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0期
2006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祝禱王永平大德早日康復
新春賀詞
香港六宗教領袖新春賀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丙戌年新春團拜暨
第五十二屆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覺光長老祝福辭
論  述
佛學為體 科學為用
——從佛教文化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到現代社會(下)
◎張一方
西藏文化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宏 明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概述 ◎格西科才‧
  慈智木
史無前例的藏族大百科全書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
淨化人心
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 ◎常 耘
答讀者問(釋舍利子)
舍利子、結石與神異
——給文豐居士的一封信
◎夏金華
朝禮聖地
一路風霜朝天闕——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千里朝拜五臺山緣起
◎妙 融
隨筆禪話
基本常識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穩紮穩打 ◎楊 釗
高僧傳記
僧伽大師行狀 ◎無相 傳銘
佛教名剎
無錫祥符禪寺 ◎孔 勤
佛教動態
佛聯會第五十二屆董事及顧問
芳名台銜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祝禱王永平大德早日康復

代大德王永平老居士因病進入昏迷狀態,已近三個月了!龍華寺、上海佛教協會會同有關方面積極配合醫院組織專家會診,但療效甚微。教界內外法師及善信居士們聞此消息,莫不憂心如焚!

  王老居士現任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居士林林長,還是中國佛教協會的常務理事。他早年出家龍華寺,曾歷盡艱辛。建國後,不得已現居士身,進工廠 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年,口碑甚佳。改革開放後,重回龍華寺,並挑起寺務處領導的重擔。他是上海佛教界的元老,一生兢兢業業,為佛教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 大功績。筆者是他多年的至交,對於他的悲心與行持,了如指掌,他對上海佛教的貢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佛教開始走向新生的初級階段,他協助明暘法師、真禪法師開展恢復上海佛教寺院的法務活動和對外開放。當時寺院的情形,可 以說是滿目丘墟,百廢待舉。滬上許多寺廟不是被毀壞,就是被其他單位佔用。毀壞的要修理,修理又急需資金;要回收佔用的寺院,又需經過艱苦的談判。所有這 些都需要大智慧。前者可由法師出面處理,後者則責無旁貸,其重擔落在作為居士身份的王永平等人的身上了。以龍華寺為例,在那些難忘的日子裡,王老居士做事 極有分寸,拿捏又恰到好處,不但在寺院管理上秉持明暘法師慈悲仁厚的宗旨,體現人性化的關懷,又在談判桌上辯才無礙,還要協調佛教協會各方的相互關係,因 為他是秘書長。

  (2)八十年代中晚期,是上海佛教的「多事之秋」,當時曾鬧起一場針對老年僧伽領導人的不信任風波,給寺院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如果聽之任之,甚至作 出不必要的讓步,將對佛教的整體利益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在此關鍵時刻,王老居士堅定地站在僧伽一邊,力挺現有領導,在前上海市宗教事務局王宏逵局長的支持 下,指出當時上海佛教領袖人物的不可替代性,並做了大量的解釋與說服工作。經過相當時間的努力與交心之後,風波得以平息,有力地維護了上海佛教的穩定與發 展。

  (3)在上海佛教界的新老交替中,表現出色,主動功成身退。功成身退,歷史上從來都是備受稱道。為甚麼呢?因為難得。

  筆者在2003年的「編者的話」中曾說過,王老居士「既懂『世間法』,也懂『出世間法』,他住過十方叢林,也讀過佛學院,也參加過社會工作,既學過政 治理論,也理解方針政策……王永平不僅為龍華寺作出貢獻,對上海佛教也作出了傑出貢獻,例如由他組織龐大的『水陸空大法會』前往美國萬佛城,為中國佛教在 全球大放異彩。王永平在香港、臺灣、東南亞,甚至美、加、澳等國佛教界有著權威性的聲譽和地位,他是中國佛教界的『瑰寶』!香港的覺光、永惺、智慧、宏 勳……諸位元老對王老居士有著極佳的印象」。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默默奉獻,淡泊自持,寧靜致遠。這在當今世風澆薄、惟利是圖的社會裡,不啻一劑清涼之藥!而今,這位維摩詰菩薩式的大善知識,卻躺在醫院裡昏迷不醒,不是我們佛教界的重大損失嗎?為此,筆者不得不向社會各界發出強烈呼籲:

  能否組織有關方面人士為王老居士舉行祈禱法會,動用必要資源尋覓民間秘方,或聯繫懸壺濟世的方外高人,使王老居士早日康復,繼續為佛教再立新功?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零零六年(丙戌年)新春賀詞

風送暖,百花爭妍,欣逢歲首,我六宗教同人恭祝香 港各界人士福隨時至,快樂安康,並祝香港社會和諧,民生安定。回顧過去一年,曾特首接任之後,以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為施政綱要,我六宗教同人,寄予厚望。 目前吾人有感於社會有不少病態賭徒,每因欠下巨債,飽受高利貸壓迫之苦,嚴重破壞家庭正常生活,身心時處困擾痛苦之中。賭博為害,一言難盡,希望當局將力 戢賭風列為施政綱要之一,他如時見有自毀生命之社會新聞報導,及青少年之暴戾行為,更有尚在童年便已結黨欺凌,深信與在學時期缺少修身教育有關,希望有關 當局亟謀對策,改良教育質素,深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各種美德,為建立和諧家庭之根基,而社會源於家庭,縱觀今日社會,年青人不少對家庭及社會責任感嚴重低 落,家庭暴力時有發生,夫妻離異,視為常事。由於網吧林立,傳播內容每多不健康之訊息,戕害青少年心靈,父母難於管教,師長亦無能為力,已成為現代社會一 大隱憂,深望執政有司,亟謀對策,以正民風,而安社會。我宗教同人致力引導世人,注重精神生活,防止心靈污染,期望與特區政府並肩攜手,為正風勵俗而努 力。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陳日君主教

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

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脫志賢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蘇以葆主教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丙戌年新春團拜暨
第五十二屆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覺光長老祝福辭

諸山長老、各位董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天舉行「丙戌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二屆董事就職典禮」,得蒙各屆人士、各位會友踴躍參加,共賀新春,本人感到非常愉快。在此,本人首先祝福大家,新年吉祥,佛慧充滿,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本會剛度過了六十周年鑽禧,現正邁向一個新的階段。本會除了致力弘揚佛法以外,亦努力發展各項醫療、安老、教育及社會服務等善業,現在,各項慈善事業正逐步擴展和趨向多元化。在過去的六十年,我們所作出的貢獻,得到社會各屆人士和政府的充分認同和贊許。

  近幾年來,隨著本會以及更多佛教團體積極參與公益事務,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未來的一年,我們將發揮作為香港佛教領導者的角色,團結香港 佛教團體,組織香港過百萬的佛教信眾,全力推動佛教慈善活動,淨化人心,構建和諧、和平、和睦的社會大家庭。

  丙戌年的到臨,大家將可能要面對新的挑戰,亦有新的喜悅。我相信,只要我們誠心向佛,並堅持遵循佛陀的教理,定必事事如意,萬事順遂。最後,本人藉此機緣,呼籲全港市民,以祥和的心境,創造美好的一年。

  最後,再一次祝願在座各位佛力加庇,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佛學為體 科學為用
——從佛教文化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到現代社會(下)

◎張一方

(接上期)

人類與資源、環境的關係作為一種具體的重要情況, 我們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人類的存在作為一個大的社會系統,一方面使有用的資源不斷地減少;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增加廢物。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受到這 兩方面的巨大壓力。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一個自組織的耗散結構。對此各種資源的合理運用和轉化,廢物的適當處理都是最基本的問題。由此我們提出三個量: 資源總量(它可以是水、土地、燃料、生物及其種類、食品等)、人類的消耗量和廢物的數量作為基本量,作為數理模型討論的基礎。應用現代的數學—物理方法, 就能夠得到三個非線性方程組。結合中國的傳統哲學,三個方程可以認為分別相應於三才:天(天然資源)、人(人類活動量)、地(大地承受力)[6], [11]。

  對這三種量的結論分別是有限性、適度性和轉化性。從系統整體的數理模型出發,結合系統動力學[12]和社會熱力學[13]等,我們可以導出兩種主要的 結果:一種表示增長的極限性。例如在某個地區,當人口、污染、資源、生態的某些指標趨於甚至達到一定閾值時就發出警惕信號,否則就將出現新的不可逆轉的相 變,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對此採取的被動方法是降低消耗,減少污染。這是第一個層次。它相應於佛教中的克己和節欲,也相應於《易經》中的節卦:「天地節而四 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老子也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五十九章)另一種表示互相消長,達到更高的平衡態,具有週期性的循環。而第二個層 次的主動的根本解決方法是開拓資源,轉化廢物,實現循環經濟。首先使廢物無害化,然後力爭化為資源。它相應於易經中的思想:「易窮(窮盡、枯竭)則變(轉 變),變則通(廢物化為物質),通則久(可持續發展)。」(系辭下)按照熵的理論,資源——>人——>廢物是一個不可逆的單向流。而這兩種結 果分別表示熵產生的適度性和開放系統中輸入負熵流的適度性。這是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兩個根本問題,也是它的兩個發展層次:增長的適度性和極限;發展的良 性循環。而按照耗散結構理論和超循環論[14],必須廢物可以轉化為資源,才能形成完美的可持續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是天地人三才之一,順之則泰、吉,逆之則否、凶。人—自然協同學就是表示天地人三者必須互相協同,其中關鍵又是人應該克制自身的 貪欲,以順應自然,才能持續發展。這即是韋伯(M.Weber)認為的歷史發展的趨勢:社會活動的合理化;又符合孔德(A.Comte)社會發展的最高的 科學階段:社會秩序和諧階段。

  根據具有整體觀的人—自然協同學,最關鍵的役使原理應該是人類的戰略決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我們能輕而易舉地打破自然環境的脆弱平衡,耗盡 上蒼賜予的寶貴資源,佔滿陸地、海洋的有限空間,直到葬送我們的生存環境、地球和人類自己。祇有按照佛教克己和循環的思想,經過有理智的艱苦努力,我們才 有希望控制自己無窮的奢望,愛護萬物滋生的環境,珍惜人類居棲的世界,留給子孫美麗的藍天。

  循環理論在現代科學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超循環理論[14]。它是德國著名生物物理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根(Eigen)於1971年首先提 出來的。整個超循環是一個封閉的結構,它代表一種「循環等級組織」,其中許多互補的循環由超循環聯結在一起。這種高級的封閉環可以使不同的單個循環彼此協 同。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就組成一種超循環模式。

  人類的根本出路是必須成長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不斷開拓新能源,發展新工藝,擴大人類居住和利用的領域,類似農業的生態村,形成經濟的大循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祇有實現循環,人類才能和自然更好的協同一致,人類才能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更理智的生存和發展階段。

  若干億年的自然進化創造了相生相剋、相互循環的一系列生物鏈,但是幾千年的人類發展,特別是近三百年的科技進步,卻使人類的貪欲無限地膨脹,破壞了自 然循環,吞噬了眾多物種,污染了生存環境,犯下了滔天罪孽。我們要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努力把一切寺院和整個社會建成一個完全的可循環經濟的人間淨土。

佛學為體,科學為用

  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既給人類帶來方便和舒適,也帶來若干困惑和災難。但是社會的發展不可能退回到農耕時代,也極少有人願意放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如何處理科學和現代社會的其他方面之間的關係就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問題。

  我們曾經論述了在研究領域不同,對世界感受相通,貢獻精神一致,追求目標都是真善美,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心等五個方面,顯示出宗教與科學的相容性, 甚至互補性[8]。許多大科學家和大學者,例如羅素等都認為,科學解決真和假的問題,而善和惡、美和醜等價值問題是倫理、道德、宗教、藝術的研究範圍。人 生的價值是科學無法完全回答的。愛因斯坦認為,「科學祇能斷言『是甚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甚麼』,可是在它的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 的」[15]。著名數學家懷特海(A.N.Whitehend)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中也指出:「離開了宗教,人生便是在無窮痛苦和悲慘之中曇花一現的快 樂,或者是瞬息即逝的經驗中一種微不足道的瑣事而已」。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桑達奇(A.R.Sandage)也說:「科學不能成為意義、宗旨、價值觀 念和道德原則的基礎。這就是我們需要宗教的證據。」

  因為宗教研究的是「深入探究人類命運問題,渴望減輕人類苦難,並且懇切希望將來會實現人類最美好的前景」,所以愛因斯坦認為:「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 人類長期的事業,它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因此他提出了科學和宗教的著名關係,「科學沒有宗教就 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而且「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 理性知識的追求」[15]。

  在相當一段時期,社會發展被歸結為簡單的某種社會物質量的增加。現在人類已經發現,實際上社會發展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複雜的非線性問題。從一 般的抽象的科學、哲學高度出發,黃兆雄和我提出社會發展結構應該涉及五個互相聯繫的方面:價值、代價、動力、調控和模式[16]。這五個方面必須全面協 調,才能保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價值取向和相應的發展模式又是最基本的前提。中國近代改良家馮桂芬(1809—1874)最早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 教為根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以後鄭觀應(1842—1922)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一八九六年沈 壽康在《國時策》中明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基於社會發展結構,並借鑒中國近代史上的這一著名主張,在此我提出「佛學為體,科學為用」,以探討 佛教、科學和現代社會的關係。對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及更一般的人,就是以追求善為體,兼顧追求真和美;或者說,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中應該以倫理道德為根本價 值,以科學技術為銳利工具,發展、完善現代社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淨土。

  在漢斯.昆(孔漢思)出版《全球的責任:尋求新的世界倫理》等的推動下,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議會,並發表了《走向全球倫理宣言》, 明確提出「沒有一種新的世界倫理,一種全球倫理,就沒有新的世界秩序」。一九九六年又發表了《維也納宣言》。二○○三年出版的《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 [17]一書重點探討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建設倫理道德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黃夏年教授特別指出,許多學者認為「佛教現代化是未來佛教的必然之路」,應該「對 現代佛教進行新理論建設的研究。」佛教現代化是順應世界變化潮流的必然趨勢,而現代化的佛教則是世法對佛教的需求。

  上述佛教經濟學的基本思想與我在《社會協同學》一書中[6],提出的新世紀的社會發展方向的能質轉換定理完全一致。目前,人類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地球祇 是一個有限的系統,而任何有限的系統在任意層次都不能無限的發展。人類要繼續生存和發展祇能在不同的層次,向質的方向前進。因此,人類的生活發展方向應該 從大空間向小空間、從外部向內部延伸。理智的人類不是破壞生態,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毀滅別的生物;更不是擴張個人佔有的領地,爭奪人類共有的藍天。我們 應該更多地關注身體的健康,心理的愉快,生活的舒適和方便,精神的充實與提高等。例如,更愉快的工作方式,更民主的管理方法,更舒適的房屋裝修,從小小的 英特網漫遊世界。羅素早在一九二八年就以一種幽默、讚賞的語氣談到中國人的快樂理想:「他們具有極大的作清閒娛樂的能力——看戲、清談、鑒賞古代藝術品或 在優美的環境中散步。」[18]現在,還應該加上在公園裡打太極拳、練氣功、種花養鳥等。我們相信,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包括佛教的價值觀和幸福 觀,在新世紀將更有力地影響全人類,因為在新的世紀,絕大多數人將更加專注自身的內部愉快。而且,在A.馬斯洛的價值等級概念中,它們分為不同的層次:自 然價值(生理需要,人生安全需要);社會價值(歸屬需要,尊重需要);精神價值(自我實現需要)。人類在實現基本的自然價值以後,將更多地轉向追求社會價 值和精神價值,向彼此尊重、愉快工作、身體健康、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

  現代的發展社會學包含各種理論,例如以法國學者F.佩魯為代表而形成的綜合發展觀[19]。它認為發展應以民族、歷史、環境、資源等條件為基礎,以人 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為主題,以經濟增長、政治民主、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質提高等多方面為目標的發展。綜合發展觀認 為,社會發展應以人為中心,人民是從事可持續發展的中心主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社會發展與文化、生態、經濟、政治和精 神環境密不可分;社會發展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中心需要,也應該是各國政府和社會組織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它以滿足人的需求為中心,可以概括為:發 展=社會+人。這種需要不僅指物質需要,而且包括與每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傳統相一致的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及精神需要。

  我們認為,人類發展的方向應當從向外部的擴張更多地轉為向內部的多方面、多功能、多層次的開拓。這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這與社 會發展的價值學派相一致,在增長—發展—進步三者的關係中,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綜合發展觀和價值觀都和佛教的基本教義完全一致。

  現代的美國禪師認為禪宗幫助我們尋找生活道路的方法是回到現在。對現在的意識是禪宗的絕對必要的條件。禪宗的全部目的是提出存在的意義是甚麼?禪宗佛 教有助於喚醒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意識,並做出相應的努力。將來人們會在每一個利益中包含生活質量,它涉及精神、健康和社區發展。他們強調變壞為益,這就是 一種良性循環[20]。而佛教在心理學方面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目前在發達國家正在興起的「簡單生活(simple living)」熱,認為成功、財富祇是外在的榮耀,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發現真實獨特的自我,保持心靈的寧靜[21]。這與東方文明、佛教義理中的知足常 樂,安祥平和密切相關。老子就說:「知足者富。」面對現代社會的高負荷,快節奏,強競爭,佛教倡導寬容平和,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及其禪修方法可以放鬆心 情,調節心態,使過度緊張疲勞的神經得到鬆弛,這種轉化極有利於心身健康[22],也有利於社會進步。這些都是佛教與現代社會可以結合的方面。

  更一般地說,佛教的本質雖然不變,但是佛教的某些具體形式和外延卻應該隨著時代而發展,應該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例如,我們應該發展佛教生態學、佛教經 濟學、佛教心理學、佛教管理學、佛教人才學、佛教社會學等,並且探討佛教與現代生活,佛教與自由、平等、博愛的現代理念,佛教與傳統戒律等的關係,及佛教 的自身建設和不斷完備等。

  讓我們以佛法為理念,以平等的態度,以感恩的心情,善待和我們的生存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融為一個統一整體的大自然。我們應該大力倡導佛教克己、寬 容、利他等各種向善的基本思想和社會價值,研究佛教的現代化及其各種新的理論建設,如佛教文化生態學和佛教循環經濟學等,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各種 方法和手段,為恢復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理想,達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建成和平、和睦、和諧的人間淨土而努力。

參考文獻

12、王其藩,《高級系統動力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13、張一方,社會科學複雜系統中基本定理的探討。《熵理論的一場大辯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p380—386。
14、M.艾根,P.舒斯特爾,《超循環論》。曾國屏,沈小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15、A.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
16、黃兆雄,張一方,社會發展的科學結構《面對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p1248。
17、佛源主編,《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東方出版社。2003。P114。
18、羅素,《真與愛》江燕譯.上海三聯書店,1988,p87。
19、埃里克.詹奇,《自組織的宇宙觀》。曾國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0、B.T.格拉斯曼,《禪的頓悟》。歸真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21、L.Y.普蘭特,《簡單生活》。陳子等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22、林基興,科學月刊。2004,10,p762。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宏 明

史的車輪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大家公認為這是一個 轉型期的時代,人類由無止境的追求社會的、物質的、科技層面的進步,將逐漸會演進到越來越注重心靈、精神層面的探索,追求理性自然的生活和靈性的滿足,尋 找超越國界、民族、文化乃至宗教的人類心靈的共通點,認知人類的「同源性」和「平等性」,從而達成世界永久和平與社會長治和諧的遠景。 

  佛教作為世界性的宗教,具有浩瀚的教理典籍,豐富的哲理體系,系統的倫理規範,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貢獻良多。佛教在宇宙的時空坐標 中,雖經歷了二千五百餘年的漫長歷程,但至今仍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有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作為東方文化園林中的一枝 奇葩--佛教不僅提供了一整套反思宇宙自然、社會生活的哲學體系,更為社會生活提供了一套道德規範體系。在創造社會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佛教必將 發揮其獨到的功能和作用。

一、 和諧與和諧社會

  和諧不是一個新創的名詞和概念,在中西文化思想史上早有述說。和諧的本義從西方哲學史的角度看,最早指的是「數的和諧」。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將 「數」視為萬物的本源,「數」決定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故人類必須服從「數的和諧」,也就是要服從數的關係。其二指的是音律的和諧,即音樂中不同音符 之間的合成與流動。在中國,「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成文;五味和,則可食。」 中國古代文化中五經之首《昜經》中記載陰陽移動與和諧共存的思想: 「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闡述了易經哲學中的大「和諧」精神。更有所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 「政通人和」、「協和萬邦」等等幾乎人人皆知的語詞,其中涉及個人、家庭、經濟、政治、外交等各領域。「和諧」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

  和諧與和諧社會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與品質。西方文化中社會和諧是指數的和諧與音樂的和諧兩種含義向社會事務的延伸。社會和諧的根本在於社會的 公正,和諧的社會就是要讓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成員共同享受到安全、健康、平等和幸福。 畢達哥拉斯曾對議事廳的權貴們說,「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是最大的惡。」以後的西方思想家對公正與和諧的理解,都始終貫穿並 沿著這個思路進行構想種種和諧社會的理論以及設計實現的途徑。中國古代 「士有所用,農有所耕,工有所務,商有所營」就是社會和諧的象徵。當前,中國政府提出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嶄新命題和重大的戰略決策。國家主席胡錦 濤先生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闡明了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的內在 同一性,揭示了社會的發展趨勢、發展要求,概括了和諧社會的鮮明特徵,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可想而知,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宏大而 又遠大的系統工程,其過程本身亦將會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二、 和諧社會與人間淨土

  淨土思想在大乘佛教理論體系中獨具特色。求生淨土是淨土信仰者的實踐宗旨,往生淨土是淨土踐行者的理想的終極歸宿。在近現代,佛教在西方文化的碰撞激 蕩下,一批具正見,有遠識的大德對佛教進行了契時契機契理的改革和創新。太虛大師主張︰「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 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以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至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 也。」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其後印順導師在此基礎上力倡人間佛教,對佛教理念的全新詮釋給佛教帶來了一股清流,開辟了佛教發展的新氣象。

  對淨土的詮釋,太虛大師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說法,他說︰「佛學所謂的淨土,意指一種良好之社會,或優美之世界。土,謂國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的一切 人事物象皆莊嚴清淨優美良好者,即為淨土。」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同時也把天國淨土和佛國淨土回歸到了人間淨土和心靈淨土。「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可憑各 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而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在宗教實 踐上把在人間創造淨土,人成即佛成作為最高的理想和目標,人間淨土不僅是理想的未來世界,同時也是現實的將來世界。

  人間淨土到底如何創造呢?太虛大師說︰「淨土非自然而成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是由人等多數有情類起好的心,據此好心而求得明確之知識,發為正當之思 想,更見諸種種合理的行為,由此行為繼續不斷的作出種種善的事業,其結果乃是成為良好之社會與優美之世界。」太虛大師所認為的「淨土」乃是「良好之社會與 優美之世界」。我們認為,最「良好」莫過於「和諧」之好,最「優美」莫過於「和平」之美。由此可見,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人間淨土,社會和 諧則淨土現前,當然這需要我們有知、情、意圓滿統一的境界修養,按佛教實踐論的原理,構建和實現和諧社會也有一個信、解、行、證的次第過程。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本身是一個系統的概念。理論上說,「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是人們的聰明才智、 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社會。」總結來說和諧社會就是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生態文明的綜合結晶,體現人類共同的要求和美好願望。從佛教人間淨土的層面看,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四種 關係,四種關係協調發展並得到和諧狀態,社會即能實現和諧局面,人間亦將成淨土世界。

三、 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和諧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多元社會除了要追求多樣,還必須要追求平衡,所謂「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 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面的融洽整合與協調發展,合理有序地規範和協調社會諸要素的關係,在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以求得平衡上尤其顯得重要。可 見,構建和諧社會不僅需要各種社會物質條件作保障,更需要文化精神資源的支撐。

  在社會學中「文化」的定義是︰一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共同享有的價值觀念、傳統和信仰。宗教學家理查.尼布林認為︰文化是人加於自然環境的,人為的、再造 的環境,它包括語言、習慣、觀念、信念、風俗、社會組織、繼承的人力成果、技術過程,以及價值等等。在中國,文化主要指「文治」及「教化」。《易經.賁 卦》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佛教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大多指的是精神、觀念層面的文化,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規範等等。同時,社會是由 人所組成的,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道德資源和倫理規範是主要支撐點之一,佛教可以在提供道德倫理支撐上起到積極的作 用。

  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雜阿含經》卷十二中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揭示了人生現象互為依存,互為因緣的真實狀況。龍樹《中論》卷四中︰未曾 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佛教「空」的理念並非是純粹的虛無主義,也不是一種不可知論。緣起性空表明了佛教對世界本質的看法,即所有 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佛教提倡緣起中道的思維模式,提示我們克服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要保持客觀性,要具有辯證和科學 的態度。可以這麼說,和諧社會的根本是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佛教的緣起空中道的理念,將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和合共存,融洽相處,促進家庭和 睦,鄰里和樂,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對培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德修養,對養成感性和理性互融的基本生活態度,對增進公民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完 善,創造寬容、團結、互助、合作的社會等等都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慈悲濟世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願行,佛教提倡佈施,戒殺,放生,素食等等,含有尊重生命,關懷世界,提倡節約,注重環保的深層含義。而和諧社會不僅要促進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同時也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證人與自然的長期協調相處。自然包括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和諧社會不可能建立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基 礎上。佛教以人為本,以眾生為本的慈悲理念和簡單節約的生活態度,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機制,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生態環保,保障人類健康,使社會的可 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給我們帶來及時的警示和無窮的啟迪。

  佛法的理念倡導在諸多方面與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都有相通的地方,並在一定程度上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參考和借鑒。

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佛陀自言「佛在僧數」,佛教僧團提倡六和共住,布薩羯磨等等,都含藏有原始而又純真的民主理念。

  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佛教四依法中提倡依法不依人,具有法治的內在涵義,對創造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和有序的社會生活秩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的社會。佛教自創教一開始就破除婆羅門種姓制度,提倡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體現了公平理念。

  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的社會。佛教五戒中有不妄語戒,主張說如實語,不異語,八正道中有正語等等,都是誠信的具體表現。這有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的合作,從而促進社會的團結,並對構建和諧社會形成普遍的認同。

社會和諧的前提是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前提和基礎是社會穩定。佛教的道德修養和倫理准則,對個人心理調節,意志激勵以及情緒安撫上發揮積極的作用,起到 「穩壓器」、「減壓閥」和發揮「潤滑劑」、「稀釋劑」的作用,化解個人壓力,調解各方矛盾,平息各類衝突,有效維護社會的穩定。

  總之,佛教理智性的信仰特徵、自主性的信仰動力、自律性的信仰操守、行動性的信仰踐履、圓融性的信仰軌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人間淨土的偉大工程上, 將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殊勝使命。有學者認為︰在技術社會中,和諧是一個人文的概念;在人文社會中,和諧絕不是一個技術的概念。和諧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佛 教在理性自覺和道德自律的基礎上將激發主觀能動性,增強宗教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發揮獨特的社會功能,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概述
◎格西科才‧慈智木

中央民族大學演講摘要:

  本文,分別從緣起、內容和特色等三個方面概括介紹了《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系列叢書作為藏文化寶典的基本情況,充分反映了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成就,排除了地區、教派之間的傾向;同時可見當代藏族十明優秀傳統文化搶救、傳承和弘揚的新成就。

關鍵詞:藏族優秀文化 十明精粹

一、緣起

  在生我養我的藏區,生活著是有深厚文化的古老藏民族,蘊含大、小五明學的理論,還有蒙族和藏族文字共同記載的《格薩爾王》的千年史詩,它比世界最早的 《荷馬史詩》的歷史還要久遠。在佛陀的教誨《甘珠爾》、《丹珠爾》經藏中,教導我們在世間怎樣做事、怎樣做人,詳細說明了怎樣才能吉祥、智能的生活。

  而我自己歷時十年獨自編纂整理了一千七百萬字的大型系列叢書《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更是集成了藏族傳世之作和十明文化,包括天文、歷算、文學、藝術、 醫學、戲劇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藏民族的大百科全書。我們不能不佩服歷代祖師、大德高僧,隨順自然的大智能;我們不能不感恩,留下並傳承這麼悠久文化 的前輩祖先。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系列叢書是遵照怙主貢唐倉大師的遺願,為搶救、傳承和弘揚藏族優秀文化遺產,歷經十餘年的搜集、篩選、編纂而成,獲得全藏區上師 及權威學者的大力支持及高度評價,盛贊此乃「藏族優秀文化十明精品薈萃、融為一體的史無前例的科學創舉」。大全以十大殊勝為依據,選取了雪域五省區高僧大 德、權威學者共贊的殊勝經典和各學院統用的優秀專著,以及未曾印過極難得的孤本、手草本、木刻本等。為尋找這些珍貴的典籍,我前後奔波數十萬里,走訪了藏 區眾多寺院、以及北京的一些圖書館、博物館,並廣泛地徵求了許多知名專家、學者的意見。這部叢書從開始收集資料,到整理、編纂、校對、出版等,每一步都付 出了艱辛的勞動。但在前輩大德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在民族出版社和各民族眾多同仁,眾多施主的大力支持下,這套叢書得以克服重重困難和障礙,最終呈現在世 人的面前。

二、內容

  十明文化代表了藏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華。所謂十明,即是指大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小五明:曆算、詩歌、辭藻、音韻和戲劇。十明文 化的內容極其廣泛,囊括了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一切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以及各類實用技術。大到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精確計算,小到微觀粒子世界裡的直 觀描述;從生存必要的各類工程技術,到嚴格的醫學體系和實踐經驗;從人類精神和身體的發展變化特點,到螈飛蠕動之類的生滅存活規律;從個人、家庭、國家的 道德規範,到徹底去除煩惱的心法:從文字語法的規範,到人們思維邏輯;從詩歌、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到艱深複雜的數學計算等等。一切都系統地、有條理 地、分門別類地記述於藏民族的「十明」典籍之中。當今科學的昌明,沒有令這些知識貶值。相反,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熱愛探詢真理的人們愈來愈重視這份不可輕視 的文化遺產。

  比如,醫方明即醫學知識,至今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醫方明中的手工藏香,配方有麝香、藏紅花、白檀香、六佳、玉桂、琥珀、甘松、沉香、紫檀等多種珍貴藥 材和天然香料,具有辟邪除垢、預防疾病、促進體內代謝平衡的功效,長期使用可淨化身心、益智健腦。藏香還是敬奉上師三寶、積聚福慧資糧的傳統供養品,是供 佛積德的瑰寶,同時也是辦公室、公共場所和個人居室必備的清潔佳品。時至今日,不僅仍然是藏族同胞家居的必備品,而且還深受海內外信眾的喜愛。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分兩種版本,精裝本十卷,簡裝本一百零八卷,長達一千七百多萬字。其中傑出高僧大德作者近百人,著作共二百餘部。

三、要點

  該大全具有以下前所未有的五大特色和五大殊勝之處。

  五大特色:一舉囊括了雪域「十明」精要;科學客觀地精選了不分地區、教派,凡在「十明」某些方面有殊勝成就的藏族學者的名著,匯總了先輩賢哲金語良言,集結成「十明」傑作;為繼往開來、次地進修提供了方便:「十明」著述精華齊全,匯編詳略得當。

  五大殊勝: 十大學科比較全面地匯集成一大寶典、充分反映了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成就、排除了地區、教派之間的傾向;資料珍貴齊全、便於進修、免除多方尋求圖書之煩難;為 藏學研究者提供了「十明」精粹具全的稀世珍寶;向世界學者展現了古老民族用其智慧創造的利於眾生的難能可貴的「十明」精品,填補了以往不見全貌的空白;由 此可見如今藏族十明優秀傳統文化搶救、傳承和弘揚的新成就。

  我們為大全出版感到欣慰,並真誠的祝願「大全」能夠為全人類的幸福、和平作出貢獻。最後用藏民族最吉祥的祝福送給在座的諸位老師、專家和學者:「紮西德勒」!

 
 
史無前例的藏族大百科全書——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

族大百科全書——《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國際開本 10卷、32開本108卷,含1700萬字)是世界和平文化大使——格西科才‧慈智木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編纂、整理出來的系列叢書。他自籌資金,培養專業僧 人,進行錄入、修改、印刷、成書。同時得到了整個藏區高僧大德們的大力支持。由於它集納了藏民族文化的精髓,成為了民族出版社二○○二年的重點藏文選題, 並陸續問世。格西科才‧慈智木經過二十年系統的學習藏族十明文化,並得到了十世班禪大師和六世貢唐大師等高僧大德的指點,尤其是受到六世貢唐大師的真傳, 積累和搜集了各方珍貴的資料,集成了這一曠世藏族文化精粹。十明分別是聲明學、因明學、工巧明、醫方明、內明、詩學明、辭藻明、音韻明、天文曆算、戲劇 明。要從浩如煙海的藏族傳世之作和聞思修行方面的重要傳承典籍中篩選出十明精粹,必須要以四依教誨為原則、十大標準為准繩方可入書。同時為了消除藏族根本 不存在十明文化及目前存在的十明文化非藏族所有,是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等種種邪說,入選的作品全部選擇了本民族作者採用本民族語言撰寫的。經過擇優篩 選,大全以嚴謹、廣博的內容獲得了藏區高僧大德和藏族學者們的認可及好評。

  十明精粹大全不僅僅是格西科才‧慈智木個人二十年學習的積累,更是他近十年的智慧結晶。大全的問世添補了藏民族沒有一部屬於自己本民族文化集成的空 白,同時還向世人系統的展現了這一古老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成為弘揚藏民族文化的一座歷史豐碑。與此同時格西科才‧慈智木為搶救這一重要的民族文 化所做出的貢獻將會永載史冊。

雪域十明(北京)文化研究中心

 
 
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
◎常 耘

前 言

  佛教戒律是整個佛教的生命力,是出家修道者尋求解脫的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途徑,不管是修禪觀者,還是修淨土者,都不能離開戒律,以戒律為修習一切善 法的基礎。《四十二章經》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因此佛教戒律在佛教的教義乃至行持中都 佔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佛教是擁有自己一套系統的倫理道德。而佛教建立道德最初也是在調和佛教之間、教團與國家、僧俗之間的矛盾,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規範和道德實踐等 等。正如楊曾文所說:「佛教道德雖然廣泛地體現在大小乘佛教的教義、理論當中,但比較集中地體現佛教道德的是佛教戒律。」因此佛教戒律是佛教倫理的基本內 容。

  自古以來佛教就與社會文化各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的關係,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也同樣不別外。

一、佛教戒律的基本內容

  佛教戒律的形成是佛陀在世時根據弟子們在行持和日常生活中隨犯而隨時制定的。戒律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為:五戒、八戒、十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佛教戒律中最根本的是五戒和十善,也是一切戒的根本之戒。

  凡是一個教團或組織的成立都有他的組織的成員,組織的規章制度,組織的健全與否,要看規章內容而定。而一個組織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績表現,也因其規章制 度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會組織,都依各自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量,使其產生一定的作用。規章的能否產生力量,要看其組成人員能否一致 對其規章制度的擁護與遵守了。(參見聖嚴《戒律學綱要》)

  一個國家有國家的法律,學校有學校的校規,學生也有自己的學生守則。不管是甚麼樣的組織的規章,其目的都是說明其成員要遵守的義務與範圍,也是其組織 的生命力所在。佛教也是自不待言,當然是戒律。佛教的戒律最根本的是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五戒是指: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指不殺一切有情的生命,包括自殺、他殺、教人殺都是殺生之類。不偷盜是指不與而取,不語而取,取離本處。不邪淫是 指男女關係(居士是夫妻之外的男女關係),均稱為邪淫。不妄語是指不說一切謊話,包括挑撥是非,綺語,虛妄不實都是妄語。不飲酒是指不飲一切有度數的酒 類,因為酒能醉人,人醉後神智不清,會做出違背人倫之事。

  「五戒為人本,十善福之根。」故守持五戒具足是轉生成人的根本,如果缺一戒都不能成人,人之所以能夠轉生成人是因為持守五戒。不能持守五戒者,要受六道輪迴,分別投生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受盡種種痛苦。

二、佛教戒律的社會功能

  佛教對社會的功能主要是起到傳承的作用。佛教在印度乃至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肩負著把佛教的優良傳統傳承下來。一種文化當面臨毀滅的時候,那麼他的文化 種種現象也隨著文化而煙飛灰滅,這時佛教把這種有利於社會的文華繼續傳承。再如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翻譯文學為中國歷代文學及語言學提供了豐富 的養料;佛教寺院帶動社會經濟等等。而佛教的戒律對社會的功能主要是範導人們奉公守法,做個好公民,因佛教戒律是要求佛教徒嚴格遵守最基本的三歸五戒,還 教導信徒們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甚麼?

  佛教戒律就像社會法律一樣規範人們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甚麼。試想如果一個佛教徒能夠遵守佛教戒律而不犯,那麼他(她)同樣能夠遵守社會法律而不犯, 一個佛教徒與其說是遵守佛教戒律,不如說遵守社會法律而不犯。假設人人都能信仰佛教,都能遵守佛教戒律,那麼這個社會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也就沒有 殺戮、偷盜、搶劫等等,更不會去觸犯法律了,社會就會安定,人民也會安居樂業。

三、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的共同義務

  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的共同義務。佛教戒律的基本內容和含意表明,佛教戒律是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來遵守自身的戒律規範,廣義上講甚至已經超越社會道德的 基本內容。如佛教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表現的淋漓盡致。不但自己要覺悟,還要幫助他人覺悟,勸導他人種福行善。可以這樣說:佛教是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 而服務於社會,存在於社會。

  社會道德方面:作為一個人的義務,我們可以在公民應當遵守他與國家、法律所訂的契約這一原則後面發現一些更一般的道德原則規範:像任何人都必須忠實、 必須信守自己的諾言;絕不傷害他人,哪怕在自己受到傷害之後也是如此;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祇做正當的事等。(何懷宏《倫理學是甚麼》,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2年。)蘇格拉底以死來顯示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嚴格徹底的「公民的服從」來顯示偉大的「精神不服從」。(蘇格拉底為了倫理上義務的服從,在被 判死刑的時候有朋友幫助他逃離自己的城邦,他卻選擇堅決留下以示自己的倫理上的服從。)嚴格遵守社會道德是每個人的義務,蘇格拉底以死來證明。

  佛教戒律方面:作為一個佛教徒在自身遵守應該遵守的佛教戒律以外,還要勸導他人來共同遵守,愛國愛教。在遵守戒律的原則上是決不妥協的,這樣的例子在 中國佛教史上是不勝枚舉,如中國僧人西行取經,途經沙漠,環境惡劣,沒吃沒喝,祇有水才能救人生命,可是水在沒燒開時水裡有無數的細菌,細菌也是生命,如 果喝了也是在殺生,他們情願死於他鄉也不妥協,所以佛教戒律是非常的嚴格。此精神猶如蘇格拉底以死顯示生命的意義。

  佛教戒律與社會道德的共同義務是:兩者都是在服務於社會,遵守社會公約。而佛教戒律在遵守社會公約的基礎上,內容要比社會道德多而廣。

四、結論

  新世紀的到來,科技的發達,佛教再也不像最初那樣不被人們所認可,佛教本身也不再禁錮自身的傳統思想,而不斷創新,不斷前進。佛教戒律也不斷發揚光大給社會帶來了安定,給信徒提供了道德行為準則和規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戒律要比社會道德:思想更深遠,意義更深刻。同時,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表現,也是佛教能夠存在於世的主要原因。

 
 
舍利子、結石與神異
——給文豐居士的一封信

◎夏金華

於舍利子的問題,在上回給你的「貼士」中已提到一 些。沒想到,與一般網友相左,你的興趣不在高僧神通示現的方面,卻對舍利子之謎窮追不捨,還到圖書館和醫學人士那裡取證,試圖通過自身的努力PK問題的答 案。對於你這種不輕信傳言、求真務實的精神,我深表欽佩。其實,對於疑惑之事不盲從或聽之任之,直到獲得最後正確圓滿的結果為止,也正是中土禪宗一以貫之 的精神所在。就拿我們平日裡奢望的所謂開悟為例子,說白了,也就是從心底裡真正明白了原先不明白或者有懷疑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祇是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費 勁,總不外經過一番「山重水複」般的惱人的折騰之後,才有「柳暗花明」的美景出現。

  的確,正像你在「博客」中所寫的那樣,佛經裡有關舍利子的解釋,非常籠統。典型的,如《金光明經》所說「舍利者,是戒、定、慧功德之所熏修,甚難可 得,……」不過,這樣的說法也就破除了一般人的臆測之說。比如,有妄作解人的「科學家」或醫學人士認為,舍利子是高僧身體內膽或腎的結石。我想,你曾作過 律師,應該懂得證據的重要性,如果這種說法得以成立,必須有實驗室的研究資料或臨床的記錄作為支援,否則,不過如佛經所說「流於戲論」——即開玩笑而已。 他們提出這樣的資料或記錄了嗎?顯然沒有!有的不外是似是而非的缺乏論據的武斷結論。況且,具有普通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常的人體內怎能容納幾十、數百 乃至上千數量的結石而得享高齡,甚至長命百歲呢?不說這是天方夜談,也足以讓人有匪夷所思之感。

  至於說,出家人長期吃素,身體組織,尤其是骨質與一般人不同,所以火化後才會留下更多的骨骸。這種說法也同樣不值一駁。吃素是中國信佛最虔誠的皇帝 ——梁武帝以後才形成的習慣做法,儘管符合大乘經典「同體大悲」的內在精神,卻祇有在中土的漢族僧人中實行。佛陀時代印度的絕大多數出家人基於乞食的因 緣,施主給甚麼就吃甚麼,並不可能推行素食的制度,但成道後照樣有數量可觀的舍利子。自古以來,南傳佛教的法師和我國蒙藏佛教等地也沒有素食的硬性規定。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中國佛教史上的漢族出家人成千上萬,概行素食之風,而謝世後火化能留下舍利子的,畢竟如鳳毛麟角一樣稀有。由此可見,吃素並不是形成舍 利的篤定因素。

  由此,也就印證了上面《金光明經》所說的意思,舍利子是由嚴格遵守佛教戒律,精進修持,進入禪定狀態,從而顯發無上智慧,長此以往而逐步形成的,與蟄 居於深山岩洞的道士「煉內丹」一般,並非一日或短期之功可成。或者說,舍利子是出家人信、解、行,證的綜合性修行產物,有別於凡夫俗子的一般肉身,其中持 戒和禪定,乃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二者既是通向成佛作祖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舍利的決定性的因數。

  關於菩薩、高僧的神通之事,平日裡我一般不跟人談。原因是現在社會上對佛教不瞭解的人,往往走兩個極端:一種是全力否定神異,統統斥之為「妖妄」之 說,拒絕任何解釋與妥協,看起來似乎是「鐵杆」的唯物論者。然而,持有這等思想者卻又並不妨礙他(她)晚上一個人睡覺怕鬼。另一種則神鬼不分,一味迷信祥 瑞、異端之事,以致將扶乩、「跳大神」之類的東西也歸於佛教的創造,真讓人哭笑不得。與這類人談神通不但無益,說不定還有某種不良的副作用。任何宗教都有 神異現象,要不然就得劃入哲學或其他思想理論的行列中去了。但是,對於神異的理解則多半要有宗教的practice為好,著名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說過: 「佛學具有高深幽玄的哲學理念,是從宗教實踐中體驗出來的境界,必須要有宗教實踐與體驗的人才能瞭解。」他是近代以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研究佛教 華嚴哲學的巨擘,所說應該真實不虛吧?尤其是在他晚年歸依臺灣的慈航法師,不能不說是被美輪美奐的華藏世界所折服的結果。對於歷史上諸多舍利子奇異現象的 記載,作者有佛教界的,也有儒家的:有信佛的,也有反佛的,駁雜多端,我們也不妨作如是觀。倘若沒有宗教的經驗,又想得到其中的真相,同情或默應則是不可 缺少的。最低限度,對於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輕易貼上「迷信」的標簽而大加撻伐或者惟恐避之不及。

  為更清楚地說明起見,這裡我祇引用在西安法門寺塔倒塌之後,一位特別的人物——李建軍第一次進入曾藏有佛指舍利的地宮後,給他的異常感受作為證明:確 實是一種特別的境界。我的視覺、嗅覺是超常人的敏感,地宮裡的一切是我過去沒有體驗過的。這不是常聞到廟中的檀香或花香、化學複合的香味,地宮裡的香味具 有柔、清、幽、純的特徵,吸入個人呼吸特別的順暢、輕鬆,旅途的疲勞瞬間不在,頭腦也格外的清醒。我在地宮裡沒有用手電,因籠罩在一片的微光之中,這種光 也是我過去沒有體驗過的。我很新奇,當場作了肉眼勘測的工作。勘測非常順利,可以十分肯定塔下的地層及塔四周的地層中並無一物,感覺極其清晰。很快就完成 工作。工作完成後,我卻不想出地宮,可以說自身已經被溶人地宮的奇光異香之中,這種舒服和入迷的感覺,真是一種超常美的享受。……

  所有這一切,都是李建軍在某日黃昏之後被飛機運到指定的地點、根本不知地宮為何所在、對佛教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發生的。——不知你是否滿意這樣的答 覆?關於李氏在地宮裡的詳情,可瀏覽http://cache.baidu.com中的《說佛舍利——人體工程學開派學者李建軍訪談錄》一文。這裡不再置 喙。

 
 
一路風霜朝天闕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 千里朝拜 五臺山緣起

◎妙 融

朝聖簡報之六

(二○○五年八月一日至八月廿七日)

  佛友們,從師父起香已經四個多月了,六月份以來,師父朝山就開始障礙重重,有環境的障礙,而更殘酷的是病魔,這一切都使師父的行程不得不停滯或大大放 緩。昨天我打電話給師父,楊國告訴我,少說幾句,師父嗓子化膿了,正吊鹽水。我心中很不安,但又不得不告訴師父,師父開始起拜時,我寫朝聖簡報興致昂揚, 每天報告行程里數很驕傲、很自豪、滿心歡喜,而現在朝聖簡報寫不下去了,不是病痛就是腿痛就是修路……怎麼這麼多障礙,為甚麼這麼難?我高昂的心慢慢在往 下沉。師父說:「這是師父的業障,當你真正發心修行時,障礙就會重重而來,不要怕,師父這是重罪輕報。但這時也是最考驗意志的時候,是不怕困難堅持下去, 還是不了了之。口說修行容易,而真正持之以恆難呀!」

  是呀,末法時期修行,個人的業障和眾生的共業都遠遠大於從前,環境和人為的多種因素都會影響我的身心,使我彷徨、使我猶豫、使我怯弱、使我疲厭……我 反思自己,我能一如既往地跟隨師父走下去嗎?我有勇氣克服各種障礙、跟隨師父和佛菩薩精進修行、直至和眾生一起成佛嗎?祈求上師、三寶加持,我渴望我們都 能夠!

  八月一日,今天沒有叩拜,仁達法師上午吊鹽水。昨天傍晚下了場暴雨,剛開始是核桃大小的冰雹,打在汽車上「咚咚」作響,有的過往的小車還開到樹下躲避。

  八月二日,沒有叩拜,師父口服雙黃連口服液,原地靜養休息。

  八月三日,師父早晨四時起床,五時開始叩拜,約拜九里路,到了東下關的栗元鋪村,此地正在修橋,繞道兩公里多行進。下午準備再拜一段,但因下大雨,師 父在宿營地誦經。經過一個叫不老樹的村子時,師父給一棵不知名老樹(兩個人合抱粗細、樹的葉子春綠秋紅、四季有葉)授三皈依,師父說樹有七百歲了。

  八月四日,今日天氣連陰多雨,雖有礙朝山進程,卻也少了一份酷熱。師父拜了八段多,到達東鄉。

  八月五日,法師一行到了東下關鄉的大教練場村,距龍泉關還有十五里,昨天師徒四人已經在龍泉關宿營,因為有了汽車,他們就無需「就地宿營」,用楊國的話就是:「蛙跳式宿營」,這樣,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幾天不「挪窩了」。

  八月六日,楊國來電,他們所行道路為382省道,目前位置在240公里處,已經離龍泉關不遠。

  八月七日,今日拜至印鈔石村。據傳,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曾在這個村的一塊大石頭上印過鈔票,故而得名。目前法師一行尚在河北境內,山西省界已經遙遙在望了。

  八月八日,法師一行翻越太行山最高峻路段,晚宿於晉冀交界的長城嶺。昨天從印鈔石村出發,走當年老路,穿營房溝過泉水窪,此路段甚難走,但少走了不少的彎路。

  師父講述,今天是朝五臺山行程中最累最難走的一段路,此段雜草叢生、有牛糞、爛石和涓涓泉水,很難叩拜。拜程中,由於路段被碎石爛石覆蓋,迷失了道 路,他們從一個75-80度的陡坡爬上去,楊國在前面拉師父,李軍在後面推,用了近五十分鐘才爬到坡上找到道路,由於山坡陡峭不能叩拜,李軍很細心地數著 步子,利用步伐的長短計算路程,估計陡坡有150米,師父爬到坡頂上原地叩拜120個頭補上這段路的空缺。

  八月九日,今日拜了近十三里,進入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石咀鎮鐵堡收費站,離石咀鎮還有十里路。今天上午很有趣,師父叩拜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一隻 腳在河北省,一隻腳在山西省,等於一步跨兩省。下午雷雨大作,一個炸雷把百十米外山坡上的十幾米的電線銅芯熔化了。

  八月十日,法師一行抵達石咀鎮,晚上宿營在距進五臺山收費站三里外的一段廢棄的公路上。

  八月十一日,今日拜程十里,抵達金剛庫村,抗日戰爭初期,聶榮臻率領的晉察冀邊區司令部駐紮在這個村子里。師徒五人宿營在一個野草如茵、野花芬芳的楊樹林里。夜里雷雨大作,結果水漫金山,四個人的睡袋和地墊全濕透了。

  八月十二日,拜了七段路。上午十時天氣放晴,師徒們忙著晾曬昨日被雨水浸濕的睡袋和地墊。

  八月十三日,拜程七里路,下午移營於普庵寺對面的老路上,傍晚,寺內幾位出家人和居士共八九人過來禮拜師父。這幾日五台不冷,一件秋衣足矣。

  八月十四日,法師一行今日起香八里,現在的位置離五臺山還有十五、六里路。

  八月十五日,今天開始,五臺山塔院寺、大顯通寺開千僧齋三天,師父將參加千僧齋。

  八月十六日—十七日,五臺山下雨,法師一行原地修整。

  八月十八日,從大石線178公里處拜至171公里處的臥龍賓館橋附近。師父一行露營於五臺山台懷鎮紅旗招待所院內。因很多居士都是第一次朝拜五臺山,師父安排十九日至廿一日陪同他們去五臺山主要聖地朝拜。

  八月十九日,師父第一次朝拜佛母洞,從白雲寺的路邊起拜,隨拜的是十八日到達五臺山的山東博山的居士們。

  八月二十日,深圳居士一行六人於十九日晚23:30到達五臺山台懷鎮,應她們的請求,師父帶領她們以及從北京、山東、河北、山西來的居士們約七十餘人 再次朝拜佛母洞。清晨六時,乘車至白雲寺,由白雲寺路邊起拜,三步一叩,一個半小時拜至佛母洞。從佛母洞出來,大家興奮不已,在聖地的加持下,大家得到一 次脫胎換骨的洗禮。隨後跟隨師父攀登五台之一的南台,南台主要供奉的是智慧文殊菩薩,山上鬱鬱蔥蔥,到處是小野花,風景優美,大家一邊持誦佛號,一邊向南 台山頂攀登,直至下午十七時才返回台懷鎮的紅旗招待所。

  八月廿一日,從全國各地而來的信眾們陸續到達五臺山台懷鎮,他們分別來自於北京、廣東、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有的是師父的徒弟、有的是師父朝拜所經 之處有緣的居士們、有的則從網路上瞭解到師父朝聖事蹟而特地過來隨喜的,大約有160餘人。師父帶領他們淩晨六時出發,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的塔院寺、大顯 通寺和菩薩頂,在每個寺院三步一叩繞拜大殿和舍利塔。在塔院寺,寺院常住居士被三步一叩的朝聖隊伍感動,在大家短時休息時,拿出酸乳供養師父和讓大家解 渴。中午十一時,從菩薩頂返回紅旗招待所。

  八月廿二日,仁達法師清晨六時從大石線171公里處的台懷鎮臥龍賓館前路上起香,向目的地五臺山大螺頂叩拜。此時從全國各地前來五臺山跟隨師父叩拜的 居、信士近二百人,在義工居士抑揚頓挫的口號聲中,信眾們兩人一排,莊嚴整齊地跟隨師父三步一叩。朝聖隊伍浩浩蕩蕩,引起世界各地前來五臺山旅遊的遊人、 信眾們的關注,他們紛紛為朝聖隊伍讓開道路,並雙手合十隨喜,有的很關切地問詢,朝聖者從何而來。當他們得知六十四歲的法師從山東博山正覺寺起香,三步一 叩、行程兩千里、歷時五個月、風餐露宿、精進苦行之虔誠行為,都讚歎不已,有的歡喜地加入朝聖隊伍、跟隨師父及信眾們三步一叩,朝聖隊伍不斷地壯大。山西 新聞出版局、山西科技出版社等記者和遊客們不停地拍照、攝像,為自己遇到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盛況而慶幸。

  當隊伍到達大螺頂山腳下時,改為一步一叩,於上午九時三十分登至大螺頂。師父帶領信眾們一步一叩繞拜大螺頂三圈,然後叩拜五方文殊菩薩,隨後叩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上午十一時三十分,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圓滿。

  昨天,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統戰部孫玉軍部長和博山區安上村薛桂梅書記等一行六人開兩部車,專程來接師父返回正覺寺。今天上午孫玉軍部長和薛桂梅書記參 與登大螺頂。登頂圓滿後,孫部長對跟隨仁達師父登頂的信眾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為能有機會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而感到榮幸,為師父和信眾們不畏艱難困 苦的虔誠之舉而感動,他說,一個人發個大願很容易,但能夠真正去履行的就不容易了,能實現自己大願的更不容易!

  薛桂梅書記對師父行常人所不能行、三步一叩朝聖之舉讚歎不已,為博山正覺寺能夠有這樣一位大願大行的僧人而感到自豪,為正覺寺座落在安上村而感到榮幸。

  八月廿三日晚六時,師父與孫玉軍部長、薛桂梅書記同車回到正覺寺,正覺寺常住人員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居士們乘大巴士由五臺山跟隨師父返回正覺寺。

  八月廿四日—廿六日,師父一回到正覺寺馬上轉入籌備八月廿七日—九月三日(農曆七月廿三日至七月三十日)的地藏七法會,並決定於八月廿七日上午為「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功德圓滿」大迴向。

  八月廿七日(農曆七月廿三日)上午八時,從全國各地會集在正覺寺的信眾們在正覺寺觀音殿內排列整齊、莊嚴肅穆,觀音殿門口列紅幅標語「歡迎仁達法 師」,迴向過程中,仁達法師簡略回顧這五個月來的朝聖歷程,百感交集,懷著感恩和感謝之心,將朝山所有功德,迴向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寶,迴向龍天護法, 迴向給所有關心、支持朝山的各級領導和信眾們,迴向《香港佛教》雜誌社所有同仁,祝願正法久住、佛日增輝!祝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祝願大家闔家歡樂、身 體健康、吉祥如意!願諸佛菩薩保佑山東博山正覺寺早日順利建成!

  最後師父讓信眾們跟隨他一起念:朝山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至此仁達法師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朝聖之行功德圓滿。

朝聖心聲

(一)可敬的恩師!

  八月十二日,為履行從正覺寺起香前的承諾,仁達法師允許李兆豐師兄從石咀開始,跟隨師父後面三步一叩朝禮五臺山。今天李師兄跟隨師父拜了約八里路。回 到宿營地後,累得全身痛疼,躺在防潮墊上一動不動。師父親自做好飯菜後,招呼李師兄吃飯,他連飯也不想吃。在師徒幾人的再三動員下,他才勉強爬起來吃飯。 回想師父籌建正覺寺,住了近兩年陰暗潮濕的工棚,從二○○四年起,兩條小腿一直腫著。朝山以來,師父一直被病魔糾纏著,對照李兆豐師兄今天的狼狽相,真不 知道師父是怎樣的意志和毅力! (楊國供稿)

(二)《師父三千里 弟子第一步》

  尊敬的恩師,弟子回家了,沒有勇氣向您道別,其實我很想像面對父親一樣面對您,也許是業力所牽,同時自知佛門禮節、規矩一無所知,面對您時總是局促不 安,不知所措。祇會用無言地注視、傾聽來表達心中對您的歡喜和感恩。因為弟子確信您是佛菩薩恩賜給自己的慧命導師,您的大恩大德,弟子何以能報?!

  弟子從童年有記憶開始就體嘗人生之苦,十一、二歲就常常想輕生。直到三十歲以後才知道佛法可以救人於水火之中,但卻跟錯了人,走了巨大的彎路,遭受巨大的挫折,沮喪、恐懼、迷惘壓得我身心俱疲。心灰意冷,不知修學之路將何去何從。

  一位姓孫的朋友一再稱讚您的品格與修持如何難得,拉弟子去見您。首次見您,弟子最大的感覺倒是您的待人嚴謹卻真誠有禮,並沒有其他令弟子動容的特別之處。所以,不管您的弟子妙融怎樣盛讚您的美德和修持如何難遇,仍心無所動。

  後來,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越來越感到依止善知識的至關重要。茫茫人海,大德高僧雖有所聞,卻象天上日月而「可望不可及」,無法具體指導自己如何 修行。自己肉眼凡胎,對社會上可以接觸到的各色有一定聲望的修行之人難辯真假,任弟子再怎麼折騰也不過是盲修瞎練,後果不堪設想。越來越感到自己罪孽深 重,根劣器小,無可救藥,沒有福份親近大善知識,今生慧命不保,常想放棄修行,絕望和恐懼讓我黯然落淚。但又心有不甘,常心中祈求佛菩薩慈悲衰憐自己尚有 一分求正法、不甘墮落的份上——恩賜一位大善知識救我慧命吧!

  二○○五年四月的一天,妙融將您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的事蹟告訴了弟子,弟子看著您朝拜五臺山的簡報,被深深振撼、打動,流下淚水。知道您朝拜中的種種 艱難困苦,當時真想就在您的面前向您跪拜,以表達我對您的深深敬意!也在此時,我忽然感覺到您在召喚我,您在代表佛菩薩們在召喚所有迷途的眾生!一股暖 流、力量湧出心田,仿佛心有所依,認真地跟妙融約定您朝山圓滿時,到五臺山迎接您。

  八月十九日,弟子同妙融等一行六人興奮地分路奔向五臺山。其實,當時弟子心中還多了一分驕傲和自豪,別看您還不曾收我做徒弟,不管您將來是否肯接納自 己,也明知自己糟糕透頂,弟子心中已將您認做了師父!自己雖然肉眼凡胎、根劣器拙,但從您以六十四歲高齡千辛萬苦途經三千里、跋山涉水,三步一叩朝拜五臺 山的壯舉,也能明瞭您是一個大德大慧大悲大勇的法師,對您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八月末,深圳氣溫仍很高,沒想到五臺山夜晚涼氣襲人。好像已夜裡二十三時多,妙融說您已幫我們預訂了住處,在等我們。我們在電話里懇求您不要等我們 了,因為您第二天早上四點起床,還要繼續帶領大家朝山。車快到住地時,妙融建議提前下車,看看不遠處您五個月以來風餐露宿的三輪車,我也高興地隨她下車, 可沒走幾米凍得我打顫,趕緊返回車裡。慚愧地心中嘀咕:師父,對不起,您為了喚醒我們眾生修習佛法之心,這樣涼的夜晚堅持每日睡在三輪車裡,弟子怕冷,連 看一下三輪車的勇氣也沒有!

  八月二十日早上六點,我們就在師父的帶領下三步一叩朝拜佛母洞和登南台。擔心自己跟不上朝山隊伍,排在隊伍的前面,可還是沒多久就被落在了最後,也根 本顧不得甚麼三步還是五步一叩,見離隊遠了就趕緊祇登臺階不叩頭。心裡盼著師父快點累得爬不動,自己也能跟著歇一歇。終於看見師父領著大家歇著了。師父坐 下後談笑風生,別看師父平時比其他的法師嚴肅,但不乏機智幽默,常把大家逗樂。我剛跟上隊伍沒多久,師父又領著接著往上拜了。您帶領我們朝山的過程中,身 行驕健地前行。很難看出,您是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且剛剛經歷過五個多月、三千里的風餐露宿、艱難險阻、病魔煎熬。第一天,我們徒步兩座大山,朝山結束回 住地時,我真是疲憊、難受,一頭紮到床上話都不想說。非常擔心自己第二天會否病倒,而失去跟隨師父朝山的難得機會。

  八月廿一日早上四點半起床,我居然基本恢復體力、精神,早餐過後,又跟隨您朝山。其實,臨來五臺山之前,弟子曾打怵體力不支,根本無法跟隨您朝山。但 一想到您的三千里叩拜,暗自決心即使朝山力不從心,也要跟在朝山隊伍的後面走,用「走」來表達我對您的敬愛、擁護之情。絕對是沒有料到,連續三天朝山,平 時病歪歪的我竟然堅持下來了。我和師兄們一至認為這是佛菩薩和您的加持結果。

  八月廿二日六時,我們跟隨師父一步一叩登大螺頂,沿途不斷有人被感染而加入到朝聖大軍,隊伍越來越長,朝聖隊伍大約有二百人了,很有氣勢。更有許多讚 歎之語從遊人中傳出,有生以來頭一遭看見那麼多的人舉著相機,向著自己所在的隊伍不停地拍照。我和師兄們的那份喜悅和驕傲溢於言表。我們仿佛在向世人昭示 ——弟子們真誠地追隨一個了不起的行者,正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壯舉!

  八月廿六日那一天,我們從北京、深圳來的八位弟子,如願以償地請您為我們授了三皈五戒。當我成為您弟子那一刻,全然感謝您的「三千里」,沒有您這三千里的慈悲召喚,弟子這顆浪子之心安在何方?

  我的恩師啊,您救了弟子的慧命,弟子卻不敢向恩師有所承諾,心中慚愧難過!因為意志薄弱、好打妄語、做事虎頭蛇尾、有始無終正是弟子深感慚愧的劣根, 弟子就是想在您的慈悲、智慧的引領中,最終剷除這個劣根,成為一個意志剛強、言而有信的人。弟子深信師父的「三千里」,勝過多少任何完美的講說、表白,振 撼、打動、喚醒了多少迷途中的眾生去思索、追求佛的真理。

  最後,祈祝恩師:健康長壽,阿彌陀佛!(妙智供稿)                   

(二○○五年八月一日至八月廿七日,楊國、李軍、耿傳俊供稿,妙融編輯)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基本常識

  剛信佛教的人,出自一顆善心驅使,認為信佛是趨善的表現,或者說,可以調整或平衡一下內心世界,否則,當心潮翻騰時,會感到迷惘或失落,茫茫然!一旦 有緣進入佛門,閱讀佛經、參禪、禮佛,精神似有慰藉或寄託,煩惱頓除,所以青年人信佛者直線上升,越來越多。

  佛有七眾弟子,一是「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是「比丘尼」,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是「式叉摩那」,譯意「學法女」,即是「沙彌尼」欲 受具足戒者,從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過此即可受具足戒而為「比丘尼」。四是「沙彌」,是出家後 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是「沙彌尼」,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是「優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寶的男人。七是「優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寶的女人。在佛 門裡分有「七眾佛弟子」,很多初信佛的人對此不太清楚:對初信佛的人來說,一定要弄清楚佛門裡「清規戒律」的基本常識

福慧雙修

  「佛海無涯,惟信可入,法門無量,首在修心!直觀自心,見性成佛。」學佛者要守戒行善。「五戒」是做人基礎,「十善」是成佛正因。外修福,內修慧,福 慧雙修,起信、發願;懺悔、恆行,「一心不亂」、「三門清淨」,將來方可成佛。修淨宗者,首先在「心淨」二字上要下苦工夫,遠離「五欲」、「三毒」。「心 淨則眾生淨,心淨則國土淨。心淨才能去淨化世界,心淨才能去淨化人間」。(維摩詰經)云:「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小雜染,故有情雜染。」又云:「欲淨其 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慧能大師云:「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可見淨修淨業,必先要淨心。以一顆清淨心 念佛、念實相、念茲在茲,久之,不念而念,平時行走坐臥朗念默念不絕於口,不離於心;心清似水,意定無雲的境界。隨著念佛意境深入,破「迷」轉「悟」,隨 之而提高。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潛修佛典非常重要,方向明了,修行才能踏實。

因人而施

  佛法發源於印度,流傳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昔日釋迦出世後,說法四十九年,經後人結集起來,成經、律、論三藏十 二部。因為眾生根性互異,所說教法因人而施,故有不同內容的經教。傳到中國之後,就在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來宗、教、律、密、淨五大宗。這並不是佛 特意的分出這五大宗來,在佛經裹面,也查不出有甚麼宗、甚麼派,是為了適合眾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趨勢中,後人繼續前人,各宗所學,才建立了這五大宗。五大 宗的宗門下,是教外別傳,專門修禪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門頭是先悟後修,由修而證;律宗是專持佛的戒律,先以執身,次第攝心。如五戒、十戒、二百 五十戒、菩薩戒、三聚淨戒等。由於嚴持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密宗是專門持咒,三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較難懂,唯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接, 祇要一心不亂脫離生死!

發心出家

  出家的原因是各有因緣,因人因事而異。所謂「出家」者,也是一種「因緣」。從實際調查來說,以懂得佛法真理而出家的,為了脫生死而發心出家者,質素為 最上乘,所謂為理想而出家的,而不是為生活而出家的。凡是為生活而落髮者,其質素較為差者,不易提高其品格。但是,為理想而出家者,為數極為稀少,多數是 年紀較大者。在歷史上,看到不少高僧大德是從幼少時出家,受佛法薰陶,在大寺院參學、磨勵,受到嚴格的訓練,得到大善知識的啟發。種種因緣的成就,才能鑄 造一代高僧來。古德云:「出家僧人多如牛毛,具有大成就者鳳毛麟角」。

根性習氣

  我不贊同輕易「削髮為僧」、「為尼」,但非常支持皈依佛教;即是因緣不成熟的話,研究一些佛學也是有裨益的:為何要阻擋別「人「出家」呢?這中間有種 種因緣在,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放下一切」!此話說起來很容易,行起來確實很難!比如說:「錢,不在乎,能夠放下!」我想,有人可能會暫時放下。錢是一切 物質的基礎,衣、食、住、行,無一不受金錢的支配和主宰,真能「放下」嗎?世間上有許多東西,是不會輕易「放下」!人的「執著之念」是根深柢固的,無始以 來的根性習氣,連三歲小孩子都會執著「我的奶」!八十歲老翁也很難「放下」!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啟示眾生:世間上一切東西都是「無常」 的,不能執著「恆」常。若看不破這個「虛幻體」,就會有種種煩惱痛苦;一旦領悟到「因緣所生法」,都是暫時的,就不起貪念,也就無痛苦可言了。但是很多人 不懂這層道理。

因果循環

  說到「福」與「禍」,是有著深奧的道理在,不用佛家觀點來觀察和理解,是不易深透理解的。佛家為了解說人類眾多錯綜複雜的現象,必須通過「三世」或「無數世」的因果循環,才能說得清楚。

  佛陀是大覺!祇有佛陀最了解宇宙人生實相,這叫做「觀照般若」!俗語說:惟有佛陀看「世相」最清楚,最透徹。人類諸多現象是由眾生「共業」和「別業」 所構成的;在人類生活當中有「幸福」和「不幸福」的,這都是各人自身的造作,為善、作惡各自不同,個人所造一切,是所謂「別業」,一個國家、一個種族、一 個社會合聚在一起生活,彼此的感受是相同的,如天氣、災禍……等等都差不多的,這叫做「共業」。人與人之間幸與不幸,全繫於「別業」與「共業」之差異。業 力,有「可改變」和「不可改變」之別。

求不得苦

  「在人生道路上,有所謂「求不得苦!」到底它的含義是甚麼呢?凡是「求得到」的,是不是就「不苦」了嗎?」

  事實上,很多人都感受到人生有「求不得苦」,幾乎處處事事都反映出來,祇是近乎進入「麻木」狀態,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臭」吧了;習以為常,陷於苦境而不自知。

  世間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會碰上「求不得苦」。諸如年幼學生平時讀書用功,渴望能夠考上第一名,結果榜上無名,不惜跳樓自盡;又如男女談戀愛,渴 望早日成婚,不料女方或男方變心,移情別戀了,悲慟欲絕,一時扭轉不過來,不惜毀滅自己生命,甚至同歸於盡,慘絕人寰。在政治上,金錢上為了「求不到」所 求的東西,在窮途末路下,做出糊塗愚事來,比比皆是,能說「不苦」嗎?

  求得到的,即是能夠如願所償了,也未見得「不苦」。有人日夜渴望成億萬富翁;錢雖「得到」了,卻惹起黑幫的垂涎,成了被綁架、撕肉參的禍事臨頭,求得到的事,又未必是真正幸運,若不是擁有巨財,或許生命不致於受到威脅。

因果道理

  講經法師很多喜歡講《賢愚因緣經》,對人們有很大的啟迪。在古代印度有位波斯匿王,某日他率大軍路過佛陀講經說法的道場,聽到一位出家師傅誦經的聲音 特別宏亮,便願布施十萬文錢,讓佛陀請那位誦經的師傅出來和他見面。當波斯匿王見到那位師傅的相貌後,心中十分後悔,他根本沒有想到,那聲音清脆宏亮者卻 相貌醜陋,身材矮小,他便請佛陀說其緣由。佛陀說,很久以前,有位迦葉佛涅槃後,國王命令四位大臣為迦葉蓋一座大塔。可是其中一位大臣牢騷滿腹,懶散怠 工。國王就責備他!那位大臣更加憤怒不已。待塔建成後,這位大臣又認為這塔很莊嚴,就布施了一個寶鈴安裝在塔上。佛陀說,因為那位大臣的牢騷和憤怒,所以 多世都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又由於他挂了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他聲音非常宏亮悅耳。這個佛教「因果」道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不管怎麼說,一個人動輒發 脾氣,這個牢騷和憤怒!是惡因,會給自己帶來可怕的惡果。

佛指舍利

  不少人對佛教所說的「舍利」,感到神秘,有人非常崇信、恭敬、禮拜,也有人堅決不信。古代儒家著名人物韓愈曾勸皇上不可信奉,寫了一篇《諫佛骨表)陳 述一番,結果這位韓老夫子被貶到潮州去了。奇怪的是,這位韓老夫子後來終於皈信佛門了。而他當時反對迎請「佛骨」(舍利),該文載於《古文觀止》。但「佛 骨」千多年來,不知去向了。世間事,說來非常稀奇,不得不使人信服。陝西省法門寺一座寶塔傾倒後,發現一座地下宮殿,內藏有不少佛教珍貴文物(金錫杖、袈 裟等),包括震撼寰宇的特大喜訊——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安然無恙保存得非常好!

  「佛指舍利」留存人世的獨一無二,世界各地佛弟子紛紛前來瞻仰禮拜,嘆為稀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在參觀「地下宮殿」時,親筆題寫:「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這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締造文明、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世出世法
◎楊 釗

穩紮穩打

  二零零六年本集團的大方向是「穩紮穩打」,所有屬下公司和部門都應該參考這一方針,制定本身的計劃和預算。

  縱觀當今世界形勢,回顧過去一年,全球經濟表現令人驚喜。原因是世界經濟在美國連番加息和油價持續高企下,不僅仍能錄得平穩增幅,通脹亦保持在相當溫 和的水平。經濟預測權威最新估計,二零零五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百分之三點二,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二點七。油價雖然依然高企,但因油價上升而把成本轉嫁給 消費者的情形祇是零星例子,因此高油價壓抑消費的情形比想像中溫和。

  在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經濟學家一直爭辯不休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過去一年不僅未見改善,且有惡化現象。美國經常賬赤字,預計全年達七千九百億美元, 相當於生產總值(GDP)百分之六。不少論者多番警告,一旦外資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美元匯價大挫,長債孳息急升是必然的結果。然而過去一年美元匯價不跌 反升,兌一籃子主要貨幣漲逾一成,說明受美國資產回報吸引,而流入的資金源源不絕,美國為赤字融資綽綽有餘,世界在「有驚無險」中又過了一年。

  展望二零零六年,經濟失衡必將繼續困擾市場,但全球金融震盪會否在這一年發生,經濟學家將繼續「瞎子摸象」,各表見解,模稜兩可。

  較明顯的指標是,美國聯儲局在連續加息十三次後,終於在零五年十二月的議息聲明中,刪除貨幣政策仍然寬鬆的措辭。這等於說,利率到目前水平,離既不虞刺激通脹,亦無礙增長的「中性」位置已經不遠了。

  中國去年GDP增長約為百分之九點九,估計今年可增長百分之八點五至百分之九,擴大內需依然是今年的國策。

  香港的經濟雖然已從谷底回升,並且逐步向好,但正如溫家寶總理說的,「尚有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曾蔭權特首則解讀為「地價高,租金高,人工高」,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失業率及職業錯配依然嚴重,也就是大量地出現有工無人做,及有人無工做。

  所以,在香港祇宜經營高增值的行業,例如:地產、金融業、出入口貿易、旅遊及相關服務業;不宜經營低增值的行業,而低增值的行業祇能在香港之外經營。

  本集團的宗旨是「量力而為,平衡發展」。把依靠人力資源的行業和依靠財力的行業平衡發展;把以發展「經濟效益」為主的行業,與發展既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行業同時兼顧。

  因為我們不祇要向投資者和股東負責,我們也要向顧客、員工和社會負責。

  這幾年來,我們確定了我們的企業,還需包括:「企業的社會責任」。

  由於本集團第四次轉型成功,令我們有條件在工作中不祇賺取「物質財富」,同時也獲得「精神財富」,而「精神財富」的累積有助於我們的「健康、家庭和快樂」。

  另外,在二零零五年的一年裡,由於過去三年的順境以及發展合符人意,令我們產生了自滿的思想。因此,零五年中國零售步子大了、改變大了、價格也漲了。 但是銷售的數字告訴我們,市場顧客的反應與我們相距較遠,我們的估計和預期沒有達到,甚至某一季的業績出現滑坡。在殘酷的數字之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作出調整,以合符市場的要求,合符顧客的要求。

  香港權威的投資顧問談今年的策略是:保本第一,搵銀第二,安全先行,進取暫緩。

  這一策略,與本集團的條件頗為吻合,所以本年的方針定為「穩紮穩打」。

  「穩紮」就是要根基穩固。要根基穩固首要的工作就是「以人為本」,先找對人,安排他們坐在正確的位置上。並把不適合的人調整、培訓,最後甚至是請「下車」。

  卓越的企業能歷久長青的法門,在於建立企業的文化,而企業文化的要點在於逐步形成「核心價值」。多年來,我們不斷地努力,希望本集團形成一個平台,提供員工一個良好的謀生場所、一個學習的場所和一個發揮才能的場所。

  要成為一個良好的謀生、學習和發揮才能的場所,除了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較好的工資和福利,佔有優勢的市場和品牌之外,更主要的是形成共同的觀念,也就是「核心價值」,其基本因素在於:

  一.要有責任心。拿了工資,就要辦事,並儘量把工作辦好。在現在的社會上,依然有些人拿了工資,不知道要辦事,又或是馬虎了事。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很值得我們參考,那就是「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

  二.上進心。那就是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其次是,當有人告訴你怎麼做時,便立即去做。千萬別成為被別人從後面踢一腳時,才會去做應該做的事,這種人每日都在辛苦地工作,卻又抱怨運氣不佳。

要培養主動地找工作做,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對工作的「熱忱」,熱愛自己的工作。「熱忱」是股偉大的力量,它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它好像是「火車的蒸汽」,沒有它,你就像一個沒有了電的電池。

  三.確立要成為行業中第一或第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世界企業發展案例告訴我們,祇有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數一、數二的公司,才能有合理的利潤,其他的公司 祇能是賺取人工或白做。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明令,未來幾年中央企業若在規模上不能進入本行業前三名者,就要進行重組,其規模的內容是純利能力和核心競爭 力。因此,其要點在於「強」,不在於「大」,寧可「小而強」,不可「大而弱」。

  四.養成「專注」、「守紀律」、「默默耕耘」的企業文化。

  沒有專注,很難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沒有「守紀律」及「默默耕耘」,很難保持長久的成功。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今年要穩紮穩打,祇需堅持我們成功的方面,完善不足之處就是最有效的策略:

  一.認真學習和討論本年大方向文章,重溫過去二年計劃文章,以便達到統一思想效果。

  過去三年的年初計劃文章,都是反覆強調要「專注、認真地發展核心業務和龍頭業務」,因為「專注」和「認真」有神奇的力量,它能打開通往財富和名譽之門。 而龍頭業務的成功可以帶動中、下游洋行採購和工廠的效益。

  對於如何才能達到,我們必須堅持包括三個圓圈的原則(祇經營能達到行業中數一數二之企業,能為企業帶來理想利潤,自己熱愛的行業)、守紀律和默默耕耘。

  二.加大力度發展中國真維斯加盟店業務。

  為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及拓大經營覆蓋範圍,須加強發展加盟店業務,並特別注意外圍城市的發展。

  三. 認真發展旗艦店、龍頭店、大店和加大店舖面積。

  建立品牌是經營零售生存之道,而推廣效果告訴我們,旗艦店、龍頭店、大店對建立品牌和推廣品牌形象的作用非常重要。另外,還可以增加銷售金額、增加市場份額,具一舉兩得的效果。

  四.加大力度做好店舖形象和傳媒等推廣工作。

  店舖的擺設、媒體的推廣和有效的市場調查,都是建立品牌的必須條件,也是眾多牌子競爭角力之場所,要贏取勝利,必須全方位的得分,達到「總分第一、第二」。

  我們堅信,祇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 展」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 善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僧伽大師行狀
◎無相 傳銘

伽,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少年出家為僧之後誓 志游方。唐龍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出境之處別迭里山口入唐,始發涼州,經歷洛陽,行抵江表,止嘉禾靈光寺,教化水鄉澤國漁梁矰弋為生之民眾,時 有裂網折竿別謀事業者。終有一日僧伽自感因緣不具,乃荷錫北上,途經晉陵國祥寺留衣殿梁後,渡江到達山陽,登即隸名於龍興寺。自此為化度有緣始露神異。初 將弟子慧儼同至泗州臨淮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聲明標下是為古剎故址。居人依言穴土獲古碑,乃齊香積寺銘記,得金像一軀,衣葉刻普照王佛字。在場民眾 驚嘆不已,爭求佈施。山陽令賀跋氏曾見僧伽臥時身體伸展長過床榻,舉家驚奇:又睹僧伽示現十一面觀音形象,全族欣慶,培加信重,今聞僧伽天眼先見,無比崇 敬,遂舍宅增廣殿宇,促成一方名藍,即以出土普照王佛尊號名寺,由是佛光普照,感應四方。

  僧伽住持泗州普照王寺期間,神行異蹤變現不一,且舉一例:女皇武則天萬歲通天初,山陽龍興寺將募捐重修寺宇,師即身臨當地民眾中,昌言我有五十萬錢奉 助功德,勿生橫議,既而於淮河岸邊招呼一船主,勸化佈施所載剽略之財,減免刑獄。盜者依言盡舍,佛殿由是立成。未幾盜敗,拘於揚子縣獄,師忽下降慰喻無 苦。不日赦文果至獲免死刑。景龍二年,中宗遣使迎師赴內道場,帝禦法筵,言談造膝,占對休咎,契若合符,尊為國師,出居薦福寺,帝及百僚皆稱弟子。其間, 求師祛病療疾者有之,求師消災除難者有之,求師趨吉避凶者有之,求師斷惑釋疑者有之,可謂有求必應,驗非虛設。一日,中宗於內殿語師云:京邑無雨已是數 月,願師慈悲解朕憂迫。師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建梵剎為臨淮寺,師請依佛號普照王為寺名,帝以照字犯天後諱乃禦書普光王寺 額,遣使送歸臨淮懸於寺門。景龍四年三月三日僧伽大師於長安薦福寺示寂,世壽八十三歲。中宗即令於薦福寺起塔漆身,俄而大風忽起臭氣滿城。中宗垂問左右是 為何因,近臣奏云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恐是欲歸彼處,故現此變。中宗炷香祝之默然許之。瞬間芬芳帝里,傾城嘆異。帝令賜絹三百疋,敕有司造靈輿奉全身歸泗 州普光王寺。及發,群官祖送國門,哀慟都城,即於是年五月五日抵達淮上,還至本處建塔供養。中宗以仰慕不忘,因問萬回大師僧伽是為何人?答云觀音化身也。 法華經普門品云:應以比丘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此即是也。這就是民間信仰僧伽為觀音化身而禮拜供養的一大因緣。

  李白《僧伽歌》云:「真身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恒河沙復沙。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 青蓮色。意清淨,貌棱棱,亦不減,亦不增。瓶裡千年舍利(一作「鐵柱」)骨,手中萬歲胡孫藤。嗟於落魄江淮(一作「湖」)久,罕遇真身說空有。一言警盡波 羅夷,再禮渾然犯輕垢。」此歌猶若人物畫圖,將這位身材魁梧奇偉,相貌威嚴方正的西域高僧形象展現世人面前。作者李白於唐天寶初入長安為翰林時,僧伽圓寂 業已三十餘年,其所描繪和刻劃的僧伽行狀,當為其在京師期間見聞僧伽故事,及其游歷江淮時節瞻仰僧伽真身後的直接再現,給人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覺, 至於這位青蓮居士自稱「有時與我論三車」,就祇能是夢寐以求,心儀神往而已。

  僧伽遺體自長安薦福寺回歸泗州普光王寺建塔供養之後,仍靈異感通層出不窮。大曆十四年州將勒令普光王寺出財供十驛傳乘者,僧伽即於是年七月某日甲夜現 形內殿乞免此役,代宗「敕中官馬奉誠宣放,仍齎舍絹三百疋,雜綵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令寫(僧伽)貌入內供養。」貞元初至長慶二年不到四十載,普 光王寺不幸兩遭災火,石碑金像俱亡蹤,佛殿僧塔成瓦礫,唯僧伽遺形獨存。這一人間奇跡感動萬姓,末幾寺塔重光,敬禮者日眾,香火益旺。長慶四年徐泗觀察使 王智興以李湛(敬宗)誕日,請於泗州建立戒壇,落髮者無算(王氏因致貲數十萬緡),表明這裡因有普光王寺、僧伽大師塔成為江淮佛教重鎮。是時一向與佛無緣 的浙西觀察使李德裕上表稱王智興泗州立戒壇「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云云。由此引起朝廷的注意。例如,文宗大和二年,江西觀察使沈傳師請於洪州建方等戒 壇,以聖誕度僧,制(帝王的命令)云:此因國事暫免度僧,敕令已下而傳師違禁,罰俸一月以示不允。在藩時偏好道術的武宗李炎,登上皇帝寶座就召集道士張歸 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篆道場,親受法篆。隨即下令限制僧尼法事活動,已見其滅佛毀法端倪。為其急先鋒者就是李德裕(是時為宰相)。且舉要例幾則:會昌元 年六月聖誕日,於大內設齋,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二道士賜紫,釋門大德均不得著。南天竺沙門寶月入朝,不先咨開府,從懷中拔出表進上,請許歸國, 因犯越官罪收禁。弟子三人各決七棒,通事僧十棒,未打寶月,但不許回本土。二年三月,因宰相李德裕上奏,敕下發遣保外無名僧,又不許置童子沙彌。三年五月 勘問諸寺外國僧人來由,敕焚宮內佛經,埋佛像。四年三月,敕禁泗州普光王寺供養佛骨(同時被禁供養佛骨者還有五臺山、終南山、法門寺)。由此可見僧伽「瓶 裡千年鐵柱骨」就供養於普光王寺。同年七月令毀拆天下山房、蘭若、佛堂、尊勝石幢、僧人墓塔,不入寺額者所住僧尼盡勒還俗,遞歸本貫。五年四月祠部檢括天 下(大)寺及僧尼人數,令分批還俗,外國僧人無祠部牒亦須還俗,送歸本國。八月下詔聲稱佛教「耗蠹國風」,「誘惑人心」,「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 土木之功,奪人力為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莫過於此。」宣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收充兩 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因武宗滅佛時在會昌年間,天下佛教同遭輪迴,丈稱「會昌法難」。

  江淮佛教聖地泗州普光王寺為李德裕熟知,是故在劫難逃。會昌五年八月,武宗滅佛詔書之前,寺產即盡被官家收檢,寺僧掃地出門,鐘鼓絕響,香火斷滅。武 宗滅佛後一年而崩,宣宗李忱登極即敕復興,普光王寺再現舊觀,鎮寺之寶佛舍利未再出世是為歷史遺憾。咸通中,桂林戌卒起義首領龐勛圍攻泗州兵臨城下,僧伽 現形塔頂警示城中軍民,化險為夷。有司以事奏聞,懿宗賜僧伽證聖大師稱號。此時大唐帝國朝廷腐敗,經濟衰落,農民起義,藩鎮割據,招致烽火連天,哀鴻遍 地。乾符以降,僧伽或現形城隅暗助守將據城拒敵,敵軍以為堅壘難下,駭而宵遁;或顯靈軍中勸化部將釋放無辜,免遭殺戮:或於普光王寺塔巔作小僧狀,為有求 者趨吉避凶,消災祈福。凡此種種奇跡,可謂應驗不貳,神變無礙。

  五代十國戰爭頻仍,社會動蕩。僧伽濟世利生故事仍有實錄。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後受唐封為吳王,轄有今江蘇、安 徽、江西、湖北四省間地,史稱吳。時有台濛為泗州防禦使。一夕夢見僧伽告知城東南少備,濛未警惕。夜半,′復夢一僧以錫杖置己胸口,冷徹心骨,始驚起,令 動鼓角,懾退來犯之敵。南唐保大中,常州天寧寺建七級浮圖龕僧伽所留國祥寺衲衣,號普照王塔。這是迄今已知首例命名普照王的僧伽塔。後周太祖郭威於廣成三 年封時為開封尹兼功德使的養子柴榮為晉王。封王伊始他即下令廢開封府無名額僧尼寺院五十八所,可見其對佛教的態度。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顯德初欲圖江南先 取泗州之際;,僧伽便寄夢於州民言不可輕敵。如是達於州牧,皆未之信。自爾家家同做一夢,相互告之,遂降(伏降、悅服),於是堅固城池保全一郡生民。顯德 二年世宗下詔實施廢佛,剝奪寺院經濟,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據記載鎮州銅大悲像感應異常、人莫敢近,州民願以錢貸,制不許,並親往其寺持斧饞破大悲像面 胸,觀者為之慄慄)。泗州普光王寺建築被廢時損壞僧伽遺形(肉身,事後寺僧荼毗獲舍利分藏),江淮之間乃至全國佛教信眾朝禮的僧伽大聖聖地又遭滅頂之災, 不可彌補的損失是僧伽全身舍利不復完整一體。為了滿足民間僧伽信仰者的要求,不少梵剎設殿塑像香花供養。有所乞願,多遂人心。可見敬禮者至誠,泥塑木雕金 鑄石造僧伽之像,依然靈犀相通,交感相應。

  北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七年,「敕高品、白承睿重蓋僧伽塔,務以高敞,加其累層(一作「敕內使衛欽往泗州修僧伽大師塔,凡十三層」)。八年,遣使別送舍 利寶貨,同葬於下基(一作「遣高品:李紳福賚旛華上共並感應舍利至,葬於新塔下基深窟中)。」是日(按:「乃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八日也」)寺僧懷德誓願捐軀 供養,於持雙燭,口誦經文,發火自焚,炎熾熛高其身聊側,猶聞經聲,觀者揮涕,全城悲悼。使臣回奏懷德焚身事跡,太宗為之動容。宣索僧伽實錄,上覽巳,敕 還其題額曰普照王寺(一作「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是年六月,「泗州奏:僧伽塔白晝放光,士民燃頂臂香供養者日千餘人。」雍熙中,「有僧持缽入無錫南 禪寺,勿失所在,未幾掛錫壁間而去,疑為泗州僧伽化身。邑人朱承福捐資募緣建七級浮圖,既成,將設僧伽像於其中。主僧夢見一人相告:勿勞再塑,泗州普照王 寺現有三身,可往求其一。主僧依言前往果得之,以舟載歸安奉塔內。凡所祈求,每有響應。」真宗即位後詔謚泗州僧伽普照明覺大師。英宗治平三年,蘇軾自汴京 護父喪歸蜀,逆風阻舟難行,停泊泗州登岸禮普照王寺僧伽塔巳,頃刻一帆風順,舟行如飛。遂題《泗州僧伽寺塔》詩云:「我昔南行系舟汴,逆風三日沙吹面。舟 人共勸禱靈祠,香火未收旗腳轉。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徽宗崇寧三年,「楊州奏:泗州大聖屢現於普慧塔」。政和七年詔每州置神霄玉清宮,或 以道觀為之,或改所在佛剎,泗州用普照王寺。黃冠環視僧伽大聖像,雄麗尊嚴,雖已入居室宇,而未敢毀撤。建昌景德寺塔極壯聳,中置泗州僧伽像,其著靈響。 宣和元年正月,泗州浮圖僧伽像將加之以冠,忽風雨晦冥,裂其冠墮門外,太守聞之大驚,遽至像前謝曰:僧伽有靈,安敢再瀆。是年三月,京師大水,黿鼉出於院 舍,宮廟危甚;徽宗詔林靈素率道士治水,屢日無驗,役夫舉梃(棍棒)欲擊殺之,靈素走而免。帝聞之不樂。俄爾泗州大聖現於大內(皇宮)凝立空中。旁侍慧 岸、木叉。帝焚香拜禱,大聖振錫登城誦密語,有頃一白衣裹巾跪於前若受戒諭者,萬眾咸睹,疑龍神之化人也,既而水退。如是神妙通天,真乃不可思議。

  北宋靖康二年,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南宋高宗:年號建炎,紹興八年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原在北宋京都的高僧大德多飛錫南渡,臨安隨 之成為江南佛教中心,普及民間的僧伽信仰也進一步向南方擴展。迨至寧宗趙擴在位時,太師左丞相史彌遠請制定禪宗寺院等級,詔為「五山十剎」後,這十座名山 大剎也就成為禪徒游方參請(其實不僅僅是禪徒)的集中場所。由於「五山十剎」為一代帝王欽定。高德薈萃,四眾雲集,一時香火旺盛,法事興隆當為情理中事。 南宋王朝的腐敗沒落,社會的動蕩不安,「五山十剎」也日趨衰歇,於是佛教徒又逐步轉向朝禮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相傳「四大名 山」為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應跡說法道場。元明以來「四大名山」日漸成為四眾弟子發心參拜的場所。五臺山唐時即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朝禮者也就 最多。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可為一證。這一歷史時期在大江南北尤其江淮,善男信女心目中崇敬對象仍為泗州大聖,依舊「神跡靈異人共瞻仰, 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滄桑變遷,世事更迭,戰火兵燹,天災人禍,殃及佛教建築名山勝境。且以江蘇為例,南宋建炎間金兵南下破泗州,普照王寺毀僧伽塔亡,自 是一百數十載未見修復信史。元至元中懷融法師詣闕請建,朝廷許之,歷時七年寺成,主僧沒而塔未果就。無何用西竺表法改建為高一百五十尺之覆缽式瓶形白塔 (「上儀瓶缽、下應坐具」、「素標淨白」。想必與今北京妙應寺白塔形式相同)。宋元之交常州屢遭兵動,天寧寺毀壞殆盡,僧伽塔(普照塔)蕩然無存。之後寺 宇復興,僧塔無緣重建,而今唯有南宋紹興間泗州普救寺僧奉僧伽像至潤州(今鎮江)所建僧伽塔依然聳立鼎石山上(原在壽邱山,明萬曆間徙置今址。清康熙初 圮,未幾重建。光緒中塔內起火燒毀樓板、塔頂,殘存塔身。一九八一年地方政府撥款修復並建圍牆砌山門,立「僧伽古塔」石額)見證一代高僧流芳千古。清康熙 年間淮水泛濫漫過泗州古城,普照王寺和僧伽塔一併沉沒洪澤湖中。星轉鬥移,時過境遷,僧伽大師生前身後神異故事,不知幾許已經散落歷史長河中,而永不消失 的則是民間僧伽信仰。江蘇南通狼山廣教寺大聖殿僧伽大師座前,香煙繚繞,燈燭輝映即為事實證明。至於城鎮鄉村小廟塑造的泗州大聖形象不可勝計,常有信仰者 趨前點燭焚香,頂禮膜拜,表達至心信禮,祈求實現願望。

  二○○五年十一月廿八日,江蘇省聯合考古隊,在江陰青陽悟空寺華藏塔址發現地宮出土一個石函,函蓋上刻銘文:「常州太平興國寺僧善聰伏睹 江陰軍江陰縣悟空院僧應云同行者沈惟素募緣四眾建造泗州大聖寶塔以善聰收得眾舍利特置石函銀瓶盛貯安藏於塔下永充供養」

  此記證明安藏於塔下的確系僧伽大師舍利,真實可信。至於銘記所謂「泗州大聖寶塔」建成之後卻命名華藏塔,極有可能是宋太宗敕令重建泗州僧伽塔,徵集僧 伽遺物時,太平興國寺僧所收舍利為私藏,當時未敢上報朝廷,事過二十餘年才易地隱而藏之為消災免難一大方便。從此一代高僧之靈骨在華藏塔名義掩護下不為人 知。歷經千年滄桑,如今重見天日,應是太平盛世因緣殊勝所致。正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所說:「僧伽大師舍利子在江陰市的出現,不光是佛教界的喜 事,也是國泰民安的吉兆。」此為金玉良言,天下共鳴,高德法語,必有感應。

  據新媒體報道,江陰市人民政府為保存文化古跡,落實宗教政策,即將修復悟空寺,並依據僧伽舍利函銘記重建「泗州大聖寶塔」。這是功德無量特大盛事,普 天佛教信眾皆大歡喜。可以預料一旦古剎再現輝煌,古塔重聳雲漢,這一方江南梵天佛地必將名聞天下,譽滿中外。與佛有緣者盼望這美好光景就在目前,而四眾弟 子則祈禱泗州大聖乘願再來!

注 釋

《宋高僧傳》卷十八、二十三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佛祖統紀》卷四十、四十一、四十三、四十五、四十六、五十三
《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十八
《釋氏稽古略》卷二、卷四
《神僧傳》卷七
《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六
《全唐詩》卷一百六十六
《蘇軾詩集》卷六
《隋唐佛教史稿》有關章節
《玄奘取經之路暨大西部攝影展》
《唐僧伽大師史料概要》附錄《泗州臨淮縣普光王寺碑》、《重建大聖寺靈瑞塔碑記》

何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碎葉城東北,一度屬唐安西都護府管轄

碎葉城,以北臨碎葉水(今楚河)得名,亦稱素葉水城。故址在今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西南阿克貝希姆。唐貞觀初玄奘法師赴印度時途經此城,調露元年安西都護王方翼又就舊城增築,「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詩人李白出生於此。

涼州,西漢置,為十三刺史部之-。東漢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三國魏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隋大業三年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天寶二年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復改涼州。五代及西夏時改稱西涼府。。

嘉禾,本指生長特別茁壯的禾稻,古人視為瑞征,故名。 以此為地區名者有:浙江嘉興府別稱,三國吳時有嘉禾生於此故。江西南豐,唐時其治所曾在嘉禾驛而得名。南宋景定初以建陽縣改名,治所在今福建建陽,元復名 建陽縣。明崇禎中置,治所即今湖南嘉禾縣。僧伽所至之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嘉禾,似為浙江嘉興市

漁梁,水中築堰像橋梁的捕魚設施

矰弋,古代用以射鳥的系有繩子(多為絲制)的短箭,即獵取飛鳥的射具

晉陵,今江蘇常州市

山陽,東晉置,治所即今江蘇淮安縣(楚州)。南宋紹定初改名淮安縣,元至元中復名山陽縣,一九一四年又改為淮安縣,至今。

泗州,北週末改安州置,治宿預(今宿遷市東南)。唐開元時移治臨淮(今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天寶元年改為臨淮郡,乾元初復為泅州。清康熙十九年州城為洪澤湖水淹沒,寄治盱眙縣。雍正初升為直隸州。乾隆中移治今泗縣,一九一二廢,改本州為泗縣。

十一面觀音,當前三面菩薩面(寂靜相),化導出世淨業。左三面瞋面(威怒相),化惡有情:右三面慈面(似菩薩相),化善有情。上一面暴笑相,表示教化有情要有極大威嚴和意樂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一面如來相(佛面)表示十面總為成佛的方便。

萬回,唐僧。虢州(隋開皇時置,治所在今河南盧氏縣。大業初廢;唐武德元年復置,貞觀中移治弘農縣即今河南靈寶縣)閿鄉張氏。兄戌役安西久無消息,父母憂思,具朝往視之,暮持兄書返家,因號萬回。高宗時得度,武後召入內道場,賜錦衣,號法雲公,圖形集賢院。

法華經》具名《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為第二十五品。經云:「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三車,羊車、鹿車、牛車為三車,以譬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又傳說玄奘法師弟子窺基為僧時提出不斷情欲、葷血、過午食三事,人稱三車和尚。

,依持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神驗謂之咒。咒,梵語陀羅尼(有多種解釋)意為總持。能總憶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故名。

恒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流經印度和盂加拉國,注入盂加拉灣。年均輸沙量十五億噸,僅次於中國黃河。釋迦牟尼佛說法時每有恆河沙喻。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天竺,古稱印度為天竺,有東、西、南、北、中五天竺,略稱五天。大唐西域記: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雲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頭陀,梵文音譯,又作杜荼,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舍利,梵文音譯,意即身骨或靈骨,又稱遺體。分為兩種:圓寂後肉體不壞或縮小的稱全身舍利;火化後遺留的骨(粒狀、五色)、肉(花狀、紅色)、髮(黑色),稱碎骨舍利。舍利這個名稱一般祇用於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體。

波羅夷,戒律中重罪之一,有四種,故稱四波羅夷,有多種解釋。

輕垢,戒律中玷污淨行之垢惡,比重罪減輕一等,故稱輕垢罪。

童子,投身寺廟准備為僧,而又尚未正式出家的青少年,亦名童行或道者、道童

沙彌,梵文音譯,意為息慈;息止世染,慈濟群生,即息惡行善。

,蘭若,唐制大伽藍賜額者始名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見《資治通鑒》卷二四八

龐勛,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軍、泅州軍中任糧料判官,咸通九年七月,駐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兵因久戊不能還鄉,被推為首領引兵北歸,途中遭官軍鎮壓,遂起義反抗。十月攻克宿州後,自稱兵馬留後,繼占彭城(今徐州),囚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次年擁為天冊將軍。後在 縣渙水邊作戰敗死。

台濛,字頂雲,合肥人,五代時仕昊。歷泗州防禦使,遷漣水制置使,克宣州之戰,以功授檢校太保,宣州觀察使,卒於官。

林靈素,北宋道士,字通叟,本名靈噩,溫州人、以方術 得徽宗寵信,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建上清寶篆宮居之。設立「道學」,欲盡廢佛教。又加號為「玄妙先生」、「金門羽客」宣和元年三月京師大水,靈素上城作 法,遭役夫舉梃襲擊,倉皇逃走;徽宗覺其虛妄,貶為「太虛大夫」,後歸故里。宣和末卒

五山,杭州徑山興聖萬福寺,靈隱山(即北山)靈隱寺,南屏山(即南山)淨慈寺,寧波天童山(即太白山)景德寺,阿育王山廣利寺。

十剎,杭州中天竺永柞寺,湖州道場山萬壽寺,江寧鐘山靈穀寺,蘇州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聖寺,溫州江心龍翔寺,福州雪峰崇聖寺,金華雲黃寶林寺,蘇州虎丘雲岩寺,天臺國清教忠寺。

 
 
無錫祥符禪寺
◎孔 勤

湖七十二峰西北最美;最美之峰當數馬跡山秦履峰, 重巒疊嶂,雲林煙樹。其間梵剎「聳宇飛霞,金碧照日」,「萬頃湖光搖佛殿,四圍山色落僧房」。方志記載,唐貞觀初里人杭惲將軍舍山地祖宅為寺,寺「當太湖 巨浸之中,波光雲影,照耀晃漾,可鑒可濯。況三峰環列,龍虎拱峙,婉蜒磅礡,勢若挈雲,據此湖山之勝,四顧清曠,幽敻,瀟灑,軼塵埃而挹秀麗,飛樓湧殿鐘 魚梵唄之聲,晨昏振響於雲林煙水之間,真吉壤也。」此為明正統間,胡瀠《祥符禪寺重興記》之祥符寺境域。「若雲窩、若月窟、若萬松居,皆散見僧舍。水之 流,有橋曰雙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龍井(八角井)則在(香積)廚之東;蓮池則在殿(藏經殿)之北。其一為浮圖(塔),元末已毀。」(寺毀塔存,明嘉靖 中,錢孝《題靈山剎》:「殿腳插入湖,浮圖半空裡」可證)此為明萬曆中,李備《祥符寺重建塔記》之祥符八景(橋、塔、雲窩、月窟、萬松居、龍井、蓮池、望 湖亭)。可以想見如此湖光山色,如此梵天佛地,必是四眾弟子朝禮,十方施主心儀之人間淨土。

  父老相傳,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國後,應方外好友杭惲邀請前來訪問,遊歷所見恰似當年釋迦如來說法聖地靈鷲峰情境,可謂東土小靈山,欣然命筆題額小 靈山寺。據說玄奘法師在此盤桓數日回到長安不久,便囑咐門人窺基開發小靈山寺,弘傳法相宗旨,人稱其為開山第一代。當前祥符禪寺大雄寶殿內,佛祖兩廂對聯 云:「基公開山建寺安僧弘法相;杭氏布地依山近水護伽藍」。可見這個說來很久的歷史故事,而今仍未失傳,且有所演繹,並將流行到永遠。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趙恒詔改小靈山寺為祥符禪院,政和四年升「院」為「寺」。在此前後乃至元代,高僧湛然、法具、道昌、明辯、有權、古心……飛錫 小靈山,住持祥符道場,荷擔如來家業。元末寺毀,「向之翬飛絢麗者,悉為荊榛瓦礫之場,僧徒散逸,田產荒蕪,遂為居民掩有。」建寺以來歷代住持「開堂說法 事跡履歷盡毀,但有祖堂牌位而已。」(清光緒《重修馬跡山志‧神駿寺》)明洪武初,釋行暉在祥符禪寺廢墟上,草創殿宇數楹,設像行道,棲身宴坐。宣德中, 無錫惠山寺僧道岩遊訪小靈山,見「寺荒弗弗葺,乃割其衣資鼎建佛殿、禪房,既而歸主惠山。」行前,舉薦杭州中天竺智瀾空海大師來領寺事。時有巡撫周忱、郡 守莫愚、邑宰朱恕及寺鄰松陽令李顥等「外護」大力相助,「首築周垣五百餘丈,植樹六百萬株。創造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間,左右伽藍祖師二殿,前豎山門,旁列 側室,與夫香積之廚、貯物之庫、儲粟之廩靡不畢備,閱八寒暑告成。其田產山場,昔為居民所掩有者,則悉歸常住,而征租稅以復其舊焉。」(明‧胡瀠《祥符禪 寺重興記》)正統間,祥符道場中興者智瀾方丈赴京奏請大藏經一藏,建造藏經殿方便僧眾閱藏看經。其徒道梁、道澤、道洪次第主持法席,建設伽藍。道梁的高足 德乘,秉師教,續師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寶殿,殿中「塑像莊嚴,金碧輝映,並修諸禪室,庖湢庫藏無一不備,復置田積五百餘畝,山二百畝樹植松竹,為邑之一 大叢林。」(明‧朱昱《重建祥符寺殿記》)隆慶末萬曆初,馬跡山人陳一言倡捐建造佛塔,延請太倉懷雲寺順庵禪師前來主管其事,「乃命其徒告諸四方舊識,咸 樂於從事積資鳩工,歷三寒暑而塔始成。」於是「殿腳插入湖」的祥符寺,又復「塔影崔嵬落半天」了。

  明未,禪宗泰斗、臨濟宗巨匠天童密雲圓悟之法嗣漢月法藏,飛錫祥符寺開創臨濟宗道場。爾後門人弘儲繼起主持法席,大振臨濟宗風,繼為祥符寺住持者有弘 銛、濟吳、觀英、居溟、紀蔭等法藏之徒子法孫。祇緣圓悟傳法與法藏即未法乳交融,導致師徒之間見解相左,及法藏《五宗原》問世,立即遭到圓悟批判,由此引 起法諍,尤其法藏門人弘忍著《五宗救》護持師說,雙方爭議駁難日趨激烈。法藏、弘忍、圓悟相繼示寂(崇禎八年、十一年、十五年)後,仍未偃旗息鼓,直至清 初,圓悟又一法嗣木陳道忞及其追隨者繼續對以弘儲為代表的法藏一支傳人口誅筆伐,爭論不已。這就造成參與法諍者無暇顧及道場建設,所以法藏及其子孫弘儲、 居溟等主持祥符法席者一百餘年間,未見大興土木,前人營造之殿宇因年久失修也有所敗落。

  法藏一系傳人中,祥符寺紀蔭方丈因受到清聖祖玄燁恩寵,成為康熙時代名動朝野,聲傳遐邇的僧人。即便如此也由於禪門內部紛爭,干擾其正常佛事活動,招 致其住持之寺有所修建而興造無多。與紀蔭同一時代,《馬跡山志》續修者陳履儼《祥符寺殿宇記》所載是為明末至清康熙中祥符寺建築概況:「始進為山門,再進 天王殿三楹,許鼎臣署其門曰小靈山,殿中東吳朱弘陽題曰湖中第一山。由山門達天王殿可八十步,兩旁皆有廊,傾圮已久。天王殿稍折而西為大悲殿五楹,康熙丁 未(六年‧1667)間,海陽蘇子荊捐資重構。自殿北復折而東為藏經殿三楹,殿之東為伽藍殿三楹,又名辨心堂。又東為庫房五楹;又東為香積廚四楹。廚之東 浮圖(明僧順庵建)與八角井(龍井)在焉。藏經殿之西為祖師堂三楹。殿之北為法堂三楹。堂之東四楹向為客堂,今名無隱軒。軒外覆以桂樹,康熙三十六年毀。 堂之北四楹向為方丈,紀蔭更名雙松草堂,虞山吳歷寫圖。由殿(堂)而西曲廊映帶為茶寮。寮後有六角井,泉甘冽不減惠山。過茶寮折而西為金粟廊,亦多桂。由 廊折而北,面東三楹向結准提壇,今名典雲軒,面南為藏雲關三楹,弘儲鍵關於此。關東舊為隙地,康熙三十六年,紀蔭建禪堂三楹。其西為三昧堂五楹,今改方丈 曰大中堂,西曰宙亭。其南為兩序寮通金粟廊五楹,寮曰治玉軒、青苔軒、綠滿軒、與鷗居,皆紀蔭所立。大中堂後即秦履峰峙焉。」(陳氏記中未見祥符寺祖師 殿、大雄寶殿、雙瑞橋、望湖亭,留下了一個歷史的遺憾)

  清世宗胤禛利用皇權,干預佛教內部事務,禦制《揀魔辨異錄》支持圓悟一派,取締法藏一支(所謂「三峰宗」),並於雍正十一年四月八日「上諭」:「天童 密雲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遠不許復入祖庭。果能於他方參學得正知見,別嗣他宗,方許秉佛。諭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 子孫開堂者,即撤其鐘板,不許說法,地方官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祥符寺既為法藏一支主席道場,也就在劫難逃,「上諭」之後即無法藏傳人。乾隆時代祥符 寺僧即以數百銳減到數十人。「至嘉(慶)道(光)間,戒律漸弛,遂廢,方丈習應赴。」可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會,封建君主對佛教僧侶態度好惡,可 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佛教的盛衰和一座梵剎的興廢。

  清乾隆末,祥符寺住持普仁,都監妙明募建普同塔,表明此寺此時仍為十方叢林,迨至嘉慶以後,「方丈習應赴」,表明此時此寺正在或已經轉化為「經懺門 庭」,常住多為「應赴僧」了。江蘇僧人自稱應「齋主」之約,前去念經、拜懺、放焰口為「赴經懺、做佛事」。而「應赴僧」擅長的「吹、打、唱、念」(在江蘇 一些地方僧人還擅長「跑」,跑者,趕赴齋主家也,「跑方破獄」也,一個「跑」字了得),則是一種通俗化的佛教音樂文化。例如蘇北僧人設放瑜伽焰口時的開壇 鑼鼓和念誦過程中的吹奏樂、打擊樂,即是古德所謂「歌詠誦法言,音聲作佛事」,也是人間佛教一個方面的體現。當然,十方寺院的住持、禪僧、講經法師,若以 趕赴四鄉八鎮誦經、禮懺、放焰口為生涯,勢必影響常住閂常行事。況且「大寺和尚」應赴經懺佛事,未必如精通此道的「應赴僧」,更能隨喜齋主要求,成就道 場,圓滿功德。不過,大型佛事如啟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水陸法會),還是十方寺院隆重莊嚴,數十上百或更多僧人,諷誦經文,禮拜懺法,祈求佛 祖垂慈,普度眾生,遠離惡趣,消除苦難,往生淨土,臻臨壽域。相傳南朝梁武帝披讀佛典,禦制第一部水陸儀軌;高僧僧祐在江蘇鎮江金山寺,啟建第一堂水陸法 會。由此逐漸普及漢傳佛教地區的名山大寺。歷史證明,兩宋以來啟建水陸法會最多的寺院仍為江南佛教叢林,似可想見當年「東南名剎」祥符寺也有過這一大型佛 事。

  普仁為清雍正之後,唯一見載《馬跡山志》的祥符寺方丈,其募建的普同塔,也是唯一見載《馬跡山志》的祥符寺建築。嘉慶以降,佛教史傳、地方誌書未見關 於祥符寺盛衰興廢的文字。迨至咸豐十年,太平軍駐紮馬跡山,與清兵鏖戰,殃及祥符寺,「屋宇像設蕩為瓦礫,藏經片紙無存。」清光緒《重修馬跡山志》所志如 是,而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編印的《馬山志》則謂咸豐兵火,祥符寺殘留「天王殿、庫房、香積廚(太平軍是為守望、囤糧、造飯?)十餘間」。由於這次兵燹燒盡 祥符寺創建以來,歷代主持法席者的祖堂牌位,列祖列宗的宗派法系,師資傳承即成為歷史空白。嗚呼哀哉!

    去秋紅葉滿山溪 今日重來綠樹齊
    寂寞寺門青靄合 早鶯啼罷午鶯啼

  此為端午節至馬跡山宿神駿寺詩三首之其二,作者錢振鍠,號名山,江蘇陽湖(清雍正初析武進為武進、陽湖二縣)人,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二十九 年(1903)成進士,以刑部主事用。宣統元年(1909)棄官歸里授弟子。這表明錢氏生活時代,神駿寺仍為鐘鼓魚磬梵唄經聲三寶地。遺憾的是其所題詩沒 有透露其所宿寺建築規模、僧人生活信息。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神駿寺修建一新,恢復舊名,至此,清康熙皇帝禦筆禦賜神駿寺額成為歷史。據說;此時此寺主僧阿大,粲文,寺規不嚴,管理 渙散,致使門庭冷落,香火稀少。民國二十四年(1933),由地方知名人士出讓祥符寺為常州天寧寺下院(《武進天寧寺志》,神駿寺在武進縣馬跡山,民國二 十四年,邑紳公請本寺經營,即收為下院)。同年,天寧寺派堂主中庸主管祥符寺事,種植茶樹毛竹,開墾果圃菜園,營造洞山茅篷,修繕佛殿禪堂。時有寺宇三十 餘間,熟田四十畝,山地三頃多,僧人十餘位,和合共住,農禪生活。一九三八年農曆二月的一天,侵華日軍掃蕩馬跡山,殺害一千五百人,燒毀房屋三千六百餘 間。祥符寺殿宇幾成斷牆殘壁,寺僧中庸、常定、傳德、續其、了生不幸殉難(《武進天寧寺志》:中庸諦師住馬跡山祥符寺,民國二十七年殉日寇之難,即於馬跡 山建塔紀念。常定普師、傳德心師、續其空師、了生海師,以上四人同殉馬跡山之難,因同葬普同塔內)。千年古剎遭此大劫,元氣大傷,無力重建,祇是修葺倖存 寺宇,維持寺僧宗教生活。抗戰勝利後,天寧寺為之修殘補缺裝飾一新並建造藏經樓五間(一說藏經殿六楹),內因外緣所致未能恢復舊觀。(續下期)

 
 
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五十二屆董事及顧問芳名台銜
(佛曆2550年至2006年度)

會   長

覺 光法師

 

 

 

副 會 長

永 惺法師

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總 務 主 任

智 慧法師

 

 

 

秘 書 長

區潔名居士

 

 

 

副 秘 書 長

林志達居士

 

 

 

司   庫

何德心居士

 

 

 

副 司 庫

崔常祥居士

 

 

 

副總務主任

妙 光法師

道 平法師

 

 

常 務 董 事

衍 空法師

果 德法師

演 慈法師

妙 慧法師

 

楊 釗居士

沈張婉居士

楊錦珍居士

 

董   事

智 開法師

融 靈法師

智 鴻法師

寬 運法師

 

淨 修法師

廣 琳法師

常 光法師

圓 慧法師

 

達 義法師

妙 慈法師

瑞 洪法師

林漢環居士

 

梁僑英居士

李家祥居士

莊學山居士

梁衛珍居士

 

余潔冰居士

溫綺玲居士

溫果和居士

胡韻琴居士

 

張梅桂居士

何珍宜居士

 

 

名 譽 顧 問

了 知法師

泉 慧法師

健 釗法師

紹 根法師

 

淨 雄法師

傳 敏法師

瑞 融法師

淨 達法師

 

陳維信居士

周君令居士

陳道生居士

廖垣添居士

 

呂榮光居士

盧偉強居士

潘宗光教授

李焯芬教授

 

馬清煜居士

黃慕顏居士

江淑嫻居士

鄭常智居士

法律顧問

林志達律師

李家祥律師

 林漢環大律師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丙戌(2006)年清明思親法會時間表

* 法會地點: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
* 開壇前登記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樂友大廈2字三樓
* 登記處查詢電話:2574 9371

開壇

公曆4月2日

農曆三月初五(星期日)

上午

9:30

開幕剪綵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上午

9:50

法會灑淨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3日

農曆三月初六 (星期一)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悲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4日

農曆三月初七(星期二)

下午

5:30 - 8:3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5日

農曆三月初八(星期三)

(是日為清明節假期)

下午

1:30 – 5:00

『藥師佛』灌頂法會

 恭請密宗大德第13世噶陀仁波車主持

下午

6:0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藥師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6日

農曆三月初九(星期四)

下午

5:30 - 8:30

大蒙山施食

恭請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諸位比丘尼

 法師聯合主持

 

 

公曆4月7日

農曆三月初十(星期五)

上午

8:30

禮供諸天

 恭請大壇全體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9:30

四大部洲燄口

 恭請寶蓮禪寺大悲壇及各壇諸位法師主持

圓滿

公曆4月8日

農曆三月十一日(星期六)

下午

1:00

送聖,法會圓滿

各壇法師、本會董事及善信齊集大壇參加

 

每天大壇禮拜梁皇寶懺、誦經時間
第一堂  上午9:00 (除開壇第一天外)
第二堂  上午10:15
第三堂  上午11:00 佛前上供、迴向(大壇法師請到延生堂迴向)其餘各壇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第四堂  下午1:30
第五堂  下午3:00,各壇全體法師請到附薦壇迴向


香港佛教聯合會
丙戍年新春團拜暨董事就職典禮

  佛聯會於正月初八在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丙戌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二屆董事就職典禮」,近六百名信眾及友好人士出席。

  佛聯會董事會由四十個義務董事組成,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十人。去年是本會成立六十周年的鑽禧年,在會長覺光法師的領導以及歷屆董事的努力下,目前,佛聯會辦有醫療、教育、安老及幼兒服務等三十九間慈善單位。

  覺光法師在致祝福詞時表示,本會的各項慈善服務「正逐步擴展和趨向多元化」,他認為佛教在香港的社會地位日益提高,而本會將繼續扮演香港佛教領導者的 角色,團結佛教團體,組織全港佛教信眾,建立和諧、和平、和睦的社會。覺光法師亦祝福全港市民皆得佛力加庇,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團拜安排了娛興節目表演,由本會會屬中、小、幼學生表演舞蹈及演唱賀年歌曲。影星李香琴和譚炳文亦有出席團拜,並上台獻唱助興。


寶蓮禪寺丙戍年(2006)法會寺間表

農曆

公曆

法會

 正月廿二至廿九

19-02-06至26-02-06

 禪七法會

 二月十三至十九

12-03-06至18-03-06

 觀音誕清明水懺法會

 三月初四至十五

01-04-06至12-04-06

 梁皇寶懺祈福法會

 四月初一至初八

28-04-06至05-05-06

 釋迦佛誕大悲懺法會

 六月十二至十九

07-07-06至14-07-06

 觀音誕大悲懺法會

 七月初一至初九

25-07-06至06-08-02

 盂蘭大悲懺法會

 九月十二至十九

02-11-06至09-11-06

 觀音誕重陽大悲懺法會

 十一月十二至十九

31-12-06至07-01-07

 天壇大佛周年紀念

 水陸梁皇懺法會

敬約善信 隨喜參加 共結勝緣 同沾法益
垂詢電話:2985 5669 或 29865 5248
法會消息請留意網站 www.plm.org.hk
*三月初四至十五梁皇寶懺祈福法會屬私人法會,歡迎隨喜參加。


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次會員大會報告 

  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會員大會於二○○五年十二月七日至十二月十日期間,於吉隆坡金馬皇宮假日酒店舉行,本屆會議由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承辦,主題為「促進世界和平 共創人性關懷」。 

  香港佛教聯合會(下稱本會)特派出代表團前往馬來西亞出席大會,代表團成員包括常務董事果德法師、演慈法師,董事妙慈法師,本會顧問暨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本會顧問願炯法師、修智法師、法亮法師。 

  開幕儀式於十二月七日上午九時舉行,主禮嘉賓馬來西亞房屋暨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斯里黃家定致開幕詞;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法師、籌委會主席日恆法師致歡迎詞;大會顧問丹斯里李金友、回教協會代表En. Nik Mustapha Hj Nik Hassan、基督教會代表Bishop Paul Tan、興都教代表Mr. So Param Sothi、鍚克教代表Bro. Hanchian Singh亦分別作了講話,體現了馬來西亞既多元而又和諧的民族及宗教文化,與及馬國其他宗教對佛教的尊重。 

  果德法師、演慈法師及妙慈法師於中午素宴席間,代表本會分別贈送紀念品和捐出美金一千元予世界佛教僧伽會及馬來西來佛教總會。由世僧會會長了中長老及馬佛總會會長日恆法師分別代表接受。 

  當天下午第一次及第二次全體會議,議程包括秘書處工作報告、財務報告、各地區活動工作報告及其他工作報告。本會向大會提交了香港地區弘法事務之書面報告,由於時間關係,演慈法師代表本會向大會匯報了04-05年度本會之國際事務項目: 

  1、南亞海嘯賑災工作:本會除聯同全港數十間佛教道場舉行法會超度死難者及即時組織慰問團分別遠赴印尼及斯里蘭卡災區慰問災民外,又發動籌款運動,收 集熱心信眾捐款,共籌得善款港幣五百三十多萬,其中三百三十萬交印尼慧雄法師興建佛教聖城作安置亞齊省災民之用,餘款二百多萬交駐中國斯里蘭卡大使館往斯 里蘭卡國家賑濟基金作災後重建用途,實踐了佛教「以人為本,不忍眾生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濟世理念。 

  2、配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及介紹西藏現時發展概況之一系列推廣活動,於二○○五年七月期間,本會於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大會堂舉辦了佛教專題座 談會和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大會,參與揭幕暨誦經典禮的信眾逾四仟人,灌頂法會更達近萬人次,盛極一時,反應熱烈,充份展示本港顯密道場合作無間。 

  3、二○○四年佛誕,本會向國家宗教局成功申請迎請佛教聖物——西安法門寺出土之「佛指舍利」和廿件稀有之國寶文物蒞港供市民瞻禮。在五月廿五日至六 月四日一連十一天,在中央及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大公報及鳳凰衛視等支持及協助下,假座會議展覽中心五樓舉行「慶祝佛誕-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請佛指舍利瞻禮祈 福大會」,入場人次共逾一百萬人次之眾。 

  4、今年是本會成立六十周年鑽禧紀念,特別舉辦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包括六十周年鑽禧嘉年華、祈福齋宴、弘法使者歌曲創作比賽及一連串的佛學講座,又邀請了國內、外之知名學者,作「生命教育」之專題探討,信眾熱烈參予,法喜充滿,成效令人滿意。 

  5、今年九月中,本會承辦了世界佛教華僧會第八屆第一次執委會議及世界佛教華僧會成立四十週年慶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十二月九日上午進行第三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為選出第八屆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及各執行委員人選,經全體與會者一致通過後,會長一職由了中長老蟬聯,覺 光長老任永久榮譽副會長、紹根長老及健釗長老擔任副會長、智慧長老任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願烔法師任弘法委員會主任、修智法師任教育委員會主任、果明法師 任青年委員會委員、果德法師擔任財務委員會委員。 

  大會在閉幕禮前,發表中、英文宣言,落實促進世界和平,加強佛教對社會貢獻的理念與宗旨。閉幕典禮由馬來西亞副內政部長拿督陳財和主持,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會員大會至此圓滿。


在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華嚴妙韻音樂會上的致辭
國家宗教局局長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葉小文

尊敬的覺光長老、淨良長老,淨雄法師
各位高僧大德,女士們、先生們:

  今晚,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舉行成立三周年慶典。我應淨雄法師的邀請,謹代表國家宗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專程趕來致賀。春節將至,也給大家拜個早年!

  每來一次香港,都不禁要為佛教在這個國際都市不斷地紮根、結果而歡喜不已,為佛教為這個東方明珠不斷地奉獻、添彩而讚歎不已,為佛教高僧在這塊中華寶 地上忘我地慈悲喜捨、不斷地勇猛精進而感動不已。佛教在香港,令人生歡喜心。香港有佛教,紫荊花更美麗。這正如《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 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香港有「和而不同」的海量,有高僧大德的願力,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就一定有「佛種不斷」的龍 象,有續佛慧命的人才。三年來,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在覺光長老的栽培、淨雄法師的帶領下,廣行「菩薩願」,饒益「大悲水」,大力興辦慈善、文化事業,促 進兩岸四地佛教界的交流與合作,成就恩德,成於斷德,成於智德——人贊「三德」,成就斐然。

  今晚,諸山長老海會雲集,高朋滿座共賞梵音。此地像是佛國,滿屋都是聖人。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音樂是其中的瑰寶。《華嚴經》所描繪的那個不可思 議、幸福美妙、富麗堂皇的華藏世界,那個具有多重差別而又互相融攝的和諧世界,我們凡人看不見、摸不著,今晚卻通過華嚴妙韻,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梵音海潮音,心潮似海潮。回應覺光長老、一誠長老、聖輝長老等八位高僧的倡議,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與中國佛教協會,將於今年四月在浙江舉辦首屆「世 界佛教論壇」。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當下,中國正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世界也期盼建立和平、發展的新秩序。而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哪里 開始?佛教認為,八萬四千種法門、路徑之中,基本的選擇還是「從心開始」。因為內有不平不和的心因,外有不和不平的事緣。心淨則佛土淨,心安眾則生安,心 平則天下平。心無掛礙,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般頭、木底)。人們祇有從自我發心開始,從心淨、心安、心平開始,從平常心、歡喜心、慈悲心 開始,才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境界,建設和諧、安寧的世界,也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個主題,出世而又入世,淺顯而又 深刻,是人間佛教的精髓。圍繞這個主題,在世界佛教論壇的會場上,高僧們將會各抒己見,辯經聲聲,妙語連珠,契理契機。而在世界佛教論壇的會場外,也會有 佛教交響樂奏響,梵唄陣陣,妙音繚繞,扣人心弦。怎麼叫做「佛教交響樂」?我知道,幾位有緣之士與深圳交響樂團,一直在努力創新,要把出自西方的交響樂, 與東方古老的佛教音樂融為一體,譜寫、編排一台嶄新的、體現中華佛教大乘氣象、悲欣交集的「莊嚴交響樂」。這無疑要「從心開始」,動人心魄;也斷然是「從 新開始」,推陳出新。參與這個籌畫和創新的領軍人物之一——深圳交響樂團陳川松團長,樂團總監、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著名指揮家俞峰先生,今天也專程 趕來了。也許音樂家們能夠從聆聽華藏世界的如來佛音中,激發靈感,體會莊嚴。

  華嚴妙韻即將奏響。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讓我們用心去傾聽,靜心去沉思,一心去期盼……。當西子湖畔蘇堤春曉、春潮湧動時,讓我們在世界佛教論壇,心心相映,再度相見。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華藏世界,即將開始。

  祝各位身體康健,六時吉祥!謝謝大家!


在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華嚴妙韻音樂會上的致辭
願此音聲海,祈福利人天
大會主席 覺光長老

  新年伊始,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於二零零六年一月十五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隆重舉辦首屆供佛齋天祈福法會暨華藏世界華嚴妙韻大型音樂會,以此祈禱世界和平,祖國繁榮,香港穩定,人民安樂。可謂因緣殊妙,勝會宏開,人天稱慶,功德難量。

  齋天祈福是佛教的一種法會儀式,根據《金光明經》記載:諸天在金光明會上時,於佛前發願,永護佛教,奉行正法,勤脩諸善,遠離惡行,同時也遵照佛陀囑 咐,巡行人間,成就有德之人。故感念諸天護法之功,謹具香華燈塗果,一心奉敬供養,以酬天恩,並祈福百姓。從中我們不僅僅將齋天法會局限於供天祈福,實際 上,最要緊的是,福報並非求來。如果,我們人人都奉行眾善,斷絕惡行,心懷慈悲,則功行成就,福報自來,這是真正的求福之道。縱觀當今之世,雖科技先進, 物質發達,然天災人禍,時有發生,人間悲劇幕幕上演。人類著實應該自我反省,立足天地之間,我們需要以智慧力觀照當下的每一行為,以慈悲心對待身邊的每一 個人,以福慧功德莊嚴自己的身心,也莊嚴整個世界。所以,在齋天祈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福自心生的道理,珍惜並創造人與天地萬物的永久和諧,以求得人 類永恒之福。

  至於佛教音樂則歷史悠久,西元前後,印度就盛行佛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樂亦隨之而來,當時稱為梵唄。慧皎的《高僧傳》云:"天竺方俗,凡歌詠法 言,皆稱為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唄。"據史料記載,最早源於三國時曹植遊魚山時,聞空中梵天之響而"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 之諷誦,咸憲章焉",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音樂的萌芽。經過千百年來的弘傳,佛教音樂作為佛教文化的組成部份,也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 中國民間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樂律、音階和字譜學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

  《法華經》云: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在佛教認為,音聲佛事不僅是一種供養,同時也是一種修持的法門。《法華經·方 便品》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佛教音樂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滿、周遍遠聞」等五種特性,給人以精神的陶冶,心靈 的淨化,情緒的安撫和美的享受。如唱誦華嚴字母,可以把我們帶入重重無盡,網羅莊嚴,瑰麗幽深的華嚴海藏世界,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相信此次華藏世界 華嚴妙韻大型音樂會以傳統的佛教梵樂,結合現代聲光設備,一定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和祥和寧靜的心靈感應,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吉祥,平安,開心,好運。

  預祝佛教三德弘法中心首屆供佛齋天祈福法會暨華藏世界華嚴妙韻大型音樂會取得圓滿成功,蒞會大眾福慧同臻,所求如意,身心自在,同成佛道。


在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華嚴妙韻音樂會上的致辭
中國佛教協會
常務副會長 聖輝大和尚

尊敬的覺光長老:
尊敬的淨雄主席、諸位長老、大德居士、
各位來賓:

  新年伊始,一元復旦,萬象更新,人天共慶!在這殊勝的時節因緣裏,祖國大陸與香港、臺灣等地的大德法師、護法居士、各界人士會聚在美麗的香江,隆重舉 行供佛齋天祈福法會暨華藏世界華嚴妙韻大型音樂會,共同祈禱世界和平、祖國昌盛、香港繁榮、人民安樂,真是因緣殊勝,功德無量,法喜充滿、人天歡喜!借此 勝緣,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對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對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和由衷的讚歎。

  在這吉慶的時節裏,應香港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長老感召,海峽兩岸佛教界領袖及諸山長老,齊聚香江,為高揚佛教包容共濟精神,構建和諧社會,佛教自明 代傳至香港,在以後的數百年間,一直為廣大香港信眾信受奉行,日益深入人心,化世導俗,利濟群生。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一脈相承,同根同源,法乳一味。二 ○○四年佛誕日,世界佛教聖物——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來港供奉,朝拜瞻禮佛指舍利的香港民眾達至百萬,盛況空前,不可思議!這次活動,不僅滿足了香港 佛教界的多年風願,也護持增勝了香港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充分發揮了佛教自利利他,服務社會人類的重要作用。

  中國佛教不但有著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而且中國佛教徒遵循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和平的思想,為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作出了重要貢獻。自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佛教界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我們深感欣慰而歡喜!

  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自二○○三年十二月成立以來,在淨雄主席的主持下,本著弘傳佛陀慈悲濟世精神,關切香港社會現實問題,帶領香港佛教四眾弟子,為弘揚 正法,饒益眾生而精進不懈,做大功德,放大光明。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已成為踐行佛陀精神,利益社會人生的又一莊嚴道場。

  佛教音樂,自佛陀在世時就已產生,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佛在經中開示:「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今天,香港 三德弘法中心也以音聲佛事供養十方,饒益有情,讓我們皆以歡喜心,與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大眾知識一道,「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在此,我們衷心祝願此次法會暨音樂會圓滿成功,祝願在座諸上善人在佛光法音加被下,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謝謝!阿隬陀佛!


在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華嚴妙韻音樂會上的致辭
齋天修福慧,妙韻讚華嚴
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 淨良長老

大會主席:

  自淨雄法師創立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之日起,即已表達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決定以不同的方式,推動弘法利生的事業,所謂不同的方式,就是不以流俗的方 式宣導佛法。現代的弘法僧眾,常以演講、座談以及各種歌唱表演 (僧眾或受過菩薩戒佛子,是不可觀看歌舞表演的) 向社會大眾廣宣佛法,活動中仍保有說教的嚴肅面,而所研討的教理不是理論性的,就是教條式的,無法切入現代人的心靈及生活層面,尤以講授佛法之人,未能先 行其言,致使聽眾難從其言教上受到薰陶與感動,所以多難真正化導群機。因此,淨雄法師發願要弘揚古有的、正統的佛法,希望能帶給現代人真正的心靈感受,如 佛樂晚會就是基於這種理念而舉辦的。

  今晚的佛樂,是大型的華嚴妙韻音樂會,演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五十三參出自「華嚴經」,它是是佛教最大的一部經,古德有言:不讀華嚴,不知佛家 富貴。換句話說,能夠聆聞華嚴妙音,應是多生種來的福德因緣。華嚴經講的是無盡藏世界,其世界之大有如無盡的銀河系,我們這個世界祇如恆河沙中的一粒小沙 而已。經中豐富奧義非此處所能盡言,在這裡我僅扼要提示二點。

  一是何謂「華嚴經」?「華」代表萬種功行;「嚴」代表百福自莊嚴;「經」代表無盡的教理。因此經中敘述的是諸佛菩薩皆以生死海作為遊息園林的事跡。因 為諸佛菩薩有深切的悲心宏願,誓願幫助,守護在生死海中的眾生,而且,華嚴經的精神,就是教我們為人處事要理事無礙以及事事無礙,因此,我人之學佛,不能 祇在口頭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要起而效法才是。

  二是學習善財童子的精神:「善」是「正」,「財」是「德」,也就是說,「善財」是無量功行德業所成就的;「童子」是本覺天真,是上智好學。參拜五十三 位善知識中,衪發現師師有道,因此,成為學行豐富的楷模,是我們學佛成佛的榜樣。善財童子參學的次第是,首參文殊菩薩以求智慧,中參諸善知識,增長見聞博 學,最後依大願王普賢菩薩的教導,切實負起利益人世間之願行。如在普賢十大願中,第二大願就是稱讚如來,所謂「稱讚」,就是從內心中展現誠敬之行儀,由音 聲發出美妙之言詞,唱出「如來」應世救人的萬行功德。因此,我們不但要發願學習禮讚,也要仿效如來濟世的萬行,對社會、國家、人類世界作出最大的貢獻。

  在此,我謹代表台灣中國佛教會向淨雄法師致敬,感謝三德弘法中心舉辦的佛樂,使與會者獲得美妙的心靈饗宴,真是功德無量!最後,敬祝妙韻音樂晚會順利成功,同時也向在座的貴賓們恭賀新年快樂,兩岸四地佛法興隆,人民安樂,國運昌隆!


在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華嚴妙韻音樂會上的致辭
歌唄頌佛德  音聲作佛事
大會執行主席 淨雄法師

  古德云:「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

  《法華經》云:「或以歡喜心,歌唱頌佛功德,

  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佛教音樂乃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佛學是生命的真理,修學實踐,能夠讓人活的自在喜樂。而音樂是情感的交流,是生命 的美學,能夠令人在欣賞之餘,得到感動甚至共鳴與昇華。真理的佛學透過音樂的美學來傳達,更生動活潑,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被瞭解。華藏世界華嚴妙韻大型音樂 會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我們透過華嚴妙韻音樂會感動更多有緣人,一起分享佛法的清新喜悅,光明自在。大乘菩薩道八萬四千法門,祇要能慈悲濟世,利樂有 情,解脫生死,皆是方便。契機當代,佛教音樂在普度眾生方面,佔有眾多的優勢。時值三德弘法中心成立三周年之際,舉辦祈禱世界和平,祖國昌盛,香港繁榮, 人民康樂供佛齋天祈福勝會及華藏世界華嚴妙韻大型音樂會。又能恭請到兩岸四地及國內諸山長老蒞臨,堪稱法緣殊勝。

  是次音樂會內容以《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參訪歷程,呈現人間佛教的和諧多樣性及謙己推勝的普遍包容觀。將以嚴謹的樂曲結構,深刻的佛法理解,強 烈的藝術感染力,配以中西樂器,其音清新典雅,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超凡脫俗,給人覺悟;聞者胸襟豁然,神遊情動,啟迪智慧。使人意念淨化與音聲 海中,細細體味包容和諧的人生真諦。讓佛教音樂走向社會,讓大眾瞭解佛樂,真正達到慈悲濟世,利樂眾生之目的。故此,音樂弘法在當前是一條寬廣之路,在繼 承的同時更要支持有佛教信仰的音樂家進行佛教音樂創作。讓我們以一顆清淨之心,共用華嚴妙韻之美。但一切的弘法,永遠都不能離開——智德,斷德,悲德。這 是我們必須不斷虛心追求與實踐的理想。


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
在蓮池寺舉行金剛手菩薩息災火供法會

  二○○五年十二月四日星期日,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當天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恭請第七世噶瑪恰美仁波切及第四世噶瑪堪慶仁波切倆父子在大嶼山蓮池 寺舉行金剛手菩薩息災火供。是次火供王要平息來勢洶洶的禽流感。祈願已被宰殺的千萬家禽往生極樂淨土:流感病魔不要肆虐香江。主法的噶瑪恰美仁波切前生所 傳的教法在寧瑪巴及噶舉巴有很大的影響力。第一世噶瑪恰美仁波切為十七世紀人,年青時代,廣聞博思,將寧瑪巴大圓滿法與噶舉巴大手印法圓融一體,創立了聶 多噶舉派傳承,並以其卓越實證功德名揚西藏。當今此世為第七世,方出生時有騎狼護法在母親床上留下手印,且日夜防護。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寫下認証函,賜名 「噶瑪持教事業週遍祥賢」。至於噶瑪堪慶仁波切,其傳記蓮花生大士在《成就佛意如意寶》之不共預言文中預言:

  當人壽縮為三十歲,佛法蔽衰之際,

  顯揚佛陀法教之精粹磐石—

  寂護將直接化現,

  尤其會現身於多梅黑山嶽中,

  他將證入大成就地,

  如同閃電般爍照十方。

  誠如所言,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羅卓他耶以及秋吉林巴,皆一致認證噶瑪堪慶仁千達傑為寂護大師的化身。

  第一世的噶瑪堪慶誕生於噶瑪巴謝下方地區的涅色氏族中,他幼年時已能讀寫自如,並蒙父允許出家為僧,他前往乍取喀等學院多方參學,成為精通十明的大學 者。特別是他依止蓮花生大師的法脈傳人,亦即化身為大伏藏主的秋吉林巴為根本上師,從上師處他受學了以大圓滿為主的許多甚深教法的成熟灌頂及解脫口訣。同 時,他也依止蔣揚欽哲旺波及蔣貢康楚羅卓他耶等了知一切的賢哲,並受學了新舊教派許多聽聞即能解脫的法教。他於一坐墊上閉關禪修十二年,從而親證法界實 相,因之成為大成就者。

  今生第四世堪慶仁波切即是最勝的「噶瑪賢遍卻吉達瓦」。他生於一九七六年,父親是一位學者及大成就者,即第七世噶瑪恰美仁波切。在他六歲那年,第十六 世大寶法王朗炯立佩多傑無誤地確認他為噶瑪堪慶的轉世,並舉行剪髮儀式,其後在隆德寺金色寶座上舉行坐床典禮,一如他的前生,今世他亦努力精進學習,並接 受學種種經藏和密續的法教。

下午一時半法會正式開始,仁波切與喇嘛們誦經唸咒。點火時有點不暢順,但很快調整過來;火乘風勢,整個木架熊熊燒起來!師兄法友們魚貫向火壇獻上貢品,火 勢更猛烈:有人看到火的形狀像一尊金剛手站立在烈焰中!法會於下午四點圓滿結束。眾師兄法友在噶瑪恰美仁波切加持祝福下離去。

普巴金剛閉關暨火供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主持這次普巴金剛閉關的,是噶瑪堪慶仁波切。噶瑪堪慶仁波切被投記在眾多的密續中,是大堪布寂護大師的真實化現。噶 瑪堪慶仁波切在噶瑪迦珠的傳承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是綠寶冠的持有者,也是被授記將迦珠派的教法變得更為鋒利的大師。蓮華生大士特別在「成就佛意如意寶」中 授記:當人壽縮為三十歲,佛法蔽衰之際,顯揚佛陀法教之精粹磐石——寂護將直接化現,尤其會現身於多梅黑山嶽中,他將證入大成就地,如同閃電般爍照十方。

  這次已經是聶多基金會第三次在蓮池寺舉行閉關了。今次也是一天五座,包括開示、實修、送食子、受持成就等。寧靜詳和的氣氛在無間斷的咒音及加持中展現。

  末後,更以普巴金剛的增益事業火供結壇,可謂圓滿。

  同修眾人個個法喜充滿,祈求上師們長久住世,佛法增延的同時,靜待著下一次的閉關。

  正所謂「說食不飽」,聶多傳承實修的宗風,已在香港扎根,並感染著以短視見稱的香港人。


香港佛學會 佛學講座
金剛經精義

主講:惟賢長老

日期:2006年3月5﹑6﹑7日(星期日至星期二)

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銅鑼灣利園山道70號鳳鳴大廈3字樓C室

  惟賢長老生於1920年,1932年出家,曾在四川監獄勞動二十五年;1980年回到重慶慈雲寺,創辦”佛教慈善功德會””母親工程”並開辦僧伽培訓班。

  法會曾親近太虛大師十年,除了(立品立德立行)外,還深得太虛大師〔八宗平等﹑人生佛教﹑菩薩學處〕思想心印真傳;老法師精通三藏,被專稱「當今唯識 學泰斗」。著作「慈雲文集﹑(三集)﹑法華經說什麼﹑唯識雜記」等。現任四川省佛協﹑重慶巿佛協會會長﹑中國佛協常務理事。

  粵語翻譯﹑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聽;共結法緣

  查詢電話:25768096﹑96765086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