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24期
2004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心香一瓣獻「三德」
特  稿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成立大會
慶典賀詞 ◎釋覺光
慶典致詞 ◎釋淨雄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簡介 ◎淨 雄
天壇大佛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暨
天壇大佛開光紀念碑揭幕儀式
聖輝法師致詞
初慧法師致詞
智慧法師致謝詞
楊釗太平紳士致詞
論  述
佛教在香港社會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宏 明
講經說法
大願大行
——訪中國當代高僧惟賢長老(下)
◎黃 鶴
佛教文化
弘揚佛教文化之風代代相傳(下) ◎高振農
大千世界
淺說佛經世界觀 ◎果 藏
中興道場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五) ◎王永平
隨筆禪話
研讀《心經》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優優再結合」、「喝 彩」 ◎楊 釗
佛畫藝術
「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與八大金剛
——佛教郵票鑒賞
◎潘明權
結業論文
完成佛學初機班後的感受 ◎劉淑英
佛學知識
皈依三寶的意義 ◎龍 平
修學感言
修學感言【隨師行】 ◎劉啟智
海天佛國
海上臥佛洛迦山 ◎張明華
日僧訪華
毗盧寺接待日本友好訪華團 ◎傳 佳
學僧園地
學會寬恕 ◎梵 悟
恭賀新禧 ◎定 昌
自殺是災難的開始 ◎德 超
辭舊迎新 繼往開來
——香港佛教明天更美好
◎能 幹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悼念悟一老和尚 ◎廣 範
 

 
編者的話
心香一瓣獻「三德」
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於二○○三年十二月三日在會展中心舉行盛大宴會,邀請世界各地高僧大 德為福慧寺佛像開光主持慶典;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三德弘法中心主持人淨雄法師充分顯示了他的智慧、魄力!誠心誠意邀請中國佛教文壇學者專家蒞港作文化交 流,並主持佛教文化研討會。如此一招,頓使香港佛教增色不少。參加盛會的達數百之眾,既有北京來的代表,也有台灣、新加坡、印尼……各地區的代表。會長覺 光大師在大會上發表了言簡意賅的講話。他冀望「佛教的四眾同人各方雲集,同為弘揚正法,饒益眾生而努力……」。

   「三德弘法中心」創始人淨雄法師在大會上闡述了「三德」的宗旨及其運作。並在香港註冊正式成立。「中心」設有「弘法」、「慈善」、「文化」三部份。

   香港佛教近數十年來,在香港佛教聯合會卓越領導下,亦是遵循「弘法、福利、文化、教育」四個方面作重點的發展,使百多年來古老佛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堪與外來的「洋教」在文化、教育、福利等事業方面並駕齊驅了,這是香港佛教近半個多世紀對社會巨大的貢獻。

    近十多年來,由大陸申請來港的年輕法師們多為佼佼者,他們有智慧、有理想、有魄力,不到數年間就創有成績出來,諸如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出版《佛梅電子大藏 經》)、香港佛學會(每月舉辦佛學講座)、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等。這些法師們是香港佛教輸進來的「新血」,所謂「吐故納新」是一切事物自然更新的法 則。「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就是根據這一法則,才能永葆青春,法輪常轉。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香港佛教發展是很緩慢的,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國內人口出境的種種限制。目前,看來「鬆綁」的現象逐漸實現了(廣東、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出、入境自由多了,難保以後的政策不再放寬。世間事多變化,且看各自因緣了。

   香港僧人增多了,是好現象。海外佛弟子歡迎上進的青年法師(諸如佛學院的學僧、講經說法的法師,有道行的法師……)。作為佛教文化交流,也包括佛教界文壇、學者們(指居士輩),共同推動佛教文化事業。

    淨雄法師相識國內外不少著名學者、專家,這是非常難得的「資本」,如果能充分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出版多些適應海內外新穎內容的電子刊物,而且利用香港地 方的特殊性,還可以出版英文、日文的佛教文化刊物,其影響力可想而知了,「別人未做,你先做」!這也可叫做「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不就是「三 德」的本意麼?!未知閣下以為然否?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成立慶典賀詞
二○○三年十二月三日
◎大會主席 釋覺光
陀在人間成道,因而佛法就在人間開展,為尋求離苦得樂的人提供了可行及見效的途徑。雖然佛 陀在世的時刻距離現今已有二千五百四十多年,然而睿智的佛陀卻能悉知悉見現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一如經上所說:「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現實社會的負面問題如貧窮、飢餓、疾病,暴力、戰爭等,要歸根究柢,都不外是人類的貪、瞋、癡、慢、疑的心態所引發的。從古到今,儘管世界人類於物質文明 或精神文明在不斷提升中,但習氣依舊未除,煩惱痛苦仍然存在,那樣,推行以智慧導行,用以消除習氣,解脫煩惱為目標的佛法,便理所當然成為現實社會必要深 究的課題,與及必須積極採取的行動。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的成立,就是為了切合解決現實社會面臨的問題,而動員有心弘法的人士組織起來的。即使佛學研究上對「三德」這名相有略為差別的闡述, 但終極的旨趣應在學佛的道途上,學習佛陀具足的三德並能實踐起來:我們要學習並具備佛陀的智慧,破除無明,辨析事理;又要具足慈悲心,無瞋無怨:又要如佛 陀一樣清淨無為、斷除煩惱,解脫自在。今天亦是「兩岸四地佛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開會的日子,佛教的四眾同人各方雲集,同為弘揚正法,饒益眾生而努力,謹 祝大會進行順利,諸事吉祥!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成立大會在慶典上致詞
◎創辦人 釋淨雄
尊敬的諸山長老、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朋友們:

   今天,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在這個見證香港主權回歸祖國交接儀式的神聖殿堂’舉行隆重的成立慶典。此時此刻,我滿懷萬分感恩的心情,感謝諸佛菩薩、龍天護 法的加被愛護!站在這裡,我覺得今晚的大廳分外輝煌。一種吉祥的光輝充溢在心頭,心中油然而生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動和喜悅。我想,這首先要感謝來自海內外的 諸山長老、法師,還有學術界的各位大德和十方善信們。正是由於你們的不吝指導和積極參與,才使三德弘法中心覺啟於香港。應當承認,離開各位的大力支持與護 法,三德弘法中心就不會有今天的高朋滿座,龍天普降。作為東道主,我在此謹向你們表示致敬!向出席今晚慶典各位貴賓、各位朋友,表示熱烈地歡迎並致以表心 的感謝!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是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的支持和關懷下,在香港註冊成立的。中心的宗旨是秉承佛陀的智德、斷德、悲德。努力實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理念。積極推動佛教文化、道德教育和慈善事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佛法並不是文人案頭高深莫測的繁瑣學術,也不是寺院僧人曲高和寡的孤芳獨賞,更不是博物館、文物裡鏽跡斑斑的陳舊遺存。作為智慧’它隱現於人們 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中;作為方法,它更蘊藏於人類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所以佛陀的智慧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就是佛法的魅力所在、意義所在,也是佛法在 當代社會能夠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的確,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不可逆轉的兩大主題。然而,我們也無法否認,今天的人類也依然面臨著種種的困擾:民族衝突與區域戰爭、環境污染與生態 失衡、邪教猖獗與人心道德淪落……等等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不得不共同面對、因應的尖銳事實。佛法是與時俱進的佛法:佛教是關注現實的宗教。面對如此複雜 的社會現實,我們佛弟子應該樹立何種意識、具備何種能力、強化何種環節、發揮何種作用,實在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重大課題。三德弘法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要 弘揚正信佛教、樹立正知正見;邀請各地的學者、促進學術交流;開展公益活動、安定淨化人心,實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旨趣。積極參與杜會建設,幫 助貧窮孤寡,組織義助活動。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們今天三德弘法中心成立與召開「佛教與當代社會」研討會的目的所在。可以預見,這次會議的召開對佛教今後 的發展,以及啟響當今社會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三德弘法中心雖已成立,但未來更具挑戰。弘法中心仰仗各位的關愛,仰仗海內外各界朋友的坦誠支持,我們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佛說:「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讓我們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為當前社會發展、繁榮、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衷心期待諸山長老,有識之士,善信們的支持、教導和幫助,使香港三德弘法中心辦成一個名副其實,不負眾望的弘法道場。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簡介
◎淨 雄
● 宗 旨

   經云:自利利他圓滿成就三德者是佛陀。

   三德是智德、斷德、悲德。佛陀的自利利他行為具體就表現在三德之中。

   以佛法的世界觀來說,我們有情世間的一切都是依著因緣而生,彼此之間都有著不同的關聯,產生了相互的影響。社會絕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整個地球的生物共同構成我們這個地球的生物鏈,這是從現代的科學研究方面來說。

    佛法的解脫行為是重在對待個己的生命,修智慧、斷煩惱,成就智德、斷德。然而佛陀的事業成就卻不能止於此,還得以一種慈心和悲心去幫助一切有情生命,以期 達到將不完善的成為完善,污穢之處變成淨土,人間成為佛國。這是每一個學佛者都必須持有的信念,且精進完成的目標。能如此去行動的人,稱為菩薩。

    菩薩,即是具備了大慈悲心的人。修習菩薩道的人,是基於眾生的痛苦即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生死輪轉即是我的生死輪轉。因此,經云:菩薩初發心,未能自度便 求度人。也因此,地藏菩薩才有了「眾生度盡,方成佛道」的大願,這便是悲德了。智慧的德行、斷除煩惱的德行、慈悲度生的德行,三者之間沒有先後的分別,智 慧是斷煩惱的利劍,慈悲是長養智慧之福田。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有智慧才能真正地作到慈悲度生;沒有煩惱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沒有煩惱的愛心才是真正無 私的,無求的愛心,即是慈悲心;有慈悲心即是有智慧,有慈悲心才能斷除煩惱。

   我們中心便是依佛陀如此三德為宗旨而成立的。

● 運 作

   二○○二年,佛教三德弘法中心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的關懷支持下,由福慧寺方丈淨雄法師發起,並在香港註冊正式成立。中心設有弘法、慈善、文化三部份。

弘法部目的:

   一、弘揚正信佛法,培養真知正見的佛教四眾弟子。

   二、舉辦各種弘法活動,使社會各界人士對佛法有較正確、較清晰的了解與認識。

   三、邀請世界各地的法師、學者前來香港舉辦佛學講座,以達到促進各地佛學思想的交流,及冀望三德弘法中心成為國際間佛學交流的平臺。

   四、開展各種有益社會安定、淨化人心的活動,實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旨趣。

慈善部目的:

   一、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的建設,為貧窮孤寡者的生命帶來希望、光明和福樂。

   二、創辦慈善機構,組織各種義助工作、賬災活動。體現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

   三、支持社會的環保事業,舉辦放生活動,宣揚護生環保意識。

文化部目的:

   一、創辦三德中心相關刊物及電子刊物,旨在讓各界人士清晰地瞭解本中心各項工作之開展。

   二、整理和出版佛教書刊,推動佛教文化事業的開展,希冀佛教文化事業朝向健康、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三、支援和回應社會各項文化教育事業的建設。

● 意 義

   佛陀說,他出生在人間,學習在人間,出家修行在人間,成佛也在人間,乃至最後的泥洹入滅還是在人間,這就明確體現佛法始終關注的是與人相關的一切活動。因此六袓惠能大師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佛法雖然說普渡六道有情眾生,但主要的對象是人,然後才旁及一切有情生物。人世間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有著眾多的不如意。因此需要彼此之間的相互關愛與幫助。

    歷史的腳步跨入了廿一世紀,但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兩大主題:區域性戰爭、民族與宗教的衝突、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心道德等間題依然是很 尖銳地擺在人類面前的事實。佛教的發展必須面對現實,必須適應當代社會,而且必須深入社會。在當今世界上,佛教人心道德、和平安定、生態環保等問題上該以 何種角色,發揮自己特有的作用?這也是我們佛教人士應該認真探討和積極應對的課題。

   佛教三德中心的建立,是有鑒於此。許多的熱心人士願意為著幫助他人或無處投效,或有始無終。這是因為個己的力量在廣大的杜會困難面前畢竟是顯得蒼白無力, 也是有限的。一點的光無法抵禦寒冷的冬天,但把所有能發光和願意發光的都齊集在一起,那麼,人間就充滿溫暖。何況,我們有著佛法的指引,有著佛菩薩的大慈 大悲大願大力的護佑和同行。

   我們能做到的就盡我們的力量去做吧!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暨
天壇大佛開光紀念碑揭幕儀式

揭幕儀式致詞
◎聖 輝
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先生
尊敬的初慧大和尚、智慧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再過二十多天,我們即將迎來新年的元旦,在這新舊交替的時節因緣中,今天,寶蓮禪寺舉行水陸息災法會暨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慶典,實在是因緣殊勝,法喜充滿。借此勝緣,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寶蓮禪寺全體僧眾,致以熱烈的祝賀!

   天壇大佛自一九九三年開光以來,不但成為佛教界的一大盛事,而且成為舉世聞名的、受到中外僧俗大眾觀光和朝禮的聖地,更被認定為香港的地標。

    寶蓮禪寺之所以能夠得到各界認同,就是因為秉承了佛陀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的慈悲精神,在香港不但為抵制邪教,淨化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在國內,加強與祖國內地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助建 「希望小學」 等慈善事業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功德。現在又欣聞寶蓮禪寺擬在大嶼山興建佛學院,培育僧才,實在值得我們歡喜讚嘆。

   今日是大佛開光十週年紀念,亦為 「萬佛寶殿」 動土大喜日子,可謂人天共慶。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後,在董特首的領導下,遵循 「基本法」,本著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的方針,香港各方面都取了新的成就,香港佛教事業更是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我們正邁步在新的世紀。我們深信,寶蓮禪寺一定會更加輝煌,為香港佛教事業書 寫新的歷史篇章。

   最後,祝願寶蓮禪寺法務昌隆,海眾安和;與會大眾,身體健康,六時吉祥。謝謝!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暨
天壇大佛開光紀念碑揭幕儀式

開幕典禮致詞
◎釋初慧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高祀仁主任、
各位官紳、各位嘉賓、
諸山長老、信施檀越,大家好!

   今年欣逢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紀念,謹定於是日啟建冥陽兩利水陸息災法會七永日,祈求世界和平,香港繁榮安定。今日承蒙 特首董建華先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先生及各位官紳、護法、居士親臨主禮,令大會倍添光彩,本人謹代表常住大眾致以衷心的感謝。

    天壇大佛開光後轉眼已屆十年,回顧過去,十年光陰,本寺致力於利他工作,尤其在祖國山區做扶貧興學,助建希望學校,給適齡求學兒童不用長途跋踄安心就近讀 書,期望日後學有成,把貧困的生活改變過來,亦可推動國家發展。本人藉此機會謹代表山區兒童,向發心捐資建校的善長致以萬分謝意。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籌建一座萬佛寶殿,樓高七層,集視聽中心、藏經閣、法堂、五觀堂、方丈室於一身。佛經有云:法不孤起,仗緣方生。祈望仗眾緣之助力,冀求寶殿早日完成,使香港佛教事業發揚光大。

   謹祝佛光普照,在座嘉賓、四眾同寅,法喜充滿,福慧增長。多謝!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暨
天壇大佛開光紀念碑揭幕儀式

開幕典禮致謝詞
◎釋智慧
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
尊敬的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高祀仁主任、
尊敬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大和尚、
尊敬的國家宗教事務局楊同祥副局長、
尊敬的新界鄉議局副主席林偉強BBS太平紳士、
尊敬的離島民政事務專員馮浩然太平紳士、
尊敬的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新界工作部楊英強部長、
尊敬的大嶼山警區指揮官周楚基高級警司、
尊敬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林漢強OBE太平紳士、
尊敬的楊釗太平紳士、
尊敬的各位諸山長老、
各位長官、嘉賓友好:

   今天的開幕典禮,得蒙各位主禮嘉賓,在百忙中前來為我們主禮。隆情厚意,本人謹代表寶蓮禪寺向各位致以萬分感謝。

   在此亦特別感謝歷年為水陸法會籌得過百萬元的陳漢初居士及鄺太,以及十年來對水陸法會支持擁護的在座各位護法,今年更得到楊釗居士發心捐出港幣六十萬元,贊助大會經費,今天之盛會得以成就,實有賴諸位護持。希望在座各位日後繼續支持,推動寶蓮寺之發展。

   天壇大佛開光至今已屆十年,當年蒙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向中央申請,補貼航天一半建造費用,才有今天的盛會,十年間前來參禮遊覽近數百萬人次,對促進本地旅遊業起了一定之作用。

    本寺一向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多年來致力於教育及培育僧才,在內地貧困山區建了一百八十八所中小希望學校,也資助興建了四所佛學院,最近更與楊釗居士在香 港合辦「嶼山佛學院」。本寺亦有資助內地年青僧侶到外國修讀佛學碩士,博士,期望把佛學植根最高學府。目前已有學成者,一位在北京大學教學,另一位於香港 大學任教授,本年在港大修讀佛學碩士及博士學生已近一百位。

   本人曾在人大會議上發表:打壓邪教,一定要護持正教,讓正教有發展空間,推動福利教育事業。目前中央已落實維護正教的政策,承認五大宗教,使宗教的發展有 很大改觀,各教信徒增長很快。過往佔用的宗教土地,中央亦指令歸還寺廟周邊的民居一律遷徙,令各宗教道場回復清靜,如武當、少林寺及光孝寺等,都得保原有 莊嚴肅穆的環境。本寺即將興建的「萬佛寶殿」,集佛教文化展覽廳、視聽圖書館、五觀堂、法堂、方丈室、藏經閣、萬佛殿於一身。為昂平山上增添一巍寶剎,與 天壇大佛相互呼應,成為海內外人士嚮往之勝地。如能早日實現,有助促進社會祥和,人人安居樂業。今日感謝特首親臨主持揭幕,親自瞭解體察本寺環境。

   因時間關係,未能讀出所有主禮嘉賓芳名,在此長話短說,本人謹代表寶蓮寺向各位出錢出力的與在座各位致意,並多謝新聞界及傳播界的好朋友,在百忙中到來為本寺採訪報導。

   本人在此祝願祖國國運昌隆,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在座嘉賓,福慧增長,身體健康!阿彌陀佛!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週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暨
天壇大佛開光紀念碑揭幕儀式

揭幕儀式致詞
◎楊 釗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先生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 高祀仁先生
各位官紳名流、各位佛教界翹楚、四眾同寅:

   本人深感榮幸,能夠在今次的典禮致辭。

   天壇大佛由一九七六年籌建,在各界善長、中央政府和航天部的支持下,克服重重障礙而建成,可見大佛能團結人心。建造大佛,是希望藉著佛陀慈悲德相,感染世人化戾氣為祥和,促進社會安寧,人心向善,實現人間樂土。這點在今時今日,戰爭、恐怖主義橫行的時代,顯得更有意義。

    自一九九三年天壇大佛開光以後,吸引無數的政要、官紳、遊客和佛教徒慕名而來;二○○○年八月,天壇大佛更榮獲「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第四名及「最具特 色藝術優異獎」;連美國權威地理旅遊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亦曾極力推薦天壇大佛這項名勝,顯示出天壇大佛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景點和宗教藝術象徵,這對 於以旅遊業為主的香港有促進作用。

   天壇大佛開光至今,已屆十載。本人謹此希望寶蓮禪寺能逐步實踐他們的未來發展計劃,促進香港的佛教事業和旅遊業發展;更重要的是使到慈悲的佛法,傳揚得更遠更廣,使人心向善,減少紛爭,世界和平,社會安定。

   在這殊勝的日子,謹祝在座各位嘉賓,身體健康,晝夜吉祥,多謝各位。
 
 
佛教在香港社會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
◎宏 明
引 言

   香港六大宗教基督教、孔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和佛教於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六日成立了「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兩次舉行座談聚會及發表新年文告、聯誼 訪問等,並以回應不同國際年的呼籲,舉辦關於老人福利、兒童教育、無家可歸者安居年慈善步行,以及涉及道德教育、社會福利等範圍的各類活動,對於香港社會 的穩定發展,致力貢獻,至今已有整整二十五年。在這銀禧慶典之際,對於宗教在香港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社會功用,作一些回顧及展望是一件非常有意義 的事,充份體現了六宗教同人對香港社會的關懷及宗教在社會的使命感。

   我們知道,宗教的緣起有其社會的需要,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價值,對社會有獨到的功能與作用,提供人類靈性的修持,應屬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並且往往是其他社會組織和團體所不能替代。今從佛教的角度概略地去探討佛教在香港社會整合中的角色及其發揮的功用。

一、回顧歷史,佛教在香港社會的殊勝功用。

   佛教是現行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宗教,傳到中國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衝突、激蕩,融合與發展,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之佛教,並隨著時代的發展,煥發生生不息的生命光華。

    香港佛教歷史可追溯至西元428年,時值中國南北朝時期,有杯渡禪師(380-458)來港弘法,於新界屯門青山和元朗開創寺院,為香港佛教之嚆矢。說佛 教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宗教可謂有史可考,有跡可尋。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香港佛教在歷代祖師大德的主持及四眾同人的護持下,法源流長,生機盎然。 在上個世紀中葉以來,以覺光大師為首的香港四眾弟子發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佛陀精神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弘願,不僅把香港佛 教引領向世界,而且在香港社會的整合過程中起到了較大的功用。

   近二十五年來,香港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和改觀。植根於社會的土壤及民眾意識之中的各大宗教在這不尋常的歷史性 階段,充分發揮了各自宗教的信仰理念與踐行方式,各盡所能,各顯所長,造福社會,利益人群。佛教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扮演它的社會角色及發揮其社會功用:

    其一、佛教扮演心理調節的角色,發揮疏解個人危機的功用。個人是信仰的最基本單位,會影響到家庭、團體乃至整個社會。佛教重視自力解脫,有「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是心即佛,是佛即心」等理論,勸化世人以一念心來轉變受困擾的心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種種不如意之事,諸如天災或人禍,以及個人 及親屬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等。人們可從宗教信仰中舒解種種身心失調的困擾,積極地面對人生。

   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等各種社會客觀因素,廣大市民壓力增加,情緒不安。許多青少年受不良風氣影響而往往有不端的思想行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有見於此,曾聯 合多所佛教學校,舉行一個為期一年的「心靈探索行——個人價值觀重建計劃」,在校內透過進行禪修與義工服務,帶領同學考察國內佛教聖地,讓學生體驗宗教信 仰對個人內在生命的影響,幫助同學疏解內心徬徨,建立一個正面與積極的人生觀。

   以人為本的佛教,有關自力他力互補的信仰力量,有助於人們消除恐懼,得到心靈撫慰及精神寄託,疏解個人心理危機,從而起到減輕痛苦、穩定情緒、達到內心平衡的作用,為個人的人生提供了意義與目標。

    其二、佛教扮演社團組合的角色,發揮凝聚群體力量的功用。凡是宗教皆有一種凝聚力,它能使一個群體,一個集團,一個社會團結整合。佛教有一個殊勝的理論 ——緣起論,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T72,67a《雜阿含經》)說明彼此的相關性和有無生滅的因果關係,由此強調 因緣的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導因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第二),所以佛教重視「無緣 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落實和群體協作的配合精神。

   香港佛教在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和積極爭取,以及各兄弟宗教同人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於1998年終於成功申請「佛誕公眾假期」,佛誕成為社會公眾法定假 日,不僅是特區政府對東方傳統宗教及文明的重視,而且對發揮佛教所提倡的「同體」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榮辱與共,生死依存的精神起到積極的作用。

    尤其在現代社會,重競爭,快節奏的生活使人際關係趨於淡化冷漠,而佛教的組織和活動為人與人之間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條件,如佛教道場舉行的誦經,禮懺,佛 七、禪七及各種類型和規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動等。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誕節,除分區舉行各類慶典之外,還聯合全港佛教各道場假紅磡體育館或會展中心等大型公 共場所,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佛誕多項活動。通過諸如此類法會活動的籌備與開展,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和有意義的交往,以及大局為重,集體為上的 理念,凝聚集體智慧,重視集體創作,對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發揮著重大的功用。而佛教的慈悲平等的教理教義,又決定著這種凝聚的團體力量,有助於人心的向 善,風氣的淨化,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穩定,此為香港社會當前尤所需要。

   其三、佛教扮演倫理建設的角色,發揮加強道德規範的功用。美國宗教社會學家羅納德L.約翰斯通《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中講到:「宗教在宣講和 強調與整個社會相同的規範與價值的範圍內,在社會中有增強的功能……宗教是把社會的核心價值教化給公民的幾大機構之一。」,這裏羅氏所講的社會的核心價 值,在我們認為就是社會的道德規範,在佛教而言就是相關的倫理德目,主要是體現在佛教的戒律上及其戒律的擴展方面。如佛教所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作為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規准則,含有更深層的內涵。不殺生,體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無限同情,是「人我一體」的生命哲 學。不偷盜,體現了對財富取得的合理渠道及正確的財富觀。不邪淫,體現了人事交往的清淨如法和維系家庭的和樂保証。不妄語,體現了人格品行的端正與誠信處 世的准則等等。這都有利於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和淨化世道人心,提升人格品質。正如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談到佛教五戒時所說的︰有 利於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而可以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範。

   香港佛教的寺院、庵堂、精舍共四百多間,遍佈於港九、新界、離島各地。這些道場經常舉辦佛學講座及佛法交流等活動,把佛教中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 等思想以及大乘入世精神,與大眾分享,為信徒提供行為准則和道德規範,使許多人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可以有所遵循,在行為發動時,有所依歸和約束。五戒、十 善、四攝、六度等種種基本教理的深入和普及,並與中國傳統世俗倫理相結合融匯,就擴展和深化了世俗倫理的內涵,對於提高和完善人的道德修養具有特殊的意 義。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在一九七六年二月十一日假佛聯會禮堂邀請各宗教新春團拜聯歡會中就講到:

   「研討時弊和需要,各盡所長,以宗教的信仰力量淨化人心,改造社會。……社會秩序的建立,除了用以強制外在的法律,就是導向心行的道德,道德是自發自覺的 操持,可以啟發誘導。……甚麼是道德的基本規律呢?那就是中國儒家的仁恕,道家的法自然,基督教的博愛,伊斯蘭教的忠誠,佛教的慈悲。」(《覺光法師弘法 集》第二集,p624)。

   由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所佛教寺院道場就是一所學校,是一所品道德培育學校,是一所德之教育,覺之教育的學校,推動並加強社會的道德規範。

    其四、佛教扮演慈善服務的角色,發揮開展社會福利的功用。佛教的教義教規,不僅對信徒起著陶冶品性,淨化思想的作用,並且在佛教倫理德目的指導下,投身社 會公益事業。香港佛教團體和寺院全都是非牟利的社會福利機構,充分並合理利用各類法會的淨資、公眾的自願捐獻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貼等,開展興辦各類慈善事 業,佛教團體成為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發起者和促進者之一。在醫療服務方面,早在一九七○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就開辦了一間佛教醫院,一九七七年被列為港府分 區醫療統籌計劃的輔助醫院,並於一九九三年創立安養(善終)服務,成為九龍中醫院網絡中僅有少數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之一。在幼兒服務、安老服務、葬殮服務 方面,僅香港佛教聯合會就辦有佛教慈慧幼兒園一所,大型政府津助護理安老院一所,長者鄰舍中心三間,長者文化服務中心一間,及佔地2.65公頃的佛教墳 場,供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在生、老、病、死人生各個環節,提供並落實全部關懷。另如正覺蓮社,在一九九○年即首先興辦佛教寶靜安老院,其後 近年並先後建成「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佛教李莊月明護養院」,均獲李嘉誠先生個人捐建,設備先進,院務建全。其他如菩提學會、志蓮淨苑、湛山寺等佛 教團體,也都設有安老服務機構,並且開展各種慈悲福利服務。

   香港佛教界的社會福利事業更不僅局限於香港本地一隅,近年並向大陸內地開展相關服務,包括成立各種慈善基金、救災、解困、恤艱,對於一些邊遠貧窮地區的教 育、衛生、慈善等方面支持不遺餘力。如大嶼山寶蓮寺計劃在內地捐助一百八十所希望工程學校,將陸續籌建落成,另有其他多個佛教道場在內地捐建醫療診所、學 校等等,均獲得社會各方的讚許和認同。

   由於香港佛教社會福利事業的持續深入與不斷擴大規模及受益普及面,對樹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社會良好觀感,攝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緣人士加入佛教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五、佛教扮演文明載體的角色,發揮延續傳統文化的功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說過:「宗教除了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複雜 性以外,還具有文化性。」。中國佛教文化淵源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香港佛教界亦從事發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獻、收藏和保護佛教文 物、組織人員編輯、撰述宗教著作等等,繼承、開發和延續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出版及文化事業方面,各佛教團體常年不斷地出版各類佛教文獻書籍,設置 圖書館、佛學書局等多間佛教文化機構。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創刊至今已有四十三年歷史,已出版五百二十二期。香港佛教聯合會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初、 高級佛學課本。香港佛教文化協會於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佛梅電子大藏經》,不僅是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而且在當時是收錄經典最多、集佛教經典、佛菩薩 像及佛教梵唄於一體的能永久珍藏的漢文版電子大藏經,集中體現了香港佛教四眾同人利用現代科技的智慧結晶和團隊協作的勞動成果,開闢了佛經流通史上的一個 新的里程碑。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體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和文學的各方面,乃至落實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佛教的許多方面都體現 一種文化和藝術,如寺院佈局的園林文化、寺院的造像藝術、素齋的飲食文化等均融洽了佛教的理念,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加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走 進一所寺院就如同走進一所文化藝術的殿堂,聽到的、看到的無不體現佛教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蘊。

   從佛教文化的弘揚到教育的開展方面,僅香港佛教聯合會至今就辦有政府津貼中學十三間,小學八間,非牟利幼稚園七間。其他佛教團體尚辦有大專、中、小學、幼 稚園等多所。為弘傳佛教文化,推行佛化教育,香港佛教聯合會協助香港大學於二○○二年成立了香港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培養佛教高級研究人材。同時香港佛教聯 合會從香港佛教的未來前景著想,經過數年的努力,亦於二○○二年創辦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創香港佛教僧教育世紀工程,吸納青年學僧,造就法門龍象,為香 港佛教事業的明天準備後備資源。

   香港是介於東西方之間,相容並蓄的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國際都會,佛教的弘傳和興盛對以華人為主的香港社會來說,對延續中國傳統文明,促進華人文化的發展,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

二、瞻望前景,佛教與香港社會同創輝煌。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資訊網絡化的時代,世界成為地球村已成為事實,生命之間彼此休戚相關。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發明成果的實際效用和傳播速 度大大縮短,令人矚目。但同時又面臨著一切波及全世界的文化的危機,這就是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衝突。由此產生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矛 盾,人類自身的異化,與自然對自我的疏離,在精神和心理上孕育了一種不安和的氣氛,整個世界也充滿了暴戾,不道德及喪失理性的現象隨處可見。宗教的歷史使 命就是要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在調節現代科技與傳統人文之間的矛盾衝突時起到一個潤滑疏解的仲介作用。香港在近幾十年來,經歷了許多大事、喜事、難 事、苦惱不如意事,香港普羅市民經受著苦、樂、憂、喜人生百味。時代在發展,時代需要宗教;社會在進步,社會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會中勢必繼續扮演其獨 特的社會角色,發揮其殊勝的社會功用。

   太虛大師在《中國佛學之重建》一文中提出:「中國佛學能在新世界中成為世界性的佛學,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夠闡明佛教發達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 並須在人間實行六度四攝菩薩道,以盡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業。」香港佛教有近百萬的信眾,接近全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遍佈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及行業之中。 我們只要積極發揮佛教的感召力與團體凝聚力以及共存共榮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良傳統,落實人生佛教的關懷理念,推行大乘,饒益群生,促進香港社會的繁 榮穩定。香港佛教在弘法利生、文化事業、社會福利、慈善服務、文化傳播及旅遊事業等諸多方面,必將契合香港社會的時代脈摶,與時並進,奮力開拓,邁入新的 里程,與香港社會同創輝煌。

結 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在二十五年前的一次佛誕典禮致辭中的一段話,今天讀來,意味深長,值得我等深思。謹錄如下,以作本篇結語:

   「我等當發誓願,以佛志為志,以佛心為心;弘揚佛陀教法,挽救人類危機。我人深知,五蘊皆空,所以無我我所;無我我所,所以能大;消滅無明,所以生 大雄大力;體解平等實性,所以能大慈大悲。以大雄力行大慈悲,宣般若法,演慈悲教;世界為眾生依賴,人心和平,世界即和平。重整人間道德,改造社會秩序, 消弭亂源,創造淨土,絕非空談,指日可待。」(《覺光法師文集》,p250)
 
 
大願大行——訪中國當代高僧惟賢長老(下)
◎黃 鶴
(接上期)

   記者:據說香港佛教界要請長老去講經。請您談談對香港佛教的看法好嗎?

   長老:香港我是經過了幾次。我第一次去日本,參加中日佛教交流弘法會,我在香港起身;第二次是去美國,我也是從香港起的身;第三次從美國轉回來正好是香港 回歸,重慶成為直轄市,我也經過香港。我對香港佛教很有印象,這個地勢區域雖然不算寬大,但寺廟還是很多,到處遍布寺廟精舍,道場建設還是不錯的,保持了 清淨莊嚴;二是有覺光長老、永惺長老等法師住持弘法,組成佛教聯合會;三是《香港佛教》雜誌影響很大,它對於香港佛教的報道,全國佛教的報道,在輿論方面 發揮力量,影響很大,不但對香港佛教,對內地佛教,都起了推動作用,這就是我的一個很好的印象。另外,我覺得香港佛教佛學院教育機構比較弱,我的看法是還 比較弱!在這方面香港今後要發揮它的力量,組織佛教教育機構,把佛學院搞好,把香港這個現狀維持下去,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求發展,不但對國內發生影響,對 國際上也要有重大影響。

   長老精神飽滿,談笑風生,同記者娓娓道來,不假思索,信手拈來,時而發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如話家常,令人身心愉悅。他頭腦靈活,記憶超強,口齒清楚,話 語中懇,簡潔,思維敏銳,極富邏輯,心胸開朗,思想豁達,言談舉止,質素涵養,不像一個八十有四的老人,惟賢長老真不愧為一位得道高僧,「漢院」學者!

    此外,此次惟賢長老不辭辛勞,千里迢迢來深圳講經弘法,令人感動不已之同時,弘法寺監院妙峰法師也在寺務繁忙之際,作了大量的安排准備工作、妙峰法師是中 國佛教協會理事,管理過多座大型寺廟,學修並重,年輕有為,是當今佛教後起之秀,是不可多得的法門龍象。記者藉此次惟賢長老講經活動之事拜訪了妙峰法師。

   記者:法師,請您介紹一下此次講經活動的相關情況及信眾熱情,您個人對此作何看法?

    法師:我覺得我們過去的傳統佛教中,每個寺廟的住持長老都會在本寺廟中講經,太虛大師也講過了,他所提倡的佛教教育是一種普及教育,就是說每個寺廟就是學 院,每個寺廟的象徵就可以弘法,但後來發展情況有所變化,就是說講經弘法的人員比較少,只好從遙遠的地方請一個講經法師來道場講經弘法,這種現象到現在就 更為缺乏了!剛才老法師講了,弘法的人才是不多,無論是學養修養好的,真正能夠引導廣大佛教徒的正信正行很少,像老法師他們那一代現在就比較少了。我覺得 他們健在的時候應該請他們來多講經弘法,為未來佛教開創一個良好的氣氛,年輕法師也有個楷模可學。

   這幾年,本老和尚都在說,當初弘法寺起名,趙樸老就說了,「弘法寺弘法寺,要多弘法」,這幾年來弘法寺一直在搞修建,現在修建好了,他一直想作這個弘法工 作。去年開始,本老提得特別多,開會過程中都跟大家講「弘法寺弘法寺就是要多作弘法工作」,「要在佛教界老法師中多請一些來講經」,我也覺得老法師攝受力 比較大,有福德智慧,比較殊勝。深圳這個地方,我來這裡時間雖然不算長,覺得需要弘法,加強信徒的正信心,提高四眾弟子的整體素質。佛教界這麼德高望重的 老法師能夠來深圳弘法,這是我們整個深圳佛教徒的福報,為整個深圳佛教營造良好道風,以後應多請像惟賢長老這樣的老法師來弘法講經。今晨本老和尚打來電話 說,請老法師講三天經太少了,應講六天,多講一點,使深圳佛教弟子多聞法。我個人的看法是,深圳這樣一個經濟特區,弘法寺在特區關內,這是一個優越條件, 應該發揮它的優勢,以後有機會多請老法師來講經,來弘法。

   這次惟賢老法師來深圳講經弘法,就我所看到的情況,我覺得應該是盛況空前吧,因為我們齋堂樓上樓下都坐得滿滿的,像這種狀況,老法師也講了這反映了深圳佛 教信徒聞法的一種活躍心,那麼就是說他們需要佛法,這可以看出深圳佛教弟子學佛的一種熱忱,也是他們的一種佛教情操,樂於聞法,作為弘法寺也應該多成就一 些這樣的條件,多請一些這樣德高望重的老法師來為深圳的佛教徒多傳一些正法比較好。

   記者:您認為當今中國佛教存在「斷層」現象嗎?如何克服?作為青年法師,任重道遠,您覺得如何作才能更好地讓信眾增進學佛信心?

    法師:這個斷層現象是肯定有的,而且很嚴重!因為老法師他們那一代到我們青年這一代中間,應該還有一代人才是,結果中間沒有嘛,即使有也是祇有少數幾個, 沒有多少弘法能力,可以說是中間那代人幾乎沒有弘法的。我們年輕這一代人需要承擔這個重任,需要有一個過程,剛才老法師講了,培養一個講經法師不是三年五 載就辦得到的,至少需要十年八年這個樣子,這個斷層現象可想而知是相當嚴重的,對我們中國佛教弘傳有很大影響。(這個「斷層」問題是受我們社會的影響,國 家背景,各種政治因素和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所致,筆者在此就不便開展探討。)

   我們年輕法師要加強自己的學修素養,在自己的修維上重點來努力,素養要跟得上去,像我們上一代弘法法師學習,我們整個佛教歷史上有很多弘法高僧,也可以效 仿他們,學習他們。學習很重要,要跟得上去,才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如果說信仰不夠堅定或者說信仰不夠正確,這種學修跟不上去,那麼去弘法可能是適得其反, 甚至對佛法理解不到位,導致對佛法的理解偏頗,見解錯誤,這樣去講經弘法,恐怕還會誤導眾生的。

   惟賢長老此次探圳講經弘法成行之因緣還在於秦孟瀟大居士的大力促進。秦老也是「漢院」高材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精通三藏內典,著書立說,弘揚佛法,方便靈巧,猶如「維摩再世」。下面就以秦老的一席話來結束本篇採訪,並祝正法久住,佛法昌盛!

    秦老:這次惟賢大和尚來深圳講經,應該是深圳佛教的一件大喜事!據我所知,在全中國像這樣一位高僧大德不多了,非常難得,當我得知張籍圓居士要去四川的時 候,我就跟她講,要她去慈雲寺拜訪惟賢大和尚,最好是請老法師來深圳講一次經,因為我對弘法寺特別有感情,當時正果法師給弘法寺題詞時一直希望弘法寺變成 一個真正的講經弘法道場,然而弘法守本身這麼多年來,我所知道的的請過茗山長老講過經,其他的就很少,講經次數不多,真正有影響的大德沒到這裡來講經,我 覺得弘法寺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節,這方面應該加強。本煥老和尚跟我關係也很殊勝,因為我最近有病,也不能夠到山上來,我很想跟本老提提建議,弘法寺方面 要多作點貢獻,跟眾生結緣,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剛才老和尚跟妙峰法師也講了,希望惟賢老法師多留幾天,他的心意也在這方面。聽說,弘法寺要建一個弘法大 樓,我個人認為如果大樓造好了,希望弘法氣氛更加濃厚。剛才惟賢老法師也講了,深圳佛教界對世界佛教界的影響很大,它是一個窗口,這方面來說深圳佛教作得 還遠遠不夠,所以,今天看來這次講經法會殊勝,而深圳的佛弟子懷著一片虔誠心、恭敬心在聽講,這是非常可喜的。人這麼多,熱情這麼高漲,這就是我們老法師 的一種殊勝威德所感召,所以我感覺到,如果老法師明年再來,深圳佛教徒及四眾弟子一定會更加熱烈歡迎。
 
 
弘揚佛教文化之風代代相傳(下)
◎高振農
(接上期)

二、建國以後玉佛禪寺弘揚佛教文化

   一九四九年三月,葦舫法師繼任玉佛禪寺住持,不久即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葦舫法師隨侍太虛大師多年,深受太虛大師的器重。一九四○年。曾隨太虛大師出訪印 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宣傳我國人民的抗戰政策。佛學造詣頗深,曾多次遵太虛大師之囑,協助辦理武昌佛學院,編輯《海潮音》月刊。一生對弘揚 佛教文化不遺餘力。因此,當他出任玉佛禪寺住持後,即大力弘揚佛教文化。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上海市佛教界在玉佛禪寺舉行祝願世界和平法會,啟建水陸道場講經法會四十九天。葦舫法師代表上海佛教界恭請禪門耆宿虛雲老和尚主法。法會期間,還恭請圓瑛、應慈、靜權、持松、妙真、大悲、如三、守培、清定(包括葦舫法師自己)等十大法師輪流蒞會講經。

    虛雲老和尚在玉佛禪寺舉行和平法會期間,幾乎天天向參加法會的四眾弟子作開示。其中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在和平法會上的一次開示,諄諄教導四眾弟子要嚴 持戒律。他說:「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教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學,如鼎三足、缺 一不可,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他還教導四眾弟子要破除門戶之見,推行禪淨合一思想。他說:「在永明後,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弘揚淨土,水乳 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淨關係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弘揚佛法的婆心了。」他認為,無論是禪宗也好,還是淨土宗也好,這些都是佛法, 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轉引自真禪:《虛雲和尚在上海》)

   虛雲老和尚在玉佛禪寺期間,除了在和平法會上作開示外,平時還訪問一些居士和接見一些來訪者,特別是他每逢星期一、三、五的上午,在玉佛禪寺公開接眾,法 施於人。原定每次接見五百人左右,但往往有來一千人左右的,有時甚至多達數千人。有一次,到玉佛禪寺來要求拜見虛雲老和尚的四眾弟子約有數千,把大殿前天 井擠得水泄不通,秩序很難維持。當時他老人家往人群中一站,八風不動,處之泰然,安詳說法。許多人為他這種不捨眾生的慈悲心腸所感動、一下子安靜下來,恭 聆法要,不再擁擠。

   虛雲老和尚每次向信眾開示說法,都是語言通俗,譬喻生動。一次某居士向他請問:「佛法以何說最為確當?」他回答說:「以明心見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確當。」這一回答,既簡單明了,又契合佛意。因為祇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玉佛禪寺舉行的祝願世界和平法會結束後,住持葦舫法師又一再請求虛雲老和尚在寺內舉行禪七法會兩周,並請為法主。在二周中,虛雲老和尚天天入禪堂講開 示。其時禪堂內,四眾弟子濟濟一堂,恭聽虛雲老和尚開示,多所領悟。這一開示,當時由月耀、佛源等法師記錄,其後加以整理,編成《虛雲老和尚禪七開示錄》 出版流通,深受四眾弟子的歡迎。

   一九五三年春天,玉佛禪寺舉行玉佛開光典禮,葦舫法師又恭請虛雲老和尚主持。虛雲老和尚在開光典禮上,為說開光法語。同時還向信眾開示。虛雲老和尚這次在 玉佛禪寺舉行的和平法會和禪七期間所進行的弘法活動,時間長達數月,每天到玉佛禪寺聽其說法的四眾弟子多達千人,其參加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 是玉佛禪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別是虛雲老和尚在多次開示中所闡述的禪淨合一和禪淨雙修的思想,在上海廣大的四眾弟子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因為上海的廣 大居士,百分之九十信仰淨土,而上海的較大寺院,又大都屬於禪宗系統。這樣,信仰淨土的居士和一些禪僧,平時總會流露出一些門戶之見。聽了虛雲老和尚以禪 宗尊宿的身份,大講禪淨合一的思想,大家莫不感動,表示一定要按著他老人家的意見去做。

三、真禪法師任住持期間弘揚佛教文化

   真禪法師自一九七九年六月被推舉為玉佛禪寺住持起,即大力弘揚佛教文化。真禪法師生平潛心佛典,佛學造詣頗深,特別是十分重視對佛學的研究。他始終認為, 看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佛教是否發達昌盛,主要不是看佛教寺院的多少和依靠的多少,而是要看佛學研究者的多少和研究的水平如何。因此,他常在繁忙的法務活 動和國際交往中,抽出時間撰述佛學著作。他深深感到,數千年的佛教文化遺產,亟待整理,當代出現的一些新的佛學理論,也值得進行研究。

   真禪法師出版的著作,內容包羅萬象,非常豐富。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關於聞述佛學理論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華嚴宗簡論》、《慧能的三種法門——曹溪禪之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曹溪禪之二》、《百丈禪風千古傳 ——曹溪禪之三》、《談談禪宗》、《論「人生一切皆苦」思想的意義和影響》、《論人間淨土》、《〈華嚴經〉與華嚴宗》、《佛法.社會.人生》、《怎樣學 佛》等。其中特別是《佛法.社會.人生》一書,收有《佛法與人生》、《佛法與做人》、《佛法與修性養性》、《佛法與科學幻想》、《佛法與社會道德》、《佛 法與哲學》、《佛法與醫學》、《佛法與健康長壽》、《佛法與中國小說》、《佛法與詩歌創作》《佛法與繪畫》、《佛法與書法》、《談談佛教與具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等短文十三篇,論述了佛法與社會、人生等各方面的關係,肯定了佛教在社會主義社會能起一定的積極作用。出版後受到教內外各方面 人士的好評。

   (二)關於佛教經典注釋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無量壽經淺釋》、《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淺釋》、《藥師經淺說》、《華嚴經十地品淺釋》等。這些注釋,深入淺出,深受讀者的歡迎。

    (三)關於參訪、弘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玄奘求法之路巡禮記》、《西藏朝聖記》、《雲南參訪記》、《回鄉弘法散記》、《九華山弘法講經記》等。這些著 作,不僅描述了名山大剎的佛教現狀,記錄了在各地弘法講經的情況,而且對藏語系的西藏佛教和巴利語系的傣族佛教都作了簡要的介紹,因此得到讀者的好評。

    (四)關於海外交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應金玉堂居士與美國佛教》、《澳洲弘法紀行》、《天竺記行》和《遠涉重洋為弘法——記首次訪法之行》、《美法澳弘 法記》、《香港弘法記》、《台灣弘法記》、《泰國弘法記》、《歐洲七國弘法記》等。這類著述主要記述真禪法師海外弘法的情況,同時記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 佛教歷史和現狀。

   (五)關於高僧傳記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玄奘法師傳略》、《試論震華法師的佛學思想》、《菩提達摩的生平和禪法》、《緬懷禪門尊宿虛雲老和尚》、《紀念太 虛大師誕生一百週年》、《玉佛寺可成和尚塔銘》、《葦一和尚傳》、《葦舫和尚行業碑》、《心岩和尚行業碑》、《一代師表——紀念常惺法師忌辰》、《緬懷華 嚴座主應慈老法師》、《厚寬老和尚傳》、《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一十週年》、《白聖法師舍利塔銘》、《沉痛悼念根造上 師》、《在親近圓瑛大師的日子裡》、《葦宗和尚小傳》、《葦乘和尚小傳》、《一代宏範、後生楷模》、《悼念我所尊敬的慧平老師太》、《緬懷持松法師、為佛 教事業作更大貢獻》、《優曇長老上升一週年的哀思》等。這裡既有為已故高僧撰寫的傳記、碑銘,也有緬懷前輩高僧的紀念性文章,均為抱著一種景仰的心情寫 成。

   (六)關於詩詞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真禪禪藻集》一書,收有各種詩詞、楹聯等共一百五十三首。

   此外,《玉佛丈室集》還收有真禪法師的一部份開示、法語以及所寫的序文、前言、題記、跋文等。

   真禪法師的著作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紛紛來函索閱,國內一些文科大學及省、市級圖書館也常常訂購作為館內藏書。可見真禪法師的佛學著作知名度已相當高,在佛教界和學術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淺說佛經世界觀
◎果 藏
大千世界

   從佛經裡認識到以每一千大世界為一個佛國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3)的太陽系,相當於天文學中的一座星雲。它把一千個太陽系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 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阿彌陀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說極樂世界距這地球相隔 了十萬億座星雲。從前天文學界也有假定宇宙是有窮盡的,有邊際的,可是這個假定終將被高度的天文望遠鏡越來越多的新發現所否定了。宇宙的廣漠無窮成為佛教 和天文學家一致的意見。

   佛教對於地球的形成,認為最初是一團泡沫,逐漸凝結而成為固體。這跟現代科學家的推斷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認為。地球屬於「器世間」的,因此它的發展,必然是循著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的規律。

    從前,依照「托勒密」學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繞著地球運行。當時也被羅馬教廷認為不容置疑的真理。後經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說, 為此,他們差點把老命送掉。但宗教的權勢終於阻遏不了科學的真理。現在連一個小學生都知道地球只不過是宇宙無數星球中的一個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會自 轉,同時還會繞著太陽公轉。

   佛教的一個佛國土(佛所教化的地區)有10003=1,000,000,000個太陽系,相當於天文學的一座星雲。一個恆星由一群行星,衛星環繞著構成一 個太陽系。太陽周圍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及二十七個衛星和一千一百多個小行星。可想而知一個佛國土 有多麼浩瀚無邊,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個佛國土呢?僅就《阿彌陀經》的說法從地球到極樂世界就有十萬億個佛國土,所以釋逝牟尼說:「十方虛空無有窮盡,世界 國土不可限量。」十方虛空如同我們所說的「太空」。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太空中亦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無邊無際的。但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還設有望遠 鏡,卻己經告訴我們太空是無邊無際的,太空的星球更不可計算。佛以「不可思議」,來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計算得完,而且連想象也無法推測。不是一個具有偉大 深邃智慧的先知先覺,是描繪不出這樣偉大、神秘、浩翰的宇宙真像的。

芸芸眾生

   佛法告訴我們,宇宙眾生也是不可數的,不可想象的,除了我們所住的地球有眾生之外;宇宙中無數星球上也有眾生存在;除了我們用肉眼所能見到的眾生之外,還 有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眾生。他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這一杯水中就有八萬四千個眾生存在。(八萬四千在佛經中是表示數目很多的意思)

   今天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已經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終有一天,科學家們會證實佛教所說的正確。宇宙中尚有無數的眾生存在。

   而今天在顯微鏡底下,一杯水的微生物何止千萬?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不用顯徽鏡觀察就能說出這樣合乎科學的事實。能不使人欽佩心服?

    佛認為一切眾生皆具有無量福德智慧,每個人都有可能發展到無比高度的水平。在現象上人與人是各各不同的,但本體上則完全平等的。《中論》說「不一亦不異」 就是就世間的人和物,在現象上是不一,在本體上是不異。不一亦不異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則的矛盾統一。佛教徒之所以能獲得勇氣來精進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為 一切眾生服務。就在於徹底地了解佛說的教誨正確。惟其因為相信一切眾生皆具無量福德智慧。所以他們不會驕慢,惟其因為相信一切眾生不亦不異,所以他們會從 忘我而進到無我,再從人的無我而進到法的無我。

   佛又認為人的生命像瀑布一樣。一息不停,一息不斷。它把時間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階段。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體的生住異滅 及世界的成住壞空,是一樣的。但死並不標誌著人生斷滅。人生是連續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現象。不生不滅才是人生的本體。因此人生就是生滅與不生滅的統一 體。一切物質和能量的互相轉換。如一塊煤碳燃燒而成為二氧化碳和灰份,或如電能轉變為機械能。我們知道在這轉變中。質量和能量並設有絲毫消滅。也設有絲毫 生長。只是一種方式上的轉變。

   人是有生命的物質,因而和其他物質一樣,可以轉變為另一方式。但轉變並不意味斷滅。佛教所倡六道輪回之說。其理論基礎就在於此。因此,一個低級的生命方式 可能發展成為高級的生命方式。同時,高級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為低級生命方式。盡管如何轉變。其本體是不變的。在高級方式中並沒有增加,在低級方式中並 沒有減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是密切的互相關聯著。人不是孤立的。猶如無數盞燈光的錯綜交織,每一盞燈光都照滿了空間。光與光之間是互不相礙的。人不能孤立存在。其 他一切物質也是如此。大乘佛教批判「自了漢」的個人主義思想。提出「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廣義的群眾觀點。

   佛教認為「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們認假做真。那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使我們走上墮落退化的道路。從物質方面來看,人的構成首先是由於父母的精 血,以後的成長是依靠於外界物質和文化的吸收,他的任何一個原子或一點一滴的知識經驗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圍的物質世界及有情眾生是分不開的。同時他的思 想和行為也是息息相關地影響到整個宇宙的有情眾生和無情物質。

須彌山——佛教的中心

   佛教的宇宙空間是無限的,是由無量數的世界所構成。每個世界各有一個太陽和月亮周遍流光所照。每個世界都有一個物質的大地為基礎,人們看到的大地是它頂上 的平面。大地由許多層不同的特質(輪層)所構成。底下是無限的「空」界,即空間,是大地的所依止。大地之所以形成是眾生共同造的業力的結果。世界以千進, 如此十億個世界為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包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是佛祖釋迦牟尼教化包括人在內的眾生 的世界。也稱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音譯,意即雜會。是說這是由六道眾生雜處的世界。娑婆世界也稱為「忍土」、「堪忍世界」,是說眾生忍受三毒和諸煩惱,佛 和菩薩為教化眾生也忍受煩惱和勞倦,故得名。

   佛教認為有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的無限空間。這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如微塵、如恆河沙數,稱為十方微塵世界(或塵數世界,或十方恆沙河世界。宇宙曠 遠綿邈無邊無際。沒有空間的限量,在無限的空間裡有無限的森羅世界。在佛教的世界裡,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須彌山。其他大地、山河、星球都圍繞著它排 列。須彌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璃四寶所構成,山上宮殿林立。樹木郁茂、香氣遠聞。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梵文音譯,其長度約為三十多里),山頂上為帝 釋天,四面山腰為四天天王,周圍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輪圍山)。七重香水海位於須彌山和七金山之間,總名為內海。第七金山以外還有由鐵所構成的鐵圍山所圍 繞的咸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和無數小洲。四大洲也稱「四大部洲」、「四天下」,東南西北各一洲。東方是勝身洲,此洲土地東狹西廣、形為半月,以身形 勝,故名。其面積為三面各長二千由旬,一面長三百五十由旬。南方是瞻部大洲,又稱南由閻浮提,呈三角形,北廣南狹,尖點向南,圓周約六千由旬。因有瞻部林 故名。佛教起初只把印度和周圍國家看為是瞻部大洲,後來整個地球都算作瞻部大洲了。西方是牛貨洲,因此洲以牛為貨故名。形如滿月,圓周為七個五百由旬。北 方是俱盧洲,也稱為勝處,因系四大洲中國土最為妙勝的,故名,形方如椅面、四周相等,各長二千山旬。每一大洲又各有兩個中洲(海島),共為八個中洲,此外 還有無數小洲。四大部洲所處的咸海周圍,有鐵圍山周匝圍繞,形成一個世界。每兩個世界的中心須彌山之間的距離為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每一個世界上空,都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和眾多星星,圍繞著須彌山周圍各循自己的軌道不停地運動。由此而有晝夜年月的區分。太陽和月亮離海面為四萬由旬, 光線為須彌山遮住而不能照射到對面。它們的軌道在咸海上。所以東大洲和西大洲,南大洲和北大洲的晨昏晝夜正好相反。太陽有南行和北行,南行時光射在咸海 上,北行時則射在大洲上,所以有天氣寒冷炎熱和季節的差別。太陽的南行和北行的改變是六個月,月亮運行周而復始是一個月。星星無數。大小不等。由潔凈的物 質構成,為四天王天的天人居住。
 
 
明暘法主和尚中興龍華寺紀實(五)
◎王永平
(接上期)

五、僧寶回山

   一九八二年春,上海市汪道涵市長,批准恢復龍華古寺。經市宗教局局長與市佛協會長們商量,並徵得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同意,決定敦請明暘大師任方丈,並於五 月廿四日,組成接管龍華寺五人小組,開始與龍華公園洽談交接事宜。同時,明暘大師積極籌劃回寺僧人名單。當時政府部門有個規定,年齡在六十五歲以內,已從 生產崗位退休下來,自願回來的僧人,本人申請,經市佛協和市宗教局審理同意的人,可以進入龍華寺。由於龍華寺正在從龍華公園手上移交過來。同時房屋還要略 加修整,才能供僧人居住。因此,就是辦好進單手續的人,都是先住在玉佛寺內,人數達到六十餘位,一九八二年八月底,全部進入龍華寺。九月一日上午九時,明 暘大師主法,在大雄寶殿,隆重舉行淨壇儀式。參加的有佛教界諸山長老,大德居士、信徒群眾。沉默了整整十六年龍華鐘聲,又重新敲響了。明暘大師手中的甘露 水遍灑壇場,悉皆清淨,四眾弟子的心中,同受甘露滋潤,煩惱消除,忽然開朗。天龍八部,皆大歡喜。這是龍華古寺具有歷史性的喜慶。

   中午羅漢齋招待,下午小組座談,市區幹部,四眾代表紛紛參加,會上發言踴躍,群情激蕩,許多老居士,激動流淚,感激人民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傾吐肺 腑之言。明暘大師講:「我們要把感激政府的心情貫徹到愛國愛教的實際行動中去,永遠聽、跟、走,永報四恩」。從這一天開始,龍華古寺恢復了叢林古規的修持 恆課,早晚上殿,佛教香期打七,清明冬至舉行水陸普度法會等。

   僧眾初步安定之後,明暘大師對我講「寺廟落政,僧人回寺,有一個規定,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者,就不能回寺。本來寺廟是和尚的家,但不能回來,他們孤單一 人,流落社會,不利修行,生活無人照料,你把這個情況向市宗教局領導反映,請求他們慈悲,讓他們回到寺裡,也是減少社會麻煩,兩得其所。」當我把這情況向 局長匯報之後,經領導研究,同意龍華寺接受幾位大大超齡的老法師進寺。明暘大師聽到這一答復,萬分喜悅,贊揚人民政府是真正的親人,是大菩薩。計進入龍華 寺的老法師有圓成老法師、根覺老法師、拂塵老法師、續明老法師等等。明暘大師對他們十分尊敬,關心他們的寮房,逢節日總要去看寮。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明 暘大師對我講:「龍華寺是古剎叢林,現在僧眾有九十多人,法務活動也多,信徒捐獻香金也多,如果沒有僧人的真正修行,怎能消災!幸好我寺有幾位老法師,幾 十年修行如一日,他們是真正的高僧,是龍華寺的『鎮山之寶』」。我們要從心裡尊敬他們,有高僧的地方,就有天龍八部護持。」當時要進這幾位老人,明暘大師 特別認真,我並沒有領會到他的深刻含義。當他講了上面的這些道理之後,我從心裡尊敬明老,他是多麼慈悲的方丈啊!幾年之後,有幾次圓成老和尚想離開龍華 寺,我告訴明老,說圓老要走了,明老要我陪他去看圓老,勸他不要走。圓老說他還是要走。我就跪在圓老面前說:「我懇求圓老留在龍華寺,這是一座古剎,您是 鎮山之寶,萬萬不能離開,您要離開,我就跪在這裡永遠不起來」。圓老遲疑一下,答應不走,把我扶起來,我頂禮謝他。這樣的情況,有過兩次,後來圓老再也不 提離開的事了,我永遠尊敬他。圓老今年已是九十三歲的高齡,他每天早晨二時半起床,自做早課,又誦大悲咒五十遍,全天共誦法華經三部,念阿彌陀佛聖號一萬 聲,再隨大眾參加大雄寶殿的早晚課,修持精進,四眾敬仰,是龍華寺僧人的光輝典範。(待續)
 
 
隨筆禪話
◎秦孟瀟
研讀《心經》

   有一位商人與我閑聊中談《心經》的心得。對他人研讀《心經》,我感到非常敬佩,沒有善根的人,對佛學不會感到興趣的。俗話說「善緣善聚」。每當有善緣現顯時,我非常珍惜。

   他說:「自己多年前開始信佛,每天晨早起床後及晚上入寢前,都要背誦《心經》十遍,天天如此,廿年來從未改變過誦經的習慣。」我聽了他這麼一說,內心不由肅然起敬,連聲道:「難得,難得的殊勝法緣啊!」

    從外貌看上去,這位居士約有五十來歲了,衣著很講究,雙眼刟刟有神,說起話來聲音洪亮,頭頂微禿,手腕帶著一隻名牌手錶,一副商人的儀表,聽他談吐卻毫無 市儈氣息,初次見面,給了我一個良好印象。他說:「我雖是一個生意人,心裡想著的不是『錢』,而是『佛』!別人看到我不言不語,還以為我腦筋在盤算著甚麼 呢,其實我在默唸《心經》啊!這一點也算作是個人『內心秘密』,別人是無法知曉的;凡是我面對著不愉快的事,或心裡有煩惱時,我就默默地背誦《心經》,隔 一陣我心情就非常舒暢了。」

   接著說:「我有過一段非常慘痛的苦難經歷。」

遠離顛倒

   聽了這位居士所謂慘痛經歷,引起我極大的關注,於是我很冒昧地探問道:「你能將以往不幸的遭遇說給我聽麼?」

   他若有所思的表情,隨口唸了一段經文:「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唸畢這一小段經文後,他說道,某年因某 種原因,曾關押在四壁空無一物的牢房裡,睡在地上,祇有一張灰色的毯子,內心極度不安,思潮起伏洶湧澎湃,滿腔忿怒!看到獄卒鬼崇的醜態,行動匆匆,凶惡 非常,下意識認為,他們在密謀策劃甚麼?使我神經緊張,看來我這條命沒有多長了,不由自主地恐怖了起來,祇能不停地背誦《心經》作為精神上唯一的依靠力 量!在無數次的背誦中,不知怎麼地老是停留在前面唸的一段經文上:「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我反覆思索,自己之所以產生恐怖感!是自己心有罣礙呀!所謂罣礙,即是心中有所執著,若不執著,就無所恐懼了。老是想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不就是自己嚇唬自己嗎?這叫做本來無鬼,心中有鬼呀!實在是庸人自擾啊!要「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沒有罣礙」,哪裡還有「恐怖」呢?

   就這樣熬過若干年鐵窗生涯,不就是《心經》的巨大力量嗎?

鐵窗生涯

   佛家常說:「慈悲」兩字,所謂「慈」也者,就是給予別人的歡樂,「悲」也者,要無畏的解除別人的痛苦。這「慈悲」觀念在我腦中根深蒂固。當別人欲向我傾吐心思時,我很靜心諦聽的。

   這大概叫做為人分憂吧!

   居士說:「二十多年前,我常來往於港、台之間從事商業活動,你知道做生意的人,有些事不可對外公開的,這叫做商業秘密啊!下知甚麼地方得罪了台灣有頭面的人物,他們暗中策動了情治機關的鷹犬,將我綁架了,送往到駭人聽聞的綠島上去,備嚐囚人的鐵窗風味,唉!」

    當我聽到這段不幸的遭遇,不勝唏噓!問道:「你又怎樣熬過來的呢?」他說:「這時我剛信佛教不久,有一位老法師指導我背誦︽心經︾,心誠持誦,逢凶化吉。 如今我被關押在與外界絕緣的地方,心想凶多吉少了。但我對︽心經︾信心不足,心想:在這樣茫茫大海孤島上,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能用神通力把我拯救出來 麼?我反覆思索認為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我也無心要求菩薩救我了,陷入在孤寂、困惱、恐怖、絕望境地中;在無所事的情況下,我不斷背誦︽心經︾,在內心升起 了曙光來。其中一段經句增強了自己極大的俗念,祛除了內在的巨大壓力!」

夢中情景

   當別人問我:「到底有沒有靈魂呀?」我不能模稜兩可地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因為我相信「有」。至於你信不信,則是你個人的事了。我相信「有」, 不是糊裡糊塗跟隨別人說「有」而信其有的,我是研究佛經多年而產生的信念,對自己來說,是絕對相信「靈魂」的存在。要在很短的時間裡,把「靈魂」道理說得 一清二楚,那是不容易的。有人一聽到「靈魂」兩字,就怕!認為承認「靈魂」的存在,就是迷信,不科學,甚至把他拉到巫學範圍去了,這是非常荒謬的!奇怪的 是,人類有一特性,越是封閉對方,越是增強對方探索的興趣,所謂真理的聲音是封閉不了的!人類永遠有著追求「明白」的心理狀態。探索「靈魂」是否存在?幾 千年來,不少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探索這個迷人的老問題。它有著永恆的魅力!我對一些青年人回答說:每個人晚上睡著了,都會做夢。在夢中的情 景,沒有人認為是假的。老虎追來了,你一定嚇得魂飛魄散!醒來汗水濕透衣衫。有人說,這是「靈魂外遊」!我說:「這是說對了問題一半呀」!

深奧莫測

   曾有人問我:「許多人相信有天堂,也相信有地獄,世界上幾大宗教在經典上都有共同點,承認兩者都有。憑你研討佛學多年的心得,到底有沒有?」我對他說,這 類深奧的問題,在短時間內,用不長的語言來表達,是很難說得清楚的!即使我能扼要地說箇明白,但對方是否能準確地理解到它的實質,則是難說了。如愛因斯坦 講「相對論」一樣,他祇要在黑板上寫幾個方程式就行了,但聽者是否就明了呢?或許他巧妙地說個故事,就能說透了「相對論」的真諦。他常舉一個例子是:一對 熱戀中的男女情話綿綿,談了一個多小時之久,在他倆心理上,似乎祇有五分鐘光景;一個火爐旁的工人,在熊熊烈火下做了五分鐘工作,他已感到有一個鐘頭之久 了。這就是所謂「相對論」的真理,如此解說,連文盲都能領略到何謂「相對論」了。講佛學也是一大堆道理,所謂懂的人就懂,不懂得的人依然不懂。這是不是 說,不懂的人就永遠不懂了呢?不,不是!由「不懂」到「懂」是有一過程的!這就是所謂「學問」,欲學,就要問;不學,不問,如何懂呢?

唯心觀念

   佛經說:「一切唯心造!」這句話把宇宙萬有一切都說進去了。從這句經文來理解:所謂「天堂、地獄也是﹃唯心造﹄而已!」離開「心」的存在,似乎甚麼也沒有 了。要懂得,佛經上所說的「心」,並非是指生理上的「肉團心」,而是指「緣慮心」!在哲學上說,這是一種理念上的觀念,並非血淋淋的那個「心」呀!在哲學 上講「唯心」,「唯物」兩大派,所謂「唯物」並非指板騌、桌子一類的東西,這個「唯物」觀,也是抽象的。所謂「理念」也者,它與「業力」密切相連的!業力 是實在的、變化的。你造善業,昇天堂,你造惡業,下地獄!所謂「善惡無門,惟人自召。」「天堂」、「地獄」可以說,沒有!又可以說有!為甚麼呢?比方說, 香港赤柱監獄,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不犯罪者,始終不知道赤柱監獄在哪裡,如果他否定監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的!

地獄何在

   也許有人會說:「客觀存在的東西,怎麼可以輕易否定呢?」對方的問話,不能說沒有理由,「赤柱監獄」明明在港島,存在確實是不容置疑的。但再過一百年的 話,試想,還能存在嗎?佛經說:「世間萬物,成住壞空!」也就是說,世間上沒有永恆存在的東西,一切祇是「幻有」、「假相」而已,赤柱監獄也不例外。所謂 「天堂」、「地獄」存在也是如此,在佛經中多處講到「天堂」、「地獄」的情景如何,它是隨著人們的「善」、「惡」業牽制和變化的!在「天堂」的也能下「地 獄」,在「地獄」的也能昇「天堂」,則一切是由自己業力所造成的果報。有「業力」活動的地方,必定有「天堂」、「地獄」!佛家之所以「倡導修行」,其目的 是擺脫「六道輪迴」之苦,所謂超出「三界」!惟有心淨才頓悟到「天堂」、「地獄」不存在。否則,它如影隨形一樣,永遠跟著「業力」遷流不息。佛家說「一切 唯心造」!就是要人的心主宰自己的命運。不造地獄因,哪有地獄果呢?

消除疑惑

   一個剛受「五戒」(殺、盜、淫、妄、酒)的佛弟子,對佛法的道理仍然感到迷迷糊糊。他向一位法師提出一些疑惑問題:軍人作戰時不得不殺敵,警察拘捕要犯不 免造成傷亡,檢察官起訴重犯求處死刑,法官依法不得不判重犯死刑,這些人的行為是否犯了殺生戒?是否犯了佛家的五戒?該當如何解答這些疑難問題,相信一些 軍人、警察、檢察官、法官思想上是相當困惑的!

   法師說道:公職人員的職權是國家所賦予的公權力,公權人員若依法行使職權,即是執行公權力,並非行使私人的權力,所作一切,由國家(政府)承擔其後果,公 職人員不負私人責任。若因公務殺死人,是國家殺死人,不是執行公務的私人有私自殺人的權力,是故不負殺死人的業報。國家賦予公職人員的公權力是全國人民所 付託,是故,使用公權力殺死人的責任,由全體人民共同承擔。不過,這是指公職人員依法公正行使職權。如果公職人員執行公務時有私心,或假公濟私,殺死人便 自行承擔殺生罪過!這裡「公」「私」分明闡述得很有道理,疑惑當該消除。
 
 
世出世法
◎楊 釗
優優再結合

   服裝潮流由八十年代休閒服的崛起,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漸走向個人化,更有個人特色的街頭文化服飾,這種服飾已經在美國和日本非常流行,本集團認為這種服裝在中國內地市場有很大的潛力。

    因此,在二○○三年初旭日已與美國領導街頭文化服飾潮流,穩坐男裝休閒生活服首席的Quiksilver、女裝休閒服第一暢銷品牌Roxy及滑板Hawk 合作,聯手開拓中國市場。街頭文化休閒服潮流方興未艾,相信中國市場快將亦一如美國般深受這種潮流影響。旭日與Quiksilver的聯營公司,將於明年 在上海開設五至十間分店。

   現時,除了美國的街頭文化服飾外,日本的街頭文化服飾在時裝市場上亦佔有一重要地位,因此,經過多次磋商,本集團十分榮幸地能於二○○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與I.T.集團簽訂協議,組成聯營公司,共同發展內地、台灣及澳門的服飾市場,特別是主攻街頭文化服飾。

   I.T.集團是香港代理日本、歐洲時裝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特別是代理日本時裝,在品牌及銷售數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I.T.集團特別突出的店舖分為英文大寫I.T.和小寫i.t.以及double park,I.T.主要是代理歐洲品牌,i.t.以代理售賣日本年青時裝品牌,而double park則是專門售賣和代理外國街頭文化服飾的品牌。

   除了代理超過二百個外國品牌之外,I.T.也有自創牌子,其中最突出的有http://www.izzue.com.b+ab和5cm,以上三個牌子不祇體現在服裝上,還有用自己名字開設的專門店。三個牌子在香港一共有三十七間專門店。

    這次聯盟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旭日及真維斯對中國內地市場瞭如指掌,並且建立起龐大的零售網絡,在採購、生產、物流、營運都已經走上了軌道,並且運作良好; 而I.T.則在代理外國品牌,特別是日本品牌和自營品牌有優異表現,並且是香港的表表者。二個集團的優勢互補,簡直是天作之合,其效果將會是如虎添翼。

    真維斯是目前中國外商最大的休閒服品牌。以單一品牌計算,銷售量和店舖數目在中國休閒服市場佔據第一位,Quiksilver屬下的品牌 Quiksilver和Roxy在美國男女伙閒服裝,特別是滑板、街頭文化服裝名列第一,I.T.代理的日本時裝在香港的銷量也是第一,三個第一的聯盟, 是典型的強強聯盟,優優結合的例子。

   本集團希望藉著這中美、中日的強強聯盟、優優結合,可以更快、更清晰地將世界街頭文化服飾的新潮流介紹給中國的消費者,從而拉近內地與世界時裝潮流的距離與時差。

    與強勁的高手結成聯盟,開拓市場,資源運用將會更加有效,產品訊息和服務將進一步加速和提高,從而令到街頭文化服飾在中國內地會更快地生根,市場會更快地 凝聚和擴大,最終使內地的時裝市場更能緊貼世界時裝潮流,達到消費者受益、從業員受益、投資者受益、股東受益四鸁的格局。

   I.T.將會把目前在內地已經營業的二十多間店舖注入聯營公司,聯營公司將會主攻中國內地及台灣市場,並計劃在未來三年再開一百至二百間店舖。

喝 彩

   集團屬下的力佳、紀運兩間公司於一九九五年成功通過了ISO 9001測試,這是全香港成衣貿易行業第一間榮獲ISO 9001國際優質認可證書的貿易公司,實在可喜可賀。力佳、紀運公司的同事在過去所付出的辛勤努力,終於獲得成果,並且贏來了應有的榮譽。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ISO 9001的測試,是檢驗力佳、紀運公司的同事在過去的日子裡是否按照國際第一流的優質制度進行操作,這不僅是文件的系統化和全面化,更主要是各崗位成員的 責任化,也就是說,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各盡其職,做足記錄。世界上很多事情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但做起來卻好像是很複雜。因此,「知易行難」是我們社會的 寫照,祇有真正的勇者,真正的能者,才能面對困難,經得起挑戰,經得起考驗;並能確立目標,堅韌不拔,逐步推進、持之以恆、不竣不休。事實又一次證明我們 的同事已經成為勇者,已經是能者。「將相本無種,凡人常自強」。我們為同事的榮譽喝彩,我們為同事們的成績感到鼓舞。

   要贏得勝利,必須策略正確,目標清晰。力佳、紀運公司的同事為集團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策略又推進了一步,並且已擠身於國際一流貿易公司的行列,它 展示著「我們能夠提供國際一流的優質服務,我們的制度和人員的質素能令優質服務得到保證。」這一成績加強集團在成衣貿易的地位,它用事實證明旭日集團的優 勢;集團化、策略化、制度化,它為集團其他公司和各部門再一次展示了我們的方向。

   不要看小自己,不要羡慕別人,成績靠自己耕耘,成就靠自己創造,第一個山峰被我們征服,第二個山峰又顯示在我們的眼前,人生的目的在於攀登,在於改善,在於不斷向前,這就是ISO 9001的精神,也是人生的意義。

   易經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讓我們不祇懷念我們的成績,更要建立新的功勳,祇有這樣的自強不息,才能在社會上很好地運行。
 
 
「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與八大金剛——佛教郵票鑒賞
◎潘明權
佛教寺院裡,大家常看到有喻意「風調雨順」的四大金剛、四大天王。這裡介紹兩組金剛郵票。

    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是在佛教欲界中護持佛法的四位天王。釋迦牟尼所居須彌山的半腰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有四位天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東 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率部屬守護佛土、護持佛法,令諸鬼神不得侵害眾生,故稱護國,又稱護世四大天王。現在漢傳寺院 中,稍具規模的多建有山門殿中,因為塑有四大天王,故又稱為天王殿。明清以後,天王殿基本成為較固定的一種寺院建築模式,四天王一般造型是:南方增長天 王,(見不丹國郵票,圖1)身青、黑臉,右手持劍,守護南瞻部洲,寓「風」;西方廣目天王(圖2),身紅,右手纏龍蛇類動物,寓「順」,守護西牛賀洲;北 方多聞天王(圖3),身綠,手執大傘,寓「雨」,守護北俱盧洲;東方持國天王(圖4),身白,雙手執琵琶,守護東勝神洲,寓「調」。老百姓看到他們手中所 持的物件,劍舞之有「風」,琵琶能「調」音律,傘能禦「雨」,龍蛇能「順」,而喻之為「風調雨順」,也反映人民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安定富足。

    八大金剛——金剛者,就是手執金剛杵護持佛法之天神,因以為名。《楞伽經》中說:「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有些寺院中立於寺門兩側的是密蹟金剛(俗稱 「哼」、「哈」二將)也是一種常見的金剛像。有說金剛有六種,青色能消災厄,喻般若能除業障;黃色隨人所須有無漏功德;赤色對日出火;白色能清濁水;空色 令人行坐空中;碧色能消諸毒。還有說金剛有十四德。漢傳佛教密宗中有八大金剛。《金剛經》中有關於八大金剛的記載,清代周克復的《金剛經持驗記》中,有 「奉請八金剛: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淨水金剛,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

    越南郵票近年出一套佛教郵票,正是這八位金剛,排列順序和名稱,與之完全一樣:票面400越南盾的(下同)是青除災金剛(圖5),600盾辟毒金剛(圖 6),1000盾黃隨求金剛(圖7),2000盾白淨水金剛(圖8),3000盾赤聲火金剛(圖9),5000盾定持災金剛(圖10),6000盾紫賢金 剛(圖11),8000盾大神金剛(圖12)
 
 
佛學班同學會第十八屆佛學初機班結業論文
完成佛學初機班後的感受賞

◎劉淑英
自小長在一個無宗教信仰的家庭,從小學到中學都接受無神論的教育。兄姊中亦沒有任何信仰,故未有受到薰習。每事按步就班,渾渾噩噩的過了大半生。生活雖然 刻板,但尚能安份守己,尚有捐助老弱貧窮,略明各有前因莫羨人,深信知足常樂。曾幾何時,撫心自問,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但是一直都未有想過人生的問題, 對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從不探討。

   當得知二哥患上癌症後,才驚覺死亡原來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在醫療上無助之下,想起風水命理。相士是一個佛教徒,他指引我背誦《心經》,雖然不明當中的義理,但不敢怠慢,在很短時間己可背誦。隨著二哥的逝世,我對佛理進一步的追求亦丟淡了。

   直至昨年母親去世,那種椎心之痛,深深的剌痛內心深處,我向母親承諾我會為她持長素,並同時印派佛經,及安放先母的靈位在佛堂供奉,亦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先母往生極樂。

    不知是幸運的同時或是因緣成熟,我被正式接引去學佛,皈依佛教。原來在苦不堪言的時候,皈依佛祖,這個因緣是非常殊勝的。原因是能夠學佛的人是宿世善根, 不是輕易的事。既然知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己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呢?正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透過佛學初機班深入淺出而完整的課程,首先認識偉大的佛陀是天人的導師,四生的慈父。毅然放棄一切榮華富貴,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證道後解說離苦之道,讓 世人有究竟離苦的可能;更為我們解說了人生和世界運作的道理,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是有條理和可以解釋的;亦教導我們以不同的方法面對和處理現實生活所發生的 不同事情,令我們對生命多了一些不同的角度及空間看事物。

   雖然是初機班的課程,但已介紹了佛教精神及理論包括境、行、果三部份,如何從信、解、行、證得到涅槃的快樂。使我們瞭解學佛不是求一個精神寄託,也不是找 一個神明來保祐。讓我們明白真正學佛的目的是如何瞭解人生,瞭解自我,改善自己與眾人之間的關係,使我們能夠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來確立人生的意義和倫理價 值觀,讓人生美滿幸福,恢復自己的清淨本性,進而利益眾生,圓成佛道。

   原來一切法皆由因緣所生,無論苦與樂、順與逆、新與舊等等,凡是存在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樂極生悲、苦盡甘來、物極必反,乃是自然的現象,故凡事都不需要過 份執著。再講解造罪的原因是貪、瞋、痴,而造罪的助緣是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亦詳述佛法四聖諦的中心思想,說明由於有痛苦的起因以致有痛苦的存在,並且 有指示脫苦之道,讓我們瞭解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再以十二因緣的道理啟示我們的衰老,死亡就是因為有「生」,有生才有死。而由於有無明,胡亂 造業以致有生的果報,若果不了脫生死的威脅,就會不斷六道輪迴,苦難永無休止之日。明白三法印之真理,依八正道達致了悟、解脫和自在。再指示如何修學菩薩 的六度波羅蜜,四無量心及四攝法,繼而講述如何進入圓滿的菩提道。

   修讀至此,人生的價值觀得到重新的釐定可依恃,名聲、地位、權勢猶如三更夢,榮華等同九月霜。積福、惜福、慚愧、感恩、放下執著,這些外在因緣才是適當受用。除此之外,還修習禪定,向智慧的方向上轉換,心靈的喜悅原來是可以源源不絕。

   同時更體驗到佛法原來可以在不經意的生活事件中得到並且實踐。無怪六祖惠能大師早有詩偈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回想以前毫無目標的生活,現在得以驚醒,唯望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既知生命無常,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更要把握時間,當勤精進。同時要展開自己漫長路遠修行之路,望身心兩方面能得到昇華及淨化。

    反觀現代人祇求爭取,計較得失,不知付出,得到時仍不滿足,得不到則沮喪而忿,如果人人時常在得失、不安、煩惱中過日子,給自己扣下生活壓力的枷鎖,社會 又怎能祥和呢?祇要人人都懂得放下,以貢獻、服務為人生目標,學習培養慈悲喜捨的心量,以平等心面對順逆境,以智慧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以佛法提昇生活的品 質,如是生活必定是美好充實的健康人生。但是談何容易,佛陀早就指出南閰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有見及此,已訂下其中一個願望,願每年能在有需要的地區修建一所小學,以便幫助貧窮的小孩自小可接受教育,長大後自力更新,擺脫貧窮,更有機會認識佛教,將來把佛教發揚光大,建立一個人間淨土。

    除此之外,更願能消三障煩惱,願得智慧真明暸,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再進一步勤修文殊菩薩之大智,效法地藏菩薩的大願,培養觀世音菩薩的大 悲,履踐普賢菩薩之大行。更以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為菩提大道上的目標。還要遵從師父星雲大師的教 誨: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緊記老師的咐囑: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皈依三寶的意義
◎龍 平
一、為甚麼要皈依?

   皈——是皈投,依——是依靠,如孩子投靠父母的懷抱,如墮落大海中的人,有了船筏,得以依靠。所以剛剛踏入佛門的人,首先要皈依。皈依過三寶的人,才是正式為佛教徒。三寶就是佛、法、僧。

   佛為佛陀,統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法是佛法,宣示出來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僧是出家人,即代表佛陀宣揚佛法的法師。

二、皈依了有甚麼好處?

   皈依過的人——
    可以增長福慧,消除罪業,
    可以身無疾病,延年益壽,
    可以家庭和諧,子孫發達,
    可以領取證書,通行無阻,
    可以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可以離苦得樂,往生佛國,
    可以有36位神,永久護持。

三、不皈依可以嗎?

   1、有很多的人以為不皈依也可以到佛堂念經,拜佛或在家中。這等於學生在校中讀書,沒有文憑及證書,將來很難在社會上做事。

   2、有些人怕皈依了受約束、不自由,這樣不能成為佛的弟子,永遠是門外漢!

   3、有些人抱著馬馬虎虎的心理,以為皈依與不皈依差不多,這樣念經、念佛,很難得到受用!

   4、有些人,怕皈依了不能大吃大喝,以為一定要吃素,吃齌固然好,不吃也可以,重在不能殺生。

   5、有些人名位高,財富大,怕降低身份,不肯皈依,這是錯誤的想法,不知三寶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所謂經中說:「滔滔苦海內,三寶作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如上所說,不皈依,當然不可以了,入寶山空手回,一失人生萬劫不復啊!
 
 
修學感言【隨師行】
◎劉啟智
陀曾說:「天下善友,莫過師長。」憨山大師又說過:「修 行容易遇師難,不遇名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亦徒然。」真是感謝佛陀慈悲加庇,我在修學佛法途中,有幸地遇上了一位名師,蒙他讓我親近承事, 他大慈誘進,使我在修學的過程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有效的行持方法。他就是我的皈依師父覺光上人。我尊敬恭稱他為名師,不僅因為他領有多個佛教界領袖的名 銜: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這些都是師父領導佛教中人進行弘法利生事業的銜頭,師父常說 這都是假名而已,最重要的還是實實在在荷擔如來家業,饒益有情的表現,因為是「說食不飽」的。為此師父不願徒擁虛名,以他今年已八十五高齡仍不辭疲累,身 體力行去擔當弘揚佛教,利益群生的種種事務,完成他作為佛教界公推他為領袖的任務。我想到師父現今在社會上已是德高望重,旁人不必質疑他為了聞名利養而奔 波,而是他要貫徹一向的行願:「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所以便「巧把塵勞為佛事」。可能不說便不會知道,師父在最近一個月內所參與的佛教活 動,多得會使見聞的瞠目咋舌。請恕我作為覺光法師的弟子多事,登出一份師尊在本年農曆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間的弘法活動,及附上照片,目的為了希望自己能 步武 師尊的懿行,遵奉師尊的嘉言,一如佛教所謂「隨師行」,亦希望藉法師的榜樣感動他人,同為弘法利生事業而精進不懈。這樣一位名師,真正是名副其實的。

    多年的接近,老師父的衣、食、住、行也給了我學習的榜樣。總的說來,老師父的生活是簡樸節簡的。他整年都是一兩襲僧衣袍,清潔後輪流替換,大紅祖衣毫不花 巧。手上戴的是一隻廉價的腕錶。每天不論在蓮社或觀宗寺都與大眾同為蔬食,從不要求為自己烹煮任何食品。雖然身為方丈,住的地方,面積不及方丈之廣,一榻 木床,一條被子,在蓮社如是,在觀宗寺如是,弟子門人勸他轉換較舒適的臥具,老師父總說不必。他在香港,曾多次婉辭了別人要送給他名貴汽車,一次在盛情難 卻下,他祇選了一部多座位的,準備給安老院內的長者乘坐。他老人家多時從蓮社到佛聯會,都以電車代步。外出弘法時,不計旅程多遠,乘坐需時多久,縱有善信 供養,他亦不主張坐飛機頭等位置。從老師父的生活點滴中,使我感受到他的身教和言教。師恩如海,我該怎樣圖報呢?
 
 
海上臥佛洛迦山
◎張明華
「海天佛國」普陀山禮佛和遊覽觀光的香、遊客,請不要忘禮和忘遊海上臥佛洛迦山。

    洛迦山與普陀山祇有一海之隔,相距約五海里,總面積為○.三六平方公里,頂峰海拔九十七.一米,遠看似一尊大佛安祥地躺在蓮花洋上,其頭、頸、胸、腹、腳 各部位均可辨,故有人稱它為「海上臥佛」。傳說很早的時候觀音大士就在此山參禪做功,專心修道。得道後才從洛迦山一腳跳到普陀山紫竹林安身說法傳佛,普渡 眾生。凡上普陀山進香朝山的佛教徒必上洛迦山,所以有「不到洛迦,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

   洛迦山四面環海,冬暖似春,夏涼如秋。四季變化不大,是旅遊避暑的好地方,山上洞壑幽然,林木蔥鬱,四季花香鳥語,環境十分優美。山頂常有雲霧繚繞,若隱 若現,似天庭仙境。春夏季節,雲霧飄繞山尖,時淡時濃,撲朔迷離,變化莫測,燈塔前的海面是著名的洋鞍漁場。山中原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賞四座茅蓬,後 因「十年動亂」之故四座茅蓬和佛像、法器都遭破壞。到一九七九年開放時,山中僅存圓通破茅蓬一座。一九八七年初,普陀山佛教協會組織修建隊伍,著手對洛迦 山進行了整修。到二○○一年底止,已累計投資九千五百二十六萬元,將原來的圓通蓬擴建為圓通禪庵,還新建了大悲殿、伽藍殿、大雄寶殿、土地祠、聞思亭、石 牌坊、五百羅漢幹塔、四十八圓塔等建設,總面積達二千六百八十九平方米。尤其是建在洛迦山中部的妙湛塔,又稱五百羅漢塔,工程浩大,目前已竣工對外開放。 此塔呈四方形,塔身三層,高廿七.六米,其邊長十六.三米,塔院佔地面積為九百六十平方米,總投資八百餘萬元,塔座為雙層須彌座,邊長十二米,下束腰四角 飾有四尊大力士金剛托頂,東南西三面束腰飾有三十尊護法神,北面飾有蓮花浮雲。全塔共雕有各種姿態羅漢五百一十八尊,還有四海龍王,朝聖六種不同的觀音大 士。塔頂層設龕,內雕漢白玉四面觀音像,四角飾鳳首,最頂端置蓮花葫蘆,造工細緻,建築雄偉壯觀。此塔塔名「妙湛塔」三個大字為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妙善 方丈所題。妙湛塔是普陀山現代建築中秏資最多,工程最大,建築最雄偉的一座仿古佛塔。此外,在各庵殿中還塑製了觀音、彌勒、四大天王等佛像一百三十五尊。 琉璃燈、元寶桌、香燭亭等法器具九十二件(隻)。新鋪設碼頭至山頂的石條路三千米,通往各景點的香道路一千六百五十米。原有的龍泉古井、仙橋、水晶宮等景 點也先後修復。如今的洛迦山海天風光更加迷人,已成為普陀山十大景區之一。

   去洛迦山遊玩,如從杭州出發,可乘火車到寧波後乘船到普陀山;也可從杭州乘直達客車到沈家門。杭州開往沈家門的直達客車每天約二十班次,遊客到沈家門後乘 渡輪到普陀山。如從上海出發,可到十六鋪碼頭乘客輪(約十二小時)到普陀山,十六鋪開往普陀山客輪晚六時卅分開,也可到上海浦東機場乘飛機到舟山朱家尖機 場,浦東起飛時間為每天上午十時,後從朱家尖碼頭乘快艇(約五分鐘)可到普陀山。普陀山開往洛迦山的班船每天有三班,上午七時、八時各一班,下午一時一 班,遊客到洛迦山可遊覽九十分鐘乘原船返回普陀山客運碼頭。
 
 
毗盧寺接待日本友好訪華團
◎傳 佳
中國佛教協會之邀,以日本京都妙心寺派靈雲院則竹秀南長老為團長的友好訪華團一行十四人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二○○三年九月廿四日從日本到上海,廿四日夜到南京,入往狀元樓賓館,廿五日上午對毗盧寺進行友好訪問。

    九月廿五日,毗盧寺內丹桂飄香,三千多面佛教旗幟迎風飄揚,進山門有一橫幅:「熱烈歡迎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靈雲院友好訪華團蒞臨我寺」,大雄寶殿前一橫 幅:「中日祈禱世界和平法會」。上午九時,毗盧寺兩序大眾及護法居士兩千餘人,身著海青,雙手合十,口誦佛號,從大雄寶殿至山門列隊歡迎。九時三十分,大 殿鐘鼓齊鳴,則竹秀南長老在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日本擔當——任永生先生,南京市宗教局過迅處長,金陵刻經處常務副主任徐衛女士的陪同下,至毗盧寺山門下 車,本寺監院淨朗法師、昌宏法師、持敬法師在山門迎接,一同漫步來到大雄寶殿。市佛協副會長、毗盧寺住持傳義大和尚在大雄寶殿搭衣持具,恭候則竹秀南長老 一行,雙方在大殿致意問好,中日祈禱世界和平法會開始。

   法會由中方先唱讚誦經,傳義大和尚站中,維那舉爐香讚,傳義大和尚佛前拈香畢,禮佛三拜,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中方誦經結束後,日方接著誦經,則 竹秀南長老站中,佛前拈香,禮佛三拜,同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法會完畢,則竹秀南贈傳義大和尚《西源錄》一部,專為祈禱和平法會所作詩一首:「飛 笻萬里入南都,和合叢林結友好;歡喜日中親善旅,獻西源錄拜毗盧。」傳義大和尚自書「世界和平」一條幅贈則竹秀南長老。傳義大和尚代表毗盧寺兩序大眾對則 竹秀南一行訪華表示歡迎,同時對毗盧寺在日本名古屋的千手觀音像早日回歸,望則竹秀南長老一行給予呼籲和關心支持。則竹秀南長老講:「對今天的歡迎表示感 謝,看到如此多的人列隊歡迎,腿都打顫,中國人民太友好了。」並書面邀請傳義大和尚等一行今年十月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下午,雙方預約到江東門——侵華日 軍南京大屠殺三十萬同胞遇難紀念館進行悼念。在紀念館南墻(哭墻)設立了供桌,供桌上放有水果、供水、鮮花、香爐;供桌兩邊放有四個花藍,中方有兩個為毗 盧寺和金陵刻經處獻,另兩個為妙心寺派靈雲院友好訪華團所獻,兩點三十分,雙方參加人員到齊,紀念館朱成山館長親自安排接待,首先中日雙方各自先後誦經、 超度,並齊立南墻(哭墻)前低頭懺悔,南墻上刻滿了遇難同胞的名字,又名哭墻。接著中日雙方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則竹秀南長老講他來過念館很多次,每次看到 遇難者都很痛心,也痛恨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傳義大和尚講,中日雙方在紀念館共同誦經懺悔還是首例,對今天則竹秀南長老一行在這裡真誠 懺悔有兩點感受:一是遇難同胞現在的親屬知道後有所安慰;另外對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篡改歷史給予沉重打擊。雙方接受採訪後,共同詳細參觀了紀念 館、萬人坑,每到一處大家都誦經默哀。晚上在南京狀元樓大酒店共用晚齋,南京市宗教局馬榮恩副局長出席了齋宴,大家在用齋時看到省市電視台播放下午在侵華 日軍南京大屠殺三十萬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宗教悼念、真誠懺悔。各大報紙對懺悔活動進行了報道,刊登了照片。則竹秀南一行對此次法會的圓滿表示感謝。
 
 
學會寬恕
◎梵 悟
意間看到一幅漫畫,A拿了一張白紙,用一支筆在中間畫了 一個黑點,然後問B:「你看到了甚麼?」「一個黑點囉!」B一臉不屑地回答說。A再問:「為甚麼這麼大一片白色你看不到,而祇看到這黑色的一小點呢?」B 一臉茫然。這裡提出的的確是一道發人深思的問題。在生活中,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中,我們往往是把別人的小小缺點一眼就能看到,而更多的優點卻視而不見。

    原因可能很多,而習慣性的自私、嫉妒心理大概也是主要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利益,看到他人的美好,往往高興不起來,主要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普賢菩薩的第 五大願「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嫉妒、自私、狹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薩道為甚麼說難行呢?因為菩薩道的特點是完全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別 人。佛陀教導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寬恕別人,昇華自我。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也是在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犯錯是常見的平凡,寬恕卻是一種超凡。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不會有任何損失,也不會有甚麼負擔,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宁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瞭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癡的行為。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乞討還要痛苦。」

   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乎、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先斷惡緣就是最好的辦法。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廣大寬恕心,是一顆無限美好、魅力四射、令人仰慕、令人崇敬的心,也是學佛必修的心、成佛應有的心。讓我們大家都來修習這種心,學會寬恕別人,成為一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實踐者!
 
 
恭賀新禧
◎定 昌
水流年,爆竹聲中,一年時光勿勿而過,我們在喜慶中迎來 二○○四年。過去的一年,九州大地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神州五號」升空,增強了全民族的自信心。有著祖國繁榮穩定的大環境,香港佛教事業在覺光 長老的領導下,蒸蒸日上,為社會扮演著重要之角色,為濟世利生更是不遺餘力。然而宏觀整個世界,物質水平得到空前提高,網絡化也拉近了地域上的距離,但人 們之精神世界卻是那麼貧乏,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是那麼疏離。總之,人類之愚昧、無知、貪婪,造成環境污染、疾病肆虐、戰爭連綿。回顧過去,我們知道人類需 要佛法這個資糧,來滋潤其生命,醫治其煩惱。放眼將來,我們要建立一個祥和、美麗、健康、快樂的人間淨土。面對肩上重大之責任,身為一名當代釋子,我們如 何為自己定位呢?

   首先,敢於承擔,發大悲心。我們捨俗出家,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目的為求佛道,自利利他。佛法是我們之依歸,他之興衰猶如我們之唇齒相依。因此,以身護 教,身體力行,才是不違我們出家的初衷。所以說,不是我們靠佛教,而是佛教靠我們。共發「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之大菩提心。要有蠟燭奉獻自我 之精神:「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讀,照人赴錦程。」

   其次,堅定信念,樹立理想。大家都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多麼重要。我們若要保持為法為教的堅貞不渝,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的就是智慧。獲得智 慧的途徑,祇有學習經教,才能從中體悟與吸收。有了信心還是不夠的,有所成就還須要有一個目標,也就是要立大志。如有人曾問三個砌磚牆的工人,你們在做甚 麼?第一個說:「砌牆」。第二個說:「賺工資」。第三個說:「建築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大廈」。據說第三個人,後來成了前兩人的老總。另外有一位科學家也這樣 說到:「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才能使我們更快地騰飛」。因此,信心是我們學佛的基礎,立大志是我們的動力,二者是我們進步的雙足雙 輪。雖然我們與他們的理想不同,但我們都為追求各自之完美人生,同樣需要信心與理想。

   再次,珍惜當下,把握未來。理想固然要樹立,但不能沉迷於它,空想未來多美好,而忘了現在的首要任務學習。有一位詩人這樣說道:「夢裡走了許多路,醒來還 是在床上」,雖然這個比喻不大恰當,但我們要明白,理想始終是理想,不是現實。因此,珍惜當下分分秒秒,要有蜜蜂那種飛翔尋覓的勤勞精神,好好學習才是當 務之急。對未來人生道路,更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過去的一年已成歷史,未來的還沒有到來。我們生命能把握的祇有現在,祇有當下。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地把握當下,我們活著就沒有質量,甚至沒有真正地活過。因此,我們下苦功,保持念念與佛法相應,活出生命的真正質量來。
 
 
自殺是災難的開始
◎德 超
天翻閱報章,看到自殺的個案又有增加,內心非常沉痛,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為何有的人就不珍惜呢?甚至拉了自己的小孩也一同陪殺,實在令人痛心啊!自殺之後真的就「一了百了」、「永得解脫」了嗎?實則不然,自殺是災難的真正開始。

    自殺的原因,無非是為了感情、婚姻、生計、債務、久病不愈……等諸苦所擾,又不能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法,便以自殺來結束生命,以為可以逃避一切。在香港這個 傳媒自由的社會,一有自殺的新聞就立刻見報。這樣做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把自殺個案報導出來,可以引起政府、社會的關注,以期尋求解決之道。懼的是 把所有的自殺新聞都報導出來,可能會引起仿效作用,不敢自殺的人會想:「別人都自殺,我為何不敢呢?」於是鼓足勇氣自殺了,如此的結果,實在不是仁人君子 願意看到的。不加節制的報導,對青少年肯定會有影響的,那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

   《三字經》曰:「三才者,天地人。」在宇宙萬物之中,惟有人類最為尊貴,堪與天地並稱三才。就佛教而言,也祇有人身是最好修行的。偶爾也會有一些動物跟著 主人修行,但那是少之又少的個案。世人總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永得解脫」,實則不然,自殺者死了之後大多是將責任拋給別人,將問題轉嫁於社會而已, 他們怎能算是一種解脫呢。更何況人在臨死前及斷氣後,神識尚未出離肉體之際,就像活牛剝皮、生龜脫殼般的痛苦,又像是螃蟹被放進熱湯內飽受煎熬的慘痛。自 殺身亡的苦楚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最重要的是死了之後,其神識所遭受的果報比臨死時還要痛苦千萬倍!因此,自殺死亡不是「永得解脫」,恰恰是災難的真 正開始。

   從大多數宗教的觀點來講,生命是輪迴的。古印度三千年前的很多宗教都講到生命是輪轉不息的——六道輪迴。並非人死就甚麼都沒有了,反而是不正常死亡麻煩更 多。如果對死亡稍有認知,就能懂得其中的利害關係,世間最難的就是這件事,所謂:「千古最難唯一死。」中國古人都有「人死為鬼」的觀念,但是依據佛經的說 法,人死了不一定都成為鬼,祇有貪心重的人才容易變成鬼。另外還有去畜生道的,有墮地獄道的(以上是三惡道);但是祇要常存好心、做好事,則有的升天,有 的再轉生為人,有的去阿修羅道(以上是三善道)。所以人死後六個地方都有可能去,除非修行跳出三界成為聖人,不再受輪迴之報者。但是我們觀察一下自殺者有 幾個是修行人呢,他們能跳出三界嗎?

   本人小時曾親見過一件事,一個石匠去鑿石塊,不小心被坍下的石塊活埋了。人們挖了兩天才把他的屍體挖出來,身體早已僵硬,血液也凝固了;但奇怪的是,當他 的妻子、兒女叫他的名字,又嚎啕大哭時,他的屍體七孔流血,這是甚麼道理呢?科學也無法解釋清楚,人都被埋了兩天,還會流血。當時我還小,也不明怎麼回 事,大人們也搞不清楚。現在出家學佛才知道了,原來是死者的神識還沒有離開他的肉體,看到親人來了,自己也很傷心,想和他們交談;但肉體器官已壞了,不能 交談,就產生強烈的意識作用,所以產生七孔流血的現象。因此,我們應當瞭解,人死並非「一了百了」,事實真相不是如此,一般的人死了是「沒完沒了」,尤其 是自殺而死的。

   信仰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大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不會自殺;而自殺者大多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古今中外的各種正統宗教都是勸人不能自殺,要珍惜生命,這些宗教 為社會人心的矯正帶來極大的功效。但是對於某些新興宗教就得特別注意,其動機和目的可能與傳統宗教不同,甚至還有鼓勵集體自殺的邪教,如七十年代美國的 「大衛教」,九十年代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等。他們違反自然法則,破壞世間倫理,不珍惜人的生命,是徹頭徹尾的邪教。因此,我們不要為了趕時髦,事事求 新,迷信中邪。希望大家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勇於突破各種困難,方能得到安祥幸福的美好人生。
 
 
辭舊迎新 繼往開來——香港佛教明天更美好
◎能 幹
「爆竹聲中一歲除」,轉眼間,二○○四年元旦到來了。祖國的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而此時的香港,卻是氣候宜人,渾不覺寒。辭舊迎新,對香港之佛教,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心中陡生由衷讚歎和無限歡喜!

    佛教紮根香港已近一千六百年的歷史,香港佛教四眾同仁共同組成的香港佛教聯合會也已經走過了五十八個春秋,在會長覺公長老帶領和四眾同仁共同努力下,終於 形成今日香港佛教之盛大而有特色的局面,可謂來之不易。香港佛教徒百萬之眾,約佔香港總人口六分之一,他們發揚《華嚴經》中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 得離苦」之大乘菩薩精神,不但開展講經弘法等各類佛事活動,做眾生精神上的導師,還積極從事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護養安老以及臨終關懷等等社會慈善服務。 正如宏明法師在十一月廿九日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的演講中所說:「香港佛教在生、老、病、死人生的各個環節,都提供並落實全部關懷。」可見,大乘佛 教的入世精神以及「人間佛教」的實踐在香港佛教四眾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

   據悉,佛聯會成立以來,開辦了享有政府津貼的佛教中學就有十三間,小學八間,幼稚園七間。這些學校都開設有佛學課程,這是從小就培養佛教高尚道德的情操。 除了致力本港的教育事業外,香港佛教界還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在內地出資修建了大量的希望學校,有力的支援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在學術研究和弘 法人才上,佛聯會協助香港大學成立了佛學研究中心,繼而又成立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前不久,在楊釗居士的傾力支持下,又從廈門閩南佛學院延請了十位法師來 港,在大嶼山蓮池寺,繼續培養僧伽人才。由此可見香港佛教對社會教育和僧伽教育的重視和所作出的努力。

   回顧過去的二○○三年,香港佛教四眾弟子在覺公上人的領導下,為香港作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輝煌業績,也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好評。諸如二○○三年元旦在香港 大球場舉行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四月十九日,為驅除非典而舉行全城灑淨,佛誕日接連四天在紅磡體育館舉行浴佛法會、萬人皈依、萬人傳燈以及 供僧法會,如是等等,皆可永載香港佛教史冊。

   十一月十五日,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五十八週年的聯歡聚會上,覺公長老回顧香港佛教聯合會五十八年來的歷程語重心長地說:「我對香港佛教四眾同仁共同努力 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滿意,但不滿足,還有好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業績屬於過去,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但我堅信,香港佛教在新的一年裡,一定會更進一步的 造福香港,做出更輝煌的業績。據有關消息,香港佛教聯合會將於二○○四年佛誕期間,從陝西法門寺恭請佛門聖物「佛指舍利」來港供奉,這是二○○四年香港佛 教的特大喜訊。我由衷祝願,新年新禧,普天呈瑞,香港佛教明天更美好!
 
 
世界佛教動態
◎能 幹

佛陀之光 —— 絲綢古道佛教珍貴文物展
◎魏 瑄

佛法自我國漢代沿古絲綢之路西來,在近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佛陀誕生於西域,輝煌於中土,佛家思想與文化藝術與中華 本土思想與文化藝術的結合,使中國佛教在世界宗教中對人類文明,有著非同一般的傑出貢獻。在當今世界充滿仇恨、恐怖、戰爭和飢餓的時候,和平成為一種奢侈 品,愈來愈多的世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佛家思想探索,反思著在釋迦牟尼佛創佛教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中一直提倡的慈悲與關愛。紀念釋迦牟尼佛和推動佛教思想與文化 的弘揚,成為不單是佛家弟子的任務,也是中華子孫光榮使命。

   今天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甘肅省文物局組織《佛陀之光—絲綢古道佛教珍貴文物展》,旨在將中國佛教文化精粹帶到香港,通過香港這個世界之窗向世界介紹中國佛教文化藝術,透過每一件佛教珍貴文物上積淀的佛教思想信息傳達出來,弘揚佛法,更好地促進與推動佛教文化交流。

    《佛陀之光—絲綢古道佛教珍貴文物展》計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出內容將包括約一百一十六件(組)從北魏至隋代早清時期的國家級佛教文物精品,其中 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共七十八件(組),皆選自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研究院、張掖大佛寺、甘肅省博物館、炳靈寺石窟文物管理所、麥積山石窟研究院、岷縣博 物館等收藏珍貴佛教文物的重要博物館。當中絕大部分的文物更是首次走出家門,在大陸以外地區亮相,特別是炳靈寺提供的高五十厘米的彌勒佛,彌勒胸間有玻璃 護心,內供有宗喀巴大師坐像一座,以及敦煌研究院提供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三面觀音,而張掖大佛寺的明正統年《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金經原件的一部分,明五大部 佛經的個別函卷也會在展覽中露面。文物複製件則有莫高窟四十五窟盛唐時代特級洞窟模型、內藏千手千眼觀音壁畫的第三窟元代特級洞窟模型,以及於一九○○年 流失國外的藏經洞帛畫。

   計劃赴港展覽的敦煌石窟,是複仿製自莫高窟第四十五窟及第三窟元旦代特級洞窟。目前敦煌洞窟分一般洞窟及特級洞窟,特級洞窟因特別珍貴而限制開放,一般人 不能內進參觀,即使專業人員,若要內進也要購票,票價特別貴。一般洞窟的入場費是八十元,一個特級洞窟票價則二百多元。為了保護洞窟,敦煌研究院目前已按 真實比例複製了五個洞窟模型,讓一般人也可欣賞這些受保護洞窟內裡的面貌,複製洞窟模型需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單是複製一幅壁畫也往往花一整年時間。

   今次展覽的莫高窟四十五窟模型,內有盛唐彩塑佛、菩薩、弟子、天王像七身,四壁及頂部壁畫,還有第三窟元代特級洞窟模型,其內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更珍貴無比。

    張掖大佛寺是中國現存唯一的西夏黨項族佛教大寺院,是當時隴西最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時期僧眾多達一萬多人。寺內保存了完整的佛塔、殿堂建築,大佛殿的釋 迦牟尼泥塑涅槃像及十六弟子、十八羅漢舉哀群像。大佛寺還藏有一批篇目浩繁的佛教典籍,總數達六千七百多卷,其中被譽為「中國珍寶、張掖金經」的六百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明正統初年奉敕會集書畫名士用黃盒白銀末,以正統官版木雕《永樂北藏》為藍本,書寫繪畫而成,寫在紺青紙上的經文恭筆楷書,靡頁 為釋迦牟尼等佛陀於不同道場的《說法圖》。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藝術是中國四大佛教石窟藝術之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它集宋代佛教藝術大成,在百丈高的懸崖峭壁開鑿洞窟,以高超的智慧無 比虔誠地雕刻出一尊尊精美的佛菩薩造像。此次帶來香港的十一件佛菩薩造像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院按一比一複製件,均為首次向海外發布。

   《佛陀之光——絲綢古道佛教珍貴文物展》是國家文物部門首次專題組織對外展出,最大程度地將古絲綢之積淀的絢麗多彩的佛教文化藝術展現出來,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加強香港與內地西部地區的文化交流,並希望香港民眾及海外華人有機會到祖國西部走一走看一看。

   編者按:據悉有關絲綢古道佛教文物展,本計劃於明年慶祝佛誕期間赴港展出。不少信眾要求國內「佛指舍利」迎請來港供奉瞻仰,特殊因原,只好將珍貴文物展延後日期。


會屬幼稚園週年慶典
籌備演出大型舞劇事


香港佛教聯合會自一九六六年起興辦學前教育,至今已歷三十七年,今年(二○○四年)欣逢校慶將有佛教金麗幼稚園三十週年、佛教沈東福幼雅園二十週年、佛教 傅康幼雅園十五週年。韶光荏苒,經歷多年發展,各校仰蒙會長覺光上人及會方各位大德首長督導下,三園會屬幼雅園教職同寅均努力互勉,多年來校務成績備受各 方推譽,並且經常受外地或本地作安排探訪、實習、參觀、交流的學校,政府部門也給予優良評鑑,其中有幼稚園先後獲評:

政府部門優良評鑑
衛生署(突擊檢查)——評定「甲級衛生設備校舍」
民政事務總署——評譽「社區優質表現學校」

教育專業優良評語
南京師範學院 周競教授——評語「善用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 葉俊聲視導導師——評語「校園色彩豐富」
香港教育學院 容燕文視導導師——評語「尊重幼兒創作」
香港教育學院 鄧權隱博士——「校園具有創意文化」

   而最具特色成就是舞蹈活動,參加全港公開舞蹈比賽,三校也屢獲佳績。更有幼雅園參加連續十三屆全港幼稚園校際舞蹈比賽,連續十三年皆獲得全港舞蹈比賽金牌(冠軍)。

    由於會屬兒童舞藝之超群,在全港已盛傳聞名。過去大型演出有: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盛會,在政府大球場之幼稚園千人舞蹈演出;歷屆佛誕慶典在伊館、紅館、會 展公開演出;又經常被邀請參與無線電視、亞洲電視、電台、慶祝國慶及最近皇馬足球隊公益金慈善晚宴等大型開幕禮盛會中表演,均迭獲極高評價,堪值得向創辦 學前教育機構、會長與各位大德首長告慰。

   現藉校慶之際,三園全體員工共同商議後,決定呈報各校校董會,在今年(二○○四年)聯合舉辦一項盛大校慶活動,圖報會方首長歷年關愛及栽培。鑑於校慶週年 慶典活動意義重大,內容以大型兒童佛教舞劇「九色鹿」為重點演出。該音樂舞劇將由戲劇界專業人士協助下,帶領逾二百多名精選優秀之兒童,以舞蹈表演為基 礎,穿插簡明的話劇對白,配以華麗的舞台佈景襯托,整個舞劇生動活潑、繪聲繪影,帶出一個寓意深遠的「佛本生」的故事。藉此,讓各界對佛教的慈悲精神有更 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時亦培養幼兒高尚的德育情操,配合多元化創意的綜合教育元素,期望將幼雅園的藝術教育更推上一層樓!整個舞劇場面堂皇精彩,可稱空前 盛大演出,實為東南亞學前教育之首創!期望會長上人,董事會諸位大德善知識,不吝賜垂指導鼎力支持,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圓滿實現。

 
 
上悟下一老和尚海外圓寂
業風吹到洛磯城
浪捲段落幻化身
仰仗彌陀相接引
再來人間度群生
 

悟一老和尚生平簡介
◎廣 範

悟一長老,原籍中國江蘇省泰縣北鄉人,生於民國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俗姓陳,父陳永鍚母秦氏都是佛教徒,悟師十一歲奉父母之命依城內鹽宗廟了如上人出家披剃 為沙彌,十三歲往泰州光孝寺就讀初級佛學班,十八歲冬期受具足戒於寶華山隆昌寺,十九歲轉鎮江焦山定慧佛學院入預科班及高級班,畢業後任鎮江佛教會秘書。

    勝利後(民36年)得南京棲霞山授記兼任監院,大陸變色避難香港棲霞下院(鹿野苑),期間因仰慕國學大師錢穆之名,往新亞書院深造,畢業後得續明法師之援 引赴台灣新竹福嚴佛學院研究班。印公導師住持善導寺時,舉悟師任監院。演培老法師、默如走法師、道安老法師等住持時均任監院,續道安老法師後接任住持,同 時親近白聖老和尚,並兼任中國華僧佛教會及世界僧伽會華文秘書長。

   在這期間,立法委員鄒魯居士將北投一塊地皮供養太滄老和尚作精舍,因悟師接太滄老和尚的法,委任悟一法師建築金山分院,另設有太滄幼稚園。

   嘗與南亭老和尚、星雲法師、共同創辦智光中學,及後發展成職業學校,在台享有盛譽。

   這期間雲遊香港、南洋、美洲等地遊化,近年健康每況愈下,今年秋從澳洲回美時,忽感心肌衰竭,於陽曆十月八日上午二時二十五分在洛杉磯漢鼎頓醫院安祥示寂。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