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5期
2004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讚本煥大和尚
專 論
《金剛經》主題研究(上) ◎田光烈
專題研討
略論中國佛教的修證之法及其特質 ◎郭明靜
人間佛教
人生是苦 人身難得 ◎李家振
論  述 
論佛教與現代科學二十方面的一致性及
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下)
◎張一方
緬懷高僧
一代高僧 法眼如炬
——緬懷真禪大師逝世十週年紀念
◎達 文
佛教聖地
長江上游古剎——慈雲寺(下) ◎鄭 渝
隨筆禪話
傷風敗俗 ◎秦孟瀟
世出世法
PMA黃金定律 ◎楊 釗
光明的使者 ◎慧 梅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十一) ◎王永平
佛寺盛事
又見七塔新勝景
——寧波七塔禪寺採訪側記
◎賈汝臻
陳德良
尼眾道場
尼眾佛學院——定光寺 ◎琇 玫
傳奇故事
難忘救命鹿 ◎語 林
學僧園地
從唯識的角度略談命運 ◎能 幹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讚本煥大和尚

 代中國禪門泰斗本煥長老是本世紀佛教界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目前,他是深圳弘法寺的住持;該地區是國內的南大門窗口,也是國際人士常來常往的聚集地;世界各地的佛教善信來深圳弘法寺親近大善知識,以求淨化心性,覓尋菩提大道。

  十一月一日(農曆九 十九日)廣東韶關南雄市大雄禪寺恭請本煥長老榮膺方丈和尚,這是佛門一件大喜事!因為本老將近百歲高僧了(實際年齡已屆九十八高齡)。當前中國佛教已形成 「年輕化」格局,各大寺院選出的新住持均由三、四十歲的青年法師擔任斯職。所謂「年輕有為,能挑重擔」,此乃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的 意志為轉移。

  本煥長老年屆百歲了,還擔任新寺院方丈;那些不明佛門事故的俗人,感到「天下奇聞」!別人不明箇中情況,也是正常的現象,即是佛門中人也有類似的想法,不足為怪!

  編者相識本煥長老已有六十多年歷史了。這位老人深受虛雲老和尚的影響,虛雲老和尚弘揚佛法著重在「造浮圖、築佛寺」(以禪學為主)為己任,虛雲老和尚以他的影響力募化資金,修建了不少佛寺道場,諸如廣東南華寺、雲門寺、雲南雞足山祝聖寺……等名剎。

  本煥長老步虛雲老和 尚的後塵,他歷年來修建的有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報恩寺、四祖正覺禪寺,還為尼眾道場興建蓮開淨寺。數年前,還在廣東城郊珠璣古巷興建大雄禪寺。 本煥長老在各地興建的寺院,規模宏大,蘶然壯觀。非一般僧人所能為也。在佛經裡,佛陀常教導說,興建道場(寺院)供僧眾修習佛法,功德莫大焉!本煥法緣極 其殊勝,功德之善舉,何樂而不為呢?本煥長老具有這一信念,幹勁十足,精力充沛,興趣猛增!他內心也有「開山祖師」的榮譽和地位,其樂無窮,這就是他常年 不衰的巨大動力!

  在他心裡可能還有一 個不願與他人說的「念頭」,即是:別人擔任寺院住持,多數是接受老祖宗傳下來的道場,而自己則是辛辛苦苦努力不懈創建道場,豈能與他人相提並論哉?!事實 正是如此。將其箇中情況點明了,對本煥長老百歲擔任新任持一職,就不會感到稀奇了,所謂「多見不怪」!

  佛門還有一個傳統, 在僧團中,特別尊重德高望重的高僧,禪門涌現虛雲老和尚一輩長者相,雖然他百多歲,信從他的弟子多不勝數,從不認為「他年老了」、「該退位了」,甚至把他 老人家視為真正的「活菩薩」。直至今日,虛雲老和尚雖然圓寂多年了,但在四眾弟子中間依然崇敬他、懷念他、讚頌他。

  本煥長老接法於虛雲老和的衣缽,一脈相承,心心相印。他的行持和操守,跟虛雲老和尚彷彿一模一樣。編者往年拜見虛雲老和尚時,就是經本煥長老在雲門寺引見的,所以我略知其來龍去脈,也算得是一種「領悟」吧。

 
 
《金剛經》主題研究(上)
◎田光烈

 閱二○○三年十月二十日《報刊文摘》第三版文章《佛說趙樸初》,始而驚訝,繼而喜悅、繼而沉思;樸老所謂「生題」有深遠意義。故撰此文以求正於諸高僧大德。

  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 日,毛澤東接見了胡達法師率領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團。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樸初(當時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是喜饒嘉措大師)參加了會見。毛澤東一邊等待客人, 一邊興致勃勃地和趙樸初聊天。客人還沒有到,毛澤東以開玩笑的口吻對趙樸初說:「佛經中有些語言很奇怪,「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 蜜;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先肯定再否定,再來一個否定的否定,是不是?」

  趙樸初一聽,連連點頭,稱是,想到,真不容易啊!從這裡可以看出毛澤東是讀過佛經的,至少他熟悉《金剛經》。「佛說」、「即非」、「是名」就是《金剛經》的「主題」。

  毛澤東用樸老的名字解釋佛經裡的話,而且還和黑格爾的否定的辯證思想聯繫在一起。趙樸初也不完全同意,心想,自己可不是「非」趙樸初和「名」趙樸初啊!自己是實實在在的趙樸初,所以他笑著說「不是,是同時肯定又同時否定」。

  趙樸老研究佛法般若 時,就發現其中有很多的辯證哲理和辯證方法。如只有利他才能自利的菩薩,以救度眾生才能自救的辯證目的等。他甚至懷疑黑格爾的辯證法與佛教之間存在某種關 係。這次,聽見毛澤東問辯證的否定;趙樸老就有了自己的主見。毛澤東很滿意趙樸老的這番回答,並且稱贊說「看來你們佛教還真有些辯證法的味道……」,毛澤 東後來指著趙樸老對旁人說:「這個和尚懂得辯證法。」(摘自《老年博覽》第10期,作者佚名)

  趙樸老研究般若,懷 疑黑格爾的辯證法與佛教之間存在某種關係,這是不錯的。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哲學家,他創立了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 極大地發展了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他的哲學基本出發點是唯心主義的思惟與存在(即物質)同一論。精神運動的辯證法以及發展過程中的正反合三段式。

佛說→正  即非→反  是名→合

  正反合三段式與「佛說×××、即非×××、是名×××」有相似之處:

  但佛法並不以此為止。佛法教人知道「佛說×××、即非×××、是名×××」之後。沿此思想遞進遞上,直至心性(佛性)清淨,而不為絲毫客塵所染,轉得《法華》(「心悟轉《法華》」詳見下述),而親證無上菩提也。

  《金剛經》從印度傳到中國,前後共有六種譯本,現在都存在,其中最為流行者,為第一種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全經連圈與字約六千七百多字(金陵本)。六千七百多字左右的《金剛經》三十二品中類似這樣先肯定,再否定,最後再否定之否定的提法有許多。

  《金剛經》中「先肯定一個命題,再否定這個命題,最後提出不過是『是名』該主題」的「完整」提法有如下二十九條: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故名如來。」(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注:「一合相」由梵文意譯,或釋為由微塵集合為世界,或釋為心與真如契合名「一合相」 )。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金剛經》中「先肯定一個命題,再否定這個命題」的「非完整」提法還有如下十三項: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滅度者。」(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此外,《佛說摩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下卷》中也有類似的「佛說××××、即非××××、是名××××」思想:

舍利子,汝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淨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難,即非能除一切難,是亦能除一切難。

  成法非法,法會於心,心融於法,法忘其法,法無其法,乃為大法,得渡眾生。

  彼岸無岸,強名曰岸,岸無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來無定相,無往亦無來。

  菩薩曰,否,如來有慧劍,有戒刃也,如來無慧劍,無戒刃,不識般若。(摘自http://www.ibiblio.org/chinese-text/classics/buddhism/Scripture_of_Heart

  From: vlee@vis.toronto.edu (Victor Yuencheng Lee)佛說摩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三卷)……(續下期)

 
 
略論中國佛教的修證之法及其特質
◎郭明靜

 中國 佛教的最為凸出的特點就是解行相應。屬於具有中國特質的佛教宗派主要是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及淨土宗。這四大宗派都有精密的修證方法和原理。但又都具有共 同本質特色。本文試圖通過中國佛教的修證原理的探討,從而揭示中國佛教的基本特質,為具體實踐中國佛教修證方法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系。

  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是深刻的洞見。禪重在真修實證。天台宗講「止觀雙運」,華嚴宗講「法界觀門」,禪宗講「定慧等持」「參禪觀 心」,淨土宗講「念佛三昧」。這些都是重視發明心性。都是基於萬法唯心論的基本原則上而建立的修證法要。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教屬於法界圓覺宗,也就是性 宗。中國佛教,特別是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及淨土宗,都是以真如自性心為根本,都是從心性而開出微妙應機法門。就修證原理而言,有正因方成正果,在修證次 第上,則有漸次與頓超之不同。然而,這是由修為者根基不同所致。就天台宗而論,天台宗將一代佛教判為五時八教,所謂五時者,就是劃分佛陀說法五個時期:一 是華嚴時:二是阿含時:三是方等時:四是般若時:五是法華涅磐時。所謂八教者,分為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所謂化法四教者,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所謂 化儀四教者,即頓漸秘密不定是也。天台宗認為本宗是實相法門,是圓教。在圓教中,其修證之法,皆是圓滿之法。所謂圓教者即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 教。所謂圓教的行證者,就是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天台宗的行證原理就在這個圓教法義上。圓教的法義主要就是「三諦圓融」之 理。所謂三諦圓融者,就是講,即三即一。如《始終心要》中云:「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 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這三諦就是實相。實證此實相,則由三智一心之觀所成。三智者:一是一切智:二是道種智:三是一切種智。《大智 度論》云:「三智實一心中得。」天台宗的一心三智與三諦圓融是能所相應之理。它的圓教就在於圓滿平等。會權歸實。開權顯實。因此,其行證是甚深不可思議 也。在具體的行證方法中,有十乘觀法。即有次第地進行行證,所謂十乘觀法者:一是觀不思議境:二是真正發菩提心:三是善巧安心止觀,四是破法遍:五是識通 塞:六是道品調適:七是對活助開:八是知位次:九是能安忍:十是離法愛。天台宗的圓教十乘觀法攝盡本宗行證法儀。縱然其行證細密,但其法則確十分朗然。天 台宗依「性具」而說。這個「性具」就是真如自性之體。具足一切功德,是圓滿具足之法體,據此性體而開顯圓教之旨,在這個法則之下,只有圓頓之法最為與性具 本體相應。因此,天台宗全權即實的行證之法就是圓頓止觀。它的最大特質就是不假外求,立處即真,法法一體事事無礙。所以成佛實在自性功德的自我實現而已。 正如圓教究竟佛偈所云:「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由此可見,天台宗修證原理與特質是和它的基本本體論是完全一致的。中國佛教 華嚴宗也是如此,不過,它講述的更為精致了。華嚴宗也有自己的判教體系。它以五教而分判一代佛法。所謂五教者: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是也。華嚴宗 以《華嚴經》為圓教。它的中心法義就是講「法界緣起」,也就是「性起」。這個真如自性就是法界。華嚴宗的行證之法就是以法界觀門為圓極。而法界觀門甚深廣 大,精妙絕倫。據《法界觀門》中講:「有三種法界觀:即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理事無礙觀:三是事事無礙觀。這三種觀行反映了華嚴宗的進修次第和修證原理。 華嚴宗以事事無礙觀為終極。而事事無礙觀的境界是以十玄門而得證入。所謂十玄門者:一是同時具足相應門:二是諸藏純雜具德門: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門:四是諸 法相即自在門:五是秘密隱顯俱成門:六是微細相容安立門:七是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是托事顯法生解門:九是十世隔法異成門:十是唯心回轉善成門。這十種玄門 把宇宙萬法之間的相即相入,塵塵相因,圓滿具足地闡釋出來。可以說把法界真如自性的內蘊和盤托出。一切稱性而起,性是本體,本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由而 顯現萬法森羅之法相。華嚴宗實際就是體用宗也。法界緣起就是從體起用。基於這種大自在無礙法界理論基礎上,華嚴宗的行證實質就是妙用橫通,自在本然。所以 修性不二,大全一體。華嚴宗和天台宗都是建立在法界大全之心性之上,因此,無一法不攝,無一法不修,無一法不證,無一法不真,無一法不佛。法界即佛體,佛 體即法界,一切眾生與佛不二。這就是圓融無礙的本義。所以成佛行證之事皆自性本分之事也。中國佛教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禪宗。禪宗認為自己是佛心宗。是教外別 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佛乘法門。禪宗是心地法門。它認為一切眾生皆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禪宗的行證之法就是真參 實悟,所謂真參實悟者,就是要明心見悟,轉迷為悟。禪宗講頓悟成佛。如《六祖壇經》中云:「唯傳見性法出世破新宗。」又云:「言下便悟,一悟即至佛地。」 何以快速成就此無上功德?然其理也平常。禪宗認為人人有心,即心是佛,各各有性,見性成佛。心性就是真我,不假外求。唯回歸本性即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 大徹大悟後曾嘆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說明禪宗所以能夠成就無上功德, 就在從本體心性上下工夫,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中云:「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五 祖弘忍大師云:「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既然修性不二,則是從體性而起修用,自然成就不難,道理平常也。所以三祖僧璨大 師在《信心銘》中云:「至道無難,唯嫌抉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又說:「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六祖慧能大師也云:「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 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基於如上理念,禪宗在觀行上建立三無法要,即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壇經》中云:「何名無念,若見一切 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又云:「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又云:「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 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又云:「無相者,於相 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離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縳也,此是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 以無相為體。」從如上引文中我們可以明了禪宗的行證要義,都是以真如自性這個法體信念的基礎,行證的目的,自在的果德。所以,禪宗講「本來面目」「本地風 光」「本心自性」。由於本心自性是天然性德,因此,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當體自自在在,只要人人能夠依法行證就可以各個成佛。在禪宗那裡,法無 高低道無古今。一切平等,皆是妙明真心而已。禪宗的特質在於簡直快。簡者,一法不立。直者,當下承擔。快者,不歷僧祗。剎那見性。然而又是高遠,博大,具 全一切圓滿功德。因此,禪宗認為自己是最上乘,此語誠不可誣。與禪宗風格不同的淨土宗也是中國佛教中一個凸出微妙的法門。就其整體而言禪教淨無二致,然在 化機和行持方便上則各有風格,各有妙用之處。眾所周知,淨土宗是以念佛為宗。然而,這個念佛之法則是奧妙無窮,博大精深。一般認為淨土宗重視信願行,不尚 教相論理,其實淨土宗中,每一事儀都是有理有據的,淨土宗是事理圓融之法。就念佛之法而論,淨土宗有四種念佛之法:一是實相念佛:二是觀想念佛:三是觀像 念佛:四是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之法都是定慧合一的,都是自他合力的。都是具足善法因緣的。淨土宗認為佛具三身,身是正報之體,有正報必有依報存在,淨土 就是佛的果德依報。一般講淨土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淨土有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化身淨土。天台宗的淨土觀則認為淨土有四種:一是常寂光淨土:二是實報莊嚴 淨土:三是方便有余淨土:四是凡聖雜居淨土。由於淨土宗是表佛德威力的法門,所以皆從清淨無漏因果的事相建立往生成就之道,然而,由於眾生根基不同,所 以,行持方法與效果也有差別,就西方淨土而言有三輩九品之分。從實際理論上講,淨土宗的最高境界乃是法身之德,所以《彌陀要解》中云:「生者決定生,去者 實不去。」往生與無生不一不異,禪表佛心,淨顯佛相,禪淨實為一體。《大乘起信論》中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維摩經》云:「隨其淨則佛土 淨。」《華嚴經》云:「一切唯心造。」因此,淨土宗的本懷也是從心性而開出。他是佛祖的無限的大慈悲所現。眾所周知,禪宗的起源是靈山佛祖拈花,是有問無 說。而淨土宗的起源,則是佛祖無問自說。二法因緣不同,而理趣不二,皆是開發自性如來藏。禪宗側重於自力,淨土宗側重於他力,這是表面現象,其實佛教是因 緣生法,豈有自力無他力可成就道果,又豈有他力而無自力可能成道。信願行三法實從自心中發出,與佛力相應大道乃成。禪宗的妙悟也是因師而曉。無師自通,乃 天然外道也。

  從上所論,我們可以粗略知道了中國佛教的行證原理及其本質特性。如果我們細心體會一下,中國佛教的整體性及其互相關係,也許會發現更多的東西,如中國 佛教的整體性是各宗互相協調而成。中國佛教是統一性的整體性。是佛教化蹟的最圓滿形式的體現。天台宗的圓融,華嚴宗的無礙,禪宗的無相,淨土宗的莊嚴這四 者統一起來就是體用不二,事理圓成,內外互依,自他一如。圓融才能無礙,無礙才能圓融,圓融無礙等於真空,真空才是無相,無相無不相,真空出妙有,妙有即 是真空,因此,莊嚴德相,佛果依證二報皆是性海妙用。所以如此,中國佛教在修證上,大講:「性修不二」「稱性起修」「無修為修」「無門為門」「念而無念」 「不念而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生則定生」「去則不去」。「如來藏中無起滅,究竟圓滿遍十方」。這就說明了中國佛教的特質精神在於從現實中超越, 不離當下,不離本心,不離性體,徹底解放,大破迷精。禪宗的開悟,教家的圓解,淨土的往生都不離真如自性。所以,中國佛教是法界圓覺宗的說法完全正確,依 此奉行功德無量。

 
 
人生是苦 人身難得
◎李家振

 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侯,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從而發下大願,要追求了脫生死的真誨,終於在普提樹下完成了無上正覺。

  佛陀探尋人生的究競是從「苦」字開始的,所以佛陀說法先說「四諦」,「四諦」第一諦就是「苦諦」也就是關於苦的真理。人因為有身,便有痛苫,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雖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頗不易,需要多種善因的。可謂:人身難得!

  人生是那樣的苦,又何以要修得人身,還要感嘆人身難得呢?

  釋迦牟尼是在人道成佛的,只有修得人身才能成佛。餓鬼、畜生太苫,沒有條件修行,天道太舒服,也無心修行。只有人道有苦也能離苦,有條件修成正果。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謂「堪忍」,或稱。有缺陷」。「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極樂世界」那樣是一片「淨土」。

  人們說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正是娑婆世界的特點,不過這個世界的苦與不如意是「堪忍」的。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反映了一般人對娑婆世界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這苦尚堪忍,苦中還有樂的希望,人們便貪戀這並不如意的人生。

  苦與樂都是人的感受。西方有一種說法: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面對的現實是一樣的,其區別只在於前者看見喝去了一半的酒瓶,高興地說:「哈!還有半瓶哪!」而後者看著酒瓶,愁悶地說:「唉!只剩下半瓶了!」

  以佛陀的教義來說:任何人都會遇到苦與樂。一般人遇到痛苦的事,往往為苫所壓倒,越想越苦。事情過去了,陰影仍在心上,總也擺脫不掉。遇到快樂的事,便欣喜若狂,樂而忘返。結果往往是樂極生悲,或者樂盡之後,想到快樂已是一去不復回,心中又產生無限悲苦!

  覺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這是業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緩解。逢有喜樂之事,也不極盡其樂,明白世事無常,不會因歡樂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歡樂的回憶。

  這就說明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確實是苦。但只要明白「四諦」之含意,認真修行是可以離苦得樂的。

  弘一法師常常書寫《華嚴經》中「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句。這是他行菩薩道的心願。

  眾生之苦是「婆婆世界」的客觀事實,菩薩見眾生苦便生大悲願,慈悲是根本,悲心出智慧。悲心堅定,能消業障,增福慧。這是因苦而生的,而悲願是聚台了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

  只有充滿苦的人生,才能使行菩薩道的人修行得道。我有位朋友畢生坎坷,因人生途中留下了種種印記,盡管頗有能力,終無法挑大梁!一日,人們感嘆地對他 說:「假若你沒有這些坎坷經歷,便可以為社會挑起你該挑的擔子了。」他笑道:「如果我無此坎坷,此生不過碌碌,挑擔恐也無力。」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認識。 人身之所以難得,正因為人生是苦,人身能聚苦,受苦,為此,才能離苦。

  不少學佛的朋友,都因不滿而學佛,因痛苦而學佛。因尋求解脫而學佛。等到這些朋友真能受苦而知其苦,不為受苦而苦惱,不以行樂來消苦時,他們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那是「悲欣交集」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的苦是「樂苦」。

  認清人生苦這個現實,明白苦的原因在有人身,用這知苦的人身去修善,去除惡。我們會更加珍惜這難得的人身。


說錢財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總有一些事物與你同行。有些事物令人喜歡,有些則令人害怕,但這常常無法選擇。過去有俗話說:「甚麼都可以有,病不能有;甚麼都可以 沒有,錢不能沒有。」現在又有高人說出了「金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足見錢財在人心目中佔有的地位。

  盡管如此,人們對錢財自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追求它,有人痛恨它,有人看重它,有人鄙薄它,也有人嘴裡說它髒,心中常思量。不過在有貨幣交換的社會裡不論哪一種看法,都還是離不開它。

  佛教如何看待錢財呢?對於正信的佛教徒來說,錢財與一切事物一樣無常,只有用掉了的錢才是堅固財。因為用掉了的錢發揮了作用,種了因,會結果。放在那 裡的錢是不保險的,會受到貪官污吏,水、火、風、震等災害,或遇到盜賊、刀兵,戰亂及不肖子孫的揮霍浪費。這真是智慧的看法!

  會用錢財的是財產的主人,守著錢財的是財產的奴隸。人都願意當財主,誰想當財奴呢?有了錢財要善用,也要明白今日之福報必有過去造福人群的福業,今日 如不播種福田,廣結善緣未來是不會有福果的。明白這種道理的人有錢有得可愛,只知貪財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結不了善緣,有錢又有何用?佛教講究布 施。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捨一得萬報。但這不是「一本萬利」買賣的概念,而是從在世間財的施捨中得到智慧法財。

  當今時代許多人為錢財所困擾,究其根本就是沒有認清世間財的無常,被錢財所支配,做了錢財的奴隸。

  人一輩子最終總要有一次大布施,這時不論有多少錢財都得捨去。平時,經常施捨的人,這時比較輕鬆,而一生積攢錢財的就會有難以割捨之情。可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拿也拿不走啊!

  我絕不是在這裡唱高調,說不近情理否定錢財的話。我只是想說人身難得,應該身心健康地生活。要做到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追求人生的真諦。財物只為真正 需要而取,絕不為貪欲所誘惑去追求。「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同樣君子用財也該用之有道,為供養父母,為培育子女,為家庭生活,為社會福利而取財、用財, 那自然是有道的。

  對於佛教來說人生最關鍵的是行善、制惡、淨化意念,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服務於此的。在一九九二年第十期《佛教文化》漫畫真諦欄目裡小和尚所講的一個故 事,對我很有啟發。古印度的濕婆大神讓一位為求福報而布施的婆羅門去向苦行者薩坦那要福報。薩坦那一無所有,把自己拾到的點金石給了他。婆羅門用點金石點 了鐵鎖,鐵鎖立時成為金鎖,婆羅門大驚,眼望西方昏黃的落日,他忽有所悟,他拜倒在薩坦那腳下,求他傳授有點金石卻輕視黃金的秘密。

  我想如果需要黃金我們可以用它來辦事,但那只是為了辦事,並不是為了擁有黃金。

  有取用錢財的本領,又不重視錢財的秘密在於破除貪心,慈悲喜捨。


求不得苦與勇猛精進

  我有個朋友,是位嚴謹認真的自然科學家。因為嚴謹而又認真、與他在一起閑談也常顯得很嚴肅。我們難得見面,但每次談話都給我留下一些問題去思考,這實在是得益匪淺的事。

  前些日子,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佛教是不是認為人生所以有痛苦與煩惱,就是因為有所追求?」

  我對他講了一大通「人生是苦」的道理,說明在「八苦」中「求不得苦」是個關鍵。人求青春永葆,不可得:求無病無災,不可得:求長生不死,不可得:求永 不與怨憎者相會,不可得:求永不與所愛者別離,不可得!求不得!求不得苦!有求皆苦!過去人們為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單調而苦。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精 神生活多樣化了,有錢的也有所求不得苦,真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求不得是苦,即使得到了那快樂終究也要消逝,得到時固然是樂,逝去時仍然是苦。明白了 求不得苦,對於得失就無所謂,也就無所求了。

  我個人的經歷、遭遇,使我對「苦」字深有體會,說起來比較生動,自以為很有說服力。他似乎也被感動了,沒有對我提出不同的意見,只用憂郁的眼神望著 我。我忽然從這眼神裡看到了一個疑問:「無所追求就能解脫苦惱嗎?」我又補充說了「知足常樂,心平過海」的道理,舉《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來說明人的要求永 無止境,真正甚麼都沒有了反到好了。說著、說著,舌頭漸漸不靈了,我不很自信地草草收住話頭,這個疑問卻留在我心頭。

  好幾天我都在想他那並沒有說出口的疑問。

  如果因為「有求皆苦」便無所求,結果會怎麼樣呢?是從此擺脫了煩惱嗎?未必!很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消極厭世:二是及時行樂:三是得過且過。這都不符合佛的教導。

  我覺得就問題說問題是很不準確的。「人生是苦」,「求不得苦」,「有求皆苦」只是一面,而佛法無邊,絕不能只從一個點上去說。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不是很高的追求嗎?

  佛說:「勇猛精進不退轉」,這不但是要求人們必須追求,而且要勇猛地追求,堅持不懈地追求。

  如何看待求不得苦與勇猛精進呢?

  經過一番思索,我似乎有了一點領悟。

  悟透求不得苦是「破」,堅持勇猛精進是「立」。

  明白「有求皆苦」可以破除我們的妄念。眾生的煩惱由「貪欲」而生,這「貪欲」二字由和合而成,並無實性,偏偏為了這個「空我」去追求一切,那就永無滿足之日,永遠在痛苦的追求中。這種妄念一日不破,一日不得離苦。理解「有求皆苦」是破「我執」的重要因素。

  眾生的煩惱也因「貪戀」而生,得到的東西總希望永遠屬於自己,戀而不捨。在「無常」的世界上貪戀永世長存自然是要絕望的。「無常」的人生中不僅「我」之所有不能永存,就連「我」本身也是無常,終究要離世而去。

  破「我執」、識「無常」,對於我之所求可以看得很淡很空。隨緣而得,隨緣放下,這才能從求不得苦中解脫出來。

  要想真正看破必須勇猛精進,否則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我慰藉,一待時機有變,貪戀之心又會卷土重來。

  勇猛精進的方向是求得智慧,懂得緣起性空的因緣,明白人生一世的意義。

  人生就「我」來說固然是空,但就因果來說卻是實實在在有的。人是因緣合成的「果」,這「果」又會成「因」只要起心動念便是業,是業就有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了行善,種善因,必須立勇猛精進的大願。

  《孛經》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可見,求精進是實有的,這「有」在無常、無我之中,與「空」相對。

  今天,生活中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人與事。那是昨日種下的因。如果我們只是「看破」今日這些果,而不勇猛精進,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那麼明日將收取更 多的惡果!這是因果不爽的。且不言來世,就拿現世來說,我們怎麼對得起自己、兒孫和未來的人呢?一個正直的人想到這一點我以為是不會快樂的。

  明白「求不得苦」,「破「我執」,得失隨緣,不貪求。

  堅持「勇猛精進」,立大願,求了脫生死的真諦,行利樂有情之大業,這樣可以離苦得樂。那樂是自然而然的。

  通過對這一疑問的思考,我對自己心中之苦,似乎有所減弱,也對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信心。

  有機會我還得再找那位朋友談談。

 
 
論佛教與現代科學二十方面的一致性及
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下)

◎張一方

(續上期)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14,而佛陀在本質上並沒有把宗教「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在全世界的各種 主要宗教中,佛教特別具有寬容性。甭說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佛教對知識份子和科學的迫害,而且這也完全不符合佛教的本意。不僅如此,佛教還以其特有的博大的包 容性和現代科學具有諸多的一致性。下面我們管窺蠡測,從二十方面進行簡短論述。

  1、如果進化論對「人是上帝的寵兒」之說發生過巨大衝擊的話,那麼主張眾生平等,「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的佛教卻與進化論頗有一致之處。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及大乘空宗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相應於能量、物質等的守恆和轉化定律。

  3、《圓覺經》中所說:「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布袋和尚偈「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是相對運動。「四大海水入一毛孔」,「須彌山入芥子」都表明「須彌山為小,芥子為大」的大小相對。這些與相對論的基本思想一致。

  4、《中論》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符合廣義相對論關於「物體的質量及其運動決定時間和空間的形狀和彎曲程度。」

  5、《華嚴經》說:「唯心所觀,唯識所變」與量子物理的測量原理具有共同性。

  6、一九六二年物理學家蓋爾曼(M. Gell-Mann)把數百種基本粒子分為幾類,所用的八重法,其名稱就直接源於佛經的八正道、八重法。以後,他還為此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並且,他在此基礎上提出目前物質組成的最小單元,夸克(quark)。

  7、佛教中的成、住、壞、空與熱力學和普里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結構理論中指出,系統形成、封閉、熵值增加至極大,最後滅亡相一致。

  8、一九八七年,曼德爾布羅特(B. B. Mandelbrot)創立了分形(fractal)。它的幾何特徵是,在一個系統中局部與整體具有相似性,其基本結論之一是空間維數可以是分數。佛教中 具有豐富的分形思想。《華嚴經》中指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唐代高僧,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法藏(643-712年)就明確提出這種自相似性。宋代禪宗臨 濟宗高僧方會(992-1046年)在《古尊宿語錄》中進一步闡述了「一即一切」的思想,認為「一塵才舉,大地全收」,「於一毫端,現寶王剎」。禪宗高僧 玄覺在《永嘉證道歌》中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些和程朱理學都論述了天地萬物中各種事物間存在的普 遍性和彼此之間相似的分形特徵。

  9、佛教中的漸悟和頓悟類似物理學中的不同相變。其中頓悟更相應於托姆(R. Thom)的突變論。

  10、在天文學方面,佛教中的一劫為43億2千萬年,它與地球年齡(約45億年)近似相等。在宇宙論方面,大爆炸學說與基督教的觀點存在一致性15;而膨脹後收縮的循環假設與佛教的輪迴說具有相似性。

  11、《心經》中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現代科學中可以有三層意思:(1)有形的物質(色)正反相遇會互相湮滅。 (2)真空中可以產生正反粒子對,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就是無中生有。(3)物質在大小兩方面都是非常非常空虛的。定量估算,可知我們的世界大 也空空,小也空空。一方面,已知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如果原子核是一個一厘米大的球,則電子圍繞原子核就形成一個一公里大的原子;另 一方面,目前測得的宇宙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米十億億億分之三克,或者相當於一百分之一克的物質分散於地球體積中。如此空虛的物質組成了紛繁的大千世界,令 人驚訝!

  12、按照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並不是沿著固定的軌道,而是以不同的幾率出現在核的周圍。因此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 Popper)認為,物理世界本身似乎已經非物質化,它變得更像一朵雲,而不是更像一塊岩石。這進一步從理論上闡述了「色即是空」。

  13、一九五七年埃弗里特(H. Everett)提出存在多世界的假設。以後,惠勒(J. Wheeler)、霍金(S. W. Hawking)等基於宇宙波函數發展出平行宇宙的理論。平行宇宙通過愛因斯坦-羅森(Einstein-Rosen)橋互相聯結。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四周以鐵圍山為限,稱一世界。此世界的數千倍稱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數千倍稱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數千倍稱大千世界。這種三千大千世界 和科學中的多世界、平行宇宙具有某種一致性。

  14、最新的物理理論——超弦(Superstring)可以解釋粒子和時空本性,可以統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令人驚訝的是它必須是10維空間。佛經 中有各種十地,如智度論中的三乘十地,大乘經中的大乘菩薩十地,大乘同性經中的四乘十地,及真言十地,密宗十地等。此外,還有摩訶止觀的十境,天臺宗的圓 融無礙的十法界。而且佛具十身,可以融通三界(現代科學中可以模擬於微觀、宏觀和宇觀),法相無窮(可以模擬於各種相互作用統一)。

  15、二○○三年五月美國杜克大學的法蘭納根教授,基於美國學者對各種人腦電波的研究,在《新科學家》上提出,虔誠的佛教徒大腦中的「喜樂中樞」比一 般人活躍,而「嗔懼中樞」則比一般人沈寂。例如,實驗發現打坐可以抑制大腦中主管憤怒、焦慮、恐懼記憶中樞的「杏仁核」的活動。

  16、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許多人同時沉思會自發地影響彼此的大腦和心靈,從而產生某種集體意識。這種能夠達到腦波形同步的人群規模數沒有已知的極限。科學家把它稱為佛場(Buddha-fields)。

  17、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J. W. Hastings和K. H. Nealson研究了V. fischeri細菌的共同發光現象。一九八三年R. Silverman對此進行了鑒定。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B. L. Bassler研究了細菌語言,由此它們具有區別異己的能力,可以互相溝通並改變行為,進而彼此協同,共同進化。並且她發現這種語言具有方言和通用語的差 別。這具體證明了「眾生平等」的佛教思想。現代人們還提出了動物福利學。

  18、不僅佛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傳統文化與古代建築的貢獻是自古就有的,而且現代研究人類對待生態的行為規範和倫理價值的生態倫理學,與佛教的基 本宗旨完全一致。唐代高僧湛然(711-782年),被稱為佛教天臺宗九祖的荊溪尊者就在佛教主張「眾生(有情動物)平等」的基礎上,進而提出「無情有 性」的觀點,認為沒有感情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如草木山石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禪宗也提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他們和宋代的程朱理學應該是生態倫理 學的先驅者16。

  19、由於地球、太陽甚至宇宙都將必然趨於滅亡,因此,大科學家達爾文在《自傳》中極度痛苦地陳述:「人在遙遠的未來將會成為比現在更加完美得多的生 物,那麼人和其他所有有知覺能力的生命在經歷了這樣持久、緩慢的進步後,注定徹底滅絕,是一種難以容忍的思想。」羅素也說:「人是各種起因的產物,這些起 因對他們正在走向末日毫無預見性;他的出生、成長、希望和恐懼、愛以及信仰,都不過是原子偶然聚集的結果;火、英雄主義、強烈的思想或感情都不能永生不 死;這個時代的所有勞動,所有專心,所有靈感,人類智慧在最輝煌時候的所有光芒,都注定要在太陽系的莫大死亡中滅絕;還有,人類成就的整個殿堂必不可免地 將埋在宇宙瓦礫的廢墟之下——所有這些雖然遠沒有擺脫爭論,但還是如此近乎肯定,沒有反對它們的哲學能夠有望成立。只有在這些事實的框架內,只有在徹底絕 望的牢固基礎上,才能安全地建造靈魂的家園。」

  人類及整個世界,可能是在無限膨脹的宇宙中,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而最終在冰中毀滅;也可能因為太陽在五十億年後發生大爆炸而吞沒地球,或者宇宙在膨脹 後又出現收縮,而在大火中毀滅。佛教認為生死無邊,稱為死海;世界將死於劫末之大火,稱為死火。佛教中的四諦之一就是滅諦。

  20、佛教中四諦的最後一個是道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道就是自然規律。按照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闡述的觀點,現代物理學和佛教等東方神秘主 義在許多方面是一致的。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和場論簡引》中,以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與六祖惠能所言,「說是一物即不中」的 禪,在詞意兩方面都相同)結束,用於說明科學家無法預告未來,粒子物理的歷史曾經充滿出乎意料的發現,它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也將進一步經受重大改變。

  此外,道又有能通的意思,包括善業通人而至善處,惡業通人而趨惡處;有排除一切障礙而無礙自在等意義。道諦是出世間之因果,從無漏三學達到涅槃的正道。它可以解脫生死,游戲神通,達到「出離生死而入涅槃」的境界。一九八八年,三位物理學家莫里斯(M. S. Morris)、索恩(K. S. Thorne)和尤爾塞烏爾(U. Yurtsever)從科學上論證了時間機器存在的可能性17、18。由此經過時空隧道(一種具體的道),某些人甚至整個人類可以飛出現實世界,徹底逃脫以後的滅頂之災。

  由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應該以一種新的積極的更加寬容的態度探討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包括科學與宗教等,讓人類進入一種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4】、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181-186頁。
【15】、 A. E. 麥克格拉思:《科學與宗教引論》,王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216-219頁。
【16】、 曾健,張一方:《社會協同學》,科學出版社。2000版,166-168頁。
【17】、 M. S. Morris,K. S. Thorne & U. Yurtsever, Wormholes,timemachines,and the weak condition, Phys. Rev. Lett. ,61(1988)1446.
【18】、 M. S. Morris&K. S. Thorne, Wormholesinspacetimeandtheiruseforinterstellartravel:atoolforteachinggeneralrelativity, Amer. J. Phys. ,56(1988)411.

 
 
一代高僧 法眼如炬
——緬懷真禪大師逝世十週年紀念

◎達 文

 上海 佛協前會長、玉佛禪寺已故住持真禪大師圓寂十週年了,海內外佛弟子懷念他,紀念他!他為上海佛教事業、為全中國佛教事業鞠躬盡瘁,作出了卓越貢獻,特別是 晚年時期,周游世界各國訪問,普灑甘露,弘法利生、使世界各國佛教徒對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促進文化交流,增強各國友誼,使宗教的活動 力量超越時空,所以國際友人稱頌真禪大師是世界和平親善大使。

  我相識真禪大師達半個多世紀,可以說,道誼深厚,非同尋常。尤其近二十年來,接觸頻繁,坦誠相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近幾十年來,我國佛教高僧大德 輩出,各大寺院道場恢復和擴建都由他們主持法務,得到相應的發展,龍天護佑,香火鼎盛!上海這塊土地人稱福地,經濟繁榮,社會複雜,能把偌大的道場維持 好,做出榜樣確不容易。真禪大和尚領導上海佛教全面發展,獲得國際人士好評,為全中國佛教爭光,他的精神將永垂不朽!

  真禪大師與我友誼是怎樣建立起來呢?且讓我談談:我一九二九年出生在江蘇揚州,八歲隨父來滬。十三歲家庭發生變化,獨自離家在上海普濟寺落髮,拜法度 上人為師,後往寶華山受具足,再到棲霞律學院攻讀內典。抗日戰爭年代,寺內經濟困難無法維持下去,淘汰一半學僧,我是其中之一,不得已,往蘇州靈岩山寺報 讀佛學院,名額滿了,未能錄取,轉向念佛堂,住下跟隨大眾。在念佛堂念佛,都是一群老修行,講究修持,規規矩矩,不苟言笑,一心念佛。沒有一個像我這樣年 輕的小和尚,老修行見了我就說「打閑岔」、「小猢猻」、「調皮鬼」……妙真大和尚法眼一照,不悅地說道:「遷單」!大約也是年少運不佳,走到那裡都碰壁, 我的師父是位老修行,在上海佛教界名氣很大,又是山西五台山廣濟茅蓬(碧山寺)的監院,(著名的壽冶和尚、本煥禪師都是他的法兄弟)。他發現我被兩個道場 「遷單」出去,感到臉上無光,忿怒之下又把我逐出山門。口口聲聲斷絕師徒關係,不願管教了。俗家回不去,佛門進不得!怎麼辦呢?靠近普濟寺有座關帝廟,老 住持風雲人物范成法師,名震一方!我求他老人家幫幫忙,他見了我很有緣,很慈悲地說道:「先在這裡住下,放下包袱,過兩天我找你師父談談,保證沒有問 題」!幾句話,使我定下心來。跟我同住一層樓的,是一位外國人,篤信佛教,名叫施法滋,躲避日本鬼子,我二人在范老的庇護下成為「淪落人」。范老去普濟寺 之前,約同玉佛禪寺方丈和尚震華法師前往,我的師父看到這兩位高僧法駕光臨,趕忙頂禮。二老說到師徒破裂的事,看到我師父惶恐無言,連說:「沒有事,沒有 事!」這叫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後,我被送往常州天寧寺佛學院去修讀佛學了。這個事例引來說明甚麼呢?在這裡出現了玉佛寺震華大和尚竟為一 個小和尚奔走。真禪法師看在眼裡,怎能無動於衷呢?這是一個歷史因素,圈外人怎知底細?

  一九四八年我去香港參學,六○年開始主編《香港佛教》刊物,數十年來,國內佛教與海外佛教接觸不多,因為國內政治運動太多,由於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 度互異,幾乎處在凍結狀態。直至八十年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府實施開放政策,打破了僵硬局面,國內外宗教界也起了相應的變化!一九八六年前後,香港佛教聯 合會首次邀請上海佛教領導人明暘、真禪、淦泉諸位法師代表團赴香港訪問,接著多次互訪活動,促進佛教文化交流,增進友誼活動。香港佛教領導人覺光法師、永 惺法師與上海佛教領導人明暘法師、真禪法師起到了推動兩地佛教事業發展的作用。從而加速了各國佛教相互聯繫,為爭取世界和平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我經 常來往於港滬之間,不時在玉佛寺小住數日,真禪大和尚約我在丈室談心,彼此交換意見,他對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佛教情況不太熟悉,就因這樣的關係,加深 了我們之間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在海外的法師們對國內寺院、僧人感到陌生,尤其對國家方針、政策亦不了解,我便充當兩地的解說員,有人稱我是橋樑、穿針引線 的人。我也樂意為佛教界高僧大德效勞,求福求慧是也。一次,真禪大和尚跟我推心置腹談到上海佛教前途及接班人等問題。他憂心忡忡地說:佛教人材太貧乏了, 接班人是個嚴重問題,他很自覺地談到自己年事已高,想找個理想的接班人很難,話鋒一轉,談到覺醒法師身上來了,他說:這個年輕人本質很好,為人踏實,有責 任心,也有理想,塑造性很強,能培養出佛門法器來,就看他福分如何了。真禪大和尚不能斷定他就是接班人,但他確有意識地引向這條路來,默默的耕耘,暗中掃 除障礙物,可謂:「用心良苦」!他的預見性是正確的,果不出他所料,覺醒法師登上了法王寶座,當上新一代方丈了。

  另一因緣,曾有多次真禪大和尚深有感觸地說:你為恢復大相國寺立下大功啊!在這一點上,我不敢以功自居,而是我能為三寶事業做了件有功德的事。大和尚 很清楚,收回大相國寺非等閑之輩所能為!一群狂徒佔據大相國寺弄得烏煙瘴氣,把大雄寶殿改為黃色的娛樂場,把禪堂改為新婚的洞房,把殿堂改為人體解剖展覽 館……這些荒唐邪惡的勾當,有誰敢出來譴責他們的不是?!更為惡劣的是將百歲老僧趕在天王殿角落住宿,這位有學問有道行的長老,受到百般刁難欺凌,是可忍 熟不可忍?!淨嚴長老修函給何澤霖居士求助,何居士將來信轉給我請求協助解其困境。當我閱讀了老和尚的來函,頓時怒不可遏!我立即在《香港佛教》發表了痛 斥狂徒的文章,揭露其醜惡勾當,一而再,再而三發表評論文章。終於引起有關當局的關注,中國佛教領導人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積極行動,與中央政府、當地政府 合力將一群狂徒驅逐出寺廟外,恢復了僧人管理權。真禪大和尚被選為首任方丈,所以他說恢復大相國寺與我這枝筆有關啊!前年,大相團寺選出第三任方丈——心 廣法師榮任住持,邀請我參加慶典。大相國寺煥然一新,佛像莊嚴,佛旗飄揚,香火鼎盛!在梵樂聲中,腦海裡浮現出真禪大和尚高大形象,身著黃澄澄海青,肩披 大紅袈裟,項間掛著一串琉璃色念珠,笑盈盈環視一周,舉手向嘉賓、諸山長老致意,在常寂光中漸漸遠去……這幕景象頓使我如飲醍醐,心情舒暢,歡喜無量!

 
 
長江上游古剎——慈雲寺(下)
◎鄭 渝

(接上期)

三、梵宮近星月 聖樹有菩提

  慈雲古寺,沿江依山,樓臺亭閣,鱗次櫛比,琉璃飛檐,金碧輝煌。一入山門,便見草木蔥龍,繁花似錦,正是幽靜深邃,風光旖旎。

  寺廟鑿巖而建,地勢狹窄陡峭。在這裡搞綠化原本不易,真可謂惜土如金,見縫插針。寺內石基堡坎均以「爬壁虎」等蔓藤植物封閉,只見翠葉,不現土石,巖縫中,扦插黃桷樹苗,現在已是盤根錯節,綠蔭森森。

  大雄寶殿後巖壁上,辟有小游園。園內植月季、蘭草、紫薇、芙蓉、芭蕉和葡萄等花木果樹,滿目青翠。江風拂過,最高處的「皓月亭」,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尋至幽靜處,原來這香發自古佛洞旁怒放的米蘭。還有開得最盛的要數石榴花,它紅得耀眼,象顆顆瑪瑙,逗人喜愛。每逢皓月皎潔,登臨亭上,雲霧縹緲,月光如 水,真如亭聯所說:「明月心中照,慈雲足下生」,個中情趣,難以言表。

  寺內有許多用於防火大水缸,缸內生長綠油油的睡蓮,蓮葉下,魚兒游弋。粉色、黃色的睡蓮亭亭玉立,一塵不染,恬靜和諧,賞心悅目。

  從大雄寶殿後沿石級繼續攀登,來到「望江亭」,南北觀望,視野寬闊,頓覺豁然開朗。市中心高樓林立,車流不息。極目向東,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激流中的呼歸石盡收眼簾;滔滔江水,一瀉千里,引人生發無限遐思。

  更引人人勝的是藏徑閤下那株珍貴的菩提樹。是六十年前從印度移植而來,全川僅此一株。關於菩提樹來歷,相傳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是趺坐在菩提樹下 悟道成佛。爾後,開始在鹿野苑說法,建立佛教。於是菩提樹被稱為「聖樹」,當作佛的化身,因而四眾弟子莫不頂禮膜拜,視若聖明。菩提屬桑科常綠喬木,這株 移植來的菩提樹,由於氣候變異,冬季落葉,種子不能發芽,難以繁殖。近年來,慈雲寺僧人將它壓枝扦插,培養幼樹,終獲成功。不僅移植來的一株如今已是枝繁 葉茂,覆蓋著整個「八功德水」池,而增植出來的多株新苗也被川西各大寺廟隆重迎去種植,殿宇為之生輝。

  慈雲寺頗多奇花異草,又具獨特風格。高聳的巖石,年年沉默,歲歲無言,好像在聽「川江號子」、遠古潮汐,又像在回憶慈雲的歷史、古廟的昨天以及千百年 來的滄桑巨變,面對高巖、面對亭閤,人們會深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莊嚴和深沉、靜幽與清潤,以及歲月的漫長、歷史的久遠,故有頌曰:

  塗山之麓,長江之濱,梵宇巍峨,高聳入雲,雄獅一吼,愚頑震驚,貝葉經卷,出徽妙音,高僧代出,品絕群倫,弘宣大法,永作芳型;炎炎火宅,普蔭慈雲,甘露遍灑,除煩清心,人間佛教,末世明燈,高建法幢,難行能行。三寶之德,山高水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惟賢敬題 佛曆二五四○年佛誕


四、經藏多文物 楹聯觸禪機

  慈雲寺由來已久,原藏文物甚豐,由於歷史遷流,幾遭兵火戰亂,特別是十年動亂受劫,致使眾多文物散失被毀。幸賴寺僧的努力,一些主要的珍貴文物仍然保存下來。現在的文物中,除大小玉佛已在前而敘述外,還有以下幾類。

  金剛幢 共四個,係三十年代該寺做水陸法會時常用的莊嚴陳設。幢身用紅、藍、黃色的錦緞分別製成,長四點六五米,中空直徑一點四三米,形如圓柱,上以金線铟剌正楷字體的全部《金剛經》共六千餘字,字蹟端正,铟工精細,為世所罕見。

  千佛衣 計存十餘件,其中九件較新。每件繡有一百二十尊佛傢,神態莊嚴,栩栩如生,铟工精堪,各具特色。始制於一九二八年,約四年時間完工,係真武山續柱和尚經手製就,曾存於塗山寺,一九五○年始迎來該寺,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藏經 藏經樓保存的宋版磧砂藏經、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一萬四千餘卷,內容包括佛教經、律、論三藏,是極有價值的佛學典藉,特別是磧砂藏經,乃當代珍本。

  普賢幢 共兩個,是一九八三年重慶铟花廠製就,手書正楷,約六千餘字。

  古籍字畫 存有清代的指畫兩幅,竹禪和尚繪作的觀音像一幀,影印的貫休十六羅漢像一幅,觀音畫像兩冊,日本早年出版的佛像影畫,以及現代名書畫家蔡嵐的觀音、達摩祖 師畫像和楊竹民的墨竹等大批字畫。此外有「支那內學院」出版的《藏要》一部,弘一法師、虛雲老和尚畫傳等書籍和佛教經、律、論三藏的各種經典,均為該寺現 存的珍貴文物.

  此外,寺內各處尚有惟賢法師親撰的不少楹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現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山門兩旁楹聯:

  靈鶯妙者,清宣法界;
  雄獅俯踞,威鎮山川。

  大雄寶殿正門楹聯:

  明星朗現轉正法輪,獅吼雷音醒世界;
慧日高升登寶蓮臺,慈雲法雨潤群生。

  大雄寶殿外側柱一聯:

  寒巖留壁影,淨如皎月映字水;
古殿現金身,朗似朝陽耀塗山。

  韋馱殿一聯:

  揮金剛慧劍;閃摩尼寶珠。

  望江亭上有聯:

  極目高秋遙送兩江雲水;
會心深處默對一樹菩提。

  祀燃燈古佛的古佛洞的楹聯:

  德澤普施恩周三界,
智光常照妙應十方。

  皓月亭聯:

  明月心中照;慈雲足下生。

  客堂壁上也有佳聯三幅: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雄獅踞江,聽暮鼓晨鐘,水來水去空渺渺;菩提撐天,任風刀霜劍,果結果落自年年。


 五、創業由大德 嗣法有高僧

  慈雲寺從擴建以來,先後徑歷了六代住持。

  首任為雲巖法師,歷時近二十年。

  二任為澄一法師,幾年後圓寂於此,曾為其修建骨灰塔在西方三聖殿前。當澄一法師骨灰塔建成之時,刻有長沙沈德建撰文、臨海屈映光書《澄一法師塔銘》一通,此塔惜於十年動亂中夷為平地,現將抄存的塔銘原文錄下:

《澄一法師塔銘》

  澄一法師,佛而儒者也。少契三空,長修四忍,參念佛是誰之案,悟無學一乘之玄。開圓形以示真修,談圓理以明真性。凝心寂照,顯像勤勞。悲群生之阱溺, 接引隨機;闡正法之精微,析理無礙。住世六十一年,弘法一十七載。早知滅度有期,難忍傳燈莫續。躬建安心之室,室內常宣無念之機;編就微笑之枝,枝頭屢示 不言之妙。綜括宏遠,旨義幽深。事既竟而遺形,言雖絕而成化。加放後學,永注慈懷。但企因緣,同離生滅。然陽尤普照,合目終是迷途,聖域非遙,明心即為覺 路。故速悟之際,端在因緣;而生滅之機,厥為心肇。忘中止之往相,息連續之攀緣。情識猶存,體用畢露。几辦肯心,皆承法趣。同盡行因,同證真實。塔成有 日,簡識為銘。

佛曆二九七○年即公元一九四三年七月

長沙沈德建撰 臨海屈映光書

  澄一法師獨具慧眼,能洞察眾生心靈,給予方便救渡。他在慈雲寺經堂講經之時,經常有位姓鄭的高級將官到廟聽經,常常被澄一法師高妙玄奧的佛學道理所吸 引,久久不願離開法堂。一天法師便對他說:「鄭將軍,世事茫茫,苦海無邊,我看你被煩惱糾纏難以自拔,不如脫下軍裝,隨我出家便了!」

  原來這位年僅三十七歲的少將軍官,就是原國民黨中央黨政干部訓練團的政治部主任鄭海山,他痛恨國難臨頭的貪官污吏,便發大弘誓願,進廟修行。一九四一 年四月,鄭避著妻兒,棄官出家,來到竹茂林幽的慈雲寺裡,禮請澄一法師為他剃度,授賜法名清定,從此走向覺悟人生。

  由於家中妻子兒女不斷寄來哀婉凄切的信件,干擾他的清修,澄一法師再對他說:「你六根未淨,障緣未了,趕快離開慈雲寺,到昭覺寺學佛去吧!」到了成都昭覺寺,得能海上人授具足後,精進不懈,成為當代不可多得的高僧,他就是現任昭覺寺方丈清定法師。

  三任為覺通法師,又十餘年至解放時止。

  四任為海定法師,為時較短僅一年餘。曾擔任由北碚遷來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附設大雄中學校長。

  五任由定九法師繼承衣缽,又約十餘年。

  六任由惟賢法師任方丈,即現任方丈。

  現任方丈惟賢法師,幼年出家,漢藏教理院第二期高材生。學識廣博,辨才無礙,著述豐富。他愛國愛教,年逾八旬仍為住持正法,培育後學,不遺餘力。除協 助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外,並積極協同寬霖、遍能大和尚籌辦四川省佛學院,被選為副院長,還親自上課。又於一九九一年在重慶市佛教協會中倡導籌辦重慶佛學 院,得到各界支持,立即開學招僧。為了實行生活叢林化,學修一體化,實現科學管理、規範教學,又在一九九五年與副會長心月法師協商,將重慶佛學院由市區的 羅漢寺遷到風景清幽、山水交融、環境優美、院舍廣闊的華巖寺上課,並聘請原東方文教研究院研究員柳禊先生為教務長,主持教務工作。惟賢法師與心月法師分任 正副院長,統理院務、規劃教學綱要事宜,並躬任佛學主體課程,而今辦得有聲有色,面向全國各大寺廟招僧。為與海外佛門廣泛交流,曾先後訪問了日本、泰國、 新加坡、香港等國家與地區。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佛學院副院長,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市政協常委、重慶市政協民 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重慶佛學院院長、全國漢語系佛教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

  惟賢法師,四川蓬溪縣人,生於一九二○年五月,兩歲喪母,十二歲到蓬溪白塔寺出家。得定光師父慈愛,出家後仍背著書包念完小學,寫《小沙彌的新年》一 文載蓬溪縣報上。十三歲到王恩洋先生創辦的「龜山書院」學習。法師慧德早具,加之刻苦用功,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龜山書院奠定了惟賢法師佛學、文學講演基 礎。十六歲考入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院址在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寺),由普通班至專修班,循序漸進,學識精深,才華橫溢,詩文並茂。在《海潮音》、《覺 音》、《佛化周刊》上發表唯讖、因明諸多論文,深得太虛、法尊大師的喜愛與器重。一九三八年依止法尊大師受沙彌戒,一九四二年依止雪松法師受比丘戒。一九 四一年惟賢法師隨雪松法師到四川開縣,創建「大覺佛學院」,先後擔任教授、教務主任、副院長等職,教授《因明》、《唯識》。教學之餘拜讀《華嚴》、《大般 若》等經論。創辦《大雄月刊》,出版了《淡泊詩集》、《大覺書稿》、《心經講錄》、《睢識綱要》、《因明概要》、《中國佛教青年之前途》等著作。組織過開 縣佛教戰時救護隊。解放初任重慶能仁寺佛化學校教導主任和重慶市佛教協會籌備工作組秘書長。後因「左」的干擾,受到不公正對待,勞動學習達二十七年之久。 當弟子問他:「長時間的囹圄修行,受到不公正待遇,一定是痛苦的吧?」法師笑曰:「何苦之有?集眾生之苦難於我一身,代眾生受苦,正是我的菩提願心,也是 一種至尚的快樂!」一九八○年回慈雲寺,重新擔荷振興如來家業的使命。在政府支持下,遷出了佔用寺廟的單位,經過幾年嘔心瀝血的努力,使面貌全非、破敗衰 微的慈雲寺,得以重現生機,恢復了昔日莊嚴風采,受到十方各界尊崇,一九八四年被擁為慈雲寺方丈。

  惟賢法師平生鑽研法相唯識,兼學般若,行在淨土,日課念佛和修大悲觀。對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菩薩學處」深有感受,勵志奉行和弘揚,備受緇 素尊敬。惟賢法師平素愛好寫詩作文,著有《惟賢法師詩文集》,該文集收人了惟賢法師撰寫的五十篇文章和近一百首詩詞。

(編者按:如今慈雲寺年久失修,殿堂破爛不堪,搖搖欲墮,岌岌可危。楊釗大居士親臨視察,諒能體恤寺僧艱苦也!)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傷風敗俗

  有一年,陝西省雀米脂文屏山有三十六位居士聯名寫信給我,告訴我有關佛教在內地的情況。函中說道:

  「自從宗教政策落實以來,陝北各縣城鎮鄉村復修和新建起很多寺廟,由於沒有佛法的傳播和經書流通,許多人無法可依,只好利用傳統的走街串村收布施、散 「平安」符令、抬神拜年保平安、治病、祈雨、看風水、請巫神代佛菩薩神仙傳言、唱戲、殺生獻靈神等種種封建迷信活動,自我迷失,費盡心血,辛苦、勞民傷 財,害人害己還不悟其因果報應!加之,近幾年各種『佛家功法』和自稱『神佛降世』的騙子『傳功』、『弘法』……無知信眾推波助瀾,蒙騙信眾,造成佛教貶 值,諸佛菩薩成了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者!致使人欲橫流,道德淪喪,自我迷失,心理失衡,隨之吸毒、酗酒、淫亂、賭博、不孝不義,生殺爭鬥等社會、家庭問題 泛濫成災。」

  看了以上陳述的情況,使人非常難受!陝北民風樸實無華,想不到跟沿海一帶傷風敗俗行為相似,一塌糊塗!假借宗教之名,幹著罪惡勾當,豈不悲哉?!國家 經濟政策開放廿多年了,社會呈現一片興旺景象。若在意識形態也能鬆綁開,實行百花齊放政策,一些封建迷信也就堵死了。能容許各大宗教在社會上傳教、佈道, 就能扭轉被動局面。


扶正祛邪

  有人會感到迷惑不解,怎麼會有三十六位居士聯名寫信給你?你又不是行政部門官員!為何要向你呼籲投訴?如此這般的疑問,一點也不奇怪。如果我說明了事 實真相,所有疑念就雲消霧散了。筆者在海外主持佛教刊物,關心國內外佛教大小事務:好的現象予以讚揚,壞的現象予以抨擊……多少年來堅守原則崗位,贏得佛 教界人士信任和好感。在台灣佛教界曾出現一系列可怕現象,我及時予以披露和批評,這是一場「正」與「邪」的鬥爭!也是肅清流毒,掃除垃圾!有一位大哲人 說:「掃帚不到,灰塵不會主動跑掉!」陝北三十六位居士在聯名函中指出:「我們學佛之人,應當繼承佛陀家業,傳佛慧燈,續佛慧命,同心協力用各種方式,從 家庭到社會,將佛法的智慧介紹世人,積極實踐佛法的精神,從入世到出世,從人天道到解脫道,腳踏實地老實做人,做好人,修「六度」,行「八正道」以感化世 人,令佛法普照全球,促進人心淨化,人類和平,根除諸般社會弊病和生存危機,以挽回人心,挽救劫難……」。


默默無言

  有一次,揚州高旻寺來了一位禪師,名叫天華,約有七十多歲。高旻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禪宗道場,有禪功的高僧輩出,而天華禪師是傳承弟子,在禪定功 力上有相當的造詣,極為難得。本港有不少修學禪道的,聞天華禪師到來,感到因緣殊勝,特前往禪師卓錫之地,向他請教修習禪法的要旨。在這些年輕人的中間, 有位姓容的居士,向來「自鳴不凡」,很講究「禪門機鋒」(一種問答對話形式,以顯示各自的智慧和境界水平)。他一見到禪師,就以「老禪客」自居,問道: 「禪師何處來?將往何地去?」從禪學的觀點來說,這一方法太八股了,幾百年來都用這一老套。這位天華禪師微微一笑,並未直接回答來問者。由於剛才落雨的緣 故,每個人都打著傘來的,來到禪師起居室時,各人隨手放在左右兩旁。天華禪師抓住這一點反問道:「你的傘放在左邊還是右邊?」這位狂妄自大的容某,瞪大一 雙眼,心想:「究竟放在左呢抑或右呢?」自己想不起來了,默默無言,覺得自己功夫實在「水皮」(粵語:意思說,太淺薄了。)!


活著迷惘

  有一位女編輯在朝禮尼泊爾期間,頓悟人間「虛空」!人活著忙忙碌碌一生,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越想越感到人生「活著」迷惘,於是她拜大喇嘛 為師,「削髮為尼」去了。有一日,她約我飲下午茶,抵達酒店餐廳時,看到她已穿上醬紅色喇嘛僧服,彼此合十為禮。看樣子,這位小姐「出家」不同凡響!她是 從高僧(喇嘛)講道中悟透凡塵,也就是說,她對佛法有一定的認識。

  更為難得的是,在佛法領域中,要有「正知正見」,最怕是「邪知邪見」!這一區別非常重要。有些人「出家」了,憑著自己頭腦靈活,能說會道,還能揣測別 人的心理,於是掛起甚麼「禪師」、「活佛」、「無上師」……自封銜頭的金字招牌,這完全是作狀、自欺欺人的行為,純屬「邪知邪見」!我跟剛出家的卓瑪.達 摩說:「我不太贊成你出家,信仰教理是一回事,僧團組織生活是另一回事,沒有相當的毅力和智慧,是很難過關的」!

  初次會晤,不想多談下去,更不想她為我所說而揹上「包袱」!

  事實表明,她真的「放下」了,還到尼泊爾佛寺去「閉關」,說得上是位有「道行」的尼姑呢!


焚香供佛

  本港有幾位居士往禮佛古寺參訪,梁道民居士向在座的人說道:那日正值禮佛古寺即將舉行佛、菩薩聖像開光法會盛典的前夕,熙熙攘攘,省內外信眾雲集,人 來人往不絕,但殿堂庭院仍裊裊清香襲人,不失清淨、莊嚴、肅穆氣氛。有人奇怪地問道:「怎麼不見到紙錢、香燭、煙火瀰漫,環境污染的場面呢?」有一位老僧 微笑著回講了一個佛門故事。他說:從前五台山有位解脫禪師,在城裡進行法事活動回山,看著天色已經晚了,不能去佛前燒香供養,心中很覺慚愧不安!忽然聽見 城垣上空有柔和慈祥的聲音:「合掌為花鬢,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者,讚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一時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解脫禪師聽到這溫和 慈祥的聲音之後,更加勇猛地返求諸己,悟證越來越深,遠近禪侶請益如流,四方善信無不瞻依。大家聽了這位老僧引導信眾文明禮佛的介紹,彷彿有股文明之風撲 面而來,面對如此清淨的道場和令人欽敬的老比丘,猶如感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目前,在大陸不少寺廟都不許焚香燒燭了,這是文明禮佛的表現。


尼眾叢林

  在大善寺齋堂裡,數十位尼姑披著袈裟端坐長條桌前用膳,閉目合掌,高聲唱唸著:「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等偈語。然後悄無聲息地低 首就食,一粒飯,一絲菜葉,點滴不漏,絕無拋灑、殘留。食畢,用小刷細心洗滌缽具,拭撩乾淨,置放案頭。為首的維那師領唱:「飯食已畢,當願眾生,所作皆 辦,具諸佛法。」隨後魚貫步出齋堂到大殿禮佛。整個用膳過程非常文明,要心裡想著人類,為人類祝福!並且思忖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檢討自身的德行,生慚愧 心!這種用膳形式雖然是宗教行為,但確實能起到潛移默化,砥礪文明,涵濡德性的作用。齋堂正上方有幅木製對聯,知客師介紹說:這是台北松山寺退院靈根長老 寫的。他聽說大善寺的青年僧人拋棄優越的城市生活:甘願來大善寺過嚴格、刻苦的清貧日子。他歡喜讚嘆之餘,特意將這裡的日常生活行持集句揮毫,組成了:身 無長物,惟一衣一缽,讀經念佛:心有靈山,奉五戒五觀,習律修禪的聯語寄贈,這是對我們的嘉勉啊!當前,在國內尼眾叢林(大寺院)是極為稀少的。


導人向善

  在深圳,我相識一位佛具店老闆娘,她是位居士,她的丈夫是是位中醫師,他們心地善良,常常幫助當地貧困窮人,施診贈藥,造福一方。正如佛經上所稱讚 的:「善男子」、「善女人」。在深圳初期創業頗為艱辛、困苦,他們育有六個子女,撫養成人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這位女居士過去讀書雖不多,但她卻非常能 幹,善於經營生意,人緣極佳,尤其跟信佛的人和出家僧尼結下不解之緣。單在深圳市區內,她和女兒等人開設了五、六間佛具店,有人說,帶有東方色彩的宗教連 鎖店,「獨此一家」,「生意興隆」。若在十多年前,一定會遭受取締的命運,會被看為「封建」迷信活動!現在國家推行了開放政策,落實宗教自由政策。信仰、 拜神、祭祖先等,是中國數千年來傳統的民風習俗,或者說,這是中國的「國情」需要,不易改變的!若深一層去探討,有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意義,無論「拜佛」 「拜神」或「祭祀祖先」,看起來似乎「迷信」活動,不值得提倡,實質上,它是引導人「向善」、「孝思」活動,是傳統道德的一種具體表現。


因果互異

  說到「因果」循環,絲毫不爽,沒有一點差錯。佛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指「人殺死羊」之後,必然要揹上因果循環的包袱。俗話說,「殺人要 填命」,這是因果之理,那末,殺羊就不該填命嗎?在法律上而言,不必為羊填上自己的命,因為人類社會是以「人」為主的,何況羊又不會說話,更不會提出要求 來,好比在奴隸社會時代,若是主人殺掉奴隸,主人是沒有罪的,法律也不能制裁他。從因果律來說,人與一切生命動物是平等的,誰也不能侵犯誰,誰也逃不出因 果律的制裁。就說香港的殺雞行動,是不涉及到個人愛憎的念頭,不等於說這筆「殺債」就不存在了。至於怎麼「算」呢?這是很奧妙的,不是那麼直截了當一說就 清楚了。它是在某種大氣候下形成的一樁事(如沙士),透過某些因緣力量組合(如衛生署成員),而發生殺戮行為!佛家解釋說:這是眾生「共業」所為,其中也 有「別業」所為。它把集體行動與個別行動區分開來,毫不含糊,如戰爭時期,一顆炸彈炸死千萬人,其中也有倖存者,死與不死,包含著千差萬別,這完全是自身 業力所造的具體表現。

 
 
PMA黃金定律
◎楊 釗

 本欄這幾期將介紹管理大師拿破崙.希爾的成功規律。

  拿破崙.希爾的忠告:

  成功人士運用PMA黃金規律支配自己的生活,他們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人士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他們空虛、猥瑣、悲觀失望、消極頹廢,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甚麼叫PMA黃金定律?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天氣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打赤腳。第一位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即失望起 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歸;另一位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 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發大財而回。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面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一念之差,一個人失望而回,不戰而敗,另一人則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拿破崙.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對我們每個人都極有啟發: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裡。她丈夫奉命到沙漠裡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裡,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華氏 125度。她沒有人可談天,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講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只有兩行,這兩 行信卻永遠留在她心裡,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地讀這封信,感到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讓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感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捨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 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物態,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 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是甚麼使這位女士內心有這麼大的轉變?

  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沒有改變,但是這位女士的念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來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 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裡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生活中,失敗者平庸者居多,主要是心態觀念有問題。遇到困難,他們總是挑容易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還是退縮吧。」結果陷入失敗的深淵。成功者遇 到困難,仍然是保持著積極的心態,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於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愛迪生試驗失敗幾千 次,從不退縮,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照亮世界的電燈。

  因此,成功學始祖拿破崙.希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他的心態。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的差別在於成功人士有積極的心態,即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而失敗人士則運用消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消極心態即NMA(Negative Mental Attitude)(在美國成功學領域PMA與NMA已成為替代積極心態與消極心態的專有名詞)。

  成功人士運用PMA黃金規律支配自己的生活,他們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人士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他們空虛、猥瑣、悲觀失望、消極頹廢,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運用PMA支配自己人生的人,擁有積極奮發、進取、樂觀的心態,他們能樂觀向上的正確處理人生遇到的各種困難、矛盾和問題。運用NMA支配自己人生的人,心態悲觀、消極頹廢,不敢也不去積極解決人生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矛盾和困難。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 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裡的一位倖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最後一種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 的心態。」

  馬爾比.馬布科克說:「最常見同時也是代價最昂貴的一個錯誤,是認為成功有賴於某種天才,某種魔力,某些我們不具備的方面。」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實掌 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成功是運用PMA的結果。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所制約。

  拿破崙.希爾告訴我們,我們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

  一、 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

  二、 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三、 我們在一件任務剛開始的時候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四、 人們在任何重要組織中的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心態。

  難怪有人說,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 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

  當然,有了PMA並不能保證事業成功,但PMA肯定會改善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雖然不能保證他凡事心想事成。只有當PMA和十七個成功規律的其他規律緊密結合後,才會達到成功的彼岸。反之,實行NMA的人則一定不能成功。

  拿破崙.希爾說,從來沒有見過持消極心態的人能夠取得持續的成功。即使碰運氣能取得暫時的成功,那成功也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光明的使者
 ◎慧 梅

 每晚, 生活在繁華都市的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各種現代化設施,或走在燈火璀燦的街頭,或舒舒服服地在家中觀賞精彩的電視節目,然而你可 曾想過:現今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生活在極度貧困落後的山溝裡,他們中甚至很多人,在中國解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還不知道電器是甚麼東西,還沒有 見過電燈帶來的光明,更別提使用甚麼電器化設備了。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南部的沙石鎮,有四個自然村就是這種狀況的。

  慈輝行者將調查的結果匯報給楊洪會長,當楊會長收到報告後,他急村民之所急,當即決定資助二十五萬元給贛州市章貢區沙石鎮的峰山村、石角村、新建村、 龍崗村的三千二百多名村民,幫助他們把電路的支杆線引入村中,接進家裡。從而徹底地結束了他們世世代代靠煤油燈照明的歷史,為他們帶來了美好光明的世界。

  有了電,村民們就有機會看到電視了,知道了山溝外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美;

  有了電,村民們就再也不必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石舂踏殼了,可以吃上用碾米機碾出的雪白的大米了;

  有了電,村民們就可以用電動抽水機抽水灌溉、排澇,大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產量,逐步邁上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有了電,村民們就有了擺脫貧困的先決條件,就有了致富奔向小康的希望了!

  通電那天,峰山村的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農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電燈發出的光明時,萬分激動地說:「真是觀音菩薩顯靈,派光明使者帶光明給我們來了。」慈輝 行者們看見通電後的山村有了第一部碾米機,手捧碾出的白花花的大米,心頭涌上無比喜悅之情;這種難於言表的喜悅,大概只有慈輝行者們才會領受到,領受到 「助人無所求,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進而長養了慈輝行者們滋潤蒼生的大智慧!

慈輝資助中國人民大學
進行佛學研究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揮佛教在文化建設中更大的作用,促進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提升佛教教學、研究的水平,加強學術界的對外交流,香港慈輝佛 教基金會(下稱慈輝)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繼二○○二年起連續三年每年資助五萬元在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設立「慈輝佛教文化獎學金」後,又決定從二○○三年 起連續三年資助十四萬元,作為該校佛教與宗教理論研究所進行佛學研究的經費。

  資助及合作簽約儀式於九月二十五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貴賓室」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張建明副書記、宗教學系馬俊峰副主任、佛教研究所所長方立 天教授、副所長溫金玉教授,慈輝會長楊洪先生偕夫人、總幹事傅麗卿女士、余雪梅女士等二十多人出席了簽約儀式。

  慈輝是次捐資,其中二萬元將用於支持該大學佛教研究所設立︽慈輝論壇︾,組織在校佛學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學員每月舉辦佛教論壇,聘請著名 教授、學者及佛教界的大德前來講課。其中五萬元將用於支持該大學佛教研究所設立︽中國佛教研究課題︾,重點對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質、佛教中國化及佛教化中國 的內涵,中國佛教戒律、僧制、請規制度變革的意義,中國佛教菩薩信仰的特色進行專題研究。另七萬元則用於支持該大學佛教研究所設立圖書出版基金,將︽慈輝 論壇︾的講演稿及佛教研究所的教師、碩士、博士論文在︽宗教︾雜誌出版,並聯合出版︽慈輝叢書︾。

  在簽訂儀式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書記張建明先生對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的支持表示感謝,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方立天教授向楊洪會長贈予榮譽證書,簽字儀式在友好祥和的氣氛中結束。

 
 
明暘法主和尚
中興龍華寺紀實(十一)

 ◎王永平

十一、消防工作

  一九九四年全國出現了幾次重大火災,損失慘重。這也給龍華古寺敲響了警鐘,我們寺內添置消防器材,組織義務消防隊。青年法師全部參加,多次培訓演習,很快都成了能夠實戰的消防戰士。

  上海公安部門積極開展消防安全培訓工作。第一批挑選上海重點單位近百個,規定單位法人代表參加受訓。龍華古寺的法人代表是明暘大師,理應由他參加,但 法務和外事活動很忙,幾個月的學習班,聽課讀書,像個小學生,對一位老法師是不合適的。與公安部門的領導商量,最後決定就由王永平作為明暘大師的代表去學 習,學習的內容隨時匯報,寺內消防工作的改進安排,都要聽明暘大師決策。在三個多月的學習中,匯報了十多次,又研究了好多次。學習論文的主要內容,也是與 明暘大師商討後寫成的。以下是學習論文的主要內容:

龍華古寺對消防工作的認識

  龍華古寺,於一九八二年落實宗教政策,恭請中國高僧明暘大師為方丈。由明暘大師管理龍華古寺。在諸多事務中有一項消防工作,只要「治安消防組」提出要 添置甚麼消防器材,盡管當時龍華古寺經濟拮據,但明暘大師總是及時批辦,從不拖延;每次市消防局的人員來龍華古寺檢查指導,我們總是認真接待。因而十多年 來沒有出現過甚麼火警事故。

  這一次市消防局叫我們參加消防培訓班,聽了動員報告和輔導報告,閱讀了文件如《消防管理學》,特別是去年秋冬以來,在東北和西北發生的幾次大火災,使 我們感到震惊。因此,我們以前對消防的重視,現在看來太膚淺了。通過這次學習,我們對龍華古寺消防工作的認識確有提高,今後應在發動群眾人人關心的前提 下,使其制度更趨完善、工作更加踏實,做到時時警覺,萬無一失。

  龍華古寺,具有一千七百五十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上海最古老、最具規模、海內外知名的古剎,是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市消防局管轄下的重點消 防單位。因此,龍華寺的消防工作,一向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但是現在看來,我們無論對單位的重要性和對消防工作的重要性,都是認識不足的。

  十多年來,我們身在龍華古寺,知道龍華古寺是文保單位,應當重視,如此而巳。那年秋,明暘大師去澳大利亞訪問,在墨爾本參觀一座大型綜合商場,看到中 間的圓型大廳內,當中有一間造型簡樸的舊磚瓦房。我們問:「這間舊房做甚麼用場?」陪同介紹:「這是文物,它有一百年歷史。在建造這座大樓時,政府不許拆 除這間小舊磚房,因此,被保存下來。」我們當時很惊奇,一間一百年的舊磚房,又沒有甚麼造型藝術,澳洲政府就這麼重視。回看我們的龍華古寺,一千七百五十 餘年,雖幾經興廢,但現在的寶塔也有一千零二十年,七層八角,秀麗玲瓏,藝術水准之高,令人贊嘆不巳。其它殿堂,重建歷史也有二百餘年至四百餘年。從澳洲 角度看,我們的文物,應為稀世珍寶。對比之下,我們深深感到龍華古寺的文物價值是不可估量時。確實,在上海地區,龍華古寺是古典建築藝術之最。我們的保護 管理,絕不能掉以輕心。

  龍華古寺的消防工作,我們是重視的。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們深感認識也是膚淺的,消防管理工作還是不夠周密。我們現在要開始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龍華 古寺設有「冶安消防組」,有一位專職副組長負責消防。寺內的青年和尚和青年職工,組成了義務消防隊,學過消防初步知識,進行過滅火演習,每過一段時間,就 要進行練兵訓練。寺內各處均配備了滅火機,四處有消防水龍頭。我們現在感到,寺內還有年老的和尚和臨時工約八九十人,也應該讓他們懂得消防知識,必要時, 也能參與滅火行動,為此,龍華古寺已在最近兩個月內,召開了三次全體會議,第一次講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號召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第二次和第三次由專職消防 幹部,講防火知識、如何報警、如何使用滅火機和水龍頭,使龍華古寺內人人重視防火,也懂得必要時如何參與扑救工作,以後還要抽查,幫助大家鞏固消防知識, 做到人人都是消防員。

  要發生火,必有三個條件:可燃物,助燃物,點火源。從龍華古寺的實際情況觀察,可燃物要比其它單位多。首先,整個龍華古寺的建築物全是磚木結構,大部 份佛菩薩像都是香樟木雕塑的,神台供桌也是木雕的,宮燈也是木結構,幢幡、挂帳都是布做的,供佛香燭等等,以上全是易燃物品。助燃物,氧氣充滿龍華古寺的 所有空間。點火源,寺內明火很多,我們就實際分析,龍華古寺內有四類火險隱患:1、香蝕明火;2、電器設備;3、煤氣;4、香煙頭等。這都是我們必須全力 加以控制的火源。

  首先,我們要大力提倡「文明敬香」來控制香燭明火這一火險隱患。早在四年以前,上海的寺院,香火興旺,特別像春節和重大佛菩薩節日,燒香的人越來越 多。春節大年夜,龍華古寺人如潮涌,香燭遍地皆是,一片火海,維持秩序的糾察,紛紛動用滅火機來滅火,火還是熄不下來,只好用水龍頭來衝,這種狀況年年升 級。如果繼續失控下去,一遇大風,必然要燒到房屋,釀成大火災,在混亂中,又必然會踩死很多人,把過年敬香變成一場大悲劇。回顧歷史,鎮江金山江天寺,七 次毀於香燭火災;四川峨眉金頂,也曾四次被香火燒毀;甘肅拉卜楞寺的大經堂,是全國重點文物,價值無可計算,也是毀於香蝕火災。我們鑒於香燭引起火災的嚴 重性,於是發起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召開理事擴大會,向上海全體佛教徒呼籲,耍文明敬香,提倡不點腊燭,只點一支或三支香,插在天井香爐內。敬香不在量多,貴 在心誠。三四年來,已有初步成效。今年初,我寺進一步控制敬香數量,不准外面香燭帶進寺內,我們隨門票贈送一小股線香。同時用廣播宣傳文明敬香的重要意 義。實踐証明,移風易俗的工作是艱難的、我們決心把長期形成的群眾習慣,通過長期努力把它改革過來。「文明敬香」的主要任務和好處是防火,但同時也凈化環 境,有不利於綠化,有不利於人體健康。

  第二、龍華古寺的電器設備是第二個火險隱患。照明電燈、空調、寶塔和殿堂的外面,安裝了新穎泛光源,遇有外事任務和重大旅游活動,夜間開燈,寶塔和各 殿全部放光,使古建築的精湛藝術,分外誘人,特別受到外賓的稱贊,贊場中國人的智慧和藝術超群,龍華古寺為國爭光,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我們在高興的同 時,總是牢記市消防局的監督,對電器使用嚴加管理。我寺的電工,總是兢兢業業地操作,確保電器安全。第三、煤氣的使用。我寺制訂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不許用 煤氣取暖,只用來燒飯、做菜、燒開水。每天晚上下班前,規定關掉總開關。夜間值勤人員總檢查。

  第四、禁絕香煙頭等。寺內吃香煙的人較少,外來修建工人,不許在施工場地上吸煙,發現了就罰款。

  有時做佛事的人家,要燒些紙錢錫箔,我寺值班的消防人員總是在現場控制,直至火熄滅後才離去。

  龍華古寺除以上四類明火必須嚴防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受到襲擊的自然火,那就是雷擊火,也必須嚴防。因此,我們巳經安裝了避雷針,還定時檢查以防失效。

  此外,還要嚴防社會上的壞人放火。這要從兩方面注意,一、寺內人員。如有人犯了錯誤,多採取冶病救人的教育或處分,使其心服,切不可不教而誅,需耐心 做工作,不使矛盾激化,努力消除怨恨心。二、寺外人員放火。這就靠我們全寺人員,人人警惕,時時警覺。這種警覺心永不放鬆,放火陰謀就難以得逞。

  龍華古寺有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據傳,威力無比。我們龍華古寺現在有兩百人,我們以後經常講消防,每個人把消防工作放在心中,列在第一位,每個人 的兩只眼晴注視消防,每個人的兩只手管理消防,加在一起,就是龍華古寺消防工作上的千手千眼,威力無比。這就是龍華古寺的佛教徒為國泰民安應做的好事。

  愛護古龍華,如護眼中珠,

  全寺一條心,防火保太平。

(續下期)

 
 
又見七塔新勝景
——寧波七塔禪寺採訪側記

◎賈汝臻 陳德良

 不久,記者聽說寧波七塔禪寺新的山門牌樓已經落成,為美麗的甬城又增加了一道新的亮麗景觀,社會各界人士好評不斷,即欣然前往百丈路,親眼目睹了這座千年古剎的新變化。

  來到七塔禪寺門前, 記者頓覺眼前一亮,只見原先橙黃色的山門照壁,已被白色的花崗岩牌樓所取代。記者仔細觀察,只見新建成的山門牌樓,地基採用鋼混高標結構,確保了基礎穩 固。整座牌樓高8.8米,寬11.5米,為沖天雲柱式樣,結構精巧典雅,氣勢巍峨莊嚴,與寺院整體建築相互映襯烘托。牌樓正門上鐫「七塔禪寺」四個金色大 字,為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大德手書;左右兩額為顏體「東津禪院」、「栖心蘭若」,顯示出寺院的歷史沿革;牌樓主楹聯「南海布慈雲千手遍護持光明如 是,東津沐法雨萬邦昭感應真實不虛」,系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撰、普陀山戒忍大和尚所書;邊聯「鏡師始作弘臨濟正宗廣傳聖教,慈老中興仰觀音靈感代出高 僧」,為報恩懷海撰、中國書協副主席尉天池先生所書。牌樓背面正額為可祥大和尚親書「同登彼岸」四字;左右兩額為弘一大師書體「般若徑」、「解脫門」;中 間楹聯「古剎建晚唐臨濟紹家風兩浙禪林推巨擘,分燈溯南海觀音蒙化雨四明佛殿遜恢宏」,為七塔寺張秉全居士撰、當代書法大家沈定庵先生所書;邊聯「古剎重 光市塵別開清淨境,禪門永煥梵宮長護吉祥雲」,系杭州詹瀛生先生撰、當代「紅學」名家馮其庸先生親書。山門牌樓分為左、中、右三門,分別裝以古銅色的銅質 大門,上面飾以佛教蓮花手印等圖案,以求古色古香,凝重典雅。門柱內外分別雕刻八隻大雄獅,或坐或躍,形神兼備,守護山門。牌樓左右,為石製欄墻,與牌樓 同質同色,以與整體相協調統一。

  記者通過觀察瞭解,感覺新山門牌樓的落成,既裝點了甬城市容,又增添了七塔禪寺這座千年古剎的莊嚴氣象;各界名家書法、楹聯的鐫刻,為古剎增加了文學與藝術價值,豐富了文化底蘊,提升了品位內涵和觀贍檔次,真是別具匠心慧眼,為不可多得的寺院建築文化藝術佳作。

  在寺院方丈、年屆而 立之年的可祥大和尚的陪同下,記者還參觀了寺院新近建成的鼓樓暨觀音殿。據可祥大和尚介紹,七塔禪寺自唐代大中年間由心鏡藏奐禪師開山以來,至今一千一百 四十多年歷史,中間幾度興廢,飽經滄桑。現有建築多為清代光緒年間,由寺院中興祖師慈運長老於洪楊劫火後重建,因當時百廢待舉,限於條件,只建成東邊鐘 樓,與之對應的西邊鼓樓卻一直未能付諸實施計劃,致使七塔禪寺長期處於只見鐘樓、不見鼓樓的殘缺局面。為了彌補這種缺憾,可祥大和尚等於前年初即開始籌劃 鼓樓新建事宜,會同有關建築專家學者,經反復磋商論證,形成可行方案,聘請專業建築隊伍,經過近二年努力,終於達成所願,結束了寺院缺少鼓樓的歷史。同 時,為求新美統一,寺院又對東邊日顯陳舊的鐘樓進行了全面維修,以便更好地發揮古剎道場晨鐘暮鼓的醒世功能。

  記者觀察到,這座新 建成的鼓樓造型結構,與對面鐘樓相一致,為三層重檐歇山式,飛檐翹角,與各殿堂檐角相呼應,古色古香,極有氣勢。鼓樓建築木料全部採用馬來西亞進口的杉樟 木,地幅及地板均使用福建惠安所出產的「泉州白」花崗岩,質量上乘一流。鼓樓上層懸大鼓一面,直徑二米左右,鼓音宏厚動人;鼓架採用越南進口的酸枝木,古 樸典雅。鼓樓一二層為觀音殿,中供十一面觀音菩薩聖像一尊,用日本進口上等檜木所雕刻,總高6.8米,殊妙莊嚴。觀音一手執淨水寶瓶,一手作施無畏印,身 著瓔珞長裙,赤足立於蓮花臺上,體態豐腴,裙帶飄拂,慈面善目,極為端莊。

  參觀完鼓樓,可祥大 和尚又領著記者,來到剛剛維修一新的三聖殿。三聖殿位於寺院主殿堂圓通寶殿與藏經樓之間,因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西方三聖而得名。此殿 與圓通寶殿等均建成於清代光緒年間,很有文物觀賞價值,只因年久失修,日顯舊容,影響觀瞻使用。為此,寺院報請文物管理部門批准,按照「修舊如舊」的原 則,對三聖殿進行了全面維修。同時為了增加殿堂文化品位內涵,在維修中,仿照寺院主殿堂圓通寶殿的格局,將三聖殿外墻增加了十四根花崗岩石柱,上鐫宗教 界、藝術界文化名人如趙樸初、啟功、連登、劉一聞等所撰書的檻聯;三聖殿背面新懸上海書法名家陳佩秋所書的「蓮邦淨域」匾額一方。在三聖殿內,記者發現, 東西兩側原有的兩堵內墻已經拆除,殿堂空間擴大了許多,如此一來,與中間所供奉的三尊高達二丈有餘的金身佛像顯得更為和諧統一。可祥大和尚告訴記者,拆除 內墻,一方面為擴大殿堂面積,增加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主要是根據三聖殿的宗教內涵特點,準備在外墻內壁繪製有關佛教西方淨土的大型壁畫,以提高七塔禪寺 作為觀音菩薩道場的佛教文化品位。如計劃得以圓成,這將是我國江南佛教寺院中最大的室內壁畫。目前,壁畫藍圖正在構想醞釀之中。

  在方丈殿內,可祥大 和尚向記者談起七塔禪寺近幾年來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充分發揚了「人間佛教」的積極入世進取的精神,堅持以城市作為依托、以制度加強管理、以經濟促進發展、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確立品位、以道風贏取信眾、以慈善回報社會的原則理念,勇於開拓,不斷創新,取得了讓佛教界為之矚目的喜人成績,被評為浙江佛教界 實行規範化管理的典型寺院,真是實至名歸,人天共慶。

  告別可祥大和尚後, 記者信步寺中,留心觀察。在各殿堂廊柱及走廊過道間,或懸掛、或張貼著不少名家名言及佛法警語名句,富含佛法哲理,對人生很有指導意義,非常耐人尋味。如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愛因斯坦)「真正的學佛,就 是從一般的道德實踐起,進步到最圓滿的道德生活的完成。」(印順導師)「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足。」「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 也;見而掩,惡之惡也。」(智慧法語)記者發現,在這些名言警句前,常有不少游人佇足觀賞、尋思回味,有些還拿著紙筆,逐條細心摘錄著,並不時露出會心的 微笑。於是,記者恍然有些明白,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剎七塔禪寺,為何每日游人如織,香客如流,香火如此興旺?這其中所蘊藏著的深厚的文化內涵積澱, 以及所煥發出的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可能即為其原因之一吧……

 
 
尼眾佛學院——定光寺
◎琇 玫

 深山幽谷,雲霧繚繞,亭台樓閣,溪水輕流,時有鐘聲鼓韻出山外,迴蕩於碧水藍天之間。這絕妙的人間仙境,世外的蓬萊,就是當今著名的嶺南古剎——清雲山定光禪寺的居址。

  說起清雲山定光禪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位於粵五嶺以南的陸豐市河西山脈,始建於明代祟禎年間,後因連年的戰亂,早已使古剎變成了廢墟瓦 礫。一九四一年粵籍僧人宏慧大和尚偶到此地,觀其地氣靈潔,幽靜異常,深感是修身養性不可多得的寶地,遂發大願修葺古寺。正當他與徒眾結廬躬耕,艱苦創業 的時候,一場十年浩劫的文革風暴,摧毀了他的人生之夢,他帶著無限的悵惘,被迫歸鄉務農。直到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大師才又重新回 到了清雲山,開發山區,修復道場。

  在一片荒涼的群山峻嶺之中,大師親自率領門徒與建築工人一起披荊斬棘,搬石運瓦,營建佛殿和僧舍,當時由於經濟的貧困,所以發展得十分緩慢,經過十幾 年的精心苦築,才逐步發展起兩座殿宇和幾間簡陋的僧舍。大和尚看著日漸興起的道場,內心無限的欣慰。隨著改革後佛門倡導的辦學熱潮,大和尚也深受感動和影 響。每在勞作之餘,他都倍加關注教育事業,常常愍念當代的僧青年,希望青年僧人能有再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便除了完善自身外,還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實現 人生的價值,在日轉星移的流光歲月裡,這竟成了他耆老之年最大心願。由於這種迫切悲心的動力。於一九九五年在閩南佛學院妙湛大和尚的支助下,終於創辦了首 期定光寺尼眾培訓班,當時只有四十幾名學生和幾位法師,而且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也不完善,但學員們深受大和尚慈悲心的感化和精嚴行持的影響,都以學院為 家,安貧守道,勤勞苦讀。春去秋來,歲月悠悠。自九八年開始,定光禪寺發生了飛躍的變化,在市政府,省政協的大力關懷下,學院被國家正式命名為廣東省尼眾 佛學院,由原先的一個班四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六個班二百多人,而且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完善,除了預科、本科外,還開設了研究班,先後在南大、北大等聘請了 二十幾名教授和專家為學院授課。在學術上,除了佛教各宗派代表的經論和重要的典籍外,還開設了社會文化課程,如語文,古漢語、英語、通史、政治、中國哲 學、西方哲學、寫作、書法、體育、電腦普及教育課等。學院本著愛國愛教的辦學方針,對學生實施正統教育。隨著人數的增多,大和尚把原定的子孫道場改成了十 方叢林,為了給辦學提供方便的條件,他竭盡全力來開拓荒山的建設,在亂石披靡的高山上,先後又建起了天王殿、觀音閣、法堂、念佛堂、齋堂、鐘鼓樓、藏經 樓、教務大樓、法師樓、學生樓、招待所等一系列的正規化叢林建築。其中的教學大樓,在整個建築群當中獨具風采,上下兩層皆為石製結構,屋頂琉璃彩瓦泛綠, 廊簷迂迴曲折,紋龍畫鳳,顯得格外古樸典雅,正門橫匾大和尚親提為「定慧講堂」兩邊高懸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親手所提的「廣東尼眾佛學院」七個鎦金大 字,這七個大字寄託了趙樸初會長對學院的無限希望和鼓勵。樓外的活動場區,碧草芳柔,鮮紅的國旗和五色佛旗高聳入雲、迎風回轉、飄揚著時代、和平的旋律。

  歷盡風雨秋霜,越過艱難險阻,終於把一座荒山變成了福地瑤池。望著那藍天白雲下的幽山古寺,看著那從四海漂來的莘莘學子,大和尚總是喜笑顏開,逢人就 講「三句經」,「教育第一,辦學第一,人才第一」。他的這種忘我的奉獻精神,使他風雨無阻,一往直前,雖已到了古稀之年,卻也無法擋住他那前進的腳步,每 天他仍執杖於工地之中,視察工程的優劣。他一生的生活樸實淡泊,從不擺任何派頭,平凡得竟然讓人認不出是一寺之主的方丈。然而他所做的事業卻是驚人的,從 白手起家發展到連綿起伏的殿宇樓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他為清雲山的開發,為佛教的教育事業,歷盡了風霜,灑下了一生的心血,乃至於晚年,仍孤杖兼 程,行於細雨孤雲之中,一生的艱辛,平生的偉績,譜寫了佛教的輝煌。

  歷史的演變,時空的變遷,鍥而不捨的創業精神,伴隨著共同前進的步伐,在希望中起步,在改革中發展壯大。如今,清雲山定光禪寺已走出了沉默的百年,告 別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到處都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一代高僧的宏願,使這座靈光寶剎一躍成為佛教界的後起之秀。這一特殊的文化基地,晨鐘暮鼓 裡的清韻,繁榮了粵地的文化,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精神交明建設,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也向國家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難忘救命鹿
◎語 林

 「二十 八,要抓瞎」。廿八歲那年,本小伙子還是個光桿司令,正獨個兒插隊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麻農寨,一人吃飽,全家不飢。可憐的老娘一週一封信,口口聲聲做夢抱胖 孫子。謠言重複三遍還真的就變成了真理,老娘的不斷叨咕使我心裡枯井也漸漸泛起了漣漪,於是八面出擊,總算捕捉住一位本地姑娘。人家卻非要我先蓋間新房才 同意登記。這可叫我上哪兒去弄錢呀?思來想去,再沒別法,祇好翻出屋頂棚上那枝私藏的獵槍,悄悄上山打馬鹿去——馬鹿屬於國家的一類保護動物,政府可是明 令不准獵殺的。

  我特意前往偏僻的密林區,選了處野獸常來飲水的池塘邊,貓在大岩石後趴了半天,眼巴巴地望著,憋得大氣都不敢出半口。好半天,灌木叢裡一陣沙沙的輕響,晨霧中總算現出一頭馬鹿來。

  這是一頭壯實的母鹿,全身金黃,雙眸晶亮,秀氣的嘴巴,修長的腿,外觀美極了。那肚子尤其圓滾滾的。似乎看得見裡面的小生命在跳躍——這可太妙了!鹿胎如果熬成膠,又可賣份好價錢!我按住心頭的狂喜。悄悄將槍筒伸出草叢。

  眼看母鹿正一步三回頭地走來了,五十米,二十米,十米,七米……,我屏氣凝神,穩穩地瞄准腦袋扣動了扳機。「砰」的一聲,糟糕,該死的火藥受了潮,這 一槍啞了火!機警的母鹿祇略一愣,迅即敏捷地扭過身子。重裝火藥已經來不及了,情急之中我「呼」地躍起,拋出鋼槍就狠砸過去。我向來是投擲好手,這一槍准 准地砸在母鹿的腿上。母鹿一聲慘叫,一個趔趄摔倒。

  我急步向前,想來個活擒。沒容我赶到,母鹿硬是頑強地掙起,拖著傷腿就往密林鑽。我顧不上撿槍,拼命追了上去。

  因為腆著大肚子,加上又受了傷,母鹿漸漸跑不動了。眼看相距祇有兩步;我鼓勁縱身一躍,一把就攥住了母鹿的後腿。母鹿驚叫一聲,拼命向前跳躍。我死死 抓住鹿腿不鬆手,任自己的身子被母鹿拖著向前移。好在地上都是厚厚的青草,傷不著筋骨。我心想,自己一百多斤,饒你母鹿力氣再大,又能掙扎多久?等它力氣 耗盡,我掏出繩子一捆,可不就大功告成了?!

  心中正美滋滋的,猛聽一聲「咕咚」,那母鹿竟從地面陷落下去。我來不及鬆手,也被它帶著往下跌,「」的一聲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祇感覺好幾處骨頭撞上了 堅硬的岩石,疼得我幾乎昏暈過去。待我從草屑泥沙中爬轉身來,抬眼一望;天爺!這該死的母鹿竟拖著我跌進了一個碩大的陷坑中了!

  那陷坑足足一丈多深,長寬約四米,坑壁刀削般的陡峭,坑頂橫著細細的竹子,上面鋪了一層枝葉、草皮。媽呀,這不是村民專用來捕捉野象的大陷阱嗎?現在 怎麼辦?我忍著傷口的劇痛掙扎著坐起。母鹿就跌落在我的面前,前腿已經皮開肉綻,它顫抖了半天,勉強地才站了起來。

  怎麼還聞到一股異樣的氣息?我定睛一看,老天爺!旁邊竟然還蹲著一隻毛茸茸的金錢豹!這是一隻衰老的豹子,瘦骨鱗峋,兩邊肚皮直貼著脊背,可那對乾枯 發黃的眼睛此刻卻朝母鹿和我瞪得滾圓。完了,這下我全明白了;這畜牲起碼餓有六、七天,正打算用我和母鹿來打牙祭呢。

  豹子抖抖身上的塵土與草屑,還興奮地低吼了一聲,顯然想準備開飯了。我急忙環顧四周:壁陡的四沿實在無處可攀;赶緊驚慌地掏摸匕首,壞了,匕首早已被母鹿拖丟了!現在可是任何武器都沒了,看來祇有等死了。

  豹子顯然已不耐煩再等下去,左右睥睨了一下,徑直朝母鹿走去。可憐的母鹿嚇得又叫又抖。我不禁向後挪了挪身子,好讓自己離遠點,心想有鹿肉果腹,這該死的豹子或許兩、三天內就不再會來開殺戒了。

  眼看豹子開始弓腰,舉起了前爪。母鹿一聲哀嚎,沒命地向我逃來。我本能地閃開一步。母鹿見我躲避,突然四腿一曲,「珱」的就跪倒我面前,淚眼汪汪地望著我,喉頭還低低地鳴鳴哀告。那眼光和神態,像極了遭難的孩子等待著父母的庇護。

  我的心靈一時真震撼了:我和豹子,其實都是母鹿的死敵,可現在它竟把我當作牠的救命菩薩,跪著向我求生!一種對弱小動物的憐愛之情不覺在心中湧起,我 竟然決定要保護這頭母鹿了。一聲「別怕,有我呢!」脫口而出,我居然來了膽氣,挺身向前護住了母鹿。豹子惡狠狠地呲呲牙,掉頭就向我逼來,在離我兩步的地 方停下,然後豎起尾巴,對著我大聲咆哮。這家伙顯然在恫嚇、警告,要我躲開別管閑事。我不理會,祇雙眼緊盯著它一動不動。

  見我如此不識抬舉,豹子顯然也惱火了,屈雙腿微微向後一蹬,隨即躍起,直向我頭頂壓來。沒容我閃避,兩只豹爪已像鋼鹇一樣,牢牢扣住了我的肩膀。我雙 腿一軟,就斜著倒向坑壁。豹子的嘴巴已惡凶凶地咬了過來。我本能地伸出雙手,死死撐扺住豹子的脖頸。豹子被卡得喘不過氣來,四隻爪子就胡亂地在我身上猛 抓。現在可是正經地騎上老虎背了,不是我死,就該豹亡,我忍住劇痛,咬緊牙齒,用雙腳猛蹬豹子的肚腹,乘勢來一個鷂子翻身。等豹子壓到了身子底下。豹子則 劇烈翻滾。我們就這麼糾纏拼搏在空闊的陷阱中。母鹿一直在旁邊又跳又叫,我相信它在為我吶喊助威。

  剛才追逐母鹿時,我已拼出了全部力氣;後來跌入陷阱又受了傷,漸漸地,我體力不支了,終於被豹子壓在底下,幾次掙扎都未翻過身來。豹嘴裡噴出的腥躁氣 味薰得我直噁心要吐,眼看尖利的豹牙就要咬上我的喉結。完了,徹底的完了,新郎官沒當成,倒先作了豹子的點心。

  就在我幾乎要失去扺抗之力時,豹子明顯減弱了攻勢,一個勁地皺鼻眨眼「嗷嗷」亂叫,顯得痛苦不堪。我抬眼一打量,原來母鹿正趴在豹子後背上猛啃牠的皮肉,土黃色的豹毛滿空亂飛,豹子背上已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母鹿的牙齒可向來祇會啃青青的嫩草啊,而此刻,為了救我,也是為了牠自己的生存,竟然咬起了豹子!我心中一熱,趁豹子想掙扎回頭去咬母鹿的空當,雙腿 一灌力,一下就重新翻過身來,騎到豹子身上,死勁地掐緊它的脖子。豹子一時四爪狂舞,狠命掙扎。混戰中一隻豹爪捅進了我的懷中,在我胸口胡亂抓撓。我極力 避讓。那畜牲卻彷彿發現了我的弱點,反而抓得更有勁有力,爪尖子已經撕開了我的皮肉,鮮血一滴滴染在灰白的豹腹上。眼看我又快支持不住了。

  母鹿一定也瞧見了這些。牠瘸拐著赶過來,一口咬住了豹子的右爪。豹子奮力想掙脫,母鹿被拖得跌跪於地,嘴巴卻緊緊地咬住不放。我從困境中得到解脫,死 勁雙手掐緊豹子的脖子。漸漸地,豹子身體癱軟下去,兩眼翻白,口吐白沫,四爪抽搐了一陣,終於不動了。我扯了根藤條把豹脖子捆牢實,這才鬆開手,滾到旁 邊,靠邊壁坐下,渾身沒有絲毫力氣。母鹿也半蹲在地上,舔著腿上的傷口。慢慢安靜下來。

  暫時再不會有甚麼危險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但願早點有人來這裡查看陷阱,把我和母鹿救出去!可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鬼毛都沒見一個。我被豹子抓傷的地方已經腫起老高,並開始化膿,火燒火辣的痛。這麼等下去看來不是辦法。

  我把眼光再次回到陷阱中,仔細打量,發現東邊的土壁上垂下來一棵三葉藤,粗粗的好像挺結實。我走過去試了試,可還差一米才能夠著,祇好垂頭喪氣地回坐到地上,準備聽天由命。

  黃昏又一次來臨了,一直安靜的母鹿居然躺在角落裡不住的呻吟。我好奇地打量著牠,祇見牠圓滾滾的肚子不斷抽搐,四腳痛苦地亂蹬,揚起一陣陣嗆人的塵 霧。看來這可憐的家伙是要死了。哎,早去早好;說不定明天該輪到我了!沒料到過了一會,陷阱裡居然響起了小鹿的「呦——呦——」聲,稚氣,帶著幾分凄涼。

  第二天早上才發現母鹿產下了一頭小公鹿。小家伙正跪在地上,毛茸茸的小腦袋一個勁往母鹿的懷裡鑽,月牙形的小嘴叼住母鹿的奶頭,拼命吸吮。母鹿則躺在 血污中,溫柔地舔著小鹿的背脊,祇是眼裡消失了做母親的安詳、幸福光澤。倒像兩口枯井,滿蓄著深深的哀愁。是啊,這可憐的畜牲!陷阱裡僅有的幾蓬茅草,牠 昨天早吃光了,現在已擠不出甚麼乳汁。小鹿餓得嗷嗷啼哭,拼命撕咬著母親的奶頭。

  到第三天,不僅小鹿餓得連站都站不住,祇靠在母親懷裡,一個勁有氣無力地不斷叫喚;我自己的情況也很不妙,發起了高燒,昏昏沉沉地睡一陣醒一陣。

  大約快中午,迷迷瞪瞪中好象誰在拉我的衣服。用力睜開眼,原來是母鹿咬著我的衣襟在拼命搖晃。這畜牲怎麼啦?剛才還病懨懨的,現在卻兩眼熠熠閃光,直 挺挺地站在我面前。我身不由己地隨著母鹿的牽引,來到那陷阱的東面。母鹿望著上面的三葉藤,亢奮地低叫了兩聲。牠難道是叫我帶著小鹿,攀著這藤條出去?沒 這麼聰明吧!

  我強打精神,朝陷阱壁跳了兩下,也用形體語言告訴可愛的母鹿:那藤條太高了,我夠不著。沒想到母鹿竟俯靠土壁,「珱」就跪到地上,同時抬起兩眼,分明 示意我踩著它的背脊爬上去!說實話。我真有點猶豫了;我雖然餓了兩、三天,畢竟一百多斤啊,這隻傷、餓垂死的母鹿,承受得起嗎?!

  母鹿一直低低地呼喚,十分執著。我略作猶豫,決定試試,於是脫下衣服,包好小鹿,綁在背上。母鹿竟然淚光閃閃,在小鹿身上一陣狂吻,瞧那纏纏綿綿的樣子,分明就是人類的生離死別!

  輕吻了一陣後,母鹿重新又靠壁臥倒。出於對母鹿的通靈所感動,也為自己求生的希望所鼓舞,我決然地踩上了母鹿瘦骨嶙峋的脊背。母鹿緩緩站了起來,近 了,更近了。待到腳下感覺平穩,離藤條祇差尺把遠了。我嘗試著踮起腳尖,就祇差四五寸了;禁不住長嘆一聲,「罷罷罷,命該如此,夫復何言!」

  那母鹿不知怎麼就聽懂了我的話,先是低鳴幾下,接著一聲長嘯,慢慢挪動後腿,竟緊貼土壁站立起來,還示意我把雙腳移到它的頭上。我撐著土壁,一邊維持 平衡,一邊按母鹿的示意動作。終於,等到母鹿完全站直,我已穩穩地抓住了垂下的藤條;扯一扯,挺結實。心中一喜,力氣也來了,腳蹬手攀,不一會就爬到了坑 沿,終於重獲自由了!

  坐在坑沿,我低頭向下一看。母鹿仍原樣緊趴在陡峭的土壁上,兩隻玻璃球似的眼睛戀戀不捨地牢盯著我和牠的小鹿,分明淌出了兩行淚水。

  我正思謀怎麼再設法來救出母鹿,忽然聽見「咕咚」一聲,母鹿突然倒下去了。祇見牠全身痙攣,猛烈地抽搐了一陣,伸腿再不動了。——母鹿死了,剛才牠拼出最後的力氣,救出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救了我。

  我是流著眼淚回到家的。我發誓,要用牛奶將小鹿好好餵養大,然後放歸山林,算是報答那頭母鹿的救命之恩吧。至於何時作新郎,祇有聽天由命了!

 
 
從唯識的角度略談命運
◎能 幹

 命運 之說古來有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命運,一般謂人生的壽夭、貴賤、吉凶、禍福等現象。如東漢王充的《論衡.命祿》曰:「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南 北朝劉峻作《辨命論》謂:「命也者,自天之命,定於冥兆,終然不變」。佛教雖不承認宿命,也不認為命運是由神或天等神秘力量所決定、支配的,但佛教承認因 果論,認為命運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而且也是可以改變的。


一.由引、滿二業說命運之來源

  命運是怎麼來的呢?佛教的解釋是建立在緣起亦即因果論中的因果報應的基礎上,在《三教平心論》中有這樣一首偈子:「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1,認為現世的命運都是過去自己所造業力的招感,來生的命運是現世行為的果報。

  唯識學對命運的產生有深刻的見解,如玄奘大師所造的《八識規矩頌》言:「引滿能招業力牽」2,就是對業力招感命運的說明。引,即引業;滿,即滿業。引 業者,有情在第六意識作用下所造的強有力的善惡業。此業含藏于阿賴耶識之中形成一種潛在力量,在有情一期命終之後,由它牽引有情之神識(阿賴耶)轉生與其 相應的業道,如持五戒者生人道,修十善者生天上,行貪嗔癡者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就是說有情投生人道或畜生等道都是由其自己所造的引業所招感,引 業決定了有情以何種形態出生於世間,它感得的果是總報體(亦叫正報,如人身)。引業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招感一身,同時一個引業也可感多生之果報,如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謂:「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一身,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多身,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一身,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多身」3。

  滿業者,在《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中言:「言滿業者,即六識中善惡二業」4,它也是第六意識作用下所造的善惡業,但不同於引業那樣強而有力。有情 的滿業有很多,感的果當然也就多,所謂「多業能圓滿」5,也有間斷,所謂「有間斷者是滿業故」6,說明了它是在不斷的遷流變化的。眾多滿業所感的果組合起 來,填滿有情總報體以外的別報(亦叫依報,如環境等)。所以滿業是決定有情出生後的壽夭、美醜、貧富、智愚、貴賤等一系列的境遇,人們的境遇為甚麼有這麼 大的差別呢?這都是各人的滿業不同的結果,這也許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人生之「命運」了。

  由於引業是強大的業,故它感果也快,並且一旦感果就具有不可改的特性,直到一期生命結束。所以有情一旦轉得人身,在作人的中途就不能改變為畜生,只能 在其生命結束之後再據其所造之引業轉生六道中的一道,如是連綿不斷,形成輪迴。滿業則是可改變的,比如有人生來貧賤,但可以通過努力奮鬥而變得富裕高貴, 哪怕生得醜陋現在也可以通過整容手術變得美麗。

  由此可見,所謂「命運」實是自己過去行為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心存善念,行踐善行,時刻以真誠對待他人,以善意幫助他人,俗話說「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正是在塑造自己的命運。


二.從種子生現行說命運之可改

  佛教講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的,所謂「藉緣生煩惱,藉緣亦生業,藉緣亦生報,無一不有緣」7。命運的生成也不例外,它雖然是受過去業力的影響,但也離不開 當前的緣。唯識學中講「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從中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命運在生起的過程中也可以自我調節,改造命運。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善惡業之種子藏于阿賴耶識中,別由業種子生起現行還需要外在的環境和前七識等為緣,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緣是意識,因為我們作任何事 都要經過意識的分別而作出決定,若我們作任何事時都存善意,也可以影響到不善的種子所起的現行,從而改變結果,重罪轉成輕受。故窺基大師在《妙法蓮華經玄 贊》中說:「其不增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時決定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令滅盡」8。而這個種子生現行的過程和結果,又會被阿賴耶識記錄下來成 為新的業種子。

  此處有必要說一下定業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定業不可改,實不盡然。由業種子到生現行的感果受報也有一個時間過程,須知一切有為法皆緣起無自性,定業也是 有為法,因為其無自性,所以在其未受報之前是完全可以由於人為的因素使其結果改變,如修大乘實相懺可以懺除五逆重罪,惡業之最的五逆重罪尚可懺除,還有何 業不可改變呢?如果定業不可改,那麼定業就不屬於有為法了。故《妙法蓮華經玄贊》說:「彼若發心定業可轉,其心不易佛力不排」9,在長阿含部的《佛為首迦 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亦有偈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並舉例說:「如阿闍世王,殺父等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10。所以 說,定業也不是一成不變,關鍵在於自己以甚麼樣的心態和行為去對待,如果造惡業後而不思悔改補救,那麼,任何業都不能改的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命運是以第八識中的業種為因,以當前的環境等和前七轉識為緣而得生成,既是因緣所成,理所當然是可以改變的。再看生成命運的因和緣,它們都 是人們自己所造的,既是自己造的,那麼,它的好壞就是掌握在每一個人自己的手中,所以做人不可以小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應該以正確 的命運觀對待人生,坦然面對自己的生命現象,積極地塑造人生、改造命運,在人生的道路上奮發向上,開創美好的生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這才是正確的命運 觀。

注釋:
1見《三教平心論》(卷1)T52, p0785c
2見《八識規矩補註》(卷1)T45, p0472b
3見《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4)T31, p0679b
4見《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卷1)T85, p1076c
5見《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卷1)T29, p0318a
6見《成唯識論述記》(卷7)T43, p0359c
7見《緣生論》(卷1)T32, p0485c
8見《妙法蓮華經玄贊》(卷10)T34, p0847c
9見《妙法蓮華經玄贊》(卷3)T34, p0709b
10見《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T01, p0893c

 
 
世界佛教動態

東涌羅漢寺 佛教生活營

宗  旨 :

藉此活動使大眾加深對佛教的認識,學習禪修生活,淨化身心。

內  容 :

早晚課誦、懺摩、靜坐禪修、學佛行儀、法師開示、座談會及八關齋戒。

日  期 :

12月25日至27日 (24日晚入營)

參 加 資 格 :

凡十六歲以上至六十歲以下有興趣認識佛教及體驗寺院生活人仕,不論男女,均可報名參加。

報 名 辦 法  :

填寫報名表格一份及連同相片一張寄回本會。(請備回郵信封函索表格)

截 止 日 期  :

12月7日

地  點 :

大嶼山東涌羅漢寺

報 名 費 :

會員五十元正        非會員六十元正

食 宿 費 :

隨喜


功德林恭請戒晟法師晉山榮膺住持陞座慶典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慈善會主席普持老師傅於十月十八日重組董事會,並公推香港佛學會會長戒晟法師為無量壽功德林新任住持。

  該會主席普持老師傅,更恭請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泉慧長老代開山始祖觀本老和尚傳法與戒晟法師,為臨濟法脈第四十五代傳人,期望法師今後發揚宗風,光大祖庭。

  傳法大典邀請香港楞嚴精舍住持紹根長老、妙法寺住持修智大和尚、培仁長老、世孝長老、澳門觀音堂住持機修長老、功德林普持老師傅、德修當家師等為證明。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慈善會新任主席紹根長老致歡迎辭中,介紹新任住持,戒晟法師現年三十八歲、福建人氏、童真入道,早年入讀於廈門閩南佛學院,為第一屆 畢業生,獲聘請在院內任教多年。同時讚揚法師有才幹、有朝氣、有魄力、有人緣,乃當今佛門中不可多得的僧青年。紹根長老認為董事會選出戒晟法師為新任住 持,實乃龍天擁出,眾望所歸的最佳人選。期望今後由戒晟法師領眾自修之外、不可抱殘守缺,必須與時代同步並進,多做一些利益人群的工作,希望推廣佛教的慈 悲喜捨,拔苦予樂的精神遍洒於娑婆大地。把無量壽功德林發揚光大,為澳門佛教放一異彩,才不負普持老師傅等的厚望 ……

  新任住持戒晟法師致謝辭中,提到承蒙無量壽功德林普持、德修、祥信三位法師信任,託付重任於晚輩。剛才聆聽長老們開導,令我既慚愧又惶恐,晚輩自問德 薄慧淺,恐有負眾望,但既有難得的因緣,晚輩願意接受一切考驗,定當竭盡所能,以身命付於龍天,務使功德林慈善會有新的面貌。新的力量和目標,希望日後得 到大眾的認同,決不辜負普持法師和大眾的期望。並敬請諸山長老不吝指教。祝願與會貴賓法喜充滿,更祈佛光注照,龍天擁護,功德林常住法輪常轉,海眾安和, 澳門繁榮昌盛,人人安居樂業。

  晉院接法慶典在莊嚴、祥和、肅穆、喜悅的氣氛中圓滿結束。道賀者有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僧伽聯合會暨香港四十多間寺院精舍團體聯合致送的「名山得主」牌匾。星、馬、港、澳、 大陸的出家眾,以個人名義達七十多位,分別致送「慧燈傳燄」及「法輪常轉」牌匾二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四眾道賀者達千人。據當地人士談話中指出近幾十年來,澳門佛教從未見到像今日的莊嚴場面。與會大眾讚嘆不已!


臨濟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脈傳人戒晟法師簡介

簡 歷

  釋戒晟法師,現年三十八歲,文化程度大專。原藉福建,十七歲出家,二十二歲畢業於閩南佛學院,受聘留院任教三年,於九一年蒞臨香港弘法,九八年創立香 港佛學會。同時擔任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董事,香港妙法寺董事,香港能仁書院校董及多間中學校董,現被選為澳門功德林慈善會住持。


傳燈續燄

  昔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圍繞莫喻

  惟迦葉頭陀破顏微笑佛云吾以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付囑於汝摩訶迦葉自是展轉流傳至菩提達摩

  尊者在西天為二十八祖東渡則為初祖厥後六祖

  惠公出而其道大行一再相沿又分臨濟為正宗以

  上源流因佛門共曉不復詳述茲從臨濟玄禪師為

  始謹敬依次敘明焉

  一世臨濟義玄禪師

  二世興化存獎禪師

  三世南院慧顒禪師

  四世風穴延沼禪師

  五世首山省念禪師

  六世汾陽善昭禪師

  七世石霜楚圓禪師

  八世楊岐方會禪師

  九世白雲守端禪師

  十世東山法演禪師

  十一世昭覺克勤禪師

  十二世虎邱紹隆禪師

  十三世應菴曇華禪師

  十四世密菴咸傑禪師

  十五世破菴祖光禪師

  十六世無準師範禪師

  十七世雪巖祖欽禪師

  十八世高峰原妙禪師  

  十九世中峰明本禪師

  二十世千巖元長禪師

  二十一世萬峰時蔚禪師

  二十二世寶藏普持禪師

  二十三世東明慧旵禪師

  二十四世海舟永慈禪師

  二十五世寶峰智瑄禪師

  二十六世天琦本瑞禪師

  二十七世無聞正聰禪師

  二十八世笑巖德寶禪師

  二十九世龍池正傳禪師

  三十世天隱圓修禪師

  三十一世玉林通秀禪師

  三十二世茆溪竹森禪師

  三十三世形山超寶禪師

  三十四世楚雲明慧禪師

  三十五世幻住寶靖禪師

  三十六世慧天際覺禪師

  三十七世智山了願禪師

  三十八世印照達聽禪師

  三十九世照千悟亮禪師

  四十世佛海真覺禪師

  四十一世福經空印禪師

  四十二世妙蓮覺華禪師

  四十三世虛雲性徹禪師

  四十四世明一觀本禪師

  今代將正法眼藏 囑付與

  無量壽功德林戒晟 禪師是為

  臨濟正宗第四十五世深望赤心

  擔荷綿綿不絕

偈曰

  戒珠明皎潔

  晟曜朗中天

  常修無為法

  慧燈永留傳

  臨濟正宗字派

  覺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緣宏性教 正法永昌隆

時 維

  佛曆二千五百四十八年

  歲次甲申九月十八日


廣州韶關南雄市大雄禪寺恭請
本煥大和尚榮膺方丈晉院陞座慶典
◎印 航

 二○○四年農曆甲申九月十九,時值觀世音菩薩聖誕。而此時在粵北韶關的南雄珠璣古巷的大雄禪寺,鐘鼓齊鳴,海眾雲集,普天同慶。這座莊嚴巍峨的寺院正在舉行佛像開光和本煥大和尚晉院陞座法會,而這一法會也意味著大雄禪寺的正式啟用。

  大雄禪寺乃嶺南名剎,緣於公元一九九八年南雄市人民政府邀請當代高僧本煥老和尚前來視察,並於次年初敬請本公上人興建沙水寺。後本公上人命名為「大雄禪寺」並禮請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為寺名書寫墨寶。

  本公上人今年九十八歲,出家七十四載,愛國愛教,慈悲喜捨,廣弘大乘,為弘揚正法,決心要將大雄禪寺辦成農禪並重的用功道場,使禪燈燃炬,禪風廣播,是為大雄禪寺的開山祖師,世人尊其為當代佛門泰斗。

  為興建大雄禪寺,本公上人毋顧百歲高齡,悲心宏願,力肩重任,多方奔走,擴徵土地,從規劃到建設,本公上人都必親自過問,現全寺面積已達十一萬八千餘 平方米。在大雄禪寺修建的過程中得眾護法居士的捐助,尤其香港的李達民,李蕭錦賢伉儷,發心廣大,已捐建天王殿及殿內所供彌勒,韋陀菩薩,四大天王;以及 大雄寶殿內三寶佛,海島觀音,三十二應身,二十四諸天;及所有莊嚴法器供台,功德不可思議。現在的大雄寺已落成的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伽 藍殿、祖師殿、法堂、山門、禪堂、方丈樓、齍堂、功德堂、寮房、山門外照壁,還有放生池和牌坊、千菩薩殿等正在籌建。

  因此本煥長老常說:一間廟宇建立起來,存世不僅僅是幾十年,上百年,而是千年萬年。而在這千年萬年中能利益多少人來恭敬禮拜,如能真正發心慷慨捐資修 廟的人才確是功德無量!所以長老每天收到的錢都拿去修廟,都為人家種福田,福報就是這樣,多培多得,智慧更是如此,多修多得!


楊洪居士在深圳會堂弘揚佛法
◎果 中

 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是個非常殊勝的日子,對深圳佛教界來講,更是一個法喜充滿的日子!由「世界佛商聯合會」籌委會深圳籌備小組舉辦的「商道演講」公益活動,在深圳會堂拉開帷幕。主講者是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會長楊洪大居士。

  步入接待大廳,迎面而見的是佛商文化發展——竭盡所能奉獻愛心,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左右兩邊的「世界佛商聯合會」的會標,更是光彩奪目,兩條巨龍猶 如親臨。聽負責人介紹方知:一條龍表示天龍八部護法,示現法界有情;一條龍表示菩薩商主,示現人中之龍,兩龍相互放大光明,遍照法界,惠澤蒼生!這也是 「佛商聯合會」崛起的意義和目的。

  講台上方的橫幅寫著:「熱烈歡迎商界佛子楊洪大居士演講商道」,左右條幅寫著:「慈悲喜捨普渡有情何分賢眾愚眾皆普渡,輝光同注弘揚文化不限出世入世 皆弘揚。」此條幅讚揚楊洪居士對眾生的大愛之情和寬廣無比的胸襟。講台上的鮮花朵朵嬌艷奔放,散發著迷人的芳香,馨人心脾。看著嘉賓席上有《香港佛教》主 編秦老夫婦、台灣富士康集團代表、日本EPSON集團代表、韓國三星集團代表、偉誠集團代表、榮冠實業代表、富安娜床上用品、育明包裝、路易通董事長等 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此次參加的企業,大約有三百多家,到會者一千多人,整個深圳會堂無虛席。據一位官方人士介紹,他們全市大會也沒有如此盛況。這一盛 舉除了讚嘆楊洪老師的德行,更應讚嘆「佛商」人的奉獻精神,忘我的工精神。

  在主持人精彩的開幕致詞後,演講正式開始。楊洪居士介紹七十年代初,他隨弟弟楊釗先後從惠州來到香港。在弟弟的帶領下創立了旭日集團三十多年來,他們 遨游在佛教的智慧浩海裡,不但使商界財富揮灑自如,物質財富也是如虎添翼。他們事業成功後,心繫眾生,兼濟天下!承擔起眾生離苦得樂的重任。他們蓋寺廟、 建佛學院、打水陸、拜梁皇懺、修橋、鋪路、打水井、修水渠、蓋小學、蓋中學、設助學金、獎學金、送米、送藥、送油、送棉被、送文具用品等善舉數不勝數。此 次來深演講其目的是希望大家團結信仰,凝聚眾人的智慧和財力,弘揚正法,利樂有情!

  楊洪居士的演講,博得於會者陣陣掌聲。菩薩商主們在相續漂泊中迷失自性,雖有萬貫家財,卻不知發四無量大乘菩提心,回歸法界!今得楊洪居士的開示,猶如晴天一聲霹靂,頓識本性。方知無始劫以來,受六根賊媒的纏縛,輪迴在生死的苦海中!

  台上楊洪居士的演講已接近尾聲,大家在興猶未盡依依不捨中,看著主持人宣讀閉幕詞。由張籍圓居士代表世界佛商聯合會全體同仁,送感謝錦旗給楊洪居士, 錦旗上寫著:「楊家風范傳千古,洪恩浩蕩惠今人。」由富士康集團代表各大集團贈送禮品給楊洪老師。由登品素食府傳昌居士代表各位企業主送鮮花給楊洪老師。 由榮冠實業林仁初董事長代表佛商護法贈送鮮花給楊洪老師,感謝楊洪老師不辭辛苦來到這裡為大家說「甚深微妙法」。


重陽節南京毗廬寺開展尊老敬老活動
◎阿逸多

 十月 二十二日是重陽節,中華民族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為在重陽節能使老年人增添一個游覽觀光,登高望遠的好地方,我寺決定在重陽節免費對老年人參觀萬佛樓並 免費敬請用膳長壽麵一餐,為增添萬佛樓的文化氣氛和回復萬佛樓原有的歷史面目,在節前隆重舉行迎請國寶(法寶)藏入萬佛樓供奉大法會,二件國寶(法 寶)1、清代曾國荃供置毗盧寺鎮寺之寶——明代大報恩寺大罄。2、清代兩江總督曾國荃特製荷花缸一口。

  一、明代大報恩寺大罄為金鐵鑄造而成。高0.49米,口徑直徑0.63米,重l00公斤,大磐是光緒年間曾國荃擴建毗盧寺時,尋鎮寺之寶供萬佛寶樓, 使禮拜萬佛樓的貴族、香客聞磬音平安康泰,禮萬佛福慧增進。「文革」期間萬佛樓變為毗盧寺倉庫,大罄和其它廢舊法寶被放置倉庫,像一堆廢鐵沉睡近四十年。 一九九八年毗盧寺恢復宗教活動,使大磬妙音重響,後被市文物局楊新華副局長、文物專家賀雲翔先生發現定為國寶級文物。市宗教局原局長楊榮良、處長劉國鈺極 為重視。要求毗盧寺住持傳義大和尚妥善保管,確保安全,為使大磬早日在萬佛樓重放光彩,市各有關部門,加快重建萬佛樓工程,今年五月二日萬佛樓落成開放, 特訂重陽喜慶供法寶,中華盛世樂人們。

  二、清代荷花缸一口,高,0.61米,口徑0.685米,徑目下部刻有「光緒十五年九月太子太保兩江總督一等威毅伯曾捐置付毗盧禪寺永遠寶用」,缸身 四周秀麗彩繪,莊重無比,上面可清楚看到雄獅十三只,大的三只,中等四只,小的六隻,這是根據佛經,「大雄大力大慈悲」而繪。還有三隻可愛的蝙蝠,代表著 富貴的象徵,此缸原是一對,放置萬佛樓前兩側,種植蓮花,供人欣賞,蓬花盛開時紅花綠葉,清香四溢,身心自在,清凈無為,「文革」期間荷花缸披住進毗盧寺 的居民做普通水缸養蓮,一九九八年江蘇無線電廠遷移時,廠長戎少嚴,長發地產總經理吳建平發現這件國寶文物,並立即和市宗教局領導取得聯繫,經與毗盧寺傳 義大和尚協商,當時考慮到安全角度,大家一致認為暫保存在局長辦公室,萬佛樓落成後,在市宗教局屆長朱淮寧,副局長居爾露,處長過迅的關心下,移交毗盧寺 保管。

  這二件國寶(法寶)的安置,更提高了我寺萬佛樓在海內外佛教中的文化地位。大磬供萬佛樓,登樓即能看到,荷花缸放置藏經樓,登樓至地藏閣、觀音閣、隔 玻璃門可以飽眼福,今年的重陽節來登樓的老年人一萬有餘,吃麵二千多斤,在全市影響很大,各大報紙、新聞廣泛報導,在市民中產生良好的印象。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