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2期
2004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悼念騰超長老
孝親法會
盂蘭盆日談孝親 ◎覺 光
佛教與科學
略談佛教與科學 ◎李家振
選讀佛經
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
——選讀《維摩詰經》頓釋病慮
◎達 文
慈悲愛物
也談素食與修行及健康 ◎郭德才
佛教藝術
畫佛學佛 學佛畫佛 ◎趙雅斌
隨筆禪話
讀者來函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人有我有 ◎楊 釗
時時牽掛萬家糧 ◎慧 梅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八) ◎王永平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發展史簡述(下) ◎善 根
佛教音樂
試論佛教音樂的發展 ◎釋慧雲
佛門慶典
古剎得主 人天共慶
——記禮佛禪寺觀音閣菩薩開光暨
源慧大和尚陞座慶典
◎錢湘寧
塞外名剎
塞外名剎梵宗寺 ◎譚 智
學僧園地
佛教的掃除貪瞋癡三毒 ◎梵 悟
好的老師尋找學生 ◎常 覺
佛教對人心的幫助 ◎通 融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悼念騰超長老

 今天 清晨(八月十七日),在家裡接到沙田淨蓮精舍住持法亮法師來電哀痛地說道:「秦老,騰公昨晚在醫院走了!」乍聽到這句噩耗,使我內心一驚,心情突然沉重下 來,還沒有來得及詳詢情況,連忙說道:「近來您很忙,許多事照顧不過來,您得打電話告訴護法居士,請他(她)們速來幫忙料理後事……。」法亮法師低聲回應 說:「我立即打電話好了!」

  騰老與我有六十年之久的友誼了,在香港佛教圈內與我相識最早的堪稱首位,與他同時相識的還有一位僑居在美國的高僧仁俊老法師,六十年前,我們同住在常 州天寧禪寺參學,仁俊老法師當年在天寧佛學院任教,院長敏智老和尚,教務主任默如老法師,訓導主任圓明法師,而戒德老法師任監院,至於騰老既不是佛學院的 學僧,又不是禪堂裡的「禪和子」,更不是當執事的「僧官」。當時他只有廿多歲,出家後不久來到天寧寺參學,住進外寮發心「打巡板」的尋常僧,每日上早晚殿 「打板」及過堂「打叫香」都是他的專職,他在寺內各堂口到處走動,幾乎無僧不識他,尤其是他是廣東人,說起普通話來很逗人笑,又愛說「俏皮話」,所以全寺 僧人都稱他「老廣」!對他印象特別好。不久,他又到蘇州靈岩山寺參學,親近妙真大和尚,修習淨土法門了。

  事隔三年後,約在一九四八年左右,我們在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一次偶然機會又相遇了,所謂「他鄉遇故知」,感到格外親切,由於我二人志趣不同,各走各 路。所以平時見面的機會較少,但一見面彼此「話頭」格外多,見到我常掛在口邊一句老話:「我返回香港,護持我的居士不少,他們隨我的意欲,要多少地就買多 少地,他們是工業家,有的是財力!他們要我造一座大寺院,我沒有興趣。想想看,早在一九四六年間,在香港只有十來個和尚,當時大嶼山寶蓮寺也是稀稀疏疏的 幾間僧舍,至於妙法寺、觀宗寺、觀音寺這些大寺院,還是後來才興建起來的,在那時候,我怎能發大心造廟呢?」

  騰老說這番話的含意,我感覺到他似乎有點「懊悔」!但他並不預知到四八、九年期間,由大陸南下的僧人如此眾多,大有寺少僧多的感慨,許多僧、尼在荃灣 東普陀寺臨時「掛單」了,有「慈悲王」之稱的茂蕊老和尚廣接僧眾,讓他們安心修道,茂老出色表現,為香港佛教史譜寫了光輝篇章。阿彌陀佛!

  騰老心中想說的話未曾吐出,內心蘊藏的心願未能實現,他有些「懊悔」的情結在此吧,的確,騰老來香港創業,論其條件比外地來的僧人優越得多,所謂天 時、地利、人和都較他人略勝一籌,他錯失良機,可能由於「未進佛學院造就」的原因,未能開拓佛門理想事業,有條件未能運用,豈不惜哉,這位長老在香港數十 年默默修道,慈悲喜捨,法緣殊勝,平生無欲品自高,是值得景仰的一位老人,我衷心懷念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

 
 
盂蘭盆日談孝親
◎覺 光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報恩法會又來臨了,這是一個富有紀念性的日子。現在,首先談談所謂「盂蘭盆」作何解釋?其來源何自?

  從佛經上的記載:得天眼通的目連尊者,一日想起去世父母不知在甚麼世界生活,乃運用天眼,上自無色界的天界觀察到最下層的無間地獄。其父生前積善生至 忉利天享天福,可憐其母則墮在餓鬼道中受百般苦楚。目連孝心油然而生,就運用神通力入餓鬼道中,以盛滿了飯菜的缽獻給他的母親,但見咽喉如針細皮骨連一起 的母親,飯食到手即化烈火無法入口,他不禁悲號涕泣。後來請教釋尊。釋尊開示道:你母生前不信因果,謗佛謗僧,故而受鬼道的罪報,她罪根深結,非你一人之 力能得救拔,你孝心固是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祇對譭謗三寶而墮落的人也無可奈何,而今唯有仰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可使她脫餓鬼道,不僅限於你母,藉此凡惡 道中受苦眾生都能獲救,那就是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十方僧眾結夏安居、解居自恣日,設百昧珍餚甘美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所有具清淨戒行僧眾齊 來受食,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斷然能使七世父母脫離三途之苦、現生父母福祿安康,此乃超薦拔度的妙法。目連就照了佛陀的提示歡喜地做了,果然後來其母 因之超昇忉利天上。

  「盂蘭盆」是梵語、譯作中文是「解倒懸」。凡世人造惡死後隨生前惡業在火海地獄或鬼道受報,被倒吊鞭打,去解救被倒吊受苦的就是解倒懸。根據佛陀宣說 的「盂蘭盆經」自古以來每年七月十五日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皆至各地寺院舉行盂蘭盆勝會超薦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孝思報恩。此即是「慎終追遠」。

  我們知道了「盂蘭盆」的意義,目連救母的動人史故,能無動於衷麼?此時,不妨捫心自問,對於孝道,我們盡了一份心意了沒有?古人說:「百行孝為先」, 古人說過:「父母生下我們,教養我們,以至於成人,愛之護之,無微不至,真可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我們對父母怎能不孝順;如果對父母不孝,則對他人必不 愛,對國家必不忠,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所以我們要行仁道於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長,可知孝順雙親是何等重要;世界上凡是立大功,成大 業的人,皆是以孝親為出發點。

  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我國,在幾千年中有許多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如王祥臥鯉:孟宗哭筍,老萊子歌舞博父母歡心……更有許多孝行,是後人的榜樣,隨著時代 的變遷,現代的人卻以為賺來了錢供父母兩餐就算盡孝,或是等到死後,哭個死去活來痛不欲生,別人以為他是個孝子了,這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平時如能對父母 百依百順,多體諒父母的苦心,行為上自然地幫忙父母解決困難,更使他們精神上感到安慰愉快,總比死後在墳前大哭強得多。不是嗎?

  然則應怎麼樣「孝親」才是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孝順父母不是表面討父母歡喜,而在於善體父母的意思,聽從父母的教訓。禮記上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 其次能饕。」所謂「尊親」即當「發揚光大吾祖先所遺留之事業」;所謂「弗辱」即「不貽吾父母以隕越之羞」;所謂「能養」即「口體之養」。無論是青少年或成 人,都應時時做到勤奮求學,修養品德,鍛鍊體魄、課餘或工作之暇分擔家務,父母有病應盡心服侍,父母辛勞要加以體貼,父母憂愁要設法安慰,總之不使父母操 心、憂慮,方可謂稍盡「孝親」之道。

  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菩薩心地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生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 名為戒,亦名制止」。可見佛教之戒制是極為重視孝道,而佛經所說的孝道是大孝,是孝順至道之孝,此孝心便是戒心,此戒心便是能制止一切不良品德之律以修身 修心之大道。須知孝者不能作違背人倫道德的事,就要依律依法,而依律則行必由徑,故佛經上說守孝的人即是能自我克制的人。論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 方」,有方即是有範限的戒制,如今社會就是失卻了心底無形的道德觀念以形成之範限與戒制。單憑法律的懲罰是不足以維繫人心的,因為有形的處罰是時間性的, 無形的責罰才是良心上的激動,現代人們許多是失去自我良心的激動,良心麻木於是道德不整,對於孝道不聞不問,真是使人痛心疾首。

  親愛的讀者們:雖然我們是生活在太空時代也仍然要保存我們延續千年的「孝道」以留傅後代!我們要深信佛教教義,發揚佛教精神,要效法目連尊者的誠心盡 孝,更要以偉大佛陀出家求道得道後度父母,度眾生的慈悲精砷為榜樣,懷著「眾生皆為我父母」的觀念,我們的眼光是遠大的,我們的內心是誠懇的,我們不但要 盡孝道,而且是要「大孝」,做到:「大孝終身慕父母」,進而孝民族、孝國家,孝一切眾生!

 
 
略談佛教與科學
◎李家振

 有一位研究佛教的青年朋友很苦悶地對我說:「我很熱愛我的事業,但我常被一些問題所困擾。」

  「甚麼問題?」

  「人家常常問我:『你是研究佛教的,你真信嗎?』」

  「你怎麼回答呢?」

  「開始時我總笑著說:『我主要是研究佛教文化』,人家聽了似乎很理解。可是現在不行了。」

  「為甚麼?」

  「我覺得自己確實越來越信,不願再那樣回答了。」

  「那就直說呀!」

  「這樣說我又怕人家認為我迷信,把我和祇知道燒香求福報的人混為一談。可是我絕對不迷信,我覺得佛法是很科學的。但和現實中的問題連在一起,我說不清。」

  這番話引起了我很多想法。

  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把宗教與科學對立起來,同時又把宗教與迷信混同起來的。


一、歷史與現實造成的誤解

  在歐洲中世紀時宗教曾經壓制、迫害過伽利略等科學家。

  宗教內不乏盲目信仰的教徒。

  宗教曾是統治者利用來麻醉人民的工具。

  這都是人們對宗教產生誤解的原因。

  可是,中世紀時迫害科學家的是宗教組織。不能代表宗教。事實上宗教內部也有不少在科學上卓具成就的神職人員。如:僧一行,他不僅在天文學上有極高的成 就,制定過唐代的天文日曆,他對圓周率的演算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而且就宗教組織本身來說,認識也是有發展的。一九八四年羅馬教廷給伽利路昭雪充分說明了 這一點。

  宗教信眾中自然有盲目的迷信者,但迷信也並不僅存於宗教之中,宗教本身也是反對迷信的。

  至於說宗教是統治者麻醉人民的工具。就歷史來說。統治者用作工具的不祇是宗教,而利用宗教的也不僅是統治者,更何況真能被利用的祇是迷信而不是宗教。


二、 從佛教的教義看佛教與科學

  我曾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一位學者說,在編各類辭典時學者們最不願意寫「宗教」這一條目,原因是不大容易說準確。但這裡有一點是比較肯定的,那就是:宗教是一種信仰。

  信仰是一種需要。自稱「甚麼也不信」的人。信自己,或者信甚麼也不可相信的「懷疑論」(一般來說這種情況難以貫穿人的一生,祇能是一個階段)。

  佛教信佛。佛是人,是覺悟了的人。佛教雖不否認有靈異現象,但不信神。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即真理):苦諦(世間的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苦的消滅)、道諦(滅苦的方法)。佛教說「人生是苦。這是佛親自體驗證得的。」

  佛把人生的苦概括為:「生苦(嬰兒在胎、出胎時苦。小孩生出來就哭,苦啊!)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憎的相聚會)、愛別離苦(與所愛的分 離)、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取是煩惱,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種概括我們都有體會,用不著去取證。生、老、病、死四苦不用說了。我們見到多少人家 不聽話、不學好的孩子賴在家裡出不去——「怨憎會」苦;聽話學好的孩子出國深造去了——「愛別離」苦;想辦的事辦不成,不想辦的推不掉——「求不得」苦; 生活中的一切色(有形之物質)、受(感覺)、想(思維)、行(行為)、識(認識)無時無刻不困擾著人,使之興奮、煩惱,喜、怒、哀、樂難以稍停,這是「五 取蘊」苦。

  這八苦可以說人人皆有體會,但這是存在於自我心靈中的苦,靠別人去不掉,要解脫這種煩惱與問題,要靠精神力量。當人們面臨這類困難時精神力量總比肉體力量大。

  印度聖哲甘地說:「人類有太多太大的問題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去幫助解決。這種精神支柱就基督教來說是上帝,印度教叫薄伽梵,佛教叫涅槃,回教叫安拉,有人稱科學,科學也是一種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力量。」

  這話是有道理的。

  愛因斯坦說:「人類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要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痛苦。」

  科學如此,宗教也如此。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為了滿足人類迫切的需要,人類通過科學探求客觀真理,揭示客觀世界的規律,以改造客觀世界使之符合人類的需要。

  除了這一種迫切需要外,人類還有著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前面所說的「八苦」都是人類有宗教需要的客觀原因。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由之帶給人們的痛苦也是 自然存在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既包含著自然因素,也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社會因素。要使這些痛苦減輕,需要心靈的調節。宗教是特殊的心 靈活動。信仰可以調節心靈,減輕痛苦。有些人認為科學信仰的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客觀事物。宗教信仰的是純屬心靈的虛幻神力,這仍是一種誤解。

  人的知識來自分析理解與體驗,通過分析理解的容易說明白,體驗的則非親自體驗不可。每個人的體驗往往不易言傳,正因為不易言傳,常使人感到似是而非。 佛教所說的「八苦」要得到認識、理解、解脫都屬於體驗範疇,但它是有確實依據的。佛為了使眾生解脫苦難,不僅提出了「苦諦」,也說明「集諦」,即苦的原 因。佛說世界有無量的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成,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懲罰,更不是運氣不好倒霉碰上了的,而是有因緣的。

  緣起學說是佛教教義中基本的要素,它說明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產生都離不開關係與條件。有因有緣就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因果的關係,能得到瓜豆之結果又離不開土壤、陽光、水分……照料等等之緣,造成人生的苦是同一道理。

  如何消滅這些苦呢?祇有通過對因緣的認識,這就牽涉到了佛教的宇宙觀、世界觀。


三、 佛教的宇宙觀、世界觀 是通過悟證確立的

  佛講「萬法緣起」,沒有造物主。沒有第一因。佛法並不單純研究人心與行為,也觀察宇宙萬物,事實上人心與行為離不開宇宙萬物的規律。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大地」。又說宇宙是由成、住、壞、空,又是空、壞、住、成地循環不絕。佛認為時間是無際的存在,在這裡面有小千、中千、大千世界。

  對於微觀世界,佛說:「眼前一滴水,八萬四千蟲」。

  佛教並不是用實證科學的方法來理解這些東西的,他主要靠信、解、行、證來參悟。

  信仰是宗教的出發點。正信的佛教注重信、解、行,並要求證悟。在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信、解、行、證的信,不僅有信仰的含義,更是信任,因對佛信仰、信 任而去解(認識)佛的教義,通過「行」(實踐),得到「證」(證悟)更進一步加強了信念,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大覺。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又說「眼前一滴水,八萬四千蟲」,這在今日都已得到驗證,但二千多年前佛是在沒有天文望遠鏡,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證得的。這說 明在向外尋求探索、發明儀器擴大人的探測能力的實證科學之外,尚有另外一種從體驗出發,通過研究人性本體而認識外部世界的悟證途徑。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在科學在極微中已證明組成物質最小的微子乃是無色、無相、無體、無形、無質的。而物質也就是由這無色、相、體、形、質的微子組成,這不正說明了色與空的關係嗎?

  西方的實證科學家把宇宙萬物歸納為物質與能兩個常存的元素,愛因斯坦將這兩個元素統一起來,說物質也是能的一種形態,如電是能的一種形態,光也是能的一種形態,面能本身是無形態的,這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不是很相合嗎?

  實證科學家通過的辦法是掌握資料,確定範圍,分析、分類、思考,在實驗中得出結論。這要求具有可證性,佛教則是通過戒、定、慧三學得到自我驗證的。

  「戒」使人擺脫個人的貪欲,使心地純凈:「定」使人排除雜念,使心力集中;「慧」使人產生智慧,使人得到證悟。這是一種把知識化為智慧,使心物合一,達到「無我」的境界,精神與物質平衡發展的修行辦法。

  戒、定、慧三學的修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達到「無我」,認識自己的本性,需要某種儀式來輔助、引導。這是十分必要的。由於這種驗證具有不便言傳的特點,故而容易被人誤會,容易在流傳中變質。這往往表現在對一些法門的形式與儀規的認識上。


四、如何看待佛教的儀式?

  以往我對於念佛法門,總是不大理解,特別是看到一些對佛學毫無認識祇知道念佛的信眾,很自然地視之為迷信。一次,看到某法師房中掛著一幅對聯:

  欲免煩惱需念佛;

  知有因緣不羡人。

  覺得很好。不久又看到一本書上有同樣一幅對聯。祇是「念佛」二字改成「無我」了。我立即感到「無我」二字更好。我把這看法和一位老居土談起,他說: 「念佛」與「無我」是一樣的,念佛就是為了「無我」。我想了想覺得很對,一個人要做到徹底的「無我」是不容易的,盡管弄清楚了「無我」的理論,但在實在的 感覺上仍很難擺脫「我」字,念佛是一種方便法門,通過念佛逐漸達到「無我」的目標,這是儀式,如果一心為「我」祇是念佛以求佑「我」,那才是迷信!

  我曾參加日本茶道裡千家的活動,開始祇覺得儀式太煩瑣,喝一杯茶真夠累的。可是當他們用一方乾凈的布細細拭擦茶具時,我忽然有所感悟,此時我聽到她們 說「這是很乾凈的,因為我們不光是用布在擦,而是用心在擦。」我明白許多宗教的儀式,並不僅是為了一種形式,其真實的意義在於修行,是要通過儀式使人的心 得以清凈、安定,從而產生智慧、燒香、拜佛也是為了這一目的,迷信的問題出在祇知燒香、拜佛求福報而全不明白真實內涵的燒香人身上。

  舉個例說,佛教中有「禮拜六方」之儀式,禮拜東方,代表敬重父母;頂禮南方,象徵感念師恩;膜拜西方,表示夫妻情分;頂禮北方:象徵親友關係;禮拜下 方,代表主僕關係;禮拜上方,表示對聖賢、善知識的敬重。明白這個內涵而禮拜者一定會使本人通過禮拜帶來心靈的變化,得到某種受用。但是許多信眾祇知這樣 六方轉著拜,卻不用心去思索,這種現狀是人們將佛教視為迷信的一種原因。


五、正信的宗教對科學的作用

  佛教認為,萬物皆有生命、眾生皆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同時也認識到貪、嗔、痴、慢、疑皆為人類所有之劣根性,因此講求修行,調節心靈,做到對眾生一律 平等。無有差別,博愛慈悲不自私自利。這是認識宇宙博大。個人渺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法緣起的結果。有這種認識與信仰的人,不論做甚麼事我以為都會 對人類有大貢獻。

  愛因斯坦說:「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 上。對我來說,人類應該感謝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那樣的人物,遠比應該感謝所有創造性的好奇的頭腦的成就要多得多。」

  正信的佛教尊重科學,反對迷信。

  真正的科學家尊重佛教。

  我們國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是保護迷信,而是尊重人民正常的信仰。這種信仰會使人類道德趨向高尚,使科學發展有更明確的目標。讓科學發明都用於和平,使人們生活得更文明、更和諧!

 
 
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
——選讀《維摩詰經》頓釋病慮

◎達 文

讀經緣起

  多年來,我曾讀過多部經典,惟獨沒有讀過《維摩詰經》,但我深知這部《維摩詰經》具有非常深奧宣說大乘義理的經典,特別是文殊菩薩奉佛旨去探望染病的 維摩詰居士(文殊師利問疾品);世尊曾派遣諸大菩薩前往大士處去問疾,皆辭不堪負此重任。最後還是選定文殊菩薩去了。據佛經說:文殊菩薩過去是龍種上尊王 佛,現今示跡為不思議的菩薩;維摩詰過去做過金粟如來,現今示跡為不思議的維摩大士;一個是智慧不思議,一個是辯才不思議,這可以說是不相伯仲了。其用意 即是代佛酬演如來最上乘妙不可思議的實相無相的法門!在《維摩詰經》中,文殊與維摩詰的對話,是非常生動而絕妙的。

  近幾年來,我患多種疾病,且相當嚴重,生命到垂危階段渴望恭讀《維摩詰經》,以求了解疾病的「療治」及其「起滅」;在醫學文獻上恐說不徹底,因它不是 究竟法,而佛學則是究竟法。我選讀《維摩詰經》的渴望和目的在此!不僅我需要懂得佛理論說疾病的「療治」和「起滅」的方法,並期望患有各種疾病的人也懂得 這層佛理論說,以消除困惑的煩惱和身心的痛苦!世上無緣讀佛經的人,將永遠在輪迴苦海中沉淪了無盡期之日。豈能勿讀佛經乎?覺乎,迷乎?慎思之!

  以下分作「經文」與「解說」略述後:

佛命文殊

  經云: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詢維摩詰問疾

  解說:在佛陀宣說教法的大會上,佛陀曾指派諸大菩薩前往維摩詰大士住處去問疾,各大菩薩面面相視,各各自量皆非維摩詰的對手,向佛陀辭謝這一難以勝任 的差事。於是佛陀便告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師利!在會的眾人都辭謝了,皆不敢到維摩詰處問疾,而今唯有你領眾去比較適當,希望你不要再推辭!

  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解說:從文殊的語氣上來看,他已默然允納佛陀的旨意,為了消除眾人的難堪,他又自謙地說道:那位維摩詰大居士,其智慧是超我之上的,若去問疾恐難酬對 不易應付得了。法會中有三萬二千菩薩皆不堪任此一問疾的使命,為何又再遣文殊前往呢?因大智文殊適合群眾的心理,所以在訪問之前,先行讚歎對方才德,欲使 法會之眾知道大法的遭遇,是一件不容的事。

讚歎德行

  經云:深達實相 善說法要 辯才無滯

  智慧無礙 一切菩薩 法式悉知

  諸佛秘藏 無不得入 降伏眾魔

  遊戲神通 其慧方便 皆已得度

  解說:文殊於此開始讚歎維摩詰的德行了。他說那位維摩詰居士內以修證深達諸法實 相,而外則善能以生動簡明的語言,為眾生解說奧妙的真理,故他能運用善巧方便的語言。演說不思議的妙法真諦,尤其他的巧妙辯才,流暢無礙,其智慧廣博周 知,事理圓融一切。又因他道行非比尋常,具有種種神通變化,故能降伏四魔;有時略顯身手運用遊戲神通普攝群迷,眾生由於菩薩權巧方便,故群迷因而得度了。

  經云:雖然 當承佛聖旨 詣彼問疾

  解說:經文首用「雖然」二字,即知文殊接受了佛陀的使命,也反映出唯有他才能與淨 名(維摩詰)酬答;但文殊卻在法會上向大眾表示自謙自己德薄!並誠摯地說道:「當承佛旨,詣彼問疾」的話,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實在可敬可佩!尤其「雖 然」二字,在此處的確其妙無窮。據經云往昔有日月燈明佛時的妙光菩薩,即今釋迦佛會下的文殊菩薩,日月燈明佛過去說妙法要先對妙光菩薩宣說,所以釋迦佛今 日說妙法也需要文殊代佛釋難,代佛問疾,其緣因乃是由於文殊具有大智,以妙光普照眾生。

海眾相隨

  經云:於是眾中 諸菩薩大弟子 釋梵 四天王等 咸作是念 今二大士 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 必說妙 法 即時八千菩薩 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 皆欲隨從 於時文殊 師利 與諸菩薩大弟子眾 及諸 天人恭敬圍繞 入毗耶離大城

  解說:文殊師利菩薩受命而去,大乘菩薩摩訶薩,小乘五百大弟子,乃至釋梵四天王皆 願從往。因為大小聖眾諸天人等,大家料知這二位不可思議的大士相見會談,必定要說不可思議的妙法,豈可輕易錯過此一良機呢?於是文殊師利菩薩率領著大菩薩 及諸弟子,暨諸天人等互相恭敬圍繞著,從毗耶離大城郊區的菴摩羅園出發,浩浩蕩蕩的威儀隊伍,緩緩地進入了毗耶離大城,去慰問維摩詰居士的疾病。

淨名預備

  經云: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 今文殊師 利與大眾俱來 即以神力 空其 室內 除去所有 乃諸侍者 唯 置一凾 以疾而臥

  解說:這時維摩詰居士,為眾生迷執故,假以身染疾病,獨自一人靜靜地臥在病榻上, 以神通力知悉文殊師利及諸大眾赴其處問疾。他施其神力,頓空其室內所有,同時不僅不囑家僮預備接待,並將病中呼喚的侍者,統統遣離開來,不留一人,室內只 有一張病榻,和垂垂老弱病軀的維摩詰躺著。

主賓相見

  經云:文殊師利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 無諸所有 獨寢一凾 時維摩詰 言 善來文殊師利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解說: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他一進入維摩詰丈室,立即觀察到室內空寂孤零,只有一 凾榻,老維摩獨自寧靜地躺著等候訪者到來;文殊知道他在顯示畢竟空的真諦;同時自己也進入不思議的常寂光土,所以無須向病者發問,只是表示出非常親切的情 態;因為問疾之舉,完全屬於因緣生法,而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怎有能問與所問呢?因此,只得以來賓姿態表示緘默勿言,靜待病主先行發言為上策。因真如法中 諸如起心動念,與真理相乖違;而維摩詰也知文殊領會真如實相無相的本意,知文殊從不動道場而來;自己也就以不見而見的主人身份,從真如體上生起妙用的話 頭,這正契合居士之室空而不空,能顯妙有;及其獨寢一凾妙有不有,能顯真空的妙諦,此二大士真可謂心心相印的知音了。

  於是維摩詰首先說道:「善來,文殊師利!你以不來相而來我丈室,我也以不見相見你 文殊啦!」從真諦上來說:來而不來是名真來,不見而見是名真見。維摩詰讚歎文殊「善來」,乃因文殊不動法身而能來到,故稱為「善來」。雖然文殊善來,亦還 須維摩善見,二大士相互酬酢,方能顯空理之極。

慰問療治

  經云: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 寧可忍不 療治有損 不至增乎

  解說:此處所指「是事」,即是適來文殊與維摩詰賓主之間,機鋒開智一事,要擱一 擱;文殊所負佛陀問疾的使命還未曾提起過,話頭一轉便向維摩詰致問染疾之意。說道:居士所患的疾病,還可以忍得了嗎?通尚人們生病,輕者尚可忍受,重則便 須就醫。未知居士曾否療治?使病減退,不令加劇!

慰問起滅

  經云:世尊 殷勤致問無量 居士是疾 何所因此 其生久如 當云何滅

  解說:文殊師利向維摩詰說道:世尊無限關切您的病,故遣派我前來慰問。如今我敢問您的疾病,究竟何緣而起呢?病來多久呢?用甚麼方法才能滅除您老的病呢?

  經云:維摩詰言 從痴有愛 則我病生

  解說:無始以來,眾生因痴愛而有生死,菩薩為悲憫眾生故而現身普度,既已現身,怎能無病呢?且悲憫亦猶眾生痴愛,痴愛則來自無始無明,如是維摩詰的疾病由來久矣。

  眾生有愛則有貪,有貪則有生,有生則有死。當前維摩詰已無界內的分段生死,然為度眾生故,界外微細的變異生死尚存,那就是等覺菩薩的一分最後金剛無明未斷。

  經云:以一切眾生病 是故我病 若一切眾生不病 則我病滅

  解說:誰都知道菩薩法身,暢流如海,哪有疾病的起滅?唯因眾生有病故,菩薩為悲憫眾生,也隨緣入生死流而示現有疾,如果一切眾生的疾病痊癒之後,我維摩的病也就不癒而癒了。

  經云:所以者何 菩薩為眾生故 入生 死 有生死則有病 若眾生得離 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解說:這究竟是甚麼緣故呢?為何菩薩要示現病呢?菩薩度生婆心親切,不入生死而入生死,既有生死難免有病,然而菩薩的病,則是為眾生苦惱擔憂而起的病,只要眾生出離苦海,菩薩何病之有呢?維摩詰說明自己患病的原因。

讀經有感

  讀了《維摩詰經》以上諸段經文,懂得了文殊菩薩問疾維摩詰居士是一重大使命;在釋 迦說法大會上諸大菩薩不敢前往問疾,皆辭謝了。大智文殊菩薩勇於承當了此一重大任務。當我恭讀經文時,就好像進入殊勝境界,看到二位大士針鋒相對的對話, 精彩絕倫,如飲醍醐,大開慧門。使我認識到疾病的「起因」:菩薩有病,是因眾生未脫離苦海故,而眾生病呢?是因自身宿世業障故!至於業障如何消除呢?只有 讀完《維摩詰經》,就能迎刃而解了。而續後的經文把「病理」療治及起滅,說得一清二楚,且看下回分解。(待續)

 
 
也談素食與修行及健康
◎郭德才

 兩千 年來,廟宇、道觀是出家人的修行聖地,而佛道兩家為之素食者的楷模。修行之人最講慈悲二字,佛經中常說,「千善萬善,不戒殺生不為真善。」佛經中又曰: 「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無量罪。」所以我們祇有首先做到食素,才能做到不害 生、不傷生、不殺生,才能培養起我們功德無量的慈悲之心。

  在大自然中,多數食肉類動物的性格都比較凶猛,如狼、獅、虎、豹。而以食素為主的羊、兔、馬、鹿性格則相對比較溫順。據前蘇聯科學家用不同食物餵養鴿 子實驗表明:在包括人在內的許多種動物中,選擇食物的種類,是可以改變其性格的一條有效途徑。研究者將鴿子分成兩組,用不同食物分別餵養一個月後發現,食 豌豆的鴿子體態完美、性格溫順,而食肉類的鴿予則變得凶猛、易怒。科學家們還用其他哺乳動物分別餵養實驗,其結果也基本相同,故素食是修身養性的主要門徑 之一,自古以來許多高僧、道人、醫師、養生家都大行其道。耕耘先生說:「不吃太多的葷腥,可避免吸收太多助長無明的陰氣。」所以說食素對我們修行者來說是 大有好處的。

  僧人修行以養生為本,著名素食醫生克羅博士曾說:「我們吃素時不須擔心食物是因甚麼病而死的,這些人吃起來是多麼地愉快呀!」毛澤東也說過:「多散 步,長吃素,是長壽要秘。」而肉類食物渾濁油膩,食後不但不易消化,而且常吃肉類對身體不利。因動物在宰殺時由於驚恐和疼痛會在臨死之前產生大量怒氣和怨 氣,而這些氣體通過生理反應就會變成毒素隨血液進入五臟和肌膚,我們吃了這些帶毒的肉後當然就會影響健康。國外學者實驗發現,當把一個人生氣和發怒時的氣 體收入瓶中,並注射到一隻老鼠身上後,這隻老鼠在幾分鐘內就會中毒斃命。美國一營養機構經研究後也指出:「動物死屍的肉中,確實含有大量有毒的血液與其它 的排泄物。」

  佛祖釋迦牟尼曾說:「吃肉祇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我們不是一生出來就想吃肉。」在通過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中發現,我們的祖先原本就是天生的素食者,人類 的身體結構並不適於食肉。哥倫比亞大學韓丁博士指出:「肉食動物的小腸和大腸都短,而且大腸特別地平直光滑,相反素食動物的小腸和大腸都比較長。這是因為 肉的纖維含量少而蛋白質含量高,腸子不必慢慢地吸收養分,因此肉食動物的腸子比素食動物腸子來得短些。」

  人和其它食草類動物一樣,消化系統都很長,大約是身體長度的六倍左右。我們吃下去的肉在腸內停留時間長後,就會腐敗變質並產生毒素。而食肉類動物的消 化系統祇有身體的三倍左右,肉類腐敗殘渣在腸內停留時間很短,故不會毒化血液和身體。美國科學家柯林教授發現:肉食動物幾乎有無限的能力可控制飽和脂肪與 膽固醇,並且它們胃部的胃酸量很大,是非肉食動物的十倍。但如果每天餵半磅動物脂肪給小白兔,兩個月後小白兔的血管就會硬化。瑞典科學家林內曾說:「人類 的結構不論從內在的還是從外表的來看,若與動物相比,都充分顯示出蔬菜與水果是他們的自然食物。」

  我們人類的消化系統並不適合於吃肉,因此肉食者常抱怨大便不暢,而排泄困難長久後就會形成宿便。宿便中含有大量毒素及有害菌群。長期積存在腸道中就會 發酵、惡臭,並釋放出硫化氫、氨……等二十多種毒素、毒氣,造成人體內分泌、新陳代謝、自律神經及心腦血管的失衡失調,最終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糖尿 病、前列腺炎、腎衰竭、腸胃功能紊亂等疾病的發生,從而也加速了我們的衰老與死亡。科學家研究顯示,促使人體正常排泄的纖維質,祇能從恰當的素食及蔬菜和 水果中得到。

  素食者的血液一般偏於弱豑性,所以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並可促進新陳代謝。素食清潔衛生而且容易消化,食後神清氣爽並可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美國有位名 氣很大的記者整天忙於採訪和編稿,每天祇休息四小時左右,但他卻很少有病,精力始終十分充沛。據他本人講,主要是少吃肉類及其它高脂肪食品,多吃素食和水 果蔬菜。葷食者一般膽固醇都很高,含量平均為一百八十毫克。而素食者一般都低,平均含量祇有一百五十八毫克。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在對葷食者和素食者 作了大量比較後得出結論:每日之餐都食水果蔬菜的人,其中風的風險要比經常食肉者降低22%。另外因葷食者身體大多偏弱酸性,所以身體極易疲勞、愛睡覺、 沒精神、心神也不易安定,故多食肉不但影響我們的身體,也不利於我們修行。而榖類、豆類都含有豐富麥麩酸、維生素B等供給大腦細胞所必須的養分,所以說素 食更能使人獲得健全敏捷的腦力。

  美國外科專家米勒教授在用老鼠做過大量實驗後說:「老鼠是一種肉食和素食都可以維持生命的動物,但如果將兩隻老鼠分開餵養,讓其中一隻吃肉,而讓另一 隻吃素。結果發現兩隻老鼠生長和發育情況大致相同,不過素食的壽命較長,對疾病的扺抗也較強。此外如兩隻老鼠都患病後,也是素食老鼠恢復得更快。」常有人 認為肉食者比素食者身體會更加強壯,但在耶魯大學工作的費希爾教授通過一項實驗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隨機選擇了三十二名素食者和十五名肉食者進行比賽, 發現在十五名肉食者中祇有兩位可舉臂十五至三十分鐘。而在三十二名素菜食者中,竟有廿二位能夠連續舉臂十五至三十分鐘,有十五位超過了半小時,有九位超過 了一個小時,有四位竟超過了兩個小時,其中一位還超過了三個小時。

  我們知道,很多長跑選手在比賽前都要素食一段時間。有一位素食療法專家巴巴拉摩爾醫生以廿七小時三十分鐘走完了一百一十英里的路程,她在五十六歲時還 打破了所有年輕人的記錄。她向採訪她的記者們說:「我就是想以身作則,證明每餐素食的人會有強健、清醒和潔淨的生命。」二○○二年六月三日《華爾街日報》 登載文章說:「隨著科學家逐漸揭開長壽之謎。他們發現素食及低熱量的食品確實可以使人長壽。」美國《未來學家》雜誌在二○○三年三至四月號發表文章指出; 對哺乳類動物來說,限制高熱量的食品攝入,可使其壽命延長50%以上。

  早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初,科學家就發現對鼠類限制攝入高熱量的食品可以長壽。後來他們又在熱帶魚、水蚤、蜘蛛身上試驗得到同樣的結論。科學家還在與 人類基因有90%相同的猴子身上用同樣方法觀察了十五年後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而在對一百二十隻獮猴試驗中,發現其中一隻吃不飽的竟已活了三十八歲,相當 於人類的一百四十四歲。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家倫納德.瓜倫特說:「限制熱量對目前接受實驗的每一種動物都起作用,如果對人類不起作用那我倒覺得奇怪了。」 科學家們還發現限制熱量攝入的猴子不僅活得壽命長,而且看起來也更健康一些。他們的患病率僅為14%,而且患的都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而一般餵養的猴子患 病率則是32%。科學家們在實驗鼠上還發現,限制熱量攝入,動物的基因表現特徵及功能同時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些基因與他們年輕一點的相比完全相似,這說 明限制熱量也許能夠直接改變與年齡相關的生物化學變化。

  據美國德州一所癌症研究中心發現,如把癌細胞放在芽菜榨取的液體中培養,發現99%的癌細胞,無法在培養液中繁殖生長,這說明蔬菜有殺死癌細胞的作 用。美國自然療法醫生威格博士原來患有大腸癌的疾病,但自己堅持素食,每餐都吃下大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幾年後當他再去醫院檢查時發現,患上的大腸癌早已 消失得無影無蹤。素食可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的營養物質,故患有腸胃病或便秘的人改吃素食之後竟可不藥而癒。

  二○○二年七月十九日新華社消息;西方營養學家經過多年對近視眼患者研究發現,近視眼的發病率與一種叫葉黃素的營養物質攝入量有關。葉黃素屬胡蘿卜 素,在新鮮的綠色蔬菜和柑類水果中含量較高。科學家發現葉黃素對視網膜中的黃斑有保護作用,如果缺乏葉黃素,就容易引起黃斑退化及視力模糊。西方營養學家 建議,不管是孩子還是老人,每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肉類,可起到防止視力退化的作用。我們知道人類的第一號殺手——心臟病現在已相當普及,而素食中 的粗糙纖維素,可大大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含量,故食素對心臟病也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一九七八年,美國農業部及馬里蘭大學的一批科學家發現,若食品中 的纖維質增加,則血壓有降低的現象。裴思.克爾賽博士及他的同事,將一批自願者分成兩組曾做分別進食實驗,經一段時間後,科學家發現吃高纖維質的十二人都 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一定的平均血壓,而其中六人甚至發生了大幅度的變化。

  食素對我們人類來說確實是大有好處的,不論是對自己的健康,還是對生靈的愛護及環境的保護都極有利。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腊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開始 倡導食素。另外醫學之父蘇格拉底也是素食主義者,他認為吃動物肉會使人變得更加暴力。《戰爭與和平》一書作者——托爾斯泰也號召世人食素,他說哪怕是老鼠 也不應該被殺害。著名畫家、發明家達芬奇也不吃肉,他在日記中寫道:「總有一天,人類會禁止殺害動物,這就像現在人類禁止殺害同類一樣。大作家蕭伯納也從 廿五歲以後開始素食,因為他厭煩了「吃被殺死的動物」,孫中山先生也極力提倡食素,他說:「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 醫學家所共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沒有甚麼能像推廣素食那樣增進人類的健康,並增加對地球生命的生存機會……我認為素食所產生性情 上的改變和淨化,對人類都有相當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對人類是很吉祥的。」

 
 
畫佛學佛 學佛畫佛
◎趙雅斌

 今年的佛誕日(佛曆二五四八年四月八日)對於香港民眾及佛教徒而言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恭迎佛指舍利臨港並瞻禮祈福。

  聞此喜訊又有緣結識了《香港佛教》雜誌主編秦孟瀟大居士。秦居士在港從事佛教文化傳播工作數十年。在居士的牽引下我發心創作一幅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工筆畫以示慶賀,秦居士也大為支持。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如何以中國傳統工筆畫的形式來表現呢?為此我翻閱了諸多佛教書籍,勾畫了許多小稿樣圖,反復構思。終於一幅以佛祖誕生舉世歡騰為主題的《佛指舍利光照香港》的畫面漸漸呈現在我的眼前:

  佛母摩耶王后當時懷孕已有十月,按習俗欲回娘家分娩待產。一行人途經藍毗尼園時只見園內繁花錦铟、彩蝶紛飛。清澈的溪水靜靜的流淌。佛母來到了一棵蔥 綠的無憂樹下、手扶樹枝時驚動了胎氣,於是太子就在樹下誕生了。太子落地就能行走,且身上放出光芒。太子行走了七步,每一步地上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氣 四溢、花雨飄落、 彩雲繚繞。普天吉祥、 這位太子就是佛祖釋迦牟尼。

  這幅《佛指舍利光照香港》雖然還有不盡己意之處,但在作畫的過程中與我平日裡畫山水寫花鳥有所不同。它使我有了更多的、不同的思考。佛是覺者、 智者,通過畫佛來學佛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

  完成《佛指舍利光照香港》的創作之後,秦居士鼓勵我再接再勵,於是我接著又創作了《維摩詰示疾圖》。維摩詰又名「毗維摩羅詰」,意譯為「凈名」、「無 垢稱」。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他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也是佛經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畫面所展現的維摩詰精神矍鑠,側坐於塌,在青翠 的松樹下,宣演教意。

  我生在北京,自幼習畫。但第一次真正接觸佛像畫還是我十四歲那年,在我的老師——工筆重彩大家任率英先生的家裡。記得當時先生從一個牛皮紙袋中取出了 一張折疊整齊的拷貝稿。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許多線條。待先生慢慢展開,我頓時驚呆了,那是一張《文殊菩薩》的白描稿,一件寶物。尤其在那個年代,能看到如 此精湛的佛像畫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幸得先生肯讓我借回家,並讓我認真體會中國畫的線條,仔細揣摩。當時我還不知道白描稿上的人物是佛還是菩薩,也不知道人 物頭頂上的圓圈是甚麼意思,但是從我內心深處升起了一種歡喜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快充滿了我的身體,那是我從未體驗過的欣喜感。二十多年過去了,也經歷了人 生蒼海,但是這種感覺我仍然記憶猶新,每當想起它都會讓我在歡喜中享受祥凈。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佛緣善根吧。

  我上高中那年曾擁有一套介紹雍和宮的明信片,裡面的一張唐卡「白度母」深深地吸引了我。度母是梵名。全稱「聖救度佛母」,亦稱「救度母」、「多羅 母」。一共有二十一尊,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白度母」是其中之一。端莊安祥的「白度母」首戴華冠,眉似彎月,鼻直嘴小,左手持蓮花,右手施無畏印,身 飾瓔珞。雙腳盤坐在蓮座上,背光周圍佈滿了雅麗的蓮花。我對此讚不絕口,心馳神往。於是我幾乎用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把它放大至一米左右,每天想的就是如 何用色配色、如何才能反應出白度母的神似。這幅我在少年時代精心繪製的「白度母」至今一直還陪伴著我。雖然有不少人喜歡,但我一直不肯相讓。

  還記得有次在承德外八廟採風時,我看到一張非常模糊的自在觀音像。我先把它勾畫下來,回到北京後又參考了其它資料。再加上海浪、岩石、竹林、祥雲,略施淡彩,完成了我的第一幅佛像習作《南海大士》。

  在來深圳之前,我還曾由朋友引荐。帶了幾幅佛像習作專門去法源寺向能行法師請教,法師看罷提出了一些手印、姿態、神情方面的意見使我獲益非淺。臨別時法師還特意送給我幾本佛教方面的書。並勉勵我多畫佛多學佛、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不久我便來到了深圳,在這座年輕開放的城市裡,我深深感到了物欲橫流與自己理想生活的矛盾,很多人都被物欲左右。於是眾人皆感身心疲憊。我自己也曾一 度收下了手中的畫筆。但有幸自己的佛根引導自己終於又回到了佛的身旁,我的心再次慢慢歸於平靜,我又能繼續我少年時代的理想了。

  由於我對佛教的理解還非常粗淺,心中想創作的佛教題材很難如願以償,而且佛教的教理高深、佛像的法器繁雜,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佛,通過自身不斷地探索,彼岸就不遠了。

二○○四年八月一日於善緣畫舍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讀者來函

  有位讀者蕙芝對《隨筆禪話》專欄甚感興趣。在某些問題上也感到迷惘、疑惑!冀望筆者能予以解答。如是問,如是答,就是「隨筆禪話」的旨意所在。茲將讀 者來函重點摘錄於後:「常聞道西藏有靈童轉世之說,是耶?非耶?很多書冊、紀錄片都有紀錄,暫不細察。我祇想知道,一個普通的人,能否透過累世(前世)修 為,而今世不學而精通佛法?沒有累世悟性者,如我輩之人是不能參透佛法的,若真的如此,佛經上說:「人皆可成佛!」豈不是騙人的嗎?究竟如何才知道自己有 無累世修為呢?……」從蕙芝來函所提出的疑問來看,還是「與佛有緣」的,若是「與佛無緣」的話,是不可能提出如是具有「佛味」的質疑來。在佛家來說,是屬 於「有善根的人」;若沒有善根的人,對「佛法」會起反感,或者生有遠離心。讀者蕙芝在函中說道:「本人對佛學很有興趣,奈何資質魯鈍,悟性不高,故未能有 所領悟!」關鍵的確在「領悟」兩字,故疑念叢生。如果能有佛緣「深入經藏」,就能達到「智慧如海」的境地,一切疑惑,頓然消失。


人間「鬼」節

  在香港每年七月十五日,各大寺院、尼庵、精舍……紛紛做「盂蘭法會」,俗稱「鬼節」。來自佛經上「目連救母」的故事,也稱之謂「孝親節」。在中國社會 上有相當的影響力,不但佛教做這樣的超薦先人的法會,就連道教也在做這樣的法會,奇哉,妙哉!佛經教導說:「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 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脫離餓鬼道中饑渴之苦!」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 緣,而講了一部《盂蘭盆經》。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能設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度七世父母的罪業。有人不明白何緣故?佛陀為甚麼這樣重視七月十五日, 並說出這天供佛及僧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救拔解脫七世父母的苦報?那是因為佛在世時,有個制度,就是每年一到夏季,必定集合各地弟子於一處,專心共同修持學 法。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為期三個月,稱結夏安居期。由於這三個月期中,專心一意聽佛教授佛法,又能精進勤修。


人情味濃

  到了第三個月的最後一天—七月十五日,即眾僧自恣,慶祝九十天功行圓滿,多能證得果位。所以,諸佛菩薩龍天歡喜。因此,能在這天設齋供養佛僧,自然能 得大功德力,超度先亡眷屬,乃至七世父母,解脫三惡道中之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七月十五的法會。在《佛說盂蘭盆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 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慈愛之恩……」由此經文中,可以體會到盂蘭盆會的由來。從佛陀時 代到目前,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從印度社會到中國社會的民俗,歷史文化背景殊異,其中包括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以儒家為主,道家為輔,佛教是 外來的宗教,一旦相互接觸,必然會起到種種變化。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在人類社會中,父母與子女關係,代代相傳,父慈子孝,這個天倫的關係似乎是永恆的 法則,是不變的。《盂蘭盆經》傳入中國之後,其核心內容不會變,但其外形可能受儒家、道教的影響,變得多姿多采,而且富有中國民俗人情味更濃厚了。


轉世人間

  台灣有一位哲學教授洪白,他談「因果循環」事例,宗教色彩頗為濃厚,本港不少信佛的居士非常佩服他相信他。這位洪教授所引用的西方社會事例,在東方社 會也是屢見不鮮的。他說,一個人在活著的期間,何以會有某些特殊的遭遇或與某些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這些也大都與其前生有著極為密切的因果關係。例如有些 被催眠者表示:「我了解我為甚麼選擇我的父母,我是為償還前生業債而來的,我覺得我就像工具一樣被用來幫助父母。」「我此生主要的目的,是要和前生被我傷 害的人建立新關係,我清楚我的丈夫在這一生將成為酒鬼,但是我必須幫助他,因為前生我對他太冷酷!」這類事例,從因果循環的道理上來說,是可以說得通的。 但說得如此清楚,明明白白,似乎是不可能的。何況「隔世」之事,是不可能有自我選擇的。中國古代傳說,人死了之後,在「投生」之前,在夢鄉台前一站,可以 看到生前恩怨一切景象,記得清清楚楚,來到「孟婆亭」前,喝了一口迷魂湯,轉投人間,「前生」的一切,忘得一乾二淨,甚麼也不記得了。如果知道有仇人來討 債的,那還了得!


業報互異

  談談「因果報應」的道理,不少人在頭腦中含糊不清。有人說,某某人家祖宗行善積德,子孫便可以得到好報。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然而嚴格說來卻應該修 正。較為正確的說法:子孫所以能受福報,乃是子孫過去自種「善因」的結果,與其祖德無關。不過祖宗如能積德,便能感應相同善業者前來相聚,使有福者來為眷 屬、反之,祖宗無德或缺德,也必召引同業者為其後嗣,以便承受自己應得的各種業報。所謂「物以類聚」便是如此,不過相聚之後,如果有人思想觀念或行為作風 變好或變壞,則其所種下的業因便會與其他人不同,將來這些人的果報,便會與其他家人有所差異。因此「積善之家」雖然「必有餘慶」,然而其子孫如果不再行 善,則以後便可能產生「家道中衰」的現象,而無法繼續享受「善報」的成果。因此各種遭遇或報應,可以說俱屬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為甚麼會有「因果報應」, 甚至「輪迴轉世」的現象呢(如西藏活佛班禪轉世之說)?這些道理如不研究佛學,是不可能理解得透徹的,這不是甚麼迷信,而有著非常深奧的道理。信不信,祇 好由你自己決定了。


無緣相識

  在一次聚會上有位居士特意為我介紹一位友人,他是新加坡人,由於當時環境不太適宜,參加聚會活動的嘉賓甚多,無法深切交談,彼此祇是應酬數語而已,這 樣的情況大家並不介意。可是那位有意拉攏的居士不勝懊悔地說道:「哎喲,這位新加坡人介紹你相識,為何不好好地交談呢?他是世上少有的『高人』喲,可惜, 可惜」。他是怎樣一位「高人」,他並未向我詳細敘述,但在我心中,所謂「高人」一點也不感到稀奇,或許我以往見過的「高人」太多了。好多年前,有一日我在 九龍荔角道散步,突然發現一間地舖掛著一塊招牌:「西藏活佛睇相算命」。一個穿著黃色袈裟的老人,看上去約有七十多歲,長長的山羊鬍鬚,完全是個漢人,一 點也不像藏族人。他嘰哩咕嚕一陣,坐在一旁的人就用廣東話來翻譯了。察言觀色之下,就覺得有點像演雙簧,我問「翻譯」道:「我學過藏文,也懂得藏語,怎麼 他說的藏語我一句也聽不懂呀?」


偽裝「活佛」

  這位冒牌西藏活佛睇相佬,聽到我的一番話,臉色乍變,兩眼骨碌碌一轉,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又嘰嘰咕咕說了幾句別人聽不懂的話。坐在一旁充作翻譯的 人,又向我說道:「活佛說他住西藏一個很偏僻的鄉村,距離拉薩地方很遠,他的語言別人不易聽得懂,你聽不懂他說的藏語,是正常的。」這個笨拙的翻譯又在胡 編亂說一通!這個西藏活佛住在偏僻地方,語言一般人不易聽得懂,為甚麼這位「香港廣東人」倒會聽得懂偏僻地區的藏語呢?真是天大的笑話!我明知是騙局,不 能再玩下去了,不然激怒對方,叫做「逼狗跳牆」,是很危險的!我已嗅出火藥味來了,在緊急關頭我剎車了,既闖進相館裡來,不掏出「相金」是休想瀟灑走出 去,於是我拿出一些錢來,對方兩人頓現出笑容來,西藏活佛厚著臉皮,又嘰咕幾句藏話,好像唸咒語一樣,甘脆利落!坐在一旁的翻譯說:「活佛謝你,菩薩保祐 你平安!」我好像入了虎穴一樣驚險,冒了一身冷汗,急忙走開了!


圓融無礙

  本港有「六大宗教聯誼會」組織,堪稱世界宗教的典範。六大宗教領袖每年有定期及非定期的聚會座談,相互交流經驗和心得,共同攜手合作,促使香港各大宗 教為教友、為社會以及為世界和平事業作出更多的貢獻!在這一點上,香港六大宗教是一大特色,故稱之謂「典範」。在世界各地的宗教存在著門戶之見,這也是很 自然的。這是文化歷史背景所造成的現象,因而形成了一種信念或觀念,甚至成為不可更易的習俗了。要更改它,很難,很難!這一種固定不移的宗教信仰,是非常 珍貴的,對宗教信念不能朝奉夕變,信仰是要有堅定的定力,所謂泰山崩前不變色,臨危不懼,這也是宗教人士異於常人之處。但是,信仰宗教堅定不移是需要的, 可不能固執,更不能排斥其他宗教的真理。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俗話說:「異途同歸。」佛家有「真諦」、「俗諦」之分別,換言之,真諦一定超越俗諦,到 達最高的境界,貴在「圓融」法門,涵蓋一切。香港六大宗教放棄門戶之見,一切為人類利益著想,不分彼此,這就是所謂「圓融無礙」法門!這與香港社會特性密 不可分的,相互容納。


打破界限

  談到香港六大宗教相互容納,互相尊重,這是非常尊貴的精神。這種所謂「容納」,並不是「吞噬」對方,也不是「溶化」對方。每一種宗教獨立精神依然不變 的,無論是各宗教的教義、儀規等,各自都保持本身鮮明的色彩。據我所知,當今世界各地宗教人士的思想起到飛躍的變化,在探討真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再也不 拘泥傳統的一格了。有不少神父、修女鑽研其他宗教經典了;不少神父、修女竟對佛學研究感到濃厚的興趣,有的到寺院去參訪,參禪、靜聽梵音佛曲,而法師們也 在研究《聖經》了,尤其對西方宗教的「人事組織」感到極大的興趣,可以說,這是宗教人士的開明和進步。記得多年前有位公教社神父,他對佛教「唯識法相宗」 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星期有二日邀我在餐廳飲下午茶,講《唯識二十頌》,他對佛學驚嘆不已!後來去台灣某大學任教,編寫一部「中國哲學史」,對佛學論述持較 為公正態度,對一個神父來說,頗為難得了。在宗教界我接觸的人士亦較廣泛,既有神父,亦有牧師、和尚、道士難計其數。至於孔老二弟子、阿訇相識寥寥無幾 啦。

 
 
人有我有
◎楊 釗

 旭日 文化中提到的我們經營賴以成功的策略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且稱之為十二真言,因此我們在商品開發、採購產品、行政管理、店前服務、推廣工 作都是圍繞這十二字去思考,去改進以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幾年下來,真維斯業務的確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並且以單一品牌計算,在營業額和店舖數量方面在內 地休閒服市場都排名第一,這裡足見「努力不會白費,成功絕非僥倖。」

  但是,在我們取得成績的同時,有無潛在的危機呢?這也是我們時刻要考慮的問題,稱之為「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所以在「旭日三十年」文章中我們提出 經營企業「九大方針」中,第一條就是「心存憂患意識」,祇有危機感才會時刻注意市場的變化,「先天下之憂而憂」,祇有心存憂患意識才能正視困難,勇於接受 困難的挑戰,敢於嘗試,不怕失敗,從而做到「與時俱進」,保持領先地位,否則祇會落後形勢,跟著人走,沒有效益,浪費時間、浪費資源。

  在我們提醒自己,環顧市場有甚麼值得憂慮的時候,我們發現內地的民營企業家追得很快,在零售業範圍內亦如是,他們思想開放、作風大膽,肯於落本,肯於 投資,其中有一個牌子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市場形象方面超越了同行,由於形象做得好,市場份額就有機會大大提高,這樣就會對真維斯的營業額造成威脅乃至 壓力。如何面對這一問題呢?是進、是守、是退,則是我們策略要面對的問題,其中離不開我們的宗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在檢討中,歷史上我 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那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無」,這真是與管理大師開了一個大玩笑,由於管理大師沒說過「人有我有」,所以我們員工認為「人無我有、人 有我無」,也不違反管理意念呀。誰知這在管理學中十二真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是碩士、博士水平,沒有把管理學中的基本水平放下去,其基礎必 須是「人有我有」,因為「人有我有」是企業經營策略的入門,是管理的A、B、C,如果連A、B、C都不懂,都認識不深刻,那就不用再談「經營之道」了。因 為若「人有我有」倘做不到,便談「人有我優」,那是未學行先學跑,是不切實際的。祇有我們做到「人有我有」才有資格談論第二個階段「人無我有」以及第三、 四階段「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希望公司的各級負責人能認真思考「人有我有」的這一策略,並能敢於嘗試,搞出試點,若成功以後便可以推廣開去,祇有這 樣,我們才能真正體現了旭日文化中的「不斷改善」,改善由現在做起,改善由自己做起的優良傳統。

 
 
時時牽掛萬家糧
◎慧 梅

  「探貧戶,訪疾苦,雪中送炭解困途;
下鄉鎮,送油糧,不是親娘勝親娘。」
  ——摘自為讚揚慈輝行者們行善積   德而傳頌的一首民謠。

 繼二 ○○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慈輝佛教基金會工作總結大會在惠州召開,楊洪會長在大會上總結了過去的經驗,並指示二○○三年慈輝基金會的中心工作仍將一如既往,以 扶貧助困的行動來弘揚佛法,以助人自立更生和以助人為樂的精神作為工作方向後,二○○三年春節前夕,慈輝基金各工作小組展開了一連串的扶貧行動。先後對廣 東、陝西、江西、黑龍江、河北、吉林共六省九市九十八個鄉鎮14136戶五保、特困戶進行了慰問,分別向他們派發了共70.6萬斤大米、35.4萬斤麵 粉、6.9萬斤花生油、500床棉被、63.5萬元慰問金,合計善款191.3萬元人民幣。

  各省市的慈輝行者們按照楊洪會長的指示,在展開工作的過程中,時時都懷著牽掛五保戶、特困戶疾苦的慈悲心。為了讓不幸的他們亦能過上一個豐盛的、如意 吉祥的春節,逐不辭辛勞,不畏酷寒地(特別是北方),把油、糧、棉被、慰問金一一親自送到他們的手中。並以助人為樂,積德行善的精神順利完成了這一次慈善 任務。

  任務完成後,行者們紛紛表示,扶貧助困工作是意義深長的,慈善的工作不但幫助了苦難的人們,為社會公益做了好事,亦提升了自己的慈悲心,也堅定了自己 的菩提心。行者們更深情地說,但願佛教的慈輝能溫暖人間大地,但願特困者們能早日脫貧,但願人間能早日實現全面社會小康理想。

趕赴災區

  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新疆自治區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烏魯木齊市巴楚縣、伽師縣一帶地區於當天早上八時左右發生了6.8級強烈地震,無情的天災 引至260人死亡、4000餘人受傷、50000多人無家可歸;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英吉斯坦鄉的鄉民。

  令人傷感的消息很快傳到慈輝佛教基金會會長楊洪先生耳中,楊先生聞訊後連夜致電黑龍江雙鴨山市慈輝佛教扶貧會,急不及待地請扶貧會總幹事正修法師馬上組織人力、物力,即時趕赴災區,進行救急扶危工作。

  正修法師接到指示後,隨即帶領慈輝幹事一行七人於三月三日趕赴災區,在當地宗教局領導的協助下,冒著冰雪嚴寒給災民送上取暖用具、藥品、御寒衣物和糧食等物資。計有面粉25噸、大米12.5噸、藥品12箱、爐具500套等,合共人民幣15萬餘元。

  據了解,單在巴楚縣英吉斯坦鄉七村、十二村受災戶便有1806戶,倒塌房屋有717戶;全鄉共十一所小學中竟有10所小學倒塌,受災學生達5656人,災民全都寄住在臨時搭建的帳蓬裡。

  目前,災區的重建工作非常艱巨,慈輝行者們正在研究配合當地政府的救援措施,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扶貧解困的可行性,把慈輝的溫暖再次送去。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八)
 ◎王永平

八、龍華迎賓館(下)

5、債務辛酸

  土建工程由江蘇泰興縣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承包,考其資質,它們在深圳、南京、上海都有重要工程,都被評為優質、我們去考察過,十分滿意。工程款系向中國 銀行借的甲種貸款,即借入人民幣壹仟伍百萬元整。按當時人民幣3.71的牌價兌換一美元。即欠中國銀行美金約肆百萬元。年利率5.04%。後來上升到人民 幣八元以上才能兌換一美元。實際上借人民幣壹仟伍百萬元。很快變成欠人民幣三仟萬元以上。這是我們的嚴重失誤。龍華鎮農業銀行,曾笑我們失算。因為他們曾 找我談過:「聽說您們要借錢辦賓館,我們農行有資金,可以借給您們」。我們籌建組商量之下,還是回掉農行,祇向中國銀行一家借款,既借美金,也借人民幣。 當時確信賓館開業後,美金用不完,借用人民幣還美金,反正一個樣。等到一九九一年開業後債合高築,客源寥寥、進入一個誰也沒有料到,誰也不敢相信的悲慘境 地,除了欠中國銀行壹仟多萬美元債務,還欠徐匯農行龍華所,中行漕河涇支行兩家人民幣債務,又欠上海佛教界的上海佛協、玉佛寺、靜安寺、沉香閣、圓明講 堂、龍華古寺等等人民幣債務。開業後的賓館入不敷出。上海巳經無處可借,曾與杭州根源法師商量,想向靈隱寺借人民幣肆百萬元,他們要請示,上級不批准。這 時籌建組結束了,成員已各奔前程,祇有我走不掉。逼債的人不斷,被逼被罵,我做人的尊嚴蕩然無存,我深深感受到「欠債不是人」。中行及各方面的借款加在一 起,全部折成美金,共約壹仟伍百餘萬美元。美金借款利息是浮動的,當時年息約為11%以上,甲種貸款年息5.04%。還有其它人民幣利息隨市計算。每年要 付利息一百萬元美金。而賓館的經營情況十分嚴峻。維持開支,已經吃力,更談不上付息還本了。我每天如坐針毯,如履薄冰。我急於要找一位海外投資者,拿出柒 百萬美金,先還掉高息美金貸款。

  一九九三年春天,新加坡的何蕙忠居士到了上海,他抽空到圓明講堂去看明暘大師,大師對他講:「謝謝您來看我。加果您能去龍華寺看看王永平居士,我更感 激您。」他說:「我馬上就去。明老打電話告訴我:「何蕙忠居士馬上來看您。您想請他幫忙的事,直接對他講。何居士是新加坡的大企業家,跨國企業很多,他時 間很多是在飛機上過的。我與他的談話必須是開門見山。見面後看了套房、標準房和餐廳,然後我把賓館的幾個數據一講。我請他拿柒百萬元美金。兩家合作,由他 們派經理來管理。他回答我:「您挖了一個大坑,叫我跳下去,我不跳的。」我說:「您是忙人,沒有時間來就請您介紹一位朋友來幫忙。」他說:「我有錢的朋友 都是聰明人,聰明人是不會跳您這個坑。不聰明的人也許會跳,但他沒有錢。總之,我也幫不了您這個忙,如果您一開始就找我,我會將您的壹仟伍百餘萬美金。做 成兩個同樣的賓館給您。這個震動太大了,我感到講話應該結束了。我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真敬佩您的智慧,感謝您。我把他送走後,想了很多,我 們賓館籌建組的「工作成就」何蕙忠的一句話,算是蓋棺定論了。

  市宗教局王宏逵局長,一天下午叫我們佛協幾個人,一起去虹橋賓館看望總經理陳為民先生,陳先生留我們吃晚飯,在入席時,王局長說:「陳總、王總您們兩 位坐在一起,便於交流賓館的管理經驗,實際上是王總要向陳總學習。」我很高興坐到陳總邊上。邊吃邊談,我就將龍華賓館的基本情況告訴他,地點在鄭區龍華鎮 上,三星級,客房一百三十六套。四個餐廳,有二十輛汽車「全部債務壹仟伍百餘萬美金,每年要付利息壹百萬美金。現在既付不起利息,更談不到還本,今後怎麼 辦?我請您幫我考慮一下,用甚麼方法經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還清全部債務?陳總思索之後講「即使能用好方法經營,您的債務五十年也還不清!」這句話就像 一瓢涼水澆在我的頭上,我渾身冷透了,飯菜都沒有味道,也吃不下了,我好像掉在無底的深淵之中,五十年還不清,就是永遠還不清啊,怎麼對得起龍華寺呢?龍 華寺無力背這個大包袱啊!在籌建賓館的五、六年過程中、盡管艱准,但大多數人懷有希望。想不到陳總的講話,就像禪宗祖師的當頭捧喝,使我震惊!使我清醒, 使我開悟,我要徹底改變解決賓館問題的觀點和方法。陳總是賓館經營的智者,我不會忘記他的判斷。

  我經過一夜的思考,第二天赶到圓明講堂向明暘大師匯報。我說:「我不能讓賓館債務坑害龍華寺常住。我想辦法請海外的酒店集團來接管龍華迎賓館的經營 權。(所有權是龍華寺的教產,不能改變。)要他們一次性付給我們壹仟伍百餘萬元美金,給他三十年的經營權。如果談成。即一次把美金交來,我們把債務還清, 三十年期滿時,我們收回賓館,可能那時是個破舊賓館,但比五十年還不清要好,這樣做,不會損害龍華寺常住。明暘大師聽後,堅決支持我的想法。叫我去做。由 於明老的支持,我的意志堅定了,要找一個海外協作單位,就是兩個條件,一、它要能一次性拿出壹仟伍百餘萬元美金。二、它要能組織海外客源。天無絕人之路, 不久有位高先生來找我,他介紹美國洛杉磯的漢達集團公司,派駐上海的一位經理來和我洽談,他們的計劃,要在上海寶山地區購買三千畝土地,又在江蘇昆山地區 買三千畝土地,搞經濟開發。此前,先要在上海辦個賓館,辦個汽車出租公司。駐上海的經理向政府登記,政府問答:「賓館已飽和,出租汽車公司也不增加。他要 求登記在冊,等開放時再辦。但登記排名第365位。這位經理在失望之餘,遇到高先生,介紹來看我,我說:「您要辦的兩件事,我這裡全有,但佛教賓館是龍華 寺的教產,教產不能變賣。經營使用權,可以轉讓。現在您回答我兩條:1、貴公司的財產能否一次性拿出壹仟伍百餘萬元美金嗎?」他說:「能」2、「您們有沒 有國際網絡、能否組織海外客源?他說:「也有。」「那我告訴您,我不是做生意的,我們不必討價還價。您對洛杉磯總部講,一次性支付美金壹仟伍百餘萬元,三 十年使用期。期滿後的情況,到時雙方再議。」他笑笑對我講、您實際祇有一條,第三條與您無關。我說也是,因為第一條是解決我的債務。第二條是保證您能賺 錢。我是佛教徒,做事不能害人。

  原來估計五十年還不清的債務,在一九九三年與中行簽訂用經營權抵清全部債務的合同中,確定時間為二十五年,應該是二○一八年六月三十日到期。現在國家 處理不良資產,提前到二○○三年底,龍華寺支付人民幣壹仟萬元。賓館的經營權就收回了。提前了十四年。總的說來,賓館從一九九一年開業,到二○○三年底, 共經營了十三年,賓館一期投資債務,已全部了結。五十年還不清的債務,十三年就結束了。這是現任方丈的福氣,無債一身輕啊!福氣來自政府領導的支持,來自 宗教政策的光輝!


6、經營管理

  在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對外開放的賓館,生意興隆,天天客滿。我們從海外來的法師、居士,常常由羅乃燕居士去「開後門」,才能訂到一二間客房。我們龍華 寺迎賓館的籌建組人員,頗會算帳,建造三星級賓館的標房費用,每間客房為伍萬元美金。計劃一百五十間客房,合計要投資美金柒百伍拾萬。所以向中國銀行貸款 柒百伍拾萬美金。建成後,三星級客房的出租費,為每間每天伍拾美金。那時的靜安賓館,住房率為100%。如此算來,三年時間就能收回全部投資。還有餐廳收 入,汽車收人,其它收人等等。再退一步,五年時間絕對還清債務了。算到這裡,眼前金光燦爛,心裡歡喜若狂。我們快要發財了。但原計劃兩年可以建成的賓館, 最終花了五年時間才完工。在我們准備開業時,上海一大批新的賓館都已陸續開張了。這時供過於求,大家吃不飽。龍華迎賓館地處郊區,客人更少。在我們開始籌 建時,上海酒店「供不應求」。經過五年之後,上海酒店「供過於求」。

  一九九一年賓館正式開業,根據明暘大師的思路,應找經營酒店的行家來管理。原上海錦江飯店的老總任百尊先生,他此時已經離開錦江,另組錦華飯店管理公 司。我們與任先生簽訂了為期五年的管理合同。他派王宏德任總經理、李剛任副總經理。內部管理井然有序,因大氣候的原因,客源明顯不足。他們做了二年半的時 間,我們與中行達成了廿五年的經營權抵消全部債務的協議。因而與錦華公司的合同就提前兩年半結束了。

  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正式接管龍華迎賓館的經營權、到了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中行處理不良資產時,龍華寺照誠方丈付出人民幣壹 仟萬元。作為債務的了結。(中行帳面上的借款本金玖仟多萬元人民幣,利息累計也玖仟多萬元人民幣,合計壹億玖仟萬元。收回壹仟萬元。中行壞帳損失壹億八仟 萬元。實質上這是中行對佛教事業的支持,體現了宗教政策的具體表現,也是對人權的真誠保護。我們佛教徒,對政府無限感激。)就把經營權交還給龍華寺,中行 共計管理了十年半,派了四任總經理,其中第二任朱軍纓先生任職較長,建樹最多。他在做好客房餐飲之外,還積極發展其它業務來創收,龍華寺也給予支持。把龍 華寺的素齋技術和品牌給賓館,創辦了「龍華素齋食品公司。製作真空包裝的素火腿、素鴨、素糕點、素月餅等等、推向市場。用素食品公司的贏利來填補賓館的虧 損。他把妙香苑素餐廳進行裝潢,提高品位。在他任職期間,賓館頗為興旺。可惜,他還可以再創佳績的時候,被分行調走了。

  賓館從一九九一年初開業以來,生意雖是清淡,但是佛教特色一直保持,而且效果良好。剛開業不久,由上海音樂學院組織的弘一大師音樂會,舉辦得非常成 功。美國萬佛城的朝山團一百餘人,參加了音樂會,十分感動,讚不絕口。趙樸老在龍華迎賓館舉辦了全國佛教教育工作會議。王宏逵局長在龍華迎賓館,召開了十 大省市的宗教局局長研討如何接待海外佛教友好人士朝山旅遊的專業會議。多次接待夏威夷佛教代表團來中國朝山和做水陸道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長老居 士多次來住龍華迎賓館,香港的佛教朝拜團,經常來住龍賓。香港佛教聯合會的代表團來訪上海,入住龍賓,並在多功能餐廳舉辦答謝宴會,還有兒童茶藝表演,覺 光長老、永惺長老等人,十分喜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法師居士,都對龍賓留下較好的印象。上海市委和市府的決策,用實際接待工作體現宗教政策,對海 內外宗教界人士的人權重視,尊重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7、二期工程

  在一期工程緊張進行時,已在準備二期工程的用地,龍華寺菜園的左側,有一家上海機床電器三廠。佔地七畝多,市府領導黃菊先生批文把三廠動遷,留下的七 畝多土地轉給龍華寺,作為建設龍華賓館二期工程的用地。補償費人民幣肆百萬元。遷廠較慢。花了四、五年時間,又要求增加補償費。最後共付出陸百萬元。由於 一期工程的債務沉重。二期工程無力進行。等到十二年後,由於有淡井廟還產的機會,才啟動二期工程。最早計劃二期再建壹百套客房,和一座較大的會議廳。一九 八三年,日本天台宗山田會諦長老九十歲時,光臨上海,為他祝壽,壽堂放在玉佛寺丈室,十幾桌客人,已經顯得擁擠。一九九三年。他一百歲生日,要到中國做 壽,定在上海,客人四十多桌,佛教沒有這麼大的場地,租用上海展覽館的大廳。壽堂別致堂皇,壽宴寬敞,氣派宜人。日本客人讚不絕口。後來趙樸老講,佛教自 己能有這麼大的場地,就更好了。這時我們感到龍賓二期工程如能有個大會堂就好了,現在這個願望終於能實現了。現在玉佛寺的覺群樓也有一個大型會議廳,上海 佛教的建設,十分喜人。

  龍賓二期工程,彌補一期工程的不足。為響應市政府號召改善上海環境保護,把燒煤的鍋爐,改為燒油的鍋爐、還擴大了能源供應。地下管道進行了整修。還增 加了對客人的服務設施。新增加的客房,按四星級標準建造。整個工程如無拖延,年底可以完成。到時,前後共化了十八年時間,才完成了市委和市府的原計劃。龍 華迎賓館,是在國家財力支持下,體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海內外宗教界人士,增進友好情誼的勝地。明暘大師講過:「龍賓是龍華寺借款創辦的,所有權是龍 華寺的佛教教產,集體所有制性質。但嚴格說來,它是國家關心的事業,要按政策辦事,尊重政府的領導。我們按照政府領導的意見,做好龍賓的服務工作,就是龍 華寺的愛國行為。古寺與賓館,分開管理,寺廟講道風,賓館講服務。賓館的經營權,通過合同,規定好條件,交給有資質的旅游集團公司去管理,賓館的利潤分 成,寺廟所得用於宏法和慈善事業。這是我的基本思路,希望您認真對待。」

  龍華寺現任方丈照誠大和尚,是明暘大師的接班人,理所當然、他應接任龍華迎賓館的董事長、法人代表,決策龍賓的重大事項。二期工程應由他來完成。今後的龍賓,在照誠大和尚的籌劃下,必然與時俱進,為上海佛教事業作貢獻。(未完待續)

 
 
香港佛教發展史簡述(下)
 ◎善 根

(接上期)

三、香港佛教的當代發展進程

  香港佛教在當代的發展,是同香港社會回歸祖國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香港宗教界,佛教邁向回歸的步子最早,也最大。香港佛教原本就是內地佛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九七到來前,佛教界就已經開始以積極的行動,以各種具體的步驟,走向回歸之路。

  加強同內地佛教界的交往。香港佛教界的回歸歷程始於八十年代初,香港佛教界率先開始了同內地佛教界的交往。一九八○年六月,中國佛教協會以會長趙樸初 為團長的訪問團首次訪問香港,受到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熱情接待。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佛教界同內地佛教相隔數十年互不往來,彼此缺乏聯繫,此次訪問可謂是兩 地佛教界的破冰之旅,改變了香港佛教過去幾十年間,未曾與內地佛教界往來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正因為有了這次訪問,也為中國佛教界捐助寶蓮禪寺建造天壇 大佛奠定了良好基礎。同年十一月,香港佛教聯合會以副會長黃允畋居士為團長組團回訪內地,受到中國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切接見。兩地間佛教界的正式交往由此 展開。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中國佛教協會以副會長巨贊法師為代表的訪問團應邀訪問香港。中國佛教協會派出護藏代表團一行五人,把清版龍藏經護送至香港贈 予寶蓮禪寺,香港佛教團體代表百餘人到機場迎迓。十月廿四日,寶蓮禪寺與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大藏經儀式,並同時舉辦「清版龍藏」公開展覽。與 此同時,香港佛教界也加強了同內地地方佛教團體上海佛教協會的交往。從近代佛教史看,香港佛教與上海佛教都是「教宏天臺,行修禪淨」,許多高僧如圓瑛、太 虛,倓虛、虛雲、寶靜等都是曾在上海弘法過的大師,後又多次到香港講經弘法。近代天臺宗大德諦閑法師,又是香港佛教會會長覺光法師的太師祖。上海作為天臺 宗的重鎮,與香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港滬佛教界的交往具有先天的優勢。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二日至廿二日,上海佛教協會一行五人首次訪問香港,受到香港佛教 聯合會、各團體及寺廟的盛情款待。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三日,應上海佛教協會邀請,香港佛教聯合會組團訪問上海,受到上海市政協的接見。在訪滬期間,上海佛協 陪同香港佛聯會訪問團一行,先後參觀了玉佛寺、上海佛學院、圓明講堂、佛教居士林、靜安寺、慈修庵等地。參加了玉佛寺的玉佛開光典禮。上海佛協副會長明暘 法師親自陪同參觀了普陀山、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等佛教名山道場。訪問取得圓滿成功。

  積極參與香港回歸祖國的事務與活動。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進程中,香港佛教積極投入到對祖國的認同,及參與香港回歸的歷次重大活動與事務。早在一九八 四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副會長黃允畋居士,獲內地政府邀請,第一次赴京參加三十五週年國慶觀禮。此期間,覺光法師也是第一次回鄉探親,進一步 加深了對祖國的感情。同年,作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副會長的覺光法師、黃允畋居士再次應邀赴京參加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親歷了香港回歸祖國歷史文獻 的簽字莊嚴時刻,成為歷史的見證人。一九八五年六月,覺光法師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同年,兩次赴京參加《基本法》起草的有關 會議,並對《基本法》有關宗教條款的起草提供寶貴意見,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香港宗教界一致好評。與此同時,黃允畋副會長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諮詢委員會諮 委。兩人對香港港的回歸滿懷信心,對九七後的香港宗教自由抱有堅定信心。香港佛教聯合會積極參與香港回歸袒國的各項事務與活動,不僅代表並表達了香港宗教 界的意願與意見,也給香港宗教界共同維護香港過渡期的穩定及香港社會的平穩過渡,起了積極的作用。一九八八年黃允畋居士獲任港區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京 受到鄧小平主席、李先念主席親切接見。一九八九年十月應邀赴京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週年慶典活動。一九九○年再次赴京,應邀參加亞運會開幕式。一 九九二年三月覺光法師被聘為港事顧問、在京受到鄧小平主席親切接見。一九九二年香港佛教聯合會代表團一行訪問北京,先後拜訪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 院宗教事務局等部門,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港澳辦副主任陳滋英、宗教局局長任務之等有關領導的接見。一九九四年五月,香港佛教聯合會應國務院宗教局邀 請,派出十一人代表團,到京津兩地進行訪問。期閒,香港佛聯會負實人向有關部門介紹了香港佛教的情況,表達了香港佛教人士對香港平穩過渡及主權順利回歸的 堅定信心。同時也談到香港佛教界申請將佛誕節列為公眾假期的願望。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熟情支持香港佛教聯合會申請佛誕節為公眾假期。中央統戰部部長王 兆國、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滋英及國務院宗教局負責人對香港佛聯會一行予以熱情接待,並讚揚香港佛教在維護香港平穩過渡及加強同內地交往與聯繫,支持祖國 建設方面所做的努力,並勉勵其繼續做出新的貢獻。有關部門領導對香港佛教聯合會申請佛誕為公眾假期表示理解,同時重申了《基本法》明文保障香港宗教自由; 所有與法律不抵觸的宗教,均可按其原來的方式去開展宗教事務,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宗教與內地佛教保持互相往來與平等交往。內地宗教機關及宗教組織,將 以不干預、不指揮、不統屬為原則來處理香港宗教關係,完全尊重《基本法》。一九九六年一月,覺光法師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正式參與了特區政 府的籌組工作。

  在香港開展宗教層面的回歸祖國活動。為了迎接九七到來,香港佛教聯合會通過實際行動來營造回歸祖國的氛圍。在佛教的教義中有報三重恩的經典教義,其中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報國家恩」,舉辦慶國慶活動,慶祝祖國誕生日,就是「報國家恩」的具體體現。香港佛教界在覺光法師領導下,開始積極籌辦首次佛教界慶祝 國慶活動。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香港佛教聯合會率先在香港宗教界舉辦了首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五週年活動。慶國慶活動採取茶會方式在銅鑼灣東院道 的佛聯會文化中心禮堂舉行,來自佛聯會董事、顧問、會屬學校師生、會屬機構員工、會員及全港各大佛教道場等逾六百人參加。覺光法師在致詞中稱讚,祖國實行 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宗教政策得到切實落實;十年來,香港佛教同內地佛教的聯繫日益加深,完全符合佛教倡導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他呼籲 香港佛教徒,愛國愛教,為國家、為民族、為香港、弘揚佛教「報國家恩」的教義,堅定香港回歸祖國的信心,共同維護好過渡期香港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為主權順 利回歸和「一國兩制」方針的落實做出貢獻。此後,香港佛聯會每年堅持舉辦慶國慶活動。一九九五年籌組了首次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國慶的活動,為帶動其他宗教 共同愛國愛教,堅定回歸信心,共同迎接九七到來,做了大量工作,起到推動香港宗教界共同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積極作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佛教聯 合會在大球場舉辦了四萬人參加的、規模空前的「慶祝回歸祈福大會」,標誌著香港佛教徒正式參入到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進程之中來,同時也表達了全港佛教徒對 香港未來的祝願與期盼。

  香港回歸後,香港佛教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同內地的聯繫更加密切,香港佛教在支持內地「希望工程」、促進同內地的佛教友好交往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同時其地位亦日益提升,其影響力日益增強。一九九七年九月,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寶蓮禪寺監院智慧法師為團長的香港佛教寶蓮禪寺為內地貧困地區捐資辦學訪 京團訪京。代表團同中央統戰部、中國佛教協會簽訂協議,寶蓮禪寺每年至少捐款內地貧困地區興建五所「希望小學」、至今寶蓮禪寺向內地貧困地區共捐資興辦一 百四十三所「希望小學」。香港佛教地位提升的一個重大標誌,就是成功爭取到佛誕日成為香港公眾假期。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特區政府批准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申 請,即佛誕日為香港公眾假期。繼之,香港佛聯會又成功爭取到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中國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的支持,於一九九九年五月順利迎請北京佛牙來港瞻 禮,香港四十萬人參加瞻禮,進一步擴大了佛教在港的影響力。同年七月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決定在香港開辦佛教僧伽學院,培養僧才,解決好佛教接班人問題。 在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的支持下,二○○三年首批從內地選拔的僧生已入學。二○○三年五月九日,在慶祝佛誕節之際,香港佛聯會正式舉行了佛教僧伽學院 成立典禮。

  總的看,以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主體的香港佛教界,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進程中,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工作,同時借回歸的歷史機遇,有力地推動了香港佛教的發展、提升了佛教在港的地位,使香港佛教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試論佛教音樂的發展
 ◎釋慧雲

 中國 佛教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佛教作為宗教,音樂作為藝術,佛教的傳播是以音樂為一種媒介手段。佛教傳入東土以後, 其音樂風靡天下,而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播功能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同時,佛教音樂特有的韻味很吻合人們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 俗,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動,使人意念淨化,於裊裊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諦。

  中國佛教音樂與古代印度佛教音樂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中國的佛教音樂同佛教學說一樣,祇是全部歷史的「流」,至於它的「源」自然不在中國,而是在印度。

一、印度佛教音樂

  印度佛教音樂相傳是由大梵天所造,故又稱為梵音或梵唄。梵,印度語,「梵覽摩」之略稱,譯為清淨。唄者,「唄匿」之略,又作「婆陟」。屈曲升降,能契 於曲,為諷詠之聲,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唄」。唄又可譯為「止斷」、「止息」或「贊嘆」,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斷外緣,止息內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唱頌多讚 佛德,故云讚嘆。《長阿含五閻泥沙經》曰:「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 澈,四者其音得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又《薩婆多毗尼勒迦》卷六曰:「瓶沙王信佛法,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諸外道八日,十四 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多得利養,眷屬增長,願世尊聽諸比丘。佛言:聽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說法。」

  相傳佛在世時,有一比丘長得非常丑陋,但是聲最好,其梵唄之聲能感動人畜,所以稱他為「唄比丘」;又因為他過去世曾在佛塔前供養金鈴,感此妙聲,故又 稱他為「鈴聲比丘」。有一次波斯匿王準備征討鴦仇摩羅(無惱),一直追到佛陀住的一座精舍前,就在這時唄比丘在精舍裡唱音樂,音聲異妙,圓潤晌亮,士兵所 騎的象馬都停下來傾聽,士兵也聽得出了神,波斯匿王感到奇怪,所以去精舍佛前,問其原由。此故事載於《賢愚經——無惱指因緣品》。由以上可知,佛樂在古印 度就相當盛行了。

二、漢傳佛教音樂

  佛教自東漢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中國人奉教者僅帝王宮室中少數人,外來的梵唄祇有外國人掌握,如第一個來中國的竺法蘭,曾在與道士的較量中「以大梵音嘆佛功德,稱揚三寶,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聽到梵唄。

  到了三國時,印度與西域的沙門、居士陸續來中國,形成以翻譯經典為主,傳授梵唄的卻了了無幾。《高僧傳》卷十三曰:「自大教東流,乃譯者眾,而傳聲蓋 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音無授。」中國佛教音樂,最初起源於陳 思王曹植的「漁山梵唄」。後又有支謙製作的「連句梵唄」。其餘有康僧會造「泥洹梵唄」,帛尸梨窟多羅造的「高聲梵唄」,支曇龠所作「六言梵唄」。

(一)、漁山梵唄:

  產生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作者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歲善文藝,私制轉七聲。擅長詩賦文章,是「建安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既精通音 律又善於論著,喜歡讀佛經。據《歷代三寶記》卷五載:他曾參加以月支人支謙為首的《太子瑞應本起經》的翻譯工作。漁山,又叫吾山,在山東東阿縣西八里。曹 植於太和三年被封為東阿王,相傳他游覽境內的漁山時,聽到岩洞內有梵音的歌唱,便擬寫音調。後人因曲調產生於漁山,故稱之為「漁山梵唄」。《法華玄讚》卷 四曰:「陳思王登漁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遒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又《高僧傳》卷十三曰:「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 響,又感漁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中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個曲調聯奏。這種「漁山梵唄」已經出 現與印度佛曲相異的形式,產生了華夏化的趨勢。

(二)、讚菩薩連句梵唄:

  簡稱「連句梵唄」,是支謙所作。支謙名越,號恭明,祖先是後漢靈帝時入中國籍的月支族後裔。從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精通梵文,後又學梵書。「連句梵 唄」製作時間與「漁山梵唄」時間相近,制於三國之吳。支謙初往洛陽,獻帝末年避亂江南,授孫權。此人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圖讖,陰陽五行、音律、文學等, 人稱「智囊」。自黃武元年(222年)開始,到建興二年(253年),三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活動。在此期間,又據《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的內容製作了 「讚菩薩連句梵唄」三契,流行於江南一帶。他這一創作對梵唄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三)、泥洹梵唄:

  是繼前兩種梵唄出現後第三次出現的梵唄,是由康居國康僧會在吳都建康傳授的。因為內容出自《泥洹經》而得名。康僧會世居天竺,隨父經商至中國,後出家 為僧,於吳赤烏十年(247年)至建興(建康),主要從事譯經工作。《高僧傳》卷一曰:泥洹梵唄「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四)、高聲梵唄:

  是西晉末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羅來中國後一直住在建康的建初寺。此人性情孤傲,不學晉語。「曾作胡唄三契,梵音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 改,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於今。」覓歷遂成為當時江南梵唄高僧。「高聲梵唄」的名稱既不標誌著內容和題材,又不標志體裁和形式, 而表示這種梵唄的聲腔特點。

(五)、六言梵唄:

  是東晉時月支國支曇龠所作。支曇龠初住(蘇州)虎丘山,東晉孝武帝初,住建業建初寺,特檀聲法轉讀,後造「六言梵唄」,流行於當時。《高僧傳》卷十三 月載支曇龠「善轉讀,曾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制新聲,梵音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弄,雖復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龠之妙,後進傳羅,莫匪 其法,所制六言梵唄,傳聲於今後。」「六言梵唄」被後世的「清規」和《禪門日誦》採用和著錄。

  中國的梵唄在初創時期,梵唄的作者及傳授人中,除曹植之外,其餘皆為西域人,他們都精通並使用梵文梵語,因為古代的西域各國,大多使用梵文梵語,祇有 唄調在傳授時或製作時需要變為漢語,而音律曲調無一不是梵音,都不會使用中國的音律與曲調。所謂音律與曲調的梵漢區別,祇是製作方法上的某些區別。

  印度原來統稱歌詠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唄「天竺風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為唄。到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音。昔諸天贊唄,皆以 韻入弦管,王眾既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梵唄傳來中國後,將歌詠長行別開為轉讀,唄專指歌詠贊偈而言,所以也叫贊唄。如慧皎所說:「東國之歌也,則結 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贊為殊,而並以協諧種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後贊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又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贊篇》,道世曰:「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贊,贊者從文以給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贊同 於佛德,斯之謂也。

 

三、漢傳佛教音樂的發展

  中國佛教音樂的發展是以「儀軌」的建立與發展為前提的。中國的佛教音樂是通過儀軌活動體現出來的。儀軌也是佛教音樂的搖籃,或者說佛教音樂是儀軌的附 屬物。「儀軌」一詞,原指佛教密宗的念誦法,在中國則不論顯教、密教泛指唱念儀式的轉範。中國早期的唱儀軌常合編於「清規」之中,其內容是寺院及僧徒的一 切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人事關係,職及儀軌唱念誦經等等,後世則把生活起居、人事關係、僧職等項與誦經唱念的內容分開來,分別稱為「清規」和「儀軌」。

  東晉時,在結合儀軌和梵唄方面,長安五級寺道安(314-385)始介人倡在「上經」、「上講」、「布薩」等法事中都唱梵唄,制訂了《僧尼軌範》三 科,「一日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日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至廬山慧遠「躬為導首」,開創了以音樂 為舟揖廣弘佛法的途徑,「遂成永則」。自東晉確立了唱導制度,為後世的佛教音樂內容、目的、形式、場合的規範奠定了基礎。

  自東晉起,中國人佛教開始呈現出南北分歧的趨勢,南方是以建康為中心的江淮以南的東晉轄區,北方是以長安為中心五胡十六國的地盤。自「永嘉之亂」以 後,北方的文人、學士和僧徒為避五胡之亂,陸續南徒,江南出現了一個研究和應用發揮佛教文化的熱潮。較為突出的就是佛教樂舞的整理與創新;佛教儀軌與制度 的創立;佛事活動軌範化的倡導。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的清規與儀軌全面建立的起點,而成為後世的軌範。南朝期間建立起來包括唱念在內的寺院生活全部內容的「清規」和面向社會的佛事儀 軌「水陸」佛事及「懺法」,從性質上講基本包括了後世以至當今佛事儀軌的部分內容和形式。而北朝佛教,各代帝王偏重於寺塔建築、僧尼的管理及經典翻譯講 說,僧徒則偏重於佛學的研究和禪觀的修行。兩地比較,則形成了南華北質不同的佛教文化特點。(待續)

 
 
古剎得主 人天共慶
——記禮佛禪寺觀音閣菩薩開光暨
  源慧大和尚陞座慶典

◎錢湘寧

 七月中接到廣東博羅禮佛禪寺的邀請去採訪該寺八月一日的慶典活動,在此之前早已聽說羅浮山的所在地——博羅縣,有座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是佛教聖地的古剎,座落在距離繇城近郊的顴音山。

  到了七月三十一日下午該寺頓法法師驅車一路風塵樸樸來深圳接我們,車到博羅後我們又換上了由大當家印化法師親自駕駛的車,前去專門接待高僧大德和居士 的帝都酒店,途中好奇的我一直詢問禮佛禪寺的詳情,年輕的印化法師彬彬有禮隨和可親,娓娓道來;禮佛禪寺的前身是觀音廟後改為禮佛古寺,該寺歷史悠久香火 鼎盛,曾在明清時期被毀,後來國家落實宗教政策,由禪門泰斗上本下煥上人、香港東普陀講寺方丈上了下知大和尚以及印化法師等廣大信眾發起籌建,於二○○○ 年由博羅縣宗教局批准,二○○一年國家宗教局楊向祥局長親臨古寺送匾並正式改為;禮佛禪寺。如今的禮佛禪寺佔地五百畝,已建成了地藏殿、觀音閣、綜合樓 等,大雄寶殿也將要竣工,而禪堂、弘法中心、居士林,佛學院、敬老院。孤兒院、慈濟醫院等都在籌建中,現在又請來陝西高僧源慧老法師陞座,真是功德無量!

  很快到了酒店,大堂內全是各地來的諸山長老居士信眾,印化法師熱情接待每一位來賓,滿面笑容裡卻掩蓋不住長期的辛勞憔悴。隨後印化法師安排我們和博羅縣統戰部宗教局的領導共進晚餐,接著又去看望了德高望重的本老,最後簡單採訪了此次陞座的源慧大和尚。

  源慧老法師現年八十六歲,十五歲出家,十七歲在西安大興善寺讀佛學院,解放前期又在寧波觀宗寺上高級佛學班,期間親近過多位近代高僧大德,參學多方, 解放初期在南京普照寺任方丈,在上海時曾與趙樸老同住一處共同任職,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後,老法帥應宗教部門邀請任陝西省佛協並西安市佛協理事等職,多 年來盡心盡力不辭勞苦,不斷去各地弘揚佛法,幾次受邀遠赴日本加拿大等國講經,在西安法門寺開光時更是多次出現瑞象,可謂:佛光普照!

  八月一日清晨六點天還是蒙蒙亮,但帝都酒店已是人聲沸騰如同白晝,從各地赴來的人們激動的在等著上山參加這次的殊胜法會,在義工善信們開來的幾十輛車 的接送下,六點半我們終於來到座落在近郊觀音山的禮佛禪寺,臨時搭建的會場(因為大雄寶殿尚未竣工)外已人山人海,有附近的信徒,有香港的居士,有廣東周 邊城市來的信眾,無一例外他們全是通宵在山上等候,生怕錯過了此次法會的時間。遠遠已看見印化法師忙碌的身影,走近些又遇到深圳弘法寺妙峰法師揮汗如雨、 跑前觀後的處理事情,會場門口深圳登品素食府的傅昌居士滿頭大汗帶領二百多居士在接待招呼,還有香港慈輝基金會惠州分會的義工們在扶老攜幼維持秩序……此 時碧空萬里無雲太陽剛剛升起,像在注視著這感人的一切,而會場上方掛著長長的紅底黃字「二○○四禮佛禪寺源慧方丈陞座暨觀音閣落成觀音像開光典禮」的橫幅 也在陽光照射下顯得頗為耀眼。快七點了,我趕緊隨著嘉賓走上紅地毯進入會場,場內人頭涌涌梵音繚繞,台上寫著大大的:佛光普照,台中央放著一尊晶白色的釋 迦牟尼佛像,被鮮花香燭圍繞著,相好莊嚴,格外肅穆,讓眾生心生歡喜。七點整!場內鼓樂齊鳴,所有信眾全體起立在傅昌師兄的帶領下合掌齊念:阿彌陀 佛!……在不斷的佛號聲中,禮佛禪寺名譽方丈本煥上人和源慧老法師在兩序大眾的簇擁下進入會場,本老首先拈香禮佛,為源慧長老送座,請源慧大和尚登法王寶 座!在台下一片歡騰聲中源慧大和尚著黃色海青披大紅袈裟手持如意,答謝後就座說偈語: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為利有情願成佛

  仁者慧思禪師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內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諸仁者會也麼?今有博羅縣禮佛禪寺新建觀音閣安奉觀音銅像開光之際同時 並舉行陞座儀式,衲僧無道無德,虛度光陰,非常慚愧,好在印化法師青年有為,在政府的教育培養下,近三年來恢復和創建禮佛禪寺現已初具規模,惟有大雄寶殿 等一應設施在繼續進行,工程浩大,今此陞座,先以三瓣信香祝願其成:

第一瓣香祝願

  世界永久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恐怖怨恨消除、干戈永息、戰馬休征

第二瓣香祝願

  佛法興隆、僧眾安樂、大雄寶殿及一切應設施者順利圓滿建成、以滿四眾弟子及印化法師一切心願。

第三瓣香祝願

  上本下煥老和尚健康長壽並祝各級領導及四眾弟子與會人等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增福增慧、一切吉祥,萬事如意!阿彌陀佛!

  此時台下掌聲雷動,印化法師攜著源慧大和尚以及本老緩步走下台來,兩位長老紅光滿面慈祥可親,所經之地,信徒們皆是紛紛跪拜在地,有些更是激動的喜極 而泣,場內全是信眾們的祈檮祝福聲,他們甚至不肯離去把師傅們圍的水泄不通,慈悲的師傅們不斷口念佛號摩頂加持……整個陞座儀式庄嚴隆重,激動人心。

  七點四十分,陽光燦爛祥雲朵朵,我們爬上山來到觀音閣,只見雄偉的觀音殿外氣球飛舞,五彩佛旗隨風飄揚,殿內更是香火裊繞,流光溢彩,一條條大紅條幅 挂滿殿內,到處都是鮮花、水果、香燭包圍著重一萬八千斤,高八米多的金光閃閃的全鋼觀音像,菩薩莊嚴殊勝,面容慈悲,左手持淨瓶,右手輕握楊柳枝,甘露灑 向人間凡塵,滋潤普渡一切有情。使得古寺生輝,道場增色。

  八點正,本煥長老、源慧長老和眾法師來到觀音大殿,共同拈香禮佛,博羅縣統戰、宗教、佛協的領導以及眾居士也都輪流上香頂禮,接著本老、源慧大和尚手 持大悲聖水誦經說法,並不斷把淨水灑向菩薩金身和周圍大眾,殿內所有僧侶齊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在此起彼伏的木魚聲誦經聲 中,本老三次大聲說到: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廣大靈咸!(並三拜),隨後又拿出開光用的鏡子、毛筆、毛巾為觀世音佛像開點靈光,此時鐘鼓齊 喧,四眾弟子均雙膝跪地合掌齊唱觀音贊,殿外爆竹聲聲,人們沉浸在一片喜慶氣氛中,開光典禮在熱烈祥和、歡喜贊嘆中圓滿功德。

  九點,所有參加法會的領導、諸山長老、居士信眾又全部來到臨時大殿參加剪綵慶典。主席台上座滿了嘉賓,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首先本煥長老致詞,源慧大和 尚致謝詞,然後博羅宗教局林局長等領導發表講話,對源慧方丈陞座、觀音閣開光表示祝賀,對禮佛禪寺一直得到各方善信和護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對以印化法 師為領導班子的全寺僧眾的艱苦創業和貢獻表示贊許和肯定,並且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和幫助禮佛禪寺走向更輝煌!接著隆重剪綵,參加剪綵的本煥長老、源慧方丈、 博羅統戰部劉部長、宗教局林局長、廣東省佛協羅主任、香港著名學者蔡伯勵先生、香港演藝界明星等等,慶典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古剎得主,普利人天,菩薩開光,法輪常轉,我們衷心祝願禮佛禪寺,這座未來以文化、教育、慈善為中心的古剎,在龍天護祐、十方善信的護持下,本著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推動人間佛教,共創輝煌!阿彌陀佛!

最後附源慧方丈詩詞:

  登新建觀音閣紀事
  西望羅浮鄰西湖 廣惠高速景特殊
  東江山水添顏色 惟有博羅入畫圖
  禮佛寺依觀音山 樓閣巨石緊相連
  文化長廊如龍臥 無人不道好休閑
  觀音山上鑼鼓石 不與樓閣爭高低
  當年穩坐山頭上 不須思量今勝昔
  銅象一萬八千斤 來自金陵途艱辛
  原有石佛今何在 付與來人去思尋

 
 
塞外名剎梵宗寺
◎譚 智

 梵宗寺座落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烏丹鎮四公里處,由乾隆帝賜名,建成於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原佔地面積一公頃,有佛殿十多座。曾被旗扎薩克定為,總攬全旗喇嘛廟務的旗廟。

  景色綺麗、環境清幽的梵宗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隨地勢高低而形成階梯式院落。整體佈局莊嚴肅穆,氣勢超俗,南半部明朗開闊。北半部嚴整緊湊。寺院 以正殿和配殿作對稱式,即以山門(天王殿)正殿(大雄寶殿)、後殿彌勒殿,為縱軸線,兩側有配殿陪襯。組合成幾個封閉式的四合院,殿宇皆為青磚瓦木架結 構,殿宇與殿宇間各具特色,屋脊形式各異,崇宏雄偉。匠心獨具,相設奇麗。額枋與樑枋上下的彩繪栩栩如生。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等。形態逼真。活 靈活現,殿頂為布筒瓦頂,均有蓮花或獸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圓勾頭,正脊多為滿水脊。兩端設有龍吻。垂脊和戧脊的垂獸、戧獸和獅、馬,形神兼備,充滿了靈性、 建築物上的各式浮雕,技藝精湛,巧奪天工。

  這座堪稱塞外名剎的梵宗寺,也沒能幸免「文革」期間的厄運,被破壞得面目皆非。為了恢復寺院的原貌,一九八七年以來,旗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進行了修 復。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教務長、研究員、第五世活佛、梵宗寺主系活佛丹迥.冉納班雜名(吳占有),為使寺院重放異彩,殫精竭慮,從國內外繁忙的佛事活動 和講學中抽暇前來,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已先後投資千萬元,對寺院進行了修復。新修復的梵宗寺佔地四公頃,由寺前廣場,天王殿,鼓樓、鐘樓、客堂、僧房、轉 經殿、關帝殿、羅漢殿,五大金剛殿、大雄寶殿(大經殿)、延壽三尊殿、藏經殿、彌勒殿(未來佛殿),時輪金剛殿、二十一度母殿等組成,形成了赤峰地區規模 較大。風格獨特的古建築群。梵宗寺在二○○四年農曆六月初四、初五、初六,舉行全寺開光盛典。

  在丹迥.冉納班雜活佛的倡導主持下,本著契理契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目的,為「培養愛國守法,愛教清淨,有知識。有能力,能持理,弘揚佛法」的新 僧人,以迎接新世紀現代科學文化的挑戰,梵宗寺從提高僧人的思想文化素質,樹立良好的道風,學風,建立健全管理組織和規章制度入手,在新建的一千七百平方 米的二層樓天井,開辟教室三間。增設了投影機和微機等先進的教學設備,聘請國內有關大學的資深教授。專事系統的佛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蒙古語、英語等 科目的授課。按活佛丹迥.冉納班雜的設想,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最終將梵宗寺辦成學院式的寺院。為此,寺院設立了圖書館。資料室、檔案室和電腦室。建起了 「蒙藏診所」。為國內佛教大德善知識以及佛學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方便的「活佛府邸」和「居士樓」也已列入建設規劃中。目前,尚處在草創階段的 寺院辦學形式。在國內首屈一指。內蒙獨一無二。

  現在梵宗寺主管日常工作的大喇嘛佐巴尖措,一九八○年十月出家受戒,一九九七年在喀喇沁旗龍泉寺任住持期間,主持了龍泉寺的修復工作。他還參與了其它 三座寺院的修復。成績卓然。他還被內蒙古自治區和赤峰市評為「先進僧人」、「模範住持」。所主持的寺院,獲得了「先進寺院」的稱號。梵宗寺也於二○○四年 四月獲得了赤峰市「模範寺院」的殊榮。

  一九八五年。梵宗寺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被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佛教的掃除貪瞋癡三毒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梵 悟

 煩惱 從哪裡來?煩惱由貪瞋癡而來。貪瞋癡屬於思惑。佛教中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 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見惑容易除,端正了知見,見惑就盡除了。但思惑不容易一下子除掉,思惑為思維世間虛妄之物而起之事惑, 有貪、瞋、癡、慢、疑五惑之分。貪瞋癡就是我執、自我。「希望得到」就是佔有慾的發露,也就是我執在作怪,所以必須反省、懺悔拔除我執,才能除掉三毒(貪 瞋癡)。

  一.貪

  「貪」是甚麼?就是「貪得」,見利忘義,有佔有慾,就是「貪」。例如社會上所發生的搶劫、綁架等事件,歹徒為的甚麼呢?大都是因為「貪」。其實,人一 餐一、兩碗飯就夠了;祇需幾尺布就能不受寒;六尺長的床就能睡得很安穩。所以,祇要肯認真努力,每個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好,為甚麼要去搶、去偷呢?古人說: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如果一生從沒做過後悔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反之,如果心念沒有照顧好,貪心一起而做錯事,後悔就來不及了。

  無貪則清涼,人不能有貪念。我們往往會因為貪,以致因小失大。當你內心無貪時,就會感到清涼了。得到不義之財,怕東窗事發,過著緊張不安的生活,唯恐 被人發現,那又何苦呢?寧可不要這些錢,而過得心安理得、快樂的日子。貪得一點小利,卻增加了長時間的壓力與負擔,白天心神不寧,夜晚惡夢連連,真是不值 得。屬於我們的,我們拿得理所當然;不該我們的,我們一概不取。

  生死的根本就在「貪愛」。不知自足,卻仍貪求不已。慾望愈多就愈痛苦,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生命變得很單純。就如佛陀所言:「其實,生活本來就很單純,祇是我們把它變得很複雜。」

  二.瞋

  甚麼是「瞋」呢?就是怨恨、不滿。不滿在內心,而發脾氣是其表現。人為甚麼有煩惱?就是「都是我對,別人都不對、都不合你的意」。像這樣用自己的標 準、主觀(自以為是)的見解,要求別人合你的意,其實沒有人會合你的意,甚至你的家人也都不合你的意。事實上,你也沒有合所有人的意,而你卻要求別人合你 的意,這就是「瞋」的來源。有了「瞋」,就會生氣。這「瞋」怎麼來的?如果你放棄「用自己主觀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吻合自己的意」,凡事隨緣就好,那你就不生 氣了。如果看見別人做事情,你看不順眼就生氣,豈不荒謬?這是一念的主觀意識造成的。

  學佛的人與人相處是要學習不發脾氣。發脾氣是很不好的習氣。往往一發脾氣就非同小可,甚至鬧得不可收拾。大家要學習不發脾氣,因為團體的氣氛很重要, 一旦有人發脾氣,就會充滿火藥味,和諧的氣氛就被破壞了。發脾氣會使自己和別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以後人家也不敢親近你。所以,我們要保持微笑,不給別人的 內心造成壓力,不在團體氣氛中製造低氣壓,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三.癡

  甚麼是「癡」呢?就是說你為物慾蒙蔽、為主觀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慣性所操縱。「癡」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這就是癡。

  癡的意思是指愚癡、沒有智慧。擁有智慧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然而沒有智慧的人,聽人講是非,立刻被左右,落入是非的圈套。對於好朋友所說的事, 並未經過查證,就信以為真,絲毫沒有運用理性的分析、判斷,僅憑感性的認同,因此,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就是因為沒有智慧。 愚癡是智慧的反義詞,沒有智慧的人,當然就是愚癡。由於沒有智慧,無法分辨事情的對錯、是非、善惡,因此,他會因別人的一句話而活得很困擾,也會因別人的 一句話而活得很快樂,所以,他沒有真正的生命。他的生命完全主宰在別人的口中,他因別人的言語、別人的反應而喜而悲,他何嘗擁有真正的生命?

  一個大智慧的人不需要憑藉外來的讚謗,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壞,我依然對你好。你對我的好或壞,是你的因果;我對你的好,則是我的因果。無論 誰造善或造惡,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造作負因果。造業的人,必須負自己的因果。一個人沒有這麼好,你每天讚嘆他,他不會成佛的;一個人沒有這麼壞,你每天 攻擊他、誹謗他、無中生有,他不會下地獄的,因為,人非藉由你的言語,就可以評判一個人的是非對錯。

  結 尾

  大地山河,每天都在蛻變;蠶寶寶變飛蛾,毛毛蟲變蝴蝶,就是一種蛻變。常有人說:你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一個人從無知而到有知,從貪瞋痴到修德,我們 就讚美他「你脫胎換骨了」。所以禪門把悟道,說是「脫胎換骨」的蛻變。吾人最好把貪心變成捨心,把瞋心變成慈心,把癡心變成慧心;祇要心一蛻變,脫胎換 骨,則成聖成賢,有何難也!

 
 
好的老師尋找學生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常 覺

 一個 好的學生,必然會去尋找他的老師。所以古代才有負笈千里,立雪程門的佳話。但是,一個好的老師,也必然會尋找他的學生,所以我們的歷代祖師才有衣缽真傳, 才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負笈千里萬里,玄奘大師是一位典範,他歷經千難萬險去到古印度的那爛陀寺,找到了他的老師戒賢三藏。離開那爛陀寺之後,他又尋找到 了般若跋陀羅、勝軍居士等著名學者,從其學習。當他再回那爛陀寺時,他的恩師戒賢就要請他為全寺數千僧眾主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了。這是尋師的好 榜樣。菩提達摩來到大乘氣象的中國,在嵩山面壁九年。幹甚麼?就為了等一個人。等,就是找。等一個人就是找一個人。等到了,也就是找到了。這個人,就是他 要找的學生神光。經過老師觀察、栽培、印可,所以才把神光改名慧可,傳其心印,成為禪宗二祖。這是尋找學生的好榜樣。

  那麼,稱為東土初祖、西天二十八祖的菩提達摩,又是誰發現,誰尋找到的呢?這裡有一則動人的故事,我認為這也是尋找學生的好榜樣。

  禪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了尋找他的學生,這一天行化來到南天竺國。他受到國主香至王的接見。原來,香至王是一位佛弟子,崇信佛教,恭敬三寶,因此,以最高國賓禮節,供養般若多羅。還從王宮中挑選出一顆最為珍貴的無價「赤珍珠」施捨給般若多羅尊者。

  可是,般若多羅來到南天竺國的真正目的,是在尋找另一顆真正的「寶珠」——他的學生、他的傳人、他的第二十八代付法者。

  香至王有三個兒子,當時都在場。般若多羅舉起手中的珍貴寶珠,問這三位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否?」這樣一顆晶瑩圓潤、光明圓滿的無價之珠,世上還有能比得上它,或者還有甚麼能超過它的嗎?

  大王子、二王子搶先回答:「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香至王對自己兩個兒子的回答一定很滿意。七寶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比喻, 即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硨磲、珊瑚七種寶物。這顆赤珍珠,應是七寶中最為珍貴難得之物了。當然,世上也就再沒有比這更寶貴的了。這說明香至王的布施 至誠,價值無可估量。假如不是您老人家德高道深,還有誰能接受這樣崇高的供養呢?話說得不錯,既有禮貌,又突出了父王的隆情盛意。然而,這個回答,恰恰答 非所問,文不對題。

  最小的王子達摩從兩個哥哥的身後站出來回答了: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篇幅所限,我的引文未能引完。但祇此已夠。)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所要尋找的學生,終於出現了,找到了。這個答案的非凡卓識,我想大家都會首肯的吧。珍珠雖寶,卻是世寶。世寶何如法寶?珍珠放光,此是世光,世光何如智光?珠光帶來光明,此是世明,世明何如心明?

  「正法眼藏」的「眼」是甚麼?眼是發現,眼是境界,眼是人的悟性。

 
 
佛教對人心的幫助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通 融

 今日 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洪流的衝擊,人在科技高度昌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人人爭名奪利、訛虞我詐、個個昏頭脹腦,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知 自己在作些甚麼;表面上豪吞狂飲,內心卻空虛苦悶。對於道德的破壞、人性的墮落,人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祇有自我毀滅一途。而自救之道在甚麼地方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還是在人自己本身。祇有透過人自身理性的覺醒,才能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有所補偏救弊,對症下藥。

  佛教的慈悲平等、自覺覺他、圓融無礙,對人性、人心有一番獨特見解,他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透過靜思熟慮, 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起,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 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自己,在此佛教對人性、人心的幫助,就顯得明顯易見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 的人生觀

  佛教詳細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一)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萎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祇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甚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的,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稱他做:「中觀」。

  甚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的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的虛度一生,是使人運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惑、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太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祇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苦惱嗎?你看這個世界那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悲嘆!

  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讓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為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 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祇有全體眾 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佈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祇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積極 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根據佛教三世輪迴的因果規律,認為「命運由我不由天」,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身手中,是好是壞就看我們現在造作的業,不認為命運操縱在神或者上天的手 中,雖然過去世的業我們自己不能把握,但是將來的命運卻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擔,不要怨天尤人,因為怨恨的心將會影響我們愉快的心情,乃至 影響到我們的命運。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僵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一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另一方面又能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 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是破戒,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 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復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歎人心惟危呢?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 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 不偷盜——不偷、不佔有別人的財物。

  三、 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 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 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絕。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嚴重者,將為國法所不容,最後祇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

  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醜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犯罪;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醒,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下大禍。

  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世界佛教動態

延續愛心慈善齋宴
——善款悉數撥予寶蓮禪寺興建萬佛寶殿

  由梅覃美金女士暨歌迷會發起之「延續愛心慈善齋宴」,將於十月八日(星期五)晚上八時,假尖沙咀海洋皇宮大酒樓舉行。

  是次活動既為紀念梅艷芳居士生平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精神,故舉辦慈善素齋宴,場內並設歌影視紅星助興及慈善拍賣,所有善款悉數撥充寶蓮禪寺興建萬佛寶殿基金。

  古德有云:瞻梵剎而萬佛現前,建道場而慧燈發燄,使有緣者,見聞瞻仰共出迷途,禮念皈依,同登覺岸。

  計劃中的萬佛寶殿樓高六層,集古今建築風格及佛教藝術大成於一身,內設方丈室、佛教視聽中心、法堂、藏經閣及萬佛大殿,以與天壇大佛相互呼應。惟興建 萬佛寶殿之工程耗費龐大,現仍需籌集資金。今梅覃美金女士暨歌迷會同人發起舉辦素齋宴,集眾於一堂以表追思,並藉以延續梅艷芳居士樂於助人之精神,祈望各 界人士踴躍參與盛會,共襄善舉,功德無量!

活動詳情  
日  期: 2004年10月8日(星期五)
時  間: 晚上八時
地  點: 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4字樓 海洋皇宮大酒樓
票  價: 每位港幣300元(每席12人)
購票熱線:  2858 5508 或 6492 3399(覃先生洽)
購票地點: 1. 香港西營盤西源里10號源輝閣地下
2. 大嶼山昂平 寶蓮禪寺(電話:2985 5426)
3. 海洋皇宮大酒樓(電話:2730 7111)
4. 梅艷芳國際歌迷會(電話:2556 2695)

佛教青年協會
籌募會址基金啟事

  本會接獲屋宇署通知,位於中華佛教圖書館天台之辦事處總部必須拆除(工程已於二○○三年十一月完成)。在此情況下,會務將大受影響,唯有臨時租用圖書 館隔壁一單位應用,年租十多萬元,龐大開支非長久之計。為了會務未來的發展,實需要有一永久自置會址。佛教青年協會三十多年來對國內外弘揚佛法,利樂有 情,有目共睹。由於本會理財方針取之十方,用之十方,以致財力甚為短絀,無力購置會址、為此本會亟需籌募購置會址基金;希望各位會員會友及我佛教四眾弟子 鼎力支持,使購置會址早日成事,各人之捐獻實為功不唐捐,功德無量。

捐款者請:

  一、駕臨本會交付現金。

  二、郵寄劃線支票寄:香港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佛教青年協會收,支票抬頭請寫「佛教青年協會有限公司」,背面註明「會址基金」。

  三、直接存入匯豐銀行戶口號碼564-8-005303。索取收據請寄來回郵地址及存款收條,以便發回免稅收據。

佛教青年協會 謹啟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9月至10月近期活動

活動名稱

日 期

星 期

時 間

主 持

大悲懺

9月5日

09:00-12:00

衍慈法師

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9月7-13日

週二開始

19:30-21:30

道行法師

八月初一精進念佛

9月14日

09:30-12:00

道行法師

八月十五精進念佛

9月28日

09:30-12:00

道行法師

大悲懺

10月3日

09:00-12:00

衍慈法師

燃燈古佛聖誕普佛

10月5日

19:30-21:00

衍慈法師

九月初一精進念佛

10月14日

09:30-12:00 

道行法師

九月十五精進念佛

10月28日

09:30-12:00 

道行法師

法器練習班

 

逢星期六

15:00-16:00

道行法師

晚課共修   

 

逢星期六

16:00-17:30

眾法師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共沾法益

本苑地址: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E-F座四字樓 查詢電話:2367 3091


佛事簡訊——舍利子

  二○○四年五月廿九日早晨七點鐘,四川省咸都市新都區新都鎮紫瑞小區程蛾芬女居士,在新都寶光寺仙化場火化荼毗。當日下午兩點鐘,老居士的親人們和寶 光寺師父收拾老居士的骨灰時,異常出現七彩色大小不等的舍利子四十四顆及舍利花。在場見證這一殊勝因緣的人有寶光寺出家師父、老居士的親友和眾三寶居士一 百餘人,大家無不驚喜、讚嘆、恭敬禮拜!

  程娥芬女居士於一九二四年十月六日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市王家塢,她十多歲就開始學佛。八十年代初,國家開放宗教政策,她皈依昭覺寺清定上師,法名「程智明」,於二○○四年五月廿三號(農曆四月初五,浴佛節)上午九時,在成都軍區總醫院因病辭世,享年八十歲。

  據老居士的親人講:老居士在往生前,頭腦非常清醒,心無掛礙,預知時至。在她臨走前,她奉告身邊的人要好好學佛,常唸「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南無 阿彌陀佛」。在她往生前一個多月期間,觀世音菩薩曾三次前來接引老居士,頭兩次因其親人再三挽留,老居士因此滯留,第三次同來接引老居士的還有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

  二○○四年五月廿三日老居士往生後,她的遺體在寶光寺仙化場安放了七天七夜。遵照老居士的遺囑,其子女、親友和眾學佛居士百餘人給她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和「南無阿彌陀佛」,七天七夜從未間斷。

  在這七天中,曾出現如下瑞象;在平均攝氏廿五度以上的氣溫下,沒有利用任何降溫設備,她的遺容依舊栩栩如生,慈悲端莊,並隨體長時散發撲鼻異香,天空中不斷顯現佛光和西方三聖的聖像。

  據老居士親人講:程老居士學佛精神常持不懈,一心念佛,依照居士菩薩戒,修心修行,從不散亂,對所見眾生時非常慈悲,待人慈祥和藹。她還經常教導身邊的人要好好學佛,多做善事,要知道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裡還特別提一點:老居士兒孫滿堂,她的恩夫王澤民居士十年前往生,也是在寶光寺荼毗火化,得七彩色舍利子數十顆,至今還被後人所供奉。

程娥芬老居士的孫女王心珍口述
寶光寺照燈攝影 照塵筆錄整理


慶印順導師百歲嵩壽
佛教界研討人間佛教

  畢生推展佛法應落實人間的印順導師,今年過百歲生日。慈濟、佛光山、法鼓山及佛教弘誓學院,於四月廿四、廿五日在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辦第五屆「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回顧印順導師學術成就及對台灣佛教界的貢獻。

  印順導師致力佛學研究,著作等身,學術成就獲國內、外佛教人士推崇。印老當年撒下「人間佛教」的種子,如今已開花結果,感動的不祇菁英階層,還有普羅大眾。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是他的弟子,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推崇他的著述既多且廣。

  兩天研討會中,楊惠南「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精髓」等關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相關論文發表。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發表 「人間佛教藝術的展現——佛教梵唄的新生命」論文,永本法師表示,聲音是最直接表達生命內在的媒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把佛門修持音樂搬上舞台,也把佛教文 化推向現代化。

  文化大學副教授盧蕙馨在論文中提到,印順導師認為,人間佛法的法門雖多,但在家弟子發心修菩薩行要以布施為第一步,慈濟即以布施為主要法門,證嚴法師引導信眾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精神,集體共修,以共同念力、行動成就濟世工作。

台北醫院與道海法師
簽署為僧伽特約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四月十四日於一樓大廳舉行「衛生署台北醫院暨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特約醫院簽約儀式」活動,院長黃焜璋與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長道海法師簽約為特約醫院。

  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執行長會宗法師表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是一個跨寺院的全國性僧伽醫護組織的公益團體,成立宗旨即為照顧全國僧伽的健康,護持所有身披袈裟的僧伽,免費提供他們需要的醫療照護和諮詢。

  黃焜璋指出,他到任之初,即成立照顧出家師父的基金會,基金會長久以來即長期供養出家人,今天與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簽約為特約醫院,將台北醫 院的這項服務擴展對全國出家師父,出家師父未來到院看病,攜帶健保卡可到社會服務室由專人服務,其健保差額並由基金會負擔,歡迎全國僧伽至台北醫院維護健 康。


西藏加強保護貝葉經
制方案促進梵學研究

  近日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等部門研究制定了「關於開展梵文貝葉經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方案」,並據此方案成立了梵文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入梵文貝葉經的研究和保護力度。

  據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文博處負責人洛桑紮西介紹,梵文貝葉經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寫在「貝多羅」樹葉(即貝葉)上的梵文經典,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 跡仍可清晰辨認,其經文涉及古印度文學、法典、語法、佛教經典等內容,早期的貝葉經寫本由於印度宗教之爭、戰亂和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炎熱潮濕等原因,幾乎 已失傳。而我國西藏,由於社會歷史和人文環境的原因,仍是世界上梵文貝葉經保存最多和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他說,西藏目前保存著近千種原始貝葉經手抄本,多是西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從印度引進的,其中一些孤本、珍本是歷代梵藏譯師用以翻譯、校勘各種梵文經典的原始藍本,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也是世界上古文獻類中最為珍貴的原始資料之一。

  據了解,西藏新成立的梵文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將對西藏各地(市)文博單位所藏的梵文貝葉經進行統計,並建立一個梵文貝葉經研究人才庫,促進梵學研究和加強對貝葉經的保護。


上海七寶教寺簡介


 七寶教寺始名陸寶院,創於西晉,距今近一千 七百年,五代時,吳越王錢謬游謁陸寶院、賜王妃手書「金字蓮花經」為七寶之一,逐改名七寶院。后因江水噬岸、七寶寺就由陸寶山向東三移其址。宋代初,七寶 教寺迺到蒲匯塘北橫瀝港西,今七寶鎮所在地。七寶鎮因七寶教寺而得名,七寶教寺名聲顯赫,七寶鎮也隨之繁榮。七寶教寺的伽藍就是七寶當年舍宅為寺的張澤。 宋真宗皇帝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賜「七寶教寺」匾額、遂為正宗禪林。元朝七寶教寺高僧敬公、曾被皇帝召赴京城,袁凱著有送行詩。隨著教寺的興 隆,歷代文人每流連忘返,并有吟詠,如趙孟、楊維楨、袁凱、屠隆、陳眉公等,均有七寶詩文傳世。趙孟的「七寶寺」一詩,是現存最早的詩,詩曰:「探奇來寶 地,名剎冠叢林。院設機云代,經描吳越金。霜鐘清惊鶴,池竹綠浮琴。投綬堪元論,桃源莫浪尋」。詩中反映了七八百年前的七寶教寺,那梵音繚繞,鐘聲清越, 導人心靈凈化的氣氛是多麼感人啊!七寶教寺極盛時佔地四十餘畝,另有寺河六畝,各種建築一千餘間。寺內有荷花池,竹林、梅圓、五代檜、羅漢松等名貴樹木。 一八六二年被譽為「郡東第一剎」的七寶教寺,不幸毀於兵燹,千年古寺夷為平地。現在,幸逢人民政府英明領導,國運昌隆,決定重建七寶教寺,恢復七寶教寺的 建築,我們敦請香港著名建築設計師俞宗翹先生設計,其特點是揉合漢唐以來早期古寺建築為基礎,充分使用現代工藝和材料,繼往開來,建成與時俱進的新世紀佛 寺,建築群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僧寮、客房等,并配以七層寶塔,莊嚴雄偉。整個塔寺處於精美秀麗的百花園 中。在這莊嚴清凈的佛國中,宏揚佛法,凈化心靈,祝福社會,國富民安。信步園中,心曠神怡,靜坐石墩、雜念俱消。七寶教寺是講經說法、念佛參禪的最勝道 場。

募集上海七寶教寺
建寺功德金緣起

  上海七寶教寺創於西晉,宋真宗皇帝於大中祥符元年,敕賜《七寶教寺》匾額,距今近一千七百年。現於上海閔行區七寶鎮七寶公園內恢復。全寺建築面積七千 六百平方米。另建寶塔一座高四十一米。塔寺周圍有三十八畝的花園環抱。它與七寶古鎮相鄰,形成在閔行區內的上海重要景觀之一。寺塔建築,以漢唐古寺建築為 基礎,充分運用現代建築技術和材料。形成二十一世紀的與時俱進的現代寺院和寶塔。它是上海市第一座新型的現代風格的園中寺。凡是見過七寶教寺的人士都異口 同讚,這是上海的新型佛寺。它是宏揚佛教文化,講經說法,敬香拜佛,祝福超度,過好宗教生活的理想寺院。敬請善信,護持三寶,慷慨捐助,共囊盛舉,功德無 量。

上海七寶教寺 敬啟


鷹潭南山甘露寺聖融法師
尋求醫藥捐助緣起

 釋聖 融法師畢業於福建省佛學院,其後回到江西鷹潭開辟道場。經過多方努力,他終於在鷹潭市郊徵購了一片地,與眾居士一道披荊斬棘,嘔心瀝血。用了短短幾年時 間,便開創了南山甘露寺;玉宇法像莊嚴,經聲佛號綿綿,使渴望得到佛法滋潤的一方信眾得償所願。長朔的奔波、 勞累,把他的身體徹底累垮了,頭暈、乏力、易感冒、嘔吐等症狀一起出現,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好前去就醫。一九九○年,他被檢查患有乙肝病毒,由於沒 有得到很好的治療。病情不斷惡化,最後導致了肝腹水、肝腫大等迸發症,生命瀕臨垂危。作為一個修行人,他堅信病是眾苦淵藪的集結,無常更是每個人遲早都要 面對的現實,一切隨順自然好了。但是,熱心的信眾們卻不願意這麼好的師傅就此「功德圓滿」了。他們想方設法讓師傅去求醫,並於二○○三年四月廿九日入住上 海第一人民醫院。許是佛菩薩感應的緣故。在鼓志海院長、夏強主任的共同關心和努力下,他成功地進行了肝器官移植手術。經過術後七個多月的住院觀察和治療, 目前已基本上康復。手術的費用共計用去三十多萬元,其中大部份都是當地信眾所捐獻。

  接下來,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移植的肝器官一定要用藥物維護保養,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所有的藥物均為進口,價格昂貴,每年需要數十萬元。

  甘露寺是一所新建的寺院,自身經濟本身就有限,當地信眾的捐助也已到了極限,不得已只好向十方信眾發出求救信,希望大家本著「人溺己溺」的慈悲喜捨 心,給予適當幫助。愚自感慚愧有加,四恩未報,有添新債。唯待康復之期,勇猛精進。以此功德迴向諸善男信女等:恆得佛光普照,所作皆辨,事事順心如意!

聯繫人:聖融法師
電話:13807016701

鷹潭市南山甘露寺

  鷹潭市南山甘露寺,位於市南郊320國道旁,距道教發祥地上清嗣漢天師府、龍虎山風景旅遊區僅十六公里,距角山商代古址僅一公里,是鷹潭至貴溪銅冶煉基地、龜峰風景旅遊區和三清山風景旅遊區必經之地。

  該寺原名「安福寺」、「仙人寺」,始建於清朝順冶年間(1694年),香火一直很旺。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傳統廟會,熱鬧非凡,並由此發展成為鷹潭地區特 有的民間商貿活動——漾會。一九九三年六月,經當地政府批准,該寺得以重修。一九九五年七月,主持重建工作的聖融法師根據廈門南晉陀寺原方丈妙湛大和尚的 意見,將寺名改為甘露寺。經過近十年的重建,現已建成大雄寶殿,地藏殿、三聖殿、鐘鼓樓等建築。其規模為鷹潭地區佛教寺廟之最大。該寺各殿堂的佛像,全部 用精致的緬甸玉石雕刻,如來佛祖金身則系一整塊純漢白玉雕成,成為江西佛教界一絕。

  該寺住持聖融法師,俗姓邱,江西南豐人,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江西臨川縣。一九八五年在臨川正覺古寺出家,跪拜上戒下全長老為剃度師。一九八七年就讀於福 建佛學院莆田廣化寺。一九九一年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分院深造。一九九三年經鷹潭市宗教局聘請擔任住持,現還任月湖區政協委員,鷹潭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省 書法家協會會員。

  根據甘露寺的遠景規劃,將在五至十年內,籌資數千萬元人民幣,逐步重建天王殿、觀音殿、慈善醫院、老人公寓等建築。屆時,總佔地面積達五十畝。總建築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成為鷹潭市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甘露寺歡迎八方志士,四海賓朋光臨!

  手機:13807016701
  地址:江西省鷹潭市甘露寺 郵編:325000


遼寧省調兵山市明月禪寺
恭塑千手千眼觀
世音菩薩聖像募捐緣起

  本寺自禪門臨濟正宗四十二代傳人,重興天目山禪源寺第一代住持月照大和尚開山渡眾、陞座弘法以來,法務昌隆,香火鼎盛。幾次大型法會的成功舉辦,使明月禪寺成為東北三省著名的十方叢林、佛教聖地之一。

  本寺觀音殿已落成二載,但由於資金緊張一直沒有恭塑聖像,今秋時逢月照大和尚開山陞座二週年,大和尚慈悲發起恭塑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因緣,四眾弟 子因此而獲廣種福田,深植善因之機會。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聖像,由中國當代佛教造像第一人謝武宏大師設計監造,寧波宏托精雕工藝廠承製,採用傳統脫胎工藝, 日本按金技術,總高3.6米,十一面四十八臂趺座像,千手千眼環成光輪,以喻菩薩廣大靈感,尋聲救苦,無處不周,妙應威神之大願力,主像功德金人民幣捌萬 元,十一面每面功德金貳仟元,四十八臂每臂功德金壹仟元,千手千眼每手每眼功德金貳佰元正。望我佛四眾弟子慷慨解襄喜捨凈資,造像貼金,功德主芳名本寺將 刻於菩薩座下石台之上,使其無量功德與梵剎共千秋。



華嚴聖會普渡道場期間功德項目

華嚴法會總會首                  1位          功德金人民幣8萬元

華嚴法會會首                  10位         每位功德金人民幣1萬元

華嚴法會副會首                 20位         每位功德金人民幣5千元

上品祿位:人民幣3千元

上品蓮位:人民幣3千元

福字祿位:人民幣2千元

福字蓮位:人民幣2千元

祿字祿位:人民幣1千元

祿字蓮位:人民幣1千元

壽字祿位:人民幣5百元

壽字蓮位:人民幣5百元

金字祿位:人民幣3百元

金字蓮位:人民幣3百元

萬字祿位:人民幣2百元

萬字蓮位:人民幣2百元

善字祿位:人民幣1百元

善字蓮位:人民幣1百元

緣字祿位:人民幣50元

緣字蓮位:人民幣50元

平安吉祥燈(點21晝夜)800元/盞    

佛前長命延壽琉璃燈(點21晝夜)1000元/盞

平安福慧燭(點21晝夜)240元/盞    

智慧光明燈籠(點21晝夜)300元/盞

智慧吉祥燭(點21晝夜)180元/盞

點百斤大蜡燭(配1.2米高香)888元/套   

鮮花供佛(花籃)100元/籃

鮮花供佛(花束)50元/束

上堂大齌10000元/堂     福慧齌5000元/堂

如意齌2000元/堂

戶名:遼寧省調兵山市明月禪寺
帳號:201093150035
開戶行:遼寧省調兵山市工商城市信用合作社

善緣齌1000元/堂

豆腐齌300元/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聖像開光法會上香功德

上香功德

功德金

第一柱香

30000元

第二柱香

20000元

第三柱香

10000元

第四柱香

8000元

第五柱香

6000元

第六柱香

5000元

第七柱香

3800元

第八柱香

3000元

第九柱香

2800元

第十柱香

2600元

第十一柱香

2000元

第十二柱香

1800元

第十三柱香

1600元

第十四柱香

1000元

第十五柱香

800元

第十六柱香

800元

第十七柱香

800元

第十八柱香

6000元

誠望廣大善信,四眾弟子,躍然蒞臨盛會,勿失此至善之機緣也!

如您無暇親臨法會拈香禮佛,可通過郵局或銀行將善款匯至我寺,我們將如法為您祈福消災。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