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95期
2009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行菩薩道 利益眾生
紀念活動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六十四週年會慶致詞 ◎釋覺光
弘法活動
多宗教對話座談會致詞 ◎釋覺光
論 述
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使命 ◎常 靜
修行法門
福慧雙修的意義 ◎思 齊
學佛因緣
我為甚麼要信佛 ◎鄒 相
禪境趣談
韓愈拜師 ◎秦孟瀟
悉達寓言
鸚鵡吞珠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世出世法
休 閒 篇 ◎楊 釗
佛教論壇
內心覺悟與世界和平 ◎常大林
佛門禮節
合掌與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菩提燕
佛教勝地
「鯉城」多佛寺,雙塔名天下 ◎司徒一凡
慈善事業
記雲南麗江白內障光明行
咫寸獻關愛 遠處獻溫情
◎林素夠
佛事活動
遼寧省朝陽市佑順寺啟建「國泰民安世界和
平祈福息災聖凡冥陽兩利水陸普渡大法會」
並舉行「御品素齋館」開幕儀式
◎香港西方寺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行菩薩道 利益眾生

2009年11月14日,四眾同人歡聚一堂慶祝本會成立64週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於1945年,是由各佛教團體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以及入會的佛教四眾弟子組成,以弘揚佛教文化,推動慈善事業為宗旨。本會會長覺光長老是當代世界佛教領袖,在他老人家的英明策導下,秉承「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佛教慈悲精神,弘揚大乘教化,大力拓展多元化的社會福利事業,在生、老、病、死各個方面提供了綜合性的全面關懷。贏得了教內外人士的普遍支持與認同。

幾十年來,佛聯會積極深入、持續穩定的開展各項慈善事業及弘法活動以啟導人心。經常舉辦不同規模及各種類型的佛學講座、佛學研討會、佛學問答、放生法會...等等,為信徒指導行為準則和加強道德規範,使行為上有了依歸和約束,教導信徒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弟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戒律準則,有利於提昇人的品格和淨化世道人心,達致棄惡從善、自利利他的作用。特別是創辦佛教學校,推行佛化教育,強調三世因果,藉此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 道理,使佛教基本教理深入普及,使青少年能領略佛教對現實人生的意義,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有著特殊的作用。此外,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佛教團體的資助 下,開設了佛學研究中心,培養佛教人材,為社會作貢獻。本會還為廣大無依無靠、年老體弱的老人創建安養院,提供醫療、康復及起居照顧服務。佛聯會除了在香 港佛教界起著帶頭的作用,同時也團結香港六宗教團體,每年舉辦「六宗教座談會」,本著求同存異的宗旨,交流合作,服務社會。

開展社會公益事業是佛教履行社會責任最直接的方式。隨著本會會務的逐年擴展,與社會各界接觸的層面也越來越廣,佛聯會的慈善事業,不僅限於香港本地,近年已向大陸內地及世界各地展開相關服務,成立各種慈善基金,幫助賑災、扶貧、助學、濟困等各個方面。

目前世界各地頻頻發生天災人禍,人們面對痛苦和死亡,壓力增加、情緒不安。為了安撫人心,幫助疏解內心彷徨,消除恐懼。在四川大地震和台灣風災期間,佛聯會除了捐款賑災,並舉辦莊嚴的法事活動祈福消災,虔誠超度,以宗教的力量拔苦予樂,利樂有情。

今天,香港佛教聯合會之所以在各個領域中有碩大的成果,這是因為有會長覺光長老的正確領導,佛聯會同人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界人士鼎力支持,我們深信本會四眾同人,將繼續發揚光大先賢所創辦的善業,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六十四週年會慶
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尊敬的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嘉賓︰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天慶祝成立六十四週年,特舉行聯歡聚餐,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同仁歡迎各位的光臨,並首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問候。

今年是忙碌的一年,不過,也是充滿意義的一年。今年三月,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與國際佛光協會聯合主辦之第二屆世界佛教 論壇在江蘇無錫召開,並於台北閉幕。本會非常榮幸邀請到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擔任港澳佛教代表團榮譽團長,率領團員超過一佰人,為海峽兩岸人民的團 結,全人類的幸福與和諧,進行友好對話。

每年四月,本會為籌募佛教善業經費,均一連七日六夜於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清明思親法會,恭請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主持法事,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寧。讓社會各界人士於清明節附薦過往先親眷屬,及為親友祈福延壽。

時至五月,香港佛教界的大日子到來了,今年為香港實施佛誕公眾假期的十週年。為慶祝這個殊勝的日子,本會一連三日於紅磡香港體育館,成功舉辦了一連串慶祝活動,得到教界和市民大眾的踴躍支持。

八月份,台灣受到一次特大的風災,災情嚴峻,本會於風災的翌日即時發起募捐行動,並於八月廿二日啟建「息災祈福冥陽兩利法會」,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和佛教四眾弟子積極護持,共籌得善款六佰二十多萬元。上述善款已經中華旅行社轉交台灣內政部以供賑災之用。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為慶祝這喜慶的日子,本會聯同香港佛教界舉行祈福法會,並透過鳴鐘儀典,祝願祖國富強,香港經濟繁榮,風調雨順,災難不生,世界和平。

最後,本會作為香港佛教界最具代表性的公眾團體,定當秉承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服務社會,繼續為弘法利生的善業作出努力。適逢今天的聚會,本人非常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支持和擁護。最後祝願諸位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
多宗教對話座談會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各位嘉賓、各位宗教界領袖:大家吉祥!

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人民均期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期盼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同宗教之間平等、友善地交往和共融。因此,宗教的和諧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

這次多宗教對話因緣成就,便是構造理性和平的橋樑,使美國與香港的宗教界朋友相互交流。今天,香港六大宗教均有派代表出席對話。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於一 九七八年成立,至今已有三十一個寒暑。我們六大宗教秉承和衷共濟的原則,彼此關懷,共存共榮,為香港締造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香港宗教界的光榮和驕傲。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崇尚和諧,褒揚和平。二千五百多年來,始終致力於提倡平等、推崇慈悲、淨化人心。佛教的「和合」思想,強調心靈清淨之和,並以和平的方式與其他文化相攝。

佛教認為祇有慈悲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橋樑。同時通過無我濟世的菩薩精神,通過自心的淨化達到器世間(環境)的淨化,及有情世間(大眾)的淨化,從而實現人間淨土。正如《維摩經佛國品》所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對於「人間淨土」理想社會的追求。

最後,祝福在會諸位福慧同臻,身心自在,諸事圓滿。

 
 
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使命
◎常 靜

佛教作為解決現實人生問題和人類精神問題的宗教,是伴隨 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壯大的。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佛教教義所發揮作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 類精神領域中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過去,佛教界把更多的精力都花費在了佛教慈善上面。在現代社會中,佛教應當從單一從事慈善事業,轉向關注人類的精 神問題。我認為,佛教作為解決人生各種痛苦的宗教,應當充分發揮其解決現實人生問題和心理輔導與治療的功能,幫助人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要善用佛教理 論知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才是佛教在現代社會中所應肩負的使命。

一、運用佛教理論化解現代人的心理疾病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年輕人在工作、學習、婚姻、家庭等各種生活重壓下,很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如果這些 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很容易引起當事人自殺或從事其他極端行為,危及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不安定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 每年有25萬人死於自殺,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留給活著的人無限的痛苦。而這些自殺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問題和認知障礙。其實,世上再困難和無法忍 受的事,都有解決的辦法,並非祇有自殺才能得到最終解脫。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曾說:「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你真的把問題弄到無法解決的地步,那就祇能怪自己是笨蛋是懶漢。」所 以,不管是工作壓力還是昇學、戀愛的失敗,雖然會引起人的情緒的低落,但事實並不像當事人所想象的那樣悲觀。其實,一個人在遇到各種有關心理問題時,關鍵 要學會為自己減壓,善於找到合適的途徑來排解心中的不快。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內向,遇到問題又不能得到及時合理地排解,就很可能引起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正 因於此,在現代社會中,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心理疾病,比如,恐怖、抑鬱、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不僅給病人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傷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產生 自殺輕生的後果,給親友和家人帶來莫大的打擊。

此外,像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之後,災區的許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有的人產生了對房屋的恐懼,有的人雖然身在安全地帶,心中一直擔心 會突然發生地震,於是心中惶恐不安;有的人一直處於失去親人的傷痛中無法自拔;還有的人整天惡夢不斷,直接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災大 難留給災區人民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使人整天生活在憂愁和焦慮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對災區人民進行心理干預,緩解他們對地震的恐懼,減輕他們對失去親人的 傷痛,就顯得至關重要。有鑒於此,國家衛生部先後從國內各大醫院和高等院校抽掉大批心理專家奔赴地震災區,對災區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 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他們抵御挫折的能力。

在心理疏導方面,佛教具有很大優勢。而且在中國民眾的心中,諸佛菩薩能夠救苦救難,因此「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成為民眾對佛教的崇拜與信仰。所以,由佛教界人士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進行心理疏導,他們更容易接受。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理教義中,有很多講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佛教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在佛教唯識學中,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更多。我們所有的種種煩惱痛苦,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眾生的苦惱,唯有從心入手。

我們過去在談到佛教的社會功用之時,首先想到的是佛教慈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慈善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和特長,因為很多社會慈善機構做得比佛教界好。佛教如 果不從其他方面發揮自身的優勢,便很難使人認識到佛教的社會作用。所以,面對當今社會很多人所產生的心理疾病,佛教應當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來服務更多有心 理問題的人,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相信經過佛教界的文化工作者認真地研究,佛教界一定能夠總結出一套系統的佛教心理輔導理論體系, 並運用佛教心理學理論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逐漸乃至最終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這是佛教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所應做的具體工作。

二、運用佛教知識改善人際關係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人與人相處的關係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現代人常常因工作、學習而聚集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師 友關係,在家庭中也有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各種關係的存在。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已經不像古人那樣單純質樸。人與人相處時往往會產生 各種矛盾和摩擦。於是,人們普遍感覺到很難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候當你對別人真誠相待時,別人卻對你虛情假意,使你感覺到付出的真情得不到回報。 有時候,你與領導相處,常常會遭到領導的訓斥;你與同事之間,在生活中也常會由於工作關係和思想見解的不同而產生分歧,進而可能導致彼此關係的僵化。以至 於彼此在一起工作總會感覺到不自在。與外人之間的關係緊張還祇是生活中的一方面。最難處的可能要算家庭關係了。在家庭生活中,因為家庭成員每天都要生活在 一起,一旦有了思想分歧,你想躲避都來不及。因為生活環境無法讓你脫離家庭生活。比如在現實中,有的家庭因為父子之間存在代溝的原因,導致上輩人與晚輩之 間在思想觀念、處世態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就會造成父母所主張的思想得不到晚輩的認同,這樣父母要求子女做的事情,通常會遭到子女的反 對。有的子女雖然迫於父母的直接壓力,不敢違抗父母的意願,但他們卻往往採取各種方式來表示對父母的不滿。從近年來發生的各種家庭悲劇可以看出,有的父母 因對正在上學的子女寄予希望太高,而子女自身的能力又難以達到父母的要求。這無形中給子女造成很大的思想壓力。長期的思想抑鬱,導致有些學生採取以自殺的 方式來抗議父母的壓力,有的子女甚至採取殺害父母的極端方式來發泄心中的不滿,給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悲劇。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是一個家庭中最難處理的關係。在許多家庭中,由於婆媳關係的不睦,引起夫妻關係的緊張,由此引起整個家庭關係的緊張,有的甚至還產生家 庭衝突。給本來和睦的家庭蒙上的一層陰影。還有的因婆媳關係難以調和導致夫妻反目相向,甚至因此而離婚。總之,在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關係、家庭關係一直 困擾著人們的生活,進而影響著人們身心健康。

佛教作為淨化人心的教育。在現代社會應當為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佛教的教理教義都是培養人心向善的。心懷善念善行是調和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佛教五戒十善的基本理論,是培養一個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證。在這方面,佛教界應當在信徒中進行佛教的慈悲之心教育,讓他們善待他人,關愛眾 生,看待別人如同自己的親人。《梵網經》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此受生。」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也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從 佛教的觀點來看,現在與我們相處的上司、同事、父母、妻子、兒女等人,都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子女,我們現在善待他們,也就是善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如 果我們每一人都能從這種角度來考慮,我們對人的態度也會隨之而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而改變。印光大師則說得更為徹底,要求我們難忍能忍,難行能 行,即使是別人的過錯,我們也應當原諒對方。這對於一般人來說,確實很難做到,但是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一定能夠與別人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 際關係。印光大師住世時就是苦口婆心勸誡諸多弟子,令他們與人建立起和諧的關係。

此外,我們還可以充分發掘佛教經典中有關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內容,將這些理論運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做出佛教的貢獻。

三、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有各種煩惱痛苦,是因為人有貪慾,有了貪慾之心,就會想盡辦法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諸如名利、地位、金錢、美女等等。人的貪心是 無止境的,當一個人得到了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還會希望擁有更多的東西。得不到所希望擁有的東西時,又會加重自己的瞋心,有時甚至是不擇手段地謀取。有了 貪心和瞋心,人也會同時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所以,佛教認為「三毒」是阻礙一個人修道的障礙,也是一個人慾望無限膨脹的根源。因為有了貪瞋痴三毒的困擾,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過得愉快。

為了對治眾生不斷膨脹的慾望,佛陀和歷代祖師都勸誡弟子要少慾知足,淡薄名利。佛教認為世事無常,即使你現在擁有萬貫家財,擁有嬌妻美妾,也會隨著時間的 流逝或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事故離你而去。且不說身外之物是苦空無常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沒有一個永恆的存在。我們的人生縱使百年,也不過是宇宙中的 一瞬間。所以,一個人在生前無論多麼富足,也不論如何風光,一旦身死命終,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

面對現代人貪心不斷膨脹,道德日漸淪喪的現實,佛教界人士應當發揮佛教對人生的指導作用。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認識到貪瞋痴所帶給人的禍患,從而減少乃至消除自己的貪慾之心,最終達到少慾知足。

其次,教會人們正確看待人生中的成敗得失,讓他們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心想事成的歡樂時刻,也有可能遭遇天災人禍等各種 不幸。沒有哪個人永遠的幸運,也沒有哪個人永遠地不幸。成敗相伴,禍福相依是大自然永恆的運行規律。這種規律告訴我們,在春風得意時應當保持一種平淡自然 的心態,要知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在得意之時應淡然一點。古人說,居安思危,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處在志得意滿的位置上。 如果你能在得意之時將人生看淡一點,在你失意之時就會得到別人的同情與幫助。菜根譚云:飽人要知道飢餓的心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灰心沮喪時要懷有一個坦然的心境,要相信暴風雨過後的填空會更加明麗。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過失意的時 候。比如說,你可能會在人生的某一時刻遭遇考學落選、戀愛失敗、事業受挫、家庭關係緊張、以及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等各種人生失意之事。對於諸種人生失意之 事,我們應以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歷史上也的確有一些人,面對人生的失意,他們能以坦然的心態來對待,這不僅使他們避免了許多禍患,而且 也能以愉快的心境來生活,從而能夠平安地度過一生。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是這樣的人。

蘇軾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然而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四十四歲時遭遇「烏台詩案」, 險遭不測。晚年更是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他食芋飲水,與黎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 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 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範式蘊涵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鬱的生活情 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所以,在現代社會中,面對人們普遍存在的貪心高漲,心態失衡的現實,佛教界人士應當利用教義中有利於改善一般人人生態度的內容,從思想上來教育感化他們,讓他們保持少慾知足的心態,在遭遇人生的成敗之境時,應當做到「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祇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順利或失敗的境界中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此外,還應善用彌勒菩薩的寬容慈悲思想來培養現代人的寬容心態,塑造一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中,佛教應當肩負起心靈教化的責任,在化解人的心理問題,促進人際關係的改善,培養人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佛教勸世導俗的獨特作用。

 
 
福慧雙修的意義
◎思 齊

「福慧雙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教信徒應當修行的重要內容。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對於「福慧雙修」的論述。如《涅槃經》卷二七云:「……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華嚴五教章》卷二云:「此終教中論其實行,從初發意即福慧雙修,故成佛時無別修也。」太虛大師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經指出:「真正所謂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體察諦理,斷諸煩惱。二福德,以福德力故,莊嚴國土,潔淨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圓滿無缺故。」佛教之「福慧雙修」蘊含著極其深刻的人生智慧,無論是對世俗人生,還是尋求解脫、超越者,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佛陀告誡弟子說,福德和智慧,一樣的重要。要成為佛陀,必須福慧具備,二者缺一不可。

不僅經典中論述了「福慧雙修」的重要意義,而且在佛經中還有很多故事都說明了福慧雙修的重要作用。有一則故事說:有兩個修行人,是師兄弟,他們雖為同一個師父,但修行的方式卻各有不同。師兄專門修福,而不重視智慧;師弟專門修智慧,而不重視福德,他們兩人各執一邊,誰也不干擾對方的修行。

到了後來,師兄因為祇修福,不求智慧,所以到年老的時候還是道理不明,好壞不分。結果,連初果須陀洹果都沒有證得,像個愚人一樣呆頭呆腦的。而他的師弟, 由於他認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樣。他認為一個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來一定很危險,修行的人,假如沒有智慧,往往會走錯了方向。由於他一心 一意祇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邊。到了最後,因為他的精進修持,結果證得了羅漢果。這個時候,他的師兄已經年老死去了,祇剩下他一個,所以 他就離開修行的地方,准備進城去,在人群中教化眾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走在城市裡,卻沒有一個人肯供養他。是啊,他平時不修福德,又怎麼會有受人供養和恭敬的福報呢?所以雖然他向眾人宣說自己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大家都不理他。

師弟雖然是證果的羅漢,但是肚子飢餓時,心裡對於眾人都不肯供養他的事實,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責問國皇,為甚麼他的臣民,連證果的羅漢都不知供養。

當他來到皇宮時,在輝煌的宮殿門口,忽然看到一隻白象。象身上披戴著很多瓔珞和寶珠,叮叮噹當地響著,而大象在宮殿門口悠閑自在地走來走去,很安然。可當 師弟入定觀察以後,才發現這頭大象原來是他那位專修福德的師兄轉世的。由於師兄過去專修福而不修慧的緣故,所以,今生雖然託生於皇宮,但也祇是一頭無知的 象而已。

已證得羅漢果的師弟,看到這種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嘆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從這則故事裡,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祇注重才智而輕視德行和祇注重德行而忽略了才智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二者缺其一,都不能讓我們正常地行於世間。就像有些人雖然很聰明,掌握許多真知,明白許多道理,可是他從來不去做一件善事,結果就常常被人疏遠;就像有些 人雖然竭力的做善事,但是他的善事不分好壞、不分時節、不分方式、不分輕重,結果就常常被人嘲笑。

「福慧雙修」有一定的順序,一般應當是「修福在先」。 關於「福慧」積累,佛教有「六度」之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六度」針對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順序卻是不容紊亂的,即先由「佈施」「持戒」入手修行。蓋「佈施」「持戒」通乎「世間」「出世間」,前者是一種「積極」的利他行為,後者則是一種「消極」的利他行為。從此入手,如爬樓梯,如登高山,拾級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說吉祥經》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從「遠避愚痴者、親近智慧人」入手,漸次談到「居住適宜地」「廣學長技藝」「善能養父母」「幫助眾親眷」「邪行須禁止」「世間善法」,進而進入「參訪眾沙門、適時論信仰」「克己淨生活、覺知四聖諦」「了悟於涅槃、世事不動搖」的出世間「福慧」善法。從這點上來看,佛教是重「實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僅「自利」、重漸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的。

「福慧成就」有主有次。無論是世間福慧還是出世間福慧,都是以「智慧」為主導的。「出世間福慧」講究「空慧」「世間福慧」講究「黠慧」。後者要以種種善巧方便帶來財富的積累。從相關經典看,佛教是反對通過種種不正當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屢屢勸人要有「營生之業」,要「始學功巧業」。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間的「福業」,那也必須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則祇是成就「財業」,自己並不能享受此財富帶來的「福報」——生活的便利、社會的聲譽等。遵循「正道」求財需要智慧抉擇,其實質終究是和出世間的「福慧」一樣,都是以成就無偏無執之利他道德行為歸宿的。

學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時也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 然後可以成就圓滿無缺,正覺、幸福、快樂的人生。否則,有福德沒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為,一個祇擁有福氣而沒有智慧的人,雖然 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會令人生活腐敗,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處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樣去利己利人。反之,祇擁有智慧而沒有福氣的人,雖然明白人生的意 義,是貢獻不是佔有,是互利不是獨利;可是生活窮困,衣食不足,無以利己,何以利人?結果,雖然希望當仁不讓,濟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餘而力不足,徒自苦 惱。因此,佛陀教導我們福慧雙修,以提昇自己。以福利群眾,甚至覺悟成佛。

 
 
我為甚麼要信佛
◎鄒 相

奶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從我記事開始,就看到奶奶每天早晚都要在家裡的供桌前上香。每次上香之前,奶奶都會洗淨雙手,然後緩步走到供桌前面,雙手合十,嘴裡不停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供桌上擺放著瓜果食品,每次我要伸手去拿來吃時,都被奶奶喝斥:「不要動,那是敬菩薩的。」

直到我上初中的時候,才知道奶奶是一位佛教徒,篤信佛教教義,早晚都要上香敬佛,誦念數十遍「阿彌陀佛!」我開始是不信佛教的,覺得奶奶的行為舉止有些荒唐。比如說,奶奶吃素不吃葷,從不殺生,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當時想:不吃肉,身體怎麼會強健;不殺生,豈不是膽小懦弱的表現?但奶奶並不在意我的想法,依然吃齋念佛,常年如此。

直到我上高中的時候,我與一位信佛的同學。相互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在談到馬列主義原理的時候,他突然對我說:「其實我不相信這些,我是信佛的,我覺得信佛更能讓人找到本性。」他這番話讓我著實大吃一驚。然後我就問他具體情況,原來他的母親也是信佛的。在我們縣城裡有一個淨居寺,是唐朝時的一個佛教寺廟,她母親就經常去那裡拜佛。

當我提到奶奶也信佛時,那位同學很高興,他對我說:「那你怎麼不信佛啊?」我一時不知所措,就說:「我不知道怎麼才能信佛。」他笑著說:「阿彌陀佛!誦念這一佛號就能讓你慢慢地信佛。」我當時有些懵懂。

隨著個人知識的不斷豐富,我對信佛有了更新的認識。大學期間,我又結識了幾位佛友,更覺得信佛對我是有益無害的。聽佛友們說,念佛的方法有四種:專念佛的 名號,稱為持名念佛;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觀想佛的妙相,稱為觀想念佛;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

而我和奶奶一樣,一直是在念佛的名號,比如「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等等,這是持名念佛啊!後來我又認真地思忖:我為甚麼要念佛?答案是:我念佛的時候,心裡能夠踏實平靜,猶如一泓清泉般清新涼爽。

等到我大學畢業了,因為喜好佛學的緣故,很幸運地到了一家佛學研究中心工作。於是,我開始學習佛教的各種知識,包括佛教八大宗派的教義教理、公案典故等。在工作與學習的過程中,我才清醒地意識到:我是在修習佛教淨土宗的法門,通過念誦佛號來洗淨污垢,往生淨土。

之後,我開始研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佛說阿彌陀經》等經書內容。因為自身的功夫不夠,在品讀這些傳世經書的時候,很是困難。有的時候,為了 搞清楚一個名詞,弄得焦頭爛額,求助師兄弟們才得以解決。阿彌陀佛!不管我在工作中有多忙,在生活中的壓力有多大,我都念念不忘每日誦念佛號,即便是在如的時候,我也會默念佛號。我曾就「如默念佛號,是否是對菩薩的褻瀆」這一問題請教過一位大德,他告訴我:「祇要發心念佛,是不分場所的。」我這才坦然,更加勤誦佛號了。

因為我的奶奶,抑或是我的那位同學,我對信佛由抵制到懷疑,再到推崇,這應該是我心理思維轉變的一個歷程。而近,我已和眾位師兄弟融在一起,曾專程去河南新密超化寺朝拜「淨土祖庭」,得以目睹淨土宗祖師曇鸞法師的法相,不禁頂禮膜拜。

我現在已經執迷於學習佛法、信願諸佛的境地,同時我早就覺察到,像我這樣學佛、信佛的人不計其數。那麼,我為甚麼要信佛?眾人為何要信佛?信佛的目的又是甚麼?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甚麼是「佛」。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我信佛的初期,是受家裡奶奶的影響,她老人家吃齋念佛幾十年,現在已近八十歲高齡。她對我說,佛就是如來佛,佛就是佛菩薩,比如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那時,在我的印象裡,「佛」就是一類善良的神仙,他們擁有無限的法力,祇要你篤信佛,就能得到佛的相助,事事如意。

後來,隨著我對佛教知識的瞭解,才逐漸認識到佛陀曾說的:「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原來是這樣,如果我能發心念佛、善護信念,也能受到佛力的加持,也能成佛。這讓我欣喜不已!那麼,現在我又是如何認識「佛」的呢?

佛的本意是一切的善,是聖賢、智慧的化身,在我眼裡,佛就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曉事理、了生脫死、品格高尚、自覺覺人的人,而不是神通廣大、呼風喚雨、撒 豆成兵的人。由於他們心性高潔,處事泰然,淡化得失,故沒有煩惱。當然,那些僅僅靠折磨、考驗自己來表明決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他們已經「執著於相」,已經落入「我執」的窠臼。由此來看,信佛是一種願力,學佛是一種追求。

現在,「佛」的定義已經在我的腦子裡下了根,我有了追求的方向和目標了,我可以更加充滿信心地信佛了。當然,我還是個凡人,還達不到超凡脫俗、放下一切的境界。那麼,我為甚麼要信佛呢?

第一,信佛可以修心。談到修心,首先要搞清楚是甚麼心?有哪些心?儒家說:「有人心,有道心。」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通過吃齋念佛,不管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還是實相念佛,我們都在守住善心,擯棄妄心,「願修一切善,願除一切惡」,讓我們的心性更善。

同時,常年念佛的人,能夠很容易地制止住內心的浮躁和不安,較之於普通大眾,更能心平氣和。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脾氣很不好,經常和老婆爭吵。他每次心 情不好的時候,就會來找我聊天。我見到他的時候,總見他印堂發青,面帶慍色。於是,我便讓他靜下心,他說靜不下心。我讓他念誦「阿彌陀佛」,默念數遍,他很快便怒氣全無,心情也放鬆下來。這就是信佛的好處,因為你有一個信念,而且這個信念還是個善念,很容易能消除心中的妄念。

第二,信佛可以讓你放下一切,從容面對每一天。時下,市場經濟充斥一切,競爭壓力日益增大,人們已經不是小農經濟時代的精神面貌了,浮躁和慾望攀昇,都想成為「鑽石王老五」,都想一夜暴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更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放不下任何利益,拋不下諸多煩惱。有這樣一個佛門公案:

有一天,一老一小兩個僧人外出化緣。當他們來到河邊時,發現有位少女望著湍急的河水欲渡而不能。於是,老僧人便上前將少女背過了河。事後,小僧人問老和尚:「您老明知不近女色乃佛家戒律,又怎能將她背過河呢?」老和尚沒作正面回答,而是反問小和尚:「我早就將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放不下來呢?」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會明白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凡一切相,皆是虛妄」,你若執著於金錢、功名、利祿、情感等實相或虛相,很容易反被其拖累,欲罷而不能。那又何必呢?《金剛經》裡有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正是讓眾生放下一切的良言啊!

第三,信佛可以讓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世人因為有貪、瞋、痴三念,往往會陷入自己構建的漩渦之中,吃苦受累,渾渾噩噩。同時,眾生都要經歷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擺脫不了六道輪迴,都期盼著能夠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這「一大事因緣」是甚麼?就是我輩眾生了生死脫輪迴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他的目的就是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皆成佛道。而我們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就是在實現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道路上。

第四,信佛可以讓人更加智慧,找到真如本性。何謂「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心」,就是你本來就有的心性,也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佛性。而你的佛性,就是你的智慧和覺悟。你在信佛的過程中,會勤修佛法,會認真研修佛教教義,會修「戒定慧」,會誦念《金剛經》,或《無量壽經》、《往生論》等。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是在借助對古往佛經的研習,而來尋找自己的真如本性了。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門都是開智慧的導引。因為你深知「因果報應」之說,才不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疑問;因為你知道「六道輪迴」之說,才不會對「現世報」「來生報」「後世報」等殊勝迷惑不解;因為你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才能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態……這就是一種智慧,一種因信佛而帶來的巨大收獲。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於太執著、多貪婪、放不下。一旦信佛、學佛了,就能慢慢放下執著與貪婪,放棄不好的習氣,擁有善念,積累善行,最終能推己及人,自覺覺人。

信佛才能成為覺悟者、智者,對一切事、一切道理都得清楚明白。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佛無一不知,無一不曉。佛本是眾生之一,經過修行然後成佛,信佛就要面向光明、崇信善良。拜佛的目的是開智慧,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定,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

信佛的好處有很多,難以用言語來概括全面。佛弟子們都清楚:信佛之人,很難干出傷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信佛之人,幾乎都具備悲天憫人、服務大眾的情懷;信佛之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勸人從善的機會……

這就是我為甚麼信佛的原因。

南無阿彌陀佛!

 
 
禪境趣談
◎秦孟瀟

韓愈拜師

唐代大文豪韓愈是「反佛」人物,他因《諫迎佛骨表》而被朝廷貶往潮州,後有悔意,轉而信佛。

在當時有位著名的大顛禪師住在靈山禪院。一日,韓愈慕名親自拜訪。

一見面,韓愈恭敬地問道:「禪師春秋多少?」

大顛未答腔,舉起佛珠。問道:「你懂嗎?」

韓愈見此狀茫然無知,連聲說:「不懂,不懂!」

大顛開示道:「晝夜一百八!」

韓愈簡直無法理解這是怎麼回事,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夜裡,韓愈越想越放不下,第二天一大早又來到靈山禪院,走近山門前遇到首座和尚。他將昨日會晤大顛禪師 情況說了,希望首座解說一通,不料首座和尚祇是扣齒三下,弄得他越發迷惑,不知所措。於是,他向內院走去,看見大顛在法堂內,向前問訊道:「禪師春秋多少?」

大顛也扣齒三下。這時韓愈若有所悟的樣子,說道:「原來佛法是一樣的!」

大顛問:「你為甚麼這樣理解呢?」

韓愈回答說:「剛才首座回答與禪師一樣!」

大顛不經意地說道:「佛儒之道是一樣的,我和你也是一樣的!」

這麼一說,韓愈頓然大悟。

心賊難除

利蹤禪師自開悟後,禪風很盛。不少弟子追隨他,在西子湖建一禪院,宣講佛法。住在禪院有二百多僧人。

一天深夜,利蹤站在僧舍門前大嚷道:「捉賊啊,捉賊啊!」喊聲震動了整個禪院。

這時,正好有位弟子從寮房內跑了出來,不小心撞到利蹤的懷裡,利蹤抱住他大聲嚷道:「快來人啊,我捉住賊啦!」

這個弟子狠命地掙扎說:「師傅,你搞錯了,我不是賊,是你的弟子啊!」

利蹤又抓住他的手,大聲喝道:「是就是!為甚麼不敢承擔?」

這個弟子嚇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利蹤隨口說了一首偈語:

三十年來西子湖,二時齋粥氣力粗;

無事上山行一轉,借問時人會也無?

這件事看來師傅捉人捉錯了?沒有。在禪者眼裡,心有「真心」「習心」之別。「真心」「自性」,而「習心」是眾生無始以來生活經驗所薰染而成的,習心著相逐物,蒙蔽了「自性」,為修行的障礙。修禪止觀,就是掃除「習心」,所謂「賊」就是指那個「習心」,有道是:「山賊易除,心賊難除。」但不少人卻認識不到自己「造業」「心賊」所為!這個弟子不是很傻嗎?

破布藏「寶」

唐代有位著名的宰相又是虔誠的佛弟子,他就是裴休,曾送自己的兒子削髮為僧,並給予極大的期望。作有「送子出家」詩歌以策勵之。

有一日,裴休來到大安寺,看到不少僧人在參禪打坐。他上前請教一位禪師,問道:「佛陀有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請問羅睺羅為甚麼為第一?」

一位年輕的禪師認為這是佛門最簡單的常識問題,怎麼出於他的口呢?隨口說道:「羅睺羅是修密行的啊!當以密行為第一呀!」

裴休對這位禪師的回答感到失望,就問道:「請問,還有老禪師嗎?」碰巧龍牙老禪師在寺院裡掛單,他是位開悟的禪師,雲遊四方,到處參學,這天他正在菜園裡種菜、挑水,聽到有僧人叫他,他來禪堂。裴休一眼看出這是位有道行的老和尚,他提出同樣的問題來,說:「羅 睺羅以甚麼為第一?」

龍牙老禪師毫不遲疑地回答說:「不知道!」

裴休聞言大喜,讚嘆道:「破布包著的珍珠。」

眾所周知,羅睺羅是密行第一的大弟子,既然是密行,怎麼能知道呢?所以龍牙禪師說「不知道」才是真知道。

洗澡大悟

龍牙和尚本名叫宗密禪師,因住潭州龍牙,由此而得名。這位龍牙禪師博學工詩,他的偈頌為世人所喜,著名的如:

休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更逢春;

此身一往知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

龍牙有個弟子就是後來的韶國師。曾有一日,這位韶國師問龍牙:「請教師傅、弟子有個疑難問題,能否示知?」

龍牙直接說道:「能答則答,否則,老衲無言可說!」

韶國師說:「如果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時,該如何呢?」

龍牙禪師回答說:「道本來就是這樣嘛!」

韶國前前後後,一共問了十七次之多,而這位龍牙禪師始終沒有給他解說清楚。

有一日,龍牙對他說:「假若我現在給你說明白,恐怕你以後要罵我的!」

不久,這位韶國師前往天台山住在玄峰禪院,一次在洗澡時,忽然省悟前話,於是焚香,遙向龍牙禮拜說:「當時你若對我說破,現在我肯定會罵你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位韶國師在澡桶裡洗澡時,赤條條一絲不掛,所謂「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時,不正是這樣嗎?這句話,不是禪味十足嗎?龍牙說:「道本來就是這樣嘛!」所以說,禪,不能說,而是要參透不可。

尿臭氣味

有位兜率禪師在一座名剎任首座和尚,很有權威,寺裡僧人常聽他說「開示」(教誨) ;可是他卻仰慕雲蓋山一位老智和尚。

一日,他率領十多名僧人前往拜謁。老智和尚祇同他說了幾句話,對兜率禪師的禪蘊深淺瞭若指掌,不禁笑著說:「觀首座和尚氣質不凡,怎麼談吐如醉漢一樣呢?」兜率禪師一聞此言,非常尷尬!

兩人又交談了幾句,老智和尚突然閉目無語了。兜率禪師感到茫然無主,急忙率僧眾給老人家頂禮說:「請收留為弟子。」

老智和尚笑著說:「您身為首座,是教誨別人的,我見識很少,對您又何益呢?」

兜率禪師還不罷休,又再懇求。老智和尚說:「老僧福薄慧淺,不接受。但我可以向你推薦法昌禪師,不知首座是否見過他?」

兜率禪師說:「他的見解與我差不多,不願見他!」老智和尚又問:「您曾見過洞山禪師嗎?」

兜率禪師不屑地說:「那個關西小子嗎?沒頭沒腦,拖著一條布裙發出尿臭的氣味,有甚麼長處?」

老智和尚說:「首座就向尿臭氣味參取吧!」

兜率禪師勉強去了,不多久,就深領奧旨。有一日,他又去拜見老和尚說:「不是您老的指示,幾乎白過了一輩子。」

虎頭長角

漢中有座禪寺。有一日,黃檗禪師散步時走到廚房,正好看見飯頭在盛米,開口問道:「寺裡的僧人每天需要多少米?」飯頭僧回答說:「一日三餐,大概要吃兩擔半米。」

黃檗禪師皺著眉說:「是不是吃得太多了?」

炊事飯頭僧不滿地說:「我還覺得不夠吃呢!」

黃檗禪師眉毛一揚,舉起手一巴掌打過去。這個飯頭僧無端端地挨打,心裡很委屈,又不敢發作,祇好事後對黃檗禪師的弟子臨濟禪師講了經過。

臨濟於是去找黃檗禪師,沒想到老禪師搶先跟他談起這件事來,還說:「你認為我為甚麼要打他?」

弟子臨濟說:「我真不明白,難道擔心不夠吃都不行嗎?這有甚麼過錯呢?」

黃檗禪師說:「他應該回答『明天還要吃一頓』!」

臨濟大喝一聲:「說甚麼明天,現在就要吃。」說著,舉起拳頭就朝黃檗禪師打去!

黃檗禪師擋開臨濟的拳頭,不滿地說:「這個瘋和尚,又來拔虎鬚了,真夠膽!」

臨濟怒吼著走出禪堂,黃檗禪師反而在後面高興地說:「虎頭長角了。」

後來,有位禪師談起此一公案時說:「這就恰像把小偷領到自己家裡,偷自己的東西!」禪意深長。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鸚鵡吞珠

有一個沙門1,來到一家珍珠鋪化緣。主人見了,很恭敬地迎他入坐。隨後,主人掏出一顆極昂貴的珍珠,放在他身旁的桌上,就去做別的事了。

主人家裡養了一隻鸚鵡,牠見了,以為是一粒穀子,跳上來就吞下肚去。

主人回來,忽然不見了那顆珠子,便對沙門說:

「你拿了我的那顆珠子嗎?」

沙門回答說:「我沒有拿啊!」

主人轉頭又問僕人:

「有陌生的人來過嗎?」

僕人回答說:「沒有。」

這時,主人著急了,大聲吼著指著沙門說:

「我剛才把珍珠放在你身邊的桌上,既沒有人來過,你又說沒有拿,怎麼不見了呢?」

說著,動手就打那沙門,打得他頭破血流;但沙門還是堅持著說:

「我是決不會拿的啊。」

那隻鸚鵡見地上有血漬,隨即飛下來飲血,卻不慎撞上鐵柱而死了。

主人見了,越加怒不可遏,又要舉手來打沙門。

這時,沙門才說:「我告訴你吧,那顆珠子已被鸚鵡吞入肚了。」

主人聽了,急不可待地拿了一柄刀,把鸚鵡肚子剖開來找,珠子果然在裡面。忙說:

「你為甚麼不早點對我說呢?」

沙門回答說:「我是持戒2的啊,為了自己的好處,怎忍心見鸚鵡活活地被殺死呢?現在牠自己撞死了,我才能說給你聽,假使牠活著的話,就是你打死了我,也不會說給你聽的啊。」主人聽了,默然無語!

1沙門,梵語,就是和尚。

2持戒:佛門有五戒,即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

懂鳥語的人

有一個窮人,是以肩挑為生的。

一天,他替一個商人挑擔子,二人走到海邊,想在樹下憩息一下。突然樹上發出一陣尖厲的鳥聲;那個商人聽了,不禁毛骨悚然,嚇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可是這個窮人卻狂笑不止,連忙挑了擔子就走,免得客人心神不安!他一路走一路笑,甚至連淚水都笑出來了。

到了家裡,那個商人問道:

「剛才我聽見那鳥叫,心裡很害怕,為甚麼你卻笑成那個樣子呢?」

窮人回答說:

「那隻鳥對我說:『朋友,那個商人身上有珠寶啊。你快把他打殺了,可以取他的珠寶,我也有肉吃了。』牠說這些話,你想好笑不好笑呢?」

商人又問道:

「那你為甚麼不打死我呢?」

窮人說。「唉!人為甚麼要聽畜生的話呢!」

龜與園主

在花園的旁邊,有一條彎曲的河,從河裡爬出一隻龜來,爬到花圍裡,想找點東西吃。

牠那笨重的身體,祇要牠一走過,就糟蹋了地下的花。很不幸,被園主看見了,隨即把牠捉了起來,放在一個精緻的筐篋裡,準備等一下再殺掉牠。

龜在筐篋裡,焦急萬分!心想:

「被捉住了,祇有死路一條!我不妨騙他一下,看是否能逃脫。」牠便對園主說:

「朋友,我是從河裡上來的啊,身上還有許多泥呢;你應該替我洗洗乾淨,才不會弄髒了你的篋子啊。」

園主聽了,心想:

「對啊,我為甚麼不把牠洗一洗呢?」

於是他走到河邊,先把牠放在石頭上,再取水來洗。

龜見園主鬆了手,用了很大的氣力,翻到河裡游走了。

有一個富翁很吝嗇,他防備有人上門來借錢,於是就養了一隻很兇惡的狗;祇要有一個陌生人走近門口,牠就張牙舞爪把人嚇跑。

有一個人很聰明,他伺機那狗睡午覺時,才輕輕地閃了進去;那狗一點都不察覺到。

主人看見有朋友上門來了,不得不招待一下,祇好請他吃飯。這時,狗也醒了,抬頭一看,見一個陌生人在廳上吃東西,牠想:糟糕,把他放進來了。

狗越想越氣,暗自罵道:

「等你出來,我把你咬死,再吃你肚子裡的美食。除非你自動地分些給我吃,我才不找你的晦氣。」

那個人一眼瞥見門外的狗子,正惡狠狠地盯著他,心想:「我分些給牠吃好了,這個傢伙是貪圖便宜的。」

於是,把連著一塊肉的骨頭擲了過去。

狗吃了額外的東西,高興地想:

「好啊,這才知趣呀。」

吃完飯, 那個客人辭別主人走出來,那狗子很親熱地來到跟前,搖搖得意的尾巴,還用舌頭舐了客人的腳。

主人見狗子失職,用棍子把牠打跑了。

三條魚

猛烈的狂風,掀起了海面的浪濤,海水滾滾地沖到淺灘上來,又滾滾地縮退下去。

漸漸的,狂風停了,海面也平靜了。

淺灘上,留著三條魚,都是被海水沖上來的。

牠們說:「我們真不幸啊,風止了,海水再也不能捲我們下海了;我們活活地等死嗎?不,我們一定要回到海里去。」

牠們有著強烈的求生慾望,不甘心這樣無辜的死了。牠們想回到海裡去。但回頭看了一看;不禁叫了起來:

「哎呀!中間還有隻船隔著,怎麼能跳得過去呢?」

其中一條魚說:

「讓我先跳!」

牠用了很大的氣力,跳入海裡去了。

第二條魚剛要跳的時候,正好一排微浪掀上來,也披水草帶到海裡去了。

第三條魚還未跳,就失掉了自信心,遲疑地說:

「我能跳得過去嗎?」

牠懷疑自己的能力,但,又不願孤獨地留在岸上。用力往上一跳,仍然掉落在原來的地方,並沒有能跳過去,反而陷進了沙泥裡;掙扎了很久,牠疲倦得不能動彈了,終於被漁翁檢去了。

駱駝與甕

有一個人用甕裝穀子,駱駝伸了頭進去吃穀子,吃了以後不得出來了。他見駱駝的頭不得出來,心裡難受極了,不知怎樣做才好,

有個老人見他悶悶不樂,問道:

「甚麼事情使你這樣不快活呢?」

這人用手指著駱駝和甕回答說:「你看,那隻駱駝把頭伸了進去,不能出來了。」

老人說,「你不用愁,祇要依我的話去做,牠的頭就可以出來了,你去拿把刀,把駱駝的頭斬下來,不是出來了嗎?」

這人聽了那老人的話,就把牠的頭斬掉了,而那個甕也掉到地下打破了。

 
 
世出世法
◎楊 釗

休 閒 篇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拼,有如弓箭拉得太緊後,也應該是放鬆一下的時候了,閒來思考,有何可以自愉?往書架尋得《悅心集》,其中許多前人觀點值得參閱,懂得勞逸結合,有助建立健康的人生。

《咏走馬燈詩》 石頭襌師   

團團遊了又來遊 無個明人指路頭

除卻心中三昧火 鎗刀人馬一齊休

意思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好像看走馬燈一樣,不斷重複。每天都是起床、工作、食飯、睡覺。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像走馬燈一樣。但是沒有一個明白人生 道路的人來指點,最後,祇有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消除內心的爭名爭利之心,消除人我分別之心,消除與人相比之心,甚至消除襌定之心,如果能夠這樣地做, 人馬奔騰,刀槍劍擊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省事吟》 邵雍

慮少夢自少 言稀過亦稀

簾垂知日永 柳靜覺風微

但見花開謝 不聞人是非

何須尋洞府 度歲也應遲

意思是:憂慮少、夢自然少了,言語少了、得罪人的過錯也少了。當你能把窗簾放下來,不管那麼多世事,就會知道日子會過得長久一些。

當柳樹靜下來的時候,你就知道風緩了下來。人生,祇要花點心思去觀察花開花落,不去關心別人的是與非,祇需這樣,便可以了,何須尋找山洞修仙,日子實在也過得太快了。

《樂樂》 卲雍

吾常好樂樂 所樂無害義

樂天四時好 樂地百物備

樂人有善行 樂己能樂事

此數樂之外 惟樂常如是

意思是:我喜歡常常快樂,喜歡向好的方面去想。我喜歡上天能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春有百花香,秋有美麗月;夏有清風使人涼快,冬有雪景怡人,我喜歡大地能令千千萬萬的動、植物生長。我欽佩人們的善行,我喜歡自己能「自得其樂」。這幾種快樂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這樣地向好的方面想,好的方面看問題,這樣,就能經常令自己以及別人快樂了。

《無妄吟》 卲雍

耳無妄聽 目無妄顧

口無妄言 心無妄慮

四者不妄 聖賢之具

予何人哉!敢不希慕?

意思是:耳朵不去聽閒言閒語,眼睛不去東張西望,口沒有胡亂地講話,心中沒有不必要的憂慮。四樣東西都不亂來,聖賢也是這樣做的。對於任何人來說,難道敢不希求和羨慕嗎?

《西山》 劉克莊

極頂遙知有隱君 餐芝種朮鹿為群

多應午竃茶煙起 山下看來是白雲

意思是:在那遠遠的山頂上,知道住有隱士。平常研究煮食的技巧和味道,種一些山草藥,與鹿為伴。許多時,當中午燒菜和拜祭的煙升起來的時候,山下的人看來好像是一絲絲的白雲。

《長沙勸耕》 真德秀

田家挵取一春忙 男力菑畲女課桑

隴上黃雲機上雪 暫時辛苦樂時長

意思是:在春天到來的時候、農村就會出現忙碌打拼的景象。男的耕田種植,女人則種桑養蠶,田中高處上空出現美麗的黃雲,又剛巧遇上白雪,暫時的辛苦可以換來長時間的快樂。

《仿康節先生詩》 無名氏

每日清晨一炷香 謝天謝地謝三光

所求處處田禾熟 惟願人人壽命長

國有賢臣安社稷 家無逆子惱爹娘

四方平靜干戈息 我若貧時也不妨

意譯是:每天早上一炷香,感謝天地與日月星晨,祈求處處能豐收,祈求大家健康長壽,祈求國家有能幹、有德行之治理人才,祈求家家的兒女們孝順,祈求世界沒有戰爭,即使我貧苦也無所謂。

五言絕句 無名氏

身安茅屋穩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靜方見 人情淡始長

意思是:身體安全,有賴房屋的穩固,性情不浮躁,所食之物自然有香味,世間的事情往往要冷靜下來才能看得清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平淡一點才能夠保持長久。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內心覺悟與世界和平

◎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榮譽主席/世界佛教慈善基金會會長 常大林

作為佛教弟子,祈盼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渴望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願以不愧對先賢往聖的誠心,不辜負時代要求的決心,為更多信仰佛教者真正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天職,聊盡綿薄之力;故陳述如下理念,願天下有緣人指正,更願共同促其成為現實。

願——以內心的覺悟,喚起良知與正義,謀求人類福祉,促進世界和平!

雖然,實現內心覺悟,是我尊重、親近、信仰佛教的唯一目的。但是,至今,我仍然不能確認,覺悟者的內心覺悟到底是何狀態,其所感受到的,到底是如何的「如實」

我祇是相信,佛即覺悟者,為人樹立了覺悟的偉大榜樣。真的信仰,真的學佛,就是決心成佛,做一個覺悟者,實現內心的覺悟。

佛法是覺悟者自覺、覺他的言教,既不神秘,更非迷信,祇在有助於人從自以為清醒、高明而實深陷於迷夢中警醒,由迷惑至清楚,由糊塗至明白而已,亦即實現內心的覺悟。但是,佛法顯示的不是彼岸「如實」之相,它無法直接顯示如實之「月」,而祇是幫助人們見「月」「指」而已。能否見指(親近佛法),依指(受持佛法)修行,達至因「無所得」「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究竟涅槃」的覺悟境界,實是諸種因緣和合所致。其中,是否有成佛之願力,關係甚大,卻也並非所謂「我欲仁,斯仁至」,僅憑願力可得。雖然,一切眾生皆有成佛覺悟的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然而,去掉妄想執著,談何容易!

佛法告訴人們,實現內心覺悟,就要依法修行,去掉思、言、行中的不當之處。要發菩提心,生清靜心;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看破,放下,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從自以為是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虛妄諸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時至今日,我感到,實現內心覺悟,並非是獲得超人一等的聰明、與眾不同的神力,而祇是去掉眾生皆有的妄想執著。心、佛、眾生一體平等,正在於此。由此,內心自然生起定能成佛覺悟的信心,決心去掉「實有眾生得滅度」之妄心。我承認,無論何人,包括自己在內,無一例外,在未經修行,達到覺悟之前,是被貪嗔痴浸染和束縛。祇有承認自己的貪嗔痴,才能最終熄滅貪嗔痴,才能找到自己煩惱、痛苦的緣由,才能看到貪嗔痴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損害而決心加以消除。

貪嗔痴讓人妄想更多的名利,更大的福報,要將自認不好的命運改變成自己希望的命運,使自認為好的命運,再好上加好!殊不知,整個世間,人類社會以至每個人 的生命,都如同一條無盡無休,無常變化的洪流,其變化、流行,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請問古往今來哪個人能決定自己的生老病死,得失成敗?自己尚不 能決定左右自己的一切,又何以多談決定左右他人以至人類之命?

依我當下的認識,人難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祇可以選擇對命運的態度。人生的意義、價值,並不在於非要達到自己主觀設想的某種結果,而在於自由選擇某種對命運的態度,即如何對待自己的命運。那麼,應該是甚麼態度呢?用趙樸初先生的話說,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密的航船,出離這無盡無邊的苦海」

儘管很多人不相信人世間是無常無我的,卻同樣因無常無我所困擾而痛苦。人們企圖通過所謂確立自我、發現和利用規律,來滿足人的慾望,消除無常無我的痛苦。 然而,所謂客觀規律的發現、確認和利用,必然有人的主觀因素在其中,因此,僅就此點而論,所謂人發現的客觀規律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不是固有的、永存 的,因而也是無我無常的。不能否認規律的某種有效性,但是,所謂規律祇能有助於人們得到某種滿足和利益,卻無法解決人的終極問題,消除痛苦的根源。許多人 認為祇有確立自我,掌握、利用規律,就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成,這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此,才有生命的價值的意義。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 祇是從自己的並非如實的需求和慾望出發,不顧一切,千方百計地求其實現,而不論其目的是否正當,是否能夠達到,這種所謂的積極的人生態度,難道可取嗎?

而佛教信仰,是無我隨緣的,讓人們遠離顛倒妄想,去如實而行,做應做和能做之事。這種人生態度,絕非消極。事實上,真正有佛之信仰的人,對世間的事,是積極的、接納的、精進的、喜悅的、清明的,因而是負責的、謹慎的、謙卑的。這難道不是某種可取的人生態度嗎?

依以上所述,為了實現內心覺悟我們首先可以爭取做一個超越個人和物質利益而有信仰的人,一個有起馬的慈悲智慧的人,一個自主、自由、自律的人,一個顯現良知、主張正義的人,這既是實現內心覺悟的起點,也是內心覺悟的應有之義。

內心覺悟與良知、正義關係密切。

甚麼是良知與正義?良知是指人人自具的對是非善惡的如實確認,所謂「不慮而知者」。 簡言之,人人原本都清楚自己所想所念,亦明白所想所念之是非善惡,知道何謂神聖崇高,應該去做,甚麼是大逆不道,不能從事;卻因貪嗔痴所蔽而糊塗,遇事昧 去天良膽大妄為。然而,當人的生命,尤其是群體生命處於非常的危難時刻,許多人都會 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的戚戚相關,不可分割,因而擺脫掉緣於物性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的束縛和支配,不再受制於周圍環境的影響,為了他人和群 體的生命,棄惡行善,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所謂良知顯現,就是看見了如實的世間和人生;人的生命,並不僅僅局限於如同自己一樣的一個個個體生命,而是一個 由相對獨立的物性生命、精神生命、靈性生命、個體生命、群體生命構成的生命統一體。而人的一切行為的善惡標準,要以是否維護這一生命統一體為出發點,而不 能僅僅從自己個體的利益和好惡出發。而這一切,恰恰是佛之教義要告訴人們的。趙樸初先生曾反復強調,與佛教相關的種種努力,具有無比珍貴和堅固的價值,對 於喚醒人類的良知、遏制人性中惡的因素的膨脹,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

因此,內心覺悟,良知自顯。依憑良知,人當自知:人何以成為人,怎樣做人。而所謂正義即是依靠良知平等善待自己和他人。不言而喻,內心覺悟之人,所言所行,自當依憑良知,主張正義。

何謂幸福?以良知、正義觀之,有一己之幸福,有天下之幸福。一己感覺之幸福,亦可由貪嗔痴得,其未必是真幸福。覺悟者眼中之幸福,是超越一己的,不以一人、一家庭、一團體、一民族乃至一國家的自身利益為唯一目標,而以謀求全人類當下和永久福祉為旨歸。

古時候追求天下幸福是智者的理念和慈悲者的向往;在全球化的當今,謀求人類福祉則成為普世的現實需要和迫切願望。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謀求人類福祉既成人心所願,人之心魔必假其名,以偏執一說,黨同伐異,圖一己或一派之私利。故欲謀求人類福祉,首先應以平等善待為懷,見人之本性,去執著之心,幸福庶幾可至。

若言幸福是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美好的生活,和平則為幸福之保障。毋庸置言,人若處於外部之無情爭鬥以至血腥殺戮間,內心煎熬於煩惱、焦慮、恐懼、痛苦中,還有何幸福可言!因此,謀求人類福祉,當以促進世界和平為重。

何謂和平?和即和善,平即平等。世界和平意味著內心和平,人與人和睦相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世界和平,就是促進世上人人善待自己(實現內心平和),人人相互平等善待,人人善待其他眾生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何謂平等善待?就是依據人之良知確認的正義原則對待他人。為一己之私利,侵權、扼殺他人自由所保持之平和,是暫時之和平或假和平,以正義原則實現之和平才是永久真實的和平。

我們向往和平,卻無法避免鬥爭,然而,我們祇將鬥爭作為維護正義、促進和平之手段。鬥爭的極端形式是戰爭,是暴力。其殘害生命,破壞環境。如此實現的所謂 和平,剝離和平本意;進而得來的所謂幸福,祇是戰勝者不當慾望的滿足。因此,我們主張鬥爭應是非暴力的;如若不得已被迫使用暴力,也必須是極為有限,順天 應人。

若言個人之幸福須以人類福祉之謀求為前提,世界和平之促進,當以內心平和為條件,心平則人和。

事實表明:唯有看破、放下、才能自在;唯有解心牢始,將自我解脫於貪嗔痴等的束縛,方能證得內心的覺悟和自由。心覺悟,人自由;人自由,良知自顯,正義自 存。此一放下、解脫、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慈悲平等、自在自由的狀態,是名內心平和,亦即內心覺悟。實現內心覺悟與平和,世界和平可期。

以上是本人點滴愚見,望有緣人批評指正。

行文至此,我願以趙樸初先生一九九五年的一段講話來結束本文,並與大家共勉:

這是一個不安全的時代。種族歧視、民族矛盾、國家紛爭繼續存在,化學武器、核戰爭之恐怖依然像魔影一樣纏繞著人們的心靈。生態平衡的破壞,自然災害的頻繁 發生,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激烈的生存競爭使人們的心靈充滿著喧嘩與騷動,人們正在失去寧靜、理智和自控。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迫切地需要像佛法這樣的精 神指導。佛教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的心靈安全。人們祇要通過修習佛法,熄滅心中的貪、嗔、痴等煩惱之火,做到心平氣和,才能實現家庭的平靜,家庭平靜 了,國家才能平靜。國家平靜了,世界才能平靜。

 
 
合掌與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菩提燕

掌可以說是佛教信徒無論是禮佛還是平時見面時最常見的姿態了,通常口中還常說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些都有甚麼含意呢?

合掌,又作合十,即合並左右掌於胸前,恭敬禮拜。合掌是一種禮節,據記載,當人類還在原始階段時,彼此見面、道別時就以雙手相合為禮。雙手合十,還可以讓 對方消除戒備和恐懼,具有和平的含意。由於佛教自印度傳來,而合掌本是印度所行之禮法,故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 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淨面之合一,代表種種「對立」雙方的融合為一,恢復本來一體的真實面目。也代表宇宙的真相道理——實相無二,亦無不二。《般若心經》中之「不垢不淨」即為此意。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本來面目。

對於佛教徒來說,合十是表現十界一如的最高境界。以手十指,代表十法界。手指散亂,代表心往十法界亂跑,合掌象徵收攝亂心,而專注一心向佛。一心向佛,心光就一時遍照十方。亦即提醒修行應「事」「理」相應、契合。

合掌所表的敬意,不是一般「有差別性」的尊敬,而是由「佛性本源」流露的恭敬。「恭」——共一佛心是體會「彼此本來佛性平等」,由衷的平等恭敬,亦是體會——「對立觀念未建立之前,本來一體」的自然恭敬。

我們平常見到的合掌有四種姿勢:

實合掌:即將兩手手指伸直並攏,兩掌貼合。它可以產生莊嚴肅穆的奇妙效應。

虛心合掌:將堅實合掌的掌心虛空。它可以使人瞬間變得心平氣和,雜念全無。

蓮花合掌:將堅實合掌的中指與食指作「V」形,狀如蓮花蓓蕾。它可以使人忘掉憂愁和痛苦,逐漸變得開朗愉悅。

金剛合掌:將兩掌並攏,手指插合,拇指交叉。它可以使人增強信心,抑制傲氣和憤怒。

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合掌在佛教中具有十六種意義。

1、合掌表和合,和平、友好、團結合作。因人用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鬥。雙手抬起,表示赤手空拳,即無爭鬥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

2、供養佛像,以法供養最為虔誠。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又是其中的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嘆香雲佈」

3、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4、合掌合於胸前,十指相合,手心相對,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5、合掌於心口處,兩掌直,表示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6、十指合於胸前,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眾生歸於佛道,施以普度。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莊嚴自心,成就善根。

7、合掌,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

8、合掌,左右兩掌相合位於中位(胸口),表示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9、合掌,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淨不二,淨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10、合掌,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

11、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12、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祇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13、合掌表示「解行合一」,能成就無上菩提。所謂「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

14、合掌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因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15、合掌,因雙手相合,即可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因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不能返歸自性。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度眾生。

16、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讚阿彌陀佛,同宣淨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合掌是佛教徒每天都要用到的禮儀,在合掌時應當端正整齊,心存恭敬,手勢高低平胸,應符合《無量壽經》所言:第一善——當自端心,當自端身。

合掌時還應當注意以下事項:

1、合掌不宜太高,使肩部高聳,肌肉緊張。

2、合掌不宜松散,五指張開,且眼無收攝東張西望。

3、合掌不宜手指參差,又壓迫胸口。

4、合掌不宜傾斜,精神亦不可無精打采或太過張揚。

佛子口中的「南無阿彌陀佛」,其意也深具奧義。

「南無阿彌陀佛」通俗的解釋即是皈依阿彌陀佛之意。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譯作南謨。「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是佛教信徒一心歸順於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的名稱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

「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是梵 文Amitabha的音譯,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就是沒有邊際的智光與沒有限量的福壽。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無盡願力誓度一切眾生,不捨悲 願,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障重罪皆可消滅,凡持其名號者,生前獲佛護佑,消除一切災禍業苦;死後更可化生其極樂淨土,得享一切安樂。

稱念這六字名號,願生西方淨土,最初是東晉時廬山慧遠等所倡,當時非純粹稱名往生,乃藉稱名而便於觀想,為專注思惟而念佛,後歷曇鸞、道綽至善導即倡「念佛往生」,而主張他力念佛。因六字名號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以成就其體義、德用,故功德效驗甚大。《無量壽經》謂,稱一聲此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觀無量壽經》謂,但聞佛名,能除無量劫生死之罪;《阿彌陀經》謂,念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恆沙之諸佛護念之。

南無阿彌陀佛除了狹義的解釋之外,在廣義上是指:向一切有覺悟的人致敬。

 
 
「鯉城」多佛寺 雙塔名天下
◎司徒一凡

「鯉城」是閩南名城泉州的古稱,因其城郭形似鯉魚而得名。這裡佛寺眾多,歷來有「佛教勝地」之譽,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開元寺及寺內高聳的兩座石塔。今年六月的一個週末,筆者來到這座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參訪佛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七萬八千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佛寺。它壯觀的建築及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開元寺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該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年),唐玄宗頒令在全國各州都要建立開元寺,遂有現名。

全寺南北長二百米,東西寬三百米,佈局嚴謹,建築宏偉,僅房舍就有五百餘間,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水陸寺、檀越樾祠、準提禪林,其中水陸寺已改建為弘一法師紀念館。藏經閣藏經逾萬卷,其中有二十餘卷宋版經書,為稀世珍寶。

現存大雄寶殿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的遺物,通高二十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近一千四百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 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殿中供奉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 界阿 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華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 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

寺內拜庭兩側的廣場聳立著兩座巍峨的石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東塔名「鎮國塔」,西塔為「仁壽塔」,雙塔相距約二百米。「仁壽塔」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初名「無量壽塔」,係由福州海運木材建成木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皇帝賜名「仁壽塔」。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改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重建為現存的花崗岩石塔,高四十四米餘。「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亦為木塔。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建為磚塔,至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年)重建為石塔,塔高四十八米餘,略高於「仁壽塔」

雙塔均為仿樓閣式結構,八角五級,造型精緻優美,是石塔建築中的瑰寶,反映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與石雕藝術的高超成就,也是古代泉州鼎盛時期社會繁榮的表 徵,一直以來就是古城獨特的地標。其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雕工精緻的青石浮雕佛像,故事取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塔身 使用精雕細琢的花崗岩,計算精確、縱橫交錯、築工縝密,塔的每層各設四門、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既平均分散重力,又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美觀。門龕兩旁 有金剛、羅漢、武士、天王等浮雕像八十尊,神態各異。塔內有樓梯,外圍設扶欄,遊人可登塔憑欄遠眺古城風光。 高翹的簷角,使塔身有淩空欲飛之勢。塔剎頂端高托鍍金銅葫蘆,八條鐵鏈自塔剎上斜繫於八個簷角,每層塔簷角各掛一銅鐸,共有四十個,在微風吹動下發出悅耳 動聽的鈴聲。 雙塔穩固的塔基,加上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重達一萬多噸的石塔建築,經歷七百多年的風雨及八級特大地震,依然巍然挺立,實為奇觀也。

最後,是一些題外話。筆者在泉州所見各寺廟,均為以紅色「煙炙磚」及紅瓦建造的閩南傳統建築,屋脊兩端有彎曲起翹的「燕尾」,外加屋頂及牆壁上色彩斑斕的灰塑與剪粘裝飾,都是其鮮明的特色。筆者由此聯想到,本港歷年來已建造了中國南北不同風格的傳統廟宇建築,唯獨缺少這種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不知今後新建相關寺廟時,可否考慮採用閩南傳統建築,使香港真正成為各類中國傳統建築的收藏地。

 
 
記雲南麗江白內障光明行
咫寸獻關愛    遠處獻溫情

◎林素夠

二○○九年十月十五日至十八日,中國雲南麗江白內障光明行,由加拿大溫哥華佛教祇恆講堂果明法師發起,香港 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許成彪居士,深圳獅子會寶安、鳳凰服務隊共同主辦,麗江市政府、玉龍縣人民政府、深圳眼科醫院、解放軍昆明總醫院、成都康橋醫院、玉 龍縣人民醫院協辦,由麗江市王志副市長與姚曉明眼科醫學博士搭橋,在東寶仲巴活佛的加持下順利完成,為白內障患者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果明法師發起 港加弟子響應

光明行——為老弱貧困白內障患者施手術意義重大,所以果明法師發起,即得各機構的響應和弟子的參與,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光明行到麗江得到寶安獅子會前會 長蔡漢秋、譚華佳,會長徐興邦及秘書陳映珍,鳳凰獅子會前會長林素夠,會長李東淩及一眾義工盡心盡力;精心安排手術場地,醫護人手,老弱患者的交通住宿、 補助等等,許多的細節,許多的困難,都得到完善的安排。

十月十六日果明法師、姚曉明眼科醫學博士帶領兩個獅子會的會員、義工及醫護人員來到了麗江。當晚,王志市長帶領玉龍縣領導等把光明行一眾迎到當地最具特色 的餐廳,並代表麗江市各縣鎮鄉村的父老鄉親,向以果明法師為首的熱心人士的無私貢獻,表示了無限感激和不盡的謝意,並讚揚了光明行這慈善事業。

顯密兩僧人 祝福與加持

一切都是緣,在工作人員入住的妙緣客棧旁正有一座藏傳佛寺,住持是麗江政協副主席之東寶仲巴活佛,本煥老和尚的法嗣,所以在麗江市長晚宴上得木志英副縣長 聯絡,得活佛首肯接見,飯後一眾前往拜見活佛,果明法師與活佛相見甚歡,即請活佛翌日到玉龍縣人民醫院支持光明行,參予光明行到麗江的啟動儀式,活佛馬上 應允給予醫者患者鼓勵,這是一個法喜盈溢的晚上。

盧阿尾親情感動獅友

十月十六日,光明行啟動儀式請來了官紳善長﹑東寶仲巴活佛來主持,禮成後,眾醫護人員各司其職,盡人盡意,身體力行,以菩薩精神為患者服務。期間有一位來 自南堯村,年42歲的盧阿尾大姐,天生啞巴,父母早逝,丈夫七十多歲,她五個月前在山上耕作農活時意外地弄傷眼睛,引至視力模糊不清,以致不能工作,生活 漸成問題,後來得悉光明行來麗江時,頓有黑夜過後是黎明,生命的曙光就在眼前之感。這天由十幾位堂兄妹陪同前來,當醫務人員瞭解她情況後,由姚博士決定親 自給她雙眼做手術,她顯得特別的喜悅。

在手術室內,醫生給她一隻眼睛做完手術時,她恢復了視力,重見光明,這時她激動得淚流滿面,以手語表達對醫護人員的衷心感謝。在手術全部完成後,與她堂弟 閒談,知道盧阿尾大姐是納西族人,而納西族是一個極重親情的少數民族,所以大姐有難,親戚全部隨行,義不容辭幫忙照顧,這納西族純樸的情誼怎能不令人感 動。

佈施的法喜

十月十七日上午,當白內障患者經光明行手術後,摘掉眼罩、紗布時,馬上看到了亮光、看到了親人、看到了為自己做復明手術的醫生時,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整 個病房充滿了歡聲笑語。我們看到了患者、家屬燦爛和激動的笑容,看到了醫護人員欣慰和滿意的笑容,看到了果明法師及師兄們慈悲和幸福的笑容……此時此刻, 這諸多笑容就像是盛開在我們心中最美麗的花朵,芬芳、甜蜜;此時此刻,我們真正享受到了為善最樂,體會到了六波羅密的佈施能帶給我們的法喜;此時此刻,活 動艱辛、旅途的勞頓全都煙銷雲散,我們終於體會到了果明法師常掛在嘴邊的「以利他人之心、實行慈悲喜捨」真正意義。

光明行中有助學

是次光明行中有許成彪的朋友達清基金會會長,萊克斯頓溫漢清董事長在參加支持光明行的同時,經麗江市王志市長及許成彪居士介紹助學,得負責衛生、教育的玉 龍縣木志英副縣長經手,建設了玉龍縣寶山鄉萊克斯頓希望第一小學和蒙自萊克斯頓希望第二小學。溫漢清工作認真,做事負責,和譪可親,這位謙謙君子實在有大 善長者的風範。

祝聖寺禮佛早課

在光明行到麗江功德圓滿後一行工作人員,兼程前往有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稱的雞足山,參拜了由禪宗泰斗,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經十年時間拓蓋之祝聖寺。大雄寶 殿檐口高懸孫中山先生、梁啟超先生及趙樸初先生的題字,大眾對先賢生起景仰之情,凌晨六時,由知客師領著大眾莊嚴地進入大殿,禮佛早課及迴向,祈求佛光普 照,光明行得佛力加被,善長、義工同霑法喜。

附記:果明法師在此鳴謝09年光明行在麗江,以淨資供養病患者的港加善長,貢獻精湛醫術﹑宅心仁厚的醫護人員,以無私愛心利樂有情的一眾義工,出錢出力, 功不唐捐。特別感謝,經意昭長老在竹林禪院主辦08年水陸法會時介紹認識的台灣護法陳國樑、王美蓉、江瑞祥、江黃靜花、陳惠玲、王玫力居士前後資助三萬餘 美元。是次光明行圓滿成功,實有賴諸上善人無私貢獻,在體驗慈悲喜捨的同時,願他們六時吉祥,常住樂因。

 
 
遼寧省朝陽市佑順寺啟建
「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息災聖凡冥陽兩利水陸普渡大法會」
並舉行「御品素齋館」開幕儀式

香港西方寺供稿

史名剎佑順寺,坐落於遼寧省朝陽市中心新華路東北側,位於南、北二塔之間;寺院創建於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零七),由康熙皇帝賜名為「佑順寺」,取「上天孚佑下民」「大德行則天下順」之意,並賜檀香聖像鎮寺護佑。後乾隆皇帝回奉天祭祖出巡時曾駐鍚於此,更御筆親題「佑順」「真如妙覺」二牌匾。當時皇帝所住之七間殿及更衣殿,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珍貴之歷史遺跡。

全寺面積佔地一萬五千平方米,前後五進院落,為「伽藍七堂」式傳統佈局;風格古樸,充滿體現清初之佛教建築藝術。創建至今,已經歷近三百年之歷史滄桑,雖曾多次修葺,惟大部份建築均已陳舊殘破,面臨傾頹,四十年代開始,佛事活動已停頓。近年在政府及人民大眾之關懷下,寺院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聞名,備受矚目。

因緣殊勝,二○○六年四月,原籍朝陽喀左之現香港西方寺法主和尚永惺長老及方丈寬運大和尚,接受朝陽市宗教局及文化博物館之邀請,委託管理使用該寺;二位 法師願廣悲深,不畏艱難,以續佛慧命為誓願、重輝佛日為己任,遂發起修復工程,重新規劃,於香港籌資巨款,復修大雄寶殿,重塑並舖金全堂佛像。與此同時, 並購入寺旁之十畝土地,增建弘法大樓,翻新佛學院樓及僧寮。歷時三載,修復工程於本年初秋圓滿。

長老及大和尚,有鑒於東北地區佛教文化發展之需,為培育僧才、振興大教,乃與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合辦「朝陽教學基地研修學苑」,為學僧們進入遼大宗教學專業深造作準備。同時特別成立「研修學苑校董會」,永惺長老親任校董會主席,楊釗居士、李蕭錦賢居士任副主席,麥紹棠、李達民、江可伯、魯連城、吳丹青等居士任校董,寬運大和尚親任校監。

西曆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五日(農曆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寺內舉行了建寺以來首次「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息災聖凡冥陽兩利水陸普渡大法會」, 此是當地六十年以來第一次的盛大法會,以迎接即將來臨之復修落成開光慶典,場面盛大,參加者近萬人。是次水陸法會,由住持寬運大和尚親自主法(大和尚現為 香港西方寺、東林念佛堂及澳洲菩提寺住持),同時,還邀請了東北兩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大德長老:遼寧省的圓山老和尚和黑龍江省的融光老和尚,前來主持內壇和 大壇的法席,由此可見,這次水陸大齋道場的莊嚴殊勝。三十日早上,在開壇、灑淨儀式之前,舉行了隆重的揭幕禮,出席嘉賓包括朝陽市領導和市宗教局肖景林局 長、護法居士代表等出席。首先由和藹可親的寬運大和尚,代表永惺長老及全寺四眾同仁致詞,扼要說明是次水陸法會的意義並感謝各方之支持。年屆九十高齡的圓 山長老及朝陽市宗教局領導肖景林局長亦先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是次水陸法會,有六十多位法師,分別在內壇、大壇及各壇口莊嚴主法,其中主要由錦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北普陀寺住持道極大和尚派來了眾多弟子前來參與。此外 更有東北各地眾法師們趕來支援,共同成就是次法會。更難得的是,今次水陸法會,得到香港眾護法大德居士的關注和發心參與,其中包括:李蕭錦賢居士、蕭錦珊 居士及香港旭日集團代表楊浩夫人、楊玉馨居士等。這些護法大德們皆自始至終帶同眾居士勤行法務,虔誠恭敬,實在難能可貴。還有多位長期護持西方寺的居士, 來到朝陽擔任法會期間的義工,他們以熟練且如法如儀的熱誠服務,令盛會更添和諧、更見圓滿。

法會圓滿當天,舉行莊嚴的送聖儀式,由佑順寺山門開始繞行寺旁左右前後四條大街;由法師及居士們組成的送聖隊伍長達數公里,首尾相望不及,浩浩蕩蕩,莊嚴殊勝,場面感人,周圍觀摩的路人難計其數。氣氛祥悅,盛況空前。

由於朝陽地域接近內蒙古自治區,此處藏傳佛教頗為盛行,因此,在當地佛教界之支持與配合下,也有不少喇嘛前來參加,法會中除了傳統的七大壇口外,又增設了密宗壇,由亞仁波樂喇嘛主法,這也受到廣大信眾的歡迎。當地信眾都說,這是六十年來,朝陽市難得一見的佛教盛大法會。

美中不足之處是原訂於公曆二○○九年十一月八日(農曆己丑年九月廿二日),舉行之「佑順寺復修圓滿佛像開光慶典」, 因近日當地流感疫情嚴重,為防止因大量人士聚集而造成流感疫情大面積擴散,故市政府及宗教局於十一月六日下午正式通告是次開光活動延期,直至疫情緩解後, 再另擇吉日舉行。為此,七日晚,市政府及宗教局於朝陽燕都賓館三樓宴會廳設宴,款待香港眾護法大德居士、義工及佑順寺四眾同仁;晚宴中,朝陽市副市長高煒 先生及市宗教局領導均先後致詞,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香港嘉賓,並表示因流感造成開光延期深致歉意。隨後寬運大和尚亦表達了衷心熱誠的歉意與謝忱。晚宴在和 諧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由於開光延期,八日上午,寺內臥佛殿內特舉行普佛法會一堂,迴向流感疫情早日消退,風雨順時,市民安樂,人心向善,正法得弘;復禱永惺老和尚法體安樂,福 壽無量;護法善信福慧雙增,眷屬和諧,身心康泰,六時吉祥。與會者皆感到佛光普照,法喜充滿。普佛圓滿,中午於寺內弘法大樓地樓舉行「御品素齋館」開 幕儀式。笑容滿臉的寬運大和尚,在寒冷的天氣下發表了溫情洋溢的講話,表達了為弘法利生、為傳揚正教不畏艱辛之無比熱誠,在座者皆深為感動,不覺從內心發 出由衷的讚嘆與支持。金剪一揮,素齋館正式啟用。剪綵儀式圓滿後,館內準備了豐盛的午宴招待眾大德法師及嘉賓,滿堂喜慶,如意吉祥。四眾皆感到佛恩加被, 法喜無量。這實在是一次難忘的善緣聚會。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弘願佛學會在蓮池寺舉辦「八關齋戒」法會

2009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夏曆己丑年九月初七日至初九日),香港弘願佛學會在蓮池寺舉辦「八關齋戒」法會。

本次法會由果律法師主持,參加的善信有96人次。

 10月24日晚上七時正,一眾善信由果律法師帶領下洒淨、

25日清晨五時早課,然後受戒、念佛、開示及佛前上供。過堂午齋後淨土寶懺全堂、晚課及蒙山施食。

26日清晨五時上殿早課,然後大悲寶懺及佛前大供。過堂午齋後念佛、開示。晚課、蒙山施食儀。

下午五時,法會在大合照下圓滿。

  

吉祥香巴大乘林
在蓮池寺舉辦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夏曆己丑年九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吉祥香巴大乘林在蓮池寺舉辦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活動。

本次閉關活動由卡盧寧波切主持,參加的法師及善信共有272人次。

 10月30日晚上七時正,一眾善信由卡盧寧波切帶領下,在蓮池寺開始了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活動:簡介行為規範、受八關齋戒、教授與開示;千手千眼觀音儀規、六臂瑪哈噶啦、四臂觀音及遙呼上師祈請文。

11月2日清晨五時卅分,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圓滿。 

 

在蓮池寺舉行己丑年八關齋戒勝會

2009年11月6日至8日(夏曆己丑年九月廿日至廿二日)一連三日,蓮池寺舉行了由福林精舍主辦,蓮池寺/準提閣協辦的己丑年八關齋戒勝會。

本次勝會由觀音寺長老融靈老和尚為戒師,出席的法師及戒子有蓮池寺/準提閣、福田精舍及福林精舍等共420人次。

第一天(6日),一眾戒子在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晨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早課,戒子們穿著海青,與法師們一同唱誦。接著過堂用早齋、禮佛儀規、受戒。

上午十一時,融靈老和尚為佛前上供拈香及主持過堂用齋,為戒子開示。

午憩後念佛實修,接著念佛開示、晚課、懺摩及靜坐。

第二天(7日),早課、過堂用早齋。念佛實修、念佛開示、晚課、及燃燈懺摩。

第三天(8日),早課、早齋、朝山、念佛開示、佛前上供、過堂用齋及舍戒。

勝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歸賦。

  

「萬佛佑澳門」 頌華誕慶回歸
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2009祈福大法會

 為慶祝祖國六十華誕,澳門回歸十週年。澳門佛教中心協會、香港《文滙報》聯合舉辦「萬佛佑澳門」 頌華誕慶回歸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2009祈福大法會,屆時南傳、北傳、藏傳高僧大德以及世界各地的政要和貴賓五百多位蒞臨濠江共襄盛舉。

祈福法會將於2009年12月12日至12月14日假澳門綜藝館舉行,這屆法會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大殊盛:誦經祈福六十小時萬佛佑澳門 「十大亮點」福和澳門回歸十週年

一、感天動地的大供天儀軌

二、法力無邊的藏傳佛教大威德金剛火供

三、神奇藏密黃財神菩薩開光儀式

四、共沐佛恩的吉祥智慧灌頂儀式

五、佛光普照萬人傳燈祈願法會

六、佛陀真身舍利瞻拜讓和諧之光亮耀澳門

七、帶有無盡祝福的轉經筒駕臨澳門

八、巨幅油畫「十三行」現身澳門看澳門與廣州的歷史淵源

九、向特區政府贈送回歸紀念墨寶儀式

十、高僧巡街為澳門環境灑淨祈福

免費憑票入埸,門票有限,請從速索取,門票發完即止。

 門票索取地點:

◎        香港佛學會:香港銅羅灣利園山道70號鳳鳴大廈3字樓C及D室 

            查詢:852-25768096,852-96765086

◎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澳門三巴仔街13號 

            查詢:853-28973607,853-28972560, 853-62436729

 

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百歲有三壽誕慶典在深圳弘法寺圓滿舉行

吳常興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七日這一天,對於深圳弘法寺來說是個特別而又喜慶的日子,因為今天是弘法寺第一代方丈本煥長老的103歲壽誕。整個弘法寺裝點一新,彩旗飄揚,佛樂繚繞,前來禮佛和拜望本煥長老的信眾絡繹不絕,此時此刻,聖境瑞像,法喜充滿。

慶典期間,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家華、李鐵映,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發來賀信,湖北省民宗委,南普陀寺、香港大公報等單位也發來賀 信,送來花藍。本煥長老家鄉湖北省的有關領導也帶來了家鄉人民的問候,廣東省政府副省長雷於藍及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領導,深圳市委領導有白天、戴北 方、王毅,羅湖區委書記劉學強,區委副書記、區長魯毅,深圳市委統戰部、宗教局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分別到弘法寺看望了本老。

中午時分,在弘法寺經堂大樓舉行宴會,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羅湖區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主持了壽誕慶典。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永堅以及中 央、省市區有關部門和佛教協會的領導,深圳佛教協會的同仁,一誠長老、覺光長老、健釗長老、惟賢長老、凈慧長老、明哲長老、紹根長老、妙江長老、印化(日 照)法師、智慧法師、泉慧法師、仲巴活佛、心印法師、圓山長老、宏滿法師等海內外佛教界高僧大德,本煥長老屬下寺院的法師、護法居士代表千餘人出席了壽慶 宴會。

宴會在熱烈、祥和、友好、歡快的氣氛中進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 佛協副會長凈慧長老及護法居士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先生,海航集團執行總裁李先華先生,武漢市政協主席葉金生先生,國家宗教事務局 副局長蔣堅永先生,深圳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兼民宗局長王毅先生等先後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宴會上,還穿插著宣讀一封封飛鴻,推波助瀾地將會場氣氛引向高潮。泰國國防部要員周力平先生宣讀泰國國王及僧王的賀電,台北市佛教會會長明光法師宣讀台灣 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凈良長老的賀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陳柏槐先生宣讀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先生的賀信,中央統戰部禇有奇先生宣讀中央統戰部辦公廳的賀信,廣東省 民宗委副主任楊源興先生宣讀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周鎮宏先生的賀信,贏得陣陣掌聲。有關領導的講話和居士的賀詞,熱情贊揚了本煥長老出家80餘年精進修行,行願無盡,建廟安僧,繞益社會,扶翼青年僧才的大德。

今天的壽星,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深圳市佛教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弘法寺開山祖師本煥長老最後給大家進行了開示。整個慶典法會歷時兩小時,充滿法喜,獲得圓滿成功。

 

本煥長老簡譜

本煥老和尚,法名心虔,俗姓張,名志山。生於1907年9月,祖籍湖北省新洲李集西張彎村。1930年出家,是南禪臨濟法脈第44代傳人。深圳弘法寺第一代方丈,是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當選為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府協二屆委員和廣東省仁化縣政協副主席。

本煥老和尚入佛80餘年,依稀百歲,經歷了許多人世的變遷,生涯坎坷。出家以來,戒行精嚴,修正功深,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為佛門泰斗。

 本煥老和尚出生於農民家庭,他7歲時,就讀於本村私塾學堂,12歲就讀完四書五經。

1930年1月15日,本煥老和尚年僅22歲,殊緣萌發,投報恩寺拜傳聖法師門下,剃度為僧。

1930年4月8日,傳聖法師送他到武昌寶通寺受具足戒。得戒於持松老和尚門下,是持松老和尚接燈慧命的高徒。

1930年7月,本煥老和尚往揚州高旻寺參拜來果老和尚為師,在身邊當侍者。

1934年,本煥老和尚在高旻寺參加了八個「禪七」,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的禪坐靜修。禪功根基很深,成為當今舉世聞名禪宗導師。

1937年1月,本煥老和尚時年30歲,赴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參拜三步一拜,日行3華里,歷時四個半月到達五台山聖地。繼而又三步一拜,拜完五個台頂,行程400餘華里,歷時三個多月,拜完五個台頂之後,住進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落腳修行。

1937年5月至1938年,本煥老和尚31歲,發願寫血經。他用剪刀剪破手指,用針刺舌根,用血寫佛經。他先念經,後寫經,先後抄寫完《楞嚴經》10卷,《地藏經》3卷和《普賢行願品》等19卷經文,共20餘萬字。

1939年1月,本煥老和尚32歲,在碧山寺與壽治、法度、能海、因修、凈如等師兄弟,同時接廣慧老和尚法,繼承臨濟法脈。

1942年10月至1945年7月,本煥老和尚35歲。閉關3年內,讀完大藏經、 般若經、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100餘卷。在閉關期內,連續放焰口一千台,超度抗日陣亡將士,祈求世界和平。

1946年,本煥老和尚39歲,至山西蔭縣凈土寺結夏安居,在這時又刺舌根血為墨,書寫10餘萬字的血經,夜間連續放一百台焰口。

1947年3月,本煥老和尚40歲,為保護碧山寺內的珍貴文物「華嚴寶塔」,在五台山苦修10個春秋,遂離開碧山寺,經北京、天津,將華嚴塔送到上海碧山寺下院,交給壽冶、法度兩師兄手中保存。

1948年1月,本煥老和尚母親病逝,出家人應以孝為先,遂決定燃身念經以報父母恩。在母親墳旁搭一靈堂。用油浸燈草。點燃後粘在自己手臂上,燃臂為燭,日夜念地藏經,敬孝49天。

1948年7月,本煥老和尚41歲,應中國近代高僧虛雲和尚的邀請,來到廣東省韶關南華寺。於該年11月接法於虛雲宗下,成為臨濟宗第44代傳人。

1949年4月8日,本煥老和尚42歲,昇任南華寺方丈。時年,111高齡的虛雲老和尚,由雲門寺步行百里來為之送座。與此同時,南華寺傳「三壇大戒」,虛雲老和尚任得戒和尚。本煥任開堂師,受戒弟子600餘人。

1958年7月,本煥老和尚51歲,不幸蒙冤入獄。1980年3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的冤案才得到徹底平反,重歸山門。

1980年3月,這時他已到73歲古稀之齡,仁化縣政府禮請他到丹霞山恢復別傳寺。重修殿堂5000餘平方米。

1985年7月,本煥老和尚在深圳梧桐山開山建設弘法寺。1985年7月1日,弘法寺大雄寶殿舉行了奠基典禮。

1986年3月,本煥老和尚79歲。奉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和廣東省宗教局之請,出任廣州光孝寺住持,恢復千年古剎。

1992年6月18日,弘法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方丈昇座典禮。本煥老和尚為弘法寺第一任方丈。

1995年12月,本煥老和尚88歲,接受黃梅縣政府禮請,重建四祖正覺禪寺。

1996年11月,本煥老和尚89歲,重建廣東南雄蓮開凈寺尼眾道場。

1998年,本煥老和尚91歲。在湖北新洲重修報恩寺。

1999年3月,本煥老和尚92歲,在廣東南雄城郊珠璣古巷旁開山新建大雄禪寺。

2007年8月30日,本煥長老應周茂賢大居士請求,到廣東省梅州市接管了五華縣平安寺。

2008年8月6日早4:30,本煥長老身著紅袈裟,鄭重地將方丈的重擔交給衣鉢弟子印順法師。

 

《百年虛雲》首映式
在深圳東部華僑城隆重舉行

東  聲

二○○九年十一月六日,二十集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首映式在深圳東部華僑城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惟賢長 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長老、山東佛教協會會長明哲長老、山西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江法師、二祖寺方丈紹雲長老、雲南佛教協會 副會長東寶.仲巴仁波切、香港寶蓮寺方丈智慧長老、廣東佛教協會副會長宏滿法師、深圳佛教協會會長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心印法師、廣東佛教協會 副會長宏滿法師等來自兩岸四地的十八位法師共同為這部電視劇剪綵。

《百年虛雲》連續劇,由本煥長老擔任總顧問、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擔任總策劃,本部電視劇是弘法寺出品的第一部佛教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以中國近 代著名的虛雲長老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虛雲長老為弘揚佛法跋涉於紛繁塵世,忘記一切身軀之苦,世事艱難的傳奇經歷。該劇由著名導演陳家 林執導,李起厚、尹治、斯琴高娃等主演,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融歷史、佛教、藝術於一爐的電視連續劇。

 

浙江普陀山惟航法師一行赴加弘法

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為佛門隆重盛事,可謂普天同慶。法喜繞樑之際,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特誠邀中國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惟航大法師一行五位前來多倫多訪問,於十一月七日上午9:30在湛山精舍大雄寶殿舉行了歡迎儀式,並於十一月八日晚上7:00至8:30在湛山精舍五觀堂舉行佛法講座,主題:「觀音菩薩精神的現實意義」

加拿大佛教會會長、湛山精舍住持達義法師表示,此次為浙江普陀山僧眾首次訪問加拿大,並適逢加國佛教四大名山正如火如荼興建之時,其國際文化交流的意義是 非常深遠的。屆時惟航大法師一行還將親臨加國佛教四大名山考察訪問,並一同參加加國普陀山藍圖規划研討會。在惟航大法師一行6天的訪加行程中,除到訪多倫多、加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外,還順訪了尼亞加拉瀑布、渥太華、滿地可等地,達義法師全程親身陪同。同行的四位僧眾皆為博學多才之善知識,分別為:淨旻法師,會閑法師,明禪法師,覺如法師。

 惟航法師簡介:福建福安人,16歲出家(1979年),親近過當代高僧圓拙老和尚、妙果老和尚、妙善老和尚、傳印老法師等諸大善知識。先後就讀於南京棲霞山佛學院、中國佛學院,畢業後從事普陀山佛教教育工作15載。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普陀山普濟禪寺首座、全山知眾。

 

日照法師朝山圓滿   感恩香港諸山長老

 圓滿朝拜佛教四大名山歸來的日照法師,深感他之所以能功德圓滿地朝拜四大名山,是與眾多的高僧大德們的加持和鼓勵分不開的。他懷著萬分感恩的心情,先後幾次專程前往香港,登門拜謝諸山長老、高僧大德,並匯報了自己朝山的經歷和領悟。

日照法師先後拜見了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寶蓮寺方丈智慧長老,香港觀音寺方丈融靈長老,香港東普陀寺方丈了知長 老,《香港佛教》雜誌主編秦孟瀟大德,香港噶瑪迦珠佛學會榮譽會長黃方文慧。諸山長老及大德們高度評價日照法師圓滿朝拜佛教四大名山的修行功德,認為是當 下繼承虛雲長老、本煥長老叩拜佛教名山的又一壯舉,給佛教四眾弟子起了一個很好的表率作用。並對日照法師以自己三步一拜的實踐去弘法度生,實現自己的宏願 善舉表示讚賞。日照法師感恩諸位長老、大德居士對他朝拜佛教四大名山的一路加持和鼓勵,在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護祐及高僧大德的加持下,自己才得以功德圓滿 朝拜四大名山。他認為自己是做了一個出家人應該做的事,感恩長老前輩們成就了他的這個緣。他認為拜山就是修煉自己,達到自心本性清淨,把貪、嗔、痴去掉, 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日照法師說,拜山雖然圓滿,但祇是弘法路上的一個新起點,以後修行的路還很長,他會繼續修煉自己,弘揚佛法,廣結善緣。早日修好禮佛 禪寺,給十方僧眾提供一個修行弘法的道場,為國家,為佛教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他祝願各位前輩長老法體安康,福慧俱足,吉祥如意! 

 

上海嘉定區佛教協會攜手曙光醫院重陽節送醫敬老

十月二十六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嘉定區佛教協會攜手上海曙光雷允上名中醫學術俱樂部、名醫診療中心,邀請數十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專家,為嘉定徐行敬老院 的二百多名老年朋友送去一份特殊的關愛——通過名醫們的望、聞、問、切,為每位老年朋友提供了健康咨詢,並且針對每位老年朋友的情況開出了切合實際的日常 保健方案。同時,他們還對敬老院內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專業的保健護理指導與培訓。這一些列舉措,讓老年朋友們切實感到送來的健康非常周到、及時。

嘉定區佛教協會會長慧禪法師在慰問老年朋友後表示:佛教的基本精神理念之一即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在大力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的今天,我們更要充分發揮 這一思想理念,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更多地關心社會大眾疾苦。在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老年人尤其需要社會關心。當前經濟條件良好,物質豐 富,老年人既不缺衣,也不少食,缺少的是健康。因而,嘉定區佛教協會特地邀請了曙光醫院的名醫專家們專程看望老年朋友們,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老年朋友們解 除疾苦,讓大家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幸福、歡樂。同時,也是為了號召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心,共同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 社會風氣,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據瞭解,徐行鎮敬老院是一座已有二十五年歷史的敬老院,現入住兩百多位老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因而,健康 隱患是大多數老年朋友的共同問題。但由於該敬老院遠離市區,老年人接觸大醫院名醫專家的機會較少。故而此次義診活動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令老年朋 友們十分感動。曙光醫院領導也表示今後將盡可能多些組織類似活動,為老年朋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據悉,本次活動是嘉定區佛教界第四次與曙光醫院合作,今後,他們將不斷總結經驗,繼續探索,創新途徑和方式,爭取讓這一服務使更多的老年朋友受益。

 

高志其撰《錢公賦》輓幛悼錢學森
高士其基金會唁函披露錢學森文化貢獻

 編者按:

著名辭賦家、文化學者、高士其基金會秘書長、中國文化傳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高志其驚聞錢學森先生不幸逝世,特撰《錢公賦》輓幛以示悼念。同時,在高士其基金會的唁函中回顧了高士其與錢學森之間的友誼,並著重指出錢學森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

現發表如下,以與廣大讀者共同緬懷中國人民敬愛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

 《錢公賦》輓幛——悼錢學森先生 

嗟夫!五四之後罕大師,幸有錢公學森存。倡言:「離經不叛道」,以是思維常創新。

偉哉!文理哲三者並重,概集天下之大成,遂復三論巨系統,故為航天總指揮。

惜哉!世人皆讚科學巨匠,又焉知彼文化大擘。嘗與樸初漫論道,蓋謂文化是根本。

壯哉!中華民族之英雄,榮世曜耀一聖賢,我願錢公再蒞世,福祉華夏千萬代!

高志其敬輓

 

唁    函

 錢學森先生治喪委員會並轉家屬:

 驚悉錢學森先生不幸逝世,對此我們謹表沉痛的哀悼與深切的懷念!

錢學森先生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並一貫關心和支持中國的科普事業。

錢學森先生是高士其先生的生平摯友。八十年代初期,高士其應錢學森的邀請參加了第一屆中國思維科學討論會,並擔任了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委會的顧問,邀請高 士其之子高志其擔任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委會核心組成員。此項工作高士其先生一直進行到八十年代的中、晚期,直至生命的結束。為此,高老與錢老結下了深厚的 友誼,並在社會工作中相互給予心照不宣的支持。對此,我們表示由衷的讚嘆和真摯的謝忱。

今天,在宇宙太空中遨翔著「高士其星」「錢學森星」,它們相知、相交共同照耀著世界大地,散發著永恆的精神光芒。

尤其值得指出,錢學森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潛在的,也是巨大的。他在晚年與趙樸初先生進行的文化與宗教的探討是關於一個民族文化回歸和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問題。這一高瞻遠矚的探討是文化、哲學史上的重要篇章,應當載入歷史的史冊。

錢學森先生的逝世是中華民族和中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但他的偉大精神與崇高人品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永遠……

值此全社會的不幸與中華民族的悲痛之際,謹請您們節哀珍攝。

錢學森先生永垂不朽!

高士其基金會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