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8期
2006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讚覺光長老放下「小我」勇挑重擔
本會公告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繼續任職推展會務
特  稿
功成不居,亮節高風
——覺光長老請辭香港佛聯會會長有感
◎覺 醒
因覺光大師引退所想到的二三事 ◎夏金華
佛學講座
禪修與人生
——楊佛興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演講
學佛經歷
道心永不退,勇猛恒精進!
——我的學佛經歷和感想
◎蔣聖華
靈感隨想
丙戌秋日紀賦 ◎高志其
隨筆禪話
談「寶華山」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求財方法 ◎楊 釗
慈輝功德
慈輝佛教基金會向惠州災區
捐贈二百萬元大米
◎林子釗
參訪高僧
今有戒公唯憂教
——訪普陀山方丈戒忍大和尚
◎廖自力
佛教之旅
漳州佛教之旅 ◎林志明
康藏禮佛
康藏禮佛記(中) ◎崔保新
參拜寺院
1500天,1500年 ◎月牙兒
雲翔之妙 ◎王 海
雲翔四海留根基 ◎春 遊
曆術趣談
狗年話狗 ◎海 澄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讚覺光長老放下「小我」勇挑重擔

佛曆二五五零年,西元二○○六年十月十三日,香港佛教聯合會重新公告覺光長老繼續擔任會長,並從是日起恢復視事。

讀罷這一消息,不禁使人感慨萬千,思緒聯翩。回顧覺光長老的辭呈書,他表達的非常清楚:「有心於會,惟年事已高,體力與精神俱呈時不我與之感,不由不想餘年之事,應遵佛所教導,今後宜多念佛靜修,充實資糧,才不枉費數十年來出家之意願」。

凡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生最大的夙願,但菩薩道之行者,卻悲心遠大,行願深廣,不惜己之所行而欲益無盡眾生,猶如地藏菩薩之 所為,亦如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所指出:「恒順眾生……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 一切眾生」。是故,眾生但凡所請,莫不應允。

恰如經言,今者香港芸芸眾生,為心病、身病苦痛纏繞者有之,空虛、迷茫、徘徊歧路者有之,愚昧、絕望、物質與精神困乏者皆有之。而覺光長老作為一代名僧, 領導廣大信眾及芸芸眾生迄今已歷六十多載,引導了無數眾生走向上了佛陀的智慧真理的覺悟之路,為香港的穩定、安寧、吉祥和欣欣向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值得指出,在漫漫無盡的宇宙時空中,有無數的恒河沙劫,而一一劫中,皆有諸佛如來應現於世,拯拔無邊無量的眾生,脫離生死輪回,流浪時空的苦難命運。應該 說,在我們處身的這一恒河沙劫,以及上一個與下一個恒河沙劫,當是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時代,因為,肇諸善因始於釋迦,結諸善果終於彌陀。

釋迦牟尼於無數無量劫中,勸令無邊無量的人天大眾及一切生命,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業已在無數世界成佛。此所以釋迦佛以大音聲宣法而為第一,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們聽釋迦說法而回歸本國,然釋迦法音還在耳畔一一傳來,猶似咫尺之間。釋迦佛以大音聲普令眾生念佛往生。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創建了殊勝美妙的西方極樂世界,凡諸眾生稱念佛名皆可帶業往生,證菩提道,直至成佛,開創了曠絕古今佛國的先例。此所以阿彌陀佛以無量光為第一,十方世界一一普皆照耀,睹斯光者皆得休息與安樂,永不退于阿多耨羅三藐三菩提。

故而,釋迦啟眾生發阿多耨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肇始者,彌陀迎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終極者。其他佛菩薩圍繞與配合釋迦與彌陀的工作與事業。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以及無邊無量的菩薩普皆如是,他們穿梭於宇宙的各個時空之間,救度無邊無量的眾生。

由此可見,覺光長老的精神正是菩薩行者之義。覺光長老辭而複就的意義與作用也恰在於此,這是大眾的幸甚,眾生的幸甚,也是香港的幸甚,中國和世界的幸甚。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繼續任職推展會務
香港佛教聯合會公告

本會會長覺光長老創會六十餘年, 為教為人, 興悲運智。席不暇暖,佛聯會之法運日昌,教務日興,會譽日隆,善信日眾,功績卓著,實長老領導有方。數月前長老以年歲高邁並擬專心潛修為由,向董事會提出 告辭會長職務。消息始出,多方關注。董事會同寅以來年正欣逢祖國十周年慶典,佛教同寅決定擴大慶祝,事體龐大,必須仰賴會長覺公上人崇高德望,親躬統領, 始克有濟。是故佛聯董事會執事同寅三思而行,至誠懇切,祈求覺公上人撤回辭意,弘發慈悲之心,為香港佛教正法輪轉,教運增輝;為香港社會繁榮安定,和諧發 展而持續奉獻。經同寅再三懇求,精誠所至,龍天同仰,終得覺公上人大慈俯允,並於短期專修後,於十月十三日恢復視事,續領會務,同寅等固為萬分欣喜,十方 有緣亦皆額手稱慶。今謹特公告關心香港佛教之各界人士,並祈教內外諸大德繼續護持會務,多加指導,至所厚望。

香港佛教聯合會署理會長釋永惺暨董事會同寅謹啟

佛曆二五五零年(公元二零零六)十月十三日

 
 
功成不居,亮節高風
——覺光長老請辭香港佛聯會會長有感
◎覺 醒

近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意欲請辭,感到非常驚訝和欽佩。驚訝的是,長老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任上一幹就是四十年,為國、為港、為教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其豐功偉績有口皆碑、眾心景仰,何以突然決定請辭?欽佩的是,老人家居功不傲、急流勇退,願以自己的讓賢之舉,為香港佛教走向年輕化而創造條件,其高風亮 節遠播海內外、讚譽欽敬遍滿香江城。

覺光長老少年出家,於天童寺受具足戒。之後即到天臺教觀第四十三祖諦閑老法師創建的寧波觀宗寺「戒律學院」及「研究學院」刻苦攻讀。一九三九年,諦閑老法 師的法子、天臺教觀第四十四代傳人寶靜大師在香港荃灣創辦「弘法精舍佛學院」,作為學員,覺光長老深得寶靜大師器重,得大師傳授天臺教義,繼而接大師傳 法,成為天臺教觀第四十六代傳人。一九四五年,覺光長老於香港建立香海正覺蓮社,以社長身份領導善信學佛虔修,置有道場及辦公社址,更建有莊嚴宏偉的香港 觀宗寺及寶公紀念堂。法師親任住持多年,於一九九八年退居,為觀宗寺法主和尚。皈依弟子逾數萬人,其嗣法門人廿三位,均佛門龍象。戰後長老與諸位在港大德 重建香港佛教聯合會,凝聚佛教徒力量,為弘揚佛教,廣利群生而努力。

覺光長老在香港生活了六十多年,領導香港佛教聯合會四十年,功績顯著,成就非凡。特別是在促進香港回歸、穩定與繁榮方面,他所作的貢獻更是令人廣為稱道。 一九八四年,作為香港代表團的一員,覺光長老在北京見證了扭轉香港命運的歷史一刻——《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其後,他應邀代表宗教界加入基本法起草委員 會。同時,他親力親為經常性地組織一些活動來促進香港的穩定、繁榮。去年六月迎法門寺佛指舍利蒞港供奉,短短數日內瞻禮信眾超過五十萬人,香港各界反響熱 烈,非常滿意。佛指舍利在香港的供奉,有助於香港繁榮、人心安定、社會祥和、息除戾氣,對於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對於香港佛教的發展、對於香港人民的和美 安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實現佛教、社會、人心的多重改變,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二○○五年,長老與其他幾位著名高僧一起倡議舉辦世界佛教論壇,以加強世 界佛教徒的聯合,探討佛教如何找准契入點,為提高服務社會、大眾的水準而努力,從而進一步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今年五月,長老又親自率團赴杭州參加首屆世 界佛教論壇,並發表精彩演講,宣導運用「人心和善,社會和睦,世界和諧」的佛教和諧理念為社會服務。

近年來,覺光長老雖年屆耄耋高齡,惟其對弘法工作仍不稍懈,除親任佛學院院長一職,戮力栽培僧才外,亦經常參與港外各地乃至世界性弘法事務,經常出席世界 宗教領袖會議、國際僧伽大會、華僧大會,並作重要講話,內容精闢入裡、行解相應。亦親赴北京、上海、大連、廣東省各地以及東南亞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 國、印尼等國家,甚至遠赴美加,為弘揚佛法不辭勞苦。

覺光長老一向關心上海佛教的發展,積極推動滬港兩地佛教之間的友好交流,多次率團到上海交流指導,也經常邀請上海佛教團體到香港訪問,與真禪、明晹等老一 輩上海佛教領袖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真禪、明晹長老圓寂後,覺光長老又滿情愛惜之心,與上海佛教界年輕的領導人之間建立了忘年之交,與此同時,法脈上的傳承 更是進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情誼。

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任期,覺光長老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為香港佛教的發展和振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佛聯會領導下,香港佛教經歷了其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 期。除倡弘佛教信仰外,佛聯會的工作重心被確定在推動慈善事業以福利大眾上。覺光長老領導下的香港佛教,近年來的工作成就在下列幾個方面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在弘法活動方面,包括舉辦清明思親法會、浴佛節慶典、傳戒法會、佛學講 座、與其他佛教團體合辦研討會、弘法展覽及每月放生會等活動。佛教出版及文化事業方面,自一九九七年八月起,接辦已有卅七年歷史的《香港佛教》月刊。此 外,佛聯會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初中及高中佛學課本,供香港各佛教學校學生使用,並出版佛教青少年團報等等。

(二)在醫療服務方面,由本地籌建、於一九七零年落成、現為醫院管理局轄下成 員之一的香港佛教醫院,設有三百五十六張病床,設備先進。院方為使晚期癌症病人身心及精神上得到照顧,於一九九三年創立安養服務,成為九龍中醫院網路內唯 一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此外,還設有家居探訪,提供出院後延續的服務,協助病人享受家居生活。

(三)在教育服務方面,辦有政府津貼中學十三所、津貼小學八所,非牟利幼稚園七所。在幼兒服務方面,社會福利署在觀塘雲漢村撥出一塊地方供本會開辦第一所幼稚園,為年齡二至六歲的幼兒提供日托服務。該幼稚園佔地面積約437平方米,收容額為一百一十二人,定名為佛教慈慧幼稚園。

(四)在青少年服務方面,佛聯會屬下佛教青少年團現有會員約二萬名,經常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主辦分別位於東涌的佛教青年康樂營以及位於銅鑼灣的青少年中心,為六歲至廿五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有益身心的教育及文娛活動。

(五)在安老服務方面,辦有大型政府津助護理安老院一所,可容納276名老人。另外會屬老人中心於二○○三年四月一日開始轉型為三所政府津助長者鄰舍中心及一所非資助長者文化服務中心,為長者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及文化服務。

(六)在慈善福利服務方面,每年舉辦農曆年歲晚慰問,探訪港、九、新界護理院及安老院,不分宗教,由佛聯會婦女及慈善福利委員會主理,每次活動均有義工協助,除派送禮品及利是外,更有粵曲表演助興。

(七)在葬殮服務方面,佔地面積2.65公頃的佛教墳場位於香港歌連臣角道,共有葬地三千八百餘穴,骨灰位四千六百餘個,供佛聯會會員及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墳場內主要設施包括地藏殿、思親亭、葬棺地、金塔地、骨灰庫及辦事處等。

從上述各項事業的類別和數字,我們不難看出,香港佛教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的輝煌成就,所有這一切,離不開香港八十萬佛教信眾的努力,更離不開八十萬佛教信眾的領航人——覺光長老的正確領導。

覺眾常懷慈悲願,

光壽無量福綿長。

長老雖已耄耋之年,但是法體康健,精神钁鑠,思維清晰,經驗豐富,完全可以繼續帶領香港佛教不斷走向繁榮和發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再幹十年會長不是問 題。長老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急流勇退,我感覺其淡泊名利、悉心扶持後賢之意是異常清晰的。感佩之餘,我們希望長老身退心不退,本著既往之愛國、愛港、愛教 熱忱,繼續扶持香港佛教沿著「人間佛教」的道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多作貢獻。同時更希望長老能夠繼續關心上海佛教的發展,不斷推動滬港佛教的交流和互動, 從而將滬港佛教的友誼和合作進一步推向前進。

 
 
因覺光大師引退所想到的二三事
◎夏金華

到 大師將退居的消息,我並不覺得突然。這是因為大師畢竟已屆八十七歲高齡,為佛教事業奔波操勞了一輩子,也該有一段完全屬於自己支配的晚景。再說,他本人也 一直有此心願,可惜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接班,加上佛教界大眾的一致挽留,盛情難卻,故而一拖再拖,延宕至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說起佛教,在中國的命運一向多災多難的。歷史上殘酷的「三武一宗」事件且不必說,近世以還,佛教又一次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從教產興學的浪潮到爭取佛 教權益的頻遭失敗,從僧伽制度改革的破產到佛教內部爭權奪利的相互消耗。大師親眼目睹了這一切,深深感到末法時代的痛苦現實。但是,面對如此的形勢,大師 不僅沒有氣餒,反而進一步激發起他為法忘軀而竭盡全力的勇氣和信心。

大師立足香港,放眼世界,高瞻遠矚,對於復興佛教有著自己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要使佛教具有的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它的某些內容 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佛教的洗禮,這是佛法久住於世的最可靠的保證。於是,大師由此聯想到仿照南傳佛教國家的慣例,爭取 將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日作為香港市民的公共假日。然而,在當時英國人統治下的香港要取得這樣的地位和實現如此的目標,真是談何容易!幾度努力的遭遇挫折,沒 有動搖大師的一貫信念。他堅信祇要是上順佛菩薩的聖意,下合廣大香港同胞的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在仔細分析了不成功的原因之後,大師決定改變策略,以待 時機。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順利回歸。此後不久,大師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對《基本法》尤其是宗教條款的起草,頗費心力。 尤可稱道的是,終於實現了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為香港公共假日,嘉惠民眾。這是近代以來佛教史上罕見的重大事件,大師的功德無可限量。同年,又因機緣成熟, 促成中央政府批准北京佛牙舍利蒞臨港島,當時有超過四十萬的市民前往禮拜瞻仰,滿心歡喜。回歸後第五年,大師再一次為佛教爭光,並得天時、地利、人和,所 以成功迎請陝西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來港供奉,又受到百萬信徒及各界人士的瞻仰膜拜,成為前所未有的不朽盛事。

大師又是那種捨己為人的人,為了香港、內地乃至於全世界的佛教事,他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用佛教的話說,是謂「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種精 神從何而來?這是人們所關心的。記得天台宗的前輩大師智者在石城回答弟子詢問所得果位時,曾說這樣的話:「我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祇五品內位 耳!」意思是說,本來如果自己不領導大眾焚香熏修而顧自精進不懈的話,是一定能夠成佛的(淨六根),現在由於事實上捨己為人,所以祇得了五品弟子位。這是 佛教常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一直以來,天台人往往以智者大師的所作所為為效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將天台的精神薪 火相傳,未曾斷絕,大師是天台宗的四十六傳人,曾創辦香海正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至今不輟。並設寶靜大師紀念堂及衣缽塔,又會同海仁、筏可、優曇、陳靜 濤諸法師居士,重組香港佛教聯合會。又創立觀宗寺,作為重興天台四明教觀宗風之道場。多年來,大師一以貫之的努力不懈,應該是受到智者大師榜樣的感召而為 佛教默默奉獻,又無怨無悔的吧?更為難得的是,大師還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寬厚長者。記得一九九○年夏日,我去香港時,曾特地去觀宗寺拜訪他老人家,他一幅慈 眉善目的菩薩像,說話慢聲細氣,和藹可親,祇是說到佛教缺乏可用的青年人才時,才顯出憂心如焚的模樣。這時候,周圍非常安靜,偶爾能感覺到遠處汽車駛過的 震動,大師的聲音在殿堂裡回蕩。殿堂正中央是釋迦尼佛的聖像,左右兩旁分別是迦葉和阿難,前面放著兩排古典家具,整個陳設莊重而典雅。當時,《香港佛教》 的主編秦孟瀟居士也在座,他談笑風生,講一些叢林裡有趣的小故事,氣氛十分融洽。

中午時分,大師堅持要親自陪同我們用膳。席間,大師一邊吃,一邊還特別指著阿難的像,語重心長地說道:「佛教必須要有這樣的接班人,才有復興的希望啊!」大師說話時充滿期待的神情,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由於秉持這樣的理念,大師在晚年還千方百計,積極創造條件,協調各方關係,籌備開辦香港僧伽佛學院,第一次招收內地的年輕僧侶,赴港修學,著力培養佛教的 後繼人才。現在首期學僧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不但學業大進,比以往提高不少,而且積累了相當的社會經驗,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以後的弘法利生打下扎 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大師對未來佛教的悲心宏願。

正因為大師有如此的品格和精神,所以他始終受到香港佛教界的四眾弟子及廣大市民的景仰與擁戴,當得知他要引退時,人們都表現出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大家幾乎又是再度請求大師以香港百萬信徒為念,也為世界佛教的前途著想,帶領眾生行菩薩道,歸佛淨土,未知能如願否?

 
 
禪修與人生
——楊佛興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演講

一、成就大事,須具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

你們正值青年時代,來到這所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伯明罕大學讀書,可說是具足了天時、地利的優勢,希望你們立大志、成大事。能否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於「人和」。要搞好人和,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

我國盛唐時代,種種因緣和合,人心向善,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專心研究和發明創造。

例如,唐 代一行禪師——即當時國際著名的科學家張遂,通過禪修,提高了靈慧性,智慧超群。他精通數學、天文、歷法、地理、風水等,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時鐘,成 功地測量出了子午線一度弧長,第一個發現了恒星位置非恒的現象,比歐洲人早了一千年;他還測量修正了一年四季二十四個節氣,為當時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很大的 貢獻。那時並沒有精密的測量儀器,所有測量儀器都是一行禪師自己創造和製造的,這可說是當時世界上很大、很難的科技問題,如果當時有諾貝爾獎金,應第一個 頒給一行禪師。

此外,唐朝工農業的生產力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比如建築、陶瓷、絲綢等工藝都是世界一流的,質量優美,而哲學、教育、文化、藝術等也都講求真、善、美,以致盛唐時期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先進、文明的國家,被外國人稱為「禮儀之邦」。

當時的華人「人和」很好,到處受到外國人的歡迎和尊敬,如今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仍有唐人街,老華僑回國還說返唐山,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

可惜,文革時期,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無情地批判和破壞,從此,人心變壞,世風日下,加上近十多年來教改方針和管理方法的失誤造成校風和學風不正,以致今 天的中國留學生在外國人看來已失去了原來的「禮儀之邦」的光彩,乃至對現代的中國留學生頗有微詞。我們反思自己的現實情況,也感到慚愧。

但對任何群體都不能一棒子打死。當代的中國留學生中仍不乏宿根深厚、心地善良、聰明能幹的人才;況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 務之急是要有自知之明,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虛心、誠懇、明智而優選地吸收外國人的先進科技和文化以及思想品質的精華。

例如,人際交往要誠信,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力所能及的事要主動、耐心地幫助別人,時時處處注意我國的傳統教育——「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知己知 彼,將心比心」,做人要有報恩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與人長期相處,難免會有一些是非爭端,對此,既要堅持原則,以理服人,又要注意「小不忍則亂大 謀」,對某些小事不要斤斤計較、執著不放,謙讓、和善、肯吃虧常是解決問題及得到「人和」的好辦法。

我們如能堅持上述思想品質的修持,自強不息,必能逐步改變外人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逐步達到「人和」的目的。天時、地利、人和三事具足,得道多助,就能減輕壓力、心情愉快、成就大事。

二、智力、勤奮、性格決定人生命運

現值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經貿全球化,工商產品日新月異,既要不斷提高產品的先進性和質量,又要不斷降低產品的成本,才有競爭力。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智 力和勤奮都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人的心靈也。心靈敏銳,才能多所發明創造,快速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然而,人的智力往往是先 天性的,勤奮也受到人身精力的限制;此外,人的性格的好壞也影響到人生事業的成敗。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人的性格不好,到處受人憎厭,當然難有好的機遇;就 算有了機遇,也很容易消失。性格不好的人與家人也難以相處,經常吵吵鬧鬧、心懷憤怒和煩惱度日,這樣的人生命運很可怕。

若問:人的智力和性格有何妙法可以改善?答曰:

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為,通過禪修令淨賴耶識,是可以改變人的智力和性格的。其原理如下。本來一切眾生都有靈明的自性,但由於無始以來自己所作所為的惡業和染 業,有作用力則必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所形成的無量無邊的無明業種覆蓋了靈明自在的心性。這些無明業種都儲存在人的神識(或稱藏識,學名阿賴耶識)中,無 明業種的厚薄或污染程度的不同,相應於其人的愚、智也不同。比如,一個人的無明業種較薄、染種少、善種多,這個人就聰明能幹、富裕;反之,如果一個人的無 明業種較厚、染種多、惡種多,這個人就遲鈍、貧困、落後。如能懺悔、改過、永不復作,堅持清淨、至誠、精勤、報恩四心,通過禪修,令淨賴耶識,沖破無明障 礙,逐步消除無明業種,人的靈慧性也會隨之逐漸提高,這樣就能深入世法之中,提高學習水準和工作質量,多所發明創造,乃至永遠靈明自在。又,人的性格不 好,主要是由於阿賴耶識中存有嗔的業種和其他罪惡業種,這種人的性格很難通過意識層面的說教加以改變,就算是用嚴厲的刑罰,也僅能使其一時畏伏,就如大石 壓草,由於惡種仍深藏於阿賴耶識中,一旦搬開石頭,毒草又會重新生長出來。所以,勞改釋放犯往往劣性不改,重新犯罪;必須令淨賴耶識,將劣性業種清除掉, 才能將其徹底改變。

以上所講的道理不是泛泛而談的說教,而是有真人真事的實例。此次跟隨我來英國的我的學生中,有碩士、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醫生、教授、講師,他們通 過禪修,都有真實的法效,乃至意志、性格、身體、容貌、智力、命運等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們之所以要花費精力、財力跟隨我來這裡,就是因為他們通過禪 修得到了真實的法效。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建議你們不妨和與我同來的學生交朋友,交流經驗,互相探討。

 

三、情感問題:大破凡情,定慧等持,妙喜無極,空樂不二

這個問題,我想請坐在我身邊的角建瓴博士來跟大家談一談。她是華南師範大學的博土后,剛出站兩年,現任暨南大學講師兼主治醫師,青年人所要經歷的感情問題她都經歷過,所以由她來講比較容易切合你們的心意。

角建瓴博士:情感問題是青年人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給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情感問題是影響「人和」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自廿六歲時起跟隨楊老師坐禪,至今已快十年了。我認為,禪修對解決情感問題確有其獨到之處。

馮達庵先生所著《法華特論.陀羅尼品》云:佛性要旨,慧定等持,不得缺一。慧而無定,莊嚴不彰;定而無慧,活用不作。內觀自心惺寂,裡面原有交融之樂,不待形諸色相。凡夫畸形發展,兩性失其平衡,遂有男女之分。男偏慧門,女偏定門……」

每個人既有定的種子,也有慧的種子,而男性偏慧,女性偏定,通過禪修,可使定慧等持,從而發現清淨的法樂。即向內尋求定與慧的平衡。

普通人無法發現這種法樂,所以殫精竭慮來追逐世間男女之樂,從而滋生很多家庭、社會問題。從生理角度講,人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出現明顯的性別傾向,男性 的雄性激素激增,女性的雌性激素激增,異性之間互相追求,以尋求世間的歡樂,但這種歡樂易變而難守,而且往往樂極生悲,樂為苦本。

我在跟隨楊老師學禪之前,也遇到了很多情感方面的問題:在家裡經常吵吵鬧鬧,很是煩惱,雖然當時有很好的機會在學校讀書,但內心卻無法平靜,不能安心學習。幸而遇到楊老師,楊老師教導我們:禪修要「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堅定,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精益求精,順境不染、逆境不變,愈是艱險愈向前、愈是孤寂愈精進,直達菩提,圓滿成就,演進不息,隨緣利益眾生」我 跟隨楊老師坐禪十五天後,即感到自己在智力、身體、情緒上都有了顯著的改善。我每天花很多時間用於禪修,但我的學習質量和成績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顯著提 高,以至我以優秀的成績提前一年攻讀博士學位;我的性格本來瞋心很重,容易發脾氣,但通過修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令家人感嘆。這要歸功於禪修和楊老師的 加持、教化。通過跟隨楊老師坐禪,我親身體會到了定慧等持的清淨法樂,這種清淨的法樂幫助我抵禦了名利、情感的誘惑,使我能夠把握機會靜心學習,以至能夠 順利地拿到碩士、博士學位,之後又順利地進行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大多數人向外尋求定與慧的平衡,很多時候因為不如意而走向消沉、墮落。我認為:通過禪修而達到的內在的定慧平衡是一切快樂之本;對青年學生而言,禪修更有利於學習、自利利他、服務社會和大眾,使我們的福、慧、定不斷增長。

關於青年人的情感問題,我補充兩點。

現在,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已不斷消失,很多人都沒有道德觀念。青年人大多有喜新厭舊、愛恨無常的心態,因此,青年要用理智來對待情感問題,切忌沖動亂來;一要有自知之明,二要有知人之明,否則彼此相愛,卻很容易從喜劇變成悲劇。

舉一個例子:一 九九七年左右,河北中醫藥大學一位女學生與同班同學談戀愛,畢業後一起被分配到河北最窮的地方工作。起初,為了感情,二人還能同甘共苦;但婚後兩三年,女 方生了孩子,男方開始喜新厭舊,要逼她離婚,男方的家人也對她不好。女方感到非常痛苦:不離嘛,這樣的家庭怎樣呆下去;離嘛,自己已經有了孩子,漸變殘 花,還有誰會喜歡呢?雖然痛苦,卻也無可奈何。這是經驗教訓之一。

第二個問題,現代人不講道德,性病和愛滋病廣泛流行。現代青年又時興網上談戀愛、同居,在彼此不瞭解對方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同居,就有罹患性病、愛滋病的危險。萬一染上愛滋病,一切都完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必須注意及之。

附說:(一)佛學《證道歌》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云:「先以欲鹇牽,後令入佛智。」這是果地菩薩隨緣方便化度眾生的方法,凡夫切莫倒果為因亂來,以免惡報。

(二)佛教認為:在家居士當然可以結婚成家,但最好是志同道合,互助互勵,彼此講求道德,關心對方的人身安全以及生活、事業、工作等等。

 
 
道心永不退,勇猛恒精進!
——我的學佛經歷和感想
◎蔣聖華(英國劍橋大學化學博士)

頂禮十方三世佛菩薩!

頂禮唐密歷代祖師、執金剛神一切護法!

頂禮師尊楊佛興大阿闍黎!

僅把自己修學的經歷和一些感受寫下來,給其他同修們一個參考。希望大家道心不退,盡心精修,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我並不是從遇到楊老師以後才開始修學佛法 的,我自己是經過了差不多十年的摸爬滾打,讀了無數遍的《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祈求諸佛菩薩加持,讓我得遇明師,才得以有福報因緣遇見楊老師,開始 真正意義上的修學佛法的。這一點上,也許老師門下其他的同學都比我有福報的多。也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如此殊勝的機會,努力精進。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還是和佛法有些緣分,我很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三年的夏天到廈門玩的時候,在一個寺廟前,正好碰到作法事,當時鐘鼓響起的時候,覺得全身熱血沸騰。但是當時還沒有學佛,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祇是覺得自己對這個音樂很有感應。

準確地說,我的修行是從十一年前開始的,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六年左右的時候,具體時間已經不記得了。那時候我正在讀大學,應該是大學四年級上學期。一次去 書店無意中買了南懷瑾先生的幾本書。當時自己對中國的歷史哲學之類的書籍感興趣,就把南先生的書全買下來。有一本《金剛經說甚麼》。我當時看不懂,真是慚 愧,即便是南先生的話很淺白,都不能明白,可見自己業障之重。糊里糊塗的,也不知甚麼原因,可能冥冥之中,有佛菩薩的引導,每天中午午休前我都會讀《金剛 經》原文,自己也不懂甚麼意思。結果很快就有了好的果報。當時廣州一個世界知名的外企公司(寶潔公司)到我們學校去招聘。上千的人去報名,層層面試,祇招 收幾個位置,要畢業的學生都擠破了頭想進去。我其實一點兒也無意報名,也是糊里糊塗被好友拉了去,就渾渾噩噩過了數輪筆試面試,最後被錄取了以後還以為在 做夢。結果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的時候工作就敲定了。而我其他的同學還在找工作。當時就已經知道工作以後工資加上房屋補貼差不多有四千元一個月,想想一九九六 年的生活水準,這已經是極為優厚的待遇了。現在回想起來,是我每日誦《金剛經》的結果,在不知不覺中諸佛菩薩就已經加持了我,給了我諸多世間法上的福報。

其實當時對於甚麼是佛法還是不瞭解。我母親的一個朋友是佛教徒,每次回家的時候,她就會和我講講佛法,鼓勵我多讀佛經。在她的幫助下,我在一九九八年求授 了三皈。但是那時我的福報還不夠,無緣找到一位有真修實證的大德指導我修行。所以多年來祇是有一些師兄教我讀佛經誦佛號,他們都勸我不要著急,因緣成熟的 時候一定會有老師親授我的。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我陸陸續續在讀《金剛經》,慢慢地能夠從完全不知所云到瞭解一些皮毛。多年以來一直在佛法的門外遊走,不能 登門。

二○○一年的時候,生了場病,一直低燒了幾個月,吃了退燒藥,祇能好一兩個鐘頭,繼續發熱,渾身酸軟無力。在醫院看了幾次,都檢查不出甚麼毛病。當時心裡 胡思亂想,想自己是不是得了白血病或者其他更嚴重的病。過了很久才查出是支氣管和肺部的病。這個病,還真是來得莫名其妙,去得也莫名其妙。這次病,對我的 人生態度影響很大。病癒之後,十分彷徨,覺得以前追求的東西都是一場空,當你遭受病痛的時候,甚麼都是假的。總是覺得生活中似乎少了些甚麼,心裡總是無法 安定下來。這場病,對我的打擊還是很大的,對於生活覺得很是無力。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過這種對生活的無力感。當時剛好也遇到事業上的瓶頸。所以就決定出國 深造,希望能夠換換環境。我當時正在讀在職研究生,就決定準備讀完以後就出國。有了這個計劃以後,就一心準備出國的事宜。自己一直讀《金剛經》,總覺得和 這部經有緣,也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加持,使申請順利。為了出國的事情,專門到寺廟中求過菩薩,希望保佑我。結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申請了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還 有其他幾個英國的大學,劍橋和牛津我覺得沒甚麼希望,祇是寄希望在排名遠遠靠後的幾個學校。也許人私心裡還是虛榮的吧,即便覺得沒希望,還是想試一試。我 在寺廟裡,虔心祈求能夠讓我上劍橋。沒想到劍橋竟然錄取了我,二○○三年一月份就來了錄取通知書。牛津也給我來信,如果我補足資料,他們也會錄取我。結果 好的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當時深信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更加加深了我對佛法的信心。

在二○○三年的秋天我負笈漂洋過海,來到了大洋彼岸攻讀博士。在這裡我也是斷斷續續地讀《金剛經》和《六祖壇經》。出國後,經常上網,所以有機會到佛學的 網站去修學。常看到一些法師演講的錄影,後來自己加念《普賢行願品》和六字大明咒。當時尋求明師的願望更加強烈,希望自己早日得遇明師。我希望在英國吃 素,開始努力了幾次,但都沒能堅持下來;一些師兄勸我說吃素的機緣還沒有成熟,機緣成熟了以後,自然就不吃肉了。二○○四年十月的一天,我在吃肉的時候, 突然覺得十分噁心,從此開始不再吃肉,包括魚和海鮮,於是明白機緣成熟了。至此以後,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反復過。在英國,吃素的人很多,還有人一點動物的東 西都不沾,連牛奶和雞蛋都不吃,所以我吃素沒有遇到困難;反而是回國的時候,遇到以前的老師和同學,他們無法理解,諸多勸我吃肉,但是我在英國吃素久了之 後,連聞到肉味都覺得噁心,現在有時連雞蛋和乳製品都不能沾。由此也可看來,在國外吃素還是得到了助力,這一點比一些同學要幸運很多。

在英國期間,我一直祈禱能夠遇到一個具緣上師,能夠一門深入。這個緣終於在二○○五年六月份的時候具足了。楊佛興老師來劍橋的佛學社講學,我有緣由老師傳 授了准提簡法。遇到楊老師之後,我才真正知道甚麼是佛法,甚麼是修行。以前不管念了多少遍佛經,於佛法的路上實際都還是茫然無知的。然而對於這十年的門外 徘徊,我並不後悔,諸佛菩薩終究還是應我所求,讓我遇到真正的明師。當時老師在劍橋傳准提簡法的時候,自己還渾渾噩噩的,覺得好像是糊裡糊塗地受了簡法。 但是今天再回想起來,那一天正是我自己新生的一天。從那天開始我真正地開始走上了一條新生的路。這一點上還要感謝芳姐和其他幾位和老師同行的同學。老師當 時在劍橋的行程安排祇是一場佛學講座。講座之後,我本來想離開了,記得芳姐站在門口,見到我就和我聊了起來,然後和其他幾個同學也聊了聊。芳姐她們鼓勵我 去和老師聊聊。當時圍著老師的佛教徒很多,後來應大家的要求,老師才臨時決定在第二天加一場打坐,所以我才有機緣學了簡法。如果當時芳姐不在門口,我就離 開了,很有可能就和老師擦肩而過了。現在想來,覺得自己非常的幸運。

老師離開後,我每天修准提,開始的時候心怎麼也靜不下來,慢慢地就好了很多。說到這裡,有個插曲,就是我的法名——聖華。在老師給我起這個法名之前,有一 天我走在路上持大輪金剛和准提真言的時候,就在想應該把自己想像成為一朵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想像著諸佛法流加持自己,洗滌自己的業障。然後第二天還 是第三天,就收到慧聖的信,說老師給我取了一個法名,叫聖華,一朵西方淨土中清淨的蓮花。當時的感覺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這個時候,真的是和老師有一種心心 相應的感覺。說這件事,我主要是想告訴大家我自己修行的一個體會,就是要和老師心心相應。我每次打坐無法淨下心來的時候,就會想到老師在加持我,這樣我就 很快靜下心來了。這個時候,雖然在空間上我和老師遠隔重洋,但是在法界中,老師總是在我的身邊。慧聖,角姐和唐師兄也都告訴過我們,要經常憶念老師。這也 是我真實的體會。

本來當時做博士論文的研究中遇到了瓶頸,修了准提以後,得到了世界各地的一些研究人員的幫助,甚至是主動幫助。這都是修了准提之後,得到了助緣。結果到了 十一月的時候,自己懈怠了,好多天都沒有打坐修習,結果我的實驗設備在實驗過程中莫名其妙出了一個特別大的問題,無法進行下去。當時沒有人能解釋為甚麼出 了這個問題,按照常理,這個問題絕對不會發生。後來我反省自己,是自己的懈怠,佛菩薩提出警告。當時自己驚出了一身冷汗,幸虧祇是一個小的警告,祇是設備 的問題,自己沒有受傷。所以自己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無一不知,無一不曉。

二○○五年聖誕節回國後和老師待了一個月,還遇到了其他隨老師共同修學的同學。同學們都非常精進,讓我十分欽佩。接下來的這半年,我也努力修學,盡量堅持 每天打坐。自從和老師學了准提簡法以後,短短一年的進步比我之前的十年的摸索加起來還要大,真是三密加持,進步神速。佛經上很多以前不懂的,現在可以懂 了,隨著修行的進步,每天還有更深的理解。學佛中的助緣很多,比如我希望請到一本《妙法蓮華經》,就有師兄主動送給我;我心裡希望能有一本馮達庵大阿闍黎 寫的《法華特論》,隔了一段時間就有了機會得到一本。讀了《妙法蓮華經》的《普賢勸發品》中,希望能夠發普賢心,行普賢行,馬上就有了一些殊勝的感應。真 正是,佛法真實不虛,有求必應。我也逐漸發現自己生起慈悲心,出離心,平等心。現在我父母和姐姐都學了簡法,我五歲的外甥女也在持准提真言。在家裡我的修 學沒有遇到困難,而且幸運的是,我們全家都得到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和老師的加被護念,能夠修學唐密。我在修學過程中取得的進步,能夠讓我知道如何能夠更 好地勸服家人來修行,尤其是我的父親。正像《華嚴經》中說的「先以欲牽引,然後令入佛智。」我想可能也是因為我這十年的讀誦《金剛經》,把這方面的逆緣給 化解了;也因此能夠遇到老師。我堅信,祇要自己努力修習,在老師的加持下,是可以轉化修行過程中碰到的任何阻力和逆緣的。

修行中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在世間法的提高上。尤其最近幾個月這種感覺更加明顯,好像突然有了一種開竅的感覺。在與人相處中,總是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這樣就能減少矛盾,和睦相處。我發現現在很多勵志叢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內容,和佛法所說的基本法理是一致的,要尊重對方,以對方優先。其實,如何能在世出 世間成功,更多的是需要智慧。而這種智慧,會由修行的進步中逐步提高,這個智慧可以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如意。回去翻翻大乘經典,諸佛菩薩已經告訴了我 們如何工作學習修行。我們要做的就是勇往直前。

在英國,我有很多基督教的朋友,關係很好。剛開始和他們學《聖經》,祇是抱著瞭解西方文化和歷史,提高自己英語的態度。後來瞭解多了,覺得和佛法有些抵 觸。這些基督教的朋友總是希望我能信上帝,他們總認為祇有上帝才是全世界的救贖。他們在知道我是佛教徒的時候,很想把我引導到基督教上去。我曾經對這一點 覺得很反感。在內心裡,覺得佛教和基督教還是有些衝突。但是隨著我修行的進步,我開始用佛教的語言來理解聖經的教義,能夠從佛法的角度去詮釋。自從這樣以 後我發現自己對《聖經》也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基督教中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心,還有懺悔等等很多方面,和佛法是一致的。我現在真正相信,佛法無所不包。當我用 《聖經》的語言來向我的朋友講解佛法道理的時候,我和他們有了更加坦誠信任的溝通,互相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這一點也是佛陀開示的四攝法中的「愛語」,用對 方喜歡的語言來攝受對方。

任何修學,都離不開一個信心。如果你堅信諸佛菩薩的加持,就會有殊勝的感應。在我沒有真正入門的時候,每次去寺廟中祈求的時候,都沒有私心雜念,具足信 心。往往這樣,佛菩薩就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幫助我。如果我摻雜了私心,或者不敬心,所求之事多半沒有成功。在修法過程中,會有諸多逆緣妨礙修行,甚至是動 搖信心,越是這樣,才說明修行有了進步,才越要堅持;等你堅持修行,堅持回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就會發現逆緣在逐步消除,這時候業障也逐步消除,修行取得 進步。當你修普賢法的時候,把自己當作普賢菩薩,在生活中落實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當你修觀音法的時候,把自己當作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把修行 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進步更快。如果還沒有遇到和你有緣的上師,就求諸佛菩薩加持,讓你盡快遇到。自從跟隨楊老師修法以來,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進 步,這也讓我對老師和佛法更加信心百倍。信心和堅持是關鍵,我堅信祇要你願意就一定可以做到。

我在修法路上,才剛剛開始,比起同學們差得太遠。我和老師修學才一年,就已經取得了飛速的進步,無論是佛法還是平常做人做事上。我一直在感慨,遇到老師的 時間太晚了。如果在我在國內的時候就能和老師修學,那我今天應該會更加不一樣。我自己業障深重,在今後修行的路上還會遇到更大的困難,也希望和同學們一 起,克服在修行上遇到的更多的困難,道心不退,勇猛精進。發心精修,希望終生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努力。把我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供參考,大家互相進步。 

(註:在網上看到一些人寫了他們的佛學經歷供養大家,以讓別人生起對佛法的信心。

今天把自己的經歷整理了一下,寫的過程中,自己對老師的信心更進了一層,就像我在文中寫的那樣,我覺得和楊老師心心相應。寫的過程也讓我有一個機會能夠總 結一下自己修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希望能夠和讀者們交流,共同進步。也許我的經歷對一些剛接觸佛法的人們會有些幫助,讓他們能生起對佛法和楊老師的信 心。)

 
 
丙戌秋日紀賦
◎高志其

編者按:

著名辭賦家、文化學者高志其將最近的思想日記整理成文,或以賦文直接撰述,或以白話轉著為賦,而形成了《丙戌秋日紀賦》,恰如高志其先生言:靈感啟示隨 想,無時無刻不在迸濺之中,從萬事萬物中皆可看到事物的本質,一一無不涉及到哲學的本源。而這也是文化的真實內涵與根本所在。從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學者的 思想歷程與哲學境界是如何一路走來的。

現發表如下,以饗讀者,以期大眾共鳴而共音,共建和諧文化、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

 秋日紀賦之一

心 偈

憶往昔,心念妄流,如浪卷湧,滾滾而來,似雲蔽空,滔滔而至。

待何夕?覓得定海神珍擎天柱,霎時風消雨亦歇。玉宇萬里無埃塵。

再且看,《心經》一卷光曜耀,亦無神珍亦無柱。

二○○六年八月初

秋日紀賦之二

六祖緣何以開悟

六祖慧能,緣何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斯意云何?蓋由文字般若而至思想般若,由思想般若而至思維般若。由思維般若而至境界般若,由境界般若而至實相般若也。

由一至三,一瞬之間,倏忽頓悟以見性;由四至五,守性三年,如如不動之條件反射,亦非如如不動,亦非條件反射,遂陳「非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之境也。

蓋於心性一道,瞭若指掌!

二○○六年九月四日

秋日紀賦之三

佛法無多子

思想萬千,思維於一,思想為性質,思維為本質,故思維一境,皈依一境,便見真諦與實相。猶文殊云:由一法而入。

守性一道,大抵如是。

夫惟大氣若定,大心若定,大光若定;大願若定,大愛若定,大欲亦若定;時空若定,宇宙若定,非時空非宇宙亦為定也。

「元來佛法無多子」。

                     二○○六年九月四日傍晚

思於往阜成門工商行交電費,

  騎單車而行際。

秋日紀賦之四

聖魔不兩立

世間妖魔化,世間畜生化,世間無仁義,世間無誠信,世間無禮儀,世間無德行,世間無人倫,世間無羞恥。此所以,國一日不可無聖,聖與魔不兩立。然為聖為魔,皆在一心歟。

所謂魔者,隨心所欲而恣意妄為,遂無所不用其極矣;所謂聖者,瑰意琦行而心有所規,猶日月之昭然而經天。

二○○六年九月十四日

秋日紀賦之五

觀法如如  

觀身是幻,觀心是幻,觀法亦為幻,觀他身是幻,觀他心是幻,觀萬法亦為幻。惟其本性為真,融入時空之本性,諸佛如來之本性。

是謂:一如實相,恒如實相,而永如之實相也。

然是恒永亦非恒永,是名恒永,是實相亦非實相,是名實相。

蓋無相對之可言,言語之可言也。

故佛云:「言語斷道,經行處滅。」斯義云何?一切言語,皆在相對。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晚

香港陳尚仁先生於北京東來順飯店請客,於門口等候際,觀他人握手有感。「觀身是幻」一句,悠然而生,遂成文於夜晚漫步際。

秋日紀賦之六

跳出各界去(一)

蟻眾蟻王與蟻界,蜂眾蜂王與蜂界,蛇眾蛇王與蛇界,狼眾狼王與狼界,猴眾猴王與猴界,人眾人王與人界,鬼眾鬼王與鬼界,魔眾魔王與魔界,修羅眾修羅王與修羅界,天人眾天人王與天人界,聖眾聖王與聖界,跳出一切界。

跳出一一眾生界,一一風俗與習慣,一一觀念與欲望,一一世界與時空,俱皆不留與不住,虛空廣大盡自由。

  

二○○六年九月中旬

秋日紀賦之七

跳出各界去(二)

   

跳出人界,反觀人類,跳出鬼界,反觀鬼類,跳出獸界,反觀獸類;跳出神界,反觀神類;跳出文化,反觀文化;跳出科學,反觀科學;跳出哲學,反觀哲學;跳出宇宙,反觀宇宙;跳出時空,反觀時空;跳出虛空,反觀虛空。

猶東坡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

     二○○六年九月十九日子夜

秋日紀賦之八

我論戒定慧

云何戒定慧?先戒後定,戒即為定,定即為戒。

何亦故?千戒萬戒,定為大戒。千心萬心,定為大心。心不散亂,慧自出焉。即自不退之地,是為金剛戒,而金剛定也。亦為非戒非不戒,非定非不定,無戒無不戒,無定無不定歟?

此所以,定為戒之行,而定為戒之本也,惟定者大心,大智慧心矣。

二○○六年九月廿一日於洗漱際

秋日紀賦之九

論老子說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今曰:「天地無仁,亦無不仁。聖人有仁,亦非有仁。無為而無所偏私。」眾生自為芻狗,蓋皆有欲也。猶罏罅之可趁歟。世間縱有大仁,亦奈其何?

嗚呼!是貪者為魔,而惡者為鬼,淫者為畜,而欲者為人。無欲者聖佛也。

何以故?若心起欲,即墮相對。相對有時空,時空有生死。生死者循環也。是相對之境界,萬物皆為芻狗。流浪形骸,虛偽不實。

惟乎釋迦以無厭欲心,而臻三藐三菩提,脫卻時空與生死。本性如如,恒永真實,亦令無量眾生達此境地。此又焉何?蓋趨絕對矣。

是故老子雖慎終而溯源,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蓋未極歟?

惜哉!老子!我今謂然長歎息。是佛道之境界,幾許不同哉矣!

二○○六年九月下旬

秋日紀賦之十

繹《淮南子》說

「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誅兩之價。」建淨土者,非相對之種種。盍如也?是《淮南子》如是說,而吾如是言。

蓋為絕對心而絕對物,絕對境界而絕對之精神。

二○○六年九月廿一日子夜洗漱際

定稿於二○○六年十月一日

秋日紀賦之十一

秋 歌

青青草,草青青,隨風搖曳曳隨風,風在晚秋虛空裡。剎塵無限大。

人人悅,悅人人,一花一葉皆世界,一一世界皆菩提。無量諸佛在。

 二○○六年十月九日傍晚抱女兒恬恬於院門口散步,觀秋葉有感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寶華山」

江南句容縣龍潭寶華山隆昌寺,這是佛教最具盛名的律宗道場,不少古今高僧皆得戒於寶華山的戒常住。一般說來,寶華山的戒最嚴謹,在歷史上最為悠久,道風 好,僧人嚴律持戒,是中國傳戒最具權威性的道場。一個僧人在其他寺院掛單時,說自己戒常住是「寶華山」的,知客師傅就不須查三問四,受到一定的優越禮遇, 便送往「雲水堂」住下。

在過去大寺院掛單時,需要盤問一番,因為在舊社會時代,不少壞人混進師門冒充和尚,把頭髮剃光了,穿上和尚衣服和鞋襪,還弄一張戒牒,就到寺院去掛單了。 這些假和尚不會唸經,也不懂佛法道理,更不會遵守戒律。大的寺院知客師傅就要把關,不容許來「掛單」。如今,有些在大街上敲銅罄的化緣和尚,多數是假冒 的。凡是在「寶華山」受戒的和尚,一般不會胡作非為!比較信得過,因為寶華山戒牒最「過得硬」。

 

嚴格訓練

凡在寶華山受戒的,多數是過得硬的,因為寶華山的戒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在受戒期間(四十九天左右),對管教的堂師要絕對服從,不容有絲毫抗拒的思想和行 為。比如有一日堂師說:「太陽從西邊升起來的」!剛入戒堂的新戒子接口說:「不,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話音剛落,不由分說,手執楊枝的開堂師傅,隨手抽 打過來,大聲地說道:「誰說的?!」跟著又是猛抽楊枝數下,大吼一聲:「胡扯!」看了這一段話,讀者會感到莫名其妙!明明是這位開堂師「胡扯」,反而指責 新戒子是「胡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顛倒是非。有人會問:「在佛門裡竟會有這等野蠻行徑?」不!這是佛門對受受戒弟子的一種特殊訓練。因為一個剛出家的 人,年紀輕的火暴脾氣,有學問的狂妄自大,年老的人習氣毛病很多……諸如此類「怪病」帶進佛門裡來了。故受戒的人,一定要「過關」,猛打楊枝,其目的是打 掉周身的毛病啊!

 

智慧創造

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對四川大足石刻雕像仰慕非凡。而今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聞寰宇,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大足寶頂山是由宋代名師趙智鳳一手經營建 造,他是大足人,五歲出家,十六歲雲遊,參訪名山道場,瞻仰佛教造像,形成了自己對佛教造像的一整套印象和概念。廿歲就開始主持寶頂山石刻的建造工作,經 歷七十餘年,於南宋淳熙年間(一一七四—一二五二)完成。寶頂山地形奇特,整個地勢如一大彎月,十里巨巖高峻險峭,所刻全部內容卻井然有序,佛教故事也有 頭有尾,並充分利用寶頂的地形,以發揮藝術布局的感人優勢。例如隨山而下的猛虎、支撐巨巖的華嚴三聖,飛越人們頭頂的懸巖,則雕刻成風、雷、電、雲、雨等 諸神形象!而大面積的摩崖石刻則組成一系列連環故事。十牛十牧童更是陳列於人們面前的露天展覽,處於最佳的觀賞位置,這些都是趙智鳳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 智慧創造,具獲得理想的效果。

 

石刻藝術

在佛經中,說到諸佛菩薩與眾生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平等的。在《華嚴經》有段經文說道:「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諸 佛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等正覺。」古代匠師們 依據經文所示的精神,賦予造像以各種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如北山心神車窟的文殊、菩賢、觀音等菩薩像都是有神有情的生動形象,充分的人性化,這是大足石刻 的又一特點。從藝術風格來看,大同雲崗石窟所呈現的是印度犍陀羅的影響顯而易見。在洛陽龍門石窟中,已可看到外來藝術與中國傳統的交融,如奉先寺主佛大盧 遮那佛高十七點一四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這已體現石刻造像的中國化。大足石刻更是吸取了北方石刻藝術 旳優點後結合中華民族藝術特色的一種全新創造,這是大足石刻的第三個特點。我們還可發現,大足石刻在建造時有計劃,按一定規範逐年完成的效果。

 

長壽之道

人人喜歡長壽,佛家讚頌高僧曰:「無量壽。」帝王歌頌為:「萬壽無疆!」事實上,人類有「生」必有「死」,這是定律,誰也逃避不了。但延長少許「壽命」, 是完全做得到的,當然壽命是有一定限數的,絕對不可能無限止的延長。其實,人活到一百多歲已足夠了,超過此界限,活著實在沒有甚麼意思了,在生理上變化會 相當大,眼花、耳聾、牙齒脫光、頭腦不靈、不能走動、大小便失禁,這樣活著,等於植物人一樣。因此說,一個人「長壽」固然是「幸運」,但「壽命」太長了, 就算不得「幸運」的事了,算得上是行「衰運」了。人活著,最緊要的,不是如何「長壽」,而是心情如何舒暢愉快,沒有煩惱為最重要。

有位百歲老人介紹長壽秘訣,七不、七心,現提供給大家。所謂「七不」:一、不抽煙;二、不喝酒;三、不生氣;四、不煩心;五、不食過量;六、不斷運動; 七、不斷祈禱。所謂「七心」:一、信心;二、謙心;三、愛心;四、善心;五、耐心;六、熱心;七、恒心。如果每個人能遵循此道,相信一定能有「長壽」之 道,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比較易於做得到。

 

提倡吃素

中國佛教界實行素食很久了,而且很嚴格遵守這一戒律。本來在印度原始佛教「戒律」裡並無「不食肉」的規定。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也沒有普遍禁止食肉。但大 乘佛教則認為食肉就是「殺生」!從南朝劉宋以後,開始流行的《梵網經》規定:「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南北朝梁武帝篤信大乘佛教,於是大力提 倡僧尼禁止食肉,並以法會形式告誡天下沙門,若有違反則嚴懲不貸。這樣,素食也就逐漸成為中國佛教風俗習慣的主要特徵之一,佛教素食大多以豆製品和蔬菜為 主,並把它們製成多種美味佳餚,別有風味,它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飲食文化,提高了民族飲食風味。

 

忌「鬧情緒」

人生最忌諱的事情是鬧情緒,因為情緒會把周圍的人對你的好感及友誼消耗掉。即是親如夫妻、父子、母女之間,鬧情緒的次數多了,也會傷害感情。無緣無故鬧情 緒,不是罵人就是擲東西,別人看了,會暫時忍受一下,原諒你,不同你計較,如果說,你經常發生類似的行為,別人是無法忍受了,唯一的辦法是:「敬鬼神而遠 之」!

有位心理學家指出,世界上唯一鬧得起情緒的人,是中外古今的帝王或獨裁者,因為他鬧情緒,別人祇好受著;他罵人,別人也祇能聽著,因此他可以隨時心情不好 就鬧情緒、發脾氣,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獲得一時的宣洩。清代慈禧太后就是最典型的人物,民國時代的蔣介石、馮玉祥、韓復䘏等人物,都屬鬧情緒的人物。 德國希特勒也是一個例子,他們鬧起情緒來,許多人頭要落地!至於地位卑微的人,實在不具備任何鬧情緒的條件,最好自我克制一下。因為你鬧情緒,沒有人會理 你。所有的人都會以不屑而輕蔑的冷眼看你;你鬧到最後,自己無法下台,可以說丟盡臉面,自取其辱。鬧情緒,看似小事,實暴露出很多的弱點。一個人常鬧情 緒,表示他無能力解決事情,無能力與人溝通,也無能力表達不滿,又無能力調節或控制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是極端無能的人,也是極端不適於與人相處的人, 這樣的人幾乎沒有甚麼可取。

 

不飲酒戒

禁止飲酒,是佛教「五戒)殺、盜、淫、妄、酒)」之一。佛教認為,酒可剌激性慾,使人邪淫。人飲酒過量易於失控,會犯下種種罪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教 的「不飲酒戒」,對身體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入胃腸道後吸收很快,尤其是在空腹第一小時能吸收百分之六十,兩個小時便被全部 吸收。酒精進入血液中後,均勻滲入各內臟器官,最後在肝臟中經過一系列十分緩慢的代謝,才可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據醫生說,一個人大量飲酒時,肝臟 處理不及時便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甚至死亡。在世界各地都有因酗酒而發生的不幸事故,是非常可怕的,每個國家都有法律約束人們不得酗酒,事實上收效甚 微。信佛的人多數能守「五戒」,「不飲酒」者比比皆是,這是佛教對人類社會有益之處,也可顯示出它超越法律的地方,可惜很多人不能深刻理解。

 

回頭是岸

人世間忙忙碌碌一生!活著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佛家的哲理,說宇宙、人生一大堆道理,最後落在一個「空」字上,所謂「四大皆空」!這是一切經義的精髓 所在。如此說來,人活著到頭來是「一場空」!那活著還有甚麼意義呢?所以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這種批評論點,從某角度來說,是有「一 定的道理」。但佛家最根本的道理是積極的!以「普渡眾生」為依歸。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 菩提。」在人類社會茫茫苦海中,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弄得天翻地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輪迴」中流轉不息,自始至終,執迷不悟!佛菩薩、高僧大 德發大誓願,渡化眾生,指點迷津,望執迷不悟者能回頭是岸。

 
 
世出世法
◎楊 釗

求 財 方 法

最近,與一位五十多歲成功的企業家閒聊時,談到目前的經營策略,不能靠「食力」,而是要「食腦」。對方則回答說:「是要食運!」簡單的一則談話,概括了求財方法的整幅圖畫。

綜觀社會上求財的方法,可以分為三種形式,稱之為「入流」:

一、靠力氣掙錢,稱之為「食力」。若能做到「勇」、「敢於打拼」、「勤」,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不怕吃苦,比普通人勝一籌,這樣的人往往也能取得一定的成 績,獲得成功,又或者出人頭地。如果想「食力」但懶惰,又怕「辛苦」,則稱之為「未入流之輩」,也就是說「未入格」。相書云:「入格者必發」。但要做到 「入格」、「入流」還是不容易的事。

二、靠頭腦掙錢,稱之為「食腦」。「食腦」包括「知識」、「觸覺」、「眼光」、「智慧」。

因此,現在社會推廣教育,強迫教育,實行免費教育,一切皆因「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脫離貧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成功模式。回想過去,「客家人」有一個傳統,不管家裡多窮,也要送孩子上學,因為他們堅信「知識才能令他們脫離貧窮」。

至於「觸覺」、「眼光」和「智慧」,更是成功企業家不可缺少的因素。若一個企業領袖的「觸覺」、「眼光」、「智慧」分數低,可以說,是無法帶領企業長久保 持成功的。所以,在卓越企業的「四大支柱」和「七大範疇」之中,都強調要有「卓越的領袖」,而卓越的領袖必須具備「市場的觸覺」、「對未來預測的眼光」, 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如何才能得到「觸覺」、「眼光」和「智慧」呢?

其方法在於學習和磨練。學習在於謙虛,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祇要了解「學無止境」,才能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若能「手不釋卷」、「投身 實踐」,不斷在書本中,在社會人和事物的個案中,挖掘、研究、模仿、試驗,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逐步形成「觸覺」、「眼光」和「智慧」。

在現代社會中,認為「食力」不如「食腦」,「拼命工作」不如「聰明地工作」,因此,不提倡「WORK HARD」(努力或拼命地工作),而提倡「WORK SMART」(聰明地工作)。

三、靠運氣掙錢,也就是「食運」。社會上往往有一種現象:「人算不如天算」,在學校裡成績高的人,出來社會未必勝過成績低的人;聰明的人未必比敦厚的人成 功。因此,出現一種案例,稱之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們祇能努力地工作、盡力地工作,至於結果,還要看看老天爺。因此,「機遇」、「運氣」被公認為 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何才能得到「運氣」呢?古訓云:「若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若問將來果,現在做者是。」若要知道你以前做得怎麼樣,你現在所得到的就可以明白了,若要知道你未來會如何呢?你今天的所作便可以知道了。

因此提倡今天要努力工作,善於播種,以後才有機會獲得豐收。現代管理學中也提倡要「學習投資」,「學習投資」是現代社會致富一個重要方法。也就是要「收穫」,必須播種、必須投資,祇要「有心投資」和「善於投資」,才能有機會獲得良好收成。

而播種的方法又是如何呢?稱之為「財施、法施、無畏施」,運用金錢幫助有需要的人,把自己的經驗與別人分享,提供意見給別人參考,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要太多的考慮、太多的擔心。祇有這樣,就會得到財運、貴人運,以及無數的機會和無數的助力。

對比現代西方社會,其成功之道是:三分知識、三分運氣、四分努力。其觀點不謀而合。

 
 
慈輝佛教基金會向惠州災區
捐贈二百萬元大米
◎林子釗

今年夏季,熱帶風暴「碧利斯」、「派比安」及「格美」連續襲擊惠州地區,以至暴雨成災,山泥傾瀉,江河缺堤,令農田變成澤國,大批房屋倒塌,災區經濟損失極大。

遠在美國的慈輝佛教基金會會長楊洪,知道家鄉的災情後,即時決定賑災,撥款二百萬元人民幣,全部用於購買糧食(約759噸大米),分別運到災情較為嚴重的 一區三縣,即惠城區、博羅縣、龍門縣、惠東縣。同時通知慈輝會幹事,一定要把賑災工作搞好,協助政府民政部門盡快把賑災物資送到災民手中。

二○○六年八月廿四日下午,惠州市副市長林添好出席「慈輝佛教基金會向受災群眾獻愛心捐贈大米」儀式,他希望各界認真做好救災工作,加大災後重建力度,幫助災民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願社會各界人士為構建和諧社會而作出努力。

 
 
今有戒公唯憂教
——訪普陀山方丈戒忍大和尚
◎廖自力

二○○六年五月九日,《香港佛教》秦孟瀟居士一行。朝拜普陀山,我隨行前往,並有緣親近普陀山全山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戒忍大和尚,眼見其特立獨行之行,耳聞其風詭雲譎之音,感受其隨緣應化之機鋒,慨歎其唯教是憂的悲切情懷,故作如下之真實記錄。

不在法衣 重在發心

在普濟寺齋堂用過早餐,我們回到靈鷲苑稍事休息,隨即《普陀山佛教》編輯正進法師領我們去拜見戒忍大和尚(以下簡稱戒大)。

見戒大難,因為要見戒大的人很多,而且都是一批一批的。會客室的正中間有一張不大的圓桌配六把椅子,這就是戒大會客的地方。兩邊靠牆各有一排椅子,客人必先搶佔兩邊的空位才有機會正始「移師」到小圓桌邊。我們在兩邊的空位上等了一會,待前一批客人離去,戒大才來接見我們。

秦老向戒大介紹說:「這位廖先生,是位作家。」

戒大看了我一眼,突然舉起手,指著我厲聲地說:「到了普陀山,怎麼還穿紅衣服?脫下!」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不友好」舉動弄懵了。要知道這件紅色的唐裝還是今天早上秦老送給我的,還沒穿暖吶。我正不知所措,一旁的戴國成居士趕緊把自己身上的紅色衣服也脫了下來。

戒大對戴居士說:「你不用,他脫下!」

有位居士見我仍在發懵,趕緊說:「戒大叫你脫下,你就脫下吧。」

我趕緊脫下紅色的唐裝。

戒大又對侍立在旁的正進法師說:「把你的長褂脫下,給他!」

正進法師也趕緊脫下長褂,遞給我。

我恍然大悟,連忙穿上袈娑,並跪下頂禮,說:「謝謝大和尚賜予法衣。」

戒大在我頂禮的當兒,看著我的頭頂,說:「頂上都開了一個洞了。我們這裡的和尚,修了好多年都沒有啊。」

在一旁的戴居士大聲說道:「你就別想回去了,你就呆在這兒吧。把你的資產都交給我吧!哈哈!」

我對戒大說:「其實我的心早已出家,祇是世間還有一些債務沒有償清。」

戒大說:「現在有些人出家,發心就不正。他就是看中和尚這身衣服。身出家了,心還沒出。」

我穿著戒大賜的法衣,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莊嚴從內心升起。我的耳邊彷佛迴響起一首詩,一首許久以來,經常在夢中響起的詩,而每次響起,都禁不住淚流滿面:

隱約有一道暖流幽幽地

流過我的渴望。燃燈人,當您手摩我頂

靜似奔雷,一隻蝴蝶正為我

預言一個石頭也會開花的世紀

 

要有正信 還要正供

中午,戒大設素宴招待秦老和我們。吃早餐的時候,正進法師就交待過我們:「等會中午和戒大一起吃飯,你們現在要稍微吃多一點。和戒大吃飯很難吃飽,因為他 會不停地說話,他說話你得聽啊,你不可能大和尚在開示,而你在一個勁地吃。所以跟戒大吃飯通常吃不飽。如果你會聽,懂聽,那肯定可以飽餐法味。如果你不會 聽,那就麻煩了,你就祇好徹底挨餓了。」

在餐桌邊坐下後,我問了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人修淨土法門,他們不修定,似乎也不講求發心,就一句阿彌陀佛,如果他們念不到三昧,他們能成就嗎?釋迦牟尼講淨土法門時,祇講給有禪定功夫的大阿羅漢,沒有一個凡人。而現在修淨土的,又多是些凡人,這是為甚麼?」

戒大說:「第一,要信,要正信。凡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都要信,不要懷疑。要先驗地信和非理性地信。甚麼叫先驗地信呢?就是不需要你去檢驗它。甚麼叫非理性 地信呢?就是要完全徹底地,不摻雜任何邏輯思維地信。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講的經都是隨機說法,就是有人啟請。唯有《阿彌陀經》是無人 請法,是佛自說。為甚麼佛要不請自說呢?因為人不信。為甚麼佛祇說給大阿羅漢聽呢?因為其他人沒這個根基,很難信……」

戒大一說起法來,果然滔滔不絕。所有的人都不敢動筷子。戒大自己也不動筷子。

「以前我在郭元興先生座下聽法,我們認為自己很聰明,善於發揮。班上有一個同學看起來很遲鈍,祇會死搬經文,不會發揮,大家都瞧不起他。但考試的時候,郭 先生給他的分數最高,而我們這些自以為很聰明很會發揮的人,郭先生給的分反而不高。當時很多人想不通。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會讀經,按佛說的去做,這樣才 叫正信。有了信,才會有願行,有願行,就一定會成就。」

說到這裡,戒大看了我一眼,說:「不要法執。」

又說:「也不要認為人家祇會念阿彌陀佛,就是凡人。不要分別。」

我見戒大幾乎不主動夾菜,祇吃侍者夾上來的菜,夾甚麼就吃甚麼。吃上一兩口,又放下筷子,繼續說:「要有正信、正見、正行、正發心,還要有正供養。現在很 多居士,一見到出家人就供養。居士們這樣發心當然好,但我們一些出家人,他受不起這個供養。他供養多了,他就不修行了,他就專門去貪求供養,結果是毀了道 心,斷了慧命。所以我建議居士們不要亂供養,要供養就供養那些真正的修行人,這叫正供養……」

這時侍者在戒大耳邊說,有客人在接待室等著要見戒大。戒大仍意猶未盡,侍者催了兩次,戒大才收住話頭,說:「先走一步了,晚上再請你們喝茶。」

這時我才發現,一頓飯下來,我們肚子吃得飽飽,法味食得多多,祇有戒大一個人,他好像沒吃甚麼。正進法師說:「戒大請人吃飯,他自己也挨餓。」

野老談天,當機施茶

晚飯後,我們按時來到了戒大的會客室——一個緊挨著靈鷲苑的小屋子。

戒大說:「秦老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今天請你們喝最好的茶。甚麼才是最好的茶呢?綠茶不是,綠茶性寒;紅茶不是,紅茶性熱。會喝茶的人祇喝普洱茶,祇有普洱茶不寒不燥,性溫。修行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茶。」

秦老說:「喝茶可以修行。有人去向趙州和尚問禪,趙州和尚就說:喝茶去。」

戒大一邊裝茶,一邊說:「對,喝茶去。你們喝了沒有?沒喝我請你們喝。現在我就給你們泡茶。我喜歡給人泡茶。我這裡泡茶的水不是一般的水啊,這是普陀山的 山泉水。這茶呢,也不是一般的茶。喝茶就是要喝好茶。怎麼知道是好茶呢?凡是帶長的,如省長、市長、縣長、董事長,他們送的茶,大多是好茶。有成就的人, 都會喝好茶。我現在給你們泡的這道茶,是二十年以上的老茶。」

我看杯中的茶湯,顏如瓊漿,燦若玉液,一杯落肚,果然味道醇厚、潤滑,回甘無窮。

戒大一邊泡茶一邊說:「不管友情、愛情、親情,都是人之常情。但要有理性,沒有理性的情很可怕。這不是我說的,是戒忍說的。凡事都得有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也不是我說的,是戒忍告訴我的。」

說完之後戒大詭譎地一笑,說:「對吧?」

大家都唯唯諾諾,說:「對對對。」

我沒點頭,我在想,這個戒忍是何方人物呢?值得戒大如此敬重?我正待發問,戒大又說:「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這時大家才猛然醒悟,那個戒忍就是這個戒忍。於是大家又禁不住哈哈大笑。屋裡的氛圍也變得歡快起來。

戒大說:「喝茶不能一個人喝,得幾個人一起喝。所以我們這裡就成立了野老談天會。野,不是野蠻,是不正統的意思,就是說不講國事,祇講民間的事,講野史, 這就是野。老呢?不是講老頭子,是講不一般的,與眾不同的。談天呢?不是講聊天,而是對天而談。所以我喝茶時說的話都是不算數的。以後你們來找我,說我喝 茶的時候說了甚麼甚麼,我可不認帳。世人喝酒說酒話,戒忍喝茶說茶話,說酒話可以不負責任,說茶話也可以不負責。」

大家都屏息靜聽,聽戒大說茶話。

「野老會誰都可以參加,條件是提供兩個故事。故事必須符合『野老』的條件,野——不正統,老——不一般。你們有嗎?」

大家一時語塞,竟沒有一個人答得出話來。

杞人憂天 戒公憂教

茶至半酣,戒大忽然話鋒一轉,由「野」入「正」,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戒大說:「我現在很擔心。擔心甚麼呢?擔心再過三十年,我國的佛教會是甚麼樣子?現在日子好過了,有好茶喝了,一些人他就不修了,不學了。這樣下去很讓人擔心。古有杞人,他憂天。現在有個戒忍,他憂教……」

大家的心緒也一下變得沉重起來。

戒大說:「但老是在那裡憂也不行,得幹點事啊。幹甚麼事?把禪堂建起來,要坐香,先一支兩支地坐,慢慢地增多。我們這裡有些法師,堅持坐香,晚上不倒單。有些念佛的能念十支香,這樣就好,總之要真修實行……」

我聽說普陀山全山五十餘座寺廟,千來個僧眾,祇准普濟寺一家可承接佛事,其他寺院一律不准做佛事。很多人對此不理解,而我卻深深地體會到戒大和尚的良苦用心。

戒大說:「普陀山現在有個規劃,就是籌建中國佛學教育學院,培養佛教的教育人才。我們在朱家嘴弄了一塊地,現在正在建設中。普陀山還有一個規劃,就是要建一個永久性的世界佛教論壇。」

普陀山已剛剛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提出「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口號,這對於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的中國社會,無疑是一劑甘露良藥。而要把這一 大願,化成細行,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然而,透過戒大和尚的憂思,我彷彿看到佛教的美好明天,看到中國的美好明天,看到人類社會的美好明天。

 正是:

狂如山叟靜如漁,

慈似滿月悲似虛,

一壺老茶對天談,

幾人識得機中趣? 

 
 
漳州佛教之旅
◎林志明

(接上期)

瑞竹岩寺

十二月廿五日,莊居士陪我們逛漳州文廟,謁大成殿,訪古街及石碑坊,遊中山公園,日程安排得非常緊湊。然而,這一天最重要的是領我們登上了位於距漳州市十五公里的隴海榜山鎮悟浦村岐山上的瑞竹岩寺。這是漳州城東的名勝古跡,建於岐山萬松山巔,泉石清幽,樹木蒼翠。

五代楚熙禪師結廬於此,刳竹引泉,節間生筍,因名「瑞竹」。明正統年間,絕塵祖師修行於此,作瑞竹樓居,圓寂後,遺骨存寺後石室中舍利塔,上題「無法續 傳」,開山事跡已無可考。明末有閣老林釬及表兄弟陳天定曾讀書於此,及躋貴顯,乃建「介石雲窠」於佛殿右,俗稱八角亭。林閣老有柱聯「夙根有慧皆森發,上 善無聲自廣長。」他又為照乘和尚書「瑞竹岩」額,現該額的石刻橫存於大雄寶殿前左側。陳天定(後任吏部郎中)曾在大殿石柱上撰題聯:「風靜潮初滿,山空月 正中。」

清代乾嘉時人隱愚和尚所撰《瑞竹岩記》,將其歷史及當初之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至,讀之若身歷其境,而能溯其趣。現錄其中首段於後:「岐山枕龍江之流,岐鶴鳴 之峰。五代楚熙禪師愛其秀拔,結廬於此,刳竹引泉,節間生筍,世遂稱以為《瑞竹》。斯時黃金未布,龍宮猶虛,乃鑿石架壑,剪草除荊,而寶殿巍峨,遂為七首 之冠。人力至,天工成,斯言之謂有以也夫。厥後,宋覺璉大師發大願,力造龍江之橋,以濟利涉。乃我祖照乘公,掛錫於斯,燈燈相續。左築樓以為棲隱處。勝朝 林學士建閣於岩上,石室相通,以遨以遊。其間怪石邃洞,層巒疊嶂,斜日穿林,幽泉咽石,誠遊人之窟宅,而棲禪之大地也。……」(清釋性發撰《石林集》22 頁)其另一首詩《瑞竹岩紀》(《石林集》143頁)是這樣寫的:

刳竹傳為瑞,名留古上方。

煙雲唐勝概,草木佛文章。

門挹江濤湧,路分貝葉香。

孫枝皆可喜,森發更青蒼。

父親林子青於一九三○年冬亦有題為《瑞竹岩題壁》的詩曰:

杖黎結伴此登臨,絕巘喜聞山鳥音。

杖木不知秋色老,江帆初上晚潮侵。

筧泉滴瀝蒼苔濕,石徑模糊紅葉深。

卻笑楚熙太多事,重生枯竹本無心。

以前讀這些詩句,祇是在想像中領會,如今身臨其境,才體會到其深切含義。

瑞竹岩寺依山傍水,歷代高僧輩出,直至抗戰初期,由智峰和尚繼續重興,規模比較完備。但抗戰後,多年失修。直到一九八八至八九年,新加坡龍山寺廣洽、廣義 二法師兩度募資,以及胡殿仁居士捐資,才得以重建大雄寶殿、齋堂、臥佛閣,並贈送泰國銅佛一尊。一九九一年,普法大和尚任監院後,著手募資擴建。一九九四 年,他正式就任住持,擴建後總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除天王殿、大雄寶殿、臥佛閣、祖堂外,觀音殿、鐘樓、鼓樓、華嚴殿、廣洽閣、講堂、齋堂、功德堂、客 堂、竹林丈室、僧寮、圓涼亭、六角亭等殿堂齋舍,均一一建起或整修一新,金碧輝煌。為便於上下,原來的上山小路也已改建成公路。該寺現有僧眾百餘人,清規 整肅,儼然成為閩南大叢林之一。由此可見,佛法得人則興,不得人則廢。

汽車一直把我們送到瑞竹岩上山公路的盡頭,我們拾級而上,登上幾十個寬大整齊的石級,到達入口處時,迎面就是普法大和尚所題「知恩報恩」四個大字,框刻在 莊嚴的黃色墻面上,而新建的「廣洽閣」巍然屹立於山崖一角,這些都體現了其對恩師廣洽長老崇敬和感恩的心跡。到大雄寶殿和華嚴殿禮佛後,我們準備攀登山崖 多層石級,莊居士卻找來了寺內工作人員,特為我們從瑞竹岩下部石洞內開動專設的電梯,到達岩頂,讓我們從上往下參觀遊覽。

「竹林丈室」幾乎就建在接近岩頂的大塊岩石間,周圍岩石上有製作精美的各種形態的佛像雕塑,還點綴有各類盆景,在丈室前不遠的更高處依岩而建著一排整齊而 樸素的僧人寮房,俯瞰遠眺,猶如進入仙境,真是脫俗修行的好地方。莊居士引我們進入丈室內稍事休息,又請我們喝功夫茶,還耐心地教我們沏茶、倒茶和品茶的 各個步驟和方法。這是一個額外的收穫。品茶後,一路走下山來,在各個層面看到了不同的景色,十分壯觀。許多殿堂屋宇都是依各種形態的大岩石而建,圓涼亭、 迴龍亭、洗心池(上刻有「洗塵」二字)(分別在不同的層面上,每一層幾乎都有寬廣的平地,周圍都有圍欄,沿欄杆點綴著盆景,整齊清潔,肅穆莊嚴。如果沒有 一位具有紹隆佛法的決心和毅力以及出眾的才幹的住持,是很難將這樣一個年久失修的斷壁殘垣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修建得如此完美的,當然也絕少不了有關政府部門 的關照以及僧眾和廣大信徒的大力支持。

瑞竹岩的石洞和摩崖石刻不少,有的是古人來此遊覽後留下的詩句和書法。但是最吸引我的還是刻在龐大岩石上的一首長詩,書法蒼勁有力。這首詩為清代順治皇帝所撰,共四十四言,三○八字,現錄在下面: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懮國懮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 何日清閑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牽無掛得安閑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 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 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 祇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 管你萬代與千秋

順治皇帝對於大清國的臣民似乎不夠負責,不過,他將世間人情看透,事理看破,才能做到決心「黃袍換袈裟」;然而,正如中峰國師的訓誨文所言,要當好一名真正的衲子,又談何容易呢?!

我們在瑞竹岩逗留的時間雖不長,但留下的印象和得到的教益卻是深刻的。這一切都教導我:學佛,先要把人做好,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得以聞佛法,就要 珍惜,要勤勞,要隨緣,要至誠,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知恩報恩,但做善事絕不思報,因為善不思報方為上善。我自問根器不夠,不奢望成為上善者,但也絕 不要去做追逐名聞利養的俗人。(續下期)

 
 
康藏禮佛記(中)
◎崔保新

(接上期)

八月廿六日 多雲

夜裡依然無眠,有些人身體不適,愁眉苦臉。今天的主要活動是到智嘎寺供僧。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駛,活佛的車停在一條寬穀裡。在一座石山的半腰上,有一個用石料木材玻璃牛糞為材料建成的小屋,外表及其醜陋,一條小路通往其上。活佛 指著小屋說,裡面有兩個僧人已閉關修行二十四年,很了不起!就是說,他們二十四年沒有離開過小屋。「大家可以上去供養,由僧人念經加持。據說,兩位閉關多 年的高僧,已多年不說話,祇誦經。我沒有鑽進那個低矮的石窟門,很難想像二十四年與世隔絕的僧人是甚麼尊容?聽進屋的居士說,在狹窄簡陋的空間裡,兩個看 上去年齡在四五十歲的藏族僧人,身上好髒,屋裡也髒,他們面無表情的盤腿而坐,不說一句話,以默經加持表示對供養人的感謝。很難想像,沒有明確的目標,沒 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堅忍的意志,怎樣熬過二十四個春夏秋冬。按時間推算,他們閉關時祇有一二十歲,他們為甚麼要犧牲自己的青春?他們的一生有意義嗎?值得 嗎?

離開僧人的閉關房,汽車淌過山谷中的一條河流,轉而向一座高山駛去。天空烏雲密佈,陽光被鎖在雲中,更顯得眼前山體的高大。山坡上綠草如茵,開著五顏六色 的花朵,老鼠打的洞幾乎連成一片。盤旋在空中的蒼鷹,不知是不是老鼠的天敵。幾經波折,我們乘坐的那部壞了後加力的三菱吉普,終於爬上了山頂。

大山遠方的那片草原,屬於長沙幹瑪鄉,是才讓活佛的出生地。大山腳下的智嘎寺,是才讓活佛出家修行的寺院。智嘎寺三面環山,一面靠水,關山險水,與世隔 絕。從石渠縣城到這裡,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走了近四小時。才讓活佛說,過去,夏季騎馬,他要走三四天,冬季步行,要花七天。交通的阻隔,切斷了與外界的聯 繫,客觀上排除了世俗的干擾和誘惑,而一心一意修行誦經,一絲不掛,正是成佛的基本條件。歷史上,智嘎寺出了許多大德高僧,環境便是一個因素。

活佛回家了!智嘎寺的全體僧眾出寺迎接,僧侶們手捧哈達,排成長龍,法號聲中,先向才讓活佛獻上金色的哈達,再向來賓一一獻上白色哈達。十幾隻藏獒和土狗在人群中穿梭,咬成一片。

下午三時許,才讓活佛和果明法師被擁進佛堂,高坐經台,主持念經。一人領,百人誦,伴著清脆的銀鈴聲,莊嚴神秘。僧侶們畢恭畢敬,禮儀周全。

智嘎寺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傳承蓮花生大師,屬寧瑪派。寧瑪的藏意是古、舊,即歷史悠久。這座經堂年代久遠,面積不大,僅可容納百餘人誦經。經堂頂部中央有 一個採光口,除中庭稍亮外,四周要靠酥油燈照明。佛堂的正面牆上,供著佛像,藏著經書。酥油燈的火苗在佛龕前閃爍不定,眾佛在火光中若隱若現。蓮花生大師 被塑成金像,因他是佛陀的轉世,被放在一側。經堂兩側的牆壁上、中間的柱子上,裝飾華麗,各種錦製的唐卡、幡帶掛在牆上,懸在柱上,上有各種佛、菩薩、法 王、度母、吉祥天女,還有八寶法器、壇城、生存圈、佛教典故等,外人很難看懂。藏人喜歡用紅、綠、藍、金色彩鮮豔的顏色,使藏地建築和裝飾具有大喜大悲、 既張揚又神秘的氛圍,這與漢地是有明顯區別的。

經堂之外是寂靜的,祇是偶爾響起呼呼的風聲。牛是無聲的,默默吃草,但麻雀嘰嘰喳喳,狗虛張聲勢,僧侶經聲不斷,構成了寺廟的交響樂,也許,千百年來就是如此。我們這些外來人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智嘎寺的堪布準備了最豐盛的食物款待我們。優酪乳,蔬菜,還有八寶飯,實際祇有三寶:葡萄乾、紅棗、大米。海拔四千米以上,不產這些,全部從外面運來,由此也看到了寺廟生活的窘迫和艱苦。

午餐後,我們再次回到經堂,舉行供僧儀式,每個僧人發一套僧服,發一百元。供僧畢,兩個年長的僧人,用很小的勺子,舀一勺優酪乳,再發一塊酥油糌粑和一個 紅棗,寺外的俗人也來享用。這種小氣,多少與寺廟的庫房有關係。小氣是我們外來人的觀念。也許,在才讓活佛眼裡,現在僧侶的生活比他出家的那個年代不知強 了多少倍。

才讓活佛生於一九七八年。從小喜歡僧人,愛聽誦經。祖父原是僧人,「文革」被強行還俗,一家人談僧色變。八十年代中,他家是一個有著五百多頭羊的殷實之 家,不知何故,幾天之間,羊一片片死去,祇剩下三十餘隻。沒飯吃的日子怎麼過?十一歲的才讓多吉走進了智嘎寺。寺廟裡的僧人大多要靠家裡供養,而才讓家裡 有十一個孩子。最初在寺廟的日子,每天祇吃一頓簡單的食物,沒有酥油,祇好用藏香的螢火讀經。才讓說,現在的僧人不相信這是真事。十四歲,才讓拜高僧為 師,系統修習顯密宗經典論著,十九歲就讀世界著名的色達啦榮五明佛學院。才讓志向宏大,飽償艱辛,曾徒步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尼泊爾去瞻仰和朝拜釋 迦牟尼成佛和傳法的聖地。他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山西五臺山閉關修行,到北京大學宗教哲學系學習,到新西蘭、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講經傳法。才讓活 佛心向家鄉,心向祖國,他不能違背自己早年的發願,他放棄了國外護照,謝絕了國外人士的挽留,依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宗教是一處精神的高地,修行就是修德,至德才能成佛。在才讓活佛身上,可以看到慈憫、寬容、平和、堅忍的品質,這些品質閃現著金子般的光芒,不僅影響了僧人、俗人,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家庭,他的父親和兄弟姐妹先後都放棄世俗生活,出家修行。

才讓多吉對寺廟的響往,對佛法的聰穎領悟,對眾生慈悲關懷,來自哪裡?幾位德高望重的活佛和法王共同認定:才讓多吉就是第四世紮格龍首座密主晉美若巴活 佛。二○○四年二月,紮格龍寺持明興盛林為才讓活佛舉行了活佛坐床儀式。才讓活佛同時還擔任著寧瑪派、格魯派、薩迦派幾個佛學院的院長。

一路與才讓活佛同行,通過我的觀察和理解,我寫下了一首詩,概括我對才讓活佛的主觀認識。

七 律

自幼發願度眾人,

青壯確認活佛身。

山高本為蓮花地,

水秀滋潤幾代僧。

靜默五台思文殊,

徒步聖地瞻王城。

高坐經堂傳佛法,

路邊相遇問蒼生。

八月二十七日 雪雨

昨晚有夢,說明睡著了。高原反應完全消失了。拉開窗簾,對面山頭竟是白茫茫一片。昨夜的雨晚間轉成了一場大雪。媽呀,這才是潤七月的八月底啊!

今天的日程依然緊張,先到才讓活佛任院長的琅崖五明佛學院供僧,再到阿日紮五明佛學院探訪七十餘名孤兒。

有詩人說,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小草經不起冰霜。一夜之間,昨天滿目皆綠的群山,現在青一塊,黃一塊,白一塊。也許,下雨天留客,太熱情了,控制不住情緒,就下了雪。

在濛濛細雨中,汽車謹慎地行駛。突然間,公路上的摩托車、馬多了起來,後來組合成一隻混合車隊,緩緩前行。公路旁,搭起了彩門,燃起了畏桑,芳香的白煙隨 風飄浮。進了彩門,人越來越多,摩托車和馬越來越多,幾乎相擁著向琅崖佛學院前進。當法號響起時,身穿紫紅色袈裟的僧侶排隊迎上前來,最前面的打著三頂黃 色的寶蓋。才讓活佛、果明法師、日照法師被簇擁在寶蓋下,其他人被僧侶圍住,走向會場。

主會場早已搭好,彩色的帳篷、彩色的經幡、彩色的風馬旗,迎風飄揚。會場沒有桌椅,主賓坐在坡勢最高的地毯上。僧侶們兩邊相擁,對面是裡外三層的藏民。這是他們的節日,是他們單調生活的套色版和興奮劑。

大堪布宣佈歡迎儀式開始。佛學院的學員出場跳起金剛舞,牛頭馬面,面具起舞,剛勁奔放。繼而,八位學齡兒童跳起迎賓舞,長袖擺動,舞姿稚嫩。

接著,才讓活佛頌揚了法師和居士們的慈悲心和行善功德,然後,轉身向兩位法師行跪拜大禮,喇嘛和僧侶們見狀,撲通通跪倒一片,行過大禮後,紛紛將手中的哈達拋向法師,剎那間兩位法師就坐擁在潔白的哈達之中。周圍的藏民以長嗚的方式隨活佛表達他們的謝意。

才讓活佛是當地藏民心中的聖人,所到之處都受到最高禮遇的歡迎。在藏區,他祇接受僧侶和藏民的叩拜大禮,他祇向他的上師、大喇嘛、大法王行叩拜之禮。今 天,他向來自加拿大、廣東的法師行叩拜大禮,向來自遠方的僧眾行叩拜大禮,因為是他們幫他實現了他的發願。果明法師誠惶誠恐地站起,轉身向僧侶磕頭的地方 跪倒,與僧同拜說:「不敢當,不敢當!」法師說:「受之有過,我們僅盡微薄之力,萬難承受如此大禮,今後我們將做得更多。」

果明法師、彪哥和施主們來自香港和加拿大。他們在高原缺氧氣短,頭痛欲裂,他們起早摸黑,乘車顛簸,他們在藏傳佛教的神聖之地,受到那麼多法王、活佛、喇 嘛、閉關修行高僧的禮遇和加持,也算是他們此生難得的機緣和福報吧!他們為甚麼越過關山、越過大洋,把體現慈悲心的供養、僧衣、文具、糖果等物品送給高原 僧侶?他們為甚麼能與素未謀面的僧眾相聚藏地?實在是四海一家,佛法無邊。(續下期)

 
 
1500天,1500年
◎月牙兒

1500天,1500年,這是一組普通的數字,從數學的角度,我們看出了這樣的關係:後者是前者的365倍;從歷史的角度,我們仿佛看到了歷史的煙雲,看到了昨日今天明天在這數字間和數字外存在著;從語文的角度,我們看到了這組數字可能會做出來的跨時代的文章……

1500天,1500年,在江南的著名古鎮南翔鎮上有了非常實際的意義:用1500天的時間,把原來建於1500年前並毀於戰火等不可抗拒力之中的一座寺廟真實地恢復了。這才是超越了數字、歷史和語文等諸子百科的一個深奧的一門真學問。

今日的南翔鎮,1500歲也。1500年前,這裡發生了一位僧人、一個農夫、一頭白鶴之間的離奇故事,在這個傳奇的故事裡面,白鶴自然是吉祥的化身,因此 當這頭白鶴飄然「南翔」的時候,這裡,便不再是一個「無名氏」村,而隨著一座寺廟的建立,驟然集聚起來的人氣,遠非村之規模,因此,南翔鎮便問世於華廈大 地上,以後成為聞名於中國的古鎮直至今日。

1500年後的今天,南翔鎮是既古又新,既是厚重歷史的見證人,又是現代化新鎮的成功體驗者。而那因寺成鎮的那座寺廟,卻淹沒於歷史的煙雨中,戰火、時事、風雨……寺廟遠去了,遠逝了,消失了……

古韻悠長的南翔鎮上的480年歷史的古猗園,如果追溯更久遠的古意,當然是那座「成鎮之寺」。於是,在南翔鎮1500周年紀念日時期,南翔鎮當時分管宗教 的副鎮長王其興以及以慧禪法師為首的一批佛教界人士,有了一個共同的意願共同的努力,即恢復1500年的南翔寺,並融入當時已經拆掉的留雲寺,建設一座嶄 新的寺廟「雲翔寺」,從落實土地到全面建成,一座這座占地十五畝、耗資近億元、幽靜空靈、巍峨壯麗的仿唐寺院,前後用了1500天的時間,也就是說,用 1500天的時間把1500年前的優秀文化完美地呈現給這座古鎮。二○○四年十一月,在上海嘉定的南翔古鎮,留雲禪寺正式落成,成為江南地區目前唯一一座 整體採用仿唐式建築的寺院。

完美和諧的建築群體,再現了泱泱唐風的美侖美奐,建築的無窮魅力和古剎梵林的清淨莊嚴為1500天和1500年寫下了最為貼切的注腳。

1500天,1500年,漫漫的歷史長河悠悠,古韻在此延續,不同的是,今天的雲翔寺,朱柱長廊看似木質,實為混凝土,節約木材並防火,如果當年寺廟建設 有如斯理念,那麼戰火對其的打擊就不致於「毀滅」;地下室裡的千佛殿,不是告訴我們節約土地即使空靈中佛也深諳此理;信男善女不再是單純的頂禮膜拜之群, 而是善行善舉的宣導者,一元功德,雖非經歷千載沉澱,但有誰對說不是萬世可頌之舉嗎?

1500天,1500年……

 
 
雲翔之妙
◎王 海

今日之南翔,幾成喧囂小鎮。然雲翔寺之於南翔鎮,同靜安寺之於更為噪雜的南西(南京西路)相較,似更多幾分莊嚴之妙相。此為雲翔之妙之一。

探其緣由,或與雲翔寺山門前原建於五代時期的雙塔不無干係。與雲翔寺之簇新相比,雙塔寶相肅穆,令人山門未進,心自戚戚。何為「下馬威」,此之謂也。一切對翻新之「古董」猶存疑慮之人,到此山門,浮躁自傲之心立收。「司閽」已是如此,門內之妙,豈容飄然度之?

自雲翔歸來多日,雲翔寺之種種,或已淡漠,唯彼雙塔,歷歷在目。此雲翔之妙,可謂眾妙之妙,玄之又玄。

雲翔寺之得名,源於白鶴飛集之傳說。今日之南翔,幾經興廢,雖無瑞鳥麇集,然踏足雲翔寺,卻時時感受鶴之輕靈,此為雲翔之妙之二。

唐,中國歷史上最令人驕傲之盛世。唐之氣質如唐之華服,森然飄逸猶若脫兔,斷無凝滯淤積之象。唐之建築之跳脫之氣,毫不亞於唐裝之大開大闔。雲翔內之盛唐梵宇,嵯峨儼然,大氣之處不見張揚,幽雅之處難言逼仄,花木蓊郁,生機盎然,令人幾欲時光輪轉,夢回大唐。

逡巡雲翔,不見瑞鳥而能與瑞鳥同吐納,蓋盛唐之氣與梵宇同在。作別城市之鋼筋水泥,入雲翔,或流連,或小憩,即便體味大唐之皮相,已是上吉。若發思古之幽情之余,由古而今,批判現實,則此樂何極。

雲翔之妙之三,在於鐘聲。城市喧鬧,聲源蕪雜,門鈴、警鈴、彩鈴……不一而足,然均無暮鼓晨鐘之沉鬱。雲翔之鐘樓,上懸警世大鐘,重達四噸,用於召集僧 眾,或做早晚報時用。《敕修百丈清規》之法器章曰:「大鐘,叢林號之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當代生活,人心不古,聲源不 古,無暮鼓晨鐘之敲打,故一眾晨昏顛倒乃至是非顛倒,一眾愚昧蒙昧乃至拾金有昧。聲源太多,而且權威不再,則醍醐灌頂祇當隔靴撓癢——凡此城市臣民,擇清 淨之日,淨手焚香,洗耳恭聽雲翔之鐘若干,定有斬獲。

雲翔之妙之四——不單雲翔,蓋所有廟宇之於芸芸眾生,最大的妙處在信仰之外——它讓你心生畏懼。人是胡天胡地的高級動物,沒有畏懼,會生出許許多多旁逸斜出的東西。

至少在那一天的雲翔寺,我感受到了畏懼。

 
 
雲翔四海留根基
◎春 遊

說起 南翔,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南翔小籠,可是對南翔因寺而得名的歷史卻較少瞭解。話說天鑒四年(505年),這裡還是一個荒涼的鄉村,一位名叫德齊的和尚經過 此地,看到了白鶴祥舞,於是他擇白鶴棲息之地,募建佛寺,寺成之日,白鶴南飛,為了紀念這對南飛的白鶴,寺廟取名為「白鶴南翔寺」。隨著四方的人們來燒香 拜佛,這裡越來越熱鬧,人氣漸聚,商賈雲集,匯而成鎮,「南翔」因此得名,遂成江南名鎮。

李唐三百年,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而在中唐時期,白鶴南翔寺已有很高的知名度,高僧慧上人曾在此駐錫,文人名士不斷慕名前來。《全唐詩》中戴叔倫的《贈 慧上人》中「幾度停舟訪未能」「喜從異郡識高僧」等詩句充分表達了戴叔倫對高僧的仰慕心儀之情,以致他多次專程造訪,叩問佛法。唐開成年間,南翔寺歷三百 年風霜後重修至鼎盛,文獻中有「層樓傑閣冠四方」之說。然而歷史滄桑,興廢更迭,南翔寺幾被毀於戰火,而古山門前的兩座磚塔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經考證, 它是中國古代的第一代磚塔,堪稱古塔中的「龍頭老大」,是稀世珍品,如今它也是南翔的標誌性建築。清康熙帝賜匾,將南翔寺更名為「雲翔寺」,盛世修志,由 當地人楊志達編撰的第一部南翔鎮志《槎溪里志》記錄了雲翔寺除了正殿,曾另設有如來臥像的偏殿,證明雲翔寺當年確為江南大寺。

時光荏苒,一千五百年轉瞬而逝,歷經大火、戰亂的雲翔寺雖經多次盡心募建,但其規模和品質已不可和唐朝鼎盛時同日而語。本世紀伊始,重建雲翔寺工程又拉開 序幕。時值寶島臺灣的海明寺老方丈悟名長訪問中國政協,因其在上海南市區留雲寺的老祖庭毀於二戰炮火,他在訪問中表達了恢復祖庭的願望,經上海市佛教協會 研究決定,將修建中的雲翔寺更名為留雲禪寺,以應長老之要求,同時也表達了兩岸僧侶「雲翔於四海而根留於祖基」的美好意願。二○○四年十一月,總占地面積 一公頃、耗資近億元的留雲禪寺正式落成,它是江南地區目前唯一一座整體採用仿唐式建築的寺院,無論以占地面積還是建築規模論,在上海市寺廟中堪稱第一。

建築大師梁思成曾經說過,中國古代建築既是工程技術,也是文化傳統。而留雲禪寺通過其完美和諧的建築群體,再現了泱泱唐風的美輪美奐,通過其富有個性的殿堂樓閣、草石花木,再現了佛教文化的豐富底蘊和獨特魅力。

晨鐘暮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象徵。留雲禪寺鐘鼓樓採用了敦煌壁畫中常見的高臺形制:完全敞開的樓上,懸掛著巨型唐代銅鐘;高大的台基既增加了建築的美感, 又利於鐘鼓聲遠揚四方。斗拱,是古代建築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並不在於裝飾,而在於聯結和承托,數量、用才和造型,都蘊涵著嚴謹的力學計算。留雲禪寺裡唐 式斗拱外觀精巧,常常使人們忽略了它的實用性,而把它當成了藝術品。

春草萋萋,白雲朵朵,殿宇恢弘而莊嚴,庭院清幽而雅致。春天裡的留雲禪寺想必更充滿禪意禪趣。

 
 
狗年話狗
◎海 澄

今年 是狗年,狗在十二生肖屬戌,排行第十一位,屬脊椎動物亞門的哺乳綱,食肉目,犬科。狗的起源,科學界多認為是由狼或野狗馴化演變而來,古人則認為是熊和虎 所生,《爾雅.獸釋》中說:「熊虎醜,其子狗。」意思是說,熊與狗交配而生下來的子,因其貌醜,所以叫狗。古時稱大者為犬,小者為狗。《爾雅·釋畜》「未成豪,狗。」郝懿行義疏:「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

佛教對狗的評介似乎不高,經典中常以狗來譬喻貪著、瞋恚的心和行為。

《大寶積經卷》卷八十八:「當來末世後五百歲,自稱菩薩而行狗法。彌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見後狗來,心生瞋嫉啀喍吠之,內心起想謂是我家。……至他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便生貪著。前至他家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而起鬥諍互相誹謗言。」 這是說末法時期有比丘去施主家中化緣,久了就生己家想,祇有自己才可以去化緣,如果看見別的比丘去化緣,心生嫉妒而起鬥諍誹謗,就好像自己的地盤被侵犯一樣。這是以狗譬喻末世比丘之怨嫉猜忌者,世尊說這是「行狗法」。

《大智度論》卷八十九:「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噁心,投井而死。眾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為身。因緣生識和合,故動作言語。凡夫人於中起人相,生愛生恚,起罪業,墮三惡道。」 犬吠井中之影,亡身於虛幻愛欲,這是佛教成語「狗臨井吠」的由來。

狗在佛經中還被喻為惡報、小乘、冒牌貨等。

《賢愚經·沙 彌均提品》:「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贊唄,人所樂聽。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於時年少妙音 比丘,見老沙門音聲鈍濁,自恃好聲,而呵之言,今汝長老,聲如狗吠。……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具足矣。時年少比丘,聞其所說,心驚毛 豎,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狗成了誹謗聖者的報應了。(《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三中也有相關記載。)

《大品般若經》卷十五:「須菩提!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須菩提!當來世間善男子等,棄深般若而攀枝葉,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三論玄義》直說:《大品》呵斥聲聞、緣覺二乘是癡狗。

《大智度論》卷七十三:「如狗著獅子皮,諸獸見之雖怖,聞聲則知是狗。」狗成了虛張聲勢的冒牌貨了。

《涅槃經》(北本)卷二十五:「一切凡夫,惟觀於果,不觀因緣,如犬逐塊不逐於人。」喻無知凡夫但見於果,而不求其因。

《大日經》卷一:「云何狗心,謂得少分以為喜足?」 喻得少分即滿足之凡夫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地獄裏有鐵狗狼犬,吐火驅逐,折磨罪人。狗成了地獄刑具。

由於狗的無知、貪著、嫉妒,以至禪宗門人對狗子有無佛性起了爭議,這就是著名的禪宗公案——狗子佛性說。《五燈會元》第四:「僧問(趙州從諗禪師):狗子 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否?」師 曰:「有。」僧曰:「既是佛性,為甚麼撞入這個皮袋裹?」師曰:「為他知故犯。」趙州從諗希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學人對於有無之執見,於是狗子佛性說也成了 禪和子參禪的話頭。

與狗有關的日常口語中,屬於貶義的也很多,如「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底」,「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祇要在某些名詞前加個「狗」字, 就會變得面目可憎令人生厭,如「狗腿子」,「狗東西」,「狗奴才」,「狗頭軍師」。……在成語中,屬於貶義的也不少,如「狗仗人勢」,喻壞人仗著惡勢力欺 侮弱者;「鼠摸狗盜」,喻像鼠狗那樣盜賊;「狗苟蠅營」,喻像狗和蒼蠅一樣不知羞恥地追名逐利。……可見自古至今,人們對狗似乎也沒有甚麼好印象。

然而,人類歷史上卻一直就有狗相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家呂洪年說狗是人類最古老的朋友1。在浙江自然博物館裏,可以看到距今七千餘年的河姆渡 遺址的家狗化石,研究表明,大約在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2,人類已經馴化出了家狗。在原始社會,狼常常徘徊於人類的部落周圍,撿吃人類吃剩或丟棄的食 物,漸漸地,人類允許一些性情溫順,易於訓養的狼進入他們的生活中,並把它們訓養成能幫助人類狩獵和看家的動物——狗。科學家稱狗是人類最出色、最完美的 「戰利品」,認為人類最原始的藝術就是對狗的馴養。

狗進入人類的生活圈後,一直以來忠於職守,忠於人類,人和狗一直友好地相處著。呂洪年教授說,狗以獨特的生理功能幫助了人類,人類因愛狗而敬狗,甚至把狗 當作圖騰來崇拜3。狗有通人的靈性,它誠摯勇敢,聰穎無比,從巡邏緝毒破案到搜救導盲看家,無不都有狗們忙碌的身影,並且常常立功,因此狗幾乎在每個國家 都受到保護和寵愛。

在山東省威海市中心,屹立著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銅像,銅像腳下,伏著一條狗。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海戰中,管帶鄧世昌指揮將士們英勇戰鬥,他的軍艦致遠號不幸 被日艦擊沉。鄧世昌落入海中,其愛犬遊來相救,鄧抱定「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之志,將愛犬奮力推開,愛犬不肯離去,又銜住他的頭髮,鄧便手按犬首,與愛犬 一同葬海殉國。「雷轟水底驚舟覆,血濺江山逐浪流」。壯哉斯狗,您與英雄同不朽!

晉.幹寶的《搜神記.義犬塚》說,三國時,襄陽人李信純養一犬,行坐相隨。一日,信純醉臥草叢中,恰遇太守出獵縱火。犬見火來,口拽信純衣,信純不醒。乃 奔往溪水中,全身沾滿水,灑主人周圍,信純因得免,犬卻勞困而死。李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為此,唐末五代詩僧貫休在《行路 難》詠之:「古人尺布猶可縫,潯陽義犬令人憶。」後來就有了「犬有濕草之恩」一說,它常和「馬有垂拕之報」連用,告誡人們要知恩報恩,善待恩人。

二○○五年十月四日,幾個遊客在攀登福州鼓山白雲洞途中時,凡聖庵裡突然跑出一條狗,繞著他們一直轉圈,接著,狗咬住他們的褲管,拖著他們往庵內走。遊客 們跟著狗走進庵裡,發現了一個奄奄一息的老和尚,他們急忙撥打了120和110電話。老和尚由於義犬求救而得救了。這件事在當地傳為美談,福州的《海峽都 市報》特地做了報導。

狗不僅恪盡職守,而且還富有情義。情義無價,國人素有此說,這不僅人和人之間如此,人和動物之間也是如此。

電影《導盲犬小Q》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忠誠信賴,樂於助人的可愛的導盲犬小Q,在觀看此片時,不知有多少觀眾為小Q歡笑,為小Q慟哭,從小Q身上,人們看到 的是敬業、善良、真情、奉獻。感動源於事實,感動發乎真情,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找回了心中久違的感動。而描寫小Q的《再見了,可魯》一書已經成為 感動一億亞洲人心的超級暢銷書。

著名作家巴金曾養過一條叫包弟的小狗,相處得很好。在文革期間,他對自己不能保護它感到慚愧,特地寫了《小狗包弟》一文懷念和懺悔,他說:「不能保護一條 小狗,我感到羞恥;……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好像做了一場大夢。滿園的創傷使我的心彷彿又給放在油鍋裡熬煎。這樣的熬煎是不會有終結 的,……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說,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狗有這麼多的優點,人對狗又有如此深厚的情誼,那為何有關狗的成語和俗語卻多為貶義呢?對此,呂洪年教授認為,人類對狗的褒貶之 情,以三國為界,存在一個明顯的分水嶺。三國之前,人很少對狗有駁斥之心,莊子「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祇是以狗喻人事,並沒有褒貶在裡 面。到了三國,天下風雲變幻,出了很多謀士,各為其主,對主人言聽計從,出謀劃策,甘當走狗,與狗相關的貶義說法,也就由此紛紛演化出來1。

佛經中對狗的貶義詞,學入認為純為譬喻,經中說譬喻而令曉悟義宗所趣,由譬喻故,隱義明瞭。唯應意會,不可實解,要在無念、無住、無相中去體會。其用意在於假狗的名相,提醒信徒應消除貪、嫉、癡,以證得光明自性,本位風光。

狗的優秀品德,佛經中乃至高僧也經常引用。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這九種心,其一為如犬心,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受於毀罵無存忿怨退舍之心。

在禪林中,禪師接化學人時,有時使「把棒喚狗」一著,非常險峻,逗人開悟。

一九三七年五月,弘一大師居廈門萬石岩,「七·七」 事變後,日軍戰火逼近廈門,有人勸大師躲避,大師自題居室為「殉教」室。說:「吾人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時不能共行國難於萬 一,自揣不如一隻狗子;狗子尚能為主守門,吾一無所用,而猶靦腆受食,能無愧於心乎!」大師以狗作喻,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民眾」 的作用。

有「東方神犬」、「國犬」美譽的犬中之王藏獒,在藏族人民心中一直是佛國和上天派來的使者,是牧民的保護神。藏民一提起藏獒,都無不對它崇敬有嘉。相傳在 很久很久以前,在布達拉宮腳下,居住著一群勤勞善良的遊牧藏民。有一年冬天山洪暴發,大地被冰雪覆蓋,瘟疫橫行,正當藏族人民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牲畜在饑寒 交迫中掙扎時,忽見許多身披袈裟,手搖禪鈴盤坐在高大兇猛的坐騎上的活佛從天而降。活佛的坐騎就是藏獒,活佛和藏獒的到來,使冰雪熔化、大地復蘇、瘟疫消 除,解救了善良藏族人們。故在青藏高原,藏民一提起藏獒,都無不對它崇敬有嘉。

狗雖然是低級動物,但它於生俱來的善良和忠誠,卻常常使得人們唏噓不已,這在古文和日常用語中經常可以見到。《荀子.榮辱》「乳彘觸虎,乳狗不遠遊,不忘 其親」,說明小狗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犬馬之報」,是說狗會給人給予真摯誠懇的回報;「兒不嫌娘醜,狗不嫌家貧。」說明狗有「不論家貧家富終生不事二 主,哪管人貴人賤矢志從一而終」的堅貞品德。而在中國民間,狗又有「旺財」的別稱,因此尤為討人喜歡。

「戍歲祝福萬事順,狗年兆豐五穀香」。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狗年的到來使人和狗之間的關係更加溫情,狗忠於人類,人類也善待狗,人和動物之間,應該和諧相 處。「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積極的「狗文化」啟示我們,無論社會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個人處於怎樣的順境逆境,都要忠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不能以背信棄義的方式獲得私欲的滿足,應當以誠信、踏實、包容的態度來創造和諧的社會,幸福的生活。

1見《浙江日報》○六年二月二日。

2二○○○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瑞典皇家生物技術學院聯合研究,揭開了狗的起源之謎,中瑞科學家認為,人類與狗的友好淵源可以追溯到1.5萬年前。見上海《科學》雜誌封面,二○○二年十一月廿二日。

3如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對「盤瓠崇拜」發展而來的盤王節,盤瓠相傳是一隻遍體錦紋禦敵有功的龍犬,瑤族的盤瓠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很多瑤族人都認為盤瓠是瑤族的始祖,把他當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與供奉。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消災延壽藥師法會

欣逢農曆九月三十日為藥師佛聖誕,依教修因,祈福消災,為祈願香港繁榮安定,人民安樂。本會特於農曆九月廿九日(公曆11月19日)星期日,假銅鑼灣東院 道11號,本會文化中心禮堂,啟建消災延壽藥師法會一堂。仰承 佛光注照,以此功德迥向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眾生增福延壽,如意吉祥。法會恭請覺光長老、 永惺長老、融靈長老、智慧長老、紹根長老領導主持。歡迎各界善信,本會會員,隨喜參加,同沾法益。

時 間

程 序

上午 9:30   全體齊集
  9:35 恭請會長覺光長老致辭
  9:40 奉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11:00 小 休
  11:15 佛前大供
  11:30 恭請會長覺光長老宣讀文疏
  11:45 中午休息
下午 2:00 奉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3:30 法會圓滿

   * 法會圓滿後每人獲贈送「福包」一份

 

從傳統走向現代廿一世紀妙法寺暨

敦煌文化工程書畫寺藏贈送展開幕禮

「從傳統走向現代廿一世紀妙法寺暨敦煌文化工程書畫寺藏贈送展開幕禮」,已於十月十四日(星期六)假商務印書館星光圖書中心展覽廳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 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女士、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妙法寺住持修智大和尚及香港出版總會會長陳萬雄博士。

典禮由香港敦煌佛蹟防護功德林秘書長陳青楓先生主持。他首先簡介是次展覽背景,並介紹在去年曾籌辦了一項活動——敦煌慈善之夜,籌得善款百餘萬元,捐予敦 煌研究院作防沙工程。與此同時,還邀請了本港二十多位書畫家捐出作品。這批充滿善心慈愛的書畫,一直以來筆者都想為它尋找一個好歸處。終於,今天讓我們尋 得一個「安身之所」那就是妙法寺。妙法寺住持修智大和尚欣然答允。這批書畫將永久收藏在寺內,且適時讓信眾參觀欣賞。在此祝願新擴建的妙法寺早日完成,讓 萬千信眾多一個安心之所!然後請各主禮嘉賓致辭。

范太致辭時自謙道,雖然於佛法略懂皮毛,但是次書畫展背後的重大意義讓她體會良多,心折於佛法之偉大。她祝願在場各位超越物質境界,達至心靈層面,得享心境平靜。

紹根長老著重介紹今次書畫寺藏的因緣。多年前,有一群文化界心人士,遊覽敦煌石窟期間,發現石窟中的佛像經過千多年被風沙所侵蝕殘破不堪,均認為此乃世界文化遺產,不可多得的佛教文化藝術,若繼續任由風沙侵蝕,則不久將來必然蕩然無存。

返港後,得到有心人士陳萬雄博士、陳青楓等,發起紅織名為「敦煌佛蹟防護功德林」,呼籲各界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保存敦煌佛蹟古文化藝術,因此舉辦 了一項活動,名為敦煌慈善之夜,得到各界人士熱心響應,同時又得到本港二十多位充滿善心的書畫家,捐出心愛作品,籌得善款百多萬元,隨即捐予敦煌研究所, 以作防沙工程廣植樹林之用。

修智大和尚則為大家介紹妙法寺擴建新大樓的特點。大樓內集圖書館、停車場、禮堂及安老院等設施於一身,為各界大眾服務。大樓捨棄了傳統佛寺的外觀設計,改 以玻璃和微晶石為外牆,簡潔又富現代感。雖然外型前衛,不過大樓內外都充滿佛教特色,應有的絲毫不缺,一絲不苟。從遠處望來,大樓猶如一朵蓮花;正面細看 又像毗盧帽。當善信走進大樓時,會發現由地面到第一層共有三十七級台階,是三十七道品的象徵。走完三十七級就見到彌勒佛,是開始入道了。再往上走是一道共 一百零八級的樓梯,代表的是人生一百零八種苦。走畢一百零八級,即經歷一百零八種苦,最終到達大雄寶殿,得見釋迦牟尼佛。

修智大和尚強調,新大樓的設計重點祇有兩個字:環保,希望可以把日常開支和維修費用減到最低,不必動用善款一分一毫,以大自然的餽贈作天然保養。祇要細心 一看,就會發現大樓環保又貼心的各種設計。比如玻璃外牆使大樓可自然採光,節省能源;通風系統設計簡單卻可有效降溫;外牆斜面角度特殊,可借助雨水沖力洗 刷外牆;建築材料如玻璃、鋼鐵等幾乎都可以回收再用。種種高科技環保設計,看似以經濟效益而非佛教教義為出發點,但事實上意義遠不止於此。人類既是大自然 的一部分,祇有以慈悲之心平等對待眾生,兩者才能世代共存。這不正好體現佛家的慈悲為懷嗎?

隨後陳萬雄博士致送紀念品予修智大和尚,並舉行「敦煌大妙相銅像」頒贈儀式,同時四位主禮嘉賓及商務印書館常務副總經理陳潤瓊小姐為展覽剪綵,而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張倩儀小姐則致送紀念品予各主禮嘉賓。典禮圓滿歡喜。

現場除展出妙法寺大樓模型外,亦展出贈予妙法寺的書畫,吸引不少嘉賓駐足細看。書畫各具特色,雖風格相異,卻都以佛法、敦煌為題。二十七張作品,代表二十七顆禮佛之心,也代表佛法無處不在。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法會及活動時間2006年10-12月

日期 星期 時間 項目 主持 備註
11月4日 15:00-16:00
16:00-17:30
法器班
共修法會
道行法師
華嚴字母
11月5日 9:00開始 大悲懺法會 衍慈法師  
11月7日  二 19:30-21:00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道行法師 法師開示
11月9日 19:30-21:00 賀觀世音菩薩聖誕 衍慈法師 普佛一堂
11月11日 15:00-16:00
16:00-17:30
法器班
共修法會
道行法師
華嚴字母
11月14日  二 19:30-21:00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道行法師 法師開示
11月18日 15:00-16:00
16:00-17:30
法器班
共修法會
道行法師
華嚴字母
11月20日 19:30-21:00 賀藥師佛聖誕 衍慈法師 普佛一堂
11月21日 9:30-12:00
19:30-21:00
精進念佛暨光明燈法會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衍慈法師
道行法師

法師開示
11月25日 15:00-16:00
16:00-17:30
法器班
賀達摩祖師聖誕
道行法師
衍慈法師

普佛一堂
11月28日 19:30-21:00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道行法師 法師開示
12月2日 15:00-16:00
16:00-17:30
法器班
共修法會
道行法師
華嚴字母
12月3日 9:00開始 大悲懺法會 衍慈法師  
12月5日 9:30-12:00
19:30-21:00
精進念佛暨光明燈法會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衍慈法師
道行法師

法師開示
12月10日 9:30-17:00 慈悲三昧水懺 衍慈法師  
12月15日 19:30-21:00 儀規實習班 共八講 道行法師 現接受報名
12月25日 7:00開始 八關齋戒 一日一夜 衍慈法師 現接受報名
07/1月5日 14:30-16:30 佛曲班 共四堂 資深法師 現接受報名

上述所有活動,歡迎參加,同沾法益

地址: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電話: 2367 3091

 

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

 惠澤二百名困難高中生

嘉定區佛教協會捐助300萬元,設立「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從今年開始,分十年為全區九所公辦高中學校的二百名家庭困難的在校高中生提供困難資助。佛教界為教育系統提供專項資助,在上海地區尚屬首次。

九月三十日,在嘉定區南翔鎮的雲翔寺舉行了隆重的基金成立典禮暨二○○六年度資助發放儀式。出席典禮的有嘉定區政協主席周關東先生,嘉定區委常委、區政協 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張敏先生,嘉定區政府副區長夏以群女士,上海市民宗委三處處長沈國強先生,嘉定區教育局局長毛長弘先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 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世界佛教僧伽會副秘書長、印尼大叢山西禪寺方丈慧雄大和尚,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真如寺方丈妙靈長老,上海市 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德悟長老,嘉定區佛教協會會長、留雲禪寺住持慧禪法師等。此外,嘉定區各寺院的法師、居士和受助的學生、家長等近千人參加了本次 活動。

基金成立典禮上,慧禪法師代表嘉定區佛教協會講話,他說,嘉定區佛教協會設立的這個專項基金旨在解決本區境內的公辦高中的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幫助他們順 利完成學業。這是嘉定區佛教協會為地方教育事業所做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嘉定區慈善事業的一部分。同時,他號召嘉定區各場所和廣大信徒廣泛傳播和踐 行「節儉、慈悲、植福、證道」的現代佛教生活觀,積極投身到功德無量的慈善事業中。覺醒大和尚代表市佛協向該基金的成立表示祝賀,並對嘉定區佛教協會這一 創意性的善舉給予了充分肯定。夏以群副區長、沈國強處長分別代表嘉定區政府、上海市民宗委講話,對嘉定區佛教協會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嘉 定區教育局領導和受助學生代表也都作了簡短發言,他們對嘉定區佛教協會這一善舉表示感謝。

目前,社會教育的小學和初中階段均為義務教育,各項費用都得到了減免,大學期間有助學貸款等助學方式,唯獨高中階段缺少專項助學基金。因而嘉定區佛教協會 所設立的「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填補了這一空白。該項基金將分為「特困學生獎學金」、「貧困學生獎學金」和「臨時困難補助」等三個層次,形成階梯式的資 助體系,資助那些學習努力、遵紀守法、道德品質良好,有「自強自立、誠實守信」的困難學生。

據瞭解,接受困難資助的學生先由本人提出申請,經審核及公示三個工作日後,於每年的九月份組織一次性發放。為了規範基金的發放,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困難學生的身上,嘉定區佛教協會會同嘉定區教育局還制訂了相應的實施辦法。

 

弘揚佛教文化,展現時代精神

——上海玉佛寺第五屆覺群文化周

◎曹曙紅

第五屆覺群文化周於九月廿八日至十月四日在玉佛寺隆重舉行,近千名佛教信徒參加了為期七天的弘法文化活動。

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於新世紀初提出了「文化建寺,教育興寺」的寺院發展理念,將文化和教育作為玉佛寺在新時期的新特色加以弘揚和發掘,經過六年時間的努 力,玉佛寺的弘法文化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一大批文化產品相繼面世,一系列弘法活動令人矚目,玉佛寺的文化教育特色已經為教內外人士所熟悉和贊許。為了集中 展示玉佛寺一年來的弘法文化成果,鍛煉和培養弘法人才,該寺於每年九月中下旬舉辦覺群文化周。今年是這項活動開展的第五個年頭。

文化周開幕當日,玉佛寺召開了「佛教倫理與和諧社會」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佛教界的法師居士等近八十人出席了研討活動,會議共收到論文五十四篇。

配合「知榮辱,講文明,樹正信,促和諧」倡議,玉佛寺於今年五月舉辦了「覺群杯」徵文活動,短短四個半月,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應徵稿件一百五十餘 件,從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和鼓勵獎若干名。應征作品針對性強、見地明顯、很有質量。文化周閉幕上隆重舉行了頒獎儀式。

十月四日上午,覺醒大和尚還作了題為《佛教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專題演講,就佛教文化與當代提倡的「知榮明恥,構建和諧」的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及當代佛教應 有的作為等問題進行了精闢闡述。該講座是「知榮辱,講文明,樹正信,促和諧」系列專題講座的最後一講,前三講分別由市民宗委曹斌副主任、市文明辦陳振明副 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主講。

為了展現佛教優秀的書畫攝影藝術,在上海攝影家協會、上海書畫家協會、江蘇省緣源書畫院的大力支持下,本屆文化周,還首次舉辦了佛教藝術攝影展和佛教書畫藝術展。

漢傳佛教的素食風習,由於南北朝時梁武帝的提倡而風靡中華大地,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除有益健康、美容養顏、安定情緒的作用外,長期以素為食,還 可以戒殺護生,引導出健康的生活形態。有鑒於此,本屆文化周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清涼素食晚宴,上海市房地產海外聯誼會、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協會、僑聯 系統、協會與媒體、國際儒商聯會等企事業管理人員及復旦大學人文智慧課堂和上海交通大學MBA班的學員等約三百人出席了晚宴。晚宴由久負盛名的玉佛寺素齋 館提供。期間,玉佛寺梵樂團為與會嘉賓表演了精彩的梵樂節目,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就讀的玉佛寺法師外語班學員還就經商與學佛、學佛與做人等問題與大家進行了 交流。

一年一屆的「藍天下的至愛——覺群之光慈善義演」活動,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今年的義演主題是,為受台風「碧麗斯」影響的湖南災區和受台風「桑美」 影響的福建災區人民捐款。本屆「覺群之光」義演活動,為上述災區捐贈善款七十萬元,對於緩解災區燃眉之急、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和興辦希望工程提供了力所 能及的支援。

為了激發廣大佛教信眾的信仰熱情,鼓勵大家通過抄寫經文,表達對佛菩薩的虔誠和對法寶的崇敬之情,本屆文化周新辟了抄經項目,廣大信眾報名踴躍,熱情高 漲。為了將這項活動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玉佛寺覺群佛教書畫院還與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共同舉辦了青少年佛教題材書法揮毫大賽,一百三十餘名青少年 書法愛好者現場揮毫,其中不乏上乘優秀作品。

文化週期間,玉佛寺特邀河北柏林禪寺法師為信眾指導禪修,法師細致而生動的禪修開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信眾的熱情與法師的激情互相呼應、禪悅與法喜充滿 其間。

放生,是佛教徒體現慈悲利生思想的積極行動,也是弘揚佛法的有效舉措。十月三日下午由五百余人組成的大型放生團前往青浦報國寺舉行了隆重的放生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佛陀「慈心向善、悲湣眾生」的教導,向社會發出了「愛護生靈、關愛生命」的呼聲。

文化周閉幕式當日還舉行了覺群學院居士班結業及新學期開學典禮。

典禮儀式上,學員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懷著對佛教感恩的心情,倍加珍惜青年時期的寶貴時光,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工作、弘法、修持之中去。

 

心照大和尚榮膺

弘福寺第十六代方丈

九月廿七日上午,貴陽黔靈山弘福寺隆重舉行心照大和尚榮膺第十六代方丈晉院升座慶典。

上午九時,黔靈山教旗飄揚,彩幡高掛,弘福寺張燈結彩、梵音繚繞,在四眾弟子的恭請和諸山長老的護送下,心照大和尚自山門而入,一路拈香說法,直至法堂。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珠康活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戒忍大和尚、明生大和 尚、香根.巴登多吉活佛、永壽大和尚、祜巴龍莊大佛爺以及來自全國近二十個省市自治區和日本、韓國、印尼、港澳臺等海內外佛教界的諸山長老和高僧大德等五 千餘人出席了慶典儀式。

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王思齊,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楊同祥,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省政協副主席唐世禮,國家宗教局一司司長徐遠傑,貴州省宗教事務局局長郝桂華,貴陽市人民政府市長袁周、市委副書記李濤等領導出席慶典並表示祝賀。

貴州省和貴陽市統戰、宗教有關部門負責人,四川、福建等省宗教部門領導和遵義市、廈門市有關部門領導,應邀出席慶典。

遵義市四大班子,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秘書長自雄法師、《香港佛教》總編輯秦孟瀟居士、台灣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淨心 長老、副會長今能長老,新加坡佛教總會,新疆佛教協會,閩南佛學院,蘇州寒山寺,江蘇無錫祥符禪寺等四十多家海內外佛教團體、名寺古剎、諸山長老分別發來 賀電、賀信表示祝賀。

弘福寺於一六七二年(清康熙十一年)由赤松和尚開山創建,「弘福」二字乃「弘福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乃禪門 五宗之一。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一百四十二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也是貴州首剎,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稱。已成為貴州省佛教活動 中心和具有特色的旅遊勝地。

心照大和尚於二○○五年九月接替慧海老法師出任弘福寺住持。在一年的工作中,他團結僧眾,將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方法與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建立健全了寺院的 各項規章制度,大力加強寺院文化建設,弘揚正法,領眾熏修,堅持以城市作為依託,以道風贏取信眾,以慈善回報社會,以聯誼擴大交流的原則理念,將弘福寺建 設得秩序井然,法務興隆,香火旺盛,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慧海老和尚的高度贊賞和寺院兩序大眾及廣大佛教信眾的擁戴與支持。心照大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 常務理事、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貴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寶殿初成 法雲祥瑞

——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建設情況彙報

法海祥雲,龍天庇佑,諸佛菩薩,同持加被。蒙十方大德無相佈施,博羅禮佛禪寺大雄寶殿自動工伊始,建設工作開展如火如荼,進展順利。目前,大雄寶殿基礎已畢,首層樑柱、屋頂已澆築完成,正進入二層建設中,封頂指日可待。

禪寺住持日照法師,承擔開山大志,從草木淒淒之荒山起,歷經六載寒暑,孜孜不倦,終得大成之始。回想開山之初,寥寥數人,一座茅房,幾盞枯燈。當日之寺, 放眼望去,滿目之內,盡皆荒蕪。如今禪寺,除已建設成地藏殿、佛學院、功德堂等殿堂,大雄寶殿之建造,標誌著法師宏願初成,寺院形體初具規模。禮佛禪寺大 雄寶殿,佔地3000餘平方米,全唐建築,總耗資約1300萬元。

大殿供奉三世佛大佛像及萬尊小佛菩薩像,為「諸佛海會、菩薩圍繞」莊嚴殿殿,殊勝因緣,願十方各界慷慨佈施,共襄善舉,功德無量。

贊助方法:

釋迦牟尼佛(已認供);

藥師佛(已認供);

阿彌陀佛:約300萬;(可隨喜供養)

五百羅漢:68000元/尊;

大殿龍柱:1000元以上;

佛像貼金:1000元以上;

一瓦一願:100元。

大殿修建捐助善款500元以上,

  碑上刻芳名;

請聯繫:
香港:   荃灣沙咀道251號三樓 香港禮佛禪寺

  電話:00852-24138122

  支票抬頭: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司

  香港銀行戶口:香港匯豐銀行

 

傳真:00852-24905504

帳號:032-4-091867

國內:   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梅花村觀音山

  支票抬頭:廣東省博羅縣禮佛禪寺 

  本寺國內銀行戶口:中行博羅支行

  電話:0752-6226496(客堂)

  聯繫人:13824292680(頓悟法師)

 

帳號:11243008093001

傳真:0752-621059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