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1期
2002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天台宗後繼有人
特寫
心燈傳無盡 法脈付英賢
——香港觀宗寺天台宗傳法大典暨
   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七週年誌慶側記
◎松 昀
舊作新評
真華長老及其《參學瑣談》 ◎聞 知
佛教高僧
當代香港佛教泰斗覺光大師(下) ◎華 川
專 論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佛教教育
創舉.盛舉.義舉
——在旭日集團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發言
◎覺 真
採 訪
彌勒精神
——記佛教界前輩秦孟瀟老師
◎黃 鶴
回憶故知
未必囚衣便斷腸
——陳海量老居士其人其詩
◎鄭頌英作
  陳無憂整理
隨筆禪話
西藏喇嘛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治煩惱四法」、「一點意識」 ◎楊 釗
佛教名山
朝普陀 禮觀音 ◎黃瑞雲
醫學新知
現代針灸 治療網球肘 ◎徐日華
佛門軼事
解甲歸佛的奉天玉和尚 ◎楊在鈞
姑蘇佛寺
淨土宗道場——蘇州靈岩山寺 ◎郁永龍
學僧園地
修習「佛學與學佛」的目的 ◎德 浩
我對「佛學與學佛」的認識 ◎法 輝
我是如何理解「佛學與學佛」 ◎慈 本
學習英語是為方便弘法 ◎昌 峰
佛教動態
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
世界佛教動態
希望學校
希望學校三所落成 紹根法師應邀親赴剪綵 ◎陳巧施
扶貧興學粵西之行 ◎隨團義工
 

 
編者的話
天台宗後繼有人
  零零二年十一月三日,香港觀宗 寺舉行盛大的「天台宗傳法大典」(假座香港會展中心五樓大禮堂)。法主大和尚覺光上人自一九八二年四月首次傳法以來,今次是第六屆傳法授記盛典了;過去數 屆傳法授記法嗣都是一方傑出著名佛門龍象。據編者查閱相關資料,一九八二年四月間,首先求法者是台灣果德法師,相隔十年後,求法者絡繹不絕,其中有:明 義、願刟、照誠(一九九二年),相隔二年有:禪慈、照恩、心航、心儀(一九九四年);隨後有:法照、印願、玄垂、常修、圓蓮(一九九五年);繼有:道平、 淨旻(二零零零年);跟著又有:慧明、真印、真目、妙才(二零零一年);此次有:覺醒、海濤、宏明、能祥等諸位法師。據編者所知,國內外至今還有不少優秀 僧材渴望早日赴港接法忝入觀宗寺法派門下,天台宗慧燈高照,覺公上人門弟子遍天下,惠澤眾生,因緣殊勝。

  眼看香港觀宗寺香火旺盛,後繼有人,令人仰慕不已!回顧今日寧波觀宗寺慘淡景象,殘破不堪,令 人不勝嘆惜!覺公上人十多年來廢寢忘食為祖庭恢復努力不懈,始終難如人願,困難重重!關鍵是地方政府未能落實宗教政策所致也,人為的某些障礙太多了。加上 寺內僧人年老體衰,欲有所作為,亦力不從心矣。

  前不久,聽聞寧波佛教人士傳來喜訊,省、市宗教局人事有了調整。「正氣升」、「邪氣消」,並下 達最新指令,寧波觀宗寺可以對外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這一點很重要,若沒有這個下達的指令,觀宗寺不能對外進行一切「弘法」活動,是處在所謂「封閉」或 「冬眠」狀態,所謂「動彈」不得也。

  現在寧波觀宗寺及時輸入「活力」要素,大有作為了,只要精心策劃一番,昔日觀宗寺在諦閑長老、寶靜大師住持下光輝景象重臨人間,自不待言。

  數月前,編者在香港觀宗寺會晤覺公上人,談到寧波觀宗寺最新近況時,覺公上人不勝唏噓說道: 「早在十多年前,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做甚麼事都能得心應手,最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幾乎無難事能阻我的!可是如今不如當年之勇,心有餘而力不足……」。當 時我的回應是:「現在不少傑出法師向您老人家求法,他們統統歸入天台宗第四十七代法嗣系統內,他們在一方都是中流砥砫,是弘法利生的健將,大有作為的一代 龍象。只要您老人家教誨一番,如下軍令,必然掀起排山倒海之勢,所謂『神通廣大』,不要說恢復興建一個寧波觀宗寺,就是建它三五個觀宗寺也不難啊!」

  覺公上人聽了我這番話之後,喜上眉梢說道:「你代我傳達這個訊息吧!」凡是看到我這篇「編者的話」的讀者,尤其是屬於天台宗覺光上人一系法嗣弟子們,該如何面對祖庭道場呢?是有所作為呢?抑或無動於衷呢?請撫心自問:「吾求法為何」?!
 
 
心燈傳無盡 法脈付英賢
——香港觀宗寺天台宗傳法大典暨
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七週年誌慶側記

◎松 昀
  值金秋,天高氣爽,吉祥雲集,人天共慶。西元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三日,佛曆二五四六年歲次壬午九月廿九日,香港觀宗寺、正覺蓮社假座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天台宗傳法大典暨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七週年誌慶、第二十屆董事會就職典禮,盛況空前,難逢難遇,誠為香港佛教一大盛事。

  如所周知,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覺光長老不僅是香港佛教領袖,主持香港佛教聯合會近四十年,帶領香港佛教走向世界,厥功甚偉,緇素崇仰;長老亦是當代臺 宗耆宿,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脈教觀總持,秉承先師祖寶靜大師遺訓,傳法重任,居?為念,為提掖佛門後進,嘉勉青年才俊,曾先後六次在觀宗寺傳授台宗法脈 與十九位法門龍象。所謂「法緣普遍,發起必有因由;承紹祖位,須遇明師指授。」今有上海玉佛寺住持覺醒、臺灣佛陀教育中心負責人海濤、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 務長宏明和監學能祥等四位青年法師,蒙覺光長老慈悲印證,信當有為,允授以天台正宗第四十七代法脈,以冀傳法心燈,續佛慧命。故於是日舉行第七次傳法大 典,並且首次假座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開一時風氣之先,讓有緣大眾見聞隨喜,同蒞道場盛會,同植最勝善根。又欣逢由長老所創香海正覺蓮社成立五十七週年,可 謂雙喜臨門,可慶可賀,因緣殊勝,不可思議。

  坐落於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的會展中心舊翼展覽廳5A慶典現場在觀宗寺住持明義法師和監院果德法師親力親為下,帶領義工團,精心佈置,井然有序,美侖美 奐,清淨光明。大門外懸掛著:「天下心燈傳廣宇,台宗法脈付英賢」 一聯,醒人眼目。展覽廳內搭一高臺,最高處供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東方世界阿 佛,南方世界寶生佛,供臺上陳列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八寶吉祥,花、香、燈、塗、果、茶、食、寶、經、衣等十種供養,各種法 器具足,聲光設施齊備。會場內瑞靄盈空,梵音迴繞,香雲結蓋,祥光遍照,偌大的展廳儼然如靈山盛會現前,當知此地即為淨土,當知此日可轉法輪。十方賢聖無 不雲臨,身臨其境,倍覺清淨祥和,莊嚴無比,讚揚難盡。

  是日九時三十分,鳴鐘集眾,來自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上海、臺灣等地和本港各界來賓共千餘人雲集無遮大會。明義法師親自擔任傳法引禮,四位法嗣威 儀齊整,搭衣持具,執香齊眉,虔誠迎請,堂內鐘鼓齊鳴,大眾合掌肅立,證明三師永惺長老、融靈長老、了知長老和傳法和上覺光長老在傳爐、教旗、燈籠、幢 幡、寶蓋等儀仗隊的簇擁下,手執如意,步履安祥,先後進堂,佛前拈香,高登法座。一曲香贊後,四法嗣長跪合掌,隨引禮師白請師之語,伏請懇禱和上慈愍作傳 法本師,三請三頂禮。和上起立拈香四瓣,一一迎請供養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持天台教觀歷代祖師和觀宗寺天台教觀第四十四祖寶靜老和尚 密回智照,證盟攝受。隨後鳴尺開示:

  世尊禦宇,以法度生,列祖傳燈,應機施教。是以華嚴會上,知識不分於八部龍天,靈鷲山中,得記均霑于四眾弟子。故知佛印祖印全憑心印,貫花散花盡為慧 花。迷心為生,生非定生,生本來佛。了心為佛,佛非定佛,佛原是心。心空也,生佛雙泯。心有也,生佛兩存。經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 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度生三百餘會,最後於靈山會上以離言說道,拈花示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唯 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傳佛心印為西天之鼻祖。至第十四傳龍樹尊者,尊經造論,法水東流。 時北齊慧文大師閱中觀論豁然大悟,了達諸法實相,徹悟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一偈之旨,遂遠承龍樹為師。文祖以一心三觀授南嶽慧思大事,思祖修之獲六根清 淨,複傳天台智者大師,智祖誦法華經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得法華三昧,發旋陀羅尼,創立兩種四教,判定一代五時,遂立宗弘道,誠可謂一家教觀,統攝龍 藏,為佛祖之命燈,乃尊龍樹尊者為東土之高祖也。嗣後祖祖相承,燈燈續焰。或聞法以明心,或讀誦而悟道,未可概論矣。直至皇明百松真覺大師,深悟妙宗,以 傳無盡傳燈大師於佛隴幽溪,為台宗第三十世祖,智者道場中興恢復振揚一家教觀,行說並宏,可謂法王忠臣,慈父孝子,大有功於當世也。自後靈峰智旭大師續宗 弘道,法振中天,至今根深果茂,源遠流長,奕世芬芳,真傳正受云爾。吾今現以天台宗教觀總持法脈傳付與汝等,為第四十七代法嗣。

  開示畢,和上給四位法嗣傳衣,掛珠,所謂「傳法悟道,傳衣表信」。接著宣讀法卷,各賜四句法語,並唱禮普賢菩薩十大願。隨後,覺光長老更為法嗣開示佛 教傳承的三種派系,第一是剃度系,即初出家時,以剃度師之宗派,並取法名,終生稱呼者。第二是授戒系,即求授三壇大戒時所依的三師和尚,七師尊證為壇上得 戒十師。第三是傳法系,即秉承釋迦世尊歷代相傳之正法眼系。天台宗遙承釋迦心源,遠紹天竺龍樹,至智者大師始成為一完整思想體系,是中國大乘八宗中最先成 立之宗派,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台宗以《法華經》為宗旨,《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品般若經》為觀法,《菩薩本業纓絡經》為增信,《大智度 論》為指南,《中觀論》為助成。台宗宗要,立教觀二門,教即是教相,將世尊一代聖教判為五時八教,定六即、五十二位的修行階段,立一念三千法數和中道佛性 的真理觀。觀即是觀法,依四種三昧、二十五方便、十境十乘觀法,一心三觀等實踐法得悟聖道,成就佛果。天台宗不但繼承了佛教的正統,而且巧妙吸收並融彙貫 通中國的諸多傳統思想,體現了整體性、適應性、包容性、圓融性和權巧性。台宗給佛教界和思想界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教觀雙美的創導,將理論與實踐緊密 結合,不空談,不妄修,尤其是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宗教實踐,更體現佛法知行合一的精神,這 種精神尤為當前所必須。

  覺光長老最後循循告誡、勉勵諸位法嗣應當發廣大心,立四弘願,依法奉行,弘傳教觀,揚佛之光,代代相傳,不可斷絕,務使此法身慧命,永恆延續,不致斷滅。傳法大典在大眾的念佛回向聲中功德圓滿。

  心香一炷,五葉流芳,拈花悟旨又重光。三請法中王,正法眼藏,永紹靈鷲堂。

  嗣後在進行慶典午宴的過程中,同時舉行了香海正覺蓮社五十七週年誌慶和第二十屆董事會就職典禮,社長覺光長老,副社長明義法師,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先後 致辭。正覺蓮社創建於1945年,覺光長老建社的本願是:一,振興香港佛教,二,紹隆先師祖寶靜大師悲願,宏興天台宗道場。至今走過了五十七年的風雨歷 程,在悲智圓融的覺光長老領導下,如願以償,正覺蓮社從一個佛教修持宏法道場,發展成為綜合性的佛教慈善社團組織。在弘法方面,常年舉辦講經、念佛等各種 法會。在安老方面,創辦了佛教寶靜安老院,佛教寶靜護理安老院,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佛教李莊月明護養院,佛教何黃昌寶耆英康樂中心,佛教何李寬德耆英 康樂中心和香港北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在教育方面,創辦佛教慧光幼稚園,佛教林黃明慧幼稚園,佛教正覺蓮社學校,佛教陳式宏學校,佛教黃藻森學校, 佛教梁植偉中學,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佛教普光學校。正在籌建的有佛教正覺中學等多所教育機構。在慈善濟助方面,成立香海正覺蓮社慈善濟助組和佛教何 李寬德慈善基金。在資訊方面,設立正覺蓮社電腦網頁,成立香海正覺蓮社出版社,開設香港首個佛教電視節目——「正覺人生」等等。蓮社的各項成就,得到了教 內同仁及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和廣泛讚譽。年高耄耋的覺光長老,悲願洪深,為法為人,不遺餘力,表示「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將本著佛陀「不為 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和佛教「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建立人間淨土,促進人類福祉為目標,在護國、護教、護港、護眾生的前提下,以超然出世 的宗教情懷,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積極投身於入世的利生事業 ,帶領蓮社全體同人,在各界有心人士的大力護持和發心參與下,群策群力,開創正覺新局面,譜寫蓮社新篇章,爭取更大的成就,以回報社會,利益眾生。

  一時盛會,兩樁慶典,功德圓成,人天讚歎。一者讚歎覺光長老的悲智願行,大德風範。傳法並非授予祖師頭銜,安立祖師名位,而是賦予佛教後繼的希望與使 命。所謂: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法道能宏,必僧伽大德之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此授法因緣,策進四位法嗣增上「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之抱 負。不辜負十方三寶,歷代祖師於寂光淨土中之殷切寄望。二者讚歎正覺蓮社五十七年來,發展文教事業,關心民間疾苦,走入社會,貼近民眾,匡世濟俗,化育有 情,功不可磨。三者讚歎此次大型公開活動,在佈置會場、聯絡各界、安排席位、提供餐飲、保障安全、考慮應急措施等各個方面步步到位,一絲不苟,充分體現觀 宗寺和正覺蓮社的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以及主事者的統籌水準和統領能力。四者讚歎來自各方參與慶典的來賓大德對正法的護持,要知道在生起一念隨喜,一份恭 敬的剎那,就已經得到了佛法的真傳,心中的正覺蓮華已開始綻放芬芳,展現亮麗。普願見者聞者,受正真法,隨順修行,咸得法益,同獲清涼。
 
 
真華長老及其《參學瑣談》
◎聞 知
(一)

  華長老,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人(芒山鎮原名山城集),一九二二年出生,家本富有,在他 四歲那一年,一家接連死了八口,家道因而串落。父親從軍,他與祖母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祖母又不幸去世。在他十四歲那年,由鄰居陳大娘引荐到本鎮芒碭山芒山 寺(原名泰山禪院)出家為僧,法名真華。

  長老的師公樹唐老人見真華聰穎好學,氣宇不凡,認定是未來之法器,遂把他送入私墊讀書,時年十五歲,從「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讀起,未及半年便赶 上了比他早入學兩年的學生,接著攻讀四書五經,打下了扎實的儒學功底。作詩詠聯,朗朗上口,成了當地的小才子,村民鄉親請他寫碑文、楹聯,他一向來者不 拒,頗受民眾喜愛。真公自幼秉性耿直忠正,嫉惡安良!一九四三年至抗戰勝利後,為了深研經藏,增長學識、磨煉意志,光大宗風,他拜別恩師,到南方大叢林參 學。誰知這竟是一次飽經苦厄,有去無回的外出參方!時代的風雨把他送到了海外,在曲折跌宕的歷史變遷中,真公長老靠著對信仰的堅貞和毅力,鑄就成佛之路, 成了當代著名高僧。如果您想知道他千里參學的遭遇及當時大動蕩年代佛教內部的變化,真公又是怎樣到了海外且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實現自己理想的,就請大家閱 讀他寫的回憶錄《參學瑣談》吧。


(二)

  《參學瑣談)全文有三十多萬字,分《從河南到江南》、《從上海到台灣》兩大輯,共七十二篇,第一輯詳盡陳述了作者當時在南方各處叢林參學的滄桑歷程, 充分表達了一個青年學僧渴求佛之正法的滿腔熱情及其所遭受的種種挫折。反觀自照自省,更堅定了作者老懷德抱道確志力行的宏願。以愛教護教的無量悲心,對各 處叢林的優缺點,敢於言人所不敢言,體現了「直心是道場」的高貴操守。文章妙語如珠,信手拈來如行雲流水,親切樸直極見性情,堪稱精美的散文引人入勝,那 表現力極強的文筆、高潮迭起的情節讓讀者欲罷不能,吸引您進入那動蕩的歲月,伴隨著作者跋山涉水走向參學之路,尤如親臨其境與作者起伏的心緒喜憂交融。不 知不覺您學會了參學的行儀規矩;學會了佛教日常用語;填補了這一歷史時期佛教變化的知識空白;學會了視逆境為大加持、將佛法真諦融匯貫通於平常衣、食、 住、行的種種行持之中。當年的參學經驗與現代叢林生活是那麼貼近,息息相通,使讀者於平凡中領略到真修實證的偉大風光。見仁見智各有所取,皆有所得。實踐 證明,誰有這種積極進取的恆心和毅力,誰就會取得相應的成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輯《從上海到台灣》、記錄了當時時局劇變、法難當頭,作者被追到台灣當兵的經過。退役後到學校做了工友。不到一年。學校發現他頗有才華,欲加提 拔,但他始終不忘自已是出家的比丘!一個偶然的機緣,他知道台灣也有佛教道場,就毅然拋捨個人在社會上發展的條件和機遇,投奔僧團重披袈裟。這種為了信仰 以期了生死之大事,甘願倍受苦辛、鍥而不捨的精神,始使他的參學初衷如願以償。後相繼親近了大善知識印順導師、慈航菩薩、白聖會長等諸山長老尊宿,重譜了 一曲「百城湮水,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書中描述諸大德高僧的應世風範彌足珍貴,使我們也間接受到這些大德的言傳身教,讀者尚能得此法益,作者更是在高僧薈 萃的環境和氛圍申,博采眾長,吸收著智慧的瓊漿,勇猛精進而境界迅速升華。在《參學瑣談》的最後凡篇章節中所顯示的真知灼見和宏願懿行。讓讀者覺察到,作 者由一位血氣方剛的僧青年巳磨煉成學德兼優、從容乎中道踐行的一代高僧。作者的師公樹唐老入是有眼光的,當年的法器坯子經過十方叢林大冶洪爐的千錘百煉, 終成了一代弘法利生之法門龍象,樹唐老人當笑慰於常寂光中了。


(三)

  《參學瑣談》是真公長老的代表作,成稿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星雲大師主辦的《覺世旬刊》上連載。未過半。即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星雲大師以 他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這部著作的現實價值,對真公推祟備至,決定發行章行本向社會流通。果然好評如潮,甚至遠在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諸國的各界人士 來函求購者絡繹不絕。目前,在海外已經付梓十版以上,並相繼被譯成英、德、日、越、馬來等多國文字。成了聞名遐邇的佛門巨著。真公長老隨著他的《參學瑣 談》成了國際佛教交往的文化使者。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海內外和諸多國家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共鳴,顯然全書在「渾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意趣中,蘊蓄著豐富的 內涵。有人看到了他,的「真」,有人看到了他的「勤」,有人看到了他的「直’有人看到了他的「韌」。書與人渾然一體,解與行貫穿始終。作者那胸懷博大、養 深蓄厚、為人為法的立體形象躍然紙上,展現在大眾面前。作家、學者如是評說:「沙門清音。稀有難得,渾金璞玉。一片天籟。」我們有幸教內有個釋真華,又有 個釋星雲,他們饒益現世兼善天下的慈悲,使我們讀到這部僧俗共賞的好作品,他不但是僧青年應學習的典範,也是社會青年立身處世的表率,二位大德功不唐捐。


(四)

  《參學瑣談》於上世紀末在大陸流通後,受到四大佛山及全國眾多佛學院師生的普遍歡迎,紛紛來信談他們的讀後感,認為這是一部能激勵大眾立志向上護持佛 法長久昌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長老的成材之路有一種催入奮進的力量。有的學僧要求把《參學瑣談}寄到她(他)們出家的小廟,說書中所談「赶經懺」等等佛 門積弊的事實情節。與他們那裡發生的一模一樣,至使一些僧人偏離佛陀教育宗旨走向滑落!期望通過《參學瑣談》現身說法而改變其封建宗法化的家風。這些出自 內心「我愛我師、尤愛真理」的肺腑之言是那麼的感人。又那麼令入欣慰!佛教的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他們能從兩個層面看《參學瑣談》。作者用自敘體載所反 映時代特徵及實踐經驗和成果,必然具有歷史的意義,引導人們超越世俗向往佛法,故所展開和體現作者牢記佛陀遺教,宏持如來聖教的悲心使這部作品更具有強盛 的生命力。結合現實,作為佛教精神載體的僧寶。我們應以甚麼樣的姿態進入廿一世紀!如何加強佛教內部的信仰、道風、組織、教制和人才五個方面的建設,保持 佛教精神特色,並與時俱進的發展。如何以更高的准則要求自己為當地擔起如來家業,這是我們佛子的責任,而我們這種探索和實踐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期望通過 《參學瑣談》的流通與弘揚,有助於正法久住並在新世紀煥發其絢麗的光輝。因為為在現代佛教的記實資料中,像《參學瑣談》這樣的作品是不多見的。所發揮的啟 迪後人,和榜樣作用是其他作品不能取代的。

  真公長老離開家鄉小廟時,風華正茂,現在已是耄耄之年的高僧耄宿,但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近年,仍到大陸朝山禮祖,率眾參學。為海峽兩岸佛教交往而 奔波。今年春夏之交,回到永城家鄉時,他老精神矍爍,法體康健,關心著家鄉佛教事業的振興和發展,仍像童年一樣耿直忠正。不論題字或講開示,慈悲滿願,直 至深夜。這種為法忘驅的精神從《參學瑣談》的著作中走到大眾面前。令人激動不已!
 
 
當代香港佛教泰斗覺光大師(下)
◎華 川

(接上期)

重修、擴建觀宗寺

  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覺光法師,將「靜廬」改為「寶公生西紀念堂」;再於一九七八年重修、擴建,稱謂「觀宗寺」。

歷史淵源

  香港觀宗寺遠承天台宗始祖智顗大師一脈。最早,由有四明尊者之稱的法智大師在浙 江寧波創立弘教修觀;到了宋代四明介然法師進行擴建為十六觀堂,奠定具有講學之規模;直到民國初年,天台宗第四十三祖諦閑大師為恢復祖庭弘願,重建講堂, 並將堂名改稱「觀宗講寺」。寺內設辦了:戒學院、研究院、弘法院,奕葉相承,四明宗風,名聲大振,人才輩出,國內外叢林住持、高僧,多數出自觀宗門下,其 中即有著名的寶靜大師、覺光大師等眾多高僧大德。

  寶靜大師卓錫多處,其法緣仍以香港為最,故於一九三六年,在香港粉嶺創建「靜廬」作為閉關修持之所。後因戰亂,寺院毀於一旦,寶靜大師亦於一九四零年於上海玉佛寺圓寂。

  抗戰勝利後,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覺光大師,立願恢復祖庭,繼承志業,募資重修,先將「靜 廬」改為「寶公生西紀念堂」。至一九七八年,機緣成熟,覺光大師便將「寶公生西紀念堂」擴建,改稱為「觀宗寺」,既令四明教觀祖庭軌範重現於香港,又作為 紀念師祖寶靜大師弘教之功績。

香港觀宗寺

  覺光大師擴建的觀宗寺位於香港粉嶺百福村,毗鄰粉嶺火車站,其規模宏偉,環境優 雅,殿宇巍峨。上層為大雄寶殿,供養三寶佛,清淨莊嚴;後座為觀音殿,藏有具歷史文物價值之貝葉梵文大藏經及珍貴經典,實為一個修學用功之佳境。下層大殿 供奉白玉釋迦牟尼佛,其除供禮佛誦經之用,還用作寺院毗鄰的兩所老人院的康樂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下層大殿後為寶靜大師之紀念堂,堂中供奉著寶靜 大師的舍利及法相。

  在寺院入口右方,建有紀念寶靜法師之寶塔,附有碑文:寶公生平及寺院興建緣由。

弘法利生,護老育幼

  六十年初,觀宗寺住持及監院果德法師、副社長何忠全居士等悲願宏深,發心照顧老 弱無依,在此興建佛教寶靜安老院,可容納百餘位孤苦老人。配合社會發展,其後又興建佛教寶靜護理安老院,照顧老弱無數。上述兩院地處觀宗寺,而均隸屬香海 正覺蓮社管理。至九十年代,因原安老院建築殘破,又在原地重建一座新型的安老護理院,可為二百六十多位老人提供條件優良的服務。

  觀宗寺下屬有三所中學、四所小學、一所幼稚園、兩所弱智人士學校。觀宗寺秉承多年寶靜大師義務辦校之遺風,為香港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觀宗寺平日開放了善信參拜,還常舉辦浴佛節、萬佛懺法會、精進佛七、誦法華經法會、禮供諸天祈福法會及佛菩薩誕辰普佛法會等,四眾蓮友隨喜參加。

  如今,覺光大師雖己退位,仍當寺中法主。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底,覺光大師便將觀宗寺住持之職傳予其嗣法弟子、身兼新加坡佛教總秘書長的明義法師。

  明義法師上承四明宗風,續佛慧命,紹隆佛種。

實現「佛誕為公眾假日」

  香港佛教在覺光會長的領導下,令「佛誕公眾假日」的願望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後,才得以實現。

  一九九九年農曆四月初八(西曆五月廿二日)佛陀誕辰——浴佛節,是香港開埠以來的第一個「佛誕 公眾假日」。覺光會長說:佛陀誕生世間,給人們追求真理的引導和啟迪。佛陀的教理,猶如一片添黑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燈塔,為航船照亮著前進的方向,從「生 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佛陀在世上,就是經過這樣一個修道、悟道、證道的歷程,人們欲想達到徹底的解脫,只要沿著佛陀的腳印,一步一步的走去,最終 必能到達目的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釋迦牟尼誕生人間已有二五四六年了,佛陀的降臨對世界各國文化有著深遠而巨大的影響。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也有二千年之久了,至於從內地傳到香港,根據歷史考證,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公元四二八年。這比香港開埠的時間,早了一千四百一十五年。

  佛教在香港的傳播,雖說已逾千年,但在香港回歸前,始終未能獲得當局在政治上的平等相待,一視 同仁。香港有八十萬佛教徒,與世界各國佛教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繫,早在三十年前,香港佛教聯合會在四眾弟子的強烈要求下,上書港英當局和總督,要求效法 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越南、東埔寨等國,列「浴佛節」為法定「公眾假日」,一似西方社會和 香港的「聖誕節」,讓香港佛教徒和香港市民,有機會共慶佛誕,同享福澤,遺憾的是港英當局和歷任總督罔顧民意,無動於衷。

  這種宗教地位待遇不平等現象,一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 立,才獲得完全改變。一九九八年,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通過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日,立法會通過立法,從此香港佛教徒和香港市民才有了自己的法定公眾假日。大師本 人自任基本法草委、港事顧問、推選委員等公職期間,曾游說各方有力人士,獲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暨六大宗教首腦們,公開表明支持佛誕公眾假 日,更難得的是全港四眾佛弟子,精誠團結,上下一心,多次發動群眾性的簽名運動,爭取佛誕假日,堅持不懈,大師功不可沒。

  香港的回歸為香港佛教的發揚光大,開闢了廣闊的天地,給香港的八十萬佛教徒,帶來了新的希望。

  回歸數年前,我匆匆赴港拜訪覺老,雖係走馬觀花,觀其片面、聽其開示點滴,聞其許多事績之一、二,然足見覺光長老是當代愛國愛教愛民的高僧,其功德無量,光輝人生。正是:

少皈空山,艱辛參學;
天台傳人,佛門龍象。
觀宗耀祖,再現香港【1】;
統牽四眾,造福一方。
明珠回歸,見證歷史【2】;
弘法建寺,莊嚴國土。
拼搏奉獻,公益善世;
護老育幼,利樂有情。

註:【1】、在香港創建觀宗寺;
  【2】、出席香港回歸祖國的各種儀式。

衷心祝願:
覺老慈悲圓正覺,光輝普照有緣人;
永明佛輝齊日月,住世仙壽同乾坤。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者按:自從我患上冠心病以來,真是「心有餘悸」,擔心隨時隨地都會「走人」!所謂「生 命本無常,只在呼吸間!」這是從理念上來說的;人的生命不是固定不變的,有長壽、有短命,用宗教語言來說,人的壽命,冥冥中有定數的,是難以捉摸的,誰也 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死命運!但人活著,就要好好地保持身心健康,活著的生命,有一定的規律,凡是違背其規律,就會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很多人不懂其生命規律, 出於種種無知,糟蹋生命,將「長壽」變為「短命」了。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六十五歲以前算中年人,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算青年老年人,七十五歲至九十歲才算正式老年人。按照生物學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 命是生長期的五倍至七倍,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二十至二十五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一百歲,最長一百七十五歲,公認人的壽命正 常應該是一百二十歲。在一百二十歲當中,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歲健康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一百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應該平均活到 一百二十歲卻只有七十歲,整整少活了五十歲。本應該七十、八十、九十歲健康,好多人四十多歲就不健康,五十多歲患上冠心病,六十多歲死,整整提前得病五十 年。

  當今中國有位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教授,在國內設有專科講座,強調「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可以說,闡述了人類長壽的秘訣,非常生動,非常實際。而且人 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規律」。只有遵循這條規律去做,保證一定能「長壽」;違背其規律,一定是「短命」。

  編者多次參閱了洪紹光教授有關資料,整理出來,其內容雖較長,但意義重大!認真閱讀,付之實踐,保證您能活到一百二十歲。「無量光,無量壽!」


心血管病佔全球疾病首位

  現在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主要是甚麼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去年全世界死於新老心血管病是一千五百三十萬人,佔總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全 世界最大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講過,只要採取預防措施就能減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鍾道恆博士說:「許多人不是 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因此很多病是可以不讓它發生、可以避免死亡。」有個例子:有位病人,因為我們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他避免著急和突然用力。有一 回他去搬書,很重的書,其實一回搬二本三本書,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一回搬一摞書,一使勁,當即心跳停了,經過全力搶救後心臟跳動了,可腦子死亡了,變成了 植物人,醫藥費花了一百五十萬元。另外一位北京朋友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天買了許多白菜回家放在牆根,結果第二天下了一場雪,他怕凍壞了於是從三樓下來搬 白菜。白菜一棵好幾斤,第一次搬三棵,從樓底搬到三樓陽台,第二次又搬了三棵,第三次搬了七棵白菜,五十斤重。因為平常不幹活,一下子上下三樓,累得直 喘,越來越厲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醫院。一到我們安貞醫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趕緊挽救,打上一針,這針藥零點一克 一萬五千元錢。朋友們,金子一克才一百塊;零點一克才十塊錢,這個藥零點一克就要一萬五千元錢;藥還挺好,打進去之後就化開了,最後花了六萬元。為了搶救 這六塊錢的白菜共花了六萬元醫藥費,命差一點就沒了。平常不太活動的人突然之間不要幹重活,就可避免這類事了。


三個半分鐘與三個半小時

  我們科學家還經常強調一句話:老年人要注意三個半分鐘,三個半小時。「三個半分鐘」不花一分錢,可以少死多少人啊!很多人白天好好的, 說晚上死了,嘿!昨天我還見過他,怎麼就死了呢?他夜裡起床上廁所太快了,突然一起床,唉喲!腦缺血,體位性低血壓,腦缺血旋轉摔倒,有的顱骨摔碎了,有 的心臟驟停。那麼科學家怎麼提出三個半分鐘呢?因為我們在遙控心電圖監測時,發現好多入白天心電圖正常,突然晚上老是心肌缺血,提前收縮,是甚麼道理呢? 因為,他突然一起床,一下子血壓低了,腦缺血心臟停跳了。科學家提出三個半分鐘,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後又坐半分鐘;兩條腿垂在床 沿又等半分鐘。經過這三個半分鐘,不花一分錢,腦不會缺血,心臟不會驟停,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瘁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腦中風。有一次我們講完 課,有位老幹部大哭,我說:「你哭甚麼呢?」他哭得非常傷心地說:「唉,我就是兩年前夜裡上廁所,上得快了一點、上得猛了一點,頭暈,結果呢,第二天半身 不遂,整整在床上躺了八個月,背上長起了褥瘡。我早聽這節課,就不致於半身不遂了,早知道三個半分鐘,我哪至於受八個月的罪。」

  三個半小時,就是早上起來運動半個小時,打打太極拳、跑跑步,但不超過三公里,或者進行其它運動,但要因人而異,運動適量。其次,中午睡半小時,這是 人生物鐘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時,下午上班,精力特別充沛。老年人更需要補充睡眠。因晚上老人睡得早,起得旱,中午非常需要休息。三是晚上六至七時慢步行走 半小時,可減少心肌梗塞高血壓發病率。

  健康教育就是用一些很簡單的辦法,預防很多重病。現在有人講現代科學發達了,希望治病用高科技。高科技好是好,代價太貴。我們說心臟移植,全國第一例 成功的是在我們安貞醫院做的,心臟移植以後活了二百一十四天,花了二十多萬元,每天一千多塊錢。用的一種口服藥,一瓶一百毫升五千塊,打一針就一千五百塊 錢,太貴了。而且心臟很復雜、搭橋還要放支架,現在說治冠心病,可以用根導管,再放個架子,好倒是好,這個支架直徑三厘米,內徑三毫米,重量不到零點五 克,多少錢呢?二千五百元錢,二次放二個、三個,再搭一根導管,一萬八千元錢,用一次就得扔了,做一回五萬、七萬、十幾萬,而且高科技不可能使人恢復到原 來沒有病的狀態,仍然不如不得病好。我們控制高血壓,很簡單:一天一片藥,減少腦溢血,真正的腦溢血要開顱打洞抽血,你就活了也是半身不遂,你還不如不得 腦溢血好啊!我們醫院有個病人高血壓十二年,他的血壓很奇怪,不吃藥不難受,可一吃降壓藥倒很難受了,他老不吃藥,他咨詢了兩個醫生。一個醫生說,你必須 吃藥;一個醫生說,你既然吃藥難受,就別吃藥吧!他不吃了。十二年下來,動脈硬化、尿毒症,這可不行了,還要透析,一個禮拜抽三次血。一年九萬元錢。結果 病了十年,用了九十萬元錢。其實預防很簡單,減少很多病,減少很多意外,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科技遠遠不如預防好。


觀念要轉變

  那麼這裡要談到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觀念問題。甚麼叫觀念轉變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在這麼多的各種各樣的病,歸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 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們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可記住四句話,十六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句話,十六個字, 能使高血壓減少百分之五十五、腦瘁中、冠心病減少百分之七十五,糖尿病減少百分之五十,腫瘤減少三分之一,平均壽命延長十年以上,而且不花甚麼錢,因此健 康方式佷簡單,效果非常大。為甚麼觀念要轉變呢?我一九八一年去美國,一九八三年專搞預防醫學研究,導師是非常有名的斯丹姆教授,世界上的權威,他帶我到 一個社區,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開一個午餐會,老板說今天開會,給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退下來的在這十年當中不得病的人發獎,一個人發一件T恤衫、一個 網球拍,還有一個信封,裡面裝一張票,是象徵性的少量獎金。啊!大家鼓掌,都很高興。回去一想,美國這個企業家太聰明了,因為他的工人十年不得病、不花 錢,可省幾百萬醫藥費,你才給他一件T恤衫、一個網球拍,你想他創造的財富有多少錢?他這個公司有游泳池、健身房、網球場,鼓勵大家運動,大家都不得病。 唉喲!我一回來後,到北京一看,我們的工會主席支部書記一到過年過節,就看老病號,病越重,越去看他,健康的人反而沒人關心。

  唉!美國關心健康人,我並不是說老病號不要關心,不是這個意思。在我們這裡,你十年不得病那你幹活去,誰理你。美國這個公司所關心的是健康的一些人,讓大家健康,大家不得病。

  在我們這裡,健康反而沒人關心,唉!你越得病,倒有人看,長期病假,每到春節總有人看他。我們觀念是重視醫療到了位,就是我們現在醫療費花去五萬、十 萬沒問題。我管的病房,住院幹部一住就是幾萬。我國醫療費花一百萬沒問題,但預防費卻一分錢也沒有。實際上有專家測算心血管病預防花上一元錢,醫療費能省 上一百元。我在北京農村搞過一個調查,有戶農民一年收入二十餘萬,他很有錢,光過年給小孩買爆竹一花就二千多塊錢。這麼有錢的人,到他家裡一調查,全家七 口人一把牙刷,他認為刷牙是多餘的。結果這家七口人有四個得高血壓。實際上口腔的健康,可以減少很多病,如動脈硬化、心臟病。在國外口腔健康被認為是第一 重要的,世界衛生組織也非常重視口腔衛生健康。所以觀念要轉變,從治病轉變到預防上。


內因與外因的相互關係

  下面再說說動脈硬化、腫瘤、糖尿病究竟怎麼得的呢?得這些病有兩個原因,一個叫內因,一個叫外因。內因就是遺傳基因,外因就是環境因 素,得病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講內因,內因是一種遺傳是一種傾向,比如爸爸高血壓、媽媽高血壓,生的小孩百分之四十五得高血壓;如果爸爸媽媽 都正常,孩子有沒有高血壓?也有,但只佔百分之三點五。因為遺傳有一定的影響。遺傳的影響我們簡單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小白兔應該吃甚麼呢?本應該吃蘿 蔔,但假如從今天開始讓小白兔改吃雞蛋拌豬油,蛋黃膽固醇高,豬油是動物脂肪,四個禮拜膽固醇增高,八個禮拜動脈硬化,十二個禮拜小白兔個個得冠心病。下 面我們換用北京鴨子做實驗,讓它吃蛋黃拌豬油。結果很奇怪,鴨子怎麼吃,天天吃,膽固醇不高,動脈也不硬化,更沒有冠心病。唉!這就奇怪了,怎麼兔子一餵 就動脈硬化,鴨子就沒有動脈硬化呢?道理很簡單,兔子是兔子,鴨子是鴨子,遺傳不同啊。人也是一樣:為甚麼張三一吃肥肉膽固醇高,動脈就硬化,冠心病來 了,而李四天天吃肥肉,他甚麼事也沒有,因張三是兔子型的,李四是鴨子型的。鴨子型就沒事,你兔子型就倒霉,先天倒霉。為甚麼有人吃得並不多,可就減肥不 下來,那個吃得很多的人肥不了,就因為各人類型不同,有些東西遺傳百分之百,有些遺傳是個傾向。高血壓冠心病是一個傾向。

  人和人表面看起來,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長相都是人,好像也差不多,其實人和人有天壤之別。例如,我們說人生吧,風風雨雨,每個人部會遇到著急 不痛快的事,但遇到生氣急不痛快的事,張三一生氣就心跳加快、血壓高、臉紅、氣得哆嗦;李四一著急、生氣心跳不快、血壓不高,但是胃疼,胃穿孔,胃出血; 王二一生氣著急得糖尿病了。第四個人生氣著急,既不得心臟病也不得胃病,也不得糖尿病,但得了癌症。我們科有一個病人六十歲,一輩子健康很好,有一天他回 家一聽不得了,原來他大兒子騎自行車從胡同出去一拐彎,對面來輛大卡車一撞,把脖子掐斷了,高位截癱,就像桑蘭一樣。他到醫院一看可不行了,正搶救呢,身 上插著七根管子,從鼻管、胃管到尿管,還有胳膊上、肢上到處部是。他兒子廿五歲準備結婚,醫生告訴他兒子將高位截癱,今後大小便都成問題,不說結婚,工作 也不成了、生活也不行,以後一輩子都要人伺候。醫藥費要多少錢呢?三天一萬塊錢,可了不得,大兒子是這麼一個狀況,今後一輩子誰管呢?回去之後真是吃不 消,結果憂慮以後不但吃不下飯,水都喝不下。喲,快上醫院看,一拍片食道癌,喉管上阻塞了,趕快開刀,一開刀胃裡還有潰瘍,三個月前很健康,壓力一來憂 慮,三個月內兩個部位三個癌,結果比兒子還死得早,截癱孩子還在搶救。對他來說壓力造成了癌症。第五個人也是遇到壓力,變成精神分裂症了。第六個生氣著急 甚麼也沒有。都是人遇到著急、遇到壓力,有的人得心臟病、潰瘍病,有的糖尿病,有的人甚麼也沒得,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啊!

  記得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每天一早第一件事就是揪鬥走資派。有一個黨委書記是個女的,前前後後鬥了一百多次,「剃光頭」坐「噴氣機」。但是這個女士非常 不簡單,鬥完了回家以後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若無其事,我從心眼裡佩服她,她真不愧真是特殊材料製成的。過不幾天又揪出護士長了,一個上海人,模範護 士長,待病人如親人,真是非常好。她爸爸是所謂的歷史反革命,跟她有關係,因為護士長特別孝順,每個月給她爸爸寄二十塊錢階級陣線沒劃清楚。她是護士長, 說她對病人如親人,可她沒經風雨世面,一聽明天也得把她揪出來剃光頭,可不得了。當時一陣恐懼,精神就崩潰了。唉喲!與其明天這樣受侮辱啊,還不如死了。 死沒有地方死,最好的辦法是放血吧?把動脈裡的血放掉就完了,又怕把地弄髒了,怎麼辦呢?找一個塑料桶,用手術刀片,切手上動脈,兩手的動脈都切斷了,再 將手放在桶裡放血,血放到一半,血壓一低,動脈痙攣,血還出不來,想死還死不了。怎麼辦呢,天亮紅衛兵又要來了,咬牙從五樓跳下來,頭顱著地,粉碎性骨 折,當時就死了。那個地方是我們上班必經之路,雖然屍體撤走了,但是一地腦漿一地血,慘不忍睹,誰見了都終身難忘。怎麼人家被鬥一百多次,若無其事;明天 才鬥你,今天精神就崩潰了,這就是人和人不同,人和人心理耐受能力、精神、性格、意志和各方面都不一樣。所以表面看來人和人千差萬別,這就是內因不同。因 此有生出來膽固醇就高,為甚麼北京有的小學生血壓偏高,如果他還肥胖,那將來必定是冠心病候選人。

  我們現在講的這麼些病,內因在慢性病中所佔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佔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分因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 減少疾病。健康的鑰匙在自己手裡。外因可概括為四句話十六個字:第一,合理膳食;第二,適量運動;第三,戒煙限酒;第四,心理平衡。(續下期)
 
 
創舉.盛舉.義舉
在旭日集團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發言

◎覺 真
  (編者按)香港旭日集團主席楊釗居士,是一位慈善家,佛教的大護法,一向關注佛教教育,並為佛教教育作出許多貢獻。九月廿八日,楊釗居士假深圳香格里 拉大酒店,主持了「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探討佛教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兩岸三地有關教界同仁和專家學者出席。

一、 佛教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心的宗教。

  佛說眾生平等,是無條件的。其本質是尊重人、關懷人、理解人、救度人,以至於怨親平等,自他平等。《梵網經》、《心地觀經》中都說「一 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視眾生皆是父母(過去父母),視眾生皆是佛(未來諸佛),這只有佛教才有這樣慈悲博大的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 心的思想。自化化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化他、利他、覺他,都是對人的尊重、關懷和救度。而且《華嚴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在歷史上第一次 把人、眾生和佛,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所以佛教的本質是尊重人、關懷人、利益人、幫助人,把人放在主體的中心的地位。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關懷人、救度 人,就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我這是說:佛教就是為了眾生。


二、 佛教的存在是社會的需要,人的需要。

  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武一宗」的慘劇,但從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來看,那是短暫的一瞬,更多的時間是佛教的燈燈相傳,代代相續。只要有寺(道場)、有僧(僧團、四眾),信眾就源源不斷而來,施主就源源不斷而來。信佛和學佛的人也源源不斷。

  為甚麼?因為佛教使人淨化心靈,使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提昇了人的道德品質,使人的素質真正上升到了清淨、解脫的境界。人的心靈淨化了,人的行為端 正了,人的道德品質提昇了,對誰有利呢?對國家有利,對社會有利,對人群自身有利。《維摩詰經》中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所以佛教的存在,對世界和 平有利,對社會穩定有利,對人的提昇和解脫有利。因此,向善的人,期望從煩惱中解脫的人,渴望超越和提昇自己的人,對未來抱有理想的人,不能沒有佛教。

  我這是說:眾生需要佛教。


三、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也是佛教立教之本。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見如何傳播佛法,如何弘道,關鍵在於人(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 個「樹人」的重任就在教育。在中國佛教史上,哪個時期人才輩出,哪個時期大善知識最多,哪個時期的佛教就最輝煌,佛教文化的成就也最高。當代香港佛教有以 覺光長老為代表的僧伽,有以楊釗博士為代表的居士,所以香港佛教在香港社會有極大的影響力,在六大宗教中有崇高的地位。足見人才之舉足輕重。沒有覺光長老 的號召力和團結佛教四眾同人,全港佛誕公眾假期不可能實現,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不可能順利建立;沒有楊釗居士的能力和發菩提心,今天,這樣重要的關注佛教教 育現狀與遠景的研討會,也不可能及時召開。楊釗居士的貢獻,不僅是把大家凝聚起來,共同商討,集思廣益,進行籌劃,而是為我們民族爭氣,為中華佛教的發展 創新樹立了一個躬行實踐的典範。

  我這是說:佛教需要培養自己的人才——佛教的通才專才,以及佛教領袖的帥才。


四、 籌備創立中華佛教大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創舉,是利國利民的百世之功。

  請讓我回顧一下,上個世紀,在中國大地上創辦佛教教育的一些事蹟:

  一九零七年,楊仁山居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立衹洹精舍,培養學兼中西的佛教人才。諦閑老法師和曼殊上人都應聘來任教。太虛大師,歐陽竟無都是在這裡學習而走向他們的成就的。

  一九零九年,諦閑老法師、月霞法師在南京創辦僧師範學堂,開始重視僧師範的教育了。

  一九一四年,月霞法師於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慈舟(1877-1958)、持松、常惺、戒塵、了塵都在此學習、畢業,成為後來一代高僧大德。

  一九二二年,歐陽竟無居士創辦支那內學院,太虛大師在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太虛的著名弟子大醒、大慈、大勇、大智、大悲、大敬、大愚、法尊、法舫、芝 峰、福善、茗山,都曾在這裡得到培養,成為上個世紀海峽兩岸,漢藏兩系的著名法將。大醒、法舫、法尊、芝峰還被譽為太虛門下「四大金剛」。

  一九三零年,太虛大師在重慶創建漢藏教理院。一九四零年,周叔迦居士在北京創立中國佛教學院。這兩所院校歷時較長,培養的人才也最多,至今還有住世的,已是老一輩佛學砥柱了。

  我所以回顧這些,意在說明,這些佛教教育部門培養了大量佛教人才,上個世紀著名的佛學家呂澂、熊十力、王恩洋、袁煥仙、賈題韜、黃懺華,以至今天在大 陸受到十分敬仰的南懷瑾先生,幾乎都是在以上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佛教是關懷人、提昇人、救度人的宗教。佛教的未來,關連著人類的未來。佛教的弘傳和 佛法的普及,不能不有賴於佛教人才。人才的成長,不能不有賴於系統的教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佛教界先後選派了幾批優秀青年僧侶去斯里蘭卡、泰國、日本、韓國留學深造。我院副院長淨因法師就是其中學業有成的一位。出 國深造當然很好,這說明人家有佛教高等學府,而我們自己卻至今沒有一所現代規模的綜合性的佛教大學。在日本,佛教大學著名的有東京立正大學、駒澤大學、大 谷大學、大正大學、東洋大學、龍谷大學、京都佛教大學和歌山高野山大學等數十所之多,在台灣也有玄奘大學、佛光山大學、華梵大學、法鼓山大學等多所。而堂 堂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至今一所正規的佛教大學也沒有。這是歷史的遺憾!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華大地為甚麼就不應該設有一所佛教大學?現在,佛學家楊釗博士發菩提心,倡議、發起,在五至十年間籌備創辦一所現代的上規 模的中華佛教大學,這是中國二千年佛教史上的創舉,是利國利民,功垂百世的盛舉,是續佛慧命,發展新世紀佛教的功德無量的義舉。我相信,一定能夠龍天護 佑,集中一切能量與智慧,早日克盡其功,造福萬代。今年十一月,上海玉佛寺將舉行建寺一百二十週年紀念,他們也將舉行一次「人間佛教」的研討會,來函向我 徵文,我於月前曾寫了一篇應徵文稿寄去,提出創辦一所中華佛教大學的設想,呼籲教界大德,共襄盛舉,想不到今天的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上楊釗居士已提上日程 了,我倍感歡欣鼓舞,謹在此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謝。如果我們著眼於中國佛教教育這個立教之本,中國佛教在二十一世紀一定如旭日東昇,佛光普照,慧 澤群萌。
 
 
彌勒精神——記佛教界前輩秦孟瀟老師
◎黃 鶴
  月十四日,深圳。秋雨淅瀝,天氣微寒。我會盟兩位遠道而來的報子同仁,並有緣一同前往四季花城,拜謁《香港佛教》雜誌主編、德高望重的秦孟瀟老師。

  秦老師七十多歲,個子中等,頭髮斑白,形體清瘦,但精神矍鑠,一副寬邊的高度近視眼鏡遮去了大半張臉,書生秀才氣質,卻沒有「之乎者也哉」的窮酸和迂 腐。他祖籍江蘇揚州,早年畢業於漢藏教理院,佛理精通,且熱情好客,平易近人,爽朗健談,幽默風趣而不失老者的莊嚴。他博學多才,見多識廣,見解獨到,往 往於「山窮水複疑無路」之際,出其不意,來個鋒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談吐和緩、圓融,不傷人,不擺架子,不鋒芒畢露。其包容心大如彌勒之肚, 微笑一如彌勒之臉,光明,燦爛,令人如沐春風,如沐春雨。怪不得少林《禪露》主編李銳鋒先生說,跟秦老交談是「一種享受」。的確如此,他有一種獨特的親和 力與感染力,猶如佈道的禪師。我是第一次拜訪秦老師,起初像個小學生一樣正襟危坐,只顧旁聽,接著情不自禁地參與話題,最後便融入其中,被他那種不同凡響 的見解、睿智、沉穩所攝服,不忍離去——是晚竟然就此「掛單」,與「伊豆舞女」共宿「榻榻米」。

  我們登門造訪之時,適值秦老大病初癒,腿上和腹部都還殘留著二、三十厘米長的手術刀痕,狀若游龍,令人觸目驚心,用他的話來說是「氣如游絲,差點一命 嗚呼」。這把年紀的人,該是退休在家,兒孫同堂,頤養天年,唸唸佛,打打太極拳,寫寫回憶錄,或遊山玩水,唱唱「夕陽紅」。他卻舉重若輕,壯舉嚇人,不把 身體當身體,不把生命當生命,為了香港佛教,為了廣播佛法,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地——拖著一個病老之軀,喜作「滿天飛」——出院不久就長途跋涉,從香 港跑去了遙遠的東北採訪;馬不停蹄,過幾天又要「飛」往上海。秦老師樂此不疲,依然保持著編採人員「腿勤筆勤」之本色,筆耕不輟,著作頗豐。他既有江浙人 的幹練,又不乏港台人的勤快。哪怕躺在病床上,也能「遙控」自如,雜誌準能奇跡般地及時「出爐」。難怪香港佛界泰斗覺光長老讚歎、憐惜地微嗔他「真是不要 命啦!」

  寬大的茶几上放著幾冊沉甸甸的期刊,油墨飄香,是近期的《香港佛教》。我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並沒有拿來一讀的想法。當今乃信息、知識「大爆炸」時 代,電視被稱作「時間殺手」,網絡被說為「垃圾總站」,各類刊物更是漫天飛舞,太多,太爛,太浮躁!現代人已無暇顧及,即使有這個工夫也沒那份心情。古人 「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今人的感覺似乎粗糙了,遲鈍了,被橫流的物慾湮沒消散,隨風而去了。就我而言,公司每日出版四十八個版面的彩色大報,也懶得 細看通讀,總覺「水分」太多,每天一上班,只肯花上三、五分鐘,幾大版塊,一覽而過。

  秦老師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主動遞過來一冊,我只好禮貌地接過。就此一剎那,我的眼角似乎觸到了「機關」,心頭猛然一震,呵?!頓時凝神靜氣,盯著封 面幾個大字——「上海龍華古寺法主和尚上明下暘上人示寂」——那不是我尊敬的皈依師明暘老法師嗎?「一代宗師獨挽狂瀾 五色舍利普照大千 秦孟瀟敬挽」。 我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打開封頁,迅速翻到「慧星殞落」,裡面刊登了師父的生平、圓寂、追悼的詳情及圖片,讀來令人感動,頓覺心淚上湧。我如獲至寶,一氣 讀完,又反復翻閱。多年報刊行業養成的陋習,使我從未如此認真、恭敬地閱讀完一本雜誌,此次是個例外,真是稀有難得。它如此抓人心魄,誘人深入。我忍不住 主動從茶几上捧起一冊,那是八月版的第507期。刊中文章不能說「字字珠璣」,卻也「篇篇無價」,我很幸運地又一次覓得了自己所需之「珍寶」——我最欣 賞、最關注、最愛搜集有關資料的三個人物——虛雲長老、太虛大師、詩僧曼殊,全都「榜上有名」,而且前後刊在一塊兒,真是令我驚歎不已!我心中暗自叫絕, 也許正是那些殊勝的因緣把我引進了秦老的家門!秦老大難不死,我們的相遇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我來了興致,仔細打量起這份雜誌來。它是如此普通、平凡,卻有一個卓爾不群的內涵和精神支撐。編者竟把原本枯燥、嚴肅的行業性刊物辦得如此「及第」 「登科」,雅俗共賞,量度適中——既有大陸的正統嚴謹,又不失港台人的活潑優雅,領導百姓、法師居士、信與不信佛者,均可一觀。它版式美觀,色彩調和,圖 片切題,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立足香港而涵蓋全球,又不乏專刊特刊的具體翔實。值得一提的是,秦老大作《隨筆禪話》的插入,給期刊的生活性、可讀性、覺悟 性增添了幾分靈活風趣。行文短小精悍,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含蓄幽默。作者文思敏捷,素材「開眼即看」,於街頭巷尾、吃穿住行的生活中信手拈來,而且以小 見大,語言樸實,如水墨山水,三五兩筆,清淡巧妙,不乏機鋒,點到為止。如《荒唐行徑》,現身說法,披露世風;又如《金瓶掣簽》,專業術語,清晰透徹。文 如其人,這就是秦老師的作風——熱情委婉,謙虛包容,坦蕩直爽,簡單精練,不故作,不驚乍,不拖泥帶水。當前報刊林立,要想在此你死我活之競爭中「分得一 杯羹吃」,贏得讀者一份認可,一聲讚歎,談何容易?秦老實屬「高手大鱷」「浮出水面」——幾十年的辦刊經驗,資格比我的年齡還老,真乃佛界之「耆宿」「祥 瑞」也!

  「辦刊弘法,令迦陵仙音演暢四海」,秦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如是願,如是行。為辦好刊物,就得與性情「互異」、「唯我獨尊」的諸山長老、大小僧侶交往, 打點教裡教外,使各方關係圓融於股掌之上。他像一縷智慧的輕風,在夾縫中穿行,遊刃有餘。人緣一如笑彌勒,「人見人愛」,到處有吃有住、受歡迎受尊敬、奉 如「座上賓」,那真是很不簡單了。不僅如此,秦老師還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扶持過許多年輕有為的法師。他樂於助人,有求必應,為叢林事務操勞不息,為保 護祖國大陸宗教文化遺產而奔走呼籲。例如歷史悠久的開封大相國寺,屢遭破壞,幾致毀滅。為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佛教場所,一九九一年五月心廣法師和作家于亞 非起草了《大相國寺事態發展的報告和呼籲》一文。秦老師以迅猛的速度和卓人的膽識,將此文刊載於《香港佛教》第三五一期之卷首,並作了「編者按」,遂引起 海內外人士及中央領導江澤民主席的高度重視。此後,在佛協會長趙樸老及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和關懷下,於次年三月順利地解決了問題——政府批准了大相國寺作 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並交於僧人自行管理寺院。回憶往事,于先生不無感歎道:「沒有秦老和《香港佛教》,幾乎就沒有我們大相國寺的今天!」

  我不禁想起了「笑笑佛」布袋和尚,在江浙一帶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布袋和尚參透玄機,「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他經常揹著個布袋子,笑容可掬,有求必應,廣結善緣,廣為佈施,隨機度化。布袋和尚其實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灑脫自在,弘法度人。不難看出,秦老師身上 就有此菩薩的風度和精神。他寬敞雅致的住宅,佈置得像個筆墨書齋,各種名人字畫點綴四壁,聲控小鳥啾啾歡鳴,電子瀑布飛流直下,很有一種返樸歸真的氛圍。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正堂懸掛的一大幅四像彌勒圖,寫意幽默,畫風拙樸,令人忍俊不禁,或許這就是主人的心跡——以彌勒為榜樣,以兜率為歸依,以讀者為道 場,出世入世,歡喜自在,詼諧幽默,利樂有情。

  是晚,天涼雨綿,秋風乍起,窗外樹木搖曳。但在秦老家中夜宿,猶如進了彌勒後院,溫暖可人,清靜安祥,內心倍感安穩踏實,酣睡無夢。佛道之昌,不偏不邪謂之「正」,不浮不躁謂之「穩」,人間佛界有此等前輩住世把舵,恰似彌勒入世,我等晚輩福氣不淺,高枕無憂了。

  願秦老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願《香港佛教》法音永亮,續佛慧命!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八日於深圳
 
 
未必囚衣便斷腸?
——陳海量老居士其人其詩

◎鄭頌英作 陳無憂整理
  生盡瘁於佛教弘法業,經受二十五年艱險坎坷的陳海量居士,早已聞名國內外佛教界,但他 的「窮而後工」在縲紲中慷慨蒼涼的詩作,則佛教同仁知之尚稀。海老出身書香門第,幼時受家庭嚴格的國學教育,少時即能詩善賦,留下許多佳作。一九五五年罹 難冤獄後,在獄中又作詩述懷,自行編集,取名《秋聲樓詩集並序》,後交獄友帶出,得以保存。詩為其心聲之蹤蹟。明珠暗投,蒙塵經年,讓其重視光芒,流傳於 後世,筆者誠是責無旁貸者矣。

  陳海量居士名「立鰲」,初自號及用作筆名的為「拜善」,「一夢」。及其辭離大法輪書局到上海市佛教青年會內創辦大雄書局後,一直以「海量」署名。居士浙江天台人,生於一九一零年農曆十一月初一,自幼聰慧好學,少時印有佳作在故鄉流傳,如:

溫嶺別慧田

  秋風吹我作蓬飄,潮去潮來自長消。
  珍重一聲歸去也,張帆已過洛陽橋。

  居士初在當地機關任會計工作。一九二九年正月,弘一大師駐錫福建泉州南安的雪峰寺,海量居士前去皈依,執弟子禮,隨從修學。從此深研教理,勇猛精進,以身許法,以苦為師,立志終身弘法利生啟發正見,曾作詩《自勉》,以明其志:

  一、苦志勞筋大任因,洪爐正好煉身心。
    不披堅鎧耽安逸,豈是如來座下人。

  二、願將吾血化作墨,寫出文章百萬言。
    畢世皇皇緣底事,忍看佛日翳塵天。

  三、畏難兩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
    無盡眾生無盡事,一肩挑起上修途。

  後攜妻兒在天台山赤城山紫雲洞學佛養病,過著艱苦的生活,有七律《紫雲洞題壁》一首記述。

  洪楊余子寄岩峰,寂寞生涯自采薪。
  血染枝頭驚指破,雲迷洞口悵身淪。
  米鹽愧仰紅顏婦,貧賤難忘白髮親。
  夢裡悲歡何足計,任人笑罵任人嗔。

  一九三八年底,應上海大法輪書局的陳無我居士之邀,辭離家鄉赴上海編輯《覺有情》半月刊。其時他和無我居士相依如父子師徒,無我居士主持出版主編,所 有組稿、審稿、編輯、校對、營業、財務皆海量居士一肩荷擔。夜以斷日,不辭勞瘁。其間還寫作弘法書籍,發行流傳。隨著《覺有情》的影響逐漸擴大,海量居士 在佛教界的名望也與日俱增,知名度大為增長。但待遇菲薄,家室仍在梓里。為弘法為生計,兩地分居,但亦常有思家情愫付之詩句,如:

別內子

  欲抒弘法願,辜負故園春。
  寂寞黃昏坐,毌為憶遠人。

  他遇難前的詩中有身世、懷家若干首,而離騷哀怨的詩情雅雜,多在蒙難之後。《孤雁吟》上中下篇各有七絕十首,上、中為五五年前在滬之作,下篇都是遠戌 青海以後之筆了。前期之作甚多,散見於各種報刊,抒情寫景無不至深至真,長齋奉佛無不至竭至誠。下面是《孤雁吟》上篇中選出的六首,足見其詩才之不凡。

  一、天台城外芳草萋,石橋煙柳過清溪。
    西茅五里松風道,石橋枝頭烏亂啼。

  二、繞宅青松茅氏村,竹篱老屋矮柴門。
    春來小院梅花放,疏影清香供釋尊。

  三、茅家有女名宛莘,皓齒明眸綽約身。
    舉止端嚴言語寡,三生石上結嘉姻。

  四、長齋奉佛從夫婿,脂粉香精不上顏,
    為愛霞夭山立雪處,故移寒舍入深山。

  五、佛隴凌雲高萬丈,百拜舍利同瞻仰。
    採花獻佛折芙蓉,白玉瓶裝虔供養。

  六、華翰匆匆海上來,殷殷招我下山隈。
    娥眉聞訊容顏減,此日離家何日回?

  抗日找爭後期,被尊為凈土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師在靈岩山寺端坐生西後,全國的哀悼詩文匯編成《印光大師永思集》就出自海量居士的手筆並有《懷印光大師》詩述懷。

  河山破碎悵何之,劫火餘生失導師。
  野渡蒼茫沉落日,法門寥寂想遺規。
  吳宮衰草千秋夢,毗舍雙林七眾悲。
  凄絕香光人去後,空留明月照豐碑。

  其後,他法緣最深的弘一大師圓寂後,又編集了《弘一大師永懷錄》。《永懷錄》與《永思錄》一起被收入周谷城主編的《民國叢書》(見該書第三編第七十五冊)。

  上海市佛教青年會在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五年是全盛時期。興教、弘法、利生影響國內外。我時任佛青副理事長兼弘法部主任,《覺訊》發行人。一九四九年我們 集資請海量居士出來辦大雄書局。約二年後,他才攜眷來滬居於淮海路佛青的舊址內。下面四首是其在滬建立伉儷情深的佛化家庭,到一九五五年八月出席在北京召 開的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會議,孰知去而不返的一段情景。

  一、千里移家住滬濱,小樓裁剪舊翻新。
    停針問我歸何晚,工作今朝可苦辛?

  二、新秋七夕梧桐路,挽手乘涼踏月行。
    惋惜人天多恨事,蓮池並蒂訂來生。

  三、長空似水夜雲清,小閣秋燈無恨情。
    伴誦不如香已盡,打窗落葉透秋聲。

  四、收拾行裝去北京,門前相送黯然行。
    豈知別易歸非易,惆悵南飛孤雁聲。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短短六年的大雄書局工作的歲月裡,他還擔任佛青的理事兼弘法部副主任,書局經營各種佛教經典和書刊圖像,弘法利生,不遺餘力。他 的著作《在家學佛要典》、《建設佛化家庭》、《可許則許》、《知己知彼》、《解惑顯真》、《禪凈生活》、《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學佛的女郎》……亦在書 局印行,他留下了等身的文字因緣。其作品雖於一九五五年後被列為禁書,全部焚毀,但至今仍暢銷國內外,港、台、南洋各地還多有翻印流通者。其中《可許則 許》等幾種被台灣靈岩山寺列入《靈岩小叢書》,妙蓮老法師加上前言,盛讚海量居士的作品是「人世長夜之燈塔,慈航普渡之舟楫」。

  一九五五年八月,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第二屆代表會議。方子藩、鄭頌英、李行孝、陳海量四人,作為上海佛教青年會的代表同時赴京參加會議。在左的路線指揮 下,佛教青年會被打成反革命集團,我們四人在會上被批鬥。就在九月五日的歸程中,車到上海真如,鄭、李、陳三人被捕。上海佛青在大批判中隨即結束了。直至 一九五八年八月下旬反右時,經過三年的關押,我們四人才在市中級法院同庭受判重刑。金剛道場的清定上師無期徒刑,海量居士二十年,行孝居士五年,我十四 年。判決後即被押赴青海勞改農場服刑。雖同在海南塘格木農場,但分隔甚遠。就在二十五年的囚衣生涯中,海量居士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後他自行遴選出一百四十 九首,結集作序,命為《秋聲樓詩集並序》。這詩集是他文藝才華的精萃,囚徒生活的記錄,也是精進禮佛的心聲。

  集中多篇為懷親懷師懷友,念佛念妻念兒之作,發自肺腑,感人之極。弘一大師及陳無我居士是海量居士的學佛引路人、師長、知音、忘年交,他雖身陷囹圄,卻無時不念。


懷弘一大師(三首)

  一、南國傳燈法乳恩,三衣一缽仰師門。
    斜風斜雨梅山寺,坐聽闍黎語釋尊。

  二、長亭芳草黏天碧,送別歌聲怨杜鵑。
    山外夕陽亭外柳,寒村幾處起炊煙。

  三、香煙緣締識晚晴,此身曾為證三生,
    舊存墨妙應猶在,吩咐兒孫莫看輕。

  「舊存墨炒」即指弘一大師一九四一年應海量居士的請求為其父作傳《陳復初居士傳略》的墨寶。大師極少為人作傳,寫成墨寶可能這是唯一的一件。海老青海返滬後,幾經劫難,已遍尋無著。海老西歸後,偶然發現墨寶尚存。兒孫們遵照海老遺願,正在尋找一合適場所捐獻永存。


懷陳無我居士

  無情歲月如流水,十載投荒別我師。
  安得東歸黃歇浦,登門卻話別離時。

  我與李行孝居士是海量居士的莫逆之交,更是同罹佛青冤獄的難友。他在押赴青海勞改的途中,在西寧火車站竟遇見了闊別三年的李行孝居士,此事有詩記錄。


西寧遇李行孝居士又言別(六首)

  一、萍蹤已是三年別,邂逅驚看兩鬢霜。
    誰識飄零青海客,靈山受囑異尋常。

  二、家住滬西中一村,孟嘗慷慨客盈門。
    非緣彈鋏延佳士,為報如來說法恩。

  三、貝葉同翻歇浦濱,十年香火禮能仁。
    終朝為法忘辛苦,湖海相逢有幾人。

  四、天南地北同行腳,去住如今難再約。
    忽憶江灣夜月明,一肩行李辭吳越。

  五、此別深知不再逢,飄流湖海各西東。
    因緣聚散原如幻,蹤蹟何妨任轉蓬。

  六、收拾行李起五更,西寧小住望南行。
    秋山客路飄黃葉,斜照重添握別情。

  同在塘格木農場服刑,轉輾得到我染病住院的消息,海老即作詩鼓勵:臨刑入定,前有縲紲憨山;入獄勞改,權作閉關學禪。


懷鄭頌英居士(六首)

  一、病榻殘燈夜雨聲,殷勤寄語慰離情。
    可堪往事重追憶,月下同車上北京。

  二、碧雲寺裡共徘徊,花徑無人長綠苔。
    五百聖僧無一語,鷓鴣飛上石蓮台。

  三、縲紲度生思紫柏,臨刑入定仰憨山。
    負經入獄尋常事,趺坐南樓學掩關。

  四、文章經綸鄭居士,海上當年懸法幢。
    燈下談經千指繞,夜深歸去帶寒霜。

  五、身世誰憐李卓吾,焚書一帙獄燈孤。
    子規啼血三更冷,覺道原來一字無。

  六、同是如來座下人,千錘百煉不嫌頻。
    苦修合是吾儕事,六代傳燈付負薪。

  孫常權、陳遜璋、徐恆志都是海量居士的知交,孫陳更是他的總角之交。在廣漠的青海灘頭,徘徊曠野,陌頭小立,懷友之情,油然而生。


懷亡友孫常權(七律一首並序)

  鄉友孫君常權,與余稱莫逆,君工於詩,記其《過溪南外祖母故居》七律云:「育母撫雛兩代恩,卅年身世對寒村。故園新主驚來客,老屋舊鄰 話斷魂。紅樹當窗思白髮,青山歸骨冷黃昏。秋風不盡孤兒淚,為報劬勞禮世尊。」情真句佳,人所傳誦。君修凈土法門,蓮池往生,臨終證驗。屈指君逝已十五年 矣,與君說佛論詩,其情如昨,回首往事,徒增悵惋耳。

  白雲紅樹半山村,煙雨樓中話佛恩。
  十五年來嗟死別,七千里外愧生存。
  回首往事疑春夢,說到交情有淚痕。
  又識芙蕖叢裡生,荒郊不必再招魂。

(續下期)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西藏喇嘛

  到人與人之間這個「緣」字,實在妙不可言!也就是說,有緣的人,巧就巧 在一剎那之間,如磁鐵相撞能擦出火花來,只在瞬息之間就消失了。沒有緣的人,要求相見,恰如海底撈針,費盡心力,花費時間,也無法有相會的緣份。有一次, 有一位從西藏來的喇嘛找我,滿以為能見到我可以談談,事實上在這個時期內出遠門機會不多,料不到我因有事前往馬來西亞去了。

  這位大喇嘛事先又未約定時間;由於「出境」的緣故,也很難確定日期,政府甚麼時候批准,甚麼時候才能離境,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呀。這位大喇嘛來了香港,因要與我商談有關出版的事,可是怎麼找也找不到我,問起別人來,也是「一問三不知」,幸好有密宗信眾接待了他。

  這位大喇嘛在港「弘法」兩個星期之久,幾乎每天都有打聽我,始終不知蹤影。他簽證日期到了,不少信徒親自護送大喇嘛過境。他上午走了,而我下午返回香港,就有人告訴我這件事,並說:「吐登喇嘛返回西藏去了。」

  這位大喇嘛是「活佛」轉世,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曾僑居英國,在劍橋大學從事藏英佛學大辭典翻譯工作,著作多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而今在美國弘法,常有電話給我,告訴近況。


不解之緣

  我與出家人特別有緣,凡是和尚、尼姑、居士找我談心,從不拒絕,而且放在首要的地位,如果自己有緊急的要事待辦,我也會自動放棄,或者 更改自己的日期。為甚麼會這樣做呢?我也說不出甚麼原因來,這大概是心理作用吧!平時,在路上、車上、渡輪上,看到出家人蹤影,我的注視力會被吸引過去, 不由自主的走過去寒喧幾句,如果踫到相識的,就樂不自禁地歡談起來。有一天夜晚我去啟德機場接機時,突然間,發現三位僧人同幾個警察在一起指手劃腳談話。 我好奇地走了過去,原來這三位僧人由上海來,參加志蓮淨苑水陸法會,有近百位僧人同時來,由於人多,各自匆匆搭車走了,這三位老僧人掉了隊。他們找警察說 明情況,可是警察聽不懂上海話。終於由我送這三位老僧人往志蓮淨苑。多少年來,我與出家人結下不解之緣。

  這幾位老僧人是上海龍華古寺的,日後,我經常去到龍華古寺參訪,他們見到了我總是樂呵呵的,談個沒完沒了。近幾年來,我到處往各寺院採訪,會晤的僧尼難計其數,幾乎在佛教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從此,我的煩惱更多了。


瘋而不瘋

  在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內,有一幅巨大的彩塑「五十三參」圖,大大小小一百五十多個神像裡,有兩位傳奇人物:一是右邊的濟公;另一位就是 左邊手拿敝帚,身黑如墨的「瘋僧」。說起這位瘋僧來,卻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古,他是南宋初的一位頗有膽識的和尚,叫風波和尚。他以「掃秦」事蹟名垂青史。相 傳,當年奸相秦檜狠心要誣害岳飛,就到靈隱寺來求籤。在走廊裡碰到了風波和尚。和尚大笑道:「曹操也是一世之雄,可今天他哪去啦?」秦檜聽了暗自一驚!就 叫人把他帶了過來。和尚對他說:「天理昭彰,善惡有報。相公身為宰輔,為何想殺國家棟樑?」

  秦檜問:「誰是棟樑?」和尚正色道:「岳飛將軍!」這時,風波和尚遂據理陳詞,對秦檜曉以大義,力述不能殺害岳飛的道理。但奸賊那裡肯聽!和尚見他天 良喪盡,不由勃然大怒,隨手用破掃帚照著秦檜的臉,沒頭沒腦地打了過去,瞬息蹤蹟全無。侍從們驚得目瞪口呆,秦檜則被打得喪魂落魄!好半晌才清醒過來,狼 狽而歸。這就是「瘋僧掃秦」的歷史故事。

  瘋僧與濟癲常被同時供奉,一「瘋」一「癲」,相映成趣,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中瘋僧像,栩栩如生,頗為傳神。


痴情妄念

  說說峨眉山,那裡處處顯示著神秘、的色彩,還蘊含著浪漫而動人的故事;《白蛇傳》裡的白娘子,傳說是在峨眉山「修煉成道」。而今在「白 龍洞」還留有許多迷人的神話事蹟。《雷峰塔傳奇敘錄》裡,曾有說佛祖宣示:「東溟有一白蛇與青魚,是達摩航蘆渡江,折落蘆葉,被伊吞食,遂悟苦修,今有一 千餘載。」而白蛇則說:「我乃千年修煉一蛇仙也,向居海島……」。在另一本《雷峰塔傳奇》中,則說白娘子在峨眉山修煉,劇本中如來佛有段台詞:「峨眉山有 一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園中潛身修煉,被他竊食蟠桃,遂悟苦修。」白娘子在峨眉山的來由,大約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在峨眉山半山際,清音閣旁的黑、白二水,就是青、白二蛇的故居。在清音閣的上面便是白龍洞,被看為白蛇修煉時的洞府,而今已築成一座廟宇了。近幾年 來,海內外不少香客朝禮峨眉山,叩拜普賢菩薩以了心願。但是,還有不少非佛弟子到峨眉山一遊,他(她)們非常嚮往「白龍洞」、「清音閣」的景色,默默地思 念著白娘子,把她看為人間最美的、最感人的「情仙」的化身!

  在佛家弟子看來,這完全是一種痴情妄念,所謂想入非非,堅決否定「白蛇」、「青蛇」荒唐故事,有褻瀆「聖地」之嫌哩!


趙公元帥

  在峨眉山許多寺宇中,除供奉普賢菩薩法相外,主要的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殿中主像;兩旁是十八羅漢尊者塑像。而後又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士排列在周圍殿宇。這是佛教寺宇傳統的規矩,沿襲至今未有改變。

  可是,在峨眉山諸寺中,有一座破爛不堪的山洞式廟宇,裡面卻沒有僧、尼住持,無人問津;但它香火非常旺盛,朝禮的人絡繹不絕;而且這些信眾都來自全國各地的。更奇怪的是,這些叩拜的信眾有大富大貴的,也有破爛不堪的叫化子。您道,這是「何方神聖」?

  不說則已,一說出來就連匯豐銀行總裁都要低頭叩拜哩!以前舊匯豐銀行(在中環)大廳上,繪有一幅巨大神像,滿臉鬍鬚,銅鈴般的大眼,右手高舉鋼鞭,左 手托著金光閃閃的元寶,這是中國人喜愛的「財神爺!」大銀行家懂得華人的心理,寧捨耶穌而供奉人人喜愛的「財神爺」來了。這位「財神爺」本名叫「趙公元 帥」。在《封神》一書中,說趙公明還是仙人的時候,曾在峨眉山羅浮洞修行,該洞在仙峰寺旁的九老洞裡有一石床,傳說是趙公明的遺物。一般人受《封神》的影 響,為了想找「財」路,紛紛前往峨眉山去拜趙公元帥,指點「財門」何處求!多有趣的迷人的神話。


誰怕惡人

  在人群中常常出現「不公平」、「不合理」的紛爭。最為突出的是善良的易被人欺侮,而惡狠的人到處佔便宜,人見人怕!這個問題在中、外、古、今始終末能得到徹底解決,甚至國家法律亦被對方鑽了空隙,真無可奈何於他啊!

  如果碰上了諸如此類的問題,該怎麼辦呢?碰上這類「不幸」的事,首先要頭腦清醒,情緒要穩定下來,不要見來勢洶洶嚇破了膽!頭腦清醒時,尋找對方破 綻,情緒穩定下,寸能腳跟站穩!這些尋事挑?的「惡人」,來勢兇神惡煞的樣子,色厲內荏,只是隻「紙老虎」而已!經不得時間一磨,很快就軟了下來。所謂 「正能克邪」是也。自古至今只有「改惡從善」,絕無「改善從惡」之理,凡是作惡多端的人「必自斃」,「死有餘辜」,這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我們經常看電影、電視,看到劇中的那些惡人,無論怎樣兇殘、陰毒、狡詐……到頭來,哪個有好下場?在美國、日本那些黑幫人物,誰有好結局呢?這不就是「算盡機關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樣事例還少嗎?

  總之,要把「惡人」、「惡勢力」,看成一堆臭狗屎,只有掩鼻而過,唯恐避之不及,哪有「找土去」之理!懂得這一點哲理,天下「惡人」並不可怕!怕就怕在自己「膽怯」罷了。


智慧「烈火」

  談談所謂「智慧波羅蜜」。以前談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是為「禪定」創造條件,造成一個密不通風的禪定之室,造成了這內外好環境使身心恬適得入禪定,掃除「我」、「法」二執的無明障礙,達到此一境界,就是「正等正覺」,由凡轉聖,便是「佛」了。

  佛家說,人之所異於佛者,在於「迷」、「覺」之分別。所謂眾生(指人而言)無始以來,始終無法破除「我」、「法」二執。甚麼叫做「我執」呢?就是以 「我」為中心,把世間上的一切,都看成實在的、永恆的,金錢、名譽、地位、權力,以及妻子、兒女、住宅都是「我」的,由於「我執」之故,所謂貪、嗔、痴, 煩惱層層束縛著,永不自在!

  甚麼叫法執呢?最為突出的事例,有些教徒把「神」看為永恆的,只允許信這個「神」,不能信奉別的「神」!猶如某些哲學創立了某些學說,只承認自己的觀念是最真實的、不變的,對其他學派之說,一概否定其存在。

  佛家說,持有「我執」、「法執」的人,都不是智慧,而是揣摩得來的見地,是不徹底的。佛典上說,智慧(般若)是大火聚,四面都不可觸,觸之者焦頭爛額;般若火聚現前時是燒去「我」、「法」二執,剷除一切煩惱,這是「智慧波羅蜜」。
 
 
世出世法
◎楊 釗
治煩惱四法

  逆境中如何求存?在失意中如何應付?實在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天遇到很多問題:經濟問 題、失業問題、家庭問題、小孩學業問題、健康問題、壓力問題,種種問題如何解決,往往令我們喘不過氣來,因此就會形成煩惱。如果我們不懂得應付這些煩惱, 我們的日子就不好過,所以,若能學會應付煩惱的方法,實在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本領。

  最近,台灣聖嚴法師來港的一場演講中,專門提到「對治煩惱的四種方法」,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又或稱之「面對煩惱、接受煩惱、處理煩惱,放下煩惱」。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千萬不要逃避,正如俗語講「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遇到煩惱,越是逃避,它越跟看你,困擾者你,令你感到壓力,甚至喘不過氣來。我們只要「面對它」,馬上形成一種自信心,只要有信心,一切好說話。

  當我們能「正視困難,面對困難」的時候,可以說已經踏出了成功的一大步。第二步是「接受它」。當我們排斥問題時,我們要傷很大精神、很大氣力。若我們 轉為接受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好過得多,社會上幾千年來就流行一招為「逆來順受」。當我們遇到不如意事情時,用接受的態度去應付,心情一定會好得多。佛教達 摩祖師教導我們的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中,就有一招為「報冤行」,其要點也在於遇到不如意事情時,應採用「欠債還錢」,理所當然的方 法去應付。佛教是講「因果」的,為甚麼要付別人錢?就因為以前欠人家的債。月底要付百貨公司的賬單,要付電話公司、電燈公司、水務局的賬單,就因為我們曾 經買過人家的貨物,使用過人家的服務,所以要付錢。

  第三步是「處理它」。對於問題,雖然我們能接受它,不等於問題便能解決。要問題解決,必須處理。俗語有「逆來順受」、「寒來熱之,熱來冷之;剛來柔 之,鬆則緊之,緊則鬆之」、「恩威並重」、「獎勵與處罰並行」,還有「疏導勝於堵塞」、「教育勝於懲罰」等。至於經營企業之道不外乎「開源與節流」。在這 中間又有「卓越領導、顧客導向、全面參與和不斷改善」,還有「卓越領導、長遠策略、顧客導向、人力資源、訊息的收集與管理、流程建立與重整、效果主義」 等。總之,世上有八萬四千煩惱,亦有八萬四千法門去應付;世上之疾病無數,世上之藥物也無數;世上的心結無量,世上的心藥也無量。大千世界不外乎「陰陽調 和」,取其中道。所以祖師大德有云:「藥無貴賤,能醫者良;法無高下,當機者尚」。藥是沒有貴賤之分,能醫好病的,就是良藥;方法是沒有高低之分的,能解 決問題的就是好的方法。

  第四步是「放下它」。由於眾生無盡,煩惱無數,法門無邊。三為一體互相追逐,永無寧日,若得安寧、平靜、快樂,只有一招—「放下」。只有「放下」,才 能「自在」,所以我們「處世待人」的要點,在於「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腳踏實地,默默地耕耘,多點為別人著想、為 家人著想、為員工著想、為朋友著想、為社會著想、為國家著想、為人類著想,少點為自己著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工作,去面對困難,接受挑戰,處理問題,去 善待周圍的人、事、物,有一天,即使我們遇到危難,又或面對死亡,我們都能「問心無愧,心安理得」。所以說,當我們「面對煩惱、接受煩惱、處理煩惱」之 後,若要消除煩惱,就要「放下煩惱」。放下,放下,再放下,即使還有一點意識、一點思維,一點思想,都要放下;直至放無可放、還要放下。過去的讓它過去, 未來的尚未到,何需太憂心?只有放下,才是解除煩惱的最終辦法。


一點意識

  最近,在年中的總結會議中發現,有三種意識是企業管理人員要注意的。

  第一是「憂患意識」。企業管理人必須時刻存有危機感,才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有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俗語說,「預防勝於治 療」,世上很多事情,如果事先有準備,即使發生問題,其造成的損失也會減低。而我們出現的問題,往往也在於麻痺大意。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 的環境能使人奮發圖強,而安樂的環境令人不求進取,其結果就會「不進則退」。

  第二是「管理意識」,企業管理人必須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令企業能創造利潤,沒有利潤的企業是沒有生存的必要,也就是沒有生存的空間和價值。因此,提高 效率是每個企業管理人的基本責任,要提高效率不外乎「開源與節流」。在管理七大範疇中,「開源」可以透過「顧客導向」來實現了「節流」則要靠「人員培 訓」,「資訊的分析和管理」以及「流程重組」來實現。其次,管理意識中包括「計劃、落實、檢討」和「不斷改善」。只有我們「不斷改善」,並且進步得比別人 快,我們的企業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如果我們改善得慢,被別人追上了,我們就會被社會逐漸淘汰。

  第三是「團隊意識」。現代的企業,其組織架構是大分工。在大分工的過程中,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定要靠良好的合作。而良好的合作又務必靠默契性強和優 勢互補。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企業的信譽和品牌,而企業的重要價值之一也在於信譽和品牌。所以人們說:「信譽是企業的生命,沒有信譽,企業也就完了。」

  一個企業,其主管是否稱職、是否夠水準,其衡量標準之一,也在於他們是否具備「憂患意識」、「管理意識」、「團隊意識」。如果他具備以上三種意識,並 能貫徹在日常工作中,持之以?,那麼,其轄下的企業一定會是健康的企業,具備強大的競爭能力,並且容易成為行業中的表表者。
 
 
朝普陀 禮觀音
◎黃瑞雲
  寧波大學參加國際楚辭研究會,會後我提議去普陀山一游,得到許多朋友的響應。六月十七日清晨,我們自寧波出發,到海岸乘快艇渡蓮花洋,穿過宏偉的跨海大橋,遠遠望見普陀山冉冉地來到面前。此時大海無波,天空明淨,只見普陀山青峰聳峙,在陽光照耀下,青蒼嫵媚而又肅穆莊嚴。

  一上碼頭,進入「普陀聖境」,由導游小姐引領,即開始登山,盤山屈曲,拾級登臨,過「二龜聽法」,上「五十三參」,抵「磐陀石」,登普陀山頂;舉目四 顧,只見海天空闊,鷗鳥飛翔,胸懷為之一豁。由於遠處島嶼環峙,普陀洋上呈現出一幅山中海、海中山的壯闊畫圖。山上雨水豐饒,日照充足,樹木都長得特別豐 茂,郁郁蔥蔥。無數合抱不交的古樹,枝幹蒼勁,寄生在上面的藤蔓植物,全都青翠繁茂,活力充盈。許多高岩奇石,矗立於青林綠樹之間,自然成趣,峭麗多姿。 這座譽滿天下的名山,峙立在大海之中,大概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中午,我們到達普陀的主剎普濟禪寺,在圓通寶殿瞻仰觀音菩薩,千百年來,人們世世代代禱祝的南海觀世音菩薩,於今就在面前。在璀璨的電燈照映下,通殿 一派金碧輝煌。高達九米的菩薩金身,略微前傾地俯視眾生,低眉順目,仿佛在傾聽億萬生靈的傾訴。我無心去觀察無數精彩絢麗的幡幅和扁額,也沒有多去參拜四 周栩栩如生的羅漢,一心注目莊嚴妙麗的菩薩金容。拜謁觀音是我多年的宿願,許多童年往事湧上心頭,心潮怎麼也不能平靜。

  從前在我家鄉,家家都供奉觀音,到處都有觀音殿,我的母親祀奉觀音就最為虔誠。母親是個山區農村婦女,含苦茹辛養活了我們弟兄姊妹七個。孩子總免不了 三災八難,在那些年月,鄉裡談不上有甚麼醫藥,母親只有寄望於慈悲的神祗。不知道有多少個晚上,她帶著我去敬奉觀音。在堂屋大門前面地上,插三支香,酌三 杯香茶。前方用十六把調羹,排列成一個直徑約三十厘米的圓圈,每把調羹裡注一點點青油,安上芯子(那是用棉花搓成的),一個一個點亮,成為十六點燈光組成 的光圈,好像叫做「圓光燈」。母親跪在地上禱告,叫我也跪在她的旁邊,她的禱告詞我聽不太清楚,但「南海觀世音菩薩」是聽熟了的。禱告之後就燒化紙錢,並 捏著燃燒的錢紙,把紙灰敲一點點在放了一小撮茶葉的茶杯裡,這就是「敕茶」。我們就靠泡這種茶來治療疾病。母親進行這種祈禱儀式是極為虔誠的,包括我也在 內,相信菩薩會保佑我們。多少回我跪在地上,凝望著「圓光燈」的光環,靜靜的深山的夜裡,整個世界聽不到一點聲音,燈光都很凝重,在那明亮的燈光中,仿佛 看到觀音菩薩真的就在裡面顯現。許多年以後,我讀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嚴寒暗黑的除夕之夜,小女孩縮在街道的角落裡,又冷又餓,她從擦亮的 火柴的光裡,看到了親愛的祖母,那麼慈祥,那麼親切。每讀到這裡,我就想起童年時代從圓光燈裡看到的觀音菩薩。盡管情況並不相同,小女孩終於跟著祖母「一 起走了」,而我們卻從中得到生存的信念。觀世音菩薩給了我們多少福佑,無從證實,但至少給了我們極大的慰藉。母親一生嚮往「南海觀世音菩薩」,到附近各地 的觀音殿都進過香,但她並不知道南海觀世音的道場究竟在哪裡,那只是她夢想中的仙境。可憐的母親已在十一年前經受了差不多一個世紀的磨難之後,離開了這個 世界!如今我來到了南海菩薩的蓮花座下,感到無限的傷懷。自從我成年以後,接受了唯物主義的洗禮,我不向任何的神低頭。但此時此刻,為了母親,為了母親當 年的心願,我十分虔誠地向觀世音菩薩頂禮膜拜,匍匐在蒲團之上,涔涔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下來,久久地不敢抬頭。偉大的慈悲的菩薩,能否在你的沒有涯際的 慈航上,給我的可憐的母親留一個小小的位置!

  在普濟禪寺的大院裡,在那些蒼翠的古樹之間,無數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我在那裡低回留連,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念之中。思緒越過時空,向悠悠的遠方飛馳。

  我想到,中國這個多神的國度,誰也數不清有多少的神。但稍加分析,還是可以理出一個頭緒。中國封建社會漫長,所有天上、地下、司命、城隍、山神、土 地,林林總總,凡百諸神,無非是按照封建社會的人間模式複製出來的神間模式。這是一個系列。其次就是教派的神,儒家沒有發展成為宗教,孔子還是成了大成至 聖文宣王,自唐代開元以後即高踞於文廟之上,賜予那些追逐功名的儒士們以聰明智慧。道家衍化成了道教,唐高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命 兩京及天下諸州立玄元皇帝廟。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極盛於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所有的大雄寶殿都供奉著釋迦如來,「下上地下,唯我獨尊」。各種宗教 都有一大堆的神,這是第二個系列。歷史上許多大人物也有不少成了神,關羽就是最典型的一個。宋高宗建炎二年封關羽為壯繆武安王,於此天下無處不有關王廟。 明神宗將關王晉爵為帝,關王廟從此成為關帝廟。歷史人物衍成的神,數量也是很大的。這是第三個系列。當然還可以理出別的系列,我並不打算研究這個問題,我 想要說的是,所有五花八門成千成萬的神,無不或多或少具有封建社會的政治背景。要在無數的神中找出一位最具「人民性」,最能表現一般中國人精神狀態的神, 那就無過於觀世音菩薩。

  說來慚愧,我並不了解觀世音的歷史。但菩薩來自天竺,為諸佛之一,是沒有問題的,估計在北魏時代即來到了中華大地。到了唐初,碰上了太宗皇帝李世民, 這個「世」字不允許他人享用,於此觀世音菩薩就改稱觀音菩薩,或叫觀音大士。一九八三年我在敦煌莫高窟,看到了北朝時代的觀音塑像,竟是一尊男相。朋友告 訴我,觀音從唐代轉為女相,與武則天有關,我相信是真的,還把它寫成了寓言《則天皇帝與觀音大士》。菩薩一為女相,立即為廣大中國人民所歡迎,從此一位莊 嚴妙麗的女神就成為純粹的中國神。唐懿宗咸通四年,日本僧人從山西五台山迎了一尊觀音佛像,準備載往日本,船到舟山蓮花洋上遇到風暴,觀音佛像怎麼也出不 了海。日僧認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不得已把佛像留在普陀山上。這是普陀成為觀音道場的緣由;普陀從此成為中國佛教名山。後梁末帝貞明二年,在觀音最初留住的 地方建立一座「不肯去觀音院」。這個院名實在太妙了。從觀音在中國衍為女相到不肯去日本,最足以說明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和中國人民不解的情緣。

  不過這些敘述和分析還是表象的。觀音成為中國最尊崇的神,有它更為深刻的社會內涵。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多災多難。東漢仲長統揭露當時的統治者, 「見天下之莫敢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騁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惡」。「使餓狼守庖廚,飢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 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這裡揭發的雖是東漢末年的現實,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多數時代又何嘗不是如此。仲長統繼續寫道:「夫亂世長而化 世短。亂世則小人貴寵,君子困賤。當君子困賤之時,跼高天,蹐厚地,猶恐有鎮壓之禍也。逮至清世,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老者耄矣,不能及寬饒之俗;少者 方壯,將復困於衰亂之時。」青史悠悠,有幾許清平的時日!人們世世代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此沒有比一個大慈救難的女神,更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需要了。試 看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一臉的慈祥,手執楊枝,淨瓶甘露,給予了世代苦難的中國人民多少的希望和慰藉。在地球的另一面,我們背後的鄰居美國,是一個年青 的移民國家,它誕生於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歐洲以及世界的各地的人們奔向這個新的大陸。他們嚮往自由,如此一個高擎火炬翹首遠望的自由女神成為美國的象 徵。別開政客們操縱的美國,只看那個人民的美國,華盛頓、富蘭克林、傑弗遜、林肯的美國,惠特曼、馬克.吐溫、傑克.倫敦的美國,自由女神確實表現了一種 美國精神。中國則大不一樣,幾千年的封建,長夜漫漫,因而一個慈悲為懷的觀世音菩薩,就成了普遍中國人的精神依托。兩尊女神,隔一個地球東西相對,形成了 鮮明的對比。時代變了,通訊也方便,我祈望兩位女神能彼此交流:自由女神也需有菩薩心腸,而觀音菩薩的蓮花池上也應該綻放出自由的花朵。

  這些雜亂無章的想法,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至誠感神,我多麼希望菩薩能有所感應。第二天,我們即離開了普陀。在飛速行駛的輪船上,我回望普陀聖境,向 觀音菩薩再致深深的禮敬。仿佛海天遠處,見菩薩雲端佇立,慧眼看茫茫世界,似欲普濟眾生盡脫塵劫。世事悠悠,人寰擾擾,滄海橫流如許,問大士慈航怎生渡得!
 
 
現代針灸 治療網球肘
◎徐日華
  球肘學名為【肱骨外上踝炎】,是指肘部外側骨膜及肌腱,因受傷而引起的發炎病患。網球肘的形成不一定要打網球才會發生,不正確地運用手腕和肘關節,前臂力量或柔韌性不足,或偶然做一些不經常性的動作等都會引發網球肘,而大部份的病因都是過度勞損所致。

  網球肘的病徵包括,手指,手腕或手臂用力時會引起肘外側或連接前臂肌肉的疼痛,肘外側會有壓痛點,甚至在握取重物時會引起肘部外側疼痛。

  在治療網球肘方面,以往會採用超聲波治療法,透過傳送鎮靜音波去改善炎症,或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以舒緩痛楚,在嚴重痛楚的情況之下,醫生才會使用類固醇注射。只有小部份嚴重病例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目前,西方已普遍流行由中國傳入的針灸治療。外國的物理治療師在很久以前已採用針灸治療,而有關針灸的臨床研究已經做過很多。早在一九七九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肯定針灸對四十三種疾病具有醫療效用,所以,現時針灸研究應著重在治療方法上,以便提高針炙治療的效益。

  佛教醫院物理治療部於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期間,曾經進行一項臨床研究,目的在比較電針穴位與手針穴位在治療病人患網球肘的相對效用,以便找出一個更有效的針灸治療方法。

  在研究當中,經過臨床甄選後,二十位患網球肘的病人被安排進行為期兩星期的輪候,這兩星期輪候的目的是為達成在研究中控制組別的功能,以便用以比較兩個星期的針刺治療組別跟兩個星期的沒有治療控制組別有甚麼分別。

  兩個星期的輪候期後,病人們在隨機的情況下被安排參加兩個不同的治療組別,分別進行電針穴位或手針穴位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兩個組別均採用相同的穴位陽陵泉和條口。每次治療時間為二十分鐘。所有病人均在兩個星期內完成共六次針刺治療。

  治療結果顯示,手針和電針在治療痛楚和改善手部肌力方面都比控制組別有著明顯的改善,而電針穴位治療則比手針穴位治療在結果上有比較顯著的改善。

  此項臨床研究已經撰寫成為期刊論文,並已於二零零二年十月八日刊登於醫學期刊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eutic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27, pp.107-117, 2002)上。

鳴 謝:
香港佛教醫院主席林漢強OBE太平紳士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梁展鵬博士
香港佛教醫院門診部
香港佛教醫院物理治療部
 
 
解甲歸佛的奉天玉和尚
◎楊在鈞
  湖南常德市石門縣夾山寺,清初有一脫下戰袍,換上僧衣的和尚,法號奉天玉。他就是明末顯赫一時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闖王)。

  李自成(1606-1674),本名鴻基,小名黃來兒,陜西省米脂縣李繼遷寨人,出生於農民家庭,童年時曾給一姬姓地主牧羊,後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 曾為銀川驛卒。明崇禎二年(1629)參加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他採納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賦」等意 見,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時有「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七年(l644)推翻了明王朝,進京稱帝, 四月二十九日「僭帝號於武英殿,披冠冕,列仗受朝」(《明史.李自成傳》),好不風光。由於李自成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失去警惕,。明將吳三桂勾結滿族 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李自成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湖北等到地抗擊,節節敗退,後退至澧州一帶。據《澧州志》、《流寇志》等書記 載,李自成的大順軍曾在崇禎十六年正月攻佔安鄉,二月攻佔常德,三月初二攻佔澧州,十二月還據安鄉。李自成在清軍和南明軍的夾擊追捕之下,敗走石門,兵敗 如鳥獸散,或易姓埋名,或經商,或務農。李自成敗退至石門東北二千米處的洛浦寺,落髮為僧。石門是一個土家族聚居地,歷來由土司管轄,就是太平年月,這裡 也是天高皇帝遠,朝廷也只能是「以不治治之」。那時候,明朝政權已經崩潰,清朝立足末穩,土司從來不管漢人的事,更不管寺廟的事。短時期內,這裡是行政管 理上的真空地帶。加以洛浦山層巒疊嶂,地形複雜,虎嘯猿啼,人蹟罕至,一旦情況緊急,不難隱蔽。這就正好作為兩個朝廷都要追捕的欽犯的藏身之所。再從地理 陰陽學上來講,廟後有方圓一里大的天生林族太極圖,圖中兩「儀」活靈活現,乃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東有「青龍嘴」,西有「老虎山」,正符合古制東左西 右的「左青龍右白虎」之說。青龍亦是傳說的祥瑞物。宋書《符瑞志》上「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此出神入化之地,安全保險。 李自成在此落髮為僧正是「僭龍勿用」,養精蓄銳,伺機東山再起。有一天,李自成在洛浦林中聽琴,忽感胸悶不適,呼吸急促,即席地坐禪,說:「吾去不遠 矣。」弟子野拂即將師送到夾山。從此,李自成自在兩山往返。李自成既無師承,也與其他佛教道場毫無聯繫。他自取法號「奉天玉大和尚」,帶領徒眾進行誦經等 佛事活動。

  在初期,奉天玉和尚並末死心塌地辦道,而是企圖借夾山寺作為暫時栖身的場所。那時他還只有三十六歲。一個曾經稱王稱帝年富力強的漢子,豈能就此甘心失 敗?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如能有東山再起的一天,夾山寺就是他的復興基地。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證實;一是他自取法號「奉天玉」來看,他仍懷念曾經自 稱的「奉天王」僭號。和尚的法號一般都是四個字,即地名加法名:如德山乾明寺的住持宣鑒禪師,法號為「德山宣鑒」;藥山寺的住持惟儼禪師,法號為「藥山惟 儼」;諸如夾山善會、欽山文邃、梁山緣觀等等。而以「奉天玉」為法號,顯然不符合佛制。「奉天」古書解釋為奉天之命,「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書.泰 誓》)。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於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與臣下的諧敕命中開首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後相沿為帝王敕命的套 語。李自成出家為僧為甚麼自取法號「奉天玉」,清澧州知府何璘撰文說:「自成之構亂也,初僭號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復僭號新順王。其曰『奉天玉和尚』蓋以奉 天王自寓,加點以諱之。而玉又璽質,為天子之所寶,殆訖死不去僭號」,說明李自成雖身出家,但仍繫念奉天倡義的業績,心末出家。二是他連佛教的根本理論 ——因果律都不承認。他認為他之所以失敗是因時運不濟,要是他時運好,定能穩坐江山稱王稱帝,不會落到今天一敗塗地的下場。因此他有兩句這樣的詩:「時來 作惡天不怕,運去看經佛不靈。」這是他凡心的充分暴露。當逢時的時候,作起惡來,老天也怕我;現在不走運才當和尚,不走運的和尚,就是看佛經,佛也不會顯 靈保佑。三是他在夾山寺中軸線第四殿堂的佛座下面,修了一條高兩米、寬兩米、全長百米以上的地道,據說裡面還藏有兵器。毫無疑問,這是奉天玉和尚的戰備性 工事建築。既然出家為僧,了脫塵緣,要修這樣的工事藏下兵器幹甚麼?無非是等待時機,重振其鼓,再創奉天倡義的輝煌。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王朝已安穩基業,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這時奉天玉和尚見「事業盡隨流水去」,這才「禪房夢醒夾山青」(李自成詩),不得不安下 心來修行。後來,還將在龍陽(漢壽)閉關修行的侄子野拂和尚接回山,繼續擴充寺院,一心弘揚律宗。律宗是中國佛教中以研習及傳持戒律為主的一個宗派,它所 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所以又稱為四分律宗。奉天玉和尚未見師承,怎麼能弘律呢?這可能與他幼時在家鄉當和尚時受律宗傳授有關。他的家鄉在陜西省 的米脂縣,而律宗為唐代高僧道宣(596-667)在陜西西安市終南山所創,律宗祖庭即在終南山豐德寺。因此,陜西省律宗十分盛行。奉天玉在家鄉為僧時就 巳深諳律宗經論,所以在夾山開堂弘律也算是老馬識途,重操舊業了。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虛年七十的奉天玉和尚入滅。野拂恐清朝政府得知刨墳拋屍, 即將其師荼毗後將舍利子裝進青花瓷壇,另用一個同樣的空無一物的瓷壇做掩護,然後在夾山西南十五千米處堆四十八個疑冢,以為奉天玉和尚落葬,實則抱舍利壇 到洛浦寺,還將奉天玉和尚原做大順帝時所穿龍袍和皇冠,殮入紅木棺,淺葬於寺之西坡。野拂更居住在洛浦山朝陽觀內守靈三年。

  據神話傳說,野拂守靈感動了上蒼,上蒼派仙鶴群飛洛浦山,一同護靈。時滿清地方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即派官兵入山刨墳未果。成千仙鶴托靈北飛,置於洛浦 寺後山名叫豬娘背的地方,啣土成墳。墳高二米餘,方圓五米,與朝陽觀對壘而望。野拂為掩人耳目,在墳前立一碑,並親書《清圓寂恩師比丘上密下因頂老和尚 墓》。鄉民稱它為「飛來墳」。

  康熙十五年(1676),野拂將衣冠棺移之山後,又挖出舍利壇到夾山安葬。夾山墓仿陜西祖傳式樣:一墓三穴,立於夾山寺大路西坡,寓陜西意(即「陜」 字旁為「夾」,夾山之西寓意陜西)。一九八零年,石門縣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奉天玉和尚殘墓,墓穴早被擾亂,只存有磚刻符篆碑一方,條石 墓穴內發現一青花瓷壇,飾有麒麟、鳳凰圖案。壇內存有奉天玉和尚的舍利子。壇上覆蓋一墓銘記碑,字蹟清晰。碑文如下:

  中興夾山祖庭

  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師於大清壬辰年六月,受石邑魏侯請書,領徒開山,歷盡清要,臥風餐水二十年,叢林大舉,門徒弟子千眾,歿於甲寅三月,荼毗得舍利 數百枚,予聞驚悸,謂:澧陽無是高僧耶!非澧陽無是高僧耶!即兩湖亦無是高僧耶!予不得不為感動、傾倒,稽首為師述銘,作吾儒之木鐸亦可,作釋教之金鑑亦 可。銘曰師承(願)力來度眾生,口吐寶月,心秘夜明。抑嗔嗔喜,拂惡惡清。藏碑荊棘,百煉精金,八九益一,頓入聖神。舍利流珠,百世罕聞。西崗有塢,水歆 佳誠,假以玉色,補之為銘。

  周王丙辰年孟冬吉旦
  賜進士第翰林陽澧陽 劉瑄撰

  從塔銘中我們可以看出,奉天玉和尚自清順治九年(1652)六月進入洛浦山和夾山,一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去世,在夾山生活了廿三個年頭。他臥 風餐水,抑嗔拂惡,認真修行辦道,使「三百年來鐘鼓不替,丁亂灰燼」。「人蹟稀闊」的夾山寺,得以「叢林大舉,門弟子數千眾」(《夾山記》)。這說明,奉 天玉和尚是用律規範自已的,雖名不見經傳,未被中國佛學界印可,但也可算是一方名僧,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
 
 
淨土宗道場——蘇州靈岩山寺
◎郁永龍
  享「人間天堂」之譽的蘇州,是富饒美麗的長江金三角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裡自古文化發達,宗教昌盛。自東漢末孫吳時期起,寺觀廟宇,浮屠古剎,越建越多。鬧市有之,辟壤有之,每使人們繾綣徘徊,留連而忘返。

  位於蘇州城西郊的靈岩山上,有一座古樸典雅、雄峻莊嚴的古剎。近代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就曾經在這裡卓錫化眾,度過了他一生最燦爛的時光,並在此示寂生西。它,就是近代凈土宗的祖庭--蘇州靈岩山寺。

一、靈岩山寺的沿革

  靈岩山,位於姑蘇城西南十五公里,海拔一百八十二米。山勢拔奇挺秀,尤多奇石。相傳靈岩塔前有塊「巧似三秀」的靈芝石,最為怪異,靈岩山得名於此。

  屹立山巔的靈岩山寺,建築在昔日吳王館娃宮遺址上,殿宇參差,黃牆掩映,莊嚴巍峨。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奉佛聞法,舍宅為寺,迄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 歷史。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智積菩薩「化身開此伽藍」為靈岩開山祖,梁武帝賜額「智積菩薩 顯化道場」,成為全國有名的大叢林。唐代改稱靈岩寺,信奉律宗。北宋元豐年間,郡守把靈岩山寺辟為禪院,改律宗為禪宗。圓照法師晚年在此住持。南宋初賜韓 世忠薦先親,名「顯親崇報禪院」,由佛海法師住持。明洪武年間賜額「報國永祚禪寺」。弘治年間毀於火災。清代順治六年,三峰弟子弘儲來寺擴建,稱為「崇報 寺」。咸豐年間又毀於戰火。宣統間一度寺院無主,諸物不存。宣統三年木瀆護法請真達為住持,僅存舊屋十餘間。民國十五年,真達和尚預見時機成熟,請印光法 師把靈岩山寺開辟為十方凈土道場,由禪宗改為凈土宗。經印光法師訂立寺觀五條,靈岩山寺從此得到大規模發展。靈岩凈土宗風為之一振,名聞中外。卓絕一代的 名師與妙相壯嚴的寶剎交相映輝,使靈岩山寺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凈土道場。

  十年浩劫,靈岩山寺劫難,大量佛像經書及印光塔院俱毀,僧眾盡逐,唸佛堂改為泥塑收租院展廳。「文革」後,隨著宗教政策逐步落實,靈岩山寺於一九八零 年元旦,經政府批准恢復開放,殿堂佛像次第修復,重振印祖家風,莊嚴凈土道場。近二十年來,靈岩山寺自籌資金近千萬元,先後重建了智積殿,重修了天王殿、 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多寶佛塔等建築;重塑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的佛像。重修後的靈岩山寺殿宇壯觀,寶相莊嚴,僧眾雲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全寺僧眾恭 請明學法師為靈岩山寺住持。靈岩山寺現有僧人一百五十餘名(包括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學僧),是蘇州市寺廟中和尚最多的一個廟。

  靈岩山寺建築規模宏偉,風格古樸典雅,布局整飭,大殿等主要建築俱在一條中軸線上,客堂等附屬建築則置橫軸線上,整體以回廊貫通,組成一個群體。亭台 樓閣,山水花木,交相映輝,虛實相間,錯落有方,顯示了江南叢林古剎的獨有特色。全寺佔地約二點三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一點四萬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天 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為塔院,有多寶佛塔、智積殿、鐘樓等;西為花園,有吳王井、玩花池、玩月池、梳妝台等吳宮遺蹟。


二、印光大師與靈岩山寺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這是靈岩山寺門聯,為吳中近代名僧、被中國佛教界尊稱為「中國凈土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師所撰。對聯蘊含著佛教文化的豐富內涵,給人以佛法智慧的啟迪和佛教精神的熏陶,書法渾厚有力,且懸於古寺山門口,十分醒目,讀後令人贊嘆不已。

  印光大師第一次到靈岩山寺是民國十五年(1926),由真達和尚陪同。在山上,真達和尚與印光大師商議將靈岩山寺改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民國十九年 (1930),印光到蘇州報國寺閉關,時任靈岩山寺監院的妙真和尚常去報國寺叩關請益,仰承印公指導,山寺日漸振興。民國二十一年(1932)夏,經印光 大師親自題額,仍復靈岩山寺舊稱。

  自五代以來,中國佛教中逐步形成了禪宗、凈土宗(又稱蓮宗)、天台宗、華嚴宗和律宗等流派。靈岩山寺原屬禪宗,自印光大師於一九三七年應妙真之請到靈 岩山寺後,改原來的禪宗為凈土宗。建造大雄寶殿,主佛兩邊,根據《阿彌陀經》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後建成天王殿正名為彌勒閣,改供戴五冠彌勒菩薩本像。在創 建靈岩凈土道場之初就特地訂丁五條規約:「一、住持不論台、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凈土法門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 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之後之嫌。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昇座,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唸佛,除打佛七 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五、不底細任何人,不得在寺內收取徒弟。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印光法師在靈岩山寺建立凈土道場,親身為寺院制訂戒規,身體力 行,四方僧侶,聞風雲集,善男信女,紛紛皈依,使靈岩山寺再度成為東南著名叢林,迄今不衰,成為中國近代著名凈土道場之一。

  民國二十九年(1940)農曆十一月初四凌晨,靈岩山寺東關房傳出一片唸佛聲,時年八十的印光大師圓寂了,百日後舉行荼毗(火化),參加典禮的國內外 人士達千餘人,埸面隆重莊嚴。他火化後遺下舍利子分別為國內各名山、叢林、居士林及菲律賓、新加坡和南洋群島等各佛教團體迎請供養。

  印光大師為創建靈岩凈土道場撰文甚多,如《靈岩寺永作十方記》、《靈岩山篤修凈土道場啟建大殿記》、《靈岩重修彌勒閣記》、《靈岩普同塔記》等,還撰 有若干殿堂之對聯,以及《靈岩念誦儀規》關於佛菩薩聖誕諸讚、偈,凈土宗十二祖師讚、偈等,他中興凈土宗,使凈土宗至今長盛不衰。後人為了紀念大師,於一 九四三年在靈岩山落紅亭東側,塔院中建印光大師全身舍利塔和紀念堂。當時的國府主席林森為印光大師的菩提塔題額,云:「凈業圓成」。印公舍利塔「文化大革 命」中被毀,一九八三年重修,當年九月一日靈岩山寺隆重舉行重修印光大師舍利塔開光及舍利入塔儀式。印公塔院內展示的遺著及許多遺物,供人們瞻仰。
 
 
學僧園地
習「佛學與學佛」的目的

◎德 浩
  學就是佛陀的教學,也就是一種 至高無上的學理。研究佛學就是把佛所說的法相和言教融合在一起,作一種學術性有系統的研究,包括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祖師大德的研究成果。學佛是由解起 行,就是將所學的佛教理論來躬身實踐,付諸實行。一個佛教徒必須對佛學有一定了解,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才能去修學佛法。這樣理論與實踐結合,才是一個真正 的佛門弟子。

  一個精通佛理,勤於修持的人必將獲得解脫。我們做任何事情,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修學佛法也 是同樣。並且學佛是超凡入聖,出離三界的大事,若有點滴差離,後果可畏,所以我們有必要來談談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佛學博大精深, 佛陀又是一切智人,他老人家在兩千五百年前道出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相,歷代祖師又在各個時代賦予它新的內容,使最大範圍的人得到佛法利益並使之流傳於 世。佛教常說八萬四千法門,條條大陸通羅馬,也難一語定出個修學模式,但也有要遵守的原則。修學佛法必須理論聯繫實踐,把佛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要知佛 陀在世時並無佛學經典書籍之類,注重是佛陀以他的身、口、意來宣揚佛法,可謂佛陀即是佛法,佛法也是佛陀,在他那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是道,無不是至上圓 滿的清淨解脫。這才可謂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後世流傳之三藏教法是諸尊者,祖師為使佛法久住,利益各類群蒙而開設。可以見之,經典的結集之初的份量已遠比 不上今日三藏教典的浩瀚,一方面反映佛法的終極圓滿和大德祖師們的圓融智慧,另一方面反映眾生根機愚鈍、剛強難化,需要眾多法門的調教。所以對佛學理論的 研究是對佛學精華的掌握,八萬法門闡述的是一個道理,每一個實踐者都必須要有理論做指導,學習理論是我們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第二步是實踐。

  實踐佛法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曲折的過程,需要堅定的信念、毅力和智慧,不斷的突破與超越。八萬 四千法門隨便選擇哪一條,都可到達佛果。然而,學佛能否當下受用乃至究竟解脫,關鍵在於是否堅持,往往因困難、挫折而放棄,反換另一條路,同樣問題又發 生,這樣一生也算是跟佛有緣,但始終是門外漢,始終在種種的選擇與比較之中,一事無成,結果後悔莫及,這是眾生常犯的毛病。它告誡我們學佛的一個關鍵—— 一門深入,精進不懈。佛教注重實踐,把理論生活化,運用於日常之中,來真正體現佛法的價值;而不是談玄說妙,脫離現實,解決眾生的煩惱,處理實際問題。

  佛學與學佛它們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忽略一方,如車之雙輪、舟之雙槳。修道人應注意兩者的關係, 協調並進。佛學與學佛是要統一,我們不是單一的研究佛理,把它當一門哲學來學習,也不是盲修瞎練,而是要成為精通三藏教典,並來改造我們身心世界的佛弟 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續佛慧命、紹隆佛種,佛教才能得以真正弘揚。
 
 
學僧園地
我對「佛學與學佛」的認識

◎法 輝
  學與學佛在佛教中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可以統攝一切經教與成佛之道的歷 程。我們知道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而學佛又將如何下手,從何而入門呢?那就要談論到佛學了。所以佛學與學佛是既相異而又統一的關係。論二者之相異,佛學 屬走向成佛的理論範疇,而學佛則是屬於走向成佛的實踐範疇。論二者之統一,佛學與學佛都是為了達到成佛目的。為達此目的,必需要有指導成佛的理論——佛 學,而且亦應有依佛學理論去實踐的歷程——學佛。

  那甚麼是佛學?甚麼又是學佛?其二者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所謂佛學,就是佛悟道後所宣說的「解脫生死,出離煩惱,成就佛道」的理論學說。其內容非常廣博,浩如煙海。概略而言,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佛學從理體上闡說了眾生本來平等。

  佛陀最初於菩提樹下悟道後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因妄想無明而不能證得。」所謂眾生平等即是從眾生的理體自性上而 言,並非眾生的相、用平等,相反眾生的相與用是各有差別的,這如同瓷碗與瓷盆相比較。瓷碗與瓷盆,它們的大小、色度、功用都是不同的。瓷碗的體積小,容量 亦少,而瓷盆的體積大、容量亦大,所以其用途是有差異的。但論其本體,則瓷碗與瓷盆是完全一樣的。二者都是以陶瓷為體性。眾生亦爾,論其體性,每個眾生皆 具如來智慧德相,而眾生的相用則是有差別的。依此平等之性,眾生即可成佛。

  二、佛學闡述了眾生流轉生死的原因及解決痛苦的方法。

  佛陀不但如實地覺悟了眾生痛苦的現實與造成痛苦的原因,進而還覺悟了解決其痛苦的方法與達到解脫的境界。這具體體現在四諦理中。

  1、眾生痛苦的現實——苦諦:佛曾稱娑婆世界為堪忍世界,是說娑婆眾生忍受著種種的痛苦與熬煎。一切眾生無不是在苦、空、無常、生、老、病、死等痛苦中。

  2、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諦:造成眾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業,有甚麼業就產生甚麼後果,眾生造生死業,而又以無明為緣就產生了行、識、名色、六入等十二生死鉤鎖,至使眾生流轉不息。 

  3、解決痛苦的方法——道諦:這是走向解脫的方法與道路,亦即佛所說的一切佛法。佛學之重點即在於此。

  4、解脫的境界——滅諦:滅是達到了脫生死,斷除一切煩惱,而達到的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境界。

  三、佛學闡述了宇宙萬法皆以緣起而存在。

  「緣起」不但指出了萬法生起的真象,也究明了萬法還滅的底理。在《雜阿含》中,佛陀曾經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 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佛陀教說的總綱。「世間集」說明現象的表層,「集世間」剖析了現象根底。佛法不但洞明現象界的缺陷,而且 還提供了圓滿無缺的境界——世間滅作為一套完整的實踐方法。只要能照這套方法持久不懈地努力,自能達成理想的實現。這套方法便是——滅世間。佛法重心在於 探索宇宙及生命問題,所以緣起論的中心議題,仍是針對著生命的種種苦迫,解釋它們發生的因緣與解決的方法。

  如果我們認識了佛學,那要瞭解學佛就不難了。所謂學佛,就是依佛學所闡述的理論實踐和學說,使眾生圓滿成佛。所以佛學可以指導我們學佛,而學佛可以證明實踐佛學。兩者目的都是為了成佛。
 
 
學僧園地
我是如何理解「佛學與學佛」

◎慈 本
  學,顧名思義,佛教的學問或佛教的哲學。廣義上的理解「佛學」,即是與佛教相關的一切知識學問。

  學佛,可以簡單理解為向佛學習,就是以佛陀為榜樣,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修正自己的缺點與過失。

  名詞上的含義,可以很容易的區分開來,但是在現實情況中,「佛學」與「學佛」常被混淆。一般人認為:研究佛學的必定是「學佛」的,或是在「學佛」;而學佛的人,一定懂得「佛學」。其實,二者的概念不盡相同。

  首先,「佛學」是側重於理論上的,而「學佛」是注重於實踐行為上的。有人把「佛學」拿來研究作系統化的整理,那是建立在一種環環相扣、辯證、邏輯基礎 上的。而「學佛」是拿來做的,並不是拿來討論的。「學佛」不必是系統化的,可以是零散的學習。例如:改正一個缺點,糾正自己的思惟觀念,這可以是學佛。幫 助他人度過難關,把自己的東西布施出去,這也是學佛的一種。因此,在形式上,必須是一種全面的、系統的方式,才可以表達「佛學」。而一種零散的、單一的行 為都可以表現出一種「學佛」的概念。這是二者的區別。

  其次,研究佛學的人,不一定每一個都對佛教有信仰;而學佛的人,對佛陀的信仰則是學佛最關鍵的第一步。研究「佛學」的人,有哲學方面的、歷史方面的、 藝術方面的等等。他們只是研究「佛學」中的某一部份,再加上個人的專業知識而形成一種系統。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有時甚至會和佛法衝突,背道而馳。佛教只是他 們學術上的一個研究對象,而他們由佛法中所得到的認識,都會盡可能應用到實踐當中去。他們對佛教是出於發自內心的恭敬與尊重,絕不會故意的違背佛法。因 此,是否對佛教具有信仰,是二者區別的又一個標誌。

  再次,研究佛學並有造詣的人,可以說,都是專家學者;而學佛的人,則三歲孩童到八十老翁,目不識丁到滿腹經綸都可以學佛。相對來說,在學術上,「佛 學」的層次高了一點;在範圍上,「學佛」的人,廣了一點。由此可見,較高的知識含量是研究「佛學」的必備條件。而學佛,是否具有專業的知識,並不是十分重 要。

  由此可見,「學佛」和「佛學」是絕對不能等同看待的。

  最後,補充一點,就是,「佛學」的水平再高也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學佛」者,「佛學」不是可以代表「學佛」的層次的。而學佛的人,則一定要對「佛學」有 一個正確的、足夠深度的認識。而且,學佛者的「佛學」也不同於世俗間所認之的「佛學」。歷史上,學佛有一定程度的人,很多可以成為佛學大師;而「研究佛 學」的,例如宋明的理學家,則未必有資格稱為學佛。

  所以,「佛學」只是「學佛」中的一個組成的部份,而「學佛」不一定在「佛學」之內,「佛學」不等於「學佛」!
 
 
僧園地
習英語是為方便弘法

◎昌 峰
  代是進步的,佛教是發展的,在新的時空下,凡是佛教所盛行的國家,必將有僧學院之出現。僧學院的存在既是歷史繼承,又是歷史的發展,但在提及僧學院開設英語課這點上,便眾說紛紜,各抒己見了。所以,我僅以一名學僧的切身感受來說幾句心裹話。

  縱觀佛教史,在印度自釋迦牟尼佛開創佛教以來,在佛教史上光輝四射的諸菩薩,大多是通曉別國言 語的,諸如龍樹、馬鳴等等。同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是精通多種語言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把所證悟的無上甚深之理,如實傳授給不同地區的人民,為他 們除去心頭的熱惱,而得清涼的境地。再如中國,光照千秋的高僧大德,總是會多種語言的,鳩摩羅什、唐玄奘法師、近代的法尊法師等,他們的成就,離不開他們 的語言才華。

  今天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更迫使我們要學習英語。各宗教在相同的條件下發展,必然要出現優勝劣汰 的現象。面對如此的衝擊,我們作為佛子,定要護衛佛教,然而護衛佛教並非易事,是要以我們各自的能力為基礎的。要是沒有能力,就仿佛想買東西而沒有錢一樣 可憐。這種能力是全面性的,既包涵有修行上的實證,學問上的高深,又要弘法手段的與時俱進,這就決定我們必須學習英語。

  那麼提倡學習英語是不是忘了本——修行呢?答案很簡單:不是!因為修行是要借助於現實生活的行 為來體現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要你依佛陀的教導來觀照來實行,無疑你是生活在佛法中,並且是真正把佛法給學活了。正如童子五十三參中所描述的每一位 善知識,無一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從事著某一項具體工作。試問他們能在現實的境界中如實修行佛法,而我們學習英語為甚麼就不是佛法了呢?說實話,沒有這千差萬 別的萬事萬物,就沒有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善用其心。不然的話,縱使你整日想的玄之又玄,極之又極,仍舊是夢裡空花,於現實無分 毫之利益。所以說學英語與修行是不相違背的。

  「眾生無邊誓願渡」,今天世界上到處充滿了烏雲,暴力、恐怖、自殺、殘害無辜,即使十來歲的少 兒亦難免其害,人們時刻在不安與困苦中掙扎。面對這樣的濁世,身為佛子的我們難道能無動於衷嗎?我想,凡是一名真正的佛子必會挺身而出的,但這挺身而出是 有條件的。一方面要有扎實的佛學基礎,並能實證佛陀的甚深妙義;另一方面,對方是外國人,與我們有著不同的語言,我們不可能讓他們來學習漢語,這就需要我 們去適應他們,以他們的語言來傳播佛陀的偉大教導,從而使他們離苦得樂。可見,這學習英語,實在是「眾生無邊智願度」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很多,只是限於本人的認識,也就不再多談了。
 
 
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

  於香港近年來受世界經濟 低潮影響,社會風氣暴戾時生,各方均為關懷。茲由本港十個大團體,本著人溺己溺與及仁愛慈悲,特發起邀請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假香港大球 場主辦「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屆時諷誦《仁王護國般若經》一永晝,祈求佛力降祥,全民同心,共求福祉,使戾氣化為祥和,阨困轉為豐裕,香港得 晉繁榮康樂之境,茲特公告籲請全港市民積極支持善舉,屆時踴躍出席參加為盼。

謹此敬告

各界人士察鑒

「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籌備委員會 謹啟

索取大會入場券
日期: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一)
農曆壬午年十一月十三日
地點: 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二字樓香港佛教聯合會
電話: 二五七四 九三七一

佛曆二五四六(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世界佛教動態

志蓮淨苑十方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

邀請福建支提山華嚴寺,龍泉禪寺暨本港高僧大德主持一連七日法會
祈求世界和平 國泰民安
薦福列宗恩親 超昇淨土
祝願現前眷屬 增福延壽

法會日期: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
歲次壬午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

歡迎隨喜 共結勝緣
善款作志蓮常務基金

*本苑舉辦各項服務和活動*

宗教法會 莊嚴淨土 利樂有情

水陸法會 大悲懺法(全年)  慈悲水懺 藥師寶懺 華嚴法會
楞嚴佛七 浴佛法會 觀音法會 盂蘭佛七 佛誕普佛
念佛開示  講經靜坐 結夏安居 祈福供天 子夜鳴鐘
節日普茶

社會福利 護持長者 身心安和

志蓮護理安老院 志蓮私家護理安老院 志蓮日間護理
志蓮憶知照護中心 志蓮醫療中心 老人牙科診所
義工組服務 有關老人護理之展覽、刊物及講座

文化活動 弘揚佛法 智慧人生

佛學專題講座 佛學初級班 中級班 佛學哲學專題海外交流研討會
出版佛學專題及藝術書籍 佛教志蓮園書館(藏書五萬多冊)
中國傳統藝術工作坊 推廣佛教古建築及園林藝術

教育事業 培養德智 啟發潛能

志蓮夜書院(佛學哲學專上課程) 佛教志蓮中學(技能訓練)
佛教志蓮小學 佛教志蓮中英文幼稚園

贊助方法:
1、以現金交回「志蓮淨苑」
2、可用畫線支票(抬頭:「志蓮淨苑」或"Chi Lin Nunnery")
3、參加水陸法會者,請於2002年12月21日前,逕往志蓮淨苑索取表格,填妥後,連同畫線支票,親自交回或郵寄志蓮淨苑
法會地點:志蓮淨苑 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 查詢電話:二三五四一八八二


壬午年寶蓮禪寺秋期傳戒

  蓮禪寺每三年傳戒一次,今年九月適逢傳戒之期,因緣殊勝,龍象雲集,來自世界各地:美、加、波蘭、澳洲、韓國、星、馬、菲、越南、國內、台灣等地區,發心求戒的四眾弟子達五百人眾。戒期中,每天齊集於大雄寶殿丹墀學習佛教中各項應有的威儀法則。

今屆戒壇法會,常住兩序:恭請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名譽得戒和尚,聖一老和尚為得戒和尚,初慧法師為說戒和尚,道海律師為羯磨阿闍黎,融靈律 師為教授阿闍黎,允中長老、意昭長老、正定長老、庸慧長老、健釗長老、覺仁長老、衍亮長老等為七尊證。九月十二日授沙彌戒,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正授, 十九日授菩薩三聚淨戒,二十日戒壇圓滿,各得戒弟子領授戒牒。

據說戒和尚初慧大和尚講述傳戒目的,是紹隆三寶,續佛慧命,要有志出家之士嚴持戒律,知道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時時加以覺察,務令修行者止惡向善, 上求佛道,下濟群生,使每一位發心出家者都能做到圓滿無缺的僧人,負起弘揚佛法,化導世人的工作,使世人念念向善,促進社會祥和,這是寶蓮禪寺舉辦傳授三 壇大戒之目的。


壬午年秋期傳戒亞部十師德號

              傳常法師 為 和尚尼
宏戒法師 為 羯磨阿闍黎
如妙法師 為 教授阿闍黎
智寬法師 為 第一尊證阿闍黎
圓慧法師 為 第二尊證阿闍黎
瑞洪法師 為 第三尊證阿闍黎
廣琳法師 為 第四尊證阿闍黎
妙慧法師 為 第五尊證阿闍黎
演慈法師 為 第六尊證阿闍黎
常光法師 為 第七尊證阿闍黎
心亮法師 為 開堂大師父
衍悌法師 為 陪堂二師父
證蓮法師 為 引禮三師父
證源法師 為 引禮四師父
全慧法師 為 引禮五師父
靈密法師 為 引禮六師父
法照法師 為 引禮七師父
宏修法師 為 引禮八師父
悟海法師 為 引禮九師父
妙慈法師 為 書記
界誠法師 為 侍者


壬午年秋期傳戒職事榜

              名譽得戒和尚 覺光長老老
得戒和尚 聖一老和尚
說戒和尚 初慧大和尚
羯磨阿闍黎 道海律師
教授阿闍黎 融靈律師

尊證阿闍黎 允中長老
尊證阿闍黎 意昭長老
尊證阿闍黎 正定長老
尊證阿闍黎 庸慧長老
尊證阿闍黎 健釗長老
尊證阿闍黎 覺仁長老
尊證阿闍黎 衍亮長老

正訓大德 初慧大和尚
正訓大德 智慧法師
副訓大德 妙光法師
副訓大德 宏通法師(僧值)
引禮大德 智怡法師(維那)
引禮大德 衍威法師
引禮大德 常義法師
引禮大德 衍空法師
引禮大德 僧徹法師
引禮大德 戒燈法師
引禮大德 智凱法師
引禮大德 昌喜法師
引禮大德 界宏法師
引禮大德 智昌法師
引禮大德 果杰法師

知客大德 紹根法師
知客大德 智鴻法師

書記大德 聖如法師
書記大德 覺意法師

監院大德 智慧法師
副寺大德 智忠法師

值壇大德 智同法師
值壇大德 智澄法師
值壇大德 覺賢法師
值壇大德 能忍法師
值壇大德 衍生法師

侍者大德 智達法師
侍者大德 智聞法師
侍者大德 明常法師
侍者大德 衍海法師
侍者大德 日道法師
侍者大德 明河法師
侍者大德 演信法師
侍者大德 妙文法師


蓮池寺佛像開光典禮

  一月十日農曆十月初六 日,大嶼山昂平蓮池寺舉行佛像開光盛典,蓮池寺建寺歷史悠久,人稱「未有昂平,先有蓮池」。蓮池寺位於昂平,距寶蓮寺不遠,創立於一九一七年,由首任主持 式如上人開山建築,繼任者圓行法師。該寺右傍彌勒山麓,門前一帶花圃,廣栽果木,用人工結成石池以種蓮花,因此號為蓮池。

圓行法師潛修密煉,顯密圓融。老法師於一九八九年示寂後,由楊釗等眾弟子成立董事局管理,由於蓮池寺環境清幽,近年有不少佛教團體借用該寺舉辦各種閉 關、止靜、火供等活動,為香港一個難得之清靜道場。現該寺重修後,殿宇莊嚴,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地藏及觀音菩薩等聖像,是日開光邀請得本 港高僧大德覺光、永惺、聖一、融靈、初慧、道海、暢懷、旭林、智慧、願炯等過百名法師及密宗上師主禮,並由該寺護法楊釗居士等善信雲集拈香禮佛,因緣殊 勝,法會中祈禱世界和平,香港社會民生安定及祥和。


道合園大雄寶殿佛像開光 智鴻法師晉山陞座誌慶

  佛教道合園位於沙田排頭村一百九十號,早在民國年間,有兩位比丘尼釋松修,釋泰修發菩提心,精進修持,法緣殊勝,故興建佛教道合園道場;當時園內僧侶及居士修行甚眾,道風遠近皆聞,香火鼎盛!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事多變化,人海滄桑,住園僧侶漸漸老矣,以致示寂回歸蓮邦。道場亦隨之衰敗,年久失修,物換景移,殿閣及佛像、法器等物已破爛不堪,令人痛心疾首,奈何!

由興至衰,由衰至興,此所謂客觀規律也。經云: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今日佛教道合園正面臨如此之變化,得助善緣重修大殿、佛像再顯昔日光輝景象。幸得 智鴻法師主持園內事務,得以發展,並得善心居士助益不少,如張君匯、關善如、鍾啟靈、湯錦輝、鍾卓生、張天誦、袁罡競、張延蔚、張逸冰……等居士合力重修 佛教道合園,大雄寶殿一新,佛像貼金,法器增添,宛似一座新道場重現人間,實功德不可思議。今本園經董事會決定:

謹訂於公曆零三年一月十二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初十)(星期日)上午十時卅分剪綵、灑淨、重修大雄寶殿佛像開光慶典。恭請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上覺下光長老
香港佛教道合園住持上智下鴻大和尚
沙田區議員、沙田鄉事委員會主席藍玉棠先生
香港警務處沙田警區助理指揮官梁僑英警司
沙田排頭村村長藍茂發先生
李蘇蘭好居士

本園佛像開光盛典,屆時伏祈

諸山長老振錫光臨,本園功德主、董事、顧問、護法檀越隨喜參加,共結善緣,無任企盼!是日敬備山蔬,恭候

大駕光臨 曷勝榮藉

佛教道合園 住持釋智鴻暨全體董事 敬約

 
 
希望學校三所落成 紹根法師應邀親赴剪綵
◎陳巧施
  者於九月初才跟隨寶蓮禪寺紹根法師遠赴陝西為希望學校剪綵,回港不久十七日又隨紹根法師,遠赴貴州為該寺捐建的三所希望學校剪綵,同行者有捐款人王玉蓉女士。一行三人,風塵僕僕地為貧困山區排憂解困,扶貧建校,利益群生而奔跑。

  對於這個全國最貧困的省份,筆者早有所聞。晚上的貴陽,很有點香港老區的味道,建在山上的大廈觸目可見,行車天橋穿插於擁擠的大廈之間,霓紅燈照耀下,實在一片繁華景象。

  團員乘夜趕往平壩,沿途盡是開山闢路的大型工程。貴州地處高原,即使平地也達海拔一千多尺。而高原上又滿佈不高不低的石頭山,開路工程為政府加添不少 財政負擔,交通費高昂亦令投資者卻步;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城鄉間的差距:農民的收成難以運出販賣,鄉村難以接受外界訊息,孩子們放棄上學也不少。

  除了開鑿困難外,石頭山既不能開發成梯田,又不擅蓄水。農民耕地既少,又缺水灌溉,收成自然不多。在這一無是處的地理環境,唯有就地取材,方是生存之道。所以我們總可看見貴州特有的房子——以石片當瓦蓋,農民以一片一片大塊的石片充當瓦片,鋪在屋頂上。

  在平壩縣李朝華縣長及教育局袁昌貴局長的帶領下,分別為龍珊希望小學、王廣量希望小學及莫秀玲希望小學開幕。三所學校都處於偏遠村落,路途之顛簸可想 而知。為其如此,當地村民對助學團之到臨更為歡迎,村民雖無鼓樂,但沿途均有感激歡呼之聲,村民只能緊捉法師及捐款人的手,再三道謝,以表感激之情。

  在開幕禮中,當地領導發言,稱讚紹根法師先後五次來黔建校,為貴州貧困山區學童奔走,功德無量。而王玉蓉女士雖抱恙在身,仍不辭勞苦遠從美國回來,出 席開幕禮,其熱心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欽佩。目睹新課室內的桌凳陳舊,不敷應用,學生需四五人擠在雙人座位,王女士馬上慨允捐資,為學生購買新桌椅。

  除了為新校開幕,助學團亦深入布衣族聚居的村落,考察了兩所學校。兩所學校由於日久失修,牆身出現裂痕外,並有屋頂石片墜落的情況,許多學生被迫到較 遠的學校上課。校方為了繼續上課,以帆布或紙皮封頂。但石片非輕,紙皮難耐,學童處於岌岌可危的校舍,情況令人擔憂,王玉蓉女士親歷其境,乃代其父答允捐 助重建二校。為加速其事,助學團乃於當天下午,縣長及各級領導在平壩縣教育局內,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簽約儀式。

  行程之中,我們可見到能幹的老師受低水平的校長領導,極不協調。為了提高山區教學質素,有地方教育局刻意計劃,安排並獎勵高質素的老師輪流到山區任 教;亦有老師志願申請無薪假期,到山區義務任教一年。以往由於沒有老師願意到山區任教,由農民自資聘請不合格的村民當老師的情況,已大大改善。平壩縣所有 的小學老師均是師範畢業的。亦因外來老師較多,農民卻要求校長須由當地人擔任,以致出現上述情況。

  據了解,加入世貿之後,中央政府已於個別省份推行農村稅制改革,減輕農民的負擔;貴州便是其中之一。農民的擔子輕了,卻令地方政府之收入大減,政府收 入大部分均用作發放薪金,有些地方政府更拖欠公務員薪金。而財政的困難限制了教育的發展,要真正做到教育現代化,還有待時日,方可改善。
 
 
扶貧興學粵西之行
◎隨團義工
  蓮禪寺應廣東省肇慶市統戰部之邀,委紹根法師代表,出席懷集、封開二縣,參加四間基礎學校舉行的開幕典禮。

  肇慶市雖位於廣東沿海富庶之地,但部份縣城與廣西接壤,乃山區邊陲之地,經常受到水災的侵害,山區村民較貧困,有些校舍當局早已宣布為危房,學童只可 在帳篷內上課。今年初寶蓮寺方丈初慧法師和監院智慧法師答允助建一所學校,以紀念第二代住持筏可和尚,在港弘化一方,畢生為眾生拔苦予樂,實現其慈悲喜捨 的宏願。同行者王立毅居士亦慨捐校舍兩所,當地人士以紀念捐校善長之盛德,因此這兩間學校以其父母的名字,即王廣量、顧雪英二人命名,以垂後昆。

  由於智慧法師事務繁忙,從博羅縣匆匆返回香港,所以由紹根法師代表,率團一行六人往封開縣軒宜希望小學和懷集縣筏可、王廣量、顧雪英共四所新校,參加 開幕慶典。隨團者,有王立毅、王玉蓉、王維蓉,三位居士乃王廣量善長的兒女。今次由美返回祖國,專程參加父親所捐建的學校,行開幕禮。其實王玉蓉女士於月 前,也曾跟隨紹根法師往貴州省平壩縣,驗收了父親所捐建的學校;開幕後,順道探訪鄰近的危房校舍。王女士參觀鄉村的校舍,覺得非常簡陋和破爛,所見一切, 感同身受,即時代父親允為當地重建兩所學校。縣政府各領導均感謝王女士,可為求學兒童改善學習環境。

  據筆者所知,王氏一家於兩年間,在祖國山區前後總共捐建了基礎學校有十餘所之多。在世界性經濟低迷的時刻,熱心祖國教育,關懷山區兒童成長,捐資建校不遺餘力,確實鳳毛麟角,令筆者衷心敬佩。

  學校開幕當天,肇慶市統戰部部長陳雄,陪同前往懷集縣,先後為筏可、王廣量、顧雪英三間小學剪綵;下午再趕往封開縣,參加軒宜小學開幕。這所學校據說 是由軒宜有限公司同人所捐建。學校開幕典禮出席者,有市委統戰部長陳雄、市委統戰副部長黎啟聰、副縣長謝冬華、教育局長謝衛國、封開縣統戰部部長王竹梅。 我等受到各級領導熱烈歡迎。鄉民紛紛到新校觀禮,均感謝捐資建校善長造福山區兒童。

  四校開幕期間,各級領導相繼發表談話,紛紛稱讚王氏一家熱愛祖國,關心山區教育事業,不辭辛勞,從美國遠道而來,出席新校落成開幕慶典,關心山區兒童 學習,提高兒童文化素質,令下一代脫貧有望;又稱讚香港寶蓮禪寺近年在祖國山區致力捐資建校工作,為求學兒童改善學習環境而奔跑,愛國熱誠,不遺餘力。王 立毅善長很謙虛地回應:我爸爸雖關心山區兒童成長,可惜能力有限,只是盡點綿力而已;希望能引起海外人士注意和響應,為祖國共創美好的將來;他鼓勵學生努 力學習,將來成為有學識、有道德的社會楝樑,不可辜負國家的栽培……

  紹根法師也發了言,他表示,身為佛教人士,應以利生為己任,有拔苦予樂的精神,要難行能行,為人類排憂解困。這是佛弟子應有的工作和職責;他勉勵學童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新校舍,要利用美好的環境,勤奮學習,面向世界,好好裝備自己,將來才能為國家效力,為同胞謀幸福。

  寶蓮寺助學團帶了一批中華字典,每到一所學校,均贈送每位學生一本,學生們個個皆大歡喜。字典對於學生是一生學習的受用,難怪他們喜氣洋溢。

  今次筆者隨團出發,參加新校落成開幕典禮,令我深深體會到,人類生存在同一地球上,應有一顆慈悲心,拔苦予樂的精神,互相關懷、互助互勉,才可和平共 處,共享和諧的生活。否則,如以伊之爭,終日睚必報,或以眾暴寡,或以暴易暴,令彼此國與國之間的人民,終日生活在恐怖之中,這是誰之過呢?就是欠缺佛陀 慈悲之心,互諒互讓之精神。希望大眾互勉。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