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1期
2008年10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懷念元果長老
慶祝國慶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九週年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五十九週年大會獻辭
◎覺光長老
知恩報恩
感恩 世界更和諧 ◎宏明法師
整理:劉啟智
生命本源
恒度體內萬億眾生 體內體外普皆一如 ◎高士其
佛經淺探
《佛說無量壽經》淺探﹙上﹚ ◎智 海
佛教樂曲
佛樂佛曲的力量 ◎張冬雲
論 文
《護生畫集》中的佛教生態倫理思想﹙上﹚ ◎王振鈺
寺院殿堂
法堂與禪堂的功用 ◎思 齊
懷念同胞
佛佑中華
—— 深切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
◎盧志偉(果澈)
懷念高僧
《印光法師文鈔》讀後記
—— 從《文鈔》看印師的德行
◎呂沛銘
禪境趣談
活見鬼了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奧運激情 ◎楊 釗
助學貸款的效應 ◎林子釗
懷念高僧
圓瑛大師與上海普濟寺、
靜安寺改制的因緣
◎夏金華
遊覽弘一法師紀念館及靈塔 ◎劉賢心
愛國愛教的典範 可歌可泣的一生
—— 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讚
◎朱 哲
焰口起源
略說「焰口」的起源與內容 ◎思 齊
朝禮名山
九華山圓滿法會記略 ◎風雨洗塵
九華山晨空奇觀
—— 記月光菩薩驅霧掌燈
◎世 明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懷念元果長老

元果長老在一九九八年農曆八月初四圓寂於香港福慧精舍,雖然捨報西歸已經十年之久了,但記憶中仍是歷歷在目。記得十年前的十月三日出殯,是覺光長老說法封棺,永惺長老說法起火。如今雖然已過十年了,佛教界高僧大德、四眾弟子對於長老仍是萬分的懷念,並沒有因為隨 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了,為了紀念元果長老,於九月六日舉行了緬懷追思紀念法會;眾弟子又為長老出版了十週年追思紀念文集。

我與元果長老有緣相識於一九五七年,曾有一段時間同住北角英皇道麗都大廈,因此我們有機會經常見面交談,年紀相仿,志向相同,故感情非常好。元果長老為人 隨和、寬厚仁慈,印象中總是手持念珠默默念佛,精進修持,深得四眾弟子的敬仰。他不僅自己參學嚴謹,精通律藏,為了弘法利生慈悲濟世之行願,以出世的精神 作入世的事業,發揚人間佛教思想。中興道場「創辦香港福慧精舍;創辦菲律賓崇福寺;重建夏門白鹿洞寺」。興學育才「創辦泉州女眾佛學院」。救死扶傷「創辦佛教福慧針灸中醫院」,為病苦者免費贈醫施藥。又關心社會慈善事業,扶危濟困、修橋舖路、建校助學、放生謢生。曾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兼弘法主任,期間一直負責統籌每年一度的清明法會的法務工作而盡心盡力。

為了啟導眾生明白佛教的道理,弘揚佛教文化事業,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與覺光、松泉二位長老及本人合力創辦《香港佛教》月刊,並三人各籌資十萬元作為基礎。 創刊至今,曾經歷不少艱難困苦,但從未停刊,以文字般若弘法,令法水得以流傳。《香港佛教》從一九六○年六月創刊至今將近五十年了。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魄 力和毅力,是不可能支持到今天將近半個世紀。回想當年共同商討出版《香港佛教》彼此達到共識,覺光長老任社長,松泉長老任發行,元果長老任督印,本人任主 編。然創刊不久,編者因私事曾一度離開香港,當時給本刊帶來了很大的困境,由元果長老挑起編校重擔,而未使本刊夭折,元果長老為《香港佛教》弘法宣傳作出 了很大貢獻,功德無量。如今《香港佛教》在諸佛菩薩的謢持下越辦越好,受到各方的好評。借此機會,編者代表《香港佛教》感謝海內外各方的支持與鼓勵。為了 續佛慧命,本刊園地公開,無門戶之見,無區域性限止,祇要是正知正見,弘揚佛法的文稿,本刊一律歡迎樂於刊登。

《香港佛教》創辦人之一的元果長老雖然離開我們已有十個年頭了,但他的弘法精神在香港佛教的歷史上寫下了永不磨滅的一頁,我們永遠懷念和紀念他。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九週年

香港宗教界人士於九月十六日下午六時假座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八號龍堡國際賓館胡應湘堂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九週年國慶聯歡,內容有致國慶祝願辭、各宗教代表獻賀詞及宗教書籍交流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李少光局長、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雷潔玉女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趙建政處長應邀主禮。主席團主席湯偉奇先生致歡迎詞後,由大會秘書長吳耀東先生宣讀「國慶祝願辭」,各宗教代表獻賀詞,主席團陪同主禮嘉賓、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雷潔玉女士一起上台與台下香港宗教界朋友約四百人共同舉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宗教界國慶祝願辭全文如下:

「奧運偉績甫過,國慶佳辰又至。香港宗教界同人虔祝國家建設繁榮進 步,人民生活幸福,兩岸和平發展。回顧本年五月,四川地震為災,傷亡慘重,國家領導人以極速時間到達災區,激勵軍民奮力救援,十餘萬解放軍排除萬難,備嘗 艱險,受到舉世讚揚。全球華僑及全國各地群眾踴躍捐輸,支持救災及重建災區工作,團結愛國之高尚精神,至為可貴。領導人以多難興邦策勉國人,意義深長。祝 願國人倍加努力,作出更多貢獻。今夏喜見兩岸簽署協議週末包機通航,多年願望達至成功,朝?和平統一之途邁進。香港宗教界同人將必致力於團結和諧之合作精 神,為促進社會福祉而努力。」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五十九週年大會獻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保安局局長 李少光先生、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 雷潔玉女士、

中央駐港聯絡辦 趙建政處長、

各位宗教領袖、各界來賓、各位宗教界的朋友:

今天,香港宗教界聯合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九週年大會,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和全港佛教界人士,向出席盛會的各位長官、各位嘉賓、各界朋友,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親切的問候。

紀念今年的國慶,本人認為有三大特殊的意義,值得我們永久記憶︰

第一、舉世矚目的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盛大舉行。中國體育健兒贏得五十一面金牌,奪取獎牌總數一百枚,金牌總數世界第一,成績斐然。展現了民 族精神、展示了大國崛起的英雄氣慨和時代風貌。香港作為這次奧運的主賽場之一,馬術比賽在香港舉行,非常成功。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獲得了全世界的一致認同 和普遍好評,這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和熱烈祝賀的。

第二、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香港宗教界,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行善不落人後,積極救助,捐款捐物,人力支援,全港大動員,愛心永存史冊。香港人的愛國愛民之心,再一次感動世界。

第三、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第十一年,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正確方針不動搖,香港社會雖經受了各種考驗,但仍然保持穩定繁榮,建設有目共睹。我們六大宗教始終團結合作,為香港繁榮穩定,為社會和諧發展與廣大市民的心靈依歸作出了我們各自的貢獻。

最後,恭祝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香港社會和諧,人人安居樂業。各位身心康泰,六時吉祥,福慧無量,多謝各位﹗

 
 
感恩 世界更和諧
◎原作:宏明法師
整理:劉啟智

前 言

《感恩,世界更和諧!》是宏明法師專誠為香海正覺蓮社社屬學校老師們製作的一張「佛學分享」光碟。事緣蓮社於本年度學校新學年開學前,舉行了社屬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暨聯誼日,當日蓮社十間包括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及幼稚園等四百多位老師都出席了,身為蓮社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的宏明法師更在會上的「佛學分享」這一環節中播放了他親自製作的一張光碟,以悠揚動聽的旋律,襯托以幽雅美觀的畫面,尤其令人雋味動心,如詩般的文句,發人深省的禪理,呈現在眾多的知識份子前,讚歎之聲不絕於耳,現在徵得法師同意,轉錄全文,以饗讀者,同享法喜。

 

心存感恩,世界會變得很大、很廣闊!

因為你我同在藍天下,心中都別有天地!

心存感恩,世界會變得很小,很精巧!

因為你我同住地球村,本來就是一家人!

甘泉在腳下

我們總是想往外走,往前走,

希望走出一個自己的天地。

人生如同遠行,

無法選擇世事,無法拒絕滄桑。

抱怨總是那樣的徒勞無益。

精神家園的豐盛,需要心靈雨露的滋養。

尋找甘泉的動力,緣於我們正處身荒漠。

 

感恩是一種心境!

由內而外本能的自覺,沒有任何附帶條件。

發自內心的光明,照亮別人,更能照亮自己。

不斷地挑戰自我。

知足、惜褔、包容、謙卑、尊重他人……

一路伴隨。

如果無法戰勝自己,祇能停步不前!

 

感恩是一種責任!

子女感恩父母,天經地義;

學生感恩老師,順情合理。

其實

為人師長者亦應感恩學生,

有了他們,

你才有華枝春風,桃李滿園的喜悅!

為人父母者也應感恩子女,

有了他們,

你才有守望家園,成龍成鳳的期盼!

 

和諧是一種藝術。

山因水而顯得更為蒼翠,

水因山而顯得更為清澈,

天空因山水相融而顯得更為湛藍。

人因有一顆覺察的心,感恩的心而顯得更美麗。

構築單純,簡約、純淨、空靈剔透的生命圖景。

這是心的境界,

和諧生命的境界。

 

路在何方?

人的最大無知,是對生命的無知,

歸根結底是對自心的無知。

路在腳下,更在心上。

心的方向,決定路的方向!

感恩的剎那 世界因此而改變

世界和諧,

沒有功利、暴力和危機;

身心和諧,

擁有健康、平安和幸福。

心靈的磁盤空間,

需要我們經常及時地清理。

智慧和慈悲與日俱增,

因果是永不褪色的記憶。

 

有些事情,不是因為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信心。

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有些事情才難以做到!

 

過去,自然經過遠去,無法追回;

未來,當然尚未到來,不可希求。

人生旅程的一來一去中,我們能把握的僅僅是現在,

現在,就是現實存在!就是當下這一刻!

我們萍水相逢,

在生命的長河中惜緣同行……

 

帶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吧,您將一路祥和愉悅!

想得到甚麼?

祇有感恩人生,才能享受人生

真正的幸福其實不在彼岸

當你一旦啟航,就已經開始計劃歸程。

在這個航程中,要學會照顧自己,並且耐得住寂寞,

重要的是首先照顧自己的心。

不論風大浪大,你都是自己的主人,

也祇有你,才是自己唯一的真正的主人。

 

害怕寂寞嗎?

人有時是需要寂寞的,

寂寞不等於無聊,更不意味消沉。

因為躁動,我們需要感受寧靜。

那是養心的功夫。

美麗的往往是寂寞的,

默默地在僻靜的一角,

幽然綻放,香遠溢清。

 

守護和諧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懂得感恩的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感恩天、地、人……

感恩周遭的一切,同時也感恩自己,

感恩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每一次感恩,都是一次播種。

播種了不一定都發芽。

不播種永遠都不會發芽。

 

荷葉終會凋零,蜻蜓也將飛走。

當佛陀拈起這朵花時,告訴我們: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那麼就改變自己。

改變可以接受的,接受不可以改變的。

 

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

但千萬不可失去無限的希望。

人生是一個追尋和探究,而不是一個欲望和奢求。

 

將我們的每一片刻,都變成一個永恒。

變成一個美、一個愛、一個快樂、一個感恩、一個和諧。

 

感恩的當下,淨土現前;

當下的感恩,天堂不遠。

頂天立地的灑脫,

微妙莊嚴的神聖。

雲的態度,月的精神。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世界更和諧,感恩!

 
 
恒度體內萬億眾生 體內體外普皆一如
◎高士其

人云:「不為名相,便為名醫。」「蓋治一國者若夫一身,治一身者若夫一國。」猶文殊菩薩,昔為大國主,普令二十億眾生俱皆成佛。由此而觀,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一個大國主,修好自己就是恒度萬億眾生。

我們有幸得為人身,非僅主宰自己的生命,而且主宰體內萬億眾生的生命。自然科學可以用一個細胞克隆一個自我、亦為非自我。無數個細胞可以無數個自我、非自我。而作為大科學的佛學——更是可以克隆無數億的分身自我、化身自我,非分身自我、非化身自我。

猶如釋迦演法華,百千萬億十方分身諸佛,聞訊皆從彼佛國世界而來,一一遣侍者問訊世尊。《地藏菩薩本願經》亦云, 「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獄分身地藏俱來集在忉利天宮……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亦如《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道:「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豈謂人的生命如是,世界亦如是,正如:弘法寺臥佛殿的四面鏡壁所顯示的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一樣。

同時,量子力學的原理也告訴我們:一個粒子可能存在多個地方,甚至在多個時空中同時運行。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由無數的粒子——細胞組成,故人亦然。

我在時空中行走,同時我生生世世的體內細胞眷屬,亦在時空中獨自行走。它們不僅聽從本源我的感應與指令,亦聽從上師的本尊本源的感應與指令,聽從宇宙時空的諸佛本源的感應與指令,聽從法性、法性土的本源的感應與指令。

此外,我還有世世代代的子孫相續,我還要恒度無邊無量的外在眾生。一如釋迦世尊,恒度數千萬億的眾生一樣。

但自己的無數分身、化身——於各時空行走的體內眷屬,是否能夠脫離整體而不下墮,則為非常重要,因為下墮就淪為了其他的眾生。但其他眾生與你本來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更遑論是來自本源一體的關係,是本源一體而流出的關係。

自然科學證明,一個人的身體與生命是由上百億的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等組成。亦佛教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諸法皆為因緣和合而生,包括人身上的寄生與附體:寄生是物質的有形生命,比如形形色色的寄生蟲,包括有益菌、有害菌等等。附體則是精神的無形生命,包括冤親債主,普皆附著在某一臟器,某一部位而導致某一種疾病。

用現代社會來形象地比喻,人體內的生命亦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此生固有的、二、外來流動的、三、於此留學的、四、申請定居而移民的,五、非法偷渡與流竄的。因此,也必然存在矛盾與糾紛、抗爭與鬥爭、排外與接收。

但不管怎樣,你的身體應當是一個佛國淨土,讓自身的居民、外來的移民、就讀的留學生、非法進入者與入侵者俱皆感受到高尚、清靜、莊嚴與智慧。

故言傳身教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大眾而言,也是對體內世界的大眾而言。

前不久,我曾云:「人與生命在地上,神在宇宙時空之內,佛在宇宙時空之外」

於今亦可說:「我的自身佛——法身在宇宙時空之外,不生不滅、無形無相,而如如不動;我的自身神——報身在宇宙時空之內,安享尊榮、讚歎與智慧;我的物質身——化身則在世界的大地上,恒度體內體外的無數芸芸眾生」

總而言之,宇宙時空祇有一個心——絕對心,宇宙時空祇有一個身——絕對身,宇宙時空祇有一個身心——絕對身心。

這也是包含和平、和諧的佛教大和合思想與精神的來源。從一點而論,它超越了世間的一切宗教、科學與哲學。

 
 
《佛說無量壽經》淺探﹙上﹚
◎智 海

容提要: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無非是令眾生以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恢復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說要「就路還家,圓成佛果」。 佛陀度生心切,恐怕眾生根器不同,業障惑重,特於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宣說門余大道,即此信願力外,兼仗佛力的念佛法門,淨土法門,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眾 生咸收。淨土法門以《無量壽經》為綱領,《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 指歸也。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而且詳陳苦樂,照真達俗。是以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的一部經典。淨土學人不可不知,念佛修道 不可不學,學人有幸得讀此經,並進行了系統學習和研究,今謹將該經綱領及其要旨,分別整理於下,便於大家共同學習,後學學識有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仰 祈諸方大德指教為盼。


一、《無量壽經》的說時和在淨土經論中的地位

《無量壽經》究竟是何時所說的?在歷史上並沒有很確切的答案,從許多經論分析來看,該經應該是在五時八教的「方等時」說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其四十九年的教化中,最初十二年的「阿含期」,祇講了小乘經論,並無提及淨土,待得後來弟子們的根性提升了,在接下來的「方等期」才 說出淨土三經。首說《無量壽經》,此經為淨土諸經的綱要。淨土三經者,一《佛說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佛經》、三《佛說阿彌陀經》,淨土三經,都是使一 切凡聖,同事修持、持佛名號、以離娑婆、圓證菩提。《無量壽經》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大寂定時,與聲聞、菩薩等說出的。在該經的一開始就說:「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無 量壽經》被古德稱為淨土第一經,蓋由於經中宣示:彌陀因地之殊勝大願與精進行持,極樂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輩往生之條件與正因,娑婆穢土之五惡痛燒,一乘願 海之不可思議,萬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為體,圓明具德事事無礙為相用;廣攝一切善法,普度九界眾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稱頓教,因最易最穩出三 界而號易行,一切含靈依此度脫,當來經滅獨留此經。

《無量壽經》在中國、香港、臺灣、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廣為流傳,其地位居淨土諸經之首。古德高僧稱讚此經者不勝枚舉,不過都一致稱此經為淨土第一經, 又稱根本經,又名大經。古德把《無量壽經》稱大經,《觀無量壽經》稱觀經,《阿彌陀經》稱小經。又稱中本華嚴,大本華嚴就是《華嚴經》四十卷,小本華嚴是 《阿彌陀經》。還有古德說:「無量壽經是小本的華嚴經,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 而《華嚴經》廣博淵深,系佛為諸位法身大士說成佛之法門,素稱諸經之王,而今《無量壽經》即是《華嚴》之縮影。由此可以看出,無量壽經的地位和華嚴經的地 位一樣高。唐朝日本道隱大師也說:《法華》、《華嚴》是本經之導引。這一句話也就是說,《華嚴》跟《法華》我們尊稱為經中之王,它是《無量壽經》的引導, 真正的歸宿是《無量壽經》。如果以佛經三分來說,《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如此可知這一部經在佛教裡所占 的地位。道隱大師還稱讚此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蓋因此經不僅為淨宗綱要,實為世尊一代時教之指歸也。《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蕅益大師贊本經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又日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 謂《華嚴》《法華》兩經祇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 頓,本無高下。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饑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至 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 稱本懷。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 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二、《無量壽經》的傳譯與會集

《無量壽經》是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 在中國前後翻譯過十二次,其中五部現存,七部失傳,此稱為「五存七缺」。現做成表格,以便大家參考和學習:

 

號碼 經 名 卷數 時代 譯 者 存欠
1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後漢 安世高
2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後漢 支婁迦讖
3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
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
二卷 支讖
4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曹魏 康僧鎧
5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曹魏 白延
6 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西晉 竺法護
7 佛說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 二卷 東晉 竺法力
8 新無量壽經 二卷 東晉 覺 賢
9 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 寶 雲
10 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 曇摩密多
11 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菩提流志
1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趙 宋 法 賢

 

宋元而後,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為難。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 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因不慊王會,又取康譯刪其繁冗,節為一本,謂可救龍舒之失。夫龍舒之誤在所會四譯之中,二林節刪僅限康本一譯之內,為例 不侔,雲何補救?魏默深居士復取五種原譯融會為一,文字簡潔,遠過龍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復不免。最近鄆城夏蓮居居士,又會集漢唐宋五種原譯,名為《佛 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學界尊宿稱為後來居上,可補王彭魏三家節會之失,然亦有人謂佛經不可節刪,以免後世改經之流弊。總之現存在大經五種原 譯之外,尚有節會四本,而猶未能普遍流通者,古德所謂:「眾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每憶斯言,不禁感慨系之。大經五種原譯之本,雖然互有詳略,而佛說要旨,綱舉目張,有條不紊。

現存五本中,曹魏時期康僧鎧譯本教之詳細、系統,所以當前多流通此本。


三、《無量壽經》序、正、流通 三分的綱領

無量壽經分為兩種題目,一通題;二別題。此經「佛說無量壽」為別題;經字為通題。通者通前通後,此為通別一對。此經始終,文別有三。一者序分,二者正宗分,三者流通分。

1、序分:從開始至對曰願樂欲聞,是為序分。序分是表明開說本經之狀況的部分,分為證信序(通續)、發起序(別序)兩種。證信序是證明此經 文沒有錯誤,以使末世眾生起信之序文的意思。此序是一切經典共同的形式,所以也叫通序。證信序是說明釋尊於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一萬二千聲聞及菩薩眾在一 起。其中主要?述菩薩眾從降生至成道之經過,及讚揚成道以後的成就,即開說本經的法座上,德行崇高的聖者充滿的盛況。

2、正宗分: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已下,是其正宗分。謹按大經正宗分,宣說無量壽佛依正莊嚴,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而究其要旨,以所行、所 成、所攝三大端,可以賅括無遺。雲何所行?宣說法藏比丘,本所起願,本所修行。雲何所成?說今所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雲何所攝?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 國。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在於內容,則超勝獨妙,應有盡有,超出《觀經》、小本之上,所以淨土宗向以大經、《觀經》、小本三經為根本經,而不知大經又為根 本中之根本也,行人不可不悉心研讀耶。

3、流通分: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其流通分。謹按大經流通分,本師釋迦世尊,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此大經,囑咐繼承法運的彌勒菩薩,一則曰:「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再則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湣,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三則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乃至「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總之,世尊悲心痛切,慈愛眾生,如同一子,語重心長,字字血淚,若少具人性者讀之,無不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也。﹙待續﹚

 
 
佛樂佛曲的力量
◎張冬雲

著科技網絡的發展,很多寺院和大德也紛紛利用網絡進行弘 法,電腦也已普及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很多居士利用上網查詢交流佛法,可以通過網絡聞思到在現實中難以聽到的寶貴開示。為了迎合眾人的需求以及在網上弘 法,很多法師在聊天室開設講堂說法度眾;網頁上也可以聽到法師或者居士們念誦經典的錄音。其中,很多人喜歡聽一些佛曲或者是心咒之類,這樣,可以使心情沉 浸在對佛法的喜悅當中!

其實,像「大悲咒」等等很多佛 曲在網上都可以找到欣賞,由於大悲咒的普及,梵唱、漢唱、藏唱等等有很多個版本,適應各人的不同需要。不僅如此,各佛號心咒也都可以下載來聽,有寺院版 的,也有個人演繹版的,總之各有各的特色,聽了都能受到利益。閒時聽聽佛樂佛曲可以清靜我們的身心,去除一些不快的煩惱。佛樂佛曲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也 是度人的一種方便之法。不僅是佛樂,就是一些愛國之曲也有很大的力量。以前國難當頭的時候,一些愛國人士嘔心瀝血創作了一首首的愛國救國之歌,激勵了無數 的愛國人民鼓起勇氣進行不懈的抗爭。而佛樂,則更能激發我們潛在的佛性,時時憶念三寶的好處。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常有天人奏起天樂相伴以為歡喜。《佛說阿彌陀經》中也記載了佛樂的作用:「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此可見,佛樂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這是無可置疑的。

筆者所接觸的居士中,有些就是因為聽了動聽感人的佛歌而來瞭解佛教,進而深深地皈信三寶,成為一名虔誠的佛弟子。寺院中的鐘聲,鼓聲,以及引罄聲都可以交 織成一首撼動人心的佛樂。因為佛樂佛歌的力量如此之大,現在樂壇上的流行歌手們紛紛演唱佛歌,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因為很多紅歌星的英年早逝,使得大家 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很多歌手都皈依了三寶用歌聲來弘揚佛法。就是出家的僧尼們也意識到並非常重視這一度人的方式,不僅有天賦的個人演唱佛曲出版光碟,還時 常舉辦一些大型的佛教音樂會,吸引了廣大的信眾。很多寺院也將早晚課以及唱頌的經文錄製下來放到網上讓大家聽聞觀看,足不出戶就可感受到寺院的那種氛圍。 藏地的許多經咒也是配上音樂以唱誦的方式弘傳開來。這樣好像更多人樂意接受,在唱念時心情也會更加愉快。每見一部佛教電影或電視劇開演時,都會以佛曲先行 開場。藏傳佛教五明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在每次弘法的片子中都有一首好聽的佛樂或佛曲,而臺灣的海濤法師的弘法片子也是如此。其本人更親自唱了一些善歌引導 眾人。

你正在煩惱嗎?到寺院拜佛並聽下佛樂吧,那絲絲扣心的樂聲是不是讓你的心舒適了許多呢?你想增強學佛的上進心嗎?那請聽聽那激動人心的佛曲,會煥發起你的 戰鬥意志力,不屈不撓地和魔軍交戰。你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因果諸惡莫作嗎?那請為周圍的人播放《三世因果歌》吧,有緣的人聽了會去行持善法的。你想引導別人 來學佛卻找不到方法嗎?請將一首首喚醒人心的佛曲傳遞過去,覺醒沉迷中的眾生,感受佛法的雨露甘霖。

一首好的音樂,可以為大家帶來無比的喜悅,一首好的歌曲,可以讓人精神振奮。同樣,一首創作好的佛樂,可以將人帶入無法言喻的清涼境地;而一首好的佛曲, 則可讓大家對學佛產生新的動力,從而更加精進地修習佛法。明白了佛樂佛曲在學佛中的這種力量後,我們就要將其合理適當地推行運用,作為弘法的一種輔助介 體,使佛法更加深入每個人的心中,時時刻刻牢記佛陀的教誨!

 
 
《護生畫集》中的佛教生態倫理思想﹙上﹚
◎王振鈺

摘要: 《護生畫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高僧弘一大師和他的學生豐子愷共同創作的一部旨在宏揚佛法慈悲、戒殺護生思想的漫畫叢書。其中畫集中所體現的佛教深信因果、 厚植善因;慈悲為懷、護生護心;惜福佈施、素食簡樸;依正不二,淨心淨土等基本思想對於今天構建生態環境倫理思想、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仍然是契理 契機、不可或缺的宗教倫理資源。

關鍵字:《護生畫集》;佛教;生態倫理

「一九二七年秋,弘一大師和從他皈依佛門的學生豐子愷醞釀了一個弘揚佛法、宣導仁愛,勸人從善戒殺的大計畫——編繪《護生畫集》。」其中,參與畫集創作 和出版的還有李圓靜、夏丏尊、馬一浮等著名的居士或國學大師,使得《護生畫集》成為一部佛俗兩界絕世合作的精品。弘一大師等人從佛教慈悲戒殺出發,「但為 導俗,令人易解」,通過汲取一切護生思想資源來闡釋和改造佛教所蘊涵的生態倫理思想,可以說使《護生畫集》達到了當時宣揚戒殺護生思潮的最高成就。

佛教以緣起說為基礎,認為世間萬物相依相存,因此人類應該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度,慈悲為懷,利樂有情。保護動物以及有生命的生物就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佛 教的必然要求。此外,佛教強調轉識成智,而通過護生可以使人們體悟到這種智慧;另一方面根據萬法唯識的原理,保護人類向善之心,淨心即是淨土。所以,《護 生畫集》通過宣揚深信因果、厚植善因;慈悲為懷、護生護心;惜福佈施、素食簡樸;依正不二,淨心淨土等佛教基本思想既是當時素食主義思潮的需要,也是弘揚 佛法的方便之作。


一 深信因果,厚植善因

佛教認為‥「佛法所提示的緣起世間眾生相依相存的道理……逐漸成為現世建立生態倫理規範的基本原理。」[1]而基於佛說十二因緣的基礎之上因果報應則是佛 教慈悲行為的重要思想基礎。其中「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2]佛教的因果法則是 「為善受福,作惡遭殃」。善惡相報如影隨形,如音應聲。未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音乖。是故,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 才能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3]因此,《護生畫集》在開頭就通過《親與子》:「今日爾吃他,將來他吃爾」強化了佛教同類因導致同類果的觀念。

佛法講因果不爽,殺生遭報。為了反襯殺生之惡,《護生畫集》編繪了許多動物祈生和知恩圖報的故事。如《乞命》中通過老牛流著眼淚,跪地乞饒的場景引起作者 「吾不忍其觳觫,無罪而就死地,普勸諸仁者,同發慈悲意。」為了讓人們從心理上產生更大的震動,《乞命》之後,又特意安排了《農夫和乳母》,將「六畜之 中,有功於世而無害於人者,惟牛與犬,尤不可食」(《忠僕》)中的牛之功展現在人面前,讓人從人道主義的情感層面認同佛教戒殺的道理。此外,《護生畫集》 還在多處列舉動物知恩圖報的例子來印證佛法,比如,《護生畫集》第四冊中的表現「驚禽投案,猶請命於魏君」的《羊感救命》,此外還有《酬謝》、《報恩》、 《智慧勝力》,第五冊的《救蟻》、《救象》,第六冊中的《象感出槎》、《虎感拔刺》、《虎感去鯁》、《雙鶴銜珠》、《下馬救蛇》等等。當然,其中多有近似 玄秘之例,但《護生畫集》並不是要我們「拘泯於事實」,而是要我們從中感受「歷歷可見的古來人類愛護生靈之心」。[4]

在佛門,殺生實乃十惡之首,可是為何現實中殺生之業屢見不鮮呢?佛教以為這都是由於凡俗顛倒、邪見無明,以至大開殺戒、塗炭生靈,積骨成山、流血成河。鑒 此,《護生畫集》中《喜慶的代價》、《蕭然的除夕》等作品通過揭示喜慶背後是家禽的慘遭殺戮,將「家人歡」同「畜生哭」相對照,讓人驟然對節日的「喜慶」 產生不寒而慄的恐怖感,啟發人們以正見掃除邪見,以理性的自覺消除各種殺業。《兒戲》系列、《覆巢》、《草菅生命》等描寫了兒童在嬉戲中以殺生為樂,從小 就種下殘忍之心,將來「干戈兵革鬥未止」(《兒戲(其一)》)就是難免的了。如果說以上還屬於無謂的殺生,本不該發生。那麼《蠶的刑具》、《間接自喂》、 《喂雞聯想》、以及《制標本聯想》、《盆栽的聯想》、《剪冬青聯想》則讓人從根本上對人類的道德進行重新審視,所謂的「道德」原來都是人類的自私,從來沒 有考慮到生物的利益。看似善意的餵養家禽,後面卻張著一張碩大貪婪的嘴巴。而最形象的表現這種悖論的就是《制標本聯想》這幅畫了,通過美麗的標本與釘在板 子上的小女孩之間的聯想,讓我們猛然從美麗的外表下感受到這天底下最殘酷的極刑。

雖然,佛教以追求涅槃為最高境界。明分善惡,棄惡從善,祇是隨機教化之方便,但畢竟離善道非方便。因為任何現實的道德學說都不能與生活本身完全對立,如果 佛教道德與現實生活的價值觀念格格不入,它就不可能得到民眾的認同。所以,通過講述放生與殺生之果報來規勸世人,對內(出世之道)對外(世俗之德)都有莫 大的益處。放生之功德主要有延壽——如欲延生須放生(《遇赦》),臨刑遇赦恩無極,彼壽隆兮爾壽隆(《客人忙攔阻:「我今天吃素!」》);免難——犬報火 警(〈報告火警〉),雞鳴救客(《我吃素》);以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鸚鵡課誦,奄然而化」(《鸚鵡課誦》)等等。與之相反,殺生之惡報則不但有家破 ——「未幾,以訟訴破家」(《雞要活命》);人亡——黃泉路途險,失腳恐難活(《買魚要買活,臨刑自逃脫》)之災;而且往往是怨仇返報——昔日阿朱捕蛙以 鐵針穿頸,結果受鐵針貫頸而死(《殘忍饕餮》)。放生與殺生的果報若此,所以,世人應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業。

二 慈悲為懷,護生護心

《護生畫集》突出強調了慈悲心的培養對於護生的重要作用。畫集的第一幅作品《眾生》通過其題偈「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普勸世人,放生 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開門見山的將《護生畫集》的主旨,同時也將《護生畫集》的思想要點鮮明的表達了出來:物我體同——應起悲心——放生戒殺——不 食其肉。《平等》、《乞命》、《誘殺》、《倒懸》、《倘使我是蟹》、《囚徒之歌》等都是從物我體同的角度,激起人們的同情或慈悲心,進而對放生、戒殺及素 食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倘使我是蟹》,圖畫中表現的是面目慈善的母子倆人正在用釜甑煮蟹。本來一幅和諧的生活畫,但旁白「倘使我是 蟹」頓時打破了這份寧靜祥和的感覺,換位的思考讓人立刻產生了身處沸鼎的緊張和不安。為了強化這種慈悲意識,《護生畫集》多次引用中國古代的戒殺詩歌來闡 釋漫畫的真實涵義。這些戒殺詩除了詩僧所作,如《修羅》的配詩:「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引用的就是願雲禪 師的《戒殺詩》;此外還有《蓮花生沸湯》引用寒山子詩,《間接的自喂》引用的明紫柏大師的《豬偈》。而更多的則是歷代正統詩人所作的充滿仁愛善良之心,勸 誡人們不要殺生的詩歌,比如蘇軾的《戒殺詩》,白居易的《鳥》、《眾生偈》、《放魚詩》,以及陸遊(《義狗救豬》),黃庭堅(《平等》)、陶周望(《劊子 手》、《「我的腿!」》)等。雖然他們更多的是從儒家仁民愛物的角度去同情動物,但出入佛門或與高僧交往的經歷使他們的詩作既深契佛旨,又得偈妙。《護生 畫集》之所以採用正統詩人的詩作,實際上並沒有脫離佛教的慈悲教義,因為「此詩雖無佛教色彩,而實能包括佛法一切之教義。仁者當能知之。」[5]這裡的 「此詩」不僅指《懺悔》,同樣包括上面所指出那些充滿仁愛之心的勸善戒殺詩作。

從理論上講,如果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那麼,學佛之人就不能為一已之欲或一已之利戕害眾生,反而應把護益眾生作為向善以至於向佛的道路。《護生畫集》第四 冊中多引用的《虞初新志》中的《聖師錄》講述禽獸知仁義,知感恩報德的故事,如《酬謝》、《送終》、《智能勝力》等,一則是對動物具有佛性的讚歎,另則也 是鞭策學佛之人努力向善。

慈悲是從實相智慧中生發的理智化的情感,是驅動行人無始數劫捍勞忍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巨大動力源,是成就佛果之母。[6] 皈依佛門而又心憂天下的弘一大師自然關注並且篤信佛法的慈悲功能。《護生畫集》中的《解放》、《老牛亦是知音者,橫笛聲中緩步行》、《鳳在列樹》等就表明 了慈悲心的培養對萬物和諧以及太平社會形成重要作用:「至仁所感,貓鼠相愛」(《解放》),「慈心感物,有如韶武」(《老牛亦是知音者,橫笛聲中緩步 行》),「鳳鳥來儀,兵戈不起,偃武修文,萬邦慶喜」(《鳳在列樹》)。

既然慈悲心的培養有如此無量功德,而現實中戰爭又造成生靈塗炭的巨大苦難,《護生畫集》中期盼世人同發菩提,放生戒殺,佈施護生的願望因為有著現實的針對 性而表現得更加殷切了。這種慈悲心的培養不是通過世俗意義的「慈善」,而是破除我執、平等一如的圓善和圓行。於是,在《護生畫集》中不僅有對牛、犬等「有 功於世而無害於人者」的保護,而且包括微蟲、老鼠在內的一切有情,如《拾遺》、《盥漱避蟲蟻》等。在實際生活中,弘一大師為了保護慈悲心不受傷害,甚至在 刻經時遇到「刀部之字,多有殺傷意,不忍下筆耳」。

佛教不但以一慈悲心視十方六道眾生如父母兄弟姊妹子媳,更憐眾生不知法空,憶想分別,起惑造業,妄受輪回之苦。所以,《護生畫集》啟發眾人在放生時不僅要 使物活命,而且要使一切有情覺悟佛法,廣植善根、終成佛果。因此《護生畫集》的第一、二集都以《楊枝淨水》作為結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畫集》中,弘 一大師等人不止關注世間善,而且關注佛門圓善;不止關注慈善,更為關注佛門的慈悲。「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弘公大願無有窮盡。」 畫集的協作者李圓淨居士對弘一的評價表達了《護生畫集》不僅關注眾生的現實苦難,更以無有窮盡的大願從根本上普渡眾生脫離苦海來實現佛教對人生的終極關 懷!﹙待續﹚

 

參考文獻:

[1]釋昭慧.佛教倫理學[M].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

[2][3]秦啟明編.弘一大師李叔同講演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262.

[4]豐子愷.豐子愷文集:藝術卷三[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577.

[5] 弘一大師全集:第八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85.

[6] 何懷宏主編: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68.

 
 
法堂與禪堂的功用
◎思 齊

堂與禪堂是禪宗寺院特有的殿堂建築,也是禪僧重要的說法和修持場所。禪宗寺院自百丈懷海禪師提出「不立佛殿,唯樹法堂」以來,得到了天下禪寺的認同,所有禪寺通過興建法堂和禪堂來成就禪宗學徒的學法與共修。法堂與禪堂也因此在培養和造就禪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就對法堂與禪堂的基本概況和功用作簡略介紹。

一、法堂

也稱為講堂,是佛教大德法師講經說法、僧徒們皈依、受戒的場所。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就建有法堂,特別是到了隋唐禪宗宗派分立之後,各宗的法堂是僅次於佛殿的主要建築,常建於佛殿之後,方丈之前。法堂的通俗名稱就是講堂,在佛門中,「講」一般側重於講述佛教教理,禪宗為區別其他宗派,突出禪宗教外別傳的宗旨,特稱講堂為法堂。自百丈禪師創建清規,提出「不立佛殿,唯樹法堂」以來,所有禪寺對此更為重視,將法堂置於禪寺中最重要的位置。

法堂內一般設有佛像、法座、法被或板屏及鐘鼓等法器。法堂內設佛像緣由,據《大法炬陀羅尼經》所說:「法師說法時,有羅剎女常來惑亂。是故說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花供養,勿令斷絕。」法 座又稱獅子座,於堂中設立高臺,中置座椅,名曲錄木床。法座之後設置法被(遮掩椅子背後的板屏或帷幕),或掛獅子圖以象徵佛之說法。曲錄木床前置講臺,供 小佛座像,下設香案,供置香花。兩側列置聽席等。左鐘右鼓,上堂說法時鳴之。通常,我們會在《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等禪宗語錄中看到「小參」「上堂」等語句,均為禪師在法堂向僧眾說法的開示。禪師的說法開示與其他宗派的講經說法是不同的。如谷山藏禪師的法堂說法:僧問(谷山藏禪師):「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何是法尚應舍?」師曰:「空裡撒醍醐。」曰:「如何是非法?」師曰:「嵩山道士詐明頭。」問:「逼迫出來時如何?」師曰:「還曾拶著汝麼!」由此可見,法堂是師徒之間相互問對,激烈辯論以啟發僧徒悟性的場所。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很多禪宗寺院已經見不到法堂,有的即使有法堂也形同虛設。

二、禪堂

禪堂古稱僧堂或雲堂,與佛殿、法堂同為禪宗叢林的主要堂宇,禪僧晝夜於此行道。《禪林象器箋》說:「僧堂亦謂禪堂,言眾僧坐禪於此也。」禪堂二字首出《首楞嚴經》,此經中說道:「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景德傳燈錄》所附《禪門規式》說:「所裒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依夏次(受戒長短)安排。」元代編就的《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說:「不得僧堂內聚頭說話,不得在僧堂中看經看冊子。」僧堂乃眾僧住、坐之地,因眾僧雲集,故又稱雲堂。古時僧堂本兼食堂,後世於禪堂外另設齋堂(食堂),如明徐一夔《靈穀寺碑》說:「以禪與食,不可混於一也,故食堂附於庫院。」(《金陵梵剎志》卷三)於是如今叢林,禪堂即僧堂在東,食堂即齋堂在西,這成為叢林定式。

 禪堂一般位於寺院中心偏西的靜僻處。進門先是一間過廳,正壁一般有「行須緩行,語要低聲」的字樣。這是在提醒進禪堂者,裡面的僧眾正在參禪打坐,不要驚擾他們。從過廳折進一段巷道,便是一座清靜的四合院落。禪堂座西向東,中間有門,常有布幕遮掩。布幕上面掛一塊木牌,僧人在參禪打坐時,木牌呈現「止靜」二字,在其他時間翻至木牌另一面,呈現「放參」二字。

禪堂中央有一佛龕,供奉藥師佛或毗盧佛。禪堂中設有「聖僧」像。「聖僧」之像不定,古今也不同。古時僧堂本兼食堂(今禪林「放參」即 晚飯就禪堂而食,猶是其遺風),多安賓頭盧於其中央。唐大曆四年(769)不空三藏奏請令天下寺院食堂中,於賓頭盧之上,特置文殊師利形象以為上座(《不 空三藏表制集》卷二),故唐時僧堂是以賓頭盧和文殊師利為聖僧的。後世將禪堂與齋堂分開,但聖僧之設仍舊是禪堂必備。今日叢林,禪堂一般以禪初祖菩提達摩 為「聖僧」。佛龕及「聖僧」周圍留寬敞的空地,作為行香之用。行香與坐禪,在禪堂中交替進行,行、坐的目的是克服禪眾的昏沉。禪堂的兩端分別有椿凳,禪眾們按其帖單標名的位置在上面打坐。椿凳後面為高大寬廣的平臺,稱為廣單,這是禪眾睡覺的地方。禪堂前後壁祇有椿凳沒有廣單,後壁中間為「維摩龕」,即是方丈和尚的座位。前壁東邊設有香案,案上放著坐禪儀式中所用的器物,如引磬、木魚、香爐、香板等。香案正中還放有一個「慧命牌」,上面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爾若不顧,罪在爾身」。參禪僧人若犯了禪堂規約,如引磬、木魚敲打錯亂等,必須在香案前罰跪,叫做「跪香」。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分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種,稱為「五家鐘板」。鐘板有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敲擊方法,作為禪僧,儘管沒有看見鐘板,祇要聽見鐘板聲,便知道這座寺院屬於哪個宗派了。

鐘和板是禪堂的重要法器,敲擊鐘板為參禪打坐的主要訊號。同時,禪堂鐘板發出的訊號也是和寺院其他堂口的訊號密切配合的,它使僧眾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生活秩 序,並且知道甚麼事情正在進行,自己又將該做甚麼了。禪堂訊號的運用,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避免言語,使僧眾的心志集中,盡可能不受外界干擾。

在禪堂中,飲食、睡眠、大小便等活動都有統一的規定。如《百丈清規》卷六《日用規範》條規定:「齋罷不得僧堂內聚頭說話,不得在僧堂中看經,看冊子、不得上下間行道穿堂直過。」在禪堂中要保持緘默。按照叢林的制度,一般的寺院都會在每年的冬季舉行禪七。一般禪七為三周,稱為精進禪七,也有的寺院禪七為四十九天,即七周時間。在禪七期間,禪僧們要比平時更加努力用功參究,以期克期取證。

禪堂的執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維那:禪堂的主要負責人,也是全寺的總監察。維,即綱維,意為統攝僧眾;那,梵文羯磨陀那之意,意為「授事」, 漢梵結合,稱為維那。維那的職責是綱維眾僧,曲尺調攝。凡禪堂中有違犯清規者,無論其職位高低,他都有權予以懲罰。二.悅眾:維那的副手,可設置數人,稱 之為大悅眾、二悅從、三悅從等。若維那缺席,禪堂可由大悅眾代管,因此大悅眾又叫管堂。三.參頭:也稱禪頭,禪堂中參學最久或最熟練者。他主要承擔為初學 參禪的僧人做出示範和起到表率作用的重任。四.監香:執香板負責監督修持用功之責的僧職。

法堂與禪堂是古代叢林中重要的學法和用功場所,有很多禪門高僧都是在法堂和禪堂中開悟的。在現代寺院中,法堂的功能雖然不像古代寺院那樣被重視,但至少可 以讓我們回憶起古代禪師在法堂中充滿禪機的辯論。禪堂作為用功辦道的重要場所,如今依然在行使著僧徒用功修行的功能,並且有很多禪堂在近代出了很有影響的 高僧大德。

 
 
佛佑中華
—— 深切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

◎盧志偉(果澈)
生命不息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霎時間,山搖地動,天崩地裂,哭喊之聲不絕於耳……我第一感覺就是樓房即將要倒塌,極有可能最多下到第三層,就將會被埋葬在廢墟下面,於是,來不及攜帶任何物件赤裸著雙腳往樓下奔。佛菩薩保佑,我毫髮未傷沖到了空曠處。

到處是驚恐不安的人群,婦女的眼淚,小孩的尖叫,男人的喘息,出現裂縫的房舍,勾勒出一幅世界末日圖。越來越多逃難的人群與車輛簏集,鄰近超市的瓶 裝水和方便食品,在很短時間被搶購一空,驚恐與不安在人群之中蔓延。但是,我習久成自然的鎮靜神態、安寧的目光開始影響周圍的人們,慌亂中也沒有丟棄的佛 珠在腕間燮燮生輝,傳遞著安慰、擔當與堅韌。

佛經曰:「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地震能夠摧毀物質的家園,但決不要讓它毀滅我們精神的殿堂!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三藐三菩提。

在野外的蓬帳住了三天三夜,每天經受著餘震、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死訊的衝擊,心,長時間地發疼,眼淚,流滿兩腮,佛珠,在指尖轉動了千萬次。

回到家裡,虔誠地為受災的人們祈願,點燃無數支佛香,放響了清越的梵音,《大悲咒》、《往生咒》悲涼而安寧,從窗欞飄向遠方。傳達室給我送來了南國 佛友的問候信函,電話也暢通了,陸續接收到各方信息,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我們不可能選擇災難爆發的時間,但可以選擇面對災難的態度;奉獻、援手,以我們 金剛不壞的信念,與災魔頑強抗爭到底。

陽台上(又一次強烈的餘震襲來,時間二○○八年五月廿一日16:40分)的曇花不知何故完全枯萎了,唯有叫做「狀元紅」的花血紅地開放著;鄰居跑來敲門,告訴我,她的寵物狗剛才生下了四隻鮮活小崽崽;樓下,也開始傳出孩子的嬉鬧聲。距我很近的震中災區,不斷還有被深埋的人,被英勇不屈的救援大軍拯救出來,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奇跡。

是的,具有人性與佛性的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會被災難征服,擦幹血跡與眼淚,挺起頭顱,手牽著手,繼續前行。

 
 
《印光法師文鈔》讀後記
—— 從《文鈔》看印師的德行

◎呂沛銘

光法師(一八六一—一九四○)是近代淨宗高僧,佛教界無 不熟知其名。師俗姓趙,陝西合陽人,廿一歲出家,自號常慚愧僧。出家後大部分歲月居普陀山,間亦駐上海北京等地,畢生致力弘法及教化信眾,皈依者逾萬,遍 佈各省,不少居遠地者常函師求開示,師亦盡可能函覆。其信牘及其他散文為弟子收集,編為《印光法師文鈔》(以下簡稱《文鈔》)。印師畢生對弟子的訓示,盡 見於《文鈔》。

《文鈔》的編集

印師從不宣揚其著述,故無自編《文鈔》之意圖。弟子若致函求開示,則「稍答幾句,亦不留稿,以一向不留稿。」1由於不留稿,故弟子無法從師獲得信稿。一九一一年,弟子高鶴年收集師之覆函數件,刊於《佛學叢報》。以師不好張揚,故不敢署師之名為作者,僅用師之別號「常慚」(常 慚愧僧簡稱),人不知作者為誰。一九一七年,弟子徐蔚如又搜得師之書信十餘件,經再三請得師之允,用《印光法師信稿》之名印行。次年再得師函二十餘件,於 北京出版,名曰《印光法師文鈔》,是為《文鈔》之最初版本。一九一九年又得師其他函件及散文,編為《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將此編與初編合併為一冊,由商 務印書館出版,以後重版數次,每次均增入後來獲得的資料。一九二六年轉由中華書局出版,並易書名為《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此後亦重版數次,每次也有增補。 印師往生後,弟子續搜求師之遺文,又得書牘六百餘件,散文一百三十餘篇,時為一九五○年,由於當時環境所限,未能印行。四十年後(一九九○),始由福建莆 田廣化寺出版,名曰《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二○○○年,張育英將《文鈔》初、續、及三編之全部內容重新編排,又以各種版本互相校勘,將所有信牘集為一輯, 分為七卷;又將序文、論說、題記、頌詞、楹聯等分類及集為另一輯,分三卷,全部十卷共一百六十餘萬字,用新式標點,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分裝三冊。 為忠實於原文起見,仍保留原版顯明的排版錯字,祇附註釋及更正;無寫作日期之信牘及散文,若日期可考,亦附註明;難解的罕見字亦加註釋,故此版是各種版本 之最完善者。本文即參照此版本。


印師德行簡介

印師的德行,盡見於《文鈔》,現擇述如下:

(一)重視因果

佛法是以因果律為基礎,若不談因果,則無佛法可言。印師對弟子之開示,屢言深信因果為修行之首要條件。師云:「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識果,則貪瞋癡心不至熾盛,殺淫盜業不敢妄作,愛人利物,樂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則前程所至無往不是光明之域。」「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廢。……因果者,實為維繫人心之大防,足以輔助王化所不及。」「人若知因果,自可格除人欲,遵循天理,以復其本具之良知,則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皆由此而擴充發現矣。」4《文鈔》談因果極多,不能盡錄於本文。

(二)屢言戒淫

任何人進入佛門,第一件大事就是受戒,古今大德訓示弟子,莫不以守戒為先。諸戒之中,印師言戒淫最多,蓋犯淫較犯其他戒為普遍。師云:「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祇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墜惡道者,蓋難勝數。……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人從淫欲而生,故淫心最難制伏。」「人之少年,最難制者為情欲,今之世道,專以導欲誨淫為目的,……此真殺身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7甚至夫妻間的「正淫」,印師亦主張限於生育而為。師云:「若欲生上繼家聲之嘉兒,必須斷欲一年或半年,俾身體強健,精神充足,待婦夫癸盡後,一相交合,即可受胎,從此永斷房事。」8師之戒淫開示,可謂嚴極矣。

(三)生活清簡

印師自出家至往生,掹過清簡克苦生活。出家後大部份歲月居普陀山,「住一閑寮,隨意修持。」9連食也向人乞求,「一向行乞,亦不能得,遂於大富長者之門,拾取所棄之殘羹餿飯,以自滋養,亦有不嫌酸臭者,迫以求施,遂即以此見與。」10蓋效印度古時比丘托禩乞食之克苦精神。印師又自述:「近世俗僧多以錢財用之於結交徒眾俗家,光一生不願結交,不收徒弟(本文筆者按:指出家弟子),不住持寺廟。自光緒十九年至普陀,作一吃飯之閑僧,未任一職,祇隨眾吃一飯。印光二字,絕不書之於為人代勞之紙。」11其律己之嚴由此可見。

(四)善用捐助

印師「一向不肯向人募款。」12若收到他人自願捐助,則全部用於賬災及印刷善書,免費派給大眾。「除印書及作公益外,均毋需錢。」13嘗云:「現今世道人心沉溺至極,天災人禍亦頻數之極。或流佈有益世道人心之善書,以期同登覺岸;或極濟遭水遭風之窮民,以期死中得生。」14所印之善書有《安士全書》、《淨業良導》、《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歧路歸指》、《了凡四訓》、《格言聯璧》、《壽康寶鑑》等。印師畢生所印善書約五百萬冊15,廣贈全國各地民眾,受益者不可計量。

(五)力避張揚

印師厭惡誇張,邟不接受別人推崇,茲舉六例如下:

1、師七十九歲時,信眾中有欲籌備迎接師即將來臨之八十大壽慶典,師認為此舉是無聊之鋪張,立即制止,並厲聲訶責曰:「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甚麼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事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是視光為流俗矣。」16又曰:「我寧受斬頭之刑,不願聞祝壽之名。有欲為光祝壽者,是拉光於最下劣之下流坯一派也。」17

2、有寺院欲聘印師為該寺指導,藉以增師之聲譽。師不受,且云:「有祈光為其寺指導者,光云:『若用印光二字,光當蹈東海以遊西方。』」18

3、某次重印《文鈔》,信眾欲於卷首附印師照片及小傳,師嚴令不可,並評曰:「照 片皆屬求名以取辱之道,為光所痛恨者,祈千萬勿效近世浮誇之俗套,大家從實行儉樸,專志修持為事,則有大益矣。民國九年有數弟子於上海排列《文鈔》,即以 照片小傳請,光謂如此,則並《文鈔》亦決不許印,遂止。……光縱不能挽回近世虛浮奢靡之惡派,決不肯隨波逐浪以效彼之所為。」19

4、有弟子嘗為印師作讚頌詞,師訓彼曰:「所作之讚,乃以凡濫聖,致汝與光均獲大罪,以後萬不可稍涉此派。若不知所說,其過尚小;若知而妄說,則兼有戲論之過。……光一生不肯虛譽人,亦甚惡人之虛譽我。」20

5、一九三八年江蘇無錫市一報章宣稱皈依師者有數十萬,師以其誇報而斥曰:「無錫報語過虛張,皈依者當云近萬,何可云數十萬?即真有數十萬,亦宜云數萬,以免小人疑忌之禍。古人有若無,實若虛之涵養,何可竟忘,而反虛張聲勢耶?以後切勿如此。」21

6、印師晚年,自感壽緣將盡,乃囑弟子曰:「光死,決不與現在僧相同,瞎張羅,送訃文,開吊,求題跋,斂些大糞堆在頭上以為榮。……至於作傳、作銘、贊、誄、聯者,教他們千萬不要斂大糞向光頭上堆,則受賜多矣。」22

從上述事例,足見印師之謙誠。主編《文鈔》第三編之達真法師讚曰:「當今競尚浮誇之秋,而澹泊如師,實足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獲益良多。」23誠哉斯言!

(六)勸勿信風水與算命

印師以風水與算命皆是迷信,非佛弟子所信,且斥風水師誤人不淺。師曰:「世 人不在心上求福田,而在外境上求福田,每每喪天良以謀人之吉宅吉地,弄至家敗人亡,子孫絕滅者,皆堪輿師所惑而致也。若堪輿師知禍福皆由心造,亦由心轉, 則便為有益於世之風鑒矣。又堪輿師人各異見,凡古人今人所看者,彼必不全見許,以顯彼知見高超,實則多半是小人之用心,欲借此以欺世盜名耳,試看堪輿欴家 誰大發達?」24印師又斥算命云:「八字一事,何可代造?有求造者,當以因果宿緣開導。如其不聽,祇可推說,斷不可看情面而誤人一生也。」25

(七)以念死作為修行

一般人好生惡死,認為死是不吉祥,往往不願談。佛教則視死是諸行無常一種表現,故念死是一種修行,使人醒覺生命無常而應修行及時,以善用此難得之人生。古時印度比丘以住宿塚間使自己醒覺生命無常。印師亦以死自勉,嘗書死字於床前,並註曰:「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26又訓弟子曰:「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若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無出期。」27又曰:「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墜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28復勸弟子云:「閣下既知氣憤為害,何不當發氣憤之時,作我已死想。死則任人所為,絕不相爭矣。若時常作將死想,則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29又云:「此字(死)好得很。」30「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祇可任彼隨業流轉。」31

《文鈔》是修行良導

妙直法師云:「印師之為文,不獨佛理精邃,即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五倫八德等儒門經世之道,不背於淨業三福者,亦必發揮盡致。」32印師雖宗淨土,惟《文鈔》所記師之訓誨,則是修任何宗佛弟子之修行寶典。誠如諦閑法師序《文鈔》云:「深願是編流佈於三千界內,宣傳於百億國土,普使見所未見,共獲真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庶不負印老人之無量悲心。」33

註 釋

1、《復淨土宗月刊社書》,見《印光法師文鈔》,張育英點校,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二○○○。七二七頁。以下註釋所引印師書簡及散文均見此版《文鈔》,括號內頁數亦屬此版。

2、《到光明之路序》(一二九八至一二九九頁)。

3、《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一六六八頁)。

4、《成復初懺悔文跋》(一四七二頁)。

5、《復甬江某居士書》(二一○至二一一頁)。

6、《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一七三二頁)。

7、《復寧德掹、德復居士書》(二八九頁)。

8、《復葉沚芬居士書》之二(八○三頁)。

9、《嘉言錄題詞並序》(一三三○頁)。

10、《復王與楫居士書》(二一六頁)。

11、《復邵慧園居士書》之一(八二四頁)。

12、《復慧華居士書》(八八○頁)。

13、《復王修本居士書》(八○四頁)。

14、《復劉觀善居士書》之二(一○四七頁)。

15、 據真達法師所述,見真達等:《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文鈔》一八四七頁)。

16、《復嚴伯放居士書》之二(七六六頁)。

17、《復夏壽祺居士書》(五六八頁)。

18、《復章緣淨居士書》之一(七一四頁)。

19、《復李慧實居士書》之三(七八一頁)。

20、《復真淨居士書》(七○九至七一○頁)。

21、《復袁德常居士書》之四(四○二頁)。

22、《致德森法師書》之二(四五五至四五六頁)。

23、 同註15(一八四六頁)。

24、《復昆明蕭長佑居士書》(三六一頁)。

25、《復卓智立居士書》之三(七八八頁)。

26、 手書影印見《印公遺墨》,台中蓮社編,青蓮出版社,台中市,一九九四,四六頁。

27、《復王修本居士書》(八○四頁)。

28、《復永嘉某居士書》之六(一六一頁)。

29、《復馬宗道居士書》之一(八八四頁)。

30、《復寧波某居士書》(一七八頁)。

31、《臨終三大要》(一六五四頁)。

32、 同註15(一八四五頁)。

33、 此序刊於《文鈔》卷頁(一一頁)。

 
 
活見鬼了
◎秦孟瀟

活見鬼了

有一個胖和尚,想求「神通」。他常對別人說:「有了神通的人,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因此,他靠修「禪定」「神通」,認為祇要得到「天眼通」,名利自會送上門來。可是,這個胖和尚打起坐來,不到十分鐘,就呼呼入睡了。

寺廟裡有個小沙彌,知道胖和尚貪圖名利,不是個修行有道的和尚,就故意戲弄他。在深夜,小沙彌穿了白色衫袍,在寺廟外叢林中遊蕩,腰際束了麻繩,繩子一端 扣在樹枝上,另一端繩子握在手掌中,用勁一拉,人就騰空上昇,手一鬆,人就徐徐下降。小沙彌選擇的位置,正好是胖和尚打坐的窗戶外面,雖隔得遠一點,仍在 視線之內。

胖和尚在座位上時醒時睡。當他睡眼睜開時,看到叢林中有一白色的影子,圓睜著眼睛入神觀看時,看到遠處白色影子徐徐上昇,不一陣,又見到白色人影慢慢降 落。如此反覆多次,最後一聲響過,人影俱無。祇聽到松濤聲狂嘯,嚇得胖和尚毛骨悚然,又閉上眼參禪了。但他的內心靜止不下來,不斷揣摩剛才境外的景象究竟 是甚麼?

第二天清早,胖和尚跟小沙彌談起夜晚所見到的情景,並說自己得到「天眼通」,看到別人見不著的鬼了。

小沙彌故作驚訝地說:「啊,你活見鬼了!」

 

勿近尼姑

雲南雞足山,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在高山叢林中,有不少「茅篷」,星羅棋布,既有兩三個僧人同住一間「大茅篷」,也有獨自一人住的「小茅篷」。僧人們不願住在寺廟裡,是因為廟裡規矩多,事情繁,人聲嘈雜,而住在「茅篷」裡自由自在,沒有任何干擾。他們習禪「入定」時,可以幾天不吃不喝,生活清苦!

在一個「小茅篷」裡,住著兩個僧人,一是年老的,一是年輕的,過著簡樸的生活。

有一天,年輕的小和尚,請求老和尚教授習「禪」的方法,如何才能「開悟」。老和尚說了這樣一句話:「勿近尼姑!」

小和尚不知這話的意義何在,但他接受了這句「話頭」。禪家所謂「話頭」,是在參禪時提起「念頭」,尋找這句話的究竟處,參透了,便能達到「悟境」。常用的一句「話頭」「我是誰?」「誰是我?」

這個小和尚一參禪時,頭腦的「念頭」頓起:「尼姑是誰?「誰是尼姑?」日日如此,聚精會神地尋找究竟。

有-天,他在蒲團上突然叫嚷說:「我開悟了!」

老和尚問道:「悟境如何?」

小和尚說:「尼姑是女人做的!」

 

燒像禦寒

佛家不是崇拜「偶像」的宗教,當初釋迦牟尼創始佛教,就不主張立像。祇是因為後人懷念佛陀的教誨,豎立佛像以示敬意而已。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地興建寺院,供奉諸佛、菩薩以及形形色色神像,也祇是表示莊嚴,禮拜一種形式上的儀規。不過,經許多年來的發展,已形成宗教生活的傳統習慣。

從佛家來說,它是徹底破除「相」的觀念,因為佛家著重在「心」「性」方面。「成佛」是由「心」脫去煩惱塵垢所致,凡是執著外境的「相」,一切煩惱皆由此而生。禪師修習「禪道」法門,所謂「心外無法-,把「一切相」(包括佛像)統統給否定了,最典型的例子「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鄭州丹霞禪師,一日往惠林寺,天氣寒冷,隨即拿起木塑佛像來燒禦寒?寺主因此責備他。

丹霞禪師說:「我焚屍尋找佛骨舍利子。」

寺主詫異地說:「這是木頭的,哪有甚麼佛骨舍利?」

丹霞禪師說:「既然是這樣的話,為甚麼還要責怪我呢?」於是寺主也走上前來烤火,結果眉毛全部燒掉了。

有人問真覺大師說:「丹霞燒木佛上座(指惠林寺主人)有甚麼過錯?」

大師回答說:「上座祇見到是佛。」

又問:「那麼丹霞又怎樣呢?」

大師說:「丹霞燒的是木頭!」

 

啞吧吃蜜

在生活當中,時常聽到說:「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禪師們也有一個相似的說法:「啞子做夢,說與誰知。」慧林慈受禪師則說得巧妙,且看以下一段對話:

和尚問:「當一個人感覺到而說不出,他像甚麼?」

慈受說:「他像啞子吃蜜。」

和尚問:「當一個人並沒有感覺到,卻談得有聲有色,他像甚麼?」

慈受說:「他像鸚鵡叫人。」

從以上這一簡短的對話中,卻包涵了深刻的啟迪意義。啞子吃蜜,啞子做夢,與啞子吃黃連一樣,儘管他們嚐到的味道是甜、是苦,甚至是酸、是辣……等等,但都有說不出的煩惱。這在世俗人的眼光中,自然而然地會感到這是最不幸的苦衷。

可是,若從禪師們的角度來看,則有著相反的感受了。因為所謂悟境,也要求同啞子一樣,無論是苦、是甜、是酸、是辣,甚至夢境,都不是與外人道。禪家最犯忌的就是像「鸚鵡」一樣,心中毫無所得,祇在嘴巴上喋喋不休,說三道四,而流於文字禪,口頭禪。

修習「禪道」的人,常常在頸項間掛著「禁語」牌子,一看便知。

 

相反相成

凡是用功的禪師們,他們有一股高昂奮發的精神。坐禪時,要集中意念在尋找「話頭」,不停留地追求「向上一路」,但最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觀點來說,他們的「向上一路」,又「向下」的。

正如有人問繼成禪師:「如何是向上一路?」

繼成回答說:「你還是向下去體會吧!」

這一說法,使人想起西方一位哲人的名言:「越向下走,越爬得高,使我達到了目的。」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相反相成」的道理正觸發了禪者進入「悟」境!

持有「相反相成」的那位哲人說道:

「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一切,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

東、西方哲人在境界上往往有共同之處,這種「相反相成」的論點和老莊思想共鳴。莊子曾說:「至樂無樂。」無論是孔子、老子都有類似說法,唯有知而不自知以為知才是真知。禪師們「用功」時精神固然是一向上」的,但不是空虛地落在「幻想」境域,而是透過了「向下」的路,踏踏實實地體驗,甚至抓到細微處,也能進入「悟」境。不少禪師就是這樣開悟的。

 

進退兩難

禪師們常常故意用「進退兩難」的方法,把學生們逼得走投無路。如天衣和尚在翠峰明覺門下學道時,明覺曾給他一個難題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那個都不對。」

當天衣正要想回答時,明覺便用棒把他趕了出去。這樣的情形發生了好幾次。後來,天衣充水伕,有次扁擔一斷,把整桶水都打翻了。就在這時,他見到自性,解開了這個難題。

與此相似的另一位法雲禪師,他是雲門宗的人物。有一次對僧徒說:「假如你進一步,失道;退一步,失物。不進不退,則像一塊石頭般的無知。」

當時有一位和尚問道:「如何才不致無知呢?」

法雲回答:「進一步,同時,又退一步。」

看來,以上兩個「公案」(故事),雖然巧妙各有不同,但都是用進退兩難的問題,逼學生從思想上以及行動上,捨棄執著及除掉偏見,以達到「是非兩忘」「善惡雙離」的境界。

從第一個「公案」來看,說明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祇有扁擔折斷,水桶倒翻,一切打破,才是最真,最徹底的事。至於另一個「公案」,是「進」「退」「退」「進」「雙即」「雙離」,以達到絕對「圓融」境界。

 

兩個「傻瓜」

張繼的《楓橋夜泊》一首詩、非常扣人心弦。詩云: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因此,使人想起寒山寺來了。據說為了紀念寒山子而興建的寺廟。這位寒山是一個傳奇性人物:他是位隱士,不是和尚,也不是居士;他有位知己朋友,叫做拾得。拾得在浙江國清寺廚房內做雜工。每次飯後,寒山便到廚房內吃別人剩下的飯菜。

這兩位忘形的朋友常在一起談天說笑,廟裡的和尚都以為他們是兩個「大傻瓜」

有一天,拾得正在掃地,有位老和尚對他說:「你名叫拾得,是因為豐干禪師把你拾來的。請問你的真姓名是甚麼?」

拾得便放下掃帚,默默地叉手而立。老和尚莫名其妙,再問時,他便拿起掃帚,走開了。

又有一次,寒山槌胸大叫:「蒼天!蒼天!」

拾得便問:「你在幹甚麼?」

寒山答:「你沒有看到嗎?東家鄰居死了人,西家鄰居去弔喪。」是他們兩個人便載歌載舞,大笑大哭地走出寺門。

寒山和拾得都是詩人,留有不少詩篇在人間。他倆的超俗豁達的行徑,卻非一般人所能了解。他倆看透世間眾生相,而別人卻看他倆是對「大傻瓜」—— 可謂「大智若愚」也。

 
 
奧運激情
◎楊 釗

五彩繽紛、光芒奪目的煙花伴隨著陣陣的禮炮,剎那間展現在北京鳥巢體育館九萬觀眾的眼前,展現在全球二百六十個國家六十七億電視機前的觀眾眼前,歷史上的時刻正式開幕了。「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驚喜」,這一晚,北京與你有個約會,中國與你有個約會,中國人與世界各國人民有個約會。

一九○七年教育家天津南開大學創校校長張伯芩首先提到「雅典的奧運會」,一九○八年倫敦奧運會舉行之前,「天津青年」提出了「奧運三問」, 中國何時可以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可以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可以舉辦一屆奧運會?請想一想,眼前的燦爛,中國人卻追求了一百年, 整整的一百年。二○○八年八月八日,不祇是你與我的一個約會,不祇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一個約會,同時還是我們這一代人與先賢前輩的一個約會,共同見證奧運 會在中華大地上舉辦了,並且舉辦得空前的成功、空前的圓滿。

「百年唯一夢,一夢牽百年」。說實話,這個夢很沉重,但是,這一代的中國人終於不負先賢前輩所託,終於成功地、圓滿地、超乎所望地完成任務。

奧林匹克精神弘揚「團結、友誼、和平」。奧運會「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心靈溝通,加深了解,增強友誼,跨越分歧,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北京奧運,中國人不祇履行了對世界的承諾,也履行了對民族歷史的承諾。把奧運舉辦成功,其主要標準是「安全」,開幕式、閉幕式的效果,以及得到金牌之數目;結果,中國人都達標了,並且超乎理想。由辦「平安奧運」到開幕式的金碧輝煌、氣勢磅礡、文化底蘊濃厚、藝術超群,令人驚豔、歡樂和熱鬧;閉幕式的一片和諧、歡欣和依依不捨─把友誼和奧運精神永留心中,「奧運曲終人散,但你我的友誼、奧運精神卻永遠留在心中」。在現場,表演者與觀眾共同進入一場令人感動的演出。至於金牌的數量,中國人拿了五十一面金牌,第一次躋身金牌榜首。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其他民族能辦到的事情,中國人也一樣能辦到,這就是我們的夢想;「世界和平、安居樂業」,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共同夢想,讓我們為了同一個夢想增進友誼,維護團結。

「北京奧運」的成功順利地舉行,展現了中國人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

「北京奧運」開幕式前夕,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設國宴,接待一百一十多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王室代表、地區領導人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及其家屬。「北京奧運」參加的國家和地區有二百○四個,運動員人數一萬一千四百六十八名,是奧運歷史上最成功之一,因「奧運」在北京市社區鄉鎮提供各類志願服務的義工達一百萬名。「鳥巢」「水立方」「北京歌劇院」的 建設實在令人讚歎,無可置疑是世界頂級水準之作品。五十一面金牌及一百面獎牌總數的獲得,也足見中國多年來在體育方面投入的動員力和組織力。至於在奧運之 前的奧運火炬傳遞,在境外遇到一些阻撓與衝擊,加上年初的低溫雨雪和五月間發生傷亡慘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馬上改變策略,把舉辦「平安奧運」作為重點,從而令到奧運能順利進行。這一點,足以體現了中國政府的實事求是和應變能力;以平常心去看待一些懷有偏見的國際輿論,以及把精神集中在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這種的取態和手法,展示了現在中國領導人的治國水準。

中國在這次奧運中取得五十一面金牌,以及一百面總獎牌,位居這次奧運金牌數目之首,由一九八四年許海峰在第二十三屆洛杉機奧運會為中國奪得的第一面金牌, 到今年二○○八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奪得五十一面金牌,成為獲得金牌最多的國家,一共用了二十四年,二十四年的努力和成績足以值得驕傲和自豪。這種培養人 才的模式如果用在企業和其他事業上,也一定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可見「專注」「集中力量」辦一、二件實事的效益,這一點,企業家們和其他領域上的領頭羊,都應該認真和好好地學習。所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說,奧運的成功,不祇遺留物質的遺產,更重要是精神遺產。是的,通過舉辦「北京奧運」,從而把北京城面貌一新,城市的文明和人民的素質,得到一次全面提高,並且從首都輻射至全國,成為一個典範。未來的日子裡,北京肯定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旅遊的熱點,可見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都獲得雙豐收。

「北京奧運」的成功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社會和人民已經改變了,它的新面貌和新內涵與以前有著極大的分別。

順便一提,楊勳先生能夠成為惠州站奧運火炬手,本人楊釗有機會參與奧運開幕式,實在是一種榮幸,也是國家和社會對本集團多年所做工作和成績的一種認可,這一點也是值得旭日集團全體員工高興和欣慰的。

 
 
助學貸款的效應
◎林子釗

貸款經商,等閒常見;助學貸款,並不普遍。慈輝佛教基金會用於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河北保定師大、遼寧渤海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十多所大學的助學貸款,卻盡顯扶貧助困的特色。

慈輝每年與各合作學校簽定協議,捐助金額10萬、2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由合作校方根據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的申請,審核批准助學貸款。一般每學期貸款 額為每人5000元至6000元。按還貸計劃,受助生畢業(上崗)後依約還款,校方將還款再貸,形成循環借貸加上慈輝每年的撥款(一般定3至5年為起動基 金,慈輝無償提供給校方),助學貸款份額便會逐年提高,像滾雪球般繼續幫往後更多貧困學生圓大學夢。

幾年來,慈輝在國內十多所大學設立助學貸款基金,共計有一萬多名貧困學子受益。校方資訊顯示,有部份畢業生符合免還條件,其中有到西部地區支援祖國建設的,也有品學兼優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

受助生大都珍惜大學時光,努力學習知識。重要的是他們學會感恩,不斷寫來感謝信。他們當中,致貧原因各異,有因親人患病、意外傷亡、自然災害等等。他們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有能力時,就會主動幫助他人;並且說要為社會出一份力,決心成為愛心火炬的傳遞手。

 
 
圓瑛大師與上海普濟寺、 靜安寺改制的因緣
◎夏金華

內容提要: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屈指可數的高僧之一。他的突出成就是多方面的。這裡僅就其與滬上普濟、靜安兩座寺院由子孫廟改為十方叢林的本末因緣,略作分析探討,以示大師佛教叢林建設思想之一斑。

關鍵字 圓瑛 普濟寺 靜安寺

中國佛教自唐代禪宗逐步形成本土化性質的叢林制度以來,到清末已走過了一千多個年頭。這種制度在當時是為適應山林環境,參照佛製作些變更而創設的,大眾共同「出坡」, 開荒種地,取得經濟上的獨立自主,並配合真參實悟的修行實踐,的確非常地成功。在當時確實很難找到另外一種更好的替代方法。然而,中國是一個以宗法制度為 主導的社會,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於是,叢林中有了傳法制,寺院也逐漸子孫化,各自為政,一盤散沙,佛教的各種弊病也暴露無遺。近代以降,這種問題更為 突出。於是,社會各種勢力開始覬覦佛教,從「廟產興學」之 議1,到以各種名目巧取豪奪寺產,等等,無不充分說明佛教已到了火燒眉毛的危急關頭!太虛大師正是看到這一點,所以大聲疾呼教制改革。從一九一三年在靜安 寺舉行的寄禪和尚(八指頭陀)的追悼會上提出教制、教產、教理三大革命說,到一九一五年寫成《整理僧伽制度論》,以後又順應時世變遷,撰成《僧制今論》、 《建僧大綱》等,其根本思想在於,建成一種合於佛制又能適應時代的僧伽制度。然而,這種設想過於理想化,迫於當時的情勢,決難實行!實在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情。

相比來說,作為寄禪和尚同門的圓瑛大師,對於僧制和叢林建設的看法較為溫和。這是因為大師從寺院低層的一般清眾做起,逐級而上,直至英年弘法,盛名聞於叢 林,先後住持福州崇聖寺、寧波七塔報恩寺、天童寺、福州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以及南洋檳榔嶼極樂寺等多座著名伽藍。——凡大師主席之地,因其盡心竭力, 故而寺宇無不煥然一新,清規整肅,四眾安和,聲名遠被——所以,對於傳統僧制和叢林的弊端了然於心,加上因多年的叢林生活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大 師的思想和主張更適合當時的佛教形勢,能為多數佛教界人士所接受,儘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依然不小。例如,在將子孫廟改為十方叢林的問 題上,大師是抱著堅決支持、積極參與的態度。在依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時,他是老和尚的得力助手。天童寺當時是子孫廟,自寄禪和尚主持後,由大師協助,實行 變革,經歷許多艱辛,任勞任怨,終於將子孫廟改為十方選賢的叢林。這是大師改革子孫廟為十方叢林的初步實踐,為以後形成自己革除佛教弊病,振興叢林的整體 思路奠定了基礎。

所謂子孫廟,又稱為「小廟」,是相對於「叢林」而言的,由來已久,其源頭恐已無從稽考。可能主要是由流行於唐宋以來的家廟或庵等逐步演化而來,也有是由叢林轉為子孫廟的。子孫廟與叢林的區別,不是因為寺院規模的大小,而在於屬「公」、屬「私」的性質不同。叢林的寺產歸「常住」, 屬大眾共有,住持亦由公眾推舉產生;子孫廟,一般由居士舍宅為寺,指定住持人選,再由住持師徒相傳,或者由住持出資(或集資)購置土地、房屋,自謀營生, 因而寺內的土地、房子、法器、生活用品等所有財產,皆歸方丈(或集資人)私有。寺院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經懺佛事,比如,舊上海的子孫廟多達數百處,大大超過 十方叢林的數量,這種寺廟往往祇有幾個人,師徒相傳而已。這種制度顯然不符合佛制,但這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加上在近代資本主義法律保護私有財產的 情況下,要想改為公有的十方叢林,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除非住持本人願意無償獻出,則自當別論。上海普濟、靜安兩寺的改制就是在這種方式下實現的。

關於僧制和叢林建設的問題,大師的功績主要在實踐方面,言論並不太多,主要散見於一些講話或短文中。如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大師任中國佛教會會長,曾 兩度主持召開第五、六次全國代表會議,制定《整理僧伽》、《剃度、傳戒》和《僧教育組織》三個暫行規定。還有,作於一九四一年的《清涼芬芳普濟寺十方碑 記》一文。該文詳細記?了德松、壽冶和尚師徒將自己的子孫廟獻於十方叢林的前後因緣,並訂立規約,勒石永遵。

普濟寺,位於舊上海平濟利路二七三號(今盧灣區濟南路)。由德松老和尚創建。老和尚,浙江寧波人,年二十二出家,禮江蘇如皋圓通庵的瑤峰上人為師。在杭州 昭慶寺受具後,參學鎮江金山江天寺六載。此後,他開始朝禮五台山文殊大士。期間,老和尚深有感慨,覺得山中沒有為南北僧俗朝禮五台提供食宿方便的十方叢 林,殊為遺憾!於是,老和尚在五台山北台之巔文殊大士像前,至誠發願,願在南方開設道場,無論大小,自願擁護五台十方常住。同時又祈求大士慈悲,先令五台 山有人發心創建十方叢林,接待南北各地來朝禮五台的僧俗,則老和尚方可滿願。

由於聖意冥加,清宣統元年(1909),即有乘參、恒修兩位大德朝禮五台山。因覺山中寒苦,發心於北台頂建立廣濟茅蓬,接待十方僧俗。後又有果定老和尚在此基礎上興建碧山十方普濟禪寺,繼任的廣慧和尚,得十方護法淨財,完成十方道場的建設。

至於德松老和尚,也承大師加被,於一九一五年接受上海普濟庵房屋五間,並漸次增改為寺,且遵從所願,將每年所剩淨資,接濟五台十方普濟禪寺。一九三四年, 老和尚將歷年所積缽資三千元,交付廣慧老和尚,於碧山購置莊田一處;年收小米二十四擔,以充十方僧眾道糧。其徒壽冶,江蘇無錫人。二十一歲,禮德松老和尚 披剃,得戒於寶華山隆昌律寺,受心印於五台山碧山普濟禪寺廣慧老和尚。一九三三年主持滬上普濟寺以來,承師之願,將每歲盈餘之款,悉數捐助給碧山十方普濟 禪寺。師徒志同道合,由此可見。

一九三九年,壽冶接任碧山普濟禪寺法席。兩年後,他與德松老和尚共議,將位於上海平濟利路的普濟寺「化私為公」, 將寺院全部產業永遠獻於碧山十方道場,並作為該寺的下院,立據移交,兩寺均勒石記錄,以垂永久,並邀以圓瑛大師為首的諸山道友、護法居士,為作證明人。大 師得知此將子孫廟更為十方叢林之事,歡喜讚歎,不僅作為證明人,親自為之撰寫碑記,還會同興慈、德森等老法師,聶雲台、朱子橋、屈文六等居士,為之舉行盛 大集會,向社會宣示這一消息。到會的法師、居士等四眾弟子共有八百餘人,一時稱盛。並共同商議,訂立九條規約,公示於眾:

立永遠獻字,上海平濟利路二七三號普濟寺前住持德松、現住持壽冶共議,乃將本寺化私為公,永遠獻於五台山碧山十方普濟禪寺為下院。本寺系德鬆手建,並無法派及其他剃度派各種葛藤,今同度徒壽冶發心獻出,永遠為五台山碧山十方普濟禪寺下院。所有規約詳列如後:

一、本寺自獻於碧山十方普濟禪寺為下院之後,永遠化私為公,不得再為剃度地方。

二、本寺既為碧山十方普濟禪寺下院,所有寺基、房產契據,當交上院住持、監院永遠管業。

三、上院不得將本寺讓與其他寺院為下院,亦不得將本寺變賣,將賣價購置他項產業,自當永為下院。

四、本寺住持以上院住持兼理,監院亦然,不另舉住持,另安監院,俾事權統一,不致分岐。副寺、知客各職,可由住持、監院同意安派。

五、本寺同住諸師均宜遵守上院真正十方宗旨,不得在寺私收徒眷。

六、下院帳目公開。按照十方規制,每半年算結一次,所有盈餘概歸上院,以充僧眾道糧之用。

七、德松年老,生前得由常住特別優待,俾得安心養道,求生淨土。

八、下院職僧如供職多年,有功常住,得至上院。由常住酬勞房間以居,自修養老。

九、本獻字自簽字之後,發生效力,上、下院雙方勒名永遵。

 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立永遠獻字 普濟寺德松 壽冶(押)

諸山 護法居士證明人 圓瑛(押)2

在此規約上簽字的諸山長老、護法居士還有興慈、應慈、震華、霜亭、持松、妙真、來果、白聖、德森、范成、常玉、證蓮、密迦、德悟、聶雲台、關炯之、胡瑞林、趙樸初、黃涵之、江一真、祈耘青、姚默、吳蘊齋、周瑞華等人。 

與圓瑛大師有關的滬上叢林建設的另一件大事是,靜安古寺的改為十方選賢叢林,時在一九三四年。當時上海市佛教分會召集諸山會議,公選大師為靜安寺住持。這 裡有兩層原因:一是因為大師的盛名與高德,二是由於大師管理寺院的經驗與才幹。大師對己要求甚嚴,以身作則,如主持天童法席時,他曾公示「十二不」的誓言,即「不貪名,不營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強,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責,不徇情,不背理。」3 此外,在福州鼓山湧泉寺進院時,也有過類似的言論4。而且「言必信,行必果。」頗具古德住山的遺風。一九二九年,大師初住福州雪峰寺,適值日本著名佛教學者常盤大定博士到訪,彼此之間,詩偈唱和,甚是融洽,令常盤博士深為嘆服。由此,他在其《中國佛教史跡踏查記》一書中寫道:

圓瑛和尚率徒七八人為一團,隨眾和尚者,概為青少年,我看他年一定會從此中湧現出優秀人物的。和尚很有骨氣,一見有豪傑之風,並富有經理大眾的才幹。

對中國僧人這樣的評價在常盤大定的書中,是不多見的。然而,儘管當時上海佛教分會一再函電催促,正在寧波天童寺視事的大師卻遲遲沒有到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出於以下的考慮。

靜安古寺,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0)。歷史上雖屢經興廢,但一向為十方叢林。清代「洪楊之亂」後, 寺院遭毀,僧眾星散,始變為剃度派的子孫廟。一九一五年,住持正生圓寂,由其徒六根繼任。後六根因故辭職,由寺僧常貴主席。未幾,常貴病逝。一九二二年 冬,海上諸山代表會議決定,恢復靜安寺為十方叢林,公推心如為住持。但六根徒弟志法、志汶把持寺產不放,自是涉訟連年。志汶復請上海臨時法院及江蘇省民政 廳批准靜安寺由嫡系僧徒住持。不過兩年,心如又辭職。次年,寺僧谷雲和尚敦請原常州天寧寺首座法一來寺,意圖重興道場。然而,由於靜安寺剃度派從中阻擾, 法一亦無法一展身手,重振宗風。不久,剃度派六根的弟子志法、志汶成為靜安寺住持。

一九三三年初,志法因寺產糾紛辭職。數日後,又聲明復職。同年三月,志法將清廷賜給前任住持正生的元代絹本畫像十二幅,送去「救濟東北難民遊藝會」展出,希冀賣得高價,資助抗日軍費。同時又將寺產出租,以租金五千元捐助東北義勇軍,還創辦義務小學,將寺中餘房改為教室,使平民子弟免費入學,由六根擔任校長,負責其事。

然而,不久之後,志法又攜款出走還俗,由志汶接任方丈。同年,民國內政部對處理靜安寺問題擬定了三條解決辦法:

(一) 按照國民政府《寺院條例》之規定,靜安寺之主管官署為上海市政府。

(二)永定該寺為十方叢林,並勒碑門前,千垂永久,釋志汶蒙請前上海臨時法院判決及江蘇民政廳批准嫡系僧徒住持各案,一律撤銷,由上海佛教會召集諸山代表公舉道德高尚之僧為住持。

(三)該寺所有財產及法物,照章登記,嗣後不得擅自處分或變更。5

一九三四年,上海市佛教分會召集諸山會議,公選圓瑛大師為靜安寺住持,但志汶堅決反對,不辦移交,大師亦固辭不就。靜安寺問題的久拖不決,實際是其背後有 流氓地痞等惡勢力在作崇,即使有內政部的批文,依然無濟於事。在此情況下,大師即使貿然接手,也難以有所作為,堅辭不赴,實為明智之舉。

直至數年後,志汶病故,其徒德悟任住持,得當家師密迦協助,全力整頓寺院,先於寺宇東首新建山門,又於門前樹立阿育王式石幢,作為寺院的標誌。同時疏浚寺 內天下第六泉——湧泉,全寺面貌為之一新。但原剃度派僧人依然興風作浪,勾結惡勢力,誣告德悟、密迦二人,使之蒙冤入獄。一九四七年,德悟委託律師周孝 廉、奚亞夫致函上海市佛教分會,自願退位,將靜安寺改為十方叢林,同時靜安寺全體僧眾也函呈上海市佛教分會,贊同德悟的主張,請求改制選賢。於是,上海市 佛教分會在寺內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改靜安寺為永久十方叢林,並公推持松法師為改制後的首任方丈。持松法師進院後,約法三 章,大力整頓寺院,開辦靜安寺佛學院,轉向佛教文化事業方面的發展,使寺院走上正軌。至此,有關靜安寺子孫廟改為十方的曲折過程,始告結束。

從普濟寺、靜安寺分別改為十方叢林的前後經過可以看出,雖然通過這兩件事尚不足以反映圓瑛大師對於佛教叢林建設的全部思想,但是,大師對於子孫廟改為十方 叢林的行為無疑是抱著堅決支持的態度的。十方叢林儘管也有這樣那樣的積弊需要革除,但相對優於剃度派的子孫廟,這一點當無可疑。所謂化私為公,與佛制的精 神也是一致的。中土的十方叢林在形式上與古印度原始的僧伽團體有別,而內在精神卻沒有很大差異。叢林的「共住規約」是按照戒律的精神制定的,由大眾共同監督執行;叢林的住持也由大眾共同推舉產生;叢林中所有的收入都歸「常住」公 有。也正因為如此,在當時有不少的子孫廟的法師願意改為十方選賢制6,雖說其中的過程非常曲折,甚至涉訟,如上海靜安寺、五台山普濟茅蓬7,等等。但畢竟 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大師雖未接任靜安寺的住持一職,卻時刻關心該寺的前途與命運,積極參與靜安寺未來的謀劃,尤其是在公舉持松法師為方丈,使靜安寺成功 改為十方叢林,大師身為佛教會會長,從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大師主張「化私為公」的改制思想,是基於堅持十方叢林建設應通過漸進的方式,避免佛教整體上的「傷筋動骨」,以最小的代價,逐步消除弊端,加以完善,最終達到振興中國佛教的目的。這種思路不獨在當時至今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 釋:

1、廟產興學,是指清末民初以來,主張利用全國廟產以興辦學校之風潮。由於當時部分知識份子及政府官員不瞭解佛教,加上各地土豪劣紳等社會邪惡勢力覬覦寺院財產,乃借興學之名目,吞併掠奪寺產,遂造成許多地方寺廟被毀、財產被占、僧尼被勒令還俗等迫害佛教的嚴重後果。

2、《圓瑛大師年譜》第211-212頁,上海圓明講堂編輯組印行本,1989。

3、轉引自《圓瑛大師年譜》第117頁,上海圓明講堂編輯組印行本,1989。

4、時大師甫任該寺住持,立意整頓寺規,端正道風。在齋堂訓話時說:「寺院之興衰,端賴規矩之有無。僧規者,即出家人自治之法律也。人人均要遵守,不得視若虛文。圓瑛既為一寺之主,先要循規蹈矩,方可整大眾之規矩。我於今日定所負責任八個字:為法為人,盡心盡力。自立規則十二條:「不放逸、不偷安、不壞規、不圖利、不營私、不舞弊、不用勢、不居功、不徇情、不背理、不欺弱、不畏強」。圓瑛如所行不照所言,汝合山大眾四百餘人,無論何人,均可檢舉我的錯處,都可彈劾於我。若眾中何人不守規矩,我也不肯方便放過。請各尊重僧規,培養道德,立志修行,是所望焉。」(《佛學半月刊》第147期)

5、轉引自遊有維《上海近代佛教史》第19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6、當時由子孫廟改為十方叢林的,除天童寺之外,還有法一於一九一九年將江浦的子孫廟獅子嶺寺改為十方叢林,並建築殿堂數十間,坐香參禪,一如揚州高旻寺、鎮江金山寺,由是名播海內。

7、一九三三年前後,廣慧老和尚主持五台碧山十方普濟茅蓬,受到五台山剃度派子孫廟僧人的攻擊。他們 勾結官府,誣謗老和尚,甚至要將茅蓬裡的僧人趕下山去。雙方打起官司,官方因收受剃度派的賄賂,偏信一面之詞。老和尚無奈,前往蘇州請印光大師設法相助。 印光大師托人向山西省主席趙戴文代為說明。最後由趙出資,並派僧俗十人上山料理,讓子孫廟遷出二十餘裡。矛盾始息。(《印光大師文鈔三編》上冊,第 324-325頁,福建莆田廣化寺印行本,)

 
 
遊覽弘一法師紀念館及靈塔
◎劉賢心

弘一法師紀念館位於福建泉州千年古剎開元寺內,東側的「泉州宗教博物館」內,為上下二層仿古閣樓式建築,館前石埕中央塑立著弘一法師半身白石造像,供人瞻仰。

弘一法師原籍浙江平湖,一八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天津河北區糧店後街一個鹽商家庭,故居稱「存撲堂」,俗姓李,名息,字叔同,自幼聰慧勤學,青少年時期都在故居生活學習,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無一不精通。懂日、英、意等國文字,一八九八移居上海,一九○五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加入同盟會,憂國憂民,積極投入救國工作。一九一二年與柳亞子籌組「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並在學校教書育人,成為一位博才多藝的教育家藝術家。

一九一八年,目睹政局紊亂迂腐不堪,加上有一私事煩纏,到杭州虎跑定惠寺廣結佛緣,同年七月十三日在該寺出家,僧號弘一,法名演音,自此專心深研佛學、書法、講經、說法治學,一九二四年出版大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弘一大師出家後雲遊四方,傳播佛學,一九二八年入閩,住廈門南普陀寺,致力創辦《佛教養老院》,對閩南古剎十分鍾情緣合,先後在惠安縣淨峰寺、南安縣雲峰 寺、泉州開元寺、承天寺居住講經。一九三六年出版《佛學叢刊》《清涼歌集》,一九三九年在永春縣普濟寺從事律學著述,編《南山律在家備覽》,一九四三年在 晉江縣福林寺編《含注戒本略釋》等。

弘一大師一生敬老濟貧,指點迷津,仗義孰言,抗戰時寫下「念佛不忘救國」的警語,贈各叢林寺院,以勉愛國,在各地留下甚多的墨寶和佳傳,成為一代高僧,佛教界奉為中國律宗十一代宗師。

紀念館一樓為藝術文化展室,展出弘一大師生前二十八幅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有大師出家前後書寫的書法、詩詞、信件,參加社會活動及多姿多彩的影照,充分展現了弘一大師深厚廣博的學術造詣根基。

紀念館二樓為遺留實物展室,展出弘一大師多幅真跡字畫,用過的文房四寶,佛字印章,金石篆刻,所著的書籍,睡過的床,蓋過的被子,穿過的衣服、草鞋,雲遊 用的布傘、藤箱等,充分體現了弘一大師生活儉樸、戒行嚴謹、高尚亮節的風範。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四日)弘一大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享年六 十三歲。

藏骨靈塔位於泉州著名的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內,靈塔為花崗岩石仿木結構石室,高12米,面積53平方米,莊嚴肅穆,塔室內供奉弘一大師的青石雕像,為大師門生豐子愷繪,四周牆上寫著弘一大師的偈語,讀來耐人尋味。靈塔四周古木蔥郁,鳥語花香,好一處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

弘一大師留下的真跡墨寶也成為人們瞻仰的文化珍品,有著名的清源山摩崖石刻「悲歡離合」四個大字,泉州開元寺天王殿柱子上掛刻「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木刻楹聯,泉州承天寺山門內圍牆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藍色的大字等等。弘一大師的字體雄渾瘦俊,流暢自然,別具風格,彰顯著大師的精神內涵和風格氣質,有過目不忘之藝術魅力,亦有無窮攝受力感召著學佛之人。

弘一大師紀念館與藏骨靈塔已成為文化古城泉州一處輝煌亮麗的宗教人文景觀。

 
 
愛國愛教的典範 可歌可泣的一生
—— 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讚

◎朱 哲

是你;在國勢衰微,備受列強欺凌的舊中國,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蹈危履險,與田漢戰斗在一起。

是你;靈根夙具,超然物外,在靈隱寺出了家,寶華山受了戒,脫下征袍,披上袈裟,在晨鐘暮鼓中,短短幾年,就讀經七千多卷,寫下了三百萬字的讀經筆記。

是你;執教重慶漢藏教理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身體力行,以勢利導,造就了不少佛門子弟。

是你;抗戰軍興,流亡途中,大義凜然,指謫國民黨抗日不力,在常德為沈醉逮捕,遭到痛斥,挨了耳光,險被槍斃!

是你;在南岳這塊遊擊戰的訓練基地,在葉劍英的支持下,揭竿而起,成立了南岳佛道救難協會,率領佛教青年服務團,英勇投身到抗日烽火中。周恩來親筆寫「上馬殺賊,下馬唸佛」讚美你,鼓勵你。你與徐特立的幾次交談,委婉地表達了你既愛國,又愛教的無比堅貞。

是你;在哨煙彌漫的文化名城桂林,創辦《獅子吼》,大力宣傳抗戰建國,大聲疾呼佛教同人要發揚大乘精神,加入抗戰建國行列,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是你;在這裡提出了融貫古今,偖通中西的「生產化」「學術化」,拭翳指迷,振聾發聵,點亮了革新佛教的明燈。救國了忘救教,把救國救教統一起來,充分發揮了你高尚的精神品格。「灕江雅集」的詩友:夏衍、田漢、歐陽予倩、柳亞子、郭沫若、李任仁、萬仲文、朱蘊山、陳此生、端木蕻良、聶紺弩、廖沬沙、關山月、尹瘦石等,誰都不會忘記;你住持的月牙山,掩護了他們民主革命的愛國活動,你與他們心心相印,團結在一起,為抗戰救亡,為戰時文藝,殫思竭慮,日夜操勞。

是你;在山清水秀的桂平西山,和覺光法師志同道合,㗾手在一起,超度陣亡將士,建立五明圖書館,規劃西山八景,建立茶園、果園,一心想把這裡打造成既是造福地方的名勝景區,又是培養佛教新生力量的寶地。

是你;在戰事緊要關頭,擊楫中流,效命疆場,潛赴瑤山,出謀獻策,協助瑤王李榮保,狙擊日寇,殲敵百餘,保護了瑤胞,免受蹂躪。

是你;在北流無錫國專,和馮振、饒宗頤、向達等在一起,為培養國學人才,扶綱維常,正本清源,煞費苦心。

是你;在這裡登上磐石山,和饒宗頤等師生在一起,歡欣鼓舞,熱烈歌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各各留下了燴炙人口壯麗篇。

是你;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僕僕風塵,數度來往港、滬間,與李濟深、何香凝、郭沫若、章伯鈞、夏衍等在一起,為民族的解放,披肝瀝膽,赴湯蹈火。

是你;深入虎口,為李濟深傳遞密信,送交遭軟禁的陳銘樞、郭椿濤,為締造中央民革,立下了汗馬功勞。

是你;渡江戰爭前夕,在杭州又幾乎被捕,南懷瑾出手相助,幸免厄難。

是你;以身許法,在冷嘲熱諷,一片罵聲中,毅然北上。為佛教的改革上書毛主席和各民主黨派,舉辦僧尼學習班,開辦大雄麻袋廠,籌設振新印刷廠,創辦《現代 佛學》,收回廣濟寺,籌建中國佛教協會,創辦中國佛學院,參加抗美援朝等等,四出奔走,進行了一系列的艱辛活動,付出了多少血和汗。

是你;高瞻遠矚,很早就指出:佛教要適應時代,適應社會,這樣才能不被淘汰,才能立足社會,才能上報國恩,造福人民!

是你;為佛教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昕思夕籌,與時俱進,一直在進行認真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是你;傑出的表現,卓越的貢獻,獲得殊榮,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錢學森幾次到醫院看望你,因為他也深深知道你,關心你。政府和人民也敬重你、愛護你,為你立館紀念,因為公道自在人心!

是你;一九七八年無辜的牢獄之災,絲毫動搖不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片忠誠。歲寒知松柏,日久見人心,你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始終忠心耿耿,默默奉獻,孜 孜不倦,老而彌篤。古稀之年,猶當仁不讓,肩負著《大百科全書.佛教卷》的重擔,鞠躬盡瘁;懷著改革的遺願,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鞠躬盡瘁,?志以沒,足 以說明:你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和平幸福,為了佛教的改革興旺。

 
 
略說「焰口」的起源與內容
◎思 齊

佛教寺院中,在一些重大法會圓滿之日,或者為了追薦死者、超度亡靈,經常會舉行一種盛大的佛事活動,那便是「放焰口」。由於焰口法會在儀式上的莊嚴,咒語施食的靈驗,因而歷來受到佛教徒的普遍歡迎。

「焰口」的起源

「焰口」是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簡稱《焰口經》)而舉行的施食餓鬼的法事。「焰口」有時又譯作「面然」, 是佛教經典中所說的鬼王的名稱。據傳釋伽牟尼佛的弟子阿難在禪思靜坐時,看到一名餓鬼形容枯槁,面貌醜陋,頭髮散亂,爪甲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面上 噴火,阿難驚駭地問他,是什麼因緣而得到這種果報。餓鬼告訴阿難,因為生前居心慳吝,貪婪而不知足,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成這種身形,並且遭受種種痛 苦。餓鬼又告訴阿難,說阿難三日以後壽命當盡,生在餓鬼道中。阿難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陀於是為他說《焰口經》,囑咐阿難按此經所說施食之法去做, 便能施飲食予恒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不但不會墮落入餓鬼道,而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焰口」的原來修法是這樣的:於一切時,取一淨器, 盛以淨水,置少飯粒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倒在淨地上,以作佈施。若施婆羅門 仙,即誦此陀羅尼二十七遍,投於淨流水中。若誦三十七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焰口」的形成

焰口施食法在諸經所載,有詳略不同。最早傳入我國有關「焰口」的經典為唐代實叉難陀所譯的《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經咒》。在這兩本經中, 各載有真言,名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其方法就是取一掬水,誦咒加持十遍,散在空中即成甘露。後來,不空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的 《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為同本異譯。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不空所譯《儀軌經》的起 源部分別出單行本)、《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其中,不空所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所述行法次第為:破地獄真言、召餓鬼真言、召罪真言、 摧罪真言、定業真言、懺悔真言、施甘露真言、開咽喉真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養真言、奉送真言。從此以後, 此法遂成為修持密教的人每日修持的一種行事。日本入唐求法各家都曾攜回有關施餓鬼食的儀軌。在中國漢地由於唐末密教失傳,施食儀軌也失傳了。

至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不甚瞭解,但都想極力恢復此行法。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文。但是,他所說的施食法並不是密教儀軌,僅取經中的真言,再附以天臺宗的觀想方法而已。在《施食正名》中,記載有「斛食」「冥道」「水陸」。 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為唐代無遮大齋,也是密教的行法之一;水陸是宋代才興起的儀式。這三種方法在當時是混合行使,並沒有區別。仁岳著有《施食須知》, 是以《涅槃經.梵行品》所說的施曠野鬼神食及《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說度訶利帝母緣與救拔焰口混為一談。宗曉著有《施食通覽》,是彙集諸家文篇,也是同樣地 混淆諸說。由此可見,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但是並沒有真正得到成功。

元代由於藏傳佛教喇嘛進入漢地,密教同時得到復興。現存藏經有《瑜伽焰口施食儀》,譯者不詳,根據真言的譯音所用來看,應該是元代人所譯。這部《施食儀》 所說的次第與《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基本相同,在它的前面增加了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 食、入觀音定,然後才是破地獄;在它的後面增加了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回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咒、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以後,瑜伽施食之法 才得到復興。

明代的時候,由於諸家的傳承不一樣,於是又形成雜亂的形勢。最開始,有一位現已不不知其名的高僧增補元代的《施食儀》,形成了《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後來,天機禪師刪其繁蕪,編成了《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稱「天機焰口」。天臺靈操為「天機焰口」作注,名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其中祇有召請孤魂文不同。明末雲棲株宏又將「天機焰口」略加修訂,編成《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又稱為《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且它作注,名為《施食補注》。

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寶華山德基又將株宏修訂稍微作了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後世稱為《瑜伽施食儀觀》。另外,還有寂暹著有《瑜伽 焰口注集纂要儀軌》。由此可以看出,施食一法從來稟受師承,不出一家,於是導致諸本大相徑庭,彼此紛紜,莫衷一是,正如寂暹《儀軌》跋中說:「諸家登壇演習,繁簡不同,至有『七家焰口八家懺』之訛傳。」

近代以來,大多數寺院都以德基本為底本,但在聲韻腔調上差別較大,在南方以天寧寺的腔調比較出名,稱為「天寧寺腔」;北方以五臺山為著名,稱為「五臺山腔」


「焰口」的內容

「瑜伽焰口」的內容豐富多彩,其超度的物件包括世間各行各業,各類人等,可謂內容廣泛,包羅萬象。「瑜伽焰口」的程式嚴謹,場面壯觀。其文辭優美,文學色彩十分濃厚,既可作為超度之文來讀誦,也可作為優美的文學作品來欣賞。下面對「瑜伽焰口」的儀式及內容簡介如下:

首先,舉行「焰口施食法」,應該於戍亥二時(晚上七時至十一時),因為過此時間,鬼神則不得食。瑜伽焰口的儀式最初限度需要有三位元出家人,一般都是七個人,一位「主法」,頭戴毗盧帽,坐在瑜伽壇的中間,另外六位分別坐在兩側,分別司掌木魚、鐺子、鉿子、引磬、鐘鼓等法器,這稱為「一大士」。另外,還有稱為 「三大士」,即有三位「 主法 」 坐在中間,每一位「主法」都誦一遍真言,所以「三大士」的焰口時間比「一大士」的時間稍長一點。

瑜伽焰口需要三個壇,即主壇、面然大士壇、靈壇。主壇是施食法會的中心壇,一般設在佛殿或大雄寶殿的中間,案上擺有觀音菩薩像、供品等,在中間的「主法」面 前準備有米及水,這些米和水即是鬼神施食的東西,因為憑著佛力及真言的力量,通過主法者的觀想力,這些米與水都成為上好飲食及甘露,使諸鬼神得到滿足。面 然大士壇上面供著面然大士的牌位,或者是等身大的紙制的人形,裝飾與觀音像相似,因為面然大士是觀音菩薩的化身。靈壇即是普通稱為的「靈位」「超薦位」,主要是為齋主(或稱為功德主)而設立的,上面寫著「佛力超薦顯考諡(若是女的,稱為妣)……生蓮位」,前面供著一碗水及一碗飯。

瑜伽焰口法會開始時,首先唱「戒定真香」,由主法者及齋主拈香,於瑜伽壇前禮拜。然後,移至靈壇前,亦由主法者及齋主拈香,誦《般若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唱《蓮池贊》。完畢後,到面然大士前唱「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誦《大悲咒》、唱《觀音贊》。這些都是法會的一些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回到瑜伽壇,真正的瑜伽焰口才開始。

首先,唱「楊枝淨水贊」,主法者拈香後,便正式登座,主法者唱「四生登九品」,大眾唱和「六道出三途」。其次,維那舉腔唱「千華臺上盧舍那佛」,讓主法者有時間將毗盧帽戴好。然後,主法者鳴如意尺,唱「瑜伽焰口」的開卷語「會啟瑜伽最勝緣」,大眾唱和「覺皇垂範利人天」。 這樣主法者唱上一句,大眾和下一句,整個焰口法會逐漸進入佳境。因為在整個焰口法會中,腔調會經常變,在法器的伴奏下,感覺十分莊嚴、悅耳。其中,有許多 主法者領唱,而大眾和唱。而且,在法會中,主法者必須結一些手印,如遣魔印、伏魔印、火輪印、真空咒印、運心供養印、變空咒印、奉食印、觀音禪定印、破地 獄印等,作種種觀想,所以整個法會熱鬧而不失莊嚴,寧靜而又不失宏偉,是真正的音聲佛事。更主要的是,瑜伽焰口中有許多文字優美的唱詞,尤其是「召請」的文字,是「焰口」文中的核心部分,其內容文采飛揚,聽來更是令人動容淚下。下面,將列出部分召請文:

一心召請,金烏似箭,玉兔如梭,想骨肉以分離,睹音容而何在,初熱名香,初伸召請某氏靈魂。惟願承三寶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時來臨法會,受此無遮甘露法食。(後半部分相同,以下列不列出)

一心召請,累朝帝主,歷代候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一心召請,築壇拜將,建節封候,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如是英雄將帥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一心召請,江湖羈旅,南北經商,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嗚呼!滯魄北隨雲暗暗,客魂東逐水悠悠。如是他鄉客旅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一心召請,戎衣戰士,臨陣健兒,紅旗影裡爭雄,白刃叢中敵命。鼓金初振,霎時腹契腸穿;勝敗之分,遍地肢傷首碎。嗚呼!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如是陣亡兵卒之流,一類孤魂……

一心召請,懷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羆葉夢。奉恭欲唱,吉凶祇在片時;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嗚呼!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如是血湖產難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一心召請,宮幃美女,閨閣佳人,胭脂畫面爭豔,龍麝熏衣兢俏。雲收雨歇,魂消金穀之園;月缺花殘,腸斷馬嵬之驛。嗚呼!昔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如是裙釵婦女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一心召請,饑寒丐者,弄戮囚人,遇水火以傷身,逢虎狼而失命。懸樑服毒,千年怨氣沉沉;雷擊崖崩,一點驚魂漾漾。嗚呼!暮雨青煙寒鵲噪,秋風黃葉亂鴉飛。如是傷亡橫死之流,一類孤魂等眾……

以上的「召請」涉及到各種身份的死者,以及因各種原因而致死的人,所包括的施食對象極其廣範。這段文字長短句相間,文辭優美,論說事理貼切,入情入理。文中的「召請」是號召邀請的意思,即是請各種眾生光臨瑜伽焰口法會。

「召請文」之後,便是請這些眾生接受所施的飲食、甘露,這段文字也是極其優美,僅列幾則如下:

近代先朝,帝主尊榮位;熏戚侯王,玉葉金枝貴;宰執中宮,彩女嬪妃類,夢斷花胥,跟你跟中國士朝臣,經緯匡時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寵懷憂,謫降邊邦地,戀國遊魂,來受甘露味。

……

學古窮今,錦繡文章士;映雪偷光,苦志寒窗內;命運蹉跎,金榜無名字;鬱鬱幽魂,來受甘露味。

……

孝子賢孫,義勇忠良聲;烈女貞妻,視死如歸去;仗節忘軀,千古留英氣;耿耿靈魂,來受甘露味。

……

坐賈行商,種種經營輩;藝術多能,貿易求財利;背井離鄉,死在他方地;旅夢悠悠,來受甘露味。

……

忤逆爹娘,怨默天和地;謗佛欺僧,毀像焚經偈;邪見深坑,苦報無邊際;十惡狂魂,來受甘露味。

……

「瑜伽焰口」的召請文和施食部分文辭悲切,貼近生活實際,既可作為優美的文學作品閱讀,也可以使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人類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因為瑜伽焰口原起源於密教,所以在法會中誦大量的咒語,如《大悲咒》、《尊勝咒》、《金剛薩棰百字咒》等,另外,還默念《六字大明咒》一百零八遍。最令參 加法會的居士們歡喜的是,在法會的後半場,主法者將用咒語加持過的糖果等供品往場下灑,而大家則爭著去搶,以求福慧具至。

「瑜伽焰口」以其特殊的作用、莊嚴的場面、悅耳的唱腔,受到中國佛教徒的喜愛,因此,千百年來,施放「瑜伽焰口」一直是漢傳佛教寺院最常舉行的佛事活動。尤其是在每年七月的「 盂蘭盆節 」期間 ,放焰口更是必不可少的佛事活動。

 
 
九華山圓滿法會記略
◎風雨洗塵

照法師三步一拜朝山組四月六日從普陀山起香,開始了向九華山朝拜的行程,他們橫穿浙江,東進安徽,一路披星戴月,風雨兼程,於六月廿六日拜到九華山山腳下,在山門外的檢票處附近擇地安營。全程770公里, 歷時87天,平均每天拜8.85公里。

各地的信眾於六月廿七日來到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禮敬地藏、禮敬日照法師,並祈望聆聽日照法師拜山的心路歷程。報名的人數一下從原計劃的250人增加到400多人,不免使禮佛禪寺接待組亂了陣營,但菩薩慈悲,在九華山二天的朝山法事活動圓滿殊勝,法喜充滿。

廿六日早殿隨課的祈福普佛,是日照法師為四川地震倖存者而啟建,法師拜山身苦,但心裡更牽掛著眾生苦,但願佛佑中華,傷者病者早日痊癒,走出地震的陰影,萬民一心重建家園。

又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氣,上早課的時候還傾盆大雨,時而大雨時而停的天氣已經持續了十來天,我心裡想著這樣的大雨今天隨拜的四百多信眾都得變成落湯 雞。哪知早殿隨課普佛後,不但雨停而且天色也明朗了起來,眾人紛紛稱奇。其實仔細想想也不奇怪,三步一拜朝禮佛山若是至誠懇切並如法如律,哪能不得龍天的 護佑。

為莊嚴故,日照法師身披大紅袈裟,身後的二位小沙彌穿著杏黃色的海青,虔誠地三步一拜至栴檀禪林,身後和道路二旁是四百多從各地前來隨喜的信眾,九華山佛 協領導和栴檀禪林各大職事在九華山檢票口拉出了橫幅大標語歡迎日照法師一行,而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栴檀禪林方丈慧深大和尚則候在栴檀禪林山門前迎接遠道 三步一拜而來的日照法師。

栴檀禪林的祈福上供法會及其莊嚴隆重,這是日照法師在地藏菩薩道場設的千僧大齋會,梵樂繚繞,經聲陣陣,諸佛讚歎,四眾歡喜。佛山皆知:每每佛教聖地設千 僧大齋會,大阿羅漢賓頭羅尊者是一定來應供的,而在地藏菩薩道場興許菩薩會親臨法筵,祇是我們凡眼不能識得而已,所以供千僧有不可稱量之功德。上供法會 後,千僧齋功德主代表若干人為九華山全山常住僧人和雲遊至九華山的行腳僧人一一派發櫬錢。

下午在栴檀禪林的接待室召開了座談會,栴檀禪林慧深大和尚、廣東惠州佛教協會會長妙峰法師、禮佛禪寺方丈源慧大和尚、廣東惠州宗教局局長朱瑞華女士,博羅 宗教科謝華欽科長等領導都作了講話,一致讚歎日照法師三步一拜的頑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信念,教械眾人要以日照法師為楷模,以解救眾生之苦為重任,莊嚴國 土,利樂有情。各地居士代表也踴躍發言表達了他們對日照法師的崇敬,期待日照法師戰勝自我、戰勝路途的千難萬險順利圓滿四大佛教名山的朝禮,回來後帶領四 眾弟子修學和弘揚佛法,融入社會廣作慈善,讓世人皆得菩薩甘露的滋潤。

是日晚上,日照法師再設五大焰口,超度5.12四川地震災難中落難的亡靈。

九華山天台頂的地藏禪林,是日照法師三步一拜四大佛教名山第二山的圓滿地。天台,山高谷深,路陡峰險,雲遮霧障,景色奇美,從栴檀禪林到天台16公里的陡 峭山路,再加上肉身寶殿的一段,這天的山路有18公里。18公里的三步一拜要在一天內完成,不免令人咂舌,但在日照法師三百多個風雨無阻拜山經歷的感召 下,大家還是摩拳擦掌氣宇軒昂。循著栴檀禪林聲聲晨鐘,四百多名信眾跟隨在日照法師的身後開始了有生以來最艱苦的朝拜之旅,三四個小時後大家就力不從心, 六步一拜九步一拜乃至祇能用聞訊代替叩拜,而隊首的日照法師,儼然身經百戰久經沙場的老將,精神抖擻,體力不減,步履勇健,起伏輕捷,如法如律,二位十幾 歲的沙彌,人小腿短,三跳一拜,伏地翻掌再一跳起身,亦不見體力有減。信眾雖然自歎不如,但信心不退,拜不動就走,走不動就爬。拜過將近十個小時,對日照 法師也是考驗了,平時國道省道鄉道的拜山路比較平緩,一般都徐徐上升,而天台的山路台階陡峭無比,體力的支出極大,日照法師和二位小沙彌大汗淋漓,呼吸也 急了起來,但是天台再高,沒有日照法師的心高,峽谷再深,沒有日照法師的願深,山石再頑硬比拼不過日照法師的堅強信念和頑強意志。山路比人高,但山路始終 在勇士的腳下,天台路難,成佛之路更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能包太虛,心的力量不可限量,若能「將此身心奉塵?」便能戰勝心魔鬼魅的恐嚇和千山萬壑的險阻。

讓成功的淚水和圓滿的喜悅,隨著眾人情不自禁地三呼「啊」聲,銘刻在天台的山峰、溪穀、樹叢、草間。

記住,天台,我們來過此地。

記住,天台,有一位比丘自廣東三步一拜的來過此地。

 
 
九華山晨空奇觀
—— 記月光菩薩驅霧掌燈

◎世 明

○○八年六月廿八日淩晨3點40分,廣東博羅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三步一拜朝禮佛教四大名山組繼浙江普陀山之後,日夜兼程、披星戴月、風雨無阻,三步一拜來到九華山山門前。

一夜的毛毛細雨,九華山的千山萬壑全都籠罩在朦朦朧朧的雲霧中,道路和青山翠嶺都被濃霧遮蔽了,夜空中殘月被雲霧包裹著,天空暗淡無澤,夜黑沉沉沒一點聲音,群山翠嶺蒙上一層細雨薄霧,濕涼的空氣使人雞皮鶴立,變得有點恐怖。

日照法師一行三步一拜頂禮向前,望著這惡劣的天氣,心中起念,對著月光菩薩高聲吶喊:啊……,月光菩薩我來頂禮朝拜了;啊……,請您在天空示現光明: 啊……,請您廣袖驅濃霧,纖纖玉手掌明燈。這頂禮三聲意念,霎時月亮周圍殘雲移動,雨晴霧影散盡,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天上像指路的明燈,一層又一層的山巒背 後淡藍色的天空慢慢地露出來了。一霎眼功夫天遠處山峰上霧盡燈明,碧綠的千山萬壑和朦朧靜止的雲霧構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畫卷,迎接日照法師三步一拜朝聖 組。

日照法師發弘願三步一拜四大佛山,他的摯誠感動天和地。菩薩示現在眼前,一行禮拜人所見真實不虛之奇觀,九華山山門作見証,月光菩薩驅霧掌燈放大光明。若 是疑心不相信,請您回顧禮拜九華山前後數十日期間,霧、雨、閃電不間斷,沒有一天是晴天。而日照法師到了九華山頂禮拜山日的兩天都是艷陽天,佛力加持龍天 護佑,殊勝圓滿順利拜過九華山示現人間一奇觀。這正是:

月光菩薩在寒宮,

聽見日照喊三聲。

神舒廣袖驅濃霧,

纖纖玉手掌明燈。

 
 
世界佛教動態

元果老法師圓寂十週年 眾弟子舉行緬懷追思法會

元果老法師親手創辦的福慧精舍,成立至今已五十週年,適逢本刊「香港佛教」月刊創辦人之一,元果老法師圓寂十週年,門人常慈、常定、常學、常賢等,緬懷恩師法乳深恩、慈悲教誨之德。於九月六日,假座金鐘道港麗酒店大禮堂,舉行慶祝福慧精舍成立五十週年慶典,藉此緬懷恩師教誨之德。

來自各地的諸山長老蒞臨參加盛會者;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新加坡靈峰講堂退居隆根長老、澳洲觀音寺住持法宗長老、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寧波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暨四眾及護法居士達八九百人、場面莊嚴隆重。

席間多位長老認為元老在港,畢生弘揚正法、化導群迷,對香港佛教貢獻良多,尤其門下弟子均能秉承恩師慈悲喜捨拔苦予樂的精神,在祖國山區興學育才捐建校舍 達三十間,為山區兒童改善學習環境,也在山區捐建醫院多間,把恩師利樂人群的慈悲大願、發揚光大,與會大眾無不歡喜讚嘆心慶得人。

餘慶節目由泉州少林寺表演南少林功夫,表演的武僧全部由元果上人嫡傳徒孫及曾孫,與會者認為元老真人不露相,文武雙全的高僧。

  
傳義大和尚書畫作品展美國舉行

  
應美國江蘇經貿文化聯合會邀請,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法界情.翰墨緣》書畫作品美國展,八月二日——八月十日在洛杉磯蒙特利市長青書局展出。畫展期間,每天觀者如雲,受到東西方觀眾一致好評。

這項書畫作品展由美國江蘇經貿文化聯合會、《中國佛教藝術》主辦,法印寺、毗盧寺、美國群英會、好萊塢影視演藝中心協辦。

作為首位在美國舉行書畫展的在任方丈,畫僧傳義大和尚一到洛杉磯就受到媒體關注。洛杉磯FM1300電臺就佛教在中國的現狀、佛教藝術發展等話題,對傳義 進行了五十分鐘直播採訪。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天下衛視、鳳凰衛視等報紙和電視臺不惜篇幅和時間,對畫展進行了多次報導。

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法界情.翰墨緣》書畫作品美國展共帶來了六十九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展出亦作義賣,所得款項全部交由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轉贈四川汶川地震災民。還未開展,四尺整張「仿北魏造像法」就被美國潮州會館以5,000美金收購。

開展當天,加州稅務委員會主席趙美心、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文化參贊陳懷之、美國正信佛教會長、法印寺開山長老印海法師、方丈宏正大和尚、西來寺住持慧濟法 師、南京寶華山隆昌寺方丈心平大和尚、旅美多位僑領和藝術家等嘉賓親臨現場祝賀。印海長老賀聯:上聯,書畫方便一色一香無非敷衍毗盧華藏之一乘果海,下 聯,實相般若萬事萬物儘是闡揚傳義理蘊於三千沙界。洛杉磯九十三歲老藝術家揚隆生寫賀聯:書畫交流美國展,藝壇創作樹新風。

中領館文化參贊陳懷之在代表總領館的講話說,在洛杉磯地區舉行的書畫展不少,但他是第一次看到出家人的作品展,因此意義非常不一樣,這不祇是一般的文化交 流,而是佛教界對外的交流,為建設和諧世界作出了貢獻。陳懷之參贊指出,更難為可貴的是傳義大和尚慈悲為懷,將畫展義賣所得全部捐助地震災區,體現了中國 僧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印海長老表示,傳統的中國佛教沒辦法與人群打成一片,與社會缺乏交流及往來,造成許多的誤解。然而大家都在修行菩薩道,製造和諧社會要從心開始,希望透過傳義大和尚的書畫展,讓海內外人士對中國佛教有深一層的認識和瞭解。

慧濟法師說,透過書畫宏揚佛法,展現諸佛菩薩的心境,讓人們更容易有所領授。而星雲法師也主張透過文化宏法,在各地設立許多的美術館,以方便的法門接引大眾。

美國江蘇經貿文化聯合會會長蔡成華先生表示:傳義大和尚是第一位在美國舉辦個人書畫展的現任方丈,也是該會在美國的第一次文化活動。通過其一張張充滿禪義和中國氣質的書畫作品,可以讓更多的海外華人和西方人更多地瞭解中華文化,瞭解佛教的博大精深。

傳義大和尚在答謝詞中講:很感謝旅美僑胞給這次畫展的機會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這次畫展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美好前景,體現了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英明正確,體現了中美文化在不斷的發展進步。

加州眾議員伍國慶、加州稅務委員會主席趙美心、洛杉磯縣政委員安東諾奇、蒙特利市議員黃維剛等分別為傳義大和尚頒發獎章,讚揚傳義大和尚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在美國成功舉辦《法界情.翰墨緣》書畫作品展,不僅在海外受到傳媒和文化、宗教人士的關注,國內媒體也給予了高度關注,《新華日報》、《南京日報》、《揚子晚報》、《金陵晚報》、《江南時報》等主流報紙都進行了重點報導。

傳義大和尚書畫作品重水墨,少設色,焦墨可見風骨,淡墨如有性靈。其山水作品用筆布墨熔鑄「元四家」的精華。精神意識的流露則具有清初四僧之風。

 

徵求南京古林寺資料文獻啟事

 
蓋聞世尊出世,宏開三學之門。尊者傳芳,嚴續七篇之執。而後四十餘年周行化導,於臨滅遺教諸大比丘,以戒為師,故持律為三學之根本。優婆離尊者證果圓 通,以持戒修身為第一,得律藏付囑,固傳堅持,師師授受,化化相承。百餘年後,有曇無德尊者出,宗主四分,凡九傳至唐道宣律祖,宏揚戒海,定正幡風,建南 山律宗。宋元以來,禪宗淨土並駕沛興,而戒律無聞,故濁亂萌生。有明一代,僧徒私度氾濫,釋教之制,日趨淪喪。獨古林寺古心律祖,秉願輪而化現,乘智力以 再來,志求戒法,步禮五台,得文殊菩薩見證,親為摩頂授戒,頓悟三聚、五篇。由此駐錫金陵古林,大宏律宗,震耀寰宇。古林寺者,地屬南京城西,道場山號馬 鞍,關憑虎踞,近接清涼。南朝寶志公搭棚其間,為觀音庵也,此則古林之始創。宋淳熙中,易名古林庵。明萬曆間,古心馨律祖化庵為寺,闡揚戒法,中興南山, 獨為天下第一戒壇,靈從迭著,神宗欽賜振古香林、萬壽戒壇匾額及諸寶,此則古林寺之肇興。古祖受請於江浙各大叢林傳戒,受度弟子累萬,由是廷臣野叟無不知 有戒,複賜紫皇壇宏戒。古祖以優婆離尊者之化身,鼎興律宗,使數百年來湮沒之戒法得以重光,倘無古祖奮跡於絕續之交,天下將不知戒律為何,故尊為中興律 祖。厥後泥洹,乃將古林法席傳交隱微理祖、印含璞祖。其餘嗣法弟子,分燈他處,各建寶坊,相繼宏揚律學,若湣忠寺大會海、寶華山三昧光、五臺山澄芳清、報 國寺茂林祗等諸祖,皆古林寺之一脈也。而後古林歷代祖師,皆以宏律傳戒為己任,高僧輩出,代有達人。康熙四十二年,賜額古林律院。乾隆二十四年,複賜古林 律寺額。凡數百年,法乳相傳,未嘗或輟,南山中興之第一祖庭,人天所共忻仰。後遭咸豐癸醜兵劫,及光緒庚子火厄,梵廈齊傾。而輔仁友祖出,復興殿宇,金容 朗發,嚴守祖規,每歲春冬兩期依律傳戒。此後,學愚慧祖、養熙源老和尚皆能繼曆祖之芳規,而宏傳毗尼。民國之間,能忍、峻嶺、大興、戒慧、戒全、本振、幻 生、了中、仁德諸大師,均為古林戒弟子。余祖父詹融通居士與古林亦頗有法緣。餘雖值弱冠,但喜閱佛教歷史文獻,因種種因緣,得查天下律宗法系,追根尋源, 皆乃古林寺之子孫,古林實為律宗中興之始祖,由此對古林之歷史萌發興趣,立志闡揚古林祖師之事蹟,故於乙酉歲著手搜集相關資料,始撰《南山律宗古林派歷史 研究》一書,距今已三年矣。期間,承蒙南京同人鼎力相助,今書稿已完成大半,但仍覺欠佳,書中尚有諸多不足,實乃資料缺乏之故。懇祈諸山長老、慧業文人、 居士護法、各藏書家,有關於南京古林寺之一切史料文獻,若古林寺志、祖師傳記、同戒錄、戒牒、古林寺照片、詩詞、文稿、法語等等,望能借閱一抄,即原本奉 還,或能賜贈影本、數碼翻拍件,則更為銘感。余本籍南京,現亦求學於南京,對本鄉之歷史文化多有寄懷,但三學未通,能力有限,還祈望名山大德不吝襄助、垂 教,以勉餘之用心,是為啟。

聯 絡 人 : 詹天靈
電 話 : 13914709882 (025) 84584720 51504123
地 址 : 南京大光里小社區2棟2單元705室 210001
電子郵件 : zhantianlin@yahoo.com.cn
QQ 號碼 : 52275524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