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6期
2005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上海佛教喜訊頻傳
論 述
《金剛經》主題研究(下) ◎田光烈
專 論
關於生命存在的感悟
——由「放生」引起的思考
◎善 根
高僧傳記
洋和尚照空小傳 ◎吳孟慶
健康飲食
愛惜生命 注重飲食 當心陷阱(上) ◎新 知
隨筆禪話
超越宗教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轉型成功 ◎楊 釗
關心下一代的成長 ◎林子釗
慈輝獻愛心挽救失足吸毒人 ◎慈 河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十二) ◎王永平
佛寺盛事
玉佛重光頌覺群
——慶祝上海玉佛寺覺群樓落成活動綜述
◎曹曙紅
七寶教寺隆重舉行佛殿落成暨
全堂佛像、寶塔開光慶典
◎申 文
真如寺建塔迎舍利紀實 ◎玲 緣
佛教文學
《一輪明月》獲夏衍文學獎 ◎曉 春
人間佛教
尸舍婆林菩提葉 ◎李家振
佛教文化
論佛教文化對我國茶葉發展的作用(上) ◎沈佐民
學僧園地
祇知其一,一無所知 ◎覺 生
略談四無量心 ◎清 靜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上海佛教喜訊頻傳

 二○○ 四年十一月間,上海佛教有三大寺院舉辦佛像開光慶典活動。本會會長覺光大師、會董果德法師,還有香港三德弘法中心淨雄法師也應邀參加上海玉佛禪寺新建覺群 樓盛大開幕慶典,這是一座多功能弘法大樓,積極拓展文化出版、信息傳播、網絡弘法、音聲佛事、知識講座、人材培養、學術研討等,充分體現了佛教文化在當代 社會應發揮多功能的卓越作用。為中國大陸佛教文化事業起到了先進的模式。自從覺醒大和尚擔任住持以來,為上海佛教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令人刮目相看 也。

  上海郊外雲翔寺(留雲寺)為二期工程新建殿宇佛菩薩聖像開光,台灣高僧悟明長老率領四眾弟子前來參加盛大慶典活動。

  雲翔寺的恢復重建,與編者有著一段殊勝因緣。數年前,慧禪法師被委派參加籌建工作,他首先邀請我前往南翔商討此事,在一所破舊的小學校內,是由尹波、 沈華兩位居士陪我前往的。在我了解籌建情況後,知道他們想建築一座唐代風格的寺院,於是,我便提議邀請香港著名設計師俞宗翹先生談談,因為他曾為香港志蓮 淨苑設計殿宇的專家,慧禪法師同意了,經我介紹一番,終於拍板成交了。經過幾年來的建築工程,殿宇佛像確實有唐代的風格和氣派。在上海幾座大寺院中,有如 此宏偉、壯觀、整齊、氣勢,似乎找不到第二家,可以說,無與倫比!這位精明能幹的慧禪法師是位奇才,可能某些人對他有看法,怎能沒有異見呢?歷代開山祖師 都有相同的命運,不知慧禪法師如何想呢?若想不通,請參悟吧!

  上海七寶教寺落成暨佛像開光盛典。會長覺光大師本來是參加慶典活動的,由於他欲趕往新加坡福海禪院傳戒法會,提前離去。就在這關鍵時刻(十九日),本 會常務董事智慧大法師法駕光臨,午夜時分,七寶鎮上,已萬家燈火,七寶教寺和七寶塔裝飾一新,山門和層層塔身的燈光,發出的光輝照耀大地,猶如劃破夜空旳 「夜明珠」。觀賞者讚不絕口。智慧大法師是全國人大的代表,他的光臨,當地政府領導特地派出警車嚮導至寺院山門外,全寺兩序僧眾在照誠大和尚率領下,搭衣 持具恭敬地迎接智慧大法師法駕光臨!

  翌日(十一月廿日上午九時),七寶教寺裡裡外外擠滿了善信,諸山長老,政府各級領導都到齊了,慧平法師在大會上介紹了各位嘉賓,隨後主席台上嘉賓致賀詞,諸山長老在佛殿上開光說偈語,法會功德圓滿。

  據說,七寶教寺得以興建,有兩位大功德主功不可沒,一位是某領導,一位是某居士,沒有他們的努力和爭取,七寶教寺恐怕至今未能實現。所以他們的業績將載入滬江佛教史冊。

 
 
金剛經》主題研究(下)
 ◎田光烈

(接上期)

 樸老所謂「主題」之題即標識也。《左傳》襄公十年「舞師題以旌夏」。

  注:題,識也。以大旌表識行列。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的旗。標識即現在所言標誌。

  主題即用以識別記號,以揭示其旨趣的主要標誌。

  學佛之人,發心之後,行六度四攝,皆不住於事、離二邊,即依義不依語。語為眾生施設,原來非有,來自離言自性亦非無,依離言自性行六度,方為清淨,方能收攝其心。凡言「佛說、即非、是名」,皆明此義。

  所言自性者是自己認定自己存在的真實不變的本質。這是存在自身與其他存在區別開來而不能混淆的本性。所以自性是表示眾生本來所具有的超越的真性之意,亦即是佛性。是眾生成佛的超越的根據。大乘佛學中之禪宗,全面肯定自性,以之為一切眾生與宇宙的根源。

  《壇經》行由品:「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 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謂「離言自性者」,即遠離種種言說概念分別,而顯現我們本來具有的超越的自性即佛性。

  所謂「離言」者,《壇經》又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這是說,心若迷則拘泥於經典文字,不得出離。心若悟則能自我作主,深刻體會經典文字。這是要我們覺悟自家的主體性即佛性,不要迷失。

  「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心性即佛性,本來是自性清淨的,而為客塵所染,以導致不淨。客塵不是心性本來具有的。而是後天外來的。所以叫客塵,客塵的範圍很廣,不但名利恭敬、妻財子祿是客塵,就連對佛經依語不依義,也是客塵,也能染污自己的心性,染污自己的佛性。

  一部六千七百多字的《金剛經》,竟有二十九處講「佛說××××××,即非××××××,是名××××××」的「完整」命題;如果再加上十三處「佛說××××××即非××××××」的「非完整」命題;竟然共有四十二處!

  上面四十二處命題就是告訴我們要「依離言自性行六度萬行,方能收攝其心,保持自己的佛性清淨;將來才能成佛。所以是《金剛經》的主題。

  古德云:「中土多大乘根器」。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便有與佛說相契之處。如《孟子》云:「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驚 動)惻隱(同情)之心;非所以內交(即「納交」、「結交」也)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醜上.第六章)

  朱熹注引謝氏曰:「人須是認其真心,方乍見孺子入井之時其心怵惕,乃真心也,非思得,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納交、要譽、惡其聲而然、即人欲之私矣。

  真心與人欲並提而顯其反差。真心純一無雜念,相似於佛說的本淨之心性。

  人欲則百念叢生,考慮多端,無非自私自利,即心性為客塵所染矣。

  孟子又云:「大人者,不先其赤子(注:赤子,言嬰兒,嬰兒身體發紅,故名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第十二章)

  朱熹解釋這段話說:「大人之心通達萬變,赤子之心則純一無偽而已。然大人之所以為大人者,正以其不為物誘而全其無偽之本然,是以擴而充之,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極其大也。」

  朱熹的解釋應作一些補充:孟子所謂「大人」絕非普通的一般人,普通一般人難有純一無偽之心。孟子所說的「大人」是《易經.乾卦》中所謂的「大人」: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朱熹解釋說:「人與天地鬼神本無二理,特蔽於有我之私,是以梏於形體而不能相通,大人無私以道為體,曾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先天不違,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後天奉天,謂知理如是,奉而行之。」

  孟子將赤子與大人並提,二者有純一無偽之心,相似於本淨之心性。

  達磨祖師言「中土多大乘根器者」謂儒宗也。(摘自《往生隨聞錄》往生居士(三)之「竇存我」)就是說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與諸佛菩薩所說多有相契之處。所以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以後便深入人心,而成為我國文化的一個主要部分。

  印光大師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為人佛之階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萬行之歸宿。」且謂:「學佛當如儒者,志在淑世利人,憂樂天下,不應但以自了生死為極致。」(摘自《往生隨聞錄》往生居士(三)之「竇存我」)

  印光大師的話需要解釋才能明白:「敦倫盡分」。「敦」者,勉勵也。「倫」謂人倫,也稱倫常,是封建社會裡人的等級關係。即儒家所說的五倫(也稱五常)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印光大師所謂「盡分」就是這五倫中所要求的要「有」。

  「閑邪存誠」者:「閑」,防禦也。存誠心以杜邪惡。

  《易經.乾卦.文言》「閑邪存誠」,疏云:「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矣」。

  所謂「憂樂天下」者其義參見范仲淹《岳陽樓記》言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摘自《古文觀止》卷五)。

  「仁人之心」所關注的是國家的盛衰,民族的興替。表現在情緒上,隨其盛衰興替而樂而憂。個人的成敗利鈍,則不足計也。

  這種思想在現在也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達磨祖師云「中土多大乘根器者,謂儒宗也。」儒佛合流構成中國文化的思想體系,不但影響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思想幾千年,目前甚至於影響到歐美等世界各國。

  歐美等世界各國與中土雖非同文同種,而皆有「佛性」,則無以異也。

 
 
關於生命存在的感悟
——由「放生」引起的思考

◎善 根

 前不 久,筆者隨一個考察團,來到江南著名水鄉朱家角進行了參觀考察。朱家角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據傳這個小鎮前後出了四十三位進士、一百五十多位舉人,在中國 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小鎮似「小橋流水人家」獨特歷史文化特色享譽旅游界,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人士前往觀光。這個小鎮的佛教文化頗有特色,古老的佛寺座落在 小鎮鬧市中心地帶,進香拜佛的香客真是絡繹不絕。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應是小鎮到處可見的「放生橋」,每行至二、三百米,就有一座「放生橋」,佛教的慈悲理念,同「小橋流水人家」的人文環境融為一體,造就了這座小鎮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傳統。

  當我們來到一座大型五孔石橋時,導游向我們介紹,這座石橋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修建這座橋的是一位出家僧人,花了數年時間,積蓄了善信「放生」善款,修 建了這座石孔橋,後人稱為「放生橋」。如今這座石橋,依然保留著「放生」的傳統,凡有善願的人們,來到這座橋,大多會有「放生」的善舉。

  隨後,我們通過石橋,來到了另一邊街市,當看到有家店門前擺放有待出售的甲魚時,同伴提議,「不妨買一條甲魚,放放生」。這一建議,立即在我心中引起 了難以平復的回響。是啊,我們來到了「放生橋」,為甚麼不「放生」呢?想到這些,我的腳步再也難以向前移動,盡管同伴們早已離開,但「放生」的善念一直環 繞於心。「放生」以前祇是聽人說過,自己還未曾經歷過。既然有了善念,那麼就應該將這種善念化為行動,親手「放生」。看到面前的甲魚,突然覺得這條甲魚的 生存與否,就取決於我此時此刻的一個舉動。難道還需要猶豫嗎?很快,我便同店主達成了買賣協議,交款後親手拿起了這條甲魚。

  來到河岸邊,我小心翼翼地將這條甲魚放進了水裡。同時,我也為它祈禱,希望不再被人捕捉,活上百年、千年。過了好一陣,甲魚才開始游動,一會兒就潛入 水中消逝在奔流的河道裡。此時,我的心獲得了一種難以言述的平寧與慰藉。原來,這就是「放生」啊,一條隨時成為人們盤中餐的甲魚,因我的一個善念,一次善 舉,獲得了解救,避免了被宰殺的命運,而它再一次有了生存的機會。想到這裡,我的精神為之一振,原來「放生」的善舉,會引起我們對生命存在的覺醒與反思。

  從直接意義來說,「放生」確確實實拯救了生物世界的一個生命。但這種行為,本身包涵了人類對生物界整個生命存在的態度。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處於生物 鎖鏈的最高端,確實有智慧和能力,來處置生物世界中的任何一個種系的生命,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地宰割他其生命,侵害並剝奪其他生物體的生命權。可 是,這種無視生物界其他生命存在的觀念與意識,究竟會給人類來帶怎樣結果呢?從直接影響看,大肆捕殺生物,勢必導致生物鎖鏈的中斷,使許多生物物種最終從 地球上消逝掉。而作為生物鎖鏈最高端的人類,也會因之遭到懲罰,人類所賴以生成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亦會遣到嚴重的破壞,最終導致人類走向災難。

  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戒殺」,強調要對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視與尊重,體現了佛陀最大的慈悲。佛教教義告誡人們,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是遵循 著因果關係演化的。這種因果律貫穿於「過去、現在、未來」。而生命,無論人類,還是其他生物體,都是有靈性的存在物。「過去、現在、未來」之於生命,就是 「前世、現世、來世」。在這種因果鎖鏈中就演化為因果報應,前世之善因,結現世之善果,現世之善因,結來世之善果,如此循環往復,構成了生命自身的因果關 係。反之,惡因必然衍生出惡果。

  「放生」是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的最直接的體現,也是人類行菩薩道的一種最美好的善行。「放生」還促使我們對生命的存在有了一種覺醒,懂得珍重生命存 在的價值與意義。珍惜生命,愛護動物,「戒殺」,這就是對生命存在的一種覺悟。從「放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當人在以慈悲之心對待一個活著的生命體時,人 的靈魂也得到了一次洗禮,也得到了一次淨化,我們可以從「放生」中,真切地感悟到生命的存在,因為正是我們的「放生」善念與善行,直接地挽救了一個生命, 並給其繼續生存的機會。「放生」的意義,還在於這種舉動,真實地將「我之存在」與生物的「他之存在」融合為一,讓「他之存在」應證「我之存在」。人類的偉 大之處,並不在於人有能力和智慧,去任意地滅絕地球上的生物;恰恰相反,而在於人有能力和智慧,保護地球上任何生物種物及每一物種各個具體生命體的存在與 繁衍生息。唯有保護珍視人之外的生物的存在,人類自身才能在生物的多樣性中尋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歸宿,才能看到人類長遠存在與發展的希望。

 
 
洋和尚照空小傳
 ◎吳孟慶

 洋和尚照空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曾名噪一時,人們稱他為「國際間諜」、「冒險家」、「風流和尚」。也有正面評價的,說他是一個不斷追求,有正義感的人。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天馬行空般的生活經歷,使人們難識其廬山真面目。

   照空原名屈利皮支.林肯(I. T.Trebitsch Lincoln),一八七九年出生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原籍匈牙利,後入英國籍。青少年時曾接受嚴格的宗教教育,准備將來做猶太教的拉比。

   一八九九年,正在國外旅行的他改變信仰,加入了德國的路德教會,成為一名新教教徒。不久,又改宗長老會,並受命到美國去襄助那邊約長老會,做救濟猶太人 的工作。在美國,他和英國教會建立了關係,旋又成為英國教會的一個教士,並調到英屬加拿大教會工作。後來又回到德國。他寫了一封自荐信給坎特伯雷大主教, 大主教回信邀請他到坎特郡所屬亞普爾道城去當副主教。他在那裡做了十四個月副主教,便辭職去了倫敦。在倫敦的兩年,他為報紙寫文章,身份是自由撰稿人。

   一九○六年,他應巧克力糖製造商西龐。胡屈利爵士的聘請,充當其私人秘書。由這位爵士介紹,他與自由黨的幾個著名人物建立了聯繫。一九一○年,他參加大林頓城的競選,當選為下議院議員。

   一九一四年,他在競選中失敗。同年八月,與英國政府接洽,受任為匈牙利文和羅馬尼亞文的函札檢查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德國搜集情報。他的親德色彩被同事檢舉,因而被英國政府驅逐。

   在美國紐約住了半年,他因「使用假發票」的舊案被發現而被遞解回英國。接著又發生假冒胡屈利爵士的簽字,騙取七百英鎊的訴訟案,訊問之下,他全盤招認,受到監禁三年的處罰。三年期滿,他被遣返匈牙利原籍。

   一九二三年,他從溫哥華出發來到上海。

   在上海,他以能說會道、善於活動得到幾個有權勢的中國人的信任。他們推荐他做了四川軍閥楊森的顧問。一九二四年七月,他又成了吳佩孚的顧問。並以這個身份向外國銀行謀取貸款,為軍閥購買軍火。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成為中國最活躍的大都市。空前發達的經濟貿易,五洋雜居的人文環境,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使這個具有冒險性格的西方人如魚得水。他對東方文化尤其是佛教產生了興趣。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他化名湯達婁到錫蘭旅游,投身於錫蘭一所寺院中。一面過梵唱唄頌的出家人生活,一面學習巴利文和梵文,研讀佛學經典。

   一九二六年春,他得到兒子因犯殺人罪被捕,不久死於獄中的消息,拜別寺僧,赶回歐洲。一九二八年再來上海,在佛教淨業社遇太虛法師,得到鼓勵。一九三○年去法國南部組織一個佛教團體,將總部設在尼斯,與德國佛教學者葛立穆在慕尼黑組織的佛教會建立了聯繫。

   一九三○年再次回到上海。結識學識淵博的寂雲禪師,在寂雲所在杭州城隍山準提閣住一兩個月後落髮出家,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出家為僧的歐洲人。起法名「照空」。

   一九三一年三月,經太虛介紹,照空到鎮江寶華山隆昌寺受戒,師父寂雲和師兄照心陪同。在隆昌寺受戒期間,照空所在戒堂的堂師,任意用細楊柳枝在受戒弟子 的光頭上敲著教「遮難文」,照空認為這樣野蠻的做法不合佛法,是對人不尊重,他不受戒了,要到南京(佛教會)告他們去。後經勸阻,又請知客師出面做工作, 叮囑堂師們以後在照空面前不要隨意打人,照空才答應繼續受戒。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生日,照空受菩薩戒,在光頭上燙香疤十二個。

   隆昌寺受戒後,照空等經南京回上海。在上海住了一夜,第二天照空乘火車去北平。一九三一年五月,他又在北平白雀寺受戒,並領到度牒。

   一九三一年七月,世界新聞社作了這樣的報道:前國際偵探、英國會議員、耶教牧師及油企業家林肯氏最近在中國為僧,完成了出家儀式。此事引起一個問題,即 西方人歸向東方宗教原因何在?懷著這個問題,記者於北平城中荒僻處的一所中國式房屋中訪問了照空。照空將禿頭上的香疤示給他看,說這是最近遵照出家受戒而 辦的手續,證明他已經成為在中國的外國和尚了。他全身僧裝打扮,布衣布鞋布褲,鬍鬚多日未刮,兩眼炯炯有神。他告訴記者:

   「我之為僧,就是對這個世界不再感興趣了。我今年五十三歲,世味備嘗。張眼看這世界,看不到別的,祇見苦痛與煩惱,而一般人如醉如狂,沉溺其中而不悟。」

   「我和你們一樣,自入世以來,也曾努力求快樂,我曾一度為耶教牧師。然而對於耶教,愈研究愈減少信心,終於脫離耶教。轉而求教於柏拉圖、蘇格拉底、康 德、尼采及叔本華,又求樂於金錢名位,但愈追求失望愈多,我開始感到生活真是一種慘劇。因此厭棄世間,轉而為僧。」

   他強調自己已不注意政治,往往幾星期不看報紙。他又說,國民黨政府曾因德國軍事顧問鮑歐氏的介紹,擬聘他為政治顧問,並給予頗為可觀的薪金,他沒有答覆。為此,鮑歐氏批評他「愚不可及」。他說,為僧者不應有錢,「我從前頗多錢……,現在已拋棄一切了。」

   在北平,照空曾發表《我為甚麼出家為僧》一文;講述他學佛的經過及對佛教的理解。他在文中說:「今日的西方世界,對於佛教的興趣及了解,正在日漸滋 長」,「中國及中國的佛教徒應派導師到歐洲及美洲,用佛說的真理教導其人民。教彼等以達到和平快樂之路,教彼等應作善而勿為惡,教彼等求生命之真理,勿妄 信幻構之天國」。

   從照空自述看,他的生活經歷豐富而坎坷。見多識廣,靈活多變,既不斷追求,又處處碰壁。有人據此認為,他的出家為僧是有思想基礎的。

   洋和尚照空一時成為名人。

   據當時出版的佛教雜誌《海潮音》登載的一篇文章報道,照空在北平時,法舫和尚邀請照空到柏林寺演講,發現照空所講純屬小乘佛教。他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出 家僧人,表示自己將傳道於中國。當時有中外僧俗聽眾五六百人,他這樣講法自然引起反感。主持人法舫當即宣稱:「照空所言不能代表整個佛教,……他如果要在 中國傳教,希望他悉心在中國居住十年研學中國佛教。」演講會後,法舫又約了幾個人與照空談話,詢問他研究佛學的情況,談了約一個半小時。結論是:照空對於 巴利文小乘佛學,有一定研究,但未必全部洞悉。有的話是因為觀察問題角度不同。他有先入為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我慢主觀」問題。不過,他認識佛教「無 我」的道理,那是很對的。

   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成了社會名人,必然受到關注。北平演講不受歡迎,另一件事更使他情緒低落。

   原來照空雖皈依佛門,卻好管閑事。一次見識了一個懂英文、會彈琴、談吐不俗的歌女,了解到她是滿族人,辛亥革命時,父兄遭迫害而自盡,她十四五歲時為生 計所迫被賣給了鴇母。後與廣東人曹某結婚,得不久又被遺棄,再次淪落風塵。照空問明那姓曹的名字,竟與之相熟。出於慈悲之心,他拿出積蓄,極力斡旋,幫助 這個歌女跳出火坑。

   少數人借此對他誹謗、攻擊。有一個化名「不空」的人,在中外報刊上撰文大罵照空為「風流和尚」、「佛門敗類」、說他再也「空」不了了。

   照空雖然懂得「無我」道理,並主張「一切從我『空』起」,面對非議和攻擊,還是感到氣惱。他想回避一下,於是來到重慶,打算去西藏研究佛教。可是四川軍 閥劉湘有所顧忌,對照空的申請遲遲不予批准,祇是把他安置在縉雲山的寺院裡,那裡正籌備開辦漢藏教理院。照空住了一些日子後,感到去西藏無望,便離開中國 返回歐洲。臨出境時,他寫了封信給師父寂雲。信中說,「世人罵我風流,我卻毫無愧意。釋迦牟尼佛祖救我芸芸眾生,頭頂七彩霞,腳踩白蓮花,亦是佛法風流之 造化」。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照空乘郵船到達荷蘭的安特衛普。他這次返歐的目的是使佛法西行,並想在法國南部建造一處佛教大叢林,這是他的一大夙願。

   但是歐洲有些國家並不歡迎他。一九三三年七月廿五日,照空又回到上海。與他一起乘「脫利登」號郵船來上海的,還有十二個外國和尚與尼姑。照空把他們領到 大西路他的寓所。七月三十一日,「台灣」號郵船又送來三個虔誠的外國和尚。照空帶著這幫外國弟子,在上海佛教界進進出出,他被尊為上賓。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廿六日,照空率領他的十二位弟子在南京栖霞寺受戒,中國佛教會認為,歐洲人士來華受僧尼大戒,此為創舉。因此要求上海市佛教會和佛教淨業社組織四眾弟子到車站歡迎。

   一九三五年初,照空從歐洲再返上海。此時他身邊有比丘(和尚)兩名,比丘尼(尼姑)三名,寓大西路,閉門專修。雖然洋和尚名氣很大,但他的住處卻破舊不堪。人們經常可看到,五六個外國男女剃著光光的頭,披著暗紅色袈裟,在念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一九三六年六月,因經濟困難,照空一度遷居(天)津特三區七緯路一百一十一號。

   一九三九年冬,照空寓居上海靜安寺路西僑青年會。記者就外界傳照空曾要求回匈牙利,為匈牙利政府所拒絕的事採訪他。照空說,他的呈請尚在夏季,以後匈牙 利政府已有新法律頒佈,根據新法律和匈牙利現狀,他也不再抱重返故鄉以終餘年的希望,並且說上海現在實為最佳的居住地。他通過報紙發表聲明,稱「小僧曾被 逮捕毀謗,凡二十二年。昔日如小僧之人,咸被釘十字架、下油鍋、被毒死,然今小僧仍敢用肉眼窺睹真理。小僧知何人以不公平待我,小僧與一切助我之人均負有 使命責任,心存不良者必得惡報!」

   是年,照空六十歲。他自稱「精力充足,自知尚有廿四年可活」,但金絲邊眼鏡片後透出的是飽經風霜的黯淡目光。

   抗日戰爭時期,照空對日本侵略表示義憤,寫了多篇譴責日本天皇、反對日軍侵略中國的文章,發表在歐美報刊上。他在上海還準備募捐支援抗日。

   一九四三年十月八日,照空因病到仁濟醫院按受手術,不治身亡。安葬於上海第一區公墓,時年六十四歲。死時並無徒弟隨侍。仁濟醫院是基督教英國倫敦會辦的 教會醫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日本佔領軍派日本人接管。不少人認為,是日本特務下的毒手。

   也有人披露,早在一九三二年,照空就與日本特務組織建立了關係,上海工部局情報部門受英國人控制,他們掌握了照空的材料,盡管他祇是個小間諜,大英帝國的特工仍不惜花大力將其消滅。

   他的死至今仍是個謎。

主要參考文章:

1、一九四○年第十二卷第九號《海潮音》, 載《又一外國人在中國為僧》。
2、《巨贊文集》,載《洋和尚照空》。
3、徐珣:《風流和尚服空》,載1992年4月 29日《新民晚報》。
4、車斯漢:《冒險家和尚並不風流》,載 1992年6月18日《新民晚報》。
5、章云,《一位神秘莫測的洋和尚》,載 1992年l0月《香港佛教》。

 
 
愛惜生命 注重飲食 當心陷阱(上)
◎新 知

  編 者按:二○○三年六月廿八日,美國有位醫學博士洪山本教授,他在一間百貨公司發表了一篇講演,其題目是《如何過更健康品質優的生活》。其內容談及我們日常 飲食生活方面往往不注重的「細微小事」,這就是「生活陷阱」,一不小心,掉落進去,萬劫不復,險哉!在信佛的居士群中,有吃素的,也有食葷的,特別是葷腥 食物,格外注意,稍不當心,就易於墮入陷阱,希望這些人早日素食為好。這篇文章值得推薦,請讀者細心思索為盼。

 生活 品質高,身體健康,這方面首先要注意保養。由於平時自己的忽略或對某些知識的了解有所誤解,造成對身體上實質的傷害,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何者是有害的,它 會造成甚麼樣的傷害,我們應當如何以最少的調整,來避免受到傷害。如果有些事是我們無法避免的,那又該如何來保養自己,在身體還沒垮下之前,及時見到警 訊,把握時機,儘早糾正,這便是這次探討的主題。

A、生活中隱含許多相沿已久的陷阱,以及早已成習的飲食誤解和疏忽,以下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問題:

(一)油

  有些油對人體有益,有些則有害。這次我們祇針對在對人體有害的部份加以解說。

  在這裡鄭重的向大家聲明:所有食物中對身體最有害的以油為首。

  平時我們炒菜要放油,而許多食物如花生、核果、豆類、玉米全都隱含了油,那油是如何傷害身體呢?油加糖等於三酸甘油脂 (Oil+Sugar=Triglycerides)它對身體毫無好處,油的黏性極高,當它黏在心臟血管,就造成心肌梗塞,因為三酸甘油脂跟鈣一黏合就成 了栓塞塊(Trig+Ca—Plaque),血液循環要走心臟,所以當油和鈣匯集一塊,就成了栓塊。

  有人以為自己從不吃糖,應該不會有這類問題。其實米飯中已有許多糖分。栓塞會使胸部有抽痛感,如不及時處理,遲早心臟口會被封住,即突發心臟病,這是美國的頭號殺手。

  一般吃牛肉都要半生熟的,因為完全烤熟,它會變得很硬。可是漢堡的碎牛肉餅,在完全烤熟後,卻仍然鬆軟適口,這是因為它加了百分之三十的肥油(Fat),吃漢堡再吃可樂,二者起作用,離心臟病就不遠了。

  中國人愛吃紅燒豬腳燉冰糖,效果和漢堡加可樂是一樣的,不可不慎。

  油除了帶來心肌梗塞外,對身體毫無好處,吃太多漢堡或蛋糕中的奶油,不管每天運動量多大,也無法完全燃燒,讓心臟口血管越來越窄,極易得心臟病。

  油含量高,使血液濃稠,既易得高血壓,也因血液循環不良,形成許多死角,成為缺氧狀態,這就提供了癌細胞生存環境,所以油是身體最大的敵人。

(二)糖

  糖對身體是很重要,因為它能維持身體體溫,但以今日而言,大部分人體內的糖,其實太多了。糖本身不致癌,但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是一般細胞的六倍,所以特 別需要糖提供它生長的營養,所以有人以斷食治癌,便是想用斷食去餓死癌細胞,當然這個辦法不可輕試,反之,吃的越甜,癌細胞生長得越快,患者也自然死得越 快。

(三)洗碗精

  油鍋、油碗盤需要洗碗精清洗,許多人習慣用洗碗機來洗,這和我們用手去洗是完全不同的。用手洗比較乾淨,可是用洗碗機就有許多死角洗不乾淨。碗碟在洗 碗機中烘乾後,拿出來略從側面檢視,一定會發現有好些個碗碟上有印痕,那不是水印,而是洗碗精的殘渣,用手摸是粉末狀物,便是洗潔精的粉,要是每天這麼用 法,這些餐具上的殘留洗潔精,無意中都會吃下肚去。所以如果能不用油炒菜,碗碟不油膩,也就用不著洗碗精了。

(四)代糖(Aspartame)

  又稱為Nutra Sweet, Spoonful或Equal。所有減肥食物,都會用代糖,它能造成多發性神經硬化症及紅斑性狼瘡,以及局部性肢體退化,很多都是因每天喝減肥可樂喝出來的。

  冰冷的減肥可樂或許還好喝,但代糖祇要溫度超過華氏86度就會成了福馬林,那可是泡屍體用的防腐劑。我們的體溫是華氏98.6度代糖在人體內便會轉化 成這樣的東西,它所造成各式各樣的後遺症,是十分可怕的,而現在市場上含代糖的產品,約有五千多種,實在要小心避免。

(五)魚身中之水銀

  許多魚含有大量水銀,有些極喜好吃魚的人,吃到自己腎臟出大毛病都要報銷了,還不知道真正原因是甚麼。

  補蛀牙的銀粉,有50%是銀,另50%的材料為水銀,通常在二十年左右,補牙的材料逐漸老化,便釋放出水銀,造成慢性水銀中毒。

  有些香港人特別愛吃煲仔飯,用砂鍋去煲魚頭,砂鍋所含材料有來自黃土高原黏土製造的,要是像以前人用木材或木炭煮,因為溫度低,還不致影響砂鍋的變 化,但現在家家用瓦斯煤氣爐,火是藍色的,溫度極高,使砂鍋中的黏土逐漸釋放出所含重金屬鉛的成份,使砂鍋越煮越薄變輕,用它燉煮含水銀高的魚類就天天吃 進了水銀和鉛,造成慢性中毒。從頭髮檢驗可以知道。含大量水銀,會造成多動、自閉、巴金森、老年痴呆、及肢體神經操作障礙等問題。

  很多水銀成份來自魚類,中國人不太喜吃大魚或冷凍魚,而偏好新鮮魚或小魚,其實深海大魚或由深海捕獲的冷凍魚,較無污染,比較安全。

  水銀是如何造成巴金森的?當水銀進入神經中樞,它會引起折射,腦波碰到水銀就折射出去,不能循它原來的路線,所以當一個人經常在吃飯或講話時咬到舌 根,或走路時左腳踢到右腳,可能為水銀中毒症狀,並且是水銀已跑到神經中樞去了。如不處理,便會發展成巴金森症。

(六)殺蟲劑

  青椒、草莓等,含有大量殺蟲劑,倘若現代有核子戰爆發,世上唯一可能存活的生物,大概祇有蟑螂,蟑螂的翅膀可以擋住輻射線,它的生命力極其強悍,所以 要毒殺蟑螂,所用的毒劑份量,可能要比毒一個人還多。市面上殺蟲劑種類繁多,可印出二十六大張來,而每頁至少有一百種不同殺蟲劑的品牌,可知現今殺蟲劑使 用泛濫的程度。

(七)氧化劑/防腐劑

  罐頭類,可速食的或各種醃漬的肉類、蔬果等食物,都有硝酸鹽(Nitrite),硝酸鈉(Sodium Nitrte)之類的防腐劑,吃多了,極易得癌症。

(八)微波爐

  首先令我們好奇的是,何以微波爐有害?倘若有害,那又為甚麼政府不回收呢?

有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或者可比擬這個情況,當你將一隻青蛙放上一個開著大火的熱鍋時,牠會立刻跳走,但如果你用一根蠟燭慢慢的燃燒加溫,剛開始時,青蛙並不覺有任何燙感,但逐漸的等到牠覺得熱了,想跳走時,牠的腳皮已被熱鍋黏住了,再也無法跳走。

  如今微波爐就像那根蠟燭,使用它的人就像那隻青蛙,甚麼時候會被黏住。,或許是十或二十年之後,但遲早有可能被黏住。

  在醫院中輪血,需將從冰箱拿出的血加以溫熱才可輸入人體,曾有護士為了急救病人節省時間,使用微波爐加溫血液,一輸入體內,病人立即死亡。以後醫院中嚴格規定,絕不允許微波爐去溫熱血液。

  而專門調製給嬰兒服用的奶粉,盒上說明文字,明白寫出絕不可用微波爐去煮熱,因為它會破壞所有的營養。

  有關微波爐所引起的各式傷害,蘇聯人作了許多研究,例如:

  (a)。肉類用微波爐加熱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叫d—Nitro sodienthanolanines

  (b)。用微波爐處理過的牛奶、水果、麥片會將其中的氨基酸轉化為致癌物。

  (c)。蔬菜在用微波爐處理後,會將蔬菜的植物生物鹼iPlant alkaloidsi轉化成致癌物。

(九)油炸食物

  炸薯條是很受大人、小孩歡迎的食物,但油炸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food)會產生一種叫acrylamides的致癌物,所以喜吃這類食品的人要有節制。

(十)薰製及烤炙的食物

  像薰,烤燒炙的食物及烤麵包等,烤得焦黑的東西,含有一種致癌物叫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其實食物祇要烤或煎到變黃、變色,已經不是很好了。

(十一)氯(chlorine)

  美國在911事件之後,為預防自來水的安全問題,將水中所放氯的份量,由原來的濃度提高到九十點,是之前的三十倍,這些資料皆可打電話向自來水廠索取 「飲用水安全報告」中得知,現在夏季天熱,自來水中放置氯的份量甚至高達五百點,家庭中所用洗澡水,已經類似游泳池的水了,氯的味道太重。

  氯中所含有的副產品THMS(Trihalomethanes),會引發出體內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破壞細胞,並且是高危險性致癌物,而氯還被懷疑有可能是動脈硬化,引起心臟病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每天喝水,洗澡,刷牙等,接觸的實在太多了。

(十二)香煙

  香煙能引起肺癌,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事實,此處就不再多加闡述。

B:何以應該停止使用微波爐?

  蘇聯、德國、瑞士等國家,對微波爐造成人體傷害方面,作了許多研究。有人問,如果微波爐有害,何以政府不制止它的使用?乃因它所造成的傷害,不是短時 間內立即可看到,可能是在二十年以後才顯現出來,除非有專業研究員,在實驗室作實驗來證實。而在美國,一切研究以利益為前導,對無利可圖的事,是沒有人去 作研究的。這個國家以科學掛帥,最優秀的人才都做了工程師,祇講究效率、效果,卻不去管後果。在美國癌症也比其它國家領先,高居第一位。

  根据蘇聯、德國、瑞士等國,所作對微波爐研究,發現有許多負面結論:

  1、它破壞腦組織。腦的傳播是靠磁波,微波爐處理過的食物,如長期食用,會綜合腦磁波使腦退化,磁波短路,此為長期副作用。

  2、微波爐食物,除了有致癌物外,它還產生一堆不能為身體所吸收利用的不知名副產品。

  3、長期食用微波爐食物,使男女荷爾蒙分泌量減低或改變。

  4、微波爐食物的副產品,是長期而永久性的殘存於人體內。

  5、食物中的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大量減少,或改變成致癌物,以及許多不能為身體所分解的合成物。

  6、微波爐烹煮的食物,使蔬菜中的礦物質,改變成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

  7、微波爐食物能引致胃癌。有些胃癌及腸癌,皆與吃太多微波爐食物有關,這或許解釋了何以美國人近些年來,患直腸癌的比例如此迅速增加。

  8、長期吃微波爐食物,易使身體產生大量癌細胞。

  9、長期攝取微波爐食物,因其營養已被破壞,將使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

  10、這種食物,將使記憶退化,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且理解力降低。(續下期)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超越宗教

  佛教是宗教、非宗教;是哲學、非哲學,確切地說,它是理性非迷信的,超越一切宗教的宗教。如果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的話,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反駁。他 們會說,佛教已具備一切宗教的特色和條件,諸如有佛寺,有僧尼,每日要誦經唸咒,有佛、菩薩像,等等。有了這一切,是一切宗教必備的條件。像基督教、天主 教、伊斯蘭教,甚至我國的道教等。只有儒家嚴格說來,它不屬宗教。因為它不講究天神,也不說鬼怪,所謂「未知生,焉知鬼」呢?儒家學者不承認自己是孔教, 而孔子更非是神秘莫測的教主。這一點,很多人都能夠接受。說佛教不是宗教是不能接受了。其實嚴格說來,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全部佛教等如一部大百科全書,講 宇宙、人生哲理最為透徹、圓滿。它毫不迷信,世間上許多哲學,都不如佛經的哲理博大精深。如佛經中提到的法相唯識宗,它講到心理學方面,當今最流行的心理 學派立論觀點,遠遠不及佛教的精微處。所以說,不能說佛教是拜鬼神的宗教。這一點很多人不清楚的,值得探討。

  當代西方哲學家、科學家對佛教研究感到極大的興趣,方興未艾哩。


兩岸僧尼

  多年前,大陸不少佛教高僧紛紛組團到台灣省進行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可以說,非常頻密,增強兩地的友誼,為海峽兩岸溝通打開了友誼之窗,氣流通暢,精神 旺盛,這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有許多老法師,去了台灣參訪各大寺院,會晤了多年來的同鄉、同窗、同門、同參師友,感到無限的喜悅,精神爽朗,非言語所能表達 於萬一!

  這種感情建立在純潔基礎上的,這些老法師們年紀都在七十歲左石,分別了五十年之久,回顧當年彼此都是青年「小伙子」的形態,過去在寺院內,或在佛學 院,或在禪堂……彼此「談經說道」,「情同手足」。由於內戰原因,各奔東西,渺無音訊,生死不知,彼此常在懷念中;近年來,海峽兩岸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民 間社團有了接觸來往,真叫做「喜上眉梢」、「皆大歡喜」!無不拍手稱快。

  和尚、尼姑焚香祝禱:「國運昌隆、風調雨順」。默頌諸佛護佑。但近年來,海峽兩岸佛教徒來往似乎淡薄了下來,究其因,受某種政治的影響(台灣),我們佛教人士堅持國家版圖統一,豈容分裂?和平建國,則人民幸福矣!


在七寶寺

  上月中旬,上海七寶教寺舉辦了「水陸法會」。期間參加的善信約有七、八百人,信眾們非常虔誠禮佛、拜懺。尤其那些發心的「義工」們,真正做到了無私的奉獻,日夜地忙碌著,用佛家語言來說,播撒菩提種籽,期待未來結菩提果。

  在佛教各個道場裡,到處都有不同年紀的「義工」,在香港有些義工是出於大富豪家庭。在家養尊處優,從來不做粗重「活路」。曾記得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 伉儷是虔誠的佛弟子,早在五十年代初,何善衡還在中環經營恒生銀莊時期,常到粉嶺觀宗寺禮佛,兼做義工。覺光大師時常讚他倆夫婦,功德無量,終於成為一大 善長仁翁。

  在七寶寺相識一位剛從澳洲返滬的倪居士,他信佛不久,卻未能深信,我跟他談了很久,終未能使對方放棄原有的執著觀念,仍然堅持自己的見解。我對他說: 「信佛不信佛,完全是個『緣』的問題。這個『緣』的出現,只是遲早而已。」多多少少涉及到本身善根是否具足。連佛都說過這樣的話:「佛,不度無緣人!」可 想而知了。


樂而不樂

  在家信佛的居士講起「經」來,同樣能吸引廣大的社會聽眾。如高永霄、葉文意居士講佛學時,常常座無虛席。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甚至在東南亞及歐美加澳等 華人社會裡,凡是講經法會的地方,都是盛況空前。以前記得有位王博謙老居士講起佛經來,聽眾擠得水洩不通,不少大學教授都聞風而至,可見其「說法」魅力非 凡!有一年他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講道:《樂是苦的因》一專題。他說:苦樂二字,是相對的,是循環的,所以說,樂是苦因,人生現在種種的樂趣,都是預先種下 未來種種的苦因,將來必受種種的苦果。照佛眼看來,我們凡夫在三界火宅之中(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喻三界中生死之苦,如火焚燒的意思),因為 食色名利,受種種苦。生老病死,受種種苦。更有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到了後來,因被業報牽纏,還要受地獄、餓鬼之苦。佛眼看得明明 白白,我們凡夫猶日夜在迷夢之中樂其所樂,不知樂之苦果!世間上的樂是短暫的,所謂樂極生悲是也。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層道理,只有信佛的人知其因,也知 其果,也懂得真正的「樂」。


出席座談

  有一年,本港天主教《公教報》,舉辦「面對世界」座談會,邀請六大宗教界人士出席,該報總編輯張家興係主持人。應邀人士有王國強(孔教)、秦孟瀟(佛 教)、袁康就(道教)、賴品超(基督教)、趙必成(天主教)、徐錦輝(回教)等人。在邀請函中說道:各宗教都有終極關懷,不論是現世或超世的,只要是身處 這世界,便不能不以此作為實踐理想的場地或途徑。惟這世界是紛亂的,不完美的,身處其中的你,會怎樣對待這世界,以達至自己的終極理想?是出世的,入世 的;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樣不完美的世界,帶給你甚麼?在你崇信的教義中,有何基礎支持你對世界的態度?對於這樣一個研討題,就筆者來說,是非常有興趣 的。用佛教的觀點來說,對世界的看法是非常清晰的,說得極為透徹,能夠解答「人類迷惑」的奧秘!當然,你不理解佛教的教義,或否定佛教的理念,那你必然陷 於茫茫迷霧之中,會感到人生徬徨、疑慮、困惑……佛法是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用佛法參究之道,一定能夠大徹大悟。六大宗教各有不同的尋覓真理之路,也就 是說各有各的因緣了。


沉默不言

  筆者有幸參加了「座談會」。在多位代表發言之後,由於時間的緣故,輪不到我發表「高見」了,雖然有人希望我說幾句話,我也禮貌的婉拒了。我認為,這樣一個重大而深刻的課題,非三言兩語說得明白的,說得不深不透,不如不說的好。

  不深不透的語言,漏洞甚多,容易被人誤解或歪曲,甚至從不正確的角度去理解了。這會成為「是」、「非」的淵源。特別是講到某人某事帶有批評成分的語 言,會造成很大的是非,被人誤會了本意,再也不容易扭轉過來了。這是我的「過來人」經驗。在有公眾場所,凡有人邀我講話,往往會迴避三舍,其原因在此。

  有不少友人對我行為不理解,在他們印象中,認為我「非常會講話」。為甚麼會拒絕說話呢?我自己規範有:「對象不對頭,不說;場合不對頭,不說;情緒不 對頭,不說。」我的經驗告訴自己,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立場,說出來的話觀點極不統一,容易產生偏見,沉默的態度是「上策」。


曼殊和尚

  在無意之中讀到一本《中外書摘》舊刊(一九九六年第四期),赫然載有一篇《蘇曼殊,穿行於靈與肉之間的情僧》。單從這標題看,其煽情性和吸引性也就非 同尋常。令人驚異的是,編者在導言中又說曼殊是上海漢上的著名「狎客」,說他在禪與慾之間「矛盾而尷尬」。於是,蘇曼殊在這篇看似「傳記」的作品裡,便被 描述成一個色中餓鬼,一個徹頭徹尾的「花和尚」。作者的寫作意圖,已由他所著意渲染的抖落出來。然而,稍有清末民初文化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曼殊和尚不僅是 一位著名的方外學者,著名南社詩人,而且是一位同情並在一定程度上參加了辛亥革命的愛國進步僧人。蘇曼殊在他三十四年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十渡東瀛、三受剃 度,蹤跡遍香港、星洲、爪哇、泰國、斯里蘭卡……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愛國之志,無時稍懈,十九歲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時,就加入了反帝反清的進步團 體青年會,二十歲加入「拒俄義勇隊」。一些文人騷客閑得無聊,對曼殊和尚「真實面目」一無所知,盲說瞎猜,胡說八道。


生不逢時

  這位曼殊和尚,當年為救國救民奔走呼號,經常參加孫中山所組織的各項活動。

  一九○四年慣於保皇派與革命為敵,他欲行刺康有為,遭陳少白力阻而罷。到上海後,任職《國民日報》,與陳獨秀、章士釗、黃侃等為友,走上文學道路。他博學有才,精通英、法、日、梵文。詩、小說、譯著,俱瑧上乘,繪畫別樹一幟。

  一九○七年在東京,他積極參與魯迅創辦《新生》雜誌的籌備。袁世凱竊國,他寫下氣勢磅礡的《討袁宣言》。居正起兵詩袁,他奔赴青島投戎請行。在中華革 命黨機關刊物《民國雜誌》社任職,深得孫中山的推許。「極目神州余子盡,袈裟和淚伏碑前」。「畢竟美人知愛國,自將銀管學南唐」。詩人曼殊憂國憂民的深沉 意識,始終在胸膛中奔湧。辛亥革命爆發,遠在爪哇島的蘇曼殊歡欣鼓舞,呼之為「振大漢之大聲」,吟著「壯士橫刀看草檄」的詩句,典衣賣書,回到祖國,追隨 革命。當時佛教衰微,僧人無所作為,各大寺院相當保守,對新事物一無所知,苟且過日子,也容不得曼殊這樣的人物,悲夫,一代傑出僧才被煙沒了。

 
 
轉型成功
◎楊釗

 一年又過去了,總結一下這一年中最突出的東西是甚麼呢?曰:「轉型成功」。

  香港最流行的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轉型」,香港要生存、要發展,其出路是「轉型」;香港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其出路也是「轉型」。由勞動密集型的企 業,轉為技術、科技密集型的企業,由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總之,一定要轉,不轉就不能生存,因為香港是「三高」地區:「人工高、租金高、費用高」,要生 存,必須經營有優勢、有特色、有競爭力的業務,否則無法支撐高成本,不能支撐,就要虧本;虧本則無法經營下去。

  本集團這次「轉型」是第四次了:第一次「轉型」,是走出香港,由本港製造轉型為海外製造,也就是原來祇在香港設廠,改為在外地設廠,也就是在菲律賓、印尼、孟加拉等地設廠,製造服裝產品。

  第二次「轉型」,由祇是製造產品,發展成為「工貿結合」,做工廠兼做貿易生意,特別是適應中國內地環境,設計出來的一個經營模式。

  第三次「轉型」,是由祇做工貿的企業,發展成為兼做地產發展的企業。

  第四次「轉型」也就是今次,由工貿為主,轉型成為以服裝零售為主的企業。

  現在,零售業務佔本企業百分之六十二,出口貿易及其他業務佔百分之三十八。

  「真維斯」是目前中國內地休閒服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以單一牌子計算,銷售金額和自營店舖數量都名列第一,至今「真維斯」的店舖在內地數量為九百多間。

  「真維斯」在澳洲、紐西蘭經營二百多間零售店,在澳洲休閒服中排名第二。

  「菲爾」在內地的零售店網絡有店舖達一百多間。

  與I.T、Quiksilver合作的零售店亦有一百多間。

  總共數目,我們的零售店超過一千三百間。

  同時,真維斯內地與澳洲的經營情況十分良好。

  真維斯今年的營業額比去年繼續有兩位數字的增長,澳洲真維斯今年的利潤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長。

  與I.T合作的公司,在合作的第一年,店舖數目已經超越一百間,估計第二年會發展到二百多間,而整體的經營效益也令人滿意。

  Quiksilver的業務填補了本集團在香港的空白點,令本集團的零售業務遍佈中國內地、澳紐、香港和台灣,成為一個地區性的零售集團。

  時至今日,本集團的「真維斯」在中國休閒服是第一大品牌,在澳洲是第二大品牌;合作伙伴Quiksilver在「板服」方面是美國乃至世界第一;我們的合作者I.T集團,是香港最成功的服裝零售集團之一。

  這種的陣勢,這種的格局,可以說對我們零售業務的發展十分有利,所以我們今天說轉型成功了。

  為甚麼本集團至今依然投放大量的人力、財力、精神和時間,去經營依賴大量人力資源的行業呢?

  這就關係到本集團的宗旨,是要達到兩種效益,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是純粹從經濟角度,也就是從金錢角度去衡量;「社會效益」是指企業要為社會作出貢獻、作出承擔。

  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往往是指金錢、名譽和權力,但這祇表示「事業的成功」,下一步追求的是「人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不祇是擁有富裕生活所需的 金錢、地位,還要包括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愉快。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金錢、名譽不一定買得到的,那就是健康、家庭和快樂。

  既然我們是追求「人生的成功」,所以我們的範圍要大一些,現代企管大師認為,「要想獲得幸福,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使別人幸福,如果你努力地把幸福送給 別人,幸福就會來到你的身邊」。簡單一句話,就是「因果定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齊都報」。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要有收獲,必須播種;要有回報,必須投資。道理就是那麼簡單。

  在今天,根據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八至十月的失業率為6.7%,人數為二十四萬人;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年仍是失業的重災區,失業率為 28.7%;其次為五十至五十九歲的中年人士,失業率為8.2%。個人收入的中位數是九千五百元,家庭月入的中位數是一萬五千五百元。所以說,依靠人力資 源的行業,有其「社會效益」的作用。今天,「就業」對香港依然重要,我們相信「就業」對中國內地、對印尼、菲律賓和孟加拉更加重要。

  試想想,如果我們「轉型」不成功,今天我們的工廠和貿易公司會如何,我們的規模肯定不能那麼大,那麼本集團的一部份員工,特別是45歲以上的,學歷中五程度以下,他們的出路將會如何?

  再試想想,如果不是我們一早就進行「轉型」,十年前就利用中國內地市場進行「改變」,那麼在早一、二年經濟低潮中,社會興起了「瘦身」之風,周圍不是裁員便是減薪,難道我們能夠站穩陣腳嗎?我們能夠不被動搖嗎?

  另外,企業不祇是「謀生場所」,同時也是一所學校,學習「處事技能」和「待人本領」的學校。所以說,實踐是培養人材的最好場所,是鍛鍊人材的最好場 所,俗稱之,「社會大學」。本集團的宗旨是,「不祇提供員工謀生場所,同時也提供員工學習和發揮才能的場所」,所以我們說,「旭日集團不祇是我們的事業, 同時也是我們的人生」。

  從經濟角度考慮,香港的地產行業起伏太大,週期性強,甚至很大的程度是投機的環境,而不是投資的環境,而它的高峰期與低谷期,剛好是與依靠人力資源的 服務業相衝或互補,也就是地產高的時期,人工也高,消費也高,成本跟著高,這樣,就會令服務業經營困難;而地產低谷期,則人工、消費、成本則偏低,經營服 務業較易,所以,往往產生一種互補性,令集團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利用。

  旭日集團確立了「量力而為、平衡發展」的方針,把依靠人力資源的行業與依靠財力的行業,平衡發展,把以發展「經濟效益」為主的行業,與發展既有良好「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行業,同時兼顧。

  祇有這樣,我們才能不祇獲得金錢等「物質財富」,同時也能夠獲得健康、家庭、快樂等「精神財富」。

  祇有這樣,我們不祇在事業上得到成功,我們也能在「人生成功」中,積累了許多資源。

  我們香港人很幸運,工資是中國內地的五倍至十倍,是孟加拉的十八倍至三十倍,是非洲落後國家的一百倍以上。

  可能香港人已經完全忘記,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日軍侵佔香港時,香港人口由一百六十一萬減至六十萬,而大部份是回去內地,並且是步行回去的,由於一下子那麼多人湧入,肯定無法找到工作,結果許多人到處乞食,甚至餓死。

  先哲們提醒我們:今天的所得,是昨天的付出;而今天的付出,將是明天的所得。

  我們今天可說是幸運的一群,難道我們不希望明天也同樣是幸運的一群嗎?

  實踐已經證明,我們的宗旨沒有錯,我們走的路沒有錯,所以我們要繼續走下去,我們的宗旨要堅持下去。

  第四次「轉型」的成功,其意義就在這裡,它讓我們「承擔」有所依托,它讓我們的「付出」有個基地。十二年,整整的十二年,多少付出,多少努力,多少心 血,終於成功了。我們成功了!我們能夠為三萬多個員工提供較為「舒適」的工作場所,我們的工作令以萬計的家庭,不用擔心「溫飽」之憂!

 
 
關心下一代的成長
◎林子釗

 二○○三年十月,清風吹來陣陣稻香,田間一派豐收景象。來到黃龍村村口,一幢嶄新的教學大樓——慈輝樓已屹立眼前。走進小學大樓,迎來的是寬敞明亮的課室,新的課桌椅,保護兒童眼睛的磁性黑板……

  這裡面的一切都是在當地領導重視、支持下,在歷屆校友熱心捐助下,特別是在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的鼎力捐資(資助二十萬元)下才出現的。

  原校建在六十年代,四十多個寒暑過後,這座泥石砌牆、四壁都有裂縫的瓦面樓房已搖搖欲墜,人若走在二層木質結構的樓上,整座樓子都會震動,故在樓梯顯 眼處貼上「請放輕腳步走」的字條。當地領導早就把這學校定為危樓,無奈,龍川是廣東邊遠山區貧困縣之一,年均收入每人在千元左右,哪來四十多萬元重建的資 金呢?對於村民來說,這簡直是天文數字。

  為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重建學校刻不容緩。慈輝的善行引起他們的注意,黃龍小學及村委會的領導來找我們慈輝佛教基金會。醉心教育的校長,以其真誠的心 打動了我們。他多次利用雙休日,自費專程送報告到四百多公里外的惠州,不住賓館,祇到老鄉家住宿,吃盒飯。他的熱愛教育事業的行為,亦得到縣教育主管部門 的支持和讚揚。難怪他在「慈輝樓」剪綵儀式上發言時感觸良多,真情流露,感動得連眼眶也濕潤了……

  「慈輝樓」建成了,黃龍村附近的少年可以安心上課了。但願我們下一代能勤奮學習,發揚優良傳統;但願我們的老師兢兢業業,培育好每一棵幼苗,不辱新時代賦予的使命。

 
 
慈輝獻愛心挽救失足吸毒人
 ◎慈 河

 二○○ 三年十月廿九日,風和日麗,惠州市三棟鎮強制戒毒基地洋溢起從未有過的喜慶場面:彩旗插滿進營區的公路兩旁,在迎風招展;營區出入口擺上「熱烈歡迎香港慈 輝佛教基金會楊洪會長一行前來指導工作」的紅底黃字大牌匾;會場上懸起紅底白字大橫幅:「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給惠州市公安局強制戒毒基地捐贈棉被和戒毒藥 品的捐贈儀式」;主席台前疊滿大棉被和戒毒藥品。

  下午一時,一千多名強制戒毒人員魚貫而入,看到那一疊疊的新棉被及戒毒藥品,都露出喜悅的臉容,一名叫強仔的戒毒青年說:「慈輝人真善心,看得起我們,不厭棄我們,送來藥品和棉被救助我們,好仁慈啊!太感謝了,我若戒不斷毒癮就對不起慈輝。」

  下午二時廿分,楊洪會長一行乘坐車隊在戒毒基地警車引路下,徐徐開入營區,同在營區內迎候的惠州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政法委員會、市公安局等領導的座駕一同駛向會場。楊會長一行的慈輝人進入會場時,戒毒人員的掌聲不絕。

  捐贈儀式在下午三時開始,楊會長代表慈輝向戒毒基地的領導送上價值九萬餘元的一千張棉被和價值六萬元的戒毒藥品的牌匾,並對戒毒人員發表講話,希望他 們認清毒品對人身健康的傷害,對家庭、社會、國家的危害,深刻反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楊會長面對這些年青的戒毒者,抑壓不住菩薩心,當場教導他們學習 《拍手功》和《靜心法》精神療法,以配合藥品增強戒毒效能,盡早脫離苦海走向新生。戒毒人員靜心細聽,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示意感謝和受教。市人大副主 任易興典先生和市政協副主席李靖國先生,在會上高度讚賞了楊會長和慈輝心系惠州、關注社會扶貧助學、挽救失足者的多年善舉,並代表惠州市委、市政府、市人 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向楊會長敬送寫有「慈輝獻愛心,挽救失足者」的牌匾。最後,捐贈大會在祥和喜悅的氣氛中結束。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十二)
◎王永平

十二、文明進香

  本來是郊區的龍華鎮,隨著政策開放,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整個環境日趨城市化。原來破舊不堪的龍華寺,每年祇有三月三廟會,有幾千人來寺燒香。平時人 很少,在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之後,法務日趨興旺,來寺信徒日益增多,從幾千人到上萬人,逐年增多。到九十年代初,每年達到一百萬人次。農曆年初一,多到十萬 餘人,人多香火旺,一派興旺景象。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袋裡的鈔票多了,買的香燭,越來越多。大年夜燒香的人,手裡捧的香是一大堆,捧的蜡燭粗 得驚人!九十年代時,龍華寺的收入很少,無力維修,一個大廣場,五個天井,地上鋪的仍然是陳舊的小巧玲瓏磚頭。大磚頭與磚頭之間的縫隙很粗。香客手裡的大 蜡燭,就插在天井的磚頭縫隙裡。人越來越多,天井裡的蜡燭也越點越多,火勢也越來越旺,大年夜的深夜,燒頭香的人,像潮水樣的涌進龍華寺,隨之整個龍華寺 形成一片火海。明暘大師眼看這種情景,憂心如焚,他讓我馬上找公安局緊急調動人力,防止火災。因為龍華的殿堂都是木結構的舊房,極易引起火災。香火險情, 驚心動魄!大年夜和初一,我們如履薄冰,度日如年。年初二明暘大師找我商量,他明確指出,一定要設法處理好香火問題。經過反復商議,明暘大師指出,要向市 宗教局領導者匯報,要採取「文明進香」要從根本上降低燒香的數量。千萬人的習慣勢力是可怕的,「文明進香」的任務是艱巨的,是有反覆性,也是長期的。明老 讓我們起草了一份「文明進香」的呼籲書,由他修改定稿,叫我們先送給市宗教局領導者審議。王宏逵局長聽了我們關於文明進香的請示後,完全支持。然後我們再 把這個報告送給上海市佛教協會的真禪會長,他積極支持,滿腔熱情。他說:這不是龍華寺一家的事,我們要號召全上海佛教界都來文明敬香。他囑咐佛協召開常理 會,討論文明敬香的呼籲書。然後又召開理事擴大會,一致通過《上海市佛教協會希望佛教信徒文明敬香的呼籲書》。把呼籲書印了十萬份,由各大寺院分發宣傳。

  第一份呼籲書(l99l年l月8日理事會擴大會議通過)

  黨中央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人民政府認真落實宗教政策,寺廟陸續恢復。廣大佛教徒紛紛到寺廟燒香做佛事,過著愉快的宗教生活,大家都衷心感謝人民政府。

  佛教徒燒香禮佛,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心,並祈求增福延壽,祝願國運昌隆,人民安樂,這是正常的宗教行為,但是在實際情況當中,卻出現了一些需要重視、研究、並適當解決的問題。

一、近幾年出現的燒香問題

  最近幾年來,上海市的幾座大寺廟,每逢佛菩薩節日和春節,燒香的人越來越多,香燭的數量急劇增長,例如春節大年夜的玉佛寺、龍華寺等等,通宵達旦,人 如潮涌,香燭遍地都是,一片火海,令人觸目驚心,維持秩序的糾察,紛紛動用滅火機來滅火,火還是熄不下來,祇好動用消防龍頭來,本來是整潔的天井,一下子 變成香灰蜡燭油的污泥塘。這種狀況年年升級,如果繼續失控下去,必然要引起火災的。一旦燒到房屋,又必然會在混亂中踩傷人,要給多少人帶來悲哀。對這樣危 險的局面,凡是有責任感的人,怎能不設法採取措施,以求轉危為安呢!

  回顧佛教的歷史,過去被燒毀的寺廟,部分毀於一旦香燭火災,例如,鎮江金山江天寺七次毀於香燭火災;四川峨嵋山金頂也曾四次被香火燒毀;甘肅拉楞寺的 大經堂,是全國重點文物,價值無可計算,也毀於香燭火災。因燒香敬佛而引起火災燒毀佛像和殿堂,那就造成了大業障,大罪過,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大損失,這是 我們佛教徒絕不願意見到的事。

二、怎樣燒香

  佛教歷來主張「心香一瓣」,不在量多,貴在心誠。《華嚴疏鈔》中也教導我們,要以功德善心之香,以心靈智慧之光,來供養佛菩薩,這是燒香敬佛的本義, 現在燒香太重形式,而且數量太多,又大都是粗制濫造。大量燃燒,濃煙飄揚,損害佛像和殿堂的雕刻藝術,污染綠化,危害樹木生長,並影響人體健康,正確的做 法,在佛像前點燃琉璃燈一盞,燃好香草一枝或三枝。保持殿堂清淨,空氣清新,香氣宜人,這是正常的燒香方式,這樣的環境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安寧和心靈淨化。

三、香燭管理的措施

  許多佛教徒紛紛提出建議和要求,希望改變寺廟燒香的混亂危險局面,恢復香氣宜人的清淨佛地。現經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六屆第三次理事擴大會議討論決定:

  1、根據市政府有關部門規定,「宗教用品必須在開放的宗教場所內供應」因此,一律勸阻帶香燭進寺。

  2、每個寺廟內,今後都應該供應質量好的線香。

  3、寺內原則上不供應蜡燭,佛前設一盞琉璃燈,信徒如果發心,可按傳統習慣,隨喜將香金投入功德箱內,作為自己供佛的心意。寺廟對香金要專款專用,用 於購買佛前的香、花、燈、果等供品。再有多餘,則用於佛像裝金,以此功德迴向施主,增福延壽,祝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至於燒錢化紙,本系民間習俗,並非 佛教禮儀。歷來不提倡在寺廟裡焚燒。

  我們誠懇呼籲廣大佛教信徒,遵守上述規定,人人以身作則,並負責向周圍的佛教信徒宣傳,做到人人遵守,把投入這個行動看成是恭敬三寶愛護佛教的有功德的好事,重新樹立寺廟清淨秩序井然的良好形象。

  第二份呼籲書(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四日常理擴大會通過)

  我會自一九九一年一月發出文明敬香的呼籲書之後,得到信眾普遍響應,收到一定效果,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再次發出呼籲,希望大家從思想上重視,從行動上認真落實文明敬香。

一、預防火災

  歷來因燒香不慎,引起火災燒毀殿宇文物的事例,不勝枚舉,為防火災,保護文物,必須少燒香,確保寺廟安全。

二、淨化環境

  目前上海各大寺廟香火過分興旺,一到香期寺內濃煙滾滾,空氣混濁、不少外賓和游客望而生畏,寺內綠化樹木逐漸萎縮,花樹不開花。縱觀全球,各國政府和 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致力於環境保護生態平衡這一人類生存的大事,而各寺廟內濫燒香,看起來是燒香敬佛,實際是污染環境,制造公害,這是害人害己的愚蠢行 為,我們呼籲廣大佛教徒應為文明敬香,淨化環境做貢獻。

三、管理措施

  鑒於目前市場上大量銷售香燭,既違背政府有關部門關於「宗教用品必須在宗教場所內供應」的規定,又因為這些粗制濫造的線香含有不少危害人體健康的原輔材料,我們為了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

  1、特指定香廠選用好香料,精制優質細支線香,在寺內贈送:

  2、所有外面的香燭一律嚴禁帶入寺內:

  3、不點蠟燭,祇燒一支或三支香。

  提倡心香,清除環境污染,恢復清淨佛地;使寺廟成為與社會文明相協調的宗教文化場所。

  十年前由明老等倡導的「文明敬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在,這個任務依然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各大寺廟再接再勵,共同來做好這件事。(未完待續)

 
 
玉佛重光頌覺群
——慶祝上海玉佛寺覺群樓落成活動綜述

 ◎曹曙紅

 玉佛 寺,因其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的重大影響,歷來有「上海佛教首剎」的美譽。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覺群樓落成暨覺群文化活動中心揭牌慶典活動在這裡隆重 舉行,來自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上海市、普陀區有關政府部門以及海內外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各界嘉賓近兩千人出席了此次盛會。

  一向鬧中取靜的玉佛寺,一改往日的寧靜,花團錦簇、彩旗飄揚、梵樂聲聲、氣氛熱烈。高懸半空的氣球上分別寫著:「隆重慶祝上海玉佛禪寺覺群樓落成」、 「文化建寺教育興寺覺悟群生奉獻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行人間佛教」、「功勛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的巨型條幅。山門前懸掛著「熱烈、歡迎各級 領導、諸山長老、各界嘉賓、護法居士蒞臨本寺」的橫幅。覺群樓前窗明幾淨,鮮花簇擁,喜氣盈盈。慶典的主會場就設在覺群樓多功能廳,主席台上方懸掛著「隆 重慶祝上海玉佛禪寺覺群樓落成典禮」的橫幅。廳內張燈結彩、燈火通明、梵樂幽揚,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上午八時許,百餘名法師依次排列,恭詩九位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諸山長老代表拈香洒淨,祈求佛光普照,梵剎增輝,慶典活動圓滿成功。

  大約九時整,慶典活動正式開始。所有嘉賓雲集覺群樓多功能廳。來自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上海市普陀區有關政府部門以及海內外諸山長 老、護法居士、各界嘉賓代表在主席台就坐。典禮活動由玉佛寺監院文淵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首先致辭, 對與會的各級領導、諸山長老、各界嘉賓及護法居士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強調覺群樓的興建,凝聚了政府對宗教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覺群樓的興建,為玉佛寺 百年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為玉佛寺在新世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台,在玉佛寺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台灣海明寺悟明長 老等紛紛致辭,祝賀本次活動圓滿成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對本次活動表示熱烈祝賀,並對玉佛寺今後弘法文化 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要求,希望玉佛寺繼續努力,在包括弘法文化工作在內的各個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曹斌先生代表市民宗委, 對玉佛寺興建覺群樓的意義表示肯定,對玉佛寺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寺院所在地主管部門,普陀區副區長陸永新在講話中表示繼續支持和配合玉佛寺的 工作,希望玉佛寺再接再厲、再創輝煌。隨後,舉行了「覺群樓」暨「覺群文化活動中心」揭匾儀式,在氣球升空與鞭炮轟鳴聲中,慶典大會圓滿結束。

  下午二時,玉佛寺在臥佛堂舉行了接受著名雕塑大師屠杰先生紫檀木濟公立像捐贈儀式及洒淨法會。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市民宗委副主任曹海紅等政府領導 及海內外諸山長老、護法居士代表近二百人出席了捐贈儀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代表玉佛寺接受了屠杰先生的捐 贈。濟公禪師,是家喻戶曉的神奇人物,是佛教界不可多得的高僧,在人間留下了不少慈悲濟世的佳話,打開了社會了解佛教的窗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真實寫照。 屠杰先生本著對濟公禪師的崇敬和景仰,出於對藝術的偏愛和執著,多年來,專攻濟公研究,在藝術領域開辟了自己獨特的領城,出版了不少研究專著,其研究成果 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承認和推崇。這次出於對玉佛寺的好感,也是為了給覺群樓落成慶典增添光彩,屠杰先生無償地將自己親手雕塑的價值一千七百萬美元的紫檀 木濟公立像捐贈給玉佛寺供奉,為玉佛寺新添了一處供信徒崇拜的精神象徵景觀。

  為了回報教內外人士對玉佛寺的關心和護持,踐行佛陀關於「報國土恩,報眾生恩」的親切教誨,經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等三家單位友好協商,決定由四方共同 合作,於覺群樓落成慶典次日,舉辦一場以慈善為主題、以梵樂表演為主要形式的「藍天下的至愛——覺群之光」慈善演唱會,義演所得將全部捐獻給上海市慈善基 金會,專門用於資助上海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及少數民族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義演活動於十一月十八日晚七時半在上海大舞台隆重舉行,來自中文華納唱片的簽約歌 手陳好、樸樹、金海心、老狼、葉蓓、汪峰、美眉組合,以及青年鋼琴家孔祥東、玉佛寺梵樂團、少林寺武僧團,共同獻演「藍天下的至愛」。歷時兩個小時的演 出,覺群之光在閃耀、愛的激流在涌動。在愛心交融中,觀眾和演員共同演繹了一曲曲愛的贊歌。期間,舉行了玉佛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款儀式。當上海市慈善 基金會副理事長陳海蓉先生從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手中接過一百萬元捐款時,全場掌聲雷動,觀眾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玉佛寺的慈善義舉表示崇高的敬意。陳海 蓉先生代表市慈善基金會對玉佛寺長期以來,一如既往地開展慈善事業,以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廣行人間佛教事業,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幫助, 表示衷心感謝。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深化,中國的宗教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宗教工作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在全國宗教 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玉佛寺的各項工作飛速發展,寺院建設、弘法文化、經濟自養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國佛教界普遍興起的弘法 文化教育熱潮的高漲,玉佛寺作為開展這項工作較早的寺院,同時又是全力以赴、義無反顧的實行者,堅定地將「文化建寺,教育興寺」作為自己立寺興教的根本, 積極開展了諸如文化出版、信息傳播、網絡弘法、音聲佛事、知識講座、人材培養、學術研討等形式多樣的弘法文化事業,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和肯定,取得了 積極的社會效果。這是佛教文化在當代社會所應發揮的功能,也是佛教弘法事業應時契機的表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寺院弘法工作的加強,原有的11.6畝土地,已無法滿足寺院日益發展的需要。因此自前任方丈真禪大和尚以來,就一直致力於寺院面積 的拓展。惜因因緣所限,難以遂願。覺醒大和尚繼任方丈以來,更是積極致力於寺院周邊環境的改造和建設,多次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希望能夠在近期內實現寺院環 境的根本改觀。二○○二年九月,在市、區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協調下,玉佛寺與鄰近之利群醫院經過友好商談,決定進行土地置換,將利群醫院所屬之7.8畝土地 劃歸玉佛寺所有。

  為順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滿足信眾日益增長的佛法需求,玉佛寺果斷決定在新辟土地上興建起一座集多功能講堂、教學、後勤、辦公於一體綜合性弘法大樓。為 展現玉佛寺豐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發掘寺院的發展潛力,加大弘法利生的力度,經慎重考慮,決定沿用覺群品牌,命名為「覺群樓」。

  「覺群樓」工程於二○○三年三月破土動工,歷時一年半竣工落成。大樓主體為兩幢連體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其中A幢五層、B幢七層。

  大樓的主要功能分為——

  多功能廳。可容納上千人參加活動。主要用於講經、講座、法會、研討、會議、演出等活動。大廳兩側牆壁鑲嵌有千尊佛像,頂部彩繪雕梁、莊重典雅,室內音響先進、燈光柔和、空氣清新,感覺舒適宜人。

  客房、大樓設有客房四十餘間,參照四星級標準裝修設計,管理井然有序、服務周到熱情,具有中小型會議的接待能力。

  佛學院、B樓的六、七兩層為上海佛學院教學區,設有教室、辦公室、活動室、宿舍、圖書室等,電梯直上,單獨管理,教學環境幽靜、寬鬆,生活條件優越、適宜。

  五觀堂、設在A樓底層,室內寬敞明亮,設施齊全,可容納數百人同時用餐。

  辦公生活區、B樓二層以上,系法師職工的辦公生活區,電梯實行智能化管理,生活與辦公分開,互不妨礙。

  後勤服務區、大樓地下主要用於解決倉儲、停車、洗浴問題。基本能夠滿足寺院自身後勤服務的需要。

  俗話說:創業容易興業難。覺群樓的建造固然不易,但是今後的日常管理和軟件建設任務將更加繁重。正如覺醒大和尚在慶典講話中所介紹的那樣,在覺群樓即將投入使用之際,玉佛寺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一件是全寺物業管理工作走向社會化。為了做好覺群樓的日常管理工作,玉佛寺於今年九月,與具有物業管理一級資質的上海市明華物業公司簽訂了物業托管協 議,把覺群樓及玉佛寺前院公共區域交由明華物業公司代管。專業物業公司的進駐,有助於克服玉佛寺在物業管理方面人員少、效率低、不專業的缺陷,有利於推動 玉佛寺將傳統的寺院管理模式與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在管理上走出一條與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與覺群樓相關的另一件大事是外語人才的培養。為了積極響應中央提出的「不斷加強宗教教職人員培養」的號召,為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會及二○一○年上海 世博會積蓄佛教外語人才,在去年開展的「全市迎世博大討論」中,玉佛寺明確地提出了迎世博的奮斗目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到二○○八年,玉佛寺的法師外 語人才要達到十五位以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今年七月,玉佛寺從上海佛學院應屆畢業生中招進十名品學兼優的學員,同時從寺廟常住人員中篩選出五位德才兼備 的法師參加學習。經過友好協商,玉佛寺決定委托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十五位法師分別進行英、德、法、日、韓等五個語種的培訓,爭取通過八個學期的培訓,各語種 參培人員都能達到大學外語專業本科畢業水平,並順利通過各語種的相應等級考試。該班已於十月下旬開學,預計不遠的將來,一支出色的法師外語人才隊伍將脫穎 而出,為上海佛教迎世博作貢獻。

  作為弘法文化教育事業的活動基地,覺群樓的建造標誌著玉佛寺的弘法文化教育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必將在玉佛寺百年歷史上譜寫出燦爛的篇章。

  佛光普照,梵剎生輝。嘉賓雲集,法喜充滿。值此覺群樓落成暨覺群文化活動中心揭牌慶典之際,我們至誠祈禱佛光注照、諸天護佑,玉佛隆盛、覺群不朽!祝願玉佛寺的弘法文化事業蒸蒸日上、再創輝煌!

 
 
七寶教寺隆重舉行佛殿落成
暨全堂佛像、寶塔開光慶典

◎申 文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在一派艷陽高照、天清氣朗的初冬季節,閔行七寶教寺舉行了隆重的佛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寶塔落成開光慶典。來自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僧、檀越及社會各界人士,雲集七寶教寺,參加了落成典禮。

  是日上午八點,上海閔行區王洪泉區長、上海市民宗委曹斌副主任、閔行區副區長趙奇、閔行區民宗辦、閔行區統戰部等有關領導,香港寶蓮禪寺智慧長老,中 國佛協副會長、上海佛協會長覺醒大和尚,上海佛協副會長慧明大和尚、妙靈長老等市區有關領導、諸山長老及嘉賓陸續進入會場,大家在熱烈祥和的氣氛中,參觀 了這座上海第一家既具唐代風格,又體現了現代設計的佛教寺院。九點整,七寶教寺全堂佛像落成典禮在大雄寶殿前丹墀舉行。

  慧明大和尚出任落成典禮主持,覺醒大和尚及諸山長老在典禮上作了精彩講話。本寺方丈、中國佛協副秘書長、上海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七寶教寺住持照誠大 和尚致了答謝詞。市區領導及諸山長老為落成典禮剪綵後,隨即舉行了隆重的全堂佛像開光大典。全國各地及上海共六千餘來賓參加了這一盛會。

  七寶教寺始名陸寶院,創於西晉,距今一千七百餘年。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游謁陸寶院,賜王妃手書「金字蓮花經」為七寶之一,遂改名七寶寺。後因江水噬 岸,七寶寺就由陸寶山向東三移其址。宋代初,七寶教寺遷到蒲匯塘北橫瀝港西,今七寶鎮所在地。七寶鎮因七寶教寺而得名,七寶鎮也隨之繁榮。七寶教寺的伽藍 就是七寶當年舍宅為寺的張澤。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敕賜「七寶教寺」匾額,遂為正宗禪林。元朝七寶寺高僧敬公,曾被皇帝召赴京城,袁凱著 有送行詩。

  隨著七寶教寺的興隆,歷代文人每流連忘返,並有吟詠。如趙孟、場維楨、袁凱、屠隆、陳眉公等,均有七寶詩文傳世。七寶教寺極盛時期佔地四十餘畝,另有寺河六畝,各種建築一千餘間。寺內有荷花池、竹林、梅園、羅漢松等名貴樹木,曾被譽為「郡東第一剎」。

  現在的七寶教寺由香港著名設計師俞宗翹先生設計,其特點是揉合漢唐以來早期古寺建築為基礎,充分使用現代工藝和材料,繼往開來,建成與時俱進的新世紀 佛寺。建築群由北向南,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僧寮、客房等,並配以七層寶塔,雄偉莊嚴。整個塔寺處於精美秀麗的百花 園中。漫步在這莊嚴清靜的佛國中,使人不禁心曠神怡、心靈凈化;靜坐石墩,更是佛聲悠揚、雜念全消。七寶教寺實為弘揚佛法,祝福社會,念佛參禪,誦經禮懺 的一方佛國凈土。

照誠大和尚在七寶教寺
舉行講經法會

  今年上海的冬季,仍舊陽光明媚,依然洋溢著如春天般的溫暖。位於上海市七寶古鎮上的七寶教寺,佛旗飄揚,四眾雲集,從十一月廿一日至廿三日,本寺方丈照誠大和尚在這裡舉行首次講經法會,這是繼二十日寺院落成暨佛像開光之後的又一盛大法會。

  這次所講的經典是《普賢行願品之十大願王》,法會按照傳統的開大座講經方式舉行。首先,照誠大和尚為聽經大眾講述了本次講經的緣起,即七寶教寺從批准 恢復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教內外檀越善信的關心和支持,或捐贈凈資,或培植福田,修積功德,現在寺院完工落成,為酬謝大家對七寶教寺的關心和護 持,特別安排了這次水陸和講經法會。

  《普賢行願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最後一品。華嚴經是釋迦世尊初成正覺時,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三七日中,為法身大士闡揚如來因中修萬行,果上證 萬德,直捷成佛的一部大經,為最上乘法,故而在佛教經典中,華嚴經有經王之稱。而《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中最精華的部分,十大願王又是《普賢行願品》的主 要重點。因此,本次法會所講的十大願是佛經精華中的精華。這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 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照誠大和尚從十大願王中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到十者普皆迴向,詳細地對聽經大 眾進行了講解,指出這十大願是修學佛法的核心,也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之道。華嚴經以善財童子發大願心參禮普賢菩薩為引子,詳述了善財五十三參的故事,經 中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修十大行願以導歸極樂,善財童子按照普賢菩薩所教的法門如實地去做,最後果然當生圓成了無上佛道。照誠大和尚指出這對於我們現在學習 佛法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指引,要想得到佛法利益,必須先要找對門路,如果盲修瞎煉,最後的結果將不堪想象。

  照誠大和尚進而指出,有的人學佛以得神通為最終目的,也有些人以為對著菩薩燒多少香,磕多少頭,或許多大願就能得到甚麼感應,甚麼好處等等,如果有這 種想法、做法,這些都不是在學佛,而是在求佛,在跟菩薩做交易。真正的學佛是要我們把佛法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踏踏實實、 認認真真,於禮敬諸佛時,想佛為大聖,故當心敬身禮,以至誠感通;如來功德最上無比,所以我要稱揚贊嘆;我的所有皆可供養佛,並且兼施一切眾生,破除慳 貪,廣積福德;因為無明惑業障聖道法,故應懺悔;若自做或見他做善事功德,皆應隨喜;請法師講經說法,也是請轉法輪;佛為人天眼目,世間明燈,應當殷情勸 請久住世間;佛為大覺,福智圓滿,應隨佛學;觀生佛一體,祇是相殊各異,眾生歡喜,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是故應隨順;所作功德,悉皆迴向,迴向則能入法界, 利益一切眾生,功德圓滿,即證菩提,經中: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即是最好的迴向。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以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 生為度脫對象,每一願又各含十願,願願相生,重重無盡。前三願以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此願乃盡;後七願以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 業盡,眾生煩惱盡,此願仍然無有窮盡,如虛空界、眾生界的業、煩惱不可盡故,此十大願就永遠無有窮盡。所以此十大願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之法門,此法門由 心而發,願不離心,願力心力,心願相熏,能令行者一剎那間,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具足諸佛功德。

  最後,照誠大和尚還開示,祇有認真去實踐佛菩薩在經典中教給我們的方法,才能於佛法中得到受用,得到利益,這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學佛。前來聽經的大眾,皆以能聽聞到十大願王精義為有幸,心生歡喜,交相稱贊。

七寶教寺舉行
首次水陸空大法會

  十一月廿一日至廿七日,七寶教寺舉行了首次盛大的水陸法會,市、區眾多信徒游客心懷踊躍,興高采烈的參加了這一盛會。

  法會期間以拜懺、誦經、念佛與迴向為主要項目,每日從早晨八時至下午四時三十分,分六支香進行(上午三支香,下午二支香),中有間歇。龍華古寺三十餘 位法師每日乘車前往協助。水陸法會所誦經典十分豐富且具代表性,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富貴的《華嚴》、還有消災延壽、往生他方的冥陽兩利種 種經典。與會法師們虔誠唱誦,慈心作觀,悲願廣大,威儀具足,整個會場清聲琅琅,此起彼伏;法雲普被,三有均資,深受信眾們的贊譽。整堂法會呈現出「法界 聖凡同沾益,輪迴幽暗一時開,聽經聞法增福慧,疑是靈山會上來」之勢。

  水陸法會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即《梁皇懺》)和唐代密教冥道無遮大齋相結合發展起來的。現行水陸法會的儀式,主要依據清儀潤所撰《法界聖凡水陸 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清咫觀《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略稱《鶴園水陸通論》)及《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十卷而成。水陸法會的全稱 叫「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其他尚有水陸道場、水陸齋、水陸齋儀、悲濟會等名稱。這是佛教現行最盛大、隆重的活動之一。

  整個水陸法會的進行歷時七個晝夜(內壇為五日,自第三日開始),主要包括:結界洒凈、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 送聖等內容。水陸供養的對象分上、中、下三等,上則供奉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盡空宿曜一切 尊神,下則供養五岳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眾、冥官眷屬、地獄眾生、幽魂滯魄、無主無依諸鬼神眾、法界旁生,即六道中的四聖六凡,普同供養。

 
 
真如寺建塔迎舍利紀實
 ◎玲 緣

 佛家 云:「塔即是佛」。縱觀我國古代名剎大寺,大多建有佛塔,在海內名山大川,留下來的寶塔數不勝數。塔高聳、挺拔,富含文化內涵,是旅游商業小區標誌性建築 的理想類型。真如寺住持妙靈法師多次在人代會上提出議案,呼籲在真如寺建造一座佛塔,這樣既完善了寺院的佈局,又為旅游小區增添了標誌性景觀。經過寺院與 政府的共同努力,反復進行可行性論證後,終於在一九九四年十月立項。爾後真如寺積極配合城市規劃、文物、園林、房地產管理部門,多次組織專家論證,對塔的 規模、層數、高度、位置、風格等問題達成共識。佛塔的設計委托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古建築專家蔡達峰教授主持,復旦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配合,於一九九八年 夏天完成。由具有甲級園林古建築施工資質的上海園林工程公司中標承建,同年九月廿三日動工興建。真如塔高五十餘米,外形為江南地區常見的傳統木結構樓閣式 寶塔,為了與鎮寺之寶大殿在建築風格上保持協調。真如塔在層面出檐、層角起翹及斗栱製作,均仿宋元法式製作,甚為典雅和古樸。佛塔平面為方形,中間塔心是 鋼筋水泥混凝土現澆的樓梯間,塔除必要的受力框架由混凝土澆注外,其餘全部由木料構成,全塔共用杉木、柳按等約三百立方米,堪稱名副其實的木塔。佛塔共九 層,底層和二層之間還設有一個暗層,所以外觀便有十層檐口,從塔頂往下,十層檐口層層向外擴展。形成一個甚為柔和的拋物線形輪廓。塔頂為方錐式攢尖頂,具 有秀美的凹曲線,上面立有高十餘米的黃銅塔剎,層層向上的十三相輪和寶瓶。直插藍天,在白雲的襯托下、分外巍峨。每層檐口下均出挑平座(即陽台),外做古 式木欄杆。站在平座上伸手可及懸掛在每層檐角的銅鈴,觀景之餘叮當作響的鈴傳聲,隨風入耳,創造出極有意境的賞景氛圍。佛塔底層是供奉佛像的主要場所,在 四座塔門兩側,樹立著高3.5米、寬2.5米的青石深浮雕佛像八座,展示了八大菩薩莊嚴慈護的生動形象。塔門內的塔心筒體剪力牆上,又鑲嵌了藥師佛、阿彌 陀佛等四座佛像。塔身外圍按傳統經典「游廊周匝」的做法,圍有2.5米寬的游廊。廊全部為木結溝。由二十根直徑三十公分的松木柱支撐,樁上斗栱、昴腳及千 斤吊等木構件均仿大殿元代做法,十分雄偉。廊如塔均置於一個由花崗岩雕刻而成的大台基上,台基作須彌座造型,高1.2米,每邊寬達十九米,它具有很強的寓 意,四個正方向各出寬三米餘的大台階,象徵著佛教的四諦,每部大台階有八級,象徵為八正道。台座欄杆採用透空覆蓮式,每邊設四個蓮花望信共十二朵蓮,象徵 十二因緣。

  在登台階梯兩側,置立仿唐須彌石燈,石燈雕刻精美,蘊含有妙高光明之意,燈高3.5米,環塔一周,共有八座寓意為八成道。

  佛塔整體平面造型方中有圓,隱含著佛教經典中曼陀羅的象徵寓意。

  真如塔為上海自晚清以來,百年間修建的第一座佛塔。其造型古樸端莊,蘊含著較深的文化內涵,為滬上西北大門真如古鎮增添了重要的標誌性景觀。

  現在上海西北真如古鎮,它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其時僧永安以真如院改建為真如寺。元代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桃樹浦,請額改寺。明初洪武 年間僧道罄、清代弘治年間僧法雷又兩度重修。真如寺的興建修茸,曾為六百多年的真如地區帶來繁榮昌盛,集市繁忙人丁興旺。如今真如寺復興,其可待乎?

  說到寺廟建築和稱謂,也有一個發生、演變過程。「寺」原來是秦漢之際「九卿」所居之處,漢代就有主管外交事務的公署稱大鴻臚寺。相傳東漢七年,明帝夢 見金甲神人,次日遍詢群臣,得知是西方佛聖,於是派遣郎中蔡諳、博士王遵等到天竺求佛法,後遇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年,僧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 經來到洛陽,作為貴賓住在鴻臚寺,次年立為長久居所,於是以寺作為僧侶居所的名字。宋代高承《事物紹原》云:「漢明帝時,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 寺,遂取寺名,即僧之始也」。白馬寺也以是得名。從此,僧人居住和從事佛教活動場所便稱為寺了。以後,寺廟逐漸成為供奉菩薩像和經、律、論三藏佛典以及僧 人居住的場所。

  至於中國的寺廟建築,一般都是從山門起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相隔一定距離建造一座殿堂。絕大多數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藏經 樓。天王殿兩側是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兩側是伽藍堂、祖師堂等(這裡補說一句,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寺廟建築格局所有不同,它們一般依山而建,由大經 堂、扎倉、僧舍、祖堂、展像台等組成,其典型的如布達拉宮、札什倫布寺等),殿堂的多寡依規模而定。

  再說真如寺原來也是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明代王應鵬有詩云:「使節匆匆向晚過,香煙入戶繞松夢,尋幽直到雲深處,中有高僧寫貝多。」但後來國運衰落歷 經滄桑,先是清代遭遇兵災,地藏殿、韋馱殿、觀音殿、大悲閣等悉遭焚毀,後逢日寇入侵,更是損失慘重。而十年浩劫中,寺庫原有的如來、文殊、普賢三尊佛 像,明代的彌勒大銅佛、香爐和寶鼎等諸多文物也竟被毀壞無遺,至今以為恨事而追悔莫及。

  一九九一年八月,上海佛教協會組成修復委員會。次年,佛教協會推舉妙靈法師為真如寺住持,致力於古寺的修復工作。

  在重建同時,妙靈法師不憚當時已年過花甲,親自講經弘法,引導善男信女遵循佛誡,做一個跟上社會進步的好公民。法師講經深入淺出,頗得好評。同樣是講 佛經中的善與惡,妙靈法師卻能根據信眾文化程度和根基,既講得通俗易懂又提高到理性層面。善,就是要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惡,就是不要做壞事,這是婦孺老 幼都能聽得懂的。但法師進而講善在佛經中還有順益的意義,順,就是要順乎真理;益,就是要利益自他,自己和他人都要得益。惡在佛經中是違損的意思。違,就 是違背真理;損,就是損害自他,即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這就教導信眾要相信真理,不聽邪說,從理念角度認識善惡。他還說。做好事在時間上是延續的,不光 一時一事要做好事,一輩子做好事,還要延續到下世都要做好事。這樣從佛經教義出發講經,信眾聽得頻頻點頭稱是。

  話扯遠了,我們還是再說真如寺罷。真如寺修復開放以來,除了滿足眾多的信徒燒香拜佛的需要外,還接待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吳學謙和諸多市委、市人大陳國 棟、胡立教等老領導,更有眾多的日本、新加坡、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和信徒前來參觀敬香,也再現了我國宗教信仰自由實況。

  趁佛塔落成之際,筆者得以先睹古寺寶塔的新姿。山門額匾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居士題寫的「真如寺」三個大字,字字挺拔飄逸。進得山 門,便是新修的仿元結構的天王殿。據妙靈法師講,一般佛寺建築都是黃牆碧瓦,光彩奪目;而真如寺是元代建築,青磚灰瓦樸素古質。因此,法師在重建之初就採 用元代樣式。保持統一的風格。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能得以看到一座風格迥異返璞歸真的真如寺。殿內迎面就是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據佛經記載,他原是出 身印度婆羅門的貴族子弟,後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相傳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為未來佛,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身後站著身著武將服飾手執金剛杵的韋馱 菩薩。我想,韋馱菩薩的武將裝飾和特殊地位,實際上折射出當時普通百姓追求平安的心理和對大平盛世的嚮往。

  出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主要是釋迦牟尼佛,釋迦是種族名字,牟尼是尊稱,合起來是釋迦族的聖人,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本 來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他有感於人世的生老病死四大痛苫,又對當時婆羅門種姓制度不滿,便在廿九歲時出家修道,歷盡 艱難,最後在菩提樹下靜思覺悟,廣傳佛教。

  釋迦牟尼塑像在我國也有一個演變過程,魏晉時期是秀骨清相、長臉細頸,表情是一種對人間洞察一切的睿智超脫的微笑。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的一種遠 離人世的審美趣味。到隋唐,佛像變為雍容大度豐腴飽滿,神情慈祥和藹,不再是超凡脫俗高不可攀的思辨聖靈,而是具有一種不離人間又高於人間的典型特徵。顯 然,這是強大富裕的唐王朝社會生活和人們審美趣味的體現。到宋代,佛像已經完全人間化、世俗化了,當代建築大師北梁(思成)南劉(敦楨)以及日本、美國建 築專家都慕名前往真如寺參觀、考察,認為真如寺在建築史和佛教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而此殿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一九九三年初,妙靈大和尚應邀前往講經,認識了新加坡居士許僑安、巫抒芝夫婦,以後相互就沒有更多的聯繫。當真如寺佛塔建成之後,許僑安夫婦適巧到上海旅行,看到了當時正在興建的真如佛塔,順便問了一句:

  「佛塔中供有舍利嗎?」

  妙老隨意地答道:「暫時還沒有。」說完之後也就沒有把此話放在心上。但許僑安夫婦卻暗暗發心,在適當時機為真如寺將佛陀舍利迎請塔中。

  許僑安夫婦皈依佛教多年,是虔誠的佛弟子,不僅在慈善事業的發展上盡心盡力,他們在斯里蘭卡還親自建造了兩家孤兒院。

  因為貿易關係,夫婦倆經常往來於新加坡、斯里蘭卡之間,同時幫助運送募捐用品,在斯里蘭卡的寺院中也有較好的口碑。正是基於這殊勝的因緣,他們的發心得到了回應,也能夠在上海真如寺讓更多的人同沾法喜。

  但更重要的原因也是妙靈大和尚的慈悲心感動了他們。

  真如寺在近年得以恢復重建,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很大程度上也凝結著其艱辛的付出,從寺院募集的一磚一瓦到寺院的建成,無不傾注著他一點一滴的心血。

  十一月四日這一天,本來是個普通的日子,所有的日子和這一天都有著似曾相識,但這一天卻與眾不同。

  位於上海市西北角,真如鎮上的真如寺大和尚妙靈法師,心情更為特殊,他知道,同樣的一天,而意義卻有所改變。

  因為在這天,他將到浦東國際機場。去奉迎鎮寺之寶——佛陀真身舍利,安奉到真如寺,這也是上海地區唯一的佛陀真身舍利。沒有更多的人知道,祇有傳覺法 師、真如鎮統戰幹部沈福明、善信郁伊沙、韓金根、張龍生、沈定波、李麗華及攝影師仇德志、駕駛員趙銳堯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這一消息。

  下午一時,專車準時扺達浦東國際機場。護送佛陀真身舍利的新加坡居士許僑安、巫抒芝夫婦在來上海之前,已直飛斯里蘭卡,取道新加坡,於下午三時二十分 准時扺達浦東國際機場。妙靈大和尚和傳覺法師搭衣持具與同行人等候在出口處,妙靈大和尚雙手接迎了佛舍利的舍利塔,行過大禮後,一行人於晚上六時十分將佛 舍利塔迎回寺院內。

  晚上的真如寺燈光通明,兩序大眾展大具,口宣佛號,跪迎佛舍利,聞訊而來的信徒手持鮮花,從牌樓到大殿列隊夾道跪迎,在大殿舉行迎請舍利的儀式後,舍 利仍由妙靈大和尚雙手捧著請入真如佛塔之中供奉。信徒們拜過塔,隨即口誦佛號右行繞塔,久久不願離去,許多人的眼中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熱淚。

  佛舍利是由新加坡居士許僑安、巫抒芝夫婦親自到斯里蘭卡的一座寺院祈請的,正像由斯里蘭卡寺院出具的信函一樣:「這是佛陀涅槃時遺留的真身舍利,它將佛陀的根源及教益、友好帶到中國上海,讓我們共沐佛恩!」

 
 
《一輪明月》獲夏衍文學獎
◎曉 春

 承德市作家武華與楊捷、于洪洋等三人聯合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一輪明月》在今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舉辦的第七屆「夏衍電影文學獎」中獲二等獎。

  電影文學劇本《一輪明月》是根據武華的長篇電影散文《一輪明月》改編的。這是一本反映李叔同——弘一法師一生愛國愛教的傳記文學。通過李叔同獨特的人 生道路表現了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再現了這位近代杰出的愛國知識分子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李叔同出生於天津的一個書香門第,一個佛教家庭,幼年受到良 好的文化教育,少年時對詩文書法篆刻都十分精通。弱冠入上海南洋公學,是當年上海有名的奇才。一九○五年,李叔同留學日本,專攻油畫和音樂,和留學生一起 組織了春柳劇社,學演話劇。為國內洪水賑災義演了《茶花女遺事》和《黑奴籲天錄》在劇中李叔同男扮女裝分別飾演了茶花女和愛美柳夫人,轟動一時。一九一一 年李叔同回國,便把話劇、油畫、人體寫生等藝術形式傳到國內,推廣開來,他在杭州和南京兩地高等師範從事多年藝術教育。培養了如豐子愷、劉質平、潘天壽等 多位美術、音樂人材。一九一八年,三十九歲的李叔同於杭州虎跑寺出家,進入佛門後專揀最難的律宗修持,苦心鑽研,著書立說。恢復失傳了七百多年的南山律 宗,成為中國佛教第十一代律宗祖師,為國內外,緇素所敬仰,世稱弘一大師。

  武華懷著對李叔同弘一大師的深深敬仰之情,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沿著大師的生命足蹟從天津出發,經南京、杭州、寧波、普陀山至廈門大師圓寂之地泉州,走 訪了南方諸多名寺,參訪高僧大德,收集了大量資料,經過潛心研讀,長篇電影散文《一輪明月》於一九九八年創作完成,一九九九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各方 關注。國家電影局劇本策劃中心將其作為二○○五年電影「百年大慶」獻禮片之一加以重點扶持。二○○三年初開始改編,中國電影劇本策劃中心數次組織專家進行 論證、研討、提出修改意見,二○○三年底完稿。二○○四年初投入拍攝,著名導演陳家林導演,著名演員濮存昕傾情演繹弘一法師。

  濮存昕為演好弘一法師,研讀佛經,練習書法繪畫,學習日語;勇猛精進。為使自己形象更接近弘一法師,他三個月不吃主食,祇喝些牛奶,吃些青菜水果,體重減輕十六斤。別人看上去他清瘦有神,他說「我每天分分秒秒都在和弘一法師對話。」

  六月份《一輪明月》拍攝完成,進入後期製作。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以百萬重金買下播映權,年內將與觀眾見面。

  夏衍電影文學劇本獎是以已故中國電影奠基人夏衍命名,是中國電影文學創作的高獎項,兩年一屆。據悉這次參評的劇本四百餘件,評選入圍的四十件,獲獎的 十件。《一輪明月》經過專家層層篩選,投票,榮獲二等獎第一名。頒獎會與第十屆電影「華表獎」於二○○四年八月廿八日在北京進行,武華作為獲獎嘉賓參加了 頒獎儀式。

 
 
尸舍婆林菩提葉
 ◎李家振

緣 起

  有一次,佛陀在憍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經過,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裡,向他的弟子道:「比丘們啊!你們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幾片葉 子多呢,還是此間林中的葉子多?」「世尊,你手中祇有很少幾片葉子,但此間尸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同樣,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葉 子,而我已經告訴你們的如同我手中的葉子祇有一點點,我所未說的法還很多呢!我為甚麼不對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為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涅槃。」佛陀這 一段話給了我們生動而深刻的啟示。佛陀為眾生說法達四十九年,留下的教義,經弟子結集記錄,流傳至今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大類。他希望眾生能覺悟正 道而不僅是研究學術。因此他不說對人沒有用處的法。他也不希望眾生離開實踐地去學習條文。因此他強調應機。我們看到眾生尊崇佛陀,虔誠地跪拜在佛像前,在 這裡真正的佛教信眾是在感謝佛陀的善德,而不是為求得人間的福報。大家知道佛在世時是沒有佛像的,當時如果有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畫,畫面上祇有菩提樹而沒 有佛像,那菩提樹是覺悟的象徵。菩提是梵語bodhi的音譯、是覺、智、知、道的意思。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dosa,果實稱pippaiaop,故應稱畢缽羅樹,為常綠喬木。菩提樹又稱覺樹、道樹、道場樹、佛樹、釋迦牟尼佛於此樹下證得無上正覺,諸佛 之成道,自度化眾生之意義而來,因此,過去未來諸佛之證悟成道,皆如同世尊,而各有其菩提樹。經典浩瀚,難以盡閱,生命短暫,世事繁雜,能從菩提樹的一葉 中得些體會、應機地按佛的教導去做,也能有益於身心,這便是我用「菩提一葉」為這欄目之名的意思。

何為佛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講佛教。

  「甚麼是佛教?」

  這個問題相當古老而又新鮮。不僅今天捧起這本期刊的讀者會問,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也向頗負盛名的鳥窠禪師問過。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說:「這誰不知道!」

  禪師一笑,道:「三歲孩兒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其實、真懂得也不易。善惡的標準就是頭一難。譬如早些年中國人乘公共車,從南方到北方,從東岸到西陲,幾乎都是蜂擁而上,老人、帶小孩的,婦女或被擠 到一邊或被裹在腳下。此時此刻,有幾個擠車的人能意識到這就是「諸惡」之一呢?人們習以為常,使心安理得。因此這時告之此為「諸惡」則是首要之事。

  又如、同是上車,有人見到前面有老人、婦女或小孩,無意中腳下便慢了一步,不肯硬擠上去。這「無意」中的慢一步,就是「眾善」之一。要把這一個人的「無意」變成億萬人的「有意」,進而再變成億萬人的「無意」,我們周圍的世界不就真的更美好了麼?

  因此,要「去惡從善」首先要「知惡知善」。這就要「自淨其意」。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自己淨化自己的心靈」。心靈的淨化,靠警察站在旁邊是作不到的,祇有靠自覺——老百姓講作「良心發現」。

  佛教便是幫助人們去發現良心、去自我覺悟的。與此相符的,才是真佛教;背離了這一點,任憑講得天花亂墜,均不可靠。「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標準似乎很簡單,卻為佛教鋪開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大道。

  「大道如青天」,希望更多的人能上來走一走,有所收穫。

佛法在哪裡

  《法句經》中的一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不少讀者認為用這條標準去衡量「正信」與「迷信」的區別十分準確也十分方便。同時有讀者指出,確實應該分辨甚麼是「眾善」,甚麼是「諸惡」。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批評的諸惡,並非僅指「罪大惡極」,它更強調一些基本的東西。例如佛教認為世間有「三惡」,即不接納善言;常懷嫉妒;見到不如別人處,不能做到不恥下問。

  這三條被稱為「惡」會使有些人感到意外。在他們看來,這都是個人小節。其實,讀者諸君細想想,倒有不少大亂子是從這「三惡」引發的呢!若果能聽人勸善、見賢思齊、不恥下問,又能成就多少好事。

  由此可見,人在世上有許多煩惱,皆因不知不覺作了「惡」而造成。於是會有人說,社會太複雜了,要想不離人世就做個好人、做個覺悟者,是不是不太可能?

  為了與一些朋友共勉,我們又選了一句偈語,奉與諸君。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在哪裡?不在九霄雲外,也不在字裡行間,與許多總想到彼岸世界或經典書本中去求得佛法的人相反,這位大德卻主張佛法就在人世。

  這是一個發聵震聾的主張,一個指點迷津的主張。無論在釋迦之前還是之後,宣揚脫離世間,離群索居,灰身滅智,想入非非的大有人在,而且往往自詡為「正信」,其實,那恰恰是將人引上岐途的「迷信」。

  然而,在人世間確實又難以直接領會到佛法。人欲橫流、世風日下,佛告何在?於是大德教誨道:「不離世間覺。」沒有覺悟是不行的,覺悟了,就可以領會到佛法無所不在;不覺悟,苦口婆心聲聲佛號也祇做一陣風過。

  怎樣才能覺悟?必須得到菩提。菩提是甚麼?菩提就是大智慧。大智慧從哪裡來?世間!

  又是世間。有人說世間祇有煩惱,何來智慧?此言差矣。當知:煩惱即菩提。謂餘不信:煩惱都是由無明(痴)才生起的,怎麼反倒說煩惱就是菩提(智慧)呢?

  這一點真要動動腦筋才能明白。眾所周知,菩提正是要解脫煩惱的,試想:假如世上沒有煩惱(痴),還要菩提(智慧)做甚麼?當敵人永遠消失時,武器也就 不再具備武器的意義。菩提是相對於煩惱而存在的,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認識。事物雖未改變,但祇要認識改變了,煩惱往往當下就成為菩提。

  譬如:夏日炎熱,汗流如注,心煩不已則怨聲不斷,轉念一想,隆冬之際,桑拿浴之中求此而不易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能得幾日如許?頓覺安然,反要細細品味。煩惱與菩提,一乎?二乎?

  故此,要證悟菩提智慧,切不可離開人世,否則真好像要去抓一隻長角兔子,不免永生難獲,貽笑天方了!

勤精進則事無難成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壇經》中的一偈。這是慧能大師對佛祖釋迦牟尼「世間出世間法不二」這一法意生動的闡述。

  佛陀曾多次說到「世間法即出世間法」,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應當明白這一道理,在世間證得佛法,並弘揚佛法於世間。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社會上許多人對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對於佛教的經論有人以為太深奧而不願問津;有的則以為它是讓人逃避現實的理論;也有些人根本未接 觸過便視為迷信。其實,佛陀成道於世間,他對世人的種種煩惱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創立的佛教正是為了度盡眾生,使之離苦得樂,獲得大解脫。佛經除因古 人用古文翻譯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極為鮮明,且能直接啟迪人生的智慧,利於我們的言行;

  本期我們從佛陀的《遺教經》中擷取一葉,希望讀者能得到受用。

  「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這是《遺教經》中的一句。是佛寂滅前對弟子們的遺誡。此經亦稱《佛垂般涅略說教誡經》

  佛在遺誡中說:「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精進」二字在佛教中很為重要,是菩薩行中六度之一(六度是欲成佛道所必須實踐的六種德目,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同時也是菩 薩淨土。可見精進是度己度人必要之修行。佛經中對精進有多種解釋,概括地說:精是純淨而無惡念、雜念;進是上進而不懈怠。

  我們在生活中不論要成就何種功業,都會遇到磨難。。這種磨難有的來自外界,但大都來自本身。如:因生雜念精力不能集中,因畏困難不能堅持到底。如果能 按佛陀遺教做到精進二字,則必然「事無難者」。無論是個人的修行、事業的成就應當都不例外。佛陀舉例說,「小水常流則能穿石」。那是因為小水要流過去,方 向明確,堅持不懈,日久自能穿石。而鑽木盡管可以取火,偏偏「未熱而息」,那是得不到火的。要求得覺悟、獲大智慧、成就功德,確實非精進不可的。

好日子和壞日子

  主編讓我主持這一欄目時,我覺得是件比較輕鬆的事。因為佛言祖語恰似根深葉茂的大樹,每一片樹葉部閃爍出智慧的光澤,隨便摘取一葉便能發人深省,起到指點迷津之效。

  幾期一過我發現這事並不那麼簡單,關鍵問題是要「應機」;要有針對性、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心態與需要。就像點眼藥一樣,真正發揮作用的祇是點進眼裡的那 一滴,兜頭蓋腦澆上一臉盆就成浪費了。為了應機,達到應有的效果,我真誠地希望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與要求;或者為本欄目撰稿,直接地投入,讓《菩提一葉》 真正地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

  一般來說人們對春天總是歡喜的;那麼就佛家的觀點來說應該是怎樣的呢?我選擇了雲門文偃禪師的一首禪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假如有人問哪一天是好日子,哪一天是壞日子,按雲門禪師的說法:「日日是好日」。因為以佛家來看,事物都有好壞兩面,是好是壞全在自心。

  這是確實無誤的,範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之句,說明不同的人物對相同的景物感受是不一樣的。

  春夏秋冬四季,除去百花、月色、涼風和白雪,還會有許多別的,但善於從積極的方面去體味生活,實在是人生的藝術。

  除去自己心頭的陰影,擺脫掛在心頭的「閑事」。你一定會領略到雲門禪師指出的境界:「日日是好日」。

還債與報恩

  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對趙樸老說:「我現在想通了,幹甚麼事都當作還債,這樣就沒有煩惱了。」樸老糾正他:「不!不是還債,是報恩。人的一生報恩是無盡的。」

  還債與報恩,從表面上很難區別,但究其內涵則是不同的,還債是被動的,報恩是主動的;還債無奈,報恩自願。因此,其思想境界自有高低之別。按佛法來也還債是業力,報恩是般若。

  趙樸老是按佛法予以糾正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佛是怎麼說的。

  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國土恩、報三寶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養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時候,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報父母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順的兒孫。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說,衣食住行無不來自眾生之因,每個人的勞動都是為了對眾生的報答。「報眾生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人與人的平等關係,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建設文明的社會。

  「報國土恩」。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使國土莊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

  對佛教來說,佛、法、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三寶之恩自不能忘。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 我領受了的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並且常為感覺自己占有了同胞們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報恩無盡啊!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本生心地觀經》中的一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八個字將是有心向善的人終生為之努力的目標。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國土」二字在佛教中含意十分廣泛,大到我們所生存的地球乃至宇宙,小到一個人自己的心靈,都是一片國土。

  「莊嚴」二字的含意也很深廣,有物質的莊嚴,有精神的莊嚴。我們要使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莊嚴,要使我們的國家莊嚴,也要使我們自己的家庭莊嚴,還要使 我們自己莊嚴。這就要努力生產各種財富,要竭力維護生態環境,要建設自己的家園,也要裝點我們自己。這便是建設人間淨土,要建設人間淨土首先要純淨我們的 心靈。《維摩詰經》說:「欲淨其土,當淨其心。惟其心淨,則國土淨。」所以說要得到物質莊嚴絕不可忘了精神的莊嚴。

  有情是梵語Sattva的意譯,舊譯薩埵,後譯眾生,有情即眾生。

  利樂就是有益。後世之益曰利,現世之益曰樂。利樂有情就是為眾生謀利益。這種利益不但在今天能得到,以使眾生樂;也要有益於後世,以使眾生的未來得利。

  如何做到利樂有情?那就要莊嚴國土,莊嚴國土與利樂有情是不可分的。

  在《本生心地觀經》中的這一句佛語,包含了無我的自覺,包含了利他的行為,實在是無我的世界觀與菩薩行的人生觀精練的概括。知道這句話的人很多,但深解其意,身體力行卻大不容易。

 
 
論佛教文化對我國茶葉發展的作用(上)
◎沈佐民

  【摘要:本文通過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闡述了佛教的主要思想,佛教與茶葉的關係,以及茶葉對佛事活動和佛教對茶葉栽培、加工、茶葉文化和茶葉傳播與交流的相互促進作用。】

  茶, 這一古老的經濟作物,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經歷了藥用、食用,直至成為世人喜愛的三大飲料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的茶隨著社 會和人類的進步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對我國茶葉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茶與佛教互相促進,形成了「茶禪一體」、「茶禪 一位」和「茶佛不分家」的關係。佛教的禪宗和佛事活動需要茶葉,而這種嗜茶的風尚,又促進了我國茶葉事業和茶葉文化的發展。佛教中的坐禪要調食、調睡眠、 調身、調息、調心,特別是調睡眠與飲茶有著緊密的關係。1另外,佛教寺院和高僧們的精湛的栽培、製造技術,以及對茶葉的研究,為後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茶葉 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 佛教在我國的流傳和主要思想:

  佛 教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由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由西域傳入我國。2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生存與發展,在思想意識形態和教義上竭力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並 互相滲透互為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初年,傾聽教義的思想開始在我國廣為流傳;隋唐和盛唐時期,我國已有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作為宣傳和 傳播佛教重要場所,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茶葉栽培、傳播與加工製造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佛 教的主要思想是宣揚「人死精神不滅」,因果報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言,不飲酒,慈悲為本,行善修道等教義。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 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這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同時他還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為調 和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其中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和佛身「四德」(常、樂、我、淨);以「五常」(仁、義,禮、智、信) 調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妄言);力圖兩者相融合,佛家和儒家的調和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注意調和中國傳統思想。 北宋天臺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 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裡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 飲茶對佛事活動和寺院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茶與僧人生活的關係很密切,有明確文字記載可上溯到晉代。東晉高僧懷信在《釋門自鏡錄》中說:「跣定清談,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使喚童僕,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寫道: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

  魏 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同時因社會動蕩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無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禪宗三祖僧璨早先在對道信傳法時講授:「華種雖因地,從地 種華生,偌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的思想,這說明再肥碩的地,無人耕種也是沒有收穫。禪宗四祖道信時,在僧人中開始實行「作」、「坐」並重,這是佛教史上 具有革命性的創舉。當時道信在黃梅雙峰山聚集五百多名禪眾定居,墾荒耕種,自給自足,用自己的勞動來解決吃飯問題。

  坐 禪,作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獨自一人跏跌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九十天為一期;此外還規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 食葷;於是既能提神醒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為僧人必不可少的飲料。因此,種植茶樹、採摘茶葉、製作名茶、飲茶等活動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佛事之中,成為主 要的佛事活動之一。飲茶有助於參禪、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為很多僧人所認可。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 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3

  當 時,茶在寺院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並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如:寺院中有專人從事燒水煮茶,獻茶款客者稱為「茶頭」;寺院中還專門設立了「施茶僧」,專為游人惠 施茶水。寺院中的茶分為:「奠茶」,供奉佛祖所用的茶;「戒臘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後綴飲的茶;「普茶」,全寺僧人共同品飲的茶;「茶湯會」,專以茶湯開 筵的茶稱之。僧人早起先飲茶後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點茶、點湯,這些均納入佛教的儀規。每逢佛教的節日,或朝廷欽賜丈衣、錫仗時則舉行盛大的茶儀。到 了宋代,儀茶敬佛已發展為「茶百戲」,即以茶為媒介在茶湯中進行各種表演。宋代的「鬥茶」也十分時興,「鬥茶」由品茶發展而來,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 客通過品飲、鑒評決出茶葉質量的高低,故又稱「茗戰」,為決出進貢朝廷的上品茶,鬥茶風遍及各地。

  寺 院在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茶與佛有相通之 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由於佛教寺院的增加,寺院經濟的發展,加上僧人的「坐禪」和生活習慣的需要,茶葉與佛教就必然的聯在了一起。

三、 佛教文化對茶葉發展的促進作用:

  自 古以來僧人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眾僧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院多有自己的茶園,寺院成為當時最有條件研究茶葉科學場所,對茶葉的 栽培、製作、飲用、科學研究和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佛教推崇飲茶,所以在我國歷史上精於茶事、通曉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唐代名僧 皎然,人稱「詩僧」,是陸羽的至交好友,他愛茶、戀茶、崇茶、平生與茶結伴,一生作有許多茶詩。「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國時,吳 僧文了,精於煮水烹茶之道,被後人授予「湯神」稱號。宋代的南屏謙師,深通茶事,自稱對點茶「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茶聖」陸羽,也 是寺院出身,雖非僧人,但成年後行跡時常出沒寺院,為與許多僧人保持著真摯的友誼。佛教文化對茶葉發展的促進作用其主要表現為:

  1、佛教的發展促進了茶葉栽培技術的提高。

  茶 葉的栽培和生長,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如土壤、肥料、雨水、日照、溫度等。而我國佛教的發展,其中心是寺院,佛教的寺院大都多在群山環抱的幽谷 深處,那裡生態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美,氣候、特別是土壤肥力、溫度、濕度和降雨量十分適宜茶樹的生長發育,加之僧人們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樹生長健壯, 內含有效成份較多,經佛家僧人精心加工後茶葉品質優良。唐朝,在南方的許多寺院曾出現了寺前、院中、廟後、墻外種茶的情景,無僧不茶的嗜茶習慣已風靡佛 教。由於有專門從事茶作勞動的僧侶,茶葉栽培和管理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劉禹錫《山西蘭若試茶歌》所吟:「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 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需炒成滿屋香,便酌砌下金沙水。」詞句就是表現種茶僧人勞動的場面。4我國正宗的黃山毛峰就是為於風景優美黃山的松穀奄一帶; 九華毛峰也是生長在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九華山的閩園附近;西湖龍井產在優美的杭州西湖天竺、靈隱二寺,其優良的品質聞名中外。5(續下期)

參考資料:
【1】【2】(陳宗懋《中國茶經》608、607、608頁,199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
【3】(於觀亭《中華茶人手冊》257—258、261頁,1998年中國林業出版社)
【4】(朱自振《中國茶經》608-609頁,199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
【5】(姚在藩《茶葉加工》86頁1984年中國商業出版社)

 
 
祇知其一,一無所知
◎覺 生

 「祇知 其一,一無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這是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的一句名言。麥克斯.繆勒是英籍德國人,是著名的東方學家。他在一九七三年所寫的《宗教學導論》一書,被認為是比較宗教學的奠基性之 作。比較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人文學科,一般也認為是由麥克斯.繆勒所創立的。本學期,我們開設了《比較宗教學》這門課,所以麥克斯.繆勒的這句話就 被介紹過來了。

  據說,一八七○年二月至三月間,作為一位宗教學研究的學者,麥克斯.繆勒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下屬的英國科學研究所,先後作了四次演講。這四篇精彩的講稿結集出版後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宗教學導論》。

  在第一篇演講稿中,麥克斯.繆勒首先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又非常尖銳的問題,即怎樣才能認識宗教?我猜想他當時所面對的聽眾,一定是「左中右都有」, (這也是毛澤東主席的一句名言: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這包括了信仰宗教的,或不信仰宗教的;對宗教持肯定態度的,或抱懷疑﹑批判態度的;不論是 專家學者,還是普通聽眾,祇要是想認識宗教的人,我想都不能不回答這一問題:怎樣才能認識宗教?

  對此,繆勒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祇懂一種宗教的人,其實甚麼宗教也不懂。」這句話的涵義既豐富又深刻。因為「宗教」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宗教現象則 是具體的,世界性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區都有各自的宗教。要探討宗教的本質,認識宗教的意義及其存在的價值,就不能不對世界上各種宗教現象進行科學的研究。 研究的方式,當然要運用比較,有比較,才有鑑別。所以,「祇懂一種宗教的人,其實甚麼宗教也不懂」就是必然的結論了。後來,這句話被濃縮為「祇知其一,一 無所知。」其哲學上的內蘊就更精闢而更具理性了。

  就我們佛教來說,根本原理是「緣起」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萬象,人間萬法,通統不離因緣和合則生,因緣離散 則滅的法則。既為緣生,自然法無自性。所以佛教中沒有「神學」,「神學」沒有在佛教中得到任何發展。科學講實證,佛教就更講實證了。所以,「祇知其一,一 無所知」,對佛教而言,是最符合佛教的內在邏輯的了。

  過去,我們常說,文學就是「人學」。其實,佛學不是「神學」,佛學才是真正的「人學」。是真正研究「人」的一門大學問。難怪太虛大師要說:「仰止唯佛 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為真現實。」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現實主義。這才是「祇知其一,一無所知」的應有之義。

  法不孤起,法無自性,自然眾生亦無自性。眾生由緣而生,人亦由緣而生,所以,人也本無自性。既無自性,因為因緣的變化萬端,人的發展成長,就有了無限 的可能性;人事的成敗﹑勝負﹑利弊﹑禍福也就有了無限的可塑性;人的生理﹑心理﹑性格﹑才情﹑環境,隨著因緣的不同,也就有了各各不同的差異性。可見,人 對人類自身的認知,也是「祇知其一,一無所知」的。

  怎樣才能認識宗教,是一種認知。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就更是最根本的認知了。人有許多自覺或不自覺的謬誤,恐怕正是來自於不認識自己。人要認知自己, 我想有兩個大的內涵:一是認知作為人類的人的自身。二是認知作為「個體的」我的自己。前者,是認識人的本質﹑本性﹑特性﹑人之所以為人,人所異於眾生者。 後者,是認知「我」自己的性格﹑氣質﹑長處﹑短處,或優點﹑缺點﹑弱點﹑不足﹑我之所以為「我」的獨特性,特殊性。這兩個認知,我想,都是在佛學的範疇之 內。前者,佛學的真理能幫助我們解析並走出人對人類自身認知的迷誤;後者,學佛才能幫助我們認識「我」自己。這不也正是「祇知其一,一無所知」麼?

  一個不去認識自己又不肯認識自己的人,必然是一個不瞭解自己的人。甚麼樣的人才是既不認識自己又不瞭解自己的人呢?我想,最為突出的是一個傲慢﹑狂妄 ﹑自視甚高﹑眼空無物﹑不懂得甚麼叫謙虛的人,就是最不認識自己又不瞭解自己的人。這類人,大致上有三個特點:一﹑祇看到自己的長處﹑傑出之處;祇強調自 己的優點﹑優勢;誇大自己的優點,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忘記了自己也有缺點和弱點,甚至於還把自己的缺點當作為自己的優點而沾沾自喜。二﹑聽不得半 點批評意見,聽不得一點相反的意見,祇能聽贊揚,聽順耳的話。聽到一點「逆耳之言」就生氣,暴怒,反感。他祇能陶醉在一片贊揚聲中,靠吹噓「過活」,自鳴 得意,自得其樂。三﹑始終堅持錯誤,不承認錯誤,拒絕改正錯誤。用魯迅先生的詩來說:「躲進小樓成一統」,自成一套真理和邏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真 理為真理,以自己的邏輯為邏輯。不惜代價,不顧大局,不計後果,任性由己,固執難改。這三個特點,使他自己「鶴立雞群」,凸顯於群體之外,通常與群體並不 協調,難以合群。我曾經讀到一篇調侃足球隊的文章,其中說:「本事不大脾氣大,修養不足派頭足」,我想,這對傲慢無禮,也是一種形象化的寫真。這樣的足球 隊據說同裁判的關係很緊張,同環境﹑球迷﹑媒體﹑各方面的關係都很緊張。這種緊張恐怕就來自於既不認識自己也不瞭解自己了。

  一魔萬箭。傲慢很可怕,傲慢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和前進。美國著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到了晚年,也被他的傲慢擋住了成功的道路。他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結 果導致大敗。人們看清了他在令他自傲的領域犯了不應該犯的錯誤。三國時的關羽將軍,英雄一世,最終荊州失守,敗走麥城,傷了蜀漢大事,這也是吃了傲慢﹑輕 狂﹑剛愎自用的大虧。教訓豈不深刻!所以,一個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總是謙虛的,永遠的謙卑,永遠的虛懷若穀,永遠的包容和寬容,他也才能真正具有胸 懷和文化滋養。

  不過,我還要補充說:一個傲慢的人,往往也確實有某種能力,有某些特長。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能力,他的特長,也是相對的,或者說,會有局限性的。即使 他有傲視他人的「本錢」,他還必須明白,他所擁有的,未必都是他所能兌現,所能全部發揮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祇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 勢,知道自己的優點﹑優勢﹑特長也會打折扣,不可能100%兌現,這才叫瞭解自己,認識自己。

  「祇知其一,一無所知」。這句放射著哲理光輝的名言,會給我們以無盡的思考與啟迪。

 
 
略談四無量心
◎清 靜

 我們佛教常用一個成語「慈悲喜捨」,也就是四無量心。如《彌陀讚》中的「彌陀佛大願王,慈悲喜捨難量」;《瑜伽焰口》中:「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慈悲喜捨皆具足。」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但是漢傳佛教的重要教義,在南傳、藏傳佛教中也非常重視。如南傳的《阿毗達摩》第九章就有專門的介紹;在藏傳的很多經典開頭就是 四無量心,如《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開頭即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這 是喜;于諸眾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捨,這是捨。

  慈,是 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主動去關愛或憐憫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們獲得快樂。即使與我們完全無緣的人也不例外。佛門有偈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發自內心的情懷,與世間的愛不同,完全超越世間的一切煩惱。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行慈呢?遇見有人幾天沒吃飯,給他飯吃是慈;遇見老人過街 怕被車撞,牽他們過街是慈;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是慈。祇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幫助別人,愛護小動物、花草樹木都是行慈。行慈會使別人得安樂,但 那祇是一時的安樂,是不長久的。要勸他們種安樂因,才永遠得安樂。如勸他們放生、印經、護持三寶等,他們自己行慈種了安樂因,便會永遠安樂。如〈結齋偈〉 云:「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慈對修行大有益處,有助於去除嗔心。

  悲,是 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們的痛苦,是與冷酷的行為相反的。我們人類及其它傍生每天都在受各種痛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八苦、 無量諸苦。三惡道的苦更是多得不可說。看見動物將被殺,我隨緣買下來放生是悲;有人生病無人照顧,我們主動去照顧是悲;看見眾生被殺又不能救,我們念佛或 往生咒助其往生淨土是悲。總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都是行悲。但所行這些悲祇能使他們暫時離苦,若要他們永遠離苦,那才是真正的悲,智慧的悲。要給他們開示 佛法道理,讓他們去惡近善,多種善因,使他們永絕輪迴,也就永離眾苦因了。

  喜,是 歡喜、隨喜、恭敬、讚歎,就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福德,是恭喜別人,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對他人的嫉妒與不滿。看見別人做善事,我們隨喜讚歎;不但使做善事的人 心生歡喜,自己也獲隨喜功德的利益。看見有人學習佛法,要隨喜恭敬。學佛將來必定成佛,可以脫離輪迴,免除生老病死苦,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應該讚 歎隨喜。我們看到任何人得到快樂,要時時隨喜,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

  捨,是 沒有執著、沒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其特相,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偏愛和執著的功德心。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起一點兒憎愛執 著。做了好事不記在心裏是捨;做了不如法的事,懺悔以後不再放在心裏是捨;佈施時不執著功德,三輪體空是捨;把慈悲喜捨的功德通通捨掉,不執著,那才是真 捨。對眾生沒有貪嗔癡的心,平等對待,那就是于諸眾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捨。

  「慈悲喜捨」之所以稱為「四無量心」,都是由眾生而來。因為眾生無量,所以福德也無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現在能做圓滿嗎?不能。四無量心能做圓滿 的祇有佛。正如《瑜伽焰口》中說的一樣,佛才是慈悲喜捨皆具足圓滿的人。因此我們想要把四無量心修圓滿,那祇有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最後完成佛道,四無量心就能做圓滿了。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歡迎
國父孫女穗芳博士蒞港訪問及主持演講會

  孫穗芳博士為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孫女,為著名慈善家,積極參予和平及教育事業。香港佛教聯合會是次邀請孫博士主持講座,主要內容包括:

  1、孫穗芳博士對佛法及其祖父思想的體會;
2、分享瞭解孫中山先生之事跡;
3、講解孫中山先生之思想與佛教理論的融和。


寶蓮禪寺法師應邀赴河北
為兩所希望學校行剪綵禮

 去年三月,寶蓮禪寺扶貧助學團在接獲赤城縣書記的求助信後,遠赴河北省,考察了兩所農村學校,得悉該縣為國家級貧困縣,縣內以石山為主,耕地甚少;加上氣候嚴寒,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均無法耕種,農民生活捉襟見肘,無法集資重建危房校舍。

  紹根法師回港後向善長們報告,得該寺護法王廣量居士的答允資助重建,兩所學校早於去年入冬前竣工,莘莘學子得以在安全舒適的校舍上課。

  本月八至十日,紹根法師與捐款人女兒王玉蓉女士前往河北,為兩校進行驗收儀式。剪綵時,當地各級領導紛紛表揚寶蓮禪寺愛國愛教的精神,並稱讚紹根法師 及捐款人,不辭勞累,為農村孩子奔走,使農村脫貧有望。而學生代表亦發言表達他們心中的感激:「寶蓮禪寺各位法師的無私奉獻,讓我們知道這世界原來會有人 願意大力幫助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讓身處寒涼之地的我們得到溫暖,我向你們承諾:我們會勤奮讀書,推動國家的發展。有能力的話,一定會幫助別人,絕不會負善 長的厚望。」

  考察團所到之處,受到鄉民熱烈歡迎,村民紛紛拿出山上採摘的大包土產送給團員。原來當地人口分散,學校規模都很小,加上接近北京,許多人都以為較為富庶,所以前往捐建學校的人很少。

  除了為新校開幕,考察團亦探訪了一所中心小學,該校因無力重建,現借用村公所上課,學生祇有三十多人。原來該縣的面積有五個香港般大,卻祇有廿八萬 人,因為人口分散,目前有很多學校祇有幾個學生,全都是複合班,一個老師需同時照顧不同年級的學生。紹根法師建議把多間學校集而為一所中心小學,以提高教 學質素,遠處的學生可在校寄宿,但當地人士指出,縣政府財政緊絀,有關計劃難以實現。紹根法師了解實情後,答允替其呼籲善長發心,望能改善學童的學習環 境。


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行大型海上放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十二月十七日中午舉行了大型海上放生,共有近四百名會員及其親友報名參加了活動。

  參加者於當日11時由北角碼頭集合上船。船隻由北角出發,到達柴灣大廟後拋錨停泊。這日,海面風平浪靜,晴空萬里,是一個很適合放生的天氣和地點,這裡漁船少,水域廣,水源深,是很理想的環境。

  這次放生活動由佛聯會「會員活動委員會」統籌及舉辦,船上活動包括「自助素宴」、「海上放生」及「蒙山施食法會」等。委員會主任演慈法師在活動開始前 為參加開示,她表示,佛聯會歷次舉辦放生活動,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使人們懂得愛惜和尊重眾生生命。放生功德是無量的,放生者會健康長壽。

  出席是次放生活動的還包括佛聯會司庫何德心居士、副司庫崔常祥居士、常務董事道平法師、沈張婉居士、董事梁僑英居士、余潔冰居士和溫果和居士等。道平法師並擔任是次法會的主法和尚。


訪浙江嘉善圓覺禪寺

 嘉善 陶莊鎮,古稱柳溪。鎮周有河約九條,或朝向或環流,皆向鎮北一高地,訪客稱此為九龍環珠,此地則是「龍珠」。圓覺禪寺便建在這方風水寶地上。而我早已對這 座古剎向往已久,今年六月十七日,終於有機會得償所願,一睹他不凡的氣勢。這寶剎歷經了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已六代,仍香火未絕,道風延續,雖然幾 經興衰,但晨鐘暮鼓未曾廢捨。

  一早我們便驅車來到了距上海九十八公里的圓覺禪寺,進了山門一種寧靜安然的感覺浮上心頭,心中所想的「佛門勝地」不正是如此嗎?兩旁的放生池,池水清 澈見底,婀娜的荷花在水面上風動。穿越天王殿,便是建於南宋景定三年(公元約1262年)的大雄寶殿,雖已歷經七百多年的滄桑,但昔日古殿的風采依舊令人 信仰。來到位於大殿西側,一座二層飛檐、四角頂脊塑龍仿古式建築,讓寺院更添神秘色彩。頂樓是千佛閣,供奉釋迦如來,此表佛;二樓是藏經樓,供奉玉佛,大 藏兩部:「龍藏」和「頻伽藏」,此表法;底樓為迎賓室,是接待十方大德,此表僧。參觀完寺廟的各殿,聽罷師傅介紹近幾年來寺廊的復建的堅信,更加讓我想見 到圓覺禪寺的住持根宗法師,早就聽聞根宗法師自一九九五年擔任圓覺禪寺住持以來,走訪千山萬水,許多古剎叢林,慧心深結,誓要恢復圓覺四景:淨池春曉、圓 覺談經、松風為伴、荷花生聲。現五百羅漢殿正上梁在建,而另一個大工程——七層寶塔也早已在法師的醞釀之中。

  根宗法師領眾不為追求高名厚利,祇為圓滿宿願:使大眾能生活在安詳平靜的環境中。讓我們堅信:圓覺禪寺必將古剎重輝,弘法大千。



香港佛學會簡介

香港佛學會是政府認可註冊免稅之慈善團體
宗旨是推廣佛法,建設人間佛教和發揚
佛陀慈悲喜捨,普利眾生的精神。

  五年多來,本會積極提倡「崇文重教,興學育才」的活動,幫助貧困地區重建日久失修的校舍和資助貧困學生繳交學雜費。本會的特點是各界人仕捐款,悉數撥 入建校助學基金,不設任何行政費用。當中所牽涉的工作均由一群發菩提心緊握理想和堅毅不屈的義工們一力承擔,而且,義工們的一切支出全數自付。本會義工都 是以「實地考察、直接資助、長期跟進、承擔責任」作為工作的守則。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本會仝人本著「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的一貫理念,誠懇盼望各界人士共襄善舉,共修布施度,同發喜捨心,發揮「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造福社會,建設人間淨土。

本人願意加入「建校助學計劃」

□助學________名兒童 (每年捐款HK$150便可為1名兒童助學)

□助學________名大學生 (每年捐款HK$4000便可為1名大學生助學)

□一次過捐助 □HK$500 HK$1000 HK$2000

□其他金額 (多少無拘) HK$_________

個人資料

姓名(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女士 (英文)Mr/Ms_________________
                                                                                                   Surname() Given Name()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間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_____電郵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捐款方法
請填妥表格連同捐款或以畫線支票付「香港佛學會有限公司」
寄回香港銅鑼灣利園山道70號鳳鳴大廈3字樓C/D室
或將款項直接存入香港匯豐銀行戶口號碼:047—1—045153



雲翔寺(留雲寺)
歷史簡介

 留雲 寺創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亦稱海潮寺,原址在上海南市區留雲寺弄78號,為當時上海四大寺院之一。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因留雲寺地處鬧市,緊 靠上海老城區南門附近,佛事之盛,稱上海第一。當時常住僧人四百餘人,雲水堂掛單也有二百多人。可惜抗日戰爭中,寺院毀於炮火,經藏化作灰燼。原有兩千斤 大鐘,亦因炮轟樓塌而墜落,其聾遂啞。今留雲寺尚在,而寺址已不復可辨。

  上海市佛教協會應四眾之願望決定恢復留雲寺建制,並決定移址於嘉定區南翔鎮重建。

  南翔鎮是上海歷史文化名鎮,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南北朝時期蕭衍在建業(今南京)創梁朝,史稱梁武帝,年號天監。因梁皇篤信佛法,致江浙一帶,佛寺特 興,唐人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不僅言其多,且規模非凡。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德齊和尚據:「白鶴棲息,有仙禽佛地之兆」募 化建寺,寺成而白鶴南飛,故命名為:「白鶴南翔寺」。而後,人煙聚居,商販雲集,形成市鎮,即為南翔鎮。唐開成年間,寺址拓為一百八十畝,在藉僧伽七百多 人,古人有詩贊曰:「千載南翔古道場,層樓杰閣冠諸方」。公元一千七百年,因康熙為寺院御題扁額,更名為雲翔寺,由此名聞遐邇。一七六六年,雲翔寺毀於磷 火,而後迭經戰亂,古剎盡毀。千多年的歷史證明南翔人民需要這樣一座佛寺。佛寺是僧侶修持之處,是佛教徒的信仰之所在。

  今者,上海市佛教協會選雲翔寺舊址重建留雲寺,正是雲翔於四海而根留於祖基,意義弘深。故雲翔寺自復建以來,得各級政府支持,蒙十方信士竭誠贊助,雖 三年有奇,已殿宇恢宏,佛像莊嚴,寺貌煥然,蓋勝舊觀。兩廂廊院夾徑,錯落有致,如此淨域,琳官爽塏。若宿雨初霽,翠色欲滴,旁有兩澗分流,岸芷汀蘭,錦 鱗嬉戲,景色清幽,堪稱滬上難得異境。較之各地佛剎,地未必勝,勢未必雄,既無名山居其後,亦無大川奔於前。然唐風質樸,氣致清逸,誠非虛言。今日之功, 端賴國策英明,佛法加被,信士鼎力。



慈悲濟世 德範長存
——紀念允中法師

 允中 法師,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麒鱗村人。俗名陳日琴,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六日生,一九三四年發菩提心到雷州市高山寺禮遠誠上人為僧,法名靈機,字有玄。於 當年農曆十二月初九日在肇慶鼎湖山慶雲禪院具足戒,曾參學於廣州華林寺和廣州大佛寺,後取字允中。一九五一年赴香港寶蓮禪寺參學,於二○○三年七月回歸祖 山雷州市高山寺安居晚年,二○○四年七月十三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因病醫治無效,於雷州市高山寺圓寂,世壽八十八歲,僧腊和戒腊七十年。

  允中法師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一生,他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盡心盡力。上人出家七十年中,為雷州佛教事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上人一生以寺為家,修持佛法,廣結佛緣,嚴持戒律,行善好施,廣化布教。

  允中法師時刻關心佛教事業,支持寺庵建設,先後資助一百六十多萬元建設雷州市高山寺和天寧寺、湛江佛學中心洲寶蓮庵。上人對弟子關懷備至,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佛弟子做出榜樣。

  我們要學習允中法師愛國愛教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忠於佛教事業的不二意志。

  我們要學習允中法師勤儉辦教、行善慈心腸,熱愛眾生,熱愛佛教事業的思想境界。

  我們要學習允中法師嚴持佛教戒律,一心一意修持佛法的精神。

  允中法師雖然離開了人間,離開了我們。我們決心把上人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心中,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繼承上人的遺志,把佛教事業發揚光大,造福於眾生,造福於祖國,造福於人類。

  早年有緣聞佛法、壯志出家禮法王:

  廣結淨緣行善道,承苑上善往西方。

  阿彌陀佛!

二OO四年七月十五日


允中法師示寂

  允中法師,因病醫治無效,於二○○四年七月十三日九時三十分在雷州市高山寺圓寂,世壽八十八歲,僧腊七十年,戒腊七十年。

  允中法師,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麒鱗村入,俗名陳日琴,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六日生,自幼深受佛法熏陶。一九三四年發菩提心到雷州市高山寺禮遠誠上人 為僧,法名靈機、字有玄。並於當年農曆十二月初九日在肇慶鼎湖山慶雲禪院具足戒,參學於廣州華林寺、廣州大佛寺取字允中,一九五一年赴香港寶蓮禪寺參學, 於二○○三年七月回歸祖山雷州市高山寺安居晚年。

允中法師治喪委員會
二○○四年七月十三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