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9期
2001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要尊重宗教界意見及權益
宗教呼聲 香港大嶼山昂平--蓮池寺強烈反對吊車路線呼聲 ◎楊振鑫
論  述 《中論》思想略析 ◎戈國龍
佛典名言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佛門掌故 金陵刻經處因緣略述 ◎呂建福
十方叢林 天寧禪寺風貌(下) ◎果 藏
隨筆禪話 消除私心雜念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心事幾則、職責 ◎楊 釗
民間信仰 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 ◎朱封鰲
七塔禪寺 繼往開來 再創輝煌--
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週年暨開光法會側記
◎沈蓮華
佛門趣談 普陀山和尚如何過年 ◎張明華
天神考證 護法天神來歷考--漢化的諸天 ◎鄭有為
有緣相聚 走訪香港聚緣齋 ◎達 文
名山古塔 寂寂銀峰下 寶塔聳霄漢 ◎周 峰
藏傳佛教 喇嘛談「生死觀」 ◎劉繼芸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要尊重宗教界意見及權益
   首先說,香港特區政府自成立以來,對香港六大宗教是非常重視和尊敬的!這是因為六大宗教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對中、西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造福各國民族人 民,對香港人民亦然,香港宗教與香港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親密關係。不論在過去港英殖民統治時代,抑或在特區政府統治時代,香港六大宗教都發揮積極濟世作 用,諸如興辦文化教育、慈善福利事業,對政府政策起到輔助作用,往往在政策上做不到的事,反而由宗教界人士取而代之,起到了社會平衡作用,古今中外皆脫離 不了政治與宗教相輔相成的超越現實的而運用於現實的特殊功能。不懂得這一微妙作用,就算不上具有政治智慧的統治人物,就會使社會處於不安寧的狀態,也是社 會動盪不平衡的源頭。
   說了這麼多的話,告訴為人父母官者,要懂得政治與宗教的特殊關係,要善於運用兩者間的相互關係。如今發生一樁事,需要於冷靜正確處理之,否則會導致社會局 部動盪不安之處境,甚至會產生久遠的社會影響作用。據宗教人士反映:在東涌至昂平吊車項目中,有人反對擬建吊車路線。政府方面未有積極反應,惹起當地人士 極度不滿。並向本刊反映情況,要求政府立即向有關當局迅速解決疑端,本刊考慮到政府利益和宗教利益,應站出來說幾句公正的話,不使雙方矛盾激化,對整個社 會是有益的。
   我們對發生的問題極為關注,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佛教人士來說:「忍辱波羅密多」是也。我們相信政府是能夠完全解決這一不算問題的「小問題」,只要能正視問題就行了。
    大嶼山蓮池寺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寺院,其宗旨是提供一個清淨道場給修行者靜修及寧靜的環境是給善信拜佛的地方。如今吊車在寺院附近上空穿梭往來,會嚴重妨 礙、干擾修行者的禪修;而且影響寺前空地舉行的宗教活動如火供及煙供法會等,嚴重褻瀆了神聖莊嚴之宗教儀式。此外,在火供及煙供法會中所產生的煙火,實際 對吊車於上空往來非常不合適,並會產生危險和意外。有一則事例頗能說明問題:前不久,江蘇昆山到蘇州市,區政府官員要修一條公路,要通過周莊(古鎮風景 區);當地人民及專家們都反對修築這條公路,而政府官員固執己見,拒不接受民意,堅決施工趕修公路。當地居民群起而攻之,在這情況之下,政府官員只好下令 停工,腰斬工程,半途而廢,政府花了幾億元,眼看金錢、心血泡湯,說不定烏紗帽保不了,甚至撤職查辦,這是固執盲為的後果。這則事例,對今日特區政府官員 來說難道沒有啟發嗎?應知:「民意是很重要的」!
 
 
香港大嶼山昂平--蓮池寺強烈反對吊車路線呼聲

致函旅遊事務署反映意見

旅遊事務署
盧月琴女士

東涌至昂平吊車項目 反對擬建吊車路線
有關政府有意於大嶼山計劃興建吊車由東涌至昂平一事,知悉已由地下鐵路公司提交有關之可行性研究報告,但由於報告中所擬建的吊車路線將對蓮池寺造成極嚴重之影響,因此希望將有關情況向貴署反映,以便更清楚了解實際情況。
其實本寺對此項目一直十分關注,早在一九九九年一月已去信地政署及地下鐵路公司提出本寺對吊車站及其路線太近的憂慮,但很遺憾於可行性報告中及其後貴署於去年二月之邀請書內仍未有明確表示會考慮我方的意見。因此,現再提出以下各點,懇請貴署關注:

吊車路線對蓮池寺的影響
蓮池寺位於昂平,寶蓮寺以西,於可行性報告中第4.4節視覺影響(Visua1 Impacts)內已清楚列明蓮池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高度敏感,而且吊車路線將與蓮池寺相隔只有約30米位置經過,將對本寺造成極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宗教活動的影響
除視覺/景觀外,對宗教活動的影響才是本寺最關注的,蓮池寺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寺院,宗旨是提供一個清靜道場給修行者靜修及寧靜的環境給善信拜佛的地方。如 今吊車在寺院附近上空穿梭往來,會嚴重妨礙,干擾修行者的禪修;而且影響寺前空地舉行的宗教活動如火供及煙供法會等,嚴重褻瀆了神聖莊嚴之宗教儀式。此 外,在火供及煙供法會中所產生的煙火實際對吊車於上空往來非常不合適,並會產生危險和意外。

對可行性報告之意見
有關可行性報告中對於選址及吊車路線的評分應加入比重,因每項條件對選取性是有不同重要性的,好像對環境及公眾的影響相比行車路線的長短則較為重要。此 外,要清楚報告中所選的只是相比不同方案的位置及路線下較好的方案,並不代表是最合適的,因此應於實際設計時,考慮一個更好的設計及安排,對每一方面的影 響都減至最低。

總 結
希望貴署了解蓮池寺是一個清修及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吊車於近距離經過必定對本寺造成影響。此外,應明白在可行性報告中擬建的車站及路線只是於不同建議方 案中相比下較好的一個,於實際設計時應考慮更多其他因素,將對公眾造成的影響減至最少。例如可行性報告中已提及東涌站選址及路線必須考慮對該區住宅發展的 影響,設計時要求盡量後退,避免影響民居,所以不能否認吊車對一般住宅發展及公眾是有一定影響的;何況一個只距離吊車三十米的清修寺院又怎可以完全不理會 呢?因此,本寺強烈要求貴署於制定招標文件時能加上條款要求專營商於計劃吊車路線及吊車站時必須考慮到蓮池寺的所在,盡量遠離以減少對宗教活動的影響。

蓮池寺有限公司
司理楊振鑫謹上


旅遊事務署
盧月琴女士

本會獲悉政府興建大嶼山吊車路線,將在昂平蓮池寺,極近上空經過,本會本著同道立場,對此深表關注。
多年以來,環境清靜的蓮池寺,為不少佛教團體提供了禪修、靜坐、閉關、火供等活動場地。吊車的往來及噪音,會嚴重破壞其清靜氣氛,干擾到種種宗教活動,使一個日漸難得的清靜道場,遭到徹底破壞。
為此,本會深盼有關當局,尊重宗教,體察民意,另擬吊車路線,則信眾歡喜,龍天欣悅,功德無量!

佛教青年協會
導師 釋暢懷


致函鐵路當局……

鐵路支線經理
丘國生先生

自從貴公司及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往蓮池寺視察之後,得悉未來吊車路線會從蓮池寺上空或右方經過,吊車站會設在蓮池寺前方一帶,本寺會員及司理對此莫不表示極大的不滿和憤慨,並表示強烈的反對。
蓮池寺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寺院;創立於一九二一年,宗旨是維持一間清靜道場;以利眾生修行,期間曾辦過開戒活動,一九九一年本寺之會員註冊成立不牟利有限公 司,並積極推行各種有利佛教之活動。本寺除了供善信拜佛靜修外,亦經常有宗教團體或個別修行者借用本寺靜修,較大型者如九四年十月大圓滿心髓中心舉辦的火 供法會、九五年七月噶瑪迦珠佛學會之靜修法會、九六年一月及四月之火供法會、九七年十一月白玉中心的煙供法會、九八年殊利大手印佛學會八月及十一月的閉關 靜修;同年九月白玉中心舉辦的煙供法會等,本寺的清靜環境,是他們借用的重要考慮。須知寧靜的環境,對修行有極大幫助,如佛祖釋迦牟尼世尊,在未成道前, 曾在渺無人煙的雪山修行六載,及後在菩提樹下成佛,創立佛教,使無數眾生得益。
唐朝是中國歷史文化最高峰時期,亦是佛教發展最燦爛的時候,傑出的祖師高僧,創立了一間又一間的寺院,去接引、啟導他們的弟子。寺院的選址,都是在清靜優 美的地方,因為清靜的環境,對人類精神靈修,心靈的淨化提升,有莫大的裨益。如今吊車在寺院附近上空穿梭往來,會嚴重妨礙,干擾行者的禪修,而火供、煙供 等宗教活動是在大殿及寺前空地丹墀舉行的,當儀式進行時,吊車上非佛教徒的遊客,勢必以獵奇之心態觀賞拍攝,嚴重褻瀆了神聖莊嚴之宗教儀式,須知宗教對淨 化人心,安定社會起到重大作用,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宗教力量可補法律之不足」,就是這個意思。而宗教亦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看,寺院令名山生色,使不少遊人留下美好回憶,騷人墨客增添了不少靈感,寫作題材,如唐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等等,如今在寺院近方上空設纜索吊車,粗暴地破壞了寺院與周遭自然環境的和諧,詩意結合, 吊車站的喧嘩擾嚷,破壞了寺院的寧靜氣氛。花間喝道,煮鶴焚琴,大煞風景,莫此為甚,這樣的設計,在國際遊客心目中徒然暴露出設計者及有關官員文化修養、 質素的差劣,以粗暴的態度對待環保、宗教、文化藝術,將一個清靜道場,旅遊景點變成一場災難,在外國遊客心中留下惡劣的印象,嚴重損害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 國際形象,再次令香港人蒙羞。再者從法律觀點來看,敝寺已經享用了一貫的清靜環境七十多年、從來不受上空物件的遮蓋及附近上空移動物件之干擾,更遑論機械 操作之騷擾雜音,此地征權令本寺能秉承堅定之宗旨,保持著此在香港難得的清靜道場,假使日後吊車在本寺上空或附近上空穿梭往來,令本寺整日受機械噪音之騷 擾,實在侵犯了本寺七十多年來所擁有的地征權,故懇請貴公司三思,鄭重考應本寺之權益,重新釐訂吊車路線,以達到名山添采,氣氛祥和,遊客生歡,香港繁 榮,則幸莫大焉。

蓮池寺有限公司
司理楊振鑫謹上


佛教法住學會強烈回應
吊車工程嚴重損害宗教文化


地鐵公司公司事務部蘇雯潔小姐台鑑:

有關地下鐵路公司擬興建吊車路線跨越大嶼山昂平蓮池寺一事,本會提出強烈反對如下:

  1. 蓮池寺作為本港著名之歷史勝跡,將遭受不可彌補之嚴重破壞;
  2. 是項工程對佛教道場蓮池寺引致嚴重而長遠的滋擾;
  3. 是項工程嚴重影響寺內修行人之修行生活,剝奪其一直擁有之宗教生活之權利;
  4. 是項工程已引來佛教界內之強烈反對,明顯違反公眾意願;
  5. 若地鐵公司一意孤行,必引致更激烈的反對聲音,不但製造社會不安,更損害政府地鐵公司的社會形象及聲譽;
  6. 如此損害宗教名勝、宗教文化、環境、民意之事情,若地鐵公司仍無動於衷,必然引致社會反感、不斷抗議,事件擴大,外國傳媒報導,必謂:「香港人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云云,為國際輿論所笑,將嚴重損害香港形象,更有違董建華特首有意發展本港成為國際大都會之意願;
  7. 是項工程之目的為發展本港旅遊業,帶動經濟,利益市民大眾,但要吸引旅客,從經濟效益上看,更應保護沿線之寶貴文化遺產,而不是肆意破 壞,才能保留原地風貌,突顯此旅遊點之特色,吸引遊客,與其他地區競爭;但現在卻以破壞寶貴文化遺產、滋擾市民、製造矛盾、甚至損害本港聲譽告終,不正是 違反這計劃原有的初衷嗎?
   若是項工程能重訂路線,尊重本港佛教界、保存本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環境、停止滋擾、安撫民心,同時珍惜地鐵公司之聲譽,不但能化解以上衝突,工程完成後更必增加遊客旅遊昂平之興趣,帶動本港旅遊業之發展,並推動具有本港特色之佛教文化為世人所認識,均有莫大裨益。
   基於以上理由,本會鄭重要求 貴公司/部門,顧全港人長遠及整體利益,切勿枉尺直尋、因小失大,盡快重訂是項工程之路線為荷。

佛教法住學會
袁尚華(研究部)
二○○一年一月四日

另呈:
旅遊事務署旅遊事務專員劉高穎怡女士
香港旅遊協會項目發展部何廣毅經理
大嶼山昂平蓮池寺司理楊振鑫居士
 
 
《中論》思想略析
<<◎戈國龍>>
   佛稱「空王」,佛門稱「空門」,空之一字最易代表佛家思想之特質,亦頗易遭人誤解非議,諸乘諸宗,諸經諸論,皆盛談空理而欲導人生以覺悟,在佛家內部,對 空的理解也有些不同,各有特色,一般認為,小乘偏於析法明空,即通過分析物質的組成結構而現空相。又小乘偏於人空而法不空,世間法空而涅磐不空。大乘則人 法雙破,顯緣起性空之妙理,而「涅槃生死等空華」。《中論》是龍樹的代表作,也是大乘空宗的根本經典,最能體現大乘佛法的空義,本文欲對《中論》思想,作 一簡略分析,重在其思想實質的哲學分析,並聯繫人生觀而提示其對於人生修養的實踐意義。

一、
   在具體解析《中論》思想之前,我們先來考察一下《中論》思想的旨歸與方法,明了其思想究竟以何為宗旨?以什麼作為立論之方法?這樣方能站在高處洞明其思想 實盾。我以為就方法而言,可概括為「破執以顯空」,即舉出種種執有實法之議論而顯其矛盾以明空理,就其宗旨而言,可概括為「明空以破執」,即洞明諸法皆空 而破除人法二執證入涅磐解脫。《中論》和其它經論一樣,以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為根本旨趣,一切言說議論皆服務於人生修養之實踐。空亦稱中道實相,謂事物之本 來面目,而未經人們主觀認識之增誠者。此實相之第一義,佛家經論所同指為離言思絕分別之自內證境界,而佛家經論所建立義理,皆一本佛及諸聖者之自內證體 驗。《中論》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磐」。《法華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因為言說義論皆為二元對立之概念思維, 一有分別即離實相境界。實相既不可言說,於是「釋迦掩室,淨名杜口。」第一義不可說,只是說明聖智所證實相境界為一不可說之境界,然佛家並非不可知主義 者,仍以思議言說為方便,喻為見月之指,指雖非月可因指而見月也。故佛家長說短說,廣說略說,三藏宏文,遠超諸家。佛家重聞思慧正思維,經由理性之思擇, 而超越理性之局限直觀真如,乃佛家思想之通途。《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此即彰顯 佛家「依指見月」、隨機設教之方法論。此二諦又具多方面的含義,三論宗析為四重二諦,要之可歸為二重二諦。一是從理上談實相為俗諦,而實證實相境界為第一 義諦。第二重在理所顯實相中,又應隨機設教而分方便說(俗諦)和究竟說(真諦)。我以為分二諦的層次太多,只是思維本身的辯證反思,可以有無窮之多;而從 實際內容來分,有此二重二諦即足矣1從理上談二諦,則以空有統一之中道義為真諦,以假有偏空為俗諦。以下討論皆為從理上闡明諸法實相--《中論》的核心思 想「緣起性空」。

二、
   哲學本體論皆欲尋找萬有現象之本體,以之為萬有現象存在之依據;神學家則以上帝為萬物之主宰,而為吾人生命之所依歸。依佛家觀點,佛家不承認有創生萬物支 配人生之本體,而以「緣起」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緣起說是佛家一以貫之的核心之論,從小乘業感緣起之人生分析,到大乘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 等,無不妙釋緣起。前面曾說「空」為佛學核心義理,此又以緣起為佛法重心,這是否矛盾呢?實則緣即是空,空即是緣,萬法唯緣,萬緣唯空。空不外緣起現象之 本性,而為事物之真實面目,故又稱真如、實相等,實則緣起現象之外別無一「空」可作萬有現象之本體,故佛家實相論與哲學本體論尚有差距,不可混為一談,勉 強可說緣起說是本體論與宇宙發生論之統一,以「無本體」為「本體」,「空」一概念所闡明者為「存在性」而非「存在否」,換言之,是說明事物是一種怎樣的 「有」而不是事物之「有沒有」。任何一存在之物,其性為空,非謂物之不存在為空,故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緣起之現象無一獨立恒常之自性,故其性空, 緣起性空為《中論》思想之核心所在。
   《中論》以八不緣起顯示諸法實相,在原始佛教中,已有八不中道思想之萌芽,如《雜阿含經》載:「佛告波羅門,自作自覺則隨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 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強調離斷常二邊而處中道。八不緣起用遮詮的方法破除對有實法生滅等偏見,而闡明諸法緣起性空之理。「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諸法不過是眾緣所聚,實無一法有其自性,無一剎那有實法安住,法本不有,何生保滅?不生不滅,不過是破除對生滅現 象之實執,不可重生「不生不滅」之實執:決無一個恒常的不生不滅的法,不生不滅即是剎那生滅的代名詞。八不緣起辯證地闡明事物運動變化之相似相續而其間決 非有實法可執,相似故不常,相續故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理可類推。青目以穀種之喻形象地說明了八不緣起之理,穀之與芽,非常非斷,不一不異。這種事 物運動變化的辯證關係,世間哲學亦有所見,不過世間哲學是以為有實法生滅變化,站在肯定的立場,而佛法之不共之處,在於指明其間無有一實性可得,而站在否 定的立場上,有肯定即有所執而生煩惱,無肯定則可破人法實執而證涅磐。
   緣起之現象無實自性故性空,因諸法性空而互為緣起,緣起與性空乃一體兩面之統一。《中論》云「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諸法從 其相狀言,是宛然之有,從世諦可安立假名;然有非實有。乃如幻之有,其性是空,故從真諦謂之空,而世諦與真諦義非截然兩分,實則同一緣起法之表徵,空有之 統一謂之中道。中道亦不異空假二諦,故謂之「三諦圓融」。
   從緣起的一面分析,則任何一法,皆由眾緣之所聚,而其中任何一緣又復由眾緣之所集,如是無窮,緣緣無盡,那麼分析到最後是否有一緣可獨存而無需待緣而成 呢?一般哲學家就於此有所肯定,或為「極微」或為「氣」,以為萬事萬物之所從生者,佛家之特殊高明處,即斷然否定有此一「不平等因」,萬法平等皆由緣起, 否定有實體之存在。因為任何一法皆含有無窮之緣,如帝網重重,故任何一法皆與萬法有或親或疏的聯繫,諸法互攝互人,相依相連,成為一因緣無盡之大關係網 絡,此即《華嚴經》中的「法界緣起」。諸法性空,以否定方面說;從積極方面說,則諸法皆與法界所有萬法有不可思議之聯繫,故「一真萬法真」,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全息互攝,相對相關,此種互攝而無礙之關係,佛家稱之為「圓融」。圓融乃真空所顯之妙有,亦同一緣起法之真實聯繫。
   諸法緣起性空,還可從時間方面說明。萬事萬物皆處於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那麼變化之中是否有一法暫住呢?佛法認為暫住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萬法當生 即滅,生滅同時,無有一剎那停留,故稱剎那生滅。剎那生滅的當體,毫無實法可得,故生即不生,滅亦不滅,不生不滅,實相如如。這一觀點與現代物理學對微觀 運動的分析甚為相符,越是到微觀現象,其剎那生滅的現象越是明顯,而宏觀現象之相似相續,似有一不變階段,而易被錯覺為事物有一暫住不變時期。
    緣起性空深刻提示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繫和相對相關性,提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本質,較之一般的辯證法更徹底更豐富,且與人生實踐相一致。空既不是 對萬物存在的否定,也不礙緣起萬象之森然有序,恰恰相反,空是一切事物能保持發展變化井然有序的根本原因,《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 者,一切則不成。」

三、
   佛家對緣起法的分析是為了說明人生的「染淨因果」,探求人生痛苦的原因及解脫之道,萬法本空,而人們執之為實,此即無明而為生一切煩惱流浪生死之因;和事物之真實(空)相應,去人法二執而證人法二無我,即為解脫生死的涅磐之道。
    緣起性空的思想可統括佛家基本思想的「四諦」和「三法印」。萬法剎那生滅,即諸行無常印;萬法無實自性,即諸法無我印;回歸事物之本來狀態,即涅磐寂靜 印。諸行無常,從價值意義上講即是苦諦,於無常無我而執常執我之顛倒,即是集諦;觀無常無我而滅我執法執,即是道諦;實證無我而安住實相,即滅諦。《中 論》觀四諦品,有論者難曰:如果一切皆空,則四諦空,四諦空則三寶空,如此即破壞三寶。這是完全誤解了空的意義,所以《中論》指出,如果萬法不空,則苦恒 是苦集恒是集,無道可修無滅可證,才是真正的破壞三寶。正因為萬法皆空,一切皆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染淨分途,因果歷然,才可能知苦斷集修道證 滅。萬法本空,提供了人可修道成佛的可能性,從因地可謂之佛性;萬法本空從能修之角度言,即是修道之智慧,可謂之般若;般若所顯佛果功德即是涅磐。所以空 之一義,從實踐角度言,可統攝因、道、果三位,為轉迷開悟之樞紐。
   《中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磐」。被動地受制於因緣而昧於實相執有實我、我所,起貪瞋痴諸煩惱造身口意諸業,故輪轉生死中。主動地透知因緣而契於實相,修諸善行,斷煩惱所知二障,即證涅磐解脫。
   通達性空無礙的道理,可遠離一切苦厄。《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一切苦厄皆緣於有實執之對礙,如心物之對礙,自他之對礙,一切煩惱皆起於實我、我所之執著,若能洞達性空之理,則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無得無失,究竟安樂。
   通達緣起無盡的道理,則能洞明人生之一切遭遇皆有其因緣,而不怨天憂人,安之若命,知道吾人一己之生命,實與眾生有不可分之聯繫,一言一行皆有無盡之後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從而慎言慎行,無我利他,不斷改造身口意三業使之淨化,終至圓滿覺悟之境。
    從性空的一面講,通達性空即是般若,可斷一切煩惱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而「無我、人、眾生、壽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契真實而如如。從 緣起的一面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有眾生之類,皆令人無餘涅磐而滅度之,而實無眾生可滅度者。如是展開菩薩福慧雙修悲智雙運之菩薩中道行:「智不住三 有,悲不入涅磐」。以無我心廣修六度萬行一切善法,不舍世法而成就佛法,不斷煩惱而入涅磐。不住世間,不住涅磐,此即大乘「無住涅磐」之意。《中論》云: 「涅磐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磐,亦無少分別。」從緣起性空的思想看,世間與涅磐亦非截然二分,世間之真實相即涅磐,世間之外別無涅磐。六祖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由此可見大乘思想是積極而圓滿的,既徹底放下一切,又徹底建立一切,放下的是我執,建立的是利他, 「無我利他」即是大乘精神之核心。
   以上略析了《中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實踐意義,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理解的「空」常非佛家空義之本意,對於佛家「空」的思想還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其對於人生修養 的積極意義,更值得現代人去體味。佛家之空,乃是對諸法緣起無自性的本質規定,並非物外之空,非先有後無之斷滅空,非有時空有時不空,非有物空有物不空, 而是諸法當體即空,從來就沒有「不空」的時候,是非成敗本來空,何需待轉頭始空?「何必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倘能於此豁開慧眼,頓見空性,則浪花與英雄 皆了不可行。心無掛礙;無智亦無礙。雖諸法本空,而無礙萬有現象之「假有」,人若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忘心於得失之際,則當下清靜,智慧洞然。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心 境
當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懷著良善動機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他。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為引導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個人本著污穢的心去言談舉止,那麼苦惱便立刻會跟隨他,宛如車輛緊隨著輓牛的足蹄。
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懮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這是多麼幸福啊!
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
防止心意的憤怒,調御心猿意馬,捨棄邪惡的念頭,誠心履行正道。
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大莊嚴論》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擊人得擊。
《出曜經》

   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
   忍為離孤獨,賢聖所欣樂。
《大集經》

   布施者得福,慈心者無怨,
   為善者銷惡,離欲者無惱。
《長阿含經》

   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夠產生良好的德行。
   內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誨,信念動搖的人,無法成就圓滿的智慧。
   聰明的人不為讚譽和毀謗所動搖,如同堅硬的岩石不被風所動搖。

待 人
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猂。
情感是由過去的緣份和今世的憐愛所產生的,宛如蓮花是從水和泥土這兩樣東西孕育出來的。
為了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懮,而無法擺脫怨恨。
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不論其貧富或貴賤。
探視病人應使患者充滿希望和快樂。
人們愛戴忠於真理、態度良好、言而有信、對職位負責的人。
丈夫應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他的妻子:第一、稱讚對方的優點。第二、永遠不輕視對方。第三、對她忠貞不二。第四、授予處理家務的職權。第五、常送給她精細的服飾。
妻子應以下面五種方式來對待丈夫:第一、把家務處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幫助丈夫的親屬。第三、對丈夫忠貞不二。第四、聰明地管理和節省丈夫的薪餉所得。第五、勤勞而不怠惰。
服務社會有四項原則:慷慨施捨;體貼的言談;互相合作;行為合乎時節而且彬彬有禮。這四項原則宛如車子的軸,能使車輪轉動。
服務社會的人容易跟別人相處,樂於助人而且了解對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導他人。這種大善人將來一定得到好報。
你們必須要有耐心,充滿慈愛,而且具有服務的熱誠。
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己,受不殺生,不樂殺生。
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
如上說,我即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
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侵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
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
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語。
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
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心地觀經》

   盡孝勿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
   行仁休望報,回頭且看你兒孫。
《勸孝文》

   大丈夫七尺身材,愛父母尤當愛國家;
   好女人兩重責任,孝父母尤要孝翁姑。
《勸孝文》

   誠摯的友誼,味道絕佳。
旅行時,假如沒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侶,那倒不如自個兒單獨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朋友的諂諛會敗壞一個人的品德,同樣的道理,敵人的侮辱有時也能矯正你的錯誤。
你們應當知道下面這四種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幫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處的朋友;第四、具有愛心的朋友。
寬容和忍耐的人,將可得到朋友、財產、名譽和長久的安樂。
田地因為雜草而荒蕪,人們因為貪欲而受害;施捨東西給沒有貪欲的人,將可以得到豐碩的果報。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是財物上的施捨,第二種是真理上的布施,第三種是消除眾生的恐懼。
高尚的人施捨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捨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
肉體不是真正的我,因為假如肉體是我的話,身體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當無我的信念深植在一個人的內心時(當一個人深信無我的真理時),他便可因而達到寧靜、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自今以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以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

《增壹阿含經》

   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
《增壹阿含經》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視者。 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
《南傳法句經》
 
金陵刻經處因緣略述
<<◎呂建福>>

   佛教思想由「阿含」而「般若」,由「般若」而「中觀」而「瑜伽」,教理愈趨愈密。瑜伽學之核心即為法相唯識之學,乃印度大乘佛學高度發展的結果,可以說是 大乘佛教理論化高度成熟的標誌。法相唯識學在印度的成熟,約在佛滅後九百年頃,由無著菩薩針對當時佛教界計空計有之偏執,依據《解深密經》等教理,倡導外 境非有、內識非無之唯識中道義,又造《攝大乘論》,並授其弟世親,世親為此論造釋,晚年又著成《三十唯識頌》。後之十大論師各造論釋,由是,一切法皆非外 境、唯是識變、「萬法唯心」之法相唯識之學蔚然大興。
唯識學在印度傳揚未久即傳入中國。中國所傳之唯識學萌芽於六朝時期,極盛於唐代。可考者凡有三系:一是後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出《十地經論》、《破色 心論》等有關法相唯識經論,並講習闡釋,形成「地論宗」,此為中國所傳唯識學之萌芽時期。二是梁陳之際真諦三藏大弘《攝大乘論》形成的「攝論宗」,可為中 國唯識學之增長時期。三是唐初玄奘法師的唯識學系,乃中國所傳唯識學之宏傳時期。【1】
玄奘法師之唯識學系,雖為中國所傳唯識學之第三時期,究竟而言,並非前期真諦等所傳法相唯識學之傳承,而是直承印度。玄奘認為真諦等所譯唯識經論有未盡善 處,對其所弘學說也不無疑義,且因「佛性」問題的久遠爭論,促使他只身西行、去印度取經求法,歷盡難險,誠乃為法孤征。玄奘法師於印度那爛陀寺依止戒賢論 師受學瑜伽諸論,又從勝軍得聞護法《三十論釋》,盡得傳授。歸國後,應高足窺基之請,將西域十大論師之唯識釋論糅合為一且折衷於護法,是為奘師所傳最重要 之唯識典籍《成唯識論》。窺基(慈恩大師)為作《成唯識論述記》、《樞要》等,發揚光大,開「慈恩宗」,即今日一般所言中國佛教八宗之「法相宗」。
玄奘所傳法相唯識之學,至三傳弟子智周以後漸趨衰落。唐會昌法難,唯識典籍大多散佚。隋唐至宋元,有關唯識義理,僅宋永明《宗鏡錄》、元初雲峰《唯識開 蒙》等稍有闡述。明末清初一度稍盛,也僅高原、智旭、王夫之等數人著書闡述唯識義理,但師承中斷,作為一宗之唯識宗已不復存在,且因隋唐唯識古籍散佚殆 盡,典籍不備,其所述唯識學理頗有失真,與唐代玄奘、窺基所傳慈恩宗不盡相合。直至清末民初,沉寂已久的法相唯識學始見復興之機緣,絕響千年的法相唯識學 遂重放光華。
法相唯識學在近代復興的大因緣,出自思想文化界。清末民初之際,國門打開,西學東漸。面對面方文化之湧入,佛教界、學術界的傑出之士發現我國固有文化中之 佛教唯識學,無論就其理論之系統與精密還是其精神之重理性和邏輯,都足以回應西方科學文化之挑戰且合乎我國建立現代新文化的需要。因此,唯識學特別為思想 文化界重視。而其復興、弘傳,也不同於傳統教界寺僧師資相傳之宗派復興,而是與學術文化界密切相關,佛教居士及知識界人士在法相唯識學的復興過程中,起著 較僧尼更為重要的作用。
法相唯識學在近代復興的具體因緣,則可溯自一八六六年於南京創立的金陵刻經處。楊仁山居士於一八六五年在太平天國戰火之後來到南京,當時社會上連一般信眾 最需要的常用佛典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也難獲得。楊仁山與學佛同道十餘人共議,「深究宗教淵源,以為末法世界,全賴流通經典,普濟群生。」遂於 一八六六年創辦金陵刻經處,尋覓佛典,精刻流通。楊仁山為尋覓佛典,苦心孤詣,一旦搜尋到散佚佛典,則極為高興,「得一經如獲頭然【2】」。一八七八年, 楊仁山隨曾紀澤出使英國,在倫敦結識了正在牛津大學學習梵文的日本著名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結為道誼之交。爾後數十年中,兩人常有書信往來,互相尋補佛教典 籍,為近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之重要事件。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的許多我國久佚的隋唐佛學典籍,即由南條文雄從日本寄來,南條文雄也從楊仁山處得到許多日本未 見的佛典,日本《續藏經》之編印也得到楊仁山的大力支持,曾提供日本未見章疏及密典達三百餘種供其選取收入。楊仁山通過南條文雄及其他友人從日本、朝鮮等 地訪得舊刻藏經零本三百多種,後陸續擇要刻印流通。
金陵刻經處在清末民初時刻印流通的這些佛典,許多是我國自唐代會昌滅佛即已失傳,宋明以來千餘年間末行於世的重要典籍,如隋嘉祥法師所撰《中論疏》、《百 論疏》,乃三論宗之重要典籍;唐窺基法師所撰《成唯識論述記》、《因明大疏》等,乃慈恩宗的重要著作。三論、法相唯識之學,在國內外已成絕學,正由於這些 典籍的刊印流通,重行於世,引起學者研求之興趣,遂重啟義學之風。這些典籍的印行,對三論、法相唯識等宗教義復明、研討有路,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歐陽竟 無居士在為其師撰之《傳》中寫道:
「明未諸老,仗《宗鏡錄》研唯識,以故《相宗八要》諸多錯謬,居士(即楊仁山)得《唯識述記》而刊之,然後圭臬不遺,奘、基之研討有路」【3】
後來歐陽竟無創辦「支那內學院」,設法相大學,大弘唯識法相之學,並出版流通大量法相唯識典籍及章疏,促進了近代法相唯識學的復興,其初始因緣正來自楊仁山居士。
楊仁山居士創辦金陵刻經處,精印佛典,廣為流通,並深研佛學,至晚年又創辦「袛洹精舍」、「佛學研究會」,大興講學之風,開近代高等佛教教育之先河,對近 代佛教之重振貢獻極大,因之被尊為「現代佛教復興之父」。在佛學思想及修持上,楊仁山雖「教宗賢首,行在彌陀」,但並不局限於華嚴與淨土,而是提倡各宗並 弘,深得中國大乘佛教之精神。因此楊仁山之門下多才:譚嗣同善華嚴、黎端甫善三論、桂伯華善密宗,章太炎、孫少侯、李證剛、梅擷芸、蒯若木、歐陽漸等則善 法相唯識之學。楊仁山居士晚年尤其重視法相唯識之學,以為該學能救治佛門之積弊從而有振興佛法之效。在《十宗略說》中,楊仁山認為法相唯識之學能矯正禪門 空疏之病,「誠末法救弊之良藥也。參禪習教之士苟研習此道而有得焉,自不至顢頇佛性、籠侗真如」。
在《與桂伯華書》中說:
「研究因明、唯識,期必徹底,為學者楷模,俾不顢頇籠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覺。」
由此可見楊仁山居士對法相唯識學的重視。楊仁山校勘《瑜伽師地論》前五十一卷未終,去世前囑咐歐陽竟無居士承繼其事。歐陽續刻《瑜伽師地論》後半部,閱七 年而成,並撰成長敘,探幽發微,慈恩宗義於是復明,重輝於世。後又創辦支那內學院,大弘法相唯識之學,極大推動了近代佛教法相唯識學的復興。

注釋:
【1】參見「法相唯識學中國所傳」,世光文,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二十四冊,《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
【2】張爾田,《楊仁山居士別傳》,《金陵刻經處歷史資料點滴》第二冊。
【3】歐陽竟無,《楊仁山居士傳》,《金陵刻經處歷史資料點滴》第一冊。

 
 
天寧禪寺風貌(下)
<<◎果 藏>>
四大天王多威武
   天王殿高達二十三米有餘,面積七百九十平方米。這裡的四大天王像,素以高大威嚴,神采威武而著稱。新塑的四大天王高達七.八米,連同神臺高九.一米,為國內寺院同類塑像中少見。
   東方持國天王名提賴托,持國的意思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是承佛陀囑咐擔負護持東勝神州佛法的善神。身著彩色錦铟白袍,手持琵琶,表明他用音樂,使眾生得到利益和快樂。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樓勒迦,增長的意思是能令眾生善根增長,是護持南膽部洲佛法的善神。身著彩色錦铟青袍,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樓博叉,廣目的意思是以清淨天眼經常觀察世界。身著錦铟紅袍,手中纏繞一龍,是秉承佛旨,率領一切諸龍,令其歸順佛門,造福人群,是在西牛賀洲守護佛法的善神。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因為常護如來道場,得以多聞佛法,故名多聞天王。身著彩色錦铟綠袍,右手持寶幢(即傘),左手執花狐雕,為的是保護眾生,制伏群 魔,是蒙佛囑咐,鎮護北俱廬洲護持佛法的善神。他們手中所持的物件,稱為「法寶」,古代人們認為他們能鎮妖祛邪,以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風指寶劍的 「鋒」;調指「琵琶」;雨指「傘」;順指「龍」,所以在佛教大寺院內都供奉著四大天王。
   印度神話中說,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古印度習俗以卅里為一由旬),山頂上為帝釋天,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咸海,咸海周圍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膽部洲、北俱廬洲,由四天王各護一方天下。
   修復中,浙江余姚徐永偉、無錫許鴻波、寧波方明祥等民間塑佛藝人,本著繼承古代藝術傳統,發揚江南寺院佛像塑造的特點,塑造了四大天王高大魁偉、神態威武的原有風格。

彩塑海島觀世音
   天寧禪寺大雄寶殿三尊大佛像背後,是海島觀音,俗稱「望海觀音」。人們在翹首瞻仰這座大型彩塑群像時,對這一既富有神秘莊嚴色彩,又有宏大壯觀氣派的佛教塑像藝術,無不為之讚嘆。
    觀音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她以傳說海裡的大龜或鰲(俗稱鰲魚)為坐騎,在苦海中巡航,信徒有了災難,只要恭恭敬敬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菩薩就 會尋聲救渡,所以觀世音是「觀察」世界,尋聲救苦的意思。佛學上說她有三十二應身,可根據教化對象的不同,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教化。作為女身形 象,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到了明代已經變為女相,主要是為了適應中國民族文化原有的特點而演變的,使人們易於接受,成為一種慈悲和美麗的化身,所以人們 又習慣稱她為「觀音娘娘」。塑像大多娟秀撫媚,嫻靜文雅,端莊慈慧,雍容華麗,使人感到親切美好,滋生出一種特殊的感情,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熟悉的藝術形象 而進入千家萬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風貌,以後這個形象又東傳到日本等國家。
   這組彩望群像有大小一百二十七尊,高達十三米,以山巒起伏,海濤伃涌為背景,配以雲彩、水浪、亭臺、寶座、蒼松、翠柏、橋樑、瀑布、篷船,兼有龍飛鳳舞、 浪拍龍宮、白鶴翔空、鸚鵡歡鳴等頗具動感的景象,顯示出色彩斑爛、錯落有致、分合得體、結構魁偉的氣派,給人以一種高大深遽、莊嚴無比的感覺,具有振懾邪 惡,積德行善的佛教文化感染效果。
   群像中心人物是赤著雙腳,立在鰲頭上的覬音,她手持楊枝淨水瓶,內裝神奇的甘露水,用以救人百病,表現出「普渡眾生」的風範。左邊侍立著雙手捧有寶珠的龍 女,右邊向觀音合十參拜的是善財童子,旁有龍宮,上有手持金剛杵的韋馱,手執大刀的伽藍(關雲長),托著寶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楊歆叫固護法神。周圍是十八羅 漢,神態栩栩,各有特色。觀音上面是地藏王,傳說是新羅國(今朝鮮)的王子,削發為僧後到九華山修行成道。地藏王的左右是閔公、道明兩尊者。觀音左邊騎青 獅的是文殊菩薩,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和決心,佛學上尊他為「大智文殊」。右邊騎白象的是普賢菩薩,佛教以白象喻為佛性,因而稱為「大行普賢」。
    海島最高處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釋迦牟尼雪山苦修六年的場面:他赤膊抱膝蹲坐,因不吃人間煙火,瘦得肋骨畢露,靠白猿獻果.麋鹿獻乳苦熬,體現他經 受了非凡的磨練。其左右上方有日宮和月宮,是佛教光明的象征。再上面是天龍八部護法神。左下面有尊羅漢,敞開的胸膛裡有尊佛像。佛學上說人人皆有佛性,因 而「人人都可能成佛,只因人們心中的那尊佛睡著了,私心雜念蒙蔽了人的本性,這是勸誡人們要修身養性,多做好事,不要傷害別人的一種形象比喻。
    海島上其他高不過人的上百個小像,是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中的人物組成。其中有老僧,有兒童,有的泰然自若,有的舉目四顧,有的盤腿打坐,有的奔走 操勞,姿態各異。佛學上說,善財童子是好學謙虛的弟子,他拜文殊菩薩為師,向他請教佛法。文殊教導善財說,你要教化眾生,一定要具備各種知識,學會各種本 領。善財歷盡千辛萬苦,走過了一百多個國家,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回到了本師文殊身邊。文殊著他一片至誠,不怕挫折,堅韌可嘉,便向他傳授佛 法,使他成就「無量大智光明」的正果。這是《華嚴經.法界品》中的佛教故事,說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另一幅圖是善財參拜第二十七「善知識」觀音菩 薩時的情景。觀音試探善財,作法掀起大風浪,並化身為船師,勸善財回頭。但善財志堅如磐,不畏艱險,跪在船頭,虛心向船師求教,最後在普陀洛伽山遇見觀音 真身而得道。
   海島觀音壁塑的眾多塑像,不僅造型優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動莊嚴,各具巧妙的特點,而且主次分明,彼此呼應,安排得體,不愧是佛教藝術的一大瑰寶。

笑口常開彌勒佛
   踏進天王殿,迎面就是玻璃佛龕裡的彌勒佛像,他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容可掬,令人感到慈祥親切,頓生歡快之惰。
   民間俗稱彌勒為「笑佛」。彌勒譯為慈氏,是彌勒佛的姓,名珂逸多,譯為無能勝。彌勒菩薩修行所得慈心三昧,無有能勝者,是慈無能勝的意思。《彌勒上生經》 載:彌勒菩薩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婆羅門家,出家於釋迦牟尼講座下,為菩薩大弟子之一。先佛「入滅」(逝世),上生兜率天內院,等待時機,繼承釋迦 如來之佛位,為補處菩薩,所以稱為「一生補處菩薩」。據經典記載:彌勒佛將於五十六憶七千萬年後,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開三次大法會,說法度眾生,所 以又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傳說在五代梁時,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奇僧,法名契此的矮胖和尚,常用禪杖挑一布袋,搭在肩上,四出化緣,見物就乞。人家 施捨給他的東西,都放進布袋,世稱:「布袋和尚」。他出語無常,隨處寢臥,形似瘋顛。奇怪的是他給人言及禍福,很為靈驗,由此名噪一時,他臨終時口占一首 《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憶。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從此人們就把他當作彌勒的化身而塑像供奉了。
   佛龕前原有一副楹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嘲笑人間芸芸眾生愚頑迷惘的寫照。明代天寧寺的彌勒像為銅鑄,因抗倭保國而銷 毀改鑄兵器。當時的武進知縣萬民英的母親篤信佛教,銅彌勒佛被毀之後,她夜得一夢,依稀見一佛悵悵然無歸宿之所,似有說不出的苦衷。萬母把夢中情景告知兒 子,母子二人揣摩再三,認為夢境與被毀的彌勒有關。於是萬知縣率先捐俸,又發動里人葉章等勸說善信之人,集資採銅重鑄彌勒。時人認為此乃一大善舉,即由邑 人高鳳(嗚岐)撰文,刻成《重鑄彌勒佛碑》,嵌於天王殿北山牆。現在的塑像,是泥身貼金,於一九八三年新塑的,佛身坐高二.一米,木雕佛龕高八.四米,座 放在一.六米高的漢白玉神臺上,總高十米多。

潔白無瑕臥玉佛
   穿過天寧禪寺大雄寶殿,進入一個四合院式的庭院,院內花木扶疏,在燦爛陽光下,舉目便見邑人洪文鑫題額的「玉佛殿」。來此禮拜游覽的人絡繹不絕,這是江南寺廟中不多見的一大特色。
    殿上燈光明亮,這裡的玉佛比起其他佛像來,具有潔白無暇、線條流暢、美妙精細的特點。尊尊玉佛臉部清秀,雙目凝視,眉如新月,兩耳垂肩,面容慈祥,溫暖飄 灑,神情飄渺,體現出佛陀那寬廣的襟懷和仁慈心腸,不愧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整個大殿在裊裊的香煙撩繞中,顯得分外靜謐安詳,到此進香或觀光的香客游人,會 感到塵世凡俗頓被蕩滌一清,其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
   緬甸人80%都信奉佛教,玉石是緬甸的特產,能工巧匠用整塊玉石雕琢成一尊尊玉佛,流傳到世界各地。天寧寺從一九九○年三月到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先後從緬 甸請回玉佛十五尊。本著法雨普濟,佛光普照的精神,除分贈給武進大林寺、溧陽報恩寺、無錫崇慶庵各一尊外,現有十二尊玉佛。其中有僑居美國的原天寧寺方丈 敏智禪師,僑居在緬甸臘戍觀音寺住持釋超峰等和緬甸南坎市歡音寺演潔法師、尚朝然居士及仰光十方極樂寺贈送的。殿上供奉的七尊坐像玉佛,正中是五尊不同形 態的釋迦牟尼佛,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西是阿彌陀佛。
   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薩像,只能是立姿或坐式,唯有釋迦牟尼才能有臥像。天寧寺的三尊大型臥像玉佛,一尊長達五.三米,重十二噸,另二尊長三.八米。 臥佛是佛祖八十歲在婆羅樹下涅槃時的形象,他頭部朝北,右臂曲肱(音宮)枕頭,是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這種臥式稱作「吉祥臥」。臥像雕刻精美,面容寧靜 慈祥,兩眼微合,從容自在,沒有絲毫痛苦的感覺,藝術再現了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時的神態。殿上東西兩側玻璃櫥內,供奉著由臺灣金門護國寺證行法師贈送的千 尊小型地藏菩薩像,別具特色,引人注目。

五百羅漢迎游客
   常州人每逢春節,有到天寧寺去「點羅漢」的習俗。人們按照自己的年齡,任選一個羅漢為起點,待數到和自己歲數相同的羅漢,從他的喜怒哀樂中,便可預卜當年 的「前途命運」。其實這五百羅漢,都是僧侶裝束,與凡夫俗子比較接近,形象傳神,透過他們各種不同的神態,作一番精神上的交流也不失為一種藝術享受和心理 慰藉。
   東西羅漢堂的五百羅漢各分四排,均為坐姿,每尊高一米左右,全身貼金,蔚為壯觀。他們或俯或倚,嘻笑怒嗔,有的慈眉善目,妙相莊嚴;有的怪誕猙獰,動作不 凡;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箕踞;有的拄杖睜目,合十攤手;有的參禪入定,念念有詞;有的閉目凝神,煞有介事;也有托缽飛鐃等等,真是千姿百態,各呈其趣。如 第三百八十八尊羅漢颯陀怒尊者,身繞六個胖墩墩的兒童,他們為羅漢摳耳、觸唇、騷腳、拉腿、伏肩、靠臂,像是在撒嬌玩鬧,稱為「六賊戲彌」。佛家以眼、 耳、鼻、舌、身、意為六賊,以此告誡佛門弟子,要一心正念,莫為六塵所染。
   天寧寺早期的羅漢,始塑於清代乾隆年間,起初按照浙江雁蕩山的三百羅漢塑了彩像,俗稱「花羅漢」。到嘉慶年間,又博采五臺山羅漢的造型特點,增塑成五百羅 漢,全身裝金。後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到光緒年間再次重塑,一時名噪四方,曾被浙江寧波七塔寺、南岳祝聖寺和四川、雲南等地的寺院依照塑造。但在十年浩劫中 又全部被毀。現在的羅漢是由浙江籍塑佛世家、民間藝人徐永偉,率徒仿照嵌在大雄寶殿兩側壁上的磚刻像拓本,以傳統工藝於一九八四年九月到一九八六年八月, 歷經兩年精心塑造的。這套青磚雕刻羅漢像,最初於清代嘉慶年間,按照杭州淨慈寺的拓片刻制的。後毀於兵火,光緒年間重刻上牆。磚刻線條流暢,刀法纖細,構 圖優美,表情豐富,成為天寧寺十年浩劫中幸存的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古典珍品。據《天寧寺志》記載,當時出洋經商的船主,最擔心航海時船遇大風大浪襲擊,於 是就到天寧寺求佛祖保佑,並恭請一套五百羅漢拓片供奉在船上,使天寧寺的羅漢像又傳到了海外。
   天寧禪寺東西羅漢堂裡,現在多了兩位陪客-濟顛與瘋僧。濟顛頌稱濟公,即南宋僧人道濟俗名李心遠,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住淨慈寺。他神通廣大,吃熟的吐 活的,裝瘋賣傻,玩世不恭,扶肋弱小,不戄權勢,常愛嘲弄達官貴人。傳說濟顛是羅漢轉世,但去羅漢堂報到晚了,只好站在過道裡。西羅漢堂的濟顛僧比五百羅 漢的塑像高大,眼睛比較傳神,從嘴角可以看出他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臉兒笑,一半臉兒哭,中間看出啼笑皆非,刻畫得可謂入木三分。東羅漢堂 的瘋僧也塑得維妙維肖。小說《說岳全傳》稱瘋僧與道濟是同時代的人,昆曲《瘋僧掃秦》中,瘋僧一手拿了沒有洞的吹火筒,一手拿把新掃帚。戲文裡的秦檜曾問 他:「你的吹火筒怎麼沒有洞」?瘋僧答:「不能有洞,否則就是私通番邦」?秦檜怒斥道:「你拿的掃帚還是新的,沒有掃過地,分明是個懶和尚。」瘋僧答: 「我這把掃帚不是用來掃地的,是要掃盡奸臣」!秦檜被這個瘋瘋顛顛的和尚罵得目瞪口呆。後人在寺院裡供奉他,並不因為他是什么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那種不 畏權勢,敢於在嘻笑中智罵奸臣的緣故。

磚木雕飾美絕倫
   天寧禪寺無與倫比的雕飾藝術之美,與「一郡梵剎之冠」的譽稱是相映生輝而當之無愧的。
   殿宇建築上具有眾多的磚雕飾件,是天寧寺的一大特色,為江南其它寺院所不及。大雄寶殿的正脊和戧脊,幾乎全是用磚雕飾件嵌砌而成,以專門定制的羅磚,聘請 江陰等地的民間能工巧匠,鑽打雕鑿出多種人物、飛禽、花卉等圖像、風格纖細典雅,形象生動傳神。大雄寶殿屋面下層長達五.六米的四個戧脊飾件,有羅漢、八 仙道具、獅、象、虎、豹,神態生動,相互顧盼,與後側上端兩件若飛若動的雲龍雕刻渾成一體,居中直徑八十厘米的圓形「團龍」塑件,粗獷奔放,襯托得體,為 殿宇增輝添色。戧脊磚雕飾件內容廣泛,各不相同。花木有梅、蘭、竹、菊、柏、梧、荷、牡丹、芙蓉;果類有佛手、壽桃、石榴、枯子、胡桃、楊梅、梨子;人物 有三英戰呂布、蘇武牧羊、唐僧四眾;飛禽有五蝠蟠桃、龍鳳呈祥、八駿奔馳;還有雙錢八吉、筆錠如意、琴棋書畫、以及佛家故事等等。這些飾件都採取中間鏤空 的「透雕」工藝,既科學地減輕了屋面負荷,又能減弱風力。戧脊末端的坐獅、走獅,是活潑玲瓏的立體圓雕,形象古樸穩重,端莊威武。上端配有「倒掛花籃」和 「卦絡,」,體現出富麗華貴的宮殿裝飾風格,其細微有致的結構,充分反映了江南磚雕的特色,上層垂脊的磚雕作品,離地有十五米之高,雖難辨其詳,但與正脊 兩端璀璨輝煌的「龍吻」,構成了雄偉壯觀的整體藝術,不失為常州古城文化遺產的瑰寶。
   天寧禪寺的木雕古樸絕麗,鬼斧神工。大雄寶殿上三尊大佛下六角型的「須彌座」,又名「金剛座」、「蓮花座」。這些佛像前的底座,和懸吊在空中的琉璃燈、佛 像的供桌等大型木雕作品形成系列,金碧閃耀,氣派非凡,烘托出清靜佛地的神聖氛圍。須彌座呈雙束腰形,高達三米、周長五.二米,各有十一層花瓣。第一層大 花瓣是神佛,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四大金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哼哈二將、二郎神楊戩、韋馱、關帝、托塔李天王;第二層大花瓣是禽獸,有獅、象、虎、 豹、熊、鹿、猴、馬、麒麟、喜鵲、丹鳳、金雞;第三層大花瓣是花卉,有芍藥、牡丹、荷花、菊花等。天王殿上彌勒佛的木雕伸龕,高達八.四米,聳立在一.六 米高的漢白玉神臺上,重擔翹角,龍蟠柱周,雕刻精美,造型華麗,堪稱江南寺院之最,也是天寧禪寺有史以來僅有的。
   大雄寶殿上二米高的漢白玉佛臺前,並排放著三張金碧輝煌、金呈亮奪目的供桌、供桌上燭光長明,香煙繚繞,全部以木雕工藝形式制作。中間一張長三.六米、高 一.五二米、寬一.二米,其它兩張供桌略小些。其雕刻之細,構圖之美,內容之廣,氣派之大,是江南寺院中少見的藝術精品。供桌由臺面花板、束腰、牙板、獅 腳、腳榻四大層次組成。臺面花板的正面,刻有松、竹、梅、佛手、桃子、香緣、木瓜等花果;兩端是琴、棋、書、畫和盆梅裝飾;中間主要的雕飾是八十四尊大悲 咒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頗具匠心。每尊佛像既是獨立的人物,又是互相聯系的群像,再配上十四盞四角花籃,圍以雀木庄欄杆,顯得十分端莊典雅,和諧協 調。供桌的臺腳上是雙龍搶珠呈元寶式翹角,用大白底漆,貼上金箔,顯示出千年古剎更加莊重威嚴、氣派非凡。
   天寧禪寺有五盞琉璃燈。其中三盡為宮燈型,兩盞為花籃型。琉璃燈長明,光照殿宇,瞪外金龍盤柱,玲瓏雅致,令人讚嘆。大帷寶殿懸掛著三盞宮燈型八角琉璃 燈,高二.五米,飾件全部用香樟木雕刻組裝而成。燈的外部,是立體凸雕的游龍,盤繞在直徑只有四寸的圓柱上,龍眼炯炯,龍須冉冉,龍鱗密密,活靈活現。再 配上四角花籃、仙鶴銜桃、鳳凰花瓶,表現出龍鳳呈祥、鶴舞長壽的吉慶氣氛。燈的主體展示的花紋圖案,大致可分為十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雙蝠蟠壽鬧金瓜;第二 層是葫蘆盤藤海棠花,海棠洞內是飛禽花卉;第三層是金瓜吊桂花排須;第四層是漢紋香草作裝飾;第五層是四周漢紋圍邊,扇面式的洞外金瓜盤繞,洞內是佛家八 寶:螺、金犮、書、畫、筆、珠、花、如意;第六層是四周漢紋夾茶花,裡面是金瓜盤繞八角洞,洞內分別安排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韓湘子、曾國 舅、藍采和、何仙姑八仙的神像;第七層是四周漢紋,圍以金瓜盤圓海棠洞、洞內各自存放石榴、桃子、佛手、香緣、柿子、木瓜、葡萄、蘋果八種果品;第八層是 蝴蝶鬧金瓜;第九層是金瓜盤杏花洞,洞內是各種飛禽花卉;第十層是葡萄藤。另外,第八層到第十層四周郡是漢紋夾梅花,燈底用二百四十塊各式花瓣組成的梯 形,整個燈體裝貼金箔,在襯托佛殿清淨莊嚴的同時,還具有宮殿富麗神秘的色彩。
   天王殿內兩盞花籃型琉璃燈,造型別致,精細剔透,給人以巧奪天工的藝術享受。
   這些木刻藝術作品,都出自江蘇江都市張綱鎮民間藝人拜長玉和他的徒眾之手。他以百十來種大小鑿子,憑著幾十年的實踐經驗,雕琢出幾百個各種人物和飛禽走獸及花卉等等。他是懷著一顆振興祖國古典木雕藝術和在有生之年把畢生的技藝貢獻出來的赤子之心,出色地完成這項工程的。
 
 
隨筆禪話
<<◎秦孟瀟>>
消除私心雜念
   有人問:佛家的基本教義是什麼?要回答這一問題是有一定的困難!佛經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更稀奇的是,看上去,佛經繁多,通稱「經」,「律」、「論」三藏 十二部,隨不同的根機而說種種法門,形成了八大宗派,各有不同的理論系統。但,最終的極限,佛家否定一切語言、又字,認為這一切都是多餘的。並指出這一切 猶如船筏一樣,登上岸了,還要船筏做什麼用呢?它主張「放下」,即能「成佛」。
   所謂「放下!」談何容易!佛陀指出人們放不下的原因,不得不指出最基本的道理來、說「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基本教義,認識到了這些道理之後;可以「再上一層樓」。
    佛陀所說的「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所謂「苦諦」指人們活著無不感到痛苦!並歸納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 (相愛的人偏偏分離)、求不得苦(追求的偏偏得不到)、怨憎會苦(怨家偏偏碰在一起)、五盛陰苦(人生自身就是各種苦的集合體)。這「八苦」不是人人被其 所困惑嗎?又有誰能擺脫呢?
   有人說,人活著,有「苦」,也有「樂」呀!佛家認為人們的所謂「樂」是短暫的,往往樂極生悲!唯有徹底斷除煩惱根源,即是所謂「放下」,即是剷除私心雜念,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樂!

揭開「神秘面紗」
   佛教的教義是非常獨特的。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它們信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或稱為「神」,或稱為「真主」;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者,甚 至把「神」興「人」等同起來,所謂「神」可轉為「人」,而「人」又可轉為「神」,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上昇和下降,皆取決於「善」與「惡」的表現!
    佛家這一論點,為其他宗教所不能接受。其他宗教認為人和世間萬物,皆是「神」所創造的!佛家把人看為宇宙的中心,一切皆由「人」自己所主宰、創造。佛典 說:「一切唯心造。」離開了「心」的運作,就沒有萬事萬物了。人的「智愚」、「禍福」、「貧富」,以及「壽命長短」等等,不是上帝的創造或賜予,完全是 「人」本身所決定的;否則,人的「智愚」、「禍福」、「貧富」、「壽命長短」等等,歸於「神」的創造,是無法說得清楚的,同是上帝(神)所創造的,為何有 如此差距呢?神的意旨究竟是什麼呢?看來,是一筆糊塗賬。
   這一切不平等的現象,不歸於「神」的創造‥疑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底「心」,有人做「惡」事,有人做「善」事,有的人行仁慈,有的人凶狠殘暴……這一切 的所作所為,構成了這個不平衡的世界,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的法則,這不是揭示了宇宙人生難解的「神秘面紗」嗎?

因緣果報何時了?
   佛家說,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的支配。這一觀點,有人接受,有人否定;也有人說,因果也可以轉變的;如此眾說紛紜,到底哪一說法正確呢?依據佛典說,世間上 有因果,但因果律是不可消滅的!至於說因果可以轉變,且看一則佛偈云:「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即是過了百千劫那 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仍是不會消除的!
   要知道因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彼此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段來說明;因由「緣」而生 「果」,這個「緣」該作如何解呢?比如說,「目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嗎?」從形勢情況來說,「不會發生!」這是「大戰」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末成熟的時 候,才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戰爭末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戰爭到來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無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成熟,是無法轉變 了。
   一個人做了不少壞事,這是種下「惡因」,所謂惡果並不是立即出現,它須要經過一段成熟時期,還被其他的「緣」扯到,一旦因果成熟,必感受到惡果的報應。在惡果末成熟前,多做善事,在特定的情況下,因果會發生轉化作用。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有一些人聰到「因果」兩字,就反感!認為這是「說教」、「迷信」,拒不接受這層道理。事實上,人人不一樣;各有各的想法,這就是所謂「人生觀」互異吧了。 雖然人人不同,總的來說,不外乎「智慧」與「愚痴」兩種人;有智慧的人一動機就感覺,看到後來的果報;愚痴的人有動機不但沒有感覺,就是千言萬語對他說, 你造這種不合法的因,將來一定會有惡果的,他怎麼也不會聽別人的話。
   佛經上有句名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看因便知後果,就不敢再作惡;凡夫不知作惡因的可怕,就為非作歹,等到受果報時,雖然怕也來不及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聰明人警覺性高,不輕易冒犯有礙社會秩序的公眾利益,有道德觀念規範自己的言行,深知做了壞事,一定會受到懲罰(惡果報應),這就是所謂「畏因」的緣故。
   但,有些亡命之徒只顧自己利益,不惜昧著良知,喪心病狂地幹盡壞事,等到受法律嚴懲時,驚恐不已,這就是所謂「畏果」。兩者之分別,顯而易見。懂得一點佛學理論而能用在實踐上,真可謂受益匪淺。

布施是結緣
   在我言談中,常常提到個「緣」字,說起「緣」字來,其吸引力太奇妙了,有了它,就能改變一切:一男一女,碰上「緣」的話,能建立起幸福家庭,子孫綿綿相 續,代代相傳;一個宇宙存在「陰」與「陽」兩大要素;它們的結合,就能生長萬物,欣欣向榮,沒有緣的結合;人類與宇宙,將是一片死寂景象,在月球上不能生 長萬物,淒淒零零的荒蕪無垠的沙漠,這就是沒有「緣(條件)所致;它與太陽有點「近緣」,而獲得了光輝,如果沒有陽光照射,無人知其存在了。佛說:「有緣 則生,無緣則滅。」我常對人說,緣,就像糧食,人人需要它營養生命,「緣」的對立面是「怨」,而這個「怨」字,就好似一副毒藥。誰碰上它,就是毀滅,就是 死亡!佛陀常告誡弟子:「一念瞋恨︵怨︶起,八萬障門開!」這句話的意思說:只要你動了瞋恨心的念頭,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佛陀把「貪」、「瞋」;「痴」 (三種心理狀態︶說成是「三毒」。有了這「三毒」,就能把「功德林」燒燬,也就是說把一切好事破壞殆盡,多麼可怕!
   佛陀一再教誨世人:「要結緣,不要結怨。」,凡是懂得佛理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財布施」(供養三寶、救濟窮人︶也叫「結緣」。法師講經說法;是「法布施」,這是跟眾生「結法緣」。

三大類別布施
   通常談「布施」的內容,在佛門中分為三大類;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所謂「財施」,一種指的是飲食、衣服、金錢、家宅田園,這叫做「外財施」; 另一種指的自身的頭目腦髓,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利益眾生、這叫「內財施」。修行人行這種布施時,唯一的目的是為眾生樂,而不為自己利益著想。所謂「法 施」,主要指的是以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使之悟入佛之知見;行菩薩道的人為利他的悲心所驅使、在求法時不惜軀命,學習一切法。
   在「財」、「法」二施中,佛陀稱「法施」第一說;「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為愚貧人所愛,「法施」為智者所敬;「財施」能增貧病, 「法施」能除「三毒」(貪、瞋、痴);但這不是否定了「財施」,如能運用得切合實際方面,即是「捨施一錢」,也遠勝於死守教條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所謂「無 畏施」:主要的指為能於有生命危險恐怖的眾生,給以安穩快樂的保障。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獻身於保衛和平事業、反對一切挑撥、製造戰爭的陰謀、便是最現實最 實際的行「無畏施」。
   佛陀說「布施」,指的是合理而又是實際的行為、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的利益,一切都是為廣大眾生的長遠利益。唯有如此的悲願心並能實踐,這就叫做「布施波羅蜜多」。

何謂「六波羅蜜」
   打開「成佛」的大門並不難!可以說,只要掌握到一把金鑰匙就行了。這把金鑰匙的名稱叫「六波羅蜜」。誰能掌握它,誰就是「佛」如此說來,要「成佛」,不是 輕而易舉嗎?說「易」,就「易」;說「難」,就難,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依教奉行」。貴在實踐,空說一通,等於「畫餅充飢」吧了。
   所謂「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原是印度語,把它翻譯成過來的意思,叫做「到彼岸」;(波羅!彼岸;蜜,到)、如以生死、煩惱為「此岸」,則忴槃、菩提為「彼岸」。修「六波羅蜜」法門能轉「生死」為「忴槃」,轉「煩惱」為「菩提」,是為「到彼岸」。
    對一個「信佛」而想「成佛」的人來說,只有一條修「六波羅蜜」的大路可走,捨此別無他途。所以說,這是打開「成佛」大門的一把金鑰匙。那末,這「六波羅 蜜」到底是哪些組成的呢?依據經典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要素。不具足這六大「修行」要素,所謂「成佛」、只是一句空話而 已。看來,談談這「六波羅蜜」是很有必要了。
   一、布施波羅蜜--談到布施波羅蜜,這不是一般善長仁翁捐獻錢財而已,這種「布施」是建立在「菩提心」與「大悲心」之上的,佛陀曾說:「四大海水尚可稱堂,我身施血不可稱量。」如是悲心積累功德,才能達成「無上菩提」之果。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心事幾則
   心事有開心和不開心,而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則是開心的事和所關心的事。
   作為一個企業負責人,其開心事如下:
   旭日集團的員工已有三萬多人;能為三萬多員工提供就業職位、令其謀生有多一個選擇的機會。特別是對於落後的國家,例如印尼、孟加拉、東埔寨,如果一人有工 做,其一家的日常二餐也基本解決了。多幹一天、能多為這三萬多人儘一分的能力,為許多家庭盡一分心意、這是第一件開心的事。
   其次、我家庭成員中的第二代,今年有二個大學畢業生,以前已經畢業了一個,尚有其他第二代成員。許多也正在唸大學或快要唸大學。聯想起旭日集團創業時期共 同奮鬥的同事們,他們許多的孩子們也已經長大成人,或出來工作,有許多也完成了大學的課程或正在唸大學,尚有少數的也準備唸大學或出來工作。看見大家都逐 步完成了做父母或長輩的家庭責任、這實在值得安慰和開心。
   再次是看到旭日集團大部份公司業務都穩健良好,業績也穩健和不錯,聯營公司如鎮安、瀝洋等都有出色的表現:而各公司的負資人的管理能力也已經成熟,足以肩 負起作為領航人的責任。如果社會上多一些好像旭日集團以及其聯營公司的負真人一樣,社會就會更加安定,更加繁榮了。下一步應做的工作是可以與社會分享我們 的工作體會、作為旭日集團的一位忠誠的成員,這不又是值得我們安慰和開心的事嗎?
   由於有了良好的企業為後盾,所以我們的員工在生活上、在臨時發生急需事情中、在身體保健上、在退休生活上都有了保障。因為我們多年前已經設立了應急基金、醫療門診和住院保險基金;而對於退休的同事,我們也注意他們的生活是否得到保障。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開心的事。
   另外,我所關心的事又是甚麼呢?
   首先當然是集團二零零零年十項優先處理事項、其中令我上心的事項是甚麼呢?
   第一、令集團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各公司能健康穩健的運轉。
   第二、集團的重頭工作,也是我直接負責的工作,發展香港北京道一號貴重的商業大廈和九龍灣商業大廈。
   第三、協助真維斯公司全方位成為中國休閑服零售的領導者。
   第四、是身體。身體是一切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可以說就沒有一切。所以,注意工作和休息的平衡,是時刻要做的事,不能太過勞累或超負荷的工作,需要 時、取消約會、會議。另外,每年最少進行一次身體檢查。需要時,可以進行二次。這是對集團員工的負責、對社會的負責、對家庭的負責、對自己的負責。
   一句話,我們安身立命之道,時刻在我腦海盤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 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願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
   「佛教中的菩薩榜樣歷歷在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

職 責
   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的過日子,東奔西跑,難得舒服地休息一下,即使休息一天半天,內心也不能完全放鬆:若真的放下,也有點靠偷來的惑覺:因此有「偷得浮生半日閒」之嘆。
   為甚麼我們會放不下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心中無數」,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沒有把握能達到「目標」 ,所以,不敢放鬆、唯有忙忙碌碌。
   然而,在廿一世紀來臨的年代,我們不只要「肯幹」,更重要是能「巧幹」;不能只靠「人力」、更重要是靠「智力」。
   甚麼是「智力」?如何使用「智力」呢?
   「智力」要點第一步、必須明白「責任」。有其職位,就有其應有的責任。古語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它的另一面則是「在其位,謀其政」。在甚麼位置,必須做好它本身的工作。
    甚麼是「責任」?一切都是效果主義。商業機構,其「責任」就是「賺錢」,有「利潤」的公司、就是完成了它的責任:沒有利潤的,就是沒有完成好它的責任。然 而,利潤多少,我們才稱為「合理利潤」呢?那就是以同行的水平為標準,能比同行成績佳的公司,其可以說是「稱職」;否則是「不稱職」。
   一間公司要做得比同行好,有賴下面各部門的平均成績比其他公司表現得好。例如:零售公司的設計要比別公司受消費者歡迎、廣告更能吸引消費者、採購能掌握顧 客的需要、店前服務能令消費者花錢花得開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綜合效果:「賺錢」。任何一環放鬆,都會失分、影響營業金額,令利潤降低,甚至「虧本」 。
   怎樣才會做得比別人好呢?
   首先要「勤於學習」,培養「學習型」團體,建立「終身學習」理念。
   其次,是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總比「一言堂」好得多。
   其三是明確目標,訂立計劃,認真落實。
   其四是不斷思考,定期檢討。
   只要我們「嫡起心肝」投入精神,心存「職責」,常於思考、不斷檢討,列出問題,放入計劃,逐項跟進,問題就能解決,工作就會改善,一段日子後,成績就會顯現,業績自然就會進步。
    還是一句話:不要務虛,而要務實。形式主義難於維持長久之功,效果主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著力做好當天工作,不要沉迷明天夢想。回到 公司便要專注工作,工作之外的事,工餘才去理。不要管別人閒事,不要理環境如何,我做我的工作,我行我素。日子有功、龜兔賽跑自會分勝負。
 
 
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 --弘揚方式的民俗化和藝術化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朱封鰲>>

   觀世音菩薩,梵名Avalokitesvara,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是一位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的大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 等。略稱觀音菩薩。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 脫。」也就是說,當世間眾生遭遇苦難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菩薩「觀」到聲音,立即前去解救,使其離苦得樂。但聲音應當用耳朵聽,為什么說 「觀」呢?大台宗大德寶靜大師在《普門品講錄》中解釋說:「蓋因菩薩六根圓通,可以互用。而我凡夫則不然,耳只能聽聲,而不能觀色;目只能閱色,而不能聽 聲。所謂見不超色,耳不越聲。觀世音菩薩,觀十法界之音聲,而來教化援救眾生,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故稱觀世音。」《普門品》中又說,「若有女人,設欲求 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還說,」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大有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 汝者,贊嘆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藥,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正因為觀世音與此土眾生最有因緣,故民間有「家家阿彌陀,戶戶 觀世音」之諺。
從兩晉時期《法華經》的兩個譯本(西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和後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譯出開始,誦《法華經.普門品》而受感應的人極多,從此,觀世 音信仰就廣泛流傳。其弘揚方式,在佛學界主要是用注疏解釋,如隋代智者大師的《觀音義疏》、《觀音玄義》和宋代知禮大師的《觀音義疏記》、《觀音玄義記》 等等;而在廣大民眾中間,則是採用大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故事、說唱、書畫、戲劇演出以及各種民俗活動方式,從而使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家喻戶曉,婦孺皆 知。本文主要探討後一方面的情況。

從男性形相到女性形相
根據佛教經典中記載,觀世音菩薩都是以男性的形相出現的。《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經中稱為「勇猛丈夫」說明菩薩是男子。 《悲華經》中還記載,觀世音菩薩為王太子時發誓度眾生的事:「往昔劫中,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世音菩薩為王太子,名曰:「不眴」爾時,寶藏佛為王授記 已,太子供佛齋僧,曾發大心,曰:「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能免斯苦者,我終不成菩提。」時寶藏佛尋為授記, 曰:「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我今字汝為觀世音。」經文中清楚地表明觀世音本是王太子,同時表明了他得名的由來是因為他「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也就 是他大慈大悲的本願。另據《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中說:「昔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彼國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二童子, 左名寶意,即觀世音是;右名寶尚,即得大勢是。」經文中也表明觀世音菩薩與得大勢菩薩一樣,是蓮花化生的童子,是男子。
再從典籍來看,六朝人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張演的《續光世音應驗記》、陸杲的《系觀世音應驗記》等書中,記載了許多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動人感應。例如:
   沙門竺法義者,山居好學。後得病積時,攻治備至,而了自不損,日就綿篤。遂不復治惟歸誠光世音。如此數日,晝眠,夢一道人來候其病,因為治之。刳出腹胃,湔洗俯臟,見有結聚不淨甚多。洗濯畢,還內(納)之。語義曰:「病已除也!」眠覺,眾患豁然,尋便復常。

傅亮:《光世音應驗記》

又如:
   僧融又嘗與釋曇翼於江陵勸一人夫妻戒。後其人為劫所引,因遂越走。執婦系獄。「融遇途見之,仍求哀救。對曰:「唯當一心念光世音耳,更無余術。」婦人便稱 念不輟。幽閉經時,後夜夢見沙門立其頸間,以足蹴之,念去。婦人驚覺,身貫三木忽自離解。見門猶閉,閽司數重守之。謂無出理,還自穿著。有頃復眠,復夢向 人曰:「 何以不去?門自開也。」既起,乃越人向門,門開得出。

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

   這些感應事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那些在苦難中祈求觀世音菩薩解救者,他們所夢見(或看見)前來解救的觀世音菩薩的形相,全是男性--道人或沙門僧人,而不是女性。
我們今天看到的六朝觀世音畫像,也是男性形相的。例如梁代的一尊銅觀音像,披掛縷珞(印度一般王公貴人皆佩戴之),方頭大臉,且有短髭,頭上是男子冠飾,顯示出觀世音菩薩莊嚴高貴的男子形相。
隨著《光世音應驗記》、《續光世音應驗記》等觀世音菩薩應化事跡在民間大量流傳,民間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愈來愈多。觀世音菩薩的形相逐漸從男性演變為女性。 考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據佛典記載,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完全可以從男身應化為相好莊嚴的女身;二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以閨閣中人最多,她們喜歡菩 薩以女性形相示現,更顯得親切。這樣展轉流傳,觀世音菩薩便成了女性的形相。正如明代女詩人屠瑤瑟(屠隆之女)《禮觀音大士》詩道:「千江一片月輪孤,直 是禪心映玉壺。處處普門憑示現,憑君便作女人呼! 」
不過,觀世音菩薩究竟何時開始從男性形相演變為女性形相的,說法還是不一。據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說:
   今塑畫觀音像,無不作婦人者,菩薩端靚妍麗,文殊、普賢悉爾,不特觀世音也。至冠飾以婦人之服,則前此未聞。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極多,俱不飾婦人冠服。
然而,胡應麟對唐宋觀音像的判斷是並不正確的。《宣和畫譜》為宋徽宗宮廷的藏畫記錄,共收畫家二百三十一人,名畫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分道釋、人物、宮室、 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共十門著錄。每門先有敘論,然後按時代附畫家小傳,評論其風格成就,追溯源流,最後則列作品名稱和件數,但并無 圖畫實例,很難知其原作面目 所以怎能判定「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呢?
事實上,早在唐代初期,已經有女性形相的觀世音菩薩的畫像了。在《歷代名畫觀音寶相》畫冊中,就影印有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繪以女性顯相的絹本觀音畫像,筆 法超妙,瀟灑飄逸。另外,現藏美國博物院(原藏敦煌千佛洞唐闕)名彩畫絹本觀音像,也是以女性現相的觀世音菩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為海天佛國普陀山 「鎮山之寶」的楊枝觀音石刻像碑,系唐代高宗年間的右丞相、大畫家閻立本(?-673)所繪,也是以女性現相的觀世音菩薩。此碑高2.5米,寬1.2米。 觀音像為立式,頭戴天冠,高椎髻的髮型上飾以各種珠簪、金釵、珍寶。身著天衣,袒胸露臂,頂佩寶珠瓔珞,腕戴金釧玉鐲,佩綬披肩,風帶繞臂,下服長裙,跣 足踩蓮。左手輕托淨杯,右手執楊枝,沾淨水,似止欲灑向四眾。其神態顯出女性的慈祥端莊,而又雍容華貴! 到了宋代,以女性現相的觀世音菩薩畫像更多,如當時錢塘名畫家馬和之,畫過不少的觀世音菩薩像,都是以女性現相的。他的觀世音像仿吳裝(吳道子的筆法), 筆意飄逸。
再從文字記載來看,在唐代人的筆下,就有不少詩文,描述觀世音菩薩是以女性形相示現的。如《普陀山志》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上元二年(657),赴交趾探父,乘船南下,行至補怛洛迦山時,曾登山拜觀音大士,他作的《觀音大士贊》中,描述觀世音菩薩的形相是:

   寶冠晃耀圓光列,櫻珞遍身明皎潔。
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
铟衣金縷披霞袂,縹渺素服褊袒臂。
莑伽珂佩響珊珊,雲羅綬帶珍珠綴。
紅纖十指凝酥膩,青蓮兩目秋波細。
朱髻皓齒排玉珂,端坐昂昂劫幾何…

   完全是一位端莊妍麗、穿戴極端繁華的女性。又據《編年通論》卷十記載:
   (唐)南山道宣律師嘗問天神:「觀音大師緣起?」天神對曰:「往昔過去劫,有王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現千手千眼像。按妙善公主,即後之觀世音也。」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觀世音菩薩的形相在佛典上是以男性的形相顯現的。我國六朝時期,人們傳說中夢見或看見的觀世音菩薩也是男性形相。隋唐時 代,已有一些以女性顯現的觀世音菩薩畫像。《編年通論》中關於「妙善公主,即後之觀世音」之說,富有傳奇性,流傳開來以後,在民間廣為傳頌。到了明代,有 人據此創作了通俗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詳細敘述了妙善公主家世、修道和度生的聖跡,鋪陳淋漓,圖文並茂。清代中葉,又有人寫了《觀世音菩薩全 傳》。此外,記載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跡的書,也愈來愈多。所有書中,觀世音菩薩都以女性形相出現。所以,一般人都以為觀世音是女性的了。

從稱名救難到占卜靈課
寶靜大師在《普門品講錄》中說:「觀世音如天上之清涼月,常游於畢竟空中,只要眾生心垢滌淨,根塵迥脫,則菩薩之清涼月,自然應現其中,如水清則月現,故 能感應道交也。」由於觀世音菩薩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的隨緣顯相 的「威神之力」,所以,眾生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災難時,只要以清淨之心,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便能獲得感應,化凶趨吉。然而,隨 著人們對觀世音信仰的日益堅定和深入,除了稱名救難以外,還進一步希望觀世音菩薩能夠幫助他們預測吉凶,解除疑難。這樣,他們就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心裡更 加踏實。於是,逐漸出現了拈「觀音鬮」;「觀音簽」和「觀音卦」等民俗活動方式。這些方式,均見於佛教典籍記載。
所謂觀音鬮,就是凡信眾遇到疑難,在觀音菩薩像前叩拜以後,用拈紙鬮的方 式,預測吉凶,方法比較簡單(參見《佛祖統記》卷26)。觀音簽,在南方各寺院 流傳較多。是置於觀世音菩薩像前,用來占卜吉凶的竹簽。竹簽上有各種不同的詞語,需加箋解。據《釋門正統》卷三記載,有一百簽和一百三十簽兩種。一百簽是 天竺寺的觀音院開始啟用,一百三十簽則是從越州的圓通寺傳出。
最受信眾歡迎而方式又簡便易行的是觀音卦(又稱《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它大約產生於宋、明時期。明萬歷年間,從民間傳入宮廷,廣受宮妃及皇室的信仰。明、清兩代,占觀音卦之風,極為盛行。民國初年,北平文楷齋據宮廷藏本,將《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铟像刊出。 
感應靈課共有三十二卦大約與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有關。靈課占卜的方法是:占者必須誠心誠意,先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焚香禱祝,用淨錢(銅錢)五枚(每枚錢上 分別寫金、木、水、火、土字樣)在香煙上熏過. 放在掌中搖幾搖,使其次序散亂,囗中念道:「紫金化身千百億,白衣妙相三十二。稽首圓通自在尊,沙界咸稱大悲主!--南無大慈大悲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詞薩! 今有祈禱弟子某,所求某事,未決憂疑,請垂感應!願賜證明!」念罷,將五枚淨錢擲於桌面,按次序對照課本,查出是何卦。此卦即是觀音所示的吉凶禍福之兆。 例如第一卦是升進卦○○○○○上上。卦詞為,
   彩鳳臨丹闕,靈龜降吉祥。禍除福祿至,喜氣自洋洋!
此卦求財大吉,正宜出入歡娛。官詞口舌並消除,病人起離床席。求官目下成就,行人早晚還歸。禍除災散福盈餘,最喜高明富貴!
   又如第九卦是獲安卦○○○○○中上。卦詞為:
   目下如冬樹,枯衰未放花。看看春色動,一發盡生芽。
此卦心多猶豫,先憂後喜無疑。行人在外錦衣歸,疾病淹纏遲滯。婚姻和合榮顯,官事豈有參差,恰如花柳斗芳菲,目下與人和氣。
   三十二課,每課都配有圖像。圖文并茂,傳說頗有靈應,故拈者極多。
從稱名救難到占卜靈課,是觀音信仰在民俗化的道路上,又大大邁進了一步。近代,被尊為淨土第十三祖的佛門大德印光大師,也對這種弘揚觀音信仰的方式作了肯 定,認為靈課的主要作用,是大士讓信眾對將要做的事的一種鼓勵或警示:作善必成,作惡必敗。他在《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卷首上題詞道:「觀世音菩薩愍念眾 生,尋聲救苦,凡作善事,懇求菩薩,必垂加被,令其得成。若作惡事,亦垂加被,令決不成。以成則造罪墮苦,其苦難救矣。此菩薩之真慈大悲也!」

 
 
繼往開來 再創輝煌--寧波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週年慶典暨圓通寶殿觀音聖像開光法會側記
<<◎沈蓮華>>
   浙東名剎--寧波市七塔禪寺於2000年12月10日,庚辰十一月十五,隆重舉行了七塔寺修復開放二十週年慶典暨圓通寶殿觀音聖像開光法會,參加慶典有 省、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全國部份省、市佛協各名山長老、大德、法師,以及海內外各界來賓和佛教四眾弟子兩千多人,另十方善信乘興來寺隨喜瞻禮者上萬餘人。 法會期間,寺內甬道,人頭攢動。寺前街巷,水泄不通。真是盛況空前。
   七塔寺始建唐大中十二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餘年歷史,寺院不但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歷代更是高僧輩出。寺院自唐宋後興廢不一,至明洪武十九年,信國公 湯和為清剿海盜,遷普陀島居民至寧波,並迎島上觀音聖像於七塔寺,從此七塔寺就成為觀音道場,被譽之「小普陀」的美稱。在文革中寺院也遭受了一場瀕臨毀滅 的浩劫,寺沒僧散,法物蕩然無存。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政府的關懷,與海內外四眾弟子大力支持下。經已故前任方丈月西大和尚,現任監院可祥法師和寺院全體 僧眾的二十年艱苦奮斗。不但將寺院恢復了往昔莊嚴恢宏格局,更在弘法利生、寺院管理等事業上取得了可喜成就。飲水思源,為答謝各界人士,為緬懷月西大和尚 等先輩為恢復七塔寺所付出的難辛努力,展現寺院恢復與開放二十年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寺院特此舉行了此盛會。
   十日上午,七塔寺內外花團錦簇,彩旗飄揚,檀香繚繚,梵音迥繞。處處歡聲笑語,人人喜上眉梢。八時許,貴賓車駛至山門,寺內鐘鼓齊鳴,在陣陣祥和的鼓樂聲 中,在紛飛五彩花瓣中,各位貴賓在兩序大眾恭迎下,進入莊嚴的慶典主席台。途中恭候多時的數千善信亦紛紛合十頂禮,許多老居士更是熱淚盈眶,喜極而泣。
    八時半,慶典儀式正式開始,主持人觀宗寺慧明法師首先介紹了在百忙之中蒞臨法會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方丈聖輝大和尚。與 及參加慶典的各界嘉賓: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方丈仁德大和尚;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佛教協會會長傳印大和尚;浙江省 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天童寺退居方丈廣修大和尚;安徽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合肥明教寺方丈妙安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杭州靈隱寺方丈木魚大和尚;浙 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杭州佛教協會會長俞昶熙居士;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國清寺方丈可明大和尚;江蘇省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南京靈谷寺方丈真慈大和 尚;浙江省新昌大佛寺悟道大和尚;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華岩寺方丈心月大和尚;浙江省杭州臨安天目山禪源寺方丈月照大和尚;杭州定本大和尚;香港弘法寺 住持淨雄法師;香港天童精舍住持道平法師等諸山長老;與《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大居士;中共浙江省委統部副部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鐘小毛先生;寧 波市政協副主席尹禮虎先生;寧波市人大教科文衛民僑工委主任張義彬先生;寧波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杜鈞寶先生;中共寧波市江東區委副書記王躍鵬先生;中共 寧波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董才康先生;寧波市宗教局副局長陳仁芳等各級領導、大德居士。並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接著宣讀各界賀電、傳真:香港 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台灣台北市佛教會會長淨良長老;隨之仁德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協宣讀了賀電:中佛協對七塔寺二十年來, 在黨與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各界人士協助下,所取得的一系列可喜成績,表示熱烈祝賀。並希望寺院年輕法師們在新世紀中為佛教做出更大貢獻。
   在慶典法會上,寺都監成峰法師首先致辭,接著由省佛協副秘書長、七塔寺監院可祥法師發表二十週年慶典講話,可祥法師首先對前來參加慶典的各級領導、諸山長 老、大德居士和各界嘉賓的蒞臨深表謝意。隨後介紹了七塔寺二十年的發展情況與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深切緬懷月西大和尚光輝一生,讚頌了月公為恢復七塔寺所付 出的難辛努力。並滿懷信心地說道:「二千年是世紀之交,隨著全球經濟結構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來臨,佛教必將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世界人類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柱。寧 波市作為我國對外開放重要窗口之一,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人才資源和社會環境為佛教事業的開拓提供了良機。我寺將把握與珍惜這難得的歷史性機遇,認真開 拓進取,把我寺建設成浙東地區一流的佛教文化中心,一個充滿學院氣息的現代叢林」。隨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方丈聖輝大和 尚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七塔寺作為浙東古剎、著名的十方叢林,雖履經興廢,可高僧輩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盡管『十年動亂』也受沖擊。 但在當地黨政領導的關懷與各方面人士的協助下,特別是在已故方丈月西大和尚的主持下和新一代年輕法師與全寺僧眾精進努力下,使古寺青春煥發,更為壯觀莊 嚴!在世紀之交,千載難逢之際七塔禪寺舉行此次法會,我們能身臨盛會,亦倍覺無上光榮和法喜充滿」!在祝詞中他滿懷深情地說道:「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 新千年中,任重道遠。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而佛教界將面臨著更多的新問題、新工作、新使命需要我們去承擔、去研究、去解決。我們祝願:七塔寺今後能在德高望 重的成峰老法師和年輕有為的可祥法師的帶領下,全寺僧眾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繼承好老一輩高僧大德的優良傳統,把七塔祖庭真正建設成為一個注重學修的道 場,一個培養佛教人材的學府,一個弘法利生的基地,一個愛國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典範,一個聯繫海內外信徒的窗口,為開創佛教事業的新局面作出更大貢 獻!」緊接著,中共寧波市江東區委副書記王躍鵬先生代表江東區政府,對七塔寺在二十年來為促進江東區的經濟發展,緊急參與社會教育慈善福利事業所作出貢獻 表示感謝,並祝願寺院在新世紀中蓬勃發展!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佛教協會會長傳印大和尚代表諸山長老隨後祝辭:他對不辭辛勞撥冗蒞臨,參加此盛會的各位 省、市領導,與及來自海內外的諸山長老、大德居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並深深祝願法會圓滿吉祥,與會嘉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浙江省佛教協會 副會長、寧波天童寺退居方丈廣修大和尚,亦隨後代表省市佛教協會講話:他首先回顧七塔禪寺的千年滄桑,深情緬懷了同參老友月西大和尚,對月西大和尚為浙江 佛教界所作出的貢獻給予極高的評價,並盛讚了其徒可祥法師接任監院以來,繼續莊嚴七塔道場,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整修寺院,管理寺院。更熱情希望七塔寺 觀音道場,在新世紀中,繼承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又絕不忽視創新。不斷開拓進取,適應改革開放潮流,為弘揚佛法,建設人間淨土和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 貢獻!
   最後《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大居士;中共寧波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董才康先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鍾小毛先生也相繼發言。他們均高度讚揚了七塔寺在改革 開放二十年以來在當地黨政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可喜成績,對年青法師們的開拓創新精神給予肯定。並希望法師們繼往開來,為弘揚佛教文化、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 世界和平做出貢獻。整個慶典活動氣氛非常熱烈,慶典後嘉賓合影留念。
   九時半,仁德、聖輝、傳印、廣修、妙安、木魚、心月等十多位主法大和尚在幢幡如林的儀仗隊的恭送下進入圓通寶殿,開光法會正式開始。在莊嚴感人佛讚後,諸 主法禮佛畢。仁德大和尚上前說法,大和尚手執面巾向觀音聖像,頌云:「面巾拂塵塵不染,自性本來常清靜」。又執圓鏡向聖像照,云:「大圓智鏡照十方,森羅 萬象影現中」。再執朱筆即說開光法語,云「觀音菩薩大聖人,古佛再來渡迷津。有求皆救憑神力,無樂不興賴心真。眾生毫善皆隨喜,自性功德盡施人。楊枝一滴 真甘露,遍灑山河大地春」。說法畢,便拜。當梵音又起時,殿外下起絲絲細雨。在神游情動的裊裊梵音中,人們仰面沐浴如甘露般雨絲,熱淚再次奪眶而出。
    中午,七塔寺隆重設宴答謝諸山長老、及各級領導、各界嘉賓的蒞臨,法會圓滿成就。此次法會是七塔寺開放二十年來的首次大型法會,它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進 入新世紀的新起點,法會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寺院在國外的知名度,更進一步推動了寺院的發展,在這次法會中寺院上下學到許多有關開展大型法會的經驗,這對寺 院管理的完善起了積極作用。相信在新世紀中,七塔寺年青法師會將繼承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不斷開拓進取,努力適應改革開放朝流,為弘揚佛法,為建設人間淨土 和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
 
 
普陀山和尚如何過年
<<◎張明華>>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國民間十分重視過春節,吃最好的,穿最新的,購春聯,放鞭炮,祖國大地處處充滿喜慶的氣氛。
   那麼,身在「佛國」的普陀山和尚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普陀山和尚雖也重視過年,但不是像俗人那樣忙於吃的,穿的,送的,玩的。春節時,和尚忙的是「 禮」和「供」。所謂「 禮 」就是要拜大佛 (觀音) 和拜祖師及方丈與當家 (監院)。所謂「供」就是「普供」,即到各殿佛前上供。農曆十二月三十晚上,和尚們集中在各寺庵的園通 (觀音殿),排成東西兩排拜佛,拜好后兩排和尚相互對拜,然后由一名和尚領頭去拜方丈與當家。但拜法與拜佛不同,拜佛要拜三次,拜方丈典當家只拜一次就行 了,拜完后,和尚們再次進行互拜。年初一,和尚們也同平時一樣,凌晨三時多起床,四時做功課。但年初一做功課時,除了念經外還要唱 「讚佛偈」,和尚們唱起「讚佛偈」來既有韻味又好聽,其主要內容是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和祈禱國泰民安,太平世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做完功課后和尚們就 到祖堂拜祖師,然后再去拜方丈和當家,直拜到上午八時才開始搞「普供」。先供圓通殿的觀音菩薩,然後再到天王、羅漢、伽藍、文殊、普賢等殿上供。上供時既 要燒香(燒香意燒掉一年來的煩惱之情),又要供些水果、糕點及各種素菜。同時還要念經,但上供各殿時念的經是不同的,如供園通殿時念的是《大悲咒》,而供 天王殿時念的則是《彌勒經》。
   普陀山和尚過年在吃的方面雖與平時無多大變化,也不準吃葷腥和飲酒,只準吃素菜,但比平時要吃得好。農曆三十至年初二這三天中,每餐都是20多個素茱,這 些菜是用木耳、黃花菜、香菇等菌類和豆制品做成的上等素菜,也可飲些可樂、桔子水、雪碧等飲料,農曆三十和年初一早餐是吃年糕。過年時,每個和尚還可分到 價值四十至六十元的糖果、瓜子、糕點等食物,主要用於招待來寺庵拜年的僧人和香客。
 
 
護法天神來歷考--漢化的諸天
<<◎鄭有為>>
   在各大寺院內皆供有諸天,它是佛教中諸位尊天之簡稱。《金光明疏》:「外國呼神亦名為天。」這是佛經中的一種意譯法。佛教中傳來的那些位外國高級神,統稱 為「天」,尊稱為「尊天」。尊天,是佛教中管領一方的天神,級別相當於人世間的帝王。他們還沒有成佛,也不屬於正規的佛門人物如菩薩、羅漢等系統。也就是 說,他們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的「神」,但都是佛法的護持者。他們各有生平,大多出身於南於次大陸的古老神話傳說之中,有的原來身份顯赫,地位崇高,出現 的時代比釋迦牟尼要早很多。可是,佛教傳布後,認為「佛法廣大,無所不包」,把他們都納入門下。入佛門後,又有了新的履歷。佛法東傳,經過西域到中國,其 中又有遞嬗。漢族向來有容納但又充分改造外來文化的巨大能力,不斷使之歸化。到了近代,已將諸天完全漢化。若對一個研究南亞次大陸古代神話而又不諳習漢化 寺院佛像的洋人指出,那些在《梨俱吠陀》等書中出現的夷狄之神,竟然穿戴上國衣冠,幻成華人面孔,出現在漢化寺院裡,他們一定莫名驚詑--要知道,這可是 漢化的諸天。
   漢化的諸天,一般是二十位,稱為「二十天」。後來,在佛道爭勝的鬥爭中,有的寺院塑出二十四天以至二十八天,把道教的神也補入諸天之內,並非正規,一般的 應以二十天為准,他們常被塑在大雄寶殿兩側,典型的姿勢以大同華嚴寺所塑為准:各前傾約十五度,以示對佛的尊敬。「文革」後新塑,如杭州靈隱寺、普陀佛頂 山慧濟寺等處者,均准此式。還有繪於大殿東西壁上作背景襯托用的「諸天禮佛圖」壁畫,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畫,精彩異常,實為國寶。壁畫較之塑 像,可以比較自由地添加雲彩、侍從、法器道具、花卉鳥獸等陪襯,組成大型手卷式畫面,看來更覺飄逸生動。至於諸天形象,唐代以降各種佛家經典所述頗有不 同,匠人亦各有師傳,更受時代、地域影響,各寺所見不甚一致。
   諸天在佛前排列,有一定順序。這種順序也有多種不同。典型的有兩種。一種是象徵「佛會」時禮佛的隊列,分立大殿兩側(一般單數在左,雙數在右)如下: (1)大梵天王(2)帝釋尊天(3)多聞天王(4)持國天王(5)增長天王(6)廣目天王(7)金剛密跡(8)摩醯首羅(9)散脂大將(10)大辯才天 (11)大功德天(12)韋馱天神(13)堅牢地神(14)菩提樹神(15)鬼子母神(16)摩利支天(17)日宮天子(18)月宮天子(19)娑竭龍王 (20)閻摩羅王
   另一種是象徵「金光明道場」(熏修道場)的排列,功德天立於佛左,辯才天立於佛右,以下左右兩側分頭排列,如下:
   帝釋天大梵天
   東方天王北方天王
   西方天王南方天王
   月天日天
   大自在天密跡金剛
   韋馱天神散脂大將
   菩提樹神地天(堅牢地神)
   摩利支天鬼子母神
   閻摩羅王水天(娑竭龍王)
      (散灑處)
   現依佛會排列的禮佛次序,將諸天的首十位敘述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Maha-brahma的意譯,音譯「摩訶婆羅賀摩」。本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濕婆、毗濕奴並稱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 大神。據《摩奴法典》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殼分為兩半,創造了天和地,創造了十個「生主」,再由他們協助,完成創造工作。同時,他也創造魔 鬼與災難。他原有五個頭,據說被濕婆毀去一個,剩下的四頭面向四方;有四只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谰。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坐騎是一 只天鵝或由七只鵝拉的一輛車。因其本來的地位崇高,所以佛教產生後也利用他造出新神話。佛傳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生時,大梵天作為最親近的侍者,手執 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導。釋尊成道後,大梵天奉獻自己的宮殿,請佛在殿上轉法輪說法。這樣,就造成了佛居諸神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門後,雖被吸收為護法 神,位居「諸天」之首,但與「三大神」原職相比,顯然地位大大降低。漢化後形象改變更甚,多作中國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蓮花。在釋迦牟尼佛旁侍奉時手持 白拂子。又有一說:梵天、帝釋並侍佛,梵王捧傘(幢),帝釋持拂。
   第二位:帝釋天,梵文Indra的意譯,音譯「因陀羅」。本來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的最高天神,有關他的頌詩占《梨俱吠陀》全書四分之一。據說他統治一切, 被尊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變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戰神。武器有金剛杵、鹇子、罔。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佛教也利用了他,說釋 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佛從天上一級一級地下來。他在左前方手執寶蓋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組。他也曾請佛在自己的宮中講了多次各種經文。加入 「諸天」行列後,雖然居首,但勢力比「世界大王」時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還給他新造了履歷,稱其為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之善見城。據《大 智度論》說,迦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迦婆羅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 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又據《淨名疏》等書中說,迦葉佛入滅後,有一個女人發心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幫忙。後以此因緣,同生三十三天。那女 人居中,即化為帝釋天,還有三位夫人,名為「園生」「善法」「赦友」,與帝釋天一起修行。那麼,帝釋天此時一定是由女變男了。這種種說法,暗中影響了漢化 寺院中的造像意匠。
   漢化寺院中,帝釋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華供養天女」;或即徑作青年女后像。為了表現帝釋天居於須彌山之巔為三十三天之主,中國畫師和 工匠常有巧妙構思。如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作女后像,後隨三位天女(或即象徵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給帝釋天打方頂傘蓋,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 盤,內盛蓮花等,以示入佛門修供養之事;最有興味的是第三位,雙手捧一個山石盆景,這是納須彌於芥子式的化須彌為盆景,此種絕妙的象徵性手法,純粹是中國 人的意匠創造。
   第三位:北方多聞天王。
   第四位:東方持國天王。
   第五位:南方增長天王。
   第六位:西方廣目天王。
   這四位就是天王殿中供奉的「四大天王」。
   第七位:密跡金剛。是手持金剛杵守護佛法的護法神。也就是佛寺入門的山門殿中供奉的護法金剛的原型。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的意譯,音譯是「摩醯首羅」。本是南亞次大陸神話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的神,以男根為其標幟。據說一切萬物都是他 生的,原都是他肚裡的小蟲,大地是他的身體,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糞便。後來佛教把他改造為護法神,如說,釋尊為太子時,遵當時的信仰,去廟裡禮拜大自在 天神像。嚇得大自在天的偶像離座下階,先禮太子。這是一則著名的拿外教天神墊底抬高佛祖的故事。對大自在天本身,佛教也添上種種附會。如說:他位於色界十 八天最高處,「於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頗為「醜惡」云云,看來都與本根有些關聯。漢化後全失本真,常作密宗所傳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狀態,手執拂子、鈴、 杵、矩尺,面作菩薩相,身著菩薩裝,騎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諸種形象。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 少見。
   第九位:散脂大將。散脂(散支)全譯「散脂修摩」,是梵文Pancika的不准確音譯,唐代新譯音「半支迦」,意譯為「密」(密神)。又名夜叉(藥叉)大 將,北方天王八大將之一,管領二十八部眾,有的經說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說是鬼子母的二兒子的。漢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剛武將狀。許多塑畫工匠常把他和密跡 金剛作為一組,塑畫成哼哈二將式形貌。密跡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紅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因此,一般人也就把他倆看成哼哈二將了。
   第十位:辯才天。梵文Sarasvati的意譯,音譯是「薩羅薩伐底」,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據說他聰明而有辯才,所以稱為辯才天;他能發美音而歌畭,所 以稱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別,《大日經》說是男天,《最勝王經》和《不空羈索經》說是女天,閻羅的長姊。一般以女天為准。佛經說,她住在深山裡,「或 在山岩深險處,或居坎窟及河邊,或在大樹諸叢林」。「以孔雀羽作旛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滿月」,「目如修廣青蓮葉」,「常以八臂自莊嚴」,「身著青色野 蚕衣」。一切動物如獅子、虎、狼、牛、羊、雞等都愛慕她。「獅子虎狼恒圍繞,牛羊雞等亦相依。」漢化寺院中所供的常為此種典型的菩薩裝八臂像,手執火輪、 劍、弓、箭、斧、四絹索,也有換上矛肖和杵的。一般旁六臂執物,中兩臂合十。腳下有獅、虎、狐、豹等幾種獸。
 
 
走訪香港聚緣齋
<<◎達 文>>
   聚緣齋試業僅個多月,現已正式開幕,由於店舖前身為普光齋,自然有班固定食齋客,所以未到七時,座位已坐得七七八八,非非熱鬧,暗自也驚嘆原來香港有如此多人愛吃齋菜。
    選了近窗可觀看人車如鯽的英皇道的座位,打開侍應奉上的菜譜一看,不得不稱讚廚師在創製素菜上所花的心思,因為除有傳統素菜之外,還把素食材料運用在上海 菜、泰菜、日本菜、法國菜、墨西哥菜之上,令素菜的種類變得多元化,吸引更多非素食人士幫襯,一個多年都未嘗過齋的人,也被菜譜上的特色齋菜所吸引了。
    首先奉上友人極力推薦的日本魚生,單看賣相,除魚肉的紋理欠奉外,顏色和鋪排都堪稱一絕,把一片「拖羅」醮上日本鼓油和Wasabi,入口的口感與真魚生 極為相近,尤其是那股鮮味,真是難分真與假。「就連一些日本人也吃不出素魚生和真魚生的真假,所以很受客人歡迎,但這些從日本來的素魚生貨源很有限,有時 會供不應求呢!」股東之一Emily說。
   友人預訂的素盆菜率先登場,有素鮑魚、冬菇、髮菜、榆耳、黃耳、素海參、齋瑤柱甫和蔬菜。
   接著是兩道泰國素菜是泰式爐魚和青咖喱雞酸酸辣辣很是醒胃。
   秋冬時份是吃黃油蟹的好季節,這裡也有一道炒黃油蟹粉,師傅以甘惽蓉和薯蓉做出黃油蟹膏的效果;再配合他專程從國內學來的秘技,就煮出這道極合時令的菜式。
   碧綠金菇卷的素肉是師傅以素肉醬加工做成,包裹著炸至略脆的金菇,賣相就如金菇牛肉卷,但最精彩的是淋面的日本燒汁,味道既香濃又冶味。
   最後是棗蓉布甸和蘿蔔絲酥餅兩個甜品,蘿蔔絲酥餅的酥皮做得很薄很鬆軟。
   吃罷一頓似肉非肉,似魚非魚的晚飯之後,不得不佩服把素肉做得有聲有色的日本和台灣供應商,和把素肉做出如此多花款的趙總廚,令一些吃慣大魚大肉的也可吃 一道有魚有肉的素菜。正如本身是佛教徒兼股東Emily說:「如果多一些食素的人,便少一些動物被人殺戮,這正是我們開聚緣齋的目的之一。」
 
 
寂寂銀峰下 寶塔聳霄漢 --銀山塔林記游
<<◎周 峰>>
   暮冬一日,來到了久巳向往的銀山塔林。銀山塔林在北京昌平縣下莊鄉西湖門村北的銀山腳下,距縣城三十公里。這裡至今交通仍不方便,盡管有平坦的柏油馬路直 通山下,但作為無車族來說,只能搭乘公交車輛,而此時因季節所限,并無專線旅游車,只能在海淀區的牡丹園小區乘坐949路公共汽車。但即使在站牌上終點站 為銀山塔林的一個小時只有一班車的949路也并不是所有車都到終點,而是只有十一點發的一班車才到,而其餘的只到距銀山塔林尚有十八公里的興壽鎮,剩下的 路程就只能搭一輛「黑車」了。因此,早上七時即從豐台家中出發的筆者到目的地時巳近十一時,也就不足為怪了。
   盡管路途中有種種不便,但是到了銀山腳下,這一切都化為烏有,在空無一人的寒冬的山下,你感到的只是千載悠悠的澄空。銀山,又稱鐵壁銀山,因為山體都為黑 色花崗岩組成,恰似鐵壁一樣,而在冬日,山上的積雪在陽光的照射下,又使鐵壁變成了銀色,故而得名。歷史上,銀山不僅以林深、草密、泉幽、澗美著稱,而且 又以寺多僧眾而享譽海內,與鎮江的金山寺齊名,號稱「南金北銀」。唐代有高僧鄧隱峰隱居於此,他在這裡修身養性,廣播佛法,因而銀山的景致多因他得名,而 金人更偽托他的名字留下了《隱峰十詠》來詠誦銀山的優美與佛法的奧妙,姑征引如下:

白銀峰
   孤峰高出雲,上有音色界。識得普賢才,虛空猶窄隘。悟明理性時,不作塵境界。劫大或恫然,此山無變壞。

佛頂峰
   巍巍佛頂峰,妙筆莫能畫。傍列千萬層,比之無不下。毗盧頂上行,卻笑忘崖怕。湮(「巢」加金字旁)碧螺紋,幽靜難酬價。

古佛岩
   雲(「巢」加金字旁)幽岩路,寒松映碧虛。世人都不到,古佛義安居。寂爾心常靜,凝然體自如。他年奉香火,相近結茅廬。

說法台
   松下石台妙,山僧轉法輪。雖然長苔蘚,終不惹塵埃。自有雲為蓋,寧無草作茵。當年諦聽者,悟道是何人。

佛覺塔
   示生臨濟村,示滅長慶寺。非滅亦非坐,誰明佛覺意。分彼黃金骨,葬此白銀峰。寶塔聳霄漢,僧來訪靈蹤。

懿行塔
   於其親也孝,於其師也恭。臨機答問難,諸方怖機鋒。七十一光陰,白駒之過隙。秋風振塔鈴,說盡真消息。

雪堂
   冷湮藏萬壑,積雪滿千山。空谷幽深處,虛空寂寞問。庭前明月靜,窗外白雲閑。中有白眉老,孤高不可攀。

雲堂
   斯堂寂虛堅,衲子來如雲。雖然九聖混,不疑賓主分。何必習大智,何必修多聞。一念萬年去,方為報聖君。

茶亭
   西峰寒翠中,有亭虛四面。山間奇絕處,一一皆可見。古松八九株,秋雲三五片。共分壑源春,勝比瑤池宴。

(「蒙」加三點水)泉
   寂寂銀峰下,寒泉浸碧空。堪將褥池比,不與偃溪同。夜印月華白,秋風霜葉紅。蛟龍此深隱,天早濟群蒙。

   沿新修的山路拾階而上,一路不時能看到路邊的古塔、岩石上不知何年開鑿的佛龕以及當年高僧大德們隱居修行的洞窟,路邊覆蓋著積雪的衰草中,偶有幾只松鼠竄 出尋食。在寂靜中,不知不覺穿過兩塊巨岩對峙形成的石門,就來到了詩中提到的古佛岩。古佛岩是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線刻著一幅彌勒坐像,但見他寬衣博袖, 手持一串念珠,大耳垂輪,笑口大開,一副可親可敬之像。在佛像的附近,就有一處洞窟,正如詩中所說:「他年奉香火,相近結茅廬。」過了古佛岩,再往前行, 便是鄧隱峰說法台,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隱峰,閩邵武軍鄧氏子,侍馬祖得悟,冬居衡岳,夏止清涼。元和中登五台,路出淮西,屬官軍與賊交鋒,師乃擲錫 空中,飛身而過,兩軍為之息鬥。遂入五台金剛窟而化。」可見隱峰修行之高。至今說法台上仍有一巨大的「佛」字,台下有佛洞遺址。過了說法台,再前行數百 米,便到達山頂,銀山雖不算高,但是也可俯視周圍的群山,在冬日殘雪的點綴下,「山舞銀蛇,原馳蜡像」的景致一覽無余。從另一條路下山,途中有朝陽洞、落 落洞等洞窟,朝陽洞洞口用條石壘砌,附近還可以見到遼金時期的溝紋磚及殘瓦,可見遼金時期即有僧侶在這裡隱修。落落洞的規模較大,由上下兩層洞窟及附近的 大小不一的數個洞窟組成了一個洞窟群,但是洞內已經沒有什麼遺物了,洞外還有幾個柱礎,其中一個上刻有「成化」字樣,可見是明代遺物。落落洞下方是尼姑庵 院遺址,只有一些低矮的殘垣斷壁和柱礎等。
   再往下走,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三面群山環抱的一片不大的山窩中坐落著七座巍峨壯觀、高低錯落的佛塔。最北面東西并排而列的是兩座元代的喇嘛塔,南面的五座 是金代密檐式塔,分別是金代大延聖寺五位高僧佛覺、晦堂、懿行、虛靜、圓通的靈塔。其中六角七層兩座,八角十三層三座。這五座佛塔都造型優美,秀麗挺拔, 直聳雲霄。最精美的當數「懿行禪師塔」,塔為磚砌仿木結構,下有高大的須彌座,塔身四正面為券形假門,門券上各雕飛天,其餘四面為方形假窗。十三層密檐, 密檐上覆以筒瓦、滴水,翼角飾以脊獸。塔剎為寶珠承月,與一般佛塔的寶月承珠形制不盡一致。在這些佛塔的周圍還有一些碑刻,其中的《重建大延聖寺記》立於 金代大定六年(1166)《隱峰十詠》就見載於該碑,另外的幾通明碑則記載了明代這裡成為法華寺,由皇帝敕建,屢經修整并賜以莊田。據1995年的考古發 掘,全寺應有五進,而佛塔就座落於各進之間,是一座寺廟與佛塔融合在一起的建築群體,而且塔在寺院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種形式的布局,是早期寺廟的特 點,而銀山寺廟為何如此布局尚待探討。在不大的區域內,當時的寺廟中分布著七座佛塔和上百間的廟舍,而卻又排列有序,沒有擁擠的感覺,整體布局也沒有混亂 的現象,主次建築之間都有較大的空間,充分體現了當時規劃設計者的匠心獨具。
   游完了銀山塔林,雖然為這寂寂的銀山、莊嚴的寶塔所深深感染,卻總覺得意猶未盡。回來和一個文物部門的朋友談起,得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銀山寺廟殿宇的復建即將開始。我想,等到完工的那一天,再去一游佛、法、僧俱全的銀山古剎時,當另有一番感覺了。
 
 
喇嘛談「生死觀」
<<◎劉繼芸>>
   西藏,因千百座雪山的聳峙而離太陽最近;因無數條江河的源遠流長而離世界最遠。這裡的空氣寧靜而透明,卻有無窮無盡的奇謎彌漫在生命莫測的歷程,朝聖的路悠遠漫長,生的路卻又急迫而短促。
   山坳裡漂浮的厚厚的陽影仿佛不是死亡的陰霾之氣,而是一個追求再生的巨大靈魂的再一次躍動。
   天葬,是西藏特有的喪葬形式。黎明前的黑暗,飄搖直上的孤煙,陰冷的碎屍台,盤旋的鷲鷹,濃重的腥氣……構成死亡的大場面、大聲勢、大氣氛、使人震憾並被征服,仿佛這裡隱含著西藏的秘密和永遠難以破譯的奧秘。
   有多少奧秘,就會有多少探求,多少熱烈。面對雪山叢中用靈與肉築起的生命祭壇,面對超越生命的熱烈的真誠,我們的驚奇會成為沉思,成為覺悟,成為感知西藏上空雪山的明光,鍍亮死亡的陰影。
   天葬,是藏民族集合靈魂終於找到的屬於自己的喪葬儀式。這種儀式源於生命的本極而最終抵達對死亡困惑的超脫。
   光榮隨鷹背蒼茫而去……

生死輪迴--生命的超越
   人們接受死亡的能力來源於對死亡的認識,人終有一死,如果在生命最後一刻戰勝不了對死亡的恐怖,在慌亂不安中离開人世,那麼他的人生是不完美、也是不完整的。
    藏民族對死亡的態度有自己的見解,在他們看來,肉體只不過是個「外殼」--無非是不朽靈魂的物質外衣而已。一具死屍的價值遠不如一套破舊的衣服,倘若一個 人壽終正寢,說明肉體功能喪失,不再堪作進修之需。有著同物質外殼相似形狀的精神將退出肉體,靈魂飄浮而去,「死亡」便由此發生。但死亡決非滅亡,而是進 入一個新的生命之路。
   大密宗師又兼高級藏醫洛桑.倫巴說:「肉身一死,一切機體活動就停止了,但是,精神靈魂或者自我完全脫離肉體束縳大約需三天時間。人有一種「醚」一樣的東 西,形成於肉身生存期間,這種東西可以變成所謂「鬼」。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曾見過一道強光,當我們轉過頭的剎那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道光芒,可以認為生命是一種 象電一樣的「場」,而人死後遺下的這種醚一樣的東西,也同我們看過一道強光後所見的那種光亮相似,用現代術語來稱呼,乃是一種類似強大的殘餘磁場的東西。 如果某個肉體有強大的能媒化為「鬼」,徘徊在死者生前的場合。一個守財奴有可能因為一心系念於錢包而將他的全部精神專注在那錢包上面。這樣,他在死的時候 念念不忘的東西就是錢包。他在斷氣的剎那就會化成許多能媒,誰要是碰巧用了他這個錢包,就可能在半夜感到不安。他會覺得那老鬼又在找他的錢了。是的,這個 人的感覺沒錯,也許老鬼的幽靈正為他的手抓不著錢而發火呢!
   一般來說,人體有三部分:其一是肉體,心靈以此學習艱苦的生活教訓,其次為媒體或「磁體」,這是由人的貪欲以及強烈的情欲所形成的;再次為靈體,也即所謂 「不滅的靈魂」。這是喇嘛教的信仰,它與「正統佛教」的觀點未必盡同。一個垂死的人須經過三個階段:其肉體必定瓦解,其媒體必會融化,而他的靈體則必須在 指導下走上靈界之路。古埃及人也相信人是有醚樣相似物的,相信對死者的引荐以及靈魂世界等事情。精於此道的人在死時是無須別人協助的,但一般人卻非得有完 全的引導不可。」
   洛桑.倫巴是一位道道地地在西藏生長,終生修習藏密而又達到相當境界的醫生和學者。他七歲時在拉薩的藏醫最高學府察克波里寺出家,歷盡種種磨難,終於大開 智慧,獲得天眼通、他心通、靈體飛行等特異功能。據說他在八歲的時候便大開天目,可以看到人的靈體的真面目,也就是說可以觀測到每個入真正的內心形象。他 對生和死的把握比常人准確。因此,他對死亡的描速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
   有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荐亡法師將洛桑.倫巴召去,讓他去見習超度亡靈的實際方法。法師帶著洛桑走進一位老僧的住房,老僧已奄奄一息,靈氣正在消失,他要 走上每個人都要走的那條道路,他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保持神態清明直到生命殆盡:這時法師輕輕地握著老僧的手說:「老人啊,你要擺脫肉身的束縳了。注意我的 話,好使你能選擇易走的路。你的腳愈來愈冷了,你的生命正在接近,愈來愈接近最後的解脫了。老人啊,你要鎮定沉著,這裡沒有恐怖的東西,生命已离開你的雙 腿,你的視力也漸漸衰退。冷氣正向上蔓延,緊跟著你那日漸微弱的生命,老人啊,你要輕松從容,拋開生命進入實相之境,不必緊張慌亂。長夜的黑影侵入了你的 視線,你的氣息在你的喉間嘎嘎作響。解放你的精神,享受來世快樂的時刻近了。」
   主持儀式的喇嘛一面指引一面敲打那垂死的老僧,從鎖骨敲到頭頂,這樣可讓靈魂毫無痛苦地解脫出來,法師在一旁指點著沿途的陷阱和避開這些陷阱的道路。
   「老人啊,你的視力巳經喪失,你的氣息正在衰竭。你的肉身愈來愈冷,你的耳朵不再聽到此世的音響。老入啊,你要從容鎮定,因為你就要離開人世。依照我們所指路線前進,你就可獲得安祥和喜悅。」
    敲打繼續進行,老僧的靈氣開始消散,最後終於完全消失不見。主事的喇嘛突然發出一聲大吼,好讓死者掙扎的靈魂獲得完全解脫,老僧的生命力在他巳沉寂的屍身 上方會聚成一塊雲霧狀的東西。這東西旋轉扭動似乎有點糾纏不清,爾後化為一縷清煙,其大小與肉身相仿且仍由銀帶與它相連著,銀帶漸漸變細,像嬰兒的臍帶被 割斷而出現於世,老人也將在銀帶斷裂後進入來生。現在銀帶越來越細,已成了一條游絲,終而斷离。那團與肉體相似的清湮非常緩慢地飄開了。法師仍以傳心術發 出開示,指導亡靈走上他第一階段的旅程。「你已死了,你與人間無瓜葛。肉身的束縳業已割斷。你已進入「中陰身」。你走你的路,我們走我們的。依照指明的路 線前進:離開這個虛幻的世界進人偉大的「實相」世界吧。你已死了,繼續你的前程吧。」
   那陣煙卷了起來,以它柔和的震顫安撫擾亂的空氣。遠處的鼓聲「蓬蓬」響起,寺頂高處吹響了低沉的喇叭,把它的聲音傳向四野的空間。門外的走廊上傳來了氈靴 踏步前進的聲音以及不知何處來的牲牛的怒吼聲。而這裡則是一片沉寂。唯有法師的傳心術開示像漣漪般地在平靜的水面波動。死了,又一位老人踏上了漫長的輪迴 之路。
   通過以上對一位老僧在法師的指引下從塵世進入靈界的過程描述,我們可以看出,藏族人有一個足以懈除對死亡產生恐怖的終世論,即「生死輪迴」, 在西藏,死亡將會使得一個性情平和的人從社會中慎重而悄然地退出,設有激動和不安,甚至也沒有由於意識上的緊張變化而引起的心慌意亂,他們只是把死亡作為 新生的過渡而自慰。
   「生死輪迴」是他們面對死亡的自信。
   「生死輪迴」意味著如車輪迴旋不停,眾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環不巳。也就是說,高低貴賤在輪迴中不是生生世世永襲不可改變的,而是根據今生的作為決定來世的去向,或進入天界,或下至地獄。
   美籍華裔學者劉耀中先生說:「在今天的高科技消費的社會中,很多人無法接受此種意識。它所缺少的是那真空的明光。在西方世界中卻沒有這明光,唯有在中國西藏才可得到。這明光是在世界屋脊上,冰天雪地裡,其他地方是不能有的。」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上接第488期)
   子三法合,分為四科,母初正法合,二重徵釋,三反結成,四結示之。今初正法合。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此處正一以法合上之譬喻,合法中文義極其詳明,不別加以穿鑿。
   丑二重徵。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徵起而解釋,何以發大悲心,能成就諸佛智慧華果?因為菩薩利益眾生,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不利益眾生,則不能成無上菩提,由利益眾生故,福慧圓滿,則可成就無上菩提。
   丑三反結成。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為上正覺」。諸佛之所以得成無上菩提者,全靠眾生。由隨順眾生故,成就福慧二炭。上二句順結,下反 結,若無眾生則不能施才法及無畏三施、福慧無由而成,福慧無成,成佛無望,所以一切菩薩,若無眾生,則不能成就無上菩提,雖然廣度眾生,方能成佛,但不可 住相,雖終日度生,無眾生可度,終日上求佛道,不見有佛道求,如般若經云:「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如本經云:「若菩薩見有眾生可度,佛道 可求,是名散善波浪」。若菩薩住相度生,不但不能成佛,連阿羅漢尚不能得,任你福報極大,不過為梵王而已,若菩薩了萬法為心,於中無住無著,而度一切眾 生,雖度眾生,無能無所,究竟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故,即成大智慧,而不礙熾然度一切眾生,度生則成大福德,福慧圓滿,方可成佛。
   丑四結示知,總結諸佛因中都是利益眾生而成等正覺,若無眾生,則諸佛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應廣度眾生。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善男子,乃呼當機。「應如是解」,應如 上來所解,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反之,菩薩若普度眾生,則必成正覺。「以於眾生心平等故」,明菩薩發平等心,不擇親疏賢愚貴賤,男女老 少,人天鬼畜,於一切眾生,平等看護,如恭敬父母師長,以平等心故,則可成就圓滿大悲,若菩薩心不平等,有貧富貴賤,智愚親疏,則不能成就圓滿大悲,若菩 薩以平等大悲,利益眾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以諸佛出世,都以平等大悲,利益眾生,若菩薩以平等大悲利益眾生,即隨順諸佛,與佛心同,故能令諸佛歡喜,若 菩薩如是修行利益眾生,即是等於供養諸佛。
   庚三結顯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處總結,能隨順之清 淨三業,及所隨順之眾生,及墮順之時處,都無窮盡。意思如上來所說,廣利眾生,未成佛前,我此隨喜,不可窮盡,盡未來際,念念利益眾生,於中無有剎那間 斷,身語意業,常利眾生,不覺疲厭。(待續)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宗教思想交談會
《宗教界對香港教育的期望》

  本年一月六日下午在伊斯蘭教鮑伯濤紀念小學舉行宗教思想交談會,佛教講者為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區潔名居士。

大嶼山觀音寺、佛教明慧服務中心合辦
二零零壹年(第八屆)八關齋戒念佛法會

   戒為無上菩提根本,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津樑、破癡闇之明燈,無論僧俗男女,皆可受持,以為出世之階梯,現大嶼山觀音寺與佛教明慧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第八屆為期三晝夜之八關齋戒念佛法會,給以在家身修出世行。詳情如下:

舉辦地點:大嶼山觀音寺
得戒和尚:上融下靈大和尚
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2001年2月28日
(農曆二月初六日)
舉辦日期:2001年4月I3日至200l年4月16日上午
(農曆三月廿日至三月廿三日上午)
報到日期:2001年4月12日下午4時至6時
(農曆三月十九日)
名  額:九十名
參加資格:須為三寶弟子,能於戒期內嚴持淨戒及止語,並必須出席
大會安排之習儀,詳情容後公佈。
自備物品:海青、縵衣(如已受戒者)、日常用品、盥洗用具、平底黑布鞋。
索取表格:可到下列地點索取:
l)大嶼山觀音寺
2)佛教明慧服務中心
(元朗擊壤路17號順發樓3樓B室);或
3)淨念覺(中環域多利皇后街13號一樓);
或附回郵信封寄『屯門中央郵箱652號』索取。
報名手續:填妥之報名表格(恕不接受傳真報名),請附上回郵信封:
l)交回佛教明慧服務中心(地址:元朗擊壤路17號順發樓3樓B室);或
2)寄回「屯門中央郵箱652號」。
備  註:八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六)離花香瓔珞香油塗身、(七)離高勝床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
及(八)離非時食。
查詢電話:24709414

歡迎捐助費用,成就法會,功德無量。

寶蓮禪寺在國內建校逾百間
今年紛紛落成忙於出席剪綵

   寶蓮禪寺繼日前遠赴甘肅、陝西、粵北等地十多間學校開幕之後,今又以住持初慧法師為首,由智慧、紹根法師陪同一行六人赴湛江、高州、吳川及雷州出席四校一佛學院的落成典禮。
代表團抵達湛江市,隨即受到高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黃仁華、副市長潘聞曉、吳川市委副書記梁位亨、統戰部副部長張觀帝、雷州市委副書記陳秀琴、湛江市共青團委副書記黃昌旺、宗教事務局局長龐安傑及佛教協會會長等熱烈歡迎和款待。
代表團隨即前往湛江市佛學中心,視察工程進度。該佛學中心在籌建過程中,曾一度停工,代表團視察後,即答允以寶蓮禪寺名義捐出一百萬元用作興建海仁老法師紀念大樓,作為課室與宿舍之用,以培訓弘法人才為目的。
位於高州市之福芳梁淨芬希望小學,原有校舍乃全鎮最差的一所,今得到寶蓮禪寺援建下及當地政府再籌集資金重新興建完成,已被評為高州市「美麗的校園」。智 慧法師在開幕致辭時表示,寶蓮寺眾法師積極在內地推動希望工程事業,乃秉承佛教拔苦予樂的精神,時至今日捐建中、小學校已逾百間之數。寶蓮寺在踏入二千 年,即進行另一項目,就是籌建萬佛寶殿。
其餘三所希望小學,分別位於雷州市烏石鎮葉惠中希望小學,四所學校之中以調風鎮之「橫山初慧希望小學」較為隆重,該校名的字體均由紹根法師親筆所題。各校 的面積及學生就讀人數,由百多名至六百多名不等。其中以寶蓮中心小學為最具規模,佔地面積為一萬九千平方米,由兩幢教學大樓和科學樓組合而成U字型,氣勢 雄偉,共十四個教室、十四個功能室,每年造就了六百多個當地學童就讀機會。最後在雷州市高山寺為允中法師佛學院教學大樓舉行開幕禮,該佛學院乃寶蓮寺允中 長老捐資興建,希望為家鄉出家僧尼培訓人才,紹根法師在開幕剪綵儀式中致辭時,勉勵年輕的出家尼眾,當今是廿一世紀時代,自修之餘,必須融入社會,站在時 代的前面,負起弘法利生救世益群的神聖使命,不可有負允中長老的期望……。回程期間,再為當地人士答允認捐重建校舍三所,由是至目前止,寶蓮寺為國內合共 籌建基礎教育學校已達一百零六間之數。

寶蓮禪寺扶貧興學團贛粵建三校兩橋落成剪綵

   寶蓮禪寺扶貧興學團,以紹根法師為團長,中央駐港聯絡辦副處長張華任顧問,秘書丁展媚及團員一行十二人,於日前赴贛、粵兩省為兩座六十米長的寶蓮大橋和寶蓮路,及三所希望小學舉行剪綵儀式。
寶蓮禪寺近數年,致力嚮應國家領導人「科教興國」的號召,先後在祖國各省、市、自治區,捐建基礎教育學校已逾百所之數。

愛國愛教 不辭辛勞
早於一九九八年五月,紹根法師曾親身深入贛州「粵北實地考察,當了解到江西境內兩座大橋,因洪撈沖毀,令兩岸鄉民無法交往,不少學童需涉水上學,嚴重影響 學業和日常生活。石城、屏山鎮和粵北始興縣江口鎮、韶關北江區,三校早已成為危房、因此寶蓮禪寺,本著佛陀慈悲大願,以「莊嚴國土、利樂人群」為己任,答 允為他們重建兩橋三校。興學考察團抵步後,喜見善業順利完成、令當地鄉民能安居樂業,尤其求學兒童,可在良好環境下努力學習,隨行團員及捐資人士無不心感 安慰。

脫貧致富 教育為本
紹根法師剪綵儀式中強調,鄧小平曾說過,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要有人才,欲脫貧,先要提高知識,科技自然發達,國家才能富強,他又勉勵小朋友努力學習,將來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

排憂解困 造福鄉民
中央駐港聯絡辨副處長張華致辭中,也代表鄉民感謝寶蓮禪寺,並讚揚所有善長愛國愛教精神,為貧困山區排憂解困,對內地教育公益事業,貢獻良多,期望更多教界人士向寶蓮禪寺學習……。
隨行團員分別購買文具及字典,贈送三間學校各學童,以廣結善緣。

律儀淨苑.衍慈法師教授
■ 第十八屆靜坐班

   課程宗旨:為了有興趣靜坐人士,能以正確方法修習止觀而能以定發慧,以智能體察宇宙人生真理與及佛法妙,自得禪悅。
開課日期:2001年2月17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六晚上7時30分至9時

■ 第十八屆儀規班
課程宗旨:為使佛弟子對佛門一般基本常識有一定認識,本苑特設此項課程,內容包括講解及示範禮佛,拈香,穿袍搭衣,以及行、住、坐、臥等各種儀規。
開課日期:2001年2月16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五晚上7時30分至9時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2001年上半年度法會時間表

項 目 新 曆 古 曆 星 期 時 間 備 註
放生 2月25日 二月初三 上午9:00至
下午5:00
上午生日普佛,
下午陸上放生
釋迦牟尼佛出家 3月2日 二月初八 上午9:30至
下午1:00
普佛一堂,
上供, 午齋
釋迦牟尼佛涅槃 3月9日 二月十五 上午9:30至
下午1:00
普佛一堂,
上供, 午齋
觀音菩薩聖誕 3月13日 二月十九 上午9:30至
下午1:00
普佛一堂,
上供, 午齋
普賢菩薩聖誕 3月15日 二月廿一 晚上7:30 普佛一堂
清明思親法會 4月4,5,6日 三月十一,十二,
十三
三,四,五 上午9:30至
下午5:00
三日法會,
4月5日晚上7時放大蒙山
文殊菩薩聖誕 4月26日 四月初四 晚上7:30 普佛一堂
釋迦牟尼佛聖誕 4月29至5月1日 四月初七至
初九
日, 一, 二 上午9:30至
下午5:00
浴佛節三日法會
藥王菩薩聖誕 5月20日 四月廿八日 晚上7:30 普佛一堂

第十八屆儀規班/靜坐班將於2月16/17日開始上課,2001年1月開始接受報名,請親臨或來信(附回郵信封)索取報名表格
■ 本苑地址: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裕華國貨斜對面)
■ 電 話:23673091
■ 報名辦法:請親臨或來信律儀淨苑(附回郵信封)索取報名表格
以上活動,費用全免。歡迎信眾隨喜參加,額滿即止。

荃灣芙蓉山
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 (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1年2月24日星期六早晨 至
2月25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1年2月24日早晨七點半至八點半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具、平底布鞋、蚊怕水、枕頭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36號灣景樓C座四樓香港菩提學舍辦公室。信封寫「索齋戒表」。上年九點至下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不接受傳真報名。查詢電話:25772298
費  用: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及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代辦團體
香港菩提學會
200l年1月2日

【大陸】

無錫馬山祥符禪寺
無相法師陞座法語

諸法因緣生 佛說體是空 亦說是假名 亦即中道義
此一瓣香
爇向爐中專伸供養 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菩薩 當山護法諸天伽藍聖眾
祝願佛光普照 國運昌隆 世界和平 人民幸福
此一瓣香
爇向爐中專伸供養 祥符堂上 歷代祖師 慧燈相續 法席綿延
祝願盛世重光 古選佛場 臨濟宗風 千秋弘揚
此一瓣香
專伸供養 當今國主 各級首長 祝願國家統一 繁榮富強 政通人和 天長地久
此一瓣香
專伸供養 諸山長老 護法居士 祝願法體健康 福慧雙增 晝夜吉祥 萬事如意
此一瓣香懷中取出
專伸供養 茗老法師 演說聖教 利樂有情 提攜後來 教授學人 祝願付法恩師 光壽無量 興慈濟世 化導十方
恭惟祥符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至今一千三百餘載。歷代高僧輩出,名播四方。惜乎近百年中,兩遭火劫,鐘鼓聲息,香火斷絕,幾經滄桑,歷史名剎遂成一片 廢墟。一九九三年秋季,本地信眾要求落實宗教政策,恢復祥符禪寺,過好宗教生活。無錫市佛教協會向上級政府提出申請,承蒙批准,並承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趙樸老鼎力支持,馬山黨政領導直接指揮,靈山公司實際護法,於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日奠基動工修建。後學在茗公上人領導下,競競業業,勤勤懇懇,夙夜匪懈, 六載經營,初具規模。今後當率領兩序大眾繼續努力,莊嚴寺貌,精進熏修,學習內典,增強道風,管好寺院,福利社會,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 獻。上報四恩,下濟三途,用酬眾望。即今陞座一句又怎麼道?拄杖云:
天龍推出駐靈山 見性明心在瞬間
選佛場中同聚會 當來菩薩破禪關

武進市佛教法界學院
招僧簡章

一、名稱:
武進市佛教法界學院。
二、宗旨:
為培養佛教精通佛學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和勝任弘化的僧才。
三、入學資格:
1、年齡十八歲至廿五歲具有高初中文化水平。
2、身體健康(體杆證)品行端正,具有真誠的出家志願。
3、個人家庭政治清白、父母同意、無家庭牽累者。
4、考試--語方、佛學知識。
四、入學待遇:
衣被自備,醫藥費用由學僧原有單位承擔(持有同意書),一切課業用品由院方發給,每學年院方發給中褂一件,襯衫褲一套(除結緣外)。
五、入學時間:
七年期,四年正科生,三年研究科經考試及格發給畢業文憑,優等僧院方可留用。(標準功課門門99-100分,品行三優:高度責任、堅定立場、愛國愛教)。
六、課目:
第一年:律學、中佛史、佛學概論、高僧傳、政治、語文、古典、國史、書法、雜畫、體勞。
第二年:律學、中佛史、佛學概論、唯識部、高僧傳、政治、語文、語法、國史、古典、書法、雜畫、體勞。
第三年:佛學、唯識部、高僧法、中佛史、俱舍(旨在研究佛學的宇宙人生觀)政治、語文、語法、國史、古典、書法、雜畫、體勞。
第四年:梵網、論藏部、唯識部、中佛史、高僧法、印度佛史、政治、語文、語法、國史、古典、書法、雜畫、體勞。
七、入學後的要求:
1、學習期內一律不得假日(除院方規定的假期外)。
2、每學期寒暑假期,有特殊事請假者,按先登記排號一次不得超過五人。
3、假期中,以力功書法、雜畫、詩文等創作為主。
八、院方寄語:
諸來學者,必須確立學習賢傑和高僧的意願、奮發求智培福、不追名利,以弘化佛陀慈悲救世的教義為心願,使自己成為一個踏踏實實地愛國愛教的合格僧才。
九、獎懲制度:
一貫尊師好學、嚴格自身、素食、僧裝、獨身、生活淡泊、勤學不倦者大會授給獎狀、獎品等。對學習品行不端、經常觸犯法律、院規、教規、屢教不改者據情節處以記過、警告、開除、通報、嚴重者報以刑事處分。

武進市佛教法界學院籌備委員會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