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2期
2006年5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禮佛禪寺於「佛誕」隆重舉行佛舍利供奉瞻禮法會
佛教論壇
論佛教的社會責任
——從香港佛教談起
◎覺 光
盛世盛會 彪炳史冊
──記首屆世界佛教論壇
◎覺 光
佛法 ·心靈 ·和諧
——為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而作
◎覺 醒
佛教藝術
丹青顯佛心 妙手自天成
——傳義大和尚繪畫新作精選序
◎釋惟賢
人間佛教
佛法在人間 ◎陸巧玲
隨筆禪話
「佛誕」由來 ◎秦孟瀟
世出世法
面對現實(一) ◎楊 釗
寺院參學
佛風禪雨天下行 ◎光 力
朝禮聖地
鐵鞋踏破心無礙 濁汗成泥意志堅
——記山東博山正覺寺仁達法師
◎錢湘寧
參訪高僧
竺摩法師、人間佛教和香港佛教的發展
——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訪談錄(上)
◎何建明
西藏文化
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我們漢藏佛教
共同的貢獻
◎覺 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禮佛禪寺於「佛誕」隆重舉行佛舍利供奉瞻禮法會

  近年來,佛教教育、文化、慈善、文藝、武術、書畫等多層面得以較好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佛教不僅提高了自身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滿足了廣大信眾的綜合需要。

  佛骨舍利在各地瞻禮供奉,更是讓社會大眾與佛教徒深結佛緣。關於舍利的供奉與瞻仰,在佛經當中有著很多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各佛教國家爭先恐 後的供奉佛陀的舍利,在佛教典籍當中都有著詳細的述說。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說:「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 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木密並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經中清楚的說明了以塔的形式,用各種莊嚴物品供奉舍利,以此功德於未來成就佛道,可見,供奉舍利在佛教中是多麼的重要。

  關於舍利,人們都懷有一種非常神祕的、而又無法理解的心態,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因為那畢竟不會在普通人身上所出現的奇異現象。在印光大師的「文鈔」 裡面就有著比較清楚的一段記載:「言舍利者,系梵語,此云身骨,亦云靈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者之表相耳。 非特死而燒之,其身肉骨髮變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得舍利者,又雪嚴欽禪師剃頭,其髮變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龍舒淨土文》 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铟佛、铟經,針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後燒之,舍利無數,門人皆得。有一遠游未歸,及歸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於像前得舍利者。長慶閑 禪師,梵化之日,天起大風,煙飛三四十里,煙所到處,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餘(一千多斤)。當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臆是精氣神之所 煉耳。」

  印光大師對「舍利」的詮釋,在眾多的佛書當中來說是比較清楚而肯定的。我們對舍利的供奉瞻禮,應該說那是對佛陀和佛弟子修道功德的贊嘆與禮敬。

  近幾年來,佛舍利在東南亞國家,台灣及香港地區的巡禮,其莊嚴隆重的法會,曾轟動世界。廣東博羅禮佛禪寺於「佛誕」的「禮佛文化節」期間,迎請了西安 臨潼唐代慶山寺遺址地宮中出土的佛祖舍利,舉行為期十五天的供奉瞻禮法會。屆時,殊勝的法會,定會為社會大眾帶來不可思議的吉祥與平安!也會讓更多有緣人 廣種福田。正如《金光明經.舍身品》所說:「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多功德所熏……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論佛教的社會責任 ——從香港佛教談起
◎覺 光

內容提要︰

  佛教注重生命自覺和智慧啟迪。對人類道德的提昇,精神的開展,心靈的淨化,情操的陶冶,對建立人類社會的和諧秩序,維護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遠的影 響和積極的意義。履行佛教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社會對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適應時代的共同趨勢,更是佛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 求。關於社會責任,其外延廣泛,內涵複雜,標準繁多,目前尚無确切的定義。本文試從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救助,促進社會文 明進步五個層面,以香港佛教的現狀為依據,探討佛教的社會責任。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全世界佛教都能夠契理、契機、契時地發揮佛教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正向功能。

關鍵詞︰

  香港佛教 社會責任 全球化 社會矛盾 社會協調 社會穩定 社會救助 社會文明

引 言: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資訊網絡化的時代,世界成為地球村已成為事實,生命之間彼此憂戚相關。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衝突日益明顯,由此產生 了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暴力仍然存在,喪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現象隨處可見,整個世界孕育了一種不安和的氣氛。宗教因人而產生,也為人而存 在。履行宗教的社會責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締造和平繁榮的世界作出貢獻,是時代賦予佛教的神聖使命。香港佛教歷史可追溯至西元 五世紀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法源流長,生機盎然。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香港佛教四眾弟子發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佛陀精神,不 僅把香港佛教引領向世界,而且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獨到的效能。今以香港佛教的現狀為依據,從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 救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五個方面談談佛教的社會責任。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 佛教有調節心理,疏解個人 危機,化解社會矛盾的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坎坷挫折和種種不如意事,諸如天災、人禍,以及個人及親屬朋友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等等。佛教重視智慧自力解脫,有「佛向 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2等教理,勸化世人以一念平常心來轉變受困擾的心境。人們可從佛教信仰中疏解種種身心失調的困擾,積 極地面對人生。

  香港是一個現代高科技社會,也是一個充滿功利性、競爭性的社會。近年來,由於各種社會客觀因素,廣大市民壓力增加,情緒不安。許多青少年受不良風氣影 響而往往有不端的思想行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有鑑於此,曾聯合多所佛教學校,舉行「心靈探索行——個人價值觀重建計劃」,在校內透過進行禪修與義工服務,讓 學生體驗宗教信仰對個人內在生命的影響,幫助疏解內心徬徨,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又如,三年前,非典型肺炎爆發,疫情告急,政府雖盡醫療人事,人心卻惶恐異 常,香港佛教發起「全城灑淨祈福消災大法會」,以莊嚴的法事活動和佛教儀式,安撫人心,安撫人情,從而安定社會秩序。這種宗教功能的發揮,超越了一切物質 的價值,往往是其他社會組織和團體所不能替代。

  個人是信仰的最基本單位,會影響到家庭、團體乃至整個社會。個人的心理危機是社會矛盾產生和惡化的源頭隱患。以人為本的佛教,提供靈性的修持,成為人 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佛教有關自力他力互補的信仰力量,有助於人們消除恐懼,得到心靈撫慰及精神寄託,疏解個人心理危機,從而起到減輕痛苦、穩定情緒、 達到內在心靈與精神的安頓,享有身心平衡的和諧人生。佛法的義理倡導,不僅為個人生命提供了意義與目標,同時也消彌亂源、化解社會矛盾於萌芽狀態。

二、 佛教有社團組合,凝聚群體力量,加強社會協調的責任

  凡是宗教皆有一種凝聚力,它能使群體、社團、社會團結整合。佛教有一個殊勝的理論——緣起論,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滅。」3說明彼此的相關性和有無生滅的因果關係,由此強調因緣的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導因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 緣世間滅。」4所以佛教重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落實和群體合作的協調精神。

  香港佛教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積極爭取,於一九九八年終於成功申請「佛誕公眾假期」。佛誕成為社會公眾法定假日,不僅是特區政府對傳統宗教及東方文明 的重視,而且對發揮佛教所提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體」精神,榮辱與共,生死依存的理念起到積極的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重競爭、快節奏的生活使人 際關係趨於冷漠淡化,而佛教的組織和活動為人與人之間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佛教道場舉行的誦經、禮懺、佛七、禪七及各種類型和規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 動等。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誕節,除分區舉行各類慶典之外,還聯合全港佛教各道場及各類大小型公共場所,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佛誕多項活動,如近年先後迎請佛 牙舍利,佛指舍利來港供奉等。通過諸如此類法會活動的籌備與開展,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和有意義的交往,將人從一個狹窄的自我隔離的世界,帶到 一個大眾分享的世界,培養大局為重,集體為上的理念,凝聚集體智慧,重視集體創作,對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發揮著重大的功用。

  著名學者巴格爾說:「在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中,祇有佛教是有意識、坦率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佛教慈悲平等, 圓融無礙的教理教義,決定著這種凝聚的團體力量,有助於各種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有助於人心的向善,風氣的淨化,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 佛教有建設倫理,加強道德規範,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社會的道德規範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佛教而言就是相關的倫理德目,主要是體現在佛教的戒律上及其戒律的擴展方面。如佛教所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規准則,含有深層的人文內涵。不殺生,體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無限同情,是「人我一體」的生命 哲學。不偷盜,體現了對財富取得的合理渠道及正確的財富觀。不邪淫,體現了人事交往的清淨如法和維系家庭的和樂保証。不妄語,體現了人格品行的端正與誠信 處世的准則等等。這都有利於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和淨化世道人心,提升人格品質。正如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談到佛教五戒時所說的︰ 「有利於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而可以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範。」5

  香港佛教的寺院、佛堂、精舍等社團組織共四百多間,遍佈於全港十八區。這些道場經常舉辦佛教講座及佛法交流等活動,把佛教中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 利他等思想以及大乘入世精神,與大眾分享,為信徒提供行為准則和道德規範,使許多人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可以有所遵循,在行為發動時,有所依歸和約束,從而 達到以宗教的信仰力量淨化人心,導引社會風氣的目的。

  「社會秩序的建立,除了用以強制外在的法律,就是導向心行的道德,道德是自發自覺的操持」6。佛教重視對個人身心行為的約束,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 行」。同時強調三世因果,將生命觀從今世承接到過去,延續到未來,藉以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服從道德規範,約束自我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 小而不為。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種種基本教理的深入和普及,並與中國傳統世俗倫理相結合融匯,就擴展和深化了世俗倫理的內涵,對於提高和完善個人的道德修 養,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特殊的意義。

四、 佛教有服務社會,開展慈善福利,推動社會救助的責任

  慈悲為萬善之基、眾德之藏,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佛教的教義教規,不僅有陶冶品性,淨化思想的作用,並且在佛教倫理德目的指導下,投身社會公益事 業。香港佛教寺院及團體組織都是非牟利的社會福利機構,合理利用各類法會的淨資、公眾的自願捐獻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貼等,開展興辦各類慈善事業,佛教團體成 為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發起者和促進者之一。

  考慮到香港人口的不斷老化,老年撫養率逐漸上升,獨居或祇與配偶同住的比率有上升的趨勢,不少長者認知能力、活動能力衰退,部份長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的 長期病患。香港佛教同人本著拔苦與樂,利益有情的精神,為由於生理、社會及其他因素而未能在家中得到適切照顧的長者,提供院舍服務,並按他們不同程度的護 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協助。目前,香港佛教界共辦有十二間大型安老院、護理院和護養院。十二間長者活動中心及社區服務單位。安老院為未能獨立在社區生活 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服務包括居所、膳食、洗衣、有限度的起居照顧及社交活動。護理院為健康欠佳、肢體傷殘或精神殘障的長者提供住宿、膳食、一般的個人照 顧和有限度的護理。護養院為身體較弱,未能在護理安老院獲得充分照顧的長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服務及起居照顧服務。長者活動中心為社區內的長者籌辦社交 及康樂活動,提供有關長者福利的資訊。香港佛教的安老服務設備先進,院務建全,為老人締造了健康、安樂、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使廣大老人活出了生命的尊 嚴。

  在醫療服務方面,早在一九七○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就開辦了一間具有最新設備,三百多張病床的佛教醫院,與及佛教團體興辦的中醫診所。在葬殮服務方面, 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設佛教墳場,供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香港佛教開展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在生、老、病、死人生各個環節,提供綜合化的全面關懷。

  香港佛教界的社會福利事業更不僅局限於香港本地,近年並向大陸內地及世界各地開展相關服務,參與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包括成立各種慈善基金,開展賬災 扶貧、助學濟困、解難恤艱等慈善活動,對於一些邊遠貧窮地區的教育、衛生、慈善等方面支持不遺餘力,顯揚緣起共生,守望相助的慈悲情懷,獲得政府當局和社 會各方的讚許和認同。

  開展社會服務及慈善事業是佛教履行社會責任最具代表性和最直接的方式。佛教積極參與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持續深入開展社會福利事業,不斷擴大規模及受 益層面,對推動社會救助、營造全民行善的氛圍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樹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良好的社會觀感,攝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緣人士 加入佛教服務社會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 佛教有承載文明,弘揚多元文 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責任

  佛教文化淵源流長,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說過:「宗教除了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複 雜性以外,還具有文化性。」香港佛教界多年來從事發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獻、收藏和保護佛教文物、組織人員編輯、撰述宗教著作等等。各佛教團體常年不斷地 出版各類佛教文獻書籍,設置圖書館、佛學書局等多間佛教文化機構。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創刊至今已有四十五年歷史,已出版五百五十一期。香港佛教聯合會設 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小學、初中和高中佛學課本。香港佛教文化協會於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佛梅電子大藏經》,不僅是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而且在 當時是收錄經典最多、集佛教經典、佛菩薩像及佛教梵唄於一體的能永久珍藏的漢文版電子大藏經,集中體現了香港佛教四眾同人利用現代科技的智慧結晶和團隊協 作的勞動成果,開闢了佛經流通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體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和文學的各個方面。乃至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融匯了佛教的理念,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加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繼承、開發和延續各地區的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傳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要靠教育。佛教是生命的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並非完全是知識的累積,而更需要心智的培養及道德的養 成。香港佛教積極參予社會教育,興辦學校,推行佛化教育。至今共辦有政府津貼中學二十四間,小學二十間,非牟利幼稚園十八間。另辦有三間特殊學校,與及大 學大專佛學系等,各級學額共超逾十萬多名,歷年造就人才不少。稟承有教無類的精神,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種程度智障的學童提供適當的教育,協助他們盡展潛 能,使能獨立生活及適應和溶入主流社會。佛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教育價值,通過修讀佛學課程和校園佛化文化的薰陶,結合認知與情意領域教學目標,把佛 教情操與人文思想和現世精神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對佛教的正確認識,明瞭佛陀思想的真實含意,領略佛教對現實人生的意義,促進學生認識自己、瞭解生 命,珍惜社群,啟發慈悲善性和智慧覺醒的心,並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佛教團體參予社會教育,發揮正面功能,以「教之以學,育之以德」為宗旨,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成就莘莘學子,培養建設社會的棟樑之材。

  此外,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佛教團體和信眾的資助下,開設佛學研究中心,培養佛教高級研究人材,推動了佛教學術事業的發展。香港佛教與天主 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孔教和道教五大宗教,本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宗旨,成立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回應不同國際年的主題和社會共同問題,充分發揮各自 宗教的信仰理念與踐行方式,各盡所能,各顯所長,造福社會,利益人群,以實際行動實現宗教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合作。

  香港是介於東西方之間,相容並蓄的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國際都會,佛教的弘傳和興盛對以華人為主的香港社會來說,對延續中國傳統文明,促進華人文化的發展以及中西文化的多元相容,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揮了積極意義和歷史功用。

結 語

  佛教是世界上較為古老的宗教,流傳至今有近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超越了時空和文化的藩籬,輾轉流佈全球各地,煥發生生不息的生命光 華。佛教的緣起法則,演示了生滅無常的宇宙真理,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履行佛教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社會對佛教的要求,也 是全球佛教適應時代的共同趨勢,更是佛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香港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份子,更是大中華佛教的重要成員。希望與全球佛教同道一起,共同做一 個智者、善者、行者,保持誠心、決心、信心,發願盡力、盡職、盡責,努力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

  希望我們以務實的心態,堅定的信願,積極的事功,加強自身建設,應因時代發展,考量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我們相信全球佛教可持續發展的遠景必定是光明燦爛,前途無量。

注 釋:
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第三》(卷1),T48,p0352b。
2 《大方廣佛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卷10),T09,p0465c。
3《雜阿含經.二六二》(卷10),T02,p0067a。
4 《雜阿含經.五三》(卷2),T02,p0012c。
5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P878。
6 秦孟瀟編︰《覺光大師弘法集》(第二集),香港︰香海正覺蓮社出版,2003,p624。

參考書目︰
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第三》(卷1)。
2《大方廣佛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卷10)。
3《雜阿含經.二六二》(卷10)。
4《雜阿含經.五三》(卷2)。
5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秦孟瀟編︰《覺光大師弘法集》(第二集)。香港︰香海正覺蓮社出版,2003。

 
 
盛世盛會 彪炳史冊──記首屆世界佛教論壇
◎覺 光

月西湖,綠水逶迤,芳草長堤,一片春意盎然。十三 日上午,杭州市中心浙江省人民大會堂,佛光普照,高僧雲集。來自世界三十七個國家和港澳台等地區的兩千多位佛教四眾弟子、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出席了在這裡 舉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儀式。開幕儀式之前,由擔任司儀的明義法師和湛如法師,分別以中、英文介紹了出席這次大會的國家領導人,世界各地的佛教界領袖 和各國政要、各界人士。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董建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副省長鍾山和杭州市市長孫忠煥等領導相繼就座。接 著,最早發出倡議在中國舉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海峽兩岸三地、代表南傳、北傳、藏傳三大語系的八位發起人一誠長老、本煥長老、星雲法師、惟覺法師、聖輝法 師、祜巴龍莊猛、嘉木樣.格桑久美活佛和我覺光本人,一起登上主席台,主持莊嚴的祈禱法會。梵唄聲中,所有與會者起立,虔誠禮佛,唱誦,共同為社會和諧、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而祈禱。禮畢,由國家宗教局局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先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浙江省副省長鍾山先生共同為首屆世 界佛教論壇揭幕。

  中央統戰部部長、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女士在開幕儀式上致辭,代表中國政府和全國政協向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佛 教界代表,嘉賓,表示誠摰歡迎,向為了人類福祉、國家友好和平作出積極貢獻的佛教高僧大德表示崇高敬意。她指出:「和」的思想,不僅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 血脈裏,而且得到了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尊重和讚同,受到各界許多著名思想家的重視和推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這次論壇,以「和諧社會, 從心開始」為主題,著重討論佛教界的合作,社會責任與和平使命,反映了時代呼聲,體現了佛教界關愛眾生、關注社會理想,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 設和諧社會,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以英語宣讀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先生向這次論壇發來的賀信。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在致辭中說:世界需要和平,和平需要宗教。促進和諧與和平,是世界各宗教信徒共同的使命。這次論壇將本著智慧、中道、 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

  在隨後的主題發言中,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致詞表示,促進愛國主義、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是佛教的職責。他希望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召開,能 夠促進佛教各僧團間的團結和教內教外的團結,促進各地區、各國家間佛教界的團結和交流,以慈悲為懷,以利他為願,共同承擔起佛教的社會責任與和平使命。世 界佛教僧伽會會長、台北善導寺住持了中長老在會上說:人類最大的痛苦,是戰爭與災難。戰爭是人為的,災難雖然有些是自然界的,但多數的災難仍然是戰爭造成 的。所以人類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平,惟有世界和平,人類才有幸福。他非常讚佩主辦單位有如此的魄力與擔當,召開這一歷史意義的論壇,呼籲世界和諧,為人類打 造一個和諧幸福的人間淨土。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長老也在會上發言,他認為這次論壇的主題不但呼應了國家主席胡錦濤「和諧社會」的倡導,而且也明確指出了和 諧之道,在於從心開始。他幽默地說了一個「慈悲」的故事,一家人家,救助一位窮苦的人,要把名叫「和諧」的一位請到家裡來。結果,和諧來了,財富,平安, 成功等三位也都跟著來了。

  這次,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為響應這一世界性佛教盛舉,與澳門佛教總會聯合組成了港澳佛教代表團,於四月十二日中午由香港飛抵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杭州。 代表團由我覺光擔任團長。副團長有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大嶼山寶蓮寺住持智慧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和旭日集 團主席楊釗居士。代表團秘書長為佛聯會秘書長區潔名居士。代表團顧問有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和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處長趙建政先生。團員三十四人。其 中包括了香港佛教界的四眾弟子代表和專家學者。在十三日的大會上,智慧長老、健釗法師、楊釗居士、潘宗光教授、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法師,都分別代表香港 佛教界作了發言。健釗法師在發言中指出:人是由知、情、意綜合於一體的。自古以來,人們都重視人類知、情、意的發展。為了充實人的知,所以有文學的發展, 哲學的思考與科學的發明。為了舒展人的情,所以有藝術的創作,家庭的組織,以及人際與國際間的情感交流。為了滿足人的意,所以有宗教的信仰,靈性的修養, 以及人格的升華。可是由於一般人的知不真、情不善、意不美,過分寵愛物質世界,遠離人類精神文明,致使精神頹喪,思想偏差,心意毒辣,傾向邪惡,苦惱與日 俱增。作為佛弟子,我們應為人類前途著想,為促進世界和諧,從心開始,要努力改善自心,去改善人的知、情、意。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旭日集團主席楊釗 居士在發言中開門見山的說:人類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物質的問題,靠科技進步,當然可以能解決人的物質問題,如果全世界減少軍備支出20%,幾乎就可以解決 全球人口的溫飽問題了。另一個是精神問題,單靠科技,並不能對症下葯,中國研究了幾千年,成果之一,就是佛教。佛教能幫助我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 社會的相處與衝突問題。這次「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討論,正好讓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反省。佛教的智慧能幫助我們走向和諧、健康。我會總務主任、大嶼山寶 蓮禪寺方丈智慧法師以「和諧社會,從我做起」為題作了發言。他認為,重要的不是言,而是行,是日常生活的實踐。要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潘宗光教授則提出了「人間佛法化、佛法人間化」的五個觀點與大家分享:(一)弘法現代化,(二)聚會家庭化,(三)推廣文藝化,(四)事業慈善化,(五) 交流國際化。他尤其關注青少年的學佛,他認為,要讓菩提種子越早植下,善根越健壯。佛教點亮青少年的心燈,我們的未來社會棟樑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領悟 佛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面對逆境,處理煩惱,解脫自在,甚至成就他人獲得幸福人生,並且把這慈悲與智慧的明燈再傳給他們的下一代,燈燈無盡。除了以 上諸位香港佛教代表團的成員以外,香港大公報社長王國華先生,香港鳳凰衛視董事會主席劉長樂先生,也都作了精彩的發言。

  十四日上午,仍由明義法師主持,由我覺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日本高野山大學校長生井智紹、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校長拍拉摩孔莎詹、韓國東 國大學校長、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共同對話,開放式討論,讓與會者暢所欲言,把會議推向最熱烈、最和合無間的高潮。在主持人 向我提問時,我以兩句總結語:「和諧之風吹天下,心靜心平國土安。」表達了我的衷心希望和祝願。

  至此,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七十三位教界領袖、高僧、學者、政要、代表人士就「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一莊嚴主題作了發言。世界各國的佛教人士對這次論 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日本天台宗宗務總長濱中光禮長老說: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非常開心,希望這樣的論壇今後能繼續辦下去,從而幫助人們解決心靈上的問 題,還能在論壇上聽到世界各國佛教徒的報告,了解到世界各地佛教發展的盛況。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士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世界佛教的團結和諧,建言獻策,也 為佛教的改革、佛教的慈善、佛教的教育等佛教文化事業建言獻策、對世界佛教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主席日恒法師表示,佛教對團結信眾,促 進社會和諧有很大幫助,這次論壇將推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更多的人還希望這樣的世界佛教論壇,今後有機會也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泰國、緬甸等地舉行。

  這次規模盛大的國際性佛教會議,是一九四九年以來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行。這次會議由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由浙江省和杭州市協辦。可 以說,會議的全過程得到了中國政府和各級宗教部門的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於十二日晚專程扺杭州,接見了參加論壇的主要代表。他表 示,這次論壇的舉辦,將有助於加強各國佛教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獨特的貢獻。他特別提到,中國政府全面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 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今後,中國還將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及其它宗教一起,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發揮應有 的作用。賈慶林主席和浙江省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都給與會代表極大的鼓舞。為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成功舉辦作出傑出貢獻的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在會上 恭誦了《華嚴經》中的一段經文:「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他深情地說:「各位高僧、護法居 士、大善知識,你們就是佛,就是菩薩啊!」葉局長的精彩講話,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

  十四日下午,全體代表前往南屏山下的淨慈寺瞻禮佛陀螺髻髮舍利,並前往著名古剎靈隱寺參觀。晚上,全體代表至杭州大劇院觀賞歌舞詩劇《和平頌》大型文藝晚會。

  十五日上午,除了部分代表以外,大多數來自海外的代表或乘專機,或乘車船,分批抵達海天佛國浙江普陀山,繼續論壇的後半部盛大活動。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東南蓮花洋,是名聞世界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觀世音菩薩道場。是日晚,本次論壇的主要活動之一「無盡心燈夜夜明」傳燈法會在普陀 山普濟寺前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師致辭,祝願正法久住,佛教發揚光大,祝願吉祥光明,普度眾生。他希望藉燈燈相傳,光光互 照,讓觀音慈悲傳遍全世界,甘露法雨灑遍全人類。坐在我覺光身旁的聖輝法師代表主辦單位啟動了象徵「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水晶地球燈。國家宗教局局長、 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先生手捧蓮花燈,和我一起把手中燈傳向十方,一燈傳千燈。剎那間,普濟寺傳燈法會現場,海印池內外,千燈萬燈,共放光明。 七寶塔前,燈光璀璨,海印池中,噴泉淙淙,海天佛國化作琉璃世界,光明彼岸。禮花飛天,燈光互攝,蔚成觀音道場,佛光普照,佛法無邊的宏大氣象,莊嚴萬千。

  四月十六日,歷時四天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將在普陀山圓滿閉幕。上午九時,天朗氣清,陽光明媚,位於普陀山龍灣之側、龍崗之巔的南海觀音廣場上,總高 三十三米的南海觀音聖像,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結施無畏印,面如滿月,慈悲端莊,屹立海天,俯視這「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的盛會閉幕盛況。代表與會 三十七個國家及地區的一○八位高僧大德,手持香花,依次登上主席台,共同主持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梵唄聲中,主法台上九象噴灑甘霖,中央蓮花瓣瓣綻開,此次 法會瞻禮的至寶—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從蓮蕊中緩緩升起。花開見佛,萬眾瞻仰。大悲咒誦畢,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宣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祈禱世界和 平法會功德文疏。」接著,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副局長齊曉飛、蔣堅永先生、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先生、副省長鍾山先生,舟山市市長張家盟、郭劍彪與本次 論壇的八位發起人一同登上主席台。並以全場熱烈鼓掌通過了《普陀山宣言》。《普陀山宣言》表達了我們與會各國各地區代表的一致心聲:期盼世界和諧,祈禱世 界和平,祝願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最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莊嚴宣佈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當天下午,我們還出席了在舟山市朱家尖 島舉行的《普陀山宣言》立碑奠基儀式。

  四月十七日上午,我們又從舟山乘飛機到達上海。行程十分緊湊,我們受到了上海市佛教界和上海市宗教部門的盛大歡迎。是日下午,我們首先登上東方明珠 塔,俯覽浦江兩岸瑰麗景色。接著,又馳車至龍陽路磁懸浮列車總站,乘坐磁懸浮列車,往返於浦東機場之間,感受了時速達四百五十多公里的列車行程。據說正在 興建的滬杭磁懸浮列車,今後由上海至杭州,不須半小時,就到達了。其後,我們又分別登上浦江遊艇,遊覽浦江。浦江兩岸的現代風光盡收眼底,海內外佛教界代 表見證了古老上海的當代新貌。

  當晚,我們應邀出席在浦東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的《神州和樂》大型佛教交響樂文藝晚會。由深圳交響樂團創作,並由上海歌劇院、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教育系合唱 團和上海玉佛寺梵樂團參加聯合演出的這台佛教交響樂,氣勢磅薄,充分展示了中國佛教大乘理想、菩提精神,它體現了世界美麗,生命愉快的佛教生命智慧和入世 情懷,表達了佛教行深般若、懷大慈悲願、放大光明心的佛教文化關懷精神,贏得了全場觀眾一再熱烈的掌聲。至此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才真正降下了帷幕,劃上了最 完滿的句號。

  我覺光率領香港佛教代表團出席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因緣殊勝,感受甚深。本次會議,三大語系的佛弟子都來了,東方佛教國家的代表來了,西方正在傳播佛教 的國家的代表也來了。四眾弟子,不論民族、種族,不論膚色、語言,祇要是佛弟子,大家合十、問訊、心靈相通,這再次證明,佛教不祇是出家眾的佛教,也不祇 是山林洞窟的佛教,而是傳遍世界,遍及人間,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佛法的流傳。這是一次世界佛教徒的大團結、大集合、大聚會、大因緣。這次歷史性的盛會, 必將永載史冊,輝耀史冊,功垂千秋。

  本次會議主題好。「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是我們佛教的理想,從心開始,是我們佛法的本源。從心開始,就是從心出發,從心生起,從心完成。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教是文化的宗教,佛教是世界的宗教。通過本次會議的主題,佛教精神得到了最全面,最完整的體現。

  本次會議三寶具足,萬德莊嚴。佛陀住世,佛弟子以佛為師,依戒而往。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依法而住。三寶不具足,還有甚麼佛教可言?本次會議,是歷史 性的開創,也是佛教歷史性的承傳。因而它是紹隆三寶,續佛慧命的一次世界性大會,展現了世界佛教的團結與合作,也預示了必將推動世界佛教事業的昌盛與發 展。佛法既不能與現代生活脫節,佛法又不能不開創新的弘法形式。由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創的全球對話形式必將受到更普遍的歡迎,也有益於把佛教精神弘傳到全 社會每個人的心裡。

  我們感謝國家宗教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與承辦、協辦的各方大德,我們永遠感恩難忘!

  我們期待下一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再相逢、再相聚、再團圓。

 
 
佛法 ·心靈 ·和諧——為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而作
◎覺 醒

  歷史悠悠,長河漫漫,佛光普照,世界祥和。二千五百餘次的年輪更迭,佛教始終以其耀眼的光芒,照徹世界各地,在啟迪昏蒙、開發智慧、指導人生、淨化社 會等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歷史跨入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前進的號角吹出了更為強勁的音符,科學昌明發達,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思想文化日趨 繁榮。與此同時,恐怖戰爭、地區磨擦、種族衝突、單邊主義等現象,作為人類文明前進的代價,影響著人類健康發展的進程,威脅著人類世界的安定。人心和睦、 社會安寧、世界和諧,成為人類共同的心聲。和諧、和平、平等、慈悲、中道、智慧、因果、緣起、圓融的佛法理念從未象今天這樣受到熱切關注。「和」之一字, 道盡了佛法的根本旨趣。響應著歷史的潮流,關切著人類的呼聲,佛法可望大有作為。

  發揚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優良傳統,精進不懈地弘揚慈悲、智慧、和平的佛法理念,實現人心和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共生吉祥,是佛教立足社會無可推卸的責任。佛教之於和諧世界的意義,重在其自身內蘊的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

  (一)、「心安眾生安」,佛教在淨化人心、服務社會方面具有強烈的主動性。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始終把覺悟世間、改造世間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心腸曾讓千千萬萬的受苦生 靈得到庇護,無論是資金援助還是物力相幫,體現的都是佛教主動關心社會、安撫社會、改造社會的入世情懷。佛教先天地內蘊著一整套改善世道人心、淨化社會風 氣的理念,力主去除貪、嗔、癡三毒,以平等心、公平心、公正心看待一切人和事。在肯定主體意識的前提下,佛教主張將單個的人置身於社會洪流之中,以「莊嚴 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同心協力,共同構築合理有序的新型的「平等、民主、文明」的理想社會。

  (二)、「心淨國土淨」,佛教的道德提升理念,有助於人類道德的養成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佛教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性宗教,佛教的基本道德範疇——五戒、十善普為社會所認同,而《阿含經》所確立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更 是把止惡揚善與淨化心靈視作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石,而大乘佛教「廣行六度」的要求又將普通的道德水準作了以開發無上智慧為最終目的的提升。在處理人與人之 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時,佛教主張以「四攝法」進行處理:非但「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即便「己所欲亦肯施予人」;在語言交流方面 注意到他人的感受,盡可能對所有人都不構成傷害;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能兼顧他人利益,甚至為了大眾的利益可以捨棄一己私利;個人、民族、國家相互之間和 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愛護,親如一家,共同進步。

  (三)、「心平天下平」,面對著種族歧視、民族對立、宗教矛盾、局部戰爭、恐怖暴力的社會缺陷,佛教的緣起和慈悲理念有利於化解仇恨、息滅紛爭、維護世界的安寧與和諧。

  佛教緣起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依緣而起、沒有實體、不可執著的,人生如此,物質世界同樣如此。基於緣起的理念,佛教要求人們息滅貪欲、嗔 恚、愚癡等不健康的心理,倡導寧靜淡泊而行於中道;在日常行事中,佛教力主開發人類潛在的無上智慧,徹底清除人類思想中醜陋、污穢的成分,以純潔、美妙、 清淨的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以慈悲之心與樂拔苦,以行「八正道」嚴於律己。祇有個人的心平氣和,才有家庭的平靜和睦; 祇有國家的和諧安寧,才有世界和平的希望;祇有人人明瞭緣起、踐行慈悲,世界才有永久的和平。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形勢下,當和平世界受到不平等、不和諧的威脅時,世界文明發展再次賦予佛教以重任,佛教對於維護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責無旁貸。

  (一)、以平等為基礎謀求人類和諧

  和平文化的培植與社會素質的養成,必須以社會平等與價值相當為基礎。在世界各國、各民族、各種族以及各個文化價值體系之間,不能達成彼此平等的共識, 便很難獲致世界的和平。一個人如果不能征服自己的貪、瞋、愚癡,一個國家不能夠真正地平衡自己的利益與欲求,就不可能擁有慈悲喜捨的胸懷,就不可能主動維 護世界的和平。祇有胸懷慈悲心,以平等觀念對待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夠徹底摒棄自私和執著,平等共榮;祇有人我互易、異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夠共容共存、 同體共生,從而在人我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不同的宗教之間,再現和平的希望。

  (二)、以智慧為依託創造永久和諧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是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人類表達自己的觀念、情感以及欲望的方法,既可以帶來和諧與平靜,也可能因思 想的偏激導致行為的激進。因此,智慧的和諧,實質上也是心靈和諧的重要層面。佛教的和諧理念充滿著智慧的特性,以智悲圓滿、信行一體為基礎,通過現實內心 的轉變,實現緣起性空的「和諧」與「和合」本質。

  (三)、以慈悲為出發點呵護世界和平

  「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無限的慈悲、無情的慈悲、無緣的慈悲、無求的慈悲、無相的慈悲、積極的 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唯有平等慈悲,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才有可能。以四攝法施行慈悲、實踐慈悲,並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 待一切眾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聲化導有情,從而讓慈悲精神走進人們內心深處,注入社會和國家肌體之中,踏踏實實地構築起人類和諧的堅實 基礎。

  (四)、以全球為著眼點構建和諧世界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增長,人類對大自然的惡性攫取日益嚴重,環境污染與日俱增,生態平衡受到極大破壞。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由關注人類自身逐步過 渡到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佛教的緣起理論與戒殺實踐對當今的生態及環境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借助於一系列宣傳教育和身體力行措施的推行,佛教界可 以盡己所能,帶動全社會共建健康有序的文明世界,從而以全球為著眼點構築起和諧世界的大廈。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佛教界參與和諧社會構建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根據和諧社會的要求,結合筆者所在地區佛教的實踐,我認為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可以從下列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佛教品格,積極宣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努力發掘傳統教義中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深刻內涵。

  佛教的發展與社會的前進息息相關,社會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佛教的變化,先進的社會理念與傳統的佛教觀念激烈碰撞,不時發出引人注目的火花,促使 著佛教在不斷變革中向前發展。開放的時代需要開放的佛教,而開放的佛教對佛教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對近年來全國各地蓬勃興起的弘法文化事業的考 察,佛教信徒對佛教文化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僅就上海而言,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寺院團體紛紛從各自實際出發,舉辦了一系列旨在滿足廣大佛教信徒對 佛教文化的需求的弘法文化活動,玉佛寺的梵樂團、《覺群》雜誌、《覺群叢書》、《覺群譯叢》、弘一圖書館、覺群學院、覺群編譯館等系列文化品牌,龍華寺的 《華林》雜誌、華林佛學院,真如寺的《真如叢書》等佛教文化形式的創立,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以宗教活動場所為平臺,以積極健康的佛教文化為內容,挖掘 潛力,為社會的和諧做更多的事情,是社會對佛教的必然要求。

  2、充分發揮佛教理論中積極的心理調適功能,以期能「心安眾生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日益加大,物欲化、粗俗化、 冷漠化、無責任化、虛假化的社會現象滋生蔓延,給社會的穩定和安寧構成了威脅。為此,我們應該借助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弘揚健康向上的佛教文化, 倡導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和現象,以正常而又健康的心態看待社會發生的變化和自身境遇的變革。與此同時,還應該積極組織專門研究,深挖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產 生的根源,加強社會道德整合功能,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教育,逐步抑制心理不健康人群的上升勢頭。

  3、大力弘揚慈悲濟世、樂於奉獻的大乘菩薩精神,倡導廣行佈施、助人為樂的理念,積極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為社會的穩定和諧、為塑造平等、友愛、正 義、文明的社會大同精神而不遺餘力。上海佛教界在關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方面,有著光榮的傳統。多年來,全市各寺院團體,本著慈悲濟世、利樂有情的胸懷,積 極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和救濟工作,在賑災濟貧、贍老撫幼、幫困助殘、希望工程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據中央開發開放中西部地區的總體戰略,上海佛教 界積極回應黨中央「興邊富民,支持西部」的決策,將全市佛教界社會公益事業的重點,放在了在西部建立希望小學、幫助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提高綜合發展能力 方面;包括玉佛寺在內的一些佛教寺院,還作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員單位,設立慈善基金或以其他形式參與上海的慈善活動。二○○四年起,玉佛寺每年十一月都 要舉辦「藍天下的至愛——覺群之光」慈善演唱會,義演所得全部捐獻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用於各類社會慈善事業。上海佛教界積極回報社會、樂善好施、扶危濟 困的善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歎,對社會的穩定和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強化廣大佛教徒的社會道德意識,培植「誠實守信」的精神風貌。誠實守信,是佛教徒修學生活的基本原則,也是判別一個佛教徒是否具有虔誠信仰的尺 規。佛教五戒明令禁止欺騙和妄語。因此,我們可以從宣傳五戒思想入手,積極弘揚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厲行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類的事情,誠實做人、謙虛做 事,以佛教徒的真誠和信譽帶動整個社會誠信風氣的普及。

  5、發揮上海的視窗作用,加強與海外僑胞以及海外華人佛教界的聯誼工作,進一步開闢和發展同香港、澳門和臺灣佛教界一脈相承的法緣、血緣、親緣情誼,共同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和諧出力。

  6、積極宣導佛教戒殺護生、熱愛自然的理念,以實際行動支持社會公益環保事業。從緣起緣生的角度提醒社會在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的同時,盡可能充分考慮 到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慈悲、平等、護生的角度,宣揚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從少欲知足的角度,勸導人們愛惜生靈、保護環境;倡導健康向上的文明行為以扭 轉社會的不良習俗,為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而積極努力。

  人人渴望和諧,個個嚮往幸福;世界呼喚慈愛,人類倡導平等。永恆的和諧、不朽的安寧,是千百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美景。然而和諧環境不會憑空到來,也不 可能形成於一夜之間。未來的恒久和諧,需要我們從心靈淨化做起,踏實踐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體精神,以無私無畏的氣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於 社會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眾生,凝聚全社會之力,共建和諧美好世界。

 
 
丹青顯佛心 妙手自天成——傳義大和尚繪畫新作精選序
◎釋惟賢

國自唐宋以來,佛教禪宗流行後,文藝作品普遍受到 影響。例如: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文學家王維、宋代蘇東坡、王安石。以及清代高僧八指頭陀(寄禪)、破山、竹禪。近代高僧太虛、弘一;文學界豐子愷、張大 千、徐悲鴻等。他們的詩詞、書法、繪畫等,各有專長,無不令我欣賞、欽佩,往往神情系之。

  傳統的書畫家注重「空靈」境界,空即禪的心境一如,人我雙忘。靈即禪的明心見性,如如不動。於空靈中,無相而相,不動而動,這就是佛心,也是佛心的妙用。

  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淡雅、寧靜、幽閒、活潑,超塵出俗,充滿靈氣,正是這種境界的描繪。

  最近,我看到南京毗盧寺住持傳義大和尚的繪畫新作,幅幅都是山水人物作品,風景人物,歷歷在目,寓意深遠,正符合傳統山水畫的真諦。令我驚奇,在現代佛門中有如此人材,非常難得。傳義大和尚英年參訪明師,學有底蘊,專志於道,精進不懈,故有此種成就。

  在多幅繪畫中,我略提對以下幾幅的感受:

  例如:「一乘法眼傳真經」,圖為一僧在溪邊牧牛,顯示禪宗直指佛乘的修心方法。如法華、楞伽、金剛經所講。「與天對語」,圖為枝頭小鳥向天鳴叫,其聲 態天真自然,其意微妙難思,是佛語代表佛心(化禽說法)的流露。「山間尋道」、「菩提樹下悟禪心」,顯示開悟必從修持的加工用行中得來的,是由漸入頓,頓 漸不離。「風吹楊柳動是心動」,是六祖大師「非風動幡動而是心動」一公案的演繹,說明佛教「一切唯心造」的根本教義。「觀山」、「獨游秋江」,圖為一僧在 橋上觀山,一船正泛行江中,使我想到古德講的禪宗求悟過程的三關。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一關是世俗,境界的人我相對之見,是生死根源,必須斷除。二關是契悟真空,見到本來面目。三關是洞明法相,真空而妙有,符合中道。這幅圖景,正顯示悟後第三關洞明諸法實相的境界。

  對山水的另一概念,儒家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佛教也講:「芥納須彌,智慧如海」。因為山是巍然獨立,其性正直,堅固不動。水是淵深莫測,其性柔和,源遠流長。

  傳義大和尚,英年依明師出家剃度,參學諸方,敬德修業,道心堅定,出世不離世間,在繪畫、書法藝術上,有此卓越成就,受到各界推戴,實為可喜。希望在 此基礎上,鞏固發揚。學習大乘菩薩二諦圓融,悲智兼修的精神,實踐人間佛教。做到在生活中體驗正道,在工作中大轉法輪,以荷擔如來家業,住持正法,續佛慧命。

二○○六年三月廿四日於重慶慈雲寺

 
 
佛法在人間
◎陸巧玲

著社會穩定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步,全社會範圍的經 濟成份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日趨多樣化、新舊觀念的轉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交流互為融合,宗教的發展也極為突出。歷經二千多年興衰沿 革使古老的佛教在中國廣袤土地上得以長足發展,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漸的產生了組織形式,從而佛教徒遍佈四方,一些大德高僧的文化理念,宗教體證的智 慧結晶,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

佛法與時代同步 發揚佛教奉獻精神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若想興盛,必須能夠緊跟著整個時代發展的脈搏一起跳動!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提倡:「今中國之政教,既有時代之變遷,而 佛教亦應隨之而一變其往時之習慣,使能適應社會而生存發達。」解放以後,中國社會同樣處於一個歷史變革過程,趙樸初會長等為中國佛教界人士繼續進行人間佛 教的研究和實踐,樸老在中國佛教四屆二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 地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這種淨化人心,改善社會的人間佛教思想有利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以大乘佛法的利濟精神,以六度行持,化導世俗,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 的事業。佛教的慈悲濟世的思想與現今社會的道德要求息息相通。廣大佛教徒在適應時代溝通社會

  廣作饒益,利益眾生。目前國內及海外很多寺廟積極發揚佛教奉獻精神,開展很多社會慈善事業。諸如在文化教育,希望工程以及受災人群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 貢獻。去年南亞地區發生大地震和海嘯,席捲了多個國家,死亡人數已達二十萬人之多,頓然變成「世紀大災難」,佛教界人士感同身受,各大小道場即舉行超度祈 福法會,消災吉至,轉禍為福。香港佛教聯合會慈悲濟世以「眾生苦即己苦的同體大悲」積極籌備善款,委派代表團奔赴災區難民收容所,把大家的關愛帶給每一位 受苦受難的災民,充分體現了「人間佛教」救世濟民的奉獻精神。有首老歌唱得好:「祇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發揚「人間佛教」精神緊 跟時代腳步的關鍵在於將佛教的積極思想真正能圓融到整個社會中去,影響社會關心,幫助貧病者,培養人們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對提高社會道德水準,創造一種良 好的社會風氣,有著極為重要作用。

培養僧才 弘揚佛教文化藝術

  「人間佛教」的弘揚關鍵在於僧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高素質、高品質的僧才非常不易,提高僧伽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要抓教育。開辦佛教 院校,培養愛國愛教,繼承傳統,把握好學僧的信仰、道心、守戒、修持,適應當代佛教契理契機,因時利導。佛法涉及面廣,思想深奧,在教學上「教材的制訂」 和「師資力量」上都應嚴格要求。目前除了辦好一些佛學院外,國內佛教界學術研究蔚然成風,一些有條件的寺廟都舉辦了一些僧伽培訓班或研究班、研究所等等。 現代化設備、監控設施、電腦早已悄然走入了古剎叢林,使莊嚴肅穆的寺廟平添了幾許鮮活的生機。同時創辦佛教刊物印發佛教經論對弘揚佛法有著很重要作用。近 代高僧印光大師曾曰:「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 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印光大師曾在蘇州報國寺開辦「弘化社」以弘揚正法,化育眾生為宗旨。大 量印發佛教經論,贈閱經書,期願人人都能沐浴在佛法的甘露中,直至今日「弘化社」還秉承印祖遺跡,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己任;造福大眾,廣結法緣。

  佛教藝術最能表達佛教深刻的義理內涵。聽覺與視覺的感染力最能打動人心,振奮人的精神。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與國內的傳統文化起到很大交流,這種交流 對中國美術、雕塑、服飾、音樂、舞蹈也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古往今來,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傑出的藝僧,他們卓越的藝術造詣,對後人學習與借鑒有著相當重要 的作用。近代多才多藝的高僧弘一法師不論是繪畫,音樂還是文學,戲劇都有著相當高的造詣,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對當時的文學藝術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二 ○○五年春節晚會,由一群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而一舉成名。舞臺上不論是「燈光、服飾、動作、音樂」都發揮到最佳狀態。聲、 色、形相得益彰,互為協調,整體效果達到一定高度。演出表達了人們對菩薩的崇敬和敬仰以及寄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出色的表演打動了無數億觀眾的 心,也振撼了全世界人民,讓世界人民更好地瞭解中國,讓世界人民深刻銘記中國佛教舞蹈這一璀璨而輝煌的傳統藝術。

擴大對外交流與世界同步

  如今世界隨著交通的發達縮小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對外交流越來越多,宗教界的交往也越來越多,當今宗教發展對我國宗教發展的影響,無論 從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而佛教卻進一步強化對外交往中的獨特優勢,為增進各國人民的瞭解,佛教不僅要經常出國交流,還要加大力度培養 對外人才,對外交流不僅要吸取外來好的思想,文化,同時也要做到弘揚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等工作。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高僧對外交流的史例,如西行求法的玄奘和 東渡日本弘法的鑒真。鑒真和尚為日本國帶去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使日本的繪畫、書法、建築、佛教藝術以及醫學至今還蘊含著中國濃濃的文化氣息。同時鑒 真和尚又能很好地把日本本土的行業技藝,如釀造業、飲食業、豆腐業等帶回國內傳授,真正起到對外交流、取長、互補、圓融。近些年來中國佛教的國際友好交流 有了頻繁的交往和發展,我國佛教界也多次出席了世界佛教徒大會,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誼,促進了中國佛教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發展 事業,這一切毋寧都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與世界脈搏一起跳動的表現。我們相信不久將來有組織性的「各種世界性的佛教研討會、座談會,以及世界性的佛刊將會應 運而生。」我們期待能更好促進三大佛教南傳、北傳、藏傳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融洽以及顯密之間的聯絡與瞭望,改變以往的舊觀念,舊思想。使古老的佛教煥發新 的生機,為利益人群,增進社會和諧發展與世界和平而努力奮鬥!

  古人為了擺脫世俗的紛擾,設想了一個與世無爭、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但這祇是一個不切實際,逃避現實的理想社會。提倡「人間佛教」就是要發揚佛教 積極入世的精神,體現佛陀的本意,拂去附積與佛教的各種歷史「塵垢」使人們得以目睹佛教的真面目。佛教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觀;緣起性空,如實觀照 的認識論;忘我利他,普渡眾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佛教這些積極思想對當今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這一切都極為科學而合理適應 社會的需要。挖掘人間佛教更深涵義,弘揚佛教文化藝術,提高僧人素質,擴大對外交流順應時代潮流發展與世界脈搏一起跳動!今日之佛法如明媚春光普照人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我們相信這已不僅僅祇是昨日禪師的眼裡,而是今日芸芸眾生的心裏——日日都是好日子!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佛誕」由來

  在社會上提到釋迦牟尼,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佛教創始人,是「西天佛祖」,也有人常以「如來佛」稱呼。但作為歷史人物的釋迦牟尼與後世所說的「佛」及「如 來」既有聯繫,又不完全相等同。釋迦牟尼是「佛」,是「如來」,但「佛」、「如來」並不就是釋迦牟尼,其內涵要豐富得多。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 部,喜瑪拉雅山腳下,有個叫迦毗羅衛城的王國。國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后叫摩訶摩 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五十歲, 摩耶王后四十五歲才第一次懷孕。按當時古印度的風俗,婦女頭胎分娩,必須回到娘家去。在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藍毗尼園時,摩耶王后走到無憂 樹下,伸手去撫樹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誕生了太子。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五六五年,中國農曆四月八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 或「衛塞節」。

宗教假日

  香港信佛的人最多,歷史最為悠久。早在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大會在斯里蘭卡可倫布開會後,亞洲地區很多個國家或地區已在實行「佛誕假日」,除了佛教盛 行的國家,如泰國、韓國、日本、緬甸、斯里蘭卡、越南等國之外,宗教多元化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國,也都尊重世界偉人的佛陀,認同 其教化益世,均明令頒定佛誕日或稱衛塞節為公眾假期。每年佛誕浴佛,在中國民間已實行近二千年之久了,目的是讓世人在這天反思一下,淨心省身,滌除障業, 自修福慧,如果能夠廣為提倡,以佛理相濡,當會令到奸歹不起,積怨息滅,社會淨化,安定繁榮,是對社會人群有絕對益處的。佛教鼓勵人類和平、慈悲、容忍、 互助,對導人向善的任何宗教,一向抱持尊重、不分種族、不分畛域,親善合作的態度,故這不祇是一個佛教假期,而作為共同向善的宗教假日。

佛陀舍利

  有剛信佛的人,對世尊佛陀涅槃歷史一無所知,釋迦牟尼在八十歲時,自知陽壽將盡,便最後從王舍城出發,作一次巡行。他向西北走到希拉尼亞瓦提河西岸的 兩株莎羅樹下,頭朝北,右手支頤,左手放置身上,雙足並攏,取側臥姿勢,面向西,進入大般涅槃,這就是「雙林入滅」的由來。佛陀入滅後遺體由大弟子迦葉火 化,火化後的遺骨稱為「舍利子」,梵語「寶利羅」即(骨身)。它被分成八份,由與佛陀因緣深的八個王各取一份,另有遲到的兩個代表一個揀拾碎骨小塊,一個 掃骨灰,合共十份,各起一塔供養,共有十塔。中國歷史就有九次迎奉佛陀舍利子的記載。佛牙舍利供奉在北京八大處靈光寺內,「佛指舍利」供奉在陝西扶風縣法 門寺內,「佛陀舍利」供奉在浙江阿育王寺內。在記載史上,曾提到舍利放光事蹟。中國許多高僧大德圓寂後都呈現彩色晶瑩大小不一的舍利子,百年、千年而堅固 不壞。

三世因果

  很久以來,不少人非常迷戀於「神通」的力量!對人本身的「智慧」和「力量」,看得很渺小,甚至不相信自己。

  從佛家的觀點來說,認為「神通」確是存在的,但極其有限,縱然能夠使人知道過去世或未來世,也是極其短近的時間範圍,不可能使人知道無窮無盡的過去和 未來,佛家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過去事,今者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是。」現在 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祇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 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諸如算命看相之類的),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造惡。人的「善」「惡」命運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布施含意

  通常談「布施」的內容,在佛門中分為三大類: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所謂「財施」,一種指的是飲食、衣服、金錢、家宅田園,這叫「外財施」;另一 種指的自身的頭目腦髓,即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利益眾生,這叫「內財施」。修行人行這種布施時,唯一的目的是為眾生樂,而不為自己利益著想。所謂「法 施」,主要指的是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使之悟入佛之知見;行菩薩道的人為利他的悲心所驅使,在求法時不惜驅命,學習一切法。

  在「財」、「法」二施中,佛陀稱「法施」第一說:「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為愚貧人所愛,「法施」為智者所敬;「財施」能增貧 病,「法施」能除「三毒」(貪、瞋、痴);但這不是否定了「財施」,如能運用得切合實際方面,即是「捨施一錢」,也遠勝於死守教條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所謂 「無畏施」:主要的指為能於有生命危險恐佈的眾生,給以安穩快樂的保障。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獻身於保衛和平事業,反對一切挑撥、製造戰爭的陰謀,便是最現 實最實際的行「無畏施」。

  佛陀說「布施」,指的是合理而又是實際的行為,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的利益,一切都是為廣大眾生的長遠利益。唯有如此的悲願心並能實踐,這就叫做「布施波羅蜜多」。

談「生」與「死」

  在世間上有許多學說關於生存,所謂「生存哲學」,發揮人的生存意義和作用。至於「死亡哲學」似乎與人絕緣,沒有人願談。所謂「人死如燈滅」!盡量避免 談及到死亡問題,一提到死亡兩字,人人都有一種恐懼感!開口便說:「大吉利是!」這種避而不談心理,猶如大隻鴕鳥把頭鑽在泥土堆裡,看不見,就以為客觀無 物存在了,這是「自欺欺人」的愚蠢心理罷了。事實上,人,既要想到「生存」的問題,亦要想到「死亡」問題。可惜,很多人在探索這個「難知」的神秘問題,祇 是抱著無奈的心理而已,世界古今中外宗教家、哲學家都想解決這帶有根本性的疑難問題,說來說去,都不能說透這個「死亡」的問題。從佛學觀點來說,這不是甚 麼新鮮問題,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屈說透「生存」與「死亡」兩大問題,由於人們「無明」、「障礙」所致,自作聰明,拒不接受真理,所謂「入寶山而空 返」!墮入生死流中輪迴不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不能擺脫「生」、「死」束縛,不得解脫!印光大師慈悲為懷,苦口婆心,反反覆覆講述人類的「生死 觀」。

因果定律

  不少人對「求福得福」、「消災免禍」是否有可能,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疑問來。佛家祖師有句金石之言:「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家對有疑問 的人不排斥,是絕對贊成的,所謂「悟」是從「疑」而來的,沒有「疑」,就沒有「悟」!所謂「求福得福」、「消災免禍」,不是一廂情願的事,而是順著自所求 的方向去努力,才能達到目的。比如說,「求福」,是屬「因位」,而「得福」,是「果位」!無因無果,有因必有果,這是天經地義不可變更的定律。既然想求 福,必須按照「福」的規律辦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小善」,有「小福」;作「大善」,有「大福」,「無善」亦「無福」可言了。至於「消 災」而能「免禍」呢?就是不要作惡,作惡的人,一定逃不了災難受苦,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佛家所提倡的因果律是 有道理的,不可不信。

二種觀念

  有一些人聽到「因果」兩字,就反感!認為這是「說教」、「迷信」,拒不接受這層道理。事實上人人不一樣,各有各的想法,這就是所謂「人生觀」互異吧 了。雖然人人不同,總的來說,不外乎「智慧」與「愚痴」兩種人;有智慧的人一動機就感覺,看到後來的果報;愚痴的人有動機不但沒有感覺,就是千言萬語對他 說,你造這種不合法的因,將來一定會有惡果的,他怎麼也不會聽別人的勸告。

  佛經上有句名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看因便知後果,就不敢再作惡;凡夫不知作惡因的可怕,就為非作歹,等到受果報時,雖然怕也來不及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聰明人警覺性高,不輕易冒犯有礙社會秩序的公眾利益,有道德觀念規範自己的言行,深知做錯了壞事,一定會受到懲罰(惡果報應),這就是所謂「畏因」的緣故。

  但,有些亡命之徒祇顧自己利益,不惜昧著良知,喪心病狂地幹盡壞事,等到受法律嚴懲時,驚恐不已,這就是所謂「畏果」。兩者之分別,顯而易見。

  懂得一點佛學理論而能用在實踐上,真可謂受益匪淺。

生不可測

  俗話說,「傻人有傻福」!嚴格說起來,這句話不合科學,很費解的。但世間上,很多事,很多話都不能用科學尺度去衡量的。特別是反映在宗教諸問題上,許 多事都無法說得通的,這叫做「超科學」的。在宗教學上常有所謂「神通」、「聖蹟」、「感應」……一類的事出現,人人感到驚奇。站在科學立場上是無法解釋 的,不用科學的解說,反而人們易於接受了。

  所謂「傻人有傻福」這句話,應該說,有些「傻人」確實有「傻福」,但是,並非所有的「傻人」都有「傻福」!這個區別的重點在於「傻人」本人具備的 「福」的條件,在佛家說,「前世植福,今世收穫」。「不植福田,哪有福果」呢?科學無法解釋這一點的。所謂「傻人」也者,多數心地善良,不跟人計較,沒有 陰謀詭計,不會你詐我虞,別人不會欺侮這類「傻人」,這就是「傻人傻福」的道理在此。

 
 
世出世法
◎楊 釗

面 對 現 實(一)

  「面對現實」、「實事求是」是「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必備的條件。

  所有「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邁向卓越之路,都先從誠實面對眼前的殘酷現實開始。

  當你誠實而努力地設法釐清真實情況時,甚麼是正確的決策似乎也不證自明了。假如不先面對殘酷的現實,絕對不可能產生好的決策。

  一九五零年代初期,美國A&P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也是全美數一數二的大企業,相反的,克羅格祇是一家毫不起眼的雜貨連銷店,營業規模不到A&P的一半。

  至一九九八年,克羅格的累計股票率是股市整體表現的十倍,更超越A&P八十倍。

  為甚麼會發生如此的財富大逆轉呢?像A&P這樣的大企業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二十世紀上半葉,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經濟大恐慌之後,美國人普遍節儉成性,A&P的營運模式可以說十分成功,提供消費者便宜而充裕的 食品雜貨,但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美國人的消費心理也改變了,他們希望看到更好、更大的商店,提供更多樣的選擇,他們想要買剛出爐的 麵包、新鮮的蔬果,希望能有四十五種早餐食品、十種牛奶;可以選擇的,還有感冒藥,甚至中國草藥,在買菜購物的同時,還能順便存款、領錢或注射流行性感冒 疫苗。簡單地說,他們現在根本不想去雜貨店買東西,他們需要的是應有盡有、價廉物美的超級市場,有乾淨的地板,好幾個付款櫃台,還提供充裕的停車位。

  儘管殘酷的現實逐漸顯示,A&P過去的經營模式已經不適合變遷的世界,A&P卻築起防衛的高牆,對現實視若無睹。A&P曾一 度開了一家叫「金鑰匙」的新店,希望藉著實驗新的經營模式,了解顧客的需求。金鑰匙不賣任何掛著A&P商標的產品,店長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做 各種創新的試驗,逐漸發展為現代超級市場的形態。顧客都很喜歡金鑰匙。這時候,A&P的管理階層開始明白為甚麼A&P的市場佔有率會逐漸 下降,以及他們應該如何扭轉情勢。

  那麼,A&P的主管如何發展「金鑰匙」這個新品牌呢?

  他們一點都不喜歡金鑰匙提供的答案,因此乾脆讓金鑰匙關門大吉。

  接下來,A&P卻不斷嘗試各種不同的策略,希望為目前的困境找出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他們對員工精神講話、推出各種新計劃、追逐各種流行的花 招、開除執行長、聘請新的執行長、再度開除執行長。他們還採取激烈的降價策略,想提高市場佔有率,但是卻從來不肯面對基本事實——顧客需要的不是更低的價 格,而是面貌不同的商店。削價競爭迫使他們降低成本,結果店面變得更簡陋,服務也每下愈況,顧客更不肯上門,利潤更加微薄,因此店裡更無法保持乾淨,服務 品質也更差。一位A&P離職主管說:「過了不久之後,店裡愈來愈髒,不祇塵埃密佈,而且是最骯髒的塵埃。」

  另一方面,克羅格在這段期間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發展形態。克羅格在一九六零年代,也進行了許多實驗,測試超級市場的概念能否被市場接受。到了一九七零 年代,克羅格的管理階層得到了一個必然的結論:舊的雜貨店模式(幾乎佔了克羅格營業額的全部)已經快要被淘汰出局了。不過,和A&P不同的是,克 羅格勇敢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並且採取行動應變。

  克羅格崛起的原因其實非常單純。接受訪問的時候,埃佛林罕和之前的執行長賀陵回答:「基本上,我們做了很多研究,得到的數據清楚而明顯:超級市場是明 日之星。我們也了解到,你必須在每個市場上都排名第一或第二,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當然,起先大家還有點懷疑。不過,等到我們看到事實,該採取甚麼行動已 經很清楚了。所以,我們就這麼做了。」

  克羅格決定關閉、改革,或取代無法順應新現實的商店。一家店接著一家店,一條街接著一條街,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一州接著一州,整個經營體系經過了 一次大翻修。到了一九九零年代初期,克羅格已經在新的營運模式下,建立起全新的系統,並且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雜貨連鎖商(在一九九九年達到了這個目標)。 同時,A&P超過一半的商店仍然維持一九五零年代的規模,終於日漸沒落。

  在研究的案例中有個很重要的主題:突破性的成果往往來自於好的決策,以及能切實執行決策,一步步累積成效。當然,「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過去的紀錄並 非都很完美,但整體而言,在他們做過的決策中,好的決策還是多於壞的決策,而且他們做過的好決策也多於對照公司。更重要的是,當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例如 當克羅格決定投入一切資源,轉型為超級市場的經營形態時,他們的決策往往正中紅心,表現非凡。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表現出兩種有紀律的思考方式。首先,在整個決策過程中,他們都把殘酷的現實納入考慮之中。(第二,他們發展出簡單、但非常有洞 見的架構,做為制定所有決策的參考。)在克羅格的案例中,當你努力而誠實地面對真實情況時,甚麼是正確的決策似乎也不證自明了。當然不見得永遠都如此,但 是經常會發生這種狀況。即使並非所有的決定都那麼顯而易見,可以確定的是:假如不先面對殘酷的真實情況,絕對沒有辦法產生好的決策。「從優秀到卓越」的公 司乃是依照這個原則而運作,對照公司則不然。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謙虛和不斷改進」的精神。我們採訪過的任何一位主管,他們都顯得有一點情不自禁的態度。「我們的文化非常痛恨自滿。」一位主管說。「不管我們剛達成多大的成就,永遠都還不夠好。」另一位主管也說。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在新年第一次主管會議中,總是會花十五分鐘來討論前一年成功的因素,再花兩個小時討論失敗的原因。它們的業務會議和大多數公司 那種啦啦隊式「我們真卓越」的銷售會議截然不同,直接面對顧客的銷售人員可以在會議中質疑和挑戰經營團隊。這種討論的方式是許多「卓越」公司的傳統,員工 可以站起來告訴高階主管公司哪些地方做錯了,直接把殘酷的現實攤在他們眼前,並且說:「你看!你們應該好好注意這個問題。」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必須懂得處理由強人主導一切的問題。

  的確,如果你是很有領袖魅力的強人,應該花時間好好想一想,領袖魅力是資產,也是負債。你性格上的優點也可能埋下了問題的種子,員工會自動過濾資訊, 不讓你接觸到殘酷的真相。因此,就出現報喜不報憂的現象。你必須有充分的自覺,長期投注心力注意克服這個問題。

  邱吉爾深知強人性格的缺點,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採取高明的手段,彌補了這個缺點。他唯恐自己會因為強人性格,而聽不到真正的壞消息。因此,他從開 戰初期就在正常指揮系統之外,設立了完全獨立的部門——統計局,主要的功能就是持續提供最新而且完全未經過濾的最殘酷的事實(例如:隨時查證戰鬥機數量和 折損狀況、軍需品供應數量等)。整個二次大戰期間,他都十分倚重這個特殊單位,不斷要求他們提供事實,祇要是真實情形便可以。當納粹裝甲部隊橫掃全歐時, 邱吉爾每晚仍然照樣呼呼大睡,他說:「我不需要鼓舞人心的美夢。事實勝於美夢。」(續下期)

 
 
佛風禪雨天下行
◎光 力

  二○○六年二月廿六日,我隨德高望重的《香港佛教》雜誌總編秦孟瀟居士,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張芸居士、王美惠居士一行五人,組成一個小型參訪團去江浙一帶寺廟考查,傳義法師親自駕車帶隊,走訪了江蘇境內一些著名的叢林,有感、有思、有悟,故有了下面這些文字。

一、高旻寺:最高學府裡的「斷喝」

  上午從南京出發,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揚州高旻寺。

  秦老介紹說:「高旻寺的禪堂是出祖師的地方,自古至今,許多禪宗大德都來這裡參學過。本煥老和尚年青的時候就曾來這裡參學。我的師父也曾在這裡參學。 從前的雲水僧人到寺院裡去掛單,知客師問:「你在哪裡參學過?」如果你說在高旻寺參學過,人家就會對你刮目相看。可見高旻寺當時的盛名。

  傳義大和尚介紹說:「高旻寺自古以來就是禪宗的大學。他們祇是禪修,不做水陸之類的佛事,現在還保持著這種古風。我曾經來過這裡一次,連禪堂的大門都沒進得了,還挨了一個小禪師一頓訓斥。」

  我曾去過很多寺廟,但卻沒見過禪堂,祇是在書上知道一些禪堂裡的公案故事,因此對禪堂充滿著一種神秘感。

  秦老說:「到了高旻寺,不能不去看禪堂。」

  車到寺內,傳義大和尚停下車,囑我們坐在車內等,他下去找當家師。過了一會兒,傳義大和尚一個人回來了,說:「方丈不在家,當家師找不到。小和尚就一句話,要我們在這等。我們也別等了,自個兒上禪堂看看去。」

  我們下了車,繞過大雄寶殿,徑直往內院走。迎面卻碰上當家師文福法師。傳義大和尚介紹完後,說想去看看禪堂。文福法師便引我們去禪堂。半路上又碰上了方丈大和尚,方丈也祇有一句話:「我有點事,你們自己去好了。」

  我心裡暗想,這個高旻寺,可沒有甚麼「禮」哦。

  到了禪堂的外院大門(說是大門,其實祇是一個很小的門),大門上橫書:「最高學府」四字,兩側對聯是:

  不於其中起分別,

  是故此中最吉祥。

  看到這些,我的心中忽然生起一種敬意,恍惚走進歷朝歷代高僧大德的行伍裡,走進了禪宗大德們的心中。

  到了禪堂門口,祇見兩邊柱子上分別寫著:「照顧話頭」、「念佛是誰」。寫字用的紅紙已經發白了,但這兩行字仍格外醒目,好像兩根無形的禪杖,「竢」地兩下敲在行者的心上。

  禪堂門口的布簾拉開了一道口子,當家師說:「你們自己進去吧!」

  我們懷著一種仰慕和恭敬的心情走進了禪堂。禪堂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的房子。佛像供在正中間的柱子上端,圍著柱子面向四方。四邊整整齊齊地擺著兩圈禪床。 這時禪堂裡正在跑香,禪師們正圍繞著佛像快步行走,隊例外有一位禪師(大概是教授師)手執一根長長的竹竿,高高地舉在頭上,不時將竹竿「啪啪」地打在地 上。

  傳義大和尚說:「來,我們一起跑香。」於是我們跟著禪師們一起走。秦老身體不好,但也隨著大伙慢慢跟著走。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進禪堂跑香。如果說進門之前還有許多仰慕心和恭敬心,而當自己雙腳和禪師們一起走動時,所有的「心」都霎時消亡了。尤其是當舉竹竿的 禪師「啪」的一聲將竹竿甩在地上時,我們凡人心頭上的無始以來的紛紜妄想,也好像隨著那「啪」的一聲脆響粉粹了,消亡了。

  秦老「跑」了兩圈,心臟感到不舒服,想坐下來吃藥,他慢慢地離開了跑香的隊例,走到禪床旁邊,脫下鞋子,說:「我坐一會。」

  我也走到旁邊的一個禪床上,脫下鞋子,準備上座。

  這時一個禪師走過來,嚴厲地說:「不准上座。」

  傳義大和尚趕緊過來,說:「他是《香港佛教》雜誌社的秦老居士……

  禪師說:「秦孟瀟。」

  我驚異在這遙遠的內陸寺廟裡,禪師們竟然知道《香港佛教》,並能脫口而出叫出秦老的名字。我以為這下禪師態度應該會「好」一點。沒想到禪師仍然嚴肅地說:

  「我不管你是誰,來自哪裡,現在是跑香的時間,請下來跑香。」

  張居士說:「他心臟病發了,他要吃藥。」邊說邊掏出硝酸甘油給秦老服用。

  禪師們毫不容情地說:「如果不下來跑香,那就請你出去。」

  秦老一言不發慢慢地走出去了。我們也跟著出來了。

  不知怎的,這位年紀輕輕的小禪師一聲無情的斷喝,卻給我的心靈中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震憾。

  當晚,我跟王居士說:「我感到了一種震憾。」

  王居士說:「是甚麼震撼了你啊?」

  我說:「是禪師們沒有分別的心。」

二、大明寺:明月依舊照蒼生

  離開高旻寺,我們直奔揚州市郊外的蜀崗中峰大明寺。秦老說:「學禪須參高旻寺,學佛應訪大明寺。」還沒到大明寺,我的心裡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雖然我從沒到過大明寺,但總好像甚麼時候來過一樣。也許是在夢中,也許是在前世,也許是在多生多世以前。

  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現在雖然還是二月,卻好像不由自主且越來越深地走進了美麗動人的詩境似的。

  大明寺建在一個不高的土崗上,老遠就看得見山崗上雄偉的棲靈塔。我想:雖然時處末法時代,但佛陀的法身尚在,一如這塔一樣雄偉。

  方丈能修法師因有其他接待任務,委託監院仁決法師接待了我們。仁決法師是一位靈活而又儒雅的年青法師。在棲靈塔下的素菜館裡用過午飯後,仁決法師便陪同我們去寺內參觀。

  進了寺院,就如同進了一座幽深的江南古典園林或者是一座韻味幽長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大文豪歐陽修和蘇東坡都曾在這裡居住,康熙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在這裡流連。而我想這些都不足為奇,最令人景仰和感動的是這裡曾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的道場。

  仁決法師首先就把我們引進鑒真紀念館,並介紹說:公元七○一年,鑒真和尚就在這裡削髮出家,西元七四三年開始東渡日本,十年間先後五次東渡,均告失 敗,最後雙目失明,仍初心不改,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時成功到達日本,並為日本聖武上皇、孝謙天皇受戒。他除了把佛法帶給日本,還把醫藥和中國文化帶給了日 本。

  看到鑒真和尚劈波斬浪東渡扶桑的古畫,我深深為之感動:

  我問秦老:「為甚麼他一定要東渡日本去弘法呢?」

  秦老說:「是因為他有著這樣的大願。」

  王居士也問:「他在國內不是也一樣可以可以弘法,為甚麼一定要吃那個苦頭呢?」

  秦老說:「一個人立了大願,就不能退轉。」

  我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秦老的苦心:為甚麼要帶我們到大明寺來。是啊,有多寬的胸懷,就有多寬的世界;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成就。

  看到鑒真和尚雙目失明的坐像時,王居士悲憫地說:「他的眼睛都瞎了,怎麼去弘法呢?」

  秦老說:「他的心沒瞎。」

  是啊,他的眼瞎了,但他的心沒瞎。一千二百多年來,他的心都一直亮著,慈悲地看著繼往開來的行者。

  仁決法師說:「一九七九年,鑒真和尚的像由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迎請回來,在大明寺展出了七天,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事情。」

  秦老說:「你們不祇是迎請回了鑒真和尚的像,還迎請回了鑒真和尚的精神。」

  當年為迎請鑒真和尚法像回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趙樸初居士曾說:「每當(我)瞻仰這尊像時,感到鑒真和尚的那種堅毅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質修養呈現在自己的眼前。」

  仁決法師說:現在我們正在籌建中國鑒真佛學院,校區佔地三百零八畝,建築面積三萬五千平方米,可容納學生一千二百五十名,總投資約四億人民幣。

  秦老對我們說:「你們要知道,這就是鑒真精神的延續。」

  我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一首詩:

  明月不歸沉碧海,

  白雲愁色滿蒼梧。

  詩意是講鑒真東渡不歸,他的朋友以為他出事沉海了,而寫下這首悼念的詩。我也禁不住興起,續詩意如下:

  明月不曾沉碧海,

  而今依舊照蒼生。

  臨走時,仁決法師給秦老贈送了一尊鑒真和尚像。因為體積較大,攜帶有些不便,我有些犯難。秦老看出了我的心思,說:

  「其他都可以丟掉,鑒真和尚的像不能丟啊!」

 
 
鐵鞋踏破心無礙 濁汗成泥意志堅
——記山東博山正覺寺仁達法師
◎錢湘寧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猶如永恆的明燈,照亮芸芸眾生的心田。而佛教中不斷湧現出的潛修苦行的僧人們,更是在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淨化社會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近期《香港佛教》雜誌連續刊登從山東博山正覺寺出發三步一磕朝拜五台的仁達法師,他就是這樣一位嚴守戒律、精進苦行僧的典範。仁達法師未出家時已堅持 早晚熏修、念佛參禪,出家後更是嚴守戒律並且日中一食,甚至不顧自己六十多歲高齡,多次從靜脈抽血抄寫血經……正如佛陀在世時讚歎大迦葉尊者:有人像你一 樣修苦行,佛法就可以住世保存,如沒人修苦行,佛法就要滅亡!仁達法師正是以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化導群生,荷擔如來家業。

  就在這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之際,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並且代表《香港佛教》雜誌和諸多同道佛友採訪了仁達法師。(以下是本記者提問,仁達法師開示)

  記者:請問法師在長達五個多月的朝拜五臺山過程中,經歷了種種考驗與磨難,有何感觸?

  法師:千言萬語難以盡訴,就用朝拜圓滿時自己寫的《朝山偈》來總結吧:

  頭吻大地 心若止水

  千里叩拜 無怨無悔

  會否

  鐵鞋踏破心無礙

  濁汗成泥意志堅

  牛上南山 馬走平川

  記者:《香港佛教》雜誌自去年六月份以來連續十幾期跟蹤報導法師朝拜五臺山的經過,甚至在第543期《編者的話》裡把您比做唐玄奘大師和虛雲老和尚,這是本刊前所未有的「破天荒」,您對此有何感想?

  法師:仁達自知自己是個很普通的比丘,學識和修持都差得很遠,根本不能和高僧大德們相提並論。《香港佛教》雜誌作出這樣高的評價,其實是對所有守戒 律、修苦行的出家人的鼓勵。自漢唐以來,佛教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並且豐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嚴於律己 和慈悲濟世的精神深入民心,佛教的興盛與否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因此無論出家和在家的佛弟子們都應該以戒為師,嚴守戒律,淨化我們的心靈。用自己的實 際行動給周圍的人們做個好樣子,使社會更祥和、更安寧。

  記者:在生活中一直有這樣的現象,很多居士本來是好朋友,因修學的法門不同,都認為自己法門最好,每每爭論到面紅耳赤,最後別說成為同修了,幾乎連朋友也做不成,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法師: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一些信眾法門宗派之見太強,法執、我執太重造成的。弘一大師在《佛法宗派大概》中談到: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 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佛教傳入我國以後,至隋唐時,便漸成十宗分立之勢。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 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 而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醫治之,其價值亦低昂不 等。不可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故法門雖多,我們宜各擇其與 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人雖對十宗未做深入研究,但我認為各宗各派都有它的殊勝之處。故廣大居士切不能有對立 或輕賤其他法門之心,把佛法的不二法門硬要爭個高低上下,這樣極不利於佛教的團結,甚至影響佛教的興盛,罪業就大了。常言道:僧贊僧,佛法興。為了佛教的 興盛和信眾們的修行,佛教各宗各派一定要平等團結,相輔相成。

  記者:請教法師所在的山東博山正覺寺以何種方法修持?

  法師:正覺寺山門的對聯也即是整個寺院的發展目標和藍圖。

  上聯是:三乘普舉 無內無外

      抬眼普瞻 華嚴聖境;

 

  下聯是:十宗同繼 無你無我

      攜手同邁 靈山妙門。

 

  由此制定了博山正覺寺的修持方法。

 

  其口訣是:嚴守戒律 兼收並蓄

       地藏華嚴 禪淨律密。

 

  即:以戒為師;以顯為體;

    以密為用;解行並重;

 

  以地藏三經為根基,消罪業、知因果;

  以華嚴等經為津梁,習經教、明義理;

  以禪宗為要門,見心性、開智慧;

  以淨土為指歸,求解脫、了生死;

  以戒律為生命,淨三業、護戒體;

  以密法為舟翼,修次第、證菩提。

 

  記者:很多佛弟子皈依佛門多年,一直不敢受五戒,菩薩戒更是高不可攀,請問法師,戒律對於我們修行的重要性?

  法師:《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禁戒,則是如來所讚歎。釋尊將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誰 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傳!《大集賢護經》云:出家之人,當先護持清淨戒行,戒行清淨,則能獲 得現前三昧,成就無上菩提。《像法決疑經》云:夫出家之人,為求解脫,先須離罪,以戒為首。若不依戒,眾善不生,如人無頭,諸相亦壞,名為死人!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學佛可以開智慧、祛煩惱。怎樣才能開智慧呢?須依戒、定、慧三學來修行。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持戒是前提、是基礎。不持戒而學 佛者,定和慧便無從談起。真正如理如法受戒之後,能夠得到清靜戒體,清靜戒體能夠任運自然地防非止惡,並可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護戒菩薩的護佑。

  近幾十年來佛教的衰微有目共睹,很多人為此痛心疾首。一些出家人不是用功辦道,而是大搞名聞利養,比吃、比穿、比單金多少。還有的人把出家當作一種謀 生的手段,根本不把戒律放在眼裡,甚麼事都做得出來。以至於出家人走在街上,許多人不是恭敬,而是鄙視,繞著走。原因是甚麼?除了歷史和社會的原因之外, 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出家人自己不爭氣,戒律鬆馳,不堪為人天師表。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教育入手,從嚴淨毗尼抓起,把「以戒為師」落到實處。修行人要真 修行,不是作樣子,更不要假修行。

  十二年前,地藏王菩薩救了我的命。為報佛恩,我發了三個願,其中一個就是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二○○五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王菩薩的聖誕日,在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觀音殿舉行了隆重的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起香儀式。儀式上,我宣佈了苦行頭陀要遵守的五條規矩:第一、三步一叩;第二、持金錢戒,我和跟香 的三位侍者皆不接受信眾們的金錢供養;第三、不進飯館、酒店;第四、不住旅店、賓館;第五、不進信眾家宅、臥室。

  歷時五個月的朝山之行,我們師徒四人嚴格按上述五條行持,得到諸佛菩薩和護法諸天的保佑加被,得到沿途各地信眾的擁護和支援,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圓滿。可見任何的修行要取得圓滿成功,持戒是何等重要!

  記者:現在全世界已經由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即信息時代了,而宗教事務條例中也提出宗教活動場所「自養」的原則,你對此有何見解?

  法師: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宗教政策的前提下,寺院和出家人是可以工禪並重的。原始佛教主張托缽乞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托缽乞食便與中國的民風民俗 發生衝突。很多比丘,尤其是年輕比丘乞食很不易,阻礙了佛教的傳播和發展。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到了唐朝貞觀年間,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提出農禪並重的口號,主 張出家人既要念經、坐禪、禮佛修行,又要從事種糧種菜、種茶種樹等農業勞動,自己養活自己。解決了出家人的吃飯問題,使出家人能夠安心辦道,成就了許多 人,也推動了佛教的迅速發展。百丈懷海禪師嚴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實踐原則,繼承了農禪並重、自給自足等精神,也確立了解行並重的生活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四祖道信大師農禪並重的口號,恰恰是在山東博山正覺寺提出的。道信大師發明了一個名詞,稱出家人下地幹農活叫做「出坡」。「出坡」一詞傳到民間,至今博山區安上村及附近的農民仍然沿用著。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絕大多數寺院已經無地可種,出家人的生活來源成了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的巨贊法師、海圓法師等曾組織出家人篩煤球、織手套 等手工勞動,但沒幾年便被「化」掉了。目前寺院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信眾佈施或門票收入,豐歉無常。有的寺院和出家人靠經懺收入,不能安心辦道。在這種大氣候 下,儘管仍有許多出家人堅持精進修行,趕經懺、趕齋而賺取收入者亦為數不少。

  現在,世界已經由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即信息時代。既然農禪並重已經成為過去,是否可以工禪並重呢?各寺院可根據本地的情況,在不影響修行的前提下,組 織安排出家人或常住居士每天從事幾小時生產勞動,譬如製造有關佛教內容的工藝品之類。「出坡」一詞可繼續使用,祇是將務農改為做工,解決出家人的生活來源 問題。這樣,出家人既能安心修持,又能自食其力。弘開生產養寺,修行與勞動相互促進之新風。寺院和出家人有了固定的經濟收入,僧人病有所治,老有所養,寺 院的修葺和維護等等一系列實際問題便迎刃而解。事實上,現在許多寺院的法物流通處、茶場等都是出家人或寺院常住居士在經營著,祇是未提到工禪並重的高度, 未做更廣泛的經營。

  二○○五年三月一日起執行的中國宗教事務條例中,提出宗教活動場所「自養」的原則。這便為寺院開辦工廠,從事工業生產提供了法律依據。在遵守國家法律 法規和宗教政策的前提下,寺院和出家人實行工禪並重,有益於國家和社會,也有益於寺院、僧人和廣大信眾,對佛教的發展和興盛會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仁達法師,你從自己靜脈中抽血抄血經的用意是甚麼?

  法師:山東博山正覺寺是祖庭,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公和尚在此出家修道,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皆曾在此住錫修行。由於歷史的原因,千年古剎毀於 一旦。應廣大信眾的請求,仁達冒昧領眾修復祖師道場。沒有國家投資,數千萬資金全賴信眾佈施,建寺談何容易!仁達自知自己福德不夠,祇好用自己的鮮血,抄 寫血經,供養三寶,與施主結緣。以祈求諸佛菩薩慈力加被,報答諸位大德的佈施功德,早日建成山東博山正覺寺。何況仁達從出家之日起,便將自己的一切乃至生 命交給了三寶,抽血寫經是很平常的份內之事。

  正覺寺的目標是為了給真正修行人提供修行的場所,不存宗派之爭,圓融平等,提倡十宗攜手,消除門戶之見。建設正覺寺非仁達一人之力,而三乘普舉、十宗 同繼更非仁達一人所能為,望世界各地有志之士來博山正覺寺住錫修行、支持正覺寺,讓我們攜起手來弘揚正法,振興佛教!

  原來,仁達法師不僅是一位潛心苦修的出家人,更是一位有思想、有學問的智慧比丘!數千里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祇是十二年前法師為了報佛恩,發了三大願 的其中之一個。如今法師用身、口、意讓我們知道了持戒的清淨,用信、願、行給我們作出了表率,讓我們共同祝願博山正覺寺早日順利建成,功德圓滿!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最後應廣大信眾的要求,公佈正覺寺的聯繫方式:

啟建單位: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聯繫人: 釋仁達
聯繫地址:山東省淄博巿
                 博山區安上村
郵  編:255214
電  話:0533-4205918
傳  真:0533-4208918
綱  址:www.zhengjuesi.net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淄博巿博山支行
戶  名: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帳  號:409970569408091001

 
 
竺摩法師、人間佛教和香港佛教的發展
——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訪談錄(上)
◎何建明(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年八十一歲的永惺長老是聞名海內外的德高望重的香 港高僧,從一九四九年來香港就讀於「東北三老」倓虛、定西和樂果主持的華南學佛院,至今已在香港弘法利生半個多世紀,足跡遍佈海內外,是現代香港佛教發展 的重要見證人。永惺長老早年協助定西老法師主持建設香港東林念佛堂,後來他又創辦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和《菩提》雜誌,並參與創辦美國德州的玉佛寺、德州 佛教會等海內外許多弘法機構,先後擔任香港、美國、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多間寺院的住持和佛學會會長,在香港和大陸創辦了數十間安老院、中小學和幼稚園及其 他社會服務機構,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副主席、香港菩提學會會長和西方寺住持。

  永惺長老性情溫和,道心堅固,樂善好施,在海內外結下了廣泛而深厚的人緣和法緣。我由於研究竺摩法師與香港佛教的需要,利用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 研究系擔任訪問教授的時機,於二○○六年二月十八日專門約請永惺長老作了一次訪談。我們集中就竺摩法師與香港佛教、太虛大師人間佛教及其對香港的影響和香 港佛教的現代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一場深入而愉快的交談。

一、竺摩法師與香港佛教

  今年是竺摩法師往生五周年。竺摩法師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一九二四年披剃出家,一九二七年任太虛大師高足芝峰法師的護關侍者,一九二八年入寧波 觀宗寺受具足戒,為諦閑法師戒弟子,併入觀宗弘法學社學習,先後受教於靜權法師和寶靜法師。一九三○年轉入太虛大師主持的閩南佛學院學習,與印順、東初、 心道、燈霞、靜嚴等同學。他在閩院就讀期間,由於學習優異,深受太虛大師賞識和愛護。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五年兩度隨侍太虛大師南下粵港地區弘法,並於一九 三八年秋避日戰來港,開始了他在港澳地區的弘法利生事業,先後任教於澳門佛教功德林、澳門佛學社、香港正心佛學院和香港棲霞佛學院等,先後主編《覺音》和 創辦《無盡燈》雜誌,積極推動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港澳和海外的弘傳和實踐。一九五四年,竺摩法師離港到泰國和馬來西亞弘法,先後創辦馬來西亞佛教總 會、三慧講堂和馬來西亞佛學院等著名弘法機構,先後擔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及三慧講堂等多間東南佛教道場的住持,並以馬來西亞檳城 為中心,大力推展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傳播與實踐,經常應邀回香港弘法,並邀請香港高僧大德到馬來西亞弘法,積極推動馬來西亞佛教界 與中國佛教界之間的友好交往。二○○二年竺摩法師在檳城往生。

  何建明:長老與竺摩法師有很好的友誼,最初何時認識竺摩法師的?當時情形如何?對竺摩法師印象如何?此前瞭解竺摩法師嗎?

  永惺長老: 我與竺摩法師相識還是很晚的事。一九三○年竺摩法師隨太虛大師到廣東、香港弘法,由於其出眾的才華與學識,很快便嶄露頭角。我是一九四九年才來到香港,那 時還年輕,此前主要在內地各寺佛學院求學,到香港後進入倓虛、定西和樂果三老主持的華南學佛院學習,直到竺摩法師離開香港到東南亞弘法,我都沒有見過他。

  我與竺摩法師認識,是在他從馬來西亞應邀回香港弘法後,即一九六○年。那時,經常邀請竺摩法師來港弘法的主要是法雨精舍的松泉法師。後來,香港許多機 構也都相繼邀請竺摩法師來港講經弘法。「菩提學會」尚未成立時,我和念佛會的居士們也就因利乘便,前往法雨精舍參聽。由於竺摩法師知識廣博,學問淵厚,故 能長於演說,講解不輟,不論在何時何處,不論是受邀安排或臨時被請,皆能應付自如;其講經內容豐富生動,卻又不限於一宗一派之學說,能把高深的佛理,化為 平易的生活實踐與應用,令聽者樂於接受並真實得益。這種弘化方式,無形中帶動了當時學佛風氣的廣布與推行。可惜法師每次留在香港的時間太短。

  菩提學會成立後,我們就邀請竺摩法師來學會舉辦講座。差不多他每次從法雨精舍講完後,就應邀來菩提學會講,然後又到香港其他各處講堂講。他那深入淺 出、生動幽默的講經方式,在當時來說,實為教界帶來一股清新可喜的氣象,普通受到大眾的讚歎與歡迎。法師威儀具足,氣宇清和,待人接物,平易親切,溫文爾 雅,出口成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何建明: 竺摩法師從一九三八年來香港,一九五四年離開香港到東南亞弘法,在香港澳門弘法十七年,從辦教育到辦雜誌,還寫了大量改革佛教、振興佛教的救國救教的文 章,舉辦了許多佛學講座,您覺得竺摩法師在香港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大致如何?他編輯出版的《無盡燈》雜誌在當時的影響怎樣?他離開香港到泰國和東南亞弘 法,對香港佛教界有甚麼影響嗎?

  永惺長老: 竺摩法師在香港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可從他先後主編《覺音》雜誌及創辦《無盡燈》雜誌的成就中見出。由於竺摩法師的努力,在社會各界人士與廣大讀者的幫 助和支持下,《覺音》雜誌自第十三期起由竺摩法師主編以來,影響越來越大,享譽海內外。佛教文化界普遍認為,在抗戰期間,澳門的《覺音》與內地的《海潮 音》、《獅子吼》和《佛學半月刊》並列為中國佛教文化四大陣地的重要刊物。讀者來信稱讚《覺音》雜誌是「華南佛教降魔寶杵」;稱譽竺摩法師「救國救群心不 死」,是佛門中的「大智慧」、「愛國愛教」的「龍象」,可見其受群眾擁戴的程度及其影響之廣大。實際上,竺摩法師當時已成為抗戰期間港澳文化界的著名代 表。雖然他編輯出版的《覺音》雜誌,前後祇持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在港澳和海內外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毋庸置疑,《覺音》雜誌對於抗戰時期港澳 佛教文化,推動港澳與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在港澳佛教文化史上和港澳與內地的佛教文化關係史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了更加有效地宣傳佛法,竺摩法師在講經之餘,於一九五一年八月在澳門創辦《無盡燈》雜誌。當時他以「點著無盡的心燈」為題,在創刊詞中寫道:「『無 盡燈』的意思,是以一人之法,輾轉開導百千萬人而無盡,如一燈而燃多燈,燈燈無盡,光光不絕。」竺摩法師自任《無盡燈》雜誌社社長,繼承和發揚四十年代初 主辦《覺音》時的傳統,積極推動港澳與海內外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合作。因此,該刊創辦伊始,即風行港澳及海內外,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一九五二年春,竺摩法師在澳門佛學社講經之餘,舉辦了多次佛學座談會。同年秋天,法師移錫香港荃灣鹿野苑;他主辦的《無盡燈》雜誌亦隨同遷到香港。一 九五三年,明常老和尚在香港創辦「棲霞佛學院」,竺摩法師即被聘為副院長兼教務主任。在佛學院開學儀式上,竺摩法師作〈談辦僧教育〉的講話;他根據太虛大 師「發揚大乘佛學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的精神,強調了辦僧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竺摩法師在香港弘法期間,對香港佛教,建樹良多,影響甚大。

  一九五四年四月,法師應暹羅(即泰國)龍華佛教社的邀請,赴泰國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入塔大典,及宣講佛經。與此同時,檳城的一群虔誠佛友正熱切地期待著竺摩法師,於是法師在講經結束後即由曼谷轉往檳城。

竺摩法師離開香港,當然是香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港澳師友無不感到惋惜與不捨。但一切自有其因緣湊合,正是這個機緣,竺摩法師離別了港澳、離別了祖國。這 一年,他才四十二歲。自此以後,他雲遊南國,宣揚佛法,為弘揚中國佛教文化,促進中外友好交流,而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何建明:竺摩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得意門生之一,您覺得一九五○年時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香港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種影響與竺摩法師有甚麼關係嗎?長老所接觸的竺摩法師與太虛大師相比,有甚麼不同嗎?

  永惺長老:竺摩法師是太虛大師後期的學生,深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是太虛大師學生中比較年輕的一位,非常能寫作,是一位新式法師。他為人直爽,誠樸,也很自在自由,經常穿著太虛大師裝,即對領的中式裝,看起來很輕鬆。

  我所接觸到的竺摩法師,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馬來西亞,都與我們沒有甚麼明顯的不同,他沒有甚麼過激的行為或表現,還是很本份的。他講經說法的時候,通 過佛理來說明人生問題,表現出淵博的知識,而且講得十分透徹;大家都喜歡聽。我在八十年代曾多次去過竺摩法師在馬來西亞的道場,到他去逝的前些年,他身體 不好,我的身體也不好,因此再沒有見面。而他往生時我正忙於修建西方寺,沒有時間專程去參加,祇是寫了挽聯,聊表悼念。

  從竺摩法師的傳記資料中得知,法師十歲入私塾讀書,十二歲在雁蕩山出家,十八歲時赴閩南佛學院接受系統佛學教育,期間潛心研讀,精進不懈,因而得到院 長太虛大師手書訓勉的嘉許曰:「守志思清筆雅,為少年之秀,若能多習禪,廣培福壽,則前途不可限量。」自閩南佛學院畢業後,入武昌佛學院任助理,兼任世界 佛教覺苑圖書館編譯員。二十一歲時受命為太虛大師侍錄,隨大師到廣東、香港弘法。由此可見其卓越的才華與及太虛大師對他的器重。

  抗日戰爭爆發後,作為中國佛教的領導人物,太虛大師一直為抗日救難而奔忙;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他發起並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僧眾救護隊,奔赴各 個戰場。他被聘為「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設計會員,擴大組織中國佛教會,並任「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由於慮及抗戰的西南國際路線日顯重要,又 組織「佛教訪問團」出訪東南亞各國。他為國奔走,藉此聯絡各地佛教感情,闡揚佛教之法化,取得了卓然的成績。

  救國救教的神聖使命,使得太虛大師與竺摩法師師徒間的情誼與關係更形密切。竺摩法師到港澳弘法和編輯《覺音》雜誌,從事抗戰救難,得到了太虛大師的大 力支持和幫助。抗戰期間,幾乎每一期的《覺音》都刊載著太虛大師抗戰救國的宏文;這些文章對港澳地區如何團結僧眾,奮起救國救難,起到相關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年八月太虛大師在重慶北碚漢藏教理院作了一次講演,題目為《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是他生平闡明個人佛法觀念的一篇重要文章。竺摩法師敏銳地 意識到這篇講演在近代佛教革新思想中的重要意義,於是同期即將之刊登於《覺音》雜誌上,並於《編後雜記》中寫道:「太虛大師在今日的中國佛教界,已被公認 為劃時代的人物,因此,我們對他的中心思想和整個論理,實有認識的必要。」竺摩法師這段話,實際上是要向讀者表明編輯出版《覺音》雜誌的基本宗旨,是為了 繼承和發揚光大以太虛大師為代表所開創的近代中國佛教革命新傳統。而這種革新,即「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推行與落實。也就是說,以《覺音》雜誌為 標誌的抗戰期間的港澳佛教,是以內地太虛大師等革新派的佛教思想為旗幟,並與其所領導的佛教文化是聯為一體的。太虛大師曾讚歎《覺音》雜誌「較有活潑生 氣」,並「盼努力使青年刊物,為宣傳華南佛教之生力軍」,說明了太虛大師把培養青年佛教文化人才作革新和發展中國現代佛教的重要任務,也說明了太虛大師對 《覺音》雜誌寄予極大的希望,使之成為華南地區佛教文化的組成部份。太虛大師的思想,實際上與竺摩法師主編、出版《覺音》雜誌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而這種 現代化、人本化、人間化的革新思潮,對五十年代香港佛教的影響及其所造成的帶動力,是相當深遠的。可以說,今天的香港佛教,本質上仍是朝著此大方向走。

  何建明:竺摩法師早年在寧波觀宗學社跟諦閑法師和寶靜法師學天臺教觀,應該說與諦閑、倓虛一系還是有關係的,那麼他在香港時是否與倓虛、定西和樂果主持的華南學佛院有交往?他是否應邀到華南學佛院講過課?

  永惺長老:那時竺摩法師與倓老等好像沒有甚麼交往,似乎也沒有應邀來華南學佛院上過課。

  何建明:竺摩法師離港到馬來西亞後,香港佛教界經常邀請他回港講演和主持弘法活動,長老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永惺長老: 眾所周知,竺摩法師自小便才華洋溢,堪稱多才多藝;以十五歲的幼小年紀,即能以「百鳥銜花遍界香」一句,來接寧波觀宗寺根慧方丈詩「一爐縹緲香煙起」,其 詩情文采已然顯露。竺摩法師的詩詞書畫是佛門、藝林齊聲讚歎的,他除了吟詩作對的古文根底深厚之外,其白話文學造詣也頗高;其所寫的詩詞文章,優美典雅, 情思清朗,理路明晰;不論是文字弘法,著書立說,情理並茂,乃至以詩詞傳教,都是他的長處。而此才子式之才情使他在一生弘法事業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也多 了不少方便,而能得心應手,接引了不少藝文界的師友,共同參禪學佛。

  竺摩法師離港到馬來西亞後,香港佛教界仍經常邀請他回港講演和主持弘法活動,記得當時我們菩提學會舉辦「此岸——彼岸」弘法活動,亦曾邀請他作佛教書畫展覽,參加展出者均為中、港、台三地兩岸的高僧大德。

  竺摩法師的書畫,堪稱藝壇一絕,其書法造詣之高,公認為弘一大師之後第一人,因之而有「才子字」之美譽。而這份藝術才華之被肯定,多少亦與其跟藝術大 師高劍父的忘年相交有關;高劍父是中國近代畫壇嶺南畫派的開創者,在中國近代藝壇之地位甚高。竺摩法師自拜高劍父為師之後,一邊修持佛法、一邊習書作畫, 技藝日精,作品亦越來越多。其展出的作品均以佛教為題材,除書法外,畫作有人物、山水、花奔、蟲魚等;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印象中較深刻有《羅漢吞針 圖》、《尊者傳經圖》、《六根清淨圖》、《咒龍歸缽圖》、《鼠竊圖》等,筆法細膩,人物生動,神態超然。這些書畫的展出,完全是為了佛法藝術的交流,無疑 是宣揚佛法的另一種善巧方便。我甚為欣賞。我們西方寺就有不少竺摩法師寫的對聯。(續下期)

 
 
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我們漢藏佛教共同的貢獻
◎覺 真

覺公上人、各位活佛、各位法師、

各位大善知識:

  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會長覺公上人親自主持下,會同香港漢藏兩系的佛教界代表人士,與遠道而來的西藏自治區高級活佛代表團,兄弟相聚,共同交流,置身 於今天的盛大座談會,同禮三寶尊、同發菩提心、同聲相求、同氣相應,同宗相融,我們就感受到一種精神的和諧、心靈的和諧、生命境界的和諧。我們的座談會, 就是一次最生動和諧的佛教精神的見證。

  在今天的座談會上,覺公上人首先就會議的主題作了開示,使我們的會議有了明確的路標。接著,西藏自治區活佛代表團有四位活佛作了精彩的發言,我們香港 佛教界,有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創古密宗佛教中心、香港密國佛乘中心的三位仁波車和漢傳佛教的四位法師,本港著名佛教學者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 授,中大學者學愚博士,也都分別作了精彩的發言。時間緊湊,發言的內容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廣度;既有歷史的高度,又有現實的深度,學術性很強,指 導意義很深,讓我們聆聽到關於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許多精闢之見。我們的心靈相通,理解一致,這種交流更加深了香港與西藏教界的友誼。現在,我想從這五個 方面作一個簡要的總結發言:

一、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和諧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根本精神。

  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有一句話叫「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今天的座談會,無論是遠道而來的藏傳佛教上師,還是本港的佛教學者,恰恰是花開十朵, 共表佛法一支。大家都入佛知見,提到了佛教的理論基石——緣起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人生世間,世間萬法,都是互為依存,互為因緣。世界是網絡 的組合,緣起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人類個體的正報和人類群體的依報,也是一個網絡。這個網絡組成了一個相依相存的整體。佛教是尋求生命的安頓與超越,尋求 自性的回歸與淨化。念佛、信佛、學佛、成佛,都不是為了個人,佛教的本質是關懷眾生,利人利他,提倡人間淨土。淨土就是和諧的社會,美好的世界。淨土不在 遙遠的他方世界,就在現實人間,所以我們追求的佛國淨土,就是人間的和諧社會,和諧就是依正莊嚴。

二、佛教的人格建設,是人與自我的關係,人與自我的和諧。

  佛教講自淨其意,講五戒十善,這是一種自我要求,自我調整,自我改善。大家都指出,理想社會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就是盡正業正命的能。各得 其所,正是精神得其所,心靈得其所。所以佛教的道德修養,倫理準則,它所起到的心理調節,意志激勵,情緒安撫和心靈安頓的積極作用,正是一種人格建設,正 是一種人與自我的和諧。佛教的眾生平等,互諒互讓,道德自律,寬容待人的善心善行,它是比一切法律約束、行政措施都更自覺、自主而有效的社會安定力量與發 自心靈的內在動力。社會和諧的根,在人心。祇有人心的和諧,才有其它和諧的實現。

三、佛教的慈悲喜捨,是人與眾生的關係、是人與社會、與群體、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當前,在世界範圍內,的確有一系列的社會危機,有些危機愈演愈烈,人類付出的代價也更加慘重,這是一種人的退化。退化的表現一是破壞,一是疏離。破壞 祇能上演悲劇,以暴易暴、冤冤相報,祇會破壞和諧,衝突不已。我們不能用錯誤的行為反對錯誤,我們要關心社會。佛教徒、佛教團體,以佛陀的慈悲精神,服務 社會,投身慈善公益事業,獻愛心,做好事,關懷弱勢群體,救災濟困,助學扶貧,希望工程,尤其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對外友好交往,交流合作,佛教 有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大家都指出,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凝聚力,佛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是藏族,蒙古族,傣族還有土族等民族的全民信仰,在加 強各民族的團結和增強社會凝聚力,建設和諧社會方面,這是佛教的優勢也是佛教徒的共同心願。

四、佛教的「同體大悲」,「心淨則國土淨」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佛教徒牢記報四恩,其中報國土大地之恩,就是以報恩心關懷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家都在發言中指出,和諧是一種健康的存在方式,不和諧就是一種病,一種病 態。我們佛教認為,生活的目標,不是物質的佔有和享受,不是完美的物,而是完美的人,即生命的完美,生命的快樂和解脫。因此,人不能傷害眾生,不能傷害自 己的生存環境,修十善業(十白業),拒絕、根除十惡業(十黑業),正是保護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正是維護我們人類的健康的存在方式。現在都說地球村,在這個 一「村」之內,豈有不和平共處之理?和諧互濟,和平協作,和合無礙的精神資源,正在我們佛教。

五、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昇四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講和諧,講自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歸根到底,首先要有和諧的認知,和諧的覺醒,和諧的坐言起行。因此,貴在實踐,貴在化正見 為正精進。大家在發言中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尤其潘宗光教授從一個學者踐行者的角度提出,希望佛教道場,定期組織信眾,宣示佛法、推廣佛教,普及佛陀的和 合思想,唱誦要適應現代人,要有多元的弘法形式,尤其對佛教教育要改革,使「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用佛法精神弘揚佛法,真正把佛教的巨大精神資源回 向人類,回饋人類。

  總之,我們今天的座談會,要感謝發起者、組織者的細緻工作和各位領導的關懷支持,感謝參與者各位活佛各位法師、各位大善知識,感謝香港文匯報和香港佛 教聯合會,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理性探討的平台,一個人類良知的窗口,我們通過座談、交流達成一個共識:和諧是一種生存智慧,人類是一個生命整體。人心和 善,家庭和睦,鄰里和順,群體和樂,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是人類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共同利益。借用葉小文局長的一句話:「生起一團和氣,吹來一股和 風,和氣東來,和風西送」,歷史在這裡留下豐碑,西藏香港兩地佛教界的領袖在這裡探討構建和諧社會,這是我們的殊勝因緣。借此勝緣,敬祝香港、西藏社會和 諧,人心和穩,吉祥如意,福慧無量。謝謝。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法師
關懷山區兒童成長 助建希望學校三所

  上月廿五日,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法師率領扶貧助學團,前往廣西天等縣考察五所待擴建的小學。團員包括捐款人林紫姍及義工富英娣、梁韻恩、陳巧施等一行五人。

  我國雖然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但以往許多農村孩子由於負擔不起書簿及雜費,因而失學。配合西部大開發,由今年開始,中央政府向西部的農村孩子實行免書簿 及雜費的優惠政策,使農村孩子可以重返校園,隨父母外出打工的失學孩子,亦紛紛回到農村,使農村校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為了保障學童安全,地方政府亦紛 紛拆毀危房校舍,將偏遠的教學點併歸鄉鎮小學,以集中資源,改善教學質素。以往祇有十多至數十人的教學點,設施簡陋,師資水平低劣,且有生源不繼之隱憂。 撤銷教學點後,鄉鎮的小學將得到更多的資源發展電腦及遠程教學。惟由於校舍難以配合突然大增的學生,原本兩人座位往往坐上四五人,課室擠逼之餘,飯堂、宿 舍亦遠低於實際需要,許多學生也得走三數小時上學。

  此次考察團所到的天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與越南接壤,境內石山多而平地少,是廣西八十一個縣中,財政收入最少的一個縣,也是最後一個九年免費教育達 標縣。按中央政府規定,天等縣須於二○○七年完成九年免費教育的配套設施,包括興建足夠的學校及宿舍,雖然中央政府大幅增加該縣的教育補助,但年收入僅六 七千萬元的天等縣,仍欠缺七千萬元的教育經費,為此,縣政府已向外借了二千萬元,如未能於零七年達標,中央政府便會減少撥款。因此當地政府極希望外界大力 資助。

  儘管自然資源貧乏,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為壯族人口,天等縣的學生卻很克苦奮進,根據數字顯示,全縣五萬多個中小學生中,每年有五六百人能考上大專和大 學,比其它縣毫不遜色。出身自天等縣的成功商人和官員成了其中一個主要的籌募經費對象。此外,縣政府亦成立了藝術團到各縣表演籌款,一次鄉鎮的演出,可籌 得高達三十萬元的善款,足見當地民眾對教育的重視與支持。當團員向學童派發文具時,他們總乖巧有禮地道謝,並非常珍惜,團員林紫姍有感當地教育水平不俗, 學童勤奮上進,即時答允捐助擴建其中一所小學。紹根法師回港後,亦得到余銳超和關德利答允,各捐建學舍一所。

  此次考察團亦探訪了正在興建的廣西希望高中,該校是全國第一所希望高中,每年於廣西農村選出一百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提供三年免學費食宿生活費的高中 學額,讓農村孩子能上大學,真正擺脫貧困生活。據了解,廣西農村的初中生上高中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原因是負擔不起六七千元的高中學費。為此,廣西希望工 程辦工室在過往經年一直籌募經費,以興建希望高中。雖然工程仍在繼續,但希望高中的成效已開始顯現,去年該校共有九十八人參加全國聯考,其中九十二人考上 大學,六人考上大專,當中三分之一考上重點大學。這些學生全可透過國家的助學貸款完成大學畢業,真正走出農村,改變世世代代的貧困。

  現時該校正有三百名貧困生於該校就讀,興建教學樓及宿舍的工程仍在繼續,完善校園建設,有助該校招收更多的城巿學生,以他們的學費資助農村學生。為此,紹根法師亦答允廣西希望工程辦公室吳宗勛主任,代為物色捐款人,以助更多農村孩子得到上高中的機會。


香港佛教界分區慶祝佛誕大會
(2006年)活動一覽表

區域

日期

星期

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查詢電話

九龍

4月22日

(三月廿五)

下午1:00

下午4:00

西九龍中心

深水欽州街37K

綜合表演

免費佛書佛具結緣

歡迎坊眾浴佛

2322 6915

5月3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30

上午11:30

志蓮淨苑

九龍鑽石山志蓮路5號

團體浴佛

中午12:00

下午4:00

歡迎公眾浴佛

5月5日

(四月初八)

下午1:00

下午4:00

歡迎公眾浴佛

東涌

4月23日

(三月廿六)

上午11:00

下午4:00

東涌富東商埸

浴佛嘉年華

2432 2088

4月29日

(四月初二)

上午11:00

下午4:00

東涌逸東商埸

離島、

大嶼山

4月28日

(四月初一)

上午9:00

下午5:00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大嶼山大澳大澳道

公眾浴佛

2985 5365

4月28日

(四月初一)

5月7日

(四月初十)

上午9:00

下午4:30

大嶼山寶蓮禪寺

公眾浴佛

心經講座(5月1日12:00)

香港中樂團表演

少林功夫、變臉、雜耍

2985 5248

荃灣及

葵青

 

4月29日

(四月初二)

上午10:00

下午4:00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

葵涌葵芳鸷第五期

10:00至12:00浴佛儀式

12:00至4:00嘉年華暨

 坊眾浴佛儀式

2421 2580

新界北

4月29日

(四月初二)

晚上7:00

晚上9:00

觀宗寺

粉嶺置福圍12號

傳燈晚會

2572 2662

4月30日

(四月初三)

上午10:30

下午3:30

浴佛典禮

屯門

4月29日

(四月初二)

下午1:00

下午5時

屯門卓爾居

地下中庭

浴佛

文娛表演

2462 3188

5月6日

(四月初九)

上午11:00至

下午1:00

屯門大會堂

浴佛典禮

大埔

4月30日

(四月初三)

上午9:30

上午11:00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

大埔翠怡街4號

1.圓慧法師主持禮儀

   紹根長老主禮及開示

2.坊眾浴佛(雨天操場)

3.填字遊戲(大埔區小學參加)

4.填色遊戲(大埔區幼稚園參加)

2664 0833

(慈航智林中學)

2658 1833

(慧遠中學)

2656 7446

(大光中學)

觀塘、西貢

將軍澳

5月2日

(四月初五)

下午3:00

佛教正覺中學

將軍澳調景嶺翠嶺路38號

浴佛典禮、舞蹈表演、

佛教詩文朗誦、

佛曲獻唱、公眾浴佛

2246 3383

沙田

5月3日

(四月初六)

上午10:00

中午12:20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沙田沙角鸷

浴佛典禮

表演節目

2647 3737

長洲

4月至5月

長洲

長洲區內佛誕填色比賽

2981 0188

5月4日

(四月初七)

下午2:30

晚上7:00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長洲大興堤路25號

下午2:30-4:00浴佛典禮

下午4:00-7:00公眾浴佛

5月5日

(四月初八)

上午10:00

下午2:00

公眾浴佛

港島

5月6日

(四月初九)

上午11:00至

下午4:00

佛教黃鳳翎中學

銅鑼灣東院道11號

浴佛典禮

遊藝表演

2577 9485

元朗

5月13日

(四月十六)

下午2:00

下午4:00

香港普門寺

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

浴佛大會

2445 7171


香港佛教聯合會
丙戌年清明思親法會 啟壇儀式
大會會長 覺光長老致辭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啟建丙戌年清明思親法會,得到全港佛教團體和道場鼎力協助,四眾同人積極參與,經個多月緊密籌備,如期今日啟壇。

  清明思親法會是本會最大規模的弘法活動,也是香港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目的在發揚我國慎終追遠,思親報恩,尊敬先人的傳統和提倡行善積福的美德。 法會恭請全港大德法師主持各項佛事,為大眾祈福、消災延壽、超薦先人往生極樂,並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社會繁榮、地方安寧、疫症消除。法會所 籌得的善款全部用作擴展各項善業和服務。希望善信藉此機緣,慷慨捐助,共襄善舉。

  香港佛教聯合會是本港佛教界的一個慈善公益團體,我們本著關懷眾生,慈悲濟世的宗旨,上弘佛法,下化眾生。目前,會屬慈善機構有四十多間,包括醫院、 學校、墳場、老人院、青少年中心、幼兒中心等等。本會自成立到現在已有六十一年,各項會務均頗有成就,已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認同,佛教 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漸受重視。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各種不同的苦難,有各種不幸的存在。老人,兒童、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關懷,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做善事,慈心義舉,悲憫善 行,廣種福田,植下善因。讓我們的社會,一片祥和,有苦難之人都得到關懷和幫助,人人生活得到安樂、健康和幸福,這是我的希望和祝願。而今屆法會,在本會 董事與四眾同人,同心協辦護持下,必定能圓滿成功。本人謹以敬祝各位佛光普照如意吉祥。


丙戌年清明思親法會 送聖儀式
大會副會長 黎時煖居士致閉幕辭

會長覺光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啟建丙戌年清明思親法會,經過連續七天的莊嚴法事,今日宣告圓滿結壇。非常多謝各位主壇法師主持法事進行,以此殊勝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增進社會祥和安定,各界善信超薦先人及為現親眷屬祈福,虔誠感應;冥陽兩利;功德無量。

  法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全港佛教道場及四眾人士群策群力,各位工作人員不辭勞苦,積極參與,使法會獲致功德圓滿,充分顯示佛教仝人團結合作精神。本人謹代表佛聯會向各方有關人士敬致衷心謝意。

  法會期間,仰仗會長覺光長老領導有方,佛力加庇,法會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又蒙密宗壇第十三世噶陀仁波車主持「藥師佛」灌頂法會,並將各界善信果敬全部捐送大會。法華壇、報恩壇及淨土壇各位比丘尼法師,義務擔任法事,本人謹代表大會一併深表謝意。

  本會創立宗旨經常致力於弘法利生,服務社會,興辦醫療、教育、安老扶青及其他各項社會福利等善業。今屆法會所籌得善款全部撥入佛教慈善基金用以擴展善業支需。

  最後本人謹再次代表佛聯會董事會仝仁多謝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界善信,對法會支持及貢獻,同沾法益。亦多謝大會各位工作人員日夜服務,貢獻不少辛勞,利及冥陽,功德無量。

  謹此恭祝各位福慧增長,身心康泰,諸事吉祥。


正慧家校聯歡日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家長教師會於二○○六年三月四日(星期六)在該校偌大的校園內舉行「正慧家校聯歡日」,以加強家校的聯繫,並增進親子的感 情,當日活動充分顯現該校「家校合作」的精神。千多名家長及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參與多元化的攤位及競技遊戲,還有多項親子活動,如才藝表演、羽毛球及乒乓 球友誼賽。此外,家長與學生還在禮堂進行大合唱及緊張刺激的集體遊戲——「眾裡尋他」,場面十分熱鬧。香海正覺蓮社社長兼該校永遠榮譽校監覺光法師在理方 法師陪同下甫抵禮堂,家長及學生蜂擁上前迎迓,覺光法師樂得笑逐顏開,並與眾同樂,場面溫馨。

  黃昏時分,更於該校的籃球場筵開百席舉行聯歡自助餐,場面壯觀;晚宴前,覺光法師聯同理方法師與多位校董及嘉賓主持亮燈儀式,讓眾嘉賓、家長、教師及學生沐浴在場內四周璀璨的燈光、桌上的燭光和天上的星光下,享受一個多姿多采及愉快難忘的晚上。


香港佛教聯合會
海上放生及蒙山施食法會

  本會定期於2006年5月13日舉行「海上放生及蒙山施食法會」,敬請各位會員踴躍參加,有關詳情如下:

日  期:2006年5月13日(星期六)農曆四月十六

集合時間:上午10時30分

集合地點:北角渡輪碼頭

解散時間:約下午3時

票  價:會員-$180/非會員-$220

活動內容:自助午餐、蒙山施食,親手放生

售票日期:2006年4月3日(星期一)(售完即止)

售票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2字樓

     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處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09:00-17:30

     星期六 09:00-13: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5749371與本會秘書處聯絡。


博羅首屆禮佛文化節
2006年4月29日-5月13日

  為配合惠州市第二屆休閒旅遊節,促進和諧社會,為眾生的福慧吉祥提供一個意義深遠的選擇,博羅首屆禮佛文化節即時在禮佛禪寺舉行。

舉辦內容

* 瞻禮佛舍利-恭迎於一九八五年出土之佛舍利,在本寺地藏殿舉行隆重的瞻禮儀式(每天四場)。
* 偉大的佛陀-於本寺地藏殿左側,將舉行佛陀一生應化圖片展。
* 慈祥佛菩薩-於本寺會議室舉行佛教題材傳統國畫和書法展。
* 莊嚴浴佛節-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於本寺弘法中心舉行兩場浴佛典禮。
* 法語甘霖-恭請國內高僧淨慧大和尚,台灣高僧海濤大和尚親臨講經說法。
* 聖明火供-文化節期明每晚在本寺舉行聖明火供,恭請金剛上師跳金剛舞。
* 廣種菩提樹-由四眾弟子認種、認養菩提樹,廣種福田,以增福報。

佛法講座

主講:淨慧大和尚  
內容:心經  
日期:2006年5月9,10,11日  
時間:上午9:00-11:00 下午2:00-400  

主講:海濤大和尚
內容:開示
日期:2006年5月7至8日
時間:上午9:00-11:00 下午2:00-4:00 

禮佛禪寺朝聖團

日 期:2006年5月6至7日
啟程時間:2006年5月6日下午2:00
集合、解散地點:羅湖口岸餐廳門口
回程時間:2006年5月7日下午4:30(海濤大和尚開始後)
費 用:每人交通費HK$150(本寺提供免費三餐食用、住宿)
報名地點:荃灣沙咀道255號三樓 香港禮佛禪寺辦事處
報名方法:請將費用直接存入本寺賬戶,將收據連同姓名,聯絡電話、身份證首四個號碼傳真到本寺,並用電話確認。
交費帳戶: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賬戶:032-4-091867
戶名: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司(政府註冊非牟利機構,捐款超過HK$100,可以憑收據申請免稅)
地址:廣東省惠州博羅洛陽鎮觀音山禮佛禪寺
電話:0752-6226496, 133-8065-5567
聯絡人:頓法法師
網址:http://www.hk.buddhiist.com


上海市嘉定區曹王禪寺
二○○五年總結與二○○六年工作計劃 

  二○○五年在金雞報曉的啼鳴聲中已悄然走掉。回首展望,在這一年內曹王寺向佛教界文明窗口又遇進了一步。在提高僧人的素質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經嘉定區佛協商討後,在嘉定南翔留雲禪寺舉辦了「行政管理」法師中專班。

  法師們聽到了「行政管理」中專班開班的消息後都積極報名參加。根據當前形勢及社會發展的趨勢。為其開設了〔行政管理〕、〔文書學〕、〔人事統計〕、 〔國家公務員〕、〔大學語文〕、〔勞動經濟管理〕等六門課。為我們在以後的弘法路上和將佛教與佛法更好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宣傳佛法方面,我們採用了多種形式,至今共舉行佛學講座十四次,宣傳欄六期等。

  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讓許多快節奏的人承受不了。我們利用國慶長假在第一屆「念佛禪修班」的基礎上更好的為其舉辦了第二屆「念佛禪修班」。在這七 天裡我們積極安排習禪的方法並叫他們怎樣將禪融入生活。調節自己的身心。同時我們請曙紅法師為其主講「菩提次第略論」及外出參學。此次活動又再一次得到了 諸多信眾們的肯定和支持。並強力要求我們以後能如期的繼續舉辦下去。

  每月的僧職人員政治思想學習都能按時,並請區宗教辦領導做指導。在五月與職工簽定了勞務合同完善了法律程序。法務活動也如理如法的進行著。同時自身修持也沒放鬆。並於二○○五年十一月二日舉行了為期十四天的精進佛七,參加人數近百人。

  二○○五年年十月份本寺曙紅法師參加了由江蘇省海安縣慈善基金會會長,原民政局局長李善存舉辦的慈善助學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本寺僧職人員共捐助五千多元,曙紅法師個人捐助二千多元和二十多件保暖內衣各一件。此次活動在社會上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日常的事務工作都有非常明確的分工,責任到位,在大型活動之前,每次都有詳細的計劃安排。

  二○○六年我們除了繼續加強政治思想學習外,還會不斷提高自身內外的素質,即文化的學習和自身的修持。不斷地完善自我。

  加強僧職人員的管理,不斷地完善制度,做好職工的勞務合同的續簽工作。

  二○○五年為曹王禪寺移地重建可喜的一年。在各級領導關心支持下,在修復委員會共同努力和十方信眾精心護持下。大雄寶殿已基本竣工,已於二○○六年一 月五日舉行開光儀式。天王殿在二○○五年的五月份也已舉行了上樑儀式,估計在二○○六年的年底天王殿殿堂及佛像也將竣工,屆時將舉行開光法會。

  僧寮及齋堂也已基本竣工。估計在二○○六年上半年將會全部遷至新廟。到時寺院的清潔、整理工作也將會在上半年完成。

  在新的一年裡,曹王禪寺將會在原有的弘法利生的基礎上更加努力向前,與社會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讓佛法與梵音永遠在這片美麗的淨土上空飄揚、流傳。


紀念佛曆二五五○週年
上海靜安寺舉行佛教福慧基金成立慶典

  靜安寺近十年來在援助孤寡老人、助學幫困、助殘濟貧、助醫扶傷、抗洪救災以及希望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提高。自一九九六年至二○○六相繼向 社會捐助近千萬元善款。為秉承佛陀教導的弘法利生、慈悲濟世、修福修慧之宗旨,靜安寺在原有的功德基金的基礎上,重新專門成立「佛教福慧基金」,佛教福慧 基金的宗旨:

  弘揚佛陀教義、

  發揚慈悲精神、

  化導修福修慧、

  利益社會眾生。

  三月十八日上午,靜安寺隆重舉行紀念佛曆二五五○週年佛教福慧基金成立慶典和捐款儀式。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鐵迪、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校 長王生洪、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周富長、副主任曹海紅、靜安區委、區政府、區人大、區政協主要領導、市佛教協會會長覺醒大和尚、秘書長照誠大和 尚、副會長妙靈大和尚、周富根居士、光慧法師、王春雲居士和各界來賓出席慶典和捐款儀式。市慈善基金會、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等單位的領導也參加了慶典捐贈活 動,並參加佛教福慧基金成立剪綵儀式。

  捐款儀式上靜安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款五百萬元,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鐵迪代表基金會從靜安寺住持慧明大和尚手中接受捐款並頒發證書。當天,靜安寺 專門出資一千萬元設立的面向社會慈善事業的佛教福慧基金也對外宣佈正式成立。佛教福慧基金匾額由市慈善基金會顧問、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學平題寫。上海佛教 協會會長、玉佛禪寺住持覺醒大和尚和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龍華古寺住持照誠大和尚為佛教福慧基金匾額揭匾。

  捐款儀式上,佛教福慧基金還向復旦大學、市希望工程辦公室、靜安區友好城區授建智者希望小學、支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以及向明暘法師基金和真禪法師傷殘 兒童福利基金等單位捐款五百五十萬元。為繼承佛陀慈悲濟世、慈湣眾生傳統,慧明大和尚在佛教福慧基金成立儀式上宣佈,為紀念佛曆二五五○週年,今後五年內 佛教福慧基金將募化二千五百五十萬元用於佛教教育、佛教文化、佛教弘法、佛教道場、社會助學、社會助殘、社會養老、社會濟困、疾病醫療、抗災救助、護生環 保等慈善福利事業,並確定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為佛教福慧基金慈善捐贈日。

  儀式上還舉行了為祝賀佛教福慧基金成立而專門印製的紀念郵票首發式。


二○○六年度玉佛禪寺水陸法會安排

本寺水陸項目介紹

獨姓水陸法會

時間:七晝夜(可由齋主直接與本寺客堂商定,但請提早三個月時間,以備本寺早作安排)
功德款與項目:人民幣四十萬元正:全堂水陸法會科儀(不含經師結緣功德款)
經師人數:66名。(另有四十多名法師在外護持法會)

眾姓水陸法會

時間:七晝夜(由本寺統一安排,每半年一次)
功德款與項目:(詳見下頁介紹)(不含經師結緣功德款)
經師人數:88名(另有四十多名法師在外護持法會)
下半年水陸法會安排2006年12月16日至22月日(農曆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初三)
登記時間:2006年4月底起
登記地點:本寺客堂
聯繫電話:62663668*1234.1233
善款可由銀行劃撥;敬請注明善款用途
銀行帳號:1001210009014402892
開戶銀行:022100-工行普支行長分處

眾姓水陸法會功德方案介紹

水陸總會首(卍字會首)一名
功德金:20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免費三餐/每天,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不得攜帶超過4人進入內壇。
2.上堂大齋一次:
3.覺群大樓一個房間。
4.往生蓮位30位,延生祿位30位
5.其中一人為總會首上香,另三人享受金字會首法席後,上香先以金字會首為主,隨帶人員方可隨後上香。

水陸副總會首(福字會首)二名

功德金:10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免費三餐/每天,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不得攜帶超過2人進入內壇:
2.上堂大齋一次。
3.覺群大樓一個房間、
4.往生蓮位20位,廷生祿位20位。
5.其中一人為副總會首上香,另一人享受金字會首法席後上香先以金字會首為主,隨帶人員方可隨後上香。

水陸會首(祿字會首)四名

功德金:8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免費三餐/每天,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不得攜帶超過2人進入內壇。
2.覺群大樓二張床位。(新大樓)
3.往生蓮位15位,延生祿位10位。
4.其中一人為祿字會首上香,另一人享受金字會首法席但不安排上香。

水陸會首(壽字會首)六名

功德金:5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每天免費三餐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不得攜帶超過2人進入內壇。2.覺群大樓一張床位。
3.往生蓮位10位,延生祿位10位。
4.其中一人為壽字會首上香,另一人享受金字會首法席後,上香先以金字會首為主,隨帶人員方可隨後上香。

水陸會首(金字會首)二十名

功德金:2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三餐/每天,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祇限一人,但不作本寺允諾範圍)。
2.覺群大樓一張床位。
3.往生蓮位12位,廷生祿位12位。
4.另一人享受緣字會首法席後,上香先以緣字會首為主,隨帶人員方可隨後上香。

水陸會首(緣字會首)五十名

功德金:1萬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三餐/每天,如需攜帶人進入內壇,須先向法會帶客師申請,經批准方可(最多祇限一人,但不作本寺允諾範圍)。
2.一張床位。
3.往生蓮位10位,延生祿位10位。
4.另一人享受善字會首法席後,上香先以善字會首為主,隨帶人員方可隨後上香。

水陸會首(善字會首)三十名

功德金:8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三餐/每天(不得帶人進入內壇)。
2.1張床位(擬安排本寺中客堂)。
3.往生蓮位10位,廷生祿位8位。
4.內壇上香。

水陸會首(禧字會首)三十名

功德金;5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三餐/每天(不得帶人進入內壇)。
2.1張床位(擬安排本寺下客堂)。
3.往生蓮位5位,延生祿位5位。
4.內壇上香。

梁皇寶懺爐主:三十名

功德金:3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3位,廷生祿位2位。
4.外壇壇口上香。

楞嚴壇爐主:八名

功德金:2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2位,延生祿位2位。
4.外壇壇口上香。

法華壇爐主:八名

功德金:2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2位,延生祿位2位。
4.外壇壇口上香。

諸經壇爐主:八名

功德金:2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2位,延生祿位2位。
4.外壇壇口上香。

華嚴壇爐主:八名

功德金:2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2位,廷生祿位2位。
4.外壇壇口上香。 

淨土壇爐主:十六名

功德金:2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
1.一人免費午餐/每天。
2.不安排床位。
3.往生蓮位2位,延生祿位2位。

外壇往生大牌位:若干名

功德金10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1人免費一餐/每天。 

外壇蓮位、祿位:若干名

功德金5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1人免費一餐/每天。

外壇普利十方位:若干名

功德金300元正。
本寺提供內容:1人免費一餐/每天。

水陸相關事項:

齋主帶來的家人和朋友本寺原則上不安排住宿。(如房間有空佘,可酌情安排)

備注:內壇法席上香安排:

一品法席:
卍字、福字、祿字、壽字會首將專在此席上香。每堂法事、卍字、福字、祿字、壽字會首,將均可上香。每堂法事將安排5至10位金字、緣字會首隨後在此上香。

二品法席:
金字、緣字會首本寺將專在此席上香。每堂法事、其他金字、緣字會首及攜帶人員將在此席上香。每堂法事將安排10位至20位金字、緣字會首及攜帶人員隨後在此上香

三品法席:
善字、禧字會首將專在此點上香,每堂法事將安排10至20位善字、禧字會首隨後在此上香。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