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4期
2004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因小失大要不得!
論  述 
論佛教與現代科學二十方面的一致性及
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上)
◎張一方
選讀佛經
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
——選讀《維摩詰經》頓釋病慮
◎達 文
佛教文化
略述上海佛學書局創始因緣(下) ◎孟令兵
七塔禪寺
禮拜七塔寺 聽頻伽鳥音
——寧波七塔禪寺簡介(下)
◎黃夏年
講因說果
漫漫人生茫茫路 ◎李家振
隨筆禪話
不分彼此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神奇之鑰 ◎楊 釗
開拓致富之源 ◎慈梅、慈娟
把愛心獻給殘疾人士 ◎慧 梅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十) ◎王永平
佛教盛事
遼寧營口楞嚴禪寺隆重舉行
——圓山老和尚榮升法主暨
照誠法師晉院陞座慶典
◎華 林
高僧講經
當代唯識宗高僧惟賢長老講經
——卓錫上海玉佛禪寺宣講《十善業道經》
◎錢湘寧
佛教聖地
長江上游古剎——慈雲寺(上) ◎鄭 渝
佛教文化
香之珍品 珠之寶光——沉香 ◎李益民
學僧園地
傳法、弘法 ◎慈 本
佛教徒的愛國情懷 ◎海 天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悟 雨
佛教講座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淨化人心」系列佛學講座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因小失大要不得!

 上海 著名學者吳孟慶教授近著《東來紫氣》一書,是一部宗教散文隨筆,讀來頗受啟迪。吳教授不僅學識淵博,他更具有宗教管理的實際經驗。因此說,他這部著作不僅 各宗教界人士需要閱讀,甚至從事管理宗教工作的幹部更需要閱讀;吳教授為人親切和靄寬厚,予人深刻的印象,與他談心論道,有如沐浴春風之感!

  拜讀了《東來紫氣》一書,感觸很多。隨手拈來一篇「阿Q心態要不得」,教育意味非常濃厚,對時下從事宗教工作的某些幹部「當頭一棒」!猛喝一聲「該省悟啦」!

  吳孟慶教授在著作中說道:「在宗教工作中,絕大多數宗教工作幹部勤勤懇懇,廉潔奉公,同宗教界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 工作幹部為落實政策開放宗教活動場所,歸還房地產,做了許多工作。今天宗教界自養能力增強了,有的還有餘力為社會慈善事業作貢獻。於是,有人不由產生了這 樣的想法:當年我做了那麼多工作,現在寺廟富了也應有我一份。更有甚者,個別人竟動用起教會的土地房產,以為自己既然是領導宗教界的,就有權支配宗教財 產。『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此之謂阿Q心態!

  「當阿Q非禮而動時,支配他行動的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宗教工作幹部原本就無優越感可言,而只有責任感可講。落實宗教政策,增強教會自養能力, 目的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果自己定下政策,搞強加於人的『有償服務』、『共同開發』,宗教界人士看在黨和政府曾經為他們落實政策辦好事的份 上,又看你手裡掌著權。不便當面提意見,但心裡是不滿意,不服氣的」。

  『阿Q的非禮而動,還在於由優越感產生的心態不平衡。現在有個別人士也有一種心態不平,這同客觀態勢的變化有關,想當初,宗教工作幹部是很有點權威 的,這裡面有多種因素(雖然並非都是合理的)原因。一是先前的宗教界缺乏自養能力,他們要靠政府的資助,求助於宗教工作幹部幫助落實政策。現在情況起了變 化。隨著宗教政策落實,宗教界已今非昔比,而宗教工作幹部則在據說是『沒有金錢萬萬不能』的商品社會感到囊中羞澀,在信息不靈寸步難行的信息時代,無緣出 國開眼界長見識,凡此種種都同宗教界形成了一定的反差。這種變化原本也屬合理的發展,但確實給宗教工作帶來了新問題……不過,解決的辦法不應該向宗教界索 取,靠這個辦法在經濟上雖不無小補,卻帶來了見利忘『義』的大弊,因小失大,要不得。」

  吳教授「現身說法」,不是給宗教工作幹部補上一課嗎?

 
 
論佛教與現代科學二十方面的一致性及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上)
◎張一方

 過去, 在很多人中間有一種傳統看法:科學(本文皆指自然科學science)與宗教是互相對立的,甚至是水火不兼容的。我們認為這起碼是一種不全面的認識。無庸 諱言,科學與某些宗教曾經出現過矛盾,甚至發生衝突、鬥爭。宗教法庭曾經迫害過伽利略等科學家,並且把布魯諾殘酷地送上火刑柱。因為正如大哲學家、數理邏 輯大家、一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B. A. W. Russell)所說「宗教法庭的學說,即:發展真理的方法就是一勞永逸地闡明甚麼是正確的,然後懲罰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1。這就是當時的原則。但是,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類似的現象已經從大多數國家逐漸地或永遠地消失了。

  雖然如此,基於對歷史的總結和對未來的展望,人們仍然會問「宗教同科學之間真正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嗎?宗教能被科學代替嗎?多少世紀以來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曾引起不少的爭論,事實上還引起了殘酷的鬥爭」。但是,按照大科學家愛因斯坦(A. Einstein)的「見解,無可懷疑的是,對這兩個問題作冷靜的考慮只能得出否定的答案」2。為甚麼會得到這一結論呢?對國外一些著名科學家的闡述進行分析、總結後,我們就會同意這種觀點。

  首先,愛因斯坦把宗教分為三種:恐懼宗教,它源於原始人對饑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道德宗教,「一切文明人,特別是東方人的宗教,主要都是道德 宗教」;宇宙宗教,它產生於人們感覺到人的願望和目的都屬徒然,而又「感覺到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3。我們討論的宗教 主要是後兩種。

  在此基礎上,羅素等都認為,科學解決真和假的問題,而善和惡、美和醜等價值問題是倫理、道德、宗教、藝術的研究範圍。愛因斯坦也認為,「科學只能斷言 ‘是甚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甚麼」可是在它的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的。而與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對人類思想和行為的評價:它不能夠有根據 地談到各種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照這種解釋,過去宗教同科學之間人所共知的衝突則應當完全歸咎於對上述情況的誤解」4。愛因斯坦並以具體例子對此作 了闡述。因此,正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玻恩(M. Born)所說:「科學無疑地有著兩個方面:從社會的立場看,可以認為它是改善人類條件的一種實用的集體努力,但從個人的立場看,也可以認為它是心靈需要 的事業,也就是為了滿足求知欲和理解欲,它們都是藝術、哲學和宗教的姊妹。這兩方面都是正確的,必要的,而且是並協的」。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桑達奇 (A. R. Sandage)也說:「科學不能成為意義、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的基礎。這就是我們需要宗教的證據。」因此,科學與宗教的研究對象應當是不同的,研 究方法是彼此獨立的,任何一個都不能代替、包容其它方面。

  同時,當我們仰觀浩瀚的天空,思考紛紜的人生時,將有何感想呢?首先會感到,在這個由億萬星系組成的無邊無際的宇宙中隱藏著無窮的秘密。正如瑞典化學 家、大發明家諾貝爾(A. B. Nobel)指出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必然意識到,在我們周圍籠罩著無窮的奧秘,而宗教的真諦就是建立在奧秘的基礎上。透過萬能上帝的面紗,我們看到的是 四大皆無」。宗教存在的基礎就是在大千世界(人生和大自然)中永遠會不斷出現解不開的神奇的秘。其次,在內心深處,正如赫胥黎(T. H. Huxley)所說:「整個宇宙中沒有永恆的事物,既沒有永恆的精神實體,也沒有永恆的物質實體,……不僅我們,而且所有的事物,在沒有窮盡的宇宙幻影的 世界中,都是象構成夢境的那樣的素材」5。這就是變化。佛也說:「一切都有產生和消亡」。第三,「生命就是痛苦」,「痛苦與憂愁扣打我們的大門,比幸福與 快樂發出更大的聲響;它們的沉重腳印也更不容易抹去」6。這就是人生的另一個特徵,佛教中的苦諦。第四,每個人都會深切地感到,人生都要走向死亡,任何事 物都要毀滅。地球、人類、太陽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逃脫這種永恒的黑洞。著名數學家懷特海(A. N. Whitehend)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指出:「離開了宗教,人生便是在無窮痛苦和悲慘之中曇花一現的快樂,或者是瞬息即逝的經驗中一種微不足道的瑣 事而已」。上述人生感受都極容易導致宗教感情,引起共鳴。正由於參透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和事物的成、住、壞、空,所以魯迅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他 把我們平常對於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我們啟示了,真是大哲」(許壽棠:《亡友魯迅印象記》)。

  在內心世界方面,各種宗教都非常看重精神狀態,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欲望的鐐銬中解放了出來,而全身 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認為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 度,……所以,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意思是說,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的和目標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 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是同樣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 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7。這些不僅是科學無法完全回答的,而且與科學家的探索動機、獻身精神完全一致。因為「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 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復無常的欲望的桎梏」8;渴望看到「先定的和諧」,使自己「從自私欲望 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這樣的感情同那種使自古以來一切宗教天才著迷的感情無疑是非常相象的」9。正由於此,愛因斯坦認為:「你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中 間找到一個沒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他的宗教感情所採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所感到的狂喜的驚奇」。這種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 高尚的動機」。「有一位當代的人說得不錯,他說,在我們這個唯物論的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10。

  在追求的目標方面,如果宗教研究的是「深入探究人類命運問題,渴望減輕人類苦難,並且懇切希望將來會實現人類最美好的前景」,那麼它永遠有存在的價 值,甚至會不斷更新其形式和內容。而且「如果要使人類盡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是宗教的目標之一,那麼科學推理還能夠從另一角 度來幫助宗教」。不僅「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而且「儘管宗教的和科學的領域本身彼此是界線分明的,可是兩者之間還 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係和依存性。雖然宗教可以決定目標,但它還是從最廣義的科學學到了用甚麼樣的手段可以達到它自己所建立的目標。可是科學只能由那些全 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些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 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 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11。也正因為此,愛因斯坦認為:「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 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12。

  在當今世界,由於全人類面臨著人口膨脹,生態危機,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共同的全球性問題。一九九二年科學家和宗教領袖,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會 議,共同討論全球危機。會後發表了一個聲明,其中指出:「我們這些宗教人士和科學界人士,幾個世紀以來,常常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在這環境危機的年代,我們 殊途同歸。這次會議是一個象徵,說明我們這兩個古老的傳統雖然有時相爭不下,現在卻正在彼此接近,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而一致努力。我們是廣大民眾的僕 人和教師,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瞭解環境危機的本質和後果,瞭解要戰勝這一危機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危機深重,但我們心懷希望。我們人類難免錯失,但我們也能 夠做到明智、機巧、同情、審慎並富於想像。我們心中深藏著偉大的道德勇氣和精神勇氣。為了我們子孫的健康、安全和未來,我們的責任感油然而生。我們懂得世 界不單獨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或一代人,並懷有一種極度的緊迫感,因此,我們決心採取果敢的行為,珍惜並保衛我們地球家園的環境」13。

  總之,在上述五個方面:研究領域不同,對世界感受相通,貢獻精神一致,追求目標都是真善美,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心,顯示出宗教與科學的相容性,甚至 互補性。因此,從古至今,中外皆然,一些大科學家都與宗教關係密切。中國古代的十大科學家之中,葛洪、一行、徐光啟同時也是道教大師、高僧和天主教徒。大 科學家哥白尼、孟德爾(G. J. Mendel)本人就是教士,而開普勒(J. Kepler)、法拉第、諾貝爾等都是虔誠的教徒,牛頓和著名的科學天才巴斯卡爾(B. Pascal)更是從研究科學最後轉向研究神學。(續下期)

參考文獻:
【1】、B. 羅素:《宗教與科學》,徐奕春等譯。商務印書館。1982版,133頁。
【2】【4】、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253-256頁:181-186頁。
【3】、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範岱年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279-283頁。
【5】【6】、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科學出版社。1971版,47頁,51頁。
【7】、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181-186頁。
【8】【9】、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範岱年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101頁,283頁。
【10】、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範岱年編譯. 商務印書館。1979版,279-283頁。
【11】【12】【14】、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181-186頁。
【13】、 轉引自A. 戈爾:《瀕臨失衡的地球》陳嘉映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版,11-12頁。

 
 
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選讀《維摩詰經》頓釋病慮
◎達 文
空病亦空

  經云: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以何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 無決定性 得是平等,無有餘病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解說:何以要說「我」及「涅槃」皆俱空呢?這是因親見真如本性,開大智慧之後,觀察到一切法俱為緣起、緣滅的假名故而空也。「我」與「涅槃」二法本為 一體,因為真心起妄,故而有我,我若返妄歸真,即是「涅槃」,因此得知二法俱為假名,俱名無實體,無實體故無決定性,既無決定性,則二法俱空可知啦!然而 諸空雖空,空亦是病,此一「空病」若不空除,亦是累贅,所以尚須用「畢竟空」,空淨空病,最為上乘妙法。故與凡夫,外道的「斷空」、「幻空」截然不同。

依理成事觀

  經云:是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解說:維摩詰仍繼續著說,是有疾菩薩,既能以「畢竟空」之妙理,空去人空,法空及空空,如此看來,菩薩可隨心所欲調伏其心了。然而百尺竿頭更須進步, 去做「理事無礙」觀的工作,以至達到真心所悟之理,與塵境所接觸之事,相互融通而無阻礙。因為菩薩的悲願,旨在普度眾生,既返娑婆苦惱,不得不與眾生同受 苦樂,然而菩薩則是受而無著,無著而受也。再者,菩薩由於因地修行,尚未圓滿,未能圓具佛果菩提的大法,所以不願先行入滅,像那些修道困乏的二乘,中途停 憩取證偏空涅槃,自己寂靜不受諸苦就算了事,雖然有疾菩薩可以隨時取證,極樂的中道妙果,但他們卻不願提前取證,這正象徵著菩薩慈悲!

理偏於事觀

  經云:設身有苦 念惡趣眾生 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 一切眾生

  解說:設若菩薩身體稍稍逢到痛苦,便要容忍自己的痛苦,憶念別人的痛苦,想我這個具有智慧福德的人,尚具要受痛苦,推念那些無慧缺福在惡趣受生的眾 生,他們所受的痛苦,實在較我要苦幾千萬倍!從而起大悲心拔濟他們。我既因修觀空,調伏自己進入理事無礙的境地,亦願調伏一切受苦的眾生,脫離種種煩惱, 跳出輪迴的羅網,進入自在的天地。

以理奪事觀

  經云:但除其病 而不除法 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 何眾攀緣 謂之三界 云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 若無所得 則無攀緣

  解說:病即眾生由無明痴愛所造之惑、業、苦,藥乃能消除此病之空慧法藥也。因為根本造罪的病咎,乃是起因於眾生的病本。所以要教導眾生斷除危害我人法 身慧命的病本。病本既除,枝末之縳亦就迎刃而解了。那末,何謂病本呢?病本即是攀緣,又眾生何以要攀緣呢?因為眾生常以能緣之妄心,去攀所緣三界諸法之 境。譬如欲界的眾生,妄心不時攀緣諸欲法;色界的眾生,妄心不時攀緣諸色法;無色界的眾生,妄心不時攀緣諸定心等。然則云何斷除攀緣呢?必須明達諸法性 空,本無可取,既知諸法空無可取,則亦知諸法空無所得,既無所得,則此攀緣妄心,不歇自歇了。

事法非理觀

  經云:何謂無所得 謂離二見 何謂二見 謂內見外見 是無所得

  解說:甚麼叫做「無所得」呢?謂離二見,便無所得。二見者、內見、外見是也。「內見」即是能取的「我見」;「外見」即是所取的「法見」,若以妙慧反照便無所得。

結觀成利益

  經云:文殊師利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為斷老病死苦 是菩薩菩提 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

  解說:維摩詰居士,又對文殊師利菩薩說道:如果有疾的菩薩,能夠調伏其心,便能恒順眾生的生死,調伏眾生的心,發心斷除眾生生老病死的悲憂煩惱的痛 苦!而不感覺到有疲倦的意念。這便是菩薩所行的菩提大道。如其不然,那就可知此菩薩,內則未能具足自利的智慧,外則無有具足利他的福德。如此菩薩何能稱為 菩薩呢?

  經云:譬如勝怨 乃可為勇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 菩薩之謂也

  解說:菩薩見眾生有諸無明煩惱,猶如逢著怨家一樣,一見面自然而然的鼓足勇氣,毫無留情的拿起智慧的寶劍,掃除眾生由無明痴愛所生起的煩惱,救濟他們跳出煩惱生死的牢籠。

事如理觀

  經云:彼有疾菩薩 應作是念 如我此病 非真非有 眾生病亦 非真非有

  解說:那患有疾病的菩薩,應常作如是的思念,菩薩法身的理體何嘗生遇疾病,因大悲心度生之故,權且示現有疾。若認此疾為真實有,心神便會錯亂,不但自 身之病不可除,無量眾生之病又何能輕易而除呢?菩薩悟知此病虛幻不實,任運自如,滅度一切眾生而不作滅度想,是為菩薩滅度眾生。

理如事觀

  經云:又復觀身是無常 苦 空 非我 是名為慧

  解說:復次觀身是剎那變遷,朝不保夕,偶一不慎,百病叢生,任你如何保健,結果終歸幻滅!幻生幻滅,誰是主宰?既無主宰,那個是我?如是以真理的眼光去觀察,是名為「實慧」。

  經云:雖身有疾 常在生死饒益一切 而不厭倦 是名方便

  解說:菩薩雖身患疾病,依然在生死網中,度生不倦,任勞怨,忍苦辱,排除諸種艱險,饒益一切群迷,並沒有絲毫討厭的心情,是則名為「權智」。

  經云:又復觀身 身不離病 是病是身 非新非故 是名為慧 設身有疾 而不永滅 是名方便

  解說:又觀此身此病,互不相離,離病則無身,離身則無病。如是看來身病乃原是一體,即身即病,即病即身,生也非新,滅也無故,是名出世間深慧,菩薩既有此出世的深慧,即或偶然患病,也不欲忍心入滅!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才是「權巧方便」。

離調不調伏

  經云:文殊師利 有疾菩薩 應如是調伏其心 不住其中 亦復不住不調伏心

  解說:大乘佛法的修行,是離言絕相的,故維摩詰居士對文殊菩薩說道:有疾菩薩應如前所說觀法去調伏其心。然待其心調伏後,即不可再住於調伏;若心有 住,便又犯了執藥成疾的法執病,但也不應執住於不調伏心,任讓疾苗擴大,應當二俱不住,方稱為「中道」;若偏住一邊,便非有智的菩薩了。

  經云: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 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 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 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解說:何以不住於調,亦復不住於不調呢?因為凡夫著住於有,迷昧在五欲的煩惱中以為是樂,所以不去調伏,這便是愚痴的人了。二乘著住於空,遠離五欲的 煩惱繫縛,以為色欲等諸法,乃是燃燒法身慧命的大,所以調心後即取滅度,這便是聲聞人了。修大乘的菩薩行者,深達諸相俱空的真理,既不住於凡夫不調的 「有」,又不住於聲聞調伏的「空」,這樣取乎「中道」,不落二邊,才是真正修行的菩薩行者。

讀經獲益

  由於我久久患病的緣故,內心一直想恭讀《維摩詰經》。心想:維摩詰大居士染病臥在病榻上,佛陀知曉了,派遣諸大菩薩前往慰問一番,而諸大菩薩紛紛辭退 了不敢前往。因為維摩詰太有智慧了,而且辯才無礙,諸大菩薩都領教過他,自嘆不如,故辭謝了探望任務,結果佛陀還是選定了文殊菩薩代佛慰問。這則故事我早 就知悉了,但從未恭讀這部經典。在病中,想起這部經來也是很自然的。近三年來,我患上心臟病(心血管堵塞)險情重重,有闖「死亡關」!在諸佛菩薩加被下, 終於「起死回生」,能夠活過來了。我欲探求病情的「起因」及「起滅」。醫生告訴了我一些患病的由來及如何診治(諸如搭橋等)。雖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 解決我頭腦中潛伏的根本問題。只有讀了這部《維摩詰經》之後,終於悟到了「諸法實相」的真諦所在,您想領悟其奧妙境界嗎?請閱讀《維摩詰經》,必有收穫。

 
 
略述上海佛學書局創始因緣(下)
◎孟令兵

(接上期)

 佛學 書局常務理事李經緯先生,事蹟不詳,只在《佛學半月刊》(第58期)中見有其一段「我之學佛因緣」的文字,由其本人自述,何子培錄,文曰:「……余秉性柔 慈,自幼已然。方童稚時,雖一蟲一蟻一花一木之微,亦恆若不忍毀傷,雞豚宰殺,從未目睹。一日,偶睹宰割之事,不禁為之惊愕例愴,是日食時,幾至不能下 咽,中心不怡者竟累日焉。及年十餘,先父見背,家中延人誦《阿彌陀經》,餘時匍匐側聽,至『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 心不亂……』數句,極為順耳,有若素習,身心暢適,得未曾有……」

  佛學書局總編輯範古農先生(1881-1951年),號幻庵,別字寄東,筆名海尸道人,浙江嘉興人。十八歲肄業於上海南洋公學,成績名列前茅。初對佛 教不甚留意,後與桂伯華、黎端甫等交往,始受他們佛學思想影響。廿七歲,赴日本留學,在東京與章大炎等游;於佛學所知益深。廿九歲歸國,任浙江省立第二中 學校長,課餘廣購佛典,潛心研究。後對凈土法門發起信心,即依照佛學大師楊仁山所訂的佛學課程、自行研讀修持,精進不懈。民國肇興後,他於嘉興組織佛學研 究會,自任講師,定期講佛學。並且在此後的三十餘年裡,於上海、杭州、松江、紹興等地巡回奔走,定期講經,不曾間斷,由是法音遠播,各方景從,受其感化而 皈依佛門者,難以計數。一九一七年,皈依諦閑法師,法名幻修,同時受優婆塞滿分戒,並隨從聽講,由此通達天台教義。初台、賢並弘,同時稱揚凈土,對三論、 唯識則略為顧及。後來感到佛法高深,非論莫解,而疏釋論文,莫過於慈恩宗,於是精研相宗章疏,頗有心得。嘗謂學理高深,莫逾《成唯識論》,行持方法,莫過 於《瑜伽師地論》。勸人重視這兩點,解行並重,認真修持,不過他在各地弘法時,仍以凈土為主。一九二九年起他受聘擔任上海佛學書局總編輯,成績斐然,功勞 卓著。一九三五年,上海緇素組織佛教日報社,發行佛教日報,由古農主筆政,開始每日出版四開一大張,後受中日戰事影響,改為四日一刊,不久停刊。此為中國 近代佛教首創的日報,辦了兩年多對佛法的弘揚貢獻極大。一九三八年,應請至省心蓮社主講凈土三經一論,同時講演《唯識三十頌》和《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 同時應蔣維喬居士之托,整理校訂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前後兩年,於一九四○年出版。抗戰勝利後,古農返嘉興,是年六十五歲,仍巡行於平湖、松 江、蘇州各地講經說法。他憐憫故里兒童失學,特舍宅開辦範氏小學,收容鄉裡貧童培育之。一九四八年,上海諸道侶懷念古農,翹慕至殷,乃迎古農到上海:仍住 省心蓮社,此時他已年近七旬,鬚髮皆白,而精神瞿又鑠,弘法之志老而彌切。他組織「法相學社」,自編法相唯識學講義,分三篇講授、首篇《大乘五蘊論》、 《百法明門論》,次篇為《阿毗達磨雜集論》及《攝大乘論》,末篇為《顯揚聖教論》及《辯中邊論》。他親自主講,從不間斷。同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改組,推古 農為第六屆林長,領導林務。古農博通三藏,致力弘法四十年,受其感化者無數、他最大的貢獻是在任上海佛學書局總編輯期間,編輯出版了大量的佛典和佛學著 作,為推動近代佛學的復興作出了貢獻。著作有《釋尊傳》、《大乘空義集要》、《八識規矩頌貫珠解》、《法相學課本》、《成唯識論科判》、《觀所緣緣論貫珠 釋》、《往生論注擷》、《佛學問答》、《幻庵文集》等行世。

  佛學書局的董事中,丁福保、狄楚青二居士皆為當時佛教界的著名人士。丁福保(1874-1952年),字仲祐,別號疇隱居士,原籍江蘇常州,生於無 錫。二十二歲入江陰南菁書院,次年得中秀才。一八九八—一九○二年間,他先後就讀於南菁書院、蘇州東吳大學堂、上海東文學堂,學習醫學、數學、日文。後於 京師大學堂及譯文館任教習。一九○五年讀釋氏語錄,錄數語作座右銘,是為讀佛書之始。其間結識近代著名佛教學者楊仁山,聞讀佛經要義。一九○八年,開始在 上海行醫並創辦醫學書局,刊印醫書。一九○九年,被派往日本考察醫學,回國後,曾在上海創辦中西醫學研究會。在此期間,除刊書行醫外,常讀佛教書籍,收藏 佛經,開始信仰佛教,實行素食。辛亥革命後,長居上海,繼續行醫刊書。四十歲後,正式皈依佛教。他勇猛精進,研讀經典,有感於佛典文字艱澀,不宜初機,乃 依儒家訓話注經方式,集中精力逐字逐句解釋常見經典。一九二○年,他將已箋注脫稿的十多種佛經、學佛入門的小冊子和佛學辭典,合起來命名曰《佛學叢書》, 編為《袖珍本佛經叢刊》(第一集),分冊出版、印行流通。在上海佛學書局成立以前,他的醫學書局是出版佛書最多的書局之一。

  丁氏一生治學精博,著作等身。他的佛學著作大多屬於入門書、工具書和佛經箋注,共計三十四種之多,最著名者為《佛學大辭典》。他編纂譯著的其他書籍有 近一百六十種,包括算學、健康長壽法、文字學、文學詩詞、古泉、醫學、德育、道學、雜著。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屬於古典文學、古文字學的幾種,如《全漢三國晉 南北朝詩》、《文選類詁》、《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說文解字詁林》等,有些至今仍在再版,很為學者倚重,尤其《說文解字詁林》一書於一九二八年 出版,當時耗資三萬銀元,頗受學者重視和推崇。

  丁福保還是近代一大藏書家,正如他在《佛學大辭典》自序(一)中所云:「余生平無他嗜好,獨於古人之典籍,如種宿緣,積書都十餘萬卷,耽耽癖嗜,朝斯 夕斯者,二十餘年。」他不僅藏書,還到處贈書。一九三五年,上海籌建市立圖書館,他率先捐出一萬五千卷藏書,共襄盛舉,二年後又再次向該館贈書。一九三八 年,又一次捐給上海震旦大學二萬餘冊、五千多卷古今刊本,震旦大學特地為之取名「丁氏文庫」,用資紀念。一九四九年以後,曾將六部古籍及漢以後石刻拓本一 千餘種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其中有許多是珍貴的善本書。

  狄葆賢(?一1941年),字楚青,一字平子,又號平等閣主。江蘇溧陽人。早年積極主張變法,常與譚嗣同等游,戊戌變法失敗後,他逃亡日本。後返上海 仍從事革命,失敗後,再次出走日本。後回國集資從事新聞事業。一九○四年六月,在上海創辦《時報》,頗受讀者歡迎。後則專攻佛學,弘揚佛法。一九一二年創 辦有正書局,局址設在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望平街,該書局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出版經書佛像達七百多種。後來有正書局又成為佛學書局的分發行所。同年十 月,創辦《佛學叢報》,為我國首創佛教刊物,影響甚大。一九三一年、與葉恭綽等在上海發起影印宋版《磧砂藏》。對於佛法,初篤信凈土,後皈依常州天寧寺冶 開禪師,經其指點,始對禪機有所領悟。其夫人汪觀定也對禪法領悟頗深,對其學佛常加指點。生平好詩詞書畫,著有《平等閣詩話》和《平等閣日記》。

  佛學書局的日後之所以能夠保持持續、快速的發展,與它處處結下的良好「人緣」很有關係。在當時,全國的佛教名流、學者幾乎沒有不與佛學書局發生關係 的。三十年代的社會上,有所謂民國四大名僧的說法,即印光、弘一、圓瑛、太虛四位法師(另一說,印光、諦閑、太虛、弘一,並稱中國近代四大高僧)他們無一 不與佛學書局關係親密。《佛學半月刊》都曾以專門的版面介紹四位大師的行蹟,刊載他們的照片、書法,他們的書信文稿也常常見諸該刊上,他們的佛學著作,不 論單行本還是全集、都由佛學書局出版發行。太虛大師本人還曾擔任該刊的撰述員,他創辦的《海潮音》一直由佛學書局代理發行。圓瑛、太虛的著述匯編輯印,是 由佛學書局最先著手進行的。印光大師著作以及由他校訂整理的傳統善書,佛學書局都曾全部出版,在他圓寂後,《佛學半月刊》(第223期)出版了印光大師紀 念專刊。而弘一大師以書法結緣,他手書的經卷佛學書局曾全部出版過5,在他六十歲時,《佛學半月刊》也出版了弘一大師六秩紀念專刊6。再如,另一位高僧諦 閑大師,曾首倡發起為佛學書局募集印送經書功德基金會,為草創不久而資金匱乏的佛學書局提供了資金上的很大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後來大師還曾主持過《佛 學半月刊》的「佛教問答」欄目,大師入寂後,佛學書局通過《佛學半月刊》(第46期)徵求大師遺文,最後編輯成《諦閑講錄》印行。如此事例,多不勝舉。更 主要的是,佛學書局通過各類營業事項和參與公益事業,與散佈國內外各地的眾多佛教信徒、佛學名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禮身處異國他鄉的呂碧城、遠在巴蜀的王恩洋 等都與佛學書局保持長期的聯繫。除通過佛學書局分佈國內外一百多個分銷處的圖書、法器的銷售外,還通過如《佛學半月刊》贈書會、印送經書功德基金、放生宏 法基金、佛學文會、圖書郵購郵借等等方式,吸引、聚集眾多同道者在其周圍,此皆構成為佛學書局旺盛的人氣和人緣。

注:
5、《佛學半月刊》第58期。
6、時間為一九三九年九月。

 
 
禮拜七塔寺 聽頻伽鳥音
——寧波七塔禪寺簡介

(下) ◎黃夏年

(接上期)

 一九 八七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訪問寧波,參訪了七塔寺。趙樸初會長與月西大和尚相知甚深,兩人商談佛教事業甚歡。趙樸初會長還看望了桂侖老和尚,對答之間 深含禪機,最後趙樸初會長作詩一首,盛讚七塔禪寺「佛殿喜重光,象器一一新」的巨變,發出「拜別七塔寺,七佛鑒我心」之感慨!

  一九九三年二月廿八日(農曆二月初八),月西法師安祥示寂。執室弟子可祥法師接任七塔禪寺帥職。可祥法師秉承月西大和尚之教誨,帶領全寺僧俗四眾,宵 衣旴食,不辭勞苦,重修了圓通寶殿,保護了五百羅漢石刻像;並先後對方丈殿、玉佛閣、食堂、上客堂、庫房、文物陳列室、三聖殿等進行了修復與裝潢,重建了 東廂房,新建了鼓樓,使七塔禪寺長期處於只見鐘樓、缺少鼓樓的殘缺狀態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可祥法師還在寺內改造了水電網,安裝了電視監控系統,創辦了七塔 佛學網站,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重修二十周年紀念畫冊》等,計畫出版《報恩珠 琳》、《七塔禪寺人物志》等書籍。同時運用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方法,積極提倡依法治寺和民主管理寺院,重新建立健全寺院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大力加強寺院文 化建設,弘揚正法,揭批邪教,任人唯賢,知人善任,使七塔禪寺成為浙江省佛教寺院實行規範化管理的典型。二○○三年三月廿五日,可祥法師榮膺七塔寺方丈, 「十載虛位以待,一朝名剎得主」,現在七塔禪寺正在可祥法師的領導下,勇攀新高,不斷前進,努力促進佛教的發展與社會相適應,建設七塔禪寺的美好未來!

  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的七塔禪寺,在一九八三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身處鬧市,無山水之美、松柏之幽,但是整個寺院殿堂金碧輝 煌,結構古樸,梵宮渾邃,氣度宏偉,規模廣大。寺外的七座青石佛塔,一字排開,塔高4米,底座呈六角形,七佛坐像浮雕鐫其上。在黃色圍牆襯映下,莊重素樸 七佛像,趙樸初題的「七塔禪寺」四個大字,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是神聖的殿堂。俞德明書寫的「唐代古剎」和題於青龍首門楣之上的「東津禪院」與題於白虎首門 楣之上「棲心蘭若」的一對舊寺名,已成為厚重的歷史見證。二○○四年八月十九日七塔禪寺新山門牌樓圓滿落成,為美麗的甬城增加了一道新的亮麗風景線。整座 牌樓高8.8米,寬11.5米,為沖天雲柱式樣,結構精巧典雅,氣勢巍峨莊嚴,與寺院整體建築相互映襯烘托。趙樸初大德手書「七塔禪寺」於牌樓正門高懸, 與左右兩額顏體「東津禪院」、「棲心蘭若」相互呼應,顯示出寺院的歷史沿革;牌樓主楹聯「南海布慈雲千手遍護持光明如是;東津沐法雨萬邦昭感應真實不 虛」,系可祥法師撰、普陀山戒忍法師所書;邊聯「鏡師始作弘臨濟正宗廣傳聖教;慈老中興仰觀音靈感代出高僧」,為報恩懷海撰、中國書協副主席尉天池先生所 書。牌樓背面正額為可祥大和尚親書「同登彼岸」,左右兩額為弘一大師書體「般若徑」、「解脫門」;中間楹聯「古剎建晚唐臨濟紹家風兩浙禪林推巨擘;分燈溯 南海觀音蒙化雨四明佛殿遜恢宏」,為七塔寺張秉全居士撰、當代書法大家沈定庵所書;邊聯「古剎重光市塵別開清淨境;禪門永煥梵宮長護吉祥雲」,系當代「紅 學」名家馮其庸先生所撰親書。山門牌樓分為左、中、右三門,分別裝以古銅色的銅質大門,上面飾以佛教蓮花手印等圖案,以求古色古香,凝重典雅。門柱內外分 別雕刻八隻雄獅,或坐或躍,形神兼備,守護山門。牌樓左右,為石製欄牆,與牌樓同質同色,以與整體協調統一。

  走進殿門,上書天王殿三個蒼勁有力的厚重大字,為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早年墨蹟,透露了七塔寺與天童寺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正中的彌勒化身像, 坦腹豎膝,笑容可掬。背供韋馱立像,擐甲頂盔,雙手合十捧杵,威武端莊。兩邊的四天王像,高8米,彩塑甲胄,凜然正視。兩側的鐘鼓樓,高圓通偉,宋代鑄造 的重達四千公斤的大銅鍾,鐘聲悠長,回音繞嬈,警鐘長鳴,振憾人心!在圓通寶殿正中,供奉著一尊千手觀音像。寺內原有一尊美侖美煥的千手觀音,但經過歷史 的沖洗,已經不存。現在這座觀音像是一九八○年用樟木新雕刻的,高1.6丈,重三千斤,外部裝金,結砌趺坐在蓮花座上,金身煥彩,妙相莊嚴,見者稱歎。按 寺院通常規矩,大殿正面應供釋迦牟尼佛像,然而七塔禪寺卻將觀音像供奉此殿中,正顯示出七塔禪寺是觀音道場的本色。最近,殿內又供奉了一尊總高6.8米檜 木飾金十一面觀音立像。該雕像在繼承盛唐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做到了師古而不泥古,充分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在設計上將神態各異的十一面頭像縮成冠狀, 點綴於髮髻上作淡化處理,並將寶冠、胸飾、纓絡、臂釧、天衣等飾以純金,鉤以金線,以突出其華美。在整體造型上,大膽採用了現實主義雕塑技法,正確把握人 體的結構比例,運用清刀白描的表現手法,使人物動態空間變化委婉,雕塑塊面的轉折起伏微妙含蓄,線條靈動流暢,飄逸的天衣與優美的體態妙然天成,具有純潔 圓滿的和諧感,充分顯示出一種崇高、典雅、明快的韻律。微微下垂的雙眼用水晶嵌鑲,更顯菩薩的慈悲情懷,似在時時關注著人間疾苦,洞見世間善惡情相。這尊 造像在用材上更是十分考究,所選之木材為質地細膩、紋理清晰、色澤滋潤的上等檜木,這是雕塑難得的理想材料,它天生具有高雅、莊嚴的屬性,為造像的高尚與 完美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造像者為營造整體的質樸感,在表層處理上避開了傳統的滿金裝飾,保持原木本色,凸現了材質本身具有的自然美。雍容華貴的儀態,圓潤 豐滿的肌體,與清新、淡雅、自然的木紋渾然一體,既高貴典雅又慈祥可親,創造了妙相具足而不悖教義的十一面觀音新形象,塑造了「人見則肅恭、有歸仰之心」 的完美儀態,對於涵養眾生慈悲關愛的有情胸懷、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導往真、善、美、慧的理想境界,因之被有關專家學者譽為「佛教文化與造像藝術完美結合 的經典之作」。圓通寶殿後兩側,左塑文殊,跨青獅,右塑普賢,跨白象,兩米餘高。兩邊的牆壁上,嵌著清光緒二十年(1894)所刻的五百羅漢像,篆刻工 巧,神態各異,形象生動,為國內稀有的壁上雕刻羅漢像,彌足珍貴。走過圓通寶殿,進入三聖殿,殿內周壁懸掛《西方九品蓮台圖》,工筆彩繪,很具觀賞價值。 裡面供奉著西方三聖立像,各高八米,中間是阿彌陀佛,兩邊是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金光熠熠,各具妙相,接引眾生到西方世界。三聖殿之後,是方丈殿,正中 法座高設,吉日令旦,法師升座說法,亦稱法堂,有紅木茶几座椅,相向陳設,古意盎然。方丈室雖小,乃是住持起居宴息之所,在會客室內,奉上一杯沁人的清 茶,笑談問對禪機。方丈殿樓上是藏經樓,貯藏乾隆版《大清龍藏》、影印《宋磧砂藏》、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續藏經》等,以及二百八十片貝葉經文一 束。樓前欄杆回廊,旁通玉佛閣,裡面供奉高1.3米的漢白玉石釋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在中軸線的兩邊依次是五觀堂、慈蔭堂、綜合樓、招待所、庫房等附屬建 築。

  現在的七塔禪寺佔地面積比過去少了許多,但是名剎道場的古貌禪風依然不減當年。除了那些令人心儀的精美佛像之外,室外的參天古樹、成片綠地、斑斑翠 竹,掩映在古建之中,相互映照,別有風味,備受各界人士關注和好評。七塔禪寺已經成為甬城的著名標誌之一,代表了寧波古文化的見證。遊人香客來寺裡上香祈 禱,將自己的祈求通達天庭,再來到靜謐的茶室,與朋友同道品茗清淡,人生幾許快意。作為寧波市內的唯一的千年古剎七塔禪寺,每年以它特有的禪風吸引了來自 四面八方的上百萬客人,隨著寧波「三江六岸」之「人文興區」的發展,七塔禪寺將會煥發出新的光彩,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漫漫人生茫茫路
◎李家振

話說「耳」字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和許多人一樣,也常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歸咎於一個「口」字。

  我這個人口無遮攔,有甚麼看法往往脫口而出,造了口業便產生種種後果。多次暗下決心,要把住自己的嘴。然而積習難改,總也管不住!

  曾以自己的教訓勸誡旁人。我說:「語言似箭,不可輕發,一經人耳,有力難拔。」聞者認為很對,答:「是的,是非都因多開口,這個嘴巴呀!這話說多了,仔細想想又覺得不大對。這似乎有點倒果為因的意思。

  何以會造口業呢?問題還在意念。那麼這意又從何而來呢?心本清淨,受了種種染污才有不淨之意。有了不淨之意、開口說話進入旁人之耳,這才產生後果的。

  年輕時接受檢查,常被追問聽了誰的話?受了誰的影響?年紀大了接受檢查,則常被迫問這些話給誰說過?影響了甚麼人?這樣看來這口與耳一出一進是密切相聯的。把後果都歸咎於口是不公平的。

  人的意念不論好壞大多來自受教。受教的渠道很重要的是耳朵。雖然不少意念受教於書本,但文字是語言的記錄,眼睛看與耳朵聽可說是一致的。為此:我要在這裡說說這個耳字。

  我們的語言中涉及耳字的不少。「耳根清淨」是一句。如果沒有耳旁聒噪,心會很清淨,自然可以明白地想清楚許多事。

  即使是很好的話也不能讓它塞在耳朵裡,所謂「充耳不聞」就是一個問題。把許多道理執著地塞在耳朵裡,再有多麼好的新道理也就聽不進了。

  到了這種時候需要做的是「洗耳恭聽」。把耳朵裡充寨的種種東西洗乾淨,為的是接受新東西。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既要接受好的道理,又不至於充耳不聞,無需經常洗耳,最好的辦法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小時候老師常指責我上課聽講「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因此把這句話當作貶意。現在我開始明白了,這實在是一種高境界!

  不論是佛、是道、是儒,都講了許多道理,這些道理本來都是不可說的。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說的目的是啟發聽者的自覺,自己認識自己。

  孔子說:「余欲無言。」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佛說:「叫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

  何以如此說?為的是怕聽者「充耳不聞」,執著於聽到的一些道理、使之成了明心見性的障礙。「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絕不會不留痕跡。到應機的時 候,它自會出現、這時候以前聽到的道理,便成為自己心中所悟的道理了。然從「口」字到「耳」字,從坎坷的過去到今日的反思,我真正體會我曾聽到過的任何一 句話,都於我無礙而有益。所以會產生不好的後果,都只能歸咎於自己。

  我要努力的是認識白己,不是積累眾多的知識,而是化識為智,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口與耳也就都無礙了!

 

講講因果

  佛法無邊,佛教的影響自然而然地進入人們心中。趙樸老曾說過有些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份。」這確實是真實不虛的。且不舉其他的例子,就拿因果報應這一點來說便可隨手拈來。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二月里來》歌中唱道:「種瓜的得瓜、種豆的得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這便是因果。種甚麼因,結甚麼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陳毅副總理常說:「善存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統統報銷。」這是更加明確的因果報應觀。善良的人們都相信這一點,這種觀點維護了社會道德,協調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但是,這個觀點現在受到了挑戰。不少人懷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論。有人說:「甚麼叫善惡都有報呀!,你看看某某品質很壞,行為惡劣,可是名利地位都有。我們一直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只能拿一點死工資,日子過得那麼清苦,有甚麼好報呀!

  這似乎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透過現象看到實質就不一定這樣想了。行為惡劣,品質很壞的人生活富裕、權力不小的不乏其人,但他未必就幸福。

  我很喜歡一個英國傳說故事,說的是國王生病了,禦醫部束手無策,有一位醫生跑來一看,說:「這是心病,抑郁造成的,需要換個心地純淨、快樂而又沒有煩惱的人、把自己的襯衣給國王穿一穿,病就好了。」國王馬上下令:快去把襯衣找來!」大家都去辦了。

  大家想:「誰會是最快樂的人呢?肯定是宰相。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大權的人,當然最快樂,去拿他的襯衣吧!」

  不料宰相說:「我一點也不快樂,我天天擔心國王不高興,找個碴把我砍了。我也擔心有人把我的位子擠掉,天天煩得要命啊!」

  大家又想:「船王一定最快樂,他不受人管,又有那麼多船只,那麼多財富,去找他要襯衣吧!」

  可是船王說:「我也不快樂啊!我的船一出海我就提心吊膽,又怕遇到海盜,又怕刮大風。這兩天我覺也睡不著,你們看,這風不停地刮,萬一我的船翻了,貨沒了,我怎麼辦呀?煩死了!」

  這樣問了許多人,就是找不到真正快樂的人。忽然,他們走在半路上,聽到了有一個人在唱歌。那歌聲聽起來絕對歡樂,大家的愁眉也給唱開了。循聲找去,只 見一個窮漢光著脊梁在唱。大家問他:「你快樂嗎?」窮漢說:「我很快樂呀!」「你沒有煩惱嗎?」窮漢說「我不知道甚麼是煩惱呀!」「怎麼會這樣呢?」窮漢 說:「我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不去想昨天,也不去想明天,愁甚麼呀!」大家馬上向他要襯衣。窮漢說:「甚麼襯衣?我沒有呀!」我們不必在此深究這個傳說裡有 多少漏洞,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白的,快樂是一種精神的感受,不能用權力、地位、金錢來衡量。皇上追求至高無上永無盡期的帝位,他無法擺脫生、老、病、死之 苦,心情抑郁這是因果:宰相企圖保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他除了不能擺脫生、老、病、死之苦外,還有怨憎會之苦,提心吊膽過日子這也是因果:船王希 望永遠擁有船隊,永遠風平浪靜,害怕失去財富,但這又是不可能的事,成天煩惱,這同樣是因果。窮漢一無所有、一無所求、一無牽掛,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 想,所以很快樂。這還是因果!

  別看那些心術不正、品質惡劣的人,一時揮金如土,吃喝玩樂,那可不是甚麼善報。只要心術不正,他的心不可能清淨,不可能快樂。不要讓我們原本清淨的心 被這種現象污染了。羡慕這種人是一種意念,至少會帶來煩惱的後果,如果再去效仿,就難說出現甚麼情況了。我有一個朋友,為人正直,勤懇本份,曾經受過不公 正的處理。等到一切磨難過去,巳是年近花甲!晚年生活到是很平靜,但他總覺得對不住自己的女兒。由於自己的問題,孩子平平淡淡地生活著,全沒有機會像他兄 姐的子女那樣有出國深造的機會。對此,我也很為他惋惜,覺得生活對他不公。

  一日,他十分高興地給我看一封信,這是住在市郊的女兒寫給他的,信上說:「我們生活得很平靜,這裡沒有城市的喧鬧,傍晚我們常常在江邊漫步,看江上的 落日晚霞……我們陽台上有一對麻雀、銜了草築了一個小窩。前些日子孵出了一窩小麻雀,我們連窗也不敢開了,怕驚動了這些小鳥。」

  我看著他泛著紅光的臉,想著他那純靜、善良的女兒,我覺得真是善有善報!

  生活舒適,物質上得到滿足是善報。

  奮力拼搏,事業有成是善報。

  能做到對生活無所奢求,不講究物質條件,隨遇而安,有觀看小麻雀築巢的心情,欣賞白雲、紅霞的品位,同樣也是善報。

  有人修福,有人修慧,果報全在自己。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有所得就可滿足,大可不必攀比。

  當然,最好的是福慧雙修!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不分彼此

  中國古代文化有三大元素組成:儒、釋、道。這三大文化亦稱三大宗教體系,各有教義,各有特色,彼此都擁有信眾,在民間形成不同的凝聚力!儒家是崇奉孔 子的,釋家是崇奉印度釋迦牟尼佛的,道家是崇奉老子的;三大教主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物,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們的教義直至今日,在世界各地散發著巨 大的影響力!香港有六大宗教存在,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對社會有卓越的貢獻。

凡是研究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定要研究「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否則算不得了解中國文化。就我個人來說,雖崇尚印度釋迦文化,但釋迦(佛教)文 化傳至中國已有二千多年了,跟中國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互融化一體了。說到中國文化體系,一定離不開「儒」、「釋」、「道」三家學說共同體。當 然,這三家「合為一體」也者,並非真正「渾為一體」,而是層次非常分明,在教理上是如此,在教規、儀式、寺院、信眾等等,都條理分明,容不得含糊,和尚就 是和尚,道士就是道士,儒生就是儒生。我與「儒家」、「道家」之閒的關係,既有「合」的一面,也有「分」的一面,相互友好關係則「一」,不分彼此,


佛像開光

  佛像開光說法,是佛門寺院的一種傳統儀規,從古至今,千年不變。各大寺院佛、菩薩舉行盛大的開光儀式,是非常普遍的,也非常隆重的。在信徒們的心理 上,認為佛像開光之後,就具有一種「靈」性了,有求必靈驗篤信無疑了。在東南亞佛教華僧寺院也秉承這一傳統,只有南傳佛教國家的寺院稍異,供奉鮮花、誦經 而已。華僧寺院供奉佛、菩薩聖像眾多,諸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菩薩像,而南傳佛教寺院只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尊聖像。這是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 的最大分別。南傳佛教保持了原始佛教的氣息,北傳佛教在原始佛教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並不違背原始佛教的本旨。當年釋迦佛說法時,提到眾多的菩薩及其國土 時(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根據佛經內容予以形象化,塑造了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聖像出來。一種形象出現,是普渡眾生的一種吸引手段,通過形象可以 集中思維,排除雜念,化污染為純潔,並非盲目崇拜而已。


修行法師

  不久前,浙江舟山市普陀山有一位修行法師來看望我,我與他並不相識,但「神交」已久了。他為《香港佛教》月刊經常撰寫佛教人物傳記,在海內外頗有名 氣。這位法師久居普陀山觀音大士道場,非常有道行,一副謙卑的樣子,與人談話時,合掌為禮,總是微笑點頭,沒有一點「貢高」「我慢」的習氣。一般說來,舊 知識分子稍有成就的人,往往眼睛長在額頭頂上,一副「高傲」的神氣!看不起別人的樣子。這位修行法師雖然著作等身,其態度極和靄可親,平易近人,對待任何 人笑容可掬,從不大聲說話,當你向他倒茶時,起座彎腰作揖行禮。看樣子似乎太守舊了,在今日社會交際場合已不興了。可是這位出家人如此講究禮節,能說不對 嗎?不,若是一個世俗人有此行為,一定有人說「太虛偽了」。但出自一個出家僧人,倒有一種特別意義呢。在佛經上有位常不經菩薩見人就拜,口中說道:「吾不 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成佛!」說完此話後,就匍匐一拜。這是尊敬對方來日一定「成佛」,不可經視對方的高尚人格的行為。故修行法師仿傚之。


老尼中彩

  在本港有一庵堂住有一位老尼姑。據說,她非常富有,有關她的身世非常傳奇,至今很少人知道她為何削髮為尼。她的錢財又從何而來呢?有人說她童貞出家, 也有人說她半路出家:她平時很少與人閑聊,手裡拿著一串唸佛珠,走出街去,看見貧困無依老人家,她悄悄遞上一隻利是封(內有一百元),話也不說,轉身就 走。這種為善的行為,不是偶爾的,而是經常的。有人暗中議論說,她哪裡來的這麼多錢呀?出於人的好奇心,總想探個明白來,無論你怎樣盤問她或暗示她,她一 味「裝聾」「扮啞」,不說一句話,臉呈微笑狀合掌唸句:「阿彌陀佛!」但是,越是隱蔽神秘,越引起別人追個「水落石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謂皇天不負 苦心人,終於被人發現了老尼的秘密行綜。原來她經常往馬會買「六合彩」,有一日,她的徒弟無意中暴露了「底情」,說老師傅常中彩,多數是中三獎,她取出來 的錢多做善事,救濟窮人,大陸的水災,或非洲的飢荒,她毫不吝嗇捐出巨款給災民,而且從不表明自己的名字。她說:「捐出去的錢越多,中彩的機會也就越多。 善哉!」


不忘貧困

  隨之接獲幾個電話來,都是打聽這位老尼的下落,或問老尼的法名,棲居何處、佛堂名稱、何省人氏……等等。甚至有人持懷疑態度,說甚麼不科學、不合邏 輯、太神話啦!奇怪,為了想發財,竟有如此多的人「想入非非」,可謂「痴心夢想」。這些突然而來的查根問底,不論其動機如何,一概婉言拒答,無可奉告。本 來,一個「出家人」(僧或尼)嚴禁玩賭樂的,即是「六合彩」,對俗家人來說,是屬娛樂性質的博彩行為,實際上也是少博多的贏賭行為。對出家人來說,絕對不 容許的犯戒行為!一個有道行的和尚或尼姑,是不會涉足這類場地的。但這位老尼竟多次出入博彩場地,幸運地一而再中彩,引起別人垂涎欲滴,貪心頓起,實為出 家人不該為之。由此看來,這位老尼不是修行人,更不是有智慧的人,無可置疑地說,她是個有「福報」的人,且看她中彩之後,依然捐錢財給貧困的人,這叫做 「積善之家,必有餘興」。這位老尼不因自己擁有財富而貪圖物質享受,而把錢捐給最需要的人,用佛家話來說,是行菩薩道。


改邪歸正

  有一佛教社團女居士,從電腦網絡中將「同性戀」活動資料郵寄給我,並邀我主持公義力破「邪念邪行」,以引導「正念正行」佛弟子免墮「邪道」!看了電腦 網絡資料之後,發人深思,一個正信佛弟子,絕不敢如此胡作非為,怕揹因果,所謂「引人作不道德行為者,必墮地獄」。信教不久者,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不知 何去何從?!為了正確引導佛弟子的走向,在佛教刊物上嚴正指出:從佛教戒學觀點上來說,這種「同性戀者」行為是嚴重觸犯戒律的,是乖張、變態的邪行,一個 修行人是絕對不容許的,連淫念也不容許起,何況有淫念邪行呢?一個初信佛教的皈依弟子,要遵守「五戒」(殺、盜、淫、妄、酒),不可犯邪淫,其中包括同性 戀者行為了。在電腦網絡上玩弄「同性戀者」,不可否認是聰明人,這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位年輕人自稱皈依三位老法師,又做過七日和尚,看來是有「善 根」的。不過其「善根」種子弱,思念邪行超越一切,所謂「淫魔當道」是也。若不及時回頭,掉入懸崖深谷,必將「粉身碎骨」,勿謂「言之不預」也。


惡人向善

  從同性戀者來函中,確實感受到他(她)們精神是異常痛苦的,尤其是剛信佛教不久的人,在理念上還扎根不深,認識模糊不清,在十字路口上猶豫不決,何去 何從,難辨方向!有一位居士在函中說道:「我曾在一個佛教中心見到個黑社會頭子,一位師父對他很是親切,我心裡反感!有一次師父在講座中,對一位黑社會頭 子當場表示多謝,因為他曾捐助不少善款給道場,在當時我內心很納悶,想來想去,終於想通了,佛教是講大慈大悲的,這樣一個黑社會的頭頭,雖然他有造惡的一 面,也有行善的一面呢!如果懂得佛理多了,知道因果循環道理,少作惡,多行善,不是一件好事嗎?如果佛教大德不去度化他,將他拒於門外,任他作惡多端,不 是對廣大善良的人殘酷嗎?惡人尚且要度化過來,為何對同性戀者如此嚴責呢?」假如同性戀者有善良的心,肯幫助別人,如果是這樣的人,又該怎樣對待呢?這位 信佛的居士所說的話不無道理。總的來說,善歸善,惡歸惡,是非分明,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若是用「因果」道理來衡量對待,就知道如何抉擇是非了。


富者為善

  在印尼上層社會人士當中,提起安頓.哈里曼先生來,幾乎無人不知!他就是湯錫林的印尼籍名字。是順德.波多摩羅房地產置業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這就好像本港李嘉誠和長實地產置業公司一樣,名氣響噹噹。

  他對海外佛教事業貢獻良多,在梅縣建有「釋迦文化中心」。

  據說,在八十年代初期,雅加達北區的「順德」還是一片偏僻荒蕪地帶時,他就著手籌資艱苦經營,把荒涼曠野變為高尚住宅區,他因此發跡起來了。在這一點 上,他與李嘉誠也頗相似。由於他相信「因果律」和「業力」,認為它是決定著我們一生成敗的要素之一,因此更加熱心努力獻身於社會福利慈善工作,不「沽名釣 譽」,「弘法利生」、「慈悲喜捨」的精神不落人後。在人世間,一向存在著矛盾現象:「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從商業觀點來說,富者會做生意,金錢如滾 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貧者連二餐都吃不飽,焉能致富?!不,就拿富商李嘉誠來說,他剛踏進社會不是很貧困嗎?一個人努力很重要,一個人富有了之後,應有 「捨」心,做善事,廣結善緣,毫不吝嗇。唯有如此,才能「富者越富」。

  最近從印尼高僧慧雄大師口中知道,這位湯居士已往生多年了,這是對佛教善業一大損失。海內外信眾讚美他創建的「釋迦文化中心」,促進了佛教文化交流,真是功德無量啊!

 
 
神奇之鑰
◎楊 釗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解讀拿破崙.希爾」。在美國,拿破崙.希爾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經營管理與成功大師,曾任兩位美國總統的國家顧 問,他被人們尊稱為「億萬富翁的創造者」。他訪問了美國的五百多位最成功的人仕,其中包括愛迪生、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以及羅斯福等。

  成功的神奇之鑰

  在把這把鑰匙交給你之前,先讓拿破侖.希爾告訴你它有些甚麼用處。

  這把神奇之鑰會構成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

  它將打開通往財富之門。

  它將打開通往榮譽之門。

  在很多情況下,它將打開通往健康之門。

  它也將打開通往教育之門,讓你進入你所有潛在能力的寶庫。

  在這把「神奇之鑰」的協助下,我們已經打開通往世界所有各種偉大發明的秘密之門了。

  我們人類以往所有的偉大天才,都是經由它的神奇力量發展出來的。

  卡內基、洛克菲勒、哈里曼,摩根等人都是使用這種神奇的力量之後,成為了大富翁。

  它將打開監獄鐵門,把人類殘渣變成有用及值得信任的人。它將使失敗者變成勝利者,使悲哀變成快樂。

  你會問:「這把『神奇之鑰』是甚麼?」

  拿破侖.希爾的回答只有兩個字:「專心。」

  《成功雜誌》慶祝創刊一百周年時,編輯們節錄了一些早期雜誌中的「優秀文章」,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摘錄文章。作者西奧多.瑞瑟在愛迪生的實驗室對面,紮營三個星期之後,才訪問到這位著名的發明家。以下是訪談的部份內容:

  瑞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甚麼?」

  愛迪生:「能夠使你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捨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嗎?每個人都是。假如你早上七時 起床,晚上十一時睡覺,你做事就做了整整十六個小時。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 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上、一個目的上,就會成功。」

  大多數人都是略微超前或略微落後的,假如他們正在與人談話,他們可能同時在回想自己剛才說的話,別人剛說過的話,或是他們正想要說的話,甚至在想一些完全不相關的事。

 
 
開拓致富之源
◎慈梅、慈娟

 二零零三年初,慈輝佛教基金會顧問兼執行幹事、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輝法師反映:河北省獻縣馬村有3084人生活用水奇缺,更無水飼養牲畜,村民生活在極度困苦之中。楊洪會長獲悉後,決定捐助10萬元人民幣給該村用於挖井,以解決人畜飲用水的燃眉之急。

  七月十六日,常輝法師與省佛協秘書長高士濤先生等一行五人,為驗收這項飲用水工程,專程來到河北省獻縣馬村。

  當汽車到達該村的時候,不少的村民自發地站在路邊歡迎,滿懷的喜悅寫在臉上;新落成的水井泵房側豎立著一塊石碑,不多的文字篆刻不盡慈輝的貢獻;村民 的屋前都鋪設了自來水管道,裝上了自來水龍頭,擰開水龍頭,清甜的井水嘩嘩地湧流出來,常輝法師一行五人都情不自禁地上前用手掬起喝上幾口,這水真清澈、 甘甜啊!想到村民以前喝水的困難,他們趕忙關上水龍頭,生怕把井水浪費了。

  快言快語的村民大嫂說:「現在可好了,大家都能喝上甘甜清潔的水,雖然村委決定每兩天才供應一次水,但我們也敢放心地洗衣服了。生活用水完全得到解決,而每人每月交水費只需0.94元,完全可以負擔得起!」

  村民王培勝對常輝法師一行人說:「自從慈輝給村裡打了這口水井後,不僅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有了水,村民都動起腦子,利用水資源謀求發 展。不少人開始搞養殖業,不出門就可以掙錢了。單是我家裡,就養了400隻雞,要是沒有水,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據村委王主任介紹,自六月份在慈輝的幫助下徹底解決了人畜飲用水的困難以來,光是搞養殖業已小有規模的就有57戶人家,共飼養了3600多隻羊,84 頭牛,有的村民還在園子裡種起了葡萄。有了水,村裡處處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有了水,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有了水,這裡的農民開始脫貧致富,安 居樂業。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翁握著常輝法師的手,激動地說:「俺這一輩子還沒有見過這樣白給錢為我們打井的事,這井水真是救命的水,脫貧致富的源泉啊﹗」

 
 
把愛心獻給殘疾人士
◎慧 梅

  殘疾人是社會上最不幸的特殊成員,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懷,更需要別人的幫助。

  近年來,慈輝行者們在扶貧助困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受到殘疾人為爭取生存,所付出的代價。在佛教的意義上說,殘疾人承受了人類在認識宇宙規律的過程中因 失誤而造成的苦果。因此,殘疾人的痛苦和不幸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痛苦和不幸,幫助殘疾人減輕和擺脫殘疾障礙造成的痛苦,是全社會應盡的責任。

  去年初,當楊洪會長了解到家鄉——惠州市惠城區13,000多名殘疾同胞中,有130多名聾啞兒童在惠州市特殊學校求學,但由於辦學條件較差,學校缺 少他們特需的設備的情況後,當即資助10萬元,為惠州市特殊學校籌辦「體育康復訓練室」和購買特殊的體育器材,使他們除了像正常兒童得到教育外,還能得到 康復的訓練。

  去年底,楊洪會長到惠州聾啞學校探望了這些聾啞學生,並親自教授他們在課外時間修練「拍掌功」,希望通過刺激手掌上的穴位和加速血液循環的科學方法, 幫助聾啞學生慢慢恢復聽覺。學校的教師和聾啞學生的家長目睹楊洪會長帶著100多名聾啞學生在操場上修練,無不為之動容。

  聾啞學生在學習上因受聽力的阻礙,只能以眼代耳學習接受知識。為此,本年初,慈輝再次捐助5萬元,為惠州市特殊學校建置綜合視聽教室,購買實物投影機、幻燈機、圖像投影儀等教學設置,有效地提高了特殊教育的效果。

  此外,慈輝的行者們每年還捐6萬元給惠城區殘聯,用於購買藥品,發放給區內937名的精神病患者;每月資助10名貧困聾啞兒童生活、學習費200元/人,全年共2.4萬元。

  慈輝行者相信,只要全社會的人都奉獻一份愛,幫助那些不幸的群體,殘疾人士就能生活在愛的樂園裡,聾啞兒童猶如枝葉有所缺失的小樹,但有慈輝乃至全社會的陽光雨露的滋潤,照樣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將來也定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十)
◎王永平

十、思想言行基本守則

一、規章制度

  明暘大師自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率領六十多位法師,住進龍華寺,舉行淨壇儀式,恢復晨鐘暮鼓,早晚殿堂的寺廟修持生活。由於僧人與職工有約百餘人,而 且不斷增加,管理上就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這時上海佛教協會也制訂了愛國公約。幾年之後,中國佛教協會制訂了「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政府部 門也頒發了「宗教事務修例」。所有這些規章制度,明暘大師都囑咐我們認真組織學習,堅決遵守。而且要常常溫習。在定期的全體僧職會議上,明暘大師常常要強 調執行規章制度,我現在把數年來明暘大師的講話中,有關制度方面的內容歸納在一起,紀錄如下:

  龍華寺現有僧俗人員兩百餘人,這些人員每天與大量外來客人接觸,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形成龍華寺對外界的影響,近十年來,大部份人都能堅守崗位,自 覺地做好工作,對外影響較好。但也有少數人行為不正,言語不遜,造成不良影響。有損國家和佛教的影響。因此,最近在國家宗教政策管理部門的督促下,要把龍 華寺已有的比較零散規章制度,加以修改補充,使其完善。一個大單位,沒有規章制度不行,有了制度,沒有監督也不行,這次要下決心,從實際出發,經過上下結 合,民主集中,領導審批,建立起一套周密完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同時要有監督措施相結合,把龍華古寺的管理推上法制管理的新水平。

  1、愛國思想、就 是愛我中華民族,我們要為國家利益奮斗,為國爭光。愛國思想要經受歷史的檢驗。關鍵時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不惜犧牲自己。平常時期,也要在平凡的工作中 時刻體現對國家利益的關心維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傑出的民族,歷史悠久,有強大的凝聚力,有偉大的創造力,從全部歷史和文化水平來看,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是光榮的。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從佛教來講,我們佛教徒要上報四恩,報四恩之中最主要的是報「國家恩」。所以佛教徒都應當愛國。「愛國思想」不是抽象的,要 具體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2、愛教思想、就是愛佛教,佛教的基本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崇高境界。許多舊社會帶來的封建迷信,不是佛教。直正的大乘佛教是對社會有益的。

  龍華寺內,有少數不信教的職工,我也尊重他們不信教,但在思想上,他們也應尊重佛教徒的信仰,因為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團結教徒,贏得人心,對政治穩 定,民族團結是絕對必要的,具體說來,愛護龍華寺就是為國家的統戰政策做貢獻。所以,信教與不信教,在國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3、團結協作、龍華寺的全體成員必須互相團結,互相協作,才能把龍寺的事情辦好。如果勾心斗角,就會把龍華寺搞糟,凡是搞不團結的人,對國家,對佛教都是造孽,都是有罪的。古德教導我們:「叢林以無事為興盛」。因此,我希望大家胸懷開闊,一心為常住。

  龍華寺為古叢林,必須有叢林道風,必須有維護道風的規章制度。現在從中國佛教協會到上海佛教協會,都已制訂了寺廟管理制度。而且政府也制定了宗教管理 修例。龍華古寺,一直重視上述有關規章制度,組織全寺人員學習、執行,已取得效果。同時,根據龍華寺自身需要,還制訂了許多方面自身需要的規則。所有各方 面的制度編成冊,已形成一本厚厚的「龍華寺規章制度匯編」。

二、思想言行基本守則

  明暘大師多次在龍華寺全體會議上講遵紀守法,講到思想上要樹立愛國、愛教、團結的重要性,又講到言語所起的作用,再講到行動上的禮貌、紀律、道風、維 護常住等等。經過數年的講述,最後歸納成十條「龍華古寺成員的『思想言行基本守則』」從一九九二年開始。這份基本守則,龍華寺僧俗人手一冊。

  「龍華古寺成員的『思想言行基本守則』」

  一、心中有祖國、遵紀守法,要為國家添光彩,不許違法亂紀。

  二、心中有聖教、重視因果,多為人民作奉獻,不許損害佛教。

  三、心中有團結、同心協力,爭為龍華做實事,不許勾心斗角。

  四、說話要文明,態度和氣,用語禮貌,不說粗話,不講綺語,不許惡口傷人。

  五、說話要誠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不搬弄是非,不無中生有,不妖言惑眾。

  六、說話要得體,謙虛謹慎,講話要與自己身份相稱,不說大話,不發狂言,不講超越自己職權的話。

  七、維護道風,僧人要剃頭,僧裝僧帽要整潔、上早晚殿、行走坐臥威儀端庄,做到僧像僧、廟像廟,不許違犯寺規。

  職工要尊重三寶,不許有輕視佛教的言行。

  八、熱情待客,凡來寺客人,一律以禮相待,僧人與女賓不握手,應和燔地行合十禮,不許傲慢。

  九、嚴守紀律,要遵守上下班考勤制度,堅守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提倡做對常住有益的份外工作。不許亂竄寮房,不許在工作時間內私自外出。

  十、勤儉節約,人人盡心為常住,為三寶做事有功德。滴水雖少不應浪費,室內無人不應開燈,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以上十項,希望人人遵守,如有某項違反,經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明暘大師多次為龍華寺提出制訂的十條基本守則,富有深刻的含義,它是各種規章制度的深入,也是貫徹規章制度的思想基礎。在新的社會環境之下,十方叢林 已經很少強調百丈清規,趨向重視社會性的秩序管理。這也無可非議,但明暘大師內心所想的,寺廟叢林是學佛成佛的道場。如何既抓住學佛的根本,又適應時代的 變遷,讓信佛學佛的人,在新的環境裡學佛,永不迷失成佛的方向,學佛的基礎是去除十惡,廣修十善「基本守則」要我們做的就是去除十惡,廣修十善。這也是遵 紀守法,做人的要求。人做好了,離成佛就不遠了,人成即佛成。

  「思想言行基本守則」,就是要求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就是佛陀。我們龍華寺的人,如果能聽明暘大師的教誨。認真遵守「思想言行基本守則」,他就既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又是去惡向善的好菩薩。

 
 
遼寧營口楞嚴禪寺隆重舉行
——圓山老和尚榮升法主暨照誠法師晉院陞座慶典

◎華 林

 十月 五日,北國遼河之濱——營口,稻穀飄香,金菊爭豔,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沉浸在歡度國慶五十五周年喜慶氣氛中的遼南佛教重陣——營口楞嚴禪寺,迎來了圓山 老和尚榮陞法主暨照誠法師榮任第五任方丈晉院陞座慶典法會。寺院內外張燈結綵,教旗飄揚,五百多位來自國內外、省內外的高僧大德,國家、省、市宗教部門的 領導以及大德法師、社會賢達雲集楞嚴禪寺,前來參加慶典法會。

  香花鬥豔,梵樂飄渺。上午九時整,晉院儀式正式開始。楞嚴禪寺四大班首帶領儀仗隊到山門外迎請新任方丈,照誠法師在萬眾注禮之中、在諸山長老的護送下 晉院,並在儀仗隊和侍者的簇擁下,依次在大山門、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大雄寶殿、祖堂、齋堂、法堂禮拜說法。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在大雄 寶殿為照誠法師送位,並祝願照誠法師:「大轉法輪,弘揚聖教」。照誠法師進入方丈室,德高望重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照誠法師送座,並說法語「楞 嚴古寺鎮遼南,百寶光中現大雄。名剎得人弘正法,眾心同頌佛慈洪」。被海內外佛教界人士譽為「新一代佛門龍象」的照誠法師儀態威嚴慈祥,他在法堂的陞座說 法道:「緣結楞嚴二十年,本地風光無增減。今日尋得回家路,水自流兮雲自閑」,寓意玄妙而感慨萬千。

  晉院儀式結束後,在裝扮一新的楞嚴寶塔前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致詞說道:楞嚴禪寺在圓山長老的帶領下,在愛國愛 教、道風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近二十年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新任方丈照誠法師繼承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在佛教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不 懈努力、再創佳績、丕振宗風、弘揚正法……。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在致辭中指出:楞嚴禪寺是東北佛教重要的道場,我本人十二歲就在這裡出家,對楞嚴 禪寺有很深的情懷。照誠法師是有大智慧的,他講經說法文質彬彬、由淺入深。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相信大家一定會一如既往的護持楞嚴禪寺,常來聞法修持並依 教奉行。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照元大和尚在致辭中表示,二十多年來,在圓山老和尚的帶領下,楞嚴禪寺一直是遼寧佛教的窗口、遼寧佛教的龍頭、遼寧佛教的典 範,相信楞嚴禪寺在照誠法師的帶領下,一定會海眾安和,道場興隆,把「有情有義、知恩報恩、善始善終、無怨無悔」這十六字理念做得更圓滿、做得更成功。營 口市副市長車競、遼寧省宗教局副局長包玉梅分別在賀詞中說:多年來,楞嚴禪寺在圓山老和尚的領導下,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德、風雨同舟,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 策,在維護社會穩定、賑災救災、捐資助教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希望楞嚴禪寺在新任方丈照誠法師的帶領下,加強團結,弘揚正信,愛國愛教,為新時期的宗 教工作與時俱進而努力。

  照誠法師在答謝辭中表示:「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一定不辜負諸山長老、各級領導和廣大善信的期望,未來的路還很長,人生的路也還很長, 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援下、在大德長老的慈悲加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關懷下、在護法居士的熱心護持下,營口佛教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楞嚴禪寺的明天 一定會更加美好!國家宗教局、江蘇省宗教局、天津市宗教局、遼寧省及各市宗教局,營口市人大、政府、政協及相關部門領導出席了法會。來自美國、印尼、澳大 利亞、新加坡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的海內外諸山長老、各界來賓五百餘人參加了慶典法會;二萬餘營口地區佛教四眾弟子共享盛會、同沾法喜。

  座落在遼寧營口的楞嚴禪寺是我國東北地區佛教四大禪林之一,該寺於一九二二年由倓虛大師始建,一九三一年落成開光。落成後的楞嚴禪寺雲集了佛教界一時 名流,成為遼南的佛教中心。因寺院建築造型精湛,寺內文物豐富,一九七八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楞嚴禪寺自一九八九年恢復開放後,在第四任方丈 圓山長老的住持下,在寺院修復、道風建設、僧才培養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海內外佛教界聞名遐邇。照誠法師一九六七年出生於遼寧大連。一九八 三年春,於海城海安寺依明遠老和尚出家。一九八四年在楞嚴禪寺常住,參加道場恢復工作。一九八五年秋,于長春般若寺澍培長老座下受具足戒。一九八七年由楞 嚴禪寺推薦報考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一九八九年秋畢業後,赴上海圓明講堂親近明暘長老。一九九二年冬,承香港佛教界領袖天臺教觀總持覺光長老傳付心印; 同年,明暘長老傳付曹洞正宗心印。多年來,照誠法師在覺光長老、明暘長老等教內大德的精心培育下,學修並重,精進努力,已能肩負起弘化利生的重任。照誠法 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兼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

 
 
當代唯識宗高僧惟賢長老講經
——卓錫上海玉佛禪寺宣講《十善業道經》

◎錢湘寧

 月的上海秋高氣爽,正值中秋、國慶兩大節日之際,上海玉佛 禪寺舉辦每年一度的「覺群文化周」,今年是此活動開展的第四個年頭,主題是特邀四川慈雲寺住持惟賢長老宣講《十善業道經》。惟賢長老是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 員會副主席、重市政協常委、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佛學院院長。長老早年師承太虛大師,一生修行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佛學功底深厚,在現今佛 教界享有崇高威望,並且經常多邀去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是當代中國難得的高僧。

  我們一行人於九月十 八日晚趕到上海來參加此次盛會,受到玉佛寺監院慧覺法師的熱情接待,安排入住玉佛禪寺專門接待高僧大德的上客堂。安頓後,我帶著朋友們去拜見師父惟老,師 父的慈祥可親、和藹健談,給在場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顯得非常激動,而我在頂禮師父的時候更是熱淚盈眶,不知為甚麼每次見到師父都是如此, 就像迷途的孩子重回到親人身邊一般。

  二十日的早晨八點, 艷陽高照玉佛寺,山門內外早已是人山人海,熱烈歡迎惟賢長老蒞臨本寺講經的條幅和弘法的告示隨處可見,每一個走廊和每一條過道上都站滿了迎接師父的信眾, 連一些外國友人也全部停下腳步在虔誠等待。八點半!寺內鐘鼓齊鳴,梵音齊頌,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帶領一眾僧俗弟子走過長廊,緩緩來到方丈寮,恭請長老登 法王座講經,此時長老身披袈裟手持如意,在眾弟子的的護送下來到覺群講堂,場內人頭攢動座無虛席,信眾全體起立雙手合十迎接長老。在一片香讚聲中,長老與 覺醒大和尚首先拈香禮佛,接著覺醒大和尚率領僧俗弟子頂禮長老,場面非常隆重。九點正,長老已坐在被鮮花香火包圍中的講台上宣講《十善業道經》,他首先感 謝並讚嘆覺醒大和尚和信眾們的發心,才有如此殊勝因緣,然後開始說甚麼是十善、甚麼是業、甚麼是戒定慧。長老諄諄教導說:業就是人的行為所造成的因果,所 有行為都會產生業力和業報,一切離不開因緣果報,所以眾生一定要修善業才有道德,要守戒律才能生定從而才能有智慧,迷茫沒有智慧就等於是愚痴……長老口齒 清楚,聲音宏亮,鏗鏘有力,娓娓道來,絲毫不像八十多歲的老人。在兩個小時的講經過程中,長老的開示深深打動著台下的聽眾,不斷有法師、居士、信眾隨地隨 處的脆拜頂禮長老,有些更是淚流滿面,整個講堂莊嚴肅靜,法喜充滿,正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但願: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 意!」

  十一點講經結束後,覺醒大和尚在玉佛寺二樓素齋隆重招待長老和所有弟子,上海真如寺主持妙靈老和尚也趕來和長老會面,席上兩位長老與覺醒大和尚親密無間,談笑風生,妙老還邀請長老第二天去真如寺參觀,長老即刻幽默的說:「要得,要得」(四川話)!

  二十一日中午講經結 束後,我們一行人等陪師父來到上海真如寺,妙老帶領眾弟子頂禮師父,隨後陪師父參觀了真如寺雄偉的寶塔,莊嚴的地宮,參觀了讓我們嘆為觀止的藏經閣,裡面 佛教經典字畫琳琅滿目。來到觀音殿的時候,師父率先捐上功德款,祝願妙老早日修復好寺廟,為弘法作出更大貢獻。中午,慈悲的妙老不但在真如寺齋堂設宴招待 師父和眾弟子們。飯後還每人附送了一份書畫和心經的光碟,最後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合影留念結束參觀。

  二十二日上午長老講 經,下午禪休。到了晚上來自新加坡、印尼、香港、寧波、東北、南通等地的朋友們聽師父講了幾天經後,深感人生難得,高僧難遇,紛紛提出要求皈依師父,恰好 海南三亞南海觀音功德基金會駐上海辦事處的戴國成居士送來三面觀音像供養師父,同時也要求皈依,就在莊嚴的菩薩像前,師父當場開示給眾人方便皈依,更為感 人的是上海的正觀師兄一家老少七口人,全部皈依了師父,因緣殊勝,讓我們隨喜讚嘆!

  二十三日上午在玉佛 寺弘法部惟塵法師的帶領下,我和正蓮、正觀、正寧等師兄穿上海青迎請師父講經。下午是放生活動,師父讓我們廣行悲願並帶領我們積極捐款參與,上海的四百多 名信眾更是親力親為,集體前往青浦報國寺舉行隆重放生活動,大家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社會發出了:「愛護生靈、關愛生命」的呼聲。

  二十四日上午師父繼續講經說法,參加者與日俱增,下午師父去周庄參觀,我們和上海的居士信眾在大殿參加拜懺,雖然歷時三個鐘頭,頂禮膜拜,但從長者到青年無一不感到非常難得和殊勝,大家謹記師父說過的話,眾生罪業深重,要時時有懺悔心才能生慈悲心,才能發菩提心。

  二十五日上午師父最 後一天講經,場面盛況空前,僅是上海本地就有六百多佛教信徒參加了此次為期七天的弘法活動,這七天師父以耄耋之年親臨說法,出廣長舌,發微妙音,令所有與 會的僧俗大眾獲益匪淺,所到之處,皆是被歡喜讚嘆和流著淚來親近他的人所包圍。到了下午,玉佛寺覺群文化周舉行了閉幕儀式,各級領導感謝師父對文化周活動 給予的支持,並提出殷切期望。晚上浦東佛教協會會長大熙法師、副會長朱永興和上海張江高科的總經理王蘭忠也都來頂禮親近師父,他們熱切希望長老能常來上海 弘法利生。

  二十六日清早師父在 玉佛寺的專車護送下來到蘇州,隨行的有惟一法師和正園法師及師父的眾多弟子。第一站是蘇州戒幢律寺(也叫西園寺),該寺方丈普仁大和尚親自率隊迎接長老光 臨,並且帶師父參觀了寺院的圖書館、大殿、放生池等設施,師父臨行前拉著大和尚的手勉勵大和尚為弘揚佛法再接再厲。接著又來到了著名的寒山寺,當家師和知 客師已等在山門前。寒山寺退居方丈性空長老也親自出來迎接,並且奉上金色觀音菩薩聖像給師父,兩位長老親切交談,信手拈來,閑話家常,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隨後師父還帶眾弟子去撞鐘祈福,當鐘聲不斷迴響在空中時,我們才有些明白古人所寫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意境。中午,性空長老和當家師設隆重午宴招待師 父,菜肴品種豐富,芳香可口。臨行前兩位長老緊緊握手互道珍重,性空長老更是送到大門口還不肯離去,此情此景又讓眾多弟子感動的直流淚。依依惜別了寒山寺 後,很快就到了蘇州靈岩山寺,江蘇佛教協會會長老明學老和尚是該寺的方丈,明老早已準備好一切水果、茶水在殿內等待師父,會面時兩位長老侃侃而談,師父紅 光滿面記憶超強,明老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兩位長老都不愧是一代高僧。在明老的陪同下參觀藏經樓時,師父還當場題詞贈於寒山寺:「靈山佛國傳聖諦,代有高僧 化人間。」

  為期七天的講經活動 已經落下惟幕了,當把師父送到飛機場的那一剎那我的眼淚又止不住的流下,師父也拉著我的手感觸地說:「你的悲心重啊!」其實想到師父的慈悲和修為眾弟子怎 能不慚愧和難過,這些日子跟隨師父才隱約知道,原來師父的慈雲寺早已是危房,樓梯在走路時都在搖晃,連居住都成困難了,可師父卻是隻字不提,一直以來師父 總是考慮別人的困難,至於修復自己的寺院卻極少顧及,多年來的供養和一些善款也都捐出去建希望小學、資助慈善事業以及接濟婦女兒童等等,因為師父秉著太虛 大師的教誨,始終認為助人救世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

  中秋月圓,佳節祥和,在此我們祝願惟賢長老身體健康、長久住世、維持正法、激勵廣大佛子朝著人間佛教的目標不斷邁進!

 
 
長江上游古剎——慈雲寺(上)
◎鄭 渝

 慈雲寺位於四川重慶南岸獅子山下。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原名觀音廟。一九二七年雲巖法師托缽來此,募資擴建,成為佛教的十方叢林,更名為慈雲寺,是全國唯一的僧尼同修的寺院。

  慈雲寺依山傍水,氣勢雄偉,殿堂亭閣,鱗次櫛比,琉璃飛檐,金碧輝煌,草木蔥籠,繁花似錦。寺廟因地制宜,鑿巖而建,高處皓月亭、臨江十八樓亭,極目雲天,遙望江水,風光旖旎,是渝州勝景之一。

  慈雲寺內供有自緬甸迎來的玉刻大佛,有自印度移植來的菩提聖樹,有精繡六千餘字的全剛幢,有珍貴的宋版《磧砂藏》。這些鎮山之寶,至今保存完好,吸引著海內外的信眾和游客。

  今日慈雲寺,由於國家多次撥款培修寺廟,更是殿宇生輝,佛像莊嚴,慧燈光耀,氣象萬千。


一、叢林向十方 四眾共修持

  在我國西南重鎮——重慶南岸有一座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寺廟,那就是慈雲寺。該廟背依南岸玄壇廟獅子山,面臨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朝天門對岸,與市區隔江相望,是一座依山傍水、僧尼合修的十方叢林。

  該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原名觀音廟。當時重慶八省會館(川、陝、雲、貴、湘、鄂等省)設有一善堂於內, 舉辦施錢、施粥、義學等救濟事宜。一九二七年雲巖法師(即慈雲和尚,人稱八指頭陀)托缽來此,募資重修擴建,成為佛教的十方叢林,更名為慈雲寺。繼而雲巖 法師立下宏願,為了廣納四眾弟子,於寺內設有「愛道堂」,安置尼眾,打破歷來僧尼不同院的習慣,把慈雲寺改變為海單寺院。「海單寺院」即僧尼都可掛單的廟 宇。凡僧尼只要持有戒牒衣缽等到此,通過知客師登記同意,就可掛單食住。

  慈雲寺之所以僧尼合廟,說來確有一段因緣。由於重慶是長江上游的交通樞紐,早年輪船停泊的碼頭不在朝天門,而在南岸玄壇廟。各地僧尼和男女居士上朝峨 媚山,下朝普陀山等地,都要經過重慶到南岸玄壇廟搭乘輪船。有位叫向興發的領江,篤信佛教,皈依雲嚴法師時立下宏願:凡是朝山拜佛的人,在玄壇廟搭乘他領 航的福元、福通兩輪,一律免費,并供給齋飯。雲巖法師因而廣結善綠,打破舊例,建此「海單寺院」,便於結納五湖四海朝山拜佛的僧尼和男女居士。當時南來北 往朝拜九華、五臺、峨媚、普陀……等名山聖地的僧尼,多在此寺住腳。

  擴建這座寺廟,歷時數載,雲巖法師均親率僧眾,挑石運土,備極艱辛。當時軍、政、金融各界要人,如劉湘、潘文華、潘昌猷、陳麗生等均出力資助,成為慈雲寺的外護。

  慈雲寺擴建以來,經歷近六十年滄桑,十年動亂中,遭受過人為破壞。撥亂反正以後,連年不斷培修,而今寶殿重光,面貌一新,現已成為重慶市佛教活動中心之一。一九八三年經國務院公佈為全國一百四十二座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廟之一。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中國佛教協會決議:僧尼剃度時不燒戒疤的規定後,慈雲寺在當年佛成逍日(農曆臘月初八日)就在全國佛教界內首次執行了這一規定,使唐代以來漢族僧尼剃度受戒要燒戒疤的習俗,得到破除。

  現今,這座寺廟僧尼情況是:比丘佔27%,比丘尼佔32%,沙彌佔23%,沙彌尼佔18%。老僧尼有的鬢髮斑白,年近古稀。一批年輕出家的僧尼,不斷 健康成長,寺廟後繼有人。我們看到慈雲寺佛光朗耀,法輪常轉,正如山門旁所刻的對聯所言:淨土長寧,生靈有幸;慈雲廣庇,佛法無邊。

  在文殊殿外豎立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惟賢方丈撰寫的碑記,概述了慈雲寺的歷史,全文如下:

  古剎慈雲寺輿建於唐,一九二七年由雲 巖法師擴建,上倚塗山,下俯長江,殿堂巍峨,風景幽美。高僧如太虛、虛雲、澄一、定九等法師均曾卓錫於斯。獅吼雷音,名聞遐邇。惜乎十年動亂,橫遭破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一九八○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開放,八三年復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撥款培修,歷時三載,金壁重 輝,法輪再轉,慈光普照,四生霑恩,咸慶國運昌隆,生靈有福,因緣殊勝,特以為記。

慈雲寺住持輝惟賢敬撰
佛曆二五三二年
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立


二、九龍浴太子 法苑展新顏

  慈雲寺背倚塗山,而臨長江,建築面積四千餘平方米,最近一次修復工程係由上海請來的工程師精心設計,形式中西結合,別具一格;翹鰲懸鈴,雄偉壯觀,是川中少見的古剎梵官。

  山門右側俯臥著石刻青獅一座,傳是宋代遺物,與隔江市中區白象街的大白象,遙相對峙,有「青獅白象鎮大江」之說。另一傳說為,因其地處羊角灘下,門坎 石上,河流水急灘險,時有覆舟之虞,刻此以資鎮懾。既象徵佛音如獅子吼,震驚愚頑,又體現了獅子山名的獨特風貌。可惜的是原來的那座青獅已在「文革」期中 搗毀,現在的這座獅子是一九八二年仿造的。

  入山門,陡升石梯三十餘級上月臺,便是大雄寶殿。大殿朱門石欄,全色擎柱,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檐正中懸掛著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贈的「大雄寶 殿」匾額,左邊懸掛原國民政府參軍長呂超篆書的「法輪常轉」,右邊懸掛原四川督軍劉湘獻立的「慈雲法苑」等匾,黑漆朱書,耀眼奪目,兩側為鐘樓、鼓樓。月 臺前置有高大的化錢爐一座,對面即護法韋馱的殿宇。既展現了歷史風貌,更體現了現行宗教政策的光輝落實。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大玉佛一尊,係由緬甸迎來,經福元和福通兩輪領江向興發居士於一九三一年從上海運抵重慶,當時參與迎護玉佛的還有現為美籍華 裔壽冶法師和居士顏順卿、陳忠富等人。佛像高1.87米,寬1.34米,重三千餘斤。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玉佛之一,莊嚴肅坐,栩栩如生。佛座兩側繪有十八羅 漢像,形態各異,神情逼真。玉佛前懸掛著四個圓柱形緞彩铟製的金剛幢,上而用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六千餘字,精工細作,世所罕見,與大玉 佛同為該寺鎮寺法寶。

  愛道堂建於大雄寶殿左後側,為女尼等修行居息之處。大雄寶殿上層為普賢殿,供奉普賢菩薩,並有小玉佛兩尊,各高50厘米,係與大玉佛同時迎請而來。

  沿愛道堂左側拾級而上,半山腰處有一座「望江亭」,游目騁懷,視野寬廣。在幽靜的小花園內,還有金魚池數個,荷花池一個,池內有精細雕刻的蓮花一朵, 蓮花上立一釋迦太子像,圍繞著雕塑的九條龍,不斷噴出泉水,淋灑在身上,名為「九龍浴太子。」此係根據《釋迦譜》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藍毗尼園降生時, 天空中九龍吐水,沐浴太子之意而塑設。池旁有自印度移來的菩提樹一株,為全川罕有,至今枝繁葉茂,亭亭如蓋,籠罩著整個蓮花池。

  山頂有大花園,園中有「八功德水」池。係雲巖法師擴建此廟時,根據《彌陀經》記載的八功德池,用磨石製成。八功德水者,即謂此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 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能除煩惱、八能長養善根。上有假山、花草、水中荷花盛開,瞻視者深有微妙香潔之感。附近有玲瓏別緻的曲廊和憑欄攬勝的「皓 月亭」,最高處為燃燈古佛洞。香蕉林立,芳草叢生,踞高眺望,左可以看到宛如「玉帶纏龍」的長江大橋,橫臥在滾滾激流之上;右可以縱觀朝天門港口,船只如 梭,往來不絕;俯視全寺的樓臺亭閣,在雲霧飄渺之中,使人頓生海市蜃樓之感。

  大殿右廂,臨江依閤,建有樓亭九個,上下兩層,四角飛鰲翹立,玲瓏般的仙桃點綴於綠瓦之上,兩根紅柱上的白色寶瓶,撐托亭蓋,共計十八個樓亭,隔江遙望,蔚為壯觀。充分顯示古代工匠高妙的設計和精湛的技藝。

  鄰近「八功德水」池,有一座二層樓建築,其上為藏經樓,原係雲巖法師茅蓬,至今建築形狀末變。下層為西方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韋馱殿兩旁樓房為僧眾宿舍,右側直進角樓,上兩層分別建有觀音殿、文殊殿,肅穆莊嚴,香火旺盛。

  遠眺慈雲寺,寺院倚山傍水,因地制宜,中西結合,高處聳接雲天,深處林木蔥蘢,獨具一格。(續下期)

 
 
香之珍品 珠之寶光——沉香
◎李益民

 香是佛教中須予不離的物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一種文化、文明、歷史、善良、功德的凝結,貫穿古今,意義深遠。而在諸多眾名香之中,沉香和檀香有著其特殊的地位。

一、何為沉香

  沉香樹因其木心堅實,投入水中即下沉,故稱沉香樹,音譯為阿伽樓,意譯不動,又名沉水香樹、黑沉香樹、蜜香樹等,是香材中的最上品級。

  沉香樹材質很重,顏色呈青白色,味道極芳香。沉香木剛開始時遠不能稱為「沉」,唯當其二十年甚至五六十年樹齡以上之樹幹枝條被埋藏於沼澤中,經侵蝕, 腐朽或遭砍伐時,其中心木質會滲出黑色樹脂,即是所謂的「沉香」。沉是一種近乎化石狀況的東西,是吸收了整個樹木、大地和空氣中精華所產生、所凝結。沉的 形成須經過漫長的歲月,不但數量非常有限而且採集也十分不易,往往在人跡罕見危險很大的深山老林中,多方尋覓,才能見到有限的蹤影,故非常稀有和珍貴。唯 有福德緣份具足者方可得遇之。

  沉香之香氣優於諸香,使人諸根集中持攝,氣脈通暢,定力增強,六根敏銳,利於修持。好的沉香,聞上去讓人感到一股清涼幽深之氣從喉頭徐徐沉下,沁於心 肺,入於丹田,幽然迴蕩於五臟六腑,舒服暢適之極,浮燥之心在幽香熏染之下,很快得以沉靜下來。沉香其味幽然如蜜,久遠深凝,沁人心肺,回味無窮,難以忘 懷。它既無濃烈之厚味,又無淺薄之浮味,凝重中清雅幽深,聞熏裡蕩氣回腸,除盡污穢,通疏氣脈,浸潤骨髓,直灌靈台,不可言狀。真可謂香中之珍品、佳品、 上品、極品。據說屋中發霉之處或物品,一經沉香熏過,便不再生霉。

二、沉香之種類

  沉香樹產於熱帶,生長不易,沉香的形成更不易。沉香樹中國大陸已不多見,惠安有少量,現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地還有。由於沉香十分稀 少,形成不易,古代記載的沉,現祗有其名已無實物,目前越南的奇楠沉為最上等沉香,但數量極少。沉香種類有:光香、海南棧香、番香、筏沉、黃熟沉、速暫 香、白眼香、水盤香、葉子香等等。依產地種類而不同。

  沉香按其油脂含量分為:沉水、筏、黃熟。沉水也叫水沉,是沉香中實質或較中間的部份,膏脂凝結較緊密、結實的部份,投水即沉,是名沉水;半浮半沉的叫筏;不沉的稱為黃熟香。

  沉香按其形成過程不同分四種;熟結、生結、脫落、蟲漏。一塊沉香,其脂是在完全自然中因腐朽凝結聚集而成,稱為熟結;因沉香樹被刀斧砍伐受傷,流出膏脂凝結而成的稱為生結;因木頭自己腐朽後而凝結成的沉香稱為脫落;因蟲蛀食,其膏脂凝結而成的稱為蟲漏。

三、沉香入藥

  沉香是貴重中藥,可入脾、胃、腎三經,其功能有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等。可通經脈安心神,鎮靜鎮痛、收斂祛風,生津止喘,解除精神抑郁,調理 中樞神經,提神醒腦。《本草綱目》載:沉香可治風水毒腫,心腹痛,去惡心,療霍亂,清人神,補五臟,暖腰膝,補脾胃、療寒痹,益氣神,益精氣,助陽道,治 淋濁,清暗瘡,解瘟毒等作用。

四、沉香製品

  沉香和沉香木可以用來雕刻佛像,製作念珠,製作供香,裝藏供佛,配製中藥等。用沉香雕刻的佛像十分稀有和珍貴。因沉香大塊的已十分難得,又因其本身物 理性特殊,凝結的地方硬,腐朽的地方脆,用刀須十分小心。沉香或沉香木製成的念珠也十分珍貴,算是念珠中的精品,一心持捻稱誦佛號,香氣幽蕩,隨用功深入 而越益彌香,提神醒腦,開竅生慧,增加定力,助於修持。用沉香或木供佛或裝藏都是極具功德的。檀香也是香中之精品,而沉香或檀香粉末製成的涂香或熏香也是 香中之極品。

五、沉香助修行

  沉香、沉香木或正檀香製成的香在供佛中都是上品。能傳遞良好的信息給諸佛菩薩,能夠增長修行者之身體諸種大根,香在火中點燃,是由熱中升出的清涼,彌 漫於內心,使人維系正念,化煩惱為菩提。佛法修行重要在於上供下施,以無上妙香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和歷代祖師具無量之功德。《法華傳記》卷十《十種 供養記九》中,鳩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花、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伎樂、十 合掌也。其中香就佔四種,可見香在諸供養中之重要,而上好妙香之供養尤為重要。在諸供養中,涂香又代表戒波羅蜜,燒香代表精進波羅蜜。

  唐密之中,《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修佛部法應燃燒沉水香,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蓮華部應燃燒郁金香。其經卷下《備物品》中載成就諸真 言須備辦五種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而在唐密六祖不空三藏《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中載,修息災法應焚沉水香,增益法應焚白檀 香。降伏法應焚安息香,敬愛法應焚蘇合香。而修孔雀經法時應燒五香,即沉香、白膠香、紫香、安息香、熏陸香。而唐密作壇法時,須用五香,即沉香、白檀香、 丁香、郁金香、龍腦香代表一切香與五寶、五谷共置於瓷瓶中,或瓷盒、金銀器中,以天地真言加持一百零八遍埋於壇中心。在唐密護摩法中,以散香、丸香投入火 中,燒以供養,一方面表精進之義;另一方面散香表微細之煩惱,表痴,丸香表嗔,花表貪,燃供於火中,表示以智慧之火燒盡貪嗔痴諸煩惱。沉香在諸多香中大都 列在第一位。

  妙香是修行中不可缺之物,佛經中就有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三昧的作用,以母子相憶及香氣染於人身比喻念佛相應,如念佛者熏染佛陀之功德,盈滿身 心。諸菩薩發願成就的凈土中,眾妙香風隨想吹拂,欲界諸天常以柔軟香風觸身。佛經中八功德水因發清香又稱香水海。而在諸佛凈土中又有以香著稱的香積世界。 可見香之重要。

  《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法門,其中香嚴童子就是因聞沉水香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 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湮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消,發明無漏。如來印我 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莊嚴。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上好妙香又代表清靜戒德,代表五分法身,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而真正遵循佛陀教誨,精進修行,可謂點燃內在之心香,以精誠之心來供養。

六、立本堂與沉香

  深圳鴻基工藝城立本堂承前輩多年經營沉香、檀香之經驗,秉傳統製作加工之儀軌,精益求精,不敢有任何虛假和敷衍,恐愧對先人,愧對師尊,愧對天地之精 華之沉香,愧對眾修行人,故本堂循「以德為本,以道立堂」之宗旨,誠信第一,真誠第一,真品第一。立本堂所有之沉香、檀香均經過本煥、一塵等長老親自鑒 別,所製佛珠也均經多位大德指點和加持,並經深圳市質量檢驗局檢驗出具證明書,為正宗、真正上品,上好好香是修行中重要物品,助於精進,助於入道、證道、 解脫。願所有有緣得遇沉香之者,得遇檀香之者都精進實修,體悟大道,證得菩提。

  願以此珍貴寶香、寶珠助佛法之宏揚,助同道之修行,祝天下太平,祖國強盛,人民安居樂業。

 
 
傳法、弘法
◎慈 本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微笑,將正法眼藏付囑於摩訶迦葉。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大興禪法於震旦。此後,東土祖師,以心印心,使法脈昌隆,燈燈相續。唐宋以降,傳法便不再局限於禪門一家,而成為佛教各宗之盛事!

  九月廿一日,因緣和合,得以第二次參加天臺宗傳法大典。法主和尚覺光長老,受法弟子淨雄法師。大典如時舉行,秩序井然,莊嚴隆重,顯佛教簡單樸素之特 色;四眾雲集,屏氣凝神,氛圍歡悅祥和。傳法法會之後,更有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秉受三歸,同沾法雨,盛典又添盛事。

  經云:「佛語心為宗。」佛陀說法,乃至今日的傳法活動,無非是希望佛法在人間燈燈不息,點亮眾生之心。說法者,無法可說,傳法者,也無法可傳。所說, 所傳,都是為啟悟眾生,做個證明而已。浩浩苦海,芸芸眾生,在尋找佛法光明的時候,難免被世間種種染法迷惑。面對似是而非的種種法門、學說、理論……何去 何從呢?這時,就需要有人站出來了,做個大大的證明,證明甚麼才是佛法,甚麼人正在說佛法,甚麼人正在行佛法。傳法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大證明者!他有這個 能力,也有這個義務,來證明學人的成就,或境界。傳法者所做的,是還給眾生一雙清淨的法眼,是與受法者的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印證。佛法中,沒有甚麼「寶 貝」是不能公開的。因此,傳法,並不是一個甚麼「佛法寶貝」的傳遞過程,而是一種心靈印證的過程。如果非要說有甚麼寶貝的話,那這個寶貝,就是一雙清淨的 法眼;就是佛法的正知、正見;就是一副弘法利生的重擔!

  傳法,也是弘法。一次成功的法會,對於信眾來說,就是一次信仰的升華;對於弘法者來說,就是弘法的又一次成功。傳法之後,弘法的力量,仍然延續著。其 一,對於弘法的隊伍來說,是壯大了弘法的主力。接法的法子,就是一位宗門猛將、弘法精英!接了法卷,他就接過了一副弘法的重擔。他有了弘法的資糧,也有了 弘法的歷史重任,他會比普通僧眾更加忙碌於弘法利生事業。其二,對於信眾來說,又多了一條可以決疑的途徑。無論僧俗,進入佛門一定時間之後,總會有一些修 行上疑難、障礙等問題難以解決。可是,在當今能夠有機緣請教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又是多麼不容易啊!多了一位法子,眾生就多了一條決疑之路,就多了一個決疑 的機會。

  傳法,也在啟悟眾生弘法的方式,就是「依法」,也要「依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眾生或偏於理智,或偏於情感。過分偏於理智的人,會「依法不依 人」,無論是甚麼人說法,無論說的是甚麼法,他們都會花很長時間用來分析。久而久之,不僅會迷茫,也會成為一種障礙。偏於情感的人,會對某法門、或某法師 產生很強的依賴性,使之完美化、理想化、複雜化。以致會產生盲從。兩者都會迷失自我。

  佛法中,沒有「絕對」,也沒有「權威」,一但有個絕對,那就錯了。但是,無論是人,是事,在佛法中都有一個標準。對於法,三法印(或四法印)是真正的 驗證;對於人,有祖師來作證明。這樣就不會出現偏頗。當今這個社會,甚麼都要講個憑證,佛法中,三法印和祖師傳法,就是佛法中的認證。有了這個憑證,四眾 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放心「使用」了!

  在接受佛法的過程中,我們要依法,也要依人。傳法的本身就是弘法,「弘法」也必定要有傳承。傳法、弘法,是為一切眾生而設的!

 
 
佛教徒的愛國情懷
 ◎海 天

 今天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不僅因為我首次參加了香港宗教界慶祝國慶酒會,而在於它讓我重溫那份愛國情懷。

  驅車趕到酒店,已是晚上六點多,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步入會場,我即被熱鬧的氣氛感染了,只見身著各式服裝的人群,彷彿一幅流動的水彩畫,充滿了自由與 歡樂,風味不同的素食則表達了各宗教的共同願望:和平。置身其間,雖然大家彼此從未相識,但真誠的微笑抹去了那分陌生,使人倍感同為宗教徒的友情。

  七點整,在莊嚴肅穆的國歌聲中,酒會正式開始,會上各宗教領袖分別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從各個不同的層面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而覺公上人則引用早 課裡的偈語「國家安寧兵革消,風調雨順民安樂」為主旨展開意味深長的開示,既抒發了對祖國美好昨天的讚嘆,同時也寄託了對祖國美好明天的祝福和願望,最後 長老語重心長的叮囑大家要「愛國愛教,愛教愛國」。

  其實,佛教徒的這種愛國情懷,可上溯到佛陀時代,如《阿含經》中記述佛陀本人愛國的行為是這樣的:

  波斯匿王未繼王位前,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自為日之種姓,驕傲自大,不肯把王族之女下嫁別族,但又不拒絕,乃以女奴茉莉,偽稱是王族之女,下嫁波斯匿 王子。後來波斯匿繼位為王,茉莉夫人生有一子,就是後來的毗琉璃王,王子十餘歲時,波斯匿王命他到迦毗羅衛城外學習騎射,那時正當佛陀某一次還鄉之前,族 人修建了一座講堂,供佛陀說法之用。這講堂被視為聖地,不讓外人入內。毗琉璃王一時好奇,就走了進去,事為釋迦族人所見,認為女奴之子褻瀆了聖地,就將毗 琉璃王趕了出去,並將他所經之地,挖地換土,毗琉璃王太子認為是奇恥大辱,發誓說:「有一天我要滅掉迦毗羅衛國,殺盡釋迦族人」

  大約二十多年後,波斯匿王年老了,而毗琉璃太子正當壯年,他逼父王遜位,自己繼位為王,他想起多年前的誓言,乃整頓士兵,討伐迦毗羅衛。大軍行進中, 前哨回報說:佛陀坐在前面道旁的枯樹之上。比琉璃王對於釋迦族雖然懷恨,但對佛陀仍是十分尊敬。他策馬到了前面,下馬到佛陀坐處,行禮問訊,並說:「那邊 有很多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蔭,世尊為何坐枯樹下呢?」

  「大王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蔭,但是親族之蔭更盛樹蔭。」佛陀的意思是說,拘薩陀國和迦毗羅衛是親族之邦,何必自相殘殺呢?毗琉璃王雖然暴戾,但也為佛陀沉痛的比喻所感動,他為敬重佛陀,乃下令收兵。

  就這樣佛陀對於祖國的被攻,作了三次營救,直到毗琉璃王第四次出兵時佛陀就不再去阻擋,毗琉璃大軍攻下迦毗羅衛,釋迦族人幾無遺類。

  無疑,佛陀這一本生故事激發了一代代佛教徒的愛國情懷。而近代中國僧人的愛國活動則為當今佛教徒的愛國行為起了現實的示範作用,如抗日戰爭時期,南嶽 僧眾在周恩來「上馬殺賊,下馬修行」的勉勵下,組織抗日遊擊軍,直接參與戰鬥。弘一大師等則提出「念佛不忘救國」的主張,號召佛教徒奮起抗戰,趕走日本侵 略者。全國佛教徒紛紛響應,湖南成立了「佛教抗戰協會」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成立了「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第一僧侶救護隊」,其他還有「佛教難民收 容所」等。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悟 雨

 讀了 常覺同學所寫《好的老師尋找學生》一文,使我不禁浮想連翩,因為在我國佛教史上,也有許多老師尋找學生的著名故事。比如,唐代玄奘大師,他有中外弟子數千 人,其中最傑出的有四位: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被稱為「玄門四神足」。此語雙關,玄門既是佛法玄妙之門,又是玄奘門下。四神足本指「集定斷行具神足, 心定斷行具神足,精進斷行具神足,我定斷行具神足」,此處亦暗示玄奘大師的四位高足。最受玄奘契重並且獨得法相唯識真傳的「四神足」之一的窺基 (632-682)就正是被玄奘大師去尋找來的。窺基,姓尉遲,名基,字道洪,京兆長安人,他是唐朝開國功臣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左金吾將軍開國公尉遲敬 宗之子。父伯皆是唐王朝打天下的名將。將門虎子,當然應有一番功名利祿的燦爛前途。可是他卻被玄奘大師找到,勸他出家了。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大師 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二年(648),尉遲基十七歲。正在尋找徒弟的玄奘大師偏偏與他不期而遇,途中相見,一見留心。當下他在心底對自己說:「這 個少年如此俊朗,舉止豪爽,真似將門之子。要是有緣出家,做我弟子,我的法相唯識之學就有傳人了。」於是,登門拜訪,找到尉遲基的父親尉遲敬宗。建議他讓 兒子出家。

  父親捨不得兒子,一口拒絕,還說:「這種人粗疏慓悍,沒法子調教的。」但玄奘大師非常耐心的開導他:「此子器度不凡,不是您將軍,是生不出這樣的人才 的。但不是貧僧我玄奘,也無人能識他的才器。」父親被感動了,答應給玄奘帶走,可是尉遲基卻堅決不幹,還提出了三個要求,說可以破例,他才答應出家。大乘 菩薩有方便法門,玄奘一一答應,這才隨玄奘大師出家了,賜名窺基。這當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傳說並未到此為止,猶有前緣。據說玄奘西行取經,經過重重雪 山。那時窺基已修到羅漢果位,正在雪山下老僧入定。玄奘找到他,囑咐他投胎到東土大唐皇家,哪知窺基走錯了門兒,錯投在尉遲敬宗的家裡。直到十多年後玄奘 回國,再去找他,這才在路上找到這位公子,玄奘一眼看出,就是他。窺基卻已模糊前塵往事了。

  無獨有偶。禪宗四祖道信(579-651)又是怎麼找到他的徒弟五祖弘忍的呢?這也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唐朝武德年間,道信返回家鄉湖北蘄春,有一天,去黃梅縣,走在路上,遇一小孩,相貌與平常孩子大不同。這吸引了道信大師,停下了腳步。

  道信問:「小朋友,你姓甚麼呀?」

  小孩說:「姓是有的,卻不是平常的姓。」

  道信又問:「那你是甚麼姓呢?」

  小孩說:「是佛性。」

  道信大奇。說:「那你沒有姓了。」

  小孩說:「性空。所以無姓。」

  道信禪師相信這就是他要尋找的法器,於是隨小孩來到他的家中,向她母親提出,希望讓小孩隨其出家。母親一聽,明白這是一段宿緣,就爽爽快快的答應了。

  怎樣的宿緣呢?

  在這之前好多年,道信曾經遇到一位老人,跪拜其前,要求出家。道信嫌他太老,說:「你已老了,出家無用,就等來生吧。」老人無奈,走到河邊,向河邊正 在洗衣服的一位姑娘「借宿」。姑娘不知其意,回答說,借宿,要問我家的父母或者兄長。老人對她說:「只要你答應一聲,我就去。」姑娘糊裡糊塗的答應一下, 這老頭就(死了)入了胎。後來,姑娘生下孩子,就是這位自稱只有佛性而無父姓的路邊小兒。經過母親的同意,小孩隨道信出家去了。住在破頭山(雙峰山),直 到道信於七十二歲那年(651),臨終之際,付法給他,他就是五祖弘忍(600-674)。弘忍得法後帶著自己的弟子再到破頭山不遠的憑茂山建一新道場, 名「東山寺」。所以後來弘忍所傳禪宗一脈就被稱為東山法門了。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淨化人心」系列佛學講座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九月五日,禮請美西佛教會會長文珠法師主持「淨化人心」佛學講座第一講,講題為「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當晚向在場善信,宣講了有關「四無量心」的內容、其實踐、應用方法,以及與世人之間的關係,現在與大家分享當中一些精要。

(一) 「四無量心」和「四攝法」內容

  「四無量心」包括「慈」、「悲」、「喜」、「捨」:幫助眾生拔除苦惱的心願,即「大慈大悲」;要隨喜一切功德,即「大喜」;捨棄一切主觀及執著,即 「大捨」。實踐「四無量心」的方法是修習「四攝」:抱平等、恭敬及隨喜的心「布施」;說話用詞要謹慎恰當,令人歡喜,是「愛語」;發慈悲心及運用智慧,積 極奉行對社會人類有益之事,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功德;深入社會,體察不同階層人士的生活,與人共事,藉著潛移默化,令其信受佛法,此為「同 事」。

(二) 「四無量心」和「四攝法」與世人的關係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布施、愛語、利他、同事「四攝法」,分別為人類生存基本的「營養素」及滋養生命的「補品」。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這些「營養素」, 即本著慈悲、博愛、平等隨喜心對待別人,再加上慈悲布施、力行同事的實踐,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成就人間淨土的功德。再者,實踐四無量心及四攝法,亦為自利 利他的基金,覺悟成佛的基石,如果你能本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對待別人,若在你有需要時,別人亦會樂意幫助你,藉此體驗到「利他」,然後「自利」的精神。

  法師慈悲,講座完畢後,還即場讓善信們提問問題,當中不乏大眾心中的疑問。


文珠法師主講「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答問內容

1、問:請法師解釋心經內一句: 「無智亦無得」的內容。

  答:「智」即智慧,在(心經)裡指的是般若智慧。「得」由智慧去證得涅槃,修行則有修成,在心經裡的般若智慧,不但無凡夫法,無四諦法,亦無菩薩法。 無所得,最後才真正是有所得。真正的般若是指「無相」,即一切皆空,故無四諦法及聖人法。相反地,有所得便有罣礙;舉例有了一筆財富便會帶來煩惱、罣礙; 因不知怎樣去處理它,但如本著「無所得」的心去修行,便無有罣礙,無有罣礙便無有恐怖,更可遠離顛倒夢想,最後便証得涅槃。真空般若智慧,就是要離一切 相,修一切善,最後才得大涅槃。

2、問:有位朋友非常嗜賭,怎樣好好勸他,請法師開示?

  答:賭,即貪心之過,越貪即越窮,越窮便更加貪,必須明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屬於你的,最後都便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執著爭取,亦不會得到。

3、問:佛教是宣揚眾生平等的,但為何法座,認為鬼神吃不飽,畜生太蠢而不能好好學佛,而只有人才能夠呢?

  答:眾生要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因為從佛教的觀點來講,眾生從「理性」方面來說是平等的;但從「事相」方面來說是不平等。佛性是平等的,每人都可成 佛,達到成佛的境界,具足佛的功德,人人皆能成佛。因每人所作的業不同,果報亦不同,所接受到的現實苦樂也不同。事相是不平等,理性是平等的。鬼神業力報 於三惡道內非常苦,而畜牲較蠢,無法學佛;只有人才可以學佛。

4、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何融入生活中,請舉例。

  答:「隨緣不變」的意思是舉例如母親約你逛街,你答應她,這是「隨緣」;當在街上時,你心中念佛,即是說在任何環境你沒有改變信佛。「不變隨緣」簡淺 的意思是身為一個佛教徒,在其他環境也不會改變你信佛的心,儘管你參加其他宗教團體之活動,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信仰。

5、問:怎樣消除業障?

  答:「懺悔」可以消除業障,至於「懺悔」是有很多種方法;例如有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等等,如要知道更多的資料可以瀏覽我的網頁www.wabala.rg,在(普賢行願品講話)內尋找。

6、問:請問一般信眾可否在供盂蘭盆飯時,在寺院中一起進食?又有些師兄說,若在此時進食是要負債的,對嗎?

  答:是可以的,供養三寶,佛是佛寶、法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各位都是未來的佛、理性上的佛,大家當自己是菩薩一起去進食、學佛,是平等的。至於此時 進食是否要負債的問題,只要不侵損常住,來到寺院董得布施;供佛及僧,隨喜吃一餐齋、便不算侵損常住,當然不是負債。

7、問:兄弟為了母親醫病的方法意見不同,最後母親不幸去世,而感情產生很大變化,現在每星期六,大家聚首食飯,對父親無言語,大家(兄弟們)只是坐下,無眼神接觸,食完就走,應如何化解呢?

  答:這是太執著了,其實生死是有定的,壽命一盡,無論任何方法都不能挽回,這是因緣,不應該執著。

8、問:佛家所謂「不執著」何解?有何方法解決?請法師開示。

  答:先明白佛法,然後明白自己,「世事認真成苦海現象界」,一切都是假,幻妄不真,何必執著,由其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今日是朋友,明天是敵人,一切都 是假,不用執著,「看得開,放得下,一切自在」,明白這句話,慢慢地便放下執著,破除我執法執去學佛、成佛。

9、問:「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和「三塗苦」是甚麼?

  答: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師長恩」、「三寶恩」、「眾生恩」與及法師認為要加上的「國土恩」:

  父母恩、父母養育之大恩

  師長恩、師長教導我們成才的恩,比父母恩更大

  三寶恩、三寶指引我們出離生死

  眾生恩、社會是靠人與人之間緊密合作,人與人之間是要互相幫助的;如果沒有工人,便沒有人負責日常社會運作,沒有農民便沒生產,影響每一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環扣一環不可分離的。

  國土恩、沒有政府去維持社會秩序,生活那裡會安定,人民怎可以安居樂業,因此必須要感謝國家的恩。

  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他們都是很苦,因此我們要發菩提心,我們要拯救三惡道中的眾生,為他們念經、迴向、超度。

10、問:當面對自己不喜歡或時常針對自己的人之時候,如何對治「瞋心」呢?

  答:我們應要抱著「反省」、「忍讓」、「同情」及「幫助」的心去對待他,因為他的出發點並不是針對你,而是教導你。亦可能他是你過去世的父母或痛愛的 兒女,或者是他可能於過去世自己曾傷害過的人,故今世要為曾所作的業作出補償。或者他是一位善知識,指出我們的錯處,教化我們,使我們增加忍辱的修行,幫 助我們反省改過,故不應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再者,瞋心會導致火燒功德林。

11、問:請問努力求佛法,不顧一切親近法師和佛法,不也是執著,不也是人間苦嗎?

  答:可以算是苦,亦可是快樂,佛法沒有要求你不顧一切去親近佛法,佛法叫你先學好做人,先完成人生的責任,才去學佛,不顧一切去親近法師,這動機已經是不對。

12、問:很多人都因受到很大的打擊,萬念俱灰,以為出家.是可以解決一切,或以為自己很適合出家。請問法師這是否正確的想法?

  答:這句講法可以是正確亦可以是不正確。佛經有云逆境或順境都可激發出家的志願,若你在逆境時看破一切而出家,如鑽牛角尖就不正確,但若能捨棄世間一 切追求,轉而追求佛法,認真去修行佛法,這亦是一件好事。若只為了逃避現實,出家後,生活仍舊散漫,就沒有意思,故「一切唯心」,視乎自己。

13、問:請問我母親,身體不好,可否放生能令她康復呢?

  答:放生當然有幫助,但亦要視乎她的業障之輕重。舉例有人傷風食一些藥丸,就會康復;但有人可能十天八天都未見效,視乎個人病情業障輕重。如母親的病 情較輕,則放生可以有幫助。但如重的話則要戒殺、「懺悔」或求佛加庇,加重力量,求佛法救助,如目犍連尊者要救度其母親亦要請求十方賢聖僧的幫助。

 
 
世界佛教動態

五所希望小學落成
寶蓮寺法師前往剪綵

 九月十九至廿四日,寶蓮禪寺紹根法師率領王 玉蓉、林柏雄、劉麗霞等捐款人,遠赴河南為去年捐建的五所希望小學進行驗收,包括王廣量、劉松鏗、林玉群所捐的三所及兩所雷兆光捐建的學校;並考察了八所 危房校舍,祈為當地學童改善學習環境。助學團走訪了唐河縣、社旗縣、方城縣和南陽巿宛城區,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領導及鄉民熱烈歡迎。

  在開幕禮中,各地領導紛紛讚揚香港佛教人士熱心公益,身體力行,為山區兒童的教育環境而奔走,精神可嘉。當地民眾知道有香港人士為當地學校籌建校舍, 大為感動,亦紛紛捐錢響應,其中楊集鄉、雷兆光希望小學更設有電腦室,其中的十部電腦就是當地鄉民捐錢所賣的。新校開幕之時,鄉民聞風而至,以求一睹法師 及善長風采。

  河南是中國最大的農業省份,人口也居全國之冠。考察團觸目所見,都是漫無邊際的農田,甚少工業;由於工業發展不起來,農民難於省內打工幫補家計,加上 地處黃河下游,非旱即澇。人口多使人均田地並不多。農業倚重男性,於是又形成了男女失衡的隱憂,超生、溺斃女嬰及拐賣兒童之事時有發生,「關愛女孩」、 「嚴禁檢查胎兒性別」、「拐賣婦女兒童是犯法行為」等標語隨處可見。雖有拐賣兒童,不過農村常有兩三歲的小孩到處蹓躂,無人看管;原來縣成的幼稚園和托兒 所也是近兩三年才出現,而農村根本沒有,因為農民無力承擔。由於家貧而遲入學的情況很普遍,十五六歲少年仍在上小學的情況很多。

  近年我國經濟起飛,各地大搞建設,使得鋼、磚等建材價格大幅上漲,建校成本上升。去年,中央限制鄉鎮政府不准向農民濫收,集資攤派的上限是每人十五 元;而農村人口分散,學校規模小,為改建危房校舍而設的「危校專款」只向每校提供幾千至一萬元的援助,對重建校舍幫助不大,財政緊絀的鄉鎮政府集資困難, 還未籌得建校款項,建築物料又再上漲,最終只有向銀行貸款以完成工程。

  農地連綿,農民的溫飽不成問題,只是缺現錢。雖然中央實行宏觀調控,把米糧價格調升以提高農民收入,不過環環相扣的物價指數,使農民生活成本也上升。 加上今年河南省接連發生煤礦和超載事故,地方政府嚴格整治,許多小煤礦被勒令停工,煤產量大減,而以往經常嚴重超載的運煤車亦不敢超載,使運費雙倍攀升。 尤其方城、塘河一帶並無連接鐵路和全國主要道路,運輸費高昂,使農作物難以外銷。此次考察團的車輛不單走過爛泥路,還登山涉水,穿越樹林,路途顛簸,部分 成員只有放棄前往。要運送建築物料重建危房校舍,就需倚靠小小的拖拉車了。難怪此行考察團看到有學校傾塌了三年,因無力重建,租用附近的牛棚上課。險窄的 牛棚只能排兩行桌凳,每行十四五張桌椅,坐後排的學生如何看那小黑板上的字?更有三所學校的學生是露天上課,下雨時則以帆布搭建的帳蓬作課室,寒冬將至, 小孩如何上課?經常到內地山區探訪危房校舍的紹根法師,也是首次遇到牛棚上課的情況,有見及此,法師即時答允為其中五所學校籌募重建經費,祈為學童解決燃 眉之急。


第一屆「念佛感應」徵文活動

宗 旨:

倡導淨土念佛法門

昔日佛陀無問自說,介紹淨土法,……「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徵文內容:

1、念阿彌陀佛之目的、方法、好處
2、歷代提倡念佛之高僧大德言行錄及軼事
3、身邊所認識之念佛大德,親朋好友或師兄弟們之念佛感應4、個人親歷之持素及念佛感應,經驗

字數限於:

2,500字以內

參加資格:

凡世界各地佛教徒及一般社會人士皆可,請自行郵寄符合本徵文活動內容之中文作品參加

評審方法:

1、先由本會選出30份入圍作品

2、再呈本山師父評選名次

獎勵方法:

評審方式分:佳作(I)首三名、(II)優異三名、(III)特別獎十名

(I) 頭 獎

參加台灣靈巖山寺之佛七(共九天)(1)包來回機票一張及住宿山上/(2)供養常住/(3)消災牌位一個/(4)拜齋一堂之團費/(5)及零用現金津貼港幣二千元

二 獎

參加台灣靈巖山寺之佛七(共九天)(1)包來回機票一張及住宿山上/(2)供養常住/(3)消災牌位一個/(4)拜齋一堂之團費/(5)及零用現金津貼港幣一千五百元

三 獎

參加台灣靈巖山寺之佛七(共九天)(1)包來回機票一張及住宿山上/(2)供養常住/(3)消災牌位一個/(4)拜齋一堂之團費/(5)及零用現金津貼港幣一千元

(以上機票有效期一年內,得獎者可自選山上任何月份之佛七參加)
以上三名並各得獎牌一個及紀念品乙份

(II)   優異獎:

各得佛哲書舍〔書卷〕一張價值港幣一千元

(III)  特別獎:

各得靈巖素食坊〔素食齋卷〕一張價值港幣五百元
以及各得獎狀一張及紀念品乙份

截止日期:

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以郵戳為憑,恕不接受傳真稿件

收件方式:

1、參選稿件請以有格稿紙或電腦列印,請書寫清楚及自行留底稿,概一律不退還。
2、個人姓名、電話、地址、E-Mail及筆名之詳細資料,請另用白紙書寫附    件,請勿書寫於稿件上以利密封作業,不符此規定者,請恕不列入評審。
3、謝絕一稿數投或已公開發表或抄襲別人之文章作品(如發現即時取消參加資格)。   
4、而本會有權將參選者之稿文保留作他日刊登發表之用(不欲發表者,請勿投稿)。

郵寄地址:

香港銅鑼百德新街58號華廈大廈9字(十樓)B座「台灣靈巖山寺香港分會活動組」收

查詢電話:

852)2576 2080 

E-Mail:

lyshk@twlingyenshan.org.hk

主辦單位:

台灣靈巖山寺香港分會/香港佛慈淨寺(聯合舉辦)

鳴謝單位:

長榮航空、佛哲書舍、靈巖素食坊


【佛陀學術研究院】
招生中
千佛山方丈 上白下雲老禪師親任院長 督導並授課

  佛陀學術研究院,以嶄新的風貌、國際宏觀的視野,結合現代與傳統的思潮,禮聘各方學有專精的傑出教授群及僧才,在理門及行門並進的教育風格下,培育慈悲心性之住持及弘法人才。

〔一〕創辦人
暨院長:

千佛山方丈白雲老禪師,為當代思想大師,更是殊勝的禪宗與梵密之成就者,其悲憫的慈悲濟眾,樹立千古來大乘佛法的禪師道風,為將不傳之祕,悉以接引來者,特任院長一職,並親臨授課,希望真正能造就有弘法之志的有緣人,使正法得以長流不絕。

〔二〕教育目標:

1.繼承佛志,深研佛陀教義,弘傳佛法妙諦。
2.培養獨立負責,莊嚴德養,慈悲心性之住持及弘法人才。
3.五明十德素養俱,三刀六臂叢林風範的圓具。
4.推展深具國際宏觀,融合寺院傳統與現代思潮之人。

〔三〕課程規劃:

 

【理門】

(一)學習佛陀正法,開拓智慧泉源:唯識、法華、華嚴、禪那、佛教史、楞嚴、般若思想圓覺經、妙法蓮華經等大乘經論為研究內涵;兼以禪、淨、密等行門實修之指導。

(二)全方位教育:語文、藝術人文、哲學、工巧、醫方、電腦資訊、佛門禮儀、領導管理、心靈成長等熏修心性之課程。

【行門】

寺院生活執事教育:靜坐止觀、行止威儀、法門專修、壇場佈置、知客院務、梵唄犍槌香積典座及出坡等文功武事。

〔四〕學制:

大學部—三年,含佛學教育二年,寺院執事一年。

〔五〕報考資格:

大學部—十八歲至三十五歲,高中職大專以上畢業之未婚男女青年、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出家眾需有師長推薦函)。

〔六〕報名方式:

即日起受理報名至九十四年一月八日止(初步審核通過,可來院教育學習)。 
電話:06-59581069 傳真:06-5958610
網址:www.chien-fo-shan.com.tw e-mail:buddha.a1000@msa.hinet.net

〔七〕甄試日期:

九十四年一月十六日(星期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筆試‧
下午二點三十分至四點三十分口試

〔八〕院  址:

718台南縣關廟鄉旺萊路466巷1號(千佛山菩提寺內)。

〔九〕甄試科目:

含筆試及口試(經審查及口試合格者,將於考試後一至二週寄發錄取通知書)參考書籍:學佛之道、解惑篇(白雲老禪師著作)


復重慶南岸慈雲寺緣起

  慈雲寺位於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對岸,南岸玄壇廟獅子山,背倚塗山,面臨長江。始建於唐代,曾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一年),原名觀音廟。一九二七年,雲岩法師(慈雲和尚,人稱八指頭陀)募資重修擴建,成為十方叢林,更名為慈雲寺。

  一九八三年經國務院公佈慈雲寺成為了全國一百四十二座重點寺廟之一。但是慈雲寺自雲岩法師主持擴建以來,已歷經近八十年滄桑,特別是十年動亂中,遭受 許多人為破壞。撥亂反正以後,雖然連年盡力培修,現有的部分建築已成危房,有的地方已經搖搖欲墜,嚴重影響常住僧眾、居士和來寺者的人身安全,因而遠遠承 擔不了作為重慶市佛教活動中心之一的重任。

  在此,我們鄭重呼吁:保護國家宗教遺產,修復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名寺古剎。《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中,法供養最。修復寺院的功德不可 思議,慷慨解囊,捐助善資,是一種廣種福田的善舉;護詩三寶道場的施資助款者,也是為今世後代的眾生保留了一方福田,必定會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和人天的擁 護。懇請諸山長老、十方檀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捨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布金捐助。為保留並恢復這一方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的道場而共同 努力。

重慶南岸慈雲寺謹啟
二○○四年九月

聯繫方式:

寺院地址:重慶市南岸區慈雲寺
聯繫人 :惟賢法師
開戶銀行:工商銀行重慶市南岸區上新街/分理處


電 話:86-23-63736199 62870813
銀行帳號:3100027209024911555


上海留雲禪寺
重建落成典禮暨全堂佛像開光法會通告

留雲禪寺始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時為滬土四大叢林之一。惜乎毀於抗日戰爭,殿堂坍塌,經藏盡焚。

適逢時政清明,應四眾之願,經市佛協努力,留雲禪寺於二○○○年移址滬郊南翔古鎮雲翔寺租址重建。蒙海內外諸山大德親切關懷,十方信眾鼎力相助,更蒙佛力 護佑,故僅歷時四載,藍宇重輝,祖基煥然,今又奉安諸佛、菩薩尊像於各殿中。依佛教傳統,寶剎落成之際,必行慶典;佛像塑就之時,莫不開啟靈光。為此,本 寺謹定於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農曆十月初八日))隆重舉行重建落成典禮暨全堂佛像開光法會。

今者,特啟通告,以令眾信知曉,希見者聞者,咸發菩提心,與吾等同享莊嚴伽藍落成之聖果,共沐諸佛、菩薩寶像初啟之靈光,共同見證法界百年一遇之盛事。

聯繫方式:

地 址:上海南翔古鎮人民街100號
郵政編碼:201802
傳  真:(8621) 59173666 

聯繫人:妙華法師、智勇法師、悅真法師
電  話:(8621) 59123333(轉客堂)
E-mail:nxlys@hotmail.com


 

各方襄助 眾生依怙
籌建惠州博羅「禮佛禪寺」

 禮佛 禪寺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城梅花荔枝圓村的黃嶺,由上本下煥上人,上了下知大和尚、香港演藝界曾志偉居上、印化法師集廣大信眾發起籌建工作,並於二 ○○○年由博羅縣宗教局批覆,所謂靈山聖寺,有關人等,對於寺院的種種都相當重視,務求捐獻的眾生錢得到更大的效益:例如大雄寶殿的坐向等等,都細心求 證。早前,該寺便得到香港堪輿學專家蔡伯勵居士特別到現場視察,並定下觀音閣及大雄寶殿的坐向,務求古寺可以香火鼎盛,僧眾健康。

蔡伯勵親察禪寺

  蔡伯勵居士曾參與早期大嶼山寶蓮寺之大雄寶殿重建工作、大嶼山大佛建設、志蓮淨苑擴建、順德寶林寺之建設等定下有利坐向。由於重建後一切順利,各寺也能香火鼎盛,信眾有求必應,因此得到諸山長老一致推薦,讓蔡居士成「禮佛禪寺」經始之事。

定下大雄寶殿觀音閣坐向

  蔡伯勵居士特別到「禮佛禪寺」研究地勢,根據當地山脈、環境、元運方案,定下觀音閣坐癸向丁,大雄寶殿坐丑向未,兩個坐向均為八運(二○○四年度後)之最興旺吉向,能促進弘法大展、香火鼎盛、僧眾健康、善信福蔭。

  按計劃,觀音寺擇安本年陽曆十二月五日灑淨,十二月十三日奠基,而禮佛寺大雄寶殿擇安則本年十一月廿三日灑淨,二○○四年四月十五日奠基。

  據《博羅縣志》記載:黃嶺位於博羅城北門外八里、山色秀麗、引人入勝,是明代盛名的旅遊區。黃嶺頂上的「禮斗臺」乃是明代萬曆年間賓仲山房的故址,並 有奇石「鑼鼓石」高約七米、長約十二米、寬約八米,擊其石頂則會發出清脆、宏亮的響聲。奇石南面刻有「懶雲床」、東面刻有「青羊洞」、北面刻有明代萬曆年 間進士韓晟題詩一首「嶺表饒奇勝 孫山亦不群 青天屏幾繍 碧漾鼓初升 不是五丁壑 誰將太極分 更堪時禮斗 特此報文君」在鑼鼓石的北側有一大石盤,盤面刻有「韓寅仲禮斗臺」西面刻有「太極岩」、南面刻有「禮斗臺」、下側刻有「欄柯處」。居於鑼鼓石和大石盤中間 有一石碑,碑上刻有「青洋洞感應大王」字樣。先有叢洞,即「南海觀音廟」後又改稱為「禮佛古寺」,據說古寺香火鼎盛,遊人如雲。由於歷史原因,古寺被毀, 剩下鑼鼓石和一批石刻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區,但仍有虔誠的海外及各省、市、縣的佛門弟子前往進香朝拜。

聯繫地址:中國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  禮佛禪寺籌建委員會
電  話:86-752-6201882
香港辦事處電話: 00852-62287519
00852-24138122


禮佛禪寺108堂焰口法會詳情

時  間:

農曆二○○五年正月初六開壇(星期一)至
四月二十五日結壇(星期三)
西曆二○○五年二月十四日開壇至六月一日結壇

聯繫方式:

大陸 —

客堂:    0752-6210598
0752-6226496
頓法師:13928399375
傳 真:0752-6201882
頓 賢:13928399371
00852-62287519

 

香港辦事處 —

00852-24138122

地  址:

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梅花荔枝園觀音山禮佛禪寺

香港辦事處:

香港九龍新蒲崗大有街25-27號7樓B座


蘇省佛協會2004年組織傳授三壇大戒通告

  為續佛慧命,紹隆聖種,接引後學,培養僧才,經中國佛教協會批准,我會定於2004年冬季組織傳授三壇大戒,男眾在南京棲霞山寺,女眾在南京雞鳴寺(實行二部僧授戒制度)。現將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傳戒時間:2004年11月21日(農曆十月初十日)。報到時間另行通知。

二、本次傳戒法會三師為:                

首堂得戒和尚
羯摩阿闍梨
教授阿闍梨
開堂得戒和尚
羯摩阿闍梨
教授阿闍梨

真慈
隆根
心澄
印空
賢祥
慈根
78歲
84歲
41歲
81歲
61歲
77歲
棲霞寺住持
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
焦山定慧寺住持
江西省尼眾佛學院院長
新加坡自度庵住持
鎮江圓通庵住持


三、受戒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受戒人員必須是由政府開放的漢傳佛教寺院的沙彌。

  2、受戒人員年齡必須在20-59歲之間(1984年至1945年間出生),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剃度後在寺院修學一年以上,由剃度師和所在寺院及當地佛協推荐受戒。

  3、受戒者必須獨身,並持戶籍所在地鎮鄉政府或街道辦事處以上機關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包括無婚史者)。

四、注意事項:

  1、求戒者必須認真如實填寫《受戒申請表》,一式兩份,由推荐寺院及當地佛協和宗教部門簽署意見加蓋公章後,連同體驗表、婚姻狀況證明、一寸僧裝免冠照片4張從速報送江蘇省佛協傳戒辦公室(遠地可特快郵寄),以免延誤審查時間。

  2、經審查批准受戒者,我會將發給《受戒通知書》,求戒者須持本會所發《受戒通知書》及本人身份證,剃度師戒牒復印件,按規定時間前往傳戒寺院報到,無《受戒通知書》者,傳戒寺院一律不予接待。

  3、求戒者繳戒費1200元,申報時面交或匯寄江蘇省佛教協會傳戒辦公室,如有特殊情況,不予授戒者,所交戒費由傳戒辦公室如數退回。戒期的生活日用品自備。

  4、省外的求戒者須由當地省級佛協在《受戒通知表》上簽證同意,經江蘇省教協會審核批准。

傳戒辦公室地址:南京漢口西路匡蘆新村8號 江蘇省佛教協會
郵 編:210024
電 話:025-83720907、83731822
雞鳴寺:025-57715595、025-83923624 慧明法師、慧吉法師
棲霞寺:025-85760585 靈悅法師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