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74期
2008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抗災救災
風雪災情嚴重 民生損害待拯
香港佛教聯合會發起
緊急募賑捐款三百萬元
新春賀詞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八年(戊子年)新春賀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 戊子年新春團拜
暨第五十四屆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 覺光
佛光普照遍大千 迎接奧運中國年
人人共譜和諧曲 家家歡樂喜綿綿
◎紹根長老
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
戊子年新春團拜賀詞
◎高永霄
新春偈詩
戊子新春偈詩 ◎高志其
論 說
論依法不依人 ◎呂沛銘
淺談「命運」 ◎延 德
管理好自己的內心 ◎許南山
禪境趣談
燈籠熄滅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有危有機 ◎楊 釗
慈輝愛心遍大地 光明使者促和諧 ◎慧 梅
提倡素食
佛教飲食觀 ◎遠 塵
香港素食先鋒許成彪 ◎余江強
國學大師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業
—— 訪國學大師、台灣中華佛教會
副理事長葉曼先生
◎廖自力
佛教電影
佛教電影盼崛起! ◎土登相
切桑布
傣族文化
傣族文化和南傳佛教 ◎達默迪納
藏傳佛教
喇榮五明佛學院考察記(下) ◎崔保新
懷念師兄
老實修行
–– 懷念尊敬的吳水桃居士
◎佛教青年
協會眾師兄
僧人袈裟
佛寺慶典說袈裟 ◎蔣仁康
留雲禪寺
山門二月風 ◎覺 曦
短期出家
短期出家拜觀音山體驗心得 ◎頓 演
短期出家心得 ◎頓 一
◎頓 二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今年入冬以來,農曆新年前夕,我國大部份地區遭受半個世紀曾未有過的降溫和雨雪天氣,而且持續時間特別長、範圍特別廣、危害特別大。嚴重的雪災導致電網受 損,斷煤、斷電,南北鐵路近乎癱瘓,交通運輸受阻,很多機場一度關閉,房屋倒塌,農作物被凍死,很多人滯留在公路、鐵路、碼頭等地,缺乏食物、水及禦寒衣 物,造成城市大混亂,嚴重的雪災造成很多人無家可歸甚至死亡。

暴雪肆虐期間,時值春節將至,為了使內地受災同胞能過上個平安祥和的新年,本港不少團體均紛紛舉辦募捐及物資捐贈活動,為抗災救災盡一份力量,在這急需支 援的關鍵時刻,能給予災民的一分一亳都是雪中送炭,體現了中港兩地血濃於水的深情。我們佛教徒更應該義不容辭為賑災出力。香港佛教聯合會非常關注內地救災 工作,帶頭捐款三百萬元,經中聯辦賑濟戶口交國務院統一分發。其次香港西方寺、寶蓮禪寺、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亦先後捐出百多萬元,會長覺光長老呼籲「全港佛 教徒要支持賑災,幫助災區人民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佛教對社會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一責任要由每個佛教徒來承擔,佛教是以佛的覺智來教化世人向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願佛弟子伸出溫暖之手 幫助災民度難關,關愛社會,關愛眾生,為人類的安寧,社會穩定,作出積極的努力。佛陀教導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之舉能給人以快樂,悲憫之心能 解除他人的痛苦,以悲憫之心行慈善之舉,是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奉獻自我、普種善根、濟世眾人、行菩薩道、廣種福田。佛教徒要修「六 波羅密」法門,能轉「生死」為「?槃」,轉「煩惱」為「菩提」,則為「到彼岸」。「六波羅密」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要素,六波 羅密中第一就是佈施,佈施是建立在「菩提心」與「大悲心」之上。《無量義經》云:「佈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芽。」遍種功德田,能得福報。多積 功德,多做善事,這是佛經勸人向善的宗旨。我們要學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修菩薩行,自利利他;修四無量心「慈悲 喜捨」,替他人分擔疾苦,乃是慈悲精神所在,慈悲心不僅能有利他人,亦能為自己帶來安祥、平和與喜悅等種種功德。

「災情嚴重、急需支援、雪中送暖、人間有愛」。我們衷心期待四眾弟子大發菩提心,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精神,極救人類,幫助內地災民抗災解難,奉獻愛心,則民心安樂、世界和平。

 
 
風雪災情嚴重 民生損害待拯
香港佛教聯合會發起緊急募賑捐款三百萬元

暴雪成災,大地悽迷,國內十多省地區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公私事物損毀,人命迭報傷亡,交通民生建設停頓,災情嚴重,急需濟助。

香港佛教聯合會對此至為關心,日前刊報呼籲,請內地各省市人士,就近出力協助輸援給予受災同胞,並呼籲本港佛教同人,於早晚經課,虔禱災情早日息復,本會 為緊急賑濟受雪災影響同胞。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覺光、副會長黎時煖居士、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司庫何德心居士、常務董事釋道平、常務董事釋果德、弘法委 員釋宏明,聯袂前往中聯辦總部遞交一張港幣三百萬元之捐款支票,經中聯辦轉送內地有關急賑機構。

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先生、秘書長趙廣廷、辦公廳副主任陳偉東、協調部部長高級助理李平曄和協調部處長趙建政代表接收。高祀仁主任表示,衷心感謝對受災同胞的關注,充分發揮佛教的慈悲精神。

覺光長老表示,由於災情廣大,非集大眾共同支援不可,故展開緊急籌賑行動,籲請全港百萬佛教徒及各方仁人善長,同伸仁義之手,鼎力輸將,受災人等,急待濟助,我佛教同人,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念,一點一滴,皆為甘露,希望大眾捐輸。

捐款請交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一樓香港佛教聯合會

或直接存入恒生銀行戶口289-017766-007緊急賑災專戶

抬頭請寫「香港佛教聯合會」,查詢電話:25749371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八年(戊子年)新春賀詞

春風送暖,百花爭妍,喜迎戊子新歲,恭祝全港人士福隨時至,財並春生、身心康泰、萬事如意。

語云一年之計在於春,吾人正宜檢討過去策勵來茲,為建設香港社會和諧繁榮安定而努力。我六宗教同人有感於香港近來家庭暴力屢見報端,不少青年人沉迷上網, 家長難於勸阻,甚至因而失去和諧。至於傳統可貴之家庭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受到放縱自由任情享樂之時尚衝擊,導至離婚率趨升,生育率偏低成為社會前途之極大 隱憂,諸如浪費資源追求物質享受,過度消耗衍生反環保之生活方式,全球氣候反常,生態失衡已成為人類生活之嚴重危機,急須喚起社會人士醒覺。除政府各項相 應措施之外,首要加強教育工作,提高品格培養,祇有提高全人品德質素,方可期望有助於使民眾重修養明責任守規律等美德。

我六宗教同人經常致力於心靈環保,促進精神生活之培養,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共建人間樂土。

二○○八年一月廿一日

 
 
香港佛教聯合會 戊子年新春團拜
暨第五十四屆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 覺光

各位董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鐘鼓聲中,一元復始;香華獻瑞,萬象更新。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同仁,今天舉行戊子年新春團拜暨本屆董事就職典禮,吉祥殊勝,龍天歡喜。我首先向出席今天團拜的諸上善人以及全港佛教四眾弟子拜年,並向當選本屆各位董事,表示我真誠的祝賀。

過去的一年,我們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舉行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動,社會影響深遠。

在這裡,我特別要表揚一下,我們首次合辦的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派出的代表在全國作文比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包括我們佛教善德英文中學許晉業同學獲一 等獎,佛教黃允畋中學麥傑峰同學和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林慧同學均獲得二等獎,希望我們所有學校繼續努力,為社會培養未來的棟樑。

不過,過去的成績,已經屬於過去。六波羅蜜中,五波羅蜜都靠精進波羅蜜去成就。所以,我們都要精進,都要繼續努力。任重道遠,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弘揚佛 法、修持身心,永無止境。二○○八年,我們除了傳統的慶祝佛誕,清明思親法會,還有一項很大的法務活動,就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在今年十一月上旬,在 江蘇無錫市開幕,接著,就移到香港繼續舉行,並在本港舉行閉幕典禮。這一盛事,影響至大,世界上將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人士,都會來港參與盛會。我們要 把這次盛會辦好,有賴大家發心,有賴大家出力,共襄盛舉。

最近,內地多個省份發生大雪災,千千萬萬同胞的家園遭受破壞,本會已經即時撥捐三百萬元外,同時呼籲中港佛教弟子積極捐款,為受災同胞伸出溫暖的援手。我 們非常感謝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捐出一百萬元賑災,本會目前籌得善款已達一百三十多萬,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發揚佛陀偉大的慈悲精神。

最後,我謹藉這個團拜盛會,恭祝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香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全港市民身心康泰,增福增壽,萬事勝意。

 
 
佛光普照遍大千 迎接奧運中國年
人人共譜和諧曲 家家歡樂喜綿綿

◎紹根長老

新春伊始,恭祝各位身體健康,事事如意,身心安樂,吉祥自在。

去年六月期間,本人應廣西壯族自治區希望辦主任之邀,前往廣西天等縣寧明及扶綏縣為本會年前捐建的三所希望小學舉行開幕儀式,順道探訪三所待建的校舍,即 時得到隨行的善長林紫珊女士再認捐助建一所學校,希望令適齡求學兒童可以安心在就近讀書,其餘二間本人返港後亦得到善長認捐助建。近年祖國經濟起飛,貨幣 不斷升值,建築材料亦不斷提升,因此建校費用實難預算,去年認捐的三間小學,本來校高三層,由於物料上漲,可能改建為二層也未可料。

全球的發達國家多數陷入經濟衰萎,而我國的經濟則突飛猛進,因此本會在國內扶貧興學,助建校舍的工作。

去年九月十四至二十日應福建省佛教協會之邀,出席迎接「慈航肉身菩薩聖像回歸祖庭安奉大典」及「海峽兩岸四地祈福大會」。慈航法師十八歲在福建泰寧縣慶雲 寺出家,就讀於閩南佛學院,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的改革派,思想新穎,對佛教有很大的影響,他培育了很多僧才。慈航法師追隨太虛大師於安 徽、上海、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地區巡迴弘法,推動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一九五四年示寂於台灣彌勒內院,在台灣成為第一尊全身舍利,當地信眾 尊稱為慈航菩薩,住世時著有一百二十萬言的「慈航全集」,法化人間利樂有情,慶典期間並舉行祈福大會,祈求海峽兩岸,早日家庭團聚、和平統一、人民康樂。

去年十月期間出席本港佛教界舉辦「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吉祥大會,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其目的是研討彼此如何共同構建和諧世界。其實「和諧世界」和 解決「貧富懸殊」這個老問題,每一個朝代的執政者都沒有靈丹妙藥來解決,是老生常談的老問題,這是由於眾生業力所感,眾生的業力有輕有重,所以有貧富懸殊 之分,因此有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終日有仇殺之事情發生,這是眾生業力所感的果報,社會又怎可和諧?

因此必須發揚佛陀的道德理念和慈悲的精神,感化世人,知得果必有因,令其改惡修善,這是佛弟子應盡的責任,雖然眾生根性頑劣,但不要氣餒,繼續履行四弘誓 願之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雖然有無量無邊之多,祇要度得一人則社會上便增加一點祥和之氣,好比辦教育事業,有教無類,祇要培養得一個年青人成才,則社 會便多一個棟樑才。

教育方面,本會屬下有三間中學,一間大專,近今辦教育特別困難,由於香港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生源欠缺,中小幼學校有些收生不足而致頻臨結束命運。

能仁書院大專部,也沉寂多年,欲提升校譽亦是困難重重,年前本想結束,但有些董事體念前輩苦心經營,創立香港唯一佛教大學,時至今日若在我們手中結束,實 在愧對前人。前路雖然崎嶇,但難行也要行,期望崎嶇過後道路坦平。近年教育局有意承認私立大學,若得當局認可,或有一線生機。日前校監寬運法師懇請到譚志 基教授,勉為其難,任能仁書院院長一職,希望譚教授力挽狂瀾,把能仁書院發揚光大。

二○○八年一月五日本人應邀與會董修智法師、法亮法師前往台灣高雄出席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一次執行委員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美、澳、加、韓、斯、星、馬、泰、印尼、孟、新西蘭、港、澳門等地區的執委及觀察員達二百餘人。

各地報告中,最值得向各位報導的,是聯合國文教組織近日通過一項提案,希望與世界佛教界取得合作關係,特別允許佛教界所有聚會討論,可透過聯合國文教組織 巴黎辦公室,直接把心聲和意見表達給聯合國總部,希望佛教徒利用此渠道把佛教的寶貴意見給聯合國文教組織發揮作用。

其次亦都值得向各位報告:下一次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二次執委會議,決定二○○九年在香港舉行,由本會主辦,這是僧伽會創會四十多年來,首次主辦大型會議,屆時希望文化界的朋友、四眾同寅鼎力支持予以協助,務使大會得以順利圓滿成功。

今年十一月期間,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閉幕禮將會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盛況空前,歡迎各位隨喜參與盛會。

最後祝願各位新年愉快、晝夜吉祥。

 
 
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
戊子年新春團拜賀詞

◎會長高永霄

日是佛社團拜的好日子,謹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平安吉祥!

佛社每年都選擇年初八的好日子作為團拜日,所以各位一定會容易記得,大家新春見面,分外親切,十分難得的好機會。

初八是吉祥的數目,八字音同「發」字音差不多,世人多數想發達,發財,發揚和發展,都含有興盛和向上的意思,衹要是循正道而得來的東西,佛家認為都是許可的。

今年的西紀是二○○八年,真是大發特發,適逢其會了。

佛家對於「八」字亦甚有緣份,例如:四月初八是釋迦佛誕生日,二月初八是釋迦出家日,而十二月初八乃是釋迦佛成道日。

八相成道乃佛陀在世間示現成道的八種相狀:一、從兜率天降世;二、乘白象入母胎;三、在藍毗尼園誕生;四、離宮出家修道;五、降伏魔王阻撓;六、菩提樹下成道;七、轉法輪度生;八、入大般槃是也。

佛教徒持素者屬常期性的不計外,有些在家的信徒祇在十齋日和六齋日持不過午齋,日子都在初八、十八和廿八日。

有些佛弟子每年都實行一次八關齋戒,就是在七日內受持八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離花香瓔珞香油塗身;七、 離高勝床上坐及作歌舞倡伎樂故往觀聽;八、離非時食。若有弟子不能持續七日受戒,但祇持一日一夜為期,亦有同樣功德云。

其次,有關小乘三十七道品的「八正道」亦是佛教徒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修行方法,八正道就是:

正見─正確的見解,明見四諦的正理;正思維─正確的思想,並無顛倒分別;正語─說如法的善語言論;正業─正確的行為,於行、住、坐、修行身業;正精進─勤修正法,相續無間,策勵修行;正命─生活知足,維持清淨生命;正念─保持正確思念,憶念正法,制行無失;正定─專注一境,止於正理,決定不移。

大乘空宗有八不中道,即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正顯中道之理,作正確之中觀。

大乘唯識亦有八個心王,即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和第八賴耶,乃生死之根源,故玄奘大師著:《八識規矩頌》以分析八種心識的功能。

而禪宗之釋迦拈花微笑付法於大迦葉之八句云:「正法眼藏,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也。

信仰淨土宗的信徒,在每天晚課時,更虔念「八十八佛」作懺悔文,以示尊崇諸佛。

天台宗亦以「藏、通、別、圓為化法四教,頓、漸、秘密、不定為化儀四教」合稱八教。

除了佛家外,中國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亦有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則為依歸。

儒家的經典《大學》亦指出了人生的綱領有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安身立命的基礎。

最後,本人僅藉新的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好機會,謹祝各位佛友能夠計劃好的修學程序,精進修行路向,努力不懈,菩提上進,福慧增長,並願家庭平安,社會和諧。

 
 
戊子新春偈詩
◎高志其

前 言

值此二○○八年新春之際,我國著名文化學者、辭賦家高志其以現代文體撰寫《哦!阿賴耶識》偈詩。闡述釋迦牟尼佛所揭示的心靈科學及其真諦。佛所揭示的心靈科學及真諦實際上涵蓋了現代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衛生學。那是心靈的心靈,精神的精神, 迹近終極與本源,回歸終極與本源,遠遠超越了弗洛伊德淺層的無意識,也是榮格心理學––無意識的完整性仰慕不已,努力追求而未臻的境界。同時還指出了人類意識、心靈及行為與社會、自然、宇宙、時空的必然關係。

阿賴耶識在佛學中是指人類及一切生命的第八識,前七識分別為眼、耳、鼻、舌、身、意及思量識 ––末那識。而阿賴耶識則為心靈的根本,它如如不動、湛然純潔,猶如虛空般的廣大。前七識以感覺與思量搬進了甚麼樣的思想意識,就在它的府庫中存進了先入 為主的行為觀念,所謂存在?定意識而意識?定行為。

為此,弘揚釋迦牟尼心靈科學的阿賴耶識觀,對於淨化人心、建立誠信價值,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有著科學的指導依據和不可估量的實際意義。

今天,人類已經開始了呼喚科學精神信仰的回歸。因為那是一切人類的必然回歸。

與此同時,作者還發表了「佛祖保佑中國」、「真理」兩篇偈詩。謹以此獻給進入二○○八年的中華民族與人類!

現發表如下,以饗廣大讀者。

哦! 阿賴耶識

虛幻的身體蘊藏一顆真實的阿賴耶識,

流淌的心念湮沒一顆永恒的阿賴耶識。

哦!阿賴耶識,

你像明月一樣晶瑩,你像太陽一樣光明。

何以,五蘊的烏雲遮蔽了你的光輝,

六根的塵境污染了你的晶瑩。

在你那廣大無垠的府庫中,

裝進愛就是愛,裝進恨就是恨;

裝進分別就是分別,裝進無分別就是無分別;

裝進個體就是個體,裝進整體就是整體;

裝進相對即是相對,你愈發沉溺與世界的對立與衝突,

痛苦如影隨形而揮之弗去。

裝進絕對即是絕對,惟其如此,

你的邊際日益模糊與消失,

突破個體的終極而融於一體的本源。

那是佛的阿賴耶識,非阿賴耶識,

非非阿賴耶識,乃至無阿賴耶識。

因為從大我而至忘我,而至無我,而至本我。

故無因果、循環與生死,

惟其無盡的清淨、平等與莊嚴,

及對相對境界仍然分別你我的生命,

充滿無緣的悲憫和同體的悲憫,

那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那是釋迦菩提樹下證道的真理。


佛祖保佑中國

你是暗夜的星辰,

你是白晝的太陽。

你的時空智慧引導中華民族,

從漢唐宏圖到康乾盛世;

你的和合真理傳遍大地山川,

從香格里拉到長江黃河。

哦!佛祖保佑中國。

多少次的苦難灾厄,

多少次的浴血抗爭,

中華民族鳳凰涅磐新生。

國度安寧、人民幸福、社會和諧,

哦!佛祖保佑中國。

願美麗的家園,清淨、平等、莊嚴;

神聖的土地,涌流智慧、真理。

人人即佛,佛即人人。

哦!佛祖保佑中國,

明天更加璀璨光明!

圓融世界,同鑄和平。


真 理

世上的哲人皆云,

真理是無限的,

人類正在不斷地接近真理,

但人類永遠也無法達到真理。

不!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

從相對到絕對是無限的,

絕對本身也是無限的,

但在心裏的距離祇是咫尺之遙。

祇要心靈的頓悟,

在是與不是中超越是與不是,

非是非不是,非非是非非不是,

你一瞬間就站在了絕對境界之中,

到達了那無限遙遠的真理。

焉如此?方向不同,

決定真理的遠近不同,

決定真理的可知、不可知。

 
 
論依法不依人
◎呂沛銘

法的性質

法字是佛典中最常見字之一,《佛光大辭典》釋此字曰:「於佛典中,法之用例極多而語意不一,總括之,可類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本文所言法,屬第一種意義。「就任持自性之意義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1《雜阿毗曇心論》云:「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卷一)2自性者,本來所具之性質。《成唯識論》曰:「法謂軌持。」(卷一)3窺基《述記》釋曰:「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捨自相。」4意即依持自身的規定。

法不是佛出世後才起現,更不是佛所製造,而是無始無終永久存,且無地域限制的宇宙軌範,亦稱自然規律,非「神」所創造,而是事物的本來相狀,永遠不增不減 或消失,亦不作任何變化,也不能被更改或毀滅,宇宙萬事萬物皆所其規範而運作。此種特性稱為「法性自爾」或「法爾如是」,簡稱「法爾」。法的最基本原理, 就是緣起,或稱緣生法,意即萬事萬物皆待因緣而生的法則。「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十二因緣)。若佛出生,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雜阿含經》二九六經)5緣生法亦稱因果律,一切佛法皆以此律為基礎。

以法為歸依

佛恒訓示弟子以法為歸依,如告阿難云:「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6所云自歸 依,據巴利文本,意思是在生死大海中,求島作為依靠,喻自求出離生死。7此段訓示重心在歸依於法。依法亦是歸依三寶(佛法僧)之一。「諸歸依法者,何所歸 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達磨;歸依如是,?盡離滅,侫槃,名歸依法。」(《發智論》卷二)8達磨乃梵語 Dharma 音譯,義為法。「施設言說」指諦說,即佛所說四諦(苦集滅道),諦亦稱聖諦,喻聖言量,今稱真理。「比丘白佛:『大德!若四聖諦,非聖亦諦,聖亦諦,何故 以聖而名此諦?以聖諦故,世尊所說。』佛言:『比丘!雖非聖者,亦於此諦法體之中,無智而信故,聖者於此法體之中,有智而信故,以是義故,此為聖諦,應如 是見。』」(《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9可見佛強調應以智信來歸依法,不可在文字上生攀執,否則便形成法執。

由依法擴充為四歸依

佛以法為歸依的開示,首見於《阿含經》;後世論典在歸依法的基礎上,擴充為四種歸依,即:(一)依法不依人,意謂歸於法而不取人;(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經,謂修道者應依照言實相之經典;(三)依義不依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或語言之表現為依;(四)依智不依識,謂修道者當以智慧為 依,不可以人之情識為依。本虛大師曰:「依法為總,依了義、義及智 為別。依法不依人者,謂當以法定人,不當以人定法。縱使其人行果淨善,然其所言無義、不了、不合正智,亦不當取。或使其人行果穢惡,然其所言有義、明了、 驗合正知,亦當聽取。高至佛言,低至童話,不問何人所說,皆當持此標準以為衡量,乃能正知現實真相。」10

三法印是衡量法的標準

如何檢定何者是法及何者不是法?答:以三法印來衡量。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侫槃寂靜。法印乃佛教之印記、印信、標幟、準則,用以釐定佛理之標準。 印亦有真實、不動、不變義。今稱圖章曰印,以其無論蓋印多少次,所蓋式樣永 恒不變。吉藏《法華義疏》云:「我此法印者,以理為印,謂文與理相應則應信受,文乖此理則不應信。……通言印者,印定諸法不可移改。又釋以文為印,將文定 理,謂理與此文相應者,乃為實理,故名法印也。」(卷六)11三法印為佛教基本教義,為小乘所常說,大乘則綜合之而說諸法實相的一法印,即一實相印。太虛 大師稱之為大乘不共之諸法唯識印 12,蓋取識生萬法,離識則無法義。太虛以此法印與前三法印合稱四法印。並云:「持此四法印,以觀佛陀之言義,則綸貫無遺矣。符此四法印之楷定,則是佛法;違此四法印之楷定,則非佛法判然可分,無容假借。……佛法有此刊定是佛法、非佛法之法印,與外道神我之梵說,皆不能亂,而莫不能化也。」13

依法不依人的事例

中國佛教史上,亦見依法而不依人的事例,今舉三則如下:

(一)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二譯經大師(第一是玄奘),梁慧皎《高僧傳》記其譯經事業云:「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 (後秦主姚興)使沙門增契、僧遷、法欽、道流、道 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咸伏,莫不欣讚。」(卷三鳩摩羅什 傳)14可見什師譯經事業之精忠。「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 別立廨舍。」15什師有無使妓女懷孕誕子,則無可考,惟既接受妓女,又與彼等共住廨舍,雖出於受逼,亦犯重戒。然而後世並不因彼犯重戒而棄其所譯諸經,蓋 依法而不依人也。什師「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卒後)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灰。」16蓋譯經不謬之靈驗 也。

(二)曇無讖是五世紀著名譯經師之一,中天竺人,慧皎《高僧傳》卷一與僧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一四均有傳,所譯諸經之中,以《大般侫槃經》為最著名。譯後,識欲赴西域續求此經之後分,途中為何西王沮渠蒙遜遣剌客殺死。《魏書》卷九九沮渠蒙遜傳則記:「始罽賓沙門曰曇無讖,東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婦人多子。與鄯善王妹曼頭 陁林私通,被發覺,亡奔涼州。蒙遜寵之,號曰聖人。曇無讖以男女交接之術教授婦人,蒙遜諸女子婦皆往受法。世祖聞諸行人言曇無讖之術,乃召曇無讖。蒙遜不遣,遂發露其事,拷訊殺之。」所記讖之死因與前述有異,若讖以淫教授婦人屬事實,則犯重戒,即使如此,後人亦不因彼犯重戒而廢棄彼所譯諸經,蓋亦依法而不依人也。

(三)《大乘起信論》是對中國佛學產生重大影響的一部論著,作者為誰在近代佛學界發生激烈爭論,至今仍未有一致定案。此論署作者為印度馬鳴,譯者為梁代真 諦,有些學者認為屬實,另一些則認為是中國人所造而托名馬鳴述及真諦譯,主張前者有歐陽竟無、太虛、章太炎、日本的羽溪了諦、松本文三郎等;支持後說有梁 啟超、呂澂、日本的望月信亨、村上專精等。惟無論作者為誰,此論所說皆是佛教諦理,受歷代佛教尊崇,也就是依法而不依人(作者)而肯定其偉大的佛學價值。

依人不依法的事例

依法不依人之倒過來便是依人不依法,以下是這樣顛倒之事例:

(一)耶教《新約聖經》所收集廿七卷書,是四世紀時教會從多種經卷中,選取認為符合基督教義的著述而編集成,那些未經選取的經卷,由於被認為不符合教義, 故傳抄極少,以致大部份後來失傳。一九七八年,考古學者於埃及發現一卷已失傳的《耶穌傳》希臘文古寫本,略有殘缺,內容記述耶穌生平與言行,作者是耶穌門 徒之一猶大。基督教神學家經考證後,認為確是猶大的著述,且內容亦符合事實及教義,故神學家稱之為《猶大福音》。17然而,因為猶大後來出賣耶穌,故被教 會視為叛徒,所著《福音》因而遭排斥,故不為《新約聖經》所收取,以致後來失傳,這是依人而不依法的作為。事實上,猶大出賣耶穌後,感覺懊悔而自盡。18 可見彼並不是個「叛性不改」的門徒,可是自耶穌時代至今,教會並不接納其懊悔而 恒視彼為叛徒,其著述亦遭貶斥,以致後來湮沒。

(二)附佛法的外道皆是邪教,如清代的白蓮教與現今的法輪功,後者創造人李某自稱「轉世活佛」及自封為「教主」,又自創一套全乖正信佛教的「教義」,並公開招收信徒,受彼所惑者皆奉彼為「至尊活佛」,這是依人而不依法的邪行。

善知識是依法的指導

在依法與依人兩者之中,如何辨別法與人?答曰:以善知識作為指引。「云何善知識?謂沙門婆羅門,持戒賢善,斷貢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調自滅,自入侫槃,欲 離欲,欲盡,乃至欲離癡,,癡盡;應染處不染,乃至應癡處不癡;應止處不止,應受處不受,身口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行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修行,八道具 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衣食知足,是謂善知。何謂識?若識善識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離,是名善知識。」(《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一 四)19「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墜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 令我了解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勸發我,令我速入普賢諸行。」(《華嚴經》卷一三)20《華嚴經》述善財童子為了尋求善知識,不辭辛勞去拜訪五十三賢士, 其毅力之持久與意志之堅強,足為後世尋求善知識者的典範。

注釋:

1、《佛光大辭典》,星雲法師監修,佛光出版社,台灣高雄市,一九八八。三三三六頁「法」條。

2、《大正新修大藏經》,廿八冊,八七○頁下欄。以下引此大藏經簡稱《大正》,隨後數字表示冊數及頁數,上、中、下、各表示頁內欄。

3、《大正》三一,一上。

4、《大正》四三,二三九下。

5、《大正》二,八四中。

6、《大正》一,一五中。

7、《佛光大藏經.長阿含經》,星雲法師監修,佛光出版社,台灣高雄市,一九八五,九五頁注一一。

8、《大正》二六,九二四下。

9、《大正》一六,八三七上。

10、 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周學農點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二○○四.六八頁。

11、《大正》三四,五四○下至五四一上。

12、 同10,七一頁。

13、 同10,七一至七二頁。

14、《大正》五○,三三二中。

15、《大正》五○,三三二下。

16、《大正》五○,三三三上。

17、 此寫本文英譯、注解及考證,見Rodolphe Kasser等編The Gospel of Judas-From Codex Tchacos,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學會出版,美國首都華盛頓,二○○六年。

18、 見《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廿七章三至五節。

19、《大正》二八,六二○中。

20、《大正》一○,七二二中。

 
 
淺談「命運」
◎延德

古人的觀念中,人們的富貴貧賤,吉凶禍福,以及生死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貸殖營利,無一不取決於冥冥之中,這種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即命運是也。

命運的觀念,在古代源遠流長,由夏經商歷周,至春秋時,孔子弟子子夏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可見孔門弟子是信奉命運的。孔子進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宋國的桓魋有一次想謀害他,孔子聲稱:「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總之,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生死存亡,富貴貧賤完全與高懸於天的命運有關,絕非塵世碌碌眾生的力量所能改變,故孔子又說:「不知命,無以為為君子也。

孔子這種「命運」的思想,又在後來的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萬章》上篇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意思是說,沒有叫他做,他竟做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來了,這就是命。同時,他還舉例說明:堯、舜的兒子都不肖,是因為舜禹為相的時間太長, 所以,堯舜的兒子不有天下,禹的兒子啟賢能,而益為相的時間又短,所以啟能得到天下。以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為而自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從理來說,這屬 於天意,對人來說,這屬於命運。

千載而下,即使到了科學、經濟都已經十分昌明的今天,如果要進行一次民意測驗,相信命運的肯定大有人在,那麼,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到底有沒有呢?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人們常說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業因果報,因果報應,即「因果」。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因也 就是「業」,「業」就是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所導致的後果。我們凡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 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遲早總要自己承受的。概括說,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人生本是業果的相續,而「去 後來先做主翁」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便是因果業報的主體,它把一個人前世所做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世所造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阿賴耶識,意譯藏 識,它含藏諸法的種子,像個倉庫。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生死流轉,輪迴不息。人生的苦樂,世運的興衰,都是業力招感,所以佛說:「自作自受,共作 共受。」《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相應的結果,由此可 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正如《涅磐經.矯陳品》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也是 如此。印光大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 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正確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得到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有人貪贓 枉法,為非作歹,卻逍遙自在,福壽雙全。其實,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 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電光火石那樣的短促,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次第,今生的作善 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要等到後世感報。佛經說;「欲知 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前因後果,迴圈不斷,絲毫不爽,經中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教所講因果,雖然也承認命運的存在,承認生命發展有一定規律可循。然而,命運不是絕對的。一方面,命運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過程又 取決於因緣的推動。佛法所說的因果,是眾多條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觀絕不等同於宿命論。我們今生的生命狀態固然和命運有關,和我們前生所帶來的資訊 有關,但是,因還需要緣來成就。在由因感果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局。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行為及環境的影響,直接關係到前一生 種下的因能否成熟。佛教相信惟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比如,如果我們因為前生不修佈施導致了今 生的貧窮下賤,但祇要我們通過行善,佈施和供養來增長我們的福德資糧,就能在因地上改造我們的命運。再如果,我們因為前生殺生過多,導致了多病短命,但祇 要我們懂得慈悲放生,福田中就能不斷增長而延壽,從而抵消短命的業報……這就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在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這就是「外緣」。外緣的 影響是相對的,它既能使命運向好的方向邁進,也能使其朝相反的一面發展。若是我們因為前生積德行善帶來了福報,但卻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 仗勢欺人,多行不義,今生造下的惡緣,一旦成熟,就會轉福為禍。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命運,因此,佛法又將命運稱為「運命」,也就是說,命運是由我們自己來 運載的,它的改變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所以,佛教從不主張人們去算命、占卜、求籤,看相,因為這是捨本逐末,徒勞無益的,「命」算也這樣,不算也這樣, 祇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轉變的關鍵是甚麼呢?就是我們的心念,因為,「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業,也能轉業,「轉變由心」 是也。如果祇是「知命」,「安命」,還是消極的,無益的,必須改造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所謂「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以 及「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說明這個道理,六祖惠能大師也曾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總之,「命運」是我們先前努力的結果,人人應致力於改變不利於自己已知的命運。我們完全有能力擺脫為「命」所「運」的尷尬局面,這是一條正確的做人處事之道,也是自利利他、有益於社會國家之道。

 
 
管理好自己的內心
◎許南山

於香港人來說,最重視、也 最擅長的日常生活管理恐怕莫過於理財吧?因為你不理財,財就不會理你,所以,精於算計的港人,大都是一些理財的能人、高手。我們有沒有想過,除了理財之 外,還有一樣至關重要的東西也需要善加管理?那就是我們的內心。可以說,內心的管理更重要過錢財的管理,可是許多人偏偏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這些年,我發現內地被揪出來的大貪官,從過往的政績看,往往都是一些能人。為甚麼這些可以管理好一個大企業,甚至可以管理好一個省、市的管理幹才,卻不能 管好自己的家人,更不能約束自己的貪慾呢?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那就是他們不懂得管理自己的內心。

我覺得要解決腐敗的痼疾,除了好的制度,也就是法制,還需要一種好的東西,那就是宗教。

要管理好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說到底還是離不開宗教的信仰。我相信佛,佛在哪裡?佛不在天上,就在你心裡。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你能不能成佛, 看你能不能覺悟,人們常說「見性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佛不是甚麼玄之又玄的神,而是一個覺悟者。人人都有成佛的天性,但卻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為甚麼? 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東西放不開,放不開錢財、名利、美色等等,迷失了本性。

或許你會說‥人生一世,圖的不就是這些嗎?人生苦短,為甚麼不及時行樂,而非要把自己變成一個苦行僧,過那種清苦日子。

但是,我想問,你真的很快樂嗎、很滿足嗎?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滿足、不會安於現狀。這個世界太多誘惑了,我們時時都生活在一種困頓中,因為我們並不會滿足 於現有的生活,已經陷於無止境的追逐之中。當一個人被慾望牽引?時,他的心其實常常被嫉妒、憎恨、憤世、貪慾、濫情等等所佔據、所困擾,就會時時產生痛 苦,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相反會離幸福和快樂愈來愈遠。

也許,你會說,私心、野心和慾望是這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不錯,按資本主義的本質來說,追求利潤,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生活的極度豐裕就代表富有 和快樂嗎?富裕與快樂並不是成正比關係。就以今天的香港來說吧,香港人的人均GDP是27,641美元,在華人社會中應該是最高的吧?可是,香港人的快樂 指數卻連年下跌,二○○六年是70.6分,二○○七年是67.2,在全球排名中為88位,比中國大陸的31位低57位。全球快樂指數最高的地方是哪裡呢, 一個我們很陌生的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這裡的人均GDP是多少呢?1,140美元,相當於粵東、粵西地區的水平,在全球排111位。為甚麼這個地方的人民 生活得比我們愜意、快樂呢?當地傳媒認為,人民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很容易就心滿意足」,這裡並非消費導向的社會,人民更在乎社區、家人和友善。說到底, 他們沒有那麼多非份之想和追求。也許,你會說‥他們沒有開化,那是一種低水平上的快樂,我不稀罕那樣的快樂,我要住大屋、開靚車,我寧願夜夜笙歌,寧願晚 晚蒲吧唱K,盡興享受當今科技文明所帶來的種種適舒、安逸生活。你擁有這一切,並沒有錯,我不反對你過這樣的日子,甚至要恭喜你享有如此豐盛的人生。因為 我並不是要鼓勵人不吃人間煙火、隱遁山林,也不是要鼓吹反現代科技文明。歷史是不應該開倒車的。我反對的是消費主導的社會那種永不饜足的慾望,人成了慾望 的奴隸,成了商品的附庸,這樣的人永不滿足,注定會活在「貧困」之中。所以,他們選擇不斷地攫取,不擇手段地掠奪,最終「為財死」。

認識佛性,就是要讓我們學會知足、學懂放下、活在當下。佛教的根本法則,是讓人醒覺,認清生命本身,破除種種束縛我們心靈的「執」——也就是慾望的枷鎖, 回歸真我。你、我、他都應該回到我們的內心,管好我們自己的心靈,時時拂去心鏡上的塵埃。宗教的功用就在這裡,幫我們管理好自己的內心。

理財,可以令我們的資產增值,抵禦通脹的侵蝕;同樣,理好我們的心,也可以令我們更富有,抵禦物慾、名慾、情慾的腐蝕,讓我們過得更充實。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的心,你說這個世界會多麼美好?

 
 
燈籠熄滅
◎秦孟瀟

燈籠熄滅

有一個盲人很愛談禪論道,常常到一座寺廟裡找和尚談談,這好像成了他生活中的習慣,在家裡呆不住,碰到哪個和尚就扯談一陣,沒有固定的談話對象。一日,他碰到一個老和尚談了起來,越談越有勁,直談到天色晚了。

老和尚從僧寮裡取出一隻燈籠來,讓他回家去。

盲人很詫異地說道:「哎呀,談了這麼久,連我是個盲人也不知道啊!」

老和尚說:「不,我知道你不需燈籠照亮,我之所以給你燈籠,是要別人知道你在走路,否則在黑暗中,別人在夜晚走路,匆匆忙忙,不是要撞倒你啊!」

盲人覺得老和尚的話有道理,笑著說:「老師傅慈悲,想得真周到啊!謝謝。」

盲人手提燈籠慢步前行,在半路上,迎面急匆匆地走來一個人,正撞個滿懷,兩人都跌倒在地上。

盲人氣憤地叫嚷著:「你眼瞎了嗎?你看不見我手上提著燈籠嗎?」

對方見撞倒的是個盲人,感到非常過意不去,連忙把他攙扶起來,口裡連聲賠禮,說:「對不起!」然後解釋說:「我看不見你,因為燈籠熄滅了呀!」盲人說:「是燈籠熄滅了,還是你的心燈熄滅了?」

少年出家

日本有位著名高僧親鸞大師,在他九歲那年,父母親雙雙逝世了,使他十分悲痛。他對人生感到迷惘!他不理解甚麼是死?為甚麼人要死去?為甚麼死神要讓父母同他永遠分離?這一切的一切,使他迷迷糊糊,莫名其妙。

稍長後,他聽人說起佛教是解決生死問題的,引起他極大的興趣。有一日,他聞知慈鎮禪師是位有道行的高僧,於是前往請求剃度出家。

這位禪師問明原因,見這樣年少的人有這樣的志願,甚為嘉許地說:「我明白你的想法,待明日一早,我再為你剃度好啦。」

想不到這個少年竟這樣的回答:「師傅,我終究是個年幼無知的少年,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延續到明天?並且您那麼高年,就能保證自己一定能活到明天嗎?」

慈鎮禪師聽到這番話,不禁拍手叫絕!非常高興地說:「好吧!既然你的決心如此堅定,我現在就去取剃刀來,你到殿堂佛前跪著吧。」

這個少年聽了禪師的話,內心大喜!他跪在佛前,合掌,非常虔誠。慈鎮禪師預感到這個少年來歷不凡,成全了他的心願,為他落髮出家。果不然,成為日本的高僧。

女尼「知客」

仰山禪師座下有位傑出的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她不但深明禪理,悟性很高,而且性格非常慈藹、和親,做起事來也很有魄力。

一次,仰山寺中有位知客師辭職他往。仰山禪師命她代替。寺中僧眾很敬重她。一天,從成都來了十七位雲遊僧,住在雲水堂裡,大家辯論起問題來了,其中討論「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七嘴八舌,爭論得吵嚷不休,互不服氣。

這時妙信聽到聲音,走到他們中間,對他們大聲喝斥道:「你們這些門外漢,明天走的時候,把房錢、飯錢算清楚。」

說了這句話,那些僧人被震住了。妙信這才和藹地說:「爭執甚麼?都到我面前來,我告訴你們。」

這些雲遊僧感受到妙信的威嚴,覺得這位女尼不同凡響!就不約而同地眾集在妙信的周圍。這時,妙信說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心又怎會動呢?」

頓時,各人心中豁然開朗。翌日,這十七位雲遊僧不等仰山禪師開堂說法,就告辭他去。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原是來自兩個僧人的爭論,經六祖慧能大師說:「乃仁者心動」。是從動處破題。而妙信從「不動處」破題,其境界更高一層了,難怪那些雲遊僧對她敬佩了。

境隨心轉

大學士蘇東坡自與佛印禪師相交以來,在習禪修持方面大有進展。

有一天,他與照覺禪師大談禪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類話題之後,有所省悟。因而,他作了三首飽有禪味的偈詩,表明自己在參禪方面達到三種境界。

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

參禪時的境界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悟道後的境界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參禪的三個階段,與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參禪三階段有同工之妙。

青原行思大師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然參禪境界已有不同。

雖然是看一同樣的東西,由於習禪的工夫深淺,自然在得到境界方面有了不同,所謂「境隨心轉」 。

手杖一揮

有一天,仰山禪師手執柱杖在法堂門前,正好有一學僧走過他的跟前。仰山突然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學僧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南方!」

仰山禪師舉起手杖指了指說:「南方的長老,還說這個嗎?」

站在一旁的那個學僧回答道:「不說。」

仰山又把手杖一揮,問:「既不說這個,還說那個嗎?」

學僧直率地回答道:「也不說!」

仰山莫測高深地大叫一聲:「大德!」

學僧隨聲應道:「諾!」

仰山一擺手杖說:「進禪堂去。」

當學僧啟步往禪堂,仰山又喊:「大德!」

學僧回過頭來,仰山說:「到我面前來!」

學僧走到仰山面前,仰山用杖一點學僧的頭,喝道:「去!」

學僧於言下大悟。

仰山禪師所用的,是禪宗典型的示教方法,簡練的語言,加形象的動作,讓學僧無分別地、渾然一體地證悟大道。他說這個、那個是分別和差異,見學僧能契入本 小,遂高呼「大德」,讓學僧認清「自我」,回歸本心,證悟大道。然後,讓學僧到自己面前來,說明「道」就在面前;再喝聲「去」,令人一驚,喚醒本心,遂豁 然開朗,自他不二。

誰是「後人」

道悟禪師是浙江人,他十四歲時便想削髮出家,由於父母親的反對。他每天減食,又睡不好,弄得骨瘦如柴,往後不堪設想,父母不得已讓他外出做和尚去了。

在寺院裡住了一段時間學經文,對禪道極感興趣,追隨道欽大師學禪五年,後又在馬祖門下參學二年,最後去見石頭希遷禪師。

一見面就發問:「如果超脫戒、定、慧,還能告訴別人些甚麼呢?」

石頭答道:「這裡根本沒人束縛你,還談超脫幹甚麼?」

道悟又問:「你這樣的話,如何讓人了解呢?」

石頭應聲回答說:「你懂得『空』嗎?」

道悟自豪地說:「我對『空』早有心得!」

石頭作恍然大悟狀說:「噢!想不到你是那邊過來的人。」

道悟反駁說「我可不是那邊的人。」

石頭斷然說:「我早已知道你的來處了。」

道悟不以為然:「你怎麼誣賴我呢?」

石頭說:「別辯駁了,你的身體就是明證。」

道悟說:「就算你說得有理,四大本空,又怎樣同後人說呢?」

石頭大喝一聲:「誰是我們的後人?」

道悟豁然大悟,連忙作禮。(既是「空」,何來「後人?」)

打坐不睡

北宗志誠禪師是神秀大師的弟子,聰慧而直率。那時禪宗南北分立,相互攻擊。北宗弟子們常譏諷南宗說:「慧能是個樵夫,大字不識一個,能說甚麼佛法。」

可神秀卻總是說:「當初五祖將衣缽傳給慧能,必有緣故。可惜曹溪離此太遠,我無法親自領教。你們中的哪位有此心前去看看,回來也好講那邊的情況。」

志誠覺得神秀大師的話有理,就長途跋涉來到曹溪,同別人一起參拜六祖慧能。慧能開口便說:「你們中有一人是來盜法的。」

志誠祇得站了出來,說明來意。慧能問:「神秀大師平時教你們甚麼呢?」

志誠說:「排除雜念,靜靜觀心,堅持打坐不睡覺。」

慧能說:「排除雜念靜靜觀心不是禪,堅持打坐不睡覺,那是坐牢。如果要聽禪法,則聽我偈:『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志誠問道:「那麼大師教人甚麼呢?」

慧能笑道:「我要說教,那就是騙你了。我不過是隨施方便,讓人迷津自度。再聽我偈:『一切無心自性戒,一切無礙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聞法後大悟,連忙頂禮,從此投入南宗演教了。

 
 
有危有機
◎楊釗

有危有機

○○八年本集團的發展策略是「有危有機」,所有屬下公司和部門都應該參考這一策略,制定本年的計劃和預算。

剛結束的一年是香港回歸十年來最繁榮的一年,至十一月零售增長達百分之十九點五,樓市暢旺,大型屋苑樓價升了超過兩成,恆指全年升了百分之三十九,是八年來最佳回報。港府財政盈餘近九百億元,貼近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度。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其影響尚未完全顯現,跨國金融機構預料要為次按及相關的衍生工具作出千億美元的減值準備,它們資本減縮,將會引發信 貸收縮,加上過去幾年每年為數以萬億美元各類證券產品的融資,現在籌資能力已大降,歐美金融市場內充斥著猜疑,互不信任,銀行間互相盤算對方在次按的風 險,銀行同業市場一度陷於癱瘓,雖然二○○七年底歐美央行聯手為市場注入數以千億美元計的短期資金以度過年關,但市場仍未恢復至正常情況,金融系統的失 效,勢將拖累環球經濟的成長。

游資突然乾涸,令資產市場價格驟降。美國、英國等地的樓市已進入嚴冬,收購合併,市場陷於停頓。歐美經濟的問題將會透過金融市場和國際貿易兩個途徑傳送至全球各地。

至於中國,至去年為止,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連續五年保持年增幅百分之十以上,到了今年,增長已不成問題,加上有奧運效應,經濟更加火熱,所以,中央在十二月 三日的經濟會議中,反而要防止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上漲演變為通脹」,因此其首要任務為完善和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 好勢頭。

二○○八年的形勢是「西冷東熱」,也就是美國、歐洲及日本經濟會出現放緩,甚至是衰退,而中國的經濟則要預防過熱,但是大家都遇到相同的問題是「環球物價正展開升浪」,油價逼近每桶一百美元,農作物價格不斷上升,金價亦創下新高,這一切均預示今年通脹壓力有增無減。

香港面對的通脹升溫更加嚴重,由於聯繫匯率令港元隨著美元大幅貶值,加深了進口通脹,由物價推動的工資上漲,將會對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面對變數無限的二○○八年,明報社論認為「多一分審慎,少一點非理性的幻想,凡事現實點,量力而為,會是度過二○○八年變局之道。」

信報著名的投資專家曹仁超認為「現金在手,可保持理智」,他引述世界股神畢非德手上永遠有現金的策略,以及已故新地主席郭得勝先生教落:「三七分,即睇好 時七成貨,三成現金;睇淡時,三成貨,七成現金。」如果你百分百投資,會有患得患失心態,好易做錯事,永遠持有現金,不但令你保持理智,一旦有超級筍盤出 現,亦可以買入。

我們認為,在這個「多變」的局面裡,不祇是「危機四伏」,同時也提供了「機會」。問題在於你如何判斷,如何處理,是否能做到「切中要點,對症下藥,進退有 據」?如果我們做得不好,則會出現麻煩,甚至是危險。如果做得好,則能化危為機,所以稱之為「有危、有機」,其中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較充裕的時 間,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踐,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投資。至於原有的工作,盡量學習「抓大放小,下放權力,下放責任」,讓屬下有機會 更多地學習和實踐,自己又有較多的時間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既造就了下屬,又能幫助了自己,形成雙贏的效果。

另外,在實務操作中,我們認為應該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抵抗能力,要堅持成功的方面,改善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進一步強化我們企業的「核心價值」。

一.必須確立「顧客導向」宗旨,企業歷久長青的法門都是「顧客導向」的,百年企業全部賴以「顧客導向」,也就是我們真正的老闆是「顧客」,而不是我們的上 司。凡是能以市場導向、顧客導向為依歸的企業,都可以獲得或大或小的成績。凡是不以顧客為服務目標的,最終顧客就會離我們而去。

所以我們確立「顧客第一、員工第二、投資者第三」的企業宗旨。因此,在企業內部,我們要成為一間「為員工提供良好的謀生場所、學習場所和發揮才能場所」的企業。

因為企業成功之要點在於「人才」,如何把一個普通的員工變成有用的「人才」,是企業成功的主要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自己必須通過學習,磨練成 為一個稱職的人員,並且能更快、更好地進入「角色」,並且建立機制,把不適合的人員培訓、調職,最後甚至是請「下車」。這個環節,看似容易,做起來則困 難,必須逐步形成觀念、制度,並且執行。因此,管理學中把「遵守紀律」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環節。

《從A到A+》書中提出研究案例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一旦我們知道怎麼做才對,我們是否有充份的紀律,能大膽地去做。同樣重要的是,是不是能不再繼續做錯誤的事情。

另外,佛教有關個人修養的步驟,第一步稱之為「戒律」,如果連「遵守紀律」都沒法做好,那麼談其他成功之道也是多餘的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遵守紀律」的程度低,自我管理的能力弱,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也隨時會發生問題和煩惱。

對於要新請的人,若一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要堅持不請;寧可忙碌一點,發展慢一點;也不要犯上「請進容易請出難」的錯誤。

二.要確立「拿了工資要辦事」的概念,並且要把事情辦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全球化競爭下的企業,我們生存之道是「物超所值」。如果我們的企業容許「拿了工資不辦事,又或者是敷衍了事」,我們的企業根本沒法生存下去,等著我們的是被市場淘汰。

要成為優秀的「員工」,其中一條必須培養「主動」,也就是「主動」地去找事做,而不是等事做。每天回來必須問自己有甚麼東西要做,最好有記事簿提醒自己要 做的事以及計劃中要完成的事。沒有完成好當天的工作則不要下班,千萬不要成為「被人踢一腳才會去做」的人。這樣的人肯定是失敗的一群。

要培養「主動」尋找工作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挖掘對工作的興趣和熱忱,又或者自我製造「壓力」,「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因為「熱忱」和「壓力」是股巨大的力量,它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它好像是「火車的蒸汽」。沒有它,你就像一個沒有了電的電池。

三.要成為行業中第一、第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因為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祇有數一數二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獲得合理的利潤,歷久長青,生存下去,其餘的祇會浪費光陰而無奈地工作。

我們衡量競爭力的標準是利潤和效益,也就是顧客的優先購買度,其中要點是「強」,不在乎「大」,寧可「小而強」,不可「大而弱」。因此,必須做強做好,而不是一定要做大。因此,我們要堅持卓越企業「三個圓圈」的經營策略:

(一)、祇經營能達到行業中第一、第二的企業;

(二)、能為企業帶來理想的利潤;

(三)、自己熱愛的行業。

四.培養「專注」、「守紀律」和「默默耕耘」的作風。因為「專注」有神奇的力量,它是打開財富和名譽之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零售方面,其重點工作為兩大指標、五大工作:

(一)、增加店舖面積

1、繼續發展加盟業務並訂立客觀指標衡量各地區市場份額;

2、繼續發展旗龍大店舖以提昇銷售及形象;

3、加大一線城市周邊地區的店舖開發力度。

(二)、提昇每平方米銷售

1、完善分店舖級別買貨工作以提高貨品準確度;

2、增加時尚款的款數及銷售額所佔百分比,拓大銷售及毛利空間。

集團另外一類業務是地產發展和金融投資,它為集團賺取了可觀的財政收入。

在未來一年,地產業和金融投資除做好原有工作外,將積極地集結資金,為未來的投資機會作好準備。

我們堅信,祇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展」 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善 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慈輝愛心遍大地 光明使者促和諧
◎慧梅

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286名貧困家庭白內障患者來說,二○○七年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是一段令人歡欣鼓舞和終生難忘的好日子。那天,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聯合香港愛心慈善基金會來到這裡樂捐善款,請來眼科專家為他們作了白內障摘除手術,讓他們有幸重見光明。

十一日上午,慈輝執行幹事黎焯培、魏玉光和愛心慈善會的幾位熱心人士,驅車沿著崎嶇的盤山公路,一路顛簸四個小時,來到住有20多萬土家族人的五峰縣。他 們剛一下車,就不辭勞苦地投入緊張的工作中去,與白內障患者面對面地交流,詳細地了解患者的家庭狀況和身體情況,使淳樸的土家族人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大家庭 的溫暖。儘管連續幾天陰雨綿綿,氣溫較低,但從每一個接受手術的眼疾患者的笑容裡都可以看到他們心裡蕩漾著的是一股股的暖流。

十月十四日上午,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漁陽關鎮院區內,來自灣潭鎮的農民唐子秀非常激動,當眼科專家揭開蒙在她眼睛上的紗布時,讓她剎那間清晰地看到眼前的一切,她說那種刻骨銘心的感受,無論用盡世間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形容!

也許是遺傳,唐子秀的大哥唐純元,二哥唐純全、三姐唐福秀、四哥唐純慧、六弟唐純茂全都患上不同程度的白內障眼病,這一次,六兄妹同時同地接受了免費手術,並百分之一百地成功,這是全國罕見的病例。

另外,七十多歲的向常芬老人在一年多前患上眼疾,連地上的水桶都看不見,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這次接受資助,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一下子治好了一隻眼睛,現在眼不花、心不慌,還當場拿起針線表演穿針、縫衣服呢!

慈輝行者樂捐了18萬多與香港愛心慈善基金會聯合實施這次復明手術,還給復明者每人贈送大米一袋,食油一罐,每人30元路費。所有受助者那剛復明後的眼睛裡都流淌著喜悅的淚水。這淚水,蘊藏著慈輝人一片真誠的慈愛;這淚水,又一次奏響了社會和諧的樂章!

 
 

佛教飲食觀
◎遠塵

教作為一種流傳久遠的文化,它對我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有詳盡的論述,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僅就飲食方面而言,佛教也有一套完整的飲食理。作為佛弟子,明瞭佛教的飲食觀,對我們培養慈悲之心和促進道念增長很有幫助。本文現擬就佛教飲食觀分述如下:

一、佛教提倡清心素食。作為一個佛教徒,(特別是出家人)戒殺素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佛教之所以提倡素食是出於以下理由:

(1)培養慈悲心。佛教認為,食肉即是殺生。雖然食肉之人沒有親手殺 生,但由於他們的食肉,導致了屠者多造了殺業,從而也間接犯了殺生戒。《沙彌律儀》云:「或自殺、或教他殺、見殺隨喜,均犯殺生戒。食肉之人,亦復如是, 若人食肉,即是斷了慈悲心。」因為凡是有慈悲心的人,都是使一切眾生和睦共處,不相侵害。而食肉的人卻使一切眾生相互結怨,不得安樂。食肉之人不僅斷了慈 悲心,他們與道相違,防害道業,雖百千劫修道,卻一事無成。而人若食素,不僅可以使人不造殺業,而且能夠培養起我們憐憫生靈的慈悲之心。

(2)免造惡業。素食不僅可以使我們培養起慈悲心,而且可以使人遠離惡業。如前所述,若人食肉,即是造作了殺業,同時也是為自己種下地獄的種子,來世不但會受到短命的苦報,而且還會在地獄中受諸苦難。苦報受盡,轉為人身,還常遭受貧窮凍餓,相貌醜陋,身體殘疾,常為人輕賤等果報。

食素則是間接的放生,放生之人,將來會得到諸種善報。現世放生,來世可得長壽的善報,而且生富貴之家,容貌姣好,受人尊重,因此,素食是使人遠離惡業的最佳途徑。

(3)遠離怨怨相報的迴圈。若人食肉,則會引起永無休止的怨怨相報。因 為我們啖食眾生之肉,會使眾生生起怨恨之心,將來眾生也會以此相報。若人啖食眾生之父母子女,眾生也會以啖食其父母子女相報復。不僅如此,有的眾生有可能 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父母兄弟,若食其肉,無異於自食其六親眷屬。《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 父母,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若以經云,食眾生之肉,實即食自己多生多劫之父母兄弟,明白此理,我們又怎能忍心為之。

不僅殺食人之父母會引起眾生的憎恨,食自己多生之父母,亦會引起他們的怨恨,將來他們會以同樣的手段相報償,如此怨怨相報,生生不已,實可悲哀。祇有食素,我們才不會造作惡業,最終才會跳出怨怨相報的因果迴圈,從而使自己清心寡欲,增進道心。

二、佛教主張飲食調和。對於出家人食素,要不要吃得六味調和,香甜可 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人主張出家人的生活應儘量可口一些,以滋養色身,成就道業;也有的人主張,出家人應當遠離美味佳餚,以食粗飲淡度日,以 防貪心生起。其實,從佛教諸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是贊同佛弟子食六味調和之食,祇不過是反對佛弟子一味地貪求美味而已。

我們都知道,每天中午,出家人在念誦供養咒時,都會唱言:「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其中「三德六味」即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供佛和僧人的飲食,一定要六味俱足,方為合法,否則便是對佛和僧有失恭敬。

所謂「三德六味」即是清淨、柔軟、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種味道。若廚中之人,備辦僧人之食,能夠揀擇乾淨,便合於清淨德;食物若能精細甘 和,便合於柔軟之德,若能應時置辦,製造得宜便合於如法之德。對於「六味」,紫柏大師在其《示廚》一文中指出:「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 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 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臟腑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紫柏大師認為,寺中飲食應按「三德六味」之理來備辦,以使三德俱足,六味調和,令諸佛菩薩及大眾僧伽生起歡喜心。紫柏大師在《示廚》中云:

三德無闕,六味無私,此等飲食,若入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顯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若飲食不如法,則身得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又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紫柏大師的這段論述則是讓我們明瞭出家人的飲食,必須六味調和,祇有這樣,出家人都會身體健康,專注於道業,設若讓一個生命不保的人來修道,無異於癡人說夢。佛教中也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佛教不是讓我們放棄美味,專注苦行的宗教。早在佛陀初出家修道之時,他曾誤認為修道即是修苦行,他「前後就外道問道一年,以無所得故,入伽闍山苦行林中, 端坐思維,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極苦行已,形體贏瘠,有若枯木。」(《佛教各宗大意》P10)六年苦行,佛陀不僅形容枯槁,甚至幾 乎為此喪命。

在經過六年苦行之後,佛陀才終於「悟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佛陀於是從座起至尼連禪河澡浴,並接受牧女乳糜供養,隨之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從此安心修道,終證無上菩提。

由此可見,佛陀通過親身經歷說明減飲食,食惡食於修道無益。真正的修道是由心而悟,而不是通過食粗劣飲食才能達到目的。因此我們現代寺院,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為僧眾備辦「三德俱足,六味調和」的飲食,使大眾身心安適,道心增長。

三、不非時食。不非時食是佛制基本戒條。佛制從清晨明相出現至日正午(中午十二點鐘)為僧食時。從日過午至次日天未亮之前為非僧食時,故名非時。若出家人非時而食,名為破齋,往往結罪。《毘尼三昧經》云‥「瓶沙王問佛,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諸天食,日午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牲食,日暮鬼神食。」由此可知,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牲午後食,餓鬼夜食。為佛弟子,誠應以諸佛為准,不過午食。

不非時食,是為了憐憫餓鬼的痛苦。一切餓鬼,都是由前世慳貪不舍而招得的果報。這些餓鬼腹大咽小,時常為饑渴所苦。假使餓鬼聽到碗筷之聲,咽喉饑火燃燒, 痛苦莫名。午後是餓鬼進食之時,假使諸佛弟子在午後進食,餓鬼聽聞碗響之聲,會倍感饑渴難耐,加重了它們的痛苦和嗔恨心。修行之人當修菩薩行,常念餓鬼之 苦,堅持不非時食戒,以免動諸餓鬼的念頭。

對於身體健康的出家人,佛制皆應持不非時食戒,但對於那些體弱多病的人,無法做到日中一食,必須少食多餐者,允許為其開方便。如《五分律》云:「時諸比丘,服吐下藥,不及時食,腹中空悶,醫教令食。諸比丘問佛,佛聽以囊盛穀,煮汁令服,不能得瘥;佛聽以囊盛米,煮汁服之,稍有起色,但不能愈,佛乃慈聽,以米煮粥,畫不成字,令屏處服之,病癒即懺悔。

古人稱晚食為藥石,意即藥石能治療臟腑內科病及眾生饑餓。晚食對佛子身體有益處,但當身體康健之後,則不應再午後進食。

諸佛弟子,因病的緣故,午後進食,應當生起懺悔之心。經常念及餓鬼之苦,生起慈悲之心。雖允許午後進食,但不應多食,不應美食,不貪求適意之食。

持不非時食戒的人,能得諸多殊勝功德。《處處經》云:

「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風,五身得安穩,亦不作病。」

四、食存五觀。食存五觀主要是對出家人而言,出家人臨食時,當存五種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所謂計功就是計算作食的功勞。我們所吃的食物,從種植、耕耘、收穫、加工、炊煮,其中飽含了農夫的血汗,我們若貪心,當墮地獄,地獄期滿,轉為畜生,償人之債。我們常作如是觀想,便會真切地感到,祇有真實修行,才能消此飲食。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出家人若飲食時,應當仔細思量自己的道德與行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符合佛制要求,假使不持戒、坐禪、誦經、行三寶之事,便是德行全缺,便不應受此飲食。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眾生的過患,以貪為根本,如果沒有貪心,則諸患不生,出家之人,常念心中過患,使其遠離過惡,惡念不生。《明瞭論》云:「出家人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癡心,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經常作此種觀想,方可少犯過錯。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我們的生命仰賴飲食得以存活,若無飲食,則會變得形容枯槁,疾病纏身,無力辦道。對於飲食,我們視之為對治身體枯瘦的良藥,祇要其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即可,不必刻意去貪求美食。

(5)為成道業,方受此食。我們每天維持新陳代謝,需要從飲食中攝取熱量及營養,以保持身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促進道業增長,為了成就道業,我們因而受此飲食。若飲食時,應當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所修善根,回向眾生,共成佛道。

對於飲食,我們不宜妄加評論其好壞,若評論好時,人易生貪心,若說不好時,容易生嗔心,如此評論將來會遭受愚癡的果報。正確的態度是對美食不貪心,對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則是如理如法之行為。

佛教的飲食觀,系統而全面。其中不僅有對佛弟子素食觀念的闡釋,而且還有關於飲食就「六味調和」的論證。對於出家的佛子而言,不僅在飲食時堅持不非時戒,而且還應食存五種觀想,如此則會身體康健,道念日增。

 
 
香港素食先鋒許成彪
◎余江強

○○八年北京舉行奧運,全球焦點所在,萬千旅客雲集,商機無限。香港「喬妃齋」和廣州「怡新素食」董事長,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杏林坊藥業公司主席許成彪在國家體育場(人稱鳥巢)附近開設一間素食館,為參加奧運的運動員、中外旅客、北京市民提供一個選擇。

京城投資港式素食館

一九八四年開始經營素食館的許成彪指出,全國最多素食館的城市首推台灣,數目以千計,其次是香港,約有百多間,而北京居第三,有四十多家,上海有廿多家列 第四名。他在北京投資素食館目的,主要是推廣素食,助緣利人,讓善人共聚,減少殺生。他覺得內地人日漸富裕,茹素的人亦會多起來,環顧北京主打港粵式素食 的餐廳,還是空白值得一試,恰巧有朋友介紹朝陽區白雲村,離鳥巢十五分鐘有一個地方,原來是咖啡店,有八千多呎,適合開設素食館,經過裝修和聘人,遂於二 ○○八年一月廿五日啟業。

許成彪年輕時做過工人、海員、電視台技師,後進寺廟做義工,認識到佛法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即皈依了佛門,做了守戒的在家居士。為了奉行佛教不殺生的教義,他先在香港開起素食館「多寶齋廚」,繼而又在加拿大開了一家,結果都獲得成功。

許成彪夫人蘇杏璇亦是佛教徒,是無線電視前藝員,曾演出《射雕英雄傳》、《新紮師兄》、《義不容情》及《壹號皇庭》等經典劇集,扮演慈母角色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年前淡出演藝圈從商,打理齋舖,售賣佛具及有機產品等。

由於業主加租,許成彪年前被迫把「多寶齋廚」生意轉讓,但他一直在探索著如何把健康的素食,伴著佛教慈悲向善的文化內涵傳達給世人。憑著他追求的理念和對 烹調素食的經驗,在二○○七年又再投資素食館,分別在尖沙咀海防道和廣州天河中泰廣場開店。他計劃逐步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店,目標是一百間,故廣州素食館成 為廚師訓練基地,是次在北京開店便從廣州抽調一個師傅,其餘人手則在北京招請。二○○八年中他將在廣州再開兩家素食館。另外,許成彪有見普陀山山腳盡是葷 菜館,發願開設一間素食館。

「喬妃齋」店名有段古

由於許成彪主攻內地,故在尖沙咀的素食館「喬妃齋」由蘇杏璇打理。此店屬於樓上舖,面對九龍公園,窗前滿綠,環境幽靜。璇姐說,「喬妃齋」的店名由來有段古:

「我在旺角賣枕頭時,與一位客人傾談了兩個多小時,感覺有緣,她說她將改名為『喬妃』。後來我要替食館命名,腦中就泛起了『喬妃』。計算過筆劃, 顯示此名對食館有利, 便使用了。」蘇杏璇說採用「喬妃齋」作店名,像是冥冥中注定,因她對「喬妃」一名有莫名好感。「後來一位比丘尼說我幾世前的名字便是『喬妃』!」蘇杏璇因 而更相信「喬妃齋」這店名與她有緣。

「喬妃齋」餐牌上有超過二百款食物,由粥粉麵、粵式小炒到西式、泰式小菜均一一齊備,另有素三文治、豬扒包等小食供應。

普及吃素助學百間

璇姐解釋,旨在普及吃素文化, 「祇要沒有殺生,便沒有違反吃素原則,味濃味寡祇是口味有別。」她更強調素菜少油,能令身體健康,一眾注重瘦身的OL更應多吃。

在廣州天河火車站旁的「怡新素食」,交通便利,供應宮廷素食、宗教菜式、民間素食,令人回味無窮。開業年多,捧場客者眾。商場內陸續有其他素食館開業,許成彪喜見茹素人士增加,不怕競爭。他在廣東羅浮山投資田地,裁種有機菜,成為素食館蔬果的供應基地。

彪哥說,傳統的宗教菜式是根,是源,任何的改革和創新都不能離開根源,素食也是這樣。璇姐說,過去素菜大廚都要懂得自行紮作材料,把平平無奇的材料弄得滋 味好吃,故找一個好師傅不容易;今天現成的食材如素腿、素肉等有很多供應,一般廚師可如葷菜般烹製,因此素食館招人是容易得多。

自一九九七年起,許成彪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開始了他孜孜不倦奮力而為地在中國內地助建希望工程小學的善業,他不但以非牟利機構——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的名義,義務地進行組織、聯繫以及工程監督等等工作,自己也出資助建了多間小學。經過十年努力,發動不少熱心港人捐助,在貴州、四川、陝西、河南、廣 東的貧窮山區省共助建了希望工程小學逾100家。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業
—— 訪國學大師、台灣中華佛教會

◎廖自力

○○七年十一月九日,我和 北京佛教居士林吳炎主任一起來到葉曼先生位於北京的臨時寓所,拜會了這位傳奇式的大成就者。其時,北京乃至中國大陸,正掀起一股「葉曼熱」,鳳凰衛視記者 甚至稱她為「當今世界少有的把儒、釋、道融匯貫通的國學大師」。當然,我認為這個稱譽對葉曼先生來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我寧願稱她是位大修行人、大成就者。 我相信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的成就,將超越一切世間學問和世間成就。

人在天下行 不忘故鄉音

到達葉曼先生寓所時,葉曼先生和幾個學生正在吃晚飯,見我們進來,葉曼先生連忙起身離開飯桌來迎接我們。我說:「給葉曼老師頂禮!」葉曼老師抓住我的雙 手,說:「不可以不可以。」我說:「要的要的。」葉曼老師堅持說:「不可以不可以。」葉曼老師今年已九十四歲高齡了,但她顯得非常健康和年輕,好像六十歲 左右一樣。我感到她的手非常柔軟而且有力,我拗不過她,就掏出紅包,說:「那就供養一下老師。」葉曼老師說:「供養也不可以。」在我的再三堅持下,葉曼老 師才收下我的紅包。葉曼老師又招呼我們一起吃晚飯,我們謊稱已經吃過了,葉曼老師就叫我們先在客廳等她。

葉曼老師吃完飯,過來和我們說話。這段時間,她都在北京居士林講學,每週三次,和吳炎主任已經非常熟。我是第一次和她見面,她就讓我坐在她的身邊,是右手邊。她的助手說:「葉老師的左耳有些不好,她讓你坐在右邊說話。

我就用湖南土話對葉曼老師說:「葉老師,我是您的老鄉呢。我是衡山人,和湘鄉相鄰。」

葉曼老師聽到鄉音,非常興奮,說:「我知道,我聽得出來,這是我唯一的本事。」又說:「我是湖南人,但我不是在湖南出生的,當時我的父親在山東做鹽商,我出生在山東,但識得鄉音,這是我唯一的本事。」

葉曼老師連續用了兩個「這是我唯一的本事」。我猜想,這也許就是她和陳建民上師的最深刻的緣份。陳建民上師是這個世紀漢地上的最偉大的密宗成就者,他在印 度的喜馬拉雅山下閉關廿七年。拎木大拙將禪宗介紹到了西方,而陳健民上師則將密宗介紹到了西方。葉曼老師就是陳健民上師的翻譯和傑出弟子之一,陳健民上師 一口的湘鄉土話,沒有人能聽得懂,普通話和英語都是糟糕的很。如果沒有葉曼老師的翻譯,陳上師可能沒有這麼好的弘法因緣。另一方面,由於葉曼老師識得了陳 上師的鄉音,使她得以契入不可思議的密乘法海。葉曼老師講的這個「唯一本事」也許就是她成就的因緣啊!他鄉聞鄉音,葉曼老師喜歡地稱我為「鄉長」。

我說:「我以前看過您的碟子,是陳上師在台灣講《密宗如何修四灌》,當時是您做翻譯。」

提起陳上師,葉曼老師的臉上漾溢出一種無限的緬懷之情。她說:「陳上師真是了不起。」

她介紹說,有一次陳上師在美國講《阿彌陀經》,帶著一本字典,一邊翻字典一邊用夾生的英語講經,眼看著聽經的人一個一個地離去,最後祇剩下葉曼老師一個人。但他一點也不在乎,仍然是逍遙自在地把經講完。

葉曼老師問我:「你現在修甚麼法?」

我說:「修紅教的大圓滿法,還有格魯派的文殊法門。」其實我是亦禪亦密。

葉曼老師說:「我現在祇講禪和阿彌陀佛。」

我說:「好啊,禪宗是大密宗。淨土宗是大方便。釋迦牟尼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祇是為了眾生能進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阿彌陀佛法門是最高的法。」

我又啟請葉曼老師,能不能給我們開示一些密宗方便法門。葉曼老師欣然給我們開示了大手印四灌的修法。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葉曼老師是怎樣由一位國學教授走上佛教修證道路的呢?葉曼老師在回答鳳凰衛視記者採訪時說,在她四十多歲的時候,突然一個問題在她的腦海冒出來。生從何處 來,死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在她的腦海揮之不去,痛苦地折磨了她好多年。她的先生是台灣駐外使節,先生就給她介紹很多基督教的牧師,讓她做禮拜。有次一連做 了七個禮拜,介紹了七個牧師。她就反復問牧師幾個問題:「上帝真的全知嗎?上帝真的全能嗎?上帝真的慈悲嗎?」亞當和夏娃受蛇誘惑偷吃禁果而遭上帝懲罰, 使她感到上帝既不是真的慈悲,也不是真的全知全能。所有牧師都回答不了她的問題,於是她走進道教。

道教教義說:「生乃寄也,死乃歸也。」修了一段時間道教,仍然解決不了她的問題,生是寄也,但從何而來?死乃歸也,但歸往何處?

於是她帶著這個問題離開了道教,找到了南懷瑾,向他問了同樣的問題。南懷瑾就對她說:「你明天來聽我講課吧。」第二天南懷瑾講《楞嚴經》,佛教關於生死輪回的教義使得折磨了她多年的問題一下子冰消雪融了,正是「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世間糟粕書」。

後來她就經常參加南懷瑾先生主持的禪七。但仍然感到經是經,我是我,經和我心不能融合為一。就去問南老師,南老師對她說:「你放下!」她說:「我放下 了。」南老師就說:「連放下也放下。」正如醍醐灌頂,當天晚上任督二脈就打通了。她感到,以前理是理,事是事,現在理事一如了,心理和生理統一了。而南老 師卻說:「瞎貓撞著死老鼠了。」她深深地感到:學佛不僅是用功的問題——理則頓悟,事須漸修。

有一次禪七,下座後,南老師要她說說自己的感受,她隨口吟出寒山拾得的一個偈子:「我心似明月,寒潭清皎潔,無物可比擬,教我如何說。」南老師厲聲喝道: 「錯了,太冷了。我心似燈籠,點火內外紅,有物可比擬,明朝日出東。」經南老師這麼一棒喝,她頓時豁然開悟,內心一片明亮:「卻原來 姹紫嫣紅開遍,似這等都付於斷景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那時的境界,正是妙處難與君說。再上座,覺胸口疼痛難忍,俄傾,喉輪、臍輪、密 輪等等一齊旋轉起來。南老師說:「又是瞎貓撞著死老鼠了。」

但她最後還是依止了陳健民上師,由禪入密。她追陳上師追到三藩市,要給陳上師頂禮,陳上師說:「你想讓我折壽啊?!」不讓她頂禮。她就說:「我有問題要問。」陳上師就樂了,說,「我有一肚皮問題,就是沒人問。」很開心地讓她留在了身邊。

她要問陳上師甚麼問題呢?是甚麼問題連南懷瑾大師都解決不了呢?

她說:我讀了陳上師二十多本書,其中一本是《中黃督脊辨》。在道教裡,講人有任脈和督脈,位於中脈的前後,但密宗裡面,她講人有中脈,和左右兩脈 。在南老師那裡,她已將任督二脈都打通了,但到密宗裡面又變成左右二脈 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帶著這些問題,她追尋到陳上師的足下。

不怕念頭起,祇怕覺悟遲

說起這次回大陸,她說:「二○○六年國宗局葉小文局長邀請我回大陸,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一張機票就八千多元,我想這張機票很珍貴,不能就這麼開幾天會就走 了。正好北京大學百年學院請我去講學,就留了下來,這一講就不可收拾,後來李嘉誠的長江商學院也請我去講,現在在北京居士林講。」

葉曼老師的助手介紹說:「葉曼老師現在在北京居士林,每週講三堂,每堂二個小時,中間不休息。」

我說:「一連講兩個小時不休息,老師不累嗎?」

葉曼老師說:「不累,也不能休息,一休息,人氣就散了。」

我實在為葉曼老師的精神所感動。

葉曼老師說:「隨時隨地準備死,分分秒秒不浪費。要死,也要死在講臺上。」

葉曼老師自述說,她在美國洛杉機創辦了文賢書院,現在,她要把文賢書院從美國搬到中國來。

葉曼老師的助手介紹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葉曼老師應趙樸初先生的邀請回到北京,當她看到房山雲居寺——保存著中國國寶房山石經,有第二敦煌之稱——在二 戰時被炸毀一直沒有修復,當下便發願,重修雲居寺。回到台灣後便巡島演講,講中國的石經文化,又從台灣講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終於籌集到三十二萬美 金,實現重建雲居寺的願望。

這次回國,她發願要創辦文賢書院,並將自己的一千多卷演講錄音帶,奉獻給大陸讀者。她說:「不怕念起,祇怕覺遲。」

我衷心地祝願老人健康長壽無量,弘法利生無窮。

 
 
佛教電影盼崛起!
◎土登相切桑布

觀佛教電影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終於頗具雛形,規模逐漸壯大,片子也越來越多,一批又一批的人受到教化。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佛教電影在弘揚佛法中占的份量越來越重要,不管是記錄片,電視劇還是影劇片,都能讓人同沾法雨,投入到佛法的氛圍中來。

像《釋迦牟尼佛傳》、《達摩祖師》、《六祖慧能》、《玉琳國師傳之再世情緣》等等這些經典影片讓人看了又看,感動落淚之中也從中悟到一些佛理。不管是記錄 片、電視劇還是電影,都能給人深深的啟發,在學佛的道路上獲得動力不斷前進。然而,讓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雖然經年累月所拍的片子不少,可學佛的人一般都 早已看過。現時新拍的影片少而又少,遠遠不能滿足學佛者們的需求。所幸的是,現在准北市的一批居士致力於佛教電影的發展,他們僅僅靠著手中一台DV機,以 最低成本拍攝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精彩電影。最先拍攝出來且受到大家讚歎的《業障》一片,花費成本5000元,能以如此低的成本拍攝一部影片出來能夠在很大程 度上拓展佛教電影的新發展。最新製作出來的《肉身菩薩》讓等待已久的佛友們欣喜不已,可以說,每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佛教電影都深深地震撼著每位佛子的心 靈!

以往傳統上拍攝一部影片需要花費很多的資金,再加上攝影器材以及製作等環節出臺一部影片是極不容易的。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寺廟和居士個人都擁有拍攝 弘法講經的DV機,如果我們花些心思,用來拍攝佛教電影的話,一定可以將佛教電影事業推向一個較高的新發展。拍攝題材可以是高僧大德們走過經歷,這類影片 可以激勵大家精進學佛,不僅在影片中受到啟發教育,也可以很好地弘揚高僧大德們的功德事蹟,取得的成效自然無法言喻。居士們為了配合弘法利眾,都會積極地 參加義務演出,而且會傾全力地投入到劇情中達到極好的效果。我們佛子的演出不比那些電影明星們差,因為我們演繹的都是日常學佛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早就嫺熟 而不造作。由於參加演出的人員都是義務工作,所以整部影片所需要的資金也不多,在這樣極佳的條件下,我們更應該大力拍攝製作佛教電影。高科技的時代結合高 科技手段來弘揚佛法,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像台灣海濤法師創辦的生命電視臺就拍攝了許多弘法影片,使許許多多的人看了受益,藏地的環境條件雖然是差,可一 批義工居士在五明佛學院出家僧人的帶領下搞起了片子製作,一集集很好的片子應運而出,大家看了感到欣喜不已!這對促進佛教影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結緣光碟中,筆者發現:那些剛接觸佛教的人通常喜歡看一些影片類的光碟。如《逆緣》、《念佛滅罪》、《現代報應實錄》等等,都是一拿去就很快結緣完的, 形成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而我們佛友也是非常喜歡看佛教影片的,因為從片子中我們可以發現修行的意義以及嚮往並重走佛菩薩以及高僧大德們走過的路,就像是 一盞指路航燈。前段時期當新拍的藏傳佛教影片《密勒日巴》剛一推出時就受到青睞,有熱心的居士放到論壇上讓大家下載,一時間十傳百、百傳千,引起一片下載 熱潮,可見佛教影片具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大家興高采烈之下,眾口一詞紛紛讚歎拍片者以及提供影片下載人的功德。一部好的佛教影片總能給予人們深久良好的教 育。像《逆緣》、《達摩祖師》、《六祖慧能傳》以及《弘一大師》這些影片,筆者就看了再看,總是被高僧大德以及虔誠信佛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動,在讚歎他們 之餘,總是會深深地思慮一番,進而發起誓願精進學佛,以期實現自度度人的宏偉目標!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在末法時代會以文字的形象示現度化眾生。而在 網路時代的興起,影片度眾也確實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佛菩薩以種種形象利益眾生。既然能以文字形象出現,那在高科技的今天,也必定會以 電影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以此方式引導我們。畢竟這也是一種方便法門!祇要我們舉起手中那台閃光的DV機,捕捉著具有非凡意義內容,將這些拍成影片引導大 家,你就得到很大的功德。而且,相信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之下,佛教電影將會走向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在將來的佛教史上,會記下此段歷程,這些參與佛教影片拍 攝製作的佛弟子,會自豪地發現你們所拍攝的影片在娑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引導利益著許多末學。讓我們由衷盼望佛教電影就此崛起!

 
 
傣族文化和南傳佛教
◎達默迪納(N.Dhammadinna)(斯里蘭卡)

傣族所在地

傣族是中國雲南省獨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35%(根據1998年統計數)。自稱「傣」,意思是「自由」 或「人」。有意思的是他們的足跡還在老倭、泰國北部、緬甸和印度地區。大部份傣族人住在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邊疆,主要聚居區有兩個自治州和兩個自治縣,分 別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南傳上座部佛教

傣族文化各個方面都受到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南傳上座部佛教是怎麼樣的佛教流派呢?歷代佛教資料證明上座部佛教一直保留著大大小小的原始佛教內容。佛 教本地化的過程中,上座部佛教不僅在教義方面沒有受到很大的變化,而且留給各個民族新文化浪潮。這個流派與其他流派或者宗教不同,往往遠與統治者階級,雖 然統治者也歸佛歸法,卻不會直接干涉國家內部大事。但是上座部佛教與它所流傳各地文化融合地非常和睦。研究傣族文化表明所謂道理。

上座部佛教寺院不僅是宗教的中心,而且是一個村莊的教學、文化以及社會活動中心。古代印度和傳入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其他國家都沒有正式辦學校的時候,僧人來代替老師,寺廟來代替學校。所以像泰國等國家的百姓非常看重兒童做小沙彌並在廟裡學習各種學科。

傣文化

傣族人也非常看重兒童做小沙彌。對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來講,上座部佛教是不可分的一部分。據考察表明南傳上座部佛教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就從緬甸通過「大猛 龍」傳入西雙版納。後來,傣族全民開始信仰上座部佛教。男孩到九歲都要經過當「昆永」(準備當小沙彌)然後出家為僧,到佛寺當和尚。當和尚和還俗的儀式也 非常隆重,沒有當過和尚的男子被認為是「生人」,沒有取得做人的資格,被人看不起,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因此,無論貴族或平民百姓的男孩都要送去廟為僧。 沒有當過和尚的男子祇是極其個別的。

傣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是「潑水節」。這是南亞包括印度等國家迎新年的節日,時間是傣曆六月(西曆4月13、14和15日),舉行三天。前兩天送舊,最後一 天迎新。迎新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幼穿新衣服到佛寺拜佛。婦女為佛像潑水「洗塵」。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認為這樣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舉行「丟 包」,這是青年男女中以求愛的一種活動。在節日裡還舉行放高升、賽龍舟活動等運動活動。目前印度各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和老撾等許多佛教國家都過這個 節日。泰國和老撾等國家也有潑水的傳統。

傣語

使用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 另外,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四種。有趣的是這四種 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這就說明佛教傳入該民族地區後,他們才有了文字。傳說上座部佛教傳入前,斯里蘭卡、泰國和緬甸等國家都沒有文字。比如:斯里蘭卡 的最早的文字是西元前6-4世紀的古印度婆羅密文字(BRAHMI)。傣族也有南亞很普遍的 「貝葉佛經」。由棕櫚樹萌芽造貝葉,然後此葉上刻字,刻字後摩擦墨水。這就是古印度很傳統的書寫法,跟佛教傳入世界各地。

著名的傣曆是傣族的傳統曆法,很像南亞的傳統曆法,也是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曆法。

傣族醫藥

與其他方面一樣,傣族醫藥也離不開佛教。有關傣族的傳統醫藥來歷,有一個優美的傳說:很久以前,佛祖薩版尤召(釋迦牟尼佛的別名,巴厘語名「Sabba n~ n~ u」)把採藥和治病的技能傳給了龔麻臘別(巴厘語名「Komarabhacca」,是「摩揭陀國」「阿闍世王」的太醫,也是佛陀的醫師。)並贈給他一口袋 草藥。從此龔麻臘別就成了傣族人民的第一個醫生。然後過了很長時間後,薩版尤召得了重病。大家派阿奴蒙(印度傳說中的神猴子,巴厘語名 「Hanuman」)去找龔麻臘別。但猴子一路上玩,把請醫生的事忘掉了。後來龔麻臘別聽消息趕來,但薩版尤召已經病逝。龔麻臘別非常生氣,拿著口袋山上 追打阿奴蒙,結果口袋裡的草藥籽灑遍了紮古山。從那以後,西雙版納遍地長出藥材。龔麻臘別回到後把醫藥知識教給大家。這樣傣族人有了自己的傳統醫藥。

這個故事是一個傳說而已,原始巴厘佛經裡也沒有這麼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說明傣族的傳統醫藥與古印度藥法有一定的關係。

總而言之,傣族文化跟南亞和上座部佛教有不可分的關係。上座部佛教帶來了這一批群眾新文化,給他們精神上的安危,帶領了和平之道路。

 
 
喇榮五明佛學院考察記(下)
◎崔保新

(接上期)

不同的修行人

在喇榮溝裡,我近距離接觸的漢僧有三個,一個在冥想打坐,一個忙著去上課,一個一直陪同我到處看看。開始,我對身邊這個眉目清秀、身體單薄、說話略帶羞澀 的僧人並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我甚至魯莽地問:「你中學在哪上的?」這句話很明顯,認為他的年齡小,最多不過高中畢業。他遲鈍一下說:「我是華南師範大學 法律系2000年的畢業生。」這一句話,使我對他立即刮目相看。看來,喇榮溝裡水很深,高人很多,切不可怠慢。

以此為契機,我便向這位年輕的僧人不斷發問。他祖籍廣西,今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廣州工作了一段時間,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出家,從此割斷了同學間 的一切社會聯繫。三年前,法師(他不讓寫他的法名)來到喇榮,跟隨上師修行大圓滿法。我要求去他的住處看看,法師打開木門說,這是三年前花3000元買 的。這是那種普通的小木屋,屋裡有兩大類東西:一是經堂供奉的佛法僧,二是生活和學習必用的電器,如電飯煲、臺燈、收音機、收錄機等。由於上山學僧太多, 沒有大會場,高僧講課專設一個頻道,學僧可在房間收聽。法師說,電費太貴,一般取暖、燒飯、燒水都用牛糞爐。

問及生活來源,法師說,上師每月補貼一些,夠吃飯了,再就是買一些書籍,平時沒有甚麼花費,大約每月150元就可以生存下來。我到山谷中的菜鋪詢價,白羅 蔔五角一斤,黃瓜一元一斤,洋蔥一元一斤,全部從成都運來。這便是色達與成都聯繫的一部分。法師說,每逢節假日,學院都會給學僧一些禮物,譬如,發一張洗 澡票(五元),發兩塊月餅等等。

法師帶著我,圍繞著山上的壇城轉圈,不時推動著一排排轉經筒,這是他修行功課的組成部分,這樣可以積福消障,獲得佛的加持力。我走後,呂可和毛毛天天來轉 壇城,因為上師說,轉108圈,是小乘,1080圈,是中乘,10800圈,才是大乘。一個月中,他們天天至少轉四小時,一個月達到了中乘。

我和法師就這樣在黃昏的寒風中走著談著,儘管話題很廣,但中心不離修行二字。法師比我小二十歲,生活閱歷也沒有我豐富,但他有兩句話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他說:「要了脫生死,唯有修法,因為其他六道都是死路,不通。」法師還說:「世俗間敬佩的偉人,也許能征服整個世界,但他們往往戰勝不了自己,許多偉人的 悲哀就出於他的本能。」

我不知道法師在上山還要呆多久?呆到多少歲?他能不能成佛?但我知道,法師心裡十分明白他在做甚麼,為甚麼做。他很用功,很慈悲,很清淨,他離俗塵很遠。

本想在山上住一晚,真切地體驗一下僧人的生活,請一些三藏書籍,但為了趕第二天一早由色達發往成都的班車,祇好告別法師和呂可,在天黑前趕下山去。臨行前,將請書的事委託給呂可。果然,待趕到車站,每天一班開往成都的車票早已售完。

後來呂可告訴我他在山上修行的一些片斷:淩晨4:20,漆黑一片的喇榮溝突然燈火通明,在淡淡的霧靄中,手持座墊、腋下夾著書的僧侶三三兩兩行走在狹窄的 山道上。沿途的小木屋中,傳出朗朗的誦經聲。有個五六歲的小沙彌,在柴扉中誦經,童聲悠揚甜美,猶如天賴之音。童子尚且如此,成人哪敢懈怠呀!5:00 整,上師便借著酥油燈的光亮,開講佛經了。7:30回到小木屋,燃起牛糞爐,白煙四溢。吃過簡單的早餐,誦經,然後便去轉壇城。學僧們見面,從未問「你吃 了沒有?」而是問:「你修法如何啊?」在這裡,你不能不精進。

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半天考察,對我觸動很大。說實在的,三十年前我在農村插隊,也沒有經歷如此艱苦的條件。那時我們插隊是被動的,而來到喇榮修行的人都是主 動上山,有的不遠萬里而來。我在第二天由色達去馬爾康的班車上,同座的是一個六十五歲滿天銀髮的大媽,退休幹部,她來自東北瀋陽,有一兒一女,家庭經濟富 裕,兒女也孝順。她已在喇榮住了五個月,房間就是之前所描述的小木屋。當她在電話裡告訴公務員兒子住的情景時,兒子無論如何想像不出中國還有這樣的大學。 儘管兒女再三催母親回家,她還是跟著上師修行了一百五十天。

當晚,我在色達縣武裝部招待所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吃不了苦,學不了佛。

放不下物質,學不了佛。

放不下架子,學不了佛。

讀不進書,學不了佛。

受不了凍,學不了佛。

耐不住寂寞,學不了佛。

擋不住世間誘惑,學不了佛。

沒有堅定的信念,學不了佛。

信仰搖擺不定,學不了佛。

不恭敬上師,成不了佛。

由此可見,學佛不僅要有慧根,而且要有福報呢。這種體會來自親歷,雖然真實,但理性不夠,表述太直白了!此乃聞思修不夠也。

在《如意寶藏論》中,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說凡為十六違緣所轉的人學不了佛。這些無暇學佛的人是:五毒粗重、愚昧無知、被魔所持、懈怠懶惰、惡業湧現、為他 所轉、求樂救怖、偽裝修法為名所惑、為利所累的八種人;同樣,為今束縛、人格惡劣、無出離心、無有正信、喜愛惡行、心離正法、毀壞律儀、失毀誓言的八種 人,既遠離聖法,而且會自己息滅解脫之燈。

在當今濁世之中,這十六種無暇就是一面面鏡子,祇要善加觀察,許多人雖然具足暇滿和修法的形象,自以為賢善,實際上已被這些無暇之因所控制了,雖然表面上修法,但終不能趣入正道。

大學城是讀書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佛教書籍流通處(不以盈利為目的)。大學城的許多佛教書籍是藏傳佛教的大德高僧們寫的著作,大多數市面見不到,書價很便 宜,是商品書的三分之一左右。我花了不到二百元,購得如下好書:《慧光雲聚》、《前形引導文》、《引路明燈》、《大乘無上續論》、《妙法寶庫》、《注疏彙 集》、《顯密寶庫?聖行集萃》、《正法妙音》、《旅途腳印》等,其中一部分是晉美彭措法王的弟子索達吉堪布寫的,閱之,心中充滿法喜。

 
 
老實修行
–– 懷念尊敬的吳水桃居士

◎佛教青年協會眾師兄

○○七十月下旬,接到吳水 桃居士辭世的消息,實在感到突然。回想兩個月前,吳水桃居士仍然帶領法器組眾師兄弟,護持各道場的法會,大家以為吳居士祇是因小病在家休養,原來吳居士患 病已有兩年多,家人低調處理,沒有向師傅們和同修們透露半句,所以大家知道後實是慚愧,祇因吳居士患病期間,大家矇然不知,更從未關心問候。吳居士的突然 辭世,更給大家在心靈上和修行上一個很大的迴響。

吳水桃居士夫婦歸依三寶二十多年,二人一向老實修行,上敬下和,尊師重道,提携後輩。同修們在道場見面時,都親切地稱呼他們:「桃叔」、「桃嬸」。

吳居士早年修學佛器,研究樂理,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維那師兄,與法器組眾師兄弟合作無間,一同護持各道場,十多年來都是如此。桃叔做事認真,一絲不苟,每 逢天台精舍有法會,前一天的預備工作,事無大少都親力親為,至到第二天的法會圓滿後,將誦本、拜墊放回原位,然後才禮佛及向眾法師告假。

有一次,暢懷法師回大陸弘法,問桃叔是否同行?桃叔告訴法師天台精舍仍有法會,要依期?行,所以不能跟法師回大陸,暢懷法師欣慰地讚嘆桃叔護持道場的菩提心。

在培養法器人材方面,桃叔也曾多次協助佛教青年協會開班教導法器儀規,將自己認識的傾囊相授。桃叔常說:「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已身。」更 用這四句偈勉勵自己和同修。每逢有需要到法器組的地方,桃叔都帶領組員護持,不論是道場的法會、或年青師傅出家受戒、或在家眾受菩薩戒、或每年 羗山觀音寺的八關齋戒,法器組眾師兄弟都不遺餘力地圓滿每一件事情。

桃叔更是破除迷信的模範,從來不會因為世俗人對紅白兩事的諸多禁忌而影響跟隨法師們廣渡眾生的心願,就是自己生日也會為往生的居士做佛事,這點鮮為人知的軼事更使我們欽敬和佩服。

在桃叔患病的兩年中,祇是吃些中藥調理,並沒有進行任何西醫的治療,因為桃叔最大的心願是有一分熱,發一分熱,有一分光,發一分光,燃亮自己,也照亮了大 眾。盡自己身心的最後力量護持各道場的法會如常?行。佛力加庇,桃叔的病祇是讓他消瘦了一點而沒有太大的痛楚。桃叔一生從未住過醫院,頭一次入院也是他辭 世的一次。

桃叔是星期一進醫院的,他的弟妹們和子女都趕到醫院探望,桃叔清楚地認出各人並安靜地自己念佛,直至星期四清早病情有變壞,但桃叔還認出一位探望他的姪 兒,跟著就對桃嬸和大兒媳稱他不需要手上的監察儀器,醫生和家人都尊重他的意願。桃叔開始安靜地休息,家人也輪班為桃叔念佛,到黃昏時候,更多家人和親友 來探望桃叔。他的大女兒發覺桃叔的頭很燙,問桃嬸父親是否發燒,桃嬸沒有刻意解釋祇是示意大家一心念佛,念四字洪名助桃叔一臂之力。晚上七點多鐘開始,接 駁著桃叔心跳和呼吸儀器上的數字緩緩下降,到晚上九點五十分,心跳和呼吸都停下來了,家人和親友仍然一心念佛,連醫護人員也幫忙把鄰床的病人安排到其它地 方,讓出更多空間給親友為桃叔念佛。多麼殊勝莊嚴的時刻,大家一直念佛到第二天凌晨二點多鐘,家人才送桃叔遺體到世界殯儀館。在彌留前後的幾個鐘頭裡,桃 叔不但像發燒,更有一股暖流從頭頂源源不斷地冒起來,在場的一位師兄見證了這殊勝的瑞象。我們信佛人有四句偈:「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 獄腳板出。」桃叔為三寶盡心盡力,一心念佛,往生時出現種種瑞像,實是難能可貴,堅定了我們念佛生西方的信心。

桃叔的佛事緊接在四天後舉行,剛巧是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誕,靈堂佈置得很莊嚴,兩旁掛了桃叔大兒子親手寫的輓聯:

水中花鏡中月行以摩訶般若觀世間萬法如泡影夢幻

桃花落蓮花開親證實相無常教閻浮眾生悟解脫自在

計有三百多位同修為桃叔助念,新知舊有友濟濟一堂,暢懷法師帶領徒弟們先為壇場灑淨念經,願西法師主持三時繫念和說法封棺,也有其他法師特地從大陸來港送桃叔一程。當日法師們帶領大眾共念了七遍佛說阿彌陀經,功德圓滿。

桃叔的遺體於丁亥年農曆十一月上旬火化,十一月中家人恭敬地接桃叔遺骨到證覺精舍,在願西法師的指導下,家人把遺骨揉碎放進骨灰龕,在此同時,發現了桃叔的遺骨裡,有無數的堅固子,大眾得知後,無不讚嘆歡喜,堅固子乃戒定慧修行的結晶,身口意清淨無為的成果。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善友難值今已值,桃叔雖然已離開了我們,他的修行及精神必定會長存在我們心裡。我們要以桃叔作模範,盡形壽,獻生命,歸依三寶,貢獻自己每一分力量來護持正法,自利利他為解脫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

 
 
佛寺慶典說袈裟
◎蔣仁康

雲寺重建落成,舉行盛大慶典時,嘉賓雲集,聲勢浩大。來自世界各國著名寺院方丈、長老,都身披紅色袈裟,神情莊重,舉止飄逸。自然,錦上添花,倍添佛寺慶典喜氣;禪意繚繞,俞顯佛地肅穆、莊嚴氣氛。給人留有深刻印象,令人難忘。

袈裟,原取梵文音譯。是佛教僧尼法衣。袈裟另有「不正」、「壞」、「濁」、「染」、「赤色」等意譯。故袈裟取名也與所用顏色有關。釋僧歷有避免用青、黃、 赤、白、黑五種正色做袈裟之說,而強調選用「壞色」,主要為青色、黑色、木蘭色(赤色)等布料製作。此應已成為佛教約定俗成的規矩。儘管袈裟又有許多不同 的名稱。如《大集經》稱「離染服」,《賢愚經》名「出世服」,《如幻三昧經》又別稱 「無垢衣」。各從不同角度和寓義進行闡述、讚頌。但佛界一般仍習慣稱之袈裟。

今法師、長老所披袈裟,大多為紅色,用於佛寺慶典禮儀時所穿。襯以黃色僧衣,真是無不體現佛家風範,禪者儀態。但歷史上又曾記載佛僧有身披紫色袈裟者。這 可能受當時「崇紫為貴」時尚影響。紫色象徵尊貴,唐時宮廷尤好紫色。《資持記》載:「今時沙門多尚紫服。按《唐紀》,則天朝薛懷義辭宮廷,則天寵用,令參 朝義。以僧衣色異,因令服紫袈裟,帶金像袋。後偽撰《大雲經》,結十僧作疏進上,復賜十僧紫衣,龜袋。由此弊源一泄,於今不返。」因此,《六物圖》對此舉 也頗有非議:「輕沙紫染。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可見,袈裟的顏色也不無烙上有時代特徵之印。《僧史錄》又記載宋代所取袈裟顏色。「時有 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元代,也有賜黃色衣的。而到了明代,喇嘛教派又一律都穿黃色法衣。但佛教其他宗派原則上仍 拒用五種正色,延續至今。今見來自世界各國寺院法師、長老,仍一襲紅色袈裟。也可見佛教認同約定俗成的世界大同。

袈裟又名法衣。搭披於左肩。傳為紀念和傳承釋迦佛在世時,習慣披衣而袒右肩而成。自然,此又不無意蘊佛僧身披袈裟,以證佛法之意。佛教禪宗尤為看重袈裟, 有「衣、法雙授」傳法儀式。眾所周知釋迦佛靈山法會「拈花微笑」故事,就因迦葉心領神會,回以一笑。而衣傳迦葉。在多子塔前,釋迦佛命迦葉登上法座,隨將 自己一領金襴袈裟,披在迦葉身上。由此完成「衣、法雙授」傳法儀式。迦葉遂成「西天禪宗初祖」。

西天禪宗傳至二十八代達摩後,達摩「一葦」渡海,來華弘禪,成為我國禪宗初祖。衣、法相傳,傳至五代弘仁。弘仁被認為在禪宗史上無不具開拓禪宗起里程碑作 用者。當時他有意「衣、法雙授」神秀。但仍要求眾僧各作偈語,以窺其悟性。神秀作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境台。時時勤拂試,不使惹塵埃。」很得弘仁讚 賞。但當弘仁看到慧能所作偈語,立時就改原先衣傳神秀想法,改傳慧能。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今天來看,也 不乏新意,極具挑戰性!應該承認,兩則偈語都非常之好,無可挑剔。神秀是形象之悟,慧能則是觀念之悟。都無不以偈語,揭示自己的悟禪悟性。但就開拓精神來 說,慧能無疑略勝一著。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即更具創意性。因此,弘仁於當晚就衣傳慧能。並贈言:迷時靠師度,悟時靠自度。眾僧自然不服傳衣慧能。追討說 法。慧能從容不迫,取下五祖所傳袈裟,放到一塊挺拔石峰上。說:「此法衣代表我們對佛的信仰,非武力可爭奪。你們要,就取去吧。」法衣緊貼石峰,如何搬得 動!眾僧方知佛意難違。遂心悅誠服慧能。自此,袈裟更成禪宗顯示佛法象徵。

走進留雲寺,常見留雲寺住持慧禪,向人講解佛法時,自稱慚愧僧。讓人感觸良深,心生敬意。佛書《心地觀經》就有記載穿上袈裟有「離羞恥生慚愧之心」一說。 心生慚愧,因慚愧而又生懺悔。這不就是佛家的胸懷,禪者的心態,所體現出的則又是一種不斷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佛家又說:「慚愧之服,無上莊嚴」。因 此,當印光大師身披袈裟,自然不忘身負弘佛揚禪職責,亦自稱「常慚愧僧」。印光在普陀山弘法時,曾受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題贈「悟徹圓明」匾額。為之全島 沸騰。印光卻淡然處之:「貧僧印光,活在世界上沒有一點實德,就好比虛空樓閣,徒有浮名,心裡連慚愧還來不及,又哪來榮譽呢?」是的,常發慚愧心,知道慚 愧,進而懺悔,也就能消去前衍,奮發不止。慚愧又是一種崇高的感情,表現在對佛法的信仰,以及不懈的執著追求上。無疑,又有著對所負使命的一種高度負責態 度。自然,更有遇事逢物,祇有禪者才可能具備的一種豁朗的超脫。透過袈裟,我們所見的不就是佛僧崇高博大的胸懷。

筆者每逢參加佛寺慶典,對法師身披之袈裟,總觀注不已,崇敬有加。法師那身披袈裟袒右肩的穿著方式,不由聯想到釋迦佛身披袈裟袒右肩的不朽形象。因此,也 更感懷佛教的歷史淵源,博大精深。佛教歷經幾千年而不衰,今天青出於藍,愈現蓬勃生機,不就源於當年的靈山法會,釋迦佛「以心會心」,「衣、法雙授」迦 葉,代代相傳;自然,後又不乏諸如我國禪宗五祖這樣的慧眼識才佛祖,又衣傳慧能這樣開拓型佛界精英,薪火傳承,也才使佛教終於走過幾個千年,更是走出了今 天的輝煌。

 
 
山門二月風
◎覺曦

早春二月的江南,乍暖還寒。

清晨薄霧籠罩中的留雲禪寺恍若兜率天宮,山門在霧氣中靜靜地矗立著,黛瓦、粉牆、赫褐門窗古樸無華卻又透出盛唐建築莊嚴,厚重的個性。中門兩側的一對青銅 獅子掛滿了水珠,憨態頑皮中卻又不失威嚴,讓人見之立生歡喜。一縷晨曦穿透薄霧白色的紗巾照在中門上方的留雲禪寺金底黑字的匾額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金 色的光芒被空氣中的霧水折射,在匾額四周折射出千百個金色的小光環,讓人看得入迷。門前平坦的用優質的花崗石打磨的甬道被霧水淋得濕漉漉的泛起淡淡的青 光,顯得更加潔淨。

山門又可稱作三門,為佛教禪宗伽藍的正門,山門在佛教的教義中蘊藏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之義;或象徵佛教義理中:「信、解、行」三者,非像常人思維中的 必有三扇門,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佛教經論》卷一所記載:「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 無相、無作。

在大乘佛教的義理中它又代表菩薩進取菩提所修習的三種法門。即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智慧門義為知進守退為智,知空無我為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 離貪著;慈悲門義為拔苦為慈,與樂為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之苦,依悲遠離無安眾生心;方便門義為正直為方,外己為便;依正直故生憐憫一切眾生之心,依外己 故遠離供養自身之心;在菩薩進趣菩提修行的道路上智慧門屬自利;慈悲門屬利他;方便門則自利利他雙行。三門看則雖分為三然實則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為 悲智雙行攝化眾生而成的方便門。

薄霧漸漸散卻,留雲禪寺的山門前漸漸地熱鬧起來,善男信女們,三三兩兩地從般若門走進留雲禪寺,或燒香禮佛、或親許心願、或遊玩休憩,山門在紅日的照耀下仍靜靜地像位睿智的長者安詳地注視著芸芸眾生。

良久!噹!一聲清脆的磬響,梵音響起隨著二月的春風蕩漾,把塵世間的喧囂隔絕於高牆,讓人們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中去領略佛的慈悲與包容……

 
 
短期出家拜觀音山體驗心得
◎頓演

古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祇因高山為自然鬼斧神工之造化,遠離俗世紅塵之污染,默默地向眾生昭然其巍巍聖德,以「自古名山僧占多」。其中又以普陀山、九 華山、五臺山、峨眉山最為殊勝,分別作為佛教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聖山向眾生開示了四位法身大士的「大悲、大願、大智、 大行」的無量功德,向眾生宣說佛陀慈悲普度的廣大願力。

聽聞日照法師要三步一拜四大名山的消息時,弟子被這大悲心和大願力感動了;被這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精神感動了。三步一拜勞其體膚、累其筋骨,以身佈施佛 法,體現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三步一拜前路艱辛、輾轉萬里、初心不退,體證地藏菩薩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的大願悲心;三步一拜,沿途方便開示、應機說法, 妙演三乘教,學習文殊菩薩般若大智,願愚癡眾生早得解脫;三步一拜,宣說行持正法,行普賢菩薩十大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體現普賢菩薩的大行精神。

朝四大名山就是依佛的教導「信,解、行、證」求證佛道。

弟子以法喜充滿的心情讚歎隨喜日照法師的功德,以這次短期出家拜觀音山的感受,弟子心中升起了大慚愧心,剛拜了三步,頓感色身濁重,平時紅塵放逸,生活舒 適,不習勞作,雙手雙膝疼痛,呼吸加快,汗如雨下,心想才拜了幾步啊,就這麼丟人。漸漸掉隊了,拜的動作也不規範了,威儀就更談不上了。快到韋陀殿時,弟 子就祈求觀世音菩薩慈力加被,讓我能堅持下去,前面的路就象一面鏡子照著自己,看到「貪、嗔、癡、慢、疑」五毒俱全,學佛有了一點點的心得總會升起貢高我 慢的心,無明和嗔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會無緣升起……就在這種懺悔的心情中,終於拜到了山頂。

摯心頂禮觀世音菩薩畢,仰望著東方初升的太陽,感覺就如無邊的佛光驅逐了黑暗的無明,悟道的心更加的堅固;深深呼吸著清晨的涼風,讓自己身體中的濁氣排出 去,聆聽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教誨,讓我吐故納新身心清涼,這時我情不自禁地小聲唱起了「香贊」:「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這次短期出家的三步一拜,給我以真實的受用:認清了自己懶散放逸的惰性,它將鞭策和激勵我不畏勞苦不懼艱辛地追求佛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弟子發願在日照法師朝聖的三年中,深入經藏 ,參閱《華嚴經》《大智度論》,將閱經的功德回向給日照法師和罪苦眾生。

祈願諸佛菩薩加被,龍天護持日照法師一行早日功德圓滿,感恩、隨喜師父左右的護法無量的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短期出家心得
◎頓一 頓二

(一) ◎頓 二

今天是短期出家的最後一天。

七天,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見聞,不一樣的感悟,行、走、坐、臥點滴間都感動著我,觸動著我。

一直喜歡佛樂,聽晨鐘心靜平和;一直信仰佛學,佛學博大精深,千百年的沉澱和流傳必有可學之處可用之地,一念之間,放下了所有就來到了禮佛禪寺。

師父們都說這是我某世和佛結下的緣分。

出家的生活果真是累,敬佩那些年紀大的前輩們的勤力精進,同時感受著師父們的不易和慈悲。

持受沙彌的十戒、拜佛誦經聽佛學講座,是出家生活的主要內容。

感恩我的父母,還有就是我自己宿世裡一定做了許多的善事積了許多的福報,讓我今生衣食無憂,受到良好的教育,得眾人的疼愛,並有緣到禮佛禪寺和師兄們一同 學佛,在分分秒秒中熏習,用心感受師父和師兄們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漸漸開始對佛學有了一點感悟,瞭解了誦經拜佛的意義,內心就越加的慚愧,恭敬心也越加 的升起,感恩的心也越重,我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幼小的動物,一花一葉,一縷陽光,一顆星辰都是我感恩的對象。

七天的出家生活,對我的幫助和啟發是如此之大,體驗了寺院的清淨無為,感受了佛教藝術的魅力,增長了佛學知識,更多的是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找到了修學的方法,懂得了怎樣對治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和磨難。

心「放下」就能得到快樂,心「定」就能平和,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當然這有一個漫長的修行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要把短期出家中見到聞到做過的,在回到社會回到俗家需要繼續堅持,師父說這就是修行,修行就從「活在當下」做起。

願禮佛禪寺佛法昌盛,願日照法師三步一拜四大名山早日功德圓滿,願每一個眾生都幸福安定快樂!

(二) ◎頓 三

短短的七天體驗出家的生活結束了,在這七天當中,深切的體會到出家生活的清苦,同時,日復一日有規律的出家生活與在家的生活截然不同,晚睡早起的生活作息並沒有讓我覺得疲累,反而早起誦經讓我頗感精神。

七天的課程也編排得十分豐富,在這裡有太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知道甚麼叫做起板,甚麼叫過堂,甚麼叫藥石,第一次知道禮佛的儀規,第一次上早殿、晚殿, 第一次唱誦經文,第一次見識焰口法會,傳燈法會,放生法會,禮拜大悲懺,這些法會真是太神聖了,如此豐富的課程讓我覺得這七天體驗出家生活過得實在是太快 了,在這的生活實在是太充實了,還有各位師傅唱誦經文,實在是好聽極了,聽完之後,身心都感到清淨自在。在這裡通過過堂,讓我懂得了惜福,通過法師的開 示,讓我懂得了人生許多的真諦,通過三步一拜朝拜觀音閣的活動,讓我體會到日照法師朝四大名山的艱辛,以及讓我心生懺悔之心和感恩之心,透過師傅們慈悲燦 爛的笑容,讓我懂得了人生的美好及為人處事之道。

在此,我深深的感謝禮佛禪寺給予我這樣的一個機會去體驗出家生活,能與佛法結下如此的善緣,同時祝願日照法師等一行三步一拜順利成功,功德圓滿。祝願禮佛 禪寺早日建成,為我們老百姓創造福音善緣,希望社會各屆人士能發菩提心,共創善舉,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了脫生死輪回,同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戊子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四屆董事就職典禮

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五十四屆董事就職典禮暨新春團拜,於二月十四日(正月初八)下午二時半在本會文化中心禮堂舉行,近五百人出席。

佛聯會會長覺光法師祝福香港繁榮安定,全港巿民身心康泰。並提及今年十一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舉行閉幕禮,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人士均將來港出席,希望香港佛教界一定要辦好這次佛教盛事。
近日,內地不少省份同胞飽受雪災之苦,香港佛教聯合會最早在報章呼籲佛教人士積極協助災民,中港佛教團體紛紛響應,而本會亦應急地撥捐三百萬元,經中聯辦 賑濟戶口交國務院統一分發。香港西方寺、寶蓮禪寺等均先後向賑濟機構捐出一百多萬元。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代表將港幣一百萬元善款支票交與佛聯會,由會長覺光 長老代表接收。覺光長老表示感謝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輸,籲請全港百萬佛教徒及各方仁人善長,繼續同伸仁義之手,希望能盡快幫助災民度過難關。佛聯會日前發起 的內地雪災募捐行動,善款已近一百三十多萬元。

同時,佛聯會舉行了「第五十四屆董事會」就職典禮。新一屆董事成員如下:

會長覺光法師、副會長永惺法師、副會長黎時煖居士、副會長林漢強居士、總務主任智慧法師、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副秘書長林志達居士、司庫何德心居士、副總務 主任妙光法師、副總務主任道平法師、副司庫崔常祥居士;常務董事包括:衍空法師、果德法師、演慈法師、妙慧法師、楊釗居士、沈張婉居士、楊錦珍居士;董事 包括:融靈法師、智鴻法師、寬運法師、紹根法師、明義法師、果慧法師、廣琳法師、常光法師、圓慧法師、達義法師、妙慈法師、瑞洪法師、修岸法師、林漢環居 士、梁僑英居士、李家祥居士、莊學山居士、馬清煜居士、梁衛珍居士、余潔冰居士、溫綺玲居士、溫果和居士、胡韻琴居士、張梅桂居士、何珍宜居士、張慧燊居 士。


港澳學生揚威全國作文大賽
五位中學生不負師長厚望全部獲獎

港澳五位中學生參與內地全國知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驕人成績,為香港和澳門爭光。

這五位「小文豪」包括佛教善德英文中學許晉業、澳門濠江中學黃爾菁、佛教黃允畋中學麥傑峰、佛教馬錦燦英文中學林慧和拔萃男書院李兆澄。他們於去年十月參 加了由內地《萌芽》雜誌和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港澳區首屆比賽」,並在一百多所參賽中學學生中脫穎而出,得到港澳區一等獎。進而於今 年二月初遠赴上海參加總決賽,並獲佳績。

新概念作文大賽是由內地著名雜誌《萌芽》於一九九八年發起,並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於一九九九年開始聯合舉辦,由於內地年青人異常踴躍參加, 並得到傳媒廣泛報導,自此其被譽為中國「語文奧林匹克」。自舉辦第一屆以來,每一屆對文化及教育界均產生極大迴響,多位知名的新進年青作家,如韓寒、郭敬 明、張悅然均出自這個比賽。現時「新概念作文賽」一共有中國13間著名高等學府聯合舉辦,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 東大學、夏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會邀請著名作家、大學中文系教授作為評委,評核準則十分嚴 謹,冠軍作者將被推薦升讀國內著名大學,其他得獎學生將獲高等學府推薦和加分。

二○○七年度新概念作文大賽邁向第十屆,香港佛教聯合會有見大賽對內地文壇牽起澎湃的魅力,遂與主辦單位聯合舉辦《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港澳區首屆比賽》, 旨在鼓勵港澳學生以新思維、新表達及真體驗方式寫作,提倡母語寫作,提昇年青人文化素質,逾百所學校參加了比賽,參與比賽的學校先於學校內舉辦比賽,並由 學校老師選出優勝者呈送大賽審閱主任評改,由其選出的作品再交評審委會評審,最後選出5位一等獎、10位二等獎和30位三等獎。而香港的評審委員包括專欄 作家陶傑先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香港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何沛雄教授,香港中文筆會理事兼秘書林春華博士等等。

二月一日,全國共有210位青年獲得總決賽資格,其中183位是冒著全國五十年罕見風雪前來上海參賽的,包括5位港澳同學。這次總結賽的題目共有三題,分別是:

1. 《契訶夫手記》中寫道:「一條小獵狗走在大街上,牠為牠的羅圈腿而感到害臊。」請根據這一條手記創作一篇作品;

2. 我可以停下來;

3. 我的戀愛觀。

參賽者必須在三個小時內完成自己選定的命題。

主辦單位於二月三日重舉行「特萊米雅杯第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頒獎典禮暨新概念作文大賽十周年慶典。」評委宣讀香港佛教善德英文中學許晉業同學及澳門濠江中學黃爾菁同學勇奪一等獎,佛教黃允略中學麥傑峰、佛教馬錦燦英文中學林慧和拔萃男書院李兆澄同學則得到二等獎。

大會為了樹立公平、透明、權威的評獎形象,得到多位著名的作家、編輯和學者專家擔任評委,例如著名作家王安憶、方方、葉兆言、格非、葉辛、陳村、武漢大學於可訓教授和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岡教授。

頒獎禮中,歷屆獲獎者包括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從全國各地趕來道賀,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仲偉出席慶典並講話。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發來賀信。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長天則朗誦了其中一篇獲獎詩歌作品。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港澳區首屆比賽主席李家祥表示,此賽事旨在提高港澳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興 趣,並藉此鼓勵學生以母語寫作。他衷心恭賀諸位得獎同學,並為他們得到機會獲保送升讀內地大學而感到高興。

荃灣西方寺啟建「頂禮《萬佛寶懺》法會」
(禮請方丈寬運法師主法)

法會日期: 農曆戊子年二月初三日至廿三日(西曆二零零八年三月十日至三十日)
禮懺時間: 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半
下午一時半至四時
法會地點: 荃灣老圍村西方寺

 法會期內設延生位,為現在眷屬祈福延齡,常獲安樂;供往生位,超薦過往宗親同昇極樂,永離苦海。

並於圓滿日入夕,施放三大士《瑜伽燄口》一堂,迴向世界和平,干戈永息,社會繁榮,人民安樂。因緣難遇,懺法難修,希各界善信蒞臨拈香,同心祈禱,隨喜設位,功德無量。

登 記 處: 荃灣西方寺 查詢電話:2411-5111 傳真:2415-0286
  香港菩提學會 查詢電話:2577-2298 傳真:2576-4826

(香港銅鑼灣摩頓台十一號灣景樓C座四樓)


大埔定慧寺
啟建《彌陀佛七》四十九永日暨《清明思親》法會

日期:二月十八日至四月六日(農曆正月十二日至三月初一日)

時間:上午九時正至下午四時正

內容: 恭請本寺方丈上初下慧大和尚主持洒淨儀式,由本寺監院上智下定法師與眾法師領眾諷誦阿彌陀經及彌陀聖號,藉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社會安寧。各氏門宗歷代宗親、父母師長、六親眷屬、無始以來一切十方法界眾生,求生淨土。

法會期間每日下午三時禮佛大迴向。念佛功德宿業消除,菩提精進、福慧同增、合家平安,增福延壽,六時吉祥。並於四月六日(星期日)結壇日,中午設齋供佛及眾;又於下午五時三十分施放三大士瑜伽燄口。

法會期間設置功德主位、消災延生位及往生位(由港幣壹佰元起),以祈佛力加庇,為佑護法居士,增福延壽,家庭和順,六時吉祥。並設供齋香油花?功德。祈願各界大德三寶弟子善信居士踴躍參與,蒞臨拈香。午膳敬備山蔬結緣。

法會所有功德淨資,除法會開支外,餘下淨資將撥出寺院重修用途。

查詢電話:852 - 26521571 / 26562515 傳 真:852 - 26500865
綱 址: http://www.tingwai.org 電 郵:info@tingwai.org
地 址: 大埔墟馬窩村53號(可在大埔墟火車站專線小巴總站乘坐20S前往新峰花園三期)



認識佛教之旅

由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主辦的「認識佛教之旅」活動,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首先舉行。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夏曆丁亥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午,海全法師為該校五十多名師生主持了此次活動。為加深他們對具體修行的認識,海全法師並親自為他們講授行禪與靜坐知識,示範及指導坐姿。

中午,該校師生們離開蓮池寺,前往羅漢寺,再繼續他們下一站的「認識佛教之旅」。

「鳳凰觀星」生活營

二○○八年一月廿六日至廿七日﹙夏曆丁亥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青會主辦的「鳳凰觀星」生活營。

本次活動由海全法師主持,出席有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青會師生及義工等一百二十餘人次。

由於濃霧的關係,當晚取消了到昂平心經簡林觀星。

一眾師生在海全法師的帶領下,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是次活動,海全法師向師生開示,講心靈,啟發對佛教的興趣。為了迎合青少年活潑好動的一面,在蓮池寺亦進行歷奇活動。

是次活動使青少年領略佛陀的啟示。希望能吸引年輕一代歸向佛教。


丁亥年酬謝佛恩
齋天法會

二○○八年一月十九日﹙夏曆丁亥年十二月十二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丁亥年酬謝佛恩齋天法會。

本次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慈輝佛教會惠州會友及福林精舍居士等四十餘人。

一眾善信在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晨四時卅分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齋天大供,善信穿著海青,感謝我佛慈悲,使大眾消災廷壽,豐衣足食,身心快樂。上午七時卅分,法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

佛前供燈,善信誠心祈求社會繁榮昌盛、大眾:福壽康寧。



貴州省遵義市桃溪寺 重建鐘鼓樓

桃溪寺座落於貴州省遵義市距市區5公里處的南郊.始建於元代末,距今有700年歷史,開過戒壇,住眾幾百餘單,良田百畝,宋元年間,遵義 知府袁玉踢進一步修繕,在廟內擴建了雅樓、回廊,門前辟建了荷花池等並將駱江河兩大片土地劃歸桃溪寺,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平播戰亂中被焚毀,崇 禎末年,佛事漸盛,於此興建延禧禪寺,清光緒年間重修並賜桃溪寺,修復後的桃溪寺距今已有400年歷史,山門兩側八字墻,山門外另辟荷花池半畝,寺院後面 是大片的竹林,並叢草雜生,古樹參天,整個廟宇背依一片古楓翠柏,桃溪河徑疏浚,水域為之擴大,晶瑩清澈,桃溪河兩岸桃李成片,綠柳垂絲,讓人流連忘返, 若登高遠眺,對岸阡陌縱橫,山村點點,別有一番風光,每逢春季桃紅柳綠時,一直是男女老幼踏青的好地方。

抗戰期間,浙江大學一個班,和宋慶齡的保兒院均在桃溪寺內開辦過,當時都得到了法師與當家師的支持,桃溪寺不僅擁有寶貴的人文資源。而且還有水和原生態資源。

解 放初期,寺院住持實參老法師在土改時期,被打成地主,並趕出桃溪寺,從那時起,桃溪寺就沒有了居住的僧人,廟宇被破壞,廟產被福和院佔有,大雄寶殿、觀音 殿、地藏殿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九八七年福和院又派人拆掉寺裏的方丈樓和靈骨塔等建築,並不允許任何人在寺裏居住,隨著歲月的逝去,釋香法老法師來 到桃溪寺期間也祇能在寺外一間破爛不堪的舊房子居住下來,經過多方的上訪,經省同意,直到今天也祇能歸還了四合院在各方人士的幫助支持下,一九九八年才把 寺院初步維修好,同時釋香法老法師便賣了自己的所有家產,修建了一座便民橋和寺內的香爐等,才恢復了佛事活動,目前桃溪寺的產權仍在福利院手裏,遺下的是 寺院前不到一公尺遠的四塊荷花池被福利院租給農民養魚,有違佛教的不殺生的慈悲之意。老法師己經年過八十,原有弟子都是中青年,因忍受不了寺院的殘破,相 繼離開寺院,現祇剩二位七、八十歲的師父,生活勉強度過,但老法師心願未了,大鐘、大鼓依然在大殿的屋檐下,無力修建鐘鼓二樓,不經漫長的黑夜,黎明的紅 日是不會爬上東山之巔的,但是這個夜晚似乎太漫長了,老法師哀痛於心,不知今生能否完成此心願。

緣此,倡導海內外有緣善士贊助重建鐘鼓樓,願此殊勝法緣能令眾生廣種福田,願大眾共成此善緣、勝事。

貴州省中國銀行遵義市新華支行 
帳號:8981900010200104406
電話:0852-8421561
手機:13312340354
劉淑芳(釋香法)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桃溪寺
郵編:563000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