在南贍部洲。第六戍陀羅 尊者,是佛的侍者,主管洗浴事。,故有些禪林浴室供他的像。《法住記》說他住在耽沒羅洲。第七迦理迦尊者,住在僧伽荼洲。第八代闇羅弗多羅尊者,住在鍏刺 拏洲。第九成博迦尊者,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半托迦尊者,意思是「路邊生」。原來這個羅漢是個私生子;他弟弟也是個「路邊生」,所以他該叫「大路邊生」。第 十一羅冸羅尊者,是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出家後成為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密行第一」,住在畢利颺翟洲。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住在廣半度波山。第十三 因揭陀尊者,住在廣骀山中。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阿氏多尊者,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茶半托迦,是第十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即「小 路邊生」,但哥哥聰明而他愚鈍。後來又增迦二位,成為流行的十八羅漢,第十七羅漢定為降龍羅漢;第十八是伏虎羅漢。

  到了寺廟裏去參拜時,看了十八羅漢就叫得出名字來了。


帝皇羅漢

  起「羅漢」事跡來,在民問頗為嚮往!一般人把成佛看為是非常難得的事,不知要經過多少 世流轉苦修,才能達到成佛的境地。釋迦佛不是「一世苦修」才能達到的果位,他是生生死死不斷累積的功德,最後才證到「正偏覺知」的佛。凡是懂得佛法的人, 都知道這層道理;不想成佛,而想成羅漢的人,較為普遍的要求,所謂「退而求其次」的心理。連皇帝也有這樣的想法,如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內,即有康熙和乾 隆的「聖體」。康熙在遊鎮江金山寺時,曾賦詩道:「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有人便說他與乾隆是羅漢轉世。他們分別被塑成第二百九十五闍夜多尊 者和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二位頭戴風帽,肩披錦氅,身著龍袍,安然而坐。因康熙出過天花,所以這位閣夜多尊者也有一臉麻子,但皇帝長麻子也不同凡響,塑 像上的麻子是五個一團,於是臉上布滿了「梅花」。

  北京碧雲寺,羅漢堂中第四百四十四破邪見尊者,頂盔貫甲,罩袍登靴,這模樣實在不像羅漢,全然是一副帝王或元帥戎裝相。這座羅漢堂建於乾隆年間,這尊「帝王羅漢」,正是乾隆本人的造像。在廣州華林寺羅漢堂中,也有乾隆帝的羅漢像。看來,這大概是皇室中的請求吧。
 
 
一個死刑犯的懺悔
靜 禪
  月十五日,是我難忘的日子,就是這一天我在中天寺看見了一件很令人深思的事,一位女居 士拿著一百五十元錢流著淚說:「此錢是她犯死刑的弟弟臨終的遺囑」,將他這最後的一百五十元錢布施給寺廟,並請法師們一定要給他家人拿本《三世因果經》, 幫助其家人相信因果報應,一心學佛多做好事,不做惡事。才有好報應。他自己本人也是念佛到聽見槍聲。

  這是他遺囑的原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此千古不易之定律也。如同農夫種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人皆知,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有其因必有其果。可惜世人,利欲熏心,私我雜念,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拔無因果,認為人的一生到頭來死了也就萬事都解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有愁明日愁,一些浪虛的言語,害得千千萬個少年、青年、男男女女縱情放欲,醉 生夢死,酒後慘殺,打家劫舍,不務正業,或鋃鐺入獄,或判刑定死,就這一樣一個個年輕生命,美妙青春誤入歧途,頭顱墮地,妻離子散,父母傷悲,目不忍睹, 耳不忍聞,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世人無知,拔無後世,乃至為所欲為,無所畏懼,殺人、偷盜、妄語、酗酒、邪淫,無惡不做,社會污染,人心陷溺。迷因背果, 此乃社會不安寧之所在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乃是古人的一句名言。

  那個死囚,在生命最後一刻聽其姐姐的勸說,而知懺悔,把僅有的一百五十元錢布施出來,還希望一定要讓家人相信因果。可見其人聽了姐姐的開解後,悔改心 之強,假如他在未犯案前能聽姐姐的話和姐姐一起學佛也不致如此,可惜為時已晚,雖說晚了,但臨終悔悟總比死不悔之人好的多了。因為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報應 不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此我要向全社會大聲疾呼:各位失足青年朋友們,犯案罪人,懸崖勒馬,浪子回頭,重新做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更應深信:「善惡到頭總有報」。但願世人都能以此為戒,提高警愓,愛惜生命,珍惜因果!
 
 
一世出世法
楊 釗
經商之道

  近,在雜誌中看到介紹中國一個古代商人經營的成功經驗:「恪守信義,和氣生財,尊才重德,知人善用。」

  恪守是誠心堅守,信是信用、信譽。答應的事一定尊從,不欺騙顧客,不欺騙任何人。義者是指宗旨、原則,樂於助人,不損人利己。

  和氣生財是以和為貴,有問題是通過談判,協商解決,一次談不來,可以談第二次、第三次,而不是靠武力,靠官訟解決。一場官司得勝,可能取得短期的利益,但卻失去了一個顧客、一個朋友,更差者可能製造了一個敵人。

  尊才重德,是尊敬有才能的人,重視有德行的人。才能者,有知識、有頭腦,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德行者,忠於公司、忠於上司,忠誠老實,不會為了私利而忘義,不會為了金錢、職位、權力等利益而出賣自己、出賣朋友、出賣公司、出賣原則。

  知人善用,是知道每一個人的優點在甚麼地方,而缺點又是在甚麼地方,能夠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而找有關人和環境補充他的不足,也就是「用人之道,但取其長,不計其短」,這樣才能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發揮每個人的才幹。

  以上幾點是經商和管理企業的普遍道理,也是每個人希望事業成功應走的道路。

  除了以上的方法:尚有經商的態度,那就是不憚勞苦,堅韌不跋的頑強鬥志,以及持之有恒的決心。

  不憚勞苦,就是不畏懼任何的辛勞,苦是身、心所受的痛苦。堅韌不拔鬥志是沒有甚麼力量可以動搖的戰鬥意志。

  持之有恒,是不到目標絕不放棄的決心。

  成功的方法和態度已經展示,能否成功,只在自己。也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身」。「欲成沖天志,非下死功夫」。


修 行

  宗教中,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修行,而社會上對「修行人」都是持一種尊敬的態度。

  既然修行是人生中的一項重要活動,那麼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和認識它。

  首先,甚麼是修行?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其中不單是身體的行動,同時包括語言、思想及念頭,佛教中稱之為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說要從自己的思維、語言、行為中入手。

  為甚麼要修行呢?

  一般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但只是去想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必須行動才能達到目標。既然要離苦,我們便要止惡;若要得樂,我們則要行善;所以「止惡行善」是「離苦得樂」的藥方。

  修行的條件是甚麼?

  修行應該具備正心,誠意與謙虛。

  一個人如果帶著自私的心,只為自己的心,甚至是損人利己的心去修行是很難有成績的,因為與目標背道而馳。目標是東:你卻往西走,能到目的地嗎?所以 說,正心是修行的必備條件。修行必須持「利人利己」的心,最好是持專門利人而不計較自身得失的心,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心,更上乘的是無所求的心。

  誠意,是真心真意,而不是三心兩意。這樣才能有決心和恒心,遇到困難才能勇往直前而不逃避。

  謙虛,謙者,謙下,虛者,沒有。只有謙下,知識的河流才能向你流注;只有虛如山谷,才能夠納百川之水。

  下來就是怎麼修或稱之修行的步驟:

  修行中有五戒、十善、八正道、十波羅密、四無量心。

  五戒:殺、盜、淫、妄、酒,也就是要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

  十善:是要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二舌、綺語、貪、憎、痴。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念、正語、正定、正精進、正業、正命。所謂正,就是不偏不邪。不為己,不為名,不為利而去修行。

  十波羅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大願、十力、智慧,稱之為「施、戒、忍、精、禪、慧、方、願、力、智」。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慈: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悲: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喜: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
  捨:令自己以及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雖坐微塵裏 毫端懷大千
記普陀山惟國法師

釋正進
  筆在手,似有千斤重。我是在寮房裏靜坐了幾個夜晚,感覺漸漸地接近了惟國法師的精神世 界,才壯著膽落筆的。窗外的夜色濃重得似乎能研出墨汁,海潮在耳邊輕聲回響,此時,惟國法師在作什麼呢?自從我有幸接觸了惟國法師之後,那關房內結跏跌 坐、長發披肩山一樣聳峙的形象,始終在我的腦際浮現。對於像惟國法師這樣秘藏深窮的修行人,我還是第一次欣逢奇遇。要想準確地把握,細致地描速,立體地再 現這樣一位法界人物,對我這個出家時日尚短的小僧來說,難上加難,也是不可能的。雖然庚辰年八月二十日開關、圓關法會我全程隨訪,此後在其關房又有兩次三 個多小時的由淺漸深的交談,但憑我的能力和筆力,很遺憾,只能給讀者諸君一個浮光掠影的形象。願這一鱗半爪,能使你走入惟國法師的修行境地,窺其全豹,且 感受到普陀山寶剎叢林趨向修行的風氣,漸已蔚然:

  說其由來,惟國法師是一個北方的漢子。從他的大身骨架,他的寬額方臉,無處不顯露出吃粗食雜糧而形成的特徵。在他走出法華關房的一瞬間,我就作出了如 是判斷。雖然他雙目微合、平和泰然,於長髮披肩的自然營飾出一派波瀾不驚的神態,七年的關房修持把曾經有過的壯懷激烈擯棄得不留下一絲痕蹟;可我還是從中 感受到了北方人的氣息。惟國法師是甘肅人,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大西北會寧一個鄉野氣息濃厚的山村裏,玉米渣粥、麵食饃饃喂養他長大,十六歲那年即一九八二年 六月許其宿根使然捨俗出家,投身空門。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一九八八年恩師陜西臥龍寺方丈如成法師保送弟子前往普陀山佛學院專修班。不知當時如成法師曾經 預想到過沒有,十二年後其弟子惟國法師竟成了普陀山遠近聞名的「關師父」。

  走進惟國法師的法華關房,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被一種無形氣場包裹住了,是愉悅而舒適的那種,很特別,它把外面的世界一下子隔絕開來。此時,惟國法師從裏 間(臥室兼書房)輕輕地走出來,把我讓了進去。於是,他跌坐在床上,我坐在他的寫字桌旁,開始了由淺漸深的交談。他的語音很輕,這輕聲是男性的,潤濕中有 陽剛,與關房內的氣場相應著。他的口音是北方的,時而夾帶著陜西方言,說出的「我」字,還帶著唐時古老的音韻。也許是長時間不曾多言語了,講述中稍有一點 點口吃。交談是順暢的,時間在關房內停頓了下來,且無限擴大著,似乎回逆到了七年前……

  惟國法師在普陀山佛學院畢業後,立志潛修,在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日發願掩關三年六個月,復於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日又入空關。惟國法師說;第一次閉關使 我對佛教教理大概有一些了解,第二次閉關不是為了教理,而是禪定功夫,守定修持。沒上佛學院以前,他禪凈雙修,巳有較深厚的基礎,在佛學院四年時間又轉學 天台宗,據此可知他在教理上應該是「大概有一些了解」,一期關中他閱藏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知曉,但從他躲躲閃閃遮藏式的講述中零星地泄露出了點秘密。惟 國法師不是我等遲頓得漸明漸暗的人,而是善因宿緣不一般的人物。他的感應力是很強的。在他出家的前一天晚上天陰沉黑暗著,他自己卻看到一輪滿月並情不自禁 地跳了進去。第二天,他走出家門,決心做一輩子和尚,站在山崗上回頭看他生活了十六年的村莊,恍惚間,感覺很陌生,是壞了的世界:當談及誦經閱藏時,他說 他對禪宗特別感興趣,以前對經卷看不懂,他就採取多讀勤誦的辦法,他通過長時間誦讀《楞嚴經》等佛教經典,一邊誦經、一邊就出現了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和境 界,內心裏十分清明澄凈,仿佛自己就是宇宙,宇宙就是自己,一點也不感到疲勞,境界越清晰內心越明了,心情也特別舒暢。自己的煩惱沒有了。他在佛學院參加 法華法會時,也曾出現過這種殊勝的境界。那麼,三年六個月一期關房內他領悟到的一定會更多些吧?據說他一面閱藏,一面寫出幾篇極有份量的佛學文章(在二期 關房內也時有文章傳出),請妙善大和尚審閱,妙公是嘉許的。當問及閉關所得時,他一言以蔽之「開點小智慧」抑或「小聰明」什麼的。他否認自己「開悟」了。 也對於宣傳之類的東西,認為是「出醜露恥」,「人為」地遮住了許多珍貴的東西。

  二期掩關,他於教理通達的基礎上,念佛拜佛,抱閑守靜,勤勉禪法,修持定業。對於惟國法師第二次閉關的因由,他的回答「是生命無常促使我下決心第二次 走進關房。第一次出關後,我在回法門寺看望陜西佛協副會長時,他卻病了。老年痴呆症。那時不識人,連我也不認識。他使我警醒,如果我停滯不前,不再精進用 功,我很可能會跟老法師一樣到頭來會更加可憐……」原來,是一個「死」字令他義無反顧!在我的感覺裏這只是一個方面的原因,也是主要因由,而「其餘之它」 應是另有所故。在惟國法師心目中他崇拜印光大師,也崇尚宣化上人。他曾有過出洋美國去追隨宣化老和尚的念頭。而另一個大法師對他的影響,遠比印光大師、宣 化上人要強烈得多。那就是生活在他身心裏的妙公。妙善大和尚的慈悲他是親身感受到的。一個數字的暗合而不能令人忘懷,即印光大師、妙公上人掩關期數都是兩 次,且閉關之地均在普陀山。妙公的身影以及音容笑貌時刻引導著他,他怎能不師範欣然前往、拂衣而行呢?其實,每一個出家僧人身上都有一個磁石般的引力存在 著,或盲目或明晰,在尚可不知抑或了然於心之間,我們前行著。只是,我們沒有惟國法師如此殊勝罷了。

  惟國法師二期掩關收獲是不言而喻的。他對「戒、定、慧」,有他自己的親身感受,他說:要獲得定、慧,戒不足,受持不夠,是不行的。戒越清凈,定慧越上 層次啊!不知惟國法師的定力到了一個什麼層次?虛靜通化還是自悟其心,得沒得「至道」?他說:修禪定本是為了捨去一切欲念,獲得清靜的大自在;現在的人欲 離去,如何得道?這個「欲」能引發「貪、嗔、痴」,他說做了壞事的人心裏痛苦,當下要遭報應1我的內心,就是把我殺掉,壞事是不會做的。人做事情不要做過 分的事情。眾所周知,惟國法師關房七年曾多次求教於妙善大和尚,在無數次的文字交流過程中他受益匪淺。修行人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欲他人知,那個 「他」應是過來的人。惟國法師是這樣評價妙公的,「妙老隨機應變,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在進關房修持過程中,我得到妙老很多幫助,他是開悟的人,過來的善知 識!從智慧上去發現,不只是看外在的現象。」「我有什麼問題,閉關時出現什麼疑惑,妙老對我都能應機施教。(我們)可以說心心相印……。」

  其內裏含著的餘話,就不用我在此「弄巧成拙」了吧。

  如大冶洪爐的關中歲月啊……

  惟國法師能兩期閉關七載,這並不是偶然成就的,它是一個歷史的沿續,是歲月長河裏無數奇葩中的一朵。普陀山歷來就是出「關師父」的地方,且有著較深厚 的積淀,非一般地方所能望其項背。普陀山不僅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旅游觀光之地,也是出家人真修實證的道場。明、清以降,特別是二十世紀上半 葉,專志潛修,掩關閱藏的風氣盛行,印光、太虛、諦閑、妙善、塵空、壽冶、德圓等高僧大德都曾在普陀山關房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蹟。以此看來,惟國法師是改革 開放以來第一個承接者,後續者將會不斷涌出,現在正獨處關房之中的惟海法師就是其中之一。佛頂山的閱藏師父們,以另一種形式「薪火傳承」著普陀山可大書特 書一筆的良好風尚。據此,二十一世紀普陀山佛教的走向可見端倪。

  還是讓我們回過頭來,交待一下讀者諸君所關心的問題。有人很想了解一個人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裏七年,他怎樣生活?孤單嗎?怎樣保持體力?生病了怎麼 辦?如是我也曾幼稚地問過惟國法師,他說「什麼叫『禪悅為食』呀!」是喲,內心裏的快樂會戰勝常人難以想像的許許多多。他在閉關時期沒有吃過一片藥,除禪 定功夫、以拜佛懺悔業障保証體力外,就是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他說他同觀音菩薩、韋馱菩薩很有緣,是菩薩們的加持護衛,使他得以順利地度過這七年的歲月。 惟國法師說:能閉關是因緣,能住在什麼地方也是因緣啊!他從內心裏感激成就他的人們,妙老、戒忍法師、惟航法師、清凈法師等普陀山佛協領導,尤其是法雨寺 的常住師父們,創造的條件和提供的方便,真是難以盡述啊!他說,人應該知恩報恩,普陀山對我的恩德是大的,終生難忘。感恩報恩,對修道者尤為重要。

  窗外已漸露曙色,晨鳥往復啁啾,涼爽的秋風透過窗紗掠過我的面頰。我在想,我是不是完成了任務啦?還遠遠不夠呀:何況為尊重惟國法師本人的意見不得已 又割捨了許多。窗外又回到原有的寧靜,感覺中,時我仍置身於惟國法師的關房裏,在窄小的空間傾聽著他的法語聲聲。我們近在咫尺,相對著他沉靜平和的面容, 我思想著用怎樣的一個比喻,才能把惟國法師的精神境界凸現出來呢?這思維轉瞬即逝,自然沒有下文了。今晨續其前因,屏息合目,睜開眼霞光裏似有微塵在躍 動,使我忽然憶起佛頂山慧濟寺裏的一副對聯,稍加改動得一五言句:「雖坐微塵裏,毫端懷大千」。這對惟國法師來說應是恰如其分的。當我即將離開關房,回視 相問:惟國法師、什麼叫「無關而關」?他平靜地回答;「用功達到了禪定的境界,處處是關房。不是這個屋子是關房,整個大千世界都是(我的)關房。」「我要 用自已的智慧弘法利生,發心護持正法,不作自了漢。」借此著文之機,我謹祈祝惟國法師以及立大志、發大心的釋迦弟子們,一切如願!
 
 
普陀山老僧人的生活
張明華
  年一月廿三日(春節前),筆者隨普陀山管理局和鎮政府領導帶著價值數千元的素食、日用 品等慰問品,專程到普陀山佛教協會開辦的頤養堂(養老院)看望慰問退休後正在那裏頤養天年的老僧人。一進頤養堂,不僅使我見到廊道、廳堂內到處挂擺著彩 燈、花球、蝴蝶和各種鮮花,整個頤養堂沉浸著節日喜悅的氣氛,還親眼目睹佛國老僧人晚年生活過得十分幸福。

  頤養堂的堂址在普陀山象王峰下的楊枝庵,此庵因珍藏唐代名畫閻立本的「楊枝觀音石刻圖碑」爾得名。最旱提出創辦頤養堂建議的是慶耀法師,他今年已七十 七歲了,出家也已六十三年。一九七九年普陀山重新開放後,他應已故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之邀重回普陀山後,覺得出家人沒有子女,老了誰來贍養?病了誰 來照料?圓寂後誰來料理?為此,他提出辦個僧人養老院。他的提議得到了妙善大和尚的讚同,由此辦起了當時全國第一家僧人養老院,這就是頤養堂。起初辦在法 雨寺,一九九一年搬遷到楊枝庵,慶耀法師是第一任頤養堂的當家,現在則由年輕有為的演權法帥主持(當家)頤養堂的日常工作。

  據演權法帥介紹:頤養堂開辦至今已進出安養過七十多位退休後的老僧人。為使這些老僧人晚年生活過得舒服,普陀山佛教協會特地投資二百多萬元造了一座花 園別墅式安養樓,每人都有一個衛生設施齊全的漂亮套間,屋內配有床。桌、椅、沙發、電扇、衣櫥等家俱,為老人們的生活起居提供了方便。為使老人吃得好,堂 裏餐廳想方設法改善伙食,盡力滿足老入們的不同口味,做到米面花色多樣,熱飯熱菜、湯香味美。每遇老人生日,頤養堂都要為老人布置華麗的壽堂,在熠熠生輝 的「壽」字下擺滿蘋果、香蕉、花生等各色果品為老人祝壽,使在頤養堂安養天年的老人有了溫暖感。

  頤養堂還設有圖書室,訂有各種報刊雜誌和大量的佛學書籍,供老人閱讀。醫務室裏的醫護人員為老人看病隨叫隨到,熱情周到,還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

  目前,頤養堂安養著四十八位老僧人,三十多名服務員精心照料著他們的生活起居。慰問結束離開頤養堂,我感到普陀山的老僧人不僅沒有後顧之憂,而且晚年生活真幸福!
 
 
麵 緣
沈滬林
  起我與圓明講堂的素麵,真有不解之緣。

  三年前,德高望重的著名書畫家陳佩秋先生應龍華寺明暘上人之請,為圓明講堂畫張畫。已故的著名書畫大家謝稚柳先生與明暘上人有舊交。不出一月,佩秋先 生將精心繪制的一件四尺整紙的《竹盛荷鮮圖》,上題「慈雲護竹盛,法雨潤荷鮮」,讓我配框作為禮物捐贈,恭送到圓明講堂。望著這充滿佛意、美妙絕倫的藝術 佳作,明暘上人與他的佛門弟子自然喜不自禁。明暘法師的兩位衣缽傳人、圓明講堂的當家和尚:照誠法師和世良法師接待了我,並請我吃講堂的麵。這一吃使我對 原本興趣不大的麵食產生異樣的好感而「一發不可收拾」了。這兩位圓明講堂的當家和尚不愧為當代佛門龍象,我與他們也很投緣,他們在修行與投身佛教事業的同 時,也很鐘愛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尤其喜歡歷代高僧的作品和以佛教為題材的佳作,包括謝稚柳、陳佩秋夫婦等當代書畫藝壇高手的佳作,通過種種途徑為寺裏覓 到了諸多鎮寺之寶,為寶剎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由於他們特別敬重陳佩秋老師,經常邀請佩秋先生等在藝術上有造詣的人士到圓明講堂來談藝、品茗、用齋,我也有幸作陪。對和尚來講在參禪之餘可以向有成 就的名家請教書畫,以提升他們豐富的文化修養。對我來講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又有書畫的受益,可謂其樂無窮!兩位當家和尚平日修持嚴謹,生活淡雅,但在盛情招 待重要賓客時,其素齋品位自然「色、香、味」等十分到位,尤其是照誠法師的豪爽、幽默和世良法師的儒雅、沉穩給素宴平添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氣氛。當年趙樸初 先生曾言:世上素齋最美的要數在上海,而上海素齋最美味的要數龍華寺。如今,與龍華寺一體的圓明講堂的廚師們,將素齋引升為更豐富的文化品位。佛門廚師的 技藝自然也更顯得高超不群與變化多端,給客入們以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達到了完美結合。而我對桌上的麵,情有獨鍾。望著這黃澄澄、亮晶晶的素麵, 感到特別的興趣。用和尚的話說吃圓明講堂的麵寓意「健康長壽」,「常來常往」,真是聞者、食者皆大歡喜而感意味深長矣。

  去年春上是明暘上人八五嵩壽之慶,弟子們為了感謝師父的恩德,特地在圓明講堂舉辦了「明公上人書法展」以表慶賀。也體現佛教文化的內涵,我也有幸幫助 布置展覽。忙完之暇,讀著明暘上人的詩集,奉和尚之命,不揣淺陋地提筆為寺裏恭錄明暘上人的詩句補壁,不由筆酣心暢,也許是這「麵條」所賦予的靈感吧!這 裏同時有照誠大和尚這樣德才兼備的僧寶形象得以親近,又有機會聆聽他經常與僧眾說法開示,那啟迪智慧、頗得教理的闡述,口若懸河的辯才,充滿了哲理禪機, 更使我受益良多,啟智開蒙。

  近來,被香港輿論界稱為「中國新一代佛門龍像」的照誠大和尚又榮任龍華古寺方丈,照誠法師與世良法師一起著手將龍華古寺恢復之後收藏的歷代書畫珍品加 以整理裝裱,一方面使收藏品得到更加好的呵護、保管,另一方面將現今重要的書畫作品進行徵集增補。因為我們上海中國畫院畫家們素與龍華古寺有著善緣交往, 結下諸多的翰墨因緣,照誠法師還將這份珍貴精神財富集成出版《華林拾珍》。應龍華寺廟的約請,畫院諸多畫師都給予熱情的支持,這真是佛法無邊、佛緣廣大。 我在畫院工作之餘也輔助佛門這一善事,隨喜功德。期間,又少不了往來於寺院凈土之間,又多了一次品嘗香噴噴的素麵。

  一天晚上與裱畫師傅一起在圓明講堂吃完麵條之後,在等待和尚外出回來的間隙,我與寺廟裏的值班師傅聊起彼此面熟,原來竟是我中學時代的學校值班師傅。 同時我還看到了講堂的學術課程表上,主講中國古典文學課程的老師,竟也是我大學的主課老師!此情此景如夢如幻般地把我帶到了學生時代……。我不由地想到盡 管自己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有許多歲月,但求師問學悟道、感悟人生的課題,不敢有須臾放鬆和懈怠,尤其是周慧珺老師等諸多名師不僅給我藝術上的指導、扶持, 更重要的在為人處事上的指點迷津等的具體幫助。唯此才能使原來很落伍的我有今天的一點點長進,使我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踏實。少了一份虛榮,多了一份寧 靜。如今,我們又正處在廿一世紀一個不斷變革、發展的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信息不斷產生。在這裏我也看到了新時代佛門僧侶他們在修行同時,對佛 學理念見解的不斷追求、完善並賦予它們以新的內涵。他們慈悲為懷,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中心,以文化闡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回報社會,以修學凈 化心靈。在社會上取得了顯著成績,頗得各界讚譽。在這特殊入靜的環境中,使我感悟到佛法的「不可思、不可議」的魅力和美妙的境界。

  經常有機會吃講堂的麵,使我內心感到由衷的喜悅、充實與凈化。真是「在此而說法智慧甚微妙,一切皆歡喜,名聞滿十方」。這裏不禁又要誦起與和尚們共同喜歡的唐代寒山大師的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高僧長壽說
蓮 寶
  學使人心身健康,佛教徒普遍健康,高僧多享長壽。我們作了一個小統計;《辭海.宗教分 冊》(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38—50頁)有生卒年記載的高僧六十二人,平均壽命為七十二歲。這個長壽數字雖然在現在只是長壽國家的平均數,但 在古代卻是相當高的,是同時代人平均壽命的1.5~2.5倍,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唐代杜甫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古代佛家七十歲卻很普遍,唐代高僧的 平均壽命73.7歲,超越「古稀」。高僧長壽與中國歷代名醫相當,《辭海.醫藥衛生分冊》四十二位醫家平均年齡為七十三歲,而《辭海.歷史分冊》有封建帝 王一百五十四個(包括創建者與母后撮政者)平均壽命僅為五十一.三歲,低於高僧達二十一歲。中國古代人平均壽命僅三十多歲,高僧們竟成倍長壽。

  中醫認為人應享有一百至一百二十的自然壽命,即為「天年」。佛教的看法也與之相近。《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認為人能保養自己,「雖有四魔在身,但不能逆亂作祟,還得壽命增長,可達一百二十歲。」

  歷代高僧中超過一百歲盡享其天年者有三位,即晉代佛圖澄(一一六歲),唐代的澄觀(一百零一歲)和神秀(一百歲)。另外還有唐代高僧慧昭相傳壽達二百 九十歲,住武陵開元寺,性僻而高,善養生術,好言休戚,多奇中。武陵官陳廣訪之,慧昭自言姓劉,為宋鄱陽王休業曾孫,年已二百九十歲。廣求為弟子,遂去, 不知所終。這個傳說雖難以盡信,但高僧們普遍長壽是可信的。為什麼高僧能長壽呢?達摩大禪師在敦煌出土的文書上訓導:「三種安樂法門,行者必學。一為事中 徐緩,二為唯凈,三為唯善。」

  首先「事中徐緩」。意指「凡事不強求,慢慢地做。」如常言道:「忙人不經老,老人不大忙。」急功近利往往得不到好結果,凡過於強求,勞神耗氣,徒然引起焦躁不安,不利於健康,於事無益。

  第二,「唯凈」。「靜則藏神,躁則消亡」,意指心靜平和,清靜性柔,不可憤懣。凡事不不生氣,便能控制情緒、消除各種煩惱,使心境常保持穩定,兼可受人歡迎,何樂不為?

  第三、「唯善」。以善養人壽根,「仁者壽」以法養心,凡事以善意解釋,心無旁鶩地工作、自能不受末節枝葉的事困撓,順利推展任務。若毫無計劃地工作,當然會焦躁、耗氣,自折精氣,傷及壽原,結果總不會理想。


長壽女皇武則天

  長壽女皇武則天(623-705年)、達到八十二歲的高壽,唐代平均壽命僅廿七歲,僅是她的三分之一。她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佛教養身 的典範。歷史上皇帝壽過八十者僅六人,佔皇帝總數的4.2%。武則天實乃中國帝王中傑出的政治家,此姑且不論、其得享高壽八十二歲,亦值得研究養生長壽者 所注意。武則天生於長安,十三歲喪父,由母鞠育。「年十四,太宗聞其美容,召入宮,立為才人。」二十七歲時太宗崩,被發放到皇家寺院感業寺作比丘尼。後唐 高宗李冶立為昭儀,進為宸妃。六五五年晉封為皇後,開始專寵掌政。高宗崩,武后臨朝稱制達廿二年,改國號曰周,稱則天皇帝。

  唐王朝時佛教早已廣泛地傳入中國,唐代高僧最多達廿五人,佔3/5,平均壽命為73.7歲。武則天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且高壽九十二歲,應該說武 則天也有佛根,這種先天的遺傳因素及後天的坐禪修養方式,對武則天的健康長壽不能說沒有影響。太宗崩後,她被發落到皇家寺院感業寺修佛三年、學到了佛家氣 功「結跏跌坐」功法。在她執政的幾十年間亦常與僧釋道士來往,研究修養之道。地曾接見過禪宗北宗派首領壽達一百歲的神秀和尚,她曾拜訪過道師胡天師,令尚 存有她《贈胡天師》詩一首,寫她身著道服去看望胡天師的情景:「高人葉高志,山服住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湮霞。碧岫窺玄洞,玉煉丹砂。今日星津上, 延首望靈槎」(《全唐詩》卷五)。亦可見她對修身的重視和仰慕。她自己常靜坐,靜坐一番自會除卻煩惱,和暢氣機,調適身心,消除疲勞,清神明智。確實,參 禪習定,靜坐練功,也是武則天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

  武則天不僅修功靜心,而且常游覽佛教名山,觀賞風光,澄心凈慮,修養靈氣,亦是武則天的健身之道。高宗未臥病時、她常從駕出游,「陪鑾游禁苑,侍賞出 蘭閨」(《古今名人長壽要妙》,天津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124頁)。嵩山少林寺、泰山玉皇頂、龍門石窟、平樂澗石淙、晉祠等佛教聖地都可見她的足 蹟。從她《石淙》詩中、亦可看出她帶領群臣飛騎覽勝的雅興:「三山十洞光玄篆,玉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忉高岩藏日色,千尋幽 澗浴雲衣。且駐歡筵賞仁智,琱鞍薄晚雜塵飛。」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法師記錄
(上接第489期)
   己十普皆回向願,將釋此願,四句徵釋,初何故普皆回向。二何名普皆回向。三回向有幾種。四普皆回向有何利益。今釋初何故普皆回向?由五種因緣故,普皆回 向,一應本願故,菩薩發心,不外四弘誓願,菩薩將自己所修善根,回向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是謂回自向他,是應眾生無邊誓願度。既將所有善根,悉皆回 向法界眾生,則無貪著,大公無私,永無慳吝,則煩惱不生,即應煩惱無盡誓願斷。所有善根,既皆回施法界眾生,即是竭盡施、廣大施,此即木玄波羅蜜。於自功 德,尚無愛著,何況其他?心無愛著,即是尸波羅蜜。一切皆施,都能忍耐,此即羼提波羅蜜。念念回向,心無間斷,即毗黎耶波羅蜜。一心回向,不雜餘心,即禪 波羅蜜。達能向所向,無非法界,即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一切佛因中所修,一切佛果上所証,菩薩今如是修如是証,即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如是修學,唯求菩 提,即應佛道無上誓願成。今為應四弘誓願,所以普皆回向。二懺除宿罪故,眾生自從迷真起妄,流轉生死,為煩惱之所驅使,親近邪師惡友,處處損害眾生,劫他 身命財寶,沒修功德,但為自私自利,慳貪成性,今行菩薩行,將所有功德,回向法界眾生,令諸眾生,離苦得樂,懺除無始慳貪吝惜,及偷劫罪惡,宿世重罪。三 對治現惑故,眾生一向是損人利己,習久成性,今則發於現行,故應將自己所修功德,不為自私自利,勇猛精進,回向眾生,現行慳垢則不能起,即能對治現行煩 惱。四標榜眾生故,菩薩自己真踐實履,堪為眾生模範,能令眾生仿犂學行,消滅其自私自利、狹劣之心。五成大福慧故,大丈夫論云:為己施一切,得福如芥子, 慈悲為一人,得福如大地,為一人尚且如此,若為法界一切眾生,其福當然無限無際,非有大智慧,豈能平等回向!具上五緣,故普皆回向。

  二何名普皆回向?即將自己所修一切功德利益,不為自己求安樂,盡以回施法界一切眾生,願諸眾生,永離痛苦,得大安樂,乃至究竟成無上道,得究竟永遠安樂、常樂、純樂。是名普皆回向。

  三回向有幾種?回向有三:一回自向他。菩薩將自己所修功德,普皆回向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同得安樂,離苦解脫,究竟成佛菩提法樂,涅槃寂滅樂。二回事向 理,從初發心,修一切善根,通屬事相,有生有滅,有始有終,有成有壞,今以清靜心,無染無著,回向不生滅理,清淨真如,究竟堅固,令所修之事行,皆合理 性,究竟常住,廣度眾生,不生取著,一一行都契清淨法界,是名回事向理。三回因向果,菩薩修一切苦行難行,不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 求無上菩提,是名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應初度生願。理則第一義,為一切法門之根本,既得根本,則枝葉全收,即應第三學法門願。回因向果,即應發願。

  四普皆回向有何利益?大丈夫論云:慈悲為一人,功德以大地,為己施一切,得福如芥子,發心廣大,自利利他,功德如虛空,亦如大海,若單為自利,則心量 狹窄,雖修一切善法,所得功德,如一滴水,故回向上來三處,則心量無邊無表,無界限方所,盡空界則等太虛。若菩薩念念普皆回向,回自向他,即是下化。回因 向果,回事向理,則是上求。上求智慧莊嚴,下化是福德莊嚴,福慧圓滿,成二莊嚴,究竟得成無上菩提,是謂究竟利益。此普皆回向願,分為三科,庚初牒十願 名,二釋行願相,三結顯無盡。今初蝶十願名。(待續)
 
 
全港佛教學校 佛誕徵文比賽
優秀作品選

中學組
「認識佛教的妙處」


冠軍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中三甲張綺琪


多謝您!是您令我擁有生命,生存於世上。我們人類的生命,實是由因和緣而結合的。我對佛教教義有所認同。雖然說不上是大徹大悟,但亦深深了解佛陀一切言行的出發點是正確無私的,佛教帶給人類的妙處真是多不勝數!

自從學習了佛學知識後,當我在修學過程中遇到困難、障礙,我都把守著佛教的教義,絕不放棄,絕不停頓,反而更用心學習,去增進自己的智慧,成為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這令我在學習上獲益良多。

佛教的「慈悲心」對我們的影響甚深。我們懂得愛護動植物,珍惜牠們的存在價值和生命,這種慈悲心令世界變得更活潑、更可愛。人與人之間減少紛爭,嫉 妒、怨恨統統化解於慈悲精神中。人們滿腹疑團的去探究各種問題,佛教亦能一一解答。當人類對慈悲心有所領悟,人類便更懂得互相關懷、互相愛護。

在某地的大地震中,當地死亡人數達至三百多人,人們痛失家園。聞者傷心,聽者流淚。我校也舉行了愛心籌款。在捐款過程期間,「呯呯」的響聲傳遍整個課室,可見同學們實踐了布施精神,慈悲令人們不自私和廣做善事。

事實,世上每個人都貪心,都擁有煩惱,但為何有些人能達至內心清靜,毫不自私?難道他們不是人,而是神仙?錯了,錯了。學習佛學真的可以令我們不自私、不作惡,除去我們的煩惱,令世界不會黑暗,逐步實現和平境地。

當我們實踐了佛的道理,便能掌握人生,心靈中那所髒骯的房子便被「佛理」打掃得乾乾淨淨,成為一個負責任,重道德的人。

多謝您佛陀!教曉我一個踏上美麗人生的法門。



亞軍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中五乙杜偉傑


佛教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幾千年歷史的考驗而能夠屹立不倒,究竟它有什麼妙處呢?

依我看來,它的道理微妙精深。認識了佛教就有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領航的北斗星。佛陀不僅指示出人生道路的正確方向,還可以為全人類建設一個美好和平的世界。

從個人來說,佛教的確是人生的明燈。生活在拜金主義盛行的香港,人人追名逐利,受著貪、嗔、痴三毒的纏繞束縛,是多麼的悲哀!多麼的可憐!佛教是理性 的宗教,著重培養智慧。如果能認識佛教,掌握五蘊無我的教義,放棄無謂的貪戀執著,達到《梵天所問經》中提到「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的境界。那時,我 們便可做個真正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不生邪見,內心清淨安樂。佛教救世的作用,又怎會是其他崇拜鬼神、崇拜造物主的其他宗教可比呢?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佛教可淨化世道人心。如今的世代,殺生、偷盜、邪淫等的新聞無日無之,眾生生活在恐懼中,不知受盡多少痛苦的煎熬!佛教提出「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的口號,如果人人以此為待人處世的標準,個個奉行五戒、十善,則社會上便無人犯罪,人人生活安定。如果我們秉承佛陀的慈悲精神,樂善好 施,自然會淨化社會。假如再推而廣之,各國都以佛教道理作為治國的精神,那麼戰爭便可以停息,我們將會活在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了!

從上述看來,佛教的道理有如良方妙藥,必能治好愚痴無明。因此,我確信佛理是救治人類心靈的唯一方法。作為佛教徒的我們,又怎可以不秉承佛陀化度眾生的精神,努力推廣傳教活動,令更多人認識佛教,令更多人得益呢?



季軍
佛教黃鳳翎中學
中六乙譚少姨


「轟」一聲,隨著塵土飛揚,一尊尊曾經巨大而莊嚴的佛像頓時化為廢石。據聞阿富汗滅佛是為了維護回教,但真的能滅嗎?記得我以前也很抗拒宗教,對它們 有種種的誤解,認為神學太無稽,佛學太出世。學佛三年,才知佛學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指導著我們走向更美滿的人生。

你或許會問:「是嗎?」但當你知道佛教的奇妙之處後,就明白我所言非虛。

佛教有超時代的思想,在創教之初已有平等的觀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表示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差別在於你有沒有心去修行而已。若然你有心,堅持不 懈,成佛是遲早的事。另外,佛陀主張平等地化度眾生,不會因為身份地位而將某些人拒於門外,真正做到有教無類,還要求弟子也像他一樣視眾生皆平等,這與我 們現今追求的自由平等不是不謀而合嗎?

人人都知佛理講因果報應,以為它只是一個道理,但其實它要每個人都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必須時時小心,以免做出難 以承擔後果的事。從另一角度看,佛教這個因果觀亦要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能有不切實際的妄念。好高鶩遠,想不用努力而有奇畺降臨,那是不可能的。一分耕 耘一分收穫,這佛理無論古今,都是放諸四海皆適合的。

很多人以為出家人已斷七情六欲,一般人很難做到,但佛教卻是有情的宗教,信徒們過著比一般人更合情合理的生活。佛把眾生稱「有情」,就肯定了情的存 在;佛以慈悲心度眾生,就是對眾生有情,中國文化稱之為自覺地有責任擔荷的情,這表明了情的重要,試想想,佛陀如對眾生無情,看見人們受苦也無動於衷的 話,就不會努力尋求解脫的方法,並將它授予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也不會有佛教出現。只是,佛法修行要我們摒棄執著,不再著重實質的擁有,而是進一步享受 內心的喜悅,以致一般人產生誤解。

因為很多人在經歷大風大浪後看破生死,遁入空門,以致外人以為佛教是非常消極、悲觀的。但事實上,佛家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認為透過結緣、布施、持 戒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由於因果關係,過去的宿業既然如此,未來卻仍可改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也是不滿塵世生老病死之苦,才努力尋求方法改變自己 的命運。

縱觀以上幾點,全都與現實生活有聯繫,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就如真理一樣,無論你知不知道,它們都是客觀存在著,無法被消滅。阿富汗滅佛不成,反引起 世界對佛教的關注,真是因果報應。而我現在亦放下對宗教的偏見,以平常心對待事物,果真煩惱比以前少了很多。佛法真是妙不可言!



小學組
「怎樣去瞭解佛教」


冠軍
佛教黃藻森學校
6A邱譯誠


我在佛教學校讀書已有六年光景了。對於佛教也有一些認識,故此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想深入瞭解佛教就要「信」、「多聞」、「解」和「行」。

(一)信——是要相信佛教的理論,只有相信,才會有好奇心,這樣才能促使我們不斷去研習佛法。

(二)多聞——我們可以從各種渠道去瞭解佛教。現在是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要吸收資訊可以透過「上網」獲得。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開啟電腦進 入本校網頁中的「偉大的佛陀」,看著連環圖,更能認識佛陀的事跡。更可以在電腦搜尋器裏搜尋有關佛學的資料。此外,在課餘時,我們也可以到圖書館找些佛學 書籍看,這樣我們從書本中吸收佛法知識。起初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顯淺的佛學書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我們便會有所領悟的了。還有,我們可以到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去,在那裏有更濃厚的佛教色彩,對我們瞭解佛教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解——我們對佛教有初步認識後,便要進一步去瞭解,分析佛法。在瞭解過程當中,我們要從生活中去瞭解分析佛教的教理。

(四)行——當我們理解分析過佛法後,便要實踐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遵守:「不妄語,不喝酒」,更應止惡行善,以平常心去面對種種困難。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能夠實踐佛法,遵守五戒、十善、八正道的話,我們便可以擁有豐盛美滿的人生了。



亞軍
佛教陳式宏學校
下6D陳精爾


佛教——一個傳遍世界各地的宗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佛教是在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才傳入中國,曾在我國盛行一時,不過,仍然有很多人不太瞭解佛教。

正因為社會人士不太瞭解佛教,往往會對佛教產生誤解。例如:神佛不分,鬼神、祖先崇拜,燒紙箔等世俗行為;如果有人誤會這些就是佛教的話,我們最好把佛陀的生平事蹟和教理告訴他們,糾正他們對佛教的錯覺。因此,我們就得去研究佛法,瞭解佛教。

如果我們想瞭解佛教,當然不可以不閱讀佛教典籍,因為很多典籍都記載了關於佛陀的故事,佛教的法物和佛教的義理等。如果能夠多參加佛學講座和到佛寺去 參觀等,就可以認識多一點佛教的義理和事物。我們除了要多用一分精神去思維教理,研究教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實踐教義,遵守教規,參加法會及弘法活動等。 那麼,我們便能對佛教有更深入的認識了。

總括來說,我們只要多聞、瞭解、思維、求證,就能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



季軍
佛教慈敬學校
傅彩霞


「佛教」是一個主張平等、教人捨惡行善,以慈悲為懷對待一切眾生的宗教。流傳到現在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所以已深入民間了。

我們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自己是佛教徒,但事實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使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瞭解佛教?因為他們見神就拜,根本神佛不分,以為拜得神佛多便會得到庇蔭,可以不勞而獲,得幸福和快樂,因而做出種種迷信的行為。

其實,佛教是注重「因果法則」。行善得到善果,作惡便會得到惡果,只要捨惡行善,自然便能得到幸福快樂了。又佛教要我們要培養慈悲心,看見別人有困 難,我們要伸出同情之手去幫助他們,為他們解除痛苦和災難,還要多為他們著想,不去傷害他們的生命,這些都是慈悲心的表現。此外,佛教主張平等,人人都有 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我們明白佛教的教義,便不會迷信了。

我們想瞭解佛教,知道多些有關佛教的道理是有很多方法的。例如,我們可以到佛寺裏參加佛經講座和佛學班,聽法師大德們說法,閱讀佛教的故事書,這可以 使我們明白佛理;喜歡唱歌的,也可以透過欣賞佛教的歌曲來陶冶性情,更可加深對佛法的認識。此外,多閱讀有關佛學的雜誌刊物,甚至在互聯網上尋找有關佛教 的資料,這些途徑,都可以幫助我們去瞭解佛教的。

當我們對佛教有了正確的認識後,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佛陀的教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揮慈悲精神,做個正信的佛弟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我希望人人都瞭解佛教,人人就不會迷信了!

 
 
世界佛教動態

「正覺人生」佛教電視節目首播

全港首創佛教電視節目「正覺人生」,已於佛誕公眾假期前(四月廿九日)在有線電視A台及娛樂台呈獻予全港市民。該節目由本港佛教領袖覺光法師創辦的香 海正覺蓮社監製,並聘得香港首兩屆電影金像獎導演方育平先生執導、楊智深先生編劇。而本節目主題曲「做個正覺自在人」是著名音樂創作人黃霑先生作曲及填 詞、顧家煇先生編曲、張學友先生主唱。

「正覺人生」是一個多元化雜誌式節目,由影視紅星潘芳芳小姐擔任主持,內容有以佛教觀點討論時事或社會課題的座談會、有老少咸宜及富啟發意義的布偶 劇、有由專人講解示範佛教禮儀、本港寺院特色和活動等。其中更有人物專訪,介紹佛教徒的生活、學佛體驗及對社會的貢獻,內容可說是多采多姿。

本港著名音樂創作人倫永亮先生以弘一大師的詩詞編撰成歌曲,並由多位歌影視紅星演唱,其中包括:陳潔靈小姐、劉雅麗小姐、王喜先生、倫永亮先生、杜雯 惠小姐等等。本節目的製作亦獲得佛教界大德永惺法師、星雲法師、本煥法師、崇山禪師、智慧法師、暢懷法師、衍空法師、演慈法師、香音法師及學者潘宗光教 授、李焯芬教授、查良鏞博士、陳家寶醫生、呂榮光居士等大力支持。

覺光法師表示:「正覺人生」開創本港佛教以電視媒介弘揚佛法的先河,希望藉著本節目,令廣大市民認識佛教的正知正見,使能自利利他,利益社會。該節目 自四月廿九日起,逢星期日早上十一時三十分在有線電視A台及同日下午六時在有線電視娛樂台播放,並於星期四晚上十二時三十分及星期六上午十一時在有線電視 A台重播。


『佛音同頌結善緣』為「佛曆二五四五年慶祝佛誕弘法大會」活動揭開序幕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浴佛節到來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紀念日。既是新世紀第一個佛誕日,又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以立法的崇高形式頒佈的公眾假期施行第三週年的紀念日。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年定於四月下旬至五月初舉行一連串多項慶祝佛誕活動,其中包括一連三天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的「佛曆二五四五年慶祝佛誕弘法大會」,以及「香港佛教界十二分區慶祝活動」。

在四月二九日由無線電視製作的『佛音同頌結善緣」綜合表演節目,為整個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慶祝佛誕弘法活動揭開了序幕。

當日下午進行的『佛音同頌結善緣』綜合表演節目,大會邀請了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主禮。首先由三位大會副會長陪同會長覺光法師和主禮嘉賓范徐麗 泰太平紳士主持鳴鐘儀式。接著由大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辭,會長在致辭中表示:「佛誕是紀念和慶祝佛祖釋迦牟尼世尊降生的大日子,而我們希望藉著這個節目,使 各位參悟佛祖帶給我們『善』的道理,讓普羅大眾進一步明白,如何達臻清淨祥和的心境,使人生更加美滿、幸福」。

由曾志偉、伍詠薇任大會司儀。節目內容豐富,包括:法師訪問、歌星演唱、合唱、舞蹈、醒獅、功夫等,表演嘉賓由著名藝員演出,計有伍詠薇、鄭少秋、梅小惠、苑瓊丹、小雪、漢洋、汪禹、呂珊、曹達華、陳小春、王天麗、會屬佛教何南金中學醒獅功夫隊、會屬學校合唱團等。

節目歷時兩小時,由始至圓滿均充滿著既莊嚴又歡樂的節日氣氛。出席大會超過七千人,共同歡度這個『清淨祥和之旅』。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