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96期
2010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聖誕節帶來的啟示
佛門盛事
「萬佛佑澳門」兩岸四地三大語系高僧
大德頌華誕慶回歸2009祈福大法會
紀念活動
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十週年
歡 迎 詞
賀 詞
謝 詞

◎釋圓慧
◎釋覺光
◎釋妙慧
高僧開示
藥師法門與人生佛教 ◎惟 賢
盛會賀文
出席「萬佛佑澳門」法會有感 ◎紹 根
羅漢信仰
十六羅漢與十八羅漢略考 ◎郭錦鴻 / 文
韓玄真/ 圖
闡譯佛經
《佛說阿彌陀經》的基本內容 ◎慎 獨
佛教知識
開光法會略說 ◎常 靜
禪境趣談
殺雞取卵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樂 志 論 ◎楊 釗
悉達寓言
熊與獵人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佛教論壇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衍 慈
緬懷高僧
至誠朝山 菩薩送供
–– 紀念虛雲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思 齊
佈施功德
佈施的回報 ◎繼 平
圓瑛大師紀念塔發現因緣記 ◎夏金華
一座富有田園情趣的郊區寺院
──上海曹王禪寺遊記
◎夏令宜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聖誕節帶來的啟示

每當新的一年來臨前夕,都會收到許多「聖誕及新年快樂」的賀咭,呈現出一片節日的氣氛。尤其是在聖誕期間,世界各地節日氣氛相當濃厚。「聖誕節」是天主教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這是西方社會的一個宗教節日,如今在世界各地已成為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今年在香港的「聖誕節」期間,人流量達到三十萬人次,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來自內地的遊客。我們可以看到,「聖誕節」已經深入在民間,走進了每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作為一個佛弟子,很自然就想到了「佛誕節」。如今的佛教活動還是在佛教徒的範圍之內,怎樣才能使佛教融入社會、深入民心?怎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使「佛誕節」能成為人們普天同慶的大日子?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老年人的佛教,燒香拜佛是封建迷信;有些人則認為,佛教太深奧、太抽象、太嚴肅。這些錯誤的觀點阻礙了人們接觸佛教。佛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生為人道,要把握機緣,得聞佛法是世人之福。而眾生則迷失、妄想、執著、分別。

如何使社會人士能普遍認識佛教,佛弟子應肩負起引導、教化眾生的責任。「講經」「代佛說法」的最佳方法,用人們最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表達,通過「講經」引導信眾、啟迪智慧,使佛教思想深入人心。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佛法、體會佛法、實踐佛法。

目前海內外佛教界普遍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這不僅體現了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同時是提升了佛教在社會上的形象,改善了民眾對佛教的認識。大乘佛教除了自度解脫之外,更強調利他的菩薩行。積極開展人間佛教思想,已成為當今佛教界的共識,將佛陀的慈悲精神普適於社會。

為了使廣大社會人士能聽聞佛法,我們要群策群力、普渡眾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擴展、規劃多元化的活動。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各類人群的需要,我們可以 對傳統佛教在形式上作些適當的調整,以最善巧方便的法門,透過全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民眾,使佛教走進人群,走向社會,走入社會人生的各個領域。旨在讓社 會人士重視佛教,領會佛法,使佛教發揚光大。

 
 
「萬佛佑澳門」兩岸四地三大語系高僧
大德頌華誕慶回歸2009祈福大法會

為期三日的「萬佛佑澳門——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頌華誕慶回歸2009祈福大法會」於12月12日舉行開幕禮。藉此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澳門居民吉祥安康,並宏揚佛教文化。

由澳門佛教中心協會、香港文匯報聯合舉辦的祈福大法會,12月12日晚上八時假綜藝館舉行。行政長官何厚鏵,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中聯辦秘書長崔國 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長老,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共同主席劉藝良,三大語系(漢傳、藏傳、南傳)諸山長老及知名人士主持開幕禮。

主辦單位稱,適逢今年新中國六十華誕及澳門回歸十週年,舉行盛大的祈福大法會,匯聚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大德高僧及400多位僧尼頌華誕、慶回歸。法會 儀式涵蓋漢傳、藏傳、南傳佛教的精髓。為澳門蓮花寶地祈福。本次祈福法會是澳門佛教近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內容最殊勝的大法會。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致詞時表示:「澳門回歸十年來 『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並取得豐碩的成果,今天的澳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辦單位是次邀請兩岸四地佛教界來澳舉行『萬 佛佑澳門』祈福大會,為人民幸福安康、澳門繁榮穩定、祖國富強、世界和平發展共同祈福,可謂恰如其時,功德無量。相信通過祈福法會的成功舉辦,必將進一步 宏揚中國佛教愛國愛教、保護社會的優良傳統,藉以令人心安平,更好維護社會安全,促進世界和平。期望兩岸四地佛教界能進一步借鑒和促進,為弘揚中國傳統文 化,以及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繼續作出貢獻」

 
 
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十週年

主席釋圓慧法師

歡 迎 詞

尊敬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永惺長老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 紹根長老

香港寶蓮寺方丈 智慧長老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新界工作部副部長 張肖鷹先生

新界社團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張學明GBS太平紳士

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 文春輝先生MH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董事、校長、各位老師、各位校友

大家好!

今日是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十週年紀念日,荷蒙各位主禮嘉賓於百忙中抽空蒞臨主禮,在座各位主禮嘉賓都是善長人翁,抱慈悲行願,照見法界,護持眾生的慈悲心。今晚匯聚一堂,大放光明,此情此景,使會內大眾深感榮幸。請大家以熱烈掌聲歡迎各位,再以熱烈掌聲感謝各位。

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1999年11月13日由慈祥法師、永常法師創立,至今已十週年,在這十年期間,本會除致力資助本港教育(佛教大光中學持續發展) 外,還協助及參與地區及佛教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在這十年間,本會一群義工抱著佛陀大悲願力及承慈祥法師、永常法師二位法師的心願,承擔教育扶貧濟困的責 任,每年到貴州、連山等地,應各地學生生活需求,除盡心盡力協助貧困者外。我更希望這項工作,能讓學生得沾甘露,種下一顆菩提種子。

本人謹藉此機會代表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同人,感謝各位義工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期望各位這份真誠心、友愛心繼續延續不斷,發揚自利利人的宏願。

多謝今日出席主禮嘉賓及各界人士撥冗光臨,關懷指導,尤為銘感!祝各位長老及各位法師法體安康,法輪常轉,謹祝在座各位福慧雙修,晝夜吉祥!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賀詞

諸山大德,各位嘉賓:晚上好!

今天晚上的聚會,可算是一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吉祥盛會。因為佛教說:為善最吉祥。在座諸位都為祝賀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十週年慶典而光臨,當中有熱 心捐獻淨資給基金會的善長仁翁,有直接參與基金會工作的義工菩薩,更有支持及讚歎基金會一切善業的護法,今晚大家濟濟一堂,非常高興。

本人與基金會發起人慈祥法師及永常法師認識長年,兩位法師慈悲為懷,願佛所願,行佛所行。回憶日戰後,香港百物蕭條,民生極苦,失學貧童無數,慈祥法師認 為,要根本改善生活,每個人必須能掌握知識開始,即是說:人人必須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為此慈祥法師不憚辛勞,在當時仍屬窮鄉僻壤的大埔辦了大光園義學,造 福貧童。多年以來,成為大埔區青少年受教育的場所。其後更推而廣之,將興學育才的理念,推廣至內地貧窮地區,辦有不少希望工程學校。讓國內的清貧兒童有受 教育的機會,造福國家,培育人才。

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至今,秉承兩位法師的行願而發展,造出極好的成績。現今圓慧法師繼往開來,為基金會盡最大的努力,造福無數。本人蒙邀參與今晚的盛會,感到十分榮幸,謹祝福在座各位

身心康泰

六時吉祥

 

副會長釋妙慧法師

謝 詞

尊敬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永惺長老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 紹根長老

寶蓮禪寺方丈 智慧長老

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新界工作部副部長 張肖鷹

新界社團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張學明GBS太平紳士

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 文春輝先生MH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董事、校長、各位老師、各位義工、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是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成立十週年的日子,在座各位嘉賓都是城中大忙人,德高望重的長者,日理萬機,今晚為了本會,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蒞臨參與及主禮,使本會生色不少,正如會長所言「位位都是天王巨星」,今晚匯聚本會,照耀本會,使本會同人深感榮幸,亦感激萬分!

其次多謝本會友好,十方善信,十年來對本會的信賴與支持,籌集善款,又得創會者慈祥法師與永常法師的餘蔭,十年來除資助佛教大光中學發展,並致力地方公益 及弘法活動,更秉承慈祥法師與永常法師的遺願,在國內興建希望中學一所、希望小學三十八所、衛生院兩所、衛生室一所、還有資助廣東省、廣西省及貴州省清貧 學童重返校園達一萬八千人次;慈心送暖行動,在二零零五年前,每年到窮困鄉村佈施棉被數百張。我希望各位友好,十方善信,不離不棄本會,不斷地支持本會, 使其善業蒸蒸日上,使貧窮者受惠。

再次多謝協助本會工作多年的義工及佛教大光中學老師、職員、同學,她們為籌備這次活動,包括十週年特刊和今晚齋宴,費盡心思,協力苦幹,我代表大會致以萬二分謝意!

最後,又要多謝各方友好、善信及佛教大光中學的新舊師生,今晚撥冗出席,濟濟一堂,證明你們尊敬本會的創會者及熱愛本會,我在此除了多謝你們之外,還請你們永遠支持本會!

謹祝各位身心康泰!

 
 
藥師法門與人生佛教
◎惟 賢

編者按: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寧波慈溪伏龍禪寺隆重舉行了琉璃寶殿暨天王殿奠基慶典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佛教協會會長、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長老出席了盛會,並為信眾作開示 ——《藥師法門與人生佛教》。

寧波慈溪龍山一帶,人傑地靈,是個誕生高僧的福地,歷史上從唐代到近代,都有高僧出現。近代弘一大師、太虛大師、圓瑛大師等好幾位高僧,都曾在這裡弘法。 弘一大師一生三次駐錫伏龍寺,寫出了清涼歌曲,畫出了長幅羅漢卷軸,編定了藥師修法。太虛大師就在慈溪的西方寺讀《大般若經》開悟,他是近代佛教的革新領 袖,提倡人生佛教。

中國佛教在唐宋以後,提倡禪淨雙修,幾乎每一個大寺廟、大叢林,都有禪堂、念佛堂,而寧波慈溪伏龍禪寺能夠把藥師佛法作為一個道場的專修,在全國來講都是很稀有難得的。

一、藥師法門的特點及修法

(一)藥師法門的特點

佛教修行的法門很多,側重點各有不同,淨土法門偏重於對人死後的關懷,藥師法門偏重於對人現前生活的關懷。由於人生是個轉折的樞紐,上升下墮都在人生,淨 化心靈,修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是上升的道路;發展貪嗔痴,為下墮的道路;故尊重人生,就須在人生的當前努力,在現實人生中有所修為,走「八正道」之路。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戒定慧三學,及進一步修習菩薩乘的內容。

我曾經讀過一本歷史書叫《世界史綱》,這是英國史學家韋爾斯所著,內容是說人類從歷史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是一部戰爭史,和平的時間很短暫,而戰爭年 代很久,特別是科學發達製造出的武器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如何才能制止人類互相殘殺、消滅戰爭呢?韋爾斯提出必須要有一個宗教信仰,特別提出佛教是理智的宗 教、智慧的宗教,最後還指出:必須要以八正道指導人生,糾正科學的偏見,為世界人民開一條正路,那才是一條光明大道。

藥師法門就特別強調和注重現實人生中八正道的修習,祇有這樣,才能過好一個安定、和諧的生活,沒有「刀兵、瘟疫、飢謹」等各種災難的流行;才能做一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都豐滿,免除憂愁痛苦的人。世間上的許多人,想過快樂的日子,卻偏偏走了一條下墮的道路,發展貪嗔痴,爾虞我詐,互相鬥爭,戰亂不斷,哪裡會有幸福的人生呢?

(二)藥師法門的修法

藥師佛的本懷是著重現實人生的幸福和安樂,他在因地做菩薩的時候,就發願他將來成就的佛土,所有的人都具智慧光明,有福德,都能豐衣足食,免受災害。這種精神既廣大而高明,既宏博而深微。

關於藥師法門的研究和修法,近代弘一大師有相關著作,現今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也有專著出版。我現粗略講三點,給大家提供些參考。

1.樹立最基本的正見

一個人學佛,不管修習哪個法門,一定要具備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這是《菩提道次第論》講的,是學菩提道的階梯,非常殊勝,不是一般的世間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可以比擬的。

出離心必須要有解脫思想,淡泊名利,少欲知足,不過於追求物質享受,不貪圖名利,自身品格清高。這個出離心非常重要,假若不把世間上的許多事情看淡一點,放下一點,就不能走上學佛道路。

菩提心就是要以出世的精神積極做入世的事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備大智大悲。大智就是無我,既無人我,也無法我,無人我就可以消除煩惱障,無法我就可以 消除所知障,不受煩惱障、所知障的障蔽就具備大智慧。大悲就是與眾生苦樂一體,不捨眾生。《大智度論》講悲有三種:眾生悲、法緣悲、無緣悲。眾生悲就是悲 憫眾生的痛苦,多生以來,我們與眾生都有關係,眾生在痛苦中我們應該拯救;法緣悲就是從法法相資、法法平等的道理中,認識到萬事萬物與我都有緣,我都應該 以平等心善待;無緣悲,與眾生相處以行動救濟而無所執著,修佈施而不執著佈施,三輪體空。

悲智結合,悲智兼運,悲智一體,這個在菩提道裡面講到就是「真空見」。真空見就是一種無我的智慧,有無我的智慧才能夠生悲心。一個修習佛法的人,開悟後,就知道眾生多生累劫以來與我都有關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都是我的六親眷屬,他們現在苦難中,我怎能不救呀?所以就要學菩薩。

2.行持做到三結合

修習藥師法門,日常行持必須要做到懺悔、發願、回向三結合。

首先要懺悔。懺悔是把我們身心三業清洗一番,這個身心原來就像裝污水的缸子,現在不裝污水要裝乾淨水了,就要把缸子洗乾淨後才能裝乾淨水,所以必須要懺悔。

眾生多生累劫以來所造的業,假若有形體的話,可以堆得像須彌山那麼大,但你能夠懺悔,做到洗心革面,就開始朝好的方面發展。有些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成天唉 嘆,哎,我業障重,我在修善,我在做好事,為何境遇還是不好呢?他就沒有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來看,也不知道從懺悔中來消業。業消智朗,冰山再 大,太陽光一出來它慢慢就融化了。六祖大師講: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載愚。你的業障,哪怕像冰山一樣堅硬和強大,太陽光一出來它就慢慢消融了,這就 是懺悔的力量。所以你們要注意懺悔,不要怨天尤人,怪老子怪爹娘,怪這個怪那個,最終要怪自己,自己業障重,就要多懺悔。

第二就是發願。發甚麼願?一般來講就是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包括了菩薩的三聚淨戒,眾生 無邊誓願度是饒益有情戒,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攝律儀戒,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攝善法戒。修習藥師法門,除了四宏誓願外,還要像藥師琉璃光如來一 樣發十二大願,與十二大願相應,願行結合,這就更加偉大了。歷史上,佛教裡面很多菩薩,多生累劫以來,發願修道,可以捨棄家庭,捨棄功名利祿,甚至捨棄頭 目手足,捨棄身體,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弘一大師原來是個風華才子,後由於善知識的指導,讀了很多經書,就發願出家。沒出家以前他打餓七,餓了半個月,餓七以後,有人問他的感受,他說我的感受很 好,我能夠聽人之所不能聽,見人之所不能見,忍人之所不能忍。這三句話就是他當時體悟的境界,也是菩薩精神、大丈夫精神的體現,所以他後來決心出家,毅然 決然的出家,離家辭親,志氣果斷,有大丈夫氣概。這種精神就是《心經》所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精神,空除了個人的我,家庭的我,社會的我,民族的我,國家的我,法界的我,都空除了,才能度一切苦厄。

願與行要相結合,華嚴境界很高,是華藏世界,但行處卻落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而這十大願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可以做得到的。以高處為目標,從低處著手,「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就是這個功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就是《華嚴經》的精髓。願行要結合,怎樣發願就怎麼做。

第三個回向。回向甚麼呢?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要據為己有,回向給別人。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內容是很廣大的,以我的功德回向給我的親屬、朋友、怨親、債主,乃至於一切眾生。

懺悔、發願、回向必須做到三結合,念經如此,念咒如此,禮拜如此,都要做到三結合,那麼功德就大。你們在行持的時候,這三結合相當重要。

3.行持方法

一般來講,修持藥師法門者必須要建立壇場,供藥師如來的聖像,兩側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的像,再兩側供十二藥叉護法神像,懸五色寶幡,燃七層之燈。藥師壇 場佈置好以後,行者除了禮拜以外,那就必須要修藥師法門的止觀,身端正坐,腳盤腿,手結藥師如來印,口念藥師咒或藥師聖號,心觀想,觀想藥師如來就在我的 眼前,儘管是一幅畫,或者是一個塑像,但觀想是很靈活的,燦爛光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在我的眼前。這樣做到身口意三結合,三密相印。

佛指示我們,念佛號、念經典,要以正直心、深善心、廣大心來念。正直心,就是真誠的心;深善心,就是與善法相合的心;廣大心,就是指要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你若有了這樣的心,念咒、念佛號、念經典,力量就不可思議,感應也大,那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得到的。

我記得在八十年代時,報上曾登載有這麼一條消息:廣州白雲機場飛機失事,其他人都遇難了,可奇怪的是偏偏有幾個人活了下來,而且那幾個人正好是一家人。原 來這一家人在上飛機之前剛剛在當地那個大寺廟打了延生普佛。這件事情在當時報紙上是登了的,很奇特,你不能說這個念佛的威力不大。因此,法力不可思議,法 力就包括咒的力量、經的力量,但是心要誠,要有正直心、深善心、廣大心,假若沒有這個心,光是嘴巴念,功德有,但是不大。

二、人生佛教是藥師法門的具體展現

人生佛教是太虛大師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來的,是最切合現實的偉大真理,與藥師法門關心人類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人,生而為人,為萬物之靈。孟子講: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在於心靈之間,與禽獸不同,因此,就要發揮心靈的作用。心靈的作用,一是有理性,二是有仁愛性、慈悲性。這個本性要靠後天的教育、佛法的熏習才能發揚出來,玉不琢不成器。

阿賴耶識的種子,在唯識學來講,有染種和淨種,屬於我、我所執、遍計執的叫做染污種子,屬於善的、清淨的就叫善法種子、清淨種子。學佛就重在多聞熏習,修 戒定慧,使這個善法種子、清淨種子增長,染污種子逐步消滅,而後達到轉惡成善、轉染成淨、轉邪為正、轉識成智,這樣就能逐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與佛的法 報化三身相應。我們就要經常這樣反省:我現在轉到甚麼程度了?是向上轉還是向下轉?

人的一生,光陰是很短促的,必須要在當下用功,注意當下一念,保持正念、淨念,不要有邪念、惡念。普賢菩薩有個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因此,人生佛教是最現實的,但有些人有誤解,以為祇是把人做好就行了,太虛大師當時提出時還遭到一些毀謗,說太虛大師很片面,祇看人生,其實不是那回事。 人生佛教不祇停留在人生上,而是直通佛乘的,它有四個階段: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這是由人到佛的四個環節。

人生改善,這是最起碼的,要有人的道德和品格。太虛大師有兩首詩說明這個內容。一首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另一首是:「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人都做不好,你怎麼成佛呀?萬丈高樓從地起,人要活得有價值,必須要明因識果有道德,止惡行善利別人,那樣你的現實人生就可以改善。死後,即使沒生西方極 樂世界,後一輩子還是保持人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途,叫後世增勝。若能在做好人的基礎上,兼修聲聞、獨覺乘,身心淡泊不起貪欲,就可消滅輪回六道的 根本,達到生死解脫。既做好人,又修解脫行,還能修菩薩行,那麼就是一條「人成即佛成」的道路,達到法界圓明。

所以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就包括了從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一直到佛乘的全部內容,與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完全相合。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藥師佛以大 悲心對待眾生,廣行方便,使其心裡安靜、身體健康、衣食富足、遠離恐怖,能夠安於菩提道、戒行不缺、正見不失,從而恢復法身慧命,達到圓滿的究竟解脫。

大家知道,印度和中國都是東方,東方文化強在哪裡?為甚麼有價值呢?就在於能夠保持人的靈性,能夠提高人的品德,創造人的價值,不是西方文化達爾文進化論提倡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那一套文化。這是東方文化的特點。

當今世界的潮流,西方社會從殖民主義到帝國主義到霸權主義都著重在軍備現代化方面努力,比哪個國家原子彈多,飛彈、導彈多,哪個就可以逞強,就可以稱霸。 科學發展到現在,實際上已經走到懸崖邊緣,若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將會非常危險,要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人類祇有毀滅。這個地球哪裡經得起原子彈來攻擊? 大戰一發生,不管甚麼前方後方,都是飛彈攻擊的目標,很可怕!所以必須要以東方文化來挽救,尤其是要大力倡導東方藥師佛和人生佛教的思想。

藥師法門特別講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使人人都能豐衣足食,飲食、臥具、醫藥,人人都具備,人人都免於病苦,人人都免於災難,在此基礎上修行成佛。這其實就 是人生佛教的思想。從這也可以見到太虛大師的思想是高瞻遠矚、適應時代的,既保存了佛教的優良傳統,也發揚了佛教積極救世的大乘菩薩精神。所以太虛大師很 偉大。我親近太虛大師前後十年,親耳聽他講過「人生佛教、菩薩學處、八宗平等、判攝佛法」這些內容,令我終身受益。

今天伏龍禪寺的琉璃寶殿奠基,這個意義很大,希望伏龍禪寺住持傳道法師發心好好努力,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在護法居士的大力護持下,把這個道場建設成為國內很少有的一個專門弘揚藥師法門思想的獨特道場,這無論是對於人生的挽救,還是現代社會的淨化都很有意義!

(錄音整理:海立;文字編輯:正根)

 
 
出席「萬佛佑澳門」法會有感
◎紹 根

門佛教中心協會聯同文匯報合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華誕暨澳門回歸祖國十週年慶典,舉行「萬佛佑澳門」大 法會,恭請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除本人外,位位都是大德高僧,蒞臨參與盛會,大會共同主席無量壽功德林住持戒晟法師特別邀請廈門南普陀寺正興法師和香 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佛教愍生紀念講堂住持演慈法師為大會司儀,法會隆重莊嚴。主禮嘉賓有: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蔣堅永先生、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許爽部長、文匯報正副社長蒞臨主禮,大會主席劉藝良、何慶、何敬麟,及澳門佛教中心協會會長戒晟法師。來自各 地的諸山長老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協副會長聖輝長老、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佛教協會會長賈拉森活佛、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香港佛教僧伽聯合 會會長紹根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泉慧長老、終南山中言法師、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長、印尼大叢山西禪寺住持慧雄大和尚、新加坡佛教總會秘書長廣品法師、韓 國佛教宗正協會會長迦山長老、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行政秘書摩訶沙威長老、澳洲南海普陀寺、墨爾本兜率內院住持妙凈法師、青海陀樂寺住持阿旺嘉措仁波切等親蒞 主持法會,分別有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高僧祝頌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澳門回歸十週年慶典由十二日至十四日,一連三天佛事,分別有全城灑淨、安奉舍 利、普供三寶護法尊天全堂,為善信灌頂,誦經加持密咒,消災降福。十四日晚上圓滿之夜,舉行傳佛心燈晚會,祈仗佛陀光明,照破在會大眾無明煩惱黑暗,得大 智慧光明,一切悉皆如意,是澳門開埠以來最大型的佛教祈福大法會。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大慶,是備受人民歡欣慶祝的。國慶前夕,本人承蒙中央統戰部和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邀請出席十月一日在北京天安門參觀閱兵慶 典,看見祖國雄糾糾威武之師,而國防武器亦追上時代,可以與世界的先進國家並駕齊驅,本人當日感覺到經過天安門的軍隊,雄偉的氣勢,精良的裝備,這強大的 陣容,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和諧社會,是必需有威武之師,現代的武器,才能履行護國安民的職責。當日觀眾中無不歡欣鼓舞,嘆為觀止。其中有人說:外人若 見到此先進的武器,雄糾糾的隊伍,必定「看在眼中,寒在心中」。我認為我國歷來祇有被外人侵佔領土,從未有欺淩弱少,壓逼別國之紀錄,祇要彼此和平共處,又何懼之有?我當時另有一番感想,正是「眼在看,心在想」, 回想祖國六十年當中,行枉了不少崎嶇的路,遇過不少起伏不定的波浪,在這段日子是屬於摸索階段,後來摸索到適合十三億人口有中國特色的政策,經過二十年改 革開放,由一窮二白、貧窮落後,轉眼間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發達國家的大債主,這轉變的迅速,實在令人驚奇而難以置信,怎不令外人駭怕之 理。所以建國六十華誕大慶,無不令人民歡欣喜悅,熱烈慶祝。祈望國家繼續朝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祇要不急不緩向前邁進,明天一定會更好。

今次參與澳門回歸十週年慶典,令我回憶起童年時代的前塵往事,一九四六年在鼎湖山受具足戒,四七年下山參學,在澳門普濟禪院掛單,親近慧因、童真二師、五七年轉往香港大嶼山親近筏可、海仁二尊宿。

當時澳門由葡萄牙人統治,當地居民的生活與鄉村無異,而佛教的道場亦與鄉間的神廟並無多大分別,當時並無交通工具代步,巿民出外或步行,或搭單車尾代步,後來才有三輪車、巴士代步,治安甚差,回歸前更甚。

澳門自從回歸後,由特首何厚鏵先生籌組特區政府,勵精圖治,嚴刑峻法,社會得以安定繁榮,巿民亦都得到安居樂業,日前更聞澳門政府還富於民,每位老居民亦都得到一萬元生活津貼,講出來真是羨煞旁人。

佛教事業,亦都得到澳門特區政府致力推廣,發揚佛教的慈悲喜捨、拔苦予樂的精神,期望化導巿民止惡行善,近幾年間,每年均有大型法會舉行,尤其今年適逢建 國六十華誕和澳門回歸十週年慶典,所以雲集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的大德高僧及四百多位僧尼,舉行澳門開埠以來最大型的祈福大法會,祈求風調雨順、國家富 強、人民康樂,更祈澳門特區政府下屆特首崔世安先生上任後,政躬康泰,社會更繁榮進步,巿民更樂業安居。

會內信眾嘉賓們均認為澳門開埠以來,這大型法會,得未曾有,無不為此歡喜讚嘆。

 
 
十六羅漢與十八羅漢略考
◎郭錦鴻 / 文
韓玄真/圖

大學的課堂上,我曾要求學生寫出任何關於「羅漢」的聯想,所得的結果十分有趣,大部分學生都想到「羅漢果」「羅漢拳」甚至「疊羅漢」,一些同學則寫出「十八羅漢」「阿羅漢」,較為接近「羅漢」的緣起領域。劉瑞明在〈含假「羅漢」「觀音」的趣難系列詞〉一文中指出,「疊羅漢」「疊摞漢」,本來是一種表演雜技,「漢」即身體之義,「疊摞」是同義複說,「疊摞漢」因與「疊羅漢」諧音而假借用之;「羅漢果」「落暵果」,即「落汗果」,是一種具除熱功效之水果。[1]可以知道,這些詞語與佛教沒有直接關係,卻借用了她的「羅漢」專 詞,並成為定型的常用稱呼,反映了羅漢信仰在中國的興盛,促使這種諧音借用情況越趨普遍。佛教經典中,對羅漢或阿羅漢的記載不計其數,其中以四羅漢、六羅 漢、十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形象在佛經中出現較多,當中影響最大而後來成為中國羅漢信仰內容的,主要為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三 種。鄭有為先生在〈談羅漢名稱及意義〉(《香港佛教》482期)、秦孟瀟先生在〈五百羅漢淺釋〉(《香港佛教》507期)對羅漢名稱和意義都曾作出過介 紹,由於篇幅所限,這裡簡單談談十六羅漢與十八羅漢。

羅漢即阿羅漢,巴利語為「Arahant」,梵語為「Arhat」,是漢語音譯名詞,有殺賊、不生、無學、真人等意思,是達到佛教聲聞四果中最高階位者為阿羅漢果。後來的大乘經典一般認為羅漢具有殺賊(斷惑)、不生(不復受生)、應供(受人天供養)三種語義,稱為「羅漢三義」。就早期佛教而言,證得「阿羅漢果」者,能斷盡一切煩惱而得「盡智」,而得「無學應果法」,[2] 換言之,達到四智圓融而無法可學,是初期佛教修行最高境界,在大乘佛教出現之前是出家人追求的最高目標,亦即可證取之極果。

大乘佛教實踐慈悲,擴大眾生「自我解放」的能力,認為人人皆可成佛。但他們並不否定羅漢,更認為羅漢具有在世弘揚佛法的任務,羅漢屬於「聲聞」,與佛、菩薩、緣覺合稱「佛教四聖」

十六羅漢為中國最早的羅漢信仰內容。就漢譯佛典而言,五世紀北涼道秦所譯的《入大乘論》有「十六人諸大聲聞」等記載:「又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於餘經中亦說有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於佛前取籌,護法住壽於世界。」[3]文中祇交待了「賓頭盧」「羅羅」兩個羅漢在佛涅槃後「護法、住壽於世界」, 而未有列出另外的十四位,但從中可知十六羅漢是佛陀的弟子,受佛陀所囑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一般相信這是目前十六羅漢的最早記載。至於對後來影響較大的, 則以七世紀唐代玄奘所譯之《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下稱《法住記》)為首。《法住記》記述作者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意譯為「慶友」)回答比丘詢問十六羅漢名字的答案,列寫了十六羅漢的名字,並謂他們能以神通力自我延壽,並囑其應住正法及常隨護持。內文的記載是這樣的:

「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並眷屬等,令其護持使 不滅沒。及敕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時諸大眾聞是語,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 『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囉惰闍,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釐墮闍,第四尊者名蘇頻陀,第五尊者名諾距羅,第六尊者名跋陀羅,第七尊者名迦理 迦,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託迦,第十一尊者名囉怙羅,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 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 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4]

從記述可知,十六羅漢在當時,擔當承傳佛陀無上正法的任務。慶友被認為得佛真傳,但將入涅槃,眾人擔憂,便說出曾受付囑的十六羅漢所在地,及其與自眷屬組成之阿羅漢群。[5]《入大乘論》中的「賓頭盧」「羅羅」,就前面引文所見,分別被置於第一及第十一位(「賓頭盧」「賓度羅」的同名異譯,「囉怙羅」「羅羅」(Rahula))。 於是,十六羅漢的名字正式確立,並成為爾後十六羅漢信仰形成和發展的依據。《法住記》在盛唐時非常流行,十六羅漢受到百姓士子上下廣泛關注,深入民間。後 來很多著名的畫家,如唐代的盧楞伽(生卒不詳,天寶末(約750年)入蜀)、五代的李昇(生卒不詳)、張元(生卒不詳)、貫休(832-912)等,都以 此為材作羅漢畫,從而名噪一時。

漢譯佛經並沒有十六羅漢表情樣貌、衣著服飾的記載,不過,這不但沒有桎梏當時畫家和雕塑家的取材工作,反而為他們提供無限的想像和創作空間。畫家和雕塑家藉想象創作羅漢,羅漢的形象開始跟隨創作者的心靈圖象面世。

必須知道,在佛經中並無十八羅漢的記載,但自元代至今,佛寺供奉十八羅漢卻十分普遍,古今禪寺主典多有十八羅漢之造像或畫像,為甚麼會這樣呢?後人憑宋代 蘇軾(1037-1101)見張元畫而作〈十八大阿羅漢頌〉和見貫休畫而撰〈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兩文,推斷十八羅漢是在唐、 五代之間,從十六羅漢發展而來,而先見於繪圖。蘇軾在〈自〉文中列出了十八羅漢的名號,首十六位與《法住記》所記相同,第十七位是「慶友」而第十八位則是「賓頭盧」。奇怪的是,連《法住記》作者「慶友」也加入成為第十七羅漢,而第十八「賓頭盧」則其實是第一「賓度羅」的同名異譯。《宣和畫譜》載張元作八十七幅羅漢畫,貫休則有二十六幅,但都祇載以「羅漢像」「大阿羅漢像」等畫題,不像盧楞伽、李昇說明是「十六羅漢像」,而一向被認為最早畫十八羅漢像的貫休,其畫在清乾隆(1711-1799)南巡時被題讚詞中有「唐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見宣和畫譜……」「御定聖因寺十六尊者像……」等字眼,雖然所載名號與《法住記》不同,有重複亦有新名,但多了兩位羅漢的事件,究竟是蘇軾見到張元和貫休畫後計算錯誤(一說中國人喜歡「九」字,「十八」有雙九成分,此說也頗見附會),還是張元和貫休畫羅漢時一時糊塗,如今實在不可得知。(乾隆帝則認為錯誤來自蘇軾:「博辨如軾,亦不免因人致誤耳。」(《羅漢圖讚集》)如是前者的話,則十八羅漢就不是「而先見於繪圖」,而是「而先見於文字」了,羅漢研究者對此宜小心判斷。

話說回來,十八羅漢概念面世後,其角色的創作便愈加豐富。除《法住記》作者外,譯者玄奘(602-664)、佛陀母親摩耶(或稱瑪耶)夫人(?-前 563?)、佛陀愛徒迦葉尊者、未來佛彌勒菩薩、禪宗始祖達摩大師(即達摩多羅(?-530?))、五代名僧契此(即布袋和尚(?-917))等等受後人 推重和尊奉的人,在中國各地都被尊以入群,成為十八羅漢之一。今天,第十七位和第十八位羅漢,大致以乾隆所確立之降龍、伏虎二尊者較為流行。

周紹良先生《乾明院羅漢圖錄》、秦孟瀟先生〈五百羅漢淺釋〉提到,五百羅漢名號,出現「一號兩譯」、 尊者入群的混亂現象。十八羅漢的名號,表面上並未發生這種問題,原因是十八羅漢為數不多,較易於定型。然而,第十七和第十八位羅漢的出現,本來就不據佛 典,理論上是兩個可供創作的角色,較容易出現眾說紛紜的情況。第一至第十六位羅漢,既已有佛經根據,就不宜出現更動,反而應加以宣揚,促進認知,確立權 威。筆者在報章也強調過,「尊者入群」的意念雖然很好,但難免會模糊後世對羅漢名號的認知,干擾其統一性。蓋中國人是一個不喜歡拜「無名神」的 民族,所敬奉的神明雖廣而多,大都各有名號,互有根據。第一至第十六位羅漢名號,固然要加以定型;至於第十七和十八位羅漢,如能根據後世發展定其角色,維 持名號之統一,必能令十八羅漢名號更見穩定,確立羅漢信仰的依據權威,好好保存和發展我國羅漢信仰這筆珍貴的佛教文化。

注 解:

[1] 見劉瑞明,〈含假「羅漢」「觀音」的趣難系列詞〉,收於《語言科學》,2003年7月,頁81-82。

[2] 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藏經》,第29冊,卷24頁126c。

[3] 見道泰等譯,《入大乘論》,《大藏經》,第32冊,卷1頁39b。

[4] 見玄奘譯,《法住記》,收於《大藏經》,第49冊,卷1頁13a。

[5] 經文亦記載了眾人續問慶友十六羅漢的住處,慶友一一舉述:「第 一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尊者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 尊者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與 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第九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與自眷屬 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 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 六尊者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見《法住記》,卷1頁13b。

畫家簡介

1989年創作完成建國以來佛教繪畫白描第一卷(《中國宗教》)《五百羅漢》長卷。

1993年,作品《十八羅漢圖》被外交部作國禮贈送泰國僧王頌德帕耶納‧桑文。

1993年北京國際書畫博覽會,受到國家領導人好評,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報道。趙樸初、愛新覺羅‧溥杰、啟功、馮其庸、歐陽中石、沈鵬、李鐸為《五百羅漢》題詩題詞。

《佛禪藝術 —— 韓玄真書畫展》:

1994年,在新加坡國家文物館舉辦。

1995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悉尼舉辦。

1997年,在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舉辦。

1999年,在加拿大中華文化中心舉辦。

2001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辦。

2003年,在日本舉辦。

2004年,在台灣舉辦。

《世界日報》、《聯合早報》、《澳洲新報》、《星島日報》、《明報》等海外媒體、香港《大公報》專題報道。加拿大佛教文物圖書館收藏《禪悅圖》。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香港霍英東先生收藏作品《十八羅漢》。

韓玄真作品中的佛禪人物,或怡然漫步,或托缽乞食,或揮毫丹青,或人獸同樂,或呷茗手談,或庄嚴安祥,眉宇面貌舉手投足間,若含智慧,若示煩惱,又若泯卻世間一切煩惱。透脫著參破世間真諦,超越世俗羈絆,心無掛礙,怡然自得的佛家情懷。

 
 
《佛說阿彌陀經》的基本內容
◎慎 獨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重要經典,是淨土三經一論之一。本經是現代淨業行者修行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也是 漢傳佛教寺院晚課必誦的經典。本經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祗樹給孤獨園為眾弟子而講說。在本經中,佛陀詳細向諸弟子講說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告眾生發 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佛陀還在經中介紹求生極樂國土的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和往生方法。佛陀還告訴眾弟子,若人能夠深信本經,虔誠地執持佛之名號,不僅能夠 得到諸佛之所護念,而且還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本文現就本經的基本內容作簡要的介紹。

一、介紹佛陀說法的六種成就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佛陀向大眾說法,一般應當具備信、聞、時、主、處、眾等六種成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六種因緣。其中信成就表示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建 立;聞成就表示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時成就表示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主成就表示說法的人歡喜地演說妙法;處成就指的是說法的地點;眾成就表示 具備聽法的信徒。祇有具備了以上六種成就,一個講經法會才能順利進行。

在本經中,首先介紹了佛陀講說本經的六種成就。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 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希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喬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 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 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本段經文介紹了佛說法的六種成就,經文中的「如是我聞」表示信成就與聞成就;「一時」是說法的時間,表示時成就;「祗樹給孤獨園」表示說法的地點,表示處成就;「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是聽經的人,表示眾成就。具備了以上這幾個條件,說法就可以順利進行了。

《佛說阿彌陀經》是佛教中唯一一部佛陀無問自說的經典,佛陀是照見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所以才苦口婆心勸告眾生往生極樂國土。

從佛陀本次說法的對象來看,這些聽者都是具有無量智慧的大阿羅漢,諸大菩薩及諸天大眾等,都是佛陀的上首弟子。這些弟子中比較有名的如長老舍利佛、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常精進菩薩等羅漢與菩薩。由此可見,本經在佛教諸經典中的重要地位。

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作為本經的重要內容之一,經中詳細描述了西方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所謂依正莊嚴就是佛教通常說的依報和正報。所謂依報,就是指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或世界,其中包括山河大地、傢具什物和衣服飲食等;正報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或人身。如「三藏法數」第二十七卷中這樣說:「依謂依報,即世間國土也,為身所依,故名依報。正謂正報,即五陰身也。正由業力,感報此身,故名正報。有能依之身,也有所依之土,故國土亦名報也。」

本經中細緻入微地描寫的極樂國土和人民的依正莊嚴。佛陀首先告訴舍利弗,從此國土往西過十萬億佛土,有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那裡有個阿彌陀佛正在講經說法。接著佛陀向眾弟子講述了極樂世界稱為極樂的由來。經云: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陀告訴舍利弗,極樂世界之所以被稱為極樂,是因為極樂國土眾生,沒有各種痛苦,祇有多種歡樂,所以,被稱為極樂。又因為,極樂世界的欄循、羅網、行樹皆是金、銀、琉璃、水晶等四寶所成,所以這個世界被稱為極樂世界。經中言: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接著,經中詳細描述了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經云: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 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 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絨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段經文描述了極樂國土的水池是金、銀、琉璃、水晶、硨磲、紅真珠、瑪瑙等七寶所成,池中之水是八功德水,四邊階道是由金銀、琉璃、玻璃合成,池上樓閣也 是由各種珍寶做裝飾。水池中的蓮花大如車輪,發出世間少有的清香,而且還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在極樂國土中,經常有各種美妙的天樂之聲。其國土是由黃金組 合而成。在國土之上,晝夜六時,吉祥的曼陀羅花像下雨一樣落下。極樂國土眾生經常在每天早上,以衣絨盛眾妙華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要吃飯時,還回到極樂世界 飯食,經行。

在極樂世界中,還經常有各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些鳥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會發出和雅之音,而且這些聲音都是在演說妙法。最為殊勝的是,極樂國土眾生聽到這些 鳥音,都會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為瞭解除信眾的疑惑,特別告訴大眾,這些鳥並不是因為造作惡業生到極樂世界來的,它們都是阿彌陀佛為眾生演說妙法變化所 作。對此,經中有如是言說: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佛陀還在經中談及極樂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會發出各種微妙之音,像各種音樂之聲同時俱作,聽到這種聲音的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經云: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經中還描寫了極樂國土的正報莊嚴。經云: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經中首先說明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可以照耀十方國土,沒有任何障礙。而且阿彌陀佛以及極樂國土的人民的壽命不可限量。在彼佛土中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其數目無法算計。從以上論述,可以想見極樂國土的殊勝莊嚴,足以令信徒生起向往之心。

三、眾生往生極樂國土的條件與方法

在本經中,佛陀還重點講述了往生極樂國土的條件與方法。對於條件,經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就是說,要想往生極樂世界,應當具備善根福德因緣。這些善根福德因緣,是需要眾生修持才能成就。

對於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方法,經中也有說明: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陀認為,如果有人誠心念誦阿彌陀佛名號,經過七天能夠做到一心不亂,這個人在臨命終之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會出現在此人跟前迎接他。此時,這個人若能夠做到心不顛倒,就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教的念佛方法有多種,即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等。不管哪種念佛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心不亂,從而達到最終成佛的目的。其中持名念佛是最常用的方法。

四、聽聞受持本經的功德

在本經中,佛陀還告訴眾弟子,讚嘆阿彌陀佛及其國土有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在十方世界裡,也有無量無數同恆河沙那麼多的佛國、每個佛國的佛主也都在讚嘆阿彌陀佛及其佛國的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在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世界,各有恆河沙數諸佛,在他們所統領的佛國裡,以「廣長舌相」的 清淨功德,出大音聲,這音聲可以傳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廣闊的地方。同時這音聲又非常美妙動聽,即使在很近的地方也不會很響;在最遠的地方也不會很輕, 無論遠近,音量都是一樣的。佛就以這樣的清淨梵音來讚嘆阿彌陀佛及其佛國的功德不可思議,來證實阿彌陀佛及其佛國的功德不可思議。佛陀勸誡眾生,應當以清 淨心堅信佛陀在娑婆國土中,為娑婆世界眾生所說的《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即本經《佛說阿彌陀經》)。現僅舉東方世界為例說明,經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有阿裨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陀告訴舍利弗,不僅自己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世界的無量諸佛也都在其國土中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化眾生要信仰《佛說阿彌陀經》。

佛陀除了勸化眾生要信奉本經之外,還告誡眾生聽聞受持本經的功德。經云: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佛陀告訴舍利弗及眾弟子,如果有人有緣聽聞本經,並且依照本經所言來修持,或者聽聞到諸佛的名號,這些人一定能夠得到一切諸佛的護持和憐念,從而依仗佛力 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並且永遠不會再退轉。佛陀勸誡眾生一定要聽信其言語,以及諸佛所說,誠心受持《佛說阿彌陀經》,將來一定會得到受持該經的功德利 益。

五、發願求生極樂國土的利益

本經中還專門論述了眾生發願往生極樂國土的利益。佛陀認為,如果有人已經發願,現在發願或者將來發願,準備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些人將來都能夠證 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而且永遠不會再受輪迴之苦。佛陀在本經中告訴舍利弗,有信奉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應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經云: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陀還以自身為例,告訴眾弟子說,我現在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十方諸佛也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自己能夠在娑婆世界說此難信的淨土法門,自己能夠於五濁惡 世中,信受奉行本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他現在還要苦口婆心勸化眾生修行淨土法門,為世間眾生說此難信之法門。其工作雖然難,但自己還要為弘揚此法 門而努力。真正希望世間眾生能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國土,從而脫離苦海,成就佛果。

總之,本經分別介紹了佛陀說法的因緣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闡釋了往生極樂淨土的條件與方法,說明了受持本經的功德利益,勸化眾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本經也證明了佛陀悲憫眾生、希望度化眾生的弘願。給那些希望求生極樂淨土的人以信心。

 
 
開光法會略說
◎常 靜

開光是佛教中一種獨特的宗教活動,凡是寺院中新安放的佛像,在經過上漆、貼金之後或是古佛像在重新上漆、貼金之後,都應舉行開光法會,以彰顯佛菩薩的神聖意義。

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佛家經常講「佛眼」「法眼」「慧眼」等種種說法,凡夫俗子尚未開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肉眼凡胎」。從這方面來看,眼睛未開,就是肉眼凡胎,開了眼睛就意味著大徹大悟。佛家之所以重視開光,因為未開光的佛像祇是一個普通的泥胎、木雕,一旦開光,便可以代表神聖的佛菩薩。《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

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一,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以上是顯宗的開光。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 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 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 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復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吽三字安於佛之 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吽」字 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贊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 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 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 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 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 福,金銀財帛等隨佈施。復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 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 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 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 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

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原有的文化影響,所以便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但是,開光儀式所具有的 內涵,則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現代有些佛教徒往往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或者有的人認為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甚麼實在的價 值,這是執理廢事。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這種儀式的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我們眾 生的心眼,開發內在般若智慧。祇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禪境趣談
◎秦孟瀟

殺雞取卵

法照禪師為了弘揚佛法,到處開山創建佛寺;他的隨從弟子發心到外募化,以求早日實現師傅的心願。

有一日,法照禪師雲遊歸山回寺,各大弟子紛紛向師傅講述各自化緣的成績。

其中一位普道法師得意地說道:「今天有位大施主一次佈施一百兩銀子,贊助修建大雄寶殿。」

另一位普德法師不甘示弱地說:「師傅,城裡的一位張老居士來拜見您,我帶他到寺內各地看了一看,他表示要捐獻我寺一年的道糧。」

在旁的其他弟子也紛紛向師傅匯報情況。弟子們原以為師傅聽了以後會滿意的。哪知法照禪師一臉愁容,弟子們見師傅不悅,有些納悶,便問道:「師傅,我們化到這麼多緣,為甚麼你不高興啊!」

法照說:「你們化來這麼多緣,確實難為你們了,可是你們不知道這個道理,化緣太多,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是罪過!」

弟子們更加迷惑了,便問:「師傅,為甚麼化緣多反而有罪呢?」

法照禪師開示說:「你們知道嗎?祇有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會富有,佛法事業才會興旺起來;如果經常化緣,把信徒的錢捐多了,他們窮了,煩惱多了,信心也退轉了,你們想想看,這與殺雞取卵有甚麼分別呢?」

何處青山

趙州禪師性喜山水,曾遊遍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發願前往山西五台山清涼寺去。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經常有其化身顯現,有時在雲中出現金毛獅子,感應甚多。

有位禪僧年紀不大,非常聰慧,文采不凡。他知道趙州禪師有意朝禮五台山,便給趙州禪師寫了一首偈子: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正眼」,是佛家專有的名詞,通俗的說法,是指已「成道」的人,不同於人的「肉眼」,或者說是「慧眼」

趙州反問道:「甚麼是正眼?」那個禪僧答不上來了,悻悻而退。

這則公案表明,那個禪僧本想諷諭趙州有了空間和形象的觀念。但不想自己先有了一個「青山」、一個「道場」「金毛」「正眼」的觀念,已先著「相」了。所以當趙州反問甚麼是「正眼」時,這位自作聰明的禪僧立刻傻了,不知如何應對了。

而趙州禪師當時就明白了這位禪僧囿於知見,祇是玩弄文字遊戲罷了,並不是個開悟的人。趙州禪師一反問,雷霆萬鈞之勢,使對方有所醒悟,知道趙州禪師的不凡。

牛與羅漢

趙州禪師經常外出雲遊,隨緣度化「有情」(指不同階層的人物)。一天,他來到浙工天台山,在途中遇見貌似瘋癲的高僧寒山大師。寒山指著牛跡問道:「你認得牛嗎?」

趙州回答說:「不認得。」

寒山指著牛跡說:「這是五百羅漢遊山!」

趙州一聞此言,反問道:「既是羅漢,為甚麼卻作了牛?」

這一問,寒山並未正面回答,祇是連呼:「蒼天!蒼天!」

這時趙州禪師未再追問為甚麼,而是哈哈大笑。

寒山反而問道:「你笑甚麼呢?」

趙州禪師也用「蒼天!蒼天!」作了對方的回應。

兩人的一問一答,卻有了「靈犀一點通」的禪味。這則公案,在平常人看來,似乎牛頭不對馬嘴,不知所云。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禪話,果真有其禪意嗎?若懂得了「禪」是甚麼?就能豁然貫通了。

在這里,寒山以牛比羅漢,是說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具超越凡聖的思想。蒼天是指「空」而言,意指「牛」「羅漢」空無體性自無「凡」「聖」之差別,寒山以「蒼天」答趙州,趙州以「蒼天」答寒山,兩人的禪境相通,無須言說了。

地獄安在

有幾個世俗人到寺院里參訪,他們不信佛,態度傲慢,東遊西闖,胡言亂語。其中一個人看見趙州禪師坐在蒲團上靜坐修禪,於是走到跟前問道:「喂,老和尚你這把年紀了,還這樣用功參禪打坐;當您百年以後,您可知道到哪 里去呢?」

趙州禪師回答說:「到地獄去!」

這句話剛脫口,那個世俗人驚疑不解地說:「以師傅的道行來看,怎麼可能到地獄中去呢?」

趙州毫不猶豫地回答:「倘若我不入地獄拯救你們,誰會入地獄救你們呢?」

這則公案含有兩層意思,這幾個世俗人來寺參觀,由於態度傲慢,對佛、菩薩、僧人沒有恭敬心,說話又沒有禮貌,舉止近似蠻橫,這樣的人有失教養。趙州禪師看在眼中並未主動指責他們;當他們之中有人挑釁問話了,反說自己下「地獄」去。為甚麼?就是為了拯救他們!這有啟迪他們的意義,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言行不可胡來,否則是「下地獄」

另一層意思,在禪者眼里,「地獄」是由「心」造,沒有「煩惱」就沒有「地獄」。因有煩惱心,造作許多罪案,這是地獄因,必受地獄苦果。禪,也是在「止惡」「行善」,地獄安在哉?

瞼上紋字

在封建時代,有人犯了國法,就會受到一連串的株連,親人、家族全無倖免,甚至平時來往的友儕,也在劫難逃。

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因法令苛猛,遭到了翰林大學士蘇東坡反對。這些反對派因得罪了借新法謀取權勢的某些新貴,被橫加貶謫,往日與東坡友善的人也都獲連坐,遭謫斥廢職者不下一、二百人之多。

誰都知道佛印禪師與蘇東坡交遊甚篤,雖是方外之人,也未能倖免,橫遭鞭配,而且在面部上刺了字。不少同道及俗家弟子紛紛前來探望他,為他面上刺字而感到難過。

而佛印禪師卻怡然自得,絲亳沒有悲傷沮喪的樣子,他對前來慰問的人說:「我佛胸前不是有『卍』字印記嗎?老僧面上帶兩行字罷了。」

後來,佛印禪師來到某州,知州大人非常同情他不幸遭遇,就叫差役抬著轎子迎接他。佛印禪師坐在轎子上,笑著對差役說:「你們辛苦了,你們抬的不是我這個老和尚,是一部《金剛經》啊!」

抬轎的差役好奇地問道:「是甚麼意思呀?」

佛印禪師回答說:「你們看看這部《金剛經》,面面皆有字哩!」

抬轎的差役聽了哈哈大笑說:「功德無量啊!」

古怪和尚

山西忻州有位和尚,遠近聞名,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有一年,他到江西馬祖大師道場參學,在禪定上有功夫;隨後,他返回自己住的寺院。凡是有人向他請教佛、道,他就用棒子打地來回答,因此,別人都稱呼他:「打地和尚」

遠地前來參學的僧人,簡直不明白「打地」是甚麼意思,他們為了使「打地和尚」說話,悄悄地把他用的棒子藏了起來,看他說不說話。

好奇的僧人密切地注視他的行動,他也確實尋找他那根棒子,找來找去找不著,儘管如此,可是他還是不說話,當別人向他請教佛、道時,他祇是張開嘴巴而已。

那些好奇的僧人無計可施了,祇得跑到灶堂里去問「打地和尚」的弟子:「你師傅總是打地,你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徒弟聽了來人的問話,也不作回答,依然做粗活,從灶里抽出一根柴,「當啷!」朝鍋爐里甩了進去。

師徒二人的行徑,使遠地來的僧人無法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師徒二人的行為,一脈相承,以動作代替語言,看對方是否能洞悉其奧秘。若是不懂其妙處,反映出對方的「禪境」平平,因為「禪」不在於語言,凡用語言皆「非禪」也。

 
 
世出世法
◎楊 釗
樂 志 論

今閱《樂志論》,為古儒仲長統所著,特錄下,以作與極度緊張之都市生活作一鮮明對比: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市,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難,使令足以息四體之役。養親有兼珍之膳,妻孥無苦身之勞。良朋萃 止,則陳酒肴以娛之。嘉時吉日,則烹羔豚以奉之。躊躇畦苑,遊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遊鯉、弋高鴻。風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 元虛;呼吸精神,求至人之彷彿。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彈南風之雅操,發清商之妙曲。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永 保性命之期。如此則可以淩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門哉!

何沛雄語譯

假如有一塊美好的田地、一間廣大的房屋,背靠青山,面對綠水,四面環繞著溝池,處 處都有翠竹嘉樹;前有菜圃,後有果園;有船可以渡河,有車可以代步,讓四肢安逸,不用疲勞;奉侍雙親,有兼倍的珍饈百味,妻兒沒有辛苦的工作。眾多的良朋 好友,聚會一起,則以美酒佳餚,共用娛樂之歡。良辰吉日,則烹宰豬羊來孝敬父母。在田園里優遊漫步,在平原林野間遊戲,在清溪里濯足,在疾風處乘涼。釣遊 動的鯉魚,射高空的鴻鵠。在舞雲台上吹吹風,回家在正廳里吟詠詩篇。在閨房中安靜養神,冥想老子的「元虛」哲理;吐納天地間的「精和」之氣,彷彿與「至人」接觸。跟幾位通情達理的人,論道講書、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綜論古今人物。彈奏「南風」的優雅音樂,唱出美妙的歌曲。這樣,可以在世上逍遙自在,活在天地之間感到驕傲;不會受到時人的斥責,可以保養天年,可以想像走出雲霄,遠離塵世,飛出宇宙之外,何需羨慕進入帝王之門(居高位、握權勢、享榮華、處富貴)呢!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圖
熊與獵人

父子兩人到森林中去打獵,他的兒子很興奮地跑,首先到達森林里。忽然遇到一隻熊,直向他撲來,把他身上的皮肉抓破了,他死命地掙扎,終於掙脫了熊的巨掌。

他的父親見到兒子鮮血塗身,忙問:

「你遇到了甚麼?怎會弄成這個樣子?」

兒子回答說:

「林里有一隻怪物,牠很高很大,渾身是毛,要捉我吃掉啊!」

他聽了兒子這樣說,拿起了弓箭,急忙跑到林中去察看;遠遠望見一個老人,頭上披了長長的頭髮,嘴上又長了長長的鬍子,他想:

「弄傷我的兒子,一定就是這個怪物了?」

他舉起弓,上了箭,要射那個老人了。

這時正有人走過來,問他道:

「你為甚麼要射他呀?」

「他很野蠻呀,把我的兒子抓傷了。」他說。

那個人忙說:

「不是他,剛才是一隻熊同你兒子摶鬥啊!」

 

築三層樓

從前有一個富翁,雖然他很有錢、卻沒有一點智慧。有一天,他到一個朋友家裡去,看到那朋友的住宅,是一幢三層樓的高樓,內外佈置得輝煌極了。

當他登上最高的一層,鳥瞰一切,好像世界就是屬於自己的了,他內心格外羡慕不已!暗自想道:

「我也擁有很多的金錢,並不比他少啊!為甚麼不也造一幢這樣的高樓呢?」

有一天,他把木匠師叫來問:

「我朋友那幢高樓,你能造嗎?」

木匠師回答說:

「那就是我造的。」

富翁聽了非常高興,認為自己不久也就有那高樓住了。

過了幾天,木匠師繪好了圖樣,便招了許多工人,在地上挖土打椿,忙得不得了。

可是,這個富翁卻看得莫名其妙,建高樓大廈,為甚麼要在地上挖深坑呢?於是帶著懷疑的口吻問道:

「你們在做甚麼呀?」

木匠師回答說:

「我們在打根基呀!」

富翁焦急地說:

「我不要這樣的築造,最好替我先把最高的一層築起來,可以讓我住在上面。」

木匠師不解地說: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不從地下築起來,怎有第二層呢?不造第二層,哪裡會有第三層呢?」

富翁仍然固執地說:

「不,我一定要最高的一層,下面二層我不要。」

 

吝嗇夫婦

有一對夫婦,有很多財產。但卻沒有兒女。時常憂慮著:死後怎麼辦呢?財產留給誰呢?

有一天,妻子對丈夫說:

「我們不如把所有的錢幣吃下去吧!」

他倆連忙拿了錢,就望肚里吞,沒有吃下去多少,就活活地咽死了。

 

砍樹找果

從前有一個國王,宮園里有許多花果樹。

有一個賓客來到皇宮里,國王問道:

「你想吃果子嗎?」

那賓客回答說:

「想吃呀!」

國皇指著一棵大樹說:

「這棵樹上結的果子,又甜又香,好吃極了。」

那賓客聽了,隨即拿了一柄斧頭,把那棵樹砍斷了;他找了很久,也找不到一個果子。

旁邊有個人說:

「季節還沒到,怎麼會有果子呢?」

賓客聽了,又想把那棵被砍下的樹豎起來;但怎樣也接不上去了。

 

種 田

有一個人到鄉下去,看見田地長著黃澄澄的麥穗,又高又大,他就問麥田的主人:

「你種的麥,怎麼長得這樣茂盛呢?」

麥田主人回答說:

「在要撒種子的時候,土地要耙鬆;種下以後,要勤灌水糞,那末,才有這樣好的麥子。」

後來,這人買了田,要親自下田撒種子;他記得土地要鬆軟些,怕自己的腳踏硬了泥土,心想:

「最好我坐在床板上撒種子,使自己的身體騰空了,不是踩不到泥土了嗎?」

於是,當他要撤種子了,就坐在床板上撒,卻要四個人䒷著床走,反而把田地踏硬實了。

等到秋收的時候,他的麥子都沒有長得出來。

 

就樓磨刀

從前有一個人,替國王做雜事;由於家庭負擔太重,一向過著貧困的生活,弄得身體瘦弱非常。

國王很同情他的苦境,就賜給他一條死的駱駝。

他得了駱駝,如同獲得寶貝一樣,高興極了。

他想先把牠的皮剝下來,便找來一柄刀。又覺得刀太鈍了,要找塊石頭磨磨;可是石頭放在樓上,他祇好跑上去磨,這樣一天不知要上落多少次數。

爬上爬下,辛苫萬分,終於抵受不住了,他想:

「石頭放在樓上,我走上走下太辛苦了,最好還是把駱駝拖上樓去,磨刀不是方便得多了嗎?」

於是,他費了很大的力

氣,把這死駱駝拖到樓上去了。

 

移情別戀

有一個人,他的妻子長得很漂亮,婀娜多姿,眉目娟秀,他非常的愛護她、體貼她。

可是,她的妻子卻暗中戀著別的男人。有一天,她要私奔了;但她不想叫丈夫被別人恥笑,於是和隔鄰的一個老婦商量辦法。她對那老婦說:

「我走了之後,你去買一具女屍,就說我死了。」

等到她丈夫出去了,她就與那老婦合夥把一具女屍放在床上,就匆匆逃走了。

晚間,他丈夫回來了。

隔鄰的老婦哭哭啼啼地說:

「我來看你的妻子,不知怎麼已經死了!」

他急急忙忙跑進房里去察看,見妻子已僵硬地躺在床上了。他抱著屍尸,哭得異常哀慟!恨不得自己也死了。

他買了薪油塗在她的身上,然後把她焚化了。

他把她的骨灰裝在錦囊里,日日夜夜的挾在懷里。

幾個月之後,她妻子又捨棄了她的戀人,回到原來自己的夫婿家里。他丈夫被弄得莫名其妙,問道:

「你是誰啊?」

他妻子笑著說:

「我是你的妻呀!你不認識我嗎?」

「奇怪,我的妻子在數月之前就已經死了!你倒底是誰?竟來冒認我的妻子!」他說。

「真的,我是你的妻子啊!」她懊悔地說:

他厭煩地向她一揮手:

「你找錯人了!」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住持   衍 慈

「慈悲」為懷,所謂「慈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是無緣大慈,給世界所有的眾生溫暖、幸福與快樂;「悲」是同體大悲,拔除一切眾生的煩惱與痛苦。慈悲不祇是對有緣人,對 寃與親都平等,無分別心,把他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如是推廣到一切有情動物,都能生起憐憫與愛護。我想借此勝緣,淺談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向各位大德請教。

一、佛教慈悲與慈善公益

慈悲是佛教一個最基本的觀念,是一種利他的行為,通俗地說,就是慈善與公益事業。關於慈善與公益,佛陀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可以說,佛陀是世界上最偉 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護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佛陀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為徹底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苦,出家證道,弘化十方。十方諸佛與菩薩 亦如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藥師佛為眾生除病消災;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地藏菩薩在地獄教化等。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深深影響佛教的慈善公益事業。

千百年來,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團體、寺院、僧尼和信眾認真遵行佛陀教誨,在救世濟苦,奉獻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廣為世人稱道。在歷代高僧 所致力的社會福祉事業中,有很多例子,不勝枚舉。有制度化的是北魏僧祇戶、僧祇粟、佛圖戶等。唐有無盡藏制度,救濟普及民間,如道積、智嚴即是著名的例 子,為醫療辦有悲田養病坊,寺院設有病院收容貧病者。

宋代的佛教團體,非常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舉凡修橋舖路,水利工程,濟貧賑饑,撫育棄嬰、貧童等,興辦義學、孤兒院、養老院、醫院,乃至公共墳場。寺院 之僧眾,不辭辛勞,帶領信眾出錢、出力。亦有寺院開辦的藥局,僧人懂得醫療的也當醫僧。如洪昉禪師在陝州城中的龍光寺,興建病坊,收容病者,此舉亦惠及癘 疾瘟疫、癩患麻瘋病者。他們所發出之惡臭污穢,常人掩鼻而過,僧人不僅收容他們,並且親自為之洗滌、吸膿,不怕辛苦,不避污穢,心無畏懼,這種慈悲的精 神,令人讚嘆。由此影響所及,各州各縣也開設了安濟坊,為病者服務,僧人以治病為己任,還為亡者,誦經超度迴向、辦理安葬、火化等事,用現代話來說即是一 條龍的服務。宋朝以後,各大寺院、佛教團體之緇素們,對慈善公益事業非常熱忱,都積極參與和推動。

當今海內外有很多佛教團體,在弘法之餘,對普利眾生的慈善公益事業,不遺餘力。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六十多年來,在覺光會長的領導下,除了弘法之外,建立 了多元化之社會慈善福利事業。興建多間佛教中小學、幼稚園和弱智人士學校,又辦青年康樂營及青少年中心,為病者建佛教醫院、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及老人中 心,乃至佛教墳場。為了推廣佛教文化,辦僧伽學院及佛教雜誌刊物等種種善業,都是為了利益大眾,使幼者得教、老者得養、病者得癒、亡者得安。

台灣的證嚴法師,創辦了慈濟佛教慈善機構,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耕耘,逐漸發展為全球性的一個佛教慈善機構,同時也成為佛教慈善的典範。本著慈悲的精神,定時到老人院、盲人院、醫院探訪,慰問病人,濟貧等活動。

大陸的佛教慈善機構,從九十年代末期,隨著經濟發展,在福建、湖南、河北等省,先後成立佛教慈善基金會,其他寺院亦仿效,陸續成立如是機構。海內外眾多的佛教團體,在法師的帶領下,集眾人的力量,都在社會慈善方面努力,作出貢獻,恕不一一介紹。

二、佛教教義與慈善公益

佛教是以大乘思想為中心,大乘菩薩行以修「六度」為主,成佛先度眾生是最高目標。「六度」包 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六個方面。第一度就是佈施,是由凡夫入聖位,到達涅槃彼岸的必行之路。佈施有三層意義:一是法施,即是佛法的傳播; 二是財施,即以財物濟貧供需等福利事業;三是無畏施,即給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安慰和鼓勵。無論是法施、財施,或是無畏施,對佈施者自己的要求,要做到「三輪體空」,即作為佈施者,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佈施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是成就佛道之基礎。

佛教還有一種思想,就是福田觀念,種福田是為了圓成福德,大致分為敬田與悲田。敬田即護持佛教,尊重人倫師道,對三寶父母師長的供養等;悲田是對病者、貧窮以及孤寡老殘,伸出援手,乃至對動物的愛護或收養,種種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業。

另外,佛教還有報恩的理念,即是說我的生存,有賴一切與我有關的有情、無情所給予的恩德。具體來說要報四恩:即三寶恩、父母恩、國土恩、眾生恩。是帶有宗教性、家庭性、環境性及社會性的一種觀念。

三、智慧佈施 貧富均沾

六度最後一環是「智慧」,在實行前五度時,每一度都不可缺少智慧。何以故?如佈施時沒有智慧,容易「好心做壞事!」再說現今社會,人心難測。「智慧」是甚麼?嚴格來說,要明白「緣起性空」的 道理;簡單來講,就是要明白因果。世界之大,人口之多,各地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很大。以中國為例,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據悉其中農村貧困人口有三 千萬,城市低保人口三千萬,還有殘疾人口五千多萬,加上每年的天災人禍,國家的保障體系,遠遠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是很需要社會慈善團體之幫助。佛教的慈善 公益事業,不僅救助社會的弱勢群體,提供財物,而且還需給予心靈上的支持,用佛法來淨化人心。

貧窮者可以簡單歸納為二大類:一者、物質貧窮,二者、精神貧窮。對物質貧窮的人,可以透過金錢和物質,去減輕或解決他們身體上的痛苦;但精神貧窮的人,用 金錢和物質是不能解決的。智慧的佈施要對口,把財物落實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對物質貧窮者,在施予金錢和物質的同時,精神上亦要使他們獲得利益,啟發他們要 自強,用自力來改善自己的貧困問題,要明白因果,依「因果法則」,做人做事,有報恩心。至於精神貧窮者,要關懷他們心靈上的需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找到人生的真實意義,金錢物質的佔有,不是快樂之定義,真正的快樂是心靈得到淨化,發揮他們慈悲喜捨的作用。對上述兩種貧窮人,無論給予那種幫助,都是要用「智慧」,這樣才能把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漸漸拉近。

佈施需要智慧,舉兩個例子:一者:有人資助下崗工人子女讀書,小孩讀書成績總算及格,但其父親好打麻雀,每天拿著一份報紙、一杯茶,在麻雀枱上過日子,真 令人失去信心。二者:有些地方,學校是有的,但學生少。據分析,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有不少老闆,發達之後,每年發心要為家鄉捐贈一所學校。第二是在那些偏 遠的地方,老師水準低,有多少位老師肯發心,願意留在簡陋的地方,教育下一代?若然老師水準低,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是怎麼樣!小孩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除 了學習知識,還要培養他們品德和禮儀,對人謙卑,互相尊重,愛護公共財物等教育,將來社會就更有希望。所以要捐獻學校,或先培養有德智的師資,則較為重 要。

回想一下,二○○八年剛開始,大自然的變化,一波接一浪,計有雪災、風災、雨災,又有油價高升,通脹的壓力,乃至五月十二日,在全無預兆之下,四川汶川發 生八級大地震,給災區的同胞,造成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不但人民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有失去親人的悲痛,家破人亡,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協助,重建災區,舒 解民困,而對他們精神上的支援,亦極為重要。例如今年的「六一」兒 童節,有些團體,為了讓當地的孩子能夠過上一個溫暖的節日,捐贈了多批物資、學習用品、善款等給災區的學校。除金錢與物質,適當的安慰,要引導他們自身的 修養,衣食住行中,人與人之間謙虛有禮,不要忘卻感恩,有機會就要回報社會,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如是財法二施,使受者身心得益。

四、佛教慈善與未來展望

國內宗教政策已得落實,佛教事業興旺,因緣殊勝,除了弘揚佛法,發展佛教的慈善事業,正是個好時機。建議如下幾點,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佛教慈善公益事業,是需要有認識佛教、有訓練、有智德素質的人才來管理、統籌以及推廣。所以培養人才,培養師資,正是當務之急。

2、傳播佛門知識,令信眾懂得甚麼是佛教,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正如現在有些寺院燒香,越燒越多;點蠟燭,越點越大,很不文明,既污染空氣,又浪費金錢,若能將這些香燭錢積聚起來,用到社會慈善公益上,也是很可觀。

3、佈施不祇是由富裕的人,或等待自己富裕起來時,才去實行。雖則祇是佈施一分一毫,看似是微小,產生的功德可以很大。佛經上記載有許多例子,如貧女佈 施,她祇是用一盞油燈,供養佛陀,得到很大的福報。而且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祇要把慈悲心化為動力,善用智慧,無論是貧是富,大 家都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佈施者。

四、要落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 理念,把助人為樂的精神,深入人心,值此提升公民慈心的意識,隨時隨地大家都可以實行佈施。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水喉滴水,燈光不需要時,隨手關 掉,見到路上香蕉皮,把它拿開,令人不至滑倒。用慈悲的眼光、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給人家方便,給人家歡喜,這就是佈施,也就是做慈善。

現時中國的寺院,遍佈全國每一個角落,有廣泛的信仰群體,祇要把這些力量聚集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專長的,得以發揮,中國佛教慈善事業便能迅速發 展。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的慈善行動做起,以身、口、意三業實際的行動,悲智雙運,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弘法利生而努力,令眾緣和合,世界和諧,做 出佛教徒應有的奉獻!

 
 
至誠朝山 菩薩送供
–– 紀念虛雲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思 齊

讀《虛雲老和尚年譜》,知 道了虛雲老和尚一生的行化事跡。在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一節中,虛雲和尚講述了他途中遇險,幾乎失去生命,在這生死危難的關頭,文殊菩薩化現為乞丐為 他做飯送供、旅途伴行。幫助他克服朝山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最終圓滿完成朝禮五台的任務。讀過這段故事,我思緒萬千,深為感動。

虛雲老和尚(1840-1960)是現代禪門巨匠,俗姓蕭。世居湖南湘鄉。父玉堂,母顏氏。清道光初年,父宦遊閩,曾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尚無子女,其母赴城外觀音寺祈子。見寺宇殘破及東關橋樑失修,發願興建。是日晚父母同夢一長鬚著青袍者,頂觀音跨虎而來,躍 卧榻上。夫妻驚起互告對方,不久遂有身孕。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虛雲和尚誕生於泉州府署。初墮地,為一肉團。其母大駭慟,以今後無復舉子之望,遂氣壅死。翌日有賣藥翁來,割破肉團,得一男嬰。由庶母王氏撫育成人。

虛雲和尚出家之後,精進勇猛。光緒八年(1882年),和尚深感出家以來,道業無成,生起慚愧之心。又念及父母的辛勞及母親的早逝,為報父母之恩,決定從普陀山出發,發心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山。

虛雲和尚一路稱念菩薩聖號,三步一拜,至光緒九年(1883),拜至黃河鐵卸渡,又過光五陵。臘月初二,和尚渡過黃河,天色已晚,四無人跡,不敢前行。虛 雲和尚見路旁有一擺小攤用的茅棚,尚無人居。便決定在此暫住歇腳。是夜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次早舉目四望,一片琉璃世界,積雪深盈尺,無路可行。因過往無 人,亦無法辨別方向。

因積雪無法繼續朝拜,虛雲和尚祇得打坐念佛。由於草棚沒有遮攔,又無飲食,和尚飽受飢寒。為了取暖,他便蜷伏茅棚一角。大雪紛飛,和尚飢寒交迫,雖奄奄一 息,仍不忘提起正念。一連三日,飄雪不止,和尚漸漸陷入昏迷狀態。初六之後,雪止天晴,和尚已口不能言。初七那天來一乞丐,見和尚 卧雪之中,知道是寒冷所致,乞丐隨即將雪撥開以圍棚草烤火煮黃米粥。送和尚吃,和尚得暖氣得以復生。

乞丐問虛雲和尚朝拜的去處,虛雲告訴他從普陀出發朝禮五台的過程;和尚又問乞丐的情況,乞丐告訴他說,他姓文名吉,從五台山來,欲回長安去。虛雲和尚問文 吉到五台如何找他。文吉告訴和尚,五台山僧都認識他。虛雲和尚又問此處至五台的距離。文吉告訴和尚,有兩千里路程。文吉又以黃米粥為虛雲和尚調養身體。文 吉問虛雲和尚拜名山有何要求。和尚說:「生不見母。以報親恩。」文吉見和尚身背行李,又加之天寒地凍,勸其不必再拜,虛雲和尚意志堅定,不為所動。乞丐深為感動,勸虛雲和尚按其來時足跡行進,以免錯路。

虛雲和尚辭別乞丐,繼續前行,途中在洪福寺掛單。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初三,虛雲和尚告別寺僧,繼續朝拜,是日晚,虛雲和尚至孟縣城內小南海寺掛 單,不許留宿。虛雲和尚祇得露宿城外路邊。和尚夜晚腹痛難忍,全身發冷,初五發生痢疾,但每日仍然堅持朝拜。至十三日因病已不能前行,祇得在黃沙嶺一破廟 中歇腳。虛雲和尚痢疾加重,日夜腹瀉數十次,不進飲食,行動無力。因廟在山頂,人跡罕至,虛雲和尚祇得閉目待斃。

十五深夜見西邊墻下有人燃火。虛雲和尚以為是土匪,細看見是文吉,心中大喜,急呼喚文先生。文吉執火來照詢問和尚為何還在此處。虛雲和尚便將經過告訴了文 吉。文吉一邊安慰虛雲和尚,一邊給和尚倒水喝。此晚由於得見文吉,虛雲和尚遂感身心清淨。十六日文吉將虛雲和尚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喝。十七日病退, 食黃米粥二碗,身出大汗,內外輕快。十八日疾病痊愈。虛雲和尚對文吉兩次蒙難相救深為感恩。

文吉告訴虛雲和尚,他已從長安返回,並勸虛雲和尚一起行走到五台。虛雲和尚已許下三步一拜朝五台的宏願,不願隨文吉一起前往。虛雲和尚說:「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

文吉說:「你誠孝心堅固,十分難得。我今回山也沒甚麼急事,我願代你背負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輕鬆許多。」

虛雲和尚對文吉說:「若能如此。先生功德無量。倘我拜到五台。願以此功德。一半迴向父母,早證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吉說:「不敢當,你是孝思,我是順便,不必表謝。」文吉跟隨虛雲和尚照應四日。虛雲和尚的病已減輕許多。

十九日扶病起香。從此背物做飯等事務都由文吉負責。虛雲和尚因外無物累,內無妄念,身體日漸強健。至二月底到太谷縣離相寺掛單。寺院祇是同意和尚掛單,拒絕文吉入住。文吉見狀便告訴虛雲和尚,這裡距五台不遠,他先回去。虛雲和尚的行李自會有人代送上山。

虛雲和尚留住片刻,勉強吃了半碗面,便告辭而去,到街上尋找文吉,也沒有見到。當時正是四月十八,夜月正明,虛雲和尚欲追趕文吉,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進。 因心急起火,次日腦熱,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黃土溝白雲寺,知客見和尚口流鮮血,不准掛單。二十一晨至太原極樂寺,亦不掛單。二十二早出城禮拜,在北門外 遇一叫文賢的青年僧人。見虛雲和尚近前招呼,便接過拜凳行李請進寺內,相敬如親,領到方丈相陪茶飯,並邀請虛雲和尚在此常住。

虛雲和尚告知文賢其發願緣由,文賢對他敬愛有加,堅留十日才放行。臨行時文賢送給和尚衣物旅費,和尚堅持不受,文賢便代攜拜凳相送十餘里,灑淚而別。時至 五月初一日,和尚向忻州前進。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後面來一馬車,緩行不越前。車中官人下車,要求為虛雲和尚代送行李,和尚十分感激,便交由官員代送。和 尚又安心拜香前進,心無旁騖。不久便拜至官員營部。官員熱情招待虛雲和尚,雲公休息三天,隨後告辭而去。官員送路費禮物也不接受,官員便派兵將行李錢物送 至顯通寺。

五月底,虛雲和尚拜至顯通寺,先在該寺住下繼而到附近各剎進香。虛雲和尚逢人便問文吉其人,卻無人知道。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說:「文殊菩薩化身也。」和尚恍然大悟。

虛雲和尚於二十二日起香,兩日拜至東台。在月朗星輝之夜,虛雲和尚進石室上香。在室內朝夕禮誦,禪坐七日。六月初一日回顯通寺,初二起香拜華嚴嶺,初三拜 北台,在中台過夜,初四拜西台。初五回顯通寺,初七拜南台並在南台打七,十五下台回顯通寺。至此,虛雲和尚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的宏願勝利結束。

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和尚一心正念,堅持禮拜。途中雖歷盡艱難,和尚亦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我在揚州高旻寺掛單時,當代禪宗高僧德林老和尚曾對我說,如果有人能誠心朝拜五台,文殊菩薩會「迎一千(里),送八百(里)」。我想,虛雲和尚發願朝禮五台途中,雖遭遇千辛萬苦,但他絲毫不為所動,堅持三步一拜而行。他正是以自己的至誠之心感動了文殊菩薩。因此文殊菩薩便在其急難之時,分別化現為乞丐和高僧相助,使其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從而順利完成朝拜五台的任務。

其實,諸佛菩薩早已發過大願,若有人以虔誠之心念誦或朝拜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一定會隨緣赴感,度脫眾生永離苦趣。祇是我們凡夫俗子有時雖有宏願在心,但缺乏虛雲和尚那種堅定信念,終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示現。

虛雲和尚朝山得文殊菩薩化身送供的故事,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諸佛菩薩宏願的真實不虛。假使我們都有虛雲和尚的至誠之心和不畏艱難險阻的吃苦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蒙諸佛菩薩加被,常處於諸佛菩薩的慈光照耀之中。

 
 
佈施的回報
◎繼 平

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 教信徒積功累德的最好方式,佛教一向注重培養佛教徒的佈施之心。在佛教中,佈施是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 脫之一種修行方法。佈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 除別人的怖畏。

佈施能使人遠離貪心,佈施作為一種樂善好施的行為,從表面看是自己財物受到了損失,但是你卻不僅為自己求得了功德,而且還會受到施者的尊重與感激,使你感覺到心靈的富足,有時還能夠使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回報。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飢餓,但摸遍全身,卻祇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

當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祇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位女子看到他很飢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的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子回答:「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那種男子漢的豪氣像山洪一樣迸發出來。

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

數十年之後,那位年輕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 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制定,當看到病歷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歷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的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裡,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

霍華德·凱利醫生故事中的小姑娘因為多年前佈施給凱利醫生一杯牛奶,因為這種佈施的功德,使她在生病時得到凱利醫生的特殊照顧,甚至替她支付了難以承受的醫藥費用。

在佛教界,因佈施而得到回報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則佛教故事說: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甚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佈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也還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哪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夫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祇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舉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這對夫婦原本很貧窮,為了佈施齋僧,誠心以身為奴,償還向主人借的錢。因為這種佈施的誠心,感動了國王,不僅得到國王賞賜的金銀財寶,而且,還得以管理十個村落。他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變。

東漢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崔瑗在其《座右銘》中說:「施人慎勿念,受恩慎莫忘。」銘 文告訴我們,在我們周圍,都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對於別人的困難,我們應當生起憐憫同情之心,並盡自己的能力佈施那些需要受助的人。另一方面,人活在世 上,誰都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當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來改變自己的處境。我們在困難時如果得到別人的幫助,就應當牢記在心,在 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別人的恩德,並將自己所受的恩惠傳遞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樣,你在佈施人時,將來會得到回報;你接受別人佈施時,也會想到回 報他人。

對於佈施,正確的做法,應當如《菜根譚》所說:「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所以,祇有當你懷著施無望報的心思去佈施於人時,你才會得到令你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

 
 
圓瑛大師紀念塔發現因緣記
夏金華

海市的大場老鎮,位於寶山區的西南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里曾經被辟為全市的佛教公墓區,曾經轟動一時。著名的﹁圓瑛大師紀念塔」就坐落在這里。在歷經數十載風雨之後,於二○○八年八月份在原址上被發現。這座殘破的紀念塔,現在已經被請到嘉定區徐行鎮的曹王禪寺內,準備修復之後,奉安於此,供人們憑吊與瞻仰。

圓瑛大師(1878-1953),福建古田人。我國佛教界的著名領袖,近代禪凈雙修的代表性人物,中國佛教協會的首任會長,終身致力於我國佛教事業的發 展。一九五三年圓寂後,其肉身安葬於寧波天童寺。同年,由趙樸初等人提議,中國佛教協會在大場公墓修建了圓瑛大師的紀念塔。

由於世事變遷,原佛教公墓區早已不存,而原紀念塔址周圍也已建成工廠及居民區,紀念塔被廠房的圍墻圈在一起。從此,它就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一晃就是幾十年的時間。

二○○八年八月,原工廠進行改造,圍墻被拆之除後,這座紀念塔始重見天日。

圓瑛大師紀念塔,是一座八面形的指髮塔,系用水泥澆鑄而成。由於長年嵌於水泥墻內,加上風雨侵蝕,現已殘破不堪。塔高約2米5,底座為蓮花座,上面分為三 層,上層為塔頂(已殘),中、下層分別用鋼筋固定,形成分隔的八個平面。在下層八個平面中,正面刻有﹁圓瑛大師紀念塔﹂七個大字,楷書。其餘從左到右七個 平面,鐫刻著大師弟子明暘撰寫的《圓公師尊略傳》。全文如下:

師諱弘悟,字圓瑛,號韜光,福建古田籍。俗姓吳,父元云公,母闕氏。禱觀音大士而師生。稍長業儒,過目成誦,鄉里有神童之稱。年十八,從莆田梅峰寺增西和 尚出家。翌年,依福州湧泉寺妙蓮和尚受戒。廿一歲,從冶開、寄禪二尊宿習禪。一日,定境圓明,心身廓然,遂占偈曰:﹁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 澈靈明無罣礙,千差萬別一時通。﹂自是宗說兼通,行解相應;台賢俱演,禪凈雙修;辨才無礙,真俗圓融。法化遍弘中外,著作永耀□□。足跡所至,四眾傾心, 皈依者如水趨壑,□□□□□□□。塔寺慈運和尚及鼓山□□□□□□□。至若歷主名剎,興修□□□□□□□□峰湧泉、圓明講堂等十大□□□□□□丕振宗風。 抗戰前,曾七屆選任中國佛教會主席,挺身衛教,扶持正法。解放後,忝蒙選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誠愛國,致力和平。至於重修泉州開元寺東西塔等諸大寶塔, 創□寧波佛教□□院開光,兒童教養院、楞嚴專□學院、□□明法施會大悲會、念佛會、佛教醫院、□□□收容所、籌賑會、義學農場等慈善事業。利益眾生,紹隆 佛種;孜孜弗懈,老而彌篤。嗚呼!機薪既盡,應火潛輝,預知時至。於癸已年八月十二日子時示寂寧波天童寺。臨終,定慧圓明,含笑往生凈土,相好莊嚴,瑞應 昭彰。最後遺言:以求福、求慧、求生凈土,誨諸弟子,為師末後,撒手便行,放大光明,得大自在。法幢摧折,海眾同悲,曾建肉身塔於天童,今□指髮塔於海 上。師生於戊寅年五月十二日子時,世壽七六,戒臘五八。緬維師德,贊莫能窮,略敘微言,藉申紀念。

乙未年八月十二日弟子明暘敬述

明暘法師,是前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上海龍華寺方丈、圓明講堂住持,也是圓瑛大師的入室弟子,嘗追隨大師數十年,著有《圓瑛大師年譜》、《名暘詩選》等多種,刊行於世。

在紀念塔中層的八個平面中,正面原為圓瑛大師德相(已殘),現已殘缺。左一為虞山應慈老和尚所題的偈子,基本完整。有道是:

自幼同參最上乘,學禪學佛□□□;論詩一吼千江月,道重三求六度門;席主諸方紹佛種,經宣寰海記師恩;而今紀念留塵剎,處處圓明妙道存。

慈老(1873-1965),近代尊宿,有﹁華嚴座主﹂之稱。一生弘揚《華嚴經》,不遺餘力。同時,以參禪為心宗,故有﹁同參最上乘,學禪學佛﹂之句云云。左二也刻有詩偈,大半殘缺,作者名字也已不存。但僅留首聯、次聯,三聯缺三個字:

水咽涌泉桂不香,霜寒塔影夜鐘□;禪天此日懷尊宿,覺海當年泛□□□;□□□□□□□,□□□□□□□;□□□□□□□,□□□□□□□。

左三、後面,以及右三部份,皆殘破。右一為虛云老和尚的題詞,基本齊全,僅個別字跡漫漶:

誰識大師真受用?涅槃如夢見玄風。金剛眼爍三千界,般若花開一念中。豈倦津梁譽□冷,非關功力證心空。藏身原自沒蹤跡。塔影落□□年紅。

虛云(?-1959),禪宗大德。闡揚農禪并重的優良傳統,并身體力行,其禪功和苦行為國內外所敬重,是民國時期我國禪宗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右二是能海的題詞,前幾句大都已剝落,不可辨識,惟留有後面兩句:

□□□□□□□,□□□□□□□。□□□□□□□,□□□□□□□。□□□□□□□,□□□□了塵緣。知公為踐蓮邦約,來去真如總不還。

能海(1886-1967),四川綿竹人。為我國顯密雙修的一代大德。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尤其是密教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圓瑛大師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一生。因而,受到教界內外普遍的一致好評。而今,曹王禪寺的住持曙紅法師表示:迎請圓瑛大師的紀念塔來此,有如大師親臨,是 我們寺院的萬分榮幸。出於對大師的無限敬仰與懷念之情,我們將紀念塔按原樣進行修復,希望早日完工,以滿足廣大佛教信徒的禮拜與供養的迫切心愿。

 
 
一座富有田園情趣的郊區寺院
—— 上海曹王禪寺遊記

◎夏令宜(十一歲)

日炎炎的盛夏難得有徐徐微風,在這樣的好天氣裡,我與爸爸來到了位於上海市郊徐行鎮的曹王禪寺。

走進金光閃閃的大門,祇見青青的葡萄藤長廊邊是高高的大雄寶殿。如果與大殿前面笨重的大銅鼎爐比起來,旁邊綠化帶里一株在微風中搖曳的紅楓樹就顯得格外可愛了。
在大雄寶殿的正中與兩邊,分別是三世佛與十八羅漢。轉到後壁,美麗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展現在我的眼前,佛祖的快樂生活與地藏王殿四周墻壁上血腥的地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想為自己種下惡果下地獄,還是種片福田上西方極樂世界呢?

遊完殿堂,旁邊就是一片菜園。在上海的寺廟中開菜園?這寺該有多大呀,吹牛吧?曹王寺不光有菜園還有水車呢。以前祇是聽說,直到今天,我才踩到了真正的水 車。不過,踩水車真是個力氣活:一個圓木三個踏板帶動三十幾個盛水用的木版,腳踩踏板讓木板舀水,讓水沿著木製的水槽緩緩上升,將水灑到你面前的另一邊。 踩了幾十下,我就叫苦連天,最後祇得放棄踩水車計劃,站在木橋上仔細欣賞法師們種出來的蔬菜。這里有我這個「城市老鼠」從沒見過的「奇觀」

刀豆是長在一種爬藤植物上的,冬瓜不是長在樹上的,而是像西瓜一樣長在地上,雞毛菜的竿子小得出奇,石榴、柿子、青棗和皂角統統是掛在樹上的,葡萄三年才 開始結第一次果……咦,這是甚麼呀?一株小草開了黃花,黃瓜開黃花,可黃瓜在哪里呢?是不是果實在地下?是蘿卜,蘿卜不開花;是土豆,土豆開白花。爸爸告 訴我,是花生。這時我才相信我們中午吃的就是法師們親手栽培出來的雞毛菜、茭白、刀豆和野生菌菇。

順著石路,我看見了不少鴿子和小鳥自在地散著步。剛繞出天王殿,看見一隻小白兔正在認真聽法師講佛經。也許它渴望早日悟出深奧的道理,早日成佛吧。我沒有打擾它,悄悄地走了。

離開曹王禪寺,我認真想了想,曹王禪寺與市區的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很不一樣,它親近大自然,殿堂金碧輝煌,寺院的每一個角落都別有情趣:綠樹竹林,菜園草地,亭台樓閣……無一不讓人留戀。我與爸爸約好,等葡萄開花結果,青棗、柿子、石榴熟了的時候,我一定再來。

 
 
世界佛教動態

鳳凰衛視「星雲大師、劉長樂對話香港」

2009年11月30日台灣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率領100多位信眾來到鳳凰衛視位於香港大埔的新總部大樓,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鳳凰衛 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就人生智慧展開對話,一個是國際傳媒業的鉅子,一個是將佛法的種子播放全世界修行人,他們具備國際視野,人生歷練豐富, 一次智慧心靈之間碰撞,延續兩人在佛光山的對話,首次在香港聚首,以「修好這顆心,人生智慧的達成與啟悟」作為切入點展開對話,啟廸人心。

兩位不同領域傳播大師對於佛教與教育,佛教與文化以及人生等許多問題都有相同的看法,希望大家對於事業能夠發心立大志,並以平常心待人處世。劉長樂先生引用「無我」「利他」「空」的佛教哲理,闡明作為鳳凰衛視的工作,特別懷著敬畏之心,不管做得多到位,仍然踏實地不斷地歸零,從頭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劉長樂先生獨具慧眼,1995年爭取到衛星傳播頻道,並創立鳳凰衛視,開始實現他長久以來「環球華人衛視」的 夢想。鳳凰衛視從1996年啟播至今,以其知識性及資訊性的節目深獲觀眾認同。在劉長樂先生的領導下,經過十年耕耘,鳳凰衛視已經從一個單一頻道的電視 台,發展成為擁有五個電視頻道,覆蓋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擁有周刊、互聯網等多媒體的媒體集團。它在全球華語區有超過二億的觀眾。在財政上,也達 到劉長樂先生當初設下的「三年內收支平衡,第四年上市」的目標。鳳凰集團 2004 財政年度收入達 11 億港元,盈利超過1.5億港元。

特別是劉長樂主席與香港佛教界解下不結之緣,2004年迎請佛指舍利瞻禮祈福大會、2006年及2009年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鳳凰衛視均向全球 華人進行直播,法雨廣披全球,法水流澤五大洲,功德無量。劉長樂主席可謂現代社會的大菩薩化身,其成就卓越,在國際、祖國和香港廣播範疇上廣受尊敬。他現 任美國國家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董事,曾擔任 2005 年及 2006 年之國際艾美獎電視節主席。2004年7月,劉先生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05年3月,他榮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同 年11月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蓮池寺舉行慈悲三昧水懺及瑜伽燄口法會

2009年12月6日(夏曆己丑年十月廿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慈悲三昧水懺及瑜伽燄口法會。

本次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及福林精舍居士等60人。

一眾善信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早上九時卅分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拜懺,善信穿著海青,跟隨法師們唱誦慈悲三昧水懺經文。接著上供及拜懺。

下午四時三十分,開始瑜伽燄口法會。

晚上九時正,法會在熊熊的化寶燄火下圓滿。

拜慈悲三昧水懺,藉此迴向大眾九橫永卻,福壽長生,身體健康,闔家平安。瑜伽燄口令陽冥兩利。

 

「法音妙韻 (供千僧)講經音樂會」
於2009年12月19日及20日圓滿舉行

是次講經音樂會,由慧賢行主辦,寶生佛音協辦,於短短十四天籌劃,受十方大力支持,非常感恩。
大會很榮幸恭請到上暢下懷長老,於19日下午蒞臨會場為音樂會及特殊學校全校灑淨,長老非常慈悲。並加持大眾,功德圓滿,演出成功,感恩十方、大德、諸山長老、法師、嘉賓及義工們的護持是次供千僧講經音樂會,收益扣除開支撥入2010年1月1日往陝西終南山供千僧活動。

兩晚講經音樂會最大的特色,誠邀上智下耀法師將每首佛曲講解佛法義理,教導信眾放下執著,堅信三寶、信、願、行。以故事形式生動精細……,這次嘉賓有著名流行佛曲歌星林浩、余穎特別為今次創作主題曲「妙寶供僧頌」及演唱十多首原創流行佛曲。甘國衛居士、朱居士演繹佛曲及講解李旭波、李漢唐全胡演出,兩晚不同曲目,嶄新嘗試林浩彈奏電子琴及李漢唐全胡合奏。大會司儀梁源燦.Jenny生動有趣的介紹.使佛法活靈活現,全兩晚演出都非常精彩,信眾反應熱烈.圓滿成功……

妙寶供僧頌 (大會主題曲)
作曲、編曲、監製:林浩
詞 /主唱:林浩、余穎

僧如大地  能長飬一切善法功德 殊勝妙寶大德僧
長飬眾生功德種  能與人天勝果者 無過佛法僧三寶
供僧  供千僧 供萬僧 供飬十方
供僧  供千僧 供萬僧 供飬未來
供僧 供千僧  供萬僧 供飬學道
能令一切供飬者長壽 智慧 健康
能令一切供飬者長壽 智慧 健康
能令一切供飬者長壽 智慧 健康

 

寧波慈溪伏龍寺隆重舉行琉璃寶殿暨天王殿奠基慶典法會

2009年11月15日上午,慈溪伏龍寺隆重舉行了琉璃寶殿暨天王殿奠基慶典法會。

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佛教協會會長、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長老,寧波市佛教協會會長、天童寺方丈誠信法師,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市佛教 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七塔寺方丈可祥法師,寧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阿育王寺方丈界源法師,普陀山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道生長老,浙江省佛教協會副秘 書長、天童寺監院德雲法師,嘉興市佛教協會會長、香海寺住持賢崇法師,紹興市佛教協會會長、爐峰寺方丈淨芳法師,慈溪市佛教協會會長、五磊寺方丈宗立法 師,寧波天童寺首座修祥長老,普陀山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智禪長老,寧海縣佛教協會會長、廣德寺住持有圓法師,慈溪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洞山寺住持廣傳 法師,黑龍江省海林市報恩寺住持道性法師,寧波江東區佛教協會副會長、七塔寺監院界義法師,奉化市雪竇寺監院證道法師等諸山長老參加了法會。

浙江省民宗委邢越生副主任,空軍技術偵察第二局王建平局長,寧波市政協副主席、文聯傅丹主席,寧波市人民政府駐上海辦事處司徒慧雲處長,寧波市旅遊局陳佳 強局長,寧波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徐松慶副局長,慈溪市委常委統戰部華紅部長,慈溪市政協徐爾元副主席,寧波江東區政協副主席、統戰部李盛潮部長,慈溪市統戰 部副部長、民族宗教事務局陳迪川局長,慈溪市龍鎮黨委孫百南書記,慈溪市黨委副書記、慈東工業區潘建平主任,慈溪市龍山鎮黨委副書記、張新江鎮長、慈溪市 文聯孫群豪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協會徐明仁秘書長,《香港佛教》雜誌社秦孟瀟主編等相關部門領導、大德居士、四眾弟子二千多人參加了此次法會。

北京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照元大和尚發來賀信賀電。

法會由賢崇法師主持,可祥法師宣讀了中佛協賀電,徐松慶副局長、誠信法師分別代表寧波民宗局和寧波佛協發表了重要講話,惟賢長老代表諸山長老現場為大眾做了慈悲開示,龍山籍企業家朱海倫大德代表信眾致詞,最後傳道法師致答謝辭,真誠地感謝大家對伏龍寺的支持與幫助。

參加奠基儀式的諸山長老與大德居士分別為琉璃寶殿及天王殿奠基剪綵培土,空軍技術偵察第二局王建平局長與慈溪市龍山鎮黨委孫百南書記共揭《伏龍寺原址土地置換碑記》石碑,最後諸山長老共同為奠基法會灑淨主法,現場信眾秩序井然列隊共沾法露。

下午三點,惟賢長老為護法信眾一百多人作《藥師法門與人間佛教》精彩開示。

伏龍寺,位於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之伏龍山,西距滸山43公里,南至寧波市區28公里。民間相傳最早伏龍寺為唐開國元勳尉遲恭奉旨在沿海建造的七十二座寺院之一。但據可查記載,寺始建於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宋熙寧間(1068-1077),額改「壽聖」。紹興三十二年(1162),壽峰普寧廣弘藥師法門,施醫濟藥,刺史柳公武聞其事跡,奏請朝庭,詔改 「廣福」「藥師道場」從此名揚十方。後恢復伏龍禪寺原名,直至於今。寺院於1944年6月,遭日本侵略軍焚毀。2006年6月,伏龍寺被批准成為正式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並邀請時任寧波市七塔禪寺監院的傳道法師主持修復工作。

 

東海佛國    藥師道場       
寧波慈溪伏龍禪寺
藥師琉璃寶殿募捐緣起

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東海佛國、藥師道場」伏龍禪寺,上追祖德興教之遺風,下思眾生沉淪之難苦,在釋傳道法師的住持下,於2006年始在伏龍山重興藥師道場,廣行慈悲喜捨之道路,作如來使,續佛慧命,大行方便度生之善舉,各種弘法護生之活動如法展開。

欣逢盛世,國運昌隆,社會祥和,為滿足信眾宗教信仰之需要,解決本寺原址复建土地之問題,各級領導、十方大德關心支持,特別是慈溪市和龍山鎮兩級政府重視 和認真籌措下,圓滿完成土地置換工作。今年將是本寺各項工作承前啟後、任務繁重的一年。目前,在伏龍寺總体規划指導原則下,正著手藥師琉璃寶殿和齋堂等建 築圖紙設計,並於藥師佛圣誕前夕(2009年11月15日,農曆九月廿九星期日)隆重舉行主殿「琉璃寶殿」奠基法會。

琉璃寶殿佔地面積773.5平方米,仿宋古建築結構,面闊七開間,重檐歇山頂,殿內供奉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及千尊藥師 如來,總造价約1000多萬元。同時本寺財神殿和琉璃羅漢堂、食堂、齋堂、圖書館同期興建,財神殿、齋堂等建設約需資金300餘萬元,它們的建設將進一步 丰富伏龍山佛教文化的內涵。

本寺复建工程伊始,常住獨木難支,唯有仰祈諸方善信大德,護法檀越,同發悲愿,共襄胜舉。俾令琉璃寶殿,早日圓成,經劫常住,護國佑民。經云:人天路上,修福為先,功德林中,佈施第一。
建寺功德,隨緣樂助,入簿流芳;百元以上者,鐫匾刻碑,昭垂後世;功德主及其家人必獲菩薩保佑,龍天護持,六時吉祥,諸事圓滿!

琉璃寶殿樂捐辦法:

一、千尊藥師佛像,供養功德金2800元/尊;
二、樂捐一百元以上功德主,刻碑留名;
三、樂捐一千元到一萬元功德主,刻碑留名,贈水晶藥師佛;
四、樂捐一萬元至十萬元功德主,刻碑留名,頒發功德証,立永久消災延壽牌位,贈水晶藥師佛;
五、樂捐十萬元至五十萬元功德主,單獨立碑,禮請為本寺中興護法,立永久消災延壽牌位,贈水晶藥師佛;
六、樂捐五十萬至二百萬元功德主,單獨立碑,禮請為本寺中興護法,載入寺誌,藥師大佛前立永久消災延壽牌位,供奉藥師佛;
七、樂捐二百萬以上者,單獨立龍頭碑,禮請為本寺中興護法,載入寺誌,藥師大佛前立永久消災延壽牌位,供奉藥師佛十尊。
聯繫地點: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伏龍山伏龍寺
聯繫電話:0574-58580951 58580952
聯繫人:釋傳道13505749337;釋隆聲13957889115 ;釋悟良13566069840
開戶行:寧波慈溪農村合作銀行龍山支行
賬 號:9501 0101 302071631
寺院网址:http://www.fulongsi.com
郵 箱:E-mail:cxfulong@163.com
戶 名:寧波慈溪市伏龍寺



慶祝廣東省博羅縣佛教協會
於2009年12月20日成立
釋印化(日照法師)當選為會長

「嶺南第一山」羅浮山所在的廣 東博羅縣,佛教歷史源遠流長,尤其近年來,佛教道場與信眾團體也日益興盛。在當地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博羅縣四眾弟子期盼、醞釀已久的博羅縣佛教協會於 200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第一次代表會議圓滿召開,博羅禮佛禪寺住持釋印化(日照法師)當選為第一屆會長。

兩年前,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發下宏願,三步一拜朝禮佛教四大名山,經過兩年,叩拜8000公里,其願行終獲圓滿。近期日照法師返回禮佛禪寺,繼續推進寺 廟修建大業。基於法師的禮佛善舉,當地政府領導對他寄予厚望,四眾弟子也對法師敬佩有加。在博羅縣佛教協會第一次代表會議上,日照法師眾望所歸,高票當選 為博羅縣佛教協會首任會長。日照法師在發表當選感言時表示,一路走來,感謝博羅縣領導和佛教界對他的信任,將不負眾望,認真做好佛協的工作。

博羅縣佛教協會的成立,標誌著博羅縣佛教界有了一個領導機構,今後在佛協的帶領下,遵循愛國愛教、弘法利生、廣結善緣、播灑遍施菩提慈悲心,和諧社會,造 福人民。利用地處珠江三角洲,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增進佛教界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為社會、為博羅縣的佛教文化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先生也發來賀電,向博羅縣佛教協會的成立及順利召開第一次代表會議表示祝賀。


浙江普陀山隆重舉行《白光長老小傳》首發儀式

十二月五日上午,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在普陀山佛學院隆重舉行《白光長老小傳》首發儀式。近300名僧尼、信徒、嘉賓和作者參加了首發儀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全山寺院方丈戒忍大和尚出席了首發儀式並致詞。

《白光長老小傳》這本傳記文學,由普陀山佛教協會《普陀山佛教》編輯部釋正進著,哈爾濱出版社出版。全書有「恪勤篤志,終南參禪;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虛靜獨清,多得慧心;翰墨結緣,花鳥菩提;報恩無盡,利樂有情」五章和白光長老語錄、後記、附頁等。

戒忍大和尚十分重視《白光長老小傳》的出版式發行工作。二○○六年初春,他就責成《普陀山佛教》編輯部做這件事情,後來又專門為《白光長老小傳》題字,稱白光長老為中國當代佛教教育第一高僧。還專門為該「小傳」寫了「育人高僧耀中華 ——《白光長老小傳》」的序。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