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3期
2010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百行萬善孝為首
本會簡訊
香港佛教聯合會代表團訪問北京
論 述
生命的認知與重建 ◎常 靜
佛經淺釋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的基本內容(下)
◎妙 昌
心靈感悟
雞足山 —— 我心中的聖歌 ◎王樹遠
禪人禪語
如是禪 ◎安小悅
徵文比賽
誰是我的菩薩 ◎陳韻雯
誰是我的菩薩 ◎張梓柔
我對因緣果報的體會 ◎劉佳瑜
智慧人生
放下身心如敝帚 ◎延 德
讀經心得
學習《大乘起信論》後的感悟 ◎鄒 相
慈善事業
菩薩精神在緬甸 慈悲愛心顯光明 ◎黃常惠
禪境趣談
心中有佛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大荷包 ◎楊 釗
悉達寓言
賣斧頭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佛門採訪
覺醒法師訪談錄 ◎曹曙紅
金陵古剎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司徒一凡
.文 /攝影
緬懷高僧
地藏菩薩的化身 ─ 清定上師生平 ◎周廸威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和諧世界 百行萬善孝為首

最近,拜讀了萬千老師選編的《孝親譜》,故事生動活潑、感人至深,內容充滿了人情人性的一面。作者通過文學手法,用現代語言改寫了古代人孝敬父母的傳奇故事。萬千老師以故事形式體現對孝道的重視,是值得我們宣傳及讚嘆的。「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美德,有感於現代人對傳統孝道觀念的淡薄,本刊決定在《香港佛教》第603期開辟一個新的專欄——《孝親譜》,來宣揚「孝」的思想,提倡「孝」的風氣。繼承和發揚孝道思想,是和諧社會中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百行萬善孝為首,儒家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孔子認為「愛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文化強調仁義道德,諸如:敬愛、感恩、善待及回報父母,並從家庭和睦擴展至社會,盡忠守責、仁愛萬物,乃至「治國平天下」,達至和諧社會。

佛教提倡孝道,不僅是現世的,而是包括出世間的行孝。佛教迴向偈中有二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是指「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途苦是指「畜生、地嶽、餓鬼」三 道。佛教的孝道不但注重孝養現世父母,更是要拯救先逝的多世父母脫離苦海,並提昇到普渡一切眾生离苦得樂,同成佛道。佛教經典中有很多都是推崇行孝的。如 《父母恩重難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十善業道經》、《增一阿含經》、《梵網經》、《四十二章經》、《孝子經》、《戒經》、 《盂蘭盆經》等……。

其中《盂蘭盆經》是佛教中影嚮力很大的一部經典,經中講述了得神通的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指導下母親得救的故事。經中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每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作為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慈愛之恩。」又說「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生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盡」。可見,佛教不但提倡孝敬在世父母,並以莊嚴的法事誦經、超拔迴向七世父母,永脫輪迴之苦。體現了佛教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

孝道是一種善的行為,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同樣會獲得快樂。我們要延續和保持古老的孝道文化,更要學習佛教中「眾生皆為我父母」的觀念,有了這顆善良慈悲的心,才能體現真正的大孝。

 
 
香港佛教聯合會代表團訪問北京

港 佛教聯合會代表團於七月十八日至廿日赴京訪問。是次訪問團由會長覺光長老親自率團,其他團員包括中聯辦李明先生、董事會顧問、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 老、佛聯會總務主任智慧長老、常務董事紹根長老、常務董事道平法師、常務董事寬運法師、常務董事宏明法師、常務董事果德法師、常務董事演慈法師、董事修岸 法師、董事果慧法師、董事悟藏法師、董事馬清煜居士、董事梁衛珍居士、佛聯會副司庫崔常祥居士、澳門佛教總會心慧法師、護法高佩璇居士等一行廿七人。

訪問團得到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中央統戰部朱維群常務副部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葉小文黨組書記和國務院港澳辦 領導的親自接見。香港佛教聯合會還在宗教局領導和中國佛教協會的見證下,將香港佛教界的一百五十多萬善款捐交青海玉樹禪古寺的住持洛卓尼瑪仁波車,以協助 禪古寺進行災後重建工作。

王作安局長高度讚揚香港佛教對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以及和諧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則讚揚,在覺光長老的領導下,香港佛教成為世界佛教發展的典範。

朱維群副部長在接見代表團時,讚揚香港佛教聯合會作為香港最大的佛教組織,不但在香港佛教界,甚至在香港宗教界都能起到帶頭作用,每當香港政府面對困難時,香港佛教界始終會發出支持的聲音。朱部長對香港佛教界捐助玉樹禪古寺復修,表示非常讚賞。

原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黨組書記葉小文在學院內盛情招待了代表團一行,他表示,認識覺光長老十多年,從覺光長老身上明白到,祇要發大願,世上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訪問團於七月廿日回港,王作安局長率眾領導親自到機場歡送,他鼓勵佛教界多溝通,多交換意見,以推動彼此向前發展。訪問團於七月廿日返港結束行程。

 
 
生命的認知與重建
◎常 靜

法 是佛為教化弟子而創立的一種階梯式學習無上智能的法門,是一種以最高深的洞察力和智能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主要探尋生命和宇宙的秘密,激發、開掘、使用我們 內在的潛力和能量,尋回生命的發展方向和人生的終極歸宿,徹底解脫生老病死帶來的諸苦,使生命的質量得到改善,昇華到無掛礙、無束縛的自由解脫狀態。

一、認識生命,把準方向。

生命誠可貴。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人生是個大課題,花費了釋迦牟尼 佛多年的心血去感悟,感悟生死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後,並將人生的真相告訴一切有情,讓有情眾生適時、適度、適機地把準自己。然而來到這個世間的人們,各 自出生的地方不同,各自的命運與苦樂不同,各自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為了一個小我,為了得到快樂而忙碌一生,使我們 的生命變得非常局限、瑣碎,甚至非常無聊。到死神降臨時,才知道生前的所作所為一無是處,一生的榮辱得失此時全部毫無意義。因此,認識生命的特徵,對於有 限的人生尤其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是不自覺性。絕大多數人從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一路上是被動地走下來,小時候受父母的管教而沒有多少自由自在的時光;成年後,為 了討好心愛的人和創造物質財富而勞心費力,這時也很難擁有很多快樂和幸福;年邁力衰的時候,子孫後代又會把我們管起來,我們的自由和快樂更是有減無增。其 實是我們處於「不自覺」的狀態中,成年以後,受環境和自身條件的控制,更多的人正是在這種「不自覺」中遭受無明迷妄的控制,成了煩惱惡魔的奴隸,順著慣性向前「滑行」,也正是在這種不自覺中成就了自己的平庸,使自己在生死中流轉,認識不到人生的真實面目。

二是可選擇性。人生是一個充滿變數的生命過程,是一個自己扮演演員的大舞台,我們能不能演好這個角度,就要看自己怎樣地編排和如何去表演。佛經中說:「一句話可以毀壞一個人,一句話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為甚麼會如此呢?這取決於你如何去選擇。同樣,一個人選擇甚麼樣的人生道路?怎樣走完曲曲折折的人生之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朝甚麼方向走?這一切都依賴於這個人的選擇。選擇的自覺性越強,對人生方向把握的能力就越強,你的人生可能就更加精彩和成功。

三是不可逆轉性。在現實生活中,你走錯了路的時候,可以重新返回選一條正確的路,或者你懷著一顆想重溫路上的風景的心,再走一次已經 走過的路,那就不必為此事煩惱。然而人生則有所不同,你的一言一行都會留下印記,深深地儲藏起來,成為你昇沉的推動力。過去的一言一行,累積的結果,成就 了今日的自己,而現在所做的一切累積起來,又造就了未來的自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生活中的主流事實。雖然有一部分善不得善報,惡不得惡報,但這祇是暫時的現象。多行罪惡之業而不見惡報的人,是因為他們前世福業的果報還沒有結束,當 福果受完以後,他們便要接受罪業的果報。今生多行善業而受苦的人,是因為他們正在承受前世罪業的果報,當惡果受完以後,他們一定能夠得到善業的果報。鳥飛 得很高的時候雖然看不到它自己的影子,但是當鳥落到地面時影子一定會伴隨出現,而影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它自己,同樣,我們所造諸業的果不會報應在土地中, 也不會報應在石頭上,總有一天一定會報應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

四是祇可體驗不可判斷。人生難得,從我們出生到死亡,祇有短短幾十年的光陰,可謂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一方面 自己要過得幸福美滿,另一方面,不要讓光陰虛度,要過得有意義。然而許多人並沒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忽視了某一方面,而偏執於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一味 地祇想過得幸福美滿,而不瞭解人生的意義,那麼自己為謀求幸福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結果卻往往與真正的幸福背道而行。如果我們一味地祇想過得有意義,而不瞭 解幸福的本質,那麼自己為謀求過得有意義,而忽視相應的方式和手段,往往會弄得自己身心的疲倦,這就得不償失了。因此,人類的不幸和煩惱並不是來自於客觀 環境,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我們有甚麼樣的心態,在於我們用甚麼樣的心態去生活。如果沒有健康合理的心態,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我們要 想把短暫的人生過得幸福美滿,那是難上加難。反之,如果有健康合理的心態,我們即使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樸中發現人生的樂趣。


二、從心開始,重塑自我。

每一生命都強烈地渴望能夠解脫生命中的困苦,熱烈追求合乎於規律的最佳生存發展狀態,然而道不遠人,人自遠之。解脫自在的生命,就在你自己心靈當中,即心 即佛。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心向外索求,徒勞而無功,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仍洋洋自得;向內則自以為是,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聰明,或者證明自己比別人 更有智慧。這種偏執,祇會讓自己越來越不瞭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不知道自己是甚麼角色,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怎樣的遠景。西方哲學理論的奠基者蘇 格拉底曾向人類提出了善的忠告:「認識你自己!」「我祇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眼前的未知世界卻越來越大;在知識極豐富的今天,我們不懂的東西卻越來越多。甚至沒有任何人敢說對自己的一根頭髮、一根手指或其他任何部位已經完全瞭解,更不用說對身外之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不肯承認自己無知,未免太無知了!

蘇格拉底的言詞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沒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在心靈中改變自己,祇有改變自己,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蕭伯納說:「理智的人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理智的人卻硬要世界適應自己。」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生活方式,也沒有絕對錯誤的生活方式。我們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要誠實地對待自己的心靈,而不要受他人的價值判斷所左右。


三、正視生命,調節健康。

我們正處在一個劇烈變革的歷史時期。人們的觀念和價值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然而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 屬於每個人祇有一次。因此,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勇敢地承受痛苦,正視生命,愛惜生命,還要享受生活賜予的幸福,祇有這樣,我們才算是一個真正懂 得人生的人,才能重建身心的健康。如何使身心達到健康呢?

第一、清理自我,調整心態。

心中裝滿自己看法和想法的人,永遠聽不進別人的心聲,就像杯子裝滿水以後,再好的飲料也倒不進去;肚子飽了,再美的佳餚也喚不起自己的食慾。同樣,我們這 隻心靈的杯子,早已裝滿了世俗的影響、主觀的偏見、個人的習氣,不先把人生自我這隻杯子清空,又怎麼能認清自我,改變自我呢?又怎麼能理順生命,選擇最佳 生存方式呢?又怎麼能使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建造一個既健康且具有智慧的新人生呢?因此,清理自我,是難能可貴的自知之明,自覺完善的高超之智。

時常進行自我反省清理的人,才能把自己認識清楚,才能明白自己該做甚麼,能做甚麼,做得怎麼樣。有些人雖然也知道:當自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時候,我們應 當坦然接受,感謝別人的指責,不要心存偏激和怨恨。因為祇有在別人的批評中,你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和瞭解自己。然而一旦聽到批評,你會不會本能地不高興, 不舒服呢?會不會忘記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處罰自己呢?有些人雖然也想助人為樂,但是做了以後,別人得到重視宣揚,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別人不知道呢?埋怨 別人不宣揚自己呢?有些人雖然說不要計較名利,看淡名利,然而一旦別人得到名利以後,自己卻被忽視,心理會不會不平衡呢?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都是將自 己看得很重,別人很輕,都是承認自己的偉大,認同自己的愚痴。

總之,我們要具有「時時勤拂拭」的清理態度,對於人生的每一步,工作的每一種,生活的每一瞬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否則裝模作樣,口是心非,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負擔。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之」,善惡要自己去選擇,生命要自己去掌握,心態自己去調節,幸福快樂源於我們的內心。

第二、發願立志,重建自我。

凡是要成就一番事業,都要發大願,立大志。願志是心靈的激情,是奮鬥的動力,是智慧的火種,是起程的腳步。如果一個人沒有偉大而正確的大願和大志向,人生 就意味著失去生命的活力。一個沒有生命活力的人是可悲的,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水中的小草一樣,不是在行走,而是隨波逐流。這種人的行動就會失去指導,就 會迷失方向,很容易埋沒掉自己的潛力和才氣,即使做點小事,也會覺得很辛苦、繁重。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愁莫大於無志。」相 反,如果一個人對前途有理想、有抱負、有偉大的目標,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強大的動力才能引發偉大的行動。發願立志是我們行動的自我承諾,並要求我們自動 自發地肩負起這一使命,如此再遠的路途、再重的責任,也不會感覺辛苦、繁重,因此,我們祇有自己選擇人生之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你。

做人做事,發願立志必不可少,而且願要發得恰當,志要立得有體,切不可亂發、輕發。發願立志如果不是根據自己的條件來設立,我們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得太 高太遠,與自身的情況不匹配,那麼這樣的目標對自己來說,也就失去現實的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潛能。所以每個人都祇 有依照自身的條件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不能沒有自己的目標,最簡單地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終點是甚麼,又如何去實現它,又如何去創造自己未來?立志 發願不僅代表了一個人的決心,更代表了靈心,是一個人最深沉的本質力量所在。既然發了,一定要終身奉行,矢志不移,生死不改,切不可朝發夕改,一天一個 樣,這樣難成大器。發了,要努力地去做,不能祇發而不做,發而做不到,言而不行,言而無信,如此必會眾叛親離。總之,發願立志關鍵在於言而有信,信而必 行,行而必果。

第三、淡以清心,把握當下。

生活是紛繁複雜的,工作原本是享受,然而人們卻對工作形成了三種態度:一是工作是苦差事;二是工作是養家糊口的飯碗;三是工作是人生一種偉大的享受。毫無 疑問,處於第一種狀態的人是可悲的,得於第二種狀態的人可以理解,但是也可憐;祇有第三種狀態,才是我們人人應該追求的境界。當每個人都將工作當成一種快 樂,而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飯碗,那麼他就能夠享受生命的真正幸福,就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和作用。為此,我們應學會淡以清心,把握當下。

平淡是心猿意馬的克星。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中,不要小瞧這不起眼的平淡心態。不爭名利得失,煞費苦心地去算計別人,也不因慾望的膨脹而利令智昏;不爭寵 於阿諛奉承之中,不心存嫉妒,也不致被困難所壓倒,讓平靜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蕩氣與豪氣;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面對物欲的誘 惑,心不動,手不癢。白天知足常樂,夜裡睡得安穩,走路心中踏實,沒有任何遺憾。

往昔的時光無論好與壞,都已成為過去。受苦受難也好,幸福愉快也罷,統統讓其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但是我們不要一味地沉迷於往事,沒有必要將自己停留在已經 消失的歲月中,不能自拔。當一切都成為往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我們珍貴的人生財富。同時,人生是一個變化,人們總是把希望寄託於未來,沒有人會打 算一個痛苦的,然而我們生命的進程中存在種種不可預知的威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而作為我們自己沒有必要為潛在的風險杞人憂天,那樣會忽略許多 現實的樂趣,看不到當下的幸福,把握當下更具有現實的意義。生命是一場惜福的過程,懂得惜福、培福,珍惜人生當下的每一刻,過好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 人,才能讓生命散發善美的光輝,創造健康的人生。

總之,生命的認識和重建就在於完善並提昇我們的生命質量。人生難得,它的珍貴不僅為我們修行提供了機會,而且讓我們通過此生的努力為將來種下善緣,使未來 的生命能夠生生增上。因此生命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人生幸福和未來的走向,為此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從不健康的、充滿煩惱的狀態中解脫出 來,獲得智慧的、覺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這不僅使我們有限的生命煥發出光彩,而且能夠完善自己,實現自身 的價值。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下)
◎妙 昌
(接上期)

又如第五觀寶池觀云: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 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嘆 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在本觀中,佛陀勸告韋提希夫人,眾生若能專注一心,觀想極樂國土有八功德池水,並且池中之水都是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均為七寶之 色。以黃金為渠。渠底的沙都是雜色金剛;在池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每個蓮花,方圓有十二由旬那麼大。在蓮花之間,有摩尼之水流動。而且流水之聲十分微 妙,彷彿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再觀想有讚嘆諸佛相好的人,如意寶珠,湧出金色微妙光明之色。其光化為百寶顏色的鳥。這些鳥相互和鳴,均在念 佛、念法、念僧,這就是做八功德水想。佛陀認為,一個淨業行人如果能夠一心觀想八功德水的如是莊嚴,將來不僅照見極樂世界,而且亦能夠往生彼佛國土。

佛陀還在第六觀總想觀中,向韋提希夫人介紹了總想觀的具體內容。

總想觀云: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 想成已,名為初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 邪觀。

在第六觀中,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佛世之後,有人能夠觀想極樂國土之上有五百億寶樓,在樓閣之中有無量諸天做眾伎樂。除觀樓閣之外,還觀想在虛空中懸掛各 種樂器,好像天寶之幢,不鼓自鳴。這些諸天伎樂和樂器之音,皆是念佛、念法和念比丘僧。這種觀想成就了,就是初步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和寶池,這就是總想 觀。佛陀認為,如果能夠做此種觀想,就能夠除去無量億劫極重的惡業,並且還能夠在命終之後,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在經中,韋提希夫人通過佛力,見到了無量壽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然後問佛,未來眾生怎樣能夠觀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訴韋提希通過觀想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的方法。

佛在第七觀中告訴韋提希: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如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 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 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珍珠網,以為校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 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 為金剛台、或作珍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陀告訴阿難,如此妙華,是法藏比丘的願力之所成就。若想念無量壽佛,應當先做花座之想。在觀想花座之時,應當一心觀察,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 台,一一幢,都令分明,就好像在鏡子中,自見面相。以這樣的方法來觀想,能夠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一定能夠生到極樂國土。

接著,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當人心想佛時,是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要一心繫念。

接著佛陀還告訴韋提希夫人觀想彼佛的方法,以及觀想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方法。佛陀還特別告訴韋提希夫人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的具體方法。

如第十觀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觀觀世音菩薩的方法:

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 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 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 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 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雜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 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 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

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瞭,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以上介紹了定善十三觀中的幾種觀法,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說觀想的基本方法。

(二)散善三觀

散善三觀主要講述了三輩九品往生淨土的觀法。散善三觀包含了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的內容。三輩九品往生主要分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其中每品又分為上生、中生和下生三類,所以,就成了三輩九品往生。經中將每輩三品歸為一觀,三輩共是九品。

如第十四觀上品上生云: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 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 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 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本品是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上品往生的觀法。在上品上生的觀法中,佛陀認為,上品上生的人,是因為他在修行時勇猛精進用功,才能夠感得阿彌陀佛與觀世 音、大勢至菩薩到此人跟前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同時,諸佛菩薩還讚嘆此修行人,勸其繼續用功。此修行人見到諸佛菩薩接引、讚嘆,心生歡喜,乘金剛台,跟從佛 後,彈指之間,往生西方淨土。往生之後,即能聽諸佛菩薩演說妙法,得無生法忍。然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最後回到本國,能夠令善法不失去,惡法不能起作 用。

在第十五觀中,講述了中品往生的具體內容,此中品往生也分為上中下三品。

如中品下生云: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 如壯士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此為中品下生的觀法,從這段經文可知,所謂中品下生就是能夠行世間之善——孝養父母,懷有慈悲之心。這樣的人是世間之善人,但還不具備往生西方淨土的條 件,但由於在將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為說西方淨土的殊勝莊嚴,以及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此命終人,因為聽聞佛法的功德,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人 往生淨土之後,經過七日遇到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得以聽聞菩薩演說妙法,經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修這種觀法的人,即能成就中品下生。

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中,佛講說了下品中三輩往生者應當具備的條件。

如下品中生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 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 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 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在本品中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如果有人毀犯五戒、八戒和具足戒。這樣的人,偷盜僧物,妄說佛法,誤導信徒,不知慚愧。此人經常造作惡業而偽作莊嚴。如 此罪人,因為惡業的緣故,應墮地獄,在他命終之時,地獄之火,一時俱至,但由於遇到善知識以慈悲心,為之講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讚嘆彼佛光明神力。此人聞 聽之後,即能除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人於一念之間就能往生極樂國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觀世音、大勢至還以梵音安慰開導此人,為說大乘經典,此人聞說妙 法,隨即發起無上道心,這就是下品中生。

從修行觀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三觀為下根業重之人開示持名念佛。從十六種觀法可見,不論是何種眾生, 都能通過這些觀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即使是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或是給他演說妙法,即能蒙此功德得以往生。阿彌陀佛的 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為造作惡業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帶來了希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由於韋提希夫人請佛開示解脫之法的因緣,佛陀為她講說了修行淨業三福的方法。為了能夠令佛世之後的眾生都能往生淨土,佛陀重點向阿難 和韋提希夫人講述了修往生淨土的十六種觀法。這部經不僅為佛世眾生修行提供了理論指南,也為末法時代眾生修行淨土法門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每一位淨業行 人,都應當深入體會本經的含義,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修行。

 
 
雞足山 —— 我心中的聖歌
◎王樹遠
無法說出你的奧秘,
祇知你有齊天般的巍峨。
無法敘明你的神奇,
祇知你燃著佛法的聖火!
雖然經過億萬劫歲月的蝕剝,
卻泯滅不了你固有的品德。
雖然承受億萬次風雨的洗禮,
卻改變不了你向來的性格。

記得在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刻,
驚雷般的響聲將整個宇宙震徹!……
突然間你的三峰裂開旋又合起,
瞬間的山體內卻躍入一位尊者:
那就是靈山一會上領佛心印的大迦葉,
那就是率眾結集佛祖法典的金色頭陀。
而今他正在高聳天際的華首門守衣入定,
待數十億年後再把佛祖衣鉢交給彌勒佛!

春夏秋冬迅捷交錯,
日月星辰循序飛梭,……
他默默傳承著佛法的本然,
他寂寂數點著宇宙的光波,
正在化育一個天開佛都的宏願,
正在實施著無與倫比的偉策:
即把遙遠的神話與現實的生動對接,
即把佛陀的囑託和自己的矢志融合。

若匯集世間所有偉大之類的修辭,
在尊者面前似乎都已經失去顯赫!
因為他作為佛教滄桑的印證者,
因為他作為佛法火炬的高舉者,
祇知在「無上佛乘」的法壇上無怨無悔,
祇知於「續佛慧命」的重任中恪盡職責。
適逢勝緣盛世時他終於圓滿了功德,
他亦深欣佛法正滋養著人生的魂魄!

迦葉尊者、雞足山,
雞足山、迦葉尊者……
你們雖然各有不同的名字,
一體內卻爍閃同樣的光色:
可謂你們同為億萬人生的燈塔與楷模,
可謂你們皆是未來佛法的希望和寄託!
在不停地轉換的時間與空間的契結處,
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傳唱不衰的聖歌!
 
 
如是禪
◎安小悅

友參禪多年,終有所悟,後在博客裡貼了一篇文章,上面列舉了他的種種如是禪的感悟,現摘錄其中若干條例如下:

1、早上醒來不要忘記對家人說聲早上好。

2、出門時面帶微笑,給家人也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3、公交車上遇到老人和孩子,主動要讓座。

4、走路遇到乞討者,看看自己有甚麼能給的就給他點甚麼,不一定是錢,可以是還在冒著熱氣的包子,也可以是一副戴舊了的但卻溫暖的手套。

5、踏實地工作,盡心盡責,往往得到提拔的就是那些真正擁有實力的人。

6、雨雪或者天冷的傍晚,遇到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報紙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買就全買,不能全買就買一份,買下來讓人早點回家。

7、遇到勤工儉學的學生或者剛剛參加工作的人,別用嘲笑的眼神看他們,不管他們的手腳有多不熟練,都不要責難他們,最好能夠給一個好評或滿意的微笑鼓勵一下他們。

8、有人摔跤了,如果你正好在旁邊,那就及時的扶他起來;有人迷路了,如果你正好在旁邊,那就及時地告訴正確的路線;有小孩在路邊哭,說找不到媽媽了,如果你就在旁邊,那就拿出電話,告訴警察……

9、吃飯的時候不要訓斥孩子,不要埋怨父母,更不要吵架,要學會和家人溝通,要心平氣和。不要帶著憂愁和怨恨的心去睡覺,事情總能找到解決的途徑。

10、和朋友經常保持聯繫,能常見面的就常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不能常見面的就互相打個電話或者發個短信,朋友是精神財富的一種,沒有朋友,我們會感覺到孤獨和寂寞。

11、如果錢還寬裕,那就養幾個貧困山區的學生;少玩一點電腦遊戲,給點時間和父母一起回憶一些你小時候的趣事,可以不打麻將,就有空陪著家人孩子逛商店、逛公園了;正好路過無償獻血流動站點,那就擼起袖子光榮一次,至少在孩子眼裡,你是勇敢的。

12、心情好與不好的時候,都要常聽聽音樂,看點兒哲理故事,不自卑但也不要太張揚,試著把恩怨情仇都放下,讓自己活得輕鬆一點,不要太累。

13、與已逝的人相比,活著就應當感恩;與生病的人相比,健康就應當感恩;與窮困潦倒相比,衣食無憂就應當感恩;與顛沛流離相比,有一份現世的安穩就是幸福……所以別埋怨生活的不公平,其實這個世界上比我們不幸的人大有人在。

……

看了這些,或許有些已經觸動了你心靈裡最柔軟的那根神經,禪是甚麼?是把學佛融入到世俗的生活中來,而不是為了學佛就去放棄世俗的生活,禪是要你積極、主 動、快樂的生活,要你與人為善、與己為善;要你從容淡定、寵辱不驚。祇要你細心感悟,原來生活裡處處都是禪,參禪可以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已經是禪。

濟群法師曾經這樣說過:「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祇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他認為真正學到了佛法的人,「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這也是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吧。

是的,生而為人,那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選擇了出世,就要認真弘法,正信佛法,選擇了入世,就要克盡職責,安心生活。而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徹底的莫過於近代高僧弘一大師了。

大師自出家之後,把在家的那套世俗習氣完全拋掉,以弘一之名萬緣放下,一心向佛,他持戒嚴明,一絲不苟,以其人格魅力,成為了眾多佛門弟子爭相效仿的楷模。他精研律學,弘揚佛法,以普渡眾生出苦海己任,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到了晚年,他更是把生活與修行融合在了一起。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祇配一道鹹菜。夏丏尊不忍的問他: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從歌舞昇平看盡三千繁華的翩翩佳公子到以青燈古佛相伴的緇衣苦行頭陀,從生命的絢麗至極到歸於平淡,他在生命的舞台上極盡其責地扮演好了每一個角色,也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在《100則箴言故事》中有這樣一篇短文:阿爾倍托和妻子維多利亞女王感情和諧,但是也有不愉快的時候,原因就在於妻子是女王的緣故。有一天晚上,皇宮舉 行盛大宴會,女王忙於接見王公貴族,卻把他的丈夫冷落在一邊。阿爾倍托很是生氣,就悄悄回到臥室去了。不久,有人敲門,阿爾倍托很冷淡地問:「誰?」 敲門的人昂然答道:「我是女王。」門沒有開,房間裡沒有一點動靜。女王離開了,但她走了一半,又回過頭,再去敲門。阿爾倍托又問:「誰?」女王和氣地說:「維多利亞。」可是門依然緊閉。 維多利亞氣極了,想不到以英國女王之尊,竟然還敲不開一扇門。她帶著憤憤的心情走開了,可走了一半,想想還是要回去,於是又重新敲門。阿爾倍托仍然冷冷地問:「誰?」女王委婉溫和地說:「你的妻子。」這一次,門開了……

維多利亞前兩次敲門之所以沒有敲開,是由於她的心態沒有隨環境的變化而加以適當地調整。她忽視了自己的角色在家中是妻子而不是在宮廷對王公貴族說話的女 王,以致造成措辭上的失誤。維多利亞的第一次回答態度高傲,傷了丈夫的心;第二次缺乏熱情,感情平淡,沒有喚起丈夫的親昵感,因而兩次丈夫都不給開門。第 三次回答,維多利亞的心態適應了具體地點和對象,體現了妻子應有的溫柔姿態,因而不僅敲開了門,也敲開了丈夫的心扉。

四祖道信有偈云:「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就是說人的一切身心活動,無論行住坐臥還是言談舉止都應該「常在道場」。四祖強調真正要修行,就在舉足下足之間,就在起心動念之間。《楞伽師資記》在講到五祖弘忍大師時,就說他「四儀皆是道場,三業咸為佛事」。行住坐臥四威儀祇要如法,都是道場,身口意三業祇要向善,隨時隨處都在做佛事,
是生活成就了佛法,還是佛法成就了生活?誰是誰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身在何處、無論以甚麼樣的生活方式活著,祇要心懷感恩之心,保守內心不被世 俗磨礪,時刻有悲天憫人、眾生平等之心,那麼,我們生活著、磨練著、成長著、反省著便是一種大修行了,無處不為又無所不為的修行!

身在那裡,心在那裡。人做甚麼,心做甚麼。行住坐臥而不離心,這就是你我的「如是禪」「生活禪」

 
 
誰是我的菩薩 (冠軍)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7A  陳韻雯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是梵語。菩提是:覺、智、道;薩埵是:眾生、有情之意。祇要能將心念凝聚,心與行存著大愛的人就是菩薩。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菩薩,但就作為學生的我而言,母校的老師們就是我的「菩薩」,在人道上與我因緣甚深,對學生的愛更是無私奉獻。

春天,一個耕作開始,播種大地的季節。老師辛勤勞動,用言語向學生播撒智慧的種子,用粉筆施肥,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大願的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小心翼翼地把每一顆種子灑在您事先已翻鬆,充滿氧氣的泥地裡。課前一絲不苟地備課和設計課程安排,以經驗作參考,預計同學將會的困難。為同學從小開始打好扎實的基礎,循序漸進地去銜接逐年增加難度的課程。有利日後種子萌芽,扎根土地。

夏日,螢火蟲的可貴,在於那盞掛在尾後的燈,祇照亮別人。您的可敬,則在於總是給別人提供方向。哪怕是頭頂烈日,還是雷雨將臨,依然堅持以自己的「精進」去教化同學,辛勤耕作。大行的普賢菩薩「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您講課是那樣豐富多彩,每一個章節都彷彿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豔麗,大地才充滿生機。

秋分,您為花的盛開,果實的成熟而忙碌著,收割著。默默地看著綠樹成蔭,碩果纍纍。以慈祥的微笑示意淡然而隨心的喜悅。以學生懂得建立合符道德、明辨是非的「正見」,在畢業的時候,找到人生目標、前進方向而欣慰。在學生的背後默默支持和鼓勵,之後功成身退。大智的文殊菩薩「手持慧劍,騎乘獅子」。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老師給了我一杆生活的度尺,讓我天天丈量和反思自己。用學過的知識,自己的雙手「砍斷壞煩惱因」,逐步走近理想,邁向真正的「豐收」

冬至,一年裡最冷的日子。同學正被猛烈的寒風刮得刺痛時,老師點燃知識之火,以慈悲心溫暖了每一位同學。提醒我們不要祇著眼於現在,要把目光放遠,堅持不懈。不怕艱難,刻苦去做正確而有長遠利益的事。我永遠記得,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老師是「心中善識常散播,指握粉筆不言累。」老師的慈悲也提醒了我,用誠意傳播智慧的火種,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令他們在寒冷、災難𥚃也能感受人間真愛和溫暖。

因學生能成長,自由翱翔而快樂的老師們,沒有刻意發心去度化眾生,卻以畢生所學,真心地教導;沒有祈求回報,卻從不計較,真心地付出。以「法施」「無畏施」,恰似和煦陽光,關懷和指導了我的心靈。母校的老師們,正是我的菩薩。

 
 
誰是我的菩薩 (亞軍)
◎佛教何南金中學 F.6A 張梓柔

有人說,受苦者的牢騷多,所問的問題最多;亦有人說,苦難中的人根本不能平靜下來好好的去分析、發問。對於過著非人生活的我來說,我不知自己有否資格發問,我祇知道我的心中每日都祇會泛起同一個疑問,甚至可說是一個質疑——誰是我的菩薩?

打從六歲起,我便失去一個安穩的家。父母的離異令我分別寄居在不同親友的家中,試過被虐打,試過被孤立,試過被取笑無父無母,我就是在這樣冷嘲熱諷的世界中痛苦地成長。

佛經提及佛菩薩的存在,他們導人向善,保祐世人。而從我不少同學的言行、微笑及他們與父母相聚時所流露的神情中可知,他們的菩薩就是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父母親。而我呢?是自六歲起捨我而去的父母嗎?是孤立我的親友嗎?還是終日對我冷嘲熱諷的外人嗎?

對我來說,神佛不必神聖,菩薩亦不必通靈,他們祇需要讓我感受到這世間尚有愛的存在,偶爾關懷我、愛護我,關心了解一下我的需要、我的狀況,如此便已經足 夠了!試問有誰可以為弱小的我送上這一份愛呢?試問有誰可以為我做得到呢?試問誰是我的菩薩呢?兩年前的一個下午,我終於找到答案了。

那一天,我如常地沿著熟悉的街道回家,心裡仍不時回想我的這個老問題。在沒有看清楚交通指示的情況下,我便橫過馬路……當時,有一輛幼稚園的校車正高速駛 向我,我被嚇得呆若木雞,不能動彈。幸而,千鈞一髮之際,一名途人把我拉回馬路旁邊,救了我一命。我回過神來,不斷向該名途人致謝,又向那校車司機道歉。 我心想,他們定必痛罵我一頓。誰不知,他們不但沒有責怪我,還為我召來救護車,更有幾名校車上的小女孩大聲向我問候道:「姊姊,你沒事吧?」。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就像一股暖流湧進我的內心,我終於找到了我的菩薩了。

這件事令我知道人間尚有愛的存在,世界不如我所想般灰暗和殘酷。原來平常跟我擦身而過的途人,甚至萍水相逢的小孩子們,也同樣會關心我、愛護我,並給予我力量,勇敢地面對生命旅途中的種種難關。

我的菩薩到底會是誰?人人皆菩薩也。

 
 
我對因緣果報的體會 (季軍)
◎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 F.6A 劉佳瑜

濃春三月,萬物回春,和煦的晨光偷偷溜進我的窗前,準備邀約那生機勃勃的花花草草一起共舞。我輕輕地將露水灑在它們頭上,好讓這班久歷風霜的可憐蟲再次獲得生命的滋潤。驀然地,一棵小黃花瘦弱不堪地倒卧在暗角處,一抹愁雨灑下,它仍舊是鬱鬱寡歡,隨後含恨而終。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像弦外之音斷續地在我耳邊徘徊。我反覆思量,想到這裡,一抹愧疚的神色擊退了我那從容的面容,心有戚戚焉。

不幸,也許就是人為的,而這小小的不幸,能否改變呢?佛陀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若因緣改變,果自然亦隨之改變。或許若我能細心點、慷慨點,就能改變這小生命的結局,又或許我從來都不把它移植到這,它可能會活得更好、更幸福。一切都能改變的,祇是這一次,我來不及改變這個事實,救助這無辜的生命。

當我們領略到祇要改變因緣,一切都會隨之而改變。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面對的事情,都是因緣成熟的果報,所以祇可勇敢面對和善巧處理,而不能逃避。人,雖然渺 小如一顆塵,人生也莫過於浮雲,但我們仍可勤加反省,多種善因,為未來而努力。更加培養善種子的助緣,去除孳生惡種子的條件,使以前種的善因能早些開花結 果,而惡種子則難以重見天日。

所謂種善因得善果。有惡根深重的壞人雖得短暫風光,也祇是時辰未到而已。作善作惡,也是因為人的一念之差,想著想著,一股清涼的浪潮衝我的雙腳。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澆水過多,當真是有因必有果,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放下身心如敝帚
◎延 德

個年輕人背著一個大包袱,千里迢迢來找無際大師。

他說:「大師,我是那樣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讓我疲憊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雙腳也磨出了水泡,手也刮破了,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沙啞……疲憊和失望糾纏著我,為甚麼我還找不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他:「你那包袱裡裝的是甚麼?」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裡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寂寞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這裡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著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了船走路吧!」「甚麼,扛了船走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重,我扛的動嗎?」大師微微一笑,說:「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是有用的,它會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昇華,但執著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現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原來,生命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痛苦的根源不在於得不到,而在於放不下。放不下悲情, 悲情就如絲繭纏得心透不過氣來;放不下功名,功名就如塊壘壓在心頭;放不下虛榮,虛榮就如酸鹼腐蝕著心靈;放不下仇恨,仇恨就如毒霧遮住了陽光……快樂的 本質也不在於得到,而在於放下。唯有放下,才會有真正的坦然與輕松。快樂源於知足,知足卻源於放下,放下得越多,就越容易知足,知足而樂!在人生的旅途 中,我們必須放下許許多多的包袱和牽絆,也許,這包袱裡藏有你許許多多不捨之物,也許,這牽絆連著你刻骨銘心的情感,然而,當你負重得苦不堪言、舉步維艱 的時候,嘗試著放下一些東西吧,割捨是疼痛的,疼痛過後卻是輕松!而一些悲情、虛榮、怨恨,更是我們箱中的垃圾,唯有放下,才能換來一片明朗的天!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這時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甚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甚麼?」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而是要你放下一切嗜慾妄念。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通通放下,再沒有甚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黑指婆羅門這才瞭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的。我們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我們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 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生活過的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那麼,甚麼是放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放下,不是放棄。因為,放下是指內心,放棄是指現實,放下是智慧,放棄是無奈。

放棄一種追求,放棄一個夢想,放棄一份感情,這是一種行為,行為的放棄不代表心靈的放下。常常的情況是,行為無望地放棄了,心卻還苦苦地糾纏著。周國平說:「你若心生惦記,便是放不下。」這種放棄放不下的情形更是一種磨人的痛苦。

也許,我們心底都有著一種美好的願望,我們都很想執著於一件事,執著於一愛,執著於一種感情,但是,當這種執著是一種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放棄,盡管我們是那麼地不情願,是那麼的無奈甚至痛苦。放棄是被迫的,要想得到真正的輕松和快樂,還必須學會放下。

佛使比丘在《人類手冊》中說:「佛陀不教人沉迷於幻想,而要人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實際而又合理的現實主義。」

放下身心如敝帚

拈來瓦礫是黃金

默然一下打得著

大地山河一法塵

                  《頌占》

 
 
學習《大乘起信論》後的感悟
◎鄒 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裡,《大乘起信論》(又名《起信論》)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也是自隋唐以來對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論著。《大 乘起信論》全文篇幅不長,祇有一萬余字,但它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廣為佛教各家宗派所重視並吸收、推廣。單是從這本經論的內容上研習,就能讓我們受益匪 淺,法喜充滿。

《大乘起信論》全文共分五個部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大乘起信論》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它的核心思想是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末學才疏學淺,僅從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的思想。

「一心」:即「如來藏心」。萬法源出於此,攝含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如來藏心」即是「真如本心」,世間萬物皆是「如來藏」的顯現。《大乘起信論》曰:「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所謂「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萬法皆為眾生心而自有,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好自心,找回真如本性。唯有對佛法教義、對世尊諸佛生起敬仰、崇信之真如自心,才能在修行之路上精進前行。「一心」為何?為的是弘法利生、上行下化、普度眾生。

「二門」:即由「一心」生起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曰:「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門」即是「清淨之心」「心生滅門」即是「污染之心」。前者是從萬物的本有來說,即「心性不生不滅」;後者是從萬物的現象來說,即「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但「二門」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對立統一的,即「非一非異」。所以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首先得深信因果輪廻,不被暫時的景象和處境所迷惑,其次才是找到屬於自己的修行法門,精進用功。

「三大」:即「體大」「相大」「用大」「體」即本體,又名「真如」,於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減;「相」「形相」,又名「如來藏」,具有無量善性功德;「用」即功用,謂由此產生一切善因善果,為修證菩提妙覺之所由。《大乘起信論》曰:「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三大」是在警示諸位佛子,萬法歸一,宗本同源,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種善因則得善果,「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大乘佛法的功用不可思議,潛心修習,則有殊勝的因緣。

「四信」:即相信根本真如和佛法僧「三寶」。《大乘起信論》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四信」是從四個方面略述大乘佛教要義,目的是使人們信仰大乘佛法。信真如為諸法之根,萬行之本,佛子們祇有深信真如才能固守一份自心,護住當下的念頭,這是內因;信「三寶」為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則,這是外因。故而說,「四信」能讓佛子們找到修學參究的路途和法門,信心百倍,勇猛精進。

「五行」:即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這五種德行。《大乘起信論》曰:「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為大乘佛教信仰者必備的修持法門,唯有修持這五種德行才能在修行上更進一步,證得圓滿。「止觀」即因戒而生定慧,止於一境,以慧照觀察,無外佛界。《大乘起信論》曰:「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止」就是「止一切境界相」,達到心中「無相」「觀」就是觀世間無常、苦、空、不淨而知道因緣。「止」是禪定,「觀」是般若,修「止」必須同時修「觀」。佛子們祇有將這「五行」深入到實際的生活與學習中去,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施,才能更為全面地認識佛教、弘揚佛法。

《大乘起信論》在引導眾生對「大乘」樹立「信心」的同時,也為眾生的修行提供了方便法門。眾生一心,「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既包容世間的一切,也包容出世間的一切,從生死輪廻到涅槃寂靜,從無盡苦難到徹底解脫,從世間無常到出世間永恒,這一切我們都能爭取得到,祇要參照「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這一次第去精進修行。末學自當繼續認真、深入研習《大乘起信論》,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在修習佛法、參究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進用功。

 
 
菩薩精神在緬甸 慈悲愛心顯光明
◎黃常惠

因緬甸聯邦政府宗教事務部邀請,加拿大溫哥華佛教祗桓講堂、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深圳曉明慈善眼庫基金、深圳眼科醫院、深圳寶安獅子會、高新獅子會、鳳凰獅子會聯合主辦緬甸白內障光明行。

恩師父﹙上果下明法師)給我機會學習和體會佈施的快樂。這是我第一次隨師父出國參加慈善活動,目的是免費為緬甸貧困老弱提供白內障手術,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旅程帶給我很深刻的體會,師父時刻以身體力行給我們開示,讓我們領悟到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明白佈施不僅是金錢,愛心照顧、分擔痛苦,贈醫施藥,給人快樂同樣是一種佈施。

無分國界與族裔,這次活動融合了中、港、台、加拿大、新加坡和緬甸各人脈的合作,由姚曉明醫學博士帶領來自成都、湖南和深圳眼科醫院富經驗的醫生及護士, 深圳獅子會會長徐興邦獅兄連同寶安、高新、鳳凰獅子會的會員義工,台灣商家陳國樑先生、緬甸商家林銘慶先生,新加坡的繼聲法師,中港的善信,以及緬甸政府 各部門官員及有關醫院院長,有賴他們的支持和合作,才能成就這次的工程。尤其是陳國樑先生及林銘慶先生,他們在團隊到來緬甸前兩星期已與當地有關部門溝 通,做好一切工程前的準備,包括安排翻譯,我們到埗後的交通接送,住宿和膳食的安排。

此次緬甸光明行緣起於師父的大願心,目的是幫助因視力障礙而活在黑暗中的貧困人仕,給他們重見光明的機會。同樣的白內障手術工程在貴州、雲南先後已完成 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繼聲法師與師父說到了緬甸,好些人民生活物資缺乏,條件落後,所以很多人得不到適當的治療!這就是緣起了。師父與繼聲法師有了共識後 開始。再加上緬甸聯邦政府宗教部長的邀請而落實這項工程,因緣具足下,工程目標是捐贈200例白內障手術。

大無畏精神展現於來自各大城市的工作團隊人員身上,大家沒有畏懼陌生地方的環境問題。實際上,緬甸人民的純樸和友善令我們彼此間拋開了隔膜,緬甸民眾雖然是生活落後,卻泰然活在當下,接受當下的因緣。他們是如此的珍惜和尊重這寶貴的機會。

慈悲喜捨的無量心在工程期間散發著,這正極的力量如同磁場一樣,感染了當地的醫護人員和軍警,大家都充滿了真摰的喜悅,笑臉盈盈的互相合作,忘卻疲倦和勞累,這樣融洽和諧,使我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顯示了「同體大悲」的胸襟。

同心合力,為了白內障病人有重見光明的一天,大家抱著為別人分擔疾苦的慈悲心。7月2日至3日,我們首先為病者辦理登記手續,再由醫生作詳細檢查,篩選適 合做手術的病人渴求做手術的人實在太多了,第一天有1000多人到來登記,多數來自遠方的。看到人頭湧湧的場面,我內心很感動,重見光明是他們的希望!看 到他們期盼的心情,我們不敢怠慢馬上配合當地護士進行工作。

工程中體會了醫生們的專業和慈愛,第一天早上9時開始檢查,到晚上9時張建軍醫生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的崗位,午膳是以飯盒充飢,就連去洗手間也沒空。陳國樑 先生和林銘慶先生從旁翻譯,徐興邦先生和江金嶧先生也一直站周邊協助著。醫生手拿著儀器、藥水一個接一個的細心檢查。很多病者因不習慣接受診治,聽醫生指 示望左望右時,有點緊張而顯得困難, 醫生要他張開眼睛時他連口也同時張開了,張醫生笑說他檢查的那兩天嗅過了很多人的口氣。

7月3日那天姚博士和醫護人員準備第二天早上做手術的醫療設備時,發現少了儀器專用的蒸餾水!馬上派人四處搜購,買回來的都不適合,關鍵是要指定某兩個品 牌才行,否則儀器不能運作,做不了手術!正作最壞打算,派人員回雲南購買時,姚博士想起了香港團友或有其中一個品牌的蒸餾水,果然如其所料,師父帶備了 16瓶,而溫太和我也分別帶有幾瓶,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千里迢迢帶來了這幾瓶水,本來是作飲用的,其中有兩瓶還是1.25公升的, 很重啊!到了第4天還沒有被飲掉,此時正好發揮了作用。大家都有一顆慈悲的願心,菩薩一直在護佑著我們。

悲憫心是發自內心的那股熱誠和愛,在工程進行的那幾天,天氣非常炎熱,然而在為白內障病人動手術的那幾天,姚博士和他的醫護團隊同樣的由早到晚都沒有停下來,第一天做手術一直做到晚上10點才結束,那股投入和嚴謹的態度再次表露了他們慈悲為懷,濟世利他的精神。

七月七日完成了覆檢程序,我們派送由香港東亞興記眼鏡有限公司吳少玲女士發心捐助的太陽眼鏡作為結緣品。很多病人在當時已可以睜開眼睛與我們見面,各人臉 上都掛上笑容,整座醫院充滿了歡樂!大家一起拍照留念。最後,當地的醫護人員、政府長官與一眾醫護義工彼此握手道別,依依不捨。

七月八日早上,我們從萬達勒市乘飛機往緬甸首都仰光,應邀前往仰光市的一間醫院參觀,醫生們與院方作了簡短的學術交流。當日下午師父和幾位醫生到市政府拜 會了市長,市長希望師父明年能再組團到仰光的醫院為當地有需要的人做手術。相信當因緣成熟時,一定可以重臨仰光為有需要的人服務。

有好幾對夫婦同來參加這一次緬甸光明行,張建軍醫生夫婦、王平醫生夫婦和段國平醫生夫婦是其中的典範,還有數對義工夫婦,非常欣賞他們夫唱婦隨,同心協 力,互相扶持的情操。在這旅程中認識了很多良師益友,很感謝衍佩師兄和我分享了很多佛學知識。同時認識了素夠和常珍兩位師姐,大家都是師父的皈依弟子,願 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共勉。

附 記:

這次緬甸之行,從開始籌備、策劃行程,住宿安排等等,困難重重,尤幸佛力加庇,龍天護持,得陳國樑先生,林銘慶先生運籌帷幄,多方預算,兩地奔走,問題一 一迎刃而解。停電時後備發電,讓刻不容緩的手術,順利完成。七位醫生,有教授,有博士,有院長都是本科專業,醫術精湛,這次遇上緬甸人的臉部輪廓,眼深嵌 而眼珠小,瞳孔弧度與我國人不同,醫生們憑著豐富的經驗,加上愛心和耐心,成功地為二百位老幼視障患者完成手術。

感激同行的四五十位醫護與義工,抱著大慈大悲的精神,來到緬甸異地,無私獻上,專業醫術,熱心關懷,從而體驗慈悲喜捨的愉悅。

最後要感激諸大善長者以淨資即鼎力贊助,得到他們的善緣,菩薩精神到緬甸圓滿了。普願施者受者皆大歡喜,百福莊嚴。

果明合十

 
 
禪境趣談
◎秦孟瀟
心中有佛

一天,蘇東坡興致勃勃來到鎮江金山寺,拜訪佛印禪師,走進方丈室,看到佛印禪師跏趺坐在蒲團上,一張長桌上放著古銅香爐,燃著一支香,飄散著陣陣香味。蘇東坡也盤起腿子來,端坐著,開口問道: 「禪師,您看我這樣子像甚麼?」

佛印禪師看了一下,答道:「像-尊佛!」

說完,禪師反問道:「大學士,您看老僧像甚麼?」

蘇東坡看他身穿黑色僧袍,駝著背,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默默不語:蘇東坡心裡甚為得意!以為往日數次與禪師鬥「機鋒」(唇槍舌戰) ,都落下風,這一次可贏回來了。

晚上回家,東坡得意洋洋把經過情形告訴蘇小妹,小妹一聽,皺起眉頭說道:「大哥你輸了!」

「何以見得?」蘇東坡不服氣地問。

「禪師心中有佛,故所見皆佛,看你也是佛!你的心如糞土,故所見皆糞土,禪師心淨,你心穢呀!」

東坡聽了小妹這番話,臉紅了,感到慚愧!

佛印與蘇東坡都有不同的「禪境」,高低之分顯而易見。


看腳下

某夜,有一位老禪師和三個弟子返回寺院的途中,突然間吹來一陣風,把手中提的蠟燭燈籠吹熄了。
老禪師立即對隨行弟子說道:「快把你們領悟的心境說出來吧!」

默默無聲沒有回應。老禪師又提示地說:「走夜路,燈光是不可缺少的東西,目前燈光熄滅了,你們該靠甚麼繼續走下去呢?」這句話的意思,此處黑夜走路是指人生,而所依賴為生的東西沒有了,該如何辦呢?
老禪師用這比喻來問弟子那時的心境,又該怎樣對待呢?

於是,跟隨的三個弟子各自說出了自己的心境。其中一位大弟子說「看腳下」 一句話,最符合老禪師的本意。

從這句話看來,很簡單,很樸實。深一層去想,是很有深意的;因為燈火熄滅了,腳底下任何東西,都得好好地注意,所以在黑夜中走路也和「禪」一樣,都要「看腳下」!從自己所凝視的地方,踏出一步。
禪,教我們在自己心中要有一盞燈火,以照亮被「物慾」遮蔽的本心,不致墮落罪惡淵藪,所謂明心見性也就是:掃除內心種種的煩惱,便能找到永恒的生命。看腳下,即是要好好地看守住自己的心。


吃飯睡覺

修禪定的人,與一般人在生活中是大異其趣的,本來是很樸實的,並沒有多大差別,比如說,同樣是吃飯,同樣是睡覺,人人都是一樣的,怎麼予人感覺會有不同呢?

且看一位禪師與一位世俗人的對話:

「禪師,你用功參禪打坐,是在修行嗎?」

「是的!」

「你用的甚麼方法呢?」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

「任何人都是這樣做的,他們是否也可以說跟你一樣,算作修行呢?」

「不。」

「為甚麼?」

「因為他們吃的時候並不在吃,而是在想著各種其他的事情,從而使自己被擾亂。當他們睡的時候也不在睡,而是做夢想著許多事情,所以他們與我不同。」

懂得修習禪定的人,首先要做到的:排除雜念。所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就是說,把許許多多的雜念收縮到一點上,就在這一念集中處,尋找究竟。

所以說,禪師在吃飯、睡覺中,雜念都被排除了。


無事的人

臨濟宗一位禪師有句名言:「無事是貴人,但卻莫做作。」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無事」這句話,以表示「安然無恙」的意思。但在禪語中,卻具有另一種特殊的含意。

從禪者的本意來說,是指不求佛,不求道,以及不向外求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藉臨濟禪師所說的:「求心不歇即無事!」

人人在現實生活當中,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可是,在佛典中,也常見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也可以由心的鍛煉,使人培養出剛直、純真的人性,因此不必向外求;不要光談理論,而要親身去體驗實際的感覺與情境,才可說是「無事」,唯有這種人才能被稱為「無事的人」

禪的實質,就是要人不向外求,祇要深入內心不斷尋找,便能發現自己的「真我」,才算得上是「貴人」「貴人」是至善臻美的人,不是貴族的意思;猶如釋迦牟尼、基督耶穌、孔子、老子等人,他們都是「內求」「不外求」的至尊的「貴人」

禪師說:「無事是貴人,但卻莫做作。」也就是說,做人要真實,不要加上各種修飾;不少人為了私己的慾望得逞,昧著心,塗脂抹粉,掩飾自己本來面目,是虛偽的人。


心隨境轉

初學禪的人,如果不得法,障礙多多,容易被外境所困擾。這些人,不從內心處去尋找根源,祇顧怨怪外境如何如何。

有一位剛出家不久的和尚,非常喜愛禪道,希望自己能夠成佛作祖。他四處尋找能使自己滿意的寺院住下,好用功參禪求道。他終於在一個深山老林中看到了一座寺院,心想,這個環境幽靜,於是掛單住下了。
住了幾天,他感到寺院裡和尚太多了,話多,事多,弄得自己心不能靜止下來。

他抱怨了,打算不在寺院裡住下去,心想還是單獨住在巖邊好,沒有人說話,也聽不到嘈音了。於是急急忙忙在屏風山谷巖住下,盤腿打坐,感到清靜,內心甚喜。然而祇住了二、三日,煩惱又來了:在清早,老林中的許多雀鳥吱叫聲不絕於耳,弄得心煩意亂,無法靜止下來。

他想,還是到大海邊去用功參禪,該沒有困擾了吧。可是,在海邊住下二、三日,更是越加煩惱透了:夜晚,狂風大作,海浪呼嘯;白晝,海裡的魚在水中騰躍,浪花四濺,噗通、噗通……的聲響個不停,他不能靜心參禪了,感到非常失望。

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把握現在

有一位老禪師境界很高,他有兩句詩,大有「石破驚天」之感,詩云: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兩句詩,猶如初昇曙光,直射入了人們的心扉,使人在永恒之流的第一個躍動中,震驚於天地的悠悠,萬化的靜寂,也就在這躍動之間,有了形、有了色、 有了生命、有了活動,沒有人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這是一個神秘而深奧的問題,它將會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極度新奇而快樂的世界。

另一位禪師曾發揮「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思想說:

「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且道如何是一朝風月?人皆畏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會與不會,切忌承當。」

日本一位禪師寫道:「寂寞古池塘、青蛙躍入水中央,蔔通一聲響!」

古池塘正像「萬古長空」般的靜寂,青蛙躍入水中央那一聲「樸通」,猶如「一朝風月」

世界上還有比在永恒的沉寂中,突然爆出的那一聲空穀之音,更為優美,更為扣人心弦的嗎?此意是說,要我們把握現在,體悟當前,別錯過宇宙人生中每一事,每一物。夜夜是春宵,日日是好日。

 
 
世出世法
◎楊 釗
大荷包

近收到台灣一同鄉來信求助,投訴被另一同鄉會欺負,將其到期的租金提昇,令其會務租金大增,希望我能去信勸解,從中協調,不要以業主的身份欺壓租客。

由於本人在台灣無影響力,祇是一封信,相信產生不了作用。因此,遲遲未有回信,但對方卻有電話來催,希望能速成其事。

剛好在這其間,有一位生意來往的大建築商行政人員來港拜訪我,在午飯商談甚歡,他曾經在政府任高職,其父也曾是台灣領導層的人物之一,在飯局結束前,想起台灣兩個同鄉會糾紛事情,因此,拜託這位朋友了解並盡量協助解決。

1、這位朋友回台灣之後,馬上了解情形,歸納為兩點:

這兩個同鄉會,一稱台灣、另一稱世界,因種種原因,導致不和,甚至出現官司,其中一個同鄉會告另一個同鄉會毀謗。

2、由於有積怨,所以業主的一方,在十五年租約到期後,大幅加租三十倍,但是即使是加租30倍,也祇是市價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

在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一方說合理、另一方說不合情,結果我的朋友提出解決方法,就是租金方面由我朋友全數贊助。至於兩個同鄉會,則希望大家本着同鄉之誼,盡釋前嫌,一切往前看,增強溝通,共同造福鄉親。

聽見對方的處理方法,令我感到非常愉快,小小的動作,能為兩幫人解決了一次的積怨。

這位朋友的舉動,令我想起少年時候,聽父親講的一個「大荷包」故事。

在惠州的一個農村,時間大約是民國時期。村中有一老人,家境一般,不算窮但也不是大富,應該說是中等家庭,稱之為「中農」「富農」,也就是家境中等和稍為過得去。由於鄉中之人,凡鄰里之爭又或兄弟之爭、父子之爭等等,遇到不能解決之時,又不願用武力解決,往往就找這位老人評理,希望協助解決,其中的例子往往是:甲家之牛,吃了乙家的禾,乙家要甲家賠償,但要價太高,無法解決,希望找人評理。
其二是:丙家小孩打傷了丁家的小孩,但提出的賠償金額無法達成,希望找老人評理。

老人聽完雙方的申訴,發現其中之差距在於金錢,甲方祇能賠300元、乙方要求是500元,老人與甲方說,好,就答應你的300元,請簽字認可;跟着跟乙方 說,你要求的500元沒問題,請簽字認可,其中200元的差距則由老人家暗中支付。久而久之,村中人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雙方都得到他們的要求,成為贏家, 祇是老人家是輸家。大家都不能理解老人為甚麼願做 「輸家」,與他無關但樂於促成,想來想去想不通,最後大家認為可能他有錢,花不完,做些好事。因此,大家稱他為「大荷包」,意思是「有錢人」,腰間的錢包很大。雖然村間他不是最有錢,但最肯花錢的人是他,故稱他為「大荷包」

童話中的故事,也就是在兒童時期聽到的故事,其中的主人翁令我神往,父親講完故事時,哈哈大笑的景像在我腦海中不斷地浮現。父親說:「想不到世上有這樣一種人,用自己的金錢去解決別人的麻煩」

四五十年後,半個世紀,想不到我委託的朋友演出了一場活生生的「大荷包」劇集,但願世上能有更多的「大荷包」,拿自己的錢為別人解決鎖碎的煩事。

 
 
賣斧頭
◎秦孟瀟 / 文
梁川 / 圖
賣斧頭
 

有一個貧寒孤獨的老翁,他買了一柄斧頭,乃是一件寶物,但他完全不知道,祇拿來砍柴用,因為他是靠賣柴為生的。

從外國來了一個商人,名叫薩蔔;他見了這柄斧頭,就知道很值錢的。問道:

「老翁,你這柄斧頭賣嗎?」

「我靠它過活,怎能賣給你呢?」老翁回答說。

「我給你一百匹絹,賣給我好了。」薩蔔說。

老翁固執地說:

「不。」

「那麽,給你二百匹好啦。」薩蔔又說。

老翁仰著頭,呆呆地想著,並沒有理會他所說的話。

「嫌少的話,你就得說啊!為甚麼不講話呢?好了,我就給你五百匹絹吧。」薩蔔耐性地說。

老翁聽了,不禁哭了起來。

薩蔔詫異地問道:

「怎麼啦?你是甚麼意思啊?」

老翁抹著眼淚說:

「我並不是嫌你給的少啊,我憎恨自己太愚蠢了:這柄斧頭原有一尺半長的呀,被我拿來砍柴用,漸漸縮成五寸長了,至今還值五百匹絹;若是在那個時候碰到你?不是給我更多些了嗎?」

說了這麽久,還是想多要些,薩蔔慷慨地說:

「老翁,我就給你一千匹絹好啦。」

薩蔔把那柄斧頭拿回去後,在火𥚃燒了一陣,都化為珍貴的珠子了。



沉香燒炭

有一個人,同家鄉人乘船往別的地方去做生意,他帶了許多沉香去賣。

到了那個地方,買的人很少,因為沉香價值太昂貴了。同去的人,他們已做好了生意,快要回去了。

他見他們快要走了,心裡著慌了;等到賣完了走吧,他們是不能等的呀,自己也不願意孤獨地在外面久待。

他在街上走著,走著,看見炭非常好賣。他想:

「我把那些沉香燒成炭來賣,不是一會兒就會賣完了嗎?那末,我也趕得上同他們回去了。」

他把一車滿載的沉香,都燒成了炭出賣。

別人見了,都笑著說:

「你這蠢才啊,炭能值幾個錢呢?」


說短處

有許多人坐在房間裡雜談。有一個人說:

「某人不錯,就是有兩種缺點,一種是容易發怒,一種是魯莽……」

恰巧這個人在門外走過,聽了這些話,氣沖沖地跑了進去,不分皂白,抓住那個說話的人,舉拳就要打!
另一個人阻止他說:

「你為甚麼要打人?」

「誰叫他說我的壞話?」他憤怒地說。

「他到底說了些甚麼呢?」那個人再問他。

「你沒有聽見嗎?他說我容易發怒啦,魯莽啦……」

那個人一攤手,誠懇地說:

「你看,現在你不是發怒嗎?舉手要打人,還不是魯莽的行為?他說得很對啊。」


打 蚊

有一個禿頭的染衣人,帶了兒子到河邊洗衣服回來,途中,在一棵樹下憩息,用衣服做枕頭睡著了。
樹叢裡,蚊蟲多,飛得嗡嗡作響,忽然有一隻蚊飛到染衣人的禿頭上吮血。兒子見他父親還是呼呼地睡著,他呆看了很久,那隻微小的蚊子仍然不斷地吮吸著。

他忍不住罵道:

「你這小東西,再不飛走,我要打死你了。」

那隻小蚊子並沒有被嚇走,牠似乎還沒有吮夠,一點飛走的意思也沒有。

這可使兒子光火了,拿了一根木棍,朝向蚊子打去。蚊子倒沒有打死,卻把父親的頭打破了。


「無 物」

有兩個人在路上走路,看見一部車子陷入泥坑裡,雖用大力推動,都無法推出來。車夫向這兩個過路人請求說:

「請你們幫我推一下好嗎?」

「幫了你的忙,有東西給我們嗎?」這兩個人問道。

車夫回答說:

「無物!」

於是,他們就出力幫車夫把車子推到平地上。然後,他們向車夫要酬勞:

「給我們的東西呢?」

「我說『無物』的啊!」車夫回答說。

其中一個人聽了,才曉得是沒有東西的意思,笑著走了。

但是,另外那一個卻堅持著說:

「你說『無物』,就應該給『無物』啊。」


師兄弟

從前有個兩人,同時從師學佛法。有一天,他倆到另一個地方去,經過一座大森林,發現地面有很大的腳印,其中一個人說:

「你相信嗎?這是一隻祇有一隻眼睛大象的腳印,並且牠已懷孕了。」

另一個人好奇地問道:

「你怎麼會知道的呢?」

他笑著說:「這是我的推測啊!」

他倆走到前面一看,果然是一隻巨大的象,有一隻眼已經盲了,腹部脹得很大。

那另一個人心裡想:

「我倆都是從一個老師學的呀,為甚麼他推測得那樣準確,而我一點也不曉得呢?」

當他倆回到山上時,那個有懷疑的徒弟把路中的情形向老師說了;老師把那個徒弟叫來問道。

「你怎麼懂得那些呢?甚麼人教你的呢?」

「我是跟老師學的呀!」他回答道,「你平時教我們對事物要細心觀察啦、縝密研究啦……我是從這些方面推測出來的啊。這次我看見地下有小便,就知道是雌象;看見右腳印踏得深,就知道牠是懷孕了;再看左邊的草,被牠吃光了,但右邊卻一點都沒有動,所以斷定牠有一隻眼是盲的了。」

老師聽了,點點頭說:

「對啊,我們無論做甚麼事情,都要用腦筋才對啊。」


怕做苦工

有一個工匠,替國王做苦工,他覺得太苦了;有一天,他對國王說:

「陛下,我的眼睛瞎了。」

國王相信了他的話,用同情的口吻說:

「好吧,你用不著做了。」

另外一個工匠知道了,心想:

「祇要眼睛瞎了,就不要做工了,那有多好啊。」

於是,他把自已眼睛刺瞎了。

旁邊有個人問道:

「你為甚麼把眼睛弄瞎了呢?」

他回答說:

「我怕做苦工呀!」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前 言:

《孝親譜》,以傳統的《二十四孝》和張之洞《百孝圖》原著為本,且參證歷史改寫而成。原著文字簡古難懂,今改為白話。古人說「百行孝為先」,故《二十四孝》數百年來廣為百姓傳揚。《孝親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當年即重印四次,影響極大。今連載於此,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編著者萬千,本名萬興厚,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戲劇家協會會員、書法家協會會員


千古一少女

開倉賑災、安置飢民忙了一月,總算結束了。太倉縣令淳于意回到家裡,正逢他的生日。這天,合家喜氣洋洋。「父母官保一方平安,安也不安?

兒女父享合家歡樂,樂也不樂?」小女緹縈寫的這幅俏皮的祝壽對聯更讓他感到無限欣慰。
然而當天夜裡,他被鎖拿進京了。

緹縈一路為父親穿衣,梳頭,洗腳,侍飯;進京後,四處奔走求救。她闖過許多衙門,見過許多官員,一個少女以她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不少人的同情與關注,但終因各自的「不便」而愛莫能助。

一天晚上,緹縈夢見父親被酷刑致殘,拋於山谷,奄奄待斃。她悲痛萬分,哭醒了,決定給皇帝上書。父親是冤枉的,即使殺自己的頭也要把父親救出來。她含著眼淚,邊哭邊寫:

「……人吶,一旦獲罪,被處以肉刑,殘肢斷體,手腳無由復出,終身殘疾,何其痛苦……」極狀被刑之慘烈,親屬之悲痛;且懇請自己願沒為官婢,代父領罪,云云。其情至哀至切。

她手捧書信在皇宮門前跪了三天三夜,震動了京城。漢文帝閱書後深為所感。召於殿前更大為震驚:站在面前的竟然是一個十三四歲亭亭玉立的小女子啊!

文帝問:「此書信為何人所寫?」

緹縈答:「回皇上,為民女親筆。」

帝命當面重寫。緹縈寫好呈上,一字不易,帝感嘆不已:至孝而極富才情,真奇女子也!

文帝問:「汝言刑律苛酷,何意?」

緹縈答:「秦以嚴刑峻法而亡,漢因『約法三章』而興。治亂世當用重典,治盛世則應以教化為本,輔以刑法。無法無以治天下,法苛亦可亂天下。且動輒割鼻,挖眼,斷肢,殺頭,實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

文帝問:「當今是亂世抑為盛世?」

緹縈答:「聖上行『三十稅一』,輕徭薄稅,百姓休養生息,天下承平久矣!」

文帝大喜。即下令修訂刑律——其後,肉刑大為輕省。且大加獎賞緹縈。文帝說:「爾父擅自開倉賑災,本當治罪;然今念汝至誠至孝,又為刑律事上書立功,就放爾父回山東復職吧。」

一個小女子以孝且智不惟獲救其父,漢代刑律之改革亦因其推動,這不是千古一少女嗎?


虎口奪母回

《明史》記載:有個名叫謝定住的大同人,年僅十二歲。一天傍晚隨母親在山上尋找丟失的牛犢。忽聽一聲虎嘯,定住機靈,跑得快,可回頭一看,一隻花斑老虎已 把母親撲倒。定住不知哪來的勇氣,一下撲了過去,左手揪住老虎的耳朵,右手向老虎的腦袋一陣猛擊。倉皇間,老虎竟逃進樹林裡去了。

但猛虎蹲在樹叢不走,兩隻暴突突亮晶晶的大眼瞪著他們。母親頸脖鮮血直流,自覺已難脫虎口,要定住逃走。定住想,哪能讓母親受難?!他一邊用力地推著母親快跑,一邊說:「娘,你沒見那傢伙怕我嗎?讓我來頂住牠。」母親拖著受傷的腿沒走兩步,回頭,見定住揚起兩塊石頭,叉開雙腿,盯住老虎一動不動。那龐然大物,哪裡把一個比自己小幾倍的小東西放在眼裡?嘴裡不斷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雙方對峙著。「娘,你快走快跑啊!」定住一邊催促母親一邊向後倒退。那老虎也一步步向定住緊逼。定住無可奈何。「壞蛋!」他 情急了,一聲大喊,手中的石頭嗖的一聲向老虎擲去,同時無意中已退到了一座高岩前面。驀然一團黑影鋪天蓋地直向自己撲來,祇聽砰的一聲,如千斤重物已壓到 了自己身上。他眼前漆黑一團,胸膛出不來氣,肚子上像有幾把鐵耙在抓,痛得要命。他拼命掙扎。那鐵耙的抓割終於停了下來——原來是老虎撲騰過猛,頭觸山 岩,已漸漸死在了他的身上。

定住搏虎救母的事跡傳遍了全村,傳到了州府,州府上報朝廷。永樂皇帝嗟嘆不已,不僅賞賜他大米10石,白銀200兩,還在他門口掛了一塊金匾,金匾上題著四個耀眼的大字:

「孝勇少年」

 
 
覺醒法師訪談錄
◎曹曙紅

大和尚:您好!非常感謝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祝賀您再次連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作為一位連續多年擔任中國佛協領導成員的法師,同時又是上海市佛教協會的會長,能否請介紹一下八屆全國佛代會的基本情況?

:今年2月1日至3日,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中 國佛教界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近600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參加了會議。上海有十七位法師和居士作為上海佛教四眾弟子的代表出席了會議。國家宗教事務局局 長王作安在開幕式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充分肯定中國佛教在過去七年中取得的成績的同時,王作安局長也嚴肅地指出了當前佛教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並提出中國佛教發展的五點建議:要更加重視提高四眾弟子的基本素質,要更加重視培養佛教人才,要更加重視端正道風,要更加重視佛教制度建設,要更加重視發 揮作用。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新當選的中國佛教協會領導班子成員,勉勵大家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繼續為中國佛教的振興和發展、為和諧社會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王作安局長談到了一些當前佛教界值得注意的問題,您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突破口在哪裡?

:王作安局長的分析非常透徹,意見非常中肯,值得佛教四眾弟子深思。我感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要的工作是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佛教界自身的綜合素質。

宗教場所作為信仰的基本載體,具有引導教徒正確對待信仰、事業、家庭、社會、倫理等諸多複雜問題的功能。因此,加大對佛教教職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構建和 諧社會、和諧宗教的必然要求。本屆上海市佛教協會領導班子將對此高度重視,把強化素質、提高教團整體水平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切實抓起來。

在政治素質方面,要高舉愛國愛教旗幟,教育引導四眾弟子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和民族最高利益,堅決同一切利用宗教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危害人民利益的行徑作鬥爭;

在宗教基本素質方面,繼續開展講經交流活動,養成研讀經典、講經說法的風氣,引導和教化廣大信眾,講求正知正見,奉持正信正行,反對迷信和盲信;

在文化素質方面,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努力學習時事政治、法律法規、人文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形成愛好學習的風氣,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努力提高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

在教育教學方面,要制定中長期教育規劃,圍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目標,按計劃、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

當前,佛教界及社會上普遍關注道風建設問題,您能具體談談上海佛教界將如何加強道風建設嗎?

:這些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不良風氣,對佛教界產生 了一定衝擊和影響,道風問題隨之而來,並有擴大之勢。從佛教的發展經驗來看,道風問題不僅關乎佛教的形象與聲譽,甚至直接關涉佛教的根本與命脈,必須高度 重視,認真對待。對於上海佛教而言,今後,在道風建設方面,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加強:

(1)貫徹佛陀「以戒為師」的教導,積極開展戒律戒規的學習,加強對戒律的研究整理,正本清源,因勢利導,與時俱進;

(2)加強道德教育,樹立「以德為先」的風尚,不斷提高教職人員的道德水平;

(3)立足正信,弘揚正法,大力倡導深入經藏、注重修持、淡泊名利、戒驕戒躁的行為和品格;

(4)加強民主管理,完善監督監管機制,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5)大力弘揚正氣,弘揚「六和」精神,相互團結,彼此尊重,樹立良好的道風、寺風和會風;

(6)深入持久地開展道風教育和培訓,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扭轉市場經濟環境下佛事活動的商業化傾向,不斷純潔僧伽隊伍。

道風的好壞,僧伽教育是關鍵。您對當前上海的僧伽教育怎麼看?

:佛教教育,關乎傳燈續焰、繼往開來,可謂寺寺相關、人人有責。佛教人才是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的中堅力量。上海佛教界要嚴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群眾中有威信、關鍵時起作用」的 要求,重視培養人才,善於會聚人才,大膽使用人才,造就一支寺院管理、講經弘法、潛修篤行、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佛教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元均衡的佛教人才 隊伍。要整合佛教教育力量,借助社會教育資源,提高佛教教育質量,繼承創新,博採眾長,形成既傳承佛教歷史傳統、又借鑒現代科學方法的佛教教育體系。

近年來,與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委倡導的「加強教職人員素質教育」號 召相呼應,上海佛教界將加強教職人員素質教育作為核心工作來抓,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借助上海高校的力量和資源,佛教界先後開辦了 華東師大宗教文化大專班、本科班、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師外語進修班、上海交大MBA課程班,以提高法師的外語水平、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從而為北京奧運會和 上海世博會服務,為提高寺院整體素質做準備。

以八屆全國佛代會的召開為契機,貫徹王作安局長關於中國佛教發展的五點建議精神,今後,上海市佛教協會還將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方面加大力度,積極開展相關工 作。在繼續辦好上海佛學院的基礎上,有效利用辦學資源,有序開展形式多樣、針對不同需求人群的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大力度、擴大範圍,努力辦出上海特色和 上海水平,爭取在不長的時間內培養出一支符合佛教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多元均衡的佛教人才隊伍。

近年來,上海佛教界積極開展弘法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您能談談這方面的工作嗎?

:以宗教活動場所為平台,以積極健康的佛教文化為內容,挖掘潛力為社 會和諧做更多的事情,是社會對佛教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上海各大佛教寺院從各自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佛教文化的積極作用,紛紛舉辦了不少旨在弘揚 佛教文化為和諧社會服務的活動,像上海佛教協會的會刊《上海佛教》,玉佛寺的梵樂團、《覺群》雜誌、《覺群叢書》、《覺群譯叢》、弘一圖書館、覺群學院、 覺群編譯館,龍華寺的華林佛學院,真如寺的《真如叢書》,嘉定區的《嘉定佛教》等佛教文化形式的創立,對於促進整個上海佛教界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 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產生了較好的國際影響。與此同時,上海佛教界還先後舉辦了多場契合時代需要和佛教發展實際的學術研討活動,為當代都市佛教的發 展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今後,上海佛教界還將在現有成績基礎上,積極重視佛教文化建設,挖掘和整理佛教文化中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要 求的內容,借助現代化手段和有效的弘法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再創佳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多作貢獻。

現在社會上對一些寺院過於商業化的傾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你覺得在現代社會僧人應該有怎樣的心態?

:佛教寺院是佛教文化的聚集地,是精神力量的象徵。在堅持宗教服務社 會的原則下,適當發展經濟自養事業,實現以廟養廟、自食其力,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太過於注重商業化,就違背了佛教服務社會的初衷和本 懷,勢必會遭致社會各方面的垢病,不利於佛教的健康發展。

我認為現代社會的僧人還是應該牢記「人間佛教」的 思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堅持把立足社會、提昇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作為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加以強化。要注重以優秀的佛教文化引領大眾、以良好 的教學體制純淨僧團、以提昇人類精神境界為己任、以慈善救助利益弱勢人群、以服務經濟建設回報社會。以己之能,竭盡全力,回報社會,利益大眾。

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已經盛大開幕,作為上海佛教的領頭人,您對上海世博會有甚麼期待嗎?

:上海世博會,是上海人民的自豪,更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驕傲。作為東道主城市的一員,值此上海世博會日益臨近之際,和1700萬上海市民一樣,上海佛教四眾弟子真誠地為上海世博會喝彩,祝福世博精彩、順暢、圓滿成功!

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突顯出現代人類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反映出世界各國人民對建設城市文明的重視和追求。

「有志者,事競成」。我們相信,以世博盛會的召開為契機,世界的文明和發展必將掀開新的一頁,人類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燦爛美好。

覺醒法師簡介

覺醒法師,俗姓劉,名旭,1970年5月生,遼寧錦西人,漢族,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在讀。1985年1月依玉佛寺監院欣一法師出家。同年5月在玉佛 寺受三壇大戒。是年9月考入上海佛學院學習。1989年9月進入該院研究班深造。畢業後,分配到玉佛寺工作,歷任副寺、監院、寺務處副主任、主任等職。 1995年10月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1998年1月起,先後當選為上海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 上海市反邪教協會副理事長。1998年10月被推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主持日常工作。1999年11月被推舉為玉佛寺第十一任方丈。2002年9月 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並於2010年1月獲選連任。2003年11月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並於2009年12月獲選連任。2003年、2008年 分別當選為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9月,當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司徒一凡

報恩寺位於南京城南古長干里,即今秦淮區長干橋東南中華門外的雨花路東側。明清鼎盛時期,其範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為「金陵三大寺」,也是全國最大並包容各派的佛教義學講寺,更一度成為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僧錄司所在地。該寺原址為建於吳赤烏三年(二四零年)、史稱「江南佛寺之始」的長干寺,經歷代興廢,至宋朝天禧元年(一零一七年)「詔改長干寺曰天禧寺」,元朝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年)又「詔改天禧寺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後毀於兵燹。明朝洪武末年,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重建,耗金二萬五千兩。永樂六年(一四零八年),寺塔全毀於火。

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年),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另一說為紀念其生母碽妃),敕工部於原址重建,「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建塔耗時近二十年,使用的匠人和軍工達十萬人,耗資約二百五十萬兩銀子,由七下西洋回國後的鄭和親自督造。據說,當年造塔並非用腳手架一層一層搭建,而是「造一層,四周壅土一層,隨建隨壅,至九層,則亦壅九層,始終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復將所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現。」這種施工方式,既可保證工程質量,又能降低勞動強度,顯示了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

建成後的寶塔,高約八十米,九層八面,周長百米,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築,為當時全國最高建築,也是南京最具特色的地標,曾列「金陵四十八景」之 一。據記載,塔身內外共設篝燈一百四十六盞,每盞芯粗一寸左右。為此詔選行童百名,專事點燈,使其晝夜長明,幾十里外都可見。寶塔長年白日金碧輝煌,夜晚 燈火騰焰,風鈴作響,聲聞數里。登臨塔頂,鍾山大江,盡收眼底,是那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必到之處。明代文學家張岱形容其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清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曾登臨此塔,還逐層題寫匾額,並作詩曰:「湧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煙。」

至十六至十七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和使團陸續來到中國,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亦逐漸為各國所瞭解。西人驚歎於塔的雄偉壯麗,將它視作「東方建築藝術最豪華、最完美無缺的傑作」,稱之為「南京瓷塔」,並將其與古羅馬鬥獸場、古亞歷山大地下陵墓、義大利比薩斜塔等一起列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最早讓歐洲人詳盡知曉「南京瓷塔」的 是荷蘭人紐霍夫(Johan Nieuhoff)。他於十七世紀中葉隨荷屬東印度公司到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回國後將所見所聞寫成《聯合省區之東印度公司派駐大清帝國的使節》一書,於 一六五八年在荷蘭出版,後又被譯成英文,於一六六九年在倫敦出版。他在書中特別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南京瓷塔」,使其在歐洲名聲遠播。但紐霍夫將九層的寶塔錯畫成十層,與中國古籍所刊塔圖對比,原來他將寶塔的重簷底層誤作兩層。這一錯誤直接影響到後來歐洲以此為藍本設計的許多塔的層數。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以「中國在西方,西方在中國」為主題的「梓夷叢書」中,有《中國外銷瓷》、《影像中國——早期西方攝影與明信片》及《中國的魅力——趨之若鶩的西方作家與收藏家》三本,均提及紐霍夫與「南京瓷塔」的故事。

「南京瓷塔」還通過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而在歐洲變得童叟皆知,更加深入人心。他於一八三九年所著童話《天國花園》中,描寫了風媽媽一位名叫東風的兒子,穿了一套中國人的衣服,從中國飛回來。他告訴媽媽:「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塔鈴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有人認為,這裡提及的瓷塔應該就是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大報恩寺和塔後來幾經劫難。明朝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因遭雷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廊一百四十餘間焚毀。明朝萬曆二十八年(一六零零年)因塔 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後由僧人洪恩募捐銀數千兩始得重修。清朝順治十八年以後,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的記載。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清朝嘉慶七年(一八零二 年),竣工後曾繪製塔圖並附誌。到一八五六年,在南京土地上屹立了近四百年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在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戰爭中被徹底摧毀。

據民間傳說,當年因擔心建塔所用琉璃構件燒制工藝失傳,故朱棣下令工匠製作兩套備件,以便將來損壞時替補。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就記載:「聞燒成時,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編號識之,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型大小報工部,發一磚補之,如生成焉。」專家據此推測,這兩套琉璃備件可能仍埋在離大報恩寺塔不遠的聚寶山明代琉璃窯址附近的地下。

一九五八年中國內地「大煉鋼鐵」時期,確實有人在此挖出過大量琉璃構件,其上有標明層數和左右上下位置的墨筆字樣,被專家認定是大報恩寺塔上的拱門構件,現收藏在南京博物館,並據此做成復原模型展出。不久,這一帶陸續發現了存放琉璃構件及半成品的庫房,可惜均遭損毀。

一九八七年,南京有關部門成立「明初琉璃窯遺址普查小組」,開始對「備件倉庫」進 行勘探調查,並在窯址附近地下一米多深處,發現埋藏有琉璃構件,但因地面建有民房,至今無法全面發掘。幾年前在建造城南立交橋時,又在古窯址附近發現大量 琉璃構件。所有這些跡象都顯示,大報恩寺塔的兩套備件確實存在,但其準確位置在何處,甚麼時候能出土,目前仍是個未解之謎。

現在,除了「寶塔根」這個地名外,大報恩寺塔的遺跡幾乎蕩然無存,我們祇能從昔日的畫作和留存的琉璃構件中見識它曾經的輝煌。據悉,南京有關部門目前正在規劃復建這座消失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五彩琉璃寶塔並興建遺址公園,這是一項並不易為的歷史文化工程,衷心祝願其取得成功。

 
 
地藏菩薩的化身 ─ 清定上師生平
◎周廸威

定 上師俗姓鄭,名全山。浙江省三門縣高梘鄉高梘村人。三門縣高梘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上師生於1902年12月16日(光緒廿八年冬月十七日)。上師的父 親名叫鄭興安,母親李門女士(稱鄭李氏),父親是一個祖傳按摩、針灸、坐堂中醫。母親擅長吟詩作畫,書香門庭閨秀。上師兄弟三人都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學 生。父母虔誠信仰佛教,時常勸人行善改惡歸正、教化人心,常到寺廟念經、聽經。上師的母親對上師的父親很恭敬,每天做全家人的飯,每年縫全家人的衣服、鞋 子,洗洗縫補靠上師的母親。上師的母親在鄉村裡敬老愛幼。鄉親們都叫上師的父親鄭善人,叫上師的母親「活觀音」。 上師的母親性格真與觀世音菩薩相似,對人慈悲得很。上師的父親管教小孩既開明又嚴格,開明的是,不以父母的權威壓迫孩子,完全依孩子天賦的性格成長發揮。 嚴格的是,不輕易讚賞孩子,不讓孩子養成傲慢的習性。在父母精心地培養下,上師自幼養成對人很謙虛很恭敬,在父母思想家境的薰陶下,加之上師善根深厚,從 小有一顆慈悲的佛菩薩心腸。

1909年9月,上師未滿七歲便在浙江省三門縣高梘鄉小學校讀小學,即能自行閱讀各種文學書籍。父親看他小小年紀,不像同年齡七八歲的小孩一樣遊戲玩耍,放學回家,祇定時閱讀些大人們都不易讀懂的書,如佛經、道德經、老子、莊子等書。父親感到既驚訝又關心地問上師:「你能看懂嗎?」上師很恭敬地回答:「爸爸,我很感興趣。」每學期,上師都是學校的第一二名,年年拿獎狀回家。上師沒忽略學校的課業,很喜歡讀課外書籍,可見上師有異於常人的天賦。

1915年9月,13歲的上師昇入當時浙江省有名的三門縣第六中學校。上師聰明絕倫,勤學苦練,刻苦攻學,歷年被評為學校優秀生。上師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 徒,平時吃素、念經、拜佛,不殺生,星期天節假日上師隨父母到寺廟聽講佛經。由於生長在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因此上師從小深受佛教影響。

上師天賦慈悲的菩薩心腸,從小在學校讀書時就幫助生病的同學,課餘時間自動到醫院幫助生病的同學清除污穢的排泄物,擦洗身體、清洗衣物尿壺、拿藥端水等 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上學的途中,幫助各種受苦人。見到小麻雀、小動物受傷了,會帶回家養傷,然後放生歸入大自然。看到豬牛羊被殺,上師都會難過, 躲起來掉眼淚。

上師小時候,曾有一個對星象學有研究的人,對上師父親講:「全山天資卓越出眾,本命高貴,註定應該出家,如果當一個普通的在家人,在社會上必定會獲得崇高的地位,但是最好出家,出家修行,必定成道。」上師上中學時,遇到不同的預言家對他說這樣預言。

1921年7月19日,上師19歲考上廣州大學哲學系。上師同哥哥鄭濟時兩人考到廣州讀書,父母要供兩個孩子讀大學很不容易。那時,全國各地軍閥混戰,戰 火連綿、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水災、旱災。上師自己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節約省下的錢還郵給家裡。上師很孝敬雙親大人,常給父母買衣物。

1925年,上師畢業於廣州大學哲學系,因品學兼優而留校。

1926年,上師出於愛國熱情,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就讀。

1927年,上師考入南京國民黨政訓研究班。

1928年,畢業後被派往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政訓處工作,初任少校秘書。繼調南京,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交通研究所中校處長,先後兩次主辦上 海大中學生集中軍訓,任上校政訓主任。後調兩廣,任國民黨第四戰區黨政軍幹訓團上校訓育處長,第四戰區政治部上校主任。抗戰期間在重慶,任國民黨中央高級 黨政軍幹部訓練團少將政訓主任等職務。宦海浮沉,不忘民間疾苦。蓋因宿緣深厚,身在官場,不掩悲愍眾生,探求人生奧義之心,虔誠信仰佛法。

1941年5月3日,基於不滿國民黨政治腐敗的現實,看破紅塵,發大心願弘揚佛教,莊嚴國土,利國利民,萌出塵志,毅然解印,捨別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妻 恩子愛,隻身到重慶南岸獅子慈雲寺,皈依澄一法師,並受澄一法師賜法名清定。清定上師立即剃度出家。並於同年冬月十七日赴成都昭覺寺依定慧老和尚座下受具 足戒。上師得戒後,靜坐經樓,博聞強識,遍習經律論三藏。

1942年,能海上師入西藏學密法歸來,經寶光寺方丈貫一大和尚介紹,上師往文殊院聽能海老上師講《菩提道次第》。聽經圓滿,隨侍能海老上師去寶光寺聽講 比丘戒。4月,隨能海老上師往成都南門外石羊場近慈寺結夏安居,聽能海老上師說法講經,學密法。澄一法師是上師的剃度師,定慧和尚是傳戒師,能海上師是清 定上師的傳教師。

1943年,能海老上師任命清定上師為沙彌堂堂主。清定上師隨同能海老上師赴綿竹縣開辦西山雲悟寺作為專修之所,協助能海老上師譯《大威德生圓次第秘密伽陀》、《三尊勝讚供養飲食觀行低儀軌》、《水陸供施儀》、《清淨法身天香供養法》等。

1944年,清定上師進入金剛院,遵照能海上師所囑任沙彌堂堂主之職,聽講文殊大威德本尊修行,成就《生圓次第》。

1945年,上師進入金剛院後,遵能海上師囑咐任沙彌堂堂主。在往返綿竹途中,能海上師曾應彭縣人士之請,清定上師隨能海老上師講經於龍興寺。因修塔之宿願未了,於法筵圓滿,受益頗深。

1946年,住成都之美國新聞處長攜羅斯福部統親筆函見能海上師,請師赴美講學,云「中國四川成都南郊近慈寺,能海法師:敬請駕臨我國,宏揚佛法,以濟國人道德之貧乏。」師以法務在身,未往,並曰:「今後有人去!」是 年春,昭覺寺舉行和平法會,請能海上師講經,每日三四千人。能海老上師囑咐清定上師往武漢講經並結夏安居。講經圓滿後,清定上師就地住藏經樓閱讀藏經,讀 完600卷《般若經》後。返川後,遵能海上師囑咐,去彭縣太平寺安居,協助能海上師譯校《大威德怖畏金剛甚深道第二圓成次第》前三卷,譯完《毗盧儀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海上師應重慶僧俗邀請,在鄭壁城居士所供之別墅中成立重慶金剛道場,能海上師命清定上師主持重慶金剛道場。

1947年,清定上師奉能海上師命往南京、上海弘揚佛法,應趙樸初、倪正和等大居士恭請往上海覺園講經說法。

1948年,清定上師在重慶成立金剛道場,任住持。後又到武漢、上海覺園講經,主持班禪紀念堂,成立上海金剛道場並任住持,兼任南京寶華寺住持。

1949年,清定上師,主持上海金剛道場,依能海老上師近慈寺家風,弘揚密法,全日持誦,長年講經,三月安居,以戒為師,住僧50餘人,皈依弟子四五千人。編印出版大量經書,對格魯巴教派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1949年~1955年8月,清定上師在上海金剛道場任住持,弘宣正法。

1955年~1975年,受當時政治運動影響,清定上師以原國民黨將軍身份身陷囹圄。他在獄中毫無怨言,加強自身淨化,堅持長期茹素,虔誠懺悔業障。心誦佛經,潛修密乘,心如虛空,清澈明朗。獲得獄方讚美。並知他醫術高明,遂命他作「獄醫」。他精心治好一批又一批「病囚」,囚人讚他是「獄中的白求恩大夫」。寒來暑往,歲月飛星,上師在獄中洗心修密,整整度過了20個春秋。直到197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獲釋放。1985年國家落實政策,上師獲徹底昭雪平反。

1976年初~1980年,獲釋後的上師慈悲為本。愍濟眾生,自願回鄉行醫,救死扶傷,服務人群。四年間,他跋山涉水進城下鄉,有請必至,晝夜不辭辛勞。共治好病員三萬多人。病家送來錦旗盈室,上書:「華佗再世、扁鵲復生」。期間上師還在高梘鄉栽樹綠化家鄉。

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殷切地恭請清定上師重回寺廟,並介紹上師前往天臺山國清寺弘法,後又赴高旻寺講經修密。

1984年春,成都昭覺寺僧眾恭請清定上師回祖庭重建昭覺寺,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在上海對清定上師說:「法師,成都昭覺寺是你的衣鉢堂,是川西第一禪林,可惜在『文革』中變成廢墟,請你去重新修好。」上師點頭微笑說:「好,我一定去把它重新修好。」趙會長溫和地問:「法師,你用甚麼辦法把它修好呢?」上師堅定地說:「我依靠佛力的加被和四眾的力量與黨政的支持,一定生建昭覺禪林。」趙會長爽朗大笑說:「好、好、好,重輝祖庭,功德無量,請你去修吧。」自此,清定上師日夜念念不忘昭覺寺。來前,先匯款來供佛齋僧,並先去朝山拜佛。

1985年2月上旬,清定上師去朝五臺山,再到文殊菩薩聖前,倒身三拜。同年春,上師先應成都石經寺僧人殷請,赴寺任首座,結夏安居,講經說法。緊接著,應昭覺寺眾恭請,蒞寺作住持。

1985年,農曆六月初六日,紅日騰空,薰風拂面。上師帶著9位密宗比丘,從石經寺而來,寺內法師僧眾出山門,鳴鞭炮,熱烈迎接。祇見上師身著黃布僧衣、腳穿草鞋,慈顏煥彩,含笑走來。大眾上前禮拜迎接,異口同聲地說:「上師,天熱路遠,你太辛苦了!」上師微笑地說:「不苦,不苦,我是為建祖庭,弘法度生而來,怕甚麼苦呢?」上師跨進山門,舉目四顧,今昔對比,寺貌全非。昔日昭覺寺殿堂巍峨,金碧輝煌,佛像閃光,栩栩如生。全寺古木參天,濃陰蔽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曲經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清代康熙皇帝題五律詩描述昭覺寺是「入門不見寺,十里聽松風。香氣飄金界,清陰帶碧空。霜皮僧臘老,天籟梵聲通。咫尺蓬萊樹,春光共鬱蔥。」當 時,昭覺寺有房屋800多間,佔地340餘畝,廟產田地5000餘畝,常住僧眾多達四五百人。參學四眾,川流不息。暮鼓晨鐘,喚醒癡迷,梵唄清磬,餘音繞 樑。是川西第一禪林。十年浩劫期間,千年古剎昭覺禪林變成一片廢墟,瓦礫遍地,雜草叢生。來觀者,如入荒野,滿目淒涼。上師行行復行行,行到盡頭,祇見殘 存的幾間藏經樓,搖搖欲傾,幾間觀音殿頹垣斷柱。全寺30多名僧人都鬱鬱寡歡。破爛的殿堂裡,祇有9盞小酥油燈,5張藏佛圖,別無一尊像。上師祇是在藏經 樓側的陋室中暫時棲身,生活艱苦。但是上師道心堅定,不畏艱苦。面對如此淒涼情景,竟能寬懷怡顏,挺身而出,在廢墟上重建寶剎。首先團結全寺僧眾,依靠四 大班首、八大執事,任人為賢,重用優僧,開會商討,定出「叢林洪規」,擬出光復昭覺禪林的宏偉規劃。天天接待四眾弟子,給他(她)們加持灌頂。定時收皈依弟子、傳授居士菩薩戒。募捐修廟,湊針合斧,集腋成裘。

籌資後,自1985年至1993年,先後復修建成「山門」「天王殿」「地藏殿」「三聖殿」「大雄寶殿」「大師殿」「觀音殿」「藥師殿」「達摩殿」「先覺堂」「藏經樓」「八仙堂」、 「四眾報恩堂」「客堂」「觀堂」「禪堂」「鐘樓」「鼓樓」「塔林」「東西兩廊」「方丈室」「外賓接待室」「佛學院」「法物流通處」「素餐廳」「茶園」,修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圓通殿」和僧人寮房、居士室外舍等共修房屋四百多間。上師把歷年來四眾弟子供養他的數百萬元鉅款,慷慨捐出,使建寺順利竣工。

大廟建成後,如何以僧治廟呢?上師開示以戒定慧三學為綱,廣修「四攝」「六度」「十善」的菩薩萬行。首先以戒為本,繼承與發揚「百丈立清規」「馬祖創叢林」之 風,來治廟修行。除講戒、學戒外,規定每半月誦戒一次。每月初一、初八、十五收皈依弟子講五要根本大戒。傳授居士菩薩戒、講六重二十八輕戒。傳授三壇大 戒,講比丘二五○戒,比丘尼三四八戒。教育四眾嚴持淨戒。歷年來,皈依三寶,由上師授戒的弟子已有數十萬人,真是佛門桃李滿天下!他教育弟子時時事事處處 都要以戒為師。上師本人更是言傳身教,帶頭持戒。他平生不收一個比丘尼為徒。曾有幾個正是妙齡青春、紅顏似花的高中、大學女生,願出家為尼,拜上師為師, 久久跪地央求。上師和顏悅色道:「你們到愛道堂去,皈依隆蓮法師,她修持很好,佛學文學都很淵博,可謂高師!我不能收你們為徒,快快起來。」婉言謝拒。平時更不准比丘尼、女孩子居士進入方丈內室。真是「身是白蓮塵不染,心同皓月性常明」的高僧。僧眾讚揚清定上師有隋朝靈裕法師「禁拒女尼入寮」之高風!

常言道:「捨得、捨得、捨了就得。」清定上師修「六波羅蜜」慷 慨佈施真捨得。他平生私人未在銀行存款。所收供養,悉數用來建廟弘法利生。除本廟外,舉凡外地建寺、修塔、修路、救災、辦教育、扶貧濟苦、放生、辦醫院、 開亞運會、對殘廢人捐助等社會福利事業,他無不踴躍參加,傾囊相助。上師主持倡議自籌資金重建龍興佛舍利塔,上師不辭高齡到國內外講經弘法,艱辛籌資敬捐 117萬元。浙江溫州三門縣多寶講寺建廟,他樂捐40萬元。建溫州普明寺捐資16萬元。給祥符寺捐款5萬元。給石經寺捐款5萬元。給金沙庵捐款3萬元。給 四川佛學院捐款2.5萬元。給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捐款10.385萬元,捐糧票78斤。開亞運會捐款1萬元。成都修二環路捐款1萬元。給工讀學校捐款1萬 元。紀念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週年捐款1萬元。1991年南方江淮地區遭水災,捐款1萬元,放生款1000元等。初步統計,歷年來上師佈施捐款已達300 餘萬元。並支援四川省佛學院新桌子40張,支援四川省尼眾佛學院新桌子20張。廣大幹部群眾齊聲讚揚:「清定上師,捨心真大,他熱愛祖國、熱愛教友寺院,真是一位大菩薩應世!」

1987年4月8日,天清氣朗,昭覺寺舉辦方丈清定上師陞座法會。盛會由四川佛教協會會長、文殊院方丈寬霖大和尚主持。有中國佛教協會、四大名山、全國許多大叢林的高僧大德光臨赴會,總計一萬餘人參加。燈明燭輝,梵音嘹亮,鞭炮驚天,盛況空前。

1989年8月,清定上師隨中國佛教協會赴美國弘法團抵美後,悉心向美國學佛四眾講經說法,被禮請為羯磨阿闍黎,為歐美各國160餘名僧俗授戒。同時,介 紹了祖國安定團結,繁榮昌盛的新成就。臨別前夕宣化上人、華僑和美國僧眾,再三留他居美,共興正教。但他不捨父母之邦的眾生,毅然謝絕國外佛教界對他的懇 留,表現出上師愛國僧師的浩然正氣。

1990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晴空明藍,慧日高照。成都昭覺寺舉辦大雄寶殿落成暨三尊大佛像開光法會。明燈輝煌,香煙繚繞,鐘鼓齊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佛教協會名譽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成都愛道堂住持隆蓮法師莊嚴致詞道:「今 天是昭覺寺舉辦大雄寶殿落成及三尊大佛開光的法會,我表示熱烈祝賀。我想起了清代道魁祖師的預偈云:『簷飄飛,樹包碑。柱頭落地,祖師歸。』如今,柱頭早 已落地,簷飄早已不翼而飛,菩提樹蓬勃猛長,早把石碑包得密密嚴嚴,紋絲不現。今天祖師榮歸啦!這位祖師是誰?他就是道魁祖師轉世再來的清定法師……」頓時,會場萬眾歡騰,掌聲雷鳴。與會大眾,紛紛讚揚道:「清定上師是舉世欽仰的高僧大德,是藏傳黃密格魯巴大月輪康薩仁波卿座下二十九代能海上師之法承傳人,是當代漢人中的黃教領袖。」

1991年12月,清定上師當戒和尚,並禮請諸山大德長老法師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作引禮師,給五百多名僧尼傳授了三壇大戒。

1992年,遵循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來函云:「培育增才,此乃當前頭等大事,樸初樂贊厥成。至於院名,似以不標明禪密淨之宗義為妥,不妨逕稱為昭覺寺佛學院。」因此,上師於是年春,辦起昭覺寺佛學院,現有師僧70餘人。上師常赴院視察教學,並講戒定慧三學、講心經、教僧學法修心、懺悔業障,發菩提心。對學僧悉心關照,一年給學僧製兩件優質黃料僧裝,又發鞋襪,提高衣單費,改善生活。

佛學院在院長清定上師領導下,欣欣向榮,越辦越好。八方釋子,源源而來。教師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學僧學而不厭,學修並重,體現了「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真學實修的比丘日益增多,有福慧雙修的優僧,立誓成為「法門龍象」。真是昭覺寺裡春日融和,佛學院內百花盛開。

謙虛恭敬,禮賢下士是清定上師又一高風亮節。1992年7月,寶光寺僧伽學校舉行畢業典禮。該寺八旬多的方丈遍能法師,請九旬多的方丈清定上師參加典禮,上師乘車抵寺,一下車,見遍能法師走來,他立即恭敬禮拜。遍能法師很感動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1993年陰曆四月初三日,上師到石經寺去參加佛像開光和方丈陞座法會。當他看見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文殊院八旬多的方丈寬霖法師迎面走來,他恭敬地頂禮跪拜。周圍的學佛四眾激動地說:「清定上師真是第二個常不輕菩薩呀!」

清定上師到上海遇見明晹法師、真禪法師等都頂禮拜見。他處處尊敬別人,謙遜微笑,一顆平等心,以禮相待,獲得僧眾的高度好評。

同年12月,清定上師隨大陸諸山大德前往香港參加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盛典。

1994年,清定上師倡議自籌資金重建彭州市龍興佛舍利塔,並精選德才雙優的人編寫好《海公上師全集》。還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一位道高德重的老修行,贈給清定上師一副賀聯云:清戒精嚴 三門皎潔 九州慧日照千古定慧圓明 六塵不染 千載心燈傳萬年。又有一位遠五大名山的異僧,駕臨昭覺禪林贈給清定上師詩云:將軍出家修梵行,榮華富貴不動心。苦修密乘成正覺,十方三界度群生。

1994年夏曆六月十九吉日,上師為成都昭覺寺圓通寶殿落成暨新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法會開光典禮。

1994年4月19日,(甲戌三月初九日)上師赴彭州市參加重建龍興舍利寶塔奠基典禮,講《建塔功德經》三日,並樂捐建塔功德款17萬元。

1999年6月22日20時20分,清定上師在成都昭覺寺圓寂,享年97歲。

 
 
世界佛教動態

蓮池寺舉行「慈明好友營」

2010年7月3日至4日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慈明佛學園地主辦的「慈明好友營」

本次活動由洞鈜法師主持,出席有香海正覺蓮社屬下佛教梁植偉中學、佛教正覺中學及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的師生等100人次。

3日下午,一眾師生由洞鈜法師的帶領下,在蓮池寺開始了是次活動。為了迎合青少年活潑好動的一面,在蓮池寺進行多頂遊戲活動。

4日清晨三時,營友在導師帶領下向鳳凰山巔進發。經過一段崎嶇的山徑,終於到達山頂。不久,一輪紅日從東方天際升起,大地一片光明。

「慈明好友營」,是次活動令青少年體念在寺院的團體生活。


重建興國寺

大興國寺位於長安西部興隆鄉。據《咸寧誌卷七詞》記載,大興國寺始建前曾是唐太宗的練馬場,唐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建成興國寺。全長五華里,有殿三十六座,僧人百餘位,大興國寺屬皇家寺院。「玄武門之變」後,太宗和魏徵在「顯德殿」議治國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親賜修建大興國寺。

寺院規模宏大,有老和尚騎馬關後門之美談。唐太宗李世民題詩為証:

回銮遊福地,極目玩芳晨,梵鐘交二響,法日轉雙輪。

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朱佩蘭猶小,無絲柳尚新。

圓光低月殿,碎影亂風筠,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

寺院西側有瓦碴塔,高數丈。唐高僧玄奘法師自洛陽二次來長安,曾投身寺內並從瓦碴塔西行,所以該寺又以「唐僧取經第一站」而聞名於世……興國寺在歷史上曾幾遭破壞,首次為宋末戰亂所焚。清乾隆五十二年重建,同治年間因民族矛盾又毀之一炬。清光緒年間,由當地士紳約劉滋、趙祥等發心聯合附近三十三村再建興國寺。一九五一年,破除封建迷信,拆除了中前兩殿。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又拆除了後殿,兩位僅有的僧人也被勒令還俗。

為將佛法發揚光大,流傳無盡未來,人間太平……現逢勝緣盛世,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決定在原址重建興國寺。由法門寺能超等大德高僧率十方信眾修建……以示佛法長存,正法久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希望十方信眾誠懇發心,踴躍投資,大力支持該寺的重建!功德無量!

1)咨詢電話: 029-81516038     13325373335(釋能超)
2)網站:www.xchhg.com 興禪護國
3)寺院賬號:136501040003919 中國農業銀行西安科技路支行      西安市長安區興國寺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授予
科才‧慈智木‧滿自喜日布扎上師
佛學博士學位

鋻於尊敬的科才慈智木滿自喜日布扎上師在世界佛教領域的造詣和藏傳佛教方面的卓越學術成果,尤其是在雪域十明文化的傳承和藏學文化研究及弘揚藏傳佛教領域,做出了應有的特殊貢獻。特別是在佛學方面的學問和優異成績,允許獲得泰國最高佛學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博士學位。

2010年4月1日,由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委員會2/2553號會議一致通過了授予「科才慈智木滿自喜日布扎的佛學博士學位」決定。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決定於2010年5月9日(星期日)下午12:50在大學大廳舉行隆重的「2010年畢業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尊敬的上師將成為泰國最高佛學學府首次授予佛學博士學位的藏傳佛教界第一人。
我們以最誠摯的祝福,熱烈祝賀尊敬的上師在佛學方面獲得的榮譽。


榮獲博士學位的感言


尊敬的學院領導們、各位長老們、各位同修同德們:

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此次畢業盛典。共慶2010年5月9日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大廳隆重舉行的「2010年畢業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我多年來聞思修的佛學成績能得到貴大學委員會的認可,並獲得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授予的佛學博士學位是我終生的榮幸。因此,我感到無比的光榮和法喜充滿。同時也感謝在座的學院領導們、各位長老們、各位同修同德們。

此次,榮獲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授予的佛學博士學位,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佛學成績的認可,而且是對我的極大鼓勵和鼓舞。因此,我會一如既往的不斷自我 完善,自強自信,為提高佛學修為、培養慈悲之心、開啓智慧之門、為增長聞思修的慈悲與智慧更加殊勝、更加圓滿而不懈的努力,和在座的學院領導們、各位長老 們、各位同修同德們一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奮鬥。

今後,我方也很願意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一 同,在佛學交流與研究及弘揚佛法方面,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共同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超越宗教、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融會貫通為思想 指導,離苦得樂為宗旨,創建人間佛教為目的,把世界佛教三大語系融為一體,不分大乘、小乘佛教,共同為了一切眾生安居樂業、幸福美滿而祈福。為了世界佛教 和人類的和平與和諧,和大家一起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再次感謝所有到場的學院領導們、各位長老們、各位同修同德們,祈願身心愉快,六時吉祥!

扎西德勒!


科才•慈智木•滿自喜日布扎
雪域十明(北京)文化研究中心
2010.4.29

 


中國著名二胡大師王國潼及李遠榕教授
為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作詞譜曲

佛法因緣生,日照法師三步一拜朝禮佛教四大名山圓滿後,在香港有緣認識了中國著名二胡大師王國潼先生及李遠榕教授夫婦。 2007年春節,王國潼夫婦在深圳皈依佛門,拜弘法寺住持、百歲長老本煥法師為師。從這位104歲依然奔走於各地傳授佛法的老人身上,王國潼汲取了更大奮鬥的力量。「師父尚且如此,我豈能怠惰?保持平靜、單純的心,把精力用在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上。」

王國潼一生都信奉「恬淡虛無」的處事原則,與佛結緣源於2006年4月。那年他應浙江普陀山管理局之邀,參拜了多處寺廟禪院,並參加了「首屆國際佛教論壇」。 在感召之下,創作了二胡曲《觀音頌》,並於當年11月19日在普陀山舉行的第四屆南海觀音文化節閉幕式上首演此曲。日照法師受邀參加了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會 慶活動暨2010年的浴佛節期間所舉辦的音樂晚會,其中最感人的就是王國潼大師及王憓老師的二胡獻演,真正體悟到人間真善美和「觀音頌」的完美旋律,交往中,法師從大師身上看到了傳統美德的一面,也學到了許多珍貴的智識,希望他們琴藝長青、情韻更濃,令人感動的是一直從事聲樂教學的大師夫人李遠榕教授發慈悲之心繼王國潼大師寫「觀音頌」之後,為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作詞譜曲,以此善行來喚醒世界癡迷,弘揚傳統文化,淨化人類,造福社會。日照法師感謝王國潼及李遠榕教授為他「三步一拜」作詞譜曲,認為是對他的激勵,表示他的畢生都將為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現將此歌曲刊出,使更多的人感受其間的緣生緣起。為學佛,行佛,成佛唱出天籟之音。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