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1期
2010年6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
佛誕賀文
香港佛教界在紅館舉行盛大佛誕慶祝活動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詞 ◎覺 光
傳燈法會祈願文 ◎覺 光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詞 ◎曾德成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謝詞 ◎永 惺
佛陀誕生頌
當宇宙響起釋迦牟尼佛祖聖號時
◎世佛會
港澳區會詞
◎王樹遠
簡述浴佛節及其意義 ◎遠 塵
佛陀與樹的因緣 ◎常 靜
佛陀的十大弟子 ◎慎 言
蓮花的佛教內涵 ◎阿 蓮
應浴佛節 談荽茜餅 ◎斯 馨
和諧與和平乃佛教文化的特質 ◎高永霄
禪境趣談
倒茶不喝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改變增長形式 ◎楊 釗
悉達寓言
水塘里的金子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文化交流
香港佛教聯合會參訪團
參訪終南山茅蓬文化和六大祖庭
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院成立典禮 致詞 ◎永 惺
慈善事業
香港佛教聯合會 致力發展醫療新服務
緬懷高僧
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明月耀天心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
◎智 達
恢弘正法 滿腹文章
—— 紀念林子青居士誕辰一百週年
◎智 達
徵文啟事
伏 龍 禪 寺 徵集詩詞、楹聯活動緣起
浙東佛學社
千年古剎
東海佛國 藥師道場
—— 寧波慈溪伏龍禪寺
◎喜 聞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

自從香港有了「佛誕公眾假期」以來,香港佛教界信徒逐年上升,「浴佛」已成為香港市民在佛誕節中的重要活動。為了使初機信佛者正信而不迷信,對「浴佛」有正確的認識,我在此作有關的介紹。

「佛誕節」是佛教徒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釋迦」是姓,「牟尼」是名,「釋迦牟尼」是梵語。「佛陀」是古印度梵文Buddha的譯音,意譯為「覺者」,指無上智慧,發現了世間宇宙真相的?悟者。「佛教」是指佛的教育。佛陀是我們的導師,他體悟到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將自己出家苦行修成的正果傳給世人,為人類指出了一條覺悟的大道,喚醒世人命運是由自己來主宰,世人若能依照佛陀教導,人人都有可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唯我獨尊的「我」字,不是指佛陀本人,而是指世上的每一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太子長大以後,因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二十九歲時捨棄了王位出家修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三十五歲時在尼連禪河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浴佛節」是起源於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九條神龍為悉達多太子引聖泉洗浴,佛教徒每年慶祝佛陀誕辰,就是效彷此景進行浴佛儀式。故「佛誕節」又名「浴佛節」。每年的四月初八這一天,各地僧人都會在大雄寶殿或露天供奉太子誕生像。主持僧人點燈、上香、擺供、頂禮膜拜、全體僧眾誦經、鐘鼓齊鳴,以表讚譽釋迦牟尼佛對人類世界的偉大貢獻。誦經之後則用香湯沐浴太子像,向太子像行禮,用勺子舀淨水,自太子像頭頂澆灌謂之浴佛。「浴佛」是浴佛形象、自滌身心,含有淨思省悟自己往昔所作,有善奉行,有惡懺悔,自求多福,饒益大眾的深意。

佛陀是一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他的成就全靠自己的努力與智慧,他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決定於自己的善惡。他主張要甚麼收穫、播甚麼種子,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運全靠自己掌握。佛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說明了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唯有通過正確的認知和親身體驗,聽聞佛法,循序漸進地去修行,才是成佛的途徑。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佛曆二五五四(2010)年佛誕節吉祥大會
香港佛教界在紅館舉行盛大佛誕慶祝活動

2010年5月21日是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又稱為浴佛節,香港佛教聯合會於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一連三天的佛誕慶祝活動,佛誕節當天舉行了莊嚴的「開幕浴佛典禮」,數萬名善信趁著假期參加浴佛儀式,藉著沐浴太子佛像,潔淨心靈污垢, 淨化身心。

典禮儀式於下午三時在擊鼓鳴鐘三聲後正式開始。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均有出席主禮。

覺光長老希望市民藉著慶祝佛誕,淨化身心,洗滌心靈,解除煩惱。他希望大家從助人、愛人行動中體驗真正的快樂。並表示,過去幾個月,香港佛教界曾對台灣風災、海地地震和青海地震進行籌款,體現了香港人有「菩薩精神」,鼓勵青年人行菩薩道,樹立積極而正確的人生觀,不問收穫,努力關心家人、朋友,以至社會大眾,他日必有所成就。

覺光長老亦代表佛聯會接收了中國著名畫家夏荊山先生送贈的《佛像典藏》,該畫冊共有5163幅佛菩薩畫像,先後被中國四大佛教聖地、法門寺和故宮博物館等 收藏。另外,覺光長老又第二次將本會募集的二百多萬元善款,送交中央駐港聯絡辦賑災專戶,用於賑濟青海地震災民,本會同時將會匯集一百多萬來自各寺院的善 款,用以協助青海地震中倒塌的寺廟。整個活動除彰顯香港佛教徒在歡喜慶祝佛誕之時,亦惦念著受苦受難的青海災民。

浴佛亭設置了十餘尊太子佛像,要放在玻璃蓮花座上,配以鮮花、幼沙和細石,裊裊輕煙由盆中冒起,令人心生清涼之感。出席活動的市民均依次在浴佛亭以香花淨 水浴佛。在佛教的傳統中,浴佛寓意沐浴自心,去除煩惱,洗滌心靈。紅館外的廣場亦設置了十多個有機健康素食攤位,旨在教育市民戒殺持素,愛護大自然。

佛聯會今年特別為佛誕灌錄了一張《應無所住》的專輯CD,《應無所住》由張學友主唱,內容主要教導世人不要心生依戀或厭離的執著心。CD同時收錄尼泊爾比丘尼Choying Drolma之梵唄音樂和著名二胡大師王國憧、王憓父子之佛曲拉奏,專輯糅合中外傳統與現代之佛教藝術,讓煩囂鬧市??生活的市民,藉著音樂潤澤心田,從中啟悟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佛聯會同時推出「佛菩薩精裝限量版」,一套十張的佛菩薩像,由才情兼備畫家湯餘銘先生繪畫,覺光長老及諸位大德法師進行了開光儀式。

大會期間,先後舉行了佛誕誦經法會、皈依、華嚴懺行願法會及傳燈法會,本會亦在香港、九龍及新界等十八個地區舉辦慶祝活動,包括有嘉年華會、健康講座、浴佛、佛教書展、派發結緣品等。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尊敬的中央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先生、
尊敬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
尊敬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先生、
尊敬的范徐麗泰居士、
各位嘉賓、諸山長老、各位居士:

佛誕吉祥!今天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第二千五百五十四個佛誕,年代久遠,雖然時移世易,但紀念佛陀誕生的意義始終如一,就是要我們藉著慶祝佛誕,淨化身心,洗滌心靈,解除浴世間的種種煩惱,從助人、愛人行動中體驗真正的快樂。

各位嘉賓,人人說香港是一個福地,大自然賜給我們一個氣候宜人、港口優良的安全土地,我們無須擔心天然災害,人人得以安居樂業,這是香港人世世代代累積而 來的福德因緣。不過,大家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豐富的資財,而在於我們將豐富的資財廣作佈施,幫助我們身邊以及香港以外任何有需要的人。在過去幾個 月,香港佛教界曾發動台灣風災、海地地震和青海地震等籌款行動,廣大市民的慈悲願行,實在令我深深感動,讓我深深體會到香港人的「福」,不在於物質的豐富,而是指我們自利利他的那一份「菩薩精神」

菩薩精神就是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精神,我們每一位佛教徒必須肩負履行和推廣這種精神的責任。尤其是年青人,您們體力充沛,富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您們最 具有行菩薩道的條件。希望您們藉著宗教建立積極而正確的人生觀,從今天起,學會關心自己、家人、朋友,以至社會大眾,用您們的時間,精力,努力地學習付 出,先不要問收穫,因為您的成就,總會在沒有約定的日子出現。這絕對是真的。

最後,再一次感謝彭清華主任、曾德成局長、齊曉飛副局長親臨主禮,各界貴賓光臨盛會。本人謹在此祝願社會安定,國泰民安,大家身心康泰,福慧無量。

 
 
傳燈法會祈願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舉行吉祥傳燈法會。仗佛光明,慈光普照,在這莊嚴喜慶的時刻 ,我們共同祝願:

 慧燈長明,祈願世間正法久住,利樂人生。

 慧燈長明,祈願全球災難不再,眾生平安。

 慧燈長明,祈願世界和平發展,環宇安寧。

 慧燈長明,祈願免受病疫侵擾,消災解劫。

 慧燈長明,祈願祖國國泰民安,華夏復興。

 慧燈長明,祈願香港百業興旺,民生安穩。

 慧燈長明,祈願大眾感恩惜福,和合共榮。

 慧燈長明,祈願各位點亮心燈,福慧廣增。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詞
◎民政事務局局長 曾德成太平紳士

覺光法師、彭清華主任、齊曉飛副局長、
各位大德、各位嘉賓:

我十分高興參加今日的典禮,和大家一同慶祝佛祖釋迦牟尼佛誕生二五五四年。

浴佛儀式不僅是為了紀念佛陀慈悲普渡眾生的精神,更是希望藉浴佛功德,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固執、妄想和煩惱,令身心安寧自在。浴佛的意義對現今社會有重 要啟示:於個人而言,佛法能夠淨化心靈、啟迪智慧;在廣義的層面,佛法可以覺世導民,對促進社會祥和安定,發揮積極作用。

促進社會和諧,是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政府提出了政制發展的建議,是希望凝聚社會共識,推動香港政制向前發展,邁向基本法規定的普選目標。我們看到祖國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發生了可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國兩制」下,國家對於香港走向普選已作出明確的承諾。大家不必偏執於過去的猜疑,為香港的大局和發展前景,共同促使政制方案獲得通過,不致再陷於原地踏步。

今年亦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65週年的吉祥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過去一直本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 宗旨,致力弘揚佛法,以利益眾生的精神,發展各項福利事業,包括醫療、教育、幼兒、青年及安老服務等等,造福社會。在覺光法師模範作用的引領下,佛聯會感 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和諧進步,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我在此感謝佛教聯合會對社會的貢獻,並謹祝大會功德圓滿,亦祝願香港佛教聯合會65週年會務百尺竿頭、更 進一步,在座各位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多謝各位。

 
 
開幕暨浴佛典禮 致謝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永 惺

尊敬的中央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先生、

尊敬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

尊敬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先生、

尊敬的范徐麗泰女士、

尊敬的各國駐港領事、

尊敬的各宗教領袖、

諸山大德、各位貴賓、各位居士:

今天,香港佛教界四眾同人聚首一堂,慶祝佛曆二五五四年佛誕節吉祥大會,非常榮幸恭請到曾德成局長、彭清華主任及齊曉飛副局長駕臨主禮,惠贈嘉言,更蒙北 京著名畫家夏荊山先生贈送《佛像典藏》八十一冊,令盛典倍添隆重,本人謹代表大會同仁致以衷心感謝。又蒙各國領事、各友好宗教領袖、諸山大德、社會賢達、 善信居士賞光惠臨,成就一次因緣殊勝的吉祥盛會,同仁等不勝感激,謹此衷心致謝。

香港佛教聯合會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我們感謝會長覺光長老六十多年來的領導,以及佛教四眾同仁的努力,弘揚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為香港市民服務。當然,亦感謝社會各界人士長久以來的熱心支持,使會務得以良好發展,取得多項突破。

今次慶祝佛誕節的盛大活動,有賴四眾同仁的辛勞貢獻,才能得以順利進行,謹代表大會深表謝意。今日典禮招待不周之處,請各位多多見諒。最後藉此勝緣,敬祝在座諸位身心康泰,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佛陀誕生頌
◎世佛會港澳區會詞

二千六百三十年前的天竺(註一)
一所名稱為藍毗尼的花園(註二)
正是五月十五日(註三)的月圓日
園中的花朵彩色繽紛,
綻放出了迷人的香氣。
鳥兒謳歌聲十分感人,
唱出了生命的讚曲。
正當美境當前的時間,
一位慈祥美貌的懷孕母親,她是迦毗羅衛國(註四)的皇后,
正返回娘家善覺王(註五)宮待產,
當她到達這塊美好的園地休息,
欣賞著十分祥和的氣氛景色,
就在一棵無憂樹下摘取鮮花,
她忽然感到胎兒的陣痛當見,
這就是偉大驚天動地時刻的來臨,
一位劃時代的嬰兒從母脅下誕生了!
他的足下踏著七朵潔白的蓮花,
九條天龍注下了香湯給他浴沐,
四方的天龍八部(註六)都歡呼歌唱:

一位天人導師的教主降臨世間了!
他就是釋迦族的聖者,
悉達多太子——意思為「一切義成。」
那時太子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
啟示世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意義是:「祇有每個人自己,須要精進修行才可能成佛。」
太子體驗到人生的痛苦無可避免,
毅然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
終於在菩提樹下,成就真理的覺者。
此後的五十年間,不斷指示人天正道。
得使無量有情獲致解脫一切煩惱執著,
了達宇宙人生的真諦,離苦得樂,
偉大的佛陀啊,您是我們敬佩的導師,
我們的六道眾生將會依著您的教法,
悲智雙運,修行佛道,自度度他!

註 釋:
(一)天竺,即印度的古稱
(二)藍毗尼園(Lumbini)現屬尼泊爾北部地方,
(三)五月十五日、約等於印度的衛寒節(Vasak)
(四)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佛陀的故鄉
(五)善覺王(Sadhu-buddha)是皇后的父王
(六)天龍八部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迦



當宇宙響起釋迦牟尼佛祖聖號時
◎ 王樹遠

憫慮那犁耙前被鞭笞的牛脊,
憐念那田壠上被啄食的蟲蟻……
震驚中:您牽掛著眾生的命運,
悲痛裡:您思考著人生的涵義……
已無心留戀宮廷中的雕樑畫棟,
更無意貪愛帝王家的玉食錦衣。
毅然邁出了高貴的門檻,
決然放棄了皇權的金椅!

雪山下、竹林裡,
天為幕、地為席……
白晝與太陽默語,
黑夜與星星契意……
當您經過幾番非常的歲月之後,
終於迎來了牧羊女敬送的乳糜。
在萬花的虔誠裡您對著大地草露潛想,
於百鳥的禮韻中您伴著尼連禪河頌偈!

您把人間的冷眼化為熱腸,
您將世上的毒語奉作甘飴。
以體肉喂鷹:您無一點嗔恨,
用身骨飼虎:您沒半分怨惜。
五百世忍辱仙人的蹤蹤跡跡,
八萬種艱難坎途的舛舛逆逆……
與宇宙同化的是您的心性,
與山河融匯的是您的軀體。

斗轉星移、春接秋替,
風狂雨驟、魔擾妖襲……
筋骨於卓絕中持礪,
自性在禪定裡淨寂……
啟明星前您見到亘古未見的靈光,
恰似那劃破漫漫夜空的沖天火炬!
菩提樹下您悟到不可思議的妙諦,
正是那超拔沉沉迷眾的驚世真理。

無量劫的行止:您來如不來,
千百億的化身:您去如不去……
您雖然證見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
竟然又立刻否認這不是您的專利。
自己本來說法四十九年卻言一字沒說,
旨在把眾生皆有如來性德的法理呈具。
自己本來論道三百餘會卻講無眾可度,
意在去激勵疑惑的眾生自己找回自己。

您把貴賤、善惡視為同一理體,
在絕諸對待時對生命關懷終極。
您將生死、涅槃看成同一理念,
在踐實平等中對佛性不作二異。
您用神奇法雨滋潤了無邊乾涸心域,
您用神聖法鼓喚醒了無數淵海沉溺。
從而瑟縮的魂魄看到了離苦的希冀,
從而孤獨的生靈找到了可靠的皈依。

倘若覺夢者誠信了緣起論,
一切的混沌應將變得透晰。
倘若覺醒者達解了因果律,
一切的罪孽都該迅速逃逸。
倘若覺照者通曉了輪迴說,
一切的邪曲皆當愕然顫悸。
倘若覺悟者體證了修行觀,
一切的亂履就能即復秩序。

當宇宙響起釋迦牟尼佛祖聖號時,
尊崇您的億萬眾生的心就激蕩不已:
能聞到佛祖的法味是我們的造化,
能護承如來的家業是我們的福氣。
誓願永遠高擎您點燃的燦爛智慧明燈,
讓無邊解脫的眾生充滿無限的暢怡。
誓願永遠踏著您指引的正確人生航程,
讓無上的佛陀正法流傳於無盡的世紀!

 
 
簡述浴佛節及其意義
◎遠 塵

佛誕節是紀念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節日,是佛教中重大而有影響的節日。在中國漢傳佛教寺院,每逢佛誕節都要舉行盛大的浴佛慶典活動,以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因此,後世又將佛誕節稱為浴佛節。

佛誕節是為了紀念釋尊的誕生而舉行誦經法會之儀式。佛誕節的浴佛起源於悉達多太子在蘭毗尼園無憂樹下(亦稱娑羅樹或波羅叉樹)降生時,九龍吐水洗浴聖身而 來。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年近40歲時才有身孕,臨近產期,她按照習俗回娘家生產,途經蘭毗尼園,動 了胎氣,在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出生的時候,有著種種殊勝的瑞相,太子一出生就能向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是一朵蓮花,並且一手指 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太 子誕生驚動了天地,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噴灑香雨,為太子浴身,大梵天與帝釋天侍立左右,天女散花,天神歡歌,共慶佛陀的誕生。佛陀誕生時,陽光普照,花卉 爭妍,所謂九龍吐水,金盆沐浴,一切都在慶賀太子誕生於人間。因此,後世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的儀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淨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台上安置 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金像,然後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養,就叫做「浴佛」「灌佛」。這一天是佛教四眾信徒的歡喜節日。
在我國漢地寺院,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舉行法會,用花草作一花亭、亭中置誕生佛像,以香湯、水、甘茶、五色水等物,從頂灌浴,此外還舉行拜佛祭祖、供養僧侶等 慶祝活動。在印度及西域則是將誕生佛像置於車內,遊行市區。我國唐、宋時代亦盛行此種法會。傳到日本後,日本亦從承和七年(840)開始,每年四月八日均 在皇宮中舉行灌佛,此種浴佛法會,稱為花祭,以後一般寺廟亦廣為流行。

浴佛的儀式開始於印度,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佛教以外,婆羅門教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大寶積經》卷一 百記述這樣一個故事:舍衛城波斯匿王的女兒無垢施,於二月八日和五百婆羅門一道,持滿瓶水,出至城外,欲洗浴天像。這時許多婆羅門見諸比丘在門外立,認為 不吉祥,其中一個長者要求無垢施回到城內,但遭到她的拒絕。於是展開辯論,無垢施終於感化了五百婆羅門皈依了佛陀。可知浴佛來源於古印度的社會風俗。

我國古代叢林的浴佛,多依元代《敕修百丈清規》所定的儀式。但比《敕修百丈清規》更早十九年的《幻住庵清規》(中峰明本1317年作)已經有所規定了。《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報本章》的《佛降誕》條,具體地規定浴佛的儀式說:「至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勺。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寶香,供養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上詶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住持說法竟,領眾同到殿上。住持上香三拜然後跪爐。維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畢,唱浴佛偈」,一面反復地唱偈言,一面讓僧眾進行浴佛。最後並以浴佛的功德迴向於無上的佛果菩提。

現代叢林中的浴佛典禮依叢林古規舉行,程序如下:

(一)恭迎佛像。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 擺設香湯盆,放兩把小勺。太子像則供奉在另一個地方。敲鐘打板之後,僧眾、居士等搭衣持具,齊集大殿,按平時上殿時的次序站好。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然後 僧值、悅眾二人,以引磬引路,執事六人隨後。二僧托香花盤行於主法者前,侍者隨侍於主法者身後,口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處迎請。到達之後,按序分班站立,大眾同唱「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 六年苦行 若人皈依大覺尊 不墮沉淪 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讚,主法者拈香,侍者為其展具,頂禮三拜後,請出太子像,大眾口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二)安座沐浴。大殿內鐘鼓齊鳴,迎像隊伍到達後,主法者將太子像安放在香湯盆內,鐘鼓、佛號停止。維那舉腔唱《爐香讚》,主法者拈香禮佛。

(三)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

(四)維那舉腔唱「菩薩下雲中,降生淨梵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週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主法者於佛號聲中開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湯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後,大眾分兩班依次照例進行。

(五)迴向皈依。浴佛完畢,大眾仍舊歸位,念誦《迴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念《三皈依》後禮佛而退。浴佛儀式圓滿結束。

(六)圓滿禮佛。唱「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轉身向上,頂禮三拜一問訊畢。

《灌洗佛形像經》中載:「諸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滅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佛子的一念真誠,都能為未來植下無量福慧功德。

據《浴佛功德經》記載,浴佛有以下的功德:

(一)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二)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三)親友眷屬,悉皆安隱。

(四)長辭八難,永出苦源。

(五)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內在的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法身;緬懷佛陀之恩德,淨化自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脫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厄難, 使法界六道眾生出離苦海;人心的污穢黑暗,要用佛的法水洗滌,故舉行浴佛法會,藉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浴佛是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透過浴佛觀照自 己內心是否清淨。同時,浴佛還能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我們的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佛陀與樹的因緣
◎常 靜

佛教中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說明了樹木花草等植物與佛教有著深厚的因緣。不僅在佛教經典中會頻繁提到各種植物,就連佛陀的出生、悟道、涅槃、遺教結集等不同時段,都與樹木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分別介紹佛陀在不同時期與不同樹的因緣。

一、佛陀降生無憂樹下

無憂樹是印度特有的豆科植物,樹幹直立,可高至十米, 其葉似槐,花紅色,極鮮艷。無憂花盛開於三月,開花時不分樹幹或細枝上到處佈滿花,無憂樹的花朵,看起來像四片花瓣,實際上花萼、花瓣已經退化。樹葉是三 至六對的羽狀復葉,各小葉的邊緣呈波浪狀,長十至十六釐米,寬三至四釐米。開花時新出來的樹葉柔軟下垂,呈現美麗的紅色。

在印度,無憂樹被人們認為是聖樹,如愛神卡瑪手𥚃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用無憂樹做成。人們都相信這種樹能消除人們的悲傷,因此稱之為「無憂樹」。 

據經典記載,佛陀是在無憂樹下降生。在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經做了一個很奇特的夢:在夢中,她夢見四大天王將她的臥榻高高舉起,來到雪山地方, 那裡有一塊廣大的平原,其中有高七由旬的大娑羅樹。四大天王把摩耶夫人安置在樹下後,就恭敬地退立一旁。這時天王們的妃子把摩耶夫人送到阿耨達池,並請夫 人洗澡沐浴,滌除人間的不淨垢穢。沐浴完畢後,天女就為夫人穿上勝妙的天衣,並以天花仔細地妝飾夫人。這時,一頭如雪般白淨美麗的大象,從黃金山上下來, 繞著摩耶夫人的臥榻轉了三圈,然後就從夫人右脅鑽進胎中安住。於是,摩耶夫人便有了身孕。

摩耶夫人懷孕後,當接近產期之際,便依照當時的風俗,回娘家拘利城待產。 在返回娘家的途中,經過藍毗尼園,四周草木青枝綠葉,流泉潺潺。當時無憂樹正綻放著美麗芬芳的花朵,摩耶夫人情不自禁伸手摘取時,就手攀著一株蒼翠的無憂樹而生下了佛陀。

二、佛陀成道菩提樹下 

佛陀出家之後,曾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薄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願。經過長期的苦行,佛陀形容枯槁、體力大降。佛陀由此悟到:苦行不利於修 道。覺悟到這個道理之後,佛陀便從苦行的座位上下來,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竟疲乏無力地倒在尼連禪河 邊,過了一會兒,太子抓著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了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看到了有氣無力的佛陀,生起無限同情之心,手捧乳糜前來供養太子。佛陀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之後,逐漸恢復了體力。於是涉河過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靜坐,並發願說:「若不能悟道,我終不起此座。」經過四十九天的靜坐參悟,佛陀終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菩提樹隨之便成為佛教的聖物。分別被賦予覺樹、道樹、道場樹、佛樹、思維樹等多種稱號。

菩提樹是常綠喬木,樹葉繁茂,亭亭高聳,枝葉周圍可達二十五尺,樹皮稍平滑,呈灰色,葉茲互生有長柄,葉身長四寸乃至七寸,寬三寸乃至四寸余,尖端長而尖,葉子的表裡皆無毛,上面特別平滑而有光澤,葉呈網狀脈。花包容在小形壺狀花萼內。

據《金光明經》記載,菩提樹有位守護神是位天女,稱之為菩提樹神。天女恒常念佛,看見佛陀之後,發願永不離開佛陀,所以成為守護菩提樹的樹神。在《修行本起經》中,提及釋迦牟尼成正覺時,看到此樹的情景:「其地平正,四望清淨,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鬱,如天裝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中王。」 

三、佛陀涅槃娑羅雙樹間 

佛陀晚年在娑羅雙樹間入滅,此樹也成為很多佛弟子緬懷佛陀的聖物。娑羅樹是印度的樹種,又作沙羅、薩羅、蘇連。意譯為堅固或高遠,屬於龍腦香料喬木。此樹 高達十丈,葉呈長橢圓形而尖,長五寸至八寸五分,寬三寸至五寸。花小呈淡黃色。果實有一二寸的翼。娑羅樹的種子可食,木質非常堅固,可供建築用,也可做種 種器具及船艦之材料。樹脂可為瀝青之代用品,並可供塗料及作藥用。當地居民常用來治療消化不良、淋疾等病症。

佛陀晚年以後,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後來佛陀進入了拘屍那迦羅城,吩咐阿難道:「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於今夜將入涅槃。」

佛陀以吉祥臥的姿勢臥在娑羅雙樹之間床上,很多弟子圍繞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揩鼻抹淚。這時,風息林靜,鳥獸沒有鳴聲,樹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謝凋零。整個世間都現出寂寞蕭條的現象。

對於佛陀在娑羅樹間入滅,《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應盡還源品》中描寫佛陀入滅的情形:「爾時世尊,娑羅林下寢臥寶床,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於是頃時便入涅槃。大覺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床蓋於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枝葉花果皮幹悉皆爆裂墮落,漸漸枯悴摧折無余。」

《大般涅槃經疏》卷一中則說此樹在四方代表常、樂、我、淨等四種不同的意義:「娑 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蔚,花如車輪,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 香味具,因茲八樹通名一林,以為堅固。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雙表我,北雙表淨。又雙茂表常,蔭涼表我,花以表淨,果以表樂。」所以古來稱此樹為雙樹林、堅固林或鶴林。

四、遺教結集七葉樹旁 

七葉樹,音譯為薩多般羅那,為常綠植物。佛經第一次結集的會場七葉窟,就是因為窟前有此大七葉樹而得名。

七葉樹屬喬木,高約二丈。葉作星狀,多呈七片,故名七葉樹;但也有三、四片或十片以上者。其果實如莢豆,細長下垂。

佛陀滅度之後,聖弟子們為了使佛陀的教法長住於世,於是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發起佛陀遺教的結集。第一次結集的會場就是在王舍城的七葉窟。

七葉窟,音譯為薩多般那求訶,又作七葉樹窟石室、剎帝山窟、車帝石室、七葉穴、七葉園、七葉岩。是位於印度王舍城附近毗婆羅山中的石窟,為王舍城五大精舍 之一。因為窟前有七葉樹而得名。此地原來是釋尊說法之聖地,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於其處會五百賢聖,以阿難陀、優婆離、迦葉等為上首,結集經、律、論三藏, 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說法的結集。

 
 
佛陀的十大弟子
◎慎 言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之後,教化了大批弟子。在佛陀的這些弟子中,有十個弟子在佛教的不同方面具有獨特的才華,他們被稱為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分別是大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波離、阿那律、迦旃延。

一、大迦葉  

大迦葉是十大弟子之首,付法藏第一祖。又稱為迦葉、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頭陀」是梵文,漢語意為「抖擻」,就是清心寡慾,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

大迦葉跟佛陀以後謹守佛陀的旨意並虔誠地專修苦行,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 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 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

大迦葉還是彌勒佛下生人間成佛後,佛陀指定的輔佐彌勒佛的四大聲聞弟子之首。另外三個弟子為君屠鉢嘆、賓頭盧、羅睺羅。他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釋迦牟尼涅槃後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葉將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靈鷲山集合,匯編釋迦佛祖的遺教,全部匯編整合完成由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富樓那誦「論」。這就是所謂的「三藏聖典」。因而有第一祖師之稱。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二、目犍連 

目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又稱為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而容貌端 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刪闍耶外道之弟子,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後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 阿難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七《舍利弗目連緣 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載有此事。目犍連與舍利弗歸依佛陀後,共同精進修道,遂成諸弟子中之上首,輔翼佛陀之教化,有關其事跡,於經典中時有記載。 又於《雜阿含經》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智度論》卷四十一等經論中,皆特稱之為「神足第一」。據載,目犍連亦曾代替佛陀為眾生說法。  

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設盂蘭盆供奉十方僧眾,在他們的幫助下入地獄救母出離餓鬼道,得以超升,這就是後世盂蘭盆會之由來。

晚年在王舍域內行乞時,慘遭嫉恨佛陀教團之婆羅門徒執杖梵志,以瓦石擊死,此系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於竹林精舍門邊建塔吊之。

三、富樓那  

富樓那在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號稱說法第一。富樓那意譯為滿慈子。迦毗羅衛人,淨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 而厭俗,欲求解脫,遂於悉達太子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於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及佛成道,於鹿野苑轉法輪,師乃至佛 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據《雜阿含經》卷十三、《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三等所載,西方輸盧那人凶惡弊暴,好嘲罵,師聞之,徵得佛陀允許,乃前往教化其國,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 百僧伽藍,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後於彼地入無余涅槃。另據《法華經》卷四《五百弟子受記品》載,佛陀曾記⺾別師當來成佛,號法明如來。另據《大唐西域記》 卷四載,秣菟羅國之大都城存有師之遺身塔。

富樓那能因人施教,見一種人說一種法,在他的解說後人們都為之折服,從而皈依佛門。富樓那精進修持,不懈不怠,宣揚人生真理教化眾生,在說法人當中最為第一。 

四、須菩提

須菩提在佛弟子中以「解空第一」著 稱。須菩提又稱須浮提、須扶提等。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婆羅門之子,智慧過人,然性惡劣,嗔恨熾盛,為親友厭患,遂捨家入山林。山神導之詣佛所,佛陀 為說嗔恚之過患,師自悔責懺罪。後得須陀洹果,復證阿羅漢果。於佛陀之說法會中,常任佛陀之當機眾,屢見於般若經典中。

須菩提每次化緣都去有錢人家裡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而大迦葉卻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要給窮人集善的機會。後來佛陀知道後斥責他們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規,從此,出家人化緣不再擇富挑貧。

五、舍利弗

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漢譯作鶖鷺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由於他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因此很快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其母為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又名優波底沙,或作優波提舍、優波帝須等。意譯大光,即從父而得之名稱。  

據《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八《舍利目連因緣品》載,舍利弗自幼形貌端嚴,及長,修習諸技藝,通曉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論議,諸族弟悉皆歸服。年少之 時,與鄰村之目犍連結交,嘗偕伴赴王舍城外祇離渠呵之大祭,見眾人混雜嬉戲,頓萌無常之感,即剃除鬚髮,投六師外道中之刪闍耶毗羅胝子出家學道,僅七日七 夜即貫通其教旨,會眾二百五十人皆奉之為上首,然舍利弗猶深憾未能盡得解脫。

其時,佛陀成道未久,住於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說示(又稱馬勝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見其威儀端正,行步穩重,遂問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阿說示乃以佛陀所說之因緣法示之,令了知諸法無我之理。舍利弗旋即與目犍連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時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據《十二游經》載,舍利弗歸佛後,常隨從佛陀,輔翼聖化,為諸弟子中之上首;復以聰明勝眾,被譽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弗通曉外典,屢以超絕之辯才摧伏赤眼婆羅門等外道;而須達多長者之皈依佛陀,捐建祗園精舍等事,亦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

佛陀晚年,提婆達多唱五事非法,欲破僧團,並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乃與目犍連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復歸佛陀。 舍利弗一生為僧伽長老崇敬,且屢為佛陀所讚美。後較佛陀早入滅,七日後荼毗,葬遺骨衣鉢於祇園,須達多長者並為之建塔。又據《法華經•譬喻品》所載,舍利弗得佛陀之記⺾別,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號華光如來。

六、羅睺羅

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又譯為「羅護羅」,意為「覆障」「障月」「執月」的 意思。以其生於羅睺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又因六年處於母胎中,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不至 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後。佛陀就在兒子出世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睺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境下過了他的童年。 佛陀成道後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時,佛陀的妻子和羅睺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睺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睺羅竟不認識。後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佛陀又為羅睺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授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睺羅十五歲。 羅睺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七、阿難陀

阿難陀(簡稱阿難)是佛之從弟,出家後成為常隨侍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難漢語意譯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次經典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弘揚佛法,被後世尊為「二祖」。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侍。

八、優婆離

優婆離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優婆離是梵語的音譯,或稱為優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於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髮 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髮師,後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執掌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 優婆離的一生,大多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中度過的。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的開遮持犯,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後第一次三藏結集就是由優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九、阿尼律陀

阿尼律陀(簡稱阿那律)意譯為無滅,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後曾回家,阿尼律陀見到後十分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隨佛 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 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 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 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慾、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十、迦旃延

迦旃延又作摩訶迦多衍那、摩訶迦底耶夜那、摩訶迦氈延,又稱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意譯大剪剔種男,他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其族姓及出家歸依佛 陀之因緣有數說,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那羅陀出家品》載,師乃獮猴食聚落大迦旃延婆羅門之第二子,名那羅陀。初入國都優禪耶尼城附近之頻陀山中,從 外舅阿私陀仙人學習吠陀之教。後阿私陀仙見釋尊出生時之相好莊嚴,預言將來必能成佛,遂於命終遺言令其禮釋尊為師。彼出家歸佛後,從其本姓稱大迦旃延,勤 行不懈,證得阿羅漢果。佛陀滅度後,師尚存,仍從事教化,屢與外道論戰,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論議第一」之稱。《俱舍論光記》卷一謂,六足論之《阿毗達磨施設論》為師所造。

 
 
蓮花的佛教內涵
◎阿 蓮

蓮花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植物,自古以來,無論在俗世中還是在佛教中,都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蓮花常因其不染污泥、香遠益清的品格成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所謳歌的對象。本文現就蓮花的佛教內涵作簡要的論述,以使大眾對蓮花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有明確的瞭解。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清香聖潔之物,常用來象徵人的超逸脫俗、潔身自處的品格。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自宋朝周敦頤(1017—1073)的《愛蓮說》一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更受到大眾的推崇。作者在《愛蓮說》一文中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在這篇託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寫盡了蓮花的高潔品質、優雅氣質、優美的姿態和莊重的儀表,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自此,蓮花便有了靈性,步入花中君子之列。

蓮花在佛教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其代表的涵義非常深刻。我們走進寺院,通常會見到含笑低眉的諸佛菩薩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救拔眾生苦難的觀音菩薩也常腳踩蓮 花,對著大千火宅灑下甘霖;若有眾生因念佛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觀音菩薩會與阿彌陀佛一起手持蓮花來迎接往生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也常 盛開著青、黃、赤、白等不同顏色的蓮花,而且這些大如車輪的不同顏色的蓮花會綻放出不同的光彩。

從佛教誕生時起,蓮花便成為佛教中的吉祥之物。傳說,釋迦牟尼佛在娑羅樹下降生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裡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一樣的蓮花。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朵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佛教將蓮花作為聖物是受印度風俗的影響。印度人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佛陀住世時,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 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淨土 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云:「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花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 在《中阿含經》裡,釋迦牟尼佛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

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給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 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

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恒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淨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淨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

對修行淨土宗的信徒而言,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的皈依處。據有關淨土經典所說,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濕生等輪迴,命終之後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裡「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

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會在極樂國土有一朵蓮花座,隨其修行功力的大小,蓮花也會綻放出大小不同的形體。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佈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蓮花座是為佛陀結跏趺坐講經開示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了幾個為何趺坐蓮花的原因,除了蓮花在眾花中最大最盛、代表莊嚴妙法,蓮花柔軟素淨,坐其上花卻不壞,更可以展現神力。蓮花其實已昇華為天上之花,與人中之花有別,「人中蓮花大不過尺,天上蓮華大如九車蓋,是可容結跏趺坐。」

淨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淨的法身,莊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 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像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 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裡,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 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臥蓮觀音,臥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 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淨莊嚴。可見,蓮是佛國淨土的象徵。

佛教有不同派別,也讓蓮花生出各種不同的意義。如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古老的南傳佛教聖典《經集》,也採用蓮葉上的露珠與蓮子,形容不為諸種情慾所污染的生命。蓮蓬上成熟的蓮實,必須剝去黑而堅硬的外殼,才是人們食用的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弟子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認識的本心、佛性。

佛教經典中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祇是蓮花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記載,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妙香廣佈,令見者喜悅、吉祥,因此以蓮花比喻菩薩所修的十種善法。此十種善法為:

1.    遠離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視察一切境,而不生貪愛,雖然處於五濁死流,也無所染著,譬如蓮花指出污泥而不染。

2.    不與惡俱:菩薩修行滅除惡業生起善業,為了守護身、口、意三業的清淨,而不與涓滴之惡共俱,譬如蓮花雖然祇是一點微滴之水也不會停留在花上。

3.    戒香充溢:菩薩修行,保持一切戒律而無毀犯,因為持戒能滅除身口之惡,猶如香能除去糞穢的臭氣,譬如蓮花妙香廣布,遠近皆聞。

4.    個體清淨:菩薩雖然處於五濁惡世之中,但因持戒的緣故,得使身心清淨無有染著,譬如蓮花雖然處於污泥中,但是天然潔淨而無染著。

5.    面相熙怡:菩薩的心常住禪悅,諸相美滿,使見者都心生歡樂。譬如蓮花開敷時,使一切見者都心生喜悅。

6.    柔軟不澀:菩薩修習慈善之行,但是於諸法也無所滯礙,所以體常清淨,柔軟細妙而不粗澀,譬如蓮花體性柔軟潤澤。

7.    見者皆吉:菩薩的善行造詣,形象莊嚴美好,見者皆獲吉利。譬如蓮花芬馥美好,使見者及夢見者皆吉利。

8.    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譬如蓮花開敷,花果具足。

9.    成熟清淨: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明,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淨,譬如蓮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淨。

10.  生已有想:菩薩初生時,一切天人皆喜悅意樂護持,因為了知菩薩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蓮花初生時,雖尚未見花,但是世人都升起已有蓮花之想。

總之,蓮花在俗世中常常被人作為清正廉潔、高風亮節的美好品格加以歌頌。在佛教中更是作為聖潔之物,賦予清淨的功德智慧與清涼的智慧之涵義。並代表著佛教香、淨、柔軟、可愛四德,使見者能夠感到歡喜吉祥。

 
 
應浴佛節 談荽茜餅
◎斯 馨

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印度淨飯王與王妃摩耶夫人在結婚廿多年後,王妃才懷孕,懷胎十月,歡樂地回娘家預備產子,來到郊野藍毘尼園,在一棵無憂樹傍,毫無痛苦地誕生了王子,當時百花芬芳吐艷,萬里無雲,千鳥聚唱,共慶王子的誕生。

悉達多王子安詳地來到塵世,立即自動的地走了七步,眼望四方,竟開口說:「這是我在人間最後的受生,我是為了成佛,才生在人間,我是人中最偉大的尊貴覺者,我要廣渡救濟眾生。」太子說後,但見天上九龍飛舞,湍流了兩條淨水自空中瀉下,一條是溫暖的淨水,一條是清涼的淨水,太子沐浴後,身心感到加倍的暢快。

悉達多王子就是後世受世人敬拜的釋迦牟尼佛陀。

這就是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

浴佛即灌佛,在佛誕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佛陀下生之徵也。

宋朝孟元老撰之《東京夢華錄》卷之八有記載,謂:「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

習俗相傳,香港各大寺廟,多在佛誕日以檀香木煲水再加上白蘭花,成為香湯淨水,(東南亞有些地方則以花露水或古龍水取代之),以之淋洗佛陀像三次,高僧主持,善信群列,儀式莊重,浴佛之後,大德便宣讀佛偈,頌曰;

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今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禮成,眾善信各取多少淨水回家,或以之飲漱,或以之淨身,以祈除垢納福。

浴佛節各大齋廚,群相虔製荽茜餅,供善信享用,荽茜餅香軟糯糯,入口清幽甜飴,送春迎夏之際,啖之令人忘卻春雨綿綿之煩悶,而有滌淨塵憂,身心舒暢之感。

荽茜餅據說有一段傳說。從前,一個山中叢林,生活簡樸,唯來朝者眾。這年,又遇浴佛聖誕,善信四方而來,誠敬禮佛,叢林住持見山中菜根短缺,眼見僧多粥 少,住持心起慈悲,不欲有一來禮佛者飢餓無食,遂命山中住眾往摘山上荽茜草,囑之作餅,供所有善男信女食用。此荽茜味香且幼滑,又有止頭痛之藥用價值,故 食者無不歡喜接受,於是,每到浴佛誕即有食荽茜餅之習慣。

荽茜餅,是以荽茜葉或加點皆治藤煮水,讓荽茜葉的精華,包括葉色、葉香和葉味盡溶於水內,而呈墨綠碧澄,芳香撲鼻。以之和以燉麵(即是人們平常吃的蝦餃 皮)加蔗糖,以人手搓拌至均勻,用木模壓成型,有些荽茜餅是有餅餌如蓮蓉、麻蓉、荳沙等等,蒸熟後,便是略呈晶瑩,半帶通透,入口清甜,幽香漸至,啖之足 以忘憂的荽茜餅。

據知,每個荽茜餅重約一兩半,浴佛節前一星期已上市,甚為暢銷,有寺院預訂千個,廣派善信結緣,無論在家、出家,每喜以荽茜餅應節嘗鮮。

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中草藥》第五卷第一百零五頁記載,荽茜餅之葉,應該是欒栖葉,或欒樨葉。但是長時間以來,以訛傳訛,簡直是大行其道,荽茜餅實應為欒樨餅。

 
 
和諧與和平乃佛教文化的特質
◎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會長 高永霄

前    言

佛教是現今國際性的宗教,起源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發展到現代的世界每一個地方,影響到億萬數計的人民生活,對歷史和文化方面貢獻良多。

佛教的宗旨是慈悲和智慧,在人類之間是和諧共融,而在各國關係之中是和平共處,因此二千多年來,世界上佛教並沒有因為以利益關係,或宗教逼害而引起的任何戰爭。這便是佛教徒以佛教教主釋迦世尊所提倡的「悲智雙運,自度度他」為目標所致。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却發展在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地。而後者兩國的佛教都是由中國傳去的。這便是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平等互惠的成果。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歷史家却未有定論,但可斷言不會超過第一世紀。而傳入的道路,却有三條,第一就是中國西北的絲綢之路,第二是由錫蘭經馬來西亞,印支半島的海上絲道,而第三條則由中印邊境接壤的不丹、尼泊爾而進入西藏。

當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後,能夠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互相並存,這是宗教上的共融好榜樣。因此,從第一世紀直到隋唐時及五代的第十世紀。佛教在中國文化,思 想和藝術各方面影響甚大,例如翻譯佛經的文學和聲韻學,宗派﹝佛教十宗﹞義理的哲學和歷史學,廟宇建造,寶塔石窟的雕塑藝術,梵唄和咒語的音樂,都是對人 類十分重大的貢獻。也是在和平和安定的環境下才可以創造出來的。

至於文化的交流更是佛教與外國友誼的象徵,最早由西域來華的僧人有安息國﹝現今伊朗﹞的安世高、安玄,大月氏國的支婁迦讖、支法度、支曜,康居國之康巨、 康孟祥,印度來的竺佛朔、竺大力等。在西域一帶﹝新彊﹞於第一、二世紀間佛法已相當興隆,文献可在《大唐西域記》和《洛陽伽藍記》中得見端倪,許多外國僧 人來華,攜帶很多梵本,因此譯出甚多佛教經典。繼後兩晉、南北朝、隋唐時代,更多外國僧人來華,而我國朱士行、法顯、玄奘、曇無竭、道生、義淨等。亦先後 西行到天竺求法,返國後,更譯出佛典無量之多。

歷朝據梵本譯成佛典的卷數繁多,於是有識者認為應該建立經藏,藉以保存,而且撰作制經錄,給予後世學人研究資料。據統計由宋太宗於成都完成《大藏經》﹝即 《開寶藏》﹞,繼起的有《宋藏》,元朝之《普寧藏》,明朝《南藏》和《北藏》,和清朝的《嘉慶藏》及《龍藏》等十多種,蔚為大觀,成為中國豐富的佛教文化 遺產,十分珍貴!

中國五千年間的文化歷史,乃以唐朝(618-907) 的時代是中國最強盛和疆土最廣闊的日子。尤其是佛教的興盛,被稱為黃金時期,其時邊界在西方擴展到中亞的阿富汗,波斯地區;東方達至朝鮮半島;南方亦伸展 至印度支那半島,國勢之強大,隣國皆俯首稱臣。因此佛教的傳播,迅速擴展,國內的十個大小乘宗派,亦相當發達,因此佛教的文化藝術、書法、寫經、壁畫、塑 像、寺院建築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名僧輩出,著述翻譯都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就是因為當時唐代盛世和平,人民安定,社會和諧的情況景象所致。

豈料到了會昌元年(841),發生了唐武宗滅佛的不幸事件,他下令將佛教的寺院,經典,佛像等文物破壞無餘,無數出家僧眾被迫還俗,成為佛教三武一宗的大法難,直至唐哀帝時,人民動亂,以致唐朝時代(907)滅亡,佛教從此呈現衰落。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一帆風順,雖有三武一宗的法難發生,經典失散,廟宇破壞,僧徒逸亡,但仍有淨土宗和禪宗兩大宗派支撐大局。而在西藏方面,密乘仍是一枝 獨秀。更加蒙古族和滿族人的侵入,亦被佛教所同化,同時後來伊斯蘭教在西北方,基督教在東南方亦乘虛而入,但亦不能搖動中國族人的固有佛、儒、道三教的信 仰,而能和諧共處,此乃佛教的普度群生思想,慈悲容忍的和平精神所致也。

中國佛教徒的責任
 

中國佛教的歷史源遠流長,二千多年來,無數的高僧大德已經嘔心瀝血諦造了鞏固的佛學基礎,在譯經、義解疏釋,立宗判教,護法弘道,參禪念佛,明咒釋律等各 方面,都不遺餘力貢獻世人,因此現在就是各宗各派佛教徒應要繼承先人遺志在良好的基礎上建築偉大的,輝煌的建築物,好讓後人得以作辦道場地,長遠地弘傳下 去。

為了發揚佛陀的度生精神,提高佛教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及改進佛學的價值水平。下面乃是學人所提出的愚見,向各大德請教,不逮之處,祈請見諒:

(一)南北共融  八宗平等──我國現存的佛教宗派,流行者有南傳﹝巴利文系統﹞、漢傳﹝梵文系統﹞和藏傳﹝西藏文系統﹞,這都是弘法的方式不同,而其目的湼槃菩提並無異致。因此,不應互相排擠,正如太虛大師生前所主張的八宗平等,無分彼此。應該互助合作,互相諒解和尊重容忍,同一目標弘道利生。

(二)通過會議  互相溝通──我國的佛教徒散佈全球,我行我素,各自為政,未能增強力量,推動弘法工作,因此收效不大,最佳方法莫如通過佛學會議,以時間和地點的許可,定期舉行,集思廣益,各人貢獻研究成果,公諸同好,改進弘法利生方式,如此進行,則事半功倍。

(三)設立學府  培育英才──有關開設佛教大學與國際高等學府接軌,互相承認學位。這個階段雖在進行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先進國家亦有設立佛教大學及佛學研究院。但與外教大學比較,簡直如大巫與小巫之別。而畢業後的學生出路仍未達理想,這些問題,尚需要作有心辦學者的深思熟慮。

(四)發展科技  創造未來──現代科學技術的急劇發展,一日 千里,日新月異,往往令人意想不到。例如數碼科技,高清電視,廣播技術,新型通訊系統,互聯網絡,電影攝製,教學器材等進步奇速。因此佛教方面的弘法方式 亦應利用這科技的發明,作為傳播佛法的工具,而製作人材的培訓,資金的籌集等問題,亦應迅速研究進行。

(五)福利社會  服務群生──在今天的地球上,時常發生天災 人禍,地震火災,風嘯水災,火山爆發,山洪暴發等災害,可憐災民,家破人亡,社會現象,貧富懸殊,弱勢社群,各地皆然。因此,福利社會,救災扶危,乃佛教 徒之天職,設立安老幼兒機構,醫院診所,救濟傷殘,及青少年中心,尤為重要。此乃佛教慈悲善捨之應有表現。可惜佛教徒在這關懷社會方面的工作甚為不足夠!

(六)現實環保  成長生命──世界污染,日益嚴重,城市建 設,已成石屎森林,郊外樹林,斬伐一空,工業生產,污氣冲天,造成溫室效應。河水污濁,細菌叢生,以致疫症流行,沙士禽流感染,威脅生命。因此,提倡素 食,減用電量,節省能源,少用塑膠成品,精簡食物,注意衛生,保持身心健康,維護綠化資源,生態環境。

(七)保存世界佛教文化遺產──二千多年的佛教古蹟 經過歷史的變遷,天然或人為的戰爭破壞,現在碩果僅存的,屈指可數。例如印度八大遺蹟祇剩下菩提迦耶的大覺寺,俱尸那伽的湼槃堂,鹿野苑的思法塔及初轉法 輪像﹝在博物院﹞和佛誕生地藍毗尼園﹝現在尼泊爾,已重建﹞,阿旃陀和伊羅拉石窟,中國的敦煌,莫高窟,雲崗,龍門,天龍山等石窟,大足石刻,柬埔寨的吳 哥窟,印度尼西亞的浮圖波羅佛教古蹟,西藏的拉薩布達拉宮等,中國的四大名山寺院都是稀世之寶,身為佛教徒都要協力保存下來,以免再被戰爭所作成的人為破 壞。

 

後  語

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兩岸四地的佛教發展,因處於較為安定的環境下,因此對於佛教的研究和弘法的活動,都有良好的表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希望各地高僧大德,著名學者都能夠同心合作,加強溝通,交換心得,繼續為發揚佛陀的偉大精神而作出貢獻。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因此佛教徒的最大心願是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欲達到世界和諧,社會安寧的目的,必需先賴每個人的內心和平開始,由個人推而廣之,至 於家庭、社會、國家、民族甚至人類及所有生命,而立基於平等、公理、正義和慈悲的佛教精神上,進行改革。據《淨名經》有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正如《法句經》亦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而去除執著的「淨其心」「淨其意」,都是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融的體現。謹以此佛典金句,作為本文之結語。

 
 
禪境趣談
◎秦孟瀟

倒茶不喝

華嚴禪師是唐代的高僧,多年來在襄陽講經說法,僧俗弟子很多。

有一天,義玄法師路過襄陽特地拜訪華嚴禪師,這時華嚴正扶著禪杖打瞌睡。義玄喚醒他之後,立即說道:「寺里的僧人都在禪堂里參禪用功,怎麼你在這里打瞌睡?」

華嚴禪師毫不介意地說道:「這有甚麼大驚小怪的!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不同於一般人,你可不能隨便拿我比人。」

義玄立刻問道:「看來你對不同根基的禪者,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接引了?」義玄說著便回頭令侍者給華嚴倒一杯茶。

華嚴見狀,非常高興,便對侍者達文說:「達文,這位遠來的法師實在不可思議,他將來能呼喚天下的禪僧!請把他好好地安頓在禪堂里。」

義玄對華嚴的盛情不但沒有感激之意,反而拂袖而去。走到門口,又回頭對華嚴說:「老禪師,你可以打瞌睡,天下再也沒有像你一樣待客的禪師了!」

華嚴對著義玄說:「哼!你走吧,你倒的茶?我才不喝哩!」

這則公案是很「玄」的,似乎很不通人情世故。其實箇中很有禪味。茶水代表著「自性」,而「自性」人人都有的,自己已經有的,為甚麼還用別人賜予呢?所以華嚴說:「不喝!」


考驗工夫

有一位禪師在寺院里參禪,由於寺院里人多事繁,干擾太多,定不下心來,於是到深山老林中去修行,可山里又有鳥獸的侵擾,弄得心更煩。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婆婆,兩人談得很契機,她知道禪師的煩惱後,便把自家的一間小屋撥給他修行,每天讓自己的女兒給他送飯。

三年後的某天,老婆婆想考驗一下禪師,便讓自己十六歲的女兒送飯時,忽然摟住禪師,問:「這時有甚麼感覺呢?」

禪師一把推開少女,漠然地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這個少女回家後,把經過情況告訴了媽媽知道。

老婆婆聽了之後,嘆息道:「我供養三年,祇供養了一個俗漢!」逐放火把小屋燒了,也把禪師趕走了。

這位禪師茫茫然,祇好外出雲遊了。

三年後,他又來到老婆婆家里乞食,老婆婆私下跟女兒說:「還是一個樣,你去抱抱他好啦!」

這時,少女見到禪師在門外,上前摟著作親熱狀,問:「你的感覺怎樣呀?」

禪師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叫你媽知道。」

老婆婆聽後非常高興,她對禪師說:「恭喜你開悟了。」

當年禪師回答了這句偈語,表明他禪境「未悟」,而今回來表達了內證於心,但又不可言說。


吃飯睡覺

仰山慧寂禪師跟隨溈山大師修道多年,在禪境上大有增進,超群拔萃,不同凡響。

一次,仰山大師外出雲遊參學回來,溈山見了他問道:「慧寂啊,好幾個日沒有見到了,你在外幹些甚麼呀?」

仰山滿懷激情地說道:「不瞞你說,我在外地耕了一塊田,播撒了種籽,會有好收成的!」

溈山欣慰地說:「看來你在外邊沒有白過啊!」

這時,仰山反問道:「師傅,您在這幾個月內肯定也有不少收穫吧?」

溈山大師回答說:「我白天吃飯,晚上睡覺!」

仰山說:「這麼說,師傅在這暑期天也沒有白過啊。」剛說這些話後,感到話中有刺,於是不好意思地伸出舌頭。

溈山看到後,安慰仰山說:「你為甚麼看得那麼重呢?」

禪師們主張常心是道,臨濟大師曾開示說:「佛法無用功處,祇是平常無事。穿衣吃飯,屙屎送尿,閑來即臥,愚人笑我,智者知處。」

禪寓於生活中,吃飯睡覺是禪,耕地種田也是禪,講到「禪」的本旨,一切順著自然了不著痕跡,猶如浮雲流水般,毫無執著之處,凡有執著妄念紛起,離禪太遠!


自吹自擂

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見識往往是狹窄的,猶如井底蛙之輩,談論問題來,東拉西扯,胡吹牛皮!無論是世俗人或出家人都患有「自大狂病」!且看以下幾個僧人的扯談。

通度寺、海印寺和松廣寺都是韓國最著名的佛寺。通度寺藏有佛陀穿過的袈沙(佛寶),海印寺藏有大藏經的木刻經板(法寶),松廣寺則擁有被歷代帝王加封過的十六位國師(僧寶)。因此,三大寺院香火非常旺盛。

有一天,通度寺和海印寺的僧眾行腳時結伴而行?途中走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樹下,比起各自寺院的「大」來。

通度寺的僧人說:「我們通度寺是全國最大的寺院,有土地二千多畝。」

海印寺的僧人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們海印寺才大哩,擁有土地四千多畝。」

通度寺的一位禪者忙說:「我在通度寺每次當『行堂』(在齊堂盛菜飯僧人)時,都要坐上船去舀湯呢!」

海印寺的一位禪者不屑地說:「我在海印寺,每次上廁所,都要隔三分鐘才能聽到大便落到糞池里的聲音。」

這時,坐在另一棵樹下休息的松廣寺的禪者不以為然地說:「我們松廣寺,比起你們兩座寺院都大,我們的每一個禪者都擁有了虛空,世上有甚麼東西比虛空更大的嗎?」


盲聾啞人

玄沙禪師在五代時享有盛名,徒眾影從,如水歸海。天下叢林(各寺院),尊仰模範。

一日,這位玄沙禪師對僧、俗弟子開示道:「古德常以弘法利生為家務,但若遇到盲、聾、啞這三種人,應如何去接引他們呢?如何同他們談禪呢?對盲者豎拂塵,他看不見;對聾人說妙法,他聽不見;向啞巴提問,他不會說話。怎麼印證呢?假若無法接引這三種人,則佛法不會被認為是普度眾生的。」

眾弟子一時語塞,一名僧人法亮起立問道:「法師,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去接引他們呢?」

玄沙禪師不悅神情說道:「要問佛法,應向我行禮。」

年輕僧人法亮依命行禮,平身時,玄沙抄起拐杖向他襲來,法亮見狀,本能地後退躲避。

玄沙厲聲說:「你不是盲人!」

然後,玄沙又叫道:「你過來!」

法亮規規矩矩地來到玄沙前,玄沙說:「你也不是聾子!」

過了一會,玄沙溫和地問:「你懂嗎?」

法亮感到茫然,老實地答道:「不懂!」

玄沙說:「哦、你也不是啞巴!」

這個年輕僧人言下省悟,趕忙禮謝。禪的傳承方式是應機施教,假若你不是盲人,而用盲人的方法開導你,你又如何能明白呢?


去洗糍粑

岩頭禪師早年跟隨德山大師習禪,功力很深,他在湖北武昌岩頭院大弘禪法,影響深遠,其弟子遍及寰宇。

有一天,嚮往禪道的超慧法師請教岩頭禪師,問題:「祖師西來意是甚麼?」

岩頭並不正面回答問題,反而問道:「你是在廚房執役的吧!你還洗糍粑麼?」

超慧回答說:「是的!」

岩頭說:「那你快去洗糍粑吧!」

這時,站在一旁的超慧心頭一愣,不知岩頭說這話意思何在,又聽不到直接啟示的語言,怏怏不樂地回到廚房里去了。

隔了幾天,超慧見到玄泉禪師,上前問道:「大師,請教祖師師來意是甚麼?」

更怪的是,玄泉禪師拿起一皂角說:「你懂嗎?」

超慧傻乎乎地樣子說道:「不懂!」

這位老禪師放下皂角,蹲在地下作洗衣狀。這個動作暗示了他所求答的問題,頓然領悟。遂向玄泉頂禮,說:「哪知佛法沒有差別!」

玄泉問:「你發現了甚麼道理?」

超慧答道:「我問岩頭,岩頭說你還是去洗糍粑吧!洗糍粑是解粘,大師拿起皂角,也是解粘,所以佛法沒有差別。」

玄泉聽了呵呵大笑,超慧豁然開朗。起初,超慧自己解釋明白,這僅是理悟,而後忘卻知解,才正式悟入。

 
 
世出世法
◎楊 釗

改變增長形式

國政府於二零一零年的工作重點,大力提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其中包括:

一、由過去數量的增長,轉變成由質的增長,由無效益或低效益改變成有效益和高效益,由低技術改變成中技術和高技術。

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新興產業、樽頸項目和人才的投入,佔據經濟效益和技術的制高點。

三、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對部份小型微利企業實行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實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

四、加快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水準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農村服務業基礎薄弱,發展潛力大,要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產銷售、科技資訊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活服務體系。

以上的內容大部份是摘錄二零一零年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照本集團的發展歷程,策略佈署正是合乎中國政府的要求,而政府的發展規劃也正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祇要跟著形勢走,順勢而上,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旭日集團發展過程,我們由工廠轉型為零售,由海外轉變到內地都是因應環境的變化,市場的變化。在這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由工業轉型為服務業,由數量的增長轉 變成質量的增長。由低技術轉變成中技術及高技術,由靠勞力、少資金,轉變成靠智力、多資金、大規模的企業,由靠若干的企業經營,轉變成依靠自營和加盟,依 靠上千商店聯合經營的模式。由沒有品牌,品牌效益不顯著發展成具備全國領導性的品牌,並且有效益的企業。

既然我們的發展方向得到認可,我們就要牢牢的堅持,朝向成功的模式發展下去,學會守紀律,千萬不要多心,偏離我們的業務,前途一定會越來越好。

展望未來,必須投資和培育策略性的產業和項目。甚麼是策略性的產業和項目呢?是指效益高,有發展前途的項目,克服樽頸的項目,其中一條是保持優點,克服缺點,另外,對於效益不高的地區,要投放精神和力量,特別注意「加快人才資源的開發」,因為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的來源可以靠內部培訓及晉升,也可靠外面的招聘和引入。中國政府稱,不祇要「引資」,同時要「引智」,充分利用二條管道,才能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至於內部人才,靠的是培訓,俗語說「強國必須先強教」。祇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建設一流的國家。

培訓之道可在課室,也可以在實踐中培訓。「旭日文化」中提倡「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場所,最好的教育場所,最好的挖掘人才場所」

加快發展農村的服務業,特別是中小型的服務業是國家長遠策略,從而配合給予稅務的優惠,這為我們發展縣以下,鎮所在地的加盟店提供了很大空間。如何挖掘農 村鎮所在地的商業空間,是我們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我們祇需在實踐中能不斷探討、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改善,我們一定會找到幾條成功經驗,從而擴展到 其他地區。試想想,中國有多少個鎮,照公佈超過二十萬人口的城市約為三百九十一個,二十萬人口以下的城市有二百六十四個,合計六百五十五個城市,而全國共 有建制鎮一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個,可見其中的空間有多大!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水塘里的金子

有一個人走到水塘邊,看見水底下有塊金子,他看清楚了以後,跳入水里想把它撈起來。

他在水里找了好久,並沒有找到那塊金子。他游得疲倦了,爬到岸上憩息,坐了一會,水漸漸澄清了,他一眼又望見了那塊金子,他想:

「那不是金子嗎?明明是在那里,下去怎麼找不到呢?」

他看了又看,那塊金子仍然沒有移動一下。

「這一次下去,我一定要把它撈上來。」他下決心地對自己說。

撲通一聲,他又跳下去。在水里慢慢地游,細心地找,把所有的地方都找過了,還是找不到那塊金子。他不得不死心了。上了岸,坐著想:

「難道我的眼睛花了嗎?」

他的父親見到他,問道:

「你在做甚麼呀?」

「我在水里找金子呀,你看看水里有沒有啊?」他回答說。

他的父親朝水里一看,果然有一塊金子在水里浮動;又抬頭一看,原來那塊金子掛在樹上,是反映到水里的影子。

 

討    債

有一個商人,借了一個錢給人家,很久不見人家交還,他氣忿得很,想到他家裡去索取。

但是到那個人家裡去,必須要坐渡船才能過去;他花了兩個錢擺渡。到了人家家裡,恰巧那人又出去了。差不多等到天黑了,還不見回來,不得巳,商人祇好又乘船返回來了。為了一個錢,反而用去了四個錢。

 

找金子

有一個人,乘船飄洋去旅行;不小心,把帶在身上的一塊金子掉落到海里去了。他想:

「船在海中行,是不容易撈上來的,我不如在水上認個標記,以後再找好了。」

他坐了二個多月的船,曾到過許多國家。

有一天,他在陸上見了一條河,忽然想起他失掉的金子,即刻跳入河中去找了。

別人見他跳下河去,忙問:

「你為甚麼跳到河里去啊?」

「我掉了一塊金子,現在要把它找回來。」他說。

「甚麼時候掉了的呢?」那個人又問。

「兩個多月前,坐船駛過大海的時候,不小心,把它掉進海里去了。」他說。

那個人又奇怪的問道:

「你金子掉在海里,為甚麼要到河里去找呢?」

「當金子掉落到海里的時候,我就在水上認了一個標記;我看到這河水和那海水是一樣的,所以我才找它呀。」他說。

那個人聽了,笑著說:

「雖然水是一樣的,你可知道,你是失落在別的地方呀!而你郤要在這里找,怎麼能找得到呢?」

 

殺舵手祭神

有許多商人,他們要到某一個地方去辦貨物,必須經過大海。但是,他們是不諳海程的,不得不請一位熟識水路的舵手來當舵手。

浩瀚的大海,一望無際,船身在洶湧的浪濤里飄流。夜間,他們也不停留地前行,假使沒有這一個老舵手,真不知如何駕駛呢。

到了一個島嶼,遇到了許多未開化的土著,他們要求交出一個人去祭天神,如果不交出一個人去,就不給放行。

這些商人們著慌了,秘密地商量了一會兒,總不能獲得解決。他們做生意不外乎謀利,又不外乎出於享受,誰也不願意白白犧牲。

但他們也不能不解決這個難題啊,在他們的密謀之下,竟把那個熟練的老舵手交給土著了。

船開行後不久,忽然遇到狂風大浪,船身不住地顛簸;沒有了舵手,大家都手忙腳亂,船終於觸到礁石,商人們都沉落到海底下去了。

 

路    碑

從前有一個村子,離王城有五十里路,村里有甜美的泉水,國王要村里的人每天送水進宮去。

村里的人覺得走那末遠的路,太辛苦了,他們就想遷移到別的地方去。

有一個村民,他是一村之長,對大家說:

「你們不要走啊,讓我跟國王商量一下,請他把五十里,改為三十里好了,你們就不會感到那樣辛苦了。」

村長見了國王,對國王說?

「他們每天送水,覺得太遠了,想要遷移到別的地方去。 最好把這段路程改為三十里就好了。」

國王也就依了他的話,叫人把路碑的距離搬得遠些。

村民們見到祇有三十里路了,又很高興地每天挑泉水進宮了。

 

長高的藥

有一個國王,生了一個女兒,他非常的高興。

一天,他在宮里抱著她玩,總覺得不太好抱,因為太小了,渾身都是軟綿綿的,左右擺搖不定。

他欲使女兒立刻長高起來,把御醫召來,命令他說:

「你替我女兒去找些藥來吃,讓她立刻長高起來。」

御醫彎著腰恭敬地回答說:

「我可以找到這些藥的;不過現在沒有,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找到。但在我找到藥給她吃之前,請求國王不要見她才好。」

「祇要你把我的女兒長高了,見不見她沒有關係的。」國王說。

御醫為了出去找藥,就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大概經過了十二年,他又回國來了;僅用一碗白水,叫國王的女兒喝下去,而後把她帶到國王面前去,對國王說:

「我已經給她吃過藥了,你看,她不是長高了嗎?」

國王笑瞇瞇地說:

「呵,我的女兒真的長高了!」

國王有著說不出的喜悅,他用手撫摸著長高了的女兒。隨即命大臣賞了許多珍寶給這個御醫。

 

國王聽音樂

有許多歌伎在國王面前作樂,國王說:

「如果你們奏得好聽,我會給你們很多錢的。」

他們聽說有錢可得了,格外用心奏出美妙悅耳的樂聲。當他們奏完了,向國王道:

「陛下,賞賜我們的錢呢?」

國王笑著說:

「你們奏樂的聲音,祇不過使我耳朵空歡喜;我說給你們的錢,也是叫你們的耳朵空歡喜呀!」

 
 
香港佛教聯合會參訪團
參訪終南山茅蓬文化和六大祖庭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為團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紹根長老為副團長,應終南山佛教文化院誠意邀請,於4月10日至14日率領四眾弟子共115人 前往西安,先後參訪慈恩寺、法門寺、淨業寺、香積寺和終南山茅蓬群等莊嚴寶剎,進行一次結合知識性和實踐修行的首次朝山之旅。西安為十三朝代的首都,歷史 底蘊深厚。西安是佛教第二發源地,被譽為中國佛教第一大區。五至六世紀期間,北周法藏入終南山建造禪房,隋時智藏建立豐德寺,終南山已成為佛教的重地。是 次交流主要目的是領略古城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認知終南山佛教祖庭文化的傳承,親身體會歷代祖師大德隱居茅棚真實旨趣,讚嘆終南山為修行人之清淨地。

4月10日參訪團分兩個航班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出發,首批團員於早上8時起飛,中午12時 抵達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省宗教局副局長張寧崗、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徐忠科、佛教協會會長增勤大和尚和終南山佛教文化院中院長中言法師與理事長鄒宏 先生等在機場貴賓室隆重歡迎團長與各位董事。隨即前往一間優雅之素食館首先進行一個隆重的歡迎午宴,然後參訪團到陝西省賓館休息。

晚上7時在陝西省賓館10號 樓二樓會見廳,省政協副主席張偉先生、省委統戰部部長周一波先生、省宗教局局長徐自立先生及省佛教協會會長增勤大和尚接見團長永惺長老、副團長紹根長老、 團員妙慈法師、修岸法師、果慧法師、崔常祥居士、梁衛珍居士及顧問沈張婉居士等。張偉副主席與團長永惺長老作了友好交談並互贈紀念品。

7時30分在陝西省迎賓館10號樓迎賓廳,由陝西省政府、主辦單位舉行了隆重歡迎晚宴,迎接香港參訪團。約於晚上8時左右,第二批參訪團團員亦到達迎賓館加入晚宴。在莊重的梵韻音聲「終南佛都頌」中 拉開序幕,晚宴由陝西省民委副主任、省宗教局局長張甯崗先生主持,由終南山佛教文化院副院長瑞光法師介紹參加晚宴的長老高僧和大德法師,在宴會上陝西省委 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委主任、省宗教局局長、省民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徐自立先生做了重要講話。永惺長老代表交流團致詞,並在發言中說:香港佛教界數年來為香 港一方人民帶來佳音,希望共同為陝西人民照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西安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致詞。宴會在一片祥 和的氣氛中伴隨悠揚的梵韻結束了本次歡迎晚宴。

11日上午9時參訪大慈恩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西安市佛教協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率兩序大眾在山門口,鐘鼓齊鳴莊嚴迎迓訪問團。大慈恩寺是唐代長安四大譯經場之一,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 年。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受朝庭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訪問團參觀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瞻禮佛陀舍利和奘公舍利。在離 開前,寺方舉行了一次簡短的座談會,增勤方丈對香港佛教界的參訪表示歡迎,並對香港佛教聯合會長期對陝西佛教的支持和厚愛表示感謝,永惺長老講話指大慈恩 寺是他很仰慕的地方,因為玄奘一生為中國及至世界佛教作出了重大貢獻,故此,參訪的第一站來大慈恩寺,是對玄奘法師的敬重,今後他希望香港和陝西佛教界相 互交流,增加往來,弘揚佛法。副團長紹根長老更為大慈恩寺題字留念,當天中午增勤大和尚隆重地宴請參訪團一行人等。

下午1時30分參訪終南山觀音山,山路部份陡峭,崎嶇不平。團員徒步上山約四十分鐘,到達山上法華講寺。團長永惺長老與副團長紹根長老分別致詞,終南山佛教文化院院長中言法師亦講解了功德的含意,又為香港居士開示說:「來到終南深山中『自找苦吃』的微妙道理」,大眾聞聽後歡喜信受、法喜充滿。之後香港佛教參訪團與終南山佛教文化院互贈了紀念品。接著舉行了莊嚴殊勝的「度亡消災吉祥精典佛事」,旨在冥陽兩利,祈福消災,同時更讓訪問團明白修行人「精進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在美妙梵唄聲下最終圓滿燄口佛事。晚上團員被安排到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遊覽。

12日上午8時30分在一間素食館舉行終南山佛教文化院揭牌儀式,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常務董事紹根長老,中華佛教文化院會長潘宗光先生,終南山佛教文化院院長中言法師,以及參訪團全體團員參加了此次慶典活動。永惺長老與本會董事代表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向終南山佛教文化院捐建港幣30萬元以表支持。 

永惺長老在致詞中表示,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院旨在通過僧伽教育,培養更多的弘法人才,意義非凡,影響深遠。他希望香港佛教界同心協力推動兩地佛教文化交 流,使中華佛教傳統的優秀文化得以薪火相傳,成為後人效法、追求的精神食糧。中言法師表示,終南山佛教文化院致力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以終南山茅棚文化為 基礎,挖掘佛教祖庭的中華佛教文化,把佛教文化用中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與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廣泛推廣,全面倡導中華民族的禮儀道德教育。同時, 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院還動員各種慈善機構積累財務,用來補助貧困地區、弱勢群體。讓中華民族的文明道德風範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下午永惺長老、紹根長老和佛教聯合會董事前往位於終南山北麓的五台鄉星火村「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院」,進一步聽取了中言法師關於終南山佛教和佛教文化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期盼未來會致力用不同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宣講教育,普渡眾生。由此可見,佛教文化院的成立意義深遠。

4月13日, 參訪團分成兩團分別到訪淨業寺與香積寺,前者為唐初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場,因而成為佛教律宗的發祥地,但該寺位置在山上,需步行約近一小時。正、副團長 與各位董事選擇到香積寺參訪。下午,代表團抵達長安區,長安佛教界與香港參訪團進行了一次佛教文化交流座談會,旨在弘揚傳統文化,促進長安佛教文化和香港 佛教事業交流。多位長安祖庭和茅蓬的住持大德先後發言介紹了終南山佛教情況。香港參訪團方面則有永惺長老、紹根長老、崔常祥居士、梁衛珍居士、沈張婉居 士、秘書處李鈞杰均與中聯辦紫荊雜誌社代表于彥北先生先後發表了講話。長安區區政協主席成德奇,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柴根科,副區長史偉會見了參訪團並合 影留念。最後由長安政府在西北飯店舉行盛大的晚宴招待。

最後一天4月14日 上午,參訪團到寶雞法門寺參訪,法門寺監院智超法師、賢空法師率兩序大眾及法門寺佛學院全體師生在山門口恭敬迎接。之後,參訪團先到大雄寶殿禮佛,再到法 堂接受隆重的歡迎儀式和觀看該寺佛學院的介紹光碟。永惺長老在歡迎會上表示,這是他第四次到法門寺,現在的法門寺建設得很好,法門寺佛學院的創辦更是給許 多年輕出家提供了聞思修學的地方,同時也為祖國和佛教界培育了人才。隨後,紹根長老為法門寺佛學院題字,獻上墨寶,祝願法門寺佛學院越辦越好。接著參訪團 在法門寺佛光閣享用午齋。離開前全體到了去年剛落成的合十舍利塔瞻禮佛指舍利,為整個朝山之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院成立典禮
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永 惺

尊敬的終南山佛教文化院院長、終南山茅蓬住山長老中言大師、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終南山律宗祖庭淨業寺方丈本如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嘉賓: 

大家好!因緣殊勝,非常高興在這裡跟大家見面!承蒙邀請出席這次「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院成立典禮」,本人深感榮幸!

素有佛教第二發源地、中國佛教文化第一大區之稱的西安終南山,高僧輩出、義學發達。終南山的八大祖庭,其中的茅蓬文化,標誌著求道者精進不懈的精神,故而有「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的美稱。

八大祖庭中的幾個代表性寺院,更是中外聞名,深為修道人所嚮往。如建於隋代的聖壽寺,歷代高僧如道安、善導、道宣、牛頭、虛雲、來果等大德均曾往返於此,印光大師亦曾在此閉關精進。律宗祖庭——凈 業寺;唐初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場,因而成為佛教律宗的發祥地。華嚴寺建於唐代、為世界佛教界公認的華嚴宗祖庭和國際佛教徒朝聖禮祖的勝地。寺內留存初 祖杜順大師、四祖澄觀大師(清涼國師)舍利塔。為《華嚴經》、華嚴宗、華嚴寺三位一體的精神導歸,是華嚴思想及中華文明水乳交融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見證。

還有法門寺;因塔而建寺。釋迦牟尼佛滅、遺體火化結成舍利。阿育王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法門寺為第五處。唐代先後有八位皇帝六送供養佛指舍利。1994—2004期間佛指舍利先後在泰國、台灣和香港瞻禮供奉。

現時,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導下,終南山佛教和佛教文化的發展和振興,已成為西安市長安區社會文化事業的重點。經市政府認真研究,同意在終南山北麓的五台鄉星火村選址建立「中華終南山佛教文化院」,旨在通過僧伽教育,培養更多的弘法人才。於此同時,並制定發展規劃,力求把終南山建設成名符其實的世界文化名山—佛教聖山。未來會致力用不同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宣講教育,普渡眾生。由此可見,佛教文化院的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今日成立慶典,本人在此,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同仁,致以衷心的祝賀。祈願大覺慈尊,祥光普照,香港教界同心協力推動兩地佛教文化交流,一起弘揚,使中華佛教傳統的優秀文化,得以薪火相傳,成為後人傚法、追求的精神資糧。

謝謝大家!

 
 
香港佛教聯合會 致力發展醫療新服務

中醫外展及更換關節專科中心服務

財政司在2010/11年的財政預算中,提出在香港佛教聯合會興辦的香港佛教醫院開設一個更換關節專科中心的計劃,這項計劃是是香港佛教醫院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除香港佛教醫院外,香港佛教聯合會在同區的「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亦在年內發展迅速,成為區內重要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本會中醫「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於 去年年初開幕,求診者中有不少是弱老和行動不便者,為了方便這些病人或照顧他們的老人院護理員或其家屬,省郤他們往返診所的時間,沿途照顧老弱病者的心 力,減少乘搭交通工具的次數及費用,更可減低汽車廢氣所造成的空氣污染,節省時間、金錢及人力物力,對人及環保都有好處,故中心自去年八月開始,與多間長 者中心、安老院及非牟利機構合作,到不同社區建立中醫藥服務點或外展服務,為院友、區內長者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中醫內科、針灸及推拿到診服務,並透過 中醫藥治療、資訊、教育、社區服務等等,方便市民能以中醫藥角度認識自己的身體質素,貫徹於日常生活及飲食之中。

這項服務一方面讓體弱長者能在院舍內接受治療,一方面將中醫服務以外展方式帶到社區,讓地區市民受惠。院舍到診服務另一項優點是醫師會針對不同患者情況, 向照顧其起居生活的護理人員給與意見,以助患者康復,並在日常生活中提供適當調理,以提升老弱者的體質,減少其入院機會,從而減低醫療開支(每張病床每天 的開支需要港幣$1,500元),增強經濟效益。

診所現時每星期派出註冊中醫師到合作之社區中心駐診,每次約為50名 患者診治。各項中醫醫療設備包括針灸治療機、波譜儀、拔火罐、手腳架、中頻治療儀、針灸用品、醫療用品、中藥飲片亦由診所負責提供。在派藥流程上,中醫師 會與長者中心的護理人員,緊密合作,互相巡查小心核對配劑份量,以確保安全。病歷紀錄方面,採用電子化管理,並加密存檔,以確保病者私隱權益。現時正與佛 教正行長者鄰舍中心、志蓮淨苑護理安老中心及九龍醫院合作進行此項外展服務。

中醫醫術在中國留存超過二千年(我國人口超過十三億),必有其長處,香港佛教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林漢強OBE太平紳士確信如能中西醫術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對求診人士必定有更好效果的。

林主席更補充說:希望大家都以詳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景、寬大容人的氣量去處事待人,並消除一切無謂紛爭與戾氣,更希望政府及其管核組織繼續與慈善團體多配合,使大家能多服務社會、平息一切的怨氣。

 

香港佛教醫院

西醫門診

醫門診

香港佛教醫院

九龍樂富杏林街十號

查詢及覆診預約電話:
2339 6111 / 3157 0800

診症時間:

星期一至五: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六: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九龍樂富杏林街十號
香港佛教醫院C座地下及閣樓

預約電話:2338 3108

診症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
星期六下午二時至晚上七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復活節及聖誕節假期照常服務)

佛教慈濟中醫診所

九龍新蒲崗衍慶街53-55號
寶興大廈201室

預約電話:2321 3573

診症時間:

星期一、二、四、五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
星期三早上十時至晚上六時
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星期日、勞工假期及佛誕休息(請先預約)

中醫外展服務點

佛教正行長者鄰舍中心

九龍慈雲山慈正邨正安樓地下

診症時間:

逢星期三上午十時至十二時(只限長者中心會員)

志蓮淨苑護理安老中心

九龍鑽石山志蓮道5號

診症時間:

逢星期二、四、六上午十時至十二時(只限院友及職工)

九龍醫院

九龍亞皆老街 147A

診症時間:

逢星期一至六(只限住院病人)

 
 

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明月耀天心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

◎智 達

一大師,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又名成蹊、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生母王氏篤信佛教,對其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李叔同五歲失父,十三歲知篆書,十五歲能詩,十七歲善治印, 十九歲那年因「六君子」被害,遂攜眷奉母南下,避居滬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二十二歲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

李叔同,早年才華橫溢,在藝術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為藝術領域培養了一大批教育人材,學生中卓有成績的有劉質平、豐子愷、潘天壽、吳夢非、李鴻梁、蔡丐因等人。

李叔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1918年8月19日38歲的李叔同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了悟老和尚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並立誓學戒弘律,將失傳七百年的律宗發揚光大。

而後大師虔心學佛,一生以戒行著稱,言行如法如律,修持以《華嚴》為境,戒律為行,淨土為果。緇衣廿四載,精研律藏,嚴淨毗尼。是當代僧人的典範。他愛國愛教,抗戰期間,提出了著名的「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 口號,同時,大師積極弘法,先後在浙江、福建等地講經,就律宗、華嚴宗、淨土宗學說及藥師經、彌陀經、地藏本願經、心經等經義作了詳細的闡明。倡辦南山佛 學苑。親自整理編成《佛學叢刊》四冊,並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等佛學典籍及《護生畫集》《三寶歌》《清涼歌集》等弘法佳作 傳世佛教界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

大師虔修從未間斷,他潛心圈點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靈芝元熙律師釋三大部的「三記」(《資持記》、《行宗記》、《濟緣記》)等等。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享年六十三歲。彌留之際,寫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愍眾生的苦惱。

李叔同,由一個濁世公子,而留學生、而藝術教育家、最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律宗高僧,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之一。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弘一大師,用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真正寫就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大師與伏龍禪寺亦有奇緣。

大師出家後,為避世修行,開始雲遊。1931年底至伏龍山,時伏龍山還為海島,出入需舟楫或退潮時涉途得過。而山上伏龍禪寺翠竹掩映古木參天,大師見之甚喜,以為此地最適養心修性。大師一生雲遊四海,三次伏龍住錫或祇是其人生短暫一歇,但卻已成伏龍禪寺與大師的永世佛緣。

大師與當時伏龍寺住持誠一法師相談甚得,於是,住寺期間恭寫了《佛說阿彌陀經》、《佛說五大施經》等經典,還有一百多幅字對,並贈於隨待其側的學生劉質 平。書法外,大師在此間還有大量佛家繪畫問世,其中特別應提到的是大師用朱砂繪成的一部《羅漢長卷》,精美絕倫,堪稱曠世佳作。

如今,伏龍禪寺以大師手繪的羅漢圖為藍本,制定了百尊琉璃羅漢塑像,莊嚴聖潔,供人膜拜。

今年,又逢大師誕辰130週年,本寺兩序大眾及護法居士,都願為傳承大師之精神盡綿薄之力,即發願做此善行,願我們大家一起:共懷大師,皆沐慈光,均沾法喜,同尚和諧!

 
 
恢弘正法 滿腹文章
—— 紀念林子青居士誕辰一百週年

◎智 達

林子青居士(1910-2002),別號悲雲,福建省漳州人。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一生致力於弘揚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

林子青居士早年曾落髮出家,法名廣甫,字慧雲。一九二五年考入閩南佛學院專修科,同時在南山佛化學校兼任教師,越二年,又在該院研究班就讀半年。一九三三 年,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成立,慧雲等擔任教師。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六年間,曾隱居於江蘇省鎮江竹林寺閱藏年余,並於商務印書館研習,曾歷任江蘇省泰縣光孝 佛教研究社、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教職,又返閩南佛學院任教。其間,也常雲遊參訪各處寺廟。一九三四年曾應邀赴台南開元寺傳戒,歸途突被當地日政府逮捕,羅 織成獄,無罪被禁錮一年;他在獄中義憤填膺,作詩一百餘首,出獄後凴記憶錄下五十多首,後收在其《煙水庵詩稿》中,被傳為佳作。一九三六年,會泉法師創辦 《佛教公論》月刊,慧雲任主編。一九三七年抗戰開始,慧雲法師曾到河南、武漢前線參加戰地救護工作。一九三八年偕同閩院同學竺摩南下廣州,轉赴香港,曾在 大嶼山佛學院任教。一九三九年,還俗後復用本名林子青。越年,與浙江寧波人周梅生女士結為連理,開始了相伴三十六載的風雨人生路。

 林子青居士早年初識弘一大師於南普陀寺,對弘一大師的為學為人甚是仰慕,也從此與大師結下了亦師亦友之緣。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在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林子青居士有感於當時諸家對大師回憶記載多不一致,積三年之功,於一 九四四年仲夏,編著出版了《弘一大師年譜》,這是他介紹大師的第一書,也是向世人介紹弘一大師的第一本書。此書一出即因內容生動詳實而風行海內外。《弘一 大師年譜》一書,經香港、台灣等地一再翻印,在海內外佛教界廣大信眾中,廣宣弘一大師之為人為學。迄今數十年來,弘一大師名滿天下,廣受世人崇敬,林子青 居士《弘一大師年譜》與陳慧劍居士《弘一大師傳》二書的宣傳之功不可沒也。

抗日戰爭勝利後,林子青居士曾再度訪問台灣,參訪過許多古老寺院。一九四七年,持松法師出任上海靜安寺住持,兼靜安佛學院院長,聘子青居士任教,主講印度佛教史,並任《學僧天地》月刊顧問。

一九五六年,應趙樸初居士和中國佛教協會聘請,任《世界佛教百科全書》、《中國佛教》專職編輯。一九五七年後,專事房山石經研究多年,著有論文數篇,刊登 於《現代佛學》、《文物》等雜誌,並為《房山雲居寺石經》一書撰寫概述數萬字。一九八七年秋,應日本京都佛教大學之邀,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參加房山石經拓片 展,在「中國房山石經學術講演會」上發表題為《房山石經的概況及其價值》的演講。此後,先後在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和研究部,專事佛學研究。在此期間,參與編寫了《中國佛教史話》。

一九八○年, 弘一大師誕辰百週年紀念時,編有《弘一大師紀念集》,並撰《弘一大師傳》。此外又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篇》條目共四十八條。一九八六年開始主編《弘 一大師全集》(共十冊)。一九九三年,他經四十年的辛勤積累和整理,增訂了《弘一大師新譜》,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林子青居士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法音》月刊常務編委;他曾被選為數屆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及咨議委員。

林氏的主要著作有《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新譜》、《弘一法師書信》等。二〇〇〇年,在台灣聖嚴法師的支持下,台灣法鼓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林子青居士論文集》三冊:1/《長亭古道芳草碧》(憶弘一大師等師友);2/《菩提明鏡本無物》(佛門人物制度);3/《名山石室貝葉藏》(石經塔寺文物)。以此作為對他九十嵗壽辰的獻禮。 林子青居士往生後,還是在聖嚴法師的組織和關懷下,將未刊載於前三冊文集中的遺稿,盡可能地收集整理而終於在二〇〇八年出版了:1/《人間此處是桃園》(詩文集);2/《鴻雁千里寄故人》(書信集);3/《白雲深處一禪僧》(傳記文學集);4/《一花一葉一如來》(佛學論著集)。

 
 
伏 龍 禪 寺 浙東佛學社
徵集詩詞、楹聯活動緣起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暨林子青居士誕辰100週年

 今年是近代著名愛國高僧弘一大師誕辰130週 年,弘一大師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出家後,大師更是苦勵心志、一心向佛,潛心於戒律的研究,致力於 弘法利生,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世祖。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大師與伏龍寺深有緣份,三次駐錫修行,期間恭寫《佛說阿彌陀經》、《佛說五大施經》等 經典,還有一百多幅字對。其中特別應提到的是大師用朱砂繪成的一部《羅漢長卷》,精美絕倫,堪稱曠世佳作。

今年又適逢林子青居士誕辰100週年,林子青居士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一生致力於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

 活動主旨:   紀念弘一大師、林子青居士,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社會和諧。

徵稿主題:    以紀念弘一大師和林子青居士為主題,撰寫詩詞、楹聯。如與伏龍寺地域文化相關的也可。

徵稿對象:    社會各界人士皆可參與。

徵稿要求:

一、詩詞(格律詩詞)和楹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兩大類。

二、作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郵寄等形式投稿,注明徵文,文責自負。

三、作者請注明姓名、性別、年齡、單位、身份及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號碼等。

四、本寺對來稿有刪改權。如不同意修改者請注明。

五、來稿採用與否一律不退還,請作者自留底稿。

六、本次活動無稿酬。但凡投搞者,本寺在成書後寄贈一冊以作紀念。 

截稿日期:2010年8月31日(以當地寄出郵戳為準)。其後誠邀政協寧波詩社專家整理出版,與古剎千秋共存。

寄稿地址:   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伏龍禪寺    郵政編碼:315311

電       話:     0574—58580951                           郵    箱:Emai:cxfulong@163.com   

網       址:     http://www.fulongsi.com

聯  繫  人:   傳道法師 (伏龍寺監院   手機:13505749337 )

                       王介堂居士(寧波詩社社員、寧波市江北區佛教協會秘書長

                       電話:0574—87582645  手機:13819873333 )

 

                                                                  慈溪市伏龍寺       浙東佛學社

                                                            2010年4月5日

 
 
東海佛國 藥師道場
—— 寧波慈溪伏龍禪寺

◎喜 聞

千年古剎伏龍禪寺,坐落於慈溪市之伏龍山。伏龍山,唐時為海島,如今傲立東海之濱,杭州灣跨海大橋與寧波舟山連海大橋,猶如巨龍,一南一北,匯聚於山下。沉海高速近在咫尺,329國道擦南麓而過。

山不甚高,卻有絕佳風景,舊有「蓮塘春曉、蓬苑秋香、霜凝丹樨、雲亭殘照、橫玉叫天、白虹淩空、後嶺層松、傑閣飛帆」八 景之勝,歷有稱道,唐開國元勳尉遲恭、宋政治家王安石、大文豪蘇東坡、民族英雄文天祥、名學者黃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清抗法將 領歐陽利見、近代高僧弘一大師、商幫巨子虞洽卿等歷代名宦顯貴,觀覽之余,吟詩縱情,流傳眾多佳篇。如今伏龍山,步步皆景。伏龍禪寺、蓮花池、千丈岩、摩 崖石刻、仙人橋、蛇打滾、蝙蝠洞、乳井、洽卿墓等,眾多景點,供人遊賞。

據載,伏龍禪寺始建於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鑒諸禪師雲遊至此,見一島如蛟龍伏海,雲浮霧繞,而島中環境幽雅,信為佛子修行佳處。於是披荊斬棘,平地築砌,鑿石圍池,終使一座莊嚴之梵王宮聳立於山巔。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更名壽聖禪寺.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壽峰普寧於此廣弘藥師法門,施醫濟藥,刺史柳公武奏請,改寺額為廣福禪寺, 東海佛國,藥師道場」,從此名揚十方。

伏龍禪寺歷代高僧輩出,從開山祖師唐鑒諸禪師始,而後惟靖禪師,宋壽峰普寧,清懶耕元來、千日成眼、省三佛才、中興善庵、到近代志恒和尚、誠一法師等不一而具。尤其近代律宗大德弘一大師,曾三次住錫伏龍寺,前後達一年之久,為伏龍寺增添光彩的一頁。大師於1931年 底,初抵伏龍寺,就甚喜此地清幽之境;又與住持誠一法師相交甚歡,是年在此度歲。駐錫期間,弘一大師心境憩澹寧靜,曾用六天時間,恭寫《佛說阿彌陀經》, 共十六大幅。後又陸續寫了一百多幅嘉言集聯,饋贈至友學生諸人,這是弘一律師存世墨寶最多的創作時期。另還繪有眾多幅佛畫,尤其是用朱砂繪成的「羅漢長卷」,精美異常,堪稱曠世佳作。

伏龍禪寺,鼎盛時期,梵宮恢宏,殿舍完備,時屬三北地區(指姚江之北慈溪、鎮海、余姚三縣)之首,為「浙東名寺」。寺院佈局嚴謹,依山勢而建,充分顯現唐代建築風格,但不幸於1941年6月,遭日軍焚毀,宏偉梵宮,夷為廢墟。

欣逢盛世,社會和諧,佛法昌隆,伏龍禪寺在社會各界及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於2006年批准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規劃中的寺院佔地面積258畝,建築面積11805平方米,擬建禮佛、展示、塔院、弘法修行、羅漢群像、山林湖景諸區。其中藥師琉璃寶殿和天王殿現正如火如荼建設之中,相信不久之將來,伏龍禪寺當恢復「浙東名剎」之繁盛,重現「東海佛國、藥師道場」之莊嚴。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慶祝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65週年

慈善晚會

 2010年5月21日是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亦稱浴佛節),適逢亦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65週年的日子,香港佛教聯合會於2010年5月21日晚上7時30分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慶祝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65週年慈善晚會」,是次音樂晚會的特質是糅合本地及外地、傳統與現代兼備之佛教藝術元素,以音樂及歌舞形式彰顯瑰麗莊嚴之佛教藝術文化,以饗觀眾殿堂級佛教的文化盛宴。

多姿多采的節目包括曾於2010年1月以「鼓之島」專輯入圍格林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專輯獎的十鼓樂團。在澎湃激昂鼓聲下,使聆賞者感受活力四射的影音魅力與震撼,突出台灣獨特人文情懷;二胡殿堂級大師王國潼和王憓父子渾身解數之拉奏,演繹觀世音菩薩和諸佛菩薩之慈悲的精神;尼泊爾Ani Choying Drolma以其美麗暸亮的歌聲將神秘藏族文化和音樂傳播到西方世界,此次詠唱密咒,令到受持著圓滿所願,息滅惡業罪報,增長福報,順心如意。

出席聆聽音樂晚會名宦紳士包括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王志民副主任、泰國副總領事Ms. Suree Trairatananukool、尼泊爾總領事Binod Kumar Upadhyay、國家宗教事務局齊曉飛副局長、民政 事務局楊立門常任秘書長、立法會議會譚耀宗議員、李慧琼議員、北區區議會主席蘇西智議員、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等。在煩囂鬧市生活充滿壓迫感,人們情緒 難免出現浮躁及不安,藉著佛教音樂及歌舞潤澤心田,從中啟悟佛法中隨緣不變煩惱的般若智慧,行一切善法而歡喜自在。

今年「教誕」適逢本會成立65週 年,佛聯會四眾同寅秉承佛陀慈悲濟世精神,弘揚佛法,推動多元化社會服務,興辦醫療、教育、安老護理、墳場等社會福利事業,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每逢農曆 四月初八佛誕節,本會均會聯合各大小佛教團體,在全港各區舉辦浴佛活動。近年來,浴佛已成為全港市民慶祝佛誕的一種活動,無論是否佛教徒均喜悅參與。浴佛 是「浴佛形像,自滌身心」,含有淨思、省悟往昔所作、有惡懺改、求福增慧、饒益大眾之深意。因為「佛誕」是我們的公眾假期,是廣大市民祈求內心寧靜,為家人親友眷屬祈福的喜慶日子,並且同心一致,祝福香港風調雨順、地方安泰、家庭幸福、百業繁昌,香港明天會更好。

 

四川四所希望學校建築完成

香港佛教聯合會應邀出席慶典

 香港佛教聯合會以紹根法師、何德心居士等一行八人,於3月21日赴四川省蒲江縣和閬中巿文成鎮、白塔鎮及博樹回族鄉為2009年捐建的四所學校舉行揭幕禮。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八級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以人溺即己溺的同體大悲,即時撥款賑災之外,並隨即發起籌募運動,呼籲全港巿民、佛教界人士踴躍捐輸,以協助當地災後重建。經會長覺光長老登高一呼,教界四眾齊聲響應,即時籌得善款五百萬元,遂成立「四川災後重建小組」,專款專用。於2008年11月及2009年2月 以紹根法師、何德心居士為首,經兩次深入四川探訪,得省青基會引薦考察多所學校,發覺有些學校學生驟增,課室和宿舍也不足,遂決定援建四棟教學大樓及宿舍 和運動場。分別是蒲江縣壽安鎮大慈教學樓、閬中巿文成鎮真如希望學校、白塔鎮大雄希望學校、博樹回族鄉慈光希望學校。各學校開幕慶典期間,各地領導致歡迎 詞中均讚揚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他們排憂解困,不遺餘力,表現出佛教慈悲喜捨之心,愛國愛教的精神值得同學們多多學習。

紹根法師在致詞中也勉勵各同學,知識是強國之本,也是同學們脫貧致富之基,希望各同學要珍惜時光,力求新知識,他日學有所成,莫忘為國家貢獻,為同胞謀幸福,不可有負捐校者的期望,也是各領導對你們的期望。

 

蓮池寺舉行八關齋戒法會

 2010年5月8日至9日(夏曆庚寅年三月廿五日至廿六日)一連二日,蓮池寺舉行了由香港合德堂主辦的八關齋戒法會。

本次法會由真一法師及真偉法師主持,出席的法師及戒子有126人次。

第一天(8日),一眾戒子由法師的帶領下,於下午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灑淨,戒子們穿著海青,與法師們一同迴向祖先,接著懺摩,於晚上九時養息。

第二天(9日),早課、過堂用早齋。受八關齋戒、五會念佛、上供/過堂齋、迴向祖先、送祖/大迴向。於下午六時出堂。

 

「七塔活佛」桂侖禪師紀念集《無言潮音》正式出版

 近日,寧波七塔報恩禪寺編輯的《無言潮音——桂侖禪師紀念集》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社會公開發行。

《無言潮音——桂侖禪師紀念集》由賈汝臻居士主編,七塔禪寺住持可祥大和尚策劃、作「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廣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連登居士特別題詞。全書共分桂侖禪師生平簡介、事跡概述、法語錄、紀念文章選、《七塔寺人物志》專文選錄、傳供法會新聞及七塔禪寺簡介等幾部份,其中「法語錄」分 為講經說法、方便開示、偈頌說法、書信開示、自述生平等五部分,收錄了郭大棟、郭奕勤、張之銘等居士記錄整理的桂侖禪師生前的部份法語、書信等文字資料; 紀念文章收錄了地明法師以及郭大棟、郭奕勤、李家振、宏禪、慈衡、王彩貞、徐荷蘋、吳克平、徐戎、顧重暉、楊偉淵、王小軍等居士的回憶文章。全書共10餘萬字,插入120幅圖片,圖文並茂,從不同的角度,對桂老的生平事跡與貢獻作了比較全面的寫照,填補了有關資料的空白,對瞭解向有「七塔活佛」之稱的桂侖禪師的修持及行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閱讀和收藏。

桂侖禪師(1907—1999)俗姓楊,四川德陽人。幼年時因病失去左腳。17歲在重慶二郎廟出家。20歲在什邡縣羅漢寺受具足戒。33歲時,夜夢普賢菩薩指引朝禮普陀山,在洛迦山水晶宮見觀音菩薩顯像,心有所悟。回程時到寧波七塔寺,見圓通寶殿內千手觀音像與在水晶洞所見一致,遂決定長留於此,前後近60年時間。期間堅持長坐不臥,苦修頭陀行,徹悟禪宗心法及觀音法門真義,其見地境界被禪門宗匠來果禪師印證為「深入堂奧」。改革開放後,其積極協助月西老和尚復興七塔道場,同時隨緣接引度化,廣播法音,慕名前來皈依、受教弟子遍及海內外,深得趙樸老、茗山法師等讚許,人稱「七塔桂侖」「七塔活佛」「七塔寺活羅漢」「木褪和尚」等,為當代少有之高僧,誠如傳印長老讚詞「桂侖禪師,佛門大德,當代高僧,本色禪和」。紀念集名「無言潮音」,系取自趙樸老讚桂侖禪師詞中「收錄潮音依舊是無言」之句,即為其禪修造詣的真實寫照。

為桂老編輯紀念集的設想,始於2007年桂老冥誕100週年時期,曾得到教界四眾積極響應,嗣後因別事干擾中輟。2009年為桂老圓寂10週年,可祥大和尚、賈汝臻居士等再續前願,於年底完成了全書文稿,並在美編康鐵、紹興沈大曄及西泠印社出版社邵旭閩、李兵等人的積極協助下,使此書於2010年4月正式出版面世,終於達成初願,因圓果滿,為「七塔報恩叢書」更添一朵新葩。

  

地震無情  人間有愛

——上海嘉定區佛教協會舉辦

悼念玉樹地震遇難同胞暨救災捐贈活動

2010年4月21日上午9:30,上海嘉定區佛教協會於留雲禪寺山門前舉行降半旗默哀儀式悼念玉樹地震遇難同胞,同時,通過慈善基金會嘉定分會向受災地區捐款10萬 元。出席當天活動的領導有嘉定區人民政協副主席章宇慧女士、嘉定區民政局副局長李廣奇先生、中共南翔鎮委員會副書記陳懿先生、嘉定區民宗辦副主任徐葵女 士、中共南翔鎮委員會組織部長羅慧蘭女士、嘉定區佛教協會會長慧禪法師、嘉定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慧證法師,以及來自嘉定區各個寺院的法師。活動由嘉定區佛教 協會副會長曙紅法師主持。

區佛教協會會長慧禪法師代表嘉定區佛教協會對地震遇難者致以深切哀悼,並對受災的同胞表示慰問。他號召廣大佛教徒發揚佛陀慈悲濟世精神,盡己所能,為災區 人民奉獻一份愛心。活動儀式上,嘉定區人民政協副主席章宇慧女士對嘉定區佛教協會的善舉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號召社會各界學習和頌揚。

 

上海雲翔寺、上海萬佛寺聯合舉辦

「點亮心燈、祈福世博」浴佛供燈大法會

5月21日(農曆四月初八),是傳統的「佛誕日」,又稱「浴佛節」。時值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召開,上海雲翔寺、上海萬佛寺聯合舉辦了「點亮心燈、祈福世博」浴 佛供燈大法會,以慶祝佛祖釋迦牟尼佛聖誕,同時祝福上海世博會成功、精彩、圓滿!嘉定區佛教協會會長慧禪法師號召廣大信眾加強修持,注重禮儀,力所能及地 為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奉獻一份力量。參加法會的信眾每人都點亮了一盞蓮花燈,共同祈願世博會平安,並帶給人們更為美好的生活。

 

懸浮佛教造像

 緣  起

佛經云: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獅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跌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受佛陀教育的啟發,深圳衡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秉承佛陀教誨,慈悲濟世、利樂有情,在佛教思想指導下,將現代高科技專業技術運用於佛教事業,專業研發了懸浮 佛像,使佛像能懸浮在空中自由旋轉,將佛菩薩慈悲、莊嚴的法相展現在空中,使佛像更逼真,彰顯了佛法之妙用,為觀者帶來無限的法喜,在瞻禮佛像的同時,能 昇起恭敬之心,種下智慧的種子。

 

本期封面:懸浮坐蓮佛祖(釋迦牟尼佛)

佛祖像表面採用千足純金,精工鑄造而成;選用貴金屬(銀、銅)與其它微量分離子為底基,表面電鑄千足金(999%的黃金)。佛像安坐虛空,表面呈現柔和細膩的黃金絨沙面效果,晶瑩剔透、富麗堂皇、高貴典雅;底座為弧形鏡面貼金色蓮花效果。

       電話/傳真:86-755-2643 0886

       電郵地址:13666123456@vip.sina.com

       網址:http://www.amtf66.com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