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1期
2004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談談僧人「再教育」
論  述
世出世法孝為先
——試論佛教的孝道思想
◎智 海
近代高僧
近代天臺中興之祖——諦閑大師 ◎覺 醒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八) ◎王永平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發展史簡述(中) ◎善 根
利教弘法
推荐一篇可資利教弘法的佳作
——讀《人人都得為道德淪喪買單》有感
◎譯 心
道德淪喪
人人都為道德淪喪買單 ◎剛 毅
懷念恩師
心中的彩虹
——懷念恩師明公上人
◎照 誠
隨筆禪話
談佛聯會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人生信條 ◎楊 釗
粵贛情 ◎子 釗
共譜愛心曲 ◎李 洪
禪宗古剎
禪宗三祖寺 ◎林斗山
西林慶典
佛光普照 萬象更新
——悟端法師榮膺松江西林禪寺方丈暨
性修法師榮任法主和尚慶典活動側記
◎夏金華
學僧園地
緣起與人心、人性 ◎法 輝
佛教啟導人心向善 ◎廣 智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淨化身心 ◎德 浩
緬懷高僧
緣來緣去自在解脫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談談僧人「再教育」

 於培養僧人「再教育」問題,是當前國內外一個新鮮課題,頗引人關注。我對此有個人見解,說出來,爭議性極大,肯定說: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多年來,在台灣、東 南亞、中國大陸佛教界人士,不少人主張出家人去拿個博士學位,或者至少有個碩士學位,為佛門爭光,這個做法距離佛門傳統的道風遠矣。佛門歷代高僧中曾有哪 個是「博士」或「狀元」出身呢?即使近代佛門泰斗太虛、仁山、印光、虛雲、來果、圓瑛……諸大師,又是誰獲得博士學位呢?相反,倒有不少著名博士拜倒在這 些高僧的座下,皈依佛門自稱三寶弟子。

  由於台灣佛教興旺,一度掀起了「博士風」,有些和尚去讀博士學位了。確有不少博士銜頭,日本佛教亦然。

  香港佛教也有居士們積極主張培養博士和尚,為佛門爭光。

  在中國大陸佛教亦復如此,在幾座大學內設有佛學研究所,培養博士生,形成了一種學風時尚。

  更有甚者,國內某地區有宗教領導拿出巨額經費培養佛門僧才,盼望具有大學水平或達到博士資格。據說受台灣佛教影響云云。

  這些措施,應該說是無可厚非的,在佛門內不少僧人文化水平低淺,確實需要補課增修各科知識,提高文化水平。

  既然有學習上的需 要,為甚麼我又不主張和尚拿更高的博士學位呢?一句話,和尚社會文化學問提高了,就會滋長「貢高我慢」,「目空一切」,「佛門環境容納不下」,自然會走上 還俗的道路(曾有前例)。即使不還俗,與佛門四眾弟子似乎「格格不入」,這些洋博士和尚自有「所知障」,走上「孤芳自賞」的境地。

  我認為,台灣、香 港、中國大陸各大寺院主辦佛學院或僧伽學院足夠了,祇要辦得認真些,一定能夠培養出符合弘法利生的法師來,當然他們也一定具有社會學科的基本知識水平;法 師的文化一定要符合佛門的需要,而且佛學理論高於社會各科理論,因它是出世的文化。太虛、印順、聖嚴……諸大師的成就,不是遠遠超過社會上的一些博士嗎?

  老實說,成年的法師要進行再教育,恐難達到理想的目標,因為佛門事務太多了,忙忙碌碌,何來時間學習?

  更重要的一點,佛門 內部的出家人或俗家弟子們,他們並不喜歡甚麼博士和尚,而是崇敬有道行的和尚,祇有那些老老實實修行的和尚才能贏得人心,諸如八指頭陀、慧明法師、桂崙法 師等都不識字,但能講經,有道心,嚴持戒律。贏得了海內外無數信眾皈依,佛門的傳統是要僧人堅持戒律,不守戒律的僧人,再有學問(即使連獲幾個博士學位銜 頭),也得不到信徒崇敬,這是佛門的特色,也是傳統的信仰。

  古德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超凡博士,昔有玄奘、慧能;今有印順、聖嚴,皆獲殊勝成就!何須外求?!

 
 
世出世法孝為先
——試論佛教的孝道思想

◎智 海

  前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文 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孝文化。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所有的傳統道德規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孝道,就是以孝為本的理法規範,是 以盡心奉養父母為基礎的廣大仁愛德行。孝道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作為倫理的孝,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時產生。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內容,中 國最早的典籍如《尚書》、《詩經》中出現的「孝」字更多,這說明孝道作為一個概念,早就在人們頭腦中固定下來。世孝在中國,一提起來,眾人皆知,這是因為 孔孟儒教文化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特別是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更是人們日常和行為的人倫道德準則。而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十 年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難,許多人都錯誤認為,佛家不講君臣父子,背離孝道,也認為佛門弟子,違背父母意願,辭親別祖,不娶不嫁,絕嗣無 後,大為不孝。由於五濁惡世之人,被種種假像所蒙蔽,因而迷惑顛倒,殊不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故佛經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之說。今就己淺 見,對世人這一錯誤觀點給以解述,對佛家這一圓滿無上的孝道,加以淺述,以普告世人!

一、以孝為本

  中國是一個重視孝道 的國家,佛教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宗教。佛教以「慈」為本,以「孝」為體,故有「戒殺放生、行善仁慈」之美德。佛法乃是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無論大小乘經 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經云:「千經萬典,孝義為先」也!《觀無量壽佛經》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 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1

  綜上所述,方可得知「三福」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為第一。可見,孝道在佛教的地位,是何等的領先,何等器重。有言道:「百善孝為先」一切善法,孝心為先,故《蓮宗寶鑒》也云:「念佛乃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2

  佛陀在世時,時常教導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眾,要把孝行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且莫怠慢,因為學佛就是學習做人。然孝行又是人之為人的道德準則、行為規範,故須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菩薩本生鬘論》中載:「佛言,阿難,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為其先……」3

  俗人認為儒家經典注 重孝道,卻不知佛家經典更注重孝道。因佛家孝道思想,在諸大乘經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等,來讚歎孝道,倡導孝道。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 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也云:「孝順父母師僧三 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4

  世出世間,莫不以孝 為本。奈何世俗凡情,祇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至。每見出家釋子,便隨意妄口,肆意誹謗,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 道。世人每每知曉《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典,稱為「孝經」,殊不知《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菩薩本願經》、《盂蘭盆經》等佛家經典,也被 稱為「孝經」。俗人出現此種偏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識,故生誤解。倘能深入經典,通曉佛理,又何致於此?凡接觸佛法,誦過經典,親近 過善知識的人,上至皇帝國君,下到平民百姓,無不讚歎佛法是圓滿至高之善法,佛教是無上孝道之宗教。

二、知恩報恩

  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 含有報恩成分,佛教的孝也與報恩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行孝是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佛教孝親觀的思想。佛教自始以來,一直都是講「知恩報恩」「唯恩是 報」的,並且佛經也云:「上報四重恩(國土恩、父母恩、三寶恩、眾生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心地觀經》曰:「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 二者眾生恩,三者國土恩,四者三寶恩。」釋氏要覽中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師長恩,三者國王恩,四者施主恩。

  報恩是要對一切眾生 起好感,生慈心。一切恩人中母親的恩德最大,故視眾生如母,這樣易於生報恩心、仁慈心。眾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死的白骨堆起來如 須彌山一樣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水還多,可以說在生死流轉中,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父母。對一切有情生起慈心,生起尊重,如同尊重 現在的父母,等無差異。

  父母恩情重如山,兒女後代難報完。父母在養育兒女時,受盡無量諸苦,作為後代,應該生起感恩心,以報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母恩歸為十種:

  一者懷胎守護恩,二者臨產受苦恩;

  三者生子忘憂恩,四者咽苦吐甘恩;

  五者回乾就濕恩,六者哺乳養育恩;

  七者洗濯不淨恩,八者遠行憶念恩;

  九者深加體恤恩,十者究竟憐憫恩。

  總而言之,母親為了 子女忍受了一切痛苦,荷擔了種種困難,給予了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就像那雨中的一把大傘,默默地遮風擋雨,使我們快樂地度過雨天;父母就像那辛勤的園丁, 給我們澆灌了勝似蜜甜的甘露,滋潤了我們乾枯的心田;父母就像那黑夜裡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父母那慈悲的心腸,就是佛菩薩那慈悲喜捨的 流露,今生父母如是,過去父母亦復如是。他(她)們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卻從不希求半點回報,為了子女後代的健康成長,父母親時時把方便讓給子女,把困難 留給自己,真可謂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子女得離苦」啊!

  父母恩重實難報,我 們作為後代,要盡職盡責去念恩、報恩,那麼怎樣報呢?世人認為傳宗接代、衣食供養是為大孝。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如今常有兒孫滿堂者,卻衣食無著、病痛無 人問。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還打父罵母,橫眉冷對,視若旁人。此類眾生,不信因果、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忤逆不孝。殊不知「惡有惡果、善有善 報」,故有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

  所謂衣食供養,是祇 能讓父母暫時享受快樂,並不能幫助父母度過生死苦海、六道輪迴。在世上祇有佛法才能讓父母跳出三界,獲得究竟快樂,所以真正的報恩是以法雨來滋潤父母的心 田,使父母聞法生信,直登九品。由此可見世人的那種大孝是不現實的,僅靠衣食供養是難以報其深恩的。故《父母恩重難報經》載:「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 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答父母深恩。」6由上面可以看出,祇靠傳宗接代、衣食供養是稱不上「大孝」的,祇能稱 得上「小孝」和「中孝」。那麼怎樣才是孝順父母呢?蓮池大師將孝分為三種次第:一、甘旨供養,使父母免於饑餓,是為小孝;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 光彩愉悅,是中孝;三、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了生脫死,是為上上大孝。從蓮池大師的這種觀點可以看出,出世孝法遠遠勝過世間孝法,出世孝道乃可稱 為最上之大孝也!7

三、持戒盡孝

  中國佛教歷來有倡導 持戒與行孝統一,孝順與念佛統一的傳統。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戒孝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三國時的康僧會,就把佛教的持戒與世俗的盡孝聯繫起來,認為戒酒 是「奉孝不醉」。華嚴宗法藏大師指出:「行此孝行,即是孝順無違,名為持戒。故云孝名為戒,戒為制御三業止滅諸惡,故云戒亦名制止。」8

  佛教有「孝名為戒」一詞,意思是說,行孝便是持戒,這是一種以孝為戒,攝戒歸孝的思路。持戒與盡孝合而為一,無二無別,首先孝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為孝蘊,持戒就是盡孝。

  孝為戒先,孝是戒賴以存在的前提,無孝則無戒。《明孝章》中云:「子也聞吾先聖人,基礎振也為大戒,即曰『孝名為戒』。蓋以孝而為戒之端也。戒也者,眾善之所以生也;為善微戒,善何生耶。」9

  大戒以孝為先,眾善 由戒而生,如無戒,善無從生,而無孝,戒無所依。故經云:「若人能持淨戒,是者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10孝是戒的基礎和前提,而戒又 是善的源泉,歸根結底,孝是眾善之本,戒和孝的關係至為密切,有戒則有孝,有孝則有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戒為孝蘊,佛教的戒 律內在地蘊含了孝,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種特殊式的行孝。戒律,乃是匡正人心、勸人向善的導航,是衡量人之為人的準則。佛子持戒使父母身安心定,不為吾人擔 憂,不亦孝乎?復觀世人,每有目無國法、膽大妄為者,被種種欲望所迷惑,從而不擇手段,去胡作非為、無惡不作,其結果是喪風敗俗,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野 蠻莽撞,殺人害命,慘無人性,此種案例,屢見不鮮,電視、報紙等等各種媒體時有報導。這類人士最終落得人財兩空、一敗塗地,結果斷送了他們美好的人生和光 輝的前程,豈不哀哉?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和制裁,實在讓人可悲可歎。然其父母在家是盼兒心切,望眼欲穿,茶飯難咽,肝腸寸斷。 故有言曰:「有使父母坐臥不安、心絮雜亂者,大為不孝也。」反之,我佛弟子,慈悲為懷,憫愛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得父母在家,無憂無慮,沒有煩 惱,更沒有痛苦,快樂平靜地生活,這才可以稱得上孝也。

  真正的孝順父母應從 自我做起,首先要做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的好兒女,也就是說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忠實厚道,老實做人。」欲行孝道,須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 應與戒相應,萬萬不能逆道而行,所以智旭大師提出:「世出世法,皆以孝順為宗——而欲修孝順者,猶需念念與戒相應。」11

四、孝親感人

  從形式上看,佛子剃 髮染衣、離親別祖,違背了儒家孝道,實質上並非如此。佛教不僅祇是講究修行,而且也講孝親。佛教將人類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對一切眾生的悲憫,是 一種發自內心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願地付出。《大乘無量壽經》云:「以不請之法施諸黎遮,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菩薩的慈悲是願承擔眾生的苦難,不捨棄 一切眾生,猶如孝子對父母的愛敬表現。佛門中的孝親事蹟感人至深,縱觀古今祖師大德,不論世出世法,莫不以孝為行世法寶。佛教偉大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為報 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時,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後來又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在皇宮為父闡揚淨土,令其聞法生信,超升三界。12又如民初弘 一大師每逢「母難日」,必於佛前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時,禁不住痛哭失聲,憶及先母生前為他所受 的種種折磨,比過著無柴無米的日子還難受。13再如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侍母純孝,剃度後因逢戰亂、顛沛流離,所以肩挑老母,遠遊四方,托缽化緣之齋 飯,先奉母親食用,時間長達三、四年,直止母親善終。14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 因生不見母,為報答親恩,發願以朝山功德迴向亡母。他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難能之篤志苦行,從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臺山,歷時三年,途中風霜雪雨,疾 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艱苦備嘗,方圓成這一深心大願。明朝時的藕益大師曾四度割臂,為病危的母親求病;玉琳國師,為報母恩,在母親去世 時,師於龕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粘粒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感人事蹟,萬古不朽,吾人閱畢,實在心生慚愧,自歎不如啊。沉思之中,不覺淚珠早已流 到下巴……

  儒家也有「王祥臥 冰、丁蘭刻木」「孟宗哭竹,關公埋兒」等孝蹟,然這些孝親事蹟,又豈能勝我佛門之孝行乎?他們雖然忘我盡孝,解除父母之痛苦,但歸根結底,還不圓滿。因為 等到大限來時,還是難免墮落,可見,他們解除父母的痛苦祇是一時的,而非長久的。世人論孝祇局限於一世,祇知現世法,而不知三世法,祇能於父母生前廣行供 養,盡點孝意。而父母亡後,則束手無策,唯能香花供養,果品祭奠。相反佛家,不僅注重現世,而且關注來生。不但於父母生前勸其行善念佛,種菩提因。而且於 父母亡故以後,虔誠念佛,做種種功德,以此迴向父母,令其消除罪業,轉升人天。世人祇能對今生父母盡孝,而不能對無量劫來的父母盡孝。然我佛子,不僅孝敬 今生之慈父慈母,而且還孝敬過去無量劫來的父母。故《印祖孝論》云:「惟我佛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孝敬,且當度脫父 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15

五、有情皆孝

  佛法世間法本來不是 兩樣,或有以佛辭親割愛,謂為不孝者,此祇局限於現世,不知過去未來之淺見也。佛之孝親,通乎三世,視一切眾生皆是我生生父母、未來諸佛。《梵網經菩薩戒 本》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16

  可歎世人,愚昧無 知,每於逢年過節,為表孝意,而去購魚買蝦,殺雞宰鴨。殊不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皆能成佛,故而殺而食者,亦殺我父母,亦食未來諸佛,其罪甚大 矣!本來欲求功德,可是適得其反,真是「偷雞不成反失米」呀。這樣不但沒有任何功德,反而造罪不淺,增加罪業,因緣成熟,果報難逃,其不哀乎?凡是有生命 者,都和人一樣貪生怕死。佛家子弟愛護眾生猶如愛我父母,等誤差異,故有經云:「眾生恩者,即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六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 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既是慈父,一切女子既是慈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世父母之恩,等無差別。」17

  世間行孝,祇知現世 之父母,於萬物之中,無存孝心。而我佛子,恩及萬物,慈心不殺,行放生業。故契嵩大師說:「聖人以精神乘變化,而交為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 覺,故其視今牛羊,惟恐是昔之父母精神所來,故戒於殺,不使暴一微物,篤於懷親也。」18世人但因不明其義,不曉其理,而去殺過去父母,來供養現在父母, 實在是顛倒迷狂,愚昧無知,豈不讓人痛心?故佛教主張「因生孝順心,愛護一切眾生。」孝敬父母,恩及眾生,尊重生命,泛愛萬物,這是佛教孝親的特殊表現形 式。世俗常人,多被「無明」所遮,每每愛表名聲,總在外表上做文章。縱觀廣大城鄉居民,多有不孝之子,在父母生前,漠不關心,冷暖不問。而待到雙親亡故之 時,卻去痛哭流涕,喊爹叫娘,這種行為,純是排場作戲,絕非是由閱歷實行中來。像這種「活著不孝死了孝」的表現,祇能是遮人耳目,欺騙他人而已,別的還有 何意?

  也有甚者,在親故 時,去呼朋喚友,殺豬宰羊,大擺宴席。不僅如此,而且還要請劇團、邀樂隊,這樣搞得轟轟烈烈、烏煙瘴氣。這樣一來,不但大大地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而 且還給父母帶來了無邊的痛苦,無邊的禍害。本來父母前世今生求有福報,種有善根,能升人天。經過兒女的這一折騰,親之功德,損之貽盡,一念之差,直墮地 獄,豈不哀哉!而我佛弟子,在親沒之時,助親念佛,求佛接引。令其父母業障消除,善根增長,於一念傾,升極樂國。所以印光大師說:「親在,則善巧勸諭,令 其改惡行善,戒殺護生,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沒則以己讀誦修持之功德,常時至誠為親迴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 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19

  結 語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 是之為孝,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 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其注重。然與儒家孝道的孝行 和思想相比,佛教的孝道思想更具有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把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迴的出世法的高度。蓮池大 師說:「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凡能勸勉父母放下執著,破除無明,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淨土者,即是大孝!

  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 學佛的基石,也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有言道:「人皆可以成聖成賢,皆可以成佛作祖。」不能成者,但因迷而不悟;所能成者,唯是悟而不迷也!人生難得今 已得,即使不能成佛作祖,也要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類的大善人,以己所修之功德,來報答父母那「慈悲喜捨」的大恩大德。凡是慈善孝敬之人,則人敬 之,神護之,災障不侵,福祥俱聚。故「人以善感,天以福應」矣!這等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注 釋: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卷二P32
(2)《蓮宗寶鑒》卷一
(3)《菩薩本生鞔論》卷一引
(4)(8)(16)《梵網經菩薩戒本》
(5)(6)《父母恩重難報經》
(7)《寒山寺訊息》2003年第一期P12
(9)《明孝章第一》
(10)《佛遺教經》
(11)智旭、《靈峰宗論》卷四
(12)詳見《釋迦牟尼傳》
(13)(14)詳見《古今高僧傳》
(15)印光大師著《佛教以孝為本論》
(17)《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18)《平孝章第四》
(19)《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二論P13

 
 
近代天臺中興之祖
——諦閑大師

◎覺 醒

 近代 以來,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各宗復興的氣象,月霞、應慈大弘華嚴,楊仁山、歐陽竟無振興唯識,印光、圓瑛大弘淨土,來果、虛雲厲行禪宗……,如是等一大批佛 門高僧的努力開拓,為近代佛教史增添了一筆筆濃墨重彩。而一生孜孜以求、常行不輟,竭力以弘揚教觀、中興天臺為己任者,當首推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諦閑大 師。

一、生平簡介

  諦閑大師(1858-1932),浙江省黃岩人。俗姓朱,諱古虛,號卓三。父親早逝,幼年即從舅習醫。十九歲時,自己在黃岩開了一間藥鋪,並義務替人 把脈診病,因此而聞名鄉里。後因母親、妻兒相繼病故,而猛然省悟到「藥業雖眾,醫術雖高,但能醫身,不能醫命」的道理。遂關閉醫館,前往浙江寧海縣白雲 山,依成道法師出家。二十四歲於天臺山國清寺受具足戒。二十六歲至平湖福臻寺,師從敏曦法師學《法華》。後兩度到上海龍華寺,聽曉柔法師講《法華》、大海 法師講《楞嚴》。光緒十一年(1885年)到杭州六通寺開講《妙法蓮華經》,講畢即閉關於慈溪聖果庵閱藏。三年後,應龍華寺之請,開講《法華》、期滿前往 鎮江江天禪寺習禪。二十九歲時,承跡端定融授記付法,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四十六歲首任永嘉頭陀寺住持。自此,歷任紹興戒珠寺,上海龍華寺、寧波觀宗 寺、天臺山萬年寺住持。晚年,於哈爾濱極樂寺傳戒,盛況空前。其間應僧俗之請,在各地講經弘法百數十次。所講的經典有:《法華》、《楞嚴》、《彌陀》、 《梵網》、《圓覺》、《仁王》、《金剛》、《觀無量壽佛》、《普賢行願品》、《盂蘭盆》等經,《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大乘止觀》、《寶王三昧》、 《始終心要》、《十不二門》、《教觀綱宗》、《四教儀集注》、《淨土十要》、《相宗八要》等論,以及《水懺》、《梁皇懺》、《徹悟語錄》、《省庵語錄》 等。一九一零年在南京三聖殿舉辦僧師範學校,任監督,召集各地青年僧徒,分班講解,開近代僧伽教育風氣之先。一九一九年,在寧波觀宗寺創立觀宗學舍,自任 主講,羅致學僧,教授天臺宗大小諸部。一九二八年,又將觀宗學舍改為弘法研究班,並發行《弘法》月刊,對於天臺宗義學的弘揚,貢獻殊大。民國二十一 (1932)年七月示寂於觀宗寺,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五夏。後人於慈溪五磊山建塔紀念。遺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味疏》一卷、《圖覺經講義》二 卷、《金剛經新疏》一卷、《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一卷、《觀經疏鈔演義》一卷、《始終心要解》一卷、《觀世音普門品講義》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 昧寶王論義疏》一卷、《水懺申義疏》一卷、《八識規矩講義》一卷等。後由門人倓虛、葉恭綽、蔣維喬等匯編成《諦閑大師遺集》共十三種十冊印行,生平事蹟見 寶靜《諦公老法師別傳》、《諦公老法師年譜》、蔣維喬《諦閑大師碑銘》等。

二、主要思想

1、教在《法華》,行在《楞嚴》之本

  《楞嚴經》在中國佛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影響,此經一經譯出便得到了佛教界的廣泛注意,很多佛教學者將其作為佛教的教、觀總綱看待。中國佛教諸宗,如禪宗、天臺、華嚴、淨士等、都十分重視,紛紛從中吸取營養,強化了其理論基礎。

  但是自從唐代中葉譯出之後,此經就被一部分佛教學者懷疑為「偽經」。唐代之後,對《楞嚴經》的懷疑更是不絕如縷,但這並未影響佛教四眾弟子對此經的喜 愛和崇信。到了近代,可能是受疑古風氣的影響,指責《楞嚴經》為偽經的論述漸漸多了起來。其中最激烈者莫過於梁啟超、呂膺和何格恩。梁啟超在《古書真偽及 其年代》一書中認為,《楞嚴經》是剽竊道教以及中國傳統思想而來的,「真正的佛經並沒有《楞嚴經》一類的話,可知《楞嚴經》一書是假書」。呂膺更是斷言: 「《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呂膺以「邪說不除,則正法不顯」的心態撰寫《〈楞嚴〉百偽》一文,從譯傳和思想等多方面論證此經非真的觀點。何格恩、周 叔迦等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偽經」說作了補充。

  諦閑大師對此則不以為然,他堅持認為「斯經高妙極致,非文言句義而能盡述,唯有退藏密機,虛懷仰讚而已,凡後之志學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 教,值之倍難,或即生欲發真歸元者,欲明心見性者,宜應於此一經,盡其心力,赤體荷擔,坐臥經行,澄心體究,語默動靜,反照提撕,其或宿種忽芽,大開圓 解,如初春霹靂,螫戶頓開」(《大佛頂經序指昧疏》)。將《楞嚴經》的重要價值提高到高妙極致的地位。指出此經之所以叫做「大佛頂法」,是因為該經「是十 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三昧,是故最尊無上,名之曰大佛頂,亦名第一義諦,亦名勝義中真勝義性,亦名無上覺道,亦名無戲論法,亦名阿毗達摩,亦名真實圓 通,亦名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勝之法,所謂依最勝理,說最勝教;依最勝教,起最勝行;依最勝行,還契此最勝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 頂。」(《大佛頂經玄義輯略》)

  大師不僅在思想上如此看重《楞嚴經》,而且身體力行撰寫和講解《楞嚴經》及與《楞嚴經》相關的注疏。天如禪師曾撰寫過《楞嚴經序》,但因其文義幽微, 而令初學者不諳字義句節、難得理趣。因此諦閑法師為此序文撰寫了《楞嚴經序指味疏》,使得初學者有所遵循。此《疏》提綱挈領,剖析深刻,言簡意賅,深受信 眾喜愛,諦閑大師在龍華寺講解此經時,聽者踴躍,四眾歡騰,每日均在二千人以上。玉佛寺現址落成之際,諦閑大師應邀開講《楞嚴經》,亦是盛況空前,一九一 五年,袁世凱在北京發起講經法會,請諦閑大師為主講。大師振錫北上,開演《楞嚴》,「自名公巨卿,各國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歡躍赴會,爭先 恐後,無慮數十萬指。頌禱之聲,震動天地。」(《諦公老法師別傳》)大師一生教在《法華》,行在《楞嚴)之本、一生講《楞嚴經》達十三次之多,並著《大佛 頂經序指味疏》、《勢至菩薩聖誕開示》及《七處徵心之發隱》。足見其對《楞嚴經》的看重和推崇。

2、倡導諸宗融合,注重臺淨雙修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天臺宗和各宗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臺淨雙修、臺禪雙修也更進了一步,許多佛學大師都是各宗兼通、多宗共修的。諦閑大師也不例外, 大師認為、傳統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封閉式的個人體驗所形成的派別鬥爭,是影響佛教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大乘各宗均有其長處,亦有其不盡如人意之處,不應 互相敵視,況且在長期發展中,各大宗派事實上一直在互相滲透,互為影響。因此,要想真正將天臺宗的思想發揚光大,就必須大膽汲取各宗之長,使之形成新的思 想體系,從而豐富天臺學說。在佛教各宗學說中,除天臺外,諦閑大師最鍾情的莫過於淨土宗。應該說,諦閑大師既是天臺宗的傳承者,同時也是淨土法門的篤修 者。他指出,佛教的主要目的是教化眾生積極努力脫離苦海,脫離苦海的門徑雖因宗派或理解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是,主要的就是兩條「一者仗自力,二者仗佛 力,以自力弱,故欲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千難萬難。以淨土法門,全仗彌陀願力接引,容易往生。既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則輪迴永息,聖果可階。夫淨土法門, 唯以信頤持名念佛,最為穩當,最極簡易,至圓至頓。圓則三根普被,頓則數載成功。」(《示施聖藏居士》)又說:「欲求穩當最直捷之出生死法門,捨橫超三界 之淨土法門而外莫由也。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全收,機無分乎大小,行不問於聖凡。」(《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土法門」正因為如此,佛教界的「往聖 先賢,人人導往,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皆法身大菩薩也,莫不發願生彼極樂。即如東土諸祖,如智者(智)、永明(延壽)、中峰(明 本)、蓮池(袾宏)諸師,無論教祖禪宗,一一歸向西方。大乘經論,如《華嚴》、《楞嚴》、《起信》諸部,莫不明文勸導。」(《開示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淨土 法門》)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諦閑大師對淨土宗的推崇和弘揚可謂絲毫不遜色於其對天臺宗的造詣和貢獻。他在《開示學者道傳師》一文中說:「禪宗注重於參,教 下(指天臺宗)注重於照。如破千年之暗室,貴在明燈;欲出無始之樊籠,須憑妙觀。所以,(禪宗)看話頭,須起疑情,疑情不起,功夫不能進步。(天臺)修止 觀祇須直照,如在獅子林四五七中用功是也。其實當今之世,吾人業重,須止觀,須破惑,方能了脫生死。看話頭,莫道不悟,縱使徹悟,而生死尚未了脫。具見此 宗教二種修功,俱非了脫生死之對治法也。爾若以真實為了生死用功,唯有信願持名念佛一法,所謂出生死無別路,入涅槃唯此門。」諦閑大師始終遵循「教在天 臺,行歸淨土」的祖訓,身體力行臺淨兼修法門。在出離生死、尋求歸宿問題上,可以說更看重極樂淨土。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敘》中說:「余鈍根人也, 自受具後,即奉持此經為日課,忽忽四十餘年矣。」他每天持誦淨土經典,念阿彌陀佛萬遍,凡講經開示則多有勸人臺淨同歸的言論。諦閑法師還一再勉勵弟子: 「『虎豹生來自不群』,吾人焉能仰人鼻息,與眾人混同。直須透入自性,率性而為,方是蓋天蓋地的大丈夫作略。」大師最後往生時的一番言論,更是道出了一位 先賢長者一生的體會和心聲,大師臨終前囑弟子拿來筆墨,書寫十六字以勉後人,曰:「我因念佛,淨士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哉!」寫畢,即坐化西去。大師以 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受益向世人昭示了臺淨雙修獲益匪淺的道理,其高足倓虛法師說:「《法華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法華 經》。」可謂是對乃師思想的高度概括。

3、放生為眾善之先,懺悔乃消災首務

  諦閑大師一生持戒謹嚴、護生有力,大師始終認為「人秉天地之氣以生,當以天地好生之心為心。」人立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好生之心為自己生存的基本 要求,從歷史上說,「古聖先賢,莫不以仁慈濟物,博愛利生,是知凡為人者,要當以仁存心」。祇要心中常存仁善,那麼,持戒行善就不會是甚麼難事,持戒行善 落實在行動上就是:「不殺焉諸戒之首,而放生為眾善之先也」。因此戒殺放生在大師的一生行持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師用很多事例說明了戒殺放生的重要意 義,指出:「歷朝以來,緇素通人,慈善大家,以放生為務者,典籍所載,未易僕罄也。」大師用古人厲行放生的優良傳統教育大家樹立世界大同的思想,大力倡導 積極的愛護生靈的行為,此舉在當時的戰亂年代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對於制止戰爭、推動和平影響巨大、含義深遠。

  一九二四年,面對歷年來的水火刀兵之災,百姓生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國無寧日之際,諦閑法師力倡通過懺悔以減輕人類引發戰爭的共業。他指出: 「夫修多羅,教經也;梁皇懺,行經也。世人祇知教經之可講,而不知行經亦可講也。」為此,他多次講解有關懺悔罪業的經典,並由弟子寶靜、誠一等整理成《皇 懺隨聞錄》流通於世。在解釋皇懺的現實意義時,大師指出:「眾生所以沉淪六道者,無他,不勤懺悔而已矣。佛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吾 人於無量劫來,背覺合塵,出生入死,無一類而不受生,有一生,即有一身,有一身,即有一身之父母。可知現前有命者,無一非過去之父母,未來之諸佛也。吾人 自當生大慚愧,發菩提心,瀝膽披肝,求哀懺悔。」對梁皇懺進行串講解釋,既糾正了皇懺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偏頗和歧義理解,同時,也有助於世人將懺悔活動貫穿 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在個人行為上。

三、業績與影響

  諦閑大師一生致力於天臺宗的弘揚,注重對天臺傳人的造就和培養。鑒於天臺卷帙浩繁、義理艱深,學者大多難入其門的問題,諦閑大師在籌建天臺專宗講寺和 開座講經的同時,還創辦了一系列的佛學研究社和佛教學校,通過新型的辦學形式,結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天臺宗的研究和弘傅人才。根據《上 海宗教志》記載:「宣統二年(l910年),(諦閑大師)住持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住持。其時出任江蘇僧師範學堂總監督,招集篤實有為之青年僧徒,造 就僧才,開創了中國近代僧伽教育史上的新紀元、民國二年(l913年)卓錫上海留雲寺,在寺內辦「佛學研究社」擔任主講,先後講《八識規矩頌》、《圓覺 經》等。是年冬,住持寧波觀宗寺,不辭辛勞,整修殿堂,並創設研究社。民國四年應邀赴北京弘法,任大乘講習會主講。民國七年,再赴北京開講《圓覺經》、 《大乘止觀》。民國八年,在觀宗寺增設「觀宗學社」,網羅高材僧眾,講授天臺大小諸部,造就了一批僧才。觀宗寺由是規模煥然,各方緇素,雲從景集,蔚為東 南名剎。民國十七年改「觀宗學社」為「弘法研究社」,深受學僧歡迎。民國二十年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講《楞嚴經》。」

  大師一生教通三藏,學究一乘,為臺宗泰斗,四出弘法,誨人不倦,乃緇素楷模。弟子倓虛法師在諦閑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序》中說:「古人有三不 朽,一曰立德,次日立功,三曰立言。然則世之立德者,未必立言立功;立功者,未必立德立言;而立言者,亦未必立功立德。唯我大師兼而有之。夫乘戒俱急。止 觀圓融,勤苦自處,慈憫待人,立德也。興建伽藍,樹立學社、培值後進,衛教弘法,立功也。法嗣天臺,行修淨土,疏經流布,昭示因果,立言也。誠以大師乃智 者嫡傳,靈峰嗣響,法門龍象,近世耆德。曩年弘化南北,海宇欽崇,凡當時知名之士,莫不以歸依座下為榮」。這是對「素以住持正法,淨化人間為己任」的一代 臺宗大師道德品行、學理文章的真實寫照。大師一生的弘法心得已由弟子整理成《諦閑法師遺集》及《諦閑遺述語錄》刊行。其中《諦閑遺述語錄》,又名《諦公遺 述語錄》、《諦閑大師語錄》,由弟子寶靜編輯,是諦閑大師所撰經論義疏類專著以外的其他文述的匯編,書首有寶靜法師撰寫的《諦公老法師別傳》,正文分為十 六類,共收各種文體的著述二百九十五篇,是研究諦閑大師思想和行跡的重要資料。

  諦閑大師傳教四十餘年,弘法足跡遍佈天下,「一生行歸淨土,教演天臺。建大法幢,作獅子吼。聲教廣被,暨於九省,作育僧材,芃芃掝樸。」(蔣維喬)門 人弟子中較為著名的出家弟子有寶靜、倓虛、常惺、戒蓮、禪定、可端、根慧、妙真、授松等;較為著名的在家弟子有蔣維喬、徐蔚如、王一亭、蔣竹莊、江味農、 潘對鳧、黃涵之、施省之、李斐然、朱子謙、李雲書、袁克文等。大師的門人及其門人的門人,正一代代傳承著大師所開創的偉業,沿著大師所走過的閃光足跡,為 著天臺的振興和光大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明暘法主和尚
中興龍華寺紀實(八)

◎王永平

八、龍華迎賓館(中)

3、協調

  關於籌建佛教賓館,在上海市委市府決定後,曾召開過座談會,屬於文物管理方面的學者專家們,部分關心宗教政策影響的老先生,表示贊成。部分重視文物和 寺廟古風的老先生,堅決反對。有的說,龍華寺的空地上祇能種大樹,不能建賓館。陳植老先生是反對的代表,陳從周先生是贊成的代表,我們沒有在會上展開爭 論,而是心平氣和地閑聊。在會外分頭去溝通做工作,請方行局長到陳植老先生家裡做工作。我代表明暘方丈去陳植老先生家裡拜訪,從統戰工作的效果上闡明創辦 佛教賓館的重要性。陳老最後從反對轉為支持,其他人也都漸漸贊成了。上海市佛教協會的會長會議是一致贊成。

  龍華寺歷來屬於上海縣政府領導,建造佛教賓館,縣長歡喜支持,後來在俞家灣建汽車庫和動遷居民用的民房、需要五、六畝土地,縣長支持,除動用草庵的土地,還另外幫我們徵用三、四畝農用土地。

4、建築設計

  在文管系統的權威老先生中,最為熱心支持我們辦佛教賓館的是陳從周教授,他幫助我們說服不少持有反對意見的老先生們,他還建議讓「上海市同濟大學建築 設計研究院」承擔設計任務,並提出獨特的設計思路。他要求把佛教賓館辦成與眾不同、具有佛教特色的專業賓館,建築外形田園式,可與龍華寺的古建築群相協 調。因為土地祇有十幾畝,房屋又不能建高層,如何來解決場地狹隘矛盾呢?陳從周教授想到他自己在園林建造設計上的奇異構思,如上海南市「豫園」,在像一塊 豆腐乾子的小土地上,由於陳教授的智慧,構思獨特,設計巧妙,使參觀者獲得一種「曲徑通幽,小中見大」的奇妙效果。豫園是受到領導和群眾一致讚譽的優勝景 觀。因此,在討論龍華迎賓館的設計方案時,他提出也用「曲徑通幽,小中見大」的構思來設計一座獨特的佛教賓館。記得當時參與研究討論的人,都一致贊同,而 且十分喜悅。設計方案就這樣決定了。

  我們原來希望設計工作能高質高速地進行,但是不能如願。比預計時問增加了三倍以上,因而拖了建築速度的後腿,全部工程直至一九九○年才告完成。

  我們對建成的賓館十分喜愛,它是中國佛教第一家賓館,田園式。位於龍華寺的左側,賓館與龍華古寺,外觀很協調。一九九一年正式開業,接待海內外客人。 一家新賓館,設施全新,理應受到歡迎。但是許多人,都提了一個共同的批評:「你們這家賓館,像個迷宮,進來之後,找不到餐廳,找不到出口,彎彎曲曲像小孩 捉迷藏。我們從來沒有遇到像這樣設計的賓館。住賓館,「方便」應是第一條。這時我們才醒悟過來,感到自己多麼無知無能。想當初,去市旅委開會,旅委領導問 我們籌建組有幾個成員?我們答:「五人。」問:「其中做過賓館經理的有幾人?」我們說:「沒有。」他說:「回去趕快聘請有實際經驗的總經理參與籌建工 作。」當時一起去開會的還有許多賓館的籌建人員,他們的籌建組成員分別有廿八人,三十人等等,其中都有好幾位具有實際管理賓館經驗的人員。而我們去靜安賓 館取經,畢竟是隔靴抓癢。陳從周教授的「曲徑通幽,小中見大」,用在豫園是輝煌的,移到賓館建設上是災難,而且無法糾正。這個教訓的代價太高了。但畢竟使 我們認識到一個真理:「實踐出真知」。我們沒有管賓館的實踐,自然就沒有建賓館的真知。我記得過去學習毛主席著作時,他曾講過要了解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 區別兩種事物的不同點,才能做好工作。在實踐中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從特殊性中找出處理問題的最佳方案。我們在賓館籌建工作中,指導思想上,違背了上述要 求,失敗是必然的。

  有一次,一位海外客人,在賓館廣場上散步,他對我講:「你們賓館的建築在整體上有缺陷。由南向北、一區、三區都比二區高,二區為甚麼要低下來?二區是 大堂,是管理樞紐,樞紐被壓下來,對賓館領導不吉利。」我啼笑皆非。龍華賓館一期工程的兩個缺陷,「曲徑通幽」無法糾正:「二區提高」還有可能。(末完 待續)

 
 
香港佛教發展史簡述(中)
◎善 根

(接上期)

 創辦 佛教醫院。在佛教醫院正式開辦前,香港佛教團體就有贈醫施藥的服務。最早的機構有位於跑馬地的香海正覺蓮社,沙田般若精舍慈光西醫贈診所。一九五七年比丘 尼法參法師,首創慈濟中醫診所,請四十位畢業於本港國醫學的中醫師義務出診。一九六三年佛教般若精舍創辦慈光西醫贈診所,由名西醫主診,為沙田、粉嶺、上 水等地的村民提供贈醫施藥服務。這些服務對於六十年代生活不算富裕的香港居民來說,猶如雪裡送炭。從一九五八年起,香港佛教界領袖開始著手籌建佛教醫院, 適時回應政府擴展醫療政策,服務於五十萬佛教信徒求醫治病的需要。以倓虛、筏可、覺光等數十位法師及黃允畋、陳靜濤、吳蘊齋等數十位居士共廿七人組成籌建 委員會,向政府申請建院基地。經過前後八次公開籌款逾十年的不懈努力,香港佛教聯合會耗資一千三百餘萬,於一九七一年三月在沙田正式建成佛教醫院。醫院服 務對象包括佛教徒在內的各界貧苦大眾。

  興辦佛教中小學。香港佛教學校教育發端於戰前的女子義學,戰 後又出現了孤兒義學。當時佛教的使命首先是收容教育。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間、香港佛教聯合會、慈航淨苑、東蓮覺苑等先後創辦了佛教中華學校、佛教耀山 學校、寶覺分校。這些部是收容教育。香港佛教辦的第一所基礎教育學校,首推佛教黃鳳翎中學。一九五七年開始,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王學仁、林楞真、黃允畋、 陳靜濤、馮公夏等居士發起,由佛教女信徒黃鳳翎捐資三十五萬,政府資助四十六萬建校津貼,歷時三載,於一九五九年正式建成符合政府教育規範的中學,並於同 年招生開課,首批招生一千五百餘人。同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還建成了黃焯紀小學。香港佛教創辦基礎教育,完全走出了農禪出世宏化的傳統模式,真正融入社會, 開創了宏化與教育相結合的新方向、同時贏得了香港政府教育部門的支持與信任,為後來辦學興教奠定了基礎。自香港佛教開辦第一所文法津貼中學後,香港的佛教 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

  開辦佛教大專教育。早在一九五三年,與佛學大專教育有深厚淵 源的新亞書院成立。創辦人錢穆、唐君毅等教育家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使命感,視中國佛學思想為中國文化重要部分,創辦新亞書院,致力於培養佛學師資,開設大 量佛學課程。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佛教中學教師,都接受過新亞書院的佛學教育。繼新亞之後,一九六三年香港九龍經緯書院成立,專設佛學系。該院與三輪佛學 社的法師合辦佛學課程,學制四年。一九六七年起,香港佛教僧伽會倡導創辦佛教高等教育機構。一九六九年香港第一所佛教教育大專院校能仁書院正式成立,招收 對象多為佛教徒,培養在港佛學人才;一九七二年成立能仁研究所;一九七三年首批二十二名大專佛學生畢業;一九七九年成立哲學研究所。能仁書院推行「七日出 家」活動,培養了大批佛教後學,

  拓展佛教青年工作。為吸收香港廣大青少年,香港佛教界從六十 年代初開始,就舉辦各種活動。一九五九年佛教青年接受新聞界吳霸陵先生建議,借暑期專修佛法,以禪門靜地培育心智;一九六○年由香港佛教文化藝術協會成立 「佛教雲門夏令營」,請樂果、茂蕊、聖懷等法師及新亞書院的唐君毅等人講授佛法,一九六四年起,香港佛教青年會每年舉辦荃灣夏令營活動及佛學講座;七十年 代,英皇書院、維多利亞中學先後舉辦「佛學研討營」、「冬季佛學營」;八十年代,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相繼舉辦「佛教夏令山居營」及「寺院生活營」;一 九七一年,香港僧伽會和妙法寺共同主辦一年一度「七日出家剃度營」弘法活動,從開辦之日起未曾間斷。從一九八三年開始,由香港佛教青年八大團體聯合主辦的 「此岸—彼岸」弘法活動,每年一次、二十年來如一日,持續不斷。活動選擇香港體育館,搞講經法會、齋戒大會,弘法展覽、宗教演講等。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香 港佛教青年協會每年借烏溪紗舉辦「青年佛法研修班」。

  開展多元化的佛教文化活動。與佛教青年工作緊密結合的佛教義 映、佛教音樂、佛教展覽等佛教文化活動也非常活躍。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四年間,香港佛教文化藝術協會與香港電臺共同開設了「佛教文化講座」節目。一九六三 年三月,邵氏兄弟影業有限公司拍攝了《觀世音》電影,該影片在港義演,引起各界廣泛好評。香港佛教界首次將影映形式引入弘揚佛法,在青年中產生強烈反響。 七十年代又有「佛祖」、「世界佛教徒大會」拍錄實況,「佛教隱者居」等三部佛教電影上映。同期佛教音樂也受到關注,佛教慈航中學成立了佛教歌詠團。香港大 學學生佛學會於一九八一年初開始舉辦佛教「弘法週」,以歌舞方式宣揚佛教。同年,電臺開播佛教文化講座及「空中結緣」節目,「空中結緣」的刊物同期發行。 從六十年代開始,佛教講座、話劇、嘉年華、歌舞、展覽、文藝活動等陸續舉辦,佛教弘法出現多元化趨勢。這一時期,香海正覺蓮社於一九六○年六月一日創辦了 《香港佛教》,全面宣揚佛學,成為香港佛教徒間的通訊刊物,發揮了積極作用,深受讀者喜愛,也是香港佛教界迄今最長壽的刊物。

  創辦護理安老院。香港佛教安老院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五五年。由 沙田胡文虎先生資助,經過二年的籌備,在取得政府撥地後,協助般若精舍創辦了佛教般若安老院。一九五七年佛教志蓮護理安老院創立。其後,佛教寶靜安老院、 佛教東林安老院、佛教寶德安老院、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等相繼建成。在安老院內,一般都設有醫癢服務。如般若安老院共收無依老人一百一十三人,常年有駐院 醫師,經費來源於胡文虎夫婦資助。院方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生、老、病、生養死葬全面服務。隨著香港佛教寺廟及佛教團體的發展,幾乎每間有能力的寺 廟和佛教團體都開辦了安老服務中心或老人護理院,為無依靠老人提供護理、療養服務。

  香港佛教在弘法、教育、醫療、青少年、安老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起始於五十年代,成長於六十年代、成熟於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香 港佛教在時代變遷中,於二十世紀中期把握住了大量北僧南移的歷史機遇,辦學興教,廣設服務,參與社會,獲得了空前發展。當內地寶行改革開放政策後,香港佛 教再一次適時抓住歷史機遇,以開放的姿態,推進與內地佛教界及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香港佛教的活動空間,同時推動香港佛教自身的發展。這其中建造天壇大 佛,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建造天壇大佛。天壇大佛的構想發端於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 間。當時正處於寶蓮禪寺的大雄寶殿落成前夕。一九七○年新的大雄竇殿建成之時,在香港建造天壇大佛,締造東方勝蹟的構思已見雛型。一九七二年寶蓮禪寺正式 向當時的港督麥理浩提出設想。一九七四年獲得政府撥地七萬多平方尺。隨後,寶蓮禪寺董事會擬定了依照北京天壇地基形貌分三層建大佛底座的工程藍圖。一九八 一年十二月廿九日,天壇大佛正式動土,工程擬分五期完成。一九八二年成立了「大嶼山寶蓮禪寺天壇大佛籌建委員會」。一九八三年,原擬定的以鋼筋混凝土建佛 身的工程設計,遇到諸多技術難題,後修改為選青銅鑄造,這一修改也揭開了香港佛教界同內地合作的序幕。一九八五年,香港天壇大佛籌委會正式邀請中國四部八 廠,承包大佛銅像造型設計、鑄造、安裝等工程。一九八六年正式由中國航天部承包工程。為了建好大佛,內地動員了二千多名專業工程師及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共 同參與擬定計劃、方案審定、模型設計、鑄造實驗、高熱處理、焊接施工等各項工作。龐大的鑄造工程由中國南京晨光鑄造廠承擔。應中國航天部邀請,大佛籌建委 員會攜帶足金四斤六錢,熔入高溫銅液,用以鑄造佛像面部。天壇大佛選用青銅鑄造,共由二百二十塊銅片拼裝焊接而成,重達二百六十噸、到一九八九年由內地運 抵香港的銅片拼裝焊接完成,銅像整體接合天衣無縫,達到了防颶風、海風、驟雨、暴曬、寒流等自然侵蝕的效果。經過室內裝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建成開 光。

  天壇大佛從籌劃到建成歷時廿五年,歷經四任主持,四任港督。工程造價高達七千餘萬。香港佛教界先後三次舉辦大型籌款活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出任 大佛籌建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了「香港天壇大佛造像隨功德委員會」,發動全國各地捐資,大力支持香港天壇大佛建造。天壇大佛的建造,凝聚了全 港文化、科技、影藝等各界精英力量,也得到了京寧兩地有關部門及宗教界和宗教部門的大力協助與支持,是兩地交往交流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是香港安定繁榮的象 徵,更是香港的地理標志和文化標志,其意義極為深遠。(續下期)

 
 
推荐一篇可資利教弘法的佳作
——讀《人人都得為道德淪喪買單》有感

◎譯 心

 我以 激動難抑的心情向貴刊推荐這篇可資弘法的好文章。它雖是取自世俗報刊,卻堪稱難得的佳作精品,其思想見解之新穎深刻,論點論據之翔實精僻,立意之準確,文 筆之精湛,均可今人擊掌叫絕!(無怪乎能被有質量、受歡迎的文摘週報轉載了)。尤為可貴的是「我們需要信仰」的真誠呼喚震聾發聵,振奮人心!我認為這篇充 滿正氣及睿智的文章頗為契機地起到了連結人間與佛教及其他正教的橋樑作用,對教內外人士均有較強的鞭策警誡積極意義,值得轉登供人細讀,引發思索。

  該文作者以他犀利的筆鋒,活脫脫地將一個五濁熾盛、虛妄騰騰、極度違逆的我人生存世間勾勒出來,讀之令人心情緊縮沉痛,對未來的擔憂更是逼仄而來。就 在此刻歇筆間,我收看了電視台名牌節目《新聞調查》,又見到了一場觸目驚心的可恥詐騙行徑。令人髮指的是騙子公司居然在大白天時,電視攝影機的鏡頭前,大 搖大擺地逃遁,扔下一群尋死覓活的受騙者無奈又無助……此時在電視中不時出現的字眼——法律,顯得那麼蒼白與無力!(此句引該節目原話)。我由此想到正在 日益增多的「自殺」這一社會現象。我已不太認同一味地對這類人氣「心理脆弱」的指責,比起如馬加爵等反社會人格「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窮凶極惡者而言,自 殺者中其實不乏良知未泯、素質不低,卻又不知在這個濁氣橫流的現實人間依靠甚麼標準、甚麼力量活下去,才以絕決方式逃離人間的人。最近湖南省的農科院就有 三名中年科研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在兩個月內相繼自殺身亡。他們都有淵博的知識、豐沛的激情、美滿的家庭,都優秀得令人無話可說,卻在這個春天,用放棄生命 的悲壯提醒世人:我們其實有太多無法排遣的煩惱與痛苦!

  我至今不能忘懷當時看完那篇配有他們生前英姿的報導後,自己那種錐心痛惜、無語凝噎乃至內疚自責的感受。身為受惠於佛法在祛除煩惱苦障、平衡寧化心靈 上神奇力量的佛弟子,我為自己尚無能力讓更多眾生分享到這真實利益而自責!我當即在日記中揮筆寫道:一切正在生死線上徘徊的眾生啊,訣別的腳步不要如此匆 匆,等一等,等待善緣,等待佛法來為你們解開心結……」

  在此我很想提到當今一位正在積極致力於通俗弘法工作的楷模:蘇州戒幢佛研所上濟下群法師。他主編的《人世間》、《人生佛教小叢書》正在起著攝受眾生趣 入菩提的積極作用。雖然我與法師尚無緣相識,但從他字字珠璣的弘法文字中,不難體察到法師正在為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慈命殫精竭慮。我在向旁人介紹這些弘法 文章時如此直白:「是高級別的教授,博導精心撰寫的初級普法讀物,法味十足又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是正知見與人格力量具足體現的好書刊。」我真想藉此機會 讓更多的人認識並品讀諸如《人世間》、《人生佛教小叢書》這一類能對治煩惱的弘法讀物。

  在《人人都得為道德淪喪買單》文章裡,作者已鮮明地向我們所有教內人士發出一個訊號:民眾正在承受信仰缺失的傷害,民眾正面臨著信仰需求的飢渴。作者 尖銳地指出:一個精神上甚麼都不信的人,做甚麼都不再需要規炬,不再需要負責任,不再需要畏懼。「當一個人甚麼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是啊,社會不 能推卸正在讓日益增多的人活得迷茫與無望的責任;每一位為構築黑暗冰山推波助瀾的民眾也應拷問靈魂:是否正在把自己及後代逼上絕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更應 抑心自問:我們自律了嗎?精進了嗎?視弘法為家務了嗎?當此民眾已在迫切呼喚以信仰做為精神文明基石的大好時機,將最能構築人性道德底線、內在法律的佛法 精髓——因果論、輪迴觀弘揚於世,使之深入人心,起到「堅定意志,平息不忿,化解疑慮,安定人心」的強大作用。還亂世以清明,拯眾生於水火,己是我們每一 位佛弟子刻不容緩的責任使命了啊!

  「將眾生的煩惱交給佛教」這句曾讓我深為感動,具足體現佛陀悲憫情懷的恢宏誓願,讓我們用心去實踐吧,讓我們為「莊嚴佛凈土」攜手精進吧。

  南無本尊釋迦牟尼佛。

(附錄《人人都得為道德淪喪買單》全文)

 
 
人人都為道德淪喪買單
◎剛 毅

 一覺醒來,報紙上、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大頭娃娃的照片,一百七十一個嬰兒初來乍到人間,就接受了假劣奶粉的洗禮,並付出了十三條生命和無法估量的後遺症的沉重代價。

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們真的很意外很吃驚嗎?想想也不。我們從來就生活在造假裡,早習慣了假冒偽劣的傷害。

這一次,是假奶粉

  從八十年代末到現在,我見證了這樣一個時代變遷,假煙成災,假酒泛濫,假種子坑苦農民,假藥害人無數。早餐我不敢買油條,怕是潲水油炸的;有人敲門, 我不輕易開門,怕他不是真的查戶口的;見到街頭乞丐,我不敢給錢,因為不知道他是真的殘疾?還是被人弄來專門充當賺錢工具的;碰上兜售菩薩像和收取寺廟捐 款的和尚尼姑,我不敢施捨,因為我不相信他們會是真的佛門弟子……看到報紙剛登出來大橋通車的喜訊,我不敢馬上跟著高興。因為也許很快我就會在電視上看見 大橋倒塌死傷人的畫面;報紙今天剛宣傳新股發行,我不敢確定是否跟進,也許明天就通緝圈錢的莊家;早晨看見官員正在制定發展戰略,不敢相信是個好決策,晚 上就在網上看見了他受賄潛逃的消息……。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因為愛情摻了水;結了婚的人不敢相信婚姻,女人怕老公背叛她,男人則懷疑孩子跟他沒有血緣關 係,原來最原始的愛情和親情,也無法信靠……

這時代怎麼了?

  我生於六十年代末,從小聽的就是父母講他們在一九五七年怎樣聽毛主席的話,提意見,然後又是怎樣差點被引蛇出洞打成右派的;講大躍進的時候他們是怎樣 砸鍋賣鐵,勒緊褲腰帶進入所謂共產主義的;講文革時候同事間的「偉大友誼」是甚麼樣的……現在我知道了從前和現在的區別是甚麼。不錯,從前的東西是很純, 很真,沒有假貨,但「偉大友誼」很假,大躍進很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很假。現在則是在那個假的基礎上,不僅繼承和發揚了精神世界的作假本領,還發掘出了 物質世界裡的造假能力,有多大的利益驅動,就有多大的造假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於是。從假水泥製假鋼材,從假煙到假酒,從假藥到假種子,從毒瓜子到毒大 米。從潲水油到假奶粉,從假發票到假學歷,從買官賣官到假意上市真心圈錢,從假執法到假評估。從假GDP到假政績,從假愛情到假婚姻……中國,終於完成了 從官員至商人,從學者到農民、從精神到物質再到精神的普假教育,使做假害人之風氣得以最大程度地彰顯。

  所以我們對這次事件很快就見怪不怪:祇不過,這一次是假奶粉而巳。

冰山到底是誰?

  對於曝光了的事惰,大家都習慣用「冰山一角」來形容其黑暗的廣度和深度,可是。對於深受假冒偽劣產品傷害的民眾來說,冰山是誰?以前,我們看到更多的 導向指向政府官員,指向無良商人,但是,這還不夠,我的結論是:官員、商人和經常受到傷害的民眾自己,加在一起,構成完整的冰山。

  我的家鄉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地區,這次有七家不合格奶粉出自那裡。我沒有去過那些廠、也不認識那些人,但我知道他們可能就是我同學的父母,可能就是好 不容易留在崗位的勤奮工人,可能就是不久前受到國人同情的、被日本遺留下來的毒氣傷害過的人的親友,可能還是每天燒香拜佛的信徒…我的意思是,生產害人奶 粉的人,生產偽劣產品的人,可能就是跟我們很近很近的那些親友,那些沒有權勢的弱者,那些普普通通的民眾。他們是一個個的個體,匯聚成一個個小的利益團 體,就融入我們中間,甚至和我們血肉相連,但我們卻分辨不出來。他們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從來就是社會傷害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是道德淪喪的推波助瀾 者,向正義和良知低頭的偽劣商品的製造者,經營者。

  當太多來自官方腐敗的醜惡開始掠奪我們的善良時,加入這個雙刃劍群體的人也就跟著越來越多,自覺和不自覺、有意識和無意識相結合,終於導致了整個社會 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集體麻木,和對生命尊嚴的漠視與踐踏。好比眾人都砍了一刀的話,誰也不用為死者負責一樣。因此,不會有多少人會在良心和道義上背負 沉甸甸的負罪感。

  當河南整個村莊開始製造假藥的時候,當安徽整個村莊開始經營職業乞丐的時候,當湖南整個村莊開始操練假學歷的時候……當學者著書立說為垃圾股的重組搖 旗吶喊的時候,當大學生背信棄義,對企業不盡職責的時候……你還能說道德的淪喪完全是政府的過錯,沒有民眾的責任?在造假說謊的過程中,你我沒有添過柴加 過火?

  有些事情是關乎人性的,關乎良知的,誰都不應該推諉。

  人性向惡需要突破兩道防線:道德和法律。當社會道德徹底淪喪,法律就會變得相當脆弱,縱然死刑再保留一萬年,又能嚇倒幾個人?這次奶粉造假事件,可不 可以喚醒我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難道我們還沒受夠,社會醜惡還沒危險到即將毀壞一切的邊緣嗎?在推動政府反腐倡廉的同時,傳媒應該在民間組織一次自我意識 的反省和清理。因為官員偷雞並不構成民眾摸狗的充足理由。必須看到,貪官污吏的傷害是縱深的,而民間的傷害則是廣泛的;貪官污吏是可數的,而民眾的數量則 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需要信仰

  對於國人的造假能力,我相信從來就沒有人敢給出一個底線,說道德或人性到了這裡就肯定是最壞的程度了,決不會再墮落下去了。沒有。因為誰都不敢肯定。 相反,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麼一個判斷;說不定哪天,還會弄出更壞的結果出來呢。沒有人知道下一次會是甚麼時候,是甚麼東西。但我們都知道,肯定還會有下一 次的!

  可是、我們是怎麼走到這樣一條沒有誠信、沒有聲譽、沒有畏懼、沒有神聖,人人都要為道德的淪喪買單的絕路上來的呢?

  如果我們肯認真面對現實,我們就會正視這樣一個答案:因為人們沒有信仰。中國,既承受著信仰缺乏的傷害,又面臨著信仰需求的飢渴。

  信仰本是精神文明的一個基礎,旨在解脫人心靈上的障礙,為實現人格的圓滿提供條件,是人類調節自身和環境關係的必要手段。而現在,過度強調物質文明的獨大,比照出精神文明的弱小。不講大道理,不用精神文明做主導,物質文明能真的文明嗎?

  一個沒有信仰、一個甚麼都不信的人,就祇有相信自己感官上的慾望了。金錢、肉慾、名利因此成了瘋狂追逐的載體。於是做甚麼都不再需要規矩,不再需要負 責任、不再需要畏懼。當一個人甚麼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因為沒有信仰。我們在別人眼裡、最後在自己人眼裡,漸漸異化為可怕、胡來的代名詞,並因此受 到沉重傷害。看看我們已付出過的代價,看看今天面臨的危機,我們多麼需要一個堅定的信仰來作我們內在的法律,統一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告訴我們堅持甚 麼,摒棄甚麼;教我們學會敬畏。懂得規矩;幫我們堅定意志,平息不忿,化解疑慮安定人生。

 
 
心中的彩虹
——懷念恩師明公上人

◎照 誠
您像海一樣寬廣的胸懷

您像風一樣的默默無聲

您像春雨一樣的滋潤大地

您像慈父一樣關懷每一位有緣眾生

剎那間逝去的七百三十個日日夜夜

但好像您永遠與我們共生

心與心的溝通

念與念的彼此相應

願與願的無窮無際

將此身心

行願無窮

師心佛志

是我們執著追求的永恆

常寂光中

惟願垂慈時時護念

大千剎土

惟願隨類處處現身

您像風

您像雲

您像雨後的彩虹

您就是我心中的燈塔

您就是永不熄滅的明燈

甲申夏雨夜照誠於華林丈室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佛聯會

  這次在會展中心舉辦的佛指舍利「祈福大會」,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給香港社會造福影響深遠。有不少人對佛聯會組織不了解,現略介紹簡況如下:

  現有正信佛教徒約八十餘萬,比丘人數約三百名,比丘尼則約有二千餘人,寺院、精舍及佛教團體共三百多間。多年來,本著不分領域,眾生平等宗旨,致力於 世界和平,人類福祉之工作。除弘揚佛法外,並經辦各項社會服務,包括醫療、教育、安老院等。弘法工作方面,香港佛教團體出版佛教刊物與典籍,開設佛教圖書 館,開辦佛學班與佛學講座,舉辦佛教文物展覽。社會服務方面,有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佛教醫院與其他佛教團體的診所。香港各佛教團體所辦大專、中學、小 學、幼稚園及託兒所共有七十多間,收容學生逾十萬名。佛教安老院與護理安老院共有十間,收容無依老人約二千餘名……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於一九四五年,是由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共同組織而成,為香港最具領導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規模的佛教團體,現有會員近萬人。該會除在本港發展文化、教育、慈 善、福利各項事業外,還與世界各地佛教團體有著廣泛密切聯繫。


香港奇僧

  香港有一位高僧尊號大光禪師,他已圓寂很多年了,編者非常仰慕他的學問和道行。在東南亞和歐美華人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稱他為「一代奇僧」。全國解放前 夕,他在青島湛山寺任知客師,善說會道,人緣極佳。該寺方丈倓虛老法師主持湛山寺佛學院,弘演天台宗。海外不少皈依弟子吳蘊齋、錢新四等人,恭請倓老南下 主持弘法精舍道場(在荃灣),在多種因緣促導下,創建了華南佛學院,大光法師自始至終協助倓老籌建院務工作,還記述倓老一生弘法事業,編著《塵影回憶錄》 一書,影響深遠,可以說,他是倓老最得意的門生,又是倓老的法嗣。一九五○年他孤身踏入難民區創建普陀寺,觀音義學,後與本港著名的洗塵、金山、智梵、永 惺諸位法師共創香港佛教僧伽會組織,它是世界佛教僧伽會分支機構。他又是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貢獻甚多。與此同時,他將佛教帶入伊斯蘭教國家的北婆羅州 (現歸馬來西亞沙巴州),而今柬馬佛教道場興盛,佛教活動蓬勃,大光和尚居功至偉。近十多年來,他雲遊五洲四海,過著「孤身萬里遊,一缽千家飯」的生涯, 他穿著非常奇特的僧服,黃色的僧袍,外加一件短披風,戴頂小帽子,手執錫杖。在西藏雲遊時被視為「活佛」!


趣聞奇談

  江蘇省有座寶華山隆昌寺,是佛教律宗道場,數百年來,以「傳戒」享譽全球。該寺近年來才獲得恢復,政府宗教政策得以落實。但有些地方幹部左傾思想流毒 未能徹底肅清,因而經常出現僧俗之間的矛盾,為了維護道場的利益不受到侵犯,該寺「監院」(當家師)延光法師向《香港佛教》刊物投訴,要求主持公道。因此 之故,我與這位延光法師有書信來往。從書信來往中,知道他是約卅歲左右的青年法師,曾在南京佛學院讀書,是位聰明能幹的法師。最近本港有份報刊登「和尚告 尼姑」的新聞,為甚麼?據說,為了維護姓名權不受侵犯的緣故,竟鬧上法院狀告對方了。有位居士打電話告訴我,並說:「這位延光法師是您刊物的作者。」又問 我對此事的看法如何,希望我了解情況後,給予答覆。首先我的反應,認為出家人不應如此「執著」,所謂「姓名」也者,只是一個人的符號而已,何況「同姓」、 「同名」的人比皆是,至於出家人的「法名」,雷同的人也不多了,這沒有甚麼專利權可言,更談不上甚麼「侵犯姓名權」作為控告對方的做法!


賣藥尼姑

  從實際情況來說,延光法師控告這個「跑江湖」的尼姑,是做對了,否則,冒充出家人形象的人越來越多,對佛教本身的崇高聲譽,帶來褻瀆和敗壞,給非佛教徒造成極壞的影響!從維護佛教聲譽著想,對社會上出現的歪風邪氣行為需要揭露和嚴斥,劃清是非界限。

  延光法師數年前在嵩山少林寺出家,隨後在南京棲霞山佛學院深造,因成績優異,畢業後到京滬線上句容縣寶華山隆昌寺任監院(當家師)。最近他回到河南, 打算到嵩山少林寺看望師傅,結果在山下的登封市一個市集上遇見了這名賣藥的尼姑。據延光法師表示,這名女尼向人出售藥品時,同時會送出一張名片,他發現名 片竟寫著:「南京市寶華山隆昌寺二十九代皈依弟子釋延光法師」。名片後還印有主治各種病的廣告,有顧客對延光法師說,這名女尼經常在此賣藥,她的藥很好, 「釋延光」在當地已有不小的名氣!延光法師聽到這個陌生人說的一番話,面紅耳赤,啼笑皆非,不知如何是好,很顯然,這名尼姑和陌生人都不知道站在面前的人 就是「延光」本人呀!


不予追究

  這位延光法師在佛學院出身的,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從來不會拋頭露面擺地攤賣草藥的,更沒有印過這樣銜頭的名片。他遂上前向尼姑查問,原來這名女尼來自 南京一尼姑庵,她承認自己沒有見過延光法師,但稱釋延光是其師傅。延光法師表明身份後,尼姑吃了一驚,說自己的名片是出門時師姐給的,她用來幫助自己治病 給人,並沒有錯。延光法師要求女尼和他一起到法院去,女尼也不服氣地同意去。一班原買藥的顧客和好事者也在跟著。法庭向女尼查問,證實這名女尼確曾在出家 時拜釋延光為師,但卻沒有見過面,那些名片是其師姐給的,目的是利用釋延光在佛教界中較有名氣,而其法名意延長光年,對世俗人有吉利之意,容易行事,她帶 有釋延光的名片二百多張,現在還有一百來張。法庭認為,雖然「釋延光」是出家人的法號,不是姓名,但其代表了出家人的身份,雖不像俗人姓名一樣,得到有關 民法的保護,未得到對方的同意用其法號行醫,也是侵權行為。法師慈悲終於不予追究作罷。


塵緣未了

  在娛樂圈內,傳說廖安麗的丈夫葉青霖想出家做和尚。她對人說:丈夫於兩年前開始信佛教,因為當時其家翁患了癌病,只有半年命,在此時有一位信佛教的朋 友出現,在他的開導下,其家翁漸漸覺得死並不可怕,所以在去世時也十分安詳。亦因為這個機緣,葉青霖對佛教漸有認識,並開始信起來,現時法號為「惟渡」。 廖安麗還說:「如果丈夫一旦要出家,她是絕對支持的!」至於葉青霖自己,也不排除將來有出家的可能性,但不會是現在,因為因緣未到。有位讀者打電話來問 我,對「葉青霖想做和尚」的看法如何?我坦誠地說道:「如此情況『出家』,大可不必!」我一向認為:信佛,是件非常好的事,但是,說到「出家」可另當別論 了。首先,「僧團」內的生活不易過,至低限度來說:「你果真能放下一切嗎?」在這一點上,有很多人不易「闖」此關!更何況葉青霖擁有美貌嬌妻,豈是一句 「放下」就能放下的?廖安麗說甚麼支持丈夫出家,只能當作「戲言」而已。他兩人最後一句話:「因緣未到」。應改為:「塵緣未了無盡期」呀!


出家人應「參政」

  覺光大師在文中指出:「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與中國固有的文化融為一體了。在香港彈九之地竟受到英帝殖民統治者的歧視,豈不怪哉?!佛弟 子忍受了這不公平的待遇,相信在回歸後,情況當有所轉變,這是香港八十萬佛教信眾共同的期望。」大師又說道:「回憶十多年前,中國政府邀請我參加《基本 法》草擬工作,當時樂意接受了。但在佛教圈內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出家人不宜介入政治,應持超然立場;也有人認為佛教領袖人物應參與政治活 動,目的在保護佛教本身的權益。以前,我國佛教泰斗太虛大師多次表示出家應參政,關心國家,關心人民。出家人如出污泥的蓮花,而不被污泥所染。出家人參政 不是謀求一官半職,歷代高僧參與政治者,皆為民請命而已。為了香港主權回歸祖國大業,炎黃子孫焉能不參與哉?從參與基本法草委、特區籌委、推委等,皆全心 全意為國為民權益著想,毫不為己!我是出家人身份,又是佛教界公眾人物,自然亦會為教會權益著想。我是來自宗教界的代表,焉能不為宗教界權益講話呢?」


統戰法寶

  在國內,「統戰部」與各宗教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直接領導各大宗教的機關,是屬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工作範圍,而宗教局歸於 「統戰部」領導。是不是這樣一層關係,尚無機會認真去了解過,只是筆者跟這兩部門幹部有過接觸和來往,而且多數是「老朋友」了,但由於自己政治水平不夠成 熟,直至今日還未能徹底搞清楚。有一位團員問我:「統戰部門是不是軍事作戰部門?」我聽了這句話,覺得對方對國內政治了解太差了,便解說一番。我說:「共 產黨得天下,把『統戰』工作看為是三大法寶之一。」在解放前,共產黨爭取各民主派人士,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甚至爭取舊政權的軍、政高層人士,都屬統戰工 作對象,其中包括各大宗教人士,所謂「團結一切可團結的積極因素」。共產黨在政治、軍事力量之外,統戰工作是「三大法寶」之一。

 
 
世出世法
人生信條

◎楊 釗

 在旭日三十年中,影響我們最深的是甚麼呢?當平常遇到問題時,我們是用甚麼標準去處理呢?這一些我們稱之為「信條」,信仰的條條,或稱之為信奉的內容和規矩,在此不妨也與大家共同檢討一下。最近,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所提之四信條,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其曰:

  「對上恭敬、對下慈悲」;

  「對人和氣、對事認真」。

  對於旭日文化中提到的人生信條可歸納為:

  一.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二. 勤、信、智、戒、誠、恕。

  三. 修身不可以不修善,入世不可以不具權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可寄七尺之軀,可託百里之命。意思是:只有這樣,才可以安頓自己之身體,百里之內的人才可以信任你,把自己的前途託付給你。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五.(A)五戒:戒殺、盜、淫、妄、酒;

  (B)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二舌、不綺語、不貪、不憎、不癡;

  (C)六波羅蜜:六種成功乃至成就的方法:施、戒、忍、精、禪、慧,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D)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四宏願,由四個無量的心變成四個偉大的願望: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

  願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六.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知行合一、事上用功,理論聯繫實踐,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信、解、行、證。

  七.實事求事,對症下藥:

  藥無貴賤,能醫者良;

  法無高下,當機者尚;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八.普賢十大願王:

  (一)禮敬諸佛:深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有佛,悉以清淨身,語、意,常修禮敬;

  (二)稱讚如來:不只禮佛,還要讚佛,生生世世,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無有疲厭;

  (三)廣修供養:利益眾生,不捨菩薩業是最殊勝供養;

  (四)懺悔業障:知錯、認錯、懺悔過錯是修行中必備的良方;

  (五)隨喜功德:四海之內皆兄弟,眾生之善如同己之善,眾生的成功如同自己的成功,眾生所作之善,我都應該感同身受,歡喜地參與及支持;

  (六)請轉法輪:一切的善知識,我都應該虛心地向他們學習,並且誠心地請教他們;

  (七)請佛住世:對於一切善知識,我們都應該像對待佛陀一樣,恭敬地請他們不要離棄我們,生生世世地提點我們,教導我們,與我們一起生活;

  (八)常隨佛學:平常我們所想、所說、所做,佛學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依照佛學的精神與宗旨去做,一定不會有錯的;

  (九)恆順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是很難一下子成為完美的人,我們應該學習用誘導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十)普皆迴向:如果我們有所成績、有所成就,都應該屬於大家的。沒有大眾,說句真心話,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若我們有所得,都應該全部回饋社會、回饋眾生、回饋大自然。

  九.入世注重科技與教育:

  終身學習、培養人材。

  其要旨為:憂患意識、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合為九大方針——

  憂患意識、科學發展觀:

  (一)常懷憂患意識、危機感;

  (二)以人為本,注意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鄧小平理論:

  (一)落後被人欺負;

  (二)發展是硬道理;

  (三)發展生產力;

  (四)穩定壓倒一切。

  三個代表:

  (一)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二)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出世法:以禪為體,以蜜為用,以淨土為歸依。

  這就是尋寶圖,這就是指南針,付出多少、收穫多少,一切在於因果。

  雖然內容太多,但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不要怕路程遙遠,最重要在於行動。

  禪宗一句話:活在當下!

 
 
粵贛情
◎子 釗

 粵與 贛是相鄰的兩省,江西的贛州跟廣東的惠州同是我國有名的古城,彼此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兩城皆地處兩江流經的匯合點(惠州處於東江和西枝江交匯之地,而章 江和貢江則相匯於贛州),大家同是地級市,並且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各自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樣受到世人矚目。近年更結為友好城市,顯示出彼此間永恆 的友誼。

  然而於二○○二年十一月期間,江西贛州地區卻不幸地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秋汛洪水災害,使廿多個村莊被洪水圍困,大量農田被淹,以致無數農作物失 收,數十戶房屋倒塌,災民無家可歸,給當地村民在經濟上造成了莫大的損失。消息傳開後,社會各界團體都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幫助災 民擺脫困苦。作為鄰居友好,惠州人當然更加義不容辭,慈輝基金會會長楊洪先生於知悉後隨即率領了慈輝的『觀音兵』,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趕赴災區了解 災情,希望能為災民送上溫暖。當慈輝人踏著泥濘的小路,來到章州區沙石鎮龍下村災區時,看見周圍盡是洪水退後的爛泥磚、敗瓦頹墻和一片令人目不忍睹的景 象,災民生活皆在艱苦之中,有的甚至穿上了六十年代才有的衣服,不禁為之心酸。特別是來到特困殘疾戶張芳桂的家裡,看見這個被山洪沖塌了半邊房屋的家,殘 餘在仍被幾根木頭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屋頂之下的一片狼藉,心情更加變得異常沉重……。

  為此我們的會長楊洪先生指示,即時撥款救濟災民,並於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再次派遣慈輝的行者們來到贛州這塊熟悉的土地,進行慈善工作。十五日,行 者們出發了,(出發時又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在贛州章貢區建設路有四戶人家於凌晨一時失火,火災除吞噬了他們的財產外,同時也奪去了一位少女的生命,令聞 者感嘆。慈悲為懷的楊會長指示馬上給每戶送去一千元,表示同情之意。)這一天,天正下著雨,陰冷的天氣倒真的有點寒意,然而行者們的內心卻熱力充盈。進村 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搖搖晃晃的車子顛顛簸簸的把行者們和救濟的物資送進了村裡。村子裡的災民正冒雨在迎候,他們純樸的語言和表情流露了他們對援助者的 謝意。很快,行者們把愛心連同一袋袋的大米和花生油分派到災民的手裡和家裡,同時也把從自己家裡捐出的禦寒衣服送上,還給特困戶送去慰問金……。

  這次慈輝基金會共捐款十二萬元,以緩解一千五百特困戶目前的生活困況,受益人口有二萬多人。行者們此行又一次摯情地奉獻了他們的愛心,儘管相對於不幸者群來說只是一點綿力,然而行者們相信,此行卻為粵贛同胞的友愛作出了努力,也為困苦者送上了慈輝的溫暖。

 
 
共譜愛心曲
◎李 洪

 一直 以來,由楊洪先生創辦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由於長期樂善好施,世人已有口皆碑。在惠東,他們行善的足跡遍佈全縣的老、邊、遠、窮山區,一次次地把愛心 灑向需要幫扶的五保戶和特困戶,一次次地為農村修建水利工程和建校助學……僅從二○○○年至二○○二年近三年間,就直接捐款超過三百四十多萬元。他們用善 舉譜成了一首沁人肺腑的慈輝愛心曲。省、市、縣的有關報刊和電視台曾多次報導了他們的事蹟。

  哪裡有五保戶、困難戶,慈輝就把溫暖送到哪裡

  「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是慈輝的座右銘。受善良本性的驅使,楊洪會長曾多次帶領慈輝行者到惠東考察,還多次派代表深入山區,體驗 農村生活,了解農民冷暖。他們不怕烈日當空或是風雨天氣,涉水爬山走遍窮鄉困戶訪貧問苦。每年寒冬時節為了三千多戶五保護、特困戶、孤兒和麻瘋病人的飽 暖,及時送去棉被、米、油和慰問金。近三年累計捐款一百八十多萬元,孤寡老人稱慈輝是「活菩薩」。

  哪個山村水利建設有困難,慈輝就助建在哪裡。

  在慈輝人士的愛心曲中,熱心公益事業是重要的樂章。二○○二年,惠東出現幾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春旱,良田幾近龜裂,秧苗枯萎在即。楊會長聽知情況後,立 即派代表赴惠東考察,並及時購買七十九台抽水機捐給惠東。由於山區水利工程老化嚴重,慈輝又多次捐款為惠東山區修陂頭、築水堤、建山塘。楊會長還親自帶領 慈輝行者不遠千里,深入偏僻山村指導和檢查在建的水利工程。真正做到了「救苦尋聲」、「下濟三途苦」,僅在二○○二年期間,就為惠東捐款超過八十六萬元, 完成各項水利工程二十五項之多,受益稻田達34904畝。惠東有個二千多人口的自然村,全村有十口水井,由於均受重污染而不能飲用,故決定於二○○一年在 村後山坡掘口大井供給村民自來水,經有關單位預算需五十多萬元。通過村民集資和政府支持,還差十多萬元,楊會長知道後,立即捐款十萬元支持,保證了工程順 利完成。當清澈的「甘泉」水引到各家各戶時,村民們無不拍掌歡呼。此外,慈輝還為邊遠山區建起兩座行人、通車橋,方便物資運輸交流,促進山區經濟發展。

  哪所學校辦學難,慈輝就關愛到哪裡。

  在惠東許多地方都留下慈輝捐助辦學的足跡。邊遠山區的安墩鎮梅宮小學的教學樓已崩塌幾年,學生只能在村裡搭個簡易棚上課。地方政府想改變這種狀況,但 苦於經費緊缺,經過集資也只集到幾萬元。楊會長對此深表同情,立即捐款為他們建起一幢二層八室的「慈輝樓」,並為學校引水通電和購買學生桌騌。去年以來, 還為梁化一中建學生食堂和禮堂,預算捐款四十八萬元;為寶口中學建學生宿舍樓,預算捐款二十萬元(已撥給十萬元)。另外,還為九所學校捐款購買了學生桌 騌、講台和教師辦公桌。近兩年來,慈輝為惠東老、邊、遠、窮山區共助學捐款456,855元(預算待撥的五十八萬元未計)。山區的廣大村民和師生無不為慈 輝的善舉而讚嘆。

 
 
禪宗三祖寺
◎林斗山

 禪宗三祖寺,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的天柱山下,風景秀麗,依山面水,是傳法安禪的聖地。

  三祖寺,歷史悠久。隋代開始建剎,唐代盛興,後屢遭兵燹,幾經興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三祖寺己今非昔比,香客如雲。一九八三年四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之一,香火更加旺盛。

◆ 寶志建庵

  早在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建康(今南京市)道林寺高僧釋寶志,雲遊各地,來到天柱山,酷愛谷口鳳形山的山光水色,意欲安禪弘法。梁天監四 年(505),江南雲遊方士白鶴道人,亦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擬建觀傳道。兩家爭奪一塊地,一山豈能二主居。梁武帝蕭衍聞奏,遂命二人各顯靈通,以物識 地,得者居之。白鶴道人即展開手中羽扇,口中念念有詞,頃刻扇子化成白鶴,向鳳形山飛來,落地而立;釋寶志當下揮動手中錫杖,投向鳳形山。本來是白鶴先 到,當聽到錫杖飛聲刺耳,昂頭一望,正向自己打來,即起身飛到右邊的山崗上,錫杖穩穩當當地插在地上。寶志得到此山,便住在石洞裡習靜參禪。時有潛邑隱士 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見狀,遂將私宅獻給寶志,供其開山建剎,初名「菩提庵」。

◆ 僧璨弘法

  當時的菩提庵儘管深隱於茂林修竹之中,規模很小,但由於寶志虔誠弘揚佛法,吸引了遠近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禮佛,香火不斷,影響周邊,聲名遠播。公元五 二○年,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在南京與梁武帝機緣不合,渡江北上,經過菩提庵時,曾在峭壁上鑿了觀音閣(現稱達摩崖)。周武滅佛時,慧可護法南下, 來到了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找到了高徒僧璨,便駐錫現屬岳西縣的司空山。從此,僧璨遂往來於司空山與天柱山之間,隱姓埋名,行化山野,積十餘年,無人 知曉。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帝逝世,宣帝、靜帝即位,滅佛運動過去,佛教再興,僧璨於隋開皇二年(583),在司空山得到慧可傳承衣缽後,便審時度勢,於隋 文帝開皇十年(590),正式駐錫山谷寺(即三祖寺),研著《信心銘》經典,公開傳經佈法。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將衣法傳給了道信,即往廣東博羅縣 的羅浮山,兩年後旋即返回山谷寺,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十月十五日在寺前法會大樹下,為眾說法後合掌立化,葬於寺後,唐玄宗天寶四年(745),舒州 別駕李常取僧璨真儀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己俸建塔,置像於塔座南竇,供廣大信眾祀奉。

  僧璨大師《信心銘》是禪宗祖師的第一部經典,全書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言,計五百四十八個字,字字有聲,句句鏗鏘。宋代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璨 公信心銘》一詩中讚曰:「沔被有流,載浮載沉。為文以濟,一壺千全。法譬則水,窮之彌深。璨公所傳,等觀初心。」這是對《信心銘》的肯定與頌揚。

◆ 歷代皇封

  菩提庵自寶志開山建剎,香火旺盛,聲振朝野。梁武帝蕭衍聞奏,於大同三年(536)賜名「山谷寺」。唐乾元元年(758),肅宗李亨御賜山谷寺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大歷七年(772),代宗李豫又謚僧璨號「鑒智禪師」,賜塔名為「覺寂塔」。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邑民柯萼於玉鏡山古松樹下掘一石刻,上鐫釋寶志手書「聖祚綿遠」四字,進獻朝廷,太宗趙匡義取名「瑞石」,遣使來三祖寺致 謝,謚寶志名「寶公」,賜名「道林真覺禪師」。天聖六年(1028),章獻皇太後降旨,為仁宗趙禎增壽,選天柱山山谷寺為道場,降賜佛牙舍利,建資壽寶 塔。

  這些皇封和御賜,不僅充分肯定了三祖寺的歷史地位,而且為振興佛教,提供了發展的良機。

◆ 高僧雲集

  歷史名剎和歷代皇封構成的三祖寺知名度和美譽度,傳遍了神州大地,吸引了許多高僧大德前來駐錫傳法。

  繼寶志、僧璨之後,來三祖寺駐寺弘法的高僧有:禪宗四祖道信,俗稱司馬,河南沁陽人。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來皖公山禮謁僧璨,求其解脫法門。 僧璨收其為徒,在身邊服勞九載。仁壽元年(601),道信承傳了僧璨衣缽在山谷寺駐錫,煬帝大業十三年(617)離開山谷寺,時間長達廿五年。

  智巖,俗姓華,江蘇丹陽人。唐高祖武德初(618)入舒州皖公山山谷寺,從寶月禪師為弟子。在住寺二十餘年中,常與二虎相伴。縣令張遜聞傳,深感為 奇,遂入室詢問:「大師徒眾幾何?」師答:「祇有兩三個。」張遜復問:「現在何處?」師以拂子敲擊禪床三下,二虎從室內咆哮而出,張遜大驚,智巖即示虎退 去。

  湛然,俗姓戚,江蘇常州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於唐肅宗至德(756-758)年間,入舒州山谷寺,誦經著述於舍利塔下。他深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 能及時得到朝廷冊封而不安,便與禪眾寺大律師澄俊、嵩山大比丘惠融、勝業寺大比丘開悟等,同籌振興二祖基業,極力申具州府,經揚州牧御史大夫張延賞奏請朝 廷,終於在乾元元年和大歷七年,得到了御賜。

  除此,還有崇慧、馬祖道一、徹聞、白雲守端、法演、慧勤、清遠、圓智,智海等幾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與三祖寺有緣,或禮佛,或駐錫,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 千年冷落

  潛山縣地處江淮,是長江北岸上通四川,武漢,下達南京、上海的交通要塞。由於地理位置顯要,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距縣城西北面 九公里的三祖寺,便成為兵家搶佔的據點。因此,從宋代開始,這裡烽煙不斷,三祖寺屢遭兵燹,佛教活動場所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古剎冷落千秋。

  南宋末年,元兵大舉南下,在江淮大地馳騁東西,天柱山則成為宋元兩軍的主戰場。時舒州義民在當地首領劉源率領下,於天柱山結寨抗元,三祖寺成了前沿陣地。這場民族戰爭長達十八個年頭,三祖寺除覺寂塔外,均被洗劫一空。

  到了明代幾經修復,三祖寺香火有了延續。可是在明崇禎八年(1635)張獻忠率農民義軍進駐潛山,和明廷官兵多次激戰中,三祖寺又遭重創。

  在清代康乾盛世期間,有破闇法師和法嗣智海任三祖寺住持,廣施法雨,普結善緣,四方募化,宗風大振,大雄寶殿等佛事活動場所,重新建立起來。到了文宗咸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進駐潛山,與清軍連續作戰,三祖寺難逃劫難,香火一落千丈。

  民國初年,時局動盪,三祖寺香火寥落,入不敷出,債台高築,殿宇曾改為學校,住持僧在塔院守住幾間舊房。後來又逢抗日軍興,從一九三八年五月開始,日 軍四次洗劫潛山,炮火連天,烽煙四起,三祖寺成為縣政府的臨時所在地。佛事活動,幾乎停止。住寺僧人僅依微薄的寺產維持生存。

  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三祖寺開始復興。不料在一九六六年全國文化大革命中,三祖寺又被列入「四舊」之列,首當其衝地遭到「橫掃」。一些無知者竟然挖開 覺寂塔底層僧璨塑像下的地宮,取出一塊黃綾,付之一炬。後來人們傳說這塊黃綾上的字,可能就是僧璨所著的《信心銘》。

  縱觀三祖寺的歷史,從宋代到「文革」前的千餘年中,多次遭受戰爭禍水洗劫,破壞極為嚴重,其中雖有香火盛代,但時間不長,破壞大於恢復,興少衰多。

◆ 盛世寺興

  一九七八年以後,三祖寺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春天。安徽省政協委員、潛山縣政協常委釋宏行,任三祖寺住持。十多年裡,他嘔心瀝血,上下奔波,先後籌資 一千多萬元,修建了山門殿、通天橋、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尊客堂、五觀堂、上賓寮、東西寮房、無相門、附屬寮、院牆、寶公殿、塔院門、千佛殿、廊房、 覺寂塔、祖師殿、地藏殿、東西寮樓、後院門、圓通門、海會堂和山牆,全寺面積現有二百多畝。總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

  三祖寺的振興,不僅迎來了海內外和境外遊客、香客,慕名前來敬香禮佛,而且也得到各級政府和宗教部門的肯定。一九九○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 長趙樸初親臨視察,對寺宇建設十分滿意,並囑咐宏行法師:「在你手上要把《三祖寺誌》修起來。樸老對三祖寺深有感情,他的出生地在太湖縣寺前鎮,距三祖寺 僅百餘里。對三祖寺的歷史地位和振興佛教禪宗的現實與深遠意義,看得一清二楚。一九八一年樸老重溫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山谷寺詩句:「水泠泠而北出, 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興奮不已,揮毫和王安石詩曰:「汲盡泠泠江水,衝開靡靡山圍。三祖道場重現,千花滿載而歸。」宏行法師任住 持後,取詩中後兩句書刻成聯,懸掛在千佛殿前兩邊。樸老看後,十分驚嘆。宏行法師為不辜負樸老的關注,經過五年的努力,十八萬字的《三祖寺志》書稿得以完 成,樸老得知這一喜訊,立即揮毫題寫「中國禪宗三祖寺誌」的書名。

  隨著天柱山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三祖寺知名度日益提高。不僅國內許多信眾慕名前來禮佛,一年四季香火旺盛,而且吸引了海內、境外佛教信士專程到此敬香。 二○○○年十月,歐洲統一佛教協會會長、法國佛教朝聖團團長志明法師率領法國、德國、挪威、比利時、荷蘭等九個國家佛教人士一行八十四人,來三祖寺觀光、 朝聖、禮佛。二○○三年五月台灣佛教界一行五百多人,前來尋根覓祖,禮佛敬香。三祖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香火旺盛。正如宋代詩人張同元在一方石刻中題云:

  「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

  石龕擎古木,山谷臥青牛。

  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

  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注:本文引用資料,均源於《三祖寺誌》。

 
 
佛光普照 萬象更新
——悟端法師榮膺松江西林禪寺方丈暨
性修法師榮任法主和尚慶典活動側記

◎夏金華

 二○○四年七月五日上午,晴空萬里,豔陽高照,上海松江西林禪寺內彩旗飄揚,人聲鼎沸,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歡快的笑容,各種時節因緣均預示著,這一天將是該寺歷史上非同尋常的日子。

  九時許,西林禪寺悟端法師方丈升座暨性修法師任法主和尚儀式正式開始。頓時鐘鼓齊鳴,民族器樂悠揚嘹亮,迎請僧眾們在僧值法師的率領下,搭衣持具,手執引磬、幢幡、香盤、提燈、提爐等魚貫而行緩緩步出殿外,按照佛教以往的慣例,如法前去迎接悟端法師入院。

  悟端法師,青年出家,禮敬佛門大德,參學多方,又先後赴澳洲、法蘭西、新加坡弘法。在上海玉佛寺期間,擔任寺務處主任一職,盡心盡責,深受信徒擁戴, 並為西林禪寺性修老和尚所賞識,兼任當家。從此,他來往於兩寺之間,雖法務甚多,依然能從容應付,處理得井井有條,為寺院的發展宿夜憂思,汲汲奔走,成效 顯著,他的努力得到全寺上下和當地廣大佛教信徒的一致好評。而今,水到渠成,龍天推出,良有以也。

  在迎請法師的簇擁之下,在餘音繞梁的梵樂聲中,悟端法師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地來到山門前,拈香之後,執杖云:

  雲間開啟申城源,蓋紫堆藍億萬年。

  江南古剎越七紀,宗風重振續前緣。

  進得寺來,「眼前一片返樸景,雖識多劫歸正人」。在大眾的歡呼聲中,悟端法師先後步入觀音殿、地藏殿,一一拈香、禮拜、合掌、說法。

  然後,悟端法師進入大雄寶殿。接著,他向諸佛菩薩上香、問訊、合掌並振錫說法:

  世尊身色如金山,猶如日光照世間。

  能拔諸苦濟含識,我今稽首大法王。

  頭陀第一聖迦葉,佛陀座下第一等。

  勇猛精進勤修學,萬劫群生之楷模。

  多聞第一智阿難,佛陀膝下闡法岫。

  結集聖典酬大眾,接引凡流任優遊。

  在圓應寶塔祭奠之後,悟端法師進入升座的毗盧殿內。毗盧遮那佛頭戴金冠,滿含慈悲,環視著來此敬香禮佛的善男信女們。殿內的三面牆上懸掛著海內外諸山 長老、法師、居士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所饋贈的書畫、對聯、賀幛、法物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從大雄寶殿到毗盧殿的空地上擺滿了佛教信徒敬獻的花籃。整個 寺院彌漫著隆重而熱烈的氣氛。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給悟端法師送座。香讚之後,悟端法師拈香三拜登座,執拄杖云:

  禪教源流匯玉泉,台賢性相古今傳。

  自愧無德登獅座,演教宏宗紹昔賢。

  接著,悟端法師起立,拈三瓣香祝願,伏願山門永固,佛法常興,海眾清淨;遠近檀那福慧俱增,事業蒸蒸日上。

  最後,悟端法師舉拂子說道:「……時值今世,古城再蒙發展機遇,社會又逢盛世重現,西林禪寺道場之振興,呼之欲出。此次悟端蒙西林禪寺兩序大眾之推 舉,承乏茲山住持。自愧薄德鮮能,參少學嫩,辭不獲已,惶恐應命。今既來之,權且安之,惟有深研教理,學修並進,立足本位,教化一方,才是對大眾的回報。 而今而後,自當以眾心為己心,以佛事為己事,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尚懇兩序諸師大力匡扶,教界大德長老、護法居士關愛護持,政府有關領導提攜 培養。」言畢,說偈云:

  圓應寶塔耀佛光,西林禪風現茸城。

  三十禪徒當立志,載載參悟印禪心。

  參加這次慶典活動的有關政府領導有: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曹斌,佛道處處長朱耀國,上海市國保局副處長平永祥,松江區委常委、區政協副主 席、區委統戰部部長張如皋,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紅星,松江區副區長房劍森,區統戰部部長王美新,福建省福鼎市統戰部副部長章國勝,福鼎市民族宗教事務辦 公室主任雷朝瑞等。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王永平居士,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學院院長、靜安寺方丈慧明 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龍華寺方丈照誠法師,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等也出席了慶典。

  此外,來自新加坡毗盧寺住持慧雄法師、香港特區淨蓮精舍法亮法師、香港《香港佛教》雜誌主編秦孟瀟居士,以及來自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地的 諸山長老能修、無相、松純、普仁、本性、界源、賢志、心平、立平、界讓、乘願、覺乘等法師與來賓共約一千多人參與了此次盛會。

  上午十時半,慶典活動正式開始。活動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龍華寺方丈照誠法師主持。松江區佛教協會會長、西林禪寺法主和尚性修法師首先致 辭。他說,悟端法師為人真誠,道心淳厚,頗有佛學造詣,又具有叢林管理經驗,乃西林禪寺住持之最佳人選。他殷切希望悟端「主持西林道場後,要發大心,發真 心,以弘法為家務,以道場為家室,……為法輪常轉,佛法駐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全部身心。」

  接著,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講話,他向悟端法師和性修老和尚表示祝賀,同時希望他「在今後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 的優良傳統,尊重老一輩,團結常住法師,緊緊依靠松江區黨政有關主管部門的領導,凝聚廣大護法居士的合力,將西林禪寺的各項法務、教務活動,以及寺院管 理,推向新的境界。」然後,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性法師代表國內諸山長老致辭,新加坡毗盧寺住持慧雄法師則代表海外的諸山致賀詞。松江區政協副 主席、區統戰部部長張汝皋代表松江區政府領導講了話。

  此後,由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曹斌講話。他指出上海佛教界所面臨的任務和要求:「當前,上海佛教所面臨的迫切任務是:如何通過多種渠道, 以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新一代愛國愛教的青年法師,特別是在廣大四眾弟子中享有威信,有較高領導藝術和深厚佛教文化造詣,堪當佛教界骨幹的青年法師。上海 佛教事業的發展,必須確立其在全國佛教界應有的地位。需要上海湧現更多的優秀青年宗教教職人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人才的發現、培養和造就方面,花更大的 精力,有更為有力的措施。」同時,對悟端法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始終牢記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宗旨,堅持以歷代愛國大德高僧所奉行的『將此 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優良傳統,嚴格要求自己,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高尚情操,陶冶身心,始終不渝地依法管理的理念,指導寺 院建設的實踐。特別要注重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懷,團結好寺院常住僧人和松江區的四眾弟子,在愛國愛教的旗幟下,在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道路上, 取得更大的成績。」

  最後,新任方丈悟端法師發表講話。他首先對所有光臨慶典活動的佳賓表示衷心的感謝。接著,簡要回顧了西林禪寺的歷史,和改革開放以來在性修老和尚的主 持下全寺僧眾所取得的成績,認為自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因此,悟端法師表示一定不負眾望,恪盡職守,「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立足本位,規範管 理,開拓進取,與時俱進,開創西林禪寺這一道場的新局面」。

  悟端法師的話音剛落,象徵和平與發展的和平鴿及五彩汽球騰空而起,翱翔藍天,預示著這座初建於南宋時期的古老寺院,在得新人後將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機會,重現歷史上少見的輝煌景象。

 
 
緣起與人心、人性
◎ 法 輝

 佛法內容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既含信仰,又含哲學;既含藝術,又含科學,亦含倫理道德。在如此眾多的特質之中追根溯源,那就是「緣起」。緣起是佛法的根本理論,依此根本理論而開展了佛教龐大的思想體系。

  緣起,簡單的說就是「因緣生起」亦即條件生起。「因」是生起萬法的正因,「緣」是生起萬法的助緣。大凡人事萬物的成就與損毀,都是有因有緣的。因緣聚 會時則成,因緣散滅時則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一不是一個因緣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譬如有人生病了,這可以探究出許多原因,如環境不夠清潔,個人先天體質較 差,後天營養生活習慣不好等,都是可能生病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之形成,又有許多原因。所以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各種因緣條件。

  既然我們是生活在緣起的關係網中,我們就必須以智慧來透視緣起,把握緣起,進而利用緣起,創造一個和善樂群的環境。祇要我們努力不懈,創造各種條件,使因緣具足,則生命的究極圓滿才能得以完成。要達此一終極目的,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首先要用智慧觀察身邊的一切是緣起法,而養成不卑不亢的謙和胸懷。

  一個佛法的修行者,應善於觀察緣起。假使成就了一件大事,他決不會沾沾自喜,高傲自滿,因為他深知世間的一切事情的成就,是仰賴眾緣,自己的努力祇不 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助緣罷了。如中國歷代各朝的開國皇帝,都是靠眾多上將、士兵、後勤糧運等共同完成其大業,而非是皇帝一人。可惜在眾人因緣具足下成其大 業的皇帝卻不懂得此一緣起法。於是恃才傲物,高慢自舉,甚至為保其權位而殘害患難的忠臣良將。另外,一個懂得緣起法的人,不論從事任何工作,他也不會自卑 自棄。因為他深深瞭解,一件事情的成就要具足很多因緣。即使事業失敗他亦能肯定自己的努力,在世間的緣起網中仍有重要的價值。所以一個真正懂得緣起法的 人,自己成功了固然不會顧盼自傲,失敗了也不會自卑自棄。

  二;其次要善於利用緣起法,而養成感恩和仁慈的良好心理。

  造就一件事物的因素既然是如此的複雜,哪一個懂得緣起論的人,必然會時時懷抱著深切的感激。因為他自身乃至他所屬所享用的一切,都是由眾多人心力勞力 的運作成果。譬如我們的三餐飯食,如細細的思維確確實實要感激很多人。感激為我購物烹飪的廚師,感激每日送菜、送米的勞工。感激耕耘的農人,碾米的工人, 運輸糧食的司機乃至貿易糧食的商賈。感激耕田的牛和機械,從而感激牛的飼養者,機械的設計師、製造者、貿易商……。

  一個修學佛法且懂緣起法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很柔和,舉止一定是很安祥的。因為他知道整個佛法都是調解心性、化解煩惱為目的。祇有心性柔和才能納受大 乘佛法。在佛陀傳記裡曾記載:阿說示的威儀深深吸引了舍利弗,並使舍利弗聽了阿說示所說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偈頌便當下大悟。所以一個真正懂得 緣起法的人,對人一定是很和善,他的容光必然是煥發著阿說示這般從容安祥、謙和雅靜的神采,對自己的未來亦充滿了希望。因為他確信,祇要因緣具足事無不 成。就是成佛一事,祇要具足聖者的教示,明師的開導,善友的提攫,個人的努力,都可以成就佛道。推而廣之,如果每一個人都深知緣起法,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 的幸福和諧。那便真正地實現了「此地遍是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理想境界。

  三;再次還要客觀地把握緣起法,而養成愛護眾生、關懷眾生的慈悲心。

修學佛法,觀察緣起的行者,對一切眾生都要懷抱著深切的關懷與慈悲。因為他深知眾生與及眾生生命之緣起因果關係。了知一切眾生在無量的時空當中互為父母兄 弟、妻子兒女。所以自然對一切眾生起憐憫心、關懷心、照顧心。既是遇到遭遇不幸的苦難眾生,亦能透視緣起觀察當是由於因緣一時的不夠理想。且會方便的給予 安慰及教導,祇要投入有利的因緣,情形必然會改變。譏笑與摒棄苦難的眾生,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會使原已不夠理想的情況更加惡劣。對於犯罪者,緣起論者也沒 有一棒子打死,雖然也贊成適度的法律制裁,但存心卻不是惡意的,而是仁慈的。希望藉著必要的苦切因緣來改造犯罪者的壞習性,保護其他人的財產與生命安全。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一名真正懂得緣起法的人,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必然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他必然是一個具有科學、哲學素養的人,又是一個充滿感性的、具有宗教、藝術素養的人。更是一個遵紀守法、道德素養很高的好公民,這就是佛法的偉大之處。

 
 
佛教啟導人心向善
◎廣 智

 一個信仰宗教的人,他對社會有責任感,像基督徒講博愛,佛教徒說慈悲。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為國家解除困難,給社會大眾安樂,救濟大眾的苦惱,拔除大眾的災難。

  佛教徒有很優良的傳統,總是勸人行善,給與大家方便的善事。現今,到處可看到佛教出版的雜誌、經書。佛教用文化教育來指導社會大眾,提升人類的道德觀、慈悲心,非常必要。這也是現代佛教對社會所提供的極重要的貢獻。

  一個佛教徒,他的人格、他的道德是良好的。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視人如己的心胸。如果他有了佛教的信仰,他就會為人間從事很多的慈善事業, 對人間做很多的服務,也為人間留下很多的貢獻,使人景仰懷念。在化人方面:用平等的觀念來美化人心,有了平等的觀念,我們就能尊重別人,幫助別人,就能守 法,就能與人分工合作;用慚愧的觀念來美化人心,慚愧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有了慚愧之心,就能恥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清淨、有所不善美。因為有 了這份慚愧心,所以能知恥圖強,改過向善;用感恩的觀念來美化人心,懂得感恩的人,表示自己富有。平時我們可以說好話,做好事,給人方便,給人歡喜來表示 感恩;用慈悲的觀念來美化人心,所謂慈悲,就是我保護你的生存,不讓你受到侵犯。幫助老弱,使老弱婦孺都有所依靠。救濟危難,扶持正義,仗義直言,主持公 道,這些都能美化我們的心。

  佛教的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信仰,生活便沒有立場,而失去意義。信仰,在生活裡面,不會感到沒有辦法,這樣生活自然美化。有信仰的人,對於困難、折磨,都能正確的面對,因此困難挫折對他們而言,已不是困難,而是邁向成功的礪石!

  佛教信徒對於工作,是負責勤勞,並且有服務的精神。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對工作的熱忱與服務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後輩學子很好的 榜樣。六祖惠能大師於五祖處參學時,躬操舂碓,苦作供眾,遂有傳法之美事。經中所謂「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閒是墮落。」即是這個道理。

  佛法很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所致。想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佈施、 愛語、利行、同事。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人緣,就是要我們不侵犯他人,不辜負他人,並且要多多予人方便,因為予人方便往往就是予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才能 使得他人樂意與你交往。

  生存在社會上,對於善惡,應該具有辨別清楚的判斷力。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自認為是不足輕重的善惡行為,應該謹慎才是。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佛教對於善惡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所講的道德,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佛教所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徒嚴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 妄語,不飲酒。五戒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合,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甚至由 於違犯五戒而做出違法之事,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有了五戒,社會就寧靜、安樂了,因此我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教的「十善」,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的快樂和舒適。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殺生、偷盜、邪淫。我們的嘴巴所造作的壞事有四樣,即:妄語、綺 語、惡口、兩舌。由我們的心所存著的壞念頭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這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 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是一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寒暑,要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就應當美化心靈,心靈改革須從個人身體力行做起,越有道德的人,愛心越擴大,甚而連親疏差 別都泯除,這就是民包物與、物我一體的胸襟,也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因此,要美化我們的心靈,我們必須從學佛開始。因為佛教是啟導人心 向善的。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淨化身心
◎德 浩

 喜聞 佛指舍利將來香港供奉瞻禮,這是香港市民的一大喜事,能得到佛指的慈光護佑,實屬千載難逢,借此祈福祈慧,進一步學習偉大佛陀的教誡,來消除我們的煩惱, 增長福慧,使身心康泰,六時吉祥。佛門裡有一首七佛通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經中曰:一切惡莫做,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 佛教。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由此我們看出止惡行善、淨化身心是佛教的根本主張,雖然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意義。三歲孩童皆 會知止惡行善的道理,但八十歲的老翁未必做得圓滿。因此看似淺顯,實際卻並不簡單,具有深遠的內涵。

  佛教主張慈悲利人,淵博的佛法也不外乎解除人們的種種苦惱與困惑。佛陀一生宣揚佛法,就是告訴人們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但安樂、祥和的解脫必須靠自己 的身心實踐,依照佛陀的教導身體力行,才能得到相應的清淨果。所以佛教教導人們去苦得樂,是有一系列次第、系統的進修過程的,當路程走完時,自然清靜的安 樂現前,而並非天上掉下餡餅,發不義之財。

  佛教是非常強調因果律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因為人們受苦皆惡因所至,佛經曰: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就表明了可以通 過修行來改變我們的身心,種善因必得善果,自然轉凡成聖。清靜的解脫必靠清靜的善因而得。佛言祖語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皆是自作自受,眾生苦苦的在輪迴中漂流,飽受痛苦,求其出離,而不知其正確的方法,甚至誤以作惡為解脫,反而造了來世的惡業,輾轉生 死,永不停息。幸得偉大的智者佛陀出世給我們教導,指示正知正見、如實的道理,猶如舟筏,我們才可依此而脫離苦海。這浩如煙海的教戒,歸納即為三句:諸惡 莫做、眾善奉行、淨化身心。祇要我們對此深信不疑,持之以恆的躬身實踐,終有一天會離苦得樂,達到永恆的安樂。而佛教把人的行為造作劃分為身、口、意三方 面,人們的種種的善、惡皆出於此,其中以意為根本。修行就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規範我們,使之正確。

  現在的人,尤其年輕人,一提學佛,就生妄想燒香磕頭,求佛保佑,一大堆。現在的人為甚麼會對佛教抱著這樣的妄想?實在是生活習氣使然。他們肚子餓了, 不是填飽就夠,而是要吃魚吃肉,越多越好,不怕吃剩一桌子;穿衣服,不是穿暖就夠,而是要穿外國名牌,越貴越好,這一大堆追求就是妄想,是求,是貪,我們 學佛,要從根本上改掉這些習氣。打坐、念佛,祇是學佛的外相。如果沒有平時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福德,即使打坐時能入定,可是一做事老毛病又犯了。要從根本上 改掉舊習氣,那麼我們就從根本做起,根本就是我們六根所在的地方。佛教把眼、鼻、耳、舌、身、意稱為六根,我們常說「六根清淨」,就是要求我們淨化日常生 活污染,祇有心行意念內外都淨,我們的內心就安寧坦然,無牽無掛。六祖在《壇經》裡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一個人能做到於內安寧坦然,於外 無牽無掛,這就是禪,這就是定。因此,我們要學佛修行,要改變俗世舊習氣,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就是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這是學佛的正道、大 道。真正的功夫,是我們平時的行善積福積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個人要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確實不易,這是真 功夫。我們平時行善做好事,修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並不全是求外在的福報,而是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充分體現了以戒為師的含義。作惡犯戒,有善 不行也犯戒。戒、定、慧三無漏之學,真正含意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也就是說,持戒功夫到了,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功夫到了,就自然而然入定了,就自 然而然發慧了。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是非常理智和正確的,你的這個不好的果是由相應的不好的因造成,若想離此苦果,就不造此惡因,苦果必然離你十萬八千里。因此自身的造 作起很大的影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走何路,任你選擇。佛陀是一個偉大的導師,指導我們,祂並不能拿走我們的煩惱,或送給我們開心,祂祇能告訴我們怎 樣會苦惱,而又怎樣會快樂,至於你要如何就要靠自己的作為了。佛門有句古話: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並非指你進了佛門,皈依或出家之後,師傅就不管你 了,而是說師傅指引你這樣做將會如何,那樣做將會如何,至於你要怎樣做,完全在乎你自己,所以修行靠個人。

  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祇有辛勤耕耘的人才會有美好的收穫,學佛也是一樣。止惡行善人人皆懂,但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為準則,躬身實踐的人卻並不太多,往 往流於習慣,隨順自己的習氣去行為,不知道就是這種習慣的勢力使我們受苦,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去除自己的錯誤,以佛陀的知行為知行,這樣才能得到永恆的快 樂。通過身不做殺、盜、淫,口不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不造貪、嗔、癡,如此的不斷薰習,廣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種種惡 習消滅,善行增長,我們的身心得到淨化,自然苦去樂來,得到永恆圓滿的樂果。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者的人生追求,既然如此,就應當依照佛陀的言教為準則,規 範我們的身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淨化身心,必趨樂果。

  今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香港佛教聯合會聯同香港善信、香港大公報及鳳凰衛視聯合發起,迎請佛指舍利來港供香港市民瞻禮。這是香港的一件歷史性的大 事,也是香港人的福報,得到佛陀真身舍利的加被護佑、增福增慧,借此我們更應依照佛陀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淨化身心。祝願香港在佛陀真身舍利的慈 光普照下,經濟復甦,人人安樂,更加繁榮興旺。

 
 
緣來緣去自在解脫

  傳 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菲國納卯龍華寺開山方丈上廣下範法師,度生法業,功德圓滿,於西元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十時二十分安祥於美國洛杉磯Queen of The Valley Hospital, West Covina醫院,他生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五日,享世壽七十有八齡,僧臘六十一載,戒臘五十八夏,染徒等率緇素四眾弟子隨待載側,稱念佛號,遵守律制,親待含殮。

  二○○四年五月二日(星期日)上午九時,假美國洛城阿罕布拉市世界中華殯儀館(225N. Garfield Ave, Alhambra, CA91801)舉行追思贊頌告別典禮。

  恭請美國紐約東禪寺退居方丈,浩霖長老封棺說法,後由贊頌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公祭宣讀祭文,由世界佛教僧伽會,世界華僧會, 中國佛教會以及美國各個教會寺院代表一一在靈柩公祭。參加祭奠的諸山法師有美國浩霖法師,台灣淨良法師,菲律賓正宗法師,印尼慧雄法師等四十多位法師,以 及二百多位信眾。追思告別典禮,由廣公生前執友印尼慧雄法師宣讀廣老的生平,由洛杉磯雪峰精舍監院淨華法師致謝辭,聖留法師為告別式起棺說法。信徒列隊, 沿途撒鮮花,為廣公靈柩送行。

  當日在金寶山墓園火葬場舉行荼毗大典,由淨良法師舉火說法。

  廣範法師靈骨舍利由洛杉磯雪峰精舍監院淨華法師率徒護送,於二○○四年六月八日清晨,自美國飛抵馬尼拉。在馬尼拉機場迎靈的有菲律賓徒眾和中國大陸親 友多人。是日上午,轉機飛赴菲國南島納卯市。在納卯機場,迎靈的有龍華寺能振法師,傳印法師及常住僧眾,龍華學校老師,納卯市信眾,組成長老送殯車隊,由 納卯機場到龍華寺,車隊緩緩而行,沿途公眾在警察指揮下,恭敬禮讓。車隊駛入龍華寺山門,由龍華學校,學生二百餘人列隊,合掌恭立,異口同聲,念誦南無阿 彌陀佛。龍華寺已佈置好莊嚴靈堂,正中挂廣公身披法衣之德相,慈祥和善,英氣傳神。左置廣公牌位,當廣公靈骨舍利之龕奉上佈置時,全堂誦經,魚磬齊鳴,稱 念靈山會上佛菩薩。隨即舉行普佛法會。

  二○○四年六月八日至十日,連續三天,在納卯龍華寺為廣公往生舉行大悲水懺法會。法會由專程趕來的香港觀音堂融靈老法師,上海靜安古寺德悟老法師,印 尼西禪寺慧雄大法師主法,參加者由美國、新加坡、台灣、香港、上海、馬尼拉、宿務等地專程趕來的廣公生前侶,道友,親友數十人,納卯市信眾,龍華學校,師 生二百餘人。法會莊嚴肅穆。

  六月九日,馬尼拉中文《世界日報》。出特刊紀念廣公圓寂。十日上午,在龍華寺菩提道場,舉行隆重追思贊頌大會。大會由菲律賓大乘信願寺監院傳印法師, 香港融靈法師,上海德悟法師主法。上會人士滿滿一堂,龍華學校,全體學生席地趺坐在菩提道場,兩廊下,約計二百多人。


廣範法師生平事略

  廣範法師,字照模,俗姓楊,一九二七年生於福建全州,十七歲投南安小雪峰寺禮瑞今上人為師,二十歲受具戒於普陀山,旋赴杭州佛學院深造。一九四九年夏,隨印順導師,續明,常覺諸師經廈門往香港,掛單於鹿野苑。

  一九五八年師南渡菲京,駐錫馬尼拉信願寺,受任監院之職,輔佐其師瑞今上人綜理寺務,近年復任副住持之職。六十年代,師為弘揚度眾,利樂有情,倡辦精進音樂團,曾作環島巡迴公演,以藝文方式布教,接引眾多青少年學佛深耕菲國佛法基業,貢獻闕偉。

  一九六六年,師因護法檀信獻地,為滿南部信眾之願,特於納卯市創建龍華寺,並附設龍華學校,引導信眾學佛,教育菲華子弟,不遺餘力。師對建築設計及雕 塑藝術頗具慧眼,見解超凡,如:馬尼拉信願寺殿堂之修造,能仁中學校之遷建,皆以堅毅無畏之精神達成其師所交付之任務。尤以納卯龍華寺之造型,最能展現其 建築風格,深受各方禮贊。

  師駐錫菲律賓期間,舉凡國際佛教之會議,諸如世界佛教徒友誼,世界佛教華僧會,世界佛教僧伽會,地點如港澳台,大陸,甚至歐美等國家,除陪同其師瑞今 上人出席外,亦多次代表菲國參加各種會議與活動,並擔任執行委員,副會長等重要之職,每於會中建言精闕,屢為國際間之師友所肯定,因其胸懷宏觀世界佛教之 融合與現代佛教之需求,對促進國際佛教之情誼與聯系,頗多貢獻!

  師於一九八零年間,為報師恩,特於淨華法師共創雪峰精舍於美國加州,傳大乘佛法於美洲,接引華僑信眾之學佛。期間,師常於東南亞各國弘化,廣結善緣。千禧之年,師因積勞多年,經師友奉勸,自移駐加州精舍,放下諸緣,謝絕應酬,安恬清修,以至終養。

  綜觀師之一生,淡泊名利,致力弘法,尊師至敬,不負所托;終生不蓄徒眾,自謙不足為人師,故常只身遊化于國際佛教之中。行事灑脫,待人接物,寬厚有 義,比如親建龍華寺與學校後,又全權交給他人經營管理,從不居功,可謂提得起,放得下之僧人本色。親朋好友,若有困頓,自告奮勇,相助無悔,由此足見師之 進德修業,實非常人能及,教人欽敬無已!

為廣範法師封棺法語
◎浩 霖

  三點星相似月斜

  生死成佛皆由祂

  一念來去都憑你

  兜率西方聽君遊

  今菲律賓納卯龍華寺 開山大和尚廣範法師 度生事畢 於甲申年春 三月初五日(四月二十三日)午後亥時入滅 生於丁卯年臘月(十二月)二十五日誕生 享齡七十八歲 僧臘六十一載 戒臘五十八夏 薙徒及四眾子弟 同稱經咒佛號 悉遵律制 事奉在側 特邀余前來 為法師封棺 又怎麼來道

  我倆同齡七十八

  相知已有數十春

  今朝特地來送汝

  奈你搶先而去了

      封!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大嶼山觀音寺福田組舉辦
甲申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2004年8月30日星期一)
供僧法會


供養地方:
香港大嶼山 廣東省雲門山大覺寺 安徽省九華山 
山西省五台山 四川省峨嵋山 浙江省普陀山 
四川省卓千吉祥獅子五明佛學院 四川省阿日札五明佛學院
四川省喇榮五明佛學院 福建省朝坑山天湖淨寺 
青海省玉樹縣覺拉密勒日巴寺 廣東省雷州市天寧寺

緣 啟:

  夫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農曆七月十五日供僧之舉,緣於盂蘭盆經,目連尊著,始得六通,以天眼觀見亡母餓鬼中,以缽盛飯往奉,食未入口,化成火炭。尊者 涕泣白佛,啟請救苦之法,佛陀教示七月十五,結夏圓滿,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承此功德,過去七世父母,獲得超生,離苦得樂。現在父母,福樂百年。 佛陀慈愍,教示救濟之法,福田組同人,年年奉行,遂成此供僧法會也。

  福田組義工將於七月十五日在大嶼山觀音寺出發,將供僧物品,送往全山各道場。而另十一處供養,各設千僧齋襯壹堂,並延請大德僧伽,於是夕施放瑜伽燄 口。觀音寺施放大蒙山壹堂,普皆迴向,十方法界,六道群靈,過去父母師長,得生極樂,現存六親眷屬,福澤綿長。並祝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祈願十方施主,諸 大檀越,慷慨捐助,共勷勝會。

捐款方法:

  可用劃線支票支付,(抬頭請寫大嶼山觀音寺)或將善款存入大新銀行-觀音寺戶口

賬號:13-700-31553存入後請將銀行收據及功德芳名寄往以下地址:

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13號1樓

觀音寺福田組供僧法會收

請寫上回郵地址,以便寄回收據。

查詢電話: 觀音寺 電 話:
傳 真:
葉素程 電 話:
傳 真:

(852) 2985 5238, 2985 5660, 2985 5368
(852) 2985 5378
(852) 9076 1033
(852) 2541 7118


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
「傳統與現代化——漢傳佛教的現代詮釋」

 新加坡佛教總會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光明山普覺禪寺、大悲佛教中心協辦的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傳統與現代化——漢傳佛教的現代詮釋」於六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兩天在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舉行。

  研討會於二十六日早上開幕,現任會長惟嚴法師主持會議,主禮嘉賓有新加坡佛教總會前任會長、本屆顧問隆根長老,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雲先生,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 香港寶蓮禪寺監院智慧法師, 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徐小躍教授。楊曾文教授、淨因法師和廣品法師作了基調發言, 來自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學術界及宗教界二十六位學者、專家分別在六場研討會中發表自己的論文, 就漢傳佛教的現代詮釋及意義,佛教戒律與僧制建設,佛教團體的管理以及佛教教育與修持進行探討。

  出席這次研討會的香港學者有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淨因法師、廣興法師、姚治華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柯群英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黃敏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譚偉倫教授、志蓮淨苑文化部馬少雄和李葛夫研究員, 來自中國的學術界代表有南京大學的徐小躍教授、賴永海教授和洪修平教授,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教授,而台灣則邀得鄭振煌教授、臺灣輔英科技大學田博堯副教授蒞臨參加, 他們均為國際知名的學者, 與會者近五百人,學術氣氛濃厚,實是佛教界與學術界以文會友的難得盛會。

二○○四年六月廿六至廿七日

《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
演講詞

尊敬的張雲先生、隆根長老、惟儼法師、李焯芬教授、徐小躍教授、各位學者:

  今天,本人與教界和 學界的諸位大德、國際知名學者,歡聚一堂,舉辦「傳統與現代化—漢傳佛教的現代詮釋」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感到十分榮幸,非常高興。在此本人謹代表寶蓮禪 寺對本次學術研討會的順利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向主辦單位、各協辦機構、在座學者們表示衷心的致意。

  新加坡佛教總會換屆 還不到兩個月,佛教界的盛事接踵而來:首先是光明山方丈廣聲法師陞座,然後是光明山舉辦的弘法大會圓滿成功,到會聽眾近萬人,場面莊嚴隆重,昨晚有幸參觀 光明山及出席歡迎晚宴,實是因緣殊勝;現在能成功舉辦這麼有意義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可謂法喜充滿,這不但表明新加坡佛教總會新一任領導班子,重視佛教 教育的睿智和遠見,而且亦說明大家的工作效力與精誠團結。

  本人和大家一樣,始 終堅信教育興教的理念。所以,寶蓮禪寺多年來一向重視佛教教育和弘法利生的工作,除了興建天壇大佛莊嚴國土外,多年來以培養僧材、弘揚佛法來完成諸佛菩薩 利樂有情的宏願。一方面在中國山區助建中國希望中、小學校近二百間,另一方面亦保送僧侶到海外受訓,不少已學有所成,並在高級學府教授佛學科目,其中分別 在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及德國哥廷根大學任教。他們把佛陀的智慧種子植根於青年學子的心靈,以期培養他們成為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應美 國三藩市市長的要求,寶蓮禪寺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派三位法師代表赴美弘法,讓全球更多的人從佛陀智慧中獲益。

  這次研討會的內容豐富,主題為探究漢傳佛教在當代社會多方面的取向。研討成果極具價值,定能為社會大眾福祉作出貢獻。最後,我衷心盼望教界和學界今後有更多緊密合作,在不久的將來,舉辦更多有意義的學術活動。

  在此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祝在座的諸位大德、學者身體健康、六時吉祥。

寶蓮禪寺監院 釋智慧

二○○四年六月廿六日


晉七所希望小學落成
紹根法師應邀親往剪綵
◎陳巧施

 月九日至十六日,筆者隨寶蓮禪寺紹根法師遠赴山西,為七所 希望小學進行驗收。同行者有捐款人陳小杏、葉欣欣善長。助學團先後走訪了垣曲、石樓、柳林、原平、寧武及夏縣等六個縣巿,為葉楊翠妤、吳偉星、華泰興、潤 珍、妙慈、潤弟、鄧禧等七所希望小學剪綵,並考察了九個教學點。

  山西的土地貧脊,十 年九旱,即使是七月份的雨季,也只是一星期一場雨。由於土地乾旱,所以形成當地特有的房屋——窯洞,就是在黃土高山中鑿開洞穴而居住,窯洞內不通水電,但 因有厚重的泥土阻隔,所以冬暖夏涼。當地盛產煤炭,焦化廠林立,造成嚴重的污染,加上氣候嚴寒,農民每年收入低至三百多元。近年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實施退 耕還林政策,農民交還耕地之後,政府提供米糧,農民沒有現錢,只有出外打工。不過由於地理所限,加上缺水,其它工業很難發展起來,本地無法提供大量空缺。

  由於路況惡劣,此次 助學團的行程經常受阻,原本可以承受五噸的公路,被載著三十多噸煤炭的車壓得凹凸不平,空氣亦瀰漫著煤灰沙塵。在開幕禮上,經常受到風沙吹襲,大家只有閉 眼合嘴等待,學童、村民就在這樣的環境生活。當助學團於晚上十一時許才抵達石樓縣的旅館時,旅館只有熱水而無冷水供應。原來那是該縣停水的首天,據說停水 會持續三天。除了水源不繼,還有全國性的電荒,這都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由於耕地減少,人口 嚴重分散,許多村校都只有十來個學生,學童上學往往要走四五公里的路。為了有效分配資源,政府實施併校,學童只有住在簡陋的校舍裡。助學團考察的危房校舍 中,包括有二百年歷史、由四合院改建的古老校舍,陰暗而不通水電暖氣的窯洞學校,下沉的泥巴學校。由於沒有暖氣設備,破舊的床鋪,即使有土坑亦負擔不起燒 煤費用,學童只有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以保暖。還幸當地有善心人士,為部分學童送上棉被。紹根法師有感學童在窯洞中上課,損害視力,加上有傾塌之險,答應捐 助其中四所重建,為莘莘學子帶來希望。其他危房校舍,有待各界善長熱心捐助。


觀音誕觀音七法會暨
三歸五戒通啟

  謹擇於 西曆七月廿九號至八月四號
農曆六月十三至六月十九日

  本寺為慶祝觀音菩薩 聖誕,舉行觀音七法會,由本寺監院智定法師主法,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社會繁榮安定,百業興隆。各界善信身體健康、業障消除,家庭和順,增 福延壽、六時吉祥。並超薦過去祖先往生淨土,冥陽兩利。又於西曆八月四日結壇當日下午五時三十分,施放大蒙山或瑜伽燄口施食法會。

  法會期間設置延生消災位,往生蓮位。(由一仟元至五十元不等),並特設供齋由二仟元至三佰元不等,香油花果隨喜功德。敬請盡早登記,法會在上午九時半開始,歡迎各界善信隨喜參加,共沾法益。

  本寺於西曆八月一日(星期日)敬設大齋結緣供眾,並於下午一時三十分舉行三歸五戒儀式,希各位居士踴躍參加,並發心贊助,功德無量!

定慧寺監院 釋智定謹啟

 二○○四年七月十二日


上海玉佛禪寺
第三屆覺群文化周緣起

  為貫徹覺醒大和尚提 出的「文化建寺,教育興寺」的寺院發展理念,積極推進佛教弘法交化工作,努力實踐「覺悟群生,奉獻社會」的寺院發展目標。本寺於每年九月中下旬舉辦「覺群 文化周」,邀請海內外大德、高僧蒞臨講學,同時舉辦系列文化活動。今年是本項活動舉行的第三個年頭,本屆文化周特邀當代著名高僧惟賢長老蒞寺講學,歡迎海 內外善信檀越撥冗蒞臨,共襄盛事!

  謹將本屆文化周的活動內容公告如下:

內 容/日 期

時 間

上 午(9:00-11:00)

時 間

下午(13:30-15:30)

9月19日

開幕式

演講比賽(預賽)

920

講 經

禪 修

921

講 經

禪 修

922

放 生

講 經

923

講 經

禪 修

924

講 經

千人拜懺

925

講 經

覺群學院居士班開學典禮 閉幕式


上海玉佛禪寺「覺群樓」
落成慶典系列活動通告

海內外佛教善信檀越: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 積極弘揚優秀佛教文化以造福社會,在覺醒大和尚的積極倡導下,本寺自新千年伊始,將「文化建寺,教育興寺」作為治寺基本理念,以「覺悟群生,奉獻社會」為 寺院終極追求。為此,先后創辦了《覺群》季刊、弘一圖書館、覺群學院、覺群編譯館、星期佛學講座、梵樂團、覺群沙龍等一系列弘法文化形式。為使弘法文化活 動有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舞台,我們於2003年3月在寺院7.8畝新辟地塊上開始動工興建「覺群弘法大樓」,2004年l月主體工程竣工,目前正進行內部 裝修,預計11月前完工。覺群樓的建造,將為本寺的弘法文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為了紀念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本寺擬定於2004年ll月9-17日 舉行系列慶祝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如意、平安、祈福、和平水陸空古祥大法會」、「覺群樓竣工剪綵」、「梵樂凈心四眾同覺大型梵樂音樂會」等項目。

  為讓廣大善信檀越隨喜參加,謹將活動內容及日程安排公告如下:

一、「如意、平安、祈福、和平水陸空吉祥大法會」
時間:2004年ll月9日至11月15日(公曆)(1l月8日下午3時灑凈)

功德項目:

(一)水陸總會首(萬字會首)一名:功德金:20萬元正。
(二)水陸副總會首(福字會首)二名;功德金:10萬元正。
(三)水陸會首(祿字會首)五名:功德金:8萬元正。
(四)水陸會首(壽字會首)十名:功德金:5萬元正。
(五)水陸會首(緣字會首)若干名:功德金:1萬元正。
(六)水陸會首(善字會首)若干名:功德金:8000元正。
(七)水陸會首(禧字會首)若干名:功德金:5000元正。
(八)水陸會首(金字會首)若干名:功德金:3000元正。
(九)外壇往生大牌位:若干名:功德金1000元正。
(十)外壇蓮位、祿位:若干名:功德金500元正。
(十一)外壇普利十方位:若干名:功德金300元正。
(十二)上堂大齋(10000元正)
(十三)福慧齋(5000元正)
(十四)如意齋(3000元正)
(十五)羅漢齋(1000元正)
(十六)雪花齋(500元正)
(十七)供花(100元正)
(十八)光明燈(100元正)
(十九)普佛(8000元正)
(二十)放生(3000元正)

二、「覺群樓竣工剪綵」儀程安排:
時間:2004年11月17日

儀程安排:

8:00時,來賓簽到;
8:30時,灑凈法會;
9:00時,慶典儀式;
10:00時,合影留念;
11:00時,午餐;
14:00時,梵樂招待演出;
18:00時,游覽市容,

三、「梵樂凈心四眾同覺大型梵樂音樂會」節目單:

1、開始曲:《玉佛晨鐘》;
2、合唱《三寶歌》、《覺群之歌》;
3、器樂三重奏《普庵咒》;
4、男聲獨唱《佛門詠嘆之梵道豎腔》;
5、女聲獨唱《觀世音菩薩》;
6、舞蹈《蓮花童子》;
7、二胡與合唱《送別》;
8、器樂大合奏《唐傳敦煌佛樂》;
9、男聲獨唱《華嚴三合》;
10、朗誦劇《九色神鹿》;
11、舞蹈《莫高女神》;
12、特邀著名藝術家獻演(節目待定);
13、佛誦細歌《新世紀獻歌》、《晨鐘暮鼓》

  熱誠歡迎海內外善信檀越撥冗蒞臨,共襄盛事!祈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社會安寧、世界和平!

上海玉佛禪寺謹啟
二○○四年七月二日


上海七寶教寺簡介

 寶 教寺始名陸寶院,創於西晉,距今近一千七百年,五代時,吳越王錢謬游謁陸寶院、賜王妃手書「金字蓮花經」為七寶之一,逐改名七寶院。后因江水噬岸、七寶寺 就由陸寶山向東三移其址。宋代初,七寶教寺迺到蒲匯塘北橫瀝港西,今七寶鎮所在地。七寶鎮因七寶教寺而得名,七寶教寺名聲顯赫,七寶鎮也隨之繁榮。七寶教 寺的伽藍就是七寶當年舍宅為寺的張澤。宋真宗皇帝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賜「七寶教寺」匾額、遂為正宗禪林。元朝七寶教寺高僧敬公、曾被皇帝召 赴京城,袁凱著有送行詩。隨著教寺的興隆,歷代文人每流連忘返,并有吟詠,如趙孟、楊維楨、袁凱、屠隆、陳眉公等,均有七寶詩文傳世。趙孟的「七寶寺」一 詩,是現存最早的詩,詩曰:「探奇來寶地,名剎冠叢林。院設機云代,經描吳越金。霜鐘清惊鶴,池竹綠浮琴。投綬堪元論,桃源莫浪尋」。詩中反映了七八百年 前的七寶教寺,那梵音繚繞,鐘聲清越,導人心靈凈化的氣氛是多麼感人啊!七寶教寺極盛時佔地四十餘畝,另有寺河六畝,各種建築一千餘間。寺內有荷花池,竹 林、梅圓、五代檜、羅漢松等名貴樹木。一八六二年被譽為「郡東第一剎」的七寶教寺,不幸毀於兵燹,千年古寺夷為平地。現在,幸逢人民政府英明領導,國運昌 隆,決定重建七寶教寺,恢復七寶教寺的建築,我們敦請香港著名建築設計師俞宗翹先生設計,其特點是揉合漢唐以來早期古寺建築為基礎,充分使用現代工藝和材 料,繼往開來,建成與時俱進的新世紀佛寺,建築群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僧寮、客房等,并配以七層寶塔,莊 嚴雄偉。整個塔寺處於精美秀麗的百花園中。在這莊嚴清凈的佛國中,宏揚佛法,凈化心靈,祝福社會,國富民安。信步園中,心曠神怡,靜坐石墩、雜念俱消。七 寶教寺是講經說法、念佛參禪的最勝道場。

募集上海七寶教寺
建寺功德金緣起

  上海七寶教寺創於西 晉,宋真宗皇帝於大中祥符元年,敕賜《七寶教寺》匾額,距今近一千七百年。現於上海閔行區七寶鎮七寶公園內恢復。全寺建築面積七千六百平方米。另建寶塔一 座高四十一米。塔寺周圍有三十八畝的花園環抱。它與七寶古鎮相鄰,形成在閔行區內的上海重要景觀之一。寺塔建築,以漢唐古寺建築為基礎,充分運用現代建築 技術和材料。形成二十一世紀的與時俱進的現代寺院和寶塔。它是上海市第一座新型的現代風格的園中寺。凡是見過七寶教寺的人士都異口同讚,這是上海的新型佛 寺。它是宏揚佛教文化,講經說法,敬香拜佛,祝福超度,過好宗教生活的理想寺院。敬請善信,護持三寶,慷慨捐助,共囊盛舉,功德無量。

上海七寶教寺 敬啟


贊助古晉佛教居士林出版刊物
《當代世界佛教》、《世界宗教源流》、《佛教的死亡教育》
即將出版,歡迎大眾踴躍贊助助印!

 本林林長蔡明田居士著作的三本新書——《當代世界佛教》、《世界宗教源流》、《佛教的死亡教育》即將出版,為了讓這三本書能達致流通社會的目的,以分享蔡林長對當代佛教、世界宗教和佛教死亡的認識,因此公開讓大眾、社會團體以贊助或訂購的方式認捐,此三本書簡介如下:

《當代世界佛教》

  445面,彩頁30面,此書介紹各國對佛教傳承和發展過程所表現的佛法意識形態。佛教的傳承複雜,因地區、種族、文化思想的不同,禮儀儀式差異,不同時代的觀點,和對原始佛教教義詮釋的深淺,形成各地不同的佛教傳承。

  此書之內容涵蓋了世 界各地的佛教,目錄有:(l)釋迦牟尼聖像、(2)釋曉雲法師題字(3)釋一誠法師題字、(4)馬遜博士序、(5)鄭振煌教授序、(6)自序、(7)佛教 的緣起、(8)當代中國佛教、(9)當代西藏佛教、(l0)當代香港佛教、(ll)當代澳門佛教、(12)當代台灣佛教、(13)當代印度佛教、(14) 當代尼泊爾佛教、(15)當代孟加拉佛教、(16)當代斯里蘭卡佛教、(17)當代日本佛教、(18)當代韓國佛教、(19)當代歐洲佛教、(20)當代 美國佛教、(21)當代加拿大佛教、(22)當代緬甸佛教、(23)當代秦國佛教、(24)當代柬埔寨佛教、(25)當代越南佛教、(26)當代菲律賓佛 教、(27)當代新加坡佛教,(28)當代印度尼西亞佛教、(29)當代馬來酉亞佛教及(30)後記。

此書訂價馬幣25/一本。贊助馬幣l00/贈送4本,以此類推。

《世界宗教源流》

  225面,彩頁20面,作者是希望通過此書讓信眾在掌習佛法的當兒,了解世界宗教,通過了解世界宗教的發展史,加強對佛教的歷史過程的認識,如此可掌握佛法的學習,深入佛教文化,對學習佛法更能順暢,所謂知己知彼是也。

  此書的內容包括: (1)釋曉雲法師題字、(2)釋一誠法師題字、(3)釋寂晃法師序、(4)馬遜教授、(5)鄭振煌教授序、(6)自序、(7)薩滿教、(8)埃及宗教、 ⑼(9)巴比倫宗教、(10)古波斯襖教(11)古印度吠陀教、(12)婆羅門教、(13)印度教、(14)佛教、(15)中國神道教、(16)西藏苯 教、(17)日本神教、(18)耆那教、(l9)摩尼教、(20)猶太教、(21)基督教、(22)天主教、(23)伊斯蘭教、(24)錫克教及(25) 後記。此書訂價馬幣18/一本。贊助馬幣l00/贈送6本,以此類推。

《佛教的死亡教育》

  250面,彩頁20 面。佛教對死亡的認識和過程是獨特的,是證悟的大修行者在甚深禪定中諦觀到的。不是一種理想的學說或幻覺。這本書可分為九章,其中包括(l)自序、(2) 貝諾法王序、(3)鄭振煌教授序、(4)阿者梨黃英杰序、(5)佛教的死亡教育、(6)喪事、葬禮之起緣及其改變、(7)葬禮的改革、(8)簡化葬禮的建 議、(9)佛教之喪事葬禮、(10)佛教喪葬儀式之改革、(11)臨終關懷生前契約的推動、(12)啟建彌陀苑緣起、(13)臨終關懷及(14)附錄了台 灣蓮花臨終基金會陳榮基醫生撰之安寧照顧。資料可謂非常完整和豐富。此書訂價馬幣20/一本,贊助馬幣100/贈送5本,以此類推。

  助印者芳名將附錄在書內以表揚印書的功德。

  古晉佛教居士林
  Kuching Buddhist Society
  Lot 1912, Jalan Laksamana Cheng Ho,
  P. O. box 1775, 93736 Kuching,
  Sarawak, Malaysia
  Tel: 082-428689 Fax: 082-243628
  URL: http://kbs.cdc.net.my/
  E-mail: kchbs@po.jaring.my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