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是《長阿含經》中的重要一卷。其主要內容是說,一次佛陀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進城乞食。當時羅閱祇城內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清早出城,到園林中遊玩。在沐浴過之後,便向六方禮拜。佛陀在問明他向六方禮拜的緣由之後,就向善生指明了 真正的行六方禮的方法。佛陀所謂的禮拜六方的恭敬之法,並不是指東、南、西、北、上、下等六個方向,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六種倫常。這六種倫常分別為父母與子女倫理、師徒倫理、夫妻倫理、個人與親族倫理、主僕倫理、檀越與沙門、婆羅門倫理。現分述如下。
一、父母與子女倫理
父母與子女倫理是各種倫理關係中最重要的倫理,也是構成其他倫理關係的基礎。父母子女具足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家庭,才能延續家庭倫理。祇有維持正常的家庭 倫理,家庭才能夠和樂幸福,社會才能夠安和有序。為了保持良好的家庭倫理關係,佛陀制定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基本倫理準則,讓世間的父母子女各盡本份,建立 良好的親子關係。
《善生經》在論述父母與子女之間應當恪守的人倫關係時,說:「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佛陀告訴善生,為人子女者,應當做五種事情來孝順父母:
第一,為人子女者,要對父母提供物質的供養,使父母在物質方面不致匱乏。父母為撫養教育子女花費了畢生的心血,他們到老年之後,喪失了勞動能力,在物質方面應該得到子女的恭敬供養,解決他們的衣服、飲食、 卧具、醫藥等生活所需。
第二是要求子女不管做甚麼事,都應當事先告訴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以示對父母的尊重,也能免卻父母的掛牽。這是從精神上對父母的恭敬。
第三,為人子女者對父母的所作所為恭順不逆。一般來說,為人父母者,都堪作子女之表率,他們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對於父母的所作所為,為人子女 者,應當順從,不要違逆父母的意願,以免傷害父母之心。不過,在現代社會中,也確實有一些父母,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做得都不太符合倫理道德標準,這時做子 女的就應當予以善巧的勸誡,使父母的言行舉止符合為人父母的要求。
第四,作為子女,對於父母正確的、對自己成長有益的指令不能違背。順從父母心意是孝敬父母的開始。父母正確的指令,是為了引導子女走正確的人生之路,我們應當聽從。對現代的獨生子女來說,尊重父母的意願,聽從父母的指令,是自己得以健康成長的保證。
第五,做子女的,不要破壞父母所從事的正當職業。我們都知道,正當的職業是人賴以謀生的基本保證。做父母的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通常會從事各種能夠增加家 庭收入的職業,做子女的應當體諒父母的艱辛,並盡可能幫助父母分擔工作,減輕父母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做父母的不管從事何種職業,做子女的都應當尊重他們 的選擇,不能有自滿或抱怨情緒。
在講述完子女對父母的恭敬供養之後,佛陀又提出了為父母者,也應當以五種事來對待子女。經云:「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父母對子女的五事敬親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父母要盡可能教育子女,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平日生活中如果發現子女有不良的習氣毛病,就應當及時給予糾正,引導他們走正確的人生之路。
第二,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一味地指責他們的過錯,更多的時候是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並對他們的優點給予適當的讚嘆。而適時地指出子女的優點,對子女採用欣 賞教育,會使子女因得到肯定而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現代的教育專家都主張作為父母對子女應當採取欣賞教育,不能一味地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否則,會使他們 產生逆反心理,非但達不到教育子女的目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第三,父母對子女的愛要體貼入微。愛護子女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天性。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有了父母的愛,子女才能感受到「父愛如山,母愛如海」般的溫暖。所以,佛陀要求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應當給予子女最無私的愛。這不僅是偉大父母之愛的表現,同時也是父母應盡的義務。
第四,做父母的人,應當為子女求取婚嫁。佛陀認為,做父母的不祇是將子女養育成人就算盡到了義務,還應當指導子女選擇合適的配偶,幫助子女完成婚嫁的任務。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 定了子女的終生大事。實踐證明,這種父母大包大攬的婚姻方式,給許多當事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釀成了許多婚姻悲劇。不過,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思想的開 放和青年男女之間相互交往的增多,子女的終生大事已經不再依賴父母,但是,父母對子女的婚姻大事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當子女年幼時,父母應當隨時給子女提供衣食之需,以盡自己撫養義務。
佛陀在經中分別對父母與子女各自應盡的人倫之責做了詳細的解說,目的是為了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建立一種相親相愛、幸福美滿的和樂家庭。
二、師生倫理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尊師重道歷來是培養出色弟子的關鍵。正因於此,佛陀將師徒之間的倫理關係擺在第二位。對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技術、智能,和對 道的理解,來自於師者的傳授。其疑惑也因師者而得以解除,師者有傳教授業的恩德。由於弟子的學習,老師的學業、知識、技術、智能,因此得以傳承不朽,故對 師者而言,弟子有紹繼承傳的恩德。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有此才有彼,無此則無彼;兩者的關係是平等的,是互相成就的。因此師生間應當互相尊重、愛護、關懷、 供養、成就。
佛陀在《善生經》中向善生講述了師徒之間應當承擔的義務和應具備的基本態度。經云:「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佛陀告訴善生,弟子對師長應當做到五點:
第一,弟子作為師長的侍者,應當對師長恭敬,及時給侍師長所需。勿使師長生厭煩心理。
第二,對師長一定要謙恭有禮,舉止端莊,並盡己所能地供養師長。作為弟子,祇有對師長懷有謙恭的態度,並虛心向師長求學,才能在道業和學問上日漸增進。
第三,尊重師長的意願,以師長為榜樣來要求自己,不斷提昇自己的道德修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師長是我們成長和獲取知識以及掌握為人處世道理的導師。所以,對師長的尊重恭敬,不僅表示自己的謙遜態度,也是自己對師長感激之情的流露。
第四,佛陀還要求為人弟子者,對師長的無私教誨應當認真聽取,虛心改正,不能有厭煩心理或是對抗行為。否則,自以為是,便永遠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更談不上改正自己的失誤,塑造高尚的人格。
第五,作為弟子,一定要尊重師長的勞動。對於從師長那裡學來的知識,要認真溫習鞏固,記憶不忘,如此,自己的知識才能不斷增長。
另一方面,佛陀對師長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如經云:「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佛陀認為,為人師長者,也應當對弟子奉行五事:
第一,善於根據弟子各自不同的個性,採取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讓每一位弟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第二,在平日生活中,經常教給弟子未曾接觸過的新知識,不斷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每天都有新的收獲。
第三,面對弟子的提問,師長應當耐心地給予淺顯直白的解釋,讓他們理解其中的深意。倘若弟子還是不明白,做師長的就應當不厭其煩地給予解釋,直到讓弟子最終明瞭問題的答案為止。
第四,作為師長,還應當承擔起弟子的監護責任。指導他們結交好的朋友,親近善友,遠離惡友,培養他們真誠正直的品格。
第五,師長應當盡己所能地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悉數教給弟子,不應當有所保留。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些有特技的能工巧匠,他們對自己的祖傳技能十分保密,即使在帶領徒弟時,並不會將自己的看家本領都教給弟子,總會對弟子有所保留。以 至於有很多技能最後都因師傅的保守而失傳。所以,做師長的如果能夠按照上述要求來對待弟子,一定能夠與弟子之間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師徒關係,也能 夠使祖傳的絕技得以傳揚。
現代做老師的,祇側重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思想品質等方面的內容很少顧及。從佛陀在《善生經》的開示中,可以理解佛陀對師者的要求,不祇是知識的傳 授和解惑,而是以教育人能安身立命為目標,所教範圍包括生活技術、安身立命的方法、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交友、人際關係等。佛陀的師生倫理,是建立在亦師 亦父亦徒亦子的關係上,涵蘊著人間的至情至愛。
三、夫妻倫理
夫妻是構成健全家庭的重要角色,是繁衍子孫後代的必要因素,因此,夫妻關係是構成幸福家庭的基本條件。夫妻之間如果失去了應有的倫理標準,家庭關係就會陷 入苦難之中。夫妻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各有自己的背景、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所學所知和不同嗜好,要共同組成一個家庭,要共同和樂地安居在同一個屋檐下,必 須要各自明確知道自己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相互愛敬,相酬以恩惠,相待以禮節。所以佛陀為成婚的男女訂立夫妻倫理,作為兩人相處的準則。
在《善生經》中,佛陀向善生講述了夫妻之間的倫理關係。經云:「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佛陀認為丈夫對待妻子應當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對妻子以禮相待。夫妻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對一個男人來說,妻子是他一生中最親的人,也是能夠終生相伴、相互扶助的人。父母雖然親,但會隨著歲 月的流逝,逐漸老去;子女長大後會成家立業,分開另過,離你而去。所以,丈夫對妻子要以禮相待,勤加愛護,建立一種相濡以沫的夫妻關係)。
第二,對妻子尊重但不要輕慢,令其身心自在。(丈夫對妻子要尊重,對妻子的正當的作為應當予以積極支持。不能不予理解和支持,反而還以輕慢取笑的態度來對待。不要以為妻子是自己朝夕相處的人,就可以隨意地怠慢她,否則,會使夫妻關係摻進不和諧的因素。)
第三,隨時供應妻子衣食之需。(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漁夫船上走」。 這是說,一個女子嫁給甚麼職業的人就會從事甚麼職業,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妻子是跟隨丈夫生活的,丈夫有責任隨時供給妻子生活所需,讓妻子生活得快 樂。在現代社會中,妻子對丈夫的依附關係已經漸漸消失,多數妻子都是經濟上獨立的個體。但丈夫平時在衣食和精神方面對妻子必要的關心體貼還是不可缺少 的)。
第四,丈夫應當經常供給妻子莊嚴自身的裝飾品。(人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人的愛美之心更勝於男人。所以,作為人夫,應當在自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妻子提供必要的裝飾品,讓妻子感覺到你對她的體貼與細心呵護,同時也能夠讓她感覺到裝扮之後的美麗)。
第五,丈夫應當託付妻子管理家財和眷屬。(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誡善生,做丈夫的應當將家務之事,悉數委託妻子主管,這既是對妻子的信任,也是對家庭事務的合理分工。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很多家庭並不是完全由妻子來管理家財和家人,但是 真正由女人來掌握家財的家庭,往往會過得比一般人要好)。
在經中,佛陀也論述了妻子對丈夫應盡的義務。經云:「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這段經文指出了妻子對丈夫應行的五事:
第一,妻子應當每天先於丈夫起床,操持好家務,減少丈夫的勞動。(這是佛陀根據當時特定時代所作的要求,不過在現代,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在一個 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都有各自的工作,妻子對丈夫的依賴程度大大減少,妻子先起的佛制,可能在現代人中並不是普遍的現象。但做妻子的如果能做到每天先於丈夫 起床,能夠將家庭操持得更好,同時,還能贏得丈夫的讚美)。
第二,妻子不能先於丈夫而坐。(佛陀認為,妻子在家庭中處於從屬地位,在生活中應當尊重丈夫。對丈夫做到有禮有節。佛陀之所以這樣規定,是源於佛世男尊女 卑的特定社會制度。不過,在當今社會,世界各國都在提高婦女地位,主張男女平等,妻子不能先於丈夫而坐的說法應當辯證地看待)。
第三,妻子對丈夫的言語要溫順和氣,讓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丈夫在家庭中都起著頂樑柱的作用。妻子如果能對丈夫和顏悅色,從生活 各方面給予丈夫更多的關心,會使身心疲憊的丈夫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從而也能夠更加愛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任勞任怨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第四,妻子要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丈夫。(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多站在丈夫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理解關心丈夫,對丈夫生活中的缺點與不足應當採取寬容理解的態度,以保持家庭的和睦)。
第五,妻子最好能夠順從丈夫的意旨來做事。(佛陀認為,丈夫在維持家庭生活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做妻子的應當多替丈夫分擔家庭事務,以減輕丈夫的生活壓力。凡是丈夫所託付的有利於促進夫妻關係和諧和家庭發展的事情,妻子都應當按照丈夫的心意去做)。
夫妻的關係是一個家庭穩定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應當按照佛陀的教誡,平等相待,裡外分工合作,各司職守,各盡本份,彼此照應,相互供養,相互成就,攜手共同建設一個幸福的家庭,彼此好生好活。
四、個人與親族倫理
在各種倫理關係中,個人與親族之間的倫理也是重要的倫理關係。佛陀在《善生經》中也詳細論述了個人與親族之間各應盡的倫理本份。《善生經》云:「善 生,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云何為 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嘆。善生,如是敬視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在本段論述中,佛陀指出,個人對親族之間應當施與財物,以解決家族成員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個人對待親族成員也應當善言善語,安撫家族成員的精神;個人在 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還應當給予親族成員多種利益,讓家族成員感受到你的一份愛心;個人與親族成員之間還應當都能分享共同的利益,以體現佛教的利合同均原 則;為了能夠使個人與親族間相互信任,彼此之間還應當互不欺騙,建立起信任感。
權利與義務是相互的。親族對個人也應當例行五事:
第一,親族對於個人的放逸行為應當給予包容,並適時給予指正,幫助他們培養高尚的品行。
第二,對個人由於各種原因而失去的財產給予補貼,使個人不受貧窮之苦。
第三,對親族內個人的恐怖、莽撞行為給予勸導教育,不讓他們危及別人的安全。
第四,親族有職責對親族內個人不當言行舉止給予及時糾正,以免族內個人走上邪路。
第五,親族應當經常鼓勵族內個人不斷進步。對個人的善言善行給予適時的讚許。(個人與親族之間,如果都能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個人與親族之間就能夠相處融洽,互幫互助,形成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五、主僕倫理
主僕關係是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關係。自古以來,主僕關係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佛陀對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十分不滿,並提出了主僕之間的倫理關係。如《善生經》云:「善 生,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 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在本段經文中,佛陀告訴善生,主人應當以五種態度來對待僮僕。
第一,隨時都能夠讓僮僕為自己做事情。
第二,主人應當及時給僮僕提供衣食供養,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
第三,主人讓僮僕做事應當有規定的時間,不能隨意延長僮僕的勞動時間,更不能隨意增加他們的勞動量。
第四,當僮僕生病之時,主人應當及時提供湯藥,救治僮僕的疾病,還要從精神上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
第五,在僮僕工作的同時,還要給僮僕以應有的休假,以便讓他們恢復體力,更好地工作。
僮僕侍奉主人也應當做到五點:
第一,在平日生活中,要每天比主人早起,安排好主人的飲食起居。
第二,替主人做事要多用心。凡事要考慮周密,做到萬無一失,以使主人滿意。
第三,主人家中的東西,主人沒有表示送給僮僕的,自己不能私自據為己有。如果不與而取,就是盜竊。一個隨便動用主人東西的人,任何主人都不會喜歡的。
第四,在主人家做事,應當善於把握先後次序,做事井井有條,不能給人以做事雜亂無章之感。
第五,經常稱讚主人的德行,以使主人心情舒暢。若一個僮僕能夠做到佛所說的這幾點,就是在現代社會,也會得到僱主的欣賞的。
在當代社會,封建的主僕關係早已不復存在,但是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僱傭關係還會在家庭、單位中存在。在現代的僱傭關係中,如果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能夠像佛陀所說的主僕關係來對待對方,一定能夠建立起一種相依相資,互惠互存,彼此共贏的關係。
六、檀越與沙門、婆羅門倫理
在印度的種姓之中,婆羅門是比較尊貴的階層。出家沙門也是受檀越(在家居士)尊敬的階層。印度的種姓制度比較嚴格,高等種姓的人與低等種姓的人之間存在著 嚴重的不平等。針對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公,佛陀提出了檀越與沙門和婆羅門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倫理關係。佛在《善生經》中說:「善 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 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佛陀主張,檀越應當對沙門、婆羅門恭敬供養,在日常生活中還應做到對沙門、婆羅門常做善事,口中常說柔軟溫和之語,心中對沙門與婆羅門常懷善念與恭敬之 心。同時還應當盡己所能供養沙門與婆羅門,不令他們衣食有缺。做到這些,就是正信虔誠之檀越。佛陀認為,沙門、婆羅門也應對檀越做到如下幾點:經常教誡檀 越,不讓他們生起惡念造作惡行;常對檀越講說善行,以使他們遠離惡行;教育檀越常懷善心,悲憫那些苦難眾生;經常向檀越宣講未曾聽聞的佛法,開 啟他們的智慧;對檀越已經聽聞的佛法給予詳盡的講解,讓他們明白其深意;向檀越開示求生善道的方法,引導其往生善處。
佛陀在《善生經》中分別從六個不同方面講述了不同的人群之間應當具備的基本倫理。這種倫理關係不僅是一個人提昇自身品格修養的理論指導,也是一個人為人處 世的行動指南。現代人如果能夠按照佛陀所講的倫理關係去對待你周圍的人,就能夠與人建立起一種和諧共存的倫理關係,我們的世間也會因此而變成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