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7期
2010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上弘佛道 下化眾生
本會通訊
香港佛教聯合會65週年會慶
關注民生
中西駢駕舒緩公共醫療壓力 ◎林漢強
佛門常識
居士進入寺院的禮儀與禁忌 ◎蔣 鑫
佛教知識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繼 平
緬懷大德
紀念林子青先生百年誕辰 ◎彭長青
孝道文化
淺析《勸孝歌》中的孝道思想 ◎鄒 相
世出世法
徙木立信 ◎楊 釗
隨 筆
煙雨南潯 ◎夏金華
南美寺院
南美洲的佛教寺院 ◎司徒一凡
禪境趣談
真正幸福 ◎秦孟瀟
唐代高僧
玄裝大師小傳(二)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佛門盛事
改革開放碩果纍纍 佛門泰斗法壽無量
—— 慶賀本煥長老百歲有四壽辰
◎蔣海平
慈善事業
貴州助學之旅
—— 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辦
◎黃成熙
曬經法會
天皇禪寺首屆曬經文化節開幕 ◎錢湘寧
辭賦四則
秋暮重元辭賦四則 ◎高志其
紀念活動
建院三十載 桃李滿天下
—— 慶祝靈岩山佛學院校慶三十週年
◎遠 塵
短期出家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上弘佛道 下化眾生

今年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65週年,為了更好地推動佛教善業,繼續為弘法利生的事業作努力,本會在慶祝65週年的慶典活動中,重溫了「佛聯會」今年會務工作的活動片段,使未來工作更完善,更好的為社會大眾服務。

香港佛教聯合會創立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參與籌組的創會者有:筏可、倓虛、茂峰、茂蕊、覺光、顯慈、靄亭、海仁等諸位法師,及陳靜濤、王學仁、林楞真等居士。「佛聯會」創會初期是實行理事長制,首任理事長是筏可,其後有海仁、倓虛、茂峰、顯慈各任一屆,至第六屆起,又由筏可出任理事長。至1952年「佛聯會」由理事長制改為董事制,1966年起,由覺光長老任會長至今已達44年。

「佛聯會」自成立以來,以「聯合佛門緇素」為前提,本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宗旨,緊跟時代步伐,團結香港佛教四眾的力量,使「佛聯會」力量不斷壯大,經歷了漫長的半個多世紀,在歷屆董事的努力以及四眾弟子的支持下,「佛聯會」會務持續發展,已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的佛教慈善團體。

長期以來,「佛聯會」在覺光會長的領導下,以慈悲濟世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思想,展開弘法利生的活動,推動各類慈善事業。弘法活動有佛學講座、放生法會、傳戒法會、清明思親法會;並設有「佛學課本」編 委會,以及在1997年接辦了已有37年歷史的《香港佛教》月刊。醫療服務方面,於1970年籌建了設備先進的香港佛教醫院。教育服務有政府津貼的中學 13間、小學8間、非牟利幼稚園7間。青少年服務方面有佛教青年康樂營、青少年中心。安老服務方面,為長者提供安養服務,多間護理安老院、長者鄰舍中心 等。還有葬殮服務,1963年建成香港佛教墳場。國際事務方面,本會與其它地區的佛教及國際上保持緊密聯繫,促進彼此的合作與友誼。凡有內地發生災情,本 會會長覺光長老在第一時間呼籲全港市民捐輸賑災,並為內地貧窮山區助建學校及各種扶危活動。特別是40多年前,會長覺光長老聯同社會各界人士,爭取推動來 之不易的「香港佛教公眾假期」

會長覺光長老是香港佛教領袖,在國際宗教界具有崇高的威望,他老人家幾十年來荷擔如來家業,推動佛教發展,為香港社會的繁榮與穩定起著積極的作用,他對社 會的貢獻,得到香港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深受社會各界及佛教界的擁戴與敬仰。在他老人家的感召下,佛聯會同仁將會更加努力,普種善業、普利群生,繼續為社 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佛教聯合會65週年會慶

今年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65週年,本會於11月15日晚上在灣仔會展中心紫荊廳舉行盛大慶祝晚宴,宴請佛教界大德法師、居士及社會各界友好近500人出席,共賀會慶,氣氛溫馨愉快。

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在會慶致詞時,衷心感謝各位大德法師及各界人士支持本會的各項慈善工作,使本會能夠在弘揚佛陀教義的同時,亦能開展利益社會大眾的慈善 事業。覺光長老還表示,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下,加深了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認識,並發心加入推動佛教善業,佛聯會才能取得今日的成績,並表示要為香港的 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繼續與本會同仁為弘法利生的善業共同努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佛聯會副會長黎時煖居士與本會居士董事向在座法師及嘉賓祝茶,並藉此祝願佛聯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佛聯會在今年5月份舉行的「佛誕吉祥慈善券」籌款活動,得到各會屬學校、社會服務單位及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成績非常理想。為鼓勵各會屬單位繼續努力,本會特別向籌款數目最多的學校和單位頒發紀念獎,冠軍包括: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林金殿紀念學校、佛教金麗幼稚園、佛教沈馬瑞英護

 
 
中西駢駕舒緩公共醫療壓力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香港佛教醫院管理委員會主席    林漢強OBE, JP
佛教醫院中醫中心管委會主席
香港公共醫療壓力常令我感到憂慮,多年來,醫療支出雖然不斷增加,但服務卻總是供不應求,甚至有市民仍經常覺得服務質素未如人意。數據顯示,病人輪候公共 醫療的時間正不斷延長,2007年所有專科新症排期的中位為7星期,最長的排期達119星期。雖然2008年所有專科排期中位數仍然維持7星期,但最長的 排期卻達172星期,即三年多才能首次求診。

據調查,95%的長者生病時會選擇公共醫療服務(2007年,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三十號報告書」)。香港人口不斷老化,公共醫療需求勢必日益增加。2010年,六十歲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18.3%,公共醫療負擔尚已如此,估計三十年後長者人數會佔總人口33.8%。到那時,病人不是要等更長時間才能得到服務?

本人認為,政府應大力推動中醫發展,讓其承擔部份公共醫療需求,從而舒緩目前醫療人手不足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本人早在十多年前已開始思量這個問題,當時已 開始著手和浸會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學院商討在香港發展中醫服務,直至2008年12月,在各項因緣成熟下,佛聯會與醫院管理局和香港大學在佛教醫院內設立中 醫診所,並聘用中醫師17名及教授醫師2名,主要以黃大仙區一帶四十二萬多市民為服務對象。單在上一個年度,中醫中心的求診人數達近四萬人,估計一兩年 後,將可服務每年六萬名求診者。小小一間中醫中心,竟能帶來如此效能,令我感到非常鼓舞。最令我感到安慰的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可隨時在這里得到適切的治 療,數據顯示,這類疾病的新症患者,要等候50-80個星期才能得到西醫治療;在公立醫院,就算一般內科也要輪候9個星期,最長的個案是89個星期。 (《文匯報》2010年3月2日報導)

香港共有註冊中醫師和表列中醫師8834位, 09/10年度有282名學生入讀中醫本科學位課程,再上一年則有263位入讀。如果每名中醫師都能充分發揮效能的話,一年估計能服務一千多萬名病人。祇 可惜去年全港祇有2300位中醫師正式執業,很多中醫師因沒有執業機會而流失到其它工作崗位,甚至失業。(《香港統計月刊——2009年香港的中醫藥 業》)。中醫醫療成本相對比較輕,且著重「治未病」「養生」, 不是有病才就醫,而是採用預防和保健的策略,減低病發機會和醫治的時間,讓市民免受病痛的煎熬。所以,我認為政府應將中醫師納入公共醫療的體系裡面,讓他 們在公營醫院服務市民,同時培訓他們向專科發展,這樣不但可以提昇中醫師的專業水平;更可解決目前中醫師失業或流失的社會問題。醫管局去年總共聘用了 55,911人,全年總支出達353億。祇要政府有決心,撥出一點資源,絕對可以辦好中醫醫療服務。

由於中醫醫療成本相對較輕,從而演變出更多的服務彈性。例如,在我們的中醫中心里,每週都會派出中醫師到各長者中心、老人院為長者提供到診服務。一來讓老 人家免受舟車勞頓之苦,二來為照顧人士節省了時間,帶來了方便,令他們能更好地照顧長者。如果這類服務得到廣泛推行,相信亦可舒緩香港的交通流量壓力,那 中醫師便再為環保出一份力了。

中西醫各有所長,它們不能彼此取代,卻能相輔相成。如果政府重視中醫發展,對解決醫療人手不足定有極大幫助。不少使用公共醫療的人士均是低收入家庭和弱勢 社群,病痛令他們的生活苦上加苦,如果他們輪候治療的時間得以縮短,所付的醫療開支又減少,自然會感激社會的關顧和福利保障,哪裡還會「仇富」「仇官」,怨恨消失,香港社會亦會變得更加和諧。

佛經說「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來」,希望政府為貧病者想多一點,做多一點,則真會善報無盡了。

 
 
居士進入寺院的禮儀與禁忌
◎蔣 鑫

禮儀,是一種規範,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中國佛教的禮儀不僅包含佛教的行為規範,而在這種行為中更蘊藏著中華文化。

禮儀在某種角度來講也可視為,維護人們日常生活當中行為的潛規則,因為它畢竟不像法律那樣具有強制性。

遵守、認識與運用禮儀規範,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自在與超凡。

禮儀有很多種,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關於居士進入寺院的一些禮儀常識。


一、著裝

寺院是一個莊嚴、神聖的地方,一進去就可以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自然我們的服裝也會對這種環境起著一種襯托作用。

去寺院參訪與禮佛時,我們最好穿著樸素大方,應避免穿顏色鮮艷及過於另類的服裝。尤其女士進入寺院盡量不要穿得過於暴露與鮮艷。因為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穿著要求。

無論男女入寺參訪應著寬鬆之衣,以便於禮拜,否則衣褲過緊,禮佛跪拜會很不方便。

我認為服裝的搭配通用原則是,莫過於得體大方,這樣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會適用的。


二、見僧人禮儀

在寺院當中,必然會遇到出家師父。出家人捨棄世間的五欲六塵,每日在那種清淨的院落裡修行梵行,他們代佛說法,開導群生,無論是他們的德行還是行持,都是值得我們去禮敬的。

通常來講,在寺中行走時遇見出家人應恭敬合掌,同時口中可以說:「阿彌陀佛」「師父您好」,以示恭敬。

在這裡需要注意幾點:

1、在厠所中不得禮拜問訊;

2、手中捧經典佛像時不得禮拜問訊;

3、手捧其他雜物時不得問訊。

其總的原則無非就是處處體現著恭敬即可。

至於如何稱呼,我們可稱僧人為法師或師父,若知道師父的法號則可以加上師父的法號稱某某法師或某某師父。


三、進入殿堂

一個大的寺院會有很多的殿,例如: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那麼我們進入殿堂需要注意些甚麼呢?

在進門的時候,要靠門的一側進入,在哪一側進入則先邁哪隻腳,例如:在右側進入,那麼我們則先讓右腳進去,反之亦然。不得從中間進入,因為那樣會長養我慢心及不恭敬。

有些殿堂會有供果,常見有的居士會隨意拿取,這都是不如法的,因為佛前的供品都是十方三寶物,我們若隨意拿取,罪過是非常嚴重的,還有的殿中會有法器我們不可以隨意擊打,因為有的法器是召集僧眾用的,若任意擊打會影響大眾的修學,罪過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佛殿當中我們可以繞佛,據經典記載是有很多功德的,但我們要注意旋轉的方向,應該是右繞佛,即順時針,不得逆旋,因正旋表示恭敬之意,這也是源於印度人的禮儀與習慣。

在殿堂中不得大聲嘻笑及大聲說話,不要亂扔雜物及吐痰,這些都是沒有素養的表現,況且佛殿是供養佛菩薩的莊嚴聖地,我們一定要十分注意。

印光大師說,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所以我們處處要體現著恭敬之心,自然在心中就會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同時也可以收攝我們身心。


四、參加法會

在家學佛居士與寺院及出家僧眾的學修之一,便是參加寺院興辦的各種大大小小法會。

通常會每逢佛菩薩聖誕日舉辦法會,內容多為集眾誦經、禮懺、念佛、聽開示等。

參加法會期間一些大的寺院會人數眾多,那麼自然需要一種良好的秩序,所以一定要服從寺院常住的安排,主要包括上殿和過堂的時間、課誦內容等。

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關於參加法會時上殿誦經的注意事項:

上殿應著海青及居士服。海青是具有漢傳佛教特色及中國古殿服裝風格的服飾,為漢代人所穿著的服裝,一直延用至今。出家眾多著黃顏色及黑色海青,在家居士不可著黃色的海青,而一般穿著黑色及咖啡色海青。
穿著海青時最好搭配布鞋、長褲,若穿皮鞋及短褲會顯得不倫不類,有失莊嚴,另外海青的袖子很大,裡面不宜放置雜物和經書等,這樣走起路來會顯得很不雅觀。

在大眾集體誦經的時候,個人的聲音不宜過大,以自己能聽清為宜,因為梵唄念誦以清淨莊嚴韻律和諧為主。在於攝心以至安靜調服諸根。還有就是,人多的時候因為地方的差異所致,可能會存在不同方言及唱誦旋律的不同,如果一味大聲唱誦,必然會聽起來非常淩亂。

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所以在家居士都是站在後面的,而且是穿著海青的站在在家眾的前面,未穿著的站在最後面。


五、住宿

上面談到入寺及參加法會,那麼有可能我們是在異地參加法會,這就需要在寺院借宿。一般來說若想在寺中住宿,首先應該到客堂,要說明來意,並出示相關證件,待知客師父及相關負責人允許方可入住。

要知道寺院的一切皆是十方常住物,在使用上一定要倍加節儉,珍惜自己的福報。若不小心損壞常住物要按原價賠償,更不得偷盜寺院的東西。

寺院生活一般很有規律性,例如作息時間、過齋(吃飯)時間及以上殿時間等,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的配合及自覺遵守寺院的安排,以免影響他人的學修生活,否則便失去了參訪的意義了。



六、其他

寺院會不定期的舉行講經開示,這也是在家居士親近三寶的最好方式,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也是我們出入寺院及親近僧寶的最終目標和意義。

參加開示要以恭敬心聽法師講法,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法師說法,不要交頭接耳、相互攀談及喧嘩。佛法應在恭敬中求,法師為代佛說法,教化眾生,人天所應恭敬,這就要求我們生起恭敬謙卑之心。

此外有很多寺院規模很大,會有很多部門和弘法工作要做,我們也可以憑著自己的一技之能參與到寺院的工作當中,作義工,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佛法的弘揚與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以報三寶之洪恩。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繼 平

燈是佛教中的六種供養具之一。燈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此,很多寺院每逢文殊菩薩聖誕日,都會舉行盛大的供燈法會,以祈求文殊菩薩慈力加被,予供燈者以智 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佛教信徒常稱燈為智慧燈。以燈供佛及塔寺,不僅能夠表達對佛菩薩的虔誠之心,同時還能夠獲得四種清淨功德。

佛陀在《施燈功德經》中,向舍利弗介紹了以燈供養佛塔所得的四種功德。經云:

「復次,舍利弗,若有眾生以燈明供養佛塔得四種清淨。何等為四?一者身業清淨,二者口業清淨,三者意業清淨,四者善友清淨。」

佛陀認為,以燈明供佛及塔寺能夠分別得到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和善友清淨的果報。

下面對這四種清淨功德分述如下:

身業清淨

佛陀告訴舍利弗,如果有眾生以各種燈供養佛塔,能夠得到身業清淨的善報。佛陀在經中還對身業清淨作了詳盡的介紹。經云:

「舍利弗,云何得於身業清淨?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彼彼生處,遠離殺生無殺害意,亦常遠離偷盜、邪淫。於己妻所尚不邪行,況餘人妻?亦不飲酒放逸自縱,不以刀杖及餘苦具加逼眾生,離不善法及諸惡業。舍利弗,遠離是等,是名身業清淨。」

佛陀對舍利弗說,如果有人以燈供佛塔,他就能夠遠離殺生的罪過。不僅不會去殺生,而且連殺生的意念也不會有。至於偷盜、邪淫之類的惡業,就更不會去犯了。 供燈之人,對於自己的妻子非常尊重,不會有任何有違戒條的邪行,更不用說對別人的妻子了。在五戒中,酒是最能亂性的東西。有很多人因為飲酒而同時犯了其他 四種戒條。有則佛教故事說:一個中年男子,一次喝了酒,見到鄰居家的一隻公雞來到他家,他便將公雞宰殺吃了。鄰居家的婦女來他家尋找自己的公雞,男子謊說 沒見到。他見婦女有幾分姿色,便強行將其姦污。這個男子就是因為飲酒,同時犯了五戒。可見飲酒的危害之嚴重。而對於供燈的人來說,他就能因供燈的功德,不 飲酒放縱自己,更不會去造作各種殺生的惡業。

佛陀在身業清淨中,以五戒中除不妄語戒之外的四戒為例,告訴舍利弗,供燈之人不會造作這四種惡業,從而得到身業清淨。

 

口業清淨

中國古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古往今來有很多人因為不注意守護口業,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有的甚至是遭致殺身之禍。歷史上的楊修之死,不僅是因為他自耍小聰明,而且是他信口開河所造成。
在佛門五戒中,佛陀更將口業清淨作為重要的戒條,警醒佛弟子守護。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在細微處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下口業。但是對於那些以燈供養佛塔的人來說,他們就能因供養佛塔的功德,得以口業清淨。

佛在《施燈功德經》中說:

「舍利弗。云何口業清淨?是人世世常不妄語,若不見聞終不妄說,若見 若聞合時諮問然後乃語,為利自他不作異說。設若有人教令妄語,為護實語終不妄言,不以此語向彼人說,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壞不令增長,有所發言能善和 諍。若痛心語、若粗語、若苦惡語、不喜語、不樂語、不愛語、不入心語、惱他語、結怨語,悉皆遠離。有所發言,潤語、軟語、意樂語、不粗語、悅耳語、美妙 語、入心語、多人愛語、多人樂語、可愛語、可樂語、能除怨語,恒作如是種種美妙語。復離綺語,不作異想異語,不作異印異期覆障實事,不煩廣說,不非時語, 恒究竟語。舍利弗,如是遠離不清淨口業,成就清淨口業。舍利弗,是名口業清淨。」
佛陀認為,供燈之人,生生世世都不會妄語。他對於所說出的話,如果沒有親眼見到,親自聽到,不會妄說。即使親見的事物,他也要經過核實後才發表言論。假使 有人讓他妄語,他為了堅持事實絕對不說,更不會搬弄是非,破壞團結。他所說的話都是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那些人不歡喜的話、粗話、髒話、使人怨恨的 話,他絕對不會去說。他所說的話都是溫潤柔軟,悅耳美妙,人所愛樂。供燈之人從來不會說各種綺語,異想之語,常常遠離各種不清淨的口業,常得口業清淨。

 

意業清淨

佛教常勸佛弟子要做到三業清淨。在三業中,意業是其中最重要的。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所造作的身業和口業都是由於造作意業而引起的。在意業中,貪瞋癡三毒是 人經常犯的。作為一個凡夫俗子,很多人都會見財起意,見人比自己優秀心懷怨恨,心中常會有各種愚癡之念生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因為貪瞋癡而引起 的禍患不勝枚舉。

對一般人來說,若要做到意業清淨實在是難上加難。而佛陀告訴舍利弗,如果有人能以燈明供養佛塔,他便能遠離貪瞋癡的困擾,從而做到意業清淨。

佛陀在經中說:

「舍利弗,云何意業清淨?於他所有珍寶資財,不起貪著,不起瞋心,遠離害心,又離邪見無諸惡見。舍利弗,遠離是等,是名意業清淨。」

佛陀對舍利弗介紹了供燈之人如何做到意業清淨。佛說,供燈之人,對於別人所擁有的珍寶不起貪心,也不會有瞋恨之心,更不會有害人之心。這些人在平日生活中,不會產生各種邪見,也不會有罪惡的念頭。因為遠離這些惡念,他們就能得到意業清淨。

 

善友清淨

古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孔子曾教誡弟子一定要親近善友,遠離惡友。他還把善友的標準定義為:朋友正直、朋友諒解、朋友多聞。一個人親近善友對提高 自己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善友會經常引導我們向善,我們會受到善友的影響,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幹。在你遇到各種不順心事的時候,善友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你。 人若有一些善友,你會經常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如果你沒有結交到善友,而與一些惡友往來,你就會在他們的熏染下,變成一個具有諸多惡習的人。 古人說: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人在年幼時並沒有善惡之別,多是由於人在後來所生活的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具有善惡的不同。

在佛教中,佛陀非常重視修行之人結交善友。並認為善友對一個人有諸多善的影響。但是,在生活中,其實很難遇到幾個真正的善友,很多人與人交往都是懷著各種不同的目的。佛陀認為,供燈之人能夠得到善友清淨的果報。

佛在《施燈功德經》中說:

「舍利弗,云何得善友清淨?若諸善友遠離妄語,亦不飲酒,離諸粗獷,調伏正見,往詣其所親近諮受,又詣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所,親近供養諮受未聞。舍利弗,是名第四善友清淨。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支提施燈明已,得如是等四種清淨。」

佛陀認為,供燈之人由於以燈供養佛寺的功德,能夠得到善友清淨的善報。這種善友清淨表現在:善友能夠遠離各種妄語,不飲酒,言行舉止文雅不粗俗。善友常懷 有正見,經常會向朋友請教,以便增長自己的見識和人品。善友還會以虔誠的心親近供養諸佛菩薩,虛心向他們請教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由以上論述可見,懷著虔誠的心,以燈供養佛及塔寺的人能夠得到四種清淨功德。因此,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方面要讀誦經典,禪坐修行,另一方面還要以燈明等供養具來供養佛及塔寺,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功德。

 
 
紀念林子青先生百年誕辰
◎彭長青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讀高中時,偶在上海舊書店購得一本無封面的鋼筆簽名本《弘一大師年譜》,是作者林子青 [1]先生贈給其友的(惜此譜失於丙午劫中)。這是我初聞其名,初見其字,初知其好,令我崇敬!我很想同他交往,但不知通訊處。

一九八六年夏,我在靜安寺西邊的一家書店內看到一本《八指頭陀 [2]詩集》,序中提到「中國佛協林子青先生」,我高興極了,就冒昧地寄去一信,不久即收到林老回信。今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惠書讀悉。知君為李芳遠 [3]先生之友,遜之 [4]之族孫,與我皆有緣」「四十多年前(一九四四),上海《覺有情》雜誌,載有馬一浮 [5]與令族祖一書,彼時彭老為音公道侶,聞其後以差別因緣,未竟其志,其略歷能見示否?又我近擬編《弘一法師書信》,已得七百餘通(《晚晴書簡》僅三百七十三通),不知當時音公曾與令族祖通信今尚存否?如有是項函札,乞以錄示,不勝盼切。」

此札作於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從此書函往來,不分寒暑,十二年神交,獲益匪淺。

林老書信頗似弘一法師,書寫認真,字跡淡雅,毫無煙火氣,字行排列,疏密恰當,宛如一幅圖案。大有寧靜、優美之感。他給我的信有四十餘通,大多涉及弘一法師,讀來格外親切,已收入林老《書信集》中。

世間因緣錯綜複雜,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為上海靜安寺建寺一千七百五十週年,林老應邀自京來滬參加紀念活動,很想與我一晤;後來在靜安寺附近的百樂門大樓內,終於見到了林 老一家(林老與夫人鄭麗都、女兒林志明),暢談甚歡,並攝影留念。林老離滬前,我又見到他一面,彼此依依惜別,至今難忘。他返京後,還寄給我一信:

「衰年病懶,各方音問疏絕,然未嘗不思念也。承寄《弘一法師書法全集》一冊,早已收到。我於日前掛號奉寄《馬一浮遺墨》一書,想可到達。是書搜羅材料豐富,可供參考,惜編者夏老宗禹 [6]先生已作古人,令人不勝悲慟。承寄劉曉路先生所作《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一文及李氏自畫像,至為感謝。杭州師範學校成立「弘一法師、豐子愷先生研究中心」一事,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已經知悉。承見告,至感。」

此札作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六日,也是林老給我的最後一信。此後我曾寫過幾封問候、拜年信,未見回音,思念不已。直至二○○三年一月底,我接到林師母托錢玉秋 寄來一信,方知林老已於去年九月三十日作古,享年九十二。故人西逝,人天永隔,不禁黯然神傷。錢女士在林老編《弘一大師全集》時,隨侍左右,往來京、閩等 地。他撰聯緬懷林老:「佛鄉出子弟,南山皈依,閩院參學求真諦;法座誦青蓮,海上弘法,京城著書度無明。」林老十四?皈依漳州南山寺,他是閩南佛學院首屆學生,四十年代,在港、蘇、滬弘揚佛法。一九五六年,隨趙樸初先生赴京,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至退休。並參加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和《弘一大師全集》(1990年閩版)。

此外,他還著有《煙水庵詩稿》(1936年版,由弘一大師提簽書名,吳宓[7]甚推崇,並親筆寫出評語:「統觀全集,真切流利,雄渾超逸。遊歷之跡廣,故寫景特長;愛國之心熱,故攘夷有志。又復淵源寄禪,瓣香曼殊,合情與道,懺綺入禪。確是少年天才之詩,應屬浪漫自然一派。以格律輪,純屬唐音,彌覺可貴。而佳句?見,空靈搖曳,多七律在三四句。……」)、 《弘一大師年譜》(1944年版)、有關房山石經的論著、《弘一法師書信》(1990年版)、《弘一大師新譜》(1993年版)、《林子青居士文集》三冊 (2000年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林老故後,其女林志明收集整理了以前未在其文集中發表過的著作,有《詩文集》、《書信集》、《傳記文學集》 和《佛學論著集》,由林老弟子聖嚴法師支持出版(法鼓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其他著作散見於各報章雜誌。

林老一生研究佛學,從事佛學院文教工作,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孳孳矻矻,忘我工作,淡泊名利,不求聞達。他不僅精通佛學文史,而且擅長詩文、楹聯、傳記,乃至翻譯英、日文。趙樸初先生稱讚「林老是部活字典,也是咱們佛教界的國寶。」真是恰如其分,當之無愧的。


註:

[1]林子青(1910—2002):福建漳州人。少年出家為僧,法名廣甫,號雪峰居士,有「愛國詩僧」之譽。

[2]八指頭陀(1852 —1912):原姓黃,名讀山,字福餘,為黃山谷後裔,湖南湘潭人。少年家貧,父母早亡,牧牛為生。後在法華寺出家,遊遍江浙名山古寺。1877年在阿育 王寺燃兩指供佛,故稱此號,又號寄禪、白梅和尚。1912年任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圓寂於北京法源寺。早年與友登岳陽樓,吟詩「洞庭波送一僧來」,識者稱善,從此刻意吟詠。

[3]李芳遠(1924—1981):號空照,別署晴翠山民、離離齋主,福建永春人。少年時即隨弘一法師學詩習藝,工書畫,善詩文,亦懂醫。著有《空照庵詩集》、《弘一大師年譜原稿》、《弘一大師文鈔》、《弘一大師書牘》等。

[4]遜之(1876—1946):即彭俞,號無心居士,又稱竹泉生,別署守愚氏、亞東破佛,江蘇溧陽人。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常仁,自安忍,號安仁大士,十年後還俗。壯?治易,著《周易明義》四卷及<序要>、<外傳>八篇,即十餘萬言。

[5]馬一浮(1883—1967):原名福田,字耕餘,號湛翁,別署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人。學貫中西,精研佛學、理學、儒學,早年治禪宗及陸、王之學,晚主程、朱之學。居杭時,學蘇曼殊、李叔同友善。工書畫、篆刻、善詩文,有《馬一浮集》行世。

[6]夏宗禹(1921— 1995):原名永昌,又名景凡,河南禹縣(今禹州)人。長期從事新聞出版,任職《新觀察》雜誌、《人民日報》、《新疆日報》、《新疆畫報》等。編著《弘 一法師遺墨》、《豐子愷遺作》、《馬一浮遺墨》、《葉聖陶遺墨》(合稱《四君子集》,又擬編夏丏尊、俞平伯、陳寅恪、沈從文《四君子續集》,惜病危未成) 等。

[7]吳宓(1894—1978):原名玉衡,字雨生、雨僧、餘生,號空軒、曼陀,陝西涇縣人。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歷任東南、東北、西南、清華、燕京、北京各院校教授,著《雨僧詩文集》、《空軒詩話》、《吳宓詩集》、《白璧德與人文主義》等。


作者簡介:

彭長青 (1940— ),又名長卿,江蘇溧陽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任中學教師。編有《名家書簡百通》、《名家硬筆書信百通》、《薛伕成未刊信札》。著作散見文史 類報刊。與葉聖陶、豐子愷、鄭逸梅、陸丹林、潘景鄭、錢俊匋等前輩結為忘年交。父谷聲(1909—1956)工書,尤擅小楷。喜集家鄉文獻,尤愛集札,逾 十萬通;幾經變遷,可惜大多散失。

 
 
淺析《勸孝歌》中的孝道思想
◎鄒 相

作為文化禮儀之邦的中國,歷來重視孝道思想。從《孝經》到《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簡稱《二十四孝》),從孔子、孟子到後來的儒家志士,一直將孝道作為中國 傳統文化的核心。實際上,孝道文化作為中國早期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在經歷了孔子、孟子以及後來歷代儒家,特別是統治階級、文人墨客的詮釋與渲染之後, 已經成為一個健全而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孔子說:「當今的孝子,祇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甚麼區別呢?」足以見出,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最近在閱讀有關孝道方面的書籍時,看到一篇明代知名教育家朱柏廬先生的《勸孝歌》,更是將「孝」這一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渲染得淋灕盡致。看完該文之後,掩卷而思,不禁淚流滿面。

朱柏廬(1627年-1698年),生於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名用純,字致一,崑山玉山人。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其 父朱集璜在守崑城抵御清軍時遇難。朱柏廬晝夜慟哭,痛不欲生。當時他的弟弟用白、用錦還年幼,妹妹從商還在母親的腹內,未出生。後來,他上侍奉老母,下撫 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等到時局穩定後,他才回到故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廬身患重病,臨終前告誡後世子弟:「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勸孝歌》全文:孔 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 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愛之若珍寶,日夜勤撫鞠。母臥濕簟席,兒眠乾被褥。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兒穢不嫌臭,兒病身甘贖。兒要能步履,舉止慮顛覆。哺 乳經三年,汗血耗千斛。兒要能飲食,省口資所欲。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兒 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畜。

末學現在與大家一起賞析這首《勸孝歌》——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

《孝經》這本書,很多同修肯定品讀、演習過,傳為孔子所著。《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通過《孝經》也可看出,父母的艱辛與不易,特別是我們的母親,更是辛苦之極。「篤」「厚」「深重」之意,「尤以母為篤」即是說母親的恩情更深,母親所受的苦痛更深重。這是《勸孝歌》的開頭,總領全文,詮釋了孝道的重要性,同時以「尤以母為篤」作為承上啟下的句子,深入闡釋母親的艱辛與苦痛。

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

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

這兩句是說胎兒在母腹中成長的過程。《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記載:「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在該經文中,佛陀詳細闡述了胎兒在母體中十月的階段情況,指出母親懷胎十月所受的苦痛與折磨。「飲血食肉」則是形象地說明了胎兒的生命源自母體,若無母親,則無生命的成長與延續。既然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賜予的,既然我們的生命是母親給養的,我們能不孝順雙親嗎?

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

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

我記得當兒子快出生時,妻子的額頭上汗涔涔的,雙手緊抓著被褥,那種錐心的痛祇有她自己能夠體會。用「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來形容母親臨產時的苦痛與煎熬,一點兒也不為過。現在很多母親在生產時選擇剖腹產,為何?一是母子能夠減少痛苦;二是嬰兒出生時的死亡率能降到最低。任何一位當母親的,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地「呱呱」落地,誰也無法忍受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這兩句話能夠體現母親的懷胎守護之恩及臨產受苦之恩。能夠如此疼愛我們、愛護我們的,也祇有父母了。我們有甚麼理由不去孝敬父母、敬重父母呢?

一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

愛之若珍寶,日夜勤撫鞠。

常說人生有四大喜,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但我覺得還有一喜比這四喜更有意義,更加歡喜,那就是母親見到孩子順利降生。「一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母親見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親生骨肉,就感覺到自己重生一般,為自己的生命延續而歡呼興奮,那是多麼令人振奮與喜悅的事情啊!古諺說「母不嫌子醜,狗不嫌家貧」,父母對孩子的珍愛是與生俱來的,是母子之間高若山、深似海的情感所致。既然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如此深、用情如此真,我們又豈能做出不孝順的忤逆之事呢?

母臥濕簟席,兒眠乾被褥。

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

這兩句說的就是《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父母十大恩情」中的「回乾就濕恩」。 這讓我想起了兒子剛出生時,妻子的種種行為。每天晚上,妻子都會摟著兒子睡覺,為了讓他順利地吃奶,妻子常常一隻胳膊露在外面,側著身子睡覺。等到第二天 起來的時候,妻子常常是渾身無力、胳膊與腰部也是疼痛難忍。但即便是這樣,她依然每晚都堅持著,生怕影響到孩子的休息。而每次回家的時候,妻子都堅持自己 抱孩子,一抱就是幾個小時。那種愛,是多麼地無私與厚重啊!

兒穢不嫌臭,兒病身甘贖。

兒要能步履,舉止慮顛狀。

這兩句是在說,母親養育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地辛勤勞碌著,對孩子有「洗濯不淨恩」。一旦孩子有個病痛甚麼的,母親那真是心如刀絞,即便是讓自己替孩子接受病痛,也無怨無悔。等到孩子能走路了,母親更是正襟危坐,時時擔心孩子會不會有甚麼閃失。世上還能有比母愛更深的感情嗎?我們為人子女的,豈能不去盡孝呢?

哺乳經三年,汗血耗千斛。

兒要能飲食,省口資所欲。

這是在說母親的「哺乳養育恩」「咽苦吐甘恩」。母親為了哺乳孩子,盡職盡責、任勞任怨,耗盡了體能與心血,卻從無半點怨言。等到孩子能自己吃喝了,母親會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便是減少自己的「口糧」,也要給孩子買好吃的、好喝的。試問,如此慷慨無私的母愛,能不讓我們感動嗎?我們又有何理由不去奉養、孝敬雙親呢?

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

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

父母為孩子操勞、奔波,等到孩子十五六歲了,進入學堂上學讀書了,若是孩子聰敏穎慧的話,又害怕會累著孩子;若是孩子愚鈍懈怠的話,又擔心孩子長大了會碌碌無為。父母的心,真是無時無刻不在孩子身上,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深加體恤恩」。既然父母為我們殫盡竭力、體恤有加,我們能不奮起努力,幹出一番事業嗎?我們能不孝順父母,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嗎?

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

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

父母對孩子的寬容與理解,是任何人都趕不上的。孩子的善言善行會得到父母的嘉許,孩子的過失與過錯會得到父母的寬恕與教誨,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旦孩子外出未歸的時候,母親就會靠在窗門前,向著遠處眺望,等待著孩子的歸來。即便是到了夜晚,母親也會點燃燭光,靜靜地等著孩子。這種「究竟憐愍恩」,是多麼地深重與厚實啊!想想我們自己呢?有時候為父母花去一點時間就滿口怨言,這是多麼地不應該啊!

兒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

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畜。

有一首歌曲的名字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唱的就是兒在外面,母親異常牽掛的感人情懷。回想起我在外地上大學時,母親隔三岔五就給我打電話,噓寒問暖時的情 景,不禁潸然淚流。父母對我們有十大恩德(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乾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淨恩、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 恩、究竟憐愍恩),父母對我們的愛之深、情之切,是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也表達不出的。我們尊崇孝道、孝敬雙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不孝順父母,就連禽 獸也不如。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孝道的重視與尊崇,並以此告誡後世,一定要將孝道發揚推廣,做一個有孝心、重孝道的人。

仔細地通讀完這篇《勸孝歌》,不得不為作者細膩的語言與獨到的筆觸所嘆服。再結合《父母恩重難報經》來讀誦這篇文章,更是心潮起伏,淚水漣漣。我們的父 母,是多麼地艱辛與不易啊!我們的父母,是多麼地慈愛與善良啊!我們的父母,是多麼地堅強與勇敢啊!我們的父母,是多麼地偉大與高尚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道思想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更是我們每個為人子女的應盡責任和義務。我代表天下的子女,敬祝我們偉大的父母身體康泰、笑口常開!

 
 
世出世法
◎楊 釗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說:「儲備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隊,當政者得到人民的信任」。這是治理國家三項主要原素。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這三項應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隊」,子貢又問:「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二項應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終究是會死的,老百姓如果不信任當政者,那麼國家遲早會滅亡」

春秋時期,秦國的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出榜招納天下有才能人仕;商鞅知道後,從魏國去到秦國,提出了令國家富強的策略和方法,被秦孝公任命為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工、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變法。

商鞅變法的方案準備就緒,但還沒有公佈的時候,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尺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沒有人去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以傻博傻,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出現了「豐衣足食」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毆鬥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的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功地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中主要的內容有:

一.鼓勵發展農業和紡織業、獎勵生產、令人民得到溫飽,甚至小康,經濟因而得到發展。

二.獎勵軍功,提高戰鬥力。

三.鼓勵開荒,承認土地私有制。

四.實行二十等爵位制度。

五.推行縣制,以利行政管理。

歷代的執政者,都高度地評價「商鞅變法」「徙木立信」。其中評論:「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的權利,鼓勵農業和紡織以增進國民的收入、崇尚軍功以樹國威;大力減低賦稅,令大家有積極性去努力耕種,杜絕懶惰和貧窮。」

至於害怕人民的不信任,以為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則通過徙木以立信。可見執政者的苦心。

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北宋王安石有稱讚商鞅的「一言為重百金輕」的佳句。

 
 
煙雨南潯
◎夏金華

南潯,是一個非常有味的江南小鎮。玲瓏巧稚,迥出意表。若作雨中之游,則景致尤佳,而厚重的人文意蘊,又深藏於瓦楞、牆壁之間,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回味。

八月裡的一天,我與妻女南潯遇雨。暴雨如注,小蓮莊前的小河瞬間猛漲,與兩岸的垂柳、銀杏,還有水中的小木船,一起舞動起來。攪得天地之間煙雨迷茫,除了船上的二三魚鷹,依然兀自挺立,彷彿「唯我獨尊」之外,其他所有的「兩足高級動物」,均借助於遮陽傘的慌亂「庇護」,逃到了古舊的屋檐之下。

驚慌甫定,站在臨湖的窗前觀雨,還真別有一番風情:

在四周樹木、藤蔓、壘石和亭榭的包圍之下,所形成的小蓮莊園中之湖,呈現不規則的圓形。湖中廣植荷花,荷葉有的出水很高,有的躺在湖面歇息,高低不一。瓢 潑大雨落在荷葉上,劈啪作響;落在湖水裡,又頓時濺起一灣灣的水花。原先的水花瀲灧之形尚未消失,新的水花又已生起,重疊崩落,形成奇形怪狀的圖案,倘若 能用高級相機攝下這自然的造化之功,一定會勝過任何潑墨大師的傑作。

這起滅無常的水花,頗類人世間的煩惱,舊的去了,新的又來,有時甚至接踵而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無論貧富賢愚,沒有人可以例外,而祇有大小、粗細、方圓之類的差別,佛陀說人生皆苦,真是一語中的。怪不得清朝乾隆年間的張照,住在高廣華屋之下,還自稱「苦惱眾生」,並發心抄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以求得人生的安寧與福祉。

……雨還在繼續,不過,比剛才略小,遊客終於可以走出小蓮莊的院牆,沿著古老的石板路,去河邊的廣惠宮走一走了。

這是一座道教的寺院。有意思的是,在內地不少宮觀均是佛、道不分,廣惠宮也不例外。進得大門,右手邊便是慈航殿。裡面供奉著國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菩薩的 大慈大悲,不僅消泯了一切國界、教界的區分,而且善人、惡棍一並度得,所以,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尊崇對象。明代著名的書家董其昌,就是佛教信仰中的一個「另類」,一個廣為人詬病的「惡棍」

董氏一生喜愛與佛結緣,所書佛經文字頗多,如《金剛經》、《心經》等,尤其是《金剛經》,文字中正圓潤,一筆不苟,具有唐人寫經風格。還將自己的齋室命名為「畫禪室」「墨禪軒」。張定銘舊宅走廊牆上的《心經》片段,採自長安,是董氏在崇禎六年應請為人書寫的,乃模仿米芾筆法,與人結緣之作。然而,董氏為人貪鄙、橫暴、無恥,不僅為士林所不齒,且為家鄉百姓所痛恨,也與信佛之舉,背道而馳,令人心寒。

民國第一奇人張靜江,也在南潯留有故居。他一生富貴,但信佛信命,有「臥禪」之稱。如此稱號,並非如文人墨客一般賣弄,實出無奈,因其十一歲之後,一生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當看到躺在玻璃櫃裡他的《命譜》裡的斷語——「九刃臨首,不明所以」, 你自然會感覺到命運莫測的可怕。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說起來,後天的努力竟有四道之多,其實,有時回旋的餘地很小,因而古人對付命運不 濟,有選擇出家之舉,希冀依仗佛力,逃出命運的囚籠。台灣的聖嚴法師,命本短夭,因與青燈古佛為伴,雖病弱數十年,但還是以八十多壽終。張靜江戀棧鐘鼎鳴 食,故而,採取常與僧伽往來的方式,以為抗拒,且仗義疏財,為國家、民族作長遠之謀,孫逸仙書贈的「滿室曉峰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洲」一聯,至今還高懸在正堂的中央。……

奇人的故居與百間樓近在咫尺,為明代南潯人董份所建。黑瓦白牆,高低錯落,在小河兩岸綿延開去,長達400餘米,雨後初晴,極富情趣。各樓之間有券門相 隔,把人們的視線引向縱深,河岸石砌整齊,且設有河埠,既方便船戶、商人上岸或下船,搬運貨物與出行,又便於居民取水和洗滌。兩岸之間有長板石橋相連接, 百間樓的封火山牆,有三疊式馬頭牆;也有琵琶式山牆,具有明代建築風韻,屬於典型的江南民居。

然則樓雖百間,實際作日常活動或睡覺用者,亦不過數間或一間,徒為門面與悅目而已,與心中煩憂並無少減,有時或許反而為之增加,亦未可知。落日西斜,正如人的後半生,時或絢爛至極,可惜黃昏將臨,過於短促,今人古人亦必同有此感受吧?

 
 
南美洲的佛教寺院
◎司徒一凡

巴西和阿根廷是遙遠的南美洲的兩個大國,那裡各有一座佛寺,其歷史和現狀值得讀者瞭解與認識。

巴西彌陀寺

位於巴西聖保羅市的維拉瑪莉安娜區(Vila Mariana)的巴西中國佛教會十方彌陀寺,創立於一九六四年十一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是南美洲最早的中國佛教寺院。

早在一九六○年,因禮佛、集會之需,一群來自中國的僑民發起成立了佛教團體「巴西中國佛教會」。 一九六二年,既明法師(1906-1988)由南洋應聘到巴西弘法,歷時三年餘,但因無固定會所,造成諸多不便,遂多次與信眾商量溝通,興起建寺宏願。至 一九六四年十月,經集合僑胞之力,籌劃、募集到兩千萬巴幣,購下現址兩層樓房一棟,經裝修後改建為佛堂,成為連絡僑胞、修行弘法、增進國民外交、溝通中巴 文化交流及宣揚中國文化藝術之場所。

既明法師遂成為彌陀寺首任住持,後由自度法師(1912-1998)接任為第二任住持。自度法師往生後,寺院因無僧眾領導,院舍房屋亦年久失修,瓦片脫 落、天花板傾毀倒塌,致使寺院一度大門緊鎖。直至一九九九年底,旅居阿根廷多年的守志法師得知彌陀寺暫無法師住錫,並在信眾的懇請之下,遂發起悲心願力, 接下第三任住持,並願盡其一薄之力,恢復古道場宗風的重責大任,及延續既明、自度法師與第一代參與建寺居士的遺願。

二○○○年二月,決定拆舊屋重新改建彌陀寺。同年五月二十一日舉行動土典禮,至二○○一年八月落成。重建後的彌陀寺,一樓為法堂兼圖書館,二樓為大雄寶 殿,另有寮房四間、廚房一間。這裡現已落實了慈善、教育、中華文化於巴西本土,從關懷信眾到執鞭教學,每星期日固定共修,不定期慈善救濟,信眾戶外聯誼參 學,並積極參與僑界慈善義賣、冬令救濟等,展現出一片新的氣象。

目前,寺內設有巴西人禪修班、佛學班、插花班、兒童繪畫班、中文班、巴西人中國藝術國畫班及電腦班等,每星期都有近百人來寺裡共修、誦經、拜佛,而逢佛菩薩誕辰大法會更有二、三百人來參與,使得原本寮房空間及上課教室已不敷使用。

有見及此,彌陀寺護法會已在同屬維拉瑪莉安娜區的克拉敏山莊(Chhacara Klabin)購得一塊八百平方米左右的土地,計劃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多功能寺院,其中包括大雄寶殿、禪堂、念佛堂、知客室、義工休息室、安養寮房,出 家、在家修行寮房,多功能教室、圖書館、辦公室等,其功能集弘揚佛法與傳承中華文化以及休閒於一體。

擬建的佛寺建築地上五至七層、地下二層,樓頂將樹立一尊十米以上的巨大南海古佛觀世音菩薩佛像,加上底部的建築物,總高度超過二十米,遠在數公里甚至十數公里外都可以看到,建成後將成為巴西最大的觀音像,也是聖保羅市佛教景觀及中華文化藝術的新地標。

 

阿根廷中觀寺

中觀寺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早的華人佛教寺院,創建於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當時名為「旅阿中國佛教會」,在阿根廷宗教局的正式登記名稱為「阿根廷中國佛教會」,現全名為「南美普陀山阿根廷中國佛教會中觀寺」,直接隸屬於巴西南美普陀總山僧團所管轄。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普獻法師來到阿根廷弘法,這是首次有出家人到當地弘揚佛陀聖法。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普獻法師和宏澤法師再度來到阿國,並在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加里西亞街(Galicia)的佛堂帶領共修,開辦念佛班和青年佛學講座班等,是當時阿根廷唯一的中國人佛堂。後遷往蒙坦尼 (Montaneses)2175號現址,並改名為「阿根廷中國佛教會中觀寺」,於一九八九年十月五日由普獻法師及宏澤法師主持舉行了佛像開光安座法會。此後,佛堂不但繼續舉行佛學講座,還陸續開辦語言、文體學習班,既傳播佛教,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

一九九○年,中觀寺開始一樓加蓋擴建工程,次年菩妙長老蒞臨並接掌未完成的擴建工程,委託其徒照定法師處理一切寺務。至此,中觀寺形成現在的規模。一九九 三年九月十一日,宏澤長老接任中觀寺住持,建立寺院制度和組織章程,寺院開始穩健發展。現任住持守志法師於二○○七年八月十九日接任中觀寺住持,他也是巴 西彌陀寺的住持。

二十五年來,中觀寺在阿根廷不斷成長壯大。目前,這裡每星期都有共修活動,逢佛教節日都會舉辦法會及講經說法,為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起著積極作用,已成為 廣大僑民參加佛教活動和接受佛教文化的中心。不僅如此,中觀寺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已被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列入宗教旅遊文化 重點觀光景點,因為它是中國佛教在阿根廷的發源地。

阿根廷郵政部門於二○○五年八月五日發行的一套四枚《具歷史與建築價值的宗教寺廟》郵票,當中一枚表現的就是中觀寺,其重要性由此亦可見一斑。票圖前景為鎦金佛像,背景是大雄寶殿,其上的「中觀」兩字取自山門的牌匾,另可見「普照於十方」字樣,係殿內柱子上的對聯之局部。它因此也成為一枚上佳的表現中國事物的外國郵票。

現在,不僅有許多阿根廷佛教信徒來寺院禮佛、禪修,還有眾多對中國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阿根廷人經常來寺院拜訪,其影響力正在持續擴大,儼然已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平台。

中觀寺除了傳播佛教文化外,還一直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堅持因地制宜辦學,為僑民及其子女的中華文化學習提供幫助,並取得豐碩成果。二○○一年三 月,購買了阿根廷華僑聯合中文學校(簡稱僑聯中文學校),成為中觀寺所附屬的教育機構。目前,該校設有小學、中學、高中等不同班別,有師生、教職員工二百 多名,是目前阿根廷頗具規模的中文教育機構之一。

 
 
禪境趣談
◎秦孟瀟

真正幸福

黃檗禪師是福建人,自幼便出家為僧。

有一次,他雲遊浙江天台山時,碰到一個奇怪的和尚,兩人談笑,一如故人。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面時,正好溪水暴漲。那個和尚叫黃檗一起渡河,黃檗便說:「老兄,你要渡河的話,你自己渡吧!」

那個和尚便提高了褲腳過河,好像在平地行走一樣自然,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來呀,來呀!」

黃檗便叫道:「嘿!你這個自了漢。如果我早知你如此,便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個和尚被他罵聲所感動,歎道:「你真是位菩薩心腸的人,我實在不如你啊!」說著,便消失了。

在黃檗,以及所有禪師眼中,「自了」並不能得到「真我」,一個「自了漢」祇是追求以「自我」為中心的幸福,卻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因為「真人」本身就有幸福,而他卻外追逐幸福,像追逐其他的物質一樣。事實上,他祇是迷頭認影而已。黃檗把「本體」看作心——唯一的「真心」,這個「心」能產生有形和無形的一切,它是智慧的「活泉」,我們身內都有這個「活泉」,由於我們追逐外物,被「小我」的分別意識所作繭自縛,使這個內在的「活泉」不能暢流。



剛激性格

黃檗在禪宗史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的見解新穎,而尤其在於他那剛烈的個性和激烈的方法,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弟子臨濟,和整個臨濟的宗風。

他的作風是如此的猛烈,使他的老師百丈曾把他比作老虎。有一天,當他工作回來時,百丈剛由客堂走了出來,看了他一眼便問道:「你到哪裡去過?」

他回答說:「到大雄山去採菌去了。」

百丈再問:「你碰到老虎沒有?」

黃檗便故意作老虎的吼聲,而百丈也故意拿起斧頭要砍,這時黃檗便打了百丈一掌,百丈卻笑嘻嘻的回到房中。

在翌日天朦朦亮,百丈在法堂向眾僧人宣佈說:「大雄山下有一隻老虎,你們要好好留心,我昨天已被牠咬了一口。」

這話乃是暗射他已發現黃檗可以作為他的繼承者了。

看了以上這段史實,有人會感到詫異,一個如此激烈性格的人,怎能參禪悟道呢?佛家說:「直心是道場。」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貴重在一個「直」字,這是坦率而無邪的反映。不少人出於某些原因或私心的需求,把自己的「真心」隱藏了起來,勾心斗角,爾詐我虞,此乃「曲」心所致。



說粗說細

和尚「粗野」出手打人,是件怪事!情況是這樣的:

有一日,黃檗拜訪鹽官禪師時,曾向佛像行禮,站在一旁的有個年輕和尚詫異地說道:「求道之人,不應執著於佛,不應執著於法,也不應執著於僧。請問你為甚麼要行禮呢?」

黃檗回答說:「我並沒有執著於佛,執著於法,也沒有執著於僧,我之所以如此,祇是隨俗而已。」

那個年輕和尚傲然口氣又問道:「請問行禮又有甚麼用處呢?」

黃檗不問青紅皂白,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向對方打了一記巴掌。打得那個年輕和尚直嚷:「你這人怎麼那樣粗野呢?」

黃檗毫不客氣地說道:「這是甚麼所在?你居然在此敢說粗說細!」

過去,參禪祖師自有一套應對方法,尤其對初學禪道的人,往往出其不意,不是罵,就是呵斥,甚至拿起禪杖打將過去!

所謂「香板頭上出祖師」。一打,一罵,其中含有無窮盡的禪機妙用,就在這「一打」「一罵」中,出現頓悟。

這次那個被打的和尚,就是後來繼承了唐武宗的宣宗。你說怪不怪?


猶如飲水

黃檗禪師名震一時,他有個俗家弟子,就是在宣宗時曾任宰相的裴休。裴休是位虔誠的佛教信徒。

有一次,他請了一尊佛像,跪求黃檗替它取名,黃檗叫道:「裴休!」

裴休應聲回答:「是。」

黃檗便說:「好了!我已替你取好了名字。」

又有一次,裴休把他解釋佛理的一篇文稿給黃檗看,黃檗把那篇東西放在一旁,過了好一會才問裴休:「你瞭解嗎?」

裴休回答:「我不瞭解。」

黃檗便說:「你用我所示這種方法去瞭解,也許還能把握一二,如果用文字來表達,那便完全失去了吾宗的精神。」

以上這兩個事例,非常生動。

裴休請了佛像要黃檗替它取名字,而黃檗直呼他的名字,那個應了一聲便是真正的「佛」!何須向外求呢?木像和名字聲音,豈是佛?

用文字來說佛理,祇是越說越遠,如果由別人來看,真是越看越糊塗。所以,黃檗把文稿擱在一旁,無須去看。

禪的境界,是脫離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它是心心相應去體驗、實證,猶如飲水,冷暖自知。


「我」字當頭

四川峨嵋山很久以前是道家修煉的地方。後來僧人上山潛修,高僧輩出,梵剎林立,不少道士紛紛離去。其中有一年輕道士仰慕「禪定悟道」,放棄「長生不老」丹術。

有一天,他拜訪白龍洞住持道恒老禪師。道恒禪師問他:「跟隨你來的是些誰啊!」

這位年輕道士轉身去看,甚麼都沒有,大為驚恐。

道恒老禪師見對方手足無措的樣子便說:「你不瞭解我的意思嗎?」

這話更增加了小道士的驚恐,於是道恒禪師便叫小道士告訴他苦惱些甚麼?

小道士跪在地上合掌說:「當我不懂甚麼時,別人就說我愚蠢;一旦我懂得了之後,卻又給自己增添無數煩惱。當我不仁時,又傷害了別人;若我慈心待人,卻擔心自己上當受騙!當我不義時,勢必有損職守;如果我盡職時,又恐吃力不討好。究竟要怎樣才能跳出這種苦惱矛盾圈子呢?這是我所求教於你呀?」

道恒老禪師聽了這番話之後,慈祥地回答說:「一個修行人,無論是修道,或是參禪,最重要的首先要脫去俗氣,你說了這一堆,都是離不開自己的圈子,這與道不相應,執著是修行人的障礙,要打破『我執』的念頭!」

道士頓有所悟,削髮為僧,放棄「長生不老」的修煉了。

 
 
玄裝大師小傳(二)
◎秦孟瀟 ╲文
嚴以敬╲圖

(接上期)


二.玄奘淨土寺出家

在那時做個和尚,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做和尚必須經過官方的考試;而參加考試的人,又必須自己的學問、品性都優良,才有資格去應試。

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六八年)洛陽奉了煬帝的詔書,要招二十七個和尚,竟有數百人來參加考試;玄奘也是其中之一,這時他才十三歲。

放榜的那一天,他沒有被錄取。但是,這榜上無名的孩子,竟在榜前徘徊張望,不肯即行離去。

主考官鄭善果特具慧眼,見他那副神態,就知道是有所作為的人。於是問道:

「你年紀這樣輕,為甚麼不去做官,卻要做和尚呢?」

他回答說:

「人各有志,做官、或做和尚,各人志願不同啊!」

鄭善果見他小小年紀,回答的話很有意思。繼續追問道:

「我再問你,如果你說得對,我就錄取你!做和尚是為了甚麼?」

他不慌不忙地說:

「我做和尚的動機,是為了人間的痛苦!你看,人與人之間,那樣的自私,那樣的殘暴,那樣的不自由,所以,我要從佛經中去啟示他們,使他們不要輕易的毀滅人生。」

鄭善果聽了,對他的抱負非常的驚奇,就破例錄取了他。

他知道自己已被錄取了,內心慼到無限的興奮。以後,就同他的二哥在淨土寺住下來。

從此,他的生活改變了。

天微微透亮,全寺的僧侶都要起身,個別的披著袈裟,在佛堂中燃香禮佛,每一個人的面孔是肅穆而至誠的。他們微微地閉著眼睛,從不東張西望,使心平靜下來。聽到撞鐘擊鼓的聲音收尾了,他們魚貫而入,在大殿中做早課、唸佛、唱讚。

做完了早課,他們到齋堂裡吃粥,坐在長長的凳子上,一排一排的,閉眼合掌在唸經;幾百個僧侶吃粥,沒有一點聲音。另外有幾個僧人拿著粥桶,看誰要添,就走上前去,替他添上。

中午吃飯的時候,也做這樣的儀式。

晚間,他們就不吃了。有的在藏經樓閱藏經,有的在唸佛堂裡唸佛,有的在禪堂裡參禪,有的在結印持咒……各人隨各人的興趣去修持。

他在寺裡住了十年,把藏經樓的經典都看完了,發現各個名家對佛經的解釋,有許多地方是互異的,而且,即使是經典本身的文字,有些地方也是含糊不清的。他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或許能解決這一個疑難。
這時,正是隋煬帝在江都被弒的時候,全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洛陽城裡的人都在紛紛地逃難了。

那時他想跟二哥陳素,一同到四川去。他並不是駭怕受難!而是因為當時佛教的大師們都集中在成都;同時,又聽說峨嵋山所藏的經典,是國內各寺院所沒有的,這引起了他最大的興趣。他也想到各大「叢林」(指寺院)去參學,這是每個僧人應有的資歷。

玄奘與他的二哥經由長安入川,大約是武德元年(六一八年),玄奘二十三歲。

他們在成都空慧寺住了下來。整天埋首於藏經樓的經典上面,有三年之久。覺得與在淨土寺所看的,並沒有甚麼大的分別。於是他又到幾間大的叢林去「掛單」(住),他認為這樣久混下去,與當時出家的旨意太違背了,久客思歸,他又想回到長安去研究。

他的二哥反而怪他太浮動。不能潛心向學,勸他不要想得太多。然而他怎能熬得住這枯燥的生活呢?他想把佛經鑽通了,可以到處去講經了;其實,他還有許多疑問存於心頭!自己不能徹底地解決。講給別人聽有何益呢?

他暗地裡同一個商人結了伴,想冒險地渡過三峽。有一天,他們帶了些乾糧,終於放舟下游了。夜色迷濛,風浪大作。玄奘在漆黑的江中飄流,風將全部的重量扔向 船身,好像要把他們捲進起伏的浪濤裡。浪濤碎散的聲音遠遠地集合攏來,帶有兇惡可怕的威脅!碎浪飛揚在夜空,浪花閃著陰慘的光,那猛暴的、沸騰的、蒼白的 泡沫,在細瘦的船身上痛苦地呻吟。飛濺的浪花打進了船艙,他們連忙把船艙裡的水舀出去。

幾天之後,他們到了湖北,便在荊州(今湖北省江陵縣)天皇寺住了下來。

天皇寺的住持僧,久仰他的鴻名;要求他在寺裡講經說法。在開講的那一天,到了很多諸山長老們,居士們,來聽這位年青的法師,宣揚佛法。

玄奘開壇講經,並不怯場。他開宗明義,博引諸經;加上自己的智慧與辯才,把一部經說得圓融而精闢,博得聽眾讚嘆不止。

他在天皇寺祇住了半年,又到了相州、趙州等地。

貞觀元年(六二七年)他又回到長安來了。住在大覺寺裡。當時長安有法常、僧辯兩位上人,是京城裡的高僧大德。有一次,他們開講一部攝大乘論,很多人都不易聽得懂,獨有他能領會,而且他還能講得更精彩;於是,佛教裡的「千里駒」的名號,便不脛而走,廣傳四方了。

(待續)

 
 
孝親譜
◎萬 千╲文
程國英╲圖

仙女配凡人

太陽偏西了,他背上壓著的木柴像要著火一樣,「心中如湯煮」一般難受。偏偏在下山時又遇到有人擋道。

「大哥,不想歇歇腳麼?」

奇怪!怎麼背上驀然輕得似甚麼都沒有了?那一背架木柴何時離開他躲到岩石上去了?而且是怎麼也背不起來。他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擋道的人,呀,豐姿綽約,原來是一位美如天仙般的村姑啊!

「嘻……」她笑嘻嘻地望著他;他瓜兮兮地盯著腳丫。稍後,似又聽到了抽泣。怎麼,她哭了?

「小娘子,你……有傷心事?」

「人家咋不傷心嘛,嗚……人家從山東逃難來到這裡,沒一個親人……人家想要大哥幫忙,大哥又祇顧自己趕路。嗚嗚……」

「唉……」他長嘆一聲,「我也是自顧不暇啊!不過,小娘子確有難處,我董永再窮再難,也不能坐視他人之難不管不顧。說吧,需要我做甚麼?」

村姑噗哧一聲,又格格地笑了:

「『小娘子』我知道大哥哥善良誠懇,樂於助人,『小娘子』我還知道大哥哥大名董永,是個孝子……」

原來董永是山東人。弟兄三個,他是老幺。分家時,兩個哥哥把好田好地全佔了,但生活無論怎麼艱難,他仍一人承擔著對雙親的供養,盡心盡力。兩年前(漢末) 山東大亂,兩個哥哥被賊子亂刀砍死,他帶著二老逃到了這裡——湖北的孝感縣。父母年老多病,他盡一切努力侍奉湯藥,拖了一身債。雙親去世了,又向鄉紳裴翁 借得一些銀兩,才買棺入殮。讓父母入土為安了。唉唉,書生落難,也當知恩必報,祇好賣身為奴,進了裴翁的莊園。

同病相連啊,他決定帶「小娘子」去見裴翁。小娘子對裴翁說,她願意給他織三百匹錦緞替董永贖身,裴翁答應了。裴翁想她和董永至少要在莊園幹三年,誰知才過去三天,三百匹錦緞就織出來了,而且像天上的雲霞一般美麗。

小娘子拉著董永回家。「家」?董永說我沒有「家」呀!小娘子說你跟我走吧,果然出裴莊不遠便見一座茅庵小舍。他們住了進去,從此成了夫妻,男耕女織,過得十分甜美。

但是有一天,小媳婦告訴他,她本是天上的「七仙女」。玉皇大帝因他為父母而賣身為奴,特派她前來解救;都數年過去了,天上催得緊,她不能不回去了。董永一聽,傻了。雙膝咚的一聲跪到地上,一把抱住「織女」的腿,呼天搶地,可還是被天使接走了。

不過董永並未完全絕望,七仙女也是一位痴情的女子,每隔一段日子她都要來探訪他們的寶貝兒子,當然也要和她的董郎美美地溫存一番。


咋是兩面人

韋正(東漢時人)就任廬江府太守時,聽說毛義淡泊名利,平日除了精心侍奉父母,便蝸居在書房讀書,作畫,不願做官,幾次婉謝了朝廷的任命。作為地方官不能無視在野的賢才啊!於是親自登門拜訪,送了一套雅緻的書房陳設,毛義笑納了,而千兩紋銀則一兩不受。

真是一位文人雅士啊!韋太守想。可是數年輾轉做官後,一次路過廬江,又去看望毛義,卻發現他所贈書房陳設一件不在,而書房比先前更加破舊了。韋正很不高興——「這是瞧不起我這個朋友啊。」他轉身欲走,卻碰上朝廷任命毛義為安陽縣令,大出韋正意外的是,毛義進父母的臥室出來後竟然接受了任命文書。這是怎麼啦?這毛義何以前後判若兩人?

又兩年後韋正調任京官,不時聽到毛義的一些傳聞。說他在安陽縣任上,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名聞遐邇。說他總是以鮮衣美食侍奉父母,而自己仍一如既往自奉甚 薄。母親去逝了,他哀痛不已,終日以淚洗面。朝廷為嘉獎他忠孝兩全,要調他赴任京官。可皇帝的詔書下到安陽縣時,毛義的父親突然病重。彌留前對毛義說:「我總算看到你為朝廷為百姓做過一些實事,好事,我也該含笑九泉了。」父親去世後,毛義哀毀不已,扶著父母的靈柩回到老家安葬,從此他就再未出外做官,像當年一樣,重又過著清貧、淡泊的隱居生活。

韋正明白了:原來毛義為了贍養父母,不得不賣掉自己送給他的那套心愛的書房陳設;為了實現父親的心願,才又違心地出外去做官啊!

 
 
改革開放碩果纍纍 佛門泰斗法壽無量
—— 慶賀本煥長老百歲有四壽辰

◎蔣海平

二零一零年金秋,迎來了南海之濱熱烈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三十週年,慶祝深圳弘法寺開放二十週年喜慶節日。節日中的弘法寺煥然一新,彩旗飄揚。四眾弟子喜上加喜,喜迎又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當今佛門泰斗、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本煥長老百歲有四的壽辰。

十月二十七日晚,即本煥長老百歲有四壽辰前夕,來自兩岸四地十八位諸山長老、近千名僧眾和近萬名信眾,在深圳東部華僑城天機水劇場,舉行了一場盛況空前的普佛供燈祈福大典。與會全體僧眾、居士「知恩報恩,護國息災」, 共同祈願祖國昌盛,社會和諧;祈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這是廣東省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為神聖莊嚴的一次供佛齋天祈福大典。全場經聲朗朗,響徹諸天,香煙 裊裊,直上雲霄。這次祈福大典在傳統經唱梵唄的基礎上注入現代影音藝術表現形式,讓在場每一個人無不領略到了佛教經唱梵唄的獨有魅力。在持續兩個多小時莊 嚴神聖的氣氛中,與會者無不經歷了一次自我淨化的心靈洗禮和「知恩報恩」的精神昇華,其樂融融,法喜充滿。

十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在弘法寺大雄寶殿舉行慶祝法會,來自各地的高僧大德、諸山長老雲集弘法寺。印順大和尚和高僧大德、諸山長老共同為慶祝法會拈香,以 特有的佛教儀式,慶賀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三十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慶賀深圳弘法寺開放二十年的弘法業績。整個法會祥瑞和諧,諸事圓成。

中午時分,弘法寺為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百歲有四壽辰舉行慶壽盛宴。宴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本煥長老衣?真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 尚主持。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廣東省民宗委副主任楊源興,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張思平,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光明和中佛協部分領導, 廣東省及兄弟省、市區(縣)相關領導、佛教協會領導,港澳台高僧大德等出席了宴會。

宴會上,還宣讀了中央及省、市、區有關領導的賀電、賀信。社會各界高度讚揚了本煥長老信仰彌堅,解行相應,為法忘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獻身佛教事業的 高尚品德。本煥長老在出家八十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有著很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有過非常坎坷的修行生涯。八十多年來,他老人家矢志不移,踐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 最高修行準則,弘化四方、弘法利生。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為振興中國佛教文化奔走中外,廣結善緣,重興道場,教化眾生。先後恢復或新建別傳寺、光孝寺、弘 法寺、報恩寺、正覺寺、蓮開淨寺、大雄禪寺、大慈恩寺等十餘座寺院,為發展中國佛教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海內外公認的佛門泰斗。政府有 關領導稱讚本煥長老是中國佛教界愛國愛教的光輝典範,是深受海內外佛教信眾無比崇敬與愛戴的禪門尊宿。

本煥長老在宴會上為大家做了開示。雖然已屆104歲高齡,但他老人家精神矍鑠,容光煥發,聲音洪亮,滿臉慈祥。他對政府的關心表示衷心感謝,對弘法寺的發 展感到非常高興,對能親自參加深圳特區的建設感到非常自豪,為祖國日益富強感到非常驕傲。他表示將繼續引領弟子和信眾,為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社會和諧和 佛教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東省、深圳市有關領導分別以不同形式對本煥長老百歲有四壽辰表達了誠摯的祝福和親切的慰問。

 

沐浴改革開放春風的弘法寺

今年,弘法寺已經對外開放二十年。二十年來,地處改革開放窗口的弘法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親切關懷和熱心支持下,本煥長老和他的繼 任者印順大和尚帶領廣大信眾,積極響應中央政府提出的宗教要為經濟社會建設作貢獻的要求,使弘法寺得到迅速發展。如今弘法寺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有相當影 響力的伽藍聖地,為深圳特區、珠三角地區和港澳地區信眾帶來萬世梵音。正如原全國政協李瑞環主席所說,「深圳弘法寺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才建立起來的佛教寺院。這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落實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之一。」

二十年前,佛門泰斗本煥長老來到深圳,開山弘法。面對種種困難,長老親力親為,百折不撓,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就大願。就在鄧小平先生第二次來深圳的一九九二年六月,弘法寺正式宣佈對外開放,並舉行佛像開光暨方丈陞座典禮,從此深圳佛教史掀開嶄新的一頁。

多年來,本煥長老和現任方丈印順大和尚,帶領四眾弘揚佛法、慈悲濟世、教化眾生、造福社會。弘法寺積極搭建與信眾交流的文化平台,將博大精深的禪文化理論與信眾的事業結合起來,用禪學理論來為信眾開示,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苦惱和問題,先後舉辦過多期「禪解事業」「禪解人生」「禪與現代化管理」等專題講座,其中包括佛教、哲學、人生,禪與現代化管理等課題。與此同時,弘法寺還不定期的舉辦各種佛教文化活動,如畫展、藝術品展等。弘法書畫院利用擁有眾多知名學者加盟的優勢,用書畫的形式弘揚佛法。《弘法》雜誌等系列「弘法文庫」展 示了佛教文化的義理和教益,成為深圳佛教對外文化交流的有益平台。弘法寺對外開放多年,堅持進入山門不需要門票,在這裡看不到追逐香客兜售香箔的小販,更 沒有鼎沸的香火街,因為每個到弘法寺的香客都能免費得到三炷香,文明朝拜,真心禮佛,此種作法在國內寺廟中為數極少。弘法寺「義工」現象也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深圳弘法寺義工團」成立,標誌著深圳佛教的居士事業又上一個新的台階。義工護法團成員中青年居士佔一半左右,隊伍年輕化,文化程度相對高。弘法寺每逢大型法會,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義工」發心到弘法寺做事。深圳佛教的居士(義工)團隊已經成為深圳社區基層組織可以依靠的有生力量。可以說,弘法寺的「義工」現 象在深圳城市人文精神提昇中有著積極的示範效應。弘法寺還投身各種慈善事業,參與老少邊窮地區扶貧、養老扶孤、助殘助醫、捐資助學、賑災救難等工作,據統 計,近幾年來歷次賑濟活動中,深圳佛教界累計向災區派遣賑災志願者530多人次,累計捐款捐物9000多萬元,其中僅弘法寺就捐款捐物3800多萬元,深 圳市佛協捐款捐物6000多萬元。弘法寺充分利用深圳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優勢,成為了境外佛教界來訪和境內佛教界出訪的重要中轉地。弘法寺在熱情邀請港澳 台、東南亞甚至歐美的僧人前來參加深圳佛教界大型佛教活動的同時,還走出去廣結善緣。近年來組織僧伽合唱團先後赴香港、東南亞三國、韓國、德國、印度等地 演出「神州和樂」,為弘揚當代佛教作出了難能可貴的嘗試和貢獻。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發展,弘法寺現在已經聲望日著,成為中國佛教一個示範窗口。對於弘法寺未來的發展,師承本煥衣鉢的弘法寺第二任方丈印順大和尚有更深層的考量。他提出,弘法寺要「以道風建設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為兩翼,構築珠江三角洲乃至兩岸四地面向世界弘法利生的平台」,以及「用現代理念管理寺廟,重在教育僧才;用科學人文打造道場,重在淨化人心;用佛教文化弘法利生,重在正信正行;用慈善事業福利社會,重在慰藉心靈」等一些文化標識,清晰的展示了弘法寺「人文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念及其終極發展目標。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實現印順大和尚提出的弘法寺「人文佛教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弘法寺將繼續勵精圖治、銳意革新,引領眾生不斷追隨本煥長老足跡,續寫弘法寺佛教事業新的輝煌!

 
 
貴州助學之旅
—— 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辦

◎黃成熙

十月初,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許成彪居士召集義工遠赴貴州,為所助建的十所希望小學作驗收及開幕典禮,我稍為安排了公司的工作便隨即答應前往。

十月十五日一早,與同行的法因法師和陳國樑居士一起乘車往深圳機場。在機場內與彪哥和周彬、何天怡、湯美雲、林記齊一眾義工會合,乘坐南航班機飛往貴陽。

到達貴陽機場後,當地單位人員已在等候迎接,隨即開車前往目的地畢節市。

經過約六小時車程抵達畢節市,時間已經是晚上十一時。

十六日早上,先到超市購買糖果餅乾,再到合作單位共青團的基地拿取物資。此時方發覺之前從廣州寄運的文具及《弟子規》書本尚未運抵,唯有載著有限的物資出發。

首先去到水箐鎮黃秀芳希望小學,那裡道路泥濘,眾人抵達學校,見到黃秀芳居士捐資修建的學校十分堅固實用,心生歡喜。大家戴上學生送上的紅領巾,彪哥和法因法師先後為學校正式開幕致詞。並派送愛心禮物、衣物、文具、《弟子規》、糖果和餅乾時,孩子們臉上無不帶著歡笑。

回到畢節市用過簡單午飯,下午出發前往田埧鎮陳愛蓮希望小學,竣工儀式過後,派送禮物環節使施與受者同樣歡喜。

約下午五時,又驅車抵達鎮上李栩山希望小學驗收開幕及派禮物後回到畢節市。

十七日早上前往偏遠的生機鎮,為法因法師住持的「佛教覺明學會」一眾同參道友捐資的覺明希望小學驗收開幕。抵達時已是中午,天下著雨,法因法師慈悲開示,還帶領孩子們高聲禮頌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為孩子們結下佛緣。離開學校,到當地一間餐館吃過簡單的飯菜,再坐數小時車程回到畢節市。

十八日法因法師先行回港,餘下七人再集齊物資,向小海縣坪山鎮曾蔡秀棉希望小學進發,抵達時天又下著雨,孩子們早已等候。簡單儀式過後,派送禮物。

下午前往鹽倉縣娛滿鄉的湛山寺希望小學。由湛山寺佛智法師慈悲捐資助建,身為佛智法師皈依弟子,本人代表發言,鼓勵學生們要努力學習,修善利他。

晚飯由東道主畢節市共青團委安排,飯後離開畢節市驅車走省道前往威寧市。路上霧大彎多,又遇到因貨車相撞引致塞車,到達威寧市已是晚上十一時,該地共青團王書記,早已在收費站等候,引導我們到草海大酒店登記入住。

十九日晨,先到黎平鎮鍾愛儀希望小學,雖然學校工程尚未完成,典禮仍然舉行,派禮物活動更不可少。
下午開車往非常偏遠的黑土河鄉,路途崎嶇,既要澗水又逢山泥傾瀉擋路,經過四小時才抵達楊氏第二希望小學。典禮中一位天賦渾厚聲線的男教師引領學生唱出多首感恩歌曲。

二十日,前往迆那鎮。抵達楊氏第一希望小學,在與校長老師傾談得知,有了新校舍,百多個孩子再不必擠在一個班房上課。

下午抵達羊街鎮滙港第一希望小學,典禮由周彬居士代表發言,市教育局領導亦參加典禮並致謝。

晚飯由王書記作東道,餐桌上賓主談笑甚歡,並就對未來的合作交換意見。

廿一日離開威寧市,前往六盤水市,市委何書記設午宴招待,並介紹有關幹部與許成彪居士認識,希望將慈善事業在六盤水市推廣發揚。

飯後乘車前往貴陽機場,再見貴州。

此行各人收穫良多,知道感恩,瞭解佈施的歡喜,增上菩提心。

羊街鎮書記感慨地說:「是你們的義舉幫助貧困的山村點燃了希望之火,幫助兒童走上了幸福之路。」

最後,祝願貴州風調雨順,人民安樂,環境和諧。

 
 
天皇禪寺首屆曬經文化節開幕
◎錢湘寧

 庚寅年農曆六月初六,我應浙江溫嶺天皇禪寺的邀請,參加了該寺的首屆曬經文化節。是日天朗氣清,連日的陰霾盡散,寺院周圍盡是鑼鼓喧天,彩旗飄舞的繁榮景象。

六月六這天古稱天貺節,民間也稱:曬經節。俗傳這天是太陽生日,所有在當天曬過的東西都不會發霉,明代開始寺庵的僧尼就會召集信眾把收藏的經卷翻曬一遍, 翻曬經書,意為翻走過去所有災禍霉運,翻來以後吉祥如意。天皇禪寺這座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寺,早在宋朝就開始每年舉行曬經法會。如今,為了復興中土佛教文 化,天皇禪寺的住持常淨法師和慧明法師到處奔走,在政府的關懷支持下,終於完成大願。以弘揚佛法為中心,展示中土佛教當代之輝煌,是他們舉辦天皇禪寺首屆 曬經文化節的宗旨。

天皇禪寺的現任住持常淨法師與慧明法師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重修大雄寶殿,他們所歷之艱辛,非俗腸者可以想見。其中大雄寶殿佔地1530平方米,為浙南之 最,外壁彩繪,畫棟雕梁,佛像貼金,耗資之巨,費心之繁令人嘆為觀止。大雄寶殿前九龍石壁,全長21米寬11米,佔地231平方米,全部由上等青石雕刻而 成,群龍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翻江倒海、大氣磅礡,觀此無不生崇敬護法之心,立大雄寶殿前皆有莊嚴國土,勇猛精進之宏願。

此次曬經文化節聯誼各界居士護法,廣聚海內外大德僧俗,從中央到地方,從北京到上海,香港,從政界到藝術界,終於使千年古剎的曬經文化節拉開大幕:本次「溫嶺天皇禪寺首屆曬經文化節」主 辦單位是:溫嶺佛教協會、溫嶺天皇禪寺。主要領導及嘉賓有:中佛協(原中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身邊工作人員)著名禪意書畫家景偉、中國城鄉小康發展中心主任 李德勝、國務院傳統文化調研中心副主任蔣劍高、中國國畫院副院長,上海虹橋畫院院長唐天源、中國著名畫家、世界和平大使崔庭玉、中國著名畫家、鑒定家兆 輝、嵩山少林寺監院兼武僧團團長釋延達法師、台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溫嶺佛教協會會長常君大和尚、台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金立鑫、台州市佛教協會秘書長金立東、溫嶺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釋若寬法師、溫嶺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劉 雲彪、溫嶺市原宗教局局長現政協辦公室領導許建偉、溫嶺市宗教局局長黃霞東、香港佛教雜誌社國內記者錢湘寧、澤國鎮統戰委員羅彩君、澤國鎮天皇村村委書記 韓寶榮、澤國鎮天皇村村長李秀雲、重慶基業控股董事長陳勇、隆標集團董事長阮建榮、四川久遠集團貴州公司總經理曹靖欞。

溫嶺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劉雲彪會長致詞,並宣佈:「溫嶺天皇禪寺首屆曬經文化節」正式開始。天皇禪寺住持常淨法師闡述了佛教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 ,介紹了舉辦曬經文化節的緣起和意義。溫嶺市宗教局局長黃霞東局長在講話中肯定了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 ,要求溫嶺的佛教界要充分發揮作用 ,努力為促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服務。

接著來自全國等地的書畫家以筆會形式向此次曬經文化節奉獻了墨寶。唐天源的歡天喜地羅漢圖,筆墨酣暢,線條奔蛇走虯;大老崔的牡丹吉祥如意,色彩生輝;老 井的禪意畫使人頓悟菩提;兆暉站立揮毫作《天皇禪寺曬經節記》,自以為神來之筆;靈童柱兒的飛白書禪意盎然,……書畫家各顯神通,但見大雄寶殿前眾生同沐 法喜,護法居士同參為證,皆大歡喜。

曬經文化節還組織了供齋、放生、法師開示等意義重大的活動,少林寺更是出動了舞僧團前來祝賀。傍晚時分但見車水馬龍,摩肩接踵,有耄耋老叟扶三兩歲稚子, 有舉家同來…晚會中的佛樂、少林武術等輝宏的場面將活動推向高峰,不但展示了佛教文化豐富的內容,更加領略到禪宗功夫的震撼與不朽!

天皇禪寺曬經文化節盛況,足證中華佛教信眾之廣,弘揚之狀。正是:人間佛教逢盛世,天皇禪寺證菩提。

天皇禪寺人傑地靈,定能發展為中國著名佛教文化景區,祝願該寺,以曬經文化節結緣於海內外十方信眾,將完成和實現弘揚中土佛教文化之盛願!

 
 
秋暮重元辭賦四則
◎高志其

編者按:我國文化學者、著名辭賦家高志其先生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五日赴蘇州考察,居住於重元寺,面對壯麗的寺宇、巍峨的殿閣以及碧波浩蕩、水天一色的優美 的環境,在短短的十天中,他不僅修改了《九華朝禮賦》,還撰寫了辭賦三則,並稱為《秋暮重元辭賦四則》,讀來意趣盎然,頗具哲理而發人深省。現發表如下以 饗讀者。


九華朝禮賦

清秋九華行也!初則薄霧甘霖,後則雲開日朗。遠山遠天,普皆一如,秋光秋色,隨心顯現。山野無聲,草木有情。暗夜悄臨,萬象俱隱。

承寂靜之唱佛,頓感心蓋打開,桶底脫落,悲欣交集,感戚淚出。蒙地藏之加持,驀見明星閃滅,旋頃於心,曜耀而生,遂心無念念,一塵不染。雖管弦絲竹無動於心,情色相狀無搖於心。

不思維,不分別;大莊嚴相,大歡喜心。減卻多少識念流雜,省諸多少精氣神力,洗去多少無始罪孽,懺悔多少情海深冤。任世間之應對而不入於心也,方知本煥十年無一妄念歟。

故龍行而虎步,赫然以威儀。

大哉!九華,聖哉!地藏,我今合十,至心皈依。我今禮贊,歌以詠志。

2010年10月14日撰於蘇州蘇苑賓館
2010年10月16日改於蘇州重元寺

後記:庚寅秋日,由果晴居士邀約參加「九華山佛教文化與企業發展高層公益論壇」。余雖抱病,毅然而往,初朝九華,拜謁地藏。恰遇寂靜法師唱佛以開我心,復於踱步間見明星生滅,俄而於心閃耀。蓋菩薩慈愍傳余清淨法要。遂懺悔前衍而虔心發願,晤訪慧深而交談佛理,此誠九華證道行也。故作此賦。



中 道 偈

世間一切俱皆回歸文化宗教,世間一切俱皆昇華哲學非哲學,乃至非非哲學,非非非哲學,彼與中道者何?

亦即跳出有無,跳出非有、非無,跳出非非有、非非無,而達非非非有、非非非無之域,此為最高之境界,亦為中道之巔、之極、之本源也。

然此跳出,復涵蓋非非有、非非無,非有、非無,有無等諸次第。有無為無常,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亦皆如是。惟最高之境界是為恒常。

嗟夫!此三者皆為規律也,沿此中道規律而行,臻至非非非有、非非非無則為真理歟,復涵有無生滅,攝彼有無生滅一體則為真諦也。

然真諦非為一點,乃為包容一切之無限大矣!真諦即本源也,終極之本源而和合之本源也!

2010年10月17日


從緣起性空論本源

萬象萬物、天地宇宙、時空虛空、乃至本源皆為心之映現也。如鏡照人,而人在鏡中矣。

蓋心有萬象萬物、天地宇宙、時空虛空、亦有本源耳。即阿賴耶識之種庫,無一而不納,故我與萬物本為一體,我與本源亦為一體。本源即我,我即本源,復無我亦無本源也。何以故?我與本源俱泯於無盡,又遍含於無盡矣。

2010年10月18日
與來願法師談緣起性空有感


境 界
—— 與藝術家談

如峰如巔,執劍四顧,曠野無際,大千茫茫。

至高境界,無量虛空,惟汝所有,無有他哉!若有阿誰?惟佛已矣。無形無相,融為一體,彌於虛空,遍於法界,蓋非想非非非想處歟!

2010年11月19日

後記:秋暮重元寺,偶遇一畫者。彼問境界,遂作此賦為答。於意云何?如入無人之境,惟佛於彼相俟。凡諸境界,茶花香塑,拳劍武禪,莫不如是。

 
 
建院三十載 桃李滿天下
—— 慶祝靈岩山佛學院校慶三十週年

◎遠 塵

 今年是蘇州靈岩山佛學院建院三十週年。靈岩山佛學院正 緊鑼密鼓地籌備今年十二月份舉行的校慶三十週年暨印光大師圓寂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靈岩山佛學院畢業的學子,雲集於自己的母校,隆 重慶祝母校三十華誕,相互交流弘法創業的心得體會,感恩母校的培育之恩,分享母校生日的喜悅。

靈岩山佛學院建院三十年來,走過了不平凡的辦學歷程。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專程到靈岩山寺視察,提出要恢復靈岩山寺,不久蘇州市政府將靈岩山寺歸還佛教界管理。並禮請明學法師主持修復靈岩山寺。

一九八零年三月十八日趙樸初會長第二次上靈岩山寺視察。鑒於寺院受「文革」影響,後繼無人,明學法師發心創辦僧伽教育,培養僧才,向樸老請示。得到樸老的大力支持,並親自擬定、題寫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的校名。靈岩山佛學院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任院長,靈岩山寺方丈明學法師任常務副院長。

經過籌備,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於一九八零年十二月十日正式開學。佛學院首屆共招收43名新生。當時的辦學條件和設施十分簡陋,學生睡廣單,生活非常艱 苦。法師由當時學修並重的老法師擔任。隨著宗教政策的全面恢復,前來護持佛學院的信徒明顯增多,經過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佛學院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的改 善。慕名前來求學的佛子越來越多,佛學院的師資力量也得到全面的提高,佛學院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畢業的學僧也以信仰堅定,愛崗敬業受到各大叢林的普遍 歡迎。

明學大和尚在分院開辦時,明確提出本院辦學的方針「立足本國,面向世界」「教遵天台,行歸淨土」「教遵天台,行歸淨土」八字方針在佛學院的教學體制中得到明顯的體現。在這個總方針下,靈岩山佛學院辦學目標非常明確,設置的課程有天台宗、淨土宗、律宗、佛教史、佛學概論、梵唄及語文、歷史、時政、書法等,佛學課佔70%,文化課佔30%。力爭做到三學並重、五明兼攻的教學格局。

明學法師作為佛學院院長,始終將培養僧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佛學院招生到學僧畢業,每一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例如,在招生時,明學法師把信仰放在第一位。他說:「一個出家人,若沒有堅定的信仰,那麼他學的知識越多,對佛教越不利。」這 句話是指一些人沒有堅定信仰,上佛學院祇偏重學習知識,不守戒律,或者借上佛學院讀書作為跳板,學到知識,就離開寺院,到社會謀生去了。故而,他特別強 調:被錄取的學僧,首要條件是要有堅定的信仰,嚴守戒律。在此基礎上,經過佛學院的學習深造,將來才可能成為宏揚佛法、續佛慧命的棟樑之才!

為此,明學法師將「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作 為辦學宗旨,堅持學宗天台,行歸淨土,並將《印光大師文鈔》編為授課的教材之一。要求每個學僧解行並重,勤修三學,務必做到素食、僧裝、獨身。凡有犯者, 一律勸退。學僧還按照叢林制度參加半月誦戒,早晚課誦,早午二餐集體過堂用齋,週六下午參加公益勞動。佛學院每年秋季開學都比其他佛學院早20多天,以便 讓學僧收攝身心。專心參加每年臘月初一至廿一日的廿一天精進佛七。

靈岩山佛學院開始創辦時為兩年制。從一九八零年招收首屆學生以來,到現在已經招收十五屆600餘人,已經畢業的有540多人,第十五屆40名學僧也將於明年夏天畢業。

一九九三年,佛學院根據當時的情況,辦了一個研究班,學制定為四年。從應屆畢業生中擇優錄取有志於修學的學生繼續深造。研究班依照本寺《共住規約》及本院《院規》和《教學大綱》的規定,全面體現「教遵天台,行歸淨土」的宗旨。學生嚴格遵守清規戒律,從事叢林生活,鼓勵自行禮佛、誦經、念佛等行持,並統一參加每年末的精進佛七。另外,每逢星期一、三、五誦《法華經》;二、四、六誦《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突出淨土信願行三資糧和天台「止觀明靜,定慧兼美」的 原則。課程設置分淨土、天台兩個宗派,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天賦,任選一門作為主修,亦可二宗兼攻。教學以法師主講、提示、輔導等形式進行,學生採用聽講、提 問、討論、獨自進行專題研究、或自選宗派完成學業等方式參予學習。師生每月舉行教學交流座談會一次。學生依據授課內容覆講,每月完成一篇相應的學習總結報 告,每學期準備一篇論理精詳,內容完整的論文,學生平時可接受口試、筆試等測驗。

為了更好地辦好佛學院,學院制定了《佛學院管理辦法及各項規章制度》,遵照制度,嚴格執行。以此培養學生好學上進、信仰堅定、勇猛精進、尊師重道的品格。 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全面性和基礎性的原則,力爭使學生全面系統的接受掌握佛教基礎知識。在學生學習期間不但要遵守學院的規章制度,刻苦修學,而且自覺參加 叢林上殿、過堂、誦戒、打佛七等叢林日常生活。借以激發學生重法重道的觀念,使他們畢業後,即會成為較合格的佛教人才。這種全方位的教學方針,一直受到學 院的重視,得到繼承和發揚。

靈岩山佛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繼承印光大師所定規制,不墮蓮風。每屆新生入學,首先學習《共住規約》,明瞭印祖護持道場、扶正匡弊的苦心悲願。在靈岩山道場開創之初,大師與真達上人相商後,訂立了五條規約,明確了道場的性質:

一、住持不論台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淨土法門為準。祇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陞座,不招外方來聽耳。

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

五、無論任何人,不得在寺內收剃徒弟。以上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

在這個道場之中,學生從入學開始,即自覺與常住諸師一同維護著淨土叢林的道風。有一些學生畢業後,發心長住念佛堂,日日熏修於印光大師親手訂立的念佛堂日 行規則中。堂中的維那、知堂無一不是學院的畢業生。靈岩山常住至今仍保持著不應酬經懺等五條規制,學院學生在此清淨的環境裡磨練,學修氣氛頗濃。有相當一 部份的學生先是進堂念佛數年,才報考佛學院,有著很好的修學基礎。

靈岩山佛學院成立三十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學修並重的法師。畢業學僧除了留院任教和擔任本寺執事之外,大都遍佈海內外從事弘法護教工作。

他們之中有的擔任中國佛協理事、常務理事,地方佛協的會長、秘書長,有的擔任寺院的住持、監院或佛學院的院長,有的分別赴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宏法利生。

在回顧靈岩山佛學院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無怨無悔堅守在佛教教育崗位上的法師和老師。正是他們的無私付出,才有靈岩學子今天的成就和榮譽。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所有的佛學院中,靈岩山佛學院法師和老師的生活最為清苦,待遇也非常低。但佛學院的很多法師和老師卻甘於清貧和寂寞,默默無聞地為培 育僧才無私奉獻。在這些法師和老師中,有的從佛學院開辦起一直在校任教,有的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佛學院。從佛學院開辦一直任教至今的道安法師,今年已經 89歲高齡,仍然堅持為研究班學生上課。雷應行老師將自己對佛教的虔誠,傾注於培育學僧的事業中,卻不幸在去年考察國外佛教教育時客死他鄉。所有的靈岩山 佛學院畢業學子都為痛失一位慈父般的好老師而無限惋惜!他們崇高無私的奉獻品格,受到了歷屆靈岩學子的敬仰和愛戴。

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家孔子曾說一個人「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正是一個人風華正茂、事業有成,造福社會的時期。三十年對於靈岩山佛學院來說,正是承前?後、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作為靈岩山佛學院的畢業的學子,我衷心祝願靈岩山佛學院以三十週年校慶為契機,繼續發揚靈岩道場的優良道風和學風,不斷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在今年國慶的七天中,我們參加了禮佛禪寺的短期出家, 感觸很深,也很感動,明白了很多在生活、文化課中學不到的智慧。並且也養成了許多在生活中沒有的良好習慣。體會到人生中必須有戒,即日常生活中言行規範。 這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還可以弘揚佛法,弘法利生,我們短期出家後回到凡俗中,必多行救濟、教化世人,代替佛陀去指導救度更多世人。

這次短期出家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觀念,使我懂得了人生在世的價值,和真正「無我」「無執」的 道理和真理,這首先要感謝媽媽和姨媽,一開始我是不太樂意參加的,因為十一假日之前我剛上了連續七天的文化課,又有很多作業,但經過這次短期出家,悟出這 些都是身外之物,都不及知道人的生與死、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該怎樣去活,才最有意義,更不及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真 正感觸到這句話,在寺院裡沒有娛樂項目,沒有睡足覺,甚至沒有許多世俗中有趣、好玩的設施,可是我們卻照樣很開心,甚至到第三、四天覺得很知足,在生活中 從沒有的容易知足,但要反過來想想,有些人在生活中追求名利、錢財等其它身外物,可這些卻又有甚麼意義呢?何能比得上無我、無執的境界。

而其次我要感謝上日下照師父,在這次出家中,師父給我們講了許多人生的哲理,並且嚴格要求我們,從師父爬山和慈悲當中,悟出無論做甚麼事情,多困難的事 情,祇要心中有一盞明亮、指向光明的佛燈使自己心中意念堅定,那是沒有完不成的事情。師父告誡我們:做人,要做得像水一樣,看水一片平靜,當你扔一塊石頭 下去時,水面蕩漾起來了,可又沒過一會兒,水面又平靜了。這個自然現象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我們的心何時都要破除邪見、身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祇需有顆平靜、慈悲、空的心,存在就是無我性,這個存在沒有實體現象,並且還教導我們人是最講孝道,也是欲界所屬思慮最多的有情,而念佛,達到最究竟的覺 悟則是最孝順的事。在過堂的時候,前二次吃飯我都有被抓到,因為漏到一粒米或一滴湯,直到第三次師父不再檢查我了,而我也奇怪,因為從第三次我開始自覺用 湯洗碗再喝完。說明二點:1、一粒米飯都是寶,浪費就是造罪;2、人都具有聰明,在凡俗不是做不到,而是沒這個意識去做,不夠微細,所以習慣是養成的,好 的習慣則更需要培養。

而最後感謝的還有頓悟法師,頓道法師還有其他各法師、小沙彌和為我們辛勤備課及教導我們大智慧的?明法師,每位法師不辭辛苦,諄諄教誨,嚴格監督我們,與我們一起念經,一起學佛,真的很感動、感恩,阿彌陀佛!

我們懂得了人生生與死的輪迴,十二因緣學說,業力輪迴學說等。知道了宇宙是無限的,而世界有三界六道,人在欲界,而我們連一塵沙都不及的微小,並教導了我們世間的概念,讓我們明白了世界的空間和時間概念。「成、住、壞、空」四 劫,人生流轉過程和緣起始末。老師講一故事:一個孩子死了,而她的母親很傷心,滿大街找起死回生藥,佛陀說:讓她去村裡找一家沒死過人的人家要一碗水,可 她卻怎麼樣都沒找到。我懂得人是必死的,但人身雖死,可心未死。而祇是輪迴到另外一個界中,而輪迴到哪裡要憑自己業力,所以我們應多做善事,多念佛,因果 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而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合和而成,並不存在常住不變的事物,我想每一件事,無論好壞,多少都是前世自己業力而成,如想要自己開心,活得幸 福,那就多慈悲,弘揚佛法,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我執,我想能達到那種境界,我們就成功了,啟明法師還教導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六和與處人處事。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我想若我們都能做到平常懷濟物之心,則必能處理好一切所有事物,則達到「無我、無執」

我感受到這七天過得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希望能轉折我的人生,最後倡導並發心:弘揚佛法,弘法利人,普度眾生,把佛法精神弘揚到身邊每一草一木,讓世界強大起來,充滿能量,充滿愛。度化身邊的人,讓我們相見在西方極樂世界中!阿彌陀佛!

 
 
世界佛教動態

在香港蓮池寺
慈悲的八關齋戒

10月25日那天;中山弟子們懷著難捨難離,難忘這份濃濃的道情;戒會有期,道心無盡。口中一直念著莊嚴的佛號;離開蓮池寺念到下山了……

我們到香港蓮池寺受八關齋戒的中山弟子。每次法會完後都問著同一個問題。我們甚麼時候可以再來求戒?真的不捨得回去。有的甚至發心在這裡出家。

佛祖的慈悲攝受。住持及法師們的悉心教導。使我們全體受戒人員一一得以受用。我們在這裡經歷了幾次八關齋戒;一次比一次莊嚴。一次比一次殊勝。體現出蓮池 寺那份護始護終的佛教精神。和蓮池寺上層領導的慈悲博愛。在這裡學習,使弟子們在原有的學佛知識基礎上,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深刻地感受到諸佛菩薩殊勝的 妙法功德。佛祖的精神實質;正大、光明、慈悲、博愛、和諧社會;「溫暖人間」 說猶未盡。

在戒學中能生定;在戒定中能生慧;在戒定慧中能生大自在,生清淨國土。使我們認識到,學佛就是學做人。一步一步地學,蓮池寺的領導人員也一起修學。學習的 氣氛打成一片。在我們修持當中,學習了虔誠的三步一拜。拜學出虔誠;拜學出慈悲;拜學出感恩;拜學出博愛;拜學出虔心的懺悔;更加拜學出不看別人過,祇改 自己錯。多拜,身體好。多拜,除煩惱。多拜智慧高;高高品上立、深深下下心;無論何時何地,不為自己求名求利。戒、定、慧一定學得到的。幾天來,沐浴在佛 法的大海中。我們透過體驗清淨,一致讚嘆不虛此行。感謝照品法師、常住和義工們,感謝蓮池寺的領導們和主辦單位的關懷。我們全體法會受戒弟子受益匪淺。特 別中山弟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願我們共同禮佛三謝恩;謝佛恩;謝法恩;謝眾生恩。佛教精神!搭救世人。日後有機會,我們一定再向貴寺求戒。向佛教精神 學習。致謝、敬禮!


十方諸佛聖功德;
一切有情皆讚歎。
眾生聞佛盡歡喜;
脫離苦海永不憂。
轉向成佛超生死;
不落輪迴登彼岸。
回歸故鄉佛國土!
感恩主辦單位的楊釗先生!

末學弟子
中山釋妙志


蓮池寺舉行庚寅年
八關齋戒暨大悲懺法會

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夏曆庚寅年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一連三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準提閣及福林精舍主辦的庚寅年八關齋戒暨大悲懺法會。

本次法會由觀音寺長老融靈老和尚為戒師,出席的法師及戒子有蓮池寺/準提閣、福田精舍及福林精舍等共390人次。

第一天(22日),一眾戒子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早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早課,戒子們穿著海青,與法師們一同唱誦。接著過堂用早齋、禮佛儀規、受戒。

上午十一時,融靈老和尚主持佛前上供,過堂用齋,及為戒子開示。

午憩後念佛實修,接著念佛開示、晚課、懺摩及靜坐。

第二天(23日),早課、過堂用早齋。念佛實修、念佛開示、晚課、及懺摩。

第三天(24日),早課、早齋、朝山、念佛開示、佛前上供、過堂用齋及舍戒。

法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歸賦。


在蓮池寺舉辦「登上鳳凰山」生活營

2010年11月6日至7日(夏曆庚寅年十月初一至初二)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佛教青少年組織「青一釋」主辦的「登上鳳凰山」生活營。本次活動有34人次。

6日下午,一眾佛青在蓮池寺管轄的竹林淨苑開始了是次活動,進行遊戲。

7日清晨三時,一眾佛青向鳳凰山巔進發。經過一段崎嶇的山徑,終於到達山頂。不久,一輪旭日從東方天空的雲層盡頭昇起,世界一片光明,風景一片壯麗。

「登上鳳凰山」,是次活動使青少年領略人間佛教寺院生活,亦有活潑趣味的一面。


福建長樂龍泉寺隆重舉行
廣禪法師陞座慶典

文:傳一法師 圖:郭筱彥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四日上午,福建閩中左海古剎龍泉禪寺隆重舉行了廣禪法師陞座慶典活動。

參加此次活動的有蘇州靈岩山寺明學老和尚,中國台灣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州市佛教協會會長、福州鼓山湧泉寺 方丈普法大和尚,澳大利亞南海普陀寺住持妙淨法師,福建省佛教協會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大和尚,福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怡山西禪寺方丈 趙雄大和尚、龍岩天宮山圓通寺方丈光勝大和尚、福州市閩侯雪峰崇聖禪寺方丈廣霖大和尚、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方丈澤道大和尚、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方丈普仁大和 尚、寧波天童寺方丈誠信大和尚、廣東丹霞山別傳寺方丈頓林大和尚、蘇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明空法師、香港華藏講堂住持賢融法師、香 港三寶禪寺德輝法師、美國傳揚法師等海內外諸山長老;福建省民族宗教廳王聚仁廳長、林致知副廳長、張慧宣組長、高閩處長、福州市委統戰部王玲部長、福州市 政協民宗委石亮主任、長樂市吳賢德書記、長樂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陳家鐲局長等有關部門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佛教四眾弟子近四千人。

上午九時,在儀仗隊的引領及諸山長老的簇擁下,廣禪法師依次在山門、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法堂、丈室拈香禮佛並說偈。明學老和尚為廣禪法師送座,淨良長老為廣禪法師送位,普法大和尚、光勝大和尚、廣霖大和尚分別為廣禪大法師送掛珠、拂塵和如意。

廣禪法師,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戒行精嚴,志存道業,為恢復祖師道場盡心盡力,深受廣大信眾的愛戴。在宗教活動及行持方面,一直是大眾的表率。今榮膺龍泉禪寺方丈,可謂是人天歡喜,因緣殊勝。

龍泉禪寺,位於福建省長樂市沙京蓮花山,五峰突兀,形容各具,美其名曰:仙冠、貴品、蓮花、臥牛、雲梯,峰巒環抱之中,為龍泉寺,初名西山寺,始建於蕭梁 承聖四年(公元555年),迄今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悠久,為閩中六大古剎之一,高僧大德輩出,著名者有唐百丈禪師、清隱元禪師等。

百丈禪師,長樂沙京人,二十歲禮西山慧照祝發出家,後參馬祖於南康,得頓悟總持法門。馬祖入寂,師往新吳大雄山創建禪林,制定《禪門規式》。於時禪者雲集。

據舊寺志記載,百丈禪師得道後,曾重興西山寺。唐大中年間,寺宇一新,今大殿中,當時十六根巨大石柱尚存。咸通年間,懿宗皇帝有感「井現青龍」之祥瑞,特賜匾額「龍泉禪寺」,沿用至今。

歷史滄桑,興廢更替。至清順治二年,首創日本黃檗宗的隱元禪師蒞山主持,重興本寺。後遭兵燹,淪為瓦礫。乾隆年間,先後禮請黃檗智幢禪師、鼓山常明麥禪師入住。寺僧常達二三百人,於時號為鼎盛,並修《龍泉寺志》。

降及民國,寺復式微。抗戰期間,長樂兩度淪陷,寺宇成為廢墟。解放後,又遭文革,梵宮竟成畜牧場。千年古剎,名存實亡。

一九八三年,福建閩侯雪峰崇聖禪寺首座瑞淼上人,不忍目睹祖庭荒蕪,巨柱孤擎。慨然率徒來山,逐披荊斬棘,艱辛歷盡,土木粗備,而師悄然入寂。廣禪法師繼志戮力,經二十多年之久,始漸復舊觀。至此,晨鐘暮鼓,又響徹蓮花山間。


廣禪法師簡介

廣禪法師,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咸村鎮芹樣中村人,生於1950年10月19日,幼年少讀書,多勞作。

1969年正月21日前往福建寧德霍童支提山華嚴寺出家,體驗農禪並重的修學生活。

1976年正月末,至福建閩侯雪峰寺,上瑞下淼上人為法師正式剃度,法名廣禪,字照心。

1980年年底至1981年5月,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參學。同年5月初至1983年2月,於江蘇省蘇州靈岩山佛學院學習。

1982年9月10日,在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受三壇大戒,上明下開法師為得戒和尚,上明下暘法師為羯磨阿闍黎,上明下學法師為教授阿闍黎。畢業後到蘇州市佛教協會工作。

1983年7月初,受上瑞下淼上人之召,歸雪峰寺。同月11日與恩師同至長樂恢復龍泉寺。

1984年至1993年任長樂市佛教協會會長。

1984年任福州市第八屆政協委員。

1986年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1993年至1994年任福州西禪寺副監院,負責西禪寺修建工程。

1998年至今任福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1999年至今歷任長樂市政協常委。

2007年至今任長樂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2010年11月應四眾弟子祈請,榮膺龍泉禪寺方丈。




城市.世界.生活 —— 中泰佛學交流研討會暨
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授予覺醒大和尚榮譽博士學位儀式在上海玉佛禪寺舉行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六日,「城市.世界.生活——中泰佛學交流研討會暨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授予覺醒大和尚榮譽博士學位儀式」在 上海玉佛禪寺隆重舉行。上海市民宗委主任曹斌,普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夏斯德等有關方面領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 大和尚、台灣中國佛教會名譽理事長淨良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宗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長慧雄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常州天寧寺方 丈松純長老等佛教界人士,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校長達瑪庫塞迦博士及泰國佛教界世博參觀團成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五百人出席了當天的活動。覺醒大和尚首 先代表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玉佛禪寺致詞,對泰國貴賓表示熱烈歡迎,對於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表示感謝,對進一步推動中泰人民世代友好表達 了良好的願望。達瑪庫塞迦博士親手將榮譽博士證書授予覺醒法師,並致詞對覺醒大和尚精深的佛學造詣及對中泰佛教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貢獻表示讚賞。諸山長老 代表、上海市、普陀區有關方面的領導也先後致詞,對本次中泰佛學交流研討活動及覺醒大和尚榮獲榮譽博士學位表示祝賀。

在隨後舉行的中泰佛學研討交流活動中,來自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的四位學者與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的多位學者圍繞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就「城市如何改變世界,城市如何改變生活,以及佛教如何在城市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以期進一步釐清佛教對於建立美好城市、創造美好生活的意義和作用,從而積極引導和推動佛教界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和諧世界服務。

摩訶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歷史悠久,是泰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國際上著名的高等學府。該校創建於一八八七年,校名取自泰國朱拉隆功國王拉瑪五世。一直以來,朱拉隆功大學受到泰國王室的護佑和政府的支持,被尊為「泰國最有威望的大學」,許多學科在亞洲乃至國際排名,都居於領先水準。

朱拉隆功大學本身是一所佛教大學,在培養弘法利生人才方面成就卓著,廣為各國佛教界首肯和讚嘆。近年來,朱拉隆功大學積極推進國際佛教聯誼活動,舉辦了「南北傳佛教對話」「國際佛教大會」和數屆聯合國「衛塞節」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活動,為促進各國佛教徒之間的相互理解,為增進世界各國佛教徒之間的法緣情誼,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上海佛教界的年輕領袖,覺醒大和尚在精進禪修、忘我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注重理論研究,經常在海內外佛教刊物及網站上發表富有真知灼見的文章,出版了不少有價值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積極致力於佛教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玉佛寺成立了專門弘揚佛法的「覺群佛教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創辦覺群編譯館、玉佛寺梵樂團、弘一圖書館、玉佛寺網站,出版《覺群》雜誌、《覺群叢書》、《覺群譯叢》、《覺群佛學博士文庫》,每年還舉辦覺群文化周、 召開學術研討會,在教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選擇頒授學位給覺醒大和尚,正是由於覺醒大和尚多年來的佛學造詣及弘法努力。

正如覺醒大和尚在致詞中所說,朱拉隆功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體現了泰國人民和泰國佛教界對中國人民和中國佛教界的友好深情。同 時,泰國方面組織四十餘位法師和學者在世博會期間來上海觀博,對於上海佛教界以及上海世博會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溝通和交流機會,對於增進中泰兩國人民的傳 統友誼和中泰兩國佛教界深厚法誼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
一行蒞臨禮佛禪寺視察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九日,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在國宗局徐遠傑司長、廣東省民宗委楊源興副主任及惠州市、博羅縣兩級政府領導的陪同下前來禮佛禪寺視察。

齊副局長一行在寺院住持日照法師的陪同下,先進入地藏殿拈香,獻花禮佛,然後步入寺院會議室,與大眾親切座談。座談中,日照法師首先向領導們彙報了寺院發 展情況,並就佛教的社會觀做了個人交流,以及介紹了寺院的未來規劃概況,大家觀看了中央電視台為寺院攝錄的一段專題紀錄片。座談會在友好愉快的氣氛中進 行,齊副局長對禮佛禪寺在建設規劃上的高標準、高起點及對日照法師三步一拜四大名山的功德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對寺院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最 後,各級領導與寺院主要負責人在禮佛禪寺標誌——佛手前合影留念。


博羅佛教協會會長日照法師一行
拜訪國宗局中國佛協領導

博羅縣佛教協會會長、博羅縣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一行,日前前往北京拜訪了中國佛教協會及國家宗教局有關領導。

十一月八日上午,在國家宗教局一司徐遠傑司長的引領下,日照法師受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熱情接待。雙方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就當今中國佛教形式、中 國佛教如何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傳印長老充分肯定了日照法師三步一拜四大名山的頭陀苦行,並向日照法師親書: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 深信願,持佛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九日,日照法師前往國家宗教局拜會了齊曉飛副局長。十月二十九日,齊副局長在廣東調研期間曾親臨博羅禮佛禪寺視察,視察期間與日照法師親切座談並對禮佛禪 寺的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作了指示與勉勵。此次日照法師回訪,受到了齊副局長的歡迎,雙方又一次緊握雙手,熱烈交談。論及寺院建設、僧團建設,齊副局長 侃侃而談,當得知禮佛禪寺所有僧人自二○○二年舉辦了一堂大型過堂齋後就立鐵規堅決過午不食,並且一直堅持至今後,齊副局長對日照法師領導下的僧團這種嚴 持戒律的精神非常讚賞。日照法師向領導彙報了將在印度參與首次漢傳水陸法會一事,齊副局長表示支持。最後,齊副局長親提:「保持佛教本色」六字贈與日照法師,殷切勉勵法師以正信正心,把佛教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保持佛教清流,弘法利生。


上海靜安寺舉行超度法會和募捐活動

11月15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奪走了上海膠州路上728號一幢高層住宅公寓五十八位居民的性命,造成了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本著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上海靜安寺已於16日上午向靜安區紅十字會捐款人民幣100萬元。

庚寅農曆十月十六日(11月21日),是「11.15」火災遇難者的首七之期,當天下午,上海靜安寺舉行大型超度遇難者法會,佛力超薦「11.15」火災遇難者。本寺全體僧職人員、上海佛學院全體師生和聞訊而來的一千多人參加了法會並一起為遇難者誦經致哀。有20多家遇難者親屬也參加了超度法會。

上海佛學院院長、上海靜安寺住持慧明大和尚代表佛教四眾弟子在致詞中表示,大火無情人有情,希望受災居民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同心協力,戰勝災難,讓逝者安息,生者吉祥,早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超度法會後,緊接著舉行了向「11.15」特大火災受災居民募捐活動。全體僧職人員和廣大信眾伸出關愛之手,現場踴躍捐款,為受難同胞奉獻愛心。

據統計,此次活動共募集捐款31萬元,全部通過靜安區紅十字會轉送有關部門。(寧靜)


上海靜安寺捐款100萬
支援開展火災緊急搶險工作

11月15日,靜安區膠州路上728號一幢高層住宅樓發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靜安寺住持慧明大和尚當即決定代表靜安寺全體僧眾捐款人民幣100萬元。

目前,這筆救災款已經通過上海市靜安區紅十字會轉送有關部門,開展各項緊急搶險救援工作。(寧靜)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