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48期
2006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贈寒衣 顯愛心(倡議書)
緬懷高僧
無盡的追思 深切的緬懷
——紀念真禪長老圓寂十週年
◎曲 日
他打開了一扇世界瞭解中國的窗戶
——一代高僧真禪長老圓寂十週年追思
◎李木源
文化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上) ◎楊佛興
我的一堂「翻譯課」 ◎楊 斌
朝禮聖地
一路風霜朝天闕——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千里朝拜五臺山緣起
◎妙 融
西藏文化
從諸法緣起,
說人—— 社會—— 自然的和諧
◎學 愚
藏傳佛教
格西科才.慈智木:
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博愛胸懷
◎柴松獻
  王麗
隨筆禪話
談增上緣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以人為本 ◎楊 釗
慈輝功德
四川宣縣漢又遇洪災
慈輝三度增派糧款賑濟
慈輝在保定市設立
「貧困兒童慈輝助學金」
美國佛教
佛法東漸美利堅(中) ◎夏金華
文化藝術
清蓮飄香 ◎陸巧玲
佛畫藝術
空故納萬境 丹青繪佛緣 ◎韓玄真
游心法海繪佛像
——韓玄真和他的羅漢圖
◎王石之
助學濟貧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協會護法慈善功德會
赴甘肅定西助學濟貧側記
◎朱封鰲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贈寒衣 顯愛心(倡議書)

封情切感人的呼籲書《為貧困山區小和尚募化福田僧 衣》:「尊敬的香港佛教總編輯道鑑:恕我冒昧寫信給您,請諒!我們是一群邊區的佛弟子,由於地緣傳統歷史關係,我們常親近藏傳高僧大德,因此我們接受了藏 傳佛教,皈依了當地活佛和仁波切。但是我們常去朝禮佛教四大名山,諸如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等。實際上顯密是一家人,都是佛弟子。我們藏區不少 寺院有很多小喇嘛,由於寺內經濟極為困難,小喇嘛衣著很成問題,天寒地凍,他們抖縮一團。因此,我們想到你們專為佛教做善事,希望透過你們的宣傳工具—— 《香港佛教》,向佛弟子們呼籲,請求伸出援手,大發慈悲心,施捨福田衣,讓他們安心修道吧,功德無量。」

  入冬以來,香港的氣溫已降至十一度。街上來往的行人早已穿上厚實保暖、抵禦寒風的冬裝。而在祖國西部藏民聚居的西藏、甘孜地區,卻早已是天寒地凍、冰 封萬里的隆冬時節。我們怎樣也不會想到,小喇嘛們卻仍然穿著單薄的袈裟,裸露一臂,在莊嚴的佛祖像前,虔誠地合十,誦經祈禱。然而對我們這些皈依三寶的佛 弟子來說,看著小師父們的單薄袈裟,滿懷心疼。

  香港是塊福地。夏天沒有暴日,冬天沒有奇寒。四眾弟子可以在溫暖如春的禪堂、佛殿焚香誦經。儘管如此,他們仍沒有忘記「眾生苦即己苦」的同體大悲精 神。他們為著下一代的幸福,長途跋涉,去到祖國的邊陲窮鎮,捐錢出力,投身希望工程,造福莘莘學子。初冬寒風凜冽,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想到了內地的老 人,為惠州農村的特困人士送棉被,真是雪中送炭,用行動體現了廣植德本,「施比受更快樂」;去年十二月,南亞地區發生九級大地震和海嘯,世紀大災難席捲多 個國家,死亡人數逾二十萬,佛教界四眾同人感同身受,舉辦法會為受難者祈禱,為死難者超度,更籌集善款、物資及時送往災區。佛弟子們以對佛的敬愛心,對在 貧苦掙扎的人們的慈悲心,實踐了「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的善行。

  皈依三寶,佛九法本,法由佛出,僧是奉行佛法的大眾,三者不可缺一。當我們想到西藏、甘孜邊陲地區的小師父們,冒著風雪,向佛合十頂禮、誦經的時候, 我們不期而然地想到了福田衣。我們渴望著能引起佛門慈善機構對他們的重視、關注,向他們伸出援手;能發心供應福田衣結善緣,像關心希望工程那樣,向在寒風 中搏鬥,向佛奉獻一生的小師父們送福田衣,送溫暖。

 
 
無盡的追思 深切的緬懷
——紀念真禪長老圓寂十週年

◎曲 日

載彈指頃,歲月一揮間。音容宛然在,回首已惘然。轉眼之間,一代高僧、原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禪寺方丈真禪長老,舍報西歸已然十載。

  真禪長老(一九一六—一九九五),上海玉佛禪寺第十任住持。江蘇東台人。童真入道, 一九二一年在安豐鎮淨土庵依淨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禪,字昌悟。一九三一年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先後入東台三昧寺啟慧佛學院、鎮江焦 山定慧寺佛學院、鎮江竹林寺佛學院、泰州光孝寺佛學院、上海佛學院、上海圓明講堂楞嚴專宗學院、南京中國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院校學習,佛學造詣頗深。先後 擔任鎮江竹林寺、蘇州獅林寺等名剎住持,以及竹林佛學院院長,桃李遍及歐、美、港、澳、台等地。一九四二年,應其師震華法師之召,來到玉佛寺協助其辦理上 海佛學院。歷任副寺、知客、信眾部副主任、監院、寺務處主任等職。一九四五年至鎮江竹林寺受記,為守之、震華、窺諦三法師的法徒。「文革」期間,真禪長老 與其他五位僧人堅留寺內,以糊紙盒度日,並設法保護了寺廟的建築和房屋免遭破壞。一九七九 年,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任玉佛寺住持。此後,他多方籌募資金,整修殿宇,召集僧眾,在恢復佛教叢林體制、流通經書法物、開展宗教活動等方面,作出 了巨大的貢獻。一九八三 年,他主持創辦上海佛學院,任院長。 一九八八年,受聘為上海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並設立「真禪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同年十月,兼任靜安寺住持。 一九九二 年 十一月,兼任河南開封大相國寺住持。 一九九三 年十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海外聯誼會理事會理事。真禪法師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在任期間,接待、出 訪不斷,為增進世界佛教徒的瞭解和友誼、宣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發揮了積極的影響。真禪長老在佛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除經常主持講經法 會外,還著有《玉佛丈室集》十冊、小叢書若干本,另有大量的佛學研究論文在海內外發表。

  初冬的微寒擋不住人們心中的熱愛,歲月的流逝沖不淡大家永恆的懷念。在真禪長老圓寂十周年之際,十二月一—三日,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玉佛禪寺隆重舉 行紀念活動,紀念這位為當代中國佛教的恢復和發展、為上海佛教的重建和振興、為玉佛寺的復興和開創,作出過傑出貢獻的愛國愛教的模範高僧。

  十二月一日上午八時三十分,紀念真禪長老圓寂十周年傳供法會在玉佛禪寺大雄寶殿莊嚴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雲南省政 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雲南省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會長、西雙版納總佛寺大長老祜巴龍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 長香根.巴登多吉大活佛、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無錫祥符禪寺住持無相法師、臺灣中國佛教會會長淨良法師、日本京都大本山相國寺長老、日 本臨濟宗相國寺派管長有馬賴底等海內外諸山長老主持了傳供法會,日本相國寺代表團還舉行了「獻茶」活動,以表達對真禪長老的崇敬之情。

  接著,由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玉佛禪寺聯合召開的紀念真禪法師圓寂十周年大會在玉佛禪寺覺群大樓多功能廳隆重舉行。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楊柏明,全國 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周富長,中共上海普陀區委書記周國雄,區委副書 記、區長胡秉忠等各級、各界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日本等國家的諸山長老、法師、居士,和社會各界的代表共八百餘人,出席了 會議

  紀念大會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大和尚作了題為「慧炬照 世,悲願遍涵」的主題發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雲南省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會長、西雙版納總佛寺大長老祜巴龍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副州長香根.巴登多吉大活佛、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無錫祥符禪寺方丈無相大和尚等分別代表南傳佛教系、藏傳佛教系、漢傳佛教系發言。臺灣中國佛教會會長 淨良長老,日本京都大本山相國寺長老、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管長有馬賴底先生等分別代表台港澳地區佛教界以及國際佛教界友人,先後在紀念大會上作了發言。中 共普陀區委副書記、普陀區區長胡秉忠、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周富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 尚,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楊柏明等領導,代表上海市佛教協會及玉佛禪寺所在區、上海宗教事務主管部門、中國佛教協會、國家宗教局,先後在紀念大會上作了重 要講話。

  紀念大會結束後,舉行了題為「真心常住,禪念永續」的真禪大和尚生平事蹟圖片展覽揭幕式。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靜安寺方丈慧明大和尚主持了揭幕 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覺醒大和尚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有關黨政領導和諸山長老為圖片展揭幕。圖片展集中了一批能夠反映真禪長老一 生言行的精彩圖片,透過這些圖片,可以重溫一代佛教老人對祖國的熱切關愛、對佛教的真摯情感,以及他關愛社會、關注人生的可貴品德;重溫老人家善良敦厚、 慈顏可親的精神風貌。展品再現了一位當代高僧平凡而又不俗的人生,凸顯了其不朽的人格魅力。

  當晚七時,玉佛禪寺假座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了以「無盡的追思」為主題的「藍天下的至愛——第二屆覺群之光慈善演唱會」。羅大佑、孟庭葦等港臺著名 歌星與上海玉佛禪寺梵樂團合作,共同獻演了一曲曲愛的頌歌。演唱會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慈善基金會副會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 大和尚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了治療白血病所必需的貴重藥品,以幫助白血病患兒及時得到治療,早日恢復健康。本次慈善義演再次以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了真禪 長老慈濟社會、扶貧助困的優良傳統。

  十二月二—三日,召開了「真禪法師與當代佛教——紀念真禪法師圓寂十周年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 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揚州大學、四川大學以及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杭州佛學院、 武昌佛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教界法師、居士近八十人彙聚玉佛禪寺,出席了紀念研討會。《中國宗教》、《法音》、《佛教文化》、佛教在線網均 派記者觀摩了研討活動。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圍繞著真禪法師的愛國愛教思想、真禪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真禪法師的文化佛教思想及其在當代 社會的開展、真禪法師的華嚴思想及其對華嚴禪的弘揚、真禪法師的慈善理念與踐行、真禪法師對普賢精神的倡導與弘揚、真禪法師與佛教學術研究、真禪法師與上 海佛教、真禪法師與和諧社會建設、真禪法師的僧教育思想與實踐、真禪法師與當代佛教文化建設等議題,對真禪法師的閃光思想和業績作出了積極的研究和探討。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真禪長老,是新時期愛國愛教的典範。「愛教必先愛國,愛國才能愛教」是長老生前經常強調的一句名言。這句名言,對於上海乃至全國的佛 教事業有關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幾十年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真禪長老一直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從理論到實踐,真禪長老無 時無處不在弘揚和實踐著「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是弘法利生的榜樣。真禪長老平生潛心佛典,重視佛教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玉佛丈室集》十輯和《上海玉佛寺叢書》廿七種,為當代佛教文化的 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書立說之余,長老還四處講經說法,弘法足跡遍佈江浙,遠涉海外,為弘揚正法、利益社會,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真禪長老,是熱心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代表。翻開史料,從一九八四年起,長老就以個人名義或代表玉佛寺向社會有關福利機構及團體捐贈財物。十多年中,捐款累計竟達千餘萬元。

  真禪長老,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一代教育家。落實宗教政策後,真禪長老較早地創辦起上海佛學院,並親自擔任院務領導工作。他所提倡的「兩愛、三懂、四熱愛」的佛學院教育方針,至今仍對中國的佛教教育事業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真禪長老,是佛教界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落實宗教政策初期,真禪長老不負眾望,利用上海佛教在海內外的重要影響,積極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短短十 數年,他就在玉佛寺接待了一大批海內外各界人士。與此同時他還多次出訪海外,與港澳臺地區及國際佛教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為提高和增強中國佛教的國際影響 力、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與會代表同時指出:在真禪長老圓寂十周年後,重新審視玉佛寺及上海佛教的各項事業,感到無比的欣慰。上海玉佛寺暨上海佛教界,在覺醒大和尚等青年佛教 中堅力量的領導下,正沿著老一輩佛門高僧所開創的道路穩步前進。十年來,玉佛寺踏著真禪長老的足跡,堅持 「弘法與修持並重,素質和形象共進」的發展理念,大力興辦弘法文化教育事業,創設出一批覺群品牌文化產品;舉辦外語與管理培訓,借高校教學資源及現代化管 理理念,豐富、提升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堅持 「內抓素質,外樹形象」的治寺方針,以創建「模範叢林」為寺院的前進目標,興建覺群大樓改觀寺容、拓展空間,引進物業規範管理,為都市叢林融入社會探索新 路;繼續開展慈善救濟與社會公益事業,舉辦慈善義演為社會募捐,資助弱勢群體致力社會和諧,開辦慈善書店以嘉惠梓林。如此積極的舉措和巨大的變化,續寫了 真禪長老等老一輩高僧大德開創的當代上海佛教的絢爛篇章,為新時期都市佛教的振興和發展作出了可貴的探索。

  真諦廣弘長留軌範,禪心自證展播高風。一代高僧真禪長老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高貴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廣大佛教四眾弟子,為著祖國的繁榮、社會的進步、佛教的興旺、世界的和諧,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

 
 
他打開了一扇世界瞭解中國的窗戶
——一代高僧真禪長老圓寂十週年追思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 李木源

月穿梭,不經意間,尊敬的真禪長老離開我們已有十年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十年間,中華佛教圈的高僧大德一位位捨我們而去,讓我們在喪失依怙、喪失良師益友的同時卻漸漸學會了自立,學 會了向自性中尋找智慧寶藏。長老的報身雖然與我們不在一起,但長老的音容笑貌、長老的諄諄教誨卻時時在我們的心頭顯現。

  其實,長老並沒有離開我們。

  不管在我們遇到困惑時,在我們進退維艱時,在我們難以取捨時,在我們灰心沮喪時,還是在我們春風得意時,長老的訓誨像一面面鏡子,像一聲聲清磬,時時提醒我們,鞭策我們,讓我們不斷反省,日新又新。

  而十年前的一幕幕,像電影般浮現眼前……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上午,覺醒法師在電話那頭哽咽著告知我真禪長老圓寂了。當時,我聽到這一消息時,實在驚愕不已。因為半個月前,我們剛剛從上海為 長老祝賀八十高壽歸來,在法會上長老精神飽滿,談笑依然,風采依然,絲毫沒有一點八旬老人的倦態。我清楚地記得在慶典法會上,長老將各方善信供養他的壽儀 二百萬元人民幣,悉數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真禪學校和其他慈善福利機構。但在回到新加坡僅僅半月之間,長老竟然就這樣匆匆離去了。一 時之間百感交集,心潮澎湃,難過的同時又擔心玉佛寺該怎麼辦?年輕一代能承擔起長老突然拋下的重擔嗎?

  在真禪長老圓寂半年前的五月十三日至二十日,我林還邀請長老率領上海佛教界六十多位法師和居士在居士林舉行了為期七天的水陸空和平吉祥大法會。法會期 間,正值居士林成立六十周年、大廈落成揭幕及佛像開光三慶大典。上海法務團莊嚴的儀表、如法的儀式,給成千上萬的南洋四眾弟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時任我國 總統的王鼎昌先生也出席了慶典活動,並對真禪長老的仙風道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也直接促成了兩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至十六日,我再次邀請上海 佛教法務團蒞新啟建水陸法會。祇是,長老已悄然西去,未能普照南洋,但覺醒法師卻禮請了明暘長老與明如法師帶隊。通過那次法會,我對於真禪長老的傳人,年 輕的覺醒法師有了全面的認識。

  長老是中興玉佛禪寺的一代高僧,一位佛學造詣深厚的善知識,也是一位一生愛國愛教為佛教事業和社會慈善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社會活動家。長老曾經為玉 佛寺、靜安寺、開封大相國寺的恢復、重建、整修、建制、安眾嘔心瀝血:還在百忙之中辛勤筆耕,先後出版了《玉佛丈室集》十集、《玉佛寺叢書》二十多種,在 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數十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為了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為了佛教文化的廣泛弘傳,為了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到中 國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誠意,他代表上海佛教界接待了許多國家領導人、宗教家、學者和國際友人,並先後應邀出訪了東南亞諸國、歐洲諸國以及美、 日、印、港澳臺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長老的不懈努力和常年奔波,使中國佛教在國際上擴大了實質性影響,為世界各國、尤其是戴著有色眼鏡的有些西方國家 政府和個人公平、公正地瞭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看到了中國佛教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除了大力推行佛教慈悲利生事業外,長老還十分注重佛教教育事業和年輕僧才的培養,上海佛學院是中國最早恢復的佛教院校之一,在他任上海佛學院院長一職 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愛國愛教的青年龍象,有些已經在全國佛教界挑起了大樑。像玉佛寺現任住持覺醒法師這樣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尊老敬賢、慈悲利眾的青 年才俊更是長老法身的真實延續。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覺醒法師榮任玉佛寺第十一任方丈。隨之,二○○○年,法師即恢復出版了解放前在玉佛寺創辦的《覺群》雜誌,並以此為契機,確立了 「文化建寺,教育興寺」的發展理念。首先恢復了由豐子愷居士等創辦的「弘一圖書館」,使之成為上海第一所專業佛教圖書館,今年,該館又與上海圖書館實現聯 網,成為中國第一家與國家圖書機構聯網的佛教圖書館:此外,玉佛寺近年來還相繼開辦星期佛學講座、創建玉佛寺網站、舉辦青年居士進修班、成立覺群學院、覺 群沙龍、梵樂團;召開「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都市寺院與人間佛教」等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每年還舉辦「文化周」;出版《覺群小叢書系列》;並成立 由季羨林教授題匾的「覺群編譯館」……在覺醒法師身上,我看到真禪長老不斷擴展的影子。

  十年了,玉佛寺,上海佛教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的發展曾經讓我茫然,但看到現前的變化卻讓我釋然,讓我欣慰,讓我激動不已。看著年輕一代如雨後春筍般地茁 壯成長,勇擔重任,我知道我十年前的擔心是多餘的。當然,弘法的路難免有荊棘險灘,保持道心的純正,當是我們披荊斬棘的不二法門。記得數年前在九華山佛學 院看到一幅對聯「養浩然正氣,為大法而生」,我把它送給我們年輕一代的法門龍象們,願我們共勉之。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時空不斷更替的規律,這也是法的規律。

  看看玉佛寺和上海佛教今天的局面,看看中國佛教今天的發展,我想,真禪長老可以會心地微笑了。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上)
楊佛興在長春市吉林大學演講

前 言

  中國傳統文化由儒釋道三家融合而成,其中佛教義理最為豐富高深。佛教起源於印度,興盛於中國,其後傳播到東南亞地區,「亞洲四小龍」和日本都信奉佛 教,今更傳播到歐美各國。佛教經歷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其生命力之強大,當然是由於它的教義經得起現代科技的檢驗。

  茲將它與東西方哲學的關係和區別分述如下:

一、 佛學研究的方向是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學是探究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義理豐富玄奧、廣博精深。愈是頭腦發達、好學深思、勇於求實的人,愈容易相信佛教理論的真理。例如,近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相對論的發明者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發明者波爾都對佛教有很高的評價。

  愛因斯坦說:「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如果有一個能滿足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釋尊在世時,隨緣化度、見機說法。因眾生根基千差萬別,化度方法亦有八萬四千法門。先說權教,後說實教,實教中的禪密二宗均屬一乘頓教。

  一乘頓教,寓解於行;以行為主,以解為輔;行進一步,解亦進一步;行愈精,解愈深。

  有行無解,變為世間宗教;世間宗教之解,類似神話,經不起現代科技的檢驗,故屬無解。

  有解無行,變為人類哲學;哲學不離意識形態,唯憑意識、依文解義。縱能頭頭是道、圓融無礙,不過比量,並非佛教真面目。故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云:「思量即不中用。」

  泯識顯智,解行相應,慧定等持,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照見實際,深入性相不二法門,妙用無窮,始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

二、 佛學與唯心、唯物兩派哲學的關係和區別

  我想以解答提問的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一九六三年佛學專家、通宗通教的大德馮達庵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楊某問。楊問:「哲學大略分唯心和唯物兩派,我是搞稀有元素分析的,我相信唯物主義。一般宗教被判為唯心主義,你所弘揚的一乘頓教是否也屬唯心主義?」

  馮答:哲學的唯心之心,指的是人類意識;唯物之物,佛教稱為塵相。一般宗教不離意識(包括未能明心見性的佛教徒),一乘頓教深入實際,直達法界源底, 洞明塵相乃實際之暈影,複悉意識乃了別塵相之工具,皆屬枝葉範圍。是故,唯心和唯物二名都不能強加之於深入實際的一乘學者。必欲明一乘學者唯何?答曰:略 說曰唯性,詳說是六大緣起(性有六種功能)。附說:佛教原有萬法唯心之說,但萬法唯心之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不同哲學上唯心主義專指意識。

  楊按:唯心和唯物二派數千年爭論不休。楊某的提問本屬世界難題,很難解答,馮師竟能明確解答如上,其實證的境界和超人的智慧,自非凡流可比。

  (二)答清華大學李博士問

  楊佛興 二○○三年九月

  李問:六祖「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偈被判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你對此有何意見?

  楊答:主觀唯心主義者,不脫意識形態,唯憑意識,難於理解此偈的密意;更不可能隨口說出如此高深的偈來。若問:此偈的密意究竟為何?答曰:六祖云: 「吾所說法不離性體;離體而說,名為相說,自性恒迷。」所謂性體,即斂相歸性的大空本體也。也與臨濟傳法偈:「……無相無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的密 意關聯。斂相歸性時,無相無名,不可以以意識識,不可以以言說說。起用之時卻又靈敏度極高:隨問而答,言必中肯,契理契機。用完之後,又隨即回復斂相歸性 的大空本體——「本無動搖」,一無所有,非常寂靜、靈明自在的三昧境界,惟感靜、靈、樂!比喻剃刀用時非常鋒利,用完之後隨即磨洗乾淨,以保持鋒利。

  六祖此偈(指風幡偈)志在啟發學人不要著相,而要泯識顯智,才能悟入性體也。

  六祖惠能得法南下之後,北方門徒自立神秀為六祖,因恐惠能影響神秀威信,故派人南下追殺六祖惠能。惠能遵師囑告:「逢懷則止,遇集則藏」;隱身於獵人 隊伍中。十多年後,自知弘法機緣成熟,乃出至廣州光孝寺門前,見二僧爭論風幡之事,因進言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一鳴驚人!驚動方丈印宗法師 和徒眾,方知他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親傳衣法之人,從此一帆風順,大轉一乘法輪於嶺南……

  六祖此偈一千多年來,哲學界、學術界和佛教界各有各的解釋。我的理解又與他們的理解不同,究竟誰是誰非?當須通過實修實證才能明智判斷也。

三、 佛學與儒道哲學

  佛教解行相應、通宗通教的大德馮達庵的《心經廣義》云:「心為有情作用要具。下焉者唯知意識為主;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性為主。」 意識和阿賴耶識都已受污染,名為雜染心,污染的程度不同,智愚的程度也不相同。以上二識和法界性本來互相關聯,但法界性不受污染,稱為清淨心。法界性亦名 自性、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遠靈明自在。修持的目的就是清除雜染心的污垢而為清淨心,從而實證法界性。

  另一方面,佛教唐密要求行者以清淨心、至誠心、精勤心、報恩心為日常生活的準則,才容易接受如來法流的加持護念,才能速收法效、衝破無明。「令淨賴耶識」就是破除粗執、細執、極細執,從而提高靈慧性乃至明心見性、最終成就佛果。

  儒家哲學不離意識形態,故其理論比較粗淺;道家修持對阿賴耶識有所發現,但仍模糊不清。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 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真」,即是對阿賴耶識的模糊認識。我國周朝的姜公、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劉伯溫都是修道的,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和軍事家,也都是開國功臣。他們有共同的特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前兩句是他們修持的方法;後兩句是他們將修持得 來的智力運用於政治、軍事之上。儒家學者之智力不能和他們相比。

  儒道兩家是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歷史上主客之間曾有矛盾,佛教曾受到排斥。但佛教的教義廣博精深,主要是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容易得到有 善根、有智慧人的接納和擁護。例如唐宋八大家中就有王安石、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三父子六人信奉、修持佛法,是虔誠的佛教徒和護法者。曾鞏對佛教的教義 也有好評。祇有韓愈反佛,被皇帝流放到廣東潮州,後遇大顛禪師,被禪師降伏之後又有反復,為了保全面子,他仍堅持尊儒反佛的立場。然而韓愈雖為文學八大家 之首,但他的反佛言論未能觸及佛教的精髓教義,僅就佛教一些表面現象攻擊誹謗而已。例如他說:佛為夷狄之人,無父無君;不宣先王先聖之言,而說因果報應等 等。此外還有傅奕、朱熹及近代的胡適等反佛言論都表現得粗俗淺陋,不堪佛教大德超人的智慧、嚴謹細密、有理有據的論述,以至被其鋒利的言詞所駁倒。當時民 心和善、有正義感,能分清是非,民眾敬服佛教大德超人的智慧和有理有據的反駁,以致儒道的反佛言論反而成為佛教發展的增上緣。

  此外,一乘頓教要求學人:制止妄念、斷絕私利;清淨居心,慈悲救世;還須守五戒、行十善,修六波羅密以及忍辱觀等……

  總之,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止惡揚善、利益眾生的精神,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團結是有利無害的。而且佛教弘法之道審時度勢、見機而行,「若言下相應,即與論 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從不勉強別人信佛。所以善根眾生、有識之士、乃至官方大員、皇帝等等容易接納和支持佛教,同時佛教也逐漸融化、同化了儒 道二教,形成中華民族以佛教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唐朝時代,我國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佛教最鼎盛的時期,被外國稱為「禮儀之邦」。現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 仍有唐人街,老華僑回國,還說「返唐山」,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續下期)

 
 
我的一堂「翻譯課」
◎楊 斌

秋節早課後,我的恩師楊佛興老師交給我幾份「修法 筆記」,它們都出自不久前和楊老師新學法的幾位可愛的美國大學生之手,是他們跟隨楊老師學法的心得體會。雖然遠隔重洋,但是手捧這些美國同齡人寫就的修學 佛法的文字,還是倍感親切!楊老師剛回國時就不斷提起:「美國有些同學很有善根」,「此次美國弘法之行非常成功!」當時雖然也歡喜贊嘆,但並沒有很直接的 觸動。然而在翻譯完他們的修法心得之後,我不得不說:這些文字給我上了生動而有意義的一課!我願意把這堂課的心得感受寫出來,與諸位讀者分享。

  楊老師交給我的資料中一部分是幾位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學生修學佛法的心得體會,一部分是他們描繪在打坐時發現的境界。雖然他們用英語,但我完全可 以和他們的心溝通在一起,分享他們跟隨楊老師修法時的無上法喜!當我翻譯完時夜已經很深了,但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一種喜悅讓我久久沒有睡意,在我心中一直 迴蕩著這樣兩個聲音:一個,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學生泰森在他修法筆記中寫下的感人至深的最後一句話:「這次修法的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This experience changed my life!)。另一句,是馮達庵大阿閣黎在《圓音月刊發刊詞》中寫道的:「至矣哉!無上佛旨妙用之大也!」我不禁也由衷贊嘆:無上密法裨益眾生如此之大!

  這天早飯時,楊老師開心極了。我深切感受到楊老師在看到美國同學修法心得後的喜悅。他一再對我們講:「這些美國同學很有善根!我和他們語言都不通,打 坐之前他們也沒有聽過我的講解。但是他們相應的境界和修法的體會與我原先所講的法理都非常吻合。這就證明密法是真實不虛、客觀存在的真理!」楊老師斬釘截 鐵的話語和美國同學修法的體會,可以說是對那些以意識形態誤解佛法正旨的邪知邪見的當頭棒喝!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美國的同學們都是我的同齡人,我也相信有千千萬萬的讀者和我們一樣正值青春年少。朋友,我們這個年齡正是為人生立志的時 候!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意味深長地感慨道:「我們這些終有一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作短暫的停留,究竟目的何在?」朋友,如果你 一度深刻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生命的本源:如果你有感於輪轉六道之中的茫茫眾生,飽受著世間的諸多苦難和無奈,渺渺沒有出期。即使暫有修歇,然而生與死的根 本束縛卻揮之不去:雖暫有快樂之時,然而凡夫之樂,轉瞬即逝,與此五欲之樂相伴的還有無盡的煩惱和痛苦,且凡夫之樂,樂為苦本!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 安樂之處究竟在哪裡?「朋友,如果你有更為高遠的志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像釋迦牟尼佛和其他的大覺者那樣去自度度人,慈悲救世。我相 信你一定會問出和愛因斯坦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短暫的一生究竟應該怎樣度過?進一步,如果你有一定的善根,你也一定會在充滿無上智慧的一乘佛法中去尋 求答案。因為佛法的真理,正是為我們揭示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指引我們明心見性、越生死苦海、靈明自在、自利利人、進而服務社會、慈悲救世!而其中又以無上 密法更為殊勝,如果能如法修行,可以即凡夫之肉身而實際證明佛的法身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應該為尋求人生的真理而自強不 息!佛法,無疑是最好的舟航和塔燈。朋友,我們的人生應該這樣度過!美國的泰森已經在大洋彼岸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聲音:佛法,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是 他跟隨楊老師學佛的真切感慨!

  然而,「學佛之道,發心尚易:終身精進,,足為甚難!」。而對一個不滿足於書本理論、有志於實踐佛法真理的人而言,更關鍵的足明師的指導。明朝的憨山 禪師云:「學佛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通宗通教的馮達庵大阿閣黎在《佛教源流》中更為明確地開示:「佛教之行,須遇法流樞紐住世,乃有實際」。 「佛在世時,以佛為法流樞紐,自不待言。佛已入滅,若無大善知識擔任此等樞紐,則法流不彰,學者祇得皮相,無證果可言。」在跟隨楊老師學佛之前,我也像很 多人一樣,認為佛法祇是一些厚厚的經文、深奧的哲理,對佛法的研究就如永嘉玄覺大師所說的那樣:「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然而,由於沒有通過 實修佛法而破除執著,當面對現實的種種問題,舊有的煩惱、困惑依然如故,那些海市蜃樓般的理論在實踐中一點用不上。佛經故然彌足珍貴,然而需言外會意:深 奧的哲理貌似可信,然而不脫人類意識的窠臼。馮達庵大阿閣黎在《心經廣義》中還開示道:「心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據不一:下焉者,唯知意識為主;中焉者, 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性為主。」局於意識形態領域任如何研討教理,縱能講解得頭頭是道,總與佛法的真理不相應!也會背離明心見性的宗旨。那 樣做是在不斷降低佛教的水平,無上佛法的真旨當非如是!在追隨楊老師學佛幾年後,我堅信自己找到了學佛的正確航向。以此次美國新同學的修法體會而言,他們 之前沒有接觸過多少佛教的理論,而當楊老師轉運諸佛法流加持他們時,他們在禪修時有切實的相應和體會,而從內心對佛法生起無上的恭敬和嚮往之心。他們在筆 記中這樣寫道:「(白光)的能量極其強大。我能感到它不是來自我自身,而是來自於楊老師,是他在幫助我去發現它。它就像是美妙的音樂,或者說是一種純粹的 喜悅和快樂」,「佛法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翻譯過程中,我不時暗暗贊嘆美國學子與佛法的殊勝因緣,贊嘆他們作為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超群悟性。比如:泰森談到他與老師第一堂課打坐時即 發現頂上的圓光球(他用英語的表述是「能量球」)。當第二堂課開始時,他發現圓光球隱沒不彰,他「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他在攀緣和尋找原先的境界的緣故。」 然後他放下這些念頭,果然圓光球又重新出現。我對他的這種悟性和靈慧深表贊嘆。因為他這「靈光一閃」的悟解與六祖惠能大師和楊老師關於打坐時要「屏息諸 緣,勿生一念」的重要法理是非常吻合的。他們雖然跟隨楊老師修法的時間很有限,但他們是稟著對真理的追求而來的。他們對諸如「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本 源」等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思考。他們也在追尋人生的真諦,希望更深地瞭解佛法的真理。我原以為較長時間的禪坐對美國人而言會非常困難。但從他們的 筆記中我讀到的是:他們認真按老師的教導做,屏息諸緣,專心禪修。當腿痛等困難發生時,他們都能繼續堅持。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位同學跟老師打坐幾十分鐘, 但自己感覺才過了幾分鐘。而且後來根本沒有疼痛感。有同學寫道他第二次去禪修快遲到了,他覺得很內疚和遺憾。這不就是「清淨、至誠、精勤心」的體現麼?他 們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了修法的無上喜悅。泰森描述這種快樂的體驗是「我原來的任何經歷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好像美妙的音樂」,「我沐浴在那種能量流之 中」。當他們對修行有真實體驗後,對楊老師發白內心地皈敬。並且「以一燈燃百千燈」,介紹自己的朋友們一起來體驗打坐,同時為楊老師在美的講課、生活起居 幫了不少忙,這些都是「報恩心」的體現。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開示:「內有解脫之因,又蒙諸佛菩薩慈悲願護」。所以,佛法的真理是實實在在、真實不 虛的,美國同學的修行實踐也再次證明楊老師一貫開示的修行要點是有的放矢、真實不虛的。其次,在修法中他們在貫徹「屏息諸緣」的重要法理。當楊老師開示他 們「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以清淨、至誠、專一之心來接受加持」時,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能放下雜念,從而有所感應。這突出反映了屏息內外諸緣、集中全部精力去 追求佛法的真理是多麼關鍵。關鍵之時,要知抉擇。楊老師曾講:「在生活中即使我們學習一門外語,也都要有精勤心才能有所成就」,何況上求無上佛道。我們是 否真正在以純一的志願追求到達彼岸的真理?我們短暫的一生究竟應該怎樣度過才真有意義?馮達庵大阿閣黎開示「路線要明!」,祖心禪師對悟心禪師開示「安樂 處正忌上座許多古董,須死盡凡心乃得!」我們既發心學佛,但是內心到底還有多少「古董」?佛法的修證確要「死盡凡心」。老師二○○二年在杭州的詩作云: 「清風徐來桂花香,桃李滿園樂洋洋。他日同遊涅槃路,此樂無常轉永常。」美國幾位新同學修法時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感受到老師強大的加持力,同時體驗到 一種「其他任何經歷都不能比擬的」喜悅和快樂。可見佛法的真理真正是在「對一切眾生供給法力,源源不絕;它的效能,是隨著各各的根機學程,表現種種利 益」。通過他們的文字,我也分享到他們修法的「法喜」,並由衷地感嘆:無上密法施惠於眾生原來如此殊勝!

  馮達庵大阿閣黎在《新時代的佛法》末尾寫道:「新時代的佛法,當然漸放光芒,與日俱進,乃至擴充到無量無邊的虛空,與十方佛土相輝耀。我所期許的佛法 前途如是,如是!」楊老師數年來以年邁之軀奔波於國內外各地講學,正如美國《牛角報》的記者所說,他是「要讓佛法傳遍全世界!」,他發出了「和平的邀 請」。看了美國同學的心得體會,我由衷地感到:佛法的真理是沒有國界的!全世界與密法有緣的善根眾生應該還有很多。唐密這一殊勝大法能夠為一切眾生源源不 絕地供給法力,使他們消除業障、增添福慧:更進一步,能早證菩提、共享法樂。正如馮達庵大阿閹黎所期待的一樣:「與十方佛土相輝耀!」我由衷地祈禱馮達庵 大阿閣黎殷殷期待,老師孜孜以求並為之奮鬥不息的宏偉目標,能一步步成為現實。祈願更多的有緣眾生能沐浴在佛菩薩的慈悲願護之下,同登彼岸,共證菩提。無 上密法能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輝,佛法的前途能夠像馮達庵大阿閹黎所說的一樣「如是,如是」。

  這堂「翻譯課」的的確確使我受益匪淺。「為菩提修道,為弘法盡忠」不是空洞的口號。趙州禪師說:「老僧四十餘年不雜用心,惟有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 審視自己的心行,離真正用功修道還相去甚遠。應該明確目標,踏實用功。佛法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去追求和實踐的。朋友,我們都是佛教的虔誠信徒,應該像楊老師 在一首歌中寫道的那樣去追求佛法的真理:「加強團結,加緊修煉,肩負起自度度人的雙重任務,邁步向前!」

 
 
一路風霜朝天闕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 千里朝拜 五臺山緣起

◎妙 融

朝聖途中心心交流:

(一) 仁達法師的剃度恩師——上能下行大和尚親切的問候

  六月三日,上能下行大和尚打電話給仁達法師,說他收到深圳居士送來的關於師父朝山的圖片、朝聖簡報以及居士們在網上的反響等資料,他很感動,同時北京法源寺的其他法師和居士們看了這些資料也都很讚歎、隨喜,他老人家希望師父多注意休息,保重身體!

(二) 師公上能下行大和尚對仁達法師的肯定

  地藏殿及地藏王菩薩開光法會時,師公主法,法會結束後,我和其他居士陪同師父一起去火車站送師公返回北京法源寺。在火車站候車時,我對師公說:「如果 我是師父,就找一個環境優雅地方,修一個茅棚,與青山綠水為伴,自耕自種,每日讀誦經典和念佛,一樣去極樂世界,多好呀!何必像現在一樣,又要抽血到處奔 波化緣,又要頂住各種壓力任勞任怨……既勞神又勞力,太不划算了!」

  師公對我說:「你是自了漢,你師父是真修行人!」

  仁達師父聽到這些話對師公說:「謝謝師父!」

  送走師公之後,我「調皮地」問師父:「師父,這是師公第幾次表揚你?」師父說:「第一次。」,我問他:「那您高興嗎?」,師父回答我:「榮辱不驚!」

  這就是我們的師公和師父!

  (妙融供稿)

(三)網絡上居士們的心聲

  1、了凡居士:撒下一路阿彌陀種子。

  打開電腦看到師父一路朝山的瑞象和情景,兩行熱淚止不住的湧了出來……師父啊!您老人家用至真至誠的行動和愛撒下一路的阿彌陀種子,用您的頭顱去刨 坑,用您的雙手去扶埋,用您的雙腳去踏平,用您的汗水去澆灌,用您的身軀去呵護……阿彌陀佛的種子就這樣在人們的心中紮根發芽,師父,這至高至上的壯舉打 動著每一位善緣善根的所見所聞的人,督促著每一位修行人。每一地方的殊勝、每一瑞象的展現都是佛力的加持,足可見您老人家虔誠的修行心!望觀您老人家高大 的身軀在一路彎曲跪拜時,我們的心在發痛,看到您老人家離我們越叩越遠我們的心在歡喜,快了!聖地越叩越近了。我們在企盼那一刻壯舉的到來!企盼那個圓圓 的句號把您老光輝的行程圓滿!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無語居士:看藍天看白雲,更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為了天下眾生,他頭頂烈日,腳踏泥濘,經受著風雨的摧殘。我祈禱:師父,祝您一路平安!

(四)朝山途中侍者李軍的心聲

  我於二零零四年四月份在仁達師父座下皈依三寶。偶然得知師父有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的大願,雖然當時對朝拜一詞還很模糊,曾經從電視欄目上見過西藏信眾 朝拜布達拉宮的鏡頭,以為師父大願之行也許就是那個樣子。心想不管師父怎樣去,如果自己能一路上照顧師父,應該也算是報師恩吧。於是向師父表達了自己的心 聲,師父答應了,甭提我心裡有多高興了。

  臨行前曾經考慮過一個問題:如果路上有人問師父為甚麼這麼做,怎麼回答呢?我想答案可以簡單地說「師父在還願」。聽師父說在危難之際,地藏王菩薩救了 他,當時發過三個大願,其中一願就是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不管如何艱難,所發的誓言一定要兌現。我跟從師父的理由護持師父朝山。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覺得自己的思想太簡單狹隘,感覺師父朝拜五臺山的行動好像不僅僅是還願,總覺得以前給別人的回答不圓滿。後來通過師父的迴向詞 得知師父所行是為天下蒼生祈福。佛菩薩慈悲救世,師父正是用實際行動來祈求佛菩薩能夠保佑眾生無災難、苦厄,國家昌盛、人民生活幸福、風調雨順,世界和 平。師父更依仗著「真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為六道眾生祈禱。

  師父曾經對我說,有些人一提到佛教就以為是封建迷信,還往往把燒香磕頭、裝神弄鬼的做法同佛教扯到一起。所以,對一些不瞭解佛教的人而言,佛教就是對 著佛菩薩的像焚香頂禮,是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的一種精神寄託。其實,佛教不僅不迷信,而且引導人走出迷區,歸入正知正見正解正信的自性海中,佛教是有修有證 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是真人真事且有記載。我才明白原來師父在修頭陀苦行。所以,路上再有人問起時,我又說三步一拜是佛教人士修行的一種方式,歷史上很多 有名氣的高僧大德都有過朝拜聖地的記錄。

  佛教現在處於末法時期,邪法盛行。師父經常歎息、憐憫薄福的眾生,師父說,現在這個時代信佛的人少,學佛的人更少,真正學佛的人少之又少,表面上看好 像佛教又進入興盛時期,但對比歷史長河而言,現在佛教祇不過是處於恢復階段罷了。雖然學佛人慢慢增多,但學佛人的思想、心願不堅定,具有正知正見的人相當 少。大部份的居士,轉來轉去修行了多年,仍無正知正見正信。正是因為如此,便使邪魔外道有了可乘之機,混入到佛教當中來鼓吹邪法,迷惑人心,斷佛慧命。這 種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不為少數。

  一次交談中得知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有苦行頭陀在,就有正法在!我明白了師父所行也是在護持正法,續佛慧命。師父在以修苦行這一實際行動捍衛著佛法。

  一路上遇到很多人駐足觀看。經常碰到別人問許多的問題。不管他們提出甚麼樣的問題,師父都給予解答。對於請教佛法者,師父更是不厭其煩地給予開示。有 時候,拜一天的路程下來也得不到休息。看著師父精疲力盡的樣子心裡總不是滋味。勸師父早休息,等以後有時間再做開示。師父則說:既然有人請法就滿他們願, 有這個緣份很不容易。一路上遇到精進學佛的人很少,當然要珍惜法緣。

  路上師父多次為眾人開示。師父非常謙虛,每次開示後都對大家說自己修行不好,所講的僅供大家參考,有講的不正確的地方請大家指出來。修學佛法要依法不依人等等。

  拜至臨邑地段時,曾有信眾帶著自己的孩子從老遠的地方趕過來看望師父。那位善信說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不知吃苦耐勞,不好好學習。帶孩子來就是讓孩子 親眼見識一下師父的所做所行,讓孩子學習師父不畏艱辛的精神,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敢於作鬥爭,將來有所成就。

  我才明白,師父在以「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的實際行動教育眾生:敢於奮鬥、拼搏,不怕吃苦,更不要放棄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正所謂有志者事 竟成,就像師父朝拜五臺山,看似路程遙遠,用師父的話說:「不用愁,更不要急,每走一步就近一步,每拜一里就近一里,總有一天會到達。」師父用實際行動帶 領著大家精進修行。我也明白了師父臨行前為何發願「凡是聞我名者,見我形者,聽我音聲者,悉發菩提心,皆共成佛道」這句話的意義。

  路上經常有人問師父累不累。師父總是笑著說:「不累。」師父也常問我累不累,我也說不累。其實能不累嗎?我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光是跟著師父走都覺得累, 師父六十四歲的人了,每天拜十多里路能不累?而且晚上師父上床休息時,半小時內甭想休息,因為渾身打顫,腿上肌肉繃得很緊。一段時間每天拜二十多里路,我 也常問自己是甚麼力量在驅使著我,我又是在幹甚麼?

  直到河北邊境了,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是錯誤、幼稚的。我哪里是在護持師父,師父根本用不著別人護持跟香,師父答應我隨他去五臺山是在領我修行,增 我福報,是給我提供種福田的機會呀!結果快到五臺山了才明白師父的慈悲。從此再有人問起我正在幹甚麼時,我改口回答,跟隨師父朝禮五臺山,而永不再說是護 持師父。本打算報師恩,沒想到師恩越報越多。

  還有人問師父為甚麼不坐汽車去五臺山,不用受苦。師父回答他們說:坐飛機不是更快,那樣就失去意義了。也許他們不明白師父所說的意義指的是甚麼,我也不明白,可能師父所講的意義包含許許多多的意思吧!也可能甚麼都不可說,祇能用心去體會。

 (李軍供稿)

(五)小詩二首:

  1、 博山正覺仁達師,六十四歲朝五臺,

     三步一叩報佛恩,不進餐館不住店;

     金錢戒律嚴持受,苦行頭陀正法處;

     佛法一路龍天佑, 瑞相頻顯過晉州!

 

  2、 請經問法開迷霧,烈日炎炎心清涼;

     遙遙千里路艱難,難行能行到彼岸;

     再聚五臺聆佛音,同證菩提渡眾生!

     (趙常友供稿)

(二零零五年六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 楊國、李軍、耿傳俊供稿,妙融編輯。)

 
 
從諸法緣起,
說人—— 社會—— 自然的和諧

◎學 愚

導 言

  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王國,其核心思想就是「和」。因此,在五千年的追求和探索中,中國人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和文化」。「和」被看成是宇宙 中一種最正常、最圓滿、最本真、最具創生性的狀態,它滋長保養萬物。先秦諸子把「和」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道家講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故有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之說。老子曰:「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說,「天和將至。」儒家重視家庭社會、國泰民安的和,故孔子說,「禮之用,和為 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他又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法強調了心靈清淨之和,並以和平的方式與其他文化相攝,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傳播中,沒有引 發暴力和戰爭。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格義、刪改、比附、衍生和補益等方式,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與中國社會適應協調,與儒道磨合溶攝,形成三教合一的中 國文化,和平地完成了「中國化」和「化中國」的使命。下面,我將以佛教緣起法為依據,闡釋佛法圓融和諧的理論及其對人——社會——自然和諧的啟示。

諸法緣起

  緣起法是佛法的中心,它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觀明星而覺悟,其宗旨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一切有為法或世間 萬有,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既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又無常變化、川流不息,其中沒有一個不變之實體或我。緣起法構成一個錯綜複雜、覆蓋時 間和空間的互聯網,把有情和無情世間聯繫在一起。這樣,宇宙就成為一個既相生相待、互相制約,又充滿生機、勃勃發展的統一整體。雖然祇有佛陀才能大徹大悟 此緣起法運作的奧妙,但是,凡夫眾生祇要根據如下緣起法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就能至少在理論上掌握萬物之間的關係、作用、規律和性質,從而進一步明白諸法實 相。

  一、 和合性:一切有為法,包括人、社會和自然界都是由眾因緣或條件和合而成。這種和合性普遍存在於一切時、一切地和一切物。

  二、 互動性:因緣所生之法,按照因果規律,遷流不息。在眾多助緣下,因能生果,而果又在眾因緣成熟的條件下成為其他事物的因。這樣事物互為因果,相攝交替,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如同帝釋綱 (Indra’s net),構成一個珠珠相映、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一入一切、一切入的華嚴世界。其中,每一個有情眾生或現象都與其他所有眾生和現象息息相關、時時發生著密切的互動作用。 

  三、 親和性:因緣組合在一起的萬有相依相生。每一眾生或現象在這因緣關係網上與其他萬物平等相連、不可離開群體而獨立生存。這種共變生存的現象展示了諸法自他不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和性。

  四、 變通性:緣生之法無常,無常即空,但空並不是不存在或空無,也不是否定因緣和合和因果相續所表現出來的有情眾生和世間事物。空是指沒有所謂的「我」、「我 所」和一個不變的實體,沒有一個絕對的能生和唯一的所生。正因為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所以事物才能變通、延續和發展。這樣,舊事物的改造和新事物的產生成為 可能。

緣起與和諧

  如同一隻龐大的網絡,緣起法把人——社會——自然在時間和空間上聯繫起來,共同構成一個相待依在、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色)構成 的一生命體。這個生命體在業力的驅使下輪迴流轉。根據佛教業感緣起法,在輪迴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正報和人類共同的依報。正報即人類眾生本身,依報即人 類社會和山河大地等自然世界。每個人的個業成就了個人的特殊人生,人類的共業成就了人類共住的社會和自然。正報和依報、個業和共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這樣,人生與社會和自然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對立。

  這種由業感緣起編織而成的網絡關係也表明,人對社會和自然界時刻發生著一種同感親和作用(affinity)。這種作用可以借用當今科學的「蝴蝶效 應」來加以理解,即一隻在中文大學花園裡飛翔的蝴蝶,它翅膀的每一次振動,都可能給自然界產生巨大的作用力,大得甚至可以使大平洋上刮起強台風。同樣地, 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動念,都牽動著社會的整體命脈、影響著自然界的生息;反過來,社會和自然界的變化也會給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和反作 用。這樣,人——社會——自然三者「同呼吸、共命運」,具有「一利眾利,一損俱損」的親和相應性。

  從古代把自然當作頂禮膜拜的神明,到近代把自然當作征服的對象,人類一直把自己同自然對立起來,從而給自己帶來了無數次「天災」。自然界是人類共業所 生,既是人類生命的一部份,又有其自己的獨特生命規律。從「同感親和」原理來看,如果人類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願意受到傷害,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人類就應以同樣的方法愛護大自然的生命、尊重其生命規律。另外,禪宗也說「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自然界給人類以生活和真理的啟 示,在法性上與人類平等為伍。因此,人類不應有主宰自然的野心,更不應任意破壞自然和損害生態平衡。

  社會是眾多個人組成的生命群體,個人的生命與這個群體生命息息相關。個人生命無法離開群體生命而獨自生存,個人的利益無法從損害社會利益中穫取。任何 試圖以損壞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來達到自我利益的人,祇能是既毀滅了自己,又傷害了他人和社會。中國十年動亂期間,人和人,人與社會正常的親和關係遭到破 壞,從而製造了人類史上的浩劫「人禍」。因此,人同自然和社會關係的教訓告誡我們,祇有當人類真正覺悟到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自然的親和性,並用這種親和思 想來指導其行為,社會才能發展、世界才能安寧,人類也才能幸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社會和自然,而社會發展和自然的「風調雨順」亦能提高個人的生存和 發展。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必是互相競爭、你死我活,而應是團結合作、共同利益;個人與社會之間不應是對抗和迫害、而應是和平共處和互相奉獻;人與自 然之間不應是破壞和征服,而應是相生共處。

  緣起法並不否認人——社會——自然關係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事實上,佛教不但不否認,而且強調了這種矛盾和沖突的客觀性,並且還提供了協調矛盾和化解 沖突、達到徹底和諧的方法。矛盾沖突是客觀存在;協調和諧是人類的理想。和諧是一種健康的表現形式,而不和諧則是一種病態的反映,病就意味著苦—— dukkha。四大不調和人就會生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和,社會就會生病,「人禍」就會應運而生;人與自然界不和,則「天災」不斷。人與社會和自然界都 不和諧的話,就會招致人類毀滅性的災難。佛陀是大醫王,他開設了醫治這種不和諧病苦的法門和藥方,如五戒十善、四諦八正道、六度四攝等。佛法不但醫治人生 的病苦、使人類離苦得樂;亦能治療社會的弊病、使社會安定繁榮;也能治理自然界的不和諧、創造一個和平美麗的世界。

  佛陀說法的主要對像是人類眾生。這一事實不是說佛教對社會和自然漠不關心,相反地,這不僅說明人類的優越性,更說明了人類對其他生命、社會和自然的責 任感。人類的優越性不是說人類有權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後者,而是說人類有「人道」義務,愛護它們,與它們和平共處。正因為如此,佛教強調了慈悲——慈能 與樂,悲能拔苦。以緣起法建立起來的人——社會——自然的親和性要求人類眾生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行;平等一切生命,包括社會生命、其他動物 的生命,乃至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的生命。這種愛護生命的行為,不應被看成是人類對後者的恩典和施捨,它是人類站在與他們平等的位置,表達對他們恩惠的感謝。 社會和自然對每一個人都有莫大的恩惠,因為,人類的存在必須依託於社會和自然界;個人的成就離不開社會和自然的幫助。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久久凝視菩薩樹, 以感謝它為自己遮風擋雨之恩;佛陀成道後不久,即回到自己的家鄉,教授佛法,以回報父母、社會、人民對他的養育生長之恩。

  因緣所生之法剎那生滅、無有自性,其本質就是空。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空不是沒有或不存在,而是說在依他緣起和因果相續的現象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 體。因此,空去的是永恆之本體或主宰之「實我」,而不是因緣變化或因果相繼而生起的現象。如果說萬物之中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那麼,人、社會、和自然以及 他們之間的關係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創新;他們的生存和發展也不是「上帝」和「神」加以設定或控制的。因此,佛教的空就意味著因緣所 生之法都在變通發展之中;空中蘊育著一種積極向上、不斷變通、改造和創新的潛能。即人生的命運、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改善,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可以 通過改造而共同提高。

  在此變通和改造過程中,人的優越性、以及他具備思想行為和理智能力的特性,成就了人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人類應以正見和智慧為指導、以正確行為 來履行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改善社會和自然,以達到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要做到這一點,人類必須首先改造自己,而改造自己則應從改造人心開 始。心是一切行為的先行者和主導者。清淨善良之心,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猶如濃郁的花香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通過緣起法的親和性,傳遞給他人、社會和自然 界,產生一種共振反應。如果人類把這種清淨之心落實到行動上去,人——社會——自然的關係就會得到改善而趨於和諧。反過來說,自私心、暴戾心、和破壞心則 如病毒一樣,通過親和互聯網,會在社會和自然中漫延擴散開來。這種心態驅使下的人類行為,必將招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惡化、導致社會的暴力和混亂、以及自然 界的「天災」。

結束語

  人——社會——自然的和諧需要多方面的助緣,如政治條件、經濟基礎、和道德倫理等,但是,祇有人心的和諧,其他的和諧才能實現。這也許就是佛經中「自 淨其意」和「心淨則國土淨」的社會含義了吧。緣起法告訴我們,人類眾生要意識到自己是因緣所生法中的一份子,與其他部份和整體相依為命,沒有甚麼絕對的自 我利益,有的祇是自我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和諧一致。和諧無法從對抗中和破壞後達到,任何強迫性的和諧也祇能是曇花一現。真正和諧的實現祇能由人類首先從改造 人心入手、以緣起親和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本著與社會和自然共同提高的心態,實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的 「人間淨土」。

  最後,讓我獻給大家一首古代禪者的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願和諧充滿我們的心靈,充滿我們的人生,充滿我們的社會,充滿我們的世界。

 
 
格西科才.慈智木:
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博愛胸懷

◎柴松獻 王麗

格西科才.慈智木檔案:
著名藏學與佛學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碩士
藏族著名大德高僧第六世貢唐倉大師真傳弟子
雪域十明(北京)文化研究中心創始人兼主席
甘南藏族自治州深圳聯絡處主任
科才教育救助協會會長
科才雪域牧民扶貧基地創始人兼主席
     佛學綜合性刊物《維瑪爾》(世紀新聲)創刊人兼主編
二○○二年十二月國際組織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
    (Culture Ambassad of Glbal Peace)
二○○四年十二月在超宗教、超國家和平大會上榮獲
    「世界和平大使」(Ambassad for peace)
二○○五年四月在美國召開的全球和平大會上榮獲
    「世界和平大使」(Ambassad for peace)

「神童」的降生

  一九六九年二月的一天,格西科才.慈智木出生在甘肅省夏河縣科才鄉一個虔誠、信仰佛教的普通牧民家庭裡,令人神奇的是他生下來時不同於一般孩子,竟是 一個籃球大小的圓肉球。站在旁邊的姐姐驚叫道:「這不是個孩子,是個肉球!」母親讓姐姐拿來刀子割開肉球,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盤腿坐在裡面,全身散發著香 味。按照肉球生下來的角度,格西科才是腳先生下來,頭朝著母親。在佛教裡把頭留給母親是對母親的尊重。人們都說,科才是個有佛緣的孩子。村周圍的人們看到 他出生時,突然「天降祥瑞,一片白色的光芒照亮了四周,他面目溫和、堅定,純淨如雪山,大家認為這是佛來到了人間,都沉浸在安樂、祥和、期待的氛圍中,並 為此而感動。人們覺得這個非凡的孩子是帶著某種使命來到世上——他會為人類做很多事情。」這個孩子就是格西科才.慈智木。

  格西科才.慈智木母親生了十個孩子,他是七個男孩中的第六個。他很小的時候就去放牧,他喜歡遼闊的草原,喜歡騎在馬背上看藍天白雲,他的牛羊群就是他 的朋友。因為貧窮,他八、九歲時還不能去學校讀書。有時他就以給哥哥送食物為藉口騎馬去學校,去了學校就再也不願意回來。父母見格西科才如此喜歡讀書,終 於同意把他送進學校。天資聰穎的科才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預科班和一年級的課全部學完,直接進入二年級。那時小小年紀的格西科才.慈智木已經胸懷天下,他 有兩個願望:其一當一名軍人用畢生精力保衛國家和人民;其二就是出家,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小時候過家家玩耍時,他喜歡砌「經書牆」、修「寶塔」,口中還 念念有詞地唪頌「瑪尼」。大家覺得這個非凡的小孩將給人類的命運帶來變化。在他小的時候,曾經兩次被兇猛的藏獒撲倒在地而沒有受傷,這顯示他受到了護法神 的保護,類似的事件發生過十六起都由貼身弟子記載於長條經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科才日益感到佛離他越來越近。十三歲時,格西科才瞞著父母讓一個喇嘛帶他到 寺廟出家。他在寺廟受戒剃度完畢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結果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還是大隊長的科才沒有想到,學校裡的很多男孩都跟隨他紛紛 出家。這件事甚至引起縣政府的重視,縣裡派人到寺院找到貢唐倉大師,說「科才這個孩子學習很好,是我們鄉裡最有希望的一個。」貢唐倉大師說:「這個孩子很 有佛緣,他入了佛門能為國家為人民甚至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科才就這樣成了貢唐倉座前的得意弟子。

 

將藏傳佛教發揚光大

  一九八四年科才在拉卜楞寺大格西(藏語:博士)金巴堅措座前受戒。他勤奮好學,天資聰穎,在長達二十年的僧侶生涯中,在著名的拉卜楞寺系統地學習了藏 傳佛教顯宗「五步大論」、密宗「四續部」等藏族十明學科,以才思敏捷、悟性甚速,受到聞思院高僧大德的器重。一九九一年,年僅廿二歲的科才就授任拉卜愣寺 甘肅佛學院名學經師,在任教十二年來,培養了大批以佛學為主的藏學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並任第六世貢唐仲欽堪布,有幸親聆貢唐倉大師的教誨,受益匪淺。 科才在大師的指導下,悟性日臻,名聲遠揚。

  由於他悟理出眾,皈依至誠,且一九九二年曾入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駐錫地甘丹寺第五十五輩金席賽赤——赤欽.南卡桑布(第一世三木察倉)的候選靈童名 單,故拉卜愣寺寺主第六世嘉木樣活佛和六世貢唐倉大師及當地群眾都認為他是拉卜愣寺的四大賽赤之——三木察倉(第六世)活佛的意身語之某一化身而受到關 注。但是,格西科才從不自詡自己是個轉世活佛,認為這一切都是前世積德、今世修行、上師及三寶加持的因果報應。貢唐倉大師生前將先宗獨有的「十明」修學傳 承要訣和貢唐倉大師珍藏的歷代密要典籍親授給他,囑咐他「為弘揚藏傳佛教文化多做貢獻」,並委任他為貢唐文殊大師仲欽堪布,還親賜尊號「江邊吉維羅哲」 「文殊喜樂智慧」。一九九九年科才獨自舉辦了「首屆拉卜愣雪域文化講習」,慕名前來聆聽他演講的四方僧俗達數百人。二○○○年,他出資創辦了弘揚佛法的專 業刊物《維瑪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他在深入研究、挖掘、弘揚傳統藏文化的同時於二○○一年至二○○四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宗教學專業碩士 研究生課程。目前為止承擔著國家級科研項目《格薩爾》精選本千年史的審稿員等等。

  遵照怙主貢唐倉大師的遺願,為搶救、傳承和弘揚藏族優秀文化遺產,格西科才.慈智木歷時十年獨自編纂的十部約一千七百萬字的大型系列叢書《雪域十明精 粹大全》於二○○一年終於完成,並在二○○二年自籌資金出版問世。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格西科才.慈智木經過二十年系統地學習藏族十明文化,並得到了十世 班禪大師和六世貢唐倉大師等高僧大德的指點,尤其是受到六世貢唐倉大師的真傳,積累和搜集了各方珍貴的資料,集成了這一曠世藏族文化精粹。全藏區上師及權 威學者盛贊此乃「藏族優秀文化十明精品薈萃、融為一體的史無前例的科學創舉」。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以十大殊勝為依據,選取了雪域五省區高僧大德、權威學者共贊的殊勝經典和各學院通用的優秀專著,以及為曾印刷過的極難得的孤本、 手抄本、木刻本等。為尋找這些珍貴的典籍,格西科才.慈智木前後奔波了數十萬里,走訪了藏區眾多寺院及北京的各大圖書館、博物館,並廣泛地徵求了許多知名 專家、學者的意見。

  十明文化代表了藏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華,所謂十明即是指大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和小五明(曆算、詩歌、詞藻、音韻、戲劇)。十 明文化的內容極為廣泛,囊括了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以及各類實用技術。大到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精確計算,小到微觀粒子世界的 直觀描述;從生存必要的各類工程技術,到嚴格的醫學體系和實踐經驗:從人類精神和身體的發展變化特點,到各種生物的生滅存亡規律;從個人、家庭、國家的道 德規範,到徹底去除煩惱的心術;從文字語法的規範,到人們思維理辯的邏輯;從詩歌、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到艱深複雜的數學計算等等,都系統地、有條理 地、分門別類地記錄在藏民族的十明經典裡。格西科才.慈智木的這部作品全面地匯集成一大寶典、充分反映了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成就,為藏學研究者提供了十明精 粹俱全的稀世珍寶;向世界學者展現了這個古老民族用智慧創造的「十明」精品,填補了以往藏民族文化不見全貌的空白。

 

佛學大師胸懷天下

  從小就希望能兼濟天下的格西科才.慈智木用自己的行動一點一滴地實踐童年的諾言,為了傳承和搶救藏民族文化花了十年的心血完成一部長篇巨著;二○○三 年五月格西科才.慈智木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科才鄉發起成立了科才雪域牧民扶貧基地。位於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守衛著祖國的西北邊疆,但也是一片貧 瘠的土地。這裡氣候寒冷,交通不便,而很多藏族人民就生活在這裡。在全國各地人民生活水準有很大提高的今天,這裡的人民依然過著貧窮的生活。甘南藏族自治 州夏河縣於二○○二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扶貧開發工作縣:當地電信、交通、水利、電力極不方便,沒有廣播電視;居民住宅不足,孩子們貧困失學現象嚴重;牧場 質量不好,不利於牛羊生長,牧民生活沒有保障;文化教育水準落後,醫療衛生條件差;牧民申請貸款很難,生活沒有希望,缺乏活力。格西科才.慈智木希望改變 當地居民生活狀況,夏河縣科才鄉格日郭村是他的扶貧基地的第一個實驗村。格日郭村是傳統牧區,村民依靠畜牧業維持日常生活需要。全村現有牧民五十二戶,二 百六十一人。生活在這裡的藏族牧民世世代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牧民們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建立了牧民定居點,生活有 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近年來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牧民的生活水平極為低下。該村地處偏僻,基礎設施落後,文化教育、醫療水平條件很差,與東部發達地區的 經濟差距越拉越大。格西科才.慈智木帶領大家制定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合理安排農牧發展的比例和佈局,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以養殖業為突破口,開發多種 經營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在成功建立格日郭村脫貧致富的基礎上,格西科才.慈智木大力推廣成功經驗,又著手在科才鄉籌備設立扶貧基地,為全鄉十二個自然村的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的 生活保障。成立扶貧基地的兩年來,格西科才.慈智木四處奔波為扶貧基地籌集了大批資金,並全部用來基礎建設和改善當地牧民的生活條件。

  格西科才.慈智木對記者說:「我雖然為當地籌集來了一部分資金,並切實地為牧民解決了一些困難,但這些錢對於貧困縣夏河縣來說真是杯水車薪。我希望更 多地社會人士來關心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們,我們現在急需解決的是:為建設一條通往居民點的八十公里的公路需要資金二百至三百萬元,建設電信發射塔需要資金 十五萬元,建設廣播和電視信號發射塔需要資金十萬元,建設小學和技術培訓中心需要資金十萬元,為在產生效益之前維持扶貧育肥基地運轉需資金三百二十七萬 元,全部加起來還需要六百五十萬元。」隨後,他又呼籲:「這些資金的解決還靠大家以善良和慈悲之心,伸出援助之手,為解決貧困地區的困難,改變當地人民的 生活現狀盡一份力,身處貧困生活之中的人們需要你們的支援,他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德。」

 

世界和平文化使者——格西科才.慈智木

  格西科才.慈智木殫精竭慮、費盡心血完成的曠世名作《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得到了世界各地人士的高度贊揚和認可,先後獲得了國內外多種獎項和榮譽稱號,二○○二年,獲得了「世界和平文化使者」(Culture Ambassad of Global Peace);二○○四年十二月在韓國參加超宗教、超國家和平大會上榮獲「世界和平大使」(Ambassad for peace),二○○五年四月在美國召開的全球和平大會上榮獲「世界和平大使」(Ambassad for peace)他是惟一獲此國際殊榮的當代藏族學者。

  這些年,格西科才.慈智木大師的足跡遍佈世界,到過東南亞的日本、韓國、蒙古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西方美國的紐約、華盛頓,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 利亞,歐洲的法國、瑞士等很多國家演講、傳播藏傳佛教。他的心中沒有小我,他說:「我想我到人間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普度眾生,宏揚佛法。佛學講的都有真正的 哲學的道理,哲學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學說。那麼佛學的內容是甚麼呢,佛學講的是因果,有因才會有果,世間萬事萬物全是因果而產生的,它也是符合自然規律 的。再說呢,佛學的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內容是慈悲與智慧。慈悲是慈悲為懷,心地善良,為他人的思想,包括愛心和博愛。智慧是善智慧——般若密多,是開啟智 慧,消除知識的障礙,智慧增長到圓滿即成佛。慈悲和智慧指的就是人們做事和做人的正確方法,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方法,與哲學是相符的。這就是福慧雙修、成 就佛法,慈悲和智慧圓滿了就修成佛啦」。大師總是很忙,他對記者說:「再過幾天,我就要到香港、澳門,還有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方幾個國家 去演講,他們邀請我去。我覺得給更多人講藏傳佛學,讓更多地人瞭解藏族文化是我的義務,我義不容辭。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將藏傳佛教在人間普及開來。」 「我常常有一種時間緊迫感,我想用我有限的一生完成一千年的工作。三十二歲時,我完成了平常人需要一生時間來完成的長篇巨著,我自己也記不清為多少人講過 經。所以我說,我用了十幾年做了一百年的事情,打好了九百年的基礎。我每天祇睡四至五個小時,即便外出演講,晚上我還要讀書、寫作。」

  大師的弟子們說:我們的上師格西仁波切在佛法的三根本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他的菩提心、出世心、真見心令我們每個人都如坐春風,感受著上師的慈悲與智慧,並在上師的指引下找到了淨化心靈、渴求安樂的要訣。我們都無比欣喜——佛在人間!

  藏傳佛學博士格西科才.慈智木是我們心中的活佛……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增上緣

  在佛門圈子裡,常聽到一句稱頌對方是「增上緣」。如果懂得了「增上緣」的含意,相信沒有一人不喜歡「增上緣」的,而且人人都願做「增上緣」。

  甚麼叫做「增上緣」呢?說起大道理來,引經據典,對非佛門中人,無法聽得懂,甚至越聽越糊塗,不如舉個例說:比如一粒種籽埋在土壤下,漸漸成為一棵大 樹。這棵大樹來自於一粒種籽,種籽與樹之間的關係,是直接因緣。但是,種籽不埋在土壤下,它是無法成為「樹」的,還是「依然故我」。在這裡發生作用的是: 土壤,空氣,水分、陽光……等等,這一切,都可稱謂「增上緣」。或者說是「助緣」。由此可知,「增上緣」是多麼的重要啊!

  一個人成功與否?其本身條件固然是根本的,但「客觀」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如一個孩子自幼成長期間,家庭父母的撫養,學校師長的教導,以及社會上朋友提 攜等等,對這個孩子都有種種的不同幫助,這就叫做「助緣」,即是「增上緣」。人活著不可孤立的,離群索居,一事無成。肯幫助別人的人,正是發揮「增上緣」 的角色。

結石之說

  關於「舍利」的形成,社會上一般學者將它解釋為「結石」,他們說,由於僧人長期素食,攝入了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代謝易形成大量磷酸、碳酸鹽 等,以結晶體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結石。然而,世界各地堅持素食者成千上萬,其他許多宗派的苦修者也是堅持素食,為何又沒有舍利產生?唯有佛教高僧才有? 假如一個人身體有這麼多硬如鐵石的東西,其生理功能肯定會紊亂不堪而致疾病不斷,而出舍利的高僧、德尼都是身體健康、安祥自在的高壽老人。這些僧人也定期 到醫院進行體驗,為何X光和B超卻檢測不出這些堅硬的「體內異物」?「舍利」又為何呈五顏六色?這些現象科學者都不能解說得清楚。還有個特別的現象,比如 說,有一百個僧人長期在寺院內生活,吃的都是素食,由於平時「修行」差,而這些僧人逝世後,經火化,這些僧人沒有一個能呈現「舍利」的!祇有平時非常「修 行」的僧人,一點也不虛偽,嚴格要求自己的,他逝世之後,才會出現「舍利」。

談談「出家」

  我經常碰到一些相熟的友人,向我表示:「我想出家,請您替我找一位有道行的師傅!」他或她,知道我相識不少高僧德尼的緣故吧。對於這一類的要求,差不 多都婉拒了。我不贊成男的出家做和尚,也不同意女的出家為尼姑,本來成全人是件非常好的事,為甚麼又婉拒呢?這是因為他們並不瞭解佛門中的事。出家的目 的,是欲斷除煩惱的,不料出家之後,感到煩惱更多。佛門中常有一句話:「未著袈裟嫌事多,著起袈裟事更多!」欲圖清淨修行辦道,結果弄得俗事纏身,得不到 絲毫清淨心!有些人不懂得這層道理,自然不會接受的。我常對一些欲想出家的人說:「你出家之後,怎麼生活?」他們的回答是:「依靠寺院養活呀!」我說: 「寺廟裡的錢哪裡來?」他們說:「靠齋主施捨呀!」我說:「齋主是世俗人,他們有分別心,有些人很勢利,看你剛出家,是很輕慢相待的,你受得了嗎?於是不 得不討好他們,這叫攀緣!」當然還有不少不遂意的事哩!

削髮為僧

  做一個真正有道行的「出家人」,的確很難!在近代,我國文化藝術史上,有位著名人物李叔同先生,早年曾在日本留學,是位倜儻不羈的翩翩美少年,還扮演 過「茶花女」角色,在東京藝壇好評如潮。他在音樂、繪畫、戲劇、金石、詩詞、書法、佛學等方面,都達到極高的造詣;並培養了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潘天 壽等藝術大師。他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多年。當他在日本留學時,遇上賢淑而美麗的雪子姑娘,兩人相愛,並結了婚。李叔同返回祖國,雪子嫁夫隨夫也 來到中國,過著幸福而美滿的生活。李叔同因受佛學的影響,萌起「出家」的意念。一九一八年,他離妻別子前往杭州虎跑定慧寺削髮為僧了。在當時對整個社會震 動很大!對其家庭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

  很多人對李叔同的行為「不理解」,甚至「譴責」!而李叔同毅然「出家」,「精進修行」,「嚴持戒律」,成為一代「律宗」的大師。他就是聞名寰宇的弘一大師,受到國內外、教內外的尊敬。如今一些青年人「削髮為僧」,能不能走上弘一大師「苦修」的道路呢?

二乘之別

  何謂「小乘佛教」?何謂「大乘佛教」?在社會上確實有不少人不懂得其意義何在。佛典說:「乘者,乘載之義也。」何謂「乘載」呢?用俗話來說就更明白 了。如牛、馬、車、船,甚至飛機等,都具有乘載的作用。一匹馬,祇能乘載一個人而已,一輛大車,可乘載數百人之多,馬與大車各自能力和容量不同也。「小 乘」如牛、馬,而「大乘」如舟、車相喻也。小乘人,獨善其身,大乘人,兼愛天下。各自「心量」、「能力」、「誓願」互異,因此表現也就不同了。在現實生活 當中,有些人學佛是居士身,也有削髮為僧、尼的。各自因緣不同,不論是在家的居士,或出家的僧、尼,這些人當中有小乘根器,也有大乘根器。所謂能力各有不 同。有些人看破紅塵,因某種原因削髮出家去了,與世隔絕,自己躲入深山老林中修行。這一類人叫「自了漢」,即是所謂修小乘法;另一類人,發大心,要苦度眾 生,別人的苦如自身的苦,一切從他人利益著想,毫不為己,這叫做「慈悲濟世精神」!亦即是大乘佛教。佛積極主張「大乘」。

生死大事

  佛教淨土宗著眼點,在於解決「生死大事」,這個法門最徹底的、最圓滿的、最方便的,叫做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其意是說,現世間眾生均有種種業障, 不能了脫生死,但又祈求命終之後,有個好的去處,適應這種普遍存在的終極關懷,淨土宗給你提供一個「捷徑」,就是祇要一心念佛,屆時借佛願力,就可接引西 方國土,實現往生,以此超脫生死輪迴之苦。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鬥,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信仰佛教的人,有很多人一心專注唸 「阿彌陀佛」!特別是文化不高的中老年人,由於餘日無多,回顧已過的大半人生,總有種種不如意,甚至不幸的經歷,因而祈求晚年安靜舒坦,甚至盼望命終前 後,精神心理上有所超脫,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淨土宗念佛往生的法門,正是適應了此種社會心理需要。佛教既講「八萬四千法門」,亦講「不二法門」!旨在 「隨類教化」而已。

大足石雕

  四川大足石雕藝術有它獨特旳風格,它創建於唐末而盛於兩宋,隨著歷史的進展與交通的發達及學術研究的深化,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東風勁吹下,越來越受人 們的矚目。它究竟具有哪些特色和魅力呢!筆者曾有兩次瞻仰朝禮,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僅就個人一得之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以增海外廣大讀者的興趣。 大足石刻以其鮮明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連環化等四化為特色。在我國北方石窟藝術經歷了光輝燦爛的高峰以後,逐步衰弱之際,大足石刻以它規模之巨大、 藝術水平的精湛,風格面貌的獨特,在巴蜀文化之地異軍突起,呈現一派生機,這絕不是偶然的。以佛教藝術的「世俗化」、「生活化」為特色的大足石刻藝術展示 了佛弟子依據佛經的指示,對美好遠景的嚮往。那巨大的巖壁,數目眾多的石刻,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例如在這石刻的佛教道場的壁畫中,躍 然而出的田野風光;巨巖上雕刻著十個牧童與十條牯牛,形象與真人真牛相等;崎嶇的山路上,有牛奔跑,牧童揚鞭拉繩,多麼生動的畫面啊!

談瑜伽術

  印度瑜伽術約在四世紀時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佛教的《方便心論》。以後又與我國的佛教、道教、儒教、醫學、氣功、武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中國禪宗提 倡修「上乘禪」(超越小乘的「我空」和大乘「我法兩空」的瑜咖);天台宗提倡修「六妙門」(就是:一、數(數息」,二、隨(隨念心住),三、止(止息妄 想),四、觀(觀照寂靜),五、還(還歸本心),六、淨(心無所依,洞然清淨);淨土宗主張念佛三昧(念佛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都可看到瑜咖的影響。與此 同時,瑜伽術也傳入我國西藏,與本教的某些修煉術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藏密的瑜咖體系。根據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所傳,其方法有「著坐儀」(坐法和調 息)、「四憶念」、「正行」(正確的臨行法,使心專注一處)、「色心兩結合體現(物質與精神結合一體觀)和「無觀瑜咖一(斷滅心的作用,證悟涅槃)等。說 明瑜伽和瑜伽行法對中國佛教各宗派均有淵源影響。

 
 
以人為本
◎楊 釗

關研究世界上卓越企業的報告顯示,推動優秀公司邁向卓越的企業領導人,第一步的工作,不是定立新目標、新願景、新策略,而是先找對人,安排他們坐在正確的位置上,並把不適合的人請下車,最後公司一定會找到正確的方向和策略,令企業邁向卓越。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網羅了一批由歐洲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退役的將軍,他們都是同一部隊,有共同的理念,並曾經很好的合作,結果福特汽車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汽車製造廠。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真正運作方式,是首先網羅價值觀與陸戰隊相同的人,然後加以嚴格訓練,讓他們掌握完成使命的方法,其成績備受稱道。

  從優秀邁向卓越的企業,其企業文化往往是「嚴格,但不是無情」,因為他們堅信「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需努力找工作」。祇需大多數成員都團結一致,把精神放在工作上,他們就不必擔心飯碗不保,即使是在逆境時,也不必面臨裁員和減薪。

  卓越的企業認為,「鼓勵優異員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讓無能的人成為他們的負擔」。

  卓越的企業認為,「公司成長的關鍵在於人才」。

  管理學中有個不變的法則稱之為「普克定律」:當一家企業成長的速度高於招攬人才的速度時,就不可能成為一家卓越的公司。

  卓越企業領導人都明白,公司成長的最大瓶頸不在於產品、技術和市場,而是能否招攬適合的人才,並且留住他們。

  要解決人才問題,有效的方法有四:

  一、祇要有疑慮,寧可暫不錄用,繼續尋找千里馬。

  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人選,寧可等待,繼續尋找。不要因為暫時的人手短缺而錄用不合標準的人。

  二、當你感到需要改革人事時,趕快採取行動。

  容忍不稱職的員工,是最大的浪費,既浪費自己和公司投注在這個人身上的時間和心力,也因為這個人不能為公司提供應有的價值,而浪費他的時間和生命。

  三、讓最優秀的人才去管理最有潛質的市場,而不是請他們去解決最嚴重的問題和打救有問題的公司。

  卓越的企業的做法往往是「扶優」而不是「扶貧」,「扶優」創造的效益要比「扶貧」的效益不知大多少倍。對於效益差的公司,卓越的企業寧願它「死亡」而關閉了事。

  四、卓越的企業應該不怕激烈的爭論,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能放棄本位主義,團結一致支持公司的決定。

  在研究世界上卓越的公司時,發現從優秀到卓越的企業,往往不會因事業的成功而犧牲人生其他重要元素,相反的是,卓越的企業可以與美滿的人生兼得。

  卓越企業的領導人,心中明白名、利、權力祇代表事業的成功,並不代表人生的成功,美滿的人生必須包括健康、家庭和快樂。

  因此,卓越企業的領導人一定注意維持「非常平衡的生活」,即使在公司遇到最緊張、最黑暗的時期,也不會犧牲健康和家庭,因為他們明白,「沒有健康,便沒有一切」,健康比甚麼都重要。

  當我們問卓越企業的主管,怎麼可以同時做到那麼多事情?

  其中一位主管回答:「喔,對他們而言,這一點都不困難,他們很懂得找到一群適合的人才,把他們放在適合的位置上,因此不需要二十四小時都在公司督導。卓越公司的領導能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平衡的生活,秘密全在這裡」。

  訪問過「從優秀到卓越」公司的主管,發現他們顯然不祇熱愛自己的工作,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喜歡周遭的同事。

 
 
四川宣漢縣又遇洪災
——慈輝三度增派糧款賑濟

○○五年七月八日,四川省達州市所管轄的宣漢縣等 地區,暴降「豪特」大雨,黃色泥水如萬馬奔騰,湧向低地,滾滾洪流,宛如一群瘋狂的猛獸,所經之處,剛開花的玉米田、正在抽穗的稻田,全被吞噬!淹水長達 36個小時,水深達8米至20多米,致35萬畝受災,15萬畝失收,20多萬頭豢養的豬、牛、羊等牲畜被洪水捲走!全縣倒塌房屋18,720間,半塌的 30,750間,危房30,750間。造成全縣55個鄉鎮110多萬人口中,受災人數達68.7萬,無家可歸人數達6.8萬,災民家園被洗劫一空!那一刻 的宣漢,如同一座孤島!一座活生生的人間煉獄!多少憨厚的農民,眼巴巴地望著洪流捲走自己的家當!多少濕淋淋的臉孔,叫人分不清是雨珠還是淚水!

  消息傳到楊洪會長耳中,會長立即指派李添洪師兄和郭強師兄趕去調查,經實地瞭解後,慈輝決定暫派37萬元的糧食給災民應急。

  去年宣漢縣等地受災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不料今次又傳來災情,令楊會長感慨不已,每想起那些遭逢不幸的災民,便聯想起他童年時家鄉淹水、全家躲在閣樓等 待救援的苦況。消息一直令會長悶悶不樂,於感同身受之餘,他致電余雪梅總幹事,請她將賑災糧款增加50%(即18.5萬元)。

  又隔了一天,會長仍然心有牽掛,想到宣漢縣淹水長達36個小時,災民從播種、除草、施肥,眼看收成就在望,轉眼間卻化為烏有的那種絕望與痛楚的情景; 想到一個小小偏僻的宣漢縣,連國家滅災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民政部副部長、四川省省長及達州市市長等,都趕到現場指揮救災工作,足見宣漢縣災情之慘!於是 他再次致電余總,請她將糧款再增加10-15萬元。

  總計這次慈輝共派74萬元的糧食,約59.2萬斤的大米,這也是慈輝首次對一個災區三度增加派糧的記錄。

  四川省宣漢縣距廣東惠州,坐車少說也要一兩天的時間,宣漢縣又怎麼會跟慈輝結上緣的?話說去年九月,宣漢縣首度遭洪災時,當地的佛教徒寫信給縣長,冀 出面請慈輝到當地扶貧,老縣長心想和慈輝素昧平生,怎可能伸援手?最後,為了眾多災民設想,老縣長還是親自寫了一封信,請會長關心。結果去年慈輝派了 250,000斤大米,2,000床的棉被。而此次再賑濟74萬元的糧食,老縣長在發放現場看到李添洪時,抓著李師兄的手,流下感動的淚說:「想不到這個 世界上,真的有您們這種不相識的人在關心著我們!」

  佛經云:凡以自己的財物分布給他人,名為「布」;以人之憂為憂,以人之苦為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謂之「施」,願施者受者皆成佛道。

 
 
慈輝在保定市設立
「貧困兒童慈輝助學金」

月二日,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資助河北省保定市貧困兒童助學金的捐贈儀式,在市政府玉蘭會堂隆重舉行。市人大、政府和政協有關領導,市宗教局、教育局、婦聯和佛學會負責人,慈輝會長楊洪先生的代表和受資助的貧困學生及其家長等,近千人參加了儀式。

  慈輝將捐贈60萬元作為保定貧困兒童的助學金。在捐贈儀式上,保定市領導高度讚揚慈輝的義舉,並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協力,資助貧困兒童。市婦聯還授 予楊洪會長「救助貧困兒童愛心大使」牌匾。最後,幾位受資助的兒童表演了集體詩歌朗誦,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將來報效社會的決心。

  去年三月,楊洪會長應真廣法師邀請,到河北保定市清苑縣國公營觀音寺作為期三天的弘法活動。期間楊會長瞭解到,雖然保定市婦聯實施『春蕾計劃』十年, 為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部分學童仍面臨失學、輟學危險,社會上要求資助扶貧的呼聲較高。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慈輝決定 在保定設立『貧困兒童慈輝助學金』。

 
 
佛法東漸美利堅(中)
◎夏金華

二、 美國的佛學研究

  (接上期)如上所述,自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界宗教會議後,美國學術界開始注意佛學研究。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基本沒有特別的長進。一九二二 年,C.R.萊曼等人創辦「哈佛東方叢書」,翻譯佛教譯文、注釋佛教著述,建立美國佛教研究的基礎。此後,形勢有了很大的改變。據弗蘭克·E·雷 諾茲(Frank E. Reynolds)的統計,近年來,美國學界相對活躍的佛教學者約有三百人,其中包括專業的佛教學者,還有因地區研究涉及佛教的專家,他們主要散佈在美國 各個大學。據《北美宗教研究名錄》(Directory of Departments and Programs of Religious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所說,美國研究佛教的著名大學主要有佛吉尼亞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威 斯康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夏威夷大學、西北大學、賓州大學等等。但如果說大量佛學研究成果的湧現,使美國成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則 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的事。

  如果說按照美國學術界習慣的區域劃分,從「南傳佛教」說起的話,在教義的研究方面,主要有約翰·羅斯·卡特(John Ross Carter)的《佛法:西方學術與僧伽羅佛教解釋》(Dharma: Western Academic and Sinhales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s )、溫斯頓·金(Winston King)的《上座部禪法:瑜伽的佛教轉型》(Therav馈a Meditation: The Buddhist Transformation of Yoga)、喬治· 邦德(George Bond)的《佛陀的世界:上座部佛教的三藏及其解釋》(The World of the Buddha: The Tripitaka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rav馈a Buddhism)、史蒂文·考林斯(Steven Collins):《無我:上座部佛教的想像與思想》(Selfless Persons: Imagery and Thought in Therav馈a Buddhism)、格雷斯·伯福德(Grace Burford):《欲望、死亡與善:上座部佛教終極價值的衝突》(Desire, Death and Goodness: The Conflict of Ultimate Values in Therav馈a Buddhism.)等。

  由於南傳佛教國家包括泰國、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佛教在這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影響,因此也成為歐美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物件。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梅爾福德·斯皮羅(Melford Spiro):《佛教與社會:偉大的傳統與緬甸的興衰》(Buddhism and Society: 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加拿納斯·奧貝塞克(Gananath Obeyesekere)、弗蘭克·雷諾茲(Frank Reynolds)和巴德韋爾·史密斯(Bardwell Smith):《兩法輪: 印度與錫蘭的上座部傳統》(Two Wheels of Dharma: Essarys on the Therav馈a Tradition in India and Ceylon)、邁克爾·孟德爾遜(Michael Mendelson):《緬甸的僧伽與國家:關於寺院宗派主義與領導權的研究》(Sangha and State in Burma: A Study of Monastic Sectarianism and Leadership)、斯坦利·坦比亞哈(Stanley Tambiah):《世界的征服者與隱逸者:從歷史背景研究泰國的佛教與政體》(World Conqueror and World Renouncer: A Study of Buddhism and Polity in Thailand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巴德韋爾·史密斯(Bardwell Smith):《斯里蘭卡的宗教與權利合法性》(Religion and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in Sri Lanka)、和《泰國、老撾、緬甸與柬埔寨的佛教與權利合法性》(Buddhism and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in Thailand, Laos and Burma)、斯坦利·坦比亞哈(Stanley Tambiah):《背叛的佛教?:斯里蘭卡的宗教、政治與暴力》(Buddhism Betrayed?: Religion, Politics and Violence in Sri Lanka)、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達羅毗荼的法輪與東南亞的印度化》(The Dvaravati Wheels of the Law and the Indianization of Southeast Asia)、朱利安娜·肖伯(Juliane Schober):《東亞與東南亞佛教傳說中的聖傳》(Sacred Biography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s of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陶德·T·劉易斯(Todd T. Lewis):《尼泊爾的流行佛教文本:奈屋佛教為事與模式》(Popular Buddhist Texts from Nepal: Narratives and Rituals of Newar Buddhism)等。

  印度佛教研究,是美國佛學研究中的主流。不過,其重心落在佛教哲學、史學和文獻方面。如大衛·J·卡魯帕哈那(David J. Kalupahana):《佛教哲學:一種歷史的分析》(Buddhist philosophy: A Historical Anlysis)、《佛教哲學史:連續與斷裂》(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克里斯·古德曼森(Chris Gudmunsen):《空性:宗教意義研究》(Emptiness: a 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大衛·塞福特·魯格(David Seyfort Ruegg):《印度中觀哲學文獻》(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從比較的觀點看佛性、心與漸悟》(Buddha-nature, Mind and the Problem of Gradualism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托馬斯·伍德(Thomas Wood):《唯心:唯識學派的哲學與教義分析》(Mind Only: A Philosophical and Doctrinal Analysis of the Vij禃nav馈a), 馬爾科姆·大衛·艾克爾(Malcolm David Eckel):《見佛:哲學家對空之意義的探求》(To See the Buddha: A Philosopher's Quest for the Meaning of Emptiness)、約翰·鮑爾(John Power):《解深密經無著與智藏二疏》(Two Commentaries on the Samdhinireana-s璝ra by Asa禥a and J?nagarba)、《智藏「二諦分別論」》Jn?nagarbha's Commentary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Truths: an Eighth Century Handbook of Madhyamaka Philosophy.)、雷金納德·雷(Reginald Ray):《印度佛教聖者》(Buddhist Saints in India)、葛列格里·肖潘(Gregory Schopen):《遺骨金石與佛教僧人》(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理查·薩洛蒙(Richard Salomon):《鍵陀羅本「犀牛經」:不列顛圖書館所藏佉盧文殘片5B》(A G垄dh庐?Version of the Rhinoceros-s饝ra: British Library kharosthi Fragment 5B.)等等。

  至於中國佛教的研究,同樣受到美國學者的注目,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如托馬斯·克利里(Thomas Cleary):《入不可思議:華嚴佛教導論》(Entry Into the Inconceivable: An Introduction to Hua-yan Buddhism)、惠倫·萊(Whalen Lai)和劉易斯·蘭開斯特(Lewis Lancaster):《漢藏的早期禪學》(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Berkeley)、約翰·麥考雷(John McRae):《北宗禪與早期禪宗的形成》(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尼爾·唐納(Neal Donner):《頓漸相即:天臺智顗的觀點》(「Sudden and Gradual Intimately Conjoined」: Chihi's Tien-Tai View.)、美國哈佛大學資深佛教學者斯坦利·溫斯坦(Stanley Weinstein)出版《唐代佛教》(Buddhism under the Tang)、肯尼斯·K·塔納卡(Kenneth K. Tanaka):《中國淨土教義的黎明:靜影慧遠的觀經疏》(The Dawn of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Doctrine: Ching-ying Hui-yuan's Commentary on the Visualization S(tra)、羅伯特·巴斯韋爾(Robert Buswell):《中國佛教疑偽經》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伯納德·福爾(Bernard Faure):《當下的言辭:中國禪/日本禪的文化批判》(The Rhetoric of Immediacy: A Cultural Critique of chan / Zen Buddhism)、《禪的頓悟與失察:禪傳統的知識論批判》(Chan Insights and Oversights: An Episem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禪佛教的哲學冥想》(Philosophical Meditations on Zen Buddhism)、丹尼爾·勒斯薩瓦斯(Daniel Lusthaus):《佛教現象學:瑜伽行派佛教的哲學研究與成唯識論》(Buddhist Phenomenolog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og馊庐a Buddhism and the Ch'eng Wei-Shih Lun)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著作。

  還有不能忘記的是,美國佛學界對藏傳佛教研究的熱衷。限於篇幅,這裡僅舉影響較大的幾部,如羅伯特·索拉蒙(Robert Thruman)的《西藏中觀哲學》(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Tibet: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Jey Tsong Khapa's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R·戴維森(R.Davidson)和S·古德曼(S.Goodman)合編的《西藏佛教:理性與啟示》(Tibeto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喬斯·凱比佐(Jose Cabezon)的《佛教與語言:印藏經院主義研究》(Buddhism and Language: A Study of Indo-Tibetan School Scholasticism)、喬治斯·德萊弗斯(Georges Dreyfus)的《認識實在:法稱哲學及其西藏解釋》(Recognizing Reality: Dharmakr嵶i's Philosophy and its Tibetan Interpretation)、馬太·卡彭斯坦(Matthew Kapstein)和梅爾文·格爾斯坦(Melvyn Goldstein)的《當代西藏佛教》(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Tibet)、珍尼特·吉亞特索(Janet Gyatso)的《自我幽靈:一位西藏夢幻者的秘密自傳》(Apparitions of Self: the Secret Autobiographies of a Tibetan Visionary)和唐納德·S·洛帕茲(Donald S. Lopez)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傳佛教與西方》(Prinsoners of Shang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等。(續下期)

 
 
清蓮飄香
◎陸巧玲

當盛夏季節,是六月蓮華開得最旺最香的時候,池塘 裡密密匝匝的蓮,層層疊翠間隔間星星點點綴滿了紅白相間的蓮華,那蓮瓣甚是清淨素雅,一塵不染。嬌嫩沁黃的花蕾羞澀地躲在花瓣中,若隱若現嬌俏可人。清風 拂來,蓮華搖搖曳曳婀娜多姿,伴隨著縷縷微風一陣陣蓮香迎面撲來,沁人心脾。

  蓮自古至今是文人墨客贊美與歌頌的花中君子,如宋朝周敦頤《愛蓮說》:「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文章生動而形象描繪了蓮的高潔,超然而脫俗的崇高品格。

  近代朱自清對蓮的描寫也很獨到,如《荷塘月色》:「曲曲直直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 點綴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女,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為了撰寫《荷塘月色》 朱自清多次到清華大學荷塘邊細心觀察,反復琢磨。終於寫出了轟動文壇的《荷塘月色》,真乃是古有《愛蓮說》今有《荷塘月色》。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個人的人 品,文風為蓮的傳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人們在觀花賞文時滿口生香,沉浸於那詩一般的意境,畫一般的美景中。

  在佛教中,蓮更受推崇。佛以蓮華化生,象徵「聖潔,崇高」。經中有載:佛,菩薩往往趺坐於「蓮華寶座,,或足踏「蓮華座」手執「蓮華」或頭鬢間戴有 「蓮華」在許多佛教經典中,多有蓮華的記載。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等。尤為《佛說阿彌陀經》描寫的更為具體:「池 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經義: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華都是很大的,有車輪盤一樣的大。各色蓮華放出各 色光彩出來,並且這種蓮華都是很好、很香、很潔淨的。

  佛教中還記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若有發心念佛的,那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就會生出一朵蓮華來,有百千萬億個人念佛就會生出百千萬億的蓮華來。 念佛功夫越深,那麼這朵蓮華開的越光明,鮮艷。直至這個念佛的人臨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會拿這朵蓮華來,迎接此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從蓮華生出來,為此極樂世界又叫「蓮華世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提到「九品蓮華」經義:念佛的眾生可根據念佛的根基大小又可 分為「上、中、下」三品,三品中又可分「上、中、下」三等份蓮華,上品上生的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蓮華立刻開放,即可見佛聽佛說法,反之下品下生的蓮華開 的就很長久了。

  蓮華不僅在佛教中象徵「聖潔,崇高」同時在許多經文中記載在危難關鍵時刻她還常常作為安寧、清涼、吉祥化險為夷的法寶。

  如,有一次文殊菩薩和舍利弗遊佛土,到處都是大火彌漫,人行其中,傾刻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術,令無數蓮華遍佈其中,踏上而行,如 履坦途。又如《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爾時閻羅法王見五色旛至心大歡喜,高聲唱言……諸地獄中變為清泉,刀山劍樹如『蓮華生』」。

  「若有罪人,須臾之間憶念此經,我當以大神力取大海水灌注罪人,令大地獄如『蓮華池』」。

  蓮以其她獨特而超群的外表,頗令世人仰慕,以「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被佛教視為聖花,而就蓮自身價值她通體是寶,既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又有很高的 藥用價值。蓮藕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餚,既營養又香脆清甜。藕粉更是中老年滋補營養品,蓮子性平,味甘澀,其功能具有補脾養心,益氣強身。還有蓮華,蓮葉可 作湯、粥、茶既益色養顏又清熱解暑。

  蓮作為藥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爾雅》,《本草經》均有記載,其蓮華、根莖(藕節)、梗、葉蒂、蓮須、蓮房、蓮子、蓮心、蓮衣等均可入藥,就整株蓮華入藥部分竟達十二種之多是其他植物無以比擬的,其價值獨一無二。

  禪宗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那崇高聖潔的蓮華不正如此嗎?!為了人類的美麗、光明、幸福無私奉獻一生。有道是:

    生於紅塵 不染塵俗
    殫盡一生 香滿人間

 
 
空故納萬境 丹青繪佛緣
◎韓玄真

心的荷塘,蓮花正在開放,蜻蜓飛駐其上,是緣?還是自在?我畫羅漢,就是這樣。

  十幾年的繪畫歷程,轉到了繪畫羅漢上,彷彿是「柳暗花明」,不僅是找到了繪畫題材,對人生也尋到了棲息靈魂的清涼世界。在這個世界,千年中華文化的輝煌與神秘盡在其中。遊心於此,你可得天獨厚,被受恩惠。

  我留連繪畫,曾在花鳥中領略激情,在山水中擁抱大自然,勾、勒,皴,擦,極盡所能,終不過得其形似,新的內涵,新的語言、苦求而終不得。隨著繪畫(五 百羅漢),步入單純而豐富的線條世界,找尋到輿自己意象之中的形象最相契合的表現手法。人生的體驗,繪畫的意境,線條的神韻融合在一起。寶剎叢林,幾經領 略,典籍經書,涉獵攝取,數載的積累,以虔誠和執著,耕耘出一方自己的藝術天地。莊嚴慈悲,慧眼傳神的佛家情懷,「蕭然意遠,神定意靜,不滯於物,不凝於 心」的超脫風韻,民族繪畫藝術的活力,佛教文化天地的久遠,賦於古老題材以新的生機。

  佛教,是一個古老悠遠的理想世界,也是具有豐富文化和智慧的現實世界。佛家旳安祥,禪境的自在,拈花的傳神,微笑的意會,滋養、孕育過歷代的文學家、 藝術家,留下了無數創新拓境的傳世佳作。現實中謙和有禮的高僧大德,學識淵博,修養深厚,令我崇仰敬慕,是我形象創造的楷模。魯迅曾言:「無真情,亦無真 相也」,惟其如此,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積累,品嚐了許多的艱辛之後,一間畫室都不具備的我,創作出這幅白描人物長卷。

  清涼世界,風光無限,然而,對於從事藝術的人要步入這一世界,實現人生和創作的超越,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獻身藝術鍥而不捨,超越物資,擺脫誘惑,並將其昇華為精神,做不到這一點,那沁人的清涼,迷人的風光,都將與你無緣。

 
 
游心法海繪佛像
韓玄真和他的羅漢圖

◎王石之

界認為,一位佛教徒修行成功將可能達到四種水準的成就。每一種成就為一個「果位」,如同當今的「職稱學位」。這四種「果位」按「初級、中級、副高、正高」排列為:

  初果,又名預流果,達到此境界在輪迴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即變成惡鬼、畜牲)。

  二果:又名一來果,獲得此果,輪迴時將祇轉生一次,不遭二茬罪。

  三果:又名不還果,得到此果就不會再回到「欲界」受苫而能「超生天界」。

  四果:即阿羅漢果,受得此果,他便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辨已辨,永不再遭受「生死輪迴」投胎轉世之苦。此果為小乘佛教修成正果達到的最高 成就學位。修得此果的人,就稱為阿羅漢(梵文音譯ARHAT),簡稱羅漢。傳說隨釋迦聽法傳道的有五百弟子,世稱「五百羅漢」。

  自學成才的山東畫家韓玄真以擅長畫羅漢而得到社會的認同。他創作的白描《五百羅漢長卷》、《十八羅漢圖》、《同登彼岸》等羅漢題材的中國畫,得到了國 內及東南亞傳媒的贊賞,趙朴初、王光英、啟功等都曾為他的羅漢畫題詩作跋。趙朴初先生多次品賞韓玄真的羅漢圖,並贈詩曰:「五百阿羅漢,一一相莊嚴,勝彼 世間塑,離俗遠市塵。氣清而筆健,妙到秋毫顛。君其靈山來,嘉會結勝緣。」他創作的《十八羅漢圖》在一九九三年作為國禮由江澤民主席贈送給泰國僧王。他畫 的長達五十八米的《五百羅漢長卷》在中國書畫國際博覽會上僅是其長度就足以令觀者驚奇嘆服。

  韓玄真筆下的羅漢,或怡然漫步,或托缽化緣,或舞文弄墨,或玩賞字畫,或讀書論道,或泯然入境,或人獸同嬉,或品茗談古……無論靜動坐臥、喜怒哀樂,都透脫著參破凡塵的真諦,超越世俗的羈絆,怡然自得的佛家情懷和佛幻境界。

中國人物畫的意境源於形神兼備,由貌入骨,由形出神,依形造境,由境傳神。韓玄真的羅漢人物畫的意境是超凡脫俗的清涼境界,如空山虛穀、澗溪潺潺,體現出畫家與佛結緣,對佛理的領悟。惟此才能達到繪者心靈與被繪者形神的契合。

  佛教題材是中國人物畫中常見的題材,自古不少畫家就終生樂此不疲。古代以羅漢為創作對象的羅漢人物畫,按其載體材料大體可分為絹紙與石刻兩大類,絹紙 型畫本往往大都是供石刻工匠鑿刻的摹本。流傳至今的絹紙本最著名的五百羅漢圖是現藏於江西博物館的清代畫家許從龍繪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現僅有一百二十 幅。流傳於世的石刻拓片「五百羅漢像帖」有兩種,一種是出自清嘉慶四年(1799年)常州天寧寺刻像石,第二種出自清光緒四年(1878年)湖南衡山祝聖 寺。傳說的阿羅漢形象是漢化了的僧人,穿著僧衣,與中國的和尚沒甚麼區別,而他們的形態神韻和外貌特徵則各不相同,乃是畫家源於生活的創造。韓玄真塑造的 羅漢形象,實際一是來源於對佛教的知悟,二是來源於對生活中千姿百態眾生相的觀察記憶。正如他筆下的羅漢非聖非凡,亦聖亦凡,游乎神人之際,步於天地之 間,獨有一番境界,這正是韓玄真的羅漢圖意境的藝術審美價值所在。

  韓玄真善用白描勾線的手法表現羅漢,線條是他的羅漢畫中最重要的技法手段。中國人物畫最講究線描的功力,素有「無線者非畫也」之說。晉代顧愷之是線描 的祖師,唐代吳道子則為線描之集大成者,有「吳帶當風」之美譽。線描既是中國畫的基本功,又是中國畫技法的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因此,線描在技法上不能有 任何偽劣,須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紮紮實實。韓玄真自學成才,能在線描上日漸長進,與他十多年來身不離案,手不離筆,勤思苦練分不開。盡管他運用線條的功 力尚未達到完美無缺的境界,但韓玄真對中國畫線條神韻的追求是鍥而不舍的,對創作羅漢圖的身心投入是忘我脫塵的,真可謂是:獻身佛門畫羅漢,遊心法海繪佛 緣。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協會護法慈善功德會
赴甘肅定西助學濟貧側記

◎朱封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兩句曾作為《香港佛教》 第五三七期「編者的話」題目的佛陀教導,也正是我們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協會護法慈善功德會全體會員作為學習和行動的座右銘。功德會從二○○一年成立以來,做 了大量救災救苦、扶貧濟困工作,深受群眾好評,多次得到上級的獎勵。這裡記述的是其中較為深刻的一次。

  二○○五年五月廿一日,功德會辦公室收到一份來自大西北的傳真,題為《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在「兩基」攻堅中所面臨的困難》。據文中介紹:「漳縣全縣有學 校二百零三所,其中中學七所,小學一百九十四所,幼兒園二所。……漳縣由於歷史、地理等原因,文化落後,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教育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 題。目前全縣尚有九十四所學校有危房,……(這些危房)已經或者即將倒塌!領導急、家長急、老師急、學生怕!整天提心吊膽,憂心如焚!!定西『苦甲天 下』,漳縣『苦甲定西』!……全縣大山中的學生家庭均比較貧困,需要衣物三萬件。」

  功德會的工作人員看了後,十分心酸,懷著身同體受的強烈同情心,即於當天向下屬三十六個辦事處(點)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辦事處(點)立即發動會員捐 錢捐物,開展向定西獻愛心活動。二○○五年五月廿五日,功德會還召開會長會議,決定帶上衣物組團前往定西實地考察。

  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一輛前面挂著「援助甘肅定西」、兩邊分別挂著「浙江省台州佛教功德會情系西部獻愛心」大紅橫幅的重型卡車,滿載著四萬件衣物 和功德會會員的一片愛心,駛出台州,馳往甘肅定西。二○○五年六月三日,又一輛挂著橫幅滿載著教學用品、學習用品以及二萬五千件衣服的大型卡車離開功德 會,駛向大西北。

  二○○五年六月七日,以功德會會長月淨法師馬團長的功德會赴甘肅定西獻愛心考察團一行二十五人,分乘兩輛中巴,啟動了西北之旅。一路顛簸,風塵撲撲, 經過四十七小時的長途跋涉,於六月九日凌晨三時抵達蘭州,受到甘肅省民宗委韓德明處長、甘肅省發展研究中心李儒主任、漳縣分管教育的張正龍副縣長等熱情的 接待。

  六月九日下午十八時三十分,考察團抵達漳縣,當地老師、學生和群眾一千多人早已等候在東關小學,當考察團一行步入學校大門時,敲鑼打鼓,受到熱烈歡 迎,隨即舉行隆重的捐贈儀式。漳縣人民政府敬贈功德會和月淨法師「功德無量」和「慈心普被」二塊大型匾額。考察團給貧困的群眾當場發放衣服。考察團的團員 們看到群眾領到衣服的喜悅表情,長途跋涉的勞累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言喻的快樂,此時此刻大家領略到了「為善最樂」的真諦。

  六月十日上午,漳縣政府調動了十輛越野車,載著考察團全體團員以及陪同人員,翻山越嶺,考察了東南里小學、廟兒坪小學、堆糧坪村學、何家門小學等,受 到各校師生熱烈歡迎。考察團進入校園,看到的是極其簡陋而破舊的教室。進人教室,窗戶沒有玻璃,為了阻擋寒風用報紙糊著,室內很暗。學生用的課桌凳,陳舊 不堪,有的桌凳的腳已經斷了。有的一張桌坐了四個人,擠得很緊,根本無法寫字,有的學生連最簡陋的課桌凳也沒有,衹好坐在地上聽課。看到這些景象,團員們 好多掉下了辛酸的淚水。

  接著,團員們將帶來的專門定制的印有「台州市佛教協會護法慈善功德會捐贈」字樣的嶄新的課桌,以及電視機、VCD機、電子琴、地球儀、教科書、教學碟 片、粉筆等教學用品贈送給學校。再給學生發放衣物。喊到名字的學生上來,先是領取衣服,然後是書包、紅領巾、《新華字典》、作業本、鉛筆、橡皮、尺、鞋 襪。轉眼間,學生們都穿上了嶄新的服裝,背著新書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蹦蹦跳跳,整個校園充滿了童真爛漫的喜悅。這時,團員們突然發現校門口有三個小 孩在傷心落淚,張居士過去詢問原因,原來是姐弟三個,大姐姐張金金十二歲,妹妹張金妹八歲,小弟弟張小巧六歲,因為媽媽去世,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今天看到 其他小朋友穿上這麼漂亮的新衣服,背上新書包,心裡很羡慕,想想自己,不禁傷心落淚。團員們得知後,立即給他們挑選了合適衣服給穿上,還塞給他們五六百元 現鈔。溫州黃居士、松門王居士聞訊過來,當場就表示要結對幫扶他們上學。這時,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六月十七日上午,功德會又在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政府,舉行捐贈衣服儀式。甘肅省政府研究室李志儉、李儒二位主任,以及定西市政府研究室、定西市民政局 民間組織管理局、定西市安定區人大、定西市安定區政協、定西市安定區紀檢委、監察局、定西市安定區民政局等領導、當地新聞媒體以及貧困群眾二百多人參加。 當場發放衣服後,參加儀式的省市領導與考察團全體團員合影留念。

  這次定西之行,總共帶去衣服六萬五千件,彩色電視機二臺,衛星接收器、VCD機、音響二套,學生課桌凳五十九套(雙人),教師辦公桌八套,講桌七套, 教師服裝(包括西裝、襯衣、領帶、褲帶、皮鞋等)共七套,學生服裝(包括夏裝一百一十三套、冬裝一百一十三套、鞋襪一百一十三雙、上衣一百一十三件、皮帶 一百一十三條)二百多套、書包一百一十三個、圖書四百餘冊、作業本四千本、鉛筆一千多支、教具箱二套,以及收錄機、磁性黑板、地球儀、電子琴、粉筆等辦公 教學用品三十多個品種,總價值一百多萬元。考察團帶去的不僅僅是這些物品,而是台州人民的深情厚誼和台州佛子的慈愛之心,從而給定西人民留下了極為良好的 印象。

  最後,功德會還與彰縣領導商定在彰縣建造一座小學,讓彰縣因貧困未能上學的兒童都能人學讀書。這座小學定名為「台州愛心小學」。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海正覺蓮社主辦
「誠心抄經抗疫境 迴向眾生祝和平」活動
鼓勵全城抄《心經》消除疫禍

  近期禽流感在世界各地多個國家爆發,疫情嚴峻,影響所及,大量禽畜雖已慘被宰殺,但疫禍未見消除,且有危害人類生命之虞。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認為此 災禍乃由共業所感,大量殺戮禽畜不但不能消除禍患,反令人類更招罪愆。為了消除惡業,大眾必須明白善惡因果,並鼓勵由佛教徒以身作則,帶動大眾,眾善奉 行。

香港佛教聯合會和香海正覺蓮社特此舉辦全城抄寫《心經》活動,並呼籲全港佛教道場響應,希望藉此抄經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疫症消除,現前檀信,增福延壽,過往有情眾生,早登淨土。

(一)參加辦法: 

  (1)參加者可到下列地點(或附回郵信封)索取抄經本:

      香港佛教聯合會——灣仔駱克道338號1樓

      香海正覺蓮社——跑馬地黃泥涌道31號5樓

      香港觀宗寺——新界粉嶺百福村十二號 

  (2)參加者可抄一份或多份,完成後於二○○六年一月五日或之前寄回或交回上述其中任何一個地址。

 

(二)迴向誦經:集齊所有抄經本,舉行迴向誦經法會

   日 期: 二○○六年一月七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星期六

   時 間: 下午三時

   地 點: 銅鑼灣東院道11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

        歡迎四眾同人發心參與 

抄經注意事項:

1、潔淨雙手,端身正坐:

2、整肅身心,意念合一:

3、合掌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虔心抄寫;

5、寫畢,合掌迴向。 

查詢電話:2572-2662(香海正覺蓮社)‧2574-9371(佛教聯合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

丙戌(2006)年清明思親法會時間表

* 法會地點: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
* 開壇前登記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樂友大廈2字三樓
* 登記處查詢電話:2574 9371

開壇

公曆4月2日

農曆三月初五(星期日)

上午

9:30

開幕剪綵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上午

9:50

法會灑淨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3日

農曆三月初六 (星期一)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悲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4日

農曆三月初七(星期二)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5日

農曆三月初八(星期三)

(是日為清明節假期)

下午

1:30 - 5:00

『藥師佛』灌頂法會

恭請密宗大德第13世噶陀仁波車主持

 

下午

6:0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藥師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6日

農曆三月初九(星期四)

下午

5:30 - 8:30

大蒙山施食

恭請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諸位比丘尼

法師聯合主持

 

公曆4月7日

農曆三月初十(星期五)

上午

8:30

禮供諸天

恭請大壇全體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9:30

四大部洲燄口

恭請寶蓮禪寺大悲壇及各壇諸位法師主持

圓滿

公曆4月8日

農曆三月十一日(星期六)

下午

1:00

送聖,法會圓滿

各壇法師、本會董事及善信齊集大壇參加

 

每天大壇禮拜梁皇寶懺、誦經時間

第一堂 上午9:00 (除開壇第一天外)
第二堂 上午10:15
第三堂 上午11:00 佛前上供、迴向(大壇法師請到延生堂迴向)其餘各壇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第四堂 下午1:30
第五堂 下午3:00,各壇全體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香海正覺蓮社鑽禧紀慶
『與佛齊心,四眾同行』慈善步行籌款
二○○五年十二月十日.大埔海濱公園
社長覺光長老起步禮致辭 

尊敬的大埔民政事務專員 陳貴春 太平紳士
北區民政事務專員 黃漢豪 太平紳士
各位主禮嘉賓、諸山長老、教界大德、四眾同仁,大家好︰

  今年是香海正覺蓮社的鑽禧年。從年初至現在,本社每個月都舉辦不同類型的慶祝活動。今天,我們在美麗的大埔海濱公園舉行慈善步行籌款活動,荷蒙 大埔民政事務專員 陳貴春 太平紳士和北區民政事務專員 黃漢豪 太平紳士 與及大埔和北區多位區議員蒞臨主禮,本人謹代表香海正覺蓮社全體同人敬表歡迎和感謝。

  香海正覺蓮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弘法、安老、教育、慈善濟助及文化推廣等方面的工作,在眾善因緣的成就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設有安老服務單位八間, 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共十間。為配合社會的持續發展,令本社的安老和教育單位的服務能得以不斷拓展和創新,我們特別舉辦步行籌款活動,聚沙成塔,以所 籌善款充實『安老及教育基金』。此次步行籌款活動的主題是『與佛齊心,四眾同行』。佛陀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佛心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徵。與佛齊 心,就是讓我們以佛心為己心,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貢獻智慧,奉獻慈悲。四眾同行,可以增強我們團隊的凝聚力和集體的榮譽感,同行善業,共襄善舉,在利益 他人的當下,也成就自己的福德。

  今天,我們的步行路程雖然不是很長,但我們每一位的發心難能可貴,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充滿著慈悲和智慧。與佛齊心,四眾同行,悲智雙運,利樂有情。我們眾善奉行的精神天高水長,我們奉行眾善的願力永不退轉。

  今天的活動得到香港各界善知識的熱心支持,佛教界四眾同仁的積極響應,本社董事會同仁和廣大社友以及社屬各團體的踴躍參予。在此,我謹再一次表示感謝。

  最後,祝福諸位福慧同臻,如意自在;身心愉快,平安吉祥。

『與佛齊心,四眾同行』
慈善步行籌款
主禮嘉賓名單

大埔區民政事務專員陳貴春太平紳士

北區民政事務專員黃漢豪太平紳士

大埔區議員李志成先生

大埔區議員區鎮樺先生

大埔區議員羅舜泉先生

北區區議員劉應和先生

北區區議員岑永根先生

北區區議員侯金林先生

北區區議員呂慶忠先生

北區區議員莫兆麟先生

北區區議員陳興福先生

 

  出席人數:當日有多個佛教友好團體共同參與,包括:香港觀宗寺,香海正覺蓮社及社屬十間學校,四間安老院,兩間老人中心及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尚有 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小學及幼稚園,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眾位法師及善信,天童精舍及普門寺眾位法師及善信,大光園眾位法師,東蓮覺苑多位善信,以及各界善信友 好,共三千多人參加。

  當日天清氣朗,步行人士均贊歎海濱公園環境優美,既可做善事,亦可參與郊遊的樂趣,皆大歡喜。


香港佛教聯合會二00四/0五年度遴選會員尋常年會
會長覺光長老報告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在今天舉行二00四至二00五年度遴選會員大會﹑得蒙各位會員於百忙中撥冗出席﹑研商會務﹑實在非常感謝。大會除報告一年會務情況外﹑還包括選舉下一屆新董事﹑通過二00四至二00五年度核數師報告﹑亦有賴各位多加指導﹑共策進行。 

  本會自創立到現在,已有六十年,在歷屆董事辛勞策劃,會員四眾同人鼎力支持下,各項會務得以穩步擴展,與時並進。會中四眾同人協力同心,發揚佛陀慈悲 濟世﹑廣益群生的大菩薩精神﹑積極創辦醫療﹑教育﹑安老及慈幼等社會文化﹑福利﹑慈善公益事業,改善人心﹑培植社會功德,引領人群步入出世的解脫妙法中。 使人民得以蒙受佛法真理的薰陶,安身之命於世,取得各方人士的認同和讚譽,為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功德無量。 

  今年是本會創會六十周年誌慶,我們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諸如:在佛誕日,除發起在港九﹑新界十二個地區之佛教人士,舉行盛大慶祝活動,並假座香港會 議展覽中心舉行一連三天隆重慶祝大會,包括:招待信眾參加浴佛,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畢業典禮﹑佛學講座﹑「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誦經﹑懺摩﹑普佛上供 ﹑傳燈法會等儀典,可稱萬眾一心齋頌祝﹑薄海騰歡慶誕辰。 

  於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本會又承辦「雪域明珠.中國西藏文化周」,主要內容有佛教密宗灌頂法會,我們邀請西藏八大活佛親臨主持法典,我們又以「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舉辦一場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

  十一月十三日,本會再於維園舉行盛大的慈善嘉年華會,本著宣揚正教,渡持佛法﹑服務長幼﹑利樂社群﹑關心老人﹑兒童﹑社會的弱勢社群,大會得到醫院管 理局的鼎力支持,派出醫療人員提供兩個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康樂及文化事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借出場地,會屬學校各位校長﹑老師精心設計各項節目,衷誠合 作,活動圓滿功德。 

  十一月十五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六十周年鑽禧慈善齋宴。佛教聯合會諸同人與各界嘉賓四眾弟子,海會雲集,共祝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六十華誕。 

  在對外事務方面,不斷加強與國內外佛教團體合作,除承辦「雪域明珠.中國西藏文化周」外,還在九月十四至十六日承辦「世界佛教華僧第八屆執行委員會第 一次會議暨慶祝華僧會四十周年會慶」。華僧會在香港舉行,加強香港佛教與國際佛教間的聯繫與友誼,肯定了香港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也促進香港的安定繁榮。

  去年底,南亞地區發生地震海嘯,波及十多個國家傷亡慘重,這真是一場世紀大災茌,全球積極參與救援,香港佛教即時動員﹑以不同形式為災民做點事情,包括舉行法會,捐款賑災,派團慰問,分享同體大悲的行動。

  面對著時代的轉變,本會正採用多種形式推動弘法工作;諸如舉行佛教講座以傳播教理,出版<香港佛教>月刊﹑<佛聯匯訊>,統籌佛教坊書展,透過電子媒介宣傳本會工作,設立弘法使者獎學金,培養在學青少年,從事推廣佛教事務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項會務的發展必須與時並進。本人深切盼望各位董事﹑各位會員能本著為佛教服務的熱誠,通力合作,協助推動會務,使各項工作得到順利完成,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最後本人謹祝在座各位福慧雙修,如意吉祥。


香港佛教聯合會二○○四至○五年度
遴選會員尋常年會會務報告

會長覺光長老:
副會長永惺長老:
副會長林漢強居士:
各位法師、各位同仁、各位居士: 

  本會今日舉行二○○四至二○○五年度遴選會員尋常年會,多謝各位撥冗出席,謹將會務工作報告如下:

本會除倡弘佛教信仰外,並推動慈善事業,以福利大眾,過去一年得到四眾同仁鼎力支持,各項會務得到順利發展。

一、 弘法活動

  為慶祝本會六十周年鑽禧誌慶,本會一年內舉辦了多項盛大的、有意義的活動。包括清明思親法會、十二分區浴佛、佛誕慶典、僧伽學院畢業典禮、衹樹植林計 劃、覺光長老之陞大座說法、中國西藏文化周、佛教坊、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世界佛教華僧會第八屆執行委員會會議、會慶慈善嘉年華會和會慶慈善齋宴等等。其 他弘法活動還包括舉辦各項佛學講座,每月放生會及兩次大型海上放生活動,及定期出版「香港佛教」月刊和「佛聯匯訊」等弘揚佛法、廣結善緣之活動。

二、教育服務

  會屬小學及幼稚園聯合畢業典禮及會屬中學聯合畢業典禮,分別於本年六月六日及十二月五日圓滿舉行,典禮熱鬧而隆重。

三、醫療服務

  1 醫院服務水準,一直得到病人稱許,佛教醫院為九龍中聯網的一份子,院方一直改善設備與環境,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2 醫管局於二○○四年舉辦職員意見調查,向員工發出問卷,九龍中聯網員工在工作滿足感、工作量、投入程度均比醫管局平均分數高,但在工作表現評估、培訓及工作發展項目上則較醫管局平均分數稍低,聯網人力資源部會作出跟進。

  3 醫院於門診部及地下總辦事處裝置「醫療紀錄追索系統」已於五月廿三日啟用,方便日後追索。

  4 於二○○五年九月舉辦為期四節的「太極拳班」參加者共有十九人。每位須繳費$100。

  5 醫院於十月三十一日起為員工提供預防流感疫苗注射,以減低員工感染機會,計劃是以自願參加為基礎。

  6 醫院參加環保署舉辦的二○○四至○五年度「明智減廢計劃,共訂下六項目標,計劃已於八月完成,經審核成功完成五項目標,獲環保署頒發「卓越明智減廢標誌」。

四、 社會福利服務

  二○○四至二○○五年度公開售旗籌款活動,秘書處按中學校長會之排序日前於二○○五年二月五日上午八時至中午十二時進行全港性售旗活動。

五、 會產管理

  1 秘書處同事常往各個會屬物業巡視,以便安排妥善維修及保養,達致保值效益。(本年度維修工程有香港告士打道132-133號樂高大廈地鋪之防水工程,九龍深麻實道十號石矢剝落及維修工程,石澳道310號防水維修工程)

  2 新界沙田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即將展開的工程有一、應環保署指示進行接駁污水渠工程;二、更換大殿瓦面工程,現正進行工程招標程序。

  3 香港佛教墳場斜坡鞏固工程,工程順利,即將峻工。

  4 為慶祝本會六十周年誌慶除舉行多項活動以示慶祝外,已於香港東院道黃焯菴小學裝置一帆布佛偈標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及兩支五色旗已於八月十七日安裝妥當,此為佛聯會在香港第一個大型佛偈標語。另擬建立一座具有佛教藝術特式之地標事仍在進行中。

六、對外事務

  1 去年年底南亞地區發生地震海嘯災難,為呼籲全港佛教徒聯合起來捐款賑濟南亞地區地震海嘯災民及超度死難者,本會作出一系列宣傳活動,如在多份報章刊登呼籲捐款的廣告,撥款一百萬元經香港紅十字會協助救援災民,舉行超度法會,派出人員到災區慰問災民等。

  2 出席二○○五年四月廿三日至廿四日海南三亞兩岸四地佛教圓桌會暨觀世音菩薩像開光大典,由會長覺光長老任團長。成員包括秘書長區潔名居士,總務主任智慧法師,顧問紹根法師等。

  3 台灣印順導師於六月四日示寂,終年一百歲,本會董事代表前往台灣新竹,六月十日由會長覺光長老,總務主任智慧法師、常務董事衍空法師、果德法師、演慈法師、妙慧法師及董事梁衛珍居士和顧問淨雄法師等親赴台灣出席「印順導師追思讚頌法會」。

  4 國慶期間,本會應中聯辦邀請,派代表參加宗教界國慶訪京團,總務主任智慧法師和秘書長區潔名居士代表出席。

  5 上海玉佛寺於今年十二月一日至三日在上海舉辦「紀念真禪大和尚圓寂十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本會派出宗教事務主任覺真法師出席。

  6 深圳弘法寺本煥長老九十九歲壽辰,本會除送賀匾道賀外,另會長覺光長老,總務主任智慧法師,常務董事果德法師,董事溫綺玲居士於十月廿三日親自赴深圳道賀。

  7 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會員大會於二○○五年十二月六日至十一日假馬來西亞吉隆坡金馬皇宮酒店舉行,由常務董事果德法師及演慈法師代表本會出席,秘書處亦派員陪同。

  8 會長覺光長老應民政事務局何志平局長邀請出席六宗教領袖於十一月廿九日在會議展覽中心(金紫荊粵菜廳)進行午宴。

  本會會務有賴會長覺光長老英明領導,受到四眾擁護,社會推崇,會務昌盛發展。祝願佛力加庇,佛日增輝,佛聯會會務昌隆,在座各位萬事如意,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
將於二○○六年在普陀山舉辦

  二○○五年四月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佛教論壇」選址研討會上,舟山市最終戰勝西安、無錫和三亞,取得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和新聞發佈會的承辦權。

  七月十二日,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一行近二十餘人,在舟山市馬萬里副市長、普陀山佛協會長戒忍大和尚等領導陪同下,就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籌備情況來普陀山視察制導。通過考察論證,齊副局長對籌備工作表示肯定,並就具體工作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指導。

  八月五日,齊副局長專程趕到杭州,正武宣佈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舟山舉辦,時間擬訂於二○○六年十月十三日。論壇會址安排在普陀山,朱家尖作為配套 接待地,論壇主會期為三天,規模在一千人左右,屆時世界各地的國家政要、佛教領袖、高僧大德、知名護法居士以及從事佛教研究的專家學者等都將雲集普陀。

  在八月廿五日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動員大會上,舟山市委市府領導向全市發出了「我們要聚全市之力,辦好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動員。據舟山市首屆「世界 佛教論壇」申辦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國內舉辦的多邊世界性宗教會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師駕鶴去 精神猶長存
雁蕩山竺摩紀念館開館

  二○○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上午,來自馬東西亞、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佛教界知名人士百餘人,齊聚雁蕩山能仁寺,參加了雁蕩山竺摩紀念館開館儀式。市領導黃正強、潘孝政、張國謙、盧文輝、倪德西等出席。市委書記黃正強為紀念館開館揭牌。

  該紀念館展出了反映竺摩大師一生經歷的圖片,以及他生前的書稿和詩畫作品、勛章等,紀念館還存放了大師的舍利子。

  竺摩大師一九一三年八月出生於我市虹橋,俗名陳德安,別名「雁蕩山僧」。十二歲時出家,十六歲拜寧波觀宗寺諦閑上人為師,二十歲畢業于閩南佛學院。親 得中國佛學會理事長太虛大師教誨的他,南渡東南亞後創建了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創辦了馬來西亞佛學院。為佛教文化的創新發展和中外文化的傳播交流作出了卓越 貢獻。一九九八年榮膺檳州元首賜封的高級拿督勛銜,被譽為「馬來西亞北傳佛教之父」(大馬漢系佛教之父)。

  竺摩大師不僅精通佛法,造詣深湛,而且精通詩文、書畫,脫俗入化,目成一格,才華橫溢,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是繼蘇曼珠,弘一大師之後的又一名高 僧。著有《竺摩長老佛學全書》、《篆香室詩集》、《篆香室書畫集》,以及諸多弘法著述,廣為流傳。竺摩大師還是一位愛國愛鄉的僧人。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 國,竺摩法師毅然放棄赴日留學,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主編《覺音》,《無盡燈》等雜誌,一邊弘揚佛教文化,一邊宣傳抗日救國。竺摩大師雖身在海外半個世 紀,但時刻關注故鄉的建設和發展,曾兩度回雁蕩山。壽至稀齡,仍念念不忘雁蕩山,曾多次想再訪雁蕩山欲歸根家山。二○○二年二月四日,大師在馬來西亞檳城 圓寂。弘一法師曾贈字竺摩,「演一言音充法界,起大慈悲現世間。」于佑任、豐子愷也曾贈書竺摩,贊其「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真觀音淨觀廣大智慧觀」。

  在當天的開館儀式上,代市長潘孝政說,創辦雁蕩山竺摩紀念館,就是要學習和紀念竺摩大師的愛國思想和熱心傳播中華文化的精神。竺摩大師紀念館必將為雁蕩這座文化名山增添更多的文化情趣和人文魅力。


北大05級宗教學系佛教班
赴港澳交流訪團活動紀實

交流團成員 

  赴港澳交流參訪是北大宗教學系佛教班開辦以前第一次自發組織的活動,成行共六人,團長法根活佛、副團長普爾忠活佛、副團長兼秘書長劉莉,日照法師、克清法師、明藏法師、定禪法師。

活動過程 

  第一天:十一月十二日早上九時三十分抵達觀宗寺,受到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的接見,長老談到在這個文化、經濟、科技多元化發展的時代,當今佛教 的現狀以及發展感慨萬千,特別針對佛教自身的教學體制的問題,如大陸、香港並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大學,台灣也祇有二三所而已,還有出家僧眾數量的問 題,香港有八百萬人口,出家僧眾不過二百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觀宗寺內有一所香海正覺蓮社佛教寶靜安老院,共有來自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一千多位老 人,最年輕的都是八十歲,最老的都是九十幾歲,均由佛教徒來照顧,真正在現實中做到了生養死葬。 

  離開觀宗寺之後,下午五時到禪廬的香港護生會參觀學習,護生會的創辦人胡國榮居士介紹了護生會的由來,發展狀況,以及經常舉辦的一些活動,護生會創辦 以來每一月都會組織放生活動,從幾十人到四五百人,帶領著香港佛教放生的氛圍,所有的會員都是義工,除了義工本身的定期工作的安排,如定期的免費中醫就 診,送葬儀式、諸多佛事等等之外,凡是港澳佛教界、大陸佛教界需要護生會的協助,護生會的義工都會盡最大努力的完成。晚上,由於護生會的盛情邀請於寶光齋 用素齋,席間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分享了各自的學佛歷程及對於當今佛教諸多方面的感想。 

  第二天:十一月十三日早上十一時到西方寺,由於永惺長老身體欠佳,由當家師寬旭法師接待我們,介紹參觀了西方寺,寬旭法師同樣談到香港佛教寺多僧少的 問題,談到佛教的發展的時候,提到佛教應該真正的走上人間佛教的正道上,不應該抱殘守缺,需要多元化的弘法人才。隨後,參觀了離西方寺不遠的東普陀寺,受 到了知長老熱情的接待,長老充滿年輕人活力的氣質,深深感染了我們這些晚輩。 

  下午二點二十分到達志蓮淨苑,據說志蓮淨苑中的建築都是用木頭的,的確美奐美倫,有唐朝博大精緻的遺風,雖然在志蓮淨苑沒有見到那裡的法師,但卻意外的發現並購買了許多令人難以釋手的佛教書籍,佛陀的教誨「依法不依人」不覺的浮現於腦海中。 

  第三天:十一月十四早上十一時到妙法寺,受到妙法寺修智大和尚的熱情接待,介紹了妙法寺的歷史,特別是不同於其它寺院的地方,妙法寺的前部分是佛教場 所,後部分是女子中學,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上都有佛教課程,讓佛法的少有所學落入實處。席間,團員們非常熱情,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談笑風生。午餐後,修智 法師陪同我們參觀了妙法寺正在修建中的大雄寶殿,可以這麼說妙法寺新大雄寶殿,後無來者之說還太早,但絕對是前無古人。同樣,修建中的大雄寶殿後半部分是 安老院,讓團員對香港佛教界隨時隨地把慈善事業切實的落入行動之中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下午三時二十分到尖沙咀的淨空法師弘法道場,正好碰到了台灣來的一位法師為護法居士教誦唱念,非常的莊嚴肅穆。 

  第四天:十一月十五日,下午去佛光山香港分院(佛香講堂)。 

  第五天:十一月十六日上午九點到大嶼山,在知客師的陪同下,參觀了寶蓮禪寺,禮拜了天壇大佛,更有幸的是能夠瞻仰佛陀的真身舍利。午餐後受到智慧長老 的接見,彼此進行熱烈的交談。離開寶蓮禪寺,來到不遠的觀音寺,拜見了融靈長老,長老的風趣幽默、真知灼見的交談,讓我們受益非淺。下午六時離開香港,來 到澳門。 

  第六天:十一月十七日參觀了澳門天主教堂、菩提禪院(澳門佛教總會)、大三巴牌坊。中午十一時離開澳門,這次赴港澳交流參訪團圓滿成功。臨別時,每個 團員都有一個思考留於心中,兩岸三地因為自身的諸多原因,佛教事業發展的狀況也有很多不同,如何從這樣的交流中吸收別人的長處所在,尤其是相對落後的大陸 佛教應該去學甚麼,怎樣學? 

總 結 

  結束此行之際,團員們進行了熱烈討論,分享了交流參訪的心得,大家認為此行達到了五個目的:一是第一次組織北大宗教學系佛教班的同學前往港澳佛教團體 參觀,對他們有了較感性的認識,受到了很大啟發,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二是對港澳佛教團體的自身建設、僧眾的管理模式、居士人力資源管理、弘法的人性 化服務等有了初步的瞭解,達到了交流的目的;三是交流時間雖短暫,但此次之行與港澳的佛教團體建立了初步的聯繫,為進一步互訪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四是此次 之行最大的感觸,就是缺少人才,不管大陸還是港澳缺少的就是多元化的佛教人才。五是相信參與這次活動的來自大陸不同領域的團員們,結合自身在今後的工作中 為佛教提出新的設想和思路。


萬人供萬佛 寶殿齊共建
博羅禮佛禪寺籌建大雄寶殿

  博羅「禮佛禪寺」正式成立「大雄寶殿籌建委員會」,落實明年動工興建寶殿工作。同時決定將大殿內三面牆壁安奉3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及 3菩薩(文殊、普賢、觀音)的立體小銅像,構成「諸佛海會、菩薩圍繞」、「萬佛千菩薩」莊嚴佈局,由信眾隨緣供奉。

  當日會議上,出席護法居士信眾一致通過委任妙峰法師(禮佛禪寺首座)為籌委會總顧問;日照法師(惠州市佛協常務副會長、禮佛禪寺都監)為籌委會主任。確立了「大雄寶殿」專款專用的設計方案、并任命財務、監督及工作組長。

  妙峰法師在會上作動員開示:出家眾居住所需的地方不多,一張床便足夠,「禮佛禪寺」為何要修建如此大的道場?主要是用以弘法;道場興建是十方信眾及當 地居士們的福報。他表示:星雲大師把佛光山開拓成如此規模,其宗旨就是建道場不是一個人的事,要讓更多人參與,福報應讓更多人來修持,那怕是一磚一瓦,都 印下大眾的心血。希望大眾盡心盡力支持啟建大雄寶殿,共修福田。

  日照法師在會上介紹建廟緣起,并重點闡明大殿的佈局設計。大雄寶殿佔地三千多平方米。是仿照、擴大了山西的「佛光寺」,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寺院。 大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銅鑄大佛。殿內四周原是供奉500羅漢,但很多大德居士認為,這樣好的一個千年大計弘法場所,應該讓大家參 與廣種福田。所以決定將500羅漢請到週邊,殿內三面牆壁安奉上萬尊3佛3菩薩立體小雕像,構成「諸佛海會、菩薩圍繞」之「萬佛千菩薩」莊嚴佈局,由信眾 隨緣供奉。

  大雄寶殿耗資約$1,300萬元。至今已完成地基工程,地面工程須爭取在明年雨季來臨前基本完成。日照法師祈望諸佛加被;十方修持,廣種福田。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供信眾供奉的「萬佛千菩薩」每尊均有編號,供奉辦法分一組(3佛3菩薩、同一編號)或隨緣。

  供奉一組(3佛3菩薩)為$6,000元。供奉一尊佛或菩薩為$1,000元。

  十方信眾廣結佛緣,諮詢如下 :

  寺廟客堂 : 頓法師

  電  話 : 0752-6226496

         13380655567

  香  港 : 張居士

  電  話 : 00852-24138122

         00852-9755546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