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44期
2005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大哉美哉一代宗師
西藏文化
中國西藏文化周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西納活佛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紹 根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潘宗光
高僧小傳
中華一代奇僧——竺摩大師
在世界文壇大放異彩(上)
◎陳松青
佛光融融新馬行(上) ◎李順驊
講經說法
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惟 賢
禪學思想
從禪宗公案透視禪學(上) ◎楊佛興
禪宗公案
禪宗公案對禪宗行者的啟示 ◎鄭慶雲
隨筆禪話
去迷顯覺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強烈的上進心 ◎楊 釗
慈輝功德
當慈善家遇到科學家 ◎傅麗卿
朝禮聖地
一路風霜朝天闕——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仁達法師千里朝拜五臺山緣起
◎真如 妙心
參訪古剎
西林探幽 ◎升 正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大哉美哉一代宗師

這一期和下一期中,本刊將向讀者介紹一位精通佛 法,持戒謹嚴,學識淵博,不輸文采,弘揚佛法,不遺餘力,不幸已經乘鶴西去的有道大師。這位出生在上一世紀初,而在本世紀初圓寂的大師、大智慧,雖然他在 生的年代,大部分時間活躍於數千哩遙的海外,對他的事蹟不免有些陌生,不過,他的弘法活動,卻是那樣的似曾相識,令人感到熟悉、親切。

  竺摩大師1913年生於浙江,小時剃度,十六歲受具足戒於寧波觀眾寺諦閑上人座前,學教於太虛大師門下,賜名「竺摩」。大師天性聰慧,年方弱冠即出任 著名佛教刊物《海潮音》編輯、日文翻譯,與當時文士名流林語堂、老舍、葉恭綽、高劍父等,以及弘一、太虛、巨贊等佛門大師,過從甚密。抗戰開始,大師愛國 不落人後,講經不忘喚起國人愛國救難。大敵當前,同仇敵愾,大師放棄留學日本,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以「發大宏願滌腥羶,降伏群魔一指彈」表達了他愛國抗敵 的決心,在國事家事,大是大非面前,為佛門子弟作出了榜樣。回想當年,面對今朝,真是感慨系之,不禁要大喊:「大哉,竺摩大智慧! 」

  當時,其所編輯的《覺音》,得到高僧大德的大力支持,成為當年華南地區,積極宣傳和鼓勵以寺僧奮起抗日的重要刊物,被讚為佛門中愛國愛教的龍象。二十 世紀五十年代,大師卓錫澳門,開壇弘法。當時面臨社會轉型、內憂外患。時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使大師決定轉赴海外,為海外廣大信眾普灑正法甘露,「將此深 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自此,大師輾轉往返於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講經、興學,培育幼苗,並自編教材,使寂靜冷落的異國,重新燃起佛陀聲。大師在 馬來西亞的辛勤耕耘,得到了福報,四十年弘法,海外弟子已逾七萬,其中有幾百位,現今已是在海外獨當一面的大法師。

  以這樣一位佛理精湛、詩文卓絕、弘法不停、育才不倦的大師,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日子裏,對眾多的佛弟子來說,為何是如此籍籍無聞、生疏?一直到前年春, 大師捨報圓寂檳城,其光輝事蹟才廣為宣傳。這除了海內外佛教界的信息傳遞,佛教文化交流力有不逮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師在世時。甘願作一頭默默耕耘的老 黃牛的低調作風。「平生甘澹泊,是以入禪林」,正表明了大師的人生觀。這位揚名海內外的一代高僧、教育家、詩人,由於其弘揚大乘佛教和傳播中華文化所作出 的貢獻,被馬來西亞譽為「大馬漢系佛教之父」,並被大馬政府封贈為DMPN高級拿督勳銜。這是大師將大眾佛教帶到馬來西亞,廣大佛法廣種菩提心,給社會帶 來精神財富,是多年打拼所獲得的福報,可謂種善因得善果。不過,大師對此表現出了一位得道高僧的謙誠風度,接受了榮譽,卻不取勛獎。

  過去的高僧大德是很重視自己的內在修持,而不重視外在虛幻現象的,更將世俗的名、利、權,拋向九霄雲外。編者在佛門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參拜過不少高僧 大德,其言行給予世人影響極其深刻,堪稱人天師表。印光、弘一、太虛、虛雲等大師就是僧俗修行人的光輝典範。竺摩大師為其中之一。

  陳松青居士經過多年策劃、不辭辛苦四方奔走,收集大師生平弘法資料,在雁蕩山區建造了大師紀念館,展出這些珍貴資料,供後人瞻仰,這種為弘揚佛法,無 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在這末法時代,生活在功利社會中的佛門僧俗,無時無刻不受到貪、嗔、癡的誘惑。誠然,佛門弟子絕大多數能藉佛法抗拒邪惡,但也不可 避免的會有個別定力不夠的佛弟子,墮入孽網。要知「因果絲毫不爽」,「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本刊此期開始連續刊登的竺摩大師光輝事蹟,對於我們來 說,無異是醍醐灌頂獅子吼。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中國西藏文化周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

◎西納活佛

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客觀認識我國藏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價值,發揚佛教優良傳統,運用其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對於啟迪智慧,淨化人心,維護社會和諧與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各方面關係協調、各項事業均衡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們依法行為、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 相處。我國藏傳佛教核心理念和精神價值體現了這些要求。藏傳佛教是和平的宗教,藏傳佛教傳統文化主張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崇尚和諧、褒揚和平, 始終致力於提倡平等、推崇慈悲、淨化人心和反對戰爭。崇尚自然,強調珍愛生命,追求人的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中道思想,在社會經濟生活 中,提倡仁慈、寬容、善良、誠信和公平公正,不走極端;強調要彼此相愛,扶危濟困,度己度人,關愛一切生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共同營造香巴拉(香格里 拉)極樂淨土。

  藏族文化吸納了印度佛教文明和中原文明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在藏傳佛教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下,世代居住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氣候、生存條 件艱苦的環境下,和睦相處,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並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效地保護了青藏高原的整體環境風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發揮藏傳佛教教義中的和諧理念,組織和引導藏傳佛教界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一、繼承和弘揚藏傳佛教文化,營造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社會環境,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佛教自公元七世紀中葉傳入青藏高原後,特別是藏傳佛教形成並 得到蓬勃發展之後,對藏區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天文、曆算、法律、科技、醫學、建築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為青藏高原帶來了高度文明。在當今 社會,傳承藏傳佛教的優秀文化成果,構建和諧社會,藏傳佛教界肩負著偉大的使命。

  二、以藏傳佛教的和諧理念,行十善、戒十惡的道德觀念,教育和影響社會大眾,來提升社會的道德水準。藏傳佛教的信教群眾,分佈在社會各個階層。在市場 經濟條件下,我國正處在社會結構的轉型之中,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需要加強溝通和疏導,以激發社會的活力。藏傳佛教團體和藏傳佛教界人士 可以發揮密切聯繫信教群眾的優勢,深入了解他們最為關心的熱門話題,充分反映他們意願和要求,多做協調關係、化解矛盾、促進團結的工作,努力配合、積極支 持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體諒包容、求同存異、暢所欲言、增進共識的氛圍,共同營造文明富足的社會。

  三、開展慈善活動,為弘揚團結互結的社會風尚發揮助力作用。藏傳佛教歷來有「慈悲善行」的傳統,既造福群眾,又回報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藏傳佛教 界積極在社會上開展捐資助學、救災、修橋鋪路、扶危濟困、施醫送藥和幫老扶幼等慈善活動,獻愛心、辦好事,為在全社會形成互相關愛的好風氣,建立真誠互助 的人際關係貢獻力量。開展慈善活動,不但對困難群體予以幫助,對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起重要的補充作用,而且對行善救助,藏傳佛教團體和藏傳佛教界人士來 說,也是自身精神上的昇華和實踐。

  四、保護生態環境,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生態環境作為人們活動的空間,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有直接的關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和諧 社會的重要體現。現在一些地區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大的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嚴重存在,不但使那裏的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 民群眾的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藏傳佛教界可以利用各種形式積極投身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有益的野生動植物等社會公益事業,積極在群眾中宣傳增強生態意 識和環保觀念,協助政府推進環境保護,不但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

  五、發揮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藏傳佛教團體和藏傳佛教界人士要組織引導信教群眾旗幟鮮明地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與各族人民一道,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貢獻。

  六、自我約束,發揮維護社會生活安寧團結的作用,不斷增強法制觀念,把宗教活動納入法律、法規的範圍。加強自我約束,使宗教活動有序地進行,不為社會 增添不和諧的因素。要結合法制道德教育,引導信教群眾顧大體,識大局,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觀和人生觀,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妥善處理自己 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維護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的局面,促一方太平,為發展一方向社會經濟盡心力。

  七、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發揮營造和諧社會和良好國際環境的作用。藏傳佛教界遵循「友好、和平、合作、發展」的宗旨,積極參與和平事業,不斷發展宗教 領域的對外友好合作,並不斷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廣交朋友,增進友誼。這不但使藏傳佛教在世界上的影響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高,而且爭取了國際輿論,從宗教的 角度,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紹 根

次西藏活佛代表團親臨香港,舉辦「西藏文化周」。藉此殊勝因緣,彼此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研討,怎樣「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弘揚佛法、利樂人群的事務,身為佛子是義不容辭的使命,因此參與盛會。

  當今廿一世紀的時代,世界各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資訊發達,日新月異。人類致力向高科技發展,而另一方面人類自私自利貪求的慾望更永無止境。由於物質 泛濫,因此引發人類,尤其青少年念念追求新產品、追求名牌以炫耀別人,時時刻刻追求享受。求不得的時候,或因此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做出遺害社會作奸犯科 的罪行,從此墮落而不自覺。這由於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嗔」、「癡」三毒驅使所致,在社會上難免有「殺」、「盜」、「婬」等的罪行,所以殺掠、搶劫、 械鬥等暴戾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們欲想輔導人心,止惡向善,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推廣佛教的真理,冤親平等,慈悲喜捨的教法,令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構 建和諧社會的要素。

  深信座上諸位活佛、長老也了知佛教是教人做人應有最基本條件的宗教,是要人類先做好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進而使人性不斷昇華,最終成為無私無我,以利 益人群為己任。一切身心活動,皆以人類福祉為依歸,這也是學佛最先決的基本條件,所謂「學佛先從人做起,人成即佛成」。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講過:「佛法是補法律之不足」。故此佛陀的教法,是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一股強大力量,與社會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人類寄居於這個世界上,必須要互相依賴、互相關懷和忍讓,方可以共存。所以不應有彼此之分、種族之別。彼此同在一個天空下,同住於這個地球村之中,等如一家人,應該平等一體,互相關懷和諒解。

  六月期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宣佈:二○○八年,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全球人類 所渴望的:「干戈止息、世界和平、人人有一個美好的家園、安居樂業」。這與今日座談的主題:「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巧合。

  本人有幸參與盛會,期望能聆聽諸方怎樣「構建和諧社會」的善巧方便法門。其實我們欲想美夢成真,實現和諧的社會,必須要有當地政府配合,致力推廣佛教 的平等慈悲教法,上行下效,才可事半功倍,否則夢想就是夢想。目前佛教人士勢孤力弱,祇可盡其綿力,糾正人心,略為社會締造和諧而已。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些國家終日講民主、講人權,由於欠缺佛教的慈悲精神,所以一百多年來講人權,行霸權,這些國家終日製造事端,欺凌弱小國家,或見獵 物而起貪念,找籍口而出兵入侵,令弱小國家的人民家破人亡、生靈塗炭,真是苦不堪言。這些霸權國家由於沒有受過佛法的薰陶,所以沒有寬大包容的胸襟,拔苦 予樂的慈悲精神,因此時時記著「睚眥必報」的仇恨心,引至彼此互相仇殺,永無了期。

  我們欲想消除世上種種戾氣,實有賴新一代的僧青年,應利用資訊科技發達,負起救世益群的使命,把佛陀慈悲的真理推廣至全球人類,務使全人類都奉行佛陀 的慈悲教化,包容一切,不擇寬親、互相關懷,這樣才能達至全球人類的夢想(世界和平、社會祥和)成真,實現人間樂土指日可待。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
◎潘宗光

覺光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大家好!

  今天是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的「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交流座談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多年來致力弘法利生的工作,雖然我不是出家人,但能夠有緣參與這個座談會並與大家分享我對推廣佛教的愚見,實在感到非常榮幸。

  佛教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當中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了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三大語系佛教。其中,漢語系和藏語系佛教形成於中國,巴利語系佛教在我國雲南也有傳承,。因此中國可說是佛教的第二故鄉。

  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和科技發達的社會和年代,讓我們可以透過不同媒體,來引起發大家對佛教的興趣,。 所以弘法的方式,亦要靈活多樣,以配合現今社會的需要。

  目前香港佛教的弘法情況,著眼於佛教事業的建設與發展,中央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亦支持佛教界培養人才,重點是加強佛教自身的建設、提昇四眾的素質,以來構建和諧的社會。就這個大前題, 我希望提出個人有三個觀點希望與各位大德分享:

一、道場每週舉行定期聚會

  佛教一向給人深山修行、不問世事的印象,另外,由於在社區建立的道場不多,而道場亦缺乏定期的聚會,以致佛教徒之間欠缺凝聚力和交流的機會。我認為我 們可以仿傚西方宗教的傳道方式來推廣佛教,每個週末或週日在道場舉行定期聚會,。而聚會的形式亦應盡量配合一般人的生活方式;除了一般的講經、誦經和經驗 分享外,應加入進一些適合小孩和年輕人都有興趣參與的活動,鼓勵一家人一起出席,互相推動,從而加強佛教在每個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凝聚力。

二、唱誦現代化

  佛教的傳統唱誦,旋律節奏較太慢,內容不易亦非一般人能理解,確實難令講求效率及現代化的現代都市人產生共鳴。所以,如果能夠將佛教唱誦的內容重新以現代的文字編寫,再配合節奏明快和具現代感的音樂,一定能令信眾更加投入,甚至可成為推廣佛教的橋樑。

三、積極改革教育

  佛教注重正知正見,所以佛學教育一向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由於香港過往殖民地發展的種種原因,西方教會團體所辦的中小學,在現時來說,無論在質與量 方面都比較優勝。一般家長都傾向把子女送到西方教會團體所辦的學校求學,令小朋友從小已接受西方宗教思想的薰陶。所以,我們應積極提高佛教學校的質與量, 爭取知名度以吸引更多家長安排子女入讀佛教學校,使更多小朋友在佛教的環境下成長。

  其實,香港佛教歷史悠久,六百萬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從香港特區政府將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訂為香港公眾假期後,佛教已更為加被普羅 大眾所認識。但就推廣與普及佛教而言,還需我們佛弟子共同努力,使弘法的模式更能加以改良以配合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的情況,真正達到落實「信仰生活化」 和「生活佛法化」的理想境界。

  最後謹祝各位福慧增長,法喜充滿,自在吉祥!

 
 
中華一代奇僧——竺摩大師
在世界文壇大放異彩(上)

◎陳松青

一、前 言

  竺摩大師一九一三年八月出生於中國浙江雁蕩山麓,俗姓陳名德安,別名「雁蕩山僧」。髫齡剃度黃塘壽昌寺白雲上人座下,年十六受具足戒於寧波觀宗寺諦閑上人座前,學教於太虛大師門下,卒業於閩南、武昌之佛教最高學府。

  一九 三七年日軍侵佔中國,大師毅然放棄赴日留學,親赴前線投身抗日救難運動。後輾轉港澳,主辦《覺音》、《無盡燈》雜誌,弘揚佛法,宣傳抗日救亡活動。一紙風 行,聲名藉甚。後又南渡檳城,廣建道場,遊化世界各地,弘揚佛法。領導創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被推擁主席,連任多屆;創辦馬來西亞佛學院,榮任院長;講說 經論,培植佛教人才,著書立說,提倡人間佛教。平時喜愛中華文化,吟詩作畫。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書畫展,為弘揚佛法和對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

  竺摩大師不僅精通佛法,學識淵博,而且才華橫溢。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是繼蘇曼殊.弘一大師之後的一代才子高僧。著有《竺摩長老佛學全書》、《篆香室文集》、《篆香室書畫集》、《篆香室詩集》,以及諸多弘法著述,廣為流傳。

竺摩大師門下的出家徒弟一百三十三人,在家皈依弟子七萬餘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不乏高僧大德,政界高官,工商巨子,專家學者,藝術名人。

  竺摩大師是一位揚名全球的一代高僧,是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詩人。為弘揚大乘佛教和傳播中華文化貢獻一生。因此被馬來西亞譽為「大馬漢系佛教之父」,受封為DMPN高級拿督勛銜的高僧。

  二○○二年二月四日大師在檳城圓寂,遺舍利子逾百顆,一代慧星殞落,人天共仰,竺公慧業永垂不朽。

二、少年披緇、投身空門

  竺摩大師於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三日出生於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河深橋村,俗姓陳,名德安,尊人陳永旺,號紅梅居士,母王氏,皆虔誠佛教徒,大師天資聰穎, 生性潔淨,自少喜食素菜,常隨其父到本村淨宗寺和附近居士林聽經學佛,幼濡庭訓這是日後獻身佛道的最初因緣。

  一九二四年,竺摩大師十二歲時,隨父到黃塘壽昌寺聽欽漢法師講地藏經,如癡如醉,如沐甘霖。講經法師見其不同凡器,隨勸其父讓他出家,遂禮寺中方丈白 雲上人祝發,法名默誠,字守志,按傳承法統為臨濟宗四十三世,從此,走上獻身佛教的人生道路。期間,其兄多次勸他回家,不讓出家,他堅如磐石,決意投身空 門。

三、勤修苦練、勇猛精進

  竺摩大師為沙彌時,對日常課誦,佛學經典過目成誦,熟背如流。一九二五年為師叔芝峰法師護關,芝峰法師教他學習古詩詞和禪宗典藉,為後來學佛著述和詩詞吟唱打下紮實的基礎。期間,拜見駐錫溫州城下寮福慶寺閉關的弘一大師,喜獲墨寶,得益匪淺。

  一九二六年到寧波靜宗寺學習經懺唱念和佛教儀規一年。後轉入寧波觀宗寺參學。一日根慧法師草擬法語第三句,「一爐縹緲香煙起」接不下去,時年僅十五的 小沙彌竺摩大師在旁接著說,「百鳥銜花遍界香」。根公喜其聰慧,嘆為奇才。一九二八年依天台名宿諦閑上人受具足戒,轉入弘法研究社,受天臺名家靜權,寶靜 二法師的經教,勇猛精進。又能「複講小座」、眾皆以「小法師」稱譽,在天臺宗佛教界傳為佳話。

四、負笈閩院,初試啼聲

  一九三○年隨芝峰法師進入飲譽國內之佛教最高學府「閩南佛學院」,研究唯識學及諸宗教義,兼習日文。大師原具深厚佛學基礎,又勤奮學習,成績名列前 矛,深受太虛大師器重,曾在課餘寫下一萬五千餘字的「成實論概要」,並在《現代僧伽》刊物發表論文,初試啼聲,積極鼓吹佛教改革,提倡人生佛教。

  一九三三年閩南佛學院畢業後,隨太虛大師到潮州教學。不久轉入武昌佛學院為研究員。出任《海潮音》助理編輯,兼任世界佛學苑編譯部編譯員,曾翻譯日本 松本三郎的《六祖壇經志學之研究》、《無著的學說》。著述了《蘇東坡的佛教思想》、《唯識學的種子》、《論佛教的知難易行》等大量的佛學論文,並相繼在 「海潮音」和「現代佛教」雜誌上發表。

  竺摩大師從二十一歲開始到以後譽滿僧林,四眾共仰,所有著作,分別以竺摩、雁蕩山僧、為霖、曇倫、慧森、大廠、慧海、非非、梅林、羼提、貝葉、篆香室主、釋迦罪人等二十多個筆名著書題畫。

五、勇赴國難,投身抗戰

  一九三七年爆發了盧溝橋事變,原定赴日本大正大學留學五年竺摩大師毅然中斷學業,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慈溪抗日後援宣傳組」工作,為宣傳抗戰救國而奔走呼號。不久旋赴武漢,又奉派往隴海鐵路前線擔任救傷工作。幾經危難,出生入死,毫無畏懼。

  一九三八年南下廣州,轉赴香港,開展救濟難民的募捐和支前活動。在繁忙工作中,以筆做武器,寫了不少反映戰地救傷和離難生活文章。在《大公報》、《宇 宙風》、《大風》等報刊發表,因此與《大公報》主編蕭乾、《大風》主編陸丹林、《宇宙風》主編陶亢德以及許地山、葉靈鳳、蕭軍、蕭紅、楊剛、楊慶光等港澳 文化界名流,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竺摩大師的愛國愛教的救世情懷,在佛教界和文化界影響很大。

六、講說維摩、主編《覺音》

  一九三九年竺摩大師應邀到澳門創辦「佛學研究社」,開講「維摩經」。以明白通俗語言,把佛教義理與救國救難的客觀要求結合一起。喚起人們愛國救難,起 著積極作用。同時主編《覺音》月刊,刊登佛教義理和契應時代要求的佛教文化作品。特別關注內地抗戰救國活動,積極宣傳和鼓勵以寺僧為代表的佛教界奮起抗日 的愛教精神。使「覺音」成為華南地區戰時的重要刊物,得到廣大讀者,尤其海內外名流、高僧大德的大力支持和讚揚。著名人士葉恭綽、高劍父為之題寫刊名,弘 一大師撰稿題詞。著名抗戰愛國英雄、澳門中華教育會負責人梁彥明撰文「大哉竺摩大智慧」,「動員僧侶別開生面」,稱贊竺摩大師是佛門中愛國愛教的龍象,對 繁榮戰時澳門佛教文化,推動海內外佛教文化交流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七、遊藝耽禪、廣結善緣

  竺摩大師是一位深諳佛法、精通佛典的高僧。通過講經說法,編輯《覺音》,廣泛地開展海內外佛教文化交流,極大地推動港澳佛教文化的發展,實際上竺摩大 師已成為抗戰時期港澳佛教文化界的著名代表,交往人物之多和範圍之廣。如南來的內地文化界名流有:葉恭綽、高劍父、許地山、梁彥明、張純初、林子青、江 歉、陳靜濤、張聖慧、岑學呂、劉承澤和靄亭、海仁、寶乘、通一、妙音、印順、如幻等;有內地的林語堂、郭沫若、老舍、田漢、柳亞子、夏丐尊、丰子愷、歐陽 予倩、李仙根、胡不歸、趙百辛、張雲雷、弘一.太虛、巨贊、芝峰、大醒、葦航、法尊、演培、木魚……還有緬甸的法航.達居及新加坡的陳慧修、李俊彥等等。 竺摩大師好為群彥交往,為雲中白鶴,天半朱霞、水乳交融,以文會友。嶺南畫派畫壇魁首高劍父到功德林拜訪竺摩大師,兩位名人對佛法的共同信仰和中華文化的 愛好走到一起,相見恨晚。竺摩大師學畫拜高劍父為師,高劍父學佛拜竺摩為師,就這樣,遊於藝、耽於禪、時相過從、在僧林藝壇上傳為美談。

八、北歸受阻,辦刊育材

  一九四一年秋,應滬芝峰,大醒二公之約,擬北歸雁蕩,諸藝友促其開一留別畫展。清游會名士張逸、龍思鶴、葉夏靜等等數十人,假媽祖廟為之餞別,名家張 穀雛作「送別竺摩上人歸雁蕩山圖」。陳寂園作「媽閣餞僧記」竺摩大師也賦詩二律,有「……貽我佳篇逾百幅,滿船書畫似襄陽……」。諸友爭相奉和,相繼在報 刊發表,近百位名士聚會,吟詩作畫,是澳門文化史上的盛舉,一時轟動港澳文化界。現留下的佳作真跡六十餘幅,珍藏在檳城三慧講堂。名士葉恭綽將(趙文度送 生明法師還雪竇圖》與諸文豪詩翁送師歸雁蕩圖相提並論,謂之,先輝後映。中秋節後,竺摩大師整裝北歸,抵達油麻地碼頭,遇日機空襲,頓成泡影,暫避香港, 後冒險再回澳門。一九四八年移錫澳門佛學社,開壇弘法。先後出版《地藏經講話》、《金剛經講話》、《佛學問題座談》等著作。

  一九五一年在澳門創辦了《無盡燈》佛教文化雜誌,風行港澳和海內外,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無盡燈》後又隨竺師轉香港到檳城,至今仍是大馬重要佛教文化刊物,影響深遠。一九五三年受聘香港棲霞佛學院任副院長兼教務主任,培養不少海內外高僧大德。

九、奉安尊宿、弘揚大乘

  一九五四年,竺摩大師赴泰國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入塔大典。曼谷佛教緇素、文化、教育、工商各界巨子、新聞記者舉行盛大歡迎宴會,曼谷各報以惹人注目篇幅 報道竺摩大師蒞臨龍華盛會的各項活動;四月十五日宣講龍華佛教和人間淨土,四月十六日宣講太虛大師弘化史蹟,四月十七日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入塔典禮、泰國僧 王為舍利加點法粉,當晚講《彌勒上生經》。前後到中華佛學研究社又講了三天的《心經》大意,盛極一時。竺摩大師大力宣揚大乘佛教,為佛增光,為國爭光。其 間,在曼谷舉辦了個人書畫展,反映熱烈。所有展品除自留做紀念幾幅外,其餘很快被購置一空。泰國之旅歷時一月,佛國道友殷勤相送,曼谷報章跟蹤報導,後來 把泰國之旅寫成《南遊寄語》一書在一九九五年出版。

十、檳城結夙緣、南天育幼苗

  一九五四年五月四日,竺摩大師飛抵檳城,受到全檳佛教四眾代表的盛大歡迎,並受聘菩提學院導師,兼任菩提中學佛學課程。當時竺摩大師是一位名聲顯赫的 高僧、講經說法譽滿香江、名傳神州大地的大法師,來檳擔任初中的教職,面對一群無知佛學常識的青少年,法緣前定,祇能說是因緣的安排。竺摩大師在泰國考察 時,深知華人,不知大乘教義,其原因就是缺少華文教育,對此,感慨不已。面對馬來西亞難得有佛教華文學院,信眾又神佛混雜,深感自己肩負責任重大,他決意 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啟蒙教育作起,盡心培植菩提幼苗,他自編初中佛學課本,使用後效果很好,很快被港澳及東南亞各佛教中學採用,成為各地佛教中學的 必備教科書。當年九月在檳城舉辦畫展,出版了《竺摩法師書畫集》第一冊,再版《金剛經講話》所得款項全部捐助菩中科學館和《無盡燈》刊物。

十一、星洲播佛法、北傳揚東南

  竺摩大師在檳城安單後,應新加坡佛教界的邀請,為星洲菩提閣主持剪綵開光,並講《菩提漫論》三日,星洲佛教總會及菩提學校舉行隆重歡迎會,星洲靈峰菩 提學院和菩提蘭若聘任他為導師,星洲中華佛教會、世界佛教友誼會新加坡分會、星洲英文佛教會也禮請他為導師。每逢檳城假期,飛星講說,頻繁往來十餘年,先 後講了《唯識大意》、《普賢十願》、《佛教與現實人生》等等,並在星洲電台廣播《菩提與公民》,使一度沉寂冷落的新加坡佛教文化,頓時熱起來,迅速地得到 發展,竺摩大師也深受信眾敬仰,皈依弟子達五至六千人。

十二、世佛讚大乘,攬勝留詩文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廿六日,竺摩大師代表檳城僧眾赴緬甸出席第三次世界佛教友誼大會。竺摩大師同各國佛教界人士進行廣泛地接觸,對佛教國家的長短、得失 都做了比較,認為中國的大乘教典保存不失,是東方最高寶庫,值得誇耀世界佛教,並做了《佛教與和平》的演講,大家對竺師的淵博知識,深感驚嘆!

  一九五六年十月,竺摩大師任新加坡佛教代表團團長,赴尼泊爾出席第四屆世界佛教友誼大會。道經仰光,二千多華僑在機場迎接,竺師作了《佛教和平之準 備》的演講,闡揚了佛教與世界和平的意義,這次赴會西遊,詩興勃發,以詩記遊,共得詩四十九首,以後整理結集,出版了《西遊詩草》。(續下期)

 
 
佛光融融新馬行(上)
◎李順驊

融融的日光照耀在南中國海上空,香港國泰航空公司 的飛機平穩飛向新加坡。十多年前,我就攜妻女在新加坡朋友張清良家度過了十來天時光,幾乎逛遍了這個國度的大街小巷。我的家庭似乎與這個花園國家很有緣 分,多年後女兒一不留神又考上了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當我決定送女兒到新加坡報到時,朋友陳松青先生熱心陪我一同前往。此刻他就坐在我身旁,與佛門淵緣 極深的他煙酒不沾,也從不喝茶和飲料,他向空姐要來一杯涼開水,不時淺淺啜飲一口,和我侃侃而談。舷窗外,幾朵白雲散淡漂在湛藍的空中,有禪的感覺。老陳 此行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未料到為了這個任務讓我這個在佛門外徘徊的人,對佛學產生出濃厚的興趣。這一切都應了佛門的一個緣字。

  老陳告訴我他要去收集竺摩上人的遺物。同時要求我和妻子與他一起去,為他拍攝一些資料照片。竺摩上人是老陳的親叔父,為東南亞佛教界泰斗,原籍浙江樂 清。曾和蕭軍、蕭紅、丰子愷、林語堂、老舍、葉恭綽、許地山.高劍父等有密切交往。關於竺摩上人,即使用一本磚厚傳記也難盡其詳。在此簡單引用有關記述: 上人俗姓名陳德安,一九一三年生於雁蕩山,故號雁蕩山僧。上人年少披緇,涉獵經論,造詣湛深,學教於太虛大師名下,太虛大師賜名大廠。曾得弘一大師題簽法 著《維摩經講話》。廿一歲時受命為太虛大師侍錄,隨太虛大師到港澳弘法。此間與嶺南畫派開山鼻祖高劍父交往甚篤。為弘揚佛法,一九五四年隻身到馬來西亞, 將北傳大乘佛教帶至南洋。馬來西亞佛教分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北傳大乘佛教兩個系統。北傳大乘佛教主要源自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源自錫蘭、泰國、緬甸。由於 馬來西亞國教是伊斯蘭教,所以佛教長老大部分來自中國,長期駐留的法師人數較少,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寥寥無幾,更談不上進行有系統的弘法活動,因此信眾大多 盲目燒香拜拜,並不真正知曉佛學義理。竺摩上人到馬來西亞後,著力弘法,以其精湛的佛學造詣開講經論,開啟馬來西亞講經說法的風氣。上人開講過的經典有 《金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法華經》、《普門品》、《地藏經》、《善生經》、《盂蘭盆經》、《彌勒下生經》、《心經》、《維摩經》、《阿 彌陀經》、《十善業道經》、《藥師經》、《法常住經》、《天請問經》、《佛問阿難吉凶經》、《彌勒上生經》、《理趣般若經.皈依三寶品》、《施色力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以及《勸發菩提心文》、《慈悲三昧水懺》等等。鑒於馬來西亞中文佛教典籍比較缺乏的狀況,竺摩上人不辭勞苦地撰寫文章,論說佛法義 理。法師著作豐富,收入其全集的有《經典講話》等廿五種著作。除對佛法有高深修為,竺摩上人在文學和詩書畫藝上的造詣亦令人嘆為觀止,被喻為詩書畫三絕。

  竺摩上人於二○○二年在馬來西亞檳城緣盡捨報為紀念大師一生弘揚佛法的功德,經各方努力,在雁蕩山風景秀麗的大龍湫旁建立了一座竺摩紀念館,松青先生為豐富館藏,特意在陪我送女兒到新加坡後,順便在新馬一帶收集竺摩上人的遺物。

  在新加坡辦完女兒的留學事宜,我們開始造訪竺摩上人生前在新加坡曾主持過的道場「佛緣林」。上人生前廣闢道場,為弘揚佛法輾轉奔走,到處留下他的行 蹤,其所宣講的場所不計其數。於時間計,我們祇能擇其中主要道場收集遺物。那日天氣清朗,新加坡市區至樟宜機場的濱海大道林木蓊鬱,鮮花繁茂。「佛緣林」 在樟宜機場北面,四周雖然也樓宇林立,但很清幽,獨守佛門一份清靜恬淡,甫進大門即見竺摩上人手書對聯:「有求皆苦無欲則剛人多迷途/萬法緣生觀空無我處 處和平」,上聯後面內容本來世人皆知,加上「人多迷途」四字,一針見血對世相進行了批判,無異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下聯則對佛教主旨高度概括,萬法緣生觀 空無我為宇宙本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朝露電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眾生因我執而生罪惡和痛苦。如人人明心見性,破執無我,去除貪嗔癡,則得無上正 等正覺,天下皆佛,哪來的紛爭伐亂?我環視四周,寺院不大卻很緊湊,依傾斜的地勢而建,門外院子植有一棵枝葉茂密的菩提樹。一位身穿暗黃色半袖僧衣的師傅 出來迎接我們,老陳介紹是住持釋繼明法師,為皈依竺摩上人之首位出家男弟子,曾隨大師雲遊四海廣傳佛法。繼明法師原在澳洲佛教寺院當住持,「工作調動」到 了新加坡,因早先已有聯繫,聽說為竺摩上人紀念館收集物品,弟子和寺院均慷慨將珍藏的上人書畫捐獻出來,除詩文、扇面、對聯、山水花鳥畫等,還有幾大冊上 世紀五十年代竺摩上人在南洋弘法活動的照片,十分珍貴。拍完「佛緣林」外景和上人的紀念品,在佛殿傳來陣陣悠揚的頌經聲中,完成了老陳交給的任務,我提議 與繼明法師合影留念,法師遂入僧堂換了一件嶄新的皂色僧袍出來,神態甚為莊重,讓我很是感動,足見繼明法師在做人行事方面的認真態度。這是我第一次和認識 的出家人合照,彌足紀念。

  第二天,馬來西亞昔加末「觀音堂」的車來新加坡酒店接到我們。出新加坡經柔佛巴魯海關進入馬來西亞境內,中午到柔佛州的昔加末。路上,我想起不知在哪 裡看到有人附會柔佛是柔美的佛,想想與老陳這趟與佛有緣的旅次,倒是很有意思。昔加末是一個縣城,此地盛產水果,號稱水果之城,尤其是榴蓮冠絕全馬,這裡 聚居著很多華人,華人文化十分發達,路邊店鋪到處是華語招牌,沒有在異國的感覺。司機帶我們在一間叫「慈心」的素菜館用了午膳,然後驅車直奔附近的「觀音 堂」。早在一九五六年,「觀音堂」住持黃心真率原屬天仙教三百餘名教徒皈依竺摩上人門下,其中有女弟子鄧培賢,法名釋繼聖,字文賢,為竺摩上人的第一位出 家女弟子,至一九七三年,繼聖法師重建「觀音堂」,當時竺摩上人親到場開光剪綵。

  車開到觀音堂後門,卷閘門嘩嘩昇起,幾個僧尼在迎候我們了。我和妻子先冒著烈日的暴曬走到正門,將「觀音堂」的全景拍了下來。看得出,陳松青先生和我 們的到來使眾僧尼很高興,紛紛搬出早就準備好的紀念物讓我們拍照,也準備了部分捐獻給紀念館的東西。繼聖法師和老陳本就很熟,趁他們聊天之際,我在寺院內 逛了起來,從正門進入佛殿,門楣上方是「南海分燈」幾個大字,無疑出自竺摩上人之手。佛殿一塵不染,所有法器均光可照人,正中供奉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頜 首低眉,莊嚴而不失慈悲之相,似在思考解脫眾生痛苦之道。我合掌默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從前殿進入後堂,兩壁高掛竺摩大師的書畫,均為中堂配上對聯,一是仙翁上壽圖,兩邊聯語是,「從仙入佛增上壽/義海福山相映妍」。另一壁則是觀音圖, 除臉部少許染紅外,頭巾和身袍均是線勾而成,衣袍質感生動,褶皺處細膩不苟,伸展處大方靈動,線條流暢,樸素自然,非竺摩上人大手筆莫能有此表現。畫兩旁 對聯亦耐人尋味,「道心靜似山藏玉∕書味清於水養魚。」

  老陳和繼聖法師難得見面,加上商討竺摩上人紀念館諸事宜,他們一聊甚長時間。要不是當晚我們還要趕到吉隆坡雲頂去住,他們的話頭一時恐難扯斷。繼聖法師為我們叫了部的士,就此作別了「觀音堂」。

  昔加末到雲頂有近二百公里,儘管出租車風馳電掣,我們還是希望司機再開快些,因為有未謀面的朋友等我們。來新馬之前,我香港的朋友林秋河希望我到雲頂 住一晚,雲頂創始人林梧桐先生是他親叔公,有此關係,我們在雲頂吃住一兩天沒有問題。這天約好我們傍晚到雲頂,有人接,如到晚了讓人久等,恐失禮於人,故 我們心較急迫。緊趕慢趕,晚七點過鐘才登上雲頂酒店。接我們的先生叫林天財,是雲頂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辦完手續上電梯,為表歉意,我解釋說為了和竺摩上 人有關的一些事來晚了,誰知他聽了一楞,冒出一句我們意想不到的話來:「我就是竺摩上人的皈依弟子啊!」

  緣,一切都是緣!原來,林先生是檳城人,從小信奉佛教,後在竺摩上人曾執教十年的菩提學院上學,曾拜竺摩上人學習佛教知識,也是上入門下一名在家弟 子。竺摩大師在南洋的皈依弟子達七萬多人,含政界高官,工商鉅子,藝人名星,文人專家直至普羅大眾,但在此時此刻和林先生的不期而遇,實是意料之外。林先 生自然對我們分外熱情,他說本來不是他接我們,由於我們晚到,原接我們的人有另外工作要做,換了他來。這種巧合,祇能解釋為竺摩上人在極樂世界裡為我們的 悉心安排。吃了飯,林先生帶我們到處轉悠,老陳和我夫婦多年前都到過雲頂,知道這裡是亞洲聞名的大賭場,殊不知經多年發展,雲頂己不僅僅是單一賭博場所, 還有許多老少咸宜的娛樂項目,成為綜合性的一處度假勝地了。林先生帶我們去對面的世界酒店參觀,此酒店落成不久,為世界最大酒店,共有六千多間客房,數量 超過大名鼎鼎的拉斯維加斯米高梅酒店。林先生帶我們走近路,拐向一處過道,竟遇上一座佛堂,裡面燈火通明,十幾個人席地盤腿而坐,上首一位身著僧袍的法師 在講解《金剛經》,他的華語普通話說得很流暢,語速也不快,我們少停一會,聽到他正講到佛教徒對印度洋海嘯應持的態度,大意是佛雖然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 相,卻無法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能化度眾生,眾生能否得度,還得靠自我的努力。海嘯也是地球一種業的積累,一旦因緣成熟就會爆發,在巨大的天災面前佛不 能阻止它,但可以正確認識它,可以通過修行在災難到來時不恐懼,不痛苦,心內達到自我解脫,減少因海嘯帶給人類的精神傷害。同時對死難的人念經超度,讓他 們早入極樂世界,也是佛教的任務……林先生說這位法師來自金馬倫高原的一座寺廟,也是一個有很深修養的住持。原來雲頂也有一個佛學會,這裡就是佛學會的重 要場地,常有高僧雲遊來此弘法。

  當晚林先生回到老陳的房間,兩人聊得很晚,誰知次日大早,林先生就來敲老陳的門,神秘地把一件東西讓老陳看,原來是他珍藏的一本竺摩上人書寫的《般若 波羅蜜多心經》印刷版,東西雖為印刷版,但墨潤華美,法相莊嚴,裝幀考究,實為難得的精品。《心經》在諸法大乘經中,是一部極其簡短的經典,但它所包涵的 義理卻精深廣奧。太虛大師言:「此經為諸法之總持」。是般若部中最簡約、精要而又最殊勝之精典。誦持此經可度一切苦厄,昔玄奘大師西方取經,端賴此經得平 安度過艱難險阻。竺摩上人所書《心經》原作現收藏於台灣故宮,而台灣故宮所藏歷代有關《心經》的藝術晶祇有六件,即一、仿趙孟泥金寫本,明嘉靖仇英繪畫; 二、明天啟七年董其昌寫本;三、明朝線繡袖珍本;四、明泥金寫本;五、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寫本;六、一代宗師竺摩上人寫本。竺摩上人所書《心經》則是館藏 現代手書《心經》之唯一代表。六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集書法、佛像繪畫、線繡之大成,合為一套,限量發行三百套,屬台灣故宮國寶御用佛典系列之出版物, 眼前這本印刷版竺摩上人手書《心經》的珍貴價值可想而知。林先生說自他珍藏此物後密不示人,今天有幸遇上松青先生這樣竺摩上人的親人才破例一會,他對師傅 的頂禮讓我十分敬佩,同時也感到竺摩上人在弟子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後來路上,松青先生悄悄對我說,「回去我也送你一本」。原來,由於與竺摩上人的叔侄關 係,在有限的發行數量裡,老陳從特別管道得到了三十本!在酒店大廳一側,懸掛著馬來西亞政府授與林梧桐先生拿督勛銜的照片,看到這張照片,陳松青先生向我 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九九八年九月,馬來西亞政府也給竺摩上人頒授了拿督勛銜。拿督是馬來西亞政府向對社會有重大貢獻人士頒發的地位極高的勛銜,林梧桐 先生把一座雲遮霧障、蟲獸亂串的荒山野嶺變成舉世聞名的現代化旅遊勝地,對馬來西亞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而竺摩上人則因把大乘佛教帶到馬來西亞並不遺餘力光 大佛法,廣種菩提心,淨化大眾心靈,在大真大善和安定社會上起著重大作用。可以說,林梧桐先生給社會帶來物質財富,而竺摩上人給社會帶來的是精神財富,兩 者交相輝映,猶如兩顆閃耀的星斗在馬來西亞上空熠熠生輝。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的是,這是兩個遠離故土的華夏子孫在異國不同領域多年打拼所獲的福報,印證 了佛家所言的種善因得善果之說。作為出家人的竺摩上人,對名譽地位似乎更看得雲淡風清,當政府宣佈將拿督稱號要頒給竺摩大師時,他認為名利對出家人乃身外 之物,婉拒不受,後來眾弟子力勸大師接受,理由是政府頒此殊榮乃是對佛教事業的肯定,也是政府對佛教地位的認同,不僅僅是個人榮譽問題,竺摩大師採納民主 意見,隨喜接納受銜,讓我們再聆聽竺摩上人當時是怎麼說的吧,「榮膺高級拿督榮銜,是政府對佛教在社會上貢獻的肯定。這是所有佛教徒的榮譽,因此我會領銜 尊重元首,但不會使用此銜頭。」上人甚至不領取拿督服裝、綬帶、禮帽和勛章,至今這些物品仍保存在檳城政府,老陳告訴我他想索回放到雁蕩山竺摩紀念館陳 列,以讓更多的人瞭解竺摩大師的至大品德。

  我們離開雲頂,當天的任務是去吉隆坡拜會鄭浩千居士。浩千居士是馬來西亞中央藝術研究院院長,也是竺摩法師的居家弟子,他曾在臺北舉辦過和竺摩大師的 書畫聯展,舉島轟動。他與竺摩大師的交情既是師徒關係,又是朋友關係。浩千先生長相英俊,濃密的頭髮從正中分界,下頜留一綹帶些許白色的胡鬚,頸上一條小 繩把眼鏡吊到胸前,極富藝術家氣質,談吐溫文爾雅卻又顯得平易近人。他的山水畫不僅在馬來西亞,在大陸和港、臺也非常出名,在他的辦公室裡,我看到的那幅 六尺斗方的《始信峰》氣勢不凡,大面積的潑彩酣暢淋漓,技法運用相當嫻熟,宣紙上浮動著煙雨黃山的矇矓意境,頗得張大千精髓。他亦向我們展示了與竺摩上人 交往的紀念物品,其中有一封上人一九八一年四月給他的信,那絕對是世間難得的書法精品,信由宣紙寫成,上下高尺許,左右一米多長,字如指頭大小,年份較 久,有的邊角稍發黃。信的內容主要談及兩人畫藝和書法交往的事宜,不乏竺摩大師在書畫藝術修養上的見解:「作書,宜先寫條幅,大中堂似不須寫得太多,蓋小 幅容易控制,大幅狂放,宜在後作……」最後落款「竺摩合十」。我將這封信小心鋪展在地,挺立身子拍照完後再細細欣賞上人的每筆每劃,一點也不誇張,這種觀 摩書法的享受在我一生中還沒有幾次。

  吃過午飯,浩千居士親自駕車帶我們去竺摩上人在吉隆玻的一處道場——「寶林法苑」。竺摩上人自一九五五年就在「寶林法苑」講經弘法,往來近二十年,一 九七一年十一月,「寶林法苑」住持演智法師病重,臨終前數日,召集護法信徒百餘人,請竺摩上人升座,當眾宣佈將「寶林法苑」託付竺摩上人住持。多年過去, 現住持為釋繼修法師。可能是位於吉隆玻的原因,「寶林法苑」規模較大,苑址後又擴展了部分建築,緊挨著前堂的一棟三四層高,,已作為誦經的法堂,還裝了電 梯,「方便年老體弱的信眾上下」。繼修法師向我們介紹,三樓的禮堂很大,明亮潔淨,一端的臺子供奉佛祖釋加牟尼。佛座連同旁邊的很多傢具雕刻精美,老陳告 訴我這是他的一個叫殷國源的朋友捐獻給「寶林法苑」的,全部選用老撾的上等木料,專門請上海和浙江東陽的師傅到老撾製作好後才拉到這裡。我對這個叫殷國源 的朋友甚感興趣,老陳祇笑笑說,「你會看到他的。」

  從禮堂一角轉進一房間,眼前出現一座精緻的琉璃塔,塔座由黑檀木製成,鎏金的塔身熠熠發光,頂端是一粒圓型的水晶球,塔中央開有圓形窗口。繼修法師用 手按了電掣,祇見窗內亮起燈光,原來裡面有竺摩法師的舍利牙,湊前瞻仰,在一圈珊瑚狀的結晶體簇擁下,潔白的舍利牙靜靜反射出桔黃色的光芒。竺摩上人圓寂 後,得舍利子一百多粒,舍利牙十三粒,「寶林法苑」專門請來一粒供奉。我凝視著那顆象徵竺摩上人的舍利牙,心中默默地說,竺摩上人啊,我雖然無緣與您結 識,但是,從這一路的遭遇和人們對您的景仰,從您的書畫和佛學文章裡,仿佛和您早已見面,對您的超人才識和崇高的佛法境界,,晚生縱然頂禮膜拜也過猶不 及。據繼修法師介紹,這座精緻的佛塔也是遠從泰國專門請來供奉竺摩上人舍利牙的。

  在樓下大堂邊我又一次目睹了佛門大慈大悲的情懷,擺放佛法流通物的櫃檯裡,有幾個十多歲的女孩子,原來她們都是棄兒,有的甚至在一出生就被遺棄,是 「寶林法苑」的尼姑們把她們撫養長大的。多年過去,在佛光的溫暖照耀下,在觀世音菩薩的雨露甘霖裡,她們個個已亭亭玉立,我想,這一定是她們上世積善因所 帶來的福報。繼修法師告訴我,她們長大後,願意出家的繼續留在寺院,不願的就擇業工作或嫁人都可以。

  吉隆坡的下一站是霹靂州丹絨馬林的「佛寶林」和怡保的「紫竹林」,熱情的鄭院長執意要陪我們一同前往。第二天大早,車向馬來西亞北部進發,艷陽高照, 高速公路在無邊無際的油棕林中穿行,馬來西亞的特殊景色讓人覺得神清氣爽,很快到了「佛寶林」,這是一座四周很空曠的寺院,前殿有大片空地,遠遠看去角度 很好,我們停車在公路旁拍了幾張全景照,徒步走向寺院。

  喝過茶,住持釋繼莊法師叫繼樂法師搬來一捆東西,打開一看,呵喲!九幅未裝裱的竺摩上人書寫的對聯,我目瞪口呆,就是看多了竺摩法師東西的陳松青先生 和鄭浩千居士也個個雙眼放出光來。在前面幾個道場都看到竺摩上人寫的對聯,但一下子看到這麼多,著實讓人驚訝。這應當是竺摩師在「佛寶林」弘法講經之餘留 下的墨寶。妻子忙把相機鏡頭裝上,把這九幅對聯鋪展在地,一幅幅拍了下來。更為難得的是,繼莊法師答應把這九幅對聯借給老陳帶回中國製作複製品,祇是法師 反復交待一定保管好還回「佛寶林」。是的,這九幅對聯無異於「佛寶林」的鎮廟之寶啊。

  收獲不小,老陳喜滋滋把對聯捲好收起,時近中午,我們續向怡保前進。我對怡保的印象很深,蓋因十多年前隨旅遊團到此,霹靂洞前攤檔上的柚子堆積如山, 那柚子肉粒橫生,飽滿多汁,味道清涼甘甜,未入口果汁就斜進而出,爽勁無法形容,我自認嘗到了天下最好吃的袖子。我新加坡的朋友張清良素知我喜此物,每到 新加坡一下飛機,祇要是季節,定有幾個怡保袖子在等我。我也曾向朋友推薦過,有不信者日後到怡保領略,始知不虛。心中想著柚子,不覺就進入怡保了。車逕直 開到竺摩上人在這裡的另一處道場——「紫竹林」。進入寺院,眾僧尼和一個高大男子出來迎接。原來這男子就是殷國源先生。殷先生是老陳多年的朋友,生意遍及 馬來西亞、老撾、中國大陸等,商旅倥匆,在百忙的時間裡,今天他特地回到怡保迎接老陳。殷先生在寺院內用齋菜接待我們,席間圍繞殷先生的話題邊吃邊聊。(續下期)

 
 
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惟 賢

一、 念佛必須要與 現實人生相結合

  念佛如果不修福德智慧資糧,光是想到今後生西方極樂世界,光想到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殊不知,彌陀法門還是講究修三福業:人天善、聲聞善、菩薩善,即人 天方面的福報,這就包括人生方面的如何止惡行善,明因識果,進一步就是如何淨化心靈,把內心打掃乾淨。要持戒,求心解脫,進一步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行。 念佛就必須與這些方面相結合,而這些方面又是現實人生所必須要的。

  一般很多人就忽略了這一點,這一點與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望相結合,就能很好的配合起來,如何做人,如何在現生中得到安定、得到享受,如何在現生中進行心 靈修養,從心理轉化生理,得到延壽,另外能夠懺悔、供養、修福,得到消災,把這個人生轉化為很清淨的、解脫的、積極的人生。

二、 藥師佛的精神就是 人間佛教的精神

  與現實相結合,就是人間淨土。這方面的內容《藥師經》就講得很圓滿,消災延壽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消災延壽,實際上與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相結合的。比如說三 身,法身就是常住世界,遍滿虛空,充滿法界;報身就是福德智慧圓滿;化身就是大悲心,發願度眾生。實際上三身是一體的,假若沒有般若,就達不到法身圓滿; 沒有福德,就達不到報身圓滿;沒有悲心,就達不到化身圓滿。所以說三身是一體的,而這三身在現實中經過一定的階段,就逐步可以實現。這些與消災延壽就能完 全結合起來,延壽就可以法身常住,消災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就可以消災,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這都不是脫離現實,脫離人生的,這就是藥 師經的深刻意義。

  學習《藥師經》不單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藥師經,祇是求消災延壽,平平安安過日子,還必須要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做到淨化人生、淨化心靈、淨化世界。這個 意義就很深刻、很廣大,很深微。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薩行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

  這些內容跟人間佛教是完全能夠結合起來的,人間佛教就是如何淨化人間,如何在現實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發現真理,如何發揚佛教大乘菩薩精神,這裡 面內容很多,從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攝、四無量心、六度都包括在裡面,這就可以結合藥師經來講。廣大而精微,藥師佛的精神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應該從這些 方面來發揮。

三、 人間佛教發展應與 時代相應

  西方彌陀淨土是另外一個境界,是從唯心角度來講的,一切唯心所造,西方是彌陀佛的大願,是一種終極的對眾生的接引,最後的安慰。

  如何生前發揮做人的道理,藥師經就突出這一思想。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後來實現的「人間佛教」就是從這方面發展的。

  現在的教育、文化,要實現「三化」: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要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很廣闊,文化交流有這個傾向。而佛教大乘精神講「淨化人間」就與這個思想是相合的。這就又繼承了傳統,又與時代相應,是契機契理的。

  契理就是要合乎佛法真義,淨化心靈,要返妄歸真,要達到緣起性空;契機就是要適應時代,適應地方,因機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樣佛教就能夠進一 步發展,才能實現「度化眾生,淨化世界」的任務。你要是完全守舊,一成不改,那是不可能的,原則上繼承傳統,方法上(從方便方面來講)就要適應時代,因時 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這個精神佛早就講過的,隨宜履身,隨宜進食,隨宜居住。

  隨宜履身,在印度,他就穿一件衣服,氣候熱嘛,但是到了寒冷地帶,如在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就不可能了。

  隨宜受食呢?指日中一食,過午就不食,但是有的地方要勞動,很辛苦的,這就不一定祇吃一頓或兩頓。

  隨宜居住,本來是樹下、水邊一宿,但是現在有些地方也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把房子修好,殿堂弄得莊嚴。

  這些都是佛陀的教誡,佛在世時講過的。所以佛教是因機制宜的,不是那麼機械的,有些人就把這個拿來當教條,完全不改變,那怎麼可能呢?比如象東南亞一 些國家,以乞食為主,我們漢地或者其他國家就辦不到,所以佛法的弘揚也要講究現代化、世界化、未來化。(哈哈!)這就比較合乎佛教的、佛陀的本懷,人間佛 教就是要朝這方面發展。

四、 藥師佛十二大願 的「方便」精神

  密宗經典《大日如來灌頂經》講:「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乘佛教不管顯教、密教,講禪、講淨,都要以這個為標準。

  甚麼叫「菩提心為因」呢?菩提心就是要發廣大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大就合乎菩薩的「悲智行願」:大悲、大智、大行、大願,祇有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為廣大。

  要有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修行,這是菩薩的條件,就要以這個為因。不以這個為因,你就不能普度眾生,就不能成佛。成佛就是從眾生中來成佛,不是 離開眾生來成佛。這個菩提心就等於樹的種子,樹根根一樣,那麼樹根根要成長,要發芽,要開花結果,沒有雨水就不行,大悲心就是雨水,就是甘露水,以大悲心 來滋潤樹根,樹根就可以發芽,開花結果。所以說「大悲為根本」。《華嚴經》裡面講:「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生菩提心,因 菩提心得成正覺」。

  大悲心生起來離不開報四恩,上報四恩,下濟三途,報三寶恩、報父母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如何報恩呢?就要念眾生恩,這就說到自己父母親身上了,知 眾生苦,發菩提心,從眾生就想到自己的父母親,父母親對我的恩德很大,我要知恩,要報恩,由此推廣整個眾生界,報眾生恩,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六親眷 屬,我必須要報父母恩,這個修法也是從大悲心來的,所以大悲為根本。

  「方便為究竟」,就是要廣行方便,要契機,就是要適應各種根機、各個地方、各個時間、說各種法、修行各種方便,來恒順眾生。既要使眾生解決生活的問 題,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同時也要使他得到法身慧命,使法身慧命能夠得到增長。也要使他離開恐怖,要安全,要安靜。

  財施、法施、無畏施,以此來推行各種方便。方便就是使他能夠實現大悲、饒益有情的一種手段,一種實際行動,就是對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根機以實際 行動使他能夠得到益處、使他能夠得到解脫。不擇各種手段來救度眾生,象觀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現各種化身,對待某種根機說法,以方便來達到圓滿,達 到實現這個目的,達到究竟。

  這三句話很重要,不管你是顯教、密教、圓教、頓教、漸教,你不以這三句話為標準,不以這三句話來行的話,就不是真的大乘精神,成佛也沒有基礎。離開這 三句話,要實現人間佛教也不可能。《藥師經》就完全通於這三句話,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講發菩提心,以大悲心對待眾生,廣行方便,使生命安靜、身體健康、 遠離恐怖,同時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復法身慧命,這就是以方便來達到圓滿、究竟、解脫。

五、 現代社會提倡 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太虛大師講過「佛教法門都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說哪個高哪個低,講西方淨土也不是忽略現在的,不過歷史宣傳,中國過去制度的影響,就比較偏重死後的 問題,念佛等死,生前應該做些甚麼呢就忽略了,東方淨土《藥師經》恰恰就可以補這個的不足。佛教人間化,人間淨土,恰恰就可以把這個偏差補起來,比較契合 當前的情況。

  佛法弘揚要大眾化,通俗化,這個工作很重要。一般的佛經要是不翻譯就看不懂,在術語、名相、教義各方面,就應該大眾化,通俗化,大家一看就曉得了,這 個工作還需要做,這也是方便。面向現實,面向現代,需要方便,像過去不知道用電腦,現在知道用電腦一樣。你們中青年居士要好好努力,朝這方面多發展。

  佛教的宗旨是淨化世間,不是離開現代的,現在東西兩個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物質、科學方面的發展。以經濟為主,就忽略了內心的修養,忽略內心的修養就會 導致內心做不到主,傾向物質的享受,貪欲心就重了,就會形成內心的不平衡,就引起爭奪,爭奪不到就發瞋心,這就有是非、爭議、鬥爭。

  戰爭不斷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從因果來講殺業也是一種原因,為甚麼有殺呢?內心不平衡,瞋心重,慈悲心削弱了,那麼這種情況如何才能轉化過來呢?就必 須要提倡東方的佛教文化,講究內心的反醒和修養。從人間佛教方面來發展,把物欲抑制一下,正式引導。科學發展也是可以的,研究自然嘛,但是研究自然得到的 財源、以及經濟的發展應該使人生活安靜,不能在貪求物質方面發展貪心、瞋心、癡心。貪瞋癡就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提倡東方文化、生的佛法、回歸藥師佛淨土就必須要從這方面來發展,不然就是空洞的。如何使人安靜,生活圓滿,就需要內心淨化,修福修慧,不是說我磕一 下頭,念一下經,拜一下懺,消災延壽了事,不是這樣的。從這方面發展就要深研大乘教義,以佛家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業,利國利民, 這就是順於佛道,這就是藥師佛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二○○四年十月廿二日講於北京,正根錄音整理)

 
 
從禪宗公案透視禪學(上)
楊佛興先生演講於英國劍橋大學

前 言

  禪宗公案大都出自通宗祖師指導學人參悟真性而來;學人以清淨、至誠、精勤、報恩、專一之心而參,又蒙通宗祖師轉運如來法流暗中加護;彼此堅持不懈,鍥而不捨,時節因緣一到,師資道合,裡應外合時,每能頓破學人的無明障礙,而開悟佛性。

  《起信論》云:「自有熏習之力,又蒙諸佛菩薩慈悲願護」是為參禪悟道的必要條件也。

一、解與行

  禪宗教外別傳,屬於一乘頓教。一乘頓教,寓解於行;以行為主,以解為輔;行進一步,解亦進一步;行愈精,解愈深。

  有行無解,變為世間宗教。世間宗教的解類似神話,經不起科技檢驗,故屬「無解」。有解無行,變為人類哲學。哲學不離意識。唯憑意識依文解義,縱能頭頭 是道、圓融無礙,不過「比量」,並非「佛教真面目」,故五祖弘忍大師云「思量即不中用」,禪宗亦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的評語。解行相應,修成三昧,舒 其心得,自符正理,不待依傍教義,故六祖不識字而能講經,而且反應神速,言必中肯,契機契理,巧葉機宜。他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識自本心,見自本 性。」我師父馮達庵大阿闍黎亦說:「修准提法成就,能入『法華三昧』,則妙法蓮花經變為自己的語言。」

  下面,我想通過禪宗公案來透視禪學妙旨:

二、禪宗公案

1、關於神秀偈和惠能偈公案

  舉世聞名的神秀偈和惠能偈產生於唐高宗李治當政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對這兩個偈子,古今中外的學者各有不同的解釋,但他們的解釋是否中肯,則須獨立思考、明智判斷才好。

  陳寅恪是世界著名學者,據說毛澤東訪問蘇聯時,史大林曾向毛澤東問及他的近況……陳名氣之大可想而知。但陳對此二偈的評論是:「譬喻不適當。」又說: 此二偈因「襲用前人之舊文集合為一偈,而作者藝術未精、空疏不學」,致使「意義未完備」、「成為半通之文」[1] 然而,科學重實驗,禪學重修證。陳對禪學雖曾做過認真研究,但畢竟沒有修證功夫,而是唯憑意識依文解義,以致他對此二偈的評論既不符合事實(因為此二偈完 全是二人各自修證的心得體會,而非「襲用前人之舊文……」),也不符合法理(因為陳「患在度量」,所以難契修證妙旨),是他自以為是、輕心慢心的表現而 已。

  我認為,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是他通過修持破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實證根身(即禪宗初關)的心得體會:在修證過程,定中忽感肉身泯滅,惟感一條力線拄地撐天,力線愈修愈粗壯發展, 形如大樹……故曰「身是菩提樹」;同時心光乍明,故曰「心如明鏡台」;因僅破分別二執、未破俱生我執,內心與外緣互相勾結時仍會引起煩惱,故須時時克制肆 欲,以防「無明熏習,以致迷真逐妄」,故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若問:神秀是否真地破了分別二執呢?答曰:是的。《六祖壇經》中所列的如下事實可作證明:(一)「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給他),豈徒然哉!……』」,乃派門徒志誠往曹溪求法……(二)神龍元年上元日,安、秀 二師在則天皇帝御前推讓惠能大師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一乘大法。」則天皇帝乃遣薛簡馳詔迎請惠能大師,師上表辭疾。由上 可見,神秀是有修有證(破分別二執)、意識清淨、道德高尚的人,他始終都很尊重六祖惠能大師。

  然而,神秀僅破分別二執,意識雖較為清淨,但未破俱生我執,即尚未實證生空真如,亦即尚未見性,故五祖對他說:「你作此偈,未見本性,祇到門外,未入 門內……」因神秀既破分別二執,又能「時時勤拂拭」,自無損人利己之行為,而有隨緣利益眾生之功德,故五祖在徒眾面前贊神秀偈曰:「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當時,有童子引惠能至神秀偈前參拜,張別駕將神秀偈念給他聽。他一聽即反應神速,曰:「我亦有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惠 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 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兩句指出了神秀偈的不足;後兩句是通過修持破俱生我執、實證生空真如(即禪宗重關)的境界。既證生空真如,悟諸法如實空,故曰「原來無一物」;既破俱生我執,則不受無明污染,故曰「何處惹塵埃」。

  惠能作此偈,一鳴驚人,徒眾嘩然!五祖看後,卻以鞋底擦之,曰「亦未見性!」,其理維何?有兩層意思:一,具有保護惠能的作用,因為五祖心知徒眾的心 態……;二,也是主要的,因為惠能雖破俱生我執,但未破俱生法執,祇會如實空,不會如實不空,未能實證性相不二法門,尚不能靈活妙用,故曰「亦未見性(尚 未的的見性)」。

  五祖心知惠能祇差一點,於是乘無人之時潛入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幫你舂」,「幫你舂」!……大汗淋漓,衣衫濕透,乃問:「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 如是乎?」曰:「唯唯!」又問:「米熟也未?」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意思是:我的修持將要到家了,祇是還欠師父指點。)五祖沒有出聲,而是以禪 杖敲碓頭三下,然後返身由後門入方丈室。惠能心領神會,收拾行李,等到三更之時,從後門入室參拜五祖。五祖正在坐禪,見惠能入室,故意厲聲問曰:「現已三 更,為何而來?!」答曰:「師父密令我今晚三更從後門進來見你,故遵令而來。」五祖乃以袈裟圍住(楊按:具有類似唐密修大法時先作法防魔的作用),為惠能 講《金剛經》(楊按:通宗祖師說法,具有「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的威力)。說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大悟,猶如觸電一樣,一連 說出五個「何期……」。五祖知其「得髓」,乃傳衣法給惠能為六祖,曰:「佛法由你大興矣!」[2](這最後一句話與《壇經》原文相比略有出入。它是我師父 在傳給我一個比較重要的法之後對我講的。他講這句話是意味深長的。)

2、「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的公案

  二○○三年秋,清華大學一位博士生問我:六祖偈「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自序品》)被認為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您對此有何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六祖這首偈體現出從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轉化。)

  楊答:主觀唯心主義者不脫意識形態。唯憑意識,依文解義,難以理解此偈的密意;更不可能隨口說出如此高深的偈來。若問:此偈的密意究竟為何?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解答:

  第一方面,這首偈是否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

  一九六三年,佛學專家、通宗通教的大德馮達庵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楊某問。

  楊某問:「哲學大略分唯心和唯物兩派。我是搞稀有元素分析的,我相信唯物主義。一般宗教被判為唯心主義,你所弘揚的一乘頓教是否也屬唯心主義?」

  馮答:哲學的唯心之心,指的是人類意識;唯物之物,佛教稱為塵相。一般宗教不離意識(包括未能明心見性的佛教徒)可稱唯心。一乘頓教深入實際,直達法 界源底,洞明塵相乃實際之暈影,復悉意識乃了別塵相之工具,皆屬枝葉範圍。是故,唯心和唯物二名都不能強加之於深入實際的一乘學者。必欲明一乘學者唯何? 答曰:略說曰唯性,詳說是六大緣起(性有六種功能)。

  附說:佛教原有「萬法唯心」[3]之說,但萬法唯心之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不同哲學上唯心主義專指意識。

楊按:科學重實驗,佛法重修證,馮師是在實證的基礎上解答這個問題的。唯心和唯物二派數千年爭論不休。楊某的提問本屬世界難題,很難解答,馮師竟能明確解答如上,其實證的境界和超人的智慧,自非凡流可比。

  第二方面,解釋六祖這首偈「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云:「吾所說法不離性體(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六祖壇經·頓 漸品》)所謂性體,即斂相歸性的大空本體也。也與臨濟傳法偈「……無相無名(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宋釋道元著《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的密 意相關聯。斂相歸性時,無相無名,不可以意識識,不可以言說說。起用之時卻又靈敏度極高:隨問而答,言必中肯,契理契機。用完之後,又隨即回復斂相歸性的 大空本體——「本無動搖」、一無所有、非常寂靜、靈明自在的三昧境界,惟感靜、靈、樂!比喻剃刀用時非常鋒利,用完之後隨即磨洗乾淨,以保持鋒利。

  六祖此偈(指風幡偈)志在啟發學人不要著相,而要泯識顯智,才能悟入性體也。

  六祖惠能得法南下之後,北方門徒自立神秀為六祖,因恐惠能影響神秀威信,故派人南下追殺六祖惠能。惠能遵師囑告——「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隱身於獵 人隊伍中。十多年後,自知弘法機緣成熟,乃出至廣州光孝寺(原名法性寺)門前,見二僧爭論風幡之事,因進言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一鳴驚人! 驚動方丈印宗法師和徒眾,方知他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親傳衣法之人,從此一帆風順,大轉一乘法輪於嶺南……

  六祖此偈一千多年來,哲學界、學術界和佛教界各有各的解釋。我的理解又與他們的理解不同,究竟誰是誰非?當須通過實修實證才能明智判斷也。

3、佛印禪師降伏蘇東坡的公案

  蘇軾,號東坡居士,聰明能幹,多才多藝,是宋代的大文豪。但因其思想保守,與改革派發生矛盾,而被貶至偏遠的地方。

  一天,東坡走去訪問佛印大師。佛印見他腰圍玉帶,打扮得非常高雅,即知其個性和心態,心想:首須降伏其心,才能化度其人。乃戲曰:「此間無坐處(我這 裡沒有坐的地方)。」東坡也半開玩笑地說:「哦,那就借君四大作禪床吧!」佛印正色曰:「好吧!你欲借我四大作床座,那我就提一個問題,你如答得出來,我 願捨身給你作床座;如果答不出來,那你不應那麼瀟灑,你腰圍的玉帶應輸給我。」東坡自恃其才,當即解下玉帶放在臺面,曰:「可以,一言為定!」佛印問: 「你欲借我四大作禪床,經云『五蘊皆空,四大非有』,我問你:坐在何處?」東坡被問得啞口無言,乖乖地交出了玉帶。佛印也不客氣,把玉帶拿走,而送給他一 件衲衣。

  東坡無奈,收下衲衣,感慨萬分,乃作詩云: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云山舊衲衣。[4]

  請問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可能你比東坡更聰明,佛印說「此間無坐處」,這句話應如何對答,佛印才會滿意呢?(沉思)

  要想解答好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理解佛印提問的動機是甚麼。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兩個解答方案。東坡可以答:「我身充滿十方世界,何處非我所坐?」佛印知 道東坡還是凡夫,不能領悟法身境界,所以有意折服他。此外,還可以這樣答:「《維摩詰所說經》云:『芥子納須彌。』既然微小的芥子可以容納須彌山,那麼你 這麼大的地方怎麼會容納不下我這麼小的一個人呢?」

  事後,東坡反想:我雖不得志,被貶至此,但能結識佛印大師這樣的高人,卻也是難得的法緣,未嘗不好。於是自我解嘲。感到滿意之時,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並叫童子隨即送給佛印看。他本希望佛印看後會回賀一首詩給他作為留念。出乎他的意料,佛印看後,卻在詩後批了兩個字:「放屁!」(笑聲)並隨即叫童子 帶回給東坡。東坡一看,不禁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大發雷霆:「豈有此理!我寫一首詩讚歎佛菩薩,你佛印竟如此放肆污辱我!」隨即怒不可遏地過江找佛印理 論。佛印心通,把房門鎖上,囑咐侍者曰:「我因事外出,東坡居士到來之時,你引他到客廳暫坐,我辦完事就回來。」果然,佛印外出不久,東坡便怒氣衝衝而 來。見佛印的房門鎖著,祇好跟侍者到客廳暫坐。猛抬頭,見到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笑聲)東坡觸目驚心,猶如一盆冰水由頂上傾瀉而下, 令他隨即冷靜下來,自感慚愧!心想:「大師批評我兩個字我就容忍不下,怎能說是『八風吹不動』呢?再說,我的內心世界他都明白,我心一動念他就知道,這樣 的高人除了拜服之外,還敢與他爭論嗎?」於是對侍者曰:「大師回來時,你說我感謝他的開示!我先回去,改日再來拜見他了。」說完,匆匆而去。[5]

  由上可見:唯憑意識的世智辯聰的學者,難敵有實證彼岸智慧的高人。(續下期)

注 釋

〔1〕陳寅恪《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一)此偈之譬喻不適當。考印度禪宗,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剖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身 可厭之意……菩提樹為永久堅牢之樹,決不能取以比譬滅無常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輕肉身』之教義。(二)此偈之意義未完備。細繹偈文,其意在身、心對 舉:言身則如樹,分析皆空;心則如鏡,光明普照。今偈文關於心之一方面既已將譬喻及其本體作用敘說詳盡,詞顯而意賅;身之一方面僅言及譬喻,無論其取譬不 倫,即使比擬適當,亦缺少繼續之下文,是僅得文意之一半。然則此偈文義何以致如是之乖舛及不具足乎?應之曰:此蓋襲用前人之舊文集合為一偈,而作者藝術未 精、空疏不學,遂令傳心之語成為半通之文。……」

〔2〕上述言及的有關五祖、六祖及神秀的史實,具載於《六祖壇經》。

〔3〕唐譯《華嚴經.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晉譯《華嚴經》:「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無造。」《般若經》:「於一切 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唯識論》:「《入楞伽經》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引自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版。

〔4〕明瞿汝稷集《水月齊指月錄》:「師入室次,蘇適至,師曰:『此間無坐處。』蘇曰:『暫借佛印四大為座。』師曰:『僧有一問,學士道得,即請坐;道不 得,即輸玉帶。』蘇欣然請問。師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麼處坐?』蘇遂施帶。師答以一衲,蘇述偈曰:『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 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

〔5〕見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虛雲老和尚年譜》p214。

 
 
禪宗公案對禪宗行者的啟示
◎鄭慶雲

案是禪宗行者修行的重要參考和指引之一,從表面來看,有些公案的內容未免有悖常理,然而不爭的事實卻是有當事者立時桶底脫落,直證本來面目。為何如此?令人費解。本文首先剖析禪門的宗旨,然後立公案的本來作用,以啟示學人,行文有不足不是之處,尚祈諸山方家,不吝指正。

禪宗宗旨

  禪門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立宗。原意謂佛法乃心法,一切語言文字不能如實反映其實相,故以「不立文字」為旨,旨在破除人們 對語言文字上之執著而忘其本義,故此不立文字的本意實為「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1。這詮釋符合實際傳道上的需要,因為不透過語言文字,所謂心 法,是不能代代相傳的。因此,禪宗雖然標榜不立文字,但它的生命力,卻又體現在燈史、語錄、評唱、參話頭等文學記載,又使學人埋首於文字堆,使禪宗在有宋 一代以後,成為文字禪的濫觴。

  禪宗和大乘佛教其他七宗的分別在於它所依的經典不多,以《楞伽經》、《大乘起信論》、《金剛經》及《六祖壇經》為代表。由於歷代禪宗的祖師大都以「印 心」的方式來宏教,因此實際執行時並無一定的軌則可循,所行之法往往因應師父和徒弟的本質、關係、以至環境而有所不同,這是佛門所謂「對機應化」。但為了 使禪門心法得以有所傳授,祖師把他們歷代的傳道過程,紀錄下來,輯成語錄,方便後人有以參考,創造了一套獨特的傳道方式。唯現代的學人不解祖師的婆心,誤 把語錄成為修道的金科玉律,刻意模仿,則離道漸遠。

  按佛教的說法,佛法在流傳之初,人的根性比較聰慧,故「方其正法流行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蓋不可為量數。」2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 日漸豐富,社交生活也越發複雜,人生活上的專注乃從思想性的生活漸漸移至周邊的事物身上,是一種明顯的由內往外的轉移。因此,「至於像法末法3之後。去聖 既遠。人始溺於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於一真之體。乃漫不省解。於是有祖師出焉。」佛教的祖師,概指一切得道者。為了把人們往外馳求的心收歸於內,他們 乃直接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即不再和修行者牽扯於文義之上,直接契入修行者的心性,使之得以見性而悟道。這種傳道的方 式,「於動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擊而得之矣。故雲門至於罵佛。而藥山至戒人不得讀經。皆此意也。」故對中下根修行者言,縱使不致於每事尋經解 義,亦易泥於片言隻語之上,未能瞥見祖師本懷。故此則佛教之語錄、燈史的出現,便順理成章,使中下根學人,能於其中章句,學習所謂離文字之真正本義,而不 是以之為圭臬,最終成為離經叛道者。蔣之奇為糾正此偏差,他在他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中說:「由是去佛而謂之禪。離義而謂之玄。故學佛者。必詆禪。而 諱義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為用也。且禪者。六度之一也。顧豈異於佛哉。之奇以為。禪出於佛。而玄出於義。不以佛廢禪。不以玄廢義。 則其近之矣。冉求問聞斯行諸。孔子曰。聞斯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說豈有常哉。救其偏 而已。學佛之敝。至於溺經文惑句義。而人不體玄。則言禪以救之。學禪之敝。至於馳空言玩琦辯。而人不了義。則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可見 有關學禪所衍生的問題,亦非今日始,乃古已有之,今猶熾烈而已。不過,蔣之奇在他的分析中祇不過指出了禪與教如鳥之雙翼之關係,並沒有更具體的指出禪門的 入門下手之方,殊為可惜。

  天台宗始祖智覬在他的《教觀綱宗》對禪教等問題,也作了分析:「問曰。但依圓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不痛快直捷。何用此葛藤為。」這問題實在問得好, 如果宗門修行,真有直指人心之捷要,又何須於教門下功夫?「答曰。六祖大師不云乎。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而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倘有一法未通。即被此法 所縛。倘有一法未備。即被此法所牽。既被縛被牽。故於不可得之妙法。誤認為葛藤耳。」這裡智覬為釋此疑團,特為所謂的「葛藤」作出分析。原來所云之「葛 藤」,乃學人未通未備之法,要通達此法,必須要依此下苦功,方能契悟所謂「無一法可得」之實義,而捨此「葛藤」。智覬續云:「臨濟云。識取綱宗。本無實 法。汝乃欲捨葛藤而別求實法耶?」實在妙極。這番說話,對宗門輕蔑教門者,無疑當頭棒喝,謂彼所求者何?與教門者有別嗎?智覬續引「永明大師云。得鳥者網 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廢眾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可以一著而廢眾著。法喻昭然。胡弗思也。」4審乎此,語錄燈史的作用,便十分明白,就是對尚有一法未通未 備者,揭示何為葛藤,何時執捨。行者在執捨之間,便可頓入本來面目之中,由見性而悟道。

  下面且引一些《語錄》體例相類似的佛教語錄,作出分析,以此進一步剖析語錄在宗教傳道上的真實作用。語錄的體例,按佛教對經典的分析,祇有序分與正宗 分,十分俐落。這種體例,明顯和禪宗所立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宗義相符,蓋禪宗的宗義乃在離文字義而別有悟道谿徑。故語錄等除在其序分,內文多不見 經義的涉入,以免學人再墮入文字障中。

語錄體例

  語錄的內容約可分兩種,一種記錄了禪師對某道人觀機逗教的大略過程,對之參詳,約可解宗門教示的方法。另一種記錄了禪師對大眾的開示,當中大多是禪師 與大眾的對答,直截的以截斷眾流的方式,使道人們,尤其是尚未成熟的,從不同的方面參究,避免了他們因「不立文字」而妄生斷見,執假為真。

觀機逗教

  首先對前者作一簡單的探討。在眾多流傳的佛教語錄中,下面擇錄了《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5,以其較完整的紀錄了雲居道膺的悟道過程。

  「雲居道膺來參。師問。甚處來。雲居云。翠微來。師云。翠微有何言句示徒。雲居云。翠微供養羅漢。某甲問。供養羅漢。羅漢還來否。翠微云。爾每日瞳箇 甚麼。師云。實有此語否。雲居云。有。師云。不虛參見作家來。」6一日雲居道膺來,良价問他從何處來?雲居云曾從翠微參學。於是良价問翠微有何言教開示。 雲居應道,有日翠微語大眾云翠微供養羅漢,有人於是問曰:「供養羅漢,然則羅漢有否應供?」翠微答之曰:「你雙眼每天究竟在看啥?」良价問實有此事否?雲 居說有。良价及讚嘆曰:不枉你隨他參學。翠微謂彼供養羅漢,而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善。今既無一法可得,試問翠微又以甚麼東西供養羅漢呢?而羅漢又應甚麼 供養呢?故此翠微答問者你究竟每天在看啥?良价亦因而發出讚嘆。

  「師問雲居。汝名甚麼。雲居云。道膺。師云。向上更道。雲居云。向上即不名道膺。師云。與老僧祇對道吾的語一般。」良价問雲居的名字。雲居不解,以道 膺應之。故此良价祇好追問,再說。雲居方醒覺云,再說便非道膺矣。良价乃嘆曰可惜當面錯過。凡人往往目自己的名字為自我,而良价的本意則為本來面目。因此 雲居以道膺對,自然當面錯過。倘向上追尋,便成葛藤。

  「雲居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闍黎他後有把茅蓋頭。忽有人問。如何祇對。雲居云。道膺罪過。」雲居問,祖師自西來,有何義意?良价答云,大師身 後有把茅草蓋頭。如果忽然有人這樣問,該如何應對?雲居云,請恕道膺之罪。要知道祖師來華的義意,不外續佛慧命,上求下化,非法義也,何必要捨本逐末,尋 根究底?就如身後有把茅草,要是回頭,又豈能避免毀傷?

  「師一日謂雲居云。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雲居云。若是恩大。佛亦不作。師然之。」有日良价語雲居云,我聽說思大和尚往生倭國為王,你說是 耶、非耶?雲居答曰,如果他的福德夠大,他連佛也不作。良价深以為然。修行一事,以解空為第一。有為法之所以為「幻有」,乃因為凡人執於因果業報之相,以 之為實有。須知懺典有云:「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空。」要得解脫,就不要泥於解脫之道,故此佛亦不為。

  「師問雲居。甚處去來。雲居云。蹋山來。師云。那箇山堪住。雲居云。那箇山不堪住。師云。恁麼則國內總被闍黎占卻。雲居云。不然。師云。恁麼則子得箇 入路。雲居云。無路。師云。若無路。爭得與老僧相見。雲居云。若有路。即與和尚隔山去也。師乃云。此子。已後千人萬人把不住去在。」良价問雲居去過甚麼地 方?雲居答蹋山。良价問,那箇山可住嗎?雲居云不可。良价於是問怎麼好山總被大師佔去?雲居答云,亦不見得。良价再追問,怎麼你又有可入(山)之途?雲居 答謂,並無可入之道。良价問,如無路,又怎與我相見?雲居答,若真的有路,祇怕與你相隔千山。良价於是說,以後就是千萬人也不可管他的去來了。表面上,良 价開始的時候是問雲居參學的遭遇。然而參學的目的又豈為遭遇,雲居明白良价背後的意思,故答曰沒有那箇山可住,意謂對法並無執著,故不可住。良价為了試探 雲居是否真的悟道,乃以世間法再追問,真可惜,好山好水總是讓一些大師佔去。雲居於是說,事實亦非如此。良价知雲居大概已悟道,乃再問,那麼你給個說法, 為何得入。雲居說,既已悟道,則不見道,故此無路。最後,經良价再三追問,他終於確認雲居已悟道,乃給他印可,不過故事並未就此結束。

  「後雲居結菴於三峰。經旬不赴堂。師問。子近日何不赴齋。雲居云。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師云。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在。汝晚間來。雲居晚至。師 召膺菴主。雲居應諾。師云。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雲居回菴。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是三日。乃絕。」之後雲居結菴於三峰,很多天未有上堂。良价 便問他,你近日為何不赴齋?雲居答云,每天均有天神送食,故此不用來。良价便道,我還以為你是箇明白人,想不到還有這樣的見解,你晚上來我處再說。雲居晚 上依時到訪,良价喊他,膺菴主。雲居應道,在。良价乃說,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呢?雲居於是回菴靜坐,仔細思維。天神自此竟然找不到雲居,三天之後,不 復再來。雲居雖然在前邊得到良价的印可,但見性悟道,可能祇是電光火石間瞥見而已。如果不切切實實的修持,則容易執著現有之「成就」而成人天功德,不能更 進一步。有見及此,良价囑雲居晚上來訪,並以不思善、不思惡為話頭,命雲居好好參去。雲居明白自己的過失,乃努力參究。故此天神來訪,亦遍尋之而不獲。所 以對修行者來說,若擔於修行的果位等事,終究難免落於空亡。若非得明白人如良价點撥,則恐怕雲居不能成為良价的大弟子之一,最後成為曹洞宗的一代宗師。

  「師問雲居。作甚麼。雲居云。合醬。師云。用多少鹽。雲居云。旋入。師云。作何滋味。雲居云。得。」良价問雲居,你在做甚麼?雲居說:在做醬料。良价 問,放了多少鹽?雲居答:才放了一點。良价問:有何滋味?雲居說:明白了。良价問雲居出世間事(道人行住坐臥,應以甚麼為日常功課?),雲居卻以凡情應。 故此良价祇好以凡情應之,問他究竟放了多少鹽,雲居不解,以不知虛應一下。良价於是再進一步逼問他作何滋味,到此雲居終於明白其中意義。

  在《大藏經》中的語錄,所記載的事情,大概和上述雲居追隨良价學道的片段大同小異。以是觀之,宗門並沒有一定的傳道方式。觀機逗教,應該是宗門傳道的 最佳手法。不過,雖然說沒有一定形式可循,但其入手的方法,卻一律是以「直指人心」為宗旨。語錄所記之事,大多說明了禪師們如何利用種種機會,借用咄咄逼 人的言語,使道人不知如何對應。借茲把道人所執著的凡情,一下子打斷。因為祇有「言語道斷」,方可使道人「心行處滅」,對解脫道有所契入。這過程其實是透 過種種善巧的誘導,把道人從極度投入日常的有為造作之中,一下子契入所謂道的最真實處,讓道人可以瞥見解脫之道。然後依所覺受,調整自我的知見並思想,使 道人可以從執於世間種種為實有的心識中解放出來,發展出一種明晰的所謂清淨見,並慢慢的使之持續不斷而抵涅槃。

  雲居先從學於翠微,後依止洞山良价。他的得道過程,按語錄的記述,也頗曲折。良价一方面印可他「已後千萬人把不住去在」,另一方面卻仍不斷給他機鋒以 對,借此觀察他是否已完全契入。這番婆心,又豈是一般人可解?要知道宗門下所云的悟道、頓悟等,也祇不過是說道人在剎那間得以瞥見道之真實處,今後不再對 所求之解脫道起疑情而已。這祇可以說是一種解悟,並非恆常持續的體悟。要證明這種解悟,能否落實到日用之處,在道人悟道後,禪師便祇有透過一些言語上的機 鋒,測試一下道人是否完全契入。如果還沒有的話,還要給道人進一步的指導。

截斷眾流

  至於另一種語錄體例,針對大眾,並無固定對象。茲借《雲門匡真禪師廣錄》7,以作說明。

  「上堂云。天帝釋與釋迦老子在中庭裡。相爭佛法甚鬧。便下座。問如何是曹溪的意。師云。老僧愛瞋不愛喜。進云。為甚麼如此。師云。路逢劍客須呈劍。不 是詩人不獻詩。問二尊相見共談何事。師云。不決即道。問人天交接其意如何。師云。對眾呈機。」雲門一日上堂,說帝釋與佛陀在中庭中為佛法,爭辯得相當熱 鬧。然後下座。道人問,甚麼是六祖的真正本懷?雲門說,喜怒之間,我愛怒不愛喜。意謂道人仍有所偏執。六祖句句道來,句句無事,又何來真意呢?道人進一步 問,為甚麼呢?雲門乃應云,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意指所謂解脫道,亦需待機緣成熟者方得契入,前面機鋒語,亦作如是觀。道人不解,再追問帝釋 佛陀相爭何事?雲門謂我不說,你說來聽聽?道人知是機鋒,乃問人天交接又作何解?雲門知其未熟,於是明白的說明,所云的真意,也就是對機說法而已。

  「上堂云。和尚子且須明取衲僧鼻孔。且作麼生是衲僧鼻孔。乃云。摩訶般若波羅蜜。今日大普請。便下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山河大地。進云。向上更 有事也無。師云有。進云。如何是向上事。師云。釋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薩居東土。問父母俱喪時如何。師云。俱喪且置。那箇是爾父母。僧云。苦痛深。師云。 酌然酌然。問如何是大施主。師云。對機不辨。問徹底冥濛底人來。師如何拯濟。師云。兩重公案一狀領過。問說教當為何人。師云。近前來高聲問。僧近前問。師 便打。問和尚年多少。師云。七九六十八。進云。為甚麼七九六十八。師云。我為爾減卻五年。」雲門一日上堂,對大眾說各位須明白衲僧鼻孔,為甚麼是我的鼻孔 呢?雲門續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今日以此,供養諸位,然後下座。道人問,祖師西來,有何玄機?雲門答,山河大地。意謂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在說法,道人 不管,反倒問祖師西來還是不來,又有何意義呢?道人問雲門有沒有更深的道理?雲門說有,道人於是問,那是甚麼呢?雲門答釋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薩居東土。 意指所謂的玄機,亦祇不過是平常道理。道人問,父母俱喪時如何。雲門說,這個先不說,你說誰是你的父母?道人說,唉,說來痛苦啊!雲門說,甚是甚是。因為 凡人之所以輪迴,乃因無明業識牽纏而生煩惱痛苦,所以真正的父母,非肉身父母,乃是煩惱苦痛。道人問甚麼是大施主?雲門說,當機者不需分辨,意指當三輪體 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之物,如何分辨?道人問對徹底迷惑者,師父如何拯拔?雲門答,這兩重公案,還是一力承當。意指不管賢愚,對機當拯拔的便該出 手。君不見大愚若周利槃陀伽,仍可藉參究「掃帚」與「除垢」之義而證道8。道人不明其中道理,更問如此當為何人說教?雲門說,你近前來再大聲一點問。道人 果然近前再問,雲門便打。有道人問和尚今年多大?雲門說七九六十八。道人追問,為甚麼七九六十八。雲門說,我為你減五年壽。大意謂如你這般執於凡情者,如 何可以證道?

  在上述的片段中,大略可知對大眾開示的語錄,是以截斷凡情為主。禪師在開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道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執於追尋文字義理,而把佛法的 道理忘記,因此不會直接引用經典。但禪師所用的道理,卻又符合教理,禪師祇不過把這些道理,以日常的語言娓娓道來而已。

  總而言之,佛法本來是活潑跳脫的,既知文字是障,又云不立文字,所以行者在修學禪門功課時必須抱著「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的心態來學習公案,必會有所得著,方不負祖師本懷。

注 釋

1《大藏經》《宋高僧傳》卷十三,冊50,頁789

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CBETA, T16, no. 670, p. 479, a11-b3

3佛教把佛法的傳佈劃分成三段時段,正法時期為釋迦牟尼建立佛教後一千年,像法為之後再一千年,然後是末法時期。依之計算,目前正值末法時代。依佛經云,末法時代的眾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以今天時人重物質,輕精神的心態視之,果然符合佛經的預言。

4《教觀綱宗》,CBETA, T46, no. 1939, p. 942, a29-b9

5《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CBETA, T47, no. 1986B, p. 519, b14

6《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CBETA, T47, no. 1986B, p. 521, c25

7《雲門匡真禪師廣錄》,CBETA, T47, no. 1988, p. 544, c27

8《阿彌陀經疏》載:「周利槃陀伽者。依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云。翻為繼道。善見律翻為路邊生。有一長者。止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垂產 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如是二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兄弟相繼於路邊生。兄名路邊。弟名繼道。即周利槃陀伽也。增一阿 含云。其人父母併亡。兄厭家入道。其弟尋復出家。性甚愚鈍。兄怒之曰。汝不能持誦。又加懶惰幸即歸俗。牽出祇洹門外。號泣而立。如來見之知其道根將熟。喚 之在側付掃帚與。汝誦此名。此名亦號除垢。若日誦之得掃。忘帚乃即思惟此名除垢之義。除者應是清淨。垢者應是身中結縛。思惟忽然悟解成阿羅漢果。見 CBETA, T37, no. 1757, p. 316, a24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去迷顯覺

  有些人認為凡是信佛的人都是搞迷信活動!說這些話的人大錯特錯。從「佛」的本意來說,是最有智慧,最有福報的人,所謂「福、慧雙修」的人,他就是「佛」。

  不能徹底洞悉人生、宇宙真諦的人,是不能達到「佛」的果位的:因為這些人智力有限,往往執迷不悟,佛家稱之謂「無明」,所謂「無明」是指人的「心 識」,而人的「心識」各各不一,看待一切事物都有其局限性,是不徹底的,甚至迷糊不清的,錯誤的,這是「無明」的特性。

  祇有徹底覺悟的人,是完完全全掃除了「無明」的障礙,猶如「大圓鏡智」,普照一切,打破智力上的任何局限性,達到最徹底,最圓滿的覺悟境界,唯有佛才 能如此。要打開「成佛」的大門並不難,佛家把「成佛」看得很平凡,它不是專一的,也不是壟斷的,而是人人都可成佛的;因為人人都具有佛性,甚至說,一切有 覺知的生命動物,祇要擺脫業力的束縛,同樣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迷」的一面,也有覺的一面;去「迷」顯「覺」就是「佛」!其他動物也有「迷」的一 面,也有「覺」的一面,不過其「迷」的程度太重,太深厚了;牠被「業力」層層束縛著,故「成佛」難矣哉!

僧伽教育

  佛教事業中最關鍵的關鍵,就是僧伽教育事業。一個出家人沒有經過佛學院研習三藏(經、律、論)的深造,他是不能「講經」、「說法」的。當然,自修而成 者例外。在佛教立場而言,知識是屬次要的,修行是最根本的。一個出家人修行「正道」或「邪道」,取決於是否「正知正見」,稱有偏離,便滑入邪道泥坑中去 了。如何謂之「正」呢?這就要依靠佛學院教導了。在斯里蘭卡、尼泊爾、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都設有佛學院,或著名大學有佛學系課程,有博士學位 等。在中國大陸各地以及台灣等地,都有佛學院(還有尼眾佛學院),香港在荃灣弘法精舍設有華南佛學院,是一代高僧倓虛老法師創建的。早在抗日戰爭前,寶靜 法師主持教務,覺光法師是首屆畢業生。隨後有寶燈、大光、暢懷、永惺……諸位法師們,都是該院的學僧。由此可見,凡是進過佛學院深造過的法師,畢業後都是 「講經說法」的能手,多數是名剎住持。

眾生平等

  從佛教理論上來看男女之間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若是從社會歷史角度去看,因受環境的影響和人們的偏見,而存在著重男輕女的不平等現象。

  比如說,在古印度,婦女是沒有社會、政治、宗教等權利的;古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婦女的地位和首陀羅的地位一 樣,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沒有參加任何宗教活動和祭祀的權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婆羅門教的規定:無條件地服從男人或丈 夫,在社會上地位十分低下,沒有個人的自由可談的。

  佛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目睹了這種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批評和挑戰,提出了「眾生平等」的思想。佛說,女性在宗教,社會、家庭中與男性是平等的。 孝敬母親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允許婦女在他僧團中出家,她們和比丘一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在當時提出這樣的 口號是非常偉大!有著深遠的意義,甚至有人認為,佛陀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人!想想看,在二千五、六百年前,佛陀提出了這一男女平等的主張,對印度古 老的奴隸制度是多麼大的衝擊啊!

略談舍利

  有人問:為甚麼佛陀在火葬後,會遺留這些晶瑩光澤、堅固不壞的「舍利」呢?我從佛經角度來解說一下「舍利」的意義,這樣才能消除謬誤之見。

  在佛典中,有一部《金光明經捨身品︾說:「這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這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正因「舍利」是精修「三學」、「六 度」的結晶,故不但佛陀有,就是依教修行的佛陀弟子也有,《高僧傳︾內記載弟子因勤修「三學」、「六度」而歿後獲得「舍利」的很多。姚秦鳩摩羅什法師,在 他臨終時向弟子宣稱,假如他生前所譯傳的經論無違佛心,能夠流通後世的話,他火葬以後,舌頭應不焦爛。結果「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減形碎,惟舌不灰」。 近代印光、弘一、太虛、虛雲諸位大師,在圓寂火葬後,都獲得了很多的「舍利」,為弟子們起塔供奉,隨時皆可供人瞻禮。在《玄應音義︾卷六曰:「舍利,正音 設利羅,譯云身骨,又云靈骨。有三種色,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區別。

要結善緣

  說起「緣」字來;,其吸引力太神妙了,有了它,就能改變一切;一男一女,碰上「緣」的話?能建立起幸福家庭,子孫綿綿相續,代代相傳;一個宇宙存在 「陰」與「陽」兩大要素,它們的結合,就能生長萬物;欣欣向榮,沒有緣的結合,人類與宇宙,將是一片死寂景象;在月球上不能生長萬物,凄凄零零的荒蕪無垠 的沙漠,這就是沒有「緣」(條件)所致;它與太陽有點「近緣」,而獲得了光輝,如果沒有陽光照射,無人知其存在了。

  佛說:「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常對人說,緣,就像糧食,人人需要它營養生命,「緣」的對立面是「怨」,而這個「怨」字,就好似一副毒藥。誰碰上 它,就是毀滅,就是死亡!佛陀告誡弟子:「一念瞋恨(怨)起,八萬障門開!」這句話的意思說,祇要你動了瞋恨心的念頭,甚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佛陀把 「貪」、「瞋」、「痴」(三種心理狀態)說成是「三毒」。有了這「三毒」,就能把「功德林」燒燬,也就是說把一切好事破壞殆盡,多麼可怕!

  佛陀一再教誨世人:「要結緣,不要結怨。」凡是懂得佛理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財布施」(供養三寶、救濟窮人)也叫「結緣」。法師講經說法,是「法布施」,也是跟眾生「結法緣」啊!

因果定律

  人活在世上,都會受「業力」「果報」支配的,這叫作「自作自受」,「好」的「壞」的絲毫不爽,清清楚楚,這就是所謂「因果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 豆」。人活在人世間,做好事也有,做壞事也有,好好壞壞,壞壞好好,參差不齊,故有「時好」「時壞」的表現,這就叫做「果報異熟生」,甚麼「種子」(業 力)成熟了,它就要現前。用通俗的話來說,前世所作的善惡業,一定會一一顯露出來,如人的命運歷程,時好時壞曲曲直直,這一切無一不是自己所作所為。人的 命運既不是上帝所主宰,更不是鬼神所驅使;人的一生命運變化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佛說:「一切唯心造!」做善事,做惡事,都離不開自己的心念。佛典說:「菩 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個有高層次覺悟的人(如菩薩),做任何事之前,必考慮到其後果如何,想到事之前的「因」,也想到事之後的「果」!不善之果,其果實 在可怕!所以說:「畏因」!一般人往往不考慮事之「因」,一切壞事做了再說,到頭來一定嘗到了「苦果」(果報),一定要承受自己所作一切。

因果規律

  不少人對「求福得福」、「消災免禍」是否有可能,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疑問來。佛家祖師有句金石之言:「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家對有疑問的 人不排斥,是絕對贊成的,所謂「悟」是從「疑」而來的,沒有「疑」,就沒有「悟」!所謂「求福得福」、「消災免禍」,不是一廂情願的事,而是順著自己所求 的方向去努力,才能達到目的。比如說,「求福」,是屬「因位」,而「得福」,是「果位」!無因無果,有因必有果,這是天經地義不可變更的定律;既然想求 福,必須按照「福」的規律辦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小善」,有「小福」;作「大善」,有「大福」;「無善」亦「無福」可言了。至於「消 災」而能「免禍」?就是不要作惡,作惡的人,一定逃不了災難受苦,作惡多端必自斃!這是最現實的;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俗話說:「自作孽,不 可活!」佛家所提倡的因果律是有道理的,不可不信。

提倡孝道

  農曆七月十五日,就是佛教所說的「解夏日」,也是「佛歡喜日」,即「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陳述懺悔,如他人所 舉,亦應對眾僧懺悔!當此之日,一切聖僧,個個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此時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所以佛陀要目連這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 器、香油錠燭,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置放在盂蘭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眾僧接受供養時,自當先為施主念咒祝福,求其消災,使生者獲福,亡者超昇。目連即遵 照佛陀意,在七月十五日設盆齋供僧,其母親即於是日,仰仗眾僧威神之力,脫離餓鬼之苦!自佛陀宣說盂蘭盆經後,尤其傳入東土華夏以來,在民間產生極其深遠 的影響。中國社會一向提倡孝道,一部《孝經》流傳最廣。能有孝心,體現了人類最優美的德性。所謂「眾善孝為先,眾惡淫為首」。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孝父母之 心,被看為立足之本。

濟世精神

  香港佛教發揚「大乘」濟世精神,或者說,是由「小乘」轉化「大乘」的,在近半個多世紀來,最為突出,飛躍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香港佛教信徒約八十萬 人,比丘(和尚)約三百名,比丘尼(尼姑)二千餘人,佛教團體約有五十個,最大的團體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大的寺院有十多間如寶蓮寺、寶林寺、觀音寺、觀宗 寺、妙法寺、西方寺、東普陀寺、東蓮覺苑、志蓮淨苑……等。至於佛堂、精舍約有四百多間,由佛教人士興辦的中學廿二間,佛教職業先修中學一間,佛教小學十 五間,佛教特殊學校一間,佛教幼稚園約廿間。佛教慈善事業方面,一間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醫院,每年施診二萬人次。老人服務有佛教老人院十八間,護理院六 間,可收容無依老人三千名左右。青少年服務設施有青年康樂營、青少年中心、佛教青年團等。經常舉行佛學講座、佛學班、文藝匯演等。當今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 自參與各種社會事務以來,與香港各大宗教有密切合作,為整體宗教事業爭取權益,廢寢忘食,為度化世人,不知凝聚他老人家多少心血啊!

 
 
強烈的上進心
◎楊 釗

希爾的忠告

  有些人根本不會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即使有人跑過來向他示範該怎麼做,甚至留下來陪著他做,他也不會去做。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失業中,因此,易遭人輕視,除非他有位有錢的老爸。但如果是這種情形,命運之神也會拿著一根大木棍在街頭轉角處,耐心地等待著。

一、上進心是成功的要素

  拿破崙.希爾告訴我們,上進心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在不被吩咐應該去做甚麼事之前,就能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胡巴特對「上進心」作了如下的說明:

  「甚麼是上進心?我告訴你,那就是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僅次於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當有人告訴你怎麼做時,要立即去做。」

  「還有一種人,祇有被別人從後面踢一腳時,才會去做他應該做的事,這種人大半輩子都在辛苦工作,卻又抱怨運氣不佳。」

  「最後還有更糟的一種人,這種人根本不會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即使有人跑過來向他示範該怎麼做,甚至留下來陪著他做,他也不會去做。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 失業中,因此,易遭人輕視,除非他有位有錢的老爸。但如果是這個情形,命運之神也會拿著一根大木棍將在街頭轉角處,耐心地等待著。」

  「你屬於上面哪一種人呢?」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具有上進心的人,他必須克服拖延的習慣,把它從你的個性中除掉。這種把你應該在上星期、去年或甚至於十幾年前就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習慣,正在啃噬你意志中的重要部分,除非你革除了這個壞習慣,否則你將難以取得任何成就。

  克服拖延的習慣,可以使用下列方法:

  1.每天從事一件明確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別人的提示,就能夠主動去完成。

  2.到處去尋找,每天至少要找一件對其他人有價值的事情來做,而且不要期待一定要有報酬。

  3.每天要把養成這種主動工作習慣去影嚮別人,至少要影嚮一個人。

二、要有敬業精神

  1.找出你喜愛的工作

  有許多目標、動機及人物可以激發一個人喜愛的天性。有些工作是我們所不喜歡的,有些工作則是我們稍微感興趣的,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有某種工作是我們真正喜愛的。

  當一個人從事他所喜愛的工作或是這個工作成為他所喜愛的個人興趣時,這個人將發揮最大的效率,而且也將更為迅速,更為容易地獲得成功。

  不管甚麼時候,祇要當愛好情緒一進入一個人所從事的任何工作,這項工作的效率將立即得到改善,工作量將大為增加,而工作所引起的疲勞將相對地大量減少。

  2.要做得多過報酬

如果你祇是從事你報酬份內的工作,那麼你將無法爭取到人們對你工作的有利評價。但是,當你願意從事超過你報酬所值的工作時,你的行動將會促使和與你的工作有關的所有人對你做出良好的聲譽,將增加人們對你服務的要求。

  3.不計報酬而報酬更多

  人們總秉信商品交換中的價值規律,我提供了多少勞力,我拿到相應的薪水是應該的,若不計報酬的工作則是不可理解的玩笑,然而事實往往不是如此。不講報 酬的工作是僅給你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往往能提供給你好的機會,這是一筆意外之財,並且你的所得將絕對大於你的付出。

  4.失中有得

  愛默生說過:「因和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不能分剝的。因為『果』早就醞釀在『因』中,目的存在於手段之前,果實則包含在種子中。」

  幾年前,拿破崙.希爾應邀給東部一所學院的學生發表畢業演說。拿破崙.希爾在演說中花了很長的時間,盡了最大的努力強調「任勞任怨,不計酬勞」的重要性。

  後來,這家學院的院長和秘書邀請拿破崙.希爾共進午餐。在他們用餐期間,這位秘書轉過頭面向院長說道:

  「我剛剛發現這位先生是幹甚麼的。他使自己站在世界的最前端,而他的做法是先協助他人站到世界的最前端。」

  在這個簡短的語句中,他道出了拿破崙.希爾的「成功規律」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要有不滿的心理態度

  如果你感覺不滿,你環顧左右前後,就能看出許多可能發生的事物來。這些可能性起初似乎是一些模糊的臆想。因此,如果你想發展你的志向,便必須訓練善用你的想像能力。

  如果你有夢想,就算不能實現,也還是有其價值的,因為此種夢想可使你看到許多可能的機會,是別人所未見到的。

志願是由不滿而來。有這開始,便有一種夢想,加上決心與行動,把現狀和夢想中間的鴻溝連絡起來。

偉大的人物並不是空洞的夢想者。他將來的志向是根植於確切的事實。他是憑藉著有目標的夢想使他們產生不滿,因不滿而刺激他加勁地奮鬥以求成功。

  要結交那些不滿足的人為友。

  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得到了一個穩當的位置,終其一生總是那一點薪水,每天總是做那樣的工作,直到死為止。

  不滿足是痛苦的。為了避免這個不滿足的痛苦,於是許多人尋找一個安樂窩,沒有憂慮,也不負責任。

  牛和豬有了適當的看護和充足的糧食,就滿足了;但是人類的目標是要成就事業,不是專供別人的魚肉。

  有些人還有一種方法去逃避不滿足,那便是把他的遭遇歸咎於不幸的環境。埋怨自己是為外界的環境所束縛。實在是愚蠢極了,不滿足感覺應當使我們曉得錯處是在我們自己,應當在某方面改變我們自己,而後才能有所成就。

  真正的大人物不怕承認自己的缺點。他們並不閒坐著回味自己的優點,他們希望朋友們來稱讚,但並不因為獲得稱讚而覺得自滿。

四、接受批評是最好的借鑑

  美國救生圈公司的副總經理兼美國航業救生公司的總經理查理.皮茲某次不得不開除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高級職員。因為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這個青年是由 一個小徒弟升上來的。因為他的才幹很好,而且受人歡迎,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該公司工程結算部的主任,負責該公司工程前的估算。

  有一天,一個速記員查出了他的估算中算錯了二千元,於是把詳情呈報上。後來這件事傳到皮茲那兒去了。

  當年輕主任聽說之後,勃然大怒。他氣憤地說:「這個速記員不應該查問我的核算。他也不應提出來。」

  「但是你承認你的核算是錯了,是不是?」皮茲問他。

  「是的,」他說。

  「然而你以為速記員還是不應該說出來,而公司應當受損失,說出來可傷害你的威嚴嗎?」

  這個青年主任以為應當如此。

  皮茲便規勸他,說他如果再這樣做,就很難成為一個幹大事的人。後來這件事漸漸在大家腦海中消失。大約過了一年之後,這個青年主任報上去一個美國中西部 某項工作的兩萬元估價方案。其上司仔細校對他的核算,覺得這個數字應當再加一倍,這件事又呈到皮茲面前來了,於是皮茲再度叫他前來,你想他對皮茲說的是甚 麼話:

  「我曉得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想用這項工程來陷害我。你上次不服我,於是這次特別請了工程師核算,故意扯我後腿。我的計算是對的,你在蔑視我的能力。」

  皮茲回答說:「那麼,好,你自己去請幾個工程師來計算罷,看看結果如何。」

最後他承認自己的計算是錯了,皮茲便對他說:

  「現在我們祇能各走各的路了。因為你不能接受公正的批評。」

  像這個青年的這種態度,實在是要不得。把自己的過錯歸咎在別人身上,以為別人有意中傷自己,並認為自己是完美無缺的。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觀念,他實際上將無任何地位可言。

  別人的批評是極可貴的,可以顯示出你正處於甚麼地位,但你得切記不可在那個地位上停著不動。

  別人批評的時候,要欣然接受並作為前進的嚮導,不可作為你失敗的藉口。

  要以客觀的態度來衡量別人的批評。不要衡量其究竟傷害你到甚麼程度,或是別人批評你的動機究竟如何。

五、不恥下問

  一個經常產生疑問的人可以從好多方面和以一種不驚動別人的方法得到知識。假使你努力來找知識或答案,你可以從很卑微或想不到的地方而獲得。林肯利用 「問話式的交談」得到許多對於他所急需的知識。菲爾德曾從一個看門的人那裡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知識。這個看門的人認識所有重要的顧客,他們有多少小孩,他們 的年齡等等。他也認識各店的總經理,對於店舖各方面的知識曉得的非常之廣。當菲爾德在溫泉別墅休養的時候,就堅持送信給這看門的人要他來住幾天,整天一直 問他問題,希望把他所有的知識都擠出來。

  許多人討厭問別人,不喜歡承認別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是一種極愚昧的自傲心理作祟。假使你請教他人時是以一種早已曉得的態度,那你最好不問,無論你所請 教的人如何卑微,你的發問態度必須誠懇。要有一種真正想知道的態度。想從別人身上得到知識的唯一秘訣,便在於你能使別人感到你確實承認和敬佩他們高深的知 識。這種誠意的敬重便能打開別人如泉水般湧動著的心門,而你也可得到很多的利益。

 
 
當慈善家遇到科學家
◎傅麗卿

月十一日,走在紐約街頭,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麻辣麻辣的,滿地雪泥,濕漉漉的,想著何大一博士將在下午兩點召開媒體發表會,宣佈楊洪先生和慈輝佛教基金會大力支持「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此刻卻是雪花紛飛,也許這個議題太大,也許眾生福薄,業障太重;也許任務艱鉅!

  在這樣濕冷的日子裡,位於紐約第一大道上的「艾倫戴德愛滋病研究中心」會議室中,仍聚集了中國駐紐約領事館的領導,中、港、台、美,四地主要媒體記者。

  發表會由道道地地的美國人Litter Peter(李培德)博士主持,別看他外表是美國人,說的可是一口道地的華語,拿筷子吃飯,研究中華文化,比我這道地的中國人還強!祇見他用流利的中文向在場人士介紹「艾倫戴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以及如何推展愛滋病防治工作。

  接著何大一博士簡介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並以短片輔以介紹愛滋病在中國的蔓延情況,他衷心感謝慈輝佛教基金會大力支持他的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他表 示:多年來,楊洪先生和他所領導的慈輝佛教基金會,在中國窮困地區建橋修路、挖井築壩修渠、興資助學,為幫助民眾改善生活,足跡踏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這 次捐款防治愛滋病又是一個創舉,也是目前華人社會中針對愛滋病捐款最高的一例。

  中國駐紐約領事館的李新華領事致詞時表示:透過「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的瞭解,他的內心很沉重,但也很欣慰何大一博士所領導的「中國愛滋病防治行 動」,以及像慈輝佛教基金會這樣關心祖國,並感謝兩個團體攜手合作,共同防治愛滋病。愛滋病不僅禍害中國,也是全人類的敵人!

  楊洪先生應邀講話時表示:近年來愛滋病給地球,特別是中國帶來可怕的衝擊,特別是給那些貧困、無辜的愛滋病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何博士及他的成 員早在四、五年前在責任心與愛心驅使中,勇挑重擔,協助政府在中國境內從事愛滋病的治療與防治工作,這種高尚的情操令本人及慈輝佛教基金會全體會員十分敬 佩,對於這種有意義的舉措,我們很願意加入行列,除了支持何博士以醫藥救助外,我們也與救世軍港澳軍區合作,在河南地區關心愛滋病患者及其家屬,並以佛教 迴皡的方式,恭請戒德師僧在河南和雲南等省境內,啟建水陸法會或拜懺,仰仗佛力超拔愛滋病往生者,並祈願佛光注照愛滋病患者及家屬消災離苦。

  何大一博士和他的同仁們,為喚醒人們認識和預防愛滋病,不辭勞苦,奔走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大學、鄉村,去演講、交流,給予醫學技術指導,並呼籲全球 華人共同奉獻心力抗惡疾。何博士說:「目前愛滋病在中國境內肆虐流行,使數億人口面臨被感染的危機,情況十分嚴峻。防治愛滋病的工作雖然舉步維艱,但我們 有信心和各界同仁並肩奮鬥,幫助中國扭轉部份愛滋病流行區域的嚴峻局勢,使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擺脫困境,更重要的是,給中國那些貧困的、無辜的、未知已感染 病毒的人帶來希望。」

  「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是二○○三年十一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何大一博士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愛滋病——非典高峰會議」時,正式發起的,其主要目的是幫助中國防治愛滋病,盡力阻止病毒在全國蔓延及對人類社會的威脅。

  會中有媒體記者問楊洪先生怎麼會支持何大一博士的「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時,楊先生說:這也是媒體之功,有一天他從報上得知何大一博士在香港舉辦了一 場「中國愛滋病防治行動」籌款活動,他就和朋友聯絡,透過朋友穿針引線,他和家人到何博士辦公室拜訪,當他確定何博士所作所為,以及他的方向與目標後,立 刻決定由慈輝佛教基金會捐款二百五十萬美元,這也是媒體之功哦!

  媒體發佈會結束,離開何博士辦公室時,楊先生說:「愛滋病這個世紀公敵,影響人類至鉅,但是慈輝能在現階段奉獻綿薄之力,也是感恩與欣慰的!」

 
 
一路風霜朝天闕——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仁達法師千里朝拜五臺山緣起

◎真如 妙心

朝聖簡報之一

  重願深行化娑婆,三千里路汗與血;

  不為自己求安樂,普願眾生成正覺。

  佛曆二五四九年二月二十一日(西元二○○五年三月三十日)是大行普賢菩薩聖誕日。淩晨四時,在簡潔而莊嚴的禮佛儀式之後,山東博山正覺寺上仁下達法師正式啟程,從地藏殿起步,三步一叩朝拜佛教聖地五臺山,全程約三千華里,途中跨越三省,預計為期半年。

  法師時年六十有四,身體健朗,律儀謹嚴,日中一食,持金錢戒;沿途不住店、不進家、不收錢,食宿路邊,曉行夜宿,並堅持早晚功課和誦經念佛,隨緣度化 六道眾生。此番壯舉感動了十方善信,來自深圳的楊國、東營的李兆豐、淄博的李軍三位護法大居士放捨萬緣,自願陪伴法師踏上了漫長、艱辛而又神聖的朝聖之 路。

  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西曆三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末學有幸護送師父出城。師父身著棕色僧衣,神情端嚴,步履穩健,威儀三千,震撼人心。從蓮花山 正覺寺開始,師父三步一拜,兩小時休息一次,停步時劃線作標記,一絲不苟。沿途乃公路與集市,車水馬龍,店鋪林立,人流如織。駐足旁觀或圍觀者甚眾,議論 紛紛,神態各異。但見師父目光慈祥,心如止水,起伏有致,大義凜然,頗具「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

  尤可讚歎者,是三位護法師兄。他們此番行程所面臨的考驗不僅是體力、毅力、耐力、魄力,更是心力、忍力、信力和願力。東營的李兆豐師兄年紀稍大,深圳 的楊國師兄、淄博的李軍師兄都二十來歲,書生年少,膽識過人。楊國師兄來自深圳某大公司,此次發心苦行,登三輪自行車,馱運日用資量;師兄體力單薄,戴近 視眼鏡,但吃苦耐勞,無怨無悔。兩位李師兄則如護法金剛,時刻伴隨師父左右:師父叩拜之際,他們和掌深鞠躬,如法如律。面對過往行人的複雜目光,師兄們熟 視無睹,神不旁騖,坦然鎮定,令人敬佩。

  奇哉!師徒四人,以天地為道場,以眾生為佛像,以虛空為經卷,以身體為香燭,以誠心為供養,在物慾橫流的商業社會中迤邐而行,演繹了一部如《西遊記》般曲折美麗的現代傳奇。

  壯哉!四大菩薩化身,連袂演出,現身說法,穿越滾滾紅塵,感化芸芸眾生,安住水月道場,巧做夢幻佛事。他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在廿一世紀的神州大地上鋪開三千里拜墊,啟建二百日佛七,分身恒河沙世界,救拔無量億眾生。

  三千里叩拜作麼生?有分教

  一念智光遍法界,三千頓現涅槃城;

  見聞悉發菩提心,人間地獄放光明!

(附記)

  仁達法師是離我最近的一位高僧大德,末學時常親近,受益甚多。文中所寫皆是末學親身經歷,不敢杜撰。法師此番壯舉,感天動地,令末學刻骨銘心,脫胎換 骨。可歎無緣陪師同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因此近日與同修共誓:牢記師矚,精進修行,持戒念佛,身在娑婆,心繫極樂,與師同行,與佛同心,涵容法界,迴 向眾生。將此深心奉塵剎,念念不忘四重恩。

  法師此次拜山朝聖的目的,正是為了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消災免難:以虔誠恭敬之心祈求十方諸佛菩薩慈悲加持,佛日增輝,正法久住,佛光普照,甘露遍灑,保佑法界一切眾生吉祥平安,幸福美滿。知否?我們每個人都是蒙恩者、受益者。

  由於師父持金錢戒,沿途拒收錢財,難以供養,故沿途群眾爭相設齋送飯供養,以結佛緣。

  為方便大眾結緣,筆者反復祈請師父透露叩拜路線,師父終於在朝山第二日(三月三十一日)告訴筆者。現冒昧公佈於下,供養網上佛友,以便屆時結緣。

仁達法師叩拜五臺山線路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正覺寺」↓淄川區↓張店區↓周村區↓鄒平縣↓刁鎮↓濟陽縣↓垛石鎮↓大莊鎮↓臨邑縣↓盤河鎮↓鳳凰店↓陵縣↓土橋鎮↓德州市↓故 城鎮↓(進入河北省境內)棗強縣↓冀州市↓衡水市↓辛集市↓晉州市↓蒿禾城市↓正定縣臨濟寺↓靈壽縣↓行唐縣↓阜平縣↓龍泉關↓(進入山西省境內)石嘴↓ 「五臺山」全程實際距離約三千華里。

  謹以此文祈願廣大佛友以及網上所有同修,六時吉祥,所作如意,善根增長,福慧具足,蓮開上品,早證菩提,圓滿佛乘,廣度有情!

朝聖簡報之二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三十日)

  感謝所有關心正覺寺和仁達法師朝聖一行的佛友們!應廣大佛友的請求,現將仁達法師朝聖的行程向大家分享如下: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仁達法師二○○五年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三十日行程。仁達法師每天三步一叩十二個小時,拜程十八里左右。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早六時,仁達法師從山東省博山正覺寺地藏殿起拜,傍晚六時半,仁達法師師徒四人拜至博山區夏莊鎮郵局路段,在淄博制酸廠南牆外露宿過夜。

  三月三十一日,清晨五時,法師啟程,沿張博路向北叩拜:中午抵達簸箕掌路口。晚七時許,露宿趙莊路段。

  四月一日,中午獲悉,法師師徒四人已拜至白塔路段:當夜在白塔鎮以北二公里處露宿。

  四月二日,中午,法師師徒四人拜至昆侖,是夜在昆侖以北二公里處露宿。

  四月三日,法師師徒四人拜至淄川。

  四月五日,仁達法師一行拜至萌水。下午5:20,筆者與仁達法師取得聯繫,向法師簡要彙報了廣大網友的讚歎、問候與祝福,法師表示感謝,並請大家放心,佛力加持,諸行如意。

  (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五日真如妙心居士供稿。)

  四月六日,法師來到周村,在一片小樹林裡過的夜,在廣大居士和信眾的強烈要求下,法師拿出半天的時間進行了休整,我有興被推薦跟法師和三位大德一起去理髮和洗澡,換洗一下衣服。(驚醒夢中人居士供稿。)

  四月七日,仁達法師一行出周村進入鄒平地界,當晚宿於鄒平好生鎮。

  四月八日,仁達法師一行到達鄒平縣城。

  四月九日,春雨降臨,道路泥濘,法師照拜不誤。中午、夜晚休息時向周邊弟子講經釋法。

  四月十日,出鄒平城,中午就餐於路邊,此時天空出現七彩光環繞日,祥雲相伴期間的瑞相。當晚行至山隘崖峰口附近,駐足於當地一空房院內。

  四月十一日,法師一行直逼濟南章丘縣境,傍晚於鄒平邊地西董村村委休歇。

  四月十二日,中午出鄒平,轉北越濟青高速,抵達章丘重地刁鎮,就地宿於已廢棄的路邊房前。

  四月十三日,行程四公里。出刁鎮,向黃河口進發,中午於田間休息用膳。晚上露宿於章丘水寨。

  (四月七至十三日鄒平耿居士供稿)

  四月十四日,行進在S321國道上,晚上宿於章丘市高官寨南孟村,S321國道上131公里處附近。

  (楊國居士《朝聖日記》):省道三二一,春楊芽葉黃;三步一頭陀,祈願五臺山:今天過水寨,再日黃河邊。

  讚頌仁達法師拜五臺山(了心居士隨筆):

  仁心周遍法界,達道覺而不迷。法身清淨自在,師教定慧等持。

  拜佛虔恭精進,五蘊轉識成智。台前月下趺坐,山泉歌唱佛子。

  四月十五日,仁達法師三步一叩十七里,夜宿呂家寨境內一化工廠門外,晚上為前來供齋者講授誦經之法。

  四月十六日,仁達法師一行跨越黃河,拜至黃河北岸,進入濟陽縣城。當夜露宿縣城一大院內,當地群眾極為熱情。經打聽,方知此地原為一寺院遺址,法師感歎道:此乃佛菩薩安排。

  楊國居士賦詩曰:起香十八日,拜程兩百八;此刻過黃河,何日登五台?文殊千里外,頭陀眼前拜。(楊國居士《朝聖日記》)

  四月十山日,出濟陽縣城,沿249省國道叩拜,夜宿小官村。

  四月十八日,向臨邑方向進發,拜程十六里,當晚到達濟陽縣北的垛石橋鎮,距濟陽約二十公里。是夜風雨交加,幸而菩薩保佑,未累及師徒一行。

  四月十九日,淩晨四時左右,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晨八時,雨漸小。仁達法師朝拜心切,冒雨叩拜約一里地,終因衣物盡濕,祇得暫歇於垛石橋鎮的 玉皇廟村。中午,正覺寺所在地安上村書記和村委主任驅車三百多公里前來看望法師一行,並合影留念。晚上住宿於玉皇廟一麵粉廠。雨泥地宿營時「甚是不爽」!

  四月二十日,仁達法師一行進入德州市臨邑縣境內,拜程廿一里。下午突起八、九級大風,塵土飛揚,人立不穩,車需人推方能慢行。十六時左右,四位居士從 荷澤成武縣駕車行駛五個鐘頭來看望師父。晚上到達臨邑縣劉家樓村,露宿於田野一小屋前(省道249-93公里處)。

  四月廿一日,拜程廿四里,夜宿於臨邑縣城農業局家屬院內籃球場。

  四月廿二日,中午,仁達法師一行拜至臨邑縣城。是夜,法師一行露宿於臨邑縣城西二十里處的臨盤鎮盤河村。

住在盤河旁,看月聽蛙鳴。(楊國居士《朝聖日記》)

  四月廿三日,拜程二十里,露營於陵縣陵城鎮大呂家村小學院內。

  四月廿四日,十七時抵達陵縣,在縣城宿營。因條件允許,晚飯後,李軍居士奉師父之命到附近網吧,向關注此事的廣大信眾、居士以及網友報平安。

  四月廿五日晨,法師一行從陵縣縣城拜起,十一點達縣城市郊,恰逢鄒平的劉鳳蓮等四居士駕車兩個小時送來小米、綠豆、土豆、圓白菜、番茄等給養,還給準 備好了午餐。晚上宿於董家閣村一鄉村醫生家的大院,我們住在診所,師父睡在院中的三輪車裡,位置在國道104-361附近,拜程十九里。

  美麗的歌——拉緊我的手(妙音居士供養):多麼遙遠的前生,我們曾一同約定,莊嚴的誓句,溫婉的笑意,相約共度蒼生,穿越阿穿越,多少世多少生,沒有 地獄惡鬼畜牲,把握飛翔的高度,那堪修大乘四輪的暇滿身。拉緊我的手,拉緊上師三寶的手,拉緊同行善友的手,拉緊眾生的手,飛啊飛啊飛,迎著那燦燦佛光, 穿越道次美妙山崗,讓我們以星光照耀,皎潔浩月就在我們身旁。

  仁達法師回復:那堪回首,宿世若夢,逝者如斯,夫滿目是佛,實無眾生可度,祇管修在當下,唯願即生成就。珍惜恩師(清角舍人供稿):黃河岸一別算來不 到十天,雙方卻似如隔秋。好在一朝重逢,又共同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中午。下午大約三點師父起拜,祇得與師父惜惜相別。車緩緩啟動,漸行漸遠。懷著滿心的眷戀 與無奈,我們走上歸途。「疾風、驕陽、茫茫路,西北望五台,爾今在何處?熱路、砂石、身投地,回首年邁人,怎不傷別離!」

  四月廿六日,現離的德州就二十多里路了,不日將到河北境界。

  四月廿七日傍晚,仁達法師一行宿營於德州城郊的東七里鋪。有一位羅彩華居士讓出房子給李兆豐、楊國、李軍三人住,師父住在屋外的三輪車裡。

  四月廿八日,師傅一行在東七里鋪駐足休整一天,為進入河北做準備。他們洗澡、洗衣服、理髮。李兆豐師兄為師父理髮,他有些擔心怕給師父「開光」(即把 頭皮割破),師父笑著說:「不怕,『開光』出血不怕,紅色紅光!」,最後佛菩薩保佑,李兆豐師兄終於順利完成了任務。

  仁達法師自拜山起,至今已經月餘,中間除兩個雨天未能成行外,從未停歇。當前雖是春暖花開之時,但今年春遲,似乎要拼命趕上季節的春風全無了當年的溫 柔,「日夜祇聞風聲疾,漫天黃沙捲飛塵」,這天氣,徒增了征人的艱辛。而今在德州歇馬整裝,也使眾弟子略感欣慰,法師以六十四歲之軀,竟創出了每天叩拜廿 四里的記錄,漫道法師六旬高齡,就是年輕人,恐也難以達到。往前不日即入河北,我們衷心祝他們一路平安。

  四月廿九日,淩晨四時做飯用齋,五時師父起香於德州東七里鋪,拜程廿一里多,晚宿於西郊五里莊,一路邊空屋。目前距離河北界祇有二、三里路。因為今日 要穿越德州市區,師傅一行擔心圍觀人太多,影響交通,為社會帶來麻煩,因此加快叩拜速度,一個上午行進了十三里路。佛菩薩保佑,天氣預報下雨也一直沒下, 而且整個上午是陰天,在快速的叩拜中,沒有喝水和休息,也沒有感覺到渴和累。下午路過德州最繁華的路段,到達德州針織廠對過的公園休息,令人讚歎的是,好 多居士為師父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之行深為感動,過來供養錢,因師父拜山途中受持金錢戒,婉言謝絕,他們就買了很多食品,如:水、饅頭、蘋果、餅、金龍魚油 等來供養師父一行。因此仁達法師朝聖的行為感動了很多人、激勵了很多人,教育了很多人、也讓眾多的人積累了福保、種了善根。隨喜師父的功德!

  四月三十日,氣溫反常如夏,溫度高達三十三度,瀝青路面更是薰人,師父的眼瞼被薰得腫脹,晚上宿在距鐵路二十米外廢棄的加油站平臺上,整個晚上火車轟轟隆隆,加上馬路上的重載大貨車,一夜難眠。小逸事:清晨一路邊開電焊店的小伙子刷牙時,見我們一行,讚歎道:「哇!比唐僧取經不次啊!」後又好心開摩托 車跟隨了近一里路,並送來了一壺水。(四月十四日至四月三十日,楊國、李軍、清角舍人供稿)

朝聖途中趣事

一、紅色卡片

  四月廿一日拜香時遇到一姓朱的信士,仁達法師送給他一張護身符並向他開示因果報應的道理。他很受感動,向法師供養金錢,法師謝絕了。今日他特意驅車送 來了一塑膠袋叩拜用的防護手套,內附一張紅色卡片,鮮亮奪目。我好奇地拿出來一看,祇見卡片上寫著:「師父,您對我鼓勵很大,感謝師父!祝師父修成正果, 一路順風!謝謝!」(楊國居士供稿)

二、教子有方

  四月廿三日下午,臨邑的一位居民帶著兩個孩子來拜見法師。經交談得知,這位先生過去並不信佛,但已經跟蹤觀察仁達法師多日,一路上看到法師行持嚴謹, 品行高潔,道德高尚,以六十四歲高齡每日叩拜十二個小時,長達廿四里路,非常感動,於是返回家帶著兩個孩子,開車追上了法師一行。他對我們說,平生第一次 見到如此感人的場面,心靈為之震撼,所以要抓住機會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們學習師父不怕吃苦、不畏艱險的精神。師父叩拜間隙,在路邊休息時,語重心 長地對他們說,要努力學習,不要怕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要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從小播下道德的種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材。(李軍居士供 稿)

三、初聞放生

  四月廿四日下午,我們沿臨邑——陵縣公路向西朝拜。當仁達師父拜了二里路程休息的時候,從路邊過來三位小朋友,其中一位手裡提著大約有二、三斤重的半 塑膠袋小活魚。李兆豐大師兄首先看見了他們,就對他們講說愛護動物、因果報應的道理,勸他們將小魚放生到附近的河道裡去,結果如願以償,小朋友都非常歡 喜。

  師父知道這件事後,就把小朋友們叫到面前大加讚揚了一番,又對他們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有關因果報應的事情,如殺生得短命報等等,勸他們行善止惡,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並贈送給他們一些精美而靈感的護身符。

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小朋友們都在十三、四歲左右,看上去很調皮,顯然是逃學一族,但在聽師父開示時都乖乖的,顯得稚氣可愛,且很有靈氣。他們興高采烈地給師父磕頭,表示以後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李軍居士供稿)

四、員警致敬

  三月三十一日上午,筆者隨同仁達法師一行沿張博公路人行道向北叩拜。張博公路是淄博市的交通樞紐,沿途商業繁華,車水馬龍。可能博山以北的學佛居士很 多,每當法師休息時,周圍的信士聞訊而來,向法師叩首問好。十時許,法師在路邊休息時,四十多位居士過來按順序禮拜法師。法師一邊結緣,一邊開示,雖然人 很多,倒也有條不紊,絲毫沒有妨礙交通。

此時一位員警見狀走過來,表情嚴厲地對隨行的李兆豐師兄說:「你們擾亂公共秩序,跟我走一趟!」

  「我們怎樣擾亂公共秩序呀?請您指出來好嗎?」李師兄面含微笑,以誠相待。

  「你們聚集在一起幹甚麼?」員警指著周圍的群眾說道。

  「我們在為師父送行呀,難道犯法嗎?」

  「人家在做利國利民的善事,員警怎麼不管壞人專管好人呀?」

  「僧人進行合法的宗教活動,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

  「人家在路邊休息一下也擾亂公共秩序?你是不是神經過敏啊?」……

  路不平,眾人踩,周圍群眾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理有據,那位員警顯得十分尷尬,一時卻又沒個臺階下。仁達法師心平氣和地對大家說:「員警執行公務,是 應該的。再說你們圍在這裡也影響別人走路,員警說說並不過分。大家的心意我收下了,你們都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好嗎?」這時那位員警臉色紅了起來,感激地看了 法師一眼,悄悄地退出了人群。走了五六米遠,我發現那位員警突然回過身來,雙腳併攏,向法師敬了一個禮,眼裡充滿了敬意……(真如妙心)

五、南北同心

  農曆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薩聖誕,深圳居士們看到仁達法師六十四歲高齡,每日三步一叩長達十幾個小時,二十多里路,深為感動和敬佩,更為自己平時的懈怠 而慚愧。為慶祝准提菩薩聖誕,隨喜法師朝聖功德,他們發起了三步一叩叩拜弘法寺之共修行為,並將此功德迴向山東博山正覺寺和仁達法師,祈願正覺寺早日順利 建成,發揚光大佛教、利益無邊眾生、培育造就僧才!祈願仁達法師「正覺寺——五台山」三千里拜香朝聖之行平安順利、吉祥圓滿!(妙音居士供稿)

 
 
西林探幽
◎升 正

日,踏足西林,梵音縈繞,鼓咚鐘悠,煙香裊裊,神鷹翱空,鵲仔塔,占地十餘畝的西林禪寺,殿宇恢弘,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莊重肅穆、清秀崢嶸。

  墨寶寫春秋,西林典故多:望眼街口,「西林禪寺」,真禪遺澤,鎦金生輝;茗山手澤「大雄寶殿」,濃郁灑脫;代宗賜匾「佛日增輝」,緇素殊榮;趙樸初的 「毗盧殿」,曲玉垂金;杜宣的「古剎立雲間七紀興衰尚留松江水,禪風到西林十方護持重顯寶塔光」石制對聯,說古道今。揣摩著這些經歷了幾個世紀風風雨雨的 班駁字跡,心中已經掂出幾分輕重!

  西林禪寺,位於上海松江區中山中路西塔弄內。為南宋高僧圓應禪師始創,原名雲間接待院,後名廷恩寺、崇恩寺,大明正統十三年,英宗皇帝賜名「大明西林禪寺」。

  走近大雄寶殿,祇見龍吻脊上,邊翹魚尾,花邊滴水;四大天王豎帶,寶貝葫蘆脊頂,前龍後鳳呈祥;七線條,回線飾脊,古筒瓦,灰色屋面;舊址重光,祇留 桑石;3.2M釋迦牟尼金身,東立迦葉尊者,西側阿難尊者;佛殿東西供奉十八羅漢;殿背向北,設觀音及三十二應身菩薩像,觀音腳踩魚頭,左為龍女,右有善 財童子。全殿純正是我國傳統的歇山式單簷建築風格。

  寺內西林塔,亦名崇恩寶塔、圓應寶塔,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年(1840) 和光緒初年(1875)曾數度重修,塔八面七層,總高46.5米,二層蓮花拱型六門,走道上方蓮瓣磚材;中央木質托頂,下做水磨方磚地坪;逐層級高梯陡, 小龕佛雕外壁。一九九三年修繕西林塔時,發現了珍藏的道光至光緒年間的金銀佛像、觀音像、文魁星像、玉雕件等一百二十餘件;一九九四年在寶塔0.65M3 的地宮裡又發現了佛像、觀音像、銀塔模型、鼎爐盤盆和數百件的玉雕、瑪瑙、琥珀、水晶、珊瑚、玉器,還有青玉荷童戲、龍穿牡丹帶、童子騰雲等飾件六百餘 件,令人驚歎的,還發現鎮剎之寶——創始高僧圓應禪師的舍利子。真是「貓腰入內側身過,繞塔遙看九峰低」,西林禪寺內的藏富驚震世人,名揚四海。

  與西林寺大雄寶殿、圓應塔座落在同一軸線上的毗盧殿,是景泰三年,代宗皇帝賜匾赦封的,這匾正是毗盧殿引以為榮的二皇兩度赦封一寺一殿。毗盧大殿長 25米,寬14.8米,在13米高的龍吻脊上,南脊勒「國泰民安」,北脊鐫「風調雨順」,依然是龍吻脊上,邊翹魚尾,花邊滴水;四大天王豎帶,寶貝葫蘆脊 頂,前龍後鳳呈祥;七線條,回線飾脊。大殿於一九九一年十月動工,於一九九二年十月竣工。殿內幡幢耀目,氣勢昂揚,毗盧大佛盤腿端坐,雙手結毗盧印,法相 莊嚴,周匝千花環,代表大千世界;蓮花瓣上飾小佛一尊,蓮座代表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頭頂上有一千尊小佛像,代表「千佛繞毗盧」的美麗場景。

  梵剎鐘鼓,是西林寺的重要法器,大鐘千斤,聲洪韻悠,傳播十里方圓,鐘杵是魚形圓木,與鐘瓣成直角撞擊,「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三通各 三十六,總計一百零八下,在佛誕、說法、新年、迎送國賓時,高僧引杵撞鐘,祈禱祥和。鐘聲悠揚鼓聲起,西林寺的鼓樓是與鐘樓相對設架,兩米直徑的大法鼓架 在與洪鐘同一高度,當堂鼓、雲鼓、曉鼓、昏鼓、手鼓、小參鼓和大法鼓同時敲響時,如雷震、如疾風、如雲繚、如雨點、再配以磐、鐺、鐃、鈸、銅鈴、大銅鑼、 板鼓、雲板、懺鐘、銅磐、引磬、鉿、大中小木魚等大小法器以助梵唄,這時的旋律尤海潮磅、清泉淙淙,尤春回大地、月麗中天,其中享受到的清越、莊嚴、肅 穆、清緩、和雅、悅耳、迴響與共鳴,足以飽受終生!

  梵唄獨特的音樂語言,是經文的聲韻和法器鳴響多體合一的唱誦藝術。西林寺落政以來,已經打過多次水陸法會,六十九位僧眾於七個壇口誦經拜懺七天七晚, 水陸壇內一次誦經必須連續五個鐘頭。性修老和尚和悟端法師的精心教授和訓練,創造了西林寺獨具神韻的梵唄唱誦。

  時止,已是華燈初上,昏鼓咚咚,想起二○○四年七月五日悟端法師升座西林寺,提出「以音聲廣做佛事,以律儀規範僧團,以教理化導世人,以文教提高品 位,以誠信服務社會」的西林修學信念;弘法布教,廣演權實;建立個性網站,發佈活動信息,倡導「人間佛教」;創辦「禪茶文化」,提倡「健康是根,素食是 魂,戒殺放生,環保社會」。這些與時俱進的現代寺院管理,必將把西林梵剎引入更高意境。真是「古剎宗師譜壯篇,輕揮妙筆勝前賢,崢嶸最是西林塔,鍵步登臨 首觸天」。

  壯者,西林!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鹿野苑傳法大典

  佛曆 二五四九年六月十二日於攝山棲霞古寺下院香港鹿野苑,舉行傳法大典,由臨濟第四十八代法派超塵老法師,達道老法師傳授臨濟宗第四十九代法嗣弟子:法亮、海 涵、定海、法海等四位。隆重莊嚴,場面親切感人,躬逢盛會,感受慈航,四位法嗣都是青年才俊,世紀之星於海內外各主道場,各有成就。這對弘傳棲霞臨濟正 宗,普及教義,繼承祖風,燈燈相傳都是莫大的功德,人天贊嘆。鹿野苑內四眾弟子皆來致賀,南天佛國,法喜充滿。

法亮: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副會長,

海雲園、淨蓮精舍住持

海涵:湖南桃江縣果山鎮關山禪寺住持

定海:加拿大多倫多極樂寺住持

法海:南京靈谷寺知客,副寺


博羅禮佛禪寺香火鼎盛

  七月廿三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珠海普陀寺方丈)、常務副會長傳正法師(廣東南華寺方丈)及省宗教局一處副處長符永培、惠州市統戰部謝仕強部長、宗教局朱瑞華局長等十餘人,來到禮佛禪寺。

  禮佛禪寺在新紀元期間的長足發展,引起有關部門關注,被列重點調研對象。惠州市佛協常務副會長、禮佛禪寺都監日照法師接待明生法師一行,並向他們匯報 了惠州市佛協會務及禮佛禪寺的發展計劃。明生法師說,寺院要體現道風、學風,僧眾自身建設及管理是非常關鍵,要做好僧材的培養,做好寺院的統籌規劃,並要 依照《宗教條例》的七項要求管理寺院,培養僧材。提出禪寺應做到「管理現代化,佛事傳統化,戒律嚴謹化,弘法大眾化」。

  傳正大和尚表示要認清今天歷史賦予的使命,更應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勇於承擔如來家業。目前政策開放,一些邪教也乘機興起。佛教講覺悟,止惡向善,淨化人心,在自身完善的前題下要多做善事業。

七月廿四日(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誕,花都逾三百信眾到禪寺朝山進香,加上廣州等地的信眾,禪寺一日內接待逾五百人,日照法師為信眾主持菩薩戒儀式。

  禪寺法事連場,最矚目的是為「何門黎氏婉華太夫人往生西方極樂」舉辦之「獨姓水陸空大齋勝會」。來自廣東、廣西、江蘇、陝西等地近百名法師,在寺內七 個壇場誦經弘法七個晝夜。圓滿日僧侶會聚、信眾雲集,送聖隊伍迤邐禪寺觀音閣山下,鑼鼓喧天、場面莊嚴肅穆。

  今年是禮佛禪寺重建五週年大日子,禪寺定定於八月八日至十四日(農曆七月初四至初十)舉行第五屆水陸空法會;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舉行盂蘭盆盛會,恭迎十方信眾參予盛事。


大明得主 古剎增輝

  去年陝西省關中腹地扶風縣大明寺隆重舉行澈性法師升座法會。廣東省惠州市禮佛禪寺上源下慧大尚為澈性法師送座。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諸由長老,及當地四眾六千餘人參加了升座法會。

  澈性法師一九八一年八月在終南山觀音寺禮上淨下天老和尚剃度出家,一九八二年四月在五台山依上清下海大和尚受具足戒,後詣福州雪峰寺佛研班親近海燈法 師習教,承師授法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曹洞宗第五十六代傳人。一九八九年七月澈性法師遵恩師淨天老和尚囑托,常住扶風大明寺任首座與監院、法師秉承師 志,愛國愛教,帶領四眾艱苦創業建寺安僧,廢寢忘食、忍辱負重;救助貧困、忘我利他;狠抓道風、持戒精嚴,使距今一千四百餘年的古剎再現輝煌形成了今日之 宏偉規模。

  澈性法師曾任省、市、縣三級佛協副會長。並護送佛指舍利赴泰、台、港供奉。兼任西安臥龍寺、扶風法門寺後堂、西安草堂寺、甘肅大像山永明寺首座、全國 第七屆佛代會代表、陝西楹聯協會理事、市縣兩級政協委員、廣東丹霞山別傳寺西堂。他的著作有《赴日文化交流隨行偈》、《生起還滅歌》、《南方各省訪問 偈》,他的講經錄音磁帶,在西北地區多有流傳。澈性法師表示要圓滿天恩師宏願,為光大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竭盡自己畢生精力。


關於籌建甘孜州筆架山孤兒院的緣起

  菩康寺座落於雪域康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東區阿日紮鄉,由第一世菩康法王於一七五二年創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此處乃蓮花生大師加持之聖地,曾經湧現過眾多高僧大德,為弘法利生事業做出了不朽的功德,現已成為朵康地區寧瑪派殊勝傳教中心之一。

  菩康寺現有以菩康法王(第五世)為首的活佛、 堪布近四十人,出家僧眾八百餘人。寺院集實修與經論教授於一體,常年舉行各種法會念修,並有新舊兩所閉關院及殊勝法王白瑪才旺仁波切創建的阿日紮五明佛學院。

  菩康寺所在的石渠縣為四川省最西端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接壤的一個高原縣,全縣平均海拔在四千二百米以上,阿日紮鄉海拔更有四千六百米之高。這裡常 年氣候寒冷,山區更是終年積雪。在這裡生活的藏民基本上以放牧為生,沒有種植農作物的習慣和條件,更沒有從事其他工作的機會。因此在科技高速發展日益現代 化的今天,這裡仍然非常落後(阿日紮鄉直到二○○四年才接通了電線),藏民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他們基本上無任何經濟來源,放牧的牲畜在宰殺後除部份留自 家食用外,另一部份賣掉後僅夠換回一些維持家用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又因為這裡地廣人稀,沒有辦法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藏民家庭 一家就有七、八個孩子,連維持正常生活都很困難,更不要說讓這些孩子受到教育了。而且由於這裡高原氣候惡劣、變化異常,很多年輕藏民壯年就失去了生命,致 使很多孤兒無人照料。近些年來,寺院也一直在努力照顧和幫助這些孩子。

  藏族直到唐朝初期才有了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而藏文正是為翻譯佛經,參考古印度梵文後而創建的。因此自古以來,藏族的文化傳統(文字、 天文、 曆法、 醫藥等)就是由寺廟保持代代相傳的。在藏族人的傳統觀念裡,每家的孩子都要送到寺廟裡學習一段時間。時至今日,單純的學習文字讀寫已無法應對現實生活的需 要,要想讓地方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得到提高,必須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實用的生活技能。我們捐資興建這所希望學校是真正急當地人民之所需,對 當地人民最有意義的一件實事,好事。

  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佛法的傳播和寺廟的發展要與時俱進,為了讓更多眾生學習和領悟到佛法的精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僧大德自隱居苦修的寺廟中走出,為 弘法利生來到漢地及世界各處,但語言的障礙卻成為他們傳法過程中最難逾越的一道鴻溝,使他們很難將自己對佛法的真正理解表達清楚。我們創建這所學校除傳授 一般文化課知識外,還將把佛法基礎理論等加入課程中,使這些孩子同時掌握文化知識和佛法理論。我們相信在以後的弘法利生事業中,他們一定會給予這些上師以 最大的幫助,發揮最大作用。在這些學習的孩子中將會有一部份在以後出家進入佛學院繼續學習深造,致力於佛教事業。我們現在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方便也是供養未 來的僧眾,佛陀在經書中明確指出供養僧眾之公德千萬倍於供佛,是修持一切世間供養、 佈施的方便法門,功德無量。

  綜上所述,我們捐資興建這所學校既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福報,幫助當地人民;又可以為弘法利生事業提供幫助與服務。希望更多具緣信士可以加入到這項善舉中來,共同完成此一功德事業。

甘孜州筆架山孤兒院深圳籌備小組

二○○五年七月一日


援建重慶貧困地區農村小學校

  重慶 市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是重慶佛協會長惟賢法師領導的專業慈善機構,九三年成立,是大陸佛教界早期的慈善組織之一。開展佛教希望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特困而 生重病的人群,修建農村小學校等社會慈善活動。慈善功德會收到每一筆(不管數目多少)捐款,都為捐款者寄出收據和感謝信。善款全部用於被救助人群,從未動 用善款作辦公費用。捐款救助,我們首先實地調查,了解,寫出捐款報告,經審批,善款由八十六歲的惟賢會長帶隊送到被救助人手中,不管天寒地暑,路途顛簸, 遙遠。

  我們多次到貧困山區,了解農村失學學生和小學校的情況,看見無錢交學費淚流滿面並面臨輟學的孩子,有的是孤兒,有的因父親或母親去世的單親家庭,或患 重病的父親、母親。農村的小學校,泥土疊建的教室多處斷裂,隨時有垮塌的危險。孩子們在祇有幾個小窗戶的昏暗的教室內上課,課桌椅大小、高低不一,破壞而 修理過多次。單磚墻,欲斷的瓴子,吹大風的日子,學校不敢上課。凹凸不平的學校操場上豎了一個破舊的籃球架,有的學校的廁所沒有房頂而無法使用,教師的住 房也一樣糟糕。我們常常因無力幫助他們而心情沉重。

  重慶地處內地,群山之中,工、農業和經濟很落後,國家級貧困縣多。需要救助的人多,募集慈善資金是很難的,我們的善款來源全國各地善良人們的捐贈。在 大城市,十幾萬元買不到一間住房,而在重慶山區,卻能修建一所小學校,我們要求當地政府、教委出資一點,當地村民出勞力。我們僅提供建房的材料費和運輸 費。並按捐資方要求為學校命名。我們陪同捐款者到實地考查,選擇學校,參加奠基儀式和完工後的剪綵活動,我們隨時向捐款人匯報工程進展情況。

  多年來,重慶佛教希望工程,使三萬多名貧困失學孩子重返課堂,修建了二十三所小學校。善士捐出三百元,可幫助一位失學小學一年的學費,捐四百元,幫助 一位中學生一年的學費,(有的還給予學生的生活費補助),你們將收到學生寫給你的感謝信(由我們轉交)。尊敬的善士,你的捐款讓失學孩子們重返課堂,使特 困人們露出笑容,使山區矗立一座座寬敞,明亮的學校,讓孩子們在寒冷的冬天能安心上課,為國家培養人材,造福國家、社會,為自己和家人種下福田。請向您熟 悉的親友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慈善救助,功德無量!

  請捐款者寫下詳細的地址或電話號碼(我們會保密的),以便我們寄出收據和感謝信。

  單位名稱:重慶佛教協會慈善功德會

  賬號:3100021109024915343

  開戶銀行:工商銀行重慶解放碑分理處

  郵編:400011

  捐款通信地址:重慶渝中區羅漢寺街七號

  電話:86-23-63736199

  傳真:86-23-63739833

  E-mail: cqfxcsgd@yahoo.com.cn

  網址:http://www.cqcs.org.cn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