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90期
2009年7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豬流感」的啟示
壽慶獻詞
覺公上人九十嵩壽慶典
致謝詞
◎釋明義
菩提薩埵 覺者之光
──覺老嵩壽致賀
◎葉小文
覺公大長老九十嵩壽慶典
獻辭
◎釋紹根
德涵百福 壽頌九如
──覺光老和尚九秩嵩壽慶壽聞紀
◎劉啟智
御制龍藏
中國第一部電子錄入、排印、勘正、
標點本《御制龍藏》隆重面世
佛教論壇
中國佛教與中華民族性格 ◎釋健釗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釋寬運
禪境趣談
看相知命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成功規律 ◎楊 釗
泰國佛教
泰國佛教面面觀 ◎李湖江
學佛感悟
還願即是教化 ◎江愛華
佛教知識
佛旗、佛徽與佛曆 ◎慎 獨
佛門常用法器簡介 ◎慎 言
禮佛感受
禮佛之路 ◎黃小雷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豬流感」的啟示

當前以墨西哥為源頭的「人類豬流感」已漫延至全球多個國家。「豬流感」是豬群中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與2003年底爆發的「禽流感」相比 「禽流感」的病毒是發生在動物自身的範圍內 而豬流感已將病毒轉移到人的身上 引起「人類豬流感」。這是一種人傳人的新型呼吸道傳染病。由於世界各地人員的流動 病毒由當初的輸入型傳染 已轉變成地區性爆發。新病毒傳播力很? 病毒基因隨時可能會改變 到時將會更難對治 這又是一次威脅人類生命的「溫疫」災難 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 人人擔心、恐慌 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疏離。

近年來 頻頻發生災難性疫情 SARS、禽流感以及豬流感 源頭幾乎都是來自動物 屬於人畜共患的疾病。造成當前的種種危機 我們是否應反省一下疾病的成因呢?從佛教的觀點來看 認為這威脅人類的種種疫症 是由人類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人類為了「口腹之欲」 而對動物種下了殺業。因殺生而造業 人類將會面臨更多的災難 佛教認為這是眾生共業所感的業力果報 是多種因緣的和合。佛陀教導我們要愛護眾生 眾生不祗是人類 是包含一切萬物有情 人類是依賴社會和自然條件而生存 維護正常的生態平衡是人類應盡的責任。殺害動物 破壞自然 就是破壞人類自身的存在。保護動物、善待動物、珍惜環境 達成人與自然的和?相處 人類才有安寧的生活。佛經云:「心淨則國土淨」 人心清淨 世界將成為「人間淨土」 而建設「人間淨土」 必須先要「心靈建設」。培養慈悲心、平等心、自利利他之心 引導人們「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 重視自然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宇宙天地有其自然運行之法則 要順應天時地理 如果「四大」不調 則會多災多難。怎樣?調與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 ?喚醒人們對動物的保護意識 保護人類依賴地球的生存環境 共同創建人間淨土。

世間所發生的一切災難 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如果我們曾經因為「無知」而造成的其它生靈痛苦 我們應從中得到啟示和覺悟。如是因 如是果 因果報應是支配?宇宙人生的一切。佛經云:「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三世因果 循環不失」。正視因果法則 我們需具備慈悲與智慧。

 
 
覺公上人九十嵩壽慶典
明義法師代表壽慶委員會全體同寅
向各界來賓致以衷心的感謝

諸山長老、各位大德法師、各位長官、各位嘉賓:

感謝諸山長老法駕遠道而來、同結殊勝法緣,人天應供。

感謝海內外各位長官、貴賓們、檀那護法撥冗光臨,為壽慶大會,倍添光榮。

感謝壽慶委員會全體同寅,蓮社總部及各社屬單位工作人員、各位義工菩薩,自去年起日夜馬不停蹄地籌備各項活動,你們無相的佈施,才能使壽慶大會順利圓滿。

我們還要感謝一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人,他使今天的壽宴由最初的120圍,增至130,再由130圍增至140圍,最後增至今天的 168圍。若不是他的威德力、功德力,感動十方,今天決不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就是佛教界領袖,我們的大家長,尊敬的師尊覺公上人。

我們感恩你慈悲喜捨七十多載,為佛教為眾生,領導香港佛教。

我們感恩你道履十方七十多載之恩,為社會為大眾,忘掉身心作出無私的奉獻。

我們感恩你法雨普灑七十多載教授之恩,為法嗣為徒眾,無私教化,使天台宗法源昌盛,續佛慧命。

佛法難聞今已聞,恩師難遇今已遇,師恩實難報。

我們祇能致誠祈願佛光注照,師尊你法體安康,光壽無量。

我們致誠祈願佛日永耀,師尊你德化十方,跟隨佛心師志,乘坐覺海慈航。

我們致誠祈願佛慈廣大,師尊你統領大眾,帶領大眾腳步,步上正覺大道。

 
 
菩提薩埵 覺者之光
──覺老嵩壽致賀

◎國家宗教局局長 葉小文

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香港 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祝壽。首先,我受託轉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 員劉延東等幾位中央領導,表示對覺老的親切問候。我還要代表國家宗教事務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對覺老九秩嵩壽,致以衷心的祝賀和美好的祝願!

高德懿行 縈繞心懷

我與覺老相知相交十幾年,長老的高德懿行,常縈繞心懷。一位出家人如此坦蕩胸懷、圓融智慧,無論順逆、進退和榮辱,始終堅持愛國愛港愛教,堅持弘法利生造 福人群,堅持闡揚中華優秀文化,熱心推動兩岸四地佛教交流。從前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常以遠在香港有這樣一位忘年知交、智慧長者為榮。

覺老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行者。「難行能行,難成能成」,在覺老的帶領和堅持下,經過香港佛教界的共同努力,香港特區政府特別批准「佛誕日」為香港公眾假期。隨後,覺老又帶領香港佛教界於一九九九年、二○○四年先後迎請佛牙、佛指舍利到港供奉,人天加被,萬眾得福。正是長老幾十年如一日地護教弘法,與港佛聯諸位同仁不懈努力,為佛法深深扎根於香港這個舉世聞名的動感之都、現代之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覺老是一位慈悲為懷的長者,總惦記著「眾生都是自己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 堅守這種慈悲心和同情心,熱心興辦慈善公益事業,服務社會,利益人群。覺老對自己的家鄉遼寧營口,有著深切的眷念和關切。覺老為在香港培養一代僧才,傾注 了很多的熱情和心血。四川大地震發生後,覺老立即呼籲香港民眾同舟共濟,悲心拔苦,組織捐款捐物,支援災區;舉行萬人大法會,齊誦佛經,祈願祛災免難,眾 生平安……

愛國愛港 堅定不移

覺老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者,一貫堅持愛國愛港、擁護「一國兩制」方 針,參與了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工作,為香港的平穩過渡、順利回歸和回歸後的持續繁榮、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覺老常對我講,有偉大的祖國,才會有香港佛教的蓬 勃發展。記得二○○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之際,覺老帶領全港佛教界舉辦了莊嚴熱烈的鳴鐘大典。去年八月,覺老不顧年邁體弱、天氣炎熱,堅持參加北京奧 運會開幕式觀禮後,由衷地感慨:做一個中國人真自豪!

今天,海內外高僧雲集,高朋滿座,特別是兩岸四地的大德長老,群賢畢至。近年來兩岸四地佛教界聯繫日漸緊密,親如兄弟,攜手做成了一件件可圈可點的佛門盛 事。二○○五年,兩岸四地八位高僧共同發起舉辦世界佛教論壇。四年時間裡,成功舉辦了兩屆精彩論壇,為世界佛教界搭建了一個交流、對話、合作的平台,也為 兩岸四地佛教緊密合作、水乳交融提供了契機。剛剛舉辦的第二屆論壇,三地聯手,跨越兩岸,眾緣和合。韓國、日本、泰國的代表都稱讚是「大手筆」。韓國太古宗正山長老在千人晚宴致辭時說:「我有一個夢:世界佛教論壇也能在韓國開幕,在朝鮮閉幕!」

偉大的時代,正是人間佛教有大作為、放大光明的契機,也是一個需要高僧、產生大德的好時機。佛教講善緣具足,當機對機。你看,今天到場的諸位高僧大德菩薩,就展示著法門龍象,人才濟濟!

菩薩菩薩,菩提薩埵。覺光覺光,覺者之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佛教文化的薪火相傳,期待著更多的大覺者、大菩薩,以大智慧,做大貢獻,放大光明!

九十大壽,古稱「嵩壽」,嵩者,高山也,覺老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長者;九十大壽,又稱「白壽」,白者,歲不滿百而依然年輕之謂也,覺老又是一位始終保持著童心的智者、充滿著愛心的仁者。

願覺老松柏常青,仁壽無量!

祝各位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覺公大長老九十嵩壽慶典
獻辭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釋紹根

今晚是香港佛教界四眾同寅聚首一堂,共同祝賀我們大家長覺公大長老90嵩壽慶典。雖然說是香港佛教界為覺公大長老祝壽,其實是世界佛教聚首一堂為覺公大長 老祝壽才是正確。因為今晚的盛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長老和四眾人士,據我所見到座上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 中長老、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會長淨良長老,亦有來自星、馬、韓國、印尼、泰國、澳門等各地長老大德法師們親臨盛會,同時我們亦感 謝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女士、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立法會議員劉皇發太平紳士及中聯辦協調部王永樂部長親臨,共同參與祝賀我們大家長90嵩壽慶典。 我們以熱烈掌聲歡迎來自世界各地長老、大德法師。

覺公大長老駐錫香港弘揚佛法,化導人心70多年來,貢獻良多。由40年代開始即參與籌組香港佛教聯合會,藉此聯繫四眾發揚佛陀的慈悲精神。初期在灣仔道 117號辦事,向華民政務司申請註冊,正式成為香港佛教團體。直至1966年覺公大長老正式被選為會長一職,至現在為佛教服務長達60多年。擔任會長之職 至今也有四十三年。在任期間貢獻卓越,建樹良多,約略統計有香港佛教醫院、老人院、護理安老院、老人中心、創辦中小學幼稚園,在祖國山區助建希望工程學 校,還有佛教墳場。正所謂生、老、病、死,每一個階段是人生必經之路,而佛教聯合會一一照顧週全。這是覺公大長老領導之下才有此佳績。而香港佛教僧伽聯合 會之成立,亦是覺公大長老於60年代與多位前輩所創立。以上所有建樹都是為人類謀福祉,以利樂人群而出發。

覺公大長老還有一件佳績,最令全港佛教界難以忘懷的貢獻,就是申請佛誕成為公眾假期。覺公大長老幾十年來,向有關各部門申請鍥而不捨。如不成功誓不休的精神,令全港佛教四眾同寅深心感動和深心敬佩。

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GBS金紫荊勳銜授給覺公大長老是實至名歸,是肯定我們大家長對香港公益事業有莫大的貢獻。

今晚不但是我們佛教界藉著大家長90嵩壽之喜舉行慶祝,亦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長老,法師們,護法居士,國家領導人不遠千里而來。親臨香港一齊表達對我們大家長覺公大長老致以衷心的敬意和祝賀。

我們齊齊舉杯祝願覺公大長老:福壽無量、常住香港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本人亦祝願在座嘉賓:身心自在、晝夜吉祥!

 
 
德涵百福 壽頌九如
──覺光老和尚九秩嵩壽慶壽聞紀

◎劉啟智

經云: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之茂,無不爾或承。「德涵百福,壽頌九如」是今屆九十三高齡國學大師饒宗教授特為恭賀覺光老和尚九秩嵩壽而製作紀念特的題賀,以九如頌九秩,真個善頌善禱。

覺公上人今年九十嵩壽,農曆五月十六日是老和尚的生辰,上人是香港佛教領袖,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寺社緇素四眾及上人的法嗣徒孫等人, 為表尊師重道,當然表示要大事慶祝。向上人請示意見時,卻遭上人強烈反對,老人家認為自己生日其實是母難之期,不值得慶祝,出家人既已出家,便是無我,何 必從俗慶生,即使隨順眾意,亦應低調進行。但經眾人再三懇請上人允許給他們一個敬僧孝師報恩的機會時,老師父才勉強答應,不過他卻提出了條件,就是無論舉 行甚慶壽活動,都應以弘揚佛法,有益眾人為準則。於是一個「覺光長老九十嵩壽誌慶籌委會」便成立了,而一連串慶壽活動便隨即展開,套用一句「巧把慶壽為佛事」,是饒有意義的。

善信們虔誦《妙法蓮華經》揭開了九秩嵩壽活動系列的序幕。上人是現今天台宗丈,教觀總持,《妙法蓮華經》是天台宗經,大眾一心虔誦經典,迴向世界和平,香 港繁榮,天下有情眾生及老和尚福壽康寧,六時吉祥。誦經賀壽,相得益彰,功德殊勝,參與誦經法會的善信人數眾多,為了能容納龐大誦經人士,法會假座香港理 工大學綜藝館舉行,館內台上佈置了藥師七佛壇場,可知佛法圓融,祇要如法莊嚴,任何方所都成佛地。善信們在館內從農曆五月初十日至十二日一連三天,從早上 九時至下午四時,用至誠懇切的心意,調和悅耳的音聲,虔誦了七卷二十八品的法華經全部,及藥師經三部,大眾異口同聲,虔誦經卷,敬壽師尊,願祈健康長住 世,饒益眾有情。在法會期間,午齋時,上人竟與大眾一起擠在理大學生膳堂吃素,上人平日隨和順眾的作風由此可見。

佛法開示是緊接誦經法會的重頭慶壽活動,地點仍是理大綜藝館,時間在誦經法會那三天的晚上七時十五分至九時,禮請得五台山夢參老和尚開示法要,主題是「法華大義」。善信們認為能朝誦法華,晚聞大義,因緣殊勝,歎未曾有。九十五歲遐夢參老和尚的說法精神,開示精力,教義精妙,吸引了法座下聽眾留心諦聽。三天晚上參老將「成佛的法華」大 義,言簡意賅地給善信開示,深義淺解,大眾時時頷首表示領略,尤其是在最後一晚開示,老和尚即席解答眾人問題,既嚴肅又幽默,既認真又輕鬆,蓮花燦舌,連 珠妙語,座下多番掌聲鼓動。佛法難聞今已聞,這實是以覺老慶壽為因,參老開示為緣,因緣成就,都拜倆老所賜。確教人聯想到法華經見寶塔品中一座二如來的境 界。

五月十六日是覺公上人九秩華誕良辰,是舉行祝嘏慶典佳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大開素筵近一百八十席,接待超過二千多位在鍮及海外到賀的緇素大德嘉賓。會堂佈置堂皇莊重,以金黃色為主調,具佛教色彩。進入會場前,先見一座金色祥雲門樓,兩旁有上人嵌名壽聯:「覺弘正法聖凡同稱無量壽」「光旭十方虛空皆是妙吉祥」。場地上懸巨型無量壽佛畫像一幅。近窗地面擺放了十二架金字壽屏。場中設有法座,法座右佈置莊嚴佛壇一座,香花燈塗果供養具足。會堂場內前方台上,以祥雲作圖形,襯以金黃帳幔,台前兩側分別安置了巨型電視機。中央地上舖上紅地氈,會堂面積頗大,筵開百八多席,都不覺迫逼。

上午十時三十分,嘉賓們先後抵達會場,魚貫到法座上覺公上人面前,執弟子禮的自然恭敬頂禮,嘉賓們有合十問訊的,精神矍爍的上人,滿臉笑容,向到賀者合 十,一一回禮。十一時祝壽典禮宣告開始,上人及賀壽嘉賓團在風笛儀仗隊引領,隨?教旗、幢幡寶蓋隊伍緩步進場。上人暨嘉賓就座後,司儀請明義法師致歡迎 詞,法師歡迎所有到賀的嘉賓外,更鄭重介紹一套請專人製作的「覺光老和尚動畫傳」。接著播放動畫,片中以動畫形式簡介了上人從小到現在的生活片段和弘法事業,生動有趣,上人法相亦畫得唯肖唯妙,嬴得滿堂讚歎。一闋旋律動聽,曲詞感人的壽曲,曲名「覺」由香港天王級名歌星張學友即場獻唱,是繼動畫後呈現在大眾前的另一項精彩賀壽項目。曲詞由名編劇家杜國威先生特為恭賀上人九十華誕而撰寫:「蓮花盛開,祥雲飄揚,妙音禪韻,般若清風吹送。覺弘正法,光旭十方,悲願無窮,福壽無量。滾滾紅塵裡,茫茫人海中,栽種菩提樹,濟普渡迷航。讚頌佛法僧,燃點智慧燈,意真誠真,慈光永照至善的人生,至善的人生。

恭誦藥師灌頂真言是極具佛教意義的賀壽項目,台上南傳佛教長老誦祝禱文後,上人的法子們及香海正覺蓮社社董們便虔誠合十恭誦真言,願祈佛力加被,師尊上人福壽康寧。誦真言畢,司儀請 台上台下大合唱祝福頌,全堂賓客舉杯祝茶,上人在眾人簇擁下步到台上,在眾人分別用普通話,粵語,英文三種聲音唱出生日歌聲中,上人切生日餅與眾分享。之 後,覺光老和尚向大眾開示。老和尚對座上這麼多來賓到來賀壽,一方面感到實在高興,一方面對眾人的讚美言辭感到實不敢當,老人家對自己在佛教所做的事覺得 還不夠多,還不夠好,他呼籲在座的佛教四眾同人,以「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 精神,在弘法利生事業上繼續努力,可見上人無時無刻不以肩負廣弘佛法,普化群生為己任。眾多貴賓致賀詞及賀禮後,壽宴開始,電視紅星米雪小姐,羅家英先生 帶頭獻歌賀壽,蓮社社屬單位及其他機構代表呈獻壽禮,社屬學校學生表演在大眾熱烈掌聲中一幕接一幕演出,也逗得老壽星笑逐顏開。

二千多人到賀的吉祥素食壽宴,非同一般俗家刻意講究排場門面的喜酌壽筵,這番祝賀上人九秩嵩壽的祝嘏慶典能得眾多教內長老,大德居士,教界友人,政府官 員,社會賢達,或應鹨,或自動參與,如果不是出於對上人道風崇高的敬仰,如果不是出於對上人弘化功深的感召,那會有今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海會雲來的佛 教盛事,盡顯佛門中人的團結和諧,同心弘佛度生的大願。

佛教是解行並重的宗教,要徹底行善止惡,就必須確切接受,學習和實行佛陀提供給學人的生活規律,覺公上人是一位嚴淨毗尼的出家人,老和尚亦深切期望他人亦 能修學從戒得定,從定得慧,乃至有所成就。有見及此,九秩嵩壽活動壓軸項目就是禮請上人在香鍮觀宗寺主持傳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法會,法會中得戒大和 尚:覺光長老,羯磨阿闍黎:融靈長老,教授阿闍黎:暢懷長老。法會由西曆七月一日至五日舉行,善信看到傳戒法會海報後,紛紛報名參加。

《覺光長老九秩壽慶紀念特》是上人法嗣宏明法師費盡心思精神主力編製的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慶壽冊 頁。宏明法師用了很多時間搜羅得有關上人的珍貴照片,及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有關香鍮佛教的剪報,這都是上人幾十年來親手處理的收藏品,上人的時事觸覺敏 銳,對佛教事事關心,可見一斑。經宏明法師細心篩選,作翔實的文字說明,一部圖文並茂的上人九十嵩壽年譜就呈現在讀者眼前。年譜從二十年代說撺到二十一世 紀,把上人從幼到少,及壯至老為法為人的情操和事功顯示出來,使人讀來愈追看,愈覺感動。這年譜給人的印象不是一味的歌功頌德,個人崇拜,而是以佛教的如 實作風報導,不求要譽於今時,而求垂教於後學,撺了言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

壽慶特有半部篇幅登了社會各界賀辭及教界大德頌辭,上人常開示善信: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上人的極佳人緣,為人們作出了極佳榜樣。更難得上人在特內親筆題寫法語,九十高年筆力剛勁,法度嚴謹而又自然,法語書法,並佳皆妙。上人法語:「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學,誓願度眾生,皆共成佛道。」「願將東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上人還為自己年屆九十撰了幾句禪意盎然的說話,題為「九十自況」登在特上:「老僧今年九十歲,蒙佛垂慈尚未頹,自懂穿衣吃和睡,不向他人常聒絮。佛號念來未覺倦,早晚仍能誦經句。耳聾難聽是與非,心平可分錯或對。倘使此身幸健在,長報佛恩不辭累。覺光寫於香海正覺蓮社,時維佛曆二五五三年五月十六母難日」,上人壽辰日念母之情,溢於言表,生活簡樸平淡中不忘佛恩,誠如法華經申說一舉手,小低頭都成佛法之謂歟!

 
 
中國第一部電子錄入、排印、勘正、
標點本《御制龍藏》隆重面世

鑒 於佛教大藏經的重要性與當前中國出版界藏經整理的現狀,華慧宮文化出版公司得到兩岸四地佛教界領袖長老的大力支持,一誠長老、本煥長老、覺光長老、傳印長 老等教界耆宿親筆題辭贊頌。並得到多位佛教藏經研究專家教授等的指導,延請近百位高僧大德為顧問、編委,聘請北京大學出版社退休高級編輯和其他高校的古文 學、古文獻學教授近百人,組織各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相關專業碩、博士幾十人,組成強大的編輯、校對隊伍。使用上百名高素質的排版、印製人員,以七年時間,投 入資金近三千萬,經多次反復推敲,數十次地潛心勘正、校點,終於完成我國第一部電子錄入、排印、勘正、標點本清《御制龍藏》的整理工作。因為清《龍藏》由 雍正皇帝親自下詔編修、審定並御制序文,由乾隆皇帝親自頒佈天下,所以我們稱其為《御制龍藏》。

《御制龍藏》的整理程式大致為:

第一步、錄入:就是以電腦錄入《龍藏》,將書面文字電子化,這部分工作耗時近二年,新造現有漢文字形檔中所缺少的佛經文字一萬多枚。第二步、校對:首先以《龍藏》原版校對所錄入的電子版,此步工序用時近二年,先後校對近十遍之多。之後,以其他藏經版本校對《龍藏》,寫出校勘記。第三步、二校:即將前面錄入校對的內容交由另外一部分人進行再次核對,此部分工序接近一年多完成。第四步、審修:將校對完成的內容列印,由權威專家、高僧大德審閱,再次修訂,此一工序用時近二年。第五步、四校:就是組織認真負責的專業人士,再次將整理書稿與《龍藏》原文進行核對,查閱其中不足與失誤之處。第六步:也就是最後一步,進行電腦編輯、製版,印刷並裝訂成書。

《御制龍藏》的標點方式為傳統的句逗式,既可方便佛學研修者閱讀使用,又可避免「現代漢語標點方式」標點不足帶來的斷句弊端,是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體現,可謂獨樹一幟。

《御制龍藏》作為大陸第一部最精美的排印、勘正、句讀本大藏經,是中國佛教大藏經編修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它總計收錄歷代漢文佛教典籍 約1669部,7168卷,1億余字,全藏共108冊,囊括了中國歷代漢文大藏經所錄經籍的絕大部分內容。它上承中國佛教千年藏經編修歷史,下啟佛教大藏 經現代化的潮流,是我國佛教大藏經刊印史上的一次創造性工作,堪稱華夏佛教文化的又一巨大進步。《御制龍藏》是一座無法繞過的高峰,下一步藏經的整理工作 ——完全現代化的漢文佛教大藏經的產生,必然要在它的基礎之上前進。站在這個角度來說,它的完成意義深遠。

整理《龍藏》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排印、勘正、句讀本《龍藏》刊行之後,下一步我們將依《龍藏》的內容為基本依託,打破《龍藏》原有的編目方式,按照現代 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補入歷代所刻二十余種大藏經中《龍藏》所未錄的、及新發現的、民國之前的各種佛教典籍,形成一部集歷代藏經之大成的、全新的佛教大藏經 ——《中華全藏》。此部《中華全藏》總字數近三億,多達四千餘卷,工程浩大,前所未有。

編輯《中華全藏》,我們之所以選擇《龍藏》為底本進行整理校對工作,因為《龍藏》既是中國最後一部由皇帝欽定的大藏經,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官刻大藏經, 它是古代中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以《龍藏》為中心,組織編修新的《中華全藏》,上可傳承淵博中華文明之使命,下可延續千年佛教文化之血脈,必將為中華民 族締造新的民族精神貢獻心靈智慧,為中華民族真正的崛起增添巨大力量!

《御制龍藏》與《中華全藏》的印刷,我們將採用清代宮廷造書所用的白棉檀香紙精工製作,高雅華貴,盡顯佛教大藏經無上法寶之珍貴。此紙為華慧宮文化公司特別研製恢復的傳統製紙工藝,紙張色澤好、有彈性、散發檀木清香,且防蟲耐潮、不易斷裂,可珍藏數百年不至損壞。

《御制龍藏》今已整理完成,印刷成書,並配套製作高檔紅木書櫃。願《御制龍藏》為一切有緣人廣添法益,增福生慧!

《御制龍藏》整理小組

中國佛學院

北京華慧宮文化出版公司

 
 
中國佛教與中華民族性格
◎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 釋健釗

提 要

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教授指出, 「跨民族的宗教是存在的,不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是沒有的。」1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間習俗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 「中國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中國固有的文化一道,共同滋潤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習俗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重點探討了佛教在塑造中華民族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倫理義務」的道德觀、「修身養性」的人生觀、「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思想、「由小康到大同」的社會理想和「忠恕仁義」的處世原則等六大性格特徵的過程中扮演的極其重要的角色。

關鍵字:民族性格 天人合一 大同社會 人間淨土 以孝治天下 修身養性 心性論 人權

所周知,中華民族的性格深 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然而,由於儒家文化是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與封建宗法社會制度下的產物,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造成中國人性格的複雜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 民族性格,一直是中、外學者和民間討論的熱門話題。嚴複 2、陳獨秀 3、魯迅 4、林語堂 5、胡適 6、潘光旦、柏楊 7、李敖、孫隆基 8、陶傑和龍應台等中國學者則寫下了無數尖銳又不失深刻之作,喚醒無數中國人對民族性格中的小農思想、狹隘自私、愚忠思想、男尊女卑、奴性心理等負面因素 進行反思;而李約瑟、羅素、湯恩比、費正清、史密斯、何天爵、衛禮賢等外國學者在讚揚中國人勤勞節儉、謙遜溫和、敬老尊賢,家庭為重等特性的同時,也指出 中國人因循守舊、缺乏進取、逆來順受等負面性格。本文試圖從中國人的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治國思想、社會理想和處世原則等方面入手,探索佛教在塑造中 華民族性格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幫助人們加深了解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和精神依託。

一、「天人合一」「緣起法」

西方人認為,「人是獨立個體」,而中國人則認為,「人是大自然、社會群體的一分子」。因此,古人不會把人與自然分割、對立起來,而是二者互相包容、相得益彰。這種「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成為炎黃子孫性格的重要特徵。「天」是天道,即自然之理性,佛教的「緣起法」對此有完美的詮釋,說明世界是眾緣所成,物種是此生彼長,順著自然的變化,適者生存之規律,有情眾生和植物在分享地資源,發展出大自然的生物鏈。「緣起法」告誡人們,人類祇是生物鏈中的一環。然而,擁有高科技的現代人,自視為萬物之靈,可以隨意奪取地球資源,認為這是我所應該得到的、這是我應該擁有的、這是我應該利用的。這種自我執著的思想從此影響著人類,佛教稱之為「我、我所」, 屬於貪欲的一種表現。在利慾的驅使之下,不少人以損壞自然環境為代價,雖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卻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令人震撼的影響,使得自然災難頻 頻發生:全球變暖、冰山破裂、洪水泛濫、風雪襲擊、大海咆哮、大地震動、病毒變種、疫症橫行……災難性的懲罰一再提醒人們「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至今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佛教的「緣起法」從理論上闡釋了「天人合一」的合理性因而成為中國人性格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二、「倫理義務」「業力緣起」

依據《禮記‧禮運》記載,堯、舜時代,天下為公,人人盡職,法律僅僅是「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的 輔助手段,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道德觀——責任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為私,禮崩樂壞,群雄並起,孔子主張恢復禮教,克己復禮。具體做法是:用五常 (仁、義、禮、智、信)來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要求每一個人在明白自己身份的同時,嚴守自己應盡的道德責任。由此可見,儒 家道德觀的核心是「責任」二字。千百年來,這種道德責任感一直佔據中國倫理道德的主流,鼓勵無數仁人義士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9

然而,如果有人不履行自己的責任,又當如何?諸子百家因對人性的理解不同而有所差別。儒家基於「人之初,性本善」之 理解,主張君主應以身作則,以德為政,通過禮樂教化,使百姓向善,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責任,而法律祇是在德治無法施行時才採用的工具。法家認為,自私是人的 本性,祇有樹立君主絕對的權威,明訂賞罰,通過嚴刑峻法,才能有效地使萬民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換而言之,以嚴刑作阻嚇,使人民不敢違法,用厚賞作鼓勵, 使人民樂於守法,以達到對社會的絕對控制。然而秦朝依此主張治國二世便亡。鑒於以上兩種手段都無法使萬民心甘情願地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道家認為天下不安 定的原因是統治者有所為而造成的,基於人的本性乃自然無為這種看法,崇尚清靜無為,主張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然而這種主張仍然無法徹底 解決如何才能使一個人自覺地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等問題。

公元一世紀前後,佛教東來,為中國的倫理道德注入了新的血液。儒家祇提出了人們今生今世要為君主、社會及一切人倫關係擔負責任的要求,但卻沒有提供為甚麼要這樣做的有力理由,因此在執行時往往有點力不從心。佛教的「業力緣起」回答了人們為甚麼要盡這樣的責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節未到」的因果報應定律,深深地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成為中國人的性格特徵之二。

三、「修身養性」「自淨其意」

《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千百年來,人們把「修身養性」「治國安邦」看成是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標。

佛教強調,「修身養性」,重在對心靈的淨化。正如《法句經》云,「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這說明染污的心引發不道德的行為,煩惱隨之而起。以貪心為例,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10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便想佔有,貪欲生起,由此而引發各種人生、社會問題,成為社會不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正如佛陀所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11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這說明,有了清淨的心,才會有清淨的行為和高雅的語言。換而言之,心靈的淨化,是「修身養性」的關鍵。佛教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來說明「修身養性」的關鍵與實踐方法,形成「心性論」,深深地影響著宋明理學和近代新儒家的發展,成為中國人的性格特徵之三。

四、「孝順」「報恩」

儒家以孝為中心,把這種仁愛恭順父母之心推廣到君王則忠誠,推廣到兄弟則友愛,推廣到夫婦則和睦,推廣到朋友則守信,推廣到天下人民,則能敬愛天下的人民。這種「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經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在中國社會不斷得到強化。漢魏兩晉時,「父為子綱」成了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支柱的「三綱」之一,進一步鞏固了孝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道德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到了宋代,經過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父子君臣」更成了天下之定理,於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了封建道德的金科玉律。由此可見,儒家「孝」的特色,是子絕對服從於雙親,臣絕對服從於天子。換而言之,凡是雙親的命令和天子的?旨同樣是絕對至上而必須遵守的,以此謂之「孝子」。是以父子的關係,形成「絕對者」「服從者」的尊與卑,來定為「孝」的倫理原則。

由以上分析可見,儒家強調孝道的重要,但並沒有說明為甚麼要這樣做,因而才要求人們被動地順從。佛教東來,為了適應中國的孝道文化,把行孝看成是守戒之總綱與前提。《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12於此佛陀明確提出「孝名為戒」,可見孝在大乘佛教中處於何等位置。更重要的是,佛家的孝是根據後天經驗,由體認父母無限的恩德而來的,說明「孝順」的原因是「報恩」。後漢安世高譯的《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晉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和姚秦鳩摩羅什譯的《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描述特別深刻詳細,可見佛教孝道的本質,確實根源於「報恩」思想。這對不分好壞而絕對服從的儒家孝道理論正好是一個修正與補充,成為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之四,造就了一個禮義之邦。

五、「大同社會」「人間淨土」

「由小康到大同」,一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向往的理想的社會。「大同」「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子其子,選賢任能,是一個和諧至善完美的社會;「小康」則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子其子,是講信、義、仁、讓,有禮、有次序、和睦安定的社會。

佛教中的淨土,是中國人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最完美的體現。淨土世界中一切人物、自然景觀都是莊嚴、清淨、完美、良化的。歷代祖師大德們一直致力於把人間淨土化。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印順導師的「人生佛教」為 人間淨土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而星雲大師、證嚴法師、趙樸初老居士將人間佛教付之行動,引導民眾用佛法來化解自己面對的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問題,充分發揚佛 教義理和無我濟世的菩薩精神,通過自心的淨化達到器世間(環境)的凈化,及有情世間(大眾)的凈化,從而實現人間凈土。正如《維摩經.佛國品》所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對「大同社會」「人間淨土」理想社會的追求,成為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之五。

六、「仁義」「慈悲」

千百年來,「忠恕仁義」一直是中國人的處世原則。其中「仁」是人的本質特性,其內涵是指愛人,「仁者愛人」。佛教傳入中國後,菩薩的「大慈大悲」思想深化了傳統的「仁愛」思想。龍樹菩薩以「慈」定義「愛護」,以「悲」定義「憐憫」,將慈悲的對象擴展至一切眾生的身上,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大慈」能與樂,「大悲」可拔苦。體現慈悲的精神,才是尊重「人權」的真正意義。這種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的慈悲情懷,成為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之六,在弱肉強食的當今世界仍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結 論

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間習俗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 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歷代統治者多數支持與利用儒家文化,達到維護宗法等級制度與王侯統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但是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義、無與倫比的哲學思辯和佛門大智慧,與中國固有的文化一道,共同滋潤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過程中, 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注:

1、牟鐘鑒, 「試論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 《中國宗教》 2008 年07 月11 日。

2、嚴複, (1895),「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党居而州處;中國多忌諱,而西人眾譏評。……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繁文,而西人樂簡易。……」。 《論世變之極》。

3、陳獨秀 (1915) 「西 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庭為本位。……宗法制度之惡果蓋有四焉:一曰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礙個人意志之自由,一曰剝奪個人法律上平等 之權利,一曰養成依賴性,戕賊個人之生產力。……西洋民族以法治為本位,以實力為本位,東洋民族以感情為本位,以虛文為本位。」「論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新青年》。

4、魯迅,《阿Q 正傳》。

5、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6、胡適對中國人的性格有 「貧病愚私」論。

7、柏楊,《醜陋的中國人》。

8、孫隆基 (1985)《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唐山出版。

9、參見:張載(北宋) 《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第376 頁。

10、聖嚴, 《108 自在語》。

11、《法華經.譬喻品》。

12、《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T24.1004a24-5。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釋寬運

內容提要:

以佛陀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 為原則,本文從五個方面,對我國佛教教育之定義、方法、現況、時代使命與挑戰,及其推展與未來瞻望,進行了檢討與分析,認為佛教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與考 驗;人才的培育,成為廿一世紀佛教教育的重大任務與神聖使命,強調以歷史為鑑,結合當前實際,以傳統佛教教育為根基,吸收學院式教育之優點,以建構現代化 之佛教教育,並圍繞此主題,提出全方位之教育理念方針、改善辦學模式與課程設計、充實課題研究、增強師資,並引入現代化之教育手段等建議,以期重建與時並 進、契理契機的佛教教育制度與解行合一的理想修學模式。

關鍵詞:

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

廿一世紀

人才培育

現代化佛教教育

解行合一

前 言

「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 「引出」。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及社會發展等;概括而言──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曾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後,指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陀因此而住世四十九年,廣宣教化,目的是為了教育眾生開發真如自性,破迷去執,從而獲得解脫自在的人生。

在許多經典裡都具體提到過佛陀的教育目的;《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 一件特別的大事就是要使眾生斷除一切煩惱,獲得出世的智慧。這是佛陀教育最獨特的地方,是其他教育家所不能及的;因為其他教育家祇能使人獲得世間一般的知 識和修養,佛陀卻要使人獲得徹底解脫的智慧。《大日經疏》卷九曰:佛陀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眾生都獲得沒有負擔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觀經》卷二亦 說:佛陀教育眾生是為了啟發眾生無窮的心靈寶藏。佛陀不但善於教化眾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經》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要我們反求諸己,這才是最高的教育。

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範,其實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於佛陀的教育範圍之內。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是為「戒學」;次重身心的調御,名為「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為「慧學」。佛陀不但善於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攝法、四悉檀等法門,其教育特別注重教材及教學法,即所謂的應病與藥,觀機逗教。

佛陀的教育方法靈活巧妙,而且有教無類。祂針對眾生的根機,而施與各種權巧教育,或「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或「以古證今的啟發教育」,或「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無非為給予弟子鼓勵與期許。所以說:「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佛陀是最好的老師,祂具備了最優秀的教育家的素質,一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他那裡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佛陀的追隨者,無論是行者或學者,欲續佛慧命,欲將佛陀偉大之教法流傳於後世並發揚光大,當前之要務,即是重新確認佛教教育的意義、 價值與定位,承擔時代使命,努力建設佛教事業,迎接社會的挑戰,開拓未來,利濟社會,造福人群。是故,就當前佛教教育工作實況所需,作檢討性之省思與建 言,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佛教教育之定義

佛教教育的定義何在?佛教教育基本包含兩個層面;從廣義來看,佛教教育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 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轉染為淨,斷惑證真,超凡入聖;整個佛教的義理,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歷程都必需由佛教教育來引導。其中 戒、定、慧三學是根本的教育內容;社會各界──九法界眾生是根本的教育對象;指導行者通過聞、思,進而修,是根本的教育過程;應機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佛教教育是佛學知識的傳授。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學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論,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種佛學知識是基本教育內容;特定的某類 學生是基本的教育對象;側重於聞、思是基本的教育過程;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的教育手段達成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說,當前全國各種大小佛 學院所進行的佛學知識教育,即屬於狹義的佛教教育。

此中的界限劃分並厘清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標最起碼包含兩個:終極目標——成佛;階段目標——掌握某些佛學知識。從二者的關係來看,廣 義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狹義的佛教教育則是佛教教育的基礎。如果不能分清這個差別,將廣義的佛教教育和狹義的佛教教育混為一談,生硬地將廣義佛教 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強加到狹義佛教教育之上,便會引起教育措施執行上的混亂。

佛教教育的定義清晰了,再來檢討佛教教育現時的困境與難題,然後擬出改革、發展的方法與方向,才可能成功地落實推行。

二、佛教教育的方法論

佛教教育之方法為何?從教學方法來說,佛陀主張契理契機;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佛陀對他的學生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完全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智力差 異、個人專長等,故能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育對象分為三等,上等即是菩薩乘,中等即是聲聞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 實相,以同體大悲之心,捨己為人,寧願自己下地獄,祇願眾生得離苦。這種人叫做菩薩,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攝」等菩薩乘的教育。中等人認識到眼前一切都是虛假不實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時時緊逼,因而就對人世生起厭離心,要求解脫人生的痛苦。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給他們施以「四諦」「十二因緣」等聲聞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希望積德行善以求得福報。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學態度上,佛陀始終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佛陀反覆強調,佛就在我們心中,心外無佛可得;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心中本有的潛能(佛性),走向大自 在、大解脫的境地。從這一哲學基礎出發,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佛陀提倡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循循善誘,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品德 的形成、智慧的開發,是學生們主動學習、思考的結果。老師的作用表現在啟發和誘導上,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前提,學生的自覺學習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

由此可見,佛教不僅是宗教,而且是教育;是一種教人覺悟的教育;教育是全人類共同的、永恒的需要。因此,佛化教育的推行,正切合時代、社會之所需;佛教學 院的興辦,除了以佛學為主,並增設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課程之外,其他課程則與一般學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同時,更能接 受到佛陀的教育,善根深培,將來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三、佛教教育現況之檢討

佛教教育工作,事關佛教人才的培養,關係佛教百年大計。眾所週知,中國大陸地區的佛教界和學術界至今依然存在著「三資危機」:師資斷層,資金短缺,資料匱乏。從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算起,大陸佛教教育在「文革」後 已經歷二十餘載。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亦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種種的不足。目前大陸佛學院辦學質量普遍偏低。首先,在生源的素質上普遍較差;其次教學質量不 足,由於師資的缺乏及不穩定,以至於許多課程祇能視師資而定,無法按照教學大綱進行開課;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啟迪學生進 行獨立思考,無法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研究的興趣。

而在師資方面的問題尤為嚴重,首先,在素質上,許多任教的老師都是剛畢業的佛學院學生,其本身的專業不夠成熟,知識還沒有經過消化與提升,所以往往照本宣 科、毫無新意;其次,在知識的廣度上缺乏,對佛法的整體把握與外學知識均不足,因此授課時不能觸類旁通;以致在講課方法上普遍不規範,自身又沒有接受過授 課方法的訓練,所以講課時很難生動活潑而吸引學生。

此外,在辦學形式上,從全國佛學院的體系來看,存在著嚴重各自為政的現象,遍地開花「小而不全」式佛學院,到處皆是,並沒有按照高、中、低三級來進行辦學;在課程設置上,亦沒有側重,教學設施和教學水準無法與海外同類院校相比,以至於許多學僧無法受到系統的教育;在辦學體制上,祇片面仿傚世俗學校之學制和師生職銜待遇,造成非僧非俗之政策導向,「學修一體」「寺院管理叢林化」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證。因此,整體而言,目前全國佛教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仍無法與社會普通高校教育接軌,就更談不上與國際佛學研究接軌了。

與此同時,教內有些長老缺乏全局觀念和未來眼光,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例如對佛教教育事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遠遠少於用在修廟、塑像、開光、陞座等方面的投入;我們對電化教學、電腦運用、建立佛教網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學資源;二十多年 來全國各級佛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高層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鬆弛、未能荷擔起住持佛法的重 任;對廣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亦不夠重視,更缺少對居士骨幹的專門培訓。

在佛教界的各級崗位上,大量既未經過系統的宗教政策訓練,又未受到佛法知識熏陶的工作人員之存在,很難成為推動佛教教育的有力增上緣。至於面向社會大眾的 佛教文化教育,因受上述理論觀念的困惑,尚未走上正軌。佛教在信仰、社會、文化三個層面中的有限資源,並未得到整合和有效運用。

  如此等等,說明佛教現實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界某些保守觀念和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已出現遠遠跟不上的形勢。其解決之關鍵即在於開放思想,更新觀念,改善體制,靈活管理,以認真務實的精神解決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機遇與挑戰。

四、佛教教育的時代使命與挑戰

廿一世紀,可以說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世紀,是一個各種宗教由對立走向對話、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並駕齊驅的世紀。而佛教作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其圓融和諧,兼容並蓄的性格,在此世紀潮流之中,無疑肩負有許多神聖的使命,其中一個重大的任務,即是要致力發展佛教教育。

就客觀環境來說,不僅過去佛教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今天更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勢仍然是相當嚴峻的,培養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緊迫。

佛法的弘揚或佛教教育的興辦,基本上不離兩大原則,一是契理,一是契機。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此兩大原則卻遇到空前的挑戰。一是佛教發展至今已有二 千五百多年歷史,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唯有對佛法深入研究或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從中體認佛法真諦,並使自己的言行與佛理契合;二是近百 餘年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宗教與思想文化體系,百花齊放,競爭日趨激烈,佛教面臨從未有過之複雜情境與機遇。因此,佛教需要大量有識之士, 對此進行認真的研究,並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適應時代,適應不同的社會,契合眾生之機,讓佛法種子普植於人心。時代正不斷地呼喚人才。我國偉大的教 育家孔子就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顯然,祇有契理契機地辦好佛教教育,培養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弘教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德有學的僧侶,才能使佛教發揚光大。

五、佛教教育的推展與未來瞻望

以歷史為鑑,結合當前實際,面對目前佛教教育所存在著的種種問題,實在不容易處理;近年有教界大德指出:佛教教育還得回到傳統的佛教教育中去,要繼承佛教 的傳統教育模式,在以傳統佛教教育為根本的基礎上,吸收學院式教育的優點,以此來建構佛教的現代教育。(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

概要而言,可從推行全方位教育;改進辦學模式、課程設計及教學管理體制;增強建設師資,並運用現代化手段、加強佛教院校自身建設等方面入手。

我們應該看到,學院教育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弊端,如世俗化的傾向,對知識的偏重、修行與修證次第的缺乏、正信的建立和威儀的培育等問題;這種種問題的出 現,並不完全是學院教育本身所造成的,其中既有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的因素,又有學制的不完善和人為操作失誤的因素。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能在發揮學院式教 育優勢的同時,適當地保持傳統叢林的修行風格,將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一條適合現代僧才成長的新路子。實際上,這條路 也是中國佛教界一直在摸索探求的,「學修一體化」「學院管理叢林化」口號的提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全方位之教育

對於佛教教育如何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教界人士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例如:現時的僧教育,除了知識與文化的教育,除了對於經典和宗派理論的研究講習,還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注重對於學僧的世俗學問和技能的培養;

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僧的僧格。也就是注重僧人的精神境界的熏習和養育;

三、僧教育應該能夠造成僧人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有是非觀,和基於是非觀的政治觀、法制觀;還應該有適應現代全球化社會的思想觀念,例如對環境保護、生命倫理、人權和尊嚴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認識;

四、佛教的僧伽教育應該特別強調對於現代社會和現代化的瞭解和適應。這包括了政治上的適應,更包含有對世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認識和適應。(宋立道〈關於僧伽教育〉)

2、辦學模式與課程設計之改善

就現在的綜合國力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或寺院能夠辦起一所堪與海外佛教大學相媲美的佛學院,但我們可以通過結合全國的力量,逐漸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看見,地方、叢林和民間力量辦學,在當前已經蔚成風尚。「民辦」院校不僅僅是佛教協會「公辦」院校的合理補充,很可能會在新的形勢下,以更有力的投入和更靈活的機制,成為「公辦」院校的競爭對手。隨著佛教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各種「民辦」院校有可能會在互助互利的基礎上形成股份制式的聯合。若果能如此,不僅會為中國佛教教育走出新的路子,也將會深刻地改變現存的教團體制。(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

而有關改進院校佛學課程之講授,則可考慮四點建議:

一、是增設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經典的課程;

二、是引導學僧自主地獨立地學習佛法和各種專業知識;

三、是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的工作;

四、是創造條件,建立佛教大學。(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

3、充實課題研究

在課題研究方面,宜結合當今教界、學界以及社會之實際需要,至少有三方面的課題急需研究:

一、編寫古今藏外佛教圖書目錄,建立最具權威性的佛教圖書館。

二、中國僧制史--建立現代化的寺院管理模式。

三、編寫適合當今社會的佛教教科書。(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談佛教教育的未來〉)

4、增強師資

在師資問題方面:應該將最優秀的學生留下來,給予專業上的繼續培養,同時還要加強教育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使他們能真正成為合格的老師。同時,佛教界 應該建立教師晉陞制,社會學校有等級晉陞制度激勵年輕教師繼續努力,而佛教界並沒有在待遇、職稱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尊重。因此,建立教師晉陞制以激勵年輕法 師從事教育事業,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重要舉措。(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5、引入現代化教育方式

在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上:計算機(電腦)運用及其網絡的建立,對於寺院管理、佛學研究、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佛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正處於信息時代; 信息把各個國家、各種民族、社會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聯繫在一起,而計算機網絡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載體。佛教院校應率先運用計算機,並建立佛教教育網 絡,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佛教資源,增進佛教院校間的聯繫,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積極開展網上弘法,淨化網絡空間,甚至可以開辦網上佛學班、網上佛學院等。 (陳星橋〈開創21世紀我國佛教教育近局面〉)

教育學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專家重視不夠,研討工作局限於教內和從事佛教研究的專家學者,沒有充分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結 語:

佛陀把學佛歸納為聞、思、修三個步驟,佛學研究應為前兩個步驟──聞與思,這是每個學佛人的必由之路,不可缺少。換言之,學佛以聞思為開端,通過對佛教教 義的深入研究,明瞭佛法之精要所在,然後通過實踐即修行去印證研究的成果,最後真正體悟佛法之要旨。這種傳統研究佛法的方法,多為教內學者所採用,最具代 表性的如太虛大師的「解行相應」與印順導師的「以佛法研究佛法」。通過各種研究方法,準確把握佛陀之本懷,博通經律論三藏,得圓滿精密之勝解,依此勝解抉擇各時域、各宗派佛法之流衍,重建契理契機的中國佛學,使佛學研究為弘揚佛法於世界人類服務。 

因此,佛教學院是佛教教育的特色與典型,承擔著續佛慧命的責任,我們要培養的是宗教家,其行為足以為人天楷模。所以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是要倡導素質教育;未來的佛教教育應該以提升學僧及學人的素質為重點──學修並重,解行合一,是合格僧伽之基本要求。所謂「前期廣泛求學增知識,中期思化經論為教誨,後期日夜勤修實踐行,一切為教振興作迴向」,這不但是佛教院校可以依循之精神理念,也是佛教教育聞、思、修全面結合、循序漸進的一種理想學修模式。

 
 
看相知命
◎秦孟瀟

看相知命

百丈禪師有位俗家弟子,名叫司馬頭陀,善於看相和風水;四處雲遊參訪,然後返回大溈山。拜見了百丈禪師,興緻勃勃地說道:「曾往湖南遊覽各地,發現一座名山,環境幽靜,樹木參天,瀑布如鍊飛濺,風水極佳,可住一千五百人以上,絕勝之境。」

百丈禪師說:「這樣好的道場,你看,老僧當得住持麼?」故意問著。

司馬頭陀忘乎所以說道:「不行,老禪師一副清貧瘦骨苦相,那邊的僧人長得肥碩,一副福相!」

百丈禪師聽了這番俗話,並不介意,隨口問道:「在我這座破廟裡,你看,誰夠條件去呢?」

司馬頭陀說:「最好讓我逐個端詳一下,好嗎?」

百丈禪師就叫首座善覺禪師出來。

司馬頭陀看了一眼,就說:「請首座咳嗽一下,跑幾步路!」善覺不解何意,也照著他的話做了。而後說道:「嗯,可惜,不夠條件。」

百丈禪師隨即叫典座靈祐禪師出來。剛一照面,司馬頭陀臉露笑容說:「好!他當得。」

百丈聽了也表贊同前往,於是召進室內密談,卻引起一場爭紛來了。

公案決疑

百丈禪師對靈祐禪師說:「那邊地方風景絕佳,環境幽靜,修行辦道最為理想。要你去住,嗣續宗風,廣度後學,大振法門,龍天護持。」

靈祐禪師不違師意,欣然接受,準備行裝。剛欲啟程,就在這時,首座善覺禪師極為不滿,有意攔阻。他說:「除我以外,誰有先權?」

在寺院裡,首座和尚僅次於方丈和尚的地位。他不僅有發言權,寺內大小執事僧都畏懼三分,誰也不敢分庭抗禮;他不同意靈祐前往,方丈和尚也無可奈何。

怎麼辦呢?百丈禪師運用公案手法來決疑拆斷。於是他進入方丈室取出一隻淨瓶來,放在地上。說道:

「不得喚作瓶,你喚作甚麼?」

首座說:「不得喚作木屐。」

這句話答得不錯,但稍為消極些。

百丈也要叫典座回答,以顯示彼此的境界高低,也用同樣的問話:

「不得喚作瓶,你喚作甚麼?」

典座不答一句,踢倒淨瓶走了。

百丈微笑著說:「第一座輸卻典座!」

善覺看到這一情形,自愧不如對手,悄悄走開了。

一粥之緣

明禪師年輕時,到處雲遊參學。一日,他來到湖南衡山,這座山非常高峻,寺廟卻建在山頂上。若干年前,寺內老和尚為遠方雲遊僧著想,特別在山下興建了一座山莊。他就在這山莊借宿一夜。

翌日清晨準備上山去了,看守山莊的一位老和尚有「通力」,告訴明不必去。他詫異地問道:「為甚麼不去呢?」

老和尚回答說:「你跟這個廟沒有緣!」

亘明說:「十方叢林十方僧,還有甚麼緣不緣呢?」

老和尚說:「你若是不相信就試一試,你跟這個廟祇有一粥之緣。

亘明不相信,趕到山上時,剛好已過「過堂」(膳畢),中午他就沒飯吃,晚上要「持午」,也是沒得吃。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吃了一頓稀粥。

他在「雲水堂」(臨時住宿處)裡,幾個僧人因說話難聽,激怒了對方,由罵到打,嚴重觸犯清規戒律,知客師傅來,不問青紅皂白,統統逐出山門,亘明也在其中。

剛走出山門外,忽聞打板聲響,正是「過堂」吃飯了,既被逐出山門,當然沒有飯吃了。他想:「果真是一粥之緣啊!」

再回到山莊裡,他請問老和尚箇中因緣何在?老和尚說:「前世你富有,非常吝嗇,祇捐一文錢給廟。」故有「一粥之緣」吧了。

高舉斧頭

隱峰禪師是福建邵武人,俗姓鄧,相識他的人直呼「鄧隱峰」,他是馬祖道一的弟子。幼年出家,在寺院習經多年,為了增廣見識,離別寺廟,往各地叢林參學,尋師訪道。最先投馬祖門下,因問答不契,知道自己不適在此久住,因此,他又慕名石頭希遷禪師,渴望能有所成就。住過一段日子,收益不大,又想回到馬祖門下參究禪道。

有一天,隱峰推車而來,看到馬祖伸直一雙腿,坐在路心當中,阻車前行。他說道:「請師傅把腿收一下。」

馬祖回答道:「已經伸出去,就不收回啦!」

不料這個隱峰竟這樣說:「我的車祇往前進,不往後退。」說著便推車從馬祖雙腿上輾過去了。

馬祖忍著痛一痞一痞走進法堂裡來,拿起斧頭面對一群僧眾訓斥道:「剛才推車輾我腿的人站出來!」

這時,隱峰毫不猶豫地走到馬祖跟前,彎腰伸長脖子,讓馬祖處罰,馬祖看他這樣子,心中有數,隨即將斧頭收了起來,不說二話,轉身就走開了。

禪境高超的人,就能會意其間的奧妙之處。隱峰一舉一動超越「尊卑」「生死」的作法,不是做作,深為器重的馬祖,就把「禪法」付傳給他,認為對方已達到高度的境界。

倒立而逝

這位隱峰禪師的修持及其成就,多不為人知,就跟他的名字「隱峰」一樣,隱隱約約,難窺其真面目。史稱他「冬居衡岳,夏止清涼。」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衡山和五台山。在深山空谷之中,與塵世絕緣,跟僧眾也不來往。

有時,他會以「神通」顯示自己 的修持取得的成就。如他示寂(逝世)前登五台山,路過淮西,遇官軍與賊軍交戰。為解除戰禍,不殃及無辜者,他頓時將手中錫杖拋向空中,然後從交戰雙方上空 飛身而過。兩車將士見狀,不勝驚奇、讚嘆。以致雙方無心戀戰,化干戈為玉帛,造福人間。由此可見,他的禪功近於印度禪,崇尚「神通」變化。

當他到達五台山金剛窟準備「入滅」(死)前,他又示現了一番「神通遊戲」。他清楚別人見聞古來大德高僧在圓寂時,不是臥睡姿態,就是盤腿打坐姿態,甚至還有直立不倒姿勢。為了改變別人的看法和想法,他竟倒立而逝。他的這些「神通靈異」,給人們耳目一新,為當時人普遍驚奇、讚嘆。

他俗家胞妹,當時亦在五台山削髮為尼,但對其所顯「神通」則不以為然,斥責他不符正法,有違戒律,甚至說他有蠱惑眾生之嫌,不但沒有功德,甚至有「罪過」

禪師種茶

禪師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在我國名山多,名山中又多名寺。古代僧人喜歡在寺院周圍種一點茶樹,生產一點茶葉,一是為了自己飲用,使得打坐參禪時可以提神破睡;二是為了接待朝山香 客。名山中的茶葉,則由於生長在優異的小氣候環境中,品質自然也就特別優異,這樣便成為名茶。這些名茶一旦為詩人品嚐後,就會留下一首名詩,於是出現了名 山、名寺、名詩,而名聞天下了。

湖北當陽縣有座玉泉山,山上有著名的玉泉寺。山勢雄偉,茂林蒼翠,澗流潺潺,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種茶佳境。在唐代,寺內有位中孚禪師(李 英),係大詩人李白的侄子,深通佛理,善於詞翰,尤喜品茶。每年清明前後,吩咐小沙彌於寺左的乳窟外採摘鮮葉,製成仙人掌茶,以供奉過往香客。

中孚禪師後雲遊至金陵(南京)拜會族叔李白,以詩稿求教,並贈泉仙人掌茶。李白作了答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見宋僧中孚示餘茶葉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

經李白題序,「仙人掌茶」在禪師中無不飲用,於是茶名越著。

以茶為友

民間廣為流傳著兩句詩:「楊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意思是兩個第一;即水是以位於楊子江中段的江蘇鎮江的中冷泉為一;茶是蒙頂茶為第一。

蒙頂茶產於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境內的蒙山。山有五頂,又稱五峰(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山上古木參天,寺院羅列。全名山縣七十二座寺院,蒙山 中佔一半。峰頂有天蓋寺、永興寺、千佛寺、靜居庵等古剎。林木蒼翠,清泉遍壑,綠樹紅宇,風景極佳。道旁山間,寺院周圍,遍佈茶園。

蒙頂茶有一段古老的歷史。相傳西漢末年,甘露普慧禪師種茶七株於上清峰,從而使蒙山開始產茶,亦由此稱「蒙頂甘露茶」。蒙山峰巒挺秀,重雲積霧,蔽虧日月,對茶葉優質形成很有利。特點有緊卷多毫,淺綠油潤,葉嫩芽壯,芽葉純整,湯黃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中提到了蒙頂茶。詩人還把蒙頂茶當做自己的故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怪不得許多大禪師在坐榻旁,以蒙頂茶一杯相伴。

 
 
成功規律
◎楊 釗

最近,重溫及整理一下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成功規律,發現拿破崙.希爾著作中提到的一些成功規律,值得向大家介紹。

一、培養正確的思維模式

正確的思想方法再加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可以使一個人獲得偉大成就。反之,消極的、破壞性的心態則將毀掉所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繼續下去,它最後將破壞你的健康。

對於正確的思維,西方人稱之為「PMA黃金定律」。成功人士運用PMA黃金規律支配自己的生活,他們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人士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他們空虛、猥瑣、悲觀失望、消極頹廢,最終祇能走向失敗。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天氣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打赤腳。第一位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即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歸;另一位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個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發大財而回。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面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一念之差,一個人失望而回,不戰而敗,另一人則滿懷信心,大獲全勝。

拿破崙.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對我們每個人都極有啟發: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裡。她丈夫奉命到沙漠裡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裡,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華氏 125度。她沒有人可談天,祇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講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拋開一切回家去。

她父親的回信祇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留在她心裡,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地讀這封信,感到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二、自信

信心產生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產生了能力、技巧與精力這些必備條件,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三、自制力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歷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憤怒時,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壞習慣,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四、強烈的進取心

有些人根本不會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即使有人跑過來向他示範該怎麼做,甚至留下來陪著他做,他也不會去做。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失業中,因此,易遭人輕視,除非他有位有錢的老爸。但如果是這個情形,命運之神也會拿著一根大木棍將在街頭轉角處,耐心地等待著。

若由進取心逐步演變成為全情投入,則會進入「熱忱」的狀態。「熱忱」是一種意識狀態,能夠鼓舞及激勵一個人對手中的工作採取行動。而且不僅如此,它還具有感染性,不祇對其他熱心人士產生重大影響,所有和它有過接觸的人也將受到影響。

五、專心致志

「專心」就是把意識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欲望上的行為,並要一直集中到已經找到實現這項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將之付諸實際行動為止。

六、養成良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把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把人從成功的神壇上拉下來。

常常做一件事就會成為習慣,而習慣的力量的確大極了。但是人類也有一股不小的緩衝能力,人類既然有能力養成習慣,當然有能力去除他們認為不好的習慣。

但是,人類天性是壞習慣多、好習慣少。孟子曰:「人之初,性本惡」就是這個道理,其中「貪、嗔、癡、慢、疑」,即貪婪、發怒與憎恨,愚蠢、懶惰與自大、懷疑。因此,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去惡揚善。

佛教的法門是用「戒、定、慧」去對付「貪、嗔、癡」

戒之入門有五:「戒殺、盜、淫、妄、酒」。即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定」,有禪定,對於業力重的人,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無錯。因此,有三思而後行,沒有把握寧可少說、少做,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其中道理,可見「定」之重要。

「慧」,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也就是從文字上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找到宇宙人生真理的,稱為「文字智慧」

從靜坐中、觀照中,發現宇宙、物質、生命之源的,稱之為「觀照智慧」

在工作中、生活中能夠運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去除煩惱的,稱之為「實相智慧」

 
 
泰國佛教面面觀
◎李湖江

提起泰國,總是讓人生起幾分神秘感與親切感,因為它被稱為「黃袍之國」「微笑的國度」。到了泰國,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們臉上總是掛著笑容,見到陌生人,總是親切地說一聲「沙瓦迪卡」(你好),雙手合十來相迎。這又是個典型的佛教國家,人口六千二百萬,然而94%都是佛教徒。泰國國旗呈紅藍白三種顏色,白色既是象征佛教的純潔。甚至該國憲法第一條便明文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信徒。

隨著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弘法的腳步,佛教南傳到斯里蘭卡、緬甸,繼而傳入泰國,從此便落地生根了。泰國有短期出家的傳統。男人祇有出過家,才是一個成熟的 男人,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尊敬。六百多年前,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代國王曾經短期出家,開創了先例,從此以後,短期出家便成為了泰國的傳統習俗,一直未曾中 斷。盡管父母內心有些捨不得,但是如果兒子終身出家,會被認為是最大的報恩、無上的光榮。禮敬佛法僧三寶已經成為泰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佛教已經完全融 入了泰國人的生活,若想把佛教因素拿走,那泰國就不是泰國了。

他們至今仍然保存著2500年前原始佛教的傳統,僧侶一早就起來赤腳托缽。泰國民眾也早已習慣了這一種生活,以此佈施的功德,求得生意興隆、家人平安、吉 祥如意,乃至來世的無量功德。信眾無論是進寺院或者供養時,一般需要脫鞋。接受供養以後,法師以巴利語唱誦祝福詞,信眾便心滿意足而去,佈施比丘與護持寺 院的觀念如今在泰國社會已經是深入人心了。

佛教在泰國迅速傳播乃至成為國教,這當然跟皇室的護持密切相關。曼谷王朝的第四任國王拉瑪四世就任王位之前曾出家廿七年。因此他對佛教事務極為熟悉。他針對當時泰國佛教的種種時弊進行了整頓,制定了嚴格的佛教戒律,革除迷信成份,以正法為宗,於是形成了一支新教派,叫做「法宗派」,而其他的則統稱為「大宗派」。我們可從他們所穿僧裝的顏色看出區別:「法宗派」僧侶的袈裟顏色比較灰暗一點,而「大宗派」的袈裟則是比較鮮豔的黃色。如今,泰國的法律明文規定,佛教在泰國分為法宗派、大宗派、華宗和越南宗四大宗派。華宗和越南宗是外來的佛教宗派,又以華宗為盛。此外,台灣佛光山在泰國有別院曼谷文教中心,中台禪寺在泰國的分院叫泰佛寺。

在泰國,佛教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人的生老病死、教育、醫療乃至婚喪嫁娶、新房上樑、謀職出遠門等都離不開寺院與僧侶。除了家庭,寺廟是最重要的生活單 元,每個鄉村或山寨都有寺廟。在民眾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僧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因為佛教如此重要,因此各種佛教禮儀也就特別慎重。比如說,進寺廟要脫 鞋,不能把腳朝向佛像。女眾則不可以直接供養法師食物或金錢。更不必說,女眾絕對不能觸碰法師的身體乃至袈裟。我曾見過一位南傳比丘來到中國,一個女眾要 和他握手,他嚇得趕緊躲開了。可見,他們持戒之嚴格。供養的食物,無論葷素,則是隨緣的。信眾供養甚麼,法師就吃甚麼,這倒是方便了在家信眾。不用操心太 多,不過他們都會把最好的食物供養給僧眾。

但是他們吃飯的規矩特別嚴格,前年我曾在泰國體驗過短期出家的生活,就說吃飯的規矩,比如要就餐時,比丘接受居士供養的食物,居士要跪著。比丘不能直接接受優婆夷(女居士)的供養,必須拿出一塊黃布,然後把食物等供養品放在黃布上。比丘接受供養後,必須說「啥土!」(善 哉!)用餐前要念省思文,用餐後要誦祝福詞。此時居士們就把手搭在同伴的身體上,據說這樣,法師加持的力量可以傳遞到每個人身上。我們都練習用巴利語唱 誦,因為巴利語是佛陀時代的語言,這樣做有傳承原始佛教之意。在泰國,僧人過午不食。但是晚上也不是任何東西都不吃,可以喝一點牛奶之類的飲料。

在泰國,最德高望重的比丘,那應該要數僧王了,據佛光山製作的《佛陀之旅》節目介紹:現任僧王智護尊者,「八歲時就展露了與一般孩童不同的特質,用巴利文誦經、禮佛,拿貝葉經開示當遊戲,自然得如同乘願再來,十四歲出家,二十歲受比丘戒來到僧王寺。二十九歲通過巴利文最高級考試,種種因緣也自然得如同天設。」僧王住在僧王寺裡,為何起名「僧王寺」?因為至今為止的六任住持中,五位都當了僧王。而在一百五十年前,第一任住持還俗當了國王,就是拉瑪四世。從此以後,僧王寺的住持就成了國王的導師。

說到泰國最重要的高僧,不可不提佛使比丘和阿薑查尊者。早在一九九七年成都文殊院印刷了一套《東方佛學文化資料叢書》,其中就有佛史比丘的《解脫自在園十 年》、《內觀捷徑》、《無我》、《生活中的緣起》、《人類手冊》、《一問一智慧》、《生命之囚》;阿薑查尊者的《森林裡的一棵樹》、《我們真正的歸宿》、 《寧靜的森林水池》、《為何我們生於此》、《以法為贈禮》、《蓮華盛開》、《靜止的流水》等。在叢書的扉頁作者簡介中做了精要恰當的介紹:「佛 使尊者是泰國及世界著名的現代高僧,倍受泰國及各國人民尊崇。他於一九二六年年方二十歲時出家修行,偏愛體證大自然的真理,並不斷精研巴利三藏經典,加上 親自在大自然中修行所體證的佛法,為後輩修行人提供完整而又深入佛陀本懷的修持方法。佛使尊者曾獲泰國各大學頒贈五個榮譽博士學位,他的著作和演講記錄擺 滿了泰國國立圖書館的一個房間,影響世界所有認真修行的佛教徒及佛學愛好者。」佛使比丘長期居住在泰南差耶(Chaiya)地區的解脫苑,一方面精進修行,振興佛教;另一方面關懷苦難的大眾,他的思想在泰國的教育界、文化界和宗教界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對阿薑查的介紹則是:「童 貞入道,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達數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禪師阿薑 滿度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含義卻深遠。他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從他受教。」阿薑查甚至在老虎和眼鏡蛇出沒的原始森林、停屍場修習禪定,而他的開示卻又是極為幽默有趣,比如他對一位把佛教純粹當作學術來研究的著名學者說,「你好比在一個養雞場裡,不去撿雞蛋,卻滿地找雞屎」,以此指導對方要對心進行訓練。

泰國有一個很有名的社區叫「善地阿索」(Santi Asoke),創始人是覺護比丘(又譯作:菩提樂尊者)。覺護比丘原本是個演藝界名人,厭倦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三十六歲時毅然出家精持戒律,與信眾們一塊建設一個理想的社區名為「善地阿索」。社區按照佛教「六和敬」的准則來建造,遵循素食傳統,推廣有機農業。並且幫助政府做培訓工作。僧團創立於一九七五年,目前全泰國有十二個社區。這項運動又被稱為「靜無憂」運動,不誦經、不禮佛,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修,由於比較激進而遭到僧伽當局的抵制。參隆昔孟曾當過曼谷市的市長、副總理,是最有名的認同「善地阿索」理念的政治人物,他一方面嚴懲貪污腐敗,另一方面則把工資全部捐獻出去,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受到廣大泰國人的尊敬。

如果你想修學佛法,卻又害怕打坐,那推薦你修習「正念動中禪」。 動中禪是一種動態的禪修,不需要你整天坐著,主要通過覺知肢體動作,培養覺性,從而看清身心實相而滅除煩惱。目前推廣「正念動中禪」的 是泰國南來寺的隆波通禪師。在《生活即禪修》第一日法談中提到,有關正念動中禪的傳承,由於時代久遠,一般相信這種手部的動作,是經由緬甸、老撾傳到泰 國,再由泰國的隆波田禪師發覺其精髓而重新宏揚開來。隆波田禪師一九八八年圓寂。而在一九八五年時在曼谷近郊的南來寺,隆波田與比丘們舉行了一次會議,會 中指定隆波通為南來寺的住持。隆波通禪師擁有現代化、宏觀、開闊的胸襟以及對世界天真好奇的態度,令「正念動中禪」聲名遠播。修習動中禪的人一定熟知這個著名的譬喻:「覺 性像貓,妄念、雜念像大老鼠。如果你的覺性弱,那就像一隻小貓,而且是生病的小貓。此時對大老鼠是無可奈何的。小貓的天性雖然不怕老鼠,會去抓老鼠,但小 貓會給大老鼠拉著跑,解決不了問題。因此,你現在所須要的是好好照顧這隻小貓,不斷喂食,使他健康長大,不用去管大老鼠。當貓長得強壯後,自然會去處理大 老鼠。因此,你現在所要做的事,是不斷的去喂這隻小貓。也就是說,你要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不要靜坐不動。如果靜坐不動,你很容易昏沉或生起妄念、雜 念,不知不覺就給大老鼠拉跑了。」貓和老鼠的話題永遠說不完。

在泰國沒有比丘尼,女眾想出家修行,最多祇能當個八戒女。比如泰國規模最大的寺院,法身寺的創辦人詹孔諾雍就是一位優婆夷,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她的修行。據 法身寺的資料記載,二○○二年詹孔諾雍優婆夷的荼毗法會,邀請的僧俗兩眾達三十萬人,這恐怕是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集會了吧,由此可見,這個優婆夷真不簡 單,在法身寺,大家都尊稱她為「詹老奶奶」

說起泰國,人們想到的其實是曼谷。曼谷就是泰國種族文化和社會的縮影,泰國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把首都曼谷打造成為一個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全國六 千二百萬人口,曼谷一個城市居然有一千多萬。在曼谷最有名的其實是四面佛,位於泰國曼谷市中心愛侶灣大酒店面前。據說非常靈驗、有求必應。四面分別代表生 老病死或者代表了事業、愛情、健康和財富。然而有一種說法是,四面佛不是佛,而是婆羅門教的一個神明。可是,人家可不管那麼多,祇要靈驗就拜。來這裡朝 拜、還願的人總是絡繹不絕,大概是他們的事業、愛情、健康、財富都已經實現了吧。這座四面佛的來歷是這樣,據說旁邊的一家大型的五星級飯店,開業以來就一 直生意不好,然後邀請高僧來看風水,就建造了這座四面佛。說也奇怪,從那以後,飯店的生意果然興隆起來,於是,四面佛的靈驗更是名揚天下,很多外國人也慕 名而來朝拜,祈求能實現未竟的願望。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二○○六年三月份的一天,四面佛竟被一個精神病人用鐵錘砸壞了,一下子震驚了全泰國。泰國不可一日無曼谷,曼谷不可一日無四面佛。泰國政府不惜巨資,邀請 名匠,總算把四面佛給修復了。如今泰國面臨內憂外患,希望這四面佛能保一方平安。

 
 
還願即是教化
◎江愛華

為一個初習佛學的人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佛法無邊,了悟為要。對於佛經,除了從網上「佛教圖書館」裡可以查看之外,我所居住的城市實在沒有辦法看到文字版的佛經,而上網看佛經,一個字「累」。我的先生是個無宗教信仰的人,對於我研習佛學不以為然。在他眼裡,佛教是迷信的產物,人們燒香拜佛,無非是求財祈福,先生的這些觀點也代表了常人對於佛教的最起碼的認識。而一些熟人、朋友聽說我在自修佛學,都善意地勸我,「別太著迷了,別把自己迷進去了。」他們甚至提出一些很尖銳的問題,問得最多的是,「既然佛陀慈悲喜捨,可為甚麼在幫助人們完成願望之後,卻斤斤計較地要人還願呢?還願本身就不符合佛教的慈悲喜捨的精神。」這個問題問得實在很高深,我一時瞠目結舌,回答不上。受條件所限,我看的佛經實在少得可憐,可是即使有佛經在手,可能佛經上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在思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突然豁然開朗,答案瞭然於心。下文將就為甚麼要還願的問題,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同時也希望借此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言而有信為做人之本

出家為比丘,或為比丘尼,謹守佛教的種種清規戒律,這個漫長的與自己作鬥爭的過程也就是俗家所稱道的「修心」的過程,「修心」顧名思義就是修煉、提昇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的內心不為俗世的名?利鎖羈絆,使自己的內心時時保持清凈、慈悲。但人是社會動物,即使是出家了,但出家的僧侶依然是社會的人,人是離不開社會的,既然離不開社會就得遵循做人的道德底線,而「誠信」是做人的基礎,當今的社會面臨諸多危機,誠信危機祇是其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先賢、聖哲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誠信」問題了,先賢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當人們有了願望,又覺得無把握實現時,他們就會想起救苦救難的菩薩,燒香許願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佛、菩薩慈悲喜捨,「哀憫眾生如父母念病子」, 祇要眾生有所求,佛、菩薩無不加庇,以無邊的佛力來庇佑人們實現其願望。可為甚麼佛、菩薩在庇佑眾生,幫助他們完成願望之前,卻要眾生發下誓願,將來願望 實現之後,一定要加以回報呢?許多俗眾對於佛、菩薩要人回報很是不解,甚至產生誤解,認為菩薩也是位愛財、貪財的主,菩薩是在用法力和俗眾作交易。這實在 是個天大的誤解,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責備俗眾的愚昧,因為大多數俗眾在沒有搞清這個問題之前都產生過這樣的誤解。

菩薩要人許願、願望實現後要還願,實在是菩薩的好意,是菩薩在教我們怎麼做人。當俗眾對菩薩有所求時,菩薩的慈悲心見不得人們受苦,自然是有求必應。但這 樣也會無形中助長了人們的惰性,增加了人們的貪欲,反正有個救苦救難的菩薩在,祇要有困難求菩薩就可以了。所以,菩薩要人們許願,甚至是許大願,也就是在 幫助人們戰勝貪欲,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哪怕你求大慈大悲的菩薩,你也得有所限制。既然許願了,那你就得還願,做事總是有始有終 的,還願也是菩薩在教人們做人得講信用,說到的事情就要去做到。簡而言之,對菩薩許願、還願也就是菩薩在教人們戰勝貪欲,教人們言而有信,這和中國的古 聖、先賢不謀而合了。

二、知恩圖報,培養一顆感恩的心

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的文化入侵,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喜歡上了過洋節,比如西方的感恩節在中國大有流行趨勢,許多年輕人在感恩節那天都會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感恩之心。其實不然,中國的古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可見中國的古人也是很講究感恩和報恩的,而且是十倍、百倍、千萬倍地回報。這也是古人的慧心所在,古人已然認識到報恩的重要性了。感恩、報恩實際上是一種愛心的接力,是在培養人們的善心,當整個社會都向善了,社會也就達到了和諧。

而佛教的還願和俗家的這種報恩、感恩的信念是相通的。俗眾對菩薩許下諾言,菩薩幫俗眾實現願望,俗眾要對心懷感恩,所以當你去還願,名義上是你來實現對菩 薩許下的諾言,而實際上也是菩薩在教你做人要知恩圖報呀,祇有這樣,這種愛的接力棒才得以傳遞下去。感恩的心是一顆愛的種子,但這顆愛心的種子很脆弱,所 以需要人們加以精心地呵護。

三、增加向佛的信心,感化更多的俗眾

中國有句俗語說「無利不起早」,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於大多數俗眾來說,他們求佛拜佛都是利字當頭,希望求佛、拜佛、信佛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著這種功利心來信佛、求佛的人很多,但這也不是壞事,這也是人之常情。換而言之,如果習佛不能為他們帶來實際的好處,那麼佛教也就不會源遠流長了。

當俗眾在窮極無聊之時,他想到了佛祖,想到了菩薩,於是緊緊地抓住這根救命的稻草,虔誠地祈禱、求拜,進香許願,在佛力的感召下,願望得以實現,俗眾歡喜 還願,他們就會奔走相告,說某處廟裡的菩薩靈驗等等,並不遺餘力地現身說法來感染俗眾,從而讓更多的俗眾增加對佛教的信心。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這也是 佛、菩薩在教化俗眾向善,教化俗眾增加向佛的信心。有了向佛的信心,在參禪習佛的路上,俗眾會走得更加的堅定。對於大多數俗眾來說,參禪習佛是個循序漸進 的過程,「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或許當初拜佛、求佛都是「為稻糧謀」,為求財、祈福之事而求,當物質達到溫飽,有了保障,人們便有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而這時的參禪習佛就是實實在在的「修心」了,所以對於俗眾帶著功利心來拜佛、求佛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的。

總之,在習佛的過程中,我最深的體會就是佛學是哲學,是?智之學,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習佛的實際好處就是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修身養性,自利利他,與他人、與社會融洽相處。祇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會在學佛的路上有所收獲,堅定地走下去。正所謂「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鬱鬱黃花悉是般若」,許願、還願便是教化了。

 
 
佛旗、佛徽與佛曆
◎慎 獨

在佛教的一些節日與盛會期間,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懸掛有一種彩色的旗子,這就是佛教的教旗,俗稱佛旗,是全世界佛教徒共通的旗幟,也是佛教的標誌之一。

佛教教旗由藍、黃、紅、白、橙五彩色條組成,五色條在旗桿一側縱向延伸,在另一側橫向延伸。縱橫均為藍、黃、紅、白、橙五種顏色,象徵五乘佛法、五族共 和,進而達到各民族平等,世界和諧。旗的橫向表示全世界都能和睦相處,縱向代表世界和平,綿?永遠,亦即橫遍十方、?窮三際。

五色旗總共六條,前五條是單色,一條一個顏色,代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一條是雜色,五種顏色都有,代表般若。

第一條紋藍色,象徵佛陀頂上紺碧之螺髻,盤結堅定,示「禪定」

第二條紋黃色,象徵佛陀紫金光聚之妙色身,圓滿堅固不壞,如「金剛」

第三條紋赤色,象徵佛陀對眾生的哀憫,如熱血流注,常行教化,法雨普施,永無止息的大「精進」

第四條紋白色,象徵佛陀作獅子吼,金口御齒之色,清凈潔白,能噬斷一切惡業諸煩惱,示「清凈」

第五條紋橙黃色,象徵佛陀聖體所披袈娑的顏色。袈娑者又名「忍辱鎧」,能拒欲誘,能御惱害,示學佛陀之「忍辱」

關於佛教旗幟的顏色製定,一種說法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六種色光,來製成佛旗。另一種說法指此五色為佛陀渡化天、人、畜生、餓鬼和地獄五道時所放射的光芒。

佛旗是一位美國新聞記者亨利·斯太爾·奧爾科特在1880年設計的。1885年佛教旗在斯里蘭卡作為信仰與和平的象徵第一次正式使用。1951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斯里蘭卡成立,將五色旗定為會旗,之後逐漸為全世界佛教信眾所認可,五色旗遂成為佛教世界共同標誌。

佛旗有四種規格:1、九英尺長五英尺寬。2、四英尺六英寸長二曲尺六英寸寬。3、二英尺三英寸長一英尺三英寸寬。4、九英尺長五英寸寬。

顏色的分佈:由左至右,顏色必須如下述分佈: 深籃、深黃、深紅、白、橙。這些顏色(在旗幟的最右面)由上而下分佈。藍光由佛陀的毛髮放射,代表對諸眾生懷有同體大慈的精神。黃光由佛陀的皮膚放射,代 表離二邊、並帶來平衡和解脫的中道。紅光由佛陀的肌肉放射,代表依佛法修行而帶來的加持力。白光由佛陀的骨齒放射,代表佛法的清凈和它所帶來的解脫。橙光 由佛陀的掌、踵和唇放射,代表不可動搖的佛法。五色光合成第六色(混合色)代表佛法為普遍的真理。因此,整支教旗代表:不論種族、國籍、地域或膚色,諸眾 生均有成佛的本質。

懸掛佛旗時應當注意的事項:1、當懸掛佛旗時,深藍色的部份必須在懸掛者的左面。2、在五色混合的條子上,深藍色必須永遠在最上方。3、昇 旗時,必須快速地把旗幟昇到桅桿頂,但降下時則須緩慢進行。4、懸掛佛旗必須從晨曦開始一直到日落為止,但在重大日子則可通宵懸掛。5、在台上懸掛佛旗 時,必須保持旗幟水平地懸在台上的高處。6、當和其它旗幟一起懸掛,佛旗必須置於中央較高的位置。7、在講堂懸掛佛旗時,佛旗必須置於傳道者的右前方。 8、在講堂中,當和其它旗幟一起懸掛時,佛旗必須置於傳道者的左方。9、要在大的車子上懸掛佛旗時,它必須固定於車頂的較前位置。如果車子較小,則可懸於 車子的右前方。10、祇有在下述情況才可在車上懸掛佛旗:車子盛載:菩提樹、幢幡、長老、僧團及傳道者。當上述人物或聖物離開後,則必須恭敬地把佛旗折 好,放回車上。11、懸掛佛旗時,必須保持水平,不可倒掛。但當懸掛小的紙製教旗,則必須垂直懸掛。

使用佛旗注意事項:1、即使車上載有僧侶,也不許在朝聖的車子上懸掛佛旗。2、除非有重大宗教原因,否則不許懸掛佛旗在路邊、道路交匯站 點、機場、碼頭、市場、車站和其它地點。3、不允許任何人對佛旗有任何不敬行為——撕毀、弄污或破壞,也不許以任何理由拋棄佛旗,如果它因破爛了、臟了而 變得不合用,則必須恭敬地把它燒毀。4、不許以佛旗覆蓋、裝飾大樓或以佛旗用作包裝紙、商標、廣告或告示牌的設計。5、懸掛佛旗的桅桿上不許再貼上或掛有 海報和小冊子。6、不可以卷或捆縛方式處理佛旗,也不可以以佛旗作地席、地氈等。7、佛旗之上不可再懸任何旗幟。

佛徽也是佛教的標誌之一,即法輪。其基本形態像一車輪的形狀,車輪的車軸裝入轂、輻、輞、鋒等四部。輻是轂放射出來的肘木;輞是外輪;鋒是具有武器功用的股。在輞外部的數目與輻同。

法輪是佛陀說法的象徵,亦是對佛法的譬喻。即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輪」具 有四種意義:1、運載義,意指佛法能運載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直登佛國凈土。2、摧碾義,佛法如巨輪,能摧毀、碾碎眾生的無明、煩惱,令超凡入聖,成就出世 間的道果。3、輾轉義,佛陀的教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能遍及一切法界。4、圓滿義,佛陀說法圓融無礙,猶如大輪,圓滿無缺。因為佛法猶如大輪,能遍及一 切法界,令一切眾生去除煩惱、無明,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稱為「法輪」

為了順應眾生各各不同的根機,佛即宣說大、小、頓、漸等種種法門。所以「法輪」也 有幾種不同的形式,輪中不同的輻數,即代表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例如六輻代表六波羅蜜,八輻代表八正道,十二輻代表十二因緣;輪中若無任何輻條,則象徵頓 超空有,清凈圓滿的大圓鏡智。所以,不同的法輪,代表不同的方便與智慧:聲聞、緣覺道是轉四諦、十二因緣的法輪;菩薩道是轉六波羅密的法輪。佛說八萬四千 法門,祇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幫助眾生掃除自心的種種執著、無明,自見人人本具的佛性。因此,最終目的還是要轉實相法輪,歸向圓滿無礙的佛智 ──大圓鏡智。

「轉法輪」,就是如實無誤地宣說佛的教法,摧破眾生之惡,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岩石,使眾生對佛法生起清凈的信心,發心依照佛的教法如實修行,轉除心中的貪瞋癡及邪見,成為悲智願行;使染污的心漸漸轉為清凈的心,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圓滿解脫。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開始。也是有具足三寶的開始。(最初的具足三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諦法,僧寶是五比丘。)

對上、中、下不同根器的眾生,佛陀分別以不同的善巧方便說法攝化,稱為「三轉法輪」。上根的人,一聞法要,就能立刻契悟,所以佛就直接為他宣說法要,令其開悟,稱為「示相轉」。中根的人,必須經過一番勸導,才會落實修行。好比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雖然知道行善是件好事,卻始終猶豫不定,甚至沒有動力,所以對中根的人,要利用種種善巧方便,勸導他們修善斷惡,稱為「勸修轉」。至於下根的人,除了勸導之外,必須有具體的證據才能令其信服,所以佛以自身為證明,令下根的人也能生起效法之心,稱為「作證轉」

修行人想達到究竟解脫、成就圓滿智慧,必須建立正確的知見,進而如法修行,摧破一切煩惱,這才是「轉法輪」真正的意義與目的。

這裡還要一提的是佛教中的「卍(音wan萬)」字,有時是在法輪裡面,有時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著「萬德莊嚴」,代表著佛陀的一切功德。通常也被認為是佛教的標誌之一。

這個「卍」字是個吉祥的符號,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在梵文裡,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和寶瓶等也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

佛曆是佛教用以計算紀元的方式,該計算方式以釋迦牟尼去世當年度為計算基准。西元1950年,錫蘭首都哥倫坡舉辦首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討論關於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歲史實。因為南傳與北傳佛教所記載的,各有差異,故作共同規定如下:佛陀誕生於西元前623年, 成道於西元前588年,去世於西元元前543年,佛曆是由佛陀涅槃時計算起。三年後的1954年,該年會於緬甸仰光舉行,會中再決議佛教國家以「佛曆」紀元,並以釋迦牟尼涅槃日推算,西元1954年為佛曆2498年。

佛曆計算的方法:即將佛降生於公元前623年減去佛壽80,即得543為佛涅槃年數,再將543年加今年公元2009年,即得2552年。但到今年佛誕起,應增加一年,故今年2009年佛誕後的佛曆是2553年。

計算佛曆其他時間,依此類推即可。

 
 
佛門常用法器簡介
◎慎 言

佛門舉行各種法會活動時,經常會用到名稱各異的法器,以配合誦經、贊唄之用。對於一個佛教信徒而言,瞭解這些佛門法器的功用及涵義,不僅是必須的,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些法器的敲法。下面分別介紹鐘、鼓、引磬、木魚、鐺鉿、板、鈴鐸等功能及用法。

一、鐘

鐘是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常打擊木製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記載,在七月十五日比丘夏安居圓滿而增長戒臘的日子,稱為受歲日,佛陀告訴阿難,在露地上速擊犍椎,召集大眾。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便以中國固有的鐘、鼓等代替了犍椎。

鐘有梵鐘與喚鐘兩種,梵鐘就是大鐘,因為能曲靖梵剎,所以稱為梵鐘。又因為大鐘「聲振而遠」, 所以稱為洪鐘。梵鐘通常高約一米左右,直徑約六十公分,是掛在鐘樓上,用來召集大眾,或者在早晨、晚上報時。在寺院中,懸掛在鐘樓上的鐘最大。另外有一些 比較小的鐘,稱為小鐘,或者吊在禪堂的進門處,用來擊鳴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所以稱為行事鐘,又名小報鐘。另外,一種懸掛在方丈寮外,由侍者擊鳴、傳喚 學人單獨入內參學,稱為喚鐘。

鐘不僅是寺院報時、集眾的法器,而且對於修道有極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記載,古代月支國王,因為與安息國發生戰爭,殺人九億,因為殺業而受惡 報。死後化為千頭大魚,被劍輪繞身砍頭,隨砍復生,病苦難以忍受。因此求羅漢僧常擊鐘聲,使他痛苦能夠熄滅,《高僧傳·智興傳記載,有一位亡者,托夢給他 的妻子說:「我病死後,生在地獄中,有幸依賴禪定寺僧人智興鳴鐘,響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時都得到解脫。」

佛教徒對鐘都極其尊重,寺院鳴鐘以一百零八下為準,象徵破除百八煩惱,所以稱為百八鐘。根據《百丈清規》記載,鳴擊手法是,引持鐘杵應該緩慢,擊鐘揚聲應該悠長,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並且敲鐘的鐘頭在擊鐘時都要念鐘聲偈。

早晨先報聲三下,敲三下鐘,然後便快敲十八下,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每字一下,接著,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法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通都敲完後,最後念「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三稱,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聲三下,敲三下鐘,然後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鐘初(再、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當今元首,大統乾坤;下祈人類相親,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飢饉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法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然後,快敲十八下,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鐘聲悠揚,從清凈梵剎中緩緩傳來,警醒在生死夢中的人。

二、鼓

鼓是敲打樂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時作法事都是離不開的,由金、玉、木、石等製造而成,有各種形狀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較廣泛的擊鳴器,我國很早便將鼓用於儀式、舞樂、軍陣中,具有集眾、報時、警報振奮人心之用。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西域的鼓也隨著傳來,再加上中國原有的鼓,於是鼓的類型和稱呼便豐富多彩。比較小的稱為「應鼓」,比較大的稱為「鼓」,懸掛在高處,而擊打的稱為「懸鼓」,鼓種類很多。

在印度,僧團使用的主要是為了集合僧眾,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記載,比丘們在布薩時沒有按時集合,於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唄,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寢時,規定擊鐘鳴鼓作為號令,於是便有「晨鐘暮鼓」之稱。後來,鼓又加入了贊誦的行列,配合唱念,譜成曲調。作為「伎樂供養,莊嚴道場」,這是用音聲來做佛事,為了幫助大眾生起虔誠的心。

鼓在中國漢傳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廣泛,日常生活、說話、上堂等活動都會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齋鼓、問訊鼓等等。

現代寺院的鼓,除了報時之用外,最多的是做為法器鳴擊。一種是放在架上,旁邊有一隻吊鐘,稱為鈴鼓。另外,在離開位置時可以敲擊的稱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時,兩手捧持,鼓槌擺在鼓的外側,用兩食指和中指托住,兩大拇指夾在鼓內,其餘四指環攏著。這種姿勢稱為「捧月手鼓」,擊鼓時,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著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執槌,向內敲鼓。

三、引磬

磬起源於我國古代,在很早時期,便成為重要的樂器,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據考證,我國在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銅製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頭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

我國古代「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扁磬、銅磬等,每一種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這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團中,各種發音法器都統稱為「犍椎」,所以,這是將中國原有的磬引進佛教中,成為「犍椎」的一種。從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還是中國傳統的扁磬。而現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圓磬,大約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間出現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種。

1.圓磬,是銅製?盂型,在課誦時由維那師擊鳴的法器。大磬是用來指揮腔調,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敲擊,如同樂隊中指揮的指揮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維那師指揮,另外,還有一種小圓磬可移動,這是在做法事時所用。

2.扁磬,形狀如雲板相類似,常用石頭或金屬製成,懸掛在方丈院門廊的裡面,作為通報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見方丈,知客僧鳴三下。

3.小手磬,俗稱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個鈕來貫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鐵槌敲擊。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用引磬來指揮行者的動作,執持引磬的方法,左手執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於胸,將引磬正對口部。所以稱為「對口引磬」。敲擊時,左手拿著,右手執磬槌敲擊,或者僅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手掌拿住,並且用食指與大拇指向上勾擊。

磬的聲音清脆、悠揚,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體現著佛教莊嚴、肅穆、超塵、清凈的形象。

四、木魚

木魚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可以稱為木魚鼓、魚鼓或魚板。

木魚也是由印度佛教的犍椎發展而來,但是,在中國佛教中,根據《教苑清規》記載,木魚起源於一種傳說:從前有一位比丘,違背師言,敗壞佛法,因此死後轉生 為魚,魚背上還長著一棵樹,在風濤激蕩的時候,樹搖魚身,痛苦難忍,以至於流血。後來,他的師父從海上經過,那條魚恨他的師父,以前不善教導,欲加以報 仇。師父問清事情的因果後,憐憫其所受的痛苦,於是便為他?建了一場水陸法會,魚依仗法會的功德利益,得已脫離魚身,囑咐師父將樹獻給寺院。他的師父按照 遺言,將魚身上的那棵樹雕刻成魚的形狀,懸掛在寺院,用來警示僧眾們。

根據《百丈清規注》中說。魚類目不閩睛,晝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使用木料雕刻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用來警惕大眾不要昏沉懈怠。

木魚的形狀,有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的木魚稱為魚梆,這種魚梆懸掛在寺院的齋堂,或者是庫房的走廊下,在過堂時作為集合大眾之用,魚梆的掛法有一定的規矩,叢林的梆,魚頭朝向山門;子孫廟的梆,魚尾向著山門。

圓形的木魚,放置在寺院的殿堂裡,在贊誦唱念時敲擊,可以用來控制聲調與節奏,並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奮精神的作用。在圓形的木魚中,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還有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據說這是來源於「魚化成龍」,表示具有「轉凡成聖」的意義。

殿堂裡的木魚有大小兩種,大小木魚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擊的,小木魚則是拿在手裡敲扣的,執持小木魚的姿勢是:不敲時,雙手扶持,魚椎在木魚之外,兩食指與兩大拇指夾住,其餘六指托住它,敲擊時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執魚,魚椎頭與木魚頭向上相對,兩手如合掌,稱為「合掌魚子」。敲擊木魚,要用力平穩,不可忽輕忽重,忽緩忽急。如果要快敲,應該由緩入急,漸漸加速。

五、鐺子和鉿子

鐺、鉿是佛教唱誦偈贊時的重要唄器,都是用銅片製成的。兩者配合板眼,控制節奏,用來「伎樂供養」

鐺子的形狀如一隻圓盤,直徑大約有四、五寸,四邊留有小孔,用細繩把它綁在圓形或方形的邊框上,而後用鐺椎敲擊它。鐺子在不敲時,鐺子與鐺椎一起拿在左手,鐺椎夾在鐺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鐺子齊口,敲擊鐺子時,左手握鐺,右手執椎,鐺子照面,稱為「照面鐺子」,執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執住而擊之。

鉿子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圓,此圓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內附有一紐,或系一布條,使用時,以兩手各持一面銅盤,互相撞擊鳴奏。鉿子在不敲時兩片合攏,兩手執持平胸,用兩大拇指與兩食指壓在鉿子邊沿上面,其餘六指托住它,稱為「平胸鉿子」。打鉿子時,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鉿邊與下鉿邊相差數分,這樣敲叩聲音比較響亮。

鉿子古代稱為「鐃鈸」,但是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之樂器。後來混稱為鐃鈸。

鐃,古來即廣泛用於佛教,有金鐃、銅鐃等分別。金鐃據《周禮》《禮記》所載,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鳴擊的,互相撞擊時就令發出「鐃鐃」之聲,所以稱為鐃。銅鐃,即所謂「銅拍子」,與金鐃不同,聲音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做銅鈸、銅鈸子,根據《律書樂圖》的記載,銅鈸子從西域傳來,西域的音樂大多用它。根據《通典》記載,出於西域、南蠻等地之銅鈸,其中央隆起之圓,有數寸高,也有大致數尺者。中亞貝沙魯克出土的壁畫。敦煌出土的凈土變相及「阿彌陀菩薩來迎圖」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中,都有這種樂器圖像。所以稱為「鐃鈸」恐怕是因為銅鐃與銅鈸形狀類似,以致於混同並稱。從而流傳至今。

六、鈴鐸

鈴鐸,也稱為手鈴、寶鐸、風鐸,用金、銅、鐵等金屬所製造,呈鐘形,內系銅珠,頂端有柄,形狀不一。在經典中經常提到鈴鐸,而且千手觀音一隻手執持寶鐸,所以鈴鐸最早出現在印度。

密教修法的時候,為了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意。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為振鈴。因為,鈴的柄是採用金剛杵的一部,所以稱 為金剛鈴。鈴有五種代表五智五佛:獨鈷另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鈴則是代表說法,金剛鈴則為最後一尊金剛鈴菩薩的三昧耶形。

在現代寺院中,手鈴的用場最常見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在漢傳佛教中,鈴主要是用來引魂、禮懺和指揮唱贊念誦,莊嚴韻調。

另外,鈴可以懸掛在佛堂前椽,作為莊嚴具,內系銅珠,能因風發聲,稱為「風鈴」。如《釋門歸敬儀》中記載,佈施鈴鐸於塔廟,則感得世世好音聲的果報。釋尊有位弟子唄比丘,曾經佈施風鐸懸掛在佛塔的檐下,因此感得生生世世音聲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七、板

板是寺院為集合大眾而鳴打的器具之一,板多為木造,少部分為青銅製。木灶的板,一般長一尺一寸,寬一尺八寸,厚二寸,上方缺兩角,平穿二孔,用鐵環貫穿, 便於懸掛和手提,由於懸掛場所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同時板的形狀隨著禪宗五個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同。一般都以用臨濟宗的為多。

還有一種雲板,多用銅、鐵鑄成,直徑三尺左右,形狀像雲紋,所以稱為雲板。一般掛在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齋時敲擊。

 
 
禮佛之路
◎黃小雷

照法師悲憫眾生,從廣東三步一拜禮佛四大佛教名山。正值五一大假,我們得知日照法師一行快到四川了,決定去接法師。

五月一日:

六點,天還沒亮,我們老少十七人於五月一日從成都雙流出發了。從資料上得知,國道寧強路段山路崎嶇,山高溝險、彎路坡道多,人?稀少,通訊十分不便。快到 漢中時,路上大的汽車越來越多,大部分的汽車有三個一般汽車那麼長,很高,拉的都是集裝箱。我還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麼大的汽車。這段路很不好走,我們走了二 個多小時,?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陝西省的寧強縣。

我們在路邊一個廢棄磚廠找到了日照法師的宿營地。宿營四周是山坡,坡下是幾間沒有圍墻,房頂是用稻草鋪的破房子,汽車就停在裡面。看見法師生活條件這樣艱 苦,我鼻子酸酸的,眼睛裡溢滿淚水。頓善法師告訴我們,為了讓我們今天拜佛時有個比較好的路段,日照法師昨天晚上硬趕路拜到凌晨,把一段爛路拜過,早晨才 休息。得知法師這樣慈悲,我們都感動得不行。

日照法師不顧疲勞,為我們每個居士摸頂念經加持,讓我們沐浴法恩。我們隊裡最小的五個小朋友誦《心經》法供養,日照法師特別高興!

下午四點,日照法師和我們一行開始了三步一拜禮佛。這天太陽火辣,雖然沒有溫度計,我猜地面的溫度應該有三十多度。我拜了半個小時就汗流滿面熱得不行了,看見日照法師和師兄們還在一絲不苟的拜,我想怎麼也得堅持。

慈悲的日照法師為了讓我們能跟上,放慢了拜佛節奏。頓善法師告訴我們,日照法師原來可以一小時拜三公里而現在一小時只拜了一公里,這樣同樣的公里數,增加 了拜的時間,相對就減少了休息時間。這樣拜,?日照法師特別的辛苦。我們一再讓法師加快節奏,可是日照法師還是和我們保持一致。

拜到四公里的時候,不要說小孩、老人,就是我這樣健康的年輕人都感到累得受不了,嘴巴喘著粗氣,口干得不行,腳發著抖開始不聽使喚了。休息時,忽然發現每個人都是花臉,我們大笑了起來。臉是花的,額頭是黑的,頭髮上是汗和泥……我們開玩笑說:「看嘛!我們都成了『灰』姑娘了!」

天慢慢黑了。十點多了拜到營地,頓善師傅和護法早早就准備好飯菜和熱水等著我們了。宿營地是在地震中震裂的一個廢棄的加油站的空地上,用水要到很遠的地方 用桶抬回來。水特別的珍貴,我們不願意浪費,大家用手捧起一點,隨便在臉上抹抹,再用毛巾擦干就算洗臉了。飯特別好吃,菜是豆腐乾、西紅柿、榨菜、白菜煮 在一起的,味道簡直不擺了(重慶話:意思是好極了的意思),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都誇頓善師傅的廚藝了得。

吃過飯,頓善師傅和師兄們一起搭帳篷,帳篷很快就搭好了。我以前經常出去,還沒有在野外這樣住過。帳篷裡很快就安靜下來,傳出了酣聲。透過帳篷的小窗,看見日照法師他們還沒休息!

五月二日:

起來了!起來了!

我被這樣一聲聲的起來了!!起來了!!驚醒。起來一看,腳腫了,腰痛得很,一看大家走路幾乎都是一跛一跛的。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誕辰日,亦稱浴佛節,師兄們到附近的小鎮買回鮮花、水果和供品准備供佛。日照法師親自佈置沐佛壇城,條件雖然簡陋, 沒有佛龕,就用兩個小桌子重疊起來,找來一塊紅布鋪去上面,桌子中間上用盆子插滿鮮花,鮮花的中間本師釋迦牟尼佛相,周圍是水果,壇城佈置得特別的莊嚴, 大家充滿法喜。

日照法師誦經的聲音洪亮、威嚴而有彈性,我們跟隨著法師進行著沐佛儀軌。心裡想著:願我的心同佛的心一樣清凈,願洗掉我和眾生身、口;意的各種罪業及煩惱,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願大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願所有的可憐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佛果、往生極樂!

午飯後,日照法師為我們進行了開示,我覺得我們特有福報。

下午二點,我們又開始了這一天的禮佛。今天的天氣較好,沒有昨天炎熱。我想也許是佛菩薩悲憫我們的原因吧。

我真的不想拜了,想到日照法師他們就是這樣一天天,一月月拜下來的,我不可以就這樣敗下來,一定要和法師一起打勝仗。我跛著腿,開始是三步一拜,後來就是 五步一拜、七步一拜了。我想:法師說過:“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就是爬也要爬到宿營地。回到營地已是六點過了,大家不顧疲勞共修《諸佛菩薩名號》及 《普門品》。

吃完飯,日照法師讓我們馬上睡覺,說是到半夜十二點起床再繼續拜佛。今天過得真是充實而有意義!

五月三日:

半夜十二點整,呼呼大睡的我們被鬧鐘驚醒,穿好衣服,綁好護膝,再次出發。

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天階夜色涼如水。微風拂面,我感到空氣中已經少了許多灰塵,比白天清新了許多。抬頭看天,滿天的星星很明亮,很久都沒有仔細去體會美麗的夜空了。願我們的心如月一樣清凈;願佛、法融入我們的心中。

半夜三點多,拜到了陝西和四川分界的收費站。做完回向,日照法師和我們開玩笑:「你們好厲害哦!我們二年多才拜完八個省,你們三天就拜了二個省。」

日照法師和護法讓我們回營地休息會,吃了早飯再走。但想到這幾天頓善法師和護法為了照顧我們已經費心力了,而且白天走這段路會特別的堵,大家商量還是現在就返回成都。凌晨四點,我們心裡沉甸甸地離開了。

別了日照法師,別了頓善師傅、小師傅和護法,別了護法小狗胖胖。三天來跟隨日照法師禮佛,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路途的艱辛,體會到了日照法師為眾生的悲心是多 麼強大。雖然我們身體佈滿灰塵,但我們的心已經得到洗禮。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為日照法師一行祝福:願一路平安,早日完成大願!

 
 
世界佛教動態

無限創意賀無量壽

「覺光法師壽辰杯 –– 青年高峰會」

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九秩嵩壽,為隆重其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團結佛教學校的資源,結合學與教的新趨勢,突破傳統辯論比賽的框架,於五月二十一日舉辦「覺光法師壽辰杯 – 青年高峰會」以表慶賀,並藉此回饋覺光長老興校辦學,發揚佛教教育啟迪智慧的精神。

隨著三三四新學制的啟動,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主辦單位佛教正覺中學配合新高中課程的發展,因應教學需要,在教育局的協助下,為各參賽學校的 老師介紹及提供一套全面而互動的教學設計,俾能在訓練學生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搜集、閱讀及篩選,並進行聆聽、寫作及口語溝通的練習,從而提升在讀、 寫、聽、說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同學能藉著是次活動,站在不同的立場,運用多角度的分析能力來探究議題,並培養以理性的態度清楚表達觀點。

活動當日,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梁植偉中學、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及佛教正覺中學分別站在工商界代表、議員、政府,學生及學者的立場,就「香港教育是否有利培育人才」進行熱烈討論。經過一輪針鋒相對的激辯,最後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奪最佳表現組合獎、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獲最佳台下發言獎、佛教正覺中學彭家慧同學得最能言善辯獎。

高峰會評判香港大學副教授、策劃總監(教育學士)黎歐陽汝穎博士、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務處高級學校發展主任黎耀庭先生及公民黨執委余冠威先生指參賽同學均積極認真,表現出色,獲獎隊伍更是訓練有素,敏思雄辯。

佛教正覺中學劉耀增校長總結是次活動,認為無論學生或老師都能透過「覺光法師壽辰杯 – 青年高峰會」獲得寶貴的經驗。老師如能把掌握了的教學技巧及資源推廣開去,受益的將是更多的學生和老師。

活動主禮嘉賓香海正覺蓮社副社長暨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宏明法師表示是次活動饒富意義,期望日後有更多佛教學校舉辦及參與這類活動,以加強佛教學校的聯繫,給學生更多學習機會。

 

6.15健康素食之環保健康嘉年華


甚麼叫6.15健康素食日

健康素食日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司庫何德心先生提倡及發起。何先生有見香港市民長期大魚大肉,造成肥胖及很多健康問題,遂考慮教育市民由素食著手,養成多食蔬 菜、水果,少食肉類的健康生活習慣。6.15健康素食日就是希望市民於每年六月十五日體驗食素一天,從中品嚐素食的真滋味。更進一步,通過這個體驗,領悟 出慈悲戒殺、環保護生生活意義。

6.15健康素食日自2006年推廣,迄今邁進第四個年頭,過去三年活動經費均來自支持者的贊助,因這項活動並宣傳任何宗教,其宣傳的對象不分宗教、年齡 和社會階級界限,祇是一群倡議者、支持者的慈悲和愛心付之實行惠澤社會,自此計劃推出得到近百個慈善及社會團體及工商單位支持,電子和報章傳媒亦熱心支持 予以報導,期盼各位傳媒界朋友繼續鼎力支持這一項有意義的保護地球之活動。

為何選擇6月15日為健康素食日

一年之中為六月,一月之中為15,故選六月十五日。令人方便易記而已。

6.15健康素食日活動理念

1、鼓勵市民在6.15不論在家中或到外用膳,多食蔬果,少食肉類的飲食習慣,關心身心健康

2、教育巿民體驗蔬菜及水果等營養價值

3、養成健康的綠色生活,珍惜大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活態度

4、體會眾生平等,培養戒殺護生之慈悲心


6月14日在MegaBox舉行環保健康嘉年華

這項活動得到何德心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修岸大力支持。活動包括專題分享環節,大會邀請中醫師張玉麟主講「素食與健康」、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主講「氣候暖化與日常生活」,另野外動向雜誌發展總監萬大偉先生則與在場市民分享「尊重環境、人性素食的環保意識」等。透過各位熱愛大自然的人士作出的分享,讓在場觀眾深入淺地認識多食蔬果、環保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肥媽Maria慈悲為懷,義務示範色香味俱全的素菜。TVB藝人張嘉兒、蔡淇俊及陳爽以輕鬆有趣的手法分享飲食的心得,而張玉麟中醫師給予專業意見,提供 正確健康飲食資訊,令到在場觀眾更加認識不同類型之蔬果的營養價值。三位嘉賓向現場觀眾發出問答遊戲環節,讓現場觀眾參加。張玉麟中醫師和周美欣小姐最後 向在場觀眾示範六字訣氣功,六字訣氣功涵蓋噓、呵、呼、呬、吹、嘻等,此功法是動靜結合的功法,即導引與吐納意守相結合的氣功,簡單易學,強身健體。

主辦單位於現場向觀眾派發紀念品包括環保袋、筷子、愛心避疫散及福袋等,觀眾滿載而歸。

六月十五日酒樓食肆一元一碟菜和素食館折扣優惠

六月十五日34間酒樓提供「一元一碟菜」和21間素館提供八折或九折優惠,香港市民祇須憑著報章廣告便可以享受優惠,藉此喚起社會對飲食習慣的關注,提倡多食蔬果、穀類,少食肉類葷腥,成績令人鼓舞,詳情瀏覽http://www.hkbuddhist.org/615。

千華蓮社住持廣琳法師閉關三年
——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主持封關儀式

千華蓮社乃巳故佛教尊宿大光老和尚所創立,位於銅鑼灣市中心區,廣琳法師自幼親近大光老和尚、傳承天台宗法脈。今發心閉關三年專心閱藏,期望對佛法更深入瞭解、尤其律藏方面,故在佛陀降生紀念翌日,恭請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主持封關儀式。

紹根長老以大悲水遍灑關房右繞三遍,然後向閉關行者說法、廣琳法師禮謝後、紹根長老親手把關房鎖上、並貼上封條。封條上寫著:「千華蓮社住持廣琳法師閉關三年修心行道之處請勿打擾。」另一條寫著:「佛曆二五五三年歲次己丑四月初九日封。」觀禮者令整幢大廈水洩不通、場面感人、儀式簡單而隆重,與會者無不歡喜讚嘆!認為現今社會如紹根長老所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出家梵行。」與會者繼續在佛殿諷誦金剛般若尊經,祈求行道者如法語所說:「龍天常擁護、經行及坐臥、晝夜恒吉祥。」

5月23日(星期六)佛教金麗幼稚園被誠邀參與
「全球CPM潛能發展教育交流會暨香港TL(玩具圖書館)成果發佈會」


兩岸三地「鼓舞」愛的展示

為全面兼顧本校音體藝課程發展,更作為09-10年度學校落實發展重點。本校一方面向教育局申請參與校本支援服務——邀請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 (音樂、體育、藝術的綜合活動),另一方面在今年四月份復活節期間(2009年4月6日至9日)李校長率領全體金麗老師們遠赴台灣CPM中心參加「太鼓」培訓,藉此提昇教學效能和提昇教師專業發展。「太鼓」是由日本引入台灣。赴台期間,老師不辭辛苦,雖祇用了短短的時間,卻是認真耐苦投入去學習。回港後,老師們又勤於練習,並於4月30日在藍田啟田商場「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觀塘區慶祝佛誕節吉祥大會」和5月23日在佛教慈敬小學舉行「全球CPM潛能發展教育交流會暨香港TL(玩具圖書館)成果發佈會」上,李校長親身率領本校的精英老師於現場表演「太鼓」, 當時震撼全場,成果頗為理想,獲得現場觀眾及兩岸三地嘉賓的高度讚賞。校內老師教授學生,發現兒童興趣頗濃及投入,過程中,更喜見兒童的節奏感、合作性都 明顯增強,自信心、成功感隨之展現!六月份的金麗幼稚園的高班畢業典禮上,將在香港大會堂看到金麗師生鼓舞合奏的精彩表演。日後,本校亦將此「鼓舞」延展至家長層面,令家長和兒童一起有機會「共舞」。作為全港首間引入日本「太鼓」的幼稚園,期望透過鼓聲的震撼,將中國傳統「鼓」之文化、「鼓」之生命發揚光大!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一切教育的根基,若一個人德育根基不穩,縱使學歷高,但無德育作為基礎,對國家、社會、家庭談何貢獻?甚至將來不懂處事待人,或會拖垮企業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在幼兒期紮根期,除知識、技能外,更重要是態度的培育。本校將在台灣潛能中心培訓所學之「品德教育」,點點滴滴融會在幼兒課程中推行,成為本校德育發展之重點:

1、做個有禮貌的孩子——對父母孝心,對長輩尊敬,期望在幼兒期之孩子,雖然經濟上無法幫助家庭,但能在生活點滴中,學習感恩關懷,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2、孩子自我改善——讓孩子全心全意努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3、學習與人相處——面對別人,多些寬恕,多為他人設想。

兩岸三地「品德教育」敬親茶會 —— 愛的展示

本校在5月23日(星期六)於佛教慈敬學校參與「全球CPM潛能發展教育交流會暨香港TL(玩具圖書館)成果發佈會」,舉行「敬親茶會」活動。此活動是母親節延續的活動。「孝」是中國數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教育兒童敬愛由身邊的人做起!

世間最偉大是母愛,就算千言萬語的感激,都無法表達對母親感恩的敬意!當日,本校80位的孩子就以「歌聲」「行動」去 感恩他們最偉大的媽媽。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捧著茶杯向自己的母親叩下敬茶,更擁抱母親並說聲感恩心底話,場面氣氛既溫馨又感動,更令全場之母親、教師、孩子 以及教育界同人等,都感動得流下喜悅之淚水!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已充份流露出孩子對母親之一份孝心、一份誠意。這種中華文化美德一定要在幼兒期生根紮 基,發揚光大!是需要教育者落實去推行,期望孩子們將來以「愛的行動」,創造更美好之明天。


旭日集團舉行本年度春季海上放生法會

2009年4月3日(農曆己丑年三月初八日),集團聯同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在大嶼山欣澳灣海域舉行本年度春季海上放生法會,集團董事長楊釗、集團管理 局成員楊浩、張慧儀,鎮安集團領導李逢樂,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靈鷲山(香港)佛學會、天台精舍、福林精舍、 楊氏家族以及旭日集團公司/部門部份負責人、同事和各方信眾,共280餘人參加了放生法會。

法會由暢懷老法師主持。老法師引領信眾誦念地藏經及放生儀軌,為所有生命念佛懺悔,使其皈依佛、法、僧,免受惡懼怖畏,還其自由,是為無畏施。

放生之真義,是長養我們慈悲心。一切眾生皆愛惜性命,佛祖又以愛惜一切眾生為心願,是故能救眾生性命,便是成就諸佛的心願。倘大眾常懷不殺、放生之慈悲 心,菩提心便隨即生長,佛法亦由此而生。不殺為諸戒之首,放生為眾善之先。仁慈濟物,博愛利生,為人先當以仁存心。仁愛乃化育之本,長養萬物之根。戒殺放 生之人,得兩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


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夏曆己丑年三月十六日至十九日),蓮池寺舉行了由噶瑪禪揚(香港)佛學中心主辦的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本次閉關由堪布貢嘉喇嘛主持,出席法友有120人次。

一眾法友在堪布貢嘉喇嘛的帶領下,於4月11日晚上八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一連四日的閉關活動。雖然4月13曰天氣轉涼及下雨。但無阻各法友求法之心和堪布傳法的熱誠。

第四天早上八時,堪布貢嘉喇嘛主持煙供法會,為是次閉關劃上圓滿句號。



當卡菩提佛學中心在蓮池寺舉辦語獅子文殊短期閉關活動

2009年4月30日至5月3日(夏曆己丑年四月初六日至初九日),當卡菩提佛學中心在蓮池寺舉辦了語獅子文殊短期閉關活動。
本次閉關活動由祖古巴桑寧波切主持,參加的善信有220人次。

4月30日晚上七時正,一眾善信由祖古巴桑寧波切帶領下,在蓮池寺開始了語獅子文殊閉關活動:語獅子文殊灌頂、受八閞齋戒、語獅子文殊開示及修持;禪修、大黑天修法、佛法研討開示及文殊儀軌修持;浴佛節開示及浴佛。

5月3日上午十一時卅分,語獅子文殊閉關活動在薈供下圓滿。

是次活動讓信眾體驗甚麼是語獅子文殊閉關。在紛亂困惑的濁世裡,我們需要智慧的明燈來照亮蒙塵已久的心。語獅子文殊是文殊菩薩一切修法中最為殊勝之法。尊貴的祖古巴桑寧波切鑒於近期人心憂慮難安,特依都穆曲杰仁波切指示帶領眾善弟子,閉關修持文殊法門以開啟積聚的智慧。


旭日集團舉行本年度夏季海上放生法會

2009年6月18日(農曆己丑年五月廿六日),旭日集團聯同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在大嶼山欣澳灣海域舉行本年度夏季海上放生法會,集團領導楊釗伉儷、 楊勳、楊浩、李逢樂,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靈鷲山(香港)佛學會、天台精舍、福林精舍、楊氏家族代表以及集團 公司/部門部份負責人、同事和各方信眾,共260餘人參加了放生法會。

法會由暢懷老法師主持。老法師引領信眾誦念地藏經及放生儀軌,為所有生命念佛懺悔,使其皈依佛、法、僧,免受惡懼怖畏,還其自由。


《虛雲老和尚圓寂50周年紀念文物徵集之啟事》

2009年10月29日是中國近現代禪宗大德 上虛下雲 老和尚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圓寂50周年的日子。我等虛老門人為紹佛慧命、承擔如來家業、弘揚虛 老為法忘軀的精神,意在此日舉辦虛老紀念會,提振宗門家事;同時,也為了豐富已於2008年雲居山開山1200周年之際奠基的‘國際禪修院’虛雲紀念館, 特發佈此啟事如下:

懇望當年親近過虛老的佛門同道,及時與我們聯繫,將有關虛老的相片、文物、法語、回憶等,予以彙集。具體可採取翻拍、採訪等方式。附本寺和香港連絡人聯繫方式。

本寺:合祥法師  15070907611
香港:道生法師   92893330

以上敬啟!

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

住持 純聞 合十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三日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屬小學暨幼稚園2008/2009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恭請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先生主禮

本會會屬小學暨幼稚園2008/2009年度聯合畢業典禮,於2009年5月26日假沙田大會堂舉行,當天,荷蒙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先生蒞臨主禮,本會董事及百多位嘉賓、家長撥冗蒞臨,氣氛莊嚴而隆重,師生們均喜霑教益。

畢業典禮由本會副會長林漢強居士致歡迎辭,由秘書長兼學務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區潔名居士彙報校務,及司庫何德心居士為同學們頒發獎學金,並得陳維安副局長為畢業同學頒授畢業證書及致訓詞。

陳副局長在訓詞中,與同學們分享一道謎題:


「如何能將一隻長頸鹿放入雪櫃呢?」
「答案是,打開雪櫃,將長頸鹿放入去。」

「如何能將一隻大笨象放入雪櫃呢?」
「答案是,打開雪櫃,將長頸鹿拿出來,然後將大笨象放入去。」

「獅子開生日會,邀請所有動物參加,但有一隻動物沒有出席,是那一隻動物呢?」
「答案是,大笨象,因為牠仍然在雪櫃中。」

陳副局長表示,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可能會想盡很多複雜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經常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到最後,發現解決方法原來是很簡單,如同打開雪櫃一樣,就 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而已。他鼓勵同學們要作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人生路途對在座各位幼稚園及小學的同學來說,是漫長的旅途,在畢業禮後,會踏上人生的另一 個階段,他希望同學們要抱持開放的態度,樂觀地面對人生。祝願同學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此外,陳副局長又與在座的家長分享當天的一則新聞評論,有一間本港的旅行社,向大學生舉行招聘會,當中有愛子心切的家長,陪同已屬成人的子女到場應徵職位。他表示,現今香港不乏「直升機父母」,整天在子女頭頂上盤旋,每當子女有問題,便立即下降解救,讓這些未來的社會棟樑過份依賴,一但遇到錯折,便很容易倒塌。每事幫助子女解決,是否就代表為子女著想呢?社會棟樑如此依賴,香港的未來前途又會如何呢?他請家長們省思。

畢業典禮最後,為感謝陳副局長蒞臨主禮,及受以訓辭,請由林漢強副會長將一幅由會長覺光長老題辭的菩提葉紀念品,送贈予陳副局長,以表敬意。



台灣大型朝聖觀光團抵普陀山禮佛觀光

5月5日至6日,由115名台灣嘉義佛教徒和旅游愛好者組成的大型朝聖觀光團,在「海天佛國」普陀山進行為期為二天的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活動。

據台灣華鵬旅行社有限公司老總蔡守中先生介紹,這個台灣大型朝聖觀光團是5月2日從台灣出發,經香港至南京、九華山、上海、杭州、寧波,5日下午再從寧波大榭乘包船抵達普陀山朝聖進香和游覽觀光的,這也是今年到普陀山的最大一個台灣朝聖觀光團。

台灣客人在普陀山息耒小莊旅行社4名導游的熱情指導下興致勃勃地朝聖觀光了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等古剎名寺和名勝古 跡,無不被普陀山濃鬱的佛教文化和優美的海山風光深深吸引。台胞張女士等對普陀山悠久的佛教文化、大慈大悲的觀音文化和秀麗的海山風光、優美的旅游環境贊 嘆不絕。台灣華鵬旅行社有限公司老總蔡守中先生也高興地對筆者說,普陀山確實是個海上仙山,勝景多、環境美、空氣凈、人氣旺、交通又便捷,我們這次回台後 要向同胞宣傳普陀山的美景和觀音文化,讓更多的同胞瞭解普陀山,到普陀山朝聖進香和游覽觀光。

為接待好這個大型台灣朝聖觀光團,搭建普陀山與台灣兩地旅游的一個好平台,讓更多的台灣同胞感知普陀山,瞭解普陀山,推銷普陀山,從而進一步提昇普陀山乃 至舟山旅游在台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負責接待該團隊的普陀山息耒小莊賓館十分重視這批客人的接待工作,對客房、餐飲、交通和游覽景點線路作了周密的安排, 並要求全體員工以安全、文明、熱情、優質的服務接待好每位客人。

據悉,台灣大型朝聖觀光團將於7日一早離普陀山去福建各地禮佛觀光。


關注貧困山區寺院的老年僧尼

釋本性

福州開元寺,自方丈昇座以來,基礎建設得到比較快速的發展,宗教活動也日漸頻繁,這是各種勝緣和合的結果。

佛教說,知恩應報恩。

近年,秉承「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的佛教傳統,本著「榮佛耀祖、佑民護國」的立教宗旨、「以佛心糾正人心,以佛道輔正世道」的辦教原則、「回歸信仰、重建道德」的辦教任務、「方式生活化,對象人本化;層面平民化,範圍社會化」的教化目標,在強化弘法的同時,也加大了利生的力度,比如:本寺創辦的佛教老年安養院,10餘年來,免費贍養40余位老年信眾,並在醫藥上給予一定的幫助;07年,本寺集中有限的香火錢,以50萬元人民幣在福建師範大學設立「福州開元寺勵青獎學基金」, 資助貧寒的優秀大學生;今年初,冰雪之災襲擊我國部分地區,包括我省閩西北;今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多省,本寺及常住僧眾本著人溺己溺的精神,踴 躍捐資,施款人民幣逾20萬元,交有關部門轉交災區。我們知道,由於還在擴建中,本寺的力量還很有限,但我們相信,我們利生的願心無限。

近代高僧慈航大師曾說:文化、教育、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對此,我們深表贊同。我們也認為,致力慈善事業的開展,是我們佛教弘揚佛陀慈悲精神,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人間佛教最直接的實踐方法。為此,我們將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致力於斯。
對我們來說,當前,最緊急的要做的慈善事業,就是要為我們全省的佛教僧尼尤其是老年僧尼解決看病難的突出問題。

我省有近2萬名僧尼,其中,老年僧尼在8千名以上,他們多數集中堅守在貧睏的山區寺院,由於交通等不方便、經濟等不發達,加上僧尼歷來沒有社保、醫保等各 種保障,一旦得病或受傷,便祇能靠修行自調或土方自治的方式希求早日康復。許多人因為經濟原因,缺醫少藥,未及時救治,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傷害,令人唏噓 感嘆不已。

僧尼是修行人,作為當事人,修行人從不為自己的被忽略而抱怨,更不會去吶喊。何況,僧尼對生命雖看得很重,但也對待得相當超脫。因為,他們對苦難早有理論 與現實的深刻體悟。因此,很少僧尼,尤其是老年僧尼,會為自己的沒錢治病而求之或示之於他人或公眾,祇是默默沉受,等待結果。

在今天的這個盛世中國,佛教界的這種現象,應引起重視,給予關註,設法解決。

若干年前,由於得到慈悲的新加坡談禪老法師的出資贊助,福州開元寺以近200萬元人民幣在福州市中醫院設立僧尼醫藥救治基金,由於省內僧尼病患頗多,幾年時間,該基金便告枯竭。

眾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為,罪在汝身。

福州開元寺為藥師佛主道場,民國期間,我寺住持寶松和尚創辦了堪稱時為全國最大規模的佛教醫院,即今福州市中醫院前身,禮請時任海軍上將的薩鎮冰為董事 長。80年代,寺院恢復開放後,為發揚寶松遺風,我們創辦了福建省佛教中草藥門診部。至今,還在救死扶傷,發揮著慈悲濟世的微薄作用。

由於主持福建省佛教協會日常工作之原因,本人經常下鄉,有較多機會深入貧睏地區寺院,接觸到許多缺醫少藥的貧睏老年僧尼,他們在醫藥救治上的睏境,我是感 同身受,作為藥師佛道場的住持,一個僧人,我想我應該為之向公眾尤其向中國乃至華人佛教界四眾同仁反應這情況,並且強力吶喊:救救我們修證了一輩子的佛門 兄弟姐妹:救救老年僧尼,救救他們!

出於以上考慮,我們已鄭重倡議發起成立「福建省開元佛教老年僧尼醫藥救治基金」,本寺先期出資人民幣50萬元作為?動基金,也虔誠祈請仁翁善長、四眾弟子、各界人氏惠賜建議,給予關註,幫忙呼吁,大力支持,共襄盛舉。我們也祈望:本寺的主供佛——消災延壽藥師佛,護佑我省廣大老年僧尼:災消壽延!

(本性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主持)

1、本基金辦公室設在福州開元寺。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鼓東路福州開元寺。
2、本基金接受捐款方式之一:(請註明醫藥救治基金捐款)


戶名:福州市芝山開元寺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福州鼓東路支行
帳號:811109072908091001
聯繫人:
方丈:本性法師 13809558240
當家:傳靜法師 13178117861
出納:姜利裕 0591-28578783
會計:蔡國明 13055761027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