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98期
2010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祝賀本會新一屆董事當選
新春賀詞
二○一○庚寅年新春文告 ◎覺 光
庚寅新春致香港佛教四眾同人書 ◎覺 光
新春團拜
佛曆二五五四年新春團拜暨
第五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祝福詞
◎覺 光
慈善活動
「2009-2010年度普光慈善步行」
致勉詞
◎覺 光
佛畫藝術
中國著名居士畫家北雁山人
──「湯餘銘佛緣繪畫精品展」
開幕典禮
佛學淺釋
淺談佛教的四攝法 ◎慎 言
佛門喜事
劃時代佛寺建築
–– 記妙法寺綜合大樓的落成
◎陳青楓
人生修養
《了凡四訓》讀後感 ◎鄒 相
寬容是最好的教育 ◎常 靜
修行法門
做舌頭的主人 ◎延 德
長壽之道
佛教文化與長壽之道
—— 僧人多高壽解析與探秘
◎何止米
禪境趣談
誰有伎倆 ◎秦孟瀟
悉達寓言
驢車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世出世法
提防第二波衰退 ◎楊 釗
佛教論壇
佛教多媒體的弘揚與傳播 ◎釋廣琳
庚寅新春勸發菩提心偈 ◎高志其
學佛感悟
為甚麼要學佛 學佛有甚麼利益 ◎劉先和
參訪寺院
七塔報恩禪寺的報恩之行(上) ◎賈汝臻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祝賀本會新一屆董事當選

港佛教聯合會於2010年2月21日(正月初八日)在東院道本會文化中心舉行了「庚寅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出席典禮的嘉賓超過五百多人,其中有各宗教領袖及代表、政商界人士及佛教四眾弟子。大會邀請了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擔任主禮嘉賓,在覺光會長的陪同下為醒獅點睛及主持監誓儀式,並由曾局長頒發董事及顧問聘任書。

本會會長覺光長老在典禮中致詞時表示:「2010年是香港佛教聯合會 成立六十五週年,感謝本會全體董事和義工們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本會長期的支持與合作,令本會會務持續拓展,又表示在未來的一年中,佛聯會將繼續積極推動各 項慈善事業,以服務社會。同時勉勵大家繼續奉行佛教慈悲精神,為世界各地災難人士送上愛心和暖。」並代表本會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捐贈一百九十萬元善款,其中包括寶蓮禪寺五十萬元、菩提學會二十萬元、香海正覺蓮社十七萬四千三百餘元、大嶼山觀音寺十一萬一千四百元及寶蓮禪寺信眾七萬六千七百十一元等。

由會長覺光長老領導的香港佛教聯合會,長期以「弘揚佛教文化,推動慈善事業」為宗旨,為社會各個領域提供了全面關懷,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我們相信在新的一年裡,本會同人及新一屆董事在會長覺光長老的帶領下同心協力,法輪常轉,將本會各項善業更瑧完善,利益更多的眾生。

新一屆董事成員:會長:覺光法師;副會長:永惺法師、(居士)黎時煖、林漢強;總務主任:智慧法師;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副秘書長:林志達居士;司庫:何 德心居士;副司庫:崔常祥居士;副總務主任:(法師)妙光、道平;常務董事:(法師)衍空、紹根、寬運、宏明、果德、演慈、妙慧、(居士)楊釗、楊錦珍; 董事:(法師)融靈、智鴻、廣琳、常光、圓慧、妙慈、瑞洪、修岸、果慧、悟藏、(居士)林漢環、梁僑英、李家祥、莊學山、馬清煜、梁衛珍、余潔冰、溫綺 玲、溫果和、胡韻琴、張梅桂、何珍宜、張慧燊;名譽顧問:(法師)了知、泉慧、健釗、淨雄、傳敏、淨達、淨修、達義、(居士)陳維信、周君令、廖垣添、呂 榮光、盧偉強、潘宗光、李焯芬、簡文樂、黃慕顏、江淑嫻、鄭常智、沈張婉;法律顧問:林志達律師、李家祥律師、林漢環大律師。

 
 

二○一○庚寅年新春文告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瑞牛辭舊歲,福虎迎新春。祥雲普蔭,福臨萬家。

佛陀說︰「無有輕躁,心常歡喜。」喜則福生,怒則禍生。常存淨善意,日日是好日。其實,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止惡修善,積善成福,念念不忘善惡自為,自求多福。新春之際,家家團圓,戶戶喜慶。《無量壽佛經》有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古人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生活不可能重復,生命的年輪也隨著歲月的遷流而增長。感恩當下的生命,珍惜現實的生活,不畏大 事,不輕小事。越過障礙,疏解困擾,期望未來,微笑面對。生命存在於天地之間。但,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裡,萬象森羅,因緣互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已流傳了二千多年。天地無言語,一切在人為。「天地大,以能含成其大;江海深,以善納成其深。」家人和則萬事興,世人和則社會寧。同住地球村的我們,理應放下爭拗,謀求共識;包容異己,遵循多元;守望相助,攜手並進;同建和諧,共享太平。

佛陀有一次帶領弟子數人在森林中行走,佛陀有時讓弟子們往左走,有時又指示往右走。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呢﹖佛陀告訴弟子們︰「不管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我們的目的都是往前走﹗」往前走﹗百尺竿頭須進步﹗這是佛陀對我們的無盡期待與勉勵。舉措看上流,切莫隨庸鄙。哪怕是逆流而上,也許就能找到水的源頭。

常將有日想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居安能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俗語說︰不怕事難,就怕手懶;不怕荒年,祇怕靠天。佛陀說︰「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生命在呼吸之間,祇要我們擁有呼吸就擁有了整個世界。佛教中說我們的左手代表智慧,右手代表福德,我們擁有雙手,勤而能儉,就能擁有一生幸福。

多說香港是一方福地,精英雲集,臥虎藏龍,真實不虛。虎年裡至誠祝福全港市民龍精虎猛,個個生龍活虎,事業如虎添翼﹗同心協力,開拓美好前景﹗

 
 
庚寅新春致香港佛教四眾同人書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各位香港佛教四眾同人:

彈指韶光,轉瞬春風送暖,人間又過新年。今年是佛曆二五五四年,古曆歲次庚寅,生肖屬虎。謹祝香港佛教四眾同人,佛光注照,福慧駢臻,週年如意,六時吉祥。

人們常說善人居福地,福地聚善人,香港在過去一年,雖在世界性的經濟波動中,一些地區政治爭影響下,總算安然渡過。尤其需要感恩的,香港並沒有受到重大的自然災害。因此有人稱香港為一處福地,幸好香港市民們當中包括我佛教四眾同人都能惜福惜緣,對香港以外地區發生的不幸事件,都能本著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博施濟眾,廣種福田,體證了行善積福,互為因果這一真理。

現今人類所希冀的必然是世界和平,人民康樂的生活。即是一個戰爭能得消弭,饑饉能得解決,疾病能得減少的世界。這樣的一個人間淨土有可能達致嗎?佛教給了人們一個正面的,肯定的,可行性極高的答案。佛教教義中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 一真理,就是說宇宙萬物同是眾生,都應享有同樣的生存權利,與平等的對待。人類很多時為自身生存或生活享受而過份破壞自然生態,因而造成資源短缺,氣候惡 化等危機,於是產生恐懼,才醒覺要環保,佛教認為這作為環保的出發點是不足夠的,既是眾生平等,便應互相尊重,互相守護,共同生存,用佛教觀點來看,人類 並非能環保者,自然界亦非所保護者,真正環保是能所兩忘,自然生態得以平衡,宇宙萬物和平共處,享受同一天空下自由自在的生活。

總而言之,世界和平,人民康樂的希冀不單在施與和接受中催生,更在觀念與行動中達致,佛教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一種正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正行,互為表裡,依教奉行,當是我們香港佛教同人是所應為的。

覺光 合十致意

時年九十一歲

 
 
佛曆二五五四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尊敬的曾德成局長、各位董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是庚寅年正月初八吉祥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此舉行新春團拜暨第五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我首先向曾局長和全港佛教四眾同人暨出席今天團拜的各位拜年,並向當選本屆各位董事表示祝賀。祝福各位在新的一年佛恩加被,萬事如意﹗

去年至今年初,全球各地災難頻生,台灣風災、海地地震等均令至生靈塗炭,本會秉承佛陀慈悲救苦之精神,向全港佛教界同人呼籲捐款賑災,為災民送上溫暖和祝 福。同時,去年亦是意義殊勝的一年;我們為祖國成立六十週年舉行了盛大的祈福法會,亦為佛誕公眾假期實施十週年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各項活動皆得到全港各 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和熱烈的參與。

今年是本會成立六十五週年,六十五年來,佛聯會能取得各項善業的成果,均有賴教界四眾同人群策群力與各界友好多年的鼎力支持。在未來的一年,我們將繼續團結香港各佛教道場和團體以及過百萬的信眾,全力推動各項慈善事業,淨化人心,構建和諧、和睦、互助互愛的社會大家庭。

最後,藉此新春喜慶之際,祝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香港社會和諧穩定,迎來美好前景。祝福諸位新年如意,健康愉快,福慧並增﹗非常多謝曾局長蒞臨主禮,祝福曾局長政躬康泰,萬事如意。

 
 
「2009-2010年度普光慈善步行」致勉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諸山大德、各位嘉賓、各位教職員、 各位家長、各位同學:

今天是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慈善步行的大日子,今年的普光慈善步行特別有意義。 暑假前後,為了爭取智障學生的學習權益,一幕一幕感人至深的場面我們記憶猶新; 家長和智障孩子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社會大眾和教育局。

經過多番反覆磋商後,現在教育局已經作出全面調整:「由2010年開始,將撤消智障學生十八歲離校的年齡限制,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完成高中學制。」。 智障學生的教育亦將進入一個新里程, 配合新高中的全面推行,本校會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整而寬廣的課程,創造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

為了全面提升智障學生的教育質素,多年來,我們學校除依靠政府的基本津貼外,仍需投放大量額外的資源。 此等資源主要透過善長的熱心支持及學校籌款。 歷年來善款支持的項目計有: 職業治療服務、藝術體育訓練、更新及改善資訊科技學習設備,擴大校車服務等等。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各位都是本校智障學童的大菩薩,今日發起慈悲之心,開展菩薩之行。希望每年我們都一起參與「普光慈善步行」,大家聚首一堂,鼎力支持智障孩子的教育,鼓勵孩子創建更美好的將來。

謹祝大家

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香海正覺蓮社長暨本校永遠榮譽校監

覺光法師 致意

23-1-2010

 
 
中國著名居士畫家北雁山人
──「湯餘銘佛緣繪畫精品展」開幕典禮

港佛教聯合會及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聯合主辦之「中國著名居士畫家北雁山人──湯餘銘佛緣繪畫精品展」開幕典禮,已於一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在荃灣西方寺大雄寶殿舉行。

開幕儀式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湯餘銘先生、寶源堂藝術館劉國鋒總經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 流協會會長楊濤先生、文匯報副總編輯徐可先生、嶺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閻義春、聖大集團董事長蕭聖利及中國佛教書畫院院長陳傑森等主禮。

覺光長老在致詞中表示:

今天開幕典禮,因緣殊勝,本會非常榮幸成為今次繪畫精品展的主辦單位之一。

湯餘銘先生多年來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參訪佛教聖地,鑽研佛教藝術,混合中西繪畫的技巧,在平面上以三維空間形式展現各種佛像,表現出佛像的平淡恬靜,脫淨鉛華,與世無爭的感覺,畫功登峰造極,巧奪天工。

三個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與大眾廣結佛緣,讓市民在欣賞畫像時,潛移默化地將佛教教義和精神傳播到各位的心中,使人們深受濡染、感化和薰陶。

最後,本人感謝各單位同人,共同的努力,使展覽順利舉行。同時,我也恭祝在場各位,歡喜無量,福慧無量。謝謝。

永惺長老致詞:

今次是西方寺第一次舉行的畫展,意義殊勝,湯餘銘先生善根深厚,多年來潛心於佛畫創作,其所畫的佛菩薩像,莊嚴端妙,意境高超,幅幅皆是難得的佳作。佛像很難畫,畫作展現出佛菩薩的慈悲心,令人看後生歡喜心。因而甚具藝術價值。

接著分別由寶源堂藝術館劉國鋒總經理及湯餘銘先生先後致詞,對西方寺借出大雄寶殿作為展覽場地表示衷心感謝,同時亦感謝覺光長老、永惺長老及眾嘉賓蒞臨主禮,使大會增輝添色。

是次展覽日期由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至六時及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五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展出畫作八十餘幅,旨在透過是次的藝術精品展覽,弘揚悠久的佛教 文化藝術,讓市民欣賞中國佛教書畫引人入勝的魅力,感受虛、空、靜、遠、圓的深厚文化內涵,以佛法淨化心靈,以佛理美化人生,藉以加深大眾對中華文化的認 識。

湯餘銘先生是一個才情兼備的畫家,經歷傳統藝術改革的考驗,連續數年風餐露宿、飄游寫生,最終發現佛教文化在中國文化藝術中最具代表性。湯先生十二年來專 心從事佛教畫作,並在五台山創建北雁山人畫院。迄今,湯先生在佛畫領域創出了三個第一:系統地畫出中國名勝石窟各種佛像的第一人;用中西結合的繪畫方法及 三維空間的表現手法展現石窟各種佛像的第一人;當今居士畫家中的第一人。雖然如此,湯先生仍謙遜地稱「畫到老,學到老」,並感謝各方的支持、鼓勵和指導。

一月十五日在荃灣如心海景酒店舉行之新聞發佈會上,湯先生更親筆揮就「佛緣」「佛心」字畫,贈予出席的每位傳媒,以心結緣,盡顯居士畫家之特質。

 
 
淺談佛教的四攝法
◎慎 言

四攝法是菩薩為了引導眾生信受佛法而採用的度化眾生的方法。諸佛菩薩以慈悲之心,見到六道眾生無始以來一直在六道中輪回不息,無有出期,於是發同體大悲,盡未來際行四攝法:

佈施攝、愛語攝、

利行攝、同事攝。

諸佛菩薩以此四種方便法門攝受眾生,使一切眾生歡喜接受教化,進而信樂佛法,捨妄歸真,入佛智海。所以,菩薩外行四攝法,內以無盡的大慈悲心,運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度化眾生,方能利樂有情,同成佛道。本文現簡要介紹「四攝法」

一、 佈施攝

佈施是佛教的六度之一,簡單地說,佈施就是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來幫助他人,以使別人擺脫暫時的困難。佈施攝是對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佛教所講的佈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

所謂財施,就是對那些貧窮困苦的人,給予他們財物方面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擺脫物質方面的匱乏。中國自古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 俗語,就是說,當一個人在處於生活困境時,若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他一定會心懷感恩,並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後的日子中盡己所能地給予回報。那些受到你幫助的 人,自然會對你發生好感,信仰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話,他都會遷就,何況你說的是合情理的正法。人是感情動物,幫助他最能聯絡感 情。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都是屬於佈施攝眾生的方法。

在財施之外,還有法施。法施就是對那些喜愛佛法的人而說的法。佛教認為,在諸種供養中,以法供養的功德最大。因為,以法為供養,可以增長一個佛教信徒的法 身慧命,讓人擺脫沉淪之苦,得到徹底的解脫。在四攝法中,以法為佈施是引導一般人信奉佛教的最好方法。因為要想讓一個人接受並信奉佛法,首先應當讓他明瞭 佛法的益處,才能使他真正的信奉佛教。在佛教中,最好的法施方式為培養佛教弘法人才,讓佛法能夠燈繼薪傳,不斷發揚光大。

無畏施是當眾生遇到各種危險的處境之時,你能夠不畏懼外來的風險和個人的安危,而去積極地度化眾生。如佛陀住世時的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行為,既是一種財施,又是佛教中的大無畏的佈施之行。

二、 愛語攝

愛語即是溫和柔軟、歡喜讚嘆的話語。諺云:「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薩依眾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眾生結善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渡眾生的目的。

四攝法中所講的愛語,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善於運用世間語言,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慰問語使其心情開朗,遠離悲觀。再運用可喜的語言,去掉他人不好的脾氣,變得知足樂觀。二是善用佛言祖語,來教育引導他人,讓他們對佛法產生信心,進而按照佛法的教導來修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具體來說,所講愛語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誠實語,說話真實厚道,不說妄語迷惑他人。

2質直語,不說花言巧語、綺語、誘惑語。

3調解語,不挑撥是非,不挑起嫌隙仇恨,調解糾紛,化解矛盾衝突。

4柔和語,話語溫柔體貼,使人愛聽、動聽、聽之入神,引人入勝。

5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受到恐怖,絕不可幸災樂禍,須要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這種精神上的 安慰雖然沒有物質的幫助現實直接,但這溫柔的言語,同情的態度,足以使他改變對生活的悲觀絕望的態度,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正因為如此,你的溫馨的話語不 僅會使他對你感激,還會使他與你之間產生深厚的情誼。

6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就是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們都應該讚嘆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他們因為受到你的歡慶之語的感動,主動向好的方面發展。即便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也會因此改邪歸正。

7勝益語,是使人聽了你的話,可以輾轉增勝增益。如得少為足的人,你可以勉勵他,使他再進一步地求勝。能佈施的引之再持戒;學小乘的開導他 再學大乘。這些話,都屬於勝而益善的。有時不但以柔語勸勉,亦可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勵精圖治,祇要態度誠懇,都可以攝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善意的教導。

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你和藹可親而與你接近,以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在現代社會中,如果我們能夠處處以愛語攝對待別人,不僅能夠使人接受佛法,而且還能使我們與人建立更加親近的感情。

三、 利行攝

菩薩以身口意三業之善行,利益眾生,使其歡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攝。故凡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為,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積極修 利他之行,得到眾生之尊敬與信賴,使其信樂佛法。對於利行的含義,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說:利行一方面屬於世間的,就是在他人正在遭受危難之時,想盡辦法從 身語業方面幫助他人度過難關。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天災人禍、貧窮疾病等各種災難,時時都在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和健康。在我們周圍經常會有許多需要我們從精神 上和物質上進行幫助的人。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祇有伸出援助之手,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進行幫助,才能使他們感受到你給予他們的溫暖,讓他們生起生活 的信心。

另一種利行是出世間的,就是對於沒有信仰的、毀破戒法的、慳貪不捨的、認識不正確的,都視其情節予以開導和規勸,令其改過自新。對佛法沒有信仰的人,不僅 在佛世時有,在現代社會更是不乏其人。佛陀住世時,曾有一些不信佛的人,不僅誹謗佛法,而且還加害佛陀。佛陀往往運用一些善巧方便的方法將這些人度化了。 在現代社會,要想度化那些沒有信仰的人,首先要從物質方面做有利於他們的事,還要從思想上加以開導,讓他們明白佛法對他們的益處,讓他們得到真實受用。當 你的善念善行能夠感化這些人的時候,他們就會由於對人產生好感,進而信奉佛法。對於那些毀壞戒法的人,還應當調伏安立令其戒行圓滿;對於那些慳貪之人,應 當方便勸說,讓其去除慳吝之心,從而廣行佈施;如果是沒有智慧的人,應當加以善巧開導,令其智慧圓滿。

在具體做法上,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法來做利行的行為:

1方便隨順無德善人「無德善人」指的是世間上那些沒做惡業,也不行善,沒有甚麼特別德行的人。這類人如同一張白紙,雖然沒有德行,但起碼也沒有惡行,善加調誘,就能進入佛法正道。度化這種人,你要先以愛好、興趣等種種他樂意的事情和他打成一片,然後再施以佛法的道理來教化他。

2稱揚讚嘆有德善人「有德善人」就是經常行善、道德很好的人,這類人是大眾的楷模,可以引導社會朝良性方向發展。對於這類人一定要隨喜讚嘆,多多稱揚鼓勵,並且真心實意地跟他一起來行善修福,造福社會民眾。

3呵責調伏輕度惡人「輕度惡人」指那些調皮搗蛋,經常做一些小壞事,但還沒達到十惡不赦的一類人。那些常以「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為掩護的人,多是這種人。對於這類人,我們不能放棄,要循循善誘的化導。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給予金剛怒目式的教育,來調伏他們的野性。

4神力降服頑固惡人「頑固惡人」指那些行凶作惡而且屢教不改的一類人。這一類人相對比較少,但危害性很大。「神力」指神通之力、神變之力。佛、菩薩通達世出世法,智慧廣大,圓融無礙,能以不可思議神通力,變現各種形狀與動作,作為化度眾生的方便。

四、 同事攝

所謂同事攝,就是指諸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往往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而化現為與眾生同事的身份,和眾生一同工作,一起生活,共同做事,互相同利,打 成一片,同甘共苦。釋迦世尊在菩薩階段的隨類應化,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這種同事正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云: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以何身而為說法。」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是不同的,你要想更好地瞭解一個人,更好地從思想感情上與眾生產生共鳴,那麼我們祇有從事與他們同樣身份的工作,才能與他們相處得更加融洽。當他們有甚麼心理訴求的時候,才更加願意與你說。這樣就更加方便我們度化他們。

同事攝共有有四種:

1「為彼不惜身命」,為了解救眾生的危急,寧捨生命,終不後悔。

2「為彼不惜財寶」,為了有情眾生過得富足,不惜施捨財寶。

3「為彼濟其恐怖」,當有情眾生遇到恐怖情況的時候,及時幫助他脫離恐怖的險境。

4「為彼屏相教誡」「屏相教誡」是佛經裡經常提到的教育人的方式,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一種方法,這又分為兩種:

(1)、方便隨他人,就是說自己要以他人所喜愛的興趣、方法等隨他,與他建立信任融洽的關係。在學佛中,方便隨他,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他人走入正法,走向 善道,所以在隨他之後,可以不知不覺地、春雨潤物般轉變他隨著自己,到佛法的正道上來。(2)、善巧他隨你,就是直接用善巧的語言或行為,讓他相信你的話 語、行為,隨著你修學佛法,利益社會。

對於我們現世的佛教徒而言,我們不僅要讓自己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更要讓一切眾生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念而感受佛法利益。為此,佛教徒必須通過「四攝法」的實踐,建立起自己與社會大眾相互信任的融洽關係,讓社會大眾對佛教徒生起親近感,佛教徒以此為契機,為社會大眾解說佛法,使其產生興趣、信心、信仰進而信受奉行,進入佛法大海,修學佛道,最終成就佛果。

四攝法不僅適用於教化眾生,而且對於我們處理好現實中人與人的關係也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比如,我們通過佈施,可以消除人的吝嗇之心,培養起積極的奉獻社會和他人的付出精神;通過「愛語攝」,我們會養成以溫和柔順的話語,拉近與人的距離,從而與人建立起親近的關係;通過「利行攝」,我們都會養成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利他精神,這樣,我們就能夠為了眾生的利益,不計得失地奉獻自己的一切。通過「同事攝」,我們就能夠與人建立起相互幫助,互諒互讓的包容精神。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四攝法」的要求來為人處世,我們的世間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淨土。

 
 
劃時代佛寺建築
–– 記妙法寺綜合大樓的落成

◎陳青楓 (妙法寺文教發展總監)

港屯門藍地妙法寺,乃洗塵、金山兩位長老的心血結晶,三十多年前,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像拓荒者那樣開拓起來,我在年輕的時候,車過屯門,看到一座寺院,門口兩條柱的金龍纏繞而上,甚具特色,也因此而留下深刻印像。

再者,由妙法寺內明出版社出版的「內明」雜誌,也是我年輕以至步入中年的精神食糧。可怎麼也想不到,今天我卻擔任妙法寺的文教發展總監。

是世事無常?我寧願說那是一份因緣了。與現任住持修智大和尚相識逾二十年,十多年前,我前往妙法寺探訪他,他拿出一幅藍圖說:「我打算建築一座這樣的道場!」嘩,那是寺院嗎?那像一座水晶大蓮花,意念很是創新,我隨口說:「好呀,待你完成後我來幫你!」

十年後,這樣一座美侖美奐的水晶大蓮花出現了,真的很欣賞修智大和尚那份堅毅的苦幹精神。我也實踐諾言,「瞓身」過去了。

妙法寺這座綜合大樓,它的意念便從須彌山而來,最頂層是大雄寶殿,有高逾八米的木雕佛像,兩側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再過一點的兩旁,分別是普賢菩薩與文 殊菩薩的塑像,是那樣的莊嚴安詳,敬仰之心油然而起,善信會很自然地禮拜起來。妙法寺這座佛殿還有好些獨特地方,佛座正方由修智大和尚親寫金剛經,然後安 嵌五百羅漢圖環繞整個佛座。這五百羅漢圖像可能是一項創舉——邀請了以香港為主的三百多位畫友共同創作,我們的原意是把香港人的心意融入羅漢圖的繪畫,藉 此表達港人心意。經過兩年的策劃及繪畫,終於與廣大信眾見面了,我們將出版一本畫冊,也同時把繪畫者、供養者的姓名列上,以作留念。——這也是一份珍貴的 佛門禮物。

修智大和尚的心意,是希望把妙法寺營造成一座融入中華文化藝術的寺院,所以我們在六樓設有圖書館,也有大講壇以及供培訓之用的課室;三樓既是觀音大殿,也是大禮堂,有舞台設備,可容納六、七百人。

妙法寺綜合大樓落成典禮,安排在三月十二日(農曆正月二十七日星期五)上午十時舉行。邀請了覺光長老、紹根 長老、融靈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女士、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先生、中聯辦周俊明副主任以及立法局議 員譚耀宗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三月十四日(星期日)上午十時,由世界僧伽長老為蓮花大殿聖像開光。

這又是一個莊嚴熱鬧大盛會,說到盛會,那真是使人高興的適逢其會,這期間世界佛教僧伽會執委在香港開會,二、三百位來自各地的長老大德及觀察員,也同時參與妙法寺這兩個盛會。如此的共結盛緣,十分難得!

我們敬佩的覺光長老在開幕前還特地光臨指導,太高興了,就讓在下在心靈深處,再一次作美好的祝福!

 
 
《了凡四訓》讀後感
◎鄒 相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 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祇知道認命, 任憑命運的安排,非常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 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 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造和改變的。了凡 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准,了 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 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麼,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須發勇心。「具足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 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 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瞋癡慢疑」「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祇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祇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麼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 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 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 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 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 位朋友在反復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 者。

 
 
寬容是最好的教育
◎常 靜

佛教經典上,有許多關於寬容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的過錯,會收到教化並感動別人的作用。有則故事說,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

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望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還有一則可以稱得上異曲同工的小故事:在仙崖禪師的禪院中,有一個貪玩的學僧,因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到後院高牆下,架起一張高腳凳翻牆出去玩耍。

仙崖禪師發現後,沒有驚動任何人。一次,學僧又翻牆出去了,仙崖禪師隨後將凳子搬到一邊,自己坐在牆下,等那學僧歸來。夜深人靜,學僧興盡歸來,不知牆下 的凳子已被搬走,從牆上翻下時,感覺到腳下的凳子變軟了,下來一看,原來是踩在仙崖禪師肩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語。仙崖禪師把他拉起,並 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快回禪房休息吧!」

學僧回房之後,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擔心禪師會當著所有學僧的面懲處自己。但事情一天天過去,禪師從來不提此事,更無他人知曉。學僧深感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而是潛心修行,終成一代名僧。

不僅在佛門中,就是在俗世中有關寬容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在安徽桐城市區的西後街有個六尺巷。這個六尺巷來源於一則寬容故事:在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 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家宅地為鄰,兩宅之間有一片張家的空地,一直作為過往的通道。後來吳家因為建房子想將張家的空地佔為己有,張家不讓 佔用,雙方隨即發生糾紛,並將官司打到縣衙。因為兩家同屬當朝顯貴望族,縣令左右為難,遲遲不予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狀。張英 閱罷來信,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張家突然放棄打官司,並且讓出了這片空地。吳家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感不安,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六尺巷」作為一個歷史遺跡世代留存下來,成為歷史上相互寬容的美談。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類似上述三種故事,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時,如果能夠以寬廣的胸襟,寬容別人的過錯。不僅可以挽救一個浪子,而且還能夠成就一個人。更主要的是寬容可以使可能發生的重大禍患消弭在萌芽狀態。所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做舌頭的主人
◎延 德

前,有位僧侶的徒弟是個懶蟲,老是睡到日上三竿。有一天,他叫醒徒弟,並且對他大叫:「你還睡,連烏龜都已經爬到池塘外邊曬太陽了. 」 就在此時,有個人正想要抓些烏龜給母親煲湯進補,他聽到僧侶的話後就趕到池塘邊,果然有許多烏龜正趴在太陽底下。他抓了幾隻烏龜為母親煲了湯。為了感謝僧侶的建議,他帶了些烏龜湯給這個僧人,這個僧人對烏龜的死感到愧疚,於是發誓不再說話。

過了些日子,當這位僧侶坐在寺院前時,他看見一位盲人朝著池塘走了過去,他原本想要叫盲人不要再往前走,但他記起了自己的誓言,決定保持沉默。正當他的內心交戰時,盲人卻已經掉到池塘裡面了,這件事又讓僧侶感到很難過。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或喋喋不休,關鍵是應該知道,何時該閉嘴,何時該開口,甚麼樣的情況說甚麼樣的話,正所謂「上甚麼山唱甚麼歌」。用腦袋指揮舌頭,而不是用舌頭指揮腦袋。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及細想脫口而出,就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我們也許會為說出的話感到後悔,或許我們會為說出的話道歉,但傷害已經造成。

一位樵夫救起了一隻被困在陷阱裡的小熊,母熊對樵夫十分感激。有一天,樵夫迷路借宿到了熊窩,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的招待很好,但你身上的那股臭味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母熊心裡十分不高興,但嘴上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許多年後,樵夫遇到了這隻母熊,問牠頭上的傷好了嗎?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正所謂「利刃割體猶事可,惡語傷人恨不消」「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與人說話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惡口」而傷害別人。

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與其他生靈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感情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又往往是通過語言來溝通的。所以說,與人交往的第一要務就是學會說 話,一個會說話的人,肯定是一個社交高手,肯定會有一個好人緣;一個不會說話的人,肯定是一個與成功無緣的人,即使有成績也是有限的,因為說別人不愛聽的 話,無異於給自己的成功設置障礙。

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 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建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 「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 我也能!」 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不再打聽了。

羅斯福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委婉含蓄地拒絕了朋友的要求,表現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在朋友面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軍事秘密的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很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羅斯福去世後許多年,他的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

巧妙地駕馭自己的舌頭,會使我們的人生左右逢源,風景無限;否則,我們可能進退維谷,四面楚歌。君以為然否?

 
 
佛教文化與長壽之道
—— 僧人多高壽解析與探秘

◎何止米

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秦始皇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續,派術士徐福率眾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古代的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世間的芸芸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長壽的秘訣。長命百歲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恒的向往。

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末民初 梁庭燦 著):自公元232年(三國)—1884年(清朝)的1652年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達到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實屬奇跡。就近現代而言,高壽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虛雲老和尚世壽121歲、清定上師世壽97歲、廣欽老和尚世壽95歲、趙樸初居士世壽93歲、李炳南居士世壽96歲。可以說,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齡之相示寂。

佛家的壽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見佛法中隱藏著長壽的因子,這種因子在滋養著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終使他們的普遍高壽。下面就這方面的問題作些探討,以解析與探秘僧人高壽的原因。

在探討僧人長壽之謎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世界公認的十大長壽之道。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對世界五大長壽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 巴、格魯吉亞的阿布哈吉亞、中國新疆的和田及廣西的巴馬進行探訪。他們通過對500名百歲老人的跟蹤與研究,發現長壽者有如下生活特徵:一是心胸開朗,慈 善寬厚,知足溫和;二是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無不良習慣,少喝酒,不吸煙,適量飲茶;四是熱愛勞動,勤快好動;五是生活起居有規律, 堅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與子孫關係融洽;七是鄰里團結,樂善好施,深受尊重和愛戴;八是居住環境好,無污染,空氣新鮮,飲水潔淨;九是一生中沒有患 過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十是家族有長壽史,胎次靠前,多為長子長女。以上十大特徵是不是與佛教文化的某些內涵殊途同歸呢?通過研究發現,世俗社 會的長壽之道與僧人的禪修生活及所遵從的清規戒律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

一、慈悲為懷——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佛家倡導「慈悲為懷,普渡眾生」, 即以悲憫之心來善待眾生。2006年8月,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對130名自願者進行跟蹤研究,這些自願者利用假期在孟加拉的加爾各達救助窮人和殘疾者,這期 間,他們對自願者的唾液進行抽樣分析,發現在自願者的唾液裡免疫球蛋白A的數量比一般要高11個百分點,而這種抗體功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強人的免疫系 統。他們在另一項實驗中還發現,一個常常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往往較大;視別人意見為敵,一觸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壓較容易處於高 峰狀態。也就是說,一個心胸狹窄,心懷惡意,沒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佛家「慈悲為懷,以善立世」,可以說與世界衛生組織「十條長壽之道」的第一條「心胸開朗,慈善寬厚」不謀而合。

二、素食文化——低熱量的清淡飲食。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 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葷腥。其中葷是指蒜(梵las)、蔥(梵lata)、小根菜(梵pala)、韭(梵jana)、興渠(梵hin)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 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不食前者是為了清淨身心,不熏擾他人,不食後者是出於佛教的「不殺生」。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長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台灣台大醫院的陳瑞三教授曾經花數年的時間對台灣49座寺院裡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1057名葷食者來做比較,研究結果是: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膽固醇者正是少發「高血壓、心臟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體。世界五大長壽區的飲食也屬於低熱量飲食,他們的主食以粗制米面及薯類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該地區死於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區低24%。研究表明:素食,攝取低能量食物有利於長壽。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長壽飲食文化。」

三、禪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壽飲品。佛教僧人都喜歡飲茶。史籍《南部新書》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個130歲的和尚來到洛陽,宣宗問其長壽之道,和尚答:少時家貧,無藥可服,一生惟愛喝茶,日飲百碗亦不厭多。趙州禪師甚至把飲茶上昇到「禪」的高度。創立了「禪茶一味」之說,意指禪味與茶味相通。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更愛喝茶,曾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並曾多次將此詩寫成條幅贈人或賀會,以 啟發人們去繼承和體會「茶禪一味」的旨趣。茶具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口感清新芳香,提神醒腦而不興奮,茶葉中的茶多酚還具有很強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所以茶被稱為長壽飲品。大凡百歲老人,很少有不良習慣。基本是「少喝酒,不吸 煙,適量飲茶」。尤其是生活在中國的百歲老人,都有飲茶的習慣。僧人多高壽,與愛飲茶不無關係。

四、農禪並舉——一張一弛的禪院生活。《百丈清規》中有「農禪並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 戒規。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在傳統佛教中,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要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 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干過雜活。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 法、世法相融合。勞作有利於健康,調查表明,長壽地區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勞作,中國廣西巴馬的百歲老人——黃卜新,每日不是上山放牧,就 是下田耕作,過吊橋比一些年輕人還快;施媽球已是101歲的老婆婆,每天自己摘菜做飯,動作干淨利落,令人瞠目結舌。「熱愛勞動,勤快好動」是長壽區老人的長壽之道。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動靜結合,長命百歲」。 佛家「農禪並舉」 既活動筋骨,又鍛煉體質,正是長壽之方。

五、晨鐘暮鼓——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僧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早上五點打板起床

(晨鐘)。五點半上早殿,齊集大殿誦經(做早課)。六點半早齋(早餐)。早齋後是工作時間,根據分工不同,務農、看護殿堂、接待香客、遊人等。十一點半過 堂(午餐),休息兩個小時後繼續工作。下午四點半上晚殿,誦經一個小時左右(做晚課)。下午五點半藥石(吃晚飯),晚上九點暮鼓,暮鼓後,打板熄燈休息。 有規律的生活是長壽的根本。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皮層是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它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條件反射。人們長期信守有規律的條件反射,會使身體各 組織器官趨嚮規律化,這樣能使大腦在生活中產生預見性和適應性,而預見性和適應性對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十分重要。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都有體 會: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眾多調查表明,凡是長壽者都有一條共同的秘訣,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規律化。 僧人的長壽與他們晨鐘暮鼓式的生活分不開。

六、六和共住——和諧的生活圈子。佛家講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為尚」的意思。佛教「和」的精神具體體現在「六和敬」裡,即「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在 本質上所倡導的即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它是僧侶之間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則,也是僧人長壽的因素之一。生命科學已經證明,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 愉快、情緒穩定。相反,不良的人際關係則會干擾人的情緒,使人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嚴重的會使人驚恐、痛苦、憎恨或憤怒,特別嚴重的人際關係還會使人失 去安全感。經常處於憂慮、擔心、害怕狀態的人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精神分裂。和諧能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佛家的「六和敬」精神,為僧人的長壽奠定了優良的人際環境。

七、深山古寺——優良的居住環境。「天下名山僧佔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裡。那兒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空氣新鮮」對 長壽有特殊的功效。現代科學檢測發現,森林中、流水旁空氣中的陽離子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2006年,英國民間環保組織測定:在人造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空 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在18000個左右;在原始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的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達30000個左右,而城市中,每立方釐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才2000 個左右。負離子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被稱為空氣中的「長壽素」。寺廟處在山林裡,就是處在充裕的「長壽素」之中,對僧人的身心非常有利。另外,「壽與綠伴」。 美國哈佛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通過跟蹤園藝工人,證明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常年忙碌於綠葉紅花叢中的花匠,比居於花木稀少、空氣污濁鬧市的人平均多 活7年。僧人長年生活在山林裡,以綠色為伴,無形之中,就增壽不少。此外,山泉也在起著作用。許多僧人喝的是山泉水,山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也是他們 長壽的一大因素。

八、人天師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職業。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也是長壽的秘訣 之一。英國前首相、著名政治家丘吉爾,享年91歲。英國皇太后伊麗莎白二世,生於1901年,2002年出世,享年101歲;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享年 106歲。這些人在世時,廣受世人尊重。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受尊重的重要之處在於,這種尊重有助於建立內心的力量,非常有利於長壽。」也 就是說,他們的長壽,與得到廣泛的尊重不無關係。高僧大德,普遍都受到信徒的尊重。他們作為出世聖賢、人天師表,一方面戒守清規,精進苦行;一方面上堂說 法,領眾薰修;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不僅受到信徒的膜拜,也受到世人的廣泛頌揚。一生受到眾人的尊重與愛戴,也是僧人長壽的一大因素。

九、心無掛礙——與世無爭的空靈心性。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僧侶的心靈追求。唐代六祖慧能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北宋無門慧開禪師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都表現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當體即空,了無所得」的思想。「淡泊者健,寧靜者壽」。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5萬名自願者進行跟蹤調查,在對51-60歲、61-70歲的兩檔人群調查發現:兩檔人群的死亡率近乎相等,而61-70歲 的人比51-60歲的人快樂率卻高得多。他們的結論是:前者雖處人生鼎盛期,但浮躁、憤怒、焦慮和沮喪,損害他們的肌體;後者雖孤獨,但清淨、安逸。這項 實驗驗證了「淡泊壽自長」的道理。佛家的「空心無掛」還表現在與世無爭上。佛教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祇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夠做到與世無爭,自然就能夠「無爭自安,享命百歲」了。

十、習書作畫——養神靜氣的業餘愛好。自佛教傳入中國,僧人、禪師在讀經之餘 常揮毫抄寫所讀經文,以此來傳播佛教的教義和擴大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抄經與繪制壁畫是佛教徒很大的一項工作,一些僧人甚至一生都在抄經 與畫畫。因為這個緣故,僧人就與書法、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甚至出現了智永、懷素、石濤這樣的僧人書法家和畫家。我國的書法,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是一種 奇妙高超的傳統藝術。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壽的作用。書畫家長壽,可以從歷代書畫家的壽命記載中得到證明。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歲;明代 的文徵明90歲。現代書畫家中,80已屬「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黃賓虹、何香凝、齊白石、林散之、肖嫻等都在90歲以上;百歲開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孫墨佛、蘇局仙、馮鋼百等!僧人都有習字作畫的習慣與愛好,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世人,與常常習字作畫不無關係。

僧人多高壽,有許多人以為他們有甚麼「法力」「神通」。 其實,僧人也是人,他們的長壽也遵循著科學的養生之道,祇是他們的養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來的,而是依佛奉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長壽之 道涵蓋在博大精深的佛學裡,涵蓋在世人不太瞭解的佛法裡,涵蓋在僧人們所遵從的清規戒律裡,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養了他們的身心,使他們的壽命 普遍高於了世人。當然,也有一些僧人世壽不是太高,但不能因個別僧人的早逝,而否定佛教文化中所蘊含的養生長壽之法,因為決定一個人生命長短的因素畢竟不 是單方面的,它還與人的遺傳基因有關,與個人的身體素質有關,與自身的修持有關。總的來說,佛教文化是一種長壽文化,以上十大因素給僧人們帶來了健康與長 壽。

參考書目:

1、《菩薩善戒經》(金陵刻經處)

2、《不生病的智慧》作者:馬悅凌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8-1

3、《茶飲保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杜)

4、《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末民初 梁庭燦 著)

5、《續高僧傳》(唐)道宣 撰

6、《生態·長壽·美——巴馬長壽現象的生態審美詮釋》作者:黃孝謀 出版社:廣西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10-1

7、《中國三大長壽之鄉的長壽「絕技」》(《健康報》2003-8-3)

8、《世界五大長壽鄉探秘》(《中華醫學》雜誌 2006年第三期)

9、《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10、《醫學養生保健報》(2007年4月13日)

11、《趙樸初傳》作者:朱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2、《宋美齡傳》作者: 楊樹標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13、《21世紀人居環境變革與養身保健》 曹一民教授(第二屆全國健康長壽研究報告會)

14、《養生詩詞典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5月1日)

15、醫藥在線網

16、《走出晚年生活的誤區》(《健康報》2009年2月8日)

17、《2008年世界衛生報告:初級衛生保健——過去重要,現在更重要》

18、《2005全球人口現況報告書》(聯合國人口基金會)

19、《聯合國老齡化議題——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2008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

20、《世界衛生統計》年度報告(2007年)

21、長壽之道網

22、《中國書法》雜誌(2007年第二期)

23、《善財參觀自在菩薩章》(《華嚴經》)

24、《大智度論》(第六卷)

 
 
禪境趣談
◎秦孟瀟

誰有伎倆

曇輪禪師是唐代一位高僧,河南開封人氏,少年入寺為僧,喜習禪法,深得禪定。他的言行出奇,與一般僧人不一樣,不上早晚殿,不誦經,不唸咒,經常臥在床上,因此得名「臥輪大師」。他修「禪法」似乎其樂融融,曾作一偈說: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這首偈子的內容,在一般人看來,是很有道理的。其境界是否很高超呢?不少弟子無法領會。一日,有位僧人向慧能大師提起這首偈子,慧能認為對方未曾開悟,反而替自己平添了許多桎梏,因此他也和了一首偈: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不懂得禪的人,還以為臥輪的「禪觀」不平凡;而慧能的「禪觀」則是平凡之輩。實質上則不然。慧能的「無念」和老子的「無為」頗有相似之處,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同樣,慧能也強調「無念」「無不念」,這個純淨的心,是來去自由,毫無障礙的。所以禪者認為「住心看淨」便是著了「淨相」,禪者對一如「著相」的人,不管他著的是甚麼相,都希望他能夠遣除,所以慧能說他「無念」,是無諸塵勞之心,於諸境上心不染。

拋棄「老婆」

宋代有位著名禪師名叫法演,他的禪功深厚,依止他參禪的難計其數;有位俗家弟子也為他的禪法所傾倒,決定發心削髮為僧,他稱自己能做到「捨緣」

有一天,法演禪師問這位弟子:「你說的『捨緣』是甚麼意思呢?」

這位弟子顯出一副虔誠的神態,合掌恭敬他回答說:「我已有妻室兒女,為了要出家修禪,我因此放棄家庭一切,這叫做『捨緣』啊!」

法演禪師聽了弟子這番話後,笑著說:「你真是捨得可惜呀!你相不相信,我現在還有個老婆陪伴著我呢?」

這個俗家弟子為僧不久,突然聽到這些話,非常驚訝,雙目直瞪,驚得連話都說不出來。法演禪師看到對方這副形態,悠然自得地說道:「我有個老婆,出世無人見,晝夜共一處,自然有方便。」

這時,這位俗家弟子才領會到師傅的「老婆」,並不是一般人所指的女人,而是人的「自性」。它與禪師晝夜相處,情投意合,能給予人以心靈的慰藉,更使人聰明、智慧、洞悉一切,斷除一切痛苦煩惱,直至了脫生死。有此為伴,世上一切「因緣」,包括「情緣」,還有甚麼不值得拋棄呢?

一堆臭屎

凡進入寺院參禮者,首先看到天王殿供奉一尊笑呵呵的,袒胸露肚的彌勒佛,手執乾坤袋,畫家筆下常繪的一幅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據說,彌勒佛度生心切,常有 化身在人群中。有一次,有一伙鄉下人在樹下納涼,他就走過去,從懷裡小心翼翼地摸出一紙包,雙手捧著給人看,嘴裡大聲嚷著:「大家看看吧,這東西可是兜率內院的。」

這伙鄉下人一躍而起,圍上去觀看究竟。剛伸長脖子一看,迅速縮回了頭,臉上露出苦惱的樣子。而胖和尚呵呵大笑,把紙包扔在地上走了,原來那紙裡包的是一包 臭屎,是不是作弄人呢?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這位胖和尚從懷中摸出的紙包,其中是金子、珍珠一類寶物,這伙鄉下人搶著看,其結果又將是怎樣呢?

當人們看到一堆臭屎,誰也不愛誰也不要,連忙掩鼻而逃!可是,對在農村的莊稼人來說,糞便看為是「寶」,沒有它作為肥料,感到最大的苦惱,少了它就無法生存下去。

胖和尚說:「屎是兜率內院的。」這是告訴眾人,穢物也是很神聖的哩!佛性遍於萬物,完全是超越了穢淨的?他用這「惡作劇」來提醒世人明瞭佛法大意,「穢」「淨」也是辯證的。

擅用比喻

慧林和尚是位得道的禪師,他擅用比喻談禪,跟隨他的僧、俗弟子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

一日,剛出家不久的智明法師請教道:「師傅,禪師悟道後,他能把自己的悟境和感受講出來嗎?」

慧林答:「既然是悟的道,又怎麼能說出來呢?」

智明問:「禪師說不出來時像甚麼?」

慧林答:「如啞巴吃蜜,甜在心中。」

智明又問:「那些沒有悟道的禪師,談得頭頭是道,你說他開悟了嗎?」

慧林答:「禪師沒有悟道,當然不能算做開悟了。」

智明問:「禪師沒有悟道,而又說得天花亂墜,你說他像甚麼?」

慧林答:「如鸚鵡學舌,道在嘴皮上。」

智明問:「這兩者有甚麼區別呢?」

慧林禪師開示道:「啞巴吃蜜是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舌是迷,如嬰兒學話,不知其義。」

智明和尚又問:「既是這樣,那沒有開悟的禪師:又怎麼接引學人呢?」

慧林答:「把自己知道的教授給別人。」

智明問:「師傅,您是知還是不知?」

慧林答:「我有時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有時像鸚鵡學舌,學得真假不分,你看我是知還是不知?」

這時,智明方領悟到禪師的旨趣所在?無言再問了。

自找苦吃

從前讀書人喜讀禪書,懂了一些禪道,就自以為了不起,耍嘴巴皮,不時尋找禪師挑釁,以顯示自己的不凡。

有一天,一個範秀才久聞趙州禪師的大名,就往趙州禪師卓錫的寺院。他問趙州:「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從不違眾生所求,是不是這樣的?」

趙州說:「是的!」

範秀才嬉皮賴臉地說:「我很喜歡你手中的錫杖,不知你肯不肯送給我呢?」

趙州禪師用嚴肅的口氣說道:「難道你不懂得君子不奪人所愛的道理嗎?」

範秀才強詞奪理地說道:「我不是君子!」

趙州禪師大聲喝道:「我也不是佛!」

範秀才詞窮理虧無言以對,但仍不服氣。一天,範秀才來到寺院坐禪,趙州從他身邊經過,他看看趙州,卻不理睬。趙州斥責說:「年輕人怎麼不懂禮貌,見長者來了還不站起行禮!」

範秀才說:「我坐著迎接你,就等於站著迎接你!」

趙州聽後,忽然上前打了這個秀才一巴掌!秀才大怒,責問道:「怎麼這樣粗魯!為甚麼要打我?」

趙州禪師說道:「我打你等於沒有打你!」

這些耍嘴皮的讀書人,經不起禪師的勘驗,一勘就破。

家賊難防

宋代緣觀禪師,常年住在湖南梁山,不少僧俗弟子追隨他修習禪道。有一天,緣觀禪師在牆壁上題了首偈語:

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難知;十載訪知音,未嘗逢一面。

有一位弟子龍品讀了偈語後,想入非非,他問道:「知音難逢,乃是人生憾事;家賊難防,也是煩心困惑!請問怎樣提防家賊的擾亂呢?」

緣觀禪師說道:「認識它、瞭解它、變化它、利用它,為甚麼要防範呢?」

龍品詫異地說:「家兵家將易用,怎麼會說起家賊可利用呢?」

緣觀說:「讓它住在無生國裡。」

龍品迷惑不解地問道:「難道連安身立命之處也沒有嗎?」

緣觀說:「死水不藏龍!」

龍品興致勃勃地問道:「那末,活水龍是甚麼呢?」

緣觀說:「興雲不吐霧!」

龍品故意問:「興雲致雨時又如何?」

緣觀猛地抓住龍品喝道:「不要淋濕了老僧的袈裟。」說完即唱偈云:

赫日猶虧半,烏沉未得圓;若會箇中意,牛頭尾上安。

「知音」即是禪心,「家賊」是指妄心。禪心難悟,全在妄心擾亂。緣觀說,妄心不在防範,應置「無生」國裡,徹底勘破它。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圖

驢 車

有一輛驢車,一天能行數百里路。車主的兄弟,他不相信驢車能走得那麼快。有一天,他想要親自試駕驢車。他的哥哥說:

「牠們跑的時候,你切不可替牠們除下眼罩啊。」

他兄弟聽了,覺得奇怪,心想:

「蒙了牠們的眼,叫牠們瞎跑,能跑多少路呢?如果不戴眼罩,一定會跑得快些吧。」

在半途中,他見哥哥在車內睡著了,於是就把牠們的眼罩除了下來。跑了不多遠,驢子便開始慢慢的走了;又過一會兒,牠們乾脆倒在地上不走了。

他正在費解的時候,他的哥哥醒了,跳下車,替牠們仍然戴上眼罩,用力地把長耳朵一拉,牠們即刻站了起來,又很快地向前奔跑了。

擠驢乳

在一個荒僻的地方,那裡的人落後得很,過著封閉式的生活。他們聽說驢乳是很甜美的,卻不知道驢子長得甚麼樣子。

一天,有一個過路的人,騎了一匹驢子在行走。

這些人見了驢子,問道:

「這是甚麼呀?」

過路人回答說:

「牠是驢子啊。」

他們聽說是隻驢子,連忙拿了瓶子要擠驢乳,有的捉住頭就擠,有的捉住耳朵就擠,有的捉住尾巴就擠,有的捉住腳就擠……擠了很久,一點東西也擠不出來,他們便喪氣地說道:

「驢子的乳乾了嗎!」

那過路人見他們都拿著瓶子,在驢子的全身東摸西難,驚奇地問道:

「你們在做甚麼呀?」

這些人回答說:

「我們在擠牠的乳呀。」

過路人說:

「這是一隻雄驢子,哪裡會有乳呢?」

二個兒子

從前有一個富翁,兩個兒子都長大了,就分給每人二百萬元做生意。

大兒子每天吃、喝、玩、樂,錢很快用光了,又跟父親要錢。他父親並不責怪他!還用溫和的口吻說:

「孩子,用光就算了,錢是找來用的呀!」

而小兒子很少在家裡,有一次回來了,說:

「爸爸,我這一次做生意,賺了兩百萬元呢!」

父親聽了,並沒有特別高興。

幾個月之後,小兒子已賺到了六百多萬元錢。可是,他的大兒子,也花掉了六百多萬元。

由於錢花得太多了,他在外面不敢回家,經常和一些流氓混在一起。沒有錢用了,他想了一個主意,叫人到他父親那裡去拿錢。說:

「你對我父親說,我的錢被人搶去了。」 

那個人說:

「你父親有很多的錢嗎?」

他說:

「是啊,在我父親房間裡,有許多金銀財寶,等他給你了,你再把他打死好了。將所有的錢拿來,讓我們用個痛快,你說好不好呢?」

那個人說:

「好啊。」

那個人見了他的父親,便說:

「老翁,你大兒子的錢被人搶去了,他不敢回來,要我問你拿錢給他!」

父親聽說兒子遇難了,老淚橫流,抹著眼淚說:

「錢沒有了,人應該回來啊!唉!我多麼地想念他啊!」

那個人見了這樣仁慈的老人,受到了很大的感動!反而憎恨起他的兒子來了。說:

「老翁,你的錢不必帶去了,你兒子的錢是自己亂花掉的。他不但要我來取錢,而且還要取你的命呢!我看到你是這樣仁慈的父親,也不忍心下手了!」

自私的兒子

父子兩人睡在房間裡。父親說:

「明天早上我帶你到前面的山上去,那裡有件東西,我們把它拿回來。」

兒子聽了,在床上想:

「一定是個好東西,何不我獨自上山去取到呢?」

天微亮,他瞞著父親,私自上山去找了。

他到了山上,可是不知是甚麼東西,也不知道放在甚麼地方,找得非常疲倦,肚子也餓得發慌,結果倒臥在地上了。

他的父親趕來找他,見兒子昏迷在地上,嘆口氣說:

「唉,你自討苦吃啊!怎麼不跟我說呢?」

分家產

從前有一個老人快要死了,囑咐他的兩個兒子說:

「我死了之後,你兩兄弟把我的財產各分一半就是了。」

不久,那老人死了,他倆就分起家產來了。哥說弟分得不平,弟怪哥分得不均,相互爭持不了。

這時,有一個婦人走來說:

「你們不要爭了,我教你們分得平均些,把所有的東西,都要分成二份;比如衣服,你們撕成二份,不是各人一半了嗎?至於那些玻璃器啦、錢啦、用具啦……都弄成二份,不是每人都有了嗎?」

他倆兄弟就這樣分家產了,各人所得的東西,沒有一樣是完整的。

葬兒屍

有一個人很早結婚,生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不幸死了,他非常的難受。

他面對著兒子的屍身想著:「他們弟兄是很要好的,還是把他留在家裡,我自己離開家裡好了。」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東西捆了起來,打算走到遙遠的地方去。

隔鄰的人覺得奇怪,對他說:「你的兒子已經死了,為何還留在家裡呢?你應該把他埋在森林裡。屍身還沒有下葬,你就離家遠走更是不對啊!」

他聽了這話倒也認為有理,就改變了原來的主意,不想離家了。他又重新考慮起一個問題:

「對的,我應該把他葬在森林裡去。但是,抱出去嗎?不,還是用擔子挑去好些。可是擔子的兩端份量要一樣重才行啊……」

他想了好久,若有所思地說:

「已經死了的一個兒子,我可以把他放在前面的籃子裡,後面的一個籃子,我祇要再殺掉一個兒子,兩頭不是都有了重量了嗎?」

齊 人

從前有一個人,先後娶了兩個妻子。

有一天,他到年輕貌美的妻子家裡去。

這個妻子說:

「你年紀老了,我不喜歡同你住在一起,還是回到大婦那裡去住好了。」

他走了出來,憎恨自己的頭上有了白髮,他就將白髮拔除了,心想:

「這樣看起來,不是年輕得多了嗎?」

當他來到大婦的家裡,大婦見了,說道:

「我已老了,看你那樣年青,還是到小婦那裡去住吧。」

他聽了,兩邊都不討好,於是又把頭上的黑髮也拔掉了,心想:

「這個樣子,她們不是都喜歡了嗎?」

可是,她們見他那個樣子,格外地難看了,都不要他回家了。

 
 
世出世法
◎楊 釗

提防第二波衰退

港特首曾蔭權先生於二○○九年十二月接受電視及報紙訪問時說:「自己對來年經濟不如很多人般樂觀,由於美國經濟的根本問題尚未解決,可能出現第二波金融海嘯,提醒市民不要掉以輕心」

同一個月,在首次應北京國家行政學院邀請發表演說時坦言:「我有心理準備,這次(香港經濟)復甦的過程,不是全部順利的,我比較悲觀一點,有可能在明年年中,有雙底(衰退)的出現。」

在演講中提到:「亞洲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啟示:先談第一部份,充份認識這次金融危機,特別是對比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將有助於我們應對目前的情況,也有利於把握好未來的路向。」

「大家都知道,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前一段時間,日本實行零利率政策,給 投機者提供了利用利差貿易賺取豐厚利潤的機會,造成了熱錢流竄、資產泡沫,最終引發市場動盪。現在,美國也實行低利率政策,利率幾近於零,使到以利差貿易 形成流動的『熱錢』再次興起,並且迅速在新興市場吹起了資產泡沫。我們必須一邊防範這種泡沫,一邊呼籲國際社會,務必記取亞洲金融危機的重要教訓。」

「金融業需要返璞歸真。貪婪和賺快錢曾經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和風氣,我們必須遏阻這種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的文化。我想這次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無論全球化經濟怎麼多彩多姿,我們都不能背離生活中的基本原則、價值觀,不能背離專業操守。」

「……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金融業的規模是全球GDP規模的16到17倍。甚麼樣的實體經濟需要高達十幾倍的虛擬經濟為它服務呢?顯然,金融業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要,過度膨脹了。而且,如果金融發展背離了實質經濟發展需要,反而可能會造成經濟動盪的根源。」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開放總是有風險的。金融危機迅猛地傳到貿易領域,引起貿易額的大幅縮減,二○○八年第四季,當英、美等國的經濟增長是負6%時,亞洲不少經濟體的增長是負兩位數,由負12%到負20%。」可見金融的危機直接影響出口貿易,跟著影響實體經濟。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先生在年度總結對外公佈會上更警告,今年將是困難的一年,全球資產市場仍然有較大波動的潛在風險,「不適宜作進取的投資」,外匯基金將持盈保泰。他表示,雖然實體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其力度和持續性仍有待觀察。金融體系前景雖略為好轉,但基調仍然脆弱,特別是未來二、三年全球銀行都會面對增加資本和其他融資的壓力;加上各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時機還未明朗,將對全球資金流向帶來不確定因素。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總部設在美國的歐亞風險顧問公司公佈的調查報告,將中美關係可能惡化列在二○一○年十大政治風險之首。其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不穩,步伐緩慢,主要發達國家消費模式調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強化。

在這不確定的形勢下,明智企業管理人的決策應該是「不宜採取過於進取的策略,宜採取保守策略,令致在危機到來之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應付」。對於一年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非常之短,因此,若採取保守政策,而危機沒有出現,最多是賺少一點錢,發展慢一點,但如果危機真的出現,而我們沒有準備,到時的代價就會非常之大,甚至需要一段長時間去調整和治理。

對於中國市場來說,承著去年下半年的優勢,今年第一季應沒問題,至於第二季或下半年,還要看年初及年中的經濟有無大災難出現,以及政府投放在經濟的金額。 去年是四萬億,約等於二○○八年GDP的12.73%,而今年又是多少才能保持經濟8%—9%的增長,同時不會觸動較大的通貨膨脹,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情。

對於這種局勢,特首曾蔭權先生說:「其個人對明年經濟不樂觀」,並直言:「第二波金融海嘯再來都唔出奇,提醒市民不要掉以輕心」

在此,特別提醒各公司各部門的負責人,不能掉以輕心,務必居安思危,確保順利、穩妥地度過危機四伏的一年。

在這內含殺機的一年,我們所作之預算不宜過高,而應保守,盡量把「提防第二波金融海嘯」因素放進去。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們可以採取「穩健發展」的策略。落實方法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由於本集團屬下中國「真維斯」零售作為龍頭行業,其幅員廣、數量多,發展的速度不一致,所以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面對不同的問題,必須運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稱之為「對症下藥」

各公司各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形,定出相應的對策:

調整:把不合理的方向、政策和人員作合理的調整。

鞏固:把良好的方針、制度和人員作出進一步鞏固和培訓。

充實:外聘、調入或內部提昇有才能的人到適當的崗位。

提高:在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企業社區化」「優秀企業」「承諾式管理」。令所在的公司和部門得到穩固和進步。這樣,便可以達到「穩健發展」的目標。

落實「企業社區化」,有賴於:

重溫歷史,發揚傳統。通過認識本身企業、認識企業歷史,由年資高的員工「回憶過去」,明白「落後被人欺負」的處境,明白「看不到前途的失落、恐懼和無奈」的感受,明白「我們同坐一條船」「這是我們大家的船」的現實,就會找到我們凝聚在一起的原因。

以人為本,促進信任。一切的決策不能破壞這兩條原則,停止一切影響互相信任的行動,尊重別人,鼓勵溝通,落實「求同存異」,從而達致雙贏和多贏,而不是兩敗俱傷或「樹倒猢猻散」

領導層及骨幹的帶動,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改善由自己做起,多看別人優點,少看別人缺點,易地而處,就可以擴闊心胸,減少怨恨。

「優秀企業」是指擁有優秀的品牌、市場、企業文化、優秀的環境和制度、優秀的員工。而本集團在過去的三十五年,已經完成優秀品牌、優秀市場、優秀企業文化、優秀的環境和部份制度的建立,下來的工作是繼續完善有關的制度以及進一步培訓員工,令優秀的員工比例越來越多。

過去的日子,本集團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優秀員工取得一定的成績。二○○七年至二○○九年過往三年香港市場員工的「自願流失率」分別是20.4%、19.9% 及19.1%,而本集團祇是9.4%、1.58%及1.46%,遠低於市場水平。而惠州總部1,243名員工,其中文職員工1,133名,具有大專學歷員工佔文職人員比例為85.17%,可見,為優秀員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優秀的制度」是指薪金是否合理、獎金是否具鼓勵員工積極性的動力,培訓和學習環境是否令員工感受到真正學到知識和本領,升遷制度是否令員工感受到有機會發揮才能,這一些都是我們應該檢討的。

「優秀的員工」是指具備良好的觀念,明白「拿了工資要辦事」,並且「要把事情辦好」,戒除「偷懶、馬虎了事、推卸責任」的行為。其次是培養主動的工作態度,培養找事做而不是等事做的作風,千萬不要成為「被別人踢一腳才去做」的人。第三是掌握「計劃、落實、檢討」的工作方法,學習設有記事簿,每星期若不能完成工作,就不要放假,務必養成把事情依期完成的習慣。

「承諾式管理」,其承諾是全體成員的承諾,不單是主管的承諾或者祇是下屬對上級的承諾,而是共同的承諾。因此,其計劃及目標必須是「協商式」的,而不是「指示式」「表達式」的。「指示式」「表達式」的管理是祇講,在做的方面祇能說盡力而為,而「承諾式」是考我們眼光、智慧、信心和毅力,作為一個企業專業人員,務必建立起一種職業的尊嚴,就是當我們接受職位時,必須負起其責任,稱之為「責任心」,稱之為「職業操守」。有「職業操守」的人,才能建立起「自我的尊嚴」,才能建立自信,才能被人信賴,才能稱之為有用的人才。

我們堅信,祇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展」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善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佛教多媒體的弘揚與傳播
◎釋廣琳

佛教多媒體的弘揚與傳播──所謂的多媒體(MULTIMEDIA)一詞,最早出現在1965年的西方舞台表 演上,藉表演者配合搖滾樂、影片、樂器、燈光……等組合,展現在觀眾面前。後來,隨著科技、電腦(包括軟件、硬件)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信息傳播和表達的 形式,逐漸普及而成為當今的主導媒體。

多媒體的意思,是指兩種或以上的信息傳播,其中包括動畫、影片、文字、語言、人物、動作、聲、光……等的互動表達形式。這些形式已普遍被運用在工商業、政治、舞台、娛樂、廣告、交通、教育、醫藥、體壇……上。

佛教由教主──釋迦牟尼佛始創於佛曆2553年前。若沿用原始佛教的傳播方式,必被淘汰──印度佛教的式微即是明証。所以,現代的佛教必須追隨科技的演變而有所改變。多媒體的弘揚傳播亦應運而生。

一、佛教弘揚與傳播的對象和目的

釋尊因「一大事因緣」而降生娑 婆世界,其目的在於弘傳佛法,使大地眾生共沾法味,引導眾生回歸本位──佛性。離苦得樂,進入和諧平等的境地。但是,現今的眾生因為物質的豐富、科技的發 達、交通的方便,養成了舉手搭車,飯來張口的習慣,教他(她)們像苦行僧千里攀山越嶺去參學,農夫日曬雨淋胼手胝足地工作,那是不可能的事。至於作文章取 資料更不可能爬格子式了。換句話說,佛教的弘傳工作,必須與時並進,進入科技資訊中與現代人做同事攝,才能取得對象,才能達到年輕化的傳播目的。

二、佛教運用多媒體弘揚與傳播的範疇

佛教弘傳工作的演變是漸進式,由最初的耳提面授進入多人口授;由非固定時間弘傳進入定時傳播;由行化進入特定地點傳播;由單一主講進入眾人面對面論談;由高僧大德的講大座進入無疆界的多媒體網絡弘傳,層次之多,範疇之廣,不勝枚舉。

現僅錄常用的傳播形式數種如下:

口傳錄音多媒體弘傳──由法師或學者上課形式講經說法,隨堂錄音,附送講稿,有聲、有文、有字、無像多媒體傳播。

空中佈道多媒體弘傳──利用收音機於電台放送,亦屬有聲無像多媒體傳播。空中佈道內容也因聽眾的需求,由單一主講進入多層面的對答和製作廣播劇,生動靈活。

錄像多媒體傳播──將舉辦的活動攝錄下來,編製後流通,此時已進入有聲、有像階段,弘傳形式更方便、更普及。

舞台梵唱多媒體傳播──固定場地,有燈光、佈景、樂器、人物配合,更靈活,更受歡迎,但觀眾受限制。

舞台聲光舞式多媒體傳播──特定場地,更多表演者與器材、有僧人、有藝員、有歌唱者、有主講者。總而言之,多彩多姿,變化無窮的多媒體傳播,此階段已進入台上、台下互動形式。

電視多媒體傳播──將經文精彩片段編製成戲劇於有線或無線電視台放送。有線放送局限繳費者可看到;無線放送則無此限制,所以比較普及,影響也比較大。

報章、書刊、雜誌、著作多媒體弘揚與傳播──經典著作,名家、高僧言論筆談,影響較大且深遠。

網絡視頻多媒體弘揚與傳播──這是現代知識界、工商界、教育界、醫學界、政治、交通運輸,甚至於宗教界……等,都重視、運用的多媒體弘傳形 式。所以說,現代的僧人不易做,要修行以求了脫生死;要度眾生就要學習眾生需求的東西。網絡視頻是現代各行各業所必需利用的工具,身負弘法使命的現代僧 人,亦應運進入網絡視頻世界,以網絡隔空教學、弘法、傳道、使佛教進入年輕化。

三、佛教採用多媒體弘揚與傳播的利弊

佛教利用多媒體的傳播,早期是收音機廣播、佛教經書、佛教報章、法師口述講座(比較隆重的講大座),錄音帶,佛教畫報等的傳播。近數十年來,運應時代所需 而進入了多媒體傳播。如:電視劇、電視講座、錄像帶、CD、VCD、DVD、網絡資訊、舞台講座、國際性宗教交流、論壇、會議……等,如雨後春筍,到處林 立,多姿多彩。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就讓我們看看採用多媒體有那些好處與壞處。

(一)好處方面──佛教利用多媒體弘傳概括來說,有下列益處:

舞台多媒體弘揚佛法──利用多媒體弘法,比較生動、活潑,有歌星唱誦,有藝員表演,有法師用現代語講述(或手語傳導),有眾多出家眾禪坐在講台上,陪襯主講者,除莊嚴道場之外,使場地有如佛陀再世,吸引老中青觀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是利用多媒體好處之一。

電視多媒體弘揚佛法──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無線電視的多媒體傳播──大愛劇場是表表者。第二方面是有線電視的多媒體傳播──香港曾經舉辦 過,後因經費龐大而止,真可惜。上兩種的電視多媒體傳播,無線電視的宗教節目比較普及(指台灣),有線的因要交費用,除非夠吸引,夠精彩,才會有人看。兩 者的好處即是免除舟車勞頓,安坐家中,祇要有電視機就有機會看到。

網絡多媒體的弘傳──此種傳播最受佛學教育者喜愛,所以現今的佛學院,佛教大學,佛教中、小學,佛教研究中心……等,很多課程資料,都需要進入網中吸取,既快且準,要多少有多少,任君擇取,不用手寫,印出來即可用。方便、省時、豐富、整潔,易取皆是其益處。

報章雜誌的多媒體──好處在於識字的佛教徒,擁有書報,即有機會讀到佛教的好文章或知道佛教動態、聚會的消息,選擇參與。

(二)弊端方面──以好處方面為範疇

舞台多媒體弘揚佛法──因為多媒體的關係,有時在歌、舞、服飾……等方面在處理上太現代化而過火,即其弊端。又因為太生動、活潑,容易導人心隨境轉,定不下來,產生掉舉亦是弊處。

電視多媒體傳播──為適應普羅大眾,流俗情節、武打片段、綺麗華飾等負面影響是弊端;講座太嚴肅、刻板、沉悶、需改進;太活潑,動作太大、俗語太多皆需注意。

網絡多媒體傳播──易得不珍惜是弊端;流於學術化,學者易產生貢高我慢、輕視僧人,亦是壞處。易入網,網主不正,邪說引人入邪道,更是高危,不得不監管。

報章雜誌多媒體傳播──綺麗言辭,似是而非、自讚毀他、個人崇拜、斷人慧命之文句皆為弊處。

四、結論

總而言之,多媒體的弘揚與傳播,在各行各業是需要的;弘揚佛法希望普及,年青化,多媒體弘傳,更不可缺少。所以,在推行網絡視頻弘傳的同時,必須設立監管網絡組織;使網絡更趨健康,內容更加可靠、充實;使網民攝取到「斷惡修善,棄邪歸真。」「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則功德無量。

 
 
庚寅新春勸發菩提心偈
◎高志其

前 言

儒、道、佛為中華文化之本源,也是文化中國之主體。值此新春之際,高志其先生特撰《庚寅新春勸發菩提心偈》一賦,以期提高國人之文化蘊涵與境界。現刊載如下,以饗大眾。

庚寅新春勸發菩提心偈

我今供養十方一切佛,亦當誓願成佛度眾生。覺行圓滿無罪惡,日裡行間思無邪,惟念過去諸佛導師行,叩開時空指日待,無生無滅亦無形。

我昔皆從本源來,於今亦回本源去。

高志其

庚寅新春正月初一

二○一○年二月十四日

後 記

庚寅新春短信如潮,奔湧而至。因在病中本不欲應,然祝福之誠,人心之善,令予心中愧疚愈甚。無奈,遂於思想日記選一則而應之。

故此偈也!非一人之發心,而為你、我、他,萬千眾生共發之菩提心矣。

 
 

為甚麼要學佛 學佛有甚麼利益
◎劉先和

甚 麼要學佛?學佛有甚麼利益?筆者接觸佛學二十年來幾乎常常有人問及這個問題。回答為甚麼要學佛,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為甚麼呢?因為這裡有一個緣的關係, 世上的事凡涉及到緣,用語言和文字是無法準確表述的。就像我們平常說到一個人的命運一樣,很難說得清、道得明。為甚麼要學佛,這其中就有生命過去的因緣, 也有今生的際遇,要準確回答就很困難。但若是非得要回答這個問題,認真梳理一下,多多少少還是可理出一點頭緒出來。

人生在世,無論處於甚麼環境,具有甚麼條件,都有一定的人生追求,這是人的基本生存慾望和支撐點,也可以說是慾界生命的一個特點。人作為一個生命的主體有 許多對生命的疑慮需要去思考,諸如生命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以及為甚麼人要生老病死,為甚麼人有富有貧,有美有醜,有善有惡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解答。 而世間的一切其他學問都不能解答這些問題,唯有佛學能解答人們心中的這些疑團,這是因為佛學本就是因研究生命而誕生的。這或許就是那些真正學佛人接觸佛學 的一大因緣,因為真正的學佛人幾乎都是愛思考生命的人。

筆者在這裡提出一個真正學佛人的概念,這是指那些學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透徹佛法,是為了親身體證佛法,由此透視生命的奧秘,解決生命現象中諸多困惑,成為 一個自由的生命,成為生命的真正主人的人。至於那些僅僅以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人,祇是參加一般宗教活動的人,或者是將佛學作為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傳統 文化研究的學問人,都不在此列。

對於成為自由的生命和做生命的主人之說,有人會因此發問,我們本身就活得自自在在的,並沒有受甚麼束縛,我們自己不就是生命的主人嗎!這話粗聽起來好像挺 在理,其實不然。我們不妨仔細想一想,思一思。我們活在世上的人,有幾個是自在的,有幾個是自由的。我們的心身不是被這個慾望牽引,就是被那個念想制約, 在人們的心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榮譽觀,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奮鬥目標、人生理想。這些東西在我們的心裡時常翻滾,興風作浪,一刻也不 讓人們停息,這在當前社會中尤為突出。如今社會上許多人不是整天在做著各種各樣的明星夢、發財夢、成名夢嗎。如今諸多人不是普遍都感覺特別累嗎,壓力特別 大嗎。儘管這與時代節奏快有關,但根本的累還是累在自己的心,是心累,為甚麼,心負擔太重,放不下的東西太多太多,想要索取的東西太多太多。攀比、貪婪、 瞋怪等等心理越來越重。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對人的感官與心靈的衝擊都越來越大,稍稍不注意,不留神,在這種所謂的時尚浪潮衝擊下,人就 會成為時尚風潮的奴隸,就會促使人們越來越追求個人的價值,越來越膨脹人們的私慾,使人生活在一種十分不安寧,心神不定的環境之中。如今社會上諸多人不就 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嗎,他們受世間物慾和所謂時尚的精神現象所牽引、所左右,這是十分可悲的。還有,我們真能作生命的主嗎?在生、老、病、死面前能作主 嗎?在自己的命運面前能作主嗎?顯然不能。那麼誰在作生命的主?此問題祇有佛學可以作解答。用句眼下通俗的話說,生命中的我實質上祇不過是生命的一個奴 隸,按當今時興的話說,祇是一個打工者,而真正學佛人就是不願當奴隸,要當生命的主人,不願當一個打工者,想當生命的老闆,想有一個自由的生命。想要自 由,想當老闆,必然要有付出,從這個角度上講,學佛也可以講是自找苦吃,因為祇有吃得大苦,才可能當得上老闆。

那麼學佛有甚麼利益呢?筆者以為學佛是肯定有利益的,不然,誰會去學佛。而且學佛利益之大,無數無量,無法言語。筆者以為,最大的利益就是了脫生死。對此 會有諸多人不信,認為生與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誰也免不了。連佛祖釋迦牟尼都要死,一切高僧大德也要死,更何況一般的學佛人。表面看這似乎在理,其實不 然。為了正確認識了脫生死,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

一是了脫生死不是免去肉體的死亡。生死是生命的基本規律,既有生,便有死,任何人不可避免。學佛的人也一樣,有生便有死。佛學所說的了脫生死,是生死上的 自由,是一種修持所得的大覺悟。即一個已了脫生死的人,已不再受生死的束縛,在生死面前已是一個自由人。或者可以說,生非「我」生,死非「我」死。這裡的「我」, 不是我們意識中的我,而是生命的本體、本性。這對於一般人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對於雖然是學佛,但沒有修持的人來說,也是不可思議之事。人是 有生有死的,為甚麼又可以了脫生死呢?因為佛學告訴了我們生死的真相,即生是虛妄,死也是虛妄。生死都是相,而《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經還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該經也還告訴我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既 是一合相,即是因緣所致,緣聚而有,緣散而無。一切生是相生,一切死是相死,生命的本體並無生死。這恰如一對黃金耳環改打成項鏈,耳環相死,項鏈相生,但 黃金並未有生有死。當修持者外離諸境,心內不亂,識自本性時,已是了知生命之本性,此時當知生死不過是虛妄之相而已,當下便了脫生死之相的束縛。這般境地 非言語可表述,非道理可思議,祇有親身修持,才會有其體驗。

二是了脫生死目的不是為度過死這一關。學佛人了脫生死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識得生命的真相、實體,以此做一個有大智大慧的人,一個有大覺悟人,一個不再受世 緣所牽的自由人,而並非祇是為了度過死這一關。如果一個活著的人,一生都祇是在為度過死這一關在作准備,那麼生的意義豈不全為了死,這肯定為人們所不能接 受,佛學不是愚昧之學,而是智慧之學。一生學佛若是祇是為了度過「死」這一關,那對於眾多人來說,「了脫生死」全然沒有甚麼實質意義。因此,說「了脫生死」,不是為「了脫死」。若是祇為「了脫死」,何必又要有個「生」字。佛學所說的了脫生死,「生」不是為了陪襯「死」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說,「生」字的含義比「死」字的含義還重。其實「了脫生死」之意,重在生,是為了活,為了活得自在,為了活得自由。用現代時尚的話來說,是為了活得灑脫。其實認真說,佛學最大的意義是告訴人們如何「生」,如何「生」得有意義,如何「生」得 有價值,如何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期生命。有的人對學佛修持不理解,這中間也包含一些學佛的人,由於對佛學理義不甚通達,不將學佛的最大利益放在當世修持之 上,以為學佛是為了自己來世有一個好報,今生學佛都是為了來生來世,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有一個好的來生來世。還由於如今佛教界報導往生的事例較多,有的學 佛人就將學佛的一切目的都放在往生之上。這些事的本身並無甚麼過錯,但給社會上諸多人造成一些對於學佛的誤知誤解。

那麼了脫生死有甚麼意義呢,這非言語、文字可以表述。但我們可以從理義上作一些理解,人生在世為甚麼會有苦有樂,那就是因為有生有死,因為有一個我在接受 世間的一切,在接受生與死,在接受五蘊受用,因此,有享受,也有劫難。然而,一個了脫生死的人,已是一個無我之人,不再受世間一切妄相所牽,已破解一切慾 望,一切五蘊受用已失去了牽引力。故而,一個了脫生死的人,已識自生命的本體,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也無非法相。是一個不再受 生與死所牽的人,是一個完全自由之人,一個有大覺悟之人。故而,這般境地非世間語言可以描述。

那麼如何才能了脫生死呢?這是個大問題,是一個學佛人的最大問題,筆者以為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深通佛理,祇有通了佛理,才有信力,也祇有真正的信了,才有願力,一分願力,一分收獲,這是學佛的基礎。佛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修持,惠能大師說:「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六祖壇經》下同)。他還說,「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又說:「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是凡人自稱國王,終日不可得,非吾弟子。」如何是實踐,筆者以為就是要將佛理融化在自己的意識、思想乃至整個生命之中,用佛學理義去認識世界,認識生命,認識一切現象,如此深化,精進不息,必定了脫生死。為甚麼?因為「道由心悟」,悟了就了脫生死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過程也就這麼簡單。

了脫生死之人,無論是氣質,還是性情,都自然與眾不同。這是因為識自本心之人,已知本心實相本自清淨,無垢無染,祇有那才是真,「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六祖壇經》),一切世間之物皆是虛妄。已不再被世間諸相所牽,不被慾望所牽,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一個具有大覺悟的人。如此來看為甚麼要學佛,如此來看學佛的利益,還有甚麼可質疑的呢?

作者簡介:
(劉先和 公務員 居家學佛人 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禪》、《廣東佛教》、《普陀山佛教》、《正覺》、《甘露》、《寧波佛教》等期刊以及香港、澳門、新加坡等相關佛學、佛教期刊上發表過文章。)

 
 
七塔報恩禪寺的報恩之行(上)
◎賈汝臻

寧波七塔報恩禪寺自唐代開山以來,歷代祖師大德一直奉行著「慈心與樂,悲心拔苦」的大乘菩薩利生精神,積極報答父母師長、國家、眾生、三寶等四重恩德,廣行慈悲濟世、救苦救難之舉,為教門、為社會、為民眾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一、尊師重道,報父母恩。

開山之祖心鏡藏奐禪師事母至孝,出家後也一直奉養著母親。當20歲時遠赴中嶽受戒時,母親因為思念,時常流淚哭泣,結果哭瞎一隻眼睛。當禪師完戒後返回, 母親的盲目當天就恢復光明。母親去世後,禪師悲慟逾常,在墓旁搭建草廬茅篷,一邊守孝一邊修行。其孝行感動天地,廬墓周圍經常出現祥瑞異象,見者稱奇;其 修持也聲聞於外,信眾紛紛前來皈依受教,出家僧侶也有來依止修學者,使茅篷周圍逐漸形成一處辦道場所。

心鏡藏奐祖師圓寂後,門下弟子「號擗泣血」, 如喪考妣,將其全身安葬於天童寺玲瓏岩下。弟子們在墓塔周圍植樹守護,無有間斷;三年後遵照祖師遺囑荼毗遺體,獲舍利3000多顆。後來,其弟子戒休禪師 捧持著祖師七粒舍利子,及其一生業績文表,專程赴京師長安上奏朝廷,得到唐懿宗皇帝褒獎,除將七粒舍利子安奉於皇宮內道場外,又為祖師敕賜「心鏡大師」謚號,舍利塔名「壽相」;嗣後,戒休禪師又請明州刺史崔琪撰寫了《心鏡大師碑》,使祖師業績功德昭著後世,永垂不朽,可謂典型的尊崇師道者。

心鏡祖師其餘舍利,被弟子們分別建塔供養,安奉於天童山、棲心寺。寺院為此建造了石質寶塔,以及舍利殿,留傳後世。開祖舍利塔為七塔之榮光,歷代住持均予 以精心保護,儘管寺院數度衰落,乃至被毀為廢墟,但舍利塔卻奇跡般保存下來。在清代光緒年間慈運長老住持時,於丙午年(1906)對開祖舍利塔進行了全面 維修,將已經毀損的塔基、塔剎等修補齊全,使之面貌一新。上世紀八十年代月西老和尚復興七塔寺時,修整祖師堂,在開祖舍利塔左右供奉寺院歷代住持牌位,以 資後人回顧歷史、緬懷先德;並親撰《心鏡禪師頌》曰:「禪師諱藏奐,馬祖之裔孫。天童居法位,曹洞定宗門。鎮蟒小白嶺,商旅免斷魂。東津開舊院,德高達帝閽。敕謚心鏡號,聲名八荒尊。靈塔祀弗替,永懷始祖恩。」近 年來,可祥大和尚在全面維修寺院殿宇時,在塔室西邊新辟祖師堂,中供檜木新雕心鏡大師坐像,左右為七塔歷代住持祖師靈位,作為祭祖之處;對原祖師塔室單獨 保護,進行全面裝修,請著名書法家沈定庵先生捉筆,書寫了唐代崔琪所撰的《心鏡大師碑》全文,刻石立碑於舍利塔之後,以彰顯開祖之功德,成為專門的瞻仰、 禮祖之地,可謂因緣殊勝,繼往開來。

中興祖師慈運長老圓寂後,七塔常住為之舉行了大型追悼法會,在天童寺玲瓏岩下修建了全身舍利塔。圓瑛法師等悲情難抑,撰寫了祭文、塔銘、楹聯等多篇悼亡佳 作,以寄託哀思,也使慈老功德業績藉此流芳後世。民國期間,門下弟子僧晙和尚重修莊嚴了慈老舍利塔,增修為塔院,安排專人守護祭掃,並請名士重作了塔銘; 智圓和尚在法堂東首修建了玉佛閣,一樓辟為「慈蔭堂」,作為常住永久紀念慈老之地;皈依弟子費周氏居士購沉香木,請匠師雕刻成慈老法像,以作長期供奉。七塔法脈能流傳至今並日益興旺,與法派弟子緬懷師恩、尊師重道的傳統密不可分。

復興之師月西老和尚圓寂後,其高足可祥法師時刻銘記師父遺訓,帶領全寺四眾弟子,嘔心瀝血,將七塔道場不斷發揚光大,圓滿了月老遺願。並每年在月老誕辰、 忌日及清明,都舉行上供、掃墓等祭奠活動。尤其是在2003年月老圓寂十週年之際,可祥法師主持編輯了《月西大和尚圓寂十週年紀念集》,收錄了戒忍、木 魚、廣修等教界大德,毛翼虎、郭大棟、王志遠、董才康、陳仁芳、曹厚德、王源泉、孫錦煒、範愛侍、張秉全、王文輝、余德明、郭奕勤、張祖華、吳海霞等社會 名流及其好友、弟子等人的回憶、追悼文章,以資緬懷;同時,在月老忌日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邀請教界內外名家大德蒞寺參加上供法會、紀念活動,對其功德進 行追憶、懷念、讚頌,使常住四眾及蒞會者對月老倍加崇敬。法會圓滿後,翌日舉行可祥法師升座慶典,以示繼承月老遺業,告慰先師之靈,虛位十年的七塔法席傳 燈有人。七塔報恩道場的尊師重道之風因此再播甬城內外,備受各界好評。

二、護持國土,報國家恩。

開祖心鏡大師在「會昌法難」後,被宣宗欽點,住持洛陽長壽寺,為「東都」佛教的復興及國土安寧作出一定貢獻。後在「裘甫之亂」中,以無畏定力懾退亂兵,既保全了東津禪院,又保護了周邊居民免遭荼毒,有功於社稷,被懿宗褒獎,禪院被敕賜為「棲心寺」,並蒙宰相裴休捐獻絹帛,親書了匾額。此為聖教之光榮,亦為明州民眾之榮耀。

北宋時期,在棲心寺出家、受教的明智中立,學成後住持天台宗祖庭延慶寺。元祐年間,高麗僧統義天來中華求學,在延慶寺恰逢明智大師升堂說法,其氣度令義天大為驚嘆;正式接待時,義天傾其所學與明智辯論,「欲折其鋒」,結果反復論辯幾個晚上,一直處於下風,最終被明智大師的圓融辯才所折服,乃誠心拜明智為師,隨其虛心學習天台教法。明智大師的作為,樹立了中國僧人良好形象,增長了國人志氣,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頁。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國派遣使節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要求中國僧人當場封解答。四明太守乃召集全郡僧眾共議此事,卻無人敢出面應命作答,使太守一時陷於尷尬境地,有辱喪國格之虞。關鍵時刻,棲心寺維那忻然而出,大聲說:「日本文字與中華文字同源,有何顧慮!」乃當場打開日函,朗聲宣讀日文,並將有錯訛之處掐紙一下作為記號,一共掐記七處。讀完後,對日書所提問題逐條解答,又對七處錯訛進行了分析,指出:「日本國人想學中華文化,錯漏不少啊!」其凜然之舉,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太守踴躍大喜,尊稱棲心寺維那為「天下維那」

明朝洪武年間,為避倭寇之患,奉旨經略東南海防的湯和將普陀山觀音菩薩聖像遷入寧波內地。七塔寺住持惟摩和尚為國分憂,毅然將寺院部分地塊獻出,用於安奉菩薩聖像,成為觀音避難之處,以代替普陀山觀音道場,被太祖敕賜為「補陀寺」,人稱「小普陀」。嗣後,擔任過補陀寺住持的祖芳道聯大師奉旨入京,參與編纂《永樂大典》,任釋教總裁,為這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類書的編修作出了卓著貢獻。編修結束後,得永樂皇帝器重,賞賜優厚,「深沐恩寵」
慈運長老在太平天國之亂中,獨守寧波高橋接待寺,以「捨佛以求苟生,不如誓死以維香火」誓 言,感動亂兵頭領,遂使該寺得以保全,其無畏氣概可與開祖心鏡大師相媲美。64歲時,應地方紳董之請,接手復興七塔寺重擔,不顧年邁,宵旰忘倦,經20餘 年辛勞,終於使古剎煥然,在浙東大放光彩,為甬城重添壯觀美景。其功績及德行得到了教界的普遍讚譽,亦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廣泛傳頌,被尊稱為「四明活佛」,人人欽敬。期間,慈老曾晉京面聖,得朝廷頒發《龍藏》一套,並得光緒帝敕賜「報恩寺」額,使七塔常住的「報恩」傳統備顯光大。

「慈老門下興旺道場第一人」溥 常和尚早年曾2次東渡日本弘法,宣講《楞伽經》,扶桑人士莫不悅服;關東大地震後又組團前往超度、賑災,使日本佛教人士非常感動,增進了中日佛教間的交流 與友誼。又曾應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本忠和尚之邀,前往南洋一帶弘法,傳播法音,擴大了漢傳佛教及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接續慈老法席的岐昌和尚,亦曾應台 灣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善慧和尚之邀,與太虛法師一起前往寶島,建水陸法會,並說法開示,大受當地政府要員及蒞會僧俗四眾歡迎、崇敬。

慈運長老法嗣、曾任七塔住持的圓瑛大師深具憂國憂民情懷,有「愛國猶垂憂國淚,悲時恒作感時篇」等詩句傳世。在抗戰期間,大師主動組織成立僧侶救護隊、戰地掩埋隊開赴前線參加抗戰,自己又不顧年邁,親赴南洋一帶為抗戰募款,號召華人及當地居民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贏得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積極響應與支援。回國後被日本憲兵隊以「抗日罪」逮捕下獄,嚴刑拷打不為屈,利誘逼迫不為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和佛門弟子的愛國忠心。

月西老和尚在擔任金仙寺監院時,力倡菩薩降魔之行,主動將寺院設為三北游擊司令部駐地,積極為新四軍浙東抗日縱隊三五支隊提供住房、食物,幫助收集情報、傳遞消息,並赴上海等地為部隊籌措藥品、糧食等,因涉嫌「抗日」被日偽投入監獄;出獄後不改初衷,繼續支持抗日事業,由此與三五支隊隊長何克希、政委譚龍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享有「白皮紅心」「紅色和尚」的 美譽。甬城解放之初,與共產黨有過交往的月西法師,主動向僧侶、信眾宣傳黨的政策,消除大眾的疑懼心理,以安定社會人心;後來又動員四眾弟子捐款捐物,支 持解放舟山及抗美援朝事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順應形勢發展,在七塔寺、戒珠寺等處開辦紙盒廠、縫紉工場、被服廠等生產機構,帶領全市僧尼進行生產自救, 為國家減輕負擔,同時守護寺院殿堂。改革開放後,不要國家投資,自籌資金、人力、物力,將遭遇文革劫難的七塔古剎全面恢復,成為市區一大景觀,可謂光前裕 後,功垂千秋。

可祥大和尚主理七塔事務後,加大道場建設力度,修建了花崗岩山門牌樓及欄牆等,使七塔景觀在市區更顯亮麗;同時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依照政府所想、社會 所需、自己所能的原則,主動面向貧困地區民眾,大力開展慈善報恩活動。如為寧波市對口幫扶省市——貴州省黔東南州貧困山區,陸續捐贈善款、物資等價值近 200萬元;支援西部大開發,為貴州黔南州、重慶、青海等地援建希望小學、惠民工程等;為三峽移民工程、革命老區修路,以及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區、四川汶川 大地震災區、四明山冰雪災區捐款救災等,一次次奉獻愛心,在社會上樹立了佛門弟子良好形象,得到了各級黨政領導的肯定與讚譽,被寧波市扶貧辦等部門授予「大愛無疆」「愛心永恆」等榮譽稱號。

三、慈悲濟世,報眾生恩。

心鏡禪師在為母守墓時,附近有一湖泊,旁有妖神祠廟,當地漁夫每日先向妖神奉獻祭品並禱告後,在湖中打漁就可以滿載而歸。日久天長,湖中布滿了漁具,無數 水族由此喪命,惡臭腥味彌漫四周。禪師對此深惡痛絕,直趨神祠告誡了妖神。湖中的魚蝦從此絕跡,打漁惡業自然止息,湖周環境恢復了寧靜。後心鏡禪師應邀住 持明州天童寺時,因朝山香道小白嶺上出現巨蟒噬人、攔路,禪師乃示顯神通,變石為饅頭,以解蟒蛇之飢;又為其說法,使其心開度化,解脫畜生之身,遂為朝山 香客及行人商旅掃清了路途障礙。此外,又施展法力,將天童寺前清關橋下深水中的神龍遷徙到太白山頂,傾成潭,安其清修,減輕了香客過清關橋時的恐懼顧慮。

因七塔寺靠近三江口,交通便利,成為許多朝山者的首訪之地。七塔常住充分利用地利之便,為外地信眾提供種種方便,為當地民眾提供荒年賑災等各種服務。如清 代嘉慶三年(1798),寧波天旱歲歉,米價騰貴,百姓無食果腹,紛紛四出逃荒。七塔禪寺常住四眾節衣縮食,在寺中設廠給米賑濟,與城內的延慶寺、天寧 寺、萬壽寺相呼應,幫助甬城飢民度過災年。嘉慶十三年(1808)又遇災情時,七塔常住再次伸出救助之手,廣施賑濟,「飢民遠者,亦先候蜂集」,從而為災民救濟發揮了顯著作用。

七塔常住在慈善利生、救濟貧苦方面的傳統由來已久,特別是清末慈運長老開創七塔法派以來,門下弟子代代相承,福利社會民眾之善舉無有間斷。如寧波現代佛教 史上頗有影響的慈善機構——寧波佛教孤兒院,即由法派弟子岐昌和尚牽頭任沙門院長,智圓、圓瑛、僧晙等任常務董事,顯宗法師任主任、會計,為救助甬城孤苦 兒童作出顯著貢獻。七塔寺內設有施醫藥所,為常住及遊方僧侶、甬城貧病者提供免費醫療、藥品等,常年無間。此外,圓瑛大師又創辦有泉州開元佛教慈兒院、僧 民學校等慈善機構,抗戰時期在圓明講堂設立難民收容所等。智圓和尚在施祥寺創辦明心實業公司,製作軟席草墊,以救濟貧窮,創造就業機會,惠及地方百姓;還 創辦了永明小學、覺民小學、覺民民眾夜校、中西醫施診所,修建了覺民校舍,「凡百興造,不勝條舉。度世濟人,力之所逮,惟恐不赴。其勇猛精進,有足多者」。 指南和尚於抗戰期間民不聊生之際,將自己預備養老和修建塔塋的資金悉數用於購買糧食,施粥給飢民;並收養了鄰居2位孤兒,加以教育培養,使其學有所成,便 於將來立業。蓮生法師精通岐黃醫術,在鄞西集士港廣善寺施醫送藥,廣行慈善救苦之事,數十年如一日,對貧苦者,悉數免費義診、饋贈藥餌;對遠來就醫者,提 供食宿等,並以佛法開導點化,「俾清心而寡欲,則攝生而保身」,標本兼治,可謂深得佛陀救苦之意旨。

「陳詞每念蒼生苦,論事常懷赤子心」,這是後人對月西老和尚慈悲心懷的切實評價。當各地出現災情,災民需要救援時,身為寧波市佛協會長、七塔禪寺方丈的月西老和尚,總是主動組織甬城四眾弟子,發揚佛教「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大悲救苦精神,踴躍捐款捐物,組織慰問團,迅速將所捐錢、物送達災民手中。舉凡修橋鋪路、綠化造林、保護文物、捐資助學、讚助公益等社會福利事業,他總是組織教界人士積極參加,不落人後,為四眾弟子樹立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典型,成為後人效法的榜樣。

繼承月老衣的可祥法師,相應繼承了這種慈悲救苦傳統,並不斷發揚光大。自1995年開始主理寺 務,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可祥法師帶領常住四眾,將回報社會、利益民眾作為自己的份內事來對待,在進行寺院各項建設的同時,全寺上下節衣縮食,多方擠 出資金,廣行慈善福利之舉,將慈愛的甘露灑遍人間。如向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區捐款10.61萬元,向三峽庫區移民工程捐款10萬元,向奉化裘村中學捐贈 15萬元改建學生食堂,向貴州岑鞏縣第二中學捐款40萬元新建一幢「報恩希望教學樓」,向岑鞏縣貧困山區捐款30萬元修建2所「報恩希望小學」,向貴州三穗縣捐贈20萬元支持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條件,向重慶開縣貧困山區捐資20萬元建造2所「報恩希望小學」,向四川高級尼眾佛學院遷址工程捐助10萬元,向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區捐款12.7萬元,向青海省都蘭縣察蘇鎮下灘學校捐款20萬元修建綜合教學樓,向四明山區遭受嚴重雪災的鄉村捐款10萬元,向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捐款65萬元,為「溫暖午餐·萬人助學」活動捐款12.55余萬元等。七塔常住的慈善義舉,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譽和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樹立了佛門弟子的良好形象,被寧波市慈善總會授予「慈善楷模」光榮稱號。

(待續)

 
 
世界佛教動態

蓮池寺舉行己丑年齋天酬謝佛恩法會

2010年1月31日(夏曆己丑年十二月十七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己丑年齋天酬謝佛恩法會。

本次齋天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及福林精舍居士等69人。

一眾善信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晨五時正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齋天大供,善信穿著海青,感謝我佛慈悲,令我們衣食豐足,消災免疾,所求如意。上午七時三十分,法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

佛前供燈:誠心祈求家庭幸福及平安大吉。迴向世界和平,干戈永息,災厄不生,金融海嘯早日消退,社會繁榮昌盛。



鳩摩羅什寺舉行
第三屆水陸法會通啟

為弘揚佛教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祈福人民健康,保佑大眾平安,鳩摩羅什寺定於2010年農曆五月初二日(西曆6月13日)至五月初八日(西曆6月19日) 舉行第三屆法界聖凡水陸空普度大齋勝會道場(簡稱水陸法會),屆時,法會將沿用中國水陸法會的傳統儀軌,設立內壇、大壇、華嚴壇、法華壇、楞嚴壇、淨土壇 及秘密壇等七大壇口,禮請江蘇、浙江、四川及本省等地的高僧大德五十位法師主持法事,念誦大乘經咒四十八部,虔修齋供,誠意禮懺,並設放焰口、祭天、放生 等法事,仰祈三寶諸天善神,宏施護佑之恩,大啟超生之路,早脫苦輪,咸生淨土,祈願冤親債主,同沐三寶慈光,共結菩提聖緣,並祈現住世者,智朗業消,福崇 障盡,凡有所求,皆得滿足,並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祖國繁榮昌盛,大眾身心康泰。

為方便大眾參與,本寺從庚寅年農曆三月初一(西曆4月13日)開始接受牌位登記,具體內容如下:

法會總功德主,功德淨資:五萬元;

法會副功德主,功德淨資:三萬元;

內壇上堂牌位:每位五千元;

內壇下堂牌位:每位二千元;

大壇中間牌位:每位五百元;

大壇隨喜牌位:每位二百元;

大眾參與牌位:每位一百元;

「千載一時,盛會難遇」,請十方護法善信,社會各界人士,隨緣護持,踴躍參加,廣結法緣,普利有情。法會所有收入將用於修建鳩摩羅什寺及相關佛教慈善事業,請您發菩提心,支持鳩摩羅什寺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


法會地址:甘肅省武威市北大街鳩摩羅什寺,郵編:733000,聯繫人:理方法師
諮詢電話:0935-2255335;13884590849;電子郵箱: 2255335@163.com
中國工商銀行卡號:6222 0827 1000 0005511;戶名:理方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武威市西街支行

附件之一: 延生祈福登記表

姓名 金額 地址 電話
       
       
       
合計      

附件之二: 超薦先亡往生登記表

超薦者姓名 金額 親屬姓名地址 電話
       
       
       
合計      

注:

  1. 請用正楷書寫姓名地址以便佛前宣讀。

  2. 回郵地址: 甘肅省武威巿北大街66號鳩摩羅什寺 理方法師,郵遞區號 733000

  3. 垂詢電話: 0935-2255335,13884590849; 傳真 : 0935-2222361

虎年迎世博 台商話發展
—— 上海留雲寺舉辦「虎年迎世博台商新春茶話會」

2月11日下午,「虎年迎世博台商新春茶話會」在上海留雲寺慈氏圖書館舉行。此次活動由上海留雲寺和上海市台商協會嘉定工委會聯合舉辦,近30名台資企業老總歡聚一堂,共度新春、敘友情、謀發展。

鴻懿法師代表留雲寺歡迎各位台商的到來,並向他們介紹了留雲寺與台灣之間的淵源,以及留雲寺目前良好的發展態勢。台商們也對此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上海世 博會召開在即,台商們也紛紛表示,將抓住世博會帶來的大好機遇,主動對接世博,並通過參與世博會,學習借鑒國內外同行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的產 業。此外,他們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地方的發展,並發揮自身優勢,向在台親友積極宣傳大陸、宣傳上海,鼓勵在台親友積極投身到大陸的各項建設中去,為實現上海 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做出貢獻。


藏族學生歡聚上海雲翔寺共度新春佳節

今年農曆春節和藏曆鐵虎新年「喜相逢」,2月13日,上海共康中學的20名藏族學生代表歡聚上海雲翔寺共同慶祝農曆新春佳節與藏曆鐵虎新年的到來。嘉定區 民宗辦副主任徐葵、上海援藏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炳權、嘉定區南翔鎮黨委組織委員羅惠蘭等領導出席了聯歡會,並為每位同學贈送了紀念品。

上海雲翔寺為他們精心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席間,同學們載歌載舞,表達了能從西藏到上海來讀書的喜悅,表達了對上海援藏聯誼會和上海雲翔寺的感謝。雖然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寺廟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同學們還是感受到了他們所熟悉的佛教氣息,倍感親切。


上海萬佛寺2010年法會安排

法會名稱 時間 法會內容 天數 功德金
清明追思法會 陽曆3月30日至4月5日 <<妙法蓮華經>> 7天 100
百僧圓孝感恩
講經法會
陽曆5月14日至5月21日
農曆四月初一日至四月初八日
禮請大德高僧講經、<<梁皇寶懺>>、<<淨土經>>、<<藥師經>> 8天 300
盂蘭法會 陽曆3月30日至4月5日
農曆七月初九日至七月初十五日
<<盂蘭盆經>> 7天 100
冬至祭祖法會 陽曆3月30日至4月5日
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經>> 7天 100

注:萬佛寺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念佛,初八誦<<妙法蓮華經>>。所有法會均於開始之日前一天下午淨壇。

聯繫方式:

地址:上海嘉定區江橋鎮金沙江西路200號            郵編/ZIP : 201803

電話/TEL : 021-59113399   傳真/FAX : 021-69116999  電子郵件/E-mail : jqwfs@163.com



寧波市鄞州區蛟龍禪寺
天王殿佛像開光暨水陸法會緣起

欣逢盛世,國運昌隆;政通人和,佛法常住。蛟龍禪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古林鎮蜃蛟,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經過近四年修建,寺院以嶄新面貌落成。現擇 2010年農曆三月十九(5月2日)吉日,禮請諸山長老、大德高僧主法,隆重舉行天王殿全堂佛像開光法會並啟建水陸空大齋勝會普度道場,歡迎廣大善男信女 相互轉告,蒞寺拈香禮佛,同沾法喜。

水陸法會,全稱「十方法界聖凡冥陽兩利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乃梁武帝感高僧示夢,御製成 儀軌,由高僧修訂成文,禮請數十位法師參與法會,其法門廣大,利益宏深,是為教內最大規模佛事活動。今蛟龍禪寺定於農曆三月二十至廿六,啟建首堂「開光水 陸」,願參加法會信眾隨緣隨行,共襄盛舉,同祈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伏願現世者增福延壽、消災免難;過去者罪障消除、得生淨土。

凡參加佛像開光及水陸法會者,必護得十種功德利益:一者先亡超升;二者合家平安;三者諸佛歡喜;四者菩薩護持;五者龍天賜福;六者遠離病苦;七者生意興隆;八者夜夢吉祥;九者身心安康;十者臨終成佛。

時    間: 2010年5月2日至9日(農曆三月十九至廿六)
功德金: 天王殿佛像開光總功德主一位,功德金12萬元(已定);
副總功德主4名,每位5.8萬元;
功德主每位1800元;水陸法會內壇牌位500元/名;
外壇牌位100元/名(食宿加70元/位)。
地    址: 寧波市鄞州區古林鎮蜃蛟村蛟龍寺
聯繫人: 隆聲法師 手機:13957889115
電    話: 0574-88297467

鄞州區蛟龍禪寺 謹啟
二○-○年二月一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