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76期
2008年5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慶祝佛誕
賀釋迦牟尼佛聖誕 偈詩 ◎虛 藏
永遠的佛誕日
—— 慶祝釋迦牟尼佛誕生
二五五二週年紀念
◎釋覺光
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回顧 ◎釋紹根
佛誕公眾假期感言 ◎區潔名
佛誕「公眾假期」的獨特內涵 ◎釋淨因
佛光九州同 香江法水流
——紀念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釋覺醒
從「百萬富翁」神話說起 ◎潘宗光
賀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高永霄
佛誕日成為公眾假期的意義與期待 ◎夏金華
香港佛誕暨節日文化析
——熱烈祝賀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高志其
清明思親
戊子年清明思親法會
啟壇儀式 致詞
◎釋覺光
戊子年清明思親法會
思親報恩 延生植福
戊子清明偈詩 ◎高志其
禪境趣談
一刻不離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東莞精神 ◎楊 釗
論 說
讀《華嚴經》論分別 ◎王詩民
修行法門
讀《普賢行願品》的兩頌偈
談我們日常的修行
◎大 慧
參訪寺院
鞭炮齊鳴迎秦老 ◎釋正進
食素與佛教
堪布談食素之樂 ◎常 心
素齋常識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界分區祝慶佛誕大會活動一覽表
 

 
編者的話
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今年佛曆2552年「戊子年」四月初八日佛誕節 ,是香港政府頒佈「佛誕」為全民公眾假期十週年 ,今年的慶祝「佛誕」將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為了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佛誕公眾假期」的真正意義 ,編者邀請了部分高僧大德為本刊寫鴻文作開示,作者在文中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佛誕假期」的感想。在此 ,我代表本刊向各位表示萬分的感謝。

佛教是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佛陀提出眾生平等、普度眾生的理念,故被人類尊崇和敬仰。《妙法蓮華經》云:「諸佛世尊 ,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降生是為沉入苦海的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在紀念和慶祝佛誕時會廣泛的宣傳佛教的教義 ,發揚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圓融的精神,使更多的人懂得佛教義理,從而明白離苦得樂的方法。

每年的佛誕日,全港各大佛教道場都會以「浴佛」的形式來紀念佛陀的誕生 ,同時會舉行誦經、普佛、講經、傳燈、放生等活動來慶祝佛誕。通過「浴佛」洗滌自身的無明煩惱 ,增長智慧。更重要的是藉「浴佛」慶典喚起教內外人士「止惡行善、戒殺放生」, 令眾生理性的覺悟。

今天「佛誕日」成為全民公眾假期,這與香港七百萬人口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我們如何能使「佛誕」走向社會,深入到每一個香港人的心中 ,怎樣才能吸引教外的民眾也來參與慶祝佛陀的誕辰,這是體現「佛誕公眾假期」的實質性。《報恩經》云:「佛世尊應現世間 ,接引有緣。」佛陀為眾生而現身世間,引接有善根的人,而人的根性有不同,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怎樣用方便法門去引導眾生?我們佛教徒是懂得「戒殺、持素、念佛」的道理 ,但還要考到怎樣使教外人士在「佛誕日」有吃齋一天的概念 ,就好比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紀念屈原吃粽子一樣,讓教外人士先從感行上認識,繼而明白吃齋的含義。正如淨因法師文中指出:「借鑒古今中外慶佛誕成功經驗 ,採用新思維,創造更多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富有?發性的慶祝活動,吸引民眾參與。」用方便法門引接有緣,這也是佛教所期待的。

佛教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流傳到了世界各地,但由於佛教體系、文化、以及地域的差異,世界各地慶祝佛誕的主體相同,但形式不同,在藝術上表現手法也不一樣。我們是否考慮在原有的慶典活動基礎上再延伸開來 ,深入到民間,搞活佛誕節日的氣氛,成為全民參與的佛誕大型活動。以此來達到祥和安定、淨化社會的目的,這將會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賀釋迦牟尼佛聖誕 偈詩
◎虛 藏

偈 詩

壯哉!釋迦,

莊嚴廣大,莊嚴深邃。

深邃廣大,普皆無盡莊嚴。

以此恒度無邊無量諸眾生。

大哉!釋迦,

慈悲廣大,慈悲深邃。

深邃廣大,普皆無盡慈悲。

以此恒度無邊無量諸眾生。

妙哉!釋迦,

智慧廣大,智慧深邃。

深邃廣大,普皆無盡智慧。

以此恒度無邊無量諸眾生。

偉哉!釋迦,

願行廣大,願行深邃。

深邃廣大,普皆無盡願行。

以此恒度無邊無量諸眾生。

故為眾生大怙主,娑婆人天大導師。

 
 
永遠的佛誕日
—— 慶祝釋迦牟尼佛誕生二五五二週年紀念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年是佛曆二千五百五十二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又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自從一九九九年佛誕日成為香港公眾假期以來,至今已有十週年了,因緣殊勝,功德無量!回想起爭取此事成功的漫長過程,真有無限的感慨!

佛誕節,在中國古代民間被稱為「萬佛誕」,信眾們在這天到佛寺作龍華會,香湯浴佛,以待恩福,相沿成習,與漢唐以來流行的上元節、觀音節等一起,成為民間重要的風俗習慣。

從南宋開始,佛教傳入香港,歷史悠久,深入民間,信仰者甚眾。屈指算來,而今具備正信的佛教徒就有八十多萬,如果再加上「神佛不分」者 一起,幾乎要超過本港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多年來,廣大佛教四眾弟子發揚大乘慈悲濟世精神,大力發展佛教文化教育和慈善福利事業,受到港人的普遍贊揚,在國 際上也享有崇高的榮譽和地位,對於維護香港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佛誕日成為公眾假期既有著堅實的民眾基礎,也是港人正當的合法權益。

但很久以來,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雖說是各大宗教自由發展,可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偏向,尤其是表現在宗教節日上,偏重於西方宗教,公眾假期也以西方宗教為多,這對於占本港百分之九十以上華人所信奉的佛教來說,正當權益受到漠視,是非常不公正的,眾所周知,但無法改變。

早在一九五○年代,世界佛教大會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會議期間通過一項?議,由各國佛教徒促成所在國政府,將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或五月的月圓日) 的佛誕節(或衛塞節)定為公眾假期。當時有多個國家紛紛響應,如東南亞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信奉佛教的國家,將佛誕日列為公眾假日,一些非佛教的國 家,諸如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也將佛誕日定為「衛塞節」,是為公眾假期,全體國民得以承受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化,開創了一代新風尚。

受此鼓舞,本人創辦的香港佛教聯合會與其他多個佛教團體一起,曾發起十二萬人簽名上書港英政府,陳請將「佛誕日」列 為公眾假期的必要性,目的在於,一方面使更多的人能夠有時間參加慶祝佛誕的活動,得以沐浴佛陀的慈光,表達對他的景仰和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對於非佛教人 士來說,亦可藉此機會瞭解、認識佛教的平等、慈悲等思想,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彼此友好,熄滅紛爭怨恨,進而趨於除惡行善,凈化人心,共同建立 一個平等互助、安定祥和的社會。可惜當局出於偏見,對於我們的合理請求,竟然拒絕考慮,我們雖據理力爭,但沒有效果。

盡管遭遇如此挫折,但我們並不氣餒,依舊憑著「佛誕假期,過去爭取不到,今後一定能爭取得到」的 堅強信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整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佛聯會再度分別向當時的華民政務司、民政司、輔政司和港督多次提出要求,同時, 又得到香港六大宗教領袖的廣泛認同,均表示支持佛教界爭取這一權益,以示對這位世界宗教偉人的尊敬!使我們倍受鼓舞。然而,由於因緣不具,始終未能成功。

為追求達到理想的目標,數十年來,精進不懈地爭取佛誕成為公眾假期。但因為殖民環境而受冷遇,始終未有任何進展。直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借重新 檢討公眾假期制度的機會,出於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我們佛教界為弘揚佛法,凈化人心,冀求香港安定,社會福祉,團結一致,積極準備,號召本港百萬佛教徒聯合 起來,先後舉行會議,商討策進辦法,不但分別函呈政府各有關部門,而且佛教會的董事會也成立策進委員會,專責推動其事,採取擴大宣傳、發動簽名上書、請願 游行等多種渠道或方法,以爭取佛誕公眾假期的早日實現。

期間,我個人作為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後來又擔任「港事顧問」「推選委員」等 公職,得以與許多政治人物接觸,參加一些會議,有機會向有關方面充分表達香港數十萬佛教徒的心願,在爭取宗教的權益上,堅持不退讓、不妥協的立場,終於得 到重要的贊賞和支持,使爭取佛誕公眾假期的努力取得顯著進展,為香港佛教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當時,在《為重申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期事致新華社香港分社》申請函中,我們特別提出五大理由:

一,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廣泛流傳世界各國,對全港數百萬華人尤為重要,佛教遠自中國漢唐二千多年以來,佛誕均為朝野所定之重大節日,因此港人受其深遠影響下,至為重視。

二,目前東南亞國家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斯里蘭卡,均將佛誕(衛塞節)定為公眾假日。

三,香港佛教徒逾六、七十萬眾,連同其家屬人士,均對其教教主誕辰隆重慶祝,而在六百多萬人口中,華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數均亦尊敬佛陀,皆於此日禮佛求福。

四,每年佛誕日,全港各大寺院道場,舉行浴佛典禮,含義除慶祝偉大佛陀之誕生外,並含有浴潔身心、自我虔誠懺悔、革改心陋、對人生趨善去惡、自潔共行,深具教育意義。

五,雖然香港由英國管制多年,一向側重於西方宗教,公眾假期也以西方宗教節日為多,反而大多數華人所信奉之宗教節日則付闕如,令人有受歧視之感。為平等起見,故應將佛誕日列為假期之一。

因此之故,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後不久,即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指引下,秉承《基本法》中宗教平等、信仰自由之精神,通過立法形式,頒佈在一九九九年實施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列為公眾假期。這個偉大的成果,是經過一次歷史性的「長跑」取得的,決非一朝一夕之功,真是來之不易啊。

這個天大的好消息,不僅使全港佛教徒感到無比振奮,讓人深切感到祖國懷抱的溫暖,更重要的是,也等於向世界表明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權益,特區政府對於宗教信仰自由平等的實施,這也是兩千年來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義和影響自然不言而喻。

香港歷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而又崇尚倫理道德的社會,而今佛誕日成為公眾假期已歷十年,影響至深。對於當年贊助和支持我們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六大宗教的領袖們,還有不少正直的議員們,用佛門的話說,正是這些「功德主」與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所謂眾緣和合而成的力量,才有十年前「佛誕公眾假期」的最終成功。對他們的義舉,我們至今心存感激。

本港佛教界近半個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可以說日新月異,我們所做的文化教育和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也遠遠超過以往數百年來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我 們不能自我滿足,對照社會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我們做得還很不夠。今後,我們應當一如既往,在十方善信的有力護持下,服務社會,傳播教義,致力於教 育、醫療、安老、青少年關懷、慈濟事業,進一步發揮「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重要作用,祝願佛陀的慈光永被香港、遍及亞洲和全世界!

 
 
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回顧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釋紹根

陰似箭,香港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頒佈從一九九九年開始,佛陀降生日定為公眾假期,自此後香港各區每年均有舉行慶祝活動,剎那間已屆十年。

回顧過去殖民地時代,距今約四十多年前,香港佛教界曾發起十萬人簽名運動,要求釋尊降生紀念日列為公眾假期,藉此表示平等尊重宗教,當時仍是由港英政府統治,呈交十萬份簽名表格,猶如石沉大海。

本人在擔任佛聯會董事期間,也常隨會長覺公長老為實現佛誕假期向有關部門奔跑。回憶一九九四年向當時的教育統籌司林煥光司長呈交請願信,要求政府不可歧視東方宗教,期望將佛教的教主降生紀念日列為公眾假期日,當時林司長非常坦誠表示:「政府會考慮香港佛教界的要求,但因調動公眾假期會涉及很多問題,例如僱主與僱員的看法,對經濟是否有影響?且臨近九七,這必須與中方商討,所以需要一段長時間才有結果,我會把今次會面紀錄備案,由港府透過中英聯絡小組討論」。林煥光更形容這次會議非常有用,更希望我們致力向有關部門表達意見。

因此,同年五月本人亦隨同佛聯會會長覺公長老北上,面見多個部門,例如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張作聲局長,隨後面見港澳辦副主任陳滋英先生,面見港澳辦副主任 時,覺公長老似略染風寒,有些疲累。陳滋英先生非常關心會長的健康,要請名醫為會長診治。會長認為祇是輕微不適,堅決婉拒,並感謝陳副主任關心。眾生病即 已病,這是會長同體大悲的表現。故會長感到人溺即己溺,感同身受,故示現法體輕微不適矣。

一行人與陳副主任正式會談時,會長提出此行目的之後,便要我們隨行人員一一各抒己見,表達此行之目的。

本人提出要求佛誕例為公眾假期的理據:香港巿民百多年來受英殖民地統治,今轉朝換代將臨,有些巿民難免患有恐懼症,若能及時宣佈佛陀誕辰例為公眾假期,一可表明特區政府落實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這對於穩定人心大有幫助。其他隨行人員也一一表述意見,亦都大同小異。

本人記得有一晚在電視機旁,看見會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似是籌委會向國家領導人匯報,由於報告中沒有提及香港佛誕假期議案,會長即時站起來力排眾議,極力 提出佛誕假期議案,這忘我的精神為全港佛教界所欽敬。本人經常與人談及香港能有一天佛誕假期,會長覺公長老居功至偉不作他人想。若不是覺老當籌委,相信今 時今日,佛陀降生紀念之日,未必有一天公眾假日。

我們極力要求有一天佛誕公眾假日,其實意義深遠,是有一種使命感,由於當時臨近九七,香港回歸在即,所謂轉朝換代,有些人士難免患有恐懼症,再加上一些惟 恐社會不亂的人士,終日煽動人心,令香港巿民人心惶惶,故當時曾有人問我,香港回歸之後你認為日後宗教仍然有自由嗎?對於佛誕成為公眾假期,你似乎很有信 心,你認為能實現嗎?面對政權轉移,你認為宗教將來有自由嗎?這一連串的疑問,就是患了恐懼症,若當時能宣佈佛誕為公眾假日,確是對症下葯,穩定人心的良 方妙葯。

其次由於香港居民百多年來都是受英殖民地的教育,對於道德的理念,愛國的意識蕩然無存。期望藉者佛陀誕辰為公眾假期,令巿民對於佛教的教義有更深刻的認 識,從而感染世人止惡向善,學習佛陀的道德倫理思想,慈悲喜捨的精神,務使年青一代,有道德的理念及愛國的思想。自策自勵,以廣博弘大的胸襟寬恕與容忍, 彼此關懷,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守法紀、愛護社會的良好公民。

特區政府頒佈佛誕為公眾假日眨眼間十週年了,期望四眾佛子繼往開來,繼續為社會安定繁榮作出貢獻,為人類謀福祉,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努力。

 
 
佛誕公眾假期感言
◎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 區潔名

願全港百萬佛教徒

策勵青年一代修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家社和諧民生安定

年 是佛曆的二千五百五十二年,在古曆四月初八日(本年公元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的誕辰又告來臨。香港有佛誕公眾假期,是自香港回歸 祖國第二年(一九九八年)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通過這一個經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按照全港佛教人士所企望,歷時卅多年和不斷據情爭取的佛誕公眾假期,終 於得到實現,由政府明令於一九九九年正式實施,可說得來是不易的!

回憶爭取佛誕公眾假期歷程,最初在五十年代時期,東南亞各國各地,都為紀念佛陀遺教,有助人類生活守則,社會福祉,慈悲平等,世界大同,均相繼頒令定為公 眾假期,以藉喚起人民,促成社會良好風氣,而我國漢唐以來,早有隆重慶祝佛誕之舉,以十善八德,化民有道。本港於五十年代曾有一年,當時在銅鑼灣樂聲戲院 盛大舉行佛誕慶祝大會時,與會者熱烈提出要求香港政府將佛誕定為公眾假期,於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按全港佛教人士希望提出要求港府能予施行。

其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香港佛教聯合會從未間斷上書政府當局陳言佛教教義,去惡向善,啟迪人心,足以輔政不足,為求政府採納民意,也曾先後 兩次發動十萬人簽名提交請願書(第二次簽名人數超過十多萬人)。惟可惜當時港英政府漠視東方宗教,始終置若罔聞,直至一九九七年之前,香港回歸祖國佳音宣 佈,會長覺光長老與董事同寅等,趁此時機,加倍努力,廣為聯絡各方有影響力人士加以支持,在眾緣成就下,兩次上書當局,結果此一數十年的願望,終於得以實 現。

創業難,守業更難,今天我們得有佛誕假期,除了放假,歡慶之外,我們佛弟子應如何將佛教推廣,如何增強人心向善,如何改良社會壞風氣,都是我佛弟子當前的 問題,在現今時代,每個人都與社會有息息相關,也應都有共同為這社會盡一點責任,而更應首先是要從自我修為開始,遠離貪嗔痴三毒,謹守八德十善,正如大家 所知佛教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在佛誕日,佛弟子固然要以此自勉自勵,而自度度他,更要續佛慧命。以今天社會群爭功利,歪風充斥,年青一輩,大多不知人生要義,易受歪風習染,青年犯罪事 件日見增多,如何重整社會道德,是為當前需要。而香港回歸祖國十年,迄未見有關當局,對青年德育有甚麼措施,尤其教育部門,祇知整日倡言教育改革,側向編 班殺校,組設法團,崇向拔尖,課程僅以中、英、數、通識四科為主,至於如何加強德育則付缺如。十年回歸,仍未見教育局有編行國家公民及道德教育的課本教 材,對國人傳統文化完全摒棄,致令青少年們於四維八德失傳,八正十善失依,有識者莫不為之歎惜,為了下一代立身處世,為了將來社會安寧,今天如何去重整道 德,弘揚教化,大家實應該共同努力推行,以求建立良好規範,則民安國泰,世界和平,未來美好的明天,方可達致。佛誕公眾假期並不限於佛教信徒,也並不限於 放假一天,而是整體香港居民大眾,都應趁此有意義的中國民間傳統的假日,自凈其意,自修其身,祥和相處,去惡向善,自求立德進取,方是佛誕公眾假期的要 義。

 
 
佛誕「公眾假期」的獨特內涵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 釋淨因

前 言

佛誕終於被列為公眾假期,這是近一百年香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早在六十年代,佛門泰斗覺光長老便建議港英當局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期,直到一九九 九年,香港佛教界歷盡波折,爭取了四十年始成正果。佛誕假期得來不易,但是不少人卻理直氣壯地以經濟發展來衡量社會的進步,令傳統文化價值在市場經濟沖擊 下,幾遭邊緣化。這種觀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誤以為佛誕假期純屬宗教節日,多數非佛教信徒更以度假、補眠、或處理積壓事務來打發這一天。如 果這假期果真與市民關係不大,為甚麼香港政府要把它法定為公眾假日?相較於中國傳統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四大節日,佛誕是否有其做為「公眾假期」的獨特內涵?這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節慶——傳統文化的載體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鼎盛民族,也自有一方水土。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她繁榮昌盛的根本,它不僅凝結過去,而且滋養未來;在塑造民族 精神的同時,也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使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獨有的標誌。常言道,征服一國土地容易,而贏取一國人心則難上加難。所以,當強勢的民族佔領新地 後,總是將文化滲透列為首要之務,因為祇有削弱,乃至消滅被征服者的民族文化,才能讓後者很快地忘記自己的過去。受征服者一旦失去與文化母體的聯繫,就如 無根之樹、斷源之水般,終將喪失整個族群的生機與活力。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一方面須尋求在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下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又得面對儒道這兩家代表中國思想文化傳統永無止境的較勁與衝擊。儒釋道三家分分合合、交互影響,終於導致大乘佛教的逐步中國化,道家與宋明理學一派的禪宗化。最後,在元明之際演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 教合一的局面,塑造出獨特的中華文化性格,也凝聚了中國人根深柢固的身份認同,更因此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知性探索、審美觀念、人倫道 德、終極關懷與身心活動等各個層面。自近代中國提倡科學、民主,展開反封建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以來,人們錯將傳統文化當作封建殘餘。在文革期間,更簡單而粗 暴地把先人的文化遺產等同「迷信」「落後」,對傳統文化棄之糟粕,不但進行全盤否定,更極其冷酷無情地加以鞭撻與批判。這種偏頗的認知長久以來一直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我們應該明白,承載著數千年傳統的文化節日,是中國人血脈中的一部份,也是中華文化得以世代流傳、子孫相繼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團圓文化, 它一方面反映了先民在古代農耕社會裡,聚集群力抵抗外來侵略以及共同面對大自然挑戰的生活現實;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族體賴以生存的關 鍵。我們了解團圓文化所代表的傳統文化載體,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團圓文化總是具體而形象地成為眾多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像大年初一的湯圓、元宵節的元宵和 中秋節的月餅。

然而,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四個全國性的主要節日中,祇有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其餘三個節日或多或少地體現著對 國家政治的認同。其實,還有很多保存於民間的傳統節日,但未被認定為法定假日。在那些沒有假期的節日裡,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學,人們沒有閒情逸緻去細細 品味傳統文化,也無法盡情盡性地慶祝一個完整的民俗節日。時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因缺少瞭解而日益淡漠,反倒是熱衷於追捧如聖誕節、情人節等西 方的「洋節」,眼看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就要在漸趨盛行的「洋節」之下消聲匿跡。

幸而,不少有識之士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早在一九八八年,便呼籲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為國家法定節日。在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後,今年四大傳統節日終於 正式成為國家法定節日。從此,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大傳統節日成為兩岸四地所有中國人的法定假日,這對於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 增強國家軟實力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般民眾對於將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三大傳統節日與春節並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並無多大疑慮;但要把佛誕節視為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卻存在著一道跨不過的 心理鴻溝。儘管人們口頭上承認儒釋道三家為中華文化的主體,但由於五十年的無神論教育,一提起佛誕,人們便不自覺地將之歸於宗教一類,順理成章地視佛誕節 為純宗教節日。為了要糾正這種錯誤的思維,我們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佛教大眾化的進程,理解佛教如何一步步走向社會大眾,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份。

佛誕——全民的節慶活動

印度佛教傳入到中國後,徹頭徹尾地融攝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之中,不僅對中國人的思維、哲學、文學與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使中國人的信仰與習俗產生了 新的變化。例如:臘八節早在南北朝時已成為中國人的習俗,但有多少人知道,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它是為了宣揚佛陀成道後所獲得的八種功德。佛誕節伴隨 著佛教的傳入而在平常百姓家廣傳開來,逐漸成為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人們暢懷歡度佛誕的程度不下於臘八節,但浴佛積德行善、淨化心靈的獨特內涵也同 樣地鮮為人知。

慶祝佛誕的傳統起源於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而在中國,最早有記載佛誕的史料《牟子理惑論》(東漢末年作品)說:「佛四月八日生」,因此,中國佛教以四月初八為佛誕,至少已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據《鄴中記》記載,後趙石虎命巧匠製作一輛載有佛像的車子,在佛誕日沿街巡行,供人們觀禮。可知早在魏晉時期,慶祝佛誕的活動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傳到兩晉至南北朝時代,由於帝王貴族們信仰佛教,帶動社會中下層的崇佛之風,慶祝佛誕的活動也因而表現得生動豐富而多姿多采,終於演變成民間盛行一時的風 俗。到了唐朝,佛誕節這一天已成為官方假日,不分朝野上下,普天同慶佛誕。歷史記載,從唐太宗李世民因為修法門寺寶塔(西元631年)發現地宮中的佛指舍 利以後,先後有唐高宗(659年)、武則天(704年)、唐肅宗(760年)、唐德宗(西元790年)、唐憲宗(819年)和唐懿宗(873年)等六位皇 帝,御敕佛誕節期間迎奉佛指舍利到長安供人們禮拜。據說,當時從長安到法門寺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車馬晝夜不絕,長安城萬人空巷,傾城參加盛會。皇帝親臨安 福門城樓頂禮迎拜,百官庶士沿街迎候……。可見唐朝君主以天子之尊、傾一國之力,迎奉佛指舍利、慶祝佛誕的規模是何等的盛大!時序由中、晚唐,經宋、元而 至明清,隨著佛誕節慶普及天下的步履,相關的慶祝活動也逐漸步下宗教神秘的台階,走向更為寬廣的民間社會,最後成為民族傳統習俗的一部分。

當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斯里蘭卡、緬甸、日本以及韓國等地,佛誕節(或稱塞節) 早已被列為公定假日。而在香港,自從一九九九年佛誕假期實施以來,各佛教道場在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統籌下,分成十二區舉行慶祝佛誕大會;各道場在佛誕節期間 以鮮花、水果等莊嚴道場,舉行浴佛典禮、皈依典禮、普佛上供、誦經、供僧、齋宴、懺摩、傳吉祥燈法會、光明燈會、報恩法會、金剛禪坐會,念佛會、消災會等 法務活動,佛光普照天下,萬民同享安樂,歡愉的節日氣氛讓人們得以暫時拋卻一切煩惱與憂愁。這顯然是承繼著歷史的演進軌跡,希望把佛誕當做是一個中國文化 傳統的載體,邀請全民參與、普天同慶。但是,如何彰顯佛誕「公眾假期」它做為倫理道德與心靈淨化的載體呢?

佛誕——倫理道德的載體

佛誕這一節日穿越時空、歷經滄桑而盛行不衰,這與佛誕公眾假期的內涵是分不開的。首先,佛誕是倫理道德的最佳載體。佛誕節最重要的內容是藉浴佛活動勸人積德行善。晉朝法顯遊學印度時的親身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印度人在佛誕節期間:「王及長者立福德醫藥舍,凡貧病者詣其中。」《三國志》描述笮融舉辦的浴佛會:「每浴佛,多設酒飯,佈席於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也傳達了佈施結緣的善行美德。明清以來,「食結緣豆」 成為佛誕日的主要民風民俗,宣傳「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重要性。舉辦善會是清代佛誕節的重要內容,鼓勵人們樂善好施。還有,諸多繪有宣傳「種善因,得善果」佛經故事的牌樓、花車、燈籠是斯里蘭卡慶祝佛誕最引人注目的項目,目的是教導人們明白因果的道理。

現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財富急劇增長,人們本來應如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人類的幸福指數並未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而增加。人們整日埋頭工作、忙於賺錢,物質財富增加了,但漸漸失去了緻密的親情、難得 的友情,人與人的冷漠、倫理道德界線模糊。這些問題都無法通過經濟手段而得到解決。佛誕節所傳遞的是明白因果、行善積德、廣結善緣、樂善好施等倫理道德的 規範;它能導人向善與催人向上,具有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功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同時也凝聚著族群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佛誕——心靈淨化的載體

佛誕節除了做為倫理道德的載體之外,它還肩負了心靈淨化的重任。早在兩千五百年多前,佛陀便明確告誡人們,人生的一切痛苦,根源於對 「我」的錯誤認知,誤以「我」為實有,錯認身外之物真實不虛,因而以「我」為中心來思考問題,貪、瞋、癡、慢、疑隨之而起,痛苦也就難以避免了。

怎樣才能去除貪、瞋、癡等這些污染我們思想的不健康思維呢?如同沐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塵垢,打掃可以清除房間的垃圾,洗衣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污穢……同樣,慶 祝佛誕節,假借浴佛儀規,提醒我們運用佛陀的智慧,洗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不健康的思維,淨化心靈,開發我們固有的潛能,使生活更為健康、充實與自在。 人們常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佛誕節浴佛可說是形象地凸顯了佛教「自淨其意」、善治人心的獨特社會功能。

綜上所述,佛誕節不僅具有中國傳統節日的功能,它既是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的載體,更是心靈淨化的載體,有益人們的身心健康,這種特殊功能是其他傳統節日所 無法取代的。所以,佛誕節不僅是八十萬香港佛教徒的宗教節日,更是全體市民的假日,因為每一位市民都需要心靈的反思與淨化。

節日——「激活」勝於「法定」

如何才能吸引社會大眾各階層人士歡歡喜喜過一個有意義的佛誕呢?古今中外各地慶佛誕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魏書.釋老志》記載了南北朝慶祝佛誕的情形:佛誕節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散花焚香,音樂彌空,百戲競技,人潮湧動,充滿了節日氣氛。《洛陽伽藍記》生動地描繪了北魏洛陽佛寺慶佛誕的盛況:人們推著載著佛像的車子,沿街巡行,到宮南門接受皇帝的散花:「金花映日,寶蓋浮雲;幡幢若林,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名德僧眾,負錫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車騎填咽,繁衍相傾」,場面極為壯觀。

這種中國古代的佛誕慶祝活動至今仍保留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等南傳佛教國家的年度盛大佛誕﹙塞﹚節慶祝中。以斯里蘭卡為例,塞 節慶祝活動持續進行一周,民間團體籌建巨大的牌樓、牌坊,上面裝飾著各種綵燈,變換出各式炫目的圖案。牌樓上畫有佛陀本生故事,人物神態生動逼真,牌樓下 有熱心的佛教徒為路人講解故事內容。夜幕低垂,家家戶戶掛上燈籠,遠望有如星海般的萬家燈火,配上結綵燈飾,好似把人心也妝點得裡外通明。男女老少紛紛步 出家門,遊走於大街小巷間,觀賞色彩繽紛的燈飾及形形色色的街頭匯演——音樂演奏、青年合唱、民謠彈奏、逗笑表演。全民歡天喜地,熱鬧的氣氛直比嘉年華, 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參加。日本人巧妙地將佛誕與櫻花節結合在一起慶祝。佛誕期間櫻花盛開,人們以鮮花供佛,寺院內外和街市村野觸目所及皆是花海 一片,使得佛誕的慶祝活動平添幾許美若仙境的詩情畫意。

以上,古今中外慶佛誕成功的經驗,為港人在爭取到「法定」佛誕假日的喜悅中,另啟一道新思維。在香港第十個佛誕公眾假期將臨之際,「激活」佛誕節顯然比「法定」假 日更重要。在繼承傳統慶佛誕的基礎之上,我們應創造更豐富多彩、更生動活潑,以及更富有啟發性的慶祝活動來吸引大眾參與,使人們於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傳統文 化的薰陶和教育,淨化人們的心靈,鑑賞佛誕公眾假期的獨特內涵,使佛誕公眾假期真正成為每一位市民生命之旅中不可或缺的心靈加油站。

 
 
佛光九州同 香江法水流
——紀念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
上海市玉佛禪寺方丈 釋覺醒

佛光注照、

普世吉祥、

燈焰永續、

法輪常轉。

公元前六世紀,一個偉大的生命降生在美麗的藍毗尼園,他的誕生為世界帶來了吉祥和智慧,人類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他,就是我們偉大的佛祖釋迦牟尼。為了繼承佛陀遺教,積極弘揚「淨化人心,純潔社會」的 大乘菩薩精神,共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的美滿幸福而祈禱和祝福,每年的佛誕日,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和團體都要舉行隆重的浴佛、傳燈、祈福活動。但是, 把這一天當作公眾假期的,漢傳佛教系統還僅有香港特區。假期的設立,歸功於以覺光長老為首的香港佛教聯合會的不懈努力,歸因於特區政府對佛教徒權益的尊重 及其社會作用的肯定。

在香港佛教聯合會領導下,香港佛教經歷了其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覺光長老領導下的香港佛教,近年來的工作成就在下列幾個方面得到了充分反映:

(1)在弘法活動方面。包括舉辦清明思親法會、浴佛節慶典、傳戒法會、佛學講座、與其他佛教團體合辦研討會、弘法展覽及每月放生會等活動。 佛教出版及文化事業方面,自一九九七年七月起,接辦已有卅七年歷史的《香港佛教》月刊。此外,佛聯會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初中及高中佛學課本,供 香港各佛教學校學生使用,並出版佛教青少年團報等等。

(2)在醫療服務方面。由本地籌建,於一九七零年落成。現為醫院管理局轄下成員之一的香港佛教醫院,設有三百五十六張病床,設備先進。院方 為使晚期癌症病人身心及精神上得到照顧,於一九九三年創立安養服務,成為九龍中醫院網絡內唯一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此外,還設有家居探訪,提供出院後延續 的服務,協助病人享受家居生活。

(3)在教育服務方面。辦有政府津帖中學十三所,津帖小學八所,非牟利幼稚園七所。在幼兒服務方面,社會福利署在觀塘雲漢村撥出一塊地方供本會開辦第一所幼兒園,為年齡二至六歲的幼兒提供日托服務。該幼兒園占地面積約437平方米,收容額為112人,定名為佛教慈慧幼兒園。

(4)在青少年服務方面。佛聯會屬下佛教青少年團現有會員約二萬名,經常舉辦有益身心的活動,主辦分別位於東涌的佛教青年康樂營以及位於銅鑼灣的青少年中心,為六歲至廿五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有益身心的教育及文娛活動。

(5)在安老服務方面。辦有大型政府津助護理安老院一所,可容納276名老人。另外會屬老人中心於二○○三年四月一日開始轉型為三所政府津助長者鄰舍中心及一所非資助長者文化服務中心,為長者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及文化服務。

(6)在慈善福利服務方面。每年舉辦農曆年歲晚慰問,探訪港、九、新界護理院及安老院,不分宗教,由佛聯會婦女及慈善福利委員會主理,每次活動均有義工協助,除派送禮品及利是外,更有粵曲表演助興。

(7)在葬殮服務方面。佔地面積2.65公頃的佛教墳場位於香港歌連臣角道,共有葬地三千八百餘穴,骨灰位四千六百餘個,供佛聯會會員及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墳場內主要設施包括地藏殿、思親亭、葬棺地、金塔地、骨灰庫及辦事處等。

從上述各項事業的類別和數字,我們不難看出,香港佛教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的輝煌成就,所有這一切,離不開香港八十萬佛教信眾的努力,更離不開八十萬佛教信 眾的領頭人——覺光長老的正確領導。值此香港佛誕節公眾假期十週年之際,我們向這一假期的倡導人覺光長老致敬,並祝他老人家福壽綿長、如意安康!

佛誕節的由來,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游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中國傳說 為九位龍王)吐清淨水,灌太子身。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淨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臺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 太子金像,然後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養,後世用「浴佛」「灌佛」的形式,來紀念佛陀的誕生。這一天是佛教四眾信徒的歡喜節日。

近年來,傳燈活動也成為浴佛節必備的重要紀念儀式。佛教典籍中,以燈光的延續比喻佛法的代代相傳。傳燈法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發展起來的一項宗教活動。佛教 認為:佛陀法脉展轉相傳而不斷絕,猶如燈火相續而不熄滅。作為佛陀的弟子,理應擔當起護持佛法的重任,立志以佛法明燈,照破自己內心的無明和黑暗。各大寺 院和團體每年在佛誕節舉行傳燈法會,就是為了喚起信眾對佛教的深厚感情,激發大家熱愛佛教、振興佛教的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凝聚集體智慧,共同為佛 法昌隆、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而精進努力。

為慶祝佛誕,香港佛教聯合會每年都會安排一系列活動,祈福國泰民安,香港繁榮,福慧無量。包括浴佛典禮、懺摩、普佛、誦金剛經、萬人皈依和傳燈法會等,免 費對公眾開放。轉眼之間,假期的確立已經十週年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逢十應該大慶,值此香港佛誕節十週年之際,作為與香港佛教有著緊密聯繫的上海佛教 界,同樣為香港同胞的節日而高興和慶賀。

正如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所說:「香港確實是一塊福地。目前香港各項事業保持著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社會民生不斷改善。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樂見香港美好未來前途無量」,通過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希望人們「從佛法中得到智慧,共同構建和諧身心、和諧家庭、和諧香港、和諧中國、和諧世界」。我想覺光長老的意願,也正是千千萬萬華夏兒女所熱切期盼和嚮往的。

佛光九州同,香江法水流。值此香港佛誕節公眾假期十週年之際,讓我們共同祝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從「百萬富翁」神話說起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潘宗光

年適逢「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普天同慶,我們應感恩佛陀,他的教化使我們在面對困難時, 能把持自心,無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裡,都能保持樂觀。佛陀是一個覺悟者,他悟到一切現象皆是緣起法所生,諸行無常,不斷生滅,佛法的覺悟就是人間的覺悟。今年三月花旗銀行一項「百萬富翁調查」指出,全港六點四萬名百萬富翁在四個月內蒸發。由於恒指急跌逾萬點,持有逾百萬元流動資產的人數從去年四十一點四萬跌至今年二月的三十五萬,跌幅很大。這批人大部分因去年股市急升致富,但隨著股市神話破滅,打回原形。對於蒙受損失的人,我們深表同情。

一項調查發現,六成七港人的人生目標是追求財富,但四成人認為這樣無意義。據「香港人開心指數調查06」顯示,令港人最開心包括:錢(35.2%)、安全感(20.5%)、身心健康(12.6%)、空間及時間(6.5%)、人情味(6.3%)。

富翁夢醒?

香港人數月前仍全民皆股,轉瞬間就黃粱夢醒,這場「百萬富翁夢」到底過程如何?讓我們看看一些數字:

* 二○○六年十二月初,聯合國大學研究所發表「全球財富分配狀況」指出,香港人均財富淨值為157.7萬港元(20.2萬美元),在全球229個地區財富排行榜中,列首位。

* 二○○七年港股蓬勃,百萬富翁人數升至41.4萬,四十歲以下的青年富翁較年前上升82%。

*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恒指急跌1,386點,由美國次按風暴所帶動,911以來最大跌幅,港股史上第三大跌市。

* 二○○八年三月底,英國工業總會(CBI)調查指出,美國次按風暴橫掃全球,三月到六月間,英金融業將有11,000人失業。CBI首席經濟學家麥卡費堤(IanMcCafferty)警告,這場金融危機十分嚴重,「危機將持續一段時間」

* 二○○八年四月四日CNN報道,美國本年迄今失去近25萬個工作,失業率高企,一般認為經濟衰退開始。

* 二○○八年四月八日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全球金融體系風險急劇升高,全球資產減值的潛在虧損已高達近一兆美元。全球決策者應立即行動,防止信用市場危機惡化,並該準備動用公共資源拯救銀行困境。

* 二○○八年四月九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房市、信用貸款和金融危機將使美國今年陷入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將被波及,成長將急劇減緩。

「百萬富翁」的美夢,猶如坐過山車,當港人看著股市急速上衝之際,遽然下滑,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起的刺激。無論是崩盤的沮喪,還是成為百萬富翁的喜悅,都是人生無常規律的反映。傳統智慧認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應以一顆平常心視之,檢討教訓。

誠然,百萬富翁祇佔社會上小部分人士,而普羅大眾也要面對不同困難,例如物價飆升,工作壓力,生活困難等。為面對現實,各人都努力打拚,務求改善個人經 濟,甚至想盡辦法,賺取第一桶金;但賺錢之餘,也要權衡利害,不要急功近利,顧此失彼。總體來說,香港比起世界上許多地區,算得上是豐衣足食的了。

石油大王的說話

香港社會是否愈多錢愈開心?

根據上述開心指數調查,35% 香港人相信,有錢就會開心一點。但是,二○○六年當香港獲選全球最富之地時,香港大學調查卻發現,本港青少年(十五至廿四歲)的自殺問題嚴重,值得關注。

事實上,「開心」「有錢」是 兩回事,有錢不等於開心,以金錢作為快樂的指標,是過份鼓吹的社會風氣,市民一窩風追求名利,互相比較,反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就算豐衣足食,也難免患得患失,早已背離快樂的原旨。一個人過份爭名奪利,不能平衡多方面的發展,如家庭、健康、情緒等,等於自尋煩惱。快樂是一種生活態 度,一個人不論貧富,如果安份守已,就能知足常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所認識的人中,最貧窮的,就是那些除了金錢之外,一無所有的人。」一語道破,錢不等於一切,有些東西比錢更可貴,如「快樂」

窮國、富國、開心國

讓我們看一些最窮的國家,看他們是否沒錢就不快樂?

去年英國心理學者懷特(Adrian White) 發表「世界快樂地圖」。在178個國家中,不丹排名第8,是全世界最快樂的窮人,不丹人均所得為1,400美元,是盧森堡的四十三分之一,台灣的二十分之一,它在「快樂指數」上,把富國比下去。

星雲大師說:「錢財是流水,有來有去,有漲有落,有賺亦有蝕,故難以預料。錢財要重視,但不要太重視!健康、智慧及快樂都很重要。」

快樂是謹慎選擇的結果

事實上,快樂不會從天而降,它是謹慎選擇的結果。

不丹前國王花了兩年時間徒步遍走全國,想嘹解 「人民真正需要些甚麼」?他發現不管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都想「快樂一點」。 他曾留學牛津,發現先進國家許多人「不快樂」,他明白提高GDP並不能給人民帶來快樂,因此首創了 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國民快樂指數」的概念。不丹默默地推動GNH 三十多年,它唯一「教條」是:「GNH比GDP更重要」 即快樂比賺錢更重要。

享有「香格里拉」美譽的佛國不丹, 人民樂天安命,過 著純樸的生活,他們不迷信金錢,減少物慾,過著平等與平衡的生活,97% 的人說自己很滿足,他們在世界財富榜排名152,但「快樂指數」卻超越大國, 成為「最快樂」的巨人。

善護念

請別誤會,我在此並非討論金錢萬惡抑或萬能;貧窮和富貴都可能導至快樂或不快樂。從佛學的觀點看,世間萬事萬物皆「無自性」,也就是說,金錢本身並「無自性」,非善非惡,主要看我們如何對待金錢,和做每一件事時的「立心」。因此,佛家很重視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又叫「善護念」

中國人傳統以來,面對順逆境的 「智商」「情緒智商」很高, 一個有修養的人永遠保持「平常心」;既不會在當上「百萬富翁」時飛揚跋扈;也不會在貧窮時患上抑鬱症或自殺。

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我們對待金錢, 應樹立正確觀念,中國人一向信守一條道德底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精神上的百萬富翁

要健立美好人生,除了錢,還必需平衡六個生命主要組件:「智慧、人際關係、健康、情緒、心靈、和事業。」 鞏固美好人生「六要件」的基礎建設, 佛教稱為「八正道」,即是:

一、正見,正確的知見。

二、正思維,正確的思考。

三、正語,正確的語言。

四、正業,正當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

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確的觀念。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一個人不管是否做金錢上的「百萬富翁」,也必定能走在八正道上,做成精神上的「百萬富翁」,成為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人。

 
 
賀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
◎世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會長 高永霄

一、世界性的佛教

西紀一九五○年前的世界佛教界是不統一和各自為政的。例如大小乘,南北傳和藏傳的佛教徒都自立系統,獨立發展,鮮有共同合作,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可是在一九五○年五月廿五日,一群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各地的佛教領袖凝聚齊集於錫蘭可倫坡舉行了第一屆世界佛教友誼會成立大會,討論了佛教徒當前的主要 任務和責任,以弘揚佛陀的寶貴教法,和發展弘法的工作。出席者有來自二十九個國家及一百二十九個代表,並於六月六日在根地佛牙寺圓滿閉幕。並且通過了宣 言,組織,憲章及選舉了為期二年一任的會長及執行委員會,以及重要提案通過如下:

一、 統一世界的佛教紀元(以南傳國家的佛曆2494年為西紀1950年)。乃是以佛陀湼槃(佛滅年代)之年為佛紀元年(即B.C.544)。

二、 制定了佛教旗幟(以錫蘭流行的佛教六色旗為佛旗)。

三、 制定了佛教的徽章(以印度的阿育王時代「法輪」為國際佛教徽章。

四、大會要求在世界各地凡有佛教徒居留的國家政府,採取以每年之西紀五月的月圓日為佛陀日,成為法定的公眾假期,以紀念佛陀出生,成道和湼槃的偉大日子(俗稱衛塞節─VASAKA)。

因為世界佛教友誼會祇是民間非政府機構(NGO),並不具有約束力,所以第四項決議案在亞洲遲遲都未能完全實行,而以印度教的印度、伊斯蘭教勢力的中亞細亞、中東和亞洲的東南亞等地方都未能實現。

但是在亞洲其他的大部份地區,例如泰國、印度一部份、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日本、韓國、連到以華人眾多的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亦已經實施公眾假期的衛塞節。

在中國,有許多地方人民如蒙古、西藏、雲南等地都信仰佛教,名山寺院林立,各宗派名僧迭出,雖然沒有佛誕公眾假期,但是在農曆四月初八日在各寺院都有慶祝浴佛節,屆時萬人空巷,十分熱鬧,興高采烈。

二、香港的宗教

香港一地,華人雖然佔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地區,但自西紀一八四一年,英國海軍佔領了香港島,當時祇有五千多人,人民多是漁民,出海打魚為生,所以他們都信天 后,亦有些人民是務農的,種植稻米和蔬菜維生。一八七○年英國更擴大佔領香港的九龍半島,當時人口已增加到二十萬,此時香港和內地貿易轉盛,貨物交流,十 分興旺。至一八九八年英國更租借新界地方。人口擴展到原住民,開始有信仰佛教者到寺院參拜,如青山寺,凌雲寺等。

香港政府以聖公會為國教,而天主教亦早已傳來,所以設立許多學校、醫院、孤兒院等,影響所及,青年人為所薰陶,都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信仰的對象。

但是,年老一輩的華人都有崇敬祖先的習俗,和幼讀四書五經的影響,他們的崇拜對象卻是孔孟聖人或者受老子《道德經》的道理而深信孔教和道教,而稱之為中國宗教。

除了孔、道的宗教外,尚有民間的信仰,例如文武二帝、呂祖先師、黃大仙、北帝、侯王、天后、濟公、觀音、洪聖及車公等神靈,亦有許多信徒膜拜。

可惜佛教並未受到許多港人的重視,而視為「四大皆空」,看破紅塵的消極宗教,因為當時的寺院祇有在郊外設立,如大嶼山、新界元朗、屯門、沙田、粉嶺等地,市區人民難有機會接觸,故有誤解佛理之舉,認為是迷信的宗教,對出家人更藐視。

然而,一部份對佛教有認識的人士,開始在市區設立佛教會,例如張蓮覺居士在跑馬地建立東蓮覺苑。潘達微,盧家昌等居士創立佛學會,其後更有極樂院、高浩文 之香港佛學會、香海蓮社、黎乙真阿閣梨之佛教真言宗居士林等在市區成立,接引信仰佛教的信徒,亦有設立法師講經法會,開導信徒。

在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沿海各地被日軍佔領,大量國內平民湧到香港,其中不少國內名僧大德,他們開始在港建設道場弘法利生。那時香港的 人口已經增加到一百八十多萬,其中有不少是佛教信眾,以致郊區的寺院如大嶼山寶蓮寺、青山的青山禪院、新界的凌雲寺、沙田的西林寺,般若精舍、慈航淨院、 荃灣的東普陀和竹林禪院等成為了供人旅遊吃素的勝地,接引了不少港人信仰佛教。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廿五日日軍佔領香港,港人為了逃避日本人的殘酷統治,紛紛離開香港,返回大陸各地,因此香港一切佛教活動停頓下來,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香港重光,結束了日本人三年八月的慘痛統治。

三、 新生的香港佛教

香港光復後,重歸英國殖民地管轄,但已經較以前開放,人民亦有較大的自由,但仍然離不開英國的殖民政策。在宗教方面,仍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勢力最為強大,佛教和其他宗教祇好自由發展,要自力更生。所以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各方面的建設,祇好在有限度地發展。

幸好當時佛教有了「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組織成立,以港中佛教四眾的高僧大德同心合力組成,團結了部份的佛教徒一同合作,例如開辦中小學、佛教醫院、老人院等利生事業。

在一九四八年,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大批難民湧到香港,其中有不少文化人士,高僧大德及各地富商,令到香港人口劇增,粮食騰貴,僧侶紛紛覓地掛單,於是出現 了荃灣東普陀茂峰和尚為當時之慈悲王收單接眾的佳話,而文化學人則設立專上學院,提倡教育工作,設立了新亞、聯大等專上學院,後來成立中文大學。

其後,香港居士馮公夏、陳靜濤、王學仁、林楞真等於一九五二年成立了「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聯繫了香港佛教界與世界佛教界的合作弘法事業,及至一九六一年香港出家僧眾亦組成了「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並於一九六九年創立能仁書院,是為香港首間佛教專上學院,開展佛教在香港的最高學府。

為了要響應世界佛教友誼會的要求,(佛聯會及僧伽會亦參加為會員之一),香港佛聯會同人聯合於一九六一年五月發動全港佛教徒之簽名運動,呈請香港政府頒令於農曆四月初八釋迦佛誕辰日作為香港的公眾假期,此後更如石沉大海,沒有絲毫回響,令人惆悵不已!

在此無可奈何之下,港中各佛教團體於每年之釋迦佛誕舉行個別單位慶祝浴佛節,但是因為信徒眾多,於是便假座較大的場地進行,例如大會堂,伊利沙伯體育館,維多利亞公園場地,節目多姿多采,而舉行日期則選在星期日假期。而佛教的青年團體亦積極推動弘法工作,以致組成「香港此岸,彼岸弘法會」的組織,於一九八三年開始活動工作。這時香港的弘法方式已經展開到都市和新界地區了。

四、 回歸祖國的香港佛教

根據中英簽訂的基本法規定,香港政府須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全部土地歸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於是香港佛教徒向香港特區政府申請將釋迦佛誕(農曆四月初八)法定為公眾假期之事舊事重提。

當時代表宗教界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代表乃是佛教的覺光法師,在獲得各宗教領袖同意下,著手進行申請將佛誕定為公眾假期之事正式作為提案,希望得以實現。這 麼經過了三、四十年的努力爭取,在全港佛教徒同心合力的祈求佛恩的幫助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終於頒佈於一九九九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佛誕定為香港的公眾假 期,這個訊息在香港佛教發展史上乃是嶄新的一頁。而在世界佛教友誼會於一九五○年五月向全世界佛教徒呼籲以佛誕為公眾假期的地區名單中增加了「中國香港」一地名更具有意義,雖然時間已相隔了差不多五十年之久,到底是達到了!

今年的佛誕假日乃是香港特區政府頒佈施行的第十個佛誕紀念日,亦即是第一個十年值得慶祝的日子,現在《香港佛教》編者要刊登有關香港佛誕假期十週年紀念文章,學人應邀撰寫有關的感想紀念文章,學人忝為長期讀者之一,祇好不慊 謭陋,獻醜一番而已。

學人認為世人今後欲要發展佛教,一定先要充實自己,多讀經典,多聞佛學經論,和虛心接受教育知識,才可以有進步。現在香港佛教教育方面已經不斷增長,例如:

(甲)在高深佛學研究方面,已經開辦有:(排名不分先後)

(一)佛教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開設多項佛學高深課程;

(二)志蓮夜書院,開辦專上佛學文憑課程;

(三)法住文化書院及研究院,舉辦佛學課程;

(四)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開辦佛學碩士、博士課程;

(五)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開設各宗教碩士學位課 程;

(六)香港教育學院之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予學生學習各宗教智識。

(乙)中、初程度的佛學研究方面,已辦有初階和進修班者有:

(一)三輪社、世佛會、法相會聯合主辦;

(二)佛教愍生講堂;

(三)明珠佛學社;

(四)普明佛學會;

(五)佛教青年協會;

(六)妙華佛學會;

(七)佛學班同學會。

學佛者如能「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攝大乘論語》),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生起智慧,達成無上佛道,利己利人。在世間弘揚佛法,提高佛學水準,與世界學者交流,「成就自己,利益他人」,這便是一個佛教徒的使命。現代香港在宗教自由的環境下,願我們佛教徒不可失去這個學習的機會,同心協力努力發揮佛教的普度精神吧!

 
 
佛誕日成為公眾假期的意義與期待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博士 夏金華

九九八年,香港特區政府重視佛教界的呼聲,順從民意,批准每年佛誕日作為香港居民的公眾假期。這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所以得到了輿論界的廣泛支持和公眾的熱烈歡迎。十年過去了,此事依然值得慶賀,因為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非同尋常。

眾所周知,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在漫長的傳播、演變和發展進程中,逐漸與本土傳統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得到貴族和平民普遍的接受和歡迎,形成了具有濃厚中國特 色的佛教,且與儒、道二教鼎足而三,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要說我國的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缺一不可。更為重要的是,佛教在華夏 大地上的流傳是與民眾的積極參與相輔相成的,因而,也成為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唐宋以來,這種現象更是所在多有。在民間的節日中,有許多與佛 教相關的,如流行於唐代的上元節、觀音節、浴佛節……,以及生活習俗中的素食、朝山進香、廟會、放生等,亦無不充滿佛教的印記。因此說,將佛誕日作為公民 的假日,等於肯定佛教節日對於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構建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甚有裨益。

同時,傳統節日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聯繫海內外華人、增進民族團結、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儀典,尊重和保護自己的傳統節日及民俗文化, 是尊重和熱愛自己民族的重要體現。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政府首腦都將尊重華人的春節作為尊重中華民族的表示,理由即在於此。也正是基於佛教節日作為傳統節日中 重要的一部分、同樣具有上述的特徵和功能,香港政府才做出將佛誕日作為公眾的重要假日之一。這是保護傳統節日和尊重民眾習俗的重要舉措。所以,可喜可賀。

而今,佛誕日作為法定節日已過去三千六百餘日,作為香港居民,人人都可以在這一天安排休息、娛樂或遠足等。但是,似乎也存在與時俱進的問題。比如,在佛誕日,除了傳統的「浴佛」儀 式之外,佛教界是否可以增加一些相關的晚會或其他節目,內容可以是慈善的、傳教的,形式上可以是戲劇的,說書的之類,錦上添花,不僅宣教的效果更好,也有 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何樂不為呢?至於說廣而告之,順著目前大陸普遍重視傳統節日的東風,推動與促進佛誕日向著成為內地法定假日的目標而努力,以致最終達 成。那更是百尺竿頭,任重而道遠了。

 
 
香港佛誕暨節日文化析
——熱烈祝賀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上)

◎著名辭賦家文化學者
中國文化傳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高士其基金委員會秘書長 高志其

前 言

欣聞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香港佛教編輯部邀余為文。深思之際,實覺意義重大而不可勝言,遂作《香港佛誕暨節日文化析》以為賀也。同時,對覺光長老與香港佛聯會數十年來鍥而不捨地努力爭取,以及今天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致以衷心的謝忱。

類的一切節日,古今中外的一切的節日都蘊含著童話、神話、歷史事件、故事及文化的內涵。它是一種文化的昭示,文化的傳播;它或是世界的文化節日、 或是國家與民族的文化節日;它或是宗教的文化節日、或是傳統的文化節日、或是科學與政治的文化節日。

一、何謂節?節的本性是指甚麼?

縱觀詞典、辭海對節的意思講的很清楚。在物質世界中事物的兩節交匯謂之節,如竹節、骨節、枝節、關節、環節;自然氣候的節令如:時節、季節、年節、節氣, 以及由此而衍生出從物質到精神的各個方面如:節奏、節制、節約、節儉、節度、法度、符節、禮節、名節、志節、氣節、大節、等等。

節是界綫之義。但恪守節不是為了分別,而是為了與客觀環境、自然環境達到相為和合的作用。亦如恪守氣節、節義,不是為了限制束縛,而是為了與精神大義的和合,它超越了表面的與環境和合、社會和合、自然和合。而由物質向精神和合的升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首重節氣,所謂節氣:即兩個時令交匯謂之節氣。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便是另一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 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節氣,連同每一節氣中的十二個中分。總稱為二十四節氣。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實際上不僅農耕活動與節氣息息相關,人的生命生活也與節氣息息相關,如:天氣冷暖,必須適時增減衣服。秋冬進補,春夏清淡。凡衣食住行、飲食起居皆隨時令節氣的變化,相應而動,相應而和。由此可見,節氣對人的物質的生命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總之,節與節氣就是兩力相交,陰陽相交,前後相交,新舊相交,上下相交,過去與未來相交,並在相交的臨界點上相以和,這也是節日的最初來源。但僅僅是時令節氣的節,還不足以構成節日。構成節日還必須與人的本性及本性的要求,文化的本性及本性的發展結合起來。

二、何謂節日?節日的本性是甚麼?

節日的本性是由人的本性和文化的本性所組成的。甚麼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渴望命運的改變,平等和合的參與社會的良性律動與創造,並且與自然天地、宇宙時 空相和合,所謂天地人和、天地物和、天地神和,這是人的本性及人類的文化本性。於是節日又形成了習俗的佳日,宗教的佳日。這二者又重新激發了人的內在向上 的本性,俾使人的精神道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節日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需要而組成的:一、時令節氣的節日是物質生命的需要,是農耕播種的需要,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二、宗教信仰的節日是精神生 命的需要,是追朔生命的來源與永恒存在的需要。三、傳統文化的節日是追思先人,感恩列祖列宗的需要,是繼承文化傳統、彙集家族親情與社會凝聚力的需要。

一切節日或予以人想像、希望和憧憬,洋溢著喜氣與幸福感。或令人回顧過去,緬懷前人功德、聖賢精神,繼往而開來。

總之,每一個人在跨越節日界限之前,都有一種對前景的瞻望、企盼、祈禱或祝福,祝願未來更美好,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整個人類。

同時,青年男女心理、生理陰陽二氣的交匯也可謂之節。青年男女的奇遇、邂逅、再相逢、定情、結婚紀念日,這是每個人的個人節日、心靈節日。而演變為公共節 日的就有中國的七夕節,西方的情人節。這不僅是男女情感和合的單純需要,也是物質與精神生命交匯的需要,延綿子孫不絕的需要。

而由男女之愛必然泛愛天下。實際上,一切節日的設立,俱皆超越了狹隘的男女兩性的情感,而達到了與社會和合、與自然和合,如: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國際殘疾人日」「國際艾滋病日」「國際禁毒日」;關注生態環境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環保日」等等。

這樣從個我到大我,從物質到精神就必然引申到對精神生命的追求。對人的精神生命而言,上下兩種精神交匯謂之節。如:「聖誕節」是三四維時空與多維時空兩種精神交匯之節。如:「佛誕節」是相對時空與絕對時空兩種精神交匯之節。

一般而言,精神的節日大多都是宗教節日,因為是與宇宙時空的和合、與生命生死的和合,而這也是宗教節日的真正來源。從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的 節日體系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事實。即令是作為美國、加拿大兩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也是與宗教有關,而洋溢著濃鬱的宗教精神與色彩。

宗教節日是由天時地利人和、而至天時地利神和、天時地利佛和,是與宇宙時空維度相諧一致的。但它也會改變物質世界、自然世界。千百萬人的共同氣場、磁場、 心願,足以攝受宇宙時空的能量,呼應宇宙時空的精神而感天動地。因此,宗教節日大多是好天氣,抑或由壞天氣轉化為好天氣。如:開光、法會、誦經等等。而對 個人的悼亡、忌日、傷思、骨灰播撒。也會使得天氣發生變化,猶唐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劉少奇先生的骨灰撒向大海時,忽然陰雲四合,細雨飄零,海天皆悲。我母去世之冬日,從一七、二七、三七、、、、、、直至七七,凡每臨七,但見鵝毛大雪,一片白茫茫。

節日之謂,實由兩力相交而產生的第三種力。節日的來臨總是給人予希望與遐想。因此,節日的本性是人類及每一個人渴望命運改變,參與和合,共同律動,一起創造,不管是現實的來臨,還是期待的嚮往。

三、何謂文化?文化的本性是甚麼?

文化是大地、是母親、是基礎,一切科學都誕生於文化之中,自然科學產生了技術、工程,社會科學產生了政治、經濟,哲學則是一切科學的終結與概括,並指導科 學的發展方向,揭示科學的運行規律。因此文化是母親,哲學是父親。哲學是文化的原理與精義,也是文化的核心。當每一種文化產生時,這一文化的哲學也達到了 應有的高度。隨著這一文化的發展,哲學也相應地隨之發展。那麼文化的源泉又是來自於哪里呢? 確切的說,文化的源泉是宗教,宗教是一切文化的來源。我們到歐洲訪問會對那裡絢麗多彩的建築藝術、雕像、音樂、繪畫等嘆為觀止。但如果抽掉了基督教文化的 精神、理念,那麼所有的這一切就祇剩下一堆空洞的外殼,祇是物質的堆砌而已。所以美國對文化的兩次定義是非常精確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第一次定義為「白人—盎格魯 .薩克遜—新教」。這是物質與精神兼而有之的定義。第二次定義則為「新教—天主教—猶太教」,這說明美國對文化的定義已經由物質、精神兼而有之的層面轉向了純精神的層面,而這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層面。如果按照美國對文化的定義,那麼中國文化的定義應是儒學、道學與佛學。

而儒、道、佛又分別意味著甚麼呢?那就是與社會的和合、自然的和合、時空的和合。這三者的關係是拾階而上,登堂入室,然後去輕扣真理聖殿的輝煌之門。

根據儒、道、佛的定義,我們的節日文化更應該深刻的去體現文化的原理與精義,體現文化的源泉,而不能祇停留在淺顯的蒼白層面與外在的表現形式上。

由此可見,在宗教文化、傳統文化與風俗文化、科學文化、政治文化乃至哲學文化中,宗教文化是最重要的。

四、何謂宗教?宗教的本性是甚麼?

宗教信仰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賦予生命於意義,引導生命尋找與回歸真理的本體與本源。它在規範人類思想行為的同時,能夠幫助人度過最艱難的人生時期。青年毛澤東也曾倡導:宗教的實幹精神與哲學的理性精神相為結合。

的確,宗教不僅提高人的道德倫理水準,而且還培養人的大我、無我和本我精神。因為一切宗教都是在通往真理之路上,並試圖生活在真理之中。而融化在真理之中就無我,無我所,無我見,亦無人眾壽者見了。

實際上文化、科學、哲學所要表達的也都是通往真理之路,通往真理的本源之路。祇不過它們都不如宗教來的更直接,因為宗教是以心來進入真理的。文化祇是一種 泛稱。從人類文化而言,它是各個民族、國家文化的總稱。從具體的文化而言,它是指某種文化,包括宗教、科學、技術、政治、哲學的普及與氛圍,是普遍認同的 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並形成的社會群體的風俗習慣。科學是以物質研究來進入真理的,哲學是以理性思維來進入真理的。而政治祇是一種社會結構,技術祇是一種物 質的方法,它們祇能體現真理,而不能進入真理。

那麼到了真理本源,融化於真理本源之後,還有我嗎?還有我身、我見、我所嗎?猶如身體中的一個細胞,群峰中的一杯土,大海中的一滴水,宇宙星河中的一顆星辰,時空大光明中的一片光,而這就是回歸了本源的本我,並隨著整體的律動而一起律動,那就是拯救眾生,拯救生命。

的確,各種宗教都屬於真善美的範疇,各種宗教在真善美的範疇中是平等的,但各種宗教對智慧和真理的占有卻是不平等的。在各種宗教中惟有佛教對智慧與真理的占有度是最高的。我們將在下面論述。

五、關於節日文化的分析。

節日文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宗教節日:

西方的聖誕節、復活節、升天節。伊斯蘭教的把齋節、

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古爾邦節、升宵日、阿舒拉日、白拉特夜等。印度的昆梅拉節、濕婆神節、拉瑪節、保護節、十勝節、點燈節、佛誕節、羅其密(財神)節、哈努曼(神猴誕辰節)、象頭神節等。

( 值得指出,伊斯蘭的節日大部分都是宗教節日。印度亦然。同時,印度也設立了佛誕節,但它不是一個主節,主節還是圍繞著印度教而設立的。)

(二)傳統文化節日:

中國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夏至節、七

夕乞巧節、盂蘭盆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送灶節,元代之前還有春秋社祭;以西元命名的節日元旦。西方的感恩節(北美)、萬聖節、鬼節、愚人 節、情人節、酒神節、狂歡節(巴西)、啤酒節(德國)、仲夏節(北歐)、南瓜節(北美)、楓糖節(加拿大)、節日禮。印度的霍利節(灑紅節)、比忽節、拜 蛇節。日本的新嘗節、櫻花節、桃花節(女孩節)、筷子節、泰國的宋幹節、水燈節。

(三)科學文化節日:

在中國有:全國科技周(五月第三周)、全國科普日(九月第三周)、科學與和平周(十一月第一周)。世界著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以及各類科學家的誕辰日,重大科學發明與事件日等等。

(四)政治文化節日(包括政府設立的節日):

中國的國慶節、三八婦女節、植樹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國際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美國的母親節、父親節、勞動節、退伍軍人節(紀念第一次世界大 戰)、華盛頓總統誕辰日、馬丁.路德.金誕辰日。印度的甘地生卒紀念日、泰戈爾生卒紀念日。日本的植樹節、文化節、體育節、成人節、敬老節。北朝鮮的太陽 節(金日成誕辰)。

還有世界各國的國慶節與獨立日,各國國王與女王的誕辰日,以及世界性的各種紀念日,如:世界消費者權益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住房日、世界糧食日、世界衛生日、國際紅十字日、國際護士節等等。

這裡有許多節日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節日,比如:某個歷史事件或某個名人的誕辰、忌日等,它們不具備構成節日的諸多要素,而是由各國政府的行政規定,再加上一些慶典、儀式,而勉強冠以節日之名,目的是為了提請公眾關注某一歷史事件與社會問題。

關於政治文化節日,我們可以舉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在文革期間,每年十二月廿六日是毛澤東的誕辰,雖然也舉行了一些慶祝活動,但始終不能成規模、長時間的 開展。那時,凡最高指示發表之日,群眾鑼鼓喧天,上街游行,但一瞬之間,便作鳥獸散,再無印象,因為沒有生命的意義在其中。北朝鮮金日成的誕辰,被稱為「太陽節」,但也祇是限於國內政府舉行的慶祝活動。這就是政治文化的節日的局限性和時效性。

縱觀歷史,歷代帝王都不敢創造節日,而祇是在傳統節日上與民同樂而已。

目前中國最大的節日,最熱烈、隆重的節日是春節,但春節是屬於傳統文化的節日,它與宗教文化的節日不是處於同一個層面,同一個級別。因此,在弘揚民族文化、宣傳國家影響力上,它們的作用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節日能夠維繫、凝聚社會、國民感情,能夠走向世界並發揮重要的影響與作用的節日,唯有屬於宗教文化的節日。如:西方的聖誕節、復活節,伊斯蘭的開齋節、大古爾邦節等。

今天我國幾乎全是傳統文化節日與政治文化節日,而沒有宗教節日。而在中國歷史上,從唐宋而至元明清皆有宗教節日,如上元節、觀音節、浴佛節等,以及種種與 佛有關的日子。比如隋文帝向天下派送、安奉佛舍利時百姓遍野、站滿山崗歡呼的動人情景,歷代唐朝皇帝迎請佛舍利時萬人空巷、傾城出動的盛大場面。乃至於二 ○○二年佛指舍利赴台灣,數百萬人 莅會、頭額禮地的隆重慶典。以及二○○七年本煥大師百歲誕辰,全國之士四面八方奔赴鵬城,每天數萬人雲集弘法寺的壯觀場面,這樣的盛況足以與西方的聖誕節 相媲美。

今天我們應該更好的繼承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香港佛誕節公眾假期已經在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唯有這樣中華文化才可以和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相媲美。實際的情況是,如果我們不弘揚我們的宗教文化節日,那勢必讓其他宗教文化的節日滲透進來。

﹙待續﹚

 
 
香港佛教聯合會
戊子年清明思親法會
啟壇儀式 致詞

◎大會會長 釋覺光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啟建戊子年清明思親法會,得到全港佛教團體和道場鼎力協助,四眾同人積極參與,經個多月緊密籌備,如期今日啟壇。

清明思親法會是本會最大規模的弘法活動,也是香港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目的在發揚我國慎終追遠,思親報恩,尊敬先人的傳統和提倡行善積福的美德。法會 恭請全港大德法師主持各項佛事,為大眾祈福、消災延壽、又為先人亡靈超薦,往生極樂,同時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風調雨順、消災解難、國泰民安。法會所籌 得的善款,將全部用作擴展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希望各界善信藉著參與法會機緣,慷慨捐助,共襄善舉。

香港佛教聯合會是本港佛教界的一個慈善公益團體,我們本著關懷眾生,慈悲濟世的宗旨,上弘佛法、下化眾生。目前,會屬慈善機構有四十多間,包括醫院、學校、墳場、老人院、青少年中心、幼兒中心等等。

本會自成立到現在已有六十三年,各項會務均頗有成就,已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認同,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漸受重視。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各種不同的苦難,有各種不幸的存在,老人、兒童、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關懷,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做善事,慈心義舉,悲憫善行、廣 種福田、植下善因,讓我們的社會,一片祥和,有苦難之人都得到關懷和幫助,人人生活得到安樂、健康和幸福,這是我們的希望和祝願。而今屆法會,在本會董事 與四眾同人,同心協辦護持下,必定能圓滿成功。本人謹敬祝各位佛光普照、如意吉祥。

 
 
戊子年清明思親法會
思親報恩 延生植福

港佛教聯合會由四月二日至八日一連七天六夜,在香港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清明思親法會」,目的一方面為該會開辦的各項慈善事業籌集善款,另一方面宣揚國人思親報恩的良好美德。

「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陽」為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清明時節,向來是中國人緬懷先祖德行、報答親情慈恩的日子。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清明思親法會」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最初舉辦時的名稱叫作「清明水陸吉祥大法會」,後來才改成清明法會。經過近五十年的演變,參加佛聯會的「清明法會」早已成為孝子賢孫的節日「必備節目」。他們藉著法會紀念先亡,超度先祖往生極樂。

法會亦可以為現親眷屬祈福,祈求親人朋友消災延壽,身體建康。佛教聯合會認為,法會是市民對親友表達孝心、慈心、愛心和真誠心的平台,同時籍著他們的慈、孝、愛、誠的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每逢清明,銅鑼灣東院道一帶,處處可見一家人扶老攜幼,帶著鮮花水果,出席法會,場面熱鬧而感人。

二○○八年的清明法會啟壇儀式於四月二日上午九時舉行,該會會長覺光長老副會長永惺長老、總務主任智慧長老連同各壇壇主親自主持啟壇及剪綵儀式。
此外,香港佛教聯合會早前捐出三百萬元賑濟內地雪災災民,並同時呼籲全港巿民,捐助內地雪災災民,四月二日,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再次將收集到的善款 2,636,088.5元支票捐交中央駐港聯絡辦賑災專戶。在這二百六十多萬元中,其中一百萬元由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捐出。覺光長老感謝香港佛教徒同心同 力,服務社會。

 
 
戊子清明偈詩
◎高志其

編者按:

本文為高志其先生的第二篇白話組合偈詩。從《戊子新春偈詩》到《戊子清明偈詩》清楚地表明他一方面繼續從事辭賦創作,另一方面則開闢白話偈詩——哲理詩的創作。

高志其先生的偈詩讓我們感到一切精神的追求與信仰的渴望,原本是蘊涵在文化、科學、哲學之中的;原本是反映在自然、宇宙、時空之中的。文化、科學、哲學祇是它登臨的階梯,而自然、宇宙、時空則是它的生動體現。

正如高志其先生說到:這是生命的梵唱,精神的禪歌。心靈的偈詩,意識的源泉。苦痛煩惱的由來,分別相對的緣起。生死的真諦,宇宙時空的真理。一切眾生驀然而覺的頓悟——獻給國民的偈詩。

夢與人生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夢與人生皆為意識。

意識我存在,意識我苟活。

然人生為清醒意識,夢為朦朧意識。

二者皆為意識,而一切意識俱為幻化。

何以故?普皆短暫一瞬,

猶激流沖下山崗,輕?掠過虛空。

烟水俱為霧氣,循環往復不已。

惟其本質,歸於本源。

你我亦然,七尺之軀。

紅顏、偉相,風情萬種。

然皆精神與粒子,生滅幻化不已。

惟其本性,歸於本源。

物質本源、精神本源,

法性、法性土,無二亦無別。

何以故?

物質中有精神,精神中有物質,

物質蘊含精神,精神攝受物質,

一切物質皆蘊精神,一切精神普攝物質,

凡諸物質與精神莫不如是義。

其義云何?

萬兆兆億含識、含情與含靈,

小於沙粒大千,大於須彌大千。

無沙粒亦無須彌,普皆大覺悟。

是明光閃爍,俱入絕對境。

而為世界大救贖也!

本 源

本源是超越宇宙,超越時空的呀!

本源是在宇宙之外,時空之外的呀!

本源是沒有宇宙,沒有時空的呀!

本源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本源沒有邊際,也沒有中間。

本源沒有動,也沒有靜,

本源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貫穿一切的呀!

本源沒有離我們很遠,本源沒有離我們很近。

本源從沒有離開我們,我們也從沒有離開本源。

本源在哪裡?從內看,

本源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

我們的本性融合於本源。

從外看,本源環繞著我們,

我們就置身於本源之中。

實際上本源不分外,也不分內。

不在外,也不在內。

它遍諸於一切事物。

我們大家都是要到本源去會合的呀!

我們猶如玻璃的鏡子互相映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人有我,我有人人。

我們猶如水晶燈網互相映射,

整體有我,我有整體。

本源有我,我有本源。

就像每一滴水映射太陽的光輝。

太陽的光輝遍諸每一滴水,

就像每一滴水回歸於大海,

大海包容著每一滴水。

哦!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華嚴境界呀!

小中蘊大,大中蘊小。

外中含內,內中含外。

這是暗物質呀!

這是反物質呀!

組成了時空、超時空的維度,

也猶如十裡黑洞裝入了恒星。

抑或物質轉化為能量,

能量遍虛空而滿法界。

遂無大無小,無內無外。

重重叠叠而無有窮盡。

 
 
一刻不離
◎秦孟瀟

一刻不離

洞山禪師在雲岩禪師處習禪多年,有了相當成就。有一天,洞山向雲岩辭行,雲岩關切地問道:「你要去哪裡呢?」 洞山隨口回答說:「我祇想換個地方去參學,四處雲遊一番,至於在哪裡落腳,我心裡也沒有數呀!」 雲岩禪師無心地問了一句:「你是否打算去湖南?」 洞山乾脆利落說:「不去!」 雲岩禪師又問:「是不是回家去看看呢?」 洞山不加考慮回答說:「也不是!」 這時,雲岩禪師又問道:「你打算甚麼時候回來呢?」 洞山禪師說道:「等我找到落腳的地方後,盡快回來看望恩師。」 雲岩感慨地說:「法界寬廣,你離開此地後,若要再相見,不知哪年哪月哪天了。」 洞山禪師意味深長地回答說:「盡是相對,其實剎那不對,億劫相別,其實一刻也不離。」說完此話之後,頭也不回一下,手執禪杖走了。 他這番臨別之言,很有禪意。其意思是說,大家每天相聚在一起,心靈不交流,思想不相融,也等於沒有一刻相眾。但如果大家心連心,就算億萬劫不相見,也一刻也沒有離啊!

佛住哪裡

如滿禪師是唐代一位高僧,辯才無礙。唐順宗自命不凡,很想「領教」一番,故迎請入宮。這位皇帝開金口就問:「佛從裡來?滅向哪裡去?既然都說常在世,而今佛在裡呢?」滿禪師直截了當地說首偈語: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維,更勿生疑慮。

順宗認為如滿太淺薄了,連基本教理都不懂,遂糾正道:「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處。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理解順宗所說是史實,不能超乎物外,停留在知見上,了無境界。於是開導說: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聞言大喜,禮賜優隆。禪宗有句話,即無心是佛心;無心看到的不生不滅的世界;唯有佛心才知佛的住處。

懺悔法門

善說天台宗教義的普交禪師,一日,他陞堂說法,座下有位信徒突然問道:「請問大師,懺悔法門是為自己懺悔呢?還是為他人懺悔?如果為自己懺悔,那自己的罪孽從何而來?如果是為他人懺悔,他人非我,怎能為他懺悔呢?」 普交禪師一時無言以對,就開始到各地雲遊參學。 某日,普交禪師來到泐潭禪師卓錫的道場,他的腳剛踏進禪房,就聽到泐潭禪師在裡面大喝一聲!普交不知所以,心想既然千里迢迢趕到這裡,還是先將問題提出 來,免得白跑一趟。於是就開口講話,誰知話未出口,泐潭禪師的禪杖就劈頭蓋瞼打了過來。普交是位有涵養的禪者,見泐潭禪師這樣對待他,雖然心裡不滿,但還 是忍耐下來。 數天後,泐潭禪師對普交說:「我想同你討論一下古德的公案。」 普交剛想開口,泐潭禪師又大喝一聲,普交頓然開悟,法喜充滿,不禁哈哈大笑。 泐潭禪師也高興地走下禪床,握著普交的手問:「你會佛法嗎?」 普交也大喝一聲,將泐潭禪師的手甩開。泐潭禪師不禁大笑。 普交禪師經過這一著,悟得懺悔法門真髓,所謂「法門眾多」,實際是「不二法門」;既為「他人」懺悔,亦是為「自己」懺悔。

說話挨打

說到「禪」最高境界是「不可說」!但又不能不說,似乎這是個矛盾;不少禪師在「不可說」而又「要說」的情況下,不得不拐彎抹角以求相互印證;在不明禪理的人?就無法理解。古代有位覆船禪師有不少追隨者,其中有一位弟子慕仰雪峰禪師,某日,親自前去拜訪他。 雪峰問:「你從哪裡來?」 這位弟子回答說:「我從覆船禪師那裡來。」 雪峰禪師雙眉一皺說道:「生死之海還沒有度過去,為甚麼要覆船呢?」(含有禪機) 這位弟子不知如何回答,於是回去把經過情況稟告覆船禪師。其師聽了瞼露笑意說:「你不會說,我已經超越了生死嗎?」 弟子領會其師的意思,又來到雪峰禪師處。 禪師大聲說:「既然已經覆船,還來幹甚麼?」 這位弟子牢記師傅的話,說道:「因為已經超越了生死,還不覆船幹甚麼?」 雪峰禪師瞪著眼說:「這不是你的話,而是你師傳教你說的。我有二十棒,請你送給覆船吃。另外還有二十棒給我自己吃。這一切與你無關。」 第一義諦是不可說的,說了便錯。祇要一開口,就不問對與不對,都得挨棒,所以雪峰和覆船都應吃二十大棒。

管好身心

禪師開示弟子的語言,往往聽不懂其意旨所在。 追隨無德禪師多年的元持法師,他雖然勤奮用功,終不能進入悟境,苦無得法之道。 有一日,他誠懇地向無德禪師說道:「弟子入院習禪多年,一直停滯不前,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登堂入室,請大師多多鞭策才是。」 無德禪師訓示說:「你要看管好兩隻騖、兩隻鹿、兩隻鷹、一隻熊、一個人,約束口中一隻蟲,如果做到這些,會對你有很大的裨益,進入禪境並不難啊!」 元持法師聽得一頭霧水,不解地問道:「大師,弟子隻身來此,住在僧寮裡,孤單修行,哪裡有這些動物?」 無德禪師不得不解釋說:「要 你看管兩隻鷲,就是要你時刻注意自己的雙眼(非禮勿視);看管兩隻鹿,是要你把持雙腳(非禮勿行);看管兩隻鷹,是要你把握住雙手(非禮勿動);約束口中 一條蟲,是要你約束自己的嘴(非禮勿言);看管一隻熊,就是看護自己的心(非禮勿想);看護一個人,就是看護自己的身體。」 對一個初學禪的人來說,首先要管好自己的身、心。由於不善於管好自己的身、心,所謂「心猿意馬」驅使下,以致想到雲游各地,東奔西走,又怎能安心習禪呢?

不淋一人

古代禪師教誨弟子用心良苦,為了啟迪他們早有成就,往往用「模棱兩可」的語言以考驗弟子的回應,從中探出各自悟境程度如何。 有位星際禪師對眾弟子說道:「『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你們要認真參究一下,等一會兒把各自心得說出來。」 在禪堂裡的弟子們對這半首偈子,紛紛議論起來了。其中一人搶先說道:「兩人在雨天裡行走,有一個人卻不挨雨淋,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呀!」 星際禪師祇是搖搖頭,表示不對。 另一位弟子跟著說:「那肯定是局部陣雨,有人騎馬遇有陣雨時,馬頭淋雨,馬尾乾的,這是常有的現象。」 坐在蒲團上的老禪師默然無語,還是搖搖頭。 再一個弟子說:「不淋雨的人跑得快,躲在屋檐下了。」 最後,這位老禪師對弟子們說道:「你們三人都執著於『不淋一人』的問題,當然避免不了各種爭論,所以距離真理越來越遠!其實所謂的『不淋一人』,就是兩人都挨了雨淋,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 眾弟子聽了豁然領悟,人的「知見」錯在執著上。

何須執著

不少禪師往往在笑談中顯露禪機,一副神態自若、瀟灑、幽默、達觀……毫不拘泥名利、得失。靈祐禪師是位典型的人物。 有一日,他預知在人間不久,突然向眾弟子說道:「老僧百年後,將在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肋上寫著五個字:『溈山僧靈祐』。此時叫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到底應叫甚麼呢?」 這在禪史上是著名的「溈山水牯牛案」, 它說明了甚麼問題呢?跟隨他的諸弟子卻很少人能領會其奧旨。試想,一個人在生、死臨近,居然如此談笑自若,可以說,唯有禪師才有這種超越生死的達觀態度, 一般世俗人怎能有如此曠達胸襟呢?無不迷戀世間的一切。 這位溈山禪師將自己同水牯牛聯繫起來,乍一聽好像是奇談怪論,豈不要笑脫別人的大牙,所謂人與畜牲豈能相提並論? 如果仔細琢磨其旨趣,卻包含著無限的禪機。在禪者的眼裡,「溈山」「水牯牛」都是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得道」的人,其境界不同於一般人,到達了無分別心,能超越自他,超越物我,也能超越生死。佛家說,一切「相」皆是妄相,它沒有實體,其「名」更是假立的。何須執著?

烏鴉叫聲

杜鴻漸是唐代一位宰相,篤信佛法,喜研禪理,平時同禪師們有交往。 有一年,他去四川親往慶雲寺參拜無住禪師,二人談論時,剛好有隻烏鴉在殿堂檐角上扯開嗓門「啊!啊!」地叫個不停。 無住問杜鴻漸:「你聽到烏鴉的叫聲嗎?」 杜鴻漸應聲回答說:「聽到了!」 不一會,烏鴉飛走了。無住又問:「你是否還聽到烏鴉的叫聲?」 杜鴻漸說:「現在聽不到了。」 無住說:「可是,我還聽到烏鴉的叫聲。」 杜鴻漸詫異地說:「烏鴉飛走了,你怎麼還聽到烏鴉的叫聲?」 無住開示說:「有聞無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時,是聲塵自生;無聲時,是聲塵自滅。而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明白這個聞性,則免受聲塵所累。應該知道聲音是無常的,聞性則是沒有生滅的。所以說烏鴉有去來,而我們的聞性則無去來!」 這一番禪話說得很透徹,杜鴻漸聽了祇是點頭而有所領悟。世人生活在時空中,生生死死,舉手投足,都離不了時間和空間,故人們的思維範圍受到時空的局限,而禪師們的境界則不受時空的約束,完全超越了時空。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

 
 
東莞精神
◎楊 釗

最近有機會與東莞領導見面,談到東莞的成績,實在值得人們學習!

當問起東莞在過去三十年中取得成績原因時,發現他們原來有一套核心價值,其中有「八字真言」值得學習,那就是:「團結、默契、識做、搞掂」

一項事業的成功,最主要靠領袖、骨幹和共同價值。領袖尋找事業中共同利益的目標與方向,然後靠這些目標去凝聚大家,跟著挖掘其中有興趣和熱心份子,委以責 任,成為骨幹,然後朝著一個方向共同推動,日子有功,終於達到。在尋找目標時,務必是對大眾有共同的利益,否則沒法鼓起大眾的熱情,有了目標務必尋找及建 立一套核心的價值觀,令自己與大家認可,並且共同奉行,肯為共同價值付出的,然後委以責任和職位,不認可不願意為共同價值付出的,祇能邊緣化或逐步令這些 人員站在一邊,不要妨礙共同事業的發展。祇有這樣,才能形成力量,達到共同的目標。

「團結、默契、識做、搞掂」實在是一套很值得學習的價值觀。「團結」就是集中和捆綁在一起,祇有集中和捆綁在一起,才能形成「力量」,有「力量」,才能有「速度」、有「效果」,所以,歷史上的名句是「團結就是力量」

「默契」就是不用口說都明白、都知道,不用宣傳、不用集中訓練,對於要辦甚麼事、如何辦、把握的力度如何,都心中有數,這就是說明這些領袖和幹部們對於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都很清楚、很了解,並且都願意承擔,為其付出勞力和精神。

「識做」是技巧,在為共同目標努力和打拼時,一定會遇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如何處理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呢?必須學習「識做」,否則無法達到「團結一致」的局面,如何才能「識做」「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將心比心」「讓他三尺也無妨」「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手把青秧插向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時候,退步才是有效的方法,所以說:「讓一步海闊天空」,其功效就在這裡。可見「忍」「退」的功力,武當派的精髓在於「以柔制剛」「借力卸力」,運用「陰陽互補」道理處理問題,稱之為「太極」

「搞掂」是鄧小平理論的精華,鄧小平先生的「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辦事業必須效果主義,「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事業是幹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你認為你有水準,請拿成績給大家看。所以,現代企業提出「以成績去顯實力」,以成績去說明問題、去表現你的功力。所以說,對於市場佔有率或利潤必須做到同行中「前三名」。不能進入前三名就沒有獎牌,這是奧運規則,也是一般運動會的規則。在經濟運作之中,也默默地流行這種規則,消費者大多數捧場前三名的品牌,祇有得到最多「粉絲」(FANS)的品牌,才有生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否則,祇能參與,祇能看熱鬧,沒法享受成功的榮譽和利益。

 
 
讀《華嚴經》論分別
◎王詩民

標題中論字是議論之義,與經律論之論有分別。《華嚴經》中無分別及分別諸法語繁多。例如卷一中首偈中就有佛不思議離分別一偈,後又有諸如調伏眾生偏十方, 亦不於中起分別;真如平等無分別;佛如虛空無分別;廣大示現無分別;信解真實無分別;法身同虛空,無礙無差別;一切剎海無差別;十方國土亦無別;一切皆演 無差別;等觀眾生心,不起諸分別;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痴邪見增,永不見諸佛;正念思惟離分別;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其心清淨無分別, 一念難思力如是,於諸世間不分別,於一切法無妄想;聲聞與獨覺,菩薩眾智慧,皆依於佛智,佛智無分別。多不勝舉。

同樣地,在《華嚴經》中分別亦多不勝舉,例如:如是種種各差別;如因陀網各差別;一切國土心分別;種種差別如塵數;眾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如是 種種精進力,欲悉了達分別知;一切眾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欲悉了達分別知;第九菩薩王子位,能見眾生受生別。於十回向十地諸品中分別與無分別法語往 往同時出現,如淨分別;非分別非不分別;一切分別無分別化;不分別法,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種種諸异相,趣類各差別,悉能分別知;深入微細智,分 別諸世界,三世即一念,眾行同不同,悉能分別知;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無所分別,而能了知種種諸法,於無量劫分別演說。656頁言,「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 有為無為行差別,如是而知入世間;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第五相;第六地篇首偈云: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 不分別……已盡煩惱入諸禪,善達性空分別法;入於一念事各別,智者以此升七地;第八地偈云:離有平等絕分別,住於此地不分別……菩薩第八不動地,我為汝等 已略說,若欲次第廣分別,經於億劫不能盡;657頁言,佛子,菩薩摩河薩有十種巧分別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剎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處巧分別智,入一切 眾生心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根巧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業報巧分別智,入一切聲聞行巧分別智,入一切獨覺行巧分別智,入一切菩薩行巧分別智,入一切世間法巧 分別智,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是謂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等等。

故而我解諸佛菩薩雖遠離分別而善能分別,沒有分別而廣能分別;分別即是不分別,不分別即是分別;非分別非不分別。如果說一切分別即是煩惱,那麼《華嚴經》中有些法語,諸如「行願品」中的「善能分別諸法海」就可以變成「善能煩惱諸法海」可變成「一切諸佛無上善巧煩惱諸法智」。如果說一切煩惱即為分別,那麼殺生即是分別,偷盜即是分別,淫欲即是分別,妄語……乃至妄想顛倒執著皆為分別。而經論中多有分別法語,如戒律中種種取捨,種種抉擇,種種威儀,本身就是分別,若不分別如何持執淨戒?

正善分別是一種智慧,稱為第七分別識(似乎也可稱不分別識)《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中云,八陽八識為經為緯,經緯相交是謂經教,可見分別識是經教的組成部分,缺之則不完整,又第七識相應某天中演出某些經典,足見分別識之作用。

六祖慧能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智,離世覓佛法,猶如覓兔角。正善分別同論述,觀察,表達,推理,判斷,思維一樣是凡人智慧,缺少之,否定之,如何得解如來真實意?何況佛菩薩尚有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

《解深密經》中,無分別影像和有分別影像,分別是修舍摩他及毗婆舍那時所采取的重要方法,換言之在無分別止或禪的成就中觀修空性須有分別影像,止觀中觀字 本身就有分別,觀察,伺察,斷定諸義,千萬人讀《金剛經》時而沒有開悟,是因為所積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不足夠。故須依聖道次第修習。

《菩提道次第廣論》云:「若說一切時皆不要分別,即是誹謗佛法」。因而我說是大邪見。「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礙成佛。棄舍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此即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因此我推測,人世間法難確也無可奈何,如人王菩薩於上世紀中葉滅佛一事,摧毀的祇是以此邪見為首的各種邪見而已。佛法不會因外力而被消滅,真正的佛法教徒 不會因此而被擊垮。當區域中盛行各種邪說邪見之時,邪教出興於世轉邪法輪又何足奇怪呢?執此邪見解讀聖經法語會得到離奇古怪的結論,如淫性即為佛性,「到達彼岸後還愚蠢地背著經典」等等,導致眾多行者無法出三界,反墮惡趣。

諸佛菩薩遠離一切文字而廣演一切言辭,雖說無盡語言文字而不違背離文字之法,從皈依法的態度上講,經中一句一字皆為法寶,縱然成佛亦應皈依,如《金剛經》 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塔,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一切經典為一切諸佛之所敬重之所護念之所流布住世,為一切眾生持一切供養具而應供養,是無上大福田也。至於福田的 勝劣,《四十二章經》中分別了惡人乃至佛的不同,並云:「供養千萬億佛,不如供養一無修無證之者」。即為大善知識。從皈依僧的要求上來講,僧人乃至其紅黃色衣布丁皆為僧寶而應皈依,佛亦要皈依僧寶,僧人為眾生大福田,無論其有戒無戒,有德無德,供養之皆獲佛說不盡的大果報,於僧眾中不應生分別。

《師地論》中講智慧有聞所得慧,思所得慧和修所得慧,因此多讀多看多聽是生智慧之因,而非生煩惱之因,祇有善星比丘變成的那隻餓鬼才會在佛開會講話之時,背轉過身捂住耳朵,不看不聽不思增無盡煩惱。

《華嚴經》628頁中云:「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 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 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於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於佛無异」……此間並無「分別」一詞,並非譯者不會翻譯或錯譯,加入或替換成分別即非佛語,即同魔言,確定無疑。

《圓覺經》某章分別了凡夫、菩薩、佛隨順圓覺性的不同,佛的是:煩惱即菩提,輪回即涅磐,地獄天堂同為淨土,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為梵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奇怪的是末法中有人看不見經中凡夫隨順圓覺性是甚麼,?執著無分別地把佛的當成自己的來對待,故而「猶如空花,還結空果」,眾生心固然是佛,身固然是佛法器,然豈有不分別佛與凡夫有種種不同之理?《無量壽經》中不明顯的批評了末法中有人搞不分別以至於達到尊卑不分,高下不辯,貴賤淨穢混淆的地步,諸聖賢絕不會污穢佛經,輕法慢教,違背因果定律行事的。

典型的邪分別、虛妄分別如「念佛念到一定時候,即可把一部《大藏經》視為一堆廢紙」又如「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再如「佛會把一隻螞蟻看成佛自己」。 佛具有把螞蟻的貪嗔痴慢嫉五毒認證出為佛成所作,大圓鏡等五種智慧之力,而螞蚊本身絕無此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好莊嚴其身,螞蟻醜陋卑賤以諸惡業莊嚴其 身;佛為一切眾生之無上福田,其像乃至碎片皆為佛寶,後來供養佛像的功德遠勝現前供養佛本身,螞蟻不是無上福田,其畫像可作廢紙擦屁股無過失;佛可以為一 切眾生講法獲益,螞蟻不能修法,連嘴巴發聲都不可能;佛有無盡功德,螞蟻罪報所生,還在造罪……此等皆是「斷除一切分別,絕對不能分別」之 邪見派生出來的邪見邪說。我認為在自己熟睡之時,沒有思維,沒有分別,沒有意識,睡眠虛度生命,畢竟是一種罪業,不祇是因為佛在《涅磐經》中言,勿得睡 眠。《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云:孝,慈也,順,不逆正理也。據此我認為父母師長所行及所不欲行若違正理,當以方便而正行之,是為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故作此 文,敬請指正。

謹以撰寫此文的善根,如諸菩薩十種回向而為回向,並願現世富樂,來世轉生於拉薩市或甘肅夏河縣大德長者之家,諸根完整,暇滿具足,通達世法獲博士學位,遇善知識,修行顯密無上正法,行菩薩道。

 
 
讀《普賢行願品》的兩頌偈
談我們日常的修行

◎大 慧

《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界流傳非常廣泛的一部經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為日常修持的功課。在我們早晚的課誦文中,也有關於《普賢行願品》的內容。普 賢的十大願,在很多叢林的早晚課中都會念到,主要是因為這部經典的修行法門,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太重要了。末學想從如下這兩頌偈談談我們日常修行的具體內容 和方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菩提道修行的法門,主要表現在發心、修行兩個方面。發心,是發菩提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大誓願。如四種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願的精神,與普賢行願的第九大願——恒順眾生關係非常密切!四宏誓願說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眾生,後成佛」。實際上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發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度化眾生。

修行的主要內容是六波羅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門,能使我們擺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賢菩薩將修行的主要內容和盤托出,就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普賢行願品》要求我們修清淨波羅蜜。甚麼叫清淨?甚麼叫不清淨呢?所謂的清淨,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雜念、有妄想就是不清淨了。

社會上有的人修佈施,帶著名利色彩,出了點錢,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們佈施的目的,是讓社會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過做好事,顯示自己的富有。還有的 人,平時不擇手段,賺了許多昧良心的錢,做了許多虧心的事。他的佈施,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薩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惡報等等。這樣的佈施 就是不清淨。帶著私心雜念去佈施,儘管你出的錢要比別人多,但你的功德祇有一點點。

在修佈施上,有一種人很值得稱揚。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買菜,在十字路口上,見到一個殘疾人,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這人的處境,對這生不如死的悲慘 命運,非常同情、難過。她走過去,彎下腰,恭敬地佈施了一百塊錢,並且讓他當面念上一百聲阿彌陀佛,還要求那人必須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這人拿到 錢高興的時候,李居士乘機給他講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了改造命運的方法。

真正清淨的佈施,要三輪體空。就像《金剛經》中說:「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不可思量。」如 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不住相佈施,不執著功德,不去分別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別佈施的對象,放下自我去佈施;在幫助別人時,不是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 於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後,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像虛空那麼大!因此,《普賢行願品》在這裡要我們「勤修清淨波羅蜜」。修清淨的六度波羅蜜,就是不要住相,不執著功德,不起分別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相反,你的功德就祇有一點點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學佛法,最高的發心是發菩提心。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大願!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說不管自己將來投生在哪一道中,永遠也不會忘記追求佛道、普度眾生的這一願望。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一個人忘記了菩提心,離開眾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屬於魔業。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不可以有一剎那的時間忘掉菩提心。願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逐漸地滅除障礙,滅除污染我們清淨心的污垢,同時逐漸成就一切殊勝的德行。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蓮花雖然長在污泥中,不 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陽、月亮那樣,雖然挂在天空,但它們並非停止在空中。太陽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運轉,向大地散發出光明和熱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修 行應該像蓮花、日月那樣。雖然自己身在紅塵世俗,但要潔身自愛,做到人在紅塵,心離紅塵,不被紅塵世俗中不良環境所污染,擺脫人世間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的 干擾和誘惑,保持自己清淨的人格,像蓮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恩怨、是非、矛盾、煩惱、痛苦和憂慮。學佛的人,關鍵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去觀照生活,改變心境。煩惱的根源來自於 內心,而不是外界條件和環境,心隨境轉是煩惱,放下煩惱是菩提!如果你帶著煩惱的心態去尋找擺脫煩惱的方法和環境,那煩惱上又會重煩惱。如果你不去執著煩惱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觀照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心淨則佛土淨。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禪師碰見一個老太太,見她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一籌莫展的樣子,就上前去問:老人家,您在愁甚麼呀?老太太告訴他,我在愁今天 是晴,還是陰?禪師說,晴如何?陰又如何?她說,因為我有兩個閨女,老大嫁給做雨傘的,老二嫁給燒磚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傘就賣不出去。要是 今天下雨,大女婿的傘雖然能夠賣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曬不幹。請問禪師,有甚麼辦法能解開我的苦惱嗎?禪師告訴她,現在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把心情調換一 下,想到天晴時,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曬乾;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傘有人買。這樣不就開心了吧!的確,同是一件事,由於觀念不同,心境不同,給人帶來的苦 樂也截然不一樣。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對人生,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面對遇到的各種災難,這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學習佛法,提高自己的認識,然後運 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視、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通過念佛、打坐培養一種平穩的心態和定力,使自己這顆清淨的心不被外境所動搖,隨遇一境 就在一境中得解脫。

在中國佛教中,禪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視入世修行。在《壇經》中,慧能明確宣稱:「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裡慧能把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大力宣揚法法是心,塵塵是道,主張隨緣修行,隨機參禪證悟。「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皆安然」,這是生活禪最好的說明,這就告訴我們,行、走、坐、臥,乃至吃飯、穿衣、游山、玩水……無不是禪,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參禪悟道。其實,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魚在水中不知水一樣。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離開現實生活去尋道,反而離道甚遠。

事實上,世間的許多煩惱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經濟條件,有的人家庭收入低,他們過得怡然自得,日子雖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樂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見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鬧得不可開交,犬不寧。這就是個人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兩個家庭主婦,在一起聊天,有個主婦說:我看你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從來沒見你們吵過架,這是甚麼原因?這個主婦說,我們家不吵架,處得和睦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夫妻都是壞人。而你們愛吵架,處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為你們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見面,就會吵鬧。對方聽不懂這話是甚麼意思,就說你別取笑我 吧,人家在跟你談正經的。這個主婦說:舉一個例子,比如摔壞一件值錢的東西,大家都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承擔過錯,覺得自己不好,這樣還能吵得起架來 嗎?導致你們夫妻不和睦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時,你們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來推去,肯定要吵架。

這說明一個家庭處得和睦不和睦,問題不在煩惱本身,而在於強烈的我執心,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隨順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順從自己,如果大家都以 自己為中心的話,這樣的家庭再有錢,日子肯定過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雙方的人,把以我為中心的我執,轉化為尊重、順從、理解和包容對方,家庭就和睦 了。

最後,請允許我用最樸素和平白通俗的語言簡單概括這四句頌偈的主要內容。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就是:公而忘私,捨己為人,心想事成!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就是:克服困難,排除萬難,勝利一定屬於勇往直前的強者!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猶如蓮花的聖潔和日月的光明與皎潔,讓我們共同為了清淨和諧和美好的家園而不懈努力和祈禱!

南無阿彌陀佛!

 
 
鞭炮齊鳴迎秦老
◎釋正進

春四月,《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大德及張芸居士再次朝禮普陀山,並於四月三日下午的歡迎廣東惠州博羅縣禮佛禪寺日照法師「三步一拜朝禮四大名山」首抵普陀的座談會上,發表了關於「高僧與名僧」宏論。四月六日,在寧波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的提議下,他不顧旅途疲勞,前往慈溪伏龍山禮佛並會見了伏龍寺住持傳道法師。我受本山戒忍大和尚的指派,是全程陪同秦老的使者,見證了秦孟瀟大德在慈溪伏龍山的一言一行。因其殊勝,散記如下三四則逸事,以饗讀者。

蜿蜒如龍

上午十時左右,我們驅車前往慈溪伏龍山。車離寧波行至郊區,但見田野晨霧彌漫,視野之中遠處的油菜花明黃色朦朧著,時隱時現。於是,我在車上發表高論。我 們早一天離開普陀山就對啦。秦老對我說,可戒大不滿意你的作法呀。我說飛機不等人,如把您老人家困在島上,您就對我不滿意了。我的責任會更大。張芸老師在 一旁插話,如此說來,朝普陀風呀霧呀,都成了考驗人的逆緣啦,不確定的因素會這麼多嗎?我答,不信,您下次再來體驗。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秦老點頭沖我笑。

說話間,我們穿過了雲霧。前面亮堂了。

車下了高速公路,奔一條村級公路而去。再一折身,眼前橫臥著一座山,孤山。於平原上,以巍峨之勢淩空獨峙。司機小翁見我們疑惑,答言,這就是我們要去的伏 龍山,方圓2.38平方公里。他熟悉此山,如背天書。因路旁不斷有行人和小?小狗出沒,使我們朝山的心情有些小心翼翼,車速自然快不起來。當我們漸漸地靠 近了它,並躍上盤山公路,我感知到它的身形蜿蜒如龍。它為何叫伏龍山,我不知道,在傳說中伏龍山的前身是一條龍所化現嗎?它是犯了錯誤而來,還是負有使命 而虔誠地臥在這裡,祇有佛陀知道。

炮仗歡迎

車繼續在清潔的盤山公路上蜿蜒著。如同普陀山一樣,它也有限速區域。因為行速的緩慢,正好讓我們在車上俯瞰山下的田野,那一大塊又一大塊的明黃色。我祇知 在上海的郊縣能品嘗到油菜開花時的喜悅,沒想在慈溪伏龍山半山腰處的觀賞,讓人更有一番滋味漫上心頭。明黃色,在現代社會幾乎成了佛教的專用色彩了。

車過一個山角,我們同時看到一堵黃墻。心想,大概是伏龍禪寺到了。

我之所以仰慕伏龍寺這塊風水寶地,是因為這裡曾經為弘一大師的落腳之地。公元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秋,他連續三次駐足伏龍寺。於寺中小住期間,精心編寫 和修改《清?歌集》及寫《華嚴集聯三百》等,其中他用六天時間,恭寫《佛說阿彌陀經》共16頁,又寫了一百幅字對,這是大師一生最重要的存世墨寶。一九三 二年農曆三月,又傾心創作了《羅漢長卷》畫,而長卷後部為大師手書《佛說五大施經》。此絕世佛教畫作,已由於二○○五年杭州西泠印社出版流通……。

沉思中,我被鞭炮聲驚醒。車已到了寺院門口。伏龍寺住持傳道法師率全寺僧眾來迎接秦老。我恍然有所悟,這禮炮是送給秦老的。

勇作虛大師

這位傳道法師,與我有些道誼。他曾在江南名剎七塔寺任過監院,為可祥大和尚排憂解難。兩年前,他放棄都市較優裕的修學條件,發心來伏龍山建寺安僧,令我敬佩。住持傳道師與秦老也是因緣殊勝,相識已久。

秦老下車,笑著向傳道法師和僧眾合十。傳道法師上前握住秦老的手,說:歡迎秦老光臨伏龍寺。秦老說:你發心建廟,我來捧場,向你學習!說著話,我們一行被 讓到會客室,分賓主就坐。傳道法師為秦老介紹了在座的各位法師,秦老一一向他們合十而禮。秦老坐下後轉過頭仔細望著坐在身旁的傳道法師說,你瘦了。每次見 你,就使我想起虛大師。你的相貌和太虛大師相像。他在四川漢藏教理院為我們上過課。說起來,我和他是師生關係。聽到這裡,我插話,你們都是人間佛教的倡導 者。秦老轉過頭看我,臉上露出謙虛的表情說:「倡導者不敢當,說追隨者更恰當。我提太虛大師,就是請傳道法師和在座的各位,勇作當代的『太虛大師』,為中國佛教作大事。」傳道法師聽了高興的帶頭鼓掌,我們也激動地響應著。

佛前跪拜

於寺院會客室休息了一會兒,秦老對我說,我們去拜佛。我說,再歇一歇吧?老人家不言,嚴肅著一張臉。秦老這次江南之行,是抱病而來。他剛出院月餘,病還沒 好透,此時的身體是相當虛弱的。張芸老師深怕出事,在秦老左右嚴格看管著他。但我知道,老人家要做的事,誰攔也沒用,他是在行菩薩道啊。我祇好起身,攙扶 著他走出會客室。

坐著輪椅,秦老由傳道法師推著,我們向大殿走去。

在拜墊前,傳道和我一左一右攙扶著他。秦老虔誠地禮佛三拜,他臉上終於露出了孩子般的笑臉……。

齋飯後,我們向傳道住持和全寺僧眾辭別。傳道法師依依不捨。秦老握住他的手,嘴裡發出的心聲,還是那句話:建設好道場,勇作虛大師!

 
 
堪布談食素之樂
◎常 心

西藏的很多出家人都是吃素的。我所在的寺院,就有幾千僧人都在吃素,甚至有些法師還規定,如果不吃素,就不能參加他所教授的有些課程的學習。西藏所有正統的佛教徒都知道,吃肉是一種惡習,吃素是一種光榮。在西藏,所有的素食者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禮遇。

至於藏族僧人吃肉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這就要從西藏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說起了。簡單而言,因為西藏氣候惡劣,物產極其匱乏,除 了一些農區能出產青稞、土豆等植物性食物以外,大多數的地區,都祇有畜牧產品,加之山高路險、交通不便等因素,外來的食物也很難進入藏區,西藏僧人別無選 擇,才有了吃肉的惡俗,但即使是吃肉,他們也祇會選擇那種不是專門為他們而宰殺的肉,而 決不會去點殺甚麼鷄、鴨、魚、兔,乃至海鮮之類的動物。這在他們看來,是極其不齒的下劣之舉。近年來,隨著西藏交通的日益方便,藏地吃素的僧人也越來越多 了!

你想想,如果你是一頭豬或者一頭牛,在遭到人類殺戮的時候,會作何感想?在恐怖難當的同時,你肯定會想,哪怕我死了變成鬼,也要報這個深仇大恨!正因為如 此,西方許多營養學家都認為,在動物意識到自己被殺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毒素,這種毒素散布於整個身體,每個食用該動物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 在我們肆無忌憚地吞食動物的時候,自己已經在遭受吃肉的前期果報了,更不用說來世無窮無盡的可怕惡果,

吃素祇會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神智更清爽,精力更充沛。肉食中的動物性脂肪為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高,容易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臟病及脂肪肝,並利於 癌細胞的繁殖;而素食中的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汗酸排泄,減低膽固醇,從而避免心臟病、各種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生。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 質,遠遠超過了動物蛋白的營養成份;其中的礦物質、纖維素,又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其中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C還能使女性的皮膚更加光潔白淨。

很多佛教徒也不是常年吃素的,他們往往會發願在六齋日——也即每個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幾天,或其中的部分日子吃素。實際上,哪 怕一個月能吃素幾天,無論從健康的角度,還是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都是有很大利益的。你可以設想,如果世界上有一億人發願吃素一頓,這一億人平均每人每頓吃 半條生命,那就有五千萬個動物免遭不幸。五千萬個動物啊,這難道不是很驚人的嗎?

 
 
素齋常識

如何烹調好茄子?

首先要注意茄子的選購,宜選輕身的,入口方覺綿滑。烹煮茄子時宜用充足的油,用熱油過油(就是炸)油溫一定要高,高油溫過油,油不會滲透到茄子裡面,油溫 過低,茄子就象海綿吸儲大量的油,然後煮出茄子全是油,無法入口。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鍋裡放少許油,油熱後放入茄子,火不要很大,然後不停的煸炒。煸 炒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加水,直到熟透後調味加少許水。依此方法煮出之茄子,入口必定軟綿滑溜,並具茄子香味,後一種烹調方法更適合家庭製作。

三色手撕茄子

製作程序

在煮飯時,飯剛熟將切好之茄子放在飯面蒸熟,取出放涼後撕成條狀,放入小量鹽、老干媽醬、糖、麻油拌均。再在面上加入青紅椒絲,便可以上碟。

以上資料由廣州總店怡新素食提供

廣州市天河區林和西路161號中泰國際廣場六樓

北京朝陽區亞運村安慧北里安園8號地下

山東日照市海濱二路78號地下

新彊昌吉市寧邊西路水電巷地下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香港佛教界分區祝慶佛誕大會(2008年)活動一覽表
日期 時間 活動 地點 查詢

北區

5月3日(三月廿八)(六) 晚上6:30  傳燈晚會 粉嶺置福圍12號香港觀宗寺 25722662
5月4日(三月廿九) (日) 上午10:00 北區慶祝佛誕大會

大埔

4月   小學填字比賽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新界大埔翠怡街四號 26640833
4月   幼稚園填色比賽
5月11日(四月初七) (日) 上午 浴佛典禮
5月10至11日(四月初六至初七)(六及日) 下午 慈航Fun Fun Show 嘉年華會
5月11日至16日(四月初七至十二) 全日 公眾浴佛
長洲
4-5月   佛誕填色比賽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長洲大興堤路25號 29810188
5月9日(四月初五) (五) 下午2:30至4:00 浴佛典禮及表演
5月9日(四月初五) (五) 下午4:00至6:00 公眾浴佛
5月12日(四月初八) (一) 上午10:00至下午1:00 公眾浴佛
九龍
5月3日(三月廿八) (六) 下午1:00至4:00 綜合匯演 西九龍中心深水埗欽州街37K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0:30至11:30 浴佛典禮 志蓮淨苑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  23226915容小姐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中午12:00至下午4:00 公眾浴佛
5月 12日(四月初八)(一) 下午1:00至4:00 公眾浴佛
東涌
5月4日 (三月廿九)(日) 下午1:30至下午4:30 開幕典禮、浴佛、表演、攤位遊戲及展覽 東涌富東邨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1:00至下午4:00 浴佛、親子活動、學校表演、攤位遊戲及素食 東涌逸東邨  
5月18日(四月十四)(日) 上午9:00至下午4:00

浴佛典禮、鳴鐘許願、抄經、義賣攤位、

才藝坊、舒壓保健、中醫義診及素食嘉年華等

 
東涌羅漢寺大嶼山石門閘村 24322088
大嶼山、離島
5月6日至12日(四月初二至初八)   戊子年浴佛週(公眾浴佛、少林功夫、雜技表演) 寶蓮禪寺大嶼山昂平 29855248
5月8日(四月初四)(四) 中午12:00至下午4:00 浴佛典禮、公眾浴佛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大嶼山大澳道 29855365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1:00 浴佛慶典 寶蓮禪寺大嶼山昂平 29855248
葵青
5月9日 (四月初五)(五) 上午10:00至下午3:00 嘉年華會、 攤位遊戲、身體檢查、公眾浴佛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葵涌葵芳邨第五期 2422 1747
沙田
5月9日(四月初五)(五) 上午10:00至下午5:00 浴佛、嘉年華、表演、佛學書展及派發結緣品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沙田沙角邨 26473737
觀塘
5月9日(四月初五) (五) 上午10:00至下午4:00 浴佛典禮、學生表演、友好賀演、大眾浴佛、派結緣品 藍田啟田商場二樓展覽場 23465162
元朗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下午1:30 至4:30 開幕典禮及學生表演 頌富商場第一期地下 24750433曾小姐
西貢及將軍澳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1:00至下午6:00 浴佛典禮、公眾浴佛、佛化生命教育展覽、攤位遊戲、結緣品派發 將軍澳中心一樓商場 27022863
屯門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浴佛典禮 屯門大會堂新界屯門屯喜路3號 24623188
港島
5月10日(四月初六)(六) 上午11:00至下午4:00 浴佛、嘉年華、表演、佛學書展及派發結緣品 佛教黃鳳翎中學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25779485
荃灣
5月11日(四月初七)(日) 上午10:00至12:00 浴佛典禮、表演、素食自助餐 西方寺荃灣老圍 24212580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