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9期
2007年10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我與慈航大師的因緣
慶祝國慶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大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獻詞
肉身菩薩
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道場
——福建泰寧慶雲寺供奉
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 致詞
香港代表 紹根長老 致詞
以佛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肉身菩薩慈航大師的分身回歸祖庭
◎釋本性
佛教勝地
彌勒道場
——泰寧慶雲寺
◎傳 達
論  說
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下) ◎理 方
禪宗漫談
禪宗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影響 ◎陸巧玲
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在中國(下) ◎釋正進
禪境趣談
禪師落榜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以成績顯實力 ◎楊 釗
慈輝功德
《同一首歌》大型慈善晚會 ◎梁 予
嚴守戒律
留意自己的嘴巴 ◎達 亮
朝山禮佛
三步一拜成佛路 禮佛 禮祖 禮本煥 ◎妙 壽
我的朝山記 ◎宋豔麗
原來是我發願太小
—— 兩次跟媽媽朝山後的反思
◎聖 楊
佛陀 我們來了
「4.8」佛誕日朝山有感
◎聖 業
短期出家
短期出家體悟心得 ◎頓 利
◎頓 乘
◎頓 祖
◎頓 迷
參訪寺院
尋覓 「海會堂」 ◎童孟侯
「精神助老」禮贊 ◎朱全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我與慈航大師的因緣

月中旬,承蒙福建佛教協會及本淨法師的邀請,期望編者於(九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出席「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安奉及海峽兩岸祈福大會」的活動,然由於本人健康原因,未能成行。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我與慈航大師有很深的緣份,卻無「晤面」之緣。早在四十年代初,他老人家卓錫新加坡弘揚佛法時,當時我在常州天寧佛學院讀書,我已與慈老相互通訊了,並在 他老人家主辦的《人間佛教》刊物上撰稿了。慈老對我非常關心,經常寄些刊物及資料給我,其中不少是他的相片及印刷品等物,有時也要我找些資料書籍寄給他,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要在天寧寺請購《禪門日誦》功課本。直到五十年代前夕,慈老去了台灣,我與他仍一直保持著聯繫。我雖與慈老欠缺「親近」緣份,但對慈 老弘法的點滴卻知之甚多,慈老對我的關懷,如清涼甘露慈潤我的「慧命」。

慈老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太虛大師思想新穎,是倡導佛教革新派的領袖,他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一書,對佛教有著巨大的影響,他所創辦的佛學院都是當時國內 佛教界最高學府,有四川漢藏教理院、武昌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等,培育了很多僧才,如法尊法師、法航法師、印順法師、竺摩法師……幾乎遍及東南亞一 帶,凡是有學問的法師,很多是太虛大師的弟子。慈航法師亦不例外,追隨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出訪南亞諸國,宣傅抗日救國,學習太虛大師 興辦教育弘法之路,創辦《人間佛教》月刊。慈老在台灣生活的六年時間裡,培養了大批後來成為台灣佛教界中堅力量的僧才,如星雲、律航、自立、淨良、印海、 嚴持、真華等。他還因為收留了一些大陸來的青年學僧而被新竹警察局逮捕,老法師在監獄中很平靜,並開導犯人「唸觀世音菩薩聖號」。不久經孫立人大將軍及其 夫人保釋出獄。

慈老雖然圓寂很久了,但提到他的辭世確是非常的殊勝,他在遺囑中寫到「三年後開缸,肉身不壞,可貼金供奉。」弟子們遵照遺囑,三年後開缸,老法師果然完好 無缺,之後一直供奉在台灣汐止彌勒院內。 慈航大師在辭世前曾對入室弟子說︰「我已老病,今生返回大陸已無可能,但願入寂後,將來能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一天。」如今真正實現了慈老的遺願——肉身 菩薩回歸祖庭了,日後等我身體狀態略有穩定,一定要去福建瞻仰禮拜慈航菩薩,實現自己向往已久的心願。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

香港宗教界人士於九月廿日下午五時半假座龍堡國際賓館胡應湘堂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國慶聯歡,各宗教代表獻賀詞及交流宗教書籍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王如登主任助理、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女士應邀主禮。

湯恩佳主席致歡迎詞後,由大會秘書長胡棣周先生宣讀「香港宗教界國慶祝賀詞」,各宗教領袖(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及孔教)先後致國慶賀詞,

主席團湯恩佳、覺光法師、湯偉奇、脫志賢、蘇以葆主教、許智明、吳耀東、薩智生、永惺法師、胡棣周秘書長、區潔名顧問等陪同三位主禮嘉賓一起與香港宗教界朋友共同舉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香港宗教界國慶祝願詞

紫荊璀璨,兩制功成。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我宗教界同人以無限興奮衷誠,舉行熱烈祝賀,恭祝祖國富強昌盛,國力騰飛,科技成就卓越,經濟進 步繁榮,維護世界和平,發揮巨大之影響力量。香港特別行政區背靠祖國,回歸瞬經十載,特區政府屢得中央領導人事事關心,多方支持,得以繁榮安定,經濟高速 發展,克服不少困難。最近胡錦濤國家主席親臨主持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盛典,對特區政府充分重視及支持,吾人自應珍惜得來不易之機遇,發奮圖強,和衷共濟, 存異求同,努力建設香港,為愛國愛港而作出應有之貢獻。我宗教界同人謹獻祝辭,以期共勉!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國慶籌備委員會

主席團主席: 湯恩佳主席      
成         員: 覺光法師 永惺法師 智慧法師 湯偉奇
  脫志賢 蘇以葆主教 黎時煖 吳耀東
  岑才生 林漢強 徐錦輝 高苕華
  袁仕傑 陳國超 張大恩 張錦鴻
  許智明 楊義護 彭錦俊 黃漢瀚
  薩智生 蘇成溢牧師 胡棣周 區潔名
 
 
香港宗教界人士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大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獻詞

尊敬的 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助理 王如登先生、
尊敬的 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先生、
尊敬的 特區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太平紳士、
諸位嘉賓、各位宗教領袖、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聚會一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八周年,氣氛熱烈,賓主融洽,各教親如一家,節日萬民同歡。我謹代表香港佛教界同人 向蒞臨主禮的王主任,曾局長,范徐麗泰主席以及各位嘉賓,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祝福。

今年慶祝國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我們六大宗教於六月份在會展中心金紫荊廣場舉行了聯合祝福盛典,香港佛教界,更先後舉 行了系列紀念活動、這個月,我們還將舉辦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這也是慶祝回歸十周年的活動之一。我們看到,香港回歸十年來,一切以基本法為神聖依 歸,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政策,在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下,在特區政府正確領導和全港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香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業興旺,香港國際地位也得到舉世的公認。 祖國好,香港好,這是一個整體,也是全港七百萬市民的共同福祉。

今天國慶聯歡會,各宗教團結安和,人天歡喜,共建和諧香港,共建和諧世界,這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人類的共同利益。藉此勝緣,祝願祖國昌盛富強,國泰民安,香港繁榮發展,各宗教教務昌隆,在會的各位身體健康,國慶快樂,謝謝!

 
 
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道場
——福建泰寧慶雲寺供奉

國家宗教局 蔣堅永副局長 致詞

尊敬的淨心長老、淨良長老:
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今天,很高興參加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暨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祈福大法會開幕典禮,這是兩岸佛教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它必將對促進兩岸佛教界的交流和合作,促 進兩岸和平穩定、共同發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首先我謹代表國家宗教事務局、代表葉小文局長對此次大法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來自海內外的各位法師、各位 朋友表示熱忱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

慈航法師是福建建寧人,十八歲在泰寧慶雲寺出家,一九五四年圓寂於台灣彌勒內院,並成就台灣首尊全身舍利,人稱「慈航菩薩」。

縱觀慈航法師的一生,是踐行人間佛教理想的一生。他學承太虛大師,法接圓瑛大師,專於唯識學。他一生致力於佛教改革和僧伽教育,積極探索和踐行人間佛教理 想,努力把佛教推向社會,推向世界。他主張跟隨時代潮流,以發展文化、教育、慈善作為佛教事業的三大要務。他長期在東南亞地區弘法利生,興學育材、團結華 僑、聲援抗戰,增進了我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佛教交流與民間往來。在台灣,慈航法師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兩岸佛教交流、保存並傳承佛教薪火相傳,特別 是他所創建的「彌勒內院」一時成為台灣佛學教學中心,為台灣佛教的復興作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正如星雲長老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當時慈航菩薩等人的慈悲 救護,就沒有今日台灣佛教的蓬勃局面。」

縱觀慈航法師的一生,又是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生。他二十多年在海外漂泊,歷經艱難困苦,雖身在異域,卻心系祖國。「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以佛學演講會為講 壇,揭露日寇的滔天罪行,讚頌英勇殺敵的前方軍民,支援國內抗日救亡運動。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圓明講堂他激昂陳辭:「國難當頭,僧人有責!」他要求每一位 僧人都要記住弘一法師的一句名言「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其拳拳報國之心,灼然可見! 一九三七年,面對祖國山河破碎、狼煙遍地的現狀,他特意製作了一批「護國濟民」佩帶,分發給自己的弟子,以帶明志。在印度,他聲若洪鐘般怒吼:「欲興佛 教,必先救國!」 一九四八年赴台之後,慈航菩薩不禁感歎:「兩岸海天阻絕,骨肉離散,這是中華民族的最大不幸」,「今生今世,我唯一的心願是祈盼返回大陸,尋根謁祖,祭拜 恩師,聊報法乳之恩於萬一。」他說:「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不忘本』,不能忘記自己的根,自己的本。人不一定要歸根,但絕不能忘根。」 臨終前,他弟子說:「我已老病,今生返回大陸已無可能。但願入寂後,將來能有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一天。」

今天,我們終於迎來了慈航法師,他的聖像將回歸祖庭道場奉安,永遠安放在他剃度出家的慶雲寺,他老人家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夙願終於得以實現,這是何等殊 勝的因緣。我們不禁為之歡喜讚歎,為之歡欣鼓舞,淺淺的那彎海峽畢竟隔不斷兩岸同胞的親情和法誼,我們可以對大師說,「大師,您終於回家了!」 

我們紀念慈航法師,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他的護國弘教的精神,繼承和弘揚他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實踐和探索,學習和弘揚慈航法師的僧格修持與對佛教的三大理念,弘 揚佛教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跟隨時代的步伐,推進佛教為服務社會,造福人群而積極奉獻,進一步加強兩岸佛教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學 習、互相借鑒,互相發展、互相提高。

我們紀念慈航法師,還要進一步弘揚和挖掘佛教關於和的理念,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和繁榮,切實維護台海兩岸的和平穩定,努力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和平穩定、共 同發展,是兩岸同胞最大的願望,中華民族最大的福報,也是慈航法師的心願。兩岸之間,和則兩利,鬥則俱傷。遺憾的是,至今台灣仍有一小撮人逆歷史潮流而 動,挑動兩岸對立,鼓噪「入聯公投」,邁向「法理台獨」。共同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兩岸同胞責無旁貸。兩岸同胞同根同祖,兩岸佛教法乳一脈,命運相聯, 榮辱與共,和平統一、民族復興是我們的共同期盼,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共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最後預祝此次活動圓滿成功,祝各位法師、各位朋友在福建期間健康平安、六時吉祥!   謝謝大家!

 
 
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道場
——福建泰寧慶雲寺供奉

香港代表 紹根長老 致詞

尊敬的淨良長老,尊敬的健釗長老,尊敬的慧雄法師,尊敬的本性法師,尊敬的諸山長老,尊敬的各位護法居士:

大家好!今天是慈航菩薩回歸家鄉泰寧祖庭慶雲寺供奉的吉祥日子。是你們的福氣,也是福建尤其是泰寧的榮耀。你們要好好珍惜這份光榮,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 我們廣東省以前也曾出了一位肉身菩薩,就是六祖大師。他在韶關南華寺圓寂,得到不壞的金剛之身。後來就供奉在南華寺。六祖大師的家鄉是新興縣,縣內的鄉親 父老認為這是新興縣的光榮。歡欣之餘無不贊成塑造一尊六祖菩薩聖像在新興縣境內供奉,同時亦可作為紀念。因此請了幾位造像師塑造六祖大師聖像,但始終未能 成功。有一日。造像師因為太勞累而午睡,後來一覺醒來發覺雕刻中的六祖大師聖像非常傳神美滿。但未有其他參與雕塑工作的鄉民覺得是奇跡,均認為是六祖大師 顯靈。故有此不可思議的示現。後來鄉民有句諺語形容六祖大師:身在南華,心在家鄉。

今日慈航菩薩能夠順利回歸家鄉祖庭供奉。你們認為是不是好有福氣呢?希望各位要好好珍惜這份福氣。好好學習慈航菩薩有教無類,利樂人群的慈悲精神。現在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界捐款表達一些心意!

最後祝願國家富強。人民康樂。與會大眾。福慧增長。晝夜吉祥。

 
 
以佛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肉身菩薩慈航大師的分身回歸祖庭

◎釋本性

慈航法師(1895—1954年),福建建寧人,俗姓艾,號繼榮,字彥才-父艾炳 元,喇戶盟國子監生,母謝氏:十八歲於泰寧縣峨嵋峰慶雲寺(峨嵋庵)禮自忠和尚剃度出家:後就讀於閩南佛學院,追隨太虛大師;於安徽、廣東、上海、江蘇、 江西、湖北等地巡迴演講弘法,推動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改革理念,為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成員之一,隨太虛大師訪南洋,宣傳抗日國策;曾於緬甸駐錫四年並 於仰光創設「中國佛學會」;亦曾駐錫於馬來西亞、新加坡七年之久,並於檳城接受圓瑛大師傅付曹洞宗法脈;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期間,創設「星洲菩提學院」、 「檳城菩提學院」、「星洲菩提學校」、「檳城菩提學校」、「星洲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人間月刊」;後期駐錫於台 灣,主持「台灣佛學院」、「靈泉佛學院」、「獅山佛學院」,收留大陸到台青年僧人。晚年,駐錫台灣彌勒內院,舉辦僧伽教育,進行環島弘法-使彌勒內院在台 灣佛教界一枝獨秀。一九五四年,示寂於台灣彌勒內院,肉身不壞,成就台灣首尊全身舍利,人稱「慈航菩薩」-有一百二十萬言《慈航全集》遺世。

法不孤起,遇緣方生。

西元二○○七年九月,肉身菩薩慈航大師的分身將從台灣回歸其依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的祖庭道場——福建省泰寧縣彌勒山峨嵋峰兜率嶺慶雲寺。此一盛事,兩岸四地尤其閩台佛教界四眾弟子歡喜贊嘆,歡欣鼓舞,認為這不僅有益於佛法的弘揚、祖庭的恢復,也為閩台的佛教交流增添了佳話。

慈航菩薩一生中弘法的足跡多在港台地區及新馬緬,中國大陸佛教界對之瞭解偏少,這主要源於其傳記與著作在大陸流通的缺乏。為改變這一情況,讓肉身菩薩的愛 國心、愛鄉情及其護法護僧的可貴精神與眾分享,讓其辦教理念鑒於今日與未來,讓其佛教思想啟迪信眾,從幾個側面介紹這台灣第一尊肉身菩薩、台灣佛教僧伽院 校教育第一人——慈航大師。作為僧團一員,又是慶雲寺住持,對慈航菩薩,衲 不勝敬佩,對其不舍青年學僧、三次閉關、六年閱藏、著作等身、成就肉身舍利等事跡無限崇仰:相信乃彌勒應世,玄奘之再來。

慈航菩薩剃度出家的道場——慶雲寺,衲 於多年前去過一趟,但見遺址荒涼,於心有所不忍。祇是當時衲忙於福州開元寺的寺務,加之德薄學淺,無法也無力關注之。及至年初,蒙泰寧宗教事務部門信任、 泰寧佛教協會厚愛,誠懇禮請,希衲應允,幫助重興慶雲寺,以期振興閩西北的佛教,盛情之下,衲 實難卻之,更何況慶雲寺乃慈航大師祖庭,便戰戰兢兢接受,擔當修建委員會主任。稍後一日,攜靈耀法師等從福州出發前往,一路風雨,及至彌勒山峨嵋峰兜率 嶺,但見雲山霧罩,頃而,天空中透出金色陽光,陽光下整個道場僅剩一破敗之慈航閣。肉身菩薩祖庭,荒廢如此,見了著實令衲心酸,也著實令衲慚愧,愧為福建 一僧人啊。斯時當下,不禁淚湧眼眶,五體投地,一向慈航菩薩懺悔,二求慈航菩薩加被,誓願既接擔子,就要誠心努力地把它挑起來,此生如不能完成,尚期來 生,祈請諸佛菩薩見證!此夜宿泰寧縣城,夢慈航菩薩著南傳偏袒右肩之袈裟於慶雲寺為青年學僧講學、傳戒,為四眾弟子講經,還於關房中禪定,見衲前往頂禮, 從身上取下南傳袈裟披於衲身,倏而又變為漢傳袈裟,這樣,衲就醒來。此時,已是寺院正常上早殿的時候了,衲 趕緊起床。相信此乃慈航菩薩啟示予我,便朝慶雲寺方向三頂禮,回福州後即著手策劃推動慈航菩薩分身回歸祖庭事宜。

承蒙寶島台灣佛教界的積極響應,尤其是台灣「中國佛教會」、「台北市佛教會」、「台北縣佛教會」、「彌勒內院」;「慈航菩薩紀念堂」、「慈航菩薩社會福利 基金會」、「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靈鷲山」等的大力支持,慈航菩薩分身回歸祖庭大法會的籌備進展順利:承蒙淨良 長老的細心,予衲結緣兩部法寶即《慈航菩薩全集》與《慈航大師紀念集》,於其中的《菩提心影.彌勒內院定名的意義》一文中,慈航菩薩說:「現在要把彌勒菩 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及無我、無我所的唯識道理,由中國傳播到全世界,使人人都能夠信受奉行。」於《菩提心影.編後瑣記》一文中,慈航菩薩給蘇村圃居士去 信,提到自己的心願時說:「目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在台灣辦一所『佛教英文學院』,栽培國際弘法人才;一條是以後回福建家鄉實行小乘戒、大乘行,從鄉村 做起:依據這兩個心願,訂定兩個辦法:一是永遠在台辦佛教英文學院……二是永遠在家鄉做起……回家鄉尋覓一個五百或千戶的鄉村,傳戒號召出家的青年,訓練 『嚴以治亡,慈以化眾』的精神。人眾多少不拘,但必須志同道合。」這增添了我對慶雲寺復興的信心與決心。

由於慈航菩薩學從太虛大師,專於唯識,專修彌勒法門,因此,慶雲寺未來的定位是彌勒道場,推動彌勒信仰,著重弘揚唯識宗;又由於慈航菩薩嗣法圓瑛大師,法 承禪門,因此,我們在道場的特色上,也將兼顧禪宗的弘揚,希望能夠以禪人唯識、以唯識入禪,兼容並蓄,推陳出新。本著慶雲寺「以佛心糾正人心,以佛道輔正 世道」的辦教宗旨,我們決心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誓願將慶雲寺建設成為佛教基本教義的弘揚中心,成為佛教核心理念的實踐中心,成為青年學僧的教育 中心,成為彌勒文化的研究中心,將其建成彌勒佛國、兜率淨土,東南沿海彌勒信仰的中心道場,閩台佛教交流的活力視窗,一座佛教聖山、一片佛教聖境、一座以 實修為主以學術為輔的佛教聖城,以實際行動迎接彌勒菩薩之當來下生。衲 願生東方琉璃藥師淨土,誓隨彌勒佛當來下生,如果此世無緣往生佛國淨土,也定當竭誠守望慶雲寺,持續住世,等待彌勒尊佛之當來下生,助其弘化,成就自己, 濟度蒼生。

慈航菩薩由台灣回歸福州泰寧祖庭(慶寧寺)供奉詠詩一首,以表敬仰

慈悲密行難思量,開顯權實辯正真。
彌勒山峰升內院,泰寧名鎮出奇人。
六年閱藏融禪識,三度閉關證金身。
弘法精神恒自在,如今聖像放光閩。

香港華藏講堂住持 釋賢融
丁亥年八月初七日

 
 
彌勒道場
——泰寧慶雲寺

◎傳 達

於全國十大名鎮之一的泰寧,離泰寧縣城四十分鐘車程,毗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與寶島台灣日月潭結為姐妹湖的大金湖。

泰寧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建縣也有一千多年:泰寧地處閩贛交界,閩江之源,是歷次客家人南遷入閩的前緣驛站和中原主流文化流入的通 道:泰寧人民資質聰慧,勤勞淳樸;泰寧山川奇秀,眾多鴻儒巨臣在這裡遊覽山水,著述講學。悠久歷史、獨特地緣、秀麗風光、人文積澱,造就了泰寧獨具一格的 文化遺存與文化現象。歷史上,由於地形、位胃和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泰寧丹霞岩穴文化的神秘性和原始性,這也就匯聚了多次多時期遷移的中原客家文化, 山儒釋道融合產生的岩寺文化,由學子深山岩穴苦讀衍生的科舉文化,在丹霞岩穴逃兵、避難的寇變文化,在丹霞岩穴建築民居以及宗族文化、岩葬文化等個性鮮明 的地域文化。

大金湖風景名勝區,地處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金湖整體形狀呈圓弧形,彷彿一輪新月,由東北向西南,再折向東南。丹山和碧水是金湖風景構成的兩大要素:山的雄奇俊逸,水的清麗幽雅:陽剛與陰柔相濟,豪放與婉約互補,中國當代著名學者蔡尚思稱之為「天下第-湖山」。

泰寧佛教源遠流長,有志可查的最早寺廟是朱門的感化寺,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岩寺為泰寧寺院之特色,在縣境內分佈廣、數量多,這在國內少有,甚至在-個岩穴 中曾經出現建了三座寺院的奇跡。由於火災、兵亂等,泰寧岩寺不少古跡被破壞,但現在登記在冊的一百三十多處寺院中,其70%乃是在丹霞岩穴中的岩守。

慶雲寺座落於彌勒山峨嵋峰兜率嶺間一平展開闊地。峨嵋峰為福建省自然保護區,位於泰寧的西北部,距泰寧縣城二十四公里,海拔高一千七百三十二米,為福建第 二高峰。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其特殊的地貌、植被、山體、動物、天象和季象等諸要素構成了保護區豐富多樣的旅遊景觀資源,這裡有計多珍貴樹種和華南虎、梅 花鹿等稀有動物:保存完好的山中沼澤濕地:旖旎壯觀的天象景觀:雄渾的山體、清澈的溪流;十萬畝竹海:遍佈的山茶花;時隱時現的雲山霧海;一望無際的天然 大草坪,是旅遊觀光避暑的最佳場所。峨嵋峰天然大草坪,總面積約四千畝,春夏綠草如茵,空氣清新,秋冬時,金黃色的的草坪,讓您感受到煦煦暖意,為都市人 提供了一個回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寺院海拔高度一千六百多米,後倚峨嵋峰主峰,背靠天然太師椅山體,安座於太師椅中稍隆而起宛如彌勒肚的山坡上,前瞻雙重筆架山,面臨天然放生池,氣勢恢 宏,前景開闊。攀上主峰,可觀泰寧全城及大金湖。寺郊平坦,周邊景觀獨特,可觀雲中日出,尚有水壩、深塘、古樹、野花等,雨後的空中經常示現佛光與彩虹, 春夏秋冬皆有勝景。今有簡易公路直通,水、電、通訊也已具備。該寺曾名峨嵋庵,始建於宋代,山於水靈山聖,歷代不乏高僧出世,且為肉身舍利成就者慈航菩薩 剃度出家之道場,名聞八閩及海峽兩岸。

慈航菩薩(1895—1954年),福建建寧人,十八歲於彌勒山峨嵋峰兜率嶺慶雲寺禮自忠和尚剃度出家。慈航菩薩一生,身棲大陸、南洋、台灣。學承太虛大 帥,法接圓瑛大師,三度閉關。推動與實踐「人生佛教」理念,主張以發揚文化、舉辦教育、推動慈善為佛教的三大救生圈。專於唯識學,修持彌勒法門,為致力台 灣佛教僧伽青年院校教育的先驅。示寂後,肉身不化,乃台灣首尊肉身菩薩。其追隨者以及辦教理念在其後的數十年對推動台灣佛教事業的壯大和提升,貢獻巨大, 影響波及南洋及美國,直至今日。佛教界相信他足彌勒應世,玄奘再來。

為弘法利生,以實際行動迎接彌勒菩薩之當來下生,實現慈航菩薩遺願,以住持兼修建委員會主任本性法師為首的慶雲寺四眾弟子,秉持「以佛心糾正人心,以佛道 輔正世道」的辦教宗旨,決心「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誓願將慶雲寺建造「成為佛教基本教義的弘揚重鎮,成為佛教核心理念的實踐重鎮,成為佛教青年 僧伽的教育重鎮,成為佛教彌勒文化的研究重鎮,成為東南沿海的彌勒佛國、兜率淨土,閩台佛教交流的視窗」。為此,決計努力創造增上緣,把慶雲寺建設成為一 座佛教聖山,一個佛教聖境,一座較大規模的以實修為主,以學術為輔的佛教聖城。由於慈航菩薩學從太虛大師,專於唯識,專修彌勒法門,因此,慶雲寺未來的定 位是彌勒道場,推動彌勒信仰,著重弘揚唯識宗。又由於慈航菩薩嗣法圓瑛大帥,法承禪門,因此,我們在道場的特色上,也將兼顧禪宗的弘揚。希望能夠以禪入唯 識,以唯識入禪,兼容並蓄,推陳出新。以後,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主要擬實現的建築有:

(一)主體建築(彌勒內院)
1、山門一座:2、彌勒殿一座、大雄寶殿一座、法常一座、藏經閣一座;3、慈航閣一座(供奉慈航菩薩聖像,展示其生平及事跡);4、群聖堂一座(供奉閩台 歷代高僧大德聖像,展示其生平及事跡);5、眾賢樓一座(展示捐建慶雲寺諸大功德主的玉照及其生平事跡,往生者則給以塑像立牌);6、鐘樓與鼓樓各一 座:7、方丈樓一座:8、退居樓一座;

(二)附屬建築(彌勒內院)
1、僧寮(僧人宿舍)兩座、香積寮(廚房與齋堂)一座;2、念佛堂一座;3、佛教養心館(禪修中心)一座:4、閉關房八間;5、佛教專宗學院教學樓一 座:6、弘法樓一座;7、佛教養一館(佛教保健研究服務中心)一座;8、佛教老年安養院(佛教療養院)一座;9、佛教信眾朝山會館(佛教接待中心)一 座;10、放生池一個;11、寺院自養的佛教茶葉基地一個;12、寺院自養的佛教藥材基地一個:13、上山進寺水泥路或柏油公路一條。

(三)彌勒文化主題公園(彌勒外院)

(四)自然生態園(彌勒外院)

佛教說:法不孤起,遇緣方生。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崛起,隨著慈航菩薩肉身聖像之分身的回歸祖庭,我們有理由相信:興復慶雲寺的千秋功業,將會穩健地得到推展,並取得長足的進步,直至圓滿完成。

 
 
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下)
◎理 方

(續上期)

從章安灌頂到荊溪湛然

在天台宗開山祖師智顗大師之後,繼承天台宗法脈體系的是灌頂大師。灌頂(561-632),俗姓吳,字法雲,陳天嘉二年(561)出生於浙江臨海章安。根 據《續高僧傳》、《國清百錄》等的記載,灌頂大師七歲出家,依攝靜寺慧極法師學修經論。由於他天資聰慧,宿具善根,對所讀過的經典,常常是過目不忘。到他 二十多歲時,已內通三藏,外備五明,但他自己仍感覺足,於是又到天台山去修禪。此時正巧得遇智顗大師,深被智顗大師的禪修證悟所感動,便拜於門下,隨於智 顗身側,稟受天台教法,後得智顗大師的真傳正授,成為天台宗第五代祖師。由於灌頂出生地在章安,後世便尊稱他為章安灌頂大師。

智顗大師圓寂後,灌頂大師親承遺旨,組織整理智顗大師的遺教,並將其編輯成冊,主要的有:《法華文句》二十卷、《法華玄義》二十卷、《摩訶止觀》二十卷、 《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觀無量壽經疏》一卷、《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四教義》十二 卷、《維摩經疏》二十八卷、《維摩經玄義》六卷等。由於灌頂大師的編輯整理與大力弘揚,使天台教觀得以流傳。在《佛祖統記》中說:「昔日智者為佛所使,以 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旦,乃開八教,明三觀,縱橫宣說,以被當機,至於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灌頂)侍右,以一遍之方,筆為論疏,垂之將來,殆與 慶喜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將絕聞於今日矣。」事實確是這樣,天台教觀,籍教悟性,如果當時沒有灌頂大師的記錄,恐怕我們今天就見不到天台 宗的真面目了。

灌頂大師親承天台法脈,得法華三昧,證諸法實相,大開圓解。他除了維護自宗利益,經常講授《法華經》之外,還通達涅盤經論,著有《涅盤經玄義》二卷、《涅 盤經疏》三十三卷,將「法華」與「涅盤」同題而論,喚起了當時涅盤系學徒極大的共鳴,而紛紛歸依於天台宗的門下,擴大了天台宗的實力。智顗大師的成就,得 力於陳、隋王朝的外護,灌頂大師深明其中奧秘,亦與隋王朝保持密切關係,經常往來於皇室之中,並將智顗大師與陳、隋王朝的往來書信,編輯成四卷的《國清百 錄》,編著了《智顗大師別傳》、《觀心論疏》五卷等,並主持修建了天台山國清寺,確定了天台山國清寺為天台宗大本山的地位。同時,他也與當時的各派高僧頻 繁交往,切磋教義。在《續高僧傳》中說他精通各家教義,曾與法朗、法雲、吉藏等當時的許多高僧大德有過辯論,使天台教觀在隋唐之際極盛一時。

唐貞觀六年(632)八月,灌頂大師入寂於國清寺,世壽七十二歲。後吳越王封他為「總持尊者」。

灌頂大師之後的近百年間,由於北方佛教各宗派勢力相繼興起,天台宗一度處於沉寂的狀態,但是法脈仍然延續,祇是在教義上沒有新的創舉,直到荊溪湛然時才有 了起色。在這期間,繼承灌頂大師法脈的相繼是法華智威(天台宗第六祖)、天宮慧威(天台宗第七祖)、左溪玄朗(天台宗第八祖),玄朗的弟子荊溪湛然出世 後,大興天台宗,使天台宗又容光煥發,活力四射。

湛然(711~782),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俗姓戚,自幼出自儒門世家,有較深厚的文學造詣。十七歲時在金華方岩禪師處得遇天台教法,甚感興趣,開 始學修天台止觀。到二十歲時入左溪玄朗門下,研習天台宗教義,到他三十八歲時,得法華三昧,大開圓解,才正式確定出家,但從此之後,他便開始在江南各地宣 講「天台三大部」。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玄朗示寂後,他目睹了當時佛教各宗林立的局面,而唯天台一宗缺於弘揚,於是他繼承師席,以中興天台宗為己 任,在《佛祖統紀/湛然傳》中引他自己的話說:「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今之人,或蕩於空,或繆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於是, 他就進一步潛心於「天台三大部」的研究工作,給予注解並加以發揮,特別是對天台宗的核心教義「圓融三諦」之說有他自己獨特的栓釋。他認為「三諦」不但相 即,而且有雙遮雙照的統一意義。他針對《摩訶止觀》中所說的十乘觀法,依行者的根基,予以明確的區分,並詳細的說明十乘觀法的相互關係及其修證要領。同時 主張事、理二觀的不同,認為理觀是直接觀照圓融三諦、本跡三千之妙理,事觀是以四運推檢的間接方法,觀自己自心變造的十界三千之事而證悟圓融三諦的實踐 法。

另一方面,他站在天台宗的立場,結合《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批判法相宗,對窺基的《法華玄贊》中有關批判天台宗的地方,他一一勾出,並撰寫了《法華五百問 論》,提出了窺基所犯的錯謬而加以質難;反對華嚴宗,他寫了《金剛錍》,用古印度的醫生用來醫治人們眼疾的工具「金剛錍」來諷刺華嚴宗由於無明蒙蔽而看不 清事物所犯的毛病,特別是針對佛性的問題,湛然大師認為佛性是永恆的精神實體,世界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具體表現,一塵、一心,即一切眾生與佛的心性。因此他 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法之稱,寧隔於纖塵,真如之體,何專於彼我?」所以說真如 佛性即是世界的本源,它遍於一切,無所不在,則無情必當與有情同樣具足佛性。佛性既然統攝一切世間,所以他提出無情也有佛性的主張;對於禪宗,他寫了《止 觀義例》,批判禪宗的禪法是暗證,證而無教作根據。同時他還撰寫了《法華釋籤》十卷、《法華疏記》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僅》一 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維摩疏記》三卷、《略維摩疏》十卷、《重治定涅磐疏》十卷、《止觀大意》一卷、《止觀文句》一卷等,極力弘揚天台宗的教觀。 由於湛然大師的這番努力,大大提高了天台宗的地位,天台宗開始盛行於大江南北,南方的天台山祖庭國清寺,講經弘教,常年不斷,北方則以五台山的佛光寺為中 心,大力提倡教觀雙運的天台法門,使北方的許多寺院成為了弘揚天台宗的道場,使天台宗在後唐時代廣為流行,湛然大師因此也被尊為天台宗第九代祖師。

湛然大師晚年居住於天台山佛隴寺。唐建中三年二月(782),示寂於佛隴道場,世壽七十二歲,嗣法弟子有三十九人,其中以道邃、行滿最為卓越。北宋開寶年中,吳越王錢氏追諡他為「圓通尊者」之號。

道邃與四明知禮

天台宗的法脈傳到第九祖湛然大師之後,又歸於和平的沉靜狀態,雖然其後代代祖師法脈相傳,但祇是繼承,沒有創新,直到四明知禮大師時又出現興盛的景象。

繼承湛然大師法脈的是道邃大師。道邃是陝西長安人,俗姓王,出身於仕宦世家,青年時就官至監察禦史,後來始覺世事無常,於是出家修道,二十四歲時受具足 戒,專學戒律。唐大歷年間(766—779),拜荊溪湛然大師學習天台教觀,後得真傳,於貞元十二年(796)登天台山,專講法華、止觀等天台教理,著有 《大般涅槃經疏私記》十卷、《維摩經疏私記》三卷、《摩訶止觀記中異義》等。貞元二十年(804),日僧高僧最澄大師浮海來到浙江天台山道邃大師處求法, 道邃大師給他受菩薩戒,並授予天台教觀法脈。最澄大師學成歸國後,隨身帶去了大量的天台宗典籍,開創了日本的天台宗,直至今日,奕葉仍芳。而在中國繼承天 台宗第十祖道邃大師法脈的則是他的弟子廣修大師(771~843),廣修之後是物外大師(813~885),物外之後是元琇大師,元琇之後是高論清竦大 師,清竦之後分出兩派,一派是螺溪義寂大師(919~987)自稱得天台法脈真傳,為山家派,另一系是慈光志因大師,他也自稱為天台正宗,但被山家派稱之 為山外派,從此就拉開了天台宗在宋代長達百年的山家派與山外派之間的爭論,山家派到四明知禮時達到高峰,人才輩出,但出外派卻傳了幾代就不知所向了。

知禮(960~1028),浙江四明(浙江鄞縣)人,俗姓金,七歲出家,是義寂大師的再傳弟子,從寶雲義通大師處學修天台教典,沒過幾年,他便精通天台法 要,證得法華三昧。到二十多歲時他便名撼四方,淨侶雲集。之後,他進住四明山保恩院,開始大弘天台教觀,並重建保恩院,並將保恩院更名為延慶寺,此後的四 十餘年內,他專門在此講授天台教理,學徒遍於東南。

四明知禮是宋代天台宗的核心人物。當時,山外派的晤恩大師撰《金光明玄義發揮記》,主張《金光明玄義》廣本雖題為智顗大師所寫,但實非真作;因此他主張真 心觀,以所觀之境為真心,即真如。知禮大師見此異見,於是寫了《扶宗釋難》,加以駁斥晤恩所謂《金光明玄義》廣本非真作之說;並主張妄心觀,以所觀之境為 妄心,即六識。由此因緣,二派之間於是張開教理上的爭論,這就是所謂的山家山外之論爭。當時山家派的議論大多出自知禮大師,其來往論議之文章收於《十義 書》、《觀心二百問》等書中。《十不二門指要鈔》為他的代表作,其中尤其以《觀經疏妙宗鈔》具有獨特的見解,既批判山外派諸說,復宣揚天台之教觀。宋真宗 感念其德,賜號「法智大師」,後被尊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他長住四明延慶寺,故世稱四明尊者。天聖六年(1028),他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而示寂,世壽 六十九,嗣法弟子數百人,主要的是南屏梵臻、廣智尚賢、神照本如等。

宋代之後的天台宗法脈

承續四明知禮法脈的有三家,分別是南屏梵臻、廣智尚賢、神照本如,但祇有南屏梵臻系的流傳到了今天,其餘二家則傳了幾代就失傳了。南屏梵臻稟受了天台宗的 法脈之後,又經過慈辯從諫、車溪擇卿、宜翁可觀、元實印宗、佛光法照、祖子庭訓、東溟慧日、普智無礙、天竺林慧、東禪月亭、百松真覺、幽溪傳燈大師等,法 燈相續,代代相傳,而且個個修如所學,親證法華三昧,親傳靈山遺風,但這其中最有成就的當屬幽溪傳燈大師。

幽溪傳燈(1554—1627),是百松真覺的弟子。少年依映庵禪師剃髮出家,參禪修道,後遇百松真覺大師,遂到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習天台教觀,數年後得 悟其中真諦,前後達成一片,於是對於智顗的《法華文句》和《法華玄義》,常年講說不綴。他有感於文義聯翩,初習者前後莫究,即以自己的深切體會,編成《法 華玄義輯略》一書。後來,《法華玄義輯略》與日僧圓珍的《玄義略要》、智旭的《玄義節要》並稱「法華玄義三要」,是古今中外研究《法華玄義》的精華之作。

傳燈大師有感於天台宗法脈的傳承的重要,親撰《靈山正脈》一書,詳細敘述了從釋迦世尊開始,經歷代祖師代代相傳的天台宗傳承法脈體系,並以他師父百松真覺 大師開始,排定六十四字的天台法脈傳承輩分,即:「真傳正受,靈岳心宗,一乘頓觀,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朗照,如是智德,體本玄妙。因緣生法,理事即 空,等名為有,中道圓融。清靜普遍,感通應常,果慧大用,實相永芳」。此後,天台宗法脈即以這個系譜為准,代代相傳。

幽溪傳燈之後,繼承天台宗法脈的是蕅益智旭大師。蕅益智旭(1599—1655),江蘇吳縣人,自幼習儒,以衛道為職志,成年後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與 《竹窗隨筆》,而開啟學佛的思想,於是立志學佛,依憨山大師的門人雪嶺剃度出家,深入禪修,證悟自性。後又專注於律典的研習,最後還是選擇天台教法,修法 華三昧,得悟實相,於是智慧大開,辯才無礙,講經論道,口若懸河,無能勝者,而且,同時他又通達禪、淨、律及華嚴、唯識等諸宗要義。他宗於天台,但不守於 天台一家,所以他極力提倡諸宗融會,以此消除佛教內部一切宗派間的紛爭,他認為三學一源,主張「禪教律三,同條共貫,非但春蘭秋菊也。禪者佛心,教者佛 語,律者佛行,世安有心而無語無行、有語而無行無心者乎?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語,不知戒者佛身也。倘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語將安宣,縱透千七百公案,通 十二部了義,止成依草附木,無主孤魂而已。」因此他極力倡導將禪、淨、律等諸宗融入於天台教觀之中,以淨土為究竟歸宿,以天台教觀為修證指南。由於蕅益智 旭大師精通諸宗教理,特別是對禪、淨二宗有獨到的修證體驗,因此他的思想對後代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蕅益智旭之後,繼承天台法脈的依次為:蒼輝受晟,警修靈銘,履源岳洪,素蓮心珠,道來宗乘,宏海一輔,智德乘勳,禪遠頓永,觀竺觀義,所澄印鑒,跡端定 融,諦閑古虛等高僧大德。這期間的數百年間,由於禪、教、律等諸宗的融合,學佛修道者大多都歸心於簡單易行的淨土法門之中,天台宗教理研習基本上處於低沉 之中,唯法脈仍然延續,慧燈依然通明。直到近代的諦閑大師時,天台教觀又被重新提起,在他的極力弘揚下天台教觀又鋪張於大江南北。諦閑 (1858-1932),少年出家,聰慧好學,在上海龍華寺嗣天台宗法脈於跡端定融大師,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教觀總持。他遵循先賢大德的遺教,教演天台, 行歸淨土,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凡所到處,皆建寺度僧,興辦教育。所建寺院較知名的有寧波觀宗寺、天台山萬年寺、杭州梵天寺、溫州頭陀寺等,嗣法弟子數十 人,其中寶靜、倓虛、靜權三位大師最為出色,使天台宗法脈在當時國運危難之中在他們手中得以復興,特別是寶靜大師的再傳弟子覺光大師,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 藍,超諸聖賢,使天台宗法脈在他的努力下走向了世界。現在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六代法脈的覺光大師以八十八歲的高齡卓錫香港觀宗寺,統領著香港佛教的全局, 也統領著現代天台宗的法脈。他的嗣法弟子現有四十八位,遍佈於世界各地,各個都是法門龍象,教界精英,可望於不久的將來,天台宗必將振興於環球宇內,釋迦 如來定當開顏含笑。

 
 
禪宗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影響
◎陸巧玲

在哪里,禪就在大自然無限的生機中,大自然中物物是禪,處處是禪,禪就在您身邊,就在您心中,參禪打坐可以求禪,寧靜淡泊的生活中同樣也充滿禪機禪趣。

禪如同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禪如同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幾千年的歷史中,無數徹悟、睿智的禪師用最樸素、最具哲理的的思想和語言點化了世人,讓人們在塵世的喧囂中驀然發現生命的意義,使氤氳心靈豁然開朗。

禪的來源及慧能禪宗在 中國的發展狀況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尊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手拿一隻金色波羅花佛祖當即「拈花示眾」,聽眾默然不解其意,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禪」 誕生了!於是佛祖當即宣佈,這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付與迦葉。「拈花微笑」被禪宗奉為「以心傳心法門」,運用機鋒方法的根據迦葉也被後期禪宗尊為 「始祖」。摩訶迦葉為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長流,就把「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這就是西天第二代祖師。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 十八代菩提達摩,達摩大師又航海東來從印度把佛教禪宗傳到中國,被稱為中國禪宗「第一代開山祖師」。菩提達摩到蒿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以不立語言文字、教外 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接引有緣眾生。後來達摩以「衣法」付與慧可,以為傳法之信,所謂「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據說達摩傳 法之時曾說道:「吾滅後二百年後,衣缽止而不傳法亦大盛」。並留一偈:「吾本來此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是預言了禪宗將在中國興盛 發展的前景,經過五代相傳,到了六祖慧能,慧能俗姓盧,唐朝貞觀十三年二月初八誕生,慧能是個目不識丁的粗漢,以賣柴為生,但悟性很高。一天偶聞他人念 《金剛經》得啟悟,既而到黃梅山拜禪門五祖弘忍為師,起初慧能被按排在米房做舂米粗工,可是他時時刻刻都在迴光返照,靜慮修禪,內絕忘念,外息諸緣,用功 修行。五祖弘忍為傳付法印,要全寺大眾每人都做一首偈子,神秀上座是弘忍的大弟子,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讀 後,認為尚未見性,但照此修行也能證得聖果,慧能請人代書於廊壁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寺裡僧人看到此偈,非常諒 訝,五祖也被驚動,讀了慧能的偈,認為「法脈」在此。神秀的偈闡明佛法的道理,祇是漸此法門,還是著於有修有證的「執相染修」,而慧能的偈無修無證,遠離 塵垢,絕相超宗,由此深得五祖弘忍大為賞識,一天五祖暗示慧能至三更相見,半夜慧能拜見五祖,弘忍為慧能開示說法,機教相當,心心相印,又將「正法眼藏」 和「衣缽」傳付於慧能。稱為東土第六代祖師。當夜五祖親送六祖過江,在兩人爭執劃槳時,慧能對五祖說道:「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弘忍聽了大為讚賞說 道:「今後的佛法,將因你而大盛了!」

禪宗發展到六祖慧能時期已演化成「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南宗禪,成為中國佛教最主要的一個宗派。慧能強調萬事萬物,一切現象都在自性(自心之中),外部 客觀世界是由妄念浮雲蓋覆本心而不能顯現,如果去掉「妄念」內外明徹,就會頓現真如本性,自成佛道。慧能又曰:「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佛與眾生的區別在於一念之間,一剎那間」。這就是慧能的見性成佛,頓悟成佛的學說。禪宗講的「頓悟」它所觸及的正是時間的短暫,瞬刻與世界、宇宙、人生的 永恆之間的關係,是直覺感受和體驗領悟性的。慧能以後的禪學把佛教信仰從遙遠的彼岸世界移植到每個人的內心,把依靠佛教的經論和戒律改為祇相信自己的主觀 信仰和覺悟,使佛教思想更人性化,把佛教由出世思想發展為入世的方向。禪宗由中唐至宋明,僧徒關係家族化,師徒相傳有如父子繼承,其教義不斷世俗化。宗教 生活看成是日用常行,強調平常心是道,禪即生活,這就是慧能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慧能以後的禪學使佛教從否定人世間的一切,反過來又肯定了人世間的一切。這從佛教本身的發展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慧能創立的南宗禪是在中國本土發展 起來的,其禪學思想中的世俗化和人格化,是深受中國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是獨創性的「中國化宗派」,典型中國化的慧能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影響 最深的宗派,從唐末到宋明,一些理學家都出入佛道,主要是禪宗,他們吸取了禪宗思想中的思辯命題,使儒學理學化,大大豐富了中國哲學史的內容,推動了中國 在哲學史上的發展。

禪宗的思想和它的宗派形成,是有著歷史過程,從初祖達摩大師以後到六祖慧能大師為止,就是衣缽相傳,正法眼藏,心心相印。自從六祖慧能大師以後,為了要息 滅爭端,祇傳法印,不傳衣缽。在慧能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嶽懷讓禪師與青原行思禪師,兩位大德高賢,在六祖慧能禪師把正法眼藏的如 來慧命傳付給南嶽和青原以後,禪宗的法脈就從這二支發展起來,一是從南嶽懷讓禪師再傳與馬祖道一;二是青原行思禪師再傳與石頭希遷禪師。又從馬祖和石頭二 位大師以後,法水長流,智燈永耀,我們中國佛教的禪宗就分為五家宗派,聞名天下。一是「臨濟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溈仰宗」、四是「雲門宗」、五是 「法眼宗」。這就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所預先囑咐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語的道理。後來禪宗大師的主張都是從慧能思想的發展變化過來的。各宗都發 揮了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接化方法。機鋒棒喝,超佛越祖,甚至是非常奇特古怪的方式方法,禪宗歷史中最著名的有「德山棒、臨濟喝」。是針對條件成熟而還沒 有開悟的學人要提出疑難問題,不用言語文字來講佛理,或用棒喝手段、猛擊一掌、大喝一聲、腳踢等動作、刺激誘導門人教人去思索,返歸本心,悟得本心,求得 自我解脫。例如:德山宣鑒是青原下第四世,他用棒打的形式開導門人,史載:「小猯示眾曰:『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甚麼打某甲?』師曰:『汝是甚麼處人?』曰:『新羅人。』師曰:『未跨船舷,好與三十棒!』」

德山對門徒經常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德也三十棒,是一位經常使用棒打形式的著名禪師」。

再如,義玄創立臨濟宗後,大力推行喝的方法,門人也都紛紛效法,師應機多用喝,會下猯徒亦學師喝。例如:「上 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乃曰:『大眾! 夫為法者,不避喪事失命,我於黃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下手?』時有僧出曰:『某甲下手。』師度與柱 杖,僧擬接,師便打。」義玄師生這種師喝僧喝、師打僧喝的動作性答問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禪法的集中表現。

自古禪師為接化有緣眾生都有一個特點:「面冷心慈。」禪師的無方便、無慈悲;其實既是方便也是慈悲。禪師的棒喝,更是大方便大慈悲。這就彷彿自然界中春風夏雨能使萬物生長,而秋霜冬雪亦可使萬物成熟。

禪對中國的詩歌、 繪畫影響及互為貫通

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中,中國自創的頓悟禪宗成為中國佛教最主要的一個宗派。禪宗對中國人的文化形態、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影響很深,這種祇憑完全獨特的個性 感受和直觀體會的禪門況味特別滲透進中國文人的心靈,使這心靈在走向大自然時變得更加深沉和超脫,從而領悟到大自然的和諧、有序、人與自然的融通合一。使 人的平凡生命、日常生活躍升為具有藝術,詩意色彩。中國文人常把這種感悟情境融匯到自己的詩歌、繪畫中作品滲透出濃濃的禪意。

在繪畫方面,自唐宋以來出現不少優秀的佛畫家。中國畫發展到明清時,佛畫藝術已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繁榮的新時期,各個流派競相爭奇鬥豔。其代表畫家有董 其昌、朱耷、石濤、金農等。這時的佛畫家不像宋代以前繪畫注重寫實性,人物造型嚴謹,衣飾圖案繁多精細,畫面多數恭繪在佛寺的壁畫上。明清畫家更多的在紙 面上表現於對宗教的信仰,著立於畫面意境的追求,畫面呈現出一種空靈、虛靜、深遠的情境。這時期出現了禪品畫的傾向。畫家邊作詩邊習畫或者依據一些禪味十 足的詩來描繪,例如根據(唐)白居易所寫的「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時多?去時朝雲無覓處!」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花 非花,霧非霧」眼中的花不是實實在在的花;霧也不是實實在在的霧。祇是「本心」外射的花與霧的「幻化」,來的時候突然,去的時候毫無知覺,不可追尋,不可 捉摸。這首詩不知吸引了多少歷代繪畫大師,許多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揮灑筆墨,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或潑、或灑、或點、虛虛渺渺、隱隱約約襯托出似花非花, 似霧非霧的畫面,意境空靈、深遠,情境中透露出淒美、感傷即逝的「色調」。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不少傑出的詩人。由於當時禪宗在中國發展影響很深,許多文人常出入寺廟或向高僧請教,或與高僧一起吟詩作詞,因此 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有一定影響力的寫禪詩人。例如(唐代)白居易、(唐代)王維、(宋代)蘇軾等等。唐代最著名的禪詩王維在詩中最擅長寫靜,其詩意和禪境 寂靜空靈。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詩中詩人的心境是多麼空虛寂靜,閑恬空淡,詩中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更襯托出廣大夜 空無邊的空寂。這種空靈透徹的虛空之景,雖然短暫,瞬間即逝,但卻在禪者的心中獲得了永恆。

祇要心中有禪,則處處可以感悟到禪的意境和情趣,在禪的世界裡,物我是一體,上下與天地同流,渾然與萬物同體,心容天地萬物,外在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內在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無分別,而是完全調合為一。且看,宋代蘇軾有詩曰:「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好比一棵樹上,雖然接受同樣的空氣、陽光、水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最終卻能彼此無礙地共存於同一棵樹上。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個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放下才能自在,當今社會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市場競爭激烈,人們生活壓力加重,過慣高樓大廈,現代化生活的都市人更嚮往鄉村田園,山間野 趣那份回歸自然、寧靜、恬淡的生活。在假日裡人們往往走出戶外回到大自然中,讓心慢慢平靜下來,看天藍海碧、青山綠水、草長鶯歌……眼前這些美妙景色中都 蘊含著無窮禪味,一切是那樣地悠閒、自然無掛無礙,伴隨(唐)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詞更平添幾多灑脫,隨意。任情走去,隨己之意,祇管行 走,行到水盡去不得處,我亦便止,倘有雲起,我即坐看雲起……

修禪最高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就是要放下一切虛榮、偏見、貪婪。對於人生的榮辱、毀辱,能夠超然物外,對於虛幻的功名富貴,能夠淡然不著,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為名利枷鎖所系縛,自然能夠得到大自在。

禪 心 . 茶 味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品,它發源於神農聞於周魯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經歷了藥用,食用。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

嗜好飲茶者遍及全球,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以及飲茶的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出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佛教 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對我國茶葉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佛教講究坐禪時要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講「戒、定、慧」三學的 修行理念都是以「靜」為基礎。這於茶道講究「靜」有著緊密關係。「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禪宗所講的靜思靜慮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 涵,使茶道更有神韻。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宋時期出現了不少著名茶人,主要是僧人和著名文人,這樣就更加促進了茶、禪、藝術之間相互圓融的過程。高僧們在 寫茶時、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溶入了文人的氣質和禪的思想內涵,使茶由一種習慣、愛好、生理需要升化為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境界。禪師 曰:「雖祇是一杯茶,森羅萬象都在這裡,宇宙就是一杯茶,一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棵茶苗集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才能生長(陽光、雨露、空氣、肥土等)一 杯茶就是宇宙的中心,這正是禪的精義所在。

在禪宗祖師眼裡,「喝茶」也是一種禪機悟道的法門。「著名的趙州吃茶去」成為禪宗史上千古佳話。話說河北趙州有一柏林禪寺,寺中「從念禪師」是位得道高 僧,人稱「趙州」。有一天清晨,他接見了許多新到的和尚,趙州問其中一位年輕的和尚說:「你以前曾來過嗎?」對方點頭說:「是」!趙州便說:「吃茶去。」 又問另一個年長的和尚,那和尚回答:「不曾到」。而趙州依然說:「吃茶去」!站在一旁的當家和尚感到詫異,迷惑不解地問趙州:「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 吃茶去呢?」趙州嚴厲呵斥他,依舊回答:「吃茶去!」趙州對三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了茶道與禪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飲茶時 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安逸。參禪要「澄心靜濾的體味,講究專注精進,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喝茶過程與參禪一樣。二位一 體,水乳交融,方可體味「茶禪一味,茶禪一體」的境界。

佛法但平常,莫作奇觀想,不論來過還是沒有來過或是相識還是不相識,祇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方能得清淨心境,唯是清靜心境,方可自悟禪機。

結 尾

思想家說:「禪是一種智慧」。禪詩曰:「禪是一首無聲的詩。」藝術家說:「禪是一幅無形的畫」。茶師曰:「禪是一杯清醇甘美的茶。」——這,就是禪。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生活就是禪。

 
 
觀音信仰在中國(下)
◎釋正進

(接上期)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她的願心是普世的,對人,對其他五道眾生,同樣如是,無有差別。她的所作所為,不求回報,完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沒有目的性,哪 里有苦難的眾生,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所以,在中國觀音信仰是十分普及的,幾乎「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拜觀音求觀音,成了市民社會、草根階層一個普遍 的現象。

觀音菩薩甚至情願化作「山林川原,河池泉井」,來利及於人,救拔眾生脫離苦難,得大快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偉大之處,因此眾生依怙於她,如嬰幼兒依賴於 自己的母親。信賴與信仰雖然是有區別的,雖然是一種事物的兩個層面,但有一點是一致的、相同的,那就是依存性、不可分離性。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感性,一個是 理性。

感情的趨向性,是通向理性的橋樑,它們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有關佛教的信仰,抑或是觀音信仰,我個人理解:它並不是人們從《普門品》等一兩部佛教經典來理解得那麼簡單,祇是求助,祇是發願,或者單向的(菩薩來普度 眾生)。而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努力成為觀音那樣高尚的人,去為人、為眾生服務,更好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才是觀音信仰的主體部分,換句話說,是其主要的 大方向。我認為,佛教的信仰,觀音信仰,它的內涵和外延相當豐富。首先,它是建立在因果律、緣起論上的宗教,以獲得清淨心、平等心,「大自在身」為前提, 它的最終目標是人人覺悟,人人成佛。如此,祇有如此,「四大皆空」、「了脫生死」等,才不會成為空話、大話。

讀者諸君,請原諒我在此的「方便說」。如果深究起來,深入地探討下去,要說的會很多,恐怕不是我這篇小文章能承載得下的。

在前面,我們通過《妙法蓮華經》等大乘經典,瞭解到觀世音因耳根圓通,聞世間苦聲,不辭辛勞,甚至化作千手千眼,超力搭救:「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而在歷朝歷代諸多的感應故事中,觀音菩薩確實如佛經中所描述與眾生感應交道,有求必應,因此在民間形成了深厚的觀音信 仰。這種觀音信仰,抑或稱為觀音文化的口口相傳,把這位大士說得神乎其神,雲裡霧裡,不僅上天入地、降妖除怪,而且能送子送財送健康,所求必辦,似乎一切 事情沒有她辦不到、辦不成的。這種泛「神仙」化色彩的塗抹,給觀世音菩薩信仰帶來了的不是「正信」而是「邪信」,甚至於歪曲了白衣「大士」的本願和尋聲救 苦行為的根本用心。這應該引起四眾弟子足夠的重視。

我們有責任從正信出發,弘揚觀音精神,讓人們學菩薩,走正路,更好地為廣大信眾服務。

觀世音菩薩為甚麼要普度眾生?祇因為她與娑婆世界有緣?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我近日採訪海天佛國普陀山的兩位老和尚的過程中迎刃而 解。這兩位長老是誰?一位是少小出家、名揚東南亞、一生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上道下生長老;一位是青年入道、為中國佛教教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發願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的上白下光長老。他們的事蹟,處處體現了觀音信仰的力量,他們用自己一生的言教和身教,以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僧格,化度了數不清的弟子,度化了 無數個凡夫俗子。他們學習觀世音菩薩,信仰觀世音菩薩,一生所得甚豐。

鑒於觀音信仰目前存在的誤區,和諸多模糊認識,我下面以觀音信仰的三個主要特徵進一步彰顯此「大士」的大雄大力,和悲心慈願,以及由此形成的常興不衰的觀 音文化。那麼,觀音信仰這三個主要特徵,或者說是三個主要落腳點又是甚麼呢?從兩位本山長老的行願和一生弘法利生的行跡,我「善財童子」近半年參學的收穫 ——我的體會,一是慈悲、二是智慧、三是「無畏施」。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著稱於世,立於諸菩薩之林。在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慈悲」幾乎成了觀音這位菩薩的代名詞。前面我曾經說過,觀世音的大慈大悲,不是 我們世俗理解的那樣,我們認識,我們是好朋友好同事,我們沾親帶故,我才伸以援手幫助你脫危解困,而見那些不認識、不是好朋友好同事,不沾親帶故的,就袖 手旁觀或者乾脆視而不見。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換句通俗易懂的話來理解,她作好人好事,是不求任何回報的,祇要你在危難之中稱一聲菩薩 的名號,你即刻脫離苦海。這是千真萬確的,不但經上所說,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常有的。

我認為,觀音菩薩的無緣大慈,是菩薩的境界使然,願心所致。這種境界和願心凡夫一時能達到,但不是時時處處都在這個境界上。可白光老法師,十幾年如一日, 幫貧扶困,每月除了扣除少許的吃藥的錢,把自己的兩份單資,全部寄給需要幫助的人。四川五明佛學院有不少學僧,得到過他常年的資助。有時,發單資的日子還 沒到,他手裡已握著一疊求助信,便急著數日子等錢寄了。對於老法師來講,一封求助信,就是一聲苦難的呻吟。雖然他資助出的錢有限,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祇是一 滴水,杯水車薪,連一片水花也濺不起來。可畢竟有人在做呀。證明人間還是有溫暖的,觀音菩薩仍在娑婆世界。

體現觀音信仰的第二個主要方面,是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人常說的智慧,世智辯聰,而是「般若智慧」,是菩薩的智慧,是佛的智慧。此智圓融無礙,能破一 切愚癡,諸有黑暗。佛菩薩雖有方便法門,權巧妙用「世間法」去度化眾生,用利勾牽眾生走向佛境,但其不是根本智,是不究竟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菩薩的般 若智慧就等於佛的般若智慧。用化現、用智慧去拯救受苦受難、愚昧無知的民眾。觀音化身以教化眾生學佛在歷朝歷代皆有例證。

體現觀音信仰的第三個主要方面,是施無畏。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參觀自在菩薩章》裡說:「…… 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高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危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 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 德怖、離流轉惡趣怖。復作是願:願意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 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令發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釋迦如來又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指出:「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施無畏,用本山戒忍大和尚的話說就是「勇敢」,道生長老對此是認同的,並深有感觸。我在採訪時,他對我說僅把觀音菩薩簡單地概括為「慈悲」和「智慧」,是 不充分的,是沒有全面認識這位菩薩的行德。她在行慈悲,開智慧時,處處向人們佈施無畏。在恐懼時、大難臨頭時,眾生首先想到的是這位菩薩,喊這位大菩薩的 聖號。我在九歲上喪父,夜裡走黑道害怕,我就大聲喊這位菩薩的名號,恐慌感頓除。我十歲時,在普陀山白象庵出家做小沙彌,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也常常得到 她老人家「無畏施」的關照。我受持《妙法蓮華經》,首先是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學習她佈施無畏給需要幫助的人。

順著道生長老的思路,我進一步認為,「施無畏」就是給人以信心,有了信心有了依靠才不怕東不怕西,把事情做好。把沒走完的夜路走完,把行了一半路的船航駛 向彼岸,把前面的啞炮排除掉。完成這些靠甚麼?靠「勇敢」,靠觀音給予的勇敢的精神。有了勇敢,心裡就不恐慌,不恐慌心就「定」了。你心定了,不害怕了, 前路再黑暗,有再多的高山溝壑,你也能戰勝它;有了勇敢,海上的風浪再大,所駕駛的船再破,祇要方向正確,有菩薩高舉的燈盞,你也能安全地到達目的。另 外,你具有了勇敢的精神,你才能「施無畏」給人家。觀音菩薩就是在擁有了「慈悲」和「智慧」,才隨處現身,救度眾生。

話說到這裡,我認為三者是一體的,分開來講是方便說。「慈悲」、「智慧」和「施無畏」,不可分割。也不可能分得開。是一,而不是三。在我上面所舉的事例 中,你祇要細想一想,觀音身上所體現的三種精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一體的。孤立地去突顯,祇說一,不說二;或祇說二,不說三,往往弄巧成拙,顯得 我們十分幼稚。

不言而喻,我的觀音信仰是以「慈悲」、「智慧」和「施無畏」為主要軀幹的。當然,還有其他無數的精神內涵,你比如,她作為阿彌陀佛的侍者,接引有緣眾生前 往西方極樂世界;她作為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護持釋迦牟尼佛,這些種種作為和行跡,等等,所體現的精神是多元的、多層面的,如恒河沙數。限於篇幅,和筆者 的修為和學識,在此不可能詳盡闡述。

關於觀音信仰如何弘揚、發揚光大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從我做起,確立正信。

要正信,或者說「全面地、徹底地」理解、認識和學習觀音精神,尤為重要。那種片面地,以狹隘的索取、求助,來信觀音拜觀音,是不值得提倡的。祇索取,不貢 獻;祇讓別人幫助自己,而不伸手幫助他人;祇求觀音靈驗現身搭救,而自己不慈悲不施無畏,祇會給觀音信仰帶來負面影響。人家會說,信觀音的人是一批祇顧自 利的自私鬼。觀音信仰,抑或說信仰觀世音菩薩的,首先是學觀音,做觀音,努力成為觀世音那樣的人。

其次,是提高大家學習佛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佛教的四眾弟子,在禮佛、拜懺、誦經、持咒等的同時,要多聽經聞法,支持講經法師講經的道場。旦凡講經法會, 都有幾大「成就」,你作為聽經者,「人成就」之一,你的功德會大的不得了。這才是大居士所為。我們常去聽經聞法,漸漸地智慧就開了,境界也高了,我們還會 去迷信嗎?當然不會,由此,你的觀音信仰會更純正,你的行為會愈加超凡脫俗,成為一名對家庭、社會等有大貢獻的人。

 
 
禪師落榜
◎秦孟瀟

而今修學禪道的人,可以說,最自由、最方便,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可以隨意進行,毫不受約束。想不到過去修學禪道的人,特別是指導禪學的導師,是有嚴 格規定的制度。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大概是防止一些「盲修瞎煉」的弊端,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否則,放任自由,修煉易於墮入魔道,成為精神病患。

過去封建王朝官署特制訂嚴格制度,要教導別人習禪,必先有「教導一的資格,也就是要參加資格的審核考試。當時有位知名的泰龍禪師,某日,他帶著兩個弟子一同赴試,在考試前三天的講座中,凡是參加的人都要經過短暫的學習,最後還要通過面試核實一番。

隨同前去的兩個弟子覺得考試很難,就連泰龍禪師也感到困擾,無法應試。主考官出了幾道問題,泰龍都「不懂」,在面試時,他都回答了「不知道」三個字。主考 官有點惱怒了,認為泰龍「不合格」,便撤了他「禪宗總管」的職位,祇給他最差的「訓導」職位;而他的兩個弟子,竟還獲得比他「高」的講師職位。

儘管如此,寺院裡的僧眾依然尊敬泰龍為一代宗師。「官署」與「禪門」,格格不入。

俗漢不凡

過去有一個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當家為師傅,法號了翁。在寺廟裡做些粗活,二年後,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剎參學多年,終於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廟裡來了。

他有一間寮房,很清靜,晚上就參禪打坐,當他坐下來冥思時,念頭不集中,妄想紛飛,總是無法按捺住狂駒似的念頭。

他暗自忖想:「何不砍去身體的一部份!這樣不是能制止妄念了嗎?」

他這樣想,也就這樣做了,用刀砍斬了自己五隻腳趾,血流滿地。他忍住了疼痛,看來心中的念頭少了,但受傷地方開始化膿了,疼痛加劇,他又不能忍受了,昏倒 在禪榻房。在夢中見到藥師佛替他治療傷口,還傳他藥方。第二天清晨醒來,了翁和尚上山採集藥草,調和膏油製成軟膏,敷在傷口處,數日後痊癒了。

這時,了翁心中非常平靜,坐起禪來,妄想念頭也少了,精神易於集中,嚐到了禪境的滋味,周身的俗氣祛除淨盡,宛似一位有功夫的老禪師了。

他在夢中覓到治病的秘方,似乎這是一種啟示。他為了解除眾生的身、心苦惱,把自己參禪遇障的經驗傳開去,還把自己製成的藥送到病患者的手上,讚譽遍十方。

靜靜等死

沒有「道行」的僧人,周身散發著俗氣;他們不愁「道」,祇憂「生計」無著。越是擔憂,距「道」越遠。過去有「道行」的高僧,他們從來不擔心生活,一心向「道」,寧可過著深山穴洞的潛修生涯,從不羡慕豐衣足食,榮華富貴。

一個「捨俗」的僧人,必須斷除「物慾」,否則「貪心」增熾,就是「成道」的絆腳石!釋迦牟尼出身王子,他捨棄王位,逃往雪山修道,日食一麻,骨瘦如柴,日夜修行,終於「成道」。

東北曹洞宗的名剎報恩寺,住持為大徹禪師。有一日,某僧趨前訴苦說道:「我出身貧窮寺院,為了要繼承寺院,若不到外兼職,連吃飯都成問題,你說該如何是好?」

大徹禪師回答說:「不能吃就不吃!自高祖以來,沒有人保證說,進入寺院出家就能吃飽。寺院不是吃飯的地方,若連小撮的米飯也吃不到,不要怨恨誰,此時寧可靜靜等死。」

禪師這番話,對這個僧人迎頭一棒!

人活著,不單單是為了吃飯生存,飛禽走獸活著就是為了吃!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絕不是為了吃!這個僧人不想「道」,祇想吃,不如「靜靜等死」好了。

不動心法

說到「死亡」兩字,幾乎人人都有一種畏懼感!有些人說「不怕死」,也敢於同「死神」挑戰,甚至「視死如歸」,來得很硬朗,稱之謂「硬漢」。這種人經不得耐磨,一旦熱血冷卻了?畏死的「恐怖感」又會抬頭,等到「死神」來臨,一樣會「軟」了下來。

在歷史上,早在五○二年,梁武帝被陳武帝的軍勢所滅。在當時有位明決禪師,是被梁武帝所賜封的國師。而陳武帝久慕禪師盛名,極盡禮遇迎請入寺。但身受梁武 帝恩顧的明決禪師,斷然拒絕陳武帝的請求。他還將戰死在天目山的蕭勝遺骸運了回來供奉,並將梁武帝臣子窩藏起來,暗中保護他們。

不料這一情況被陳武帝知曉了,異常震怒!派遣大軍將同泰寺團團包圍,堆積乾草放火燒了。在寺內有僧侶、官吏、士卒、婦孺……在熊熊烈火中痛苦掙扎而死去。

明決禪師獨自一人安詳地坐在蒲團上,燃燒的火焰到身上時,他說了最後一句偈言:「安禪並不一定要在山水中,滅卻心頭火,心靜自然涼」。然後入火禪定。

生前,禪師曾教梁武帝「不動心」之法,曰:「己心寂然不動,則心無形無死生。如此,縱使傷身不足惜」。壯哉,斯言。

正法眼藏

一個剛出家不久的小沙彌也學「參禪」打坐,看到祖師《語錄》內有「正法眼藏」四個字,不懂得解說,於是跑到丈室請示方丈和尚,說道:「師傅慈悲,正法眼藏甚麼意思?」

方丈和尚微閉著眼簾,說:「禪宗稱教外別傳的心印為『正法眼藏』。其來源根據是:當年佛祖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與汝』。這段話,在《涅槃經》中有的。」

小沙彌仍疑惑不解,說道:「師傅,正法是指甚麼?」

方丈和尚說:「佛祖說法以後時代,分『正法』、『像法』、『末法』,佛祖入滅後一段時間內,教法純正,謂之『正法』,即釋迦親自咐囑迦葉之法……。」

「師傅,您說了這段故事,但未說到『正法眼藏』呀!」

「這個——心能徹底明了地見到『正法』,謂之『眼』。心法深廣,萬德含藏,謂之『藏』。禪宗一脈所傳的,,就是這個『正法眼藏』。」

學禪道的人,必須了解這一段淵源,始知道「禪」的根由,否則弄得邪正不分,要想達到「正法眼藏」,可謂難矣哉。

一塵不染

樂山禪師與一些禪師的作風不一樣,他不喜歡住在深山叢林中修禪,時常在京城中同世俗人來往,由於他禪學造詣很深,受到朝中大臣的尊重和愛戴。

有一日,樂山禪師的好友蔣侍郎大府邸大宴賓客,希望他能法駕光臨,弘揚佛法。在蔣侍郎多次懇請下,終於俯允前往了。翌日,蔣侍郎遣家僕前往迎接,不料樂山禪師已不在寺中,祇留下一首偈語: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祇合居巖穴,國士筵中甚不宜。

蔣侍郎看了這首偈語,非但不怪禪師失信侮慢,反而對他人品高潔的禪心更加尊敬。猶如泥中的蓮花,一塵不染。

有位遊方僧參訪樂山禪師,正好見他在禪坐。

遊方僧就問:「你竟日參禪打坐,究竟思量些甚麼事情?」

樂山禪師說道:「思量不思量。」

參禪學道無非要從「思量」上著手。所謂提起疑情,所謂參話頭,都是要不斷地參,不斷的思量,要從自己的本心上去啟發。可是從「不思量」上著手,也是很重 要。如眼觀物,如耳聞聲,都是一種虛妄假相的分別;也需要去「思量」一番,祇有脫離了「不思量」的境界,就徹悟宇宙真諦了。

盜亦有「道」

強盜、土匪、小偷……這一類的壞人,幾乎人憎鬼厭!不容於人,不容於法。自古至今,不論是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人等,對這一類壞人,口誅筆伐,置於死地而後快!這樣想法,這樣做法,是合乎常情的。

是不是這類壞人無法「救藥」呢?法國大文豪雨果著的《悲慘世界》一書,主人翁是小偷角色,他的行徑不是令人非常同情嗎?俗話說:「盜亦有道」。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充分顯示這類「壞人」,並非不能「得救」。

案山禪師有一次行腳至木曾,突然半路出現強盜攔路打劫,並脅迫說:「把身上所有的東西都脫下來!」

禪師邊說「好」,邊把身上的袈裟、襯衣都脫掉。走了一會兒,禪師忽然想起兜襠布中有一筆預做臨時急用的錢,於是又返回原來的路上,大聲地叫喊攔路的強盜:「喂——等一等,這裡還有一筆錢,拿去吧。」

禪師把錢交給強盜後,滿足地揚長而去。強盜被禪師正直的舉動,從心底深深的感動。決心要從現在起洗心革面,於是急忙地追趕禪師,並說:「我知道世上還有像禪師這樣的善人,決定痛改前非!」跪在地上還要求收他為弟子。

 
 
以成績顯實力
◎楊 釗

最近,看到一則企業提出的理念「以成績顯實力」,提得非常好,特此錄下以資共勉。

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第一、認威、認叻,在電視上有一首流行歌「叻!我至叻!我地餐餐都做阿Head!」,就是認叻的典型例子。在歷史上有俗語稱「文無第 一,武無第二」,說明在中國的文人之中,以謙虛為最高,即使是最叻、最好的人,也不會自稱第一的。但在武士之中,往往是爭強鬥勝,沒有人肯認第二,這就是 文人與武士之區別。

然而「自認第一」與「真正的第一」不同,因為「自認第一」不等於「真正第一」,但是社會上認第一、認叻的人多,而真正第一、真正有料的人少。因此,在傳統 的中國人家庭中,教導下一代「要立志爭第一,不要認第一」。意思是要不斷努力,向最好的學習,爭取做到最好,最好能有一日取得金牌,即使取不到第一的金 牌,也最好能拿到獎牌,銀牌或銅牌。在美國企業世界中,近一百年流行成功企業的模式,是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最低標準也要成為第三。如果低於第三,而 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追上,則要放棄和退出。所稱的第一是指:數量上第一或質量上的第一。區域上排第一或最有潛力;硬指標是市場份額最大或賺錢最多或增長速度 最快。如果都不是,則要認真考慮自己的優勢在那裡。沒有優勢的企業,如何能長久地、健康地生存下去呢?如果是不健康的企業,甚至是虧損的企業,遇上風暴, 就會虧損加大,這時,就祇有關閉以求解脫了。

當然有時在數字上很難評論,因此,企業中也有另外一種標準,就是即使不是第一,也要是行業中的一流。因此,稱之為「不是第一,也是一流」。在顧客心目中, 你的產品是屬於最優先購買的。這是一個綜合計算指標,稱之為「價值」。「價值」不等於「價錢」,「價錢」祇分高低,不顧質量與服務。「價值」是綜合指標, 包括:設計、質量、服務與推廣。「卓越企業」提出的「物超所值」,就是指它所提供的綜合價值,比顧客心目中的價錢要高。「物超所值」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 經營模式,其中表表者是美國的百貨連鎖公司「Wal-Mart」;在成衣行業中有「Zara」和「H&M」。而中國真維斯於一九九八年開始,也就 是引入這種企業稱之為「最利害的經營模式」。本來在中國人傳統心目中,稱之為「儒商」的企業,不輕易使用這一經營模式。因為「太利害、太絕」了,祇有在危 機中、在逆境中才被迫使用這一經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外國企業紛紛使用這一種「極利害」經營模式,為了生存、為了自保,我們也祇有在自己擁有的地 盤之中,行使這一種稱之為當今最利害的經營策略。因為今天企業真正地進入「商場如戰場」時代了。

在戰場上講求的是實力;真正的實力不是靠「口舌之爭」、「自稱第一」。中國在近代史上曾積弱一百五十年,其中原因在於「自認第一」,「關起門來稱大王」。 歷代王朝就是給這種思想而毒害。中華民族由於不與別人比較,則不知落後,不知改進,促使由世界上先進的民族變成了落後的民族。由於落後,接踵而來是貧窮, 繼之被人欺負。鄧小平先生講得好:「落後被人欺負」,正是這種不願被西方列強欺負的心態,令到「中華民族」的一批精英站起來奮發圖強,為民族的復興而赴湯 蹈火,最後贏取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然而,「站起來」祇是第一步,下一步是「進入小康」和「富起來」。

作為香港企業,已經富起來了,現在面對內地民營企業家的競爭,如何在這場比賽中立於不敗之地呢?

我們經驗也就是「旭日文化」曰:「創造條件,發揮優勢。」就是說,當沒有優勢時要創造條件,令到有優勢。當有優勢時,就要好好地認清優勢,並把精力放在有優勢的業務上。

香港人在三個領域中,有著優先地位,就是「管理、品味和工作態度」。我們必須認清我們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一、管理數據化。管理之道在於溝通,而最能說明問題的則是數據。因此,我們務必掌握數據這門科學,並能很好地運用在管理上。其中有一條必須注意,在眾多數據之中歸納成幾個對業務有大影響的指標,作為工作的指南,並狠抓落實,務必達到,才能起到應有作用。

二、設計品味化。對於時裝行業,不是價錢或品牌那麼簡單。要建立起在消費者的形象,務必為消費者服務,設計他們需要的產品。世界時裝歷史告訴我們「時裝的 品味」是一項重要的因素。這方面,香港人有強大的優勢,因為過去的三十年中,香港人已經普遍注意衣著,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們日常耳濡目染,已經深入 內心,現在把內在的感受運用在設計上,就能駕輕就熟,這就是「藝術與文化」。

三、工作態度認真化。香港的員工一般來說責任心較強,視完成工作為份內事,幾十年來歷盡洗禮,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這比起內地來說,是先走了一步,既然是一種優點、一種優勢,就必須認識,並牢牢地抓住,不能放鬆。

以上三點,祇要能充分體驗、認識,並能總結成文字,作為企業內部的一種制度、一種風氣,並在工作中不斷落實,三年如一日、五年如一日地落實,日子有功,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到時自然而然地會得到消費者的欣賞和擁護,品牌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同一首歌》大型慈善晚會
◎梁 予

自今年入夏以來,持續暴雨致使多個省市成災,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和重慶的災情尤為嚴重。災情震動了許多愛心人士,中華慈善總會、人民政協報社、中國兒 童少年基金會等聯合發起的《同一首歌》大型賑災募捐晚會,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聞訊亦在第一時間參與,楊洪會長當即代表慈輝捐助了300萬元,並促成慈輝作 為主辦方之一,號召各界人士支援災區人民,渡過難關。

2007年8月5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了一場主題為「凝聚每份愛-洪水無情,人間有愛」的《同一首歌》大型慈善愛心義演。眾多的演藝界明星、藝術家出 錢出力,登台獻藝,深切表達了對災民的關心,對奮戰在抗洪救災第一線的官兵深深的敬意!這是全國性大規模賑災的首場義演,演員陣容強大,他們當中有老藝術 家、中年明星、青年明星等。

當晚,眾多大型企業紛紛響應捐款,共捐出4000萬元和約2000萬元物資。眾多著名書畫家也將自己的作品捐獻並拍賣,現場也有小朋友捐出自己的零用錢。當這些善款與愛心一起送往災區時,也將帶上他們對災區同胞們的慰問以及重建家園的祝願

 
 
留意自己的嘴巴
◎達 亮

巴有兩大功能,一是進食,二是說話。進食是生命的必需,說話則不同了,可以多說,可以少說,也可以不說。這就有個留意自己嘴巴的問題。

在你說任何話之前,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必要;若是不必要就別說。這是訓練心的第一步,因為如果你無法對自己的嘴巴有任何的控制,你又如何能期望對你的心有任何控制呢?

職場上,我們每天和同事、領導之間難免有話要說。說甚麼,怎麼說,甚麼話能說,甚麼話不能說,都應「講究」。可以說,在職場上「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 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談論自己,更不要議論別人。談論自己往往會自大虛偽,在名不副實中失去自己。議論別人往往陷入雞毛蒜皮 的是非口舌中糾纏不清。背後議論人總是不好的,尤其是議論別人的短處,這些會降低你的人格。若你在說話時,稍留意自己說話時的神態、舉止及旁人的面貌及反 應時,你可有發覺自己興奮到忘「嘴」的境界。「 嘴 」 的 境 界,可從一個佛教徒的嘴巴故事中便略知一二。

有一隻老虎國王。有一天老虎國王跟其它的老虎說:「從今天開始,看到出家人,看到佛教徒,不准吃!」其它的小老虎就問老虎王:「為甚麼?」老虎王說:「我 看到一個老和尚,好慈悲啊!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不能吃佛教徒!」於是其它的老虎都遵守了!結果有一天,這隻老虎王,居然把一個佛教徒,全身吃光光!連骨 頭都吞下去!然後,祇剩下一個嘴巴放在那邊!其它的老虎就問說:「虎王啊,你不是叫我們不要吃嗎?為甚麼你還吃呢?!」這個虎王說:「奇怪!這個佛教徒, 我過去聞他身上的味道,都沒有佛教徒的味道,除了那個嘴巴!所以我把嘴巴留下來,其它都吃掉了。」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虎王為何把這個佛教徒的嘴巴留下來呢?

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帶他的弟子周遊列國,行至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被困了。整整七天沒吃沒喝,極盡饑寒後,大弟子顏回討得一點米回來,便趕忙拆柴弄飯。

煮熟的當口,孔子發現顏回從鍋中撈出一把飯先吃了,頓時心裡就有了疙瘩。想,一個傳播禮教的聖人,自己的得意門生還有偷吃的壞德行,那真是辱沒了一世盛 名。痛惜之餘,孔聖人靈機一動,等顏回盛了一碗飯畢恭畢敬地呈上來時,朝他吱聲道:「唉,剛剛我夢見祖宗了,要我把飯弄幹淨了給他們吃。」這話裡面的機關 是很多的,其中暗藏的一點,是要看顏回是否會老實交待問題。

然而,事情卻完全出乎孔夫子所料,顏回說:「哪裡還弄得幹淨呢!飯快熟的時候,我想掀開鍋蓋看一看,誰知道上面掉下來一塊黑灰,弄髒了一撮飯,扔了可惜,我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曉得是自己把事情弄錯了,於是當著眾弟子的面向顏回致歉。

這則故事提醒人們:世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信不過的時候;世人往往依賴於自己的經驗判斷,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隻眼睛一張嘴,造物主就是讓我們多看少說。

前些年,某省公開選拔領導幹部時,有這樣一道試題:如何管住自己的嘴巴?大多數應試者都答:要嚴守機密,不該說的話不說,云云。也有少數人回答:不要用公款大吃大喝(這樣回答者都得了高分)。而管住嘴巴的另一層重要意思,在當時卻被疏忽了。

是否應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敢於納諫、從善如流的明主畢竟太少,喜聽恭維贊頌之辭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點。楊修的被殺,顯然是由嘴巴引來的橫禍,其教訓是慘重的,其啟示是頗耐人尋味的。

有嘴巴可以說話是幸福的,然而也正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從口出,嘴巴竟會導致殺身之禍,在下從中讀出了古代智者所 說「慎言」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頭,守住自己心靈的大門,關鍵時刻,沉默是金,也許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護的 護身符。

散布流言和謠傳,一直是一種被人們痛恨而又難以杜絕的惡習。流言中的阮伶玉,「狼來了」的故事中的小孩童,他們的悲劇是嘴巴造成的。在巴西利亞的卡斯卡維 爾市,市法院的有關人員禁止該市的在職人員散布流言。凡是參與了制造謠言和散布流言的國家公務員,將面臨通報批評、接受職業教育甚至停止執行公職的處罰。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在工作中如果人人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亂說亂傳,就沒有那麼多是是非非。

文懷沙先生在談「知道」時,曾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有些人受人尊敬是因為知道——知了才道;而有些人則惹人討厭,這是因為不知道——不知卻要道。

知道,在平古縣的方言——「知不道」,就是明明知道卻不隨便講話,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胡說八道。

讓嘴巴寬容些。一些人的嘴巴越來越挑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越是珍稀越要吃,越是野生越要嘗,這些行為對環境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難以估計。

環保,應從嘴巴開始。地球上很大一部分能源、資源是為嘴巴服務的。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位藝人曾說過這樣的話:「我不需要你們的掌聲,祇希望在座的諸位管住 自己的嘴巴,不要吃野生鳥類,這就是對我最大的關愛。」「非典」、禽流感的爆發給了我們一次嚴重的警示,管住自己的嘴巴,別吃野生動物了,不是為了應付 「升官」的考試,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健康!

有人說,我想減肥想了有好幾年了,就是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我沒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所以造就了我現在的肚子。有時,在吃飽的時候我是憎恨自己的嘴巴,但在進餐廳前我是用肚子思考的。誠然,如我者,大有人在,是因沒有管住好自己的嘴巴所致。

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嘴巴長在別人嘴上,但自己卻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禍從口出,此言不虛。殊不知,當你進入高位時,留意自己的嘴巴,也就是你進入高位或發揮極致時,要留點「心」。無論你失去甚麼,就讓它失去;但千萬別失去了心。

 
 
三步一拜成佛路 禮佛 禮祖 禮本煥
◎妙 壽

編者按:編者在近幾個月陸續收到的投稿中,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居士正努力效彷著祖師大德苦行朝山。 他們中有年過六旬的老人,也有不足十歲的孩童。其中有幾篇稿來自一個地方——深圳弘法寺。這些來自不同年齡段的居士們發自內心的朝山感悟,不由得使編者腦 海中浮現出那首仁達法師朝禮五台山後所作的《朝山偈》「頭吻大地,心若止水,千里叩拜,無怨無悔。會否,鐵鞋踏破心無礙,濁汗成泥志益堅。牛上南山,馬走 平川。」

朝聖,是歷代高僧大德歷境煉心、自覺覺他的一種修持方法,也是一種修行人加強內在修持、濟世利人的苦 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剝皮為紙,拆骨為筆,刺血為墨,書 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又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 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隨著世界佛教論壇的召開,我們欣慰地看到周圍信佛、學佛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瞭解甚麼是學佛,甚麼是修行呢?對於佛經中諸佛如來「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有多 少佛教徒能真正理解、如說修行呢?

在這裡,我們編錄幾篇朝山感悟以饗讀者,願佛友們通過這些苦行居士的心聲同沾法益。

當佛教中重大的紀念日,從 深圳仙湖植物園門口通往弘法寺的路上總有一道感天動地的風景;從烈日炎炎的白天,到滿天星光的黑夜,五里登山路上,三步一拜的朝聖者絡繹不絕。他們默默地 苦行著,一步步叩首向前,用頭顱丈量回家的路;他們虔誠地禮拜著,一次次頭吻大地,用汗水沖刷黎明前的黑暗。

弘法寺是每一位佛弟子的溫馨家園。在這裡,佛法的甘霖雨露常常潤澤著莘莘佛子的心;在這裡,佛菩薩如母憶子般時時牽掛著芸芸眾生的苦;在這裡,還有行願大千的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威儀震攝四方,慈海普渡眾生。

在六月十九這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裡,上萬人從四面八方起來朝聖,其中好幾百人就是這樣以五體投地的方式。四個小時的苦行中,不乏有頭髮花白的老人,也有小荷初露的孩童,還有主動發心在路邊送水做護法的義工。

走著、拜著、憶念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捨身救母的孝心、尋聲救苦的悲心,求證真理的道心;走著、拜著、感恩著大雄大力的佛陀捨棄一切,苦行修道,播灑甘 露,救拔眾生;走著、拜著、欣慰著大願大行的本煥長老,就在我們身邊,以101歲的智慧引領我們走向光明,走向解脫。走著、拜著,在這條成佛之路上,苦苦 前行的佛子們心中當下已是極樂的淨土。

「有苦行頭陀在,正法就在」。幾千年來,無數佛子捨身求法,為法忘軀。禪門一代祖師虛雲老和尚三步一叩朝禮五台;其接法人本煥長老也曾燃臂孝母、朝禮五 台、絞舌刺指、書寫血經;近年又有本老的徒孫山東博山正覺寺監院仁達法師以六十四歲的高齡,抽血一千毫升,書寫血經,三步一叩一千多里,朝禮五台;今年九 月初一,惠州博羅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也將踏上朝聖之路,而他此行將從禮佛禪寺起步,三步一叩,朝拜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日照法師也是本煥長老的徒弟。

如今這條通往深圳弘法寺的山路,也成了一條成佛的朝聖之路,佛子們禮佛、禮祖、禮本煥,實踐著佛菩薩「為重法故、不惜身命」的精神,實踐著本煥長老「救度眾生,教化眾生,接引眾生,最終都要成佛」的教誨,實踐著福慧雙修,走向解脫的成佛之路。

 
 
我的朝山記
◎宋豔麗

得在我還沒有接觸佛教以 前,對於佛教的理解如同世人一般庸俗。曾幾何時看報導的時候無意之中看到一步一跪一叩拜的進香人,他們肩搭香袋,脖掛佛珠,膝蓋上的布料已破爛,斑斑血 跡,飽含多少虔誠和膜拜,此種情形讓我震撼,震撼佛教的力量在信徒心中竟是如此之大。儘管震撼,但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與他們為伍,走上漫漫修行路。

從不諳世事的小女孩到學會思考人生問題,從認為自己才是主宰命運之神到發現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數,佛祖讓我一步一步的接觸到了佛法,感歎佛經的博大精深之餘,更被同修們那種嚴守教理,不被世事所煩所惱的超脫態度所感動。

今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機緣巧合,剛走上漫漫修行路上的我在師兄的帶領下去了弘法寺,準備以頭吻大地的禮拜為觀音菩薩祝賀,在開始心裡 還是很懼怕的,怕自己的這個「臭皮囊」不爭氣,在仙湖大門口到弘法寺的路上,一路都在告誡自己要堅持,再看身邊師兄的無怨無悔,最後終於在佛菩薩的加持下 拜到了大雄寶殿,拜完後的心情居然是那麼的愉悅,在當時看來真的是不可思議,對於一個平時懶得連路都不想走的我是怎麼上來的呢?這個疑問在我心中盤旋了很 久。

為了找尋答案,在今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那天,決定再去朝山祝賀「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地藏王菩薩壽誕。子時,跟著一群比自己年長的 師兄聚集在仙湖大門口,有經驗的師兄們告知途中的注意事項以後,大家齊誦《心經》三遍作為前行,禮拜就正式開始了。對自己信心不足的我一直祈求地藏王菩薩 加持,一路上走一步就念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叩一拜也是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在下午剛步行上山時就已經氣喘吁吁的我,居然在拜到大雄寶殿後都沒有 疲累的感覺,而且腿也不象上次傷的那麼厲害。感歎佛法不可思議,千處祈求千處應,感謝佛菩薩加持,感謝地藏王菩薩加持。

在拜完等待後面的師兄一起做回向的時段,和身邊的師兄聊起了朝山的感應,從他們口中說起的感應讓我這個初修者對朝山產生了更大的信心,確認朝山是一種很好 的修持,和拜佛有相同的功德。因為在朝拜的過程中,同樣可以稱頌佛菩薩名號和觀想佛菩薩聖像。但也許是朝山更苦的原因,業障消除得也更快。一位師兄告訴 我,這裡很多師兄的朝山起源都是在弘法寺方丈本煥長老的感召下開始的,大半個世紀以前本煥長老歷時六十五天從河北定縣朝禮五台山 ,又三步一拜朝完五個台頂,總行程七百餘里,比起他老人家,這仙湖門口到弘法寺的幾里山路又算得了甚麼呢?聽到這裡,我不由得在心中深深頂禮,頂禮十方三 世一切佛法僧三寶!頂禮大願地藏王菩薩!頂禮上本下煥老和尚!

 
 
原來是我發願太小
—— 兩次跟媽媽朝山後的反思

◎聖 楊

年我九歲,媽媽開始學佛。我也高興地學著媽媽皈依三寶、背誦《心經》、學念大悲咒。一年來,我戒掉了釣魚捉蝦、玩弄昆蟲的殺生遊戲,為了解救無助的動物們,我還學會了背往生咒。但遺憾的是,我兩次跟隨媽媽參加朝山都沒有堅持到底,半途而廢了。

我第一次朝山是在今年四月初八佛誕日。那次人特別的多,大多都是「弘法之旅」的學員、義工,有三、四百人呢。我是最小的,我看到還有像我奶奶那麼老的。因 為人多,所以大家排著整齊的隊伍,從仙湖植物園門口起步,統一步伐一起拜。媽媽教我:要像拜佛一樣,心中要有願。可我祇是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已。那次我在 朝山的隊伍中跟著媽媽一起拜,開始還可以,聽著師兄的口令:「走、拜、起」覺得很有趣,我也很有力。可是越拜越累,拜了兩個小時了,媽媽說才拜了一半。我 又困又累,就不想拜了。媽媽不停地鼓勵我,可我沒了勇氣,終究沒能堅持下來,到師兄的車上睡覺去了。

第二次是在七月二十九地藏王菩薩聖誕,我又想跟媽媽和師兄們一起去朝拜,媽媽擔心我堅持不下來,我跟媽媽提出,如果我能順利完成,媽媽就獎勵我一套《楊家 將》的電視劇。這是我夢寐以求的東西,帶著這個願望我又加入到了去朝拜的行列。然而,我還是沒能堅持下來。我覺得很遺憾,不是遺憾沒有了《楊家將》,而是 遺憾我兩次朝山都有始無終。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兩次朝山的過程,終於明白了,我之所以沒辦法成功,是因為我發的願太小了。

媽媽身體一直不好,可是她卻發願一生好好學佛,為佛教事業付出一切努力。媽媽那麼辛苦地朝拜、建廟、做義工,還要拜佛、誦經等等,這些難以堅持的事情,她 卻用她弱小的身體扛了下來,從來沒有覺得心煩推辭過。說到底,這是因為媽媽發的願大,她不是為了她自己,所以她能堅持,所以佛菩薩也保佑她。

想想這一年來,我跟著媽媽學佛,做佛事。先是改掉了殺生的惡習。為了媽媽的身體安康,為了能克服掉自己嘴讒的壞習慣,八月二十日又決定開始吃素一年回向我的媽媽。我堅持下來了,這都是因為愛。學佛讓我懂得了愛惜生命、孝順媽媽。

再想想仁達師父在他六十四歲高齡,每天十二個小時,用了五個月時間,從山東正覺寺拜到山西五台山。不管是走在坎坷泥濘的小道上,還是太陽暴曬下滾燙的柏油馬路上,他都堅持下來。這是因為師父有毅力,也是因為師父發的願很大:「報菩薩深恩,普渡眾生。」

我又想到本煥老和尚給我們的加持時,每次他都說:「要發大願發大心,好好學習,長大以後要孝順父母。」而我朝拜時發的願就祇是為了能得到一套《楊家將》的電視劇而已!所以當我拜得很累時就想:「不就是一部《楊家將》嗎?」於是就很輕易地放棄了。我真慚愧啊!

我如果像本煥老和尚說的那樣「發大願」「發大心」,我想我就甚麼都能做到了!可是我要發甚麼樣的大願呢?我得好好想一想。總之我想,第三次朝山時我一定能拜到大雄寶殿的!加油吧!聖楊!

 
 
佛陀 我們來了
「4.8」佛誕日朝山有感

◎聖 業

佛陀 我們來了

在這恬靜深邃的夜晚

在這星光滿天的夜晚

我們排成整齊的隊伍

以跪的姿態

義無反顧地奔向您

我們三步一叩首

用額頭一遍遍親吻大地

用雙手一遍遍 撫摸大地

用心一遍遍感應您的智慧與慈悲

偉大的佛陀 您讓我們第一次

離大地這麼近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

您誕生於這苦難的娑婆世界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您傾盡自己一生 求證真理

您捨棄放下一切 播種甘露

   

如今 我們追隨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

追隨您,在剎那,在永恆

真的 在靠近您的過程中

我們感覺

每朵蓮、每朵花,每顆星星…

甚至所有眾生萬物

都是您

   

我們都是曾在夢中飄泊的人

忍著往事撕碎靈魂的痛楚

在追求和傍徨中

吞噬自己的年齡

是您的智慧與慈悲如閃電

照亮我們的心房

一縷佛韻便夠我們吟唱終生

 

偉大的佛陀 我們來了

在靠近您的過程中

我們拜得很艱難

但心無比喜悅和虔誠

靠近真理的過程意味著苦難

四個小時祇不過短暫一瞬

但意味著我們獲得重生

偉大的佛陀

我分明看到您端嚴的臉上掛著微笑和淚水

剎那 我懂得了許多

   

慈悲 奉獻 智慧 隱忍

我們的使命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

我們的指南

偉大的佛陀啊

欲海橫流會有精衛銜木

我們會把您的思想傳遍四方…

 
 
短期出家體悟心得
◎頓 利◎頓 乘◎頓祖◎頓迷

(一)◎頓 利

從紅塵中來到佛法靜土——禮佛禪寺。

感恩這難得的因緣,感恩貴寺的高僧大德廣播善因,使我第一次能夠近距離親近佛、法、僧三寶。感觸良多,心性覺悟。

一、 學佛法明佛理,共種菩提。

願斷一切惡,願行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持大慈悲,修大智慧,追求理智,此乃學佛修行之根本。以恭敬之心,慈悲之心執此念,踐此行方成正果。

佛法,佛經皆如煙海,以般若作舟,亦難窮盡,但是抓住上述關鍵之處,直奔佛理主旨,去除枝蔓,亦可少走彎路,直道佛性,而過份執著於數量和經文的上下高低等枝節,必然誤入歧途,舍本琢末。更有甚者,被種種神秘玄妙所惑,把佛經、佛珠,拿佛事做標籤,實及佛門異類。

二、 佛慧雙修、智慧覺悟。

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心,度人間及大千世界一切罪苦,所以其菩薩心腸也深入人心。在救苦救難中,在佈施濟世的身體力行下,圓滿了佛根而成佛。同時觀自在的靈性 與覺悟,無尚大智慧的光芒,更讓我頂禮膜拜,也成為我今學佛的楷模。在現實世界中以善積德,在求覺悟的過程中提升智慧,增加福報。

三、 追求心勝靜空,寂靜涅槃的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用觀想妙法,觀萬物皆空,用般若法慧之舟,往渡彼岸。

阿彌陀佛!

禮敬佛法僧,

佛光普照明;

禪意證菩提,

寺中明空性。

以本小詩作為本人禮佛的恭敬,以此回報寺院大德高僧。

(二)◎頓 乘

一、 淨心:一切的煩惱由心所生,一切的煩惱由貪嗔癡所造,當用佛法洗淨心中的雜念時,不再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身外之物,真正感到快樂,無所不有,體悟到真正的解脫,自由自在,人生真的是如夢幻泡影。

二、 慈悲: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一切眾生皆是我,關心眾生將會使自己得到福慧,以一顆慈悲心,感恩的心去走自己未來的路。

三、 因緣:十二因緣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無明是活在苦海中不能解脫的因,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今生的功量,將會是往生福慧的因。

四、 執著:諸行無我諸法無常,「山祇是山,水祇是水」即不執著於「相」,亦不執著於「空」,空與相是相互依存,用我們的般若去還本來面目。

五、 三寶:過去對「佛、法、僧」的認識是那麼的淺薄、無知,由此產生了對佛教的禮敬之心,佛教是科學之上的科學,人間若無佛教存在,也許將會是「三惡道」。

六、 弘法:七天的短期出家生活,將會是我新的一個源頭,必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堅持用「六度」方法作為自己的做人做事準則,去關心愛護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及一切眾生,特別是疾苦的百姓,讓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安康。

七、 感恩:一切皆由因緣合和而生,感恩佛主,感恩禮佛禪寺,亦感恩日照法師、法圓法師、頓建法師等菩薩給予的教誨與開示。

阿彌陀佛!

(三)◎頓 祖

在這次短期出家中,使我有機會體悟到多位大德的教誨,認識宇宙人生,認識佛法的精深廣博,人類社會應正視傳統的禮儀文化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走進佛法的大課堂讓我們瞭解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所看到的感觸到的不過是個假體,是在眾生圓滿佛道中成全我們的不可缺少的借體,佛告訴我們放下一切都是道,五蘊皆空,不生不滅都是佛性。

大德的開示,使我明白怎麼樣把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的一切,眾生應怎麼樣掌握。

人不應僅限於做好事,講好話,做好人,應用佛法的理論,最終的結果,來看待問題,應發菩提心,做一切利益眾生,最終求得解脫之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間一切不可得,隨緣放下即菩提。

萬丈高樓,要有一個好的基礎,人生難得今無得,要想求得解脫,應把握當下,至少要種下一個好的種子,佛性人人皆有,有好的種子,還要有好的因緣及好的方法,即明師指點,即能快速發芽,最終結菩提果。

六道輪迴不是戲,不求出期,越轉越迷,佛法使我明白,光有佛教的信仰是不夠的,要能達到彼岸,還要有好的行為跟進。不論成敗,都要有一個一生當中值得我們 去體驗追求的目標,即人類的精神食糧,在苦中知道我們的過去種的因不好,在樂中明白是我們以前因果善緣,用因果的方法去苦、種福。

要想最終瞭解生死,必是信願行具足,要有出離心,修行即修理我們不正確的行為,要想脫離六道,了脫生死,信願行必不可少。

觀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是我們弟子盡心學習的榜樣。

(四)◎頓 迷

阿彌陀佛!弟子頓迷,祝禮佛禪寺各位師父、本次短期出家的師兄們,參加活動的義工,身體健康、六時吉祥。

時光飛逝,七天的出家生活已經宣告結束,懷著感恩與懺悔的心情寫下這幾天來的感受。

首先感恩諸位法師、大德給予我們這一次來寺院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法中感受到佛法的慈悲與精深。也從法師、大德的講經開示中,我們學到了很多佛教的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

深信因果關係,緣分讓我今天能體驗到出家人的生活,雖然祇是短短的七天,但這也成就了我們今生出家的因緣。從每天早上的早課開始,到晚上上床睡覺的那一 刻,讓我深深感覺到出家師父的慈悲,還有修行道路上的苦與樂。每天繁重的功課,但對出家師父來說是快樂的。修行精進,普度眾生的追求,這些祇有我們親身體 驗才能感受得到。

通過這七天的學習和法師的開示,使我更加堅定了我學佛的意願。

人離開了寺院,但心中有佛。分離造就新的開始,回廣州後將在這裡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禮佛、誦經、布施、自利利他。

我已禮佛多年,很早前就有一個心願,我在廣州市老人院工作,一直就想讓臨終的老人能聞佛法。也許是緣分已到吧,現在單位專門起了一棟大樓來從事臨終老人的 收養工作。也採用了香港聖公會的意見,尊重老人的往生意願,裡面專門設置了各教派的臨終「道場」。今後我將好好的學習佛法,在老人當中傳播佛法,盡量使老 人聞佛,念佛。

阿彌陀佛!

 
 
尋覓 「海會堂」
◎童孟侯

們當過海員的人總會莫名其妙地對帶海的東西感興趣(倒也不一定喜歡),比如:上海。這「上海」兩字表示上面的海呢還是上等的海?在我的感覺中,以前的上海一定是觀海的好去處,因為在明清的時候,上海已經是「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了……

查一查,恰恰不是,上海這個地名是因為古上海的一條河流「上海浦」而得名,「上海浦」還不是「主流」,它不過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還有一條支流叫「下海 浦」,兩相對應。因為當年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所以鎮名就叫上海鎮,後來就叫上海了。如今,「下海浦」這條河流早就被填沒築路了,祇有提籃橋附近的下 海廟裡,還保存著下海廟山門的殘跡。

最近,我聽說上海南翔鎮上的南翔寺內有個名叫「海會堂」的古跡,也帶一個「海」字。於是我又猜想:許多許多年之前,上海可能還是一片大海,或者一片海灘,而南翔卻是陸地,在南翔專門建造一個「海會堂」,用來觀賞百川在此相匯相會,那是很有創意的。有古詩詠「海會堂」:「竹木森森一徑過,蓮台長得護衣珠,花開深園鶯啼少,石漱清泉衲淨無。香篆晨起聞梵唄,禪燈夜點好跏趺。仰看猊座光明接,宋代名家塑像殊。

當年的上海如果因為「海會堂」而得名「海會」,這「海會」二字是不是比「上海」更有氣派一點呢?

上海這地方是先有南翔鎮,再有上海;南翔鎮這地方是先有南翔寺,後有南翔鎮;南翔寺的全稱叫白鶴南翔寺,南翔寺到現在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我要找的「海會堂」就在南翔寺裡。

尋到南翔鎮,我才知道南翔寺早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就被全部炸毀,在南翔寺的舊址上新建的留雲寺,是二○○四年剛剛新建的廟宇,它足足花了三年五個月的時間,花了一億元人民幣,請了香港著名設計師設計,委託慧禪法師親自主理。

當時重建的時候,確實想恢復「南翔寺」這個寺名,恰好,德高望重的台灣悟明長老訪問中國大陸,他聞訊後提出,他的祖庭是上海南市的留雲寺,能不能實現他多年的願望,把南翔新建的寺廟叫留雲寺?

上海佛教協會研究決定,同意長老的請求,重建的寺就叫留雲寺。

古寺廟之不存,「海會堂」將焉附?在我失望之時,有位留雲寺的法師告訴我:「海會堂」被炸之後也不是蕩然無存,宋朝建立的普同石塔僥倖保留下來了,如今它被移在古猗園的湖中,我可陪你前去瞻仰。

我們當即趕到古猗園,還真的找到了「海會堂」的遺跡——普同石塔。然而,石塔不高,還是實心的,顯然,人們是沒法爬上石塔去登高望遠看大海的。

我祇得請教和我同去的留雲寺法師:這「海會堂」到底是派甚麼用場的?

法師告訴我:其實,「海會堂」不是我想像的是專門觀看大海相聚相會的地方,而是南翔寺裡一個著名的禪堂。「海會」一詞最早出於《華嚴經》,海,比喻德高、 數眾。於是人們把很多高僧會聚在一起叫做「海會」。禪宗在這個原義的基礎上對「海會」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僧眾到寺院來修行,好象百川入大海,歸宿和目的都 是一樣的,眾僧會聚寺院來修行就是「海會」,從此以後,這個普通名詞便成了專有名詞。

「海會」原來不是大海相會之處,而是修行的僧人相會的地方。為了這個「海」而尋尋覓覓,沒料到一尋尋到佛教裡去了,我暗暗琢磨:這佛道還真是博大精深啊,有根有據,有說有法。

 
 
「精神助老」禮贊
◎朱全弟

南翔古鎮出新意。精神助老,讓人耳目一新。隨後生出無限感慨。

雲翔寺落成之際,我曾一睹它的莊嚴和恢宏。今年春上,我有幸再次造訪雲翔寺,並且又見慧禪法師。

寺廟香火賴有信徒。芸芸眾生,涓涓細流,匯成一條向善的大河。東去時,浸濕處,滋潤著萬千人的心田。慧禪法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位富翁,意欲獨捐百萬元。慧 禪對他說:一棵小樹,需要一滴一滴水慢慢澆灌才能長大。言下之意,小樹需要呵護,但要每人獻出一份愛心,使之長久、使之茁壯。我能理解為:小樹吸收能力有 限,暴飲暴食胃納不行,即使吃下去,也難保不出現時下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三高」情況。我進而理解為,慧禪法師在呵護一種精神。

我在技校讀書時,旁邊有位同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牢記至今,並願意說與人聽。有個富翁向神父捐了一筆重金,神父照例收下。接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從上 衣口袋裡摸出一枚還帶著體溫的硬幣交給神父。神父伸出雙手接過,還親吻了小男孩的額角。於是富翁很不高興地問:「我捐出那麼多,你毫無表示,他僅僅拿出了 一枚硬幣,你卻對他禮遇有加」。神父聽了,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你是多餘的,他是僅有的。

在此,我想那位欲捐一百萬元的富翁,應該有所覺悟。佛講因果更講緣。其實,慧禪法師沒有收下那筆重金,但是講了一個比喻,同樣意味雋永,富翁如能頓悟,也不失為大「得」矣。

市場經濟,人心所向,不可能不出現一點偏差。然而,佛門淨地,依舊維護人心這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令我不能不慶幸。假如,誰有錢,誰出錢最多,誰就在寺廟裡也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名譽與褒獎,豈不讓天下寒士俱悲戚,進而避之惟恐不及麼?!

再說南翔,這是市郊一個名鎮:「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可見南翔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改革開放以來,南翔經濟飛速發展,其成果輝煌有目共睹。 但最令人感奮的是,經濟發展了,當地政府把很大的一塊收入用於老百姓身上。他們採取措施,實行經濟助老、生活助老,還有精神助老。最後一助,整個「助」字 可令蓬壁增輝,因為境界完全提升了。

南翔的老人是幸福的,他們享受政府給予的鎮保。他們同時又不是寂寞的,除了老年活動室,還有在職、低齡退休教師、團員、青少年為他們讀報。特別是農村的全 部老人,每年可以外出參觀旅遊一次。這就是一種人文精神。從舊社會到新時代的老人,他們吃穿無虞,但是孩子走了,老人成了留守村莊的最後一代農民。四代同 堂,兒孫繞膝,也已成為一種奢望, 難道老人的晚年祇能在孤獨中度過嗎?

南翔發動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老人尤其是貧苦老人,在人人參與中提倡一種關愛別人的那種精神,我想起了比喻中的那棵小樹……

精神助老是一種創舉,提出這個目標則是安享晚年的老人之大幸。能不為之鼓與呼?!

 
 
世界佛教動態

「感恩神州.祈福中華」
——供佛齋天祈福勝會暨大型梵樂演唱會
新聞發佈會

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感恩神州,祈福中華』慶香港回歸十周年供佛齋天祈福勝會暨大型梵樂演唱會」新聞發佈會在香港世界貿易中心召開。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長淨良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長老到會祝賀。中國佛教協會一誠會長、明生副會長發來賀電。諸位大德高僧對本次盛典的啟動表示熱烈的祝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預祝盛典取得圓滿成功。

新聞發佈會吸引了來自兩岸四地的各路媒體的關注。大會執行主席淨雄法師(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大會執行副主席沈亞明女士(中國佛教文化基金會會長)及其它策劃組織人員就活動的籌備,進展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本次盛典,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中國佛教文化基金會、重走唐僧西行路組委會聯合主辦,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指導,將於十一月十八日在能夠容納一萬二千人的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行,規模盛大的供佛齋天法會。

屆時兩岸四地五百位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將雲集香港,率領上萬信眾,舉辦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供佛齋天法會,感恩神州淨土。祈禱國家富強,香港繁榮,社會和諧,大眾安樂,消災植福,增長福慧。

繼當天上午莊嚴整肅如法如律的勝會後,下午將舉辦一場以「感恩」為主題,震撼人心的梵樂演唱會。本台梵樂會歷經半年的策劃籌備,來自兩岸四地的藝術家將傾情奉獻一台感人至深,精彩絕倫的佛教文藝節目。

大埔定慧寺主辦
啟建《大方廣佛華嚴經》二十一永日法會

法會日期 : 2007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
(農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初五日)
法會時間 : 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 (午膳敬備山蔬結緣)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四時
***10月15日法會結壇日下午五時三十分施放《瑜伽燄口》一堂

 法會設有附薦先人往生蓮位、十方法界冤親債主蓮位、消災延生位、供齋、香油、花果、贊助法會等功德。敬希各界善信、居士踴躍參加,慈悲喜捨,功德無量。

為慶祝觀世音菩薩聖誕本寺謹定於10月28日(農曆九月十八日)星期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舉行大悲懺法會。屆時恭請本寺方丈上初下慧大和尚舉行灑儀式。藉此慶 祝觀世音菩薩聖誕因緣,敬請各善信贊助供齋、香油、花果功德,與十方眾生結下善緣,回向合府平安,如意吉祥。法會同時亦設有消災延生位。

‧午膳敬備大齋結緣供眾

查詢電話 : 852-26521571 / 26562515   傳  真 : 852-26500865
地  址 : 香港新界大埔墟馬窩村53號 (可在大埔墟火車站專線小巴總站乘坐20S前往新峰花園三期)

 

新時期僧人農禪並舉
愛灑新農村的新風尚

——禮佛禪寺慈善點滴

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捨去王位而發心尋求解脫之法,歷無量阿僧劫,終於在印度成佛,創立佛教,佛教是慈悲之法,關愛眾生之教,一切以生命為尊,以平等為念,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佛教弟子、佛教寺院繼往開來的一種信念和行持。

禮佛禪寺在舉步維艱的復建過程中,還不忘佛陀慈悲的教導,不忘關愛眾生,發揚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念,走與國法相融、佛法興之訓示,繼二○○四年為建敬老 院投資15萬元、建希望學校幾十萬元、二○○五年修8米寬1.5公里長村道一條耗資100多萬元、二○○六年水災及各種慈善,收養六十幾名孤兒種種善舉, 以人民幣數百萬計的數字體現了人間友情、大愛的真、善、美行動,行持慈善是佛陀的教法、是寺院暨出家人和社會人士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態度。今年二○○七年 又一善舉為當地村民行路難,修建一條寬5米,長千米的水泥道路,有效解決了民眾的根本行路問題。為了使農民的耕地有利於使用、使荒山、廢地變成生態型,生 機盎然的景觀森林,禮佛禪寺投入鉅款種植菩提樹、風景林、古樟樹、紅葉等一大批風景名樹,使生態平衡,種植面積達300畝之廣,此樹的種植和成長將給寺 院、村民、遊人帶來莫大的利益,又在村道環山界修建水泥路一條,長達千米,以供村民方作業,耕種。當從博羅民族宗教事務局處悉知,楊橋村民飲水難、村民喝 不上一口潔淨之水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禮佛禪寺同元音古寺共同為村民挖井一口,解決了36戶村民飲水問題,祇要是對社會有利,對村民有益的事禮佛禪寺及博 羅慈善會禮佛禪寺分會的全體僧眾都想到了並身體力行的做到了。

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過上小康生活,禮佛禪寺和惠州佛教協會共同宣導下,在博羅的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惠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指導下,現正與 羅陽鎮府洽商,準備於近期投入300多萬元為船角村修建新農村,經領導定名為「梅花新村」,該村地處羅陽鎮梅花村,新村也依梅花形而設計,建成後大大提高 了原住村民居住生活品質,還可供遊人參觀和品賞客家地方風味小食,以此達到人文、景觀、旅遊、文化相得益彰的「新農村」,也體現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的慈悲精神,如此種種善行、善事為民眾提供了方便,也體現了佛陀教法與時修俱進的新時期,「僧人愛灑新農村」的新理念。更體現了總書記的一句話:「宗教應 極積發揮特有的貢獻和力量,為社會和諧而努力」!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禮佛禪寺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暨
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祈福大法會在福建隆重舉行

法會由福建省佛協主辦,福州開元寺、泰寧慶雲寺承辦。

台灣「中國佛教會」名譽理事長淨心長老、理事長淨良長老、副理事長圓宗長老、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明光和尚、台北縣佛教會理事長常智長老、高雄縣佛教會理事 長心茂長老、台灣淨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淨耀大和尚、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佛教三德中心創辦人淨雄大和尚、澳門佛教聯合會理事長健釗大和尚、印 尼雅加達大叢山西禪寺、新加坡天竺山毘盧寺方丈慧雄大和尚、美國洛杉磯法印寺開山方丈印海長老、美國佛教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紐約東禪寺住持通智大和 尚、美國美州佛教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濟明大和尚、洛杉磯延壽寺住持妙相大和尚,港澳台及各國華僧三百餘人應邀與會。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建省佛協會長學誠大和尚、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大和尚、福建省佛協副會長普法法 師、道元法師、如妙法師、心亮法師、福州市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西禪寺方丈趙雄法師、雪峰崇聖寺方丈廣霖法師、北峰林陽寺方丈修達法師、福清黃山萬福 寺住持悲升法師、連江青芝寺住持界賢法師、廈門市佛協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則悟法師、廈門市佛協常務副會長、廈門觀音寺住持定恒法師、廈門鴻山寺住持法 雲法師、中岩寺住持開悟法師、莆田市佛協會長定興法師、寧德市佛協副會長慈晃法師、三明市佛協副會長滿明法師、秘書長明志法師、南平市佛協常務副會長見明 法師、龍岩市佛教名譽會長光勝長老、會長光柄法師、漳州市佛協會長道裕法師以及福建省佛協副秘書長世起法師、周書榮居士、辦公室主任照開法師、教務處主任 靈耀法師等福建省佛協理事以上人員、省內重點寺院負責人、各設市區佛協負責人、福建佛學院與閩南佛學院師生、廣大四眾弟子熱情參加。

九月十四日,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奉迎儀式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台灣佛教界恭送團三百餘人護送聖像從金門直通廈門,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承辦寺院負 責人本性法師率省內諸位長老、閩南佛學院師生到和平碼頭迎接,並於南普陀寺舉行奉迎儀式,本性大和尚、淨良長老、真華長老、圓宗長老、則悟大和尚等主法。 當晚,福建省福州市政府領導於福州溫泉大飯店會見了部分海內外貴賓代表,會見由省政府副秘書長羅健先生主持。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王 美香女士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淨心長老、淨良長老等應邀發言,學誠大和尚、本性大和尚等應邀陪同會見,省委統戰部、省台辦、省民宗廳的領導會見時在座。

九月十五日上午,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暨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祈福大法會開幕式在福州大戲院舉行,開幕式由本性大和尚主持,學誠大和尚代表中國佛協、省佛協 致歡迎詞,台灣恭送團名譽團長淨心長老、團長淨良長老、慈航菩薩法子美國印海長老應邀致詞。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福建省人民政府王美香副省長應邀講 話,兩岸四地及國外的諸山長老、四眾弟子、各界貴賓八百多人與會。

接著,祈福大法會於福州開元寺廣場舉行,學誠大和尚總主法,淨心長老、淨良長老、真華長老、紹根長老、淨雄長老、健釗長老、慧雄大和尚、印海長老、通智大 和尚、圓宗長老、心茂長老、明光大和尚、淨耀大和尚、常智大和尚以及本性大和尚等一百二十位諸山長老主法。四眾弟子六千餘人參與法會,上萬市民觀禮

十五日下午,以「教育、文化、慈善為佛教三大救生圈」為主題的慈航菩薩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大戲院舉行,海內外佛學界著名專家方立天教授、楊曾文教授、樓宇烈 教授、呂大吉教授、張新鷹教授、黃夏年教授、溫金玉教授、宣方教授、徐文明教授、華方田教授、本性大和尚、圓慈大法師以及在閩的學者嚴正教授、高令印教 授、劉澤亮教授、何乃川教授、王崗峰教授、林國平教授、戴顯群教授、林觀潮教授、何綿山教授、王榮國教授等出席學術研討會或作學術演講,台灣顏尚文教授、 闞正宗教授等亦應邀出席研討會並提供論文。專家學者、佛學愛好者、福建佛學院師生、海內外四眾弟子共五百多人與會。

九月十六日,慈航菩薩聖像在兩岸四地及國外僧俗弟子五百餘人的護送下前往泰寧。

十七日上午,聖像安座儀式在泰寧彌勒山峨嵋峰慶雲寺隆重舉行。來自閩西北各縣的四眾弟子千餘人在山門外列隊恭迎來寺貴賓。安座儀式由本性大和尚、淨良長 老、真華長老、紹根長老、健釗長老、印海長老、慧雄長老、圓宗長老、心茂長老、常智長老、明光法師、淨耀法師、通智大和尚、濟明法師、妙相法師等主法。慈 航菩薩學生淨良長老、真華長老、法嗣印海長老、徒孫慧雄大和尚、淨耀大法師、靜修院住持慧融法師,以及紹根長老、健釗長老等應邀講話,本性大和尚致謝詞。 諸山長老的發言,在讚歎慈航菩薩威德的同時,高度評價本次系列法會的意義所在。認為,有益於弘揚慈航菩薩的三大辦教理念,促進了其祖庭的復興,圓滿了慈航 菩薩期盼回歸祖庭的遺願,加強了海峽兩岸佛教界的交流與法誼。對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和合、和諧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時,對佛教薄弱的閩西北地方,在佛教 的延續與發展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實在是功德無量之舉。

之後,還舉行了大雄寶殿的奠基儀式。

此前,為落實該活動相關事宜,福建省佛協組成了以本性大和尚為團長的福建省佛教協會赴台考察團一行十二人,赴台考察一周。九月六日,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 福建省佛協恭迎團一行廿二人在本性大和尚的率領下又赴台灣恭迎聖像,並於九月十二日在台灣汐止慈航菩薩紀念堂舉行聖像起駕儀式,由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 長淨良長老,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本性大和尚共同主法。聖像起駕後,還於彌勒內院、靜修院以及台北圓光寺等作短暫供奉。

 

汕頭疊石玉佛寺訪問歐洲

應法國潮州會館邀請,八月十一日至二十八日汕頭疊石玉佛寺對法國、德國等進行友好訪問。代表團組成人員:汕頭市佛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疊石玉佛寺方丈達 隆、汕頭南澳縣佛教協會秘書長意和、疊石玉佛寺維那明賢、疊石玉佛寺西堂、寧波招寶山寶陀寺方丈法正、疊石玉佛寺西堂、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

十一日晨代表團從廣州白雲機場出發,在法國巴黎機場受到法國潮州會館會長蔡漢忠先生等人的熱烈歡迎,十九日代表團參加潮州會館佛堂十八羅漢開光法會,十八 羅漢由中國福建雕制而成空運法國,參加法會的僧侶由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上座部佛教及巴黎社會名流賢達潮州籍信徒和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一秘李京生先生 等一千多名華人和外國朋友參加。在蔡漢忠先生的引導下,舉行了供僧、佈施、舞獅活動,鳴炮燃鞭,敲鐘擊鼓,彷彿像中國傳統佳節過年一樣。十一點開光法會舉 行,達隆、法正、傳義主法開光,梵音嘹亮,虔誠敬香,一派中國傳統文化的禮節風味,開光法會如法如意,參加者皆大歡喜,《歐洲時報》、《鳳凰衛視》等媒體 進行了廣泛報導。下午,達隆法師為兩百多名信徒進行開示,內容和諧世界、以戒為師、誠心因果、恭敬三寶、熄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做一個常精進的佛教信徒。 潮州會館佛堂已有二十年歷史,佛堂二字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額,中國高僧定持長老、淨慧長老、明生長老等曾多次到此弘法。二十二日代表團參觀 德國少林寺,德國少林寺住持永傳法師受中國少林寺委託,傳播少林武術功夫和武術文化,宣講中國佛教經典文化,深受德國公民歡迎,已有三百多名弟子固定學 習。我們進入少林寺後看到很多德國弟子給我們合掌點頭,有不少人在學習誦經打坐,敲法器,也有很多人習武。永傳法師講中國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對少林文化 在全球的生根落地,傳播發展極為關心,去年永信方丈親臨德國進行指引。代表團參觀了著名的柏林牆、勃蘭登堡門、威廉教堂、亞利山大廣場、米蘭多姆教堂、威 尼斯聖瑪凱教堂、巴黎聖母院、羅浮宮等名勝古跡,二十八日離開巴黎回到廣州。

 

福州——普陀山千人齋吉祥之旅正式啟動

張明華

八月二十九日上午,由一百餘名福州朝聖旅遊團入「海天佛國」普陀山進行為期二天的朝聖禮佛活動,這不僅標誌著福州——普陀山千人齋吉祥之旅正式啟動,還打破了農曆七月福建人不出門旅遊的舊習。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中元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七月三十日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 間)。所以,農曆七月福建人有不出門旅遊的習俗慣例,因此,歷年來農曆七月福建籍香遊客到普陀山朝聖遊覽的基本為零。這次有這麼多福州香遊客來山朝聖旅 遊,這是普陀山重新開放以來很少見的。 那麼為何今年農曆七月會有這麼多福州香遊客來山朝聖旅遊呢?據瞭解,這主要是緣起於八月十八日普陀山觀音文化節組委會遠赴福州舉辦第四屆千人齋宴後的效 應。這屆千人齋宴的成功舉辦,在福州當地市民和佛教徒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千人齋宴活動一結束,福州市五區二市六縣的眾多,信徒馬上自發組織了首批由一 百餘人組成的朝聖旅遊團,於八月二十八日從福州起程,正式啟動了福州——普陀山千人齋吉祥之旅。

福州大型朝聖遊覽團到達普陀山後的當天,在普陀山管委會旅遊管理處和舟山友好旅行社的精心安排下,興致勃勃地朝聖和遊覽了普濟寺、紫竹林、南海觀音等古寺 名庵和名勝古跡。八月三十日上午六時三十分,來自福州的百余名佛教徒又聚集在普陀山法雨寺後門香雲路的石階上,十分虔誠地參加了朝拜佛頂山慧濟寺佛祖釋迦 牟尼佛儀式。

朝拜儀式由八十六歲德高望重的普陀山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道生法師主持。道生法師向眾信徒講解了朝拜佛頂山其意,後說法誦經、向眾信徒灑淨水。朝拜儀式 結束後,在普陀山佛教協會十位法師的帶領下,眾信徒三步一拜從法雨寺出發朝拜佛頂山慧濟寺佛祖釋迦牟尼佛,以珍惜今生的福報,感恩周邊的因緣,敬提腳下的 道路。

佛頂山,俗稱「菩薩頂」是普陀山最高處,海拔286.3米。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了普陀山,不上佛頂山等於沒來普陀山。

佛頂山的「華頂雲濤」景色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每年春、秋季節,佛頂山經常籠罩在雲霧中,空溟迷茫。其中,秋季為最佳,若有若無,景色變幻莫測,是普陀山不可多得的奇景。
從法雨寺至佛頂山的香雲路石階數為1080級,是「9」的120倍。暗示著此山地勢最高和拜佛的最高潮。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誕生)、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出家)觀音三大香會期,香雲路上行人接踵,一路香火密如繁星,煙雲縹緲,一派佛國氣氛。

香雲路,原來是一條岩石縱橫的天然山徑,途中景色雖好,但道險難登,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慧濟寺住持文正、慶祥募資砌石築成。沿路繁枝交錯,飛禽鳴啼。西側的青玉澗自白華山頂到山腳,一帶漂流,淙淙汩汩之聲,時斷時續,曾有詩贊此景:「一澗冷冷沏沏清,鏡人心影得嘉名;誰言觀海難為水,雨後飛泉十丈贏。

朝拜佛頂山,是「海天佛國」普陀山歷代高僧大德曆境煉心、自覺覺他的一種修持方法。普陀山法雨寺至佛頂山慧濟寺1080級台階的香雲路,是溝通凡與聖、鏈 結身與心的紐帶。在這條香道上,普陀山過去的歷代高僧和現在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和舟山市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都以三步一拜祈 禱五風十雨;以滾燙的汗水,融化人們心靈的冰川,以菩薩的聖號,播灑智慧的甘泉;以頭頂禮敬、折服愚人的我慢;以清淨的戒體,耕耘眾生的福田;以菩薩的智 慧,灼破人們的無明和邪見;以菩薩的慈悲,撫平眾生的心地!香雲路是歷代賢聖大德用頭顱叩拜過的吉祥之路,是無數菩薩行人用血汗洗禮過的菩提大道!這條路 上的每一塊石頭,都在告訴人們:珍惜你今生的福報,感恩你周遭的因緣,敬提你腳下的道路吧!

據悉,這個大型朝聖旅遊團三十日下午返程後,第二批福州——普陀山千人齋吉祥之旅大型朝聖旅遊團將於九月一日抵達普陀山朝聖遊覽。

 

浙江臨安西天目山
禪源寺復建緣起

禪源寺位於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溪聯水環,諸峰簇擁,大樹華蓋,密林翠竹。天目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入座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素負「物種基因寶 庫」,「大樹佛國」之美譽!天目山佛教文化淵源流長,自東晉竺法曠法師開山,迄今約一千七百餘年間,高僧輩出。尤為稱罕的是:一山曾出唐代慧忠、元代中 峰、清代玉琳三二位國師!

天目山是漢傳佛教文化圈中繼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之後的第五大佛教名山,也是名傾海宇的韋馱尊天菩薩顯聖度眾之應化道場。

禪源寺始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名重釋林、品高法眾、被清世祖敕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之號的玉琳通 秀禪師入天目山復興高峰、中峰祖師道場。禪師移額山麓雙清莊舊址,率眾重辟甬道,移舊增新,重建禪源寺。伽藍初成,有子院十六座,殿堂齊備,屋宇儼然。清 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德宗光緒等清代帝王先後為禪源寺禦書匾額、敕封名號、賜經封「大樹王」。全盛時期寺院占地五十餘畝,禪堂寮舍五 百餘間,僧眾一千三百多人,一度呈現「八方香客雲集來,十萬香火散江南」的盛況!
一九四一年春,禪源寺慘遭侵華日機轟炸被夷為廢墟,至今已六十餘年,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始終未能得以修復,令信眾久為低回,遊人無能悵嘆!

欣逢中華盛世,國泰民安,四海清平,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復建千年古剎的機緣終於成熟。自二○○○年七月禪源寺復建以來,在各級政府領導的大力 支持和關心下,在諸山長老的護念加持下,蒙各界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及寺院兩序大眾的發心努力,已相繼建成了氣勢恢弘的大雄寶殿、玉琳國師塔暨蓮池海會塔、 四十八願堂和五觀堂等,與天目靈山交相輝映。然祖師道場規模宏大,現已恢復的祇是總體規劃的一小部分,欲使祖師道場早日得以恢復,還需要十方護法善信大力 的隨緣募化。

現天目山禪源寺住持釋智嚴法師衷心佈告十方:

「天目重輝,禪源復建,誠乃上應天時,下合眾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盛舉。然復建工程浩繁,非止一端,急需十方善款支持,誠仰諸方大德長老、護法善 信、海內外各界賢達慷慨共赴盛舉,隨緣樂施淨資,不棄涓滴,乃成江海。承此德力,齊登仁壽之域,咸趨菩提之果。功無虛棄,福有攸歸。祈願天目興,佛法隆, 國運昌,天下寧!

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戶 名: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賬 號:8654291017665
開戶行:浙江省臨安市浦東發展銀行
地 址: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聯繫電話:0571-63857246 63857547
傳 真:0571-63857248(客堂) 
郵 編:311311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