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20期
2003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賀蓮池寺得新主
專  論
從佛教觀點評述SARS ◎黃勝常
佛學研究
佛學研究的生命力 ◎淨 因
論  述
佛教社會功能探討 ◎常 耘
佛教知識
您知道寺院僧人規約嗎?(上) ◎果 藏
佛教藝術
方寸中的佛教天地
——觀音郵票欣賞
◎潘明權
隨筆禪話
鬼域世界 ◎秦孟瀟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一) ◎王永平
普陀高僧
同悲萬古塵——
對妙善老和尚的幾點回憶
◎界 定
地傑人靈
百丈懷海的出家地——龍泉寺 ◎何綿山
天文學家
一代高僧兼大科學家
——紀念一行大師誕生1320年
◎張一方
上海佛教
上海浦東佛教展翼高飛
——浦東「佛協」籌委會工作報告
◎大 熙
天台遺風
訪延慶、觀宗講寺(下) ◎朱封鰲
西藏佛教
普陀山、觀音與西藏 ◎毛德傳
慈善福利
慈輝愛心遍大地 ◎慧 梅
慈輝光芒耀連山 ◎林子釗
慈輝樂助洋坑修路 ◎小 梅
學僧園地
惜緣 ◎照 虔
澳門遊記 ◎慈 本
回鄉的一段插曲 ◎德 超
澳門參訪記 ◎仁 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佛聯會貴州希望工程學校考察團
 

 
編者的話
賀蓮池寺得新主
港大嶼山蓮池寺於二零零三年八月十五日(農曆七月十八日),恭請衍威大和尚晉院榮任方丈陞 座慶典。諸山長老覺光、永惺、融靈、堅明、願硲、法亮……法駕光臨賀禧,護法善信蒞寺參加大和尚陞座儀式。寺院內外懸掛佛旗迎風飄揚,殿內燈燭輝煌。鼎爐 香煙裊裊;大和尚身著黃色僧袍,肩披大紅袈裟,項間掛著晶瑩唸珠,手執如意,氣宇軒昂,法相莊嚴。大和尚在諸僧眾簇擁下進入大殿,拈香禮佛。頓時鐘鼓齊 鳴,維那師傳敲磬領眾唱頌香讚,有節奏地敲打法器,梵音嘹亮……大和尚入法堂禮祖上香,聖一長老主持送座儀式。大和尚在法王寶座上拈香祝禱,柱錫杖,執拂 塵,說法偈……如法如儀,四眾仰慕,蓮池寺常住後繼有人,續佛慧命,慧燈永照,寶剎生輝,普灑甘露,一代龍象,造福人間。

  蓮池寺於一九二一年興建,式如長老是開山祖師,精嚴持戒,勤修淨業,於一九五四年往生。承繼祖業者圓行上人主理一切。上人精通內典,顯密雙修,信從者 遍及寰宇,老人家於一九八九年圓寂。該寺未能覓尋到繼承人選,臨時成立董事局管理寺務。在諸弟子中,深受上人器重的楊釗俗家弟子,慧眼識法器,猶如「伯樂 知千里馬」也。楊釗居士福慧雙修,商界翹楚,樂善好施。由楊釗居士肩荷祖業,主理寺務,視為最適當人選。數年間,蓮池寺在楊釗居士調整下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座「茅蓬式」的道場,竟致遐邇聞名,僧俗皆知。蓮池寺既是顯教伽藍(寺院),也可作密教道場,四眾佛弟子常在此聚會,有「禪」、有「密」、有「淨」,也 有「華嚴」、「天台」、「唯識」……不同的宗教,宣講不同的教義;密宗喇嘛,上師組團登山做法會,舉辦「火供」、「煙供」、「修法」、「觀想」、「灌 頂」、「放生」……等等。佛云:「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楊釗居士是位「大忙人」,也是位「大善人」!他經常舉辦佛學講座,每場聽眾數百人之多,也經常撰文寫作,談論「世出世法」為專題,尤其修習禪學造詣甚 深,已達「三摩地」境界!正如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於不著「相」,反映出蓮池寺常住也不著「相」,所以才能進入「圓融無礙」的境地!天 下間有數不盡的伽藍,誰能不「執相」?誰能「圓融無礙」?佛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做到此一步,很難,很難。但只要「身」「心」放下!天下便無難 事矣。

  衍威大和尚繼任蓮池寺住持,昔日常住「家風」已不復存在,經過近十多年的調整演變,已形成獨特的「家風」!大和尚面對此境,該如何對待呢?是恢復過去「淨宗念佛」道場?抑是發揚當前廣開門路的現實?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來不得拖延和敷衍。

  大和尚是一寺之主,自然有權主持寺院內外事務。在這裡更需要的是:「智慧、福報、修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從佛教觀點評述SARS
◎黃勝常
從去年十一月,第一個SARS病患在中國廣東被確認以後,這個傳染病很快就變成全球最受關注的健康大事。

   其他幾個所謂災情較重的大都市裡,在這次危機過後,還將受到一些相當長遠的損失和傷害——有很多服務行業中的單位要倒閉,失業率將急速上升。SARS在時間和空間上所造的「骨牌」效應,目前難以估計。

   SARS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它到底是甚麼玩意兒?它怎麼會造成這麼大的威迫力呢?在我們看了一些統計數字之後,可能會啞然失笑。

病癥、病相和統計數字
   首先來看看,為甚麼這個病毒帶來的病,被叫做SARS。S=Severe(嚴重、激烈的);A=Acute(尖銳、急性 的);R=Respiratory(呼吸器官、呼吸系統的);S=Syndrome(症候群)。所以它的全名是: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又叫「非典型肺炎」。

   通常一個感染到SARS的病人,在兩天到七天之內,體溫會昇到攝氏38度以上(華氏100.4度以上);其次,病人感到全身不舒服,然後可能全身疼痛;接著就是乾咳;再接著就是呼吸困難,這時病人進入危險期。

   到今天為止,我們所瞭解的傳染方法是,患者必須和SARS病人有過直接的接觸,比如照料病人或使用病人用過的東西。所以有個高發病區,就是醫療人員和病人的家屬,因為當初不知道這個病有這麼大的傳染性。

   傳染主要媒介,是病人的噴嚏和唾液(可能還有大小便),是故最容易感染此種病毒的渠道,是鼻子、嘴和眼睛,這是被證實的。但SARS的病毒只能在空氣裡存活三個小時,因此戴口罩、多洗手或戴塑料手套,變成公眾的最佳預防。

   「空氣傳染」,使SARS變得很辣手,又是人類沒有見過的一種新的病,而且最後等於窒息而死,死相很難看,這也是造成恐慌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就是它目前「無藥可治」,因為搞不清楚病毒本身的性質。據說香港和中國方面,已經破解了五千多個SARS病毒的基因,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方面破 解的情況也差不多,得到的資訊也相似。可是又聽說SARS病毒有兩萬多個基因,所以在它的基因完全被破解之前,我們很難找到最有效的藥來對治它,更沒有預 防的疫苗可用。SARS的難防難治,把它變成了「不治之症」。

   由於這些原因,使它在愛滋病之後,很快地引起了人們的關切和憂慮。

   但是我們再看看另一方面:到底有多少人感染到這個病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十一日的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四個多月的紀錄,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中,只有三千九百四十七人得了感染,復原的人數是一千九百三 十五人。死亡人數是二百二十九人,死亡率是百分之五點八。中國有二千零一個人感染到SARS,復原的人數是一千二百零一人,死亡人數是九十二人,死亡率是 低於百分之五。美國到目前為止,得病的數字是三十八人,但沒有人死亡。香港的死亡率比較高,在一千四百三十四個病人中,有九十九人死亡,死亡率是百分之 七。

這些統計數字說明了甚麼?
   在過去像這種病,不會、也不配被列為「傳染病」,因為即使在許多單一國家的境內,因一種病而死掉四千人的病例,還根本不為外界所知。何況SARS的傳染性,也比一個流行性感冒要低。祇是現在世界上某些地區資訊發達,媒體一炒就成了大新聞,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到現在為止,感染人數才二千零一個,死亡人數還不到一百多,數字這麼低,實在不能構成甚麼了不得的「傳染病」。

   因此,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繼續把SARS當成這麼大的「傳染病」來講,是一件非常不智的事。我們不要忘記,愛滋病也是無藥可治的不治之症,而且幾乎是必死之症,但SARS的死亡率到現在為止,還保持在百分之七以下。

不是瘟疫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傳染病中心,以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中心的專家們,一再呼籲,由於近來人類對健康的重視,在新的標準下,SARS不能不被列為「傳染病」,但卻絕對不可把它當成「瘟疫」看待!

   不幸的是,今天太多的人早把它當成極可怕的「瘟疫」。這種可悲的「歇斯底里」,已經造成的以及將會造成的傷害,遠遠大過了SARS本身。

   新聞媒體當然犯了很大的過失,它們報導SARS的角度和方式,的確太過渲染煽動。再加上一些政府機構開始時因搞不清情況,先「捂蓋子」,這一捂更惹起了新聞媒體大動作的興趣和借口。

   可是怪罪新聞媒體對我們幫助不大,因為今天的新聞界本來就是愛「炒作新聞」,有了SARS這麼好的題目,焉能放過?指責政府機構也沒有用,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敢在掌握全局之前,亂拉警報,這次各政府是在傳媒的逼迫下,才作出如是反應。

   問題的癥結在我們見得到自己的心在大事「炒作」嗎?我們見得到自己在煽風點火、火上加油嗎?我們聽得到曾經對自己又對他人說了多少「恐嚇威脅」的話嗎?如果我們都有一顆平實誠懇的心,會讓別人把自己嚇成這個樣子嗎?

   古人說:「一犬吠影,群犬吠聲」。一條傻狗夜裡見到影子一晃就亂叫,所有其他的狗聽了叫聲,也都跟著一齊叫起來。我們是人,總該有高超一點的智慧吧!

   佛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講了一個原因,他說當世間進入了末法時期,人類退失他們的善心、善意、善念,普遍體現出喪惱相、怯弱相、逼迫相、恐怖相,所以這個「恐怖的病」,就會鬧出來,這才是根本的原因。

    《甘地自傳》裡提到,他在南非的時候,鼠疫爆發,他率領他的徒眾去作鼠疫病患的護理工作,那時鼠疫傳染的嚴重性,比今天的SARS要大很多,而且死亡率甚 高。結果從鼠疫開始到結束,甘地和信受奉持「善戒」的信徒們(甘地的善戒口訣是Ahimsa—無傷害,和Satyagraha—真理的實踐),沒有一個人 感染上鼠疫,只有一個不是他的信徒的英國女護士死掉。

   這說明了我們的心和疾病的互動,有很大的空間和彈性。

佛教的對治法
   細菌也好、病毒也好,它們都是一種「惡緣」。所謂惡緣,就是有傷害、不利的因素或條件。而惡緣要靠我們去「攀」它,它才會來;不「攀緣」它,它是不會來的。就好像空氣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細菌和病毒,去攀緣它的人,才會得病;不樊緣的人,不會得病。

   怎麼才會攀到SARS病毒乃至一切的惡緣呢?要通過十種惡行,才會攀到惡緣。哪十種惡行?殺生、偷盜、邪淫(身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口四);貪欲慳吝、瞋恚嫉妒、憍慢邪見(意三)。

   反過來說,遠離十種惡行,就能攀來善緣,那麼再惡的東西,都對我們起不了傷害;甚至倒霉的事,對我們都是好的,連老病死對我們都是好事。因為老病死是使我們「覺悟」的最好對象,也是生命即將更新的「喜訊」。

   人類最大的苦是恐怖;而恐怖只有一個來源,就是心中的惡未消。當我們把惡消掉,恐怖就沒有了。甘地和他的志願醫療隊,就是最好的明證。所以我們不要被媒體和統計數字左右,而要用智慧的心去面對、處理這種種的「災難」。

   所以,這次的SARS發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它給了我們覺悟的機會:讓我們認識世間的無常,以及我們素來憍慢、貪吝、瞋妒和打拼的無謂,以及我們對生活中安祥平和的無感激心;更讓我們覺悟到人心的殺傷力遠遠大過SARS!

   佛陀說,一切世間無常,一切眾生皆有「八苦」,病苦是其中之一;佛陀又說:「知死有生,作善獲福,為惡受殃,修道得道」。我們能改變佛陀說的真理嗎?

   同時SARS的發生,也正應證佛陀說的,只要人心失善,一切天災人禍都必定會出現。

   《未曾有說因緣經》裡面說:一切世間主、轉輪王、人類的領袖們,自己一定要信受奉持十善法戒,並且以十善法戒,展轉教化天下,這是唯一的出路,沒有其它的路。

   當SARS鬧得最厲害時,正巧就是美伊戰爭打得最激烈時,這不是巧合。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這顆控制不住的心,會盲目地製造、散播恐怖。若沒有這種盲目的恐怖,就不會有這種巨大的戰爭和疾病災難。

   所以我們不用浪費心思去想怎麼對付SARS,要對付的是人心。因為若有大瘟疫真的要來,其猛烈的程度、蔓延的廣泛、殺傷力之強大,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更不是我們能阻擋的。如果人心惡的情況不改善的話,災難會一個接一個地來。

人心惡從哪裡改善呢?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地藏菩薩跟我們說,一定要「君修善、君修德」,從領導人開始信受奉持十善法戒。那我們小百姓幹甚麼呢?也同樣信受奉持十善法戒。不要忘了這樣的一句話:「甚麼樣的人民,配享有甚麼樣的領袖;甚麼樣的領袖,配領導甚麼樣的人民。」

   只要我們大家信受奉持十善法戒,慚愧懺悔過去的十種惡業,就不必再怕甚麼SARS。也不再怕任何的災難凶禍,因為首先災禍不易發生,即所謂「作善獲福,為惡受殃」。就算偶有發生,我們也會很有力地、很正確地去對治考驗!

結 語
   今晨正在審閱這篇前幾天講的稿件時,有一位中國佛教界的法師打電話來問難,問的正是SARS的問題。他很有智慧,善於發問,他問:「SARS的災難,原因是甚麼?傳染的途徑是甚麼?解藥是甚麼?」

   感謝他的問難,因為他給了我為這段拉雜的講話,作一個結論的機緣。我正好順水推舟,簡答如下:

   原因是:人心太惡,故災難現前。

   傳染的途徑是:控制不住自己那個自欺欺人、自嚇嚇他、煽情造作的心。

   解藥是:持戒修福——以十善法戒來控制那個失控的心。
 
 
佛學研究的生命力
◎淨 因

OOO年三月,香港大學佛學 研究中心開始籌辦,不少好心的人士感到憂慮:辦這樣的中心,有人來讀嗎?九月,香港大學教務委員會和校務委員會在評估該中心創立之前景時,不少教授亦憂心 忡忡:在這樣以唯利是圖為主流的社會中,有多少人願意花費昂貴的學費讀這樣的學位呢?討論的結果是先試辦一、兩年,若每年有十人報讀,便算成功。自二OO 一年一月起,本中心先後招收了四名哲學碩士和兩名博士生。二OO一年三月,為了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佛教,本中心先後為社會學院和文學院的本科學生開設 了兩門選修佛學課程(《佛教與人生》和《品嘗禪味》)。二OO二年九月,校方又鼓勵本中心為全香港大學的學生增開設一門通識教育課程——《金錢、愛情與道 德》)。僅最後一門課程,今年就有一百一十個港大學生選讀。二OO二年二月,香港有史以來首屆佛學碩士課程招生消息公佈後,各方反應熱烈,報名人數多達九 十八人。經嚴格選拔,共招收四十六名學生。九月,佛學碩士課程正式開課。二OO三年五月,本中心又招收了六十名新生,作為第二屆佛學碩士課程的學生。首兩 屆佛學碩士生人才濟濟,當中有職業醫生、律師、教師、上市公司高級行政人員、藝人,甚至是已退休的專業人士,當然也不乏熱心的佛教徒和法師。與此同時,兩 年來,本中心舉辦的各種形式的佛學研討會、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其它活動有四十多次,每次講座座無虛席,有時聽眾多達上千人。在以唯利是圖佔主流文化的香港 社會,為甚麼會有這麼多人熱心研究、學習和聽聞佛法呢?這正是本文探討之重點所在。本文將以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教研為背景討論佛學研究的生命力。

一、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研特色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之所以在開辦短短的一年多來就吸引了幾百名本科生來選讀本中心的佛學課程,還有一百多名學生專門攻讀佛學碩士課程,其關鍵是佛學 課程的設計獨特。佛學碩士課程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應用性。它隸屬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顯示了它在實踐上的定位。本中心的課程特別強調把佛教理論應用在 臨床心理、調解、心理輔導等學科,這些都是很實用、很入世的,彰顯佛法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佛法對解決心靈種種問題的究竟效用,因此深受現代人的喜歡。

《佛教與人生》是本中心為香港大學社會學院和文學院的本科學生開設的第一門選修佛學課程,主要從三方面探討快樂幸福之人生:

(i)大環境——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政治的清明,影響每個人的命運。鑒於此,本課程從(1)佛教的財富觀;(2)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教化;(3)佛教對賢明君主的教法等三方面探討如何建設人間凈土之理想社會。

(ii)小環境——家庭的和睦、工作單位人際關係直接影響每個人的心境。改善的方法為(1)四梵行;(2)四攝六度;(3)三學;(4)五戒的現代意義。

(iii)個人環境——若暫時無法改變社會大環境和人際關係等小環境,那麼可從如下三方面去認清自我,提昇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求得永恆的幸福:(1)四聖諦;(2)緣起法——宇宙人生之真相和(3)業力——個人主觀能動性之重要等。

《品嘗禪味》是本中心為香港大學社會學院和文學院的本科學生開設的第二門選修佛學課程,重點探討禪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禪和心靈開發、禪與自我覺醒以及如何才能使禪融入現實生活。

因以上兩門課程反映良好,二OO二年九月,校方又鼓勵本中心為全香港大學的學生增開設一門拓展課程——《金錢、愛情與道德》,本課重點講述金錢能使人 生活舒適,愛情能使人感情豐富,道德能使活得充實,並給人生活之方向。有一百一十個本科學生選擇修該課。應實際需要,本中心打算明年再為全香港大學的學生 新增加一門拓展課程——《禪與心智發展》。

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佛教不一定屬於老年人的佛教,年青人照樣可以從學習佛法中受益,只要課程與他們的生活有關係、並能解決他們實際問題。

二OO二年九月起,佛學碩士課程正式開辦,首屆共招收四十六人,開設了十四門課。今年新招收六十名新生,課程也增加到二十門。在設計課程時以繼承和發揚為宗旨,將課程分為二大類:

(1)以繼承傳統的佛學研究為基礎的理論課程有: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概論
中國佛教概論
近代中國佛教史
宗教、儀規和神秘現象
日本佛教概論
藏傳佛教概論
佛教實踐和佛教文學在西方的發展
佛教寺院制度
戒律學研究
佛典導讀與翻譯
唯識學
印度佛教史
部派佛教對阿毘達磨法之辯論
瑜珈師地論
佛教藝術和思想對印度和亞洲文化的影響
佛教與中國文化
巴利文入門
中級巴利文
梵文入門
藏文入門
高級藏文

(2)強調佛法的實際運用的課程有:
心靈輔導與心理咨詢
正念禪、減壓與心理治療
佛教調解
佛教智能的科學基礎
佛教、科學和福利
自我覺醒: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心識研究
上座部佛教的社會哲學
如何教授佛教
佛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傳統的經教學習是基礎,實際運用的課程是目的,其特色是,這些課程與現代社會與現實人生緊密相連、回答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只有學好禪宗的基 本理論才談得上把禪運用在心理輔導臨床上。馬淑華博士開設的《正念禪、減壓與心理治療》,是基於當今流行的「認知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研究,就是針對當今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特點,把佛法中「四念住」關於活在當下、留意呼吸、觀察身體的痛、靜念、用心 (mindfulness)等修禪方法應用到西方心理學上,幫助人處理壓力,防止抑郁,增加包容和愛心,正確面對自己及其它人。研究証明,靜念法可減低長 期抑郁症患者的復發率。

二、時代的潮流

二十一世紀除了將是科技與信息躍進的年代,更會是精神文明(spiritualgrowth)與自我覺醒(self—awareness)的新紀元。 如JohnNaisbitt在《大趨勢》一書中指出,精神文明與覺醒,不單是一股「巨大」的潮流,更是現今社會急切需要的化育潛流,以抗衡人與人之間的溝 通在高科技及機械化環境下逐漸受到的破壞。經過幾十年的經濟蓬勃發展,現今大眾經常承受著很多精神上的壓力:經濟轉型、社會動蕩、就業前途、公司裁員、職 工下崗、負資產、家庭問題、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自殺等問題,時刻都在困擾著社會大眾;面對著新的環境,大家都在尋求一個「安心之法」,在「心」與「物」之間 取得平衡。這也許是為甚麼Dam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JamesRedfield的《天啟》和《心靈雞湯》等培養精神文明和覺醒的書籍成為現時世界最暢銷之書的原因。

佛陀的聖言懿行,經歷代大德賢哲之弘揚,廣泛流傳至世界各地,二千五百年而不衰,歷久而彌新。這是一份極可寶貴的人類遺產和精神財富。它過去是,今後 仍將是化世導俗、安撫人心、凈化心靈之良藥。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開幕典禮上說:「佛教對人的心理教育、精神教育很重要。在現今 社會環境,更是一帖良藥。」

歐美等國的有識之士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各高等學府、民間團體,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深入探究佛陀的思想,為現代人尋求人生的方向,心靈的歸依。 其重要性更在學術界得到肯定。歐美各地的大學及醫療中心,都在進行著佛教禪修對心理治療效用的研究。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課程就是在這樣的國際研究環境 中設置出來的。

三、創立教學、研究的新學科,立足佛學研究為社會實踐服務

反觀當今國內佛教界內部的佛學研究和教學,則並不太令人樂觀。我曾經對解放前、文革前、文革後三個時期的課程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這三個時期各佛學院所 設的課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而且佛學課基本上局限於對某經某論的學習。各佛學院研究生們的研究方法與課題也未有太大的突破。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僧,一 旦進入社會,大多數人便有力不從心之感,很難從容自如地將自己的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無形中影響了把健康的佛教帶入主流社會的進程。

在剛過去的三十年,科技、信息的突飛猛進,使得整個社會形態的發展,超過了過去五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總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工作習慣。人 們不僅要面對生老病死等老問題,還要時刻受到新的病菌(如非典)、環境污染、核戰爭、金融風暴、工作壓力、失業、精神迷茫與空虛等新的問題的挑戰。人生苦 難多。佛學研究與教學若能針對以上新問題,力求立足於社會的需求,試圖以種種先進的媒介及嶄新理念來詮釋千古不變的佛法真理,幫助精神上迷失、痛苦的人們 尋覓出路,盡早走出困境,它就有生命力。

環顧世界各地的佛學研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佛學研究若不能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運用佛陀的智慧去解決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這種研究就沒有生命力。為 此,要使今天中國佛學研究與僧教育有一個新氣象,使之既能繼承傳統、開拓未來,又能面向社會和走入國際,就必須打破舊框框,突破舊格局,創立佛法研究與教 學的新學科。比如說,或遲或早,人人都會面對死亡的恐懼。西方的心理學家,現在已應用藏傳佛教對待死亡的一套方法,幫助臨終病人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這方 面除了念經超度外,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研究、學習,以便開拓人們對死亡範疇之思路,提昇自己,進而幫助病人及家屬。還有,我們完全可以把佛教心靈輔導、佛 法調解、佛法心理治療、靜坐等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研究出不同模型的心靈輔導的方法:

青少年佛法心靈輔導
大學生佛法心靈輔導
企業家佛法心靈輔導
家庭佛法心靈輔導
婚姻佛法心靈輔導
婦女佛法心靈輔導等

如此才能彰顯佛法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佛法對解決心靈種種問題的究竟效用,這是使佛教融入主流社會的重要法寶。

總而言之,佛教正法久住的目的是利益群生,利益群生的具體方法是服務大眾(利他);在服務民眾的過程中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後,才能在社會中發揮佛教化世導俗這一自身獨特的作用;佛教能在社會中發揮他人不可取代的作用後,自然成為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員,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 同,得到了社會的尊重,佛教自然就會發展,那任何人就滅不了佛教,正法久住才有可能。由此可見,以立足於社會、服務於民眾為目的研究、學習佛法,是正法久 住之根本,也是佛學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

 
 
佛教社會功能探討
◎常 耘

  從社會學的意義來探討佛教,佛教對社會有正功能和負功能之分。而本文只是從佛教對社會的正功能的方面進行膚淺的探討。

  中國佛教源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這二千多年中佛教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經歷著風風雨雨,千變萬化;不斷深入民心,深入貴族社 會,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及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成為中國傳統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佛教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從傳入開始對中國社會就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巨大的貢獻。如:佛圖澄協助符堅治國獻策;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翻譯文學為中國歷代文學及語言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佛教寺院帶動社會經濟等等許多方面,實所共鑒定。


  雖然並不是只有佛教才能擔任文化代代相傳的使命,但佛教文化的傳承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佛教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思想文化方面。中國化的佛教體現在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佛教借助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解釋佛教教義(格義佛教),也影響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也吸收了佛教教義豐富了自身的思想內涵,同時也開拓了傳統思想的禁錮。

  佛教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思想涵蓋面及廣,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畢一生的精力也研究不透。二千多年佛教也培育了眾多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等。東晉 僧肇雖英年早逝,但對整個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思想史上起了巨大的貢獻。僧肇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化的佛教哲學思想體系的建立者,「他承魏晉以 來玄佛合流的遺風,下開佛教哲學理論在中土相對獨立發展的先河,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哲學篇章。」(洪修平 《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八大宗派之一天台宗判教思想的創立,曾對中國教育起了借鑒的作用。最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宗派——禪宗的出現,及其後來的「心性說」 理論體系的建立,對宋明理學的建樹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體系,吸收了豐富的養料。

  曾有位文人說,如果你不知道佛教思想文化,就不知道自己的知識有多淺薄,就像不知道自己的家中有多少財物。全國佛教文化研究熱的相繼興起,證明了佛教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性。

  佛教藝術包括雕塑、建築、文學、繪畫等諸多方面。佛教藝術堪稱是中國一絕,無疑給中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都留下了寶貴的世界遺產。談到佛教藝術不得不追 溯到印度佛教藝術。早期的印度佛教是重個人修持、重解脫,不允許僧人從事藝術的。佛陀在世間弘法利生未曾反對過藝術,但藝術在佛陀教化中也未曾起過積極的 重視。印度佛教藝術受希腊文藝的再興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是犍陀羅佛像雕刻藝術。後期的佛像雕刻的像背光圈,是單純的圓板;佛像的頭髮,多為螺形,且有白 毫相及足縵綱相等三十二大人相,相好端正富有慈愛的表情。表現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富有利他的思想。(聖嚴《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藝術似乎繼承了這一時期 的佛像雕刻藝術。

  佛教藝術隨著佛法而傳入中國,經過漫長時間的探索、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塔,最初是佛教徒用來安奉佛舍利的,並且對此崇敬禮拜,逐漸成為 佛教一種建築藝術。《法華經》中有塔信仰;《金剛經》言:若有人禮拜佛塔,即等於禮拜佛陀。可見,佛塔在中國不但是一種佛教建築藝術,也是信徒心中崇拜的 對象。據說中國佛塔最早出現在洛陽白馬寺,而見於正史文字記載的是《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笮融所造的樓閣型的佛塔,「中國佛塔最初是佛教寺院的主體, 唐宋以後逐漸建在寺旁或寺後。」(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佛教建築藝術對中國歷代的建築影響深遠,如今的園林,古建築無不與佛教建築藝術有直接或間 接的聯繫。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上海真如寺元代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南京霞栖寺舍利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 築史的寶貴實物。佛教文學在印度佛教初期聖典時,文藝的氣氛不濃,大乘經典一通行,即多采文學的方式,如《般若經》為否定的表現法;《法華》、《維摩》、 《華嚴》採用象徵的表現法;《大乘無量壽經》則為感覺的表現法;密教的明咒乃是聲音的表現法。(聖嚴《印度佛教史》)佛教經典有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並 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過影響。禪宗思想更是影響了陶淵明、白居易、王維、蘇軾等文人的詩歌。佛教翻譯文學的出現,即豐富了文學的思想內涵,也增添了語言學的詞 語內容。文學方面,大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佛教經典《維摩詰經》可以把他當作文學小說來閱讀,來研究。語言學,如「借花獻佛」、「不可思議」,「不二法門」、 「曇花一現」、「平等」、「因緣」等等「數百條由佛教用語演化而成的成語更成為漢語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大量的佛教新詞匯加入漢語中,大大豐富了中 國漢語的表現力,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想象力,這不僅對中國文學,而且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洪修平 的評價恰如其分。

  不管是文化還是藝術的雕塑、建築等那一方面都有是佛教肩負著直接或間接的傳承作用,佛教的特殊性決定著傳承的結果。


  佛教在社會方面重要功能是範導人們的行為。在一些國家,佛教的規範本身就是其社會規範的核心。佛教教義、教理教規、戒律都是要求佛教信徒規範社會行為 准則,信徒在社會的角色中該做些甚麼不該做些甚麼。如果一個佛教徒能堅守佛教戒律而不犯,那麼社會法律的律條也同樣不會犯,與其說是堅守佛教戒律,還不如 說是堅守社會法律法規。由此可知,一個堅定信仰,堅守教規,戒律的合格的佛教徒一定會給社會帶來安定。

  「天下名山僧佔多」全國名山大川幾乎都是佛教寺院叢林,作為旅景點,即可以參觀旅游、弘法教化豐富人類精神生活,也可以推動經濟互動。如今大部分人的 生活條件好,不太在乎物質來滿足、到是追求精神生活的越來越多,佛教寺院叢林剛好適合這個口味。佛教寺院的清淨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人們正是在這種感覺中 陶冶自身的情操。佛教旅游文化深深的吸引著人們、佛教四大名山慕名者不遠長途跋涉,千里迢迢前去朝拜,不但可以欣賞山河大地的水青山秀的風景,吸收大自然 的新鮮無染的空氣,還能放鬆在城市中忙碌緊張的工作情緒。

  社會福利,佛教更是急先鋒者,也是自身發揚大乘佛教思想的行動表現。佛教講「慈悲為懷」、「難行能行」。世尊在世間行化,最終目的也是在關懷人生。歷 來關於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唐禪宗南宗神會在朝廷被貶的第二年突發「安史之亂」,眼看唐朝就要毀於一旦,在郭子儀討賊的時候急需軍響,通過眾人推舉神 會出山築壇度僧,發放度牒收取一定的費用,以充軍需。為此,神會不但得到了平反、受到朝廷的重視,而且還為郭子儀收復兩京立下了汗馬功勞。近代的圓瑛法師 早年創辦孤兒院,抗戰期間為救國救民,組織僧人救護隊,新中國成立後,又號召佛教徒「愛教必須愛國」。廈門妙湛法師更是熱忠於服務社會,福利社會,為窮困 的人設立義診所,慰問孤兒,成立佛教慈善基金會。上海玉佛寺真禪法師每年向上海兒童福利院捐款幾十萬元人民幣,成立真禪小學,讓孤兒、殘疾兒童進入學校學 習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當遇到洪水災害時又是第一個站起來捐款捐物,帶動廣大信徒伸出援助之手,玉佛寺頓時成了捐款捐物的場所。佛教個人修行觀注重出 世,但也不忘入世之本,很多寺院也越來越注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您知道寺院僧人規約嗎?(上)
◎果 藏

「蘇州靈岩山道風好。」這句 話,在我國佛教四眾弟子中流行最普遍,深入人心!筆者當年(指一九四三年)曾往靈岩山寺參學過,本來打算入靈岩山佛學院的,由於學僧人數滿額了,無法入 學;只好到「念佛堂」充作「老修行」去了。住「念佛堂」跟住「禪堂」一樣,前者以「唸佛」為主,後者以「參禪」為主,一動一靜,是其修行的內涵和格式,不 論動與靜,只要一心專注,皆有成就。前者有印光大師,後者有虛雲禪師,兩位高僧大德是禪,淨修行的光輝典範。筆者那時年紀輕(十多歲),心猿意馬,住「禪 堂」或「唸佛堂」,都不能安下心來,動則得咎,不是「跪香」就得「吃香板」了。住持和尚妙真大師是位嚴謹的人,對屢犯清規的人絕不含糊,動不動「遷單」 (逐出山門),以保持清淨道場一塵不染。妙真大和尚常對兩序僧眾策勵說:「方便出下流,慈悲出禍害!」這是大和尚治寺的鐵腕作風,正因如此,靈岩山能保持 道風不衰。常住的規約是印光大師制訂的,方丈和尚則是執法者而己。筆者當年雖被常住「遷單」,實因自己不遵循「清規」所致。往事如煙,世態多變。前年,筆 者有緣再登靈岩古剎,拜訪明學大和尚,相互傾談,感慨萬千。

為傳播靈岩山道風,茲將《共住規約》及相關規約刊登如下:

  1. 不論住持系以天台、賢首(華嚴)、臨濟、曹洞何者為宗,均須以戒行精嚴、深信凈土為基准,並恪遵傳賢而不以法系相傳之道。如此,當可杜絕法類之流獨佔寺院的弊害。
  2. 住持僅以次數(順次)定高下,不論代數(第幾世住持之類),借以防範誤使庸僧尸位於高德之間而引起的非難與疵議。
  3. 不傳戒,不講經。堂中雖日日講經,但不招羅外部的聽講者,因為寺眾的正念不可亂也。
  4. 專一念佛,除「佛七」法會外,概不應酬經懺法事(參考雲栖袾宏的僧約十章,其第二約「安貧樂道」中明載:「為世俗齋法者出院。」《雲栖法匯》第33冊)。
  5. 任何人均不可在寺內私收徒弟,私行剃髮。

上述五項條款系由印光、妙真二師所議決,並獲准刻碑示教,凡違逆任一條款者立逐出院。

  1. 二十歲以下的年輕比丘,以及矜奇而自立異說,有違本寺宗旨者,概不得留名於寺。
  2. 違犯根本大戒,挑撥是非,擾亂寺眾安寧者出院。 
  3. 爭強好斗,惡言相罵,舉手互毆者,無論事之曲直,一律出院。一方有理且能隱忍不發,一方無正當理由而強辯爭斗時,有理者不罰,無理者詰問緣由後,受罰出院。
  4. 私結朋黨,干犯國禁,或預聞(好打探)外事者,出院。
  5. 亂用常住物件,或私圖便宜者得照市價賠償,不服(裁決)者出院。
  6. 吃葷酒、賭博、吸鴉片,或暗懷其他不良嗜好者,處罰後出院。(寺院的)執事明知其事而不舉其人者,同罰。重病之人須借酒引進藥物治療時,得先向寺眾告白,獲允後始可服用。
  7. 私自向前來本寺的檀越化緣者,量度事之輕重而加以處罰,不服(裁決者)出院。
  8. 自身見識不足,卻信口雌黃任意批評他人的見解,事後仍不知其非者出院。
  9. 輕視耆德之僧,惡聞直言,或妄生誹謗者,出院。
  10. 舉止乖違,拗逆執事之命,且拒受取締者重罰之,不服處分者出院。
  11. 課誦念佛之際,除服公務或疾病者外,凡不隨眾者罰之。
  12. 除公務外,概不得任意外出,違者罰之。
  13. 什物及佛堂經典、諸堂之莊嚴具,概不許外借。若有特殊事宜,須先經寺眾許可始得通融,違者罰之。
  14. 每月誦戒四次,除因重病而無法站立者外,若有未參列者,罰無赦。
  15. 凡用水、飲水,必先過濾,以免傷害生命,違者罰。
  16. 不許私自作食,若因療疾而為,必先向執事申請,獲允後為之,違者當受罰。
  17. 當職而未盡其職務,計私利而誤公者,罰之。
  18. 凡我佛子,宜持平等之心,海內如一家。若因同鄉、近親,而嚴疏親之別者,罰之。
  19. 凡侵損常住錢(寺院殿堂的錢財及其他)、米麥等物,賠償後出院。
  20. 除公事外,不安居本寮,而在各寮放浪形骸者,罰之。
  21. 無事不得入二堂(食堂),進餐期間嚴禁談笑。不可擅自爭奪座位,或因坐席不佳而抱怨。食畢,不可於眾人未完膳前先行離座,亦不准持用一己餐具,擅入廚房舀取食物,違者罰之。
  22. 凡在念佛堂內犯過者,隨時罰之。若念佛堂中朋儕不舉發(犯過者),而由堂外之人告發時,堂內執事得一並受罰。
  23. 各寮凡有聞報鐘而不起床者,罰無赦;若自恃其能而不順從調伏者,重罰之。
  24. 鬚髮長時不剪,暑中袒胸赤膊,或不縳褲腳者,罰。
  25. 私留親友宿泊者,罰。因故必得宿泊者,必先白於執事,聽候指示而行(注:此款旨在避免擾亂寺內治安,並泯除牽涉於國事之虞)。
  26. 擅自砍伐竹木,攀折花果,或持以贈人者,賠償後罰之。
  27. 除印光法師及本寺住持外,任何人不得私收皈依弟子,違者罰之(注:因任意收受弟子容易擾亂寺院秩序,'並危及寺院的清靜生活)。
  28. 冬季嚴寒亦不得燃火取暖,若因公事、年老或疾病絕對需要保暖者,僅能使用烘手足的小爐筒。火盆、火桶均有失火之虞,一概不准使用,違者罰之。

上述三十三條《共住規約》,是住在專修念佛法門靈岩山寺的僧眾必須遵奉的生活規範的大綱。

一、客堂規約
  1. 內外諸師用事之際,應先向客堂申訴;當值的知客必須立即妥善處理,不得托辭延誤。若有在客堂上口角相爭者,必須公開地直言懲 戒。若有不服處分者,知客可提請大眾審議後,依公論處罰;仍不遵從者,擯斥後將其驅逐出院。知客若有徇私護衛,處置不公平的偏差行為時,得一並接受處分。
  2. 接待外來客僧,不可無分軒輊地一視同仁,應將諸方長老、名宿、耆德之僧、常住(住職)、多數高德的執事及與本寺有淵源者,延 請入香光廳。對寺院有功的舊職僧歸來時,須請入香岩廳,次者則迎至尊客寮休息。遠來僧、初參晚學、具挂單資格者,一律送往雲水堂安歇。其他諸如來歷不明者 行抵本寺,日間供其一餐後,委婉請其離去;凡夜間行抵者,送至下院,供夕、朝二餐後,請其離去,不可任意混雜而居。
  3. 舉凡申請住本寺者,均須先熟讀《共住規約》;嗣後,復與多數職僧會商,觀察其志願及心性,確認其是誠心參學者後,經方丈許可,提出志願書,始准予安單。秉持邪知邪見粗野冥頑者,均不許濫入本寺,以免妨礙寺眾。
  4. 客堂中身負職責者,若橫生內訌、爭斗之際,諸僧人須持執事及方丈的仲裁,不可強硬固執偏見,拒絕調和商議,以致妨礙寺內事務執行,違者,加倍處罰後,出寮。
  5. 客堂事務無分巨細都不得專擅妄為;同寮亦不可爭寵、嫉妒,偏袒私情,一經舉發,允其申訴後,視情節輕重而後罰之。
  6. 寺僧若有違犯《共住規約》者,必舉必罰,姑息不行者,執事人以同咎受罰。
  7. 客房床帳等一切物件,必須依法查驗,不可私自外借。
  8. 外來挂單者,凡未持承傳衣缽及戒牒證件等,以及行跡可疑者,一概不准留單。
  9. 無事閑人於寺內挑惹事端時,知客須嚴辭曉渝,不可坐視、畏縮,而聽任其放縱妄為。
  10. 若遇外國賓客前來參觀,須殷勤接待,依禮而行,不卑不亢,不可因亂失儀。有所咨詢時,須審慎應答,不可妄談國事,違者罰之。
  11. 凡欲起單僧眾,均須詳細清查,以免誤攜或遺忘物件。
  12. 一切來寺僧俗,前來與熟人會晤歡談者,知客均須查詢,不可私自隨意接待,以免違誤禮數。
  13. 驟逢行跡可疑者時,須持溫恭態度,內心須謹慎,不可輕信,以免差錯。
  14. 施主施齋、放 之際,須協同副寺依法秉公處理。
  15. 當值知客,身負客堂一切事務的全責;副當值知客則照顧功德主的迴向、隨喜、念佛及飯食等事務。
  16. 凡來山的大施主,均須有一名專任知客隨侍,不得失禮於施主。
  17. 無論事之有無,當值的知客須在客堂靜候;凡早晚課誦時客堂無事,知客應自客堂前往大殿參加佛事。
  18. 逢客至,除奉茶進果外,即褥被等什物均須妥善准備,並從旁悉心照顧。若有面熟者趨前迎接,不可疏慢或失態。
  19. 接待賓客,言行必須掌握分寸,不可有失僧格。凡事以不慢來賓為度,不可妄議任何是非。
  20. 僧值因故缺席時,知客須執行殿堂公務,並及時處理一切當做的事務。
  21. 對病僧應妥善照顧,殷勤探問;一旦病篤,須立即通知維那師,並派人輪班助念。往生後,滿一晝夜,始停止念佛。知客、僧值、副寺須協力整理亡僧遺物,一一登記後交庫房保管。七日荼毗後,糾集大眾作佛事為亡者荐福。
  22. 凡女居士因事來知客寮房;雙方應止於三言兩語的應酬;若須長時間交談,須婉請客堂,以免招致譏議。
  23. 知客因公務前往客寮,須叩門三下始能入室,若內僅栖息一女客,則不可率爾入室,當請侍役將之請出室外,再行談話,並以同禮接待尼師。(待續)
 
 
方寸中的佛教天地——觀音郵票欣賞
◎潘明權
曆二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千餘年前,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造像也隨之傳入中國,比較可靠的說法,是發現過公元二世紀時比較完整和最早的佛像。觀世音菩薩形象的傳入和觀世音像的出現,則要晚些的。大約公元四、五世紀的南北朝期間。觀世音像的具體形象的演變,也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據說,觀世音的前身是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中慈悲善良而又神通廣大的阿濕毗尼,又稱「雙馬童」。因此,演化到佛教後的形象,就有「馬頭觀世音」(或「明王觀世 音」)的一種應身。他是一位「偉丈夫」。《悲華經》中說,「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欲令眾生往安樂故,善男子, 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唐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世」諱,所以又略稱「觀音」。觀音的形象很快出現在我國古代各種文學、繪畫、音樂、雕刻、塑象、戲劇、小 說等領域等。這種傳統形式也影響到現代,郵政領域裡的郵票就是一個方面。

   由於觀音的大慈大悲形象、聞聲救苦的神通和菩薩心腸,使人們常常願把觀音與中國人的母性、女性形象相聯繫。慈曰悅眾,悲為拔苦。正如佛教中所說,看到一尊 好的觀音像,能使信徒由衷地產生莊嚴性、慈悲心和歡喜心。於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觀音的女性形象,成為中國女性的最完美化身。觀音女相的最早記載,在 宋代的《曲洧舊聞》中,即楚莊王的三女兒妙善為救父親施獻手眼的事蹟。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千眼千臂觀世音,又稱千手千眼觀音,是中國佛教信徒和民間老百姓中流傳最廣的形象。據說,在過去無量 劫中,觀世音曾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而長出了千手千眼,以千眼照見有苦遇難的六道一切眾生,以千手護持一切善男子、善女子。千手千眼觀世音原是佛教密宗的 造象,由於以上眾多緣故,而廣受漢傳佛教的廣大寺院、信眾所供奉。因此,在中國所發行有關佛教郵票中,千手千眼也是出現頻率較多的的形象。
 
 
隨筆禪話
◎秦孟瀟
鬼域世界
  人世間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往往是怪異離奇的,曾有人問我,「您怎麼懂得「人」與「鬼」之間的因緣呢」?當然一般人是不懂得的。世間上所有的「臆說」 和「推理」,皆不可靠,所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猶如「盲人摸象」,各說各話!與「大象」真實體相差遠矣。所以說,唯有佛陀親自證實的「聖量境」是最 真實的。如明眼人看見大象的真實體,大象的眼、耳、鼻、舌、身等,一清二楚,與盲人瞎摸瞎說臆斷,不能相提並論。我所知道的「鬼域世界」,絕不是個人臆說 和猜想得來的。在諸佛經中,最為普遍人皆知曉的一部經;就是《地藏經》。在這部經內,談說「鬼域世界」最徹底,若想了解「鬼域世界」,真相如何,誦唸《地 藏經》,就能解除心中疑念了。由於人被「所知障」阻隔了,故不能通達了知一切真實義、如果能斬斷「所知障」,智慧門打開,所謂達致「徹悟宇宙體」境界了。 修習「一切法門」(禪宗、淨土宗等),就是達到這一「三摩地」境界。

談經說法
  在諸多佛典中,有部《說經因緣》,有位讀者想知道該經內容為何?談一談很有必要。當年佛陀在舍衛城的時候,有一天引導弟子們浩浩蕩蕩的向南方走去,忽 然在路旁,看到一堆觸目驚心的死人枯骨。這時世尊竟然俯身在地,恭敬地五體投地,向這堆枯骨禮拜。跟隨佛陀的諸弟子中,沒有人不感到奇怪懷疑的,阿難尊者 問道:「究竟因為哪一種因緣,甚麼道理,向這堆枯骨禮拜呢?」佛陀說:「這堆枯骨,或者是我前世的祖先,或者是多生以來的父母,那有為人子的人不拜父母 呢,就是因為這因緣,所以我恭敬禮拜這堆枯骨。」阿難又問:「怎麼分辨這堆枯骨呢?」佛陀說,男人在世時,辛苦勞動,所以死後,骨骸的顏色較白而分量較 重,女人沉溺於情愛之中,把生兒育女當作天賦的職務,每一嬰兒必須吮食母親很多乳汁,母體如何不憔悴呢?所以死後其骨顏色呈黑色而且分量較輕!佛陀為教導 世人,母親的恩重如山,所以佛陀為弟子們演說了《因緣經》。

忍受侮辱
  平時,一個人能多閱讀佛典書籍,獲益必多。昔年,佛陀曾被蠢人誣控與弟子合謀殺死一名婦女。非佛教徒們嚴厲地批評佛和他的弟子們,使得阿難尊者(佛的 弟子)因無法忍受,而要求佛陀遷到另一個村子去。「阿難!如果那些村莊的人也辱罵我們,又該怎麼辦呢?」「那麼,師父,我們再換個村子。」「那樣的話、全 印度恐怕都沒有我們容身之地了。忍耐吧!這些責難自己會熄滅的。」另一個佛典故事說,一個名叫瑪干地埃的閨中少女,她爸爸出於無知想將她嫁與佛陀;佛陀說 她身材不好。她因此懷恨,僱了個酒鬼,當眾侮辱佛,佛陀泰然地忍受了她的侮辱。受侮辱是人類的共同命運」你越偉大,你受到的侮辱與貶抑也越多。耶穌便受到 侮辱、貶抑,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希臘古哲學家蘇格拉底,常常受到妻子的侮辱。有一天妻子病了,沒有罵他!出門時滿面愁容,朋友見了他問道:「何故如此憂 愁?」他說:「太太病倒了,沒有罵他,反而使自己忍辱的機會少了。」

善誦神咒
  說到印度「密教」何時傳來中國呢?据史書載,約在三國時代,自二世紀中到八世紀中的六百年間,漢譯佛經中約有一百多部陀羅尼經和咒經,其中東晉帛尸梨 密多羅譯的《大灌頂經》十二卷,和唐初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經》十二卷,於陀羅尼和真言的匯編性質。西晉永嘉四年(三一○)來洛陽的佛圖證「善誦神咒,能 役使鬼物」。北涼玄始十年(四二一)到姑臧的曇無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北魏永平初來洛陽譯經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術」、「莫 測其神」。我國唐代高僧玄奘、義淨西行求法歸來也都傳譯過密法。以上所傳,後世稱為「雜密」。在中國弘傳純粹密教,並正式形成宗派的,實始於「開元三大 士」,即印度三位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唐開元四年(七一六),中天竺僧人善無畏原是甘露飯王後裔,十三歲嗣烏荼國王位,後讓位給胞兄而出家,到那 爛陀寺遇達摩掬多,授以密教灌頂後到中國傳教。在長安譯出《大日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等,並講述《大日經》要義,由弟子一行唐高僧錄成《經疏》。

斷除淫念
  所謂「修行人斷淫念」這句話,不是單指「出家人」僧尼,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其中包括「優婆塞」(男)、「優婆夷」(女)、「近事男」、「近事女」 (受五戒的俗家人)。凡是信佛的人,依教奉行,遵守佛制,統稱「修行人」。所謂「斷除淫念」,為的是「根絕煩惱」罷了。在佛家看來,男女之間的愛情,或非 男女之間的愛情,皆稱之謂「染污愛」,不清淨的、不純潔的,這種「染污愛」是佔有慾極強的,極端自私的,它是貪、嗔、痴三毒最集中的表現,許多、許多煩惱 由此而起。這種「染污愛」是眾生最為強烈的根性,佛家稱之謂「欲界」,是以「淫為根本,也是人類及一切生物的綿延生存的根本。沒有它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空 間。因為有了人類生存,故有人間「生」、「老」、「病」、「死」、「榮」、「華」、「富」、「貴」、「苦」、「憂」、「哀」、「痛」……等等現象,這一切 的一切皆來自本身「業識」所創造,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斷的「造業」,不斷的「受報」,形成了無盡期的輪迴果報,包括了「生」與「死」的流轉, 這都繫於「淫念」的根子!

洋人漢語
  不少港人說不好普通話,非不能也,而是不願也!為何如此?我想原因很多。在五十年代初,我剛由內地來到香江,所結交友人多數說粵語,令我痛苦不堪!說 來說去,彼此不能溝通,還要裝作「聽得懂」的樣子,所謂「皮笑肉不笑」,掩捺不住一副傻笑神情,彼此都有一句未宣出口的話:「傻仔!」在當時,我與兩位洋 人做朋友非常契機,他二人說的中國官話(國語)是地道的「京腔北調」,幾乎與北京人一模一樣,我說的普通話只能是「南腔北調」,遠遠比不上兩位洋人、深感 慚愧!在文化教育界不少人都熟悉這兩位洋人。一位是林仰山先生,他曾在中國山東住過多年,是所謂「漢學家」,他不僅能說漢語,還能閱讀孔子的《論語》、 《大學》、《中庸》、《孟子)古裝書。曾任港大教授。另一位是恆安石先生,他曾任本港美新處的處長等職。一口流暢的漢語,他是出身於牧師家庭。曾在中國傳 教多年。這些洋人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不但能閱讚木版古裝書,而且能說一口流暢的漢語,以研究「漢學」為榮。在海外的漢人、反而不愛漢學,豈不怪 哉?

孝順雙親
  有些人誤解佛教,認為「出家修道」、「斷六親」,是不講「人倫」關係。如此說法,絕對錯誤。佛家是向來重視孝道的,如果孝道有虧,則人格低落,就失去 學佛者的資格,佛陀也說他是因孝道而及早成佛,又說供奉天地鬼神,不如孝養二親,二親最「神」也。可見佛家是最重視孝道的。《地藏經》云:「若有眾生,不 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佛教有部《孝子經》,現保存在《中華大藏經》中,由於經文不多,大約只有七百餘字,所以單行本很 少見。這是佛陀告訴諸弟子,父母恩重,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必須協助父母止惡修善,引導父母皈依三寶,尋求最後的解脫。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佛家並不講所 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本來父母要教導子女,偏偏世上不仁不義的父母比比皆是,如何能教導子女呢?一個信佛的人,既要有孝順父母的心,也要重視規諫之 道,引導父母信佛,遵守戒律,共登「彼岸」。

五類辛菜
  信仰佛教的人,不吃葷食的東西,是為了慈悲心的緣故,但不吃五辛,就不理解了。有人說五辛是蔬食品,為何不能吃?根據僧人說,五辛,一般泛指有辛辣臭 味的五類辛菜。此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生嗔,所以修行者,皆應遠離。另外,食辛者,因其味辛臭原故,善神遠離,惡鬼親近。所以佛陀告誡修菩提者,永斷五 辛。有人不懂哪五辛?一般而言,包括蔥類(如洋蔥、中國蔥、台灣蔥、日本蔥等)、蒜頭(如大蒜、小蒜、蒜頭等)、梹菜類(如梹黃、梹菜、梹菜花、蕎菜等) 及阿魏(一種產於印度的植物,由其枝幹中出乳液,似桃膠狀乾後,堅凝成塊,味極臭似大蒜而更甚之)等。此外含五辛食物,如咖喱粉(含大蒜)辣椒醬(含大 蒜)砹汁(含大蒜)、醃製泡菜(含蒜頭)及冬菜(含蒜頭),皆應禁食。又麻油,因有壓油殺生之殃及有增長淫慾之過,佛陀亦教諸弟子常離麻油,以免障道,故 應禁食。這對清修僧人而言,是應遵守的,對俗家弟子而言應適當選擇了。

女性困惑
  有一次,同幾位女士談到宗教問題;這幾位女士都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且非常虔誠。她們雖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卻有著一個共同感受的疑惑困惱!並有著難以言說的自卑感,認為女性在宗教上受到歧視,男女不平等的地位。
  從各國宗教歷史角度去觀察,自古至今,女性入教後確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處在所謂附屬的地位;在天主教梵帝岡教廷近千年的歷史中,曾有過「女教皇」嗎?沒有!
  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皆未見過女教徒擔任過甚麼領導職務,幾乎全部被男性教徒所壟斷,為甚麼?在今天,不少高級知識分子女教徒敢於提出質疑,向傳統的教義、教規挑戰了,目的要爭取男女平等權利,打破不合理的傳統觀念。
  我向在座的幾位女士說,其他宗教暫且不論。僅就佛教來說,它對男女絕對是平等觀,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而且從佛教根本點上來說,是不「著相」 的!凡「著相」(其中包括男女相)即非佛教本旨,男性修持能成佛,女性修持同樣能成佛,在未能成佛之前,在生死輪迴流轉中,男女相互轉化,相隨業力而起變 化,但「佛性」是不變的!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一)
◎王永平
前 言

   明暘大師離開我們快一年了,他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導師,我在學佛方面,工作方面,得他的教導最多,他是度我的大善知識。他領導龍華寺二十年,他初到龍華寺 任住持時,是文革十年中,那時寺院已被破壞一空,三寶全無,文物全毀。廟已交給龍華公園,經初步修繕,成為公園的一部分。當時人民政府要重新落實宗教政 策,讓龍華公園把龍華寺還給佛教,重新恢復上海佛教著名道場的龍華寺。我們感謝政府請當代佛教高僧明暘大師擔任住持,一個百廢待興的苦廟,只有明暘大師有 聲望把它全面振興起來,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大叢林。在十幾年中,明老嘔心瀝血為龍華,我是他的助手,他的貢獻,我最清楚。在龍華寺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已 有四度興衰,這第五次的中興,是在全廢的基礎上,是高起點的全面恢復。明暘大師是龍華寺貢獻最大的中興祖師。我要把他中興龍華的全部事蹟,認真回顧,如實 地寫成回憶錄,交給現任方丈照誠大和尚,由他修改配上照片,編輯成冊,印成小書,作為龍華寺內部法師們回顧歷史的手冊。

  明暘大師於去年七月廿三日入滅,荼毗時,撿得大小舍利子一千餘粒,並有狀如老僧入定舍利花一顆,弟子們受到激勵。要學習師父的愛國愛教,精進修持,心 地無染的精神。回顧在照誠方丈陞座時,經領導同意,我們一致恭請明公老人為龍華寺的法主和尚。何為法主?《中阿含》云:「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乃說 法之主。南北朝時,宋孝武帝召沙門道猷入內殿說法,敕封為新安寺法主。綜觀明暘大師的一生宏揚佛法,廣度眾生、精進修持,中興龍華。尊他為「法主和尚」, 當之無愧。我要寫的回憶錄,名為:《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敬請閱者參與修改,不勝感激。

一、龍華寺的興衰

   龍華寺位於上海龍華路2853號。三國吳赤烏五年,康僧會律師自交趾至建業弘傳佛教,路經龍華蕩,建立茅茨,設像行道,是為上海地區有佛寺之始。赤烏十 年,吳大帝施錢二萬緡建塔,賜名龍華會。唐朝武則天皇帝,賜錢五千貫修塔,賜鈔千錠建圓通寶殿。寺塔殿宇,逐漸形成規模。唐末黃巢起義,寺塔毀於兵火。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重建龍華寺,宋英宗賜「空相寺」額(1066年),重建大佛殿,修復寶塔,遂改稱空相寺。宋高宗施銀三百兩,御書「圓通寶殿」匾額, 賜金襴衣、銀缽、瑪瑙珠、松毫錦幡,官田三頃。南宋住持鑒堂及徒性庵,在龍華寺宏傳天台教觀。元朝末年,寺毀兵燹,僅塔幸存。

  明代,龍華寺陸續重建,明世宗(1553年)賜額「萬壽慈華禪寺」,從此龍華寺又稱「萬壽慈華禪寺」。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至四十年,十二年中,欽賜龍 華寺計有大藏經七百一十八函,裹金繡袱七百一十八張,五彩織金桌衣十八件,範金千葉寶蓮目毗盧遮那佛一尊,日月寶幡兩對,宮繡五彩西方三聖法華二十八品, 聖像十八軸,五彩金供花四朵,五彩雲龍花瓶兩對,供佛古銅器五件,禦書「承恩堂」匾額一座。金印壹顆(龍邊,中篆)。達果和尚護藏經並敕書南歸,上賜金襴 袈裟一襲。次年復命謝恩,聖母又賜達果紫衣一領。銀三百兩。萬曆三十五年,聖母皇太后萬壽節,賜燈油四十八兩,賜僧銀五百金。萬曆四十年,皇上萬壽聖節, 賜香百束,帑金二百兩,鈔百錠飯僧。此時為龍華寺法緣鼎盛時期。其間因受倭寇劫掠,寺院部分被毀。後逐漸得到修復。明末,禪宗大德天童的密雲圓悟曾入主龍 華,始為禪宗道場。清順治年間(1647年),圓悟之孫韜明住持,整修一新,大闡宗風,他被稱為中興之祖。韜明之後,大壑繼任住持,以禪宗而統教律著名。 當時龍華寺有殿、閣、寮、所等建築四十餘幢,佔地一百六十餘畝。大壑之後,繼任住持的有澄清、古溪、霜林,觀竺宏揚天台教觀,為天台宗第四十祖。辛亥革命 時,諦閑為住持,旋即他去。其時縣議會擬拆毀龍華寺,經公民朱章等力爭,得以保全。日寇侵華,龍華寺部分殿堂被作毀。後峨眉山僧人性空入住龍華寺,並傳戒 三期。性空之後,有圓明、了願繼任,再有永禪、方華、心慈。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後,性空回寺,不久性空、心慈為爭住持之職,涉訟至上海地方法院。龍華寺 進入衰頹之勢。解放後,人民政府鑒於寶塔和殿堂破敗,曾多次拔款維修。一九五七年在人民政府關心下,請惠宗任住持,雪悟任都監,竺耀任監院。希望恢復昔日 盛況。但由於地處郊區,除每年三月三廟會盛況三天,其餘時間無人來做佛事,很少有人來燒香。常年累月,每人每月僅有十二元的生活費,殿堂破敗,僧人凄苦。 十年文革動亂,紅衛兵砸佛像,燒經書,歷史文物蕩然無存。這是龍華寺歷史上第四次最衰敗的時期,幸有人民政府的積極領導,請得高僧明暘法主和尚,領導龍華 寺歷史上的第五階段的偉大中興。(待續)
 
 
同悲萬古塵——對妙善老和尚的幾點回憶
◎界 定

   佇立於洛迦山圓覺塔前,我的思緒像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諸經說:「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對 於生死,佛家向來看得很淡,很超脫,「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軀體神逝生」(《法句經》);卻又看得很重,「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既不知 去處,即是死大。謂之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大慧語錄》)。在佛教徒看來,人生如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人死了,也就是了脫了 這個臭皮囊,回歸原有家鄉。然而,當下生死別離時,悲戚之情仍是溢於言表,難於掩飾。

  站在逝者的墓塔前,你更會感念逝者的法乳恩德,哪怕是零星的點滴,而它們卻在很長的時期內,籠罩你記憶的全部。一種困擾了我許久的記憶,迫使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寫幾句紀念妙善老和尚的話,盡管這些話來得很遲很遲。

  「師俗姓吳,名敬亭,法名心慈,字妙善。三歲喪父,全靠慈母晝夜辛勤,戶挑手鋤,撫養兄弟四人長大……」《普陀洛迦山志》作此敘述。我想,一個自幼即 喪父愛的人,理當遍嘗了世間苦楚。想當年,魯迅先生不也是因父早逝,而飽遭了鄉閭的白眼麼?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有著滿腔憫世悲民的情懷,方能發大菩 提心,拯救芸芸群生。


   首先應該坦言,我對他所知不多。一代高僧,生時擁者如雲,逝時禮拜如潮。他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大都是點點滴滴。

  一晃,他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已三年多了。而我,坦率地說,對於他的記憶甚至開始顯得模糊。說來慚愧,雖說很想寫幾句紀念性的文字,可由於惰性使然,使我 愚拙的腦際鏽蹟斑斑。然不知怎麼,今年上半年,我接連四次夢到了他。夢中,他在我的攙扶下外出散步。他手拄著拐杖,面容更為蒼老,眉宇間略顯凝重。一件土 黃色的大褂,在風中擺曳。而不遠處的村落,一只狗時斷時續地叫著——那是姓趙家的狗麼?

  一九九零年七月,佛學院學生教室。

  他的額頭上泛著光亮,手杖基本不用。居普陀山數十年,那口濃重的蘇北口音依舊未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難道是專為那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所作?悠悠居外數十年,而鄉音矢志未改,這是何等的頑強與毅力?

  他端坐於講台中央,臉上始終蕩漾著微笑。一時間,講台上下掌聲雷動。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他不僅是受人敬仰的全山方丈,更是我們心儀已久的大善知識。

  何謂「善知識」?《法華文句》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通俗地講,就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

  我們當時只顧使勁地鼓掌,對於他給我所開示的內容具體是甚麼,卻全然不顧。只要能見上他一面,足矣。後來,對於他每次的到來,我們都顯得十分激動。而 他每次總是表達著歉意;「實在對不住各位法師呀!我事情實在太多,抽不開身。但是無論再忙,我心裡面無不時刻掛念著你們,牽掛著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掌聲驟起,我們的眼睛濕潤了。


   季節老人步履匆匆,普陀山的深秋裡,寺院內外,處處飄零著香樟枯黃的落葉。只身流浪的美國詩人惠特曼疲憊地從風中走來,他伸出手,一片刻滿歲月蒼桑的落葉憩於其掌。

  一九九九年的初冬,妙老原本硬朗的身體,開始急轉而下了。最後,只得轉入普濟醫院作觀察治療。為安全穩妥起見,佛協決定派人值班,我亦入值班者之列。

  原先他是不願長住醫院的。他說,身為出家人,即使死也要死在寺院裡。但最終還是拗不過專家們的苦勸。每天大約八點多鐘,他在侍者的攙扶下,到客廳來坐 上一會兒。此時,他的身體已極度虛弱,手與腳也浮腫起來。每當外出散步時,他定要認真地穿好鞋襪。然穿鞋子最費時費力。為了使鞋子能容下腫脹的雙腳,他忍 著疼痛,依然笑著對侍者說:「使勁穿,不礙事的。」

  他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般是閉目靜養,不多說話。輪到我值班時,總是習慣性地問候幾句。面對著這張熟悉卻又陌生的面孔,我愈感窘迫。我不善於陪人聊 天,也不知該為他做些甚麼,反倒覺得自己在這裡顯得多餘。他有時睜開眼,對我微笑著。我見狀,忙機械地對著他笑笑。時間若能倒回四年前,我想我那時所謂的 笑,定然比哭還難看。

  天氣好時,他總是讓人推著輪椅,沿著既定的線路到外面走走。推輪椅的大多是他的弟子惟方。一次,我替換惟方推一會兒。他不經意一回頭,見推車的人換 了,神色有些異樣。待目光尋到惟方後,便做了一個手勢,貼近惟方的耳根低聲道;「你怎麼能讓客人花力氣推我呢?」惟方聽後,衝我一笑,然後大聲對他說: 「師父啊,他是佛協辦派來值班的,叫界定,不是客人。」聽了這話,他才沒有繼續表示反對。輪到惟方推時,他又低聲問:「剛才推我的人是誰呀?」我聽後,顯 得尤為尷尬——鬧了半天,他老人家壓根兒就不認識我呀!


   他靜靜地躺在水晶棺中,身上覆蓋著陀羅尼被。周圍,鮮花簇擁。哀婉的佛號聲晝夜伴隨著他。他的雙眼永遠地合上了,而口,卻微微張開著,似乎要對人們訴說著甚麼。他走得有些突然,人們甚至沒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二零零零年春節,前往醫院拜年的弟子們絡繹不絕。他依舊端坐於外間的沙發上,對前來禮拜的人群微笑著。他的微笑給人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記得這一年的 正月十二吃圓職茶時,他還坐著輪椅,親自給全山執事作重要開示。雖然大家聽不清他說些甚麼,但每個人的眼睛裡流露的是敬仰與虔誠。他的臉上始終蕩漾著微 笑。又誰曾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開示?

  正月二十二,我們正在佛協吃中飯,辦公室沈小揚主任打來電話,讓我們赶緊到普濟醫院去。我與悟根、信理等法師來不及多想,急匆匆赶到醫院。我們都有種不祥的預感,深知他凶多吉少。

  醫院的裡裡外外都站滿了人,佛學院的全體師生身著衣袍,分立二樓過道兩旁,「南無阿彌陀佛」聲在醫院迴蕩著。

  此時,妙老的病房已不允許他人進入,專家們正在盡最後的努力。然而回天無力,他還是走了,而且走得如此匆促。

  歷史在這一刻定格:二零零零年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卅八分。一切善後事宜,在戒忍法師的主持下,均有條不紊地開展著。「愛國愛教上求下化剴剴慈音猶在 耳;為法為人承先啟後諄諄教誡永銘心」、「中興補怛洛迦無遺力;培養佛教人材有佳聲」、「南海波濤鳴咽痛失法門長老;中岳松柏低垂哭挽般若上人」、「南海 潮音送歸去;補怛法雨待再來」……

  數不清的挽聯,寄托著數不盡的哀思。

  普陀山每個寺院的祖師殿裡,都供奉著他的牌位,上書:「重興普陀妙善慈祖禪師之位」——這是他應得的名份。


   他給他的繼承者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六點囑托」——

  「我們是中國和尚,要做中國和尚的事,不要被人家講閑話」;

  「我們要轉世間,不要被世間所轉」;……

  何謂「中國和尚」?何謂「轉世間」?細論起來,不足洋洋萬言,無從說清道明。

  「僧裝、素食、獨身」,做到了這三點,大約可以算得上「中國和尚」了吧。

  然世間萬物,皆因緣所縳,未必先有定數,縱然金科玉律也無濟於事。佛陀在世時,曾為愛徒阿難解夢;一個叫企薩的獅子王死了,雖說死了,可那些禿鷲與獵 狗們卻無膽靠近。後來,獅子身上生出了無數的蛆蟲,終將獅軀蠶食殆盡。佛陀難過地對阿難說:「這個夢預示著,縱然我離世,那些外道們也不能破壞我的佛法。 可是,我的大法最終將會被我的弟子們糟塌殆盡,直至消亡毀滅。」

  我竊自揣測,蓋「被人家講閑話」的,其典型所指,大約就是那些被斥為「大逆不道」的日本和尚了。

  遙想明治五年(1872)四月廿五日,日本新政府的太政官發出佈告,對全日本的僧人說:「從今往後,你們可以帶妻食肉和蓄髮。而且,你們還可以在自己 的法名上加姓,一切都合法化了 你們再也不必遮遮掩掩的了。」但是,僅僅憑於此,卻不能將日本佛教全盤否定的。

  且不說日本家喻戶曉、精通佛儒的聖德太子,單說天台宗的最澄,真言宗的空海,凈土宗的源信、源空,禪宗的榮西、辨圓圓爾,凈土真宗的親鸞,曹洞宗的道元、日蓮宗的日蓮……哪個不是獨當一面、地地道道的日本高僧?

  讀罷厚厚的《日本佛教史》,掩卷而思,我倏地明曉;中國佛教是斷斷不會日本化的。

  萬事萬物皆因緣所定,佛教亦復如是。


   圓覺塔的最高層,他安詳地睡去了。一年四季,這裡出奇地寧靜,那只重達一噸的石木魚,風裡雨裡始終陪伴著他。他健在時,為佛事而忙;三大寺、紫竹林、南海觀音、政府、教界、人事、經濟……方方面面,千頭萬緒——他實在太累了。

  我將腳步放得很輕,不忍心將他吵醒。

  「不到洛迦山,不算朝完普陀山!」那些導游們揚起手中的擴音喇叭,向著那些游客們如是說,頗似商家們打出了「揮淚大甩賣」的橫幅。盡管它位於大悲殿之 側,拐個彎即到,但導游們從不輕易帶著他的客人們光顧於此。他們或許會說,洛迦山有那麼多好景點走遍都來不及,而這裡不過是座骨灰塔,又有甚麼好看的!沒 准還會帶來滿身穢氣,對財運不利呢。

  人呵,太注重於現實。他們對大把地燒香、使勁地磕頭過於熱衷,對玄色的袈裟以及僧人嫻熟的唱腔也過於著迷。他們在功德簿上瀟洒地簽上各自的大名,然後喝著師父們加持過的大悲水,捧著大師們開過光的佛像,心滿意足地打道回府。

  可誰又能稍加留意,那近在咫尺的一處可令他們生起正知正念的道場?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曹先生錯了,那只上鐫「佛知人不知」的石木魚是解得的。

  佇立於靈塔前,我的鼻子酸酸的。許久,憶起太白的詩——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

  伏願他於常寂光中,得大安息。
 
 
百丈懷海的出家地——龍泉寺
◎何綿山
泉寺位於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沙京村蓮花山麓,據《淳熙三山志》載,舊志舊記作「梁承聖四年 置」,而承聖年號僅三年,應為五五四年創建。初名為西山寺,據唐陳詡所撰《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載,長樂人懷海「落髮於西山慧照和尚」(《全唐 文》卷四四六),《淳熙三山志》龍泉院條目載:「時有僧師邑人曰懷海,甚謹,一日令浣巾,久之,師語詰其由,曰:「適見青黃二龍戲井中」。仍以缽往貯,以 示師。師心異之,因令游方,後果於百丈開山著叢林規式,盛行於世。成通中嘗錄所受業及見龍之由奏之,仍賜今額。」據《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載,懷 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證滅於禪床,報齡六十六,僧腊四十七。」由此可知懷海示寂為八一四年,出家時間為七六七年,可知龍泉寺原名西山寺,懷海十九歲時 出家於此,後因外出游歷而成為一代高僧,故其示寂後,由邑人將其成就及當時於井中見龍之異事呈報唐懿宗,咸通年間(860—873年)賜龍泉寺之額。

  龍泉寺歷經多次興衰。五代天福年間,僧普明開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間(990—994年、鄉人潘宗捐資修寺,沿平年間(1064—1066年),都有大 規模修葺。筆者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二日考祭龍泉寺時。從新挖出的土堆中發現一青石柱尾部,剝去泥土,可辨認出「庚寅八月廿日」字樣,查宋淳化元年恰有「庚 寅」年號,或就當時所建。宋紹聖(1094年)後,有林戶曹、鄭建州、林龍圖等文人來寺中賦詠,寺為之興盛一時。明天順(1458年)初,寺田荒蕪,寺院 被毀壞,法堂地淪為停柩場所。明萬曆丙子至巳卯年間(1576-1579年)重新修復此寺,由知府陳玉、縣丞葉時敏等地方官修復。葉時敏兒子葉有祿與住持 僧隆琦同建彌陀殿、觀音堂等。清初兵燹,寺毀僧散。乾隆間,光後禮請黃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禪師入主,僧眾達二三百人。二十六年辛已九月(1761年), 重建大殿及東西兩舍各五間,又於大廊下分建伽藍百丈庭等。一時與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黃檗寺鼎足而立。咸豐八年(1858年〉邑人李德憨重修。至民國,寺 又式徽。抗戰後期,長樂曾陷敵手,僧散寺墟。六十年代,在經「文革」之厄,寺更凋零,曾一度淪為牧場,千年古剎,面目全非。

  文革結束後,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龍泉寺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先是雪峰寺瑞森上人率徒廣禪來山興復,清污除穢,歷盡艱辛。不久,瑞森示寂,廣禪法師繼 志戳力。二十年來,廣禪法師不辭艱勞,發願使山門重新光大,為修復龍泉寺殫精竭慮。新修的山門巍峨莊嚴,上有趙樸初所題「龍泉禪寺」,道勁挺拔,左右兩邊 兩只巨大石獅仰首雲天,氣勢不凡。進山門後新修的大放生池綠水澄靜,新修的天王殿、大悲殿等與西山舊址連成一片,新塑現音像高3.2米,端莊靜穩。正在續 建的玉佛殿、法堂、禪堂等已初具建規模。新建各殿堂的柱聯,遍佈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潘主蘭、謝義耕、蔣平疇、周書榮等字體。為培養僧才,寺內還創辦了「龍 泉佛學院」,一九九八年正式開學,經過嚴格考試、招收全國各地青年僧人二十多位。廣禪法師對興復龍泉寺的貢獻受到大家敬仰,在近期召開的福州市佛教代表大 會上,他被推選為市佛協副會長。

  龍泉寺所以成為著名古寺,在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不僅僅其歷史悠久,最主要龍泉寺是懷海的落髮出家之地,懷海於唐興元年{784年)弘法於江西洪州 新吳縣(今奉所縣)百丈山,其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制定了《禪院規式》(又稱,叢林清規」、「百丈清規」、「古清規」),這在中國禪宗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叢林初立時,未訂規章制度,懷海在《禪院規式》中制定了一整套不同於大小乘戒律的叢林制度,對寺院的作息制度做了詳盡的規定,使寺僧早起晚睡。直至今日, 《禪院規式》原本雖已失傳,但從楊億的《古清規序》及《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中仍可了解其大概,其主要內容仍然成為寺院共同奉行的管理條例。龍泉寺 還與一些著名高僧關係密切,如清順治年間,臨濟宗宗匠、福清黃檗寺隱元曾駐錫此寺,隱元後東渡日本,創日本佛教新派黃檗宗。

  龍泉寺雖歷經興衰,卻至今仍存有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如大殿的十六根大石柱,每柱高六米,周圍三米,重約四.五噸,據傳為懷海禪師時的遺物,石柱礎旁, 刻有施者姓名,當年龍井,至今猶存,水仍清例,今日仍然可飲用。家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大旱,王和縣曾以詩投井請雨。寺的後崖有一形如元寶的巨 石,巨石中雕有一尊站立佛像,人稱「出米佛」,相傳當時石佛臍部每天可不斷流出米來,剛好夠寺內眾僧和土木泥水工匠之腹,有人希圖多出米,捅大其臍,於是 不再出米。「出米佛」位於元寶石中間位置,確有財源之意。明甲寅葉有祿刻百丈清規語錄,三年後始成,板藏寺中。寺內還存有多種碑文和題字。

  龍泉寺還是歷代人文會萃之地,留下許多名人墨客題字,如宋代朱熹曾到此游覽,題有「朝陽」、「魁龍」等摩崖石刻。歷史上許多文人游覽龍泉寺後,留下許 多詩文。如乾隆年間長樂縣令賀世駿作《龍泉寺記》中,有這樣描繪,「澗古松幽,頓浣塵懷。抵山門雲窩靜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龍井澄澈。玉帶宛在,米佛 猶存。攝衣高峰,排徊四望。則見御笏東朝,首石西峙,籌石擁其北,溟海珍其南。」所傳詩歌,不乏有優美詩句,如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高秉《游龍泉感 懷》詩云:「惟有殘僧愁獨坐,松房半掩五峰青」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讓人如臨其境。明代工部郎中邑人謝肇《初夏同陳鳴鶴宿龍泉寺夜聞僧課有作》詩云: 「漏轉蓮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滿階苔」。透出一種孤寂的氣氛。明代閩中詩壇領抽、閩縣人徐《龍泉古寺》詩云:「祖師金骨何須問,且讀清規悟正宗」。點出龍泉 寺與懷海大師的血脈關係。

  千年古剎,時逢盛世,將重新煥發出青春。
 
 
一代高僧兼大科學家 ——紀念一行大師誕生1320年
◎張一方
零零三年是唐代高僧,中國古代的大科學家,傳奇人物一行大師誕生一千三百二十年紀念。一九 五二年建成完工的莫斯科大學新址,它的會議廳中排列著世界古今的大科學家,其中四個中國古代科學家中就有一行。一九五五年中國首批科學家的紀念郵票中也有 他。小行星一九七二號還被命名為一行。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讚譽一行大師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

  一行大師,俗名張遂。生於六八三年(唐高宗永淳二年),圓寂於七二七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十月。他是魏州昌樂(今山東昌樂)人,一說是河北巨鹿人。 其祖父張公謹為唐初功臣,封為鄒國公,郯國公。但是張遂出生時,家境巳經衰落。張遂自小聰慧異常,博覽經史,尤精曆象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有一次張遂 偶從玄都觀道長尹崇處,得到一本揚雄的《太玄經》。張遂不僅幾天就讀完了這本深奧難懂的書,而且寫成了《大衍玄圖》和《義決》各一卷。於是,青年張遂名震 京師,成為知名學者。

  當時武則天掌權,其侄子武三思炙手可熱,欲與張遂相交。趨炎附勢者認為十分榮幸,而張遂不願與武三思同流合污。於是,二十四歲時以普寂為師,在河南嵩 山嵩嶽寺出家,法名敬賢,又名一行。以後跟隨善無畏與金剛智學密法。一行出家後,足跡走遍大江南北。他聽說天臺山有高僧名大德,精通數學,於是不遠千里, 前往請教。因此,至今在天臺山國清寺門前還留下「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千古佳話。一行以天下學者為師,不斷進步、遂成為一代著名的高僧和大學者。

  朝廷曾多次下詔,要一行進京,他都不去。直到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一行的族叔張洽「強起」他回京。唐玄宗詔見一行時,把內院宮人名冊 拿給他看,一行看一遍,就可以把這一從未見過的複雜亳無規律的名冊,一字不錯的背出來。驚得唐玄宗下座連稱:「聖人,聖人。」以後,一行住在長安華嚴寺。 從此他完成了幾件科學史上的大事。一,他從推衍周易大衍之數出發,主持完成了在天文和數學方面都有重大貢獻的《大衍曆》,它分七個方面,可以推算朔望,二 十四節氣,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動,日月交食等。並具體預報了七二一年九月的日食。七六四年日本也採用這一新的曆法。二,他發動和領導了全 國天文測量,在全國建立十三個觀測點。以陽城「周公觀景台」為中心,南到越南,北至蒙古,用實驗否定了「損益寸千里」的傳說。由此可以得到地球子午線一度 的弧長,進一步可得地球的大小。這一實測,被李約瑟等國內外科學史家一致稱為「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三,他和著名機械技師梁令瓚合作,製造了可以觀測 日、月、星辰位置與運動的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複矩等天文計時儀器。四,他重新測定了一百五十餘顆掹星的位置;並與漢代星圖對比,發現了掹星的運動。 五,他應用數學於天文,曆法,著有《心機算術括》和《一行演算法》等數學書。

  同時,一行大師還是一代高僧。他曾參與善無畏譯場,助譯《大日經》、並撰《大日經疏》二十卷。他注釋了《金剛》、《胎藏》兩部密藏經典、闡發了大乘佛 教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的理論,使密宗教理合理化。他又是引易經卦氣理論解說曆法的代表人物。他著有用五十個數字推演易經卦象的《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 十卷及《七曜星辰別行法》、《天一太一經》、《太一局遁甲經》、《北斗七星護摩法》等,並續其從祖張太素所撰《後魏書》的《天文志》。相傳,他還寫過《神 仙一掌經》。

  一行大師在長安時還作為唐玄宗勵精圖治的顧問。有一次,唐玄宗對一行五問社稷,一行都不答。第六次強問,一行才說:「鑾駕有萬里之行,杜稷終吉。」後 來,唐玄宗遇安史之亂,西奔四川。再後,雖然中興,但亡國之君唐哀帝原在吉州為王。由此可見,一行大師的神奇。

  一行在長安十年,終因勞累過度,四十五歲時就英年去世。為此,唐玄宗賜號大慧禪師,並為一行制碑文,親書於石。同時,賞錢五十萬起墓塔。當時能卜人夭 壽的著名道士邢和璞曾說:「一行其聖人乎?漢之落下閎造曆,云:『後八百歲當差一日,必有聖人正之。』今年期畢矣,而一行造《大衍》正其差謬,則落下閎之 言信矣,非聖人而何?」

  由此可以具體反映出宗教與科學並非永逮是根本對立的,也存在相容性,甚至互補性。古今中外,一些大科學家就與宗教關係密切。中國古代的十大科學家之 中,葛洪、一行、徐光啟同時也是道教大師、高僧和天主教徙。大科學家哥白尼、孟德爾(G. J. Mendel)本人就是教士,而開普勒(J. Kepler)、法拉第、諾具爾等都是虔誠的教徙,牛頓和著名的科學天才巳斯卡(B. Pascal)更是從研究科學最後轉向研究神學。在全世界的各種主要宗教中,佛教又以其特有的博大的包容性和現代科學具有諸多的一致性。
 
 
上海浦東佛教展翼高飛——浦東「佛協」籌委會工作報告
◎大 熙
市民宗委、新區民宗辦的關心下,在市佛教協會的指導下,浦水新區佛教協會今天隆重成立。

工作回顧
   浦東新區佛協籌委會是一九九三年經原上海市宗教事務局和新區管委會批准成立,九年多來,中華神州的偉大巨變,舉世矚目,浦東的日新月異,成就輝煌。際此國 家清寧、民物安阜的殊勝福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九年多來,新區佛協籌委會在新區民宗辦 的指導下,在已故真禪大和尚和寶昂老師太的卓越領導下,協助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積極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 相適應,開展正常教務活動,培養佛教人才,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積極扺禦邪教,開展對外友好交流,積極為浦東新區的改革開放,為浦東新區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 了應有的貢獻。

一、開展愛國愛教教育,激發廣大信徒愛國熱情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新區佛協籌委會自成立以來秉承佛教這一傳統,九年多來積極按照新區民宗辦的安排和要求,組織廣大僧尼參加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 活動、參觀寶山淞滬抗戰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等;在迎接香港、澳門回歸活動中組織僧尼觀看電視和學習歷史;在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 使館事件上,組織僧尼參加聲討會;在政府宣布對邪教「法輪功」處理決定後,積極組織僧尼參加揭批邪教「法輪功」。新區佛協籌委會通過組織廣大信徒參加各項 愛國愛教活動,使廣大信徒深感祇有祖國強盛,才有民族的尊嚴、宗教信仰的自由,從而激發了廣大信徒的愛國愛教的熱情。

二、協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服從浦東開發大局
   協助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是新區佛教籌委會的工作。九年多來,為滿足廣大信教群眾的要求,協助新區民宗辦先後落實了寶蓮庵、三王廟的開放和慶雲寺、法 華學問寺的興建,使廣大信教群眾能在合法開放的宗教場所進行宗教活動,幫助潮音庵建造了圓通寶殿和報恩塔,寶蓮庵修建了前殿和山門。在法華學問寺多次遷建 中協助民宗辦做了大量的工作。九年來,浦東開發建設,規模空前,在開發建設中遇到許多佛教廟產問題。新區佛教籌委會本著既以堅持服從服務於浦東的開發開放 為前提,又以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在新區宗教辦的支持下,積極配合政府的開發建設工作。如:名聞世界的中華第一高樓——金茂大廈,在建設前期的動遷 工作中,遇有佛教廟產萬壽庵的權屬問題,由於新區佛協籌委會的積極配合,而圓滿解決。又如: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建設中需拆掉佛教廟產仁壽庵,由於信教群眾一 度對浦東開放開發的認識不足,故動遷工作有難度,新區佛協籌委會在新區民宗辦的指導下,對信教群眾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妥善安置了仁壽庵佛像的供奉問題, 使張江建設工程如期開展。

三、加強寺院管理,使佛教人才在寺院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協助加強各寺院的管理,也是新區佛協籌委會的工作之一。九年來,新區佛協籌委會經常組織各寺院負責人學習會,加強與各寺院的聯繫,掌握寺院情況,幫助解決 問題,使寺院管理逐步走上軌道。新區佛協籌委會先後協助朝音庵、寶蓮庵管理班子的調整,由於新區佛協嚴格遵循新區民宗辦的指導,使浦東新區各佛教寺院管理 班子做到了年輕化,各寺院的管理班子更具活力,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青年法師已在各項教務活動中起主要作用,新區佛協籌委會並在保持浦東佛教 各寺院道風的嚴謹和清凈亦做了應做的工作。

四、培養佛教人才,適應浦東的現代化發展
   培養具有現代化知識的弘法,管理人才,是佛教得以弘揚、發展的關鍵。九年來,新區佛協籌委會,鑒於佛教各寺院人才匱乏的情況,積極協助各寺院做好人才的培 養,幫助各寺院向上海佛學院和其他外省學院輸送一批學僧,並接納了一批佛學院畢業的學僧。為使各寺院管理現代化,新區佛協籌委會在新區民宗辦的幫助下,為 各寺院配置了電腦,並組織僧尼參加電腦班學習,使僧尼能成為服務浦東佛教的愛國愛教、學有專長的佛教人才。

五、發揚慈悲濟世精神,奉獻社會
   參與慈善公益事業,是佛教入世精神的具體表現。九年來,新區佛協籌委會積極指導各寺院參加浦東新區的各項慈善公益事業,如法華學問寺、慶雲寺、朝音庵,向 浦東新區社會福利院及鎮敬老院捐獻財物;潮音庵捐資修築路橋;有的僧尼出資幫助希望工程等,使新區佛教在慈善公益事業中做出了貢獻。

六、開展對內外交流交往活動。
   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發展,海內外佛教人士的往來也日益頻繁。九年來新區各寺院先後接待日本曹洞宗寶光寺住持大島龍玄一行,馬來西亞佛教會幹事王瑞霖居士一 行,新加坡竹林寺參訪團,台灣湛然寺水月長老,香港律儀凈苑參訪團,《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居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長老、刀述仁居士,中國佛教協會 副秘書長肖秉權居士、倪強居士,美國《時代》周刊,美國宗教代表團,韓國佛教放生團,除友好接待海內外嘉賓外,有的僧尼應邀走出國門,出訪日本、韓國、尼 泊爾、泰國、香港等地,新區佛教籌委會還組織僧尼參訪了福建、廣東、雲南、甘肅、青海、四川等著名寺院和名勝古蹟,通過交往增進了友誼,通過參訪開闊了眼 界,在交往和參訪中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和管理方法。

今後的工作

   回顧新區佛教籌委會的工作,九年來在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績的同時,在許多方面和具體的工作中尚有許多未盡人意的不足之處,尚需新區佛協領導班子的共同努 力,繼承優良傳統,擯棄不良陋習,為浦東佛教工作開創新的局面。今年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新的國家領導人的產生,新老交替,平穩過渡,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 盛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新的歷史機遇,更是佛教的弘揚和發展的新的殊勝因緣,鑒此,我們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圍繞浦東新區工作中心和浦東開發開放建設大局,努 力做好浦東新區佛教界的思想建設、制度建設、道風建設和組織建設,為浦東佛教的各項事業振興發展,為浦東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為此,新區佛協成立 後應做的工作如下:

一、進一步發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
   新區佛協必須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貫徹獨立自主、自辦協會方針,依法辦教,認真組織廣大信徒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團結和帶領四眾弟子做到愛國愛教,自覺 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光大「人間佛教」參與浦東社會建設,與浦東社會同步發展,積極為浦東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促進新區佛協建設不斷完善、健康發展
   新區佛協是浦東廣大佛教信徒的愛國宗教團體,肩負著做好浦東新區佛教工作的歷史重任。加強自身建設是浦東佛協事業順利開展的保證。自身建設就是要抓好信仰 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和組織建設。隨著浦東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浦東佛教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區佛協應以新的姿態,新的思路應對 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加強教制建設和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浦東佛協的各項規章制度,發揚佛教的六和精神,加強團結,弘揚正氣,為浦東佛教樹立良好的形象。

三、進一步加強人才建設,努力提高浦東佛教的文化素質、管理素質
   佛教是文化,佛教寺院不僅是佛教信徒舉行宗教的活動場所,它是集歷史、文學建築、藝術為一體的,具有高度文化內蘊的宗教道場,更是聯繫廣大信徒、弘揚佛教 文化、樹立佛教自身形象的窗口。因此,新區佛協要始終把愛國愛教的佛教人才的培養和佛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要定期地舉辦各類培訓 班,對年輕的佛教信徒不僅要提高他們的佛教法務水平和文化水平,而且還要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使浦東新區的佛教人才成為德才兼備、管理能力一流,能在佛教 事業發展和浦東改革開放發展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真正有用之才。
 
 
訪延慶、觀宗講寺(下)
◎朱封鰲
(接上期)

九一五年(民國四年),諦公應邀赴北京講《楞嚴經》,「自名公巨卿,各國公 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歡躍赴會,爭先恐後,無慮數十萬指」(寶靜《《諦公年譜》)。獲大總統賭匾:「宏闡南宗」,並飭地方官,敬謹懸之寺中, 以志景仰。離京之初,葉恭綽、蒯若木兩大居士各致贈二千銀元」其餘信眾亦有饋贈。諦公即以此款作擴充觀宗學社之用,招收更多的僧眾入學。一九一八年,北京 發起講經會,公推徐文蔚居士主其事,延請諦公開講《圓覺經》及《大乘止觀》。諦公帶仁山、倓虛二師同往。每晚登座宣講,由蔣維喬、黃少希筆錄,成《圓覺經 講義》數十萬言。當時皈依諦公的善信,如徐蔚如、王一亭、蔣維喬、江味農等共數百人。其中大多是社會名流。他們或在佛學研究方面,或在修持和護法利生方 面,都曾作出過不少奉獻,成為弘揚天台宗的增上緣。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諦公把觀宗弘法社和研究社合並為觀宗弘法研究社,委托弟子寶靜法師管理社務,並兼任主講。寶靜法師學識淵博,辯才無礙,深為諦 公鐘愛。接管後,「毅然以弘法為己任,培植人材為目的。對於社規學務,一一從新改良,切實整頓,務使學者得以圓成克就而後已」(《觀宗學社之發展》,見 《弘法社刊》第23期)。他還擴大研究的規模,增加預科,同時出版《弘法月刊》,弘揚天台教義。

   益行法師將他收拾和保存的當年寶靜法師親手制訂的觀宗弘法研究社的入社資格、課程、分級等章程給我們看。其內容為:

一、學員入社資格

   本社為專門台宗學社,不尚普通學識。凡欲研究本社教觀,抱益自利他之志者,具備本人戒牒,及保證金五元,即可本寺客堂討單,掛號入社,惟須具下列資格:

   (一)十八歲以上,曾受具足戒者;
   (二)身體健全,無諸「嗜好」;
   (三)品行端正,能守社規;
   (四)文字粗通,曾聽教參禪;
   (五)志願堅固,能不半途而退者。

二、主要課程

   (一)經學科:當研天台教理,學習經論講法(每日下午大座,午前抽簽復座)。

   (二)行持科:重於真實德行,定時禮懺修觀(除講經前修觀外,朝暮課誦隨眾,以篤精進。弘法部學員,每晚禮大悲懺以自修)。

   (三)文學科:教授講讀文藝,練習佛界文學(逢三六九日前授文學科。每月二次作文,在例假日)。

三、學員分級情況

   本社學員除原有弘法、研究兩部分外,另立預科。每學期隨其程度深淺及各課成績優劣,以定先後。

   (一)弘法部(此為正級,能具高深程度,有弘法資格者,或由研究部副級昇上,或特別插進。內又分平等、優等、超等之別,定二十名)。

   (二)研究部(此為副級,能具相當程度,有研究佛學資格者、或由預科選入,或另將插入,定四十名)。

   (三)預科(凡初入社,須先入此預科,作正副級之先容,經短期間之考察,隨時昇進。此科無定額,多寡皆可)。

   從上述史籍中,我們深深感到觀宗弘法研究社作為我國最早的寺廟辦學機構之一,其做法至少有三方面值得今天的佛教教育機構借鑒:一是寬入嚴出。初入社(入 學)的社員,只要年滿十八歲,普受具足戒,身體健全,品行端正,粗通文字,有堅定學習決心的即可。但到最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弘法社員,則須學完研究部的 課程,而在弘法社員中又有平等、優等、超等的區分。其昇進方法是:「入研究社三年滿足,昇進弘法社,為平等員;三年圓滿,昇優等員;又三年昇起等員。」 (《觀宗弘法研究學社。簡章》)足見觀宗弘法研究社對畢業的弘法法師的要求是非常嚴格。二是專宗研究。觀宗弘法研究社的主要課程是經學科、行持科和文學 科。經學科專研天台教理,行持科是修學天台止觀和禮懺,體現了天台宗教觀雙修的特色、另外、《學社簡章》中也寫明:「本社研學《法華》為主,須多講《法 華》,讀《教觀綱宗》、《始終心要》,闡《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等三大部,及五小部;餘如《大乘止觀宗圓記》、《四教儀集注》、《四念 處》、《起信論》、《(起信論)裂網疏》等,隨力研究。暇時兼習文章,作初心學經之前方便,亦為將來弘法時之用。」學社強調專宗研究,絕不是面面俱到,淺 嘗輒止。三是強調學員學習上的競爭。學員初入預科後,是教師考察學員的時期,也是學員相互競爭的時期,優者昇入研究部,弱者留讀,劣者淘汰。此外,對昇入 弘法部的學員,在物質上也有獎勵。據《簡章》規定:「超等員每年安心費廿四元,優等員每年安心費二十元,平等員每年安心費十六元。超、優二等,一年一給; 平等三年一給。」社員經過十來年的學習後,定其弘法資格,即:(1)道德品行,勤於修持;(2)研習教理,見地清楚;(3)辭音宏亮,講說無滯;(4)明 達觀法,兼通文學。若四點具備,即認為有弘法布教資格,如有相當時機,或由本社介紹,隨機弘化;或在本寺本社,任職弘教。而對於一般社員,則任其自行設 化,以利有情。

   我們去參訪惺寂堂遺址。惺寂堂在寺左,是當年弘法研究社社員聽經和坐禪的場所,現尚在整建之中。《弘法社刊》第23期中載有《觀宗惺寂堂之禪教》,申述了惺寂堂的宗旨:

    靈峰老人云: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是言也,誠為不得意者,。輕於觀而重於言,重於教而輕於宗者而言也。益言教開解,如人 之有國也;禪觀起行者,人之有足也。苟有目無足,是謂空談;有足無目、斯乃瞎練。空談瞎練,是皆墮落之源;目足相資,乃可破惑證道。是二者,相成而不相 悖,相即而不相離者,明矣!……觀宗講寺,雖云教下之門庭也,而其中有惺寂堂,是則不但有教門,且亦有禪觀。教則學社從聞思修者久矣。惟惺寂堂則一味坐香 禪觀焉。夫堂既名曰惺寂,寂其散也,即止也。既有寂而有惺,豈可徒事於枯禪,而忽於教觀哉!

   惺寂堂也就是禪堂,但與一般的「枯禪」不同,它是學員在聽經之前,或聽經之後再修持禪觀。這充分體現了天台宗止觀雙修的特色。

   益行法師拿來一個十分陳舊的經架給我們看,說這是當年寶靜法師設計製作,供學具擺放經書的用的。如今祇留下這一個,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其樣式很像音樂隊 用的歌譜架,可撐開,也可收攏。他說:「寶靜法師考慮到惺寂堂的場地狹窄,學員們既要聽經、坐禪,又要跑香行香,固定了的經架,太佔位置、使大家行動不 便。因此,寶靜法師便想出方便之舉,把經架製成可撐可收,非常靈活。聽經時,把它撐開,放在面前,欲高則高,欲低則低,行香跑香時,把它收攏,放在凳上, 可以完全不佔地面。」我們細看著這個經架,深深佩服寶靜法師的智慧,感嘆當年觀宗寺學員生活和學習的艱苦。

   諦公紀念堂旁為當年弘法研究社和研究社法師們的宿舍,如今已經繕修,但未能恢復當年的舊貌。觀宗弘法研究社是近代弘揚和研究中國天台宗的高級學府,當時與 南京支那佛學院、重慶漢藏教理院等齊名,在國內外佛學界形響極大。近代天台宗大德,多是諦公法裔。如今健在者,尚有美國的靜修法師、香港的覺光大師等等。 改革開放後,寧波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一九九三年發文批准修復該寺。益行法師,十四歲在黃岩清福寺出家,後受具於天台山國清寺。廿四歲任國清寺大知客兼代 理方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任慈溪金仙寺監院。一九九三年任觀宗寺修復管委會主任,歷盡艱辛,數年來陸續修復大雄寶殿、天王殿、諦閑法師紀念堂以及部份僧 寮,整座寺院已初具規模,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更艱巨的修建任務還在後頭。他不顧年老體弱,發心建好觀宗講寺,使源遠流長的天台法脈薪火相傳,智燈永照!

    我站在天王殿前,忽然想起諦閑大師主持開闢的位於寺前的那座放生池。據說,當時放生池中梵宇倒映,鳶飛魚躍,景色十分幽美。諦閑大師曾在《四明觀宗講寺開 濬放生池疏》中說過觀魚之樂和造池的福報:「觀莊子之濠梁,各得其所;游文王之池沼,惟適為安。並為之說三皈依,發四弘誓,仗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 死之津。眼前樂享天年,身後造登淨土。承斯德力、物我同臻仁壽之鄉;憑此功勛,自他感趨菩提之果。」如今,放生池雖已湮沒,但諦師說的話:「承斯德力,物 我同臻仁壽之鄉;憑此功勛,自他感趨菩提之果。」確是字字千鈞,意義極大。這不僅是指造池放生的功德,更包括一切重興梵宇的功德。如今,天台宗在國內外慧 燈高照,影響極大。特別是在香港,覺光大師的弟子遍天下。正如《香港佛教》總編輯秦孟瀟大居士說的:覺公上人的法嗣「在一方都是中流砥柱,是弘法利生的健 將,大有作為的一代龍象」(見《香港佛教》第五一一期:《天台宗後繼有人》)。他們面對祖庭,應當捫心自問,有所作為。重興觀宗寺,不光是弘法利生,報天 台先祖的恩德;而且從佛教文化來說,建寺造像,造池植蓮,也為市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添彩。可謂功無虛擲,福有攸歸!
 
 
普陀山、觀音與西藏
◎毛德傳
居群山環抱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解放前歷史上和浙江沿海的經濟文化等聯繫不多。然而,通過佛教文化的傳播交流,西藏廣大僧俗官民,卻對海上佛國普陀山並不陌生,對觀音菩薩的崇敬信仰很深。

(一)
   浙江的普陀山和西藏的布達拉(布達拉宮所在地)俱馳名於國內外,在涵含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我國宗教哲理學術文化體系的構建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舟山的普陀山(藏文史書中作ri-po-tA-La)和拉薩的布達拉(po-tA-La)有極親密的關係。

  先就語源來觀察研判。普陀和布達兩處地名源出於同一梵語借詞po ta La Ka。漢文譯有普陀洛迦、補陀洛迦、普陀落、補袒邏迦、補掹洛迦,簡譯普陀。po ta La Ka這古老詞語特指釋家所言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華嚴經》稱:「南方有山,名補掹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在藏傳佛教經典中,拉薩的「布達拉」別稱為「第二普陀山」;而與此相對應而言的「第一普陀山」則被確認為在南贍部洲外的茫茫南海之中。

  再,是對詞義的解讀考量。漢傳佛教對普陀這一原梵語譯意為「美麗的小白華」或「觀音淨土」。而在藏文典籍裡,布達(po-TA)這個梵文詞語,嚴格地 對譯為「持舟」取「廣度眾生」、「慈航普渡」的蘊義。以「布達」命名,源於藏傳佛教公認此地是觀音菩薩道場,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所居處。

  三是,從地名的歷史背景來分析。原來,普陀山和布達拉都並非本名。拉薩的布達拉,原名叫紅山。而今曰的普陀山,有一千五百年間被稱作梅岑山。據考證, 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高士梅福渡海來山(島)隱居,此後,人稱該山(島)為梅岑山。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改建原不肯去觀音院,禦頒名為 「寶陀觀音寺」。到明神宗萬歷三十四年(1606),擴建寶陀觀音寺竣工,神宗皇帝賜額為「大明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原來梅岑山始改稱為普陀山。手頭 有南宋理宗寶慶《昌國縣境圖》,該島嶼標名為梅岑山,而非普陀山。拉薩的紅山改稱「布達拉」,大體也在明朝末期。

(二)
   觀世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及「無苦不拔,無難不救」(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與眾生結緣最深,在漢傳佛教地區和藏傳佛教地區都深受善男信女,僧尼喇嘛崇奉,香火鼎盛。

  本來,按佛教經典記述,觀世音是以男性形相示現的。如《華嚴經》稱:「勇猛丈夫觀自在」。佛經還記述著觀世音菩薩為太子時發願普渡群生軼事。大約自唐 初起,觀音菩薩已現女性形相了。現藏美國博物館名貴彩畫絹本觀音象,就是以女性示相的觀音菩薩;該畫原藏敦煌千佛洞唐窟,後流去外國。今存普陀鎮山之寶楊 枝觀音石刻碑,是唐高宗年間右丞相閏立本所繪,儀態萬方,顯現女性、端麗慈和又雍容華貴。唐初,王勃作《觀音大士贊》描述觀音:「紅纖十指凝酥膩,青蓮兩 目秋波細」。

  此後一千幾百年來,祖國大陸漢傳佛教地區城鄉伽藍中,供奉觀音大士通常是女性形相,反映了民間企盼擁有母親般寬大胸懷的菩薩,救佑眾生擺脫苦海。台 灣,香港亦是。上月我再訪普陀,在紫竹林前不肯去觀音院,參觀日本國山口、島根、岡山、鳥取、廣島五縣觀音靈場所送來的三十三座觀音碑,也都是女性出現。 而拉薩布達拉宮及藏族同胞聚居區喇嘛寺廟,其觀音菩薩則大都為男性形相。

  達賴活佛,在藏傳佛教地區為僧俗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達賴喇嘛本人也作如此定位。我在此舉民國大總統及達賴本人文告,亦見確認。當辛亥推翻清皇朝,共 和肇建,袁世凱於民國元年(1912)十月廿八日頒布大總統令,復封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為誠順贊化西天大善自在佛,以期維 持黃教,贊翊民國,同我太平」。而十三世達賴喇嘛返拉薩重掌西藏政教權力,即向全藏僧俗官民發布訓諭(也就是宣布政策路線的告全藏民眾書),就這樣寫著 「我,由西天佛國印度的佛主賜予稱號、遍知一切佛法的達賴喇嘛,曉諭爾輩:我……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關心西藏的幸福……」。

(三)
   本文所述,廣涉西藏及青、康、甘藏及四川、雲南的藏區,標題寫「與西藏」,只是行文簡潔。

  由於上述普陀山、觀音大士和西藏深厚的歷史淵源,藏族同胞對東海上觀音菩薩應化善財說法聖地久所向往,不斷來朝。元史上大名鼎鼎的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達尼欽波桑波貝(1262—1324)就曾在普陀洛迦等地居駐十多年;此人是八思巴的親侄子。

  在此需先介紹一下八思巴(1235—1280),又稱帕思巴,十九歲時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傳喜金剛灌頂。中統元年(1260),八思巴廿六歲時, 忽必烈皇帝封為國師,後又加封帝師。忽必烈自上都遷燕京(今北京)後,設總制院,負責管理全國佛教事務並統治西藏政務,任命八思巴總領總制院事。自此,使 衛、藏、阿里原先互不統屬的封建割據勢力,納入元朝中央的直接領導治理之下。

  達尼欽波桑波貝二十一歲到內地。後獲罪,忽必烈下令將他流放到江南趙宋故地。先到蘇州、杭州,後來到普陀山,得以潛心修學,又能深入民間。《漢藏文書》記載,他在江南期間娶妻,生有一子索南桑波(元史作鎖南藏卜)。後,該子在返藏旅途中病逝。

  八思巴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七年(1280)圓寂。因八思巴無子,薩迦座主無嫡系繼承。後來,經大臣、勛貴向元成宗鐵木耳奏清,皇帝乃降旨從趙宋故地 迎回達尼欽波桑波貝;此時,正是一山一寧大師在任普陀山方丈。成宗大德元年(1297),達尼欽波桑波貝卅六歲時,返扺北京入宮覲見。受封薩迦派座主並執 掌西藏政教全權,命他振興藏傳佛教薩迦世系,加強元朝對全藏治理。他返鳥斯藏後,為紀念八思巴等建造的佛像加建了金頂和玉頂,修建了薩迦大圍牆,又發動在 薩迦正殿樓上,繪了不同的壇城六百三十九座。他返藏後,遵照皇帝的聖旨,娶了五位妻子,生育子女共十五人,其中九子都有傑出建樹。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登 基,封他為國師。此人在江南蘇杭和普陀山的十多年間,擴展了視野知識,增長了閱歷才能。自四十五歲起,護待薩迦法座,總管全藏政權十九年,為弘傳佛教哲理 教義,加強祖國統一和多民族和睦團結,做出了貢獻。在整個元代,薩迦派的權勢和財富,以達尼欽波桑波貝在位時為最盛。於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泰定元年 (1324)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四)
   如今,全國各地藏族同胞紛來普陀游覽朝佛。幾乎每天都有僧俗藏胞在山。藏族著名人士如喜饒嘉措(青海省循化縣人,時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曾任青海省副省 長)、黃正清(甘南藏族起義將領,任過甘肅省副省長)、洛桑(全國青聯主席)、阿沛、阿旺晉美(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都曾扺普陀洛迦游 參。在二十世紀內,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觀世音的化身」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和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未能到南海普陀「震旦第一佛國」朝禮大士。 而九世班禪活佛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尼瑪(1883-1937)於民國十四年(1925)五月十日至十五日專程參謁普陀觀音。班禪喇嘛被稱為無量光佛(即阿 彌陀佛)的化身。他贈獻普陀山藏、漢文碑云:「海中山島真古奇,巔上多有慈航法。鄙等生靈有何孽,懇祈觀音消其罪」。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時為西 藏自治區籌委會代主委、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由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陪同,於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扺普陀山瞻禮考察。在新世紀伊始二零零一年六月十八日,十 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堅贊諾布身披醬紅色袈裟,頭戴黃僧帽,腳蹬藏靴,登名山朝禮南海觀音。殿宇飛彩,佛國增輝,不僅反映了普陀、觀音和藏族僧俗的歷史淵源 和殊深因緣,也表明藏漢同胞的骨肉親誼和堅強團結。
 
 
慈善福利
慈輝愛心遍大地 ◎慧梅
年來,由旭日集團參與的佛教慈善組織,學習菩薩行,現在把有關文章轉載於本專欄:

緣 起

  香港著名的企業家楊洪、楊釗、楊勳昆仲,以「達則兼善天下」為己任,以「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為座右銘,創建了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

  多年來,楊氏昆仲率領的慈輝行者們,不辭勞苦,不怕山高路險,不懼冰天雪地,從祖國的南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粵北壯、瑤族自治區到陝西的黃土高坡;只 為好善樂施,所到之處無不留下他們的足跡。行者們從事扶貧濟困、改善居民飲水設備和農田灌溉設施、造橋鋪路、扶助教育、供僧弘法、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自 始至終地響應和實踐祖國的「以德治國」的號召。

   施比受更有福,《慈輝愛心遍大地》筆錄著慈輝行者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幫助國內群眾脫貧的歷程;筆錄著慈輝行者們精心培植出一顆顆菩提種子的社會效應。通 過她,期望能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為祖國貧困的群眾獻愛心,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唱響主旋律,乃是慈輝行者們的心愿。

藍村電灌站收益大

   廣東省惠陽市橫瀝鎮藍村東江電灌站,建於一九五九年,肩負著藍村、天罡、新村三個大自然村二千六百多畝農田的灌溉任務。由於經過四十多年的使用,機械殘舊 老化,維修率高,耗電量大,無法正常抽水灌溉,每年約有50%以上的旱田無法受灌而延誤農耕。正當村民們苦皺眉頭之際,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獲悉後,於 二零零零年九月慷慨捐資十萬元,為村民重新購置該站的抽水機和配電設備,不僅大大提高了電灌能力,使三千多畝農田受益,還把抽水灌溉的成本由原來每畝每年 五十元降至二十元。由於徹底解決了灌溉難的問題,加上種植面積增加,每年每畝可增加農民收入三百多元。

  根據橫瀝鎮民政部門分析,經重建後的藍村電灌站,每年可以增加受益的三個自然村農民收入約一百萬元,他們感慨地說:「慈輝人真是功德無量啊!」
 
 
慈善福利
慈輝光芒耀連山 ◎林子釗
山,有山有水,風景如畫。但陡峭的山坡只能種樹,可耕地極少,農區人均水田0.4畝,每年 人均只有200斤左右的大米;茶區沒水田,茶農長年生活在海拔五百至六百米的高山上,全年70%以上是大霧天氣,靠種茶為生,人均收入僅為每年500元; 林區也沒有水田,為維護生態平衡,保持水土流失,林木亦只能按國家計劃砍伐,加上近年來木材價格下滑,只能靠挖竹筍賣錢及種些生姜換糧幫補為生,因此,當 地不少壯、瑤農戶每年缺糧三至七個月,盡管政府部門亦想盡辦法來解決春荒這個老大難問題,但他們仍過著半饑餓的生活。

  慈輝佛教基金會了解到這情況後,會長楊洪先生親自率領十多位慈輝佛教基金會會員,於二零零一年三月十五日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車程,長途跋涉終於到達廣東 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扶貧,大家不顧一路上顛簸勞累,就馬不停蹄直奔瑤寨,訪貧問苦,送慰問金,令瑤胞們熱淚盈眶,感激不盡。

  慈輝佛教基金會的宗旨——雪中送炭,楊洪會長急壯、瑤胞之急,捐贈大米十二萬斤、食油一萬斤,分別發給困難戶每戶大米一百斤、食油十斤,特困難戶多加大米五十斤,受益人口約1000多戶,總價值人民幣十五萬元。

  為進一步幫助困難戶盡早擺脫貧困,慈輝佛教基金會還捐資十萬元人民幣給禾洞茶場添置一套炒茶機械設備,以提高炒茶的技術和產品質量,從而提昇茶葉的檔 次,使茶場每年可增加十萬元收入,人均年收入可增收三百元左右,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另外,慈輝基金會還捐資一萬元,讓他們試種飼料草,以幫助解決養豬、 雞、鴨、鵝的飼料問題,逐漸扶助山區畜牧業的發展,為提高壯瑤族同胞的致富能力打下了基礎。

  山寨種了不少的果樹,有的品種曾獲國家級獎,但因他們不懂果樹裁培技術,有的果樹已種了十多年,只長樹卻不見桂果或少果,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對種養業 缺乏必要的資料輔導,慈輝基金會又出資五萬元人民幣編印圖文並茂的農業科技種養技術專業書二萬四千冊,分發到全縣所有農戶,受益人數超越十萬之眾。可以肯 定,在熱心的善長仁翁扶持下,再通過努力,今後壯、瑤胞會朝著富強的康莊大道前進。

  此次義舉在連山引起很大反應,從未受過這麼大型捐贈的壯、瑤同胞們感到新鮮希奇、甚為讚歎,慈輝(佛教)基金會的名字響遍這小城山寨。會員還帶了幾百本《佛學群疑》派發給壯瑤族同胞們,使不少人開始接觸到佛法的好處,深深地播下了菩提種子。

  「施比受更有福」,通過這次善舉,大家都體會到「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深刻道理,從而牢記「慈輝」的座佑銘:「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大家共同努力,讓「慈輝」的光芒普照大地,讓世界充滿愛心!
 
 
慈善福利
慈輝樂助洋坑修路 ◎小梅
日,惠陽市新墟鎮元洞區洋坑村雙喜臨門:一是進村公路首期改造工程竣工,二是村民小組與一位港商簽訂了該村有史以來第一份租地協定。村民們感概地說:路通才能財通啊!

  洋坑村雖距墟鎮五公里,但因地處偏僻山區,道路崎嶇狹窄、凹凸不平,交通極其不便。尤其是進出必經的洋坑、爛泮兩個山坳,坡度超過四十度,每逢下雨,道路泥濘,一般的車輛都難以翻越通行。

  多年來,洋坑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鍥而不捨地修路,但由於村的自然經濟條件差,且缺乏發展資金,而未能將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一直無法將古老的村道修整 好。近幾年,村民雖然種植了不少荔枝、龍眼等果樹,但即使豐收年份,也因運輸不便而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總之,這條黃土村道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 便。

  為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今年春節期間,村裡舉行家長會議,下決心用義務工、個人捐款及發動捐資等方法籌集資金,儘快將最崎嶇的路段拓寬、降坡、鋪石、平 整,改造成寬四米的道路。此舉得到了全體村民的贊成,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掀起了捐資修路的熱潮。村民捐資修路的消息傳出,洋坑村的外出人員紛紛 慷慨解囊,「眾人拾柴火焰高」,很快,村民就自籌三萬五千元,但其餘大筆工程款項尚無著落,村民們一籌莫展。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聽到這個消息,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決定捐資七萬五千元,幫助洋坑村解決行路難問題。村民們感動了:「外面的華僑都這麼關心我們村的建設,我們自己還能不努力!」

  該村有史以來最大的工程動工了。最近,洋坑坳長三百米、寬四米的水泥路,爛泮坳長四百米、寬三點五米的水泥路以及一公里的路面降坡拓寬工程已全部竣工。第二期改造工程也將在年內完成。

  路通當日,一位青睞洋坑種植條件多時的投資商馬上與洋坑村民小組簽訂了租用三十六畝土地種植富貴竹的協定。
 
 
惜 緣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照 虔
「師父,您千萬記得早些回來,我們等您,一定早些回來……」,列車緩緩的啟動了,載著信眾的真誠,載著他們的祈盼,載著他們的揮手和淚水,結束了為期十八天的假期,我返回了僧伽學院。

  人的真誠往往會感動一切,當年就是因為被這真誠所感動,我才要出家,立志為大眾服務,就是因為這真誠才促使我想讀佛學院,因為這真誠要求我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威儀,不敢有絲毫的放逸。

  在期末考試前一周,我們得知這個暑期可以有九人回鄉,在不走的九位同學的成就下,我有幸能在這個假期回趟家。這一次,我本打算多陪陪年邁的父母親。可 是剛到家第二天,就有居士希望我能為大家傳授一次八關齋戒。眾生的願望,也是出家眾的願望。在千山佛樂團天籟般樂曲的演奏下,請師、開導、請聖、懺悔、受 皈、宣戒相、發願、回向,整個八關齋戒舉行得莊嚴、如法……也許是佛曲吹奏的扣人心弦,也許是大眾心的力量的凝聚,真誠的場面使我感悟「緣」字的奇妙。 「十年修得同船渡」,我們今生有幸修得人身,能在三寶殿堂同為佛子,不知我們曾為此修過幾世。人生短短幾十年,在芸芸眾生之中彼此能相遇、相識、相知是緣 份,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慈悲精神」是佛陀弘化的偉大之處,世尊教我們愛眾生,首先就是要惜緣。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緣份,用愛和慈悲包容一切,包括我們的 父親、母親、師長、朋友,乃至一花一草,對於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也要學會包容,能包容別人的缺點,是仁者最偉大的行為。

  在十幾天假期裡,有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常常夾雜在人群中,她那虔誠的禮拜、供養及每次聚精會神的聽講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很瘦削,面部蒼白而顯得無 力,但眼睛裡依然不減半點真誠,我問女孩為甚麼每次都一定來。她說她十分珍惜身邊有緣的每次機會,女孩的年齡與說話的口吻令我十分驚訝。在一次與大家閒談 時,我說我有個願望,希望將來辦一所佛教醫院……末了,我對女孩說要她好好學習,以後考入醫學院,長大為更多需要救濟的人服務。女孩低下頭沒說甚麼,在我 送大家下樓的時候,女孩問我:「師父,我可以握握你的手嗎?我感覺你離我很遠。」我笑笑拍了拍她的頭,證明給她看我離她不遠。女孩背著書包哭著跑開了。後 來,小女孩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患了白血病,也許再不消多久就會離開這世界,踏往另一個世界……我有些驚愕,小女孩說她一定會牢記我的話,一定會善待身邊 的一切因緣,也一如既往同往常一樣,補課、生活,她說如果還能活下來的話,將來她願意報考醫學院……

  生命可貴,緣份難得,無論是善緣還是惡緣,我們都要珍惜,若在我們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它的可貴,也許已經晚了。
 
 
澳門遊記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慈 本
門,總面積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十多萬。她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她獨有的特色。暑假中, 學院安排,有幸參訪了心儀已久的澳門。在這之前,對於澳門的印象,幾乎停留在聞一多先生的那首《七子之歌》上。初聽《七子之歌》曾心動許久,只是說不清是 甚麼讓自己感動。這次到過澳門之後,多少讓我明白了。接待我們的是澳門佛教總會領導人健釗法師和心慧法師,行程雖只兩天,卻讓我久久回味。

一、這裡的建築

  在兩座長橋中間,平靜的水面上,一尊銅製的觀音安祥的聳立著。頭部微微低垂,眼光似乎望向自己懷中,整個造型,有點像是手中沒有嬰孩的送子觀音,也似 西方懷抱聖子的聖母。讓人產生了無盡的想像。觀音,在俯視大地眾生嗎?眾生,是曾在您手中抱著的嬰孩嗎?也讓人同時想到了,那位不畏大海的媽祖娘娘的少女 形象。無論從哪方面看,你的內心都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四周的建築,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接下來,再參觀別的地方,只覺得,西式的洋樓,中式的民居, 在這裡已沒有甚麼不同了。二者融合在一起。

二、這裡的文化

  我曾經想像,長期的西方文化的薰染,這裡應該很難看到一些「傳統」的東西了。可是,到了這裡,不但看到了,還看到許多傳統的事物,是那麼讓人心醉。倚山面海、高樓林立中的菩提禪院,飛閣重簷,就讓你開心不已!自然地生起一種親近感!

  林則徐紀念館,「虎門銷煙」之前,這裡曾是多次談判的地方。這裡的海港,也曾是雙方爭奪的要塞。「志在春秋氣塞天地;忠昭日月義薄雲天」,廟前這副對聯,就是這位民族英雄的寫照。在館內,我們走進歷史,我們走近了一個偉大的靈魂,請別忘記林則徐是佛教徒。

三、這裡的信仰

  通過健釗法師的介紹,也通過實地的參訪,這裡的寺與廟,正覺禪林和媽祖閣,還有蓮峰寺、武帝廟,儒釋道就是一家,可以說,沒有甚麼分別。澳門佛教與民間信仰水乳相融地融洽無間,成為澳門佛教的一大特色。

  此外,菩提禪院的根雕,澳門博物館,還有古老的炮臺,直立的大牌樓,感受歷史風光的同時,也給了我美好的回憶。

  經云:若有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母憶子,母子歷劫不相違遠……是啊!一曲《七子之歌》是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澳門在想著母親!同樣,水中的觀音,也會讓人想起,眾生,也在思念著佛陀吧!
 
 
回鄉的一段插曲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德 超
放暑假之際,請假回內地探望外婆、母親及親友,其中遇到一段令人難忘的插曲。我的一位親戚 見我回來,非常高興,對我極為禮遇;但她卻再三再四的勸我還俗,不要再做出家人了,並且願為我的生活、工作提供種種方便。我雖然感激她的一片善意;但可惜 她不懂得佛教之教義,故沒有嚴詞拒絕她,也怕傷害了她。而是婉轉問她為甚麼叫我還俗,她回答說出家清苦,沒有快樂,老了又沒有兒孫照顧,會成為無依無靠的 孤人。在家如何、如何的快樂,又沒有戒律的約束等等。她所說的理由沒能使我有絲毫的還俗之念,反而使我更堅定的要做一個出家人,理由有二:

  一、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家人的數量在逐年上昇,現在漢傳佛教僧眾有十萬左右,藏傳佛教僧眾十二萬左右,雲南上座部佛教出家人一萬左右。但從泱泱十三億人口 的中國來看,出家人仍不算多。很多小廟根本沒有住持,古時成百上千人住的寺院,現今也不過幾十人而已。所以我做為當今中國極少的出家人中的一員,是絕不能 還俗的。出家人是住持佛法,傳播佛法的。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沒有了出家人或出家人太少,住持三寶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做為當代的僧青 年,理應擔負起把祖師們傳承了兩千多年的佛教傳承下去,絕不能把佛陀創立的聖教葬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否則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這 是有歷史為證的。一千多年前的印度,佛教是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但因出家人被殺害、被趕走,雖保存了一些經典和寺院,只可惜沒有出家人的承傳,最終煙消雲 散,佛教成了印度的歷史。雖當今各佛教國家都在幫助印度恢復佛教,但收效甚微。希望中國的出家人提高警惕,不要重復印度佛教的教訓。

  二、 這次回內地探親之前,我們特地到香港觀宗寺向我們的院長覺公上人告假。上人在萬忙中接待了我們全院師生,並給我們做了感人肺腑的開示,之後又和大家座談。 其中提到辦僧伽學院的不易。並再三叮囑我們探親後儘快返港學習。當時聽到上人慈悲的開示,慈父般的叮囑,所有同學都非常感動,有的同學當場表示會儘快回 來,以後會盡心去學習,絕不辜負上人的一片慈心。想到這裡我還能去還俗嗎?假如我去還俗,對得起上人嗎,對得起佛聯會嗎,對得起關心我們的香港四眾同仁 嗎?不,我絕不能,不管給我甚麼優厚的條件。想當初世尊連王位都要捨棄去出家修道,我們有何顏面為了一點點小利就還俗呢!那不是舍本求末嗎?我們來港學習 三年,將來希望能為香港佛教做一點事,現在才學習一年,就去還俗,對得起香港的培養嗎?所以我絕不能還俗,必須用心的念完這三年書,學習香港諸位長老為法 忘軀的精神,將香港的佛教繼續弘傳下去。香港的出家人數和內地比較,就更少了。所以香港佛教更需要僧青年來承擔如來家業,願我們所有同學都能為住持香港佛 教而努力求學。

  倓虛老法師在他的《影塵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話:「出家遠離俗家,俗家人事如麻。杜絕塵緣煩擾,自然別有生涯。」這是《出家三十要則》上的。我這次回 家,還好,幸而家眷都在營口,家裡甚麼人也沒有,第三天就回來。對照倓虛老人的一席話,我也很坦然了。所以我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不會去還俗,要加倍努力 學習佛法、修持佛法、體證佛法、弘揚佛法,自利利他,才不枉為一個出家者,願每一位出家者走好自己的所選擇的求法之路!
 
 
回澳門參訪記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仁 悟
月六日,我們僧伽學院一行十四人,在副院長覺真法師、教務長宏明法師帶領下,踏上澳門的參訪之途。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法師、副會長心慧法師親自開車來接我們一行。我們首訪澳門佛教總會。在著名的菩提禪院,先至大殿禮佛並拜謁澳門佛教總會領導人。 接著到禮賓室就坐,兩位法師向我們介紹了澳門佛教的歷史及現狀,還陪同我們依次參觀了菩提禪院的大雄寶殿、講堂、地藏殿、藏經樓、根雕藝術館等建築。

  經兩位法師介紹,我們瞭解到澳門是珠江流域香山縣臨海的一個半島,面積小、人口少,自六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占據後,四百多年來,華洋共處,漸漸發展成為 一個兼融東西方文化的獨特城市。回觀菩提禪院也非常獨特,菩提禪院整體構造是以實用、不浪費一寸用地為建造之宗旨的,整體規劃合理、實用、省時、省事又易 管理。地藏殿既可作念佛堂,又可作禪堂,並設有專門的禪座。又如藏經閣旁邊是一小客廳,此客廳又可作小型閱覽室用,小客廳再進去一點,即是僧寮。由於有了 藏經閣,從而突顯了文化氛圍,讓人覺得學習氣氛相當濃。再者藏經閣對面即是地藏殿,更突出寺院即是一個學修的最佳去處。

  在二樓齋堂,見到一尊大型根雕的彌勒佛像,當時很驚訝會有這麼大個樹根嗎?兩位法師看出我們的驚異,連忙說:「這尚不算大,還有更加大的呢?」步入根 雕館,映入眼簾的竟是一尊根雕觀音菩薩像,依次是虎雕、孔雀開屏、八駿馬、九龍戲珠、雄鷹展翅等等栩栩如生、玲瓏剔透。目睹這些渾然天成的根雕藝術作品, 真讓人嘆為觀止。

  次日早殿、早餐過後,緊接著是一天最為緊張的參訪。我們先後參觀了許多重要歷史景觀。如澳門的觀光塔、媽祖閣、蓮峰廟、正覺禪林、林則徐紀念館、澳門 博物館等。使我們對澳門的歷史、澳門的佛教,有了較具體的瞭解。如:葡萄牙人佔據澳門四百多年以來,華洋共處相對的和諧,並無多少動盪的年代。回歸後的澳 門更加和諧、璀璨、明麗。澳門佛教在與當地的民間信仰,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兼容並蓄後,映現出了今日獨特的澳門佛教特色。在蓮峰廟既供奉天后娘娘,也供奉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包羅了佛教諸佛菩薩、道家諸仙神、儒家諸聖賢。此有對聯作證:橫聯是:「萬派朝宗」;上下聯為:「春風靜秋水明貢士波臣知中國有聖 人伊母也力,海日紅江天碧樓船鳧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庥。」還掛有署名為雲水僧的一副對聯:「衲藏海粟隨緣現,簾卷天花悟色空。」這幾乎是儒釋道相融合, 中外文化相聚匯的活見證了。雖然只有一天的參訪,足讓我們學習一生、受教一生、行持一生。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滿腔熱血的愛國熱忱,更加警策著人們要勇擔民族的興亡重任,勿因個人的福禍、得失而退縮、而逃避。每一人都應 該有責任、有義務負此重擔。佛教徒就更應愛國愛教,以利民生了。
 
 
世界佛教動態

以慈悲化解心結 以智慧超越自我

吾港各界同胞:

前不久,香港取得了一場沒有銷煙的戰爭的重大勝利,肆虐一時的SARS疫魔,在全港各界人士的齊心努力,共同奮戰下,終被降伏而煙過雲消。全港市民在特區 政府的領導下,顯示出空前的團結和繁密的協作。疫區早早除名,贏得了世人的讚嘆和稱許。疫潮過後的香港,人心思定,社會求安,期待著寧靜而穩定的生活。

但近日以來,比SARS更可怕的人心浮動,又讓我們深為不妥。一家日報上說得好:「各師各法,兩敗兩傷」。若要化兩敗俱傷為不敗不傷,各各雙贏,就靠 中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邊見,不偏見,就叫中,不過分,不失常,就叫庸。所以我們的古人一再強調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達道也。」中道,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準則。在被稱為「孔門心法」的《中庸》一書中,引孔子的話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 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自身者也。」我們對照SARS襲來的教訓,反思禍因還在人類自身、更見孔子的告誡,具有他的真理性。今天,真正的居安思危, 就是切勿在SARS之後,再人為製造比SARS更可怕的心魔。保持理智,避免任何形式任何範圍的衝突,真正的底線是克制,真正的危機在心態。心態不穩,心 結難解,人就最易為一念牽引,走入迷誤,做出後果不堪設想的愚行。先賢的告誡,便是要吾人萬不可自害害他,自救自害,全在一念之間。一個意念 (Idea),可以為聖,可以為凡,可以為堯,可以為跖,可以為天堂,也可以為地獄。所以現代管理學,就是心態管理學,人人管好自己的心態,自己便是自己 最好的醫生。

在當前的時節因緣中、尤其需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心靈的寧靜,不受凡塵的各種干擾。《法句經》中說:戰勝自我要比在許多戰役中打敗千百人更值得驕傲。

讓我們以平等之慈悲心面對一切眾生,以正覺之智慧觀照世事因緣。

讓我們發明心地,遠離自我執著,消除自我障礙。謹言慎行,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讓我們摒棄小我,以大局為重,而免誤入痴迷的歧途。

讓我們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以理性為上,而免掉入妄想的陷阱。

讓我們臨事三思而行,消除衝動和魯莽。孔子有言:「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前者是信心,是大智,後者是實踐,是給予時間和證明。這就是與人為慧。

世界上至今還不曾有一種文化、不曾有一個時代,不曾有一個政府曾經成功地根除過人類自己造成的苦難。讓我們以法雨甘露,息滅嗔恚的火焰,得到無上的清涼。

在佛陀故鄉一古老的印度有一句格言:白天的行動必須能夠讓你在夜晚時放心安眠,年輕時的作為必須能讓你在老年時平靜渡過餘生。

孔子也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讓我們反躬自省,揮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我們警覺回心向善,調伏剛強心性,避免免不可測的損失。人的惡有兩種,一種是過去的已經種下的,一種是未來可能會產生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而未來的則可以預防,可以防止,可以避免,「不遷怒,不二過」,就是人生的智慧。

讓我們覺悟、懺悔、改過、從善,依循法的規則過智慧型的生活。香港是我們共同的家,頭頂同一片籃天,腳踏同一塊熱土。愛港護港,捨我其誰?讓我們以共生共存之心、互愛互助之念,創造我們美麗的家園,共創繁榮明天,同享平安祥和。

香港佛教界人士敬上
二零零三年七月八日


佛學講座

一個人是否活得精彩,其生命素質如何,不一定以擁有多少物質來衡量。時下流行「修身」,但「修心」更為重要,要時刻身心健康,就要經常關懷和照顧你的心。活在慈悲與關懷,人生自然會清淨自在,活得精彩。

在9至10月期間,香港佛教聯合會將舉行一系列講座,讓大眾活得精彩,身心健康。如欲索取講座門券,歡迎於9月1日起,以親臨或郵寄方式,於香港佛教聯合會取票,查詢請電:2574-9371。

「修心七要」
講者:創古仁波車
日期:9月27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7:30 - 9:30
地點:香港佛教文化中心(銅鑼灣東院道 佛教黃鳳翎中學)

「活在慈悲關懷 活得清淨自在」
講者:妙光法師
日期:10月8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30 - 9:30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彌敦道136號A地下)

「生命的質素」
講者:衍空法師
日期:10月9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 - 9:30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彌敦道136號A地下)

「生活的禪味」
講者:演慈法師
日期:10月10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30 - 9:30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彌敦道136號A地下)
 
 
香港佛教聯合會貴州希望工程學校考察團
港佛教聯合會,應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邀請,定期本年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四日組團前往貴州,為去年捐建的希望學校舉行揭幕禮,並順道探訪其他貧困山區居民,為期八天。

  任何人士,如欲自費隨團探訪,實地體驗邊遠山區居民的生活,請於十月七日前致電香港佛教聯合會報名,費用每位$4,800。名額有限,額滿即止。但參加者必須有刻苦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心理準備。

  藉此感謝各界善信,歷年以來熱心捐助希望工程考察團各樣物資,但因山路崎嶇,攜帶不便,尚祈各發心者改以現金資助。今次考察團將送贈藥油、衣服等物資,與四千名學生結緣,希望各界善長慷慨支持。

   捐款請以支票抬頭付「香港佛教聯合會」或可直接存入本會希望工程專戶,恆生銀行戶口 289-7-124505。

香港佛教聯合會
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2樓
電話:2574 9371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