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79期
2008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劃時代的創舉
國寶藏經
說不盡的《趙城金藏》 ◎不退居士
高仿《趙城金藏.金剛經》長卷誕生記 ◎李陽泉
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聯合舉行
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七千學生齊誦《淨土文》
悼念地震罹難師生
緣 起 ◎宏 明
致 辭 ◎覺光長老
祝福辭 ◎宏 明
四川5.12大地震
七七追思祈願大會訪問
◎果 毅
四川汶川地震追悼法會感言
四川地震「七七」之期
祈願同胞往生淨土
◎果 毅
本會概況
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三年
菩提路上一步一腳印
禪境趣談
詩有禪味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創業 守業 人生 ◎楊 釗
大災有大愛 ◎慧 梅
叢林制度
叢林中的掛單與安單 ◎慎 獨
虔誠信仰
不以貧富論信仰 ◎遠 塵
護生隨談
以慈心故 行舉手勞
—— 父母護生二三事
◎于 磊
佛教勝地
卡爾梅克的藏傳佛教寺廟 ◎司徒一凡
佛國觀察記﹙上﹚ ◎崔保新
法師開示
威德與功德
—— 戒忍大和尚談明僧與名僧
◎光音行者
畫佛學佛
畫佛心得 ◎梁 川
念佛法會
《 嘉語綸音》蓮社週六念佛會
法師開示點滴
◎王松堅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劃時代的創舉

經是佛祖四十九年說法的結晶 是記錄佛陀言教及闡述佛教思想教義的典籍 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是眾生的心靈寶藏。為了使佛法永存世間 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塵封上千年金代的國寶藏經《趙城金藏.陳金剛卷》 在佛教專家們的超技術「原樣仿製」下出版問世了 在整個複製過程中 出版界、收藏界、古籍監定界、 古籍修復界、以及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等 為《趙城金藏》能圓滿出版而作出了專業的指導與支持 成就了這一殊勝功德。

《趙城金藏》是歷代刊刻大藏經中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 已成為海內外孤本。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共譽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趙城金藏》全藏共六百八十二帙 千字文始「天」終「幾」 總計約七千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時已有佚失 尚存不足五千卷。《趙城金藏》刻印緣於金代民間發心 民女崔法珍虔敬正法 為報佛恩 斷臂幕刻 感動天地 終於聚沙成塔 歷三十載而功德圓滿。故此部藏經也被譽為有史以來民間第一大發心之大藏經。《趙城金藏》不僅蘊含了佛法的無上智慧 也體現了民眾為法忘軀 愛國愛教的宗教熱情。

《趙城金藏》刊刻時間較早 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佛法東傳以來直到宋代的重要佛教文獻。胡適稱之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笈」。《趙城金藏》共收有佛教萬經之首 ——《金剛經》的三個譯本卷子 分別為: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本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本。編者根據所存經卷的完整性 選擇了陳天竺三藏真諦法師譯本 也就是俗稱的「陳金剛」 採用上等手工麻紙精心印製一百零八卷 進行原樣仿真出版。這是《趙城金藏》自金代刊刻以來海內外首次整理出版 對我國古代北方刻書、研究雕版印刷史、研究古代佛教藏經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趙城金藏.陳金剛卷》在編者 佛教大德的精心仿製下保持了原始風貌 這是劃時代的創舉 是對佛經傳播的又一大貢獻。這將對佛教信眾帶來無上的法喜。

 
 
說不盡的《趙城金藏》
◎不退居士

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十七公里的霍山南麓,有一座距今近兩千年的寺院,名曰廣勝寺。廣勝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曆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壞後重建。明清兩代又予以補葺,始成現狀。

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詩《廣勝寺贊》,寫出了廣勝寺的古遠意境——

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龍蟠梵質層峰峭,鳳展翎儀已卷收。

正覺印同真聖道,邪魔交閉絕踪由。

儒門弟子應難識,穿耳胡僧笑點頭。

如今的廣勝寺,「穿耳胡僧」已不見了,縱是漢地沙門也頗難尋見。文革之後,這裡再也沒有僧人常住,安靜的寺院成為文物保護部門。

熟悉廣勝寺歷史的人知道,這裡有曾經三件國寶:《趙城金藏》、琉璃飛虹塔和元壁畫。這三件寶物中,尤以《趙城金藏》為最,用當地人的話說,「有關《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說上三天也說不完」。

二○○五年和二○○七年,我們先後兩次前往山西,在三晉大地上尋找著與《趙城金藏》有關的點點滴滴——

民女崔法珍

《趙城金藏》是我國金代民間募資刻印的佛藏。金代熙宗皇統(1141~1149)初年,潞州(今屬山西長治)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陝西部分地區斷臂化緣,募資刊刻,三十餘年方成。

上面這段文字屢屢出現於有關《趙城金藏》的介紹性資料中。崔法珍是誰?為何如此發心?其刊刻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支那內學院著名學者蔣唯心通過考證,認為《趙城金藏》系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運城西南)靜林山天寧寺刻成。發起人為潞州(長治)崔 法珍,相傳她毅然斷臂募緣刻經,感動了很多佛教信徒,紛紛捐資協助。施主始終以村民為主體,施錢、施樹、施騾、施布、傾其所有,甚至「有破產鬻兒應之 者」,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大約在金熙宗皇統九年(1149年)前後,於天寧寺組成「開雕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 (1173年)完工,歷時約三十年。《趙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終「幾」,總計約7000卷。蔣唯心考證時已有佚失,尚存4957卷。金 藏刻成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1178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三年後,崔又將經版送到中都(即今北京)刷 印流通,共計十六萬八千一百一十三板,六千九百八十卷。為表彰她的功績,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法珍被賜紫衣,並受封為「宏教大師」。難能可貴的 是,做出重大貢獻的崔法珍在《趙城金藏》的題跋中,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風格高尚。蔣唯心感慨道:「此藏卷軸之富,工事之巨,原刻歷三十載星霜,補雕勞十 餘路僧眾,創此偉業者,寧遂湮沒不彰乎?理其不然也。」

崔法珍,一個民女。是甚麼觸動了她,讓她斷臂募緣刻經?

山西洪洞廣勝寺宗教顧問、著名學者扈石祥先生說,相傳是因為當年廣勝寺的方丈和尚治好了崔法珍的啞病。治好病之後,崔法珍發現方丈愁眉不展,便上前問訊, 方丈說,這事情不是你一個女孩子可以管得了的。法珍執意要問,方丈說,數年前寺院便發心要刊刻一部大藏經,祇是至今還沒有籌集到款項,為此而憂。法珍聽 了,默然而退。不大功夫回來,已經斷去一臂。方丈驚問何故,法珍說,我的身體和生命都是佛給的,今天斷一臂以表真心,我願意來募緣,籌集刻經款項。

刊刻藏經,在印刷術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是一個極為浩大的工程。歷代朝廷組織刊刻,舉全國之力,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以《趙城金藏》之後六百年問 世的《乾隆大藏經》為例,自收集經本到刻印完成,前後尚歷時近十年。一民女之力,四方募化,歷時三十年刊刻大藏經,委實不易。從這個角度上看,《趙城金 藏》堪稱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大發心的藏經!也堪稱中華民族奮發圖強、不屈不撓精神的體現!

今世很難理解,發心做事為何要斷臂?其實瞭解佛教的歷史,這一點並不難理解。佛祖釋迦牟尼悟道以前曾有多年苦修,後來者繼承其志,苦修得證悟者層出不窮。 如中國禪宗二祖慧可,為了求正法,在雪中跪了三天,初祖達摩說:除非我看到天降紅血才可以傳法於你。二祖自斷掉一臂以示?心。近代詩僧八指頭陀,在阿育王 寺佛舍利前燃指供佛後,曾寫下《自笑詩》:「割肉燒燈供佛勞,可知身是水中泡,祇今十指唯餘八,似學天龍吃兩刀。」我們今日學佛,理當不提倡如此苦修,身 體的苦修並不能完成心路歷程的修行。然而,崔法珍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斷臂報佛恩,其捨生之精神足可讓吾輩長久追思。

金藏耀佛國

《趙城金藏》究竟是一種甚麼樣的藏經?它在大藏經刊刻歷史上有甚麼地位?

說《趙城金藏》要從中國第一部大藏經《開寶藏》說起。《開寶藏》刊刻於宋太祖初年,是一切各版大藏經雕版的鼻祖。它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是宋版 精品。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眾多,歷史久遠而聞名世界,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壯舉。

我國現存各版大藏經中,屬於未經傳世的孤本,有石刻本的《房山雲居寺石經》,木刻本的《契丹藏》、《趙城金藏》、《元官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 《萬歷藏》等七種版本。其中有三個版本殘存印本未超過40卷。《趙城金藏》是當今大藏善本中卷帙最多的,而且是世界上僅存的一部。它基本上是《開寶藏》的 複刻本,並有部分是遼藏的複刻本與遼藏的坊刻本,裝幀也同是卷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蜀刻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早已散佚殆盡的情 況下,它還保存著數千卷開寶蜀本與遼藏的原貌,不論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趙城金藏》印刷清晰,字體勁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說法圖,其刀法?條和宋版佛經相比,具有豪放嚴整和生氣有力的特點,是我國印刷史上的珍貴標本,是 研究我國刻經史和版本史的珍貴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佛教書籍製作演變過程,也可以看出佛藏與當時金本的平水(臨汾)水平,特別是每平水版畫之間的關係, 是印刷發展史上的一座了不起的寶庫,在中國版本目錄學和雕版印刷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如果說御用法寶《乾隆大藏經》是中國歷史上清朝盛世所修的盛大典藏,那麼,年代更久遠、版本更珍奇、經歷更曲折、發心更宏遠的《趙城金藏》則是當今時代最 有價值的盛世珍藏!《趙城金藏》不僅極具有佛經的版本價值,也飽含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更透射出中國人民為法忘軀、愛國護教的精神追求。

《趙城金藏》發心刊刻的故事講完了,之後是八百餘年的寂寞。漫漫長夜裡,時光跨越了一個又一個世紀,《趙城金藏》終於在人們的記憶裡消失了……。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趙城金藏》的金光在塵封的歷史深處被掩埋的太久太久了。它一旦破土而出,便是大光明!

一九三一年,著名學者朱慶瀾等在西安開元和臥龍兩寺發現向所罕見的宋《磧砂藏》,因而把它運到上海影印流通。「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常務理事范成和尚為尋 宋《磧砂藏》的缺本到各地去訪求古經,著破衣,經戰亂區,冒很大的危險。他的最大收穫是一九三三年春,在山西趙城廣勝寺意外地發現了《趙城金藏》。「在從 來出版之文獻中,尚不知有此版藏經之學術界,乃成為一時甚為轟動之事件。」因「向所未知而近日始發現」、「中外人士連袂躡履往趙城探討者不絕。」范成和尚 還走村串戶,從附近農村尋訪收回已散失在民間的300餘軸散卷。一九三四年十月,南京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命其高足弟子蔣唯心前往廣勝寺校驗。蔣氏抵潼關黃 河渡口時,正遇大風,他冒險登舟捨命強渡,不幸失足落水,耳目皆著泥沙,從此落得眼疾。在廣勝寺他忍著眼疾披閱經文,連續工作四十天,寫成《金藏雕印始末 考》,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發表於南京《國風雜志》第5卷12號上,一九三五年一月又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印了單行本。蔣文考證「嚴謹詳審」,「思想入微,搜剔得 間」,「糾正日本人紕謬尤為切要」,對《趙城金藏》的歷史價值做了正確評估,至今仍是這方面最具權威的論述。一九三五年,部分《趙城金藏》曾借到北平展 覽。「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與「北平三時學會」從中挑選出宋元明清各大藏所無的孤本經籍,共46種249卷,作方冊本共120冊影印發行,題為《宋藏遺 珍》。當時,胡適先生評述說,「這是影印《磧砂藏》的一個副產品,其重要性可能不下於磧砂藏的本身。」蔣唯心論文的發表和《宋藏遺珍》的出版,使得國內外 學術界,宗教界非常重視這部「天壤間的孤本秘笈」。從此,也揭開了這部大藏經新的傳奇。

烽火蘊傳奇

從來沒有一部藏經如《趙城金藏》一般充滿傳奇。它的刊刻,如前所述,堪稱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大發心的藏經。它得以保留至今,也飽富傳奇。

時光流轉,《趙城金藏》發現之後四年,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一九三七年二月,日本侵略軍占領趙城。廣勝寺距最近的日軍據點僅二公里,為防日軍掠奪,廣勝寺力空法師將《趙城金藏》磚砌封存於廣勝寺飛虹塔內。

一九四二年四月,日本政府派遣「東方文化考察團」到趙城活動,並揚言要在五月二日上飛虹塔游覽。為了《趙城金藏》的安全,廣勝寺力空法師立即向八路軍求助。中共太岳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史健獲悉情報後,?定採取果斷措施,搶先保護此經。

因事關重大,他立即請示上級。太岳區軍政領導陳賡、薄一波接報後亦覺事態嚴重,立刻轉呈延安。黨中央馬上覆電,命令太岳區全力保護《趙城金藏》,絕不能讓 國寶落入日寇之手。太岳區接到命令後緊急動員,作出周密部署,特派太岳軍分區基幹營、趙城縣游擊大隊和洪洞縣游擊大隊精兵強將百餘人,秘密進入廣勝寺,登 上琉璃飛虹塔,借助夜色的掩護,經四個多小時的搶運,將5000卷藏經全部轉移出寺廟,由民工馱運隊運抵安全地帶。由於組織嚴密,行動悄無聲息,距廣勝寺 幾里遠的五六個日軍據點竟毫無察覺。當日軍如期登臨飛虹塔,發現塔空經無時,便欲拿力空和尚問罪,但力空和尚連同藏經早已不知去向。

得知八路軍搶先運走藏經的消息後,駐晉南日軍司令惱羞成怒,大發雷霆,偽山西省長蘇象乾也氣急敗壞趕到趙城調查。太岳行署牛佩琮主任與劉季蓀又安排將經卷藏在沁源縣山區的一個廢棄煤?裡保存達四年之久。

儘管《趙城金藏》運抵安全地帶,但因日寇掃蕩頻繁,藏經以後又幾經輾轉遷移,先是存放於太岳區二地委機關駐地安澤縣亢驛村,後又轉移至太岳區黨委駐地沁源 縣。日本投降後於一九四九年運到涉縣溫村天主教堂交北方大學保管,範文瀾校長派張文教具體保管。為防潮又移存長樂村一地主家的閣樓上,張文教精心護理曾累 得吐血。後經華北局書記薄一波批准,華北政府電令太行行署將經卷分裝四十二箱,由涉縣乘小火車到邯鄲,再乘汽車到北平,於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運交北平圖 書館保存。至此,這部國寶級大藏經才結束其顛沛流離的命運。

一九四九年五月廿二目的《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名經4000餘卷運抵平市」的消息。該文副標題是「衛護此珍貴遺產,八位戰士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出席 座談會者有楊秀峰、晁哲甫、孫文淑、于力、範文瀾、馬衡、向達、周叔迦、巨贊、韓壽萱、季羨林、王重民、趙萬里、張文教、程德清、王冶秋等。會上由趙萬里 報告此經的源流和價值,張文教報告艱苦守護及運送經過。範文瀾報告了共產黨重視文化遺產,在極艱苦的環境中用各種方法保護藏經,甚至犧牲了戰士的生命。巨 贊法師發願發動佛教信眾捐獻裝裱的紙張,為修復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會上大家都希望把經過情形,由各當事人及考證者寫出印行。接著五月三十一日《人民日 報》又發表了向達教授的《記趙城金藏的歸來》一文。

轉眼間,這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歷史,我們很難復原。然而,一部蘊含著無上智慧的大藏經,歷經抗日烽火得以保全,如果沒有僧俗兩界的眾志成城,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其中所飽含的民族精神、愛國熱情將永彪史冊。

國寶永流傳

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當4300多卷、9大包《趙城金藏》運抵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時,人們發現,由於多年保存條件惡劣,多數經卷潮爛斷缺, 粘連成塊,十之六七已經不能打開。當時,戰爭尚未結束、國家十分困難,但依然拿出資金對國寶進行修復。北平圖書館先從琉璃廠「文藝山房裱店」請來揭裱能手 韓魁占,繼又請來張萬元、徐朝彝、張永清三位琉璃廠高手。他們把經卷浸濕,用針尖小心地去挑,把薄薄的紙剝成兩層,讓黑字留在其中的一層上,然後裱糊在廣 西棉紙上烘乾壓平。四位高師前後苦戰16個寒暑,才將洋洋4000多卷經書整修一新。陳毅副總理,文化部負責人齊燕銘、鄭振鐸等曾親臨北京圖書館揭裱工作 間視察指導,高度贊揚了師傅們拯救國寶的辛勤勞動。《趙城金藏》與舉世矚目的《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敦煌遺書》一起,成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在修復工作艱難進展的同時,善本部開始了對這部藏經另外一個意義上的「修復」——自《趙城金藏》發現後,一些市井無賴想方設法,從廣勝寺偷出數百軸經卷, 運到北平高價出售,許多藏書家和古玩店不惜重金買它一兩卷置於案頭玩賞。北平圖書館善本部有遠見卓識,陸續從私店手中收購了191卷,減少了這部珍貴典籍 的流失。

一九五二年趙城縣藏書家張筱衡把家藏67箱古書全部捐獻給國家,其中第l 3箱是早已佚失的152卷《趙城金藏》,而且是當年蔣唯心考證時尚未發現的珍籍。而後,陸續向北京圖書館捐獻《趙城金藏》零散經卷的有:周叔韜、周一良、徐森玉各兩卷,賈靜言一卷。

歷盡滄桑,積沙成塔,現存《趙城金藏》共4800餘卷,是當今孤本藏經中卷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其中北京圖書館存有4813卷,上海圖書館存有17 卷,南京圖書館存有6卷,北京大學圖書館、廣西博物館、崇善寺各存2卷,廣勝寺、山西圖書館、山西博物館、蘇州西園、臺灣中央研究院各存l卷。此外北京民 族宮存有《趙城金藏》補雕本的另一印本500餘卷。(以上數據來自於著名學者李富華《趙城金藏研究》。)

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委托著名學者、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主持成立《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經過鄭重選擇,最終?定以稀 世孤本《趙城金藏》為底本,按《趙城金藏》千字文編次的目錄體系影印,重編《中華大藏經》。《中華大藏經》的出版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 《趙城金藏》的獨特魅力。

儘管如此,依原樣影印出版此前還不曾有過。依照原樣出版對研究金代北方刻書、研究雕版印刷史、研究古代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為此,國家圖書館出版 社(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歷經數年努力,終於在今年年初推出了《趙城金藏》影印版。隨影印原書附有一卷宣紙高仿金藏之金剛經,為陳真諦法師譯本,製作考 究,惟妙惟肖,凡見者莫不贊嘆。

趙城金藏的故事講到這裡並沒有講完。這部大藏經承載著歷代高僧大德的智慧必將影響著一代一代後來者。一部大藏經的傳奇,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傳奇。而續寫這傳奇的,是無數普普通通的民眾。今天的三晉大地上,趙城金藏的故事一直在流傳,流傳了千年,川流不息……

 
 
高仿《趙城金藏.金剛經》長卷誕生記
◎李陽泉

國家圖書館地下二層的一 間藏書庫,無論春秋更迭,室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二十攝氏度。桐黃色的楠木書櫃比肩而立,裡面的卷軸碼放整齊,泛著淡淡的黃色,這便是國家圖書館鎮館四寶之 一的《趙城金藏》。經歷了近千年風雨後,安靜地存放於此。除非有特殊需要的研究者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後可以查閱,一些在國圖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師傅,也不曾 見過它。

而今,這套國寶級大藏經終於得以整理和出版。非常有幸地,我直接參與了這項出版工程。數十萬張圖版,不停地整理和校對,工作一直持續了三年多。為了能夠讓 讀者看到《趙城金藏》的原始風貌,我們想到要原樣製作一卷經典,提供給讀者。而今,我們精心挑選並高仿的《趙城金藏.陳金剛卷》已經隨《趙城金藏》精裝書 一同出版。把卷遐思,回顧這卷經典的面世過程,發覺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因緣,於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趙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終「幾」,總計約7000卷。而今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的尚有近4900卷。在卷帙浩繁的經典中,選取一卷,其難 度可想而知。最關鍵之處在於,即便經典選出來,還要看其品相。歷經了重重磨難的《趙城金藏》儘管已經修復,但是殘損經典依然有不少,既然?定高仿一卷,自 然是越圓滿越好。

在眾多備選的經典中,我們選擇了最廣為傳頌的佛門智慧之母《金剛經》。《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為 最剛硬的金屬,是金中之精堅者,百煉不銷,能斷萬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斷除人的貪欲惡習和種種顛倒虛妄之見。「般若」為音譯,意思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 高深智慧。「波羅蜜」也是音譯,是「到彼岸」的意思。該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就是說,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 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的《趙城金藏》中,共收有《金剛經》的三個譯本卷子,分別為: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 志譯本,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本。非常遺憾的是,前兩種譯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損,祇有最末一種,也就是真諦法師的譯本保存最為完整。

真諦法師﹙梵名波羅木陀﹚是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華言親依﹚。少時博訪眾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他以弘道為懷,泛海南游,止於扶 南國。後於梁武帝年間被請至我國,譯經甚多。因此,真諦法師又被稱為「陳真諦」,而他所翻譯的《金剛經》亦被稱為「陳金剛」。

國家圖書館對於館藏善本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約好拍攝那天,我們來到位於國家圖書館一樓的翻拍室。負責拍攝的趙老師見到我們,立即給管理善本的負責人打電話,說明我們所需要的經典。她的表述非常專業,「金藏,千字文編號『羽』字號,陳金剛……」

過了大約十分鐘,一位工作人員手捧著經卷來到翻拍室。那經卷——黃色的卷包背,微微露出的紅色的軸心,透著古樸與莊嚴。我抑制不住激動,想接過經卷,好好 欣賞一番,?被趙老師攔住:要戴上手套!她說話的聲音很低,?有一種震撼力。我戴上她遞過來的雪白的手套,輕輕地開?這千年經典。那張熟悉的版畫一下子展 現在眼前,以前見到過很多次,但祇是在圖錄上見到。如此面對面地觀摩原物,還是第一次。再往下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一點一點地顯現出來,儘管與我 平日所頌玄奘法師譯本略有不同,但萬法歸一,況且祇是翻譯名義略有不同,還是很快收攝了我的身心。站在那裡,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

很快進入了實際翻拍環節,趙老師很認真地測光、調光,我和我的同事很小心地配合,幫著把經卷一點點拉出來,輕輕地從另一頭開始卷……

總長十二米的經卷,足足拍攝了一個多小時才拍完。因為拍攝的是反轉片,我們沒有馬上拿到底片。兩天後,電分結果出來,我們看到了高清晰度的圖片。接下來便進入了實質性地出片、打樣階段。

為了能夠真實地再現經典的原貌。我們用不同的紙打了幾套樣子,並選定了一種比較滿意的。可是拿到總編輯徐蜀老師那裡的時候,?遭到了當頭一棒——

徐老師是古籍整理出版的大家,這幾年負責「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更是出神入化。這主要表現在對古籍善本自身特點的細微把握以及對光?和色彩的駕輕就熟上。我們自認為很滿意的經卷,拿到他面前的時候,一下子被指出了很多問題。比如墨色太淺、紙色太深、舊味兒不足……

對於《趙城金藏》項目,作為總編輯的他極為重視。為了保證達到「下真?一等」的效果,他親自出馬了。

徐總編先是去國家圖書館再次調看了我們複製的《金剛經》原卷,然後針對我們電分的反轉圖片進行比照,在電腦前調出了一套接近真實的片子。

幾天後,打樣再次拿來,已經大不相同,有了質的飛躍。

然而,徐總編依然覺得「味兒」不夠。建議我們在紙張上多下功夫。

我們拿著調整好的打樣去請教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主任張志清先生。張主任見的古籍多,經驗豐富,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他說,《趙城金藏》原卷用的是皮紙,但是 那時候的墨比較好,有表現力。今天的印刷墨印出來的效果會比較「飄」,表現到白色皮紙上就會顯得比較「突兀」,有「跳」的感覺。他建議我們多找幾種不同的 宣紙試一試。

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張主任幾句話切中要害,接下來,我們便著手在紙上下功夫了。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翁連溪先生,是古籍收藏和鑒定家,也是我們多年的朋友。他對宣紙也頗有研究。當我請教他有關宣紙的問題時,他介紹我認識了著名藏書家韋力先生。

韋力先生藏書甚豐,堪稱中國民間古籍收藏第一人。在翁連溪先生的幫助下,我們見到了韋先生,韋先生的謙謙君子之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談起藏書,韋先生 立刻顯得有些興奮,他的話總是那麼容易感染人,讓人也跟著興奮起來。談到宣紙,韋先生更是如數家珍。他說,古代很多藏書家看到好的書,習慣翻刻幾部,使之 得以流傳,對宣紙的使用也極為講究。他根據一些記載,仿製了一些不同工藝的宣紙,在南方的廠子裡進行手工加工,而今,已經有了幾十種樣紙。他表示願意把這 些紙各提供兩張給我們,進行印刷試驗,找出最具有表現力的來。

韋先生的行為讓我們深受感動。樣紙拿到之後,我們更是贊嘆不已——以前對宣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熟、單雙、有色無色等一些基礎層面上。而今,擺在我們面前的竟然有這麼多不同的種類:雲龍皮、佛教黃、瓷青、蘭花皮、桂花皮、櫻花皮、手工棉、手工麻……

數日後,這些寶貴的宣紙上都印滿了《金剛經》,再次回到我們的案頭。那一天,我們幾乎眼花繚亂。翁連溪先生、韋力先生、著名古籍修復技師董書承先生以及我們的設計總監中央美術學院李洪波先生和我們齊聚一堂。大家開始在幾十種宣紙印刷品中尋找感覺。

最終,雲龍皮、手工棉和手工麻脫穎而出。為了能夠看起來更直觀,董書承先生立刻拿到他的修書處,進行了快速裝裱。一小時後,我們見到了裱好的效果——大家的觀點驚人地一致:手工麻!大藏經的古樸典雅和歷經歲月雕蝕的滄桑在手工麻紙上表露無遺。

《趙城金藏.陳金剛卷》的用紙終於浮出水面。當我們把用手工麻紙印好的一卷樣品拿到郭又陵社長、徐蜀總編面前時,他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國圖善本部張志清 主任更是驚嘆於我們在短時間內能夠選定這麼富有表現力的紙張,對我們的努力給予肯定。我們深知,如果沒有翁連溪先生、韋力先生和董書承先生等的慷慨襄助, 事情絕不會進展得如此順利。

經過近一個月的漫長等待,印製「陳金剛」所需要的手工麻紙終於生產出來。又經過一個月的漫長等待,「陳金剛」的印刷工作宣告結束。

接下來便是裝裱,在董書承先生的指導下,我們對裱褙用紙、前襯紙、隔水、書別子、書簽、錦盒、縹帶等等都進行了精心地挑選和嚴格地把關。乃至於加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監製」的印章時,我們對印泥的選擇都煞費苦心——直到最終選定一款中規中矩的古色印泥,方才安心。

複製好的經卷擺在案頭,我們百感交集。這個經卷的誕生,前後歷經八個月。幾乎牽涉了國內出版界、收藏界、古籍鑒定界、古籍修復界最頂尖級的專家。伴隨著這 卷經典複製工作的推進,專家們總是及時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並給我們最真誠和最專業的指導。這大概就是佛教界所說的「不可思議之緣」吧。

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們向以前給予我們很多幫助的高僧大德、文博界朋友寄贈了第一批三十卷。

禪門泰斗淨慧老和尚接到我們的經卷,立刻親自打來電話說,「隨喜贊嘆你們的功德!經卷做得實在太好了。」幾天後,我們看到報道,淨慧老和尚將此經卷轉送給 了造訪四祖禪寺(淨慧老和尚為該寺院方丈)的貴賓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一行,並於經卷前方留白處題詩一首,最末一句為:「此日雙峰添錦?,金剛一卷祝堯 天」。

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傳印老和尚手捧經卷,連連贊嘆:「如此莊嚴,如此質樸,我怎麼敢受贈?!」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說:「你們這是在為後人做文物,再造善本,做得如此用心,真是難得!」

北京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化寺方丈怡學大和尚說:「龍天庇佑,千年經卷以如此完美的狀態再見天日,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國學大師饒宗頤贊之曰:「下真?一等。」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主任張志清說:「我們要向你們學習,學習你們做事的執著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境界……」

藏書家韋力先生說:「幾十年前高仿的一些書籍,在今天,其價值已經翻了幾番,甚至幾十番。從收藏角度來講,這卷高仿金剛經無疑具備很高的升值空間。」

……

六月十四日,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開幕。在展廳的一角,我們複製的《趙城金藏.陳金剛卷》引起了觀眾們的極大興趣。大家把卷觀賞、贊嘆不已,紛紛解囊收藏。希望它的誕生,能?為廣大收藏愛好者和佛教信眾帶來更直觀地感受和無盡的喜悅。

 
 
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聯合舉行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七千學生齊誦《淨土文》悼念地震罹難師生

二○○八年六月廿九日,正是四川汶川5.12八級特大地震發生的第49天,為四川地震罹難者死後「七旬」之期。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舉辦「四川 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逾7,000名年青學子以及社會人士,以至誠懇切的慈悲心,齊聲念誦《淨土文》迴向包括4,700多名年青師生共近八 萬名罹難同胞,斷除世間煩惱、增長善根、提昇念力,離苦得樂、早生彌陀淨土。

大會主席覺光長老指出,這次祈願大會不單為超度罹難同胞,更是對參與學生以及所有參加者的生命教育,藉著為四川受災罹難的學子們、同胞們送上關懷及至誠的 祝福,長養慈悲心,提升善念,增長福慧,更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學會珍惜生命,感恩家人、師長和朋友們的關愛,進而願意回饋社會,服務他人。

大會定於四川地震發生「七旬」之期舉行,是因為在佛教的生命觀中,人死後,一般人並不能夠立即轉生,他們有七七49天的緩衝期,是由死亡至轉生另一期生命 的一個過渡期。佛教認為要使亡者得益,離苦得樂,一定要把握這七七49天,因為亡者在這段時間,前路不明,惶恐不安等待業緣成熟,再決定輪迴的去向,若親 友眷屬或他人能在此期間為他們作種種功德,使能提起正念,積累功德,放下執著,投生善處,甚至蒙佛接引,往生淨土,這是佛教界為四川罹難同胞超度的真正意 義。

 
 
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聯合舉行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緣  起

◎香海正覺蓮社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 宏明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這起歷史罕見的地震災害造成了巨大破壞︰人員傷亡慘重、房屋大面積倒塌、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堰塞湖等次生災害頻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舉國震驚,全球關注﹗

截至六月廿五日12時,已確認因災遇難69,185人,失蹤18,458人。失蹤人士中相當數量可能已經遇難,估計地震遇難總人數將超過80,000人。神州國殤,華夏同悲﹗

人亡故後,肉體雖已衰壞,而心識將隨業流轉輪迴,可能無所適從,需要靠親屬或他人做功德以迴向濟度,所以要「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追薦,舉行超度、祭奠,導引亡者歸宿善處。這是中國民間的普遍信仰和生死觀念,也是佛教的生死關懷理論。

佛陀說︰「一個人給予先亡者最大的禮物,就是將自己善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 六月廿九日﹙星期日﹚,適逢四川5.12大地震發生第四十九天,亦即七七尾七之日。香港觀宗寺和香海正覺蓮社在覺光長老的倡議、號召和積極籌備下聯合舉行 了「七七追思祈願大會」,集七千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誦《淨土文》,悼念地震罹難師生同胞。祈佛力加持,救度亡靈,化解業力,超拔離苦,往生淨土, 安息善道。

「七七追思祈願」是對亡者的追悼、尊重和救渡,是生命終極意義上的人文關懷,不僅給予地震罹難者以尊嚴和安寧,同時也祈願地震倖存同胞對生命的無窮希望和重建家園的勇氣。為四川加油,為中國加油﹗

大會歡迎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踴躍參予,以此因緣增長慈悲愛心,珍惜身邊人事。並能發揚「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和「一方有 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能從中體會領受「世間無常」的災難教育,「珍惜感恩」的生命教育,「人身難得」的生死教育和「家國情懷」的國民教育,尤 其對生活在繁華都市的香港廣大莘莘學子的心靈成長實是意義非常,裨益良多。

 
 
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聯合舉行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致  辭

香海正覺蓮社社長
香港觀宗寺法主 覺光長老

諸位長官、各位來賓、各位校長、老師、家長、同學們︰

震驚世界的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發生至今已整整四十九天。今天香港二十多所佛教學校五千師生及佛教安老慈善服務等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共七千餘人齊集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莊嚴舉行七七追思祈願大會。我們以悲痛的心情追悼罹難同胞,以美好的祝願祈福災區民眾。

「善待存亡」是佛教慈悲心的體現。物資賑災可以解決生活上的緊急危情,而對受災民眾的心靈撫慰和鼓勵,佛教信仰的力量就可發揮到不可思議的效用。災難中無 數的罹難同胞,尤其是廣大學生和教師們,身受巨大的苦痛,心裡帶著不甘與無奈而離世。佛教的度亡法就是要度引他們意識到縱使今生曾遭遇過如此悲慘的境況, 祇要能有信願,淨土才是究竟安息的地方。佛教認為在災後七旬即第四十九天這重要時刻,我們虔誠誦念《淨土文》,藉眾人的願力,就可以幫助他們提起正念,蒙 佛接引,往生佛國淨土。

佛教說「人身難得」啟示我們要珍惜生命,感悟活著真好。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同學們,生活在安寧幸福的環境中,應當勤奮學習,健康成長,積極向上,將來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發揮自助助人的人性光輝,燃亮自己,光照別人。

最後,預祝大會殊勝圓滿。在會各位身心康泰,平安吉祥﹗

 
 
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聯合舉行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祝 福 辭

◎香海正覺蓮社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 宏明

大會主席、諸位長官、各界來賓、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

今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的第四十九天。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在七七尾七的日子裡,我們心懷慈悲,莊重肅穆齊聚在此,至誠懇切同誦淨土文,為罹難同胞迴向往生淨土,為受災百姓祝福平安吉祥,為震後災區重建祈願加油﹗

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截至六月廿八日12時,已造成69,188人遇 難,374,177人受傷,失蹤18,440人。失蹤人士中相當數量可能已經遇難,估計地震遇難總人數將超過80,000人。災難突如其來,災情規模空 前。災難面前,中國人民比任何時候更堅強,更團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抗震救災,中華民族顯現出積健為雄、多難興邦、愈挫愈勇、不屈不撓的偉 大精神。四十九天來,不管在救災前線,還是在全國各地,譜寫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動人心魄的感人篇章,海內外各種形式的捐助賬災行動持續進行著,中華大地湧動守望相助的大愛潮流。災難中,處處閃耀人性光輝﹗災難中,真情感動無處不在﹗

信念是永恒的光輝,希望是前進的動力。災區重建,尤其是廣大受災民眾的心理重建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也是一項細水長流的愛心工程,希望通過今天的追思 祈願大會,讓我們都能增強支援抗震救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不同的形式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繼續支援災區,奉獻我們的大愛無疆的慈悲愛心,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全 面勝利而作出貢獻﹗

香港是一塊福地,沒有發生過巨大的自然災害,生活富裕,環境相對舒適。同學們也有比較優越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這是一種福份,更應該好好珍惜感恩。特大地震 災害,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帶來重要的啟發和心靈震撼。希望同學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明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乃至人與自身和諧 共存的道理。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感恩生命。鍛煉自己刻苦耐勞,磨礪意志,勤奮上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廣大莘莘學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社會的棟樑。我們衷心地希望災區的同學們,掃除災難帶來的心理陰 影,及時修復精神創傷,重新鼓起生活和學習的勇氣,發奮圖強,創造未來,迎接美好的新生活。我們也希望今天到會的各位同學,與災區同學們心手相連,煥發精 神,日日上進,在祖國的藍天下共同茁壯成長,早日成材﹗

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福慧增長﹗

 
 
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訪問
◎果毅

一.甚麼是尾七/七七?

在佛教來說,當人過世之後,肉體雖已衰壞,而亡者的心識會在49天後,因應生前的善、惡行為而流轉輪迴。他們可能因為前路不明,而感到惶恐不安、無所適 從,所以需要靠親屬或他人做功德以迴向超度。因而要「做七」,每逢七天舉行超度、祭奠法會,導引亡者安息、歸向一些更好的地方,而尾七就是這49天中的最 後一天。這是中國民間的普遍信仰和生死觀念,也是佛教對生死關懷的理論。

二.六月廿九日是四川汶川5.12八級大地震發生的第49天,為四川地震罹難者死後「七七」之期,佛教界有甚麼活動?

六月廿九日是四川汶川5.12地震發生的第49天,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感受到這次天災傷亡慘重,尤其是地震發生的時間在下午2:28,當中有很多的學 生,老師,小朋友在上課期間遇難,他們都是國家未來的楝樑,所以覺光長老發願於六月廿九日,即四川大地震發生的七七第49天,下午2時,舉行「四川 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向地震罹難者默哀、誦經,祝願迴向所有地震中不幸者,尤其是遇難的師生們早日安息。這次追思祈願大會在長老發起後,報 名參加者非常踴躍,至今已有7,000名學生、家長等信眾參加。

三.這次「七七追思祈願大會」有甚麼活動內容?

「七七追思祈願大會」由大會主席覺光長老帶領全體7,000名參加者,在下午2時28分向地震罹難者默哀,然後至誠念誦《淨土文》。希望藉7,000位年 青人的願力及赤子之心,悼念迴向地震罹難同胞及幾千名師生,祈求他們能往生淨土,安息善道。祈願大會不單給予地震罹難者尊嚴和安寧,同時也祈願給予地震倖 存同胞對生命的無窮希望和重建家園的勇氣。

而這次祈願大會更是對參與學生以及所有參加者的生命教育,藉著為四川受災罹難的學子們、同胞們送上關懷及至誠的祝福,啟發每人的慈悲心,更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學會珍惜生命,感恩家人、師長和朋友們的關愛,進而學懂回饋社會,服務他人。

四.祈願大會的舉行地點?

這次祈願大會於六月廿九日下午2時正,在新界上水清城路 6 號,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舉行。

五.念誦《淨土文》有何意義?

念誦《淨土文》在這次活動中有兩種意義,首先是希望7,000名參與者齊聲念誦《淨土文》迴向地震中蒙難的年青師生、罹難者,以及受災的百姓和孤兒們,希 望他們能早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其次希望對參與學生以及所有參加者的生命教育,藉此為四川受災難的學生們、同胞們送上關懷及至誠的祝福,使他們學懂把握 現在,珍惜當下,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六.這次祈願大會歡迎公眾人士參加嗎?

這次祈願大會歡迎公眾人士參加。公眾人士無需報名,於六月廿九日下午2時在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

 
 
四川汶川地震追悼法會感言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何滿添校長

由香港觀宗寺及香海正覺蓮社主辦的四川汶川地震追悼法會已於二○○八年六月廿九日,即地震發生後七七49天順利舉行。當日蓮社社屬學校及佛教聯合會會屬中 學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及善信共七千人參與盛會,以念力及誦經為地震死難者祈福,祝願災區早日重建及災民能盡快重過正常生活。

當日下午二時前,上水佛教正慧小學已非常熱鬧,旅遊車絡繹不絕將師生、老人家、各方善信,法師陸續送到會場。會場佈置簡樸,彰顯法會的肅穆莊嚴。與會學生 及善信亦誠心念佛誦經,在炎熱天氣下遵從指示參與法會。下午二時十五分,蓮社社長、佛聯會會長覺公上人與主席團開始追悼法會的程序,當時天公造美,上午灑 個不停的驟雨不見了蹤影,會眾默哀後,先由社長致詞。覺公上人感謝各方成功協辦這次追悼法會,亦勉勵在場學生日後要努力建設國家,為重建四川盡一份綿力。 法會儀式順利舉行,最後由宏明法師致祝福詞,與會善信及師生有秩序地逐一乘旅遊車離開。

在回程途中。我與參與法會的學生交談,他們都覺得這次追悼活動饒有意義。因為除了可以表達對地震死難者的哀思外,更可體現佛陀的慈悲精神,加上香海正覺蓮 社安排周到,又提供交通接送、飲用清水及小食等,所以儘管天氣稍熱,學生都不覺辛苦。我亦期望這次四川汶川地震追悼法會能讓死者早日往生淨土,倖存者盡快 重建家園,不致流離失所。阿彌陀佛!

 

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潘俊浩老師

祈願5.12四川大地震罹難同胞,得佛、菩薩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

為了達到這個願望,覺公上人發動數千本港佛教學校師生、家長及公眾人士於地震災難發生後四十九天﹙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舉行「七七追思祈願大會」。大眾恭讀《淨土文》,迴向地震中罹難同胞,往生淨土。

正當社會各界人士忙著賑災,對地震生還者援助之際,覺公上人不忘要利益罹難的同胞,其中有不少是正在學校上課的學童和師長,忽然被埋在瓦礫之下。因此發動 是次法會,藉著由中小學生、師長唸經迴向,為四川地震枉死亡魂超度。「七七追思祈願大會」當日天氣忽晴忽雨,有少部份年紀幼小、體質稍弱的學生難忍焗熱, 需要坐下休息。台上的發言人不斷給予同學們支持和鼓勵,為同學解說追思祈願大會的意義,讓大家活在幸福中之餘,也為罹難同胞祈願迴向。在大眾同心同德下, 法會順利舉行。

最教人欽佩的,是年高德重的覺公上人,不管年事已高,仍堅持貫徹為佛教、為塵剎、為眾生而奉獻身心。誠願與會大眾都珍惜覺公上人和一眾參與籌辦人員的努力,深獲法益。

當日與會大眾獲贈的紀念品中,有一串檀木念珠,散發一股優雅的檀香。希望大眾好好利用這串念珠,多多念佛,常常念佛。

 

佛教大雄中學 中四乙班  陳美婷

這是一場世紀的災難,這是對中國人的考驗。香港雖然祇是一個狹小的城市,但是自四川大地震後,一次又一次讓我為中國、為香港而自豪。

校長、佛學科駱老師和其他老師帶領著我和其他中四的同學出席了「四川 5.12 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下午二時十五分開始,我們都乘旅遊巴士到達了活動的場地——佛教正慧小學。我見到四方八面都是人潮擠擁的,不同的佛教學校的學生都是為了來參加這個法會。 雖然對於學生而言,未必每個人都能捐大量的金錢,但是,他們都出席這個法會,出於大家都是血濃於水,出於大家都是中國人。所以,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血在沸騰 著。

首先向教主釋迦牟尼佛聖像行三問訊禮,然後我們在場七千多人為四川地震罹難人士默哀一分鐘。在這一分鐘,地震的新聞重新回憶一次,驚心的畫面又再一次浮 現。隨後,七千多人一同誦《淨土文》。每一句,大家都齊心一致念誦,唯一的心願是希望四川的人民能夠重建家園,罹難人士能夠往生淨土。

想到在四川的小學生,他們在地震之中失去了朋友、老師、父母,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是那麼的脆弱,在香港的我們,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物質生活。我們衷心地感恩眼前擁有的一切。法會簡單而隆重,因為裝的都是我們滿滿的心意。

佛教大雄中學 中四乙班  陳洪欣

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時十五分,我校中四級同學準時抵達四川祈願法會會場——佛教正慧小學。

各校同學魚貫地進入,人數足足有7000人,填滿了兩個籃球場!雖然陽光毫不吝嗇地放射著,但我連零星的埋怨也聽不到,一張苦臉也看不見;反而聽到全場同 學精神抖擻地大聲回應著法師的提問,個個面帶微笑。我感受到大家對法會的尊重,對四川遇難同胞的關心,大眾的誠意和決心表露無遺。

法會的開首是一分鐘的靜默,紀念在地震當中罹難的災民,全場一片肅穆,我的心情不免悲痛起來,一段段報導四川消息的新聞片段在腦海湧現,有控訴樓宇結構的 居民、有抱著死去孩子痛哭的家長、有失去至親,一臉徬徨的小孩……驀地,感到人生的無常,當我們以為擁有一切時,轉瞬間,無情的地震就把所有一一奪走!多 麼令人心痛的事實!不禁想起早前老師告訴我們活在當下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誠心地念誦《淨土文》和迴向偈,那一刻,我是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能為血濃於水的災民們出一分力!希望現場7000人的祝福能傳達到遙遠的他方吧!

佛教大雄中學  中四乙班  陳淑嫻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的下午二時二十八分是所有中國人,乃至全球人類將永遠銘記的時刻。

誰也不曾預料的浩劫,一場無法阻止的八級大地震在四川發生。在那一分鐘以前,看似平靜的地球表面下竟在發生可怕的變動,正在醞釀一場人間悲劇。四川頓時變成一個空寂死沉的廢墟,無數人被活埋在頹垣敗瓦之中。它搶奪了無數生命,使瓦礫堆成了他們的墳墓。

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是發生四川大地震的第四十九日,亦是災難中亡者往生的七七之期。校長、老師偕同我及同學們出席了「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會上七千人懷著沉重的心情,共聚在佛教正慧小學的操場上。我們先為四川地震罹難者默哀,之後齊心誦唸《淨土文》。閉上眼睛,四周靜了。我回想起這次地震為 人們所帶來的痛苦,亦因事件中傷亡者的不幸而為自己感到萬幸。雖然這次的地震為人們帶來巨大的傷亡,可幸的是它讓我們上了一課生命教育課。這次的災難讓全 人類重新認識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意義。它亦使每人反思自己,我們既生活在安寧幸福的環境中而未受無情災害折磨,已是幸福的人。而耳邊不時聽到的佛音,亦不 斷地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並要珍惜、熱愛和感恩自己的生命,盡自己所能珍惜與家人朋友共處的時刻。

在此誠心藉眾人的願力,祈望亡者都能在我們的祝願下離苦得樂,早生淨土。

四川大地震受災同胞,祝福你們!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上5A 李世明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是令全球中國人心痛的一天。那天下午二時二十八分,四川汶川發生了一場地震,直至現在,死傷人數合共有六萬九千多人,這令每個人都感到難過。

六月二十九日,在北區佛教正慧小學,舉行了一個「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祝福罹難同胞。我們為罹難人士默哀。當時,我的心裡想著一番話: 四川大地震受災的同胞,你們安息吧!希望你們能往生淨土,不再受到任何傷害,我們集合七千人的力量,一起誦念《淨土文》,祝願你們得到清淨和光明,在淨土 中繼續美滿的生活。

這次四川大地震,不但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災民的家園盡毀,小朋友更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人們的心裡留下了可怕的陰影。希望災民能夠堅強地生活下去,憑著積極的人生觀面對各種困難!

喜為四川災民出心出力  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上5B 黃常

四川的一場大地震,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看見電視屏幕上的照片——頹坦敗瓦的災場、罹難者的遺體、身心俱創的傷者……不由得心酸起來。然而,在災後惡劣的 環境中,我留意到有許多倖存的孩子,仍在努力學習,這令我反思到我現在是多麼幸福啊!一想到這裡,我不禁因為未能為他們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責。

當老師發下有關「七七追思祈願大會」的通告,我便毫不猶豫地參加這個法會,因為我終於可以為四川地震中受難的同胞出一份力!

「七七追思祈願大會」開始旳時候,上天彷彿是為了考驗我們的心,時而烈日當空,時而風雨飄搖,但同學們堅定的心都想著四川受害的人,尤其是罹難的學童,所以我們為四川災民默哀的時候,全場寂靜無聲,一片肅剎;誦念《淨土文》和迴向偈的時候,大家莊嚴虔誠。

法會圓滿了,離開大會場地的時候,我心裡有一股說不出的舒暢及喜悅,能為四川地震中的災民出點心出份力,真好。


一個感動人心的祈願大會 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上5B 林詠祺

六月二十九日——這個重要的日子終於來臨了,全港市民也十分重視這次活動——七七追思祈願大會。
這天的天氣變幻莫測,但是我感到大家那顆善心是無論風吹雨打,還是日曬雨淋,也永遠不會熄滅的。

在二時十五分,大會儀式終於開始了,大家都為四川罹難人士默哀一分鐘,雖然祇是短短的一分鐘,但是我已經感受到那種真切的熱情、關愛和無限的祝福。我想,這就體現了「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吧!

當大家默哀完畢,便開始誦《淨土文》和念迴向偈了,我們在場七千人都用心去聽、去讀、去感受,這場面實在叫人感動啊!

香港人的祝願是永遠不會完結的,那就是:早日幫助四川災民重建家園,重拾人生!

背後的意義 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上5A 李蘊芝

在六月二十九日舉行的「四川大地震七七追思祈願大會」中,隨著擴音機的廣播——記者的報道、賺人熱淚的故事……都一一喚醒了大家的愛。

就是這份偉大的愛,驅使我們在猛烈的陽光下,紛紛的細雨中,仍堅持著為罹難者祈願。

雖然在大會中偶爾有人微感不適,但是我們仍懷著一顆慈悲心,用心地念誦《淨土文》,為災民獻出一份心意。我們每唸一句經文,都給予罹難者一份至誠的祝福。

每當我們想起災民無助的眼神、嘶啞的呼聲,都會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淚。反思身處香港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所擁有的除了平安,還有愛。我們相信這份愛的力量一定能堅持下去,讓罹難者安息,讓倖存者好好活下去。

 
 
四川地震「七七」之期 祈願同胞往生淨土
◎果 毅

「生」、「老」、「病」、「死」是在人生中必經的階段,「生」、「老」、「病」可以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看到年老、看到身體的敗壞,所以知道自然的生命會因為 年老、意外事故,疾病而結束。一般人最恐懼的就是「死亡」,是由於對生命流轉變化、對死後世界的不了解,因而產生恐懼。那麼人死後是否就是「一了百了」, 人死如燈滅嗎?綜觀在世界各種不同的哲學中,對於人死後的世界大多是避而不談,不然就是不置可否,唯有宗教才會認真地處理生死、了解死後的世界,而佛教更 是認真地處理生死的問題。

釋迦世尊在說法四十多年中,於《大般?槃經》中,曾開示眾生有八種不同的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 「五盛陰」。前四者為肉體上的痛苦,後四者為精神心靈上的痛苦。既然佛教認為死亡是生命中其中一種痛苦,因此佛教在處理生死流轉的課題上亦有肯定的答案。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把生命分為十種,稱「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聖」 乃聖者之覺悟境界,「六凡」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類,佛教稱為六道,天道、 人道、修羅道為三善道;傍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三惡道,這都是由於眾生的善惡行為而產生的類別。若作善業較多,死後可投生於三善道;作惡業較多,死後便 生於三惡道。因此在佛教的生命觀中,一期生命的終結,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便稱為輪迴生死。

人在死後,除了罪大惡極的人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生天界以外,一般的人並不能夠立即轉生。那在佛教稱為「中有身」或名「中陰身」,即是在死之後至 轉生另一期生命期間的一個過渡期,根據《俱舍論》第十卷記載,「中陰身」喜歡的香氣作為其食糧,又經常尋察他們來世轉生之處。中陰身的時間通常為四十九 日,若六道眾生因執著眷戀世間,不肯輪迴的話,中陰身的時間可以更長。在這階段之中,「中陰身」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轉投下一期生命。據《地藏菩薩本願 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載:「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在七七日內,念念之 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因此佛教認為要使亡者得到益,得以離苦得樂,一定要把握「中陰身」七七四十九天內之緩衝期,因為他們在這段時間等待業緣的成熟,再決定輪迴的去向,所以他 們希望陽世間的親友眷屬為作種種功德,期望能旱日得生善處。所以亡者在死後的七個七期之中,有親友們為他誦經、拜懺、念佛及作種種佛事作超度,可以使「中 陰身」透過佛法的開導,積功累德,放下執著,投生善處,甚至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使他們「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才是超度的真正意思。

中國四川發生地震自二○○八年五月十二日,香港佛教界不斷為四川災民籌款振災,善款已多達二千多萬。此外,香港佛教各大道場亦為四川地震罹難同胞舉行護國 息災法會,希望罹難者能離苦得樂、早生淨土;受災百姓能消災免難,健康如昔。六月二十九日,正是地震發生的四十九天,為四川地震罹難者「七七」之期,即民 間所謂的「尾七」。

二○○八年六月二十九日,為地震發生的四十九天,為四川地震罹難者「七旬」之期,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香海正覺蓮社社長覺公上人,發起中國四川5.12地 震七七追思祈願法會,希望感召年青人及社會各界人士,於當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集合在佛教香海正覺蓮社主辦佛教正慧小學,虔誠齊誦《慈雲懺主淨土文》(又 稱《淨土文》),希望藉《淨土文》,向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祈願,希望藉阿彌陀佛的慈光、願力召感加被下,專心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使念誦者及四川地震 中蒙難的年青師生及一切罹難者、受災的孤兒們及一切百姓能斷絕世間煩惱,增長善根,提昇願力,得至永恆的安樂自在,並能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願力:「祇要 有人曾經絕對、堅定、虔誠、至心地生起、念誦阿彌陀佛的念頭十次不斷,我就一定接引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使四川地震的罹難者在七旬之日,得阿彌陀佛及菩 薩聖眾的接引,安詳自在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這次祈願大會,是希望藉七千名年青人學子的赤子之心、清淨之心、虔誠之心,念誦《淨土文》迴向四川地震的罹難者,尤其在上課途中蒙難的年青師生,期望他們 能永遠脫離痛苦,早生彌陀淨土。同時大會亦希望透過這次的祈願大會,不單是祈願,而是一次「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生命教育,使香港的青年學子能體會到災難中 災民的痛苦、生命的可貴——「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學會珍惜當下,珍惜父母、師生的關愛,使他們日後對青春無悔,對生命無悔。

此外,亦希望香港的年青學子為幸存的年青人、老百姓送上至誠的祝福,使他們知道:活著就有希望;讓他們身心的創傷趕快轉危為安;讓他們悲痛的情緒轉苦為 樂;鼓勵他們重新振作,重整家園,努力學習,他們生活安穩,才是讓在地震中罹難的父母、老師、同窗們得到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安息。身為佛弟子者,應萬眾同 心,為十多萬往生之同胞們念佛迴向,迴向他們蒙佛接引,得生淨土;迴向他們離苦得樂,了脫輪迴;並祈求佛力加庇中國四川五一二地震一切受災者,解除苦厄, 早日重建家園,阿彌陀佛。

 
 
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三年,菩提路上一步一腳印

教源自印度,而在中國發揚光大,為信眾最多宗教之一,教義深廣,普利人寰,是中國社會中重要的民間信仰,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信眾行為典範。

近年來,佛教發展與時俱進,弘法利生,積極參與社會慈善福利事業,而說到佛教開辦社會慈善服務,不能不將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務概況略作介紹。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於一九四五年,是由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共同組織而成,以「聯合佛門緇素」為宗旨,並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任, 積極弘揚佛法。目前,香港佛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具領導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規模之佛教團體。佛聯會創辦之宗旨除倡弘佛教信仰外,並積極推動慈善事業以福利 大眾。該會創立六十多年來,在香港推行工作主要有以下各項。

弘法活動

每年舉辦清明思親法會、浴佛節慶典、傳戒法會、佛學講座、專題研討會、弘法展覽、每月放生及為市民健康著想,每年於六月十五日健康素食日等活動。香港佛教 聯合會亦營辦各項出版及文化事業,自一九九七年八月起,該會接辦已有卅七年歷史的「香港佛教」月刊,此外,他們還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初中及高中 佛學課本,供香港各佛教學校學生選讀,並出版佛教青少年團報等資訊刊物。

醫療服務

佛聯會於一九七○年創辦香港佛教醫院,該院設有二百八十五張病床,設備先進。院方為令末期癌症病人身心及精神上得到照顧,於一九九三年創立安養﹙善終﹚服 務,成為九龍中醫院網絡內唯一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此外,醫院還設有家居探訪,提供出院後延續服務,協助病人享受家居生活。於二○○八年得到香港醫管局、 香港大學與佛聯會合作開辦中醫診所教研中心,並將於二○○九年一月正式開幕服務大眾。


教育服務

興學辦教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服務,他們辦有政府津貼中學十三間、津貼小學八間,非牟利幼稚園六間,為二萬多名學生提供正規教育和佛化教育。

幼兒服務

香港佛教聯合會獲社會福利署在觀塘雲漢村撥出地方開辦幼兒園,為年齡二至六歲之幼兒提供日托服務。該幼兒園佔地面積約437平方米,收容額為112人,並定名為佛教慈慧幼兒園,幼兒托管服務為香港殷切的一項社會服務,它為上班家庭提供了方便放心和關愛的托兒服務。

青少年服務

香港佛教聯合會屬下佛教青少年團現有會員逾二萬人,經常舉辦有益身心之活動,例如球類比賽、徵文比賽及佛學常識問答比賽等。另本會主辦分別位於東涌之佛教青年康樂營,及位於銅鑼灣之青少年中心,為六歲至廿五歲之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有益身心之教育與文娛活動。

安老服務

辦有大型政府津助護理安老院各一所,可容納276名老人。另會屬老人中心於二○○三年四月一日開始轉型為三間政府津助長者鄰舍中心及一間自負營虧長者文化服務中心,為長者提供適切之社區支援及文化服務。

慈善福利服務

每年舉辦農曆年歲晚慰問老人,探訪港、九、新界護理院及安老院,不分宗教,由本會婦女及慈善福利委員會主理,每次活動均有義工協助,除派送禮品及利是外,更有粵曲表演助興。

葬殮服務

佔地面積2.65公頃之佛教墳場位於香港歌連臣角道,共有葬地3800餘穴,骨灰位4600餘個,供本會會員及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墳場內主要設施包括地藏殿、思親亭、葬棺地、金塔地、骨灰庫及辦事處等。

國際事務

除香港本地服務外,佛聯會還與其他地區之佛教及國際性團體緊密聯繫,並為世界佛教僧伽會、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之成員,經常派代表團前往各有關地區參加會議,而外地佛教團體亦經常來港訪問,交流工作經驗。

作為香港最大規模和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團體,佛聯會管有醫院、學校、長者服務、青年服務、幼兒服務、墳場及雜誌社等四十多間單位。佛聯會更是世界各地認識香 港佛教的窗戶,佛教徒與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之間溝通主要的橋樑,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辦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參加人數共有三萬多人。在 佛聯會和香港佛教界的多年爭取下,香港於一九九九年開始實施每年四月初八為佛誕公眾假期。在回歸祖國十一周年期間,於二○○三年發生沙士疫症期間,人心惶 惶,佛聯會為全港市民舉行全城驅炎息災洒淨法會,並先後舉辦佛牙、佛指舍利瞻禮、神州和樂頌香江、鳴鐘大典、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 祝福大會、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等世界矚目的大型活動。

現任會長覺光法師簡介:

覺光法師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人之一及現任會長,多年來實踐著「上弘佛法,下濟群生」的宗旨,帶領全港佛教徒致力弘揚佛法,服務社會。覺光法師除了致力振 興香港佛教,促進世界和平外,同時積極推動眾多國際宗教活動,他現時擔任世界宗教領袖聯盟理事會主席,大大提升香港佛教在世界宗教界的地位及形象。覺光法 師同時於六十多年前創立「香海正覺蓮社」,該組織在香港開辦近二十個慈善服務單位,他近年更成立「覺光法師慈善基金」,基金由獨立委員會管理,用於支持慈 善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表揚覺光法師多年來對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於二○○七年頒授金紫荊星章GBS予覺光法師。

 
 
詩有禪味
◎秦孟瀟

詩有禪味

有一首古詩,很有意境,禪味十足: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一座古剎四周,翠綠竹林,月夜清風,佛殿階前竹影搖曳不已,宛若掃帚掃地一樣。事實上,祇是影子在晃動,自然掃不動台階的塵埃。

  同樣的,月光雖然照透深潭,但潭底也不會留有痕跡啊!這兩句詩,充分地顯示了忘我而意態悠閑的情境,換句話說,不受任何東西的感染,一舉一動好像風景一樣,自然而純真,絲毫沒有滲假造作,本來如此。

  「永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任何人能經常保持這樣的心境,來處事接物的話,身心是多麼地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啊!

  「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不論是寫詩或詠詩,在思想、感情上都有一種超現實的境界,不受外界的束縛;而寫出來的詩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言在此,意在彼。」而禪師的《語 錄》傳載,亦近乎詩的格調,往往藉「有限表無限,具體表抽象,特殊表普遍」的表達式,以進入「海闊天空任邀遊」的禪境中去。



辣椒煮魚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大學士交情甚篤,趣味相投。

  有一日,蘇軾在東坡草堂裡煮了一尾大鯉魚,正待食用。忽然家人報稱:佛印和尚來了。東坡便吩咐家人說:「快快把魚藏起來,免得他吃魚犯戒律啊!」

  於是,家人把那一盤魚藏在天花板上,草簷之下,那是誰也料想不到的。

  佛印禪師剛坐下,突然聞到一股辣椒煮魚的味道來,又看不到桌上有魚。心中好奇,他張目四望,發現天花板下有些異動,他想,魚藏在那裡了,便故意問道:「學士的尊姓,究竟是怎樣寫法呢?」

  「奇怪,你明知故問,難道你也不知道蘇字寫法嗎?」

  「我當然知道,祇是有人把魚字放在左邊,而將禾字寫在右邊,也有剛剛相反的,那也是一個蘇字嗎?」
東坡立即回答說:「那祇是一個俗字而已。」

  佛印又問:「最近還看見有人寫蘇字,把魚放在草字之下,禾字之上,是不是也可以呢?」

  「那卻是不可以的!」東坡回答說,卻有點疑惑不解的樣子。

  「既然不可以,就應該從草簷之下,木板之上,拿了出來嘛!」這時,大學士才「悟」了過來,心想,誰也逃不過他的慧眼啊!



放屁放屁

能進入「禪境」的人,自然而然有一種「定力」;所謂「定力」也有程度上的差異,這是取決於習禪的功夫深淺了;沒有具足「定力」的人,純屬浮誇。一試,就原形畢露,不攻自破。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是一典型例子。有一日,他寫寫一首五言絕句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他自認為自己禪境高,到達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越想越得意,大有飄飄然之感!

  蘇東坡叫書僮將這首詩送給好友廬山歸宗寺佛印禪師去過目,希望這位禪師好好稱讚他一番。

  佛印禪師看了之後,在原詩箋上草草寫了幾個字,套上信封,要書僮帶回去。蘇學士拆閱一看,勃然大怒,拍案大罵說:…豈有此理,出家人怎麼如此之無禮?」

  佛印禪師在原詩箋上,祇是寫上「放屁,放屁!」四個大字而已。蘇學士氣沖沖趕往歸宗寺去,過了江,直闖方丈室興師問罪。剛抵門外,忽見禪門上貼上一幅聯語,寫道: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所謂「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凡是有「定力」的人,不會被這些外境所困惱。



走火入魔

從佛教的觀點看,修習禪定的人,到達某一階段,就會具有「神通」!

  所謂「神通」,佛典上說有「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道行高的禪師往往具有「五通」,唯有達到成佛的階段,才能俱足「六通」。修禪的人,不能刻意一味地追求「神通」,這是隨著禪定的境界提昇,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如影隨形一樣。

  可是,有些修禪的人,不是求達到「悟」境,而是盲目地追求「神通」,這是本末倒置,弄不好,會走火入魔。
有一禪僧,日夜盤膝打坐,一念想著「神通」。他想,有了「神通」,人人會崇拜他了。朝思暮想,因而走「入魔」境了。

  他在眾僧中,說自己有「天眼通」,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說得天花亂墜,活像似真的模樣,別人半信半疑。

  有一天,在齋堂裡用膳,那個盛飯添菜的和尚,先在禪僧用缽的底下放好菜,而後再蓋上白飯,別的和尚同往日一樣,飯在下,菜在缽上。可是那個禪僧以為對方忘了替自己缽裡添菜,左等不來,右等還是不來,他心中怒火頓起。叫嚷著:「喂,怎麼不替我添菜?」

  送飯菜的僧人說道:「你有天眼通看千里之外的事,怎麼鼻子底下缽內的菜也看不見?」



湯圓點心

有一位禪師很有名氣,大江南北,到處講經說法,聽眾甚多,皈依他的善男子、善女人亦復不少。

  這位博學多才的禪師、儀表不凡,講起經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若與非信徒辯駁起來,更是辯才無礙,幾乎無人駁倒他,因此名氣越來越大了。

  在他講《金剛經》時,一副意氣奮發的神態,雙眼炯炯有光,聲如洪鐘,扣人心弦,他說:「心如逝水,剎那剎那,變化無常;因此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

  在佛堂裡聽經的人,猶如醍醐灌頂,身心輕安,敬佩不已。不少信徒認為:這對修習禪定,是無上法門。
這位禪師是位行腳僧,講完經後,又朝禮四大名山,翻山越嶺,涉水過河。

  有一日,他走得饑渴難熬,肚子餓得暈頭轉向。看不遠處有一婆婆挑擔子賣湯圓的,他急忙趕上去說:「婆婆,買二個湯圓,點點心!」

  老婆婆望了禪師一眼,說道:「你說過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甚麼心?」

  禪師一聽老婆婆的話,語塞舌結,呆若木雞。轉瞬間。已進入「晤境」!



七隻燒餅

一個年紀很輕的和尚,少年時就住進寺院裡去了。

  沒有讀過多少書,在寺院裡過著清苦生活,掃掃地、燒燒香。

  有一天,當家師父要他到城裡去買香燭等物。這個年紀輕輕的和尚身強力壯,行走如飛,稱得上是「苦行僧」。

  當他走到半途時,饑腸轆轆,餓極了。來到一間燒餅店,看到竹篩裡擺著誘人的香噴噴之芝麻燒餅,垂涎欲滴,迫不及待伸手取餅,吃了一隻,又伸手取另一隻燒餅,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一連吃下七隻燒餅,似乎飽了,滿足了,付了錢,又趕忙上路了。

  一路上,他想著燒餅的滋味,總感到寺院裡的伙食太差勁了,清淡疏菜,油水又少,豆腐渣,更是味苦澀口。想來想去,還是芝麻燒餅好,香味可口,越想越甜美。

  晚上,他獨自坐在一間僧寮裡,盤腿打坐,又在「找話頭」參禪了。他想:「燒餅明明是一樣大小,份量也是一樣輕重的,為甚麼吃下肚就有差別呢?」

  他想,一直在想下去——

  「可惜,我當時太餓太急了,不好好地選擇一下。如果早已看出第七隻那隻燒餅,一吃就飽,又何必吃那前六隻燒餅呢?」



喝茶去

在茶館裡喝茶,卻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習慣。在大城市裡,來喝茶還大談「生意經」哩!

  想不到,在禪宗祖師眼裡,「喝茶」,也是一種禪機悟道的法門,成為禪宗史上千古佳話。

  著名的趙州禪師有不少徒眾,他傳授的方法,非常滑稽,往往使對方難以領悟,甚至墮入迷霧中找不到方向。

  有一天清早,他接見許多新到的和尚。他問其中一個年輕的和尚,說:「你以前曾來過嗎?」

  對方點頭說「是!」

  他便說:「喝茶去!」

  又問另一個年老的和尚,那和尚回答說:「我初次來。」

  而趙州禪師依然說:「喝茶去!」

  站在一旁的當家師感到詫異,疑惑不解地問道:「曾來過的和尚,你叫他喝茶去;未曾來過的和尚,你也叫他喝茶去,這是甚麼意思呀?」

  趙州禪師大叫一聲:「當家師!」

  這位當家師回答:「是!」

  於是趙州禪師低聲說道:「喝茶去!」

  由此看來,這三種情況,都是去喝茶,但每種情形都喚起同樣的問題,是誰在喝茶?再說,假如「道」就是平常心的話,那麼每一個平常的行動都是「道」的表現。



門前掃雪

過去和現在,名山古剎方丈和尚陞座時,往往要作一番慶祝。賀客如雲,高僧大德,名人雅士紛紛道喜,還說一些吉祥話,似乎已成了慣例,俗套了。

有一位真寂禪師剛做方丈時,一位和尚問他:「我聽說釋迦牟尼說法時,地上開出金色的蓮花來。今天是你的就職典禮,有甚麼祥瑞可見呀?」

這位新方丈說:「我祇是『掃卻門前雪』罷了。」

看了以上這一段對話,非常有意思。一個真正得道的人,是無須塗上任何奇異色彩的。釋迦牟尼說法時出現金蓮湧現,祇是弟子們讚頌的心願,以表示佛祖說法不同尋常,句句話如同金蓮般的珍貴,是不輕易得到的。

禪師們卻認為這也是不必要的做法,所以他們反對神通,主張一平常心是道」——

慧忠國師曾批評西天大耳三藏的「他心通」,法融禪師未得道前有「百鳥銜花之異」,在他證道之後卻平易如常人。這些都說明了 道不遠人。在「掃卻門前雪」這一簡單平常的行動中,就可證道,直達最高的禪境。凡是倡導奇異邪說的人,自稱有「神通」、「放光」、「看鬼」……等等,可以 說,這些搬神弄鬼的人,是地地道道的騙術,根本談不上有禪境了,是求利的俗漢而已。

 
 
創業 守業 人生
◎楊 釗

出 來社會謀生,要掙錢,如何才能較好地謀生?如何才能掙到更多的錢?實在有很大的學問,社會上往往較多的是見一日做一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隨波逐流 跟大隊,有一些甚至是「好的不學醜的學」。對於「蛇王」、「偷懶」、「貪小便宜」、「卸膊」則大有市場,並標為「時興」、「趕潮」。祇有小部份的人能思 考、能知道「天下無免費的午餐」,要有收穫必須有所付出,「要別人待你好,自己首先要待人好」。雖然知,但未必會「行」,在這小部份人之中,知道一點點又 能在實踐中做到的,幾年之後就開始有分別了。能夠主動地去工作,主動完成手頭上工作的人,便容易被看中,委以責任成為一個部門的頭目,在這部份人之中又有 一部份人,明白做事要靠「團隊」才能完成。因此,學會了「團隊精神」,能夠容忍及接受別人的缺點、別人的短處,發揮各人之長處,從而形成了「團隊」,這一 種人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成為部門頭目的主管;當這些主管獲得較高待遇之時,有部份又知道有利益必須有責任。因此,通過學習、通過實踐去完成自己職責,成為 稱職的行政人員。在這其中又有一小部份人,希望能出人頭地,在社會上有點名堂,有點地位,因此付出超越常人的精力,超越常人的時間,終於達到自己的目標, 取得事業的成功。在事業成功之餘,家庭問題來了,身體問題來了,不如意的事情來了;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問題?平衡身體與名利問題?平衡企業中各種需求問 題?又令企業的管理人日夜忙碌,煩惱多多,這中間又有很大的學問。

對於以上工作的經歷,人生的路途,我們每天走,但往往又不知道如何走?心中無底,內有恐懼,形成壓力。因此飲酒作樂,忘記現實,便成為社會的風氣。但我們 祇需從旁冷靜地觀察、靜靜地思考,便知道「逃避現實」不是辦法,「迴避問題、忘記現實」祇會令問題越來越糟,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是 「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祇有面對現實、逐步解決,才是快樂人生的方法。

旭日集團成立於一九七四年,至今已是第三十五個年頭了,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為了較好地謀生,不被淘汰,環境迫著我們思考,是「迴避」還是「面對」?是 「爭取成功」,還是由「上天安排」?結果我們選擇了「命運」要靠自己努力,不要待「上天的安排」;「天與地」、「環境與其他的人」祇提供一個平台給我們, 至於如何選擇角色、演好角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由於發現了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反覆實踐了這個道理,從而證明了這個道理,終於「溶入」了這個 道理,成為這個理論的實踐者、證明者、傳播者。

在追求「相對真理」之中,前人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所以,有「兵有兵法」、「棋有棋局」之說。要打仗,務必學習兵法,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兵法有《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是行兵打仗必讀和研究的著作。至於「下棋」,若不學習研究「棋局」,也是無法下得好的。

至於謀生成功之道,則要有「一心三肯」,「一心」是「承擔之心」,要有承擔家庭責任、部門責任、公司責任的心;「三肯」是「肯吃虧、肯吃苦、肯學習」。祇要學會掌握「一心三肯」的道理,並在實踐中運用,幾年下來,一定會有成績的。

企業的成功,則有賴於「三大建設」和「核心價值」的建立。「三大建設」即金錢的建設與積累、人才的建設和團結精神的建設。旭日集團的「核心價值」是:為自己及員工提供較好的謀生場所、學習場所和發揮才能場所,從而令顧客滿意、員工滿意、投資者滿意。

另外,在人生的學問中則有「處事講理」、「待人講情」、「入鄉隨俗」等簡單、通俗,又實在的道理,如果管理企業不講規則、待人不講人情、入鄉不問禁忌,那 就很容易碰壁了。在實際的運用之中,很多人往往用錯公式,不是對症落藥,而是「一刀切」、「一招走天涯」;這種人,歷史上稱為「經驗主義」,他們在某方面 成功後,把這種經驗不問因由地普及化,結果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例如:用治企業的方法治理家庭,不一定會成功;同樣,用治理家庭的方法管理企業,也不一 定成功,因為俗語說:「講錢失感情」,父子、夫婦、兄弟,若斤斤計較,會很傷感情的。另外,若人緣極佳,祇論情感的人,在朋友及家庭中極受歡迎,但如果祇 用情去治企業,又容易滋生「得過且過」、「差不多」的文化,又是企業發展的一種障礙。因此,傳統及現代成功治理企業和治國經驗都主張「恩威兼備」、待人 「講情、講愛、講關心、講付出」,做事「講原則、講認真、講價值、講效果」。

在過去三十五年中,我們不斷探討、實踐、總結,《旭日之聲》在企業成立了十一年之後,開始把我們的足跡、心理歷程進行了記錄,至今己經進入第二十四個年 頭,內容包括: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創業?如何轉型?如何面對複雜多變的人生?稱之為「創業、守業、人生」,現今結集成書,並送給集團內各經理級以上 的主管每人一套。希望對大家的事業和人生有所啟發、有所幫助,也是多謝各同事多年來共同打拼的一份禮物。

 
 
大災有大愛
◎慧 梅

六月廿一日晚,《慈悲喜捨、奉獻愛心──廣東省佛教界抗震救災慈善募捐晚會》在廣州市天河體育館舉行。共有六十多位高僧大德、八十多位兒童、百多位信眾和 演藝界人士同台演出。晚會由廣東省佛教協會主辦,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廣州六榕寺、韶關南華寺承辦。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鍾陽勝、副省長雷於藍、省 政協副主席溫蘭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等出席了晚會。會上播放了德高望重的102歲本煥長老 的錄影和開示法語,把佛門泰斗的慈悲大愛亦帶到現場。

廣東省佛教界、企業界人士和現場觀眾,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紛紛投入到抗震救災行列中。晚會上,旭日集團代表捐出一百萬元人民幣;慈輝佛教基金會代表捐出 二十萬元港幣。據統計,當晚共籌得三千二百萬元人民幣。所有的善款,由明生法師代表省佛教協會,於現場向省紅十字會捐贈。

晚會在一片「讓世界充滿愛」的歌聲中落下帷幕。我們相信:地動天不塌,大災有大愛!讓我們的愛、慈悲、真情奉獻,能為災區撐起一片豔陽天,為四川加油!為中國加油!

 
 

叢林中的掛單與安單
◎慎 獨

「掛單」與「安單」是我國漢傳佛教中經常慣用的名詞。「掛單」是指我國漢傳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過具足戒的比丘,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遊歷各地寺院,求學於諸高僧大德。佛教中將他們到雲遊地佛寺中借宿稱為掛單。與掛單相應的是「安單」。所謂「安單」 就是指雲遊僧參訪到心儀已久名山古剎之後,要求在該古剎常住下來,寺院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確認討單僧人符合入住的條件,便會允許其入住下來,這一過程稱為「安單」。本文現分別對叢林中掛單和討單的禮儀分述如下:

一、掛單

從古到今,每個時代都有許多僧人為了探求佛法的真諦,常常不畏艱辛到各大名寺古剎參訪善知識。這些行腳雲遊的游方僧到寺暫住,即稱之為「掛單」 。「單」,指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中僧眾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掛在名單下的鈎子上,行腳僧入寺,要在東西兩序牆壁上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掛上,這 就叫「掛單」。「掛單」也稱為「掛搭」、「掛錫」,「搭」亦指衣缽,「錫」指行腳僧隨身攜帶的錫杖。一般行腳僧入寺暫住,也要把錫杖掛在名單之下,《祖庭 事苑》卷八曾說:「西域比丘,行必掛鈎,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今僧所至住處,故云掛錫。」但後來寺院的「掛單」,已漸漸失去 原來的掛衣缽之意,而僅有入寺暫住之意了。

凡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腳僧的身份,到其他寺院「掛單」。但一年十二個月中,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掛單,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 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的這六個月,是雲遊求學期。祇有在這六個月裡,比丘才可以離開自己原住的寺 院,遍訪他寺,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祇有在這六個月裡才接待前來「掛單」的行腳僧。

行腳僧入寺「掛單」,按照古時清規,要先到接待處與負責接待的職事僧相見,再去僧堂掛單,後謁見寺中住持。元代以後,則改為先去供行腳僧住宿的旦過寮(客 房),從眾多行腳僧中,推舉一位熟悉寺中清規的僧人為「參頭」,將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處),與客司的職事僧——知客相見。行腳僧被引至客司,應先站立門 口右側,隨著參頭一聲「暫到相看」的稟報,知客即將行腳僧迎進屋內,行腳僧當十分謙恭地拜見知客,知客揖首後燃起香,遞上茶湯點心,詢問來歷。問畢,行腳 僧才可起身施禮謝茶,並隨知客回旦過寮。知客將行腳僧姓名籍貫等寫成「單票」送交住持。

行腳僧欲正式「掛單」,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禮拜寺中住持。禮拜之前,須先通過侍者稟報,如獲依允,才可禮拜。寺中住持與行腳僧的相見,稱為「大相看」,這是因為佛門講求「清淨」,沒有平常數見之禮,故要待各地行腳僧來的多了,才一起相見。

待拜見之後,行腳僧可向住持提出「掛單」的請求。「掛單」的請求,一般應在參頭率眾人見過住持,住持送出眾人兩三步後,再由參頭率眾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 稟告道:「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以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告之後不等住持應允,即搶先施禮一拜道:「謝和尚掛單」。待住持真正應允,還 要施禮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謂「帖子」,實際就是掛單的「單」。帖子的款式大致是這樣的:

奉方丈慈旨,掛單一僧×××,××府縣人氏。曾師××為徒,受過××戒,今×月×日至本寺。×××報

祇要有此帖,行腳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門,正式辦理掛單手續,準備參加掛單歸堂儀式。

寺院中掛單儀式又分為「大掛單」與「小掛單」兩種。「小掛單」指僅在寺中留宿半個月的。若準備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長的時間,則稱為「大掛單」。

「小掛單」的歸堂儀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門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後舉行。先由行腳僧將帖子送給侍者,說明「適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據此帖 向堂司(掌管禪堂的部門)放榜,堂司得到報榜,即令寺中雜役請行腳僧至禪堂用茶。請茶時,行腳僧應攜帶度牒或戒牒,作為對自己身份的證明。用過茶後,參頭 隨之把眾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遞與維那,請維那辨別真偽,眾人則再施一禮,然後參頭送維那步出堂外。這時,隨著堂司內傳出擊小板的三聲鳴響,寮主便由客 房中走出迎接新掛單的行腳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掛單的行腳僧與寮主問訊後,還要去東西兩序問訊。其禮儀與見知客、見寮主大同小異。待把東西兩序應酬完了,行腳僧應再次手拈燃香詣見方丈,這樣、才算正式「掛單」了。

現代的掛單程式要比古代簡便許多。現代的雲遊僧,如果在參訪途中借宿某寺時,就可向寺方要求掛單。在掛單時,如果是想掛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想留下來參學,則云:「親近常住。」掛單後,要依寺院的規矩安單。凡是受戒者,都要學習掛單,掛單有一定的程序:

先至客堂掛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 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知客師問話: 「從何來?」「上下何名?」「來作甚麼?」此時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稱自己名○○。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若為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 住掛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送單:「禮謝知客師父」。

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掛單者先禮佛三拜,再「頂禮寮元師父」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禪堂當清眾學規矩。來歷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眾升做悅眾,漸漸成為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禪堂訓練。

二、安單

「安單」,是指行腳僧在寺中掛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為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也認為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為行腳僧舉行「安單」儀式。

安單,對於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為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於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掛單」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掛單」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放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 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禪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列,燒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發完之 後,維那即向諸寮發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師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注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為寺中一名清眾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眾: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掛單。今X月X日 侍司 某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臺,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三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於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掛單」之後,還會特地為新安單者請茶。

從儀式上說,「掛單」和「安單」似乎是一種充滿客套、溫馨的清規,其中的每一道程式,每一項儀式,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客客氣氣。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 卻並不一定全都是這樣的。據說,唐代廣教寺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歸省禪師,有兩位行腳僧,一名浮山遠,一名天衣懷,聞聽歸省禪師高風,前來遊 學,渴望入其門下掛單。時值大雪嚴寒,二人隨同眾僧一齊拜見歸省。不料歸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眾人潑去。此時正是滴水成冰的時 節,眾僧被潑上水,棉衣結冰,苦不堪言,紛紛起身而去,惟有浮山遠、天衣懷巍然不動,端跪如山。儘管歸省再三呵斥,令其離去,二人終是不肯,還說自己千里 求師,豈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後,兩人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歸省,同意兩人留在寺內,成為「掛單」僧人。可是,廣教寺內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遠趁歸 省不在,意欲偷偷做點油面粥充饑,不想被歸省發現,按照清規,浮山遠結結實實挨了三十杖。歸省又令其以衣缽折價賠償油面,而後將其逐出。浮山遠被迫居於寺 外廊下。歸省發現後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遠於是四處乞化,將房租如數奉還,但他仍不肯離寺。歸省為其精神所感化,終於同意他在廣教寺內安單。

這個故事主要宣揚浮山遠學佛求道的堅韌不拔,說明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徒應當能經受得起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其中也透露出「掛單」和「安單」作為寺院的一種清 規和習慣,不僅僅是一種禮儀程序,更含有佛門修行的意思在內。祇有心堅如鐵的僧人,才能通過「掛單」和「安單」,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舉行掛單有時間限制,主要分春期和冬期兩期。寺院一般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從十月十五日至來年正月十五日舉行冬安居,在這兩個時期 內,寺院禁止僧人雲遊,要鎖起旦過寮,不得「掛單」。而「安單」是為已經入寺的安單僧人舉行的儀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單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 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單的僧人多於正月或七月期頭歸禪堂,稱為「大進堂」

當代叢林中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很多寺院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經大大簡化。不過,歷代的祖師按照叢林清規來制定這些制度都有其時代意 義,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變遷對祖師所制定的繁瑣儀式妄加指責。相反,認真研究祖師所制定的嚴謹制度對我們的修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不以貧富論信仰
◎遠 塵

論世俗之中還是在佛門裡,人們通常都會看重富貴之人,而輕視那些貧窮者。在信仰上,更多的人都會認為富貴的人的信仰虔誠,而忽視貧窮者的虔誠信仰。其實,佛法是平等的,信仰的虔誠與否關鍵是一顆心,不能以人的貧富貴賤來評價人的信仰。

佛經中有一則故事說,曾經有一個很窮的女人,她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道場裡的方丈和尚親自為她回向。到後來世事多變,這位窮女人因為佈施的功德做 了皇后。一天,她坐著轎,在隨從的前呼後擁下來到寺院修大供養。她本以為方丈會親自到寺門口迎接,並且親自為她主持誦經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祇 讓徒弟去為她誦經回向,並沒有親自主持。她就覺得很奇怪,去問老和尚說:「從前我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才佈施兩文錢,你卻親自為我回向;今天我帶這麼多 財富來供養,你怎麼讓你的徒弟來為我回向?」老和尚就說:「那時的兩文錢,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財產,我不能不替你回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擁有億萬財 富,你拿的這點錢是九牛一毛,我的徒弟給你回向已經足夠了。」

信佛關鍵是一顆虔誠的心,若心虔誠,貧窮者雖佈施一文可當萬金之粟;心不虔誠,富貴者雖佈施千金也難得片刻功德。我們看人信仰的虔誠與否,不能以人供養財 富的多少來判斷。對於一個真正內心有信仰的人而言,即使他給三寶以微薄的供養或者根本無力供養,但祇要對三寶有一顆恭敬的心,他的信仰同樣是虔誠的。

佛弟子中號稱「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經常利用各種時機,採用一種善巧的方法,來度化那些處於痛苦生活中的窮人,讓他們仰仗佛力得以離苦得樂。有一次迦 旃延尊者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想投河自殺。迦旃延問她:「為何要自殺?」婦人說:「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成年累月的勞動,非但衣食不周,沒有自由,還 要經常被主人無故打罵,想想活著真沒有意思。」迦旃延說:「貧窮是可以出賣的,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婦人聽後十分驚異地說:「貧窮能夠出賣,你要買貧 窮,真新鮮。但不知怎麼賣法?」迦旃延說:「富人前世佈施修福,才能享今生的富貴;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佈施修福。你現在對我行佈施修福,不是等於 將貧窮賣給我嗎?」婦女聽後,知道發財致富之道,「但我現在一貧如洗,怎樣行佈施?」迦旃延將缽交給婦女說:「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行大佈施了嗎?」婦女 盛一缽水給迦旃延,以此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

從迦旃延尊者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供養三寶財富的多少,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信仰虔誠程度的標準。這位婦女沒有任何財物供養三寶,僅僅以佈施一缽水的功德,就得生忉利天。

佛教中佈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不管你採用何種佈施,主要是在佈施時有一種施無望報的心,也就是佛教中說的無相佈施,一旦你佈施時有了附加的條件, 你的佈施供養就不是那麼純潔了,換句話說,就是信仰不那麼虔誠了。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富貴之人在供養三寶時所難以捨棄的,他們認為,我供養給你寺院這麼多 的財富,寺院的方丈應該將他視為座上賓,不僅要熱情招待,而且還應當為他主持祈福法會。正是這種貢高我慢的心,影響了他們的信仰。

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無量劫以前是個初發菩提心的人,雖然未做佛教徒,但已明白了佈施的道理。當時他祇是個種田的農夫,生活貧窮,困苦得很。靠 近他家的山上,住了個老比丘,已證得辟支佛果。這位老比丘每隔七天才下山去化齋飯一次,每次祇化七家為限,絕對不多化,若七家都統統佈施了,才夠吃七天。 如果有一家沒有給的話,這一天就不吃東西。就算化不到任何東西,回去後還是再等過七天才下山化緣。

有一次,農夫從家中帶了中飯,準備自己在田裡勞動之後吃。當他見到這個窮和尚下山沒有化到任何東西,就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想:「我今天不吃飯了,就把這飯送給那窮和尚吃吧!」

但他並不知道這位老比丘是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老比丘有他心通,一觀察因緣:哦!他為甚麼給我這樣不好吃的飯呢?這飯叫稗子飯,是一種最不值錢的米,最窮的 人才吃那種飯。比丘通過觀察才知道:原來他沒有錢,天天要吃這種飯,今天知道我沒有化到飯吃,就佈施給我,這功德真不可思議!對他就特別歡喜,讚歎地說: 「如是!如是!汝供養心最真也!」於是又回到山上去。

隨後這種田人就看到一隻兔子向他跑來,忽然間就跳到他的肩上,隨即就黏到他身上,怎樣都不下來。這一下把他嚇慌了,立刻跑回家想法要把兔子拿下來。他把兔 子拿下了一看,原來是祇金兔子!他就割下兔子的一條腿拿去換錢。回來一看,這金兔腿又長出來了,他也因此變成了一個大富之人。就因為他真心供養辟支佛,所 以得到這種果報。

阿那律尊者,因供養一位辟支佛,就生生世世非常富有,不是做國王的太子,就是做全世界富主的兒子。他就是因為在佈施時,沒有存有任何有所求的心,才得以永 脫貧窮之身。《菜根譚》云:「施人無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具非矣。」意思是說,幫助別人不要指望回報,假如抱這種心理,那麼這種熱心的助人行為就不是 那麼高尚了。

佛門中常說「貧窮佈施難,富貴學道難」。對於一個食不裹腹、衣不遮體的窮人而言,讓他犧牲乞討來的活命衣食來供養別人,的確很艱難。如果他們能不考慮自 己,毫不猶豫地傾其所有供養他人,的確是令人讚歎的;對於富貴之人來說,讓他們佈施一些錢財,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你讓他懷有一種平等心、平常心來 對待信仰就很難了。

現代寺院之中,特別是一些有名的古剎,常常會有很多的大護法,他們為護持寺院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當中不乏不計名利得失的虔誠信仰者;但同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那些默默護持三寶的貧窮小人物,也許在他們中間,還會有將來的佛、菩薩呢!

 
 
以慈心故 行舉手勞
—— 父母護生二三事

◎于 磊

父親護生

有這麼一則公案:老和尚在河邊打坐,神態安詳,心無雜念。一隻蠍子來來回回的徘徊著想過河,幾番猶豫後掉進河裡,掙扎,再掙扎。老和尚不忍看下去,伸出手指,將蠍子提上河岸,但被蠍子狠恨的咬了一口,雖不致命,但痛癢難當。

蠍子還是很想去河的對岸,徘徊中,又掉進了河裡,掙扎,再掙扎。老和尚本能的又伸出手指,將蠍子拯救上岸,倉皇中,老和尚的另一根手指又被蠍子咬的面目全非。

不多時,蠍子又掉進了水裡,同樣的故事又在上演…………

在一旁田地裡務農的老農看不過去了,對老和尚說:「您明知蠍子會咬人,為甚麼還要一次又一次的救它?」老和尚微閉著眼睛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淡淡的說:「蠍子咬人是它的本性,而我救它是我的本性。」

公案沒有結束,老農遞給老和尚一根樹枝,蠍子再掉進水裡後,老和尚用樹枝將蠍子救起,結果不言而喻。

看到這則公案想起冬天回北京時的情景,外面下著雪,剛回到北京家中感到非常溫暖,飯後我主動要求洗碗,正準備將剩飯倒掉,父親連忙阻止說:「剩飯喂鳥」, 「家裡養鳥了?」我疑惑地看著父親,沒看到鳥籠,也沒聽見鳥叫。端著剩飯,跟著父親走到陽臺,陽臺窗戶阻隔著外面冰冷的寒氣,父親打開窗,把剩飯倒在窗外 防護欄與窗之間形成一個平臺上一尺見方的鐵盤上,關上窗說:「好多麻雀和其他鳥兒,經常來我們家吃飯,嘰嘰喳喳地還搶食呢。」不久我看到一群麻雀飛到窗臺 上爭先恐後地吃著,「看!這些鳥多高興!吃的多歡!」父親說著笑著,興奮地像個小孩子。是呀,北方的冬天留鳥們很難覓食,一些剩飯、一個鐵盤、一群留鳥、 一位慈悲的父親。

一天跟父親出門,到了樓下,父親跑到樓後面好像找甚麼,「您找甚麼?」我問道,「看看那隻野貓。」父親邊找邊說著「野貓也沒窩,要不要弄個盒子給它做窩? 凍著怎麼辦?」好似父親在徵求我的意見,「您要怕它凍著,就把它拿回家養吧。」我想這樣讓父親養養貓也好,誰料父親說:「養貓太髒,還是給它弄個窩吧。」 沒想到父親「原則性」這麼強。

猛然想起文前說的「和尚與蠍子」的公案,父親沒有宗教信仰,父親的護生很簡單,一飯一盒足矣,很平常,很小。善小而為,舉手之勞,祇是發自內心,不望其報。善法:父親的護生是有方法的。

母親護生

母親,亦如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平凡,我的母親一生茹素,其兄妹幾人中祇有母親吃素,問其究竟,也沒任何原因,母親亦沒有宗教信仰。

還是那個冬天,因為很少回家,就多做點家務以盡孝敬之意吧,打掃衛生時發現裝工具的盒子裡面有不少單獨一種的螺絲釘,祇剩下三五公分的膠帶,半截電線等 等,都是零七八碎的物件,於是我整理出來,準備把這些無用的東西扔掉,扔前還是徵求下母親的同意,沒想到母親說:「這些都是我特意撿回來的」,「您甚麼時 候開始撿破爛了,家裡又不缺這些東西」,母親慢慢地說:「我上班時看到這些被扔掉的膠帶、釘子甚麼的,孤零零的很可憐就撿回來了」。

跟母親出門逛街,看著母親的背影隨著年齡的老去,背更加駝了,沒走多遠,母親俯下身,伸出常年勞動顯得粗糙的手在離地面很近的距離晃著,我趕快跑過去,一 看母親用手在拔埋在地裡的一節鐵絲,原本鐵絲一半埋在土裡,一半隨著風在搖曳,「媽,您弄它幹嘛呀」,「要是天黑,誰看不見,絆著怎麼辦?」母親邊說邊繼 續拔鐵絲,可能鐵絲埋的太深,或許土凍的太硬,鐵絲沒拔出來,母親開始反復撅鐵絲,終於鐵絲被母親撅斷,把它彎了幾彎放進口袋,「看它多可憐呀,您把它帶 回家!」我學者母親的口氣對母親說,母親笑了。

護生,護有情生命的可顯慈悲、護無情生命的亦顯慈悲,母親對於一些沒有任何生命,不知道任何喜怒哀樂的膠帶、釘子、鐵絲等物件同樣護生,正是:「真正的慈悲不分親疏、不分物種,乃至器具世界」。

我的父親、母親護生是以:「以慈心故,行舉手勞。」

《素食與佛教》


齋菜掌故

南山居瓊州之南,山高五百餘米,形似巨鼇,又若觀音菩薩慈航普渡坐騎之相。山勢迤邐疊翠,祥雲繚繞;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實有海天佛國氣象。一九 九三年,經阮崇武先生倡議,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興建南山寺,先後又批准在寺側興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 塑高一百零八米觀音巨型銅像。山之毗鄰,左為天涯海角,右為大東海,蓋「大生態、大文化、大環保」之大悲曼荼羅也。偏居花榭一隅的是一座日本遣唐僧空海和 尚銅像。空海和尚西渡中國求學時,曾為颱風所阻,漂至南山,於此休整後赴長安。

總之,南山寺是一座融佛教文化、建築園林、觀光休憩於一體的現代新型寺院。一九九三年,海南省政府特邀國內佛教界知名長老、南京樓霞山住持圓湛法師來南山選址建地,並正式聘請圓湛法師擔任南山寺首任住持。

南山寺占地四百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轉輪藏、法堂、觀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壯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 境若入真觀音菩薩說法之道場。南山寺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奠基動工,建設者以大毅力智慧克服重重困難,為時兩年半,大雄寶殿、兜率內院、仁王殿大功初成,中 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南山寺」和「海天叢林」。恰逢一九九八年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紀念年,觀音南巡,法雲南被,爰於四月十二日,隆重舉行盛大 祝聖祈福觀音大法會。並勒碑頌告‥「謀者建者,施者受者,無不解脫,悉入大悲性海,功德無量,普皆回向。」

南山寺是一座仿古盛唐風格居山面海大型寺院。整個氣勢恢宏,為中國五十年來新建最大道場,也是南國規模最大寺廟。海南的南山是全國著名的長壽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千古流頌的吉祥祝福名句。南山自然形成,山間奇花異草,青巒疊翠,祥雲繚繞。

「南山素齋」更是天下一絕。它集寺廟素齋之精華,融宮廷素齋和民間素齋之風格,兼納南北地方風味於一體,運用現代烹飪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南山飲食文化,被海南省定為「國賓接待點」。

「南山素齋」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除野菜、時令蔬菜外,多採用雲南深山野生菌類、魔芋、豆製品及三菇、六耳和各種真菌類製作,富含植物蛋白、各種維生素、 纖維素和葫蘆蔔素,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不但營養豐富且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常食之能養顏美容、延緩衰老、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滋補 肝腎、防癌抗癌、延年益壽。

 
 
卡爾梅克的藏傳佛教寺廟
◎司徒一凡

爾 梅克是俄羅斯聯邦在歐洲境內裡海之濱的一個共和國,面積七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總人口約三十萬,其中一半是卡爾梅克人,其餘大部分是俄羅斯人和高加索人。不 說可能不知道,這裡原來是歐洲惟一信仰佛教的地區,因為此地居民大部分信奉藏傳佛教。在其首府艾理斯塔市,由政府投資興建的Geden Sheddup Choi Corling佛寺於一九九六年建成,是該地佛教的總寺廟;另一座更大規模的金佛寺也在二○○六年落成,市中心的廣場中央還聳立著金碧輝煌的寶塔。為甚麼 藏傳佛教寺廟會出現於遠在俄羅斯境內的歐洲部分?這還要從卡爾梅克人的歷史說起。

卡爾梅克是突厥語對蒙古土爾扈特部族的稱呼,意思是「留下來的人」。明朝末年,為尋求新的生存環境,土爾扈特部族大部分離開原在塔爾巴哈台﹙今我國新疆境 內﹚的故土向西遷徙,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當時尚未被俄國佔領的伏爾加河下游、裡海之濱一帶,在此開拓建置,勞動生息,創立起遊牧民族的封 建汗庭,並完善各項典章制度,維持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政權。後來,俄國勢力迅速擴張,受排斥和壓迫的土爾扈特人為擺脫俄國的控制,於一七七一年在渥巴錫汗的 率領下大部分離開伏爾加河畔返回故土,這就是史稱的「東歸」。但仍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因多種原因而留下未歸,成為後來卡爾梅克人的祖先。

卡爾梅克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前大部分過著遊牧生活,不懂俄語,使用的是一六四八年由班弟創造的托忒蒙文(我國新疆境內的蒙古族也使用同一文字),信奉藏 傳佛教。蘇聯於一九二○年建立了俄羅斯卡爾梅克自治區,一九三五年將其改為共和國。一九四三年,卡爾梅克人由於「與德國侵佔者合作」而被強行驅逐到西伯利 亞和北哈薩克斯坦地區,也有一部分逃離到歐洲各國,甚至遠赴美國,家園盡毀或被外族佔據。一九五八年重新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 社會主義共和國,幾乎所有的卡爾梅克人又重新回到了這裡。一九九二年蘇聯解體後,成為俄羅斯聯邦中的卡爾梅克共和國。

卡爾梅克人雖然長期與蒙古族分離,生活在俄羅斯人和哈薩克人中間,但仍頑強保持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近年來,卡爾梅克人的民族意識增 強,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恢復傳統文化的熱情很高,積極修復和興建佛寺建築。本文所展示的藏傳佛寺建築正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卡爾梅克也許是個十分陌生的名字,然而,那裡的居民們不僅知道他們有個「偉大的鄰居」叫中國,而且對中國充滿好感。由於卡爾梅克人與 中國人同屬東方民族,據說目前在新疆和內蒙古地區生活著三十萬至五十萬和卡爾梅克人講同一種語言的人,所以卡爾梅克共和國總統伊柳姆日諾夫曾設想從我國這 些地區吸收移民到卡爾梅克共和國定居,以振興卡爾梅克族語言和傳統畜牧業發展,並使卡爾梅克共和國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歐洲佛教中心。另外,作為俄羅斯「中 國年」的重要項目,二○○七年四月廿五日中俄雙方在北京簽署了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建造舉世聞名的少林寺的分院和武術館的議定書,使卡爾梅克人與中國的關係進 入了新的階段。

最後,與各位共同欣賞一枚俄羅斯於二○○○年五月廿五日發行的郵票,圖案就是Geden Sheddup Choi Corling佛寺,其下方繪有在草原上奔跑的馬群,表明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發展畜牧業和農業的理想之地。

 
 
佛國觀察記﹙上﹚
◎崔保新

佛眼看柬埔寨

所以敢用《佛國觀察記》為題,原因有兩個:一是柬埔寨尊佛教為國教,寫入憲法的;二是筆者是用佛眼觀察這個佛國的,由此有了與一般觀光者不同的視角。也 許,在許多人眼裡,佛國好像是出土文物,是非常遠古的東西,自然也是非常落伍的制度。這種想法是有些盲目自大的。其實,祇要能擺脫自我,站在對方的立場想 想,柬埔寨1,400萬人的選擇,難道會不如我一個人嗎?再說了,一個民族的選擇是離不開歷史和傳統的,不承認歷史或拋棄了傳統,這個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存在就是合理。用佛眼觀察柬埔寨,似乎就是要證明它的合理性。

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起飛,飛過廣西、越南,祇需兩個小時便到柬埔寨了。我們第一站飛到暹粒,因為那是舉世聞名的吳哥窟的所在地。

柬埔寨的國土面積約相當於一個廣東省,但可看的東西實在很多。我們最初的目的很單純,就是來看聞名於世的吳哥窟藝術的。我們將目標首先鎖定在參觀吳哥窟和吳哥王朝遺跡;再乘大巴到首都金邊,參觀柬埔寨王宮、國家博物館、洞裡薩湖,然後回國。

在過去的一年中,當全球的網民們首次使用互聯網評選世界「新七大奇跡」時,聞名遐邇的吳哥窟竟落選了!那時,我們祇關注中國長城是否當選,對異國他鄉的柬 埔寨吳哥窟的落選雖表遺憾,但無切膚之痛。旁觀者清,這次網絡評選不過是一種遊戲,對待遊戲便要用遊戲的心態,切不可玩真的。實際上,吳哥窟是否當選並不 重要,吳哥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甚麼東西可以代替吳哥窟。金邊出版的《華商日報》的社論對此很坦然:「吳哥窟的光輝價值不會因為選不上世界新七 大奇跡而打折扣,吳哥窟不會因為落選而失色,柬埔寨對此並不感到遺憾。」嗨!這是一種真正的自信。

新年伊始,我們選擇柬埔寨吳哥窟作為旅遊目的地,並沒有受那次評選的影響。任何一次有目的的旅遊,都是一次選擇,一種經歷,一種對異國的觀察。人的眼睛是 一樣的,但觀察的角度和結果總會有所差別,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內存不同。與任何國家一樣,柬埔寨也是光怪陸離的社會。我們此行能發現甚麼,看到甚麼,全在於 我們用人眼,還是用佛眼。

殘缺之美

在柬埔寨,發現表相的東西並不困難。因為表相有眼睛就可以看到,但是,要發現更深的東西,就需要大腦了。人們對於外部世界,總有瞭解、記錄和表達的欲望。 同行的劉隆忠、胡建明、李安華和我,都手持照相機,但彼此關注的焦點不同:劉隆忠關注自然美,胡建明關注人物美,李安華關注細節美,我則關注殘缺之美。

何為殘缺之美呢?我們在金邊期間,恰逢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到柬埔寨演出,西哈莫尼國王親自觀看演出並接見了全體演員。在所有演出節目中,最能引起柬埔寨人共 鳴的是千手觀音舞蹈。這不僅僅是因為柬埔寨幾乎全民信奉小乘佛教,而在於這出慈悲、優美、神秘的舞蹈,許多舞蹈元素來自柬埔寨的靈魂吳哥王朝。在吳哥窟和 吳哥王朝的浮雕上,清晰地雕刻著諸多舞蹈動作和服飾。也許,在柬埔寨人眼裡,千手觀音舞蹈就是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的舞台藝術再現。我們與這些面帶微笑打著手 語的演員同乘一架飛機回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小演員們,儘管她們一出世就遭遇身體的不幸,但不正是由她們演繹了舉世驚歎的藝術美嗎?這難道不是一種殘缺 美嗎?

與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相比,被地雷炸傷流落街頭的柬埔寨的殘疾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缺臂斷腿,形貌醜陋,甚至有些可憐巴巴,但他們尊重生命、頑強 抗爭不幸命運的精神,比起國內那些讀了大學、研究生的跳樓輕生者,不知要高貴多少倍!他們身上所表現的殘缺美,到是值得我們遠離戰爭的現代中國人認真思考 一番。

在吳哥窟留下的雕塑中,我們不難發現希臘藝術的線索。面對大量人為破壞的殘存雕像,不禁使我想起陳列於法國巴黎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斷臂的維納斯》雕 像。這尊由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的大理石藝術品,高204釐米,維納斯折斷的雙臂在歷經風霜中不知所蹤。從作品的完整性來看,這是一尊 殘缺的藝術品。但正是這件殘缺的藝術品,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斷臂維納斯是殘缺美的典型。後人曾多次嘗試為斷臂維納斯安上雙臂, 以實現所謂完整的美,但都因有畫蛇添足之嫌而沒有成功。

千百年來,斷臂維納斯默視不語,她與人們默默交流,以心傳心,以神會神,頑強地表現一種殘缺美。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是大美不言。如果維納斯開口說話,無論她說哪種語言,都會有人覺得不合胃口。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高棉的微笑」實際上有一種殘缺之美。闍耶跋摩七世期的觀世音雕像,就充分體現了殘缺美的藝術規律。觀世音雕像由數塊石頭組合而成,細看有較大的縫隙,遠看則無比莊嚴。觀世音雕像似笑非笑,似看非看,似語無語,真可謂大美不言的傑作。

吳哥藝術更體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殘缺美。毀滅吳哥藝術的是人為的戰爭和自然的風雨,修復和保護吳哥藝術的也是人們自覺地認知和行動。當我們看到幾百年前的 一顆小樹苗,當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就可以將幾十噸的巨石掀翻在地,使得巍峨的宮殿和廟宇大面積地倒塌,但又是這些遮天避日的樹木,使吳哥窟躲過了一次 次戰爭,減緩了風雨對吳哥窟的侵蝕。當這些鬱鬱蒼蒼活著的樹木與石頭組成的廢墟疊加在一起時,我們再次感到了一種殘缺美。

在柬埔寨,吳哥的象徵物到處可見:它在國旗上,在國產啤酒、香煙上,在旅館和商店的商號上,在西哈莫尼國王和高棉人的微笑中。昔日的輝煌作為一種象徵物,作為不盡人意現實的一種反襯,作為一個民族立志復興的理想,又是一種殘缺美。

藝術從來都不分國界。我們在吳哥王朝的廢墟上,不僅發現了印度神曲《羅摩衍那》中的傳說,發現了佛教經典中的故事,發現了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的雕刻技 法,我們甚至在大型的浮雕上,看到了中國人的形象。中國人對高棉人最大的貢獻就是幫他們記載了歷史。在這個地球上,人類有個共同的東西,就是愛美。美的東 西往往是藝術化了的,美的藝術人人喜歡,各個民族都會相互學習和借鑒。如今,無論是創造金字塔的古埃及,創造雅典文明的古希臘,還是產生覺者釋迦牟尼佛的 古印度,產生智者老子、孔子的古華夏,他們的藝術元素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在吳哥窟和吳哥王朝的建築之中。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都的旅行者,都能在吳哥 藝術寶庫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東西,找到屬於本民族的藝術元素。儘管這些吸納了幾大文明的吳哥窟早已變成一堆廢墟,但吳哥藝術卻以殘缺美的形式與世長存著。

正因為藝術不分國界,藝術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如今在全球開展了一場吳哥藝術搶救行動。在參加搶救活動的國家裡,有歷史上與柬埔寨毫不相干的國家, 也有柬埔寨的鄰國,還有曾經侵略過柬埔寨、破壞和盜竊過吳哥藝術的國家。保護的歸保護,贖罪的歸贖罪,不要讓屬於全人類的藝術毀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千方百 計地為我們的後代留下這份寶貴的藝術財富,這種共同行動也是殘缺美的一種表現吧!

微笑的力量

在吳哥窟,我們看到了流傳甚廣的「高棉人的微笑」的石雕像。據說,它的原型是柬埔寨家喻戶曉的闍耶跋摩七世﹙1181—1201在位﹚,他是創造吳哥王朝最輝煌一段歷史的偉大君主,他是所有柬埔寨人心中的英雄和偶像。

闍耶跋摩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國王。他視觀世音菩薩為高棉人的保護神,堅信觀世音菩薩能引導人們往生極樂淨土。據說,闍耶跋摩以自己的頭像為原型,在國內到處 建造四面觀音神像:菩薩雙眼半開,目光低垂,嘴角微翹,雙唇微啟,神態平靜,不慍不怒,流露出自然律動的笑容。這種微笑恒久不變,不驚駭、不驚奇、不驕 矜,無比慈悲。

這尊經典的四面觀世音菩薩像,被後人稱作「高棉的微笑」。實際上,「高棉的微笑」就是佛陀的微笑。佛陀的微笑是純淨的、自然的、不參雜任何世俗感情的,因 為這是一種悟透了三千大千世界真諦後的微笑。而這種大徹大悟的微笑,代表著佛教「慈悲喜舍」的四種精神,莫道貧富貴賤,無論春夏秋冬,對於六道死生,一切 有情,總給予平等的注視,慈悲的關懷與無私的加被。這種微笑,最能攝人心魄,最是神妙莫測。

闍耶跋摩把吳哥王朝推向全盛期,成為柬埔寨歷史上繁榮強大的符號,同時,他也把佛教信仰遺傳給他的後代,成為現代高棉人立世和面對困難的精神支柱。 千百年來,偉大君主闍耶跋摩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真切關注著柬埔寨蒼生的生存狀況,默默注視著高棉人世代居住的美麗的山河大地。也許,柬埔寨人祇要一看到自己的這位偉大的祖先,便油然生出一種自豪、一種愧疚、一種力量,最終轉化成一種不可捉摸的微笑。

微笑的答案隱藏在歷史之中。人類嚮往和平,但和平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戰爭的陰影總是如影相隨。自十三世紀起,蒙古人的金戈鐵馬打破了東南亞的平衡。逐漸 強大起來的暹羅人不僅佔領了吳哥王城,而且逼迫高棉人到遠離暹羅的金邊重新建都。從此,高棉人的聖土上,暹羅人來了,越南人來了,法國人來了,日本人來 了,美國人來了,一個民族的災難因此連綿不斷。在湮沒於熱帶雨林中的巍峨王城之中,在轟然倒塌的王宮寺廟的廢墟之間,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民族一次次降臨 的災難。

如果要看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那麼就看他們在戰爭和災難面前,是精神萎迷,還是精神振作。可喜的是,我們在柬埔寨這塊支離破碎的土地上,發現和感受到了高 棉人的微笑。高棉人的微笑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於吳哥王城的大門上,存在於巴戎寺的佛塔上,存在於暹粒王宮的浮雕和石塔上,存在於金邊高聳入雲的皇家寺院 建築的尖塔上,而且存在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開著突突﹙摩托車改裝的交通工具﹚的司機的臉上,在我們隨機問路的行人當中,在出售旅遊紀念品的商店 和小攤上,在赤身流著鼻涕的兒童的臉上,在向佛陀跪拜的信徒的神情中,在身穿袈裟接受供養的僧侶臉上,高棉人微笑的表情隨處可見。

如果單從物質的角度講,現實對於柬埔寨人民太過於殘酷了。按照西方人或廣東人的生活水準來衡量,譬如,柬埔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遍佈於熱帶 叢林的地雷帶讓人膽顫心驚,首都大街上到處可見殘肢斷臂的乞討者,監獄博物館陳列著令人髮指的種族大屠殺……,柬埔寨人民所面對的一切,似乎並沒有甚麼可 值得微笑的東西。但是,為甚麼大多數柬埔寨人依然微笑著,笑的很真誠、很單純、很樂觀呢?是一種甚麼力量讓柬埔寨人民能如此面對困境和災難呢?

歷史上,誰也逃脫不了盛極必衰的鐵律。在吳哥王朝由鼎盛走向衰敗的八百年後,大國角力再度使高棉民族陷入危難的關頭。另一位帶著高棉微笑的英雄出現了:他就是柬埔寨的國王西哈努克,是他帶領他的民族度過了一次次危機。

西哈努克國王曾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訪問過烏魯木齊。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季節。我站在厚厚的積雪中,揮舞著小旗歡迎這位抗美英雄的到來。西哈努克國王乘著敞 篷汽車,戴著旱獺皮帽,向至少30萬夾道歡迎的人群揮手致意。西哈努克國王謙恭的微笑,是柬埔寨人當年在國際舞台上頻頻出鏡的一張名片。

應該說,兩個國王的微笑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佛教信仰。與闍耶跋摩國王神秘的微笑相比,西哈努克國王的微笑多了些謙卑和不安,少了藐視群雄的正 定和自信,畢竟,微笑總是一種力量的象徵,無論這種力量來自外部,還是來自內心。然而,正是這種貌似謙卑的微笑,在屢經磨難之後,使柬埔寨人民重新獲得了 國家獨立和民族和解。

其實,發自內心的微笑是不需要理由的。中國人常說,相由心生。微笑是心靈的窗口,是內心世界的顯露。微笑不僅僅是一種友善,一種樂觀,一種接人待物的熱情 與和藹,更是一種自信與從容,一種淡泊與寧靜。真正的微笑發自心裡,長久的微笑來自修行,永恆的微笑就是不解修煉後所結的果實。

「高棉的微笑」,在佛陀慈悲喜舍精神的影響下,漸漸成了高棉民族的一種傳統。一個在困境中微笑的民族,哪怕是謙恭的微笑,也會在戰後餘劫中恢復元氣,重新找回尊嚴和自信。

微笑,猶如冰山上的雪蓮,臘月中的梅花,黑暗中的火種,大海中的航標,絕境中的希望。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祇要微笑還在,那麼心中的希望就在。這就是微笑的力量!


﹙續下期﹚

 
 
威德與功德
—— 戒忍大和尚談明僧與名僧

◎光音行者

五濁惡世亂紛紛,

解脫道上欲迷魂。

借問梵音何處有,

路人卻道日出東。

二○○八年二月廿一日,我們在普陀山普濟寺方丈室,聽到戒忍大和尚如下說法:

說法一:名僧的威德與明僧的功德是成正比的,時代需要名僧,更需要明僧。

戒大發問,你們說,名僧好,還是明僧好?在座默然。

戒大說,明僧好!——我知道你們會這樣說。我告訴你們,明僧好,名僧也好!為甚麼這樣說呢?名僧的威德影響力與明僧的功德是成正比的。

譬如說,我們浙江這裡以前有兩位長老,他們現在都圓寂了,他們圓寂後的荼毗法會都是我主持的。甲長老他的名聲很好,他待人很好威望很高,領導也好,護法居 士也好,來到廟裡都喜歡找他。甲長老圓寂後荼毗之前,人家就問我,能不能燒出舍利?我說沒有。因為我看他名望影響雖然大,但修行荒廢,所以如此斷言。後來 乙長老圓寂了,人家又問我,能不能燒出舍利?我說肯定有。因為他雖然沒有甲長老那麼大的名望,修行精進。但畢竟還沒舉火,究竟有沒有我也不知道,話一出 口,額頭上就冒汗,好在天熱,人家不知道我是緊張。燒完後出爐,果然就看見五彩舍利,有紫色的,紅色的,還有銀灰色的。通過這件事,我就堅信,精進修行, 就會有功德。當時在場的佛弟子都跪了下來,在場的一位領導也跪了下來。我問他你幹嘛下跪?他說,我也不知道,我是不由自主。你看,明僧的功德力有多大啊。 雖然他在世時持戒精嚴一心修行,門庭冷落,但他涅槃時的示現,絕不會低於一個名僧在世時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更高。所以我講,明僧也好,名僧也好。明僧最好 也是名僧,名僧最好也是明僧。要有名僧,更要有明僧。

說法二:聖賢混跡,非凡情所測。莫學玉琳猶衰死,當效悟達修水懺。

戒大說,再跟你們講兩個故事。

以前啊,有兩個名僧,一個是玉琳國師,一個是悟達國師。他們兩個都貴為國師,權傾一時。這裡我主要講講悟達國師的故事。悟達國師出生在唐懿宗時期,他還沒 出名的時候呢,與另一個僧人在京師相遇。當時那個僧人渾身長瘡,眾人都遠離他。悟達正好與他為鄰,就經常去照顧他,全無厭色。分手的時候呢,那個僧人為他 的德行所感動,就對他說,你將來如果遇到困難,就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上來找我,那山上有兩棵松樹,你就到那個地方來找我。

後來悟達國師成名了,道德威望如日中天,懿宗皇帝親臨法席,還親賜沉香法座,恩澤有加。國師就生起了名利心。然而有一天,膝蓋上突然生出一個人面瘡,眉目 齒都有,每天都要給他喂吃的喝的。國師找了很多名醫,都沒有辦法相治。這時就想起以前在京師遇到的那個和尚所講的話,於是就來到九隴山尋那僧人。到了山中 天色已晚,四下看時,果然看見兩顆松樹聳立在煙雲間。走到那個地方,祇見高樓廣殿,金碧輝煌。那個僧人站在門口,歡喜相迎。晚上,悟達國師就把自己的苦 衷,告訴那個僧人。僧人就說,沒有甚麼,山岩下有眼泉水,明天早晨去洗一下就好了。

第二天黎明,童子帶領悟達國師來到那眼泉水邊,悟達國師正要掬水洗瘡,那人面瘡突然開口說話了,它說,不要洗啊!您博學多聞,讀過西漢書中袁盎冤殺晁錯的 傳記沒有?悟達國師說:我讀過。人面瘡說,既然讀過,難道不知袁盎冤殺晁錯嗎?您就是當年的袁盎,我就是當年的晁錯啊。因為你當年冤枉殺我,多生多世都找 你討個報應。但您十世都是高僧,戒律精嚴,我傷害不到您。今生您遇到皇上的寵遇,富貴有加,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所以我能趁機害您。今天被迦諾迦尊者用三 昧法水洗我,我以後不會再與您為仇了。國師聽了,魂不附體,趕緊捧水洗瘡,痛得暈過去了。待他醒來時,膝上的瘡果然不見了。回頭一看山上的寺廟也不見了, 這才知道是遇到了菩薩。國師感慨萬千,就在山上砌茅棚而住,精進修行,並寫了一部懺法,這就是現在佛門廣為流傳的《慈悲三昧水懺》。

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菩薩應化於世,凡人之心是不能知道其中究竟的。第二呢,位高權重之時,不要忘記自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否則,冤債就會趁機而入。

說法三:要持戒,但不是消極地修止持戒,而是要攝一切善法,饒益有情。

我不吃虧誰吃虧?!

戒大說,我們講導之以法,齊之以律。

如何導之以法呢?就是要回小向大,回私向公。有些出家師父能做到不犯攝律儀戒,個人生活行持方面大體上無可挑剔。但是他們祇是消極地修止持戒,而不能精進 地修行持戒,對佛協的事,常住的事,大眾的事,他人的事,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唯圖自我安逸,甚至孤高自傲。

如果是一種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沉空滯寂的二乘境界,作為清眾師父也無可厚非。作為執事,尤其是領導執事,就不免要耽誤常住的事,耽誤大眾的事。所以一定要回小向大,因為我們這裡是菩薩道場,要行利他為重的菩薩道。

僧團內部不團結,心存芥蒂,是大煩惱種子,是私心、私見在作祟,與自己和僧團都極為不利。俗話說:「僧無隔宿之怨」,「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 今日生。」個人之間再大的事在大眾面前,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所以一定要回私向公,要立心為公。大公無私就是菩薩道心,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有些護法居士跟我講,師父啊,你這個方丈室就像一個公開的講堂似的,我們想跟您講幾句心裡話都不方便。還有人跟我建議,建議把方丈室改為兩進,一個會客室,一個內室。我說,我們普陀山就是要這樣,沒有私語,所有的心裡話,都可以公開講。
當年妙老讓我來管事,我們很多長老,他們信任我,讓我把事管起來。說實在的,當時我還有點猶豫。後來一想,祇求獨善其身,這樣不行啊,要整頓道風,推動佛教建設,我不擔當誰擔當。

說實話,十多年下來,吃了不少虧。首先是身體上吃虧,我每天祇能睡四個小時,有時吃飯也在接待客人。你們要我注意身體,說實話你們不提醒我,我都感覺自己 要生病了。以前我的臉很圓滿,不像現在這樣。第二是感情上吃虧。整頓道風,就要得罪人,你得罪了他,他就對你惡搞。第三呢,道業上吃虧。我在佛學院的那些 同學,他們現在很多都出了成果,道業增長。我自己覺得很慚愧。但是我不吃虧誰吃虧?地藏菩薩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不唯下地獄,而且常住地獄,不唯常住 地獄,而且莊嚴地獄。我們這裡是觀音菩薩道場,主要弘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但也要學習地藏菩薩的擔當精神。既要慈悲,也要擔當。既要清淨戒 律,也要饒益有情。

「要團結,不要分裂。」這是妙老在世時說的,希望大家都能體解妙老的悲心,化私為公,回私向公,化個人煩惱為無上菩提。

 
 
畫佛心得
◎梁 川

陀憐愛,使我今生有緣恭繪佛像,為佛效力。

在將近二十年的畫佛時間裡,常常是深夜孤燈,孜孜不倦地認真繪製佛陀,不敢有絲毫懈怠,通過禮佛、繪佛,自己對畫佛也有了深刻的體會。

對畫佛者來說,沐手繪佛,是件很神聖的事,繪者必須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祇有從內心裡,發自肺腑的贊美佛,愛佛,才能通過繪畫語言,不惜工,工惜力,不怕辛勞,把佛陀從三千大千世界裡,迎請到人間裡來,使世人一睹佛的風采。

宗教繪畫不同於普通體材的繪畫,有它的神聖性,這就要求我們將佛的脫俗,自在、出塵表現出來。佛像要畫的面容飽滿,眼簾低垂,嘴角眉宇間透露出莊嚴慈悲與 靜修,畫面要畫的繁瑣精美一些,祇有精美的畫面,才能使觀者更好的領略佛法佛性,起到教化觀者心靈的作用,當然不是反對抽象,但是畫者認為抽象畫在純宗教 繪畫裡不適合。

各位大德幾乎都見過唐卡,無論是唐卡繪畫的精美程度,還是繪畫所用的材料都是我們漢傳佛教繪畫所少見的,尤其是我們當代的漢傳佛教繪畫,如果先拋開繪畫材 料不談,究竟原因,我認為,藏族的佛畫家比我們漢族的佛畫家,畫佛時投入的時間更長,用工更多,吃苦精神和敬佛、禮佛的堅韌性更強,藝術的投入是和時間成 正比的,沒有巧路可走。

就像我們古代先賢的繪畫,無論是曹衣出來,還是吳帶當風,古人無論從用心程度還是用力程度,都是我們當代人所不能比的,畫佛要多借鑒古人的藝術成果。

按照佛經古法來繪製佛像,當然現代一點的手法,並不是不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氣息,但是,我認為使用古人的手法畫佛,佛陀會顯現的更加莊嚴、慈悲和 親切感,當然也不是完全照搬使用古代畫像方法,可以使用西洋畫的手法,和中國傳統繪畫相結合,可以按照清代宮廷畫師朗世寧的畫法,中西合璧來繪畫佛像,將 佛陀的真實感,立體感表現出來,這樣大大增加了畫佛者的難度,對畫佛者來說是苦修,畫者,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吃的了苦」,去掉現代人的浮躁,這也 是對我們禮佛修行的最好考驗。人生幾十年,除去年少和年老時,能夠精心畫佛的時間很短,現在手和眼上的功夫還沒有衰退,精心的繪畫佛陀,把個人的才智,最 大限度發揮到佛畫藝術上去,將佛陀展示給世人,讓世人瞭解佛陀的博大精深。為佛效力,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 嘉語綸音》蓮社週六念佛會
法師開示點滴

◎王松堅

海 正覺蓮社第二十八屆一百零八週週六念佛會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九日,農曆七月初九日,假座香港跑馬地禮頓山社區會堂舉行圓滿頒獎典禮。曾記得兩年多前在第二十 七屆笫一次念佛會上,主法和尚宏明法師開示說,蓮社一百零八週週六念佛會每屆為期兩年兩個月,每個週六到蓮社參與念佛的學人及居士,每一次念佛,就像為自 己在心靈上建築一層寶塔,直至一百零八層,是何等莊嚴,何等神聖。法師又解釋塔在佛教是一種表微,佛陀涅槃後,便有佛塔建築出現,藏遺骨舍利的稱為塔,不 藏遺骨的叫支提。塔有積聚功德的意思,恆心參與念佛會,誠心念佛,心為佛塔,極饒意義。

宏明法師多時在念佛會為大眾開示法要,深受歡迎。法師是覺公上人法嗣,年青才俊,在港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務長,現為蓮社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深為覺公 上人器重。今年佛誕日眾多善信一如往昔到蓮社參與浴佛祝儀,但這天卻未見上人在佛堂上,眾人都顯得有些失落感。宏明法師主持浴佛儀式完畢後,便告知大眾, 上人身體違和,要在醫院靜養。宏明法師提及昨夜探望師父上人時,見到和聽聞上人在病榻上正虔誠誦念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這一稱號多遍。體會到老師父雖然自 己身臥病在?,而心仍念念不忘佛教,不忘眾生,希盼當天香港舉行的大型浴佛節日,不因自己未能出席,而有所耽誤,他老人家念誦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用意 是願祈菩薩如雲溥洽,令一切眾生及法界有情能同熏浴佛功德。宏明法師講到這裏感動得不能自已,淚盈於睫,哽咽得再也講不下去。在場眾人都無不動容,也許感 覺到法師對上人的師徒情是這般殷切,也許體會到上人對眾生的慈悲心是這般深廣。師父上人為法忘軀的精神,使學人感愧的是有幸身為上人弟子,自己又在弘法利 生事上做過些甚麼呢?

在念佛會中宏明法師亦曾開示佛教度眾生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及同事。法師鼓勵眾人要能保持三業(身、口、意)清淨。尤其是口業方面,我們對人不要說 不友善的話。愛語攝是隨?眾生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待,每個佛弟子對任何人都應該有這種修養表現。法師又曾提出弘揚佛法不單是出家人的事,而在家的男 女佛弟子亦可時刻向人宣證信仰佛教,實行佛法的好處。法師語重深長開示佛弟子不要用錢買功德、佛教徒要深信因果,躬行慈悲,啟發智慧,倘若離開了因果、慈 悲、智慧這六個字就非佛教了。

每個週六念佛會宏明法師開示完畢,總讓眾人提出對佛法產生的各種疑問,法師都會以通達世出世間法的精辟見解,依從佛語,不厭求詳地一一為他們給與滿意的答 覆。一個喜訊是法師表示將會在念佛會上教導眾人靜坐方法。佛教自度度人的六波羅蜜中的禪定,可從正確的靜坐修養中獲得,能有這殊勝因緣,是宏明法師慈悲成 就,饒益眾人。聽過法師開示法要的人都認為法師能深入淺出,契機契理啟導眾人。法師在念佛會圓滿日主講「念佛與學佛」,盍興乎來。

 
 
世界佛教動態

救 災 恤 難
佛聯會送上32萬善款予緬甸風災災民

今年五月,緬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造成嚴重的風災和水災,據報導,死亡人數近十萬人,災民超過二百萬。香港佛教聯合會由今年佛誕日起,呼籲全港市民慷慨解 囊,為緬甸災民送去溫暖與希望,使他們早日渡過難關,重建家園。數月來,香港佛教人士已先後向緬甸災區作出捐助行動,佛聯會亦陸續代收捐款,截至作日再將 共收到善款322,001.5元送交一個直接進行賑災的團體代為施賑。

該團體為國際法身中心駐港辦事處,他們在泰國具有強大的義工團隊進行賑災工作,連日來為緬甸災民輸送生活用品,為令善款得到最好的利用,香港佛教聯合會討 論通過,特於七月廿一日下午,由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司庫何德心居士和宗教事務監督覺真法師代表,將善款送到國際法身中心香港辦事處,該中心代表 Phra Jessadah,和Phra Kittithano 出席接收。他們於接收善款後表示定會將善款送到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緬甸災民手中,毋負香港佛教人士的賑災熱情。


慶賀《巨贊法師全集》出版

原定去年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巨贊法師全集》,因故改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已於今年五月出版發行。這次共印四千套,出版費用五十五萬,由無錫祥符寺 無相法師贊助三十萬,江陽市佛教協會贊助二十五萬。《全集》精裝八冊,內容涵蓋佛學論文、佛教史傳、教制改革、法海春秋、時事經緯、藝苑遺珍、讀經筆記、 書信、詩詞、禪修攝生、年譜等十一大類,融歷史、文學、教義、禪修、證悟、考據於一爐,文辭暢達,理義精深,氣韻飄逸,蔚為大觀。

《全集》的出版,堪稱中華歷史,中國佛教界和世界佛教界的重大希世遺產,是中華學術歷史、中國佛教界和世界佛教界的大事。為報答各方善信的關愛,今由本書 主編朱哲居士奉獻一千套,贈送國家宗教事務局,建議宗教局轉送出席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全體代表。另又奉獻二百三十套,分贈於七月十六日在北京全國政協舉 行的「巨贊法師學術座談會」的貴賓們,以表謝忱。


台灣靈巖山寺開山方丈妙蓮老和尚圓寂
靈巖山寺封山一年

台灣最大淨土宗道場——台灣靈巖山寺開山方丈妙蓮老和尚於六月廿五日下午一時安詳示寂,世壽八十八歲,戒臘六十八,各地信眾痛失這位智德兼備的佛教界長老,海內外逾百萬信眾紛紛湧到靈巖山寺念佛回向。

台灣靈巖山寺已依妙蓮老和尚口述遺囑,決定不發訃文、不辦傳供、讚頌會等儀式,入殮後開放四方蓮友上山,靜心念佛七天,七月二日進行送往生、荼毗儀式;常 住僧眾念佛四十九天後,以海葬方式與水族眾生結緣,此後寺方為哀悼恩師將封山一年,停止一切法會,俟明年重建中的「中殿」大雄寶殿完工啟用,再開山恢復各 項弘法活動。

靈巖山寺大知客自望法師指出,今年農曆春節後,妙蓮老和尚「屢有表示即將示寂」,並口述遺囑,將後事清楚交代,並親自指定七名當家法師共同住持「團隊共治」。

 老和尚生前懸念的在寺內新闢「觀音大慈閣」籌建事宜,如今恩師雖圓寂,一切後事其弟子都遵師遺囑簡約辦理,未來寺方會在七名當家法師合力住持下永續推動寺務。

妙蓮老和尚本籍安徽巢縣,俗家姓張且為獨子,在九歲出家,二十歲在戒律森嚴有律宗第一山之稱的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隨後赴淨土宗印光祖師蘇州靈巖山寺道場 參學八年。民國三十八年避難弘法到香港,居港二十年間,在大嶼山、青山前後閉關,潛修常人難及的「般舟三昧」苦行十次,不得坐、臥、僅日中一食,實證實修 最令信眾樂道與欽服。老和尚曾開示寺眾說,他每行「般舟三昧」都站、走、跪到腳裂,不僅是體力最大考驗磨難,精神毅力非常卓絕也難辦到。

民國七十年妙蓮老和尚因倡印「大智度論」而來台,弘揚淨土法門,勸人老實念佛,一心延續叢林宗風,在台二十多年正式對眾開示超過五千場次。

民國七十五年在埔里鎮斥資五、六億元闢建台灣靈巖山寺,度僧傳戒,紹隆佛種、續法慧命,吸引海內外信眾逾百萬人,每年兩次的朝山活動,都吸引數萬人次,絡 繹不絕的佛號聲使靈巖山寺有如佛國淨土,連知名藝人劉德華,也皈依妙蓮門下法名「慧果」。該寺除了在埔里舉行共修活動,在台東、台中及加拿大、美國加州及 澳洲等十多處都有道場,弘揚淨土法門。同時,還成立財團法人靈巖山佛教基金會、急難救助基金會,辦理各項公益慈善救助事宜。

九二一大地震使山寺嚴重毀損,老和尚為早日重建靈巖道場,回向法界眾生離苦得樂,自民國九十二年起以八十二歲高齡,再度「閉法界關」長達三年。

近來妙蓮老和尚為眼疾及腿傷所苦,民國九十六年底閉關期滿後,因養傷久未公開對信眾開示,去年初部分信眾鬧出上山尋師的紛亂,經老和尚親自接見關心的信眾,並公開接受採訪澄清才獲平息,不過當時老和尚身體已明顯大不如前。

妙蓮老和尚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誓願為基礎,立下了四十九大願:「凡見過我面,聽過我法,乃至聞我名號者,我皆度令同往西方極樂世界;若其此生未能生西方者,我必再來化度,直至生西為止!」願力宏深,不愧為靈巖慈航掌舵者、接引眾生離苦得樂導師。

靈巖山寺表示「即日起七日內,大眾可回山瞻禮老和尚法體。敬請四眾弟子,念佛恭送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並祈願早日乘願再來。」

靈巖山寺地址:南投縣埔里鎮中正路一○五之一號,電話(○四九)二九二六三三六。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