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43期
2005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讚頌一位「苦行僧」
高僧交流
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開幕辭 ◎覺 光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副部長朱維群先生致詞
西藏文化
中國西藏文化周
藏傳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儀典
開幕致詞
◎覺 光
佛教文化
回應「德」治,弘揚傳統文化
———儒釋道三教文化漫談
◎惟 賢
禪修人生
楊佛興先生劍橋之行
禪修與人生 ◎楊佛興
行菩薩道
仁達師父 朝禮五台
行程千里 三步一拜(下)
◎陳世法、妙 融
緬懷高僧
瑞今上人傳略 閩海農家出生 ◎傳 印
慈悲法門
為窮人化緣——林東 ◎欣 聞
隨筆禪話
自我淨化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設立正確的目標 ◎楊 釗
慈輝功德
慈增捐百萬善款暖萬家 ◎慈 梅
佛門龍象
東湖升起一輪月 佛門衲子七塔來
——記寧波七塔寺可祥法師
◎釋正進
興建梵剎
源慧老和尚與募化修建禮佛禪寺 ◎博 羅
孝思報恩
盂蘭盆日談孝親 ◎釋覺光
放生功德
粼粼波影躍魚歸——蓮社海上放生記 ◎劉啟智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讚頌一位「苦行僧」

刊第542期刊登一篇:「仁達師父、朝禮五 台、行程千里、三步一拜」報導後,在海內外佛教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在近幾十年來,似乎還未見千里迢迢「三步一拜」的蹤跡!跟隨法師朝禮五台山的弟子寫道: 「您用虔誠的頭顱,折服愚人的我慢,您用衰老的身軀,耕耘眾生的福田。」「仁達老法師三步一拜、朝禮五台山,每叩一個頭,頭上、臉上、身上的汗水都會滲透 在路上。綿延三千里,橫穿三省的朝聖路啊,每一粒砂石都撒滿了老法師的血汗。」……

  他的弟子在報導中又寫道:「近兩個月來,華北地區的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沙塵彌漫,而且白天和夜晚的溫差很大,中午地面溫度高達五十多度,烈日下、熱 路上、風沙中、雨夜裡。老法師和三位護法要經受著怎樣的苦辛和熬煎。」讀了以上這段文字後,怎不令人感動呢?這幅生動的畫面,猶如古代玄奘大師往天竺取經 途中的情景,又似昔日虛雲和尚朝禮五台三步一拜歷史鏡頭再現!

  這位二十一世紀的「苦行僧」,編者有緣曾與他在深圳有過一次會晤。他是位高級知識分子,早年畢業於天津輕工業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級食品專 家,有多項科研成果。今年六十四歲高齡,出家祇有八年左右的仁達師傅,是位真正看破紅塵的修行人,他精研南山律宗三大部,習修戒律,「以戒為師」。每日閱 讀《大藏經》,日中一食,剌血寫經,解行並重。編者與他交談中,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位「真實不虛」的修行人!在當今現實社會裡,很難找到這樣苦修的出家 人。

  編者在佛門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參拜過不少高僧大德,其言行給予世人影響極其深刻,堪稱人天師表。過去的高僧大德很重視自己內在修持,不重視外在虛幻現 象,更將世俗的「名、利、權」拋向九霄雲外。祇要求自己踏踏實實的修行,自然會具有一種感召力,一種無上的吸引力!近代四位高僧如印光、弘一、太虛、虛雲 諸位大師不就是僧、俗修行人的光輝典範嗎?

  仁達老法師雖然入佛門時間不長,但他的言行合乎佛制的,依戒律要求自己,跟「時尚」不是很大的距離嗎?他不貪「名」,不求「利」,不求甚麼「權力」, 若他看不破這些世俗的醜物,就不會出家了;他既發心出家修道,就把世俗迷戀誘人的幻物拋得一乾二淨;數千里「三步一拜」的虔誠行為,今日能有幾人做得到? 豈不是事實勝於雄辯?使人信服這一真理。

  當前末法時代,存在許多不正之風,不少人忘內求外,忙忙碌碌一生,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仁達法師「現身說法」具有時代啟迪的意義。

 
 
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開幕辭
◎覺 光

尊敬的西藏自治區政府、香港特區政府、中央駐港聯絡辦各位領導:

尊敬的張國良先生:

尊敬的各位活佛、各位仁波車、各位高僧大德、各位居士、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

  七月香港,風光無邊。西藏文化周,在香港隆重舉行,這是我們香港各界的一大喜事,一大盛事。這次西藏文化周,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其 中將由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承辦的有一系列弘法儀典,祈福法會,今天舉行的「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就是這一盛大活動中的一項。我們 感到十分榮幸和法喜充滿。為此,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對諸位光臨,出席本次盛會,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和最真誠的感謝。

  中國佛教完整地說,是由三大語系的佛教共同組成的,這就是漢語系的此傳佛教,藏語系的藏傳佛教,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這三個部份,組成了完整的中國佛 教。因此,藏傳佛教,是我們中國佛教整體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漢藏一家,有歷史為證,顯密一家,有事實為證。在座的專家學者,各位高僧大德,都會有 深切的體會和精闢的見解。我們香港佛教界,同樣也包含了這三大語系的佛教承傳。比如我們每年慶祝佛誕的盛大活動,每年的清明思親法會,每年盂蘭節法會,或 者弘法、齋僧、舉辦三皈五戒等活動時,我們都會邀請藏傳佛教的仁波車,南傳佛教的長老,共同主持各自的教法儀軌,演說各自的宗門法音,目的都是一個:弘化 度眾,關懷人生,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所以,我們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在香港一向是非常合作的,我們的聯繫也很好。

  二千五百年多前,釋迦世尊在古印度誕生。他來到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幫助我們擺脫煩惱,離苦得樂,一句話,就是平安和幸福。佛教的慈悲思想,眾 生平等,主張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是為了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合和睦。我們今天舉行這次交流座談會,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相信,西藏 佛教代表團的到來,是我們近距離的互相學習,加強交流和聯繫的一次最好機會。我預祝我們的會議圓滿成功,並祝諸位法體康泰,吉祥如意。

  扎西德勒。謝謝。

 
 
佛教高僧交流座談會——開幕辭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朱維群先生致詞

尊敬的覺光長老、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朋友:

  今天我能向隨「中國西藏文化周」活佛分團參加「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專題座談會,是難得的緣份。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央統戰部部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名譽主席劉延東女士代表「中國西藏文化周」代表團全體同人,向大家表示深切的問候。

  佛教與構建和諧社會,這是一個重要並有廣闊究研空間的題目。社會和諧是人類不懈的理想追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在我們國 家,包括在香港進一步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一種高度融洽、和睦、協調、有序的狀態。以利於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持續保持 香港的繁榮及安定,香港實現港人治港、繁榮安定。

  宗教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方面,正確把握和處理宗教問題,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有五大宗教,一億多信教群眾,沒有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宗 教之間的和諧,各宗教內部的和諧,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和諧。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宗教問題上處理不當,加之外部力量干涉以不乘之機,導致社會動蕩,國 家分裂,戰亂不止,這些教訓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我們國家,宗教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和諧,離不開宗教界的努力。就佛教來說,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與中國社 會的發展變化互相適應,不斷吸收中國本土文化以豐富自己,形成並積累了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豐富的理論資源。

  比如,佛教認為人生有無盡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人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做了錯誤的認識,從而導致錯誤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無盡的煩惱。佛教教人擺 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事物之間的圓融與和諧關係,主張內心的平和與安定,來帶動外界 的和諧與安寧。佛教認為人們的貪、嗔、痴是造成心靈不安寧的原因,這「三毒」同時也是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的原因。去除「三毒」,待人真誠,慈悲為懷, 既能養成個人平和心態,有益於自己心靈的健康的原因,因此,佛教教導人們寬容,厚道。

  比如,佛教主張「緣起論」,認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關係而獨立存在,每人都與其他眾生息息相關。因此,佛教把平等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關係 的基本原則。《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平等意味著強弱、富貧、大小、上下彼此之間的互相尊重,建立互信與合作。平等可以致「和」,平等可以 使人互相慈悲為懷之間理解、諒解、寬容,而不至於動輒兵戎相見。因此,佛教確立了不殺生、非暴力的原則,從而也就使佛教成為非以戰爭的堅決反對者,成為人 類和平的堅強衛士。

  再比如,佛教僧團內部建設強調「六和敬」或「六和合」的規則,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與和諧社會的理 念是相通的。和諧社會是行為規範的社會,「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諧社會是公平,利益均衡的社會,「利和同均」就含有財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諧社會 是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理想目標,「見和同解」正是追求人們基本倫理價值觀念的一致。「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體現了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團 結、和睦、和諧關係的追求。

  還比如,佛教是一種以人類為本的哲理化宗教,主張慈悲為懷,自貴其心。佛教的這一特質,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個人可以求得心理平衡,進而提升人 的精神境界;對社會則可提供了一種解毒機制,維護社會安定和精神生態平衡。大乘佛教所推崇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深切大悲心,已滲入民族 文化的血脈之中,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人格是一致的。

  從這些思想出發,中國佛教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佛教有關愛眾生的優良傳統,有強調人與人的互相親近,互相尊重,彼此幫助,彼此依賴的關係, 它提倡「人民和順不相克伐」、「觀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的關係模式。

  佛教有關愛自然的優良傳統,佛教主張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與自然因緣相成,提倡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即很多佛教的著 名寺院都位於風景秀麗的環境中,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有人提出應該為「天下名山僧建多」。正是因為千百年佛教僧眾的精心建設與維護,才使得一些佛教名 山四季常青,緣水長流,成為人間仙境。當代著名畫家葉淺予先生對浙江天目山有這樣形象的詩句:「人言名山僧佔盡,荒山廢寺誰問津;若非和尚勤護衛,何來天 目古杉林」。僧侶們修學佛法,內注重心態清淨,平和,外重環境清淨,莊嚴,既淨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環境。

  佛教的不殺生,素食主義對生態環保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它不僅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而且在道德上鼓勵了人們的環保行為。佛教有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佛 教講普度眾生,歷史上就常有寺院,救助難民的善舉。近年來,佛教界積極開展資助貧困地區,幫助失學兒童,關心殘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社會慈善事業,每當出 現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時,佛教界都慷慨解囊,積極開展捐款捐物等救助活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佛教界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佛教界典藉浩如瀚海,充分挖掘,弘揚佛教教義中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內容,引導 廣大信眾遵紀守法,理順情緒,互相包容,化解矛盾,正確處理與他人,與其他宗教,與社會其他方面的關係,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同時希望佛教界是發揚佛教關愛社會,服務眾生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社會公益事業。去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期間,我陪同劉延東部長拜會了香港佛教聯合會, 參觀了香港佛教界舉辦的學校,養老院等社會公益事業,深感欽佩,同時感到香港佛教界的很多做法值得內地借鑒。多年來,香港佛教界也積極關注內地的經濟社會 發展,為內地的教育,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對此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是記在心中。在此,向香港佛教界深表感謝之意。

  我所談及是佛學初學者之淺見,說得對,大家聽聽,說得不對,大家以慈悲心加以指教。

 
 

中國西藏文化周
藏傳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儀典

◎覺 光

藏傳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儀典

開幕典禮暨弘法大會

開幕致詞

尊敬的: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先生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先生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先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錢小芊先生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拉巴平措先生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向巴嘎登先生

全國政協常委西納活佛

立法會主席笵徐麗泰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梁愛詩司長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先生

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先生

香港文匯報社長張國良先生

各位佛教界大德、各位嘉賓: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熱烈祝賀「中國西藏文化周」在香港盛大展開;我們熱誠歡迎西藏高級活佛代表團前來香港訪問與弘法。我們亦感謝中央、特區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領導、本港諸山長老、四眾同仁和社會各界人士對這次「西藏文化周」一切活動的大力支持。

  我們感恩佛力加被,香港繁榮安定,社會祥和,香港和雪域高原,實為整體,顯密一家,同宗同源。藏傳佛教,應指藏語系所傳佛教,是我們中國佛教的一個不 可缺少的組成部份。我們又常以「藏密」簡稱之,但不要誤以為藏傳佛教僅為「密乘」。其實,藏傳佛教諸派,有以弘傳密法為主的,也有以顯密兼弘的,二者相依 相成,不可分割。修持方法有異,而源出一脈。

  這次「西藏文化周」,我們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有萬人參加的盛大灌頂弘法儀典。這既是弘傳佛法的一大事因緣,也是祈福香港,國泰民安,共建和諧社 會的一大盛事,當然,這也是我們香港四眾弟子的因緣福德。灌頂,原是梵文Abhiseka的意譯。最初本是在古印度國王在即位時舉行的儀式。以四大海水灌 於新國王(即位者)的頭頂,表示祝福。大乘佛經中說菩薩達第九地時,諸佛以手摩頂,為其灌頂,祝其「入諸佛界」。後來,密乘把灌頂作為重要的宗教儀式規範 化,神聖化,成為秘密莊嚴,無上功德。盡管各部密法有各自不同的灌頂內容、要求、行儀,但總的來說,廣結善緣,增福延壽,增長智慧,接受佛法,皈依三寶 (密乘亦稱皈依四寶),消災除障,獲得上師加持,這是共同的,共有共享的。

  今次西藏高級活佛代表團來港弘法,舉行規模空前的盛大灌頂弘法儀典,是香港佛教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我衷心祝福,圓滿成功,與會僧俗各界吉祥如意,佛日增輝,祖國昌盛,香港繁榮,西藏發展,為共建和諧社會,作出我們佛教界應有的貢獻。

阿彌陀佛!


中國西藏文化周

藏傳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儀典

開幕典禮暨弘法大會、無量壽佛長壽灌頂法會

國 務院新聞辦、中聯辦、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及文匯報等團體發起的中國西藏文化周其中一項重頭節目「藏傳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儀典」,交香港佛教聯合會籌辦,於七 月十七日上午正式舉行揭幕。儀式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大會籌委會主席覺光長老主持,出席的嘉賓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巴平措主席,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 先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錢小芊先生,中聯辦李剛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西納活佛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向巴嘎登副主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女士,立法會主席范徐 麗泰女士,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先生,佛聯會副會長永惺長老,佛聯副會長林漢強居士,文匯報社長張國良先生,佛聯會秘書長區潔名居士,佛聯會司庫何德心居 士及來自國內四川省、甘肅省、青海省及寧夏省等活佛和喇嘛,香港佛教界僧俗代表等。

  整個儀典假香港會展中心新翼大會堂舉行,參與揭幕暨誦經典禮的信眾約有三、四千人,冠蓋雲集,盛極一時。台上的佈置簡單而莊嚴,參與盛會的信眾均表示有強烈的宗教投入感。

  是次活動殊勝之處乃在於香港自開埠以來,未曾組織過如此龐大、來自各省市的活佛,一同蒞港舉行法會,為香港和國家祈福,祝願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在多 位嘉賓致辭和接受大會致送的紀念品後,揭幕儀式圓滿結束。接著是由一眾國內和香港的活佛與喇嘛等在台上肅立虔誦經典,為在座及香港與國內同胞祈福,場面感 人。活佛等人低沉而有力的法音,一聲聲扣入每位在座信眾的心中,大眾感嘆得未曾有。誦經圓滿後,信眾均不願離去,有的圍著活佛們要求開示,有的對香港佛教 聯合會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希望以後能再繼續舉辦類似活動。由於機會難得,大部份的信眾於用午膳後再回到會場參加下午的灌頂祈福法會。

  下午同一場地舉行無量壽佛長壽灌頂法會。如此大型的佛教藏傳密宗灌頂法會是第一次在香港舉行,主持法會的八位活佛在國內以至世界各地亦久負盛名,例如,西納活佛,那倉.向巴昂翁活佛等都為香港市民熟悉。

  灌頂法會亦為佛教徒喜歡參加的法會之一。活佛手持法器往善信頭上一點,為善信祈福、淨化內心的雜念、引發潛藏的慈悲心,使善信長壽平安、吉祥幸福、事 事順利。「無量壽佛長壽灌頂」的利益可分為短暫及最終的利益。短暫的利益來說,可獲得長壽、健康、增福氣、力量及財富圓滿等。長遠來說,無量壽佛會指引你 去沒有痛苦的西方極樂世界,迅速的成就佛果位。

  大會亦安排善信於接受灌頂時,向活佛獻「哈達」。「哈達」象徵「如意吉祥」,向佛、菩薩和活佛獻上「哈達」,是表示虔誠、禮敬和最大的祝福,活佛接過「哈達」後,會為其加持祝福,然後回贈獻供者把吉祥的「哈達」帶回家,讓善信和家人都獲得吉祥、平安。

  禮堂壇場佈置莊嚴殊勝,正中央掛著三幅色彩斑爛的唐卡,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邊為「阿彌陀佛」、右邊為「彌勒菩薩」,而台邊泛起的紅光,是一朵朵 由善信獻供給諸佛的「吉祥蓮花燈」。燈,代表佛無量光明智慧,在莊嚴殊勝的法會中,以燈供佛,祈求佛菩薩的護佑,及活佛的加持,得蒙佛光照耀,讓智慧增 長,光明成就。

  本年度西藏自治區四十周年,又適值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周年,佛聯會以國家中央護持宗教,宣揚西藏文化,西藏地方以密宗為主,政教相連,而密宗與顯宗源 出一家,一向相通,為表示響應,特參加主辦是此「佛教密宗灌頂弘法大會」,除得到中央當局、本港政府大力支持,本港顯密各大道場熱烈參與,加強顯密道場的 交流和聯繫,在西藏文化周組委會及香港佛教道場共同推動下,獲得西藏、青海、寧夏、甘肅、四川各省大喇嘛寺等喇嘛活佛錫臨本港主持法典。是次「藏傳佛教密 宗灌頂弘法儀典」出席人數多達三千人,反應熱烈。

 
 
回應「德」治,弘揚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文化漫談
◎惟 賢

今天到這裡,很高興,為甚麼呢? 

  這裡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現在中國講「德」治,講精神文明建設。為甚麼講這個呢?就是因為缺乏這個精神,從五四運動開始,發展到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高 峰,可以說是消滅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喊「打倒孔家店」,破除封建,一直到文革,發展到高潮。所有傳統文化都是消滅的對象,相關人士也就成為反革命對象、 牛鬼蛇神(笑)。這樣一來傳統文化的中心「德」,就基本喪失了。中國這個傳統文化的「德」(孝悌忠信,慈悲仁愛)當時是誰也不敢講,也不能講,於是就形成 很偏激的「打倒一切」,後來儘管落實了政策,但是餘波、餘毒還沒有掃清,就形成社會的人心混亂,五毒現象就產生了。你們看這個五毒現象,過去風行得很,搶 劫、放火、殺人、貪污、黃色淫亂、吸毒販毒等等。這些現象就不存在甚麼道德觀點,儘管有法律,但他不怕。有許多刑事犯罪分子一進宮,二進宮,三進宮,直到 最後被槍斃。甚麼原因嘛?心理問題。這就是個「德」的問題。現在中央看到這些現象,提出「德」治,德治與法治並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是很有道理 的。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開始復興,是個好事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分為六個時期: 

  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軍事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 

  二、秦朝:焚書坑儒。受了點災呀(笑) 

  三、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別提倡讀經,是經學時期。 

  四、南北朝、隋唐:佛學時期。 

  在三國魏晉時期,出現玄學,即老莊、易經等,玄學之風盛行。 

  佛教就在這個時期(東漢)傳進來,但這時的佛教不顯著,翻譯、講學力量都不大。到了南北朝以後,一直到隋唐,佛教就鮮明了,由講學翻譯時期到成立宗派 時期,到唐朝最鼎盛。形成了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在西安就成立了六個宗派,成為六個宗派的發源地,其他還有廣東和浙江,禪宗在廣東,天臺宗在浙 江。這個時候佛教是最鼎盛的時期,老幼婦孺都曉得一句「阿彌陀佛」。這時提倡禪宗,講究參禪。佛教由興盛而發展,祖師進行講學,分科判教,就有了中國佛學 的成立,這「八宗」就是中國佛學。印度小乘有派,叫二十派,大乘就是般若和瑜珈,瑜珈是唯識法相。所以「宗派」是中國正式有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一般 就叫作中國佛學,就是融入了中國文化的系統。 

  五、隋唐以後:理學時期,講究理學。理學家有朱熹,明代王陽明等,理學講內心修養,發揚天理。我的看法呢?理學是外儒內禪,學的禪宗那一套,表面上披的儒學的外衣,實際上是佛家的東西,講究內心修養、天理良心,良心不可斷,理性不可斷,斷了就不叫人。(笑) 

  六、清代以後:樸學時期,講考證,考哪部經是真的,哪部經是假的。(笑) 

  中國的文化思潮,過去歷史學家分為六個時期,總結起來為儒釋道:儒教、釋教、道教。三教鼎立,形成了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 

  佛教是傳統文化,但不是完全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加以分別。佛教傳來中國二千多年。從漢哀帝時傳來,經歷了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佛教思想,融入到了中國文化裡面。為甚麼說佛教是傳統文化,又有別於傳統文化呢? 

  第一個:是印度傳來的,不是中國原有的。 

  第二個:它的教義、境界與儒教、道教絕對有分別,不能混為一談。過去說三教歸元,三教同一,是不正確的。 

  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各有特點。儒家講人倫,講道德,講怎樣做人,群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講究倫常,一個中心思想要和諧, 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社會就穩定,社會才不會亂。你看《大學》裡面講「格物致治,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 止於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才能實現大同思想。特點在於講人倫,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講做人,把人如何做好,家庭如 何搞好,國家如何安定,中心思想在仁愛,有一百多個「仁」字。這是很好的啊! 

  道家呢?已超出儒家範圍,是天人境界。講清淨無為,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超脫於世間。修道講究內丹,外丹,超升,神仙。佛家來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 天,到了四禪天以上,就是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天,最高是四空天,還是在天人境界內,超不出六道輪迴、生死根本,煩惱障、所知障沒有拔除。相當於是定 力比較深而已,就像石頭壓著的草草,根根沒有拔除,石頭一旦去掉,草草還是要生起來的。 

  佛教既是傳統文化,但又與其他的傳統文化有所不同。講人倫,講三皈五戒十善,講因果,是深得很的。講道理,講建立道德,講你不信因果,這個道德就無法 建立。你若不信因果,不信三世因果,內心若沒因果觀點的話,沒有警覺,不能保持正念,你的道德怎樣建立?有些人愛說為人民謀利益,但到了財與權當頭,他就 亂了嘛,就是因果觀點沒定。所以要講因果,講三世因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 報,時候不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這個道理佛家講得很清楚的。 

  佛教講因緣生法,因緣果三個字,整個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都是緣起法,小乘講業感緣起,唯識法相講賴業緣起,空宗講性空緣起,欏嚴、起 信、圓覺講真如緣起,都離不開緣起的。所以,因緣果三個字,是佛法的中心。你能相信因緣果三個字,相信這個定律,第一就能夠止惡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曉 得甚麼不應該做,甚麼應該做。凡是侵害別人、破壞別人而有利於自己、祇想到自己的行為,就是作惡;凡是先利於別人、使別人能夠安定的生活,不損害別人的行 為就叫作善。這樣就能遵守五戒十善,儒家的倫理道德都包含在裡面了。 

  第二,眾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緣生法嘛,眾生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相資相助的關係,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人,不能孤立存在,他要靠農民、工人、商人、 國家,不然你就不能生活呀。曉得這個因緣生法是相資相助,平等平等的,就曉得尊重別人,悲憫別人,悲心就生起來了。 

  第三,曉得是緣起法,就能去除貪心。《金剛經》上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這樣精神就會高超,甚麼事情就會看得淡,放得下,一個真正智慧的人就會超越 一般俗情,絕不會為權力鬥爭。但是眾生事業要抓緊,利益眾生的事業要抓緊,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職業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不管你是哪行職業,祇要有這個思想, 就會做好事情。 

  我的弟子比較多,有的弟子是當官的、做生意的,他們就提許多問題來問我。他說:「師父啊,我是做生意的,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我說:「看 你甚麼心,甚麼願望。你做生意,就要學習佛家的四分法,你賺的利潤,第一(四分之一)要養活自己,這是天經地儀的。第二(四分之一)用來孝敬父母。第三 (四分之一)用來做好事、救苦救難。第四(四分之一)留點餘地,做周轉,擴大再生產嘛。(笑)。這就是佛陀的言教,祇要遵循這個辦法,你的錢越多越好!哈 哈(笑)。本來嘛,這就不叫自己貪了,是正確的運用!」 

  當法官的弟子問我,他說:「師父啊,我怕!」我問:「你怕甚麼?」他說:「我是判決,要殺人呀!」我說:「這個事情看你用甚麼觀點對待,你是學佛人, 就要有學佛人的觀點,要有悲憫心。在你的筆下儘量對所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做到這一點,就是佛家思想。要以悲心對待,儘量挽救,治病救人,以 這個精神對待這個問題就不要怕,就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門正好修啊,就是這個道理。以寬恕心對待人,當然也要遵守法律,但在你的筆下,能夠多多給別人解除痛 苦,有改悔的機會,使他能夠改悔,有這個精神就不要怕。瑜珈菩薩戒就講得有這個內容。」 

  所以曉得了這個因緣生法,第一可以止惡行善;第二平等對人,平等對眾生;第三能夠瞭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沒有實體,就可以去除執著、貪戀,凡事就能看淡 放下,就能超脫,但是正當的事情要做,利益眾生的事要做,這就是因緣生法的規律。從這一方面來講,佛教是傳統文化,但是又不能與其他的傳統文化一樣對待, 它超出儒家(儒家在世間),也超出道家(道家在天人境界)。它是既世間而離世間,既出世間而又入世間。既世間而離世間,靠的甚麼心呢?靠厭離世俗,靠出離 心,這個在宗咯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有講。 

  發出離心,要甚麼功夫呢?守根伏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哇,沒守好的話,強盜進來就把你的東西偷著跑。凡 是遇到境界,你把六道大門守好,不住色、不住香、不住味、不住一切,不貪戀五欲境界,這就是守根。伏意是甚麼呢?就是使這顆心得到調伏。意者,心猿嘛。你 們看四川寶頂那個《牧牛圖》,牛在沒有調柔的時候到處跑,把農民的莊稼踏得稀巴爛,守不住。後來這個牧童,用繩子把牛的鼻子穿起來,慢慢就把它調柔了,最 後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樣,就要用這個功夫。這個心是很難調的,但必須要調。怎樣調呢?第一內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動上要與佛法相應,念經、參禪、拜佛 都是相應的。這樣調柔內心,使正念相續,就有禪定,有定就會有智慧,水清月現嘛,水不清月就不現。這時就可以見真心,真心就象大海一樣,很廣大,很淵深。 沒有波浪的時候,就象鏡子一樣,能照見森羅萬象,波浪一起就渾濁了。我們的妄心就象波浪一樣,我們的真心就象波浪已經平息以後顯出來大海的本來面目,這個 禪定叫作「海應三昧」,真心就顯現。這個就是解脫行,這個階段很重要啊,阿羅漢就是在這個階段成功。 

  另外一個階段是要發菩提心,發菩薩心。菩提心就是廣大心,包括智慧,包括悲心。有了智慧就會把一切看得很空,不執著;有悲心,就是不捨眾生,救苦救 難。這就是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蓮花精神。蓮花精神,在《彌陀經》裡面講:蓮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潔」四個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潔代表品 德、悲心,雖然處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捨眾生,這個就是菩薩精神。你看菩薩佛像,坐的是蓮花、拿的是蓮花,體現的就是這個蓮花精神。這就是出世而入 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有這個精神,有這個因,就是「佛」果的因,《華嚴經》的「華」(蓮華)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救苦難眾生,這就是種的「因」花, 將來的果就是「佛」果,得「佛」果。以「蓮華」因證得「佛」果。「華嚴」就是這個意思。 

  歸根結底,佛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但又不同於儒家,道家。儒家是治家、治國,如何做人,其中還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講淡泊超然,清淨無為,少欲知足,屬 天人境界,從修養上講雖比儒家高,但是沒有拔出生死根本,就像石頭壓草草一樣。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以後,曾經在苦行林參訪仙人,最高的仙人就是「無色界 天」、「非想非非想天」這個境界。佛瞭解後,發現不能斷生死,就離開苦行林,到雪山靜坐,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說佛教文化既是傳統文化,但又有別於其 他的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各有特點,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歸根於「德」,這是共同的。 

  總而言之,提倡傳統文化很好哇,現在要好好恢復啊,要好好努力啊。

 
 
楊佛興先生劍橋之行

編者按: 

  二○○五年六月,楊佛興老師應英國劍橋大學佛學社、劍橋佛學社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學聯邀請,赴英講學。

  六月十日,楊佛興老師在劍橋大學做了題為「從禪宗公案透視禪學」的講座。

  此次講座乃劍橋大學佛學社和劍橋佛學社共同舉辦,與會學者絕大部份是外國人,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禪宗具有濃厚的興趣。在講座過程中,他們聚精會 神地認真聽講,場面莊嚴寂靜,楊老師講座深入淺出,契理契機,精彩紛呈。講座結束後,與會學者提問踴躍,楊老師逐一給予解答,言必中肯。講座圓滿,反響熱 烈。

  楊老師赴英之前,劍橋市佛學社主席David(大衛)曾多方打聽楊老師在佛教上的造詣:劍橋大學著名佛教學者、劍橋大學圖書館梵文資料負責人Craig(克里格)經調查與瞭解,確認了楊佛興老師是真修實證的大阿闍黎。

  大衛和克里格對楊老師非常恭敬,大衛更是迎請楊老師在劍橋大學停留期間住在其家中,並給予熱情周到的安排。克里格熱情地邀請楊老師參觀著名的劍橋大學 圖書館,特別是觀看了館內珍藏的梵文經文原稿和貝葉經,這些珍品極其尊貴,一般不對外開放。當楊老師將自己與馮達庵大阿闍黎的著作贈予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 時,克里格十分興奮地收下,恭敬收藏入庫:並即命專司管理中日文藏書的日籍專家立刻將相關書目資料歸類入檔。

  六月十三日,楊佛興老師參加由英國伯明翰大學學聯主辦的「二○○五年首屆伯明翰學聯中英文化論壇」,做了「禪修與人生」的專題講演。

  楊老師對治前來聽講的中國留學生特性,由中國傳統文化入手,指出欲成就大事,須具「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期許中國留學生們值此天時(青春年 華)、地利(英國百年名校)具足之際,要「立大志,成大事」;在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和文化精華的同時,更要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祇有充分地繼承發揚光大中 國傳統文化及優秀思想品質的精粹,才能達到「人和」的目的,進而與天時、地利、二者相合。三事具足,得道多助,學成之後方可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成就大 事。楊老師並對青年學生常遇的情感問題做了深入精闢的討論。

  講演完畢後,與會學子紛紛提問,楊老師善巧方便,隨機而答,場面十分熱烈,最終因時間所限,不得不由論壇主持人宣佈此次講演結束。

  楊老師此次英國之行法緣殊勝,圓滿吉祥。

  總而言之,提倡傳統文化很好哇,現在要好好恢復啊,要好好努力啊。

 
 
禪修與人生
◎楊佛興

一. 成就大事,須具「天時、地 利、人和」三個條件

  你們正值年輕時代來到,這個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世界名校英國伯明翰大學讀書,可說是具足了天時、地利的優勢,希望你們立大志,成大事,能否達到這個目 的,關鍵在於人和。要搞好人和,要有自知之明。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我國盛唐時代,種種因緣和合,人心向善,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專心研究和發明 創造,例如,唐代一行禪師,即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張遂。他通過禪修,提高靈慧性,智慧超群,他精通數學、天文、地理、曆法、風水等,他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 個時鐘,他成功測量出子午線一度弧,他第一個發現恒星位置非恒的道理,比歐洲早了一千年,他通過測量修正一年廿四個節氣,對當時發展農業有很大的貢獻。當 時,並沒有精密的測量儀器,所有的測量儀器都是一行自己創造和製造,可說是世界上很大、很難的科技問題,如果當時有諾貝爾獎金,應第一個頒給一行禪師。此 外,唐代工農業的發展較快、較先進,比如,建築、陶瓷、絲綢等工藝,比較講求真、善、美,以致盛唐時期成為世界上發達、先進、文明的國家,被外國人稱為 「禮儀之邦」,當時的華人人和很好,到處受到眾人的歡迎和尊敬,可惜,文革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無情地批判和破壞,從此,人心變壞,世風日下,加上近十 多年來,由於教改方針和管理的方法失誤,造成校風和學風不正,以致今天的留學生在外國人看來,已失去了原來的「禮儀之邦」的光彩,乃致對現代的留學生頗有 微詞。我們反思自己的現實情況,也感到慚愧。但任何群體都不能一棒子打死,當代的中國留學生中,仍有一些宿根深厚、心地善良、聰明能幹的佼佼者。況且,人 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務之急,要有自知之明,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虛心、誠懇、明智地、優選地吸收外國人的先進科技和 文化及優秀地思想品質的精華,才能逐步達到「人和」的目的。「天時、地利、人和」三事具足,得道多助,就能減輕壓力,心情愉快,成就大事。

二. 智力、勤奮、性格決定人生的命運

  現值科技發達的信息時代,經貿全球化,工商產品日新月異,又要不斷提高產品的先進和質量,又要不斷降低產品的成本,才有競爭能力,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智力和勤奮都很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人的心靈也。心靈敏銳,才能多發明創造,快速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然而人的智力往往是先天性的,勤奮也受到 人身精力的限制。此外,人的性格的好壞,影響到人生事業的成敗。人不能孤立存在,人的性格不好,到處受到人憎厭,當然難有好的機遇,就算有了機遇,也很容 易消失;性格不好與家人也難於相處,經常吵吵鬧鬧,經常心懷憤怒和煩惱過日子,這樣的人生命運令人很可怕。若問:人的智力和性格有何妙法可以改善之呢?答 曰: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禪修,令淨賴耶識,是具有改變人的智力和性格的妙用的。其原理如下: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為:本來一切眾生都有靈明的自性,但由於無 始以來自己所作所為的惡業和染業,有作用力則必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無明業種無量無邊覆蓋了靈明自在的心性。這些無明業種都儲存於人的神識(或稱藏識, 學名阿賴耶識)中,無明業種的厚薄或污染程度的不同,相應於其人的愚智也不同,比如,一個人的無明業種較薄,染種少,這個人就聰明能幹、富裕;而如果一個 人無明業種較厚,染種多,這個人就遲鈍、貧困、落後。通過禪修,令淨賴耶識,衝破無明障礙,逐步消除無明業種,無明業種清除的愈乾淨,人的靈慧性愈高,就 能深入世法之中,提高學習水平和工作質量,多所發明創造,乃至永遠靈明自在。又人的性格不好,主要是阿賴耶識中存有嗔的業種和其他罪惡業種,這種人想通過 意識層面的說教,很難改變他的性格,就算用嚴厲的刑罰,也僅能使其一時畏伏,就如大石壓毒草,但惡種深藏於阿賴耶識中,一旦搬開石頭,毒草又會重新生長起 來,所以,勞改釋放犯,往往劣性不改,重復犯罪,必須令淨賴耶識,將劣性業種清除掉,才能徹底改變。

  以上說的道理不是泛泛其談的說教,而是有真人真事的實例。此次跟隨我來英國的學生中,有碩士、博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醫生、教授、講師,他們通過 禪修都有真實的法效,乃至意志、性格、身體、容貌、智力、命運等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們之所以要花費精力、財力跟隨我來這裡,是因為通過禪修有真實的 法效。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不妨和我同來的學生交朋友,交流經驗,互相探討。

三. 情感問題:大破凡情,定慧等持,妙喜無極,空樂不二

  這個問題,我旁邊這位博士后,是廣州暨南大學的講師,兼主治醫師,青年人所要經歷的感情問題她都經歷過,所以由她來跟大家談一談。

  角建瓴:情感問題是青年人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處理得不好,會對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是影響「人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二十六歲起跟隨楊老師坐禪,至今已快十年了。我認為,禪修對解決情感問題確有其獨到之處。

馮達庵先生著《法華特論.陀羅尼品》云:「佛性要旨,慧定等持,不得缺一。慧而無定,莊嚴不彰;定而無慧,活用不作。內觀自心惺寂,裡面原有交融之樂;不待形諸色相。凡夫畸形發展,兩性失其平衡,遂有男女之分。男偏慧門,女偏定門……」。

  就一個人本身來講,既有定的種子,也有慧的種子,而男性偏慧,女性偏定,通過禪修,可使定慧等持,從而發現清淨的法樂。即向內尋求定慧的平衡。

  普通人無法發現這種法樂,所以殫精竭慮,來追逐世間男女之樂,從而孳生很多家庭、社會問題。

  從生理上來講,人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出現明顯的性別傾向,男性的雄性激素激增,女性的雌性激素激增,異性之間互相追求,以達到世間的歡樂,但這種歡樂,易變而難守,且往往樂極生悲,樂為苦本。

  我二十六歲跟隨楊老師坐禪,那時自己也遇到很多情感的問題,家庭裡面經常吵吵鬧鬧,很是煩惱,雖然當時有很好的機會在學校讀書,但內心無法平靜,不能 認真學習。正當其時,有幸能遇到老師,並跟隨老師坐禪。老師教導我們,禪修要「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堅定,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精益求精, 順境不染,逆境不變,愈是艱險愈向前,愈是孤寂愈精進,直達菩提,圓滿成就,演進不息。」我跟隨老師坐禪十五天後,即感到自己在智力、身體、情緒上都有顯 著的改善……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禪修上面,但我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成績卻顯著提高,以至我以優秀的成績提前一年攻讀博士;我的性格本來嗔心很重,容易發脾 氣,但通過修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令家裡的人感歎!這要歸功於禪修和老師的教化、提持。通過跟老師坐禪,我親身體會到定慧等持的清淨法樂,這種清淨的法 樂幫助我抵禦了名利、情感的誘惑,使我能夠把握機會,靜心學習,以至能夠順利地攻讀完碩士、博士,之後並順利地開展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大多數的人向外尋求定慧的平衡,很多時候因不如意而走向消沉、墮落,我認為,通過禪修而達到的內在的定慧平衡,是一切快樂之本,對青年學生來講,更有利於認真學習,自利利他,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使我們的福、慧、定不斷增長。

  楊老師:青年人的情感問題補充二點,現在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已不斷消失,很多人都沒有道德觀念,因此,一般青年人多有喜新厭舊、愛恨無常的心態,因 此,我們對情感問題一是有自知之明,一是有知人之明,否則很容易從喜劇變成悲劇。舉一個例子,九七年左右,河北中醫藥大學一位女學生與同班同學談戀愛,畢 業時一起分配到河北最窮的淶縣,開始為了感情,二人同甘共苦,但結婚後一年,女方生了一個孩子,男方開始喜新厭舊,要逼她離婚,女方有了孩子,離了婚誰會 要她,變得非常痛苦,這是經驗教訓之一。第二個問題,現代人不講道德,性病和愛滋病廣泛流行,現代青年時興網上談戀愛、同居,彼此並不瞭解,導致有機會罹 患性病、愛滋病,這是第二個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

 
 
仁達師父 朝禮五台 行程千里 三步一拜(下)
◎陳世法、妙 融

(接上期)

  老法師也以天下為己任,每每於叩拜間隙,在路邊休息時,對圍觀的青少年們說,要努力學習,不要怕苦,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要孝敬父母,尊重師長,見賢思齊,從小播下道德的種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四月廿四日下午,法師一行沿臨邑——陵縣公路向西朝拜,在離陵縣還有十幾里路的地方,李兆豐見三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提著沾滿污泥 的塑膠袋,裡面裝著剛剛從河裡摸來的二、三斤魚。李兆豐問他們摸魚幹甚麼?少年回答說拿回家喂狗。李兆豐向他們講愛護生靈、因果報應的道理,幾個少年挺聽 話,立即把抓來的活魚重新放回河裡去。師父知道後,對李兆豐大加贊揚,並且說隨喜功德。同時又把三個少年叫到身邊,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對他們說:「《地 藏菩薩本願經》中講到,殺生者得宿殃短命報。你們少年人,前途無量,要多做好事,止惡向善,將來對祖國和人民多做貢獻。」臨別時給他們每人一張護身符作為 獎勵和紀念,他們興高采烈地給師父磕頭,表示以後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

  一路上,絕大部分見到仁達法師朝山的人,都被仁達法師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動、所震撼,法喜充滿。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四月廿一日,老法師叩拜到臨邑縣城 時,一位婦女在旁邊叫嚷:「快看那個老神經病,一邊走一邊磕頭,後面還跟著個人,大概是怕他跑丟了,還推著三輪車呢。」這種事情一路上並不少見,弟子們感 到氣惱:老法師總是和藹地說:「由於歷史、文化的變遷,當代人對佛教存在很大的誤解,有的人甚至連佛教的基本概念都沒弄清楚就大放厥詞,豈不是盲人摸象、 仰天唾空?但這並損害不了佛教,受損害的是他自己,我們要以身作則,精進修行,擔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

  一天傍晚,仁達法師一行拜至河北某地,准備在附近一空地上露宿。誰知剛支起帳篷,就遭到當地居民的拒絕和驅逐。師徒四人一連換了三處地方,均不准露 宿。(作者注:對這一細節,法師師徒四人始終都沒有透漏時間和地點。謹護口業,不譏他過,慈悲寬容,令人敬佩!)夜幕黑下來了,無人的曠野上,師徒四人惶 惶然、茫茫然地尋找一爿露宿之地,走至麥田附近的一個開闊地,皎潔的月光照耀著麥苗,幽香撲鼻。師父說:「就在這裡與明月共眠吧!」事後瞭解到,這個地方 以前法輪功盛行,當地群眾對佛教正法不知不解,不懂得恭敬三寶。法師說:「不要對他們生嗔恨心,要感激他們,他們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成就了我們的道業。另 一方面,他們也是可憐憫者,眾生愚癡、很苦,我們每一個學佛人有責任把佛教正法傳播出去,讓人人真正信佛、學佛,早日離苦得樂!」是的,難行能行、難忍能 忍、順境不貪、逆境不怨,這才真正體現了正信佛教徒的崇高品德。

  朝山的第一天晚上,仁達法師一行在淄博制酸廠南牆外宿營時,有位滿頭白髮老居士領著家人當眾給師父頂禮。師父熱情地讓他坐在身邊,問寒問暖。第二天一 早,他又來看望師父,對於自己三年來因為誤會師父,做了許多對不起正覺寺、對不起師父的事深表懺悔。他回顧三年以來,仁達法師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地建設正 覺寺,在風風雨雨中獨自承受著那麼多挫折和壓力,毫不退心,使正覺寺在一片廢墟上,慢慢屹立起來,而現在又三步一叩朝拜五臺山,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 不能忍,贊仁達法師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他如大夢初醒,向法師表示深深的懺悔。

  四月十九日,是朝山的第二十一天,正覺寺所在地安上村薛書記和張主任等人驅車二百里來看望師父,告訴師父說,這個老居士前幾天突然去世了。師父聞訊後唏噓不已,悵然而嘆曰:「人生無常,命若懸絲。我們要具有智慧之眼,依教奉行,勇猛精進呀!」

四、菩薩垂護

  謀事在人,成事在佛。仁達法師一行的朝山苦行,諸佛歡喜,龍天護法,利樂有情,因此一路上感應頗多,令人贊嘆。

  畢竟是六十四歲的老人,仁達法師拜山途中,始終是大汗淋漓。因為體力消耗太大,開始朝山的頭幾天,仁達法師每叩四、五十拜,便不得不在路邊坐下來休息 一、二十分鐘,每日拜程六七里路。如果按這樣的速度,至少得一年的時間。為此不少居士憂心忡忡,深怕師父累倒在半路上。令人驚奇的是,四、五天後,仁達法 師的腳力體力突然大增,可以連續叩一兩百多個頭,拜二、三里路。休息時間也漸漸縮短,由第一天拜六里路逐漸增至每天能叩拜二十多里路,如有神助。可見佛力 加持,天神護法,不可思議。

  特別是進入五月份後,天氣炎熱,地氣升騰,路面溫度高達五十多度,可謂「高溫路面毒薰薰,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就在這滾燙的公路上、在瀝青路面被烈 日暴曬後散發出來的有毒氣體中,仁達法師仍然堅持每天三步一叩十多個小時,拜程二十餘里。額頭接觸地面時那種強烈的燒灼感和嗆鼻感,令人窒息,對老法師的 身體造成大的傷害。盡管師父在叩拜時屏住呼吸,也難以避免毒氣和熱浪的侵襲,臉部被灼燒得腫脹起來……很多人非常擔心,唯恐師父病倒。但師父一路不停持誦 佛號和解毒咒語,祈求佛力加持,使身體安然無恙,確保叩拜順利進行!師父一直安慰我們:「放心,佛菩薩保佑,我身體無恙!」

  如果說這是老法師的功德使然,其他人無從體驗,那麼發生朝聖路上的一系列奇異的事情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四月七日是仁達法師朝山第九天,當夜在山東鄒平縣好生鎮宿營。好生鎮距周村、鄒平各十七華里。說來也奇,這天夜裡,全省普降大雨,好生鎮周圍的淄博博 山、周村、鄒平等地都下了大雨,唯獨好生鎮滴雨未下,而且在通往鄒平的路上也沒有積水,使法師一行順利地到達鄒平縣城。法師師徒四人一路持誦六字大明咒, 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持。

  四月十八日,天氣預報說白天有大到暴雨,但天氣晴朗,朝山隊伍向臨邑方向進發,拜程十六里,當晚到達濟陽縣北約二十公里的垛石橋鎮後,才風雨交加,想必是菩薩保佑師徒一行。

  四月廿四日晚上,法師一行宿營在山東陵縣大呂村的小學院子裡。次日淩晨,天空陰沉,滿天黑雲密佈,馬上將有一場大雨來臨。天氣預報說有中雨。楊國問師 父走還是不走。仁達師父說:「今天是星期一,孩子們要來上課,我們住在學校院子裡,影響孩子們學習怎麼行?你們聽,樹上和牆頭的小鳥在叫『別下、別下』, 在向老天爺為我們求情呢。我們放心上路吧!」起香不久,一陣大風將烏雲吹散,果然沒有下雨。周圍的群眾感嘆道,常聽老一輩人說朝山會得到龍天護法的保佑, 今日親眼得見,佛法真實不虛啊。

  五月廿二日,仁達法師一行進入河北省 蒿禾城地界。此地法緣殊勝,瑞相頻出。數名晉州居士跟香隨拜了一天,一路上,太陽放射出由彩色光球組成的六條彩色光柱,佈局均勻,景色奇妙,大眾法喜充滿。

五、尊師重道

  仁達法師朝拜五臺山,所到之處,影響很大,得到了各地居士和信士們的熱情支持。

  五月七日,山東鄒平的居士耿傳俊、劉鳳蓮夫婦從凌晨四時起床為師父一行做好午齋,早晨八時開車出發,沿高速公路,驅車三個多小時,行程三百多公里,從 鄒平趕到河北衡水給師父送僧衣和供養,在此之前,他們曾連續供齋十四天。齋僧一日,積福百年,無量功德,隨喜贊嘆!在他們的感召下,鄒平的許多居士爭相給 師父供齋和送衣物。有一天,八九位居士不約而同地給師父送來午齋,而且都請求師父吃自己做的齋飯。師父慈悲為懷,祇好將每樣飯菜都嘗了一點點,才滿了眾居 士的善願。

  法師此行,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五月七日中午,仁達法師和眾弟子拜至河北衡水市區,在人民路審計局對面歇息時,《衡水日報》的記者打聽到了法師一 行朝山的消息,特地前來採訪。他們主要詢問了師父的簡歷、出家的因緣和朝山的緣由,以及佛學常識等。衡水的群眾也對法師一行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但主動送 食送水,有的信眾甚至能說出法師近兩天的逸事。很多信眾千方百計地想拿到法師的贈物「護身符」,並視為至寶。「一切佈施中,法佈施為最。」法師此行的意義 和影響可見一斑。

  五月十八日,法師一行穿越辛集時,觀圍禮師者甚眾,尊師重道的氣氛比以往更為感人。辛集是進入河北衡水以後的第二座城市,石家莊已經遙遙在望。在辛集,法師一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居士和信眾的關照,午休和宿營皆由當地居士妥善安排。

  五月十九日清晨,有六七人前來護送師父啟程。中午,當地居士提供院落休息。下午至晚九點,多批居士和信眾來禮師問法。晚八點,更有四人從網絡上得到消息後趕來頂禮。法緣殊勝,出乎意料。

  越衡水、出辛集、入晉州,法師一行越來越受到沿途信眾的關注與支持。五月二十日,天高氣爽,法師拜程二十里。上午,有多批居士和信眾,或騎車、或駕車 隨行,途中頂禮師父者比比。其中一位趙居士特地請假從辛集追來,劉步健居士駕車攜全家給師父送來午齋,場面實是感人。晚上,晉州的賈居士將師父一行接到住 處,師父依舊睡大棚車。五月廿一日下午,老法師應當地居士的強烈要求開示佛法。二十多位信眾法喜充滿,流連忘返,直至晚九點還有居士陸續過來頂禮師父……

  五月廿三日,法師拜至蒿木城東郊。上午有來自晉州、蒿木城等地的二十多位居士隨師而拜,一路浩浩蕩蕩,頗為壯觀,連警察都過來友好地囑咐要注意交通安全。但朝山隊伍秩序井然,佛號連綿,激動人心。下午,老法師應當地居士的要求,開示佛法,解疑釋惑。

  五月三十日,十點多法師一行達正定北關時,三、四十名信徒多數穿著海青,前六人打著經幡,當頭一人托著香盤,列隊歡迎,還有人拿著鮮花迎接法師的到來。

  與此同時,網絡道場更是熱帖連綿,全面開花。《仁達法師:跨省叩拜兩百日,步步蓮花三千里》的帖子被十餘家大型網站轉載並固頂,引起較大反響。

  在正覺寺的網站上,每天夜裡都可以看到法師一行的最新消息或照片。其中很多即時報道的帖子都出自「清角舍人」之手。「清角舍人」就是耿傳俊居士,楊國 每到一個地方宿營時,利用手機短資訊將一切的行程發送給耿居士,耿居士上網把最新消息發布到論壇上,使廣大佛友能夠及時瞭解到師父的近況。

  了凡居士贊嘆道:「阿彌陀佛!清角舍人你好,看到你准時的報道和你的言論,我很受感動和啟發,你對佛法的理解和對佛的恭敬比我們居士都強。在此我代表 所有的居士向您說聲謝謝!」清角舍人回復說:「了凡您好!我們之間萬萬客氣不得,要感謝的是仁達法師,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宣示了佛學至誠致信的崇高精神與 信念。我能有幸來到這兒,也是「近朱者赤」的緣故。佛學與道學、儒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文化體系,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一種近乎完美的互補狀態:而 在近代,在人本倫理方面更是超越儒學,必將為世所崇。以我的理解,在國人心中,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善惡有報幾乎是人人皆知,從「深入人心」的角度看,不 管一個人在口頭上信不信佛,但佛的信念就像他腦中的一個程式,一旦因緣成熟、時機到來,就會運行起來。

  在和圍觀法師朝山的人群交談時,我明顯感覺到,一旦他們確定了「三步一拜」的真實性,就會立即進入一種冷靜思考的狀態。當他們從精神文化方面有所理解 後,就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之聲。在臨邑,一位老者激動得跑到隨行車的簡介前,指著「至誠致信」四字對周圍的群眾感嘆道:「一點不假,這是救世的秘方!」 可見,眾生皆有佛性,真理自在人心,祇要你認真地啟動它,激活它,就會出現奇跡。仁達法師就是我們最好的楷模。」

六、師徒情深

  朝山,亦稱拜香。跟隨朝山的法師作侍者的,叫跟香。每天開始起拜,叫做起香。

  這次給仁達法師跟香的三位居士來自大江南北,年齡差距較大,原來素不相識,性格習慣迥異,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磨擦。李兆豐師兄六十歲,已經退休,生活上 養尊處優慣了;楊國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從事管理工作,組織能力強,經常指揮李兆豐幹這幹那。李師兄常為此不愉快。仁達法師覺察後給三位跟香人做了分工:李軍 作侍者,跟隨法師作跟香;楊國「開大棚車」(即蹬三輪車),負責後勤保障,聯繫安排住處,采購食物兼燒菜;李兆豐遇到難走的路段或上坡時,幫楊國推車,做 早飯,協助楊國安排住處。

  仁達法師找楊國談話,指出清高、自負都是我慢心的表現,是修行的障礙。李兆豐雖然也有習氣,但主流是好,一定要相互尊重,搞好團結。從此以後,楊國和李兆豐師兄之間的關係漸漸融洽了。

  過黃河以後,仁達法師的體力越來越好,連續十天每天拜二十多華里路。跟香的三個徒弟除楊國蹬三輪車外,李兆豐和李軍都是步行。李兆豐師兄有腿疼病,走 路比較吃力,漸漸消瘦下來。師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告訴楊國和李軍說:「你倆要多照顧李兆豐。從正覺寺起香時的四個人,一定要同時到達五臺山,不能有一 個掉隊。」居士供養師父的牛奶,師父「命令」李兆豐師兄一起喝。在師父的關懷下,李兆豐師兄的身體逐漸強壯起來。

  朝山的頭幾天晚上,法師一行在公路邊露宿,但夜裡來往的汽車噪音太大,吵得大家無法安睡,後來盡量找離公路遠一點的地方宿營。許多人被仁達法師三步一 拜的行為所感動,主動邀請師父一行到他們家去住,有的還騰出房間讓給師父。但是仁達法師總是讓三位跟香的徒弟住進房子裡,自己則堅持臨行前所發的「沿途不 住店」的誓言,始終住在戶外的大棚車裡。

七、共同的祈願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朋友,或許你和你的家人正圍坐在餐桌旁,品嘗著豐盛的晚餐:或許你和你的家人正坐在沙發上,欣賞著電視節目和美麗動聽的音樂;或 許你和你的朋友們在喝茶、聊天、談論佛法……可是,你是否想到,有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他曾經有過輝煌、他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他也可以有幸福的家庭、美滿 的生活。但是,他拋棄了一切,依然在事業最輝煌時選擇了出家。此刻,他正三步一拜,艱難地行進在通往佛教聖地五臺山的路上。每日淩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人們睡得正香時,他又從昨夜停止的地方起步,開始了新一天三步一拜的行程。

  法師此次朝山禮聖的目的,正是為了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消災免難:以虔誠恭敬之心祈求十方諸佛菩薩慈悲加持,佛日增輝,正法久住,佛光 普照,甘露遍灑,保佑法界一切眾生吉祥平安,幸福美滿: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蒙恩者、受益者。可嘆的是,我等無緣陪師同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因此近日與 同修共誓:牢記師矚,精進修行,持戒念佛,身在娑婆,心系極樂.與師同行,與佛同心,涵容法界,迴向眾生。

  讓我們以師父的精神鞭策自己,精進修行,早日成就,報答佛恩、師恩!以所有功德迴向仁達法師一行,衷心祝願他們「正覺寺——五臺山」三步一拜朝聖之行 平安、順利、圓滿!祈願山東博山正覺寺早日順利建成,發揚光大佛教、利益無邊眾生、造就合格僧才!祈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詩曰:

不惜身命化閻浮,一路風霜朝天闕。

血汗鑄成菩提道,統理大眾入正覺!

 

佛曆二五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西元二○○五年六月三日)拜撰

 
 
瑞今上人傳略 閩海農家出生
◎傳 印

人法名瑞今,字寂聲,號誰真。俗姓蔡,名德輪。一九○五年(光緒乙巳)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於福建晉江東石。父業農耕,母奉佛持齋。上人七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年少聰慧,性靜寡言,常隨慈母到閩南各處寺院庵廟禮佛。

雪峰古剎入道

  復興閩南佛教的佛化老和尚,時常率眾遊化泉晉鄉間,常受蔡家供養。上人在佛教的耳濡目染薰陶之下,於一九一六年(十二歲)投南安小雪峰寺,依海安轉敬 和尚出家。一九二一年(十七歲)於莆田光孝寺微嘉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初入佛門,日事農田,夜習經教。於泉州承天寺參加禪七,聽會泉法師講經,於廈門南普 陀寺聽圓瑛法師講楞嚴經。

安徽迎江進修

  一九二二年(十八歲)秋,與學侶廣箴等北上滬甬,歷參當時名德太虛、諦閑、淨心、應慈、度厄、興慈諸大師。復考入安徽迎江佛學院,為常惺法師入室弟 子。當時,迎江佛學院因經費不繼,勢將星散,適逢廈門南普陀寺會泉長老倡議辦學,遂委上人與廣箴法師親迎常惺法師及迎江佛學院原班教師南來廈門,於一九二 四年秋,在南普陀寺創立閩南佛學院,學生七十餘人。

  一九二七年(二十三歲),時值國民革命軍北伐,少數激進份子建議廢寺興學,上人卓識遠謀,與覺三法師等,自辦南山小學於漳州南山寺,使漳泉七縣名剎得以保全,且開佛教社會教育之先聲。

鷺江興學育僧

  一九三○年(二十六歲),弘一大師駐錫閩南弘揚戒律,上人常侍左右,親近學習律儀,參預共修講席,曾屢次代弘公說法於閩南各地。

  一九三三年(二十九歲)奉弘一大師之命與廣洽法師等創辦養正院於南普陀寺,培育青少年僧伽。以行解並重,造就德學兼備的弘法人才。期間,與林子青居士創辦佛教公論雜誌,以文字般若宣揚佛理。

泉州晉安弘法

  一九三六年(三十二歲),泉州承天寺轉塵和尚傳戒,禮請弘一大師講律,性願法師主理戒務,上人任引禮師,率領眾學僧求受戒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 日軍侵華,上人避戰亂於鄉間,一九三八年(三十四歲)任東石龍江寺住持,抗日時期,香火稀微,上人領眾農耕,維持道糧,並翻修殿宇,添塑四大天王聖像。一 九三九年,於承天寺講普賢行願品,主辦鸚山佛學社,冬季舉行佛七,領眾薰修。一九四○年於泉州開元寺尊勝院親近弘一大師學律,同年於晉江草庵宣講陀經。一 九四二年(三十八歲)接任祖庭小雪峰寺住持,並被選為南安佛教會理事長。

南渡菲賓播種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歲),應菲宏法的閩南長老性願法師及僑胞信眾之請,上人偕善契法師南渡菲律賓。一九四八年(四十四歲)任大乘信願寺住持。翌年,木 造殿舍被鄰屋火災波及,殿宇龕室盡燬,唯獨佛菩薩聖像安然無恙。群眾親睹奇景,歎為稀有,誠悅施資,發起重建,上人督率寺眾,從事復建。並先後增置比鄰土 地,擴建僧舍、講堂、藏經樓、五觀堂等。梵剎莊嚴,法音遠揚,奠定菲島佛教之基石,辛勞耕耘將近十年而告引退。

中興南天聖教

  一九五八年,信願、華藏二寺禮請印順導師為二寺住持,上人從旁襄助,促成能仁學校之創立。印順導師任名譽校長,妙欽法師負責校政,由小學而中學,規模日益宏大。

  一九六二年(五十八歲)冬,上人被推為信願、華藏二寺第三屆上座,至一九七四年任滿而退。由星加坡宏船長老繼任。

  上人年屆七十,退而不休。發起修建工程浩大的萬佛塔、藥師殿。之後,能仁中學新購地皮,校址遷移,校舍全部重新規劃。建築工程委付廣範法師執行,新校舍工程能在預期中順利完成,乃得力於上人德望之感召。

  上人駐菲以來,不論在任或退居,對信願寺的擴展,乃至襄助各島市鎮佛寺之創立;對信眾的攝度開導,對佛法的宏宣,乃至興辦社會教育及救災濟貧等活動,皆不遺餘力,熱心投入。

  一九八二年(七十八歲),創建馬尼拉圓通寺。一九八四年,欣逢上人八十誕辰,由上首弟子廣範法師發起,廣邀星、馬、台、港、美諸山長老,師友同參蒞臨 菲國、宏傳三壇大戒洎啟建水陸勝會為上人祝壽。當時蒞臨護持法會的海內外大德有:宏船、演培、廣洽、覺光、常凱、隆根、悟一、淨良、妙燈、超塵、法宗、永 惺、融靈、浩霖、達道、智慧、廣淨、廣餘、悟峰、自立、唯慈、成一、寬裕、蓮航、紹根、元果、智梵、真光、開典……等法師,皆是佛門碩德,一方化主。

  一九八五年(八十一歲),率團禮五台山文殊道場及峨嵋普賢聖地。經北京拜訪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途經西安、成都、重慶、三峽、武漢、廣州等地觀光。

  一九八八年夏,應美國淨華法師之邀,偕廣範法師等前往洛杉磯,為新建的雪峰精舍舉行落成典禮,順道拜訪在美國宏法的敏智、仁俊、星雲、智嚴、印海、浩 霖、淨良、了知、法雲、靈真、超定諸長老。並經三藩市、紐約、華盛頓、奧蘭多,遍遊白宮、國會、迪斯尼、好萊塢、大峽谷、幽勝美地、尼加拉瀑布及夏威夷等 名勝。同年秋季,回國至南安,為小雪峰寺重修落成主持慶典。

  一九九○年,與宏船、廣洽諸法師回國為泉州承天寺重修落成主持開光盛會。一九九一年應慧雄法師之邀為印尼大叢山法禪寺主持落成剪綵開光典禮。

國際佛教交流

  上人在菲弘化之餘,亦留意於國際佛教之交流。一九五二年,率代表團到日本東京,出席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返菲後成立世佛友會菲律賓分會。一九五六 年,率團出席在尼泊爾召開的第四屆世佛友會,並道經印度,朝拜佛陀出生、修行、成道、說法、入滅諸聖地。一九五八年,率團至泰國,出席第五屆世佛友會,並 訪問緬甸仰光、高棉、越南佛教;遊化星、馬等地。一九六五年,率代表團至台灣,出席第一屆華僧大會。一九八六年,率團出席在曼谷召開的世界僧伽會第四屆大 會,被推選為大會副主席。一九八九年,出席在台北召開的第五屆世界僧伽大會。拜訪傦別多年的印順導師於台中華雨精舍。

弘傳毗尼戒法

  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為紀念開山轉道和尚,於一九六六年啟建律儀學會。上人應住持宏船法師之邀前往協助戒會,任開堂師父。一九七一年,與白聖長老等應 韓國佛教會之請,抵韓傳授菩薩戒法,深受彼邦教徒所敬重。一九八四年,於菲京信願寺傳授三壇大戒。二○○一年秋,泉州開元寺弘傳三壇大戒,上人以九十七高 齡,親臨戒會主持啟壇灑淨儀式,並為同戒錄作序。

慈暉煥發光熱

  一九九四年,喜逢上人九秩嵩壽。信願寺以能仁中學新建大禮堂的落成及結集上人歷年所寫的文稿、法語、詩偈、楹聯等,出版《華嚴室叢稿》,作為上人九十 壽慶的獻禮。並禮請上海真禪、明暘等長老率團蒞菲主持水陸勝會。來自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的僧伽領袖,師友同道聚集歡慶,盛會莊嚴隆重。

  年逾九旬的上人,精神矍鑠,行動輕靈,思路清晰。所有應邀主持儀式的法語、詩偈、講詞,都是親自撰稿。小字毛筆因手顫書寫不便,五吋以上的大字書法,還能運勁自如,揮毫無礙。

  一九九五年夏,上人應新加坡普覺禪寺之請,出任丈席,歷時三屆九年而引退。同年秋,回故鄉晉江主持大覺寺落成慶典,與會大德有:妙湛、圓拙、廣淨、妙燈、廣餘、廣範、傳揚諸長老。越二日,訪南普陀寺,並在新建的禪堂為閩南佛學院學員開示。

  自大覺寺創立以來,上人每年都有故鄉之行,一九九六年,為南安石井大慈林重建主持落成典禮。一九九七年,為廈門普光寺主持佛像開光典禮。一九九八年, 為泉州宿燕寺大殿落成舉行諸佛聖像開光大典。途經香港,瞻禮大嶼山天壇大佛,參觀志蓮淨苑仿唐築群。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的秋季,上人均有到大覺寺小 住。期間,多次赴惠安洛陽居士林開示佛法。二○○二年,馬尼拉圓通寺組團率領善信往浙江普陀山進香,上人亦隨團至大覺寺與眾善信歡聚,並率眾善信往南安雪 峰寺謁祖。二○○三年秋,在大覺寺小住十多天,並往承天寺拜佛,這是上人最後一次的故鄉之行。

  上人齒德俱尊,望重教界。以近百歲高齡,神清體健,應邀主持法儀,四方廣結善緣。夕陽餘輝,普攝群生,晚霞柔麗,光耀佛門。

謙樸慈祥少言

  上人秉性謙遜,態度慈祥,言談處事,踏實無華。衣著用品,簡潔儉樸。日常餐飲,粗淡節約,從不挑剔。一般生活起居,泡茶執巾,都不假他人之手,亦無頤指氣使之色。

  上人性靜少言,向來不評他人是非。二○○二年冬,天津市電視台為拍弘一大師紀念片集,專程來菲訪問;二○○四年夏,台灣佛教衛星電視海濤法師來訪;以 及前來採訪上人百歲壽慶的台灣法界衛星,三家到訪的主持人都不約而同地詢問上人長壽秘訣。上人均告以:少說話,多念佛。雜話多言,散心傷氣。攝心念佛,反 聞自性,反省自覺,不但能長壽,少煩惱,更能契入解脫之道。

期頤悠然示寂

  二○○四年冬,恭逢上人百歲上壽,上人不欲勞動諸方,堅辭祝壽活動,經屢次請求,僅答應就本寺同住大眾舉行普佛,不可勞動海外本國諸山。

  新曆十一月二十一日,來自各地區寺院的諸山大德、佛教團體及信眾善友,會集信願寺萬佛殿,恭為上人期頤上壽舉行延生普佛,各佛教團體於齋宴中獻奏國樂、獻唱歌詠,獻演武術等助興節目。是日與會的諸山法師、清姑、善信、嘉賓有千餘人。

  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馬尼拉圓通寺恭為上人定做生日糕。我們大眾陪同上人一齊赴圓通寺。眾法師、清姑、善信齊唱生日歌,上人親自切生日糕,吹紅臘燭,神采奕奕,慈祥微笑,合十向大家表示謝意。

  二○○五年農曆新春初一日清晨,我們大眾向上人拜年,老人家特向新來的幾位年輕法師嘉勉:道業精進,發菩提心;又向年長的法師勉勵:護持常住,普度眾生;向前來拜年的信眾弟子祝福: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二月二十四日,台灣傳平、道恒兩法師與信徒到訪,上人親自接見交談。傳平法師勸祝老人家要常住世間,作人天眼目。上人臉露微笑,雙手輕搖,說道:唔啊,唔湯!(閩南話,不要,不可以之意)

  二月二十七日(農曆正月十九日,星期天)早晨,上人吃了二碗稀粥,像平時一般坐在臨窗的沙發椅上休息,這是上人平時拿著凸鏡閱報,看書的地方。約十時 半,上人指著寮房,示意要進房間,侍者道盛師扶著老人站起,轉身坐上輪椅,入寮房後休息,與平時一樣沒有任何異常。直至十一時半,發覺脈搏跳動有異,立刻 請在樓下義診的醫生上來診看。醫生說:沒事的,老人家都是這樣,還開了藥方,說吃了藥就沒事了。

  至十二時許,血壓突然明顯下降,上人慈容安祥,法軀柔軟,猶如入睡狀態,於十二時半捨報示寂。世壽一百零一歲,僧臘八十九載,戒臘八十四夏。

 
 
為窮人化緣——林東
◎欣 聞

  編者按:林東居 士是位「奇人」。看上去,他的形像極其「平凡」,無論是談吐或穿著,跟一般人沒有甚麼兩樣,若深一層去瞭解他,自然而然會發現他是位「不平凡」的人物。早 年他曾皈依著名高僧本煥長老,受到佛法薰陶,培育一顆「慈悲心」。他出身窮苦,曾靠乞討過活,未受過文化教育,幼年喪父,一心侍奉母親,極盡孝道。出於某 種因緣,他竟會醫治「奇難雜症」,名醫無策,他手到病癒,不少病患者稱頌他是「濟公轉世」。有口皆碑,一傳十,十傳百,名聲不脛而走,海內外幾乎無人不知 其人其事。從此找他治病的人更甚!因而累積了財富,他受佛法的影響,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毫不貪心,他分期分批地將錢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諸如老人院、孤兒 院、慈善機構、山區學校……等等。前前後後送出兩、三千萬元,今年他榮獲二○○五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最無私奉獻獎」。他既不貪名,也不貪利。真正做到 佛家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個人生活極為簡單樸素,說得上是現代化的「苦行僧」,無怪乎別人稱呼他「濟公轉世」!他在國內(中山)、香港、澳 門、加拿大、東非等地設有「東井圓佛會」(佛堂),給信眾誦經、念佛、禮懺。皈依者甚多,它雖不是正統的佛教組織,但它卻發揮了「濟世救人」的精神,與佛 門宗旨相吻合,並受到國家、人民愛戴和尊重。難得,難得!

  林東先生有句名言,「我不是大企業家、大商人、大財東,我的錢都是別人送給我的,我拿這些錢來辦公益事業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遵循「以國為 主、以民為本、慈善報國」的宗旨,他走遍全國各地,把善款捐給學校、幼兒園、敬老院、傷殘人士、慈善機構等等。到目前為止,他本人所捐出的善款已經超過了 一千萬元。

  林東先生祖籍福建莆田,生於廣東中山,少時家境貧寒。新中國成立後,林東重獲新生,受人民政府安排固定工作。家境改善、生活安樂的林東先生時時回憶起 童年的辛酸經歷和從未走進校園學習的終生之憾,心思報答祖國再生之恩,因而倍加關注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境遇。

  他創辦東井圓佛堂,立下走遍中國重點貧困區,盡己之力扶危濟國的宏願,以「留有餘之地以還國家,留有餘之財以還造化,留有餘之祿以還社會,留有餘之福 以遺子孫」的思想,身體力行,不顧高齡,足跡踏遍四川、廣東、廣西、山西、貴州、江西、天津、雲南、內蒙古等地,並以其崇高聲望,通過各種途徑在港澳、海 外籌集資金建校興學,扶助貧困弱勢人群、援助公益事業。

  初見林東,你很難相信這位旅澳鄉親是一個慈善家:衣著簡樸,一件白色T恤,卷起褲腳的休閑長褲,軍綠色布鞋,不足二厘米的平頭髮型,七十多歲的老頭, 顯得村味十足。然而,這位「農村老頭」每到一個地方都帶來一段感人故事,他把溫暖撒播全國各地。林東說,他畢生的事業就是走遍國內尚未到過的重點扶貧點, 盡自己的一份力栽培下一代成才。

  在坦洲僑聯瓣公室,記者打開林東先生的「公德簿」,為之震撼——約三厘米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林東十多年來捐贈的善款。林東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從事公益事業的歷程躍然紙上。

「希望我們國家多一點人才,希望祖國的孩子人人有書讀」

  二○○三年七月廿六日,竹山縣城關鎮林東僑心小學正式落成,一幢嶄新的四層教學樓拔地而起,標準的圍牆環校而立。四百八十名師生終於告別危房,愉快地搬進寬敞明亮的校舍。

  山區的孩子們從此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林東。

  該校的前身是竹山縣蓮花小學。二○○二年五月廿四日,澳門同胞林東經國家、省僑聯推介來這裡考察。這個覆蓋人口二千九百一十一人、服務半徑達十公里的 中心小學,由於校舍嚴重不足,本應有十二個班被壓縮成八個,僅有的六間水泥砌塊校舍,牆體布滿裂縫,已被定為D級危房。

  「條件太差了,苦了這些孩子,我有義務幫助他們!」林東當即表態,捐款二十萬元興建新校舍,並拿出一萬元解決部份貧困學生的學費問題。

  新校舍建起來了,林東又四處募捐,為該校的配套工程籌集資金。我們在澳門見到林東先生時,他不時向省僑聯主席趙春生詢問,孩子們學習好嗎?學校改廁工程進展怎樣了?

  林東關心祖國教育事業,非自竹山始。一九九四年,有幾十年歷史的廣東中山市坦洲鎮中心小學的校舍被列為危樓,身居澳門的林東率先捐出二十萬元,並發動 一批熱心的愛國人士籌款興建學校。兩年後,一所佔地八十三畝、建築面積達一萬四千平方米的新學校落成。他又拿出14.42萬元購置新桌椅,捐資二十萬元建 立「林東小學教學基金」。後來,林東夫婦又捐資六十萬元建設校園網絡,使學校達到現代化教學要求。

  從此一「捐」不可收。林東的足跡遍及湖北、廣東、陝西、貴州、福建、雲南、山西、內蒙古、江西等二十多個省市區的窮鄉僻壤。他個人捐資興辦教育及社會福利事業的資金達二百萬元,發動親友、熱心人士捐款加起來近三千萬元。

  「希望我們國家多一點人才」,為了實現這個樸素的願望,七十三歲高齡的林東因而樂此不疲,他告訴我們,下一步要趕快走遍國內尚未到過的重點扶貧區,「希望祖國的孩子人人有書讀」。

「不是我有錢,而是我有心」

  曾經在香港做貿易生意的樊莉貞女士談起林東,欽佩之情溢於言表:「他的錢都是一分一分節省下來的,看他吃得那麼簡單,穿得那麼儉樸,我們都願意學習他,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

  林東的童年是在飢餓和疾病中度過的,他出生僅三天父親就不幸去世,母親將他送予別人,他以討飯為生,流浪到廣東中山市坦洲鎮。在政府關懷下,一九五四 年轉為供銷社職工,生活稍有改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他的兒女事業有成,家境日漸好轉,後來他旅居澳門,過上了安樂的日子。

  童年失學的終身遺憾,使林東對教育懷有特別的熱情。他常說:「我不是大企業家、大商人,我的錢都是別人送給我的,我拿這些錢辦公益事業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他的夫人譚群好不幸去世,許多單位、個人前來弔唁,共收到人民幣24.6萬元。林東膝下有四個子女,他把這筆錢全部捐了出去,沒有為子女留一分錢。

  林東對社會公益事業毫不吝嗇,自己卻常常穿著別人給的舊衣服。有一年中秋節,他買了幾十箱月餅送往坦洲中學慰問老師,一位年輕教師誤認為他是個搬運工,讓他將月餅全部運到三樓去,他「欣然領命」。

  林東每次到內地考察,食宿、交通都是自己付款委託旅行社辦理,不給當地單位添麻煩。二○○一年五月,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邀請林東前往參觀。他們一行十 五人原定坐飛機往返,後來為了節約資金,自己開車去,全程八百多公里的路途走了十六個多小時,林東把節省下來的一萬元路費捐給金秀鎮幼兒園。從此,他們每 到一個地方,能坐汽車不坐火車,能坐火車不坐飛機,為的是節省每一分錢。

  在外人看來,林東「很有錢」,他卻說:「不是我有錢,而是我有心。」在港澳地區,許多人在林東先生的感召下,紛紛加入他的慈善組織,為社會獻愛心。原 澳門總警司杜魯門的夫人告訴我們,自從認識林東先生以後,他們每天想得最多的問題是「怎樣把錢花到有意義的地方去」,她說:「林東先生讓我們改變了對財富 的看法,捐出一筆錢比一擲萬金為自己買金銀珠寶有意義得多。」

「要常記著愛國、愛鄉、愛家」

  在澳門採訪,與林東一起吃飯,我們都為他節儉的生活習慣感動不已。林東先生的長子林冠標告訴我們,不論在哪里吃飯,父親都要求大家盡量把飯菜吃掉,剩餘的哪怕半個饅頭也要打包帶走,不能浪費。

  他自己生活儉樸,對需要幫助的人卻十分慷慨。一九九八年長江大洪水,林東向坦洲鎮捐資一萬元及一批衣物;二○○三年四月非典肆虐,他一個晚上募集資金 二十萬元,捐給珠海市購買醫療救護設備。近年來,他先後捐給中山市紅十字會十二萬元,中山市僑聯十萬元,貴州省僑聯二萬元,天津市僑聯五萬元,中國華僑經 濟文化基金會十萬元……

  記者問他,這樣做圖甚麼呢?他回答:「國家是屬於大家的,應該以國家為主,以人民為本,要多做慈善事業報答國家,要常記著愛國、愛鄉、愛家。」林東 說,他做慈善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啟發大家多做善事,齊心協力建設家鄉。他常對身邊的人說:「不要忘記勞動人民,不要忘記共產黨。」

  林東發自內心地說:「國家那麼大,人口那麼多,要搞好各項事業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祇有萬眾一心,才能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自我淨化

  社會上仍有很多人是不信佛的,他們對佛教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佛教是崇拜偶像的,是迷信的。當然,這些人是淺知和淺見,完全不明白佛教是怎麼一回事。 稍具高等文化知識的人,肯定不會人云亦云。記得過去有一位外籍艾香德老牧師在內地湖南長沙布道,他會說湖南話,大聲疾呼地說:「我們是崇拜十字架的,反對 拜佛、菩薩。在十字架上是沒有像的。泥塑木雕的像是不靈的!阿們。」這位洋牧師根本不懂得佛教與偶像是甚麼關係。應該知道,佛教最初的「小乘」流行時期 (佛陀涅槃後五百年),並沒有佛像,一般用佛的腳印圖或菩提樹做標記。自「大乘」佛教流行才開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為紀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義,這和偶像 崇拜不是一回事。如最早的佛像大多是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或者是佛陀在雙樹下涅槃。前者表示佛陀由人修行而成,後者表示有「生」必有「滅」的無常教義,到 了最高最圓滿的境界。佛陀宣說《金剛經》時,有一偈語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徹徹底底否定偶像觀點的。佛教著重 「自我淨化」不斷昇華。

密教興旺

  目前,香港、深圳及東南亞一帶信仰密宗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大喇嘛確實有一套過得硬功夫,不僅外語好,而且修持更好,怎不令人信服和敬仰呢?說到印度 「密教」何時傳來中國呢?據史書載,約在三國時代,自二世紀中到八世紀中的六百年間,漢譯佛經中約有一百多部陀羅尼經和咒經,其中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的 《大灌頂經》十二卷,和唐初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經》十二卷,屬於陀羅尼和真言的匯編性質。西晉永嘉四年(三一○)來洛陽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 物」。北涼玄始十年(四二一)到姑臧的曇無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北魏永平初來洛陽譯經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術」、「莫測其 神」。我國唐代高僧玄奘、義淨西行求法歸來也都傳譯過密法。以上所傳,後世稱為「雜密」。在中國弘傳純粹密教,並正式形成宗派的,實始於「開元三大士」, 即印度三位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唐開元四年(七一六),中天竺僧人無畏原是甘露飯王後裔,十三歲嗣烏荼國王位,後讓位給胞兄而出家,到那爛陀寺遇 達摩掬多,授以密教灌頂後到中國傳教。在長安譯出《大日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等,並講述《大日經》要義,由弟子一行唐高僧錄成《經疏》。

談生說死

  中外古今有個最大困惑的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徹底解決的。人誕生,有父母,易於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人死後呢?越想越著迷,越想越徬徨。因為你無法找到自 己想找到的答案。比方說,人,死亡之後,到底有沒有靈魂存在?如果說沒有靈魂,所謂死如燈滅!那倒乾脆利落,清清楚楚,也無須去猜想了,如果說有靈魂存在 話,事情就複雜多了,問題一大連串跟著來。比如說,人未生之前是如何?人已死之後又該如何?這個「前世」和「來世」的諸問題,相信很多、很多人都無法搞得 清楚的。連儒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知道這個問題說不清楚,避而不談了。道教也談因果輪迴之說,也承認靈魂存在。無論是「道家」或「道 教」,在這個「六道輪迴」上,祇有含糊其詞了,來個囫圇吞棗,似是而非,越說越糊塗。西方宗教在這問題上,祇說到上帝創造人的始祖亞當、夏娃,還有魔鬼撒 旦!人信主得救,可以上「天堂」,犯罪了,到了末日要受「審判」,在「煉獄」中受苦受難。六大宗教都說及到了,承認「靈魂」是不滅的。在這樣迷迷濛濛的世 界觀、人生觀裡,連今日科學家也說不清楚,也避而不談了。

譏諷老人

  有人說,信仰佛教的人,多數是年老的爺爺、婆婆,對年輕人來說,是無緣!更有些年輕人譏諷老年人說:老年人腸胃消化機能衰弱了,祇能吃青菜、豆腐啦! 年紀老了,眼睛不靈了,看書報也不行了,祇好閉起眼唸阿彌陀佛!我們年輕人,身強力壯,頭腦靈活,會唱歌,會說英語,所以我們去教堂,聽洋神甫、洋牧師講 《聖經》,也喜歡男、女合組的唱詩班,其樂無窮哩!……這是某些青年人所持的信仰宗教的理由。肯定說,這些理由站不住腳。不論信仰佛教或基督教、天主教,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著重「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本港有位大富豪陳廷華老居士篤信佛教淨土宗,這就是所謂「唸佛法門」。這位大老闆是開南豐 紗廠的,也是地產大王之一。據說,這位超級富豪在辦公室裡,除料理各項重要事務外,曾規定下屬職員,在他閉門時刻,任何人不可找他!知情者說,他靜靜在唸 「南無阿彌陀佛」呢。你能說他「無知」「搞迷信」嗎?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超人」,捐出一億數千萬元塑造「觀世音菩薩法相」呢!為甚麼,年輕人,你懂嗎?

前程無量

  在信佛的人眼裡看來,凡是信佛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人,這叫做與佛有緣,並能遵循佛的旨意做事,當然做善事,諸惡不作。不信佛的人,在心中沒有約束力!祇 憑個人的慾望行事,這個「欲望」叫做「無明煩惱」!甚麼壞事都由此而來了,劉德華因信佛的緣故,頭腦特別聰明,叫做有智慧,在眾歌手中,他別具一格,不為 靡經塵所染。他深受其師培育,悟徹人生應走的道路。故將《解惑叮嚀話》重新演繹過來,國語變粵語,佛家稱之謂「出廣長舌相」,使更多的人都能聽得懂,這也 叫做「大轉法輪」。妙蓮老和尚的開示法語像車輪一樣滾滾向前,且看CD形式出版,不是像車輪運轉向前嗎?目前,劉德華將《解惑叮嚀話》出版了,他說:「我 不想導人迷信,祇想有緣人聽到,也不想給人覺得在傳教,希望有緣人發自內心明白和信奉。」這幾句話有幾分道理,近年來,我在一旁觀察他的言行,是走在正道 上,越走越寬廣,前程無量。

佛教轉運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在港英殖民統治下,洋教特別旺盛,牧師、神甫有權威,所以信洋教的人越多。直至香港主權回歸祖國後,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連佛教似乎也轉運了,興旺起來。但不懂佛教的人依然不少。他們總是問:「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的?」或者問:「佛教何時傳入香港的?」這是較為普遍的問題。為 瞭解決這些好奇者的疑問,筆者與「眾生有緣」,分別回答相關的一類問題。應該說,佛教與中國文化極為密切,互相補充,並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在何時 傳入中國的呢?傳說很多,各有各的依據。在國內的學者一般主張是在兩漢之交。西漢時,我國通向西域諸國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相互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 交往頻繁,而佛教的勢力也從印度本土擴展到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佛教通過商人、使節等傳入中土是很自然的。我國史書上有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 《浮屠經》(浮屠,佛陀的異譯)的記載,說明佛教在東漢之初確已傳入中國,有史實為依據的。

時尚食品

  當今吃素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我們不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問題,而是飲食的「時尚」,或者說是「時代的潮流」。現在吃葷的人反而變成「老土」、「野 蠻」的象徵了,哪裡像「文明人」呢?在餐桌上有著「心驚肉跳」的感覺,怕甚麼「禽流感」、「瘋牛症」、「豬蹄病」、「魚毒素」……等等。人類的祖先本來就 是吃素的,所以人類身體的結構,並不適合肉食。美國一位博士曾就人類的腸道做了一項解剖分析,證明人類應該攝取蔬菜,而不適合吃肉。他的報告中指出,肉食 動物,例如老虎,牠們的小腸很短,大腸很直而且平滑;素食動物的小腸長,大腸也長。因為肉類纖維少,是濃縮性蛋白質,不必要慢慢吸收,所以肉食動物腸子 短,相反,植物纖維比較不易消化,需要慢慢的吸收,所以素食動物腸子長。人類的腸子約有五尺長,並且來回排列,腸壁並不平滑而是皺疊在一起,我們吃進去的 肉食,在腸子中停留過久會產生毒素,容易得肝、腎臟等病。因此,建議人多吃豆腐。她說:「豆腐是沒有骨頭的肉。」因為黃豆的營養很豐富。

不食五辛

  凡是信仰漢傳佛教的人,無論是和尚或居士,都不吃葷食的,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不在此列。有些人對不吃五辛,就不理解了。有人說五辛是蔬食品,為何不能 吃?根據僧人說,五辛,一般泛指有辛辣臭味的五類辛菜。此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生嗔,所以修行者,皆應遠離。另外,食辛者,因其味辛臭原故,善神遠離, 惡鬼親近。所以佛陀告誡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有人不懂哪五辛?一般而言,包括蔥類(如洋蔥、中國蔥、台灣蔥、日本蔥等)、蒜類(如大蒜、小蒜、蒜頭等), 椾菜類(如椾黃、椾菜、椾菜花、蕎菜等)及阿魏(一種產於印度的植物,由其枝幹中出乳液,似桃膠狀乾燥後,堅凝成塊,味極臭似大蒜而更甚之)等。此外含辛 食物,如咖喱粉(含大蒜)辣椒醬(含大蒜)砹汁(含大蒜)、醃製泡菜(含蒜頭)及冬菜(含蒜頭),皆應禁食,又麻油,因有壓油殺生之殃及有增長淫慾之過, 佛陀亦教諸弟子常離麻油,以免障道,故應禁食。這對清修僧人而言,是應遵守的,對俗家弟子而言應適當選擇了。

 
 
設立正確的目標
◎楊 釗

希爾的忠告 

  目標是對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得多,因為它可以實現。

  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採取任何步驟。如果個人沒有目標,就祇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目的地。

一、有目標才會成功

  對於一艘不知道自己目的地的船來講,甚麼風也不是順風。

  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你將來想要獲得甚麼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對未來有理想,否則做不出甚麼大事來。

  (一) 有目標才會成功

  大多數人都幻想他們的生命是永恆不朽的。他們浪費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從事所謂的「消除緊張情緒的活動」而不是去從事「達到目標」的活動。大多數人每 週辛勤工作,賺夠了錢,在週末把它們全部花掉。如此多的人在最終無法達到他們的理想,其原因在於: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定下生活的目標。

  拿破崙.希爾告訴我們,有了目標才會成功。

  目標是對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得多,因為它可以實現。

  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採取任何步驟。如果個人沒有目標,就祇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

  正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目標對於成功也是有絕對的必要。如果沒有空氣,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成功。所以對你想去的地方先要有個清楚的範圍才好。

  馬亨瑞先生能夠從週薪二十五美元的工作,迅速升到公司董事長的職位,是因為他有目標隨時鞭策自己的緣故。他對目標的解釋是:「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將來想要獲得甚麼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二) 將來的成就最重要

  出色的企業或組織都有五年至十年的長期目標。經理人員時常反問自己:「我們希望公司在五年及十年後是甚麼樣子呢?」然後根據這個來規劃應有的各項努 力。新的企業並不是為了適應現在的需要,而是滿足五年、十年以後的需求。各研究部門也是針對五年或十年的產品進行研究。

  人人都可以從很有前途的生意學到一課,那就是:我們也應該計劃五年及十年以後的事。如果你希望十年以後變成怎樣,現在就必須變成怎樣,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想法。就像沒有計劃的生意會變質,沒有生活目標的人會變成另一個人。因為沒有了目標,我們根本無法成長。

  像那些進步的公司那樣,自己要有計劃,從某個角度來看,人也像是一種商業單位。你的才幹就是你的產品,你必須發展自己的特殊產品,以便換取最高的價值。下面有兩種很有效的步驟可以幫你做到這一點。

  第一,把你的理想分成工作、家庭、社交三種。這樣可以避免衝突,幫你正視未來的全貌。

  第二,針對下面的問題找到自己的答案。我完成哪些事?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哪些東西才能使我滿足!

  A、五年或十年以後工作方面

  1、我想要達到哪一種收入水準!

  2、我想尋求哪一種程度的責任!

  3、我想要擁有多大的權力!

  4、我希望從工作中獲得多大的威望!

 

  B、五年或十年以後的家庭方面

  1、我希望我的家庭達到哪一種生活水準!

  2、想要住進哪一類房子!

  3、我喜歡哪一種旅遊活動!

  4、我希望如何撫養我的小孩!

 

  C、五年或十年以後的社交方面

  1、我想有哪種朋友!

  2、我想參加哪種社團!

  3、我希望取得哪些社區的管理職位!

  4、我希望參加哪些社會活動!

  你的工作、家庭與社交三方面是緊密相連的,每一方面都跟其他有關,但是影響最大的是你的工作。我們家庭的生活水準,我們在社交中的名望,大部分來自我們在工作中的表現決定的。

二、怎樣設定適當的目標

  事實上,設定一個適當的目標就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目標一旦設定,成功就會容易的多了。

  要保持高效率,制訂目標就不應該是祇此一次,沒有人把目標制訂好了,實現了,就躺下睡覺。定出的目標還要時時檢查、規劃、執行,並以發展的眼光來評估,客觀情況有時需要你在一些方面靈活處理,你觀點變了,目標就要修改。以下是開始制訂目標的六個步驟:

  (一)確定你的目標及起跑線

  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起跑線就無從規劃自己的航程。有時,一個人有了地圖和指南針仍然會無可奈何迷失方向,祇有當你知道指南針上的第五點——即你現在所處的位置時,地圖和指南針才能發揮作用。

  (二)把目標清楚地表述出來

  使自己能集中精力的最佳辦法,是把自己的人生目標清楚地表述出來,說到底,每個人都希望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實現這個目標而生活。把人生目標清楚 表述出來,能助你時時集中精力,發揮出高效率。在表述你的人生目標時,要以你的夢想和個人的信念作為基礎,這樣做,有助於你把目標定得具體可行。

  (三)把整體目標分解成一個個易記的目標

  清楚表述未來之夢以及人生目標之後,就可以著手制訂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了。目標可以用業績表示,也可以用時間表示。

  把你的主要目標和其他幾個目標寫下來之後,你就可以著手制訂成功的戰略了。

  1、人生目標盡可能大一點

  因為當自己能發揮潛力時,有發展的空間。

  2、人生大目標不需要詳細、精確

  人生大目標是人生大志,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終生為之大奮鬥。這樣的大目標是難以精確詳細的,尤其是對成功經驗不足、閱歷不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人生大目標祇要東西南北有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和大致程度要求就可以了,比如立志做個卓越的科學家,立志做個大企業家,立志做個改變世界的政治家等等。

  3、中短期目標應既有激勵價值,又要現實可行

  心理學實驗證明,太難和太容易的事,不具有挑戰性,也不會激發人的熱情行動。

  中短期目標是現實行動的指南,如果低於自己的水準,幹些不能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則不具有激勵價值,但如果高不可攀,拿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來,不能在一兩年內明顯見效,則會挫傷積極性,反而起消極作用。

  那麼如何掌握一個合適的程度呢?情況因人而異。個人的經驗,素質水準和現實環境的許可是決定我們中短期目標的依據。比如經驗不足時,先做小房子,有了 小房子成功的經驗,便可超出常規蓋大房子,再蓋摩天大廈。如果完全沒有蓋中小房子的經驗,卻突然要制訂蓋大房子的目標,這就沒有現實可能性了。

  4、中短期目標應盡可能具體明確,並限定時間

  中短期目標,或者三至五年,或者一至二年,有的短期目標要短到半年,三個月。這樣的中短期目標,如果還不具體明確的話,就等於沒有目標,祇有具體、明 確並有時限的目標才具有行動指導和激勵的價值。你要在特定的時限內完成特定的任務,你就會集中精力,開動腦筋,調動自己和他人的潛力,為實現目標而奮鬥。 如果沒有明確具體目標的時限,任何人都難免精神渙散,鬆鬆垮垮,這樣就談不上成功和卓越。

  (四)行動起來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標,認真制訂各個時期的目標,但如果你不行動,就會一事無成,若祇冥想,謀劃如何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沒有行動的人祇是在作白日夢。

  (五)定期評估計劃執行情況

  定期評估進展,是跟行動同等重要的。隨著你計劃的進展,你有時會發現你的短期目標並未能使你向長期目標靠攏,或者,你可能發現你當初的目標不怎麼現 實,又或者你會覺得你的中長期目標中有一個並不符合你的理想及人生的最終目標。這就需要你重新評估及調整你的目標。

  (六)慶祝已取得的成就

  最後,要抽出點時間慶祝已取得的成就。拿破崙.希爾歷來相信獎勵制度。當你取得預期成就時,你獎勵自己,小成就小獎,大成就大獎。但是絕不在完成任務之前就獎勵自己。當你取得一項重大成就時,一定要把慶祝活動搞得終生難忘。

三、把目標變為現實

  拿破崙.希爾首次揭示出「化目標為成功」的具體步驟,分別是:

  (一)你要在心裡,確定希望擁有的具體數字

  有了數字,就能逐步實現。

  (二)堅強的決心可以創造奇蹟

  決心爭取成功的人都知道,進步是一點一滴不斷地努力得來的。每個重大成就都是一系列的小成就累積成的。

  西華.萊德先生是個著名的作家兼戰地記者,他曾在一九五七年四月的︽讀者文摘︾上撰文表示,他所收到的最好忠告是「繼續走完下一里路」,下面是文章的一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跟幾個人不得不從一架破損的運輸機上跳傘逃生,結果迫降在緬印交界處的樹林裡。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拖著沈重的步伐往印度走,全程長達一四零英里,必須在八月的酷熱和季風所帶來的暴雨侵襲下,翻山越嶺長途跋涉。」

  「才走了一個小時,我一隻長統靴的鞋釘扎了另一隻腳,傍晚時雙腳都起了泡,出了血。我祇能一瘸一拐地走一四零英里嗎?別人的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更糟 糕。我們認為完蛋了,但是不能不走。為了在晚上找到地方休息,我們別無選擇,祇好硬著頭皮走完了下一英里路……」

  「繼續走完下一英里路」的原則不僅對西華.萊德很有用,當然對你也有用。

  (三)三十天的改革計劃

  從現在開始要給自己制訂一個三十天的改善計劃。內容寫上:

  A、改掉這些習慣:

  1.不按時完成各種事情。

  2.消極性的詞語。

  3.每天看電視超過六十分鐘。

  4.無意義的閒聊。

 

  B、養成這些習慣:

  1.每天早上出門前檢查自己的儀表。

  2.每一天的工作都在前一天晚上計劃好。

  3.任何場合儘量讚美別人。

 

  C、用這些方法來增加工作效率:

  1.發掘部屬的工作潛力。

  2.進一步學習公司業務。

  3.提出三項改善公司業務的建議。

 

  D、用這些方法來增進家庭的和諧:

  1.對配偶為我做的小事表示更大的謝意,不可像往常一樣認為理所應當。

  2.每週一次帶家人做些特殊的活動。

  3.每天固定擠出一小時跟家人快樂相處。

 

  E、用下面的方法來修養個性:

  1.每週花兩個小時閱讀本行的專業資料。

  2.閱讀一本勵志書籍。

  3.結交四個新朋友。

  4.每天靜靜思考三十分鐘。

  立即行動吧!制訂目標,變目標為現實,你會發現你離成功已經越來越近。

 
 
慈增捐百萬善款暖萬家
◎慈 梅

逢歲晚,當人們忙於為過年添新衣、購年貨之際,亦是慈輝行者們事務最繁忙之時。他們忙的不是為家人添衣購物,而是要把慈輝的慈愛送給千萬家五保、特困戶,盡快將捐贈物資送到大地上最貧困的地區。

  為了能讓更多的五保、特困民眾能過上一個喜慶祥和的春節,慈輝佛教基金會楊洪會長今年決定加大捐贈的力度,比上年增加一百萬元,合共捐贈四百六十多萬 元人民幣;派出十個工作小組,分別到西藏、青海、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份三十二個縣、一百五十多個鄉鎮,探望八萬二千九 百多名五保、特困民眾,共給他們送去棉被二萬一千張、糧食二百零九萬斤、食油二十萬斤;並送上真切的問候。

  ——「不是親娘勝親娘」,這是四川省宣漢縣天台鎮一名受助民眾對慈輝行者說出感激的話。

  ——「糧油有價,慈輝愛心無價」,這是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敬老院溫大爺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楊洪會長說。慈輝行者們不畏天寒地凍,不辭辛勞地把慈輝的慈愛及時灑在祖國的大地上,履行的正是這種意念。但願這歲晚的 慈愛能化成一粒粒樂善好施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激發更多善心人,共同關心公益事業,讓世界充滿愛,讓大地永遠都有祥和慈愛的光輝!

 
 
東湖升起一輪月 佛門衲子七塔來
——記寧波七塔寺可祥法師

◎釋正進

祥法師,俗姓鄭,名全華,一九七四年七月出 生於福建省福安縣。他從小慕道,志在出家,這一心願的發起,源於經常陪侍母親去寺庵燒香禮佛,源於家裡有一位堂叔是出家的和尚。這兩個直接因緣,使他善根 顯現,慧根萌發,小小的年齡就熟於《心經》、《大悲咒》、《十小咒》等佛門功課。在我們的交談中,可祥法師不否認自己萌生出家念頭是由於厭世。窮苦的生活 環境,外婆外公過早離世,社會中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堅定了他的「出塵」思想。他說,直到出家後第三個年頭,在我的師父月西上人的引導下,我的心態才由 以前的悲觀厭世,逐漸變得積極入世,把佛菩薩的願心苦行當成我自己效法的榜樣!我認為,要徹底走入可祥法師的心靈世界,要瞭解他的思想發展變化軌跡,瞭解 他的心路歷程,否則,就無法真正認識到如今的可祥大和尚。在此,我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可祥法師完成了這次重大思想轉折後,心理上還出現過一次較大的波動。 那是在一九九三年春季,失去恩師之痛,使他的情緒一度非常消極懈怠,常常獨處,不願意與任何人多接觸,連他心目中眷戀過的七塔寺,也失去了往日那誘人的光 輝。此時,他的厭世思想又有所抬頭,整天看啥都厭倦,幹啥都沒勁。好在這一消極念頭,時間不久就過去了,是佛陀的偉大教誨和寧波市宗教局、市佛協領導的悉 心幫助,使他那深陷泥潭中的身心又一次得到瞭解脫。這也是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佛弟子們,修持中不可避免的小坎坷,也證明了學佛以了脫生死的漫長之路,沒 有平坦的大道,常常會有曲折,充滿了荊棘。

  西元一九八九年初春,這個值得他一生紀念的春天,他在父母的堅決反對下,跟隨堂叔妙慧和尚悄悄離開了家鄉,冒著春寒,到外地浙江尋找出家的因緣。我想 像當時的情景,他因為厭世而尋求解脫,決心捨下許許多多的同時,也一定有些不捨,其中就有家鄉社口鎮中學那一扇扇透射著知識般溫暖的燈火的窗戶。十五歲少 年的可祥,正是渴求知識的年齡啊。有些東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在他們從福安出發,一路北上,經過福鼎、蒼南、溫州等地,漂泊流離,艱辛備嘗之時,小可祥內 心裡閃過的念頭,一定會很多很多,但他出家的志願也更加堅定。要不然,他就不會在溫州等了兩天時間擺渡輾轉到達寧波——這個成就他出家心願的臨海濱城。

  說因緣巧合,也是一個定數。如果說這座城市對於他來說非常重要,那麼,七塔報恩寺對於他就更加不同尋常了。他是如此描述當時他前往七塔寺掛單的情形 的:因為來得太早,寺院還未開門,衣衫單薄的我祇好蜷縮在一個石塔座下。在苦苦的等候中,山門終於敞開了它的胸懷,當我步入寺院,經天王殿來到圓通寶殿前 時,我被震撼住了!看到氣勢非凡的殿堂,莊嚴神聖的佛像,梵音浩蕩,祥光普照……,頓時眼前一亮,感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要知道,這就是我夢中的出家之地 啊。

  可這次出家未能如願,理由是七塔寺暫時不收俗家弟子。十個月後,已是沙彌的可祥終於如願以償,他得到知客師通權老法師的幫助,住進了七塔寺。可祥說, 當我再次一腳踏入七塔寺的山門時,就像久別的遊子回到自己的故鄉一樣,感覺是那麼親切!激動的心情實在難以言表。因緣天註定,是年底,適逢方丈月西大和尚 選侍者,他被月西法師看中,正式入方丈殿。不久,又成了老和尚的入室弟子。一九九○年春天,月西上人擇定良辰吉日,集合全寺兩序大眾,在方丈殿舉行隆重的 收徒儀式,為入室弟子正式取名為「可祥」,字「懷海」。懷海者,百丈大師之名也。月西大和尚為他選擇這個字號,是有寓意的,即寄希望於弟子能夠效法百丈大 師的精神,勤於修持,勇於開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佛教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這番深意,可祥法師是在這之後逐漸領悟到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深 刻,融入骨髓。

  常住七塔寺的這番不尋常又似尋常的經歷,證明可祥法師是有非常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的,與七塔寺是有深厚因緣的。這也為他在恩師示寂辭世後的十多年中, 不負重望,成就七塔寺以及寧波佛教事業,樹立了信心,開了先河。這堅定的信念是百折不撓的,也使可祥法師這一輪明月,終於躍出水面,冉冉升起……

  每個出家僧人都有自己心儀所向的榜樣,如弘一律師之於印光大師,宣化上人之於虛雲尊者。可祥法師也不例外,他決心終生效法的榜樣,就是他的恩師月西老和尚。人們私下裡議論,從可祥法師身上時常可以看見月公的影子。

  提起月西上人,那可是上個世紀中國佛教界有名望的一位人物。他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繼承者,是民國時期《寧波日報》附刊《慧日旬刊》的主編, 僅這兩個方面,就夠我們回味的了。於血脈相連中,可祥法師也決心要走師父「求法」、「求學」之路。當年師父出家十四歲前往廈門南普陀佛學院就讀,印順法師 曾是他的同班同學。可祥拜師後不久,也萌生了求學的願望。在協助師父管理寺務中,他越來越意識到佛教的無比偉大、佛法的博大精深,也越來越感受到自身文化 程度的不足,他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佛學知識。月西上人支持他的想法,並創造條件讓他讀書學習,不再給他安排寺裡的事務。一九九一年下半年,他即順利 考入中國佛學院南京棲霞山分院,並於第二年於授戒師茗山長老座下受具足戒,成為一名荷擔如來家業的比丘。然而他繼續求學的希望,卻在一九九三年上半年受 阻。由於師父的圓寂,他不得不聽從寧波市佛協和民宗局領導的安排,忍痛放棄了報考中國佛學院的機會,不得已回七塔寺參與寺院管理工作。家鄉社口鎮中學夜晚 那一盞盞從玻璃窗映現出的燈火,始終在他眼前明亮閃現出溫暖而無奈的光芒。

  說起七塔報恩寺的歷史,要追溯於唐朝,心境禪師——「馬祖裔孫,五泄傳人」——是它的第一代開山祖師,千載唐剎,實賴重光。禪宗法脈傳承到了可祥法師 手裡,怎麼可以不再續焰?也許是機緣再現,當代禪門宗匠、七塔寺法派弟子明暘大和尚,一九九四年慧眼識人,以心接心,將臨濟禪心法傳給可祥法師。從此,七 塔寺臨濟法脈有了第四十二代傳人,這也是接法弟子和傳法師父一次心靈互動的結果。這一佛門中的盛事,使七塔祖庭報恩堂法燈又一次重新燃起,也了卻了七塔寺 四眾弟子的一大心願。

  說起法脈之事,可祥法師還曾跟當今大德,新昌大佛寺悟道長老,學習過念佛法門。那是他在鎮海招寶山寶陀寺受沙彌戒後不久,即前往新昌參學。悟道上人特 意安排他在石岩洞窟專修,詳為解說淨宗大意及念佛方法。時至今日,可祥法師仍堅持念佛不綴,他是禪淨雙修的切實實踐者。

  「人生佛教」是月西大和尚從廈門南普陀佛學院太虛大師處承傳下來的法寶,可祥法師承擔七塔寺管理重擔後,高舉「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旗幟, 十多年來不斷將其發揚光大,並結合當今社會實際,創造性地注入了新的內涵。大乘佛教的理念是普度眾生,這個眾生,首先應該定位在人世間,把度化人作為己 任,「不忘世上苦人多」。為此,我們要樹立弘揚佛法於人間,以度化眾生,莊嚴人生,成就人間淨土的思想。可祥法師為了進一步縮短寺院與社會的距離,消除佛 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讓現代人有更多的機緣瞭解佛法,認知佛法,使更多的人自覺自願地欣然走進寺院,作了有針對性實際意義的探索工作。在弘揚佛法方面, 他不墨守成規,以善巧方便度化人,他利用現代化科學成果,創辦七塔佛學文化網路,在各種法會期間見縫插針,他本人和寺管會執事向大眾講開示,把佛理深入淺 出地講給參與法會的人聽。凡遇有佛教界著名高僧、大德居士、文化名人等來寺參訪,可祥法師總是不失時機地請他們為四眾說法開示。他還利用寺內環境,在走 廊、過道處懸掛、張貼佛門祖師法語、名人名言及飽含哲理的詩歌、警句等,並在走廊各處安裝廣播音箱,隨時播放佛教樂曲,使信眾入寺後,眼之所見,耳之所 聞,處處皆能感受到佛法的馨香。從這點點滴滴中,雖是於小處著眼,但可以看出可祥法師走人間佛教、人生佛教之路的良苦用心。

 
 
源慧老和尚與募化修建禮佛禪寺
◎博 羅

慧長老是當代一位知名的高僧。在海內外弘法 多年,他曾修習過禪、密、天台宗、淨土宗,到處講學,因材施教,弟子遍及環寰。為了契機教化眾生,他主張專修淨土。持名念佛,提倡禪淨密結合隨機修持。為 了振興佛教,他曾出任漢中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陝西省佛協理事等公職。於九十年代初閉關修持,辭去一切職務。於前年應廣東博羅禮佛禪寺邀請,擔任佛學 院院長,隨後榮任方丈之職,主持內外寺務,

  由於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曾批數百畝地,按叢林規范修建天王殿、觀音閣、地藏殿、藏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近兩年來已建好部份殿堂及僧舍。當前主要工程 抓大雄寶殿修建。由於資金未能到位,處於停頓狀態。源慧方丈和尚十分焦急為了弘法利生事業,親自赴港拜訪與禮佛禪寺有殊勝因緣的大德,諸如:位於炮台山慧 蓮精舍龍平長老,王老吉鴻道集團的鴻道居士,香港報業公會主席李公祖澤先生,海外著名堪輿大師蔡公伯勵先生,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大居士等,因緣殊勝大家能 聚會一處,楊釗大居士本來是約定與長老會晤的,因事務纏身不克前來,改由集團副總裁陳永根先生暨財務總總監梅守強先生及黃小姐等人代表,源慧長老與在座居 士交談甚歡,談話主要內容還是談佛法,無疑這是一場活潑潑的開示,啟迪他人對佛法更深層次地領悟,鴻道居士就把自己修行中的感應與悟境統統道出,並用「獨 覺」的思維方式把個人體悟的妙境,拿出來請教長老:「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源慧長老指出此四句出自《華嚴經》,也是大乘菩 薩發願時的標準。長老慈祥地說道:學佛修行當以「信、願、行」為入道之門。老實念佛,看破、放下、自在!所謂:「當求則求」,「當放則放」,多發菩提心, 護持三寶。又說道:修行人要懂得「我執」、「法執」該如何破除?不能破除,對修行人來說,是極大的障礙。破「我執」須要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做入 世事修出世法,至於破「法執」,那是更高層次修習了,祇有破除「我執」後,境界高了,才能進入破除「法執」!長老一番開示,給在座的居士們聽得如醍醐灌頂 喜無量。李祖澤先生誠切地問道:「南無阿彌陀佛」是怎麼解呢?源慧長老說道:南無梵語,漢譯是歸投、歸依、依靠禮敬之意,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其意思是: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凡人歸依自性阿彌陀佛,使心清淨,此人就會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讀《阿彌陀經》就更清楚了。

  源慧長老親自赴港,此行主要目的向大德善士們介紹一下當前寺內建築工程進度情況。可是這些善長仁翁一見到長老,就談起佛法來:他(她)們知道這位長老 道貌岸然,道心扎實,佛學功力深厚,有疑問、有疑惑,就得請教,名符其實的親近一代大善知識,此時此刻,無論是長老或居士們都忘掉「俗情」(世間上的一 切),而長老就忙著「法布施」,跟佛弟子結緣,彼此感到皆大歡喜。

  坐在一旁的日照法師,他是禮佛禪寺的監院(當家師),他陪同源慧長老一起赴港,與善長仁翁晤面,主要目的是向大家介紹一下目前修建大雄寶殿工程情況, 由於欠缺資金,還不能動工,這是現實問題,需要向護法居士說清楚,在席間,旭日集團副總裁陳永根先生、財務總監梅守強先生代表楊釗大居士來的,他們非常仔 細地詢問了有關工程的情況,他們深切地知道,楊釗大居士多年來對恢復或興建古剎道場是極其熱心的,國內不少道場都得了楊大居士贊助的,因為建寺修廟功德無 量,一座寺院道場修建好了,不知成全了多少修行人。楊大居士是位真實不虛的修行人,他閱讀經藏,智慧如海。

  這座禮佛禪寺在惠州(博羅)就是楊大居士的故鄉,可謂因緣更為殊勝,怎不令人刮目相看呢?

 
 
盂蘭盆日談孝親
◎釋覺光

曆七月十五盂蘭盆報恩法會又來臨了,這是一個富有 紀念性的日子。現在,首先談談所謂「盂蘭盆」作何解釋?其來源何自?從佛經上的記載:得天眼通的目連尊者,一日想起去世父母不知在甚麼世界生活,乃運用天 眼,上自無色界的天界觀察到最下層的無間地獄。其父生前積善生至忉利天享天福,可憐其母則墮在餓鬼道中受百般苦楚。目連孝心油然而生,就運用神通力入餓鬼 道中,以盛滿了飯菜的缽獻給他的母親,但見咽喉如針細皮骨連一起的母親,飯食到手即化烈火無法入口,他不禁悲號涕泣。後來就教釋尊,釋尊開示道:你母生前 不信因果,謗佛謗僧,故而受鬼道的罪報,她罪根深結,非你一人之力能得救拔,你孝心固是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祇對譏謗三寶而墮落的人也無可奈何,而今唯有仰 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可使她脫餓鬼道,不僅限於你母,藉此凡惡道中受苦眾生都能獲救,那就是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十方僧眾結夏安居,解居自恣日,設百味 珍餚甘美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所有具清淨戒行僧眾齊來受食,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斷然能使七世父母脫離三途之苦,現生父母福樂安康,此乃 超薦拔度的妙法。目連就照了佛陀的提示歡喜地做了,果然後來其母因之超昇忉利天上。

  「盂蘭盆」是梵語,譯作中文是「解倒懸」。凡世人造惡死後隨生前惡業在火海地獄或鬼道受報,被倒吊鞭打,去解救被倒吊受苦的就是解倒懸。根據佛陀宣說 的「盂蘭盆經」自古以來每年七月十五日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皆至各地寺院舉行盂蘭盆勝會超薦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孝思報恩。此即是「慎終追遠」。

  我們知道了「盂蘭盆」的意義,目連救母的動人史故,能無動於衷麼?此時,不妨捫心自問,對於孝道,我們盡了一份心意了沒有?古人說:一百行孝為先」。 古人說過:「父母生下我們,教養我們,以至於成人,愛之護之,無微不至,真可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我們對父母那能不孝順:如果對父母不孝,則對他人必不 愛,對國家必下忠,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所以我們要行仁道於天下,必先行孝涕以事父母兄長,可知孝順雙親是何等重要;世界上凡是立大功,成大 業的人,皆是以孝親為出發點。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我國,在幾千年中有許多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如王祥臥鯉,孟宗哭筍,老萊子歌舞博父母歡心……更有許多孝 行,是後人的榜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的人卻以為賺來了錢供父母兩餐就算盡孝,或是等到死後,哭個死去活來痛不欲生,別人以為他是個孝子了,這都是非常 錯誤的觀念!平時如能對父母百依百順,多體諒父母的苦心,行為上自然地幫忙父母解決困難,更使他們精神上感到安慰愉快,總比死後在墳前大哭強得多。不是 嗎?

  然則應怎麼樣「孝親」才是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孝順父母不是表面討父母歡喜,而在於善體父母的意思,聽從父母的教訓。禮記上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 其次能養」。所謂「尊親」即當「發揚光大吾祖先所遺留之事業」:所謂「弗辱」即「不貽吾父母以隕越之羞」:所謂「能養」、即「口體之養」。無論是青少年或 成人,都應時時做到勤奮求學,修養品德,鍛鍊體魄,課餘或工作之暇分擔家務,父母有病應盡心服侍,父母辛勞要加以體貼,父母憂愁要設法安慰,總之不使父母 操心、憂慮,方可謂稍盡「孝親」之道。

  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菩薩心地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生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己。初結菩薩波羅提木義,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 名為戒,亦名制止」。可見佛教之戒制是極為重視孝道,而佛經所說的孝道是大孝,是孝順至道之孝,此孝心便是戒心,此戒心便是能制止一切不良品德之律以修身 修心之大道。須知孝者不能作違背人倫道德的事,就要依律依法,而依律則行必由徑,故佛經上說守孝的人即是能自我克制的人。論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 方」,有方即是有範限的戒制,如今社會就是失卻了心底無形的道德觀念以形成之範限與戒制,單憑法律的懲罰是不足以維繫人心的,因為有形的處罰是時間性的, 無形的責罰才是良心上的激動,現代人們許多是失去自我良心的激動,良心麻木於是道德不整,對於孝道不聞不問,真是使人痛心疾首。

  親愛的讀者們:雖然我們是生活在太空時代,也仍然要保存我們延續千年的「孝道」以留傳後代!我們要深信佛教教義,發揚佛教精神,要效法目連尊者的誠心 盡孝,更要以偉大佛陀出家求道得道後度父母,度眾生的慈悲精神為榜樣,懷著「眾生皆為我父母」的觀念,我們的眼光是遠大的,我們的內心是誠懇的,我們不但 要盡孝道,而且是要「大孝」,做到「大孝終身慕父母」,進而孝民族、孝國家,孝一切眾生!

 
 
粼粼波影躍魚歸——蓮社海上放生記
◎劉啟智

年(佛曆二五四九年)端午節後一天,香海正 覺蓮社為慶祝六十週年鑽禧紀念,特地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海上放生法會。這天正午十二時左右,在港島的北角碼頭岸上,齊集了數不清準備參加放生法會的男女善 信。「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就是此時此地最好的寫照。每個人臉上的笑容透露出內心滿盈的法喜,這時連天空上銀灰的雲朵,也彷彿為給 予人間大地一陣清涼,竟層層密密遮擋了原本是炎夏的酷日強光。

  年屆八十六高齡的老師父,蓮社的社長 覺公上人健步钁鑠率領一行十多位法師抵碼頭後,群眾便很有秩序地魚貫登船。一艘兩層船艙設有五百多個座位,不消一會,都給坐滿了人。

  第一層船艙前頭佈置成一個放生壇場,在船艙前端的屏風上,掛著一幅色彩耀目,法相莊嚴的釋尊「唐卡」,唐卡下設有供桌,當中供奉了一尊慈眉祥目的彩瓷觀世音菩薩坐像,桌上五供具足,使人頓生清淨、慈悲、智慧與光明的感覺。

  覺公上人及眾法師分別端坐在供桌前的數排座位上,船上的時鐘搭正一點,便宣佈開航。 覺公上人囑咐眾人安靜下來,便領眾同聲誦號。眾人虔心齊誦南無阿彌陀佛,渡輪在引罄、木魚、念佛的交響聲中,緩緩啟航,從港島東向西面進發,這有意抑或無意的安排,不期然使人意味著對西方淨土的嚮往。

  念佛程序過後, 覺公上人隨即向眾人開示。老師父語重深長引用了古德願雲法師的名句:「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雖然這首偈語 大多耳熟能詳,但老師父卻能推陳出新,以現世實況,闡述了人類殺生的嚴重後果。繼而他老人家又再引述回道人詩前半首:「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求己, 如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他藉詩句內容解說放生的功德和勸諭眾人實踐放生善行。老師父開示完畢,他更邀請在座其他法師向眾人開示,使大眾同獲法 益。其中覺真法師訓勉我們要慈悲善待眾生,除了消極的戒殺外,更需要的是有放生,護生的行為。宏明法師的開示,主要講述中國佛教放生會的來歷,天台智者大 師設放生池的事蹟及西湖原為放生地點的掌故,法師的開示使眾人對放生有更清晰的認知。賢心法師給我們開示把放生的行動延伸到不吃眾生肉的層次,便是修行人 的一大進步。接著智振法師亦開示眾人以慈悲心戒殺放生。湧振法師向大眾開示放生的意義以現代語言解說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照恩法師勗勉在座善信,聽聞諸位法 師開示後,要依教奉行。壓軸開示的是香港觀宗寺監院果德法師,法師向眾人娓娓道來兩個有關牛,豬具有靈性的真實個案,明證眾生皆有佛性,法師藉此勸導我們 戒殺,放生,素食,成就無量功德。在一時刻間,能聽到不同法師說法開示,在座大眾都感到機緣難遇,歎未曾有。

  渡輪航程大約過了個多小時,經過了青馬大橋後不久,便駛進了接近東涌海面。渡輪停航安穩後,覺公上人宣佈放生法會儀式即將開始。蓮社行政總主任何嘉玲 居士提示確保安全措施,全體數十位義工菩薩原本早在大眾登船前後已忙得不可開交的照顧各人,一時要派發物品,如清水,扇子,放生儀規本子,一時要維持有需 要離座的人士秩序,到了這時刻,他們都更加緊張做好準備,要從一艘較小的船上,運接大量身重的魚類到渡輪上,接受法師們為他們以甘露水灑淨,授與三皈,令 他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法師更為他們說十二因緣。然後為他們稱四弘誓願,與稱讚如來名號。覺公上人安排宏明法師,果 德法師,湧振法師到渡輪下層為魚類進行放生法師儀式,老師父本人在上層當維那,以嘹喨的音聲透過擴音器,全體善信都可參照本子,如法莊嚴地參與一場饒有意 義的殊勝放生法事。覺公上人向魚類眾生祝願既放之後不遭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三寶力,往生西方。更願放生的佛弟子們,菩提行願,廣度眾生。并 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共證真常。然後大眾唱讚:「胎卵濕化,多劫沉迷,皈依三寶發菩提,籠網捕免離,海泳天飛,隨佛生西天。」被放生的魚類,在法師主持 的放生法事中,慧命可資,在居士親手放回大自然的海裡,色身災難可免。

  渡輪上參與放生的大眾,在義工菩薩協助下,有秩序地依次到渡輪下層,每人都可領取一尾放在塑膠籃子裡潑剌剌生猛的海魚,在虔誠的念佛聲中,把魚類順著 一條滑梯親手放回海裡,眼見魚類在海中揚波,惠風和暢的自然環境中回歸自然,平安游潛而去,心中那份祥和喜悅,與佛陀的慈悲精神,互攝互融,決不是語言文 字所能描述的。整個放生法會歷時約一個多小時,在 覺公上人領唱迴向偈及高聲稱誦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聲中,便告圓滿。

  渡輪回航時,慈悲的師父上人為了照顧有些不懂普通話的善信,於是吩咐我用粵語簡述放生的意義及蓮社六十年來弘法利生工作上的表現,我祇好厚顏班門弄斧 遵師命。敘說佛教放生一方面基於眾生平等的意念,我與眾生,形殊体同,應同等相待,一方面基於慈悲心,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放生是效法觀世 音菩薩救苦救難的行願,今次海上放生就是把將被烹煮宰不能活的魚類救活過來,海上放生行動亦是佛弟子們從《金光明經》中佛陀為流水長者子想救活池中游魚, 要求國王以象載水囊傾水在池這件事中去學佛。至於蓮社在這六十年間,在社長 覺公上人領導下,弘法利生的工作,雖教界內外都予好評,但社長仍不斷要求社友當勤精進,自我完善,才符合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佛教精神,才貫徹 蓮社成立的宗旨。

  為了增加參與這次放生活動善信的餘慶,大會除了準備美味的麭點供眾外,回航中亦舉行了具有豐富獎品的抽獎節目,大部份的善信都喜滋滋地抽得獎品,沒抽中的一樣感受到皆大歡喜的氛圍。

  渡輪駛返北角碼頭,已是下午四時半有多,登岸後,大眾仍懷著愉快的心情,在全體拍照留念後,都向 師父上人作禮而去。

 
 
世界佛教動態

「佛教聖城」——

為印尼海潚災民建設家園

香港佛教聯合會代表

赴印尼出席動土儀式

  香港佛教聯合會「災區慰問團」於年初曾到訪印尼,在詳細瞭解「佛教聖城」的建城宗旨和責任後,會長覺光長老和佛聯會全體董事均非常贊同,並決定將賑災捐款港元三百三十多萬元捐助「佛教聖城」。

  五月廿三日十時,來自香港、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波之代表團到達印尼綿蘭,出席「佛教聖城」動土典禮,主禮嘉賓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寬運法師 和梁僑英居士、印尼蘇北省省長、當地縣長、軍備總司令和警備總司令等政軍屆代表及其他各屆代表。此計劃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同。

  雖然,佛聯會$3,374,050.6之善款早已寄出給「佛教聖城」基金,但大會還是為各地團體安排了一次支票交收儀式,寬運法師在致祝福詞時表示,希望大海嘯的受害者能脫離苦海,早登極樂成佛道。他又希望「佛教聖城」能早日竣工,為災民提供完善的居所。

  次日,佛聯會代表團亦被邀請出席了當地佛教團體舉行的「衛塞節」慶典,政府官員,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教派的代表亦應邀出席。在這一場大型的佛教慶典中,充分體現出佛教的宏大和包容,亦說明了要建構和諧社會,需要不同信仰的人士相互信任和攜手合作。

  覺光長老經常向我們提到,佛陀的慈悲是無遠弗界的,在這方面,我們的宗教不但在地理領域上成功了,在信仰領域上也做到了。


短期出家 八關齋戒

羅浮山華首台古寺

  佛教青年協會今年之暑期弘法活動,前往廣東省博羅縣羅浮山華首台古寺舉辦短期出家及傳授八關齋戒,恭請本會導師暢懷法師主持。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與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齊名,該山寺宇幽靜,環山秀麗,靈氣深隱,為理想修行之地,切莫錯過良機。

  日 期:二OO五年八月六日至八月十四日

  人 數:戒子一百名<額滿>

  年 齡:十六歲以上

  費 用:港幣肆百元正(HK$400)

  (包括往來深圳聯檢大樓至華首台寺車費、食宿費用、回程日觀光及午膳費用)。

  法會圓滿後,前往附近名勝遊覽

  報名表格請親臨中華佛教圖書館索取,填妥後交回本會,暫時毋須繳交任何費用。費用在確定取錄後始行繳交。名額有限、報名從速。[註]:繳費後而又取消參加者,所繳費用概不發還,餘款將撥作該法會香油及果儀之用,各參加者不得異議。

本會地址: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中華佛教圖書館)

電話:2336-0437 傳真:2336-1851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啟建水陸大齋法會緣起

  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自古以來,歷史之興衰,人類之禍福,皆逃不脫因果之法則;切念無始以來,世間人類,由貪嗔痴,發身口意,造諸惡業,無量無邊,迷失真心,同業共感,遂 致疾疫泛起,地震海嘯,災難頻仍,戰爭時起,國土危脆,環境污染,威脅生命,財產損失,人心不安,驚恐疑懼,輪迴六道,墮落三途,因果之理,於此昭然若 揭。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值此國家固萬世之基,澳門獲千載之興。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而無量壽功德林乃濠江名剎,亦是近代高僧虛雲老 和尚之高足–觀本老法師親手創立修行辦道之所,是弘法培育僧才之搖籃。地靈人傑,思先德之垂範,感佛恩之浩蕩,逢盛世之難遇。由是現任住持釋戒晟率全體同 寅,恭請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台灣、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江蘇常州天寧寺暨港澳大德雲集澳門功德林,謹擇公元2005年10月 29日(農曆九月廿七日)至2005年11月5日(農曆十月初四日)(啟建十方法界聖凡冥陽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以佛法之「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雲集僧尼近百,善信數百,如法如律,至誠懇切而隆重,所集殊勝功德,祈禱災疫消弭,厄難解除,人民安樂,風調雨順。惟願 冥陽兩利,陰超陽泰,人天鬼畜,甘露同沾,並以此功德迴向世界清寧,國運昌隆,港澳繁榮,正法久住。

  澳門能夠舉辦如此大型水陸道場,實是盛會難逢,因緣難得。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加,廣結善緣,共沾法益。

  是為緣起

無量壽功德林住持釋戒晟暨仝人敬啟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八日

香港聯絡處:香港佛學會—地址:銅鑼灣利園山道70號鳳鳴大廈3字樓c.d室

電話:25768096/96765086 傳真:27841131

澳門三巴仔街十三號 電話:853-973607 傳真:853-975207


惟賢老法師佛學講座在北京 ◎正 根

  二○○五年六月十六至六月廿二日,太虛大師弟子、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惟賢老法師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佛學講座。

  六月十六日,在人民大學進行學術演講《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老法師系統的講述了太虛大師革新佛教思想的要點、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及關於僧制 建設的四種論著。法師還親切的回憶了與親教師太虛大師交往的美好片斷,他說他親近太虛大師將近十年,太虛大師除了教他立品立德立行外,還給了他人生佛教的 思想,那就是佛教要隨著時代社會的不同,在不違背原則真理之下,應該以各種方便普度眾生。他的一生,始終如一的以太虛大師的思想為指導、根據太虛大師的志 向在努力。

  六月十七日,在北京大學進行學術演講《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佛教對於現實的看法,佛教哲學的認識觀和宇宙觀是甚麼樣的?有些甚麼特色?在現實社會中應如何去實踐?將佛教哲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老法師講得非常精彩。

  六月十八日,在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廣化寺講座《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老法師講到:中央領導人胡錦濤提出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諧 本身就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道德的根本,而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首先從心做起,而心靈的體現就是慈悲、智慧、公正、寬厚。社會和自然都得 到和諧,才能真正實現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繁榮昌盛。

  六月十九日,在北京三學讀書會,開示《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佛教是理智的信仰,依照佛法,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清淨之行,保持清淨淡泊,明 白一切都是因緣生法,緣合則聚,緣滅則散,有合有離,心裡就會平靜,對父母親人都當作佛一樣奉侍,妻子兒女有冤有親,要冤親平等,化冤為親,就能免受痛 苦。現實生活就是道,在現實中就可以悟得法性,就能消除煩惱,證得菩提。這樣就能在家庭事業中實現和樂,身心得到解脫。

  六月廿二日,在北京居士林,開示《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老法師針對目前居士們在修行道路上的困惑,開示道:從「信」方面要樹立起三種根本,即佛法僧 三寶為信仰的根本、業報為生死輪迴的根本、淨土法門為解脫的根本;從「解」方面要樹立起兩種正見,即緣起中道的正見、諸法唯識現的正見;從「行」方面要結 合淨土三福業和普賢十大願;從「證」方面要做到日常生活三要,即日修功課、佛化家庭、護法與慈善。

  老法師雖已八十五高齡,但其講座,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才思敏捷,其健康飽滿、與時俱進、慈悲濟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在場聽眾,不時博得陣陣掌聲。

  惟賢老法師,一九二○年生,四川蓬溪人。法師治學嚴謹,精於國學,博通三藏,為當代佛教唯識學泰斗。現任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 員、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佛學院院長、重慶慈雲寺方丈等職,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心盡力。法師早年就讀於龜山書院和漢藏教理院,受教於近代佛學大家太虛大 師、法尊上人、王恩洋居士等人。法師倡導實踐人間佛教精神,弘揚正信佛法,主張佛法為現實人生服務,啟迪人生智慧,淨化世道人心。


上海寶山寺移地建設項目

奠基慶典緣起

  上海寶山寺位於寶山區羅店鎮美麗的練祁河畔,東臨羅溪路,西近塘西街,是上海幾大佛教寺院之一,聞名遐邇。

  寺院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由士紳唐月軒舍宅為寺而成,清乾隆二十七年嘗經重修。清詩人范連遊羅店有詩曰:「不到談元地,今經二十秋。浮生閑半日,高閣得重遊。春水一溪亂,晴煙小市浮。老僧同話舊,蓮社幾人留。」

  此後,歲月更替,成住壞空,寺院迭經興廢,迨至光緒初年一度荒蕪。其後太倉南廣寺今湧和尚行腳至羅店,見宮殿破落,景色淒涼,遂攜其徒念方發心募化重 修殿堂,創建祖堂塔院,鑿阿彌陀佛石佛碑為紀其事,至今仍存寺中。嗣後遍歷抗戰,文革,殿堂佛像逐漸星散,殿宇被毀或作它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於一九八八年決定恢復寶山寺道場。由上從下達老和尚鐵肩重振,十方善信慷慨解囊,共襄盛舉,成就現有規模。所惜當時因緣條件,未能從容總體規劃,造成諸多不足,終存缺憾。

  今日上海市一城九鎮的宏圖甫定,羅店老鎮改造正式啟動。寶山寺已為政府納入老鎮改造規劃之中。經市區政府,鎮政府及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並大力扶持,將重新建設寶山寺。用地數十畝,按叢林規范重修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寶塔等建築。

  堯風振蕩,舜日長清:八方歡歌,社會和諧,感政策之昌明,幸時事之騰達,握勝因於一時,擁名剎於千載。昔有須達布金,祗園成就,名傳千古。今日寶山寺 重修梵剎因緣聚會,伏冀各方善長大德居士俱為須達之再世,慷慨解囊,同捐淨資,共襄盛舉。涓涓細流匯成瀛渤,點點心願成就千秋功德。願喜捨者同培萬古佛 基,樂捐者咸臻無上覺路,人天共利,功無虛棄,福不唐捐!

  南無阿彌陀佛

上海寶山寺住持世良謹啟

二○○五年五月十五日


浙江香山寺重建緣起

  千年文化古城紹興座落於美麗的東海之濱,素以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聞名海內外。

  香山寺位於其東南約十六公里處福全鎮大霧尖頂峰上,四周環山。始建於明朝,歷史上的香山寺殿宇輝宏壯觀,廊閣扶疏,即有著北方的質樸與豪放,又具有南 方的清幽與秀雅,更不失禪寺的簡潔與淳樸。抗日期間殿宇被毀,蕩然無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面對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景象,寺院周邊廣 大信眾和有識之士發起重建香山寺,再塑金身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幾年來,拓建土地數十畝,十方善信樂助淨資,在印輝法師和全寺僧眾精進不懈的努力下, 已毀殿宇逐次得以恢復。

  然道場之興建乃無量之大事業,功德巍峨,福不唐捐,既需十方善信齊心協力,更待社會各界共同分享。但願三寶弟子捨卻夢幻空花般錢財換取無邊之福德智慧,共同完成香山寺建設之使命,再現其昔日之宏偉梵剎風貌。

  香山寺地址:中國浙江省紹興市福全鎮大霧尖香山寺

  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紹興市分行

  護持帳戶:43267421452097064359

  負責人:釋印輝

  電話:0575-4621346

  郵編:312000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