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8期
2003年7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祝禱覺公八五華誕
追思祈福
追思祈福禮聯合祈福會祝福辭 ◎覺 光
我們心存感恩 ◎何志平
防疫息災追思殉難患者康復祈福法會
恭祝華誕
恭祝覺公上人八秩晉五華誕 全院學僧祝壽獻辭
特  稿
香港是我家 ◎釋衍空
海外來鴻(向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提點建議) ◎若 谷
論  述
圓頓止觀的哲學意義 ◎戈國龍
天台遺風
訪延慶、觀宗講寺(上) ◎朱封鰲
民風世情
道路遇人半是僧 ——試談佛教對福建經濟文化的影響 ◎何綿山
出塵超藝
當代畫僧——慧禪法師 ◎王麗心
古剎鐘聲
穿越一千五百年的寒山鐘聲 ◎郁永龍
佛教禮儀
佛弟子莫翹二郎腿 ◎楊在鈞
隨筆禪話
不明因果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護國息災大行動
啟建護國息災大法會 ◎楊 釗
高僧傳記
唐代有兩個懷素和尚 ◎于建華
近代高尼
觀願尼師身世不尋常——近代高尼觀願出家八十週年 ◎章小兵
剖析人生
剖析人生苦難的根源 ◎潘小瓊
學僧園地
恭祝覺公上人八五華誕 ◎穎 悟
佛誕法會感想 ◎慈 本
參觀香港中央圖書館隨想 ◎界 真
記僧伽學院開幕典禮 ◎法 輝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祝禱覺公八五華誕
  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農曆五月 十六日),為本會長覺公上人八秩開五榮壽的大喜日子;本港四眾弟子於當日上午九時正在新界粉嶺置福圍香港觀宗寺舉行祝壽儀式;提前兩日,上人皈依弟子在寺 內總持殿禮誦妙法蓮華經,藉此祝禱覺公上人身體健康,如意吉祥。在隆重莊嚴祝禱儀式上,最引人注目而充滿法喜的,就是由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十八位學僧集體呈 上「祝禱獻詞」;充分顯示和流露出無限感恩的心情!宛似「十八羅漢親赴宴會」祝壽氛圍,每篇賀詞含有深厚感恩激情。且看:「恭祝華誕,四眾同拜壽,參禮獅 座,學僧感師恩!」「弘法濟世育新僧,演教天台唯上人;法體康寧我等樂,長老德高世人欽。」「覺知四海齊天福,光照大千壽無量。」「住持世間弘正法,利樂 有情壽無量」……順手拈來幾篇賀詞,都稱頌了覺公上人「弘法濟世」等字眼,特別醒目。在七月廿九日,本港將舉辦「香港書展2003佛教坊」,佛教各大道場 設有出版書刊攤位。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各攤位,將推出《覺光大師弘法集》三巨冊,內容收集了覺光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海內外弘法論 述,有大師的專著、法要、開示、演說、法語……等,是研究海外佛教最翔實的史料,為香港佛教文化史一大貢獻!據說,凡海內外各佛學院及佛教文化研究、出版 等單位(及各大寺院、尼庵、社團)去函請購者,皆能獲得免費寄贈。(來函請寄香港佛聯會或本刊編輯部作統一登記)由於數額有限,需持有各單位證明函件為 憑。在慶祝覺公上人八秩開五華誕之際,出版其《弘法集》紀念,意義重大,猶如茫茫人海高懸一盞慧燈,普照世間。覺公上人一生兩大心願終於實現了。其一,為 香港居民造福,用廿多年心血,努力不懈地爭取佛誕公眾假期,引導民眾一心向佛,多求福慧。其二,覺公上人多年渴望創辦佛教僧伽學院,是「續佛慧命」,「紹 隆佛種」偉大使命!經過種種艱巨努力,靠諸佛菩薩加被,也靠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大發善心,這座僧伽學院終於在香港實現了。相信覺公上人在華誕大喜慶日子 裡,特別開心!

  前不久,本刊接到馬來西亞若谷法師來函,他向僧伽學院領導人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頗有參考價值。這位法師具有教學經驗。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 清。」有許多事確實要做到「未雨綢繆」,沒有充分準備,一旦遇到風雨襲擊,就會手忙腳亂!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難矣哉?!當前僧伽學院面臨的 某些問題都是很現實的,它需要有力的領導和籌劃。相信覺公上人暨「佛聯會」諸公有扭轉乾坤的大無畏精神!
 
 
追思祈福禮聯合祈福會祝福辭
◎覺 光
虔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祝福辭

  智者不亂,仁者無懼。人類總是在總結經驗教訓中前進。香港在疫難中,不幸的殉難人士,尤其是醫護人員,為救人而忘軀,慈悲偉大,精神不 死,永留芳型,藉今天聯禱,祈願他們金蓮上品,往生極樂,更以佛陀之光照亮人的心靈。謹誦一偈,祝福患者早日康復及全港人士:「慈悲博愛,恆念因果,戒殺 放生,植福行善,心中無礙,地方安泰,吉祥康寧。」祝願

  現在者增福延壽 過去者脫離苦海 阿彌陀佛!
 
 
我們心存感恩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

不是為了哀悼,也不沮喪,

而是因為我們心存感恩。

我們奮力迎戰,無懼犧牲;

對專業承擔、無私奉獻。

為此,我們恩受無限。

我們與病魔搏鬥,

讓活者領悟生命之可貴。

為此,我們恩念無限。

我們正捱受痛苦,飽受煎熬;

從中思考社群力量與價值、生存之意義。

為此,我們恩感無限。

我們在考驗中倖存;

增進互相了解,

然後團結一起。

為此,我們恩謝無限。

我們以港為家;

香港是福地,生活其中,

我們將更堅強、更懂關愛。

我們心存感恩,

我們都是香港的兒女。
 
 
防疫息災追思殉難患者康復祈福法會
全港八十萬佛教徒慈悲關懷疫症所帶來心靈創傷

  幾個月來非典型肺炎疫症困擾全球,特別是對大中華地區包括中、港、台等地以及全球三十 餘國之社會、經濟及心理方面造成莫大的影響。當非典型肺炎疫症肆虐及蔓延香港期間,香港佛教聯合會聯同佛教界各個道場及團體以佛陀慈悲為懷的精神作為出發 點,於四至五月期間組織起來持續舉瓣各項的佛教儀式活動。這些活動乃策動全港近八十萬佛教徒及各道場,以大家的至誠心、堅信心、大願心為基礎,祈求佛力及 諸佛菩薩加庇,關懷對抗肺炎的醫院人員、受到病毒感染的人以及因疫症而失去摯親的家庭,早日恢復身心健康。佛聯會認為只有喚起社會各界躬省自身,人人淨化 心靈,積極面對現在的挑戰,振奮精神,自然能化難呈祥,重新締造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有如浴火的鳳凰重新展翅再現光芒。憑著社會各界不懈的努力,達致撲滅 疫患的成功。

  一連串在四至五月為受非典型肺炎影響人士舉辦祈福法會活動

  佛聯會在四月至五月期間,聯同其他佛教道場及團體舉辦的活動計有:

  1、四月三日「祈禱中東戰事平息香港地方康泰和平法會」,在清明思親法會當天恭請各壇壇主大德長老及各位法師,祈願傷患者早日康復;

  2、四月十九日「全城祈福保安息災洒淨法會」,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法會,高僧大德乘坐四輛開蓬巴士,遍遊港、九及新界等受非典影響的屋?及醫院,虔誦大悲咒及洒淨甘露水;

  3、四月廿日在粉嶺觀宗寺舉行陸上放生,另在北角海事碼頭舉行海上放生,藉著上述活動呼籲全港市民茹素及戒殺放生;

  4、四月廿一日至五月七日期間,全港各大小佛教道場先後啟建不同形式的消災吉祥法會,迴向全球息災,沉痾早癒;

  5、五月十二至十八日,由旭日集團協調國內二十餘大道場及經本會聯絡各大道場,啟建「護國息災水陸大法會」,祈禱非典疫情早日消除,患病者早日康復,死於疫症者早得超生淨土。

  總括言之,全港佛教界在過去兩個月期間透過形形式式的儀式安定市民的心,形諸外,使市民醒覺個人及公共衛生清潔的重要性;形諸內,更藉著僧眾虔誠的協助,使市民同參佛道潔淨內在心靈,化解怨憤,關懷身邊受疫症影響的至親朋友,同心協力對抗非典型肺炎。

「防疫息災追思殉難患者康復祈福法會」望各界繼續守望相助

  佛聯會積極地響應政府呼籲各宗教團體舉行追思祈福法會,除在六月二日於大會堂劇院由會長覺光法師出席聯合追思祈福禮,並在六月七日,佛聯會假座銅鐶灣東院道十一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防疫息災追思殉難患者康復祈福法會」。

  六月七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法會正式開始,爐香讚完畢後,由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率領在場五百多名善信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悲咒、心經、數十聲 觀音菩薩聖號以及迴向,法會於下午四時功德圓滿。天災人禍發生,為眾業而成。作為佛教徒對於近日事件發出慈悲的關注,盼望各界發揮香港守望相助的精神,藉 著佛教大德長老、善信及香港市民的共同願力及積極參與,以至誠感格佛力加庇,息災解難,福照人間,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此舉亦為佛教經常提倡「莊嚴剎土、 利樂有情」最佳的實踐。

  當日到場嘉賓有諸山長老大德法師、佛聯會董事、會屬學校校長及各界善信,全場參加者逾數百人。

日期:二零零三年六月七日
時間:下午二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文化中心
 
 
編者的話
祝禱覺公八五華誕
  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農曆五月 十六日),為本會長覺公上人八秩開五榮壽的大喜日子;本港四眾弟子於當日上午九時正在新界粉嶺置福圍香港觀宗寺舉行祝壽儀式;提前兩日,上人皈依弟子在寺 內總持殿禮誦妙法蓮華經,藉此祝禱覺公上人身體健康,如意吉祥。在隆重莊嚴祝禱儀式上,最引人注目而充滿法喜的,就是由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十八位學僧集體呈 上「祝禱獻詞」;充分顯示和流露出無限感恩的心情!宛似「十八羅漢親赴宴會」祝壽氛圍,每篇賀詞含有深厚感恩激情。且看:「恭祝華誕,四眾同拜壽,參禮獅 座,學僧感師恩!」「弘法濟世育新僧,演教天台唯上人;法體康寧我等樂,長老德高世人欽。」「覺知四海齊天福,光照大千壽無量。」「住持世間弘正法,利樂 有情壽無量」……順手拈來幾篇賀詞,都稱頌了覺公上人「弘法濟世」等字眼,特別醒目。在七月廿九日,本港將舉辦「香港書展2003佛教坊」,佛教各大道場 設有出版書刊攤位。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各攤位,將推出《覺光大師弘法集》三巨冊,內容收集了覺光大師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海內外弘法論 述,有大師的專著、法要、開示、演說、法語……等,是研究海外佛教最翔實的史料,為香港佛教文化史一大貢獻!據說,凡海內外各佛學院及佛教文化研究、出版 等單位(及各大寺院、尼庵、社團)去函請購者,皆能獲得免費寄贈。(來函請寄香港佛聯會或本刊編輯部作統一登記)由於數額有限,需持有各單位證明函件為 憑。在慶祝覺公上人八秩開五華誕之際,出版其《弘法集》紀念,意義重大,猶如茫茫人海高懸一盞慧燈,普照世間。覺公上人一生兩大心願終於實現了。其一,為 香港居民造福,用廿多年心血,努力不懈地爭取佛誕公眾假期,引導民眾一心向佛,多求福慧。其二,覺公上人多年渴望創辦佛教僧伽學院,是「續佛慧命」,「紹 隆佛種」偉大使命!經過種種艱巨努力,靠諸佛菩薩加被,也靠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大發善心,這座僧伽學院終於在香港實現了。相信覺公上人在華誕大喜慶日子 裡,特別開心!

  前不久,本刊接到馬來西亞若谷法師來函,他向僧伽學院領導人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頗有參考價值。這位法師具有教學經驗。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 清。」有許多事確實要做到「未雨綢繆」,沒有充分準備,一旦遇到風雨襲擊,就會手忙腳亂!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難矣哉?!當前僧伽學院面臨的 某些問題都是很現實的,它需要有力的領導和籌劃。相信覺公上人暨「佛聯會」諸公有扭轉乾坤的大無畏精神!
 
 
香港是我家
◎釋衍空
  虐本港的非典型肺炎疫潮,到今天也應該暫告一段落。在過去的兩個多月,香港人一起經歷 了疫潮最初爆發的驚恐、口罩風潮、淘大花園的黑暗歲月、市面的蕭條、劉永佳「浩氣長存」、謝婉雯醫生「此生無憾」、解除旅遊警告的鼓舞,乃至張國榮自殺的 哀痛。這些有血有淚的事件,在見慣大風浪的香港人心中,還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影響!

  在疫潮肆虐的時候,大家心中不期然浮起了「為甚麼?」「誰要負責?」「我是否中了招?」「香港能否康復?」「是否殺雞的果報?」「食野味而出事?」的 種種問號。現在,要對整件事作出回顧,心中便回想到自從一九八三年中英談判、戴卓爾夫人摔倒於天安門前,到解除旅遊警告的今天,香港人在這風風雨雨二十年 來的心路歷程,以及未來的出路。

  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人當時患得患失的心情——愛國、但更愛英國人統治下的繁榮與自由,變成了「面對現實」的沉默。有錢的開始計劃移民,留下的盤算如 何在餘下的歲月,在這能生金蛋的香港發達。「一路扒,一路踢」的蛙泳心態開始出現。可幸,其時祖國經濟正值起飛,樓價在中英土地委員管制賣地的機制下,只 昇不跌。其時的黃金夢與「大香港人」的虛榮心實在是甜美的。但是在這浮華背面,種下了種種隱憂 ——九七年好像已成為一切計劃和「未來」的休止符,「太空人」的家庭組合開始出現。

  一九八九年的六月,香港人未曾如此關心國事,有多達四分一的市民上街遊行,大家都對著電視流淚,為國家和國家的兒女安危而哭泣、悲痛!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大的移民潮,末日心態,九七休止符的壓力越加嚴重。

  可是香港還是福地,六四事件對經濟只造成短暫的影響,在未來的七、八年,股票持續嘠昇,而樓價亦無休止地屢創新高。紙醉金迷、贏快錢的日子,已成為大 部份香港人的正常生活。道德、家庭、家庭生活都成為次要。到一九九七年,香港經過百年資本主義的洗禮,適者生存、金錢掛帥、自私自利的生活模式,亦好像因 香港的浮華而得到肯定。

  九七年回歸當日的滂沱大雨,也不知是代表哀傷,或是灑滌塵垢。但在隨之而來的日子中,香港人就要面對金融風暴、股票崩潰、樓價大幅滑落、負資產、朝九 晚九的工作壓力和永無寧日的政治風雨;同時,還得加上種種的家庭問題:包二奶、老夫少妻、單親家庭等等。至此,港人多年來的黃金夢已幻滅,「大香港人」的 自負心態亦因內地經濟起飛而蕩然無存。直到非典型肺炎疫潮前,可說大部份港人的心情是納悶、擔憂,慣於互相指責,但亦不見有何出路!

  非典型肺炎的出現,對香港來說是「危」,還是「機」?非典型肺炎傳染性特別強,隨人聚散,隨物飄移,不見形色;望之在前,忽焉在後,令人難於防範。直 到現在,既無預防疫苗,亦無醫治良方。染病者必需與親朋至愛隔離,若不幸因而逝世,親朋也不能得見遺容最後的一面。無怪疫症初期,全城恐慌,人人自危,互 相猜疑,繼而令一切交際活動幾近停頓,商貿大受打擊,亦不北上花費或落「K」唱歌——香港發燒、病倒了,不能起床,需要休息!

  其實,發燒、疲累、哀傷都是身心自然的反應,是告訴我們身心出了問題,是時候反省和作出適當的改變,否則問題就越來越大。隨著非典疫情的發展,在報紙 繪形繪聲地報道市民的驚恐和哀傷背後,出現了很多溫馨感人的故事,振奮人心、捨己為人的行為。大家好像都放下了利益計較和那些完不了的繁忙,而回歸到關懷 親人和照顧身體的健康生活。

  從非典型肺炎事件,我們見到香港人善良、勤奮、負責任的一面!可是經過百年資本主義洗禮及九七休止符的壓力,有些人已變得冷漠、自私、急功近利;加上回歸後一浪又一浪的打擊,港人實在需要休息和作出內心的反省。

  香港已回歸祖國六年了,現在不應再視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一路扒,一路踢」的蛙泳心態是不會有大作為的!香港是我們的家!生於斯、活 於斯!我們應該承擔責任,照顧她、關懷她。我們要為年青人提供穩定的前境,讓他們能為未來計劃,要讓長者覺得安心,令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是不會白費,是能 夠利及子孫。

  祖國的繁榮興盛、領導人的才幹魄力,是建築「香港是我家」的最好基石。從朱總理的清廉果斷,到溫總理的半夜流淚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能令港人對國家、對未來生起肯定的信心。

  若我們能放下九七休止符的陰影,視香港為家,自然就會承擔和照顧她,更能於此作出長遠的計劃。那時香港人才能安身立命,香港亦必安定繁榮!

  佛陀在經文中指出,若要改變世界,就要改變人心。回歸前紙醉金迷的浮華歲月,令人失去良知覺性,破壞人際關系、家庭幸福;急功近利的心態,亦不能為社 會建立長遠和穩固的發展基石。這次的非典型肺炎疫潮,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港人沉思反省,互相關懷慰問。香港現在已回歸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祖國,我們無須 再活在九七休止符的陰影,急功近利。我們應踏實地去幹,長遠地去計劃,視香港為家,為自己、為後代、為未來而去承擔、付出。香港人本有的良知覺性、勤奮努 力是一定能令香港這東方明珠再發光芒,讓我們於其中得以安居樂業。
 
 
海外來鴻(向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提點建議)
◎若 谷
  者在台灣出家已有廿多年了,剃度恩師是德高望重的靈源上人,曾讀過佛學院,親近過多位 佛門大善知識,受教最深受益最大的,乃唯識宗默如長老也。數年前,筆者由台灣來到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弘揚佛法。多年前曾參加世界佛教僧伽會為會員,追隨已 故會長白聖大師,和現任會長了中大師,還親近前任英文秘書長維波拉莎博士等大德。有機會常返國內名山古剎參訪高僧,深知培育僧材是佛門中的頭等大事,所謂 「沒有僧寶,便沒有佛法」。要佛法興盛,需要培養優良僧材,有道行、有學問的青年法師們。這就是「續佛慧命」具體反映是也。基於這一觀點,筆者非常重視佛 教僧伽教育。近年來,香港佛教覺光大師創建「僧伽學院」,感到無限欣喜!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這是非常難得的殊勝因緣。前不久,筆者由馬來西亞來到香港參加 盛大的慶祝「佛誕公眾假日」,筆者非常感動!特別是參加「僧伽學院」開幕典禮,感受最深,想法最多!筆者是局外人,看問題最為清楚,有若干建議提出來,謹 供香港佛教諸位大德參考。

  今年五月九日,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在紅磡體育館舉行開幕典禮。出席嘉賓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代表楊同祥副局長、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鄒哲開副主任、 中國佛教協會一誠會長、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校長親臨主禮。香港大學李焯芬副校長專題演講。僧伽學院院長覺光大師致歡迎詞說:「本僧伽學院宗旨是培訓年青僧 材,目的在要求學僧們經過三至四年的大學程度培訓……將來再深造,得到「國際認可大學學位」,加強弘教需要,學院現雖僅有十八位學員,乃從內地各省市甄選 的青年學僧,假以時日,希望都能成材,燈燈相續,負起使命……」。這是院長「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的至誠心願,終於實現了,香港佛教後繼有人,露出了 一絲曙光,香港佛弟子感到歡欣鼓舞,法喜充滿。筆者個人感到興奮的同時,亦感到憂慮不期然叢生。

  這次在大陸招生能夠成功,據筆者個人觀察,這完全出於偶然因素,或者說,它完全出於覺光大師個人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所致。眾知周知,覺光大師與中央政府 和香港特區政府領導人的關係密切,為國家,為香港社會都有卓越貢獻的公眾人物,自從彼委任基本法草委以來,對香港各大宗教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香港能 實現「佛誕公眾假日」是大師和八十萬信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創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其原因也在此,明擺的事實,無須剖析尋根問底。一旦會長 辭職,我敢斷定這條線無形中便會消失。

  為了「燈燈相續」,為了「未雨綢繆」,主持佛教教育諸公在思想上應有所準備是其時也。首先說,這種「委託式」(請中國佛協協助)招生是不會持久的; 「佛協」本身沒有這種海外招生機制,誰也不願意擔負深入調查工作,為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只好趕緊交差了事。這樣能保證學僧入學質量的要求嗎?再加上海外環境 的特殊性,相互不能適應,在學僧群中有善根的或無善根的,從其表現中流露無遺了。

  怎麼辦呢?筆者認為,應擴大招生範圍,打破「委託式」格局,從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以及歐、美、加澳華裔僧青年中汲取,這樣的組合比較好,國內的 學僧凡符合要求的同樣可接納;國內有關部門大可甩掉包袱,彼此輕鬆,相互協調,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沙田院校不妨改為「國際佛教研究所」機構,僧伽學院遷 往更寬敞的校址,諸如大嶼山蓮池寺或青山等處,環境幽靜是學習的好地方。,為了香港佛教本身利益著想,各方面自然會支持的。最後提一提有關聘請師資問題, 在香港、台灣、大陸、甚至國外都能請得到,關鍵是一個有聲譽的佛教學府,不但要有知識的權威性,還要樹立「道風好」,因它是「人天師表」的搖籃啊!
 
 
圓頓止觀的哲學意義
◎戈國龍


  學本身包含有理論(教義)和實踐(觀行)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緊密相關而不能截然分開的,理論往往來自於實踐需要,為實踐服務,而實踐體驗又成為理論的重要來源和最後歸宿。天台佛學尤其如此,「禪義均弘,教觀雙美」,成為天台佛學最顯著的特色。

  相應於天台圓教義理的圓教修行方法是圓頓止觀。實際上天台是以「止觀」總攝全體佛學,止觀學說構成了天台佛學的主要內容,「則知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 出止觀,捨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1止主要指停止妄想分別,保持統一安靜的精神狀態;觀主要指在定中按佛家哲理作正思維,如實觀察「諸法 實相」,而獲得斷除煩惱的真實智慧、止觀既是佛教根本的實踐方法,也是佛教理論的根本內容。天台所傳的三種止觀(漸次,不定,圓頓)2中,以《摩訶止觀》 所講的圓頓止觀最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學的宗旨和特色,總攝天台佛學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3「定慧兼美,義觀雙明,撮一代教門,攢法 華經旨」4。在天台佛學的教觀兩門中實以觀為主,教只是指導觀行和證成觀行,圓頓止觀正是天台圓教理論在實踐上的落實與證成,可謂是智者大師的「本懷」。

  「圓頓者,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5,圓頓止觀,從理上說,必上昇到圓教「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圓理6,「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 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7,只有到性具實相論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才能定住圓教的圓頓止觀;從行上說,須以一心三觀頓入不思議境,與圓理相應,而非漸次 迂回地逐步開顯。

  《摩訶止觀》卷一總明圓頓止觀云「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 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 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8?

  為了正確理解和詮釋此一段對圓頓止觀的經典概括,我們首先就詮釋方式作一說明。佛家思想之確切體認,不能離開它的實踐基礎,因為佛家不是就思想論思 想,不是一種純粹的客觀知識,而是一種聖人之教,它是著眼於眾生生命境界的提昇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的。因此,有很多理論是一種從實踐工夫方面談的工夫論境 界論的語言,闡明一種「作用層」的真理,因而常常是「吊詭」的語言,不是通常科學意義上的命題。科學語言不能有矛盾,它是對存在事實作經驗的概括,詮表實 事實理,而境界語言重在開顯一種境界,彰顯一種靈活的智慧,此不可以常理度之。境界語言猶如詩的語言,「白髮三千丈」當然不能視為科學命題,但卻有情感的 真實。因此,講斷煩惱證菩提,講無煩惱可斷煩惱即菩提;講苦集滅道,講無苦集滅道,皆可說,蓋在不同層次故,兩種詮釋語言故。

  通常修行可從因、道、果三位上談修行的見地,從因位上說,凡夫煩惱熾盛,妄想紛飛,因此,應誘以止觀修行斷除煩惱,趣向菩提,此是平實地說之,有苦可 捨,有集可斷,有道可修,有滅可證。從道位上說,煩惱時時現行,而止觀時時對治,故求轉煩惱成菩提,變染污為清淨。從果位上說,煩惱本空妄念無實,煩惱不 可得,而菩提亦是假名不可執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無苦可捨,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有捨有斷有修有證,即有取捨有分別,非果位不思議境 界。

  以上從因道果三位平實地次第地言修行之見地,但只是方便地說,非圓頓地說。圓頓止觀之關鍵即是「即因即果」,以果德作因行,亦因亦果,因果不二。修證 一如,這是理解圓頓修行的核心問題。因果一如,故不言斷,而為不斷之斷,即不思議斷;修證一如,故不言修,而為不修之修,即不思議修。不思議斷不是認凡夫 境界為佛境界而停留於凡夫境界,而是觀凡夫境界即佛境界而頓時提昇凡夫境界為佛境界,此頓時提昇亦可言為頓悟不思議境界,一念頓悟,則一念是佛,將此佛境 界堅固之恆常之,使念念住佛境界中,此堅固之?常之的過程即是圓頓止觀,如果緣真如理而轉煩惱,即是次第修行法門,次第修行見有煩惱可斷。

  因此,就實修圓頓止觀而言,實是不可思議之絕待境,「今言絕待止觀者,絕橫豎諸待,絕諸思議,絕諸煩惱,諸業諸果,絕諸教觀證等,悉皆不生故名為止, 止亦不可得,觀冥如境,境即寂滅清淨,尚無清淨何得有觀。」9不過不思議境界通過思議去領悟,圓頓止觀通過次第止觀去開顯。「先明思議者,令不思議易解故 也……無話而已,說必次第」10,凡有說者,已落次第之中,圓頓境界唯實證相應。

  相應於「作用層」和「實有層」兩種語言,我們可以從「否定原則」和「肯定原則」兩方面來進一步分析圓頓止觀的意義。作用層的語言即是般若經的語言,與 通教的「體法空」相通,它是共法,是以無住無執之精神而通達性空無礙;實有層的語言是圓教的語言。、相應「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性具實相而論緣起妙有,一 切法皆是佛法。此即所謂的「般若照也,法華實也」11「照」即本文所謂的「作用層」,「實」即本文所謂的「實有層」。

  從否定原則說,圓頓止觀「無苦可捨」。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此「無」正是般若無住之「無」,即是相應諸法之空性而無增無減地如其空性而契 之。此諸法空性遍一切法,即煩惱而空,即菩提而空,即一切法而空。諸法空性現是法性,「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 滅,直指妄想悉是法性」12,如此由契諸法空性故,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證。從肯定原則上說圓頓止觀「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 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13,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實相,皆是法界。此是相應圓教十界互具性具三千而說十界染淨一切法皆是法界,所謂「佛即法界」,「魔 即法界」14,一切法當體全是,不需於法上有所取捨增減,但系心法界,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否定原則重在法性,從諸法空性上講;肯定原則重在法界,從性具 妙有上講,性空與性具。法性與法界,實即真空而妙有。

  否定原則也好,肯定原則也罷,皆在詮表諸法實相。否定原則從反面說,用遮的方法說,肯定原則從正面說,用表的方法說,要皆不出實相觀。圓頓止觀即是基於圓教性具實相論而圓頓地觀諸法實相。




  「一念三千」指一念無明法性心「性具」三千諸法,此種性具既非指從心生出三千法亦非心一時包含著三千法,而是從普遍聯繫的角度,說一念 心具有與宇宙萬法的不思議聯繫,徹底地說,宇宙間任何一法皆與萬法互具,皆在緣起大網絡中。「一念三千」說雖出自智顗的理論創造,卻是奠基於佛家「緣起性 空」基本義理之上的,性空與性具,恰是對緣起法「真空妙有」的正反兩方面的揭示。

  「一念三千」思想之提出,是從圓頓止觀的實踐需要出發,因而其意義亦首先表現在止觀實踐中,「所謂一念三千,蓋欲從一念心上顯現宇宙全體,頓見心境不 二,自心即是宇宙全體,宇宙萬象即是自心、徹底打破主客觀二元對立,把自心拓展至無限」15把宇宙整體回歸於一念心,而一念心拓展至無限,宇宙所具有的一 切功能妙有,十方世界——眾生——諸佛的森羅萬象皆具足於此一念心中,「頗具心理全息意蘊」16,當我研究「一念三千」思想的時候,我即覺得用「心理全 息」來詮釋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因此,看到陳兵先生的此段話,深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全息學雖是在現代才成為一門新的系統科學,由生物全息論到王存臻嚴 春友二先生提出「宇宙全息統一論」,而實際上東方哲學傳統處處充滿了全息思維的軌跡,王嚴二位在其合著的《宇宙統一科學》一書的緒論中,談到全息統一思想 的淵源時也特別提到佛家思想,尤其提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說,認為一念三千說明「整個宇宙的相貌即「三千」的實相都存在於一念之中」17,「在一念之 中,一切現象一切境界本來具有,本來如此、圓融具足,不須更有依持」18因而「考察了心與宇宙的統一性,同時這種學說也包含著人心具有全能性的思想。」 19智者雖是古代的人物,不具有現代科學知識,但是在其觀心實踐中對於宇宙與心的全息性有直覺的領悟,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對心與宇宙全息的認識,正是運 用心與宇宙全息的原理,本身即是心與宇宙全息的結果。以全息學的觀點重新研究天台哲學,一方面可以發掘天台哲學的深刻內涵,同時也為研究佛教思想提供了一 條現代思路。

  本文不可能詳細展開天台佛學的全息學探討,我只想指出,依據全息學的基本結論:「在潛在信息上,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系統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 息」在顯化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20,一方面在信息總量上一法與萬法全等,而在信息的潛顯層次上,每法皆有其獨具的信息顯化狀 態。由此看天台佛學之「六即」說、一方面「即」表示信息全等的一面,眾生與佛平等的一面,「六」表示潛顯差別的一面,眾生與佛信息的顯化層次不同。雖然眾 生一念心中性具三千,與諸佛無別,但是佛已把三千信息通過修行而完全顯化展現,而眾生則三千在潛在狀態中,所謂「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 樂,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21若此三千法停留於潛在信息層次,則同是無明;若此三千法展現為顯態信息,則咸稱常樂。

  吾人簡單一念心中,其所顯現者或善或惡,飄忽不定,然此一念心之背後實有無窮的因緣,無窮的潛在信息,而常為人所不覺。此一念心之生起,乃前此所有諸 念之緣起結果,亦為後之諸念之緣起之因,仔細研究起來,此一念心實與人的整個思想背景身心狀況密切相關,拓展開來,人心與宇宙萬法皆有不思議聯繫。人生修 養的關鍵即在此一念心之覺悟,究竟之覺悟通過每一念之覺悟而證成,而重大煩惱與罪惡則不外是念念迷執所成的極果、由此吾人進一步論人生之修養。(待續)

注釋:
1、智顗:《童蒙止觀》,元照序。
2、「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大正藏》卷46,《摩訶止觀》卷一,第1頁。
3、《摩訶止觀》卷一,第1頁。?
4 、湛然:《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以下簡稱《輔行》),《大正藏》卷46,第142頁。?
5、湛然:《輔行》,第150頁。
6、參見戈國龍:<《摩訶止觀》論「一念三千」>,載《中國哲學史》l999年第2期。?
7、湛然:《輔行〉、第296頁。
8、《摩訶止觀》卷一,第1頁。?
9、《摩訶止觀》卷三,第22頁。
10、《輔行》,第292頁。
11、智顗;《法華玄義》、《大正藏》卷33,第812頁。
12、《摩訶止觀》卷五,第56頁。
13、《摩訶止觀》卷一,第1頁。
14、《摩訶止觀》卷二,第11頁。
15、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頁。
16、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頁。
17、王存臻、嚴春友:《宇宙統一科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
18、王存臻、嚴春友;《宇宙統一科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
19、王存臻、嚴春友;《宇宙統一科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
20、嚴春友:《文化全息論》山東人民出版社l99l年版,第l9頁。
21、湛然:《十不二門》,《大正藏》卷46,第703頁。
 
 
訪延慶、觀宗講寺(上)
◎朱封鰲
南湖今昔

  湖,在中國天台宗的史冊上,是一個多麼光輝的名字!《佛祖統紀》卷27《往生高僧傳.知禮》稱:知禮,號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鈔》、釋《天台觀經疏》,大彰觀心觀佛之旨。

  這裡說的「南湖」,即指四明延慶院(因寺院臨南湖)。北宋初年,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禮大師(960—1028)曾在這裡講經說法,弘揚台教,使經歷了唐 末五代之亂漸趨衰落的台宗,得以復興,因而被譽為天台宗中興之祖。在他門下登堂入室者共一千餘人,史稱「南湖弟子」,民國初年,台宗四十三祖諦閑大師 (1858—1932)將延慶寺的十六觀堂改建為觀宗講寺,又建弘法研究社,造就天台宗法師,使得明清以後巳趨沉寂的天台宗,如火如荼,重新興起。他培養 了一批後起之秀,成了二十世紀中華佛教天台宗的頂梁柱。因此諦閑大師是近代天台宗復興的領袖,觀宗講寺是近代天台宗的一面旗幟,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殆成定 論。

  今天的南湖以及延慶、觀宗兩寺的情況究竟怎樣呢?這是研究天台宗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

  我們乘車到達位於寧波市區延慶路的觀宗講寺時,巳是中午時分。監院益行法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讓我們在寺院的食堂吃過飯後,又到客堂小坐品茶,並向我們談起南湖、延慶寺和觀宗寺的現狀。

  據舊志記截,南湖又稱日湖,原在延慶報恩院前,與月湖相對,是唐宋時期明州的兩大勝地。當時寺院前有望湖亭,僧人們在修持之餘,」可瀏覽「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的湖景。但是,由於歲月滄桑,明清以後,南湖的湖面逐漸縮小,加上長期圍湖造田,南湖終於消失。其湖址大致在今天的解放路與靈橋路之間。延慶 寺,原稱延慶報恩院。始建於五代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知禮大師受命重建報恩院、並大弘天台教觀。翌年,朝廷賜 延慶院額。四年,敕以四明延慶院永為十方傳教住持,此為教院之濫觴。此院屢建屢毀。至末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知禮大師五世法孫介然在延慶 院西隅空地上立十六觀堂,共計房六十餘間,中建寶閣,塑立丈六彌陀金身,旁侍觀音、勢矣。閣前是一片水池,滿池蓮花,點塵不染,宛如樂邦淨土之境。明永樂 中被列為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至清末,因後繼乏人,觀堂荒蕪。民國初年,諦閑大師住持觀堂,募巨資重建寺宇,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建成後,改稱觀宗 講寺。並於寺內設觀宗社等,培養天台弘法人才。「文革」期間,延慶寺和觀宗寺遭到嚴重破壞。粉碎「四人幫」後,大地回春,寧波市人民政府將延慶寺和觀宗講 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募資重建,逐漸恢復這兩座古老的天台宗道場。


知禮大師在延慶

  我們去參訪延慶寺遺址。延慶寺當年的規模較大,其範圍大約在今天的藥行街以南靈橋路和解放路連接的一片地方。寺前原來是一片湖沼地,後因滄桑變化,水面漲沒,如今巳成為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的鬧市。

  繞過公路,進入一條街道,迎面便見「寧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慶講寺」的字樣。這裡原為延慶寺的天王殿,後面依次是大雄實殿和藏經閣以及兩廡的僧寮。 不過舊址大部廢圯;唯大雄寶殿尚存,為宋代的典型建築,重檐歇山頂,氣勢莊嚴。如今,市佛教協會和有關部門正在計劃整修大殿和重建其他殿宇。

  延慶寺大殿東北的一片地盤,原是延慶寺的後園。據考證知禮大師是延慶寺後的白龍巷人。這一片土地原是知禮大師俗家的祖產。知禮出家後,求得俗父的同 意,捨施給寺院,供僧人種植蔬菜,以膳食。後來,知禮在清理和登記寺產時,曾上書四明太寺,乞為申奏朝廷,使此園地永屬伽藍。他在《上曾太守公申奏園地 書》中說:

  知禮夙緣薰習性,好天台智者所說法門,故討尋其意講說其文,如解而行,不閑寒暑,忍苦忘勞,於今四十餘載,蓋知此教,解圓行頓,理觀事儀合一,而進趨 解脫之門,可保任矣!一切睹傳此宗處,講訓聚徒,乃得力建造玆院,僅得成就,永作十方住持,傳演天台教法。此事雖遂,且缺蔬園,乃俗父經公,傳付本戶地段 數百餘丈,與常住種植,逐日供僧,且免他求,實匪所厭慮。恐將來不知之輩,忽有詞訟改更,恭乞學士,以洞達之心、為禪教之主,流布多艱,許賜奏聞天廷,委 達相府,然非受人捨施,亦非買量田園,乃是俗父授於男,不違條制,乞降敕命,俾此園地永在伽藍(《上曾太守乞奏後園地書》,《四明尊者教行錄》卷6)

  當年的後園地,如今已是高樓林立的房屋,有的則成了後來建造的觀宗寺的一部份。足見知禮作為天台宗的一位大師,不僅在衛護教理、排斥異端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思想品德也是極其高尚的。為了弘法事業,他可以貢獻一切,包括自己的家產。

  另一件使人欽佩的是他的榮譽觀。天禧三年(1019),知禮結十位同道修法華懺期滿,秘書楊億等遐仰道風,請丞相寇准上奏朝廷。宋真宗敕賜紫服。這是 一件很大的榮譽。當時國內名宦和高僧大德紛紛奉書為賀。門人神照本如,也從東掖山寄詩賀道:「彌天才筆洞懸河,獨步當年解義科。國士聽經春夢少,江僧從化 晝禪多。半千衲子傳新鈔,積代宗師解舊訛。只恐吳王命同輦,妓人無處獻笙歌。」(見《教行錄》卷5)知禮收到賀詩後,十分反感。他覺得那些達宦貴人和外界 僧俗不明白我的為人,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自己的高足本如怎麼也竟會不理解我的心情呢?因此,他寫了《付神照法師書》道:

  予三術寡修,致名達於朝廷。尋蒙帝澤,今披紫衣,有恥無榮,何勞致賀?汝宜深修內行,藏隱名聞;莫墮流俗之僧,如於我也。延慶押,付東掖如法師。(見 《教行錄》卷5)知禮認為自己之所以「名達朝廷」,是由於「三術寡修」,沒有能做到藏隱名聞。因此自感「有恥無榮」。這是何等祟高的思想品德!怪不得他的 法孫惠詢二百年後在延慶寺的知禮遺物中發現此法帖原稿,稱:「讀之悚然增敬!數語之間,引學者於內省之地,亦足見古之耆宿用心也,(《教行錄》卷5)

  大雄實殿的左側原為方丈室和天台講堂,當年知禮大師就在這裡講經說法。知禮大師(960—1028),是螺溪羲寂的法孫,高麗義通的弟子。他七歲出 家,二十歲從義通習天台教觀,後來繼承義通的法席。他不僅嚴於修持,而且學識淵博。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攜帶其師源信關於天台教門的疑義 二十七條前來請教,他立即作了《問目二十七條答釋》,以解其疑。

  知禮在《答問》中認為,這二十七條來自《法華文句記》、《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及《四教儀》等天台宗文疏之中。湛然、諦觀等大師對 天台教理的闡釋,某些地方粗看似乎義理相違,實則是一致的。知禮通過仔細對比、詮釋以後,使得日本僧人心悅誠服。天聖六年(1028),日僧紹良奉其師命 而入宋,再致台教疑問十條請決,知禮又為之一一釋疑。

  據傳,知禮還曾派弟子赴日本求取當時在中國已經失傳的智者著述《仁王經疏》,從而促進了中日兩國天台宗法子之間的友妤交流。據晁說之(《仁王經疏.序》中說:

  昔法智既納日本信禪師所寄辟支佛痄,答其所問二十七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疏》。信即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念無以息龍鼇之怒,遽投斯書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記者二僧,詣信所,讀誦而歸。不幸二僧死於日本矣。(《教行錄》卷6)

  不過,此說的真實性還值得進一步探討。若此說屬實,則知禮所派出的「記者二僧」,是我國最早的天台宗訪日學問僧。

  知禮在天台講堂宣講天台義理的同時,還經常駁斥「山外派」對天台教旨的誤解。如「山外派」,堅執《金光明玄義》廣本非智者所作,而在觀心方面主張立 「真心觀」;知禮通過深入研究,確認廣本為智者所作,堅持「妄心觀」、並力斥異說。他先後著有〈《釋難扶宗記》、〈《觀心二百問》、《教行錄》、《妙宗 鈔》、《十義書》等等。當時人稱他:「判實判權,說修說性,備眾體而集大成,闢異端而隆正統」(《佛祖統紀。知禮傳》)。講堂中每天聽眾雲集。知禮門下極 盛,有:「法子二十七人,入室四百七十八人,昇堂一千人,門人最主要的是尚賢、本如、梵臻三家,以後,尚賢主四明延慶,本如主台州東掖,梵臻主錢塘南屏, 三足鼎立。因而天台之教在宋代大行於天下。

  知禮大師對弟子們的教育非常嚴格的。他曾作《戒誓辭》以授弟子立誠等人。立誠將《戒誓辭》大書後,貼在天台講堂的正面墻壁上,與聽講的同學共勉。《戒誓辭》的大意是: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玆任處。逮乎改創,安施棟宇。元為聚學,何敢自私?但吾宗有五德者,無擇邇遐‘吾將授以居之,後後之謀,莫不咸然!五德者:一日舊 學天台,勿事兼講;二日研精覃思,遠於浮偽;三日戒德有聞,正己待物;四日克遠榮譽,不屈吾道;五日辭辯兼美,敏於將導。(見《佛祖統紀。知禮傳》)

  知禮要求弟子們必須具有「五德」。所謂「五德」,即:勿事兼講(不作圓教兼別教之說)、不虛偽、正己待物、遠榮譽、辭辯兼美。凡具有「五德」的,他便 「有教無類」「無擇邇遐,將授以居之」。他還嚴肅地指出:「兼講則畔(叛)吾所囑,浮偽則誤於有傳,戒德則光乎化道,遠譽則固其至業。然後辯以暢義「錄以 得人,(同上)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勿事兼講,也作為「五德」之一,並且列為第一條。為甚麼呢?因為當時《華嚴》之說盛行,天台宗的山外派就受了 《華嚴》理論的影響,而提出了「觀真心」之說,以致混淆視聽,「溷亂法門,壅塞祖道」。所以他特刷強調「兼講」的危害性。在上述「五德」中,他要求弟子最 好都能夠全部做到。如果在無法全部做到的情況下,則可「去辯」(意謂辯才不足,尚可體諒)。

  延慶寺內原有觀心堂,是寺眾修天台教觀之處。關於觀的對境間題,北宋時期由於各家見解不一,以致引起山家派妄心觀與山外派真心觀的爭論與對立。其實此 事追本溯源,可從智者在《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中的說法,來加以正確判斷。智者認為、修習十乘觀法,應以陰入界境作為最初的觀境。所謂陰是指五陰(色、受、 想、行、識),入是指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界是指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也稱「三科」,為甚麼要先以陰入界 為對境呢?因為陰入界是凡夫日常作息所生起,是須臾不離的對境。行者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以現實作為第一觀境,透過千姿百態的幻象,觀得不思議境,這乃是理 所當然的事。立足於現實,這正體現了天台思想的傳統特色。智者還認為,以上三科皆應作為第一觀境。但在三科之中,特別選取五陰;並在五陰之內擇取識陰作為 觀境,這稱為「三科撿境」,又名「克示境體」他在《摩訶止觀》卷五上說:「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空。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 陰。識陰者,心是也。」在「三科撿境」時,智者在將《毗曇》的「五陰同時說」和〈《成實論》的「次第相生說」進行嚴肅批評的同時,並列舉了應以識陰作為觀 境的理由。他還在同書中說:「若依《華嚴》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界內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世間道心,尚叵窮盡;況復出世,寧可凡心知? 凡眼翳尚不見近,那得見遠?彌生曠劫,劫不睹界內一隅,況復界外邊表?如渴鹿逐炎,狂狗嚙雷,何有得理!」由此可見,智者顯然是並不主張真心觀的。也就是 說,在觀心問題上,以知禮為首的山家派的觀點是正確的。

  大中祥符六年(1013)二月十五日,知禮在延慶寺建念佛施戒會,「親為疏文,以寓勸意」,從此,一心念佛。據記載,延慶寺念佛淨社:「當社普結僧俗 男女一萬人,畢世稱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每年二月十五日於院啟建道場,供養三寶,齋設僧田,功德祝延帝壽,福利軍民。其建會之法,勸請會首二 百一十人,各募四十八人,逐人請念佛懺願歷子一道,每日稱念佛名一千聲,懺除道重罪,發菩提願,為度眾生,取於淨土」(見《四明尊者教行錄.結念佛會 疏》),足見規模之大。七年,撰《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旨。天禧元年(1017)他對弟子們說:「半偈忘軀,一句投火。聖人之 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便與異聞等十人決心修法華懺三年,期滿後將「焚身以供《妙經》」。秘書監楊億欽仰他的道風,勸請「住世說法」寄函云:

  億欽聞修千日之懺,焚四大之驅,結淨行之十益,生連邦之九品。竊嘗具請,冀徇群情,乞住世以為期,希傳持而興利。願垂許可,庶獲瞻風。(《四明教行錄》卷5)

  知禮在復函中認為:「如此捨穢身,則盡垢穢之際,何理不彰;如此取淨土,則極清淨之源,何惑不遺」(《法智復楊文公書》,《教行錄》卷5)未有發改變 初衷之意。楊億又函請遵式以及李遵勗駙馬、李夷庚勸知禮住世。不久,此事驚動皇上。宋真宗深為嘉嘆,對楊億說:「但傳朕意,請留住世。若師號,朕當賜 之。……」於是,特賜「法智大師」之號。在各方面的精誠勸說下,他才改變初衷,「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酬素願」。這事傳到京城,宋具宗「嘉嘆不已,特 賜法智大師之號,宣旨(住世演教)」。

  大雄寶殿旁原有放生池。系天禧初年所立。知禮大師為了廣揚聖化,「每於佛生日集眾作法,縱魚鳥為放生之業」。寺中原有樞密使劉筠撰文、郡守曾會立石的 《延慶寺放生池碑》,今佚。據說,知禮一夜夢見伽藍神對他說:「翌日相公至!」第二天,曾會領著夫人及兒子公亮一道入寺來拜謁,知禮便把昨晚的夢告訴他。 夫人笑著說:「後貴,無敢相忘!」(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後來,曾公亮果然做到了宰相,為了不忘延慶寺伽藍的感應,於是,「買田闢屋,歲度其徒」延慶寺 的規模從此更加擴大,名聲也愈傳愈遠。(待續)
 
 
道路遇人半是僧——試談佛教對福建經濟文化的影響
◎何綿山
  傳佛教在福建興盛程度,可稱全國第一。福建佛教目前共有寺廟四千三百多座,僧尼一萬二 千多人,居士約十三萬人,無論寺廟和僧尼人數都居全國大陸漢族地區首位。早在宋代,有徐經孫在《福州即景詩》云:「潮田種稻重收穀,道路遇人半是僧。城裡 三山千簇寺,雲間七塔萬枝燈。」更有朱熹題泉州開元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福建佛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福建經濟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 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寺院佔有大量土地 寺院經濟在福建經濟中佔有重要比重

  福建在唐代才開始開發,但唐懿宗時(860-873年)寺院就有一百二十所之多。至唐末五代,僅福州地區就增建佛寺二百六十七所。當時 許多寺院在建寺之初即佔有相當一部份膏田,如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大地主藍文卿捐田七千餘畝給雪峰寺,同年莆田龜洋建院九座,擁有東園千畝。閩王王 審知施給古山涌泉院僧田八萬四千畝。後周見德年間(954-959年),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於泉州建南禪寺(即後稱為「承天寺」),置僧田九百石。五 代時,「偽閩以八州之產,分三等之制,膏腴者給僧寺道觀,中下等者給土著流寓」(《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六)。宋元福建寺院經濟在全國居首位,其原因 是僧尼在免賦役方面享有特權,不少人入空門借寺院保產業。正如《文定集》卷十三載:「家有三丁,率一人或二人舍俗人寺觀。」宋朝廷的賜予、信徒施舍及從民 間購買等多方面渠道,使宋代福建寺院所佔田產數量激增,如莆田囊山慈壽寺,原為「延福寺」,唐僖宗李儇賜名「慈壽寺」,並賜田以供香火。宋太祖乾德二年 (964年),統治泉漳的平海節度使陳洪進又撥給金壇莊田二十頃。再如漳州地區,寺院佔有的田產在全部田產的70%以上,正如陳淳所言:「舉漳州之產而七 分之,民戶其一,而僧戶居其六。」(《北溪大全集》卷四十三、四十四)《三山志》卷十載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福州田畝總數 4263318畝,僧道佔532416畝,佔總田畝比例12.5%。按比例,淳熙時福州每一僧人佔田36.43畝。元代福建又重修大批寺院,一些大寺的發 展,超出唐宋規模。元代福建寺院佔田極多,與宋代相比,賦稅全免,所以元代福建寺院經濟條件更優於宋代,元代寺院開始大量兼並土地。《漳州府志》卷三載: 「書院毀於兵,而地歸浮屠氏矣。」《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九載:興化諸學田,「至元時浸沒於浮屠豪右。」《延平府志》卷十九載,南劍州學田,「久藉於僧 寺」。明清兩代,僧田佔有特殊地位,明人蔡清在《民情四條答當路》中云:「天下僧田之多,福建為最。舉福建又以泉州為最,多者數千畝,少者不下數百。」 (同治《福建通志》)《福建經濟發展簡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中指出:「明清時代,福建僧道寺觀佔田在全國是一個突出的現象,故舊志中有的把 僧田劃為一個獨立的部分,而與官田、民田相並列、福建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對福建經濟產生了不小影響,在福建本來就有限的土地中寺院田佔有過大的比例,對整 個社會農業生產的發展不能不有所限制;第二,寺院因田產多、產錢多而賦稅重。據游彪《論宋代福建路的寺院經濟》(《中國史研究》1991年l期)統計,宋 代福州地區寺院共1473所;按產錢五貫以上僅四十三所;一至五貫三百四十一所;五百至一千文三百二十所;一百至五百文五百五十四所;一百文以下一百八十 三所;無產錢三十二所。由此,福建寺院所承擔的賦稅較為沉重。


(二)寺院承擔了種種徭役和較多的社會公益事業

  福建寺院負責修築城池、建造橋梁、疏浚河道幾成慣例。如宋元豐中(1078—1085年)南平黯淡院僧人負責險灘的開浚疏通;宋大中祥 符元年(1008年)起,僧惟真用九年時間治理福清綿亭洋,使之能灌溉四十頃的農田;始建於宋嘉祐中(1056—1063年)的莆田太平坡,曾由囊山慈壽 寺僧協助重修。福建的許多著名橋梁,也都有僧人參與,如建於宋皇祐五年(1053年),竣工於嘉祐四年(1059年)的泉州洛陽橋,由郡守蔡襄主持,具體 負責工程的是僧義波、宗善等人。被稱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由僧祖派發起修築,僧智淵亦施資捐助至二十一年 (1151年),才由郡守趙令衿續建好。據《福建通志》記載,僅宋一代,由僧人修的橋梁就有一百零一所,如同安的宏濟橋,永春的永鎮橋,仙游的九座橋、侍 者橋,福清的通海橋、石塍橋、無患橋、躡雲橋,晉江的石筍橋、悲濟橋,霞浦的赤岸橋,將樂的張坊橋、長樂的靈源橋等。福建僧侶建橋在當時佔有相當大比例, 如晉江僧侶建橋十九座,佔總數37.3%;泉州僧侶參與興建的橋有44座,佔總數41%,這在客觀上推動了福建經濟的發展。


(三)對福建士大夫在思想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福建的士大夫,無論是崇佛或反佛,思想上都受到佛教的影響。以宋代為例,如楊億、胡安國、游酢、陳易、李綱、真德秀等本人就是著名居 士,而劉子翬則受佛禪思想影響極深,正如王漁洋《帶經堂詩話》卷二十載:「其《屏山集》詩,往往多禪語。……先生常語文公曰:「吾少官莆田,以疾病時按佛 老之徒,聞其所謂清淨寂滅者,而心悅之。比歸讀儒書,初亦由禪人、朱熹與佛教關係更密切,其佛學思想即襲承宗杲、道謙的看話禪,雖然朱熹最終「逃禪歸 儒」,但其理論核心「理一分殊」則是源於華嚴宗和禪宗。明代徐、曹學佺、李贄等,都與佛學關係密切。李贄曾潛心佛學,著有《華嚴合論簡要》四卷、一代偉人 林則徐也深受佛教影響,正如中國佛教協會所介紹,林則徐「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日理萬機和戎馬倥?中,不廢誦經念佛,親筆楷書佛經五種,作為《行輿日 課》,足見其持之精勤。」趙樸初在為《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所寫的「序」中,稱「林文忠公為中華之民族英雄。志行勛烈,震鑠今古,而其閑邪存誠。養心成 性之功,拳拳服膺而弗釋者乃在釋氏之教典,觀公手書日課之本,端嚴整秀,想見其對越之虔,信奉之篤。」在林則徐《日記》、《詩集》、《文鈔》中,有不少反 映供佛禮佛、參禪誦經、忌日持齋、佛誕行香、求佛祈雨、寫經贈友、贊揚佛子、參拜佛寺,與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內容,並一度有遁蹟空門,歸依寺院念頭。


(四)寺院成為讀書講學之處推動了教育的普及

  福建寺院多在山清水秀的名勝之外,遠离塵世,幽雅靜謐,有些又多有藏書,且又可隨僧齋餐,故不少士子因寺院之便,聚讀於山林。一些著名 學者或到寺院講學,或寄寓寺院讀書。這種現象在宋代較為突出。如將樂縣含雲山的含雲寺,宋理學家楊時不僅在寺中度過他幼年讀書生涯,一生中還多次在此聚徒 講學和完成了不少宏篇巨著。李綱曾寄偶沙縣興國寺,於寺中「取佛菩薩語而觀之,則又取經史百家之言,而參訂之」(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九藝文志一)。他在 寺中所寫詩歌七卷三百六十五首,佔其詩歌總數四分之一。李綱還於泰寧丹霞寺中讀書著述,並「與丹霞僧宗本為蓮社友」(《泰寧縣志.人物志》)。朱熹更是借 寺或求學,或講學。他曾於建州(今南平)西林院進謁李延平受學,一住數月,「朝夕往來受教」,前後共五次住進此寺,並與此寺長老可師結為忘年交。不僅大師 們借寺研習講學,一些士子也如此。如生活於南北宋之交的李富,舍腴田入莆田梅峰寺,並招聚學生於此講學,所造就的皆知名人士,人皆呼梅峰寺為講寺,元代又 於寺中設官講,故更以講寺著名。這種書院功能的傳統沿襲到近代、性質開始轉變,寺院成了培僧材的搖藍。


(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福建因寺廟眾多和遠離戰亂,一些佛教文物保存相對完整,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實物。如:1、石刻和碑文經幢。如鼓山即有摩崖石刻六百一十 一段,現存五百五十三段,已失五十八段,其中宋刻八十九段,元刻十一段,明刻三十一段,清刻一百六十九段。民國刻九十六段,疑刻一百五十三段。從這些石刻 中可考察當時名人與鼓山的關係,對於研究鼓山佛教的興衰,有一定價值。建於北宋的南安桃源宮院羅尼經幢,共七層,為南安佛教女弟子葛門陳二十二娘為追荐亡 夫與雙親而建,第四層分行豎刻《尊勝陀羅尼經咒》全文。建於唐代咸通年間漳州芝山開元寺經幢,幢上所刻《佛頂尊勝陀羅經》以書法遒勁飄逸而馳名於世、惜 「文革」中被毀,其殘片存於漳州市圖書館;建於宋紹聖年間的漳州塔口庵經幢,幢身刻有佛像及「南無阿彌陀佛」等。位於泉州清源山彌陀岩擎珠峰下的行書 「佛」字,為清乾隆武狀元馬負書手筆,字徑4.18X3.19米寬,勒石面積達16平方米,最後一筆4米有餘,如大刀倒插,整個字體遒勁挺拔,真若一佛出 世,超然塵外,與青山綠樹相映,如萬綠叢中一點紅。


(六)保存了許多稀世石雕佛像

  如泉州清源山彌陀岩的阿彌陀佛立佛高5米,寬2米,頭結球髻,右手下垂,左手平放胸前,足踏蓮花,端莊肅穆。清源山主峰半山腰一尊利用 天然岩石雕成的立式釋迦佛瑞像,高4米,寬1.5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神態莊嚴。清源山碧霄岩三尊用花崗石雕琢而成的並排而坐的大型佛像, 造型古樸莊嚴,佛教考古學家溫玉成先生在《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中認為「這是一組典型的元代喇嘛教造像,主要造像特徵是;內髻頂有髻珠、面相頦寬而下頦 尖,均著袒右肩袈裟,細腰,佛座為低的仰覆蓮座。中間釋迦佛作降魔印;左側佛左手托缽;右側佛為禪定印。這是我國東南沿海除杭州外唯一一處有明確紀年的喇 嘛教造像、晉江西資岩依山雕刻立佛五尊,中間三尊,為「彌陀三聖」,中尊為阿彌陀佛,高約7米,右手作接引狀,左手垂膝,頭結螺髻,著袈裟袒胸,衣紋柔 美;左尊為觀音菩薩,手提淨瓶,右尊為大勢至菩薩,姿態與觀音相似。宋代雕刻的晉江南天寺摩崖造像,為西方三聖坐像,主尊阿彌陀佛,有內髻,正中刻髻珠、 螺髮,面相豐滿,雙耳垂肩,身穿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跌坐,手結彌陀印,胸前卍字法,坐於三層仰蓮座上,蓮座下部刻連枝紋及水波紋。兩旁為觀音菩薩與大勢至 菩薩,一奉淨瓶,一執卷書,為我國東南部優秀石刻造像之一。宋代雕刻的南安九日山石佛由聳天巨石雕成,佛像袒胸跌坐在蓮座上,氣勢雄偉心陪面部分五觀已缺 落。再如遺存於泉州安福寺內的五尊「陀羅藝術」石雕佛像,(其中兩尊頭部已破損),用料皆為青石,為唐中葉所雕。佛像細眉高鼻,可看出受古希腊藝術影響, 雙耳垂肩,衣紋緊貼身體,有的半露手臂,或立或坐。顯得典雅和諧,肅穆寧靜。福建散落於各地的石雕佛像數量極多,體現了不同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諸如隋 唐時期的褒衣雍貴,宋代的肅穆端嚴,元時的詭譎瑰奇,無不顯示了各自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審美准則,是特定歷史文化發展和精湛技藝的物化。」(許建平《泉州的 石窟造像》,《文史知識》一九九七年一期)。


(七)留下許多與佛教有關的詩詞楹聯

  以楹聯為例,其特點一是名人題的多,僅如朱熹,他題泉州開元寺:「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題漳州開元寺:「鳥識玄機,銜得春來 花上弄;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邊吞。」題福州西禪寺:「碧澗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畫古猶今。」題南安雪峰寺:「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 在掌中看。」二是寺內楹聯多。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楹聯就多達幾十對,如:「淨地何需掃,空門不用關。」「地出資源臨海嶠,天生石鼓鎮閩中。」高樹夾明漪,本 來清淨宜常住;巍峰當傑閣,合有英靈在上頭,「五夜功夫鐵脊梁,將勤補拙;二時粥飯金剛屑,易食難消。」「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給誰是好; 心中無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究竟為何理由」,「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擅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 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麼來由。」


(八)建造了許多有特色的寺廟和佛塔

  福建寺廟以其獨有特色而在中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獨特地位。其特點如:1、依據山川地勢,巧妙布局;2、巧借山岩築寺,與山川土地融為一 體;3、精美的雕飾與寺廟建築合諧為一整體;4、形態各異的外觀造型等。筆者在多篇文章中對此已有論述,此不贅述。(可參見拙文《福建寺廟建築藝術探 微》,《民族藝術》一九九五年三期;《獨具特色的寺廟建築》,《福建宗教》一九九六年一期)。福建許多古塔建造之因緣於埋葬舍利、禮佛拜佛。這類用途的古 塔多與寺有關,且大多雕有精美佛像。如莆田廣化寺內建於宋乾道元年(1165年)的釋迦文佛古塔,也名舍利塔。塔高36米,仿木結構樓閣式,一層東西兩面 開門,其餘六面設龕,龕內均有佛像。門和龕兩旁都雕有佛弟子菩薩、羅漢等圖案,迦葉和阿難兩弟子,老少分明。第二層到第五層四面都設有佛龕,龕內也雕有菩 薩像。建於宋政和七年(1117年)的長樂城西塔坪山的三峰寺塔,高27米,七層八角,塔壁上浮雕蓮花坐佛,全塔共有坐佛二百多尊,第一層最多有六十多 尊。建於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同安縣城北梵天寺波羅門佛塔,第二層工字形座的四面各有一組蓮花坐佛浮雕,塔身的四角各有一個展翅神獸,四 面浮雕都取材於佛教故事。宋代開寶四年(971年)創建的寧德縣支提寺內有元、明建造的多座禪師塔。建於唐大中三年(849年)的連江縣城北兜護國天皇寺 寺塔,為唐代藏經閣,總高9米,塔基第二層條石轉角刻出立佛,塔檐下各邊雕有肅穆莊嚴的五尊座佛,下設佛龕,每龕嵌有兩尊青石刻的羅漢佛。門神背向塔門, 兩邊刻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法蓮華經。」門額有:「悉達多密恆羅」篆刻,可看出當年與佛教的密切關係。福建最著名的佛教古塔為泉州東西塔,始建於唐咸 通六年(865年),後又於宋重建。東西塔相距約二百米,其塔雕藝術與內容,堪稱福建之最。東塔名鎮國塔,高48.27米,西塔名仁壽塔,高45.066 米。東西塔作平面八角五層形制,每一層嵌有佛教人物浮雕十六尊,兩塔共有浮雕造像人物一百六十尊佛、菩薩、高僧、羅漢、諸天神將、金剛力士,還有八十尊塔 檐守望神將和十六尊負塔侏儒,須彌座上有佛傳圖四十方,花卉鳥獸圖四十八方。這些浮雕把佛教的發展、佛教的功德及某些傳說故事凝縮在象徵性故事中。浮雕人 物造型各臻其妙,百相紛呈,體現了當時石刻藝術的高超水平,在構圖上運用寫實手法和寫意手法,更加豐富了藝術魅力。


(九)對福建的音樂 舞蹈 戲曲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音樂。佛教叢林音樂曲調有本地調(用作佛事)、外地調(用作祈禱)、福州調(用作佛事)、印度調(用作焰口)等。佛教音樂吸收許多 優秀民間曲調,許多民間音樂也吸收了佛教的曲調,其代表作如流行於東山的《春天景》、《思陸地》等。2、舞蹈。如流行於閩清的《穿花舞》,早為和尚做普度 時,為死者招魂引度的一種法場舞蹈;流行於用莆田的《九蓮燈》舞蹈,也與佛教關係密切。3、戲曲。一是在動作上的模仿。梨園戲的科步身段,與佛教壁畫、石 刻、塑像等人物形態模仿有關,如觀音手、觀音疊座、十八羅漢科等。二是內容取之佛教。如莆仙戲傳統劇目《目連》,即取材於《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報恩奉 公瓦經》。


(十)推動了福建刻書業的發展

  在中國雕版印刷史和福建刻書業上,福建刻經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如宋代福州東禪寺等覺院所雕《崇寧藏》和福州開元寺所雕《毗盧藏》,不僅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部寺刻大藏經,也是福建最早的刻本,「它對福建古代刻書業產主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謝水順等《福建古代刻書》,福建人 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版)。
 
 
當代畫僧——慧禪法師
◎王麗心
  識慧禪法師是先從其作品開始的。慧禪法師在家姓名——史國良,在中國畫壇史國良是一個極為響亮的美術家。而他歸依佛門,身披袈裟,是三寶弟子了,此時,我們相互才有了謀面、合作的機緣,這所謂是佛緣吧。

  史國良,幼年便喜歡畫畫,曾在少年宮美術班學習,這也奠定了他的藝術航程。一步步的進取,一九八零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研究生的學歷 對畫家來說也是十分罕見的。畫畫、教書使他有了專業畫家的殊勝條件,憑著自己的拼搏,國家一級畫家光環也頂在了頭上。又榮獲第廿三屆蒙特卡羅國際現代藝術 大獎賽——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大獎。如今這位有成就的畫家步入了佛門、以乎讓人有幾分的不理解。由此畫界的傳聞愈演愈烈,流言便應運而生,而對慧禪法師來 說,只是拈筆而笑。

  一般人認為遠離塵世,遁蹟空門,一定是「心拙謀難巧,身窮道轉通、而選擇此路的,這其實是凡夫揣度。出家是大丈夫之事,告別了榮譽,熄滅包括肉欲在內的一切欲望,這對慧禪法師來說,步入佛門是他一次真正的選擇,是其人生的新航程。

  成長於祖國的史國良,曾移居加拿大,他所走過了東方—西方—東方的回環之路,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趣尚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大的差別。長久傳統文化的 薰陶,所播下的種子,印在腦海裡,每年入藏寫生,深入體驗藏傳佛教的宗教儀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畫家,此時的土壤,種子萌發,也為本質的提昇增 添了助緣。

  慧禪法師說:「我覺得我素質好,可以完成這項事業。」他的事業就是續接虛谷畫僧的法燈,使其一脈相貫,繼續光大於我這時代。他說:「前邊是為自己活著,後邊不是為自己,想為別人,向自己挑戰,為這個事業。中國文化少不了畫僧,八大、石濤、虛谷、弘一,歷代都有。」

  「我要作中國畫僧的再傳人」,這個本願與「夙世自禪伯,前身應畫師、相互助動,終於他在一九九五年在美國西來寺披剃出家。他實現了慧炬重光的夙願,佛門從此多了一位藝僧。

  總有人認為佛家是一個消極面世,絕於骨肉的宗教。世見的蒙塵太厚,誤解了佛教。佛教講「空」講「有」時,十分注重對鏡。空是勝義諦的表法,是謂「自性 空」,並不是「完全空」;而「有」則是世諦的表法,是謂「緣起有」。緣起有指事物相帶相依,具是因緣,事物起性。人們通達了此理,也就理解了慧禪法師出家 的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延續了五千年,釋道儒一直作為文化主流,推動著整個社會的運承,這其中,佛教又是參天大樹的營養根系,提昇著文明社會的進程,可以在 哲學、文學中找到圓滿的答案。如果從中國畫角度來審視,沒有畫僧的支撐,此地一定大為遜色。翻讀潘天壽所著的《中國繪畫史》,除了一編古代史。上世史、中 世史、近世史,所推介的畫家,約有一半來自僧道或信仰佛道的人。而那些在敦煌寶庫為留下千古傳世之作的無名畫家,又不勝枚舉。

  在中國繪畫史中以畫佛的大家有:曹不興、張僧繇、顧愷之、梁楷、吳道子、閻立本、李公麟、金農、丁雲鵬、羅聘、吳昌碩、齊白石等等,這些畫家椽筆傳佛 道,自己也垂青後世。貫休、巨然、懷素、智永、法常、宗炳、石濤、八大、石溪、弘仁、虛谷,……他們是悟入丹青的書畫僧,妙筆傳道,延續法燈。中國文化的 風光,有他們的智慧因子。

  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啟迪著慧禪法師,他用自己的行動,完善了信仰,他在佛緣精舍開拓著佛教天地。「華光道價重叢林,而以筆墨作佛事」,這是弘法的使 命。物本無心,何與人事,然佛圖畫意卻能勸戒,故美惡之狀畢彰,助名教而翼群倫。當人們欣賞佛畫的莊嚴妙相時,也感受了佛法的滋潤。

  佛門弟子對書畫有一種偏愛,被認為是修行的助緣,素質的外張,故而對書畫樂此不疲。甚至有畫壁畫、唐卡的專職僧人,實現著自己的藝術夢想。慧禪法師是 科班畢業,對水墨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師承蔣兆和、周思聰,又是黃胄先生的門生。綜觀其作品,寫實性的特質與黃胄風格一致。其筆墨線條則不追尋任何一家, 而自成體系,豐富了水墨畫的技法。

  黃胄與慧禪同樣以人物畫被世人公認。慧禪法師每年入藏寫生,他鐘情於藏族人物。畫家的作品在世界中有廣泛的影響,完全在於他的獨特繪畫語言,無須文字 說明,展現的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他的代表作《大昭寺》刻畫了虔誠信徒膜拜、頂禮、供養的實況。連續的畫卷中,每個人都有變化,所有的人都被畫家的超凡 調度力展現在和諧畫卷中。

  長卷中,佛教徒跪拜的三個人物,與待跪人物合成的一組。人物依次遞進,瞻禮者與站立人物的橫豎關聯,是設計最有精彩之筆。

  畫家對色彩的運用更加獨到。

  跳躍性的色調,朱砂、石青、石綠及水墨交相呼應、畫面鮮明,整體性極為醒目,引人入勝。《大昭寺》長卷中,聚合的人物與白色人物所構成的繁疏反差,色墨對比,使之畫幅鬆緊有序,張弛合度。

  慧禪法師還擅長佛像、動物等題材,但整體來看,都有清朗的意韻。

  真正地佩服慧禪法師的直覺觀照,自己與大千世界互通情愫,互染色彩,使得名人、畫家、僧人多重身份於一人,而謀求梵我合一的藝術道路,豐富了人生,也為中國畫壇留下傳奇一筆。
 
 
穿越一千五百年的寒山鐘聲
◎郁永龍
古寺鐘聲響千年

  山寺位於蘇州城西,京杭大運河畔,亦名楓橋寺,始建於梁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代高僧寒山曾為該寺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讓寒山寺以詩韻鐘聲傳播中外。

  走過一千五百年,寒山寺先後五次遭到火毀,另一說是七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其中寺塔毀於元末戰亂,其後寺雖重建,而塔卻始終未復舊觀。至 解放前,寒山寺遭到嚴重破壞,一片荒涼。解放後,蘇州市人民政府加以保護,撥款修葺,一九六三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 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重建普明寶塔,寒山寺結束了六百餘年無塔的歷史。

  走過一千五百年,歷史上寒山寺作為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蹟。寺中碑廊內嵌立著宋明以來眾多名人所書詩文碑刻,鐘房所存大小十 一口銅鐘皆為明清遺物,樣式不一。而每年聽鐘聲活動敲響的銅鐘是一九零六年重修寒山寺時仿舊鐘所鑄,重達二噸,外型古樸。此外,寒山寺藏經樓還珍藏有完整 的清刻龍藏一部等。

  走過一千五百年,寒山寺不僅在宗教文化領域保持了良好的形象,在完善古寺景觀、嚴格古寺管理中取得了成效,更通過聽鐘聲活動的舉辦藉著鐘聲的翅膀蜚聲海內外。

  二零零二年,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廿四屆。寒山寺鐘聲為何能夠年年敲響並越敲越響呢?除了起步較早、用心打造之外,這一品牌的樹立也與成功借 助寒山寺的文化與宗教特色有關。一首《楓橋夜泊》讓楓橋與寒山寺享有了應有的知名度,進入日本學生課本的這首古詩也讓寒山寺得以「越過大洋」,雖然月落的 寂寥、漁火的孤孑在如今寒山寺鐘聲敲響的時候已蕩然無存,但張繼當年孤身獨居客船時聽過的鐘聲足以激發今人的暇想,聽鐘聲、頌古詩,加之懷念古人,一項看 似簡單的旅游活動有了濃濃詩意,而古寺鐘聲的肅穆、住持祈福的莊嚴又讓活動有了獨到的宗教特色。


寒山鐘聲已成蘇州「品牌」

  寒山鐘聲經久不衰已成為蘇州一個品牌形象。在上海、南京、無錫等周邊城市,在洛陽等內地城市,類似的聽鐘聲活動也巳經邁動了「追隨者」的步伐。

  在古詩帶來的盛名之外,聽鐘聲活動的舉辦讓寒山寺名氣更響。寒山寺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寺廟,兜兜轉轉的空間並不很大,而如今寒山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已經 從過去的數萬人次發展到如今超過一百萬,與虎丘、拙政園、蘇州樂園等規模相當。而寒山寺不僅成為蘇州一日游的主要景點之一,而且也是到蘇散客常常光顧的地 方。據了解,近年來寒山寺聽鐘聲活動都吸引了數千人在歲末親臨,而且其中的不少外國人、外地人都是攜家人數度光顧,到寒山寺聽鐘聲已經成為不少人歲末年初 的「固定節目」。

  在寒山寺借聽鐘聲活動進一步擴大影響的同時,該活動也成為蘇州旅游節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著名的旅游活動項目。翻開蘇州多年旅游接待的資料可以發 現,日本游客一直佔據著該市接待的海外游客總量的最大份額,在年末聽鐘聲之外,寒山寺還成為了平時到蘇州旅游的日本客人的必到之地。而對於以古園、古城、 古鎮和太湖這「三古一湖」為品牌打造形象的蘇州來說,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不僅是每到歲末蘇州旅游的當然亮點,也讓古城蘇州在展示園林文化之外可以充分展示古 寺、古塔、古橋、古關與古運河組合而成的不同風貌。

  寒山寺的鐘聲裡孕藏的是吉祥之音,是和平友誼之音!願寒山鐘聲更加遠揚!
 
 
佛弟子莫翹二郎腿
◎楊在鈞
  二郎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是司空見慣的了。殊不知這是一種陋習,且損害身體健康。早 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有教導,在《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四》中說:「若有說言佛聽比丘常翹一腳……如是等輩如來悉聽出家為道,是名魔說。」常翹一腳,即 現在所說的翹二郎腿。佛陀又說:「我是不允許常蹺一腳的。如果有人說世尊允許這樣做,應當知道,他就是外道眷屬,而不是我的弟子。」

  弘一法師亦是反對翹二郎腿的。他在泉州承天寺作「改習慣」的開示說:「坐時注意威儀。垂足坐時,雙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翹架,更不宜聳立或直伸。余在家時巳改此習慣。且現代出家人普通之威儀,亦不許如此。」

  由此可見,翹二郎腿的坐姿,是有失佛弟子的威儀,並且是貢高我慢的表現。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必須引以為戒,加以改正。

  從生理和醫學角度講,常翹二郎腿對身體健康有損害。常翹二郎腿,極易造成腰椎與胸椎壓力分佈不均,從而引起原因不明的腰痛。此外,翹著二郎腿久坐,由 於雙腿互相擠壓,還會妨礙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腿部的靜脈曲張,嚴重會造成腿部血液回流不暢、青筋暴突、潰瘍、靜脈炎、出血或其他疾病。

  一位英國醫生經多年觀察發現,不良的坐姿,不但對身體有害,而且與早衰有一定的關係。長期不良坐姿對肌肉施加張力和緊壓,產生過量的骨膠原。而骨膠原 是連接肌肉組織的支撐纖維,在正常情況下,它負責肌肉組織的彈性,如果骨膠原過量,就造成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的緊張,一旦骨膠原侵入肌肉組織,肌肉就會僵 硬,人就顯得老態龍鐘,步入衰老的行列。

  開封少林寺的僧人,很注意行、站、坐、臥的威儀,規定了「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的戒條,這對保護好僧人的色身,更有充沛精力修行是大有裨益的。

  就拿「坐如鐘」來說吧,僧人坐凳上,上身挺直,小腹內收,下頜微曲,兩下肢與肩等寬,雙手放膝蓋上,不輕易變換體位。這樣的坐姿有幾個好處:1、表示 對佛陀的尊敬,亦顯示佛弟子的威儀;2、從生理角度說,這種坐姿,由於腰籑部韌帶、肌肉等不受到過度的牽拉,所以能使腰椎乃至整個脊柱保持正直,而且身體 消耗的能量也較少;3、這也是一種體能鍛煉,如腰痛患者,一天這樣坐幾次,也不失為一種治療方法。

  所以,我勸有翹二郎腿陋習的蓮友們,趕快覺悟,改變這一慢性自殘行為,以保護色身,更有充沛精力荷擔如來家業,何樂而不為呢?!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不明因果

  經告誡:「一念瞋恨起,八萬障門開!」

「人」與「佛」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就是前者「迷」,後者「覺」;人之所以「迷」,因有「無明」在支配自己,佛之所以「覺」,因有「智慧」了知一切;佛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懂得以上這些佛理的人,可以說獲有少許「智慧」了。

所謂「菩薩畏因」,是指一些有智慧的人,對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非常明白因果的道理,料到後果的嚴重堪慮,絕不輕易去做,這叫做「畏因」!不造惡 因,怎有惡果呢?但是有些人受「無明」(盲目的慾望)驅使,不擇手段,幹盡壞事,在受到嚴厲制裁時,就感到恐怖了,這叫做「畏果」!

關押在監獄裡的許多罪行嚴重的犯人,差不多都是「畏果」不「畏因」的人,當他們做任何壞事之前,根本不考慮做了以後的苦果如何,如果在做壞事之前考慮 到必受惡果嚴懲的話,或許會不敢輕舉妄動了,但他們利慾薰心,不明因果相報的道理,一意孤行,犯下了種種罪行,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終於逃不脫法 律上及心理上的制裁啊!有些人受得了有形的法律制裁(除死刑囚之外),但有些人受不了無形的良心懲罰,悔恨交加,直至臨死前,也得不到安心!為何?他們申 辯說連自己也不明白為何墮入罪惡深淵,悲哉!



計罪輕重

佛家為甚麼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呢?唯有遵守戒律,就是看守「心」和「行為」不胡作非為,才產生定力,由定力而產生智慧。這就是佛家所說的 「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成佛作祖的階梯。沒有戒的功力,也就不能產生「定力」,也不會有「慧力」!因此,守戒律是很嚴謹的,不可違犯戒律的規 範,一個和尚絕不容許破戒!破了戒的和尚是不容許住在僧團內(即十方叢林)。輕微的觸犯戒規,可以懺悔的!破根本大戒,如「殺戒」、「盜戒」、「淫戒」 等,絕對不容許存在,逐出僧團。但對俗家「五戒」弟子就沒有那樣嚴格要求了。它視初心及結果。比如「殺戒」,該如何理解和對待呢?根據佛家律學觀點,初心 是否要殺死他?結果是否真的殺死?以這兩個因素,作為計罪輕重的標準。比方說在蓋房子時,因失手而使樑木掉下來打死人,佛說這是無罪的,因為他本無殺心! 懂得這層道理,犯戒的人,心中就有數如何自處了。


起心動念

世俗弟子皈依「佛」、「法」、「僧」三寶,成為佛教弟子了,都有個法號名字。特別是受「五戒」的弟子,知道自己一定要遵守:「不殺」、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以上已略有談到了。至於「偷盜戒」,在佛典中又如何規定的呢?有的皈依師講了不得違犯「盜 戒」;有的則是提了一下,未見祥述其意義,故不少俗家弟子在思想上仍然不明確。有必要略說一番,這叫做「結法緣」。在經典上說,犯盜戒不可悔罪,有六個因 素,一是他物,那個東西的確是別人的東西,二是他物想,你心中知道,或是認為那個東西是別人的;三是用心,就是盜心,想要去偷的用心;四是用身,就是付諸 行動,用各種方法去奪取;五是離本處,就是已經把那個東西離開原來的位置;六是值五錢,就是其價值在八分銀子以上的重物(古代計算法)。這六緣俱足,就是 犯了不可悔盜罪。這些內容規範的含義,是闡明了「動念」、「行為」,皆要嚴守「戒律」。


基本律學

佛門的戒律是相當嚴謹的,比丘要守二百五十條戒律,比丘尼則要守三百廿條之多。至於在家的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所守的「五戒」,祇是最基本的戒律。可以說,相當寬鬆了。

前文說到犯「盜戒」有三種情況,另外有七種情況不屬犯戒行為、如果是比丘、比丘尼另當別論。這七種甚麼情況呢?一是己想,認為那個東西是自己的,並無 「偷心」;二是同意,那個東西雖是別人的,但是他「同意」我來使用;三是「暫用」,用過不久,立即歸還主人;四是「無主」,不知此物有人攝持;五是 「狂」,六是「心亂」,七是「病壞心」。這三種都有指精神不正常,有心理或生理的疾病,而拿取他物,並無「盜心」,故取物不犯「盜戒」。根据律學,取他物 值五錢以上,犯上品不可悔罪;取而未離原處,犯中品可悔罪;取他物值不滿五錢,犯中品可悔罪;發心欲盜而未取,犯下品可悔罪;取他物值三錢以下,犯下品可 悔罪。


盲目出家

我經常碰到一些相熟的友人向我表示:「我想出家,請您替我找一位有道行的師傅!」他或她,知道我相識不少高僧德尼的緣故吧。對於這一類 的要求,差不多都婉拒了。本來成全人是件非常好的事,為甚麼又婉拒呢?這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佛門中的事。出家的目的,是欲斷除煩惱的,古人說:「出家非將 相所能為」,他需要智慧和毅力。要發菩提心弘揚佛法,一心為眾生謀福祉!不料有些人出家之後,感到煩惱更多。佛門中常有一句話:「未著袈裟嫌事多,著起袈 裟事更多!」欲圖清淨修行辦道,結果弄得俗事纏身,得不到絲毫清淨心!有些人不懂得這層道理,自然不會接受的。我常對一些欲想出家的人說:「你出家之後, 怎麼生活?」他們的回答是:「依靠寺院養活呀!」我說:「寺廟裡的錢哪裡來?」他們說:「靠齋主施捨呀!」我說:「齋主是世俗人,他們有分別心,有些人很 勢利,看你剛出家,是會輕慢相待的,你受得了嗎?於是不得不去討好他們,這叫攀緣!」當然還有不少不遂意的事哩!


律宗大師

做一個真正有道行的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在近代,我國文化藝術史上,有位著名人物李叔同先生,早年曾在日本留學,是位倜儻不羈的翩翩 美少年,還扮演過「茶花女」角色,在東京藝壇好評如潮。他在音樂、繪畫、戲劇、金石、詩詞、書法、佛學等方面,都達到極高的造詣;並培養了豐子愷、劉質 平、吳夢非、潘天壽等藝術大師。他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多年。當他在日本留學時,遇上賢淑而美麗的雪子姑娘,兩人相愛,並結了婚。李叔同返回祖 國,雪子嫁夫隨夫也來到中國,過著幸福而美滿的生活。李叔同因受佛學的影響,萌起「出家」的意念。一九一八年,他離妻別子前往杭州虎跑定慧寺削髮為僧了。 在當時對整個社會震動很大!對其家庭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很多人對李叔同的行為「不理解」,甚至「譴責」!而李叔同毅然「出家」,「精進修行」,「嚴持 戒律」,成為一代「律宗」的大師。他就是聞名寰宇的弘一大師,受到國內外、教內外的尊敬。如今一些青年人「削髮為僧」,能不能走上弘一大師「苦修」的道路 呢?


不能執著

我雖不輕易贊同別人「削髮為僧」、「為尼」、但非常支持別人皈依佛門,即是因緣不成熟的話,研究一些佛學也是有裨益的。為何要阻擋別人 「出家」呢?這中間有種種因緣在,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放下一切」!此話說起來很易,行起來確實很難,很難!比如說錢,不在乎,能夠放下!我想有人可能會 暫時放下,但不能一輩子不要錢。錢是一切物質的基礎,衣、食、住、行,無一不受金錢的支配和主宰,能說「放下」嗎?世間上有許多東西,是不會輕易「放 下」!人的「執著之念」是根深柢固的,無始以來的根性習氣,連三歲小孩子都會執著「我的奶」!連將死的八十歲老翁,也不會「放下」!所以說「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佛法啟示眾生:世間上一切東西都是「無常」的,不能執著「恆常」。若看不破這個「虛幻體」,就會有種種煩惱痛苦。一旦領悟到「因緣所生法」,都 是暫時的,就不起貪念;也就無痛苦可言了。但是很多人不懂這層道理。


悄悄偷回

一般說來,出家人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遠遠不是十種八種,可以說,因人因事而異,不下數十種之多。所謂「出家」者,也是一種「因緣」,各 人有各「緣」以致出家的。從實際調查來說,以懂得佛法真理而出家的,為了脫生死而發心出家者,質素為最上乘,所謂為理想而出家的,而不是為生活而出家的。 凡是為生活而落髮者,其質素較為差者,不易提高其品格。但是,為理想而出家者、為數極為稀少、多數是年紀較大者。在歷史上,看到不少高僧大德是從幼少時出 家,受佛法薰陶,在大寺院參學、磨勵,受到嚴格的訓練,得到大善知識的啟發。種種因緣的成就,才能鑄造一代高僧來。古德云:「出家僧人多如牛毛,具有大成 就者鳳毛麟角」。曾有不少身世顯赫的人,突然間看破紅塵,萌生「削髮為僧」的念頭了,果然入了佛門做起和尚來了,由於基礎不牢固,又起了「凡心」,悄悄偷 回俗家去了。這類人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


熱衷攀緣

從古至今在佛門裡,會不會「攀緣」,似乎不是小事一樁。對一座廟宇來說,這是所謂「經濟來源」。在過去中國大陸名山古剎,一定有一位知 客師,他的職責是接待「齋主」的,等於現在的「公關」。一些「齋主」感到滿意了,就會捐出一筆善款來。如果這位「齋主」不高興的話,他在大雄寶殿磕三個響 頭,轉身就下山走了。當然這些「善信」是很俗氣的!一座有道風的大寺院,僧人講「修持」的,知客師也有「道行」的,他不須多說話,也不必應酬庸俗的「齋 主」。對上佛門的正信「護法」居士來說,他(她)們的奉獻捐款是真誠的,這叫做「廣植福田」!也是自己的收穫。懂與不懂佛法,在意識形態上、行為上是完全 不同的。一個懂得佛法的人,他做一件善事是無私的,不執著的,沒有條件的。對一個出家人來說,貴在「修行辦道」,所謂「有麝自然香」,不在乎「能說會 道」,熱衷於「攀緣」的僧人是不可取的。

 
 
世出世法
◎楊 釗
護國息災大行動

  年二月以來,世紀疫症「非典」病魔肆虐人間,給人類造成極大的恐慌和損失。作為三寶弟 子,吾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楊洪先生找我及我的另外二位弟兄旭日集團楊勳與楊浩商量,如何在社會上遇到大危難之時做一些工作,交換情況之下,決定在 五月三日開大會,共同商議對策,首先請來明治大法師作顧問,楊洪、楊釗、楊勳三位先生共同主持會議,香港、惠州、深圳、南海區域的三寶弟子、慈輝幹事等三 十多人積極參與,共襄善舉,為此次地域寬廣、規模浩大、道場及僧伽眾多的殊勝善舉進行了詳細和周密的計劃和組織。

  經各人發表意見後,認為最恰當是舉行法事,啟建道場懺悔自己與眾生之惡業,超度四生九有眾生,是對治此次災情的良方。因此決定啟建水陸法會、梁皇寶懺、大悲懺道場、唸大悲咒等,務求眾志成城,為化解這一場世間大災難而出一份力量。

  於是,幹事們分頭聯繫,尋找國內有條件啟建水陸法會、梁皇寶懺、大悲懺的道場的寺廟。楊勳先生更是一馬當先,親自聯絡了河北的柏林寺、福建的南普陀寺、上海的玉佛寺、深圳的弘法寺、太原的崇善寺,還禮請了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大和尚為這次勝會編寫了「緣起」。

  在明治法師的引導下,執行小組負責人楊洪先生最終拍板確定在浙江普陀山普濟寺、法雨寺、河北省趙縣柏林寺、福建省南普陀寺、上海市玉佛寺、龍華寺、江 蘇省鎮江金山江天禪寺、浙江省天台山國清講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雪竇資聖寺、廣東韶關云門山大覺寺、浙江寧波市七塔寺、黑龍江省集賢縣大菩提寺、浙江省新 昌大佛寺共十三間寺廟,同時啟建,十九堂護國息災水陸大齋勝會;另外又落實了北京市法源寺、山西太原崇善寺、深圳弘法寺、韶關丹霞山別傳寺、韶關南雄大雄 禪寺、韶關南雄蓮開淨寺、湖北新洲報恩寺、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共九間寺廟同時啟建連續廿一天的大悲懺及梁皇寶懺道場;還落實了四川 省的亞青寺等十一間寺廟連續一個月同時唸誦「大悲咒」;及至香港觀宗寺、西方寺、寶蓮禪寺、大嶼山觀音寺、妙法寺、東普陀講寺、竹林禪院、東林念佛堂、湛 山寺、蓮池寺、普門寺、東蓮覺苑、東涌羅漢寺、香海正覺蓮社、香港菩提學會、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共十六間寺廟、道場舉行三至三十天的誦經法會。全國四十九 間寺廟在個多月連日舉行了眾多的祈福消災大法會,共計參加水陸法會的僧眾有一千六百四十二位,參加拜懺的僧眾有六百三十七位,念誦大悲咒的僧眾有一千五百 二十三位,合共法師總人數約三千八百零二位,總人次為六萬二千六百八十二人次;念誦經本共二萬六千九百零七部及大悲咒共三千多萬遍;真是「十方菩薩齊顯 現」呼引。

  與此同時,決定捐款港幣一千萬給中國內地衛生部用作防炎抗炎,以及捐款港幣一百萬給香港「護幼教育基金」資助受災家庭。

  當幹事們將「啟建護國息災水陸大齋勝會道場緣起」,傳真至各有關寺廟時,各位大和尚、當家師無不萬分讚嘆,都說是一篇「增一字太多,減一字太少」的絕妙文章!「緣起」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妙智慧,每一句話都深深地激勵著每一位參與者,也更加堅定了幹事們必定成就的信心。

  值得世人讚嘆的是,啟建護國息災水陸法會大齋勝會道場使我們一行人在實踐菩薩道時學習了無私的奉獻,體驗了施波羅密和般若波羅密。

  還值得讚嘆的是由慈輝助理總幹事陸潔容帶領的九名慈輝幹事,她們臨危不懼,自告奮勇地請纓,要親自前往廣東省韶關市云門山大覺寺,到道場參加水陸法會的全個過程。

  他們還記得五月六日出發前,當時國家公佈的當天,全國「非典」肺炎疫情統計表上,新增感染病例人數為一百六十例,水陸法會開始當天(五月八日)的新增 感染病例為二百零二例,但當他們功德圓滿凱旋時(五月十四日),全國的「非典」感染病例已迅速下降至五十五例,直至五月廿九日,當在浙江省普陀山普濟寺、 河北省趙縣柏林寺、上海玉佛寺連續啟建的三堂護國息災水陸大齋勝會功德圓滿時,全國的新增「非典」感染病例只有三例!

  數字是有說服力的,真是佛法無邊啊!所有的參與者在同沾法喜的同時,更願與大家共勉:是這場特殊的災難成就了我們,不僅滋長了我們的慈悲心和喜捨心,還啟迪了我們無限的布施種性和智慧種性。

  證道歌中:「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以及達摩祖師教導的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稱法行,無所求行。」

  佛法就是這樣地在世間,佛法就是這樣地不離世間法。
 
 
啟建護國息災大法會
祈求「非典」疫情早日平息緣起

  吾人常稱所居之地為「地球村」,自古以來,人類與所有動物、植物共存共榮於此,互補互助於此,相濟相安於此,同樂同憂於此。自古以來,疾病之流行,天 災之不測,戰亂之頻仍,資源利用之過量,經天緯地之失策,使此地球村屢遭戕害,更使人類常嬰天災人禍之蹂躪。一部人類生存史,有歌有哭,苦樂參半,足資吾 人清夜捫心,撫躬自省。

  在此地球村中,每一物之生存狀況如何,有其後果,必有其前因。天地間最公平之裁判員為因果規律。當前「非典」流行,勢不可遏,使人民生命安全遭受嚴重 威脅,國家經濟發展蒙受重大損失。吾人面對病魔之侵襲,固當積極防治,搶救罹難病者,保護健康人,研究「非典」之病因病原。與此同時,亦當反省人類自身之 所作所為,是否存在不利人類健康生存之言行舉措?科技昌明,為人類帶來意想難及之便利與福祉。人類亦因此過分貪求自身利益,未能善待大自然之平衡運作、善 待生命間之平等和諧,以至良心蒙昧,道德滑坡,行為失范,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凡此,均堪導致氣序失調,災異泛起,直接有損於人類健康生存、持續發展。種 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之理,於此昭然。

  吾人在「非典」病魔侵襲之際,反省之餘,亦應積極面對,振奮精神,鎮定情緒,減輕壓力,消除驚恐,並洗心懺悔,感格佛天護佑,化難呈祥。吾等身為佛弟 子,亦為實業家,面對「非典」逆流,深感責任重大,既謀發展經濟為國為民分憂,亦求三寶慈光加被消災消厄。藉此之故,乃喜捨淨財,除捐贈港幣一百萬元予香 港受災家庭外,特捐出港幣二千萬元,於五月八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在浙江普陀山普濟寺、法雨寺、河北省趙縣柏林寺、福建省南普陀寺、上海市玉佛寺、龍 華寺、江蘇省鎮江金山江天禪寺、浙江省天台山國清講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雪竇資聖寺、廣東韶關雲門山大覺寺、浙江寧波市七塔寺、黑龍江省集賢縣大菩提寺、 浙江省新昌大佛寺同時啟建護國息災水陸大齋勝會道場,並於北京市法源寺、山西太原崇善寺、深圳弘法寺、韶關丹霞山別傳寺、韶關南雄大雄禪寺、韶關南雄蓮開 淨寺、湖北新洲報恩寺、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香港觀宗寺、西方寺、寶蓮禪寺、寶林禪寺、大嶼山觀音寺、妙法寺、東普陀講寺、竹林禪院、東林念佛堂、湛山 寺、蓮池寺、普門寺、志蓮淨苑、東蓮覺苑、東涌羅漢寺、香海正覺蓮社、香港菩提學會、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分別啟建梁皇寶懺、大悲懺法會道場,恭請戒德師僧 千人,誦經禮懺,修齋集福,祈禱流行於中國大陸部份地區、香港、台灣地區及全球三十餘國之「非典肺炎」災異疫情早日消除,患病者早得康復,死於「非典肺 炎」者早得超生淨土,並以此功德迴向國運昌隆,人民安樂,風調雨順,世界和平!願我同倫,共輸至誠,齊吐心光,消弭災氣,雲集千祥,是為至禱!


倡儀人: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楊洪及全體會員
香港旭日集團 楊釗 楊勳 楊浩及全體員工
香港佛教聯合會 觀宗寺 西方寺
寶蓮禪寺 寶林禪寺 大嶼山觀音寺
妙法寺 東普陀講寺 竹林禪院
東林念佛堂 湛山寺 蓮池寺
普門寺 志蓮淨苑 東蓮覺苑
東涌羅漢寺 香海正覺蓮社
香港菩提學會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佛曆二五四七年四月初八(公元二零零三年五月八日)
 
 
唐代有兩個懷素和尚
◎于建華
  書不厭百回讀。像書柜中《紅樓夢》,豐子愷的《護生畫集》、魯迅小說、《弘一大師講演 集》等,我已不知讀了多少遍,總之是讓人百讀不厭的。前天又閱讀《弘一大師講演集》,當讀到弘一大師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福建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上講演的 《律學要略》篇,其中講到《東塔律》是依懷素律師為主,看到懷素和尚的名字,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到了一九九九年春天在中國宗教學會撰寫審校《中華佛教二千 年》巨冊時,糾出該書撰稿者把唐代兩個懷素和尚混為一個的那一幕。

  一九九九年春天,我應聘到北京中國宗教學會編輯會刊《大道》時,正趕上《中華佛教二千年》巨冊的後期增補撰稿和審校工作,因需要人員,就把我「拉」了 進去。當我審校一篇寫唐代某個寺院的稿子時,文中提到大概有這樣一句:「修律宗的懷素和尚精擅狂草書法」,我一看便知是作者把唐代修律宗的懷素和擅狂草書 法的懷素混為一人了,於是立即予以糾正。我之所以能一眼看出兩個懷素被混為一個的大錯誤,是因為我剛讀過我的先生洪丕謨教授撰著的《古今100高僧》(上 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出版)一書,書中分明有這樣兩篇目錄:《律宗東塔宗創始人懷素》和《草書獨步天下的懷素》。我且研習書法,對古今著名書法家 略有了解,知曉「好飲酒,不坐禪」的狂草大師懷素和尚不是修律宗的,所以敢於對出現的錯誤果斷糾正,未致流布而誤人子弟。

  據《辨證錄.釋氏通鑒》載,唐代有佛寺四萬四千六百所,佛徒之數達到二十六萬五千五百人。如此眾多的出家人,重名的在所難免。而《中華佛教二千年》初 期撰稿者可能不是書法家,只是僅僅知道唐代有個寫狂草的和尚名叫懷素。當在撰稿時看到修律宗的懷素和尚時,以為若不加上「懷素精擅狂草」不足以把懷素介紹 全面,於是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其實,兩個懷素雖然都為唐代人,但他們的出生時間前後整整錯了一百年呢!

  宋代贊寧撰著的《宋高僧傳.唐京師?濟寺懷素傳》(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八月出版)中云:「釋懷素,姓范氏,其兄南陽人也。……貞觀十九年(645 年),玄奘三藏西域回,誓求為師……」懷素投師玄奘門下,初研經論。第二年,懷素從道成受具足戒開始專攻律學,曾撰寫著名的《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等。因 懷素住在西太原寺的東塔,所以稱為「東塔宗」。

  關於擅寫狂草書法的懷素和尚,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零年五月出版的文物教材《中國書畫》(楊仁愷主編)和洪丕謨的《古今一百高僧》兩書中這樣寫來: 「懷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高閑《懷素上人草書歌》引用貫休語曰:「師不談經,不坐禪,筋骨堆於草書妙。」師指的是懷素和 尚。唐李肇《國史補》載:「(懷素)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冢』」其傳世書跡主要有《自敘帖》、《論書帖》、《食魚帖》、《小草千字文》等。「平淡 之極,《小草千字文》可為代表,狂放之極,《自敘帖》可為代表。這兩種意趣反映了稟性疏放,不拘細行的懷素和尚的兩面:既超脫塵世,無一點俗氣,又不甘佛 門拘束,追求逍遙自在。」(中國書法雜誌社主編《書法藝術》,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

  以上資料所載,皆未述及律宗懷素擅狂草,狂草懷素修律宗,即使不從兩個懷素出生時間上看,唐代有兩個懷素和尚也已是顯而易見的了。
 
 
觀願尼師身世不尋常——近代高尼觀願出家八十週年
◎章小兵
  經過去的二零零二年是九華後山心安禪寺具有雙重紀念意義的年份。一是該寺建寺一百週 年;二是該寺監院、近代高尼觀願出家八十週年。八十年前,觀願尼師悄悄地來到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後山,遁入空門,出家為尼。她雖出身於不同一般的特殊階層家 庭。由於潛心向佛,終於在弘法事業方面做出了不朽業績。她一生不平凡的經歷,當時沒有受到社會應有的關愛和尊重。她的事蹟除了《續比丘尼傳》上僅留下一個 傳略以外,其餘遺物無一留存,連一張遺像也沒有留下,。這不能不說這是二十世紀佛門人物史料方面的遺珠之憾。

不平凡的家庭出身

  觀願尼師(1899—1986),字佛行,俗姓楊,名秀霞。福建海澄(今龍海)人。近代民主革命先烈楊衢雲之季女。楊衢雲(186l- l90l),原名飛鴻,字肇春,曾在香港創設輔仁文社,以「開通民智,討論時事」為宗旨。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孫中山同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次年 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楊衢雲參加並被推選為會長。同年十月准備在廣州起義。事敗,遭清政府通緝,乃攜眷逃亡至南洋、印度及南非各地,遍設興中會分會。觀 願在其父逃亡期間,於一八九九年出生於日本橫濱,後隨父母回香港。一九零一年,其父在香港被清政府暗殺,時年四十歲。成為國民革命反清戰斗的革命烈士,為 國捐軀。斯時,國民革命尚未成功,政權沒有建立,孫中山繼續在日本積極籌建中國同盟會。國民革命組織及隊伍無法對其母女進行安置和照顧,也無法給予經濟資 助。從此,家境蕭條,生活貧困,十歲時,初入香港庇理羅士女書院就學,終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後改入實踐職業女校修業。校長念其系革命烈士之遺女,免收其學 雜等費。她讀書之志堅決,並沒有因家境貧困而自餒。相反她更加努力發奮,勤奮好學,識解卓絕,成績都在一般同學之上。十九歲時,與她相依為命的母親潘氏不 幸逝世,其兄佐治亦相繼棄世。從此她孤獨一人,失落而如同一只離群的孤雁,在人生迷茫的道路上,不知應該走向何方?


她選擇了出家的道路

  她每每想起生父以身殉國,母親又過早離她而去,暗自悲傷流淚,曾默默地立下宏願,要以古代花木蘭為榜樣,女扮男裝,投筆戎,報仇雪恨。 但當年指使特務暗殺其父的主謀慈禧早已於民國成立前一年逝世,繼位的是比觀願小八歲的小皇帝溥儀,他雖是仇人的後代,但他是無辜,並非是她仇殺的對象,況 且國民政府早已成立,推翻了清政府。因此,「復仇」對她來說,已無實際意義。她不得不按捺住自己心中的怨恨,放棄了「報仇親恩」的打算。但她心灰意冷,看 淡人生,人海茫茫,何處是她的人生歸宿呢?她迷茫、傍徨……。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接觸到了佛經,經過反復地閱讀,經中許多精粹的言理教義,使她得到精神 歸宿與安慰,從而萌發了學佛的念頭。於是尋找更多的佛經,不斷細心閱讀,每日還以香花供佛像,頂禮膜拜。終日茹素,斷絕葷腥。並至誠發願,默祈自己早遏明 師,以成就出家因緣。於是她歷訪名宿,請求法要,解悟日深。她回絕一些向她求婚者,並作《辭婚詩》表示終生不嫁,決心出家的意願。詩云:

  提起神鋒劍太阿,情根斬斷出虞羅。

  親恩未報肝腸斷,青磬紅魚禮佛陀。

  民國十一年(1922),她來到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後山心安禪寺,拜智妙禪師為師,剃染出家。九華後山是佛教名山九華山主要景區,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 麗,奇峰峭拔,怪石磋峨,松林竹海,蒼翠欲滴,氣候宜人。據有關資料記載:為人稱譽的「九華十景」其中就有五景(桃岩瀑布、舒潭印月、天柱仙蹤、九子泉 聲、蓮花雲海)座落於後山。清代詩人袁枚的「九華如屏風,好處都在外」詩句中的「好處」就是指的九華後山。這裡由於寺院比較分散,不及前同集中,相對來 講,後山香客較前同要少。人稱前山「繁華如鬧市」,後山「幽靜似天堂」。但當人們來到後山以後,都為這裡的山光、雲影、飛瀑、流泉、竹海、松濤的美好風光 贊不絕口,流連忘返。心安禪寺系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翠峰寺僧人妙智以八塊銀元買下六畝山田建成寺院,定名「心安寺」(俗稱「六畝田」)。以後寺 院經過不斷擴充殿宇,具有十方叢林的規模,在江南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妙智禪師為人熱情,思想開明,常以慈悲心腸救濟眾生。他倡導眾生平等,尊重婦女,尊重 知識,愛護人才。他的辦寺宗旨是「修學並舉,男女兼收」。做到「學修一體化,叢林制度化」。把寺院辦成學佛、修行的學校。男女集體上課、上堂、出坡,僧尼 各自居住、活動在男女集體宿舍(寮房),過著集體化、制度化、團結一致、和睦相處的「六和敬」生活。這是理想的學修之處,國內以及香港地區的學子都來此修 行學法。觀願尼師也在此以寺為家,安心修行。


弘揚佛法身體力行

  民國十二年(1923)年,觀願至寶華寺(今江蘇省句容縣寶華山)受具足戒。智妙法師對觀願這一弱女子和她家庭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師 徒情誼也極融洽。觀願出家以後,為了參訪名宿大德,效古人行腳囊缽、湮水之湄的精神,她來到浙江參訪弘一大師,得到大師的器重與親切教誨。當時,弘一大師 編著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完稿,觀願認真學習,細心鑽研,有很大啟發。她覺得比丘尼也應該有一部《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一書,由此也引發她要編著這 樣的書。後來,她一面參學,一面弘法,她來到她幼年成長的香港,擔任香港佛學會通俗演講兼義學教授,於蓮花池寺講解《彌陀經》。此時也正是她著書立說的大 好時機。於此,她編著並完成《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一書,對香港比丘尼持守戒律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為佛法在香港的弘揚做出了不朽的業績,深受香港廣大佛 教信徒的熱愛與歡迎。

心繫佛山終老九華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觀願返回九華後山心安祖剎任監院職。在學業上孜孜以求,修學不輟,生活上清貧樂道,淡泊自 如。拜誦之餘,漫步溪谷,盡情領略這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風光。幽岩花放,古樹禽啼,不時觸發她吟思之情。天然成韻,寫有一定數量的詩歌、散文。數年之內,青 陽士女歸信者甚多,人們不僅敬佩她以學識見長,其歷行苦修也是一般尼眾所不可企及,得到教內公認與好評。民國二十五年(1636),夾山寺高僧震華法師正 著手編撰續《比丘尼傳》,他對於比丘尼做出的業績十分關注。他說:「夫法性平等,本無男女差別,閱見幾千載,高尼豈乏人、言行能規物,簡刪獨遺珍」。次 年,他得知九華後山心安寺觀願尼師的事蹟,親往採訪,終於將觀願尼師收入其內。此書歷時三年完成,民國三十年(1941)刻印出版。從而使觀願尼師的事蹟 得以保存,真乃莫大幸也。觀願尼師終老於九華後山心安寺,其詩作也因戰亂及十年「文革」未曾刊印,大都已散失無存。
 
 
剖析人生苦難的根源
◎潘小瓊
  往今來,有許多人傾畢生精力研究宇宙、探討人體、人生。目的只有一個,都想探索出一條適合人類更好生存的路,以至使人能超脫這紛繁紛煩的世界得到永久生命的路。

  在茫茫的大千世界有許多令人費解、奧妙無窮的現象人們都視為迷信,而迷信這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一直眾說紛云。從古人悉心研制的,現國家年年大量印刷的, 自古以來家家戶戶一直沿用至今的歷書中;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興盛宗教、拜菩薩、算命、打卦、看風水、婚嫁選好日子、掃墓等等活動中,都無一不在向世人證 實,迷信就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每個人都生活在迷信之中。

  對於迷信的基本內容誰都知道,是要求人講道德有善心、做好人好事、要忍讓不與人計較,那麼人就有好報。反其道而行之則得惡報。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 何國何家何人、無論是崇尚科學,還是相信迷信,都應以德治國、以德治家,人也應以德為本。那麼從相同的基點去看,信迷信信科學都沒錯。一個是相信看不見的 理,一個是只相信現實的理而已。

  在迷信中包括善惡終有報的理。那麼他是不是就像倫理道德的標準呢?是不是我們人的所有言行都將會在他的裁決之中呢?

  七月上旬中央電視報道山東蓬萊出現了一個多小時的海市蜃樓。以前該地及新顴等地也曾報道過,故宮內也出現過歌舞女為帝王表演的場景,連帶音樂聲不絕於 耳。還有像古戰場的情景再現等。我國的奧秘。雜誌上登載許多這類現象。這是甚麼原因呢?這就是存在於另外空間過去的影像在適當的天氣時空中陰差陽錯的顯現 出來了。這就說明在宇宙空間中原本存在著拍攝錄像的物質場,人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會被錄制存在另外空間中,一目了然的。所以人的一切都在上天的掌握之中。古 人總結出「天綱恢恢,疏而不漏。」既源於此。

  有人可能想,外國和中國的語言都不相同,上天怎麼會知道我們言行好壞的呢?古語有陰陽生太極、太極生萬物之說。因此任何物質中都有陰陽兩面,善與惡、 好與壞。人在想問題時有腦電波產生、行為有影像存在,它們以物質的信息形式發出,那麼,宇宙中根據陰陽平衡原理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解、歸類,在每 個人的名下將信息象檔案一樣記載儲存,幾分成績、幾分錯誤。全按宇宙標準劃分,最後隸屬兩大類——好與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和業,然後與宇宙中相適應的 物質連接起來,形成德場和業力場效應,它也是在我們這個空間以外的空間場中存在著,它將是決定人得福報還是得惡果的根源。所以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在播種耕 耘著自己將來的收成的。人的一切都在天理標準的裁決之中!

  在此要特別說明;道德是人們用於衡量心靈好壞的標準;而人世間也同樣制訂了許多的法律標準。對這兩種標準,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道德這個看不見的法 律,他是永恆不變的,是公正無私的,只要人的好壞信息一發出,就有與相等量的報應在產生、而人間的標準是人根据各國家各地區的需要制定的,因此,規定各不 相同。而且執法時還有人情味和偏差現象,現在還得加上變了味的人心,也就使法律不可能完全公正。去年羊城晚報登一案例的案情是:有一對新人在一酒店宴請賓 客款達九千多元的結帳單,被服務員拿去與另一私人老板清客結帳單一起給私人老板簽字,正碰到老板醉酒糊裡糊塗簽了單、事後發現老板拒付款,結果雙方對薄公 堂。而公堂上對酒店舉證簽單給予認可,致使那老板一次酒醉損失近萬元。而酒店及服務員可不負一點責任。結婚人也樂的白吃。如果按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講,這麼 明白不過的事還搞個冤案,這個法律能達到公正為民辦事嗎?這事容易誘惑人們去投機取巧。難怪古人總結說,世上無冤枉,牢裡無犯人。這充分說明了人世間的法 律有待完善。而道德法律絕對不存在這種現象,他無時無刻的在均衡著一切,只是反映的形式和兌現時間遲早的情況你看不見與現實不好對上號而已。所以有正義感 的人,憑心而論,你會認為那一種法律有保障,有安全感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些人就是不相信迷信,不用心法約束自己,所以當他以為別人看不見時就可以無所 顧忌的做壞事,自以為可逃避得了人間法律的懲治。這就很容易增加人為的災難。如果人們都相信有天理報應,那誰還會、誰還敢去做壞事呢?

  就像當前在中國、香港、台灣及國外各地發生的非典肺炎病毒蔓延,足使人感到驚心動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而且沒有特效藥醫治,束手無策。為甚麼會出珼莫名的病毒?科學家無法說得清楚,佛教說這是「業力」造成的果報呀!

  所以,人一定要非常重視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要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舉止。打個比方說。因為有灰塵,所以人必須天天洗臉以保持臉面光潔和本色,而人在 一生的長河中,不斷受到肮臟思想的侵蝕,所以人就應核堅決扺制和清除這些精神垃圾,以保持人本性道德的需要!只有大家都來做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待人真誠善 良、友好謙讓、互相支持幫助、互相團結理解,那麼大家就能像一家人一樣共同創建我們的幸福家園。

  其實人生活的真是很辛苦,不但有社會、單位裡、鄰居間、家庭中的矛盾。而且自身在漫長的歲月中還有生老病死的折磨。所以對任何事一定要看開。如果設想 將人一輩子的磨難一次性降臨。試問誰能承受的了呀!為甚麼沒有這種事情發生呢?因為上天就是這樣安排人的,要人在一樁樁一件件的磨難之中去承受痛苦以還清 以前的業債的同時,感悟人生、覺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心性,從而返本歸真,做個真正有道德的好人,返回到你原來的真誠、善良、承受忍讓的本性 上去,以至達到永遠脫離人間苦海的這個目的。

  當然,在幽暗的羊腸小道上,單靠自己摸索,有一定的困難,處處有陷阱、泥坑。佛法是一盞明燈,依教奉行,淨化人心,斷一切煩惱,就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恭祝覺公上人八五華誕
◎穎 悟
  年六月十五日(農曆五月十六日),是我們的導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我院院長覺光大 長老八秩晉五華誕。這個吉祥大喜日子的到來,我們全院師生無限喜悅,大家都在籌劃如何去向長老祝壽:有的要製作花籃,有的在構思壽聯,有的要寫一句最能代 表心意的祝壽辭。全院都動起來了。我呢?我想,「學僧園地」不可缺於文、疏於禮,於是,提起筆來說一說自己早想說的心中話吧。

  大道遍在寰宇,自性廓周沙界。我們慶祝您老華誕,最該慶祝的是甚麼呢?在《汾陽錄》中我曾讀到過一首詩:「子夏峰高峻,西河水湛深。登山涉水客,步步 見真心。」人生長途,有山有水。逢山登山,遇水涉水。您從東北大地走來,跨過中原,走遍京滬,甬江映月,桂林留?,早年即駐錫香江,弘法於海內外,已不知 歷經多少重山多少道水。但每行一步,步步見真心,真心昭日月。這真心正是您的偉大人格!我們祝壽,就是慶祝壽星的偉大人格!

  阿富汗塔利班狂徒要炸巴米揚大佛了,您在香港發表文告,呼籲全世界制止這一暴行,我看到了您維護世界佛教文化的偉大人格。

  二零零三年元旦,您發起香港萬人祈福法會在香港大球場揭幕,千僧恭誦《仁王護國經》,萬人念佛祈福。我看到了您護國愛港的偉大人格。

  巴格達炮聲隆隆,SARS又向香港襲來,您親自主持祈禱中東戰事平息、香港地區安泰和平法會,您又親率車隊,頂日冒暑,分赴香港九龍新界各地醫院社區遍洒甘露淨水,我看到了您悲憫眾生、弘法利群的偉大人格。

  佛誕公眾假期五週年,紅磡體育館連續四天,盛大浴佛祝誕活動,您來得最早,去得最晚,統領全局,主座法幢。六月二日全港十二宗教在中環大會堂舉行追思祈福禮,你又親臨會場,誦般若心經,致祝福辭,說吉祥偈。我看到您同體悲心,視人如己,事事真誠,操持靡已的偉大人格。

  創立佛教僧伽學院,是港人之福,香港佛聯之功,緇素弟子之幸。但是,任何一件事業的成就,都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創辦之前、創辦之中及其續後,要經 歷多少艱辛,遇到多少險阻曲折。您老人家能理解人,關懷人,可艱難之中誰來理解您,關懷您?作為屹立中流,萬千風雲一肩挑的決策者,領航人,我看到了您的 「一切皆捨唯眾生不捨、一切皆輕唯弘佛事業為重」的偉大人格。

  人最難做到的是奉獻,而人的最大快樂也在於奉獻。長老,您的奉獻有史為証,有您的偉大人格為証。你高瞻遠矚,矢志不渝,在香港創立一所標準化、規範 化、國際化的僧伽學院,沒有一種大雄大力大慈悲的氣魄和精神,何能為此?這就是您「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偉大人格。

  上人八五華誕到來,請接受我虔誠的祝頌:

    德高壽者相,法音遍香江。
    無量大悲願,嵩壽更無量。
 
 
佛誕法會感想
◎慈 本
  日,偶然翻開以前的筆記,看到一句名人寫的話「靜水流深」,這是一種 「人生境界」的表白。看似細節,人生恰是如此,只要你從細處留心,就會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記得參加香港佛教界的慶祝佛誕法會前,法師們也是這樣說的:大 家到這裏來求學,首先要學會「會學習」!這裡的佛教發展得很有特色,大家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法會,是很難得的!應該學會多觀察……

  今年佛誕法會,在紅磡體育館一共舉行了四天,規模之宏大自不必說。參加過這次法會,使我對於香港的佛教,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法會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也讓我看到了香港佛教的許多特點。

一、一致性

  本以為來參加這次法會的只是一些「北傳」的佛教徒。可是在法會那天,卻來了很多代表其他地區的佛教徒。這不禁讓我感到自己的淺薄,也同時認識到佛教的偉大!

  大家都知道,在南傳地區,佛誕是在五月的月圓日,藏地佛教,也一直保留著自身特色,和漢地是不盡相同的,而我們漢地慶祝佛誕,是四月初八日。可是,在佛誕法會那幾天,我看到了很多南傳的長老,也看到了很多來自藏地的仁波切。

  這,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不會有甚麼特別的感受,也許是平常的一件小事而已。不過,從這點小事上,我們卻可以看出一種認同。佛誕,是我們整個佛教的事!這裡的各大寺院、佛教機構沒有一個缺席。這就是一種團結!這就是一種力量!

  這,反映了香港佛教幾十年發展的成果。那種阻礙佛教發展的「門戶之見」、「各自為政」的局面,在這裡看不到!這絕對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特色!


二、多樣性

  四天的佛誕法會,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題。千僧供齋、傳受三歸、千人懺摩、萬人傳燈、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幕典禮……豐富而又充實的內容,給我們以不同的啟迪。

  佛誕當日,由特區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立法會主席徐范麗泰主禮,還有各國駐港外交使節、各宗教團體,各界長官、名流等參加。一連幾日,參加法會的人士, 來自各個不同的層面。這充分證明了這次佛誕法會的多樣性。有僧眾主持的法事活動,也有知名學者主講的佛學講座,還有專為信眾舉行的萬人歸依法會。讓更多的 人參予到慶祝佛誕的活動中來。參予的本身,就是對佛教的一種弘揚。人間佛教的本懷,就是讓大眾走進佛教!大家一起作,這不正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嗎!


三、紀念性、深刻性

  香港,對於西方文化的吸收,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佛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香港,佛誕能成為公眾假期,是一件大喜事!「佛誕」的 第五個年頭,理所當然地值得慶祝!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成立,也是香港佛教發展的一個成果,學院的意義不必多說。而佛誕期間的齋僧法會,更是十分難得。聽老 法師講,上一次供僧法會,距今已六十多年了。

  近來,由於疫症流行,使得人心不安!SARS使人們處處驚心,不知在哪才安全,可是,佛誕法會期間,人們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座無虛席。SARS已經不再「可怕」了!

  這樣大規模的法會,安排得井井有條,如法如儀,這是很了不起的!參加這次法會,打開了我的思想。如同一位法師對我們講的,大家學習佛教,要把眼光放開,佛教當中,還有很多是我們不太瞭解的,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學!
 
 
參觀香港中央圖書館隨想
◎界 真
  日,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吾土吾情:香江文化傳承」文化展,對香港近百年來的歷史文化 進行回顧,並展出很多珍貴的圖片與實物。這對我們瞭解香港社會很有幫助和意義,另外也可借此機會參觀一下香港規模最大、設施最好、具有國際水平的香港中央 圖書館。於是全院師生在五月廿九日下午,前來參觀「文化展」。

  從沙田坐車到圖書館約要近一小時,車上林老師介紹說,政府當年建這座圖書館時投資近廿六個億,在社會上曾引起很大爭議,以為太過浪費。現在看來,港府對營造社會文化不遺餘力,是很值得稱讚的事。

  來到圖書館,還未來得及看清她的輪廓,我們便進入了一樓展廳。展廳很寬闊,展出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朝的考古出土文物,有圖片、實物。從圖書館的介紹可 知,這裡經常舉辦各類型多元文化活動,有哲學、電腦以至讀者教育等,全部免費。由此可見,圖書館的代價雖大,可她發揮的功能与回報給港人的不是巨大的嗎? 據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在四十一間公共圖書館向7,719名讀者進行面訪調查,73.8%的受訪者在過去數月中,曾使用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圖書設施。可見中央圖 書館的資訊服務廣為市民使用。

  進入圖書館,呵,真是一座宏偉的文化殿堂,寬敞、明亮,有十幾層高。中間是書櫃,一排一排,一邊是書桌,另一邊是電腦網絡。地下鋪有地毯,避免走路打 擾他人閱讀。館內人很多,但卻非常安靜。曾看過兩篇文章,一篇是談電子書方興時,有人慨嘆昔時汗牛充棟的竹簡,發展到帛到紙書,這在文字承載上已是很大的 超越,僅僅一張光盤,就相當於一般私人的藏書量,而且攜帶方便,貯存長久,是古人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另一篇是作者覺得電子書是有它優勝之處,可是閱讀時, 眼睛盯著散發輻射的熒屏,看二、三頁,便酸脹不已,電子塵還影響人的呼吸系統,控制鼠標的手腕也會酸痛難忍。哪裡比得上臨窗而坐,一壺香茗,手持書卷,你 才體會到甚麼是書香呀。我覺得香港中央圖書館相容了兩種書籍的優勝處。總而言之,香港圖書館其硬體、軟件都絕對是國內一流、國際前列。香港人民有一處這樣 的讀書環境,真是有福氣。附近有多間學校,學生們一放學就會來到這裡閱讀、做作業,他們真是幸福無比、讓人羨慕,對一個學子來說,還有甚麼比有一個環境優 越的知識寶庫更值得高興、有意義呢?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看香港中央圖書館不就是一塊滋養人們心靈的清涼綠州嗎?

  一個愛書之人,來到這裡,見到如此豐富的藏書,一定興奮無比,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吸收進自己的腦海中。其實人的大腦容量是非常驚人的,研究者指出: 人腦能存貯的知識量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量的五十倍(該館藏書一千多萬冊)。世界上記憶力最好的人也未能用到他記憶的百分之一,人腦記憶系統的高度完 善是當代電子計算系統或機器人記憶系統永遠無法比擬的。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普遍向外追求,對自身的開發還遠遠不夠,如果人們能將大量知識裝入大腦,成為「活圖書館」,豈不是比電子書籍又優勝許多 倍。世界上博聞強記的人很多,恩格斯會廿五種不同國家的語言,馬克思能成段背誦歌德、萊辛、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的作品。佛教裡的祖師大德,更是如此了,龍 樹、世親等是學通大小乘教典的大菩薩。中國如羅什、玄奘無不學通三藏教典,被譽為「三藏法師」。蓮池、藕益、近代印祖之融會釋儒,弘一、太虛之學貫中西。 現代能背誦數部經典的大德還依然很多,凈因法師說,他在蘭卡讀書時的導師,就能背下巴利文三藏,許多人記不起經文、典故的出處,向他請教,他都能一一指 出。凈因法師說,他現在寫文章遇到這些問題時,還依然打電話請教。

  北大校長胡適之曾說:韓愈、李翱只是二流思想家,玄奘、窺基才是唐代一流思想家。出家人在很多朝代都非常受人尊敬。蘭卡的僧人現在依然受國人敬仰、愛 戴,凈因法師說,真才實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國如茗山、印順、趙樸老等大德,不也一樣受人推崇嗎?對於中國的出家人來說,有一句話叫作「自古高僧皆大 儒」,可見中國的出家人歷來就是博學多聞的。寫到此,不禁慚愧無比,反思自身,且不說外學如何,就是那浩如煙海的自家寶藏又學了多少?
 
 
記僧伽學院開幕典禮
◎法 輝
  港佛教僧伽學院由香港佛教聯合 會主辦。在各方領導的支持下終於成立,並於佛誕節日舉行了開幕典禮。僧伽學院的成立是香港佛教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是幾十年來覺光長老領導香港佛教界的碩 果,又預期著香港佛教美好的明天與未來。它以適應當代社會,培養國際弘法人才為主旨,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出現于世人的面前,所以意義非常重大。作為僧伽學院 第一屆學僧之一的我,能夠在覺光長老及各位法師的關懷下學習、成長使我衷心感恩。

   四月初八是釋迦世尊的誕辰,也是香港佛誕公眾假期施行五週年的大喜日子,全香港的佛教徒及市民們都為此而慶賀。僧伽學院開幕典禮亦安排在此期間舉行。主禮 嘉賓有中聯辦副主任鄒哲開,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以及海內外諸山長老。可見僧伽學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各界對僧伽學 院的重視。當然也反映了人們對僧伽學院寄以多麼大的期望啊!而我們怎樣才能不辜負香港人對我們的期望,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只有刻苦學習,敢於承擔,牢記 歷史重任,也只有這樣才能報答香港人民對我們的希望。

   開幕盛典莊嚴隆重。在開幕大會上,院長覺光長老勉勵我們說:佛教經過二千多年衍傳,平等攝化,慈悲普渡。佛法僧三寶為世人所崇奉,其中僧寶續佛慧命,責任 重大。在今天社會進化當中如何弘興佛教,是比過去時代更艱巨。由於晚近,年青一代僧眾較少,接班急需人才,教界中人,每以為慮,香港佛教聯合會面臨此一問 題,他老人家多年前即掛念心中,經常與各方高明探討,立願舉辦僧伽學院,以期培植年青僧才。幾經籌劃,在國家宗教局,中央統戰部和香港特區各有關方面的贊 同支持下,終於實現此一理想。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得以成立,成果實在來之不易。長老更勉勵我們要學好英文,電腦等現代資訊,努力深造以期得到「國際認可的大 學學位」早日成材,為佛教燈燈相續,負起使命。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亦勉勵我們說:身處這個變化萬千的二十一世紀,現代僧伽必須德智俱備,要有弘法 的責任感及面對新世紀的歷史使命感。除了佛學知識外,還要懂得人文社會科學,東西方文化。具備豐富的學識,才能走向人群,度化現代群生。

  長老及潘宗光教授的話時時迴蕩在我耳旁,是啊,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勇於承擔,需要各方面的知識,更需要接近人群,化導人群。來港已整整一年 了,回顧過去一年所走過的路程,實在令人難忘。在這一年的時光裡,有苦也有樂。苦樂之中,學習了很多,進步了不小。在大陸自由散漫慣了的我,乍來到這個生 活節奏緊張的社會環境中,真的不太習慣,於是種種煩惱習氣隨之而來,然在各位法師的循循善誘的教導下,逐步認識了自我,端正了心態。更使我感動的是,幾位 負責我們具體生活與學習的法師們,在管理的過程中以他們最大的耐心與智慧,引導我們,使我們的生活與學習逐步走上了軌道。我相信,通過三年苦讀必將給我們 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大嶼山觀音寺福田組舉辦
癸未年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二)

供僧法會

緣 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農曆七月十五日供僧之舉,緣於盂蘭盆經,目連尊者,始得六通,以 天眼觀見亡母生餓鬼中,以缽盛飯往奉,食未入口,化成火炭。尊者涕泣白佛,啟請救苦之法,佛陀教示七月十五,結夏圓滿,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承此 功德,過去七世父母,獲得超生,離苦得樂。現在父母,福樂百年。佛陀慈愍,教示救濟之法,福田組同人,年年奉行,遂成此供僧法會也。

福田組義工將於七月十五日在大嶼山觀音寺出發,將供僧物品,送往全山各道場。而另十處供養,各設千僧齋襯壹堂,並延請大德僧伽,於是夕施放瑜伽燄口。 觀音寺施放大蒙山壹堂,普皆迴向,十方法界,六道群靈,過去父母師長,得生極樂,現存六親眷屬,福澤綿長。並祝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祈願十方施主,諸大檀 越,慷慨捐助,共勷勝會。

供養地方:
*香港大嶼山
*廣東省雲門山大覺寺
*安徽省九華山
*山西省五台山
*浙江省普陀山
*四川省峨嵋山
*四川省卓千吉祥獅子五明佛學院
*四川省阿日札五明佛學院
*四川省喇榮五明佛學院
*福建省朝坑山天湖淨寺
*青海省玉樹縣覺拉密勒日巴寺

捐款方法:

可用劃線支票支付,(抬頭請寫大嶼山觀音寺)或將善款存入大新銀行—觀音寺戶口
賬號:13-700-31553存入後請將銀行收據及功德芳名寄往以下地址: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13號1樓
觀音寺福田組供僧法會收
請寫上回郵地址,以便寄回收據

查詢電話:
觀音寺電話 : (852)2985 5238,  2985 5660, 2985 5368
傳   真 : (852)2985 5378
葉素程電話 : (852)9076 1033
傳   真 : (852)2541 7118


香港能仁學院招生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主辦

◆本院為國內教育部立案大專院校,學位獲海外大學認可。本院畢業生可申請歐美等各國大學攻讀碩士課程。

◆課程按照四年制大學學制開設,週一至週五夜間及週六下午上課。

◆本院擁有自置校舍兩棟(共三十四間課室),交通方便、藏書豐富、學費低廉(對佛門弟子,則可獲享免費優待,須先向香港佛教僧伽會辦理申請免費手續,並協助安排住宿問題)、師資優良等多種有利條件,並計劃與國內等著名大學合作,互遣師生,互認學分,兼且學術交流。

◆本院現設下列各系,即日起開始報名,招收大一新生及大二、大三插班生,歡迎港外各地學生報考。

哲學學系

本系設有佛學概論、佛教史、龍樹思想、唯識學、哲學概論、形上學、知識論、理則學、倫理學、中國、西洋哲學史、一般性哲學、中國哲學專家、西洋哲學專家等課程。為愛好中西哲學及佛學人士而設,畢業後可入研究所深造,或為高等學府羅致。

中國文史學系

本系設有歷代文選及習作、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文字學、聲韻學、詩選及習作、詞曲選及習作、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中國斷代史、史 學方法、宋史、秦漢史、文學概論、國學導讀、史學導讀、中國史學史等課程。為培養中學文史科教師及進讀研究所深造碩士、博士而設,畢業後可任教本港及海外 中學及擔任大專講師及副教授。

企業管理學系

本系設有會計、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行銷管理、企業政策、生產與作業管理、微積分、計算機概論、商事法、民法概要、貨幣銀行學、商業英文等課程。畢業後可任職港內外工商企業團體、經理暨會計主任等工作。

◆本院另設有藝術中心暨韓語中心,供一般有興趣的同學就讀。

藝術中心

本中心設有素描、書法、水彩畫、油畫、肖像畫、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藝術概論等課程。

韓語中心

本中心設有韓國語會話、韓國語會話練習、韓文講讀、韓文講讀練習等課程,分專科課程、速成班等班級,提供韓語進修機會。

◆本院設有哲學及中國文史兩研究所,尚有數位研究生名額,歡迎報名。

◆本院並附設中學部(全日制、下午校),以管教有方,馳名校園,尚有中四、中五、中五重讀、中六、中七、文、商少量名額、歡迎報讀。



校 監:智梵法師
校 址:香港九龍深水?荔枝角道325—329號
電 話:(852)27207786 (852)27206699
傳 真 :(852)27089485
網 頁 : http:www.hkbc.edu.hk
網 址 : info@hkbc.edu.hk


十九羅漢仿真複製品開光長卷迎請通啟

  天目山禪源寺復建以來第四屆水陸法會,已於二零零三年三月三十日(農曆二月廿八)至四月五日(三月初四)隆重啟建。啟建之日,恭請諸山大德隆重舉行了月照大和尚恭繪十九羅漢圖長卷仿真複製品開光法會。

當年世尊雙林遺教,指定十八大阿羅漢不入涅槃各往一方住世弘化,以待彌勒尊佛當來下生。無佛之世,賴有十八尊者而得普沾法雨。月照大和尚敬造十八尊者 像,著名書畫大師范曾先生特為題詩並增繪一羅漢,合為「十九羅漢」圖卷。應廣大信眾及書畫愛好者之請,並為滿足供養及收藏等需要,以宣紙仿真複製,由月照 大和尚親筆題跋簽名,並加蓋印章,精工裝裱成長卷,高檔杉木錦盒包裝。經大德長老開光加持之後,限量編號流通五百卷,俾使書畫奇珍藏於尋常人家,應真神力 攝護善信門庭。迎請功德金每卷人民幣一千二百元。是為啟。


重建光福寺緣起

  蘇中名鎮三垛,自古及今,文重佛盛。曾為南朝武寧邵王之封邑,北宋詞家秦觀之故里,南宋岳飛用兵之要塞。而以蜚聲國內外的光福寺(秦郵八大寺之首土)的古剎風韻,同以盛名遐邇的小橋,廟宇星布的水鄉風情,向世人展示了如詩如畫的迷人境界,具有獨特的無窮魅力。

在三垛鎮的名勝古蹟中,光福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史載光福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三年。經歷朝修擴,規模宏大,氣勢恢宏。青瓦飛甍,殿角玲瓏,畫樑雕棟熠熠 生輝,體現了唐、宋、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且眾佛造形生動,尤以三千諸佛遊東海之全海島稱著於世,?年香火鼎盛,蔚為壯觀。惜乎,抗戰期間,毀於兵亂, 現存遺址。

今逢盛世,繁花滿地,八面來風,百鳥囀鳴,政通人和,百癈俱興。政府為實宗教政策,芸芸眾生莫不欣喜。然偌大古鎮及周邊地方圓百里之佛門信眾,來此禮 佛誦經尚無足容身之所,故仰望復建古寺,重現法相莊嚴,再聞鐘鼓樂聲。此乃眾望所歸之舉。成此大功,時機甚宜且刻不容緩。

然重建古寺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此非一人,一地所能及也。今有政策指引,禮騁香港天童精舍堅明長老為首任名譽方丈,主持重建。恭請國內外諸大護法,善 信居士,各界人士出錢出力,廣積善緣,?江河之涓滴成梵宇之巍峨,則指日可待矣。俟古寺復峙水鄉,香煙繚繞,鐘磬悠揚,萬民齊頌之際,凡竭其心力者,捐助 資財均載入古冊,永存經樓,或刻名立碑以誌,彰其善心,使之流芳百世。敬祈施惠者功德無量。

地 址:中國江蘇省高郵市三垛光福寺
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高郵市三垛辦事處
帳  號:151501040003984
聯 繫 人:王桂堂 仇其宏 吳克敏
電  話:0514-4817425 傳真:0514-4813796
香港聯繫地址: 香港荃灣青山道135-143號遠東銀行大廈四樓——天童精舍
聯 繫 人:堅明法師
電  話:2439-9929 傳真:2612-1797


祈禱國泰民安、早日消除「非典」藥師息災法會通啟
(癸未四月十五至六月初四)

  本寺僧眾謹遵佛制,於癸未前三月,夏安居(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計90天)。方丈大和尚鑒於目前非典疫情,慈悲發起「祈禱國泰民安、消除非典藥師息災 法會」。如法供奉藥師七如來及藥師海會佛菩薩,燃點七七四十九盞琉璃燈,安居兩序大眾、清淨比丘從四月十五佛吉祥日起每日恭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 經》七七四十九日,每日四部。四十九日之後,至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止,每日恭誦《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及《梵網經菩薩戒》。每晚念佛堂內虔 誠持誦佛號,所有功德迴向全國各族人民、各級領導、本寺復建以來所有護法善信身心康健、遠離非典,至誠祈禱全國各地非典病患早日康復。安居期間,還將按照 本寺二零零三年法務活動行事歷程舉辦;本寺復建三週年慶典活動(六月初三)、恭請本寺方丈宣講《金剛經》(五月十一至五月十五)、《盂蘭盆經》(七月十三 至十五)三個法會。安居期間,本寺方丈主夏和尚還將為安居比丘講解《四分比丘戒》。為滿足廣大信眾要求,隨壇敬設延生祿位;總會首;功德金伍萬元、會首: 功德金壹萬元、福字祿位:功德金壹仟元、壽字祿位:功德金伍佰元、萬字祿位:功德金壹佰元。千佛光明燈塔:功德金壹佰元(可供奉一年)。上堂大齋伍仟元/ 堂,福慧齋參仟元/堂,如意齋壹仟元/堂,善緣齋伍佰元/堂,結緣齋貳佰元/堂,謹啟。

如您無暇親臨法會拈香禮佛,可通過郵局或銀行將善款匯至我寺,我們將如法為您祈福消災。

戶名: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賬號:8654291017665
開戶行:浙江省臨安市浦東發展銀行 地址:浙江省臨安市天目山禪源寺郵編:311311
電話:(0571)63857246、63857555、63857308轉8088  傳真:(0571)63857248、63857309
手機:13968028688(方丈)13841061805(方丈)13868019308(智嚴)13868008933(緣悟)


調兵山明月禪寺
祈禱國泰民安「非典」消除萬佛藥師法會
(癸未四月初八起至「非典」消除止)

  為祈禱國泰民安、消除「非典」病魔,本寺特從台灣迎請萬尊消災延壽藥師佛光明燈塔四座。恭請本寺方丈上月下照大和尚率兩序大眾,已於癸未四月初八-- 本師釋迦世尊聖誕吉日良辰浴佛之際,隆重舉行萬尊消災延壽藥師佛光明燈開光暨祈禱國泰民安、早日消除「非典」藥師法會。從即日起開始辦理對廣大信徒、四方 弟子燃燈供奉,供奉功德金人民幣:一百元/年。由本寺常住僧眾從即日起至「非典」消除日止,每日佛前諷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部。虔誠祈願佛力 加被、國泰民安、病魔消除,更願全國各族人民、各級領導、鐵嶺地區及調兵山市人民遠離「非典」、身心健康、六時吉祥、福祿綿長。

如您無暇親臨法會拈香禮佛,可通過郵局或銀行將善款匯至我寺,我們將如法為您祈福消災。

戶名:遼寧省調兵山明月禪寺
帳號:201093150035
開戶銀行:遼寧省調兵山市工商城市信用合作社
地址:遼寧省調兵山明月禪寺 郵編:112700
電話:0410-6879099 傳真:0410-6881378
手機:13841061805(方丈) 13968028688(方丈) 13941068037(昌靜)


南京毗盧寺倡導新風尚

  五月九日《南京日報》刊登了人民好警官孫寶文、檢察官陳熙夫婦二人。在危難時刻,孫寶文用身軀擋住了從醫院逃跑的非典病人;陳熙果斷疏散緊張的群眾, 避免了傳染源進一步擴散,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市民高度贊揚。《南京日報》評論員文章說:孫寶文、陳熙就是見義勇為,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表現了人民警 官、人民檢察官一身正氣的高尚風範。

我會副會長、毗盧寺住持傳義大和尚看到報紙後,深受感動,當晚召集全寺執事進行學習論談,傳義大和尚講:「我市抗非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今天下午我在宗 教局參加了宗教界人士抗非典座談會,各大宗教領導都決心為抗非表達愛心,市政協副主席、市統戰部錢繼紅部長、市宗教局朱淮寧局長,作了重要講話和指示,要 求我們崇尚科學、緊密團結、堅決和各級政府保持一致,按照市委書記羅志軍提出的「非典終將倒下,城市精神永存」。大家聽後紛紛發言,要以實際行動做好抗擊 非典工作。

五月十日上午,在傳義大和尚的帶領下,監院淨朗法師、昌宏法師一起驅車來到燕子磯藍燕賓館,看望正隔離觀察的孫寶文、陳熙一家,送去水果、鮮花,代表 毗盧寺及南京佛教界向他們問好,並委托燕子磯街道辦事處沈菊生主任,張曉天副主任,捐給孫寶文一家人民幣二千元表示慰問,捐給燕子磯街道人民幣一萬元整, 用於抗擊非典,表達一份愛心。

五月十一日,《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京晨報》報到了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一致好評。


重修禪定寺緣起

  法華經云: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者,無非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各得成佛而己。該經又云:若以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 佛,皆共成佛道。故佛所說一切法門及歷代祖師做所一切法事,建塔修廟、鳴鐘擊鼓、舉臂屈指、揚拳棒喝,皆悉令諸眾生直趨菩提及發助入道之緣。

韶關地處粵北,山青水秀,歷來為佛教聖地,早年有中國漢傳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駐錫曹溪南華寺,弘揚禪法,流布四海、遍及環宇、乳源有雲門寺、仁化 有著名風景丹霞山。而今禪定寺位於曲江縣風田鎮內,環境優美、風光秀麗,據歷史記載該寺重遷建於清朝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鼎盛時期曾常住五十餘 位法師,因歷史原故,致使廟宇倒塌,垣殘斷壁,雜草叢生,景狀十分悲涼。

昔世尊將入涅槃,以法道咐囑國王大臣及諸護法,令其護持流通。而今時逢盛世,社會繁榮。宗教政策落實,得到政府及宗教部門大力支持,及諸位發心護法居 士的鼎力資助重修禪定寺,然此工程浩大,實非一人之力能行。懇祈海內外諸方長者,大護法及眾善信同發菩提心,令此寶剎,指日得成,滿月金容,經劫常住。惟 冀諸公同發隨喜,慨施囊金,集掖成裘,聚沙成塔,捨不堅之財,培無盡福德,令聖教興行,佛法光大,則是諸公功德無量矣!

凡隨喜者不論多少,制冊登記,芳名留碑,壹萬元以上者於福慧堂立永久祈福消災牌位。並名載寺志。

戶  名:廣東省曲江縣禪定寺籌委會
開戶銀行:曲江縣農信聯社營業部   賬  號:201100113810
聯繫人: 釋心原 0751—6501453 13640042569
悟平:13927881856
賴前全:0751—6882198 13602902198
譚爵瑞:0751—8786968 13640023441


玄奘大學二零零三年進修

學士班招生

1、招考系別:外國語文學系(五十名)、企業管理學系(五十名)、法律學系(五十名)、大眾傳播學系(五十名)、宗教學系(四十名)、資訊管理學系(五十名)、社會福利學系(五十名)、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四十五名)、應用心理學系(四十五名)。

2、報考資格:高中職畢業一年以上。

3、考試項目:?

(一)筆試:國文、英文。?
(二)口試。?
(三)個人資料審查。

4、上課時間:週一至週五夜間、週六、日彈性排課。

5、預計發售簡章日期: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6、預計考試日期:二零零三年八月二日。

※有任何相關問題可電洽本校招生委員會,電話:(○三)五三九一二一六。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招生

一、辦學宗旨:訓練專研、專修、專弘華嚴之弘法教育人才,以學術化精神,研究佛教高深哲理。以更專精嚴謹的佛學涵養、進入二十一世紀。

二、報考資格:1、學歷:大專畢業;高中畢業在高級佛學院三年畢業者。2、年齡三十五歲以下。3、女性。

三、考試科目:

1、筆試:國文、英文、佛學概論、華嚴大綱、印度佛教史。
2、口試:口試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四、考試日期及地點:第一梯次:九十二年六月廿七日、六月廿八日,第二梯次:九十二年七月廿五日、七月廿六日,第三梯次:九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八月十六日,地點:於本所舉行。

※招生簡章、參考書目、報名表備索。來函請寄100台北市濟南路二段四十四號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教務處,聯絡電話:(○二)二三四一四七六○轉一五、一○

第四屆慧嚴佛學班招生

一、宗旨:修學佛法以便離苦得樂。正信佛教促進互助利生。

二、開課日期:慧嚴居:二零零三年九月四日。香山寺:二零零三九月六日。

三、上課時間:慧嚴居:每星期四晚上七點半至九點半。香山寺:每星期六下午二點至四點。

四、上課地點:慧嚴居:台北市民權東三段160巷2—3號。香山寺:新竹市香山區大湖路52巷29號。(香山火車站旁)

五、課程內容:基礎佛法,小乘與大乘佛法介紹。

※諮詢電話:慧嚴居:0937072537智珍居士。香山寺:(03)537-4873厚宗法師。

新超峰寺佛學

自修研習班招生

一、宗旨:本寺新建僧房已完成,擬培養有意閱藏深入佛學及弘法之人才。

二、資格:凡年齡十五歲至四十五歲之間,出家有意出家之男女二眾,身心健全,思想純正,行為端莊,能守寺規,注重禮儀,無不良嗜好。學歷不拘,只要能閱讀經書,稍通文筆,經面試審查合格者。

三、修學歷程:日常自己閱讀經書,參禪念佛,並作筆記,偶請高僧大德開示,或由住持授學,間或舉行討論交換心得,練習演講,並寄發審查之心得報告去刊登。

四、報名:自即日起,親自打電話07—6312291或07—6318391,向住持能學法師報名,經約定時間,來寺交戶籍謄本面試,經審查會審查合格,由住持核准後,即可隨時入班。住址:高雄縣阿鄉崗山村茄苳腳新超峰寺。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