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49期
2006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期盼有《世界佛教廣角鏡》應世
論  述
佛學為體 科學為用
——從佛教文化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到現代社會(上)
◎張一方
緬懷高僧
近代中國佛教巨人——太虛大師 ◎等 慈
文化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下) ◎楊佛興
和平之邀
——來自一位中國禪師的睿智之語
朝禮聖地
一路風霜朝天闕——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千里朝拜五臺山緣起
◎妙 融
西藏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 建立人間淨土 ◎多吉紮西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巴金仁波
隨筆禪話
浙東佛教四大古剎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歷久長青 ◎楊 釗
美國佛教
佛法東漸美利堅(下) ◎夏金華
文化藝術
塵盡光生 ◎陸巧玲
德尼傳記
了果法師 慈悲喜捨
——行菩薩道度群生
◎紫竹林
修行讓我更健康美麗 ◎廖 素
慈輝功德
把關愛送給弱勢群體
——慈輝捐藥救治精神病人小記
◎黃河錚
將慈愛送到災民心坎上 ◎慧 梅
佛教知識
有關水陸法會的常識 ◎心 祐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期盼有《世界佛教廣角鏡》應世

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自佛陀入般涅槃以來,佛教 已走過兩千五百多個年頭。在此期間,佛教僧團借助於世界不同地域的時節因緣,歷經分裂、整合、演變、擴張和發展,順逆相乘,跌宕起伏,逐步形成了南傳的上 座部佛教、北傳的大乘佛教和主要流行於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三大系統。這樣的基本格局居然沒有隨著人類社會形態的翻天覆地的巨變而變更, 即使在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日,也未能動搖其核心結構。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目前,全球範圍內的佛教傳播和影響處在緩慢地上升通道中,南傳、藏傳和北傳三大系統佛教的觸角業已延伸至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國家,盡管步履蹣 跚,但根基逐步穩固,前景看好;亞洲是佛教的大本營,猶如參天大樹,根深葉茂。尤其是中國大陸等地的佛教更是呈現生機蓬勃的復興景象;原先廢棄的寺院重又 大興土木,而那奉行僧裝、獨身、素食的出家人,早已再度成為人們日常視野中的風景線。……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佛教因具通變性、包容性和多方適應性的特 色,即使在主要源於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產品(包括民主制度、科技發展、市場經濟等)憑藉經濟威力、漸漸滲透到世界每一角落的形勢衝擊下,仍然有著堅韌的生命 力。因為近代以來日益豐碩的物質文明不但未能從根本上消除地球上的戰爭、饑餓和疾病三大困擾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敵人,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更遑論徹底杜絕地 震、海嘯,洪水等天災,以及人們揮之不去的精神苦惱,因而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一如既往,依舊迫切需要佛教真理的指引!但盡管如此,卻並不意味著眼下佛教界 本身沒有問題,恰恰相反,如同超常運轉了千年之久的機器,難免疲態老化,銹跡斑斑;又如大江巨流,經過數千里的行程,怎能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有鑑於此,我們期盼有《世界佛教廣角鏡》雜誌的出版,意在秉承佛教的優良傳統,體現「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精神,充當現代佛教的「馬前卒」,為 其進步與發展搖旗吶喊,遵循太虛大師「議政而不幹政」之說,適度回應全球範圍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闡明佛教的立場和態度;同時積極向政府有關方面建言,維護 教界的合法權益。望此刊能著力促進南傳、北傳、藏傳三大佛教系統的溝通、交流和融洽,以及顯、密之間的聯絡與瞭解,改變彼此「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或如 「聾子的對話」一般、徒有來往而少見實質性交流的現象。至於如何贏得歐美乃至非洲人士對佛法的關注與青睞,也是當前與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的努力目標……。總 之,此刊要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主張改變傳統的傳教方式,引導正信,貼近生活,做有益於世道人心的事情,使古老的佛教煥發新的生機,為利益人群,增進社會 和諧與世界和平,略盡綿薄。

  世事生滅,人生無常。惟有偉大佛陀的教誨,如日月之光,照亮漫長的人生旅途,指導我們走向「沒有諸苦、但受諸樂」的幸福彼岸。我們期盼《世界佛教廣角 鏡》能奉獻給廣大讀者的是,純正而不僵化、靈活而非「戲說」的新型的佛教思想內容。在此,我們願心香一瓣,與大家共勉!

 
 
佛學為體 科學為用——
從佛教文化生態學和循環經濟到現代社會(上)

◎張一方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

  當今世界面臨著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問題,這些已經引起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已經成為關係到人類能否持續發展及是否能繼續 生存的重大問題。回顧人類的發展史,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對自然無知而產生恐懼,對自然狂妄而夢想征服,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化而 相信應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正是對近幾百年來,人類盲目運用科學技術,認定可以任意主宰、征服自然的發展觀的深刻反思和理性 批判,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途徑,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互相協調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當代和後代利益的協調,是經 濟、社會的發展與能源、環境的協調,是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利益的協調,是人類欲望與倫理道德、文化修養的協調。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基本教義,天人合 一、追求恒久思想的當代表現。總之,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提出的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基礎,這既是一種關於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種新型的、具體的發展形態和實踐模式。它的 核心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將「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直線、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模式,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 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最 大限度地提高各種資源利用率。循環經濟的建立依賴於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內容的3R行為原 則,其根本目標是要求在經濟流程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1。在工業經濟系統中,循環經濟有三個層面上的物質循環: 小循環,企業內部的物質循環;中循環,企業之間的物質循環;大循環,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祇有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社會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理性階段。

  在人類學中,研究社會文化的部分稱為文化人類學。一九五五年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結合社會文化現象和生態學,首先提出了研究文化與環境的 相互關係的「文化生態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文化生態學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它把文化圈視為一個大生態系統,鼓勵建立文化多樣性,達成整個文化 系統的協調發展。這個文化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影響文化產生、發展的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社會組織及價值觀念等變數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文化生態學研究開發 技術或生產技術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用特殊的技術手段開發特殊地區的行為模式及行為模式在開發環境中影響其他文化方面的作用程度等。在此我們結合佛教、文化 生態學、循環經濟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進行一些探討。

佛教文化生態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佛教特別具有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積極意義。在理論上,佛教的基本教義認為,大地萬物互為緣起,相輔相成;由「十二因緣」形成一切總的 因果循環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各種生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構成了相互依存、和合互生、彼此循環的關係,生命界按照各 自的作業輪迴於六道之中,人類本身祇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大自然對人類有天覆地載和養育之德,因此對大自然應懷抱感恩之心,反對無度的佔有、浪費, 更何況恣意的破壞。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理論所說的相生相剋的關係具有某些類似之處。

  在實踐上,佛教充滿戒殺護生的慈悲思想,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靈。尤其是漢傳佛教,更有優良的素食傳統。這些在客觀上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 用。昆明西山華亭寺鐘樓有一幅對聯:「古寺換新樣,種十年樹木結十年果;老僧無甚事,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下聯說明老僧盡職盡責,上聯則說明佛教徒有植 樹造林、養林護林的優良傳統。因而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蔥郁,鳥語花香,環境清幽的勝地。這既是緣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念,也是出於參禪修道的環 境需要。古人道「世上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即形象地表現出佛教對人類心靈的淨化和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保護取到的特殊意義2。因此,寺廟常常成為 環境優美的風水寶地。而且以前寺廟對伐樹的處罰是「伐一棵種十棵」,這種對破壞環境的處罰模式,可以使生態系統得到更好的自然保護和發展。寺廟的建立和發 展充分體現了文化生態學中開發特殊地區的行為模式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王雷泉在「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一文中,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於一九九六年一月結集出版的《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論文集中提出,治本之道在於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範型轉移」(paradigm shift)就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已經從「成長範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範型」 (NEP)。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3。當前,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不僅包含自然環境的江河日 下,而且包括人文環境的嚴重污染和道德敗壞。楊惠南從《維摩經》〈佛國品〉的「淨土之行」的兩層意義出發,呼籲建立一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4。林朝成 則結合佛教的教義,提出生態與環保不祇是科技問題,而是人文問題、決策問題,並且含有價值觀和信念5。要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解決社會問題。人與人的關係和 它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調的主要因素。從價值觀和信念的層次出發,佛教生態觀具有深刻的內涵。

  進一步,我們結合佛教生態學和基本教義,提出佛教文化生態學。它從全人類長遠的共同利益出發,大力倡導佛教的價值觀和幸福觀。由此文化理念出發,討論 生態學。從根本上說,人的無限貪欲和有限的地球資源,這是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特別對於長期貧困的中國廣大民眾更是渴望早日脫貧致富,有時甚至達到不惜代 價、不顧後果的程度。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祇有完全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才有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佛教提倡少欲知足、勤儉理財。這樣一種幸福 觀、價值觀,不僅可以提升人的道德,節省和有效利用資源,緩解人和環境的關係,而且知足者常樂也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理念!

  佛教的教義,歷來重視淨化我們的內心,掃除貪、嗔、癡三毒,使心靈解脫自在,尤其是無我的教義,去除人的佔有心態,不執著而透顯解脫自在的生命境界, 對比於甘於樸素的生活方式,更具改變生活方式的潛能。生態關懷作為內心淨化的論題,可以更清楚說明「心淨」的生態學涵意。生態關懷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情心, 將此同情心推廣至其他種族、其他物種、及祖先及後代子孫的幸福,以確保生態圈的活力與社會的永續存在,這便是生態關懷的宗旨。這與生態倫理學6密切相關。 在宗教的終極關懷下,生態學有著積極的批判潛能和重建現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廣博視野,理應為現代生態學的建立提 供理論基石。

  佛教倡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與人為善,普度眾生的宏願,無論對化導人心,美化環境,還是對弘揚佛法,完善自身,淨化社會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同時,結合佛教基本教義和社會實踐,研究開發技術或生產技術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特別對於開發特殊地區的行為模式,及其與現代社會的關係,建立有利於全社會 的佛教文化生態學都具有長遠的啟發作用。

佛教的循環經濟學和現代循環經濟理論

  在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消費了全球的大部分資源,而特權階層又消費了社會的大部分資源。這些不合理的現象都應該出現轉化,按照佛教的平等觀,使現代文明 社會趨向合理、穩定。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而「上善若水」,自然界的水構成一種典型的偉大循環。它由高原雪山,奔騰而下,不斷彙 聚,流入大海;又經雲雨,重回大地,哺育人類,滋養萬物。

  根據佛教的基本觀點,面對有限的物質資源,我們不僅必須學會降低物質需求,而且降低量、提升質的生活將會讓心靈與精神得到更多的實現空間。這種最根本 性的主張形成了佛教經濟學的基本理念,即通過最佳的消費方式,使人獲得最大的滿足。佛教經濟學為未來經濟學與生態學的合流,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典範。

  佛教最基本的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法句經》)。吳越具體提出,佛教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三條:平等觀 念、克己觀念和慈悲利他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佛教倫理思想的作用表現為:(一)抑制現代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二)鼓勵人們扶危濟困,造福社 會。在現代社會中,這有助於財富分配趨於公平,實現經濟的部分循環。(三)在現代社會中,佛教的倫理思想還起著一種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 作用7。

  基於佛教的緣起說,它與循環經濟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心地觀經》說:「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佛教中的生死輪迴指出,一切有生命的東 西,如果不能解脫,就會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生死相續,永不停止。而佛教中的因果報應更明確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涅槃經》)。進一步,萬事萬物,包括人與自然之間都存在因果關係。而因果律也是科學的基本規律,並且宗教和科學雖然具有差別,但 也具有相容性和互補性,特別佛教更以其特有的博大的包容性和現代科學具有諸多的一致性8。

  更一般說來,循環思想是一種古老的世界觀。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太極圖都強調「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即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互相 轉化而循環。五行理論在水、木、火、土、金五種物質之間建立的相生相剋關係都是封閉的循環圈。陰陽五行學說無論應用於中醫理論或歷史等各個方面都是一種循 環論。而許多宗教,從古老的埃及神學和希臘的奧爾佛斯教(Orphism)開始,都相信人的生命是輪迴的。畢達哥拉斯主張靈魂的輪迴,他認為,靈魂是不朽 的,它可以轉變成別種生物,因此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在某種循環裡再生,沒有甚麼東西是絕對新的。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認為世界上的各種運動祇能 發生於封閉路程之中,因此他提出太陽等運動的漩渦學說。這些構成了循環經濟的人文思想基礎。

  佛教為廣大的佛教信徒提供了行為模式和相互關係。在長期的社會進化過程中,南傳佛教與傣族的生活已經完全水乳交融。傣族的民俗及鄉規民約都與佛教密切 聯繫。一方面,佛教承擔了眾多的教育和教化的責任和義務,發展出獨具特色的佛寺教育;另一方面,賧文化更全面體現了傣族來於社會,回報社會的善良理念9, 實現了一種特殊的循環經濟。

  同時,佛教和諸多民族的喪葬文化密切相關。傣族葬禮從始到終都依照佛教禮儀,特別從第二天開始就要進行長達3—7天隆重的賧佛超度儀式9。藏族的天葬 更是以一種特殊的形式,毫無保留地進行最後一次佈施,而且以食淨為吉祥,從而把自己的全身奉獻給世界。這不僅具有鷲鷹帶著死者升天的象徵意義,同時實現了 真正的偉大循環:人來於自然,歸於自然。它是以身飼虎的變奏。據說,普米族、怒族、拉祜族、土族等也有天葬的習俗。藏族的水葬也是一種佈施。藏族、彝族、 哈尼族、納西族、拉祜族的火葬都與佛教徒及喇嘛進行火葬密切相關。這些葬禮都比儒家的「入土為安」,提倡厚葬好,不僅衛生簡便,而且讓活者具有親人已隨煙 升入天堂的遐想。它與「尊重生命,厚養薄葬」和注重臨終關懷的現代倫理學更加一致10。

  基於協同學,並結合中國古老的老莊哲學,我們提出了人—自然協同學,作為討論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大系統理論11。老子在《道德 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域中諸大,以人和自然為首尾,人與自然協同則萬物順焉!人—自然協同學的最高原理不是彼此競爭,人與動 物、植物、自然的競爭,更不是各個國家、民族和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是平等相處,協同發展。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完美的理想社會和未來模式是人與自 然的完全和諧,在其中人與自然、環境互相協調,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最後達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高級境界。它和近年熱烈討論的「社會與自然協調發 展」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待續)

參考文獻

1、張坤主編,《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3
2、陳星橋,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佛教,法音論壇法音1999年第5期(總第177期),p10
3、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4、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5、林朝成,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6、曾健,張一方,《社會協同學》 科學出版社 2000 p155—168
7、吳越,佛教的倫理思想與現代社會,北京大學學報 1999年3期
8、張一方,香港佛教,2004,534,535期
9、王松,王思寧,《傣族佛教與傣族文化》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
10、王計生,《事死如生,殯葬倫理與中國文化》 百家出版社 2002
11、張一方,知識經濟和人—自然協同學 《中國知識經濟文選》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0 p275—278

 
 
近代中國佛教巨人 ——太虛大師
◎等 慈

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

  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 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利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 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

  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 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 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

  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 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 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

  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

  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一九六六年慈與智清、如悟、超定等同學蒞港參學,曾掛單於妙法精舍,以此因緣得入洗公創辦之能仁大專學院就讀。每逢大師上生週年紀念日,必隨眾參預塔 前上供及整潔舍利塔四週環境。時優曇長老曾當眾徵詢「有願發心守護塔苑者否?」惜當時無應聲者。慈學業結束後,篤志決定作守護虛大師舍利塔苑的侍者,蒙 曇、竺二位長老歡喜俯允,復得茂老住持的同意。乃躬自揀拾各建築工地廢棄的零散木材,於塔苑僻靜處,搭建簡陋的木舍,聊容身避風雨獨自安居至今,不覺已逾 卅多年了。

  卅多年來,期間曾發生令人難忘而足以告慰諸善友的事件略述於下:

  一、某年十級颱風襲港,塔苑背後南寺的雙磚院牆竟被吹倒,然孱弱的木屋居然挺立無損。

  二、某年大地產商購入與塔苑相連的右鄰崎零地段,經丈量後,顯示南寺及塔苑都佔用鄰地不少,但經雙方律師研議後作罷,不予追究。新地主亦曾經派人與慈 相商,意欲作法外不當私相交易,被慈面斥堅拒。可是經此之後,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慈曾接一男一女兩次電話及後更有兩男上門察看,都聲言受人之託,他 們有的說:「法律歸法律,人情還人情,你出家人佔了人家的地,就應當拆屋還地給人家,出家人怎可以和世俗人蠻不講理呢?」有的就勸慈「遷往大寺院去住,這 把年紀了何必住在這裡受這無謂的苦啊!」當時因不明諸人的身份,亦未接奉會長的電話及手諭而曉諭慈應如何善後此久已完案之前人的過失事。慈深怕有人欲從此 事之矛盾中圖利。是故對兩次電話及來人均相應不予理會。此事煙消灰滅之後思之,如果當時慈經不起這些人之利誘瑶唬而被迫還地與人,大師舍利塔苑現今不知已 成何模樣矣!

  三、一九九六年冬,慈因應道友之邀助戒壇事赴台少時,待事畢返港時,令人觸目驚心難以置信的事擺在眼前——大師舍利被盜——令慈心驚膽戰無限震撼,匍 伏在大師塔前嚎啕痛哭向大師懺罪,自責何業障綦重,累及大師舍利失竊。萬幸得永惺長老慈悲慷慨,歡喜將自所供養的大師舍利贈送塔苑;又得黃耀光大居士等慈 悲發心建築塔院圍牆鋪石板苑地等工程,所費不貲也。更適逢大師上生五十週年紀念日,於當日借東林念佛堂極樂寶殿,由佛聯會覺光會長、副會長永惺長老、僧聯 會寶燈會長等領導四眾盛大舉行三大士彌勒尊佛普佛全堂,虔誠肅穆萬分莊嚴。禮畢即赴塔苑舉行奉安置放供養舍利之金色小舍利寶塔入大塔、封塔等儀式並上供及 迴向內院,虔誠禮請大師乘願早日光臨人間,廣度具緣,同歸佛化,同創淨土,令人間社會眾生之凶暴戾氣,化為祥和慈悲而共感天災人禍泯滅於無形焉。

  四、一九七六年南天竺寺大雄寶殿重建落成開光大典,泰僧王來賀,所餽贈的禮品中有佛陀成道之菩提樹幼苗乙棵,當時植在塔苑後面尚未開發的園地上,茂老 圓寂後第二位當家師將此原始土地推平作為停車場,他當時並未理會此菩提樹之寶貴,一併推向院外之亂石堆下。那時慈見菩提樹被埋沒了非常痛惜。出人意料翌年 (一九七八)春,在猶存之土坡上喜見一微細的菩提樹根已發生綠葉,於喜極而泣虔敬的心情下小心翼翼地把小樹苗移植在塔苑的原始苑門內邊,經長時間的細心照 護,經廿多年已長成令人難以相信的雄壯無比的身圍。為此慈特別跑去廣州光孝寺觀察西印度智藥三藏法師於西元五○二年所植的菩提樹。當時三藏並預言:百柒拾 年後,有位肉身菩薩—即六祖大師—在此樹下剃度受戒云。慈當時將此壹仟伍佰年的菩提樹身圍用膠繩圍量得五米,返塔苑亦把苑內僅得廿四年的菩提樹量過得四米 六。菩提樹既已長成如此壯碩美觀。心想若能請一尊緬甸大玉佛供在樹下,不是成為佛陀樹下八相成道之一實景。一日陪聖懷長老在悅滿齋廚,巧與鍾海生大居士相 談玉佛事,未料鍾居士正有一尊二米高緬甸玉佛、觀音等,無適當處所供奉,於是就接受大居士的玉佛供奉在大菩提樹王下至今,真成為佛陀菩提樹下成道之莊嚴道 場實景也。

  五、慈居塔苑期間朝誦華嚴一卷,暮誦仁王護國般若一卷,餘時愛閱讀一些古今大德勛勉後學的著作以惕勵自己。平素不論是誦經閱讀都時向心地上會。使令意 境常受熏習慈悲、正直、真誠、光明、磊落、放捨,不求擁有,不願速成,終期有日能勝解了達佛陀所教示的緣起性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之境。因是凡事不強 求,謹記盡份盡力隨緣不變而已。

  六、雖然心向如是,但世間一切無常迅速,自覺日漸衰邁,來日無多,守護大師塔苑如此長遠歲月,未能對塔苑有少許建樹,可說公私皆所歉疚。內心深感無限慚惶不安,百年後以何面目覲見大師於內院;更覺難以邀請發心護守塔苑者之歡喜來居也。

  因此一九九八年期間,內心悲情激發,無法自處,乃依大師生前最後一次的說法—菩薩學處—以為藍本並參詳人生佛教及現代社會之需求,盡自己學力所及撰一蕪文。茲將此文記述於後,祈就正於諸大方家慈悲恩予指導斧正。

  太虛菩薩學處,本菩薩學處,以下略稱本學處,除依大師菩薩學處諸情節處理一切事務並擬視情勢而酌辦以下諸項事業:

一、佛化文教事業

  1、本學處擬出版佛化雜誌,若稿源不充足則斟酌以大師、導師、演、續、仁三位法師及教界諸長老等著作內有利導正信,佛化社會人心者,諒可採取補充之。

  2、本學處擬設立印經功德會募資多印贈有益初學者或能建立正信,導善社會人心之佛經、書等贈與愛讀人士,藉以佛化社會調正人思,使令國家社會類以和平安定,世人蒙益。

  3、本學處擬設立助學金會,以扶助有材而無財的家庭之子女得以完成學業,藉為國家社會培育楝材。

二、社會福利事業

  1、本學處擬仿港地百年歷史的慈善機構,借其良好組織規制,以免人亡政息之弊,設立慈幼院收容棄嬰、失怙恃之孤兒,予以養護培育成材,使其得為國用、教用,貢獻人類。全部院童均得辦理認養或認領。

  2、本學處擬設立安老院,廣納社會上貧苦孤老,使其身體得有安適居處,營養主副食醫藥供應,不虞匱乏。精神則導歸正信三寶熏修佛法深信切願篤行念佛求生極樂,臨命終時依法助其安祥往生為要。

  3、本學處視經濟狀況,若能財源充裕則應作社會緊急災害賑濟事項。

三、本學處設修行道場,應遵奉大師菩薩學處之遺命、精神而嚴持實踐之。

  1、本學處道場,不擬登記收授個人名義歸依,應以社團名義傳授,且應在朝暮課誦前、或法會集會儀式前,適時舉行三皈儀式,俱不記名。

  2、本學處擬採叢林制不收出家徒眾,僧團以志同道合為成員。若遇有出世善根深植而人品高尚必欲出家者,當推介於德業已高成就者之大德座下披剃。

  3、本學處,無論在家或出家成員均以菩薩稱號稱之,以表佛法大海初為一味。何必定分裂為人等派別,而由公義扭曲成偏私呢?

  持此文去台灣拜訪諸師長善知識等,承諸均認為有其需要。期間首先拜望印公導師,更蒙老人慈悲教誡:「仁同!你於大師發的菩提大願太大了,不是一時可以 成就的,必須要踏實地慢慢去做,切不可太好高騖遠。」老院長真公長老祝福:「仁同!你久欲整興大師塔苑,發的菩提心,終會圓滿成就的。」晴盧老師激勸祝 願:「你欲興建的太虛菩薩學處是大師最後的功德事業,早就應該去做了。」(確然,如法舫法師在「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文中即說:「大師說此菩薩學處的意 義,是要學佛的人,都依菩薩學處而修學,做一個大乘學者的深入社會,做普利眾生的事業,不要學了小乘的『自了漢』。此為其臨終最後一次的說法,實是金河顧 命的囑累的意思」。)尚有諸師友賜予更多的嘉勉。此外,特別出意料的是高雄元亨寺住持菩公妙老和尚,由於語言障礙,請了一位弟子與慈溝通,囑咐把全部修建 的工程資料,測量工地、藍圖、工料等一切工程預算都請工程人員呈交老和尚親閱為理。

  慈於台灣得到導師,諸師友善知識等之勛勉及恩允支援,滿心歡喜慶幸報答大師的心願即將得償,塔苑設計建成一既莊嚴又集多項用途的弘法道場——紀念館、 圖書館、講堂、禪堂、念佛堂、禮懺堂——荃灣芙蓉山為寺院觀光區,到時芙蓉半山將平地湧現一弘揚人生佛教、人間淨土的道場,對於諸多社會學佛青年,應是多 所啟導饒益的一件好事。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下)
楊佛興在長春市吉林大學演講

四、 佛學與西方哲學

  (一)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前347)用佛學的觀點來說,他是很有善根的人,他的哲學至今仍有生氣。

  他的辯證法云:「感官所知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變化流動的世界,無非是現象、虛幻。」這與佛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與因緣所生法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的密意是相符的。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由此可見,以上三家的說法並不矛盾。

  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未必為實。現代科學已證實:眼睛祇能對電磁波中一個很窄的波段作感應,而且它所看到的東西在經視網膜成像後也被離散化了,因此我們最忠實的眼睛所看到的就祇是一個不完全的而且摻雜了我們主觀意志的外在世界。

  但是大家所見的一切都真真實實地擺在眼前而且所見相同,這又怎麼解釋呢?這就是佛學所說的「同分妄見」:對同一事物,觀察者如果業力大致相同,則所見 也相同;否則就有差異。如《維摩經》中說,舍利弗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化土——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髒亂不堪的,而螺髻梵王則見釋迦牟尼佛的化土有如梵天 一樣莊嚴殊勝;又如,人間所見的下雨,諸天所見是散花,餓鬼所見是下血;同一物體,人眼所見同牛眼、蠅眼所見……各不相同,這一點從光學成像的道理來分析 也沒有錯。

  然而應特別注意:人像、物像雖是虛妄不實的,但幻影亦有其規律,不得人為任意破壞;否則淪為惡取空,陷入魔道。法輪功不懂裝懂,竟有所謂「自焚成道」 ——魔媽當眾殺死親生女兒,還說是毀滅其肉身、超度其靈魂:這是邪見,忽視性理,忽視因果規律,死後非但不能成道,也不能解放靈魂,反而要受可怕的報應和 無窮之苦。這是魔類害人害己、自作自受的邪惡妄行。

  (二)十五世紀中葉,歐洲爆發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果是使人文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人文主義思想的主要特徵:1、抑神揚人,提倡人性、人權、人的創造力;2、反對原罪說和禁欲主義,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追求現世幸福。

  我國的教育改革向西方學習以來,西方人文主義的弊端也對我國社會、校園產生了入侵和腐蝕的作用,以致我國以佛教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消失,造 成許多社會問題。追求現世幸福的個人享樂、性解放大行其道,黃賭毒氾濫,搶劫、強姦、賣淫等案件經常發生,校園暴力、男女生同居司空見慣,中小學生早戀、 打胎事件時有發生。……

  關於中小學生早戀問題,中南某大學教授在人民網上發表文章,其主要觀點是:不要過分干預,不要圍追堵截,應和平對待,以平等方式把大人的經驗傳授給孩 子。要學習西方的「試錯教育」方式,人生就是不斷嘗試的過程,如果不允許孩子親身體驗成長的快樂與痛苦,他就不可能有圓滿的人生,所以應該允許孩子在感情 上嘗試,這是塑造完美人生的必要條件。要在孩子勇敢嘗試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勇敢地獨自面對人生的磨難。要尊重兒童的人格,不 要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我認為思路可貴,思路可畏!同是一件事,不同的思路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抉擇以及不同的處理方法。

  我認為中小學生正處於長身體、長智慧的時期,應該集中精力,為建設祖國社會主義事業而勤奮學習。如果盲目照用西方的「試錯教育」,讓中小學生提前嘗試 「禁果」,一旦入迷,會愈陷愈深,以致胡思亂想,神魂顛倒,無心向學,進而走上犯罪道路。事實上,已有學生為爭女朋友而打群架的案件發生。

  教師之所以稱為園丁,是因為教師培養學生成材,好比園丁培養幼苗成長。幼苗正直挺拔,才能茁壯成長;幼苗彎曲倒伏,則要及時扶正,才能成為棟樑之材;等幼苗長大後,再來糾正,就很困難,甚至不可能了。

  一個人固執己見,不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當然不好;但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毫無主見亦是懦夫庸才。當前校風不正,老師厭教,學生厭學,校園問題很 多,是人所共見的事實,為了挽救今天教改危機,以及青少年的前途命運,應慎重提出改善今天教改的寶貴意見,不應再鼓吹西方教育的糟粕——「試錯教育」等 等,以免「誤導」。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逐步發現:追求物質享受和人文主義思潮發展,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和校園問題……從而興起新人文主義思潮。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當西方 哲學與觀念不能解釋很多現象,也不能解決其面臨的困境時,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中國,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智慧與力量。新人文主義思潮在相當程度上借鑒了 東方傳統文化的思想。

  人們不禁要問:西方已發現人文主義發展結果的弊端,因而興起新人文主義;並且要向東方傳統文化學習。我國的教改為甚麼還要向西方人文主義的弊端學習 呢?為甚麼要把西方文化的糟粕拿來當教改的「法寶」用呢?今天,西方要向東方傳統文化學習,為甚麼我們要毀掉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呢?

  我國先後提出:以德治國、以法治國、科教興國等國策,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祇可惜我國的教改方針未能遵照上述正確國策,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以致走了不少彎路。

  教改關係到國家科技後續實力的興衰,也關係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存亡,事關重大。為此,我想提出我國三個典型人物的思路,為我國教改提供指導思路,以防止偏頗。

  歷史上的文學家韓愈和提倡新文化的胡適都是反佛的著名人物,但他們的思路各走極端。韓愈認為:佛是夷狄之人,因而不願向外來文化學習,固步自封,是典 型的封建保守派,其思路是錯誤的。胡適試圖改造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出「再造文明」的口號,實質是全盤西化,其思路也是錯誤的。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孫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路是明智的,堪為我國今天教改的指導思想。就科技而言,今天西方科技先進,經濟發達。我國相對比較落後,我們應該虛心吸取其精 華,「洋為中用」,以科技興國,自強不息。就文化而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哲理和「禮儀之邦」的傳統道德觀念,是優勝於西方的。西方人也承認這一點,否則 他們就不會向東方文化學習,大量吸收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才為他們所用。「禮儀之邦」不是我國自誇的,而是他們盛讚我國的美稱。所以,我國今天教改更應該保持 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便「古為今用」。

  日本資源匱乏,本是貧困落後之國。我國唐朝時期,日本高僧空海來華向唐密七祖惠果大師求法,學成回國,以超人的智慧降伏日皇之心,被尊為國師,稱弘法 大師。弘法大師不但得以順利弘法,還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至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的奠基人。此後,日本民族文化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壯大。他們吸取孫子「知己 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直到近代通過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至今日本都善於吸收、模仿、改良外來的先進科技文化,生生不息,成為今天 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的強國。

  新加坡以華人為主,他們一直堅持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注重接受外來文化的精華,自強不息,不斷消化、改良、創新。日本和新加坡都是比較安定和繁榮的國家,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因此,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路智慧通達,值得做我國教改的指導思想。「知己」就是不斷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古為今用」;「知彼」則是善於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精髓,以「洋為中用」。

五、 結語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國內的消失和世界的危機

  佛教的戒定慧對治貪嗔癡,佛教文化影響在國內消亡之後,自無戒定慧可言了,以致人們不講道德,黃賭毒氾濫,世風日下,盜匪猖獗……佛教認為:

  貪:即貪圖不義之財、貪圖縱欲美色、貪圖虛名假譽、貪圖安逸,好逸惡勞。貪是萬惡之源,慳貪是貧困災難的種子,而樂善好施是發財致富、安樂自在的種子。

  嗔:即無明火盛,脾氣暴躁。一怒之下,小則傷害感情乃至斷絕往來,大則殺人放火,闖出大禍。

  癡:佛教說的癡不是指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指不明或不信因果報應(愛因斯坦說:宇宙間存有森嚴的因果規律)隨業輪迴的道理,以為人是「一死百了」的。 其實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是按照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規律發展的,因此自殺是災難的開始。由於癡而自殺,死後輪迴為畜生或餓鬼,豈不是更加 痛苦嗎?正信的佛教徒是不會走上自殺道路的。

  現代人大都不信佛教文化的道理,以為是封建迷信的產物。某些極端分子自然會想到:既然人是一死百了的,也沒有因果報應、隨業輪迴,但人終有一死,那麼 我在生之時,何不及時尋歡作樂,有錢不花留來幹啥(人文主義追求現世幸福)?由此黃賭毒氾濫。有機可乘則貪污、受賄、腐化墮落,以圖享樂。無機可乘則鋌而 走險,搶劫、殺人、強姦、賣淫、吸毒等等經常發生。他們心存僥倖,祇要公安抓不到我,我就可以盡情享樂;萬一被抓到,這樣死比窮死、餓死還好,人總是一死 百了的嘛!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死刑犯陳水平拉出去槍斃時仍忍不住哈哈大笑,還說我已享受夠了,這樣死比窮死、餓死還好。人終有一死,一死百了。怕甚 麼?這種思想很可怕。以致嚴打殺了一批,再生一批,嚴打難於根治犯罪。

  另一方面,邪見流行。極端分子認為:做人那麼苦,為聖戰而死,可以立即升天堂見真主,天堂非常美好,樣樣都有,可以盡情享樂,何必留戀人間的痛苦。於 是他們身懷炸藥與無辜群眾同歸於盡。恐怖分子濫殺無辜,還想升天堂享樂,簡直是癡心妄想而已,他們非但升不了天堂,反而還要受無窮無盡的地獄之苦。他們雖 知人不是一死百了的,但不相信因果報應的道理。

  今天天下大亂,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大多數人都以為人是一死百了的,不相信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所造成的。對治之道,要宣傳以佛教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淨化人心,以至天下太平。

 
 

和平之邀
——來自一位中國禪師的睿智之語

  楊佛興大阿閣黎是中國唐密的第五十一代祖師,他致力於在全球弘揚佛教。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有些勸導別人改變宗教信仰的意味,但楊老師的教法既非教條式的、自我吹噓的,也非對那些沒有回應的人就威脅他們將在地獄中飽受無盡 火焰的煎熬。相反,他希望給世界人民提供一個尋求和平、快樂與開悟的良機。他訪問了美國的大學和一些地方,做了關於佛教的演講,並指導學生禪修。

  正值楊佛興大阿闔黎在科羅拉多州演講期間,《牛角報》的記者進行了採訪,並通過他的翻譯——華南師范大學王坤老師與楊老師進行了交談。盡管楊老師年事已高,但在整個採訪中他不時開懷大笑,展示出其內在的力量。

  記者:您對柯林之堡的印象如何?

  楊老師: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城鎮,很漂亮。

  記者:它與您所居住的城市有甚麼不同嗎?

  楊老師:我住在廣州,這裡的空氣更新鮮,氣氛很寧靜。

  記者:您進行禪修有多少年了?

  楊老師:幾十年了。我從青年時代開始禪修,現在七十八歲,禪修已經有六十多年了。

  記者:是甚麼促使您進行禪修的?

  楊老師:因為我感到人生無常,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痛苦和煩惱,通過禪修,人的內心可以達到一種寧靜、平和的狀態,因為禪修實際上是使散亂之心寧靜、收 斂,進一步達到專注的定境的過程(注:禪,乃「禪那」之略稱,義為靜慮,謂:寧靜散亂之心,而起契理思慮也),並且通過禪修可轉無常為永常。

  記者:您認為美國人民通過跟您學習,能夠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甚麼呢?

  楊老師:通過禪修,美國人民可以消除煩惱,可以提高他們的定力和靈慧性。美國人民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禪修,美國人民也可以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因為禪探索的是人類心靈的奧秘,它能淨化人心,使人們止惡揚善,這有助於維護國家、民族的安定團結及世界和平。

  記者:楊老師,您建議不能單靠自己修禪,還需有明師指導,為甚麼呢?

  楊老師:首先,佛教之行須遇法流樞紐住世,乃有實際。否則,學者任如何用功,僅得皮相,絕無證果可能。(注:法流樞紐指能夠接通諸佛法流並轉運加持行者的人)

  另一方面,按照佛教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即佛教的創立者,曾在佛經中預言當今世界正值末法時期,眾生福薄,邪惡的人乘機混入佛教隊伍,如果在這樣的人指導下修行,將會被其誤導,而且跟隨邪師修行,非但無益而且有害。

  記者:如何區分邪師和明師呢?

  楊老師:要想區分邪師和明師,必須要有知人之明。明師需具備四心,即清淨心、至誠心、精勤心和報恩心,他們的目的是慈悲救世。而邪師往往不脫名利恭敬,喜歡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等。

  記者:楊老師認為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呢?

  楊老師:(笑)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他提及了文化大革命。

  記者:您認為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需要甚麼,或者對他們有甚麼建議?

  楊老師:當今社會恐怖活動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要解決這個問題,各國領導人在必要時可借助武力;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淨化人心、轉化人心。如果世界各國的領導者能夠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並宣傳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對止惡揚善有很大的益處。

  按照佛教的道理,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按照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規律發展的,懂得這個道理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有些人為非作惡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人不是一死百了的道理,他們認為人既然是一死百了的,便不斷地尋歡作樂。

  如果世界各國的人民都明瞭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止惡揚善,實現世界和平。

《落基山牛角報》

 
 
一路風霜朝天闕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 千里朝拜 五臺山緣起

◎妙 融

朝聖簡報之五

——博山正覺寺仁達法師朝聖行程(二○○五年七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

  佛友們,從師父起香已經三個多月了,這三個月的風塵僕僕對恩師來說是個挑戰,對我們也是,這是恩師最慈悲的身教呀!修行的路上有業障、有魔障,困難重重,師父「將此身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他老人家懷著對三寶的深切的感恩和對苦海中的眾生極度的憐憫,以極強的毅力和信念堅持者,挑戰著自己也教育著我們,作為弟子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七月一日,晨五時法師沿207國道北上,從寒壩村拜至燕口村。207國道沿山而上,西側為太行山脈,山水小溪順路而下,又是另一番風景。一路上坡雖然不陡,卻也讓眾人感到了吃力。

  七月二日,今日拜至207國道766公里處,天氣比較悶熱,僅下了一點小雨。

  七月三日,山上手機沒有信號,昨天上午翻過土嶺進入保定地區阜平縣界內,住在城南鎮栗樹漕大隊上白岔村一賣冷飲的善士院內,師父睡三輪車,徒弟三人睡上了大炕。

  七月四日,晨五時從白岔村起拜共拜了七段路程。

  七月五日,法師今日繼續向阜平進發,上午止於北桑地村,下午抵達大岸底大橋。儘管進入山區後遇到各種困難,卻也有令人安慰的地方,山區的白天雖然炎熱,但到了晚上則變得涼爽起來,夜間睡覺要蓋被子。

  七月六日,上午師父拜了八段路,到了眼藥溝,傍晚又拜了兩段山路。

  七月七日,上午師父拜了七段路,中午午休後誦經,傍晚又拜了兩段山路。

  七月八日,法師一行歇於阜平縣沙地村一個廢棄的飯店外,距207國道20米,對面是阜平縣化工廠,門口掛牌是民兵連字樣。

  七月九日,法師一行修整一日。

  七月十日,今天拜至離阜平縣五公里處的河口,將在此北上進入太行山深處,奔龍泉關。

  七月十一日,今天師父祇拜了四段多路,感覺腿上無力,中午師父也沒有吃飯,最近師父一直腹瀉,晚上宿營於阜平縣城關鎮聖水村。

  七月十二日以來,前行路段正在修路,車人不能通行,法師一行受阻於阜平路段。由於正覺寺有很多寺務處理,又趕上觀世音菩薩法會,師父決定由李兆豐師兄原地留守,準備近期返回寺院主持觀音法會和處理寺院寺務。

  七月廿七日,仁達法師與李軍從正覺寺出發,乘火車取道北京返回河北阜平縣。前一段時間能行師公生病,師父取道北京主要是為了看望師公,目前師公身體恢復良好,現正處於休養階段。

七月廿八日師父返回河北阜平縣和留守那兒的李兆豐、楊國、程儀峰師兄會合。佛菩薩保佑,此段路面剛剛修好,人車可以通行。師父於明日開始起香。

  七月廿九至三十一日,師父拜至阜平縣城關鎮花瓣山黃土梁。師父從廿九日起拜,忽然發作急性咽炎,咽部化膿,阜平縣醫院診斷需要連續打點滴三日。這三日,師父短時叩拜,多時靜養。

朝聖途中小插曲

(一)楊國居士經歷「生死時速」。

  七月三日上午,當仁達法師拜越土嶺路段時,楊國騎三輪車隨師父而行,太行山脈由於山路高高低低,三輪車經常使用剎車,剎車皮磨損已很嚴重,而此次正處 在土嶺山路下坡路段,山坡極其陡峭且坡長近二十餘里,長時間使用手剎,結果行走了兩公里左右三輪車手剎失靈,坡很長而且山路彎彎,路的左邊是20--30 米深的山溝,三輪車以加速度沖滑下去,如果人車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楊國一路默默地告誡自己,要沉住氣不要慌張,爭取尋找無車輛行人的轉彎處停下來,又向下沖滑了一里多路拐過一個彎,正好右手邊有個新開墾的上山土路, 楊國順勢拐過去並迅速跳下車,三輪車翻了,車轆扭了麻花,車棚歪斜,掛水桶的鐵架變形了,幸好有土墊著,楊國安然無恙。

  後來師父拜到那裡說,平時有危險都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而這次要多感謝地藏王菩薩和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呀!

  現在三輪車是半機械化了,上坡時汽車拖三輪車上山,下坡時三輪車在前面拉汽車「剎車也」。

  事後筆者聽到師父為此緊急危險事件讚歎楊國大智大勇後,問楊國當時有否稱念佛號,楊國講,當時沒想起來。在剎車完全失靈的百十米,便做好了強行下車的 預備動作,可速度太快,想如果停不了,他就閃到一邊跳下來,但車就毀壞了。因此一直想找一個平緩地方能剎住車,後來看到都是拐彎和下坡的指示牌,才決定最 好能拐個上坡的岔路,正好看到這個上山土路,就順勢拐了過去,將三輪車停了下來,原則是不能沖到山溝下和儘量減小損傷三輪車。

  是啊!當你發心純正,為了護持師父,為了保護寺院的財產,即使沒有稱念佛號,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也一直在默默地保護我們,讓我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妙融供稿)

(二)行程趣事

  七月一日,有一個笑話,令師徒們忍俊不禁:一個婦女見師父拜叩的情景,自言自語道,啊喲,是不是破了戒了,要不怎麼這麼磕頭。

  可能有人認為這是這兒學佛人不多的緣故。其實細想一下,既然她知道破戒與贖過,故不見得不是信眾,因為朝山這種形式畢竟不多見,她自以為這是個「犯了錯」的和尚而未敢表熱情也就不足為怪了,否則說不定會虔誠相助的。  (耿傳俊供稿)

(三)感恩的心聲

  真如妙心:近來酷暑難耐,風雨如晦,山路泥濘,舉步惟艱。仁達法師一行在朝聖路上歷盡坎坷,飽受苦難,捨身忘軀,救拔我等。此恩此德,昊天罔極!稍有良知,誰忍漠視?我等祇有持戒念佛,精進修持,心契圓覺,早證菩提,方可報答佛恩、師恩於萬一。

  張光榮:仁達師父,赤日炎炎下,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三步一叩首,向心中的聖地徒步,我深深被您的這種精神所感動,氣溫偏高,酷暑傷人,望師父多多保重。

  周子森:誠哉此行,萬眾仰拜,濁世醍醐,真真切切,佛法無量,阿彌陀佛!

  郇萌:朝聖五台蓮開千里,弘法四方驚世一僧。

(四)仁達法師的身體狀況。

  七月五日十一時,撥通師父的電話,向師父請示事情,隨口問師父在做甚麼,師父說李軍在幫他推拿腿部,我關心地問師父的腿怎麼樣了,師父說大腿、小腿、 膝蓋周圍大大小小佈滿了肉疙瘩、筋疙瘩,大的比雞蛋還要大,小的像杏核,尤其是膝蓋附近。我問師父:「疼嗎?」,師父說:「走路時還可忍受,叩拜時就很 疼,因此彎腰跪地和起身時都非常吃力。」繼而師父感慨地說:「拜不快了!」。朝山的初期,師父每日三步一叩十個小時可以拜行二十餘里,而現在也近十個小時 而叩拜八、九里路都很吃力。

  很多師兄弟打電話詢問師父何時能拜到五臺山,有的想到時去五臺山隨喜師父朝山圓滿,有的希望師父能夠盡快朝山圓滿返回正覺寺可以親近師父,而且正覺寺也有很多寺務需要師父處理……

  從師父開始朝山,我一直負責正覺寺網站的朝聖簡報和朝聖圖片的刊登及維護。隨著日程的推移,我一路感受到師父無盡慈悲和極大的加持。作為弟子要向師父 學習,每當我懈怠疲倦時,想一想師父六十四歲了,各方面修持那麼高又那麼好,還在以極強的毅力和信念精進努力、廣結善緣、廣度眾生,自己累一些就想退縮, 怎麼配做師父的徒弟,怎麼對得起上師三寶的呵護……一想到這些我就又抖擻精神繼續精進了。

  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是師父多年的夙願,他老人家以自己的堅韌不拔和勇敢無畏,風餐露宿、三步一叩,感動了許多人、鼓勵了許多人、喚醒了許多人、從心靈深處激起人們的反思、令很多人升起慚愧之感、產生要勇猛精進之心……這不正是最好的結果嗎?

  佛友們,希望我們從當下做起,像師父一樣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跟隨師父的步伐,精進修行、早日成就,或許這是最好的隨喜! (妙融供稿)

(五)博山正覺寺上空的七彩蓮花。

  正覺寺寺院辦公室盧海麗發來短信:五月初一,傍晚5:30左右,地藏殿上方天湛藍,雲彩呈陀螺型,在夕陽的照射下,形狀不斷變化,最後形狀是一朵白色蓮花,花心呈紫、綠、黃等七彩色,太美了。

  當筆者收到這個短信時,打電話問盧海麗,她講述寺院上空經常出現瑞相,特別是初一、十五。 (妙融供稿)

(六)我心目中的仁達法師

  二○○○年九月,我家的最後一位老人去世了,我的心情很不好。丈夫為了安慰我,陪我到處走走。我們去了黃梅四祖寺,在那裡一個殿堂一個殿堂地叩拜。當 我們拜到地藏殿時,看見一位戴眼鏡的出家人,我覺得很親切,也許是我的好奇心重的緣故,就和師父閒聊起來,我問:「師父,您為甚麼出家啊?」他平靜地說: 「報佛恩唄!」我一聽,就覺得稀奇。雖然我是個三寶弟子,但是我進佛門的動機是想見我的母親,因母親的去世,是我這輩子永遠的傷痛。聽人講,寺廟裡有人能 過陰,可以和亡人對話,我思母心切,於是就去了寺廟。因為這個因緣,我開始認識佛法,並成了三寶弟子。我認識了很多出家人,而這位老法師的出家因緣尤其使 我感動。他就是上仁下達法師,正準備在四祖寺受具足戒,我問師父今後有甚麼打算時,他告訴我:受具戒後就去福建太姥山學律,誓願做一個嚴守戒律的和尚。機 緣成熟,一定要圓滿出家前的誓言——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

  因為我是個新進佛門的佛弟子,師父經常對我們講經說法,並贈送了很多經書、法寶。二○○二年秋,我們當地有位居士家中出了點事,師父知道後,來到我們 這裡。師父這時候已是日中一食,但身體健壯,神采奕奕,在給我們講法時聲音宏亮。師父對於居士們所提的問題,百問不煩,耐心為居士釋疑解惑,很受居士的尊 重與歡迎。我當時就想把仁達師父所講的話記錄下來,如果有機會的話整理出來,好供養給大家,可惜當時未能如願。

  二○○三年的夏天,一位職工因中暑引起高燒而成了「植物人」。我把這件事講給師父聽,師父馬上就趕過來了,那天下午一時多,師父一下火車,他顧不上自 己長途奔波的勞累,直奔醫院,在這間臭氣熏天的病房裡,我剛進去馬上就跑出來了,噁心直翻,嘔吐不止。在病房門口,我看見師父在患者床邊,眉頭都沒皺一 下,一手握著患者的手腕,一手放在患者的頭頂,就像慈父對待孩子似的.望著師父高大的身影,一動也不動地對這位患者進行加持,當時我的熱淚不由自主地從眼 中流淌出來。看,我真沒用,寫到這裡我的眼眶又濕了,一連幾天,師父都是這樣。

  在仁達師父所做所為上,不看人對我,祇看人對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這點。雖然仁達師父不是我的皈依師,但是他在我的眼中,始終是位好師父,是位好長者, 是個可以信賴的朋友,我十分珍惜我們之間的緣份,雖然偶爾我們也有不同的見解,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尊敬與信任。(曉晨供稿)

(楊國、李軍、耿傳俊供稿,妙融編輯)

 
 
構建和諧社會 建立人間淨土
◎多吉紮西

天,我們因眾多殊勝的因緣,從世界屋脊來到美麗的香港,參加我們佛教界難得的盛會,共商構建和諧社會這個重大課題。

  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人類最基本的願望。但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遭受著兩種痛苦:由外部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痛苦,和人們因內心的錯誤認知而造成的痛 苦。在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外部自然環境對我們的傷害正日益減小,可是人類的痛苦並沒有因此解除或減少,現代的人們仍 然因為內心的種種煩惱,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構建和諧社會,當從心靈建設入手,提升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從而達到社會環境的和諧美好,以及人與自然 環境的和諧統一。

  佛教是以人為本位的宗教,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也就是有著完善人格和智慧的人。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必須要有健全的人格,沒有人格基礎 的學佛修行,就像在冰上建屋,終必倒塌。所以,學佛先要學習做人,把人做好了,再要求進一步的提升。構建和諧社會,正是以高尚人格的建立為基礎,需要努力 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減少自私自利的心理和言行,尊重、關心他人,遵守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德,這與學佛修行是一致的。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大乘佛教,以自覺覺他的菩提心為基礎,將眾生的究竟安樂作為最終目標。修行成佛不是為了自已,而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圓滿成 佛,並建立一個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這樣的淨土就是人人幸福、一切美好的和諧社會和佛國淨土並不是在遙遠的他方世界,佛說:心淨則國土淨。建立和諧社會, 人人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必定會社會祥和,國家安寧,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都和諧美好即是依正莊嚴。

  佛教是出世法,但大乘菩薩正是以「不捨世間,不住涅槃」的慈悲與智慧,入世救度眾生。太虛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就是要關注社會和 現實生活,關心人們的心靈。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是佛教的責任與使命。從過去到現在,佛教界一直以大悲濟世的菩薩精神,大力興辦社會 慈善事業,捐款賬災,扶危濟困。今天,我們能積極參與到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中,倡導大眾修正錯誤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淨化和提升人們的心靈,就是在現實社 會中救度眾生。從因果上說,人們能去惡向善,則身、口、意三業必定清淨,種下善因,感得善果,這是對眾生最為真實的利益。

  人們一切的惡業都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佛陀對我們最重要的開示就是放下自我。無論是個人的修行,還要進行弘法利生的事業,祇是真正放下自我,便沒有不 能成辦的。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我辦了一所孤兒學校,學校的一百三十多名孩子來自藏、漢、彝、羌四個民族,教師也有藏族和漢族,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關 心,整個學校就像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我管理的佛學院,招收了藏傳佛教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四大教派的僧人,他們在學院互相學習,共求真諦,沒有任何的 不和諧。我自己並沒有做更多的事情,祇是按照佛陀的教導,放下所有自我的觀念,沒有任何民族、地區、教派的分別,這一切便自然順利成就。

  佛教在人格的成長與完善、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道德與智慧的提升等方面,都有完整的理論和方法。我們應該把創建和諧社會和弘揚佛法有機構地結合起來,對 教義教理作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闡述,把慈悲、平等、正信的佛教,系統、生動地展示出來,啟發人們的心靈覺悟,引導大眾去除惡習,提高道德水準,建立「民 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這本身就是在實踐「人間佛教」,創建「人間淨土」。

  佛法的真理超越時空,適合任何時代、社會和地區。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個人、民族、國家,以及社會、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越 來越重要,大家互相瞭解,彼此尊重,放下自我,和睦相處,在和諧安定的環境中共同發展,是最為現實與迫切的需要。建立和諧社會,讓國家安定,眾生幸福,社 會祥和,自然環境和諧美好,時時圓滿,處處圓滿,才是真正究竟的大圓滿。

  一千三百多年前,佛法傳入西藏,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在佛法甘靈的滋潤下,以堅強樂觀的精神,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並創造了優秀獨特的民族文化。 佛法傳入漢地已有兩千多年,對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佛法的思想已深深紮根在漢族人民的心中。今天,又是佛法使這兩個同樣有 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相聚在一起,讓我們兩地佛教界共同努力,藏漢同胞並肩攜手,一起創建和諧社會,把我們的國家建成安樂祥和的人間淨土。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巴金仁波

般而言,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宗教,若以我們所信仰 的佛教而言,我等具足權巧方便、廣大悲心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照見三界輪迴一切眾生受無盡無量的痛苦,遂以無緣大悲,同體大悲之心給予救助,為使眾生能獲得 現前的快樂與究竟無上的喜樂,由此之故而三轉法輪。此如同甘露一般的教法,能使三惡趣苦,以及病劫、餓劫、刀兵劫等苦難息滅,能獲究竟解脫及一切遍知果 位,然而得果不得皆在眾生各自無信心、精勤、與願求。佛語是真實語、無錯誤、無顛倒,並可以由各方引證與邏輯成立之。因此,如佛經中說世界是否和平安樂, 是否遠離痛苦以及獲得圓滿福樂,皆取決於有無利他的菩提心。由此可知,一切佛法的精髓總而言之即是這利他菩提心,依此悲心即可獲得究竟果位。所以為了追隨 佛語佛教,此生於智者所著作之論典進行聞、思、修的學習是至為重要的。最後忠心祈願,我們身為大悲導師佛世尊的弟子們,不當忘記利他菩提心,且更當精進行 持修行佛法。

  佛法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証得無上正等正覺後所開演的教法,佛法的重點可以概括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通俗地講就是自覺自願地做好事,勿做壞事,多行善,教導人們以愛心和慈悲心接人待物及服務社會。

  在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經濟繁榮,物質生活富足,但是卻不必然帶來精神生活的充實和滿足,很多現代病,例如憂鬱症等,是因為心理不健康所引起,以佛法 的角度看是因為個人內心的慾求太高,貪瞋痴的侵害過強,精神壓力太大而導致。佛法本身是教導人們在自心中長養受心與慈悲心,這份愛心會使我們的心柔和,精 神健康;一個具有愛心的人,將是快樂的,他的快樂也自然地感染周遭的人群,並將愛心的種子播撒到整個社會。

  愛心與慈悲心是一種力量,不僅為自身,也為他人,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廣大的利益。

  一個擁有愛心的人,他的家庭是溫馨的,他的工作環境是和諧的;人人擁有愛心,整個社會將會成為和睦的大家庭,社會的穩定也自然促進和帶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充滿愛心的社會也將為世界的和平作出貢獻。

  佛法立足於社會,服務於社會,促進社會穩定、人類和諧進步,對整個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隨筆禪話
◎秦孟瀟

  浙江寧波佛教有四大寺院: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觀宗寺,都是著名的十方叢林,高僧輩出,僧人聚集有百人、千人之多。古今中外聞名。

阿育王寺

  寧波市東郊的育王山,距市區約十六公里。這座寺院因保存釋迦牟尼佛舍利子而聞名中外。據史載:二千五百多年前,東天竺(印度)國王阿育王篤信佛教,遂 造寶塔八萬四千座,將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遺骨)藏在塔內,分別佈列各地供奉。西晉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為尋找佛舍利塔而四處奔波的慧達大師來到今 天的寧波市東郊,忽聞地下有鐘聲,於是誠心誦經三天三夜,一座輝煌燦爛的舍利塔從地下冒出,慧蓮法師便在此處建舍修行。梁武帝普通三年,又增建了殿堂禪 室。因有感於釋迦佛舍利是阿育王所送,便將此寺賜名為阿育王寺。之後,宋、元、明、清各代,對阿育王寺均有修葺和增築。一九七八年,又對阿育王寺進行了重 建,使古寺重換新顏。阿育王寺佔地面積八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四千平方米。全寺現有的殿堂樓閣,多為清代建築,共有房屋六百餘間。舍利殿和天王殿、大雄 寶殿一樣,均為重檐歇山頂,唯獨舍利殿屋面用黃色琉璃瓦鋪設,顯得金碧輝煌。殿上有宋高宗題寫的「佛頂光明之塔」匾額流傳後世。

天童禪寺

  天童寺在寧波東郊太白山麓,離市區二十五公里,被日本僧人尊為曹洞宗的祖庭。據說,西晉永康元年,有位名叫義興法師雲游四方來到這裡。他見這裡山青水 秀,便結茅住了下來,日夜誦經不輟,並募化集資籌建精舍。他的行為感動了天神,忽有一童子每天前來送給道糧,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 星,因為大師篤於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唐朝開元二十年,才在太白 山麓建造了寺院,唐至德二年,又擇地另建新寺,這就是今天的天童寺的寺址。至明代洪武二十五年,才正式定名為天童禪寺。全寺總佔地面積五萬八千平方米,寺 前有夾道松二十里,寺內建築殿、堂、樓、閣、軒等俱備,最盛時期共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由於洪水的衝擊,許多房舍被毀,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物,共有房屋 七百三十餘間。天童寺的建築自有特色,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先覺堂、羅漢殿等。

  天童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古木參天,翠竹環繞,景色十分秀麗。寺前的二十里山道,松竹夾峙,鎮蟒塔、伏虎亭、古山門、隱蓋亭,點綴其間,寺後和東西兩 側,還有玲瓏岩等名勝。天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還作出過重要貢獻。宋孝宗乾道四年,日本僧人榮西到我國求法曾到天童寺,天童寺住持虛掩禪師授以正傳大 戒,並贈僧伽梨衣(有九百二十五條袈裟),宋孝宗還賜給他「千光法師」的稱號。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另一位日本僧人道元法師又來到我國,並拜天童寺住持如淨 法師為師,研習三年,將曹洞宗帶回日本,廣為傳播,並創建了日本的曹洞宗。後來天童寺僧人寂圓法師又到日本傅習曹洞宗禪旨達七十餘年,還創建了日本寶慶 寺,這樣天童寺便被日本僧人尊為曹洞宗的祖庭。如今,日本的曹洞宗有僧眾數百萬人。日本永平寺、寶寺慶僧人發願募化了五百萬日圓,在天童寺建立了如淨禪師 崇恩碑和寂圓禪師參學碑,並於一九九○年十一月廿四日舉行了揭幕儀式,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又添上了新的一章。每年日本僧人來天童寺參學的有數萬人之多。

觀宗寺

  寧波觀宗寺與香港九龍粉嶺觀宗寺有「血緣」關係,俗稱「父子廟」。這是很形象化的,但不確切,需要深一層闡述兩者之間的特殊關係。本港佛教領袖覺光法 師曾在寧波觀宗寺入佛學院,親聆寶靜大師教誨,受有法乳哺育之恩,隨後,約三十年代,覺光大師跟隨寶靜大師來到香港。這是一種特殊因緣。覺光大師從此奠下 良好基礎,為報答師恩,發大誓顧在海外興建觀宗寺,可以說一脈相承,宛如父子關係,淵源深厚。

  觀宗寺是浙東四大叢林之一,是天台宗中興道場。在中國佛教界,天台宗極具影響力。古有一代宋祖智者大師,近有諦閑大師名揚海內外,創建「觀宗講寺」, 設有「觀宗弘法研究社」,專弘天台教觀,廣有僧才,麟鳳輩出,南北講師咸出觀宗寺之門。諦閑老法師的法嗣有廿三人,剃度的徒弟也有廿三人,如倓虛、寶靜、 仁山、根慧、靜權、定西、顯蔭……諸位大師,桃李遍佈,法音遠播譽滿環宇,一代天台宗得以德興光大!本港佛教領袖覺光大師,是諦閑大師的法孫,是寶靜大師 的嫡傳弟子。約在一九三七年左右,覺光大師在天童禪寺受具足戒後,經圓瑛大師介紹入觀宗講寺求法,入「觀宗弘法研究社」習天台教義。不久,隨寶靜大師蒞港 弘法,在九龍粉嶺「靜廬」(即今觀宗寺)。寶靜大師在港弘法期間,因緣殊勝,皈依弟子甚多。翌年,大師返滬講學,覺光法師入弘法精舍攻讀內典,佛學造詣日 益精深,為報師恩,積極籌建觀宗寺,成為寧波觀宗寺分枝,大弘天台教義。

七塔禪寺

  七塔寺建於唐代,是浙東有名的叢林,寺前有七座佛塔,故稱「七塔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迭有興廢,歷代不斷培建。七塔寺今日的成就,歸功於歷代 的祖師,有唐代的開山祖師心鏡禪師,有清代的慈運長老,於洪楊兵燹後,經廿年的努力,恢復了七塔寺的原貌,使慧炬重明,法幢高懸,成為中興之祖。之後在文 革中又遭十年浩劫,全寺遭到破壞。月西長老於艱困中出任住持,堅定宏願不辭辛勞,逐步在荊棘殘垣中重建殿堂,受到僧俗的崇敬。現在的七塔寺,殿宇結構古 樸,梵宮深邃,氣度宏偉,規模宏大。有七石塔、山門、照壁、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方丈殿、藏經樓、鐘樓等,井然有序,古色古香,翹角飛檐,氣勢雄 偉,此外還有新建的講經堂、會議室、佛教文物室,特別是電視監控系統控制室,有電腦設備,體現了現代化的色彩。此外,七塔寺的大雄寶殿墻壁上,嵌著五百羅 漢像,篆刻精雕,神態各異,是國內稀有的壁上雕刻羅漢像。七塔寺還保存著歷代石刻、碑碣、藏經等珍貴文物古蹟。可祥法師在七塔寺的建樹很大,他出版了《七 塔寺五百羅漢圖》畫冊,影響深遠,為七塔寺在佛教文化藝術上作出了貢獻,可祥法師是月西長老的高徒,充滿智慧而端莊,相信可祥法師將會為七塔寺帶來更可喜 的成果。

五百羅漢

  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歷,佛經中說他們是跟隨釋迦牟尼傳道的弟子;相傳說,他們原是佛祖感化的五百個強盜,放下屠刀,而成羅漢的。實際上,在當時的古印度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外道,用種種方法皆不能成道,自從聽了佛陀的教法,個個改邪歸正,得了「阿羅漢果」。

  在中國各大寺院裡都有「五百羅漢堂」。最有名氣的當推北京的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園寺和寒山寺、武漢歸元寺、上海龍華寺、昆明筇竹寺以及廣州華林寺等。

  五百羅漢相貌各異,無一雷同;羅漢堂一般建於佛寺後殿的西側,獨立成院;羅漢堂一般建成平面為「田」字形的格局,正中供三世佛、千手觀音像等。

  最為生動傳神的五百羅漢像,當首推昆明筇竹寺,這裡羅漢造型極富變化,眾羅漢似僧非僧、怒目的金剛、沉思的比丘、赤腳的行者……皆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說來奇怪,一九五四年武漢發生大水,著名的古剎歸元寺為水所沒,五百羅漢東倒西歪;洪水過後,羅漢堂竟完好如初。當地人民稱讚說:「大難無恙,果然道行不淺」。

  在和尚群當中,如果看到「醜陋」的和尚,有人便看作「羅漢」的化身。

十八羅漢

  在國內著名的古剎,大殿裡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塑有十八羅漢,每側九尊;本來祇有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十六個弟子,他們都是歷史上人物。羅 漢,是梵文譯音「阿羅漢」的略稱。佛教認為一個人因為修行的程度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種成就叫做一個「果位」。「阿羅漢果」是小乘佛教修 行達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則於佛、菩薩、是第三等,佛教稱,獲得這一果位,就是熄滅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受所謂「生死輪迴」 之苦。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叫「阿羅漢」,簡稱「羅漢」。著名的十六羅漢,相傳是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弘揚佛法,受世人供養而為眾生作福 田;不少佛教信徒或參拜寺廟的俗家人,對供奉的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都有濃厚的興趣,既是歷史上的人物,當然有名有姓了,又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們,到底是 些甚麼人物呢?幾乎沒有人不想知道底細;正因為這一緣故,為了滿足這方面讀者的需求,筆者翻閱了不少有關佛史資料,提供給大家認識一下;第一賓頭盧尊者。 出身婆羅門貴族,原是拘舍彌城優填王的大臣,出家修行,是個白頭長眉羅漢,有些寺內食堂供其像。《法住記》說他住在西瞿陀尼洲。

南無阿彌陀佛

  說起「南無阿彌陀佛」,幾乎婦孺皆曉,但若問此語是何意思,即使學貫中西的人也未必能夠解釋,大多數祇是人云亦云。

  南無二字,是「我皈依你,你當守誓願而度我」之驚覺義。

  阿字,梵云阿提阿耨波陀,是寂靜聲,無常聲,離我聲,乃不生義,大也,空也。華嚴經云:稱阿字時,由菩薩威德力,得入無差別境界,般若波羅密門,悟一切佛本來不生故。阿字為昆盧遮那如來佛部根本,具理智不二義。即一真法界之真實相也。

  彌字,具知一切法,離我所義,名大流湍激,眾峰齊峙,為觀世音菩薩,蓮花部根本,具生法二空義。

  陀字,具知一切法必不可得義,名一切法輪無差別藏,為大勢至菩薩金剛部根本,具堅固不壞義。

  阿彌陀三字合解,無量義,劫海難量,經稱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福智無量,慈悲無量,身土無量,不可思議無量,眾生本來之心,得名無量。

 
 
歷久長青
◎楊 釗

們往往會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到底有沒有方法能令企業「歷久長青」呢? 

  目前被喻為最出色的研究成果之一,認為要令企業「持久長青」,有以下四個步驟: 

一.靠制度,不是靠人 

  一個企業若要歷久不衰,不能靠一、二個卓越的領袖或一、二個卓越的構想,而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組織、良好的平台,讓有才能的人去表現、去發揮,才能維 持它在市場的地位,吸引顧客消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公司和歌唱娛樂界。電影和歌唱的明星是有藝術生命週期的,而製作公司是沒有週期的。電影和唱片公司 祇需提供一種平台,讓最有潛質的人獲得表演機會,這樣就能凝聚顧客,吸引觀眾和聽眾。 

二.注意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個企業要「歷久常青」,不祇要靠產品的設計、質量、價錢,同時要靠推廣、包裝、服務,還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管理、賞罰機制。與此同時,培訓員工和適當吸納人才是不可缺少的,祇有這樣,企業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在這過程中,企業務必兼顧各個方面的基本需要,不是非黑即白、顧此失彼。但在滿足了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又要分輕重、知緊緩的發展,有突出、有重點的發 展,才能達到最大效益,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結果就是「事事都抓,沒有一樣幹得好」,這就是很多企業不成功的通病。 

三.核心價值 

  要使企業長久不墜,務必建立企業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企業的核心目的和恆久不變的信念,而這種核心的價值又是員工的基本需要和發展的需求,祇有建立起企 業的核心價值,作為決策的指導原則,企業才能有「原動力」,祇有具備「原動力」的企業,才能不斷進步、長久發展。 

  旭日集團的核心價值是:創造「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希望不祇製造「物質財富」,同時創造「精神財富」。祇有具備兩種財富,才能不祇獲得「金錢、名譽、地位」,同時又可獲得「健康、家庭和快樂」。 

四.不斷改善,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世界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如果一個企業原封不動,即使不退步,由於別人的進步,自己就顯得落後了。所以說「發展是硬道理」,祇有發展,就能把很多 問題解決。面對諸多的問題,例如:就業、加工資、改善生活等,祇有靠發展,才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好辦法。發展的方法不外乎「改善和創新」,也就是「保持優 點、改善缺點」。祇要不斷檢討、不斷總結,發現優點和不足之處,然後訂出目標加以發揚與改善。 

  以上四個步驟,若能與其他成功的法則相配合,將會產生更大的力量,例如,在「優秀到卓越」的七大法則中: 

一.具有第五級的領導;
二.以人為本;
三.實事求是;
四.刺蝟原則;
五.強調紀律的文化;
六.以科技為加速器;
七.默默耕耘、突飛猛進。 

  以上七大法則若能形成一種制度去落實,而不是靠個人的喜好去推動,在推行時,又能包括全企業的各個公司和各個部門,把以上法則作為核心價值來建立,不斷改善,也就是「學無止境,達者為師」。這樣,企業就真正能由優秀躍昇為卓越,永久常青,歷久不衰。

 
 
佛法東漸美利堅(下)
◎夏金華

三、有代表性的華人寺院

  在美國的佛教寺院中,華人寺院佔有很大的比重。不過,一般的華人寺院規模較小,或處在一幢大樓中間的某一層,非常不起眼;或局促於小巷之中的一室二 室,非國內的名山大寺甚至小廟可比。如果說美國有代表性的、規模較大的華人寺院,則非洛杉磯的西來寺、紐約的莊嚴寺和加利福尼亞的萬佛城莫屬。

  一九七六年,星雲大師代表中國佛教會率團出訪美國,傳播大乘佛法。此後,美國的佛教友人及信徒陸續來臺灣參訪佛光山,並力邀大師前往美國建寺弘法。一 九七八年,因緣成熟,大師的弟子慈莊、依航兩位法師先行前往籌備相關事宜,並將未來的弘法道場取名為「西來寺」,寓以「大法西來」之意。不久,星雲大師赴 美勘察建築寺院用地。同時,接受美國東方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同年八月,大師會同國際知名人士東方大學校長越南天恩博士、美國普魯典博士、邁克律師、德 國阿難達比丘、西藏格爾深喇嘛、英國蒲如丁醫生、日本中塢清先生、香港了知法師、阿根廷王正國居士、馬來西亞吳美雲居士等人以推動國際佛教發展為宗旨,共 同發起組織「國際佛教促進會」,會議一致推選星雲為會長。

  西來寺佔地十五英畝,建築面積十萬兩千四百三十二平方英尺。該寺耗資三千萬美圓,將傳統與現代有機地結合起來,採用世界各地的建築材料,如臺灣的佛 像、鐘鼓和琉璃瓦,義大利的紅寶石地磚,中國大陸的花崗石丹墀,韓國的鋼骨,日本的莊嚴佛具,其他材料采自美國本土,可以說是結合世界因緣而建成的莊嚴佛 教道場。西來寺內的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五聖殿、寮房、禪堂、藏經樓及懷恩堂等。

  西來大學建於一九九一年,位於洛杉磯縣東部的羅斯密市,佔地四萬多平方米,是星雲大師創辦的高等學府。該校設有工商管理系、宗教系、推廣教育系、英語 系,並設有世界佛學研究院、佛教心理學及諮詢研究中心和少數族裔及小企業研究中心,各系分設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並招國際學生。學校擁有現代化大學應有 的先進教學設備和宿舍條件,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幽靜。從該大學到洛山磯著名景點,如蓋蒂美術館、杭頓藝術館、好萊塢、環球影城、迪士尼等等交通非常便捷, 學生們除了沉浸在安全寧靜的讀書空間之外,又可愉悅地享受各類型的多元文化工程。去年七月,該校經過努力已正式被批准為美國西部大學聯盟的准會員,有望在 兩年內成為正式成員,這是該校為爭取辦成美國一流大學而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紐約的莊嚴寺是由沈家楨居士發心在美國創立的第二座寺院。該寺佔地125英畝,距離紐約市區約一小時車程。一九八一年動工,在一片荒山野嶺中開闢莊嚴 的佛教道場,歷經十數年的努力,萬佛繞毗盧大佛殿、觀音殿、印光樓、太虛齋、和如紀念圖書館等殿堂次第落成。成為美國華人寺院中最有影響者之一。

  大佛殿採用唐代建築風格,懸壁式設計,整座殿堂沒有支柱,非常寬敞明亮,很有特點。殿內正中供奉著三十七英尺高的毗盧遮那佛像,為西半球第一大佛。圍 繞毗盧佛座的是十二尊菩薩。菩薩周圍排列有萬尊小佛像,並配有兩幅巨大的壁畫:一幅長104英尺、高八英尺,畫中描繪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另一幅是長 144英尺、高八英尺的五百羅漢圖,非常壯觀。

  落成於一九八五年的觀音殿,是著名華人建築師設計的,也是唐代式樣。殿內供奉著出土於明朝的彩色瓷觀音像,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最大的瓷觀音像,極為珍貴。每年由美國佛教會主辦的佛學夏令營、藥師法會、觀音法會、佛七等佛事活動,都在觀音殿內舉辦。

  為紀念沈夫人居和如居士,沈家楨將原先成立的圖書館命名為「和如紀念圖書館」。現館內收有藏書70000多冊,絕大多數與佛教有關,有巴厘文、梵文、 蒙古文、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法文、德文等語種。館內還購有敦煌古籍(微縮膠捲)以及藏文經典等,可供社會各界人士使用。

  此外,莊嚴寺還有千蓮台、太虛齋、印光樓等建築,均各有特色。

  在美國又一座最有代表性的寺院,是位於加利福尼亞達摩鎮的萬佛城。佔地488英畝,是美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創立者為住持宣化上人。該寺院嚴持日中一食、衣不離體的家風,除此之外,萬佛城自一九七四年初建以來,還有重視佛教教育和翻譯經典兩大特徵。

  重視佛教教育是基於宣化上人培養佛教後續人才的深刻理念,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萬佛城已擁有一般僧伽居士訓練班、小學、中學、大學四級系統的教育機構,成為美國佛教界這方面的典型寺院。

  僧伽居士訓練班創辦於一九八二年。學期四年,主要課程為佛教經、律、論與其他宗教的選修科目,同時特別注重實行清淨的叢林生活。僧伽訓練班培訓出家學 員,修學以戒律為重點,並參與佛教法務的訓練,使之在學業期滿後,在寺院裡擔任各類職務,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到依持戒律修行,續佛慧命。居士訓練班是 培養在家居士的,修學內容主要為:在佛教團體或社會生活中,盡守本分,做到護法與修行兩不誤,並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所在學校、醫院、大學、公司、社團等的 同事、朋友等,以致於自利利他。

  建於一九七四年的育良小學,除採用一般的教材之外,又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三字經》、《弟子規》(中英文版)等書作為學生必須熟讀的科目,學習為人 處事的道理,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該小學為學生提供純潔的環境與中英雙語教學,逐漸為當地的市民所接受,二十多年來,附近許多社區的家長送自己的 子女來此就讀。校內還增添了各個年級的遊戲及體育設備,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

  培德中學是宣化上人在一九七六年設立的中學。男女兩校,校訓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充滿佛教的精神。該中學的課程參照加 州一般標準之外,還將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並設佛學與打坐課程,而且在校內一律素食,強調教育是教導學生明理,而不是追求名利,正如宣化上人所說:「教育學 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教他們明白,需要有長遠心,來教他們怎樣做好人,怎樣把人格的基礎立好。而不是教育學生怎樣得到好的工作,多賺一些錢,自己來享 受。……教育學生怎樣學習仁義道德,將來到社會服務,無論到哪個崗位上,都能本著仁義道德去做事,決不同流合污,不做損人利己的行為。」

  由於培德中學實行獨特的教育,訓練學生的定力與思想深度,因而在申請大學時,成為非常有利的條件。畢業生中已有多人進入史坦福大學、柏克萊大學與麻省 理工學院等名校就讀大學部或研究所。一九九九年培德中學的校友組織「法界佛教青年會」,共同探討人生真理,也經常返校輔導在校學弟學妹,並協助中小學生開 辦暑期班,或擔任萬佛城男女學校的義務教師,回饋母校。

  萬佛城最高的教育機構是法界佛教大學(Dharma Realm Buddhist University)。該校創辦於一九七六年,以仁義道德為宗旨,慈悲普度為目標。不但要傳授專業知識,同時更注重培養人品德行,以淨化心靈而開啟自性本具的智慧與慈悲,充分發揮每個人最大的潛在能力。

  法界佛教大學經加州政府註冊立案,可發學生簽證,設有佛學研究與修持、佛經翻譯與語文研究、佛學教育、中國語文研究等科系的學士、碩士課程,並授予學 位。課程包括戒律、佛學、佛教哲學、佛教史、比較宗教學、佛教與西方哲學、心理學、語文(如中文、英文、梵文、日文、越南文等),還有《論語》、《孟 子》、《老子》、《大學》、《易經》以及中國書法、繪畫、太極拳等。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可以申請入學,經濟能力不足者,還可以申請獎學金。

  此外,法界佛教大學還積極開展與其他大學的交流活動。每年春、秋兩季,位於加州北端的漢堡大學有數十名學生前來大學參訪,並利用週末體驗萬佛城的道場 生活,作思想與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柏克萊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等對佛學有興趣的學生,也會定期來此參加大學的研討課程,並學習素食、打坐與太極拳,以得 到不同的身心體驗。

  為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能瞭解佛法的真諦,宣化上人曾發願將佛教三藏十二部全部譯成英文,故於一九七三年在三藩市成立國際譯經學院,後遷至萬佛城與法界大 學合併。至今,已有上百卷佛經以及宣化法師的相關注釋被陸續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越南文等,為佛法在西方的傳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思考與建議

  綜觀全美佛教(尤其是中國的大乘佛教),經過許多人的不懈努力,已在異族的土地上牢牢地紮下了根,儘管距離枝葉繁茂尚有待時日,但已具備相當的基礎, 有了進一步延伸與發展的土壤。特別是在當地的華人生活圈內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在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的社會裡,一種外來宗教要想進 入,站穩腳跟已屬不易,況且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其明顯的標誌是有少量的西方人出家。歷史上,佛教初傳中國一百年時的形勢,其實與佛教當今在美國的影響差不 了多少。不過,沒有將現在的傳教手段與方式的因素考慮在內。

  目前,全美信仰佛教的人數約二十萬,僅佔美國總人口的0.1%左右。其中絕大多數信徒是外來的亞裔人士。這是佛教界今後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問題。也就是 說,佛教的發展方向應該逐步走向本土化,如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那樣,在穩定發展原有族群信徒的基礎上,儘量吸收西方信徒(尤其是出家眾)的加入,特別是具 有一定名望的人士的「洋人」。同時,利用一定的時節因緣或創造有利條件,從主要由亞裔人士傳教漸漸轉向由美國本土的「洋和尚」、「洋居士」來傳教,而教化 的物件由原先的亞裔轉向清一色的西方人。倘若能夠實現這樣的戰略轉移,則佛教在美國的大面積豐收將指日可待。雖說實現這一目標至少需要幾十年,乃至百年以 上的時間,但佛教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它具有通變性、寬容性和多方適應性三大特徵,有著包容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功能,因而具備極強的異 地生存能力。現在,在美國的部份地區已出現「洋和尚」住持的寺院,西方人出家的現象已露端倪,假如機緣成熟,在某些地區取得一定的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美利堅佛教的希望正在將來。

  除了爭取西方人出家和教化物件的多元化之外,在年齡層次上,也應當以年輕人為主。通過觀察一些來寺院的人流,我發現以老年人、中年人居多,青年人很 少,而且往往是紅白喜事才想到寺院。這其中固然有國人傳統的因素,但也不應忽略寺院在弘法、宣傳方面的失誤,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宣傳物非常缺乏。比如,在 大的書店很少見到佛教的書籍,即使有也在不起眼的角落裡,有的祇是達賴喇嘛或越南一行禪師的書,並且數量極為有限。年輕人是佛教的未來,華人寺院應該從根 本上糾正各自為政的弊病,祇有大家團結起來,才能克服財力相對不足的困難,擴大宣傳力度,盡可能利用各種華人機構和人脈關係網絡,來拓展佛教的地盤,吸引 年輕人加入,同時利用華人與美國本地人仲介機構及有關人員逐步向西方的主流社會滲透,爭取步步為營,擴大影響。

  傳教方式也需要不斷更新,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大力發展網路傳教,利用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特點,不斷更新內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 講述深奧的佛教道理。特別是對社會熱點問題,要及時作出反映,表達佛教的立場觀點,顯示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一書,在「九. 一一」事件後的暢銷,就是證明。可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佛教網站,內容陳舊,個別甚至十年沒有更新,如何能起到宣傳佛法的作用呢?同時,還要將禪法生活化, 充分利用公共場地,採用契合人們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心理特點的方法,與體育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真加以推廣。比如,現在風行美國各地的瑜伽修煉,佛教寺 院居然基本作壁上觀,真是非常可惜的事。男人可以打坐,女性練習瑜伽,美國佛教界在此兩項事業上應當是大有可為的。

  總之,佛教本土化是美國佛教的必由之路。美國社會是多元化的,充滿各種膚色的人群,這就決定了佛教界的傳教思想及其傳教的方式也必須有多元化應對才 是,否則,傳教的成效是大打折扣的。對未來而言,祇要認准方向,腳踏實地,一心一意,百折不撓地向前邁進,收穫的季節就一定會到來。

 
 
塵盡光生
◎陸巧玲

教以五蘊概括物質和精神的現實世界,我們的身體在 佛典上稱「色身」,人世的一切盛衰榮辱,離合悲歡在佛典上總稱為「塵境」。「色身」和「塵境」都是從一念無名而生妄執,幻化所成,假使用正智慧仔細推究, 那連無名也都是虛妄的,沒有自性的。人世苦空無常,變幻不定然世俗中人我執太重,往往被眼前虛幻不定的外觀所迷惑,生出種種煩惱,造出種種業,迷真逐妄, 甚是荒唐可笑。故事《水上泡經》說得就是同樣道理,《水上泡經》描述的是一位國王特別溺愛他的一個女兒,天天把女兒留在身邊,女兒要甚麼東西,國王會千方 百計給她辦到。一天下起大雨,雨水濺起一顆顆晶瑩剔透,珠光靈瓏的水泡泡,很是好看。王女看之心生喜愛,纏著父王要水上泡穿成花鬘,裝飾在頭髮上。國王 道:「水泡是取不起來的,怎麼可以穿成花鬘呢?你癡了麼?!」王女卻撒起嬌來苦鬧著要水泡花鬘不然便自殺!國王一聽女兒要自殺心裡惶恐起來,祇得召集全國 的巧匠吩咐道:「誰能用水泡做成花鬘,我定會重賞,如果做不成我統統把你們處死」!眾匠聽了面面相覷,都說沒有本領取水泡做成花鬘。獨有一位老匠人自言能 做,國王大喜告之女兒,便讓王女親自監視他做,王女依言,出外觀望。那位老匠人便對王女說道:「我祇會穿鬘,不會揀擇水泡的好醜,請王女自己揀取水泡,我 好穿花鬘」。這位天真的王女果真跑到水邊親自選取水泡,可是取來取去到手就壞,這樣折騰了大半天一顆也拿不到,王女被弄得疲勞厭倦起來,一轉身跑到王宮, 找到國王說道:「父王,水泡這東西原是虛偽的,消失的很快,我不要了!」

  水上珠泡是幻化不實的,雖是有形有質,但來之快,消失得也很快,這好比空中的煙雲塵埃,幻成種種形象,都是有形無物,變滅得極快。推而廣之,人生一世 也是幻妄,凡夫妄認色身為我,妄認塵境為真有得失榮辱,於是以妄逐妄,流轉不息,浮沉於六道輪迴,歷劫不得解脫。

  《金剛經》曰:「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經義:如何降伏這個妄想心?《心經》曰:「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世音菩薩以大智大慧照見五蘊都空,指在修證上即色觀空,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受、想、行、 識、眾生界的五蘊是生死的現實,唯有即色觀而契入空相,才能滅掉心中煩惱塵埃,自性的光明智慧才會顯現!

 
 
了果法師 慈悲喜捨 ——行菩薩道度群生
◎紫竹林

著現代緊湊的生活節奏,人們喜歡吃速食、吃即食食物,甚至生病了,也希望吃藥能馬上見效。

  傳統的草藥療方現代人嫌麻煩,但是來自中國的一位比丘尼——了果法師卻千里迢迢從中國家鄉,不辭勞苦把草藥連同中國老祖宗的智慧也一起帶來。

  這天上午,我們來到八打靈十九區的日GF佛教圖書館,祇見一位外表瘦削的出家人坐在前方,帶領眾人在閉目打坐,一呼一吸間我們也靜坐一旁,不久聽到出 家人中氣十足的聲音,表示打坐結束,並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這麼普通的祝福語,聽她說來卻充滿誠意的深切關懷。

  她即是了果法師,從小在祖輩行醫薰染下,精研醫道,並發心以醫治眾生身心苦痛為己任,她說從醫並不是為出名,也不是為功德,是藉醫來修煉自己,提升自己。

  來大馬是由於圖書館的負責人林先生發大願心,希望她的到來,能減輕本地一些癌症患者長途跋涉舟車勞頓,遠赴中國去見她作治療之苦。

  她在大馬期間,每天病人絡繹不絕,等待的病人有些得站到門外,接受治療的人經過法師及徒弟問診後,紮針或拔罐視情況而定,最後一定要做的步驟是泡腳療法。

  了果法師說,她在義工們幫助下,每天不斷用她帶來的祖傳草藥用水熬煮,然後讓有病無病的人到來浸泡雙腳,這個方法可幫助舒通經絡,有病的人幫助康復,無病的人可保健。

  根據中醫學理論:泡腳療法,是用藥液浸泡洗腳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研究認為,浸泡雙腳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活躍神經末梢,使人輕鬆愉快。

  這種療法的臨床應用範圍很廣,其中有用於關節疼痛,也可用於高血壓、失眠、胎位不正,婦女痛經等等。

  浸泡時要注意掌握好水溫,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准,避免燙傷。開始時水還很燙,她囑附病人先將雙腳放在水上面薰蒸,待水溫稍下降後,才把腳放進水裡。

  約二、三十分鐘後,用於毛巾擦幹,但要注意避風。

  據一些醫師認為,祇用熱水亦能達致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具有疏通經脈,溫運氣血,扶止祛邪等功能。甚至有說泡腳廿分鐘勝過打十年氣功。

  她說製作這些草藥的過程完全不得馬虎,從採收、泡製至收藏都是大學問;採收草藥必須掌握抓緊時間氣候,錯過時機,不僅影響草藥品質,也因此採收不到足夠的量。製作更不簡單,除了運用專精草藥知識,製作時必須心生正念,持咒加持,希望病人藥到病除。

  她很重視道德,她說:「用心製藥是自然道德,要把病人當父母看待,尊重孝順他們。孝敬心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觀念,佛說:眾人皆是佛,所以我們要禮敬諸佛。」

  「幫助病人解決根本問題很重要,救病先要救心,身病來自心病。現代醫學不重視這些,造成很多後遺症,中國有五千年文化,一定要延續於後代,自然療法(回歸大自然)是現代人更迫切需要的。」

  中醫在開療方時,一般祇告訴病人一些吃的禁忌,然而了果法師除了說甚麼可吃及甚麼不可吃之外,也以整體環境和諧觀念來勸導。對病人切身健康來說,人身 體生病了,消化系統也弱了,一些食物如肉類、海鮮等,吃了祇會增加身體負擔,因此他們應吃得較清淡些,吃一些能幫助身體健康的食物,比如青綠色的食物能幫 助舒肝活絡,黃色的食物能幫助脾臟功能。此外她勸大家要過和諧的生活,和諧包括與天相和,與地相和,與人相和,達致人和諧、場和諧、氣和諧,因為一切存在 都是環環相扣,最後是回到自己身上。

  我們要用慈悲善良的心,讓大家認識到一個人健康,整個家庭就健康,家庭康樂,工作事業順利,社會國家也跟著會繁榮進步。

  給病人有希望,要從心靈教育開始。她形容她用的方法是「話療」即是言語開導療法,是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狀態,情感障礙等,採取語言交談方式進行說理疏導,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情緒和情感活動等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通過病情分析,讓患者明瞭其致病原因,疾病發展的後果與危害性,勸說病人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消除其疑慮恐懼,悲觀憂悒等有礙康復的情緒,同時指導獲得 較為滿意的心理治療效應。了果法師就秉持著「告之、語之、開之、導之」這樣的基本精神,這具有藥物等療法所不可替代的治療作用。對一些由疑慮憂愁不解而致 病或影響其疾病發展和冶療的患者,應針對其致病心因予以解疑辨正,才能收到不藥而愈的療效。

  法師也說:我們多與他們交談,藉言語喚醒他內在潛能。尤其是癌症病人,我們要給他看到希望,靠力量轉化癌細胞,就好像一個杯子沒有水了,大家-起來給 他訊息,訊息是無形的能量,這也就是佛教說的加持。病人接受了這訊息,我們所說的話他的心接受了,精神就變成了物質,他裡邊起了變化,他得到方法,他覺得 有希望、有效果了。有了信心,療效進步後信心會更堅,等他能堅信不移地配合時,這樣病就好了。

  在大馬期間最令她欣慰的是,「一位年輕的女癌症病人,因動過手術後不能自己排尿,每天身上插著管子排尿,看了真令我心疼,我用很多話語安撫她,在上午安撫下午泡腳,明天她就可以自行排尿,不必再提著輸尿管了,這真是-件令我很雀躍的個案之一。」

  了果法師除了熟讀三藏十二部外,對世俗學養亦博學廣聞,在醫療上,她根據中國古代陰陽五行整體理論,採用針灸、中藥,按摩,拔罐、蒸洗、吐納導引,甚至運用風水佈局,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達到保健醫療目的。

  每天中午開始,祇見她瘦削身影在密擠的空間,於病人間來往穿梭,一邊作生理上治療一邊作心理上的「話療」,病人往往也會見法師走近就抓緊機會問很多問題,因此可見法師總在不停地說很多話。

  她說:「我們要跟他們講道理,那些陪病人一起來的家屬,要跟他們說尊師重道、孝順道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的因果觀念。」

  此外,所有在場的人,無論是輪候的病人或陪伴的人,在治療的或正在泡腳的人,法師都要他們練氣功或做運動,這些功或運動可幫助引發個人潛能。她說,每個人都有潛能,這潛在的能力是很強的。

  在BGF佛教圖書館,我們可見到有些病人正在閉目養神,而雙手作出像是把身邊周圍的「氣」收集過來的動作。她說,人的眼睛整天往外看,是很消耗元氣 的,閉目做這樣的動作能夠使自己充滿能量,況且在學習上能達致「過目不忘」的效果,那些在學習上有障礙的人可要多做這種動作了!

  師父她每天祇睡三小時,早上醒來檢討哪些地方要改進,哪方面要更好的發揮。她的生命似乎是為苫難病痛眾生而來的,因為她日夜掛念著怎樣幫助病人,如何給病人更好的幫助?每天必定要為病人祝福,這可是倒駕慈航不忍眾生苦的人間菩薩吧!

  說到師父的慧命,她圓通禪淨密,在中國深圳設立念佛社等多間道場度人修淨土,她說:「法法相通,重要的是要有佛心!」

 
 
修行讓我更健康美麗
◎廖 素

間上萬事萬物皆有緣,而作為一個氣功老師的我,學 功的緣起卻是有一點悲痛。因至親的哥哥在十年前患上癌症,而當時我剛剛從國外回來;經丈夫的同意下便暫時停止尋找工作,全力照顧和支持哥哥。當年的我祇是 一個很普通的上班一族,從事行政管理;而隨後在因緣俱足之下曾先後研習不同派別的功法。

  在三年前,有幸能聽聞佛法;在二○○四年冬天前往尼泊爾的一次朝聖之旅,我遇上一位生命中很重要的同修好友——雨順。這位佛友不單是善知識,更讓我在修法的路途中使我認識顯教大乘佛法。因本人一直遇到的都是密乘教法和金剛上師,對佛法的基礎知識不夠全面。

  她從馬來西亞寄來佷多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的光碟、經書及佛教電影,讓我對佛教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而這位生命中的貴人更在我人生最傍偟無助之際,介紹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師傅——修淨土法門的了果法師。 這位良師,啟蒙了我對淨土宗的認識和修持方法。

  在二○○五年六月,雨順堅持要我打一個電話給了果法師懇求開示,慈悲為懷的法師馬上應允讓我去她主持的紫竹林禪院;地點在湖南省岳陽市的三荷鄉集鎮。因了果法師本身是世代中醫和修行之家,對中醫、氣功、 針灸、 推拿、 草藥、都有極深的造詣!

  在禪院短短的一個月,我學習了氣功。而本人對氣功本身是有一定的認識,畢竟我曾研習多派氣功長達十年。但法師讓我對這套氣功的神奇治療作用真是大開眼界,我本身和一些同伴的治療效果就是一個鐵證!

  我首先學的是「面壁思過」的功法。其實這是一個入門的功法,簡單卻療效極大,面對牆壁,越近越好——兩腳並攏,雙眼微微閉合,舌點上顎,下巴回收,提肛門提會陰,下蹲至地下藍天, 法界虛空,然後百會上領到虛空、藍天、法界、六合;成為天地氣態人,意識上還有密訣;這為之一式。

  當時是盛夏六月份,我和其他學員祇是做了十下,所有人均大汗淋漓。然而卻感受到從宇宙銀河系濃濃的混元氣濃罩而來,每一個都得到了周身融融的感受,也得到內在的享受。過後感到神清氣爽,舒服極了,每一個人都淨化了身、口、意、氣血充足功能正常令身心健康。

  第二個功法是「扣翹尾閭」,動作簡單易做。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 向前是內扣提肛尾閭,封閉會陰底輪;然後是再回收向後推開尾閭。塌腰能壯腎、養腦、調理脾臟、胰臟對調節內分泌,婦科病、男科病和腰關節疾病都有很快療效。

  因為了果法師夜間會禪坐修法念佛不倒單,她在現場展示了打坐多種動作讓我們學習放下疲勞,執著。使我們這群忙碌的香港人學會放鬆,靜坐,抗疲勞和安心養神;最終能達到開發智慧,福慧雙修。

  教授我們功法的主要是了果法師的侄兒 ——達建師傅,達師傅每天循循善誘不辭勞苦的教導我們五節課,無論在保健、人生觀、學佛、德育也兼備。使我們這班學員獲益良多,開發潛能,增強智慧令我們終生受用!

  每隔一天的晚上,了果法師都一定要讓我們配合泡腳治療和喝綠藻保健茶療理堅固。那浸泡的藥材是由法師發大菩提心七十歲的媽媽上山採葯,製作時間歷時三年的辛苦成果。 泡腳程序是我們先把腳放在一個盆上的木架上蒸薰,源源不斷的藥氣就隨著濃濃的蒸氣薰透全身,每個細胞臟腑、經脈、骨、細胞至體內。渾身暖融融通體舒暢的感覺,真是非常舒服,而排毒的汗水也就徐徐冒出;使每個人都正氣存內,邪不可侵!

  此茶也是得來不昜,據我了解中國茶禪學會會長吳立民長老為此廠題名藥師茶廠,在長老的加持下;從採藥到製作均用功夫精製而成,有一定的信息和能量,它的特殊製作功效是不一樣的。

  它主要成份有螺旋藻(此成份有被 WHO世界衛生組織譽為二十一世紀最佳保健品),有健脾化氣,養氣養血、防癌、抗輻射、能合成多種生理活性磓和調節免疫功能和機體平衡等等作用,絞股藍 (有南方人參之稱,能降血脂、抗衰老和疲勞)杞子和綠茶。中國茶禪學會會長吳立民長老指定綠藻保健茶為最佳茶品。 我們待藥湯適溫後浸泡大約半小時,就這樣浸浸泡泡,禪茶,輕輕鬆鬆過了大約總共五十分鐘。我們就在泡腳,禪茶,練功下解決了我們各人不同的生理問題。

  我們其中一個同伴是一位電腦工程師,他患了心血管病,高血壓十多年,因長期服用血壓藥和工作長期對住電腦的輻射,令臉上的皮膚黝黑和失去光澤。 在大約一星期的練功,喝綠藻保健茶和泡腳的療程下,他放棄吃血壓藥而身體並沒有任何不適,而黝黑的皮膚亦開始重獲生氣和光澤而且皮膚也變得美白,細嫩年青了。

  我本人因內分泌失調的原因,臉上長了很多黑斑,而我那過胖的體形也在一個月的堅持練功、泡腳、喝綠藻保健茶下,體重一下子減了十五磅,而臉上的黑斑也 大大減少了;皮膚也變得更白和更有光澤!跟以前的我完全不一樣了,陶冶了心情,也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令身心愉快。

  外形的改變是重要,但在法師循循善誘下地為我們開示念佛的好處,每天都教我們怎樣用身、口、意,呼吸念佛法,阿彌陀佛真靈通;令到我們達到鬆靜境界。師傅慈悲為懷還傳授我們藥師法,令我們身心康復,將我們修法的障礙和煩憂都洗淨了。

  在紫竹林禪院的日子裡令我無論身、口、意,都淨化了,使佛性一塵不染;人像重生般更知道做人應有的目標和取向!了果師傅堅持我回港後要繼續吃素,守五戒。弟子廖素感恩而特獻上此文多謝二位俱德的法師釋了果師傅和釋達健師傅。

 
 
把關愛送給弱勢群體——慈輝捐藥救治精神病人小記
◎黃河錚

州市惠城區人民政府重視對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并 將此項工作列入「民心工程」。但由於財政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拿二○○五年來說,對2063名患者包括30名垂危患者全部免費治療,最低費用需84萬 元。區鎮兩級政府本財政年度合共祇能投入50.8萬元,尚有33萬元經費缺口。

  在惠州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會員得悉情況和接到惠城區政府的救援函後,立即報告楊洪會長。在大洋彼岸美國的楊洪會長得悉情況,立即與在惠州的余雪 梅總幹事聯繫,商定組織捐藥行動。二○○三年慈輝全年贈藥2.6萬瓶共260萬元,救治264名病人。2004年全年贈藥5.1萬瓶共510萬餘元,救治 935名病人。今年按楊洪會長意見:再捐9.6萬元購藥。這次捐藥仍由執行幹事黃河錚負責組織購藥,按月捐贈。

  出發當日,天還在下雨,余雪梅總幹事住在醫院仍然組織人員送藥給仍圖醫院的病人。惠城區政府殘工委副主任、政府辦副主任鄧偉生等相關領導都迎到車門口同我們握手問候致謝,醫生、護士忙碌地搬運藥品,病人家屬也前來致謝。

  楊洪先生和他的兄弟興業不忘家鄉,多年來熱心家鄉的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為家鄉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對傷殘人士給予了特殊關愛。一九九五年、一九 九六年他們連續兩年向惠城區傷殘人士捐贈一批輪椅,2002年為惠城區興辦殘疾人康復中心捐資50萬元,二○○三年至二○○五年連續三年以慈輝(佛教)基 金會的名義向惠城區精神病患者捐贈專用藥品,惠城區政府把寫有「捐藥助殘、功德無量」的牌匾送給慈輝,以示感謝。

  在我們離開時,天又開始下雨了。城區殘聯葉主任事後對我們說:「你們若晚走兩個小時,就走不了啦,洪水已浸公路,我就因做收尾工作走遲了,因而被困三天。」慈輝行善,菩薩總是在天庇護。

 
 
將慈愛送到災民心坎上
◎慧 梅

○○五年八月十七日,兩輛滿載著2000袋共10噸救災米麵的大卡車駛入黑龍江伊春市金山屯區,這是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在得知該市洪水災情後,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秉承「廣植得本,慈心專一」的宗旨,賑災救災的又一善舉。

  慈輝(佛教)基金會助理總幹事陸潔容女士,執行幹事何麗麗和其它執行幹事、大慶市果成精舍的住持衍天法師代表出席了當天的捐助儀式。衍天法師在捐贈儀 式上說:「洪水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作為慈輝行者,有責任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將慈悲、友愛遍灑每一個角落。洪水沖垮了我們的房屋、田地,但 沖不垮我們中國人慈悲的本性和堅強的意志。」

  金山屯區委副書記趙延庭在捐贈儀式上致辭並將繡有「慈善事業,利國利民」八個大字的錦旗獻給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

  伊春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關豔芝女士向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她說:「7.29特大洪災給我市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摧毀了許 多人賴以生存的家園。災情發生後,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不遠萬里為我市災民送來價值12萬元的糧食,此善舉不僅給我們帶來關愛,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作出了貢獻。」

  災民們手捧著米麵,含著淚花說:慈輝人送的不僅是糧食,更是無比的溫暖,這種溫暖,暖在我們的心坎上,使我們倍感友愛。慈輝行者說:通過這次賑災,目睹災區人民的艱辛,我們真正領悟到了同體大悲的真諦!

 
 
有關水陸法會的常識
◎心 祐

水陸法會的緣起

  水陸法會是佛教最隆重的一種儀式,全名「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用以追薦,普度「法界聖凡」。

  「法會」是佛教儀式,又作法事、佛事、齋會、法要,為講說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舉行的集會;簡言之,祇要是「以法集會」就稱為法會。印度自古代即盛行此 類集會,而且種類名目甚多,例如有「無遮大會」,無遮,是不分聖賢,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而行財,法二施的法會;或是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的集會,一 般稱浴佛法會,星馬一帶稱衛塞節。目前一般常舉行法會有光明燈會、報恩法會、金剛禪坐會,婦女法座會、念佛會、消災會等,這些法會大多於農曆初一、十五舉 行,由僧眾諷誦經典,信眾隨眾禮拜,再由有德師僧開示佛法,其後並於寺院中用齋。

  「水陸法會」即設齋食供養水陸有情眾生的法會,南朝梁武帝得寶誌禪師指教,創作水陸儀軌,最初在金山寺舉行。關於最早的水陸法會年代,歷史記載不一, 大概在天監四至七年(西元五○五至五○八年),至唐高宗時才流行於天下,而真正盛行是從宋代開始,主要依據宋神宗時東川楊鍔所撰《水陸儀》,現在通行的是 清代匯集的袾宏(蓮池大師)《水陸修齋儀軌》。

水陸法會的殊勝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是佛教佛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即施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以救拔諸鬼。據說梁武帝蕭衍曾夜夢神僧告之「六道四生,受苦無量,惟啟建 水陸無遮大法會拔濟之,始能脫苦。」梁武帝便披覽經論,綜合慈悲梁皇寶懺、阿難過面然鬼王一事等,建立平等施食之意,製作儀文,首於金山寺啟建,由梁武帝 當齋:因此最早的水陸法會是由朝廷發起啟建。沿習至今;希望對十法界內六道眾生悉皆度化,除了施食以外,又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眾生心開意解,得法 水滋潤,藉此廣結善緣,共成佛事,因此功德最為殊勝。

  啟建一堂水陸法會,需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共分內壇、外壇七個壇口,外壇又分大壇(梁皇壇)、諸經壇、法華壇、淨土壇、楞嚴壇,華嚴壇供僧信二眾禮 懺、修福。其中灑淨、焰口法會及圓滿日的送聖,是整個法會三大重點。總計一次水陸法會約需百位以上法師,動員人力、物力頗巨。

  若法會由一般信徒共同發起、集資修設,稱為「眾姓水陸」;如果財力雄厚,發大心獨資營辦,稱為「獨姓水陸」。佛光山向以廣結善緣為原則,每次啟建水陸法會都希望以萬緣共成佛事;,故稱「萬緣水陸法會」。

  參加水陸法會的意義在於學習平等心度眾,以無遮大會表達對一切眾生的友愛、關懷與好意。除了給予衣食外,更要以佛法令眾生入無餘涅槃,即沒有煩惱、生死、罣礙。

水陸法會的內容

  在老一輩人心目中,「水陸」曾是佛教的代名詞,很多關於佛教的儀式、經文、信仰的知識,都是先從水陸道場裡得到的;其法會內容又以誦經,禮懺、說戒, 奉浴、齋僧、放生、放燄口等活動為主。關於水陸法會的種種儀式,主要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和唐代無遮大齋結合發展而成,至宋代形成了穩定的儀式。宗頤 撰《水陸緣起》對此作過詳細介紹。

  宗頤說,水陸供養的對象分上中下,「上供養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盡虛空一切尊神;下則 供養五岳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眾,冥宮眷屬、地獄眾生、幽魂滯魄、無主無依諸鬼神眾,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聖六凡,普同供養。對未發菩提心者因 此水陸勝會發苦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得道者,因此得道成佛。」

  明末祩宏依志磐《新儀》,稍事改刪,行於杭州,清道光年間,儀潤依袾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作法規則,著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 成為現行水陸法會儀式的基本依據。另外,現行水陸法會還雜採清咫觀所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略為《雞園水陸通論》)和(水陸道場法 輪寶懺)十卷中的有關規定。

  現行水陸法會一般須七晝夜,包括結界灑淨、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法事內容。從法會壇場佈置來看,一般 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其中以內壇為主。外壇則有六個壇場:大壇專門禮拜《梁皇寶懺》;諸經壇讀誦規定的大乘經典如《金光明經》等;法華壇專誦《妙法蓮華 經》;淨土壇誦《阿彌陀經》與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華嚴壇靜閱《華嚴經》;楞嚴壇誦持《楞嚴經》。

  此外,水陸法會內壇的基本程式是:第一日外壇灑淨、外壇結界、遣使建幡;第二日請上堂、奉浴;第三日供上堂、請赦、齋僧;第四日請下堂、奉浴、說戒; 第五日供下堂、齋僧;第六日主法親祝上下堂、放生;第七日普供上下堂,齋僧、迎上下堂至外壇、送聖,至此水陸法會即告圓滿結束。

水陸法會諸問

  改惡、修善、淨心,是佛教的根本教義,當初梁武帝夜夢神僧告訴他「六道四生,受苦無量,宜建水陸大齋以普濟之」,隔天問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所說何意, 祇有寶誌禪師建言梁武帝廣尋經教。最後梁武帝派遣法師迎大藏經於法雲殿;每日披覽,經三年才完成儀文。梁武帝手捧儀文、不點燈燭,祈禱表白三寶,水陸儀文 若文體不通暢,有所違背教義,不能廣濟眾生,則燈暗如初;若道理契合,希望拜起,燈燭不點自明。祈祝完畢一禮,燈燭盡明,再拜宮殿震動,三頂禮,空中飄下 香華,從此,為廣大眾生普度懺罪的水陸法會盛行至今。

水陸法會內壇為甚麼要結界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內壇佛事主要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法會的主軸核心,由於內壇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須專心觀想,為防閒雜人等擾亂,因此內壇必須結界,以莊嚴壇場,故由發起人代表所有功德主參加禮拜佛事。

水陸法會的功德何在

  水陸法會以眾緣共同成就,發一善心隨喜參與,就有無量的不可思議功德存在;功德其實貴在一念的虔誠,能夠不為一己而為一切眾生,其所發的願心愈是廣大,功德愈是不可限量。

水陸法會的特點有哪些

  水陸法會有三大特點:一是時間長,多則四十九天,少則七天,最少也有三天:二是規模大,參加的僧人可多達千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種常見法事無不包 括在內,還要懸掛多則兩百餘幅,少則一百二十幅「水陸畫」。水陸畫分為三類,一是諸佛菩薩,諸天、明王、羅漢,護法神等;二是諸神祇,如三清、十二真君、 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等;三是龍王、閻王、六道中旁生、餓鬼和鬼王等。法會懸掛那些畫,就代表要召請那些「尊神」,法會後,再將畫幅取下 收好。這是水陸法會專用的佛事人物畫,平時一般法會不會懸掛出來。

  另外,在水陸法會七天佛事中,約有上百首的散套曲牌,也是一大特色。

 
 
世界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論壇」緣起

  佛陀示教,自利利他,普度眾生。二千五百餘年來,佛教超越種族與國界,東漸西輸,南傳北播,流布寰宇,蔚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全球化」、經 濟一體化的大勢中,我們深感當今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時代潮流滾滾向前,我們應該當機對機,為世界佛教事業的整體發展,為人類的和平安樂獻大智慧、放大光 明,做大貢獻。

  人類在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極大地改變了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強烈地衝擊傳統信仰、倫理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人類在享受著 前所未有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時時感到精神空虛、道德淪喪,面臨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有恐怖主義、戰爭威脅,世界不甯,人心不安。人類健全宗 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顯得迫切而重要。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的佛教,應該承擔淨化人心、化導社會的重任。目前,各國佛教界都十分重視以佛教理念改 善現實人生,積極致力於文化教育、慈善救濟、環境保護、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事業;世界性佛教組織紛紛湧現,各國佛教界開始跨國界、跨語系團結合作,世界 佛教的理念正在形成。當此一時千載,千載一時之際,設立「世界佛教論壇」,可謂適逢其時,因緣具足。

  二○○四年十月,恰值第十屆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在北京召開之殊勝因緣,中國兩岸三地的八位佛弟子共發大願,向世界佛教四眾弟子和一切關心,護 持佛教的善知識倡議,在中國設立「世界佛教論壇」。此倡議得到了韓國、日本佛教界朋友的回應與支持,表示要同結勝緣,共襄盛舉。

  從二○○四年十月到二○○五年十二月,經過海峽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界的共同宣傳,在中國大陸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目前已得到四十餘個國家佛教界的贊同和積極回應。中國政府也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佛教界籌備和舉辦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定於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舉辦。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海峽兩岸四地的佛教界正在同心合力,攜手籌備,迎接四海法門兄弟的到來!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一月十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佈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常務副會長聖輝長老、台灣的星雲長老、惟覺長老等八位佛教界的高僧兩年前一同倡議舉辦世界佛教論壇。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首屆佛教論壇將於今年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浙江省的杭州市和舟山市舉行。

  日前,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籌備委員會在香港舉行了新聞發佈會,以香港為國際窗口,邀請世界佛教界人士參與這次盛事,亦向全世界的佛教徒公佈這次佛教界的 大盛事。主持這次新聞發佈會的分別有倡儀人兼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倡議者兼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佛協會長戒 忍法師、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齊曉飛、浙江省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組委會副主任鍾小毛。

  「世界佛教論壇」由中國佛教界倡議發起,旨在為世界佛教徒,提供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當今世界,在科學技術極速發展、物質文明取得空 前成就的同時,人類也面臨著精神危機、道德失落、生態失衡以及恐怖主義等多種威脅,世界不寧,人心不安。佛教徒要積極擔負起淨化人心、化導社會的重任。因 此,中國佛教界倡議舉辦「世界佛教論壇」,並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和諧世界」即,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即,心淨國土,心安眾生,心平天下平。

  圍繞主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大會將分三個方面進行研討:

  1、佛教的團結合作。著重探討:佛教中和諧的理念,進一步發掘佛教教義,淨化心靈、自淨其意的豐富資源;增進佛教大乘與上座二乘、南北傳、三大語系的 團結與合作;推進新世紀僧伽教育的和諧發展,加強佛教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互動;因應網絡時代,推進佛教弘法利生事業;探討佛教第七次結集可行性;加強世 界各地佛教組織的聯繫與合作;展望世界佛教青年活動的未來。

  2、佛教的社會責任。著重探討:佛教與環保,增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運用佛教倫理幫助提升社會道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探討佛教與科學的和諧關係;進一步推進佛教社會慈善事,興辦慈善機構,扶危濟困,賑災救難;探討身心淨化與人類的永續發展問題。

  佛教的和平使命。著重探討:人類的共存共榮問題,研究幫助如何消解地區間紛爭與衝突,共同建設人間淨土;佛教對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如何增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減少文明隔膜與衝突,共同達致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佛教界舉行「誠心抄經抗疫境迴向眾生祝和平」活動
祈求消災除障、人民幸福,社會祥和

  二○○六年一月七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佛誕,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團體、香海正覺蓮社在銅鑼灣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了 一次大型的祈福法會,千多名市民及佛教徒參加。這次祈福法會籌備近兩個月,早前,兩個主辦機構發動全港及世界各地佛教徒,舉辦「誠心抄經抗疫境 迴向眾生 祝和平」活動,呼籲佛教徒以抄寫《心經》表達祈願,祈求消災除障、人民幸福,社會祥和。活動期間共發出六十萬份抄經本,直至活動前一天,共收回約五十多萬 份抄經本。

  這次抄《心經》活動,不但得到香港佛教徒的積極回應,內地、台灣省、新加坡、印尼、印度、澳洲、美國等多國佛教團體亦積極呼籲當地佛教徒參與,他們並決定於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舉行有意義的誦經祈福法會,將功得迴向給他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眾生。

  已抄好的《心經》經過覺光長老及多位法師們加持後,再由法師將它燃化供佛。佛聯會表示,這數十萬份經本凝聚著抄經者無限的恭敬心和慈悲心,亦乘載著數 十萬人的大願力,不僅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同時也具備無限的能量。信眾虔誠的將已抄好的經本供奉佛前,以至誠懇切的精神,嚴謹齊整的威儀,純真勤懇的態 度,舉行莊嚴的儀式,然後恭送焚化,將抄經的功德來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以經文的能量來感應我們的美好願求。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認為:「焚化的手抄經文是有相的,也是有限的,但慈悲和智慧長留大眾的心田,他們的功德是無相的,對法界眾生的祝福是無限 的,對佛法和人間真理的信仰和實踐是堅定不移,純正無染的,這是一種無上的悲智願力的大供養,是一件十分有意義和有內涵的事」。

  這次法會由香港多位知名的長老主持,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菩提學會會長兼西方寺住持永惺長老、寶蓮禪寺住持智慧長老、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 紹根長老、大嶼山觀音寺住持融靈長老等等。覺光長老在宣讀《功德疏文》時,祝福香港繁榮 市民增福延壽、願求果遂、四時無災、闔宅平安。

  二○○五年適逢香港佛教聯合會和香海正覺蓮社均成立六十周年,佛聯會表示,非常感謝香港和世界各地佛教徒的支持,今天得以成功舉辦這次富有意義的祈福活動。


華夏書院課程招生

■ 藏文初級班教學 ■

內  容: 包含文字結構、基本拼音、拼音認字、文章朗讀等。

教  師: 喇嘛阿旺尊珠

      (出生香港,畢業於四川塔公顯密興隆講修大僧院,熟習西藏文化。)

上課時間: 2006年2月15日開始,逢星期三晚上7:30-9:00,共八課。

全期學費: 港幣六百元(不含教材)

上課地點: 「華夏文化中心」旺角亞皆老街40號1D(先達對面)

報  名: 親臨上址,或以「華夏文化中心」支票逕寄上址。

      信封內附姓名、電話,註明「藏文班」。

查  詢: 2721 3831(辦公時間:下午2:00-9:00) 

■ 華夏書院簡介 ■

  華夏書院創於一九六二年,為香港註冊之私立專上院校,創辦人列航飛先生為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畢業生,深受錢穆、唐均毅、張丕介諸先生的精神感召而創 立。華夏書院一直致力推廣中國傳統特色之學術,如中國文學、哲學、歷史、醫藥等,這也是書院歷來之宗旨。作家陳德錦謂「華夏書院於六十年代與浸會、珠海、 樹仁合稱「四大私塾」,後者先後接受資助而拓展,唯華夏書院一直堅持本初宗旨、規模與理想迄今不改」。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2006年2月活動 

活動名稱

日 期

星期

時 間

主 持

 大悲懺

2月5日

 09:00-12:00

 衍慈法師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2月7日

 二

 放香

 衍慈法師

 供佛齋天(祝福)

 2月12日

 09:00-13:00

 衍慈法師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10)

2月14日

 09:30-21:30

 衍慈法師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11)

2月21日

 09:30-21:30

 衍慈法師

 慈善齋宴

2月26日

 09:30-13:00

 衍慈法師

 二月初一精進念佛

2月28日

 09:30-12:00

 道行法師

 誦大方廣佛華嚴經(12)

2月28日

 09:30-21:30

 衍慈法師

 法器練習班

 

逢星期六

 15:00-16:00

 道行法師

 純課共修

 

逢星期六

 16:00-17:30

 眾法師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共沾法益
本苑地址: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E-F座四字樓
查詢電話:2367 3091


大嶼山蓮池寺舉行金剛手菩薩息災火供

  二○○五年十二月四日星期日,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當天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恭請第七世噶瑪恰美仁波切及第四世噶瑪堪慶仁波切倆父子在大嶼山蓮池 寺舉行金剛手菩薩息災火供。是次火供主要平息來勢洶洶的禽流感。祈願已被宰殺的千萬家禽往生極樂淨土:流感病魔不再肆虐香江。

  主法的噶瑪恰美仁波切前生所傳的教法在寧瑪巴及噶舉巴有很大的影響力。第一世噶瑪恰美仁波切為十七世紀人,年青時代,廣聞博思,將寧瑪巴大圓滿法與噶 舉巴大手印法圓融一體,創立了聶多噶舉派傳承,並以其卓越實證功德名揚西藏。當今此世為第七世,方出生時有騎狼護法在母親床上留下手印,且日夜防護。第十 六世大寶法王寫下認証函,賜名「噶瑪持教事業週遍祥賢」。至於噶瑪堪慶仁波切,其傳記蓮花生大士在「成就佛意如意寶」之不共預言文中預言:

  當人壽縮為三十歲,佛法蔽衰之際,

  顯揚佛陀法教之精粹磐石——寂護將直接化現,

  尤其會現身於多梅黑山嶽中,他將證入大成就地,

  如同閃電般爍照十方。

  誠如所言,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羅卓他耶以及秋吉林巴,皆一致認證噶瑪堪慶仁千達傑為寂護大師的化身。

  第一世的噶瑪堪慶誕生於噶瑪巴謝下方地區的涅色氏族中,他幼年時已能讀寫自如,並蒙父允許出家為僧,他前往乍取喀等學院多方參學,成為精通十明的大學 者。特別是他依止蓮花生大師的法脈傳人,亦即化身為大伏藏主的秋吉林巴為根本上師,從上師處他受學了以大圓滿為主的許多甚深教法的成熟灌頂及解脫口訣。同 時,他也依止蔣揚欽哲旺波及蔣貢康楚羅卓他耶等了知一切的賢哲,並受學了新舊教派許多聽聞即能解脫的法教。他於一坐墊上閉關禪修十二年,從而親證法界實 相,因之成為大成就者。

  今生第四世堪慶仁波切即是最勝的「噶瑪賢遍卻吉達瓦」。他生於一九七六年,父親是一位學者及大成就者,即第七世噶瑪恰美仁波切。在他六歲那年,第十六 世大寶法王朗炯立佩多傑無誤地確認他為噶瑪堪慶的轉世,並舉行剪髮儀式,其後在隆德寺金色寶座上舉行坐床典禮,一如他的前生,今世他亦努力精進學習,並接 受學種種經藏和密續的法教。

  下午一時半法會正式開始,仁波切與喇嘛們誦經唸咒。點火時有點不暢順,但很快調整過來:火乘風勢,整個木架熊熊燒起來!師兄法友們魚貫向火壇獻上貢 品,火勢更猛烈:有人看到火的形狀像一尊金剛手站立在烈焰中!法會於下午四點圓滿結束。眾師兄法友在噶瑪恰美仁波切加持祝福下離去。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八日
普巴金剛閉關暨火供

  主持這次普巴金剛閉關的,是噶瑪堪慶仁波切。噶瑪堪慶仁波切被投記在眾多的密續中,是大堪布寂護大師的真實化現。噶瑪堪慶仁波切在噶瑪迦珠的傳承中有 著崇高的地位,是綠寶冠的持有者,也是被授記將迦珠派的教法變得更為鋒利的大師。蓮華生大士特別在「成就佛意如意寶」中授記:當人壽縮為三十歲,佛法蔽衰 之際,顯揚佛陀法教之精粹磐石一寂護將直接化現,尤其會現身於多梅黑山嶽中,他將證人大成就地,如同閃電般爍照十方。

  這次已經是聶多基金會第三次在蓮池寺舉行閉關了。今次也是一天五座,包括開示、實修、送食子、受持成就等。寧靜詳和的氣氛在無間斷的咒音及加持中展現。

  末後,更以普巴金剛的增益事業火供結壇,可謂圓滿。

  同修眾人個個法喜充滿,祈求上師們長久住世,佛法增延的同時,靜待著下一次的閉關。

正所謂「說食不飽」,聶多傳承實修的宗風,已在香港烕根,並感染著以短視見稱的香港人。


岳陽紫竹林禪院關於《曲肱齋全集》學術研討會總結

  全國性的「陳健民先生《曲肱齋全集》學術研討會」由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會、岳陽紫竹林禪院聯合主辦,於十一月六至 七日在岳陽紫竹林禪院舉行。這次學術會議有來自北京、上海、內蒙、河北、河南、四川、廣東、湖北、湖南和台灣等省市的學者九十多人與會,提交論文三十多 篇,其中有: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會會長吳立民、台灣大學博士吳錫銘、四川大學教授陳兵、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劉霞輝、紫竹林禪院住持釋了果法師、湖南大學教 授鄭佳明、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有志、王興國、徐孫銘,湖南師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名瑛、湖南大學教授何錦秋、中南大學教授肖桂林等。湖南省、岳陽 市、岳陽縣有關領導到會表示祝賀,並對會議的籌備召開以及交通、電力供應、安全、旅遊等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來自北京、山東,廣西,內蒙,深 圳,香港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六十四名義工為會議的多媒體錄像、宣傳和後勤保障、身體保健工作作出了默默無私的奉獻,令人感動。

  會議主要成果是:

  1、論者指出,陳健民先生《曲肱齋全集》是中華民族佛教文化的瑰寶和湖湘佛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源和重要平臺,值得珍惜和深入研究;

  2、陳健民的修持、行持、證量及其人格道德精神高尚,是學佛的楷模:其有關密宗修持法門,融唐密、藏密、東密於一爐,經典有依據,祖師有傳承,個人修 持經驗有實證、有系統的理論總結和概括,但畢竟是佛教的方便法門,不是明心見性趨向解脫的根本;而且其中有一些內容不一定為人們所普遍認同,也不宜由沒有 具眼宗師指導、無一定顯教修持根基和其他必要條件的人們所普遍仿效,但值得認真研究,深入探討。必須發揚佛陀的解脫道的根本精神,「以戒為師」,嚴持戒 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吸取各家之長,認真總結、提高,以此作為創建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中密」的寶貴資源和基礎。

  3、禪宗、淨土、密宗修持的圓融,佛教與現代科學以及其他宗教的圓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圓融,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助緣和增上緣,有 其獨特的價值;不應自贊毀他,更不應因無意義的、枝末之爭而引發不同民族、國家、宗教之爭,損害和破壞社會的和諧與世界的和平事業。

  4、宗教文化、宗教哲學與現代企業創新有密切的關係。會議認為紫竹林禪院是岳陽市改革開放和現代科技企業的一個亮點。岳陽紫竹林禪院既按照佛教教義、 理念,設有同樂念佛堂,禪淨雙修,又把弘揚佛法、禪修、度生與保健食品生產、保健、療病密切結合起來。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禪茶一味」的佛 教文化理念,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兼顧經濟效益,宗教文化、科技(醫療)、生產三位一體,取得顯著的社會效果,受到國內外廣泛贊譽。與會學者稱贊他們小廠高 科技,小廟發大心,小人物辦大事,為中國佛教走向世界,為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作出可喜的貢獻的經驗,值得關注,並進一步加以總結和完善。

中國湖南佛教研究會
中國湖南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二○○五年十一月十日


亞青鄔金禪林大經堂重建工程簡介

  四川白玉亞青鄔金禪林,建於西元一九八五年,由當今寧瑪派著名的大圓滿成就者喇嘛阿秋法王住持,主傳甯瑪巴龍欽、龍薩兩種傳承的大圓滿實修教法(耳傳 竅訣)——極密心滴部之徹卻、脫嘎,嚴格要求弟子閉關實修。喇嘛阿秋仁波切為藏漢各省數萬人傳授大圓滿之殊勝引導,有眾多弟子顯現出成就及成佛之兆,弟子 中有的圓寂後遺體出現五彩舍利、彩虹貫空,遺骨成水晶及自生佛像等。亞青寺授記中,未來將有眾多弟子虹化而去。蓮花生大師曾對喇嘛阿秋仁波切今生弘法利生 的事業授記——「於此明空原始怙主之遊舞,毗盧遮那香雪海之化身佛土,百花盛開所嚴飾之南瞻部洲之巔清涼雪域境內,第二銅色吉祥德山,亞青鄔金禪林中,龍 薩娘波尊者的化身蔣陽龍多嘉參尊者(阿秋仁波切)將成辦廣大教法和利益有情之事業。」

  亞青寺大經堂是最初建寺時修建的藏地經堂比較原始的土木結構,至今使用已經近二十年。雖幾經修繕但在幾千人增至近萬人長期使用中,亞青寺大經堂逐漸出 現由於局部基礎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結構柱傾斜、部分牆面產生裂縫等現象,已經成為特級危房,無法使用,現已封閉,急需重建。(估計1500萬元)。

  龍多嘉參仁波切悲憫一切眾生。近七千名漢藏女眾,為解脫輪迴痛苦,不畏一切艱難,來到亞青聖地實修證悟。但亞青沒有比丘尼經堂。因此二○○四年五月在 十方功德主的幫助下,新建築面積為五千平方米的比丘尼經堂。現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工。但少量的土建、裝飾、大經堂內設置的佛像與經典等法物仍未完工,已無 資金。估計全部完工尚需人民幣500萬。

  法王龍多嘉參仁波切(阿秋喇嘛)為諸善行供養之信士做過如是授記:

  「亞青寺僧眾是守持清淨戒律,具備大乘菩提心,及修持光明大圓滿的和合僧團,其中大多數修行者對大圓滿已有證悟,有的已顯現了文武壇城等大圓滿光明境界,證得如是見解的修行者,可加持圓滿承辦施主之善緣;

  凡對亞青寺作過殊勝供養結緣者,獲得的功德將與修法者無異,這是因亞青寺僧眾都在為廣大信眾作加持及迴向,作為我個人也不止一次地為一切與亞青寺結緣的信眾作加持和迴向,如上所述:凡是與亞青寺結緣的信眾,未來皆可往生蓮師鄔金剎土。」

  如是,我們期待十方大德檀越普發善願,鼎力護持,使大經堂的建設早日圓滿,此功德如滴水匯入大海,不僅福蔭眾生,也定會佑你諸事吉祥,早趨解脫。

  龍多嘉參仁波切亞青寺為清淨修行的場所,地處偏遠,寺院本身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自所籌措大經堂甚為困難,希望得到您們的支持和幫助!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亞青寺管委會
二○○五年十一月廿九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