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8期
2009年5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慶祝佛誕2553年吉祥大會
開幕及浴佛典禮
程 序
佛誕吉祥大會活動表
佛誕賀詞
全國人大常委 ◎范徐麗泰女士 GBS,JP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 ◎鄺保羅大主教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先生
佛誕感言
開幕致詞 ◎釋覺光
慶賀佛誕 祝福香港 ◎釋永惺
佛誕獻辭 ◎黎時煖
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感言 ◎林漢強
佛誕公眾假期的深層意義 ◎區潔名
佛誕日說「慈與善」 ◎釋智慧
特 稿
淺解佛的十種尊號 ◎慎 獨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遠 塵
佛教論壇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典禮演講詞 ◎釋覺光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典禮致詞 ◎釋覺光
佛教與香港文化
──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講話
◎曾德成
慈悲思想的義理與現代意義
──「佛教與慈善」論壇論文
◎釋覺光
佛陀教法與現代價值 ◎釋紹根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黎時煖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港澳代表團名單
清明法會
思親報恩 延生植福
清明思親法會啟壇儀式致詞 ◎釋覺光
清明思親法會法壇圓滿致詞 ◎黎時煖
 

 
編者的話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佛教界重要的日子——佛誕日,今年佛曆2553年,是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的紀念日。香港佛教界於農曆四月初七至初九日,一連三天在香港體育館舉行多項大型慶祝活動,全港各大寺院道場亦分別舉辦「浴佛」大典讓市民參與。「浴佛」大典是紀念偉大佛陀之誕生,亦藉此「浴佛」時,用法水洗條自身內心的塵垢,有凈思省悟之含意。因此,當我們參加「浴佛」法會的時候,不要忘記佛誕公眾假期之真正意義。

佛陀誕辰日,在東南亞國家稱為衛寒節,是佛教界最隆重的一個節日。通過「浴佛」法會的儀式反省自心,以達到淨化人心、啟迪智慧的作用,「浴佛」亦 有引導世道人心的救世功能。和諧世界在於人心,而人的心就是所有一切善惡禍福的根源。為促進世界和平,實現人間淨土,佛教以慈悲喜捨的精神感化世人,以智 慧破除愚昧,以慈悲拯救眾生,遠離諸惡,棄惡向善,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人的品格,使人間得以淨化,達致社會祥和為目的。

綜觀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帶來豐盛物質的同時卻忽略了心靈建設。一切災難起因無不都是人心的過度欲望,由於人心過度的物質需求、貪心,使得災難頻頻發生,由於自然環境的巨變,直接影 著到人類的生存,惊世的災難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威協和恐惶。

如何協調當前科技文明與心靈建設的沖突,已是當前引起各界關注、探討、解決的問題。2004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第7次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上,有8位高僧聯合提出舉辦「世界佛教論壇」高層次交流會,得到國際佛教界的積極響應。論壇以遵循佛陀教誨,無論南傳、北傳、藏傳、出家在家,教內教外,皆可平等參與為原則。首屆世界佛教壇由中國宗教文化交流 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於2006年4月在浙江杭州及舟山舉辦,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1000多位佛教界、學術界、政商界人士參與。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今年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由中國佛教 協會、國際佛教聯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出席,於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先後在無錫開幕、台北閉幕。此次論壇最大特點是「跨越二岸」,由南京包機直航抵達台北,這是跨越兩岸的佛教盛事,藉此增進兩岸之間的互動。

世界佛教論壇舉辦的目的,旨在為全球佛教徒搭建交流、合作、高層次的對話平台,以佛教的力量來推動世界和平。來自各國不同宗派的佛教領袖為著一個共同目標,為著人類的幸福與和平共商大計,進行友好對話。發揚菩薩救世之精神,為聯手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在努力。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慶祝佛誕2553年吉祥大會
開幕及浴佛典禮

日期:佛曆二五五三(2009)年五月二日(星期六)

    歲次己丑年四月初八

時間:下午2:30

地點:香港體育館

程 序

14:30 銀樂隊引領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單位旗隊進場

14:35 儀仗隊引領主席團與主禮嘉賓進場

14:40 主席團與主禮嘉賓在台下就位

14:42 唱國歌

14:45 全體觀看「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短片

14:50 主席團陪同五位主禮嘉賓移步到台上就位

14:55 全體向教主 釋迦牟尼世尊聖像行三問訊禮

14:56 恭請五位主禮嘉賓啟動開幕禮儀式 —— 亮吉祥燈

15:00 恭請會長 覺光長老宣讀祈願文一遍

15:03 全體唱佛寶歌、唱佛誕吉祥歌

15:10 恭請大會主席、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G.B.S. 致開幕辭

15:13 恭請大會主禮嘉賓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先生致賀辭

15:16 捐款儀式-恭請中聯辦主任 高祀仁先生 代表四川四所學校接受本會的重建捐款

15:20 致送紀念品予主禮嘉賓

15:28 恭請大會副主席 黎時煖居士 B.B.S., J.P 致謝辭

15:31 主禮嘉賓恭行浴佛大典

15:35 主席團成員恭行浴佛大典

15:55 禮成 —— 主席團陪同主禮嘉賓退席

15:56 恭請各國領使、宗教領袖、社團首長先行浴佛,三邊席位之嘉賓請移步到外出浴佛區浴佛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佛曆二五五三年 (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般若吉祥誦經法會(誦金剛經)   *(門券免費派發)

2009 5 1 日 四月初七 下午 2:00 - 3:3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一本漢傳佛教非常流行的經文,也是禪宗最重視的一部大乘經典。「金剛」是指金剛不壞,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剛寶石般堅銳,能破除眾生頑固的煩惱,令「心」明淨純潔,閃爍著智慧。

當我們誦讀此經時,也就是在薰習佛法般若之智慧,經過反覆唸誦、思考義理、反省自身,久而久之,自然能長養智慧,轉化種種煩惱、執著,進而體悟本具的心性。

    5月1日(農曆四月初七)下午二時在香港體育館,本會安排了一堂莊嚴隆重之般若吉祥誦經法會,讓大眾一起修持讀誦,藉此殊勝因緣獲得開智慧,長善根的機會,亦藉此迴向功德,利益大眾。

 

佛誕吉祥文藝匯演晚會    *(晚會功德主將獲門券)

2009 5 1 日 四月初七 晚上 8:00 - 9:30

1999年的佛誕節是值得香港人永誌的一次,因為,從 這年起,香港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都可享有佛誕公眾假期。香港市民藉著歡度佛誕佳節,淨心省身,滌除業障,自修福慧。轉眼,今年香港已實施佛誕公眾假期 十週年了。為了紀念這個具里程碑意義的假日,香港佛教界特於香港體育館舉辦一個盛大的「佛誕吉祥文藝匯演晚會」。表演嘉賓來自不同界別範疇,包括寺院梵樂團、漢傳及藏傳佛教音樂的歌唱家、內地及香港知名歌星,還有活潑可愛的幼兒舞蹈團表演,梵音妙韻,定能成為大眾認識和接觸佛教的善緣、喜緣。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有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我們誠邀全港四眾同仁蒞臨欣賞。 

佛誕吉祥座談會「歡喜自在── 緣來處處皆佛法」  *(門券免費派發)

2009 5 2 日 四月初八 晚上 7:30 - 9:30  

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現今社會,時勢動蕩,人心惶惶。往往對自己的前途渺茫、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信心!

佛教── 一個2500多年前的宗教,對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問題如何演繹?對人生的順境逆境怎樣解釋?甚麼是把握當下、珍惜所有,活得更有意義?

佛誕吉祥座談會讓您消除心中的困擾及迷茫。了解佛法、認識自己,更讓您笑看風雲、心靈和諧、歡喜自在!

 

華嚴懺行願法會       *(法會功德主將獲門券)

2009 5 3 日 四月初九 上午 10:30 - 下午 1:00

《華嚴懺》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是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譽為「經中之王」。 相傳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後,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宣說微妙的無盡法界(宇宙)時之法本,它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所謂不讀《華嚴經》,不知佛陀 的華嚴世界是如何莊嚴華美、深邃玄妙。但要背誦繁複的經文,對初學者確有點困難。因此大眾可先禮《華嚴懺》,對經典的開示和教誨有初步的了解,然後再深入 佛陀的華嚴世界。今年適逢為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全港佛教界歡欣慶祝,本會於53日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華嚴懺行願法會」,這次難得的殊勝因緣,大眾可仰仗佛陀慈悲之力,虔誠頂禮,定必業障消除,福慧無量。

 

萬人皈依大典    *(皈依人士請先報名)

2009 5 3 日 四月初九 下午 4:00 - 5:30

信仰佛教,首先要皈依三寶,即皈依佛、法、僧。「皈依」含有皈投、依靠、救護之義。「佛」是福慧圓滿的覺悟者,「法」是契合正道的宇宙人生真理,「僧」是 住持佛教,代佛說法的出家眾。三寶猶如滔滔苦海的慈航、茫茫黑夜的明燈,皈依三寶,如登慈航,如得明燈,使我們回歸真實的自我,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及引導 正確的人生道路。皈依三寶後,仰仗三寶的加持和自身的精進,能令皈依者消除業障,福慧日臻。並以此功德迴向所願成就。大會至誠恭請漢傳多位長老大德為皈依 導師,証盟授受三皈,恭請佛教大德長老包括:

覺光長老       永惺長老         融靈長老

暢懷長老       智慧長老         紹根長老

健釗長老       覺醒大和尚   明義大和尚

法緣殊勝,人天歡喜,如果您有心參與盛會,請填妥表格,連同相片一張,郵寄或親身到本會報名。

  

傳吉祥燈法會     *(法會功德主將獲門券)

2009 5 3 日  四月初九 晚上 8:30 – 9:30

「八吉祥」分別是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代表佛身所擁有的吉祥徵兆「燈」代表佛法,「佛法」代表智慧,智慧之光明能破除愚昧之黑暗。「一燈能破千年暗」佛教傳燈有薪火相傳,光明不斷的含義。我們經歷著生死的流轉和塵緣的束縛,障礙重重,苦惱多多,根源皆因一念貪嗔痴三毒無明的萌動。佛法的智炬,能照破眾生心中的痴暗,開啟嶄新的人生天地,照亮希望的前程。

大會以燈火相續,燈燈相傳,光光相照的儀式把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由長老大德們傳遞到大眾的心中,一燈遍傳百千燈,心燈燦爛,帶來無限的溫暖、希望、祥和、平安和歡喜。祈願智慧光明照徹大地,慈悲精神普行天下。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佛曆二五五三年 (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全國人大常委 范徐麗泰女士 GBS JP

佛誕成為公眾假期 至今已實行了10年。

回想10多年前 全國人大常委會為保障香港平穩過渡 成立特區籌備工作委員會。籌委會就特區各類事務進行討論、磋商 並向常委會提出建議。在這個過程中 我認識了覺光法師 法師為了弘揚佛法 極力爭取佛誕成為特區的公眾假期。起初 法師的遊說未能獲得各方的回應。為了爭取支持 法師史無前例地在籌委會全體會議上要求發言 在主席同意下 法師有條不紊地將理據一一陳述 贏得不少在場人士的認同。

其後 特區政府在1998年向立法會提出《1998年假期(修訂)條例草案》 建議增加佛誕為法定公眾假期。立法會在1998年9月通過法案 自1999年開始 佛誕成為香港的法定公眾假期。

覺光法師的爭取 全港佛教徒的支持 特區政府和立法機關的配合 使香港有了佛誕節公眾假期 大家可以一起慶祝佛誕 對弘揚佛

 
 
賀佛誕公眾假期施行十周年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 鄺保羅大主教

本年是政府頒佈佛誕為公衆假期十周年。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喜見香港宗教界人士之友誼更趨穩固,彼此互相支持,為宗教界營造了一份多元而和諧的氣氛。

但我們不應單為宗教界內的友好而努力,更應發揮各自的信仰精髓,將一份無私﹑復和﹑友愛﹑慈悲﹑真誠等精神貫注人心之中,為構建和諧社會而作出努力。 

佛誕公假成立十周年也正好標誌著香港宗教界人士實踐這願景的第一步,也期望這份精神能繼續感染及轉化今天這充滿紛爭及對立的世界。

鄺保羅大主教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
實施十周年吉祥大會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先生

從1999年 開始,每逢佛誕節,香港的佛教徒都會以虔誠的宗教情懷參加各類型的慶賀活動,而市民也會以輕鬆的心情歡度假日。然而,佛誕對香港市民的意義,不單是一個法 定公眾假期而已:藉著每年佛誕節一連串活動的舉行,市民有機會認識佛教的實踐和義理,學習佛祖慈悲喜捨,關愛眾生的精神,了解香港佛教多年來力行的弘法利 生事業。

已丑年(2009)佛誕節,也是佛誕公眾假期在香港實施的十周年,本人謹代表香港道教聯合會同仁,祝願佛教界舉行的慶賀活動圓滿成功,全港市民佛誕吉祥、社會繁榮、世界和平!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 致意

 
 
開幕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我們剛剛出席了盛大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今天,又緣聚香港體育館,海會雲來集,慶祝佛曆二五五三年佛陀聖誕,同時,也慶賀香港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節日增輝,雙重喜慶,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高祀仁主任、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 長,還有中聯辦及香港特區政府各位長官,各國駐港使節,本港各位宗教領袖,各界社團首長,各位大德高賢,親臨參加浴佛慶典,這是我們佛教界的光榮,也是香 港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的生動見證。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和四眾同人,對各位主禮嘉賓、各界人士,表示最誠摯的歡迎,最崇高的敬意。

我們的教主釋迦世尊,誕生於公元前六百二十四年,他所創立的佛教,走過了兩千六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信徒今天已遍佈世界各地,據聯合國統計,已逾十億人口。 佛陀的慈悲思想、和合、平等、圓融的智慧,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南,為人類文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上月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有來自六十多 個國家和地區的教界代表,社會政經人士,共同出席,盛況空前,我們香港佛教界代表團也有一百多名代表出席這次盛會,共同參與探討「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的莊嚴主題。這次論壇,有世界性的意義,影響更大。與今天慶祝佛誕,更增添了我們的歷史使命和維護和諧世界,增進人類福祉的共同信念。

我們感恩佛陀,感恩三寶,感恩祖國和香港特區政府,在歡慶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的紀念時刻,我們祈願,浴佛功德,迴向各位嘉賓,迴向諸上善人,迴向四眾弟子。我們祝願:佛力加被,香港繁榮,國泰民安,諸位身位康泰,六時吉祥,福慧無量。

 
 
慶賀佛誕 祝福香港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釋永惺
有大善知識感慨地說:「佛法這麼好,誤解他的人那麼多,理解他的人又那麼少」。這句話果然很有感染力。我來香港弘法也已60多 年了,感慨最深的就是佛教的社會認受性和大眾對佛法的接受度。這一點,可以說,從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以來,就一直堅持不懈的在做這件事。我們提倡人間佛 教,建設人間淨土,弘揚佛陀精神,舉辦一切佛事,無不是圍繞這個中心。我們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都要舉行浴佛勝會,參加的人士,越來越多。佛誕節法務 活動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前幾年,迎請佛牙舍利來港供奉,佛指舍利來港供奉,都是轟動海內外的社會性大事,特別難忘的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呼籲了四十年,終於 香港回歸之後,獲得香港特區政府以立法的形式,頒布從1999年 起,實施佛誕公眾假期,成為全港七百萬市民的共同假日。這一節日的歷史意義,可謂香港佛教史或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創舉了。在兩岸四地中,是絕無僅有的佛教 節日,是香港佛教在香港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中成功解決了佛教的社會認受性的一大事因緣。這也可以顯現出佛法在今天香港市民中的接受程度了。歡慶香港佛誕節 公眾假期十週年,意義殊勝,我衷心祝願:佛日增輝,普天同慶,香港繁榮穩定,大眾福慧無量。
 
 
佛誕獻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黎時煖

佛光普照,大地吉祥,社會諧和,人間歡慶,藉此慶祝佛誕2553年,佛誕成為公眾假期十週年,吾人正宜深自反省,已否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 釋尊寶訓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實為慶祝佛誕之最佳意義。吾人一生為善,猶恐未足,一日為惡,惡自有餘。朱子治家格言有云: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 便是大惡。旨哉斯言,明心實鑑有云: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此乃因果定律所必然,禍福唯人自召之道理。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 雖未至,福已遠離。至理名言,發人深醒。目前社會現象,由於不少人智慧蔽於物慾,每見利令智昏之行為常見於報端。不良資訊污染人類心靈有日益嚴重之趨勢, 非藉佛教智慧,無以挽救沉淪。懇切期望世人迷途知返,致力守戒律身,除惡務盡,定志專心,研求佛理,慧悟勤修,力求精進,走向離苦得樂之康莊大道,曾見一 佛寺鐘樓有對聯云:覺世鐘聲,紙醉金迷宜猛醒,當頭棒喝,回心轉意莫為非。知過能改,為時未晚,謹獻蕪辭,以期共勉,並祝佛誕吉祥。

 
 
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感言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林漢強, OBE, JP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在覺光法師帶領全港佛弟子和佛教大德的努力、堅持、提議和一再的呼籲下,佛誕節公眾假期終於在1998年獲立法會通過,並從1999年開始正式實施,至今已整整十年了。

香港佛誕公眾假期的實施,具有重大的社會歷史意義,非比尋常。在亞洲諸國或眾多盛行佛教的華人地區,這是創舉,是開創歷史的先例,它具有啟示的作用。同 時,全社會同沐佛陀慈悲恩光,有助於對佛教的認受性,促進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區文化之間的團結和諧,對社會穩定,人際和睦,尤有殊勝的意義。

我們感恩佛陀,感恩三寶加持,感恩本港佛教領袖覺光法師和眾大德法師的長期努力,領導有方,這是香港佛教發展的歷史見證,是香港百萬佛教徒的光榮,也是香 港七百萬巿民的福祉。在佛誕假期十週年的慶賀時刻,我謹衷心祝願:國泰民安,香港繁榮穩定,社會和諧,佛教法務昌隆,慈雲普蔭,四海昇平康樂。

 
 
佛誕公眾假期的深層意義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兼秘書長 區潔名

佛誕公眾假期,這是經過三十多年來向昔日政府力爭,而香港回歸祖國才得到的假日,可說是得來不易。自一九九九年正式在香港實施,迄今正好十週年。自從有了 這一天的公眾假期,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香港佛教聯合會均會聯合各大小佛教團體,在全港各區舉辦浴佛活動。浴佛即是將太子佛像安放在別出心裁的蓮花亭 中央,大眾用香花淨水灌沐太子佛像,藉此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淨,藉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

本人認為,佛誕節是一個殊勝的宗教節日,它不是單純地讓全港市民休息一天那麽簡單,而是希望引起無論是教界或非教界人士,對佛教所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有所認識。大家度過一天的佛誕節假期,也就好像是修習了一天的「生活禪」, 因為我們可以藉著這個節日,通過參加佛教的活動,或閱讀相關的書本或新聞報導,加深認識佛教的義理,並嘗試從中體悟生活的智慧,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放下 執著,淨化心靈,靜思修身,去惡起善,令自已得獲常樂我淨的日子。同時,令慈悲平等化俗成風,直接間接利益於世,這也就是實施佛誕公假期的的深長意義。

 
 
佛誕日說「慈與善」
◎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 釋智慧

「慈」「善」是 佛家特別強調的人格教育,不論過去、現在或將來,慈悲拔苦和為善止惡一直是人類最主要的精神資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儘管如今世界科技如何發達,物 質生活如何充裕,沒有慈心和善意的世界肯定不能生存,即使再發達的科技和更富裕的享受,人們也將無法安祥受用,因為人與人之間祇剩下物質關係而沒有人情味 了。當下我們祇要環顧四週,放眼看天下,道德已經失去準繩,人類的精神世界每況愈下,如果人們還不覺醒,還是一味瘋狂地追求功利,而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話, 人類將面臨一場無形的人性毀滅的浩劫。

而佛陀提出的「以慈得樂、以善止惡」的道理告訴世人,沒有怨恨和仇惡的世界,才是真正快樂、清淨的人間樂園。這一人間淨土必須靠每一個人真誠的播種和耕耘,才能期望開出和平的花果。一顆愛的種子,是一份希望;祇有人人都付出愛心,世界就會充滿希望。

在這個溫馨的佛陀日,讓我們以感恩的心,誠懇地散播佛陀慈善的種子,實踐佛陀的教育和各種族同胞平等和睦相處,展望和樂太平盛世;同時寄浴佛的功德水來清 涼我們的身心、消彌災難。讓我們在一片祝福聲中,播放佛陀的真理之光,灌溉佛陀的慈、善之花,高樹佛陀的法幢,使人人得到真理、自由與平等。

 
 
淺解佛的十種尊號
◎慎 獨

,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祇稱一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即一個覺悟的人。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如果說的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佛,還可以理解為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 人人原都具有。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 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教導眾生,要依靠自己尋求解脫。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佛,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 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佛不會發怒,審判眾生;佛也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決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 送去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佛法還鼓勵人,入地獄去度眾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於應化不同,各有別號,或取因言「彌勒佛」或取果言「阿彌陀佛」,或取性言「毗盧遮那佛」,取相言「盧舍那佛」,取行言「釋迦牟尼佛」,取願言「阿閦佛」「藥師佛」,佛佛各異。然而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無有差別,誠所謂「佛佛道同」,故有十種尊號,為諸佛的通號,譬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作「釋迦牟尼如來」「釋迦牟尼世尊」「阿彌陀佛」也可以稱作「阿彌陀如來」。也就是說,單說如來、佛,並未具體確指哪一尊佛。

諸佛通號雖稱十號,但一般都列舉十一號。如《佛說十號經》云:「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妙法蓮花經》云:「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舉出十一號,而僅云「如來十號」,是因為諸經論多將其中某兩號合作一個,或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如《佛說如來十號經》);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成實論》);或將「應供」「正等覺」合為一號;或將「善逝」「世間解」合而為一……如是等有種種異說。

近現代天台宗的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也提及:「按如來十種通號,讀之實為十一種,諸經解說不一:大經解釋為十一句,大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以為一句,乃至「世尊」為第十句。《成實論》與此同。……《法華經》列十號之處最多,古德解釋甚略,亦未詳及十與十一之所以。……亦曾探詢由印度歸來之士,據云亦讀為十一種,想此為譯經時句讀之誤。大師以此原為十種,而解釋則成十一種,殊與事實不符。且講時費解,亦甚含糊其詞……

實際上,這個問題,若翻閱過藏經裡有關佛教音義書,如依《慧琳音義》和《玄應音義》則可以知道:「十一號」的最後一個名號「世尊」,印度梵語稱為「薄伽梵」,是「總稱」,以「總攝眾德」。故諸經首,皆置此名也。

正如《佛說十號經》所述: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

而歷代祖師所闡述,皆依此經義。(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記不住,就慢慢簡略為上述十種名號。)下面,本文將對這如來十號略做淺解。

一、如來:

梵語:陀阿伽陀。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也可譯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湼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此「身」為救度眾生「應化」而來。「如」是靜態的,「來」是動態的,成佛以後本是動靜不分、法應不二的。總的說來「如來」是說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

「如來」之義有三: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金剛經》所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轉法輪論》所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所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

梵語:阿羅訶。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佛陀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過累劫的修行、度眾,證斷三惑,超越二死,積聚福德因緣,達到「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養。正如一個人把畢生歲月奉獻給國家社會,一旦功成身退,理應享受到國家的退休金安養天年一樣。

三、正遍知:

梵語: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又作正等覺者,即佛陀能正覺一切法,有別於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佛陀能遍覺一切眾,有別於二乘的自覺與菩薩的「雖正知而不遍」。由於佛陀能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

梵曰:鞞多庶羅那三般那。三明之行具足、五行悉皆圓滿,故名明「明行足」

三明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五行為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證得三明則「慧具足」,修持五行為「福具足」,佛陀福慧雙運,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

梵語:修伽陀。善逝,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又曰好來好去、妙往。

佛陀乃證悟無上菩提的覺者,已經超越生死對待。佛陀「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佛陀妙出世間,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於涅槃妙境,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

梵語:路伽憊。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

佛陀具足徹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包括認識諸法總相是空的「一切智」、認識諸法別相是緣生而有的「道種智」,以及認識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種智」。由於佛陀能徹底了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實相,故名「世間解」

七、無上士:

梵語:阿耨多羅,在諸法中,湼槃無上;諸果中,正覺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故名無上士。

佛陀的智慧、禪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圓滿,福慧具足,業惑凈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無有過者,所以有謂無上士。

八、調御丈夫:

梵語:富樓沙曇藐婆羅提。謂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滅度。

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湼槃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

梵語:舍多提婆魔沙喃。佛陀為人、天的導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眾生果能依教奉行,不捨道法,即能解脫煩惱,故號「天人師」

「天人師」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

十、佛:

梵語:佛陀路迦那他。佛陀譯言知者或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由於文章開始就有這方面的諸多論述,這裡不再重複。

十一、世尊:

梵語:薄伽梵者。世尊,世尊,含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尊貴、吉祥等六義,又稱有德、有名聲等,為世間最尊貴的人。世尊者,為世尊重之義。

由如來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別為尊號。蓋具上十號之德,故稱為世尊也。

佛陀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為世間、出世間一切凡聖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種種的異名來稱揚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號以外,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 佛日、能仁、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醫王、兩足尊、人雄、師子等,都是世人對佛陀的尊稱。從這些名號中,也可以進一步認識佛陀的崇高偉大。

經云:「念佛一句,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稱念諸佛名號是憶念諸佛的萬德莊嚴,也是圓滿的心理建設,所謂「一句佛號的舟航,能載罪障,不落輪回苦海;一句佛號的內容,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智能的明燈;一句佛號的妙用,涵蓋一切世間、出世間功德,能夠離苦得樂;一句佛號的能量,如燒柴互燃之能,溪水匯聚之力,可以成就眾緣。」

《文殊師利問經》中,佛告文殊師利稱念如來十號具有如下的功德:「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當聞諸佛說法,並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又曰:「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

佛弟子在稱念佛名時,則應欣羡佛陀的斷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報答佛陀的恩德,這才是我們稱揚佛陀名號的積極意義。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遠 塵

教作為以出世為宗旨的宗 教,不僅重視出世精神,還尤其倡導人格的完善和人際關係的和諧。翻開許多佛教經論,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佛陀和歷代祖師對於一個人正確為人處世的見解和主張。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可以明瞭佛菩薩和歷代祖師對於培養健全人品的重視和對人生的關注。前輩祖師於是將這些為人處世的經論濃縮為著名的佛教俗語「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我們成就佛道之前,必須要過好現世生活。既然我們在人間生活,就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與合作,要想愉快地與人相處,首先要有人緣。人緣不 是偽裝出來的,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外在威儀的結合。在與人結緣之前,首先應當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將自己培養成具有慈悲心、寬容心和謙讓心的人。在日常生 活中學會善待別人、愛護別人,將別人的困難視同自己的困難,並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排憂解難。真正像諸佛菩薩一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你才能夠與別人建立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的人際關係。你的人生也會因此過得充實幸福。

對於加強自身的品格修養,佛陀曾在不同的說法場合經常提及,並要求佛弟子應當學會知足感恩,多結人緣。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到凈業三福時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陀的這些話語就是在教導佛弟子對父母存有孝心,尊敬奉事師長,培養自己愛護聖靈的慈悲之心,而且還要行十種善行,用不造作惡業。

佛陀不僅教化弟子廣修善行,多結人緣,而且還親自去關愛護理那些因沒有人緣在生病時乏人照顧的人。據《雜阿含經》記載:有一次佛看見一個比丘病得很厲害!一個人躺在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佛陀就上前問他:「你為甚麼在生病時沒有一個人照應,也沒人與你說話?」生病的比丘說:「因為我平時很懶,從不知道關心別人,在別人有病時,我也沒有耐心去看護別人,所以我現在有病了也沒有人來看護我。」佛知道他因為沒有人緣,所以在生病時便沒人來照顧。佛陀看到這個比丘很可憐,就說:「好啦,你不要擔心你的病,我現在來護理你。」於是,佛陀親自給他打水沐浴,清洗大小便等各種不凈,又給他打掃出來一間干凈溫暖房間,鋪設好潔凈柔軟的床鋪,以善言安慰他,耐心服侍他的飲食起居,直到他病好為止。

經過這件事之後,佛陀便立下規矩,在僧團中,凡有僧人生病時,應由和尚、阿闍梨及諸弟子從親至疏,次第輪流擔任看病工作。假使病人沒有這些有關係人,要在 大眾僧中派出人來擔任看病工作,若不肯干的,便會受到大眾的呵斥!假使沒有比丘、沙彌、優婆塞時,便由比丘尼、式叉摩那女、沙彌尼、優婆夷來擔任看護病人 工作。佛並勸大眾,應當自動發心照顧病人,慰問病人,能隨順佛語,供養病人,也就等於供養佛。不但同住的人有了病應互相照顧,就是在半道上,或車上船上遇 到人生病,也應當在可能範圍內,盡量予以服侍照顧。佛陀認為,看護病人是各種佈施中第一佈施,也是與人結善緣的最好方法。

不僅佛陀強調培養弟子完美的人格,令學佛弟子廣結善緣,而且歷代祖師都主張「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無相頌》中就提出了具有人緣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他在《無相頌》中說: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祇嚮心覓,何勞嚮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祇在目前。

慧能大師在本頌文中詳細論述了一個修行人在為人方面應當具備的必要條件。他認為一個人心地平和、行為正直,不僅符合戒律和修行的要求,而且也是一個誠實守 信的人。慧能大師還認為一個人應當孝養父母,尊敬尊長,愛護晚輩;對人要謙虛禮讓,忍辱寬容;在為人處世方面應當多聽從別人對自己有益的批評,及時改正自 己的過錯;在平日生活中,多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少存自私自利之心,對人要有情有義,知恩報恩。慧能大師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他不僅是一個 品德高尚,人緣很好的人,而且自己的修行也很容易得成就。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認為,一個人應當不斷提昇自己的人格修養,才能成為具有人緣的人。他曾在《憨山大師醒世歌》中說: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祇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憨山大師認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塵世上,人我是非,塵世紛爭隨處都是,我們要想平安度世,廣結人緣,就應當寬厚待人;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時,應當坦然自處,心 平氣和,忍辱寬容,這樣才能安分守己的安度時光;在為人處世時,要謹言慎行,不說人是非,不宣揚別人的短處,不做昧良心的事情,與人商量事情要不厭其煩。 憨山大師還主張我們為人要心地善良,對人謙恭禮讓,不必爭短論長。與人相處,甘願吃虧,在利益和爭端面前主動退讓,你就能夠全身遠害,與人為善了。如果一 個人能夠從這幾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他就會成為公平正直的人。那麼,這個人在他的生活圈子中,就會贏得很好的口碑,成為一個受人歡迎和尊敬的人了。

現代凈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則從為人處世和修行等各個方面,勸導世人對上尊敬,對下和氣,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行常人所不能行的。與人相處時,能夠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不論他人非,見到別人的優點時,應當見賢思齊;見到別人的缺點時應當不斷反省自己,引以為戒。他在《印光大師法語》中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祇管自家,不管人家。祇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不僅是一個有人緣的人,而且將來還能夠成佛做祖,為人天師表。

與印光大師相似地,現代高僧太虛大師則更直接主張一個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他有首在佛教界流傳很廣的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太虛大師認為佛陀是至高無上的覺者,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想成佛作祖,首先要完成自己的人格,如果一個人把人做好了,成為一個品格高尚,受人尊敬的人了,你當下就是一尊佛。所以,太虛大師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人格的完成才是最主要的。

不論是出家修行之人,還是俗世中人,都應當學會與人相處,廣結人緣。如果一個人在平時生活中對人漠不關心,當他遇到困難之時,便會因得不到別人的關愛而飽 受凄涼。現代高僧倓虛法師在其《影塵回憶錄》中就講述了一個因沒有人緣,在生病時無人照顧的出家人凄涼境況:倓虛法師在寧波觀宗寺觀宗學社讀書時,有位道 同學得了嚴重的肺炎,整個肺部臃腫,爛得吐膿吐血,整天疼得嗷嗷直叫。曾送到醫院去治療,醫院治了一個禮拜,覺得無法治療,就建議他出院,沒有辦法,寺院 祇有把他抬回寺院,本打算抬回宿舍中慢慢調理,但別的同修都擔心肺病傳染,都不讓進自己房間,沒辦法就將他放在院子裡。

本來出家人有病,應當入如意寮去調養;可是如意寮內,差不多進去十個人,就有九個人活不成。原因是湯藥無人問,飲食無人照應,再加上病人自己一著急,一苦 惱,往往會病情加重。當時大眾都建議他到如意寮去,道同學知道進了如意寮就沒好事,自己很害怕,倒不如在大宿舍裡,同學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照應照應;所以他 哭叫的不願往如意寮去。就這樣在院子裡擱了半天,也沒人理睬。因為這個人平時性格單調,從不關心別人,與大眾沒有一個相近的,同學們都不喜歡他,而且又加 上他得了肺病,別人怕傳染,就更沒人願意接近他了。最後,有 一位叫岫松的外寮老修行,因看到別人都對他冷若冰霜,實在看不過去,很有點抱打不平的樣子說:「嚇!你們還學教當法師哩!連這麼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好啦!把他抬到我寮房去吧!」就這樣,岫松師就將他抬到自己的房間裡,晝夜為他煎藥、送飯,精心地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經過岫松師幾個月的精心調養,這個已經被醫院宣判死刑的道同學,竟奇跡般地好轉,並最終痊愈了。

經歷了這件事,倓虛法師很有感觸,他認為出家人割愛辭親,南參北學,無論到甚麼地方,都是住到十方叢林裡。一個人赤條條無牽掛,對於衣食住方面,都是由常 住想法來解決,這個不用自己犯愁。唯獨到了有病的時候,這最感覺苦惱,如果在某一個地方,住的時間久,有幾個比較知己的同參道友在跟前,能隨時隨地的照應 照應,自己手裡再有幾個衣單錢,這樣心裡還痛快一點;如果剛住一個地方,新來乍到,舉目無親,自己病的很厲害,又沒有錢吃藥,想吃點甚麼東西也沒人問,這 樣病就不容易好了。平素人緣好的人,在生病時還能有人問,人緣不好的,誰也不願理,這事情出家在家都是一樣。

有感於沒人緣人的痛苦,倓虛法師經常在告誡出家人,能夠自己住持一處道場的時候,對同修生病這件事要特別注意,平時同修有病,也要先結人緣,多關照一些。

   我們每一個人,當你在生活中得到了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應當生起感恩知足的心,並盡己所能地將這種關愛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不曾得到別人的關愛,你更應當凡事多替別人著想,學會關心照顧他人,給人以親人般的溫暖。如果你能如此「先結人緣」,那麼,在你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你就會得到來自各方面源源不斷的愛。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第 二 屆 世 界 佛 教 論 壇 │
THE SECOND WORLD BUDDHIST FORUM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〇〇九年三月廿八日在江蘇無錫梵宮揭開序幕,並於四月一日在台北小巨蛋體育館閉幕。或許,不少香港人因為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應邀 出席,而對這個論壇有所認識。但對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所有研習佛學、從事佛教事務的人士來說,這可是一件無人不知的盛大佛教活動。

世界佛教論壇最初由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八位高僧於二〇〇四年十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七次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聯合提出,並得到了國際佛教界的積極響 應。這八位高僧分別是代表南傳、北傳、藏傳三大語系的八位佛教領袖: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內地佛教泰斗本煥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台灣 佛光山星雲長老、台灣中台禪寺惟覺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藏傳佛教祜巴龍莊.猛、嘉木樣.格桑久美活佛。論壇設立的目的宗旨是為熱愛世界、關 愛生命、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識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的平台。其遵循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無論南傳北傳、出家在 家、教內教外,皆可平等參與;無論顯教密教、真諦俗諦、世出世法,皆圓融無礙。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〇〇六年四月在浙江杭州及舟山舉行,由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浙江省和杭州市協辦。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當時匯合了七十多個國家的佛教人士參加。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由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教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大會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 主題,凝聚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大會設十三個分組論壇,討論範圍涵蓋慈善、教育、管理、音樂、藝術、僧伽制度等多個範疇。誠如論壇設立的宗旨一 樣,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廣邀南傳北傳、出家在家、教內教外的香港各界人士合一百多人共同出席盛會。並在主論壇和各個分論壇發表了寶貴的意 見。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典禮演講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長  釋覺光

江南三月,風和日麗,靈山大佛,佛光普照,梵宮殿宇,甘露遍灑。在這皆大歡喜,融合吉祥的氣氛之下,本次論壇提出了一個極好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這個主題,無疑是一個莊嚴宣告:我們秉承了佛陀的如實知見,我們渴望世界和諧,我們共同締造世界和諧。和諧,是佛陀的生命囑咐。

緣起法是宇宙法則, 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阿含經云: 「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 所以, 我們可以說眾緣和合, 是佛陀對宇宙真理的揭示。這論壇的因緣祇是一個開始。這因緣匯集衆人的智慧,集思廣益的結論。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因緣持續下去,把這幾天所聽的,所學的,所討論的,帶回自己的地方,再把它散播出去。這就是我們佛教徒的使命,我們要盡形壽,獻生命,完成使命!

我衷心祝福: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眾緣和合,莊嚴圓滿,在座各位,六時吉祥,身心自在,法喜充滿!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典禮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長  釋覺光

尊敬的世界各地的佛教界大德,諸位貴賓︰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經過兩年的籌備和五天的會議,大家積極參予,分享交流,大家付出了的智慧和汗水,得到了和諧和歡喜。今天即將圓滿閉幕。在此,本人謹代 表本屆大會主辦單位,對為次論壇的召開而付出辛勞的江蘇無錫和台北組委會,向台前幕後所有參予者,隨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至誠的祝福。

我們相信論壇將對促進世界佛教的交流和融合,增進全球教佛教徒的聯誼和滿通,促進佛教持續發展,促進佛教為世界和諧、人心安寧、大眾福祉而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奉獻。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我想到二千多年前,佛陀曾以一朵花來比喻眾緣和合。佛陀說︰一朵花,是甚麼香﹖是花瓣香﹖是花粉香﹖是花的顏色香﹖到底是花的甚麼香﹖不﹗花香不是哪一個 部份的香,而是花的眾緣和合的香。眾緣和合,正是花香的秘密,正是花香的源頭,也正是花香的真理。我們這次論壇的主辦者、承辦者、及所有參予者都是這朵花 的一部份,和諧之花,綻放美麗﹗

世界需要和諧,和諧需要佛教。佛教需要我們精進不懈,努力開拓,祈願佛陀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和諧之光遍照全球,永駐人間。讓我們期望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時再相聚﹗

最後,祝福諸位六時吉祥,身心自在,法喜充滿,福慧如意﹗

 
 
佛教與香港文化
──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講話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

來自香港。眾所周知,香港是華洋雜處、中西薈萃的地方。鴉片戰爭後逾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使香港深受外來影響。不過,香港文化裡一直有佛,香港市民可以時刻、處處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從建築、園林、演藝、書法、繪畫、文學、雕塑等各方面,都有感受。 

香港文化有佛緣

遊客到訪香港,多會前往大嶼山參觀世界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天壇大佛」,這是香港最著名的雕塑作品。離這不遠,則是饒宗頤教授在高山上露天陳列的木刻書法作品《心經簡林》,這應該是世界最大的木刻佛經。

香港寺廟建築為數不少。近年建成的志蓮淨苑,是刻意以莫高窟第172窟 的《西方淨土變》圖為藍本,仿傚了《觀無量壽經變》的佛寺設計,建成仿唐的木構建築群,對所有細節一絲不苟。它的簡樸古拙,潔淨無華,使人置身其間,雖不 離鬧市而身心寧靜。宗教建築必須具有獨立於宗教的審美價值時,才稱得上是建築的藝術。到過志蓮淨苑的,都會同意這是中華文化建築藝術與佛教文化結合的傑 作。

與志蓮淨苑相連的南蓮園池,則是園林藝術的傑作,而且是香港特區政府與民間佛教團體為社會公益合作的成果。政府撥款進行基本建設,志蓮淨苑捐助園內的仿唐式園林、小品建築、古樹和景點石的建設費用。古典清幽的南蓮園池裡播放佛樂,還經常舉辦音樂會,演奏中樂絲竹。

演藝方面,近年受到注意的一台演出是《華嚴經》,這是香港的演藝團體與佛教界人士的合作成果,第一次把佛教經典搬上舞台,嘗試採用多媒體手法,呈現莊嚴玄妙的華嚴世界。這台製作去年還曾經到台灣演出,受到歡迎。

寫作方面,如李焯芬教授近年出版的《心無掛礙》、《活在當下》,明顯都是佛教文化的作品。至於書畫藝術方面的例子,香港不久前舉行的「香港.水.墨. 色」中國畫聯展,就有不少以佛教禪理為題材的作品,不但傳統技法的作品是這樣,現代手法的作品也一樣。例如在國際畫壇享有卓越聲譽的香港現代水墨畫家呂壽琨,就創作了一系列禪畫,別開生面。

由以上簡述可見,即使在紅塵萬丈的香港,總有佛緣存在。當然這是由於香港文化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不因為殖民統治的一段歷史而割斷。從佛教文化在香港的表現看得出,它並非僅限於佛寺禪院之內的文化,而是存在於社會中,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倡導社會和諧。

每一張口,都是文化的融和

中華文化裡滲透了佛教文化,這是許多前賢大德已經論證的。哲學家馮友蘭就有「佛學中國化和中國佛學化」的命題。佛教自從漢末傳入中國,經過與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對接、磨合,兩千多年的融和契合,早已同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佛教的傳入首先體現在語文方面。由於佛經所翻譯的是完全新穎的外來文化,裡面大量新的事物、新的概念是中華文化所未具備的,沒有相對應的詞匯來表述。佛經 在翻譯中不得不大量創造新詞匯,或者給舊詞賦予新義。這就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內容大為豐富。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所說,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沒有佛教的影響,我們現在很多語言都沒法說,因為我們現在講的很多語言都是從佛教裡面來的。」趙樸初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他曾批評一些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一部份的人說:「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了一本《俗語佛源》,收集五百餘條詞目,都是民間和文學、哲學、史籍等領域的通用語。翻一翻,任何人都會大感意外,發覺我們大量已習 而為常的用語,源頭都在佛教典籍。例如以一字開頭的四字詞,可以看到:一刀兩斷、一塵不染、一絲不掛、一知半解、一念之差、一筆勾銷、一廂情願等等,都是 大家非常熟悉、日常會不假思索地衝口而出的用語。這些用語源自各種佛教經典,但到今天又是我們白話文以至日常口語的一部份。

至於白話文,中國的語文學權威呂叔湘曾經指出:「白話的興起與佛教大有關係。」佛 教最初流行於民間,佛經自然要採用平民容易理解的通俗語言來寫成。一直以來在書面上採用白話最多的,是佛經。這不是中國佛教徒的發明,而是沿用了佛祖釋迦 牟尼的做法,就是在傳揚佛說時,採用民眾易懂的口語,內容盡量與民眾生活相關,力求通俗易懂。季羡林先生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一文中,不厭其詳地就佛 祖在佛教經典中一句有歧義的說話的譯文作了論述,最後認為釋迦牟尼當年一句訓示的譯文應該是:「我允許你們,比丘呀,用(你們)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所說的話。」這就是說,佛祖要求信徒用自己的方言俗語,來學習、宣傳佛教教義。在中國,佛經的翻譯也是這樣做的,文白結合,通俗易懂。這於是創造了一種──用梁啟超的話來說──「革命的白話新文體」。今年剛好是「五四運動」九十週年,「五四運動」大力提倡了白話文,倡導者可有從佛教的傳播得到啟示麽?

佛教在中國承傳過程中,禪宗對中國社會文化影響最大,哲學家湯一介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禪宗是最中國化的佛宗派之故。(見江力編《哲學與人生》)。禪宗盛行之 時,出現了不少禪宗語錄,大量是口語、白話,加上禪師好就地取材,即興發揮,生動的口語、白話更多,形成自成風格的文字來。這些文字的最大特點,是模糊 性,或者說是含蓄,言不盡意,指東話西,得意忘言。這使話語的內涵更豐富,更引人入勝,讓人對問題作更深入的自我思考和體驗。這正好也是詩人們追求的,對 詩人從創作的形式到內容都有啟發。歷朝因而產生了大量蘊涵佛理之作,這些詩很多不是直接談禪說佛,而是以空靈、超逸的意境令人陶醉。例如王維的山水詩,他 到晚期愛採用最簡潔的形式,四句五言,二十個字就寫出物我交融的名篇來,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詩篇體現著出世的清逸,而他取字摩詰,則明顯表達慈悲濟世之志。像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都傾心佛學,他們的詩文,千古傳誦,是中華文化的精品,同樣是香港學子所誦讀。

語言是最廣義、最普遍的文化,是一個民族思維的工具。語言裡體現的文化影響,可以說是最深入的。承傳了中華文化的香港人,不管信不信佛,都同樣生活於有佛 緣的文化氛圍中,經常會運用着一些佛教的概念、語言進行思維、交談。我們每一次張口說話、下筆成文,都有佛教文化在裡面。

眾緣和合  包容共濟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文明,經過歲月淘汰,一個一個湮滅了。到今天,能夠持續不斷保存,並且繼續生生不息的,有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不 是一帆風順的,經受過很多很多來自內外力量的顛簸,但都挺過來了,一次一次如火鳳凰涅槃重生,就是由於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能力,可以不斷從外來文化中 吸收養份,壯大自己。

佛教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印度就經歷過由盛而衰,在中國也遭受過如「三武滅佛」等劫難(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但總歷劫而不衰,如今更出現大發展的機遇。佛教在中國能夠延續,能夠中國化,同樣在於它的包容力。我們談禪講佛,也離不開老莊思想、儒家思想,離不開中華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已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是中華文化包容了佛法,抑或佛法包容了中華文化?我們可以繼續探討這問題。不過,強大的包容能力,正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相得益彰,當中一個重大的共同點,就是一個「和」字,「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佛教文化的核心,更是兩者融合文化的核心。

中華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國內近年對此有大量的論述,在此不贅。而佛教眾多大小乘經論都有提及「眾緣和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般若經》、《大寶積經》、《大般涅槃經》、《俱舍論》、《中論》、《大智度論》等。)佛教基本教義認為一切現象都非單獨存在,而是相依相關而發生,所以說緣起。《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太虛大師解釋謂:「一法生起不止一種關係,故名眾緣」。(《太虛大師全書》「諸法眾緣生唯識現」

由覺悟眾緣,便有廣大胸懷。太虛大師就曾經說:「宇宙間真很複雜,有各各主因之主,有各各助緣之伴,成為事事物物一種東西。以及一個人也如此,需要許多相關的助緣……由此看來,人非為公去私,這是普遍的原理,宇宙的大法。」(1932年在武昌文化公學的演說)

平生喜與高僧道士交遊的蘇東坡,在他的《超然台記》裡就表達了這種恢宏境界:「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觀物如此,對人當亦然,皆有可珍可重者。這是最能夠包容共濟的基礎。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起,離不開文化的興起。中華民族正在經歷世界矚目的振興,中華文化以至佛教文化也必然隨着振興。香港處於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在中華 文化的承接與傳播中擔負獨特角色。在世界進入全球化的時期,文化祇能是多元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香港文化政策的一項重要 原則,就是開放包容。佛家「眾緣和合」的理念,是開放包容的理念。相信隨著中華文化的振興、佛教文化的振興,最終造就的,應該是一個和諧世界。

 
 
慈悲思想的義理與現代意義
──「佛教與慈善」論壇論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我們走進佛教寺院,大家都會見到著名的七佛通誡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諸佛所教的就是莫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一切從心出發。這是甚麼心?清淨心、慈悲心。所以,止惡,行善,其本質就在慈悲。佛陀為甚麼降生人間?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目的何在?一言以蔽之,度生。度生的前提,正是佛陀的悲心悲願,正是源自佛陀的慈悲。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及時地舉辦「佛教與慈善」分論壇,體現了佛陀的慈悲本懷,所以,我就選擇了這個論題,並且,我就從這裡切入我的探討,願以我的體會與諸位分享。

慈悲是佛陀本懷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自佛陀的本懷。在佛陀《本生經》中,我們難忘「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尸毗王時,帝釋天為了考驗尸毗王,是不是真正行佈施波羅蜜,他化作了一隻鷹,並派遣毗首羯摩天化作了一隻鴿。鷹追鴿,鴿飛到尸毗王懷中 請求救護。鷹請尸毗王還鴿,以救它的饑餓之軀。尸毗王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既要保護鴿,又要佈施鷹,於是,同鷹達成協議,以自身的肉,秤好與鴿等量(等 重),來換取鴿的生命。他自剜盡了腿肉、臂肉,仍然不足鴿的份量,就想以自己的整個身體上秤,結果昏倒在地。醒來後,他責怪自己為身所累,為了一切有情眾 生,佈施自己,正是時候,豈可懈怠?此時,大地出現了六種震動,諸天神祗,讚歎不已。帝釋天使尸毗王恢復原形後,再探詢尸毗王的本心之願。尸毗王說,我割 肉流血時,既沒有嗔心,沒有煩惱,也沒有一點點悔恨之心,我祇有為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所發之大願。

我們還難忘在《金光明最勝王經.捨身品》以及《賢愚經.薩埵品》中都有記載的另一則捨身飼虎的故事:

據說,釋迦牟尼前生曾是大車國王的第三子──薩埵王子。一日,國王帶領三子遊賞山谷,見到一虎生下七子,七日未得飲食,羸瘦將死。大王子認為餓虎「飢渴所逼,必啖其子」。二王子自嘆無能為力。薩埵王子卻尋思:眾生祇是愛戀自己的身體;唯有大智大悲的人,才能為了利他濟物而捨身忘死啊!王子發弘大誓願:「此身不堅,於我無益,可畏如賊,不淨如糞。我於今日當捨此身,修廣大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回,令得出離!」於是,薩埵王子無所畏惧地走進竹林,來到餓虎邊,脫去衣服,再次發誓:「我為法界諸眾生,志求無上菩提處;起大悲心不傾動,當棄凡夫所愛身。」誓畢,「委身而臥」。餓虎攝於王子的壯舉,呆呆地不動。王子認為餓虎虛弱無力,「即上高山,投身於地」,復以干竹刺頸出血。」是時餓虎既見菩薩(指王子)頸下血流,即便舐血,啗肉皆盡,唯留餘骨」。薩埵王子「捨身飼虎」時,諸天雨花,大地震動。後來,國王、王后和其他兩名王子來到捨身處,祇見骸骨縱橫,血流成泥,於是悲哀號哭,共收遺骨,造塔供養。

這裡,我所引述的,既是流傳千古的故事,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故事,而是佛陀慈悲精神的偉大顯現。三藏十二部經,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無一不是佛陀的慈悲教化,無一不是佛陀救拔眾生,濟世度人的本懷。佛陀住世的一生,就是慈悲救人的一生,利他、覺他的一生。

慈悲的理論根源

我們有很多人誤解了佛教。以為佛教祇是求神拜佛,祇講出世,出離,輕生重死,厭離人間,祇求往生極樂,對人間是消極,悲觀,冷漠,無情的。我想,這是不了解佛教的人說的,其實大謬不然。佛教最重視人間,最重視做人,而且,首先就講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

佛教認為,做人必須具備兩個根本的品質,一個叫「悲」,一個叫「智」。 悲,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悲智雙運,悲與智,二者缺一不可。慈悲,指的是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與自然生態的止惡行善,關懷救度, 悲憫眾生。這是最崇高的有情,是做人情感方面高尚的情操與德行。智慧,指的是對自身自心、自己內在素質的要求,即具備正知正見(哲學上叫認識論與方法 論),破除邪知、邪見,走正道,破迷信,出迷誤,離暗離痴,解脫自在。這是最睿智的覺者,是做人理智方面優秀的思想品質與悟性。這二者不可分離,所以才叫「悲智雙運」。這不正是對做人的最完整的要求嗎?

慈悲不能沒有智慧,智慧也離不開慈悲。以解釋大般若經而著稱的《大智度論》中指出:「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這 裡講透了。講透了兩點:一是般若是成佛之母,而大悲是般若波羅蜜之母。二是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大悲是諸佛之祖母,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功 德之本。這兩者,原不可分離,亦不能分割。無大悲,不能得般若波羅蜜,無般若波羅蜜,不能成佛。大悲者,慈悲也。般若波羅蜜者,依智慧得度也。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他證得了甚麼?他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為無明覆蓋,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眾生平等,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最初來源。佛教從他誕生於世的那一天起,就堅持眾生平等的偉大理念。出身於剎帝利的悉達多太子,出家證道之後,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即出身於釋迦族的聖人。他初轉法輪,演說四聖諦,一開始就反對婆羅門堅守的四種姓制度,他主張「四姓平等」, 宣揚種姓平等觀。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劃時代的以人為本的偉大思想創造。這裡的平等觀,不僅僅是社會出身的平等,作為人的一切權利的平等,而且是四種姓在出 家修持和佛教僧伽內部也一律平等。由此,又進而指出業報平等,不論種姓高低,凡所作業,各依其業獲得相應的果報。由人性平等,果報平等,再提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切眾生,有情無情,悉有法性(有情眾生稱佛性,無情眾生稱法性),法法平等,無二無別。不論貧富貴賤,不論冤、親,一律平等,一視同仁。正源於這一偉大 的眾生平等理念,才展現出諸佛菩薩對眾生的無限慈愛與悲願,對一切眾生的幸福快樂,給予無限度無條件的關懷,對一切眾生的痛苦不幸,給予無限度無條件的悲 憫、拯救、濟拔。平等正是慈悲的思想基礎,慈悲正是平等的道德體現。佛陀住世一生,轉大法輪,鳴大法鼓,出廣長舌,就是慈悲度人,化度群生。世尊的心,是 慈悲心,世尊的行,是慈悲行。離開了慈悲,無菩薩道可修,亦無佛道可成。《法華經》中說:「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經》中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悲為本。」可見,佛陀的教導,慈悲是佛教之本,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義理的核心和靈魂。

慈悲的理論發展

如前所述,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悲憫、慈濟、救度,是無條件、無限度、無量無邊的。所以,大乘菩薩才特顯其不捨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 大乘菩薩精神。有人問大乘菩薩為何不同二乘入三解脫門直取涅槃?《大智度論》中明確指出,有四大原因:一、本願牢故。二、大悲心深入故。三、了知諸法實相 故。四、十方諸佛護念故。這四大因緣,直指菩薩道的深觀廣行,說得極為切要。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每天誦讀《心經》,開端即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深觀廣行的妙理,於此一言點明。「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故」,都離不開「深觀」──深般若波羅蜜多。深在何處?深在「照見五蘊皆空」。祇有「照見五蘊皆空」「了了知諸法實相」,這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本願大悲心,再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深觀廣行,這才是大乘菩薩不共二乘行者的根本之因。慈悲,正是悲智相應的深般若波羅蜜行。悲智不能相離,也正是悲空不能相悖。《大智度論》卷七十九云:

「有二道:一者,悲;二者,空。……二事兼用,雖觀一切空而不捨眾生,雖憐憫眾生不捨一切空。觀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憐憫眾生。觀憐憫眾生,亦不著眾生,不取眾生相。但憐憫眾生,引導入空,是故憐憫眾生而不妨空,雖行空亦不取空相故,不妨憐憫心。……若菩薩能如是,真行般若波羅蜜。」

由此可知,祇有悲心而無空觀的智慧,易生染著。如果祇修空觀而無悲心,又易墮二乘涅槃。唯悲智雙運,悲空等持,才是真行般若波羅蜜,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由是慈悲發展到三個層次:

1眾生緣慈悲,視眾生如赤子,出自同情、憐憫、人的善良本性,這是小悲,是凡夫的慈悲。

2法緣慈悲,修學般若,悟得「諸法無我」,由般若空智,證知實相而引發的慈悲,這是中悲,是阿羅漢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

3無緣慈悲,由無分別心而生起的平等無差別的佛心慈悲,這是佛所獨有的,亦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大悲,亦即我們所常說的「大慈大悲」了。對於最高層次的「無緣慈悲」,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中,還有一段論述:

「心不住有為、無為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法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無緣。」

由凡夫的小悲,到佛菩薩的大悲,這三種梯級形態,正是知見和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次第與結果。《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云: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

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

大慈者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

大悲者憐憫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 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從這一席論述,我們可以證知:這 裡把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與小乘佛教的小慈小悲作了明顯的區分:小乘佛教在觀四無量心中,心念與眾生樂,而無樂事的踐行;心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同情, 卻不能幫助他解脫。而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與此不同。慈是大慈,令眾生得樂,有實際的與樂,有給予樂事的踐行;悲是大悲,不僅憐愍眾生苦,而且令其脫苦。所 以後來簡化為「慈為與樂,悲為拔苦」,這是重在實行,重在實際體現,給眾生以真實的關懷,真實的利益。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就是大慈大悲的踐行者,力行者,成就者。慈悲是成佛的根本。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就是上求無上菩提(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化一切眾生。因為有慈悲之心,慈悲之願,才有菩薩行,才行菩薩道。菩 薩不入涅槃不取證,就是以慈悲心、慈悲力,不忍眾生苦,為救眾生苦,假若不是堅持大慈大悲的根本原則,那就早入涅槃而取證了。所以,菩薩心,菩薩的情懷, 正是捨己為人。慈悲的崇高道德原則與規範,正是菩薩道的生動見證。楊曾文教授在他的《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一文中指出:「用現代的話講:菩薩道中的「上求菩提」,屬認識論的範疇;「下化眾生」才可列入倫理學的內容之中。包含利他、度他意義的慈悲,確實是大乘倫理的至高原則。」這一分析,很有見地。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的上述闡述,由於慈悲,為了「救如是苦」,然後才有了上求無上菩提的發心;由於慈悲,「以大慈悲力故」,然後才有了無量劫中,心不厭沒,「應得涅槃而不取證」的救度精神。恰恰是慈悲,把「上求下化」統一起來,貫通起來,成為一個至高無上的道德整體了。

慈悲的人間實踐

由眾生平等,發展到救生(放生)、護生,在佛教基本戒五戒中的第一戒就是不殺生。對一切眾生的生命,都要關懷,保護,救助,這不僅是慈悲心的體現,是「同體大悲」的實踐奉行,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生態倫理的一大主題。眾生平等的這一倫理價值,在今天,已為各方有識之士所重視和普遍贊賞了。

由眾生平等,發展到怨(冤)親平等,這對創造社會和諧,實現世界永久和平,意義就更重大了。慈悲,正是佛教對治瞋恨、煩怨、發洩、報復、仇恨的良藥妙方。 不學佛、不知佛法的人,既不知貪瞋痴為毒、為害、為禍,而且,把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看得縷縷清晰,絲絲分明,「三個銅錢兩邊擺──一是一,二是二。」這種計較、執著、「誓不兩立」、煩惱無日無已。當然有些人,也知道需要修身養性,需要看破放下,可是這種修養,畢竟與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是不同的。佛教的平等,是無私的,佛教的慈悲也是無私無染的。這在佛法中,稱為「第一義諦」。 它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出發點,沒有功利的自我價值判斷,沒有世間法(現象界)的二元對立,不受對象的限制,不受環境的擺佈,不受煩惱的作弄,平等視一切眾 生,當然也包括一切怨(冤)親、愛恨情仇。眾生無差別,怨(冤)親亦無差別。說到底,佛教的慈悲平等,不是出於個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而是人類整體、眾 生整體、宇宙整體的共同利益。失去了共同利益,個體的利益也不存在了。所以,慈悲平等,不僅是人間倫理、人生倫理的基本準則,而且也是佛教解脫倫理的基 礎。佛陀的慈悲精神,佛教的慈悲濟世事業,在今天已是現實的緊迫需要了。

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實,說來令人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人心惶惶,社會動盪。由於肆意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 衡,氣候變化無常,風災、雪災、海嘯、地震無不在警示人類,你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會給你以報復。再加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奸作,出爾反爾,商品假冒偽劣,害 人自害,阿富汗伊拉克,戰亂未已,以巴又相互殘殺,美國的「九一一」, 印度孟買的凶殺,各地不斷的人肉炸彈,無不禍及婦孺老幼。人類祇知追求物質享受,視道德倫理如草芥,欲望無限膨脹,心靈一片空白。社會危機,處處如火藥 桶,一燃即發。受害的永遠是弱勢群體和最貧窮的社會底層大眾。苦難中的人類呼喚慈悲,瀕臨生死一線的眾生亟待救援。無論過去或是現在,佛教徒始終是秉承佛 陀慈悲、濟世、度生精神,在人間佛教的引領推動下,毫不遲疑地投身社會慈善事業。以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例:

在救災、賑災方面: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2004年南亞海嘯,近年的緬甸風災,內地雪災,尤其四川汶川大地震,香港佛教界最先派出代表,送去賑災義捐款,並連連舉行大型消災祈福法會,安頓人心,穩定社會,關懷生者,救度亡靈,清除戾氣,淨化心靈。

在興學助教、援建內地希望工程方面:從九十年代以來,香港佛教界已累計在內地興建200多 所中小學希望工程。遠至貴州、西藏、新疆、青海、山西、黑龍江,都有香港佛教四眾同人送來救助物資的足跡。他們不僅送去助學扶貧的熱情,也送去大量文具、 日常用品,甚至送醫送藥,大米茶葉,棉被棉衣,還幫貧困山區修建公路橋樑。除了捐建中小學希望工程之外,在南京大學成立「旭日佛學研究中心」在東北遼寧大學成立「永惺佛學研究中心」,在福建成立「厦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佛教界都及時提供了起動、合作、研究的必要費用。而在香港本土,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的社會教育的中學、小學、幼稚園,共有48所,辦學成績,受到香港教育署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在養老敬老方面:社會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工作忙,事業心重,對老人的照顧,越來越力不從心。而香港,即使身家殷實,有許多 老年人,也希望住到護老院來,有比較周到的關懷和醫療保護。所以,由香港佛教界創辦管理的安老、護老院有幾十家之多。使許多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安,老 有所樂,老有所終,得到了精神、身心各方面的妥善照顧,住院的長者,最大的也有100多歲了,他們都很安心、健康、愉悅。

在佛教醫療慈善事業方面:香港佛教聯合會從1970年創辦了首家香港佛教醫院,於今已有近40年歷史。設有門診部、住院部,有完整的醫療設施。尤其最近又成立了「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藥研究中心」,使香港佛教醫院更具規模,中西醫比翼齊飛,也更有利於佛教醫療事業的發展。這對佛教徒的醫療保健來說,當然也是一個福音。

香港佛教聯合會從1945年創辦至今已有63年歷史,我本人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也已43年。 在秉承佛陀慈悲濟世精神,弘化度生事業方面,盡力做了一個佛子份內的工作,也有多多少少的感受和經驗,但與時代的要求,四眾弟子的期望相對照,仍然有許多 差距和不足。但是,我們一直在踐行,一直在做著,不斷的做著慈善利濟的事業。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二週年紀念,也是香港佛誕節日成為香港公眾假期頒佈十週 年。我以十分歡欣的心情,參與今天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衷心祝願:祖國昌盛、兩岸四地,繁榮發展,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願佛陀的慈光,照耀宇宙大地, 佛教慈善事業永續光大,共締人間淨土。

 
 
佛陀教法與現代價值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釋紹根

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佛教的骨髓,離開慈悲,根本就沒有佛教存在,佛教的慈悲,是寃親平等,觀大地眾生猶如己子,如《梵綱經》所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而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若殺而食之,即殺我父母,」這都是關愛眾生、重視生命的道德情懷。

「佛教與現代性」的議題探討,我個人認為離不開以現實佛教人間化、人性化、現代化為重要主旨的人間佛教,因為祇有把佛教與現代性融匯起來,才能真正體現佛教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現實人生。

佛教從佛陀誕生之日起,應該說是面向人間,關懷人間,啟廸人類的智慧。佛陀証道之後,最初到鹿野苑中演說四諦法、八証道、五蘊、十二因緣、一切一切都是從 人間出發。佛教是適應任何一個時代,所以世人稱之為人間佛教,既是人間佛教,也必然是關懷人類,輔導人心,令其改惡向善,納人類於人生正軌。

我們環顧現實世界各地,關注一下現實人生,世界各地不是戰爭,互相殺戮,便是恐怖襲擊、以強凌弱、天災人禍……等,就以香港地區來講,每天新聞媒體報導的鬥毆、謀殺、自殺、黃賭毒、青少年犯罪,幾乎無日無之,這是甚麼人生?我們談到佛教的人生現代性,也就不能不談到社會的人生現實性。

概括來說,我們最普遍的現實,就是社會不安。這不安,無不由心所作祟,好比去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致令經濟下滑、彌漫各國、人心散亂,這次導致全球經濟萎縮、人心不安的源頭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貪、瞋、痴三毒所驅使。所謂「諸苦盡從貪欲起」,人類貪欲不止,因此引發金融海嘯禍及全球。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就職演講時、他說「當前經濟危機來源於部份人士的貪婪和不負責任所致。」他也指出有些人士被貪毒所驅使而促成今次的金融海嘯。所以《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同罪藪。」迷塵遂影,心不可測,業由妄起,妄由心生,由是而知,心是眾惡之源。我們常常講貪、瞋、痴、慢等。試問貪從何來?瞋從何來?痴從何來?慢又從何而來?一切一切都是從心所起。由於人類與生俱來的貪瞋痴三毒,皆由妄心所起,若不治心,則無由解決,所以我們必須從心上解決問題。

回憶二〇〇六年在杭州舉行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正是「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這一主題,我十分讚賞,也十分讚嘆,由衷的敬佩。這主題是概括了佛法中的根本的真理。佛經有云:「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人生的一切,無不由心而妄造,因此講佛教的人生性,必須回歸心的本源,才是真正的佛教人生,佛教的現代性。

眾所周知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是把快樂帶給別人;悲是拔除眾生的苦難,把求助者,幫助他脫離苦難。這兩者都是對人的關懷,對眾生的關懷,對一切生命的關懷,簡言之就是關懷眾生。

佛教講慈悲,不僅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心靈質素問題。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對一切生命的關懷和愛護,祇有懂得眾生平等,而又堅守平等理念的人,才能做到慈悲和愛護。

佛教既是以慈悲為本,當然首要戒殺,不但不殺生,還要愛護一切眾生,令其離苦得樂,這善行是佛弟子應有的修為,也是培植慈悲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在幫 助別人減輕苦難時,使他從受惠得益中,也感染了行善助人的美德,由於我們給予受苦者的慈悲關懷、愛護濟拔,施予援手,受惠者感恩的同時,日後自然也會把佛 教的慈悲精神弘揚開去,令個個走向理想人生正途,社會自然和諧,所以佛教的教義乃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無論任何時代,都適合每一個國家和社會。最 後祝大會圓滿成功 與會各地長老 大德法師 度生如願 在座嘉賓 護法居士 滿菩提願、六時吉祥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黎時煖
逢佛曆二五五三年在江蘇無錫舉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盛會,大會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 主題。處今世界,科技高速進步,而人類德性日益低落之時代,進行此佛教論壇必大有助於導正人心,趨善除惡。佛教以慈悲為主,乃人類最佳生活指南,離苦得樂 之康莊大道,充滿崇高之人類智慧,設使人人能切實奉行慈愛萬物、悲憫眾生、廣行佈施、廣結善緣,則世界皆成樂土。佛教勸勉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儆惕世 人因果相隨,如影隨形,是故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人生臨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何不善用有生之年致力造福人類之事?為善最樂確屬至理名 言,人類果能遵行釋尊寶訓,在社會自能濟貧扶弱,熱愛生命,利及眾生;在家庭自能上下和睦,社會祥和。佛教勉勵世人研習戒、定、慧三學。守戒律身,除惡務 盡。定志專心,不為物誘。慧悟勤修,力求精進。佛教要求世人戒除貪、嗔、癡三毒之害。貪為三毒之首,極多惡行源於貪念;嗔為禍端,易失理智;癡為愚昧,迷 戀不悟。佛教哲理智慧如海,每一教理均足為人生座右銘,能使人離苦得樂,受益終身。研討大會題中期望眾緣和合,吾人深知,眾緣甚廣,而家庭和睦實居首要, 人類愛心始於家庭,而家庭之建立源於夫婦健全之人倫關係,必須有優良之教育為基礎,要能互相尊重及敬受。目前眾多不健康之社會現象,深信與教育質素低落有 關,厚望於佛教精神普及大地,深入人類心靈補教育質素之不足,則世界和諧,人類幸福當無量矣。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港澳代表團名單
名譽團長 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先生
名譽團長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黎桂康先生
名譽團長 鳳凰衛視主席 劉長樂先生
名譽團長 國務院參贊 王國華先生
名譽團長 原民政事務局局長 何志平先生
香港代表
香港團長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副團長 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寶蓮禪寺住持 智慧長老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紹根長老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旭日集團主席、全國政協 楊釗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黎時煖居士
     
秘 書 長 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 區潔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大會總統籌 明義法師
     
團總幹事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 演慈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寬運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廣琳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弘法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宏明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司庫 何德心居士
團 員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 淨因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 衍空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顧問、三德弘法中心主持 淨雄法師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授 法光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 覺真法師
  淨蓮精舍住持 法亮法師
  東蓮覺苑苑長 僧徹法師
  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副主席 湧振法師
  寶蓮禪寺常住 智德法師
  觀宗寺常住 真曦法師
  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常住 志振法師
  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秘書長 賢心法師
  竹林禪院住持 意超法師
  三學講堂住持 自雄法師
  觀宗寺堂主 學航法師
  觀宗寺常住 惟志法師
  觀宗寺常住 照定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 妙慧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修岸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果慧法師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住持 衍慈法師
  佛香講堂住持 滿蓮法師
  佛教愍生講堂常住 悟藏法師
  羅漢寺常住 慧榮法師
  羅漢寺常住 寬恒法師
  律儀淨苑常住 道行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李家祥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莊學山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護法 莊吳時女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馬清煜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司庫 崔常祥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梁衛珍居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 李焯芬教授
  香港智度會會長、全國政協 潘宗光教授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李國強先生
  中聯辦協調部 趙建政處長
  中聯辦副主任秘書 劉偉文先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總主任 張毅平居士
  金剛乘學會會長 黎日光上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護法 顏庭階居士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愚教授
  香海正覺蓮社常務董事 劉啟智居士
  香海正覺蓮社董事 楊毅斌居士
  香海正覺蓮社董事 梁學霖居士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理事長 吳達鎔上師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秘書長 江卓文先生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翻譯 蔡夏英女士
  溫暖人間編輯 吳兆熛先生
  慈明佛學園地執行委員 楊志恒先生
  旭日集團佛教組幹事 蔡學賢先生
  旭日集團業務發展部副總監 陳永和先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弘法使者代表 李建深先生
  中聯辦協調部 部長高級助理 李平曄博士
  香海正覺蓮社常務董事 高佩璇居士
  香港漢生堂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嘉音女士
  民政事務局局長助理 楊潤雄先生
  民政事務局局長新聞秘書 羅皓妍女士
  佛陀世界主編 格桑梅朵居士
  大公報記者 李曉雲小姐
  大公報記者 林雨燊先生
  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居士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董事 張丹居士
  副團長楊釗居士助理 賀熾明先生
  溫暖人間編輯 馬慧儀女士
  溫暖人間記者 劉潔芳女士
  溫暖人間記者 劉宏博先生
  溫暖人間記者 何培根先生
  大會攝影師 何幹超居士
  大會攝錄師 邱觀潮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主任 李鈞杰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主任 司徒基昌居士
  隨團工作人員 羅志恒居士
  隨團工作人員 曾昭光居士
澳門代表
澳門團長 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 健釗長老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副理事長 願炯法師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副理事長 心慧法師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顧問 關偉霖居士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名譽顧問 霍艷玲居士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顧問 陳美儀居士
澳門團員 澳門佛教總會副理事長 麥潔華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年(2009)清明思親法會
思親報恩 延生植福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二○○九年四月三日至九日一連七天六夜,在香港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清明思親法會」

法會啟壇儀式於四月三日上午九時半舉行,本會會長覺光長老、副會長永惺長老、總務主任智慧長老連同各壇壇主主持啟壇及剪綵儀式。會長覺光長老於講詞中提到:「世界正受金融海嘯的影響,香港也不免受到沖擊,社會苦難增加,不幸的人群增多,老人、兒童、孤寡無助的弱勢群體,需要關懷。我們要發揚慈悲心,悲憫眾生,廣作善行,種下善因,讓我們的社會,一片祥和。」

「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陽」為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清明時節,向來是中國人緬懷先祖德行、報答親情慈恩的日子。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清明思親法會」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最初舉辦時的名稱叫作「清明水陸吉祥大法會」,後來才改成清明法會。經過近五十年的演變,參加佛聯會的「清明法會」早已成為孝子賢孫的節日「必備節目」。他們藉著法會紀念先亡,超度先祖往生極樂。

法會亦可以為現親眷屬祈福,祈求親人朋友消災延壽,身體建康。本會認為,法會是市民對親友表達孝心、慈心、愛心和真誠心的平台,同時籍著他們的慈、孝、愛、誠的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年(2009)清明思親法會
啟壇儀式致詞

◎大會會長 釋覺光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一年一度的清明思親法會,經過大家緊張而周密的籌備,尤其,得到全港佛教團體和各大道場的鼎力協助,還有四眾同人的積極參與,今天正式啟壇了。

清明思親法會,是本會一年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弘法活動,是香港佛教界的一件大事、盛事、功德無量的好事。我國古代,以孝立國,清明節的歷史,也已兩千多年 了。清明節,追念祖先,思親報恩,不但繼承了我國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尊敬先人的傳統,而且也發揚了關懷眾生,救度眾生,行善積福的美德。法會一連七天, 恭請全港教界大德法師,主持各壇佛事,為大眾祈福,消災延壽、也為先人亡靈超薦,往生極樂,同時,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消災免難、風調雨順、國泰民 安。本次法會,所籌得的善款,還將全部用作推展本港佛教慈善事業和社會福利服務。希望各位善信,護法居士,藉著參與法會的勝緣,慷慨捐助、廣種福田、積少 成多,共襄善舉。

當前,受金融海嘯的影響,香港也不免受到沖擊,社會苦難增加,不幸的人群增多,老人、兒童、孤寡無助的弱勢群體,需要關懷。我們要發揚慈悲心,悲憫眾生, 廣作善行,種下善因,讓我們的社會,一片祥和,人人生活,得到安樂、健康和幸福。我祝願本屆法會,在本會董事和四眾同人,悉心護持下,如儀如法,圓滿成 功。敬祝各位吉祥如意,身心康泰,共成佛道。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年(2009)清明思親法會
法壇圓滿致詞

◎副會長  黎時煖

會長覺光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人:

香港佛教聯合會每年一度啟建清明思親法會,今日圓滿結壇。從四月三日開始洒淨啟壇,經過七天莊嚴佛事,虔誠誦經,為各界善信超薦先人往生淨土,及為現親眷 屬祈福消災,並以此殊勝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增進社會福祉,虔誠感應冥陽兩利,功德無量。非常感謝各位主壇法師主持各壇法事,備極莊嚴,並蒙密宗壇主壇大 德,堪布卓美措千仁波車主持阿彌陀佛灌頂法會,並將各界善信果敬全部捐與法會。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各位比丘尼法師義務擔任法事慈悲大德,至深感佩。法 會所得善款全數撥入佛教會「佛教慈善基金」,用以擴展各項善業。敬祖念宗,感恩報本,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法會期間,四眾同人虔誠參與功德圓滿,迴向 法界,廣度有情,法雨普沾,功德不可思議,期待明年清明思親法會四眾同人合力同心,將法會辦得更好。現謹代表佛聯會特別多謝全港佛教道場同心參與,多謝居 士善信義務幫助各項工作,使法會順利進行。熱心支持法會,貢獻良多。衷心感謝。謹祝各位法喜充滿,福慧增長,健康快樂,如意吉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