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 常見問題
  • 認識佛教
其他內容: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

無標題文件

家國種族

祖國弱小
遠在二千六百多年以前,散佈在恆河流域的十六城邦,在政治上彼此紛爭,互相攻伐;在思想上百家鳴,異說蠭起。其中由釋迦族建立的迦毘羅衛城雖然弱小,但由於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殷實富足,社會尚能保持平靜和秩序。


統治階級
釋迦族屬高貴的剎帝利階級,因此迦毘羅衛城和拘利城的釋迦族人,往往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統的純淨。

教主降生

樹下誕生
釋迦牟尼降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相當於我國的周襄王三十年)的四月初八日。父親是迦毗羅衛城的城主淨飯王,母親是拘利城的公主摩耶夫人。按照當時的風俗,夫人懷孕後要返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毘尼園時,在一棵無憂樹下誕下了太子。
淨飯王聽到這消息,非常高興,立刻接夫人及太子回宮,並替太子取名為悉達多.喬達摩。

預言出家
這時,一位隱居的修道者阿私陀來宮中為太子相命,當他看到太子生來不同凡俗,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斷言太子如果在家則會成為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則會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

母親亡故
太子出生後七天,母親便去世了,此後由姨母波闍波提夫人負起了養育太子的責任。

童年生活

文武雙全
太子七歲時,淨飯王為了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聘請了全國知名的婆羅門跋陀羅尼尊者作太子的老師。由於他天資敏悟,又用心學習,不久便精通各種技藝、典籍、議論、天文、地理、算術、射箭、騎馬和御象--在文、武兩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

富同情心
太子自小就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並且喜歡靜坐沉思。有一天,他跟隨父王參加春耕日的慶典時,看到農人身穿破爛的衣服,在烈日下工作;耕牛被農人鞭打 得得皮破血流,拖着笨重的犂耙,吃力地前進;土壤裏的蟲蟻被翻出來,雀鳥飛下來爭啄。太子對眾生為了生存而弱肉強食,留下深刻的印象。

立為太子
悉達多十五歲時,淨飯王正式冊立他為太子。

長大成人

婚姻生活
太子十七歲時,淨飯王為他娶了聰慧端莊的拘利城公主耶輸陀羅為妃;並且建築三時宮殿,以備他在寒、暑、溫不同的季節居住。宮中滿是亭台樓閣,景色怡 人;更有無數綵女,歌舞不絕。淨飯王誤以為只要讓太子享受豪華舒適的生活,他便不會產生出家的念頭。然而太子體察到世間的一切,根本沒有永恆,所以對各種 物欲都毫不貪戀。

出遊四門
太子生長在深宮裏,完全不瞭解一般人的生活實況。有一天,他請求父王讓他外出遊覽。淨飯王預先派人把街道粉飾一番,使太子沒法看到不愉快的情景。然而太子出遊的路上,卻接二連三地看到人生痛苦的景象。
太子在東門見到一個龍鍾的老叟,白髮曲背,皮膚乾皺,沒有牙齒,行動吃力。他心中暗想:『每個人都有衰老的時候,我雖然享盡富貴,但決不能避免。這種現象清楚地呈現在每個人的面前,怎麼他們全不感到可怕呢?』
太子在遊南門時,見到一個垂危的病人,面容憔悴,在路旁痛苦地呻吟。太子難過地說:『疾病既然那麼可怕,為什麼世人在病痛的陰影下,還依然可以尋作樂呢?』
太子在遊西門時,遇到送葬的隊伍,死者躺臥在木架上,親人圍繞痛哭。他悲傷地說:『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為什麼他們都不關心這個問題,仍然過著逸樂的生活呢?』
這些老、病、死的景象,使太子極為惆悵,對眼前的享樂根本不感興趣。
太子在遊北門時,見到一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他剃除了鬚髮,一手托缽,一手拿着鍚杖,神態安然而行。太子和他交談之下,知道出家修道,可以斷除煩惱, 脫離生死輪迴,心中又羡慕又高興,情不自禁地說:『這才是適合我的途徑!我決定出家修道,去尋找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

捨俗出家
太子正式要求父王準許他出家,但淨飯王把振興本國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他的身上,對於太子的請求,自然無法答允。為了使太子回心轉意,淨飯王一方面加添 宮女的數目,一方面命令她們時常表演歌舞,日夕陪伴太子。然而太子所着意的只是解脫生死的方法,對於這種頹廢的奢華生活,不但不感興趣,反而更覺得厭倦。
在太子二十九歲那年,兒子羅睺羅出生了。有一個晚上,他夜半醒來,看見熟睡的宮女,四處倒臥,活像一具具的屍體,完全失去了日間那種迷人嫵媚的神態。 更加明白到青春和美貌是多麼的虛幻,因此出家修道的決心就更加堅定。於是喚醒了待者,跨著白馬,趁著夜色的掩護,離宮而去。在離開宮門時,太子發誓說: 『如果我不能斷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永遠不回王宮;如果我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為眾生轉法輪,定然不回宮和父王相見;如果不能割斷恩愛之 情,永遠不回宮見姨母及耶輸陀羅。』又對侍者說:『眾生在生死輪迴之中,根本不可以永遠生活在一起,我就算留在宮裏,又有甚麼用處呢!我出家是為了斷除生 死輪迴,待我斷除生死輪迴之後,定當作一切眾生的良師益友。』
當黎明到來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到森林的邊緣。太子換上袈裟,割斷鬚髮,轉身向密林中走去。悉達多太子從此便成為一位修道者了。

拜會跋伽
當時跋耆國的毘舍離城有一位跋伽仙人,他和徒眾在森林中修習苦行--用自餓、臥於荊棘等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以為只要這樣做便可以生天,得到解脫。 太子問仙人:『天人縱然快樂,但當福報盡了,還不是在六道中輪迴嗎?你們何必修習苦因,來求取苦果呢?學道是要斷除眾苦的根本啊!』太子覺得仙人並未真正 解脫,因此只逗留一夜便辭別而去。

追勸太子
淨飯王聽到太子出家的消息,傷心欲絕,立刻派大臣去尋找太子。他們見到太子後,再三勸請他回宮,可是被太子堅決拒絕了,只好留下憍陳如等五人作為太子的侍從。

婉辭讓位
太子渡過恆河的急流,準備拜訪阿羅邏仙人,當途經摩揭國道都王舍城托鉢時,他莊嚴的容貌和高雅的氣質,吸引了許多民眾,國王頻婆娑羅知道了,立刻帶同 大臣到山中來見太子,懇請他還俗為官,甚至願意把一半國土贈與他治理,太子雖然堅決地謝絕了國王的美意,但答允成道後必定來化度他。

會兩仙人
太子辭別頻婆娑羅王後,便到阿羅邏仙人的修道處。仙人教太子修習非想非想定,以生非想非非想天為徹底的解脫。太子問仙人:『在非想非非想處,是有我存 在,還是沒有我存在呢?如果沒有我,便不能說非想非非想了。如果說有我,這個我是有知覺的,還是沒有知覺的呢?如果沒有知覺,便和木、石一樣。如有知覺, 對於所感受的事物會產生貪愛,不能解脫。可見你只斷除了粗重的煩惱,而不自覺有微細煩惱。如果任由它繼續滋長的話,等到天人的壽命完結以後,仍然要再次輪 迴。只有徹底去除我執,才是真正的解脫啊!』仙人聽後,大為佩服,驚訝得無言以對。
太子又再到王舍城外鬱陀羅仙人的修道處,所學得的也是大同小異。

修習苦行
太子在外尋師訪道,遊歷了一年,足跡遍及整個摩揭陀國,但對於解脫之道,依然一無所得,只好帶同五位侍從,進入迦耶山修習苦行,端坐沉思解脫生死之道,每天僅以一麻一米來維持生命,乃至七天才進食一次。

放棄苦行
太子這樣經過了六年的苦行,弄得廋骨嶙峋,形容枯槁,但仍沒有領悟到解脫的正道,於是明白到僅靠修習禪定和苦行,並不是覺悟的正因,便毅然放棄。他走 到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太子進食,體力漸漸恢復,但追隨他多年的憍陳如等五人,竟然誤會太子放棄修道,便大感失望,一起離他而去,走到波 羅奈國的鹿野苑中繼續修習他們的苦行。

降服心魔
悉達多太子只好獨自走到迦耶山,一棵畢缽羅樹下敷草而坐,並立下堅定的誓言:『假若我不能證得無上大菩提,寧可粉身碎骨也絕不離開此座。』太子以大悲 大智的襟懷,奮勇精進的精神,在樹下沉思了四十九天。據說這時魔王率領魔軍前來干擾,又派出很多妖艷的魔女來誘惑他,太子始終不為所動,惡魔終於敗退。

得成佛道
太子十二月初七的晚上,降伏惡魔以後,便入定靜思解脫的方法。於前夜獲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和其他眾生過去生中的事蹟;於中夜獲得天眼通--徹見眾生 在生死輪迴中,隨着所行的善惡而受種種果報的實況;於後夜得漏盡通--洞悉三界因果的關係。太子又逆觀、順觀十二因緣,在黎明來臨時,終於徹悟緣起、無我 的道理,證得無上正覺,成為佛陀。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