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5期
2010年10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續佛慧命 後繼有人
慶祝國慶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週年
歡迎詞 ◎覺 光
開幕典禮
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在香港開幕
陞座慶典
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
晉山陞座大典紀盛
◎劉啟智
致 詞 ◎齊曉飛
致 詞 ◎梁愛詩
宏明法師陞座大典
送座法語
◎覺 光
致 詞 ◎淨 慧
宏明法師簡歷
佛教知識
淺談方丈陞座法會儀軌 ◎慎 言
方丈與衣鉢寮 ◎常 靜
禪境趣談
騎驢尋驢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論方向 ◎楊 釗
悉達寓言
小孩與龜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佛門法器
錫杖的來源與象徵意義 ◎僧 禪
佛門常識
居士的由來 ◎天 香
修行法門
生活禪 ◎陸巧玲
《菩提樹下》聆聽禪音 ◎劉元舉
緬懷高僧
紀念弘一大師一百三十週年誕辰
暨林子青居士一百週年誕辰
塔的風貌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歐洲「親戚」 ◎司徒一凡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續佛慧命 後繼有人

二○一○年九月十二日,香港著名天台宗道場——觀宗寺隆重舉行宏明法師陞座大典。喜訊傳來,受到海內外佛教界廣泛的重視與關注,紛紛前來慶賀,來自世界各地的諸山長老,嘉賓善信、社會賢達、海會雲集,香港觀宗寺充滿了節日般的喜慶。

九月十二日清晨,陰雨連綿不斷,所有賓客都撐著雨傘陸續到來,令人欣喜的是,當陞座法會開始之際,已經下了幾天的雨突然停了,天空放晴,陽光直照射在山門 前;更不可思議的是,直到陞座法會圓滿之後,雨又開始下個不停。整個陞座儀規如法如律,隆重而莊嚴,人人歡喜讚嘆,法會殊勝吉祥,心誠感應,龍天護佑。

香港觀宗寺是天台宗道場,遠承天台宗鼻祖智顗大師一脈,由四明尊者之稱的法智大師最先在寧波建立弘教修觀而來,至宋代四明介然法師啟建為「十六觀堂」,直到民國初年,天台宗四十三祖諦閑大師為恢復祖庭,重建講堂,並改名為「觀宗講寺」,設立「戒律學院」「研究學院」等,培養了大批佛門龍象。一九三六年,諦閑大師的法嗣,天台教觀第四十四代傳人寶靜大師卓錫香江弘法,在香港觀宗寺現址興建「靜廬」,作為閉關修持之所。一九四○年, 寶靜大師示寂後,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覺光大師繼承祖業,募款重修,並將「靜廬」改為「寶公生西紀念堂」,直至一九七八年,因緣成熟,始將「紀念堂」擴建為「觀宗寺」

如今的香港觀宗寺,環境優雅、巍峨莊嚴。成為香港弘傳天台教觀的根本道場,體現出覺光法主和尚為追隨諦閑、寶靜二位大師,不忘寧波觀宗祖庭之遺志,廣宣弘 揚天台教觀,得法弟子遍及海內外,覺光大師是當代佛教領袖,服務香港佛教界七十多年,為香港佛教的發展和振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香港佛教界四眾弟子景 仰和愛戴,聲望遍及全世界。

覺光法主和尚為稟承祖師遺訓,弘宗演教,紹龍佛種,多年來一直在物色接班人,今授命法嗣宏明法師出任香港觀宗寺住持,續佛慧命,後繼有人。宏明法師是新一 代教界精英,他修持嚴謹、學識淵博、通達教理、一表人才,深得法主大和尚的器重。今後,觀宗寺有年輕有為的宏明法師住持,有法主大和尚、監院果德法師的協 助,祈願宏明法師發揚六和精神、續佛慧命、弘揚宗風、轉大法輪。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週年

香港宗教界人士於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六時,在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八號龍堡國際賓館胡應湘堂,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週年大會,並由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志民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主禮。

大會主席團主席覺光長老致歡迎詞後,由大會秘書長區潔名先生宣讀「國慶祝願詞」,然後主席團陪同主禮嘉賓與台下香港宗教界朋友共四百多人一同舉杯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最後分別由各宗教代表致賀詞。

香港宗教界國慶 祝 願 詞

「世泰時和,爐峰景麗。欣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週年國慶良辰,香港宗教界同人虔祝國運昌隆,民生安定,社會和諧。我國繼前年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空前 成功,去年又盛大舉行國慶六十週年閱兵,軍容鼎盛,科技先進,今年又迎來萬國來儀的上海世博開幕,四海歡騰。香港宗教界同人和所有炎黃子孫共同見證了我國 日益強大,經濟實力雄厚,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內心有說不盡的歡欣和興奮。香港自從英國殖民地回歸祖國懷抱以來,享受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特 殊待遇,十餘年來得到中央政府愛護支持,生活幸福之中應知珍惜機會,努力自強,不負領導人對港人成功治港之期望。

特區政府提出之政改方案經過多方努力而達致議案獲得立法會通過,朝著循序漸進之既定原則向前邁進,我們深感欣慰。民主意識必須經過時間培育,不能強求速 成,目前港人正宜致力使經濟健康發展及關注安定民生,在立法會要表現互相尊重,衷誠合作,方能有利於民主政制發展。今年十一月在廣州將舉行盛大亞運會,期 望參賽健兒勇創佳績,為國爭光,預祝亞運會一切順利,圓滿成功。我宗教同人在此敬祝祖國繁榮興旺,人民生活幸福。」

 
 
香港宗教界人士隆重集會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一週年

歡迎詞

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唐英年先生 

尊敬的中聯辦副主任  王志民先生

尊敬的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先生

 

各位主禮嘉賓、宗教領袖、社會賢達、宗教界朋友、傳媒朋友:

歡迎大家蒞臨「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一週年大會」,本人很榮幸擔任今年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國慶籌備委員會主席,今天大家聚首一堂,為慶祝國家生辰的大喜日子,喜悅之聲,滿載心內,各位的參與顯示了宗教界同心同德,彼此目 標一致。在此,讓我們祝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中國的國運日益昌隆,人民的努力獲得豐碩成果。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今天中國發展迅速,一日千里,八月初,一份外國雜刊發佈了二○一○年全球六十五個城市的排名榜;而本港在祖國大力支持下,榮獲第五名 之列,可見回歸十三年來,香港在中央政府帶領,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下,卓然有成。此外,重慶也是入選城市之一,該雜誌更稱之為「揚子江上的芝加哥」,顯示國內發展有序,由沿海城市逐步延伸至較內陸之城市。更令人可喜的是,國內城市獲選的消息,得到本港電子傳媒及各大報章頭條報導,反映港人日益關心國家發展。

現正舉行的上海世界博覽會,超過二百多個國家、城市及國際組織確認參加,中央政府投入不少資源建立平台,讓參展國家展示嶄新的城市構思,吸引了內地及世界 各地數以萬計的遊客前往參觀。反映祖國除了把握經濟勢頭外,更不遺餘力在文化一面,就如何優化城市發展,擔當傳載角色,更將城巿建設與保育理念發放全球, 促進各國交流,為未來實踐上佳家居及工作環境打好基石。

今年四月時候,我國青海省玉樹鎮發生猛烈地震,香港各界迅即舉辦籌款活動,籌募善款賑濟災民,各本港志願組織及團體為救助災民,踴躍地派員及物資前往援 助。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先生對港人黃福榮先生的捨身救人義舉,予以高度評價,並充分體現了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事蹟突出感人。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先生曾表示, 義舉亦讓我們再次看到香港市民的善良、堅毅與博愛的「香港精神」。事件喚起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教育市民不單珍惜生命,更要用心用力貢獻社會,如此各階層自然相互關懷,和衷共濟,這樣,凡事自可水到渠成,圓融順利。

十一月十二日即將舉行的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將會是我國繼二○○八年舉辦奧運會後的另一個,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今屆亞運會選址在中國的南方 城市——廣州,充分展示廣東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也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表達對亞洲各國或地區人民的友好情誼。在亞洲許多國家 的傳統文化中,「羊」是吉祥之物,能給人帶來幸運。今屆亞運會的「吉祥物」「羊」的創意,將為亞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在此,謹預祝第十六屆亞運會,圓滿成功,中國運動員取得驕人成績,為國爭光。

本人相信在祖國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宗教界一起共同努力,攜手向前,弘揚正道,令大眾堅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應付將來的各項機遇和挑戰,造福社會,寫下炎黃子孫更輝煌的一頁。

最後,謹祝各位福慧增長,如意吉祥,謝謝!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國慶籌備委員會

                   二○一○年主席   釋覺光

 
 
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在香港開幕

「中華佛教宗風論壇」二○一○年九月九日在香港開幕。數百位來自兩岸四地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高僧大德、專家學者、護法居士匯聚香江,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等出席了開幕式。

論壇以「百年辛亥、百年佛教、丕振宗風、繼往開來」為 主題,是一次對漢傳佛教百年歷史回顧和展望的學術盛會。大會組委會負責人表示,論壇在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前夕舉辦,有其特殊的意義,因為辛亥革命至民初的新 文化運動,使中國五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傳統乃至價值觀都受到嚴峻的挑戰和沖擊,一批佛教界的有識之士身體力行推行佛教改革,在中華民族走向共和的百年 中,他們為中國佛教的復興不懈努力,使佛教走上「人間佛教」的道路,開創了漢傳佛教的新時代。總結這一百年的佛教發展史,是此次論壇的主要內容,論壇還將舉辦《中華佛教百年禮贊盛典》活動,向辛亥革命以來,曾經推動中國佛教文明進程的高僧大德致以崇高的禮贊。

有鑑於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的會聚之地,有條件承擔起探索未來中國佛教發展之路的重任。更因香港在中國佛教史上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由社會環境以及中英雙語人才的儲備,而成為召開「首屆中國佛教宗風論壇」的最佳選擇。

論壇由中華佛教文化院、鳳凰衛視、至愛無聲公益基金、曾子南宗師文化基金會(台灣)共同舉辦,並得到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祖庭和禪宗六大祖庭以及海峽兩岸佛 山名剎的積極回應。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香港特首曾蔭權、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國家 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國學大師饒宗頤、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香港大學校 長徐立之等以及本煥長老、夢參長老、惟賢長老、淨慧長老、覺光長老、淨良長老都紛紛發來賀信賀詞,使這次論壇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高層次的佛學盛事。

在開幕式上,唐英年司長、齊曉飛副局長、統戰部袁莎副局長、傳印長老、覺光長老,分別代表香港特區政府、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和論壇組委 會在會上致詞,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並與許嘉璐先生、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先生、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先生、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先生、至愛無聲基金管 委會主任曾華燦、曾子南宗師文化基金會會長曾王君先生一起啟動蓮花燈,為論壇的開幕式剪綵。
開幕式之後,許嘉璐作了題為《憶念太虛大師 營建人間淨土》的主題演講;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香港法住學會創辦人、會長霍韜晦教授、台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藍吉富教授作了第一場專題演講,香港大學李焯芬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分別擔任上述演講的主持回應人。

為配合論壇的召開,一部名為《百年菩提——中華佛教世紀先師禮贊》的電視專題片也將在鳳凰衛視向全球華人播出。

 
 
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
晉山陞座大典紀盛

◎劉啟智

佛教寺院是宣佛道場,寺僧是弘法骨幹。尤其是一寺的住持,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佛寺代有傳人,才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使佛法慧命相續,大眾心焰增明。

二○一○年九月十二日,佛曆二五五四年,歲次庚寅八月初五日上午,千祥海會,百福雲集。香港觀宗寺隆重舉行宏明法師榮膺方丈陞座大典。香港佛教聯合會會 長、年屆九十一歲高壽的法主和尚覺光長老任命嗣法門人宏明法師為住持。 覺光長老是香港佛教領袖,現代高僧,德名遠播。宏明法師的僧格人格與佛學世學修養俱備,此日榮膺方丈,盡得眾口交譽,名山有主,梵宇得人。國家宗教事務 局、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及特區政府相關領導、中國佛教協會及海內外諸山長老、廣大護法善信、社會各界賢達貴賓共數千人歡喜無 比蒞會祝賀,共襄盛會,同霑法喜。

出席宏明法師榮膺方丈陞座大典的主要領導和各界貴賓有:國家宗教事務局 副局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齊曉飛先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GBM、GBS、JP,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協調部孫阿清副部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外事司副司長蕭虹女士,佛教處處長匡盛先生等一行,香港民政事務局助理秘書長羅鶴鳴先生,香港北區 民政事務專員陳羿太平紳士,香港北區區議會主席蘇西智先生及眾位議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夫人,香港聖公會教省榮休大主教鄺廣傑,香港天主教聖神修院神 哲學院周景勳神父,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華佛教文化院副主席王志遠先生等等社會賢達。

出席典禮的大陸佛教界人士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 諮議委員會主席惟賢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中國佛教協會諮 議委員會副主席、山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哲長老,浙江天台山國清講寺首座克慧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 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湛如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普濟禪寺方丈道慈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王健先 生,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張琳先生,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宏度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綜合研究室主任明傑法 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宗性法師,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古寺方丈照誠法師、上海市佛教協會秘書長、寶山寺方丈世良法師,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 長、汕頭市佛教協會會長法性法師,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寺方丈明海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師,廣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萬壽觀 音寺住持鏞如法師,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七塔寺方丈可祥法師,浙江省杭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永福寺住持月真法師,浙江省寧波靈佑禪寺住持式清法師, 浙江省寧波金峨禪寺住持慧明法師,浙江省溫州妙果寺住持達照法師,浙江省湖州壽聖寺方丈界隆法師,上海市七寶教寺住持慧平法師,甘肅省鳩摩羅什寺住持理方 法師,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照元長老特派代表等等。

來自港澳台地區的佛教界人士有︰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中國台灣 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台灣能仁高級家商職業學校董事長明乘長老,台灣釋迦山開山住持妙元法師,台灣生命電視台台長、弘法禪院方丈海濤法師,台灣海明寺開 山悟明長老代表果印法師,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代表常緣法師,台北佛教會理事長照定長老尼,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香港觀音寺住持融靈長老,香港楞 嚴學處住持泉慧長老,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寶蓮寺方丈智慧長老,香港佛教文化協會會長、普門寺住持道平法師,香 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法師,創古密宗佛教中心創古仁波切特派代表喇嘛達哇,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同仁及香港各道場和佛教團 體代表。以及來自海外的,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日恒法師,新加坡廣化寺住持學航法師等等佛教界人士亦法駕蒞臨,出席陞座典禮。

此外,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特別畫了一幅墨竹國畫托人帶來作為賀禮。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新加坡佛牙寺方丈法照法師,印尼雅加達大 叢山開山住持慧雄法師,美國紐約佛教聯合會會長瑞法法師,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天津大悲院、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浙江寧波天童寺、廣東省佛教協會、廣東潮 州開元寺、廣東省嶺東佛學院、香港旭日集團,世界著名佛教繪畫藝術家夏荊山老居士等等海內外佛教團體和個人向「香港觀宗寺宏明法師榮膺方丈陞座大典」發來賀電、賀屏、賀聯和賀儀等等。

方丈晉山陞座當天,殿堂上滿座諸山長老大德,來自海內外的嘉賓盈門。遵照佛教傳統方丈晉山陞座的莊嚴儀典於上午八點半便開始。總持殿上恭請諸山長老加持法 物並致送予新任方丈宏明法師。惟賢長老致送福田衣、永惺長老致送應供器、淨良長老致送拜具、融靈長老致送拂塵、淨慧長老致送錫杖、克慧長老致送柱杖、健釗 長老致送如意。上午九時在玉佛廣場上拍了大合照後,原本風和日麗的晴空,此時卻灑下一陣小雨,眾人都說是甘露霎臨,當迎請儀式正式開始時,即刻天霽風爽, 不雨不熱。且說香港天氣,早一天還是大雨傾盆,進行彩排儀式時,整隊人馬雨具,仍衣履盡濕,眾人無不擔心翌日天氣,怎料今天天公造美放晴,大家都說這個殊 勝盛典,精誠所至,感格龍天,實在不可思議,在會者無不稱奇。

上午九時,依足傳統迎請新住持進院儀規。在陞座大典僧值道平法師引領下,觀宗寺監院果德法師率兩序執事及迎請團四十位四眾代表至誠迎請宏明法師晉山陞座, 迎請隊伍由果明法師監壇。是時鐘鼓齊鳴,佛日高懸。迎請隊伍龐大,極具威儀,二十多人銀樂隊領隊先行,接著是一隊打扮得既端莊又美麗的吉祥天女捧著鮮花隨 行。提燈提爐,持幡持幢的儀仗隊跟著吉祥天女,亦步亦趨。直如《清規證義》描述的一樣:「正日,時至,鳴鐘鼓,焚香燭,處處煒煌,大眾門迎,由遠至近,兩傍對立,合掌恭敬。新住持搭祖衣而來,前用錫杖幢旛提爐香盤拂子如意拄杖,行列整齊,到山門,分兩邊站定,新住持說法。」這回香港觀宗寺舉行方丈晉山陞座儀典遵效傳統,獲得多位出席典禮的佛門耆宿長老的讚歎。

宏明法師在銀樂隊、吉祥天女、儀仗隊及四眾弟子簇擁下先後來到香港觀宗寺古牌樓前,振錫說法,詞曰:

「衲履雪泥徧四方,緣何到此費思量。前程莫問行將去,一路直通選佛場。」

到了山門,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了中長老為新住持掛珠,並恭喜新大和尚「陞獅子座,作獅子吼,大轉法輪,普利人天。」新住持宏明法師合掌肯切表示「依教奉行,感恩老和尚慈悲加持。」 隨即振錫三通,說法:

「非有非空不二門,森羅萬象蓋乾坤。千祥雲集風幡動,時卷時舒示後昆。雖然如是,即今良辰晉山一句又如何舉揚?」

舉錫杖打一圓相,曰︰「玄關不露,隔斷真俗;即出即入,錫掛獅窟。」接著錫杖直指山門,高聲說︰「進!」新住持進入山門後,便先到開山祖師寶公紀念堂問訊拈香,說法:

「多生體道絕纖埃,拓土開基任運來。祈願寶公酬宿志,人間再返二三回。」

至誠頂禮三拜。之後,新住持步到丹墀,面對韋馱菩薩聖像拈香說法道︰

「威靈勇健智難窮,摧伏魔軍妙德隆。屏翰僧倫從正義,權衡佛事建功高。」

隨即頂禮三拜。

禮罷韋天,進玉佛殿,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早已在內恭候。為新住持送位,並恭祝宏明大和尚「紹隆佛種,繼祖傳燈,法輪大轉,普利人天。」 宏明法師合掌肯切表示「依教奉行,感恩老和尚慈悲加持。」新住持拈香即說法語:

「中天玉相放亳光,自性圓明萬德藏。福慧莊嚴開覺路,娑婆調禦證真常。」

展具禮佛三拜。隨後來到觀音殿,拈香說法︰

「潮音恒震大悲王,千手同垂化戾剛。誓渡迷流登覺岸,普門示現悟清涼。」,展具禮拜。

法主和尚送座,新任方丈陞座在大雄寶殿佛前進行,法主老和尚在新任方丈法座側,聲如洪鐘,說出送座法語道:

「披忍辱衣願承當,登法空座佈津梁。度群品入慈悲室,重振宗風興道場。」

新任方丈接答:「弟子宏明依教奉行!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送方丈法座已,新任方丈陪法主和尚下座,對座前說參法座偈:

「收拾缽囊入化城,登臨法座寶幢盈。梵音起處龍天佑,福蔭允垂護眾生。」說畢即登座。

至此起香讚,監院上香頂禮。香讚畢,方丈起立拈香祝願,待者逐一接香置爐。

拈第一瓣香說道「此一瓣香,旃檀樹下長出,靈鷲峰上飛來。拈起千佛遙聞,放下一瓣吐香。爇向爐中,專申供養,本師釋迦萬德世尊,三劫諸佛菩薩,八部龍天聖眾,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古來今往中西哲賢。伏願慧日朗耀,正法久住;功成無漏,道證多生;個個入慈悲境,人人悟自在旨。」

拈第二瓣香說「此一瓣香,信手拈來。千江之水灌灑,萬派之流激蕩;天地蓋載陶鑄,日月照臨庇佑。爇向爐中,光騰宇宙,香滿乾坤。端為祝福盡虛空之寰宇,徧法界之眾生。伏願中華崛起,世界和平;萬民樂業,四序無災;香港安定繁榮,社會民主和諧。」

拈第三瓣香說「此 一瓣香,懷中取出,浸潤天台法雨,蒙熏四明宗風。稟解脫之知見,修教觀而總持。爇向爐中,專申供養,本寺開基創業、傳天台教觀總持第四十四代寶公老人,本 寺重興覺公法主和尚,用酬伽藍奠基復興之恩;再申供養授法本師,圓明堂上傳禪門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世上明下暘老和尚,觀宗堂上傳天台教 觀總持第四十六代上覺下光大和尚,東林堂上傳禪門溈仰正宗第九世上傳下印大和尚,用酬法乳滋養之恩;再申供養得戒本師開元堂上上定下然老和尚,用酬戒源正 授之恩;再申供養剃度本師清涼堂上上振下賢大師,用酬接引披剃之恩。再申供養,過現未來父母師長,南北參學諸方知識,現前蒞會各界大德。本山同住諸仁,十 方檀那信眾,用酬呵護加持提攜成就之恩。伏願山門清淨,正教有興;常住安樂,和合無諍;為教為法為人,願作如來之使。」

拈香畢,就座,眾侍者齊齊展具頂禮。維那白椎︰「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

方丈卓杖說法︰

「須彌頂上且安單,直上峰頭腳步歡。雲影天光如幻化,一念圓明法界寬。」

諸大德,香港觀宗寺,前身為靜盧,乃一代台宗巨匠四明寶公老人所開山,及後經覺公法主和尚多年籌建,始得伽藍圓成,安僧辦道。多年致力安老服務,關顧耆 老,樂享晚晴。盡顯濟世情懷,頗得大眾口碑。覺公上人世出世法,無礙圓通。慈心有大力,自在而能為。廣興利生之事,顯揚慈濟之光。持教觀以恒修,為正法而 常謀。寄望後昆,婆心懇切。今蒙上人慈悲厚愛,四眾同仁歡喜擁護,一致推薦宏明擔任住持一職。宏明慚愧,一介參方衲子。粥來飯去,忝列僧倫,大事未了,隨 業流轉。父母之恩未報,師長之德難酬。念世無常,惶然感愧。唯師命難違,眾意難卻。雖自覺無挽狂瀾之力,但願報師恩於萬一。臨深履薄,勉強而行。唯願諸山 大德慈悲加持,時賜鉗錘。十方善信鼎力擁護,興緣樂成。常住諸師和合無諍,向道上會。更祈諸佛垂慈,龍天默佑。觀宗寺山門無事興隆,道風再振,為眾依歸, 造福一方。更祝在會諸位十方高賢,福慧齊臻,公私兩利,凡所有求,悉皆如意。

雖然如是,即今晉山陞座一句又作如何思量﹖卓杖云︰

「高樹法幢利十方,萬類恩霑妙用彰。僧行咸安衍妙化,禪風永扇佈禎祥。」

說法畢,維那白椎:「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方丈下座,三拜。

維那師呼:「晉山陞座禮成。」

呼:「展具。」答:「不展具。」「禮謝和尚。」答:「不為禮。」「迎請者送和尚回寮。」答:「不肖送。」

到此,司儀宣佈陞座典禮圓滿。各界貴賓紛紛向宏明大和尚表示祝賀,大和尚一一合掌回禮致謝。接著恭請諸山大德致詞,香港觀宗寺法主和尚覺光大長老致詞,感 謝嘉賓蒞臨這難得一見的佛教傳統儀式的盛會,更勗勉新任方丈努力光大寺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大長老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詞,恭賀法主和尚及大和尚,並 願望中港兩地佛教能進一步作緊密聯繫。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大長老代表諸山長老致詞恭喜覺光長老宗風有續,法有傳人。並讚歎宏明大和尚為龍象之材,領導 大眾,一切無礙。表示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不僅是觀宗寺的盛事,也是香港佛教的盛事,值得祝賀。同時表示對這次新方丈晉山陞座的儀典進行得如法莊 嚴,讚歎有加。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先生致詞稱揚覺光長老愛國,愛教,愛港,領導佛教,與香港市民同謀福祉,並即場致送了一份賀禮給宏明大和尚,希望宏 明大和尚要以覺光長老為榜樣,為社會為佛教作大貢獻。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代表來賓致詞,讚揚覺光長老在港弘法利生不遺餘力,列舉了多項事 工,如安老興學,推廣文化,參加基本法,爭取佛誕假期等,並相信宏明大和尚任方丈定能使寺務發展更進一步。香港觀宗寺監院果德法師致詞敘說在觀宗寺親近承 事師尊四十多年,獲益實甚,現在喜見宏明大和尚任方丈,深慶得人。最後,由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大和尚致謝詞,大和尚衷心感謝光臨這次晉山陞座大典的諸山長 老、各位領導首長、大德法師、居士、及宗教界友人們。更感恩在這典禮中為他擔任了任務的眾多大德,辛勞奔走的義工,與及其他工作人員,尤其是他的兩位法 兄,道平法師與果德法師,傾誠竭慮力求典禮圓美。而最最感恩的當然是他的師尊覺公上人了。大和尚至誠懇切地表白他受師命承當了觀宗寺住持一職,在工作上, 行持上當會勉力做到不辱師門,不負師恩。

到了致送紀念品這一環節,司儀宣佈恭請宏明大和尚致送紀念品給幾位嘉賓,並請接受。依次是傳印長老、齊曉飛先生、了中長老、梁愛詩女士、淨慧長老。大和尚 特別為他的師尊法主和尚準備了一份禮物,他恭恭敬敬地呈上給覺公上人,上人歡喜欣然接受。這時整個大典真正宣告圓滿,諸山大德及嘉賓們緩步離大殿。新任方 丈與其他四眾弟子留在殿上,接著進行佛前上吉祥大供,及到祖師堂上供及迴向。是日觀宗寺備有午齋素宴招待來賓,筵開六十多席。其實為了隆重其事,觀宗寺在 前一天傍晚,假座九龍帝京酒店善宴堂敬設了歡迎齋宴,迎迓嘉賓。當晚歡迎宴上,二十多圍,坐無虛席。席間法主和尚及新任方丈都講了話,歡迎光臨到賀及觀禮 的嘉賓。每位嘉賓都獲贈一份細意準備的禮品包:當中有依傳印長老墨寶製成的竹質紙鎮;品質優良,包裝精美具收藏價值的特製普洱茶磚,寓意是禪茶一味;以佛 經意義特別製造的天雨法花環保手錶一隻:而最彌足珍貴的應是由宏明大和尚悉心設計編輯的日記簿形式的《覺光長老法語彙集》,集中收錄了長老三百六十多句法 語,金石良言,真是字字珠璣,有緣者當可日讀一則,定能涵養性情,充實智慧。

大典圓滿當天晚上,為了答謝諸山長老大德,居士嘉賓撥冗光臨參與盛典,香港觀宗寺常住兩序特設了豐盛素筵,敬謝嘉賓,席設香港會展中心君爵廳。答謝宴中, 個個歡容滿面,尤其是法主和尚,整晚笑容可掬,似放下心頭大石,又似是心願能償。老人家在席上坦言為了這次陞座大典擔心因天雨而減興,幸好心誠感應,天助 人成,皆大歡喜,老人家認為這天真如佛歡喜日。宏明大和尚致謝詞時也說到法主和尚選的好日子,大眾一念真誠,天也可收雨呈晴。總之這天來參與這盛典的人, 不論緇素,都無不讚歎此會難逢,因為儀式少見是那樣如法莊嚴,最重要的還是欣慶佛門真正做到「以道相授,昌隆法嗣,致使佛法得以梵幢久住焉」

特別值得一提的事,在宏明法師陞座前,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本煥長老,五台山夢參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等提前於九月十日先行蒞臨香港觀宗寺表示祝賀。年屆一百零四歲高齡的本煥長老致贈親筆墨寶鏡屏「續佛慧命」,年逾九十六歲高齡的夢參長老致贈 「昇無上堂」精製牌匾,出自夢老手筆。兩位老和尚合齡二百歲同時法駕蒞臨觀宗寺,轟動香港教界,傳為一時佳話。

宏明法師是香港回歸以後,由內地來港弘法並擔任香港著名佛教道場住持的第一位法師。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晉山陞座大典,高僧雲集,大德畢至,盛況空 前,龍天感應。可謂一時千載,千載一時,不僅是香港觀宗寺的一樁大事,也是香港教界的一大盛事,其中莊嚴殊勝,必將載入香港佛教史冊。

 
 
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晉山陞座大典
致 詞

◎國家宗教事務局 齊曉飛副局長

今天觀宗寺隆重舉行宏明大和尚陞座儀式,我很受感動。一到觀宗寺看到敬愛的覺光長老他永遠掛在臉上慈祥的微笑,看到道平法師引旗循行,看到果德法師領眾頂 禮,聽到一聲聲的鼓聲,一聲聲的鐘鳴,聽到一聲聲的佛樂,也聽到經誦,內心非常感動。就像我們覺光長老剛才講的,今天的這個儀式很傳統,但是也有很多的意 義。人都是有思想感情的,都需要溝通,也需要引起共鳴。人們可以通過口頭的語言,也可以通過文字的語言,有時可以通過肢體的語言,我今天强烈的感覺到儀式 也有語言。我在這份感動中領悟了今天的儀式所要告訴我們的,我感覺到佛教慈悲喜捨、利樂眾生的千年的、千古的理念。我感覺到佛教文化對人心的超越和神聖, 當然我也感覺到了咱們觀宗寺的僧團的和合,咱們兩岸四地佛教的和睦。

這幾天到香港,可以說是佛門有很多盛事喜事。前兩天參加了中華佛教首屆宗風論壇,「百年辛亥,百年佛教,丕振宗風,繼往開來」, 訴說的是一段百年的歷史,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佛教文化重生再建的歷史。前兩天,到觀宗寺來拜望我們老和尚,老和尚給我述說了幾十年來觀宗寺的歷史。 昨天又到西方寺,親近我們永惺老和尚,他又給我講了四八年從大陸一路顛簸,一路辛苦來到香港弘法的歷史,真的不容易。所以,我覺得這幾天都在翻開了歷史的 畫卷,在這𥚃面我想得很多。歷史很重要,歷史的意義就在於要人們記住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學習歷史,由此才有繼往開來。歷史就是人的生活,歷史就 是我你他,歷史就是前人、現在和未來。所以,通過今天的儀式,通過在香港參加這麼多的活動,我受到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我們要學會展望。

宏明大和尚到香港來跟随我們的覺光長老,精進佛學,慈悲為懷,也有很多的進步和成就,所以才有了我們覺光長老的信任和四眾的熱愛。那麼,今天的儀式,通過 這個儀式的語言,我覺得是對宏明大和尚的一份信任,同時也是一份希望。希望宏明大和尚在新的弘法的道路上,就像大和尚不斷地在說的要遵教奉行,要謹承覺光 長老這幾十年來愛國,愛港,愛教的精神,要更加的慈悲為懷,搞好僧團建設,更加的關注社會,慈悲為懷,利樂有情。也藉此機會祝諸山長老和各位朋友,六時吉 祥,謝謝!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晉山陞座大典
致 詞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梁愛詩太平紳士

今天本人很高興能夠出席香港觀宗寺宏明大和尚榮膺方丈晉山陞座大典,法喜無量,表示衷心地祝賀。

觀宗寺自建寺以來,在覺光長老的領導下,展開弘法利生各項善業,以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區內興辦大型安老院、佛教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及幼稚園等,為社會培育英才,貢獻良多。

覺光法師為香港平穩過渡,順利回歸,出謀獻策作出了不少貢獻,特別是把佛誕列為公眾假期,推廣僧侶教育,組織香港佛教聯合會,提倡與內地宗教及文化交流,團結世界佛教組織和教徒,得到特區、國家和聯合國世界領袖聯盟的表揚。

宏明法師是覺光長老的法嗣,德學兼備。曾師事海內外多位長老大德,世學佛學、涵養俱優,今覺光長老對宏明法師委以弘法重任,擔任香港觀宗寺方丈之職,各方 欽仰,深慶得人。相信在宏明法師的住持下,觀宗寺的寺務發展,定會更加蒸蒸日上,光大祖庭,興隆佛教,各項弘法利生事業,也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最後,本人謹祝香港觀宗寺佛日增輝,覺光長老福壽康寧,宏明大和尚法緣無量,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如意吉祥﹗

 
 
宏明法師陞座大典
送座法語

佛曆二五五四年八月初五日

◎覺光法主和尚

披忍辱衣願承當,登法空座佈津梁,

度群品入慈悲室,重振宗風興道場。

 
 
宏明法師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晉山陞座大典
致 詞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淨   慧

在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護法善信雲集香港觀宗寺,隆重舉行天台宗第四十七代嗣法門人宏明法師晉山陞座典禮之際,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觀宗寺常住和宏明法師表示衷心的祝賀!向覺光長老致以誠摯的問候!向光臨此一盛會的海內外嘉賓勝友致以美好的祝福!

香港觀宗寺為天台宗道場,遠承天台智者大師一脈,為香港重要的弘法寺院,對於佛教在香港的發展頗多貢獻。覺光長老早年親近天台宗師寶靜大師,研學教觀,深得其旨,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座主。寶公圓寂後,覺光長老將座落於粉嶺的「靜廬」改為「寶公生西紀念堂」,後於1978年擴建為觀宗寺,使得天台教觀宏演於香港。數十年來,在覺光長老的主持下,觀宗寺在教育事業、慈善安養、文化傳播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利於香港社會發展的事業,為佛教在香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光輝貢獻。

宏明法師原籍浙江寧波,曾在浙江天台山親近多位天台宗名宿,後在廣東潮州開元寺嶺東佛學院、上海圓明講堂及龍華寺從事佛教教育、寺院管理等工作。法師佛學 造詣功底深厚,律儀嚴整,好學不倦,具有佛教教育和寺院管理方面的才能。2002年應香港佛教聯合會邀請來港擔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務長,作育僧材,不遺 餘力,深得覺光長老器重。法師駐錫香港以來,參與香港佛教弘法事業,受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之職。現在榮膺觀宗寺住持,既是他個人努力修學的結果,也 是覺光長老提攜後學的表現。殷切希望宏明法師以覺光長老為榜樣,繼承觀宗寺家風,培養僧伽人才,弘傳天台教觀,樹立和保持優良的學風和道風,為正法久住, 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香港社會大眾的福祉貢獻力量。也希望觀宗寺在宏明法師的帶領下,加強與大陸佛教界的聯繫,特別是與天台宗道場的聯繫,共同推動天 台教觀的研究與弘揚,促進祖國繁榮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積極致力於弘法利生的事業。

祝願觀宗寺山門清淨,法運昌隆!

祝願覺光長老法體安康,光壽無量!

祝願與會的各界來賓福慧增長,吉祥安樂!

謝謝!

 
 
宏明法師簡歷
宏明法師,原籍浙江,1971年出生。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教育碩士(中國語文教育)、文學碩士(文化及宗教研究)。1989年於天台山國清寺皈依佛教後 不久出家,期間於各地叢林古剎參訪、習禪學教暨研修穢迹金剛法門。1993年於廣東潮州開元寺受具足戒並畢業於廣東省嶺東佛學院。1995-2000年, 任廣東潮安靈和禪寺知客兼維那、潮安縣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秘書長、潮州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開元寺後堂兼監院、嶺東佛學院教務長、《人海燈》雜誌主編等。 1996年,明暘長老傳付禪門臨濟正宗第四十二世、曹洞正宗第四十八世法脈。2000-2001年,任廣東珠海普陀寺籌備委員會副主任、監院,廣東省佛教 協會理事等。2001- 2009年,任上海圓明講堂堂務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監院、華林佛學院教導長、龍華寺西堂、監院、龍華寺寺務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徐滙區人大代表、上海 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2002年始,應香港佛教聯合會聘請常住香港,擔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教務長。同年,覺光長老傳付傳持天台教觀總持第四十七世法脈。 2005年,傳印長老傳付禪門溈仰正宗第十世法脈。2005年始,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弘法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香海正覺蓮社常務董事、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學 務發展總主任、香港觀宗寺西堂等。目前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香海正覺蓮社副社長、香港觀宗寺住持、佛教中諦學會導師、嶺東佛教文化中心及華雨佛教圖 書館創辦人等。
 
 
淺談方丈陞座法會儀軌
◎慎 言

丈陞座法會是漢傳佛教寺院中最為隆重的慶典活動。方丈陞座也稱為晉院,晉院即進院或入院,專指新住持入主某寺而言。相反,若住持卸職,則稱為退院。陞座在禪林中原指尊宿受拜請而登高座宣說佛法。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云:「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碧岩錄》第92則禪宗公案云: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叢林中每以此一公案表示第一義諦乃不立文字、言語道斷者。可見禪宗賦予「陞座」以十分神聖的意義。叢林中一般係前一日受請,次日陞座。陞座之法式與「上堂」相同,所說之法則與「普說」相同。

由於新住持晉院儀式中的重要一項為「陞座」(上堂)說法,於是人們轉而將新住持就職儀式稱為「陞座」,寄希望於新住持「登法王座,作獅子吼」,弘化一方。

在傳統佛教中「住持」是住持三寶、住持佛法,教化眾生之義,任重而道遠,所以一寺之主的職位稱為住持。方丈則是住持和尚的住處。現代常稱寺主為住持或方丈。

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即禪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維摩禪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轉申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

在古代,陞座主要是指上堂說法,如上述《六祖壇經》記載的六祖惠能大師於大梵寺陞座說法;《敕修百丈清規》卷末所附《古清規序》記載:「長老上堂陞座,主事徒眾雁立側聆。」因此,上堂說法與陞座是相同的意思。《臨濟錄》以後,上堂與陞座才有區別,上堂是指說法,陞座則是指方丈住持晉山時,升高座說法。

根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入院條」的 記載,唐代在舉行晉山儀式時,必須頭頂斗笠,腰背行包。到了山門口,放下斗笠,入門燒香,並且說法語;然後,到禪堂前放下行包,先洗足,取出衣具,同時掛 在禪堂內的鈎上,表示依住叢林(即是掛單,又稱為掛搭),然後進入禪堂燒香,到中央聖僧像前展大具,頂禮三拜,隨同的人也同時禮拜。掛搭後,至佛殿拈香, 這時有拈香法語,隨後展大具,頂禮三拜。隨後到土地堂、祖師堂前燒香,也各有法語。最後,入方丈室,也有法語。如此次第開堂祝禱,這是唐代所行的晉山古 式。

在古代叢林中,住持人選確定後,寺院原負責人(如監院)應準備須知一冊,載明本寺所有田產物業、賬目及迎接禮儀等,前往新住持所在地,請他過目,並擇日良辰,隆重舉行住持晉院、陞座儀式。

 

古代叢林陞坐程序如下:

1、客堂預先掛接住持牌。寺院通常都打掃一新,張燈結綵,晉院用齋茶香燭等一應所需都要預備好。

2、晉院當日。大眾師聞鐘聲,各搭衣持具,在山門前兩旁合掌而立,應邀前來的諸山長老亦於山門迎候。寺院首領執事則率領儀仗隊前往指定地點迎接。

3、新住持搭祖衣,由儀仗隊和侍者拿著錫杖、幛、幡、提爐、香盤、拂子、如 意、拄杖等導引,來到山門。此時鐘鼓齊鳴,住持再到達山門。新住持在彌勒像、韋陀像前以及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堂等殿堂佛像前,都須拈香說法禮拜。唯在大 雄寶殿佛像前,須由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接具,送蒲團位,大眾誦經。最後到方丈室,亦由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接具,送新任方丈登說法座位。新住持對座說法 數句,即登法座,立拈香。維那舉讚,當唱到雲來集完畢,方丈坐下,大眾作禮後,悅眾對鳴引磬三陣。時眾侍者、諸執事先後展具禮拜。方丈說法後,諸山長老和 大眾齊問訊致賀。

4、新住持供齋。聞鼓聲,上普供,新住持於各殿尊像前一一拈香頂禮;午梆鳴,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候送新住持齋堂位。

現代由於有政府領導和廣大信眾前來祝賀、觀禮,因此在晉院陞座法會結束後,通常還要舉行一個簡單的慶祝儀式,由政府領導、諸山長老和來賓代表致賀詞,或送賀禮,新住持致答謝詞,並設宴款待來賓。

 
 
方丈與衣鉢寮
◎常 靜

方丈和衣鉢寮是叢林中重要的職能部門。也是叢林對外形象的展示,所以,瞭解方丈與衣鉢寮的職能和功用,能夠方便我們明瞭叢林的機構設施和相關人員的職權範圍。下面簡要介紹方丈的由來與衣鉢寮的職能與功用。

在叢林之中,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也叫堂頭、正堂。後來在傳習過程中,方丈又演變為住持的代稱。方丈一詞,最初來源於《維摩詰經·不思議品》,經文記載:維摩詰大士方便「示疾」,佛遣文殊菩薩前往「問疾」。眾菩薩、聲聞、天王等為了聽聞「大道」,隨文殊入毗耶離城。維摩詰空乏其室,唯餘一床。時舍利弗思忖,「當於何坐?」維摩詰知其意,謂「求法者無佔想之求也」。維摩詰復現「神通」,大眾「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極廣大,悉包容三萬二千獅子座,所立處不迫迮,於維耶離城無所罣礙,於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罣礙,悉見如故,若前不減」。舍利弗驚嘆:「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維摩詰隨即宣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謂入此「法門」者,能「以須彌之高廣入芥子中」「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而山海等高廣依然,「無所增減」。經中,維摩詰居士所住的臥室雖僅僅一丈見方,卻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之座,有不可思議之妙。道世《法苑珠林·感通篇》載:「吠舍釐國宮城周五里,宮西北六里有寺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壘磚。傳云: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據《釋氏要覽》卷上記載:「唐顯慶年中,敕差衛尉寺承李義表前融州黃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東北四里許,維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遺址疊石為之,王玄策躬以手板縱橫量之,得十笏,故號方丈。」許多史籍都言,方丈之得名源於王玄策此舉。然而,《文選》中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已出現「方丈」一詞。其文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高誘註則說:「堵,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 後世用「方丈」稱寺院中的正寢,即住持所居之室。如唐·元稹《觀心處》詩云:「滿座喧喧笑語頻,獨憐方丈淨無塵。」宋·王禹偁《黃州齊安永興禪院記》謂:「郡之眾戶率錢二十萬建老宿堂,又率錢十萬立方丈室。」《景德傳燈錄》卷六引《禪門規式》解釋:「長老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亦因地指人,稱呼住持(又名寺主、堂頭和尚)。「住持」之語義為「安住之、維持之」。原意指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後乃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長老。此詞用在寺職稱謂時,又稱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稱之為住職。由於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

方丈除了指住持的居住處所之外,還包括寢室、茶堂、衣鉢寮等附屬設施。分述如下:

 

一、堂頭

堂頭也指住持所居之室。《禪苑清規·請尊宿》說:「專使先看知事計會訖,上堂頭人事。」《廣燈錄·三聖然禪師章》:「師到道吾,道吾以緋練額,持禪杖。師見,乃云:『逐便祗候。』道吾應諾。師參堂了,再上堂頭人事。道吾卻具威儀方丈內坐。師才近前。道吾云:『有事相借問,得麼?』師云:『也是適來野狐精。』便出去。」《聯燈會要·香嚴閒禪師章》云:「屢上堂頭告溈山為說。」以上二例,堂頭均明顯指方丈,即住持和尚之居室。

 

二、正堂

正堂也是方丈的別稱。《景德傳燈錄·龜洋山無了禪師章》說:「師告寂,瘞於正堂。」又《酉陽雜俎》載:「嵩山普寂禪師潔正堂,焚香端坐。未久,忽聞叩門。連云:『天師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詣,寂作禮云云。」此二例之「正堂」顯然亦指住持之居處也。

 

三、寢堂

寢堂乃指住持接見來客、接受住僧參拜的地方,一般位於方丈的前方,與方丈室相接。《禪林象器箋》說:「舊說曰:凡禪剎堂舍位置,法堂後有茶堂,接茶堂而有寢堂,連寢堂而有方丈。蓋寢堂者,住持講禮之處。」此說很精確。如《敕修百丈清規·聖節》說:「上堂,住持於鼓初鳴,出寢堂坐。」同書《小參》又說:「小參初無定所,看眾多少。或就寢堂,或就法堂。」同書《遊方參請》說:「凡寢堂中,必設參椅,示尊師道也。新到相看,住持當居中位,令其插香展禮,側坐受茶,於禮無損。」因寢堂用於行禮接待,故其比方丈室略大,《禪林象器箋》引竺仙《仙和尚宗門千字文》自註云:「今之曰方丈者,謂之寢室,大者曰寢堂。室則幽奧深邃,堂乃堂堂明顯也。」此語可作為佐證。

 

四、茶堂

茶堂必在法堂後,寢堂前。本是住持行禮之所,但與寢堂不同。茶堂人員來往較雜,相當於眾僧的休憩處所。《芙蓉楷禪師錄》載:「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禪林象器箋·殿堂門》引)《校定清規·告香》規定:「齋退鳴鼓,特為茶,或就法堂,或茶堂,首座相伴,特為參頭,有飯。」又《廣燈錄·黃檗斷際禪師章》亦曰:「師一日在茶堂內坐,南泉下來問:『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理如何?』師云:『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特別是《大慧杲禪師錄》所載將茶堂與寢堂之別顯示得很清楚:「歲節秉拂云:『今日一隊奴僕,在茶堂裡村歌社舞,弄些鬼神。』」

 

五、衣鉢寮

衣鉢寮是住持和尚的辦事機構,其字義如《禪林象器箋》所解:「藏住持衣財之處。此方所謂眠藏也。」然而,衣鉢寮的職能並不僅僅限於藏置方丈和尚的衣鉢等物。如《校定清規·入院視篆》說:「住持看封,預都寺開封,呈過住持,就狀先押字,次書日子,行者使印於日子處。狀系都寺收,印子隨封押,歸衣鉢閣,付與衣鉢侍者,或親隨使者。」同書《新住持入院》載:「印子隨即封押,歸衣鉢閣,付與衣鉢侍者。」同書《法嗣師忌辰》說:「就衣鉢閣支差設錢。」以上數條資料,衣鉢寮或作衣鉢閣,或為衣鉢閣,所指皆同。從這些資料看,衣鉢寮還掌握寺院及住持和尚的印信,並且具有一定的經濟權力。現代叢林,衣鉢寮規模不大,其職責為替住持辦事,侍奉住持和尚。

 

衣鉢寮一般有以下執事:

1、衣鉢侍者

衣鉢侍者是方丈和尚的機要秘書和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和草擬文書等。若有方丈和尚不願見或不便見的來訪者,可由衣鉢侍者出面接談。有的寺院還設有「銀錢衣鉢」「莊嚴衣鉢」「銀錢衣鉢」掌管寺院每天收入的現金及其帳目,包括施主結緣、供齋和其它經濟往來。「莊嚴衣鉢」負責掌管寺院珍藏的莊嚴法器和貴重財物。

2、燒香侍者

燒香侍者是侍者寮的負責人。凡方丈和尚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3、記錄侍者

記錄侍者是衣鉢寮的記錄,主要替方丈說法時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啓,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而且,長老語錄,多由其記錄整理而成。

4、湯藥侍者

湯藥侍者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方丈生病,由他煎湯熬藥,故名湯藥侍者。他還要做許多零星事務,如照料方丈的私人賓客,管理和分配特殊食品等。上客堂所需的菜蔬及其它用品,則由「買辦」負責採購。

5、請客侍者

請客侍者負責衣鉢寮的傳達。凡來會見方丈的,先由他稟告衣鉢或方丈。方丈或衣鉢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6、聖僧侍者

方丈的侍者。由他照料住持披衣、抽衣、折疊並存放袈裟等。在佛教儀式中,應為方丈傳爐、開具;飯後為方丈送漱口水,出寺院為方丈背行囊等。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執事不是輪流充當,而是長期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職時,都無須更換。

7、方丈行者

方丈行者是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幹雜活的僧人。也包括輪流從禪堂抽出來的清眾,他們負責守門、倒茶、鋪碗筷等。

8、祖侍

負責照料退院老和尚日常生活起居,使他們安度晚年。

在古代的方丈屋廊下,常常懸掛一種扁磬,玉石質料,形狀似雲板,有客來時鳴三下以通報。

方丈與衣鉢寮等職能部門的施設,不僅能夠使一個叢林住持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得到妥善的照料,而且能夠更加方便住持行使職權,領眾熏修,振興叢林。

 
 
禪境趣談
◎秦孟瀟

騎驢尋驢

清遠是位著名禪師,號稱佛眼,見解別有天地。他認為學禪的有二病:一是騎驢尋驢,一是騎驢不肯下。

騎驢尋驢的毛病易見,當你心向外逐,便忽略了內在,而徒勞無功。天堂本在你心中,可是你卻向外索求,人世間不知有多少煩惱,就是由於這種顛倒夢想而致。

另一位禪師指出:「自家寶藏。」唯有返向內心,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寶藏。如果苦苦向外追求,你一定會失望的。雖然在你的潛意識中,暫時滿足於那些虛幻之物,但你不能永遠欺騙自己。

第二種病是比較微妙而難治的。現在你已不再向外尋求,你已知道自己騎在驢上,你已體驗到內心的安寧,遠比從外境所得的快樂更為甜蜜。但最大的危險是你過分迷戀它,反而會失去它!這就是清遠所謂的「騎驢不肯下」。這也是習禪人的通病。

在這裡,使人想起了龍潭崇信的所以頓悟了。這顆稀世的珠寶,祗有不貪愛的人才能得到它。

清遠禪師用警策的語言說道:「不要騎驢,因為你自己就是驢,整個世界也是驢,你無法騎牠!假如你不想騎,整個世界便是你的坐墊!」

這句禪語實義,能有幾人懂得?

 

江湖術士

有一次,南泉普願禪師偶遊到一個村莊上,不料莊主知道消息,便出來迎接。

南泉大為驚訝地說:「我凡是要去一個地方,事前總沒有告訴別人,請問今天你們怎麼知道我要來貴莊?」

莊主回答說:「昨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土地神說你今天會來。」

南泉歎口氣說:「這是我的修行功夫尚未到家,所以才會被鬼神看到啊!」

禪師們一致看輕秘密作用或神秘的力量。凡是故作玄虛,裝神弄鬼,自吹自擂,說自己有「神通」,能醫治奇疑雜症:盲人能看見、聾人能聽見、啞人能說話、跛子能走路……;甚至能通「陰」「陽」道,招引鬼魂等等。這都不是「正途」,尤其習「禪」的人更藐視這一切,永不欺世惑眾。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卻有些騙徒打著禪門的幌子,把自己扮成「活神仙」似的,到處招搖撞騙,蒙騙上當的人亦復不少。其中以看「風水」為名最為突出,甚至可以看到天府神仙遊蹤,還能看到地府孤魂野鬼呼冤叫屈,悲慘景象。凡是出現以上這一類的人,無論是剃光頭的冒牌和尚,抑或是蓄髮留鬚的居士、道士等輩,說穿了,都是屬於跑江湖術士或騙子手罷了。習禪的人,毫無神秘可言,而是極其平凡的言行。

 

獨行敢闖

禪師們最動人的個性,就是堅韌不拔的獨行精神。

他們一心祇求最急切之事,而不向任何其他的人物敷衍和低頭。正如石頭希遷禪師所說:

「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

這並不是驕傲,而是智慧的流露。因為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使你解脫,祇有真理才能使你逍遙,也祇有你自己才能證入真理。

有一則有趣的逸事:據說仰山的學生文喜在廚房內做雜工,常有文殊菩薩現身。文喜曾拿著炒菜的用具,把這個幻影趕走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另有一位翠巖可真禪師,也有類似的說法:

「丈夫自有衝天志,莫向如來(佛)行處行。」

禪師們公認最難之事,就是要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也就是說,必須要經過許多碎心的折磨,不易克服的艱難,死般的孤寂,惱人的猶疑,和令人不安的引誘,通過重重的關卡,然後才能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

凡是具有獨行敢闖的精神,在禪道上一定會有成就。

 

應付怪物

有一位相當著名的道樹禪師,他是神秀大師的得意門徒,智慧過人,辯才無礙。

有一次,他和幾位弟子住在山上,在一座古剎講「禪」「道」。在那𥚃經常出現一個怪人,有時穿著破破爛爛,有時穿著奇裝異服,說起話來狂妄自大,稱自己有「神通」,並可隨意變化形狀,既能變形及妖嬈多姿美女,又能變為凶神惡煞的粗漢,甚至還能變為獅子老虎等類。道樹的弟子都非常驚恐,不知這個術士究竟是誰?究竟會變些甚麼花樣?

這個「怪人」一直在那𥚃作祟了十年,有一天終於消失了,不再出現。道樹對他的弟子說:「這個術士為了欺騙人心,施出了千方百計。但我應付他的方法,祇是不見不聞,儘管他的詭計層出不窮,總有用完一天,而我的『不見不聞』卻沒有終了。」

有一位和尚曾這樣的批評說:「說不到處用無盡。」

毫無疑問,這個「怪人」擅於扮神弄鬼,蠱惑人心,招搖撞騙而已。道樹禪師是用「無」字方法,所謂以「無」「有」。因為這個「有」不論如何的廣博,如何的神奇,總有個邊際,總有個竭處。而這個「無」卻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禪家提倡「破相」,不為外境所移、所困。

 

究竟為誰

有一天,在一個頗為莊嚴的法會上,禪宗泰斗惠能大師向僧眾弟子說道:「我這𥚃有一個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們是否認識呢?」

神會站出來說:「它是諸佛的本源,是神會的佛性。」

惠能批評說:「我已很清楚的告訴你們,它是無名無字的,你偏要叫它作本源和佛性。將來你即使有點成就,也祇是咬文嚼字的知解徒罷了。」

這話果然對了,神會後來正是如此。

在公元七一三年,惠能宣佈自己不久將辭人世時,當時在場的,除了法海等人外,在五大弟子中,祇有神會一人。他們聽到惠能將要逝世,都放聲大哭,祇有神會默默不語,也不哭泣。

惠能便說:「祇有神會一人超越了善惡的觀念,達到了毀譽不動,哀樂不 生的境界。你們這些人在山上數年,究竟求的是甚麼道?你們今天哭泣究竟是為了誰?我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到哪𥚃去。如果我對自己的死一無所知,我又如何能預 先告訴你們?你們之所以哭泣,是因為不知我死後往哪𥚃去?如果知道了,便不會哭泣。你們要知道,法性是不會生滅去來的!」

 

詞鋒敏利

神會和尚是湖北襄陽人,在他十三歲那年便去參拜惠能禪師。惠能一見到便問:「你千里跋涉而來,是否帶著你最根本的東西?如果帶來了,那麼你應該知道它的主體是啥?你說說看。」

神會回答說:「這個最根本的東西就是『無位』,它的主體離不了開眼即看。」

惠能不禁讚歎說:「你這小和尚,詞鋒倒也敏利。」

接著神會又反問說:「師父坐禪時,是見或是不見?」

惠能便拿棒子敲了神會三下說:「我打你,是痛或是不痛?」

神會回答說:「我感覺又痛,又不痛!」

惠能便說:「我是見,也是不見。」

神會又反問:「怎麼是又見,又不見呢?」

惠能便說:「我見,是因為常見自己的過錯;我不見,是因為我不見他人 的是非善惡。所以是見,又是不見。至於你說是痛,又是不痛,如果是不痛的話,那麼你便像木石一樣的沒有知覺;如果是痛的話,那麼你便像俗人一樣會有怨憤之 心!我要告訴你:見和不見都是兩邊的執著,痛和不痛都是生滅的現象,你連自性都摸不清,居然敢作弄人!」

神會聽了之後,大為慚愧,頂禮惠能自稱弟子。

 
 
世出世法
◎楊 釗

論 方 向

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方向正確,企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關鍵也在於有無正確的方向和目標。中國古代曾有一個寓言,說明其中哲理: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意譯是,季梁對魏王說:「這次我來的時候,在大路上看見一個人,正駕著車子往北走。」

他對我說:「我要到楚國去。」

我不解地問:「你去楚國應該往南走,怎麽反而向北面走呢?」

他說:「我的馬是千里馬。」

我告訴他:「馬雖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我的旅費多。」

我再次誠懇地說:「旅費再多,往北走,也無論如何到不了楚國啊。」他還固執地說:「我的車夫的技術很高。」

其實,他不知道,方向錯了,這幾方面的條件愈好,離開楚國就會愈遠。

以上對話被選為戰國策略中,魏國的治國策略,可見它在歷史上和實踐中的地位,其中意思是說:

「無論做甚麼事,首先要看清方向,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方向錯了,就會適得其反。」

企業的方向也就是其核心價值,根本點在「顧客導向」。一個企業、一個口岸若要成功,關鍵在於有沒有奉行「顧客導向」,關鍵在於能否持續地奉行「顧客導向」,是否能夠做到真心真意的為顧客服務,做到的程度是否夠全面,夠徹底。

企業生存之道在於市場份額,市場份額的多少,在於我們有多少顧客擁護;顧客是否擁護我們,在於他們能得到多少的利益。

所以說,祇要我們牢牢地抓住為顧客服務、為顧客着想、為員工謀利益,我們的企業才能興旺發達。

在實踐中,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的成功,「第一要靠大家、第二要為大家」。要想成功,沒有團隊精神,長期來說是不成的。「團隊精神」至今依然是企業成功的 「金科玉律」

要凝聚大家、團結大家,其必須要有一個大眾認可的目標,最現實的就是「為兩餐,以及安全感」,其具體表現在於「名與利」,所以說「名與利」是 大眾較為一致認可的追求目標。我們的企業,越能提供較多利益給員工,我們就會有越多的人員想加入我們的企業,流失率就會越少;我們的企業越快能夠令員工昇 職,我們的企業就越容易留住人才;一個企業不僅要具備吸引人才的功效,也必須具備留住人才的功效。當然,利益不僅是金錢,還包括學習的機會和發揮才能的機 會。

每一個企業的管理人,其功力的高低,最根本一條就是能否明白「顧客導向」,能否做到「顧客導向」,能否真心真意地、全心全意地做到「顧客導向」。如果我們拥有知識,又肯拼博,但祇是為了自己,或者祇是為了自己的家裡人,這種的企業其發展肯定有限,這種的企業肯定不能長久,要想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久,其關鍵在於公司的政策是否「肯吃虧」 「肯為大眾謀利益」,並且能夠落實到實處,讓大家看得見、摸得着,祇要我們「處事待人」時,心中能這樣想,口中這麼說,行動這麼做,並能持之有恒,十年如一日、廿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我們就能逐步形成認同我們的團隊,形成認同我們的平台,具備成功的基礎。

目前世界上企業最成功的策略之一是「創造雙贏」乃至「創造多贏」,祇要我們能落實「雙贏」策略,或者「多贏」策略(各方面都能贏)。並且能讓「對方先贏」,我們的企業就能獲得強烈的生命力,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小孩與龜

許多小孩子在遊嬉,一隻龜慢慢地爬過來。

有一個小孩子把牠捉住了,很想把牠殺來吃,可是,他不知道怎樣殺。他見了人就問:

「請你告訴我,怎樣才能殺牠啊?」

那個人回答說:

「你把牠放到河裡去,就可以殺了。」

這個小孩子依著去做,當他把龜放到河裡去時,牠頭也不回地游到河底下去了。

說 謊

有一個人騎了一匹黑馬入陣擊賊,看看情形,心裡有點怕起來,擔心戰鬥會死了。

他看見地下有許多死屍,自己就倒在旁邊,並用血塗在面上,表明自己也是一具死屍;他騎的那匹黑馬也在慌亂中失去了。

天黑了,雙方停戰了。這時,他才起身,把別人的一匹白馬的尾巴割了下來,就拿了條尾巴回來。有人見了他,問道:

「你那匹馬呢?怎麼不騎回來啊!」

「唉!」他頹喪地說,「我那匹馬不幸被打死了,你看,我把牠的尾巴帶了回來啊!」

那個人又說:

「你不是騎了一匹黑馬的嗎?怎麼變成白馬的尾巴呢?」

別人指破了他的謊話時,羞得他無地可容。

有一座古舊的房子,有人說:

「那裡面有鬼的啊!」

膽小的人,都嚇得不敢進去住了。

有一個人說:「怕甚麼?我才不相信有鬼哩。」

他就往裡面走進去。

過了一會見,又有一個人說:

「我的膽量很大,從來不怕鬼的。」

他跑進房間裡,有意放大了聲音,使自己的膽量格外大些。但是,先進去的那個人,聽到隔壁房間裡有聲音,以為是鬼來了,他就拿起東西來敲,想把隔壁的鬼嚇走。後進去的那個人,不曉得已經有人在裡面了,聽到那聲音,也以為是鬼來了。

他們兩個人,越想越怕!各人在房裡顫抖了一夜。

天亮了,他們奪門而出。兩人撞了個滿懷,才曉得是人啊。

 

和梨鬥氣的禿顱

一個大的果樹園裡,長著許多美麗的花果,有紅的、黃的、綠的、青的……。樹上鳴著悅耳的鳥叫聲,粉蝶環繞著花朵飛舞,牠們都在忙著。

有一個愚人,生成一副怪相,光光的頭顱,找不出一根頭髮來。他時常單獨地到果園裡來,靜靜地坐在梨樹下乘涼。恰巧樹上有一個孩子,非常頑皮;見他頭上是光 禿禿的,就摘了一個很大的梨,朝他頭上擲去,連擲數隻,他的頭被打破了,流著鮮紅的血,他還是默默地忍受著。有一個過路的人,看了很難受,關心地問:

「你看,你頭上流了很多的血,為甚麼還不逃啊?」

「哼,那個人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他非常的癡笨啊!他以為我沒有頭髮,便挨不起擲下來的梨子。我才不相信他有那麼大的力氣哩!」愚人坦然地說。

那個路過的人說:

「這樣說起來,反而是你呆笨了。你怎麼說別人愚癡呢?假使你聰明的話,怎麼可以讓人把你的頭打破?而你又為甚麼不逃避呢?」

 

裝鼻子

有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妻子長得還不錯,獨有鼻子長得太醜怪了。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一個漂亮的女子,鼻子生得格外美,他想:

「把她的鼻子割下來,裝到我妻子的臉上去,那不是好了嗎?」

他拿了一柄小刀,走近她的身邊,很快地,把她的鼻子割了下來,就跑回家去。

他拿了那隻割下來的鼻子,一到家門口,大聲地說:

「喂,妳快些出來啊!」

他的妻子忙問:

「甚麼事情這樣緊張啊?」

他見了妻子,還沒有說清楚,就用力在她鼻子上割一刀,說:

「我替妳裝上一隻漂亮的鼻子,以後就好看了。」

他把別人的那一隻鼻子,在妻子的臉上裝,裝來裝去,也裝不上去。

他嘆了口氣說:「我以為可裝上去的,想不到連你那醜鼻子也沒有了。」

 

買智慧

有一個笨人,常常責怪自己。

「為甚麼別人聰明,我愚笨呢?」

有一天,他請教別人:

「怎麼使自己變得聰明呢?」

那個人就回答說:

「附近有許多大智慧的人,你可向他們買些智慧,就會聰明起來了。你可知道,智慧要值千兩黃金的啊。」

他聽了那個人的話,即刻就去找大智慧的人了。

在路上,他見了一個大頭的人,心想:

「這個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多的啊!」

他走上前去問道:

「你能賣些智慧給我嗎?」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悲聲驚國宴

孔門弟子三千,大都謙恭有禮,惟有子路傲氣十足。但他對父母卻異常恭敬。在外地任職,經常寫信問候父母,每當收到父母來信,他總是焚香跪拜之後,才捧起書信,恭恭敬敬細細閱讀。「見字如面」,閱讀父母來信,如同在父母面前聆聽教誨一般啊。

子路孝敬父母純然出於天性。在十四歲時就曾爭著到百里之外為父母運糧,負重數十斤,往返兩天兩夜,差點兒沒有累死。

子路在孔子門下學習後,以他的忠誠和孝敬在諸侯各國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遊學到楚國,楚王對他的尊重可以說不亞於對一個大國的使臣。富貴不忘父母。每當宴飲,必先以酒酹地,敬獻他已故的父母;有時撫今思昔,悲從中來,以至潸然淚下。

有一次,正當大家舉杯互祝,狂歡濫飲,忽見子路默然停箸,惆悵憂傷。楚王見到了,問他何故。

「唉……」子路長嘆一聲,好一陣才說,「我現在是富貴了,我的父母卻不在人世了。生為人子,不能讓父母同享榮華,怎麼能不負疚呢?他們在世時我無能以錦衣玉食供養,如今去世了,即使我還想像當年那樣背著米袋步行百里到家,稍盡人子之責,父母也得不到了。」說著說著,竟大哭起來。

大臣勸他節哀。

「謝謝……不過,唉……」子路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說,「我現在才明白,如今無論用怎樣的辦法都不能彌補過去對父母供養之不足了啊……」

孔子理解自己的學生。他感慨不已:「子路孝敬父母,可以說是在雙親生前他盡了力,在雙親謝世後他盡了心——如此至誠至孝,完全出自真情。在禮崩樂壞、世風日下的現在,應該以子路為楷模,好好倡導一下孝道,這不是更有利於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嗎?而且有孝才有忠啊,我相信子路是不會有負於楚國的。」

果然如此。子路為楚國出謀劃策,立過幾次大功,甚至在戰場上為國家獻出了生命。

 

寒門出鴻儒

趙至,字景真,山西大同人,西漢時期大學問家。

趙至年幼即十分懂事。又好學,一有空即去私塾教室外旁聽;因家貧,又常下地幫父母幹活。十二歲時終於被父母趕進學堂了,而心裡總是惦記著父母的辛勞。一天,上對聯課。見天氣晴和,老師觸景生情隨口吟道:

鳥鳴樹,霞飛天,艷陽可喜。

沒想一個學生笑嘻嘻地馬上接對:

    貓叫春,豬打圈,農家何樂!

教室一片嘩然。這時,窗外突然傳來叱牛聲和咳嗽聲,趙至知道是多病的父親在耕地。他心頭一酸,「下聯」即隨口而出:

父耕田,母織布,貧生何悲!

同時禁不住竟伏在書桌上哭了起來。老師感慨地講道:「『詩言志』,趙至讀書,時刻不忘父母耕織的辛勞,其情可憫!諸生可都身同感受?」教室沉寂了。

此後數日趙至沒再上學,他要與父母同擔辛勞啊!父母趕他也不去;老師家訪,勸慰道:「趙 至啊,你要明白:你祇有把書讀好,才能真正把你爹娘從困苦中解脫出來,你爹娘不也這麼教育你嗎?而且,男兒之志不在小而在大,人的眼光不在近而在遠,『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的話講得多好啊,敬其親固是人的天性,而治其國,使天下太平,讓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那才是一個有志氣的男子漢追求的至善至 德呢……」

趙至復學了。可是不久父親病故,為償債又失去土地,母子倆流落到了縣城。他時刻不忘父親臨終前的希望:「好好讀書,出人頭地,照顧好你的母親。」他就更加努力學習。背柴賣,不忘讀書;磨豆腐賣,不忘讀書;走到哪裡都手不釋卷。一些市井小民,譏笑他是個瘋子。可趙至「發瘋」念書的事傳到縣太爺的耳裡,就另作別論了:「趙至發奮,感人至深。不忘父訓,孝心堪嘉。志向高遠,異於常人。如果給予資助,何患不成大才?」於是免費讓他上了縣學。三年後,縣令調任京官,又把他帶去洛陽,拜著名學者嵇康為師,終成一代通儒。趙至使母親度過了幸福的晚年,他在九泉之下的父親也該暝目了。

 
 
錫杖的來源與象徵意義
◎僧 禪

杖為僧侶所持的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有聲杖、聲杖、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份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於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關於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是為了比丘托鉢時,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比丘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打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另外,有的佛經中還記載,比丘大多生活在幽寒的園林中,常被各種爬行的毒蛇咬傷。佛陀說,可以製作能夠發出聲音的杖子,驅逐毒蟲,把這種杖子叫做「杖法」

錫杖的形狀分三部份,上部即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亦繫數個小環。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造。《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扁,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另外《錫杖經》還提到二股六環或四股二十四環的形制,前者是迦葉佛制,後者是釋迦佛制。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柄,寶筒盛之。」杖頭部分似乎是可以拆下來放於袋中的,《十誦律》卷五十六曾提到「杖囊」,並說:「佛聽許以絡囊盛杖,為愛護故莫令破失。」這應該是指杖頭部分,而《大乘比丘十八物圖》亦將杖頭部及木柄部予以分離,且有錫袋的圖示。另外杖柄部較短者,稱為「手錫杖」,用於法會時,一邊搖動,一邊吟唱梵唄,主要用於天台宗及真言宗,常見的一般杖頭有四股十二環。

錫杖除了作為生活所需之外,還有深刻意義。在《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而 依錫杖的不同形狀,也象徵不同的意義。同經中說:錫杖有三錞,代表憶念三途苦惱,則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則除貪、瞋、癡三毒等等。而四股者, 則是斷除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輪廻,或表苦、集、滅、道四諦。十二環者,表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三重四股,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錞鑽八,用念 八正道,二股是迦葉如來所制立也,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

 

關於錫杖的用途可分兩種:

一、用於驅遣蛇、毒蟲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說:「諸比丘道行見蛇、蝎、蜈蚣、百足、未離欲比丘見皆怖,白佛。佛言:『聽捉錫杖搖。』」《十誦律》卷五十六中說:「佛在寒園林中住,多諸腹行毒蟲嚙諸比丘,佛言,應作有聲杖驅遺毒蟲。」這是說佛陀在世時,有比丘行於路上時,見到蛇、蝎、毒蟲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傷,於是佛陀說,應做有聲的錫杖來遣散毒蟲。

二、比丘於街上行乞托鉢時,用來警覺施主或預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比丘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門,應搖動錫杖作聲,以為警覺。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亡財僧現﹀條中說:「言錫杖者,(中略)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

三、作為護法增威的法器,錫杖還是許多佛菩薩手中持物。如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隻手為錫杖手,表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地藏王菩薩也是手持錫杖,表示金錫震開地獄之門,令更多的地獄眾生得度。

至於其它的功用,《毗尼母經》卷五和《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均有明記,如僧侶生病或年高時可用來支撐身體,而《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中提到,比丘乞食時,可於信者門前搖動,但不應搖動多時,二、三次即可,若無人應門,應即刻離去。可見也有用來叫門之用,「有聲杖」之名蓋本於此。又《毗尼母經》卷五說:「可於杖頭置鐵、或銅、或角。」而《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也說:「杖端置如環金屬,搖動作聲,以示警覺。」即可於錫杖上裝置金屬的穿上小孔的扣環。

關於持杖的方法,有如下一些規定:持杖不得入眾,日中後不得持,不得擔於肩上。見到佛像不能使錫作聲,不能用杖指人,不能用杖在地上寫字等。

錫杖是比丘隨身攜帶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許多故事。在《唐高僧傳·僧稠傳》中記載說:「僧稠前往詣見懷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聽聞兩虎交鬥,咆哮聲響震動山嶽,僧稠即以錫杖途中調解,於是兩隻老虎便各散而去。」

在《傳燈錄》中也記載鄧隱峰禪師的故事,鄧隱峰禪師冬季居住於衡嶽,夏日居止於清涼山。在唐元和年間,禪師登五台山,出淮西時,恰巧遇到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人交鋒,打得不可開交,未決勝負。禪師心想:「我當去解除其患。」於是禪師就擲錫於空中,飛身於兩軍上空,兩方將士看到禪師飛於空中,無不驚訝得張大了口,一時忘了打仗,各自散去。故後來稱僧眾托鉢拄錫,雲遊四方為「飛錫」「巡錫」,而僧眾駐留某地或某寺院,則被成為「掛錫」「駐錫」。這裡的錫就是錫杖的簡稱。

隨著乞食制度的慢慢退化,錫杖的上述具體功用有所減弱,但是它不僅沒有退出舞台,反而被賦予了護法增威、彰顯智能、指點玄機等特殊意義。

據佛經記載,佛陀對眾比丘說:你們應該受持錫杖。因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執持錫杖。因其能彰顯聖智,所以又叫「智杖」;因其能行功德本,所以又叫「德杖」。它是「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另外,在佛經中還對錫杖的多種象徵意義作了表述。迦葉問佛陀,為甚麼叫錫杖?佛陀說:「錫者輕也,依倚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錫杖又名智杖、德杖,愛持錫杖可以「彰顯聖智」「行功德本」。 出家人雲遊時皆隨身執持錫杖。因此,高僧掛單某處,便稱為住錫或卓錫,即立錫杖於某處之意。到後世,禪師們常振錫舉杖來啓示玄機、指點妙義。在舉行法事活 動時,法師也常身披袈裟、手持錫杖來表示身份地位,彰顯威儀,並作為法器使用。至此,錫杖的本來用途被完全改變了。現在的傳戒,更以錫杖為聖物,新戒們輪 流扶持錫杖,這已經成為傳戒法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儀式。錫杖的這些象徵意義,也正是後世佛教在其材質與樣式上,煞費苦心加以華麗裝飾的原因。

 
 
居士的由來
◎天 香

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在佛門中凡是在家的佛教信徒都稱為居士。但「居士」一詞並非佛教專稱,有其不同的來源。以下就對居士一詞的來源作簡要介紹。

居士是梵文 Grha-pati的音譯,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界,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如清代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 徐嘲之曰:『道長日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與居士等,惟雙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說道:『居士,你但放心,說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來?』」

「居士」一詞,並非佛教的專稱,在古代中國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為居士。在《禮記》一書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是指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這裡的居士是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魏書·儒林傳·盧景裕》:「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於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由是世號居士。」《北史·韋𡕷傳》:「𡕷對翫琴書,蕭然自逸,時人號為居士焉。」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註》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在中國古籍中,往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常常喜歡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信徒,而是指有才而隱居不作官的人。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男的稱居士,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自從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居士」就指在家學佛修行的人。凡是在家的信徒,不分男女,都可以叫做居士。如慧遠《義記》:「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南史·虞寄傳》:「 寄因寶應不可諫,慮禍及己,乃為居士服以拒絕之。常居東山寺 ,偽稱腳疾,不復起。」 唐元稹 《度門寺》詩:「舍利開層塔,香爐佔小峯。道場居士置,經藏大師封。」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自我觀之,居士、沙門,二者不可廢一。」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飲酒食肉的闊人富翁,祇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稱為居士,算作信徒。」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是源自《維摩詰經》。該經中的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 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 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符其實的居士,應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弘揚佛法過程中,就收了很多在家佛教信徒。一次,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 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現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 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啓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 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 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 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然而在《長阿含經》中,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從這點看,經中的居士有點相當於現代的商人、經理或實業家了。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在有關史書中,也有稱道教信徒為居士的記載,如宋代蔡縧《鐵圍山叢談》卷四:「 政和以後,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 林靈素等多賜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以塗金銀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從以上介紹可知,在古代,居士一詞並非是佛教所專用,在印度和中國民間都有居士的說法。特別是在中國,不僅信仰佛教的在家信徒稱為居士,而且道教信徒也稱居士,就是有的一般隱居不仕之人也有稱為居士的。不過,佛教在中國盛行起來之後,居士基本成為佛教的在家信徒的通稱了。

 
 
生活禪
◎陸巧玲

當 我們到各大寺廟朝佛禮拜時,佛、菩薩慈悲、莊嚴、清淨、圓滿的法相,讓人倍深敬仰崇拜,而佛殿及寺院內清淨整潔也不由讓人感到歡喜舒心,寺院,佛堂如同參 學者,雖然自性 清淨純潔,但也會染上塵埃,祇有清掃整理之後,才會變得一塵不染,井井有條。此後在日常勞作中修禪成了中國僧人修持生活的內涵。寺院的生活很有規律,分工 也很細緻,方丈為一寺之主,下面有監院,知客,維那,書記等,還有負責具體事務的執事僧,如照管油燈、香燭、負責擺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工作的僧 人叫做殿主,香燈;專司撞鐘擊鼓的僧人叫做鐘頭,鼓頭;守護山門的僧人叫做門頭;負責清掃廚房,菜蔬的擇選去皮、淘洗等工作的僧人叫做菜頭; 保證供應大家做飯和燒茶等生活用水的僧人叫做水頭;以及管塔的叫塔頭等等。在一般世俗眼裡,平凡的勞作事務,將耗費掉人生大部份生命時光,生活也毫無意 義,未來也無希望將慘淡淒苦度過一生,談何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其實不然,佛家講眾生平等,修行祇有先覺和後覺,並沒有貴賤之分,佛與眾生祇是悟和迷的區 別,一旦開悟,不論地位有多卑微,都能修成正果。

自六祖惠能創立了「南禪宗」後,佛家的修行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看作是參悟修道的法門。一些高僧大德也親自幹一些種田、灑掃之類的作務,並看作是砥礪身心,恭心服務大眾,消除三毒,斷除我執的修行法門。

唐代百丈懷海,他規定寺院僧眾,無論職位高低,都參加集體生產勞動,諸如耕種、收獲、打柴、採茶等,以求生活自給。中國歷代的高僧大德有很多都是從普通的 執事僧出身,如趙州和尚在南泉處被安排在燒火做飯;六祖惠能起初在五祖弘忍門下,祇是一個幹雜役的行者,負責踏碓舂米;清朝玉琳國師最初是在佛殿(堂)照 管油燈、香燭、清潔大堂的普通燈頭;雪峰在德山座下當飯頭;臨濟鋤地栽樹;洞山鋤茶園;玄沙砍柴等等,這些大德莫不是在日常勞作中靜慮修禪,用功修行,而 成為一代高僧。

武俠小說家金庸所寫的《天龍八部》書中描述了一位不同尋常的掃地僧,他每天除了誦經拜佛之外,祇做些燒火,種田,灑掃等粗活,屬於寺院中幹雜役的清眾,他 在藏經閣裡默默無聞掃了四十餘年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麼一位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服事僧,郤修得了少林寺武禪的最高境界。他能以在藏經閣這便利 工作條件下深研經文,以佛理為基,甚深慈悲心,精研少林武功,勤加練習,數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參透生死,練就了他少林武術絕技。詩中有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真人不露相,工作無尊卑,悟道有深淺」。真人不露相,禪宗裡面有多少燒火的,挑水的,煮飯的苦役行者,都是在工作中參究出本來面目,但仍顯現無人認識的真面目。

話說奕尚禪師有一天剛從禪房中走出來,聽到陣陣悠揚,動聽的鐘聲,禪師仔細聆聽感到今天的鐘聲格外與眾不同,靜心聽了好一陣,待鐘聲慢慢消去,方問身邊侍者:「今天的鐘聲是誰在敲?」侍者答:「是位新來的小和尚。」禪師便傳他而來,問道:「你敲的鐘聲很特別,格外響亮、清透,祇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鐘聲,你今天懷著甚麼樣的心情,心裡又在想甚麼呢?」小和尚想了想坦然回答:「我今天也沒有甚麼特別心情,祇是在出家之前我的老師告訴我,做甚麼事情都要用心,打鐘的時候想到鐘,因為鐘即是佛,祇有虔誠、齋戒、敬鐘如佛才是真正在敲鐘。」奕尚禪師聽了很是讚許,進而開導:「敲鐘是這樣,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要保持這樣敲鐘禪心,以後你的道路一定很光明,前途不可限量。」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任何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鐘的禪心,終於成為一代大德高僧,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世間的許多所謂道理都是從外部現象上總結的,而禪機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佛家常講,修身就是修心,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偉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給人崇拜的,禪者是從卑賤作務,苦役勞動中身體力行,磨礪意志的。在佛家寺院,高僧登堂講經說法,是莊嚴法事,普度眾生;普通的 執事僧擊鼓敲鐘誦念,也是莊嚴佛事,普度眾生;讀經坐禪,是悟道修行,掃地劈柴,燒火做飯,致力於各種雜役,也是修行。儒者有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佛教更重視苦行頭陀,勞役歷練,往往這些苦役的修持者一旦開悟,恰似寒灰爆豆般猛烈。

 
 
《菩提樹下》聆聽禪音
◎劉元舉

份 一詞,可解釋世態萬象。聽朋友說,一位功成名就的知識份子,突然頓悟,循入佛門。令人瞠目的是,在他六十四歲時,三步一叩首,五體伏地,一直從山東淄博的 博山,朝拜到山西五台山。虔誠之至,金石為開。每一步跪下、叩首、站起,都充滿艱辛,起伏之間,完成了塵世的一個偉大傳說。千里朝拜,究竟為了甚麼?

小提琴在傾訴,很深情,如臨清幽深澗。一川飛瀑,漫山霧嵐。飄渺,靈透,超邁。霧嵐已散,曲卻不散。如纏繞山體淙淙流淌的溪流,一詠三歎,柔情萬轉,訴說不盡的悲憫之中,有著激越的凝重,並從中漾蕩出崇高的淒美。

菩提的境界。詞曲合一,琴人合一,天地合一。

這便是著名小提琴家張樂的演奏。他是世界著名的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終身簽約的首席小提琴家,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譽滿天下。張樂現為深圳交響樂團的首席、藝術副總監。他視野開闊,思維放達,可謂見多識廣,融東西方文化於一爐。

聽這首《禪樂·行者》的小提琴獨奏,不僅傳遞出他對仁炟法師千里朝拜的感動和感悟,更有他對佛樂禪音的獨特詮釋:那是心與弦的交流,弦與心的融匯。

幽歌一曲,淚濕青襟。

這確實是個美妙而深遠,讓人聽過就不想忘記的旋律。令我驚歎的是,作曲者是位清純典雅的女士:覃丹瑩。她說話的聲音與她的旋律一樣優美。法師為她取法名:妙晶。

香港音樂人覃丹瑩出生於藝術之家,畢業於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之後又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深造。她曾創作過各種風格的作品,散見於各種報刊雜誌和音樂專業刊物。

她在這張由因果兄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菩提樹下》佛樂光碟中,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作曲,又兼演唱和監製。

女中音亮起歌喉。那是深切體驗的唱腔,如泣如訴,充滿悲情——

頭吻大地/ 心若止水/ 千里叩拜,無怨無悔。

會否

鐵鞋踏破心無礙/ 濁汗成泥志益堅/ 牛上南山/馬走平川。

剛聽完張樂的小提琴《禪樂·行者》,再聽她的演唱《朝山》,更加強烈著感動。

覃丹瑩說,她能夠寫出和演唱這樣的曲子,完全是因為歌詞深深打動了她。詞的作者便是這位苦行朝拜的老人:仁炟法師。身臨其境,刻骨感受,才會這樣擲地有聲。

她說,有一股力量在推動和引領著她,就像她跟著手中的一枝筆在奔在飛,靈感從天而至。這一切讓她突然醒悟:《朝山》不是普通的唱詞,這是一種越邁而高蹈的自白,是忘我無我的境界,那是一種真正的大自在呵!

正是這種大自在境界的感知,讓她靈性四射。她不僅譜寫出《朝山》這種美妙的旋律,還譜寫出《自在歌》和《丐僧歌》。這是兩首反差極大的禪樂,放在同一張光 碟中,有著令人震撼的效果。還有《南無觀世音菩薩》,較之聽過的那種廟堂佛樂,有著更深更虔誠的呼喚。這是創新作品,對佛樂有著開拓的意義。

《丐僧歌》是仁炟法師的有感而作,透射出豪邁而自在的人生境界:

「丐僧乞法了無得/巡天叫賣無字歌/饑時撮來沙作米/但向佛祖借衣缽

家貧不嫌衲衣破/無裡無外無可遮/赤赤條條無體膚/光光灼灼灑脫脫

再請明珠與錫杖/震開鐵圍照娑婆/披毛戴角轉聖道/飲銅食鐵昇極樂

三千世界無可度/護駕地藏早做佛。」

覃丹瑩在創作這些佛曲佛歌的時候,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昇華,在蟬變。

「無風無火無山河/ 無神無鬼無有魔/ 無人無你亦無我/ 無僧無法亦無佛/ 法界藏身無一物/ 君且聽此自在歌。」

仁炟法師的這首《自在歌》,深吟淺唱,令人朗朗上口,卻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奧禪境!

今天真是有緣。值《菩提樹下》正式出版發行之日,我有幸來到這個特殊的「發行現場」,與製作這張光碟的團隊和眾弟子們圍坐在仁炟法師的身邊,傾聽這張光碟上樂曲的同時,也在傾聽法師的講述。法師說,這是緣份。他出家是緣份,大家的相識是緣份,而能夠製作出這張《菩提樹下》佛樂,也是緣份。

 

音樂就在這種多元情愫間,圓融著達到高妙之境。如夢似幻的頌經聲,由近及遠,化作激越的混聲器樂……

惟有感動。

我是個執著之人,塵世間或許並不見怪。然而,在出家人的眼中,未免有些愚執吧。如果說,我是以我的「執」去探尋這張佛樂光碟的製作過程,莫不如說我是在執著地追尋一種東西,是「有與無」的哲學,也是「有與無」的禪境。

我是這樣問法師的:「千里叩拜,無怨無悔。」為甚麼無怨無悔?莫非就是為了感動芸芸眾生,為了讓他們捐款修建山東省的博山正覺寺嗎?

仁炟師父身著褐色僧袍,盤坐於長桌盡頭。法師聽了我的提問,淡然一笑,答曰:非也。他說他是在51歲那年蒙佛救護,當時就曾許下三個願,其中一願就是要去朝拜五台山以報佛恩。既然許了願,就是要還願的!

這種回答讓我更加感佩。一諾千斤,他竟說得這麼輕輕鬆鬆。

《菩提樹下》是原創佛樂,一共七首。從音樂上說,既有對傳統佛樂的繼承,更見創新意識。尤其結合這個多元的時代,這些佛樂有著多樣的風格:既有「有」的內容,更有「無」「超邁」;既有古典傳統的東西,亦有現代的元素。就像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度化不同根基的眾生。

菩提樹下,悟者自得。置身其中,如臨菩提,如沐慧風……

 

註:

1、作者簡介:劉元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遼寧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

2、原創新佛樂專輯《菩提樹下》:已由上海音像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3、如有需要,請聯繫——

香港:5313  5931

深圳:+86-755-8337-8417。

 
 
紀念弘一大師一百三十週年誕辰暨林子青居士一百週年誕辰
(一)

 緬懷弘一法師(三首)

◎施榆生

經歲居漳播法音,吾家三代結緣深。【註1】

奢靡戒絕垂高範,念佛猶懷救國心。【註2】

 

律宗嚴守篤修行,卓錫閩南感素誠。

一曲春遊辭致美,年年陌上聽啼鶯。【註3】

 

悲欣交集最關情,落筆欲枯風骨清。

曠世奇才堪仰止,冰輪皎皎望中明。

 

【註1】:法師在漳州七寶寺講經期間,曾祖施蔭棠及其子孫供奉素食,交誼甚篤。

【註2】法師在閩南弘法時,座後壁上常懸掛手書中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

【註3】法師曾作《春遊》曲曰: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二)

吟弘一大師

◎李竹深

常懷霜菊志,苦樂入心田。【註1】

交集悲欣日,中天一月圓。

 

【註1】:1938年弘一大師卓錫漳州,曾為信眾開示「苦樂對照表」

 

(三)

共懷弘一法師

◎柯鴻基

鏗鏘「不忘」鑄金言,【註1】東土西天盡燦然。

德藝雙馨光世界,俗僧懷緬萬千年。

 

緬林子青居士

 

文學史書皆拔萃,佛經精湛數權威。

撰編巨著難相擬,曼殊第二譽煌輝。

 

學習大師  振興中華

 

大師德藝咸高萃,在世煌輝盡讚誇。

今日依然蒙煦照,千秋未減煥金霞。

補盈老暮衰豪氣,廣使後生溢秀華。

濟濟神州彌泰斗,全球詩友品新茶。

 

玉樓春‧三炷清香

 

三炷清香爐上插,恭接君魂回舍塔【註2】,廈泉淪鬼換新顏【註3】,「死地」 【註4】夢圓驚曠下【註5】。  勤學德風和萃拔,充我身衰心脈窄,引催拙筆也生花,美好江山如酒畫。 

 

【註1】:「不忘」指弘一法師1938年10月在漳州為信眾書條幅「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詞末又跋: 「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救護國家」

【註2】:舍利塔

【註3】:弘一法師自1928年來廈門,1942年在泉州圓寂,14年中,輾轉閩南廈漳泉,時逢日寇入侵,他給友人的信中云: 「倘值變亂,願以身殉」;並接廈門一僧人詩句表達:赤日攬作鏡……照我忠義膽,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悔。

【註4】:「死地」指大師離滬赴廈,此時的上海:「雞犬無聲天地死,風景不殊山河非。」

【註5】:曠世之下。指上海終於舉辦百年世博會的美夢,並取得震撼世界的巨大成果。

 

(四)

懷林子青大德

◎莊宗沛

邑人林子青居士,其學之博,其文之巧,其行之高,國中罕見,趙樸初先生生前曾譽其為「國寶」。今逢大德百年誕辰,重溫漳州南山寺留存的墨寶,感慨萬千,作詩一首以表敬意。

南山禪寺綠蔥蔥,瞻仰經壇拜識公。

弘法詩文驚海宇,護佛功德上天穹。

度人度己登三寶,隨俗隨僧悟四空。

且喜古稀逢盛世,巨篇化作「喝雲」風。【註1】

 

讀《台灣獄中雜詩》有感

◎莊宗沛

一九三四年冬,是時林子青居士即慧雲法師,應邀赴日據之台灣弘法,詎料被日寇拘捕入獄。其滿腔憂憤,在獄中無筆無紙,數月之間憑心思口吟而成詩百餘首,並發誓「山僧若使能歸去,願脫袈裟執戰旗。 」出獄後追憶五十二首載入《煙水庵詩稿》。

台島無端作日囚,感懷國弱自哀愁。

「忍教埋骨留夷土,但有傷神憶故邱。」

任是眼前浮惡鬼,亦能腹內鑄金猴【註2】。

佛光普照陰霾破,大德英名萬古流。

 

【註1】:漳州南山寺係臨濟宗喝雲派祖庭,此地即是林子青涉足佛門第一站,其後出家亦為喝雲派法嗣。

【註2】:指降妖伏魔的孫悟空

 

 

敬仰弘一大師

◎陳炳均

多才博學智聰賢,國事無忘勇負肩。遠却功名弘佛法,探求籍典釋宗禪。

伏龍山寺丹青影,浙閩經堂遺世篇。以律嚴身成正果,高清朗月萬年傳。

 

悼林老

◎喬尚明

初入禪門獨解詩,瓣香蘇戩忘年師。漫游跡廣求真諦,愛國志堅遭險夷。

崇禮圓音著新譜,精研貝葉釋殘碑。相隨樸老徙京邑,大德才名後世垂。

 

註:(1)林老指林子青先生,畢生從事佛學研究。

(2)《瓣香》句—蘇戩即詩僧曼殊,林老以曼殊為忘年師。

(3)《崇禮》句—圓音乃弘一大師別名,林老早年即編著《弘一大師年譜》;晚年又增補出版《弘一大師新譜》,並擔任《弘一大師全集》主編。

(4)《精研》句—貝葉指《房山石經》,林老受中國佛教協會委派研究整理房山石經,并曾應邀赴日本國宣講。

(5)《相隨》句—樸老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林老應樸老之邀由上海徙居北京參加佛教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從此定居北京。

 

 

讀《林子青居士生平》有賦 

◎陳炳均

慈航普渡滿虛懷,何懼強倭萬劫摧。弘一承傳憑慧性,房山考究展高才。

雲遊寺院精宣吐,教化經文妙剪裁。煙水庵詩有真諦,一花一葉一如來。

 

註:末句乃林子青居士文集之一。

 

懷弘一大師

◎孔偉貞

青春鼎革意縱橫,百藝一身天下鳴。學佛虔心倡戒律,傳經立志導言行。

雲遊四海禪燈續,足駐伏龍椽筆耕。萬卷珍編開覺路,人間淨化獻真誠。

 

註:伏龍:即伏龍禪寺

 

敬頌林子青居士 

◎孔偉貞

佛教宏揚獻畢生,著書講學硯田耕。廣宣弘一師風範,深論房山典聖明。

百卷金章開覺路,千年古剎續禪燈。人間此處桃園是,普渡慈航萬縷情。

 

念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 作賦

◎張慧蓓

古道長亭裊梵音,菩提禪證律宗深。伏龍東海安緇素,弘法娑婆度眾心。

 

題《煙水庵詩稿》

◎姚廣圻

三生慧業幾生修,鉢杖芒鞋遍九州。煙水雲鄉應暫住,江山時事減輕愁。

心澄淨海隨緣住,道等維摩任去留。天上曼殊應一笑,撰編經典亦宏籌。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歐洲「親戚」
◎司徒一凡

《香港佛教》二○一○年八月號六○三期所載拙文「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中,筆者曾提到荷蘭人紐霍夫(Johan Nieuhoff)通過著書,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南京瓷塔」,使其在歐洲名聲遠播。當時,正值「中國風」(Chinoiserie)在歐洲大行其道,各國便紛紛以其中的插圖為藍本,在許多園林中陸續彷建「中國式」寶塔。儘管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在中國土地上已不復存在,但它在歐洲的「親戚」卻有不少至今依然存世,繼續以其挺拔的身姿見證著歷史上中國造園藝術與佛寺建築在歐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今次就專門來談談這個話題。

歐洲第一座「中國式」塔於一七 六二年在倫敦西南部的丘園(Kew Garden,現為皇家植物園)建成。這座八角形的磚塔共有十層,高約五十米,由英國宮廷建築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設計。錢伯斯在一七四二至一七四四年間曾到過廣州,他參觀了當地嶺南風格的園林和建築,並將一些廟宇和寶塔用素描的形式準確地記錄下 來,回國後出版專著予以介紹。此塔是當時歐洲彷建得最準確的中國式建築,塔身裝飾彩色琉璃,五彩繽紛,曾在歐洲轟動一時,成為其後許多地方「中國式」塔的模彷對象。但此塔層數並不符合中國寶塔層數均為陽數(奇數)的傳統。

英國皇家郵政曾於一九九零年六月發行一套四枚郵票,紀念皇家植物園創立一百五十週年。郵票圖案由園中的不同植物和著名建築物組成,其中面值三十七便士的「柏樹與寶塔」一枚描繪的就是此塔的局部,而它的全景則成英國皇家郵政二○○九年五月發行的《丘園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郵票中的「主角」之一。它們都是集郵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表現中國題材的外國郵票。英國皇家鑄幣廠還特別推出一種面值五十便士的硬幣,以紀念丘園落成二百五十週年。二○○三年,包括中國塔在內的丘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法國西南部小城安布瓦斯(Amboise)附近的尚黛魯普府邸(Chanteloup)中,有一座全部用石材砌築的「中國式」塔, 由建築師路易·丹尼(Louis Denis Le Camus)設計,於一七七五年至一七七八年間建成。此塔為八角形,共七層,高約三十七米。其下粗上細的外形輪廓、優雅上翹的屋簷、窗櫺格圖案的欄杆都有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影子,特別是底層一圈十六根柱子的外廊,與琉璃寶塔很相像,不過它的細部都屬西方古典主義的多立克柱式。

「中國式」塔在德國至少有三座遺存。波茨坦(Potsdam)的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花園內有一座建於一七六九年至一七七○年間的「龍塔」(Drachenhaus),由建築師卡爾·康達德(Karl Philipp Gontard)設計,平面呈八邊形,共四層,底層封閉,上面三層開敞,每層的腰簷都是曲面的,因為塔身每個戧脊上共裝飾有十六條龍,故而得名。德國的另一座「中國式」塔,是矗立在奧哈尼恩包姆(Oranienbaum)花園小山上的的八角形鍾塔,由建築師弗瑞德利奇(Freidrich Wilhelm von Erdmannsdorff)設計,於一七九五年至一七九七年間建成。塔身以紅磚砌築,共五層,每層有簷,簷角懸掛風鈴,各面均設一小窗,外形大致準確。

在德國慕尼黑的「英國園」(Englischer Garten)中,也有一座著名的「中國塔」(Chinesischer Turm)。此塔由軍隊建築師約瑟夫(Joseph Frey von Johann Baptist Lechner)彷照丘園塔設計,一七八九年至一七九○年間建造。塔高二十五米,共五層,十二邊形,木結構,每層均為全開敞的閣樓,外簷裝修鏤花木格,空 靈通透,出簷舒展。塔在一九四四年七月的大轟炸中焚毀,一九五二年按原樣重建。現在塔的周圍是慕尼黑第二大啤酒園,看那三五成群的遊人圍坐塔下,暢飲著名 的慕尼黑啤酒,他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身邊的這座塔與遙遠的中國的歷史淵源與佛緣呢?

 
 

蓮池寺舉辦結夏安居圓滿

2010年5月28日至8月25日(夏曆庚寅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六日),蓮池寺舉辦了為期八十八日結夏安居。

本次活動有9位法師參與,共792人次。

結夏安居佛事內容如下:

早晚課、香讚、彌陀經、大讚、繞佛、念佛、止靜、讚佛偈、上供/過堂齋、小蒙山、聽戒、佛三、誦戒、誦盂蘭經、受籌、自恣。

8月25日安居圓滿、解夏出堂。


欣聞葉文意老師榮獲特區政府頒發社會服務獎,謹以蕪詞一闕,聊博老師一粲。

賀客盈門光我教,
葉茂枝榮結善緣,
文以載道弘佛法,
意簡言賅空中傳,
老實念佛信願行,
師從三寶研法相,
社會服務報崇恩,
實至名歸受此獎。

溫哥華眾佛弟子同賀



慶祝教師節,喜迎中秋節
上海靜安寺、佛教福慧基金
把自己生產的中秋月餅送到南陽學校

◎寧 靜

上海靜安區南陽學校是一所以智力殘疾兒童及腦癱、自閉症等多重殘疾兒童為教育對象的特殊學校。為了支持學校進一步做好扶殘、助殘、育殘方面的工作,上海靜安寺、佛教福慧基金的僧職人員十年如一日,堅持與學校共同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

九月十日上午,適逢教師節來臨,上海靜安寺、佛教福慧基金的法師親自把自己生產的中秋月餅送到學校,讓老師和學生們慶祝教師節,喜迎中秋節。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