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4期
2003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訛傳的「噩耗」!
新春賀詞
香港六宗教領袖2003年(癸未年)新春賀詞
獻  詞
佛聯會癸未年新春團拜及慶祝成立五十八週年暨
第四十九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詞 ◎覺 光
新年賀詞 ◎永 惺
董事及顧問芳名台銜
僧伽教育
培育僧才的搖籃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訪問記
◎方立天
佛經探討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
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上)
◎覺 醒
名山得主
喜慶名山得主
——記戒忍大和尚榮膺普陀山全山方丈
◎法 空
佛門高僧
月西法師傳略 ◎聖 凱
虛默.靈默.心鏡
——寧波七塔寺祖師芻議
◎黃夏年
隨筆禪話
「仁慈」與「孝道」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專注核心業務」、「企業二盞燈」 ◎楊 釗
專  論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佛教道場
滬濱青龍寺復興記 ◎郁賢名
佛門龍象
破山寺裡一沙門
——記常熟興福寺監院慧文法師
◎顧 敏
素食世界
都市淨苑——訪登品素食府 ◎楊 揚
學僧園地
我們該往哪走? ◎賢 晃
我心中的高僧 ◎梵 悟
香港佛聯會的組織能力
——「萬人祈福法會」後記
◎果 宇
梅花因寒而盛開
——元旦香港萬人祈福法會有感
◎通 融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訛傳的「噩耗」!
  月前,在國內佛教界誤傳「《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昏倒在香港會展中心,心臟病突發猝 死!」其因是去年十一月三日上午九時,香港觀宗寺法主大和尚覺公上人主持「天台宗傳法大典」(在會展中心五樓舉行盛大法會)。參加盛會的嘉賓及善信千餘 人,編者於大會採訪時,就在大會隆重儀式進程中,本人因病不能久站,而昏倒會場內,引起不少周圍人士驚恐,馬上電召救護車送往律敦治醫院搶救。有個別居士 不明事實真相,立即致電國內某位法師,主觀臆測說:「秦孟瀟心臟病昏倒,人走了!」云云。這位法師驟聞突乎其來的「噩耗」,非常緊張,隨即打了幾個手提電 話給好友,並表示「不勝悲痛」!謠言就此傳開來了,然而有幾位法師卻持懷疑態度,連說:「恐怕不可能吧」?!就這樣,這則「驚人的噩耗」傳遍了數省,不多 久謠傳也自然就熄滅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編者與國內佛教界人士關係極為密切,近一年來,不少出家人、居士們非常關注編者的病情好壞,數月來信函和電話源 源不斷,編者因病而又不能一一回覆,因此,曾於去年七月一日第五○六期發表一文《我,不幸患上冠心病》,只好借本刊一角謹向各地師友匯報自己病況:

  編者自去年三月四日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動手術(搭橋)以來,整整一年了。在這一年當中,病情有很大的反復,所謂「險象環生」!若不是生命力強旺,很 可能一命嗚呼!我不僅生命力強,而且自信心也很強;平時我靜坐,調理思慮,默唸聖號、咒語、祈求佛,菩薩加被。達到所謂心理平衡,正如《心經》所云:「遠 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罣,無有恐怖」!在調養中,是採用這類方法來對治病痛的。

  當然對於治病的主要手段,還是要依靠醫學上最新的科技藥物來解決的。我的病情曾達到了嚴重惡化階段,就靠醫生採用最新進的醫術來醫療的,因為三條心血管全部堵塞了,若不及時採取搶救醫治措施,隨時都會發生「猝死」!

  即是醫生為我動了手術(搭橋),挽救了生命,度過了險關。只是暫時性旳,病根並未徹底解決。二個月之後,又有二條心血管堵塞了,進醫院再度檢查,不料 醫生之間產生了矛盾,內科醫生主張再動手術(通波仔),而外科醫生則不主張動手術;對病人來說,感到最大的困惑和苦惱!怎麼辦呢?在這無奈的情況下,我的 內人以最誠摯的心說服了內科醫生(胡錦生教授),對方才答應進行「通波仔」手術,他是冒著某些風險的,壓力肯定不小!我非常幸運的是,這時美國發明一種 「沙巴」(Cypher)高科技藥性支架,當時香港市面上還未經批准的藥物,而我首先被用上了。我兩次用上這最新高科技支架,才緩解了病情,救回了生命。

  我的病只能說基本好轉了,它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調理!在此,我再一次衷心的向所有關心我、愛護我的各地師友,表示深深的感謝。
 
 
香港六宗教領袖2003年(癸未年)
新春賀詞

  回大地,時序更新,我六宗教同仁虔祝社會各界人士,迎春納福,萬事吉祥,新年進步,事業興隆。

香港自九七回歸祖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港人正面臨新挑戰,只要團結合作,前途發展充滿著新機遇。

環顧目前社會現況,最令人關注者,莫若心靈質素之普遍低落,尤以高尚品德之培育不足,令人深感失望。在社會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之下,部份人缺乏生命 之正確價值觀,失去克服困難意志,甚至自毀生命,尤令人惋惜與痛心。我宗教同仁,均以愛惜生命,尊重生命,為最基本教理,鼓勵逆境自強,並懷著悲憫關愛之 心,努力宣揚各自本教教義,導正人心,切望受困難影響人士,鼓起勇氣振作精神,迎著美好明天。

我六宗教同仁,多年以來,均重視提高社會生活質素,尤關注精神污染,重視心靈環保,力主反對導致精神污染之社會事物。年來喜聞教育改革積極推行,希望 教育當局在發展科技教育之同時,兼顧中華民族之優秀文化傳統,重振禮義廉恥之民族美德。社會興衰,匹夫有責,吾人尤望文化傳播媒介,積極倡導良好的社會道 德風尚,對移風易俗作出貢獻。

我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成立以來,瞬經廿五寒暑,一直致力促進宗教思想交流,互相欣賞、互相尊重,現已踏入新世紀,邁向新里程,同心並肩攜手建設平等、公 義、仁愛的香港社會,進而為世人和諧,增進人類福祉,努力作出貢獻。祝願宗教團結合作,歷久彌堅,宗教精神,光耀世界,願共勉之。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李炳光牧師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脫志賢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陳日君主教
香港道教聯合會會長   湯國華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二零零三年一月廿七日

 
 
佛聯會癸未年新春團拜及慶祝成立五十八週年
暨第四十九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詞

◎會長 覺光法師
  天是癸未年正月的好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此舉行新春團拜,同時慶祝成立五十八週年暨第四十九屆董事就職典禮,得蒙各位董事、會員及會屬機構同人踴躍參加,共聚一堂,感到非常愉快。本人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佛恩加被,四時康泰,福慧增長,百事吉祥。

  在二零零二年底,本會應一批社會熱心人士及社團要求,組織全港各佛教寺院、道場,秉承佛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慈悲喜捨精神,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 假香港大球場舉行「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藉以祝願香港風調雨順,地方昇平。當日恭請本港內地及海外近七百名佛教高僧大德法師們領眾諷誦《佛 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會邀請到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先生及特區高級官員擔任主禮嘉賓。這次法會功德殊勝,全場數萬信眾以虔誠的心 願祝福香港繁榮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凝聚為眾的大願力,發揮積極作用,使香港這顆明珠更加絢麗。

  本會自成立到現在已有五十八年,各項會務在歷屆董事努力策導下都獲得相當成就,所經辦的善業,如醫療、安老、教育及社會服務亦正在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認同。隨著佛誕公眾假期的實施,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已日漸提高。

  近年舉辦了多項大型弘法活動,讓全港市民有機會參加饒有意義的慶祝佛誕活動。在去年五月中旬,本會為慶祝佛陀誕辰,除發動全港佛教園體道場舉行分區浴 佛大會外,還假座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一連兩天之弘法大會,祈求香港社會繁榮安定,國家昌盛,人民安樂。在弘法活動方面,除每年舉辦之清明思親法會外,還 與其他佛教團體合辦「香港書展——佛教坊」,並得蒙十七個佛教道場及團體鼎力支持順利圓滿。

  面對著時代的轉變,現正採用多種的形式推動弘法工作,諸如舉行佛學講座,以傳播教理,出版《香港佛教》月刊及《佛聯匯訊》等,透過電子媒介宣傳本會工 作,設立「弘法使者獎學金」培養在學青少年,從事推廣佛教事務。在對外事務方面不斷加強國內外佛教團體的聯絡與互訪及派出代表團出席世界性的佛教會議。

  為培育僧伽人材,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終告落成開學,經半年多運作,各方面已上軌道,學僧們亦已逐漸適應香港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本會秉承佛陀慈悲宏願,愛國愛教精神,響應政府號召捐助國內希望工程,直至目前為止,共援建二十五間中小學及一間鄉級醫院。

  癸未年的來臨,意味著祥和,本人藉此機緣,盼望著香港市民以祥和之心境,面對社會經濟轉型的變化,創造美好的明天。今屆當選的董事其中有數位是新選任的,你們都是熱心佛教善業的大護法。本人深信在各位董事通力合作下,本會各項善業必定會繼續發揚光大,造福社會。

  最後謹祝在座各位法喜常樂,如意吉祥。
 
 
新年賀詞
◎副會長 永惺法師
  三羊啟泰,萬象更新,香港佛教聯合會在今天舉行癸未年新春團拜暨第四十九屆董事就職典禮,得蒙各位董事、會員及會屬機構同人踴躍參加,本人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福慧增長、百事吉祥。

  隨著佛誕公眾假期由一九九九年開始實施,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已日漸提高。本會在慶祝佛陀誕辰之際發動全港佛教團體、道場進行分區浴佛大會外,今年 為慶祝佛誕二五四七週年,繼迎請佛牙舍利後,本會再次租用香港體育館舉行一連四天的慶祝活動,邀請海內外高僧,參予主持供僧祈福法會、萬人皈依及傳燈晚會 等等,詳情將在稍後時間公佈,希望各位屆時踴躍參予盛會。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精神意識之修養同時亦不能忽視,因此本會仍須加強弘法工作及採用嶄新的形式推動佛教事業。其中一項工作是加強對下一代僧伽的培 育工作,經年多籌備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已落成開學,經半年多運作,各方面已上軌道。設立弘法使者以培訓專上學院之在學青年從事推廣佛教活動,使弘法活動擴 展到社會各個階層。

  本會自成立至今已進入第五十八個年頭。多年來建立之善業,規模相當龐大及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讚許。惟是瞻望未來,如何保持以往良好成績,如何加 強今後之發展,責任既重且大。實有待我教四眾同人,一同付出力量,通力合作支持,穩步向前。同時為弘揚佛教,啟導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得世代受益。

  佛教的興盛與香港社會同步發展。佛教四眾同仁都是本著弘揚佛法服務社會的宗旨,群策群力,同沐佛恩,從而滌除塵垢,淨化身心,使社會得以繁榮,人民享受安樂。

  最後,謹祝在座各位,身心康泰,福慧增長,百事吉祥。
 
 
香港佛教聯合會第四十九屆
董事及顧問芳名台銜
(佛曆2547年2003年度)

會     長    覺 光法師

副  會  長    永 惺法師  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總 務 主 任    智 慧法師

秘  書  長    區潔名居士

副 秘 書 長    林志達居士

司     庫    何德心居士

副  司  庫    崔常祥居士

常 務 董 事    妙 光法師  道 平法師  衍 空法師
果 德法師  演 慈法師  妙 慧法師
楊 釗居士  沈張婉居士  楊錦珍居士

董     事    智 開法師  融 靈法師  智 鴻法師
寬 運法師  廣 琳法師  淨 修法師
常 光法師  達 義法師  圓 慧法師
妙 慈法師  瑞 洪法師  林漢環居士
梁僑英居士  李家祥居士  莊學山居士
鄭常智居士  梁衛珍居士  余潔冰居士
溫綺玲居士  溫果和居士  胡韻琴居士
張梅桂居士

名 譽 顧 問    了 知法師  泉 慧法師  健 釗法師
紹 根法師  傳 敏法師  智 海法師
瑞 融法師  淨 達法師  陳維信居士
鍾世傑先生  周君令居士  陳道生居士
廖垣添居士  呂榮光居士  盧偉強居士
黃俠君居士  黃慕顏居士  江淑嫻居士
黃棣怡居士

法 律 顧 問    盧偉強律師樓 林志達律師  李家祥律師
林漢環律師

 
 
培育僧才的搖籃——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訪問記
◎方立天
  (編者按)名佛教學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 學史》雜誌主編方立天先生,近期訪港,並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期間,多次應邀至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講學。他以訪問記的形式,對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作 近距離的觀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盛德謙光,慧眼矜念,殊勝感人,本刊特為發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揚,有賴於佛教徒的努力,有賴於佛教徒的學識、道德、素質的提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弘揚佛法的人才,需要培 養,而且是長期的培養。培養的內容和方式主要是教育,而且是系統的教育。教育的模式雖然很多,但是主要應當依靠學校,而且是要依靠正規的學校來進行。

  近代以來,佛教界的有識之士,逐漸懂得了培養僧才是關係「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也即攸關中國佛教前途和命運的首要的、根本的大事,逐漸認識到以 教育培養人才是佛教立教之本。二十世紀初,楊仁山居士率先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建祗洹精舍。不久,諦閑、月霞兩位長老也在南京創立僧伽師範學堂。隨後,月霞 長老又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後來,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成立支那內學院,太虛大師則在武昌創建武昌佛學院,以後太虛又在重慶創建漢藏教理院。在北方 則有周叔迦居士在北京創立中國佛教學院。這些佛教院校,培養了一批佛教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弘揚佛教義理的法將和佛門龍象,對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發揮了巨 大作用。

  二十世紀後期,中國大陸和台灣創立佛教學院,有如雨後春荀,欣欣向榮。一九九二年初,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龍華寺召開「漢語系佛教教育會議」,筆者有幸 參加,會上聽到趙樸初居士發出的獅子吼:中國佛教發展的頭等大事「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這是高瞻遠矚的、富有佛教發展戰 略眼光的論斷。同樣,海峽對岸星雲大師為佛光山弘法事業確定的四條指針中的第一條就是「以教育培養人才」,對於這其間所表現出的佛教智慧,實在令人贊嘆! 兩岸的高、中、初級的佛學院培養了大量僧才,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十分可喜的是,由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倡導,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經過長期籌備,已正式成立,並於二零零二年六月十日開學,這 是香港佛教界培育僧伽人才的重大舉措,是香港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可以說,從此香港有了自己的紹隆佛種的基地,續佛慧命的搖籃。香港佛教的 輝煌前景開始展現在近百萬香港佛教信徒的面前。

  二零零二年下半年,筆者應邀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中文大學與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校址同在沙田,近在咫尺。又得知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學僧都來 自內地諸佛學院,筆者四十年前曾在中國佛學院進修,嗣後一直在高校從事佛教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不僅對學僧油然產生校友的情感,而且也產生學習、訪問、了解 學院的願望。因緣殊勝,我來港後很快得以與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同學見面,真是有「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在訪問、交流的過程中,我對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有了直接 的觀察和親切的體認,從而對學院的教學情況、重要特色和近期成就,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是令我十分高興的。

  一間學校的生命決定於生源和師資的兩種質量。本屆學僧十八人,來自內地十個省,從總體的文化來說,具有高中水平,平均出家時間五年,受戒時間近三年, 平均年齡近二十五歲。學僧都是由內地佛學院甄選推薦,經過中國佛教協會的審查核准,並通過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面試合格者,應當說這是一批信仰純正、戒行清 淨、僧相莊嚴、好學上進、身體健康的青年學僧,是品學兼優的可培育之才。關於師資,學院強調必須是具有專業水平,有學術專著和職稱,並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人 士擔任。「名師出高徒」,學院重視聘請有水準、有經驗、有聲譽的優秀師資,這對於辦好學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現為大專性質,學制三年,六個學期。每星期含複習與考試共二十週。每週六天教學,星期天單休。每天六節課,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從學制與時間安排來看,保證了學僧有充裕的時間學習,也體現了學院對學僧的嚴格要求。

  課程的設計與安排,對於學僧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有課程分三大類,第一類是佛學,包括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漢傳與藏傳兩系)、日本、韓國 佛教史、中觀學、唯識學、律學、禪學、淨土學、天台學、賢首學,以及一些重要佛教經論等。第二類為公共基礎課,設有中文與寫作、英語、粵語、電腦、香港通 識教育(香港的區情、法制、粵文化等)、世界通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英文與寫作、書法、對聯與詩詞等。第三類是選修課,設有因明學、佛教研究法、 比較宗教學,西方文化史、法學,社會學、校勘學、版本目錄學,以及《藥師經》研究、《瑜伽師地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等。應當說,學院的課程設計與安排 是適當的、合理的,學僧學完這些課程之後,必將在佛學專業知識與其他綜合知識、素質、技能等方面獲得極大的提高。

  學院為拓寬和豐富學僧的知識與涵養,還舉辦各種講座,並積極組織學僧參加香港高等院校舉辦的有關講座,如參加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舉辦的「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系列講座(共十講),獲益良多。院方還組織學僧參觀有關文化作品的展覽,以開拓思想視野,提高文化素質。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學僧,既是學生又是僧人。為了保證學僧的修持生活與學習生活的良性互動,學院對學僧的每天作息時間作了嚴格而合理的安排,每天早五 時起床,晚九時半熄燈,其間有早殿、早齋及回向、出坡、早讀、上課(上午)、午齋及回向、午休、上課(下午)、晚殿、藥食、晚自習。學修結合,互補互利, 有張有弛,嚴密緊湊,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自創辦以來,日益顯示其鮮明的特色,就我初步的觀察,這些特色重要的有五項。

(一) 宗旨正確

  學院的宗旨是:「本著世尊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精神,依照佛教根本教義培養僧青年,使學僧入學後,得到系統的正規教育,深造成才。以利將來住持三寶, 弘揚佛法,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宗旨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包含了創辦學院的出發點、方式和目的三方面內容,體現了通過教學,培育僧才,以服務眾生, 救度眾生的佛陀本懷和佛教精神。由於宗旨正確,帶來目標的明確,學院確立辦學的三目標:「一、提高僧品,培養僧德,堅定信仰——建設道風;二、研究佛學, 學修並重,提倡通識——樹立學風;三、服務精神,弘法利生,行菩薩道——繼承宗風。」三個目標突出強調道風、學風、宗風的重要。這體現了佛教院校對學僧的 本質要求,對於培養佛門的可靠的優秀的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 校風鮮明

  一間學校的風氣是全校尤其是學生綜合素質的表現,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形的、巨大的力量。學院非常重視校風的建設,提倡「有願力,有修持,有智慧,有 戒律」的「四有校風」,並以「聞思修,戒定慧」六字作為校訓,鼓勵並要求學僧學聞、學思、學修,修戒、修定、修慧,學修結合,學修並進。為了推進和落實校 風建設,學院還製定了「學僧十大信條」,要求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學僧是持戒守紀的、尊師重道的、精勤上進的、和合樂群的、真誠自信的、謙恭樸實的、知行合 一的、敢於承擔的、包容圓融的和慈悲感恩的,這十大信條,內容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我以為這是學院校風的具體化,也是學院校風的落實處,只要全院學僧 對十大信條堅守奉行,堅定不移,就一定能夠形成優良的校風。

(三) 模式適機

  學院遵照佛教教學規律,繼承因材因機的施教傳統,來確立辦學模式:學修並重,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能力素質培養兼顧。展開來說,一是叢林生活,堅持二 時課誦、僧伽律儀,持戒守規,符合僧範。二是知識教育,佛學專業科目佔全部教學的百分之六十,中文、外語、哲學、歷史等基礎性科目則佔全部教學的百分之四 十,即以佛學為主,兼顧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三是能力培養,重視自學能力,讀、說、寫能力,外語能力的提高,能夠熟練運用電腦。四是綜合素質,即思想道 德,衛生習慣,心身康健,以及唱誦儀軌等諸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四) 正規教育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是一所培養二十一世紀香港僧才的全日制正規的高等學府,學院實行正規教育,這種正規教育表現為學院教育的制度化和規範化,系統性和全 面性。諸如三年學制、嚴格的教學制度,包括課堂制度和考試制度均有明確規定,整個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是循序漸進的,系統而又全面的。可以預言,通過三年的正 規教育,全體學僧必將在佛學專業知識,綜合知識和有關技能等方面,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

(五) 面向世界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是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重視與內地合作,重視與國際接軌,重視與時代同步前進,因此學院強調學僧要努力學習與掌握電腦科技和外文等,以利於未來的弘法利生,度化他人。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立,是香港佛教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對於香港佛教事業的承前啟後,弘揚教化,應對二十一世紀的濟世度生,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 歷史意義。近年來香港信佛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弘法者居多,出家的尤其出家男眾寥寥無幾,以致佛教道場沒有和尚住持,佛教弘法沒有出家人領頭,僧才匱乏,成 為香港佛教事業最薄弱的環節和最嚴重的困難,成為限制香港佛教發展的最大瓶頸。在覺光大師的卓越領導下,也在中國佛教協會和國家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香港 佛教僧伽學院的創立,標誌著香港佛教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在香港,新一代人天師表湧現之日,必是香港佛教事業輝煌創新之時。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首任院長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兼任,院董會和學院領導核心,緊密團結,通力合作,全院各項工作的運作,有條不紊,成效顯著。 還積累了辦院辦學的大量經驗,為今後學院的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教師細心備課,認真講授,教學質量令人滿意。全體學僧學修並重。勇猛精進,刻苦學習,取得 了很大成效,這從學期考試成績以及撰寫文章的質量等方面,都得到有力的證明。

  佛典云:「心生萬法」。我想一間學校只要領導發心,學生用心,教師盡心,也即領導發心辦好學校,學生用心學習,教師盡心授課,是一定能辦好的。現在香 港佛教僧伽學院是三心合一,上下一心,辦好學校是斷無疑義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以其嶄新的面貌屹立在香港大地上,她必將為佛教教育負起培養僧才、弘法利生 的歷史使命,這也是斷無疑義的。

二零零三年一月十日
於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苑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上)
◎覺 醒

  《乘起信論》,相傳為印 度馬鳴所撰。在中國有二種譯本,一為梁真諦譯,一為唐實叉難陀譯。但是,長期以來,就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大乘起信論》不是印度馬鳴所撰,亦非真 諦、實叉難陀所譯。早在隋代,我國法經編撰《眾經目錄》,就將此論編入「疑惑部」,到了唐初,均正在其所著《四論玄義》中,也說它是「昔日地論師造論,借 菩薩名目之」。

到了近代,懷疑此論的佛教學者就更多。首先有日本佛教學者對《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進行了數十年的論爭。一九二六年,有舟橋水載者,撰文說《起信 論》為中國佛教學者的撰述。此後有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羽溪了諦、常盤大定、村上專精、林屋友次郎等都參加了這場論爭。直到一九二六年以後,論爭才暫告 一段落。十年以後,又有鈴木忠友發表文章,重新提出自已的新看法。認為《起信論》雖然是印度馬鳴所作,但卻不是梁真諦所譯。在他所撰《就有關起信成立的史 料》一文中,將以往的爭論分為三類:一是真諦肯定說(承認是印度馬鳴作,梁真諦譯);二是真諦譯否定說(承認是印度馬鳴作,但非梁真諦譯);三是馬鳴作否 定說(認為非印度馬鳴作,而是中國人撰述)。他本人主張第二種說法,即《起信論》雖非梁真諦譯,但應該是印度馬鳴所作。他的這種觀點,在日本學術界有相當 影響。直至現在,日本仍有部份學者認為《起信論》確是印度撰述,不過撰述時間在大乘佛教的晚期,應是無著、世親之後,是大乘佛教晚期的代表論書。

此論在近代中國,在佛教學者中間也屢有爭論。最早有章太炎撰《大乘起信論辯》,確認此論為印度馬鳴所撰,並認為是龍樹以前所出。其後有梁啟超依據日本 學者論爭的觀點,撰《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文,同意望月信亨的觀點,認為此論不是印度撰述,作者既非馬鳴,譯者也非真諦,而是梁陳間中國人的著作。此說一 出,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首先有非心撰文,對之逐條加以批駁。但亦有同意梁啟超的觀點的。如王恩澤作《起信論料簡》,認為此論不僅不是印度馬鳴的著作,而 且也不是佛教的著作,而是附佛外道的東西,「出於梁陳小兒之作」。他的觀點,更加引起許多人的反對。如陳維東、唐大圓、常惺等紛紛撰文加以駁斥。後來這些 爭論文章,武昌印經處曾於一九三二年將之匯集成冊,題名為《大乘起信論研究》。稍後,太虛大師在他所撰的《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中,肯定《起信論》是印度 馬鳴所撰,梁真諦所譯,並且認為是印度大乘佛學龍樹以前的作品,不過在龍樹以前沒有在印度起重大影響而已。

關於《起信論》的真偽問題,長期以來在我國學術界一直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看法。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著名佛教學者呂澂在他的《起信與禪》一文 中,仍然認為「起信」這部書不是從梵文譯出,而是依據魏譯《楞伽》而寫作。至於唐譯《起信論》,也並非翻譯,而是禪家對於舊本的改作。著名佛學大師印順在 他的《起信評議》一文中,只是客觀地介紹了他人的爭論,沒有正面提及《起信論》的真偽問題。但從他在文章中談到「印度傳來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中國人作 的不一定就錯」等論述來看,似乎也不反對把《起信論》看成是中國人撰述的這一觀點。

從上面的論述來看,盡管至今佛教界和學術界對於《起信論》的真偽,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是,總的說來,似乎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起信論》是中國 人撰述這一觀點了。我也認為,《起信論》一書,應該是出於中國佛教學者的手筆,而且是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 著作。它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

大家知道,佛教自傳來中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弘揚與傳播,逐步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碰撞與融合,漸漸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從魏晉南北朝起,一些中國佛教學 者,從翻譯佛經到注解佛經,然後獨立撰寫佛教著作,發揮佛教的義理,最終形成各種佛教學派,這就是佛教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會有具有中 國特色的像《起信論》這樣佛教著作的出現。

《起信論》這部書,從思想體系來看,實際上是依據魏譯《楞伽經》而寫作。關於這一點,我國古代的一些佛學大師在為《起信論》作注釋時,就已經提到《起 信論》與《楞伽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例如,從隋唐時代的慧遠、太賢、元曉、法藏等開始,直到明末的德清、智旭,他們在注解《起信論》時,幾乎無一不承認 它是依據魏譯《楞伽經》而作。

《楞伽經》是我國早期禪宗的宗經,在慧能以前的歷代禪宗祖師,都以《楞伽經》作為授徒的信物。由此可以推定,撰寫此論的很可能就是中國禪宗的先驅者某一禪 帥。為甚麼作者不具真名,而要偽托?很可能作者本人在當時的佛教界沒有地位和影響,唯恐具了真名會影響此論的流行,因此將著名的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馬鳴抬出 來作為作者,而將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真諦抬出來作為譯者,目的就是使自已所創立的佛教理論能得到廣泛的傳播。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這一點實際上已經得到大部份佛教界人士和佛教學者的認同。對於這部論書所具有的中國特色,一 些學者特別是一些近代佛教學者已有過不少的論述。本文只是在前輩學者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些補充,談一點個人的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本書的組織結構可以看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本書名為《大乘起信論》,顧名思義,就是教導人們要對大乘佛法起正確的信仰之心,要求大家修習大乘之行,最終達到成佛的境界。中國是一個流行大乘佛教 的國家,絕大多數信徒都是信仰大乘佛教的。本書作者正是根據中國佛教信仰者大都信仰大乘佛教的這一特點,才將這部論書取名《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的組織結構,和一般佛書也有所不同。一般佛書的組織結構大都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份,這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經論的譯本,基本上 都是這樣的。而《大乘起信論》則不同,它分為因緣分(說明撰寫此論的原因)、立義分(闡明大乘佛法的全部要義)、解釋分(對大乘佛法的全部要義進行詳細的 解釋)、修行信心分(評述起信、修行的方法,以堅定信仰大乘佛教的決心,指出通向涅槃解脫的途徑)和勸修利益分(講述聞持此大乘佛法後能得到的利益和功 德)等五部份。這種五部份劃分的組織結構,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如「因緣分」說明撰寫此論的原因,列舉了八種,其中講到要使眾生遠離人世間一切苦,獲得無上 菩提和大涅槃的究竟妙樂;為了解釋如來所說根本教法的義理,使得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正確的理解等。最後指出,為了勸導人們要想得到巨大的功德的利益,必須修 行大乘佛法。

不僅在「因緣分」的最後,提出要人們修行大乘佛法,而且在「五部份」的最後一部份,專門列出「勸修利益分,著重講述了聞持此大乘佛法能得到的利益和功 德。指出只要能夠對大乘佛法生起真正的信仰,就能進入大乘,獲得佛果,最終必能成就無上之道,從而紹隆佛種,繼承佛法,並為諸佛所「授記」〈授予將來必當 成佛之記別)。

以上所有的一切說法,很適合中國大乘佛教信仰者的口味。因為信仰大乘佛教的中國佛教徒,其信仰佛教的最終目的,就是成就佛道。而《起信論》的組織結 構,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撰寫此論的原因,論述了大乘佛法的全部要義並作了詳盡的解釋,指出了生起正確的信仰、修行的方法以及通向涅槃解脫的途徑,最後講述 了所能得到的利益和功德。這種思路,正是中國大乘佛教徒所需要的和希望的。由此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論》一書,是專門為中國佛教徒所撰述,是一部具有中國 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二、從本書的思想體系可以看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大乘起信論》有其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所謂「一心」(「眾生心」,「真如」,「如來藏」)、「二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三大」 (「眾生心」或「真如」的「體大」、「相大」、「用大」)、「四信」(「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五行」(修持「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止觀」五種德行)。《起信論》認為,一個人想要達到成佛的境界,首先必須掌握大乘佛法的理論。這個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一心、 二門、三大、四信、五行。所謂「一心」、「二門」、「三大」,主要是闡述大乘佛法的理論《起信論》主張,一切宇宙萬有,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唯是「一 心」即「眾生心」所造。而這種「一心」即「眾生心」,又是通過「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這二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門類,才生起種種差別變化的宇宙萬 物來的。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主要含義。而大乘佛法之所以稱為「大」,就是因為生起宇宙萬有的本原「一心」(「眾生心」、「真如」)具有三方面巨大的含義。首 先是「體大」(體性巨大),所謂平等如一,不生不滅,無增無減,畢竟常恆,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如此。其次是「相大」(德相巨大),所謂具足大智大 慧、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之相。第三是「用大」(作用巨大),所謂能生起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因緣果報。《起信論》對「一心」,「二門」、「三大」作了詳盡 的論述,也就是對大乘佛法含義,作了全面、正確的論述,其目的是要人們都來信仰大乘佛法。

講了「一心」、「二門」、「三大」以後,接著要講「四信」、「五行」,這是講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和成就佛果,達到涅槃、解脫境界的途徑。(續下期)

 
 
喜慶名山得主
——記戒忍大和尚榮膺普陀山全山方丈

◎法 空
  陀山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有興衰,但在中共十 一屆三中全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後,名山迎來了新的春天。二十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這巨大成就的取得,是黨的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的無比優越,也是政府統戰、宗教部門的正確領導;既是前任已故全山方丈妙公上人的中興業跡,也是海內外護法檀越的無私奉獻,有了這些成功因素, 才使名山佛教重振,古老觀音道場重光,來山禮佛、朝拜者絡繹不絕,佛事活動十分頻繁,香火興盛,馳名於世,蜚聲中外。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海天佛國」的聖地,隆重地舉行了「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升座典禮」。

  二十日清晨,大霧漫漫,六時三十分,全山所有的僧眾(即比丘、比丘尼)搭衣、持具,集中到普濟寺山門前,七時整,分別站在:從山門前御道橋開始,經清 心亭、預備亭,直至多寶塔停車場。在這條路的兩旁,排成長長的兩隊。他們既嚴肅而又威儀,站在路的兩邊,等候迎接大和尚法駕。所有與會的,省內外諸山長 老,社會各界嘉賓,四眾弟子等三萬餘人蒞臨法會。路旁群眾駐足爭相觀看,人潮如流,彩旗飄揚,氣球高懸,公安交警指揮有序。早已在多寶塔停車場等候的普濟 寺兩序大眾,侍者,分班排列,香盤、提爐、長幡、燈籠、龍杖、佛塵、華龍傘、如意、幢幡寶蓋,梵樂聲聲,迎接大和尚法駕。這時,天空突然雲霧散盡,陽光普 照,靈光突現,與會各界嘉賓,無不歡喜驚嘆。七時四十五分,戒忍大和尚手持如意,在諸山長老蔟擁下,經過鋪著紅地毯,緩緩至預備亭、清心亭,然後上御道 橋、正山門,進入天王殿彌勒佛說法語,之後,大和尚又分別進入韋馱殿、伽藍殿、祖堂等卓杖說法語。(領班領諸山長老、黨政領導、貴賓進入法堂就坐)

  八時五十分,聖輝大和尚為戒忍大和尚送座。方丈大和尚提具進大殿立拜執中。維那鳴馨一聲,奏樂停,送座大和尚上前接方丈大和尚手中具,平立拜執西邊。 二師對面向上舉,送座大和尚將具放在拜執上,二師同時向上問訊,送座大和尚退下,方丈和尚問訊拈香、復位,合掌說法語。接著方丈大和尚進入法堂,將手中具 向送座大和尚一舉,二師同時至法座兩旁,向上一問訊對面一舉。送座大和尚將具放至法座中心,說慶贊語云:「敬祝祖庭法務興隆。戒忍大和尚身心安樂,大轉法 輪。」方丈大和尚答曰:「戒忍謹遵佛教,領眾熏修愛國愛教,努力工作。」送座大和尚復位坐西邊,方丈大和尚站中立,維那舉腔唱爐香讚。方丈大和尚拈香三 拜,手持如意,隨即昇座,卓杖說法語……

  諸山長老,黨政領導,與會嘉賓等,在圓通寶殿向方丈大和尚祝賀,分別在大會上講話的有:

一、舟山市市長馬國華先生代表市政府講話。

二、國家宗教局師峰司長講話。

三、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講話。

四、靈隱寺木魚大和尚代表諸山長老講話。

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講話。

六、珠海寶陀禪寺方丈明生大和尚講話。

七、上海天偉東先生代表居士講話。

  以上七位代表,在大會上分別致辭,對此活動的成功舉辦,都表示了由衷的祝賀和贊嘆!對戒忍大和尚多年來致力於宏揚佛陀正法,宏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 廣交社會各界朋友,廣結善緣,促使民族團結等方面的業績以及戒忍大和尚出眾的才華,高尚的個人修養都給於充分肯定和衷心贊嘆。並寄予殷切期望他為普陀山佛 教事業的發展,在新世紀佛教,如何與日俱進等諸方面做出新的貢獻。

  再者,海內外各大寺院、宗教團體,各地佛教協會等單位,分別發來二十多份賀電,表示祝賀。

  戒忍方丈大和尚,在大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各界人士的光臨,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並代表普陀山佛教協會,代表普陀山全山兩序大眾,對為普陀山佛教事業的發展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們,致以衷心的答謝。

  今者戒忍,承蒙諸位領導、前輩大德及眾者之不棄,推舉擔此重任,有了成就,加倍珍惜。我要戒驕戒躁,勤勉自勵,領眾熏修,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 並對「法輪功」邪教進行了嚴肅的批判,維護正義。為把江主席的「三個代表」真正落實到佛教日常工作中,做到愛國愛教,遵紀守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尚 望本山大眾奉獻愛心,莊嚴國土,群策群力,眾志成城,致力開創本山佛教的新未來。讓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南海普陀山法道遐昌,正法久住,普度有情。最後,對 今後的發展和工作方向作了具體的闡述。

  再說,戒忍方丈大和尚,當初,如何繼承已故妙善老方丈之重托呢?

  原來,戒忍大和尚於一九五九年,生於浙江金華。孩提時期,出類拔萃,聰穎過人,宿具慧根。中學畢業後,因悟世事無常,毅然於一九八一年五月捨俗出家。 為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超凡脫俗,接受佛門教育,他於一九八四年十月考進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學習。畢業之後,又考進北京中國佛學院深造。由於學習勤奮, 各門課程,都取得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接受河北省正定縣臨濟寺之聘請,任該寺監院。

  一九九二年二月應普陀山佛教協會之聘,來到普陀山佛學院任教,由於修持嚴謹,教學有方,很快提拔為副教務長。

  一九九四年八月榮任佛頂山慧濟寺監院。

  一九九七年一月,當選為普院山佛教協會副會長。

  一九九八年八月,當選為普陀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當選為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一九九九年三月,當選為舟山市政協三屆常委。

  一九九九年五月,當選為舟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二零零零年九月,當選為浙江省政協八屆委員。

  二零零一年十月,當選為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

  二零零二年一月,當選為舟山市佛教協會會長。

  二零零二年一月,當選為浙江省政協九屆常委。

  二零零二年四月,當選為舟山市政協四屆副主席。

  二零零二年九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當選為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

  二零零零年二月廿六日,重興普陀山的一代高僧妙善大和尚捨報示寂,全山兩序大眾在戒忍大和尚的率領下,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他是在佛 教界中一位有識之士,時刻在注意調整與當時社會現實的關係,以謀求更好地宏法、傳法,他不僅具有領導群倫的器識與胸懷,也有講經說法的辯才,(善擅佛學、 文學、坐禪及書法)。故而,有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及與時俱進學修並重的工作作風。

  戒忍大和尚繼續執行妙老生前「三統一」管理原則,切實做到人事上統一,經濟上統一和修建上統一。「三統一」管理使普陀山佛教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成就,是鎮山之寶。堅持「三統一」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拋棄分岐與成見,求同存異,同舟共濟,在新世紀共同為普陀山的發展而努力!

  近幾年來,如正在興建的寶陀講寺和普門萬佛寶塔兩項工程的有序開展。普陀山全山各寺庵,佛像的修建,全山僧職人員生活的改善,佛事質量,工作質量的提 高,修學環境的改善;舉辦講經法會,提高四眾弟子素質;恢復普濟禪寺禪堂,接納十方苦行僧安心辦道,組織出訪、弘法等,都是在戒忍大和尚的領導和部署之下 進行的。現在戒忍大和尚榮膺普陀山全山方丈,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相信普陀山佛教在戒忍大和尚的率領下,取得新的更輝煌的巨大成就。
 
 
月西法師傳略
◎聖 凱
  西法師(1915-1993),浙江溫嶺新河區鐵場村人氏,俗姓高,名祥麟,昆季四 人,排行三,生於民國乙卯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一歲,從蘇州定光寺靜安上人剃度出家。十三歲,受沙彌戒,侍奉師尊起居,修習出家儀規。十四歲,考入福建廈門 南普陀佛學院就讀,時太虛大師任院長,鼓吹革新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師接受熏陶,影響頗深。一生愛國愛教,實肇於此。十九歲,畢業於該院。當代佛學泰斗印 順長老、靈隱寺方丈木魚長老系師之同班同學。一九三四年,師年滿二十,依溫州護國寺萬定和尚受具足戒。越明年,往寧波延慶寺聽太虛,芝峰講《法華經》,翌 年,往慈溪金仙寺參與籌建「白湖講經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講經所因之輟建,應金仙寺方丈亦幻法師之聘,任該寺監院,時年二十有三。未 幾,日寇進逼寧波,慈溪民眾於金仙寺成立人民抗日武裝,師激於愛國義憤,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從一九四二年起,金仙寺先後五次,成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總隊 第三第五支總部的駐地,師在生活上給予種種方便。一九四四年,愛國名僧亦幻法師籌資入上海採購藥品,支援浙東三五支隊,師積極參與其事,以至不惜生命危 險,為三五支隊做通信工作、掩護抗日救亡志士等,深得當地人民稱頌。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師年三十一,應寧波延慶寺之請,出任監院,忍苦耐勞, 卓有建樹。一九四七年,任《寧波日報》附刊《慧日旬刊》主編,大力宣傳佛教新思想、新動態。

  一九四九年,寧波解放,師積極靠攏人民政府,消除僧眾對政府的疑懼。一九五零年,發動全寺僧眾節衣縮食,捐錢獻物以支援人民解放軍解放舟山、抗美援朝 戰爭。同時率先提議,籌建寧波佛教協會,並各方奔波,聯絡牽線,周密籌劃。一九五四年,寧波市佛教協會成立,師被推選為會長,領導全市僧尼管好寺廟,進行 生產自救,先後創辦佛教布廠,佛教縫紉工場,為解決眾多僧尼生計問題而煞費苦心。一九五六年,寧波遭大台風襲擊,延慶寺部份殿堂傾塌,師奮勇當先,率眾搶 修,爾後又籌集資金,辛勤半載,修復損壞之殿堂。一九五七年,師年四十三歲,眾望所歸,被推舉為延慶寺方丈。

  十年動亂中,延慶殿舍被佔,全寺僧尼集中到七塔。師身處逆境,忍辱負重,但對政府,對佛教界前途,始終信念堅定,不抱悲觀。積極創辦四明紙盒廠、五星被服廠,組織僧尼自食其力,使全寺僧尼得以溫飽自給,並身親力行參與勞動,為眾表率。

  一九七九年,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七塔古剎,提上議事日程。一九八零年,市宗教處支持成立「七塔寺修復小組」,師以六十六歲 的高齡,職任組長,著手重修在文革中破壞嚴重的七塔寺。師以復興常住為己任,廢寢忘食、苦心經營,費求樽節、事必躬親,積十年之辛勞,遂使千年唐剎,重恢 舊貌。一九八四年四月,年屆七十,正式出任七塔寺方丈,繼續籌集巨資,大興土木,莊嚴殿堂:建綜合樓、造招待所;拓寬寺前馬路、改建照壁山門;造四大寮而 嚴職責、興諸佛事而肅僧規。使得七塔香火,興盛如往昔。十方檀信、四海嘉賓,禮佛觀光,紛至沓來。師重修七塔之功績,誠堪與中興本寺慈運長老,先後輝映, 並垂不朽矣!

  一九九三年一月,師積勞成疾,日漸沉重,於二月廿八日(農曆二月初八)晚,安祥示寂,世壽七十有九,戒腊六十。遺體荼毗後送於慈溪五磊山入塔安葬。剃徒二人:可祥,可善。

  建國以來,師長期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寧波市佛教協會會長,對浙江、寧波佛教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師生前一貫堅持愛國 立場,被推選為浙江省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寧波市人大代表、寧波市政協第八、九屆常委,江東區人大常委等職,積極參政、議政,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 有較大貢獻。綜觀月西法師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一生,其崇高品德和為佛教事業鞠躬盡瘁之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念不忘!
 
 
虛默.靈默.心鏡
 ——寧波七塔寺祖師芻議

◎黃夏年
  容提要:七塔寺的歷史上,心鏡祖師是第一個開山者。心鏡祖師的師父「五泄虛默」祖師, 僅出現在《七塔寺誌》上,僧傳與燈錄無載,但有「靈默」一師。本文通過對燈錄和僧傳的記載,作過一些史料的分析之後,以為對心鏡的師父虛默,很有可能他就 是僧傳與燈錄中記載的「五泄靈默」。

  關鍵詞:七塔寺、五泄虛默、心鏡禪師

  作者黃夏年,一九五四年生,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編審,《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浙江寧波七塔寺,原為江西分寧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捨宅為寺,心鏡祖師居之,初名東津禪院,奉敕改名為棲心寺。之後「歷年 既久,興廢疊更」,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賜額崇壽寺。明洪武十九年,成為普陀山前寺,名寶陀寺,是為觀音道場也。到了永樂年間,改稱今名。清咸豐同治年 間,寺再度傾圯,到了光緒年間,得以重興。「文革」期間,「佛像毀壞,法物蕩然」,十一屆三中會全以後,「重告修復。崇棲榤閣,煥然一新。」這座至今巳經 有了一千多年歷史的寺院,中經幾頹幾興,最終還是保存下來,在當代中國煥發出青春。




  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外來的佛教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相互結合,佛教始終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盡可能與社會相適應,所以最終成為中國人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之一。

  《唐高僧傳》裡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益州(今四川成都)釋慧恭法師與慧遠法師已經三十餘年沒有見面了。有一次他們終於相見了,大家非常高興,同宿 一室,徹夜暢談。慧遠談話像泉涌一樣泄出,可是慧恭對此竟毫無反映。慧遠不解,問慧恭:「離別多時,今得相見,我們正為此高興慶祝,你怎麼沒有甚麼說得 呢?你若獲得覺悟而無可說,也就不能得到無所得的境界了?」慧恭回答「我這個人為性暗劣,對甚麼都無所解。」慧遠說:「大的方面無所解,你還能不讀誦一部 經?」慧恭答:「我唯一誦得的就是《觀世音經》一卷。」慧遠一聽,面露怒容說:「《觀世音經》連小兒童子皆能誦之,何必勞駕你這樣的大人物呢。你還在童子 出家時,就與我立誓望證道果。怎麼三十年來就只誦了這一部如手指大的小經呢?你不是暗鈍的人,一定是懶惰所為。我非常失望,只能與你斷交。你早點離開吧, 不要再給我增加煩惱啦。」慧恭說:「經卷雖小,也是佛口中所說,遵敬者能得無量福,輕慢者將得無量罪。願你暫時息嗔心,我為你再誦一遍《觀世音經》後,就 與你告別。」慧遠大笑說:「《觀世音經》不就是《法華經。普門品》嗎,我已講過數百遍了,還需要你再來擾我的耳朵嗎?」慧恭說:「佛書之外的書曾經說過: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你不專心聽佛語,豈不是以人來棄法嗎。」於是慧恭在庭前結壇,安高座,繞壇數匝,頂禮昇高座,發聲唱經題,這時異香遍滿房 宇,花卉滿園。慧遠聽後感動得淚下交連,連忙認錯,請慧恭原諒自己的無知。這則故事說明了甚麼?說明佛教傳世,寺院、佛經、佛像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 要有人,佛教之所以能夠與中國社會結合,其中中國僧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佛教傳世的顛扑不破的真理。這個道理早為中國人所知,南朝劉宋太宗為湘 東王時,禮接智猛為僧官。太宗的理由是:「夫人能弘道,道籍人弘。今得法師非直道益蒼生,亦有光於世望。」此事出自梁《高僧傳》。

  七塔寺的歷史,無疑是一部中國佛教史的縮影。《七塔寺誌》記載了它的曲曲折折的命運。在七塔史的歷史上,有過不少的著名人物,他們大到對中國佛教,小 到浙江的佛教,乃至四明地區的佛教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從寺誌可以看到,七塔寺的歷史至少有過三次重大轉折的時期。心鏡祖師是第一個開山者。他在兵燹之際, 臨危不懼,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運法師是中興者,光緒年間,原本巳經傾圯的寺院,在他的手裡重新恢復,「千載唐剎,實賴重光」。月西法師是再次重光 者,他忍辱負重,廢寢忘食,讓「七塔香火,興盛如昔」。三位祖師的功德昭顯,各有側重。心鏡祖師開山,功莫大焉。慈運法師中興祖庭,繼往開來。月西法師再 現前景,開拓未來。



  在七塔寺史上,心鏡祖師所處的時代——唐代佛教,這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但是經過唐武宗會昌(843)滅佛,中國佛教受到了重挫。之後宣宗繼位,佛 教得以恢復,再次走上了又一個新的時期,雖然這時的佛教已經不能與以往的鼎盛時期的佛教相比,然而佛教的影響仍然巨大,特別是這時馬祖道一的洪州禪開始傳 入浙江地區,洪州禪師遍布了浙江境內。據陳榮福先生的《浙江佛教史》統計,這一時期在浙江直接得到馬祖親灸的弟子有十人,他們是:杭州鹽字海昌院齊安國師 及其弟子徑山鑒宗禪師,明州(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及其弟子杭州天龍和尚,婺州(今浙江金華)五泄山靈默禪師及其弟子婺州蘇溪和尚,越州(今浙江紹 興)大珠慧海禪師,興善惟寬禪師,鵝湖(今江西上饒西部)大義禪師,溫州佛(山+奧)和尚,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天台普岸禪師,衢州(今浙江衢縣)子湖利 縱禪師,台州浮江和尚,婺州木陳從朗禪師,杭州多福和尚,睦州龍興寺陳尊宿,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杭州羅漢院宗徹禪師,明州雪竇常通禪師,台州勝光和尚, 金華俱胝和尚。(191-203頁)。

  《七塔寺誌》載:「(心鏡)復詣五泄,參虛默契旨,默乃馬祖道一之嗣也。」因此從法系上講,心鏡法師是屬於馬祖道一之門下的子孫。

  心鏡祖師的師父「虛默」祖師,僅出現在《七塔寺誌》上,僧傳與燈錄無載,但有「靈默」一師。這個靈默祖師就是馬祖在浙江的十個弟子之一,即五泄山靈默。

  《宋高僧傳.靈默傳》(卷十)載:「釋靈默。俗姓宣,毗陵人也。本成立之歲,悅學忘疲,約以射策登第,以榮親里。承豫章馬大師聚眾敷演。造禪關,馬師 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機,便求披剃,若熟廱之待刺耳。受具之後,苦練行門,確乎不拔。貞元初,入天台山中。有隨智者蘭若一十二所。懸記之曰:「此地岩妙, 非雜器所棲,若能居此,與吾無異。」默因住白砂道場,經於二載。猛虎來馴,近林產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投 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茅苫略無少損。遐邇聞旃,皆來觀嘆。後游東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閉關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常矣。行次浦陽, 盛化。有陽靈戍將李望請默居五泄焉。元和初亢陽,田峻惶惶。默沿澗見青蛇天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 大雨,合境雲足,民荷其賜。屬平昌孟簡中丞廉問浙東廢管內蘭若,學徒散逸,時暨陽令李胄狀舉靈山,許重造院。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沐焚香,端坐繩床。囑 累時眾,溘然而絕。壽齡七十二。法腊四十一。高僧志閑,道行峭拔,文辭婉麗,亦江左之英達,為默行錄焉。

  《宋高僧傳》載靈默禪隨師馬祖道一「密契玄機」,具體禪法不甚清楚,只知道他與馬祖斗機禪關,馬祖「振容而示相」,靈默「密契玄機」。這也是馬祖接人 的一種家風,啟發來人自心自佛。但是僧傳裡記述了他「苦練行門,確乎不拔」的一些事情,顯示的是一些不拔的靈異現象。這似乎又是他的傳中的重點。

  不過,在燈錄裡提到了「靈默」的名字和他的汪傳。《祖堂集.五泄和尚》裡敘述的與《宋高僧傳》不一樣,主要談的是他所稟承的禪法之特點。全文如下。

  五泄和尚嗣馬祖,在越州。師諱靈默,姓宣,常州人也。

  師未出家時,入京選官,去到洪州開元寺禮拜大師。大師問:「秀才甚麼處去?」云:「入京選官去。」大師云:「秀才太遠在。」對云:「和尚此間還有選場 也無?」大師云:「目前嫌甚麼?」秀才云:「還許選官也無?」大師云:「非但秀才,佛亦不著。」因此欲得投大師出家。大師云:「與你剃頭即得,若是大事因 緣即不得。」從此攝受,後具戒。

  有一日,大師領大眾出西牆下游行次,忽然野鴨子飛過去,大師問:「身邊甚麼物?」政上座云:「野鴨子。」大師云:「甚麼處去?」對云:「飛過去。」大 師把政上座耳拽,上座作忍痛聲。大師云:「猶在這裡,何曾飛過?」政上座豁然大悟。因此師無好氣,便向大師說:「某甲拋卻這個業次,投大師出家,今日並無 個動情,適來政上座有如是次第,乞大師慈悲指示。」大師云:「若是出家,師則老僧;若是發明,師則別人。是你驢年在我這裡也不得。」師云:「若與麼,則乞 和尚批示個宗師。」大師云:「此去七百里有一禪師,呼為南岳石頭,汝若到彼中,必有來由。」

  師便辭到石頭,云:「若一言相契則住,若不相契則發去。」著鞋履,執坐具,上法堂,禮拜一切了,侍立。石頭云:「甚麼處來?」師不在意,對云:「江西 來。」石頭云:「受業甚麼處?」師不只對,便拂袖而出。才過門時,石頭便咄。師一腳在外,一腳在內,轉頭看。石頭側掌云:「從生至死,只這個漢。更轉頭惱 作甚麼?」師豁然大悟。在和尚面前給侍數載,呼為五泄和尚。

  後有人舉洞山。洞山云:「登時若不是五泄,大難得承當。雖然如此,猶涉途在。」自後長慶云:「險。」淨修禪師拈問僧:「只如長慶與麼道,意作麼生?」 僧無對。自代云:「怨他認處錯。」有人拈問漳南:「古人道:從生至死,只這個漢是。和尚如何?」漳南云:「地獄渣滓,只有人作了也。」僧云:「深領和尚尊 旨,古人因甚麼與道?」漳南云:「只為這般漢。」僧云:「與麼則忘前失後。」漳南云:「頭上不禿,肚裡無毒。」僧云:「貪看天上月,忘卻室中燈。」漳南便 失聲。

  僧問:「何物大於天地?」師云:「無人識得伊。」僧云:「還可雕琢也無?」師云:「你試下手看。」

  越州觀察使差人問師:「依禪住持,依律住持?」師以偈答曰:「寂寞不持律,滔滔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鋤頭邊。」觀察使差人送百柄鋤頭,師才見送來,把棒趁出,卻云:「我有一柄鋤頭,平生用不盡。誰要你送來?」專使卻來,具說前事,觀察使遙申禮拜。

  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師云:「你道目前成來多少時?」僧云:「不會。」師云:「我此間無你適來問底。」僧云:「豈無和尚接人處?」師云:「待你求則接。」僧云:「請和尚接。」師云:「你欠少甚麼?」

  師元和十三年化緣周畢,澡浴焚香,端坐繩床。大集僧眾,殷勤叮囑,囑累,開喻門徒云:「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寂,寧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輒。吾今示滅,不假興衰。無強勞形,須存正念。儻遵此命,真報我恩。若固違言,非吾弟子。」

  有人問:「甚麼處去?」師云:「無處去。」僧云:「某甲何以不見?」師云:「非眼所睹。」洞山聞舉,云:「作家。」師正坐,疊掌收光,一剎那間,便歸圓寂。享齡七十二,僧腊三十一。沙門志閑撰碑文矣。

  依《祖堂集》的內容,可以看出,靈默基本上是持馬祖的家法,即貴在領悟,不在經文。學佛得法,貴在即心頓悟契入,因為「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 寂,寧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輒。」有僧人向靈默求法,靈活默以「你欠少甚麼?」一句就駁回,是說所謂的法在你自己,何必還向外索求呢?馬祖的即心即佛 的家風全盤被靈默法師接受,大機大用,活用現前。

  《景德傳燈錄.五泄靈默》(卷七)主要集錄的《祖堂集》的內容,原文不長,錄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者。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謁豫章馬大師。馬接之因披剃受具。後初參石頭。時裝腰便上方丈見石頭坐次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然便發。 石頭據坐師便發去。石頭隨後逐至門外。召云:「闍梨闍梨。」師回首。石頭云:「從生至老只是這個。又回頭轉腦作甚麼。」師於言下忽然有省。便踏折拄杖。一 住二十年為侍者。(洞山云:「當時若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此,猶涉在途。」長慶云:「險。」玄覺云:「那個是涉在途處。」有僧云:「為伊三寸途 中荐得。所以在途。」玄覺云:「為復荐得自己。為復荐得三寸。若是自己為甚麼成三寸。若是三寸,為甚麼悟去。且道,洞山意旨作麼生。莫亂說,子細好。」) 《五燈會元.五泄靈默》(卷三)與《景德傳燈靈》內容基本相同,但是字數略少一些。錄之如下:

  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毗陵人也。姓宣氏。初謁馬祖,遂得披剃受具。後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師便行,頭隨後召「從生 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師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棲止焉。(洞山云:「堂時若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此,猶涉在途。」長慶云:「險。」 玄覺云:「那個是涉在途處。」有僧云:「為伊三寸途中荐得,所以在途。」玄覺云:「為復荐得自己,為復荐得三寸?若是自己,為甚麼成三寸?若是三寸,為甚 麼悟去,且道洞山意作麼生?莫亂說,子細好。」)

  此外,《景德傳燈錄》卷七談道「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卷十說「婺州五泄山靈默禪師法嗣四人一人見錄。」「前五泄山靈默禪師法嗣。」在《洞山悟本錄》則云:

  (悟本)師幼歲,從師因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旨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

  以上是僧傳與燈錄裡所有關於靈默祖師的文字。但是僅由上面的記載來看,「虛默」是不是「靈默」還不能肯定,但是至少在馬祖門下有一個以「默」為名的弟 子,這與《七塔寺誌》所說的「默乃馬祖道一之嗣也」是相吻合的。但是,僧傳描寫的「馬師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機。」與寺誌所說的心鏡祖師「參虛默契旨」, 這些描述看來也是非常接近的。由於寺誌對心鏡祖師的禪法特點說得不多,加之沒有其它的材料補充,故我們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的比較。

  我們還可以從《宋高僧傳》記載的另一方面並結合寺誌的內容比較兩人之間的特點。僧傳說靈默禪師有靈異,以法術取勝。如他「住白砂道場,經於二載。猛虎 來馴,近林產子,意有所依。又住東道場,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崖委墜。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茅苫略無少損,遐邇聞旃,皆來觀嘆。後游東 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醫。閉關宴坐。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常矣。」「沿澗見青蛇天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 邪、至夜果大雨,合境雲足,民荷其賜。」等等。寺誌心鏡祖師的傳中有「師深入禪定,具大神通。相傳師居天童日,嘗以龍湫近清關橋,往來者眾,易櫻龍恐,乃 咒龍入缽,移之太白峰頂,傾?成池,使龍居之。又以小白嶺上,有蟒噬人,商旅為患。師乃為蟒說法,持咒施食,化嶺石作饅頭以飼,患遂絕。……」

  通過以上兩人的傳記所載的靈異事情來看,靈默與心鏡都有神異術,或大神通,他們所用的方法也非常相象,如靈默咄青蛇,心鏡咒龍,為蟒說法等等,這至少 說明五泄山一系的洪州禪含有術數的成份,靈默與心鏡在法術上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寺誌稱心鏡祖師為「馬祖裔孫,五泄傳人」,不僅在於師徒的傳承,而且在 法術的繼承上也有共通之處。五泄的掌門人就是靈默,所以心鏡祖師跟隨的「虛默」禪師,很有可能就是「靈默」祖師。

  此外,從佛教的義理來看,虛靈從來就有相通之處,兩詞可以放在一起並用,指的是一種空靈的境界。因為「虛」自為空,「靈」乃不昧。如《出三藏記集序》 卷第八曰:「夫至人也,攬通群妙凝神玄冥,虛靈響應感通無方。」《淨土生無生論》云:「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虛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然則即虛靈而應 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密庵和尚語錄》曰:「乾三連坤六段,若也不會,切忌地盈虛靈 隱、《宏智禪師廣錄》卷第六云:「衲僧默游寂住,虛靈妙通。」卷第八又云:「一點虛靈入道環,明月光中窺自己。白雲影外到家山,金轉側夜潮落。」《真心直 說》云:「眾生本性故,有時名為正眼。鑒諸有相故。有時號曰妙心,虛靈寂照故。虛靈寂照故,有時名曰主人翁。」《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一云:「於長安崇福寺 譯烏荼所進《華嚴經》。圓照鑒虛靈邃,澄觀潤文證義。」《釋鑒稽古略續集(二)》曰:「詢及儒釋道三宗。必欲達之以妙己虛靈。」《鐔津文集》卷第十七云: 「堪笑浮雲高,凌虛翳日星(凌虛或作扶搖)。寧作蘭蕙幽,草中自芳馨。自足乃天分,未需爾虛靈。掩翳之所惡,胡為久亭亭。」可見虛靈一詞同義,「虛」與 「靈」兩者可以互相換用,如果此說成立,那麼「虛默」與「靈默」為一人又未嘗不可耶?

  總之,七塔寺的開山祖是心鏡這是無疑的,心鏡為「馬祖裔孫,五泄傳人」也是無疑的,七塔寺是禪宗的寺院,屬於洪州宗也是無疑的,但是筆者以為對心鏡的師父五泄虛默,在我們作過一些史料的分析之後,很有可能他就是僧傳與燈錄中記載的「五泄靈默」。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仁慈」與「孝道」

世俗人對「信佛」「茹素」真實情況並不了解,認為信了佛,就一定要食素,否則罪過!對不起菩薩。這是誤解了「信佛」與「食素」之間的關係。應知道,昔年佛 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時,初傳來的經典大都是小乘經典,由於戒律裡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僧人食肉;又由於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為主,來到中國弘法的印度高 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傅一樣,也是非素食者。為甚麼後來推行素食呢?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有一定的影 響。如《孟子》有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表示「仁慈」。根據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 逝世後,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佛教與儒家相互配合得很好,非常適應。有一篇記載文章寫道:「在古代高僧中,有四百九十 七名當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三,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比丘尼傳》中,有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三十,佔總數 的百分之卅二。現代社會中各階層人士多喜素食,即是非宗教信仰者,他們受到時代進化的影響,提倡綠色健康食品,維護世界和平。」


因果輪迴

  如此說來,佛教提倡「食素」是不是受儒家文化、習俗影響呢?可以說,有一些而已,最根本的道理仍歸之於佛教的經典。在小乘經典中並不明顯,到了後來大 乘經典傳來越來越多。諸如《涅槃經》、《楞伽經》、《梵網經》……等。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 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楞伽經》云:「經中指出,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於六道輪迴,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 友親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這些經文說得明明白白,是從因果輪迴而闡述不食肉的旨意所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位虔誠的佛弟子,他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 思想,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五一一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的美德。中國僧尼 不僅把它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今天世界各國人民都倡導素食主義活動,這對人們健康是有益的,而且有利於保護動物,環保和生態平衡!要真正 認識到愛護一切動物的生命,只有懂得佛教的教義,從輪迴流轉的觀點中,方能徹底解決「殺生」的種種疑慮!


倡導「三淨肉」

  關於吃素的問題,確實有一段特殊因緣,早在佛陀時代,無論是佛陀或是他的弟子們,都是過著「乞食」的生活。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游弘法,宣揚教理。 佛陀在飲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到甚麼吃甚麼,不挑食;乞食時不論貧富,以平等心來接受。在佛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位衛舍國的將軍名叫西合,他原信耆 那教,有一天,他想拜會佛陀請求開示,在當時,耆那教的信徒十分不滿,故意宰犧,來招待佛陀。就此大肆宣稱:「佛陀講慈悲,也吃肉啦!」進行惡意的誹謗。 佛陀並不知道對方的設陷,在此情況下,佛陀就制定了「三淨肉」戒律: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 到殺生,是不是疑為我所殺。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三淨肉」。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這一條戒律。 所以佛陀所制這一條戒律的目的,是出於對一切眾生慈悲的本懷,不傷害一切眾生的性命。佛陀對飲食的態度,與他對修行的態度是一樣的,實行中道,避免極端。 要制止殺害一切動物的生命,是非常困難的!通過醫學觀點,證明了許多病素是來自肉類發生的,為了本身的健康需要,而不殺生!


為何「吃素」

  最近,在一間佛教精舍內,有不少信徒匯聚一堂,其中有剛信佛教的青年男女,他(她)們對佛教理論極感興趣,解答了不少疑難問題,提高了 思想認識,看來,在當前這個商業社會裡,並不完全是貪圖金錢和物質享受的,也有不少人在追求精神世界的真理!唯有這一類的人,所謂「品自高」!因為他 (她)們不為金錢、物質所誘惑!崇尚真理的人,在今日社會裡,確實是可貴的。凡是對宗教有興趣的人,可以說,是自我不斷淨化和提高的過程,當然也不完全是 這樣的,其中有參差不齊的。比方說,在這佛教精舍裡的人,有人喜歡提問題,有人則沉默寡言,或者說,這是各人的性格所致吧!總的來說,有疑問,提出來討論 一下是好的。佛家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悟,是由疑而來的。在會堂上有人問道:「信佛的人,一定要吃素嗎?吃素是甚麼意思?為甚麼西藏喇 嘛,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和尚,都容許吃葷,為甚麼中國的和尚、尼姑,甚至居士們都主張吃素呢?這到底根據甚麼經典呢?」這個疑問不少人都有,但都不清 楚!有一則古詩云:「欲免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因果循環,相互報應的道理。


「四無量心」

  佛教很講究「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實踐「菩薩道」最為具體的準則。對一個出家人或信佛的人來說,有沒有「四無量心」的行為實 踐,是檢驗的最正確的尺度,沒有四無量心及其行為,可以說,這個「出家人」或「居士」,不是大乘佛教徒,是個小乘者,是典型的「自了漢」!俗話罵人的叫做 「吝嗇鬼」!在我們周圍看到的一群人當中,有沒有「四無量心」?一眼就看出了。在「四無量心」中能有一種心的表現,也算是了不起了。比方說:「捨心」!我 們常聽別人說起:你捨不捨得?這句話的意思,能捨,就有得了。所謂「大捨大得,小捨小得,不捨不得。」這種「捨心」,就是佛家所說的「布施心」!這種「布 施心」,在佛教徒群中是常有的行為。因為他們懂得「因果的道理,有因,一定有果。這就是佛家宣揚的「報應」之說,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 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要報。」這種因果法則,是人間因果定律,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的道理,深入民心,是永?的真理。許許多多的事實證明了 因果不爽的道理,數千年來的中國文化都說明了因果報應的無數事例,令人口服心服,不敢違抗!


淺談五辛

  信仰佛教的人,不吃葷食的東西,是為了慈悲心的緣故,但不吃五辛,就不理解了。有人說五辛是蔬食品,為何不能吃?根據僧人說,五辛,一 般泛指有辛辣臭味的五類辛菜。此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生嗔,所以修行者,皆應遠離。另外,食辛者,因其味辛臭原故,善神遠離,惡鬼親近。所以佛陀告誡修 菩提者,永斷五辛。有人不懂哪五辛?一般而言,包括蔥類(如洋蔥、中國蔥、台灣蔥、日本蔥等)、蒜類(如大蒜、小蒜、蒜頭等)、椾菜類(如椾黃、椾菜、椾 菜花、蕎菜等)及阿魏(一種產於印度的植物,由其枝幹中出乳液,似桃膠狀乾燥後,堅凝成塊,味嗅似大蒜而更甚之)等。此外含五辛食物,如咖喱粉(含大 蒜)、辣椒醬(含大蒜)、?汁(含大蒜)、醃製泡菜(含蒜頭)及冬菜(含蒜頭),皆應禁食。又麻油,有壓油殺生之殃及有增長淫慾之過,佛陀亦教諸弟子常離 麻油,以免障道,故應禁食。這對清修僧人而言,是應遵守的,對俗家弟子而言應適當選擇了。由於地區的差異,在生活上也就自然而然有種種區別了,諸如山東人 喜歡五辛等物,而蘇州人喜歡甜食,厭惡五辛,不能說誰是誰非了。


《孝子經》

  有些人誤解佛教,認為「出家修道」,「斷六親」是不講「人倫」關係。如此說法,絕對錯誤。佛家是向來重視孝道的,如果孝道有虧,則人格 低落,就失去學佛者的資格,佛陀也說他是因孝道而及早成佛,又說供奉天地鬼神,不如孝養二親,二親最「神」也。可見佛家是最重視孝道的。《地藏經》云: 「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佛教有部《孝子經》,現保存在《中華大藏經》中,由於經文不多,大約只有七百餘 字,所以單行本很少見,這是佛陀告訴諸弟子,父母恩重,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必須協助父母止惡修善,引導父母皈依三寶,尋求最後的解脫。從佛經中可以看 出,佛家並不講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本來父母要教導子女,偏偏世上沒有愛心的父母比比皆是,如何能教導子女呢?一個信佛的人,既要有孝順父母的心, 也要重視規諫之道,要讓父母去惡就善,引導父母信佛,遵守戒律,共登「彼岸」。在社會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相當多,但講究孝道的人依然不少,或者說,這是人 類的「天性」、「良知」的流露,互相幫助才是最重要的。


何謂「娑婆訶」?

  有俗家弟子悄悄問道:「『娑婆訶』是甚麼意思?為甚麼把它和『不滿意』或『不好』聯繫起來呢?」實際上,所謂「娑婆訶」三字是一「經 句」,它是全篇經咒最末後一句,它決不可能在經文前端或中間出現,唸到「娑婆訶」三個字,就知道全篇經咒唸完了,等於英文顯示「End」一樣,它是末後尾 巴的代表。僧、尼們唸經咒習慣了,於是用「娑婆訶」這句末後語來形容「蹩腳貨」(上海話)。僧團中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世俗人怎麼聽也搞不清楚此話的來頭和 含意。當然,僧、尼之所以採用這些隱語是避諱世俗人,為的是自己「方便」!比方說,他們看到旁邊有齋主在,他們暗稱「齊王」!把「齋」改為「齊」;把 「主」改為「王」,他們說「齊王」如何,別人聽了,以為他們談《孟子》「齊王」哩!類似的暗語很多,要知道凡是有道行的「高僧」、「德尼」是不懂得這些 「暗語」「黑話」的。這些都是舊社會鄉下「土和尚」「村尼姑」用的「方便語言」。在大寺院是禁止的,在些「小和尚」之間暗中流行的語言,在海外佛教圈內, 懂得「方便語言」的,少之又少,這是以往滬濱佛教的特色。近幾十年來,這種不正經的現象,基本上消除了,即使在台灣或東南亞各地,也沒有這種壞現象,這是 非常可喜的變化!
 
 
世出世法
◎楊 釗

專注核心業務

零零三年本集團的大方向是「專注核心業務」,所有屬下公司和部門都應該參考這一主題,制定本身的目標和計劃。

綜觀當今世界,二零零三年影響世界經濟的主要因素有二,即「戰爭與通縮」。這兩大威大脅將主宰了全球的經濟和投資。首先是「戰爭」。美軍攻打伊拉克, 已如箭在弦,隨時發動。分析家大部份都認為會在今年春季發動,繼而是候賽因政權倒台,油價因而回落。世界經濟,特別是東南亞經濟受益,從而幫助了經濟復 甦,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但是,美軍攻打伊拉克,是否會加深美國與回教國家的仇恨?加上全世界的回教徒都認為猶太人強佔巴勒斯坦土地,美國是背後支持者。 由於仇恨的加深,會否觸發更多的恐怖活動?則是世人所擔心的。旅遊及航空等生意,肯定會受較大影響,從而也影響世界經濟活動。

其次是「通縮」。日本內閣日前公佈,由於日本國內受「通縮」影響,土地、房地產和有形資產價格下降,到去年為止,包括企業、政府在內的全日本人民的「國家財富」(資產淨值),蒸發了五十六萬二千億日元,相當於約四千七百多億美元。可想而知,對消費造成多麼沉重的打擊。

在歐洲,歐盟二零零三年將吸納十個新國家成員,令歐羅區人口再增七千萬,由於這十個國家都是較貧窮的國家,他們絕對願意為低薪而工作,這樣,歐洲的失業率會因此提高、物價會下調,從而進一步墮入「通縮」圈套。

在美國,是否陷入「通縮」,至今未有定論,但眼光獨到、長於掌握趨勢的克魯明較早前在《紐約時報》撰文,「論證」美國已可能像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日本 一樣,步入「通縮」黑洞。按克魯明的說法,「通縮」出現的過程,首先是經濟增長不斷萎縮、聯儲局以調低利率作為剌激手段,但是,即使率降至零,仍然無法恢 復大致完全就業的狀態,到了這個地步,美國經濟就算是「踏入了通縮黑洞的地平線」。

另一派的意見是:美國聯儲局有機會成功對付「通縮」,其方法是用「通漲」方法,回顧歷史,值得參考的是,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三年將美元兌黃金貶值 40% ,以及宣佈國民存金為非法,令美元供應量大增,以對付「通縮」,一九三二年美國「通縮」10.3%,一九三三年「通縮」5.1%,一九三四年已恢復通漲 3.4%(一九三四年美股表現良好),其後經濟才穩定下來。不過,當年美國並非負債國,美元亦非外國央行儲備,一九三三年羅斯福成功扭轉「通縮」的方法在 廿一世紀是否同樣生效,用「通漲」對付「通縮」,是否成功有待進一步觀察。

美國現在是全世界的經濟火車頭,如果也陷入「通縮」,其殺傷力比日本衰退,肯定要大幾倍。

香港的「通縮」是大家感受到的:物價下跌,消費和投資意欲不振,企業和個人不願借貸,結果經濟萎縮,惡性循環令百業凋敝,物價加速下跌。

雖然,各種指標公佈經濟會錄得增長,但是「通縮」始終揮之不去,這就是增長與通縮並存,反映了經濟雖然增長,但速度不夠快,不能創造足夠的需求,沒有辦法僱用日漸增加的勞動人口。

在這「戰爭與通縮」的威脅下,經濟存在著許多不明朗因素。審時度勢,其策略最適宜為「專注核心業務」,也就是專心做好手頭上的業務,不宜擴大戰場,分散精力。

「專注核心業務」包括「核心業務」和「核心地區」。本集團的「核心業務」是「服裝零售、貿易、製造」,和「地產」,「核心地區」是中國、美國、澳洲和 香港,而重中之重,並稱之為賴以成功的龍頭行業,是「中國零售」和「澳洲零售」。一切與「核心業務」和「核心地區」無關的業務都應該減慢或停止,除非具有 特別優異經濟效益的項目。而「重中之重」的龍頭行業,則應該集中全力,大量資源和時間去經營和發展。

總結去年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今年要繼續堅持和執行的有以下幾點:

一、繼續執行成功的策略,其中包括專注「核心業務」和「核心地區」以及「顧客導向」,其戰術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

二、繼續建立,鞏固和健全原有的制度,制定實事求是的計劃和目標,鼓勵和推動員工的進一步參與,從而達到「全身參與」和上下齊心的效果。

三、繼續通過自我檢討、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和培訓人才;尋求共識、提高管理和運作水平、堅持「不斷檢討、不斷改善」的軌道。

四、繼續設立和執行賞罰制度,貫徹「議而有決、決而能行、行而有果」的作風。

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 展」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 善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企業二盞燈

管理企業的技巧為「計劃、落實、檢討」,而計劃的內容包括二大部份,其一是財政預算案,其二是流動現金情況。這二盤帳稱為企業的二盞燈,若能照著它們所展示的方案去做,企業便能走向光明、走向勝利。

企業的目標在於製造產品,現代企業的標準是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效益計算是用多少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創造多少價值,若創造的價值大於所花的 人力和物力,這個企業便為賺錢;若創造的價值小於所花的人力和物力,則為虧本。因此財政預算案必須預計一下能創造多少的價值,而所花的人力和物力又是多 少,也就是企業於未來一年的盈虧情形。作為一個好企業所得的結果必須是正數,同時在同行之中高於平均數,要達到這個目標方法有二,開源和節流。開源便是增 加生產數量或質量,質量包括品質和較高的價格。節流是生產同樣的產品,減少人力和物力的開支,亦即是減低成本。一個好的預算案是能充分了解企業的市場狀 態,內部的人力和物力狀態,而制定出一個合乎企業應該走的道路,標準訂得過高或過低,都是預算案的缺點。

現金預算是展示財政預算中每一期的現金存量,是企業能健康成長的保證。因為現金是企業的血液,現金不足則企業稱為貧血。現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 存貨太多;(二)固定資產投資過大;(三)銀行信貸不足;(四)貨物回收期過長。由於資金不足便會產生資金週轉不靈,信用出現問題,容易令銀行收縮信貸, 從而出現倒閉。因此,不虧本的企業會倒閉,賺錢的企業也會倒閉,這種現象稱之為「盈利倒閉」。要防止「盈利倒閉」。要防止「盈利倒閉」現象,現金流動預算 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只要有了每月或每星期的流動現金情形,便知道如何應付和解決。

一個企業只需有了盈虧財政預算案和現金流動預算,而在實際的執行中能達到預算的標準,若遇偏差馬上修正,並針對問題作出解決方法,這樣企業才能健康發展,達至最佳的效益:成功走在別人的前面,失敗走在別人的後面。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對未來充滿希望

  美國人治癌症,一個一個地治,病人死得快,怎麼治呢?小組治療,癌症病人每禮拜七、八個人來一下,座談,大家一起聊聊天,說說話,心理甚麼難受,盡管 說出來,互相介紹鼓勵鼓勵,這麼個小組療法一來,大家心裡很好,結果呢,化療副作用很少,死亡率很低,成活率很高。北京總結過抗癌明星,本來只能活半年一 年,結果活十幾年都好好的,醫生奇怪,怎麼他的癌細胞轉移那麼厲害,還活得那麼好呢,因為他們每天都在公園,二千人跳舞,活動啊,高高興興聊天啊,成立 「抗癌俱樂部」。為甚麼說有些病人本來半年就要死,可二十年還是好好的呢?沒有一個人說我是用好藥延長壽命,個個說,我心情很愉快,充滿信心,我對未來充 滿希望,我一點不害怕,因為我們大家心裡過得很快活。第一條,全都是心態良好,心理平衡;第二條,他們都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家人很關心,單位很關心,有一 個強大的社會支柱。這是主要的,藥物是次要。

  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是最好的抗癌,實際上一個人心理平衡,甚麼病都不會得,得了病好的也快。任何病都是這樣,這個力量非常非常強大,有時強大得你不可想 象、最近我們有個病人是心肌梗塞,他因為在外省,大面積心肌梗塞,食壁瘤,裡面還有血栓,醫生說這個沒有辦法,唯一的希望是上北京安貞醫院做冠脈搭橋,將 食壁瘤切除了。到我那一看,我說,「你要做可以,但要做一個心肌存活實驗,如果心肌還有存活的,搭橋就有效,心肌都死光了,搭橋也無效。」可是一做,沒有 活的心肌,完了、他說這下完了,剛巧那天我們有個健康教育課,每月一次,結果聽了這堂教育課,他說:「聽了這課,勝讀十年書,靈魂受到很大振蕩,別看我當 了一輩子銀行行長,我都不知道甚麼是健康,怎麼得到健康、怎麼去做。現在才知道,你們健康四大基石太好了。」

  他回去後自己寫了幾句話:第一句忘掉過去。因為行長過去是高朋滿座,車水馬龍,前呼後擁,現在不做了,我經常想到過去那樣,心裡多難受。第二句不看現 在。新行長比我當行長時還威風,再比更生氣,我不看現在。第三句享受今天。每天養花養草,聽廣播。第四句展望明天。我這個心臟好好保養,能活九十多歲,一 下很高興,所以忘掉過去,不看現在,享受今天,展望未來。結果兩年後,回來復查,一照片子,心臟明顯縮小。放射科的主任說:「錯了,片子拿錯了。」我說: 「沒錯,要麼重照。」唉呀,我可一輩子沒見過,兩年前,心臟這麼大,能活到現在就很少,現在心臟只能越擴大,怎麼會縮小呢,第一次見到。做超聲心波,心臟 明顯縮小,心功能明顯改善,血栓消失,他現在活得很好,天天爬山。

  人啊,只要有個良好的心態,人本身有很大的抗病能力,很大的扺抗力,精神一崩潰,全完了。國家科學院有個著名科學院士,有人告訴他一個消息,某某人死 了,這個人原是他的秘書,非常好、也一想,跟我這麼多年,得了這種病,竟然死了。感到很難受。晚上這位科學家也死了。故心理狀態對於疾病的發生關係很大很 大,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穩定心態很重要。那麼保持穩定,要正確對待自己,自己人生坐標定位要定准,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另外 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永遠對社會有種感激之心,這個要做到了,好多事都能解決。人對社會性有兩種態度,一種人永遠用樂觀的、積極的態度看世界,一 種人用悲觀的消極的態度看世界,實際上這樣劃分人的心理平衡不平衡,如果你樂觀的積極地看世界,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觀消極態度看世界,這世界很可 怕。現在改革開放,很多利益在調整,不穩定的不平衡的事太多了,你怎麼來看?如果這個人悲觀看世界,天天都在生氣,從早到晚,每一件事都能活活把你氣死, 值得生氣的事太多。相反呢?要是樂觀看世界,說實在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代,國家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人民生活從沒有這麼 好過。如果你要想高興的話,就從早到晚,樂觀看世界,所以一個哲學家講過,「生活像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甚麼叫幸福

  幸福沒有標準。一個研究生專門研究「老年幸福度」。老年怎麼才能幸福呢?有人認為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錢多肯定幸福;房子在,地位高很幸 福。做出的研究結果正相反。有個名大學的名教授,生活卻最痛苦,名大學的名教授。,夫妻倆怎麼會很痛苦呢?兩個孩子是博士,博士後,都在美國,那多好啊! 老教授有一天下樓梯,最後一格出去了,滑了一下,手撐了一下,肋骨骨折,老太太身體不好,不能幫老頭翻身,僱個小保姆,又做不好,時間久了,老教授長出褥 瘡,尿不出來,插導尿管。一個個親人都在美國,這裡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燈對壁,一個老太太還有誰,想說話的人都沒有;孩子在美國好倒好,博士後回不 來,只能聖誕節寄張卡片給你,管甚麼用啊!非常苦,精神狀態不好。相反誰最幸福、最高興啊?板爺最高興,北京蹬平板車、蹬三輪車的。他怎麼最幸福呢?板爺 雖然住的是平房,早上一起來,兩手提著兩個鳥籠,上公園溜躂去了。一邊唱京劇,一邊溜躂挺好,回來一碗豆漿,兩根油條,挺好,高興。板爺的孩子沒有甚麼碩 士博士,他初中畢業,在馬路對面修自行車;閨女呢,胡同中對面賣醬油呢。所以他們可以常回來看他,有點頭痛腦熱,一家人都來看他,買點水果點心,一家天倫 之樂,兒孫繞膝,有說有笑,板爺說過去我棒子麵都吃不上,現在不僅吃水果,還能吃點心,每天有說有笑,非常高興,而且沒有點難受,閨女也在,兒子也在,挺 孝順。你那個教授兒子都是博士、博士後,聖誕節一張卡片,管甚麼用啊,你再哭都沒有人理你。


養心八珍湯

  人的幸福,沒有一絕對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做到心態平衡,八十年代你送禮送點心,九十年代送禮送鮮花。我管的病房裡現在沒有送點心,都是 送鮮花。二十一世紀,送禮送甚麼呢?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健康,怎麼送健康呢?最健康最好的就是養心八珍湯。養心八珍湯那是真正健康心靈的八珍湯,八味 藥,第一味藥:慈愛心一片,對世界充滿愛心。這個人如果對世界不充滿愛心,那這個人不能做人。第二味藥:好心腸二寸。一個人對世界充滿愛心又善良。幫助 人。第三味藥:正氣三分。人都要正氣,江總書記關於「三講」中就有講正氣。第四味藥:寬容四錢。寬容比正氣要多。因為人都非聖賢,多有不足,你要不寬容不 行,人必須度量大,對他人寬容。第五味藥:孝順常在。我們作老年幸福組調查,影響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錢、地位。有一個孝順的子女在身邊,是所有 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條件,不孝順的子女不行,那種子女多了也沒有用,關於孝順,一次我碰到香港一個經理,跟我聊,我說你們選幹部選人應該怎麼選啊!我本來 以為香港合資經營企業的選人標準肯定是外文好、會電腦。「不是,我選人啊,最重要的標準是看是否孝順、他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他能對別人好得了嗎?他肯定 是白眼狼。因此我選人,頭一個看他是不是孝順,凡是孝順,必是好人、他不做違背道德的事,因為他孝順父母,他一定好。」孝順是東方美德。第六味藥:老實適 量,人也不能太老實,太老實變傻子也不行,但是不老實也不行,老實只能看情況適量掌握。第七味藥、奉獻不拘。奉獻越多越好。第八味藥:回報不求。不求回 報。把這八味藥放在「寬心鍋」裡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經常思考,還放在「公平缽」裡研,精磨細研,越細越好,三思為末,淡泊為引,做事要三思而 行,還要淡泊寧靜;梧桐提子大小,和氣湯送下,清風明月,早晚分服,可淨化心靈,昇化人格,物我而忘,榮辱不驚。「養心八珍湯」,有六大功效:第一,誠實 做人;第二,認真做事;第三,奉獻社會;第四,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壽;第六,消災去禍。我想心理要平衡,一個既要奉獻社會,還要享受生活。過去光提奉 獻不對,這裡的享受是指他需要更多的業餘愛好。知識面寬一點,有越多的業餘愛好,那麼他心理越容易平衡。就怕心裡太窄。因為我們現在很多醫生只看病,不會 看病人。你怎麼不好?高血壓。還有甚麼不好?抓點藥走吧。他把病人當作一種機器,千篇一律。實際上人跟人不同,心理狀態、性格相差很多,你必須看病人才懂 得調整他的心理狀態,解決他的問題,不然,病就看不好。那麼這需要醫生有廣泛的知識。馬寅初老先生講過兩句話:「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 開外雲卷雲舒。」梁啟超給謝冰心寫過:「世事滄桑心事定,胸習每岳夢中飛。」世界上雖蒼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自怎麼變化,我心裡有數,心裡各種煩惱的 事啊,做一個夢,睡一個覺就過去了。這就是度量。張學良將軍,一九三二年就是國革命軍副司令,海陸空的副總司令,僅次於蔣介石,一九三六年卻成為階下囚, 如果心理不平衡,度量小,十個張學良都死了,而他無論受多大的挫折。都能維持心理平衡。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中科院在北京為他舉行七十歲生日慶祝會 時、也說了兩句話,他說:「我一輩子做職做人的原則,以杜甫,細推物理洒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的萬物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 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高興的、有益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一個心態好,世界上一切都變得很美好,比如我今天高興,全心身都很輕松,走到馬路上,看到陽光明媚,藍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滿大街的人 都很高興,其實我個人高興就感到世界很美好;我自己不高興,心裡很難受,就是山光水色你也欣賞不了,山珍海味也沒有甚麼味道。即使躺上一張最好的床,高級 席夢思床,一萬多元一張的床,躺上床翻來覆去整夜地做惡夢也不行,心情不好,多好的東西都不行,實際上就是這樣,心情好,一切都美好,所以杜甫講過:「感 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多了啊,為甚麼流眼淚、心驚肉跳呢?因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打仗情況下,家裡親人死活都不知道,一看到花鳥只能 更傷心。白居易詩中曾寫過:「行宮望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音,」為甚麼呢,因為唐明皇聽到楊貴妃死了,他心裡整天想念著楊貴妃,很痛苦。在這種心情下, 行官明月是傷心的事,鈴聲很好聽,卻是腸斷的聲音,就是說自己心態不好,一切都很灰暗,因此要保存住自己三個正直、愉快的心態,:第一助人為樂;第二知足 常樂;第三自得其樂,為甚麼要助人為樂,人生最大的快樂,助人幫助人的過程,淨化靈魂,昇華人格,做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我管的病房裡經常住著一些大款, 我經常勸他們,你有錢要知足,不要吃喝嫖賭,你吃喝嫖賭,得了愛滋病,死得更快,還沒有藥治。你有錢赶緊捐給希望工程,你把錢給老少邊窮地區,他高興,你 高興,全社會都好。助人為樂,有人說,我可助不了人,我沒錢,怎麼助人?唉,你看誰誰比我更有錢,他地位還更高。我說,你可別這麼比,這麼比會氣死人,他 錢比你多,可是他風險比你大,他地位比你高,他壓力也大、事情是一分為二的,所以知足常樂。唉,人生是風水輪流轉。本來這個世界上,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 歡離合,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有一個人永遠走運,沒有一個人永遠倒霉,巴爾扎克講過:「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你現在倒霉,意味著光明在前面啊,所以你 要自得其樂,禍福相依存,苦難是生活最好的教師,所以一個人要保持永遠快樂的心情。

  總的說來,健康對我們是最寶貴的,那麼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藥物,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那 麼「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這話不是我說的,古希腊名醫西波克拉底精辟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醫生是幫助本能的,」你看我手上拉了一口,一會出血 就凝固了,一個禮拜就愈合了,我們腸子壞了,截了一段,沒事;肺壞了,切掉一個,沒事;腎臟壞了,那都可以治,你身體有著強大的再創能力,你自己保持好的 狀態,最好的藥物是時間,為甚麼呢?時間越早治療,越早發現越好,我們有個病人是尿毒症,十二年高血壓耽誤了,結果透析花了九十萬元,其實你早治療很簡 單,像高血壓一天一片藥,三個月半年好了,費用小,你要耽誤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那不是一片藥,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好,化開了,可六個小時後,心肌梗塞送 醫院,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差,十二小時後,藥毫無效果,你打一針都不管用,相反你早去,不用打一萬五千元錢,一千五百元國產藥就管事,時問是最好的藥 物。那麼,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其實很簡單,美國專家研究,花在預防上一元錢,節省醫療費一百元錢,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 平衡:人不胖也不瘦,膽固醇不高也不低。


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大作風、八項注意

  最後總的說吧,可以用四句話說: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大作風,八項注意就行了。「一個中心」是以健康為中心。因為健康失去了,那你甚麼也沒有,二 十一世紀就是以健康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我們叫兩個基本點。第一點叫糊塗一點。為甚麼呢?毛主席曾經高度評價葉帥: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諸葛 亮一輩子做事小心謹慎很周到,就像周總理一樣。呂端這個宰相呢?大事不糊塗。有人告到皇帝那裡,說「呂端這宰相小事糊塗,大事清楚。」小事認真,整天計較 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種人才是笨蛋。所以糊塗一點,瀟洒一點,度量大一些,風格高一些,站得高,望得遠一些,這種處人處事多好啊。三大作風,助人為樂、知 足常樂、自得其樂,就能永葆快樂。八項注意!四大基石、四個最好。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個最好;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 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有這些,基本上不用吃甚麼藥,我們個個都健康七八九,百歲不是夢。最近我們總結了四句名話,很簡單的 四句話!「天天微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只要我們按照這樣生活,所有病都很少,我們都能健康一百二十歲,健康享受 每一天。(全文完)
 
 
滬濱青龍寺復興記
◎郁賢名
  青龍寺是座落於上海市青浦區青鶴鎮西南的一座佛教寺院。

  寺院的興衰同人世滄桑一樣,不單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寺院無不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復盛的滄桑之變。這其中,除了自然、社會的因素外,還 包括有人的因素。唐代詩人杜牧寫過「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雨中。」的詩章,生動描繪出中國佛事最盛時的唐代神州大 地諸多寺院香火盛極一時的繁盛景象。

  上海青龍古剎始建於唐天寶元年,至今已逾千年。始建之初,其規模之大、藏經之豐,名聲之盛,曾直追「靜安」、「龍華」兩寺。然歷經兵災水蝕、人災天 禍,青龍古寺屢建屢毀,塔歪樓倒,藏經佚流,殘院?壁目不忍睹。及至上世紀末,經上海市政府扶持,並賴十方信眾善助,古寺得以重煥生機。這其中和一位德高 望重的法師有關。他就是現今青龍寺住持光雲法師。

  一九九三年間,光雲法師孤身一人來到青龍寺,眼前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寺院的土地被當地人佔有,大雄寶殿被佔用為倉庫。青龍寺唯一剩下一間破破爛爛的茅 草屋,要水沒水,要電沒電。立志終身弘揚佛法,願將一切福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使人人善根增長,福慧綿長的光雲法師卻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決心要改變青龍寺 現狀,再現它昔日的輝煌。

  為了解決眼前最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吃住問題,光雲法師向報國寺借來了一張床解決了住的問題:又親自動手堆砌了一個土灶,先安頓下來。

  重建廟宇的資金不足,光雲法師向當地鎮政府借了二萬五千元,又向報國寺借了二萬五千元,光雲法師這僅有的五萬元錢,一磚一瓦的開始了青龍寺的改建。無 論風雨還是酷暑,光雲師傅到處傳播佛法,教人們如何布善樂施,他在做萬佛懺時候,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做了一萬一千一百個牌位,平均每天需要做九百多牌位, 在光雲法師不斷的努力下,終於感動了各地的善信。隨之,青龍寺又來了幾位小師傅,跟隨光雲法師一起改造寺院。光雲法師弘揚佛法,復興青龍寺的善舉也感動了 當地村民。他們用各種方式表達了他們對光雲法師及與他在一起的小師傅的關愛。而光雲法師則把善信們捐獻給他的錢全部用在了改造青龍寺上面。平時他自己省吃 儉用,可是對待小師傅們卻無微不至,還為他們訂購牛奶,並用自己的錢來給他們報銷醫藥費。

  在佛教中有這樣幾個公案故事:

  有人問雲門(禪師):「靈樹上的果子熟了嗎?」

  雲門說:「靈樹上的果子究竟有哪一年是不熟的?」

  南泉普願(禪師)送別黃檗希運(禪師)時,看見他的斗笠說:「長老身大,笠卻小了些。」

  黃檗希運說:「雖然小,大千世界卻在裡面!」

  僧問志公(禪師):「何處是道場?」

  志公說:「每日拈香,不知身是道場!」

  這些故事真正是悟境的至上境界。

  光雲法師雖身在青龍寺,心裡卻裝著大千世界,他每日苦心操勞,為的是喚醒眾人,將「貪」轉化為戒:把「嗔」轉化為定,將「痴」轉化為慧,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受,與共我有緣者得入佛道。

  在青龍寺的復興過程中還有一位護法得稱頌。她的名字叫朱金花。她被光雲法師的善舉所感動,辭去了原有的工作,告別了年邁的老母親和體弱多病的丈夫以及 聰明伶俐的孩子,獨自一人,來到偏僻的青龍寺,協助光雲法師管理寺廟的一切事務。在朱金花的努力下,青龍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先只有五萬資金的小廟,九 年後發展到擁有二千多萬元固定資產的嶄新廟宇。

  如今,呈現在上海及國內外香客面前的青龍古剎,綠樹成蔭,古木參天,龍柏挺拔遒勁,雪松如傘如蓋,郁郁蒼蒼。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山門前面有一座吉雲禪 寺古塔,相傳是宋朝遺留下來的,距今已有千多年了。走近古剎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高大聳立的山門,進入山門後一路走去,展現在眼前的是天王殿,殿內供奉著四大 天王塑像。每座塑像都是用漢白玉雕刻的,高約三米端端正正放置在大理石底座上。天王殿正前方的彌勒佛笑眯眯對著前來禮拜的香客。在天王殿的兩邊是鐘鼓樓。 穿過天王殿便來到了大雄寶殿,單檐歇山式飛檐下掛著一面巨匾,上書金字「大雄寶殿」配以黃色琉璃瓦,朱紅色的廊柱和窗牌使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氣勢恢宏。跨 進門檻,三座佛像正坐中央,其中觀世音菩薩的金身不僅雕工精湛,著色也十分講究,五彩釉的服飾,餾金邊線細節上的勾勒,使菩薩更加燦爛奪目。

  大雄寶殿後面是三聖殿,是放置牌位用的。右邊是觀音殿,三十二尊漢白玉佛像各就其位,大殿的屋頂是傳統的廟宇式結構,木製的天頂相互重疊。榫頭部份用 彩色油漆繪出寶藍、朱紅、赤金等龍、雲、海水圖。抬頭望去,大氣磅礡。觀音殿旁邊是會客廳、分二個隔段,即可自成一個空間,又可成為一個共享大廳。三個大 吊燈掛在上面,呈現出一片溫馨的輝煌。二樓是寮房,供寺裡的僧侶和香客住宿用。左邊是辦公室和地藏殿。地藏殿裡供奉的是三尊漢白玉佛像,中間為地藏王菩薩 的金身,高廿七米,底層蓮花高○.七米,兩側為佛門弟子閔果和道冥,各具發像。在他們的後面是千佛墻。千佛墻是由兩千多座小佛像排列而成的。整座墻體分二 層,正墻及兩側遍置佛龕。一樓九層一千一百八十八座,二樓八層計一千零八十八座,一佛一龕,每一龕前面置紅色長明燈,以喻永遠。殿頂以彩繪玻璃格,輔以燈 光照明。光線明暗吻合,殿樑彩繪,艷而不俗:整體景觀華而不奢,更兼佛龕以高分子材料製成,現代設計與佛門意境渾然一體,為滬上寺廟所罕見。其環境、意 境、心境、面面俱到,創廟宇建設之先河,樹古剎改造之新風。

  面貌一新的青龍古剎隨著設施的日臻完善,香客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國內外僧侶善信和眾多香客的需求,青龍寺改造擴建了賓館式的兩層四棟齋所,提供膳食 方便,同時還修建了供二千人用的大餐廳。新建了類似於現代賓館的公廁和浴室。這些現代化的服務設施的起用,使青龍寺這座千年古寺剎彌漫著古老現代交織的氛 圍,即古色古香,又趨於現代化。齋菜都是用地裡剛摘出來的新鮮蔬菜所做。不管香客甚麼時候來,都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齋飯。青龍寺的交通也很方便。每到農曆五 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諸多香客就會乘巴士由上海市區到青龍寺前來朝拜。

  青龍寺從一間破草房發展到如今佔地近七千平方米的大型寺院,這其中融入了光雲法師和朱金花居士以及眾多香客近十年的心血。

  年年歲歲,朝朝夕夕,晨鐘暮鼓,聲聞遠達;早晚課誦,梵音裊裊,聽聞者自然生發菩提心!莊嚴世界,極樂國土自然呈現。七寶池中蓮花之微妙香潔,沁人心 脾。寶剎福地,既弘佛旨,義蓄民心。皓首蒼顏,稚子頑童,入得寺內,莫不嚴肅,頂禮膜拜,虔誠有加。或自願懺悔,或代許願,感佛恩浩蕩,悟因果哲理,借一 方寶殿善心之所願,崇佛向善,養身修心,道義遠播而信心日增,積善積德而福澤四方。

  這就是青龍寺今日之盛景。
 
 
破山寺裡一沙門
——記常熟興福寺監院慧文法師

◎顧 敏
  熟興福寺位於江蘇省常熟市城北虞山之麓,該寺始創於南齊,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為寺,名「大慈寺」。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黑白二龍較勇,衝進成溪,遂成破澗,故寺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賜大鐘及「興福寺」額,因名「興福寺」。

  今年廿七歲的慧文法師就在興福寺,而且巳經在此當了六年監院了。

  初識慧文法師,是在三年前一個天高雲淡的初夏。那天,我在江蘇鎮江定慧寺拜訪了茗山大和尚以後,又驅車經揚州大明寺、高受寺,最後在一片暮色籠罩住黛青色的虞山時,到了常熟興福寺。

  月光如泄,樹影婆娑。經過山門前的龍澗橋,只見那寺院的大門已緊緊關閉。四周萬籟俱寂,唯有微風送來陣陣松濤。此景此情,讓人不由地聯想起賈島老先生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雖然我還未曾為僧,但月下門是一定要敲的了。

  由小僧引路,踏著碎銀般的月光,穿過幽靜涼爽的回廊,即將到達空心潭時,一絲低回、悠然、飄逸的長簫聲,伴隨著虞山夜晚那沁人心脾的微風送入耳廓。我 知道,那是首古典名曲《漁樵問答》。我不禁示意小僧停下腳步,痴痴地隔著濃密的翠竹向前張望。那是一種久違了的音響,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意境。但是 隔著濃重的夜幕,我甚麼也沒有看到。

  小僧告訴我,操琴人是他們的當家慧文法師。

  迎著皎潔的月光,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慧文法師是那麼的年輕。一襲青色的長擺僧衣,襯托出他修長挺拔的身軀,清秀的臉上神采奕奕,說起話來文質彬彬,那一幅神閑氣定的樣子,若非持戒精進,塵世中是很難再見到的了。

  那一晚,我們就聊音樂。

  我告訴慧文法師,其實音樂是一種空框結構,它可以為你提供一個無限想象的廣闊空間。比如,你聽貝多芬的《命運》,不管你是豆蔻年華時聽,還是步入中老年時聽;不管你是在得意時聽,還是在逆境中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慧文法師贊同我的看法。他說他更喜歡中國的古典音樂,尤其是佛教音樂。那種悲天憫人,超脫淨化的感覺,若你不是出家人或是你還未深深地沉醉於其中,你不可能一下子就體會得到的。

  慧文法師告訴我,那年中秋時分,他也是獨自一人,也是在這空心潭邊,對著天上和水中的一輪明月,吹著古典名曲《關山月》和佛教「梵樂」,禁不住淚灑衣襟。這一切不為別的,就為他心中油然昇起的那種使命感。

  慧文法師曾師從中國四大琴派之一的虞山琴派修習古琴;二胡、笛子等民樂,他也能拿得上手,只是平時僧務繁忙,無暇顧及罷了。

  以後我與慧文法師又有過幾次接觸,聊得多了,也就談得深了。

  塵世間的人大都對出家人抱有一種好奇的心理,更何況慧文法師又是那樣一個清秀、飄逸,周身充滿著靈氣的小和尚。

  每個出家人都有一個故事,慧文法師的故事是那樣平常而又順理成章。

  慧文法師告訴我,他祖上三代,都有人在廟裡做「香燈」(指為法師整理、保管法器的侍者)。他的曾祖母活滿整整一百歲去世時,曾經領養了七、八個小和尚,且個個都有出息。

  慧文法師十五歲那年,父親不幸因病去世。在跟隨法師為父親做完超度後,他的心也跟著法師們一起去了。

  就這樣,慧文法師出家了。因其原姓王,我戲稱他為「王子出家」。

  一九九五年,慧文法師從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分院畢業,期間曾隨靈岩山寺方丈明學大和尚擔任侍者三年。一九九六年起,任常熟興福寺監院。

  當問及出家以後,誰對他的影響最深,或者說他最崇拜哪些高僧時。慧文法師幾乎未加思索地說:「近代高僧中,他最崇拜弘一法師和印光大師。」他引用了葉聖陶的比喻,稱他們「一個是山一樣的穩重,一個是水一樣的柔美。」他崇尚他們一種質樸的、純真的出家生活方式。

  在談及現代高僧時,慧文法師說,靈岩山寺的明學大和尚和興福寺九十三歲的妙生大和尚對他的影響最大。他特別敬重兩位大和尚對中國佛教事業的執著追求特 別佩服兩位高僧在十年「文革」那場災難中,絲毫未曾改變僧人的氣節;他慶幸自己在追隨兩位大師為佛獻身時,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那種勤儉、睿智,孜孜以求的精 神;感受到了他們那種慈悲寬容,嚴於律己的胸懷。

  慧文法師說,出家人就是要修持和住持佛法。所以行六度、修菩薩行,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也是「人間佛教」的特點,應當日日行之,時時念之。特別是持戒,那是重中之重,因為持戒代表了素質,代表了信仰。出家為僧,僧節很重要。不變節,就是要堅定信心,堅持信仰。

  在談及法輪功現象時,慧文法師說,法輪功之所以發展為邪教,就在於他們斷章取義地剽竊了佛教及其他宗教的內容,搞個人迷信和崇拜,進而危害科學、危害 人類、危害社會。對任何歪門邪道,只有舉起正義的旗幟,理直氣壯地宣揚自己的主張,讓蠱惑人心的東西沒有空間,沒有市場。

  他曾投書《香港佛教》雜誌,標題為《獅子嶺上獅子吼》,反映了南京獅子嶺兜率寺圓霖法師反邪教、樹正氣的高尚情操、也還為這家雜誌寫了《談妙生老和尚的坎坷歲月》,敘述了妙生法師一生遭遇四次磨難而不改變僧節的動人故事。

  慧文法師經濟窘迫,好在他沒有別的嗜好。除了購買他自己喜歡的書籍以外,就是多做善事。他資助了一位貧困學生繼續學業。這個家庭離異,僅靠年逾古稀的 老奶奶賣茶葉蛋供其上學的學生,隨著老奶奶的病倒,他也輟學在家。慧文法師得知後當即表示,只要他能讀上去,那怕讀到研究生,學費由我來負擔。目前,這個 學生還在求學途中。

  慧文法師寫得一手好字,他的書法作品曾獲蘇州市市級機關書法美術攝影一等獎,參加了江蘇省第三屆書法新人作品展。他現為蘇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對於僧人的書法,慧文法師自有他的見地。他感到,僧人應該以自己特有的出世境界,特別的環境薰陶,寫出應當屬於僧人自己的「書法」作品。

  白石老人說過,無論書法或繪畫「學我者死,師我者亡。」任何東西;生命就在於「師法自然」。

  慧文法師說他比較崇尚弘一法師的字,尤其是弘一法師晚年的書法作品。慧文法師感到,從弘一法師那清瘦、嚴謹的書法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是法師那種悲天憫 人的寬大胸懷,這決非是一般人所能感悟、也決非一般人所能臨摹習練得了的。即便是臨摹得形似,但神卻集中不了。要做到形神兼備,那必須下苦功修持,做好一 個人是第一位的。

  慧文法師大部份書法作品的落款,都是破山寺沙門慧文。

  在中國佛教淵遠流長的歷史中,在佛教事業繼往開來而又任重道遠的征程中,一切課題可能都會是新的。年輕的慧文法師在眾多的大德高僧面前,自稱永遠是一個學而不倦的小沙門。
 
 
都市淨苑
——訪登品素食府

◎楊 揚
  「心靈殿堂 品素食極品」是謂「登品」,由德高望重的弘法寺方丈本煥老和尚親筆題寫及灑靜的登品素食府,座落於深圳市寶安南路駿庭美食坊三樓,環境優雅,寬敞整潔,營 業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中西美味佳餚上百款,高素質服務及管理人員百多位,堪稱中國乃至東南亞之素食首家。我想,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華而喧鬧的都市 中,難得有這麼一道淡泊寧靜、無憂無惱的獨特風景悄然而立,令人感到一種對生命回歸的渴望與欣慰,一種狂心頓歇、菩提現前的當下體悟。在這裡,無需言語, 無需佛具,舉手投足,清靜親和,般若智慧,一切現成。匠心獨運的登品素食府無一不散發出此種魅力,此種感染,叫人不忍離去,且去且來,真不愧為「沙漠綠 洲」,「都市淨苑」!

  偌大的登品素食府井然有序,劃分為前臺和ABC三個區:前臺有客廳、法物流通櫃、文化墻報等;AB兩區均設有別致的茶水吧台,一二百張整齊的餐桌,能 容納數百人同時就餐,各種果汁飲料、美食糕點、生果靚湯、涼菜熱菜,應有盡有;C區是十來間高檔包房,有靜心林、愛蓮居、白雲居、卻塵居、真味軒、看山 樓、談禪軒、望月軒和醒夢亭,光是聽聽這串雅氣的名字就足以叫人心醉神往,何況每間包房還有別具一格的禪式裝飾和古玩字畫,輻射出一股寧靜致遠的佛文化氣 息。醒夢亭裡懸掛著這樣一副古樸的竹編對聯:「天下事 富貴功名無非是戲 世間人 權利榮辱何須認真」,很有意思,乍看上去,猶如「暮鼓晨鐘」,剎時「警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給人看透,灑脫,超乎物外之感。

  整個食府格調洋溢著濃郁的禪風道骨之氛圍,古樸靜穆中不乏輕鬆怡悅,現代西化裡蘊藏著優雅時尚。它線條流暢,燈光柔和,溪聲潺潺,盆景翠綠裟婆,鮮花 芬芳撲鼻,餐具精緻閃亮,燈籠高掛,「波浪」飛奔,撼人心魄的沙克斯恰到好處地迴蕩在你的耳際心房,像是從午夜的睡夢中悠出,使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圓 融在一片米黃色的祥光裡——那光已非平凡之屬,它來源於世上最尊貴的自性本心,來源於一張張平靜而親切的臉,一聲聲溫和而可人的問候,一次次周到而細緻的 服務,即便在仙香氤氳的洗手間,你也能感受到那道光的親和與溫潤——你佇立在纖塵不染的明鏡之前,端詳著你那張幾經風霜的臉,掬一把清冽之水,洗淨你的身 心塵勞,順手拿起一柄像是專為你而來而備的梳子——梳吧,梳去鬢角淩亂,梳去一路風塵。你凝鏡,屏息,詫異,不禁捫心自問:「這就是我嗎?」「我又是誰 呢?」——匆匆過客!你從未如此仔細地正視過自己,從未如此感受過生命被關懷的細緻,在周而復始的輪迴中,在來去匆匆、風雨兼程的腳步裡流失了!迷惘中, 你何曾感受到衰老的來臨,它可曾爬上了你的額頭與髮梢?你又何曾感受到自性的光芒,它可曾籠罩在你的頭頂與心靈?你輕輕地放下梳子,心裡卻拾起一份從容 ——從容地走進客廳,從容地端坐軟椅,從容地放下過去未來,悲喜榮辱,靜處在此時此刻,靜處在登品的世界與溫馨裡。你或許已經忘了可口的美食,忘了可心的 環境,對於你來說,那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精神食糧——你品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命之輕之美,一種生命的從容,靜謐,自在,超然,乃至無我。

  素食象茶禪等等諸如此類的千禪萬禪一樣,「般若味重重」,注重的是一種情調,一種意境,一種心靈深層的感受,一種生命中本來的恬淡靜美的境界。試想, 如果一日三餐的生命是建立在相互踐踏與殘害,相互殺戮與食啖之上,血腥淋漓,暴殮天物,勾心鬥角,弱肉強食,還有甚麼平等與尊嚴可言?還有何容顏去面對耄 耋長者,有何資格去教育黃發兒郎?在熙來攘往的顧客中,在寬敞明亮的靜心林裡,我赫然聽得一群稚童的朗朗書聲:「蔬食衛生 肉食傷生 殺時恨心 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 吃了須還 還的時候 真個可憐……」,久違了,如此純潔的童音,猶如來自佛國!我被感動了,倚門聆聽,半晌不忍離去,神識仿佛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美好無欺的王國——在那裡,上至 國王,下至蟲豸,心性一如,平等無礙。一位陸姓女士坦誠地告訴我:「我的祖先讀過此書,輪到我卻沒有讀,差點空過此生。它對大人小孩均有教育作用,尤其是 小孩,幼小的心靈需要怡養本性,培養正見,為將來的為人處世,從小樹立美好的道德觀念。」她不無自豪且非常自信地說,她這次是帶她的兒子(一個三十出頭的 青年人)來「補上」這一課的,感謝登品的善舉,無償地為大家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和讀經的機會。據介紹,登品素食府每週六和周日均有聘請專門教師來教授諸如 《德育啟蒙》、《大學》、《三字經》及《弟子規》等儒釋道經典,來讀經的大人小孩全屬自發形式,每次都有二、三十人不等。在這種物質供大於求的時代,在這 個精神惱多於悅的都市,卻有這麼一個獨特的場所,有這麼一群獨特的善知,在實踐和體悟著一種??古今的智慧人生,這真是令人感動不已。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往來於登品的有緣人自然也是卓爾不凡的一群,從服務員到十方顧客,從居士信徒到非宗教人士,均有一股慵倦的都市人所沒有的靜 美與親切。張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是登品素食府的常客。她對筆者侃侃而談:「吃素已成都市時尚,是一種高雅文明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自然回歸,素食戒殺惜 福,更貼近生活,融合大眾,登品素食府的開設,契理契機——上契佛道心性,下合眾生根基。」她強調,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白因果,跳出生死,免受輪迴 之苦,「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吃素心胸舒暢,心靈安靜,六祖也講「心靜何須持戒?」「非風動非幡動是人的心在動!」戒是用來約束煩 惱之人,無憂無惱、靜住如常還要戒做甚麼?擁有大智慧才能得大自在。她認為,登品能留住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完全沒有污染的食品,可以清洗人的腸胃;二是 吃素就是當下放生的觀念,既可以吃飽吃好,又可以當下放生,冥冥中還培養了福報。她還說,這裡裝飾高檔,環境幽靜,素食品種多,衛生合口,物美價廉,服務 態度也好,而且有佛樂可聽,有經書可看,在欣賞美景、享受美食、陶冶性情的同時還可以增長福慧。

  的確,登品的環境好,管理好,素菜好,服務更好。這裡的服務員禮貌周到,親切活潑,她們的微笑絕對不是那種機械的僵死的職業性迎服與敷衍,而是發自純 真的內心如接親人般的喜悅,一如餐桌上那些擺放整齊的精美的餐具,奕奕生輝,光潔可人。一個姓何的湘籍小姐對筆者說,她來這裡工作快一年了,很喜歡這個環 境,這個工作,它跟別的地方諸如一些葷食海食餐館不一樣,人員隨和,親如家人,能談到一塊,能學到很多東西;來這裡的客人也很有修養,很有品位,在這裡工 作,有一種獨特的安全感,家裡父母也放心;不象別的地方,物欲橫流,老闆不正,顧客隨便,動手動腳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即使工資再高也不喜歡那種環境, 那種工作。

  我不禁要問,是甚麼力量把人們吸引且融合到了登品的世界裡來的?為此,我走訪了登品老總傅昌先生,一個年輕有為、注重道心、講究修持的大居士。傅先生 身材魁梧,西裝革履,頭上留著不能再短的「板寸」,顯得乾脆利索,精明能幹,給人一種穩重踏實,富於禪心定力之感,煥發出一種謙忍忠厚的親和力。

  記者:請問登品素食府攝受大眾的核心力量是甚麼?

  傅總:健康!不論何人,即使非宗教信仰的人,都會珍愛生命,珍惜健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上可孝敬父母,下可養育子女。吃素的人,心性平和,尤其是急 性子的人,長期吃素,性情會慢慢趨向平穩,平和;吃素還能教人做人的道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促進身心健康是素食最好,最重要的意義。佛教講「無緣 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以素食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以素食引導大眾的一顆素心。


  (記者親口品嘗了這裡的精美素菜:一品熊掌,水煮雞肉腸,清蒸龍俐魚,日式龍蝦刺身,苜蓿手卷等等,作工精細,烹製獨特,清脆爽口,色香味全,既有素 的味道,又不離葷的口感,令人回味無盡。登品「觀機逗教」,針對都市人的健康狀況而制訂菜譜,還特別為老弱病殘者制訂食譜藥膳,為青春一族制訂了養顏美容 套餐,為有緣眾生進行食療,體現出一種「懸壺濟世」的菩薩精神。記者在登品的文化墻報上看到了關於素食的十大益處:一益壽延年;二體重較輕;三降低膽固醇 含量;四減少患癌症機會;五沒有寄生蟲之虞;六減少腎臟負擔;七易於儲藏;八價格低廉;九合乎生態原理;十富於變化。不錯,誠如傅先生所說,正是生命與健 康把大家融進了登品這個大家庭。)

  記者:據瞭解,國內素食行業並不景氣,十家九虧,為何登品還要「堅守陣地」?

  傅總:登品素食府是由臺灣齊善素食公司開設的。「齊善」久負盛名,資金雄厚,市場廣闊,在國內就擁有七百間美食連鎖店之多,但有「登品」規模品位的, 在國內卻僅此一家。公司老闆是一個為人低調、樂善好施的大居士,賺錢理念與眾不同,不以盈利為目的,也不以虧損為煩惱。盈虧本質上沒有太多區別,齊善公司 賺來的錢,也是用於佈施,做佛事,回向社會,而開設登品素食府,也是一種善舉,從某種角度來講,等於是在變相放生,可以給眾生提供少殺生多種善根的機會, 這種虧又豈能叫虧?廣結善緣,廣種菩提種,讓更多的人瞭解素食,飲用素食,減少殺業,造福眾生。目前,登品素食尚屬虧多盈少,但我們提倡的健康自然,提供 的素食極品,傳播的素食文化之理念是不會「虧」的。盈虧在這裡達到了一種美妙的平衡:一是弘揚素食文化;二是生產素食,虧盈互補;三是本著對一種善業的執 著。

  (記者在登品素食府看到,凡是出家人皆免費,凡是一米一以下的兒童及七旬以上的老人均半價,這已經是一種慈善事業而非企業了,而且食府的菜價便宜,一 套精美可口的歐式自助餐僅售十八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登品是在照顧眾生,提供多吃素食的機會;是在布施,在行菩薩道,普度眾生,福慧雙增。登品雖然如此 「闊氣」,但對浪費者卻是如此的「吝嗇」,每個餐桌上都有一道「黃牌」「溫馨告知:浪費食物就是——浪費自己的福報,為珍惜善緣——請您按需取食。浪費者 計件加收!」這裡雖然沒有任何佛像佛具的影子,卻宛如一所蘭若淨苑,處處讓你感受到「佛陀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人文精神。)

  記者:您對這個工作滿意嗎?如果有一份非素食卻收入可觀的工作,您將作何選擇?

  傅總:我對這個行業很滿意,很有信心,但工作上卻不滿足,要不斷努力,不斷精進。我有幸加入素食行業,是一種因緣,一種生死大病般的人生轉折。我從事 素食工作多年,很喜歡這個行業,不作素食,我不知道自己還要作甚麼?素食服務人們,得到的東西遠非素食本身。在這裡,我活得很快樂,有一個平臺,能使善的 念頭得到充分發揮,包括個人的思維,心得,知識,經驗,有足夠的空間得到展示。我們員工之間相處得很好,很融洽,親如兄妹,素食服務追求的就是那種祥和的 氣氛,登品營造得很好。員工們都很善良,很純潔,大多很年輕,單純得象一張白紙,人生觀尚在培養形成階段,我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所感、以及對佛學的理 解、對事物對人生的正確看法,拿來與員工甚至與顧客們分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一個集團,帶動一群人,那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員工之間互相平 等,人性毫無高下,我只不過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他們走得早些,學得早些,這都歸功於學佛之後的心態。言傳身教,學以致用,培養自己和員工的心態,心態很重 要,它能散發出一種寧靜美,可以感染別人,攝受顧客,潛移默化,「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記者:您很謙虛,很有智慧,能說說您的願望嗎?

  傅總:我曾發起了脫生死之心,但生死業力,很難改變,我只願生生世世都能聽聞佛法!

  記者:作為一個居士,您把信仰與工作成功地結合了起來。您是在以此弘揚佛法嗎?

  傅總:談不上「弘法」,我只是把自己的所學傳播給大家,以另一種方式(素食)來表達,用自己的所想所得去與人分享而已。我和老闆均為佛教徒,我們有責 任給顧客和員工帶來「善」的影響。登品也流通經書,每天結緣出去的就達三、四箱之多。工作之餘,我與員工們一起學習,背心經,寫心得,討論食素體驗,按照 顧客要求研製菜譜,參加一些放生活動,也去弘法寺做義工,員工中自發皈依的就有三、四成,幾乎每個人都自戴佛珠,喜歡親近佛法大德。在工作中,有時候多少 也帶點強制性,比如所有員工都必須吃素,他們也許一時會嗔恨,會不滿,我想,這種情緒會慢慢減少,甚至將來他們還會生感激之心。比如,某員工胃出血,大家 都踴躍捐款獻愛心,有的把一個月的工資全捐了,手術只需八千多元,卻捐出了一萬多元,真是令我感動欲淚!他們已經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關心別人,幫助 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假如我是他……」,在現在這個物質金錢社會,已是非常不容易了,這都是歸功於「素食」的結果,只有在此行業之中,才能看到在腦 海裡的善多惡少。

  記者:您認為素食與佛教有何關聯?

  傅總:素食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和緣分。一般人吃的叫「素」,出家人吃的叫「齋」,二者並無多大區別,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唯一區別在於有無「五辛」,齋 菜是不可以有五辛味的,而登品的素食也絕對沒有。佛教徒的吃穿住行、言談舉止都是在修行。吃齋是戒殺,知因果,重慈悲,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聽其聲不 忍食其肉」,而且吃齋利於修行,心平氣和,少怒少煩,心身寧靜,這跟素食所提倡的是一樣的。有些人不瞭解素食,以為吃素就是吃齋,就是佛教徒的行為,甚至 有點排斥的心理,其實無論齋菜素菜都是提倡勿殺,健康,自然,環保,都是為了使人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舒暢,更自在。今天的素食力圖生活化,大眾化,多 樣化,品位化,讓更多的人瞭解,讓更多的人受益。

  記者:從大處來講,素食對社會乃至人類有何作用?

  傅總:若人人吃素,小則家庭和睦團結,同事之間少有是非;大則社會更加安定祥和,世界將沒有戰爭與罪惡!一句話,「欲免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夜幕降臨,星斗滿天。採訪結束,在悠揚的小號聲中,我們離開了登品淨苑,再回望它,已籠罩在夜色之中。街市依然喧鬧無序,浮躁的煙塵滾滾,冰冷的鋼筋 水泥築成如牢如籠的牆林,令人窒息卻步。「地王」腳下,唯此一片淨土,卻煥發出祥和的智光,與星光交相輝映,傳遞著健康,關懷,溫馨,安寧,文明與智慧, 就像神異的電波,啟動了生命深處的某種本質,它穿越無始以來的塵垢塵惱,如陽光,亦如明月,給你溫暖的同時也讓你看到了光明。
 
 
我們該往哪走?
◎賢 晃
  港佛聯於元旦在大球場為香港的繁榮安定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祈福法會,參加四眾多達數萬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祈禱香港明天會更好,世界和平,祖國昌盛。高僧主法,祈願至誠,我深受感動,我也在誦經之後深思。我希望把我的所思所想同大家分享。

  人自從出生,一直到死亡,不但痛苦自己作不了主,就是一生所經歷的窮通富貴,禍福壽夭,哪一樣自己作得了主呢?好像有一種潛在的力,把我們一生支配著,牽引著,這個力佛法稱之為業力。然而業力學說告訴我們,人的命運皆由自己決定。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

  可是突如其來的苦難嚇怕了習慣於幸福生活的人們,面對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再也沒勇氣邁出每一 步。停止腳步,陷入困境。悲觀絕望,不是跌倒,就是自戕。我們該往哪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強自救,無論前方是高山崎嶇,還是險壑丘陵,即使跌倒也要爬起來 再走。人要有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勇氣,才能開創出美好的明天。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命運要成就人的時候,常常先叫人吃苦,吃苦愈深,成就愈大,不過成效往 往亦愈遲。故老子云:「大器晚成。」孟子亦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 所不能。」我們應該要有思想準備過了好的日子,就可能過壞的日子,就好像過了白天,就有黑夜,白天與黑夜,是必經的歷程。既知命運好壞皆正常,逢到順境, 自然不會樂極而狂,逢到逆境,也不會苦極而悲了。眼前的艱難潦倒,即是將來發奮的資糧,愈是困苦,愈是努力,哪里還肯灰心頹喪。所以人到窮途,自應安分耐 苦,格外努力。不怕人窮,就怕志窮。古時楚大夫伍子胥,不是曾經乞食吳市嗎?韓信流落,受辱胯下,就食漂母。他們努力耐苦,所以終能得到最後勝利。如果就 放棄進取不再努力,這樣美滿的結果也就沒有了。所以要奉勸吾人,努力耐苦,不要被眼前的一點點辛酸所嚇怕。世間萬象,自心變現。

  我還要指出:今天元旦的萬人祈福法會,如此成功,不能忘記,正是許多人吃苦耐勞,辛勤勞動共同 奮鬥的結果,這首先要歸功於香港佛教聯合會的艱辛組織,細緻籌備,周到的安排。他們的工作精神,傑出的調動指揮能力,讓我好感動,如果把佛聯這一精神轉化 為我們社會公眾的整體力量,香港的未來與明天肯定就會陽光燦爛,日日是好日。讓我們同心一致,為明天的美好發揮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我心中的高僧
◎梵 悟
  零零三年一月一日,清晨七時許,隨著法師和同學,滿懷喜悅前往香港大球場參加「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我被安排做覺光長老的侍者,又一次零距離接觸這位我萬分崇敬的老人,激動之餘,感恩良多。

  記得我剛剃染那陣,就聽說過香港有位德高望重的覺光法師,稚氣的我天真地以為法師定高大威猛,「法力」無邊。於是從書刊、電視、等各種媒體搜尋著法師 的消息,也許是由於那時香港還沒有回歸,或許是我的孤陋寡聞,在山水遙隔的內地得到關於法師的消息甚少,只知道法師是香港佛教的領袖,祖籍是北方的,年紀 很小時就出了家,其他就一無所知了。於是,想更多了解法師的這個念頭,那時就在腦海深處播下了一顆種子。

  去年,就讀於福建廈門閩南佛學院,一次在圖書館,偶然驚喜地發現《香港佛教》這本雜誌,在驚嘆刊物製作精良之外,對其中有關覺公長老的消息更是讓我欣 喜若狂,之後就養成對此雜誌每期必讀的習慣,一直到如今。在書中我知道長老好忙,為弘揚佛法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為香港佛教的發展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史無前例 的奇跡,一所又一所的佛教中小學、幼稚園,一間又一間的佛教養老護老中心……一九九九年開始,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佛誕在長老的籌畫下成為公眾假期,那是老 人費盡心血率領全港近百萬佛教徒,經過數年的努力呼籲而爭取來的結果;二零零二年夏,在老人的悲願感召及眾多因緣的成就下,香港第一所培養僧材的佛學院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學了,我有幸成為僧伽學院的第一屆學僧,我們的院長就是覺光長老。正是由於這個因緣,有了與我仰慕已久的覺公長老的第一次近距離接 觸。那天,我們從北京來港,老人整整等了一天,顧不上身體的疲憊,在佛教文化中心為我們接風洗塵,老人那親切的話語,和藹的笑容,殷切的期望,深深烙印在 我們每一個學員的心中,時時鞭策著我們精進修學,不負重望。

  此次,鑒於香港近年來經濟萎縮,民心不安,戾氣呈現。香港各界名流和多個社團聯袂發起、由佛聯會主辦的元旦萬人齊誦《仁王護國般若經》祈福法會,假座 香港大球場隆重舉行,董建華特首率特區政府主要官員,親臨會場,為港祈福。是日九時法會准時開始,我隨侍長老一步一步踏上大球場那條通往禮臺上的紅地毯, 一時梵音繚繞,鐘鼓齊鳴,沿著通道兩邊全是人山人海的信眾。最令我難忘的一幕是:在通道的一角,一位年過半百的阿婆,領著一個只有八九歲的小男孩,焚香長 跪在一旁,當長老每次經過時都虔誠地伏拜於地,那副舉動讓我想起上次看佛指舍利到臺灣供奉的片斷,氣勢磅礡,莊嚴肅穆,讓人見而起敬。我明白,這是長老數 十年修行的德學及為人為法嘔心瀝血累積而成的一種攝受力,一種無需語言而產生的巨大震撼。年逾八旬的長老不僅全程參與誦經法會。而且親自宣讀祈禱文疏,高 吭嘹亮的梵音在球場上空久久迴蕩,激蕩著會場每個人的胸襟,當念到「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時,剎那間,萬道金光穿過雲層直落會場,灰暗的天空瞬間化成一片 光明,把法會剛開始時的一絲陰霾驅趕得不留痕跡,全場人心沸騰,歡喜無量。站立在長老身旁的我深深地感到法會的殊勝,佛法感應道交的不可思議。佛力加被, 香港的明天定會守得雲開見日,前景燦爛,光明美好!

  在法會圓滿的回程通道上,長老一邊向兩旁成千上萬的信眾揮手致意,同時也不斷告訴側邊的法會工作人員,要大家注意環境衛生,把垃圾放好。一個細小的舉動,一聲輕輕的叮囑,仿佛都在向我們後輩演示佛法,感人至心。

  在元旦吉日,我們祈禱世界和平,萬民安樂;我們祝福香港繁榮安定,再創輝煌;我們恭祈心目中的一代高僧——覺光長老,法座康寧,光壽無量!
 
 
香港佛聯會的組織能力
——「萬人祈福法會」後記

◎果 宇
  近年關,然而香港上空卻似乎籠罩著一層陰影,這陰影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就一直影響著 香港,影響著每一個港人,看如今香港,不再是歌舞昇平的不夜城,反而彌漫著煩惱、抱怨、頹喪、消沉的氣氛。新年伊始,為了淨化人心,莊嚴國土,香港佛教聯 合會於元旦萬象更新之際,在香港大球場啟建「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恭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以求佛力護持,振奮人心,使香港早日 走出低谷,開創美好明天。

  元旦早上八點,雖然天空仍是一片陰霾,頗多寒意,但在大球場上卻是人頭攢動,群情激昂,參加祈福大會的信眾與誦經者已經陸續進場,等待著那一莊嚴時刻的到來。

  九點整,會長覺光長老與其他十九位主法長老入場,由覺光長老致詞並灑淨啟壇。然後在一陣鐘鼓的伴隨下,數千人組成的誦經方陣開始諷誦《仁王護國般若 經》,臺上有數百高僧,台下有數千居士,觀眾席上更有兩萬多熱心市民,甚至連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和高層官員也都蒞臨觀禮。可見這次法會真是眾願所感、眾望 所歸、眾志成城。嘹亮而整齊的誦經聲飄蕩在大球場上空,漸漸驅散了天空的烏雲,一縷陽光終於衝破阻礙,投射到大地。這預示著香港必能渡過難關,恢復繁榮。

  整個法會歷時八個小時,直至下午四時圓滿結束,我從心底裡感佩這次盛大法會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操作執行者——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巨大組織能力、協調 能力和統領全局的能力。俗語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般的觀眾,只看到臺上演出的精彩,卻體會不到那是多少人的汗水,多少年的心血。同理,今天 偌大一個香港大球場,二十高僧主法,千僧誦經,五千居士隨喜唱誦,兩萬多市民誠心祈福,場面之浩大,組織準備之精細,動用器材之多樣,佈置得如此莊嚴殊 勝,指揮得如此井井有條,一切進行的如律如儀,感動龍天護佑,佛力加被,佛日朗照,陽光普注大地。正如一副古老楹聯說得好:「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今天,我看到了萬人祈福法會就是寶王剎現於山河大地之毫端,八小時梵音繚繞,佛號念誦就是轉大法輪於大球場之微塵。場景感人,威德無量。我由 此感知:香港佛教聯合會是一個團結的集體,一個由精英組成的團隊,一個有巨大潛能的智慧社團,他們的工作真正了不起,也許他們許多人是無名英雄,你也不認 識,我也不認識,但是他們默默奉獻,無私無我,辛勤流汗,艱苦出力,成就他人,成績卓著,成效今日已見,我從心裡讚歎,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是我們的榜樣, 我要向香港佛聯各位大德學習。回想我們初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時,由於地理氣候、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都與內地有較大差異,所以同學們一時也都難以適應,從 而有一些情緒的波動,甚至萌生退意。但是,有尊敬的院長覺光上人的教導,還有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使我們逐步安下心來,以心轉境,於是我們就 漸漸熟悉、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並且自己動手,在有限的空間和條件下,盡量開發可利用資源,讓我們的小天地日趨豐富多彩,好學上進。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以 小見大,港人欲淨國土,亦應先淨其心,心淨自然喜氣充盈,逆境正是開拓前進的最好磨煉。正心不退,信心不減,壯志方勵,這才是根本之道。

  我祝願香港明天會更好。
 
 
梅花因寒而盛開
——元旦香港萬人祈福法會有感

◎通 融
  不孤起,生必有因。佛教是講緣起的,每一件事物的產生都由各種的因和緣組合而成。這次 萬人祈福法會,由於香港經濟不景氣,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惶惶不安;因之各界社會名流和十大社團連袂啟請,由香港佛聯主辦,這就是此次萬人祈福法會的 因和緣。可見一件事的形成絕非單方面或單因素所造成,就香港今日之困局,亦是眾多因緣聚合而成,非一人一事之因,而是共業所感。我們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 棄、沉溺苦海,而應直下共同承擔,大家同心齊力走出困局,重創美景。

  佛教講的是般若智慧,不同於一般人的那種聰明才智,般若智慧指的是讓我們明瞭事物的本質真相,對處理事務絕對冷靜、理智的一種智慧。依這種智慧反省自身,明瞭自己的不足,才有希望走出困境,走向美好的未來。

  《維摩詰經》云:「心淨則國土淨」。只有我們的自心清淨了,我們的周圍環境才會隨著我們的心而改變。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天也明亮地也平坦,不會有 甚麼麻煩和煩惱。當我們心情不愉快的時候,一句無關緊要的話也會大發脾氣暴怒不已,引生許多不必要的困擾或悲劇。迷悟時心隨境轉而成凡夫,悟時境隨心轉而 成聖人。佛教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指的是我們周圍居住的環境。正報指的是我們的身心。當我們端正自己心態,我們的周圍環境也會因我們的心而改變。如一個 英國的故事所講:從前,有一個人他不信神也不信上帝,過的很愉快。上帝也拿他沒辦法。有天,他死了。上帝想:這回還不是落在我手,我要好好懲罰他一下。於 是上帝把他關在一個非常熱的房間裡,過了七天上帝去看他,發現他還是很愉快。上帝就問:你現在在這麼熱的房間裡,為甚麼還是這麼快樂呢?那人回答:難得這 樣好天氣,這天氣讓我想起在草地上曬太陽的情景,所以我很開心。(因為英國的天氣大多數是陰天,一有晴天他們就在草地上曬太陽)上帝一看不行,又把他換到 一個陰冷的房間裡。又過了七天,上帝再來看他,雖然他身上凍的直發抖,但是他依然過的很快樂。上帝問道:為甚麼你還這麼開心?那人回答:這又陰又冷的天 氣,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那一支球隊就是在這樣的天氣下,進了平生第一個球我就高興,這下上帝也沒辦法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甚麼呢?只要我們端正自己的 心態,擺正自己的心念,我們那不如意的情況就會很快過去。路到底怎麼走,何去何從,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命運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現在所造作的行為,再加我們的動機,就構成牽引我們的業力。過去世雖然我們無法了知,也無法把握,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因果定律是十分科學的。與其在煩惱和痛苦中度過,不如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以一種人生自我奮鬥的精神從中超脫,讓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我們知道梅花是 開在寒冷的冬天,天氣越冷,它就開放的越光彩亮麗。事物的發展就像一個波浪似的,有高潮也有低谷,而低谷恰是下一次高潮的開始,沒有失敗,那會有成功。世 上那有甚麼常勝者。正因為如此,今日的低谷恰是准備了明天的輝煌。如果不反省自身內在的過失,一味的抱怨,是於事無補的,只會讓自己變的更糟。所以要端正 自己的心態,內省自身,時時以一種自我奮鬥的精神前進,才有機會擺脫困局,繼續走向自己完美的人生道路。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世紀佛子行之癸未年萬緣水陸大法會

  癸未年萬緣水陸大法會!日期為癸未年二月至八月,以實學、實修、實證,感恩、報恩為水陸大法會的主題。大家知道,不管我們參加多少次、多麼殊勝莊嚴的 水陸法會。別說居士,就是我們法師,也難得在一次水陸道場內,有機會將水陸儀制的經典、懺法,毫無遺缺,在同一水陸道場內諷誦一遍。癸未年萬緣水陸大法 會,大德善信,以實學、實修、實證、感恩、報恩的虔誠心,都能感應受到佛陀的慈悲,佛法的真諦,佛子的修持!以此誦經禮懺功德,迴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 聽者聞者,共沐法喜,感應道交!

大壇—頂禮慈悲梁皇寶懺

第一梯次 天童精舍 二月初一 - 初八日 3月3 - 10日 (星期一 - 一)

第二梯次 天童精舍 四月初一 - 初七日 5月1 - 7日 (星期四 - 三)

第三梯次 天童精舍 六月初一 - 初七日 6月30日 - 7月6日 (星期一 - 日)

第四梯次 香港普門寺 七月初九 - 十五日 8月6 - 12日 (星期三 - 二)

楞嚴壇—諷誦頂首楞嚴經

第一梯次 香港普門寺 二月十三 - 十五日 3月15 - 17日 (星期六 - 一)

第二梯次 香港普門寺 四月十三 - 十五 5月13 - 15日 (星期二 - 四)

法華壇—諷誦大乘妙法蓮華經

第一梯次 天童精舍 二月廿九日 - 3月31日 - 4月2日 (星期一 - 三)三月初一日

第二梯次 香港普門寺 六月十九 - 廿一日 7月18 - 20日 (星期五 - 日)

諸經壇—諷誦金光明經、圓覺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金剛經、藥師經、梵網經

第一梯次 香港普門寺 三月十三 - 十五日 4月14 - 16日 (星期一 - 三)

第二梯次 天童精舍 三月十七 - 二十日 4月18 - 21日 (星期五 - 一)

傳授菩薩戒 諷誦梵網菩薩戒經

第三梯次 香港普門寺 六月十三 - 十五日 7月12 - 14日 (星期六 - 一)

第四梯次 天童精舍 七月初一 - 初七日 7月29日 - 8月4日 (星期二 - 一)

華嚴壇—諷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全梯次 天童精舍 五月初一 - 廿一日 5月31日 - 6月20日 (星期六 - 五)

淨土壇—稱揚阿彌陀佛聖號

外壇各梯次每日末後念佛大迴向

內壇—遵古內壇儀制

第一梯次 天童精舍 八月初一 - 初五日 8月28日 - 9月1日 (星期四 - 一)

第二梯次 天童精舍 八月初七 - 十一日 9月3 - 7日 (星期三 - 日)

參加辦法: 隨喜法會功德!法會超薦蓮位,外壇每梯次隨喜位50元,並附送延生位一位。外壇全梯次附 薦位每位800元,並附送延生位一位。

天童精舍 - 荃灣青山道135 - 143號 遠東銀行大廈四樓

查詢電話:24399969 24399929 傳真:26121797
香港普門寺 - 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 查詢電話:24773119 24772369
傳真:24772330 電子郵箱:tiantong@netvigator.com


天目山禪源寺二零零三年春季
「護國普濟水陸大齋勝會」通啟

  「收拾舊門庭,祖山重振興。盡虛空,遍法界,悉感應。」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臨安市境,自古被譽為「龍飛鳳舞,俯控吳越;獅蹲象踞,雄鎮東南」,乃浙西萬山之祖,峰巒韶秀,林濤錚鏦,鐘靈毓秀,神仙喜居,道教 即列之為宇內第三十四洞天名「太微元蓋洞天」。天目山分東、西、南、北、中五天目,而以西天目領袖莽蒼。其山峰巒詭异,石蹬玲瓏,岩崖竦疊,古木參天,奇 麗秀絕,甲于東南。更有天造地設「雷震兒啼」、「雲生海變」、「半夜日上」、「重陽飛雪」等靈跡異象,令人俯仰之間,脫卻塵埃,遺世獨立乃至傍日月而襟海 岳的恬幽闊朗之感,油然而生。宋元以降,天目山漸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韋馱菩薩應跡道場,代出慧眼洞明、才德粹美之高僧,歷代正傳正授祖師可考者即達 二百二十餘人。元代高峰禪師、中峰國師及清代玉琳國師所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和禪源寺,門庭高峻,龍象輩出,舉揚臨濟宗風,西天目山由此成為禪門 臨濟中興祖庭。「兩峰」住世之際,東鄰諸國學僧入西天目山求法問道者絡繹不絕,「不上西天,不見兩峰,不成正宗」成為一時的海外佳談!直迄近年,仍時常有 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代表團來西天目山尋根問祖。抗日戰爭時期,東南首為、玉琳國師道場——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天目山佛教趨於衰 落。

時屆新千年之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恢復重建天目山禪源寺,成為地方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開展對外友好交往事業的迫切需要,臨安市政府把禪源寺的興 建工作列為世紀開端三大重點工程之一,禮聘月照大和尚住持禪源寺,領導興建工作。月照大和尚二零零零年七月晉山,三年來,大和尚為了興建工作殫精竭慮,夙 夜不懈;奔走呼籲,唱緣募化。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大雄寶殿重建落成。大殿重檐廡殿頂,高廿五.六米,面闊九間(四十.八米),進深五間(廿七.三米),佔 地面積一千一百二十二平方米,恢弘壯麗,形式美備,為識家所激賞,被譽為「獨一無二的大殿」。另一座由大和尚親自督導設計施工的「蓮池海會塔暨玉琳國師 塔」基礎也于年前澆注完畢,海內外關注禪源寺興建工程的人們,一年後即可看到一座高五十三.一五米,建築面積二千八百四十三平方米,八面九層(含地下兩 層)的巍峨寶塔聳立在西天目山麓。其他興建工程的規劃設計已經完成,尚待緣成就。

昔日佛陀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世,開演妙法,授以末法世中救拔刀兵劫奪、疫病水火等等苦厄之做法,其功德最著者無過于水陸齋會。今應廣大四眾弟子敦請,亦 為酬報本寺重興以來四海檀那殷勤護持厚德,祝禱世界和平,國運昌隆,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特於二零零三年清明節前,夏曆二月廿八日至三月初四日隆重啟建 「護國普濟水陸大齋勝會」。屆時恭請諸山長老、大德法師一○八位主持壇場,諷誦大乘經咒七永日,超度古往今來水陸空中一切有情含識,有祀無孤魂,永離三途 八難,沉淪流轉。令已故者速脫六道,直超生死,往生淨域,永住安樂;現在者健康長壽,福慧增長,諸事順遂,善願成就。

齋會在即,勝緣難值。誠望十方善信速與聯繫,隨喜功德,同沾法喜,共戴佛恩。

地址: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郵編:311311 電話:(0571)63857246 63857555
手機:13968028688(大和尚) 13868008933(大知客)
戶名: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賬號:8654291017665
開戶行:浙江省臨安市浦東發展銀行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