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8期
2005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讀《當代高僧訪談錄》
新春賀詞
乙酉年新春團拜及慶祝成立六十週年
暨第五十一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詞
◎覺 光
香港六宗教領袖新春賀詞
論  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1) ◎妙 法
佛門常識
漫談佛教的稱謂(上) ◎智 海
重塑石佛
重塑石佛的殊勝因緣 ◎吳 昀
大德風範
林子青與趙樸老的因緣種種(下) ◎林志明
討論孝道
中國佛教孝道思想初探 ◎常 耘
論平常心
「禪」就是平常心 ◎傳 道
緬懷高僧
高風共仰——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
紀念活動在江陰隆重舉行(上)
◎馮科倫
隨筆禪話
時來運轉 ◎秦孟瀟
禪宗網絡
吳立民談湖南禪宗網絡 ◎楊在鈞
世出世法
要有一顆熱忱的心 ◎楊 釗
盼慈輝的小姑娘 ◎慈 河
惠東、惠陽扶貧點滴 ◎吳知韻
親赴災區
香港佛教聯合會組團赴棉蘭
慰問南亞海嘯災民略記
◎紹 根
現代宗教
近代學者對宗教文化的貢獻 ◎周博汶
佛教文學
孟浩然詩的禪趣 ◎黃杰華
佛教動態
佛聯會清明思親法會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讀《當代高僧訪談錄》

  著名女作家華川是位虔誠佛門弟子,多年來她先後皈依高僧大德有:妙湛、妙善、明暘、本煥諸大善知識,故與佛門因緣殊為深厚,在諸位大師教誨啟迪下,領 悟到弘揚正法,淨化人心,是佛弟子神聖使命。於一九九四年間,她在北京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增刊),發心開辟佛教人物專欄,報導國內外高僧大德業績;新 聞報導手法新穎,內容超凡,頗引起國內外讀者廣泛興趣,此後應各方要求彙編成冊,是為《當代高僧訪談錄》的由來,該書共分二冊。由本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出版。

  首冊內容約有四十位高僧訪談錄,其中有漢族地區佛教高僧,也有藏族地區佛教高僧,還有傣族地區佛教高僧;在中國佛教影響較大的是漢族地區的高僧,他們 多半來自舊社會,傳統色彩較為濃厚,學問、道德、修持深受信眾崇敬愛戴,諸如妙湛、妙善、茗山、仁德、明暘、真禪、清定……一代高僧大德為佛教事業作出巨 大貢獻,應入史冊。

  作者華川計劃撰寫第二冊《訪談錄》,欲走訪新一代的佛門龍象,目前正在進行中,可以預知這一代法師中頭腦新穎,胸懷大志,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 標!為佛教事業創造輝煌業績,並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嶄新佛教姿態出現在人間,作者華川為讀者帶來喜悅的新信息。

  作者華川女士為了弘揚正法,不辭辛勞,跋山涉水,走遍名山大川,不畏酷暑嚴寒,攀登雪山高原,耐饑挨渴,拜訪那些深山老林的潛修苦行僧、尼,為近、現 代佛教史保存了難得的珍貴資料,直至今日,能有系統地介紹當代高僧行誼的報導寥若星辰。即使有,還是屈指可數的報導,要不了多久,這些高僧大德的歷史就會 被湮沒無聞了,豈不惜哉?!華川女士早人一步,提前撰寫《當代高僧訪談錄》,這是「續佛慧命」的具體表現,亦是發揚中國文化精萃的延續,難能可貴的精神, 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我們常引用一句話,所謂「拋磚引玉」。如果說,華川寫的這部《當代高僧訪談錄》是一塊「磚」的話,倒希望引來一塊「玉」來。我覺得這《訪談錄》的內 容,帶有相當大的隨意性,並不能圓滿地介紹某些高僧大德的成就,它有一定的局限性,疏漏亦多。因此說,倒希望有規模的出版機構組織人手,來編一部《近現代 中國佛教高僧傳記》,保留他們近數十年來為佛教事業或個人成就的光輝紀錄。華川寫的這部傑作祇當為是「引子」,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讓讀者在腦海中,對中 國近現代佛教高僧有個輪廓的印象,有助於我們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創造未來。對當前新一輩青年法師們能起到引導奮發向上的作用。切不可忘懷老一輩培育教誨 恩德!是為序。

 
 
乙酉年新春團拜及慶祝成立六十週年
暨第五十一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長覺光法師

諸山長老、各位董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天在此舉行乙酉年新春團拜,同時慶祝成立六十週年暨第五十一屆董事就職典禮,得蒙各位董事、會員、及會屬機構同仁踴躍參加,共慶春釐,感到非常愉快,本人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佛慧充滿,六時吉祥,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本會自成立到現在已整整六十年,各項會務工作在歷屆董事努力推動下均取得相當的成就,所經辦的善業如醫療,安老,教育及社會服務,亦正在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認同。

  近幾年來,隨著本會及香港佛教團體積極參與公益事務與不斷擴展善業,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漸漸提高及受到各界人士重視。在去年古曆四月初八至四月十七 日一連十二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慶祝佛誕│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請佛指舍利瞻禮祈福大會」。是次活動承蒙香港特區政府及中央有關當局全力支持,同時香 港大公報和鳳凰衛視、電台鼎力幫助,因而得以實現。這是國家史無前例的安排,可稱千載一時盛事。經過十二天大會期間,匯聚了百萬名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信眾虔 誠禮佛,儀式隆重,盛況空前,在香港佛教史上創下了最光輝的百萬人瞻仰佛指舍利的盛會紀錄。

  在弘法活動方面,除每年舉辦之清明思親法會外,還與香港佛教團體合辦「香港書展│佛教坊」,並得蒙多個佛教道場鼎力支持順利圓滿。

  面對著新時代的轉變,現正採用多種形式推動弘法工作,諸如,致力辦好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培育新一代的僧伽人材,舉行佛學講座以傳播教理,出版《香港佛 教》月刊,設立「弘法使者獎學金」培養在學青少年。在對外事務方面,不斷加強國內外佛教團體的聯絡與互訪及派出代表團出席世界性的佛教會議。

  去年底,南亞地區發生地震海嘯波及十多個國家傷亡慘重,這真是一場世紀大災難,全球積極參與救援,香港佛教界即時動員,以不同形式為災民做點事情,包 括舉行法會、捐款賑災、派團慰問等分享同體大悲的行動。災難見慈悲,人性更顯光亮。在此,請求慈悲偉大的佛陀,接受我們至誠的祈願,祈求您的加被,讓生者 消災免難,健康如昔;讓亡者往生佛國,蓮生九品。

  乙酉年的來臨,祈求佛力加被,事事如意,本人藉此機緣,盼望著香港市民,以祥和之心境,創造美好的明天,今屆當選的董事,有的是新選任的,都是熱心佛教善業的大護法。本人深信在各位董事通力合作下,本會各項善業必定會繼續發揚光大,造福社會。

  最後謹祝在座各位法師常樂,如意吉祥。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五年 (乙酉年) 新春賀詞

  春光明媚,時序更新,我六宗教同人恭祝全港人士新春納福、事業進步、社會和諧、民生安定。歷年歲首,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人會首長,均有發表共同獻詞,表達美好祝願。

  目前宗教同仁,縱目社會現況,深感固有之優良傳統倫理關係,出現日漸淡化之危機,甚至發生家庭暴力,令人痛心。吾人深知修身齊家,古有明訓,父母必須 重視自身責任,對兒女身教與言教並重,務求足為兒女楷模。處身科技高速發展之時代,影響教育質素之事物,充斥社會,身為父母,須要不斷充實本身知識,對訓 導兒女技巧,必須與時並進,使兒女樂於接受,並力求家庭和諧首要生活目標。而身為兒女者,須知今日為人兒女,轉眼便為人父母,孝親敬長,乃中華民族之固有 美德,愛心教育始自家庭,及於社會,敬愛父母乃一切教育之根基,至親莫如父母, 設若不知孝敬,則忘本背理,有愧為人。

  至於人生求學,乃屬必經階段,尊師重道,此乃中華民族固有文化,昔賢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語,其中有傳不習乎之自我反省,意謂對師長教導必須努力學 習,不容懈怠,師道尊然後教化成,希望在學青年深明此理,不單使教育工作者減輕教務辛勞之苦,亦使師生可在互愛及愉快氣氛中共享教與學之樂。

  宗教同人尤其關注本港賭波規範化後,引致青年人博彩心態加劇,對教育質素有嚴重負面影響,亦加深病態賭徒對家庭及社會之傷害。我宗教同人致力端正人 心,止惡揚善,提高精神生活之修養,維護道德倫理之價值,期望各方共同努力共謀社會福祉,謹誠心呼籲願共勉之。

  我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成立瞬經廿五寒暑,曾在香港公園立石以誌其盛,邀得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書有「和衷共濟,存異求同」之語,宣示宗教領袖和而不同之心聲,對促進社會和諧,表達宗教同仁深切期望。

二零零于年一月十九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妙 法

 《金剛 般若波羅蜜經》,通常簡稱為《金剛經》,它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為普遍,它的注本很多,到唐代時則已有八百多家。唐玄宗曾向全國頒行《唐玄宗注金剛經》,明 成祖也編纂有《金剛經集注》令天下奉行。佛教各宗派的祖師大德也多為此經作注,如天臺智者大師,華嚴宗智儼,三論宗吉藏,法相宗窺基等都對此經有注解。禪 宗六祖大師因聞此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無上菩提妙法。六祖以前,禪宗以《楞伽經》印心,此後即以《金剛經》代替了《楞伽經》。《壇經》的「無念 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宗綱,就是對《金剛經》不住于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思想的系統闡發。《金剛經》經過禪宗五祖和六祖的弘揚後,就成為家喻戶 曉的經典了。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可見他的弘通之盛!此經流通不絕,人們多誦讀、研究此經。


傳 譯

  由於《金剛經》歷代 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多次被譯出,現存的譯本共有六種:一、姚秦鳩摩羅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三、 梁真諦法師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四、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五、唐三藏玄奘大師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六、唐義淨 大師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上面六種譯本中,鳩 摩羅什的譯本最早,而且流行最廣。我們通常所講的《金剛經》,多是指這個譯本。羅什所譯,是中觀家的誦本,《金剛經》,在羅什第一次譯出後,般若學說理 論,龍樹菩薩的性空學,得到了傳播,使得佛學不再依附玄學,而走上了自身獨立發展的道路。其後的五譯,是同一法相學系的誦本;如菩提留支譯,達摩笈多譯 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而譯出。所以彼此間,常有不同之處。

  般若部系的經典,總共七百三十六卷,占漢譯全藏(五千零四十八卷)的七分之一。般若是大乘諸佛之母,是一切大乘經典的根本,不能瞭解般若,就難以瞭解其他大乘經典,所以般若在大乘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 般若經典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般若經典與其它的大乘經典相同,都是在佛滅後四五百年間,始漸成立。原始所存的般若祇有八千頌,及一萬五千頌大品般若等, 所以般若部系,要以《小品般若》為最古,這與《十地經》是華嚴經典成立的先驅,後來也就成為華嚴經典成立的依據是相似的。日本學者在研究中把般若部經典分 為四類:一是原始般若:即八千頌般若經的原型,約成立於前一百年至後一百年。二是擴大的般若經,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般若。它們的內容較以前擴 充了,成立於西元一百年至三百年。三是個別的般若經,金剛、仁王、般若心經,它們是以特定的菩薩為中心講說的,約成立於西元三百年至五百年。四是密教的般 若經,理趣般若經,成立於六百年至一千二百年。

  《金剛經》是個別的般若經,它以須菩提即空生,與佛陀的對話組成。


一、對般若的解析

  般若是梵語 prajna音譯,它解釋為智慧。《大智度論》卷四十三中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般若是智慧的意思, 但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認識佛教真理的特殊的智慧,是一種直覺、直觀的智慧,它能引導人們超脫對立的世界,使人從種種痛苦(煩惱、邪見、無明)中解脫出 來。

  羅什把中觀學傳到中 國後,中國三論宗學者又對般若中觀思想加以研究,吉藏在《三論玄義》中說般若有三種,即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對第三種般若,吉藏講文字般若,智 者大師講方便般若。實相要假俗諦來表達,而俗諦祇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開示,並無究竟意義,因此文字般若與方便般若是相通的。慈恩宗把般若分為五種,即在前 三種之後,又加了境界般若和眷屬般若二種。境界般若是指為般若所緣的一切諸法,般若真智以一切諸法為境界,所以稱為境界般若。眷屬般若是觀照般若以暖、 頂、忍、世第一法、諸智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為慧性之眷屬,所以又稱戒定等為眷屬般若。《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這是說戒、定、慧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佛教的般若智慧與其戒學與定學有著 很深的關係,所以稱它們為眷屬般若。但通常人們講到般若都是以般若學所講的三種般若,即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為主要考察對象。

  在對般若的三種含義 進行探索前,又要對二種意義上的般若加以區別,《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般若,二者但為十地大菩薩說。」共般若是為聲聞、緣覺及菩薩說 的,不共般若是為十方十地菩薩說的。般若實相是迷悟的根源,眾生所以有迷有悟,聖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都是從他們對實相認識的深淺上說的, 所以《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一差別就表現在對觀慧的運用上,般若觀慧的運用可分為二種:一是從有漏有聞、思、修,引發能所不 二的般若觀慧,或名正見,正思維,正觀,觀萬法性空如實相,從而脫離雜染的生死苦海。二是導萬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生死解脫,還 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人修佈施等,祇能感得人天福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為成佛的資糧。聲聞追求解脫了生死,但缺少利濟眾生的願心和行為。而大乘菩薩則 以空慧得解脫,而又以大悲為本的無所得為大方便,策導萬行,普渡眾生,即以般若通達法性空的智慧,攝導所修的六度萬行,悲智雙運,從而達到福與慧的圓滿, 成就佛果。因此這二種般若慧中,以般若觀照慧證實相而從生死中解脫,這是三乘所相同的,而以般若慧策導萬行以入智海,成就佛果,則是大乘菩薩不共于其他二 乘的。《金剛經》裡講的般若是對大乘菩薩說的不共般若。


(一)實相般若

  佛教的實相則是指一 種非有非無的存在,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不同於俗人眼中的現實世界,但又不離於世俗的世界,佛教說「不壞假名而立實相」,這包括兩個方面,即性空而不壞假 名,假名也不礙性空,同時色也是不壞法性的。諸法實相與一切法相,一切眾生都是無二無異的,因為色與眾生都是以無分別才得以名為色及眾生的。佛教講實相祇 是超越了對世界的執著,對它採取一種不即不離的態度,不為物所拘,從而也就能從物質及精神世界中解脫出來。

  諸法實相即佛教中所講的第一義,實相是不可說,不可取的,《金剛經》中說: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在流轉不息的假有法相中見到它的本質是無性的,是空的,同時看到性空與假有,則是佛教講的實相。佛教的第一義是無言說的,以世諦故有,實相祇是一個勉強給予的名稱。


(二)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是人的主體 的活動,它以實相般若為觀照對象,而且這種觀照也是符合事物真相的。般若觀照是以實相為對象的,實相不二不別,無所得,觀照時也就要用無所有、不可得的態 度,無相佈施(觀三輪體空,即是一種觀照般若),無我度生,無果而證,這都需要有觀照般若才能成就。任何形式、任何層次的般若都是從觀照中來,沒有對實相 的觀照,也就不會有般若的產生,因此觀照般若是整個般若體系的核心內容。在佛教中,觀是一種對生命現象所進行的深入的觀察和思考。觀是梵文 vipasyana(毗婆舍那)的音譯,是觀察妄惑之謂,又達觀真理也,即智慧之別名。


(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文字是詮表義理的工具,實相本是離文字的,但不假文字,也無法顯現實相,所以文字是法身的依託,文字能詮般若義理,而且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所以稱為般若,文字般若多是指佛教的經典。

  佛教的文字還有更 多、更深的含義。文字般若中的文字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文字,它祇是一種表示,一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能夠啟發人的智慧,從而使人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的 表示。這樣的表示既可以是書面的文字,也可以是口頭的語言,還可以是舉手投足,更可以是緘默不語。《金剛經》用雙遣雙非的方式來闡述實相,這種文字般若是 很高明的,讓人就著這種否定的語言離開語言,理解到言外之意,即言語所標示的實相。這樣破而不立,就沒有邏輯上的矛盾,是佛教闡述實相般若,破除名相的利 器,作為一種思辯方式,它的意義和影響都是深遠。

  般若一體有三義,即 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是體,觀照是用,文字是相。般若雖三,實際上又是一體的,不可分別,是即三即一的。文字般若能啟發人們去體會佛法的深 意,人們根據佛陀的啟示,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這就是觀照般若。在觀照般若中,人能契合自己的心性,了達諸法實相,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通常人們總是從文 字般若起般若觀照,從而達到實相般若。佛菩薩從聞法到證果之間,所依的主要就是觀照般若,《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是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要人們在一切動作行為中觀照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自性的,是空的。觀照般若在般若中居於核心地位的,觀照般若是屬於認識範疇 的,是屬於實踐的法門,所以整個的般若思想也就帶有很強的實踐性,帶有濃厚的認識論色彩。(待續)

 
 
漫談佛教的稱謂(上)
◎智 海

引 言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重禮儀,在稱謂方面亦十分講究。皇宮有皇宮的稱謂,儒家有儒家的稱謂,道家有道 家的稱謂,我們佛教也是一樣,有著我們佛教的稱謂。而佛教的稱謂和其他宗派的稱謂大不相同,因為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顯得特殊,而且還頗具神秘色 彩。隨著歷史的前進,改革的開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當前的佛教就象一朵盛開的花朵,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親睞和喜愛。因而皈依佛教的信徒也越來越 多,可是許多信徒的信仰雖然虔誠,認識的出家師父和在家佛友也很多,但由於對佛教稱謂缺乏瞭解,往往會造成一些的笑話和麻煩,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 生。為了讓同參道友和在家居士們對佛教的稱謂有所認識,今就佛教的一些稱謂作一簡要的介紹,以使有緣同修,互相瞭解,互相尊敬和互相交流。

一、七眾弟子稱謂

  佛教的七眾弟子是指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和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這是根據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有區別,也是佛教日 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稱謂。對於出家五眾來說,男眾稱為僧,女眾稱為尼,一般的在家信徒都可稱之為師傅。比丘、比丘尼有「弘揚佛法、普度有情、續佛慧命、紹隆 佛種」的義務,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應先學習沙彌戒和根本戒,次則登壇受戒。針對在家二眾來說,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稱為優婆夷,他(她)們可受三 皈、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等,具有供養三寶,修學、護持、弘揚佛法的義務。

  比丘:梵語比丘,又稱苾廿芻,意譯為乞士、破惡、怖魔等,謂上於諸佛乞法,資益慧命;下於施主乞食。比丘是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戒,約250條)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僧人、大僧等。

  比丘尼:梵語比丘尼,又稱苾廿芻尼、比呼尼等,亦名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略稱尼。比丘尼是特指受過具足戒(比丘尼戒,約348條)的女性出家人。俗稱尼姑、二僧等。

  據戒律規定,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傳法、接受俗人供養的資格。受具足戒年齡一般在二十歲至六十歲之間。

  沙彌:梵語沙彌,舊譯息慈、息惡、行慈等。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全稱室羅摩拏洛迦、室羅末尼羅,又云勤策,又云求寂。沙彌是特指已經剃度、受過沙彌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齡多在七歲至二十歲之間。但二十歲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也不少。

  沙彌尼:術語,新譯室羅摩拏理迦,也譯為勤策女、息慈女。特指已剃度、僅受過沙彌十戒,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即女性之沙彌也。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意譯為學法女、學戒女,新譯正學女。特指欲受具足戒者、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其間使自十八歲至二十歲滿二年間別學六法,驗胎之有無,且試行之是否真固也。

  優婆塞:梵語鄔波索迦、優婆娑迦等,意譯為近事男、清信士、信男,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男信眾,俗稱男居士。

  優婆夷:梵語鄔波斯迦,意譯為近事女、清信女、近宿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法、受持五戒或八戒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

  此外,以上七眾還有以下一些稱謂:

  沙門:亦稱桑門、喪門、沙門那等。譯曰息心、靜志、修道等。意為息心修道、消除煩惱。為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我國則專指佛教僧侶。

  和尚:亦稱和上、和社、烏社,是安息國語,鳩摩羅什法師譯為 力生,謂師有能力,供給僧人四緣(衣、臥具、食、藥)滋生色身。又有法味,教導僧眾,增長法身慧命,故名力生。也意為「親教師」或「師傅」之義。叢林中的 習慣,祇有住持稱為「和尚」。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後來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尼姑是雜名,就是女僧也。釋典名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為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喇嘛:義為最勝無上,廣義上說相當於漢地的和尚、師傅的意思。一般在蒙古、青海和西藏等處,都稱僧人叫做喇嘛。一般特指藏傳佛教對男性出家人的統稱。

  僧伽:僧伽又作僧加、僧企耶等,簡稱僧,意為和合眾,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團。後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十二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行者是禪語,指方丈之侍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後泛指雲遊僧、禪僧或修行者。

  緇素: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緇(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緇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為佛教在家男女信眾的統稱。在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為居士,轉而為佛教所用,意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二、寺院職務稱謂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寺院的嚴格管理,是一個寺院穩定發展的保證,管理寺院首先要落實到人,因職務的不同而稱謂也不同。如今一般的叢林制度,都是按照 百丈禪師創立的「清規」為依靠,在叢林裡,叢林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制大小而定。但都是按東西兩序排列,一般大的叢林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 堂、後堂、堂主)和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以下,將這些叢林執事的稱謂做一整理,進行簡單的介紹,讓教界人士更進 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上座:上座是術語,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十年至二十年)、上座(二十年以上)。後來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揚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法主:術語,指佛有諸法,故稱法主。通指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當家。

  住持:住持是表示僧團聚居處之首領,有能安住於世,而護持佛法者故名住持。也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方丈是指禪林寺院中住持所居住的地方,別稱堂頭、函頭。方丈來源於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探跡,度量維摩居士石室,四方各長一丈。歸國後傳與人知,百丈禪師取而用之,訂在百丈清規上,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是指禪堂內的六頭首之一,為一會大眾的上首,也稱為第一座座元、禪頭等。也即西序居首者,凡年高德隆、戒行堪為師表者,為修行之模範,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西堂與東堂並稱,又名西庵、東庵。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為後堂首座,簡稱為後堂,與前堂首座相對稱,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為延壽堂主的略稱,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念佛堂之事務。

  都監:位在監院之上,上輔住持,下匡監院,雖不如監院勤勞理事,而大端則須盡知,故名都監。

  監院:是總領眾僧的職稱,為一寺之監督。即負責協助方丈或監管理寺院之事務,有權指揮,一切行政事宜。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幾名監院。

  當家:為監院之俗稱。

  維那:維是漢語,綱維、統理之義。梵語「羯摩陀那」,後稱「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偽等。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知客:又稱作典客、典賓,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凡是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都是由知客引領。大叢林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本為值日僧,又稱「糾察」,負責監察僧人上殿過堂,管理清規執行情況及僧眾威儀。僧值在開大靜後,要由頭山門到後山門各處巡查,防火、防偷等安全。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受其支配的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

  寮元:為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全稱為衣缽侍者,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又稱書狀、記室、外史,是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 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淨頭(管理環境衛生)、毛頭(管理 發)、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待續)

參考書目:
1、《中國漢傳佛教禮儀》,聖凱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2、《佛學大詞典》,丁福寶編;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3、《中國的佛教儀規》業露華著;南海菩薩雜誌社,臺北,一九九四年。
4、《沙彌律儀要略集注》廣化法師述;高雄文殊講堂恭印,西元二○○三年九月。

 
 
重塑石佛的殊勝因緣
◎吳 昀

 江西 南豐縣城西門關外,龍首山下,巨石斜兀江中。橫枕盱江激流,使水勢減緩東去,石下急水受阻,衝成深潭,漩渦層疊,深不可測,名曰「金魚潭」。潭邊彎曲小 徑,為城鄉過往必經之路,因山陡路窄,行人常此溺水,百姓疑議水妖作祟。壽昌寺圓覺禪師,為保一方平安鎮水妖,擇址金魚潭上,依山鑿龕,鐫刻佛像。於宋光 宗紹熙四年(l193年)聘河對岸水南村朱打石雕刻。因山勢鑿梯形佛龕一孔,高6米,寬14平方米,龕裡就山紅石鐫刻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一尊,身高 5.3米,出土3.3米,陷地2米。佛像端莊慈祥,氣度不凡,朝拜者不絕,香火日盛。因佛像為山紅石雕成,百姓便尊稱為「石佛」。石佛年代久遠,鐫刻精 細,匠心僧意,造詣頗深,是研究宋代石雕藝術與佛教文化的瑰寶。一九五七年九月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風雨滄桑,八百多年的漫漫歲月,石佛幾度興廢,「文革」動亂,慘遭劫難,佛像被炸毀,頭顱落地,手腳和身軀全成碎石,石龕變成小鐵匠的栖身之所。

  釋演成平反落實政策後,於一九八一年調任壽昌寺住持。壽昌寺處縣城腹地,文革破「四舊」時,寺院廢,佛像毀,僧尼散,房塌寺空。釋演成獲得新生,渾身 添勁,立即著手修復寺院,並與遠在美國的前當家法亮大師聯繫,在得到外援及諸善信助緣後,於一九八三年重塑全堂佛像。同時,也產生了重修石佛的願望。因阿 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教諸宗各派均很崇敬,南豐百姓對石佛更是虔誠敬拜。釋演成想,石佛原本就是壽昌寺的圓覺禪師所建,前師能建,後輩有責 任修復。他向政府打報告,很快得到批准,並決定由釋演成負責實施,從而開始了石佛修復工作。

  重修石佛的消息一傳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搞雕塑藝術的人更是興奮不已,都爭著想攬此項工程,既有老師傅,也有新手,還有外地的藝人。這時縣政協 有人向釋演成介紹政協委員張宜祥曾塑過徐霞客的像,並在省裡獲獎的信息,引起了他的興趣,便上張宜祥家了解情況,看見滿屋子掛著的儺面具,個個形像逼真, 神采生動,釋演成不敢相信都是出自這三十剛出頭的青年之手。「你能塑菩薩嗎?」「能」。「你還沒塑過吧!」「我能學。儺面具我以前見也沒見過,這一學不就 會了!」張宜祥自信地說。「縣裡要重塑石佛,你能雕嗎?」「我能雕!」張宜祥堅定地回答。「這可不比雕儺面具,刻木頭,而是在石山上鑿石頭,而且又高又 大。」釋演成認真提醒他。「你不信,我先雕個小樣給你看看!」

  沒過多久,張宜祥真捧了一尊1.8尺高的石雕小樣來了,還真雕得不錯。聽說釋演成去找了張宜祥,那些想爭活幹的人就閑言碎語,釋演成面對石佛小樣,他 沒表態,將小樣送到縣裡,請縣政協、統戰部、宗教部門和宣傳文化部門召集各方人士進行評審。聽說是張宜祥塑的,議論紛紛,有說好的,有挑毛病的,文化部門 拿來原石佛照片對照,認為不像,堅持要按照片修,結果在像不像上引起了較大爭論。釋演成聽了各種意見,心裡反而踏實了。他同意這種意見,因照片是一九五八 年拍的,八百多年了,石佛幾經人為破壞,多處殘缺,形像變異,不能完全按照片修復。最後決定讓張宜樣用泥塑一個小樣再定。

  釋演成經過反復比較,認為外地藝人不知底細;不敢冒昧。本地的藝人,老師傅也沒搞過這麼大型的,張宣祥雖然年輕,沒塑過菩薩,但近幾年一直搞雕刻,沒 停手,且成績裴然,更可貴的是有一種虛心好學肯鑽研的精神,他想祇要稍加指導,定能成功。釋演成特意翻出西安香積寺大殿阿彌陀佛像的照片給他參考,並親自 指導,張宜祥日以繼夜,沒幾天就塑成一尊1.8尺的泥塑石佛,與西安的無量壽佛不差分毫。經釋演成向領導再三推荐和堅持,最終與張宜祥簽訂了施工合同。動 工前,釋演成先在壽昌寺內建起一座「接引亭」,將塵封十七年掉落在龕底的石佛頭像啟出,由張宜祥進行修飾,恢復原貌,迎回寺放於亭內,並砌「石佛靈顱塔」 予以永久保存,供朝拜觀賞。

  張宜祥很看重這項工程,把它視為學習實踐的難得機會,釋演成更是傾心於此,要為佛教也為南豐獻一份厚禮,堅持高標準,搞出精品來。因石佛是在原址修 建,利用原山紅石雕刻,石龕必須往裡打。當得知要重新修石佛,張宜樣就夢寐以求想幹,他常到石龕前轉,勘查地形,醞釀方案,當願望變成現實,他高興得幾晚 沒合眼。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正式動工後,張宜祥與徒弟五人,起早摸黑幹,他先在石山上勾繪了一尊一丈八尺高(含二尺蓮花座)的佛像輪廓,然後從外向裡, 由上而下,精心雕刻。釋演成也天天來到現場指導。張宜祥有不明確之處,他就詳細講解,發現雕得不對的,也及時進行糾正。在雕刻髮型的時候,張宜祥為了美 觀,將圈髮向左旋整齊排列,釋演成按西安的照片,指導他改為向右旋,依兩圈夾一圈的方式排列,達到了照片上的效果,美觀有序。每天前來觀看的人不少,各種 議論都有,釋演成鼓勵張宜祥別在意,張宜祥決心更堅;一定把石佛雕好。驗收時,正在寺內用泥塑大佛的福建藝人有意挑毛病,說托蓮花的左手沒塑好,要打掉, 用水泥修補。縣政協、統戰部的領導當場給予否認,後祇稍作修改。經八個月的精雕細刻,全省罕見的石佛於次年五月十九日終於塑成。重修後的石佛,端莊慈祥, 氣度軒昂。在圈圈短髮下,慧眼微眯,雙唇緊閉,嘴角稍翹,顯出慈祥的笑容。左手托蓮花於胸前,象徵苦心純正,右臂下垂,掌心向外,意在引導執迷不悟者覺 醒;身披袈裟,胸懷半露,展示出誠心可敬,性格剛毅。張宜祥為搞面具雕刻需要,研究過民間麻衣相,雕石佛時,他有意將陷塌的鼻子生根處,雕得方正豐滿,更 突顯了石佛的慈祥。過往行人,無不稱贊,連原先說閑話的老藝人也不得不轉變態度,夸獎他雕得不錯。

  一九八五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生辰日,舉行石佛開光慶典,城鄉香客及鄰縣信士蜂擁而至,盛況空前。此後,石佛名聲遠播,香火日益興旺。隨著石佛的名氣,張宜祥也名傳四方,城鄉寺廟紛紛請他塑菩薩,南城縣麻姑山旅游區還特請他去塑了「麻姑獻壽」像。

展現臥佛神彩

  在重塑石佛的同時,釋演成修復了壽昌寺院,重塑了寺內三尊大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伽藍等菩薩及十八羅漢尊者。使寺院恢復了原貌。後又重建彌勒韋陀殿,改寥陽殿為舍利殿,內砌八方七級千佛塔,供大聖舍利,塑千佛。

  一九八七年,釋演成參加全國佛教協會理事會。會期組織參觀北京寺廟,在香山臥佛寺,看見慈祥的臥佛,引起了釋演成的興趣。他想,人有立、坐、行、臥、 佛也如此,壽昌寺需要一尊臥佛。集體參觀,列隊前行,匆匆而過,不能細看,會後,他特意到國務院宗教局,要求再次參觀,宗教局即派人陪他重觀臥佛,他們邊 看邊談,釋演成表示了想塑臥佛的願望,宗教局和寺院都表示支持。當即釋演成與他們談妥了之後派人來學習等事宜。

  石佛塑好後,釋演成見朝拜者與日俱增,而石龕內外窄小,擁擠不堪,便將寺內原觀音堂及兩廊舊房,改建無量壽佛殿和臥佛殿。他先請張宜祥按石佛形像用泥 塑了一尊丈六高的無量壽佛,供人朝拜,而後要張宜祥塑臥佛。張宜祥因沒見過臥佛,有點猶豫。釋演成掏錢給他上北京參觀,並清縣政協派了秘書封百華陪同,還 寫了一封信交他。倆人先到地區和省裡開了介紹信,再上北京。開始,香山臥佛寺不讓他們進,拿出釋演成寫給臥佛寺的信,便得到熱情的接待,因為他們曾有約 定。不僅讓張宜祥看臥佛,還任他拍照,量尺碼。張宜祥看見外國游客都不讓拍,他知道機會難得,看得更加認真仔細,從各個角度拍了臥佛,記下了各部位的尺 寸,還拍了四周的十二圓覺像。

  從北京歸來,張宜祥就動手塑臥佛。他率徒弟按照片的形像和尺寸,用泥仿塑。釋演成有空就在一旁陪伴,遇到問題共同商討。張宜祥在北京參觀時,看得認真,記得牢靠,又有照片參考,加上是泥塑,所以他得心應手,進度較快。

  百姓聽說壽昌寺在塑大臥佛,很多人好奇地前來參觀,看了就想說,邊看邊議,難免發出各種議論。當臥佛雛形展現在人們面前時,眾說紛紜,綜合起來主要 是:認為左手短了,應過膝,像根木棍,缺少靈氣;臥姿,雙腳不宜伸直,臥如弓,右臥時左腳在上應微屈;袈裟的邊寬了,成了一條帶斜披在身上,並縳住了手 臂。此時,張宜祥已先後在各地塑了上千尊佛像,實踐中增長了才識,提高了技能。針對眾多的議論,他與釋演成以照片為准,進行對照,好的、對的意見便吸取, 進行修改。張宜祥認為「手過膝」是藝術夸張之說,實際沒那麼長,但他還是試了試,將左手加長,結果明顯的不相稱,也與照片不符,便又改了回來。關於衣邊的 處理,釋演成主張向外翻,從肩上往下披,張宜祥考慮因是臥姿,衣服便不如站時貼身,會有一些間隙,衣邊應當有點厚度,才有立體效果。經過反復推敲,共同商 議,採取措施,使不足之處得到彌補,臥佛塑得愈加豐滿、完美。很快又塑好了十二圓覺菩薩,個個栩栩如生。

  得知臥佛塑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秘書帶了一位北京的高僧,特來南豐壽昌寺,向釋演成表示祝賀,看了臥佛像,非常高興,點頭稱贊。

不斷鑄造輝煌

  臥佛塑好後,釋演成又致力於壽昌寺的改建和擴建工作。一九九七年買下寺右側的民居舊屋,拆後改建四層樓房,上為淨宗學舍,次年,改山門為天王殿,塑四大天王像,樓上為玉皇閣。同時將兩廊廚房改建三層樓房,上為鐘鼓樓,塑觀音、地藏、玉皇像。

  進入新世紀,釋演成在得到移居美國的前當家法亮大師二萬美金的支援下,將寺裡多年的積蓄,加上諸善信的助緣,籌集近百萬元資金,開始了觀音顯聖殿、萬 佛樓西方三聖殿的建設工程。二○○一年春購買下寺右側一塊火燒坪地基,於二○○二年二月十九日開工建造一幢三層殿堂,下層為齋堂,中層觀音顯聖殿,上層萬 佛樓西方三聖殿。

  所有這些殿裡的佛像,釋演成都讓張宜祥塑,即觀音顯聖殿內躋龍駕雲洒甘露觀音,及四周大悲觀音八十四相像,三聖殿內的阿彌陀、觀音、勢至三聖像,其中 四尊大佛像均丈六尺高,八十四相像高五尺,此外萬佛樓內還有三千套三聖和一萬八百尊萬佛像。數以萬計的佛像雕塑工程,把張宜祥忙得不亦樂乎,他合理安排, 將三聖和萬佛像的製作放在正通工藝禮品公司,先塑好模型,再用進口樹脂復制,由小兒子負責,自己帶上大兒子張國輝和女婿黃國強,三個美術大師齊上陣,在殿 裡塑大佛。

  二○○三年農曆十月初二,三聖殿舉行上梁慶典,隆重而熱烈。因建殿和塑像同步進行,形勢所逼,張宜祥不得不加快塑像速度,竣工之日,指日有望。如今的 壽昌寺規模擴大了一倍,已經是殿堂林立,佛像濟濟,香火興旺。說起壽昌寺的變化,人們無不稱贊釋演成真誠為佛的精神,同時亦情不自禁的贊頌釋演成和張宜祥 的友情:二十年來,釋演成花「學費」培養了張宜祥,張宜祥也為壽昌寺出了大力。是宗教將他們結下友情,是友情使他們鑄造出輝煌!

 
 
林子青與趙樸老的因緣種種(下)
◎林志明

(接上期)

 改革開放後,樸老常到各地視察,去福建各地時常請父親陪同,父親不但陪同參觀,而且向他及夫人介紹福建許多寺廟的歷史以及現況。如到漳州時,父親還特陪樸老去考察南山寺的古鐘。

  新加坡的廣洽老法師是父親的師兄,屬漳州南山清泰寺的臨濟宗喝雲派。他們之間有極深厚的親情和友情。洽老年輕時仰慕弘一大師盛名,十餘年間,侍奉弘一 大師,恭敬供養,過於師長。後來,還特與瑞今、學常諸師赴泉州開元寺跟弘一大師學律。洽老對弘一大師的崇敬也使父親與他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一九八五 年秋冬之間,父親陪同洽老在全國各地參觀訪問。洽老到名山大剎多有布施供養,還特為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多個佛學院各有五千元至二萬元人民幣的布施。而對 廬山東林寺這個淨土道場他慨然捐助外匯六萬元。(後來一九九○年時,洽老以九十一歲高齡第二次專程到東林寺,捐贈新加坡幣七萬元、馬來西亞幣一萬元、金箔 折合黃金兩斤,幫助重建蓮社大殿。)在到北京時,洽老由父親引見了趙樸老,父親並匯報了洽老這一系列的無私援助,洽老當時又以一萬元面交樸老轉贈中國殘疾 人福利基金會為基金。樸老讚揚洽老對大陸佛教道場、佛教教育與文化事業的熱心關懷,並囑咐父親要好好陪伴洽老到各地參觀。在泉州時,正值陳珍珍居士等發起 編《弘一大師全集》的時候,洽老聞之,歡喜讚嘆,隨即捐助二千元以為籌備基金。由於洽老之首倡,其後海外人士又陸續贊助,後來《全集》得以出版,亦應感謝 洽老首倡之功。當時,編委會推選父親擔任主任,父親在中國佛協和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尚未退休,然而他為編纂《全集》多次往返於閩南與北京之間,有時在閩 南,一住就是三、五個月乃至半年,因此,《全集》十大冊的出版,也是與樸老和吳立民所長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

  一九九三年,父親經過四十八年的搜集、補充、整理而完成的《弘一大師新譜》共二十五萬字,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以作為大師圓寂五十週年的紀念著 作。父親將新作一冊贈予當時正在住院治病的樸老,請他指教。樸老很快就給父親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讚嘆說:「……數十年蒐集之勤,編撰之力,顯彰先德, 嘉惠後學,功德實非淺鮮,至堪欽佩。扉頁所題小字,恰比蠅頭,足見目力不讓中年,可欣可賀。……」

  樸老常對佛協的一些工作人員說:「林老是部活字典,是我們中國佛教界的國寶!」由此可見他對父親的信任和敬仰,也可看出樸老為人的謙遜。父親深感知遇 之恩,無論代筆、起草或校閱,祇要樸老指示一下,總是努力按時或甚至提前完成,使樸老在接待內外賓客時更加心中有數,總能應付自如而獲得讚揚,父親則甘當 無名英雄,且為樸老的每次成功而歡喜。有時偶聞對樸老的微詞,而父親卻以為中國大陸佛教事業得以復興和發展,正法得以宏揚,固然與國家的開放和宗教信仰自 由政策以及各地緇素的努力有關,但樸老在這個歷史時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功績是絕對不可低估的。

  父親與樸老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九五六年以來,他們都住在北京,為工作或學術上的問題,常有書信往來,也會在佛協晤面,但父親極少去樸老家, 幾十年來僅去訪過可數的幾次,且多半是因受人之托,其中僅有一次是父親帶我同往的。然而,樸老有病住院時,父親有時會寫信向他致意問候;父親住院時,樸老 則會派人送水果並附簡函問候,關懷之情十分真切。

  父親深知樸老身處要位,特別注意不要讓樸老為難。比如,我家一九五六年因父親的工作調動,不得不由滬遷京,先是在甘石橋西鈄街租民房住,文革後曾先後 搬到當時在北海附近的「三時學會」和法源寺後院的一個小偏房內居住,文革結束初期,惜繼母一侄女(她因全家去美國而空出房來)在二里溝一居民樓五層頂樓一 個兩居室單元住了近十年,每次換煤氣罐時,父親還得自己抬上五樓。這一切生活上之不便,父親從未向樸老或其他佛協領導申訴過。一九八七年,佛協在今塔院的 晴冬園及朗秋園蓋了一批單元房。一九八八年,許多佛協的工作人員已申請到並已遷入新房,父親怕麻煩樸老,仍未有所表示,後來還是在當時佛協辦公室主任李呈 鈞居士和國際部主任鄭立新居士的多次提醒和催促下父親才向樸老呈了一份住房申請信,樸老知道我們一家多年來在京沒有安定而較舒適的居住條件之後,頗感歉 疚,囑有關方面給予妥善安排,此後,我家才得以遷入後來直至如今的三居室較寬敞的單元房。可以說,這是父親唯一一次為了自己的私事而去麻煩樸老的。樸老也 在百忙中給解決了父親的住房問題。

  我和外子喬尚明自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年都在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簡稱為「唐山煤研所」)工作。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時許唐山發生了八.三級 特大地震,也波及津京等地。當時,我母親因已有二十年未回上海,是年四月間返滬探親,她本來就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症,在滬與親友久別重逢,一時激動,竟在 滬中風而半身不遂,我曾趕去侍疾,經急救治療,病情好轉,便出院在上海親戚家休養康復。父親由於佛協和樸老的關照,仍留在上海照顧母親。我因家中尚有三個 幼小子女,而外子又經常出差搞課題,不得不盡快回唐山上班。發生地震時,外子正在吉林出差,我剛從上海回來不久,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一時間房倒屋塌,幸好 我們所住的房子是個長方形的三層樓房,有三個單元,這棟房子是從中間單元倒塌的,兩頭尚站立著,而我們住在一單元,所以未被壓死,祇是十三歲的大兒子的身 子被壓在倒塌的一堵小牆的磚瓦堆中,我奮力將他扒出,幸好頭部未傷,僅腿部皮肉受傷而已,但我們的單元門因變形而無法開啟,祇得通過破牆洞進入隔壁人家的 樓道,爬到該單元大門頂上的雨塔將三個孩子送下,自己最後跳下。一家四口這才離開了險境,成了幸存者。然而,這時的唐山無法與外界聯繫。三天後,北京煤研 總院派人來救災,我急匆匆地寫了簡短的報平安家信給我和外子雙方的家人,托北京總院的老同學為我郵寄各方。家人得到我們報平安的信息大約是在八月五日左 右。在此期間,父親曾兩度寫信給樸老,樸老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給父親回了兩封信,關懷之深情,可見於書。如八月二日樸老的來信說:

  「子青居士:頃奉大函,承關念,至 感。北京地震後,中央及市、區均立即採取各種防備措施,唐山、天津等地,亦已派工作組前去,相信必能勝利地擔任抗震救災工作。令媛情況,弟亦甚為馳念,目 前電報不通,郵件亦恐不能及時到達,因可能疏散,一時不易尋得確實地址。尚望勿過於著急,善自保重。

  弟及榮熙、秉之圴全家暫遷廣濟寺,因此間院子大,易於趨邂。前院住附近居民七百餘戶,約二千餘人。目前防震工作緊張,其它工作相應暫緩。餘震未息,尚須保持警惕。

  尊夫人經醫療後激臻康復,甚可欣慰。根據目前身體情況及此間地震情況,自以暫住南方為好。

  專復 即頌 健康

                                    樸 初

1976.8.2」

  榮熙、秉之均囑筆致候

  父親在收到我的平安家信後,即寫信轉告樸老,後者於八月十三日又特作書答復如下:

  「子青居士:

  頃得手書,欣悉令媛已有信報告平安,真可謂家書抵萬金也。一星期前聞友人云唐山煤研除一人受傷外,餘均無恙,因未經證實,故未函告。今得此喜訊,尊夫人病體當更易康復,誠可慶賀。

  此間防震工作仍在進行不懈。我與溫、廖、趙、張諸公及李、陳二家均住後院(舍利閣前)帳篷中,一切 均好。大作五古長篇(父親在收到我的平安家信後,曾作一五古長詩——作者註)甚真切,已連同大函與李、陳二君閱,並已向王紹祐同志代為致意。諸君均囑筆致 候。咸以令媛一家平安為慰。

  匆致,並祝暑安!

                                  趙樸初

 8.13 (1976)」

  趙樸老與父親之間的相互尊重、關懷和支持,從許多方面都可以體現。然而,唐 山大地震後他們的相互牽掛乃至樸老對我一家愛屋及烏般的關懷,尤其令我感動又感激。從父親隨樸老一起活動的許多照片中可以看出,樸老總是那樣慈眉善目、和 靄可親,而父親又總是那樣愉快地隨從。應該說父親對樸老是心悅誠服的,他給樸老所寫的輓聯可以體現他的真實心情:「數載親承備聞教誨,一朝永訣不勝瞻 依。」

  樸老遺囑中有詩句曰:「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就像廣欽老和尚所說的那樣:「無來無去,無大事。」樸老不斷生死也不著生死的禪者胸襟是永遠值得我們佛家子弟緬懷和學習的。

  父親與樸老間因緣深厚,卻又如清風明月。他們為中國佛教及佛教文化所共同作 出的貢獻是我們這些後學所值得敬仰的。我在寫這篇小文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著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拙文雖不免冗長,卻仍不足以道出他們幾十 年如一日互相關懷和支持之萬一。此外,應該說,在我的一生中也不斷地感受到了他們的關懷和影響,這也更加深了我對他們的懷念。

 
 
中國佛教孝道思想初探
◎常 耘

一、前言

  佛教在兩漢之際就從印度傳到了中國,但在兩漢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非常的緩慢,甚至受到中國社會各方面的阻礙,不能正常前進。究其原因,很大程度 上與中國固有的社會倫理從表層上看格格不入,特別是在孝道思想上的分歧,各執己見,成為當時的焦點。而孝道思想又是中國佛教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佛 教中國化的表現,故有必要對中國佛教的孝道思想進行梳理和考察。就教方家,批評指正。

二、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

  佛教傳入中國在兩漢,兩漢時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是儒家佔主導地位。當時是「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孝道」思想是社會倫理的核心思想,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品德「工具」,也是世人追求仕途的基本條件。

  首先孝的社會作用。「孝」不僅是家庭,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的基礎,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社會法律效力,是維持整個社會的基礎。如「其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如果能善事父母,善事兄長,這樣的人能犯上實再是太少,不好犯上,而作亂的是沒 有的。這是「孝」起到的效力。「仁」思想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而孝又是「仁」思想的基礎。

  對整個社會而言,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固了社會才能穩定。用「孝」來規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使家庭各成員之間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各有所依,這樣家庭才能保持最大的穩定,從而使社會也得到穩定。這就是「孝」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所起到的最大的社會作用。

  其次,孝道思想的發展。孝道思想作為一種倫理原則,產生於西周,漢代以後,發展迅速。秦統一六國到兩漢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漸鞏固。在整個中國封建社 會歷史時期中,孝道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範。漢代《孝經》的出現,開始把「孝」作為天經地義的事,並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歷朝的統治者都 「以孝為先」,一方面穩定了社會秩序,起到了社會作用;一方面以「孝」作為仕途的基礎,臣孝於君,使臣子不得犯上,鞏固了自己的寶座。

  封建時期的國人「以孝為先」,做官的先觀察在鄉人眼裡孝不孝,孝不孝決定其能不能做官。孝道成了做官人的基本條件,統治者以此來衡量能不能做官的「工具」。

  魏晉時的李密曾在蜀漢擔任過尚書的官職,蜀漢滅亡後,晉武帝採取籠絡人心,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逼迫甚急。李密為了不願做官,又為了不違背聖旨,陳述 了自己的不幸的身世,表明祖母病重唯願侍奉榻前的心願,說明不能赴任的原因。其中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 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在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下聖旨,不赴任是抗旨,要砍頭的。晉武帝不但沒砍李密的頭,反而赦免了他。這是晉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所感動 了,皇帝是不能殺孝子的。

  秦漢後以孝載入史冊是非常榮譽的事,人們爭相行孝。不管其目的如何,在民間行成了一種風氣。

  宋以降,統治者把歷朝有名的孝子編成二十四個故事,配以圖,在勸善勸孝,形成了三十四孝的說法。二十四孝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影響深遠。佛教用來勸善勸孝的現成的例子,故事又生動。於此中,明顯的看出儒佛交融的影子。

三、 佛教傳入與中國傳統倫理的碰撞和融合

  印度佛教傳入後,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碰撞,主要在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社會倫理上為多,成為當時爭論不休的焦點。而主持佛教的高僧大德們為了使佛教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不得不在倫理上採取讓步的措施,迎合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

  綜觀這些歷史長期的河床上,佛教與中國傳統社會倫理不斷的碰撞,不斷的融合,以至不斷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佛教的文獻中可見一斑。如牟子《理惑 論》,當時反對佛教的人認為,《孝經》講人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終前還叫弟子看他的手足,表示自己不敢有毀傷之意,孝心所致,現在的出 家人都剃除鬚髮,為甚麼違背聖人的語言,不合乎孝子的做法。牟子則回答說:

  「夫訕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樹德?德將不樹頑囂之儔也,論何容易乎!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咄,而父 命得蘇。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絕於水矣。……由是而觀,茍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 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

  牟子認為,行孝必須要符合「道」。看一個人的行為孝與不孝,應當看事情的實質,而不能光從表面或形式上看問題。符合道的孝,才是真正的孝。比如說從前 齊國有個人乘船渡江,其父不幸墮水,那個人救起父親後將其頭腳倒置,使水從中吐出,救了他父親的命。從行為上講倒置父親的頭腳是非常不孝的,但也正是不孝 的行為而救了他的父親,你能說他是不孝嗎?若要成就大德,就不能拘泥於小節。所以說出家人捐家財,棄妻子,不聽五音,不視五色,是不能說他們違背了孝道。

  問難者又問:夫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今天沙門棄妻子,捐財物,或終身不娶,是違背了福孝的行為。牟子則在辯論,妻子、財物,都是身外之物, 在世俗生活中才是必須的。追求佛道的人是不追求世俗之物,追求清淨無為才是最高的境界。今天沙門為了追求崇高的道德而離開妻子,放棄世俗物質的享樂生活, 是一種高尚的行為,而不是不孝。

  在說沙門違背服飾禮儀,不跪拜父母王者,不遵守傳統的禮制時,牟子說這就不能表面形式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 德。」牟子又說,上古三皇之時,人們食肉衣皮,住在荒野洞穴中,以質樸為尊,根本談不上禮法,也沒有服飾衣冠的講究,但人們還是稱贊三皇之時「有德而敦 龐」。沙門也是有同樣的道理:「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為貴。」

  東晉時孫綽的《喻道論》中也有對孝道思想的闡述,其形式也與牟子《理惑論》形式一樣,採取問答的方式。問難者說:「周、孔之教以孝為首,孝行之至,百 行之本,本立道生,通於神明。」所以兒子侍奉雙親,雙親在的時候,盡心去奉養,不在的時候要祀奉。三千之責,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夷毀,若 有毀傷,一生都是非常慚愧的事。「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即疏,刓剔鬚髮,殘其天貌,生廢色養,終絕血食之親,等之行路。背理傷情,莫此之甚。」對 此,孫綽辯解道;「孝之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所以「父隆則子貴,子貴則父尊」,如果祇是在飲食,生活方面禮敬父母,而不能「令萬物尊己,舉世 我賴」,就不能說是給父母帶來了更大的尊榮,就不能算是盡了孝道。

  孫綽認為佛教的教義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互補,一個可以治本,一個可以治表,兩者結合起來就能「無往不一」。就孝道而言,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修行,表面看來是離家疏親,但通過修行,悟得無上之道,即能榮親耀祖,還可以為祖先祈福,所以不違背孝道。

  廬山慧遠法師認為,佛教僧人是出家修行者,出家修行者屬「方外之賓」,因此不能以世俗的禮法來要求和衡量出家人的道德情操和行為標準。其在所著《沙門 不敬王者論》中說,在家佛教徒未脫離世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應當遵循世俗的禮法,對父母盡孝,對國家盡忠。「處俗則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孝之義」都要遵 守,不容置疑。至於出家修行者,則「隱居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所以在禮儀方面不能同世俗一樣,而應有所區別。從現象上看,沙門不敬君親是「內乖天屬 之情,外闕奉主之榮」,好像違背了中國傳統的禮制孝道。但從本質上來講,「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契皇極,大庇生民 矣。」

四、結論

  孝道觀是中國社會倫理綱常的主導核心,是無須置疑的,而佛教的傳入與儒家碰撞的地方,在社會倫理綱常上比較多,特別是孝道思想上的磨擦,成為當時主要 的焦點。佛教的高僧大德採取佛教與儒家融合的方法,以至影響後來宋明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於此,我們看出佛教的做法是非常的成功,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 的一頁。

  通過對佛教孝道思想的考察,總結佛教孝道思想有以下幾點特徵:

  (1)佛教的孝道思想是相對於儒家的社會倫理綱常提出的。主旨在說明佛教是講孝道的,而且,比儒家的孝道更深刻。

  (2)佛教的孝道思想是「茍有大德,不拘於小」,而儒家的孝道是注重細節。佛教採取融合的態度,是基於當時的社會不肯接受佛教的思想。

  (3)佛教的孝道思想是以修行為其基石,而儒家的孝道是重行為、形式,表層化。

 
 
「禪」就是平常心
◎傳 道

 對於「禪」,眾生把它神話了,感到「禪」是一種可盼而不可接的事情,祇有像出家人一樣吃齋飯,披袈裟,修閉關才叫「禪」,這裡我想說一個故事:

  據說釋迦牟尼有一次登法座講法,司儀文殊菩薩拍響惊堂木喝到:「請你們認真觀摩法王所說的法,法王的法就是這樣的。」這句話本來是說法完畢時司儀才講 的話。這說法還沒開始,可是文殊卻宣布法講完了,這是怎麼回事?祇是釋迦牟尼靜靜的離開了說法席。在這裡,我們對老祖宗釋迦牟尼的虛懷不得不肅然起敬。一 位現代「禪」師說:「禪不是說,唱,聽,聞之物,是所見之物。禪是不可讀不可講。但可用眼力來觀摩,我們看到佛祖的禪,比我們在讀禪或將禪更接近真正的禪 境。

  趙洲和尚對於「禪」說的更清楚:「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真佛內裡坐。」甚至要求眾生對石像也無須抱崇拜之念。因為真正的佛在入的心 中,返回自身,感悟心中純真的人性。純真的人性就是自己的平常之心,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真理。這種純真才是水火不可侵犯的,風雨不能動搖的真佛。

  我認識一個皈依三寶的弟子,二十九歲從部隊轉業回來,因他是外地人,寧波話又聽不懂,在地方工作好多年,人家跟他一樣大歲數的,一齊從部隊轉業的大大 小小都被升為科長,副科長了。他每天也是勤勤懇懇的工作。可領導就是看不上他。他本想到地方工作,想幹出一點事業來,就領導一句話說:「外地人,想在寧波 當官很難。」改變了他對人生的執著,每天除工作外看看佛書,念念佛,打打坐,星期天經常帶著孩子到寺院來燒香,拜菩薩,這時無官一身輕,一段時間求得一種 淡泊心境。

  過了幾年,這人生的運道一下子來了,他局裡的老領導下台了,新領導上任三把火,全局的中層班子起用新人,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跟老領導有關係的 人,新領導一個不用,那些拍老領導馬屁的中層幹部聽到新領導有這樣想法,像老鼠一樣到處亂竄到處找關係,一時全局上下幹部調的調,下的下。他是局裡有名的 不會拍領導馬屁的人,新領導上台後總想幹出一點成績來,於是就啟用了這些工作實幹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他一下子從科員被提升為科長,而且他這個部門是局裡 權力最大,油水最多的科室。開始工作,他規規矩矩一本正經,可是他越正經找他辦事的人就越多,漸漸的他替人辦事收賄別人賄賂,從兩條煙,兩瓶酒,發展到收 紅包,這下他吃到甜頭,他感到原來權力是這麼神秘這麼誘惑人,祇要有權你想要甚麼,想得到甚麼,別人會想辦法給辦到,金錢呀,美女呀。當科長不到三年,家 裡房子也買好了,轎車也有了。這下他更加恭敬拜佛,在他心目中他有今天全靠是拜菩薩拜來的,於是他到外面出差,游玩總要到寺院去燒香拜佛,求佛保佑他官運 亨通,財源廣進。

  可是他雖然心中有「佛」,殊不知他心中的「佛」,是邪念之「佛」,他純粹顛倒佛的真正宗旨。他心中一時己被一切的妄想遮住了心田。雖然後來他又當上了 局長,可是正當在享用人生榮華時,這報應就來了,他曾用手中權力,拿了一個房產公司二十萬元行賄錢,由於這家公司的老總抄了會計的魷魚,會計抖出一批行賄 單位領導名單,他是其中之一,他被政府雙規,開除了公職,判了三年刑。在他服刑期間,老婆跟他離了婚,帶著他不明來歷的財產和兒子出了國,家裡的房子也被 老婆賣了,出獄後他變的一無所有窮光蛋一個。

  前段時間,他又到寺院來,見到我就痛哭流涕感悟自己:「過去像做夢一樣,到現在才感悟佛祖說的話,原來世間的一切都是空的道理。」

  於是我啟示他:「禪者對佛有虔誠之心,要消除心裡的一些沉迷物欲,胸懷寬宏忠厚,如溫暖的春風化育萬物,能給一切生命的東西帶來生機。那時在你有權時 候別人求你甚麼,你能像現在這樣一顆心,多結緣,多種花,少栽刺,這報應就不像現在這樣子了,也許你的官會更大,以後好好拜佛,多多布施。現在表面上你無 權無勢一切都空,甚麼也沒有,但你現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脫,獲得了人的智慧,解決了人生一切的煩惱。佛說:「你對事物的一切知是妄覺,不知其是虛無而已。」 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真心不疑這一步,你就會感到這顆心像太空一樣洞徹明朗,無遮無礙。

 
 
高風共仰
——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 紀念活動在江陰隆重舉行(上)

 ◎馮科倫

 二○○ 四年是當代著名愛國高僧、佛學大師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去年十二月廿二日,我國佛教界在法師的家鄉江蘇省江陰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深切緬懷一代宗師為 國家、為佛教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等一百位中國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法師、居士和著名學者雲集江陰。 國家宗教局宗教一司司長徐遠杰、江蘇省宗教事務局局長翁振進、副局長沈祖榮等也前往江陰參加紀念活動。

  巨贊法師一九○八年十月出生於江陰東門外貫莊,一九八四年四月圓寂。系我國當代愛國高僧、佛學家、佛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佛學」奠基人、中國 佛教協會創始人之一。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現代佛學》主編等職。一九四九年九月作為宗教界民主人士 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并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

  斯人已逝,他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和獻身佛教改革的精神,人們將銘記不忘。

同參舊誼今猶在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已八十七歲高齡,他是巨贊法師在抗戰期間一起卓錫廣西桂平西山龍華寺的同參老友。兩人交同傾蓋,誼切投膠。這次,覺光法師 在新加坡主持長達三個星期的傳戒大法會剛一結束,便不顧勞累,來到江陰參加紀念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活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對巨贊法師推崇備至,敬慕 之情常常溢於言表,回憶起當年他與巨贊法師同參同辦道的艱苦歷程。一九四四年,在抗戰日益激烈,桂平岌岌可危之時,巨贊法師強忍內心的凄傷,寫下了《贈別 覺光法師》的詩:山門兩載賴維持,緣盡恩靈未忍離。此去好研真佛理,男兒貴不負相期……

  前往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士中有不少曾是巨贊法師生前的摯友、學生和忘年之交。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還特意遙寄「交情憶磐石,靈智恒清涼」一聯,寄托他對巨贊法師的紀念。

參觀巨贊紀念堂

  十二月二十二日,江陰喜雨綿綿,這天上午,一誠、覺光、朱哲、圓持、傳印、戒塵、覺醒、照誠、昌明、惟賢、慧明、明學、松純、無相、黃心川、楊曾文、 徐遠杰、翁振進、沈祖榮等在江陰市有關領導陪同下,冒雨來到君山寺的巨贊紀念堂參禮,受到數百名僧人、居士和各界人士的熱情歡迎。家鄉人民為迎來我國佛教 界的尊貴客人感到親切和榮幸,可謂殊勝因緣。

  巨贊紀念堂莊嚴肅穆,青松蒼翠,鮮花盛開。當一誠會長、覺光法師一行到來時,這裡已擁滿了參觀的人群。一誠會長全然不顧雨水淋濕衣服,久久凝視著大門 上那副當年中國佛學院師生悼巨贊法師的挽聯:「為法為人靄靄圓音猶在耳,愛國愛教煌煌慧業礪先鞭」……覺光法師站在巨贊法師塑像前滿含深情地說:「師傅, 我看您來了!」便接連跪拜,當時并沒有准備拜墊,此情此景,令在場者感動不已「高風共仰,本屬天人依止;涅槳證果,惟期乘願再來」覺光法師當年所作的這幅 挽聯,如今高高懸掛在巨贊法師的巨幅畫像旁,蘊含了他與巨贊法師的深厚情誼。巨贊法師的皈依弟子、八十三歲的著名佛學家朱哲先生激動地向一誠會長、覺光法 師介紹起陳立在展室窗櫥內的一幅叫他本人撰句、沈鵬先生所書的「揭竿澄江,救亡南岳,傳書虎口,碩德豐功留大地;精研三藏,博通二乘,廣宣法音,等身著述 足千秋」的長聯,兩位長老都認為此聯描述和概括了巨贊法師的光輝一生。

  在巨贊法師生平事蹟展覽館內,二百餘幅珍貴的圖片都有著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展覽按照年代分為「生平傳略」、「佛學成就」、「致力教育」、「佛門奇 才」、「著作豐盛」、「榮歸道山」六個部分,展示了歷史的時空,忠實地記錄了巨贊法師愛國愛教的非凡人生。許多長老、法師和學者們看了巨贊法師那麼多的感 人事蹟後,無不為之感嘆和折服。我國著名佛教學者黃心川、楊曾文等先生對巨贊法師的愛國精神和佛學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當看到巨贊法師的讀經筆記手稿影印 件後,都認為他那種認真刻苦的治學精神非常值得後人學習和發揚。田漢先生的親屬田大畏、田野兄妹倆久久徘徊在「南岳抗日烽火」的一幅幅畫面前,不禁心潮起 伏,回憶起父親田漢與巨贊法師的革命友情。徐遠杰、翁振進等領導看到這些豐富而詳實的圖片資料和巨贊法師的許多遺物後,衷心感謝傾心支持巨贊紀念堂建設, 積數年之功編緝出版《巨贊法師文集》的朱哲老先生。

  巨贊紀念堂是十年前由中國宗教界和海內外著名人士發起在江陰籌建的。這裡不知曾留下了多少高僧、長老和國內外知名人士前來瞻仰、參觀的足蹟,也不知曾 留下了多少諸如彭沖、關山月、尹瘦石、饒宗頤、沈鵬、茗山、真禪等名人的筆墨丹青。如今紀念堂已建成江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有著江南名園的雅致和古 樸。

舉行紀念座談會

  紀念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座談會,這是我國佛教界繼一九九四年巨贊紀念堂開堂舉行的紀念座談會以來的又一次極為寶貴的盛會,也是一次非常具有學術價值和有著積極影響的學習研究巨贊法師佛學思想的理論學術論壇。

  一誠會長、覺光法師、朱哲先生、明學法師、松純法師、無相法師、黃心川教授、楊曾文教授和徐遠杰、沈祖榮、黃滿忠等領導先後在會上發言。參加紀念活動的部分人士以及江陰市有關領導、各界代表共八十餘人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由江陰市委統戰部長張時獻主持。

  江陰市委副書記黃滿忠代表法師家鄉首先致詞。他說,巨贊法師是江陰這方水土養育的一位英才。他把愛國與愛教完美統一於一身,雖有功於革命而始終不介意 榮辱,雖有成就於中國佛教事業而始終恬退為懷。對於這樣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巨擘,體現民族智慧與尊嚴的杰出人物,黨和人民給予了崇高的榮譽。他曾作為宗教 界民主人士,登上天安門參加了開國大典,江陰人民將永遠引以為驕傲。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致詞時說:巨贊法師是我國當代的愛國高僧,他始終與黨風雨同舟。早在青少年時代就參加愛國進步活動。「七.七」事變後,在中 國共產黨團結抗戰政策的影響下,他在湖南南岳和長沙等地,組織佛教徒參加抗戰救國工作。他主編的《獅子吼月刊》對推動廣大佛教徒投身抗日救國活動起了積極 作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從香港毅然北上,決心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力量。解放後,法師愛國愛教,跟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即使是在「十年動 亂」、身陷囹圄的逆境中,他也沒有動搖熱愛祖國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的信念。法師生前十分懷念居住在台灣、香港的同參舊誼,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今天我 們紀念巨贊法師,就是要求全國佛教徒學習他追求進步,愛國愛教,刻苦治學,行解相應的精神;學習他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發 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組織佛教徒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為開創廿一世紀佛教事業的新局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激動地站著發言,他講起自己年輕時與巨贊法師在廣西桂平龍華寺他做當家巨贊任主持那段傳奇般的故事。他對巨贊法師高尚的品 格、淵博的學問和愛國愛教的精神大加稱道。他說,巨贊法師堪稱近代大德高僧之一。他年輕時就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法師學貫中西,掌握了英、德、日、俄、 法等多國語言,寫下數百萬字的著作和讀經筆記,對密宗、天台宗和印度佛教無不精通,可稱大智慧者。一生致力佛教改革,提出了「學術化」、「生產化」兩個不 朽的口號。他學問好,佛法修持和人品道德更好,光明磊落,從來不道他人短長,大家見面都講關於佛教怎麼改革,怎樣做學問。我出家七十多年了,心中最欽佩的 是巨贊法師,念念不忘巨贊法師對佛教、對國家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雖然已經圓寂二十年了,他愛國愛教的偉大精神將與 世長存,我們要永久地紀念他。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愛我自己的國家。出家人「一國千家飯,孤身萬里游」,人生難得,做中國人不易。

  國家宗教局宗教一司司長徐遠杰受葉小文局長委托,代表國家宗教局對本次紀念活動的舉行表示熱烈祝賀。徐遠杰說:巨贊法師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我國著名的佛 教領袖之一,同時也是知名的佛教學者。他青年出家,心懷宏遠,深入經藏,精進學修,在佛學的修持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堪為一代佛教宗師。縱觀巨贊法師捨身 求法的一生,實際上是他普施眾生,將出世法和入世法圓融的一生。一方面他致力於弘揚佛法,一方面他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救民於水火,兩者并行不悖,真正體現 了佛法不離世間法的大乘精神。巨贊法師的一生是真正實踐佛教慈悲濟世大乘精神的一生,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一生。哲人其萎,功赫猶存。今天,我們在巨贊法 師的家鄉江陰市舉辦這次紀念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巨贊法師崇高的愛國情操以及他為近代佛教所作出的貢獻,將被江陰人民引以為驕傲。今天我們紀念和學習巨 贊法師,就是要沿著先賢大德的足蹟,努力挖掘佛教中的積極因素,努力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待續)

 
 
隨筆禪話
◎秦孟瀟

時來運轉

  記得有一年順德市寶林寺佛像開光暨宏滿法師晉山舉行盛大的隆重典禮。該寺向海內外諸山長老、護法居士發出大量請柬,邀請各方師友參加佛門中的喜慶。香 港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及總務主任永惺法師組成一支莊嚴的觀禮團約三百人前往寶林名剎拈香禮佛。寶林寺已有千多年歷史了,六祖慧能大師昔日曾在寶林寺卓錫講 經說法。當地流行一句婦幼皆知的諺語:「先有寶林,後有順德。」順德人以寶林寺為榮,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順德寶林寺的記載,人傑地靈,享譽寰宇。筆者在五 十年代初期曾親近一位文化界老前輩伍憲子長者,他是順德人,是康南海(有為)入室弟子,與著名學者梁啟超同窗數載。在清末年間,有很多人稱得上是「保皇 派」人物。而梁啟超、伍憲子等人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成了「激進派」的先鋒。梁啟超流亡日本國活動,而伍憲子則在美國僑居撰述政論,是海外一度有影響性人 物。曾組海外政黨社團活動(民社黨創始人)。伍憲子在順德人心目中是位崇敬的偶像。


色不迷人

  「出家」修行人,對男女之間的愛情很少談及,甚至認為是「禁區」。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人世間,最複雜、最微妙是男女之間的「私」事。詩人 云:「剪不斷、理還亂!」這些「情」與「愛」的事,由「出家」人來談,可謂「越談越糊塗」!不少「出家人」童真之年出家,根本不懂得男、女之間的微妙之 處,缺乏「經驗」是也。但是,正由於他們不是箇中人,頭腦清醒,不為色迷,才能徹底道破虛幻世相,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且看弘傳法師教導說:世上男 女多情無忌,兩情相悅,昏昏沉沉,一旦情趣一了,無聊即生,由愛生厭,由厭生恨,愛恨之間,如彈紙之薄既脆且弱,何以能繫久夫妻之理?故勸世人,婚前且莫 兒戲,婚後永守道義,夫婦既然是一家,共同用心建立家庭,若以色為始,相處一久必然生出厭惡心情,何能白頭偕老呢?法師說一偈語:「情慾似海深,日久人生 厭;妖美嬌容態,奈何日暮變!」又云:「若無道義理,野花勝家花;色迷眼昏矇,終是不如意!」高人哲理,果能悟通其理,受用不淺。


罪責歸誰

  本港有一大富豪的妻子,獨居在藍塘道一座洋樓上,約有四千來呎,富麗堂皇。然而說起她的身世來,非常坎坷、淒涼。雖然她家富有,卻與偌大的財產絕緣, 與自身兒女亦無緣相伴,孤寂一人生活。她的丈夫五十年代來到香港經商致富,而她獨自留在鄉下,其夫另娶夫人,又生兒女。直至七十年代這位元配夫人來到海外 與夫團聚,不料有家歸不得,經親戚安排寄居在豪宅內,自認命苦,個性突變,拒不見其夫家親人,潛居靜室誦經唸佛,看破紅塵。有一次在佛堂內與我相遇,談論 佛法因果循環道理,頓生信仰,皈依三寶。


生老病死

  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與我打招呼,她若不自我介紹一番,無論如何猜不出對方來,她打趣地問我:「怎麼您越來越年輕了呢?」兩相一比,我確實比她「年 輕」了一大截。所謂外貌的變化,其實是內心變化的具體反映。我與她相比是典型的例子。我過日子從來沒有「心思」,也沒有「煩惱」,即使有「煩惱」,也很快 過去;女人的「心思」,向來是縝密的,尤其受到打擊的女人,更是陷入「自我煩惱」的泥潭,甚至掉進不可自拔的苦境。所謂「歷盡滄桑一美人」!這位女士就是 這樣的「美人」呀,這次見我她談了不少傷心往事,她說得太多了,反而忘得一乾二淨,在我腦海裡老是浮現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婦」的影子驅逐不去!佛家哲理 說:「人生四大苦:生、老、病、死!」人老了是一大苦事,這是誰也逃不了的!俗語稅:「自古英雄美人怕見人間白頭!」見了這位女士,想到她過去「美如花」 的燦爛面容哪裡去了呢?怎不令人心酸啊!


覓師不易

  這位女士見了我,不勝感慨地說道:「見了您,想起信佛的人,畢竟跟世俗人不一樣!」如此恭維的話,聽來面紅耳赤,無法回答。她又說道:「您認識不少佛 門高僧大德,能不能為我介紹一位師傅呢?」她是尋找「指點迷津」的人,是不能拒絕的!我考慮後問道:「你尋找的師傅是要有名氣的,還是要有道行的?」她不 假思索地說道:「我希望找位有道行的師傅,能找得到嗎?」我立即回答說:「在我印象中,有道行的師傅,往往是居住在深山老林裡的老修行,穿破舊的衣服,吃 的青菜蘿蔔,住的是岩洞、茅蓬,也不太會說話,講佛法開示,祇是叫人「老實唸佛」、「了脫生死」我如此這般介紹後她問道:「老師傅今在何處居住?」我直截 了當地說:「在山西五台山顯通寺、廣濟茅蓬、普壽寺……都有這樣的『苦修行』高僧、德尼。你能上山吃苦嗎?」她聽說「上山吃苦」似乎有點猶豫,連聲說: 「看看因緣啦」!


川西大善人

  很多年前,國內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海外各地居士往祖國四川峨嵋山朝聖。返抵成都後,聞說當地有一位吃齋唸佛、樂善好施的川西大善人!和他結緣相 識,相互交流學佛心得。據說,這位修善的李德源居士,現年六十五歲,身健力壯,精神充沛。他早年父母雙亡,家貧如洗,生活困窘。十四歲時,他就參加成都東 站芷泉街運輸公司當搬運小工人。長大成人,方臉濃眉,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人稱謂「李大漢」!他幹活如猛虎下山,力大氣足,肩扛重擔走在前面。他多次榮獲 公司表彰嘉獎,性格剛直,見義勇為。熱愛貧窮的搬運工人,如同手足相親。他對窮苦殘疾人慷慨周濟,有人讚他為人慈悲喜捨,見到他,猶如見到「活觀音菩 薩」!

  有一位新加坡居士特地走訪了這位李德源老居士,說李居士退休後,在家鄉飼養奶牛,由一頭繁殖二十多頭,又兼營商業,於是財源滾滾,家道殷富。早在八十 年代,他未退休前,就開始眾善奉行,並先後皈依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離欲上人。深受佛法陶冶,他一心專修淨土法門,每天靜閱《印光大師文鈔》,受到極 大的啟示。


見佛禮佛

  這位川西大善人李德源居士,皈依佛門後,在思想、感情、行為等方面都起了大的變化;對內,即是對自己內在修行方面,非常虔誠,恭敬三寶。以佛陀的教理 淨除自己的煩惱,一心唸佛,竟能達到唸而不唸的境界,好比一盆污濁的水,不斷淨化它,能清淨澈底如鏡照明大千世界。這是佛門弟子追求的「成佛」目標,都是 由「五戒」、「十善」作起點的。不為善,跟「成佛」是絕對無緣的!多年前,這位李德源居士與另一位佛門胡融等人,朝禮佛教四大名山,李德源發願說道:「孫 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我要樂捐功德十萬八千元。」他在各寺院朝禮時,見廟修廟,見佛禮佛,見僧供養(利是封)。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 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都是四大菩薩:「普賢」、「文殊」、「觀音」、「地藏」的道場,中外聞名。李德源居士周巡一遍,與各大寺廟廣結善緣,不要說 十萬八千元,即是一百八十萬元之數,還看不到影子哩!如果出一千八百萬元,則顯其影響力,因為寺廟、僧人太多了。話雖如此說,但對一個國內的施主來說,卻 非容易的事了,


淨土法門

  四川李德源居士深受「淨土宗教義」影響,他以「持名念佛」為主,有時靈活地,輔以「十六觀想」之一。他遵循《金剛經》云:「無住生心」、「生清淨 心」、「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修成正果—成佛)。佛教要人首先守戒行善,所謂「五戒」是 做人的基礎,「十善」是成佛的正因。外修福,內修慧,「福慧雙修」。修淨者,首先在「心淨」二字上要下苦功夫。心淨則眾生淨,心淨則國土淨;心淨才能去淨 化世界,心淨才能淨化人間。禪宗慧能大師教導說:「心念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念,念佛往生難到。」可見淨修淨業,必先要淨心。李德源居士在名 師的指點下,常以一顆清淨心念佛、觀念實相。念茲在茲,久之,不念而念,夢中都在念。平時行走坐臥朗念、默念不絕於口,不離於心。心清似水,意定如雲的境 界,就進入「念佛三昧」的境界了。隨著念佛意境深入,他破迷轉悟的程度,不斷提昇。信佛的人,「知見」很重要,知見「正」,則能上昇極樂蓮邦;知見「不 正」,則墮入「旁生」(畜生道)或「地獄道」!


因緣福報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一種「緣分」。所謂「有緣則聚」,「無緣則散」。俗話說:「天下無不散之宴席」。父母、夫妻、兄弟、姊妹、朋友……等,都是一 個「緣」字在其間。懂得佛法的人,善於理解這個「緣」字,不為「緣」字所繫,看得開,想得透。近幾年來,我相識多位佛教圈內的居士們,其中有一對曹氏夫婦 給予我的印象極為深刻。曹先生是位著名的航運家,數十年來一直為事業忙忙碌碌,別人稱呼他是「工作狂」!這種人要他學佛有一定的困難,他習慣了,根本「放 不下」!他的夫人出之名門,書香門弟。自從其父母逝世後,「心皈依佛門。她家四姊妹都是虔誠佛弟子,奇怪的是,四位夫婿都不信佛,這就是各有各的因緣,各 有各的福報了。單說曹氏夫婦,其夫雖不信佛,卻非常支持夫人「積善好施」。沒有他的經濟作後盾,就不可能作「功德主」了。可以說,其夫是推動她的力量,而 她則是帶路人!一旦因緣成熟,相信他自會「放下」!

 
 
吳立民談湖南禪宗網絡
◎楊在鈞

 中國著名佛學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前任所長吳立民先生,於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給當時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寫信。介紹了湖南業已存在的佛教禪宗網絡,並邀請趙老來南方視察。

  信中說:「湖南為禪宗傳播中心,一花五葉,其祖師寺院墓塔,大都在湖南。南岳懷讓、石頭希遷、溈山靈祐、藥山惟儼、雲岩曇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夾 山善會、石霜楚圓等大師墓塔,大都保存。攸縣尚有曹洞宗十八世之墓塔群。去年日本花園大學禮祖尋源,發現藥山惟儼大師墓葬,歡喜若狂,頂禮唱贊,不能自 己。彼云:「若在日本,均是國寶,而在中國,黃土一堆……」值得深思。其實莊嚴修復,所費不多。

  寺院如寧鄉溈山密印寺,系溈仰祖庭,三門氣勢磅礡,大殿萬尊鎏金佛像,至今完好無缺。瀏陽石霜寺,醴陵雲岩寺,澧縣欽山寺,石門夾山寺(佛果克勤寫 《碧岩靈》於此,李自成歸宿雖未定論,然死於夾山之實据優勝於通山說)等開宗法院,大都殘存部分殿宇,均可列入重點,逐步修復。墓塔寺院相聯,以南岳為中 心,分佈全省風景名勝要道,自成經緯。而昔日之禪網又恰為今日旅游之網絡,綜合開發,效益極大。天下南岳,實有其特勝也,三湘四眾弟子謁仰。

  武陵之源,有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旅游新地之開發。奇山異水,風景獨絕,並陽朔之美,兼黃山之秀。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相互軒邈,爭高直 指。千百成峰。百態千姿,隨目成圖。黃龍一洞,大千世界。實一洞曼荼羅。清泉澈底,急湍若奔,大小洞水,層層連環。好鳥成韻。靈猿戲游,誠使「鳶飛唳天者 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大自然之熏陶感染,有如此魅力者?!武陵新奇與南岳特勝,地理人文,相互輝映,則必一大網絡也。在九嶷岳麓之間。有浯溪 天然碑林。集唐宋以來南游詩人書家之萃,亦藝林文物之瑰寶也。

  法座一游。覽南岳之勝,題詠禪林,頤養天和,必為奇山異水增勝光彩,轉大法輪也。」

  趙樸初居士接到吳立民先生的信後,十分高興,當即回復,對吳老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答應:「且候機緣,待償夙願」。但令人悲切懷念的是趙老後來疾病纏身。久住醫院。未能成行。

 
 
要有一顆熱忱的心
◎楊 釗

一、 熱忱的力量

  熱忱是一種意識狀態,能夠鼓舞及激勵一個人對手中的工作採取行動。而且不僅如此,它還具有感染性,不只對其他熱心人士產生重大影響,所有和它有過接觸的人也將受到影響。

  熱忱和人類的關係,就好像是蒸汽和火車頭的關係,它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

  把熱忱和你的工作混合在一起,那麼,你的工作將不會顯得辛苦或單調。熱忱會使你的整個身體充滿活力,即使在睡眠極度不足的情況下,工作量比平時多上二倍或三倍,你也不會覺得疲倦。

  多年來,拿破崙.希爾的寫作大都在晚上進行。有一天晚上,當拿破崙.希爾正在專注地敲打打字機時,偶爾從書房窗戶望出去——看到了似乎是最怪的月亮倒 影,是他從來沒見過的。再仔細觀察一遍,拿破崙.希爾發現,那是清晨太陽的倒形,而不是月亮的影子。原來已經天亮了。他工作了一整夜,但太專心於自己的工 作,使得一夜彷彿只是一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又繼續工作了一天一夜,除了其間停下來吃點食物外,未曾停下來休息。

  如果不是對手中的工作充滿熱忱,而使身體獲得了充分的精力,拿破崙.希爾將不可能連續工作一天兩夜,而絲毫不覺得疲倦。

  熱忱並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它是一種重要的力量,沒有了它,你就像一個已經沒有電的電池。

  熱忱是股偉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來補充你身體的精力。有些人很幸運地天生即擁有熱忱,其他人都必須努力才能獲得。發展熱忱的過程十分簡單。首先,從 事你喜歡的工作,如果你因情況特殊,目前無法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那麼,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你目前的工作,作為實現明天目標的 踏腳石。

  每次拿破崙.希爾評估一個人的時候,雖然考慮到他的才幹和能力。但是除此之外,他還認為,考慮這個人所深藏的熱情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有熱情,幾乎就所向無敵了。

  熱情就是成功和成就的泉源,就是你的生命力,追求成功的熱忱和熱情愈強,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熱情是一種狀態——你二十四小時不斷思考一件事,甚至在睡夢中仍念念不忘。事實上,一天二十四小時意識清楚地思考是不可能的。然而,有這種專注卻很重要。如果真這麼做,你的欲望就會進到潛意識中,使你或醒、或睡都能集中心態。

二、 對工作毫無熱忱的人會到處碰壁

  「十分錢連鎖商店」的創辦人查爾斯.華爾渥茲說過:「祇有對工作毫無熱忱的人才會到處碰壁」查爾斯.史考伯則說:「對任何事都熱忱的人,做任何事都會成功。」

  當然,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譬如一個對音樂毫無才氣的人,不論如何熱忱和努力,都不可能變成一位音樂界的名家。但凡是具有必需的才氣,有著可能實現的目標,並且具有極大熱忱的人,做任何事都會有所收穫,不論物質上或精神上都是一樣。

  即使需要高度技術的專業工作,也需要這種熱忱。愛德華.亞皮爾頓,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曾協助發明了雷達和無線電報,也獲得了諾貝爾獎。時代雜誌引用過他一句具有啟發性的話:「我認為,一個人想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熱忱的態度遠比專門知識來得重要。」

  這句話如果出自普通人之口,可能會被認為是外行話,但出自亞皮爾頓這種權威性的人物,意義就很深長了。如果在科學的研究上熱忱都那麼重要,那麼對普通的職員來說,豈不是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嗎!

  關於這點,可以引用著名的人壽保險推銷員法蘭克.派特的一些話加以說明。

  以下是派特在他的著作中所列出的一些經驗之談:

  「當時是一九○七年,我剛轉入職業棒球界不久,遭到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因為我被開除了。我的動作無力,因此球隊的經理有意讓我走人。他對我說:『你 這樣慢慢吞吞的,哪像是球場混了二十年。法蘭克,離開這裡之後,無論你到哪裡做任何事,若不提起精神來,你將永遠不會有出路。」

  「本來我的月薪是一七五美元,離開之後,我參加了亞特蘭斯克球隊,試用月薪二十五美元,一位名叫丁尼.密亨的老隊員把我介紹到新凡去。在新凡的第一天,我的一生有了一個重要的轉變。」

  「因為在那個地方沒有人知道我過去的情形,我就決心變成新英格蘭最具熱忱的球員。為了實現這點,當然必須採取行動才行。」

  「我一上場,就好像全身帶電。我強力地投出高速球使接球的人雙手都麻木了。記得有一次,我以強烈的熱情衝入三壘,那位三壘手嚇呆了,一球漏接,我就盜壘成功了。當時氣溫高達華氏一○○度。我在球場奔來跑去,極可能中暑而倒下去。」

  「這種熱忱所帶來的結果,真令人吃驚,產生了三個作用:

  (一)我心中所有的恐懼都消失了,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技能。

  (二)由於我的熱忱,其他的隊員也跟著熱忱起來。

  (三)我沒有中暑,我在比賽中和比賽後,感到從沒有如此健康過。」

  「第二天早上,我讀報時,興奮得無以復加,報上說:『那位新加進來的派特,無異是一個霹靂球,全隊的人受到他的影響,都充滿了活力。他們不但贏了,而且是本季最精彩的一場比賽。」

  「由於熱忱的態度,我的月薪由二十五美元提高為一八五美元,多了七倍。」

  後來,派特手臂受了傷,不得不放棄打棒球。接著,他到菲特列人壽保險公司當保險員,整整一年多沒有甚麼成績,因此很苦悶。但後來他又變得熱忱起來,就像當年打棒球那樣。

  再後來,他是人壽保險界的大紅人。有人要請他演講自己的經驗。他說:「我從事推銷已經三十年了。我見到許多人,由於對工作抱有熱忱的態度,使他們的收 入成倍地增加起來。我也看到另一些人,由於缺乏熱忱而走投無路。我深信唯有熱忱的態度,才是成功推銷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熱忱對任何人都能產生驚人的效果,那麼,對於你我也應該有同樣的功效。

三、 永遠有顆熱忱的心

  拿破崙.希爾指出,若你能保持一顆熱忱之心,那是會給你帶來奇跡的。

  一個濃霧之夜,當拿破崙.希爾和他母親從紐澤西乘船渡江到紐約的時候,母親歡叫道:「這是個多麼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啊!」

  「有甚麼出奇的事情呢?」拿破崙.希爾問道。

  母親依舊充滿熱情,「你看呀,那濃霧,那四周若隱若現的光,還有消失在霧中的船帶走了令人迷惑的燈光,那麼令人不可思議。」

  或許是被母親的熱情所感染,拿破崙.希爾也著實感受到厚厚的白色中那種隱藏著的神秘,虛無及點上的迷惑。拿破崙.希爾那顆遲鈍的心得到一些新鮮血液的滲透,不再是沒有感覺的了。

  母親注視著拿破崙.希爾,「我從沒有放棄過對你的忠告。無論以前的忠告你接受不接受,但這一刻的忠告你一定要聽,而且要永遠牢記。那就是:世界從來就 有美麗和興奮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動人,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須要對她敏感,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感覺遲鈍,嗅覺不靈,永遠不要讓自己失去那份應有的熱 情。」

  一個人若祇有一點點熱忱是遠不夠的,所以增強熱心是必須的。

  那麼,怎樣才能增強熱心呢?

  (一)深入瞭解每個問題

  多年來,拿破崙.希爾對於現代畫沒有一點好感。當經過一個內行的朋友開導以後,拿破崙.希爾才恍然大悟:「說實在的,有進一步的瞭解以後,他才發現它真的那麼有趣,那麼吸引人。」

  (二)做事要充滿熱忱

  你熱心不熱心或有沒有興趣,都會很自然地在你的行為上表現出來,沒有辦法隱瞞。

  (三)要傳播好消息

  我們都曾經不同的場合遇到某人說:「我有一個好消息。」這時所有的人都會停下手上的工作望著他,等他說出來才罷。好消息除了引起人的注意以外,還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引起大家的熱心與幹勁,甚至幫助消化,使你胃口大開。

  (一)培養「你很重要」的態度

  每一個人,無論他在印度或在美國中西部或印地安那,無論他默默無聞還是身份顯赫,文明或野蠻,年輕或年老,都有成為重要人物的願望。這種願望是人類最強烈、最迫切的一種目標。

  (二)強迫自己採取熱忱的行動

  深入發掘你的題目,研究它、學習它、和它生活在一起,儘量搜集有關它的資料。這樣做下去就會不知不覺地使你變得更為熱忱。

  (三)身體健康是產生熱忱的基礎

  一個人如果行動充滿活力,他的精神和情感也會充滿了活力。

  (四)說些鼓舞的話

  拿破崙.希爾說得好,在做任何事前,來段精彩講話,以鼓舞自己,將會大有收益。

  (五)要啟發對現實感的不滿

  這裡所說的不滿,並非純粹意義上的不滿意,而是一種對積極心態的不滿意,那麼希望你永遠不要滿足現狀。

(內容摘自「積聚財富」)

 
 
盼慈輝的小姑娘
◎慈 河

 春節 已經遠去,提起春節,人們都會想起一句老話:年關難過年年過。春節是傳統上最重要的節日,人皆祈盼吉祥如意的渡過,有餘錢的人節前更精心策劃如何慶賀。然 而窮困的人對溫飽尚且憂慮,明知佳節當前,卻那裡敢有甚麼奢望呢?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楊洪會長心系貧苦大眾,在這方面體會最多,因此每年節前都會派遣幹 事,深入窮鄉僻壤,派油派糧,希望當地的五保特困戶也能有個快樂新年。

  一月十日,我隨慈輝隊伍來到惠州市橫瀝鎮參加活動,剛步入會場,我便看到一個面黃肌瘦穿著補釘衣服的少女,不停地搖動著她身邊的一個失明者的手,高興 地在說:「慈輝來了,楊會長給我們送米送油來了」。我走前打了招呼,身旁一位長者介紹說:失明者叫阿春,那少女是他的女兒,叫阿珍,今年十四歲,讀小學五 年級。不待長者說完,阿春便在說:「多謝慈輝,多謝慈輝,您是楊洪會長吧?」我連忙回答:「我是楊老師的弟子,楊老師在美國,派我們來看望大家了。」阿春 聽了很感動,說:「慈輝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楊會長在美國這麼遠也想到我們,功德無量啊!祝願慈輝人生意興隆發大財……。」

  我從阿珍的口中知道,阿春今年才三十八歲,他原是個石礦場工人,五年前的一次爆破中被炸傷了雙眼,出事後老闆也跑掉了,為了醫眼,用盡了積蓄,但還是 失明了。現時生活費即使有政府照顧,也有熱心村民關心,但都能力有限,兼顧不了。阿珍說,由於家裡窮,前年五月媽媽出外打工,再也沒有回來,家裡祇有她與 爸爸相依為命。為了有菜吃,她每天大清早便要到菜園去澆菜,澆完後還得回家做稀飯,稀飯做好了才能上學。她說,人家的孩子這時還沒有起床呢。因為少油少 糧,做好的稀飯肚子餓也不敢吃,要等中午放學後才能和爸爸一起食。又因為無錢買煤氣,星期天她還得到村外去撿回柴草,才能做稀飯呢!春節快到了,知道慈輝 會來派油派米,阿珍天天都在盼望。她說:「有了慈輝的關懷,過年時就能吃上一碗白米飯啦!」

  阿珍說著,猛地雙腿跪地向我們叩頭致謝:「你們是我的恩人,我要多謝你們」。

  阿珍的訴說,催人淚下,沒有一個人不動容,在場的師兄弟都你掏五十元,我掏一百元地把錢塞到阿珍手裡,並囑咐她要好好讀書,照顧好爸爸。阿珍含著淚水又連聲道謝。

  像阿珍這樣的例子十分多,但願所有仁翁,都能加入慈輝的行列,為救助這些弱勢群體,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千萬個阿珍的窮困日子不再難過。

 
 
惠東、惠陽扶貧點滴
◎吳知韻

 不知是第幾次到惠東、惠陽了,今次又隨楊玉懷師姐來此地視察慈輝所做的點點滴滴慈善事務。

  九月七日一早,我們這群慈輝行者首先到了縣城平山鎮,在李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寶口鎮。這裡,昨天剛剛舉行了四項工程竣工剪綵典禮,喜慶過後的彩旗仍在飄揚,尚待清理的爆竹紅紙仍餘留在地。

  寶口鎮是惠東縣最貧困的地方,近年來雖然改革開放,但在這翠巒疊山、白雲飄舞的丘陵地帶,交通依然甚為不便,即使是一片未曾污染的人間凈土,也沒有發 展商肯前來開發。這裡的村民也只好仍以農業維生,辛勤耕種。然而任憑勤勞的村民賣力耕種,由於地處山區,也不能擺脫貧窮的宿命。無力也無法解決種種困難。 慈輝以為民排難解困為己任,經深入調查後,去年即捐資修建了寶口塘南村的引水工程和大圍村的大陂攔河壩,為當地村民解決了幾十年來存在的缺水灌溉老大難 題。

  寶口中學慈輝樓的落成是寶口鎮四項工程的其中一項。由於是窮鄉,學校沒錢買桌椅和建校舍,學生祇好自己背著椅子去上學,課室亦是村民自己湊錢而建的, 難怪每個課室門前都寫有捐錢村民的名字。慈輝了解到這一實情後,就為他們換上了新的桌椅,使學生安心上課。此次又為他們捐助二十萬元人民幣,建成這棟慈輝 教學大樓。

  午後,我們來到惠東梁化中學,這裡的學生飯堂曾是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房,每天都有幾百名學生在這裡就餐,其時真是險象紛呈。梁化中學的領導早就想把飯堂 拆掉,重新建一座比較完善的集體飯堂與會場的樓房,無奈資金緊缺,一直未能動工。慈輝經深入了解、實地勘察,最後同意贊助四十八萬元人民幣助建母親樓。因 梁化是我們會長楊洪先生母親的故鄉,為懷念母親的養育之恩,故把此樓命名為「母親樓」。

  緊接著下一站就是惠陽良井鎮,到達時已是下午四時多了。良井是會長的故鄉,我們在鎮長的陪同下,先察看了慈輝在此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塘,這些水塘提供 了這裡一大片農田的用水需求,村民們再也不用因天旱沒水灌溉而發愁了。看完水塘看學校,乘車來到宏基小學,我們視察了宏基小學的報恩樓,報恩就是要報地方 恩,生我養我的地方有困難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因此捐資三十一萬元人民幣助建這棟報恩樓,九月份新學期開學已正式投入使用。良井八十年代建的另一所名 叫「樓下」的小學,由於質量差,學校四周牆壁的灰沙都開始整塊整塊的脫落,威脅著學生的安全,卻沒錢修建,學校被迫停課。在這燃眉之急時,慈輝聽到鎮長的 匯報,即時派人去實地考察後,馬上捐資兩萬元人民幣幫助他們把學校重新裝修,現在面貌已煥然一新。

  慈輝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無論從陝西貧瘠的黃土高坡到冰天雪地的哈爾濱松花江畔,或塞外地區;無論是川藏高原或是粵北偏遠的連山、乳源山區,祇要那裡有困難,有需要,那裡必定有慈輝人的足跡,那裡就有慈輝的種子在發芽,在開花,在結果。

 
 
香港佛教聯合會組團赴棉蘭
慰問南亞海嘯災民略記

◎紹 根

 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原是西方國家喜慶節日,南亞地區忽然發生九級大地震和海嘯,引致滔天大浪,席捲多個國家,頓然變了世紀大災難,喪失無數家庭,死亡人數據報導已逾二十萬人之多。

  佛教界四眾人士感同身受,各大小道場即舉行超度祈福法會,祈求倖得生存者,災消吉至,轉禍為福。不幸罹難者,祈早登淨域。並籌集善款,交予紅十字會、樂施會等國際慈善機構前往賑災,以救燃眉之急。

  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以眾生苦即己苦的同體大悲,委派兩團人,代表佛教遠赴災區難民收容所,致以深切的慰問。

  首團由妙光法師率團遠赴斯里蘭卡災區慰問,另一團由本人及淨雄法師等一行八人赴印尼棉蘭探訪災民。

  一月廿五日,晨早七時,團員在香港國際機場集合、準備出發時,會長覺光長老忽然親來送行,且送給每位團員一個佛力加庇出入平安的護身紅包,還叮嚀囑咐 各團員,今次各位代表香港佛教前往南亞災區慰問災民,乃難行能行的無畏精神,但萬事要小心謹慎為上……。我說:會長這麼早親臨機場送我們且再三叮嚀囑咐, 可謂語重心長,眉毛拖地……。閒談間不覺已到出入境關卡,彼此才合掌話別。機抵雅加達,步出機場,遙見西禪寺住持慧雄法師和護法弟子守候,接待我們至他的 道場大叢山西禪寺歇宿,翌早慧雄法師拋開一切法務,親自陪同我們乘機往棉蘭,抵絈後,由當地僑領和信徒帶領我們探訪收容所各災民。

  棉蘭並不是災區,而是災民收容區,原來所有劫後餘生的災民,都是由亞齊省逃難至棉蘭,幸得當地的僑領非常熱心,來者不拒,盡量收留,有一富商更把一間 花園別墅給災民暫住,女災民在屋內,男災民在屋外蓋搭帆布以作棲身之所。關於各界的救濟物資,目前可算充裕,但重建家園頗成問題,非短期內可以解決。

  佛教慰問團至另一災民收容所探訪,遇到識講廣東話義工的老華僑,彼此更容易交談,原來亞齊省的災民多是華僑,很多年前是逃避人禍(排華)而返回祖國, 在國內又適逢文化大革命,這群華僑又走回印尼,而印尼政府又不再承認他們是華僑,後來輾轉至亞齊省居住,而今又遇天災,故佛說:定業不可轉,又說:業不重 不生娑婆,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是隨業受報之身,是避無可避的,因此佛陀常常勸勉我們,在有生之年,要多作善業以彌補前生的過愆,或種未來之福,所謂欲 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慰問團本欲親往亞齊省探訪災區的災民,據當地僑領說,亞齊省災情嚴重,處處都是頹垣敗瓦,滿目瘡痍,我們未到棉蘭之前,連日暴雨,救援物資的車隊,有 些亦被困於蘇門答臘與亞齊省的邊界地區,沿路泥濘,救援物資車隊,暫時也不敢前往,祇用飛機空投物品,為了我們的安全,勸我們暫時不適宜前往,因此作罷。

  慧雄法師帶領我們探訪一女眾道場,該道場亦住有幾位遇難的災民,剛踏足入內,嚇然見有一個年青比丘尼的大相,安放在數十位遇難身亡的靈位之上。

  原來該比丘尼也因海潚的巨浪而罹難,據說罹難的比丘尼在亞齊省鼎福堂道場居住,當日有一信徒對她說;師傅,海浪很大啊!會不會打到我們這處來?年輕比 丘尼回應,不怕,怕甚麼,我們離海邊這麼遠,前面還有很多建築物阻擋,豈料轉眼間,鼎福堂這所佛堂及比丘尼已被巨浪捲走了。沒錯,修行人是觀一切法空,有 甚麼可怕?但無常是最可怕的,無常一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變幻,古德有云:「朝存夕亡,剎那異世,譬喻風霜曉露,倏忽即無,一 剎那間轉瞬即是來世」。南亞各國地區數十萬的生命,就是轉眼間便離開這個塵世,故佛陀住世時,曾對弟子說:「生命祇在呼吸間」這就是希望我們於有生之年, 勤修淨行,正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慰問團,隨慧雄法師帶領我們探訪各災民完畢後,順道拜訪一位巴藉善心人士,他知悉慧雄法師發廣大心,欲興建佛教村,解決災民重建家園之苦,巴藉善 長答允送出數拾畝地,玉成其事,我們聽聞喜訊即代表災民向巴藉善長道謝,並表示香港佛教人士,定當鼎力支持,希望早日達成慧雄法師的大願,以解決災民安身 之所。

  晚上返回雅加達,適逢當地佛教僧伽會舉辦歲晚濟貧運動,以兩部貨車載著禮物包運往貧民區派發,我們適逢其會,以香港佛教聯合會名義,贈送每人一封紅包,以聊表心意,派發完畢,返回西禪寺,已是晚上十時了。

  今次組團往棉蘭慰問災民大致順利圓滿,唯一遺憾者,未能親赴重災區亞齊省向災民慰問。

 
 
近代學者對宗教文化的貢獻
◎周博汶

 近代宗教研究普遍認為十九世紀東西方文化研究工作者,都以一貫帶有濃厚西方宗教味道的思維模式來探討東方宗教的表達。就如King在Orientalism and Religion (1999)中指出「印度教」、「佛教」、「宗教」和「神秘主義」這些模式化形象都是建立於殖民主義和宗主教論說之上。因此,西方傳教士和學術工作者所製造的東方文化產品都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實的(King 1999:2 11)。

  然而,筆者認為這概括判斷容易抹殺了一群西方東方文化研究先驅在文獻翻譯和思想交流所作出的寶貴貢獻和努力。例如:查理士.威金斯(Sir Williams Charles, 1750-1833)——加爾各答皇家亞洲學會始創人(Royal Asiatic Society),於翻譯《薄加梵歌》(Bhageuat-geeta);理雅各神父(Reverend James Legge, 1815-1897)在翻譯了《四書》(The Four Books)。索尼耶.威廉斯爵士(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 1819-1899),窮一生精力編寫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梵英字典》(A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還有戴維茲(T. W. Rays Davids, 1843-1922)於一九二一年出版了《巴利文協會.巴英辭典》(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以上提及的東西方文化研究者都是以正面態度接受外來文化和學習東方文字,繼而進行傳譯和分析工作。他們抱著開闊視野,促進平等溝通的理念,打開淵博莫 測東方文化之門。至於那由中文、巴利文和梵文典籍所譯成的英文本,至今仍廣泛被作參考之用。尤其在現今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社會,這些英文版讀本更是為宗教 文化研究者帶來了無限方便、無盡啟示。

  另一位致力於東方文化宗教及佛學典籍翻譯工作的中堅份子是麥科斯.繆勒博士(Professor 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他生於德國狄索。能操流利法文、希臘文、亞拉伯文、梵文及波斯語。一八四一年就讀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修讀古代希臘與羅馬語言及文學、印度文學、梵文文法和哲學。在萊比錫大學就讀兩年半後,於一八四四年考入柏林大學(University of Berlin)。一八四五年畢業。接著一八四六年前往英國翻譯,後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印度宗教.梨俱吠陀》(Hindu Reg Veda)。一八六八年被委任為牛津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在牛津大學時期,積極提倡以包容和理解的角度去探討東方宗教,並推動成立「比較神學」(Comparative Religion)的研究空間。

  可是,繆勒反傳統宗教的論調惹來強烈指責。他提倡的宗教思想被指是「一場與神的啟示,耶穌和基督教的鬥爭」(Stone; 2002:1-17)。

  雖然如此,繆勒堅信每一種宗教和文字都擁有自己的系統和智慧,難分優劣、無分文明或愚昧(Stone 2002:75)。

  至於佛學方面,繆勒多次在西方社會發表有關佛學思想的文章,其中包括:

  (1) Buddhism and Buddhist Pilgrims (1857);

  (2) Buddhist Texts from Japan (1881);

  (3) The Dharma-Samgraha (1885);和

  (4) Selections from Buddha (1886)。

  繆勒所修訂的《東方聖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也是為人熟悉的作品。《東方聖書》共五十卷,結集多位西方東方文化研究家所翻譯的儒、釋、道及印度宗教的主要典籍。其中,該書卷十《法句經》、《經集》(The Dhammapada, Sutta Nipata),卷十一《佛教經文》(Buddhist Suttas),卷十三第一部份和卷十七第二部份的《律戒經文》(Vinaya Texts)及卷四十九的《大乘經集》(Buddhist Mahayana Texts)都是繆勒親自翻譯的作品。還有,於一八八一年所製訂的Anecdota Oxoniesia是一本梵、英、中對照的經文集。當中收集了《金剛經》和《心經》,等譯本。以上提及的文獻的文獻無疑賦予佛學研究都明確指標。

  筆者深感處於現代社會研究宗教文化資料是何等方便和容易。相比前人在沒有互聯網、資料庫和其他資訊媒體的年代,那些東方文化研究就是憑著有限的人力物 力,貢獻一生的精力時間在翻譯工作上。好讓我們從他們落實的基石上再作更深層的研究。因此,基於現今之有利條件,有志從事東西文化研究之士,更應秉著承先 啟後的精神,對宗教文化更積極的鑽研及探索。

 
 
孟浩然詩的禪趣
◎黃杰華

引 言

  孟浩然,人稱孟山人,襄州襄陽人,早年隱居於石門山,與李白、王維相交甚篤。早年應試不第,仕途不利,最後寄意山水,所作詩歌,寂靜空靈,模山範水, 皆質樸無華,平淡而有意趣,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由於他常與禪僧交往,因此詩作多滲透哲理禪機。據學者統計,他的詩與禪宗有關的就有二十八首,1本文 試就他的《夜歸鹿門歌》、《還山贈湛禪師》、《題義公禪房》、《宿立公房》及《晚泊潯陽望廬山》五首詩作,分析孟浩然詩的禪趣。

  禪宗強調般若性空,因此發揮了大乘空宗主張「空」的概念。這個「空」字不是甚麼也沒有,而是一種絕對的精神狀態。這種般若智慧,是要通過禪修才能獲得 的。在禪定的觀照過程裡,認清虛幻的現實世界,了悟「空」、「假有」的道理。禪宗到六祖慧能,主張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祇需通過禪師的參悟,心下便可 即得成佛、了悟真理,因此慧能也主張禪定。其次,六祖本是個在柴房舂米的人,並不懂文字,故其宗旨倡導「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不二法門。參悟真理也不祇 在禪房,禪師可在平日的生活中體現、了悟真理,故禪宗與山林田園結下不解緣;另一方面,山水田園詩人也就因時際會,接觸到禪門中人,反映在文學上,也使詩 作透著一定的禪味。

孟浩然與支遁

  孟浩然愛幽靜的山林生活,也愛與禪師唱酬,羨慕禪師清靜無漏的宗教生活。《還山贈湛禪師》一詩就是最佳例證。詩首句告訴讀者,詩人自幼已聽佛理,但因 凡願未息,嚮往出仕,才不能過清幽的生活。「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心跡罕兼遂,崎嶇多在塵。」可見俗世的生活不能滿足他的願望。「晚途歸舊壑,偶與支 公鄰。」支公是晉代高僧支遁,即支道林,孟浩然以支遁代指湛禪師。支遁常沉思於餘杭山,獨來獨往,自由自在。禪僧多棲身山林,這種行為正與詩人相一致。詩 人說:「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孟浩然認識湛禪師後,常和他談禪說理,希望藉此逃離塵世的苦海。「導以微妙法,結為清靜因。」能得禪師開悟,佛理自當 易明。另一方面,禪師所居的環境,更清幽寧靜。禪師在此入定,以無漏眼觀察世間,以虛靜心觀外境,所見的景物就更真實。這點像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 「無我之境」。他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2湛禪師的禪房四週:「禪扇閉虛靜,花藥連冬春。平石藉琴硯,落泉灑衣巾。」芍 藥花和其他樹木將春天和冬天連結起來,因此作者不知身處冬天還是春季。這種以清淨心觀萬物的態度,顯示了一種身心寂滅的境界,也是參禪的最高境界,像王國 維的「無我之境」,外境與內心融在一起。作者在這首五言詩中讚揚了湛禪師的高尚情操,遠離世俗,隱居山林。詩意也古雅質樸,所謂平常心是道,此詩即以平常 心觀察湛禪師的禪房四週的環境,並流露出詩人向佛之心。

  孟浩然很欣賞支遁僧人,在他的詩裡,不時可以找到支道林的影子。同時,作者又借支遁高尚超脫的行為來讚美其他禪師,並藉著四週的靜謐來體味禪意。《宿 立公房》也是借支遁讚美立公禪師。「支道初求道,深公笑買山」,這裡詩人記述了支遁的逸事。《世說新語.排調》云:「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山,深公答曰: 『未聞巢、由買山而隱。』」3可見支遁早有歸隱之心。「何如石岩趣,自入戶庭間,苔澗春泉滿,夢軒夜月閑,能令許玄度,吟臥不知還。」立公禪師的居室正與 支遁的禪房有共通之處,就是環境既幽深又寧靜,使人心平氣和,因此作者說,如果玄言詩人許詢在那裡,也會流連忘返的。禪宗的寂靜是通過坐禪達到「空」的境 界。詩人回歸大自然,從自然的幽靜去領略禪家「空靈」的感覺,詩意與禪味就此融和在一起,使詩的禪意更濃。

  《夜歸鹿門歌》云:「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 自來去。」禪趣寓於平淡的環境中,天晚寺鐘鳴,渡頭的人爭相回家,作者亦乘舟回歸,他的家正是少時所居的鹿門。鹿門的夜色,既空靜,使人的心境也無拘無 束、自由自在。「月照開煙樹」,一句,樹林被煙籠罩,隱約走到龐公當年棲隱的地方,那裡的環境非常寧靜,令詩人有恬靜閑適的感覺。「巖扉松徑長寂寥」的 「寂」字,既表現了鹿門山的寧靜,也暗示出作者空寂的內心感受。詩中「幽人」正是詩人自己。全詩平淡中又透露無限深意,予人安謐自然之感,禪趣盎然。


以禪入詩

  此外,孟浩然又善於以禪入詩,增加詩歌哲理味道,如《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首,詩人幻想自己歷盡艱辛,才找到最佳的禪修之所:「泊舟潯陽部,始見香爐 峰。」另一方面,孟浩然又想起了東晉的高僧慧遠,慧遠曾在廬山居住了三十年,刺史桓伊為他建造了「東林精舍」。4慧遠是淨土宗初祖,他繼承了道安的「本無 論」,因而積極於阿彌陀信仰,並發願往西方淨土,修練三昧,5因此作者說「永懷塵外蹤」。「三昧」即禪定,《六祖壇經》說:「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 著,名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6詩中的三昧與禪宗強調的坐禪不謀而合。詩人轉眼已近精舍,聽到空寂的鐘聲,使他意識到慧遠已 圓寂多時,縱使鐘聲能使人遠離塵俗,現今也不知為誰敲打。詩歌隱約暗示出人生的無常感。俗人離不開六道輪迴,就連僧人也逃不過死亡,無常的人生使詩人感到 一片茫然與無奈。詩中既點明精舍,可見他嚮往的地方,正是從前慧遠的故居,寂中有聲,聲中有寂,虛實相輔,禪意和詩情互相融和。清人王士禎在《帶經堂詩 話》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7

  孫昌武認為,詩是主觀情感與外境對應的產物,也可說人的心性的流露,因此與體悟自性的禪就與詩相通了。8從上引詩可見,孟浩然渴望無思、無念,自性清淨的境界,通過般若智慧,體悟到自心的絕對,並將這種絕對觀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題義公禪房》(一作《大禹寺義公禪》)是孟浩然的名作,是一首題讚義公的詩,也是一首出色的禪詩。全詩如下: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此詩以寫景見勝。詩人說明了義公習禪的地方就是空林。清幽的環境,確使人靜慮心神,更是修行的好地方。詩中的「空」字,既指外在空寂的環境,也指出由 義公習禪到寂靜,照見「空」的境界。這是作者所羨慕的,故透過讚美義公來自我陶醉一番。「空林」的「空」字,實際是詩人的感覺,因此與義公禪師有共同的志 趣。義公禪師在這裡習禪,更能體現萬化皆空的境界。《六祖壇經》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 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9悊法師曾問神會何謂定慧之義,神會答道:「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定,以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即名正慧。」10可 見詩人俗念不起,才照見「空」林。一個「空」字,透露出四週的寧靜。義公習禪,體會出空寂的世界,詩中充滿濃厚的禪趣。作者與義公相若,以空觀空,外界的 事物與作者的內心已融成一體,物我兩忘,詩禪結合,達到無我的境界。

  最後詩人直抒胸臆,若能看到蓮花清淨,就知道自己的心不受外界染污。蓮花在佛經中常見,表示清淨無漏,一塵不染的意思。《華嚴經》說:「一切諸佛世 界,悉見如來坐蓮花寶獅子之座。」《法華經》云:「菩薩廣大青蓮花葉。」11因此,詩中的佛教觀念非常濃厚。義公選擇了這個幽靜的環境修築禪房,可見他眼 光獨到。詩人也從中表現了自己的嚮往,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理趣。


總 結

  總上所論,孟浩然是盛唐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也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12觀其詩作,每多哲理禪機。本文討論的作品,體現出詩人渴望在清幽的 地方參悟佛理,詩作營造出清空靈雋的意境,由空到寂,暗暗與禪宗的空觀相契合,語言淺白,禪趣盎然;此外,詩作又以平淡清遠的筆調刻劃田園景色,透著一定 的禪趣,誠如姚南強所說:「或許孟浩然並不是有意在談禪,但卻達到了禪的空靈境界。」13確是的當之論。■


注 釋
1姚南強《禪與唐宋作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頁11。
2姚金銘、王燕編《王國維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頁142。
3《西京雜記》(四庫筆記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頁186。
4《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頁89。
5王友三主編《中國宗教史》,山東:齊魯書社,1991,頁393。
6《六祖壇經》,郭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8。
7孟浩然《孟浩然注》,趙桂藩註,河北:旅遊教育出版社,1991,頁23。
8孫昌武《禪詩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11。
9《壇經校釋》,郭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26。
10同上註,頁26-27。
1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頁210。
12李小松選註《孟浩然韋應物詩選》,香港:三聯書店,1983,頁4。
13同註1,頁13。

 
 
佛教會清明親法會
乙酉年(2005年)清明思親法會時間表

法會日期:二OO五年四月二日至八日(農曆乙酉年二月廿四至三十日)
開壇前登記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 338 號 2 字樓
登記處查詢電話:2574 9371


公曆4月2日
農曆二月廿四日(星期六)
上午
9:30
開幕剪綵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上午
10:00
法會灑淨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3日
農曆二月廿五日(星期日)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悲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4日
農曆二月廿六日(星期一)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5日
農曆二月廿七日(星期二)
(是日為清明節假期)
下午
1:30 - 5:00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
恭請密宗大德桑丹仁波車主持
下午
6:0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藥師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6日
農曆二月廿八日(星期三)
下午
5:30 - 8:30
大蒙山施食
恭請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諸位比丘尼
法師聯合主持
  公曆4月7日
農曆二月廿九日(星期四)
上午
8:30
禮供諸天
恭請大壇全體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9:30
四大部洲燄口
恭請寶蓮禪寺大悲壇及各壇諸位法師主持

滿
公曆4月8日
農曆二月三十日(星期五)
下午
1:00
送聖,法會圓滿
各壇法師、本會董事及善信齊集大壇參加

每天大壇禮拜梁皇寶懺、誦經時間
第一堂  上午9:00 (除開壇第一天外)
第二堂  上午10:15
第三堂  上午11:00 佛前上供、迴向(大壇法師請到延生堂迴向)其餘各壇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第四堂  下午1:30
第五堂  下午3:00,各壇全體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南亞災區慰問團
赴斯里蘭卡和印尼協助賑災

 為協 助去年底南亞大海嘯災難的災民,香港佛教聯合會除發動籌款賑災和舉辦大型超度法會外,會長覺光長老更以眾生苦即己苦的同體大悲精神,委派兩代表團,代表香 港佛教界遠赴災區慰問災民。首團於一月十九日至廿二日赴斯里蘭卡,由妙光法師、衍空法師、梁僑英居士等一行六人組成。印尼慰問團則由紹根法師、淨雄法師、 智雄法師、智河法師和梁僑英居士等一行八人組成,於一月廿五日至廿八日前赴印尼棉蘭。覺光長老向全體團員表示,希望這次慰問團能將香港佛教徒的支持和鼓勵 帶給當地協助賑災的佛教團體和僧人。同時,讓我們帶給災民慰問和溫暖,為他們的心靈重建扎立根基。

  一月十九日,慰問團到達斯里蘭卡。在當地佛教組織的安排下,我們到了離可倫 坡一百五十多公里的Balapitiya區探訪和慰問災民。汽車沿著加勒公路(Galle Road)行了近四個小時,一路上,但見兩旁的住宅、商店和寺院全被海嘯摧毀,一片頹垣敗瓦,慘不忍睹。團員們都驚訝災區是這樣廣闊,海嘯的破壞力竟有那 般威猛。房屋都被移為平地,縱有「屹立不倒」的破屋,裡面的家具也已被徹底的破壞了。海草雜籐纏繞著破爛的傢俬,滿目瘡痍,令人不禁心酸。隨處可見的是一 張張可愛的面孔張貼在破牆上,有美麗的姑娘,天真的孩子,慈祥的公公婆婆……,他們都是生存機會甚微的失蹤者。望著這些照片,淚水再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二十號的一大清早,當地法師Sivali帶領慰問團來到Kosgoda區的 Vidyalankara Pirivena School。這間離海岸約300多公呎的小學,共有一千二百多位學生。校長K. Mahinda 是一位出家人,他剛到任一個多星期。他說,海嘯發生時,幸好學校正放假,所以沒有學生傷亡。但學校的五座課室都在海嘯中倒塌,而上任校長亦在災難中罹難。 慰問團但見學校裡所有的課本和圖書都被海水浸爛了,一堆一堆的,還沒有清理好。校長表示,學校僅有約十六萬盧比的資金儲備(約13,000港元),相信在 短期內都不能正常運作。為了協助學生盡快回復正常上課,慰問團在與校長開會後,促請學校盡快詳列所需的教本、書籍和文具等項目,由香港佛教聯合會考慮資助 購買。在加勒(Galle)的Kaluwella,慰問團來到被海嘯嚴重破壞的國際佛學中心(International Buddhist Centre)。Sivali告訴慰問團,斯里蘭卡是一個佛教國家,有很多家庭將孩子送來佛學院或寺院學習。這所佛學中心建築在離海邊十多米的地方,收讀 了五十多位小學僧。校長Chandawimala法師帶慰問團參觀二間殘留的課室。巨浪推翻了他們大部份校舍,岩石「鑲進」課室的破壁上,形成危牆。五十 多位學僧就在那二間課室上課,沒有電燈,地下的積水也還未掃乾。海嘯造成學院的三位居士死亡,而原來住宿在學院的50學僧,現在都要被迫回到原來的家中。 校長希望佛聯會可以協助他們建築一間多用途的佛教禮堂,以便盡快恢復正常運作。慰問團詳細商討後,即時捐出一筆現金,解決其燃眉之急。慰問團在斯里蘭卡探 訪了很多由寺院改成的收容所,這些寺院雖然也遭到破壞,但法師們仍留在那裏,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我們見到很多災民收不到捐贈的帳篷,他們的棲身之所僅由木 條加上一塊「紅白藍」膠布搭成,地板也祇是用薄薄的膠紙放在濕漉漉的泥地上舖設而成,他們的床鋪是一張草蓆,非常簡陋。他們亦沒有炊具,每一餐都是由寺院 安排和供應的。那倒塌的寺廟前邊,一扇破牆支撐著半邊簷蓬,慰問團就在那裡跟寺院主持商量捐助細節。為了令香港佛教徒的捐款得到最好的運用,我們要求當地 佛教會協助監察善款使用。同時,慰問團還會見了當地政府官員L. K. Ariyaratna,他們亦應承監督項目進行。在斯里蘭卡,香港佛教聯合會捐助了Sudeeraramaya寺,Abhaya Sri Wardanaranaya寺,Pawarindarama寺和「Vidyalankara Pirivena Chancellor賑濟基金」。他們都是收容災民和協助賑災的寺院。

  一月廿六日,佛聯會另一隊慰問團由印尼耶加達轉機到了棉蘭。之前印尼東部發 生的二次餘震,並沒有阻擋慰問團的出發。然而,在當地佛教組織的大力勸阻下,慰問團取消前赴阿齊災區的行程。印尼僧伽聯合會秘書長慧雄法師對慰問團說: 「阿齊有四萬多具屍體還未清理好,一下飛機就聞到尸臭味啊!遍地都是有毒的泥濘,你們去了也幫不到大忙,你們還是去棉蘭探訪逃出生天的災民吧」。紹根法 師、淨雄法師、智鴻法師和梁僑英居士等商量後,決定採納慧雄法師的建議。廿六日,慰問團來到美達村收容所,這是一間最大的華裔災民收容所。美達村是六六年 印尼排華暴動時,由華裔難民開發的村子。災難發生後,這裡有六千五百多位華裔災民到來登記。現在很多災民都被親友接走了,留下來的仍有一千六百多人。但每 天到來領取物資的登記災民卻仍有數千位,華裔也有,印尼人也有。

  慰問團在安放蓮位的一間屋子為死難者誦經超度。收容所負責人陳先生到來與我 們接洽。他告訴慰問團,很多災民的情緒都已有了問題,他們經常互相指責和埋怨,義工們理也理不了。他慨嘆,家園重建很難,但災民的心靈重建卻更難!他相信 慰問團的到來,對災民的心靈上肯定起到支持和鼓勵作用。

  法師們主動跟災民傾談,讓他們一訴心中的鬱結。慰問團在美達村留了好一陣時間,跟負責人開會之後,佛聯會即時捐出一筆善款予美達村所屬的印尼蘇北賑濟委員會,該會由印尼六十九個團體組成。

  此外,慰問團亦捐助和探訪了收容三百六十五位印尼本土災民的Anak Cabang,以及由華裔社團負責的星光村收容所。慰問團又拜訪了一班住在棉蘭的阿齊原住民,他們在棉蘭經商,都是當地的富裕人家。大海嘯後,他們主動將 家園借給災民暫住,並安排食宿,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令法師們非常感動。

  行程中,慰問團亦了解到,很多印尼賑濟團體都擔心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災民要賑助到甚麼時候呢?家園重建是他們最頭痛的一件事。

  為了能使災民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印尼僧伽聯合會秘書長慧雄法師在當地發起籌 建「佛教聖城」計劃。慧雄法師表示,在得到當地一位巴基斯坦籍商人捐出一幅12公頃位於Cemara Lestar的土地後,計劃已全面展開,預計半年內會首先建好四幢房子,為三百多戶災民提供居所。慧雄法師又表示,「佛教聖城」全面竣工後將為一千多戶災 民提供宿舍,管理委員會亦將協助災民找尋新的工作,並安排他們的子女上學接受教育。聖城中還建有佛堂,法師和佛教徒義工將為災民提供心理輔導和協助,讓災 民能真正由內而外地重過新生。

  慰問團對興建「佛教聖城」的宗旨和計劃非常認同,並將由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詳細討論資助計劃。

  一月廿八日晚,慰問團結束八日的行程回到香港,在拖著疲憊身軀的回家路上, 筆者忽然想起索甲仁波車的一句話:依據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的智慧,我們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時,或受到絕症的衝擊 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我們也不必到死亡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了。


香海正覺蓮社慶祝成立六十週年
之東北關懷行動

 為慶 祝本社建社六十週年紀念,並對居住在嚴寒和物資匱乏地區的國內同胞一點心意,本社關懷行動一行包括:副社長果德法師、湧振法師、梁果興居士、梁湛流居士、 谷親法居士及何嘉玲居士在二○○五年一月十一至十四日前往中國東北進行一項「香海正覺蓮社慶祝成立六十週年之東北關懷行動」。這項活動獲得遼寧省佛教協會 會長照元長老、正偉長老及五愛服裝城高佩璇居士大力支持和協助,故雖然行程祇有短短四天,但活動包括:

  1、送贈電腦一批,包括:電腦三十套連軟件、彩色及激光打印機五台予遼寧營口虎庄鎮中心學校成立電腦室。

  2、探訪及送贈棉被、白米及禦寒毛褲予東北遼寧省地區、阜新地區及康平地區五保戶(沒有工作能力、獨居、無子女及近親照顧人士)

  3、探訪及慰問遼北地區的三所敬老院,派發棉被、白米、禦寒毛褲及利是予長者。


德欽能佛學院 香港佛教智修院
二○○五年一月一日火供

 德欽能佛學院、香港佛教智修院於二○○四年十二月廿五至三十一日七晝夜金剛薩埵法會,第八日假蓮池寺進行金剛薩埵火供。

  本院原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黑水市。是次法會由本院上師,藏傳佛教寧瑪派噶陀 傳承(寧瑪派六大傳承之一,其總寺噶陀寺位於四川省白玉縣)之嘎瑪.明珠.曲列朗嘉哈乓寧波車主法。哈乓寧波車第一世為噶陀寺開山祖師旦巴德協三大弟子 (即「嘉絨三友」)之一,是噶陀最早的其中一位虹光身成就者。此世的寧波車自小對許多佛法不學而會,六歲多出家後於塔公佛學院學習,由於品學兼優、精通佛 學而獲得堪布學位。

  寧波車並邀得塔公佛學院(位於四川省康定縣塔公鄉)副院長堪布多傑札西會同主法。堪布多傑札西前世及今世都在佛學院伺候大堪布土登曲吉紮巴寧波車,也是眾多活佛、上師、堪布的導師。

  另外,參與法會的還有來自四川省馬爾康縣十多位已閉關,有經驗嚴格挑選的喇嘛及阿闍梨。

  火供表義以智慧之火燒煩惱之薪,於出世間層面能去除身心內外煩惱罪障;於世 間而言則具足息、增、懷、誅四類功德。火供供養對象包括諸佛菩薩和本尊、世間及出世間護法、一切有情眾生、餓鬼及非人四類,其中以本尊為主。是此火供本尊 即金剛薩埵,其乃密乘之報身佛,以消除業障之功德最為著稱。

  當日參加的弟子約有二百人。下午十二時左右,喇嘛及工作人員先於蓮池寺佈置 火供壇,預備供品及修法用具。上師及眾喇嘛約於一時開始修法,驅除魔障、召請本尊、加持及灑淨供品。先由喇嘛及工作人員依次第供上指定供品(投入火中), 後由參加者逐一獻供。每名參加者輪流從喇嘛手上接過供品,再到火供壇前右繞三圈,才將供品投入火中。

  參加者供養完畢,上師及眾喇嘛便修持結行,懺謝闕失、奉送本尊及迴向功德。於下午四時半圓滿結束。


佛教僧伽聯會紹根法師榮任會長
名譽會長覺光長老頒授證書
◎本刊記者專訪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每年依例在正月初五舉行新春團拜。今年適逢第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新任會長紹根法師恭請名譽會長覺光長老頒授證予新一屆董事,參加慶典四眾人士達二百人,典禮完畢後筆者首先向新任會長紹根法師道賀,然後向新會長訪問如下:

  記:法師眾所歸榮任僧伽聯會會長,請問今後對會務有甚麼抱負和期望?

  師:很慚愧,我已七十多歲了,一月七日才向大嶼山寶蓮寺董事會遞交辭職信,辭去董事及一切職務,以為今後可以多做一點功課,為自己積聚多些助道寶糧,豈料一月廿九日僧伽會召開董事同人大會,得到各董事和同參師友抬舉,公推本人為會長之職。

  記:這是能者多勞,既以龍天擁出,要法師您擔任會長之職,希望您今後要為會多做點事,更要任勞任怨,更希望法師要發大心。

  師:可惜我已虛度光陰七十多個寒暑了,且自問德薄慧淺,須知,創業難守業更 難,要我把會務發揚光大,實在難上加難,撫心自問難以堪當重任,不過既蒙各董事及同參師友愛戴,也要免為其難,當悉力以赴,願以身心奉塵剎,希望能報佛恩 於千萬分之一,於擔任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於願已足了。

  記:請間法師今後對會有何期望呢?

  師:回想六三年,當時有好幾位前輩,例如:優曇、洗塵、覺光、茂蕊、大光、 是幻,還有多位前輩共同發起籌集資金,每人五千元,在跑馬地購買會址,成立「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轉眼至今已有四十二年,回想當年,各前輩艱辛創會的過 程,堪為我們晚輩敬仰和學習。所以我的願望,期今後各同參師友,體念前輩創業的艱辛,要加強聯合出家二眾之力,所謂「眾志成城」,以廣傦的胸襟,包容一 切,廣納有道有德,有辦事能力的年青出家二眾加入董事會,集思廣益,共同促進會務,使會務蒸蒸日上,會譽日隆這樣才不負前輩創會的苦心和期望。

  記:所以法師擔任會長一職後,必有新抱負,可否告知一二呢?

  師:至於抱負,既為佛弟子,除了自己上求佛道自修之外,出家人應有的抱負最 重要是「弘揚佛法,利濟群生」,今後應加強佛教文化事業,例如佛學講座等等,雖然僧伽會辦有中學、大專研究所,希望普及大眾,了解佛教是平等慈悲教法,不 分冤親彼此,以平等心,令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若全球人類都有慈悲的理念,彼此互相關懷互助互愛,則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就可以止息紛爭,所以我很希望 教育界的朋友,加強佛教文化、道德並重的教育,去輔導青少年,使青年人止惡向善,走向人生的正軌。這是本人及僧伽會各董事的期望。

  記:法師在寶蓮寺擔任秘書長期間,曾致力為祖國山區興建希望學校達二百多間,成績頗為人所稱讚,這是為祖國建設,為貧困山區兒童謀幸福的工作。法師榮任僧伽會長後,是否仍繼續此項艱辛工作呢?

  師:為祖國山區興建了二百多所中小校舍,這是善長發心,才有此成績,我只是 做跑腿而矣,亦都不是全部由我個人工作,其他人亦有參予,這是利生工作,也是我的抱負之一,因邊遠山區,適齡求學兒童,為了讀書識字太苦了,有些赤著腳, 行二、三小時崎嶇山路,才能到達學校,而學習的地方,多是破爛不堪,甚至以牛欄作課室,這不是國家不重視教育,而是祖國土地太遼闊,人口太多,居住太散, 所謂鞭長莫及,一時實在難以全顧及,所以我們若能力所及,定要繼續做這些利生的工作,但一切都要隨緣而定,若有機緣而不做這利濟群生的工作,實在愧為釋 子。

  記:祝會長法善充滿,會務興隆。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
第十五屆董事及顧問芳名

法律顧問

名譽顧問

名譽顧問

名譽顧問

名譽顧問

名譽顧問

董事

董事

董事

董事

董事

董事

弘法主任

財務主任

秘書長

總務主任

副會長

副會長

會長

名譽會長

名譽會長

名譽會長

關惠明律師

悲曜法師

暢懷長老

泉慧長老

聖懷長老

融靈長老

宏修法師

界端法師

洪山法師

佛智法師

妙光法師

達道法師

普慧法師

妙慧法師

自雄法師

戒晟法師

法亮法師

了知法師

紹根法師

智梵長老

超塵長老

覺光長老


佛教律儀淨苑

放 生

本苑茲定於三月十三日(星期日)舉行陸上放生放生功德無量 歡迎大家隨喜參加

默語禪三 衍慈法師 親自教授

目的: 為有興趣靜坐同 人,於繁華中能 修習禪定,以禪 悅妙用,體察人 生真諦,解沾去 縛,而得自在。
日期: 2005年3月26-28日
時間: 上午9時至下午6時
星期: 六、日、一(連續三天)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請盡早報名,額滿即止

儀規實習班 道行法師 教 授

宗旨: 為使佛弟子對佛門 基本常識有一定認 識,本苑特設此項 課程,內容包括講 解、示範及實習禮 佛,拈香,穿袍搭 衣,以及行、住、 坐、臥等各種儀規。
日期: 2005年4月1日
時間: 逢星期五晚上7時30分至9時

清明思親超荐法會

時間:上午九時半至下午五時(四月三日上午九時拜淨土懺)(四月四日晚上七時放大蒙山)
附荐:(一)各姓門中歷代內外祖先。
    (二)多生父母師長六親眷屬。
    (三)無始以來冤親債主。
    (四)應生未生腹中靈嬰 (某門某氏腹中嬰靈)。
    (五)十方法界水陸空災難枉死者。
    (六)一切無祀孤魂等眾。
    (七)其他。
現已開始附荐登記,功德金隨喜。歡迎參加,屆時蒞臨禮佛上香,共沾法益!

報名地點: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E-F座四字樓
查詢電話:23673091
報名辦法:請臨本苑報名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
視察江西玉山縣普寧寺

 二○○ 四年十一月八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一誠大和尚前往玉山縣普寧寺視察及指導工作。陪同前往的有省佛協副會長、九江市能仁寺輝 悟大和尚;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妙安法師、夏惠根居士;雲居山真如寺代住持純聞法師;豐城淨住禪寺住持純源法師;撫州疏山寺住持體明;會長秘書延可法師、 照聞法師等十幾位法師。會長等到達玉山後,受到上饒市政協、市委統戰部、玉山縣委、縣政府、統戰部、宗教局的領導們以及普寧寺住持照榮法師的熱烈歡迎。

  十一月八日下午在玉山縣委會議室舉行了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領導有:上饒市 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汪霞部長;市統戰部鄭副部長;玉山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副縣長及宣傳部、統戰部、宗教局等諸位領導。一誠會長對江西的發展變化 表示非常高興,並對玉山的快速發展成果表示了贊嘆,說這是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還對宗教文化、旅游發展提出了以下的幾點建議:

  一、要求政府及宗教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對合法的宗教場所、宗教活動要進行保護,對非法的宗教活動、不合法的場所要進行制止,要維護宗教人士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佛教自身建設。自身建設包含人才建設和道風建設,要注重培養人才, 管理好寺院。僧眾要帶領廣大信眾努力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徒要學習「三個代表」,將「三個代表」思想理論與宗教理論相結合,做到愛國愛教。嚴防外國 宗教勢力的滲透;反對「法輪功」等一切邪教;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維護社會穩定和淨化社會人心。

  三、加強寺院文物、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文物要進行維修。會長著重提到普寧寺 乃唐代丞相、著名畫家閻立本舍宅為寺,其中有閻立本之墓,乃省級文物,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要及早維修並將管理權移交普寧寺,這對人文科學的研究、發展都 有益,特別是對發展旅游事業,繁榮社會,發展經濟都有益處。

  四、明確宗教場所產權、宗教場所範圍,按照國家政策免費辦理宗教場所山林、土地等各種證件。這個問題永修雲居山已有先例,雲居山有三千六百多畝山林土地已免費辦證。宜春靖安寶峰寺恢復時,落實有四百多畝山林土地,亦免費辦理了山林土地產權證。

  最後,會長對全國佛教作了簡要概述,目前中國佛教乃黃金時期。全國道風建設江西名列前茅,希望廣大僧眾要好好保持和發揚百丈家風,農禪並重風範。

  十一月九日九時一誠會長蒞臨普寧寺,受到了普寧寺以照榮住持為首的僧眾以及 玉山縣佛教信眾的熱烈歡迎。寺內彩旗飄揚,鐘鼓齊鳴,以隆重禮儀為會長接駕。之後,參拜了大殿,觀看了十八羅漢等壁畫,非常高興,稱贊「此乃佛教一大特色 亮點:古色古香,既有立體感,又不佔空間」。觀看了正在修建的藏經樓時,亦連聲贊好。高興之餘並為普寧寺留下墨寶。午齋後,照榮住持率兩序大眾在山門鳴炮 相送。玉山縣委常委、宣傳部葉部長;玉山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周部長;縣宗教局桂局長親自送至高速公路收費站。在離開之際,一誠會長再次要求周部長等要 盡心盡力為玉山人民辦實事,落實好宗教政策,支持普寧寺各項工作。在相互祝福之後,會長一行驅車回雲居山真如寺繼續舉行「傳戒法會」。

  這次會長於百忙之中蒞臨玉山,乃玉山人民之福報、普寧寺之勝因。我們一定不負會長之期望,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寺院管理水平。並祝願會長健康長壽、廣度眾生!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