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7期
2009年4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介紹一個好去處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佛曆二五五三年(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佛誕節吉祥大會節目表
佛誕節吉祥大會分區慶祝活動一覽表
白聖長老圓寂二十週年– 思想行誼學術論壇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匯聚
與拓展的功績
◎覺 光
特 稿
直面危機 從容應對 共克時艱 ◎覺 醒
論 述
略論《金剛經》的敘述特點
與修行次第之我見
◎唐黎標
佛牙舍利
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 ◎陳毅賢
禪境趣談
忙裡偷閒 ◎秦孟瀟
世出世法
「過冬」佈署 ◎楊 釗
漫畫故事
愛護動物 ◎梁 川(文/圖)
學佛感受
初學佛的幾個基本問題 ◎劉先和
淺述「供養」
略述香花供佛 ◎慎 言
放生善舉
放生與素食 ◎羅偉國 /梁 川(插圖)
美國佛教
美國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關係簡介 ◎蓮 子
高僧開示
環境的適應性
── 摘自白雲老禪師著作《白雲深處》
助學建校
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辦
赤子之心隨許成彪先生赴貴州
畢節助學行
◎傳 達
緬懷高僧
長歌當哭 哀思無限
—— 沉痛悼念佛源老和尚
◎遠 塵
緬懷大德
我與楊先生的慈輝緣 ◎阿 蓮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介紹一個好去處

深圳大梅沙,有一個大型綜合性國家生態旅遊區——東部華僑城。這是一個神奇的旅遊勝地,堪稱「中華一絕」的世界奇觀,凡是到過那的人無不從心底發出歡喜讚嘆。

東部華僑城不僅是一個綜合性的旅遊聚集區,在開發理念上更體現了生態環保的原則。從規劃佈局到建築設計充分採用了多項節能環保系統,營造了全方位生態環 保、循環經濟的生態旅遊區,它融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東方與西方相結合的集成文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旅遊文化;更突出的是旅遊文化與佛教文 化的創新結合,展現出東部華僑城獨特的旅遊新境界。

莊嚴清靜的華興寺座落在雲霧飄渺的山海美景之中,位於「觀音座蓮」的山上,在雲海谷、茶溪谷、大峽谷的三個景區之間。造型端莊的四面觀音端坐於蓮台,是目前世界上首尊融漢、藏、唐、古印度風格四面一體的四面觀音寶像。悲憫祥和的四面觀音與唐宋風格的華興寺相映生輝,呈現出一幅優美的畫卷,如同置身於人間仙境。

位於景區內的華興寺菩提賓舍,是中國第一家以「襌佛」為主題的酒店,將襌宗的精神納入了酒店的構思,創造了簡樸的襌意空間,精心設計了22間襌意客房,並設有素食齋、品茶齋、誦經堂、打坐室等,呈現了「閑寂、自然、幽雅、樸實」的內涵。

東部華僑城另設有大劇院,有「天襌」「水秀」「天音梵樂」「歲月如歌」「茵特拉根大巡遊」、等一系列精彩繽紛、獨特魅力的藝術表演。特別是「天襌」的演出,其表現的場面規模盛大、氣勢恢弘、令人震撼,精美絕倫的藝術畫面、空間組合、視聽效果,使人彷彿走進夢幻神秘的天襌之境。

2008年10月17日華興寺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盛典。古樸典雅、莊嚴清淨的華興寺大雄寶殿內供奉毗 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四面觀音寶像在陽光下金光閃閃,佛光普照。來自海內外諸山長老雲集在東部華僑城,下榻在華興寺菩提賓舍,並紛紛為酒店題詞 贈畫。慶典當日,華興寺內華燈高懸,鍾鼓齊鳴。主持佛像開光儀式的有華興寺方丈印順大和尚、香港竹林寺方丈意昭大和尚、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尼泊爾 中華寺方丈懷善大和尚、河北省佛教會會長淨慧大和尚、武漢報祖寺方丈本樂大和尚、山西五台山佛教會會長妙江大和尚。以及各界人士共千餘人出席盛會。

東部華僑城如同世外桃園,自然優美的山海仙境,神聖莊嚴的四面觀音寶像,宏偉莊嚴的寺廟建築群‥‥‥,東部華僑城山谷間佛語襌音,它以豐富的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

 
 
佛誕節吉祥大會節目表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佛曆二五五三年(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節 目 表

日期 星期 時間 節目
 5月1日
(農曆四月初七)
(公眾假期)
下午2:00-下午3:30 般若吉祥誦經法會(誦金剛經)
晚上8:00-晚上9:30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佛誕吉祥文藝匯演晚會
5月2日
(農曆四月初八)
(公眾假期)
下午2:30-下午3:30 佛曆二五五三年(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開幕、浴佛大典
晚上7:30-晚上9:30 佛誕吉祥座談會
『歡喜自在-緣來處處皆佛法』
 5月3日
(農曆四月初九)
上午10:30-下午1:00 華嚴懺行願法會
下午4:00-下午5:30 萬人皈依大典 晚上
 8:30-晚上9:30 傳吉祥燈法會

               
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2字樓 查詢電話:2574 9371
網址:http://www.hkbuddhist.org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
分區慶祝佛曆二五五三年(2009)佛誕節吉祥大會
活動一覽表
區域 日期 星期 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查詢電話
港島 4月25日
(四月初一)
上午11:00
至下午4:00
佛教黃鳳翎中學
香港銅鑼灣
東院道11號
浴佛慶典、遊藝表演、
攤位遊戲、公眾浴佛、
身體檢查、佛學書展、
派發結緣品
2576 3700
岑小姐
元朗 4月25日
(四月初一)
下午2:00
至4:30
新元朗中心 花車巡遊、
綜合活動表演、
公眾浴佛
2445 7171
北區 4月25日
(四月初一)
晚上7:00 香港觀宗寺
粉嶺置福圍12號
傳燈晚會 2572 2662
2669 3578
4月26日
(四月初二)
上午10:00 香港佛教界北區
慶祝佛誕公眾假期
實施十周年吉祥大會
九龍 4月25日
(四月初一)
下午1:00
至4:00
西九龍中心
深水埗欽州街37K
綜合匯演 2322 6915
容小姐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30
至11:30
志蓮淨苑
九龍鑽石山
志蓮道五號
慶典及佛教團體浴佛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中午12:00
至下午4:00
歡迎公眾浴佛
5月2日
(四月初八)
下午1:00
至4:00
歡迎公眾浴佛
屯門 4月25日
(四月初一)
下午1:00
至5:00
屯門卓爾居商場 浴佛、文娛表演 2462 3188
5月1日
(四月初七)
上午11:00
至下午1:00
屯門大會堂 浴佛典禮
大嶼山
、離島
4月26日
(四月初二)
上午11:00 寶蓮禪寺
大嶼山昂平
浴佛典禮 2985 5248
4月26日至5月3日
(四月初二至初九)
  上午9:00
至下午4:30
公眾浴佛、講經開示、
少林小武僧功夫表演、
變臉、雜耍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大嶼山大澳道
浴佛典禮、公眾浴佛、
派發結緣品、經書、
課堂習儀
2985 5365
大埔 4月26日
(四月初二)
上午10:00
至下午5:00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
大埔翠怡街四號
浴佛典禮、遊藝表演、
佛誕Fun Fun Show
嘉年華會
2664 0833
東涌 4月26日
(四月初二)
下午2:00
至晚上8:00
東涌達東路
花園露天廣場
佛誕嘉年華暨浴佛典禮
浴佛典禮、坊眾浴佛、
展板、攤位、擊鼓、
鳴鐘、學生表演、
互動劇場、傳燈晚會
2432 2088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上午9:00
至下午5:00
佛教真如幼稚園
東涌逸東邨
逸東商場二樓
佛誕慶祝會及坊眾浴佛
學生及家長浴佛、頒發
佛誕海報設計比賽獎、
生日會
5月9日
(四月十五日)
上午11:00
至下午3:00
東涌逸東商場及
黎淑英廣場
佛誕嘉年華暨浴佛典禮
浴佛典禮、表演、
攤位遊戲、坊眾浴佛
5月10日
(四月十六日)
上午11:00
至下午2:00
東涌羅漢寺
大嶼山石門甲村
羅漢寺慶祝佛誕節浴佛會
浴佛典禮、素食、
體健坊、手工藝
5月16日
(四月廿二日)
上午11:00
至下午3:00
東涌富東商場及
露天廣場
佛誕嘉年華
展板、攤位遊戲
長洲 3-4月       佛誕填色比賽 2981 0188
4月29日
(四月初五)
下午2:30
至4:00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長洲大興堤路25號
浴佛典禮及表演
4月29日
(四月初五)
下午4:00
至6:00
公眾浴佛
5月2日
(四月初八)
上午10:00
至下午1:00
公眾浴佛
葵青 4月27日
(四月初三)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
葵涌葵芳邨第五期
10:00-12:00 浴佛典禮
12:00-4:00 攤位遊戲
2422 1747
5月2日
(四月初八)
上午9:00
至下午4:00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
葵涌葵芳邨第五期
公眾浴佛
上午9:30
至中午12:00
「中港才雋賀佛誕」
大匯演
5月2日
(四月初八)
上午9:00
至下午4:00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
荃灣德士古道
大廈街33號
公眾浴佛 2422 0125
沙田 4月29日
(四月初五)
上午10:15
至下午5:00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沙田沙角邨
浴佛、表演、佛學書展
及派發結緣品
2647 3737
觀塘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藍田啟田商場
二樓展覽場
浴佛典禮、文娛表演、
醒獅、舞蹈、唱歌
2346 5162
4月30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何南金中學
九龍油塘高超道三號
公眾浴佛 2340 0871
4月27日至28日
(四月初三至初四)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金麗幼稚園
九龍藍田康雅苑
第九、十座地下
公眾浴佛 2346 5162
4月29日
(四月初五)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慈敬學校
九龍灣啟禮道
公眾浴佛 2759 4504
4月27日至30日
(四月初三至初六)


上午10:00
至下午4:00
佛教慈慧幼兒園
觀塘雲漢邨
漢松樓三號地下
公眾浴佛 2345 6832
西貢及
將軍澳
4月29日
(四月初五)
上午10:00
至11:30
香海正覺蓮社
佛教黃藻森學校
將軍澳景林邨
浴佛典禮、公眾浴佛、
學生表演、圖片展覽
2623 4773
荃灣 5月1日
(四月初七)
上午9:00
至11:30
西方寺
荃灣老圍
浴佛典禮、普佛、
上供、表演
2411 5111
西方寺
2421 2580
佛教善德
英文中學
 
 
白聖長老對全球漢系佛教匯聚與拓展的功績
◎覺 光

聖 長老出生於一九○四年,是時正值中國動盪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百廢待興,人民生活艱苦,各人皆自顧不暇,不會有心情和餘力去參與和護持佛教活動。 各道場祇能在各自緊絀的資源和能力下支撐渡日。白公老人深明克服困難,努力植根,方能為日後繼往開來的弘法事業作好準備。於是長老從傳戒、興辦佛教教育、 創辦佛教雜誌、舉辦法會、推動中國佛教會的會務,以至促進漢系佛教與世界交流等作出全方位的努力,以期打開戰後的困局。當中以恢復傳授三壇大戒、創辦世界 佛教華僧會,最能為日後漢系佛教打開邁向世界的窗戶。

弘揚戒律除積弊 傳授大戒復中興

一九四八年,老法師赴台後,眼見台灣被日本佔據統治長達五十年之久,無論在宗教及文化各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尤以佛教為甚。日本佛教向以不重戒律, 這點與中國傳統佛教可謂大相逕庭;老法師不忍見中華僧伽戒律日漸廢弛之風,遂推動傳戒,以恢復大乘佛教的精神。老法師更親往全台各道場遊說修行者,前往受 戒。終於一九五三年元月在台南大仙寺恢復首傳三壇大戒,戒期中屏除積弊,一切依祖師儀規為依歸,並且一直持續下來。藉?在台恢復傳戒,將中國大乘戒律普及 化,成為台灣佛教復興的起點。流風所披,歐美、泰國、緬甸等地,每年均能匯聚一群優秀的僧尼前來求法。時至今日,受戒者已多達數萬名,當中不乏已成為各大 寺院的方丈、住持,對於推動漢系佛教事業, 著實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老法師創辦華僧會 彼此團結共一心

記得我是在一九六○年也就是民國49年認識白公的。當時,我被他老人家的那種為國為教不屈不饒的精神深深的吸引住了。我雖然有聽過白聖法師這位長者,也聽 過他老人家為教所做出的種種貢獻,但就是還沒有機會碰面。當時,我們是在臺北善導寺認識的,後來老人家慈悲,還要我到十普寺演講。

我與白公的因緣從認識到他老人家圓寂足足三十年。在那三十個年頭,我們時常都書信或電話聯繫。他老人家到香港也都會住在觀宗寺。所以,我親近老人家的機會自然也就多了。老人家與我交談的話題離不開教界及國家。尤其關注華僧的發展及情況。

所以,在一九六五年,白公老人以年逾六十之齡,加上身體抱恙,本有退隱之意。但礙於當時佛教,仍處於各自的山頭主義,長老懷抱眾生外,亦具有卓越的國際視野,深明團結世界華僧、推進國際間之佛教活動,始能發揚大乘佛法精神,從而維護世界自由與和平。

老法師毅然率團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甚至遠赴美國、印度等地,拜訪僑居各地的佛門龍象、華僧大德,遊說他們組團回國,共襄盛舉。 經過幾經奔走鼓吹,極力遊說,終於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成立了「世界佛教華僧會」,並召開了一連六天的大會。出席的華僧來自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及觀察者 共三百多人,可謂盛況空前。老法師為團結全球華僧,發揚漢傳大乘佛法,以提升他們的國際地位,至此可謂初見成效。

世界佛教華僧會創辦至今,已歷四十多載,其間經過協調和改革,去蕪存菁,至今雖未能說已瑧完善,但可以說在現任會長,亦是老法師的首席法徒,在淨心長老的 努力及英明的領導之下,亦見規模愈來愈大!。每屆參與華僧會的國家地區和人數,均有所增長,可見華僧會在世界佛教界所扮演的角式,日趨重要。

白聖老法師雖圓寂多年,其為教忘軀的精神,高瞻遠矚的眼光,在當年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尚且能承擔召開此等國際矚目的世界性佛教會議,足見其為國為教的犧牲精神。

白公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予中國佛教,除了帶領台灣佛教重新納入正軌外,對於全球的漢系佛教及打破南北傳佛教的界限,更起了先導的作用。白公這種迫切度眾生的態度,實為我們這一群後學的楷模。
老法師在世界佛教華僧會開幕式時曾這麽說:﹁今後,我們會用我們的智慧,來啟導眾生,來安定社會,來復興我們的國家,來謀求世界的和平。﹂覺光就以老法師的這一席話與在座的華僧共相勉勵!

 
 
直面危機 從容應對 共克時艱
◎覺 醒

國的房貸機構基於「貸款人都能保證還款」的 假設,把錢借給原本買不起房子的窮人買房,銀行又把這些貸款賣給金融機構(房利美、房地美屬於此類)。金融機構給銀行錢,銀行把接受貸款人後期還款的權利 讓渡給這些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以這些貸款匯入現金池,設立次貸支持的債券,以住房貸款的還款流支付債券購買者的利息和本金,出售給各類投資者。一些金融機 構涉足此領域,並進一步進行金融創新,設計相關金融產品,進行投資出售。這所有的一切產品的價值都是建立在最初貸款人能保證還款的假設基礎上的。後來美聯 儲提高了保持幾年的低利率,房價下跌了,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一損俱損,基礎丟了,上層產品全面坍塌。 涉足這些領域的金融部門遭受損失,但是那些潛在的損失者不確定,所以大家做生意都很謹慎,寧願持有現金,也不進行投資借貸,因為不知道誰在損失,這就引發 了信心危機,金融市場效率大減。信心、流動性被破壞以後就會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映,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來了,世界因此陷入一片恐慌,人心因此而變得躁動不安,社會因此而趨於蕭條。猛然間,人們發現,世界的繁華竟是如此脆弱,人們的信心竟是如此不堪一擊,金錢和財富竟是如此虛幻不實。這正應了佛教所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道理。

一、以緣起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機

美國人查爾斯.R.莫里斯(Charles R.Morris)在《金錢·貪婪·慾望——金融危機的起因》(美國金融史話譯叢)一書中,通過對一條街——華爾街的變遷,一個國——美國的行業壟斷,一 個領域——金融領域產生動蕩的起因的分析,講述了美國金融發展史長河中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剖析了人對金錢的貪婪和慾望。作品對由金錢引起的貪婪和慾望有著 獨到而精辟的見解,這與佛教的相關思想不謀而合。佛教認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貪嗔痴」是人類迷惑不悟的根源,是造成一切惡果的罪魁禍首。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貪婪和執著,滋生出種種有違規律、不擇手段的不當行為,不當行為的積聚,因此而形成「共業」。共業,是人類的共同感召,例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各種災難的頻繁發生;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導致戰火蔓延;對霸權主義的推崇和嚮往,導致世界的紛爭不斷,如此等等,無一不是人類的「貪嗔痴」所 導致的必然結果。佛教講緣起法,善緣聚則善業生,惡緣聚則惡業生。就金融危機而言,大家一味追逐眼前的經濟利益,不顧實際地無節制地透支未來的金錢,吹出 一時性的繁華泡沫。最終泡沫一旦破滅,表面的繁華頃刻間便會灰飛 煙滅,一切回歸本來的面目,甚或由於人們的透支還得償還前債。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勢必也因此而受牽連。就經濟全球化而言,沒有經濟全球化, 一國的經濟不能融入世界,難以飛速發展。有了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關聯,世界經濟能夠一榮俱榮。可是有了經濟全球化,也極有可能導致世界經濟的集 體崩潰。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本是美國人的事情,卻導致世界各國遭受牽連,似乎罪責在於美國,可是用佛教的緣起觀念進行分析,當美 國金融泡沫呈現時,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國經濟也因此而受益不少,因此從因果的角度來說,福禍相倚,因果必然,絲毫不爽。

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或許對我們會有一些啟迪:

波斯匿王因為貪吃導致身體一天天發胖,終至行動困難,氣喘吁吁。他憂心忡忡地來請教佛陀,有甚麼減肥的妙方。

波斯匿王神情憂慮地對佛陀說:「佛陀!我因為受不了美食的誘惑,飲食過量,以致於越來越胖,非常的煩惱。」

佛陀憐憫地說:「國王啊!你為甚麼貪念這麼強,難道沒想過要制止嗎?」

波斯匿王皺著眉頭:「有啊!曾經試過,但是還是抗拒不了想吃的慾望,怎麼辦呢?」

佛陀微笑道:「想得到不該得的東西就叫做貪。貪心的人終日追逐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不知道要適可而止,必然會造出種種罪業,傷害別人,使自己遭受業報的痛苦。要消除這種煩惱,應該去除貪求的心,飲食節量,自然能夠身體健康。」

波斯匿王恍然大悟,欣喜地說:「痛苦和煩惱原來是因為貪欲太多,貪念真是害人不淺哪!」

「貪嗔痴」為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來源,貪求無厭,不能遂意就生起瞋恨,瞋心障礙智慧,顛倒造作,就是愚痴。人的慾望永無止境,福報終有享盡的時候。聯想起我們眼前的金融危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對金錢的追逐本該適度,應該順應經濟規律而行,不可以人為地去改變。

二、緣起的危機理應讓我們有所領悟

當然,我 們用佛教的緣起法來分析危機的必然,絕不是在幸災樂禍,而是要告訴大家,既然危機是人類的共業所感,那我們就應該勇敢承擔這種責任、勇敢面對這場危機。千 百年來,人們飽受經濟的起伏所帶來的酸甜苦辣,每一次都挺過來了,每一次人們都會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而使世界經濟步入一個新的相對規範的軌道。因此,社 會的前進、歷史的發展應該是螺旋式上昇的軌跡,是一個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明白這個道理,有助於我們平靜地面對眼前的困難,有助於增強我們克服困難的信 心。

佛教法緣起而閃光,緣起因應用而生輝。既然貪婪之緣匯聚後必然形成世界經濟秩序的混亂,那麼,我們就應該在今後的生活中努力樹立一顆平常心、無我心、精進心、平等心、慈悲心,勇敢面對眼前的困境,以正確的心態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順緣與逆緣。

1、以「平常心」冷靜面對境遇變遷。

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樣:「生活,像一首歌,有酸甜也有苦辣」。 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各種順境和逆境,用緣起法的觀點來看,順境因於順緣匯聚,逆境因於逆緣匯聚。因此,當我們面對順境,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諸法由 因緣和合而生,在一個和合的群體中,祇有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協作,才有可能相得益彰、取得共贏。而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也不可灰心氣餒、一蹶不振。失敗的原因 多種多樣,很多情況下,並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比如眼前的金融危機,其發生並不是偶然的,世界的經濟總是要有起有落,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因此,我們要正視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勇敢面對逆境的挑戰,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積極謀求改變自身境遇的途徑和方法。

2、以「無我心」減少對物質的貪欲和沉迷。

就個體而言,因為損害了「我」的名譽、財產等等,人與人之間就要發生爭吵、打架甚至傷人事件;從團體來說,為了某個集團的利益,而在生意場上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不擇手段,搞得雞犬不寧; 在國際上,以霸權主義思想為指導,個別國家樂於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動輒以武力相威脅。這些都是「我執」在作怪。當事者因為不瞭解緣起法的道理,一味地受貪欲的趨使,從而私欲膨脹、私心泛濫,影響了世界的安寧與和平。否定永恆不變的「我」的存在,以「無我心」減少對物質世界的貪欲和執著,誠實守信、杜絕欺詐,對於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以「精進心」積極應對眼前的挑戰。

生 死是人生的必然階段,佛教講緣起法的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沒有永恆,有生必有滅、有老必有死。人生在世,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短暫的生命,以 科學的精神、好學的態度,投入生活,讓人生盡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意義,從而能夠今生無悔、內心坦然。這就是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態度。回首改革開放初期,國家 的經濟體制開始轉軌,不少國有企業一下子轉成了集體或私營企業,頭上的保護傘沒有了,企業職工的優越感也蕩然無存。下崗、待崗、失業人員一時難以調整自己 的心態,自殺者有之、彷徨者有之、犯罪者亦有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方努力下,大家從迷茫中走了出來,在眾志成城中創造出了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 奇跡。這些都是善緣匯聚的結果。緣,來源於現實,緣的聚散本身所仰仗的也是緣,是時代之緣、現實之緣決定了我們眼前的變化。面對眼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突如 其來的變化,我們要盡快調整心態,以「精進心」積 極應對挑戰。對於創業者來說,冷靜地分析自己所面臨的環境,然後確定切合自身實際的奮鬥目標至關重要。比如說創造一個公司需要五個條件,目前已經有了四 個,那就要看剩下的一個是否能夠解決,如果不能,那就早點放棄計劃;如果經過努力可以辦到,那就應該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業的成功和飛躍。

4、以「平等心」處理自他關係。

緣起法從理性上深刻闡述了佛教的平等觀。身處生死流轉過程中的眾生,因為各自業力、習性、環境、背等因素的差異,而表現為現象界的千差萬別。但是千差萬別的現象並不能掩蓋眾生生命本質上的同一,也就是眾生在理性上的平等。這種同一的生命本質,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緣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張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強調有情應和樂共存、相互容忍。因此,作為一名佛教徒,應該牢固樹立團結互助、榮辱與共的觀念,以利樂有情為己任,從而盡最大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多做貢獻。

5、以「慈悲心」幫助他人共度難關。

時代之緣也好,現實之緣也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我們人類自身,因此我們應該很好地把握現在、把握自己,及時行善、利益社會。古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倘若有條件時不肯幫助別人,一旦自己碰到異常情況,別人也未必肯為你伸出援助之手。根據佛教的緣起法則,人與人、有情與有情、有情與無情,彼此息息相關。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眾生一體的「大我」精神。雖然佛法的最高層次是要達到「無我」的境地,但是大乘佛教除了培植獲得個人解脫的智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樹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利他思想。我們不但要在表面上實行財施、法施及無畏施的利他事業 ,還要透過理性的提昇,在實行利他行為時,能以 「三輪體空」的智慧去觀照,從而使得自己的利他事業能夠隨順法性而達到最高的境界。

三、以積極的姿態共抗金融危機。

當前,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全球經濟的發展遭受重創。中國政府面對危機,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避免經濟下滑,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獲得了世界輿論的一致肯定和贊揚。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因此而更加為世界各國所認可。

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份,宗教界在克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大政方針指引下,有必要發揮優勢,凝聚力量,多作貢獻。我感覺,宗教界為社會作貢獻,最有效、最直接的作為應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我做起,以宗教界自身的穩定為基礎,輻射全社會。

著名神學家孔漢思有句名言:「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則沒有宗教間的和平」「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 在宗教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宗教界自身的穩定是服務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作為社會構成的一部份,宗教界應該從自身做起,致力於內部的和諧穩定,惟其如此,才 談得上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貢獻。宗教場所作為信仰的基本載體,具有引導信教群眾正確對待信仰、事業、家庭、社會倫理等諸多複雜問題的功能。因此,加大對宗 教教職人員及信教群眾的培養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宗教的必然要求。同時,相互之間提倡「兼容而不歧視,交流而不排斥,對話而不對抗,共處而不衝突」,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發揮各種文明的積極作用,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進步。

2、發揮優勢,高揚和諧理念,積極幫助社會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宗教先天性地具有抑惡揚善、慈愛平等、助人為樂的特性,「和睦、慈愛、平等、揚善」,是各大宗教所共同提倡的基本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這些積極的和諧理念應該得到大力繼承和發揚。二○○六年四月,中國佛教協會與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了「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口號,倡導「心凈則國土凈、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年三月底,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又將在無錫和台北舉行,會議的議題是「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巧妙地把佛教的「緣」「和」兩大主題聯繫起來,讓我們在匯聚「善緣」的同時看到了社會「安和」的希望。

以 社會和諧為目標,宗教界有義務協助政府,凝聚社會大眾的力量,共克時艱,共謀進退,共求發展。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中,不少人面臨失業或收入減少,不少大學畢 業生工作無法著落,不少農民工因工廠裁員而賦閑在家,心理上的負擔自然會很沉重,社會矛盾也將日益突出。為此,我們要及時做好社會人群的心理疏導工作,要 在他們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給他們以關愛和溫暖,為他們解除後顧之憂。

3、關注青年,關注社會,以實際行動支持創業。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就業困難。正確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困 難,大力組織和開展就業培訓,積極創造就業機會,是解決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為此,我們宗教界可以考慮把支持青年創業作為社會慈 善事業的一項新內容加以推廣。在資金募集上,盡可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這一事業。

本人所在的上海玉佛寺,多年來一直關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每年都會捐贈大筆資金資助包括貧困學生、因病致貧家庭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以及遭受自然災害的災區人民。除此之外,我們於二○○五年起專門成立「覺群再就業培訓基地」, 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培訓他們的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在接受培訓的人員當中,真正能夠自主就業、自主創業的 人還是較少,其中多數人都是因為缺少創業資金,無法施展自己的本領、難以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發生後,企業的就業形勢變得愈加嚴峻,人們 的經濟收入受到很大影響,人們可供創業投入的資金更加困難。在當前鼓勵和刺激消費的背景下,我們應該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拿出積餘資金,投 入「青年創業基金」,為社會青年重新就業及創業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為社會的經濟發展、為社會的穩定繁榮作出貢獻。為此,我們於今年一月二十五日「除夕」之夜,專門撥款一千萬元,與上海市青聯、上海市團委、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共同成立「覺群慈善創業基金」,用以資助社會青年成長創業。祇要滿足受助條件的人員都可以提出申請,在嚴格審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形式、不同數額的資助。希望能夠以專項扶助基金為帶動,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以實際行動支持創業,想方設法為青年朋友解決後顧之憂。

4、立足慈善,關愛弱勢群體,厲行社會慈善事業。

社會是宗教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宗教界必須加大回報 社會的力度,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宗教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要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我們更應該想方設法,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扶貧幫困的活動。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利用宗教慈善募款方面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喚起全社會對 弱勢群體的重視和關心,集全社會之力,共築一片藍天,共享平等友愛,共建和諧社會。

「5.12」臨 近之際,我們要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到災區人民的重建家園事業、集中到災區人民的生產生活、集中到災區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為他們解急救難、奉獻愛心。上海 市佛教協會計劃在去年積極支援災區、踴躍捐款的基礎上,繼續為災區人民重建家園提供具有實質內容的幫助。近期,市佛協嚮全市佛教四眾弟子發出呼吁,要求各 寺院團體,以區縣佛協為單位,廣泛動員信教群眾,積極開展為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募捐活動。目前正在籌備舉辦上海佛教界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週年慈善義演。屆時,上海佛教界將把去年捐贈的賑災款項尚未落實用途的五百餘萬元,與這次募集到的善款,預計總數在一千萬元左右,用於為都江堰市建造一所完整的、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完善中學。從而以佛教界的愛心,為災區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

5、積極行動起來,主動融入到「迎世博」活動中。

二○一○年五月,被譽為經濟、文化、科技領域「奧運盛會」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將在上海召開。按照《迎世博文明行動計劃》確立的目標,廣大上海佛教四眾弟子正在積極行動起來,主動融入「迎世博」活動之中,樹立「精彩世博,文明先行,從我做起」的觀念,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我做起、從細微處做起,自覺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不斷提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服務世博多作貢獻!上海市佛教協會於今年年初也適時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加以引導。這些舉措包括:

一、成立上海佛教界迎世博領導小組,下設各類工作機構;
二、發出「致各寺院和全市佛教徒的公開信」,號召善男信女為世博會獻計出力;
三、嚮全市各寺院下發「關於迎世博加強文明禮儀和環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四、舉辦「迎世博形勢報告會」,做到上海佛教信徒人人都能瞭解、知道、參與世博會;
五、與上海市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上海佛教界迎世博圖片展」,嚮世界展示上海佛教界的風採,更多更好地吸引境外商貿、企業界人士光臨上海佛教寺院,擴展上海旅游事業和對外交流的渠道;
六、適時嚮世博會獻上一場精彩的「梵樂音樂會」,以擴大佛教為世博會宣傳鼓動的聲勢,讓世界更多、更全面地瞭解上海,也瞭解中國的宗教文化;
七、在上海市世博局的幫助指導下,編寫「上海佛教界迎世博接待手冊」,內容包括:世博常識、知識問答、禮儀接待、英語百句等。總之,在世博來臨之際,全市廣大佛教信眾,要以「愛國愛教」思想為指針,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以「人人迎世博,當好東道主」的主人翁姿態,全身心投入到「迎世博,講文明,樹新風」的活動中,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世博會的圓滿召開。

總之,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大潮中,我們要努力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充分發揮宗教團體在信教群眾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把維護穩定作為自己的職責,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使得上勁、幫得上忙」,以加強「愛國愛教」思想教育為基礎,積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自覺與政府保持一致,「多謀利民惠民之策,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多盡扶危濟困之力」,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多作貢獻。

 
 
略論《金剛經》的敘述特點與修行次第之我見
◎唐黎標

金剛經》是佛經中流行廣泛的一部經典,是大般若經的精華所在,也是禪宗弘揚的主要經典之一。在《金剛經》的義理中,存在著語言和實相的矛盾。佛陀教誡諸大菩薩悲智雙運,既闡發了廣大的菩提心,又開顯出破除種種執著的般若智慧,直指菩提,卻又無所得。

一、言說和非言說之間的矛盾

佛陀教導諸菩薩突破語言的局限和障礙去了悟佛法的真實內涵。「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語言本身存在著局限性,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總是二元對立的,即語言和表述的對象分離,當想要表達超越二元對立的實相時,語言無能為力。在使用語言通嚮實相的過程中語言祇是暫時的工具,必須超越語言使用過程中二分的形式去體悟實相。實相是不可以言說的,《金剛經》中「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即生實相。」「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語 言直接指示思想和概念,並非實相。實相是離於言說的,但是靜默又不可以說明實相。語言的表達具有種種的局限不能確切指稱,例如人們談論火時並不能火燒舌 頭,談論食物時也不能感覺到肚子飽。所以在談論任何一個存在時,它指稱的祇能是名詞概念而不是事物本身,在佛教中稱作比量,而非現量,《金剛經》中用語言 來表述實相,同時為了在使用語言時突破語言的所指,慈悲的佛陀隨時對語言概念使用過程中所生起的執著進行破除。因此經文採取了獨特的言說方式:用語言來說 明實相,但是為了避免眾生因此產生對於語言的執著,因此說過即掃,邊說邊掃,形成了《金剛經》獨特的語言句式「(佛)說……即非……是名……」既要言說,同時也避免言說所產生的執著和障礙。例如: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陀借助語言工具來說明義理,但是要闡述的義理又不是語言可以完全清晰表達出來的,因此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一邊使用語言,一邊破除語言的局限和障礙。這就採取否定性的言說方式。《金剛經》語言的這種特點,已經有學者作過研究:般若的特點在於去執、在於否定。第二句「即非」否定了第一句所舉之「法」的真實性,但般若並不是單一的否定,「即非」一句缺乏辯證通融之處。祇有否定第一句的非實性,又否定第二句的極端性,達到更高一層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是金剛般若的理論特色所在。「是名」一句的價值就在於此,它是雙重否定的終結,既包含「非實」性,也包含「非虛」性,「非法、非非法」,空、有對立而又統一,即後來所說的「真空」不礙「妙有」「非實」故不應「取」「住」,而應離一切塵染,「生清凈心」「非虛」,故不應「斷滅」,而應方便起行,「修一切善法」。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基本特色。

二、《金剛經》經文中的菩薩悲智雙運的修行次第

《金剛經》的經文中雖然是須菩提請問的,但是《金剛經》並不是為普通的二乘人所說,而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二乘和大乘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是否有菩提心,這就說明了《金剛經》的言說對象是發了廣大菩提心的菩薩們。所以在經文開始須菩提請問時,「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在回答時,特別強調兩點:一、發廣大心,側重在菩薩修行的悲心上,度化的不僅僅是一部份眾生,而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人無餘 湦槃而滅度之」。發心之後要度盡如此種類眾多的眾生,而這些眾生,並非真正外在意義上的眾生,如同六祖曰:「卵 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墮阿鼻。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 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耳見聞,心想思維,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 作禪,一曏除妄,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相,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顧名非無想。」這裡,六祖對種種眾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解釋,暗含人們心中的種種執著習性即是不同類型的眾生,心性不同產生種種差別,如同《金剛經》中云「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發心之後的第二步側重在菩薩修行的大智慧上,發了廣大菩提心之後要運用空觀去超越對於內在的自我、外界的眾生、佛法等的執著,最後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 清靜。在《金剛經》經文的敘述中,釋迦牟尼佛逐層破除菩薩,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的種種執著。首先總體說明發了菩提心的大菩薩們要發願度盡一切眾 生,但內心卻十分清靜,明瞭實無有眾生可度者。然後逐層破除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執著,先是破除人們對於佛色身莊嚴的執著,不可以身相得見如 來,引申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破掉對外在世界萬物現象界的執著,接著進一步深入,涉及到對佛法本身的否定,「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接著破掉對佛法自身所證之果「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而直接否定人們意識中所存在的佛法觀念。「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以及對於小乘各個階位成就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相的執著,進一步強調佛於燃燈佛所,佛果也是實無所得,而菩薩對於成就的佛土也並非有莊嚴之心。「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接著佛陀又深化了對於所有外在事物現象、微塵世界實有的破除,以及進一步破除前面用來破除外在事物現象實存的工具——佛法的執著,步步深入,甚而破除了對於說出佛法道理的佛陀的執著,徹底清靜,而又沒有清靜之相。

須菩提理解佛陀的深意,甚深感動,涕淚悲泣進一步深化主題「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破除人們對於修行過程中六度萬行實有的執著。「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到此處菩薩用心的核心是「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這裡涉及到佛法中菩薩修行成就的兩方面,佛號為兩足尊,福德和智慧兩方面圓滿成就,這裡《金剛經》點出了佛法中菩薩修行的兩大核心:其一是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具足大悲心,去上求自己的覺悟,下利無邊眾生,修持一切善法,積累福德資糧;而接下來是應無所住,離一切諸相,遠離種種執著,包括對佛法的執 著。「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人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見種種色」。這就是勝義菩提心,並不僅僅是修持善法就可以了,而是必須要在修善法,積功累德的同時,能證人無我的空性,了達所有的善法都是如夢幻泡影,不應該有絲毫的執著,成就智慧資糧,這樣菩薩才可以最終修行成為福智具足的兩足尊。

總之,《金剛經》中暗含菩薩的三級修行次第:首先要發願菩提心才能預人菩薩之列:「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次,發心之後要有廣大的行動,修行一切善法,實踐六度萬行去度化所有眾生,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即是行菩提心。「我皆令人無餘?槃而滅度之。」再次,證悟勝義菩提心。修行善法的過程中,破除所有的佛法的執著,了悟空性智慧。「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三、《金剛經》的超越式理性和現代人的生活

首先,《金剛經》指導人們過一種理性指導下的慈悲和智慧具足的生活。現代人崇尚理性,而《金剛經》中講的正是脫離迷信外在崇拜等宗教因素的大智慧。《金剛 經》中不停地破除人們對於佛、佛所說的法、佛所證的果、外在的微塵、世界、凡夫、眾生、菩薩等的執取,雖然破除這一切,但並不是說沒有,而祇是一種假名施 設。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給現代崇尚科學理性的人們很好的修心之法。經中對於如來、佛就有非常理性的描述和認識:「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在這裡不僅破除人們對於寺廟中金光閃閃的大佛的執著,佛並不是外在的能夠給人一切願望滿足的崇拜對象,而且也消解了對佛法神秘化的認識,而把它落實到實際生活的種種現象上,「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法」指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叫做色法,無形的叫做心法。經中明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見佛法並非神秘不可測,遠離人們現實生活的高深哲理,而是能給與人現實生活指導的大智慧。

其次,《金剛經》提供給人們無所執著的道德律令,成為灑脫的自在人,同時又行善去惡。《金剛經》甚至於可以說是自然的道德律令,即「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這裡強調以無所得的心修持善,突破有的人做慈善事業圖名圖利之心,而成為自覺自願的自然行為。《金剛經》不僅破掉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於自我執著帶來的種種造惡的執著、而且破掉佛法修為中的對於善法的種種執著、沾染,最後達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指導菩薩以「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身心修養境界,不執著於自我的惡,也不執著於利他的善,在如夢如幻中修行一切善法,連善也不執著,如是清靜,喜悅才能獲得灑脫自在。

 
 
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
◎陳毅賢

北京城的西山山麓,依次排列著三座小山,這三座小山分別是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
自唐代至清代,這裡先後建起了八座寺廟: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和證果寺。被人們稱為西山「三山八剎十二景」

靈光寺隱於翠微山腳下的花叢林莾之間,著名的佛牙舍利塔碧瓦金剎、清秀挺拔,在金色的光下顯得分外耀眼。

據《大般若涅槃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後,住在忉利天的天神帝釋手拿七寶瓶和供養器具來到佛陀火化現場,當帝釋抵達時,原本猛烈的火焰突然熄滅, 帝釋於是打開寶棺,想取出佛牙,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對帝釋此舉大惑不解,請他等眾人到齊後再一起分配。帝釋即解釋說,釋牟尼佛生前已答應給他一顆佛牙舍利, 因此他一到,烈火自然熄滅。於是帝釋從釋迦牟尼佛右上方的頷口中取出一顆佛牙,隨即回到忉利天建塔供養。

據佛教記載,佛陀涅槃後祇有兩顆佛牙舍利留在人間,一顆流傳到印度,後來傳到斯里蘭卡,而另一顆先流傳到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又於公元五世紀傳入中 國。在公元五世紀中,南朝高僧法獻從闐(今天新疆和闐縣)將佛牙和十五顆佛舍利帶到當時的南京密藏禮拜。隋朝時,佛牙被送到長安。至唐末五代,戰亂頻繁, 佛牙被輾轉送到燕京(今北京),遼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遼國丞相耶律仁先的母親鄭氏,為安奉佛釋迦牟尼的佛牙,出資在西山靈光寺建八角十層磚塔「招仙塔」供奉佛牙舍利。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寺後有塔,十層八棱,俗稱畫像千佛塔。繞塔基有鐵燈龕十六座。」所以此塔又稱「畫像千佛塔」

十層磚塔建成後,釋迦牟尼佛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內,前後在塔內保存了830年。一九○○年,西郊義和團在西山設壇,八國聯軍侵佔北京,靈光寺被重炮所毀,招仙塔被炸得僅存塔基。第二年,僧人在清理瓦礫時發現珍藏佛牙舍利的石函,打開石函後,發現一隻沉香木匣,木匣外面寫有「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比丘善慧」,木匣內有佛牙一顆。

此後五十多年,社會動蕩、戰事不斷,佛牙舍利一直由靈光寺僧人供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於一九五五年佛牙舍利迎請到廣濟寺,供養在舍利閣七寶塔中,供國內外信眾瞻禮。

佛陀舍利是世界各國佛教徒共同崇拜的聖寶,特別是東南亞佛教國家包括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家的信眾,對佛舍利更是崇拜備至。佛牙舍利曾先後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等國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國巡禮。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全國佛教徒約佔總人口的80%以上,僧侶十萬多人,寺院二萬多座,而佛塔更是星羅棋布,有十多萬座,素有「佛塔之國」之 稱建造。之所以建造如此眾多的寶塔,就是因為崇拜佛舍利。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國佛教代表團訪緬甸時,就向緬甸佛教界贈送了佛陀舍利,受到了該國政府和人民 的歡迎。同年九月,緬甸佛教代表團來中國迎奉佛牙舍利回國供信眾瞻仰。當佛牙舍利被奉迎到仰光時,盛況空前,該國總統、總理都親自到機場奉迎。總統在歡迎 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緬甸年份阿那律陀王朝以來的一千多年,一直希望從中國奉迎佛牙舍利供人民朝拜,現在中國和緬甸兩國之間建立了渾厚的友誼,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對緬甸的崇高誠意,緬甸都能從中國奉迎佛舍利來供奉,這是值得深深感謝的。」佛牙舍利在緬甸七個多月,每天人流如潮,先後約有一百多萬人朝拜佛牙舍利。

之後,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多次迎請中國佛牙舍利,佛牙所到之處,如佛在世,信眾無不頂禮膜拜。其中也出現過驚險場面,所幸有佛保佑,有驚無險。據媒體報道,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應東南亞某國領導人的邀請,佛牙舍利被送到該國進行巡禮瞻仰。中國政府為了運送佛牙舍利金塔,特意包了一架波音747客機,該國 機場舉行了盛大的迎請儀式,信眾將鮮花和金銀首飾灑向金塔,人們就地跪拜,虔誠叩首。
供奉佛牙舍利的金塔被安放在一個金剛寶座上,並在金塔的外面罩上一個有機玻璃罩子。不料,壞人混在人群之中,將定時炸彈藏在鮮花瓶裡,躲過了保安人員的視 線。晚上十點半鐘,突然一聲巨響,正在瞻禮的人們被炸得死傷十幾人,而佛牙舍利塔和守護在金塔旁的兩位法師卻安然無恙。事後,該國的科研人員對有機玻璃罩 進行了檢查,並證實它確是一個普通的有機玻璃罩,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佛教信眾認為,佛牙舍利能安然避過這場驚險,主要是關鍵時刻佛牙舍利顯靈發出威力。

佛牙舍利能安然渡過一劫,是罩子的作用還是佛牙本身的威力,成了一個難解的謎。但是有關佛舍利的異事,在中國的佛典上多有記載,《集神州三寶通感錄》中有 這樣的記載:唐代岐州刺史張亮崇信佛教,一回聽說法門寺地下埋有善於佛陀舍利的傳說,於是,上奏太宗,後果然挖出佛指舍利。消息傳出,方圓數百里信眾絡繹 不絕,前來贍仰難得的佛家珍寶。唐佛書《法苑珠林》中也收錄了這次盛況:眾人看到佛舍利時各有不同反映,有人見之如白玉,有人見之為綠色,有人看見周圍出 現五彩光環,有人甚至視而未見,一位盲人老翁在親近佛舍利後,更忽然睜開眼睛,恢復了視力。

傳說歸傳說,親眼見到才是真。有一件事是我親身經歷,可以說明佛牙舍利的不同凡響:二○○四年四月初八浴佛節午時,我和朋友來到西山八大處,瞻禮佛牙舍利塔。是日,天高氣爽,風和日麗,信眾摩肩接踵。突然,有人叫了一聲「快看」,隨即指向天空,周圍所有人都抬頭望天,這時,奇景出現了:祇見太陽照耀在靈光寺上空,太陽四周出現七彩佛光,佛光形成一個圓圈,久久不散。現場有很多人情不自禁,雙手合十,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約半個時辰,佛光才漸漸退去。當時,我打手機詢問了北京城裡十幾個朋友,「是否看到佛光,」都回答「沒有」,也就是說離西山十幾里路的北京城並沒有顯現佛光。
二○○六年四月初八,我比往常晚去八大處,已經過了午時,一點一刻左右,突然參拜佛舍利的人群齊刷刷仰望天空,我舉目仰視,祇見一個巨大的五彩光環出現在太陽周圍。由於前一天,北京城久旱遇甘霖,空氣剛被清洗過,所以光環色彩比二○○四年的還要清晰。

於是,多少人就呆呆地望著光環出神,多少人當時激動地給家人打電話。多少人舉起相機,想留下這令人難忘的瞬間。光環慢慢地向外擴大,半個多小時才消失在天空。

我和眾人一樣沉浸在如夢的境界中, 許久許久心情難以平靜。不知不覺間來到當年被八國聯軍炮火轟炸的招仙塔。眼前祇留下一個塔基。塔基無言,卻默默地在訴說著甚麼。

招仙塔遺跡高約四米,呈八角形,最下面是兩層八角形底座,在第一層底座的周圍,鑲嵌著刻有塔形圖案的磚雕,在塔形圖案中,雕有佛教的緣起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故作如是說。」在第二層底座周圍的磚上,刻有許多塔形圖案,圖案中的塔為四角樓閣型和密檐型,呈現出唐代木塔的造型風格。在底座的上層是一層須彌座。須彌座金剛力士像、護法金剛像、浮雕佛像,這些浮雕人物,歷經千年風雨,風采依然,氣勢不凡。

新的佛牙舍利塔是一九五九年開始建造,在靈光寺招仙塔北側不到100米處建造新一座佛牙舍利塔,於一九六四年建成,同年六月二十五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 禮。佛牙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51米,塔身配以碧瓦金剎,綺窗復拱,樸素簡潔,挺拔雋秀,第一層塔身前,供奉著金身三世佛,北開一扇拱?式塔 門,進門有石梯直通佛牙舍利堂。

塔身內部份別有七層殿堂。第一層是佛牙舍利堂。堂中設置著金剛寶座,上面供奉著七寶金塔,金塔內放著佛牙舍利。據介紹,此塔是乾隆66歲壽誕時,文武大臣 奉獻給他的壽禮,塔身鑲有877顆寶石和珍珠,其中最大的一顆寶石,形如雞蛋,十分珍貴。在塔身正面開著一扇壼形洞龕,洞龕中置有金質蓮花一朵,蓮花中央 供奉著佛牙舍利。

在上面六層殿堂中,供奉中尼泊爾國王贈送給我國的佛陀肉身舍利,每層分別供奉六粒佛舍利,象徵著「六波羅密」,六波羅密指六種從迷界渡到解脫境地的方法,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還供奉著漢、藏、蒙、傣等各族佛教的經像和法物。塔頂上供奉著尼泊爾國王贈送的十二顆佛陀肉身舍利子,象徵著佛教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一是無明,即不懂得佛「緣生法」之 理,而引起的愚昧無知;二是行,即因無明而產生的種種不善行為;三是識,即投胎時的心識;四是名識,即胎兒在母體內成長為有認識器官的精神與物質的認識; 五是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長完備狀況;六是能,即胎兒出世後開始接觸事物;七是受,即人生過程中感受到客觀環境所引起的苦樂悲;八是愛,即人 生追求的貪求等;九是取,即指由貪欲而引起的色香味觸等;十是有,即由貪等慾望所引起的善與不善行為;十一是生,即來世之再生;十二是老死,即衰老與死 亡。這十二因緣為一個輪回,一生死,亦稱「流轉門」,如修行到十二因緣無彼此的境地,即無生無死,則為涅槃。

在塔頂的露盤上,用漢、梵、巴、藏四種文字刻著《法身偈》,以象徵「四聖諦」。所謂「四聖諦」, 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人生如苦海,具體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集諦是說造成人生世界苦痛的 原因,即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惑。滅諦是說解脫苦果的可能,明瞭集諦之理,斷了煩惱之業,即要脫去眾苦。道諦是說道是滅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滅 除眾苦,而獲得涅槃解脫之果。

我經常去佛牙舍利塔禮拜,工作順利時去,心情愉快時去,有事無事都去,繞塔禮佛成了常做的功課,不再關心靈光塔顯不顯靈光,而是讓心靈得到休息,讓靈魂得 到洗禮,精神得到放鬆。如同回到佛陀的身邊,卸卻了塵世的負累,心靈充滿了喜悅。靈光寺佛牙舍利塔,成了我心靈的慰藉之地。

不知參拜了多少回佛牙舍利塔,終於有一天機緣聚合,佛陀賜給了我一個良機:就在二○○五年中秋節,如同往常過節一般,我又一次來到了佛牙舍利塔下。

中秋節的西山,綠意深濃,佛舍利塔的塔剎在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善男信女雲集於塔下,香煙繚繞,空氣中彌漫祥和的氣氛。有信士告訴我:「因緣殊勝,廟裡今天開塔,供人參拜佛牙舍利。」

我大喜過望,興奮得不知怎麼買的票,怎麼排的隊,祇感到被一陣陣暖意托到舍利塔北門。抬頭見舍利塔北門門楣上寫著「緣起」,心想著:一切的因緣都有緣起,一切的緣起都有一個聚合。好的緣起既是無數好的因緣的起因,又是無數好的果報的起因。今天,我能遇上這殊勝的因緣,它是緣起又是甚麼呢?
一陣陣香風暖意,將我托離了地面,飄進了佛牙舍利堂。噙著淚水三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舉首仰望堂中金剛寶座上的七寶金塔,塔身正面開著一扇壼形洞龕,洞龕中置有金質蓮花一朵,蓮花之上托放著一枚佛牙舍利。佛牙舍利呈棕色,上有齒輪,約六七十毫米長,兩頭上翹,形如寶船,我合掌靜心,默默祝願我佛「普渡眾生,離苦得樂。」其時,心情一直沉浸在清靜平和的暖流之中。

西山靈光寺佛牙舍利塔,除了供奉著一顆佛牙,還供奉著48顆佛舍利。除塔頂供奉12顆佛陀肉身舍利外,在其他六層,每層分別供奉6顆佛陀舍利,象徵六度波羅密。每天,這裡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信眾瞻仰禮拜。

這幾年,佛牙舍利塔周圍又新添了一些景點,在塔的北側,是寬30米、高7米的青白石心經壁,由趙樸初先生親筆書寫,260個貼金大字,顯著禪風,透著靈氣;在心經壁的上一層,是寬25米,高8.35米的花崗岩羅漢牆,整個羅漢牆上祥雲飄飄,瑞氣升騰,人物生動,呼之欲出。

西山佛牙舍利塔是中國古塔群中年輕的一員,也是世界最具魅力的佛教寺塔建築。寶塔因佛牙而大放光彩,因佛陀舍利之多而吸引四海信眾。西山佛牙舍利塔,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三千大千世界。

 
 
忙裡偷閒
◎秦孟瀟
忙裡偷閒

人活在世上,為了生計,有誰不在忙碌呢?富人也在忙,窮人也在忙,忙忙碌碌的過了一輩子。能在忙碌中「偷半日閒」,看來是最寫意、最自在。如果能夠獲得更多的「忙裡偷閒」,會感到快活「似神仙」

由此可知,忙中得閒,最為難得。但這種「閒」來得快,去得也快!到頭來還是在忙中打圈圈,又感到不自在了。

永明禪師在詩偈中指出:

忙處須閒淡處濃,世情疏後道情通;了然得旨青冥外,兀爾虛心罔象中;泉細石根飛不盡,雲蒙山腳出無窮;樵夫釣客雖閒散,未必真棲與我同。

禪師詩中本意是:一個人要活得忙處悠閒,淡處有味,才是世情疏浚,道情貫通的真功夫。要是你道情貫通了,便就能在蒼冥之外,了然獲得禪的旨趣;無象之中,兀爾覓得虛的靈心。看那石根細泉,終日飛流不盡;山腳雲蒙,經年出入無窮。這就是禪的妙用,禪的境界。

樵夫和溪邊的釣客雖然也過著「閒散」逍遙的日子,未必真的就和我一樣,體味到了棲隱的真趣。樵夫釣客,雖說和永明禪師一樣,都在山裡棲息,然而一方世情未斷,時起貪心;一方塵慮全忘,入於無求。兩者境界大異其趣。


貪生怕死

人們常在口頭上用一句話:「寧可惡活,不願好死!」這句話的意思說,寧可過著悲慘生活,也不願舒舒服服的死去。俗話也說,螻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乎?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不單是人,即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亦莫不如此。奇怪的是,所謂仙人活到五百歲,或者千歲以上,在臨命終時,也怕!

佛經上有一故事:有五個仙人,他們知道有一天會一齊死,為了躲過死劫,他們各人設法運用神通,把身子躲藏起來,以為這樣可以逃過一死。有的躲到大海下,有的隱身空中,有的躲藏在山峰裡,以為這麼一來,無常大鬼就找不到他們。誰知道「無常大鬼,不期而至」,躲在水底的淹死,躲在空中的跌死,一個也逃不過死神的召喚。這個故事含有寓言性的,就是說,無論是誰怕死、畏死、逃死都不是辦法,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生」必有「死」

學禪的人有所不同,他們懂得「生」「死」是無常的。至於對「生」喜樂,對「死」苦惱,完全是「妄心」起分別作用,這「妄心」是一切煩惱的根源。能夠斷除「妄心」,也就沒有「煩惱」了,心中一片澄明。經云:「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豈不善哉 ?!


膽大包天

唐代光德侯李宓,在他晚年時,醉心「禪道」。在江陵祇園寺有位著名的心越禪師,為人豪放,不拘小節。某日,李宓要試驗心越禪師的「膽識」到底如何,就延請禪師至府中:

禪師到侯府宅第後,李宓帶領眾家臣,在府內的花園內大擺宴席,並故意派個近侍為禪師斟酒。

正當禪師雙手捧起大盅,靠緊嘴邊欲一飲而盡時,李宓暗中佈置叫人向空中發射數炮,炮聲隆隆,震得天崩地裂似的,早先已囑咐家臣偽裝成一驚恐」的樣子,仰天跪拜,求天老爺饒恕,呼號不已。不料這位禪師無動於衷,神態自然,一口飲盡杯中酒。對此李宓咋舌佩服,說道:「今日真是失禮,原是想試試禪師的膽識如何,想不到您一點也不為所動。」

禪師也舉杯向李宓獻酒說:「不,不,請讓老朽敬您一盅。」隨後又尋常地大杯大杯的痛飲不休。李宓拿起大杯正要飲時,突然間,心越禪師猛吼一聲,猶如山獅出洞威風凜凜。李宓不防這一著,嚇得驚惶失措,手中的酒盅拋向數尺之遙。周圍的家臣紛紛趨前探望究竟,李宓臉上露出一絲尷尬微笑,說道:「相比之下,愧甚!一個膽大包天,一個膽小如鼠。」


一拳一掌

一般人學參禪,沒有得到要領時,渾身會感到不自然。特別在心理上,明要他止息胡思亂想,集中念頭尋根究底,沿著思路一條直線追索下去,由繁至簡,由淺至 深,如此這般,必有所獲——達到悟境。可是,初學禪的人,用心很好,遵循這個法則去做,要不了幾天之後,一顆平靜的心,似乎遭遇到風浪襲擊,頓失去了自我 控制的能力,內在的念頭似堤岸崩潰,驚濤駭浪,翻騰不已。靜靜的心,突然變成了這一反常狀態,若不能糾正過來,要想在禪岩石上攀登高峰,很難很難。祇要一 越過此等障礙,就能由「死禪」變為「活禪」了。因此說,能遇上大善知識,稍稍點撥,迎刃而解。

臨濟禪師有一天向黃檗禪師辭別,要到名山叢林去參學。黃檗禪師問:「你要到哪裡去?」

臨濟禪師回答說:「不是河南就是河北。」

黃檗禪師聽完馬上就給臨濟禪師一拳,臨濟禪師這時順手也給老師一掌。不料黃檗禪師開心了,叫侍者:「去把香板和經書拿來。」

而臨濟也叫侍者:「順便把火拿來。」看來,各說各的,各做各的,其實心心相應。這叫做「活禪」


三個小錢

一個師兄在青龍山修道,一個師弟在白虎山修道。兩人非常用功,過著淡泊清苦的生活,缺糧缺衣,滿臉污垢,頭髮蓬鬆,赤足攀登懸岩,摘樹果為生,樂在其中。 師兄參達摩祖師禪,面向石壁,一坐數日,不食不動;師弟參慧能祖師禪,山上溪邊,處處敷坐,遇人談道。兩人習禪方式不一,各自成就互異。
某日,他兩人下山相見,師兄問師弟,收禪道有甚麼成就?師弟說:「很平凡,平凡得跟一般人一樣。但不知師兄在禪道上有何收穫?」

師兄很得意的樣子說道:「我日夜參學達摩祖師禪,尋找祖師為何能『一葦過江』?這就是心靜求得『神通』啊!十年來,不斷潛修,終於獲得了『神通』,跟祖師一樣也能渡江了。」

師弟聽了這番話,默默無語,各人分手,又趕路了。他們並沒有說到哪裡去,很奇怪,不約而同到了焦山定慧寺,住在雲水堂裡掛單。

師弟問師兄:「你怎麼來的?」

師兄回答說:「我站在一塊小木板上,隨風飄來,不花一個小錢。你又是怎樣過江呢?」

師弟淡淡地回答說:「哎呀!我坐小舟,花了三個小錢。」他又補上一句:「師兄花十年修『神通』,祇值三個小錢啊!」


弟子妙計

京城豪商角倉是桃水禪師俗家弟子,兩人來往多年。角倉感到師父年老了,無須到處雲遊,應該過個穩定的生活。但這位禪師脾氣有點怪,自由獨立慣了,很不願意依靠別人在生活上照顧他。

角倉思索很久,終於想到一個妙計。乘禪師來訪之際,角倉就說:

「我想到一個禪師年老後,能不仰靠他人,而能舒適地度過餘生的方法。」

桃水禪師聽了覺得設想不錯,就說:「說給我聽聽吧。」

角倉鄭重其事的樣子,說道:「我手下的僕役很多,朝夕要煮的飯量也是 很多,但很難煮得恰到好處,又不能煮得太少,所以常常多煮很多,又不能浪費掉,還要到處找窮人施捨給他們,也實在太麻煩了。如果放棄這個工作,不是很可惜 嗎?想來想去,覺得將剩飯收集起來做醋是個很好的方法。做成的醋一年是很可觀的,再將醋賣掉,所得的錢,足以維持生計了,這樣做,不是自食其力,不仰靠他 人嗎?師父,你覺得這樣做法,好不好呢?」

老禪師點頭稱善,說道:「這個方法很完善,我也上了年紀,不適宜到處走動了,就照你的方法做吧。」

禪師後來就在鷹峰住下,安安靜靜地渡過晚年。


色不迷人

常言道:「色不迷人人自迷!」說這話很容易,要能夠做到這一點,卻非尋常之輩。沒有相當的「定力」,能有幾人「不自迷」呢?

佛家說「六根」「六塵」之理,旨在破除「自迷」。所謂「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兩者是相互聯繫著的。如眼看到美色,耳聞樂聲……等等,皆由「迷妄意識」起作用。

我們常看到笑咪咪的大肚彌勒佛,在他身上有六個嬉戲的頑童,它是代表「六根」的作用,也可喚有「六賊」,見色起迷,聞聲貪戀……。佛家說「殺賊」,就是破除煩惱之意。所謂「六根不淨」者,一語出於此。

數十年前,慧明老禪師揹上經夾,到處雲遊。有一日來到十里洋場大上海,由於不識路,在外灘一帶東走西逛,好像進入迷宮似的,找不到一座寺廟「掛單」。一直走到夜晚,竟走到四馬路來了,碰上夜鶯,幾個妓女合力將禪師抬上樓去了。老禪師入到房里來雙腿盤坐。憑由她們施盡誘惑花招,禪師就是不動心!即時有二個妓女聲淚俱下跪地懺悔,後被收為弟子,跳出火坑。

 
 
「過冬」佈署
◎楊 釗

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二零零九年將是最嚴峻的一年,其主要問題在於:

1、消費減少

由於金融海嘯的影響,國際性的大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國有化」或形同「國有化」。打開報紙,企業倒閉、裁員、凍薪乃至是減薪等負面消息比比皆是,令大眾市民都有「危機感」,大大地影響消費意欲,令零售生意明顯減少。

2、進出口減少,令企業停工或倒閉

中國的出口去年十一月下降百分之二點二,十二月下降百分之二點八,今年一月下降百分之十七點五。進口數字是十一月下降百分之十八,十二月下降百分之二十一 點三,一月更急速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三點一。由於進口數字中包括來料加工的原材料,可見未來幾個月的出口,一定也大受影響。企業定單減少,引致工廠停工和倒 閉。

3、失業人員上升影響消費

中國失業人口二零零八年第四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八百八十六萬人,比第三季度末增加五十六萬人;第四季度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二,比上年 第三季度末上升零點二個百分點。香港失業人口由零八年十月的十三萬一千八百人,上升至零九年一月的十五萬七千七百人,三個月人數共增加二萬五千九百人;而 失業率則由零八年十月的百分之三點五升至零九年一月的百分之四點六,三個月上升了一點一個百分點。

面對經濟的「寒冬」,我們的佈署應該是:

一、堅定信心,臨危不亂

溫家寶總理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說過:「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祇要我們能夠保持信心、堅定信心,我們才能在危機到來之時,不會「胡思亂想」,不會「盲目亂動」。保持鎮定,臨危不亂,積極主動,制定相對的「防寒」措施,才是應付「危機」的有效方法。


二、制定保守的目標和預算

面對失業率的大幅度攀升,負面消息經常出現,肯定會影響消費意欲,因此務必狠下功夫,面對現實,調整年度的目標與預算。因為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 們,在策略上,樂觀的年頭,應採取進取的方案,而困難的年頭則應該用保守的方案。保守的方案包括目標盡量定得低一點、價格盡量便宜一點、行動盡量要快一 點。

另外,經營零售之道,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存貨」「存貨」的多少在於訂立目標是否準確?採購是否準確?若目標定得過高,將直接影響存貨;要清存貨,祇有靠減價;減價則影響毛利百分比和金額,直接影響利潤,利潤減少影響獎金及未來資金的投放,直接影響士氣、影響可運用資源,可見一子之錯,影響全盤。


三、積極出擊,互相配合

要取得明顯的效果,一定要供應商的配合,各主要負責人務必抽出時間,約會主要供應商的老闆,與他們交換市場訊息以及本集團應付困難的策略。祇要供應商的老闆明白我們的做法,才肯與我們「同舟共濟,共度時艱」。在困難時期,哪一個團隊定的目標清晰、預計準確、決心夠狠、行動夠快,哪一個團隊才能安然度過難關。


四、全員參與

「做好本份工作」是危機中最實在、最有效的態度,其中最主要就是要養成「主動」的工作習慣。人天生有惰性,如何克服「惰性」?在每天中、每件事中去克服「惰性」,依然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份。因此,養成「主動」找 事做,而不是等事做。每天必須問自己有甚麼事情要做,有甚麼尚未完成?必須儘快把它辦好,並且要設有日記簿提醒自己,要辦和未辦的工作。認真做到每天檢 討、每星期檢討的作風,養成沒有完成當天的工作就不下班,沒有完成本星期的工作就不放假的習慣。祇有這樣,日積月累,自己就會成為一個能幫上忙的員工、能 承擔責任的員工、能負托任務的員工。這樣的員工才能稱之「有用」,才能稱之「人才」


五、加強團結

眾所周知,「團結」才有力量,要做到「團結」,其要點在於建立「團結」的意識。如果沒有「團結」之心,何來達到「團結」局面呢?

其次是由自己做起,不存有損「團結」之心、不講有損「團結」之話、不做有損「團結」之事,實行「三不」。儘量做到「多替別人設想之心、多講鼓勵和讚揚的話、多做有利對方之事」

每一天、每一件事考慮時,提醒自己、督促自己,日以繼夜、年年月月,日子有功,就會有效果。
我們既然走在一起,同坐一條船,是「同舟共濟」好呢,還是「互相指摘」「互相埋怨」好呢?是「互相包容」「互相忍讓」好呢,還是「爭名奪利」「玩弄權謀」好呢?是「雙贏」或是「多贏」好呢,還是「你輸我贏」「一贏多輸」好呢?

另外,達致團結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求同存異」。在一個團體裡,存有不同的觀點、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必然的。如何才能統一思想呢?「求同存異」是其中一個方法;遇到不同的意見,通過溝通、討論,把能夠達到共識的先做、快做,把不能達致共識的放一放、擺一擺,遲一步才做;如果不能推遲,可以分口岸去執行,讓事實說話;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祇要我們能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問題一定能夠改善的。

學習「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檢討、自我批評,由自己做起、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學會多看別人優點,少看別人缺點,才能包容、才能忍讓。學習「求同存異」,就能處理好前進中問題。祇要我們堅持這樣做,就能逐步達致「團結」,有了「團結」,就能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就能應付和解決問題。

 
 
愛護動物
◎梁 川

時候印度人他們拜神時,一 般都殺動物當做祭品,他們相信這樣做可以令神靈喜悅,於是神靈就答應人們的乞求,賜給他們財物,給他們種田的雨水。佛陀無論到那裡去,都告訴人們說,這樣 犧牲動物的生命是錯誤的,有些人聽了很生氣的說:根據我們的經本,殺動物來拜神,有甚麼不對的?佛陀回答:損人利己,使別人不快樂,而使自己快樂,是不對 的,這是因為每個生命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樣,因此,你若殺動物當犧牲品來拜神,你是個自私的人,我再教你,自私的人是不幸福的。

不但如此神靈在幫助你之前,先要動物的鮮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靈,很多人聽了佛陀智慧良言,知道錯了,於是很多不幸的事被阻止了。

 
 
初學佛的幾個基本問題
◎劉先和

今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安居 樂業,學佛的人日趨增多,特別是居家學佛人的隊伍增多趨勢更為明顯。面對這樣一個寵大的學佛人群,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佛學的教育跟不上,教育跟不上的直接 後果,就是使得眾多學佛者無師可依,起步為難,於是祇得各行其是,各自摸索,更有學佛心切者,不問青紅皂白盲目上路,這種狀況就為學佛者帶來許多不便,甚 至於有的學佛者因無人指導胡亂起步而誤入歧途,這應該說是當前學佛中的一個大問題。筆者也是一個居家學佛人,學佛已有十多年,也曾度過這樣一個摸索階段, 深知無師指導之苦。如今見周圍眾多學佛人在如此盲目操行,心生悲憫,發願以自己學佛的心得,結合佛學理義談及幾個初學者必須注重的幾個問題,以促成此文, 算是獻給初學者的一瓣心香。

認識釋迦牟尼

眾所周知,佛學是釋迦牟尼創立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對於一個起步的初學者來說,筆者以為花一點氣力來認識佛學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必須的一課,也算是學佛的基礎課,做好這一課對後來的學佛至少有這樣幾大利益。

(一),增強對佛學理義的信力。通過對釋迦牟尼的認識,我們知道釋迦牟尼為了求法放棄了世間罕見的權貴、富足的生活,毅然出家,受盡常人難以承受的身心疾 苦,最終悟道。而悟道之後又在世間說法數十年,普渡眾生無數無量,使眾生的生死解脫從此出現光明。認識釋迦牟尼的一生,無疑我們學人會由此生起無限崇敬、 無限敬仰之情,這種情,?儘管因佛緣的厚薄而有深淺不一,但無疑學佛人的這種對釋迦牟尼的情會轉化成對佛學理義的信力,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信力是必不可 少的。

(二),增長對佛學的智信之力。通過對釋迦牟尼一生的認識,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是親見人類生、老、病、死之疾苦,而發願求解生命的奧秘出家求法的。這種對佛 學起因的瞭解,有助於我們對佛學產生的根本有正確地認知,並且通過對釋迦牟尼的認識,深知佛學的一切理義都是釋迦牟尼歷經親身修持悟道而獲,這是真實不虛 的。由此可以認定佛學的理義是大智大慧,是親身實踐而獲,並不是常人所認定的佛學是迷信,說佛學是迷信也是豪無根據的不實之詞。這無疑可以增長我們對佛學 的智信力。

(三),強大學佛的願力。應該肯定每一個學佛人能親近佛學、能步入到學佛的這條路,必其不可思議的佛緣和學佛的願力。但這種願力根據其根器不同而深淺不 一,無論是甚麼人今生學佛都有一個不斷增強願力的必須,而通過對釋迦牟尼一生的認識,對其求法過程的艱辛了知,對其捨身無我的一切舉止的瞭解,必然會由此 在我們每一個學佛者的心裡產生一種強大的願力,產生一種修持求法的毅力,這種願力的增長對我們後來的學佛會有不可思量的作用,無疑會強大我們的佛緣,增大 我們的福田。

深解佛學的基本理義

學佛就是學習佛學的理義,以佛的理義來認識世界、認識生命。佛學的理義全在佛經之中,佛經是釋迦牟尼數十年的說法記錄,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由其第子們結 集而成,共有數千卷。佛經之所以那麼多,一則是因為釋迦牟尼數十年說法普渡眾生無數無量,所涉及的眾生遍及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二則也說明佛法的最大方便 之處,也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面對浩如?海的佛經,任何一個個體的學佛人不可能、也不需要將所有的佛經學完。筆者學佛十多年也讀過一些佛經,讀經多年來深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說法數十年立意在說兩件大事:一是將世界包括生命的真相告訴眾生,筆者將此稱為「本體說」。 釋迦牟尼證法之後,最為透徹地了知了世界萬事萬物及一切現象是如何生起、如何運作、如何變化以及如何消亡,這其中也包含對生命現象的生、老、病、死奧秘的 透徹了知。於是釋迦牟尼在數十年的說法經歷中,就用盡種種比喻,因緣說法,隨機說法,嚮眾生宣講了世界及生命的真相,使在迷妄中的眾生得以覺醒。二是告訴 眾生一條條通嚮這真相的光明之路,筆者將此稱為「修持說」。 釋迦牟尼之所以要將自己所悟之法告訴眾生,並且能將自己所悟之法告訴眾生,是因為釋迦牟尼在悟法之際就有感嘆:原來眾生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 議解脫之境,如今卻被愚痴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恆作種種顛倒執著,以致輪轉生死海中,受大苦惱,久不能出,真是可憐可惜!正是釋迦牟尼深知人人皆有佛 性,眾生皆有無上智慧,於是才嚮眾生指引出條條通達光明之路,普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釋迦牟尼說法的這兩個意願,在他數十年的說法生涯中處處可見,在佛經中也隨處可見。因此筆者以為學佛者祇要牢牢地把握住學習佛經的這兩個要點,選擇一兩部 與自己適宜的經典細細地讀、反反復復地讀,將其讀懂、讀透,深解經義,悟其要旨,這樣就可以掌握佛學的基本理義,由此及彼也就可以對其它佛經一通而百通, 筆者以為這才是學習佛經的根本,也是學習佛經的正確態度。

筆者這樣一說似乎佛學的基本理義就很簡單,不須用甚麼氣力就可以掌握,但值得強調的是,佛學的基本理義確實不多,也不深,但要將其完全融化為自己的並不是 一件易事。因為諸多人對佛學的這個基本理義並不信,即便是學佛人恐怕大多數人也處在半信半疑之中。故此學佛人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要在信上去下功夫。那麼如 何才能解決信的問題,逐步增強自己的信力呢,筆者以個人學習和修持所感,認為關鍵要學會用佛理。一切佛理不是置於空中的理論,也不是虛無神秘的學說,而是 最為貼近生活的知識,具有最強的實踐性。因此,學習佛學,習讀佛經,既要善於思考,更要勤於運用。《金剛經》上不是說:「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福德。」甚 麼是受,受就是要接受。怎麼才能接受,信才能接受。甚麼是持,持就是要運用。怎麼才能運用,信了才能運用。受持聯在一起,有受才能持,有持才是真正的受。 受與持互相促進,相互提昇。理解了這層關係,理解了佛理在運用上的作用,我們就能將佛理放在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用佛理來認識世間的事物和現象,也許在有 的時候佛理與世間知識、習俗,要發生衝突與矛盾,這種矛盾其實正是愚昧、無明與智慧的對照,也許此時的學佛人要因此出現不少煩惱,但不要忘記佛學中的一句 話,即:「煩惱即菩提」,煩惱一破,智慧即生。筆者就是這樣親身走過來的,在信上加以運用,在運用上增強信力,不斷上昇,精進不息。

要想真正解決信的問題,要有大捨大得的氣度,有大死大活的精神。沒有這種思想准備,不具備這種毅力,學佛也祇能是在外圍打打轉,在佛門外看看鬧熱。為甚麼 說我們必須具有這種氣度與精神呢,這是因為我們業力太強,習氣太重。我們一般人都是在成年以後,而且不少人還是在中年以後,才開始接觸佛學,這個時候我們 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都已經形成了許多比較穩定和成熟的觀念,也已掌握了不少的世間知識,比如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哲學的等 等,這些知識所形成的意識,已在我們的腦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形成了我們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基本理念,要放下這些知識所形成的觀念,或者將這些知識融化 在佛理之中,完全接受佛學的理義,這就難免有些放不下。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一些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更是一件難事。這其實就是知障,或者叫做所 知障,即是因為我們的所謂知識,所知的學問,遮住了我們的智慧,成為我們開?心智的一道障礙。一個真正的學佛求法者,就是要有大捨的氣度,捨去已知的一 切,放下一切所知,既然選擇了學佛的路,就重新用佛學的理義來認識一切,判斷一切。捨不得放下已有的,就不可能得到新的,也祇有大捨才會有大得。若是兩者 都想齊全,那就祇會是筆者以上所說的,以兩種世界觀、認識論,交叉處在兩重世界中,那除了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外,別無所獲,其結果也是自己搞亂自己。

正信學佛

一切學佛人要想真正悟法,必須持有正信,這是不容置疑的一個基本要求和基本條件。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沒有正信,就沒有正覺,沒有正覺就沒有智慧,也就不 可能走上正路。那麼甚麼是正信呢?筆者以為其基本點就是信佛所說,以佛說為信。正信中有兩個要點:一是信佛理對世界,對生命的解說觀點;二是信眾生本性是 佛。這兩個觀點的認定對於一個學佛人來說,是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也或者可能說,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要想學好佛那是枉然。筆者將此分為兩個問題,實質上 就是一個信的問題,不過為了將問題說清楚,筆者還是將此一分為二。

正信的問題中,筆者以為核心是要信佛對世界,對生命,對一切現象的解說理義,這是佛用了一生的心血求法所獲,是認識世界,認識生命和一切現象的真理。佛指出,世界(包括生命及一切現象)是因緣法,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可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金剛經》下同)。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 些理義是佛面對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奧秘,所揭示的基本觀點,也是佛親身證法所揭示出的真諦,對此我們必須堅信不移。佛在悟道之際就指出,眾生都有無上智 慧,都有佛性,是因為被妄念所掩蓋,眾生不能覺察。這就直接指出: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本自一體。對於這一點我們也必須堅信不移。可以這樣說, 有不有這兩個堅信不移,有不有這種觀念的認識和轉變,這是學佛的基礎條件,或者說是佛緣,也即是正信。

筆者之所以要提出正信學佛的問題,是因為在當前的學佛熱潮中明顯有兩大誤區。一是以為皈了依,取了個法號,拜了師父,實施了某些佛教的禮節,就是解決了信 的問題。或者是讀了幾本佛經,閱讀了一些佛學書籍,懂得了一些佛學的原理,就以為解決了信的問題。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要真正地、完完全全地解決信的問 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件極難之事。要不然佛也不會說:「既得遇道,興信心難。」(《四 十二章經》)。若是真正信了,那必定就悟道了,一切問題也就都解決了。但其實並非如此。綜觀天下若干學佛人,學佛多年,仍是在佛門外打轉轉,有的甚至於長 期處於一種迷信狀態的學佛,真是越學越糊塗,更莫談及悟法。二是不敢認定自己本性就是佛,故而一切學是嚮外學,信是嚮外信,好像佛與菩薩都在身外,在一個 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地方,可以隨時出現,也可以隨時消失,將佛學搞成懸學一般,弄得十分神秘。若干學佛人,從學佛那天起,就祇認定釋迦牟尼是佛,一說到 佛,就本能地想到釋迦牟尼,一談到菩薩,就本能地想到觀世音,總將自己划在佛之外。故此,拜是嚮外拜,跪是嚮外跪,一切用力都是嚮外。從不敢信「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六祖壇經》下同)更不敢認同「自性迷是眾生,自性覺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這便是眾生的一大悲憫。

正信對於一個學佛修持人來說,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加強、加深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在一定程度上說,一個人的學佛全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 正信之力不斷增強的過程,正信有多深,正信之力就有多大。因此,學佛修持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正信的問題,祇有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學佛才算得上是走上 正路,餘下的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佛的整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去除污染的過程,將一切遮蓋在本性上的污染去掉,本性的光明就會顯示出來,這就是學佛 的全部目的。以甚麼可以去掉污染呢?以正信,這個正信是釋迦牟尼經過親身體證而獲得的真諦,若是學佛人持有這個正信,一切污染便會消失。但問題在於眾多學 佛人不是在正信上去下力,而是將佛、菩薩作為神一般地供起來,時時處處乞求佛的護佑,乞求成佛。諸不知,一切以色去見,以音聲去求,都是入邪見,不可能見 佛。有不少學佛人將自己的許多幻知幻覺,看成是見到了佛,見到了菩薩,這不僅誤了自己,也誤了他人,實不可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學佛人通過一些渠道問筆 者如何分辨正法與邪法的事。其實那有甚麼正與邪之分,心正之人正是正,邪也是正,心不正之人正是邪,邪也是邪。如何是心正,持正信者為正。

筆者以為一個初學佛者,若是明朗了這樣幾個基本問題去學佛,那就是自救自度。如是堅持不懈,精進不息,必定會有佛果現前。

作者簡介:
劉先和 公務員 居家學佛人 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禪》、《廣東佛教》、《普陀山佛教》、《正覺》、《甘露》、《寧波佛教》等期刊以及香港、新加坡等相關佛學、佛教期刊上發表過文章。

 

「佛法與現實生活」系列講座

千佛山方丈 上白下雲老禪師,高齡95歲,畢生潛泳禪海,融通三藏,行修莊嚴,首度至香港弘法,將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開演「佛法與現實生活」系列講座,與十方信眾廣結法緣,現場並有粵語翻譯,誠摯敬邀善信大德蒞臨殊勝法筵。


主 講: 上白下雲老禪師
時 間: 2009年5月29 ﹣31日晚上7:30 ﹣9:30
地 點: 香港理工大學 賽馬會綜藝館
講 題: 5月29日 慈悲的真義
5月30日 禪與現實生活
5月31日 禪定、智慧與競爭中的社會接軌
(演講結束後授皈依)


千佛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址: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128號松山大廈1樓A座 洽詢電話:852-23021588

 
 
略述香花供佛
◎慎 言

花供佛,是以香花、飲食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的比較虔誠的禮節。不同的供品所表示的意義有所不同,佛陀住世時,護持者供養佛陀及諸弟子衣服、飲食、具、湯藥等日常必需之物,稱為「四事供養」。佛滅度後,佛教徒通常採用造佛像,供養飲食、香花、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等形式來表達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之心。於是在佛教中就有了五種供養、六種供養和十種供養等多種供佛方法。由於佛教的供養方法和供品種類很多,本文祇拈出六種供養略作介紹。

六種供養的物品分別是水、香、花、果、飲食、燈明等。現分別略述如下:

一、以水供佛。水是供佛的六種物品之一。水代表「潔凈平靜」, 水表示心水、凈水,水凈月現,心凈佛現,乃提醒世人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潔凈平靜、一塵不染。在佛教中水還表示智慧,用來供佛的水被稱為智慧水,按照佛教的說 法,以水供佛可以增長供水者的智慧。觀於智水,還有另一說法,因智慧能洗煩惱之垢,利益眾生而無滯礙,猶如凈水能潤於動植物,能除垢穢,故稱智水。具體而 言,智水指密教灌頂之水,即入壇灌頂之際,阿闍梨以瓶水灌弟子之頂,表如來之智慧注入行者,故特稱此水為智水。供佛的水還被稱為聖水,用供佛的水灑在人身 上可以起到消災避邪的作用,因此,在佛門中每逢重大法會,都要舉行灑凈活動消災避邪。

供佛所用的水必須是潔凈的水,不能用自己已經喝過的水供佛,這是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

二、以香供佛。在佛教的多種供養中,供香是最常用的供佛方式。在現代佛寺中,香有盤香、棒香和平時最常用的成把的香等多種樣式。現以普通用 香為例介紹上香的方法:在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齊眉,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 香直嚮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第二支香插右邊、第三支插左邊。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熄,可以用右手輕輕扇滅。

供香,既是對佛菩薩的恭敬,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修持方法,象徵並示自身煩惱止息,得到究竟的喜悅與自在。具體有形的供養是攝心的表法,而內心的清凈虔誠則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更為重要,故稱「心香」「回熏反聞」就是要將有相的供香遞昇到無相之境,是謂換得「心香」。祇有心香永不耗滅,芳馨不退,「明德以存馨香」,明白此理才得供養之真。香還代表「戒定真香」提示世人要以自己的戒定真香來來凈化自己的身心和環境。

三、鮮花供佛。花與佛教有很深的因緣,在佛經中,有許多與花有關的典故和用語,例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花開見 佛、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等等,甚至大乘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也以蓮花來象徵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蓮花一樣 清凈、善美!

花是美和贊美的象徵,同時也表示相好莊嚴;在佛門中,若供花於佛菩薩前,稱為「獻花」;將花散布則稱為「散華」。 供花是將鮮花用器皿供養於佛前。在佛菩薩前供花,不僅可以表示對諸佛菩薩的虔誠之心,同時還可以起到莊嚴道場的作用。

佛教以花供養佛菩薩,有四點意義:1、表示對佛陀的尊敬;2、表示對佛陀的奉獻;3、表示對佛陀的感恩;4、表示學習佛陀的教化。

經典中羅列供花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四、水果供佛。水果供佛是佛教的基本供養方式之一。在佛門中,水果供佛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在佛菩薩前供奉水果,並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而是教我們看到所供奉的「果」時,就能馬上想起我們將來希望得甚麼樣的「果報」,並由果報想到現世應該要修甚麼樣的「因」。供養水果還可使供佛者想到,作為一名佛子,學佛修行,做善事,都要有一個好結果。所以拿水果來供佛,是表結果。

供佛的水果最好是圓的,代表依法修行,將來成就圓滿佛果。除此之外,還應選擇色澤純正,質量上乘的供果來供佛。而那些酸的、苦的,或者長得不好看的水果,最好不要拿來供佛,這是對佛菩薩的一種不恭。

五、飲食供佛。飲食供佛是對諸佛菩薩最恭敬的供養方式之一。據佛傳記載,釋迦牟尼佛初出家時堅持苦行,由於長時間的忍飢挨餓,面黃肌瘦,最 後因體力不支而昏倒。後來,他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養,體力逐漸恢復。佛陀由此覺悟到,苦行不利於修行,此後他在修行時便正常飲食,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 道。由此可見,飲食供佛是大眾對佛陀虔誠心的最好表達方式。

在現代佛寺中,每逢早、午餐前,通常會以飲食供佛,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心。供養諸佛菩薩的飲食有一定的講究。《二時臨齋儀》中云:「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供養諸佛菩薩的飲食要三德具足,六味調和。供佛飲食要色、香、味俱佳,不能以腐敗變質的食物供佛;不能以自己食用過的飲食供佛,這是對佛菩薩的褻瀆。

飲食供養不過是為自己積聚功德,並不是聖眾有此需要。不過,對於佛教信徒而言,修持之要訣在於恆久不輟,每天的修持及供養等最好不要中斷,這才能生出因恆心而得之成就。飲食供佛還代表佈施,乃提醒世人要常行佈施,以利益一切眾生。

六、燈明供佛。在佛教中,燈代表光明和智慧,意即提醒世人要追求智慧,以去除愚痴。以燈供佛,隱含著以燈破暗、象徵以智能除惑的深義。新華 嚴經第七十八說: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 障,悉能除盡。

古時代的「燈」,都是用「盞」盛油,投「炷」點火的「油燈」。燈盞的質料,是用金、銀、赤銅、資、瓦等物做的。燈炷(燈心)則是用白花、新布、或新凈的布縷、線索等物做的。燈盞的形狀:有碗式的、盤式的。有長方形爐式的、有鼎式的、有勺子式的。有平底的、有腳的、有高柱的。這些都是「坐(座)燈」之類。油燈所用的油料,有植物油、礦物油,種類名目很多。

現代寺院中所用供佛的燈除了傳統的油燈之外,還採用蜡燭點燈供佛,以及使用各種色澤的電燈供佛。
在以油燈和蜡燭供佛之後,若要熄滅燈時,不可用嘴吹和扇揮,也不可用襟撲,應該從燒焦的燈炷折熄下去。   

以燈供佛有很大的功德。據經典中說:若在佛塔佛寺佛像、以及經卷之間,燃燈供養,有很大的功德。
又據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說:若人奉施燈明,能有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天眼通;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減除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離暗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槃。

在佛教中,燈代表光明和智慧;花表示相好莊嚴;水表示心水、凈水,水凈月現,心凈佛現;果表示菩提之果——現在種下的菩提之因,將來便結菩提之果。

以上六種供養還象徵六波羅蜜:水代表佈施波羅蜜,塗香代表戒波羅蜜,花代表忍辱波羅蜜,燒香代表精進波羅蜜,飲食代表禪定波羅蜜,燈代表般若波羅蜜。

明瞭了香花供佛的基本涵義和供養方法,我們就能夠以正確的供養方法來供養諸佛菩薩,以達到理想的虔誠供佛的目的。

 
 
放生與素食
◎羅偉國 /梁 川(插圖)

生與素食是有密切關係的兩種行為規範,其出發點,都是人類善良的本性。

佛門以慈悲為懷,提倡放生,鼓勵人們在適當的時候,將捕來的魚、抓來的鳥及一切羈禁的動物,都予以釋放。放生的目的,在於積德,是利己的,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種功利性很強的行為;但它在客觀上,卻起了保護動物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起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佛教反對殺生,提倡吃素,並將其列入戒律之中。出家人是素食主義的忠實執行者、實踐者。在家信徒在必要的時候、一定的場合,也需要吃素,但沒有出家人那樣嚴格。

放生也好,素食也好,無論從宗教的角度,還是從環保的角度、養生的角度來看,都有其積極意義。在現實的生活中,無論我們如何吶喊、呼吁,總有人傷天害理, 我行我素;無論我們如何教育、開導,總有人充耳不聞,自說自話。放生與素食,總有人在大力宣揚,並且身體力行;也總有人背道而馳,甚至大開殺戒。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保護動物是人類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放生的善舉,由來已久,試舉幾例——
隋代,在翠黛如屏、風景宜人的天台山,有一座寺院,住持法號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有感於當時人心過分殘酷,為了貪圖口福而大開殺戒,屠殺生靈,並以得到美食而沾沾自喜。為了教化人們,他決定建造天台山海曲為放生池,為此而到處奔走,托鉢募緣。

他花了大量心血,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募化到了建造放生池的資金,開始雇人鑿池。許多人不理解,認為他幹的是又花錢、又費力的傻事,笑他是個「愚痴和尚」

面對人們的挖苦、譏諷,智者大師毫不在乎,繼續主持鑿放生池的工程。每當工餘休息的時候,他便嚮參加工程的民工宣講佛法,深入淺出地說道:「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別看一條魚、一尾蝦、一隻蟹,都可能成佛。再說野獸,也是有佛性的。那些老虎、獅子、豺狼等猛獸,有時會出來傷害人,甚至把人給吃了,被害者的親屬因此而十分哀傷;同樣,我們人類捕魚捉蝦吃螃蟹,其他水族不也要悲傷嗎?」

民工們聽他這樣一說,也都明白了一些佛法的粗淺道理,認識到建造放生池意義非同尋常,所以幹起活來不覺苦、不覺累,而且越來越有勁了。

放生池竣工後,智者大師動員人們在此放生魚類。他還給前來放生者授三皈戒,說大法以結法緣——這是仿照《金光明經》所說流水長者救生之事,也就成了放生會的濫觴。

其實放生之事,最早並非出於佛門。《列子·說符篇》記載:「邯鄲民正旦獻鳩於趙簡子。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看來是趙簡子開了放生的先河。

春秋時代,鄭國有一位叫子產的大夫,經常幫助窮人,在民間很有威信。他為人仁厚,心地善良,不喜歡殺生。

一天,有位朋友送來幾條活蹦亂跳的魚兒。這種魚由於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被人視為餐桌上的珍品。所以,子產接過朋友的這一禮物,連聲道謝。隨後,他吩咐僕人道:「你去把這些魚,送到院中水池裡養起來。」

僕人說:「大人,這是客人送給您老人家食用的珍品,放在水池裡畜養,可能因為換了水土而使魚的味兒走樣,吃起來就不那麼鮮美了。」

子產笑道:「我是主人,叫你做甚麼,你就去做甚麼,何必多事呢?我不能為了一飽口福,而忍心去把活生生的魚殺死。」

僕人不敢再多說甚麼,把魚送到水池裡放生去了。

子產不是佛教徒,他的放生,完全是因為不忍殺生,不含宗教意味。

南朝梁代,放生已是一種重要的慈善之舉,《陔餘叢考》的說法是——

然考《藝文類聚》,梁元帝時,荊州有放生亭碑,則唐以前已有之。

又:《南史》梁武帝時,謝微為《放生文》見賞於世。蓋梁武帝奉佛戒殺,至以而為犧牲,則放生起於是時無疑。

到了唐代,放生已經十分盛行,官方甚至下令置放生池以修功德。如《佛祖統紀》對此就有詳盡的記敘——

《光明經》述流水長者救魚十千,天子報德,此緣起也;智者買斷笆梁,悉罷江上採捕,此立法也;赴計詡獄中之難,報修善堂上之恩,此顯驗也。

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本朝真宗天禧元年詔復天下放生池,沿江淮州郡上下水五里並禁採捕。慈雲奏西湖為放生池,以四月八日會郡人縱魚鳥。法智於南湖以佛生日放魚鳥祝聖人壽……

看來不僅佛門提倡放生,世俗社會也很重視這一善舉,如上所引,官方甚至將其作為行政命令貫徹下去。不少文人也飽蘸慈悲之墨,極力贊頌放生。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皇帝下詔置放生池之事,撰寫碑文云:「環地為池,周天布澤,動植依仁,飛潛受護。」宋代王欽若於天禧年間,奏以杭州西湖為祝聖放生池。大文豪蘇軾,上奏「西湖不可廢」,共有五條理由,「放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放生有一定的時間(佛經中有「三節放生」之說:一是在歲末,二是在夏滿,三是在父母的忌辰。),但善念卻應該時時刻刻都有,尤其是愛護動物、拯救動物,是不能挑時間、等日子的。

佛教提倡放生,過去寺院中備有放生器,暫養施主買來放生的魚類,然後將它們放入泉溪中、池塘裡、河?內,使之重新獲得自由,逃脫災厄。現在全國好多有條件的寺院,都設有放生池。如蘇州西園的放生池,在江南享有盛名,其中放養的魚兒,在香客游人面前,顯得特別歡快。

沒有放生池的寺廟,也有辦法放生。如上海龍華寺的做法是:僧人或其他善男信女要求放生,可以登記付款,積到一定的數目,便由寺院集中買來魚或鳥放生。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善男信女,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下錢來,買魚、買鳥放生。別人也許會為他們想不通,他們卻感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看來放生不僅僅是一種善舉,它有著深刻的宗教意義、哲學意義、社會意義和環保意義,會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昇和飛躍。

隨便甚麼事,當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時,幹起來就容易了——保護動物也是如此。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美國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關係簡介
◎蓮 子

教從十九世紀中葉傳入美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些年來,佛教在美國取得了長足發展。它從剛開始由西海岸的中國和日本移民所信奉的邊緣性宗教,逐漸發展為遍佈全美、為數百萬信眾修習的全國性宗教。

馬丁.鮑曼指出,在一九九○年代中期,美國大概存在著500-600個佛教修習中心,佛教徒人數在300萬到400萬之間,其中絕大多數是亞裔美國人,祇有約80萬是美國本土皈依佛教徒。 1據美國哈佛大學「多元研究計劃(The Pluralism Project)」提供的資料,截至二○○六年八月,美國的佛教中心已達2150個 2。
從教徒的來源看,美國佛教可以劃分為兩大不同的陣營,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一個是移居美國的亞洲移民佛教群體,其成員多為家族信仰佛教徒(或家傳佛教 徒);另一個是皈依者群體,其成員多為非亞裔血統。美國宗教以宗派、種族和文化多樣性特徵著稱,佛教也概不例外。但這種多樣性卻湮沒於移民佛教與皈依者佛 教的群體性差別之中。

一、美國兩大佛教群體的形成

移民佛教與皈依者佛教這兩大群體的最終形成在一九六○年代。

一九六○年代以前,美國佛教主要是移民佛教,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信仰者絕大多數為中國移民和日本移民,而以日本移民佛教占絕對優勢;2、信仰地區主要以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群島為中心,並逐步向西海岸城市發 展;3、佛教信仰主要在中國和日本移民間傳播,雖然已有一些美國人皈依佛教,但人數不是很多。4、移民佛教徒在整個美國宗教信徒中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

一 九六○年代美國社會發生的兩大運動導致了佛教信仰人數的急劇上升。一是移民運動。一九六五年美國通過新的移民法案,放寬移民限額,並規定每年要從世界各地 移民,導致移民的大量湧入。特別是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移民,他們同時也帶去了佛教信仰,包括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各個派別;二是反主流文化運動。一九六○ 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思潮席捲大學校園,掀起了對西方主流文化激烈批判的熱潮,使年輕一代美國人比以往更容易接受非西方的事物,包括非西方的宗教,尤其是佛 教。因為佛教的大部份內容是很親切的、貼近時代的,不束縛於具體的制度、組織、教條或禮儀,非常適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所以,當那些有叛逆思想的基督教徒 和猶太教徒尋找另一種精神寄託時,佛教對他們來說正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亞洲移民的大量湧入和反主流文化運動使美國佛教得到了快速發展,使成千上萬的亞裔佛教徒進入美國,也使成千上萬的非亞裔美國人轉而信仰佛教。這樣,便形成了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兩大群體。

二、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群體的異同

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之間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研究美國佛教的社會學評論家敏銳地指出,「我們面對的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群體,一些人不太恰當地稱這兩類為『美國本土佛教徒』和『異教佛教徒』;一些人使用具有挑釁性的稱呼『白人佛教徒』和『黃種人佛教徒』;我們姑且稱之為『皈依佛教徒』和『家傳佛教徒』。」3 其中的「家傳佛教徒」,其成員絕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群體或亞裔美國人的後代,即我們上面提到的「移民佛教」信徒。

移 民佛教與皈依者佛教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皈依佛教徒多為年輕人、單身族,移民佛教徒通常都是舉家遷移,並非單身;其次,皈依佛教徒的 信仰通常比移民佛教徒虔誠,移民佛教徒很少是出於虔誠的信仰熱情,多數是為了把他們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修行實踐傳遞給下一代;再次,移民佛教徒更關心 世俗生活,特別是為適應新的語言環境、接受新教育以及在新環境中找份新工作而不斷付出努力,這些在皈依佛教徒看來是過於世俗化的內容。

當 然,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佛教徒之間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泰寺的佛教徒用巴利語誦唱佛經,而日本佛教徒則在管風琴伴奏下誦經;斯里蘭卡僧人建立的寺院可能完 全用英語進行法務活動,而老撾移民建立的寺院則非常注重傳統的積累功德的儀式,採用雙語(英語和老撾語)進行教學,以免他們的傳統文化被慢慢遺忘。總的看 來,從服裝的式樣、飲食習慣、禮儀,到提供服務所使用的語言,不同國家的移民佛教徒之間的差異隨處可見。

儘管存在著巨大差別,它們之間還有 不少相同之處。例如,移民佛教徒和皈依佛教徒(亞裔和非亞裔)都認為,他們是為了緩解生活的壓力才參加佛教修行實踐的;他們中許多人不僅經常來寺院或禪修 中心參加集體修行活動,在家也堅持修行;儘管形式上不同,亞裔佛教徒更多地以誦經、祈福為主,非亞裔佛教徒以禪定為主,但他們對佛、法、僧的皈依、對佛教 教義主旨──諸行無常和四聖諦的理解,則有著更多的相似之處。

三、美國兩大佛教群體的共處和融合

美國的一 些佛教宗派或組織的發展,已經成功超越了種族的藩籬,超越了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的界限。信眾既有移民來的亞裔美國人,也有非亞裔美國人;它們已經在美國 深深紮根,並反映著美國的生活方式;它們提供宗教方面的各種服務,已成為文化發展的中心。這個過程,既不是有意識選擇的原因,也不是精神追求的結果,而是 無意識的文化實踐的過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日蓮正宗的創價學會和南傳佛教內觀禪。

美國的日蓮正宗是由在家居士社團後代組成的佛教 社團,在家居士社團在日本本土尤為顯赫。它在美國的組織機構也很龐大,全美有多個分支機搆;其成員構成呈多樣化,不僅有日裔和歐裔美國人,還有許多非裔美 國人。當然,對於非日裔美國人來說,他們的興趣更多地放在佛教富有哲理的教義和放鬆精神的體驗上。日蓮正宗是美國僅有的一個主要依靠有錢、有教養階層傳播 並在美國深深紮根的外來佛教宗派。
內觀禪是美國佛教諸多宗派中本土化最深的一種。這種禪修形式最初產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緬甸,後來傳到美國。在美國,最為著名的要數美國麻省的內觀禪學社了。 內觀禪不斷調整自己的信仰,不斷超越亞洲傳統思想的羈絆,以此來適應美國的社會。一方面,它注重在社區設立一些內觀禪修中心,定期開展集體的禪修活動;另 一方面,它又非常注重個人的在家修行活動。內觀禪修團體一般淡化佛教傳統禮儀的大部分內容,也很少提及佛教禪學方面的概念,而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尤其是 美國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內觀禪教義已完全融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全然看不到佛教的痕跡了,以致很難再分辨出它是「亞洲人」的或是「宗教」的了。

四、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群體關係的前景展望

儘 管美國的移民佛教和皈依者佛教有諸多相似之處,兩者能夠和睦共處,甚至某些方面還互相融合,但兩者的差別仍然十分明顯,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擴大化的趨勢,而 這對整個佛教在美國的傳播不是十分有利的。面對這種不利局面,美國的很多佛教團體積極嘗試,不遺餘力,試圖彌合這些差異。

近年來,美國佛教 各個團體在不斷地作過一些嘗試,努力實現求同存異。比如,組織各團體參加一年一度的儀式合一運動,甚至建立一個專門的備忘錄,上面列舉了能夠被所有人認可 的大眾化的信仰條目和價值觀。這些行為,通常是出於建立更為廣泛共同體的美好願望。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儀式合一運動的所有努力並非出自美國亞裔的移 民佛教徒,而是來自非亞裔的皈依佛教徒。而且,它一直受到亞裔佛教徒的批判,他們認為它是西方(尤其是基督教)價值觀的合一需求,並非是對佛教傳統價值觀 的合一需求,所以,被稱為是「純粹的文化束縛」4。

上 述事例反映了這兩大群體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們將來是合作還是分裂,甚至走上對抗的道路,這一切在目前還是未知數,很難作出明確的判斷。對此,我們將拭目以 待,並且期待美國佛教兩大群體的的發展能走上融合之路。畢竟,在各種宗教競爭激烈的美國,團結對任何一種宗教的興旺發達都是不可或缺的。

1、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buddhism.html
2、Distribution of Buddhist Centers in the U.S. , The Pluralism Project at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pluralism.org/resources/statistics/august2006_buddhism_distribution.gif
3、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lopez.html.
4、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July6, 2007,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445/lopez.html.

 
 
環境的適應性
── 摘自白雲老禪師著作《白雲深處》
常有人,抱怨環境,叫人難以適應。

有識之士,教人適應環境,不要教環境適應自己。

學佛的行者,強調不要帶著規矩行腳參方,尤其是不可反對他人的規矩。

無論如何,任處何時何地,少不了都有「環境」問題;唯一不相同的是「處環」時的「心境」如何?而生起抗拒、容忍、改革等分別意識,表現每一「自我」的差異性。

因此,佛法中開示有「調適」的道理和方法,針對吾人的「身、語、意」三者造作行為的修養,使其:

於過犯之時,能做到不犯,是謂之戒。
於散亂之時,能做到不亂,是謂之定。
於愚癡之時,能做到不癡,是謂之慧。
修,具改正義。
養,具培育義。

修養,依吾人的身之作、語之言、意之動,難免缺乏「修養」的功德力;以至於造作行為時,多過犯、多散亂、多愚癡,所得後果,總不離「人、我」傷害的缺憾。

基於「人、我」離不開環境的相處,而環境的構成要素,恰巧又離不開人與人及人與事;於是,相處中的實際利害,便有「為人、處事」的不能避免的問題。

因此,環境的大前提,建立於「人、事」兩個重點;於是,人生的道途上,為人與處事,便成了必須學習的兩大課題;或者說,就是生命與生活所組成的人生哲學。

眾所議論,為人、處事,何者最難?

有的說;做事容易做人難。

亦有說:做人容易做事難。

但是,深刻的探討「人、事」二者,互為因緣,關係緊密;也就是說,有人便有事,有事便有人,因人而緣事,因事而緣人;人與事,原本是分不開的,就像是生命與生活。

如果,分別「人難事易」「人易事難」,則如同「生」「命、活」「活、命」,其互為因緣的事實,任誰、任何道理,也不可能使其分立,或是辨別難易。

因此,構成環境的「人、事」兩大要素,既然是如此的休戚相關;身為「人」的你我,就不可能隔離環境,或者不跟環境打交道。於是,環境的適應性,便成了必須修養的課程;就像是如何維護自己的生命與生活,使得人生的道途,如何跨越坎坷,如何行的穩當。

前面提到環境的分別,在於心境的差異,這裡舉一禪門往事,述說在於「心境」的機要;思慮看,有何感想?可能發生甚麼心得?!

從前,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居士,二人相交甚密;有一天,東坡居士與佛印禪師共習禪坐於方丈室;彼此「較勁」一番之後,遺留了如下的一段對話。

東坡:禪師,認為我坐的怎麼樣?

佛印:居士坐的很好!

東坡:好到甚麼程度?

佛印:有似如來模樣!

未久。

佛印:居士,認為老衲坐的如何?

東坡:禪師模樣,就像一堆牛糞!

佛印:因你心境好。

東坡:禪師敗下陣來。

事後,蘇東坡回到家中,興高采烈的告訴蘇小妹;說、今日禪坐,勝了佛印,當浮大白(酒),以資慶祝。

然而,蘇小妹聞言,不以為然,反評乃兄敗了,不與東坡酒喝。

東坡不服,詰問敗由。

蘇小妹答言:「佛印禪師的心境如佛,故說如來;兄長的心境高傲,故說牛糞;試想看?是否敗了!」

東坡聞言,愧然不語。

行者大德!你說:

  環境的適應性,是否在於心境?

 
 
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辦
赤子之心隨許成彪先生赴貴州畢節助學行

◎傳 達

節……黔西南,一個真正山嶂連綿的地方,無窮無盡的梯田包裹著大山本來的棱角,間或展露出嶙峋的白石,以示其土地之貧瘠單薄。

但在這裡,它帶給我一段今生從未有過的人生體驗,原來我還可以做如此的事——是一些我們都力所能及但之前都懵懂無知而不去關注的事!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形容卑微的自己對這次出行的感恩、欣喜、安慰。 在身旁眾大善大德之人的感染之下,行善可以拂走心上積久的塵埃,重現赤裸而純真的那一種本質。人可以拋開城市裡面纍贅的各種牽掛,一心一意地為著一個不為自己的目的而付出,是多麼地輕鬆自在!難怪聖嚴法師道「放下就是快樂。﹂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語出《孟子》,赤子之心,如初生的嬰孩般,對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有第一次接觸到的驚嘆,對他人疾苦有深重的惻隱之心,體察之意,相助之行。

二○○六年十月十二至廿二日,赤子之心協助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從廣州出發,前往貴州畢節地區回訪當地的40多所希望小學,並進行相關的助學工作。此行一共十人,其中包括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赤子之心的成員及中大就讀的大學生志願者。

在過去的十年間,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在貴州共建小學40餘所,而因為人手和地域原因,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一直有所欠缺。雖然每年都回當地回訪和 調查,但由於地方遠和數量多而統計困難。今年三月份曾對當地的學校進行了一次走訪,但因為當時道路條件差加上車輛水準不允許,停留的時間和拜訪的學校數量 不是很滿意。故這次在車輛上和人手上都作了安排,以應付當地的不利條件。希望能能通過一段較長的時間,能盡量詳實搜集和整理當地的學校和學生資料,方便以 後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管理和赤子之心的助學事宜。

具體活動

十月十二日:驅車從廣州到貴陽

早上七點出發,驅車走廣州↓佛山↓開平↓茂名↓湛江↓廣西境內↓南寧↓貴州境內↓貴陽,到達貴陽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凌晨三點鐘。

今 天是一次美麗的汽車旅程,行程大概有千餘公里。除了旅途上車廂裡的說笑和激動的心情之外,窗外的美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廣東與廣西接壤處,連綿的 奇山、成片的木薯和一望無際的甘蔗田還有高速路兩旁的纖細的桉樹,伴著輕快柔和的美國鄉村音樂和,我們在筆直的高速上飛奔。

十月十三日:從貴陽到畢節

大約20多分鐘的車程,進入畢節市區,一個相對簡單的現代小城市。有像樣的館子,但數量不算多;有網吧,但不如貴陽泛濫;有步行街,但不誇張;有沿江風景,但不太長。一切都存在但不複雜。

十月十四日:青少年宮捐贈物資整理

賓館大廳裡見到了久聞大名的彪哥——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負責聯繫捐贈了三十多所希望小學的許成彪先生。彪哥身材高大,慈眉善目,為人非常和藹親切的同時又能讓人肅而起敬,一看就有長著風範和內涵修養。

今天一天都在畢節少年宮整理由香港捐贈過來的衣物和文具。大家干起活來不分彼此,非常積極活躍。一直整理到下午四點多才完。大概有四千多件衣服和三千多套文具,還有其他物品和生活用品。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們就將攜帶這些物資前往彪哥捐建的希望小學進行探訪。

十月十五日:長春鎮滑石村之行

我們的車停在滑石小學的操場,與 其說是操場還不如說是一塊大的泥濘地。村委會的破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棟很破敗的小木屋斜斜的立在那裡,屋頂上的瓦有些已經被掀開了,整棟房子感覺 搖搖欲墜,不知道颳風下雨是怎麼樣支撐過來的。村委會旁邊是小學,所有的教室都沒有玻璃,當問及冬天怎麼抗寒時,老師祇能無奈地對我們喃喃道:「還能怎麼辦,就這樣讓孩子們湊合﹂。

十月十六日:生機鎮三所希望小學之行

開的兩個多小時的車路旁全 是山,我們的越野車在這一座山頂翻過然後到另外一座山頂,車外是很大的霧海,可見度不到三四米,車開的很慢,感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雲貴高原。應該海拔有一 千多米吧,路旁經過一些光光的石山,遠看上去還以為下過雪。後來聽鎮委書記解說是因為山頂的兩個硫磺廠導致酸雨,從而植被枯絕,水土全部流失,祇剩下石 頭,所以成這樣子了。

當看到衣著破舊的甚至有點襤褸的學生懂事地整齊地站在泥濘的操場上並用天真的眼神看著從遠方來的我們時,那一刻的觸動 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我覺得我們帶來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平時他們即使有錢也很難走出這連綿的群山去買到的,更何況他們可能根本就沒錢去買一件像樣的衣服 和一套像樣的文具。

十月十七日:層台鎮慧印希望小學、謝益之希望小學、梁國梁希望小學

大山深處想起的嘹亮的感人的歌聲徹底的讓我們感動的一塌糊塗,「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對於大山,我們祇是匆匆的過客,至多不過在腦海裡留下幾句所謂的感言,而對於他們,這卻是一輩子需要依靠的家園,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並非他們天生愚昧,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出生在這裡。

十月十八日:毛毛、梨、小孩

看著剛為了給我摘梨從樹上爬下來的 他,用身上的高領運動外套擦拭著手上的幾個梨子,然後走向前遞到面前。伸手接下梨子,其實接下了更多的東西。真的不太想接受,因為責任總是越少越好的。毛 是個認真的人,如果接受了責任,很容易把自己逼到不可回轉的地方。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好轉,但仍不能免疫。把梨子抱在胸前,無奈但不後悔。既然碰到 了,就盡力解決。

十月十九日:與小學校長老師的座談會

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我們瞭 解到當地小學昇初中的輟學率竟然高達百分之五十多,,主要原因是家庭離初中較遠,又無法負擔起住宿費用。我們還問了很多關於小學教育的基本問題和老師們在 平時的工作當中遇到的困難。彪哥在座談會上提出希望能重點培養具有潛質的學生,最終使之真正成才,並且希望資助的模式從以前建希望小學廣撒網嚮培養精尖人 才模式轉變。彪哥一提出這個想法便得到了校長和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和推崇,並表示將極力配合並制定出相應的方案。

十月二十日:走訪希望小學的最後一天

第一個小學已經放學回家 了,老師也不在學校,我們祇能組織起留下來的學生發放物品,並且把其他已經回家的學生的物資留在學校,整個過程有點點亂。第二個學校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學生們並不完全按排隊領取東西,我們有點費力才控制住發放的秩序。第三個希望小學很偏遠,我們開車爬過好多山路才到,路的兩旁是青青的野草,色彩非常的新 鮮,空氣特別好,學校的操場前面是一塊青青的草地,草地上有牛、豬、雞、馬等,一片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我們到那裡把剩下的所有的東西都發放完了,就乘車 回到了賓館,結束了近一個星期的走訪希望小學的旅程

結 語

二○○六年十月十二日早上七點整,香 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和廣州赤子之心成員一行十人,從廣州中山大學東門出發,駕駛兩輛三菱吉普前往貴州省畢節市,對香港佛教在畢節市出資捐建的希望小學 進行走訪和資料搜集。同行的十人中有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成彪先生、赤子之心的劉小炮、李白雲、朱志宇及三位中山大學志願者等。

經過兩天的車程,十三日晚終於抵達貴州畢節。接下來的週六、日時間裡,我們展開了對即將到訪的希望小學的資料和禮物准備和整理工作,同時安排好了接下來的行程路線和探訪方案。

從 十月十六日週一開始,我們按照行程的安排展開了對捐建的希望小學進行走訪、資料搜集和核實及助學物資的發放。從週一到週五,我們每天開車走訪約三間學校, 一個星期下來共對十六間希望小學進行了探訪。通過回訪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的搜集核實,對之前所捐建的學校的信息進行了更新和整理。同時,為赤子之心就對畢 節地區的學生扶持可能性提供了實地考察的資料和信息。在整個走訪過程當中,得到了畢節市團委和地方政府、校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二○○六年十月二十一日週六早上,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完成了助學探訪活動的預期目標,並將為今後此類活動的開展積纍寶貴的經驗和奠定良好的基礎。

 
 
長歌當哭 哀思無限
—— 沉痛悼念佛源老和尚

◎遠 塵

○○九年二月廿三日晚,一 代高僧佛源法師在廣東雲門寺安詳示寂。得知這一消息,我頭腦中一片空白。前不久,台灣佛學教育家聖嚴法師圓寂,我還在為佛教界痛失一位高僧而惋惜之時,卻 又突然得知佛源法師又離我們而去。在短時間內中國佛教界接連逝去兩位高僧,我心中感到莫名的痛苦和傷感。雖然,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世事無常,生滅變化本是 一種自然現象。再者說,高僧的示寂,必將往生凈域,本身是一種值得欣慰的事,但我是一個凡夫俗子,心中難以擺脫世情的困擾,依然無法掩飾失去依怙的悲痛和 失落。

佛源法師是當代著名高僧,一九二二年生於湖南桃江。十八歲時,依益陽棲霞寺智暉上人剃度,法名心凈,號真空。次年赴南岳祝聖寺佛教講習所,親近空也、明 真、靈濤等高僧。一九四六年春,從福嚴寺鎮清律師受具足戒。當時太虛、芝峰等法師開設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法師亦由益陽佛教會選派受訓。結業後轉入 鎮江焦山佛學院、寧波觀宗學社,均以世局動蕩學潮衝擊,未久安住。後來,益陽白鹿寺弘暢老人請師回白鹿寺,臨終付法,囑繼任方丈。白鹿寺始建於魏晉時期, 當時住僧百餘人,蔚然湘中一大叢林。法師自謙,辭不任職,祇是幫助益陽佛教講習所教務,開講《彌陀經》等。一九五一年正月,法師感無善知識攝引,道業難 成,便與覺民南行親近虛老。至雲門,任知客。一日,地方軍警到寺清查戶口,處置失度,法師與監院明空均被拘。五月,中央得悉雲門受困事,遂遣京中要員至, 始獲平靜。六月十九日虛雲老和尚?壇傳戒,法師任引禮並增受戒品。虛老賜師號佛源。旋與朗耀、法雲同受雲門宗法,虛老賜師法派號妙心。一九五二年,中央人 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陳銘樞等邀虛雲老和尚進京,佛源法師隨侍起居,照料湯藥,歷京、漢、蘇、滬、杭各寺,協助申請籌備中國佛教協 會,悉心記錄法語開示。次年雲門遣印開、寬度等迎請虛雲老和尚回山,來果、葦航、趙樸初等人顧慮大局,堅持阻止。雲門寺諸師以寺務繁難,需要有福德之人擔 任,都不肯受命領眾。虛雲和尚無奈,便指示監院印開師按照歸元寺規,將諸師名字放入筒中,在韋馱殿前上供祈禱,大眾拈十一個名字,若連續三次被拈中者,即 為雲門寺方丈,佛源法師被拈中。大眾歡喜,函告遠在北京的虛雲和尚。五月,虛雲和尚即命師南返,六月三日韋馱聖誕,佛源法師昇座。自是檀信皈依,海眾安 和,農禪並舉,家風重振。然諸行無常,世事滄桑,實莫能測。一九五八年反右事起,佛源法師蒙冤在獄。次年虛公入寂,亦不得知。時值三年自然災害,幸得老志 英、劉寬培居士竭誠護助,師得以渡過病難。至一九六一年始獲釋,隨交由南華禪寺勞動監管十八年。師時四大羸弱,病痛折磨,以時時作務,風雨無休故,積疾成 痾。諸僧或有自縊、返俗者,然師為傳佛種故,苦勵心志,不畏時艱,日課地藏經、地藏懺,以祈大士哀佑,今猶未輟,至感大士放光攝護。

「文化大革命」中,諸造反派押 六祖、憨山、丹田真身到韶關游行,欲焚之而未果。然將六祖、丹田兩真身胸背洞穿,大若碗口,臟腑、靈骨掏擲於地,其狀實難卒睹。佛源法師欲落淚亦懼人知, 又恐紅衛兵卷土重來,祖師真身再遭劫難,乃冒死收其靈骨,藏於後山九龍泉側巨樹下。復慮身命無常,遂遣使告香港聖一法師,來此攝照片歸,以待將來。唯恐祖 之靈骨臟腑被毀。在「文化大革命」中, 僧眾被迫停止誦經、禮佛等佛事活動。師又道心堅固,志誠意篤,虔誠信仰,暗中禮佛誦經,乞佛力加被。一九七九年,宗教政策恢復,佛源法師奔赴中國佛學院主 講律學,兼外事接待、文物管理。法師以六祖真身事告明真、巨贊諸師及趙樸初會長。樸老震驚,立致函廣東省委習仲勛書記,習公即委要員至曹溪,助師恢復真 身。

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公佈雲門寺為首批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佛源法師率四眾往禮雲門寺,乳源縣政府遂請師還山。其時寺中僅餘老僧三人,殘存殿宇盡為危房,經像 法器幾無所有。一九八三年國務院確定雲門寺為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受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雲門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源法師回到雲門,重修寺廟,再塑 佛像,恢復佛教活動。一九八六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大覺寺舉行傳戒法會,有八百多人分別受出家和在家二眾的戒律。雲門寺住持佛源法師、廣州光孝寺住 持本煥法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分別擔任傳戒師。

一九八四年七月至一九九○年夏,在佛源法師的主持和海內外信徒的資助下,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修復後的雲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 經樓、客堂、鐘樓、功德堂、鼓樓、伽藍殿、延壽堂、祖師殿、禪堂,還新建了虛雲和尚紀念堂、舍利塔、山門、佛經流通處、涼亭等,殿堂內塑造了佛像,使寺廟 比原貌更加雄偉莊嚴,格局更加宏大,設備更加完善,以新的面貌再現雲門山麓。近年來,雲門寺還先後興建了雲門佛學院教學大樓,法師宿舍和圖書館。

在雲門寺山門內壁存有著名的南漢大寶元年(958)《大漢韶州雲門光泰禪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等重要石碑,為佛教珍貴文物。距寺半華里,有海會塔,周圍有 殿堂房舍數十間,可容百人居住,現為女眾修學的場所。後山又新修了虛雲和尚紀念堂及舍利塔,林泉幽勝,可供僧人閉關閱經之用。寺前有觀音山、桂花潭風景 區,有桂花潮、出米石、九仙岩、慈悲峰、鐵鼓山等山水名勝,流泉飛瀑,山岩嵯峨,桂花香溢,風光綺麗。

一九八六年雲門寺?壇傳戒時,建築已具規模。趙樸老來寺,贊為:「古剎千年幾廢興,喜瞻佛日耀雲門。殿堂毀後重重建,經像燒余漸漸增。」又云:「十方翹首宗風振,第一功勞在樹人。」至今全寺新增建築計已二萬餘平方米。師以住持農禪家風為己任,率寺僧植果樹千餘,銀杏二百,修竹萬竿,自種田地十餘畝,禪堂坐香每日六支,冬季五七專精參究,復設佛學院攝引後學。道風遠播,德澤普被。

一九九○年,佛源法師兼任益陽白鹿寺方丈,一九九一年,兼任南岳祝聖寺方丈,復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暨咨議委員會副主席。一九九○年,曹溪惟因和尚入寂,傳 正法師受兩序大眾推舉為代理住持,後因胃病加重,力不從心,乃集兩序大眾議決禮延佛源法師繼南華丈席。一九九二年四月初八日佛源法師遂昇座晉院。師自言, 憶廿餘年前六祖之真身遇難事,應加意愛護常住,直如臨深履薄,豈敢輕心放逸。佛源法師住持南華寺後,繼前賢未遂宏願,重修天王殿、寶林門、藏經樓,新建虛 雲老和尚紀念堂、智藥三藏尊者紀念堂、卓錫泉牌坊、《六祖壇經》碑林、頭山門第一牌坊等。一九九四年首次在曹溪?壇傳授二部僧戒,舉行水陸法會,?刻佛祖 道影分佈供奉在法堂、六祖殿內。一九九六年冬,為不忘前賢大德弘揚禪宗,振興曹溪祖庭之豐功偉績,主修《新編曹溪通志》,示囑弟子李志真等搜集歷代諸多遺 失史料,聘請何明棟先生為主編,「將清代康熙十一年之後曹溪史實記事,與明代憨山主修,康熙十年重修之《曹溪通志》,進行增補接續」。一九九八年敬印《金山江天禪寺規約》、《高旻寺四寮規約》各二千冊;《禪林寶訓》、《六祖壇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各五千冊;《虛雲老和尚開示錄》一萬冊、《古佛畫譜》二千冊,使法寶經典流傳法界。

為擴大佛教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佛源法師不僅多次接待外賓,而且還多次出訪。一九九三年,韓國觀音禪院方丈、曹溪宗傳燈第七十八代傳人崇山禪師,率領本國及 美國、日本、東歐、南非諸國一百三十多人專程到曹溪禮祖。一九九五年佛源法師應韓國華溪寺之請,前往該寺主法傳戒。一九九六年又與同仁在南華禪寺舉行「禪宗世界一花第四屆法會」,是中國乃至世界禪宗歷史上第一次盛舉。一九九七年十月間,佛源法師率覺慧、繼賢二位知客師,參加中國佛教協會組團赴日本出席中、日、韓佛教徒友好交流會議,佛源法師為該出訪團任副團長。

佛源法師在雲門寺任方丈期間,非常重視僧材的培養,成績卓著。一九八九年初開辦雲門寺僧伽培訓班。一九九二年各級政府批准,改為雲門佛學院,採用叢林化傳 統與現代化互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十年來規模不斷擴大,師資、設備日益充實,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該院教學特點是農禪並重,學修一體,學員除學習和坐禪之外, 還進行適量的出坡勞動,自耕自種幾十畝水田和山地,體現了農禪並重的特色。

佛源法師是一位惜福節儉、淡泊名利的高僧。作為一個名寺的方丈,他並不缺少供養,但他卻從不將這些供養視為己有,而是交給常住分發給大眾。他自己的飲食非 常簡單,與大眾飲食無二無別;他的衣服也至為樸素,常常是一件長衫一穿數十年不肯換新的。佛源法師最為人所贊嘆的是他對名利的淡泊,作為一個方丈,這個位 置對許多人來說,都是向往已久的位子。然而,他老人家卻功成身退,主動讓位給年輕有為的弟子明向法師,以使佛教後繼有人。

佛源法師是當今中國佛教界的禪宗巨匠,高僧虛雲老和尚法嗣,他秉承虛雲老和尚遺志, 荷擔如來家業,延續祖師家風,傳錫雲門法脈,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一生未曾懈怠,為法忘軀,度人無數,功德巍巍,一生行持,備受世人敬仰。佛源法師一生 為護持佛教、興建道場、弘法度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贏得了教內外人士的普遍尊崇,他的嘉言懿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今老和尚雖然西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將永 遠激勵和鞭策著我們。

 
 
我與楊先生的慈輝緣
◎阿 蓮

然佛法的智慧是要我們以般若觀照現實人生,了知世事皆是無常,如幻如化,但是,當我從《美佛慧訊》的主編傅麗卿老師那裡驚悉慈輝佛教基金會的領航人楊洪先生於二○○九年二月十五日往生之時,還是不免萬分的驚愕,心頭被一種漫然昇起的傷感所籠罩。

對於楊洪先生其人,相信許多人對他並不陌生。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說,先生的名下有旭日集團紐約有限公司、光明時裝國際有限公司、吉祥時裝國際有限公司等,作為一個當代著名的佛教慈善家,佛教大居士,他創立了「慈輝佛教基金會」,積極從事各種扶貧濟危助困的事業。(慈輝之名是取自發揚觀世音菩薩的「悲」與智慧之光「輝」之意。)

初與先生結緣,是二○○六年五月份的遼寧錦州的愛心之旅。當時,先生在錦州停留數日,期間考察了錦州的棚戶區、渤海大學和在錦扶貧助困項目,並且參加了慈愛錦州《愛與心相連》的募捐晚會,之後還為一所建成的慈輝小學剪綵。

很幸運的是,這個行程我得以跟隨先生左右,從而和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觸,許多情形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尤其是在驚聞先生往生之後,更是每每追憶先生,那親切和善的音容笑貌猶在現前,心中不免又為失去了這樣一位大善知識而感到黯然神傷。

先生雖然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但是見到他的人都感覺他非常的年輕,絲毫也感覺不到他已經六十歲了。先生說話時神採奕奕,聲音很洪亮,面上也總是含著笑。 走路的時候,先後的步履很輕快,因為事務的繁忙,他常會一邊走一邊詢問一些工作的進展,但是也不會忘記回過頭來同大家打招呼,笑容是親切的、平和的。

先生很注重教育事業,對於那些貧困學生他的慈憫益於言表,不光是鼓勵他們要自強不息,自慈輝佛教基金會成立以來先後在許多大學設立了助學基金。同樣,在錦 州的渤海大學,慈輝設立了助學基金四十萬元,資助貧困學子540人。先生希望這些資助不光是起到解決受助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有助於學生完成學業,還希 望這種資助行為能讓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康發展。

與我同住定室的來自陝北榆林市綏德縣的大姐跟我說起先生和慈輝基金會,總是非常的激動。原來綏德縣是最早得到先生關注和資助的。那時當先生得知位於陝西北 部的綏德縣,已經連續四年遭到特大乾旱,農作物失收,造成很多鄉村群眾生活在缺水和斷糧的困境之中。於是於二○○一年五月第一次以「慈輝佛教基金會」之 名前去扶貧救災。除了捐贈糧油、棉被等四十五萬元的物資,解決溫飽問題外,還著手幫助解決當地長期飲水困難的問題,開始進行諸如打井、修壩、築堤、修橋等 具體而實際的工作。大姐說當時就是她接待了慈輝一行,請他們吃、住在自己家,也從此和慈輝結下了緣份。如今慈輝的善舉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鋪蓋面也越 來越廣。短短的幾年裡,已從先生的家鄉擴展到省內粵北山區,又從省內走嚮全國,不論陝北黃土高原,古代的豫州、楚地,還是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吉林有「慈輝」人的身影,就是祖國屋脊,也有「慈輝」人送去春風。

先生在話語間常提及他的父親,他說自己受父親的影響非常大,是父親教導自己要做個自強、有志氣的人。父親還是個很善良的人,而且做人不怕吃虧。父親還教育他「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讓他懂得做個善良的、有仁義之心的人遠比擁有許多錢財卻冷酷無情的人要有價值的多。

先生在錦州的市工人文化宮作了一場「慈輝的心路歷程」專題報告。他給大家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原來他也是受過苦難的,而正是那少年時期的幾次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做大事,賺很多的錢,然後更多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先生是個感恩的人,不光是敬愛家人朋友,就是對那些曾經有緣同在一起生活過的人,他也毫不吝嗇地盡己所能去回報。他曾經在青年時代到廣東省的紅光村插隊落 戶,當他發跡之後,並沒有忘記那些當年一起生活過的村民,他不時地回村探望他們,並且許下諾言每年為村民辦一件事。於是鋪路、打井、修建學校、建蓄水 塘……紅光村徹底改變了原來的困境,面貌煥然一新。

先生說許多人認為做善事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實不是這樣。先生引「援藏」一例說:那裡,冬天風雪大,行路十分困難,危險性大。一般人入藏,都選在每年的四至八月之間。有一年,為了讓當地同胞有個溫暖的冬天,「慈輝」人 不顧自身安危,趕在十一月時先把捐贈物資運進去,八位慈輝幹事在惡劣的氣候中毅然進藏。他們在四川成都雇了25輛卡車,運送大米20餘萬斤和棉被5171 床,取道川藏公路,所經之處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氣溫貼近零度,一路山高路險,車輪打滑,歷盡千辛萬苦,才將各種物資安全送達目的地。也正是基於這種 情況,藏區同胞把「慈輝」當成了菩薩。

錦州的筆架山是當地一個奇觀,因山在海中,其通往岸邊的一條鵝卵石小路在海水落潮時會顯現出來,而一旦漲潮就隱沒在海水中,游人祇能坐船過去。當地政府安 排一次考察經濟開發區的活動之後附帶請慈輝人去游覽筆架山。趁著落潮,先生興致勃勃地同我們一起步行上山,從一開始到最後到達山頂,先生都不曾借助過他 物,一直都是走得很安穩,絲毫也看不出疲累的樣子,先生還給大家鼓勁說步行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沿途欣賞風景,一舉兩得嘛!

的確,稍微注意一下山路的兩邊,竟然還有一樹一樹粉紅的桃花正開得灼灼艷艷,讓人想起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許是桃花知道慈輝人是佛弟子,專門行善積德的,所以在這時候特地開放來歡迎你們的吧。」一個年輕妹妹站在桃樹下一邊拍照一邊活潑地說。

真的,那天的天氣也是非常的好,站在筆架山的山頂,看到的海藍得那麼純凈,映在水中的雲也白得純凈,一陣陣的海風掠過,吹得山頂亭角上的銅鈴叮叮噹當地響,感覺到了仙境一般。

回轉的路上,先生興致還高,坐在車子的前面轉過身來問大家累不累。大家都說不累。於是先生就讓大家各獻才藝,會唱歌的唱歌,會說笑話的說笑話,都表演一個 節目。一時之間,車廂裡充滿了歡歌笑語。之後我還跟著大家學唱起了慈輝的會歌。先生也和我們一起唱,還拍著手和著大家的歌聲打起了拍子。也在那一次,我感 覺到了慈輝這個大家庭的濃濃的親情氛圍,而先生就是這個家的家長。

先生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這不光是要我們祇問耕耘不問收獲,更多的是讓我們要在做善事時,心中不要存有任何要求回報的私心,如果有了私心,那就違反了佛陀教導我們的宗旨,佛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福報,而不是為一己謀求利益。

而多年來,正是先生的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了許多人,凝聚了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兩位弟弟楊釗先生和楊勛先生,幾年來捐資總數超過五千萬港 幣,而他在美國一位學佛多年的好友,捐資總數也超過了兩千多萬港幣,全力支持他。他的妻子和香港的好友們紛紛解囊,分別捐了數百萬港幣。國內一位老婆婆, 甚至將自己一生的積蓄統統交給他。先生周圍的朋友們,或捐錢或出力,紛紛加入慈輝行列。

先生的夫人何如春女士,亦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她說話很溫婉,對大家都很慈善,絲毫沒有架子。每次出現,她都默默地站在先生身邊,以微笑和淡定與先生的大度和豁達相輔相成。

有時我也想過,是甚麼把這麼多本來素不相識的慈輝人聯繫在了一起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愛」。這是一種佛教所說的「大愛」,不帶有任何個人主義色彩。慈輝人因著這「愛」,從未停下行善的腳步。而先生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以他的「慈」「輝」永遠照亮著慈輝人前行的道路。即使先生往生極樂,但萬般皆空業不空,先生一定會乘願再來這娑婆世界,繼續福佑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得以脫離苦海……

僅以此文表達我對楊先生的深切哀悼和追思!

 
 
世界佛教動態

位於中國四川省石渠縣的巴格嘛尼石經牆、是健力氏世界最長的石經牆、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未經當地政府審批授權,任何人士不能隨意修建,經牆始刻於17世紀,歷代不斷增刻無數經咒及佛像,至今全牆長達1.7公里,高2.5-3.5米。刻製石經能加持國泰民安、佛法久住世間。

高僧大德的慈悲願力

四川石渠縣扎格龍寺首座上師才讓多吉寧波車,由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經濟衰退,從本年5月4日開始,帶領寺僧啟建19天五姓財神大法會,為一切有情祈福,同時籌募經費刻製石經。

贊助石經牆、大藏經及法會設位迴向者,自身既能獲大加持,亦能利益其他眾生,福報不可思議。佛寺委託香港佛慈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籌募石刻大藏經的經費,並得當地政府支持,授權信請參閱本會網址http://www.hkbccf.org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