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9期
2011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僧人行腳的意義
新年賀詞
佛曆二五五五年辛卯新春祝辭 ◎釋覺光
彌勒菩薩
天王殿裡的彌勒佛 ◎安小悅
佛教經典
《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淺析 ◎張家提
學佛悟道
略論人間淨土的建設 ◎僧 禪
佛教勝地
世界最大石刻彌勒坐像
—— 樂山大佛
◎妙 昌
人格修養
與人為善 ◎遠 塵
禪境趣談
壓良為賤 ◎秦孟瀟
唐代高僧
玄奘大師小傳(四)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世出世法
有得有失 ◎楊 釗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追思感念
緬懷妙公 ◎釋戒晟
特  稿
禪悅境緣 觀自在心 ◎釋道平
短期出家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頓 願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僧人行腳的意義

行腳僧,即是參禪步行的雲游僧。指的是僧人離開寺院,背著簡單的行囊,以步行的方式往各地宣揚佛法,途中托鉢乞食、居無定所、嚴持戒律、行腳參學。

托鉢行腳在古印度歷史悠久,是佛陀時代傳播佛法的特色,僧人除了雨季在寺廟「夏安居」, 其餘時間便會行腳雲游、參訪修學。《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就是典範,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往各地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至今南傳佛教 不少地區,仍有僧人保持 托鉢行腳的傳統。在中國佛教史上,行腳修行的禪師也是非常多的,古代著名的行腳禪師有趙州禪師、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其中趙州禪師曾行腳五台山九次,他 的一生幾乎是在行腳生活中度過的。近代高僧虛雲和尚的一生,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各個叢林,在他的年譜裡,自述了自己艱辛的行腳生涯。佛教史上還有一位 行腳著稱的高鶴年居士,他用了三十五年的時間行走參學,曾寫過一本《名山游訪記》,書中記載了他在參訪過程中的心得,以及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情況,描繪了大 德高僧在深山老林修行的情形。

行腳修持是菩薩的修為,是殊勝的修行方式。在行腳過程中不僅可以消除業障、折服我慢,又可使身心得到鍛煉,堅強人的意志,磨煉人的個性;行腳途中遇到困難 和障礙時,亦可培養不捨眾生的慈悲心,懂得關心同參,放下執著、互相幫助,與同參道友同甘苦,共患難。特別是走過沒有佛法的邊遠地區、窮鄉辟壤,他們的行 持會影響更多人接觸佛教,認識佛教,以致皈依佛教,亦能給予民眾有佈施種福田的機緣。可見行腳修持不僅可以利益自己,也可利益別人,可謂度己度人是也。

如今行腳僧團效法古賢,身披衲衣、頭戴斗笠、嚴持毗尼、托鉢行腳,展現了出家人所具足的威儀。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佛教講有八萬四千法門,不同根器用不同方 法,祇要適合自己修持,就是殊勝的法門。在此,我們隨喜讚嘆頭陀行的修行方式,廣結善緣、饒益有情、功德殊勝、意義深遠。

 
 
佛曆二五五五年辛卯新春祝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剎那歲月,彈指光陰,瞬間又踏進佛曆二五五五年了,今年歲次辛卯,我國傳統紀年生肖屬兔。說起兔子,應是所見動物中最溫和,最馴善,最可愛的了,人們見了都皆大歡喜。

際此兔年新春,謹以一對春聯祝賀全港市民及佛教四眾同人:

和順滿門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兔子溫柔和順的形像,正好給人們處理人際關係時起了很好的啟示。佛教說得好:「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好人緣看來是世間法,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求兔角。」兔子本來便沒有角,佛教用兔角來譬喻不切實際的事情。要實際結好人緣,和順就是最好的態度了。「和」可解說為心平氣和;「順」不是要屈人順己,而是在解決問題上,彼此要屏棄我執成見,以理智處事,彼此取得協調,以這樣的態度去處人處事,必定能使人與人之間,家庭及社會共生和諧,幸福的生活由此締造。

人擁有千金不足為貴,最難得是擁有千金也難買得到的平安,身心平安是人們嚮往的願望,佛教講「一切唯心造」,經常留心身體健康,檢點行為,注重環保,知恩感恩,人人自然身心康泰,出入平安。

祝願佛力加庇,祈福保安平善,來年諸事吉祥,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天王殿裡的彌勒佛
◎安小悅

漢地的寺院,通常所見到的第一重殿為「天王殿」。天王殿裡一般供奉的有彌勒佛,四大天王及韋馱菩薩。天王殿最初多見於淨土宗寺院,中國禪宗本不供彌勒。但兩宋之後中國佛教出現禪淨雙修的局面,天王殿開始出現在大部分中國寺院裡。

彌勒佛被供奉於天王殿正中的位置,其笑面大肚之形像正適合於「迎客僧」之身份。因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彌勒菩薩經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生於第十道滅劫,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所以彌勒佛又稱未來佛。而佛家之所以把他放在進山門的第一重殿內,則可能是籍由未來佛之稱謂,意喻凡是進入佛門之人祇要「諸惡不做,眾善奉行」就都可成佛。而彌勒佛的造像,原在經典中是沒有的,其目前常見的袒胸露腹的大肚笑顏之佛像是仿明代的契此和尚而塑的。

契此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人。因長期背著一個布袋,見物即乞而得名。他能示人吉凶,一生奇事甚多,有時候他會臥在雪裡,雪不沾身;他還能夠預卜吉凶 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 竪膝而臥,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他性格樂觀開朗、寬容大度,能夠隨遇而安、去留無意。他在面對世間凡塵眾生 時能不氣不惱的笑對一切,即使是欺辱羞罵,也從來不計較不報復,更不與人爭長論短,因此受到了世人的喜愛。由於他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又 常常被商家認為帶有歡喜、招財的意味,因而視同財神供奉。

契此和尚弘傳南宗禪法,主張眾生自性本來清淨,說「即心是佛」;提倡無為自在,示人不必到處求經求教;勸人「寬卻肚皮常忍辱」等。布袋和尚隨緣度眾,處處顯示禪機。《景德傳燈錄》記載:某日,有一僧人問布袋和尚:「如何是佛法?」和尚默默不語,惟立即將肩上的布袋放下、叉手而立。該僧人復進一步追問:「放下布袋後,是否另更有向上事?」布袋和尚依然默無一語,但即刻背起布袋、開步前行。「放下布袋」的意思是要世人能看破世情假相、放下染緣貪愛;「叉手而立」則表示要能夠旁觀者清,祇有在世相面前著一冷眼,才能去執著離染污,身心解脫自在。最後,契此和尚背起布袋、開步前行,則顯彰了眾生若欲成佛,則需要直下裡承擔如來度生大業,要能夠踐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行業。「看破、放下」是大智,得力於般若妙慧的覺照;「提起、無畏」則是大仁、大勇的顯彰,源自無量悲願的驅策。此二者正是佛教「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修持正軌。而那隻布袋,亦令世人和參禪悟道者感到充滿深意,後人稱讚說:「行之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痛快!」認為布袋所裝唯「名利」二字,放下布袋就是放下包袱,感悟人生,一身輕鬆。

契此和尚依據禪宗的般若空義,主張對世界上的事物不作分別,不作判斷,斷除是非、好惡,對甚麼都無所取捨。他說:當絕攀緣,體會覺性,性本常住,永不生 滅。以無生性中,示現生滅之法;以生滅性中,全體涅盤真如。汝不自審,認假為真,執著世諦,甘受輪迴,空遭塗炭,猶未醒悟。若能回首知非,旋機破膽,不越 一念,洞見真源。所謂「絕攀緣」,斷絕萬緣,不以世間的事物、環境等作對境進行思考和判斷。然後通過「無念」的 直觀內省來認識自心,體悟本性,以求達到解脫的彼岸。既然真如、佛性顯現世界萬有,那麼世界萬有之中更體現涅槃真如的佛性。世人往往不能自我反省、觀照, 執著地以俗諦為真理,甘願沉淪於輪迴,白白地在世上痛苦卻不能夠覺悟。但如果能夠知非即捨,那麼立刻就可不越一念而洞徹佛性的真源,尋求到那解脫之路。

有人問他:「如何是頓漸法門?」他說:「汝心即正智,何須次第?凡聖都不到,空花映日飛。」對 於禪宗爭議已久的頓、漸法門,他並不以是或非來做簡單的論斷,而是不置可否。他認為與心相應的清涼之智是不分次第的,也沒有頓、漸之分,更無所謂凡與聖的 區別對待。在他看來,這些不過是佛門引導弟子走向解脫的方便法門,須知世上一切皆是水中月鏡中花般的空幻之相,是不必去計較爭論的。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有一位禪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裡做甚麼?」他回答:「我等一個人。」 禪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 他說:「你不是這個人。」禪師問:「誰是這個人?」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隨後,布袋和尚唱頌道:

這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祇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強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佛法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修行最主要的是要修心。禪宗更是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即是本心。馬祖道一禪師常說:「佛不遠人,即心而證」,所謂「即心即佛」是也。生命中成凡成聖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這一顆心,「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但是從性相體用而言,法性一如,心、佛、眾生無二無別,祇是表相千差萬別,昇起之大用也各各不同。「騰騰」「閒閒」都是悠然自得的逍遙之語,「無學地」是達到解脫的境界。僧人的生活,由於脫離了那些世俗的煩惱,因此很是放任自在。但是真正的解脫「大道」卻是沒有形相可以尋求的,世上一切事物空寂平等,人人心性等同無異,不必到處求尋經義,應以「無所得」為最高認識境界。「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強分別聖情孤。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是說人的那顆本心如同寶珠一般圓滿明淨,所以不要以是非之心來強行令其有好壞、美醜等概念,而是要遵照它的本性,平等地看待一切事物,世上本無凡與聖,不應當強作分別。契此和尚認為世上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是貪,由此引起瞋恚,使人不能擺脫生死輪迴,如果能夠斷除「凡情」貪慾,返照本來面目,就會體悟到自心本來是佛。

在契此和尚眾多的詩偈當中,其《退步詩》尤為出名。詩云: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中雖然是平凡的事相,簡潔的言語,但卻能顯禪理於生活,彰顯理事不二。「手把青秧插滿田」喻禪師慈悲喜捨,遍降法雨於人間。「低頭便見水中天」喻世人祇要看破諸相,放下萬緣,即可見天水一色。「心地清淨方為道」喻道非玄妙,心靜即有,得此便是。「退步原來是向前」插秧是以退為進,同樣的,在名利面前退步,則可使自身的道業向前,所以前即是後,後即是前,並無前後之分。

契此和尚又以一首詩偈來形容自己逍遙自在,放曠無拘的出家生活:「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吃千家飯,遊萬里路,以平和的態度待人(不以白眼看人),經常以白雲為伴。這是一首表現僧人雲遊四方生活的真實寫照的詩偈。 鉢是出家人乞食的器具,僧人持鉢,於行腳途中,為滋養身命而向世人行乞,因此吃的是千家、萬家的飯。僧人之所以要雲遊行腳,是為了尋師問道,了脫生死大事,解脫人生諸多煩惱,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祇為心頭未悄然」「孤身萬里遊」, 大道獨露無伴侶,僧人早已悟徹圓明,泯能所,絕對待,遊戲人間,妙用神通,故作大悲萬里之遊。孤身是寂,萬里遊是照,此顯悲智雙運,寂照不二。可以說,僧 人的生活是極其簡單的,祇要有個 鉢,就可走千山越萬水。但正是由於簡單,因此也就少了很多的煩惱。活著,並不是困難的事,但生活的複雜來源於我們內心太多少的慾望和要求。在現實的生活 裡,我們也可以減少一些慾望,讓生活簡單一些,即使是騎著腳踏車上班,即便沒有三房兩廳,祇要這顆心能知足,那麼就依然可以快樂的生活。「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青目一句用了阮籍用青白眼對待知己與俗人的典故。《晉書·阮籍傳》載:阮籍若是遇見了凡俗之人,則以白眼看待之;而嵇康 賫酒挾琴來訪,阮籍大悅,乃對以青目,這個典故在後世叫做「青白眼」。在此偈語中,以僧人視蕓蕓眾生如同未來之佛,故「青眼」相看,倍加尊重;奈何輪迴之中,得人身者甚少,遂敲警世鐘.此句還暗指僧人已證《金剛經》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無四相境界,故云「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意味深廣,無情亦說得法,僧人更會其妙意,故問路白雲。又因僧人隨緣任性,所以謂白雲到處即是度生因緣之處。

在契此離開福州到兩浙之際,有居士勸他到了那裡之後「不可墮他人是非」。他便用偈語答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口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契 此為世人所景仰,不僅因為其樂天派的形象,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也許是經歷了心靈磨難之後的大徹大悟,也許是超越了紅塵之後的大智大覺,他總是強調要大度 能容,不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不與人爭長論短。契此和尚以他的笑口常開,顯示了積極樂觀,無憂無慮;以他的大肚,顯示顯示了豁達大度,赤子心懷。他的容 人之量是那種參破悟透人生真諦後,憑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誠摯行事的真正的寬容。這種寬容的精神、博愛的情懷對一般人來說,都是非常的親切而實在的,他的不執著分別的無能勝妙法,也最易於引導眾生走上無貪無私無執無著的人間淨土。因此彌勒佛能為世人普遍接受和喜愛。

另外,佛家的飲食,最初並沒有甚麼特殊規定,主要是因為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度,化緣所得齋飯種類不一,所以比丘們在飲食上幾乎沒有限制。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從梁武帝時期,開始實行素食制度。素食制度最能體現出來佛教的「慈心不殺、佛性平等」等思想。而彌勒佛早在素食制度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率先倡導並實踐了。

據《一切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於無量劫前的勝花敷世界中,彌勒佛曾示現為一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聰慧多智、廣博眾經。彼因受佛法感化,發心誦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直至成佛;於是捨家入山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是經,一心除亂」。 日後,因國王荒淫無道,天雨流星、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斷食七日後,同住林內的五百隻白兔中,有一對兔王母子,見仙人絕糧多日,恐將危及道法的延 續,自願捨身供養法師,俾使彼能安心修行、佛法得以久住,乃先後縱身火中。時天地大動、天華如雨散落。肉熟之後,山樹神即捧往仙人處供養。當一切智光明仙 人得知兔王母子捨身原委後,悲痛不已!隨後說偈云:「寧當殺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慈悲者: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並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畢,亦自投火坑與兔並亡。國王輾轉獲悉此一悲壯事件後,十分慚愧與感動,並下令宣揚此事、護持佛法,冀見聞者,皆發無上真正道心。

經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彌勒佛亦是慈的化身,慈是他的特德,其慈心、慈行,廣結無數善緣、累積無量福報。因此,我們不僅要效學彌勒菩薩「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氣度,更要學習彌勒菩薩慈心不殺、愛護一切眾生的美德。

天王殿裡,側立兩邊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又稱四大王天、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婆娑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 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腰,四大天王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們手持的法器分別象徵著「風調雨順」,手持青鋒寶劍是採護南方的增長天王,鋒是風諧音增長的意思是令眾生增長善根,持劍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手彈琵琶而沒有弦,需要調間,表示「調」的東方的持國天王,他要用音樂感化眾生,使他們皈依佛門。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擎雨傘樣的寶幢顯示雨,用以制服魔眾,保護眾生財產。而手持纏絹素即為龍蛇的西方廣目天王能用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四大天王就是要大千世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另外,在天王殿裡,彌勒佛背後,是韋馱天菩薩,與彌勒佛的和藹可親相比,這位菩薩就顯得嚴肅多了。在佛教中,韋陀是佛的護法神,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神將 之一,位居三十二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槃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 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關於彌勒佛與韋馱天菩薩的關係,民間還盛傳這樣的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彌勒佛熱情好客,整天笑眯眯的,所以去他廟裡的人非常多。但他生性散漫,大大咧咧的甚 麼都不在乎,治理香火賬更是糊裡糊塗,因此香客雖多,卻常年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理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臉,嚴厲得過了頭,香客都不喜歡看見他,結 果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竟然香火斷絕。歲末,佛祖例行「工作年審」,在查香火錢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仔細思索後,決定將彌勒佛與韋陀派到同一個廟裡,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來客;而韋陀鐵面無私,錙銖必較,就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兩人分工合作,各盡其才,果然香火大旺,賬目也管理得井井有條,寺廟氣象一派欣欣向榮。

不管怎樣,我們在彌勒佛的歡喜笑顏中,在他的大肚能容中,看到了歡喜,亦體會到了包容,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門,教我們要能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效法彌勒佛的風範,成就世間一方淨土,令諸眾生「皆大歡喜」

 
 
《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淺析
◎張家提

《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是彌勒淨土法門的重要經典之一。本偈頌是佛陀對弟子阿難講說。佛在經中 告訴阿難說,彌勒菩薩在往昔發願行菩薩道時,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發如是願文。接著,佛陀就向阿難講說了彌勒菩薩的發願文。按照其內容 來分,彌勒菩薩的偈頌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禮敬諸佛,懺悔罪障;

二、願佛住世,常度眾生;

三、誓證菩提,廣度眾生;

四、利益眾生,廣行六度;

祈願眾生,往生兜率。下面分別簡要分析偈頌的內容。

 

一、禮敬諸佛,懺悔罪障

《彌勒菩薩發願王偈》的內容之一是彌勒菩薩所發的禮敬諸佛、懺悔罪障的願望。對於禮敬諸佛菩薩的願言,偈頌云:

敬禮一切佛,及具天眼仙。

菩薩摩訶薩,並諸聲聞眾。

令避惡趣隧,而示涅槃路。

引入無老死,敬禮菩提心。

彌勒菩薩在過去世修行時,首先以虔誠之心禮敬一切諸佛菩薩,以及諸聲聞眾。希望自己的至誠心能夠感得諸佛菩薩的慈光加被,使自己能遠離諸惡道之苦,示現不 生不滅的涅槃之樂,從而能夠證得菩提之果。禮敬諸佛,是表示修行這對諸佛的恭敬之心,在《普賢行願品》中,菩薩菩薩所發的十個大願中,第一願就是禮敬諸 佛。佛教認為,禮敬諸佛,才能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才能夠樹立成就佛道的正信。

在發過禮敬諸佛的誓願之後,彌勒菩薩又發了懺悔一切罪障、隨喜諸善根的願言。偈云:

我由無明心,所作一切罪。

今於佛面前,懺悔盡無餘。

自我三業門,所積資糧福。

是我普慧種,願我道無盡。

十方諸國中,所有供養佛。

佛昔隨喜者,我今皆隨喜。

懺悔一切罪,隨喜諸善根。

彌勒菩薩於佛前發願說,我因為無始以來所生起的無明之心,而造作的一切罪過,現在我在佛前發願懺悔,願將這些罪障懺悔無餘。對於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各種善 業,彌勒菩薩認為這是自己種下的智慧之種,希望自己在行菩薩道過程中能種下無窮無盡的善業。彌勒菩薩還在佛前發願,自己供養的十方諸佛過去隨喜之事,我從 今也隨喜去做,而且我要深生懺悔之心,懺悔一切業障,隨喜諸種善根。

佛教認為,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貪瞋癡心,通常會造作很多身口意方面的罪過。有了罪過並不可怕,關鍵要正視罪障,在諸佛菩薩前及時懺悔,懺悔之後,才能夠 身心清淨,罪障消除。若不懺悔罪過,祇會使罪障越積越多,不僅會妨礙自己的修行,甚至還有可能墮落三惡道中受輪迴之苦。因此,懺悔業障,對每個修行者來說 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關係到你的修行態度,也關係到你修行是否有成就。所以,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就發願要懺悔業障。在本偈中,彌勒菩薩也正是深明懺悔業 障對修行的促進作用,才發願要懺悔過去造作的各種業障。

 

二、願佛住世,常度眾生

彌勒菩薩在偈頌中祈願一切諸佛能夠常轉法輪,願一切菩薩都能夠成正覺。祈願諸佛菩薩都能不捨有情,經常為眾生說法,度脫眾生出離苦海。彌勒菩薩頌文云:

敬禮一切佛,願得大智慧。

十方一切處,所有大菩薩。

止於十地者,請速等正覺。

既證圓覺心,降伏諸魔軍。

為利諸有情,願請轉法輪。

以大法鼓音,度眾生苦際。

願經無量劫,常住世說法。

祈運大悲智,慈濟諸有情。

陷溺貪慾澤,恩愛所纏縛。

眾生被障礙,諸佛不憎捐。

慈悲諸含識,拔出三有海。

彌勒菩薩發願說,自己在佛前至誠頂禮,希望能夠入佛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同時還希望一切修到十地果位的諸大菩薩都能成正覺,證得圓覺之心,然後降伏各種魔障。為了利益有情,彌勒菩薩還祈請諸佛和菩薩無量劫中都能住世常轉法輪,擊大法鼓,度化眾生出離苦海。

彌勒菩薩認為,世間有很多眾生因為貪慾等原因,或者被恩愛所牽纏,還有其他無數的各種障礙,以至於常陷入生死輪迴之中受苦。所以彌勒菩薩便在佛前頂禮,希望佛菩薩能夠以大智慧,慈悲諸有情眾生,救拔眾生出離三惡道。

 

三、誓證菩提,廣度眾生

作為彌勒菩薩發願的重要內容之一,彌勒菩薩在偈頌中發了自己誓願成佛,廣度眾生的宏願。這種誓願是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發的最重要的大願,有了這種願望,彌勒菩薩的修行才有明確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偈頌云:

一切三世佛,所行諸道法。

我今皆隨學,願證菩提道。

同登六彼岸,度六道眾生。

證得六神通,願成無上道。

無生及本源,無處無自性。

悟此真空理,無智亦無得。

無命無眾生,無背無取向。

願達無我法,即等大仙佛。

願不住二執,所攝一切物。

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願,對於一切三世諸佛所行的道法,我都發願學習,更希望自己能夠早證菩提之果,像諸佛一樣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進而度化六道中 的受苦眾生。彌勒菩薩還發願要證得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希望成就無上道果,以便更方便度化眾生。待到證得不生不 滅的境界之後,能明見佛性,明瞭宇宙一切真理,得到無量大智慧,成就無上佛果,遠離人我執與法我執,能夠度化一切眾生。

 

四、利益眾生,廣行六度

彌勒菩薩在發願偈中還發了為了利益眾生,廣行六度的宏願。六度是菩薩行的重要內容,菩薩為了利益眾生,需要廣行六度四攝來接引眾生。對於修行者來說,廣行六度才能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彌勒菩薩在偈頌中云:

為利益眾生,不吝行佈施。

物種侈靡盛,我應用豐足。

物性等空寂,圓滿佈施度。

所受止作品,無瑕最清淨。

及無痴矜慢,圓滿戒律度。

如地水火風,四大無觸背。

侵犯靡瞋恨,圓滿忍辱度。

發心始終勤,恒喜不懈弛。

身心勇猛力,圓滿精進度。

調伏正定聚,如幻三摩地。

金剛禪那等,圓滿靜慮度。

三種解脫門,三時平等法。

聞思修明瞭,圓滿智慧度。

諸佛所稱讚,熾盛光赫奕。

勤修菩薩行,圓滿自他志。

行此菩提道,名稱慈氏子。

圓滿六度行,超於十地位。

彌勒菩薩在偈頌中分別發願要以六度來修行及度化眾生,彌勒菩薩認為,如果想度化更多的眾生,讓他們信奉佛法,就應當以佈施度來度化他們。佛教中佈施分為財 施、法施和無畏施。對於貧窮者,要以財施來度化,對於需要聞法者,以法施來度化,對於處於險境的眾生,要以無畏施來度化。彌勒菩薩認為,對於所受用之物, 應當做到來源正當,清淨無瑕。而對於個人來說,應當沒有貪瞋癡慢疑等心態,如果有這種心態就應當以嚴格持守戒律來度化。在遇到各種令自己煩惱乃至產生瞋恨 心的事情之時,應當以忍辱之心來度化他們。既然發願要成就佛道,彌勒菩薩又發願自己毫不松懈,以精進用功來度化眾生。彌勒菩薩還發願,當自己或眾生遇到一 些令自己煩惱或思想動蕩不安的事情之時,應當以禪定的功夫來加以調伏。對於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則應當經常聞思修,以證得圓滿的大智慧。如果廣行六度,就 能得到諸佛菩薩的稱讚,最終圓滿菩提,成為彌勒菩薩的弟子。

 

五、祈願眾生,往生兜率

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之時,不僅發願自己要成就佛道,而且還發了度化眾生的六度宏願。不僅如此,彌勒菩薩還祈願眾生,將來在臨命終之時,都能夠仰仗彌勒菩薩的願力,往生兜率淨土。偈云:

我以此善願眾生,命終速往兜率宮。

受生皆於見法閣,即為慈氏之長子。

十地自在降閻浮,證得十力大位時。

願受妙法甘露味,圓滿佛行盡無餘。

從此命終承願力,即得上生兜率天。

忻慶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記。

彌勒菩薩在因地發願,願以自己的行願,令一切苦海眾生,在命終之後,都能夠往生彌勒兜率淨土。往生之後,即能見到兜率內院宮閣莊嚴,成為彌勒菩薩的弟子。

對於彌勒菩薩發願度化眾生往生兜率淨土的宏願,在《彌勒上生經》中有詳細的論述。經云: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 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 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跏趺坐。……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 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 諸佛前受菩提記。」

彌勒菩薩曾經發願,如果有眾生能夠聽聞彌勒菩薩名號,或者聽聞彌勒菩薩名號恭敬禮拜,此人命終之後,彈指之間即能往生彌勒兜率淨土。眾生往生彌勒兜率淨 土,還要滿足一些條件。如能夠修各種功德,掃塔塗地,以香花供養彌勒菩薩,同時行各種三昧,讀誦經典,念彌勒菩薩形象,稱頌彌勒菩薩的名號,受持八關齋 戒,發各種宏願,命終之後就能夠蒙彌勒菩薩接引,往生兜率天。在兜率天中能夠經常聽到彌勒菩薩為其宣說妙法,使這些眾生永遠得不退轉。這些眾生將來還能夠 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將來還能夠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生到兜率淨土的人,不僅能夠經常聽聞彌勒菩薩說法,還能夠得到彌勒菩薩授記自己將來成佛度化眾生。彌勒發願,生到彌勒兜率淨土的眾生,繼續修菩薩行,將來 會跟隨彌勒菩薩一起下生人間弘法度眾生。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後便成就佛果,接替釋迦牟尼佛宣說佛法。而跟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眾生,也能夠在協助彌勒佛度化 眾生過程中不斷修行進步,機緣成熟時便能夠成就佛果,得永不退轉。

綜上所述,本偈頌是佛陀告訴阿難關於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所發宏願。這些宏願不僅包含對諸佛菩薩的祈願,也包括彌勒菩薩自己成就佛道,度化眾生的大願。彌勒 菩薩的這些大願,展示了彌勒菩薩誓願成佛度化眾生,願令眾生都離苦得樂的理想,也給彌勒淨土修行者往生彌勒淨土以極大的信心。

 
 
略論人間淨土的建設
◎僧 禪

人間淨土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從佛教創立一直到現代,諸佛菩薩和歷代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對 人間淨土的建設。從最早佛陀在《彌勒下生經》中對彌勒人間淨土殊勝莊嚴的闡述,到近現代高僧對建設人間淨土的推崇與弘揚,都表明大眾對建設人間淨土的一種 期待和嚮往。人間淨土思想有其佛教的來源,在近現代社會中由於高僧大德的弘揚與推崇,人間佛教思想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本文下面就對建設人間淨土的內容與 方法作必要的論述。

 

一、人間淨土的由來

人間淨土的理論最早見於《彌勒下生經》中。這部經對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度化眾生有詳細的介紹。彌勒菩薩首先上生兜率內院中為眾生說法,將來機緣成熟時會下生人間成佛。

關於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彌勒下生經》中有詳細的介紹。彌勒將來所下生的娑婆世界,有翅頭城,城中有王名叫蠰佉,彼王有一大臣,名叫修梵摩,是國王小時候的同伴,國王十分愛敬他。修梵摩有妻子名叫摩越,長相端莊秀麗,口作優 鉢羅花香,身作旃檀之香。

這時候,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下生人間,從修梵摩右脇下降生。彌勒降生之後,修梵摩便給兒子取名彌勒。彌勒菩薩降生後,具足佛菩薩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彌勒在家不久,便出家學道。在翅頭城不遠處有道樹名叫龍華,高有一由旬,廣五百步。彌勒菩薩出家之後,便於半夜時分在龍華樹下成就無上道果。此時,三千大千剎土六種震動,地神奔走相告說:「現在彌勒已經成佛!」然後,諸天梵眾都得知彌勒菩薩已經成就佛道。

彌勒菩薩在人間成就佛道之後,便帶領眾弟子在娑婆世界廣說妙法,度化有情眾生。彌勒菩薩先後在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化無量眾生。彌勒的人間國土也有很多超越現世的殊勝之處——國土富足,人民安樂。

在《彌勒下生經》中,對彌勒人間淨土的莊嚴殊勝有詳細的描寫:「佛 陀告訴阿難,將來在這個國界會有一個城郭名叫翅頭,此國土寬廣無垠,土地豐熟,人民眾多,街道整齊。城中的龍王順應人心而降雨;城中的羅剎鬼也在不影響人 民正常休息的情況下除去城中污穢,以香汁灑地。在那個時候,閻浮地面平整如鏡,地內糧食豐足,人民安居樂業,人民多眾珍寶。在此國土之中,各種有害的果樹 自然消失,所留在世間的都是味道甘美,清香撲鼻的新鮮水果。這種清淨莊嚴、人民富足的國土,的確是人人嚮往的國土。遠比現在充滿各種天災人禍、貧窮疾病的 世界更加幸福安定。

此國土的氣候適宜,人民身無病苦,意和同悅、見和同解、相互關心愛護,沒有各種人世的紛爭。此國人民生活和樂幸福,所求如願。在將來的彌勒人間淨土中,不 論男女,若想大小便時,大地自然會裂開一小部分以承受之,事畢之後,地表自然復合,不會留下任何臭穢的痕跡。在彌勒人間淨土的土地之中各種珍寶隨處可見, 人民的思想境界十分高尚——沒有貪慾、瞋恚等習氣毛病。他們深知金銀珠寶帶給人類的禍患,因此,他們見到各種珍寶皆視同瓦礫木石。

經中還描寫了將來的彌勒人間淨土的人民壽命非常長,約有八萬四千歲,而且此國土的人沒有任何疾病的痛苦煩惱,女人要到五百歲才出嫁。」

以上就是經典中對於彌勒人間淨土人民安居樂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土地富饒肥沃的描寫。那時的彌勒人間淨土遠比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和平安寧,也更令人嚮往。

 

二、高僧大德的人間淨土思想

人間淨土思想不僅在佛教經典中有論述,中國古往今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推崇並弘揚人間佛教。唐代著名高僧六祖慧能大師是古代高僧中倡導人間佛教的典範。他曾在《六祖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求兔角。」禪師的這四句偈語告訴人們,佛法是在人間得到發揚光大的,祇有在人道學佛悟道最為方便快捷。如果離開了人道來尋求悟道成佛,就像在兔子頭上尋角一樣了不可得。

太虛大師是近代推崇人生佛教的代表。他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就是創建人間淨土。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主張,使佛教從重視來世,轉向更加關注現世人生。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源於《增壹阿含經》中的「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一切生命中,人命第一。」太 虛大師認為,佛陀住世之時,要求弟子要嚴格持守戒律,消除各種煩惱,就在於培養每個人善良的言行,自利利他的品格。這種品格在現代社會中就是一種道德規 範。有了一種道德標準,人們才會相互關愛,相互幫助。人類各種欺詐、淫亂、爭奪、殺害之事就不會發生了,人與人之間就能相互謙讓與扶助了。大師不僅主張讓 人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而且還要將每個人都培養成充滿愛心,德行高潔之人。

太虛大師認為,建設人生佛教,重要的是一個人格的完善。他曾在其《四十八歲述懷》中表達自己的這種主張。詩云:

墮世年復年,忽滿四十八。

眾苦方沸騰,遍救懷明達。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由此可見,太虛大師非常重視一個人人格的完成。大師認為,成人是成佛的基礎,祇有先把人做好了,才能夠成佛作祖,成為人天師表。大師在詩歌中,將塑造人品合格的人看得比成佛更重要。認為,若一個人將人做好了,他現世就是一尊佛,所以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印順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學生,繼承了太虛大師的思想,著有《佛在人間》一書,具體闡述了如何實現「人間佛教」的理念。印順法師說: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在現實人間弘揚佛法,利樂眾生,造福社會。

星雲大師也是人間淨土的推廣與實踐者。大師取「佛光山」之名,就意味著佛光普照人間的意思,建立真正的「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在《佛光山的性格》一文中說:

「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南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靈,提昇我們的品質……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生活佛教。」

星雲大師一直是人間佛教的推崇者,他認為,佛教在人間的教化應當是改善我們現世人生,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我們的心靈得到更進一步的淨化,我們的品 質得到更大的提高。大師認為,祇有將現實人生過得圓滿了,佛教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揚,也才能更快地發展。大師不僅在現世積極推崇人間佛教,而且,他在向大眾 弘法時,一再表示願來世還做和尚,在世間度化更多的人。正是源於這種理念,星雲大師多年來奔走於世界各地,在世界很多國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真正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在當代中國,大力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的是趙樸初居士。趙樸初居士早年曾親近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在臨終前親自囑託趙樸初居士,要繼承和完成自己的「人生佛教」遺願,趙樸初正是繼承了這種思想。他在一九八三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上作《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的報告時,提出把「人間佛教」思想作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方針。他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繼承了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將「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並且發展成為關懷社會、淨化社會的理念。趙樸初居士說: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播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趙樸初還將「人間佛教」定義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三、人間淨土的建設

在我們這個塵世上,充滿了戰爭與各種災難。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複雜冷漠。社會上各種損人利己、欺行霸市、虛偽狡詐的事情時有發生。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重 的挑戰。為了改進人際關係,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們應當從自身做起,積極建設人間淨土,為我們擁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而努力奮鬥。

在具體做法上,應當做到:

1、忍辱寬容處世。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上,我們經常會由於各種原因受到他人的誹謗和中傷。對於他人無中生有的中傷,大多數人會採取 以牙還牙方式來報復對方。這樣一來,你可能因發泄了心中的不滿,得到了一時之快。但同時又增加了對方的憎恨之心。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你,使你因此受 到更大的傷害。也有的可能會因雙方互不相讓,致使本來很小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造成人們都不願看到的悲劇。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時之辱,往往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既傷害了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如果我們都能以忍辱寬容的精神來對待外來的傷害,不僅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傷害,而且還能夠使你生活得平靜安樂,無憂無惱。

其實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如果你對那些是非之人的中傷行為採取忍辱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日久天長,會使他們良心發現,他們會主動向受害者懺悔道歉,請求寬容。他們也會因此而變得品行高潔,寬容別人。

2、自利利他化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私心,如果私心嚴重就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的人,常常會被人唾罵。佛教則勸人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但對於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來說,要我們完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都無法做到,我們所應做的是要盡可能自利利他。這種自利利他,就是要求我們每做一件事不僅要對自己有利,更要有利於他人。

瞎子打燈籠的佛教故事便是自利利他的最好範例: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甚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甚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盲人回答說:「我也是為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甚麼呢?」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甚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需要為自己做打算,但在利益自己的同時,也要利益別人。這樣,我們才會與人建立起更融洽的關係。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樣,我們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人間淨土了。

3、誠實守信待人。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在我們與人相處時,要有真誠待人的態度,祇有我們對別人付出了真心,才能得到別人的誠心相待。我們常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當你以真誠之心來幫助人、關心他人時,別人才會深切地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當你有困難時,別人也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幫助你。那種整天花言巧語到處騙人的人,他們永遠也不會有仁慈之心,更不會以誠心待人,這樣的人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的真誠相待。

做人不但要誠實,而且還要守信用。在守信的問題上,凡是答應過別人的事情,就一定為別人做,決不失信於人。在與人相處時,不要隨便對人許諾言,如果你真的 願意幫助別人,付出行動比事先許諾的效果更好;對於別人要求我們做的事,如果自己有能力去做,並且願意去做時,你可以答應別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勝任, 千萬不要向別人許諾。一旦你向別人許下諾言之後,就要盡快實現自己的諾言。否則,向別人許過願之後而不兌現,便再也難以取得別人的信任。

4、謙恭禮讓為人。我們的祖先十分講究為人的禮節。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就是以「溫、良、恭、儉、讓」的謙恭態度來贏得當時士大夫的愛戴的;佛門歷代高僧也都是以謙恭有禮的人品而得到王室和廣大信徒的尊敬的。

為了建設人間淨土,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做到謙恭禮讓。謙虛是一個人贏得別人尊敬的基礎。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學問多深,對人一定要有謙虛的態度。我們都知道,凡是真正有修養的人,他一定也是一個謙虛的人。古人言:「深水不響,響水不深。」那種盛氣凌人,到處炫耀自己的人,會處處受到別人的指責,他自己也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在謙虛的基礎上,佛教信徒對人還應該有恭敬的態度。學問比我們高的,以恭敬的態度來對待他,我們就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從而使我們能夠不斷得到進 步;學問或地位不如我們的人,我們以恭敬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使他們能夠感覺到受人尊重的幸福,我們同時也能夠反省自身,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僅知道人間淨土由來已久,而且更明白了歷代祖師對建設人間淨土所做的大量工作。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更應當盡自己的能力來建設人間淨土,使我們的國土更加莊嚴,人民更加安樂。

 
 
世界最大石刻彌勒坐像—— 樂山大佛
◎妙 昌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不僅形成了燦爛的佛教文化,還形成了工藝精湛的佛教造像藝術。其中佛像的塑造在中國歷史悠久。在眾多的石刻佛像中,四川樂山市彌勒大佛石刻雕像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

樂山彌勒大佛的正面為雙手撫膝正襟端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 眾生而發起修鑿的。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 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 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 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 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前後歷經90年時間 才完工。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端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 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 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 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佛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壯的大佛仍巍然屹立著。由於樂山大佛雄偉壯觀,被古代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 咏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 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 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 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的雕像多為釋迦牟尼佛像或阿彌陀佛之像,人們也許會為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像感到奇怪。之所以雕刻彌勒佛像是與唐代的彌勒信仰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唐代 彌勒信仰比較盛行,彌勒造像也自然成為信徒供奉的對象。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的五十 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度眾生。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 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 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當時彌勒信仰仍然十分興盛,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是能帶來 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曾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 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 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年12月,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經過維修之後的樂山大佛,如今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凌雲山上。每天接待來自國內外眾多的遊客。大佛不僅為信徒朝拜提供了清淨的場所,而且還對傳播彌勒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與人為善
◎遠 塵

佛教一個基本處世原則是與人為善。佛教認為,祇要我們以一顆善心來對待別人,就能與人結下善緣,從而才能有好的人緣。如此,則在生活中處處都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愛戴。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聽說在杭州秦望山上有一位鳥窠道林禪師,在一棵樹上結巢禪坐,於是親自前往拜望。白居易見到鳥窠禪師後問:「請問禪師,甚麼是佛教?」。鳥窠禪師回答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鳥窠道林禪師告訴白居易,「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佛教的根本宗旨。這幾句話落實在生活中,就是要我們與人為善。

做到與人為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與人為善,我們首先要具有忍辱寬容的情懷。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當自己遭受別人無故的侮辱和責難時,不與他人爭論 辯解,也不採取極端報復措施的一種忍讓行為。忍辱是一種人格修養的提昇,也是全身遠禍的最好方式。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他人對我們強加的誤解和責難之時,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報復。但是,當你採用這種方式報復的時候,也許你當時發泄了心頭的怨氣,但是你卻與人結下了更大仇恨,導致他人採取更殘 忍的方式來加害於你,最後造成兩敗俱傷的後果。所以,你若能夠忍辱,不祇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還會使那些刁難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動,從 而放棄前嫌,主動向你認錯。他自己也因此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應當像彌勒菩薩那樣,「有人罵老拙,老拙祇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寬容是指為人大度有器量,對別人的過錯不計較不追究。具有寬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養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對一般人來說,當你遇到他人的一些過 錯行為時,通常都會以一種歧視和批評的態度來對待。常常抓住他人的過錯不放,不肯給人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以這種態度對待的直接結果,是導致那些有心改過 的人也變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過的機會。

《佛桌開花》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天早上,在一所寺廟門外凝滿露珠的春草裡,跪著一個人:「師父,請原諒我吧!」

他是一個風流的浪子,二十歲前曾是廟裡的小沙彌,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悉數傳授給他,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的衣 鉢,成為一名出色的高僧。令方丈失望的是,就是這位極有培養前途的弟子,卻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山,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雙眼,從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過了很多年,起初他對這種與寺院清苦生活截然不同的新鮮生活方式十分 滿足,但是當他享受了世間各種娛樂之後,忽然覺得五欲之樂都是虛幻不實的。於是,他在十年後的一個深夜,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 心。他幡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裡。他跪在地上請求方丈和尚: 「師父,您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嗎?」

小沙彌以前的行為傷透了方丈的心,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對於弟子的請求,他祇是搖頭。「不,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 「除非那個佛桌也會開花。」

聽過方丈無情的話語,這個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一早,方丈剛踏進佛堂,一下子驚呆了,一夜之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藍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裡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搖曳,彷彿在焦灼地召喚著甚麼。

方丈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荒唐的俗世生活。

佛桌上盛開的花朵,祇開了短暫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在臨終前,他把眾弟子召集到身邊,對他們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甚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甚麼錯誤不可以改正。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跡,就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讓奇跡隕滅的,不是錯誤,而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在這一方面,我犯了一個大錯誤,希望你們以後要記取這個教訓。 」

故事中的方丈臨終前還在為自己沒能寬容弟子的過錯而追悔不已,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對人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苛責,則我們就能與人建立起溫馨和睦的關係。

其次,令人生起歡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讓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過的更為開心快樂。令人生起歡喜心不僅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應當具有的品格,也是諸佛菩薩對修道 之人的要求。佛教諸多經典中都講到,一個人若能夠使眾生歡喜就是使諸佛菩薩歡喜。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諸佛菩薩在度化眾生時,若能夠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佛弟子尊重承事諸佛,應以佛之大悲心為己心,以佛度眾生之志為己志。度化眾 生,必須入於眾生之中,恒順眾生,使眾生心生歡喜,願意依於佛法修行入道,則能度化一切眾生。此即合於諸佛之悲心與本願,令一切諸佛歡喜。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多理解寬容別人,多為別人著想,多說讚嘆別人的話語,使人能生起歡喜心,這不僅是對別人的鼓勵,還是在與他人有所爭執時化解矛盾的潤滑劑。

從上面的故事可見,說一些使人舒心的話語,不僅可以彌補做事時的欠缺,而且還能使人心生歡喜,對你感激有加,與你結下善緣。

要讓眾生生起歡喜心,應當經常以愛語來對待眾生。愛語即是溫和柔軟、歡喜讚嘆的話語。愛語是關心別人的表現,也是增進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當有人生病或遭 遇災難,受到恐怖之時,我們需要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這溫柔的言語,同情的態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對你產生好感。不 管是甚麼人,祇要他有優點,有發願進步的信心,我們都應該讚嘆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發展。對於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現良好的 人,我們應當及時指出其進步之處,給予及時的柔軟之語的鼓勵,讓他們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而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再次,要恒順眾生。要想與人結下善緣,就要恒順眾生。所謂恒順眾生是指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想,都應該如父母、師長、阿羅漢、佛一樣對待,恒常隨順,按眾生的需求去行事。恒順眾生在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讓眾生歡喜,甚至還要委屈自己。

當代著名高僧星雲大師就是一位恒順眾生的典範。大師平日經常奔走世界各地弘法,為了恒順眾生,凡是有人前來請法,無論路途遠近,他都會欣然應允;凡是信徒 有所請求,不管事情難易,他都會盡力化解其憂。星雲大師有出家弟子千餘人,在家弟子一百多萬,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有許多弟子因為遇到了煩惱前來找他為其 開示解脫之道,星雲大師為了恒順眾生,即使再忙再累也會予以接見,傾聽、安慰和鼓勵他們,直到他們心滿意足地離去。

經常有徒眾為星雲大師精心備辦飯菜,為了嘉許弟子的辛勞,即使某一道菜不甚好吃,他也會特意稱讚這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眾常常誤解了星雲大師的意思,有時 一月半月都會吃到同一道他不太喜歡吃的菜。大師問徒弟為何總是給他做這道菜,他們總說是為了隨順星雲大師的喜歡,為了不使徒弟失望,大師寧願自己忍耐,也 不願說出自己的好惡。

要做到盡心幫助照應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當你能夠以一顆真誠的心來善待他人時,別人一定會受到感動,從而與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時,即便是對你十分看不 慣的人,當你能夠真心善待他時,也會使他改變對你的看法。有時即便你對人的感情是你假裝出來的,也會使人感受到你的熱情。有則故事說,一對婆婆和媳婦的關 係很不好,婆婆對媳婦橫挑鼻子竪挑眼,甚至不惜調撥兒子和媳婦的關係。媳婦對婆婆不滿意,經常在背地裡說婆婆的壞話。有一次,婆婆生病了,正趕上兒子出了 遠門。媳婦侍候得不耐煩了,於是去找巫婆。她打算向巫婆要一些慢性的毒藥,把婆婆慢慢毒死。

巫婆明白了媳婦的來意之後,給他一包自製的毒藥,並囑咐他把毒藥放進好吃的飯菜裡,面帶微笑服侍婆婆吃下。一天三次,服侍得越周到越好,以免婆婆起疑心。 半年之後,婆婆就會慢性中毒而死。媳婦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他按照巫婆的囑咐,給婆婆做好吃的飯菜,一日三餐耐心周到地服侍婆婆吃飯喝藥。

一個月之後,媳婦又來到巫婆那裡。她一進門就哭著給巫婆跪下,說:「求您救救我婆婆吧,我不想她死了。」巫婆笑著問她怎麼回事。原來媳婦熱心周到的讓婆婆很感動,婆婆改變了原來的態度,經常誇媳婦又能幹又孝順。她覺得拖累了媳婦,堅持下床幫媳婦做事。媳婦發現原來婆婆並不是那麼可惡,是自己錯怪了她。她很後悔當初毒死婆婆,於是來向巫婆要解藥。巫婆告訴她:「我給你的本來就不是甚麼毒藥,祇是一些幫助消化的雜糧粉而已。真正的藥是周到的服務和好吃的飯菜。」

這則故事弄假成真了,但是現實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緣的人都是真誠地、發自內心地喜歡別人,祇有這樣才能感染別人。如果假裝喜歡別人,會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 而且起不到甚麼效果。人與人之間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強得多,一個細微的表情都會讓別人猜想到你對他的態度,從而讓你作出相應的反應。所以,當我們以一 顆真誠的心來善待他人時,我們不僅能與人建立好人緣,而且還能使人對我們更加尊重。

願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以忍辱寬容的精神對待他人,以令人歡喜的言行去感化別人,以恒順眾生的心態與人相處,以誠心的照顧幫助人,做到時時處處與人為善,則人與人之間一定會建立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

 
 
禪境趣談
◎秦孟瀟

壓良為賤

曹洞宗創始人洞山禪師,他是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時便出家做和尚,他的老師教他唸《般若心經》。當他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處時,便突然用手捫住了臉問:「我就有眼耳鼻舌等,為甚麼經中卻說沒有呢?」那位老師對於他的問題,不禁大為驚駭。

這個小插曲是頗有意義的,雖然洞山這時思想尚未成熟,但他這種獨立的精神是追求真理所不可缺少的,在當時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懷疑神聖的經典會有錯誤:唯獨洞山不願被任何人、任何書所蒙蔽。這使得那位老師大為驚駭而說:「我不配做你的老師。」

洞山在二十歲以前信念還沒有確定,因此他必須遊化各地去拜師問道。他第一個參拜的是馬祖最得意的弟子南泉禪師。那天正是馬祖逝世紀念日的前夕,南泉對諸僧人說:「明天我們為馬祖設齋,不知馬祖是否會來。」

在座僧人聽了默然無語,洞山卻站出來說:「等到有伴,他就會來。」

南泉聽了便說:「這和尚雖然年輕,卻頗堪雕琢。」

洞山不以為然的說:「大和尚,可別壓良為賤啊!」

在這裡,他又表現出那種獨立的精神。事實上,以內在的「真我」來說,根本是不能雕琢的。他的見解不同於常人。

 

躲寒避暑

有個和尚「參禪」不久,資歷很淺。他仰慕洞山禪師智慧超凡,有一日他拜見洞山說道:「在冷天或熱天裡,我們要到那裡去躲寒避暑?」

洞山回答:「為甚麼不到不冷不熱的地方去呢?」

對方又問:「那是甚麼地方呢?」

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時凍死你;熱時烤死你。」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洞山是何等有耐心,他的思路是何等的敏捷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也會被他當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智慧之海。

洞山的脾氣比較平和,不會用棒用喝,也不會叫人去苦參「公案」。他的對話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欖一樣,越嚼越有味。

有個和尚問他說:「先師雲巖是否曾說過:『就是這個』?」

洞山回答:「是。」

對方又問:「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洞山回答:「當時我差點就會錯了意呢!」

對方再問:「不知先師自己是否知道『有』『這個』?」

洞山回答:「假如他不知道『有』,他怎麼這樣說;假如他知道『有』,他怎麼肯這樣說。」「這個」指真我,「有」「實有」。)

 

設齋供奉

洞山禪師五十餘歲時,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雲巖和尚的逝世紀念會上,有個和尚問他說:「師傅,你在雲巖處是否得到了甚麼特別的指示?」

洞山回答:「我雖然在他那邊,卻沒有得到指示。」

對方又問:「既然如此,你為甚麼還要設齋供奉他呢?」

洞山回答:「我豈敢暗地違背他?」

對方又問:「師傅最先拜見的是南泉大師,為甚麼卻替雲巖和尚設齋呢?」

洞山回答:「我並不是尊重雲巖的道德佛法,祇是尊重他沒有替我說破這個秘密。」

對方又問:「師傅替先師設齋,是否完全同意先師的見解呢?」

洞山回答:「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對方又問:「為甚麼不全部同意呢?」

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說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負了先師之意。」

由此可見洞山禪師到了年長時,仍然沒有鬆懈他那奇特獨行的精神。其實,弟子必須比老師更為伶俐,才能得到老師的「傳燈」(繼承衣砵的意思),這也正是禪宗的一個傳統。

平凡生活

志勤和尚曾拜溈山靈祐為師,他誠心誠意修行,心不外求,在寺院裡參禪打坐,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不知不覺度過了三十個寒暑,在道業上卻似乎沒有多大進步,依然如此。他年年看到禪園裡的桃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對他來說漫不經心,熟視無睹,等於沒有。

有一年春來到,當他偶然來到禪園中散步,在和風麗日下無意被那枝頭夭夭灼灼,開得正歡的桃花猛然一震,頓時跨進了徹悟的境界。

多年來,他一直冥思苦想的「色空如一」,有無相生的道理,不就正在眼前嗎?為甚麼我日求夜求尋找不到呢?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他說:桃花從落到開,從無到有,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是「空無」「妙有」「妙有」「空無」的道理。在這裡所說的「色」,即是佛典中所指的「色法」—— 客觀世界。而不是男女之間的「色」,雖同一字,其意義殊異。

志勤和尚苦苦尋覓,一旦豁然貫通進入悟境的啟示,追求禪的目的在於此,無須標新立異,而是踏踏實實,平平凡凡,真理即在其中。同樣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守本份,日夜鑽營,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到頭來一場空悲餘恨!

找來找去

德誠禪師是四川人,早年隱居在秀州華亭,他在吳江邊上用小船幫人擺渡,有人呼他船夫和尚。

有一天,他泊船岸邊閒坐,有位讀書人走上前問道:「如何是和尚日用事?」

德誠聞罷豎起船槳答道:「你能領會我的意思嗎?」

那位讀書人眼看此狀,莫名其妙,祇好回答:「不領會。」

於是德誠又說道:「棹撥清波,金鱗難遇。」(金鱗是魚,象徵著「道」的意思)其實,以金鱗魚喻道,也祇不過是表面現象。若深一層探索,所謂「道」,是空明虛靈,無所不在的。

他寫有一詩說道: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明月歸。

這詩是形容:當你有時垂絲千尺,意在深潭,苦苦尋覓,因求之不得而載著滿船月光,悠悠而返之際,「道」就於無意中隨在你的身邊。

「道」,卻是神秘莫測,尋之不得,揮之卻來。正所謂「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可見如果你要真正學禪,儘管可以不必苦苦尋覓,不妨採取聽之任之,隨其自然的態度,不知哪一天因某件事,豁然而悟。所以說,「禪」就在你不經意時,就出現在你的眼前啦!

許多禪師進入禪境,往往在於剎那間。

 
 
玄奘大師小傳(四)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接上期)

四 驚沙夕起五烽間

玄奘矯捷地跨上了新買的馬,偕同道整、慧琳向玉門關進發。道整先向敦煌,祇有慧琳在旁,知其不能遠行,也就放還。

在途中,碰到一個胡人名叫石槃陁,告奮勇地要求護送他,並要求玄奘替他受「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玄奘也樂意地接受了。

他們走到一個村莊上,石槃陁說:

「我認識一個老人,他曾往西域去過好多次,路上的情形,他是很熟習的,是否請他來談談?」

玄奘覺得「入國問境,入鄉問俗」,實在很要緊,何況這一路也太陌生了、於是說:

「好的。」

一會兒,有位白髮斑斑的老人跟著來了。經過介紹之後,老人說:

「從此往西行,是一片連綿的沙漠;遇到熱風發作的時候,飛沙走石,如雹冰下降;有時旋風來了,把沙捲成石柱似的,徐徐上昇,突然又扔下來;在沙漠中行路的人,時常被壓死,埋在厚厚的沙子裡。沒有水喝了,會活活的乾死!還是不去的好。為甚 么冒這樣生命的危險呢?」

玄奘聽了老人的話,堅定的信念一點都不動搖。他說:

「貧僧為求大法,發願西方。若不至婆羅門,終不東歸,縱死中途,亦非所悔!」他的壯志與決心,就在這幾句話中,表露無遺了。

老人見他這樣的堅決,很爽朗地說:

「我的馬往返伊吾已有十多次了,牠是很熟悉途徑的,不妨換給你用吧。」

玄奘看他那一副誠摯的樣子,也就與他交換了。

他們走了很多路,在慘淡星月光下,遙見玉門關矗立在河邊;走近河邊一看,祇見清澈的河水滾滾而流,兩岸闊丈餘。石槃陁放出刀來,砍了河邊幾棵梧桐樹,把樹 枝搭成一座渡橋,又拿了一些沙泥鋪上,人馬渡過了這瓠盧河。玄奘疲倦極了,找到一塊乾淨的地方,躺下去就睡。與胡人相隔不過五十餘步。不知怎的,石槃 陁心血來潮,拿起刀來走近玄奘的跟前,舉手要砍下的樣子,突然又縮了手,倒退了幾步,回到原來的地方去睡了。

當時他看到這情形,並不慌亂,祇是閉眼端坐,靜靜地默唸佛號,終於逢兇化吉了。

第二天清晨,取水盥漱。齋罷將發。石槃陁精神頹喪地說:

「我請求師傅不要前進了吧,再往西去一路上沒有水草,祇有烽火台下面有。那裡看守得很嚴密,根本不容許別人走近一步;雖然在這裡或許能取到一點,不幸被發覺了,我們的性命就難保了!」

玄奘知道石槃陁沒有勇氣相伴了,嘴唇間微微地說了一聲:

「唔…」

石槃陁看玄奘有難色似的,又加重了語氣說:

「他們知道是我送你出關,我的罪更重!師傅,我還有家眷的啊!」

玄奘同情他的苦衷,用安慰的口吻說:

「好吧,你還是回去吧,讓我單獨一人西進!萬一被人捉了去,我絕不會牽累到你的,儘管放心好啦。」

石槃陁感動得流淚了,跪在地上吻他的足就走了。

玄奘眼看他的背影漸漸消失了,鼻頭一陣陣地發酸,有一種莫名的難受!他孑然一身,又踏上了那艱苦的征途。

他騎在馬上漫步前行,一片遼濶的沙漠,馬蹄踏在厚厚的沙層裡,留下無數的腳印;平沙莽莽,大風一起,如海洋似的,一高一低;但海洋中的波濤最高的,祇有三 五十尺,而沙摸掀起的,竟有二百多尺高;有時狂風不斷的吼鳴,祇聽見尖銳的叫嘯,或遠或近,或高或低,使人毛骨悚然!有時,靜靜地前行,不知甚 么東西,神秘地掠過頭頂,好像振著翅膀似的飛落下來……。

在沙漠中走,特別感到乾燥和寂寞,渴,想早些找到城市憩息一下。有時坐在馬上,看見不多遠,隱約中有一座城市,許多人走來走去,他連忙催馬趕去,跑了一 程,再看看又不見了。玄奘極目四望,但見一片大漠,接地連天,飛沙走石,渺無人煙。祇有望著鴕馬人骨和馬糞以辨識道路。

走了八十多里路,已見到一座烽火台(按:第一烽當為白墩子,第二烽為紅柳園,第三烽為大泉,第四烽為馬連井子,第五烽為星星峽)。他怕被守兵發現,就躲在 沙漠溝裡隱伏,等到深夜,他才敢爬出來。慢慢地走到烽火台的兩邊,忽然看見了水池,便迫不及待地匍伏下去,痛飲起來,並用皮袋將水灌滿。

突然間,颼地一聲,射來一支箭,差點中了他的膝蓋。正猶豫時,又是一箭射來,落在蹲伏不遠的地方。他知道已被守兵發覺了,要躲也來不及了,便高聲地說:

「我是一個和尚,從長安城裡來的,不要再射了。」說著,隨手牽了馬走向烽火台去。烽火台上的守兵開了門,引他去見上司。

第一烽火台的校尉王祥,叫人點起火來察看。隨即說:

「看樣子,他好像不是我們河西的僧人,真好像是從京師來的。但不知是何用意?」

玄奘回答說:

「校尉,你有否聽到涼州人說,有一個名叫玄奘的僧人,想到婆羅門國去求法嗎?」

王祥詫異地問:

「聽說他已回京了。難道就是你嗎?」

玄奘即刻把經篋裡的度牒給他看,這時,王祥才相信他的話。又說:

「我看你還是不去的好。西路艱遠,必須跋涉千山萬水,確實太苦了!何必一定要去呢?還是回到京師去吧,我們辦個至誠,此事就此作罷。弟子是敦煌人,願送師到敦煌。那裡有一位張皎法師,道德與學問都很好,他欽賢尚德,見師必喜,請往小住如何?」

玄奘回答說:「我多年前,巳發下了宏願!有許多經典未能譯得臻美,有的還沒有,所以我一定要去,縱然受到重重的艱難,我都不會畏懼!縱然死在途中,我也甘心。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初心!」王祥聽了深深地感動,再也不強留了。

第二天清早,王祥使人盛水及麵餅,並親自送他十幾里路。指點法師道:

「你由這一條路走,可以直到第四烽火台。那邊的守將名王伯隴,是我的兄弟,為人和善。你可以告訴他,說從我這裡來的,他一定不會為難你的!」說罷泣拜而別。

玄奘走了很久,天已經黑了。才到達第四烽火台。雖然得了王祥的囑咐,但他不想麻煩他們,祇要取些水就算了;剛到水池邊,還未下馬,冷不防一枝箭射了過來,他祇得高聲地說:

「我是一個和尚,從京城裡來的,不要射了。」

說完,急忙牽了馬走過去。

王伯隴盤詰了許多話,知道他在第一烽的情形,很熱忱地接待他,並留他在那裡過宿。

第二天玄奘又要啟程了,王伯隴送給他許多乾糧,皮袋,馬料……還陪他走了不少路,在分手的時候,王伯隴說:

「你不必經過第五烽了,那邊的守將很粗暴,可能要招惹許多的麻煩,最好抄別路走,繞過第五烽。此去不到一百里,有一野馬泉,你可在那裡取水用。」

玄奘與王伯隴辭別了,繼續西行。到了莫賀延蹟(戈壁沙漠,長八百里),一眼望過去,是極其廣减的沙漠,上不見天空的飛鳥,下不見地上的走獸,更談不到有人煙了。這沙漠夜則燐光鬼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細雨。四顧茫然,單調蒼涼。

不知已走了多少路,無論怎樣找也找不到那野馬泉,可能迷失了方向,心裡焦慮萬分。不知怎的,又把皮袋剩的水撲翻了,他連忙伏下去吸幾口,水巳被沙吸盡了;千里迢迢,沒有水喝怎能活下去呢?

他想到第四烽火台去,取些水再繼續西行,回轉走了十多里路,他有點懊悔了。

他想到以前的誓言:

「若不到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可歸東而生?」想到這裡,他猶豫不決的心情掃除了,勇氣也增長了,他把馬頭一拉,兩腿在馬肚子上一夾,轉身向西北而行。

走,走,走,沉著氣走,抱著無比的熱力向前走。疲倦的瘦馬在沙漠斜陽影裡,變得又長又瘦,而前路依舊茫茫。

深夜,玄奘還是孤苦零丁地走著;沒有想到甚么時候吃東西,也沒有想到甚么時候睡覺。走餓了,就吃些乾糧;馬走得筋疲力竭,躺在沙漠上,他伏在馬背上就睡了起來。黑黝黝的四周,隱約見到燐火。

火中顯現許多恐怖的魑魅怪相,他一點都不畏懼。

他所怕的,就是沒有水喝;接連四夜五天沒有點滴之水到口,舌燥唇枯,頭昏眼花,口不住的喘息……他實在渴得忍受不住了,人和馬一齊倒在沙漠上了。

玄奘心裡是很清楚的,這一次的意外阻難,使他絕望了。

但,雖在死亡的邊緣上掙扎,他還是充滿信心——一種由於真理的渴望而生的信心,由於理想支持的希望而生的信心——他倒在沙漠上,用最虔誠的心祈禱著:

「我到西域去,不是為了金錢,更不是為了名譽;是為的真理!把佛陀的道理廣佈,使人人知道甚么才是真理?人,大多是愚癡的!他們崇尚物質,捨本逐末,彼此鬥爭,啊,他們多 么的可憐啊!我死了,東方頑強的眾生,誰能教導呢?願佛護佑著我吧。」

夜深,吹來一陣風,使他有一種清涼之感;馬霍然站了起來,他又跟著起來,稍定之後,即跨上了馬。

那匹馬不待鞭策,在沙上狂奔直衝,他也無法駕馭,任牠自然飛奔。

東方微微地白了,隱隱約約地,看見前端有一黑的東西橫在地平線上,跑近一看,原來是一塊青嫩的草地,他就放馬去飽食。走了幾步,又發現了一池塘,他高興極了,連忙伏在池邊大喝起來,並且又把皮袋灌滿了水。這樣,他真的絕處逢生了。

走了兩天,才走完這長長的沙漠,到了伊吾的國境。西行第一煉獄的「流沙」,現在已拋落在玄奘的後邊了。(待續)

 
 
世出世法
◎楊 釗

有得有失

年尾時節,又是總結的時候,也是交「成績表」的時間。企業成功的要訣之一,在於「保持優點,改正缺點」,而「計劃、落實、檢討」是達至的好程序。所以,一年下來,若能認真地、實事求是地進行檢討和總結,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今年的總結應該是「有得有失」

溫家寶總理於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接受專訪時說:「如果說過去的一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那麼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

說實話,這就是我們所在環境的局勢。因為金融海嘯剛剛結束,如何面對「海嘯」帶來的影響,如何解決「海嘯」帶來的問題,將是全球政府、企業家,乃至全世界人民要面對的問題。

首先是銀行資金問題,其次是各國債券和財政赤字問題,第三是失業問題,第四是通貨膨脹及影響民生問題。

第一個是銀行資金不足引致金融海嘯,全球政府被迫站出來,全力支持各大銀行,令各大銀行不致倒閉。保持了全球百姓對金融體系的信心,總算應付了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

本集團二○一○年計劃的主題定為「提防第二波衰退」,雖然第二波衰退沒有出現,但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由年頭直至年尾,加上「中日釣魚台」的衝突,北朝鮮與南韓六十年來最大的軍事衝突,美、日、韓在東海的軍事演習。以上種種,可以被解釋為背後的經濟問題而引起,印證了我們年初計劃文章中摘錄的:「中美關係」可能惡化,列為二○一○年十大政治風險之首。

由於局勢的複雜,我們提議的決策是「不宜採取過於進取的策略,宜採取保守的策略」,而執行的方法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宜根據不同的情形,採取不同的策略,稱之為「對症下藥」

中國零售:由於多年來不斷保持優點,改正缺點,令「真維斯」品牌在中國休閒服市場名列領先地位。二○一○年十月被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等多個單位主辦的品牌推廣活動中,評為「2009—2010中國市場暢銷服裝品牌」,加上零售管理層能目標清晰地瞄向問題的焦點,不貪圖過多目標,從而達到了良好「執行力」。另外本集團電腦管理系統已經完善,「數字管理」已經成為日常管理的重要依據,促使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進入了良好健康的軌道。加上各口岸的負責人,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終於出現了一批「願意承擔和能夠肩負口岸業務」的 管理人,今天真維斯中國零售局面的出現,可以說在職的管理人員,沒有辜負自己,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今天的成績,有賴於卓越的領導,其次是團隊精神,第三 是專注的經營策略,第四是科學的管理,第五是默默耕耘地推動企業飛輪向前。這正是目前世界上成功企業最重要的五個因素和條件,我們基本上都擁有了。所以, 我們在競爭中具備了極佳的條件和素質。

一年下來,集團企業各分公司的表現是「有得有失」,整體表現比上年有所改善,而經常性業務的情況則與去年差不多,也就是說,在管理上出現了部分的失誤。

本集團的另外一項主要工作是慈善公益,我們堅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依然是人生最有意義的目標,它是我們工作的動力,本年度慈善事業進展順利,完成的項目有:深圳弘源寺第一期藏經樓工程、西安淨業寺行者寮及禪堂工程、西安清涼寺教學樓及僧舍工程等等。

本年度在「一號九龍」總部進行了一場質素較高的水陸法會,這也是我們入伙以來的心願,為了報答十方法界恩典,啟建水陸法會是其中一項最有價值的工作,而本集團做事要求往往是五星級的,這次同樣邀請到台灣最好的「水陸法會」團隊,在香港舉行了一場有規模的水陸法會,並且順利完成,功德圓滿。

本年度十一月惠州總部同樣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水陸法會,範圍更大,在一般的水陸法會壇城中,還增加了南傳壇、真言宗壇和藏密壇,這次法會已經是第六屆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在本集團全力支持組織下,「中華佛教文化院」舉行了一場「中華佛教宗風論壇」,論壇以「百年辛亥,百年佛教」為主題,對過去一百年佛教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對未來一百年佛教的發展作出展望,確立了以人為本的佛教,必將引領億萬信眾淨化心靈、覺悟人生、啟迪智慧、奉獻社會,成為人間佛教的典範。隨著專家學者對議題的深刻討論,中國佛教更加清晰地認識「人間佛教」的內涵,也就是把佛教社會化、現代化、教育化和慈善化。這是論壇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好心有好報,事有巧合,由於全港市民的福氣,各方人士的廣結善緣,今年百年一遇的最強颱風在菲律賓、台灣造成重大破壞,本港特區政府嚴陣以待之際,颱風改變了方向,不經香港了,各方為香港祈福的人士,終於得到了一點啟示和回應,同樣地,這次颱風也沒有經過惠州。

人生就是這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其中的經歷,悲傷與喜悅、阻礙與擔憂,祇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真可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善惡的作用,盡在其中」

集團今年繼續協助重點寺廟建設,為社會道德工程建立硬件基地。今年按計劃完成的項目包括:深圳弘源寺第一期藏經樓及擋土牆工程、西安淨業寺行者寮及禪堂工 程、西安清涼寺教學樓及僧舍工程、江西百丈寺牌樓及道路環境工程、太原大乘寺山門及鐘鼓樓修護工程、江西大金山寺齋堂修護及新建擋土牆工程。在建項目亦按 計劃施工,其中包括:安徽二祖寺大雄寶殿及僧寮工程;惠州永福寺精裝修、鐘鼓樓及廣場工程將於春節前完成,牌樓工程春節前完成結構主體,永福寺的八尊佛像 亦在製作中,明年十一月完成。此外,籌建中的兩項重點工程:湖北報恩寺萬佛塔和深圳弘源寺二期工程已完成招標工作,短期內將落實施工。

總結今年成績,由於全面嚴格要求生產廠推行二級品管及ISO體系,一次性查貨合格率及貨品免檢計劃已收到預期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在開發中西部供應商進 度欠佳及原材料市場炒作的關係引致準期率未能達標;甚至出現倒退現象,針對以上形勢我們已擬好策略及集中力量在短期內加以改善。可喜的是,由於實施「以制度規範工作」「深化利用信息科技提高效率」方面比較到位,令致各級員工每天可輕鬆完成工作之餘又提高了我們與客戶及工廠三者的溝通,排除了大量因主觀錯誤理解而造成的重復工作及內耗。

真維斯及菲爾是集團的龍頭企業,充實及加強她們的抗風險及抗競爭能力是我們的天職,同時她們的單源對我們洋行業務的存活及拓展舉足輕重,我們決心積極推動所有改善計劃以爭取加大來年增長的佔比。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火燒宋英宗

宋英宗登基不久,就和曹太后的關係緊張起來,朝野震蕩,西夏國還伺機犯境。歐陽修急壞了:先皇宋仁宗人到中年未得一子,為社稷計,接受曹皇后勸說把皇兄的 幼子立為皇儲,這就是今上英宗。曹太后有大恩於英宗,何以會如此呢?原來是內都知(內侍頭兒)任忠想另立皇帝,蓄意造謠:一面說,沒有太后哪有「今上」?可今上要迎自己的生母入宮做太后呢;一面又說,皇上到底不是太后親子,登基近一年了太后還「垂簾聽政」,這不是明擺著等自己的親子長大來取代他這個假皇帝嗎?

歐陽修不明究竟,但以忠孝著稱而又是朝廷重臣的他想:養母也是母親啊,怎麼可以忘恩負義呢?而況帝后不和還會危及國家!於是他與宰相韓琦配合。密切注視朝野動向,同時做皇帝與太后的工作。

他去見太后。太后說:皇上有意迎其生母入宮取代她為太后 ,因而十分痛苦。歐陽修說:「絕不可能。英宗自幼進宮,太后慈愛有加,視如己出,而英宗對太后也十分孝敬,眾所周知。是否因太后 「垂簾聽政」,奸佞挑撥呢?」太后想:也是。於是說:那哀家就「拆簾」不再聽政了吧,同時迎皇上的生母入宮與我同住,你看可好?歐陽修熱淚盈眶激情地說:「太后之德天地可鑒,這是社稷之幸、萬民之福啊!」

歐陽修是「參知政事」,又是英宗的「侍講」。一天上課,他特地給英宗講了舜帝如何委曲求全孝敬異母的故事,同時勸諫說:「您自幼入宮,後立為太子,後又順利登基,都是曹太后一力成全的啊!」英宗說:「這朕知道,可太后的親子快長大了,誰知道她會不會另有打算呢?」歐陽修說:「皇上您錯了!一則皇上您英明睿智。太后一向愛重,而其親子懦弱她並不放心;二則太后從來顧全大局,是史上一位罕有的太后,她怎麼可能不顧社稷安危而另立新君呢?太后昨天對臣說了,皇上您已成人,能獨斷乾綱了,她不再垂簾聽政了;而且還說要迎皇上的生母入宮呢!」英宗激動不已,深情地說:「太后之隆恩大德,作為皇兒朕沒齒難忘。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太后永遠都是朕的太后!」

當夜英宗即去向太后請安。母子促膝懇談直到深夜。

內都監楊忠聞之,立即發動叛亂,縱火焚宮,但很快就被韓琦與歐陽修帶兵撲滅了。至此,朝野安定,西夏也退兵了。「歐陽修勸孝安社稷」,實在是功莫大焉啊!

 

冒死入匪巢

「劈山救母」純系民間傳說,而郭英的故事卻在《明史》中記得實實在在。

郭父被官府拘,家產抄沒,而鷂子嶺的強盜又把郭母虜掠上山,百般拷問,一定要她交出「埋藏於地的財寶」。正在書院求學年僅十六歲的郭英決心上山救母。「這不是自投虎口嗎?」雖左鄰右舍一再勸阻,他仍一往向前。

「娘啊,您就把埋藏財寶之處告訴他們吧,錢財如糞土,而兒子不能沒有母親啊!」郭英抱著遍體鱗傷的母親苦苦哀求。

待看守的匪徒離開去吃飯時,母親說:「兒啊,你好糊塗啊!那是為你讀書求功名僅有的一點財產啊!娘死也不會答應。」

匪徒固知郭英不明藏寶所在,而以吊打他逼迫其母,母親心痛得暈厥過去。郭英兩難:匪徒要寶,母親死也要為兒子藏寶,而在兒子心中有甚麼比母親的生命更為寶貴呢?忽見一上山送菜的小販,他靈機一動,想出了救母之策。晚上他悄悄對母親說:「您假託下山去取財寶,暫避他處兩三日;兒子在此為人質,匪徒們要的是錢財而不是人命,他們斷然不會殺我。我年輕機敏,兩日內定能逃出虎口。三日後若還不見我回家,你再捨財上山救兒之命不遲。」次日,郭英又對匪徒們說:「我家所藏財寶,唯我母親知曉,何不放她下山去取,我在這裡作人質呢?」匪徒們猶豫,郭英又說,「要不你們把我們母子一起殺了,不過,你們是要命還是要錢財呢?」當然是要錢財,匪徒們想,看得出來,這女人愛子命勝於己命,諒她不敢不拿財取人,於是說:「那好,但是如果明天太陽落坡之前,你還沒送千兩銀子上山,必取你兒子的狗命!」

實際上母親下山時已下決心捨財救子。然而當她挖出銀子,次日走出城門,正要上山時,給匪徒送菜的那個小販卻告訴她說,她兒子昨夜已經自殺。自殺前曾悄悄要他轉告她母親說:「兒子不孝,望母親好好活著,還望母親用那些錢財去救出父親……」

啊!郭英真是千古難得的孝子啊!

 
 
緬懷妙公
◎香港佛學會會長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住持 閩南佛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釋戒晟

當我接到紀念妙湛老和尚百年徵文啟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思如泉湧……。妙公的一生可用「能苦耐勞行解相應,興慈濟物誓願宏深」來概括。妙公為佛教盡形壽,獻生命,真正是教界的楷模,我輩學習的榜樣。我謹以分享妙公生前的點點滴滴,銘心追思,寄此感念。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妙公不忍眾生苦,他說佛教界開展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是佛教服務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

妙公高瞻遠矚,創建了我國佛教界第一個慈善基金會,開啟了佛教慈善事業新的里程碑。在他的帶動下,佛教慈善基金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妙公臨終念念不忘慈善志業,圓寂的時侯還寫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

薪火相傳,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一直以來秉承妙公的遺志,開展建校助學、安老慰孤、資助病殘、扶貧解困、賑災救濟、義診施藥、放生、印經等慈善工作,真正在教內作出了表率,在海內外佛教界可謂有口皆碑。

我離開母校閩院僑居港澳地區後,時刻牢記妙公老和尚的遺訓,一直致力於希望工程學校,以及幫扶貧困學生的工作,不遺餘力。到目前為止,在全國10多個省, 已建成希望工程學校160多所,希望醫療衛生室10間,捐助的大中小學生4000餘人,捐助的金額超過2000多萬元人民幣。

「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人生旅途關鍵的祇有幾步,祇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走對了,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我在港澳所作的努力,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同、接受、鼓勵,是受益於妙公的教誨。妙公對我人生的啟迪,人格的薰陶,在我人生的旅程中起到了領航的作用。

 

戒住則僧住 僧住則法住

妙公是我得戒和尚,受戒時,一而再再而三囑咐我們戒子,要「以戒為師」,並引經據典說:「《梵網經》曰:「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守戒,最重要的是心,心中若有佛法,就常常用心脈來監督自己的身口意。

史載法顯大師西行,是為求律;鑒真大師東渡,乃為弘律;弘一大師閉關,專修律宗。妙公說:可見戒為正法久住之根本,戒為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佛教如無戒律之維繫,則佛法失墜,僧團失和。而戒定慧三學中,戒學居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趣入解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教「自凈其意」的真諦,也是首先從「戒」開始的。

 

佛教大國當有佛教大學

妙公重視培育人才,為法忘軀,一生不忍聖教衰,宣導「佛教大國當有佛教大學」,他認為教育是佛教發展的基石,是佛教人才成長的必經之路。

國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後,妙公馬上復辦佛教養正院,自己親自授課。1985年閩南佛學院剛剛恢復,宿舍、齋堂、教室等條件都還沒準備好,他來一個學生收一 個學生。消息一傳開,來求學的佛子猶如過江之鯽,一下子湧過來。廈門市宗教局的領導非常擔心,建議妙公應該要限制一下人數,不能收太多學生,而妙公卻斬釘 截鐵地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成長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一百個學生裡面,祇要培養出一個法門龍象,我就達到辦學的目的。」

妙公猶如慈父般維護著學生,即使面臨重重困難,依然堅定不移,不棄不捨,祇求紹隆佛種,廣泛培育佛教人才,令後學晚輩銘感肺腑。

學修並重 道不虛行

妙公十分強調我們要學修並重。他總是說修學應是在「學」「修」,這樣的「修」才會有所依循,不致偏頗;在「修」「學」,這樣的「學」才會有所落實,使道不虛行。

妙公經常到學生宿舍巡查,看有沒有學生偷懶不做早晚課。如有不上早晚課的學生,就會齋堂罰站示眾,狠狠責罵,甚至有時用棍子打人,讓你羞辱難看,牢牢記住教訓。不過,妙公對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偷懶沒有上早晚課,被他發現都祇是淡淡地說一句:「怎麼不去上殿」,就轉身走開不再追究。這是妙公的寬容與愛護,使我永遠感念與祟敬!很慚愧!現在想起才知妙公恨鐵不成鋼。

妙公時常要求我們閩院學生,發心度化眾生,應當學好五明。所謂「五明」即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這五明囊括世間所有學術技能,是佛教立足世間的基石,是入世度生的資糧,是濟世救人的本錢。佛教宣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入世度人,面對執迷不悟的芸芸眾生,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道,正之以覺,為眾生傳道授業解惑,令眾生開示領悟佛之知見!為眾生排憂解難,滅罪除愆,必須通達五明,才能普度眾生。

妙公時時勉勵我們要勤奮向學,精進向上,「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妙公說:學無止境,特別是佛學,學到老,活到老,到老還是個小學生。

念佛不在嘴上 參禪不在腿上

妙公教誨我們學習和做事,都要認真和用心,一絲不苟。他說女孩子沒有生兒育女前,都沒人專門教她們如何照顧子女,培養兒女長大,但每個做母親的人都能夠把兒女撫養成人,這是甚麼原因?就是「用心」。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妙公曾經在高旻寺客堂當職,對禪頗有心得。記得妙公說過,「念佛不在嘴上,參禪不在腿上」。其實,念佛參禪在於一心一念,口念心不念,念破喉嚨也徒然,腿禪心不禪,坐穿蒲團也枉然。念佛在於一心不亂,參禪在於一念不生。祇要息心靜慮,心念澄淨,念念無生,禪心朗照,真性清涵,禪在其中。

閩院預科第一屆學生畢業時,有部份學生想去當寺廟執事,妙公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想要當執事,是好事,不過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太早出來做事情。當時我聽到覺得 奇怪,現在才懂得妙公用心良苦,愛惜僧才。回想起在妙公身邊學習,妙公的一言一語對我影響深遠,受益匪淺。後來我不管做甚麼事都非常用心,也贏得別人的讚 賞,而我真正深刻體會到「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妙公是一位仁慈寬厚的長者,豁達樂觀的智者,瀟灑解脫的禪者,高風亮節的行者。我們祈願妙公不捨眾生,乘願再來,不遺本誓,倒駕慈航。妙公圓寂,人格永存,一代宗師,風範長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遙仰西天,不盡依依,妙公定當含笑於常寂光中。

 
 
禪悅境緣 觀自在心
◎釋道平

我思.我想.我行.我念

各位僧團比丘大德、會屬護法弟子、十方大德善信:

農曆九月廿三日,我將離開香港,隨行腳僧團十大比丘,步行朝禮五台山。

今年,行腳僧團十比丘,將由深圳步行到湖南長沙。八百五十多公里路程,行腳需時四十多天。農曆十一月中旬,我將隨行腳僧團回港,安居禪修,參加二十一期「華嚴七」共修。

明年(2011)農曆正月十六,我將再次離港。隨行腳僧團十比丘,由湖南的長沙步行到山西五台山,朝山禮佛。一千六百多公里的路程,預計行腳八十多天。農曆四月底回港,參加農曆五月份的辛卯(2011)年萬緣水陸內壇功德勝會、六月份的二十一期「華嚴七」圓滿功德。

行腳朝山,對出家人來說,是一生的「大事」因緣。如今,行腳僧團比丘大眾,大願力行,行腳朝禮四大名山。這是香港人的福報,佛弟子的功德,更是我,一生中難得福德因緣!

也正是這樣的福德因緣,我放下了一切,隨僧團大眾行腳朝山!

目前,香港報國寺還在籌建中,天童精舍裝修近一年。諸大弘法因緣,就是再忙、再累、再難,我都是以法喜心,禪悅境緣,自在身心。許多弟子來電郵查詢,香港 報國寺是否經費不足,兩年還沒有裝修好?天童精舍又是甚麼樣的大工程,需要一年時間裝修?荃灣道場如何!香港普門寺如何!每次回電郵時,我都是四字真言「阿彌陀佛」祝福他們。

佛弟子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籌建都市道場,是接引都市人學佛修行的方便因緣;舉行共修法會,是精進佛弟子的菩提道心;僧團行腳朝山,是供養未來的佛 門龍象!二○○七年,普陀山行腳,行腳僧團十八位比丘參加,九位比丘走完全程。未圓滿功德的九位比丘,如今,四位比丘發心閉關,研習天台。三位比丘住持道 場,弘化一方。二○○八年,僧團十位比丘步行朝禮九華山,十位比丘走完全程,圓滿功德。二○○九年,行腳僧團安排所有常住比丘,朝禮江蘇名山古剎、嶺南禪 宗古道場,禪心印心。

幾年來,感恩能與行腳僧團數十位比丘大德,雲水路上六和共住,菩提道上同參共修。無論他們將來是常住行腳僧團,用功辦道;或是遠走他鄉異國,住持道場,弘 教興宗。如是佛緣、法緣、道緣,我必須放下一切,如香港報國寺的籌建、天童精舍的裝修等,而隨眾朝禮五台山。我堅信,今生今世,無怨無悔!

雖然如此,出發前,還是想叮囑大家幾句!

留港僧團比丘,格守「道業第一、常住第一」的僧團信念。二六時中,一心功課;主持法會,如法如儀;待人接物,以法為度。特別是二十一期「華嚴七」中,專修華嚴,不論他宗,以期與行腳途中的僧團比丘,相應道交。

會屬護法弟子,格守「僧寶住世、正法久住」僧 團護法信念。香港普門寺、荃灣道場是行腳僧團住持之慈悲道場。一草一木,都是十方善信供養功德,僧團大眾成就道業之佛場。您的惜福感恩,就是對三寶最好的 供養、對行腳僧團最好護持。共修法會,行腳僧團慈悲加持大眾,十方善信法喜禪悅身心。一言一行,都是培福修慧、懺悔消業;一心一念,都是慈悲供養、法喜佈 施。同時,慈悲的僧團比丘,雲水苦行而為大眾修懺悔,行腳朝山而為十方修福慧。自心觀照,大家更應該惜福惜緣,護持道場,一心精進,學佛共修,領受三寶功 德之加持、行腳僧團之祝福。

歡迎十方善信,隨喜、隨緣共修法會。但大家須明白:二十一期「華嚴七」, 萬眾修華嚴,萬緣護僧團。專修華嚴,不論他宗,以期與行腳途中的僧團比丘,相應道交。有緣大家共學共修,無緣大家禮佛三拜,龍華三會再相逢!切勿,散心雜 花,妄自菲薄。引起團體間之紛擾、信眾間之煩憂。人天共鑒,無量罪過,福田自損!果然如是,僧團比丘,需以法度加持,慈悲開導之。無份無緣者,請義工菩薩 勸導離場,以免擾亂大眾共修。

最後,還要對各位義工菩薩祝福幾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道場之莊嚴,法會之殊勝,義工菩薩,勞苦功高。同時,「責任」也是最大。就說這次「華嚴七」期,接待處的志工,各殿堂義工,大多數都是通宵達旦,直至九月初一早上七點,還沒有休息。力求將大眾登記的「華嚴七」功德,在法會開始前做好。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肯讓大眾福田受損。供養大家,永遠是菩薩道場的莊嚴、行腳僧團的慈悲。偶然掛漏萬一,都會第一時間更改、佛前禮佛懺悔。我感恩他們,行腳僧團祝福他們。並願他們勇猛精進,守護道場,成就大眾!

我思、我想、我行、我念:

人間菩提路,佛國萬里行!

 

行腳僧團 道平

庚寅(2010)年九月十九日

於香港普門寺

 

感 恩

五台山行腳,僧團十比丘的庚寅(2010)年禪修功課,即將圓滿。12月6日,我將隨僧團比丘回香港,繼續二十一個「華嚴七」的共修法會,心中很歡喜。

這幾天晚課之後,我著手起草這次行腳禪修的報告,以便回港後提交行腳僧團,並和大家一起分享。可寫來改去,怎麼也不像一份報告,神似一篇「懺悔文」。左思右想,還是以「感恩」二字為題,先給大家作個「交待」,回港後,再補交詳細報告。

 

我感恩行腳僧團比丘大眾!

二○○七年,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啟動「佛國萬里行」十年弘法計劃,培養弘法僧才,創建都市道場,服務社區大眾!

同年二月初八日,以香港普門寺常住十八比丘組建的行腳僧團,正式成立。自此,每年二月至八月,僧團比丘住持道場,領眾共修,弘法接眾;每年九月至十一月,僧團比丘依止僧團,雲水朝山,行腳禪修。每年十二月至來年的一月,僧團比丘,回寺安居,加持大眾。

四年來,行腳僧團由香港起香行腳,先後步行朝禮了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江蘇名山古剎、嶺南禪宗道場。今年八月至明年(2011)四月,行腳僧團十位比丘,雲水六千里,行腳八個月,步行朝禮五台山。

四年的行腳朝山,先後和七十六位僧團比丘一起,同參共修。感恩,我能全程參與。行腳途中,有時我像是他們的師父,有時又像是他們的侍者。但是,他們的發心,令我很感動!想起在香港時候,我們的有些居士,背後對法師一些不如法的地方指指點點,實在是罪過罪過!

修行,不祇是表面工夫,做得如法如儀,更多是內心的慈悲法喜。有時,他們走累了,我主動停下來,給他們遞上一樽水。師父的這一點點關心,令大家即刻精神起 來,心中歡喜人也不累了。出了韶關到湖南郴州這一段路,大多數在山中走。路上別說吃飯,有時喝上一口水都難。每天出發時,我都多帶幾樽水和一些饅頭,留在 路上分給大家吃。可能大家都年輕,胃口好,我帶多少,他們吃多少。說實在,這段路我背得真辛苦!但為讓大家一心行腳,我辛苦點是應該。後來,圓智法師發現 我這個秘密,再也不讓背這個「包袱」。師父就這一點點「辛苦」,令大家很感動。不但學會「望梅止渴」的心法,還漸漸隨我一起「過午」

同參緣,法友情!

感恩,是他們在教我如何做好師父,也教會我如何做好一個徒弟!

感恩,是他們讓我看到「行腳僧團」的未來:人間菩提路、佛國萬里行!

感恩,是他們讓我看到現代「行腳僧團」的宗風,以都市為道場、以慈悲為供養、以戒律為制度!

感恩,這一切都是大家多年來護持功德的結集!

我寫到這裡,大家看到這裡,是一份報告?是一篇懺悔文?或是你我心裡的那份「感恩」

一切都不須要回答!留待我們一起在二十一個「華嚴七」的共修法會中共學,留待五台山行腳的路上共參!

行腳僧團 道平

庚寅(2010)年十月二十四日

於湖南衡陽

 

閑心自語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一,第八個「華嚴七」在荃灣道場海會華嚴。祝福僧團比丘、十方大德善信、會屬護法弟子,華嚴會中,諸佛現全身!

農曆十月三十,我隨僧團比丘,由湖南衡陽回到了香港,掩關至今。大家也許在想,師父行腳「累」了,靜修幾日。其實不是「累」,而是心生慚愧,掩關懺悔,思恩報恩!

農曆九月廿三,行腳僧團十比丘離開香港,經深圳灣入境,開始了五台山行腳的禪修功課。經過東莞、廣州、花都、韶關,以及湖南的郴州、耒陽、衡陽,農曆十月廿八日,到達湖南南岳衡山,圓滿了五台山行腳之廣東段、湖南段的禪修功課。

三十五天的行腳禪修,步行七百多公里,時間不算長,路程不算遠。但僧團比丘的精進行持,別說身為師父的我,自在歡喜,就連過路的人,都不時停下來,微笑供養。慚愧心起,唯有禮佛懺悔,感恩心念,唯有掩關報恩!

這次五台山行腳,行腳比丘每天上午行禪六小時,以「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十八字,一字一步,繫念身心。每天下午靜閱「華嚴經」四卷,慧開心地。晚上坐香共修時,由值日維那朗讀「華嚴經」一卷,大眾恭聽經文,復述大意。如是行持功課,從深圳灣步行到湖南的衡陽,比預計日期,還早二天到達。更難得是,演明等五位僧團比丘,繼續留在湖南,在嚴寒下掩關自修……!

多年來的雲水路,僧團比丘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記錄著行腳僧團「以都市為道場,以慈悲為供養,以戒律為制度」的禪修宗風。

這幾天晚課之後,我整理多年來的行腳日記手稿,計劃按年裝訂成冊,送交行腳僧團檔案館存檔。雖然日記中,有的長篇說「苦」數千言,有的記事寥寥幾行字,有些連日期都寫錯。但我知道,日記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僧團比丘汗水為墨、慈悲為筆,一步一腳印,恭書在雲水路上的「佛」字!我不忍心行文加註,堅持原稿保存,當作行腳僧團的「禪修假案」,留待我們今後行禪坐香時,一起「參話頭」!如因緣成熟的話,我想將這幾本的行腳日記,編印出來,供養結緣,報答大家多年來對行腳僧團的護持。

我計劃這樣整理日記手稿

二○○七年的普陀山行腳,我將以「行腳禪修」為題,讓大家分享,行腳僧團在雲水路上的衣食住行,體會日常生活中的境緣禪味。

二○○八年的九華山行腳,我將以「禪悅境緣」為題,告訴大家慈悲的功德,禪悅的自在。

二○○八年的江蘇佛國行、嶺南佛國行,我將以「雲水路上」為題,讓大家明白,佛弟子的自在三寶:工作是佛事、生活是道場、家庭是佛國!

二○一○年的五台山行腳,我將以「磨境台上」為題,精進大家,學佛路上,大願力行,人生路上,「破境」照面,看到破,放得下!

日記中,我有這樣寫道:「一天之中,心浴春夏秋冬;一念之際,腳數生死輪迴」!這就是僧團比丘多年來的行腳之生活、禪修之功課。難怪大家笑我,師父人回來,心還在朝山路上。選擇掩關自修,我是不忍心影響大眾共修。要不然,我又會忍不住抓起麥克風,雲水論壇,令大家耳鳴!

快過年了!秘書處提交賀年卡的樣稿、新年的法會通告等,我回電郵告訴他們,五台山行腳就是最好的賀年卡……!

大家在「華嚴七」中,華嚴大道,我在靜室中,閑心自語!

從心開始的腳步,讓我們一起,雲水三千,菩提大道!今年、明年……,年年如是!

行腳僧團 道平

庚寅(2010)年十二月初一日

於天童弘法中心

 

 

佛國萬里行2010.五台山行腳

山河大地作道場   禪悅法喜灑人間

 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主辦「佛國萬里行2010.五台山行腳」朝山活動,定於農曆庚寅(2010)年八月至辛卯(2011)年六月期間舉行。行腳僧團十比丘,由香港開始,分段步行,途經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行腳三千多公里,計劃農曆辛卯(2011)年四月底,到達山西省五台山,會合香港十八區的護法善信,禮佛朝山,祈願祝福!

農曆庚寅(2010)年八月十九日,五台山行腳正式起香,行腳僧團步行香港十八區,祈願祝福。九月初一日,廿一個「華嚴七」啟壇結界,萬眾萬緣,祈禱發願,祝福行腳比丘大悲大智、大願力行,圓滿五台山行腳修持;九月廿三日,行腳僧團十比丘離開香港,由深圳開始步行朝山,計劃農曆辛卯(2011)年四月底,到達山西五台山,禮佛朝山,圓滿功德。

行腳過程中,僧團大眾,全程步行、止語,雲水禪心,行腳印心。並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日誦功課,菩提道業,佛華嚴心。

同時,香港普門寺、荃灣道場,同步舉行一連二十一個「華嚴七」,四眾虔修「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寶懺」,以心印心,結集功德,供養僧團。「華嚴七」由庚寅(2010)年九月初一日起七虔修,至辛卯(2011)年六月廿一日圓滿功德!

農曆辛卯(2011)年二月初一日至八月十六日,辛卯(2011)年萬緣水陸法會,將如期舉行!為了護持僧團五台山行腳,農曆辛卯(2011)年二月至四月.水陸外壇先修功德,四眾虔修「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寶懺」,以此水陸共修功德,供養行腳僧團!辛卯(2011)年五月初一至十一日,五台山行腳功德圓滿,行腳十比丘回港親自主持內壇功德勝會,二梯次(二堂)護持僧團,功德結集。農曆辛卯(2011)年六月至八月,水陸外壇祝福功德,六梯次誦經禮懺,圓滿水陸萬緣功德!

農曆辛卯年四月廿一至廿五日(西曆2010年5月23日至27日星期一至星期五),行腳僧團將邀請會屬善信、香港十八區護法代表,聯合組團朝禮五台山,恭迎五台山行腳十比丘,回港祝福!

山河大地作道場,禪悅法喜灑人間!二○○七年,行腳僧團步行朝禮普陀山,大悲心起;二○○八年,行腳僧團步行朝禮九華山,大願力行!二○一○年,行腳僧團五台山行腳,雲水禪風,心行萬里!

五台山行腳,行腳僧團,步步禪風身心,念念禪悅道業;十方善信,步步華藏世界,念念福慧香江!

為期一年的五台山行腳,行腳僧團十比丘,經行禪心,雲水禪風六千里,精進道業,吉祥大眾。十方護法善信,二十一期「華嚴七」中,萬眾誦華嚴,萬緣護僧團。七個月的辛卯(2011)年萬緣水陸功德,大方廣道,佛華嚴心。

與佛同在,與法同行,四眾同步,悲智願行,佛國萬里行!

朝山日期:

農曆庚寅年八月十九日至辛卯年六月廿一日
西曆2010年9月26日至2011年7月21日

行腳路線: 香港開始步行,經廣東省(深圳、廣州、韶關)、湖南省(郴州、湘潭、長沙)、湖北省(咸寧、武漢)、河南省(信陽、許昌、鄭州)、山西省(長治、太原),到達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
修持功課:

雲水禪心.行腳僧團十比丘步行六千里,雲水禪心,行腳印心。
佛華嚴心.行腳途中,行腳僧團十比丘以「華嚴經」日誦功課,大方廣道,佛華嚴心。

護持功德: 華嚴七期.行腳期間,香港普門寺、荃灣道場同步舉行二十一期「華嚴七」,虔修「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寶懺」,禪心印心,結集功德,護持僧團,圓滿五台山行腳功德。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七天短期出家生活體驗

◎頓 願

尋覓心靈的慰藉,探詢世界原本的真諦。

這是我這次來參加二○一○年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班的初衷。

一個人,從朦朧中生來,通過自己的五官接觸這個世界,逐步建立起自己朦朧的世界觀。

在求學階段,我們從政治經濟學中學到了辯證唯物論和矛盾的對立統一理論,即世界是唯物的和矛盾發展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和磨礪的增長、精神的追求。讓一個人的不可視世界反而越來越覺得朦朧模糊起來,生活中的對與錯、真與善、苦與樂、公平和真理越來越讓人捉摸不透,讓人覺得無所適從而迷茫,可視的世界觀反而覺得越來越懷疑甚至於部分否定起來。

有因就有果、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物質的不滅定律,這個是我們從小就固有的世界觀,這個是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真理。可這是怎麼來的呢?而且,對精神的描寫又如何可以解釋?

轉眼四十八年過去,無數的巧合使我知道世上有因緣,祇是不知道何謂因緣,是否能以掌握得以控制?

又是機緣的巧合,因為兒子的調皮多動,幾乎所有的老師和親友都認為他有多動症,應該去就醫。我卻堅持要利用國慶的這七天假期,帶他去寺院住幾天。於是尋找 以前去過的增城明月寺,從增城尋到博羅,又找明月禪寺到了禮佛禪寺,原來日照法師早已在那裡召喚我們。於是,我和兒子立即決定參加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班, 誠心誠意地向日照法師說明原委,慈悲的法師特許我們參加,終於我們來到了禮佛禪寺。這令人不得不相信這就是因緣。

七天的出家生活,每天凌晨4:30我們即起身,和常住師兄們一起早課、過堂,然後就是緊湊的佛法知識學習,中午又是甚於軍隊一樣的過堂,不留下一粒米飯, 不浪費一滴菜湯,以後就是嚴格的過午不食,下午又是緊湊的佛法學習,直到夜幕的降臨,再和常住師兄們一起晚課,從未試過的早起早睡,一日二餐的生活,和師 兄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兒子也和幾個小沙彌頓超、頓仁、頓佛、頓海、頓法成為了很好的師兄弟,這份感情真誠而不虛,正如日照法師說的:這就是你們的家。

來之前,充滿了對佛教的疑惑好奇,就像人們的普遍看法一樣,認為佛教是一種宗教迷信。

又是一種因緣,我們這個第六期體驗班有幸請來普陀寺的啟明法師全程授課。專業而系統的講解認識。

啟明法師的講課,彷彿瞬間就在我們面前點燃了一盞明燈,燃起了我們學習佛法的希望之火。

雖然七天出家生活確實非常辛苦,真正體驗到了常住師兄們的艱苦而單一的修行生活,過午不食的戒規。我原以為堅持不下來,居然堅持下來了,而且並不覺得太難受,這真是一種神奇。

通過這次短期出家體驗,使我改變了對佛教的認識,他並不是一個宗教迷信,當中有我們未知的系統科學性,祇是由於認知的局限和時間的短暫。祇可以說對佛教有 了一個非常朦朧的初步瞭解,已經動搖了我以前的世界觀。我一定會更進一步的去瞭解學習,去探詢世界原來的真諦,去尋覓心靈的長久安寧。

感謝禮佛禪寺給予的學習機會!

感謝日照法師的慈悲心懷!

感謝啟明法師的諄諄教誨!

感謝各位常住師兄的親切關懷!

我想,我和沛垚一定會回來的。我的家。阿彌陀佛!

 
 
世界佛教動態

泰國大學碩士生訪校交流

泰國大學(Rangsit University,Thailand) 教授 Dr. Jamie Wallin,帶領14名不同國籍的碩士研究生:
Mr. Dina chandra Chingak ham Singh;
Mr. Sander Teunis Onck;
Ms. Yanhua Zhao;
Ms. Hua Wang;
Mrs. Irina Tokmakova-Guantilaka;
Lt. Col. Jareerat On-aree;
Ms. Neerofar Warakulsal am;
Mr. Pranitran Boonprasitt;
Mr. Dewey Louis Desloge;
Mr. Davide Dondoli;
Ms. Chirawan Srisura;
Ms. Jinda Suttikana;
Ms. Phakamas Singjai;
Ms. Donrutai Boonprasitt
到香港進行教育研究,瞭解本港中學及小學教育特色,並作深入的探討及研究。本校有幸榮獲 Rangsit University, Thailand 邀請作為到港被訪小學對象之一,大學教授 Dr. Jamie Wallin 率領碩士研究生們於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星期三)上午到校作深入瞭解、互相交流與參觀。

當天,杜家慶校長親述本校辦學團體——香港佛教聯合會與屬校之關係、管理與支持概況;學校辦學宗旨及教育目標;中央課程及校本課程特色;課外活動及校外支援實況;最後以香港教育架構及影響學校發展的政策作總結。

在研究當中,大學教授 Dr. Jamie Wallin 與碩士研究生們邊聽邊問,辭豐意雄,瞭解深入,本校皆解釋詳盡,盡其所需。其後,本校安排考察團參觀校內特色設備:英語學習室、遠程教室、英語網上學習平 台、流動星象館、觀星站及交通安全城,他們更親身扮作小學生在流動星象館上了一節觀星課程,興趣盎然,反應熱烈,並讚賞本校積極爭取資源,在校內推行多項 優化教育計劃,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效果良佳。

此外,本校藉此次交流考察,成功地將香港教育特色,辦學理念,推行教育計劃的成功經驗,作為泰國大學研究的題材,確實難得。


在蓮池寺舉辦清淨道禪修營

2010年12月25日至31日(夏曆庚寅年十一月廿日至廿六日),佛文化禪觀研發社在蓮池寺舉辦清淨道禪修營。

本次活動由大乘法師主持,參加的善信有427人次。

一眾善信由大乘法師帶領下,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禪修活動:禪坐姿勢調整、禪法傳授、行禪,坐禪,授戒、瑜伽,禪法開示及問答。

12月31日下午三時,清淨道禪修營在大乘法師開示下圓滿。

是次活動讓信眾體驗甚麼是禪修。在紛擾的濁世裡,我們需要智慧的明燈來照亮蒙塵已久的心。


蓮池寺舉行庚寅年
酬謝佛恩祈福大供天法會

2011年1月8日至9日(夏曆庾寅年十二月初五日至初六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準提閣及福林精舍主辦的庚寅年酬謝佛恩祈福大供天法會。

供佛齋天佛事,乃生者求福慧;亡者求生西之莊嚴法會。每逢正月初九,乃帝釋天尊之誕辰,各道場依信眾之誠求,均舉行隆重之齋供法會。祈諸佛菩薩,諸天神祇,降福消災,是日應張挂幢旛燈綵,莊嚴供具,羅列香花,燈燭紙馬(二十四匹),元寶大海等物。

本次法會由觀音寺融靈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照品法師,提輪法師及宏修法師主持。善信有蓮池寺/準提閣、及福林精舍等共170人次。

第一天(8日),一眾善信由融靈長老,紹根長老,照品法師,提輪法師及宏修法師的帶領下,於晚上八時三十分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大供天灑淨,接著二十四諸天安座至淩晨三時。

第二天(9日),早上六時正開始献供。接著上圓滿供至十時三十分(圓滿)。


但見彌勒佛國 已然兜率淨土
—— 泰寧慶雲寺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暨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儀式記略

◎梁龍騰

秋冬之交,彌勒山上、水潔草綠、峨嵋峰頂、雲霧繚繞。慈航菩薩聖像回歸泰寧慶雲寺祖庭的盛況和記憶仿如昨、猶在耳,短短三年間,古剎又降新喜。2010年 11月11日至14日,慶雲寺隆重舉行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法會暨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儀式系列活動,來自台灣地區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海內外的 諸山長老以及福建省佛教界高僧大德、四眾弟子等千餘人參加了活動。

諸山長老 共襄盛舉

此次「泰寧慶雲寺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法會暨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儀式」,是繼2007年9月14日至20日福州開元寺、泰寧慶雲寺發起恭迎「慈航菩薩聖像回歸祖庭暨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祈福大法會」系列活動後,福建省佛教界舉辦的又一次有高層次海內外高僧大德參加的大型佛教活動,受到了海內外佛教界的高度關注。年屆90歲的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明哲長老專程前來祝賀。台灣佛教界對此高度重視,組成了多批高規格的祝賀團回山朝拜祖庭,北部有以台灣「中國佛教會」原 理事長淨良長老、長老會長老真華長老為名譽總團長,台北縣佛教會名譽理事長常志長老為名譽團長,台北縣佛教會理事長照定長老尼為團長的祝賀團;南部有以高 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宗長、佛光山方丈心培大和尚為團長的祝賀團。共有逾百位台灣佛教界人士與會。馬來西亞有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名譽主席寂晃長老為名譽團 長、副主席明吉大和尚為團長的祝賀團。新加坡靈峰禪寺住持傳顯大和尚、佛教青年弘法團林慶南先生等組團蒞會,共襄盛舉。此外,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長 順法師、中國佛學院研究部主任圓慈法師,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以上諸山長老和福州市、三明市佛教界人士也分別參加了各項活動,共同見證了盛會的舉行。

兩個剪綵 吉祥共生

泰寧慶雲寺始建於宋代,坐落在海拔1732米的彌勒山麓,背靠峨嵋峰,面向聖湖,為閩浙贛海拔最高的寺院,歷代不乏高僧出世,是慈航菩薩和優曇長老的剃度 出家祖庭,名聞東南亞及海峽兩岸。但因地處山間,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為進一步光大慈航菩薩祖庭,努力把慶雲寺打造成南北傳佛教交流的重要平台,閩台佛教 交流的重要平台。慶雲寺在泰寧縣委、縣政府及各方的大力關心直接幫助下,圓滿了上山進寺水泥路通車的大願,大大方便了上山進寺的香客和遊人。水泥路全長 16公里、路寬5.5米、耗資甚巨。與會來賓和當地領導等共同為慶雲寺上山進寺水泥路通車剪綵。

隨後,與會嘉賓在儀仗隊的引領下緩步走在全實木建造的慈航木棧道上,經彌勒亭,過聖湖畔,來到新建落成的大雄寶殿前,為大雄寶殿的興建落成剪綵。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仿唐建築,依山而建、巍峨聳立,碧瓦紅牆、氣勢宏偉,九十多歲的台灣「中國佛教會」名譽理事長悟明長老題寫的「大雄寶殿」匾額懸掛在殿宇之間,熠熠生輝;大殿門楹上方懸掛著由太虛大師題寫的「慈眼相向」和由圓瑛大師題寫的「雲起」「月來」的鎏金牌匾特別醒目,殿內上方懸掛著一塊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長老題寫的「龍華三會」匾額,字跡蒼勁有力、流金溢彩,與整個大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輪煥莊嚴。

兩岸高僧 主法開光

在梵音陣陣、佛號聲聲中,明哲長老、淨良長老、心培大和尚、寂晃長老、真華長老、本性法師、道元大和尚等主法,手拈檀香,口誦《偈語》,共同為全堂請自緬甸的玉佛聖像開光。來自台灣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佛教界的祝賀團100多人和福建省各地佛教信眾逾千人參加了法會。

佛光普照,瑞氣氤氳。開光法會後,與會的海內外諸山長老與領導在慶雲寺右側的空地上,在一塊「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的奠基石前揮鍬培土,共同為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諸山長老與四眾弟子還向慈航菩薩金身聖像行跪拜禮。


慶祝典禮 因緣殊勝

法會結束後,諸山長老又共同出席「泰寧慶雲寺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法會暨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儀式」慶 典,明哲長老、淨良長老、真華長老、法成法師、道元法師等對慶雲寺大雄寶殿的興建落成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開光法會的功德圓滿表示由衷的讚嘆,泰寧慶雲寺住 持本性法師在致答謝辭中,對海內外高僧大德蒞臨慶雲寺為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暨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表示衷心的感謝、感恩。他說,慶雲寺是海峽兩岸乃至 東南亞佛教界四眾共同敬仰的慈航菩薩和優曇長老剃度出家的祖庭,寺院的重興事業剛剛起步,今天的大雄寶殿興建落成佛像開光和慈航菩薩紀念堂奠基活動能得到 各位高僧大德的蒞臨慶賀,深感幸甚和歡喜,希望慶雲寺的重建及弘法利生事業繼續得到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居士的加持。

慈航菩薩晚年身棲台灣,心牽桑梓,本願回家鄉弘法利生;圓寂後,肉身不壞,成就全身舍利,為台灣首尊肉身菩薩。2007年9月本性法師發心牽頭從台灣汐止 迎回慈航菩薩肉身聖像分身供奉於慶雲寺,完成了慈航菩薩葉落歸根的夙願。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慶雲寺重興修復事業已初具規模,大雄寶殿落成開光,慈航大道 (木棧道)建成,上山進寺水泥路通車,天王殿、鐘鼓樓主體工程相繼完成。本性法師誓願將慶雲寺建成嚴持戒律、苦參禪定、專於念佛的苦行道場,成為佛教基本 教義的弘揚重鎮、佛教核心理念的實踐重鎮、佛教青年僧伽的教育重鎮、佛教彌勒文化的研究重鎮;成為東南沿海的彌勒佛國、兜率淨土和閩台佛教交流的窗口;成 為一座佛教聖山、一個佛教聖境、一座較大規模的以實修實證為主,理論學術研究為輔,既傳承歷史優秀傳統,又銳志適應時代創新的佛教聖城。
活動期間,蒞會的諸山長老和專家學者還出席了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福建歷代高僧評傳》叢書第一批成果首發式。



海林禪寺修建緣起

海林禪寺位於遼寧省撫順縣後安鎮,遼寧省長白山龍脈的龍頭,前有臥佛山,後依領袖峰,渾河源頭的社河從山上玉帶而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海林禪寺原名聚泉寺,據史料記載:聚泉寺始建於明朝末年,從長白山到撫順縣後安鎮龍泉山所處山脈,一路蜿蜒起伏,氣勢磅礴,像一條巨龍,直奔渾河而來,直飲渾河水。明天子請來高僧在龍頭上勘址建寺,並題名聚泉寺。然惜原聚泉寺全部毀於戰亂。

北天佛國,龍興祖地,榮載之法音道場,承繹於佛力加被,孕蘊殊勝因緣。今者上明下殊大比丘尼,師承遼寧省營口市楞嚴寺上圓下山大和尚,又依江蘇省揚州市高 旻寺上德下林老和尚修行,發願恒順眾生,效法先賢,弘揚我佛,為和諧社會造福一方。二○○六年逢盛緣而至,在遼寧省佛協會長照元長老引薦下,以「落實國家宗教政策,弘揚民族佛教文化」為宗旨,經國家宗教局正式發文(撫宗發2007【8】號)批復批准海林禪寺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

在三年的建設中,地處深山老林的海林禪寺,僅靠幾位出家師父和居士,開山、打井、修路,力量甚為薄弱。但在住持明殊法師的帶領下,念持《大方廣佛華嚴 經》,唱誦千年傳頌佛教梵唄的明珠——四十二《華嚴字母》,以音聲佈施,一音演教,是如來妙音,猶如來說法,聲震十方,驚伏邪外,眾皆聞解,生出不可思議 的字智法門,威德無比。以致開山出金沙,打井湧甘泉,修路顯護法,殊勝無比。

海林禪寺現佔山地面積80畝,已建成齋堂、華嚴堂、念佛堂、地藏洞、達摩洞等殿堂,十六米高漢白玉阿彌陀佛像於二○○七年九月初九開光落成。但大雄寶殿、禪堂、法堂、天王殿、鐘鼓樓、以華嚴字母命名依山而建的42座禪房等尚未修建。

為使梵宇重輝,梵音清唄,提高自身的修行和道風建設的深度,搭建弘揚佛教文化的大舞台,開闢禪宗道場新天地,住持明殊法師率海林禪寺眾弟子伏祈海內外諸高僧大德、四眾弟子、社會各界,共發菩提心,同償菩薩願,慷慨解囊,隨心捐助,共襄盛舉,廣種福田。

有偈曰 建寺功德感天地,修佛一尊脫苦身。 供養三寶大福貴,放下自在清淨雲。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一切功德,普皆迴向!



廟 堂 神 聖 壁 畫 永 存
── 精美壁畫製作推介

當我們走近許多寺廟,我們很難看到有經典的壁畫。這是為甚麼呢?是我們這個時代缺少優秀藝術家?還是缺少資金?我們這個時代優秀的佛像畫家非常之多;我們缺少的是眼光和技術銜接。

過去寺廟都有一批民間工藝師為寺廟造像,兩千多年產生了無數的優秀壁畫和畫師。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中國人開始將寺廟、道觀改造成工廠、庫房、學校、軍營……,出家人被認為是不勞而獲,紛紛被改造,還俗,從事「自食其力」的 勞動,那些民間的壁畫藝人也紛紛改行。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國家的政策開始開放,宗教信仰得以自由選擇,但是宗教信仰的恢復有一個過程,宗教設施的恢復可以 解決外表,內載的藝術卻很難跟上。好在藝術家中有一批人沉浸在宗教題材中,他們近年來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但祇是局限於紙上。在牆上畫與在紙上畫是有很 大區別的,據瞭解,某些寺廟聘請的專業的佛像畫家,因為不會在牆上用筆,繪製十分困難力不從心。一些寺廟請了膽大的畫師,結果是畫出來的壁畫不倫不類,後 悔莫及。如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又要求是優秀佛像畫家的作品,又要能夠作成壁畫百年不變?現在有一家高科技文化公司有了好的辦法,有一套完整並且屬於世界 領先地位的高精製作技術,可以把平面圖象數據採集下來再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如實還原,還可以根據需要放大縮小。也可以製造成壁畫,安置於寺廟的牆面上,所採 用的材料及顏料均可保存百年以上,並且幾代人以後還可以用這個技術還原如新。

我們看到這個技術承擔了著名佛像畫家姜雪雁的八十八佛壁畫的試探工作。面對比原作大四倍以上、氣勢雄偉的大佛像,任何一個人都會發出讚嘆!新的大佛,在原 作的基礎上筆法、結構、氣質、色彩、毫無二致,但面對如此宏大的佛像人們不得不肅然起敬!將優秀佛像藝術家的作品如實放大製作成壁畫,已經不是簡單的複製 而是一次再創造,這對佛教的宣傳、佈道、教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無論是將藝術家的藝術和名聲發揚光大,還是為寺院獲得優秀佛教作品,為廣大信眾隨喜禮佛 都是一個非常可喜的機會。也為寺廟壁畫創作填補了空白,走出一條新路。


博羅禮佛禪寺舉行法會
佛祖成道日信眾同沾法喜

腊月初八(一月十一日)佛祖成道日,禮佛禪寺舉行一連兩天大型法會紀念佛祖成道。法會包括:大齋供天、普佛法會、皈依;並禮請 上海下濤法師主持「2011禮佛禪寺講經弘法」及藥師法會(火供)、放生法會。逾千名內地及香港大德信眾同沾法喜。

當日清晨,禮佛禪寺住持上日下照法師主禮「大齋供天」, 以鮮花果物禮敬供養諸佛、祖師。斯時適值寒流南下,氣溫徘徊攝氏五度以下,禪寺地藏殿前壇場寒風刺骨,亦無礙信眾感恩頂禮之熱忱。
普佛法會於當日上午在道場舉行,由日照法師開示,信眾聞法歡喜。佛祖成道日適逢日照法師生辰,來自各地的大德信眾於法會後為法師舉行生日會。法師則以別開生面的形式,親自走到台下,向逾千名信眾逐一加持,氣氛熱烈。

上海下濤法師主持「2011禮佛禪寺講經弘法」及藥師法會(火供)一連兩天舉行。海濤法師向信眾開示,並授予相關儀軌及施食放生福報,引領誦經大眾、放生。一連兩天之法會,於十二日傍晚功德圓滿。


禮佛禪寺舉行感恩答謝聯歡
籌辦年底印度二屆水陸法會

博羅禮佛禪寺除夕在廣州舉行感恩聚會,答謝十方大德信眾長期以來對道場的護持。住持上日下照法師透露,禪寺開始籌辦年底在印度佛祖成道地「菩提伽耶」第二屆水陸法會。

禮佛禪寺感恩答謝聚會,於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在廣州威尼國際酒店舉行,並邀請香港僧伽會會長上紹下根長老主法、開示。住持日照法師聚會上致詞表 示,這次感恩,緣起多方面。博羅禮佛禪寺開山十年,啟建以來,一直獲諸山長老、十方善信護持下長足發展,為今後更好地弘法利生奠定基礎。

自日照法師三步一拜頂禮佛教四大菩薩名山受法後,禮佛禪寺法務、寺務更臻完善。去年底,法師發起在印度佛祖成道地──菩提伽耶舉行首屆「十方法界聖凡水陸大齋勝會」,把佛教漢傳精髓送返佛陀故鄉。千年一遇之殊勝因緣,得到長老同道及四眾第子積極參予,功德圓滿,禪寺更為感恩。
新的一年,禮佛禪寺除加強弘法活動,更籌備今年十一月下旬在印度啟建規模更大的第二屆水陸大齋勝會。殊勝因緣,歡迎佛第子參予同修功德,廣種福田。日照法師最後祈願菩薩加被四眾弟子,闔家業消智明、障盡福崇。

感恩聚會當晚有表演、吉祥物抽獎,節目豐富。「惠州微笑愛心助學會」演出了大型舞蹈「燃燈之歌」「觀音贊」;劉樹大德表演印度舞「吉祥如意」等。信眾皆大歡喜。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