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94期
2001年7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由慧明和尚談起
本期特稿
一代宗師 萬眾典範 ── 抑淚悲送恩師茗山上人遷化 ◎覺 真
特寫 - 上海靜安寺慧明法師榮任方丈
方丈陞座儀式程序
聖輝大和尚講話
德悟法師致辭
緬懷大德
滴水歸滄海 詩留片石情——讀樸老詩兼評樸老詩論 ◎林 岫
佛家.書家 ◎王麗心
難忘的參訪永恆的懷念 ◎陳 兵
佛教教育
原始佛教業論的教育意義 ◎徐燕玲
佛教高僧
張汝釗謁印光大師 ◎朱封鰲
隨筆禪話
談「外表美」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禍福相依、回頭是岸 ◎楊 釗
人生雜感
野地黃花分外香 ——大哥張俊德 ◎張尚德
佛教古剎
上海名剎換新顏 ◎鄭有為
佛教藝術
神奇的石刻王國 ◎雷文彬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由慧明和尚談起
  代高僧茗山長老於二○○一年六月一日在滬江圓寂了,噩耗傳來,人天悲痛!慧燈熄滅,佛門不幸。在二十世紀末進入新世紀初葉,為弘揚佛法不辭辛勞,年近九旬,不知疲倦,度生心切,慈悲為懷,偉哉,茗公上人!

  前不久,編者應邀往滬參加靜安寺慧明法師榮任方丈陞座慶典。海內外諸山長老紛紛蒞臨慶賀;五月十九日清早,南普陀方丈聖輝法師暨編者等人在靜安寺新落成鐘鼓樓參觀,慧明法師陪伴眾多來賓,來至方丈室時,慧明法師手執一紙非常激動地說道:「這是茗公長老睡在病榻上親自寫的一篇賀詞。他老人家由於動了手術,說話很不方便,知道靜安寺吉慶日子快到了,還寫了這賀詞來,心裏想到我們這些青年僧,真是感動人呀!」編者在旁立即插話說道:「要把激動,感動化為行動!茗公說的這幾句話非常有意義,能付之實踐,受用不淺。」聖輝法師頗有同感,連連點頭,在這短箋上,字體歪歪斜斜,寫了數行,其內容是:「(小標題)對靜安寺的祝賀與希望——(1)對內團結合作,搞好領導及各方關係,(2)辦佛學院,並重視道風,從嚴管寺;(3)多作社會福利。」(另有一行字寫道:「交你(指使者)!你整理後,再送我看)。老人家一絲不苟的精神,表露無遺,是值得世人及後輩學習的光輝榜樣。

  編者相識茗公上人有數十年之久了,這位大善知識培育了不少傑出的佛門龍象,著名的星雲法師是其焦山佛學院的得意門生;還有香港的聖一法師……等。覺真法師是茗公的剃度弟子,今期寫有一篇報道文章,內容翔實、生動,值得細讀。五月底,中國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老居士骨灰由北京運至上海供奉在龍華寺,舉辦一週年追思紀念大會,其夫人陳邦織女士遵循樸老的遺願,將其骨灰灑向黃浦江歸入大海!樸老生前與上海佛教因緣深厚;而茗公與上海佛教亦因緣殊勝;二老生前、死後在申江相遇,壻手共登極樂蓮邦,花開見佛。

  上海是塊「福地」,近百多年來,在世界享有經濟金融盛名,開創了文明、繁榮的大都會。尤其上海三大古剎靜安寺、龍華寺、玉佛寺聞名寰宇,香火旺盛!全國著名的高僧大德諸如寄禪、太虛、虛雲、印光、弘一、震華、圓瑛、持松、興慈、應慈……著名的居士有:丁福保、范古農、葉恭綽、王一亭、朱慶瀾、聶雲台,……這些名震一時的高僧大德為上海佛教、中國佛教開創和積累了許多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使北傳佛教通向世界各地,取得了代代相傳的光輝成果。當前上海佛教跨入廿一新世紀,局面是嶄新的,道路是艱鉅的,一定要學會:「提得起,放得下!」寄語三位剛上任的方丈和尚,您們是「帶路人」,一言一行,影響甚大!果能遵循茗公所指的三點方向狠下功夫!相信上海佛教前程無限光明。
 
 
一代宗師 萬眾典範 抑淚悲送恩師茗山上人遷化
<<覺 真>>
   有料想到的現實,終於成為現實;不忍見到的那一時刻,那一時刻終於無可迴避;我強行抑制住內心難以抑制的悲痛,口中念佛,雙手合十,目送恩師茗公上人在香湯沐浴更衣之後,在幾位親侍弟子的助念聲中,安詳地停止了呼吸,蓋上金色陀羅尼被,恩師於二OO一年六月一日十七時五十八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廣慈醫院住院部七一八病房,捨報往生。

  我不能哭,但我忍不住淚向心中流。幸好有眼鏡,把擠滿淚的眼眶遮掩。我無言,無言正是別時淚。師父,你去得那麼安詳,你是上品上生,你真地出離往生淨土了。可是,我不能接受這個噩耗,受不了這個打擊:哲人其萎,明燈頓滅,春風失坐,孑然何依?哀思如焚,寸心如結,於茲長辭,痛何能及?

恩師生平

  先師俗名錢延齡,一九一四年農曆二月二十日生於江蘇鹽城巿,書香門第,幼從父讀古詩文,隨母誦經學佛。十九歲在建湖羅漢院依上宏下台老和尚出家,法名大鑫,字茗山。二十一歲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并入焦山佛學院學習。二十三歲得太虛大師推薦入武昌世界佛學院高級研究院深造。抗日戰爭期間,受太虛大師之委派,先後至湖南耒陽、衡陽等地住持叢林,創辦佛學院,並協助太虛大師編輯出版《海潮音》。一九四六年夏,奉召由湘返蘇,參加太虛大師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結業後留焦山佛學院主持教務,並主編《中流》佛學月刊。經焦山定慧寺智光、雪煩、東初兩代上人擇為法嗣。一九五一年,師榮任焦山定慧寺方丈至今。

  十年浩劫,師被逐出山門,居陋巷,處窘境,室徒相如之壁,食僅顏子一瓢,依然僧家本色,堅持獨身、素食、誦經、持戒,不改裝、不還俗,手書《楞嚴經》(已出版,并將再版),并撰寫佛教諸經提要,對佛學之貢獻甚大。一九七九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師應請重返焦山主持寺務,領導古剎復修。一九八二年,師受聘為中國佛教協會在南京棲霞山創辦的僧伽培訓班主任,一九八四年受聘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一副院長。先後兼任南京棲霞寺、寶華山隆昌寺、無錫靈山祥符寺、鹽城永寧寺方丈。一九九二年出版《茗山文集》,一九九五年出版《茗山書法作品選》。其他著述包括文章、詩詞、楹聯、法語、講經稿、日記、書信等等,累超一千萬言。

  先師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和法孫,他秉承太虛大師對大乘各宗平等融貫之說,無佛教各家門戶之見,深研佛理,通曉三藏,尤精龍樹、提婆、無著、世親之學。所著論文及講義,均為佛教界及學術界所推崇。師一生戒律精嚴,待人慈悲,以維護佛教、振興佛教、講經弘法、利益眾生、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為畢生宏願。近二十年間,師不辭辛勞,不顧耄耋之年,多次應邀到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其它東南亞諸國和港台地區,講經、傳戒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為國際交往、世界和平、祖國統一,作出了不朽奉獻。師教通顯密,學貫儒釋,素有詩僧和書僧之稱。他的詩質樸無華,淡而有味,既飽含愛國愛教之情,又透出禪宗雋永之旨。其書法敦厚而秀麗,柔中有剛,被海內外視為珍品。經才緯抱,名重一世。他的圓寂,無疑是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損失,四眾痛失依怙,教界痛傾砥柱,悲何言哉?師捨報於農曆閏四月初十,享年八十有八。僧臘七十,戒臘六十七夏。


病危搶救

  去年歲尾和今年年初,我隨恩師在深圳弘法寺講經。講經結束後,應聽經四眾的懇請,遵師命回上海整理恩師的講經稿,正巧在上海過春節。年初四(元月三十一日),我從上海去焦山向師父拜年,同行的有上海弟子禾禾、月華夫婦、李晶、鄭暉夫婦等十五人,坐滿三輛小轎車。來到藏經樓下法堂,那裏已是人滿為患,拜年的四眾弟子絡繹不絕,有從南京來的、從蘇州來的、從鹽城來的,也有從安徽來的。我把上海弟子領到裏間接待室坐下,讓遠程來的先去拜年。直到下午,我才進方丈室,向師父頂禮。師父見我,拉我在他身旁沙發上坐下,問長問短。我把《念佛與成佛的資糧》一書的幾種封面設計請他挑選,他選中了一幅橙黃色的;我把我寫的此書「後記」,請他過目。他很認真的一字一句審讀完畢,說「可以」。我不敢再耽誤他的時間,請他出來接見上海弟子。他來到接待室坐下,一一合影,精神甚好。我轉告上海靜安寺慧明法師即將陞座,請他賜題匾額,他立起身來走到書房,侍者曙海、曙恒已把宣紙準備好.恩師當場揮毫,為慧明法師寫了一副賀聯,又寫了一幅橫額。我向他拜別,他露出不捨之意。郤又簡要地囑咐我兩件事:一是盡快地把他的全部《楞嚴經》講稿整理出來;二是把《茗山日記》再校一遍,并寫一篇後記。我說,我抓緊把《念佛與成佛的資糧》一書出好,接著寫《茗山日記》的「後記」。而後,再整理《楞嚴經》講稿。他點了點頭。這是我在焦山與恩師的最後一次相聚與相別。

  回到上海,我夜以繼日地編排《念佛與成佛的資糧》。從調整版式,逐字逐句的校對,到最後菲林出齊,我再一次逐頁校核,可謂一氣呵成。二月七日飛抵深圳,版樣、菲林,再請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和明星法師過目,終於順利出書。這時,我已聽到恩師因感冒而致咳嗽的消息。傷風感冒,人所不免;咳嗽亦是尋常,我們都在有點不經意之間了。哪知這對一個八十八歲高齡的老人來說,實不尋常。終致成為不治的誘因。

  三月,恩師由鎮江轉入無錫太湖之濱的華東療養院,住入三病區三一五病房,其間,我與恩師通過三次電話。第一次,他問我能不能隨他一起去台灣傳戒?(早在去年底在深圳時,他就囑咐:他去台灣任得戒和尚,要我代他說戒。)現在要報給對方邀請名單,因此來電話要我重新落實此事。第二次,三月廿一日,胡劍英居士到達無錫華東療養院探望恩師,把我托帶的信、恩師日記七本及有關雜誌,均已呈交恩師。因而恩師來電話,說都已收到了,特別提到對於我到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工作,很高興,很支持,並且勉勵我一定要協助覺光長老把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創辦好。一再囑咐:焦山佛學院恢復之日,你一定要回來。這次通話,時間很長,而且胡劍英居士又把恩師的話重述了一遍。第三次,四月十日,大概是恩師很想我,問我怎麼還不回來看望他?我在電話中請求他,四月初八佛誕節很忙,等我過了佛誕節,也就是五月初,一定赶到無錫來看望他老人家。他在電話中同意了,而且一再的說:「我等你來!」

  五月七日我由深圳飛上海,一下飛機,即奔向無錫。走到梅園大箕山華東療養院,已是下午申酉時分。門房間打電話到三病區一問,原來老人已於上午轉院去上海瑞金醫院了。我當夜折返上海。八日上午,我直奔瑞金醫院九號樓七一八病房。師見我來,情緒很激動。我頂禮後,他抬了抬手,忙吩咐侍者:「把我的日記交給覺真!」師父的意思我明白,然而侍者并不明白。侍者換了,曙海不在師父的身邊了。我取出帶來的已打印的《茗山日記》後記,請他過目,他看了標題和前面幾行,點了點頭,又搖了一下手,顯然他很吃力,不可能再看了。從五月八日到十三日,我在恩師身邊隨侍六天,病危日甚一日,由呼吸衰竭,引致心臟衰竭,再引致腎功能衰竭,一連串惡化,全身免疫功能已近乎零。為保住呼吸,醫生不得不於十二日夜作出果斷措施,切開氣管,改為人工呼吸,靠呼吸機的輸氧,並順利抽痰,惡化才得以控制。心跳、血壓、氧飽和度、呼吸才略趨平穩,沖過了一次又一次急難。在這裏,我要說,鎮江巿四套班子的領導、江蘇省委統戰部,省宗教局和上海巿委統戰部,巿民宗委的領導,還有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和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的有關領導,對搶救茗老,都給予了十分的重視和周到的安排。鎮江巿還專派宗教局吳登昌副局長坐鎮上海,晝夜不離醫院、協調各方,全力組織搶救,令我深為感動。尤其我要感謝瑞金醫院李宏為院長、俞卓偉副院長和著名心肺科專家吳裕炘教授,在搶救茗老的近一個月中,他們組織了八名專家經常會診,兩位院長率領十三位醫生、二十名護士組成搶救小組,廿四小時監護,用了最好的藥,啟動了尖端的醫療儀器,採取了所有能採取的搶救措施。盡心盡力,醫德高尚,精神感人。兩位院長和吳裕炘主任,常常守護床頭,休戚與共。恩師從五月七日進瑞金醫院到六月一日下午十七時五十八分往生,未進任何五穀食品,全靠補液、滴注,靠他自身的修持、定力,也靠領導的關懷、醫院的周到而又精細的搶救,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廿六天。


臨終倡議

  
瑞金多名醫,絕處又生還。在險情得到控制的間隙,我於十四日前往北京,面謁中國佛學院傳印法師和副院長姚長壽博士,順利解決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學所需的部份教材,於十六日,又亟亟飛返上海。一踏進瑞金醫院,吳局長、師兄覺道、侍者、甚至護士劉婷小姐,都告訴我,師父正在找我呢。拿到了恩師在病床上所書的臨終倡議,我禁不住潸然淚下。我同覺道一起急忙走進搶救室。恩師一見我,雖不能言,郤示意要筆書寫。覺道取了書寫板,放在他胸前,我把他原寫在醫院重病護理記錄紙背面的臨終倡議遞上去。他要了一支紅鉛筆,一邊示意我看,一邊在上面加紅槓。原來,恩師筆墨是以我的名義寫的:「我法名覺真,我師茗山法師,年八十八,江蘇人,是我國佛教界知名人士之一。他不能發音,(由於氣管套管在身未拔),特囑我代言倡議」:(以上第一張紙)「面向全人類、全世界佛教界,希望一致呼吁和平!」(以上第二張紙),在第二張紙的左上角,他又加引號寫了『臨死倡議』(題),這五個字是提示我,文章的題目應是「臨死倡議」。第三張紙上寫的是,「打掉日俄中,獨保我白宮?這要狠批!」(原來,他批判的是美國的霸權主義) 「重點:一、危險性(打);二、倡和性(不打)。」(這裏是提示我,打,具有危險性,要反對打。不打,就是倡和性,就是倡議和平。)第四張紙上寫的是:「由看報,得知當今國際形勢,戰?和?戰則四國同滅,和則四國同存。」(在「四國同滅」「四國同存」的這兩行字的中間,他又加了「如一方桌盛宴」幾個字。)最後,他簽了名:茗山。

  恩師入佛知見,已將整個身心融入佛法之中,眾生之中。這四頁「臨死倡議」,不異剖心刺血而書。他看到了美國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的威脅,他看到了「打」的危險性,他看到了「中美日俄四國如一方桌盛宴」的整體關係。他要「面向全人類」,就是關懷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平、福祉。他要「全世界佛教界一致呼吁和平」,就是發揚佛的一片平等大慈悲心,關懷眾生、度脫眾生、饒益眾生。師父盡形壽發菩提心,臨終之際,心中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個人,而是全人類,而是各國的和平共處,而是眾生的安全,這不正是他的行菩道薩道,悲智雙運麼!

  在另一張紙上,恩師又寫下了這樣幾句:「交覺真講經——發表文章,世界和平——起草發言稿」。「交覺真」,指病榻上臨終所書這幾頁,交給覺真。「講經」,是師父賜我的遺命和囑咐,要繼承他老人家的講經弘法事業。「發表文章——世界和平」,這是再一次強調指出上面所書「臨終倡議」。而「起草發言稿」卻是恩師念念在心的另一件事:

  上海千年古剎靜安寺,現任監院慧明法師將於五月二十日舉行陞座慶典。恩師把我叫到榻前的這天是十七日,全國各地諸山長老已陸續到達,恩師病重彌留床褥,既不能親致祝賀,又不能不表達對青年後輩的殷望,因而,他親筆寫下了三條希望:「一、對內團結合作,搞好領導及各方關係。二、辦佛學院,重視道風,從嚴管寺。三、多作社會福利」。要我據此起草一篇發言稿,在慶賀慧明法師陞座的儀式上,代表他老人家去發言。臨終不亂,思維那麼清晰,思考那麼周密。而且在紙上又寫下明確交待我的發言時間,在「諸山長老致詞之後,在慧明法師致謝詞之前」。他老人家的一生謙遜、寬厚待人,一切時處注意禮儀,在這裏又一次得到驗証。藉慧明法師陞座,提出的這三點希望,不正是茗公老人維護佛教、振興佛教、紹隆三寶、利益眾生的一貫思想麼?豈僅止對靜安寺而言哉?這三點希望,也是他對焦山定慧寺的希望,對全國佛教界的希望,也是他臨終倡議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部分。一代宗師,依教奉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至死靡他!

  恩師上人臨終前手書七頁,交我囑我。我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悲和栽培。然而,雲水他鄉,成事由人,問心多疚,自顧增慚,師恩罔報,又負重托,寸衷耿耿,抱恨沉切!


遺偈遺言

我所見到的恩師親筆所題遺偈有二,遺言亦有二。先說遺偈吧。第一首,見於一九八七年一月五日,他立下遺囑,留偈一首:

            一旦無常到,方知幻化身。
            勸君多念佛,念念息貪嗔。

  此為四句。第二首,見於二○○○年五月廿九日(日記)。這一天他到北京參加趙樸老示寂迴向法會。他在日記中記云:」昨在趙樸老靈堂,見有五年前(一九九六年)自書臨終遺偈八句,抄錄於此,以為借鑒…今天,我也想出八句的臨終偈,以告慰弟子們:

            秋水魚蹤,長空鳥跡。
            若問何往,往生淨域。
            覺而不迷,生必有滅。
            乘願再來,何須悲泣。

  關於遺言,第一篇,寫於一九九九年,四言、六行、廿四句。錄之於下:


茗山遺言

      我佛遺教,以戒為師,依戒修定,因定發慧。
      由戒定慧,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趨向解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各宗各派,殊途同歸,信此信彼,信仰自由。
      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
      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修鍊。

  關於第二篇遺言,那就是這次在瑞金醫院——廣慈醫院住院部七一八病房親筆所書(七頁),如上所述,茲不再贅。

  五月廿一日,為搶救用藥我返港購買西製兩性霉素十三支,該藥由胡劍英居士捐資布施,我冒雨急送深圳,胡居士接藥直飛上海。五月廿七日下午忽接曙恒電話,說「師公危急,恐難過今夜」。我立即經羅湖通關,趕乘最後一個航班,直奔瑞醫。師雙眼緊合,呼吸艱難。由茲隨侍病榻,助念佛號,莫敢稍懈。六月一日下午師寂然入滅。三年隨侍,一旦悲離,萬千愁緒,黯然魂銷,法眷關情,悲何能己?當晚我與師兄覺道同守靈側,共撰悼聯。聯無可取,情見乎詞。從此生死兩隔,哀師不禁嗚咽。乃作頌曰:

       一代宗師,萬眾楷模。慈靄被人,氣度肅穆。
       難忍能忍,謙虛誠篤。持戒精嚴,道風遠播。
       講經弘法,四海傾慕。師之操守,曠代罕覯。
       悲深行苦,度生無數。五宗並繼,禪淨雙修。
       顯密兼通,理事融攝。為法忘軀,中興焦岳。
       功行果滿,上升兜率。祈願再來,教化娑婆。
 
 
特寫 - 上海靜安寺慧明法師榮任方丈
方丈陞座儀
  一、八時    迎請諸山長老自貴都至靜安寺,於接待室休息。
  八時三十分 迎請專車出發往貴都迎請新任住持進院。
  八時五十分 迎請諸山長老、領導及貴賓於妙光明堂就坐,參加陞座儀式。

二、九時    新任住持至山門舉行進院儀式。


維那曰:

  今有靜安寺兩序大眾,慮及方丈之位,空缺已久,確如群龍無首,有失依怙。大眾一致

  恭請法師晉院陞座,主持寺務,領眾薰修。懇請法師,不吝慈悲,默然俯允,懇禱之至。


法師答曰:

  既蒙火眾垂愛,委命執帚山門,慧明衹得勉為從事,爾後還望大眾同心協力,支持相助。

  請!


山門:

  這個總持門戶 萬象森嚴畢具
  山僧一超直入 不落聖凡二路
  十方四眾賀嘉辰 鐘鼓齊鳴迎上賓
  自是歸元無二路 隨緣善巧有多門

  進!(以杖抵開山門)


彌勒殿:

  現居兜率 果證當來
  寬懷大肚 笑口常開


韋馱殿:

  童真入道有來由 願住伽藍精進修
  甲冑身行菩薩道 慈尊囑咐護三洲


大殿:

  諸師至大殿兩邊分立,傳爐先行,侍者隨後,分立兩側,方丈持具步進大殿,東邊拜墊前站立,維那鳴磬一聲,鐘鼓停止,送位長老迎上前,將具接過,平列西邊拜墊前,二師對面一舉,向上一舉,將具放拜墊土,送位長老和新任方丈一齊向佛問訊。送位長老出殿,新任方丈問訊,上香,持杖,說法語:

因緣殊勝不尋常 頂禮慈悲大法王
祝願眾生得安樂 還祈世界入清涼

  三拜


妙光明堂:

  諸師離大殿,鐘鼓齊鳴,列隊進入法堂,分列兩邊,預坐法堂諸貴賓一齊起立。

新任方丈進入法堂,在門前將具向送位長老一拱,長老接具後與新任方丈一起上法座,分立於法座兩旁,向上問訊。對面一舉,送座長老將具放在法座中心畢,祝願曰:

長老祝詞:

新任方丈答:

慧明依教奉行,領眾薰修,愛國愛教,努力工作,報答四恩。

送位長老復位,站立西首,新任方丈下座,在法堂中立,卓杖,說法語曰:

          升於師子座 如佛說而說
          無量大眾海 一切無所著

  維那舉「爐香贊」,方丈上香,三拜,畢,隨即陞座,侍者分立兩側,至「香雲蓋」三秉拂。贊畢。

  維那唱:「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方丈起立,拈香曰:

  此一辨香感應道交難思量真如本一體法性皆平等熱香爐中專申供養十方常住三寶諸大菩薩本師釋迦牟尼佛諸聖眾護法龍天伏願法輪常轉正法久住世界和平國運昌隆此一辨香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般若為根六度為本熱香爐中專申供養西天東土弘宗演教歷代祖師靜安堂上諸祖老和尚惟願承先啟後續佛慧命中興道場
此一辨香慈雲普被結靄呈祥熱香爐中專申供養法界一切有情在座諸位大德祝願福慧雙增六時吉祥

拈香畢就座,桌杖曰:

          燈燈無盡續慧命 葉葉相承永流芳
          唯謝大眾垂愛恩 誓令常住日興旺

  尊敬的海內外諸山大德長老、護法善信居士及各級政府領導、各界貴賓、各位同參道友,值此陞座之際,有勞精神,光臨指導。慧明深感誠惶誠恐,無任感激。靜安寺乃滬上名剎,建寺已歷一千七百五十四年,海內外久具影響。慧明自愧才疏學淺、德薄無能,未具龍象之力,怎堪勝此生任?玆者,既蒙佛協推舉,靜安常住兩序大眾迎請,衹得勉為從事,執帚山門。爾後,懇祈海內外諸山大德長老,各級領導勤加鞭策,不吝賜教。兩序大眾,還勞鼎力相助,團結一心,振興常住。

          為眾故陞師子座 如先諸佛說甘露
          一切大眾無去來 亦無聽說無受者

  即今陞座一句,又怎麼生道呢?

          諸法悉皆如虛空 唯願開闡真實界
          世尊受我師子座 願為眾生師子吼
          水有源頭樹有根 知恩何以報深恩
          精勤不捨菩提願 博覽鮮經眾妙門

  方丈下座中立,維那唱:旁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僧值師呼:出席參加者向大和堂道賀。
 
 
聖輝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在法會上的講話

 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新世紀的陽光伴隨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夏天,我帶著欣喜激動的心情,又一次來到上海,上次到上海是於二○○一年十二月廿五日參加龍華寺照誠方丈的陞座典禮,這次是又一位年輕法師——靜安寺慧明方丈的陞座慶典,感到無比喜悅,在這法喜充滿的時刻,我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謹向慧明法師、向靜安寺全體僧眾,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贊嘆。

  靜安寺歷史悠久,高僧輩出,一千七百多年來,雖歷經滄桑,凡度興廢,但也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接引了無數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為中國和上海的佛教事業與社會資生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是滬上著名的叢林,為海內外佛教界和文化界人士所熟知,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盡管在「文革十年內亂」中,遭到嚴重的摧殘和衝擊,佛像經典蕩然無存,僧人被逐出山門,可自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以來,宗教政策得以落實,靜安寺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在上海市黨政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愛護下,在上海四眾弟子的護持下,古剎終於得以重輝。十多年來,數任住持帶領全寺僧眾,努力精進,愛國愛教,為弘法利生作出了巨大成績。因而自一九九五年前任方丈真禪法師園寂之後,靜安寺方丈暫缺已有數年。在這新世紀之初,盛時明時之中,今天,我們上海的四眾弟子,十方的諸山長老,地方的黨政領導,海內外的護法居士,雲集靜安寺,隆重舉行慧明法師的方丈陞座法會,實在是因緣殊勝,得未曾有!

  慧明法師法相莊嚴,道心堅固,德才兼備,青年志成,多年來特別是在擔任靜安寺的監院,主持靜安寺的日常工作的五年中,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為了靜安寺的各方面建設,可謂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漚心瀝血,帶領靜安寺的兩序僧眾,團結一致、勞心勞力,才使古老的寺院有了今天的成就,令見聞者無不備加讚嘆。尤為特出的是在反邪教的斗爭中,旗幟鮮明,很早就與「法輪功」邪教組織進行了堅決斗爭。一九九八年慧明法師被推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並且還被選為區人大代表。在當代,他實在是一位難得的愛國愛教的佛門龍象。今天,他榮任靜安寺方丈,既是眾望所歸,龍天推出,同時更說明了,我們國家的宗教政策在上海得到了全面認真的貫徹,上海的佛教事業後繼有人。作為新千年、新世紀的方丈,我們相信,靜安寺在他的領導下,一定會成為具有第一流的道風、第一流的學風的寺院;為中國的佛教事業、上海的佛教事業,以及為上海市的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敬愛的已故趙樸初會長說過:大凡國運昌隆之日,亦是佛法昌明之時。我們衷心希望靜安寺在慧明方丈的主持下,在新世紀、新千年征途中為圓成「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弘法利生事業,一定會率領全寺僧眾團結一致,同心同德,齊心合力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把靜安寺建設成為一個注重實修的道場,一個弘法利生的基地,一個為信眾服務的場所,一個愛國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典範,一個海內外信徒交流的窗口。為世界和平,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

祝大家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德悟法師在五月十九日間晚歡迎宴會上的致辭

 敬的各位領導、諸山長老、大德居士:

  今天,我們在此舉行宴會,歡迎大家前來參加慧明法師方丈陞座暨靜安寺鐘鼓樓落成典禮,我感到非常高興。這一天,我已盼望好久了。

  承蒙各位不辭辛勞光臨靜安寺,這是對靜安寺和慧明法師最大的關愛。我相信,慧明法師一定和我一樣,內心充滿感激!本人目睹了半個多世紀以來靜安常住的坎坷變遷,如今躬逢盛世,在黨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政府宗教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有幸看到靜安寺今天的興旺,感到由衷的喜悅和無比的欣慰。

  慧明法師榮任靜安寺改制後第五任住持,本人喜見年輕一代茁壯成長,靜安常住後繼有人,心情特別激動。慧明法師一九九五年由上海佛學院來靜安寺任監院以後,任勞任怨,道風嚴謹,為人誠實,他一心為常住著想,把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常住。在建寺一七五○周年紀念、援建西藏「赤烏希望小學」、慈善賑災、寺院改建、弘法利生‘校勘藏經等重大活動中,表現出了傑出的組織才能和工作能力。慧明法師繼任方丈,是圓滿了我的一大心願!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我相信慧明法師一定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畏艱險,精進不懈,團結並帶領大眾,把靜安寺這所千年古剎建設得更加宏偉壯麗,真正成為上海佛教與世界溝通的一個窗口,成為堅守道風,深研佛陀義理,弘法度生的莊嚴道場,也成為一個培育僧才,讓年輕僧侶不斷進步成長的學苑。

  尊敬的各位領導、諸山長老、大德居士,靜安寺的明天需要更多像慧明法師一樣的年輕僧才,也同樣需要在座各位的鼎力相助。我真誠地希望大家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靜安寺的各項事業。

  最後,我以茶代酒,祝各位領導身體健康!祝各位大德長老、各位來賓在上海生活愉快!六時吉祥,萬事如意!阿彌陀佛!

 
 
滴水歸滄海 詩留片石情 ——讀樸老詩兼評樸老詩論
<<林 岫>>
   樸老的詩,猶如面對一泓清溪。就是那種在山岩林叢中,不擇地勢,隨處而安,自由流淌的清溪。是它,點綴了自然,帶來了勃勃的生機。樸老的作品,大都率真平和,質樸無華,潺湲的流響匯成音樂,清澈的溪水坦露心地,讀者可以毫不費力地讀出心聲,感受到它的真實和親切。即使那些偶而因時因事所賦的慷慨激昂之作,也似沿山壁奔馳而下的溪流,珠濺聲飛,發出震撼人心的轟鳴,讓人久久難以忘記。

  樸老的詩,大致可分為傳統詩詞、散曲和新體詩三類。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滴水集》和一九七八年三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片石集》(含《滴水集》部分作品),收錄了樸老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間的作品。加上逝世前二十年的數百首散篇,據其身邊工作人員說,樸老留下了約三千余首詩歌文學作品。這是當代詩苑的蓮花,佛教文化的正果,是當代文學寶庫中重要的文化財富。

樸老一生清襟素浣,謙挹恭謹,從不以詩人自居。但是,若從見載的最早的詩,即作於一九四一年的《哀辛士》(此詩為哀悼皖南事變殉難烈士而作,「辛士」是「新四『軍』」的諧音)算起,樸老作詩至少有六十年的漫長歷史。單憑這一點,在二十世紀詩壇上,樸老足可稱堂堂元老。

  樸老詩筆清勁,逸思風騫,人生百態,感時喻事、河山勝概、詠物嚶鳴,盡可手到擒來。在語言風格上,樸老的詩簡潔明快,直抒胸臆,過目上口皆爽爽然,間以詼諧調侃作點諷喻戲謔,亦,思致高峻,聲調自好。不做作,不艱澀,統以氣骨勝之,本色自然,一如清溪,也一如樸老的為人。

  從詩體看,樸老無體不試。五言、七育,自不必說,偶而試手的三言、四言詩也作得意語落落。頗見聲情應合之妙。絕句、律詩、古風、詞曲諸體,皆走筆自如,用楚圖南先生話說:「樸初居士胸次湛然,做詩也同為人,俱即目即見,如是如是,不拘體裁,一並禪家本色」。

  樸老對中國古代詩歌文學寢饋甚深,積學甚厚。在群星璀璨的古代詩歌史中,樸老說他最崇敬和喜愛的詩人,「前有屈原、陶淵明、王維、杜甫,後六代(指宋遼金元明清)有蘇軾、元好問、龔自珍、敬安(八指頭陀)」。特別是對杜甫的「人世情」和「憂國憂民」、東坡的「無窮境」,樸老總有很多話題。樸老詩中,多處可見借用杜甫詩句或詩意脫口而出的佳句。樸老說,「哀樂系民,自然出奇,無華生采,都是詩心澄澈,修持有素的至上境界,所以這八個人的成就,他人難及」。樸老在詩歌創作中「願隨志士共登攀」而執著一生的追求和響往,正是這個境界。為此,他以殫心一生的創作,詩禪合一,在火熱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作出了開拓性的實踐。

  一九九八年初夏,樸老評布赫詩時說,布赫「詩句樸實無華,這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文采;詩情真摯意切,這是從深沉寬廣的胸懷中流露的赤誡,詩境怡恬清淡,這是對血與火的斗爭升華後的氣韻」(見《布赫詩集.序言》),其實,此語移來評價樸老的詩亦十分允愜。誦讀樸老的詩,都不可能不被其無華的文采,赤誠的真情,恬淡的詩境,以及特有的清氣韻致所感染、所激勵,進而從心底升騰起不盡的敬意。這就是樸老詩的魅力。

詩境無窮山外山
願隨志士共登攀

  熟悉樸老的人都知道,在討論佛教與社會,佛教與文化的關系方面,樸老素有「佛教本生活」、「佛教是文化」和「人間佛教」等重要觀點。基於這些觀點,樸老在詩歌創作中又有「詩是參修生活的文學表現」,「坐亦禪、行亦禪、無價心藏口吐蓮」,「詩境無窮」,「修德積學,筆燦蓮花」等見解。

  樸老在《片石集.前言》中自述寫詩經歷時說:「幼年時,由於家庭和環境關系,胡亂讀過一些古詩詞,逐漸受到了感染,發生了興趣。年齡稍長,漸懂世事,用詩歌語言表達了內心感受的願望不禁油然而生」,後來「世界形勢與國家形勢都發生著空前巨變之際,新事物、新問題紛至沓來,不僅是前人所未道,並且還是前人所未知」的,樸老開始深切地體會到,「如果不參修新時代的新生活,想寫好今天的詩,談何容易」。

  樸老篤信佛教,茹素行善,是當代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在海內外負有極高的聲望,盡管他常常謙謙自稱是佛門四眾弟子之一的普通居士,但上門叩教就學於樸老者總是很多。樸老說:『古往今來,佛門詩僧代不乏人。所以,常有人來問我:「出家人講四大皆空,為何還要作詩?」其實,志南(南宋詩僧)作詩跟東坡居士作詩有什麼兩樣?詩是參修生活的文學表現。連六祖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禪意成詩,有什麼可奇怪呢……』。數十年來,樸老足蹟遍及大江南北,又為了圓融於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交往,越九野,涉百川,所到之處,弘法作詩,趁興雅詠,留下了「坐亦禪,行亦禪,無價心藏口吐蓮」的無數佳篇。

  樸老一向注重修身養性,嚴於律己,主管佛教協會工作中,也常常要求大家注意「修德積學,筆燦蓮花」。樸老認為,中國是世界上佛教徒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佛教徒應該在「修德積學」兩個方面都是最出色的。「修德」就是以德養性,嘉德可範,「積學」就是以學養性,詩文明智,鼓勵大家做「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的詩僧、學問僧。為此,樸老自命齋室曰「無盡意齋」,一則謂「報眾生恩,報國家恩,報三寶(佛法僧)恩」,無窮無盡;二則謂修德積學無窮無盡。因為此齋名與清初詩人厲鶚(號樊榭)的齋名相同,又俱乞借「無盡意菩薩」之名而來,所以一九九六年冬所作《次韻和友人賀九十生日詩》其三日:「普賢行願錫齋名,敢與前賢(即厲鶚)試比倫。萬劫千祗無盡意,香花供聖供凡人。」在樸老看來,佛教既是文化,弘法作詩,以詩課為必修,試比前賢,作一名禪林詩人,應該是順理成章且無窮盡的事業。樸老說:「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事業的突飛猛進,廣太人民的意氣風發,時時都鼓舞著我,鞭策著我。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不斷在內心中引起了激烈的激情,愈來愈覺得非傾吐出來不可」。(見《片石集.序言》),所以佛課之外拈筆作詩,也就「隨緣得文字,順應世間情」了。

  一九八一年開始,樸老在《法音》上陸續發表其著作《佛教常識答問》,以一位傳統文化人的審視闡述了他對佛教的很多精彩見解。佛教是富於理想主義和超然主義色彩的宗教,其最高的境界是通過參修,領略宇宙無窮和人生有限以期獲得心靈的覺悟,將有限人生寓於無窮境中,成就正果,進而獲得超然自在,達到永遠常樂我凈的世界。樸老對「無窮境」的理解,跟東坡居士的詩有關。樸老說他讀東坡在海南儋州時所作的《新居》詩,最感動的就是「短篱尋丈間,寄我無窮境」二句。『東坡頓悟到宇宙無窮無盡而人生有限有盡,所以他即使面對艱難困苦也能守貧於靜,隨遇而安。東坡說「寄我無窮境」。是將有限人生托寓於詩境無窮之中,詩境無窮,精神也無窮了,所以東坡有「我如鏡中物,鏡壞我不滅」的句子』。「無窮境」之說,語妙如偈,可釋佛教教義,也可釋樸老作為「無盡意齋居士」詩人的一生。由此觀之,樸老常說的「我們都是一滴水,只要盡力為之,滴水可奔入江海,永不乾涸。唯有身歸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圓滿」,正是他以有限生命奉獻於無限事業的崇高人生觀的詮釋。

  「四人幫」被翦除之後,在毛主席寫給《詩刊》的信發表二十週年紀念座談會上,樸老發表了一首長詩作為獻詞。詩的最後八句曰:

          方今惡草喜鋤芟,妖霧掃空天地寬。
          革命事業看風拮,回蕩萬里助文瀾。
          行見百花開滿園,推陳出新新又翻。
          詩境無窮山外山,願隨志士共登攀。

  這裏,又一次說到「詩境無窮」。如果結合樸老六十年代所作《百字會.延安禮贊》之「岩穴神州小。旋轉乾坤無盡願,終把魔氛盡掃」;七十年代所作《洪湖曲.吊賀龍同志》之「人生自古誰無死?英雄事業無窮已」;《木蘭花(令).芳心》之「等閑漫道送春歸,流水落花紅不斷」;八十年代《佛教常識答問》之「以此凈化世間,建設人間凈土」;《賀中華詩詞學會成立》之「自是文章千古事,待聽歌唱五洲同」;以及一九九六年十月於北京醫院所書的遺囑詩之「花落花開,水流不斷」等,我們都不難讀出樸老對繁榮昌盛的祖國大業、佛教事業和詩歌文學事業的美好祈願,及其「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博大胸懷和「無盡意」的奉獻精神。

  禪林作詩由來已久,其歷史幾乎跟佛教歷史一樣久遠。所謂「自有林下一種風流」、「有偈喚作詩」等皆言此事。以禪入詩也好,以詩喻禪也好,意理得悟,發為吟詠,俱是禪林內外文人表情達意的一種文學方式。因為思維的產物必須借助語言文字和形象才能表達出來,所以盡管禪林提倡「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是,無法抗拒的詩歌文學的形象魅力,終究使禪林作詩成為一歷經兩千年而不衰的傳統綿延下來。元釋英上人《呈徑山高禪師》偈詩日:「參禪非易事,況復是吟詩。妙處如何說,悟來方得知」,正道出說禪作詩在靜默參悟、冥思觀妙方面本無差別的共同性。詩與禪,緣份非淺,但禪林四眾弟子作詩跟社會上文人畢竟有所不同。禪林作詩在內容上囿游於山水自適、體驗感悟或理念觀照之類,言多不及政治風雲和時事動態。樸老《偶感》所說:「心慧難能心志驅,風過兩耳幾人知。衣衫歲歲翻新樣,豈可筆無時代詩」,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中肯地指出了禪林詩有不關注政治和缺乏時代感的不足之處。

  樸老詩跟一般禪林詩不同。其詩抒情達理,總「帶情韻以行」,且富有時代感,對社會政治風雲、國際時事動態等一旦有所觸動,都能及時落紙為詩。即使述理,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見《景德傳燈錄》),在樸老筆下也會以鮮活的意象凝煉含蓄地洞達其理,而無一般禪林詩常見的理玄入窟之病。

  樸老詩的時代感,從內容上看,近寫民族親情、百業騰飛、新人新事的自不必說,遠寫反對罪惡戰爭祈願世界和平的《訪廣島》(參加禁止原子彈世界大會作)、《印度紀游.勒克瑙城》(歌頌一八六七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爭)、《菊花新》(歌頌古巴人民的抗美斗爭),贊美和平友誼的《觀朝鮮藝術團演出》(「同心豈只歌同調,碧血同流鴨綠江」)、《百字令.印尼三寶洞》(「西射天狼東射日,兄弟同心禦侮」)、《賀大西良慶長老白壽》(「好為和平常住世,平風平浪太平洋」),揭露並諷刺霸權主義及破壞和平統一的丑惡行徑的《不是路.題漫畫〈美國商船出洋記〉》、《某公三哭》、《如夢令.蔣匪幫「反攻大陸」》等,都不但展示了樸老「謳歌但見五洲同」的偉大情懷,也顯見了樸老在開拓詩境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樸老述理詩,富有情趣哲理,若非反復吟詠,不得領略其深致。例如「文革」初始(一九六七年八月)所作《大江》:

          大江萬里流,泥沙挾俱下。
          千古不伐功,萬人不嫌罵。
          狂亦聖之徒,鳴鼓攻求夏。
          觀過可知仁,忠直發叱。
          日食還復明,天衡期騰駕。

  此詩詠物寓意,遠在句外。過來人誦此,當嘆其明眼。述理詩中有一類評鑒古人的詠史詩,也頗耐細賞。例如古風《讀史雜詩》(一九七四年)中評秦始皇,牽出王安石、嚴復之論;評李斯,以「凡物禁太盛,喟然舍酒樽。夫豈不知止?貪欲羈其魂」切入;評曹操,言「知人難眩偽,拔才皆堪任。與敵對陣時,意思閑且定。及至一發機,氣勢倍奮迅」等皆著眼不凡,思有獨到。又古風《韓非子》七首(一九七四年)之六,詩曰:

          譽舜則傷堯,譽堯則傷舜。
          堯堯不兩譽,譬若矛與盾。
          子矛攻子盾,妙喻競引証。
          韓子特術耳,豈知物之性。
          盾中自有矛,矛中自有盾。
          譽堯亦傷堯,譽舜亦傷舜。
          兩譽可無傷,兩傷或有慶。

  明明篇下正論文字,硬是破觚為圓,專自「譽、傷」二字輾轉而下,寫得筆如連環,暗含機鋒,殊有情致。特別是「盾中自有矛,矛中亦有盾」,真可謂卓卓獨見。「詩境無窮山外山」,可以理解為樸老對詩歌創作觀點,也可以解讀為對樸老這位關注國家民族命運和時代風雲變幻的當代詩人,創作實踐的形象描繪。

豎起脊樑真佛子
扶持正義健為雄

  樸老常說:「善惡本相對,嫉惡即助善。弘道,就是慈航普渡,唯善是從,唯義是舉」,又說一佛門溫馨,願天下和平,但是,哪有善惡不分的佛子?」所以,每逢風雲變幻之時,我們都可以讀到樸老以筆為戟,態度鮮明的舉義揚善之詩。

  五十年代,以大谷瑩潤長老為首的日本佛教徒為促進日中友好,反對復活日本軍國主義跟日本復辟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至六十年代初始,大谷長老宣布退出執政黨,義聲振及遐邇。樸老聞訊,非常激動「遙望扶桑,喜拈此偈」,高度讚揚了以大谷瑩潤長老為首日本佛教徒的正義斗爭。詩曰:

          虎狼之心不知止,倀鬼之行不知恥。
          衝開瘴霧震雷音,豎起脊樑真佛子。
          扶持正義健為雄,群力何難制毒龍?
          莫道黑風吹浪險,已看朝旭照天紅。

  這首《寄贈大谷瑩潤長老》古風,清骨凜然可見,在日本佛教界廣為傳播,影響頗大。「豎起脊樑真佛子」、「扶持正義健為雄」這些詩句所煥發的人格力量,足可為天下佛門自立棟樑。在此前後,為支持南朝鮮和越南人民的反暴反霸斗爭,樸老曾寫下《刮地風.詠風瀑》三首、《越南雜詠》三首、《越南慶捷》、《喜越南南方軍民新春大捷》等詩,皆正氣騰舉,非大筆不能到,表現了樸老作為現代佛門中人關注世界政治風雲的博大胸懷和助善嫉惡的弘法精神。

  一九六一年三月,樸老飛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世界和平理事會,會前應邀參加泰戈爾百歲誕辰紀念會。紀念會上,印度科學與文化部長卡比爾惡毒地將一九五九年的西藏叛亂事件說成是「鎮壓西藏」,又說「中國要侵略印度」,「如果泰戈爾還活著,也一定會遣責中國的」。輪到樸老發言了,他大踏步地走上講台,面對六十多個國家的二百余名代表,義正嚴詞地反駁了卡比爾的反華謬論,維護了國家尊嚴,博得了友好國家代表的熱烈掌聲。為此,樸老夜不能寐,揮毫寫了一首五十五行新詩《如果泰戈爾還在》。「突然的挑釁,受到了應有的打擊。決不讓誣蔑誹謗,破壞人民的友誼……一盤棋黑白分明,一池水清澄見底。如果泰戈爾還在,該受遺責的是誰?……滿堂的掌聲,潮水般涌起。這掌聲,來自五大洲的人,也來自印度兄弟……」此詩音節鏗鏘,誦之回腸蕩氣,頗得陳毅元帥的讚賞。樸老的精采發言和長詩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真應了《維摩經》上的那句話:「演法無畏,猶獅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題畫詩難喻大義,通常為詩評家和讀者所輕,但樸老有一首題畫詩喻義明志,寫出了清骨氣節,不可不讀。一九九七年樸老為女畫家蕭淑芳畫的花卉長卷題了一首「臨江仙」詞,題畢,發現花卉長卷中沒有畫玫瑰,又補題了一首。詞曰:

  不畫玫瑰殊可惜,為君補入詩歌。色香絕代幾能過?妙堪持供養,人傑與仙娥。豈獨愛花兼愛刺,鋒銛何減吳戈?不辭流血對摩羅。可能添一幅,惠我意如何?

  在《片石集》發表時,樸老加注明「摩羅」(梵文mara的音譯)即魔,此詞上片寫玫瑰「色香絕代」,美比仙娥;下片寫玫瑰「鋒銛何減吳戈?不辭流血對摩羅」,德比人傑。這種人格化的寫法,頌揚的是玫瑰扶正刺邪的錚錚骨氣,實是樸老自己堅持真理舉義揚善的素德丹忱的傾述。

  樸老慈顏善目,說話待人俱祥和靄靄。因其詩出婉雅,世稱特出,逢人求書乞題,樸老皆「隨緣得福」。故廖承志、陳毅等友人有時調侃,呼之「趙菩薩」。但是,這位「菩薩」,無論是面對大是大非的政治變幻,還是參與學術領域的討論爭議,都頗有知見,有那種「蓮心無滯礙,遇事總分明」的心地澄明。一九六五年中國學術界曾有一場不大不小的「王羲之《蘭亭》真偽」辯論。當時以持「偽托」說的郭沫若等人和持「非偽」說的沈尹默、高二適等人各為論辯一方。此事本屬學術性論辯,但因康生插手,使問題復雜化,不少學者和書法家,或作壁上觀戰,或噤聲如秋蟬,暗忖事態發展。沈尹默先生倒也泰然,曾寫詩寄與樸老,其中一首小序說:「頃得京中友人書,說及馬路新聞,《蘭亭》自論戰起後,發生許多不正當的地域人事意見,分岐揣測,仍用前韻,賦此以辟之」。樸老書有次韻七律復寄之,其中一首曰:

          好憑一勺味汪洋,剖析精微論二王,
          運腕不違辯証法,凝神自是養生方。
          功深化境人書老,花盛東風日月長。
          一卷感公相授意,豈止墨海作津樑。

  樸老明知康生是有侍無恐的「刀筆吏」,卻「法眼無私,無非是道」地公開讚揚沈尹默」剖析精微論二王」,並充分肯定了沈不僅人書俱老,而且堅持真理,人品萬仰(「豈止墨海作津樑」)。二人詩出,遠播海內外,縱當時難言者多、仗義執言者少,仍有不少學者對樸老的正筆無畏表示了由衷的敬服。「文革」期間,樸老因中國佛教協會停止工作也曾去搓過煤球。後來,逢人問起此事,樸老笑道:〔那段時間鍛煉了身體,也寫了不少詩詞。」從《片石集》中發表的「文革」期間的一百三十六首詩詞看,樸老在國家和民族命運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候,無時不在憂國憂民,又無時不對中華民族崛起的光輝未來充滿信心。從《蝶戀花.楊花》(一九六七年十一月)的「乍認是花終不是,跋扈飛揚赫赫炎炎地。不管落紅春恨積,胡然天也胡然帝(《詩經.鄘風》: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反聽曲》(一九七一年三月、九月)的「落得個倉皇逃命,落得個折戟沉沙,這件事兒可不假,這光頭跟著那光頭去也!這才是,「代價最小、最小、最小、收獲最大、最大、最大」等為林彪、康生、陳伯達反革命陰謀家畫相的詩詞中,不難讀出樸老以筆為戟,「鋒銛何減吳戈」的戰斗精神。與這些刺邪抨惡詩恰成反照的是樸老滿懷哀惜痛惋之情作的《陳毅同志挽詩》(一九七二年一月八日)、《周總理挽詩》(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朱委員長挽詩》(一九七六年七月八日)、《毛主席挽詩》(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以及稍後所作的《洪湖曲.吊賀龍同志》等歌頌老一輩革命家豐功偉績的詩。詩中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滄桑感,讓人受到莫大的震撼,至今復讀,都不免滄然涕下,感慨不已。

  這段時間,樸老還寫了一部分歌頌雷鋒、王傑、門合、鐵人王進喜等英雄人物,以及「終信曉珠(指太陽)天上,照他紅艷千般」(見《何滿子.東山》一九六七年八月七日)、「摧拈不有奔霆怒,轉綠安知化雨功?倘許綵毫長假我,謳歌期見五洲同」(見《風雲》,一九六九年九月)、「望中景色天邊好,競艷爭妍萬木春。可知病樹此時心?也欣欣」(見《青山遠.答友人》,一九七零年四月)等堅信陰霾終去而陽光即曙的充滿希望的詩。

  每讀及此,我都會被這位自稱「在舊中國生活了前半生」的老人所持的不移信念所感動。「大道如磐,奈何風雨,而樸老飽經風雨卻以片石誠堅,滄海可填」、「滴水可奔入江海,永不乾涸」的精神,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從來不放棄過「唯善是從,唯義是舉」的呼籲和努力。「豎起脊樑真佛子」樸老體道成佛,其信仰和作為正自爾馨。

(作者系中國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佛家.書家
<<王麗心>>
   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已經離開我們有一年了,這位走過了近一世紀的風風雨雨、滄海桑田的無盡意菩薩,站在智慧的彼岸,仍身雲遍滿,覺照人間。

  樸老畢生學佛,每日誦佛經,抄佛經,他不光有書房,還比尋常人家多了一個佛堂。言必佛理,行必佛事,食必佛齋,故而樸老時時是佛,事事是佛。

  樸老的家,坐落在北京一條普通胡同裏,舊式四合院中,別無長物,引人注目的是數竿青青修竹,映照著主人的高風亮節。這個小院,是那樣的普通,然而它又像莊嚴的道場,是很多人熟悉的地方。他圓寂後,鄧樸方先生親自祭奠,當他拿著樸老遺囑時,淚含眼中。「……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想樸老他是不違本願的,一定會乘願再來。

  樸老贏得世人敬重,體現在他「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利他之行的人格力量。抗戰的烽火彌漫時,他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奔走,他領導的賑濟工作,不僅救渡難民,同時還為抗戰輸送骨幹;無情的災害降臨時,他秉持「一清如水」的原則為慈善事業募捐。亞洲、非洲發生災難他惦念在心,用自己的基金盡力救渡;一九九八年國內的南部省市發生山洪泛濫,百萬軍民戰洪水。老人家在新聞媒體知道消息後,心急如焚,指示佛協籌款賑災。中國佛教協會迅速行動,舉辦書畫義賣活動,義賣當天,九十歲高齡的樸老抱病出席了開幕式,並捐贈書法六件。整個義賣活動收入六十萬元,在全國率先舉行的義賣活動,實踐著佛教的利樂有情思想。

  在風雨晦的動亂中,他不失襟懷磊落的浩然正氣,堅信「日食還復明」;在和平年代裏,他為參政議政,殫精竭慮。中國佛教界三大語系團結和睦,與其他宗教團體的關系也是親如兄弟。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建立,是他與十世班禪聯合倡議的。中央批准這個報告後,樸老又作了許多的重要工作,促使藏語佛學院能夠成為培養活佛的搖藍,他特別強調十世班禪的領導作用。學生畢業他卻要去祝賀,表現他對藏傳佛教的關心和支持。他像鐵一樣,有著磁石般的凝聚力。

  在台港澳、在國外,他用金鎖鏈還架起黃金紐帶,凝結宏大力量,鋪設一條和平之路,他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的景行風範是修仁安眾生,一切為天下的菩薩行願,而他自己的律精進學,修巳無所爭燦爛笑容,何不是人間菩薩哪。

  樸老自奉甚儉,自律甚嚴。他為學生、佛學院、學校手書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句」;

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
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
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
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這每日四問,是樸老嚴於律己的寫照,令人高山仰止。樸老是偉岸的覺者,然而點點滴滴的小事,更能傳達出他的處事哲學。曾經看到過,樸老為迎接一個西方宗教代表團訪華致詞,字甄酌句,四易其稿,這不僅反映趙樸老在外交辭令的嚴謹,同時也反映出他對國家友人的尊重。一事一物,都是那樣的圓融,讓人心服口服,難怪他能在教內教外能迎得這般高的威望。

  趙樸老他多才多藝,詩歌、詞曲、書法無不精通,樸老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特別鐘愛書法藝術,他還與西冷印社有著深厚的文友因緣。他幼承家學,勤於文史哲之研究。他的書法有不少是小品,畫面簡括,有時興之所遣,情之所至,看似簡單,但若無深厚的筆墨功夫與電光般的感悟,很難在機敏睿智的觸發中以及概括的精煉,表達出令人流連的深邃意味。靜觀他的作品極富有一番哲理的意蘊,筆墨中蘊含有一份仁者的真摯與生機,洗盡沉渣,晚年之作健筆尤精。

  書法、詩詞對樸老來說,是個人的修養,對世人來說則是接得的法益「以佛語寫字,令人喜見,以種凈因,也是佛事」。樸老用這種方便,令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學,這是老人家弘法之矣。

  翻閱各界人士寄給樸老的信件中,大部分是求索墨寶的在「還帳」中,樸老一定是要為佛門、學校、文化事業操筆濡墨,就是「佛教是文化」的真實實踐吧!樸老自性本覺的智慧長留詩卷中,也為後人不朽財寶。

  人們感懷之即,僅識數筆寄絲雨,願將半偈再護持。

(作者系《趙樸初居士紀念集》執行編輯)
 
 
難忘的參訪 永恒的懷念
<<陳 兵>>
   老走了。對於九十三齡高壽,福慧雙全、功德圓滿的老人家來說,可謂欣然無憾。對尚未完全改變人才青黃不接狀況的中國佛教而言,樸老這樣不世出的關鍵性人物的西歸,不能不說是巨大損失,使所有關心佛教的人們不能不長時間地悲悼。

  我與樸老年齡相差近四十歲,算不上老相識,但亦非無緣。早在中學時代,我就是他的讀者、崇拜者。那時我酷愛新舊詩,憧憬當一個詩人,樸老的詩詞,是我最喜歡的當代佳作,每見發表於報端,我輒抄錄;其中大多都可背誦。這位德高望重,集佛教領袖、國家領導、大居士、大詩人、大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長者,是像我這樣的很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直到一九八四年,我才偶然有幸瞻仰樸老的豐采。時當春節期間,我去北京法源寺拜訪明真老法師,坐不多久,適逢趙樸老來看望老法師,老法師剛從坐椅上起身迎接,只見樸老赶忙拉住老法師的手,扶他坐下,說:「您是我們的僧寶啊,不要起來,安坐不動,如須彌山!」聽說我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樸老向我詢問了他的老同事郭朋先生的近況。樸老樸素、平易、安和、機敏、深沉,出口成章的風範,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獲得參訪這位長者的機會,是在一九九一年冬天,當時吳立民先生剛上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經樸老同意,借調我到該所工作二三個月,幫忙籌劃佛教院校教材的編審。樸老特托李家振同志送來別人給他慶壽的蛋糕,招待我這個客人,我與同仁大快朵頤,愧無回報。在此期間,曾與李家振去樸老府上拜訪過一次,記得剛見面,樸老就鼓勵我說:「您發表在《法音》的文章我都認真拜讀過了,很好!古人講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您有其一了,不簡單!」並特意要我研究一下黑格爾哲學辯証法與佛法的關系問題,我理解他的用意在調和佛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之後將此課題交給一位熟悉西方哲學和佛學的學生去做,但他不久去了美國,文章至今未能做成。

  此後,聽李家振同志講,樸老多次問起我,希望我擔任中國佛協的理事,為佛教界出謀劃策。感謝他為我編的《新編佛教詞典》、《佛教格言》和我參與主編的《諸子百家大詞典》題寫書名。一九九八年十月,我乘參加中國佛教二千年學術研討會之機赴京小住,又去醫院看望過一次樸老。我送給他一罐茶葉,說明茶葉並不好,主要是罐子上的「萬籌無疆」四個字意思好,表示了我對他老人家的祝願。他非常高興,仔細端詳那個茶葉罐,帶有孩子般的笑容問我多大年紀,我答言白活了五十三年,他馬上說:「好!好!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今天參到了我這裏!」又問我寫作和教學的情況。我回答說粗制濫造寫了三百多萬字,正帶著三名佛教專業的博士生。他稱讚,「了不起!我九十二歲了,全部著作還不足一百萬字,你小我四十歲,已經有了這麼多成果。」然後,他談起創辦中國佛教大學的規劃:中國這樣的佛教大國,起碼應該有一所高水平的佛教大學,下設梵巴語佛學系、漢語佛學系、藏語佛學系等,希望我能承擔創辦的工作。我考慮目前辦這種大學的條件似乎尚不成熟,我自已又非具辦成這種大事的能力者,只是建議居士的佛學教育也應提上日程,佛教大學應招收在家人,然不宜與僧尼同班。他表示贊同。他愉快地與我合影,並囑咐相片出來後登在《佛教文化》上。告別時,他一定要送我到病房門外,我祝願他為眾生、為佛教長久住世,起碼像「趙州古佛」那樣,住世一百二十歲,他很是高興。回蓉後憶及這次參訪,有詩紀云:

        再到維摩病榻前,年華愧應五三參;
        眾生無量壽無量,懇請為民住百年。

  我想,樸老曾多次告病危,都是又得好轉,從他精神不老、思維敏捷和願力看,再住世一二十年,似乎不成問題。沒想到他這麼早便離我等而去。這首蹩腳的詩和幾張險些曝光的合影,成為對這位交往雖然不多,卻應稱為知已的長輩永懷的紀念品。一看到它們,就想起佛教院校教材、黑格爾與佛法、中國佛教大學這三件他老人家寄望於我,而我有負於他期望的大事,內心深感慚愧。

(作者系四川聯合大學宗教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原始佛教業論的教育意義
<<徐燕玲>>
一、前言

  雅利安人自五河流域東遷入恆河後,與當地原住民通婚,產生了不同的人種。其思想風格亦不拘泥於原本純雅利安人種時之觀念,有了自由、反婆羅門的學風。當時尚無統一之政權,大國統掌著小國,甚至吞併之。婆羅門恃寵而驕、教風每況愈下,剎帝利階級深感不滿,紛紛提出新思維。佛陀就在此時誕生、求道、成佛而說法,以挽救百家爭鳴的亂象。而其業論,駁斥當時異說,去蕪存菁,展現了救世的積極作用。本文先探究佛陀業論的真義及其在當時展現的特殊性,冀從正確認識世尊的業論中,來反觀當今的教育,盼能獲得一些啟示。


二、起源與發展

  業論思想起源何時,已難考證,然最早有文字記載者,首推《阿闥婆吠陀》。其提出,人不因行為消滅而一切歸零,行為過後會留下潛在的勢力,影響、束縛著人們,故須用咒文除罪。木村泰賢認為此種信仰早已存在,且為下層人民發展出來1。到了《梵書》時代,就明白提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且《梵書》中的再生思想,也引申出輪迴的觀念。而於《梵書》時代後期,業論與輪迴結合,但只是片段的記載,迨至《奧義書》,理論才漸趨完整。

  《奧義書》認為人因執著歡愉而有慾望,因慾望而有動機、意向,之後發展出行為,且依善惡行為而得善惡果報,輪轉於天道、祖道、第三道中。如《布利哈陀阿蘭若迦奧義書》云:「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因業而有果。」此三道中,天道、祖道為善道,行善者往;第三道為惡道,行惡者往。輪迴主體是一常住的自我,生生世世嚐受自作業的苦樂果報。可見《奧義書》已透過精密的觀察來探索業。

  印度文明進入第三期2後,對於業有了更多樣的看法,其中最有名的為六師外道。據《長阿含‧沙門果經》:不蘭迦葉認為殺生、偷盜、淫逸、妄語等無罪報,施與、利人亦無福報,徹底否定業的存在。末伽梨拘舍羅則是邪命外道的創始者,徹底的宿命論,否定意志力與修行,認為輪迴的時間是預定好的,修行無法改變命運。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則為順世論的先驅,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構成,死後一切回歸四大,什麼都不存在,不但否定業,也否定來世。另外婆浮陀伽旃那也認為人由地、水、火、風、苦、樂、生命七種元素構成,亦傾向於唯物論,否定因果報應。而散若毗羅離子則是不可知論者,認為世上一切真理及存在都不可斷言。最後,尼乾子(耆那教創始者),認為業的確束縛著靈魂,若要消滅業,則需透過出家、苦行,捨一切慾望,以防新業流入。


三、特色

  佛陀面對紛雜的業論,既不贊同宿命論者,也不採人死即無的斷滅說法,更不同意藉由祭祀即可獲福之迷信思想。其摒棄此類奇說異論,提出了看似平淡,卻能矯除時弊的業論思想。其梗概及特色如下:

  首先,佛陀肯定《奧義書》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於《小業分別經》中,回答斯波學童對世間壽命、健康、容貌、智力、地位、財富等多有差異的疑惑時,提出業力相續的看法。認為殺生、凶惡者會短命或生惡趣,反之則長命或生善趣。故善惡果報皆由自己行善惡業而來。而於《大業分別經》進一步說明為何有人為惡卻生善趣,主要是因之前或後來所作善業而先受報、死時有正見、或有成就受持等,而其所作惡業並非不受報,只是時機未到。

  再者,業在表面上看來的確是束縛著人們,帶來許多痛苦。但佛陀在真切觀照苦因後,認為「我們過去的業,並不直接或客觀地規定今生的苦樂,可是卻會間接或主觀地規制我們感受苦樂的狀況」3。因苦樂並非是先我而客觀存在的實有,「在業和苦樂之間夾著一個識(心)」4,此心就是我們離苦得樂的關鍵,故人們改善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被肯定的。佛陀肯定自由意志的力量,且極重意業,因它為動機之所在,也是身口行為表現的根柢。也唯有認可人具改善自我、提昇自我的意志與能力,才能使絕望、沉溺物慾的人們,見到有可為的希望,這對當時的人無疑是一股沁心的清泉。

  另外,佛陀業論的一大特色,即「無我論」。印度一般提及輪迴,皆承認有一不變的自我,生生世世輪迴,而業乃依附其上,但佛陀不採此說。佛陀認為業非附著於生命上,而是「生命繼起的營造力」,它能「規定生命的方向,與生命活動的內容以及外形」5。木村泰賢認為佛陀可稱為某種經驗論者6,因他認為佛陀主張「人的生命活動為過去經驗的累積」。不斷造業,經驗就不斷積累,而造就人的性格。更由此性格牽引意志的走向,繼續造新業,而有新經驗或強化舊經驗,再回頭影響性格。如此,經驗不斷變化、新增,人也就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故無一恆久不變的自體。由此觀之,佛陀業說與其緣起思想息息相關。再者佛陀的無我論並非否定主體性的存在,其真義應是不要人們執著非我的東西7,佛陀仍是肯定一「能造業及荷擔所造業的善於變化的心或稱意識」8。

  最後,原始佛教業論的另一特色即是展現踏實素樸的修行氣息,佛陀並未也不願高談形而上問題。印順導師在其《唯識學探源》云:「初期佛教的業力說重點在業力的必然受果、業力的差別,少提及業力的體性,怎樣存在。」佛陀注重的是自我修行、自我實踐,以達解脫,而非建構精奇的理論以炫人。其對症下藥,撥棄當時紛擾的誤人邪說,故能吸引有識之士青睞,迅速發展為一大教團,也留給後人學習的典範。


四、教育意義

  如今,縱身感官取樂、拜神祭鬼求改運獲財與大談前世今生沉迷算命者,所在多有。加以資訊傳播的無遠弗屆,更助長許多錯誤意念的投射。結果,看似文明先進的科技社會,卻聚集了一群缺乏自信與正確人生觀的人們。今日雖與佛陀的時代相去甚遠,但人心的沉溺似是自古皆然的,故佛陀業論的內涵,或可提供現代人一些自我教育或教育他人的方向。綜合以上的討論,大體可歸納出以下三點:

1、自由意志力量的增強

  佛陀面對業而招感苦樂果報時,並不採聽天由命的宿命心態。在其一生中遭遇國家滅亡、弟子背叛、在家人中傷及病魔纏身時,依然遊走各地、積極說法,充分表現雖有苦果,卻不被苦果所囿的態度。這強大力量的來源,就在於佛陀徹底地了解到人類意志力量的強大。相對於現今人們輕言自殺,或深感無力改革而隨波逐流、悶悶不樂的孱弱心智,無疑是一大對比。

  佛陀雖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爽,但更強調行與果報之間的心識,此心識力量是可以鍛鍊、可塑性強的。只有體認到這一點,才可在處處是侷限的現代社會中,覓得一安心之所。也才能從這安心之所源源不絕地釋出愛心、溫暖與慈悲而不疲憊。否則遇到一點困難,便求神問卜,那如何成為一位堅強的教育者!堅強不是外表形似硬漢,或如告子所言的不動心而已,堅強是確知自己即是力量,自己就有力量,而且不會枯竭、柔軟、溫和而不暴力的。我們應好好鍛鍊培養此一自由意志才是。

  雖然意志力量的強大是被肯定的,但善惡果報的法則亦不容破壞,故已實現的果報,如:家庭背景、出生國、容貌、甚至老死等,佛陀並不希望人們太過沮喪或極力去改變。真正需努力改善的應是意識的內涵,因為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且由薰習而成,故可由薰習改之。教育的大方向應著手於心靈意識的陶冶,尤其應注意資訊內容之優劣,減少暴力色情的刊物、網路、電視等,塑造一優雅的學習環境。只有滅除意識的不斷受污染,才能使健康思想有機會萌芽茁壯,否則負面的意念到處流竄,如何保護自己、及教育他人呢!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塑建

  佛陀並未積極地強調輪迴,只是在對一般大眾說法時,隨順世俗地提及。其面對業報時,採取的是不迴避、不執著、不凝滯的態度。認為唯有把握當下的自我修持,努力精進才是首要之務。就如《箭喻經》中的比喻:一位被箭射中的人,當務之急是對症下藥,趕快醫治,而非詢問箭的來龍去脈,延誤了就診時機。故當下的努力精進是邁向解脫的一大關鍵。因為只有如此,才有自我改造的契機,也才能擺脫因業報而間接感到的苦果。

  佛陀業說是與緣起法緊密結合的。事事時時皆有不同的因緣,或起或滅,永無止息。而眾生也在每一瞬間不停地造身、口、意業,若不分分秒秒謹言慎行,果報恐不堪設想。故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每一刻也都是一個因緣新生的自我,那是自我改造的契機,若能用一顆無掛礙、無染汙的心來面對、觀照每一步,不斷精進,那每一秒都是善的新生,也每一秒都是惡的死亡。不被過去已發生的業果拘泥、牽絆,也不貪求執著未來的虛榮、財富,只有時時刻刻用這樣的心情來警醒自己當下散發好的意念,並教育他人,才能慧劍斬惡習,進而超越泥淖,蛻化為出塵的蓮花。

3、踏實素樸的精神營造

  現代社會工商業發達、科技一日千里,故而物質豐盛。在人心求新求變的要求下,各項事物變得絢麗奪目、汰舊換新率高。大家在耳濡目染中,開始懂得包裝、推銷自己。外表光鮮亮麗,口若懸河地大談人生哲學、教育理念、政治倫常等議題,但真正不好高騖遠,踏實執行者,恐怕寥寥無幾。社會給了群眾大量負面的教材,讓許多人妄想一夕成名、一夜致富,凡事講求速成,殊不知精神的革新是不能速成的,更何況是追求徹底解脫者呢!速食文化痲痺了人們的心智,而資訊交通的發達雖使人見聞廣闊,卻也削弱了篤實純真的一面,故佛陀踏實穩健的作風值得提倡。唯有純良之風再起,社會安寧才有希望,教育工作也才能事半功倍。但純良之風須靠意念的改造,而意念改造的成功與否端賴堅強自由意志的覺醒。故佛陀業論所展現的這三種意義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


五、結論

  教育自己是艱難的工程,而教育他人更是充滿挑戰。眾生品類繁多,皆自無始以來薰習而成,其個性、人格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故其性難改。面對這樣的困境,唯有深切了悟到佛陀業說的真旨,才能以不竭的愛心、寬容、智慧與慈悲來循循善誘,而無厭倦、痛惡之心。且若能真正同理心地感受他們身不由己的行為,就不會偏喜伶俐聰明之人,而排斥、怒罵魯鈍眾生,否則恐難得教化之功!

  又不論教育自己或他人,不結惡緣是很重要的。每個人有其因緣果報,即使親如子女,也不能替代。身為教育者應尊重其為獨立的個體,教導他們自我負責,若短時內無法改善,也應避免因太過強求而反目相向。因為時機或許並未成熟,若執意造作,恐適得其反。佛陀因機說法的教育態度,值得效法!

1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高觀廬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頁225-226。
2 木村泰賢等人曾將印度文明發展定為三期:殖民於五河地方時代(第一期:紀元前1500至1000年)、移住恆河地方時代(第二期:紀元前1000至500年)、開拓南隅時代(第三期:紀元前五、六世紀)。
3 舟橋一哉《業的研究》,余萬居譯(台北:法爾出版社,1993年),頁21-22。
4 同註3,頁22。
5 達和《一九八一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頁336。
6 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頁143。
7 黃俊威《無我與輪迴》(中壢:圓光出版社,1995年),頁11。
8 同註5,頁338。
 
 
張汝釗謁印光大師
<<朱封鰲>>
   中國佛教史上,曾出現過許多詩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無可、皎然,宋代的遵式、志南,明代的傳燈、懷讓等。但女詩僧卻極為少見。二十世紀,在中國天臺宗的佛學藝苑上,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女詩僧—本空法師(一九OO—一九六九)。她是一位傑出女詩人、社會活動家,最後卻毅然皈依佛門,直到披剃出家,講經說法,成為近代天臺宗一大名僧。追本溯源,她最早的學佛因緣,是從普陀山謁見印光大師開始的。她自稱:「導我皈依者,師(指印光)居第一;而導我最後生西者,師又居第一。」(《追慕原始要終之第一位大導師》)她說的印光對她的兩次引導,頗有傳奇色彩,這裏簡單介紹如下。

  本空法師俗姓張,名汝釗,號曙蕉。出生在浙江省慈溪縣莊橋的一個書香之家。她自幼酷愛讀書,聰穎過人,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被鄉裏譽為「女才子」。中學畢業後,她考取了上海滬江大學,後又轉南方大學讀書。當時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日本兵慘殺顧正紅烈士。全校同學義憤填膺,上街游行示威。她勇敢地率領大家高喊口號,并散發傳單,不幸被捕。後來被學校當局以「鬧風潮」的罪名開除學籍。在章太炎先生的幫助下,她轉入國民大學就讀。二十六歲,在該校英文文學系畢業。這時,她把十多年來所寫的詩詞作品作了一番刪削整理,編為《綠天簃詩詞集》,公開出版。這些詩詞感情真摯,音韻鏗鏘,清麗婉約,膾炙人口,在當時文學界引起很大轟動。

  一九二八年,張汝釗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任寧波圖書館館長。嗜書如命的她,從此「坐擁書城不羨仙」,一心讀書和寫作。當年夏天,天氣炎熱,好友梅夫人等邀她去普陀山避暑。她早知道普陀山佛靈山秀,石奇景美,金沙碧浪,海闊天空,是著名的觀音菩薩道場。因此,很高興地答應了。第二天,便與梅夫人等六七位女友從寧波輪船碼頭上船。

  中午時分,船到普陀山短姑道頭。女伴們登岸後,先到觀音洞庵吃過午飯。然後游歷附近一帶的勝。觀音洞在梅岑山西麓,傳說為觀音大士示現之處,洞廣如室,中間有一天然石柱支撐,上廣下銳,倒注入地,有垂雲倒浪之奇,洞內環行可通,石柱、石壁鐫觀音大士像;洞頂白石累疊,古樹嵌生,風景十分奇特。附近有二龜聽法石:兩石龜一蹲岩頂,昂首延頸,一緣岩壁,筋膜盡露,睨之欲動,相傳經觀世音點化而成;又有磐陀石,兩巨石相累如盤,下石高聳銳頂,可容二三十人,上石高二.七米,體積四十餘立方米,面廣底銳,呈菱形,兩石相累處僅一點,觀之欲墜,勢若累卵。上有「磐陀石」、「天下第一石」等題刻,「磐陀夕照」為普陀十二景之一。

  女伴們望看這一處處佳景,真是目不暇接,讚聲嘖嘖。梅夫人要汝釗即景作詩,以助游興。汝釗想了想,遂當場吟了一首《上觀音洞》詩:

         觀音聖蹟訪遺綜,更上南山第一峰。
         萬里煙霞空色相,一天雲氣蕩心胸。
         驚濤拍岸聲疑虎,怪石蟠空勢似龍。
         到此頓消塵俗慮,隔林飛度一聲鐘。

  梅夫人忙取出手提包中的鋼筆和筆記本,把詩記下來。女伴都稱此詩有氣派,特別是五、六兩句,是全詩的警句,描摩這海邊的驚濤和怪石形態,真是曲盡其妙!

  她們游畢西天景區,又游了普濟寺、南天門一帶,到離法雨寺不遠的極樂庵住宿,打算吃過晚飯,去海邊游泳,以消除一天疲勞,並領略海闊天空的普陀夜景。

  正當她們吃過晚飯,各人提著一袋內衣褲準備出發時。祇見門口急急進來一個年青僧人,手中提著一張紙條,對大家說:「諸位女居士,印光老法師叫大家千萬別去海邊游泳!」說著遞過紙條。大家圍過來看,祇見上面寫著:

  諸居士!南海多旋渦,所謂「驚濤如虎」,防不勝防。每年有人,慘遭滅頂,切勿兒戲,後悔莫及!

  女伴們看了都發愣:印光老法師怎麼知道我們要去游泳,而且紙條上寫的所謂「驚濤如虎」,不就是汝釗下午寫的「驚濤拍岸聲疑虎」之意麼?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印老未卜先知?

  張汝釗更是驚訝不已,她在圖書館裏早就讀過《印光法師文鈔》,對印老景仰備至,祇不過緣慳一面。於是她便把手中的衣物放下,提起個手提包,約女伴們到離極樂庵不遠的法雨寺拜訪印光老法師。

  印光老法師正在燈下給來函求教的外地居士寫復函。侍者告訴他有一群女居士來訪,他便放下手中的筆。汝釗她們在向老法師頂禮之後,蒙老法師賜座就坐。她見老法師紅光滿面,神態莊嚴,一派慈悲之相。便上前合掌,先是感謝老法師的規勸,接著又探問老法師怎麼會事先知道?老法師笑著說:「這幾天天氣很熱,剛來山的游客,每天傍晚都會到法雨寺前的千步沙海灘上洗澡。千步沙別看它平時很靜很美,但海潮來時奔騰呼嘯,來如飛瀑,退若曳練。遇大風,則沙間怒濤壁立,吼聲震天,飛沫濺空,真是驚險極了!我剛才在寺前閑步念佛,看到七八位剛到山的游客—大概就是你們吧—經過法雨寺前,向極樂庵方向走去,邊談游泳的事。我怕你們不知道海邊的險情,晚間來此洗海水浴。故特遣一僧告知!如此而已!阿彌陀佛」!老法師雖作了這樣的解釋,但她心中總覺得他有未卜先知之明。

  老法師說罷,從架上取下幾本新出版的《印光法師文鈔》,送給大家每人一本《文鈔》,勸大家「老實念佛」!女伴們都站起身來恭敬地接過。汝釗還從手提包取出一本二年前出版的《綠天簃詩詞集》,在上面簽了名作為回謝,敬奉老法師教正。老法師也欣然接受。

  大家小坐了一會,怕影響老法師的工作,便起身拜別。回到極樂庵,洗了個冷水澡。經遏一天的旅途奔波,感到疲勞,一躺下床,便都呼呼地睡著了。

  次日清晨,她們剛起床。法雨寺的一位山僮,又送來一張紙條,說是專交曙蕉居士的。汝釗忙打開來看,上面寫道:

曙蕉居士鑒:

  觀所作詩,其聲調意志,實不讓古人。但衹是詩人之詩,其衷曲愁怨,似絕未聞道者之氣象。即與君題序者,皆與君同是一流人物。君既有此慧根,忍令以悲怨而消磨之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既有佛性,可任其煩惱蓋覆,歷劫不得發現乎?當移此愁怨以念佛,則生入聖賢之域,沒與蓮池海會。倘真有宿根,當不負老僧此一呵斥也!

  「呵斥」兩字,從她的眼前跳過時,使她猛地一震!因為生性孤傲的她,當時在詩壇備受尊崇,聽慣了諛詞。這次卸破天荒地受到斥責!仿佛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從頭頂涼到脾心,她的自尊心平生第一次受到了重大的刺激。但仔細平靜下來一想:《綠天簃》中的詩詞也的確是些愁風怨月之作,或嘆命運的多蹇,或怨造化的不公……長此愁嘆下去,確衹能折磨自已,怎能超然物外,如釋迦那樣的解脫自在、發現自身的佛性呢!印老的話雖然尖銳,但畢竟是他站得高,看得遠呀!

  經過一夜的思量。第二天上午,她決定不去游山,獨自一人去拜訪印老。到了門口,她又停步躊躇了,怕老法師會瞧不起自已這位凡夫俗子。誰知坐在桌前的印老早已看見,笑著喊道:「張居士你早呀!我知道你一定會再來的呢!進來坐吧!」

  於是,她倒身便拜。印老請她起來。就坐之後,她誠懇地請印老開示佛法義理。印老說:「我知你才高八斗,但不要專學西歐虛派。應每日於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因為一息不來,即屬後世。那時縱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凈業,待到那時,才知道虛度此生,枉將宿世善根,都消耗在「之乎者也」之中,真是可惜!愛作無聊詩文,是文人習氣,若不痛除,想在佛法中得真實受用,萬難萬難!」

  印老語重心長的教導,誡篤的語調,使她深受感動。她暗下決心,從此一定要專心研究佛學,了生脫死。她和女友在普陀山共住了一個星期,游遍了海天佛國的山山水水。離別普陀山那天,她獨自前往法雨寺,向印老告辭。印老又誠誠懇懇勸她皈佛。坐談了二小時之久。直到輿夫催她,說要是再坐,就趕不上去寧波的航船。她才恭敬禮拜告別。印老送她到門口,笑著說:「後會有期!」

  從普陀回到寧波後,張汝釗認真鑽研佛典,并學習坐禪。偶有心得,便用偈頌的形式,寫成短詩,以發揮其義理。一次,讀永明延壽(九O四—九七五)的《宗鏡錄》,十分投入,僅二三天時間,便把一百卷的《宗鏡錄》讀完,同時寫了《贊永明大師》的七言律詩十首。她把詩寄給印光大師,借以報答最初給予她的法乳深恩。她想,這些詩,印光大師見了一定高興,很可能得到他老人家的印證。

  數日後,印老的復函來了。她興匆匆地拆開一看,卻大出意料之外,印老在信中說:「汝釗居士慧鑒:接手書,似知其病,然以文字習氣太深,雖自知而實不能痛改,則畢生終是一詩文匠,其佛法真實利益,皆由此習氣隔之遠之!……今引一故事,以作殷鑒,則詩文匠即可為荷擔如來慧命之龍象,而永為閨閫母儀,女流師範於無既也。其事在《普陀山志.妙峰大師傳》中,《清涼》、《峨眉》二志亦載之。以此大師於此三山均有因緣,故不厭其詳。此師乃叔季不多見之人,其得益在山陰王寄鞋底於關中,遂得大徹大悟,不復以詩文為事矣!」

  汝釗看了信,忙檢閱《普陀山志》的《妙峰法師傳》。傳中記載山陰王曾在中條山造棲岩蘭若,讓妙峰閉關專修禪觀。但妙峰「入山未久,即有悟處,作偈呈王」。王認為:「此子見處已如此,若不挫之,後必發狂。」遂取敝履割底,並書一偈云:「者片臭鞋底,封將寄與汝。不是為別事,專作打詩嘴」。以此來警示他不可專作自以為感悟的詩偈,而影響真正的學佛修持。汝釗從印老話中深深受到教育,決心痛改虛玄的文字習氣。從此,每當詩魔來時,她便假設自己頸上有被印老所系的鞋底突然躍起,猛捆作詩嘴的觀想。久而久之,文字習氣逐漸化作平流澄水,不敢變精作怪了。她深深佩服印老,寫了一封虔誠的信,決心皈依印老,為其弟子。印老十分慈悲,慨然答允,賜她法名為「慧超」。

  以後,她在生活、工作和修持中,每遇到疑難,便寫信向印老請教。印老總是慈悲地復信,開示念佛法門,並指教立身處世之重大關節,字字切要,語語警策。汝釗自稱:「每一拜讀,如對聖顏,汗流浹背,慚愧無地!」深感「誼重恩深,無可答報」!卻不料一九四O年的一天,她得到印老西去的訊息,如同晴天霹靂,她悲痛異常,作詩道:「噩耗傳來一月遲,經窗雪夜哭吾師。人天眼目歸何處?腸斷神農晝寢時!」「一片鞋皮徹底酬,百千偈語止中流。摩挲頸上痕依舊,千古令人痛不休!」

  自從印老生西以後,她返思教誨,深感佛法必須親證,遂發重大誓願:若不親證真如,快不甘休!於是,辭去工作,專心致志從天臺宗大德根慧老法師在寧波觀宗寺學修法華三昧,後又回慈溪閉關,修法華懺二十一天,持楞嚴咒七天後,蒙佛力冥應、,指令出家。一九五O年二月初八日,從根慧法師披剃,賜名「本空」。從此焚棄筆硯,專心讀律,並在上海、寧波等地講演《法華》、《地藏》、《金剛》、《遺教》諸經,每天晨修懺法,晚念佛,放蒙山,夜習禪觀,成了一苦行高僧。

  一九五O年九月二十三日,本空法師在慈溪妙音精舍閱律修持時,接到觀宗寺根慧法師來函,囑她撰寫緬懷印光大師文章一篇,以紀念大師圓寂十週年。她便在大師像前焚香禱拜後動筆。第二天晚上,得了個奇怪的夢。她醒後追述說:

  ……見我先師印公老人,在一廣博嚴麗的大殿中,展開黃色坐具禮佛,身軀高大,光明赫燁,命我在其後拜佛訖。我即稽首問曰:「十載翹誠,今得一見,願興慈悲,開示愚蒙!」師曰:「汝好自弘法,毋得厭倦。臨命終時,我當來接。」我曰:「見師相好光明,得非大勢至菩薩耶?」師曰:「是!不錯!」我不覺長跪合掌,說我上月所作之《贊大勢至菩薩偈》以贊之曰:「金瓶竇冠擁青螺,百億牟尼漾碧波。絕妙香塵嚴極樂,無邊光色淨娑婆。攝生方便歸安養,念佛圓通渡愛河。足步蓮花大勢至,現前接引見彌陀!」(《煙水集》第十二頁)

本空法師一生向印光大師通信求教十多次,而面謁大師,除了一九二八年普陀山那一次以外,就是一九五○年夢中的這一次了。她說:第一次是引導她走進佛門,第二次是答允引她生西。所以稱印光大師是她最敬慕的「原始要終之第一位大導師」。
 
 
談「外表美」
<<秦孟瀟>>
   陀教化人的方法,不是教條式的,是富有人情味,且具有深遠的啟迪,並能用在實際生活當中;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談話,一個國王的侍者悄悄對波斯匿王說王后生下了一個公主,國王聽了很不高興,認為女人只能給家庭帶來不幸。佛陀知道後就對波斯匿王說:「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後代!」在古印度重男輕女的情況下,佛陀能說出這樣的話,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當時的印度宗教界沒有哪一個宗教承認婦女的宗教信仰權利,而佛教不僅創立了比丘尼的僧團,在比丘尼僧團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她們與比丘一樣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無上的法樂。

  有一位王后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極不願意見佛陀,因為佛經中常用一些詞語說人的外表美是無常的,而王后的容貌在當時可說是非常美麗的!她仗著自己的地位和美麗,顯得自己尊貴而驕傲,看不起任何人。佛陀為了度化她,用神通力變現一個少女,容貌比王后長得更美麗,王后看了,就在她全神貫注時刻,她看到這個美麗少女,突然間變得老態龍鍾的樣子,頭髮白了,牙齒掉了,滿臉的皺紋,最後死了。這時,王后才領悟到外表美是無常啊!


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地方,「法」字就有不同的解說。諸如:「佛說法」,就是指佛陀在講經說「道理」,這個「法」字,就是說話的意思。諸如「高僧說法」,其意思是說,這位高僧宣講佛說的「經」意。在佛經中,還經常看到「心法」、「色法」專門術語。所謂「心法」,是指「精神世界」及「心理一切活動」現象,如「思維」、「理念」、「情緒」、「煩惱」……等等。又如「色法」是何意思呢?它是所謂物質世界!用哲學語言來說,叫做「客觀」、「環境」、「存在」……等等。所謂「一切法」三個字的內涵,包括「心法」、「色法」兩大範疇,即「主觀」與「客觀」、或「精神現象」及「物質現象」,「意識」與「存在」……等等。這是佛教最基本的術語和詞匯的概念,如不懂得其基本解釋,又怎麼能懂得佛經大意呢?佛經在古代,非常盛行,而今信徒不多的原因,就是佛經不易懂得的緣故。


何謂「人身難得」

  佛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到「人身」乃不易的事,因眾生中唯有造「善業」的,才有因緣獲得「人身」的果報;若是「惡業」重的,必墮「三惡道」,尤其墮入「畜生道」,諸如豬、馬、牛、羊等,在大道輪迴中流轉不息!欲想獲「人身」者,難矣哉!佛云:「得人身者,如爪中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這句佛經什麼意思呢?此乃形容得一「人身」如「爪中之土」,太稀少了。而失去「人身」的話,猶如「大地之土」,太豐盛了。意思叫人珍惜「人身」不易得呀!既得「人身」不易,聽聞佛法之「緣」更不易得。如有機緣聆聞佛法,乃是「百世難遇」的殊勝因緣。可是這層道理許多人不明白,在佛經上指這類人具有「無明」這個根本煩惱,或者說這個「無明」煩惱是指導人們的思維活動的總樞紐,它本身就是「無明」體的東西,稱之謂「迷」,只有去除了這一根本煩惱,才能顯示覺性出來——佛性。


什麼叫「有為法」?

  
在國內外,不論是法師或居士,凡是有佛學講座,前往聆聽的都很多人,佛學有一股特別吸引力!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為什麼?因為佛法哲理太深奧了,一般的佛經文字、章句,文化淺的人實在看不懂,特別是經文中有不少專門術語,即是文化很高的人同樣也難理解其意義何在。比如說,一個「法」字,人人都認識它,也能解釋其意義,有人說它是「法律」的「法」,或者是「方法」的「法」,甚至「法則」的「法」,具有某些規範的意思。這一切的「解說」都好懂的。可是,從佛家的角度來說,大不一樣了。如《金剛經》有一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有為法」的「法」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不懂佛學的人絕對解說不來。所謂「有為法」者,是指世間上萬事萬物,一切有作為的東西,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一切生命體在內,此「法」涵蓋宇宙一切,都是幻有的、變化的、無常的。


性格可以改變

  人的性格是「先天」稟賦呢?抑或是「後天」形成的呢?看來仁智所見不同,各有各的理由。俗話說:「由三歲看到八十。」其意思是說,人的性格是生來如此的。還有的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把性格說為一成不變。

  平時,觀察人的「性格」卻是這樣的,很少有較大的變化;從孩提時代看來是「粗暴」的,到年老了,待人處事方面依然是一觸即發,甚至暴跳如雷,動輒罵粗口,捲袖口出手打人,至於有些人非常「耐性」、「冷靜」,不動聲色,默默無言,青年時代是如此,到年老了還是一樣作風。

  那麼,人的「性格」到底會不會改變呢;我認為,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一切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所謂「性格」的形成來自於「先天」和「後天」的兩種成分,看外界的影響力的程度如何來決定的。這涉及到「遺傳因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稟賦」得自「先天性」造成的因素;無論是「粗暴」或「冷靜」的性格,遇到外界重大的剌激衝擊,可能會有相反的轉化,判若兩人,這也是常見到的現象。

  還有一說法,把「性格」看為一直以來的一種「習氣」,這是根深蒂固的,如同積垢太深,不是一下子能洗滌乾淨的!只要功夫深,自然而然就改觀了,不是「本性」難移啊!


善於「自我控制」

  
「發牢騷」和「發怒」,佛家認為這就是「煩惱」,須要根治它。經云:「心淨則佛土淨」。一個人若能自淨其心,就能憑借自身的善因,得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那麼,一切煩惱都會遠離自己。因為「修行」之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了,對外界的剌激都會以「平常心」待之,無名的煩惱也會因此而消失淨盡,那麼自然就不會有牢騷,不會有嗔怒。

  牢騷滿腹並非無緣無故,它往往是因外界剌激「導火線」而引發的,因此,要遠離是非場地。據說,一個人發牢騷時,大腦有一個強烈的負性情緒「興奮灶」,因此,要消除「牢騷」,可以將此「興奮灶」加以轉移,轉移方法有多種,如聽音樂、欣賞名畫,或者靜坐參禪、唸佛等,都是有效方法。凡是信佛多年的人,自然有一種「自我控制」的獨特的方法,所謂「破除我執!」簡單地說:「放下!」能不能「放下!」這是關鍵所在。「定力」功夫不深的人,要他「放下」是很難的,所以要練「功夫」!


多作「蓮花觀」

  信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以「蓮花」為象徵的標誌。

  有人說,蓮花是「聖潔」的象徵,它有著非常深奧的啟迪意義。如果懂得它的含義,對人們非常有益。佛教為什麼在百花叢中,單取蓮花為比喻呢?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其中的意義!朵朵鮮花,鮮艷奪目,百花爭妍,吐露芬芳,使人陶醉,可以說;「沒有不愛花的人!」這是大自然的美啊!花朵盛開時,使人歡暢愉快。但到花朵枯萎時,頓使人感到失落、頹廢。佛家說:「萬物無常!」譬喻大富大貴的牡丹花,國色天香,讚不絕口!當它色衰枯萎時,再無人欣賞它。即使隱喻清高的菊花,也有它凋謝難看的樣子。而蓮花則與眾不同,它不現「衰相」在朵朵蓮花盛開時,顯出青、紅、藍、白……鮮艷的顏色,在炎熱的暑天,使人昏昏欲睡,蓮花在荷池裏散放陣陣清香,聞之令人清醒,精神為之一振!待它凋謝時,花朵片片隨風吹落,沿流水而去,留下亭亭玉立的翠綠「蓮心」!終不見花謝殘相,花蕊、花(荷)葉、花莖……還能用來製藥為人治病。有人讚美它:「出之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信佛人應作蓮花觀。


為何拜木偶像?

  懂得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付出」的精神。沒有「付出」的意念和行為,是自私、吝嗇的具體反映,這種人是不懂佛法。佛家強調「大乘」精神,就好像一個火車廂,能裝載許多、許多人,由「此岸」到「彼岸」,這種「大乘」精神,能幫助一切人,就是所謂「行菩薩道」,人稱之謂「活菩薩」!

  凡是在各寺廟供奉的泥塑木雕的菩薩像,是一種象徵的代表,指導人去學某菩薩的精神,如拜觀世音菩薩,就要自己學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拜地藏王菩薩,就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精神,拜泥塑木雕菩薩而不知其精神所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學佛的人,為什麼要遵守「五戒」呢?可以說,這是學佛者必盡的義務和責任。違犯殺戒的人,有三種情況,一是奪去他人的生命,二是自己親自殺害他人的生命;三是教人、煽動他人去殺害人命。
 
 
禍福相依、回頭是岸
<<楊 釗>>
   德經曰:「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意思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是受到傷害,其實不完全是壞事,其中也有好的一面,最簡單的例子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另一方面,當你成功的時候,其實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一個人,如果成功,很容易由自信變成自大,從而產生驕傲;經驗主義有其優點,但其缺點是很容易令我們片面看問題,只聽一方面意見便下結論。這樣,挫折與失敗便會跟著而來,所以俗語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禍福相依在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其中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衰極必旺,旺極必衰。」另外,從「因果律」的角度去看,當你遇到挫折或傷害,是以前所欠的債,當你還了債,而你以前有做過好事,自然有收成。這樣,好的事情就會到來,所以達摩祖師教我們在生活中要持「報冤行,隨緣行」的心態。

  道理雖然很簡單,但當我們受到挫折時,受到傷害時的感受是不好過的。應如何面對?其中方法是: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待事物的心態。例如,地震發生了,許多人受到傷害,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但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呢?這個主動權則在於我們,是被悲傷的感情牽著我們走呢?還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呢?若我們整天沉迷在悲痛的情緒中,於事無補,可能更壞;若我們能從中反省、檢查因由,誠心懺悔……若能為社會,為眾生廣發善願,誠心善行,那麼,壞事就會變成好事。所以永嘉禪師說:「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一句話「事在人為」。

  怎樣才能防止禍之產生而令福降臨呢?道理很簡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切都報。」靜觀世事,屢見不鮮。所以,我們勸人不要做損人不利己,以及損人利己之事,要做利己利人的事。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被慣性所蒙蔽。當我們成功了,自然就會滿懷信心,驕傲自大。所以,要防止失敗,務必培養警覺性、危機意識。只有警覺性和危機感才能令我們保持謙虛的態度,謹慎的態度。所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防止禍害的良方。

  細閱一下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企業,有哪些是由禍而變福呢?又有哪些由福又向禍的方向移動呢?其中較為明顯的是我們賴以成功的結構:垂直綜合,因為我們有了垂直綜合一條龍的結構,令我們能不分彼此,團結一致,大大地提高了戰鬥力和競爭力。因為一加一不只等於二,所以我們取得了比想像中大的成功。但是時至今日,我們有些公司、有些部門沒有繼續發揚「垂直綜合一條龍」的優勢;沒有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補缺點、互補優勢的原則;沒有堅持每人多走一步、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原則;反而是互相依賴、互食老本;認為底子豐厚,走慢一步也死不了的心態;令到我們由優勢變成劣勢,由領先而變為落後,令我們的對手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我們。

  另一例子,就是ISO9000 ,我們的企業由於引入了ISO9000,令我們能夠更加地規範化、系統化,從而減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品牌,從而獲得了飛躍,上了一個台階。時至今日,ISO9000是否對我們屬下的每間公司,每個部門都產生正面的效益,那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是否會流於形式主義而令我們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嚴重者是誤導我們以為持有成功的工具,產生麻痺大意。可幸者我們的制度還存在:自負盈虧、獨立核算提醒了我們,令我們不致於一沉不起,旭日文化中堅持的企業精神是效果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但願我們能保持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優良傳統,我們這樣才能從挫折中成長,從失敗中取得勝利。


回頭是岸

  佛教禪宗利害的招式其中有:「一棒到底」、「當下即是」、「回頭是岸」和「平常心是道」,今天,在這裏介紹一下「回頭是岸」這一重要和利害的招式。

  佛教徒的最終目的是成佛,成為覺悟的人;不只自己能是一個覺悟的人,並且能幫助別人成為覺悟的人。當這種事業達到圓滿階段時,稱為「覺滿」。「自覺」、「覺他」,「覺滿」便是佛。在學習成佛的過程中,其中主要的一個過程是學習菩薩行,也就是學習「覺悟的有情」行為。而佛經中比喻,眾生就像是在此岸,而成佛就好像是彼岸;眾生要成佛,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樣。而眾生成佛本來就有無數的方法,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而主要的方法有六種,稱之為「六波羅密」,也就是六種到彼岸的方法,其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就是此岸、彼岸的典故。

  本來方法是很簡單、很直接,但由於眾生天生有其反叛性,因此捨去「六波羅密」,而另創其他方法,並認為佛經中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我們自創的方法也沒有不對呀!說得不錯,但「六波羅密」之外,成就之人是有,但數量是少之又少。為了幫助這些另闢道路的人,禪宗便應機開創了「回頭是岸」的法門,也就是當我們用一種方法要達到目的,但長期間行不通時,我們是否可選用另一種方法,甚至是與我們完全相反的方法呢?大家都要到彼岸,如果沒辦法到達「彼岸」,回頭也是「岸」呀!最低限度不要在河中「淹死」!

  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思維的人,令很多本來無法解決問題的人,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所以在禪門中稱之為「回頭是岸」並且推廣到現實生活中也很靈驗;「回頭是岸」便這樣留傳下來了。

  關於「回頭是岸」的案例在禪門中還有很多,在這裏提供二個與大家分享。

  其一是:

  「不向空門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是形容一隻蒼蠅,為了飛出屋外,不知道有門可以出到屋外,卻拼命地往「紙窗」裏鑽,到底甚麼時候才能鑽穿「紙做的窗」呢?那就不知道了。

  其二是: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從前被眼瞞。」

  這一則也是以蒼蠅為例,為了貪求戶外的光而拼命鑽窗門的紙,但始終沒辦法通過,忽然發覺,我是由甚麼地方來的呀?不妨往飛來的原路看一看,結果解決了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反思」、「反省」、「自省」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也是令我們改正錯誤,走向光明的重要方法。

  而在科學思維中,其中一派是「反向思維」和「逆向思維」。這派的學說認為,人類大多是羊群心理,如果大多數人不問理由地相信一種事物,那就會很危險了。在投資學中,認為這是抽身而出的時候了;雖然是不容易做到,但發大財、成大事,往往是很管用的。
 
 
野地黃花分外香 大哥張俊德
<<張尚德>>
   俊德湖南湘潭人,是我的大哥。

  他八十四歲時離開人世了。

  走得很尊嚴。

  在活著的八十四年中,雖歷經艱苦與悲辛,但活得很堅定。他活得很堅定,是來自於他的出生與成長。

  我的家是一個綜合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傳統的家庭,儒釋道三家的中心點都是善,所以我家歷代就稱作「張積善堂」。

  大哥在身口意三業上,一生行善。

  他湘潭中學第一名畢業後,即考中央軍校,時為第十六期,畢業後參加對日抗戰,到一九四九年止,成為一校官。

  國民黨政府來臺,作顧念家有老父弟妹,便回家孝親沒有赴台。

  幾十年來、歷盡折磨,但他沒有半句怨言。

  十多年前、台灣大陸兩岸交流,我倆兄弟再次相聚,他開始了自己的學佛生涯。

  第一次見面時,我住在湘潭賓館,他走進客廳,老遠快步衝過來,要抱著我大哭一場,我緊急用左手握著他的右手,再用我的右手,按著他的頭頂,輕輕的在他耳邊說:「大哥你不要哭,我這幾十年的艱辛與痛苦,和你一樣,我們不要哭。」就這樣,他不哭了!

  大陸改革開放後,他在家鄉教小學。薪水很少,有別家學生無錢繳學費,他把微薄的薪水也掏出來幫助學生,徹底做到雖貧窮也布施,他真的是一生為別人。所以在慶祝他八十大壽時,我請了一台湖南花鼓戲,在戲台柱子上,我寫了一副祝壽對聯:「為國為民,一生無愧。」

  我從小喪母,他那時也不過二十多歲,和他相處過幾年,他從來未罵過我,終其一生,在任何人事艱苦環境下,未見過他罵人、,他待人始終溫和平靜。

  他十六期的軍校同學,有好幾位上將,他從來未問過他的哪些同學是上將,更從未問過我在台灣的種種……,一慨未問。

  自十年前開始,我每年都去見他一次或兩次。兄弟很少談話,但常一起唸詩。頭幾年他總是向我說:「夢裡有時自然有,夢裡無時莫強求。」大約是四年前,他的大女兒回家見他,叫了一聲爸,他未作回答。他女兒問:「爸:你不認識我?」他回答:「不認識。」

  他女兒走後,向我說:「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此時,我已知道他的人生境界到什麼層次了。我便向他說:「緊緊抓住佛」?

  三年前我自臺回去問他:「你一覺醒來,一無留戀,與諸佛合一,你知道嗎?」

  他回答:「知道」。

  前年我又回去,問他:「大哥:你一覺醒來,回歸宇宙,叉超越宇宙,你知道嗎?」

  他又回答:「知道」

  這個時候,我對他有點好奇了,便問他:「你這十年修什麼呢?」

  他回答說:「觀想釋迦牟尼佛」。

  他繼續向我說:「人生易了心難了;去歲重陽今又重陽;野地黃花分外香。」

  去年九月,我又回家去看他。

  他每天早中晚吃兩碗飯,一天吃六碗,這時他已八十四歲了。

  我便向他說:「大哥,這把年紀了,要就﹃活﹄過來,再活三十年,繼續為人服務,每天吃六碗飯、那是沒有意義的;或者,就走掉。」

  我繼續向他說:「走是很容易的,先開始早晚喝稀飯,中午吃一碗飯。慢慢的都吃稀飯,然後練習吃水果。水果也不吃了,只喝一點水。水也不喝了,只緊緊的抓住佛,人是不難走掉的。」

  過了一兩天,他開始只吃一碗飯了。

  再過了幾天,一次早上吃麵,他說:「不舒服,不要吃了。」

  他去躺在床上了。我問他:「要不要進醫院?」

  他回答:「不要」。

  第二天我再問他:「要不要進醫院?」

  他還是回答:「不要」。

  我就說:「走掉!怎麼樣?」

  他說:「好!」

  到了第五天,我問他:「為什麼還未走掉?」

  他回答說:「很難!」

  到了第六天早上,我拿了木魚,念了幾聲佛,向他說:「你的家我照顧,放心走吧!」

  第七天我知道他快走了,便回臺。

  第九天中午,我正在吃中飯,感覺他走了,便立即打電話探問。

  他的唯一兒子張羨武回答:「剛才走了!走得很平靜無事!」

  當知道他已離開人世的那一刻,我對他的感想是:大哥雖悲苦一生,畢竟知道了:野地黃花分外香!

  解析:心的貪瞋癡慢疑很難了;身的生老病死不易過;這兩重就是千聖千佛在世,也幫不上任何人的忙,我的大哥張俊德,在這一生已了。因為他歷經亂世,年少時為大少爺,也享受了一些好日子;青年時去打仗,知曉了廝殺之苦,中年時被折磨,更體會到無端痛楚……。

  老年入佛,由是他:看破;看透;看碎;看穿;看淡;看開;由是:他得到了平靜;由是:在平靜中他證到了:野地黃花分外香! 
 
 
上海名剎手新顏
<<鄭有為>>

  海三大寺院近年來都有了新一任方丈主持寺務工作,玉佛寺有覺醒法師、龍華寺有照誠法師、靜安寺有慧明法師。這三位年輕法師都受過高深佛學教育,能力很強,有理想、有魄力、有願心,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很講究要有「道心」!這是出家人的本色。上海佛教是全國佛教的「火車頭」,它起著帶領模範作用,這可說是歷史形成的,在舊中國時代,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國際上也形成這一不可改變的概念了,或者說,這是社會歷史根源吧,且說說以下一些相關的因素。

  位於長江三角洲東端的上海,北倚長江,東瀕大海,南臨杭州灣。在近代,上海憑藉其特殊的條件和地理環境而崛起,并終於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上海缺山富水,平原坦蕩如坻,自然景觀略嫌單薄,且在古代僻處蘇州(古之吳郡)郊垌,市區成陸較晚,故從旅游資源角度而言,自然與人文景觀似顯不足,尤其古蹟名勝,與近鄰蘇杭(正巧又是山水秀美、勝蹟如雲的人間天堂!)相比,不免遜色了些。不過,上海還是憑藉其自身的優越條件如地理位置,發達的陸海空立體交通,體現時代特征的城市風貌、勝人一籌的社會文化設施,令人寶愛的日用工業品和工藝品,繁榮的商業等,成為我國最大的旅游客源地。

  值得指出的是,上海的宗教勝蹟在整個人文景觀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而且它有個特點,就是國際國內主要的宗教和建築它幾乎都有。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東正教堂便是例証。就以佛教而論,有些寺院也是很有來歷、很有影響的,甚至名播海外。位於市區的龍華寺、靜安寺和玉佛寺,為滬上三大名剎。

  位於上海市區南京西路近華山路口的靜安寺,相傳建於東吳赤烏(公元238—251年)年間,初在滬瀆,名滬瀆重玄寺。滬瀆故址,據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論証,其位置當在今上海市青浦縣的舊青浦鎮西。那裏有個村子,猶以「滬瀆」為名。則毫無疑義,滬瀆重玄寺應於這一帶求之。當然,這是靜安寺的前身。至於創建的年代,很多的書刊相沿成習,都說它與龍華寺一樣,是在三國孫權統治時的赤烏年間。所以這裏有必要辨析一下。

  靜安寺與龍華寺,實際上應始建於五代吳越時期。所說「赤烏建寺」實不足憑信。據歷史論載,孫吳時高僧支謙來到建業(今南京),既從事於翻譯佛經,當然也會傳布佛教,時當黃龍(公元229—231年)年間,比赤烏還要早好幾年,此為江南有佛法之始,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又有一位高僧康僧會到達建業,因舍利之感應,孫權遂為之建造了建初寺,此為江南地區有佛寺之始。建初寺雖已不存,但因屬江南第一,所以歷來受到崇仰。以致江南某地建寺,有的人為了說明此寺之悠久,便牽附成「赤鳥古剎」。靜安寺與龍華寺當屬此。其實,建於五代,乃至更後,或是「悠久」,又有何撼!

  到了唐朝靜安寺曾一度改名為永泰禪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因避宋太祖諱改名靜安寺,沿用至今。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因寺近江岸,受波濤衝激,有傾圮危險,故由當時寺僧仲依遷移至蘆浦旁的沸井濱,即今寺址所在。元明以後,靜安寺屢修屢圮。直到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在上海紳士姚曦和浙商胡雪岩倡捐下,才使整個修復工程告一段落。光緒十年(公元1894年)寺僧正生重建兩廡,使廟貌煥然一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僧常貴和士紳姚文棟等,又用寺產積餘資金重建三聖殿。文革中,靜安寺遭到極大破壞,目前已全部修復開放。

  靜安寺崇奉佛教密宗(中國漢語系佛教八大宗派之一,餘為:三論宗、瑜伽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盛於隋唐,後逐漸衰微。民國時,寺僧持松東渡日本,研修密宗,回國後,在靜安寺講習密宗,使這一宗派得以流傳延續。

  靜安寺建築融元明清三代於一體,而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布局上不按縱軸線對稱排列。其供奉的菩薩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孔雀菩薩、母子鬼菩薩等。靜安寺有玉佛一尊,高三.七九米,重十一噸,呈結跏跌坐狀,系新加坡贈送,用緬甸白玉雕琢而成的。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二日,靜安寺舉行了盛大的玉佛開光儀式,海內外的知名人士和眾多的信徒參加了這一宏大的典禮。

  靜安寺藏有大量的文物,在上海三大名剎中,其數量和質量都屬上乘。從夏、商、周三朝的青銅彝器到近現代的名人字畫,幾乎累代文物皆有收藏,其中不乏精品。

  靜安寺舊傳有八景即:赤烏碑、陳朝檜、講經台、蝦子潭、涌泉、綠雲洞、滬瀆壘及蘆子渡,今皆蕩然無存。

  龍華塔、龍華寺位於上海西南郊,緊傍龍華古鎮。

  龍華塔相傳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據說吳主孫權的母親信佛,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孫權建造了龍華塔,故此塔又名報恩塔。唐末黃巢起義,鎮將張郁後代將塔毀了。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吳越忠巍王錢俶重建此塔。這座塔的重建,也有一段傳說,「吳越忠,懿王夜泊浦上,見草莽中祥光燭天,遂命大盈藏務將張仁,泰重建(《嘉慶上海縣志》)。龍華塔是一座樓閣式塔,七級四方八角形,總高四十.四十米。磚木結構,以磚身為主體。磚系宋代原物。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龍華塔不幸遇火,底層圍廊被燒,後雖加修補,然面目大變。一九五三年,龍華塔重加修茸,恢復了樓閣式的宋代格式,也是磚木結構,磚是宋代原物,并在檐角挂鈴。其塔頂上塔剎呈寶瓶狀,高八米,重十餘噸,由四根「浪風索」系住頂角屋而的四個角,塔剎上的露盤相傳乃鎮塔之寶。明代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青少年時代曾讀書於龍華寺,龍華塔也成了他光顧之處,查繼佐《罪惟錄》記載了此事:「光啟幼矯摯,饒英分,嘗雪中躡城雉疾馳縱遠眺。讀書龍華寺,飛陟塔頂,跌頂盤中,與鸛爭處,俯而嘻。」龍華塔飛檐曲欄,姿態秀美,風動挂鈴,叮檔作響。人們來到塔下,觀其雄姿,聽其鈴聲,當能追懷起古賢的逸趣,油然而增豪興。所惜解放後為改善市政交通,塔與寺院之間被馬路分隔,使寺塔的整體格局受到了破壞,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龍華寺傳說與龍華塔同期興建,嘉靖及同治《上海縣志》認為創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譚其驤教授指出:「今上海市近郊的龍華寺和寺前的塔,傳說系三國吳赤烏年間所建,一說系南北朝時所建。按《紹熙雲間志》明說寺建於吳錢俶時(公元947—978年)已在五代末年或北宋初年。」(見《長水集》冊7頁145)此說較為可靠。「赤烏」說之所以不可靠,還有一個緣故,沿龍華一帶南北縱線,漢末三國時恐尚未成陸(縱出水面一時亦不能作為人類活動的場所,何來的寺院?)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龍華寺曾賜額「空相」,至今寺內花圃仍保留著一塊「空相寺」界石、界石正面刻「空相寺西南界石」,側面為「標外棱為大界相。」元毀於兵亂,明永樂中重建,并恢復龍華寺的名稱。萬歷年間又重建,賜額「大興萬壽慈華禪寺」。此後、又多次修葺。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寺毀於兵事。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龍華寺重建,其規模格局與今日所見的龍華寺景觀大致相當。

  龍華寺的寺名由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而來。清順治初年韜明禪師主持龍華寺,禪師乃臨濟宗高僧,遂使禪宗在龍華寺的地位得以確立。所以光緒年間重建的龍華寺并按中國宋代禪宗伽藍七堂制布局。主要建築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藏經樓等依次沿縱軸線排列,每個殿前皆有庭院,自成一體,清靜幽然。又有鐘樓、鼓樓、玉佛殿、千手觀音殿、染香樓等則羅列於縱軸線兩側,左右對峙。整個建築群布局,協調規整,主次分明,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傳統風貌。

  現龍華寺崇奉凈土宗。歷史上,龍華寺受天台宗影響較深、主要供奉未來佛彌勒真相。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略稱,傳說他在「兜率天」修行,是將來繼承釋迦牟尼的未來佛,寺中天王殿佛龕中即供奉一尊天冠彌勒佛真相。

  龍華寺亦有玉佛一尊,高一.七米,供奉於大雄寶殿西側的玉佛殿。這尊玉佛是一九八六年由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法師從緬甸請來,贈送給龍華寺的,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五日玉佛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

  龍華寺現有為數不少的匾額,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龍華寺」匾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大雄寶殿」四字是孫中山秘書田桓手書的。而「龍華十方」則是杭城名家唐雲的墨寶。龍華古寺的鐘樓、鼓樓位於大雄寶殿的兩側,為檐角上翹的三層樓閣。均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94年)重建。鐘樓中間現懸有一口青龍大銅鐘,為光緒二十年鑄造,高二米多,直徑一.三米餘,重六千五百公斤。夜深人靜之時,古剎鐘聲可遠蕩數里之外,昔時滬城八景之一「龍華晚鐘」即由此而來。如今,其餘七景已成為歷史,無緣消受,只有這「龍華晚鐘」依然伴著人們辭舊迎新,送走煩惱,迎來喜樂。

  玉佛寺始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相傳當時普陀山有一位僧人,名慧根,緣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蹤往印度「禮佛」(拜佛),至緬甸迎奉大小玉佛五尊,回國途經上海,留下白玉雕釋迦牟尼像、臥像各一尊,並募款在江灣建寺供奉,玉佛寺由此得名。一九一八年,玉佛寺遷建至今安遠路一七○號,一九五二年,玉佛寺進行了一次大修。茲後,又多次修繕整新,更顯其宏偉莊嚴。

  玉佛寺殿宇結構遵循宋代建築格式,寺前為山門,寺內前後沿縱軸線有三進殿堂。

  玉佛寺山門整齊威嚴,上懸橫匾:「玉佛禪寺」。

  第一進為天王殿,殿門上方懸「莊嚴慈護」匾一塊,中供喜笑滿面的彌勒佛菩薩,兩側四大天王勇武威猛。

  第二進大雄寶殿,乃寺中主殿,也叫正殿,俗稱「大殿」,是用來供奉佛的締造者的。

  第三進玉佛樓,供奉從緬甸迎來,馳譽中外玉佛一座。

  玉佛樓還藏有一八七○年刻大藏經一部。一八九○年由當時玉佛寺主持本照和尚從北京請來。全經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一千六百六十二部,為國內較為完整的藏經之一。其它尚有佛教經典共七千二百四十冊。

  玉佛寺還珍藏有不同時期製作,藝術風格迥異的佛教藝術品。為此,專門辟有佛教藝術品和文物陳列室。其中一件香樟木雕《千佛山》為清代出品,採用分段雕鑿,拼裝而成,可謂匠心獨運。整座木雕構圖協調、造型生動。明雕棗木觀音像則觀照自如,神態優美。同時還陳列有法師講經用的禪丈、精雕木杵等佛教用品。這些佛教藝術品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及文物價值,從中,我們也可窺探佛教在中國流傳發展過程中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神奇的石刻王國
<<雷文彬>>
   全世界許多國度裏,作為佛教文化傳承和繁衍的物証——石刻,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和方式。然而,盡管如此,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石刻雕像藝術會在某地不僅集中、並以幾十萬尊數量出現的情形,同時其展現的方式和各種堪稱珍品的石刻,竟會如此地奇特和充滿神秘色彩……而今,在中國西部盆地中間部位,卻有三個小小的縣城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從地圖上看,它們幾乎在一條線上。這三個縣城都較貧窮落後,人民群眾多以農業生產為主。盡管這三個貧脊落後的小縣城在中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然而時至今日,隨著許多珍品(蹟)的逐一發現和展示,它們已成為名聞遐爾的石刻藝術聚寶盆。凡到過這裏來的人們都會對那裏幾十萬尊栩栩如生的石刻像贊嘆不已,其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般的石刻雕像設計會令每一個人深深折服。這三個縣城便是:大足、安岳、樂至。而今,它們已被世人冠以了一個響亮的名稱——中國石刻王國。

  在大足、安岳、樂至這石刻王國裏相繼發現的古代石刻像中,其數量不僅令人咋舌(約近三十萬尊),並有近千尊堪稱舉世絕倫的石刻精華之作。此眾多的石刻充分體現和代表了中國盛唐至北宋、晚唐和南宋時期的鼎盛之作,堪稱中華石刻藝術中的瑰寶!而在這眾多石刻精品中,有許多珍品至被人發現的那一刻,便一直在中國佛教、考古界成為頗有爭議的焦點:那就是在中國西部川西的這決貧脊的土地上,為何會出現數量如此之多的石刻;而頗具代表性的「臥佛」、「紫竹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及新近發現的龕窟石刻經文絕版等眾多驚世之作,其間為何會有許多奇特之處和巧合?這一系列不解之謎究竟是古人超人的技藝所致還是歷史發展演繹中出現的惊人的巧合?……

  在石刻王國裏,歷史最悠久的當屬安岳的石刻。安岳古稱普州,古時曾為成(成都)渝(重慶)通衢。在巴蜀一直芳名相傳的「三秀」之中,安岳的「石秀」與四川眉山的「水秀」、四川閬中的「山秀」齊名。安岳的佛教石刻,據普州縣志記載可追溯到南朝梁普通二年(公元五一二年)。安岳石刻的盛鼎時期是盛唐至北宋年間。安岳因地處險峻大山的「懷中」,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優質岩石,因此為古時石雕(刻)匠師提供了天然材料。在宋初,安岳這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一方熱土上「文風鼎盛」,有進士及第者近三百人,而此時的石刻藝術,在安岳也頗為盛行,並由此波及大足、樂至……如今,僅在安岳境內便有古代石刻群、造像近十萬尊,其中二十米以上的兩尊,十米左右的有五十餘尊。如將安岳所有造像依次排列,其長可達近二十里地……

  安岳的石刻當首推臥佛和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紫竹觀音。安岳臥佛刻於唐開元年間,距今有一千四百年歷史。安岳臥佛位於城北八廟鄉境內,二十三米長的臥佛橫臥於高出地面約五米的岩石中,像一個碩大的「一字」,幾乎佔據了整個岩腰,為中國古代全身石刻臥佛之首。安岳臥佛造型頗具匠心,它頭枕鑿花石枕,大耳垂挂一雙綻花耳環,雙眸微閉,面容慈祥,表現出釋迦牟尼涅槃前的坦然神態。如今,此臥佛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與安岳臥佛齊名的是紫竹觀音,她位於距縣城五十公里處的赤雲鄉境內的毗盧洞。紫竹觀音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她被世人譽為東方的「維納斯」。紫竹觀音高三米,縣坐在長、寬各約十米的石窟中,其鳳眼雙垂,如在觀賞池中波光粼粼的漣漪般。紫竹觀音,有二個令人難解之謎:一是游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均能獲得強烈的審美效果,此奇絕的自然采光設計在中國石刻中當屬一大謎;二是紫竹觀音是中國石刻中第一個突破了觀音刻像一律正襟危坐的宗教儀軌,她的身軀不僅側坐並且翹起右腳,此為何故?為何打破禁令的第一石刻像會在美的化身的「維納斯」身上出現,並且會選擇安岳?……至今,此仍是中國考古、佛教界的一個懸而未解之謎。

  如果說紫竹觀音是石刻中的一個謎,那麼,在安岳臥佛所處位置的對面山腰間相繼發現的眾多佛經絕版,則是謎中之謎。在安岳臥佛對面半山腰間,人們相繼發現了鑿刻於唐代的佛經經文龕窟,經有關專家鑒定其中《檀三藏經》為我國現存佛經中的絕版。在發現的眾多佛經文中共有近五十餘萬字、面積達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經文分楷、行二體,方格直行,字蹟遒勁飄逸,工整樸質,為中國佛教經文中罕見真蹟。發現此眾多經文不足為奇,而此間卻有二個疑問令人不解。首先:此眾多經文為何會在臥佛對面的半山腰間出現?從刻經文的山下往上看,山高達幾十米,這眾多經文是如何刻上這懸崖峭壁的?再者,從半山腰間發現的眾多經文上看,有許多字、句令人不解。而安岳臥佛釋迦牟尼在涅槃(圓寂)前的坦然神情上,有人惊奇的發現,釋迦牟尼涅槃前眼珠盯向對面半山腰間。有人推測,此對面半山腰的眾多難解的經文是否為釋迦牟尼涅槃前的「心語」呢?……

  安岳、大足、樂至三縣讓石刻王國之盛名傳向了世界各地。隨著石刻王國許多珍蹟的逐一發現和展示,世人對三縣石刻雕像中出現的一些謎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今,人們對三縣均有的臥佛也發生了爭議。首先,安岳、大足、樂至有臥佛都依山而刻,但卻是三種不同的結果。安岳的臥佛是釋迦牟尼涅槃(圓寂)時的情形,身體完整;而大足的臥佛為半身像,但要比安岳臥佛身長,其雕刻年月較安岳臥佛晚四百多年;樂至的臥佛雖為全身,但身長和年代均要比安岳、大足石刻臥佛短、晚。作為緊鄰的三縣,其臥佛都各有不同,此其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有人便大膽猜測,安岳代表了大足、樂至臥佛的歸宿地!因為從許多懸而未解的謎中猜測,安岳地處樂至、大足中間,大足、樂至的佛護其左右。與此同時,有人對又一奇怪的現象作了猜測:那就是安岳的石刻造像分散,較大足、樂至有明顯的「奇特」之處。大足的石刻相當集中;而樂至的石刻雖然集中,數量較大足少,但絕大部分的石刻卻幾乎全被一千四百多年樹齡的古榕樹牢牢「包住」,這是為什麼呢?因此有人便又作了這樣一個假設:是因為大足、樂至的石刻不願被安岳石刻一統天下!……同時,有人又說,正因為大足、樂至的石刻及臥佛不願「順從」安岳石刻臥佛的「使喚」,安岳臥佛便「一病不起」(安岳臥佛為中國唯一一尊「生病」的臥佛)……凡此種種,此中許多奇怪的現象無人能說得清、道得明,這是古代匠人的「有意安排」還是歷史的種種巧合?時至今日,眾多權威人士依然無法對此有一令人信服的解釋……

  神奇的石刻王國,在今天,它還是那麼神奇、那麼偉大、那麼吸引世人一睹其壯麗景觀。然而我們在欣賞古代匠人的不朽之作和對種種奇特現象追尋答案時,有一點使我們深信不疑,那就是前人的智慧使得後人的生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因為人類的智慧和汗水在創造財富時,也為整個社會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世界佛教動態
 

寶蓮禪寺
紹根法師率團赴山西貧困山區捐建學校十間

  蓮禪寺近年來,深入國內山區,扶貧助建學校不遺餘力,去年已為國內山區捐建校舍逾百所之數。

  上月三十日,再由紹根法師領隊遠赴山西省,隨團出發有中央駐港聯絡辦高閩處長,秘書丁展媚,團員蘇錦倫,謝一泓,余江強一行六人,四日晚上,智慧法師,妙慈法師,及港澳辦葉宣司長也乘搭航機與考察團會合進行捐款建校善舉,行程十天走遍山西省垣曲、浮山、聞喜、石樓、离石市、臨縣、方山、忻州、寧武、五台等十多個縣,考察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各級領導及村民熱烈歡迎。

  考察團一共考察十二所殘破校舍、由於當地資源貧瘠、日久失修,隨時面臨倒塌危險,團員蘇錦倫目睹情境,率先應,慷慨解囊,把兒女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的金錢,以兒女名義捐建學校二間,分別以蘇玉芝、蘇仰山命名,返港後得到董潔泉、王麗、鄧芳、林美姬、林鳳群、麥潤弟善長分別認捐六間學校,妙法寺住持修智法師得悉當地山區貧困入學兒童,求學艱苦,也認捐學校二所,以紀念先師洗塵,金山二長老生平慈悲喜捨,樂於助人,這兩所學校亦以洗塵、金山二長老命名以紀盛德。

  考察團合共捐建校舍十間,團長紹根法師表示︰由於資金所限,未能盡為當地兒童改善學習環境,並呼籲各界人士出一分錢,盡一點力,為貧困山區求學兒童安心學習,提高下一代文化素質,從而把貧困的生活改變過來。


佛教坊展出物品
編號 物品名稱 暫定價格


1 香港佛教月刊 15.00
2 佛學教科書(一套六冊) 20.00
3 佛陀在人間 200.00
4 菡萏逸香 50.00
5 佛法在人間 30.00
6 佛陀的足 20.00
7 中國佛教寺廟大觀 150.00

珍貴收藏品
8 佛牙瞻禮大會首日封-金封 100.00
9 佛牙瞻禮大會首日封-普通封 30.00
10 敦煌名信片 14.00

視像物品
11 佛牙瞻禮大會VCD 65.00
12 佛牙瞻禮大會錄影帶 45.00

精 品
13 佛教閃爍手錶 88.00
14 佛教環保手錶 88.00
15 新潮掛袋 75.00

註:以上所有定出價格只供參考

贈 品
16 雨傘(購物每滿$200,可獲送一把)

結 緣 品
17 貼紙
18 八達通套
19 會務簡介
20 佛聯會訊
21 50週年紀念特刊
22 慈悲之我見

註:所有結緣品屬免費性質


香港佛教聯合會與寶蓮禪寺合辦
佛教夏令營


日期:2001年8月13日至17日
地點:大嶼山寶蓮禪寺

報名手續
1、參加者請帶同皈依証、近照2張,親臨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2字樓香港佛教 聯合會辦理報名手續。
2、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上午9:00~下午5:30 星期六 上午9:00~下午1: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3、費  用: 會員$400,非會員$500,如以支票繳交費用,抬頭請寫「香港佛教聯合會」。
4、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5、 參加者須因應個人身體狀況才報名參加,為公眾利益,患傳染病者不得參 加。
6、 大會保留取錄權,參加者不得異議,如未獲取錄者,報名費將全數退還。
7、 截止報名日期:2001年7月27日(農曆六月初七)。
8、 查詢電話:2574 9371陳小姐或關小姐。


佛教愍生講堂招生


暑期兒童佛學班
對 象: 六歲至十二歲之兒童、青少年佛學啟蒙班
對 象: 十三歲至十八歲之青少年
(以上兩班詳情如下)
上課日期: 7月21日至8月18日(逢星期六)每週一堂, 一連五講
時 間: 下午三時至五時
費 用: 學費全免,報名費50元
(支票抬頭:佛教愍生講堂)
報名手續: 請到本會或附回郵信封來函索取報名表格

插花基礎班
內 容: 由資深老師教授基礎的西式及日式插花技 巧。
導 師: 李梅老師
上課日期: 6月30日起(逢星期六,一連八堂)
時 間: 晚上七時半至九時
報名費: 250元(材料費另計)
備 註: 請自備花針及花剪。

瑜珈班
導 師: 關美蓮老師
上課日期: 7月18日起(逢星期三,一連四堂)
時 間: 晚上七時半至九時
報名費: 150元
備 註: 請帶備毛巾、軟墊及穿著運動服裝上課。

禪修靜坐班
宗 旨: 使有興趣者,正確認識禪修的意義,實踐的 方法。從學習靜坐當中,獲得身心淨化,滋 長智慧,促使心靈祥和安定。
對 象: 1、凡有興趣學習禪坐者,不限年齡、性別。
2、須自信能每堂出席而不缺課者。
上課日期: 8月1日至8月6日(一連六堂)
時 間: 1/8至4/8及6/8晚上七時半至九時,5/8下午 三時至晚上九時
報名費: 200元

電話:28082373,28082376 傳真:28082322
網址:www.lightofwisdom.org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一字樓全層


上海靜安寺鐘、鼓樓工程簡介


  鐘、鼓樓系靜安寺改建工程第一期工程,二○○○年九月十二日開工打樁,靜安區區長姜亞新親臨現場為鐘、鼓樓開工按動電源,這標誌著盼望多年的靜安寺改建工程進入實質性啟動。鐘、鼓樓工程於二○○一年五月十八日基本竣工落成,工期歷時八個月。鐘、鼓樓由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承建。

  鐘、鼓樓建築風格為宋代古建築,石、木構造,重檐十字屋脊,檐口高九.六一米。屋脊高一二.四七米,底層為框架石砌牆體。二層為木結構,工程用料精良,工藝精細,底層用優質花崗岩金山石實砌,二層木作全部選用進口柚木精制,走廊回欄採用北京房山漢白玉,屋面琉璃瓦和飾件專門設計定制,刻有靜安寺寺徽和法輪標誌,十字屋脊頂安裝五輪塔,高一.八六米,重五百二十斤,青銅澆鑄,表面貼金,金光閃閃,鮮艷突目。鐘、鼓樓正南牆面刻有古代居士書寫字體「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十六個大字,四面大門兩側都有石塊對聯,顯現佛教文化氛圍。

  鐘樓二層縣挂和平鐘,鐘高三.三米,口徑二.一米,重七.三噸,由上海電機廠用青銅澆鑄,字蹟清晰,鐘聲渾厚,尾音綿長,余音可達三分鐘。底下恢復靜安八景之一「涌泉」,人稱「天下第六泉」,與新打的一百五十六米深井地下泉水相溶,涌泉觀賞井深六米,井口為六邊形,用整塊金山石加工制成,整個涌泉井,用六百六十六塊花崗石砌築,一塊井底石重達六千斤,上面刻有「天下第六泉」,這是已故中國著名書法大師顧延龍先生生前九十五歲時為靜安寺書寫的字樣。井欄則恢復「文革」被毀前的模樣。使涌泉井既保留原有的風貌,又按照「天下第六泉」有新的構思創意,別具一格。

  鼓樓與地鐵靜安寺車站一號出入口相結合,是設計師的精心策劃,頗具特色。樓上架太平鼓,鼓面直徑二.二米,鼓腹二.八米,鼓高二.一米。

  鐘、鼓樓工程順利建成,為整個改建工程開了個好頭,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在改建過程中,始終得到了靜安區領導和市民宗委領導的關心支持,得到了各有關部門和廣大信眾的關心支持,深表感謝。

  上海靜安寺二○○一年五月


印尼佛教新氣象
各宗教界人士空前海會雲來集


大叢山酉禪寺除夕三步一拜暨
初三團拜慶典

  春節期間,東南亞華人社會大都忙著準備年貨;佈置新環境,把家裡打掃乾淨。今年是印尼三十三年來,首次看到大街小巷;各寺院;神廟張燈結綵,燈籠高掛,使過年氣氛濃厚得與往年截然不同。大叢山西禪寺位於雅加達市中心、北區,今年的過年從山門到大殿佈置得熱鬧輝煌,燈籠及春聯飄揚全寺迎接除夕。當晚一千多名信徒集合在大叢山廣場,舉行三步一拜祈福儀式,祈求社會安定;國泰民安;災障消除。印尼僧伽聯合會祕書長,慧雄法師召集佛教各團體,在年初三舉行例年來最大的團拜儀式。團拜當天,南北傳僧侶;天主教十多位神父;基督教牧師;回教傳教師;印度教長老等,一一為國家祈禱,希望新的一年能帶來新的氣象,尤其最近印尼政界氣氛不是很融洽,各黨派之間互相鬥爭,有些支持瓦西德總統;有些則抗議希望他下台,各宗教都表現十分關注,希望全國上下共同以体諒;包容製造出一個祥和的社會,就如當天晚上總統府國家執政秘書長在致詞時強調,他希望佛教徒所弘揚的慈悲精神能普及推動到全國的每一個階層,使當今的社會國家安定’而每個政要都能將自私轉化為以國家利益為宗旨,進而保護社會。當天共有四千多位佛教徒四眾及嘉賓參加,是歷年來最大型團拜,印尼大乘佛教僧伽定海長老並於會中主持虔誦【慈悲經】,大德法師們將一○八盞燈傳下去給與會的每一位信徒,希望藉由這儀式能象徵點亮自己光明;智慧的燈。演出中國際佛教文化中心、印尼分中心、呈現一系列的華族;春節舞蹈。優美高尚的舞姿,使在場嘉賓都讚嘆不已,被禁止三十多年的舞龍醒獅也上台,一條由青年所組成的夜光龍多采多姿的演出,表現出印尼華人社會三十年來從未曾見過的文化,而這次能在春節期間跟大家拜年,使來參加的信徒貴賓們感動不已,整個節目歷時二個半小時。最後由一群青年裝扮成財神爺分送紅包給每位信徒而將整場氣氛帶入最高潮。


泗水曇香禪寺舉辦團拜慶典

  
泗水曇香禪寺在農曆初四也舉行春節團拜。這是由中亞銀行改裝的一座地上五樓和地下一樓的大廈型寺院。因從未看過團拜,當天有將近二千人湧進原本只能裝一千人的大殿。擁擠的人群將地下樓擠得水洩不通。儘管如此,還是獲得東爪哇泗水市最大伊斯蘭教團體長老K. H. ABDUL GAFUR先生及各宗教聯誼會代表出席一一上台為國家祈禱,而本來計劃在泗水準備只辦一場的團拜慶典也因為不使信徒有向隅之憾而在年初五又加演一場。

神仙島首次舉行團拜文娛慶典

  農曆初六早晨,由印尼僧伽聯合會祕書長慧雄法師帶團員至有神仙島之稱的巴厘島。只預計在慧音禪寺邀請六百位嘉賓參與團拜,最後也來了一千多人,人潮湧進會場還站到路邊觀賞。整個儀式受到巴厘島上,當地華人社會;印度教各派系長老及各宗派的佛教團體的參與重視。前所未見的團拜儀式在各地舉行著,最後一場是初十在印尼第三大城市棉蘭千佛寺舉行,當時來參加的人士近一千六百名,在棉蘭舉行的春節文娛團拜晚會,籌備期間得到當地青年佛學會踴躍的參與、策劃,華人社會久未曾見的華族舞蹈都一一呈現在當天晚上,使來參加的人士感動不已。

  團結佛教徒力量貢獻社會,期望將華人新年列為國家的假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